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非常年代的阅读(上)

    作者:赵园 刊期:2016年第03期

    皮书 关于俗称“皮书”的内部读物与“”期间青年的阅读状况,印红标《失踪者的足迹》一书有系统的考察——由图书来源,到阅读书目,到基于共同读书兴趣与共享资源的“沙龙”。但印红标在书中说到,作为京沪某些青年人小圈子中的读物,“‘灰皮书’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可估计过大”。这无疑是必要的提示。由该书及诸多当年青年的回忆文字可知...

  • 闲书闲话(四)

    作者:李庆西 刊期:2016年第03期

    保罗·奥斯特是一九六八年校园风潮的一代人,当时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念大三,身边的哥们都投身革命了,他作为学运同路人并没有陷得太深,不过FBI公布的十大通缉犯中跟他有瓜葛的竞有七个。

  • 戴森的数字宇宙

    作者:马慧元 刊期:2016年第03期

    科学史家乔治·戴森(George Dyson)早年的传奇,我在(《星船、皮艇与大树》(见本刊2015年9月号)一文中略有讲述。身为大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之子的乔治从高中辍学,跑到树林里,在大树上住了几年,又学着造船出海。

  • 海边的郭敬明

    作者:卢盛舟 刊期:2016年第03期

    二0一五年六月三日,卡夫卡逝世九十一周年,一项貌似恶作剧的测试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测试名为:“你真的知道卡夫卡和郭敬明的区别吗?”那天,女友和我从图书馆撤回家中午睡。我俩在德国马尔堡写博士论文的日子,已经持续两年了。女友的论文关乎语义学,涉及一点儿教学法,我写的论文不值一提。午睡并不在我们的日常作息当中。

  • 毛姆与拉里

    作者:杨志 刊期:2016年第03期

    一、拉里是谁? 毛姆的《刀锋》,粉丝很多。关于主人公拉里,国内有个说法,认为原型为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以谈拉里,必提维特根斯坦。其实,这个说法纯属中国土产,为译者周煦良琢磨得来,周先生是毛姆的粉丝,有此心得,兴高采烈地写进了译序里。但是,周先生的论据,除了两人都散尽家财,参加一战之外,其他很牵强。

  • “玫瑰之名”前迷恋者

    作者:刘奎 刊期:2016年第03期

    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其《变形记》中,最早完整描述了古希腊神话中纳蕤思(Narcissus)的故事,据杨周翰先生的译文:纳蕤思十六岁的时候,“许多青年和姑娘都爱慕他,他虽然风度翩翩,但是非常傲慢执拗,任何青年或姑娘都不能打动他的心”,回声之神厄科(Echo)对他尤其深情,但纳蕤思亦不为所动。一天,纳蕤思打猎归来,途经“一片澄澈的池塘”...

  • 一个戏剧家是如何养成的

    作者:邓安庆 刊期:2016年第03期

    关于这本书的美誉与光环,都是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才了解到的。比如说一九五九年,这本书在美国畅销书榜单上上榜四十一周,从纽约市到威奇托,人人都在读这本书;一九六三年,这本书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大受欢迎——这本书就是《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它被誉为“写美国戏剧界最好的书,也是最伟大的美国传记之一”“有史以来写娱乐业最伟大的书...

  • 自我的消退

    作者:游伟 刊期:2016年第03期

    二00四年播出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0,时隔十二年之后,依然有网友表示“看过了”“想看”,由此可以猜想当年播出时观众的热情。也不知道因为是电视剧热播了,所以编剧邹静之同年将剧本改编成小说,还是先有小说,然后有识贷的制作人将小说买下让邹先生改为剧本。电视剧我至今没有看过,却在小说出版十年之后,偶然买下了...

  • 抵达心灵的行走--读芳菲的《沿着无愁河到凤凰》

    作者:钟桂松 刊期:2016年第03期

    去年冬天读芳菲新出版的《沿着无愁河到凤凰》,是在兴奋和深思中度过的。我所讲的兴奋,是芳菲优雅的文笔和常常出人意料的探寻、写作带来的,让人惊讶又清晰地见识了近百年历史风云里湘西凤凰人的个性;而所谓的深思,是联想到凤凰古城百合年历史里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

  • 关不住的艺术(一)

    作者:赵穗康 刊期:2016年第03期

    人类早年的创意也许没有艺术这个物像可寻,以前的艺术也许没有今天这样“普及”,但是创意因素远比今天的我们更近。不说围绕篝火的狂欢仪式,也不说洞窟里面伸手不见五指的壁画宏图,就是不远的我们,依然在教堂里面孜孜不倦描绘宗教故事。艺术不是消费的享受,更不是设计审美的奢侈。

  • 理论与虚无之间

    作者:李炜; 于是 刊期:2016年第03期

    它是艺术史上最可怕的黑洞,吞没视界内的一切,一丝余光都不放过。尽管黑洞实际上既不空也不是洞。它们曾是星球,但惨遭内爆,中枢聚满了物质,密度高到任何物体都无法抗拒它们坍缩时所产生的引力。无论什么,被吸入那强烈的漩涡后都立即粉身碎骨。

  • 过度诠释者与直觉主义者的尴尬碰撞

    刊期:2016年第03期

    为何要读艺术家的访谈录始终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钱锺书版的描述流传最广:为啥吃了鸡蛋还要关心下蛋的母鸡? 我觉得最直接最简单的回答肯定是,因为不满足,不过瘾。鸡蛋好吃,难免要更进一步关注下蛋的鸡,为啥这只鸡能下出好蛋,那只鸡下的蛋口味不佳。这只鸡如果是大活人,如果下的不是蛋,是艺术品,总要问问这艺...

  • 萌是什么还将是什么——日本萌文化的一个趣点

    作者:姜建强 刊期:2016年第03期

    一、萌是情感论的新显学? 萌,究竟为何物?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是因为没有人发现,萌原本是无法用肉眼分辨的。就像樱桃每季的何时最新鲜,煎蛋每日的何时最鲜美,无法用肉眼分辨一样。无法用肉眼分辨的东西,一定是魔幻的东西,一定是妄想的东西,一定是虚空的东西。苍穹转为暗淡,碧海变得沉淀,翠层开始晕渗,是自然的世界开始扭曲了还...

  • 经济学的文化冲突

    作者:王则柯 刊期:2016年第03期

    学问故事和学者故事给人的启迪,常常不在于学问本身之下。这些故事往往能够给更广大的听众和读者以灵感和启示。所以,在故事和论理之间,我总是偏爱故事。现在,就让我说说与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两次见面中可以戏称为文化冲突的一点故事。

  • 来信

    作者:刘敏 刊期:2016年第03期

    因为个人兴趣,我曾接触过一些王阳明的思想,比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所阅读的一些相关书籍也往往是其他思想家评介王阳明的,这些好,那些不好云云。但今年一月份的新华·知本读书会,樊树志先生关于王阳明与晚明解放思想潮流的讲座,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第一次从历史的视角去领略王阳明思想的精髓与意义所在。正如樊先生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