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小说家的演讲——库切《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评析

    作者:秦海花 刊期:2011年第03期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由八篇小故事组成,以虚构的女作家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在各种学术场合所发表或聆听的演讲为主要内容,而其中六篇就是库切本人所做演讲的讲稿,因此可以被看作是“作为演讲的虚构小说”。库切在这些演讲中没有遵循传统的演讲模式,而是采用小说家擅长的虚构叙事,不仅探讨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等抽象话题,也展示了人...

  • 现实主义

    作者:J.M.库切 秦海花(译) 刊期:2011年第03期

    首先是故事如何开头的问题,即怎样使我们从目前所在之地、一个不知何处的地方,到达彼岸。这是个简单的架桥过河问题。人们每天都解决这样的问题,问题解决之后继续前行。

  • 从历史深处驶来的《鬼魂列车》

    作者:严又萍 傅俊 刊期:2011年第03期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超过1.5万的华人参与修建了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然而铁路竣工后,加拿大政府却为限制华人入境而先后实施了种族歧视性的“人头税”和《排华法案》,致使数千华人家庭支离破碎。加拿大华裔作家余兆昌的短篇小说《鬼魂列车》就是专为筑路华工谱写的一曲悲歌。本文主要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采用的历史反书...

  • 鬼魂列车

    作者:余兆昌 严又萍(译) 傅俊(校) 刊期:2011年第03期

    很久以前的一天,在中国南部的一户穷苦农家,一位名叫聪艺的小女孩出生了。可是,天啊,这刚出娘胎的孩子就只有一条胳膊,这可把她的母亲吓坏了。不过,聪艺的父亲非常喜爱这个女儿。虽然家里穷得没有一亩地,只养着几头骨瘦如柴的猪,但父亲还是尽力让聪艺的童年充满了快乐。

  • 保罗·马尔登的“生成”诗学

    作者:孙红卫 刊期:2011年第03期

    当代诗人保罗·马尔登的诗作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本文从其四部诗集中选择若干首代表性诗歌,重点探讨马尔登围绕主体身份、北爱尔兰政治问题等所做的美学尝试;同时引入法国当论家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生成”、“解辖域化”等概念,分析马尔登如何在政治、民族、历史等多重压力下开拓出独特的、非封闭性的后现代诗学空间,研究其诗歌中所体现的...

  • 诗五首

    作者:保罗·马尔登 孙红卫(译) 刊期:2011年第03期

    莫伊的舞者 这个意大利广场 还有它周围的平原 母马和公马曾在此之上 挤成黑压压的一片 黑水河滚过石头流淌 不惊起半点波澜

  • 文化的断裂、孤独的抗争——《秀拉》之尼采式解读

    作者:郭棲庆 郝运慧 刊期:2011年第03期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写了黑人女性秀拉以颠覆性的方式,在脱离民族之根、断裂的文化语境中为构建自我身份所进行的孤独抗争。从尼采哲学的角度来看,秀拉是一位具有酒神特质的女勇士,她的“试验性”生活颠覆了男权,解构了黑人社区传统。她的“恶”是向“善”的生成之力,她的破坏之中孕育着建设。

  • 切姆·波托克的《我是泥土》中的韩国难民形象

    作者:朴玉明 刊期:2011年第03期

    美国犹太作家切姆·波托克的小说《我是泥土》,是唯一一部描写战时韩国难民生活的美国朝鲜战争小说。这部小说虽说较真实地描写了韩国百姓的战争苦难,却依然未摆脱西方对东方“异国形象”塑造的模子。作者一方面将难民置于韩国逃难的战乱中,另一方面却借助西方的文化语境,把他们建构为理想化和妖魔化的“异国形象”。这些“异国形象”不仅反...

  • 上帝的母狮或空气的精灵:普拉斯对诗人身份的寻觅

    作者:张意 刊期:2011年第03期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60年代“自白派”诗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位,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普拉斯寻觅到了诗歌触动人心的内在旋律,将个人、集体的苦难与死亡、重生联系在一起,获得了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在生死边缘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完美仪式。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普拉斯的诗文、特别是《爸爸》、《爱丽尔》两诗,分析诗人如何突...

  • 威廉·加迪斯小说中熵的文学隐喻

    作者:蔡春露 刊期:2011年第03期

    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迪斯在小说创作中以熵为隐喻,描述了美国后现代的熵化世界,揭示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熵、美国资本主义文化的熵和个体自我的熵,对整个人类世界的热寂死亡表现出极度的担忧。他是一位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家,不仅关注战后美国社会文化的熵化衰败,而且挖掘了后现代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弊病。加迪斯警醒世人:如果人类不...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

    作者:吴毅 刘立辉 刊期:2011年第03期

    英国16、17世纪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英国文人对诗人何为进行了严肃的追问。这种对诗人角色的追问规定了当时英国文学的诸种表现形态,文学的民族性、高雅性、娱乐性、宗教性,无不与英国文人对诗人的角色定位有关,体现了英国诗人力图通过文学参与政治、宗教、民族身份、个人生存诉求等诸问题的人世热忱,也彰显了英国诗人的艺术自觉意识,构筑...

  • 历史事件与小历史书写——解读路易丝·厄德里克的《鸽灾》

    作者:黎会华 刊期:2011年第03期

    当代美国著名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08年推出的新作《鸽灾》,书写了发生在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交融的百年历史。本文在分析厄德里克书写历史的策略和建构历史叙事手段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作者如何通过重构被主流社会贬抑或忽略的小历史,使被边缘化的奥吉布瓦人获得有效的话语权,并对抗欧裔美国人所谓的单一进步史。小说的小历...

  • 犹太性的传承与超越——以辛格和罗斯为例

    作者:高婷 刊期:2011年第03期

    犹太民族命运多舛的历史境遇及其流散到各地仍坚守其宗教传统的文化特征,在美国文学创作中呈现为浓郁的犹太性。艾·巴·辛格和菲利普·罗斯是最具特色的美国犹太文学领军人物,他们在作品中分别呈现出传承犹太性与超越犹太性的特点,比较他们对犹太性的认知差异,可以看出他们对犹太性的独特诠释,体会美国犹太文学的丰富内涵,见证美国犹太文学...

  • 论《觉醒》虚静的审美境界

    作者:王虹 刊期:2011年第03期

    《觉醒》中的主人公艾德娜的审美情趣与中国道家所提倡的虚静审美境界相通。艾德娜热爱游泳、音乐和绘画,企望凭借自然、艺术和爱情的载体,寻找自我的本真存在,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小说的结尾是虚静审美境界的最高层次——天人合一,也是艾德娜追求精神自由和本真自我的升华。

  • 雷蒙·威廉斯

    作者:赵国新 刊期:2011年第03期

    雷蒙·威廉斯通常被奉为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他对文学批评、文化理论和新左派文化政治的影响巨大,绵延至今。本文力求简要地评述其一生之思想功业,探讨马克思主义和利维斯式批评如何塑造了他的批评论著,进而揭示他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独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