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文博杂志 省级期刊

Relics and Museolgy

杂志简介:《文博》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1-1009/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专家论坛、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始文明、周秦光华、汉风唐韵、历史纵横、收藏与鉴赏、考古与发现

主管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国际刊号:1000-7954
国内刊号:61-1009/K
全年订价:¥ 238.80
创刊时间:1984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陕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3
复合影响因子:0.1
总发文量:1268
总被引量:5615
H指数:20
期刊他引率:1
  • 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

    作者:成建正 刊期:2010年第03期

    汉唐丝绸之路的开凿和繁荣与当代国际国内宏观的历史环境紧密联系。汉唐的都城建设、经济发展、军事扩张、文化交融与丝绸之路相辅相成,互为发展前提与条件,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和多民族人口构成以及文化风俗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胡人”的变迁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

    作者:侯世新 刊期:2010年第03期

    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时的胡,专指匈奴。汉晋时期"胡人"泛指匈奴、氐、鲜卑、羌、羯,"胡人"的范围已由北方逐渐扩大到西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民族,他们沿着传统意义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大批东移,不但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的文化艺术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先...

  • 从甘肃出土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作者:贾建威 刊期:2010年第03期

    甘肃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丝绸之路重要路段,是陆路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这条东西方的交往之路,经过了长期多渠道、分阶段由间接到直接,由小规模到大范围的交流,由民间往来到官方往来的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遗留下大量重要的文化遗物,特别是史前时期闪烁着东西方文化最初接触火花的遗物,为我们研究东西交流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

  • 甘肃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作者:李晓青 刊期:2010年第03期

    甘肃与新疆、内蒙、宁夏和陕西北部等地区接壤,沿着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向西前进,历来是沟通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通道。在距今4000年左右直至汉代,甘肃地区一直呈现出与不同文化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现象,使甘肃本土文化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为汉代以后东西方之间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汉唐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与现代新疆旅游业发展对策

    作者:道尔基 李煜辉 刊期:2010年第03期

    道路交通的历史,是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鲜明缩影,它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新疆地处祖国边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中道路交通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历史的辉煌同样为今天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 考古资料所见的唐代胡人女性

    作者:杨瑾 刊期:2010年第03期

    考古资料较为少见的唐代胡人女性却屡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她们作为俘虏、贡人或商品来到唐朝,成为西域服饰传播者、西域饮食制作者、西域乐舞表演者、西域习俗实践者、丝路贸易参与者或经历者、军事战争体验者、政治礼物传承者、民族宗教坚守者等多重角色,对唐朝乃至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 舞筵与胡腾·胡旋·柘枝舞关系之初探

    作者:翟晓兰 刊期:2010年第03期

    舞筵作为外来之物出现在胡腾和胡旋舞表演场景中。考古资料显示的唐代舞筵与文献资料的相关记载大致对应,因描写对象与范围所限,舞筵与胡腾、胡旋舞、柘枝舞的关系并不明确,但其外来性与道具功能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渲染作用十分明显。

  • 目前发现入华胡人石质葬具图像中反映的酒文化

    作者:张桢 刊期:2010年第03期

    目前发现的来华胡人的石质葬具共有9件,其中有8件都与粟特人有关。这些石葬具的年代集中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此时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期。这些特殊的石质葬具又被称为围屏石塌、石堂、石坟。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表现都可看出,它们在具有明显的异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又可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文章重点放在图像中大量反映粟特酒文化的场景,...

  • 新征集唐《罗州玠墓志》志主的胡人身份浅析

    作者:呼啸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新征集的唐代《罗州玠墓志》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考证,还原志主罗州玠真实的胡人身份,探索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胡人的汉化过程,以及其在当时的生活情况,并为今后这一方面的研究增添新的资料。

  • 丝绸之路上的萧关道

    作者:马建军 刊期:2010年第03期

    萧关道是丝绸之路长(安)凉(州)古道北路经过今宁夏固原境内一段驰名线路,因萧关而得名,开辟于商周之际,到汉代全线贯通。伴随着丝路的开通、繁荣与昌盛,成为关中通往北方与河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要道,在中西、南北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 论丝路北方国际重镇灵州地理位置及其遗存

    作者:陈永耘 刊期:2010年第03期

    本文通过对古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城城址的确证,以及历年来灵州古城所出土带有中西文化交流印痕的重要遗存的介绍,反映出灵州作为丝绸之路北方重镇曾有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出宁夏在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

  • 宁夏固原早期丝绸之路遗址——回中宫、瓦亭驿、朝那古城、固原古城

    作者:苏银梅 刊期:2010年第03期

    宁夏固原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境内丰厚的文化遗存,见证着曾经繁荣的丝路盛况。本文作者介绍了固原早期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回中宫、瓦亭驿、朝那古城、固原古城及其出土文物,旨在证明固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 石窟寺: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

    作者:程云霞 刊期:2010年第03期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

  • 新疆古代服饰文化概览

    作者:阿迪力·阿布力孜 刊期:2010年第03期

    通过新疆典型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古文献记载,概述新疆先秦至清代服饰文化之特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新疆服饰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从青海出土文物浅析隋唐时期联珠纹饰的盛行及衰微

    作者:阿朝东 刊期:2010年第03期

    青海位于中原、西域、北方草原民族等文化圈的交融地带,出土了大量的隋唐时期联珠纹饰样的文物,生动地反映了隋唐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萨珊联珠纹在青海地区的流行,对研究隋唐时期中、西亚文化在青海的传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