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异国都市中的文化际遇与艺术奇遇——评海涅小说《佛罗伦萨之夜·第二夜》

    作者:杨劲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以海涅发表于1836年的短篇小说《佛罗伦萨之夜》中的第二部分、即“第二夜”为分析对象,从作品中伦敦与巴黎这两个城市的对比及其意蕴人手,试图揭示从他者形象的描绘、塑造到套话的形成、传播这一动力学流程,梳理互为参照的英、法、意、德四国文化谱系所展示的欧洲文化发展脉络,剖析异国形象对于德国文化自我建构的启示学意义。文章立足...

  • 偷窃癖患者的创伤与自我——以《恶棍来访》中的萨莎为例

    作者:薛玉凤 刊期:2012年第01期

    偷窃癖是一种精神疾病,现实生活中不常见,文学作品里更是罕见,对其科学研究也远远不足。研究认为,偷窃癖多与患者的童年创伤有关,其治疗复杂,且易复发。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近二十年的医学实践证明,“接纳与承诺疗法”对精神创伤及相关精神疾病疗效显著。此疗法观照下的三重自我理论,为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作品《恶棍来访》中的萨莎形象提...

  • 恶棍来访(选译)

    作者:詹妮弗·伊根 薛玉凤(译) 刊期:2012年第01期

    开篇如常,莱斯莫酒店的洗手间里。萨莎对镜补妆,发现地板上有个女包,包内一只淡绿色的皮夹若隐若现。准是那女人的,透过厕格的拱门,萨莎依稀听得见小便声。回想起来,萨莎不难明白小便女人的盲目信任给她带来的巨大刺激: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 试论巴耶霍诗歌中的“客体化”趋势

    作者:于施洋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试图描绘秘鲁诗人塞萨尔·巴耶霍诗歌中逐渐走强的“客体化”趋势。在前期作品中,他高度聚焦于自我,每每作为抒情主体直接出场并坦白叙写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的日常经验;但到后期,他越来越倾向并善于跳出自我的拘囿,从外部观自身、从身体观灵魂、从死亡观生存,尽量客观地去除个人化甚至人性化描写。这一趋势可以承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 诗六首

    作者:塞萨尔·巴耶霍 于施洋(译) 刊期:2012年第01期

    路上想,谁再作你伴 路上想谁再作你伴 留下你从此空想望; 渐远去时间短变长 唉姑娘命途多变幻。

  • 对应的“辩护文本”——菲利普·罗斯“自传”小说研究

    作者:曾艳钰 刊期:2012年第01期

    菲利普·罗斯于1988年至1993年间先后发表了《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战役》四部非虚构“自传”体小说。本文通过分析这四部作品中对自我书写的解析和放大、与自我的辩论、嬉戏和对峙,探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真实与虚构在罗斯独特自传文体中运用的真实目的,认为这种写作是罗斯回应对其早期作品指责的独特方式,体现出罗斯对作家如...

  • 法国戏剧1980年至2000年的发展历程略述

    作者:张迎旋 刊期:2012年第01期

    1980年至2000年这二十年间,法国戏剧自身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史诗般的世俗剧。它在主张形式革新的实验室上演,导演和剧作家轮流担当主角和配角,故事情节似有若无,观众可有可无,重要的是要实现“戏剧理想”: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人类心灵的运行轨迹。虽然戏剧在各类艺术中最讲求即时性,但它也因此成为深受人类丰厚的文化遗产影响,值得珍存在记...

  • 《沉默》——交响奏鸣的三重批判

    作者:高天忻 刊期:2012年第01期

    本文选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剧本《沉默》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其作品的音乐性和批判性及两者的潜在联系上,指出耶氏作品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词、句上,在篇章构架方面更是借鉴了作曲中的交响乐展开部主题交织的创作技法,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三重批判主题,如交响性旋律一般得以奏响。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奥地利文学语言的回顾与归纳,提出...

  • 文学作为对“人的乌托邦”之预感:列维纳斯论策兰

    作者:刘文瑾 刊期:2012年第01期

    通过策兰的诗学以及列维纳斯的解读,本文试图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浪漫主义传统的诗学内涵,即诗作为向他人的敞开。本文首先探讨策兰诗歌与列维纳斯哲学的契合之处:如何在奥斯维辛的创伤记忆之后重建主体;然后讨论,“隐秘诗”在策兰那里与其说意味着黑暗与晦涩,不如说意味着“我”向“你”的神秘敞开的冒险经历。最后,通过列维纳斯的分析,本...

  • 虚无世界与贫困时代——论布劳赫的小说《维吉尔之死》

    作者:梁锡江 刊期:2012年第01期

    《维吉尔之死》是奥地利作家布劳赫的代表作。小说以罗马大诗人维吉尔临终前的夜晚为题材,细致刻画了在那个黑夜里人性所表现出来的冥暗与癫狂,融人了作家对整个现代世界的深刻反思。本文从探讨“维吉尔为何焚书”这一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书中的时代乃是我们整个时代的譬喻,而我们的时代正是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在这个世界黑夜与贫困时代里,...

  • 作为文学的《圣经》

    作者:梁工 刊期:2012年第01期

    早在《圣经》著述和编订之日,其编著者就有明确的文学意识,以致《圣经》兼具“作为宗教”和“作为文学”的复杂性质。《圣经》也作为文学源泉对后世文学发生了持续的深度影响,考察这幅图景及其演变历程,能强化人们对《圣经》本身文学特质的理解和认知。研究者试图把握《圣经》文学品质的活动,始于古代,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

  • 摹仿

    作者:于雷 刊期:2012年第01期

    “摹仿”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诞生之日起,它经过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者的实践摸索与批评家的理论雕琢,至今方兴未艾。本文出于论述的可行性考虑,试图将作为实践的文学摹仿活动置于现代西方摹仿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加以探讨,尤其突出奥尔巴赫的“摹仿论”和托多罗夫的摹仿“偏离说”这两个关节点,对它们进行...

  • 自传不可靠叙述:类别模式与文本标识

    作者:刘江 刊期:2012年第01期

    “不可靠叙述”是当今叙事理论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对它的研究常常纠结于修辞法与认知法之争,且多囿于小说等虚构作品,而忽略了自传等非虚构文类。本文一方面揭示了叙事学界这种陟此黜彼的文类偏见之缘故;另一方面,在对自传不可靠叙述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缜密爬梳的基础上,重点从类型学的角度修正和重构了自传不可靠叙述的类别模式,认为自传...

  • 面对现代性的焦虑——霍桑作品中的城市意象

    作者:蒙雪琴 刊期:2012年第01期

    霍桑许多作品的城市意象是充满物欲、荒凉、颓败、令人压抑的,表现出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城市文明的加速发展之中的人生状态的深入叩问。那是作家内心感受的描摹。作家以自我强烈的主观性透入城市生活,使城市表现为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呈现,也是社会性的呈现,是一种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他的创作审美地展现了人怎样在现代性宏大叙事的冲击...

  • 论《明娜·冯·巴尔赫姆》中身体感知的启蒙问题

    作者:郑萌芽 刊期:2012年第01期

    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启蒙时期的感知话语为切入视角,解读莱辛的喜剧作品《明娜·冯·巴尔赫姆》。剧中明娜通过身体演示,模仿未婚夫台尔海姆受到压抑的视觉与听觉感知,引导台尔海姆恢复自身的整体感知能力,成为完整的人。戏剧表达18世纪下半叶的德意志对构建感知整体性的呼吁——人要像重视理性那样,重视自身的情感和感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