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家

上海艺术家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Art Review

杂志简介:《上海艺术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1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品位经典、名家访谈、画坛撷萃、乐舞情韵、海外视窗、收藏天地、笔情墨趣

主管单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主办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6-1774
国内刊号:31-2119/J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0370000000111759
复合影响因子:0.06
总被引量:808
H指数:8
  • 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刊期:2017年第01期

    庄子《逍遥游》有言:“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是说近郊游和长途跋涉的粮食准备周期的区别,也揭示要达万里长征的远大目标,必须先做好丰厚的储备。文化事业亦是如此,若无“三月聚粮”的厚积,何来翻山越岭以“适千里”的薄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 怎样的“去往从来”?

    作者:何勇 刊期:2017年第01期

    “尽向西”与“东风来”2016年12月,“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学术论坛暨第二回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行,作为一个由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发起、并具有延续性的系列学术活动,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原发性的特质。而就其的发生、方式、目的及宗旨来说,这个“去往从来”与其说是展览或者活动,不如说它是带着问题,并从自身的问题出发,试图...

  • 对话——破·立·思·行

    刊期:2017年第01期

    吴洪亮(本次活动学术主持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雕塑”本身悠久而又复杂,对于中国却是个新传统。肇始于上世纪初,作为直接移植于西方的艺术概念,我们眼中的雕塑与中国传统完全脱节;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又面临着建筑、园林、装置等等形式的挑战,以致概念不断泛化、模糊。什么是雕塑?什么是中国的雕塑?从哪里来?

  • 艺术自由之精神,重建文化良知的去往从来

    作者:陈海蓝 刊期:2017年第01期

    自何勇组织策划“去往从来——雕塑实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雕塑展,于2015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一年之后,再度迎来了第二回展的推进;这是一个由“去往从来学术论坛”发起并兼及主持的具有非常意义的展览,其中跨界论坛更涉及美学、音乐、戏剧、文学等多重学科领域,意在就艺术实践展开文化与思想、社会生活与当下传统精神的有效性进行广泛讨...

  • 批评是为了打破规则:白蛇原型及其出场的诸种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杨乃乔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6月20日至21日,一个精致的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召开,其讨论命题为“传说的风景、媒介的时空与人性的政治:文本研究、文化史与文化研究的对话”,也正是在这个前沿的学术命题召唤下,十数位国内外学者热切地集结于此,他们合力把一个看似宽泛的命题聚焦在以白蛇故事为对话中心的逻辑点上;也正是再从这个逻辑点放射...

  • 非人之人性:青白蛇的挑战

    作者:罗靓 刊期:2017年第01期

    白蛇传说中动物性的复苏及杂糅力量的释放,需要从青蛇的放纵与叛逆中得以彰显。在白蛇传说中,所谓青蛇的形象之所以在革命和后现代的双重语境中不断被浓墨重彩地宣扬,也是因为它契合了二者共同葆有的反传统精神和实验性品格。

  • 未完成的男人:许仙与他的“儿子”

    作者:段怀清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后来很多出现了解救白娘子的传说故事中,解救者并非是小青,而是白娘子和许仙的“儿子”。也就是说,在“白蛇传说”之后,又续接上了一个“救母”故事,至少是“探母”的故事线索。“儿子”的出场,让许仙在正统伦理观念中得以“成熟”和“转正”,完成了从儿子到父亲的身份转换。

  • 情与欲的隐喻:从白蛇到青蛇

    作者:陶庆梅 刊期:2017年第01期

    “蛇”这一意象本身具有破坏性,这是欲望对于人生的冲击,也是欲望对于社会稳定的破坏。在中国传统市井社会中流传的白蛇传说,一方面有着对于释放个人欲望的希冀,另一方面也给以伦理的约束。像白蛇传说这样流传几百年的叙事原型,对它的每一次重大改写,可以说都会折射出那些改写年代的情感。

  • 慢下来——慢速的现代性

    作者:卢茨·科普尼克; 石甜 刊期:2017年第01期

    传统上认为,现代工业从19世纪开始在欧洲大地扫荡,引进了诸如蒸汽火车、电报、电话、摄像机、汽车等技术,开创了一个无法预计的、时空压缩的时代1。在前工业时代生活的慢条斯理中,现代性带来了超速移动的颤栗感。它带来了未知的生理感觉、认知愉悦和心理敏感;

  • 想象上海,不应该有这么多障碍

    作者:石川 刊期:2017年第01期

    这似乎是在遭受历史压抑和创伤后的一次集中爆发,无形中也为人们揭示出上海都市文化中那些过去被遮蔽、被忽略而不为人知的侧面。像80年代风靡一时的港剧《上海滩》(1980)一样,《罗曼蒂克消亡史》和《上海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黑帮故事来作为上海想象的载体。

  • 上海“黑帮片”对人性的演绎和突破

    作者:杨晓林 刊期:2017年第01期

    旧上海故事几乎等同于租界黑帮故事,华洋杂处鱼龙混杂,黑帮流氓横行不法,政客党棍翻云覆雨,大商巨贾风聚云集,侠客义士抗暴劫贪,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歌儿舞女红香翠软,军火走私贩毒吸毒,游行示威绑架暗杀……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滩犹如美国西进运动时的西部,而上海黑帮片比美国西部片更为惊心动魄,更为流光溢彩。

  • 江湖与繁花:老上海影像叙事的双重视角

    作者:许仁豪 刊期:2017年第01期

    关于老上海的叙事可以粗略分成阳刚跟阴柔两种视角。阳刚视角的叙事走的多是江湖恩怨,义薄云天的血性男子路线,阴柔视角可以上溯自承袭晚清狭邪小说传统,在阳刚与阴柔的辩证过程中,登上巅峰却又缓缓飘落,《上海王》的视角超越了阳刚与阴柔的二分,把我们带向了一个感伤主义的结尾。

  • 明与暗的交织——“租界”的文化隐喻

    作者:吴保和 刊期:2017年第01期

    立足身体语言,发掘多样化的戏剧表达,尤其是深入话语所无力抵达的戏剧意境,这些都不失为积极的艺术探索,原本无可厚非。然而,当戏剧人集体对身体戏剧趋之如鹜,甚至将之抬举到一统之位时,就不得不让人心生警惕了,这究竟是潮流还是跟风,是趋势还是盲从?

  • 海派文化与《上海王》

    作者:赵建中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该被保护。旧上海是一个华洋杂处、风起云涌、乱花迷眼的城市,还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旧上海故事是电影创作题材的富矿,《上海王》出现,对将来有更多生活在上海、热爱上海、对上海的城市之魂有着真正了解的导演拍摄此类影片,无疑是有激励作用的。

  • 多面上海——“魔都”的史诗与诗

    作者:孙绍谊 刊期:2017年第01期

    十九世纪以来,上海这座城市就一直被书写,被影像,被谈论,起承转合,层峦叠嶂,永远不可预知前面是柳暗还是花明。近来上海滩有点火,倒不是因为这座城市的魔幻景观又未来主义了一把,或是浦江沿岸的霓虹又璀璨了一些,而是忽然冒出了一批为上海收拾记忆、丰满想象的墨客影人,或来自原乡,或出生异域,凑在一起,倒也成就了一番还算缤纷的洋场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