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研究

三峡文化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a Three Gorges Culture Studies

杂志简介:《三峡文化研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年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宜红古茶道专题研究、区域地方文化研究、三峡研究与述评

主管单位: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
主办单位: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年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165
总被引量:128
H指数:3
期刊他引率:1
  • 论“文化空间”

    作者:向云驹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一"文化空间"或曰"文化场所"(Culture 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在已经公布的三批9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有10个项目被冠以"文化空间"。它

  • 《三峡文化研究》编委会

    刊期:2008年第01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昌论坛”欢迎辞

    作者:张永红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二○○七年十月二十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秋风送爽,金橘飘香,值此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宜昌市人民政府和三峡大学联合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昌论坛"今天隆重举行。在此,我代表宜昌市人民政府向本次"论坛"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我市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来宾表示热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昌论坛”上的讲话

    作者:何伟军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二○○七年十月二十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代表:在这收获的季节,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昌论坛"的召开。我谨代表三峡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给予这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昌论坛”小结

    作者:黄柏权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这次由三峡大学、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三峡人家"景区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昌论坛",在主办单位的高度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看“非遗”申报与保护中存在的误区

    作者:陈华文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定义:"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的遗产价值认定问题

    作者:苑利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价值,包括它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等等。但是,事实上,上述价值又绝非我们所要保护和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独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众多的文化事项中迅速判断出何为普通文化事项,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为优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便涉及到

  •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

    作者:邢莉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记忆",或者叫"群体记忆"。这是因为:1.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是群体给予的。2.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在一个文化社区内产生,有的时候则是指在一个族群的范围内,众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共同参与。3.非物质文化遗产所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官、民、学

    作者:顾军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在中国第一个遗产日到来之时,我们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原则。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认为确有必要静下心来,对上述原则给以细化,从而使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我们不仅经常发现一些盲区,而且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略谈

    作者:孟修祥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以土家族为例

    作者:彭林绪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人们关

  • 决定者·实施者·受益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作者:谢国先; 马小兰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宣布了保护多种遗产的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现于2003年。有人把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 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

    作者:朱祥贵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现代国际法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财产法和环境法保护,在国际法上基本达成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现代知识的传统知识,对现代知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已成定论,但对作为

  •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转换

    作者:余锐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生态的文明古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应地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热潮,诸多濒危文化传统在这一工程的推动下得以立项保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 政府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体

    作者:彭继宽 刊期:2008年第01期

    <正>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加上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面对这种挑战,党和政府正采取各种措施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全国上下也掀起了传统文化热,这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创造了好的形势。但是,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