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

诗书画杂志 省级期刊

Poetry Calligraphy Painting

杂志简介:《诗书画》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7-1490/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著述、典范、文献、专题、关注、重温、视域、诗魂、笔道、真境、论坛、佳作、赏会、开卷、讲席、现场

主管单位: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山东商报》社、中央美术学院
国际刊号:2095-3674
国内刊号:37-1490/J
创刊时间:2011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山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777778
总发文量:629
总被引量:77
H指数:2
平均引文率:1.5902
  • 汉宋传心——浅论清末民初时期几位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解释

    作者:余一泓 刊期:2017年第04期

    本文以陈澧、陈汉章、刘师培和章太炎对于汉儒之学和宋明之学关系的评骘为基础,从“心”、“性”两个概念切入,试图描述清末民初时期,受“汉学”风气影响的一些学者,如何在思考“宋学”的义理。本文认为,这四位学者对汉、宋学关系和义理之学的思考,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断深化的。而章太炎在其“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思路下写作的《...

  • “《文心雕龙》学”介入古今之争的可能性——从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说起

    作者:李智星 刊期:2017年第04期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关注屈原文学如何革新传统北方派文学,但更深层的关怀,却在中国传统文明制度如何应付清末以来的革变难关:探究古典文学的文论著述织入了关于文明古今守变的大问题思索。《文心雕龙》这部古代文论经典,其实也处理着六朝时期传统文明与文学的守变问题,其《辨骚篇》也从屈原的文学新变入手,回应新旧文学之争,王国维可谓与...

  • 前罗王时代清金石学的变化大势与理论自觉——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作者:潘静如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一般来说,史学/知识与艺术之间并没有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从各自的主体性而言,二者的精神相去绝远。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史或艺术史领域内,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其中,滥觞于宋、盛极于清的金石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这一现象的范本。作为关联着“史学/知识”与“艺术”的金石,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 清代书学观念的开拓与金石学之关系

    作者:李以超 刊期:2017年第04期

    乾嘉以后的金石考据风气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如乾隆以后,金石著作多达九百馀种。在书学领域,书家长期以刻帖为取法范本,使得书法缺乏新意、了无生气;再加上赵孟頫、董其昌书风趋于媚俗,帖学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追求“金石气”逐渐成为主流。清代金石学是以汉代为轴的,因为汉代被看作是学术源与流的中间过脉,所以书学思想有因袭这种学术...

  • 衲子作品

    作者:衲子 刊期:2017年第04期

  • 艺术的近代体系——献给汉斯·蒂策教授70周年寿辰

    作者: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 邵宏 刊期:2017年第04期

    一人们普遍认识到,18世纪在美学史和艺术批评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然,过去的两百年里有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思潮,它们都难以归于一个共同的特点[common denominator]。但是所有更近一些的变化和论战都以某些基本观念为前提,这些观念可追溯到近代美学的那个古典世纪。人们知道,“美学”[Aesthetics]一词本身便创造于那个时代,至少在一些史学...

  • 大地上的尺规——关于诸“美”与诸“艺术”的哲学研究

    作者:巫怀宇 刊期:2017年第04期

    人类的诸知识,在其某些领域或阶段时常为一些难以丢弃的问题所困扰,然而赖以提出问题的概念本身却不具备原则上的真实性。视域的局限常使人将习以为常误当作不言自明。然而每当人们试图确定这些概念的意义,或凭借它们建立某种原则,它们貌似清晰的轮廓就会崩解,其边界就像沙丘的边沿般消失,其意义也如沙丘般随风而动,仿佛“一切坚固的事物皆烟消...

  • 触摸历史细节——美国品牌的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

    作者:王瑞芸 刊期:2017年第04期

    在了解美国政府“阴谋”支持艺术的真相之后,我们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们还需要知道,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是如何长成的。这个了解可帮助消除这样的误解—这种艺术风格是被美国霸权政治一手“制造”出来的。艺术上的事情实在不会这么简单。一种艺术风格的成形,是由许许多多的合力造成的,绝非政治集团这样单一的力量可以完成。

  • 《记忆女神图集》导言:往昔表现价值的汲取

    作者:阿比·瓦尔堡; 周诗岩 刊期:2017年第04期

    对自身和外部世界之间的距离的自觉创造,或许可被视为构建人类文明的基本行为。一旦这种间隙[Zwischenraum]成为艺术生产的先决条件,距离意识就能够发挥持久的社会作用。在迷入对象和超然克制之间,距离意识有韵律的变化意味着一种介于图像宇宙学和符号宇宙学之间的持续摆荡;作为人类心理定向的手段,这种摆荡充分与否,预示着人类文化的命运。

  • 评《艺术与宗教》

    作者:阿瑟·C·丹托; 徐佳 刊期:2017年第04期

    理查德·舒斯特曼以多元艺术视角,对我的“平常物的变容”一说进行了思辨。他忠实于自己的哲学追求和生活追求,就我对“变容”这一概念的挪用进行了探究。我的意思是,他有一种我所不具备的独特勇气,敢于把自己向冒险开放。他的文章的核心部分记述了一个令我着迷的故事,他作为一个朝圣者而非学者到日本留学。我曾借口自己头脑太过活跃,而试图免于...

  • “艺术史名著译丛”背后的故事——暨忆与黄专先生合作之点滴

    作者:鲍静静 刊期:2017年第04期

    二○一二年,正与时任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的吕澎老师合作出版他主编的“银川当代美术馆·文明的维度”丛书。有一次,吕澎老师提到了“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经典译丛”这套书,并问我商务印书馆有没有兴趣做。当时总馆也正要求我们创建符合上海特色的新产品线。我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荟萃了西方哲学、历史、经济等各社科领域的世界经典著...

  • 邵文欢作品

    作者:邵文欢 刊期:2017年第04期

  • 隐秘的时间——评邵文欢作品

    作者:陶寒辰 刊期:2017年第04期

    邵文欢的作品往往出现在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因此我们很难用特定的艺术媒介去定义邵文欢的创作,也无法用“摄影”“、绘画”或更笼统的“综合艺术”概念去框定邵文欢的身份。媒介和身份问题不是邵文欢最关心的话题,他寻求的是通过媒介使用和身体碰撞,去获得艺术情感体验中的对位。当相机和摄影无法单独达成时,手和绘画由此介入创作,两者共谋形成...

  • 描绘“具备精神深度的风景”——关于邵文欢的艺术实践

    作者:顾铮 刊期:2017年第04期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发生于中国当代摄影实践的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尝试,但当我们看到邵文欢的作品时,仍然会收获一种意外的欣喜与智性上的刺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把他的工作置于当代摄影的视野中加以讨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他的作品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实践以及给当代艺术带来刺激的认知。

  • 纪念碑到文献,蒙太奇到拼贴——邵文欢的自我《界破》

    作者:姜俊 刊期:2017年第04期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是一个重要的转换,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迅猛推进,自一八三七年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摄影技术以来,图像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感知形式的更新。技术复制(die techinische Reproduzierbarkeit)和感性形式变革的问题首先是由本雅明提出。惟妙惟肖的复制技术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