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杂志简介:《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425/R,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医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论著、临床名家谈、医学继续教育、肾脏病基础、肾脏病临床、血液净化、肾活检、临床集锦、信息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国际刊号:1006-298X
国内刊号:32-1425/R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92
所属类别:医学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47
复合影响因子:1.47
总发文量:1481
总被引量:15163
H指数:57
立即指数:0.0593
期刊他引率:0.9668
平均引文率:13.5678
  • 雷公藤甲素对Heymann肾炎模型足细胞病变的影响

    作者:秦卫松; 刘志红; 曾彩虹; 郑春霞; 贾忠辉; 王生余; 黎磊石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被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PHN)研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对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PHN组和雷公藤甲素治疗组。雷公藤甲素(200μg/kg·d)灌胃治疗,分别在观察7天、14天、21天和28天时宰杀大鼠,留取血清和尿标本,观察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肝酶、肌酐...

  • 雷公藤甲素对嘌呤霉素模型足细胞病变的影响

    作者:郑春霞; 刘志红; 孙吉平; 曾彩虹; 王生余; 黎磊石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非免疫因素介导的、单纯足细胞病变模型——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肾病模型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PAN单次颈静脉注射法建立PAN肾病模型。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甲素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1天、3天、5天、10天、14天和21天收集血尿标本,并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标本。检测24h尿蛋白排泄...

  • 雷公藤甲素干预足细胞病变的体外观察

    作者:陈朝红; 刘志红; 孙骅; 姚根宏; 秦卫松; 黎磊石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雷公藤甲素对Heymann肾炎和嘌呤霉素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足细胞病变的影响提示,雷公藤甲素有可能直接作用于足细胞,从而改善其病变状况。本研究借助小鼠足细胞系,体外观察了雷公藤甲素对足细胞损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体外采用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致足细胞损伤模型。...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梅洁卉; 胡伟新; 刘春蓓; 张炯; 陈惠萍; 曾彩虹; 刘志红; 黎磊石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112例临床诊断为AAV,血清ANCA阳性(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法),伴有肾损害并均行肾活检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肺出血危险因素及ANCA类型与临床病理的联系。结果:(1)一般情况:男女比例1:1.6,平均起病年龄(46.3±16.8...

  • 金属基质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物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和调控

    作者:周巧玲; 杨敬华; 彭卫生; 王衍慧; 刘抗寒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STZ鼠肾组织及高糖状态下正常人类系膜细胞(NHMC)中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金属基质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状况及磷酸肌酸激酶(PKC)抑制剂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肾病(DN)时PKC抑制剂在细胞外基质降解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模型组、PKC抑制剂组。PKC抑制剂组采用根皮素10mg/(kg...

  • 遗传性低钾失盐性肾小管病临床分析

    作者:于迎; 冯晓蓓; 孟晓慧; 李桂梅; 任红; 张文; 潘晓霞; 陈楠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遗传性低钾失盐性肾小管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瑞金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Bartter综合征和Gitelman综合征共23例,其中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4例,Gitelman综合征19例。结果:4例Bartter综合征发病年龄4月-33岁,临床上以多饮、多尿、乏力主要表现,2例患儿表现为脱水、呕吐、生长发育障碍;19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10...

  •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谢静远; 吴开胤; 王伟铭; 李娅; 任红; 陈楠 刊期: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以及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在AngⅡ诱导FN表达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于大鼠大网膜中分离间皮细胞,以AngⅡ刺激后,分别应用realtime.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FN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印...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的对策

    作者:季大玺 刊期:2007年第02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相关高血压是指在透析充分的状态下,患者透析前平均动脉压(MAP)〉106mmHg(血压〉140/90mmHg)。部分患者经合理联合应用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血压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临床上称为难治性高血压(5%)。本病临床十分常见,也是导致MHD患者心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高危因素。

  • 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王梅 刊期:2007年第02期

    血液透析(HD)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往往是异常的,大约74%-82%的患者表现为非勺型(夜间血压下降(10%),有时夜间血压还高于白天血压。此外,HD患者由于透析模式的影响及其肾功能的丢失,无论在透析间期特别是在透析过程中都会出现体内血容量的波动,进而影响血压。但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在同一治疗模式下可能会出现不...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叶朝阳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一般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HD)前的高血压发生率为80%~85%(血压〉140/90mmHg),有报道可达86%(高血压标准〉150/85mmHg,Agarval et al.Am J Med 200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主要是收缩压高。高血压经常引起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衰、脑血管意外和死亡等,因高血压导致的年死亡率高达23%。

  • 雷公藤甲素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秦卫松(综述); 刘志红(审校) 刊期:2007年第02期

    雷公藤作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已有近30年。1977年黎磊石院士首次证实雷公藤对肾小球肾炎有减少蛋白尿、消水肿的作用,并相继发表了以雷公藤提取物TⅡ(相当于目前的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告。随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始应用雷公藤治疗肾脏疾病。

  • 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作者:季曙明(综述); 唐政(审校) 刊期:2007年第02期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许多慢性疾病都会导致高血压。各种因素促发血压急剧升高,均可引起靶器官急性损害及其功能障碍,是导致心、脑、肾脏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主要综述高血压危象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EPO类药物的某些进展

    作者:李世军(综述); 谢红浪(审校) 刊期:2007年第02期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会和肾脏病基金会调查发现,当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至60ml/min以下时,贫血的危险明显增大,当GFR在30~59ml/min时,约5%的患者出现贫血,而当GFR降至15~29ml/min时,44%的患者发生贫血。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

    作者:王金泉(综述); 陈惠萍(审核) 刊期:2007年第02期

    既往认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主要促进骨髓祖红细胞存活、增生和分化,重组人EPO主要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近年研究表明除红细胞外,在脑、心血管和肾组织等多种脏器的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其它细胞表面均有EPO及其受体表达。动物实验显示外源性EPO对多种神经系统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预防甚至逆转糖尿病大鼠神经病变,临床...

  • 肾性贫血治疗中静脉铁剂的应用

    作者:葛永纯(综述); 谢红浪(审校) 刊期:2007年第02期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缺铁非常普遍。缺铁直接影响贫血纠正,使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的需要量增加。缺铁患者即使应用足量rHuEPO治疗,也无法达到目标血红蛋白水平。因此,监测铁代谢、有效的补充铁剂是纠正肾性贫血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