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学报

食用菌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Edulis Fungi

杂志简介:《食用菌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83/S,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农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农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遗传育种、生理生化、驯化栽培、栽培材料、病虫害防治、产后加工

主管单位: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
国际刊号:1005-9873
国内刊号:31-1683/S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农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74
复合影响因子:1.05
总发文量:914
总被引量:9457
H指数:36
引用半衰期:5.7353
立即指数:0.0615
期刊他引率:0.9153
平均引文率:7.2308
  • 金针菇L-赖氨酸合成通路基因鉴定及对不同光质的响应表达

    作者:陶永新; 段静怡; 李依宁; 李自燕; 宋寒冰; 张褀锶; 黄嘉华; 高玲玲; 谢宝贵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为了从分子水平探究提高金针菇赖氨酸含量的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湿度、CO2)及其作用机理,本研究首先在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体L11基因组中鉴定L-赖氨酸合成通路基因,并预测其启动子区顺式元件。根据预测结果,采用红、绿、蓝、红绿蓝复合4种光处理金针菇子实体,并分别用HPLC和定量PCR测定赖氨酸含量变化及其合成通路基因的响应表...

  • 广叶绣球菌DASH型隐花色素同源基因Slcry1的序列与表达分析

    作者:杨驰; 马璐; 肖冬来; 应正河; 江晓凌; 林衍铨 刊期:2018年第04期

    用关键词"DNA photolyase (pfam 00875)"和"FAD binding domain of DNA photolyase (pfam03441)"搜索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闽绣1号菌株基因组,找到一个候选基因--隐花色素同源基因Slcry1,PCR扩增得到该同源基因cDNA全长1755 bp,基因组全长为2279 bp;利用PROTPARAM预测SlCRY1蛋白含有58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5800,等电点为8.94;利...

  • 金针菇寡肽转运蛋白编码基因fvopt1与fvopt2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作者:韩星; 魏仲阳; 张晔琳; 黄蓉梅; 黄千慧; 谢宝贵 刊期:2018年第04期

    基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本地BLAST方法,获得2个寡肽转运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fvopt1和fvopt2,并对其结构、编码蛋白的基本性质、系统进化与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vopt1和fvopt2分别含有13和18个外显子,编码蛋白FVOPT1与FVOPT2各含774和77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86120.25与86192.24,等电点为7.46与7....

  • 蛹虫草中异源表达天蚕菌素抗菌肽

    作者:黄开华; 吴莹莹; 唐庆九; 李燕; 茅文俊; 候贝贝; 汪滢 刊期:2018年第04期

    利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自身强启动子,构建天蚕菌素抗菌肽过表达载体。借助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在蛹虫草中实现了表达。提取野生型菌株和转基因菌株的蛋白,比较其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转化了抗菌肽的菌株中的蛋白抑菌活性高于野生型菌株。

  • 草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担子细胞内的核相变化观察

    作者:万佳宁; 杨瑞恒; 陈洪雨; 周陈力; 郭婷; 陈明杰; 汪虹; 鲍大鹏 刊期:2018年第04期

    运用Steedman’s wax包埋切片法制备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小纽扣期、大纽扣期、蛋形期、伸长期、破膜期和开伞期)的菌褶切片并运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担子细胞核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清晰观察到草菇担子细胞中核相以及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担子上孢子幼体、孢子梗、囊状体和孢子内细胞核等...

  • 赭鳞蘑菇固体发酵培养基优化及发酵特性

    作者:范秀芝; 殷朝敏; 金玮玲; 叶罗娜; 史德芳; 姚芬; 高虹 刊期:2018年第04期

    分别以菌丝生长速度和麦角甾醇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赭鳞蘑菇(Agaricus subrufescens)固体发酵培养基,用优化后的固体发酵培养基培养,测定期间菌质干重及麦角甾醇含量,判定发酵终点。结果表明:赭鳞蘑菇最优固体发酵培养基为50g玉米糁添加50mL含35g/L白砂糖和80g/L麸皮(煮汁)的营养液,最佳发酵终点为培养40d,此时菌质干重为91.45g...

  • 不同培养条件对茯苓产孢量的影响

    作者:曾桂萍; 李忠; 张文龙; 赵致 刊期:2018年第04期

    通过比较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光照对茯苓(Wolfiporia cocos)产孢的影响,探讨产孢量较大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装有60mL茯苓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20g葡萄糖,1gKH2PO4,0.5gMgSO4·7H2O,10mg维生素B1,18g琼脂,pH自然,加蒸馏水补足至1000mL)的350mL组培瓶,培养基初始pH为6.5,28℃暗培养7d,12h光暗交替培养为最优产孢条...

  • 松脂皱皮孔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

    作者:谢孟乐; 杨阳; 刘源; 张进武; 李丹; 张波; 冀瑞卿; 李玉 刊期:2018年第04期

    对松脂皱皮孔菌(Ischnoderma resinosum)进行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研究。在实验范围内,松脂皱皮孔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pH为5~6,酵母浸粉和蛋白胨均为适宜的氮源。驯化栽培结果表明:松脂皱皮孔菌二级种接于菌袋后(栽培料配方为78%杂木屑、20%麦麸、1%石灰、1%石膏,含水量65%)于(25±1)℃,湿度65%条件下培养,接种第2天菌丝开始萌发,在第...

  • 新粗毛革耳生物学特性与驯化

    作者:常堃; 蔡婧; 李世华; 王锋尖; 李为民; 张九玲; 李军; 刘杰; 肖艳; 田继成 刊期:2018年第04期

    对采集自湖北省房县地区的新粗毛革耳(Panus lecomtei)菌株进行生物学性状及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新粗毛革耳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在棉籽壳培养基质中可以出菇,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9.5%。

  • 两阶段温度控制发酵对桑黄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作者:崔月花; 缪婧; 刘建凤; 陈清颖 刊期:2018年第04期

    利用7L发酵罐发酵桑黄(Phellinus linteus),研究不同温度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26℃是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适温度,而在发酵后期,23℃是产物积累的最适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在发酵过程中0~60h发酵温度为26℃,60~120h发酵温度为23℃,得到的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8.9...

  • 皱环球盖菇抗疲劳作用活性部位筛选

    作者:鄢庆祥; 罗小莉; 李潮钦; 周阳晓; 覃雄梅; 覃婕; 戴航 刊期:2018年第04期

    为了探讨和筛选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抗疲劳作用和活性部位,将16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2批,每批8组(8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层、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以红景天胶囊为阳性对照,每日灌胃1次,给药30d。一批小鼠用来观察记录负重力竭游泳时间;另一批小鼠游泳30min后,摘...

  • 不同干燥方式对香菇含硫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作者:李文; 杨焱; 陈万超; 张劲松; 于海龙; 沈学香 刊期:2018年第04期

    探讨热风干燥[(50±2)℃干燥24h]、真空干燥[室温,室温平均温度(20±2)℃、真空度50pa干燥24h]、冷冻干燥(-80℃预冷4h,真空度50pa干燥48h)和自然干燥[室外平均温度(20±2)℃晾晒干燥48h]4种干制方式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子实体含硫风味化合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和自然干燥方式处理的香菇样品中,含硫化合物的总含量最高,且热风干燥...

  • 金顶侧耳水提物保湿活性的研究

    作者:黄怡雯; 唐庆九; 蔡梦婷; 王益莉; 熊敏; 柯凯伦; 俞苓 刊期:2018年第04期

  • 食药用菌系统演化及多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龚明; 汪滢; 尚俊军; 唐利华; 尚晓冬; 张劲松; 谭琦; 鲍大鹏 刊期:2018年第04期

    围绕近年来食药用菌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情况,对利用全基因组系统发生、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开展的食药用菌木质纤维素底物利用、生理发育、特异表型机制等复杂生物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的信息。

  • 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涛; 水梦竹; 李雪; 宋诗清; 庄海宁; 张劲松 刊期:2018年第04期

    综述了影响食用菌风味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不同加工方式对食用菌风味的影响、食用菌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以及食用菌调味品的开发现状,并对未来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调味品开发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引领食用菌产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