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重写小说”中的“重读”结构——以《杰克·麦格斯》和《匹普先生》为例

    作者:王丽亚 刊期:2017年第02期

    小说范畴的“重写”以经典小说为“前文本”,通过反转人物关系、重塑人物形象、切换视角等叙事策略,使“重写”与“前文本”形成结构差异,引发读者对经典进行重新阅读。这一现象在后殖民文学批评领域被视为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象征抵抗。本文认为,“重写小说”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对“重写小说”的解释不能囿于后殖民文学批评长期强调的...

  • 跨界接纳与谱系的更新

    作者:宁一中 刊期:2017年第02期

    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在他身上,“跨界”是一大特色。本文探讨了康拉德由波兰而法国、英国的物理性跨界和身份跨界,进而讨论了他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产生的意识形态的跨界。文章认为,美国接受这种跨界,既是美国需要“他者”从而进行自我认知的需要,也是它在新的世界形势下更新认知谱系的必...

  • 从命名者到“一人大学”:庞德的诗学话语探踪

    作者:孙宏; 李英 刊期:2017年第02期

    自从上帝让亚当为各种禽兽命名以来,人类命名的气势久盛不衰,时至20世纪更是甚嚣尘上。作为喧嚣声中的一家之言,庞德的诗学话语演变历经三个阶段:从其政治主张在他的战前话语中初具雏形,到战争期间借助媒体大力造势,进而在战后潜心引导弟子付诸行动。在前两阶段无论是从事诗学探讨还是宣传鼓噪,庞德始终有恃无恐,公开进行。而后一个阶段...

  • 文本、读者、历史:霍桑《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平衡

    作者:李宛霖 刊期:2017年第02期

    自《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发表以来,它的模糊性便受到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但多年来,批评家们一直致力于挖掘这种模糊性的主题意义,很少有人从读者与历史的角度探索霍桑设计它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如果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解读,将不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些审美特征的理解,也可能会让我们对涉及到的作家、作品...

  • “局外人”与“热带鸟”:巴别尔的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

    作者:王树福 刊期:2017年第02期

    20世纪俄国作家巴别尔的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体现出典型的多元性和矛盾性特征。以《希伯来圣经》《塔木德》为代表的犹太文化与以古典文学为主流的俄国文化,构成其身份谱系中的两大主要渊源;以法国文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与以口头文学为表征的民间文化,则构成其身份谱系中的次要渊源。面对任何一种文学传统和文化身份,巴别尔并非全盘接受和完...

  • 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作者:毛凌滢 刊期:2017年第02期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以其复杂的叙事视角、丰富多样的主题吸引了评论界的关注。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是父权制压迫对女儿们造成的爱情悲剧和情感伤害。但事实上,揭开沃克驳杂的叙事迷雾和错综交织的主题,可以发现,其深层的叙事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叙事和不同的性经历,探讨黑人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主体性构...

  • “批评”之后的对话与和解——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

    作者:段道余 刊期:2017年第02期

    尽管艾丽丝·默多克在她的哲学著作中对海德格尔颇有微词,但是默多克与海德格尔之间并非宿敌关系。实际上,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形成了对话。默多克在哲学著作和小说中探讨的“臆想”“濒死经历”和“关注”分别呼应了海德格尔的“迷误”“向死存在”和“让存在”。默多克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既是她抵制当代哲学中过分浪漫的哲学思想...

  • 论罗恩·拉什《美好之物难长久》中阿巴拉契亚人的他者意识

    作者:李得乎 刊期:2017年第02期

    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文学,长期以来为南方文学光环所遮蔽。以罗恩·拉什为代表的阿巴拉契亚作家群体,对于自身显著文化特性素有自觉,并在笔下普遍渗透着一种他者意识。这一他者意识,源于阿巴拉契亚社会因双重疏离且整体不能融入美国和美国南方地区而致的多重挫败感。更甚者,这一地区历来作为抵抗者和挫败者存在,沉溺于痛苦现实和对以往光华...

  • 田园诗

    作者:张剑 刊期:2017年第02期

    田园诗作为一个文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种类。田园诗之所以在当代成为一个理论话题,是因为它背后隐藏了许多历史和文化因素,如工业革命、圈地运动、乌托邦思想、原始主义、复乐园情结等等。当代读者越来越意识到田园诗的隐退倾向和田园理想的建构性质,从而倾向于从阶级、性别、种族、生态等视角去解读它的意义...

  • 命名时段

    作者:张颖 刊期:2017年第02期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建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建立一种新的符号意指形式为旨归,是法国1968年五月革命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意涵。克里斯蒂娃通过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论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引入符号学研究,来进一步具体化命名的生成过程。作为意义生成的门槛,命名时段联系无意识与意识两大领域,形成的标志是主体的确...

  • 西方文学中的审美现代性主题评述

    作者:顾梅珑 刊期:2017年第02期

    现代社会与思维体系充满了审美特质,文学世界也沉淀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审美现代性建立在宗教图景崩溃、凡俗文化成型时期,审美化生存成为重要文学主题,各类审美人频频登场,表达着不甘平庸拒绝异化的自我,情爱、漫游、成长均具有了审美意蕴;在与启蒙现代性分庭抗争之中,审美以独特的批判视角丰富文学的反叛主题,凸显现代自由,产生令人震...

  • 何谓“情动”?

    作者:汪民安 刊期:2017年第02期

    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本文从斯宾诺莎的相关论述出发,结合尼采、德勒兹等人的观点,旨在探究情动与身体、力、欲望、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情动作为存在之力或活动之力的变化,表明了情感与身体的力量的密切关联,重新勾勒了人作为情感主体的生...

  • 应对“风险社会”的原教旨主义国家——论《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对现代社会的颠覆

    作者:王一平 刊期:2017年第02期

    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创造了一个尊奉原教旨主义的教权国家基列国。基列国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世界激进变革运动及80年代保守转向在文学世界中的回响,它不仅涉及到男女平权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关涉到“现代社会”所显现出的“自然状态”带给人类的“自由”重担,以及其作为“风险社会”的令人望而生畏之处;基...

  • 欲望的双重面孔——论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作者:尹晶 刊期:2017年第02期

    《微物之神》中,阿慕和维鲁沙凄美的爱情故事隐藏着欲望的双重面孔,欲望两极之间的亘古之战。在南印度村庄喀拉拉,父权制、种姓制度、殖民主义、全球化等“庞大的事物”代表着偏执狂的欲望,全面有效地限制、疏导生命的欲望之流,形成和维持大民族身份和既定社会秩序。阿慕和维鲁沙等“微物”代表着精神分裂的欲望,将生命的欲望之流和大民族...

  • 保罗·马尔登的空间想象

    作者:孙红卫 刊期:2017年第02期

    在北爱尔兰政治动乱和民族矛盾的背景之中,当代诗人马尔登的诗作探讨了根植于爱尔兰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想象,反思了历经苦难的爱尔兰民族对政治未来的向往。本文考察了马尔登由此展开的空间构想与叶芝、希尼等老一辈爱尔兰诗人的不同之处,引入其关于“魔雾”等爱尔兰传统文化意象的讨论,指出空间在马尔登那里首先是一道向着未知开放的门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