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家

上海艺术家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Art Review

杂志简介:《上海艺术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1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品位经典、名家访谈、画坛撷萃、乐舞情韵、海外视窗、收藏天地、笔情墨趣

主管单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主办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6-1774
国内刊号:31-2119/J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0370000000111759
复合影响因子:0.06
总被引量:808
H指数:8
  • 参与和竞技及其他的联想——关于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反思

    作者:宋建社 刊期:2015年第04期

    现代社会精细化的分工和人们的个性不同,产生了林林总总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行家,并由于他们各自精湛的文化产品而被人们奉为精神乐园中的使者。然而,如今这种状态因波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而被打破,新时代的文化气象便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人们都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广泛开展,正成为这种理论的实践者。

  • 上海市民文化节发展历程

    刊期:2015年第04期

    上海文化主管部门学习借鉴世博会的工作经验,推出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它没有被定位成一个单纯的"实体节",而是在拥有两千多万人旺盛文化需求的上海搭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宏大平台,它也是一个信息资源的网络,一个市民文化娱乐的品牌。

  • 新媒体与市民文化的丛林

    作者:张逸鹿 刊期:2015年第04期

    "文化云"的出现,其本质既符合新媒体"搜索式阅读"的特征,也满足了当下市民文化"选择性消费"的诉求。长久以来,公共文化一直遵循着主线式思维;然而,随着微信等新媒体传媒的兴起,公共文化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何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文化森林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扮好自己的角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一种"新市民文...

  • 市民文化节,市民参与几何

    作者:阿之 刊期:2015年第04期

    在澳洲,每个州的首府城市每年都有自己的艺术节,如悉尼节、布里斯班节、墨尔本节,以及规模最大的阿德莱德节,原因是他们把市民文化节、作家节和边缘艺术节都放在一起举办,所以前后加起来约一个半月,规模仅次于"爱丁堡艺术节",是第二大的世界性艺术节。"上海市民文化节"也有不少展演项目,只不过展演都是戏剧作品的片段,很少演出一个完整的作...

  • 谱出群众文化的时代心曲——有感于2015“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音乐专场展评

    作者:陈洁 刊期:2015年第04期

    遵循"上海之春"力推新人新作的办节宗旨,每年一度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活动都是一次基层文化单位文艺作品创作的大汇演。作为一种来自生活的群体创作,群文音乐在紧随时代脉搏的同时,也不应失去艺术创作的创新勇气和卓越见识。同时,对功底的注重和精神面貌的谐趣性,也是群文音乐创作的灵魂。

  • 统一的背反——由广场舞“国标”想到

    作者:林圣 刊期:2015年第04期

    群众文艺具有多元性的特征。群众舞蹈理应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它不应仅受限于单种样态。将舞蹈同一化是"产业化"思维的错误延伸。当下社会,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普遍现象;而不同风格的舞蹈所体现的是彼此相异的价值观念、民俗习惯,它扎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

  • 徐汇艺术馆公共美术教育尝试——“美育卡”公益美育普及项目

    作者:唐浩 刊期:2015年第04期

    美术馆诸多社会职能中,公共美术教育是意义深远的一项,但公共美术教育不同于展览和典藏,甚至不能单纯依照某个主题展开,而需要将美术馆的文化态度和审美导向贯穿其中,在对观众群体进行分层培养的同时,循序、持续地逐步推进。因而"美育卡"不仅仅是一张积分参观卡,同时还让持卡人形成一种美术欣赏和实践的习惯,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带动其他家...

  • 多元并行——走访上海五个区市民文化节

    刊期:2015年第04期

    上海市民文化节走到今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而今年首次将市民文化节贯穿于整年,主办方与政府将之塑造为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名片之意愈发坚定。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因涵盖全市各区县、各个艺术门类的活动定位,因打通政府、街道、社区、机构的由上而下的举办机制,又因市民文化本身的草根性与自发性的内在驱动,在这彼此的"由上而下"、...

  • 热情与责任并行——专访民营剧团“光启剧社”社长曹禹

    作者:林霖 刊期:2015年第04期

    采访光启剧社缘起于静安区市民文化节重点板块——现代戏剧谷的引荐。在我们先前对静安文化局的采访中,屡次提到静安区目前的主要精力之一就是全面培养民间剧社与业余剧社,并肯定了目前所获得的成绩。而现代戏剧谷便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光启剧社于第一届市民文化节便积极参与,推出的话剧《苍月丹魂》获得该年话剧大赛的"最佳编导"、"最佳男演...

  • 请进来,走出去

    作者:蒋海良 刊期:2015年第04期

    市民文化节除了让演出团体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让其在配送申报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类市场竞争"的机会,在竞争的过程中推广自己,在面对不同观众群体的过程中了解市场,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内部建设,使之能够在面对市场、服务市民的实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这正是市民文化节对演出团队自身来说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所...

  • 让更多文化艺术进驻写字楼

    作者:傅军 刊期:2015年第04期

    白领这个阶层,他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可观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实践,热衷扮演多元社会角色。他们在拥有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同时,对文化艺术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和渴望。但现实的情况是,白领阶层的文化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 记上海的三个非盈利空间

    作者:徐杰 刊期:2015年第04期

    被忽视的"市民文化形态",可从案例入手。他们是民间非盈利机构,目前依旧在默默无闻努力着。作者徐杰是当代艺术界评论者、策展人及活动策划者,有着青年一代中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科班出身的他也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善于思考的本能。在"市民文化节"涵盖面愈加广泛的今天,"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也作为上海越来越重要的文化生...

  • 高校学生社团在市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李爽 刊期:2015年第04期

    城市空间不是空洞的,而是填充了大量市民活动的"活"的空间。上海的社区公共空间,应该成为各类艺术活动的聚集地。这种"社区公共空间",体现在高校文化中就是文艺类学生社团,它们能够突破校园空间的限制,将舞台扩展到社区,进而与社区资源充分联动,不仅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也大大拓展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内涵。

  • 一种态度——马库斯·吕佩兹谈艺术

    作者:黄舍得 刊期:2015年第04期

    德国的民族性格是复杂的,了解这个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他们的艺术。对于热爱德国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机会真的来了。2015年7月30日下午,马库斯.吕佩兹出现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二楼会议室。这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参观完中华艺术宫,在新锦江饭店附近某个洋服定制店订做了两套西装之后,一头扎进汾阳路弄堂,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

  • 我的“自由艺术”教育专业之“自由绘画”

    作者:杨起 刊期:2015年第04期

    绘画是一种至上的情感表达。在德国的"自由艺术"各大分类里,"自由绘画"(Freie Malerei)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领域。绘画的启蒙阶段是随意和稚拙的。充满孩童的真趣。而绘画的"学乖"阶段,大凡是憋着气,鼓着劲地照葫芦画瓢。时而还唯恐这不对那不对。其实,古今中外大家的成功之秘诀,大多来自得法而开窍,自由发挥,玩出名堂来的。画家多少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