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编辑部札记

    刊期:2012年第11期

    故事一:地下党阿四去茶楼跟特派员接头,暗语是两句宋诗,对方先说"桃李春风一杯酒",他回道"江湖夜雨十年灯"。对上了,特派员侧身去掏衣兜,应该是拿烟盒,不料掏出iPhone手机来。阿四还在发愣,特派员自己——不等埋伏的暗探一哄而上,却已倒在地上。导演叫停,摄影没听见,轨道机摇臂还在窗外晃个不停。这时,对面窗口的狙击手放下枪,点上烟,来两句西皮...

  • 有何book? 玩猫不可

    作者:王寅 刊期:2012年第11期

    这是只有在想象中才会出现的书店。书店对面是入海的河流和翠绿的青山。放低视线,就看不到河滩上如织的游人,只感觉如舟行川上。这是淡水河入海口的二楼独立书店。假日的下午,女学生们在露台上温习功课。你面向河流,坐在一边,阳光和阵雨交替往来。往前一步,世俗生活;退后一步,自在的人生。

  • 黄子平先生访谈:批评总是同时代人的批评

    作者:张定浩; 黄德海 刊期:2012年第11期

    黄子平,一九四九年生于广东梅县,二十岁时去海南岛农场当工人,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后师从谢冕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做过文史编辑,后回中文系任讲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他辗转海外,从美国到日本再到香港,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二○一○年,他自浸会大...

  • 一面之缘话黄裳

    作者:肖伊绯 刊期:2012年第11期

    二○一二年九月五日下午六时,藏书家、版本学家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三岁。这是今年继周汝昌先生逝世之后,中国文化界、公共知识界的又一大损失。黄先生首先是一位藏书家,然后才是人称的散文作家。他以一腔藏书家特有的底气与古意,写出一笔美而不艳、淡而不桔的文字,这样的散文自然不乱抒情、不落俗套,有大家风范。曾经看过黄先...

  • 急促的,必将舒缓——读麦克尤恩长篇小说《时间中的孩子》

    作者:易扬 刊期:2012年第11期

    阅读之初,作家的别称,或许是最能带领陌生读者走进其文学世界的引子了。就比如说伊恩·麦克尤恩,最出名的称呼莫过于"恐怖伊恩",但一位迷恋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或是江户川乱步的读者,如果乘兴去阅读麦克尤恩的作品,究竟能否获得预期的"满意指数",那就完全要看运气了。若拿到手的是一本《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或者《床第之间》,那你会觉得...

  • 我的一九七六

    作者:陈家琪 刊期:2012年第11期

    公元一九七六年,对当代中国来说是天崩地裂的一年。"天"自然是靠的崇高威望所维持着的中央秩序,"地"是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崩"就是"崩塌",随着毛的去世,这种秩序已无法维系;"裂"就是"陷落",陷落于迷惘与受骗的深渊之中。几亿人应该同时感受到了这种崩塌与陷落,尽管事实上并没有,或者说用别的解释

  • 享受最优厚的待遇——写在北大图书馆建馆一百一十周年

    作者:夏晓虹 刊期:2012年第11期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不用我细说,但它以藏书量雄踞全国高校之首,则毫无疑问。还在使用卡片目录的时代,我已知道,除了检视北大自身那些连绵排列的卡片柜,另室放置的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目录也必定不能放过。我在那个房间的一个角落里,还曾经看到过中法大学与中德学会的几屉书目卡。后来读吴唏编著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才得

  • 走过颓废的革命年代

    作者:徐秀慧 刊期:2012年第11期

    在台湾的文艺界提起"施家三姐妹",大家都知道是鹿港的施家。大姐是以严谨治学、钻研两岸现当代文学享誉学界的施淑教授,其次则是长期旅居香港,写过"香港三部曲"的施叔青,年纪最小的李昂更是国际知名的作家了。两位小说家年轻的时候,自然或多或少受到大姐的影响,才踏上文学之路。遗憾的是,大姐施淑在大陆只为少数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所知晓,这也是施...

  • 没有“官纽”的中国谁能代表——回顾江亢虎和赛珍珠之争

    作者:方柏林 刊期:2012年第11期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五日,中国海外学者江亢虎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抨击赛珍珠在作品中恶意丑化中国形象,其作品内容也多有失实处。赛珍珠刚获得普利策奖,但在中美两国的严肃批评界多不受器重,她通常也不计较批评界的看法。江亢虎的文章写出来后,《纽约时报》约她回复,她立刻答应。两篇文章同日登出。赛江之争在国外的赛珍珠研究中多次被人引述。...

  • 只要你写得好——关于穆旦的纠结

    作者:杨志 刊期:2012年第11期

    一、穆旦攻击旧诗钱锺书调侃:新诗人遇见旧诗人,诚惶诚恐,不敢说自己不读旧诗,旧诗人呢,趾高气扬,可以大剌剌声明自己从不读新诗,也从不想读……不过也有例外,新诗人也有斗胆鄙夷旧诗的,比如穆旦。一九七五年九月十九日,五十七岁的穆旦,给青年诗人郭保卫写信云:我们平常读诗,比如一首旧诗吧,不太费思索,很光滑地就路过去了,从而得

  • 永夜清宵何所为——大谷雅夫《歌与诗:和汉比较文学论考》读后

    作者:王小林 刊期:2012年第11期

    一某寺院住持,格外喜欢随身的一位侍童。侍童不幸身亡,住持悲痛不已,随即发狂。他不仅不掩埋侍童的遗体,反而以不忍其尸骨腐烂为由,食其肉且吮其骨。住持继而掘墓盗尸,自此一发不可收,为了满足魔性,甚至开始袭击活人。曹洞宗的快庵禅师听说了此事,打算教化这个住持,令其回归本源之心。在某傍晚

  • 《拆楼记》小札

    作者:赵瑜 刊期:2012年第11期

    尘世中,最慢的是活着,活着就要经历很多意外,比如乔叶的最新长篇——《拆搂记》。初,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意外的是,此小说有个新鲜的标签:"非虚构小说"。这真是一个矛盾的命名。将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词语放在一起,大抵是为了注释乔叶的笔法。它暗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这部作品里的大多数情节是真实的,非

  • 让历史的清风吹向未来——评长篇历史散文《清风有骨》

    作者:张宇 刊期:2012年第11期

    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得更透彻一点,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读历史就是渎现在,要把握今朝不妨先谙熟昨日,方能收获鲁迅先生所言读史的鉴古观来"洞若观火"之效。二十多万字洋洋洒洒的一部《清风有骨》,正应该如是读法。中国历史上值得重读细读的朝代不少,其

  • 古代的朗读与默读

    作者:黄晶 刊期:2012年第11期

    古人通常用什么方式阅读?他们的阅读习惯与我们有无根本性的差异?默读究竟是不是一个现代的发明?在尼采写下下面一段文字之前,上述问题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与反思:我们优秀的音乐家偏偏写作糟糕这一事实证明,德意志的风格与声(?)及耳朵多么不相干。德国人不大声朗读,不为耳朵而读,而是仅仅用双眼阅读:他将耳朵放入抽屉。而古人为自己朗读时—...

  • 早期制度史讲义

    作者:亨利·萨姆纳·梅因; 冯克利; 吴其亮 刊期:2012年第11期

    这本《早期制度史讲义》是梅因在牛津大学的又一部讲稿,更臻成熟。其思想延续《古代法》的基本观点,主题则更为专一。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入手,把视野投向最原初的社会部落,考察从亲缘关系、部落机构中如何逐渐萌发出法律,最初的法律形态又是如何规定家庭关系、土地关系等。最后,再反过来看这些法律因素对帝国的影响。具体而言,前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