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生物多样性 疏浚工程前后杭州西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正文】

疏浚工程前后杭州西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作者:李共国; 吴芝瑛; 虞左明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宁波; 315100; 西湖水域管理处; 杭州; 310002;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杭州; 310008
疏浚工程   群落结构   杭州西湖   枝角类   2003年  

摘要:调查了疏浚工程前(1995年)与疏浚工程后(2003年)杭州西湖四个湖区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包括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组成的变化,并对枝角类生物量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湖枝角类平均密度由1995年的1.86 ind./L上升到2003年的4.53 ind./L,生物量由1995年的0.051 mg/L上升到2003年的0.093 mg/L,而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则由1995年的10.39下降到2003年的4.33.疏浚后,西湖原第一优势种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的优势度明显下降,一些体型较小的优势种,如长额象鼻溞(Bosminalongirostris)、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的优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某些湖区长额象鼻溞和微型裸腹溞取代了长肢秀体溞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枝角类年平均生物量与水体年平均叶绿素a和总磷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有随水体透明度提高而增加、随pH值增大而下降的趋势.长肢秀体溞、长额象鼻溞和颈沟基合泾在营养水平较低的湖区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微型裸腹溞则在营养水平较高的湖区具有较大的密度和生物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同被认为是枝角类在湖区间具有不同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