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科学

社会心理科学杂志 省级期刊

Science of Social Psychology

杂志简介:《社会心理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应用研究、人力资源、法制心理、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

主管单位: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总发文量:2080
总被引量:6643
H指数:27
立即指数:0.0109
期刊他引率:1
  • 孔子的人格

    作者:王月光 刊期:2007年第Z2期

    孔子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他的人格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行为谨慎,日常生活一丝不苟,是孔子人格的主要特点。

  •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国内研究进展

    作者:刘洁 刊期:2007年第Z2期

    国内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在对国外文献回顾的同时,就国内围绕该主题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测量、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对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变量的揭示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我国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作者:祝菡 刊期:2007年第Z2期

    本文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产生背景出发,简要阐述了其建立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其基本概念。并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思考点,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现实运用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 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作者:汪清华; 张通昌; 孙晓明 刊期:2007年第Z2期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1048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1004名有效被试中,共检出学校适应不良学生167名,约占样本总数的16.6%;(2)青少年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别和年级差异,城市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女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班级环境中的...

  • 中学生学业倦怠状况及量表编制

    作者:柴江 刊期:2007年第Z2期

    通过对中学生学业倦怠的研究,编制了中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并分析了中学生学业倦怠状况。结果表明:学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和行为不当4个维度;中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学业倦怠。

  •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作者:石英华 刊期:2007年第Z2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成人依恋量表,对河南某高校随机抽取的288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其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结论:拒绝型...

  • 浅探贫困大学生受助施助的行为与心理特征——一项关于贫困大学生受助与施助过程的质的研究

    作者:鄢呈玥 刊期:2007年第Z2期

    通过四例贫困大学生的访谈研究,在了解其基本生活状况与人格特质的条件下,探悉其受助与施助心理。

  • 一个残疾人的心理自我分析

    作者:何志文 刊期:2007年第Z2期

    本文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了作为一名残疾人的自己心理的各个方面,旨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发展自己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

  • 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

    作者:卜安康; 周坤 刊期:2007年第Z2期

  •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自尊研究

    作者:高学德 刊期:2007年第Z2期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研究自尊是当前自尊研究的主流。文章着重从自尊的概念架构、自尊的征机制以及自尊结构的测量三个方面回顾了社会认知理论关于自尊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社认知关于内隐自尊概念的提出,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自尊结构及其心理机制,为自尊研究供了新的方法论思想和概念化框架。

  • 新媒体研究述评及其心理学研究取向

    作者:唐辉; 周海明 刊期:2007年第Z2期

    新媒体的横空出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针对新媒体自身的一些问题及其影响,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综观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特征及新媒体时代的起始时间,并主要介绍了新媒体的研究焦点,包括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影响人们对新媒体态度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分析。最后,在综合评价已有研究...

  •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人性观

    作者:敏霞 刊期:2007年第Z2期

    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相混论。希望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分析来为传统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 对我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

    作者:聂建亮 刊期:2007年第Z2期

    心理学在当代中国迅速发展,其中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也十分全面。本文探讨了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分析了影响其产生的因素,并进一步介绍了减弱性别刻板印象的对策。

  •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人格模型之文化阐释

    作者:马一波 刊期:2007年第Z2期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介绍了文化对人格模型及自我的具体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有不同的人格模型和自我增强方式,在两种文化下特质理论的意义并不相同。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 元认知及其新进展

    作者:林琳 刊期:2007年第Z2期

    本文对近3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元认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元认知的基本含义、结构和功能,元认知理论在思维领域和非智力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元认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