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日语角度析维特根斯坦对“感觉私有论”的围剿 【正文】

从日语角度析维特根斯坦对“感觉私有论”的围剿

作者: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 上海200433
私人语言   私人感觉   日语   黏着语   行为主义  

摘要:后期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观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感觉私有论"批判的基础上的。然而,不太为学界所重视的是,在撰写作为《哲学研究》之准备资料的《大打字稿》时,维特根斯坦曾经提出过一条非常新颖的用以批判"感觉私有论"的思路。该思路的大旨是,德语中的主-谓结构在感觉表述领域中的运用,将非常容易引诱德语哲学家去认定,像疼痛这样的感觉,乃是疼痛主体的某种"私有物"。而在维氏看来,只要我们重新构造一种能够摆脱上述主-谓逻辑思维之桎梏的新感觉表达方式,"感觉私有论"的幻觉亦可随之消失。然而,维氏为设计这种新表达方式而引入的行为主义表达方式,依然会在日常语用环境中遇到种种难题,因此,其可操作性亦大为成疑。其实,如果维特根斯坦能够参考日语中的疼痛表达方式的话,上述难题就会得到纾解。具体而言,日语具有关于疼痛的"主观现象化"与"客观名词化"两个系列的表达方式,而即使在后一个系列中,日语言说者也没有明确诉诸行为主义对于疼痛的表述方式。因此,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如果能够以日语为主要表述手段的话,那么其说服力就会大为增强。从这个角度看,维特根斯坦对以印欧语为基点的传统西哲思辨方式的批判,在客观上乃是为一种以非印欧语为基点的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展开初步扫清了障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