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

世界电影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World Cinema

杂志简介:《世界电影》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2023/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外国电影理论选择、电影名作剧本

主管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2-9966
国内刊号:11-2023/G2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52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24
复合影响因子:0.21
总发文量:757
总被引量:3234
H指数:19
期刊他引率:1
  • 英格玛·伯格星的死亡哲学

    作者:张红军 刊期:2008年第01期

    古今哲人对死亡的思考,构成了人对生命和本体的哲学思考。在伯格曼创造性的一生中,把生与死的思考融入流动的影像世界,构成了独特的对死亡哲学的深层灵魂考证。

  • 序幕:复日牧歌

    作者:马克·热尔韦 王凡(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伯格曼电影中的场景,或者更为确切地说,伯格曼在上世纪50年代所拍摄的一部电影的场景。太阳在洋溢着幸福的夏日里很少低于地平线,即使在位于遥远的南部城市斯德哥尔摩也一样。鲜花簇拥着大地,枝繁叶茂,鸟语花香,在无限温暖的阳光沐浴下,万物映衬着多彩的草地和植被,翠绿如荫,这些都是只在华滋华斯和济慈笔下才有的乡...

  • 2007卷《中国电影年鉴》即将出版

    刊期:2008年第01期

  • 伯格曼与存在主义

    作者:杰西·卡林 黄德泉(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伯格曼常常被归为存在主义者一类的作家,尤其更倾向于学院派的批评。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电影,特别是那些著名的电影,诸如《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 I)、《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和“沉默三部曲”,就其存在主义的核心主题来说,已经被广泛地验证和讨论。许多文集和文章也已经富有成效地在探讨这样的阐释方向。但是,我们能就此...

  • “人作为素材”三谈

    作者:阿尔诺·马塞 曹轶(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让·雷诺阿,耐心对待感性 德勒兹说电影是一种思考。他又补充说,这不是用概念思考,而是用影像。让我们对此说法稍做修改:电影是在影像和概念“之间”思考。它要你思索的是一幅影像如何传达一个观念。在此意义上,让·雷诺阿不仅仅是一个电影人的名字,它同样表示了一种思考过程:别急着把影像往观念上拽,而任由它以自己的速度来选择观念。

  • 女王

    作者:彼得·摩根 张颖(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电视新闻资料片 1997年英国首相选举日。全体英国人,不论是何种教派,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去投票站投票。

  • 太阳

    作者:尤里·阿拉鲍夫 罗姣(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伟人?突出的个人品质,机缘巧合,还是神的意旨?……我们用什么来衡量伟大性,衡量某一个历史人物,以什么为计量单位?

  • 评《女王》

    作者:桑迪·弗利特曼-刘易斯 古力(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1940年,导演斯蒂芬·弗里尔斯出生。同年10月份,14岁的伊丽莎白公主通过一个名为“儿童时间”的广播节目,抚慰收音机前的年轻听众。她说:“在这个国家里,成千上万的你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被迫同父母分离。

  • 海伦·米伦:“我是女王!”

    作者:尼娜·茨尔贡 章杉(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与她那些鼎鼎大名的搭档——约翰·吉尔古德、彼得·奥图尔和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不同,海伦·米伦从不讳言她曾经扮演过丁托·布拉斯的《卡利古拉皇帝》(1979)中的妓女塞桑妮亚一角。而且对于这个声名狼藉的导演在拍摄阶段完成后擅自加进了一些段落以致这部影片被定级为极为色情级一事,她也并不介意。

  • 移情共鸣与梅丽尔·斯特里普

    作者:卡罗琳·亚当斯-普赖斯 赵晶(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我们借用心理学概念“移情共鸣”,并以此概念为理论来理解观众如何对电视或电影内容做出反应。我们用“移情共鸣”理论具体分析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奥斯卡提名的12部影片,同时解释“移情共鸣”如何在斯特里普担任角色的影片中发挥作用。

  • 排行榜经典标准的来源

    作者:保罗·施拉德 李二仕(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电影是20世纪的主导艺术。电影是社会风俗、时尚和设计,以及政治的中心。简而言之,电影处于文化的中心。而且,正因为电影处于这个位置,所以相对其他艺术形式,它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戏剧以及绘画全都是依照与电影的关系来重新界定。电影拥有整个20世纪。

  • 尤里·阿拉鲍夫:“编剧是个雇员”

    作者:伊琳娜·柳芭尔斯卡娅 罗姣(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尤里·阿拉鲍夫并不太待见互联网,但在网上却有许多关于他的留言。有一句我很喜欢:“尤里·阿拉鲍夫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中包括幻想性的。”毫无疑问,此人言下所指的是具体的一些东西——《日食日》,《装璜先生》,《献身者》。但其实总体而言,阿拉鲍夫的所有剧本都是幻想作品——从这个词的不同意义上来说。《太阳》也不例外。

  • 评史蒂夫·尼尔的《类型与好莱坞》

    作者:弗兰克·P.托马苏洛 王俊花(译) 刊期:2008年第01期

    史蒂夫·尼尔所著《类型与好莱坞》也许是迄今出版的关于这类研究的最为翔实、最为全面的专著。本书广博精深的文献资料和影片研究,包罗万象的有关类型讨论的清晰描述,及其倡导的修正观点使之成为个人学术著作和课堂教材的双重典范。其他一般和/或个别类型的有关类型理论研究,往往强调一套理论方法,而《类型与好莱坞》则运用了所有可行模式...

  • 巴赞与克拉考尔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之比较

    作者:朱珠 刊期:2008年第01期

    巴赞与克拉考尔通常被视为纪实电影理论的两大代表人物。表面上看,在“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纪实电影理论的理论主题)等问题上,巴赞与克拉考尔确实有着一致的认识,他们都认为电影与现实是一种对应的关系,电影的本性是纪实性地再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