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家

上海艺术家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Art Review

杂志简介:《上海艺术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1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品位经典、名家访谈、画坛撷萃、乐舞情韵、海外视窗、收藏天地、笔情墨趣

主管单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主办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6-1774
国内刊号:31-2119/J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0370000000111759
复合影响因子:0.06
总被引量:808
H指数:8
  • 一个值得关注的影视文化现象——影视IP改编引发热议

    作者:李建强 刊期: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根据IP改编的影视作品铺天盖地,大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凶猛势头。据统计,2014年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其中90部拍成电视剧,24部拍成电影),有人就此将2014年称作"IP改编元年";2015和2016年则可称为影视IP改编的"井喷期"(光2016年就有96部IP电视剧和42部IP电影);而从前不久的招商预测看,2017年仍为IP大年,影视的I...

  • 关于文学经典IP改编与传播的若干断想

    作者:周斌 刊期:2016年第06期

    "IP改编热"的勃兴大约起始于2014年。从那些改编较为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能有效地扩大原著的社会影响,提高原著作者的知名度。那么对于我们的经典文学来说,是否也可以成为新时代之下影视IP改编的源泉?断想之一:文学经典IP的改编有助于扩大原著的影响在我国,文学经典作品历来是影视剧创作的主要改编对象;长期以来,

  • IP热的媒介文化冷思考

    作者:王舒 刊期:2016年第06期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亦然进入消费社会,文化成为产业,媒介热衷传播消费文化,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媒介对IP赚钱效应的津津乐道对当下中国IP过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下中国IP热之所以成为业界、学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资本哄抢,鱼目混珠,粗制滥造,口味败坏,劣币驱逐良币,损害真正的艺术创作……而究其根源,这些问题出现的深...

  • 影视IP改编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李白璐 刊期:2016年第06期

    互联网时代,影视创作需要有更多符合年轻人喜好的内容和题材,网络IP由此兴起。影视的IP战略,是一个历史传承的概念,也是一个谋划更加开放的新的支点。同时,在影视IP改编的身上,闲暇文化和"注意力经济"的开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下,人们对于影视剧创作领域的"IP改编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就这一态势本身来说,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关键...

  • 第三种知识——智慧化博物馆--美术馆与“第三种知识”的生成

    作者:刘鹏 刊期:2016年第06期

    大数据时代,博物馆也在谋求转型。用智慧博物馆的提倡者、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的话来说:"智慧博物馆以多模态感知‘数据’替代数字博物馆的集中式静态采集"数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广泛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馆运作体系"。

  • 智慧博物馆路向何方?——以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实践为例

    作者:刘健 刊期:2016年第06期

    博物馆由过去"公共教育场所"到现在被视为是一个"自我学习"的空间,这是博物馆观念上很大的一个改变。自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普及以后,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博物馆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前提下,做出变革,认真思考自己在履行传播职能时能够运用的数字媒体工具及其特性,真正使之做到为我所用。智慧博物馆是最近几年在文博界内出现频...

  • 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作者:沈晓鹏 刊期:2016年第06期

    如果说"互联网+"代表了时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博物馆数字化无疑将改变的是博物馆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且这一改变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转型升级是如今这整个时代风口浪尖的变革,即便是传统的博物馆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公众对博物馆的认识,已...

  • 上海国际艺术节拾萃--为卓越喝彩——有感于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作者:罗怀臻 刊期:2016年第06期

    2016年10月12日—11月15日,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如约而至。上海国际艺术节,既有引进大剧的饕餮,亦是本土原创作品展翅的舞台。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中,有不同民族、文化、历史的交汇、交流。有学习,有借鉴;有惊喜,有思考。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我们国家的、民族的、原创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个平台向世界传播。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视野,是"讲述中国故事,...

  • “超越”文本的“阮玲玉”

    作者:吴丹妮 刊期:2016年第06期

    "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戏剧,其编剧难点在于如何找到明确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来串起散碎的情节段落,使得整部话剧有较强的整一性。从这条标准来看,香港焦媛实验剧团演出的《阮玲玉》留给我们的是不小的遗憾。日前观摩香港焦媛实验剧团演出的《阮玲玉》,最大的感受便是,文本中人物塑造的空洞与苍白是演员的卖力表演所无法掩饰的。该剧采...

  • 来自“被告”的“艺术忠告”——对《阮玲玉》的观感与思考

    作者:裴小松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一部有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的戏剧作品,一定是写人、写人性。而一部戏剧打动人心正在于观众对舞台人物的感同身受,而并非只是看着演员们"表演"。《阮玲玉》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话剧之一,正因如此,它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亟需认真对待。镜框式的舞台上,几块巨大修长的"电影胶片"风铃似的在空中悬挂,忽而开启,忽而交错。芳华自灭的一代电影...

  • 如此更换乐章次序可以吗?——由托马斯指挥旧金山演奏“布七”想到的

    作者:任海杰 刊期:2016年第06期

    旧金山交响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引发业界关注,然而本场演出的最大话题不是乐队水平,而是演奏乐章次序的更换。本文作者认为布鲁克纳此作的四乐章交响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的内部有自身的逻辑结构,特别是最后一章体现了作者的真正的思维和性格,有弱点、但真实,若是忽略此点而随意更换次序未必明智。

  • 笑声的背后——走近俄罗斯家庭轻喜剧《瞧这一家人》

    作者:华春兰 刊期:2016年第06期

    融"英式滑稽戏、法式默剧以及浓郁俄式幽默的"家庭轻喜剧《瞧这一家人》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丰厚的喜剧传统,只是在礼乐文化的理性约束以及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一直没有被激活。本文作者希望能看到更多国产优秀喜剧,因为在舞台演出的背后,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一种轻松的笑声之后情绪的释放和内心的愉悦。10月20日至23日,刚...

  • 文化“硬件”建设与专业“软件”发展

    作者:郑慧慧 刊期:2016年第06期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完成首秀。从文化"硬件"到专业"软件",这不仅仅是一个演出场馆设施硬件的变化,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见证。作为政府在上海文化布局中对舞蹈艺术事业建设的重量级投资,也不仅仅是"大手笔",更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举措。经过四年的期待,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终于闪亮落成。设备先进的舞蹈教室、现代化的舞...

  • “浸没式”涌现与剧场转型--沉浸式剧场——变革时期艺术的交叠

    作者:易雨潇 刊期:2016年第06期

    "浸没式"艺术源出英语"Immersive Theatre"一词,直译为"沉浸式剧场",我们将之归于"浸没式"艺术,是视之为一种艺术风格。它是改变了"游戏规则"的新型观看方式。这一形式早前在美术馆中已有实现,比如借助多媒体影像的诸多当代艺术展,其新颖、强调现场互动体验的展出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去一解好奇。如今,本土戏剧舞台亦走得更为深远。...

  • 当互联网思维拥抱戏剧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作者:佟童 刊期:2016年第06期

    《双重》为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五周年特别委约剧目",是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戏剧学院、新西兰Story Box三方合作的新颖戏剧表演,这既是国内首部观众直接作为RPG主角参与演出的浸没式戏剧,也是首例利用移动APP+沉浸式演出方式完成的戏剧作品。我们邀请到《双重》的导演来谈一谈此剧的创作心路和她对浸没式戏剧的理解。镜框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