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食品与发酵工业 裂褶菌胞外多糖的粘度性质及其构象研究 【正文】

裂褶菌胞外多糖的粘度性质及其构象研究

作者:周林; 郭祀远; 蔡妙颜; 李琳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食品学院; 广州; 510640
裂褶多糖   粘度   构象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   乌氏粘度计  

摘要: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裂褶菌胞外多糖(SPG)的分子量;借助乌氏粘度计和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温度、pH、变性剂(脲)和金属离子(Na+、K+、Mg2+、Ca2+)对裂褶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采用刚果红染色法分析了NaOH和盐的浓度对SPG构象的影响.研究表明,所分离的裂褶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2.5×107u和1.2×107u,特性粘数为625.29 mL/g.质量浓度为0.010%的SPG表现为牛顿流体,大于此浓度则表现为非牛顿流体.随着温度的升高(20~70℃),其相对粘度逐渐降低.0.1~0.3 mol/LHCl和0.1 mol/LNaOH的加入使其粘度有所增加,随着酸和碱浓度的增加,SPG溶液粘度逐渐降低.但加入不同浓度的HCl,其粘度均大于对照值;而浓度大于0.5 mol/L的NaOH则会使其粘度降低至对照值以下.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的加入可使SPG溶液的粘度增加,但Mg2+、Ca2+比Na+、K+对SPG粘度的影响较大.0.1~0.7mol/L脲使其粘度有所增加.刚果红实验表明,NaOH可以使SPG的三螺旋结构解体,而不同浓度的Na+、K+都可以稳定其构象,其中K+更为显著.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