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生长的影响 【正文】

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生长的影响

作者:宋红丽; 牟晓杰; 刘兴土 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山东临沂276005; 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102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植被生长   人为活动  

摘要:为明确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在黄河三角洲选择受到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影响的 4 个研究区(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五号桩和现黄河入海口),对各研究区内主要植被的株高、密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碳密度等进行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提供有利参考。结果表明,人为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具有较大影响,表现为人为干扰轻微的黄河入海口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良好,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的株高、密度、地上生物量及盖度分别高达(103.0±7.81) cm、(584.11±12.3) plant m 2、(891.32±65.92) g m 2和 98%。与之相反,人为干扰严重的东营港地区,芦苇群落消失,碱蓬(Suaedasalsa)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群落也呈现出零星分布的状态,密度分别为(2.5±0.71) plant m 2和(1.0±0.0) plant m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现黄河入海口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水盐梯度,而在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和五号桩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发生了变化,且不同研究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在人为干扰活动轻微的黄河口研究区,植被化学计量比(碳氮比)相对稳定,而在干扰严重的区域,植被化学计量比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植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