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本初子午线

    作者:王寅 刊期:2010年第12期

    去格林威治,除了在高处俯瞰伦敦市容,就是去皇家天文台看本初子午线,游客挨个排队站在这条虚拟的分割线上拍照,过一把两脚横跨东西半球的瘾。黄昏的时候,我向山下走去。初秋的夕阳就像舞台上的追光,照亮了道路左侧一处平缓的斜坡,一个女子背对

  • 编辑部札记

    刊期:2010年第12期

    读迦陵词,他喜欢那些惆怅而牛逼的句子:"夜来天街无酒伴,怕离鸿、叫得枫成血。""浔阳夜火黄州雪,应为我徙倚无聊。""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吹箫屠狗"乃周勃、樊哙之辈,沦落归沦落,拍拍肩膀都是布衣将相。当然,这是夸张之辞,可如今谁有这份豪气?那日在H商厦,门可罗雀的专卖店里,意大利男装居然三折起。一件带隐条的黑色休闲外套乍...

  • 普林斯顿纪行

    作者:葛兆光 刊期:2010年第12期

    二○○九年十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启动"普林斯顿国际学人"(Princeton Global Scholar)计划,本文作者是首批受邀的国际学人之一,于二○一○年三月到五月,在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研究。本文是作者从当时的日记中摘出的部分随记。——编者

  • 读《城门开》——写给北岛的一封信

    作者:李零 刊期:2010年第12期

    振开兄:牛津版的《城门开》收到已久,还没来得及细看。中秋,广西师大出版社贝贝特(现在改名叫"理想国")组织东岳庙赏月,月没看见,只有惨白的灯光,吴彬满头白发,让我吃了一惊。她递我一本她编的三联版。你留下的老照片真好,文字也好。这对我是个不小的刺激。因为

  • 文学创作与言论自由

    作者:郑培凯 刊期:2010年第12期

    一整理旧书,整出一大批有关禁书及图书审查的材料,有中文的,有英文的。中文材料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清朝文字狱档案及禁毁书目,另一类则是历代禁毁的戏曲小说。前者的

  • 燃烧的心

    作者:勒克莱齐奥; 陈方; 许寒 刊期:2010年第12期

    [法]勒克莱齐奥著陈方许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一部由七个小故事组成的小说集。这七个故事中,有些其实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片断和速写,时间上也常常存在断裂。但它们的主题都是对"存在"的思考,对世界和生命的吟唱,从中可以见出勒克莱

  • 上帝的语言与人类的言语

    作者:陈家琪 刊期:2010年第12期

    一《上帝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God)是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弗兰西斯·科林斯(Francis S.Collins)所著的一本书,该书的

  • 不确定的科学,确定的责任

    作者:马湘一 刊期:2010年第12期

    生物学博士布朗宁(Iben Browning)是一名商业顾问,他在一九八九年十月十日对旧金山制造业经理的一次讲演中宣称,一周之内世界上某个地方将会发生一次大地震,结果那周在加利福尼亚发生了洛马普列塔地震,导致六十七人死亡,给旧金山带来巨大的破坏。

  • 遥望

    作者:迈克尔·翁达杰; 张芸 刊期:2010年第12期

    [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著张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9月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农场里生活着一位父亲和女儿安娜、养女克莱尔和养子库珀。安娜和库珀在山上木屋里的情事被父亲发现。库珀离开农场后成了旧金山的牌手,多年后,他遇到了克莱尔。安娜后来到了法国乡村,

  • 《刽子手世家》:法国刑法史的黑色传奇

    作者:王淼 刊期:2010年第12期

    这是一个生活在惊恐与血腥中的神秘家族——桑松家族。在法国,从十七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中期,这个家族前后共有七代人相互承继,执掌着俗称为"国家剃刀"的杀人机器,把致人死亡作为一项终身职业,承当着"为法律服务,舞动血腥的司法之剑"的职业杀人者的角色。

  • 简·莫里斯:细节构成的世界

    作者:周鸣之 刊期:2010年第12期

    有时游记写作颇似一个圈套。就算不那么刻薄地看,它至少也会动用一些手段,是为了让读者心甘情愿地听从同样初次造访的作者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历史或许是与初见之处建立联系的一种最正当的手段。地理上相隔万里,却并妨碍不在另一个时空神交已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余秋雨便怀着崇高的想象开始印证他心中的"文化苦旅","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

  • 在学术与思想之间——王元化先生的“九十年代”

    作者:陈平原 刊期:2010年第12期

    进入新世纪,因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跑上海;每到上海,必拜访王元化先生。请安之外,主要是聊天:聊世界大局,也聊身边琐事,更多的是交流读书心得以及学界见闻。与王先生酣畅淋漓的交谈,是我每回上海行的"重头戏"。

  • 司徒雷登:一处有力的历史标识(中)

    作者:董之林 刊期:2010年第12期

    创办燕京大学,不单是对司徒雷登实践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他信仰和意志的挑战。这要从司徒雷登作为传教士来中国的经历说起。司徒雷登本不愿意走父母的路,大学毕业做一名传教士,重返中国。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念及此事,深感不悦,甚至"彻夜未眠"。他无法想象自己怎么还能和父母一样,再回到

  • 雁来燕去,二十春秋

    作者:李辉 刊期:2010年第12期

    四十几年的人生阅历,十几年的记忆追寻和旁征博引,晋人李建永——相貌彪悍,看似颇有契丹人的塞外风采,实则心细如发,且忍耐力惊人——终于完成了《母亲词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8月)。他以发表杂文而步入文坛,迄今已达二十二年。如今,这本写了十几年的厚重作品,为其写作生涯竖起了一

  • 你轻轻漫步踏在我的身上——阅读前史与书的轮回(之十一)

    作者:吴亮 刊期:2010年第12期

    为纪念那些肃杀的岁月,青草依然生长——此后,我要反向而行,拨开阴霾,一扫对那个火红年代的憎恶与事后清算,以缅怀之名,对我曾经的一部分游离于大时代之外的生活片断,小经历,黄昏或深夜里,喃喃呓语中;永无尽头的枯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