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上海医学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正文】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齐晓勇; 孟存良; 李树仁; 党懿; 谷剑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自体骨髓   移植组   单纯梗死   移植干细胞   心脏电生理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 MSCs)移植对小型猪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应用膜片钳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22只小型猪为研究对象,采用球囊封堵方法制作心肌梗死(AMI)模型并随机分为单纯梗死组10只和干细胞移植组12只。移植组于造模前20天从股骨采集骨髓20 mL,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原位培养及传代并经体外5-氮胞苷培养后用胶体金标记12 h,造模成功后经OTW球囊于原位置封闭血流,注入胶体金标记的BMSCs 10×107个。两组分别于移植2 h及4周后行电生理程序刺激,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于移植后4周处死实验动物,通过膜片钳技术观察移植后BMSCs在心肌环境下的离子通道表达和梗死区域心电异质性变化,探讨其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机制。结果建模后2 h,移植组9只经心脏电生理刺激诱发出室速(75%),对照组9只诱发出室速(9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术后4周移植组1只经电生理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8.33%),而对照组8只可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Logistic分析表明干细胞移植为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影响因素(RR=1.554, 95%可信区间1.134-2.130,P=0.018)。移植组的心外膜细胞(Epi)、心内膜细胞(Endo)和中层细胞(M)INa峰值电流密度分别为(-12.43±3.04)、(-14.04±3.82)和(-29.26±5.70) pA/pF,对照组梗死边缘区的Epi、Endo和M INa峰值电流密度分别为(-8.47±3.34)、(-9.71±3.38)和(-18.98±4.05) pA/pF;移植组在三层心肌的表达具有异质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生理刺激移植组未出现室速组的Epi、Endo和M层INa失活半数电压分别为(-93.07±13.79)、(-95.17±15.53)、(-103.36±8.74)mV,移植组出现室速组分别为(-126.18±10.94)、(-1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