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四川9种有蹄类动物夏秋季活动节律研究 【正文】

四川9种有蹄类动物夏秋季活动节律研究

作者:孙佳欣; 李佳琦; 万雅琼; 李晟; 官天培; 王杰; 夏万才; 徐海根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46;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4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100871; 绵阳师范学院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绵阳621000;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41
有蹄类动物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摘要:基于全国哺乳动物观测网络中四川王朗、四姑娘山、贡嘎山及亚丁4个自然保护区2017年6—11月红外相机数据,利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对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Cervus unicolor)、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高山麝(Moschus chrysogaster)、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岩羊(Pseudois nayaur)9种有蹄类动物的相对种群数量和日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在九种有蹄类动物中的相对丰富度(64.12%)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动物。(2)小麂、毛冠鹿和中华斑羚的日活动模式呈双峰型,具有明显的晨昏习性。(3)水鹿和中华鬣羚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4)毛冠鹿在不同地区日活动模式均呈双峰型,但不同地区其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段存在差异。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与食物资源、捕食压力等有关,活动节律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研究四川地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可以为该地区有蹄类的监测及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并能为其捕食者行为学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