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

散文百家杂志 省级期刊

Prose Hundred

杂志简介:《散文百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3-1014/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文学评价、诗词解析、语言研究、群文阅读、文化万象

主管单位:河北省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作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3-6652
国内刊号:13-1014/I
全年订价:¥ 236.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河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10186
总被引量:76
H指数:3
立即指数:0.0024
期刊他引率:1
  • 长江与黄河

    作者:石厉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长江,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只因时运不佳,每次将临时也只是匆匆过客,每次都是从横跨长江的大桥上随火车一晃而过,只留下了许多散逸的思绪及想像。少年时代,读过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写长江的诗词,当时潜入我心灵深处的恐怕是宋时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

  • 这个柳庄还在

    作者:樵夫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朝这个庄子而去时,太阳不时悬在远方的树梢上,不时又落进树丛或已是黛色的远方,时光已是不早了。我从岳阳一路向南赶过来,经汨罗,过湘阴,然后西折,一路朝这个唤作柳庄的地方而去。柳庄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隐在一片和缓冈上的一个庄子,这个庄子之所以现在越来越声名鹊起,就是因为左宗棠在这儿蛰居过十四年,他是真正在这儿蛰伏过,

  • 屈身安人“不倒翁”

    作者:罗铮 刊期:2016年第10期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岔道口。有的人,命运只给了他一次选择的机会。另有些人,他们选择的机会越多,受到的非议和诟病也就越多。就像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一个历仕四朝、十个帝王,长期位列三公,先后担任四十多个官职,去世时被追封为王的"不倒翁"。冯道,字可道,瀛洲景城人,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不复贞观、开元年间的盛景...

  • 四月散章

    作者:罗张琴 刊期:2016年第10期

    葱茏难得北京一场雨。雨后的鲁院,一池碧水满,一地繁花落。环形小道上,我慢慢走着。高高的金钱槐结着黄澄澄的叶子。叶子像一串串灿灿的金币。叶子与晚春的风嬉闹,不停抖下的金枝,让我想起微信群里时不时砸出欢喜动静的红包来。若干棵玉兰,所有绚烂的美丽花事,已归于沉寂。披着一身纯粹叶子的树别样清秀。每一片叶子都闪着翠绿的光,像怀春少女被...

  • 覆盖

    作者:于燕青 刊期:2016年第10期

    1肉体是需要覆盖的,衣服也就成了"衣食住行"四大重要内容之一。好看的衣服能抬人,爱美之人无不重视着装。从衣柜底层翻出一件被遗忘的旧衣,可我翻出它来只是因为方便,没有扣子,披上就行。腿病久不愈,天天面对四壁,穿衣便只关注衣服的保暖舒适这样的实际功能,美的因素被滤掉了。当我拖着伤腿缓慢走过那些热闹的服装店,

  • 散文二题

    作者:李专 刊期:2016年第10期

    草长路隐某电视台,追踪一次香港少年在湘西的暑期主题活动,无意中拍到一个迷路青年的画面。青年是湘西人,在广东打工,因事回家。家在大山中,坐车就得绕道,需一整天,于是步行回家。步行也要六个小时,但是,对于从小在山区长大的青年来说,六个小时的山路似乎不在话下,何况他走的又是回家的幸福之旅。想不到的是,他在山中迷路了。春节后去广东打工,

  • 西安书

    作者:马语 刊期:2016年第10期

    第一次到西安想不起来我第一次到西安是做什么,连时间也不能太确切地记得了,只记得那次去了乾陵。提着一个小包,衣衫褴褛,一介书生,一个人,到火车站,上了一辆正要去乾陵的旅游大巴车。早年间的一次游历,这些年里时常被我在记忆中翻寻着。从陕北高原上下来,从小在黄土高坡上打草、放牛,出门便是群山如涛,而站到乾陵塬下,

  • 重壤永幽隔,往事已然成追忆

    作者:淡墨 刊期:2016年第10期

    周彦文先生逝世,中国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文学之星陨落了,这让我们幽思绵绵,悲痛不已。周彦文先生,陕西府谷人。他的幼年经历了从陕北到鄂尔多斯的逃荒生活,大学期间又遭遇"",大学毕业后他只能回到鄂尔多斯农村劳动锻炼。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十分艰苦的,但他从小就有了要从事写作的志向。在内蒙古的18年中,他先后担任地委和省委秘书,办过文学刊物。1...

  • 师酒

    作者:李学广 刊期:2016年第10期

    这是一个三十年前的故事。那天是周日,天也比较热,我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一个个儿不高、戴着一个又大又厚眼镜的中年人站在门前,我立即随口喊道:"贾老师,你来了?!"他是我大学里的贾锦福老师,那时学校离我居住地十多里远,之间没有通公交车,贾老师又不会骑自行车,肯定是步行来的。我看到了老师提着个鼓鼓囊囊的人造革黑提包,露着一个牛皮纸...

  • 乡愁笔记

    作者:马金章 刊期:2016年第10期

    瓦对瓦最深处的记忆是盖房撩瓦的情景。小时,很欣赏盖房撩瓦的协调动作。地面小工将数目不等的瓦一页页叠成高高一摞,搬起用劲上抛。脚手架上的人稳稳将瓦摞接住放在脚手架上。一页页瓦,在匠人手里,坐实在泥浆上。这个过程,我们这里叫瓦瓦。第一个瓦字,是动词,第二个瓦字,是名词。瓦瓦,词性的转变,由声调界定,真妙。妙处更在那一页页瓦,一天半晌...

  • 永州印记

    作者:蓝予 刊期:2016年第10期

    提起故乡永州,我不会轻易对朋友们介绍史上记载的"永州八记",因为那些仙境般的风景早已散落在久远的人间和泛黄的书海里。于我,固执地留在脑海里的"永州印记"只有这几个名词:树,村庄和老街。它们一直陪伴我成长,多年后,我虽走出故乡,梦里却常回这些地方。三棵大树记得,在我们居住的"飞机楼"的右侧,与附近菜农的村庄口的交界处,有一棵苦楝...

  • 胡同深处的叹息

    作者:王小兰 刊期:2016年第10期

    若是有人带你走过京城的小巷,可别以为那几条窄巷子,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了。其实老北京胡同可不是几条巷子的概念,那可是青灰砖墙铺就的围绕在紫禁城红墙周围的几千条巷子。虽然这些巷子早已不存在了,还能得以证明它曾经存在过的几个城门楼子,依旧孤零零地相互瞩望,而北京胡同以其过往的影子,徘徊在这座古老城市的记忆里不曾褪色。这些胡同可...

  • 打工记

    作者:张强 刊期:2016年第10期

    我是山东人,在南方求学的四年生涯中,那年暑假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珍贵和难忘的。学校在赣南,离家乡有上千公里。当时家里穷,每年的寒暑季放假不能回家,只有留校。一来省了来回家乡的路费,减少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贫困的父母减轻负担;再就是可以免去来回路途上买票挤车、拥堵的波折劳累;还有,可以放心在学校自由地做点事。

  • 飘落在风里的家乡戏

    作者:孟晨露 刊期:2016年第10期

    打我记事起,故乡就有一个喜气洋洋的"俱乐部",村中较有文艺天分的青年才俊,经大队部认可后,便可到俱乐部上班,成为村中的"非农人口"。俱乐部的锣鼓班子非常整齐,吹拉弹奏、敲打击鼓样样齐全。演员阵容也非常可观,生旦净末丑,各有人才。舞台在村的正中心,场地略凹,像个巨大的小盆地,松松爽爽,能容下全村人看戏。平日里,这里便是演员们练功的...

  • 废品郭

    作者:邢红霞 刊期:2016年第10期

    老郭并不老,他和我年纪相仿,只是由于艰辛的生活,使他看起来要比我老相许多。记忆中的老郭常年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绿军装上衣、一双已辨不出颜色的球鞋,开着一辆油漆斑驳的电三轮,车上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摞着一些收购来的废品。认识老郭,是在七八年之前。那时,孩子到离家很远的一所初中就读。为了上学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