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编辑部札记

    刊期:2012年第02期

    一九三七年某月某日,莫斯科州某市党代会结束时通过了致斯大林的效忠信,于是全体起立,开始经久不息的鼓掌欢呼……五分钟过去了,依然掌声雷动。人们手掌拍痛了,手臂开始发麻。上岁数的人已经喘不过气了。可是没人敢停下来,秘密警察就在场内,他们在观察谁将第一个停下来。于

  • 下午的厨娘

    作者:王寅 刊期:2012年第02期

    戴上软边布帽,系上围裙,围上披肩,这位奥斯陆大学的女生立刻摇身一变,成了十八世纪的厨娘。这是她的暑假,每天下午,她都会来到挪威民俗博物馆,在小木屋里辅导前来体验过去时代农村生活的小学生们,教她们学习礼仪、舞蹈、烹饪和缝纫。黑色的猫在看不见的地方打盹,草木的芳香拂过角落里的竖琴。明亮的自然光透过狭窄的玻璃窗,照亮了下午的厨娘低头...

  • 革命、共和与日常生活——谈陈建华的书,以及再读张爱玲的启示

    作者:宋明炜 刊期:2012年第02期

    一、革命话语陈建华先生在最近十年来的几部著作中,着力于探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革命"问题。先是《"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凭藉详尽扎实的史料分析,重构起自清末以来的革命话语谱系。继而是《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通过个案研究,对革命小说加以细腻...

  • 黑暗中寻找星星(续)

    作者:林丽云 刊期:2012年第02期

    四、"远行"一九六八年,对于全球左翼行动者而言是革命的年代,但在台湾,左翼文化运动的动能,却随着大逮捕的展开而快速退潮。吴耀忠和陈映真在出狱后惯用"远行"来指称七年的牢狱之灾。是因为自认无罪被关而不愿说是入狱呢?还是形体的监禁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趟远远的旅行呢?如今吴耀忠已逝,陈映真远在北京养病,我们无从知道"远行"两字之于他们的...

  • 题毛尖新书

    作者:董桥 刊期:2012年第02期

    毛尖机灵。当今文章写得机灵的不多,真的不多。灵是知,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灵是灵巧,蒲松龄《小二》说她为人灵巧,善居积,经纪过于男子。灵是灵光,《庸盦笔记》里那句"一时风流文采,岿然为江左灵光"。灵光,江浙人毛尖最懂得。灵是

  • 倦怠在别处的放逐

    作者:养龟人 刊期:2012年第02期

    如果你每周准时关注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宅男,间或瞥上一眼纽约上东区富家女孩的浮夸生活,时不时又陶醉在中央公园咖啡馆的温馨空气里的话,你就真的应该读一读《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因为这本书里的美国故事绝

  • 金陵十二卑劣女

    作者:陈洁 刊期:2012年第02期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很简单。南京沦陷时,秦淮河边的一群性工作者(以玉墨为首)逃进教堂避难,日本人让教堂里的女学生(以书娟为首)去参加庆功大会,性工作者代替她们上了日本人的车,而女学生们顺利逃离南京地狱。

  • 超越功利主义

    刊期:2012年第02期

    本书收集了一些对功利主义的研究,既考虑作为个人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也考虑了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功利主义。除了两篇论文以外,其他都是专为本书所作。它们不仅广泛体现了对于功利主义的各种支持和批评意见,也是对这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内最有趣和最有影响工作的一次精心甄选。本书对于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或许都有启发,并具备重要的学术...

  • 借纸遁窥牖(六)

    作者:葛兆光 刊期:2012年第02期

    一、季镇淮《司马迁》这是一本旧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也是一本小书(仅137页)。记得上大学的时候读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与郑鹤声《司马迁年谱》,颇有心得。今天重新读有关司

  • 摩尼教文化遗迹寻踪——浙闽考察散记

    作者:吕承朔 刊期:2012年第02期

    浙江、福建两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有着总数近一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由于独特的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不断接受内地的中原文明与域外的洋文明双重浸染,多种文化、信仰、风俗在这一地域不断碰撞、重组和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中,摩尼信仰在浙闽一带的流传与发展,是这一区域地方民间信仰与外来信仰碰撞、重组、交融的典型代表。

  • 说唱文学与文学生产——哈佛大学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作者:季进; 王吉 刊期:2012年第02期

    著名汉学家伊维德(Wilt LukasIdema)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伊维德从一九七○年起执教于荷兰莱顿大学,一九七四年获博士学位,曾两度出任人文学院院长、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二○○○年受聘为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二○○八年任东亚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

  • 关于瞿秋白《多余的话》的“多余的话”

    作者:胡明 刊期:2012年第02期

    最近二三年间,写了二十余篇讨论瞿秋白的文章,内容涉及到"文学"上的瞿秋白的方方面面。写完了《关于〈多余的话〉——兼及瞿秋白的评价问题》的长文,自以为可以收场或者说收摊了。瞿秋白早年在《赤都心史》中已经自称"多余的人",亦为"多余的人"确立了人文概念,又用这个人文概念

  • “透视出鲁迅死后的命运”——读《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

    作者:孙捷 刊期:2012年第02期

    吴中杰先生的新著《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是作者继所著《鲁迅传》之后,划出的又一道有力的延伸轨迹。在吴先生鲁迅研究的八种著述中,这本最新的《鲁迅后传》(以下简称《抬棺人》)视角颇为独特:它没有

  • 民国时期的两种美育杂志

    作者:陈星 刊期:2012年第02期

    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王国维首先把西方美育思想介绍到中国,提出了以德智体美四育培养"完全之人物"的教育主张,以为"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此后,

  • 一九七二年的“学农”纪事

    作者:王则柯 刊期:2012年第02期

    鲁迅先生诗云:"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四年,则柯曾经"十年居上海"。不过我的角色,主要是在上海市五十二中学当孩子王,穷于应付,离"每日见中华"的境界,非常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