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鹦鹉、梅杜萨之筏与画像师的画——朱利安·巴恩斯的后现代小说艺术

    作者:张和龙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来探讨巴恩斯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本文认为,巴恩斯在虚构文本中融入大量非虚构性文本,以匠心独运的手法揭示了不同文类、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从而在更宽泛的层面上反思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在《福楼拜的鹦鹉》中,有关“鹦鹉”的调查不仅是主人公批评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对批评行为与批评过...

  • 穿梭在身份之网中——评布雷德伯里的《兑换率》

    作者:宋艳芳 刊期:2009年第04期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学院派小说《兑换率》暗含“我是谁?”的哲学命题,无限推延人物身份的定位,突出地体现了当代语言、文学、批评理论对人们的冲击,揭示出那些抽象复杂的理论带给人们的身份困惑和理解障碍。小说表面上以游戏的态度“实践”着以后结构主义为代表的语言、文学理论,以滑稽和幽默的形式引导读者穿梭在作者、叙述者、主人公身份...

  • 兑换率(节译)

    作者: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英国) 宋艳芳(译) 刊期:2009年第04期

    他通过标着“NOIVA”的门之后,已经过去了一小时十五分钟。“NOIVA”门再次打开,放出更多刚到的旅客:年老的男士,年轻的戴头巾的女士,一群身穿教士服、留着斑白的大主教式大胡子的牧师。佩特沃斯站在那里两头张望:前面拥挤的人群中某处有他的派克笔,后面有他的一堆行李:

  • 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简讯

    刊期:2009年第04期

    由全国英国文学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5月7日至10日在河南大学举行。河南大学副校长赵国祥教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辰诞教授、全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何其莘教授等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后,

  • 伊夫·博纳弗瓦的诗歌意蕴

    作者:张迎旋 刊期:2009年第04期

    伊夫·博纳弗瓦是法国当代重要的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诗歌既继承了象征主义传统,又独树一帜,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创新活力,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主流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不仅诗作和译著硕果累累,而且在文学批评领域也颇有建树。借助“存在”的理念,博纳弗瓦试图对那些将人类与现实和感性世界隔离开来的抽象概念口诛笔伐...

  • 曲线板(节译)

    作者:伊夫·博纳弗瓦(法国) 张迎旋(译) 刊期:2009年第04期

    夏天的雨 最珍贵的 但不是最冷酷的 我们的回忆,夏天的雨 骤然而降,倏忽而去。

  • 新政治小说的新意识与新叙事——索尔仁尼琴九十年代短篇小说创作论

    作者:张建华 刊期:2009年第04期

    20世纪90年代索尔仁尼琴的“新政治小说”表现了俄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和文化的后现代透支背景下作家一种新的政治意识,文学的这一政治叙事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透视、政治的人性形态透视、政治的文化形态透视,这一话语形态有着独特的文本构建和内涵意蕴。“新政治小说”的现代价值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在继承现实主义风格和叙事...

  • 首届中国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综述

    作者:彭发胜 洪小理 刊期:2009年第04期

    2009年6月13日至14日,首届中国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三台山庄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文学研究所、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编辑部、浙江省外文学会、浙江省翻译协会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 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

    作者:周小仪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探讨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作者概念的发展演变,对古代的代言人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浪漫主义的天才作者、19世纪的面具观念、20世纪的非个人化诗学、结构主义的空白主体论、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作者历史建构以及当代学者关于作者回归的讨论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后结构主义主体概念忽视了人的感性的一面,而重新认识作者的要点就...

  • 民族化的性别和性别化的民族——论戈迪默的长篇小说《我儿子的故事》

    作者:周乐诗 刊期:2009年第04期

    《我儿子的故事》是戈迪默表达对种族身份和性别身份互相纠缠、互相建构的复杂关系的代表作品。她以一个黑白恋故事,试探了超越种族差异的可能性,同时提示黑人的“白人心”对完成黑人意识的形成和提升的限制,从而让更为边缘的黑人女性成为更为积极的建构民族政治体制的重要力量。但小说叙述视角的模糊,也显露了戈迪默本人在种族身份和性别身份认...

  • 逻各斯中心主义双重解构下的生态自我

    作者:李爱云 刊期:2009年第04期

    伍尔夫的小说《雅各的房间》通过对雅各身份的虚置来解构男性中心主义,通过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描写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超越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藩篱,凸显了生态自我的本质和意义,体现了伍尔夫具有超常远见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 棘手的主体:自主抑或臣服?

    作者:马元龙 刊期:2009年第04期

    从马克思开始,中经阿尔都塞、福柯,到巴特勒和齐泽克,关于主体/臣服这个主题,人们的认识在逐步深化。马克思首先使这个问题主题化,阿尔都塞紧随其后,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思想。福柯则另辟蹊径,别开天地,但二者都是从外在的权力方面来思考主体的辩证法,既没有看到主体对权力机制的内在依恋,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权力机制在建构主体/臣民时所遭到的反...

  • 栖居于历史的含混处——E.L.多克特罗访谈录

    作者:陈俊松 刊期:2009年第04期

    在这篇专访中,美国当代著名作家E.L.多克特罗结合自己的主要作品,阐述了其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和美学原则。多克特罗认为,不能把历史仅交给历史学家,小说家有时能揭示更深刻的现实。在他看来,小说的本质就是栖居于含混处;作家可以在作品中表达政治意识,但必须尊重创作过程的整体性,并以艺术上的标准为主导。

  • “无知带来的新奇乐趣”:亚当·斯密的知识分化论

    作者:迈克·希尔(美国) 林斌(译) 刊期:2009年第04期

    18世纪,亚当·斯密及其同时代的苏格兰学者试图通过学科分化的方法来促进人类知识进步。本文聚焦于斯密的知识分化理论,指出“无知”概念在斯密认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尝试在英国—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分析斯密的知识领域划分理念是如何建立在调动“无知”的力量来解决多样性带来的困扰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其中蕴含的“分裂的整体性...

  • “作者”/“强盗”——全球商业思想中的文学理论(节译)

    作者:玛莎·伍德曼西(美) 余莉(译) 刊期:2009年第04期

    本文从创作与法律两个方面提出了“作者”问题,并由此上升为相关的作品权益问题,进而追溯了英国浪漫派尤其是华兹华斯的著作权观点对版权法形成的关键作用;本文的目的是激活不同学科对著作权问题本质的反思,因为这一问题愈来愈具有跨文化的当下性;作者认为,回顾与探讨当代版权法的浪漫主义价值观,乃是打通文学理论与法律理论对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