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胡安·鲁尔福作品中孤儿与孤独的情结

    作者:郑书九 刊期:2017年第01期

    墨西哥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称,孤独是墨西哥人最好的伴侣,墨西哥人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而面具的后面是不可回避的孤独的现实。孤儿与孤独的情结伴随了胡安·鲁尔福的一生,并且贯穿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本文试图运用帕斯的著作《孤独的迷宫》中对孤儿及孤独情结的论述,通过对鲁尔福的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及中篇小说《佩德罗·巴...

  • 潜于文本之下的“戏剧性”探索——评巴尔加斯·略萨的戏剧创作

    作者:毛频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小说闻名于世,然而戏剧在其文学创作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巴尔加斯·略萨将个体对文学的思考、对生存的体验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戏剧艺术形式传达给读者和观众,启发对文学创作深层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人类存在与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其戏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谎...

  • 《奥拉》:不可靠叙述下的现实投射

    作者:张珂 刊期:2017年第01期

    富恩特斯创作中篇小说《奥拉》的意图并非呈现纯粹的神奇与梦幻意境,而是揭示虚幻面具掩饰下的现实。《奥拉》利用独特的第二人称单数叙述,成就了叙述主体和隐含作者的不确定性,从而构筑起多个潜藏文本。潜文本从不同的视角,引导读者体验激情、彷徨、焦虑、恐惧等人类基本情感;文本中巧妙嵌入的超现实元素富含象征性表达,折射出作者对身份...

  • 《斯德哥尔摩情人》中真实与虚构的游戏

    作者:郑雯 刊期:2017年第01期

    《斯德哥尔摩情人》是智利小说家安布埃罗2003年发表的侦探小说。有别于传统侦探小说的表现手法,这部小说中的侦探角色被弱化,由一位侦探小说家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者代替,读者跟随“我”展开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探索真相之旅。这也是一部关于小说创作的小说,作家不断暴露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达其文学创作的观点。元小说的写作手法使真实与虚构融合...

  • 不确定的美学:波拉尼奥小说《2666》的时空结构解析

    作者:晏博 刊期:2017年第01期

    波拉尼奥的叙事作品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糅合了作者对早年创伤记忆的缅怀与反思、对当今世界危机与隐疾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文学艺术意义与使命的探讨和追寻。出版于2004年的长篇小说《2666》是波拉尼奥的遗作,小说篇幅宏大,全景式地展现了20世纪末拉美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描...

  • 从若热·亚马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作者:张剑波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概述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分析其背景,探讨翻译与权力的关系。亚马多作品的汉译主要有两个重要时期: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主要体现了翻译与权力关系的两种形式:权力影响下的翻译,权力可以操控翻译;翻译的权力,即翻译也对权力施加影响。

  • 挖掘被隐藏的阿根廷“肮脏战争”——侦探型读者对皮格利亚《人工呼吸》的解码

    作者:楼宇 刊期:2017年第01期

    长篇小说《人工呼吸》是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的代表作,发表于阿根廷军政府独裁统治下的“肮脏战争”时期。作家借鉴侦探小说追踪解谜的结构,将自己真正想叙述的故事层层编码,设置成谜团隐藏于小说的“可见故事”中。我们试图效仿侦探型读者,追踪作家留在文本中的蛛丝马迹,解密小说的“隐藏故事”,挖掘发生在“肮脏战争”时期的“肮...

  • 永远的骑士——塞万提斯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史青 刊期:2017年第01期

    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主办,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外国文学》编辑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墨西哥研究中心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协办的“永远的骑士一塞万提斯逝世四百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23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西班牙、墨西哥的翻译家、著名塞学家、年轻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伟大的文学家...

  • 情感文学

    作者:耿力平 刊期:2017年第01期

    情感文学作品刻意突出描写主要人物的情感起伏、悲伤离合,引发读者的情感宣泄,达到作者所期望的同情或同感叙事效果。这一文学现象集中出现在17、18世纪的欧洲文坛,特别是小说和戏剧领域,并由此派生出情感主义。情感文学乃至情感主义的出现有其深层的哲学和社会基础,由此开展研究可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特定的文学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更全...

  • 忧郁

    作者:何磊 刊期:2017年第01期

    “忧郁”本是西方古代医学哲学概念,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式微,其医学地位早已由“抑郁”取而代之。弗洛伊德的《哀悼与忧郁》开启了现代忧郁理论,忧郁概念再度获得哲学关注,并在巴特勒的社会政治批判中达到新的高度。从精神分析概念、社会政治概念到抗拒现代性的文化批判概念,本文梳理了忧郁在现代背景中的重生、绽出与迷失。

  • “仪式与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通知

    刊期:2017年第01期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式之一,仪式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对人的学习模仿、社会成长、身份建构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基于其身体在场的述行特点,仪式构成了连接个体与集体的纽带,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枢纽。它不仅为社会记忆传承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想象投射提供了场域,

  • 没有快乐的快感:齐泽克文学观研究

    作者:赵淳 刊期:2017年第01期

    本文从符号阉割、剩余快感、穿越幻象等三个方面入手,对齐泽克的“快感”范畴进行研究。快感是符号阉割的产物,在认同符号秩序的前提下,只能得到产生于痛苦的剩余快感。当穿越幻象去捕捉快感之际,主体会遭遇死亡驱力。快感给主体的存在提供意义,所以主体期待着被快感愚弄,虽然他总是一已经与快感分离。作为一种悖论性存在,快感与快乐无关...

  • “科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夏目漱石《文学评论》考论之一

    作者:庄焰 刊期:2017年第01期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明治时期的代表性文人、明治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亲历者和思考者,在其文论著作中结合文学对现代文明的基本理论以及日本语境中的文明开化之路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并表达了自己对日本文学发展的看法。本文以漱石在其早期英国文学批评著作《文学评论》一书中倡导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为引,探讨他对盛行于明治后期文坛的科...

  • 浮土德迟来的成长与弗兰肯斯坦早到的觉醒

    作者:苏耕欣 刊期:2017年第01期

    马娄的《浮士德》和玛丽·雪菜的《弗兰肯斯坦》在主题上相似显而易见,但两部作品之间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浮士德虽然很早与魔鬼签定协议,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身行为之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弗兰肯斯坦则早在怪物诞生之初即对上述问题有深刻认识。这看似纯粹表面性的、仅涉结构的差别,其实与两部作品背后各自的意识形态相关。...

  • “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综述

    作者:周伟薇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11月25—28日,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文学院在厦门联合主办了“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在当代外国文论的译介与研究、当代中国文论的反思与建构、中外文论会通这个三层面展开对话,呈现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