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莎士比亚与世界文学:历史意义与现代阐释——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作者:张静 刊期:2006年第04期

    从1993年起,王忠祥教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2001—2003年),受聘为国家社科研究外国文学学科规划小组(学科评审组)成员。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联委员、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现任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研究》...

  • 比较文学研究:道路与方法——谭国根教授访谈录

    作者:苏晖 刊期:2006年第04期

    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谭国根教授,1984年于美国伊利诺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曾于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比较文学、后殖民英语与文学、戏剧、电影、文学及文化理论。学术论文及翻译作品近百篇发表于美国、英国、德国、挪威、荷兰、斯洛伐克、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出版的学术期刊及论著中。近著有:《主体建构政...

  • 先锋派群体与个人才华:以语言派诗歌为例

    作者:Marjorie; Perloff 刊期:2006年第04期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20世纪先锋派运动的轨迹,特别考察了一些典型的先锋派群体的形成与个人才华之间的关系。文章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先锋派运动进行了分类,如俄国先锋派和意大利未来派等,并探讨他们的兴衰。例如,马塞尔·迪尚与达达派运动是否有关,达达派如何解散?本文上半部分对先锋派作了广泛审视,下半部分则转向作为美国当代先锋派运动一部...

  • 一个分界线形成的公史:H.D.,炸弹,后现代的根源

    作者:Elizabeth; Willis 刊期:2006年第04期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的美学话语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纷乱关系。如果说H.D.在德国轰炸下的伦敦创作的《三部曲》一直被作为战争诗而饱受批评,那么她在随后写出的几部主要作品,尤其是《海伦在埃及》和《向弗洛伊德致礼》,则提供了艺术家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更激进也更微妙的想象图景。这两部作品诞生于现代主义...

  • 《(外国文学研究)1978--2005年总目录》邮购启事

    刊期:2006年第04期

  • 论威廉姆斯戏剧中同性恋主题的加密处理

    作者:徐怀静 刊期:2006年第04期

    田纳西·威廉姆斯的诸多剧作都涉及同性恋这一主题,但其处理方式却非常曲折迂回。本文首先从“凝视”的角度阐明其“曲折”何在,然后就批评者们对威廉姆斯戏剧带有同性恋恐惧意识的易装解读以及后来的莰普解读进行再批评,指出前者的低劣和后者的进步。本文最后指出,威廉姆斯力图通过对同性恋曲折隐晦的描写,质疑、挑战并推翻那些一直以来遭...

  • 关于《圣殿》的译名及题解

    作者:许志强 刊期:2006年第04期

    从霍拉斯·班鲍的遁世、金鱼眼对自身存在的主动厌弃到卢森堡公园忧郁的祭奠,《圣殿》的三个方面的故事汇集到结尾的部分,在主题和基调的处理上体现出一种内在同化的倾向,揭示了死亡作为避难所的象征意义。“避难所”是表达这个主题的关键词。也是题目“Sanctuary”的寓意所在,反映了作者对于主题、基调和布局的限定所做的精心考虑。

  • “游乐宫”的巴尔特式解读——谈“迷失在游乐宫”的解构主义特征

    作者:林玉珍 刊期:2006年第04期

    作为典型的元小说,“迷失在游乐宫”通过引入侵犯叙述者、关注小说创作本身和打破传统的文本结构等创作手法,详细刻画了主人公在迷失时的所思所虑,这些思虑不是简单的胡思乱想,而是作家对小说写作本质的探索与思考。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作者/叙述者自我意识,与法国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的三个著名概念——“作者之死”、“可写性文本”...

  • 试论《坎特伯雷故事》的多元与复调

    作者:肖明翰 刊期:2006年第04期

    《坎特伯雷故事》包容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是当时英国各社会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各种利益集团、各种新旧思想、各种性格的人物之问的对话。乔叟笔下的香客——叙述者们是个性化的人物,既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又拥有充分独立的主体意识,他们在朝圣旅途上各抒己见,用故事表达他们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意识。作者并没有试图把他...

  • 贞洁·美德·报偿——论《帕梅拉》的贞洁观

    作者:朱卫红 刊期:2006年第04期

    塞缪尔·理查生的《帕梅拉》出版后同时引起了热捧和批评,一时激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这部小说的副标题“美德的报偿”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报偿”二字吸引了大量的妇女,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贞洁的实在意义;也是“报偿”二字刺激了一些道德家的神经,让他们意识到物质主义对道德体系的侵蚀。本文主要考察《帕梅拉》这部小说...

  • 《杨柳风》:一个关于家园的乌托邦

    作者:罗良功 刊期:2006年第04期

    《杨柳风》是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格雷厄姆的代表作。它通过蟾蜍迷失家园和回归家园以及其他动物的成长故事,描绘出一个以生命为本的家园乌托邦:自然、共同体和自由共同构筑起家园,三者相互映照,形成了生命安全的自然屏障、社会屏障以及精神屏障。这一家园理想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儿童的关爱,也反映了作者崇尚理性、尊重...

  • 身份与创造力:解读布来恩·卡斯特的《中国之后》

    作者:马丽莉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中国之后》是澳大利亚作家布来恩·卡斯特有关中国的系列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卡斯特运用了后现代的多层叙述、故事重叠法,解构了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男性和女性形象。这里,中国人不再是被东方化了的“他者”,而是被赋予新的性别身份,从而成为创造力的源泉,传承和联结两性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载体。中国乃至亚洲文化,最终成为一个活...

  • 告别激进女权主义——评凯特·格伦维尔的小说《黑暗之地》与《完美主义》

    作者:王丽萍 刊期:2006年第04期

    凯特·格伦维尔是在激进女权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其早期作品认同激进女权主义关于男权为女性一切苦难之源的思想,从家庭、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于男权进行了抨击和批判。而80年代后期,格伦维尔的创作表现出在性别问题上告别激进、寻求反思与妥协的价值取向。她的小说《黑暗之地》通过变换叙述视角表达了对于男性的同情和理解,小说《...

  • 论中国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作者:陈建华 刊期:2006年第04期

    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近20年来成绩尤为突出。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清末至当下的中国俄苏文学的学术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从专题和作家研究切入,探讨了中国在俄苏文论、俄苏文学与文化关系、俄国“白银时代”文学、中俄文学关系、俄苏文学思潮和文学史、19和20世纪俄苏重...

  • 《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索》邮购启事

    刊期: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