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言语的野花”——远观托马斯·布朗爵士的《一位医生的信仰》

    作者:丁宏为 刊期:2016年第01期

    《一位医生的信仰》是英国17世纪博识家托马斯·布朗爵士的代表作。本文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对其进行观察,力求探索其所呈示的一位个体思考者的精神空间,并归纳出一些仍具有相关性的意义。具体讲,从现今中国读者角度看,布朗在西方现代化较早阶段对于个人内部空间的注重、对于个人阅读对象的扩展,以及在以开放心态对待新兴自然科学的同时仍不...

  • 没有爱情怎么办?——露西·斯诺的艰难选择

    作者:周颖 刊期:2016年第01期

    《维莱特》的女主人公露西·斯诺是在孤独的境遇中、不利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坚持就业、坚持自我教育的新女性形象。夏洛蒂·勃朗特的这篇小说,貌似描写浪漫爱情,其实是探索女人在维多利亚时代没有爱情怎么办。露西的选择非常不易,因为她是一个边缘人,而且是集老小姐、自食其力者和文艺女青年三重身份为一体的边缘人。文章从讨论露西的多重边缘身...

  • 温德姆·刘易斯的“敌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周汶 刊期:2016年第01期

    作为英国本土催生的唯一现代派运动“漩涡主义”的创立者,温德姆·刘易斯在英美现代主义文艺发展史上地位特殊,影响深远。但他在一战后的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却与主流现代主义分道扬镳,成为其“敌人”。这一突变发人深思,引人入胜。本文拟梳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易斯以“敌人”公众形象对当时主流现代主义作家作品进行无情批判的过程,特...

  • 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铁路意象

    作者:罗灿 刊期:2016年第01期

    英国铁路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才真正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较大影响,不过这并不妨碍爱略特将火车、铁路等带入那些发生在3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故事里。作为19世纪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产物,火车、铁路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作为一种符号产生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铁路的扩张给传统的农业经济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高速推进的政治改革让爱略特对改...

  • “克里特岛”上的两个撒旦——论“赫尔墨斯插曲”在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作用

    作者:卢炜 刊期:2016年第01期

    西方学界习惯上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叙事诗《拉米娅》的开篇部分称为“赫尔墨斯插曲”,并且认为受到弥尔顿的影响,《拉米娅》中的美女蛇“拉米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变身成蛇诱惑夏娃的撒旦的化身。而本文则首先试图通过揭示“插曲”中的赫尔墨斯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相似性,发现学界长久以来忽略的、潜藏在《拉米娅》文本中的第二条蛇...

  • 纪念王佐良先生诞辰百年全国学术研讨会

    刊期:2016年第01期

    传统与创新是学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创新是研究的意义所在,传统则构成了创新的基础。而在处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双重视野交织中的外国文学研究中,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到对占国际主导地位的西方理论视角的采纳与反思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外国文学研究在本土文化中的定位以及对研究立足点的反思。

  • 戈尔丁的小说“神话”观

    作者:沈雁 刊期:2016年第01期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创作的不同阶段提出用“神话”一词指称他的小说。他的小说“神话”观提示出小说和神话的共通之处:表现经验的本质性和整体性,具有神话思维的特质和传递先验的价值。他的创作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戈尔丁的小说“神话”观也阐释了小说的体裁意义,即小说能够表现生命经验超出人类理性认识的内容,从而突破人类理性...

  • 埃莉诺与玛丽安的“趣味之争”

    作者:何畅 刊期:2016年第01期

    在《理智与情感》一书中,埃莉诺与玛丽安的“趣味之争”折射了18世纪英国情感主义思潮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与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情感与善感是中产阶级提升自身文化地位并使之合法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情感主义的过度发展却会导致社会失序,不利于中产阶级的稳定发展。有鉴于此,奥斯丁把“心智培育”提到了一个较...

  • 视差

    作者:赵淳 刊期:2016年第01期

    西方学界通常侧重于对静态下的视角做出界定与研究,拉康则在欲望阐释的基础上将视角与凝视紧密相连,而齐泽克强调的是视角在不同背景上的动态变化,即视差转换。视差包含视角及其位移。视角不但与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有关,亦构成了文学的陌生化概念的认知前提。在齐泽克看来,不同视角之间的差异,就是视差鸿沟。驱使主体的视角在同一个客...

  • 空间

    作者:郑佰青 刊期:2016年第01期

    20世纪90年代围绕“空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的崛起质疑了先前时代主导的时空观。在“空间转向”的大背景下,空间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与时间话语相抗衡的空间地理话语的兴起。无论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权力空间”、詹姆逊的“超空间”、哈维的“时空压缩”,还是苏贾的“第三空间”,都致力于重新发掘空间本身的价值与内涵,也更加关...

  • “文学与风景”全国学术研讨会通知

    刊期:2016年第01期

    风景是人走入历史后的一种建构,是可见的、可经历的自然。风景可作为空间形体被感受,又可作为图像来描述。它既有自然物质的一面,又承载着文化社会的印记;既是感知、想象、情感投射的空间,又是政治经济权力运作、再现的场域;既是审美、道德、科学反思的对象,又是思想观念的反射。在风景的历史进程中,它或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或被理解为...

  • 空间与界限——里尔克《杜伊诺哀歌》第八首中的“敞开者”

    作者:魏育青 刊期:2016年第01期

    本文基于《杜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克的“敞开者”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

  • “漫游”与“迁徙”——歌德《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文化空间关联

    作者:冯亚琳 刊期:2016年第01期

    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

  • 替代与悖逆——《养子》中的邪恶美学

    作者:丁君君 刊期:2016年第01期

    内容提要:论文以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短篇小说《养子》为研究文本,探讨了小说对启蒙文化教育理念提出的质疑。《养子》以一个市民家庭的俄狄浦斯式悲剧隐喻了文化对自然本性的驯化过程。从被驱逐的儿子到自戕的父亲,小说呈现了身处理性文化中的人的异化倾向。“养子”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被扭曲的第一本性,健康善良的“父亲”(理想的人)试图将...

  • 历史反思与德国新身份构建:施林克“代际小说”研究

    作者:施显松 刊期:2016年第01期

    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的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的问题。施林克的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的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的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