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

世界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World Cinema

杂志简介:《世界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2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外国电影理论选择、电影名作剧本

主管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2-9966
国内刊号:11-2023/G2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52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21
总发文量:757
总被引量:3234
H指数:19
期刊他引率:1
  • 拍摄的空间

    作者:让-皮埃尔·格恩斯 张颖(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20世纪70年代,运用符号学进行电影研究的做法如火如荼地展开,对该领域所产生的后果己远远超出了对于符号、能指和所指的令人兴奋的发现。最为引入注目的就是符号学给予电影研究所急需的庄严感。不但这种系统化、近乎科学的研究方法赋予这个主题本身合法的地位,而且它还把不相关联的研究路径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扎实精深的学科。

  • 3D悬疑——从《非洲历险记》到《阿凡达》

    作者:戴夫·凯尔 经雷(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这次3D算是扎根了——至少好莱坞正竭力希望我们相信这一点。这次跟1950年代初不一样啦,他们说,那时候要戴笨重的双带定色眼镜,很不舒服,导致立体电影兴旺了几年就遭到终结。跟1980年代初肯定也不一样,那时候的放映系统是更简单的单带定色,但这种格式顶多就是用来拍一些惨淡的定向开发片(如《哈特》[Comin’at Ya!,又译《来者不善》])...

  • 一曲女人的悲歌——《革命之路》导演和主演访谈

    作者:本杰明·克罗斯利-马拉 张颖(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10年前,两位青年演员凭借一部表现远洋客轮失事的豪华巨片征服了成百上千万人。2008年,他们再度携手,演绎另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

  • 货物200

    作者:阿列克谢·巴拉班诺夫 罗佼(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阿尔捷姆,你跟妈妈说,我过两个礼拜去看她。”一个50岁左右的男人歉疚地说。他穿着带上校肩章的军衬衣。“现在实在是……”

  • 阿列克谢·巴拉班诺夫:“我们一直生活在俄罗斯”

    作者:叶甫盖尼·古夏金斯基 罗佼(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叶甫盖尼·古夏金斯基(以下简称“古”):《货物200))的构思是怎么产生的? 阿列克谢·巴拉班诺夫(以下简称“巴”):在拍了两部通俗影片后,我说服谢尔盖·谢尔扬诺夫拍摄一部与苏联解体前的1984年有关的影片。我对自己在那个年代的经历一直难以释怀。

  • 崩溃的社会

    作者:列夫·古德科夫 罗佼(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我很少看当前的俄罗斯电影。说实话,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它并不十分吸引我,因为其典型手段就是“贬低”人的概念,乐于迎合彷徨无措、沮丧消沉的社会中大众的情绪。但如果把它作为“精英”阶层有识之士状态的见证,作为他们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以及讨论这些问题的方式的见证,将电影视为大众文化的纪录,则另当别论。

  • 男人毁灭一切--拉尔斯·冯·特里厄访谈

    作者:托马斯·阿贝斯豪瑟 王芳妮(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托马斯·阿贝斯豪瑟(以下简称“问”):你曾有过相当长的抑郁症病史。按照你自己的说法,新作《反基督者》也是抑郁症的结晶。2004年,你在德国拜罗特中断了已准备多年的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排演,是否是这一事件造成你旧病复发了呢?

  • 反基督教廷六训--非立非破,拉尔斯·冯·特里厄的新片,一位大艺术家的作品

    作者:拉里·格罗斯 曹艺馨(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纯洁的毒誓 本文对这部影片既不吹捧也不棒杀。《反基督者》既非倒胃到一文不值,但也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电影。它是一位显露危象的艺术家创作的过渡型作品,只是这种危象并不一定是他曾在戛纳的新闻会上细数的那一种心理危机。

  • 世纪之交的印度电影

    作者:拉利萨·高普兰 五七(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即便是到印度来搜奇览胜的最普通的观光客,说起这个国家以超过12种语言、年产上千部影片的电影业态的产能,也不免要咂舌称奇。而大多数并不深谙个中玄妙的评论者则会罗列出一大堆极受大众欢迎但却鲜有批评价值的东西,不合情理的情节转折、过多的传奇剧式的事件、吵闹的歌舞场面、冗长乏味的叙事。

  • 萨蒂亚吉特·雷伊:自由主义及其兴衰

    作者:尚达克·森古普塔 段卫东(译) 段运冬(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萨蒂亚吉特·雷伊(1921-1992),早已是在西方世界里最知名的印度导演了,2009初,纽约林肯中心电影协会的沃尔特·雷德剧院展映了他的影片。初被尊为罗伯特·弗拉哈迪和让·雷诺阿的印度化身的雷伊,结果却因对个人和个人命运的“人道主义”关注,以及远离政治意识形态这类龌龊之事而获得高度赞誉。

  • 宝莱坞三议——宝莱坞及其周边

    作者:于贝尔·尼奥格雷 曹轶(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印度电影从来都远不是一个整体。不同地区身份(语言、宗教、文化)鲜明地存在着,印度独立并形成联邦制度,东孟加拉(现在的盂加拉国)被划分出去,联邦制结构自身也在不断演化(自治运动使成员国家不断增多,小到一座城市),南北之间分歧不断(文化差异加强了政治和宗教上的纠纷),教育带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部分文盲数量的减少和整体文盲...

  • 音乐 声音 动作和演员

    作者:克里斯蒂安·维维亚尼 曹轶(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只有固执的偏见者才依旧认为印度电影中的音乐不过是蛋糕上的樱桃,腻味并且难以消化。印度电影的音乐是实实在在的题材,它有时被用来做出非常大胆的尝试(被当今印度音乐界称作金童的A.R.拉曼[A.R.Rahman]提出了音乐杂交,他的专辑《阿克巴大帝》[Joahaa Akbar]让人体验到这种创新),有时是贾韦德·阿赫塔尔作品中抒情诗般的永恒性,有时...

  • 印度南部电影对宝莱坞的影响

    作者:普雷蒙德拉·马宗达 曹轶(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那是2008年的12月25日。钦奈的一家大电影院门前人声鼎沸,入口处一面‘牌子上写明“座满”。一个黑市票贩向我的车走来,以正常票价三倍的价钱将票卖给了我。那天以1500个拷贝在各处(包括钦奈)首映的宝莱坞电影是《未知死亡》(Ghajini),主演明星是阿米尔汗。这对于钦奈而言非同寻常,要知道这是一个与印地语电影鼎足而立的白产白销的泰米...

  • 火的隐喻--《巴黎在燃烧》中的表演

    作者:卡里尔·弗林 蔡卫(译) 刊期:2010年第03期

    表演性是长期以来困扰纪录片创作的问题。传统的观点主张纪录片不应模仿现实或将现实舞台化。相反地,纪录片制作者应该捕捉现实。通常的学术批评把纪录片更具表演的特性,诸如剪辑、搬演等显而易见的人为操控的特性与稳固的、不可辩驳的存在于文本之外的那个“现实”(先于存在)相对立。自弗拉厄蒂以来,搬演已成众矢之的,似乎人物扮演威胁到...

  • 讲授“难片”(续完)

    作者:塔妮亚·莫德尔斯基 吉晓倩 刊期:2010年第03期

    厌女症电影:讲授《壮志凌云》 (塔妮亚·莫德尔斯基) 我一年一度为大学新生开设通识课程:“电影与文学中的女人”;在关于战争的一节中,我总是从观看《壮志凌云》(TopGun,托尼·斯科特,1986)开始。讲授这部影片,我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展示男同性恋欲望和厌女症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