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

书城杂志 省级期刊

Book Town

杂志简介:《书城》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62/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国际刊号:1005-5541
国内刊号:31-1662/G2
全年订价:¥ 244.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839
总被引量:1513
H指数:12
期刊他引率:1
  • 编辑部札记

    刊期:2007年第12期

    在链霉素和异烟肼发明之前,肺病几乎就是绝症。一九二○年,五十六岁的马克斯·韦伯患上肺炎便一病不起,他来到慕尼黑大学只讲授了几个月的社会经济史,带着对政治和学术的双重关切遽然而去。赍志没地,长怀无已,也许终其一生他也未能逮住把握自己"生命之弦"的魔鬼,但是他从人类未曾间断的"除魅"(disenchantment)过程中看到了价值分裂的危险,清醒地...

  • 广告灯箱旁的女子

    作者:顾铮 刊期:2007年第12期

    上半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当交换访问学者,可喜的是本人国内任教的学院中,还有九个中国学生在此念双学位,因此师生在此常有各种交流。

  • 打开乱世的心灵空间——关于《启蒙时代》的对谈

    作者:王安忆; 张旭东; 刘卓 刊期:2007年第12期

    张旭东:从《长恨歌》、《富萍》,经过《桃之夭夭》、《遍地枭雄》,你又转回到写时代的上海。为什么会挑这样一群人物,写他们的成长、自我教育和"启蒙"?从题材上来说,最早说你是知青作家,有上山下乡的背景,但《启蒙时代》完全是在城市里面。从《长恨歌》之后你就被人认为是上海的代言人,但那个上海包括了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上海。《启蒙时代》背景...

  • 比尔兹利漫忆

    作者:董桥 刊期:2007年第12期

    老民国新月派谙洋文的才子都倾慕英国插图画家Aubrey Beardsley的才情。依稀记得是梁实秋先生说的,说徐志摩邵洵美编副刊编诗刊都爱用他的线条花草做装饰。苏雪林老师留学法国学过画,她说二十世纪上半叶Beardsley笔下繁花鬓影几许暗香飘过法国艺坛,那股世纪末颓废苍秀的气韵巴黎画人墨客谁不惊艳!底子是"先拉斐尔派"Pre-Raphaelites的技巧,图案...

  • 动外静里说东方

    作者:王鸿生 刊期:2007年第12期

    感谢还有像陈子善、吴福辉这样的学者,在现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中打捞出了东方蝃(?)(李君维)先生的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人们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我们的文学史记忆。当我们的记忆被各种意识形态或删繁就简的历史叙述控制时,最能打破控制、祛除记忆虚假性的,不啻是

  • 一九四六:众声喧哗——读《新民报》记者浦熙修旧政协代表专访

    作者:蒋丽萍; 林伟平 刊期:2007年第12期

    一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这是八年抗战赶走了外患,中国各政治力量和派别聚集陪都共商国事的一次会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是三个月前国共重庆谈判达成的一个协定。当时确定政治协商会议的议题是三项:讨论和平建国方案(用的话说"是走专政之路还是走民主之路"),讨论召开国民大会(简称"国大")问题,讨论解放区归属问题。这次政...

  • 小物件——一九七七年的记忆

    作者:李辉 刊期:2007年第12期

    准考证上的照片一九七七年十二月,我有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号码:04013——高考报名号码。三十年前的准考证,收藏至今。找出它,往事立马被激活了。一个不起眼的物件,让我的回忆也就有了一种可以触摸的感觉。

  • 卜凯的中国农村调查

    作者:叶公平 刊期:2007年第12期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传教士卜凯(John Lossing Buck)在中国农村组织了范围最广的乡村调查,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这段时间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的宝贵资料。他据此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两书,被尊为当时世界上关于中国农业经济最优秀、最权威的学者。甚至可以说,他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先驱,其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仍具...

  • 经济理性主义者的“死穴”——读《如何与经济学家争辩》有感

    作者:马湘一 刊期:2007年第12期

    当房价/年收入倍数远超国际水平时,如果有个叫"经济学家"的人在你耳边冷静地嘀咕说"中国的房价还要涨五倍",估计你很难再对经济学家这个职业保持冷静。最近有篇题为《经济学家为什么挨骂》的文章在网上讨论得很热闹,但是类似对话最后总不免落入同样的僵局:正方说你不懂经济学,非理性,而反

  • 我与多丽丝·莱辛的交往

    作者:汤姆·麦奇勒 刊期:2007年第12期

    英国著名出版家汤姆·麦奇勒是多年出版多丽丝·茉辛作品的出版人和好友。在他近年出版的回忆录《出版家》中,曾专门谈到他与莱辛之间密切的交往。有趣的是,他在书中为莱辛未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抱不平。——编者

  • 健康的设计

    作者:范文兵 刊期:2007年第12期

    与朋友聊天,谈起对欧洲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印象,不经意地,冒出"很健康"三个字。朋友追问什么意思,我想了想,这样回答:

  • 孤独者用旅行拒绝孤独

    作者:三皮 刊期:2007年第12期

    应该是陈升说的:没有恨的爱不是爱,不回头的流浪不算流浪。我听了极认同,好像说到自己心里,给了沉闷如死的心灵狠命一击,八年前,读凯鲁亚克《在路上》正是这般情形。凯鲁亚克上来就写:"我同妻子离婚不久便第一次同狄安相遇。当时我正好大病初愈……它使我万念俱灰。就在这时狄安闯入我的生活,你可以说我生活在路上了。"到全书的最后,他依旧那样...

  • 玩书

    作者:王淼 刊期:2007年第12期

    书,是可以玩的。我说这话,可能会让很多读书人感到不舒服,因为"玩书"一词似乎把书的功用降低到了纯粹的物质层面,以致蒙在书身上的精神光环不见了,书的身价放低,也就多少沾染上一些现实的功利气息。但书又的确是可以玩的,在这一点上,它与其他所有让人玩物丧志、让人上瘾沉溺的东西,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单从装帧来看,书的形式、书的包装、书的...

  •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作者:李欧梵 刊期:2007年第12期

    一李安把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搬上银幕,未公映已先轰动。我有幸先睹为快,看了此片在香港的试映,观后甚感震撼。原以为一篇自己阅读再三的小说不会拍出令我更惊奇的电影,然而李安毕竟不凡,此片较他的上一部杰作《断背山》更上—层楼,成绩斐然。

  • 读《谈文艺,忆师友》:兼记《瞎三话四集》

    作者:王德威 刊期:2007年第12期

    今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夏志清教授以最高票当选人文组院士。以夏先生在国际汉学界的地位,这是项来得太迟的荣誉。院士的推选有许多机缘因素,夏先生没有及早入列,是中研院的损失,但诚如资深历史学者徐倬云教授所说,有了夏先生,"大家的位子才总算坐得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