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生态学报 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正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作者: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 吕一河; 刘永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延安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延安; 716000
土地利用格局   水土流失   集水区   c值   双累积曲线  

摘要:以陕北杏河集水区1985和1995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文、DEM数据,定性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其中采用双累积曲线法来界定土地利用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的时间段,用C值在坡度、距河流距离上的分布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用不同时期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相对增加的比例来表征水土流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剧烈的年份为1990~1991年,可以用1985、1995年两期数据分别代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土地利用;(2)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杏河集水区的C值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较陡坡度和距河流距离较近处,C值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3)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改变了降雨量-径流量、降雨侵蚀力-输沙率的关系,出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虽然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在整体上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水土流失量,却表现出同比增加的现象,而且这种增加在不同月份也有差异.用本文中的方法来表征土地利用格局和水土流失效应,其结果具有较好的比配性,可以用来定性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但是,由于水土流失效应的表征方法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异特征,该方法尚不适于雨量站点比较密集、降雨空间变异较大的区域.此外,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需要注意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C值精度、土地条件的变化等问题.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