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编辑部札记

    刊期:2008年第06期

    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文化圈内到处都能找到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

  • 得州牛仔罗迪欧

    作者:顾铮 刊期:2008年第06期

    今年三月,去休斯敦参加摄影节。结束主要任务后,三月十五日,当地艺术家南茜·奥康娜带我们一行去她得克萨斯州农场的家。她的家族于一八三○年代移来美国得州,乃当地望族。开车进入她家农场之后,她经常会说,"我在我的土地上迷路了,""可见农场之大。我们在她已经去世的母亲的家里午餐,然后去她自己的家,参观她的工作室。而此行终点则是去名叫维多...

  •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王德威教授访谈录

    作者:季进 刊期:2008年第06期

    这是一次迟到的访谈。早在四年前,在波士顿与王德威教授相遇,本来约好做个访谈。不意他来去匆匆,时间排得密不透风,夜里十点多才有时间在他下榻的宾馆坐下来聊天。看他一脸疲倦也就打消了访谈的念头。去年初夏,王德威教授应邀访问复旦大学,我便早早预约,请他顺访苏州大学。那天,我和两位学生陪他从平江路步行至苏州博物馆参观,然后驱车往太湖,找...

  • 如何让回忆同时成为思考——重读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

    作者:陈家琪 刊期:2008年第06期

    我已经读过两次伊利亚·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了,也写过两篇相关的文章,如《爱伦堡眼中的一段历史》(《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22日),讨论过《用什么担保回忆的真实》(《文论报》1999年3月4日)的问题,因为这是爱伦堡在他的回忆录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我还记得晓芒在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兴奋;我之所以记得他的兴奋,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 市场还是政府:经济学的改革遗产——读《过分的倒退——经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作者:马湘一 刊期:2008年第06期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这个名词不知不觉已很少出现在公共话语中,永远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处的学术精英们更热衷于为"和平崛起"贡献心思。回顾中国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市场经济改革,与西方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在时间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契合,虽然两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大不相同,但所引发的民众情绪却出奇的类似,"对作为经济人的政...

  • 网络化生存:政治关怀与精神分裂

    作者:赵牧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一网络已经广泛地介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天,我们打开电脑、点击鼠标、看新闻、逛论坛、发帖子、写博客、玩游戏、传递邮件以及与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聊天等等行为,成了一种重要的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在公共还是在私人的场域中,网络都不再仅仅是原先设想的信息集散地,而成了由电子芯片、线路以及计算机编程语言组织起来的第四

  • 纪念卡拉扬:我的一些偏见

    作者:李欧梵 刊期:2008年第06期

    今年是指挥大师卡拉扬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他的唱片公司——德国DG"黄牌",为他大事庆祝,把他多套旧录音重新发行,并包括数套DVD,乐迷当然又要破钞了。我在坊间只买了一张限量纪念版音碟,内有精致的说明书和照片,还有一张是卡氏站在自己驾驶的喷射机旁边,潇洒而又傲慢的表情,令我望而生畏。对于这位天王级的指挥家,我一向敬而远之,也不多购买他录制...

  • 永远的布列松

    作者:阮义忠 刊期:2008年第06期

    我在一九八四年于台湾的《雄狮美术》发表过一篇有关布列松的研究文章,开宗明义地点出:"布列松是摄影史上的一道门,不管你喜不喜欢他,只要想走这条路,就会打他的门坎下经过。当然,你有能力的话,也可以撑竿跳从门上跨过。"事隔四分之一世纪,我的看法依旧没变。摄影身为工业革命后的一项新的表现工具,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急速迈向科技文明的同时,匆促...

  • 门房老周

    作者:陆建德 刊期:2008年第06期

    老周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他出现在杭州刀茅巷建德村门房,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等身材,偏瘦,脸短但高额隆鼻,才四十几岁头发就花白了,不过剪得很短,不显老,一双眼睛好像是在听候吩咐,恭敬里带几分警觉,倒也很有精神。建德村在杭州东城,近庆春门,是浙江大

  • 贾植芳先生的最后时刻

    作者:张业松 刊期:2008年第06期

    贾植芳先生不喜欢住医院,但好像很喜欢上医院。不记得有多少次,我主动要求或被叫去陪他上医院,"检查"或"拿药"。他总是兴致勃勃,穿好平时不穿的外套,戴上平时不戴的昵帽或遮阳软帽,拿上在家不怎么用的STICK,叫上出租车,用现在的孩子们的话来说,很"拉风"地出门,一路上指点街巷,劲头十足地讲述他当年在其中的冒险经历。而且基本上,不论是否实际需...

  • 黄宗英:此情悠悠谁知?

    作者:李辉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一我的买书乃至藏书,始于—九七八年初走进复旦大学校园之时。那时,买书不多,每买一本,都会郑重地在扉页上写下买书时间。如有兴致,间或还会在某本书上写一两句随感。当日曾想,若照此积攒多日,必有情趣。这一做法持续多年,最后却未能坚持下来,至今思之颇感遗憾。在就读复旦期间购买的图书中,有一本赵丹的《地狱之

  • 克里特游记

    作者:陈平原 刊期:2008年第06期

    北大三十二周年校庆时,周作人曾撰文,批评国人之谈及西方文明,无论是骂是捧,大抵只凭工业革命以后的欧美立论,却很少涉足被称为"文明之源"的古希腊;而在他看来,希腊的文学、艺术、哲学等自有其独特价值,"值得萤雪十载去钻研他的"(《北大的支路》)。我相信周先生的话,确实,"希腊神话本质特别好,又为希腊古代的诗文戏曲所取材,通过了罗马文学,输入...

  • 图像巴黎

    作者:胡晓明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一、瓷盘里的消息今天去马亥区的卡纳瓦雷博物馆。有关于巴黎与法国的历史,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发展的社会生活细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物、绘画与各种陈列品。内容丰富,值得多看。借助于"法语王",我从中认出了卢梭、伏尔泰等名人的雕像与照片,重温了各个时期的一些大事。尤其是一组油画,有关路易十六上断头台,他的家人如何宛转哀伤的场面,令人...

  • 试着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作者:周南炎 刊期:2008年第06期

    多年以后,当你步入白发苍苍的垂暮之际,是否还记得早已故去的亲人与朋友,是否记得年少时最初的柔情,以及那些甜蜜或悲哀的往事?一位逝世已二十余年的老人,曾在生命的尽头,用颤抖的笔触写下了长达五百多页的回忆录感叹世界的美丽。这位名叫赛弗尔特的捷克老诗人,获得过一九

  • 处女自杀

    作者:柴妞 刊期:2008年第06期

    塞西莉亚从二楼跳下来,扎在花园栏杆的尖叉上,她的脊椎骨一分为二,仿佛"在柱子上找到平衡点的体操运动员"。李斯本先生一只手托着她的脖子,—只手托着膝盖,想把她拔下来。当救护车的担架把她抬走时,那根锯断的尖叉像支帐篷一般立在被单下。比起几个星期前那次失败的割腕,这一次,她干得触目惊心又干净利落。她死在自己的生日,所有的不快浓缩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