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家

上海艺术家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Art Review

杂志简介:《上海艺术家》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2119/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品位经典、名家访谈、画坛撷萃、乐舞情韵、海外视窗、收藏天地、笔情墨趣

主管单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主办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国际刊号:2096-1774
国内刊号:31-2119/J
创刊时间:1987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0370000000111759
复合影响因子:0.06
总被引量:808
H指数:8
  • 上海戏曲的古今两翼发展及其得失

    作者:周锡山 刊期:2014年第04期

    上海戏曲以其出色成绩,处于全国的前列,但与戏曲的黄金时代相比,依旧黯然失色。像当今国内其他名作一样,上海的这些名作,能否成为传世精品,颇有疑问,而公认的经典,则暂付阀如。

  • 继续发挥上海戏曲“领头羊”作用

    作者:朱恒夫 刊期:2014年第04期

    尽管上海在振兴戏曲方面做了许多在全国戏曲界发生了积极影响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工作对于改进戏曲的生存状态,并没有起到扭转颓势的作用,至多减缓了戏曲下滑的速度。要彻底改变戏曲的命运,必须做创新性的工作。

  • 传承中保护 创新中发展

    作者:张炼红 刊期:2014年第04期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体现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美德、蕴含审美特质的文化艺术载体,积淀着中国人民最为深厚的历史记忆、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至今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蓬勃的生命活力。对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娱乐和精神需求、拓展审美体验、激发伦理自觉、培育文化认同、参与价值重...

  • 中国戏曲向何处去?

    作者:柴俊为 刊期:2014年第04期

    艺术当然要允许探索,但是探索了近百年,其结果是每况愈下,恐怕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外部环境,而不反思这种探索本身。同样面临现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为什么西方的古典歌剧、交响乐、芭蕾舞……没有像京剧那样因资源流失、大失水准而严重衰退呢?

  • 京剧新编的歧途

    作者:陈元晟 刊期:2014年第04期

    京剧新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大多数坚称应复排老戏。反对新编的保守戏迷,又是否真的清楚,他们口中的老戏,大部分也是新编的成果呢?

  • 看戏随感录

    作者:沈鸿鑫 刊期:2014年第04期

    文学剧本是戏曲舞台艺术创造的一个基础和起点,这个基础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个剧目的成败得失。所以,如何回归戏曲本体,增强戏曲的文学性,重视剧本创作,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 面对日渐式微的戏曲,我们该如何做?——上海各大传统剧团管理者众说纷纭

    作者:薛晓雁 林霖 刊期:2014年第04期

    中国的戏曲大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的多元状态,观众对文化消费的多样选择,现代生活的“急急风”,对戏曲的冲击不可不谓大。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中蕴含的独特人文价值、艺术情趣和美学追求,是无可替代的。为进一步推动中华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上海艺术家》杂志和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共同策划邀请上海各大院团掌门人就上...

  • 德国戏迷的京剧观——访谈德国作曲家龚德曼先生

    作者:文火 刊期:2014年第04期

    中国京剧正处在一个急速变革期,从国家的全额补贴到面对市场经济的转型。现在中国京剧领域有很多尝试和创新,成功再现当代元素对京剧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在传承和保留传统经典京剧曲目的同时,投入资金推动京剧新剧的创作,正如我们德国一句俗语:“保持传统不是提供灰烬,而是传递火种。”

  • 戏剧批评的私人订制

    作者:史学东 刊期:2014年第04期

    近年来,戏剧批评的传播已改变了报刊发表的单一渠道,它的一部分和电子媒介同步分享,一部分则通过自媒体独立生成与发酵。可是,当一些戏剧批评的专题和论坛进入我们的视野,若仍以传统规范的方式开展这样的活动,它当下的意识固然值得欣慰,它保守的技术操作与传播路径依然期待变革。

  • 艺术是脆弱的——林明杰与蔡国强对话

    刊期:2014年第04期

    2014年7月24日下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以下简称PSA),蔡国强带着他的志愿者团队爆破完成了名为《没有我们的外滩》的火药草图,电光火石间描绘出人类将外滩还给大自然后的童话景象。

  • 综合性高校美术教育述评

    作者:刘旭光 刊期:2014年第04期

    从幼儿园到高校的美术教育,目前普遍面临着体制及观念的双重禁锢;本应自由开放的创作天赋与灵感因牵涉了过多的学业负担而渐渐被扼杀.这是美术教育的大忌,在愈来愈重视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美术教育也理应受到重视.不应再偏于教育学科处境尴尬的一隅。

  • 尴尬的中学美术教育

    作者:朱芬 刊期:2014年第04期

    2012年秋,位于浦东原世博园区的中国馆正式更名为中华艺术宫,它代替南京西路原上海美术馆的日常陈列及大型艺术展示功效,投入使用并令世人瞻目。开馆伊始,法国奥赛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知名艺术机构受邀前来,以国际艺术珍品展的交流方式为这个亚洲新生的展览场地送来祝福。其中格外夺人眼球的是位于底楼展厅内一组名为“来自校园的...

  • 孩子需要新鲜空气

    作者:王晨颖 刊期:2014年第04期

    从上海幼儿师范专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前身)毕业已经快20年了。那时虽然主修美术,包括素描基础、水粉、油画、儿童画什么都学了点。但是毕业后自己还是感觉是个门外汉。这种感觉并不是莫名的:笔下的作品几乎没几张能自我陶醉一下的,有些甚至是见不得人的,拿起笔不知自己会画什么,想画什么;没有欲望去看画展,真正步入画展,...

  • 中国美术教育:要专才还是要“全”才?

    作者:王芸 刊期:2014年第04期

    从2005年陈丹青愤然出走清华美院开始,这个问题就一再地被提起,众多专家、学者对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制度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批评。但是批评过后,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从2005年以后,清华美院录取的文化分数节节攀升,时至今日,清华美院已经成为众多怀揣着艺术梦想的考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学院。

  • 海上烟波 澄明清亮——巡礼陈澄波艺术生涯

    作者:林霖 刊期:2014年第04期

    2014年5月于中华艺术宫落幕的《海上烟波——陈澄波大展》,将台湾艺术家陈澄波介绍给了中国大陆观众,此番展览从展品到策展再到画册出版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览除了呈现陈澄波的艺术成就之外,也重建了其在1930年入文化活动及艺文交游的足迹——这无疑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陈澄波艺术世界、了解其艺术生涯的契机,因为对于上海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