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Foreign Literature

杂志简介:《外国文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48/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评论、理论、理论_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书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刊号:1002-5529
国内刊号:11-1248/I
创刊时间:1980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62
复合影响因子:0.42
总发文量:1365
总被引量:8531
H指数:39
立即指数:0.0606
期刊他引率:0.9826
平均引文率:9.9293
  • 传记家的故事(节译)

    作者:A.S.拜厄特 陈姝波(译) 黄原竞(译) 刊期:2008年第04期

    我很难回忆自己摆脱理论教育的生活后的那种亢奋。我对未来无所作为。我坐在我的斗室里,或光着脚板走来走去,偶尔还光着身子来表明自己这种全新状态,但是这没使我接近任何一种未来。也许因为自己的生活如同无形的真空,埃尔默·博尔丰满而灿烂的人生令我痴迷。我已抛弃的生活充斥着复杂的体系、互涉的抽象词汇,相形之下,这三卷传记将人情世...

  • 尤金迪斯的“逼真记忆”:一个后现代视角

    作者:杨彩霞 刊期:2008年第04期

    美国小说家尤金迪斯的两部长篇《处女自杀》和《两性人》表现出一定的创作连续性,并与短篇《逼真记忆》存在微妙的内在关联。小说叙述者(们)同时又是主人公,其“记忆”的零碎模糊和捉摸不定,与标题“逼真记忆”构成鲜明反差。一定意义上,尤金迪斯的小说是关于记忆的创作:《处女自杀》是对失去岁月的怀旧回忆,《两性人》是主人公关于身份...

  • 逼真的记忆

    作者:杰弗里·尤金迪斯 杨彩霞(译) 刊期:2008年第04期

    我来到巴西圣保罗的法西诺宾馆时,艺术家“上海屁墩”已经被拘留五天了。报纸一哄而起称之为“丑闻”,我来这里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报道这个新闻的都是德国报纸,美国报纸没有报道。美国人怎么会对战后德国艺术家有兴趣呢?就连他出生地的(“上海”于1944年出生在波兰边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原名德特莱弗·比尔鲍姆)《法兰克福汇报》、...

  • 历史记忆与文学语言——评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杨炳菁 刊期:2008年第04期

    《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小森阳一于2006年5月推出的一部新作。在书中小森阳一运用精细的文本分析方法对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进行了解读。小森阳一的解读为研究村上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他对语言在文学创作中所起作用的分析与村上文学本身也从正反两方面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后工业社会中文...

  • 《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

    刊期:2008年第04期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钧新著《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非典型对话性

    作者:但汉松 刊期:2008年第04期

    虽然《我弥留之际》在形式创新上大胆运用了多角度叙事,甚至让小说全部由不同人物的独自并列而成,但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并不能称为“对话(或复调)小说”,因为貌似超然平等的有限视角背后其实渗透着作者的隐匿话语和价值判断。在质疑了巴赫金理论对解读本书的局限和误区之后,本文试图揭示小说所体现的一种非典型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并不符合...

  • 弗罗斯特诗歌的反讽策略及幽默效应

    作者:苏晖 刊期:2008年第04期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把反讽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巧妙织进诗歌的内在结构中。他善于运用苏格拉底式反讽、戏剧反讽以及由不可靠叙述引起的言语反讽等策略,造成表层语码与深层语码的矛盾甚至悖反,从而赋予诗歌以多重涵义;他注重把反讽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即借助宇宙反讽思考世界是否存在终极真理、人类追寻自我价值的意义以及如何使自...

  • 《外国文学》编辑部将与集美大学联合召开“自然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刊期:2008年第04期

  • 建构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美学范式——奥尔巴赫《摹仿论》评析

    作者:张和龙 刊期:2008年第04期

    《摹仿论》代表了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即语文学研究传统。奥尔巴赫通过文体分用/混用的二元视角,对西方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线索进行了历史主义的梳理,其目的在于颠覆文体分用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建构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美学范式。他对“现实”与现实主义取更加广义的理解,书写了一部“另类”的现实主义文学史。从学术写作的角度...

  •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

    刊期:2008年第0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众议著《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由译林出版社于2007年4月出版。

  • 关于自然的文化转换

    作者:王炳钧 刊期:2008年第04期

    本文尝试粗略梳理自然的文化转换的进程,并以文学与审美现象为例,探讨历史进程中人文所生成的不同自然方案以及人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属性的理解与想象。

  • 文化之路:化“文化”为“自然”

    作者:马元龙 刊期:2008年第04期

    我们几乎不可能给文化和自然下精确的定义,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可以在两个意义上谈论文化,在其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人类所有思想、行为和活动结果的总和。在其核心意义上,文化就指教化或者人化。对自然的理解也是如此。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自然指宇宙万物的总和,即大自然。在其基本意义上,自然指事物自成其是,不受外来的干预。谈及...

  • 人、自然和动物

    作者:汪民安 刊期:2008年第04期

    本文从自然和人性的角度讨论了人和动物的关系。指出自然(人性)往往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并对人和动物所习以为常的差异关系提出了质疑。本文强调人和动物的关系在某些处境下,比人和人的关系更加自然,更加亲密。

  • 无限渴望的象征——漫谈德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作者:胡继华 刊期:2008年第04期

    倾听自然的沉默与悲哀,渴望通过自然来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哲事实上展开了一次对遗忘自然的欧洲近代哲学的反抗。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哲那里,启示与解释,就是自然与人的对话,对话的最高境界便是“同时存在于真理和自然的完美整体”。而这便是浪漫主义新神话的核心,其渊源又在于异教精神世界的灵知主义传统。

  • 自然的用途与生态美学的用途

    作者:胡谱忠 刊期:2008年第04期

    本文借助好莱坞电影《荒野生存》探讨“自然”作为“客体”,对于人类当代文化构建的意义和惯常途径,进而指出“生态美学”对于更新人类文化的价值。同时,又通过描述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里的困境,指出“生态美学”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