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060/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中外学者对话:殖民与后殖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当代化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互鉴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际刊号:1003-7519
国内刊号:42-1060/I
全年订价:¥ 208.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43
总发文量:1530
总被引量:11813
H指数:41
立即指数:0.0213
期刊他引率:0.9752
平均引文率:10.3121
  • 中国的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赵毅衡先生访谈录

    作者:罗义华 刊期:2004年第04期

    赵毅衡先生是海外汉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赵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年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今,任职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终身聘讲席。他的主要中文著述有《远游的诗神》、《新批评》、《符号学导论》、《苦恼的叙述者》、《比较叙述学导论》、《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窥者之...

  • 分裂的文本虚构的权威——从《弗兰肯斯坦》看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策略

    作者:郭方云 刊期:2004年第04期

    男性霸权导致了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叙事,也使文本分裂为表层和深层两极。本文以《弗兰肯斯坦》为例,分析其中蕴含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她们受到社会习俗和文本常规的推动,被迫以维系男权的表层叙事作文本伪装;另一方面,她们以深层的叙事话语对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行隐义的批判。但双重书写却“不断复制出本欲加以改造的结构,展示权威...

  • 简·奥斯丁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

    作者:刘戈 刊期:2004年第04期

    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情节设计,奥斯丁的小说都与18世纪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既是出于对女性作家在当时所处劣势地位的妥协,也是对生存及写作策略的主动选择。同时,奥斯丁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背离也显示了她对男权统治有意识的反叛。

  •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

    作者:葛桂录; 刘茂生 刊期:2004年第04期

    19世纪后期王尔德对庄子思想的吸纳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它标志着庄子思想与西方知识阶层开始在精神深处进行对话。王尔德没有停留于对庄子思想的表面认同,而是心契于庄子“无为”思想这一神髓,将之运用于社会批评与文艺批评,成为一种新的思想准的。正是依循庄子对人类文明以及社会批评的思路,王尔德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变得更加清晰坚定。

  • 当代西方的王尔德研究

    作者:张介明 刊期:2004年第04期

    英国作家王尔德是西方评论界长期谈论的话题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王尔德研究基本上承袭了早期研究的风格,注重王尔德的个人生活和人格,以及使他早殒的同性恋纠纷、诉讼、审判等佚事。60年代后,注重文本的形式分析等因素开始渗入王尔德研究;而80年代迄今,王尔德研究呈现出了一种文化研究形态和日益多元化的趋向。

  •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作者:陆扬 刊期:2004年第04期

    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第三空间可以比较于博尔赫斯的“阿莱夫”,具有芥子须弥的极大魅力。由此重读文学空间,则可更多读出列斐伏尔所谓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 模仿欲望诠释 探源求真解读——勒内·吉拉尔对文学的人类学批评

    作者:冯寿农 刊期:2004年第04期

    勒内·吉拉尔最早是从文学作品入手去论证他所提出的“模仿欲望”理论,在长达40年的研究中形成独特的文学批评解读方法。他的“模仿欲望”是文学阐释的基石,从而揭开神话的秘密;他的解读法的突出特点是透过虚构的表面求真探源,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发现“迫害文本”,梳理出迫害文本的四个范式。他的理论既可以解释文学现象,也可以考察文化现象...

  • 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

    作者:生安锋 刊期:2004年第04期

    后殖民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反对民族与身份上的本质主义,推崇“混杂性”概念,并将其作为抵制殖民主义话语的一种策略。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的人物身份问题所做的剖析,指出小说主人公克瑞斯默司的不明身份固然是社会建制(奴隶制)和文化传统(种族歧视)强加于自身的,但是身处困境之中的主人公却无法像后殖民理论...

  • 简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诗性语言

    作者:田俊武 刊期:2004年第04期

    斯坦贝克对音乐的爱好以及他深厚的诗歌素养使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地追求语言的诗性特征。他的诗性语言主要体现在小说题目的隐喻性、人物口语的形象哲理性和叙述语言的诗意性等方面。它们对于表达作品的宏大主题、丰富小说文本的肌质功不可没。但在以《烈焰》为代表的某些小说中,斯坦贝克对诗性语言的追求达到了极端,结果使小说语言显...

  • 《小城畸人》“性主题”的文化阐释

    作者:马征 刊期:2004年第04期

    “性”在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中,历来是批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聚焦于作品“性主题”的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以及“爱观”的分析。进而对其进行文化层面的阐释。在方法论上,本文运用了现代叙述学方法,不仅在文本的故事层面观照“性主题”的呈现,而且从文本的叙述层面分析其“性主题”的深层文化内涵。

  • 《最蓝的眼睛》中的话语结构

    作者:章汝雯 刊期:2004年第04期

    本文认为《最蓝的眼睛》是由三种不同的话语构成的:黑人群体的自我否定话语、黑人群体的建设性话语以及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话语。文章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过度词化、陌生化、前台化、排印、重复、排比等手法着手,分析了这三种话语在文本中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莫里森通过这三种话语实现了她的创作意图:自我否定话语揭示了黑人民族的自卑自恶心理...

  •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不确定性

    作者:蔡春露 刊期:2004年第04期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加迪斯在他的小说《木匠的哥特式古屋》中运用悖论式的矛盾、并置、非连续性、随意性等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手法有效地揭示出美国社会中政府、宗教机构、大公司和媒体为发横财相互渗透的状况,描写了一个无理性、非正义、充满混乱的美国后现代社会。加迪斯成功地把小说中整个不确定的叙事结构变成了对战后美国社会...

  • 试析《裸者与死者》的文化语境

    作者:石雅芳 刊期:2004年第04期

    本文通过对梅勒《裸者与死者》发表时及发表后的文化语境的思考,发现其受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说具有适时性、预见性及普适性这三方面内涵。文章指出,这三方面的内涵不仅在小说出版时,甚至在今日都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从而使小说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 当代俄语生态文学中的弥赛亚意识

    作者:梁坤 刊期:2004年第04期

    文章通过对当代俄语生态文学的文本分析,阐释了其中与生态末世论紧密相连的弥赛亚意识。作者追踪了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与艾特玛托夫为危机中的人类求索救赎之路的独特历程与殊途同归的指向——从泛神论的起点到基督复活的终点、从信仰抵达理性的漫漫途程,探讨将弥赛亚作为一种道德理想的普适性及其深刻用意,即重建以人类集体生存本能、集...

  • 简论当代苏联文学的“世界性”

    作者:韩捷进 刊期:2004年第04期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审美观念的人类性与审美形式的多元化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因素。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一批优秀作家于20世纪下半期在文学中确立了全人类思维倾向,追求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上“世界性”,体现了先进的审美潮流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