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论

天府新论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杂志简介:《天府新论》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35/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封二、封三_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五、马克思主义研究、儒学研究_“儒学视域中的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之四:诸葛亮...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4-0633
国内刊号:51-1035/C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9
复合影响因子:0.57
总发文量:1687
总被引量:6028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4.8526
立即指数:0.0607
期刊他引率:0.9289
平均引文率:14.7944
  • 马克思主义“宗教鸦片论”的现代反思

    作者:杨军 刊期:2009年第B06期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始终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宗教问题时,着重解析了剥削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利用宗教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从而使宗教具有了麻痹和腐蚀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消极作用。这是“宗教鸦片论”产生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历史上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

  • 老子和谐思想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彭辉 刊期:2009年第B06期

    老子有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他的和谐可能对于当今我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老子的和谐有它的精华也有它的糟粕不能一概而论。

  • 儒家思想中“仁”对中国传统法的影响

    作者:叶楠 刊期:2009年第B06期

    中国数千年的法律思想史中,儒家思想是足具影响力的。儒家的德治、仁治、礼制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法的发展中,并深深地影响着传统法的发展。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现代文明的法制建设服务。

  • 庄子“心斋”、“坐忘”的解构思想探析

    作者:李明钊 刊期:2009年第B06期

    “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体道方式,是通向“与道同一”的终极境界的主要途径。“心斋”和“坐忘”思想中体现了明显的解构倾向,体现在由两者引中出来的“崇独”思想合力解构儒家伦理名教的理论实践中。“心斋”、“坐忘”思想的解构理论的张力又在庄子对逍遥于“世”的肯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从而在解构思想内部达到了...

  • 孔子德性幸福观的缺失

    作者:陈红岩 刊期:2009年第B06期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对宗法制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的言行目的只指向这一目标,加上春秋时家庭关系的演变,儒家对个体家庭并不看重。孔子的幸福观可以分为纯粹德幸福、抽象德性幸福和现实德性幸福三种。但这种德性幸福感是针对理想而言的,它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不看重,不足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 孟子思想之当代价值

    作者:张照华 刊期:2009年第B06期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诸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孟子思想有利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三个方面,即关于人的本质,关于人与人交往原则,关于治国方略,均有启迪作用。

  • 浅谈佛教逻辑心理学的性质及其特点——以七种心识为例

    作者:桑吉加 刊期:2009年第B06期

    佛教哲学之七种心识是佛教用以指导修行的根本依据。七种心识具有客观性、内省性、实证性、逻辑性、系统性、人生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佛教哲学必须了解的,若不能经历同样的体验和认同,则不能接触到佛教哲学心理的核心事实,终不能得门而入。

  • 从佛教看科学养生

    作者:余秋志 刊期:2009年第B06期

    佛教是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宗教,佛家以慈悲为怀,珍惜世间一切每一样生灵,包括人类自身,佛教善等一切生命的态度,是佛教养生观形成的基础。佛教养生分修心、修性、居食养生三部分。佛教认为将“心”与“性”修好了,就能得“道”成“佛”,从而健康长寿,大智大慧。

  • 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与朱熹《孟子集注》比较之一二

    作者:杨洋 刊期:2009年第B06期

    中国经学历史上,许多经学大家都曾为《孟子》做注,而赵岐作注,孙奭作疏和儒学大师朱熹的注最为后人所重,二家在很多地方都有差异,其中,赵岐认为《孟子》首章在讲“仁义”.治国,而朱熹则认为孟子在说天理与人欲;赵岐认为《孟子》末章在学孔子“叹而不怨”,而朱熹则借以发挥理学家的“道统”观等等。

  • 《天问》与民族心理

    作者:余芳芳 刊期:2009年第B06期

    《楚辞·天问》和《圣经·约伯记》中发问的内容大部分契合,内容大致上达天问、下至地理。屈原因其政治理想和愿望不被采纳而被放逐,约伯是因魔鬼试探而遭受失去儿女、财产、健康之灾。屈原的发问范围与约伯的被问范围竟然相似。从神话角度去探索“发问”与“被问”,似可看出具有悠久历史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民族心理。

  •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之探微

    作者:杨润娣 刊期:2009年第B06期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就一直致力于追寻万物的本原,从泰勒斯的“水”到柏拉图的“理念”说,哲学家们对“本原是什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结前人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说并加以系统论述,这在人类史上是一次前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 论主体能动性在培根认识论中的体现

    作者:罡拉卓玛 刊期:2009年第B06期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响彻世界的口号的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赞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继承经验主义的同时,重视科学实验,一扫以往使人的认识处于消极被动状况的经验论,发挥了人的理性,凸显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强调了认识的预见性,提出并解决了若干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向的根...

  • 康德自我意识探微

    作者:帅巍 刊期:2009年第B06期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先验自由”在实践理性中成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实践自由”即“自由意志”了。而康德认为自由就是一个先天的自我意识,而且对于一个实践理性的自身意识与积极的自由概念是完全同一的。表明了“自我意识”在他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至高地位。通过对纯粹自我意识(或先验统觉)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的论述表明不管是它...

  • 叔本华哲学理论——关于意志和人生命运的浅析

    作者:张李鹏 刊期:2009年第B06期

    叔本华哲学理论强调意志的重要性,通过探讨意志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内容时,他仍然强调的是意志的自由和不可否定,由此也引申出对于人生幸福本质的思考,奠定了他的人世悲观论的基调,人的命运本质上是悲惨的,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只是痛苦解脱的那一刹那而已。

  • 试析海德格尔的良知理论

    作者:陈良栋; 郝彩平; 赵凤琴 刊期:2009年第B06期

    海德格尔的良知的呼声表现形式是缄默,其目的是将此在从沉沦中唤醒。此在对于良知的呼声回应是愿有良知。愿有良知就是缄默的、时刻准备畏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身筹划,也就是决心,在此在下定决心中,此在才能找到它的本真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