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文本杂糅背后的历史隐喻——论麦凯恩《舞者》的叙事策略

    作者:杨金才 刊期:2016年第05期

    麦凯恩的《舞者》以当代伟大舞蹈家纽瑞耶夫的故事为蓝本,在突破小说和传记的界线中写就“虚构的传记”,就历史话语的真实性等问题展开探讨。作品通过副文本对正文本的呼应和对话,揭示历史的虚构性;通过不同人物的多视角讲述,实现小写历史对于宏大历史叙事的解构,凸显历史的多元性;通过对包括日记、书信、杂志等多种文本形式的运用,体现...

  • 黑与白的“变脸”——论“黑脸喜剧”的历史嬗变及文化悖论

    作者:王卓 刊期:2016年第05期

    “黑脸喜剧”被惠特曼称为“美国歌剧”,是美国最喜闻乐见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个充满矛盾、对立和动态的文化场域,“黑脸喜剧”堪称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种族矛盾、种族歧视、种族抗争和种族协商的缩影。“黑脸喜剧”的文化起源、深藏的罪与罚、历史嬗变和文化悖论都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戏剧形式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它既带有鲜明的种族歧...

  • 论行旅作为美国文学的本体叙事范式

    作者:田俊武 刊期:2016年第05期

    美国文学的本体叙事范式,始终是国外学界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它关乎人们对美国文学的主题和叙事特征的认知。本文认为“行旅”是美国文学的本体叙事范式之一。这种行旅叙事直接受到以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和流浪汉小说为代表的欧洲行旅文学的影响,深深扎根于美国民族“行旅情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兼容并包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成长”、...

  • 尼洛·克鲁兹的戏剧创作和古巴裔美国文学

    作者:苏永刚; 李保杰 刊期:2016年第05期

    尼洛·克鲁兹是美国古巴裔剧作家,其剧作《安娜在热带》摘取了2003年普利策奖,由此确立了他在美国剧坛的地位。克鲁兹继承了古巴移民作家对“古巴主题”的书写,关注拉丁美洲人民的苦难和古巴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况,旨在从社会政治历史的维度审视人性。在表现形式和主题上,他的剧作对古巴裔美国文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融合了现实主义主题和魔...

  • “观,即观其重影”:——阿曼特劳特诗歌中的城市景观再现

    作者:孙立恒 刊期:2016年第05期

    蕾·阿曼特劳特出生于南加州海滨度假胜地圣地亚哥,并自1978年以来一直生活于此,但其诗歌中的城市景观描写却更多专注于散落在城市空间中庸常寡趣的街景或居家庭院,而非度假海滩或主题公园。本文拟从城市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以文本细读为依托,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城市景观描写,以及深嵌于其中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批判和诗学思想。

  • 《拍卖第49批》中内心秩序的空间幻象

    作者:李荣睿 刊期:2016年第05期

    本文分析托马斯·品钦的小说《拍卖第49批》,通过考察女主人公俄狄帕建立内心秩序把握现实的思维模式,揭示其中所隐含的双重空间幻象,以及由此折射出的该小说对现代主义向内转写作策略的反思。同时,本文结合战后美国社会的郊区化所导致的城市衰败,以及城市种族和阶级的空间隔离问题,进一步探讨俄狄帕的思维方式反映的中产阶级郊区的意识形...

  • 改写理论

    作者:陈红薇 刊期:2016年第05期

    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各种“后”理论思潮的涌现和改写时代的到来,改写理论最终应运而现,并在过去十年中渐成体系,表现出复杂的多维研究视点。批评家们借助于各种“后”理论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互文时代中的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当代改写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形式及其文化观照。

  • 文化生产

    作者:周才庶 刊期:2016年第05期

    “文化生产”是当前文化领域中突出的现实问题,更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前沿的理论命题。本文对文化生产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梳理,涉及其历史源流、突出特征、审美建构与实践方式。马克思关于生产的论述开启了文化生产的理论起点,法兰克福学派、威廉斯、伊格尔顿、布迪厄等人对文化、文学生产、文化生产场域的解释逐步确立了文化生产的学理依据。...

  • 乌托邦传统的矛盾式演进

    作者:杨晓雅 刊期:2016年第05期

    对乌托邦传统的思辨可以通过三条主线开展:一是定位不明的理想城市构想所产生的空间悖论;二是宗教隐喻及其在时间维度上所起到的中立化效果;三是随着乌托邦叙事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凸显,进而生成的另一种矛盾而“进步”的文体。通过揭示和阐释乌托邦传统主线上的诸多矛盾和疑点,本文认为不论“空间”与“时间”的修辞意义,还是叙事策略上的转...

  • 勿忘坚固物——施莱米尔的影子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作者:徐畅 刊期:2016年第05期

    “丧失影子”是19世纪法裔德国作家阿达贝特·冯·沙米索的童话小说《彼得·施莱米尔的奇异故事》的核心母题,其象征意涵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一种重要观点是认为影子象征着祖国。本文认为这一说法遮蔽了产生影子意象的具体生存情境:施莱米尔的影子不应被泛泛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祖国”,而应被具体地理解为德意志民族主义兴起这个特定历史背景...

  • 格奥尔格的“唯美主义的纲领诗”——解读《我的花园不需要空气不需要热》

    作者:杨宏芹 刊期:2016年第05期

    斯特凡·格奥尔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诗人。1892年,他在巴黎出版了诗集《阿尔嘎巴》,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我的花园不需要空气不需要热》,被德国学者称为其“唯美主义的纲领诗”。本文把这首诗与法国唯美主义文学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并结合唯美主义的核心理念“为艺术而艺术”在19世纪欧洲的演变以及康德、席勒的审美理论,对这首诗进...

  • 对“人”的颠覆与美学自由——论德国作家博纳文图拉《守夜》中的破界

    作者:贾涵斐 刊期:2016年第05期

    德国作家博纳文图拉的小说《守夜》自19世纪初问世之后,不仅因其强烈的颠覆性而久遭冷遇,而且其作者之归属历经了长期的论争。在后世的研究中,这部似与其时代格格不入的小说恰因强烈的破界与反叛精神而受到关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部虽不入主流却恰好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当时备受关注的“人”的问题、人类学...

  • 舞台灯火下的狄更斯小说艺术——城市戏剧文化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作者:闵晓萌 刊期:2016年第05期

    本文试图说明《我们共同的朋友》对城市戏剧文化的借鉴和转化过程,以澄清威廉斯的两点言之不详之处。从借鉴的层面来看,小说家既参照诺尔斯的两部戏剧,建构和发展了叙事主线,也模仿童话剧中“慈善人”一角,塑造了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从转化的层面来看,狄更斯在对上述戏剧的改写过程中,克服了人物平面化和情节散漫化的倾向,实现了小说艺术...

  • 从《战线》看战争报告文学的女性书写

    作者:顾蕾 刊期:2016年第05期

    《战线》是林芙美子作为“笔部队”成员参加武汉会战的成果,也是性别与政治结合的体现。这部女性书写的男性神话严格地区分国民和非国民、男性和女性,对日本士兵和中国女性的态度与描写方式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性别意识。军部利用女性作家的影响力煽动帝国女性用劳动、生育等方式报答男性付出的牺牲,而女性作家则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于国家...

  • 后苏联小说中的生存焦虑

    作者:薛冉冉 刊期:2016年第05期

    经历过苏联解体的俄罗斯作家们在故事讲述中总绕不开“生存焦虑”这一主题。他们在自传色彩比较浓的叙事中呈现生存焦虑的内涵,并对其根源进行挖掘。社会转型期的无序带来了社会公共空间的混乱和排斥、家庭私密空间的萎缩和漠然,进而使得个体被动或主动地成为出局者,由此带来了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究其深层原因是社会公共空间中对话者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