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以有涯逐无涯

    作者:郁喆隽 刊期:2016年第10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每个现代人大概都知道,自己并不会永垂不朽,然而是否还存在不朽的事业呢?个人是否应当以有涯之生命来追寻无涯呢?按照不同的视角和材料,一个人的传记或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第一种写法:

  • 鲁迅与成仿吾们的分际——“鲁迅左翼思想”的特质之一

    作者:王得后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鲁迅左翼思想”的特质之一,是信奉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有它作自己思想的自然科学根柢。由此承认人性存在的事实,追求理想的人性;珍惜生命,坚持人道精神。而“左联左翼”批判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认人性,否定人道主义,崇尚牺牲.

  • 大学故事的魅力与陷阱——以北大、复旦、中大为中心

    作者:陈平原 刊期:2016年第10期

    多年前,我曾选择“大学排名”“大学合并”“大学故事”等十个关键词,向国外听众讲述何为“当代中国大学”(参见《解读“当代中国大学”》,《现代中国》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也曾使用作为“话题”、作为“文本”、作为“象征”、作为“箭垛”、作为“景观”、作为“文物”等视角,让国内大学生明白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参见《阅读大学...

  • 《北鸢》: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陈思和 刊期:2016年第10期

    葛亮的新作《北鸢》,虽然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但虚构意义仍然大于史实的钩沉。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这又是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当代小说。小说第一章第一节“孩子”,描写了卢文笙来历不明地出现在襄城大街上,被卢氏昭如收养;小说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江河”,又写了卢文笙与冯仁桢未结婚先收养亡友的遗孤。

  • 闲话张佩纶

    作者:张宪光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前几天偶然读到这两句诗:“不是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住苏州。”便不由想起清流健将张佩纶(1848-1903)。佩纶字绳庵,又字蒉(或篑)斋,直隶丰润人,关于其早年事迹,有关记载多语焉不详。上海图书馆藏有稿本《中宪大夫显考蒉斋府君行述》一册,系蒉斋次子志潜所撰,洋洋一万五六千言,叙述其父考中进士以前的事迹比较详尽,惜未见称引。按照一般传...

  • 华君武:讽刺漫画是与非

    作者:李辉 刊期:2016年第10期

    说来与华君武先生还是有点儿缘分。一九八七年我调至人民日报文艺部,才知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君武曾担任过文艺部负责人。想想当年文艺部真是何等了得,曾聚集林淡秋、华君武、贺敬之、袁鹰、姜德明、蓝翎、李希凡、英韬、江帆、苗地等文学、美术界赫赫有名的一批人,如果加上担任过副刊顾问的萧乾先生,更是了不得的一个阵容。

  • 长留民俗在人间——钱璎捐赠阿英收藏年画过眼录

    作者:杜洋 刊期:2016年第10期

    阿英,原名钱杏邨,著名藏书家、文艺家。他的研究范围很广,电影、戏剧、小说、版本、美术、民俗等等,尤其对文学理论及民俗美术的研究贡献颇大。阿英一生转战大江南北,后在天津担任文化局局长,业余时间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木版画,在他去世后,这些木版画偶然被女儿钱璎发现,分别于二○○五年、二○○七年捐赠给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

  • 罗忼烈:潜心词曲

    作者:李怀宇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两小山斋罗孚和曾敏之在闲谈中不约而同地赞赏罗伉烈先生的学问,得二公引荐,我有幸拜访了罗忼烈先生。罗先生的家依山而建,名为“两小山斋”。书房和客厅相连,书柜里摆满线装古籍,古董错落有致地安放在房中各处。二○○六年七月二十三日下午,我初次到“两小山斋”拜访,便请教斋名的出处,罗先生说:“我喜欢晏几道的词,晏几道是晏小山,元曲则...

  • 《黑客帝国》与钵中之脑

    作者:郁喆隽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十多年前的VR震撼左翼哲学家齐泽克(Slavoj Zizek)曾经说过,《黑客帝国》是对哲学家的罗夏墨迹测试,随便什么主义都能在其中找到。无论我们用怎样的哲学来解读它,都不能否认一点——沃卓斯基兄弟执导的《黑客帝国》三部曲(Matrix,1999—2003)已经成为了当代科幻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符号。很多人将它列入了“烧脑”影片之列。

  • 社媒时代“重拾对话”

    作者:林曦 刊期:2016年第10期

    最近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张搞笑图片,即是一群年轻人一起吃火锅,却脸朝下各自玩着手机,图片底下配的文字说:“谢谢大家陪我一起玩手机。”不仅在中国,在社交媒体的发源地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社交困境。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去年出版的新书《重拾对话》(Reclaiming Gonversation)所要讨论的问题。

  • 阿特伍德笔下的两性世界

    作者:董征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九三九年生人的阿特伍德今年已七十七岁高龄。她已出版的作品有十四部诗集、十一部长篇小说、五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文学评论集,虽已进入暮年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引进、再版了阿特伍德的六部作品(《跳舞女郎》《别名格蕾丝》《洪水之年》《疯癫亚当》《盲刺客》和《强盗新娘》),做成系列文集以飨读者。

  • 肖斯塔科维奇与他的《第五交响曲》

    作者:伍维曦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几五八年,随着苏联和西万的冷战氛围的缓解,这一年的六月,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访问了英国,在牛津大学接受了荣誉音乐博士的殊荣。事后,在牛津任教的以赛亚·伯林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了他对这位俄国著名音乐家的印象:小巧、腼腆,颇似一个来自加拿大西部的化学家.

  • 开放还是“熵”?——从音乐角度看艾柯的冒险

    作者:詹湛 刊期:2016年第10期

    音乐与人文学科间的渊源由来已久,内容上的互相引证自不待言,结构上的两相参鉴也不在少数。单说我们所熟悉的“变奏曲”吧,昆德拉的《笑忘录》、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都从“变奏曲”形式里汲取过营养,社会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大作《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也采用了“从表面上看”极其标准的变奏曲结构。

  • 笛福/克罗索的鹦鹉

    作者:张德明 刊期:2016年第10期

    读过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读者想必都还记得这个细节:孑然一身、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孙抓了一只小鹦鹉,教会了它说话,与它一起生活了二十六年,最后把它带回了英国。这只鹦鹉有个很萌的名字,波儿。在鲁滨孙创建的荒岛王国中,波儿被封为“宠臣”,地位高于被主人收留或驯服的其他动物,俨然一人之下,猫狗之上。

  • 艾米莉的迷狂世界

    作者:赵荔红 刊期:2016年第10期

    一再次读完《呼啸山庄》,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光影明晃的午后。四下的轻靡歌唱、暧腻香气,让我掩上书页时,恍如隔世……那是怎样一种狂暴北风,将荒原上的几株枞树吹得过分倾斜,瘦削的荆棘朝一个方向伸展,濒临崩溃的凯瑟琳绞着双手,向窗外呼喊:“千万让我感受感受这风吧——它是从旷野那边直吹过来的——千万让我吸一口吧!”这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