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学刊

史志学刊杂志 省级期刊

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杂志简介:《史志学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4-1378/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历史研究、文化史研究、志鉴研究

主管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
国际刊号:2096-0816
国内刊号:14-1378/K
全年订价:¥ 196.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山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1
复合影响因子:0.14
总发文量:3199
总被引量:2965
H指数:7
立即指数:0.0068
期刊他引率:1
  • 沈缦云与二次革命

    作者:赵廷斌; 刘转玲 刊期:2007年第01期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退潮战,也是检验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一块试金石。本文拟从沈缦云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入手,以此来探究辛亥革命过程当中资产阶级的成长历程。

  • 人间第一自由身 亦是早醒第一人——“红色教授”河上肇与中国革命

    作者:宁俊伟 刊期:2007年第01期

    河上肇教授是日本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本文论述了河上肇对中国革命家的启蒙和在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其著作的指导作用,揭示出河上肇对中国革命积极促进的伟大贡献。

  • 论先秦士人的群体品格

    作者:冯帆 刊期:2007年第01期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逐渐形成自己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品格,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由此奠定。

  • 论明朝科举取士中的南北平衡

    作者:赵国平 刊期:2007年第01期

    明代是科举制发展的成熟期阶段,会试南北卷制度的形成可以说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而通过对南北卷制度形成的背景、过程、原因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明了明代封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所实行的各种制度措施的依据,而其中尤以平衡和稳定为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

  •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散佚释因

    作者:吕建滨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颇丰,然而其损毁与散佚也是不计其数。本文从保存介质的缺乏、战乱和兵燹的破坏、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文化禁锢、外强侵略和个人思想观念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历史典籍的散佚原因做较为详细的分析。

  • 试论战略资源的得失与魏国兴衰的关系

    作者:李亚峰 刊期:2007年第01期

    战略资源的多少对于军事活动的胜负有巨大影响。前期魏国的强盛与它拥有河西、河东等地丰富的战略资源关系密切;后期魏国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大为削弱,虽然通过贸易可以部分地改变这种状况,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不能改变魏与敌国的战略平衡。

  • 北魏安置六镇“饥民”失误浅论

    作者:钱龙 刊期:2007年第01期

    北魏六镇起义被镇压,参与起义的二十万“饥民”被迁徙、分散到冀、定、瀛三州就食,引发了随后的河北大起义。河北一直以来是北魏王朝物资与战略的储备基地,献文帝曾将沃野、统万叛民安置在这里,取得了“弭乱”的效果,但当北魏末期统治者面临相似的状况时,却适得其反。究其原因,这与北魏后期政治形势及河北地区“消化”叛乱的能力衰退是分不开的...

  • 明蒙的通贡与互市政策形成的原因初探

    作者:赵会清 刊期:2007年第01期

    在明代,通贡与互市成为明蒙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明王朝利用其经济、政治上的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关系史上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拟从商业经济史与政治史的角度对此政策的成因进行分析。文章运用大量资料说明,任何一个政策的背后,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很难截然分开,两者对国家一体化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 《沧桑》主编高生记荣获第五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被授予“山西省青年科技推广革新专家”称号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本刊讯第五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暨“山西省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评选委员会专家评选委员会初评、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评选委

  •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作者:孔祥雷 刊期:2007年第01期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次改革,统治中国达千年之久的科举制被废除,新式学堂得以迅猛发展;制定了新的学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传教士与19世纪中国医疗事业现代化启蒙

    作者:张玉莲 刊期:2007年第01期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医疗卫生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近代来华传教士充当了打破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急先锋。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向古老的中国展示了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医药卫生观念和制度的先进性,引起了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潮;...

  • 抗日战争中的晋西南

    作者:蔚杰 刊期:2007年第01期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全国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它是连接华北抗日根据地与陕北大后方的战略枢纽之一,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展游击战争,保卫陕北大后方革命根据地,保卫国家和民族的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同于我党在山西创建的另外三个根据地,而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面貌。

  • 抗美援朝战争中物资运输问题探析

    作者:徐春霞 刊期:2007年第01期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军公开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为保家卫国,中国派兵入朝参战。但我军落后的后勤供应很难适应这场现代化的战争,物资运输线成了美军轰炸的主要目标,其畅通与否,成为我军能否取胜的关键。为此,我方动员全军,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构筑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我军最终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

  • 浅析抗战时期蒋经国在赣南的教育活动

    作者:邓惠 刊期:2007年第01期

    蒋经国在赣南主政期间推行文教建设,项目至为繁多。这些建设无疑都是蒋经国较为独特而系统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又因其推行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思想促进了当年赣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支持长久抗战,发挥了自身独特作用,对当代的教育也有所启示和借鉴。

  • 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影响

    作者:周红红 刊期:2007年第01期

    中法战争后,广西陆续开放龙州、梧州、南宁进行对外贸易。随着大量外国商品的输入,广西的自然经济渐渐解体,许多农村副业开始衰落。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的经营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广西战争连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