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

世纪杂志 省级期刊

Century

杂志简介:《世纪》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54/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世纪特稿、史海亲历、史卷拂尘、秘史探踪、名流综谱、国共舞台、故人旧事、海派艺苑、世纪论坛、笔记掌故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央文史研究馆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央文史研究馆
国际刊号:1005-4715
国内刊号:31-1654/K
全年订价:¥ 192.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129
总被引量:527
H指数:5
立即指数:0.0056
期刊他引率:1
  • 我们为何纪念穆藕初

    作者:沈祖炜 刊期:2014年第01期

    穆藕初先生逝世70周年了。很多学者开会、著文纪念他。那么穆藕初究竟是何许人?

  • 王安忆之父:南洋归雁的传奇——爱的折磨与荣耀

    作者:王啸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王安忆女士的父亲王啸平先生(1919—2003),出生于新加坡,早年在南洋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从事进步演剧和文艺创作。1940年返回祖国,赴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剧院戏剧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话剧团副团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副团长、江苏电影制片厂编导、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等职。

  • 我的朋友李承

    作者:王啸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抗战前后,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在南洋进步青年中非常流行,鲁迅先生为该书写的序言中,引用苏联作家爱伦堡(Ilia Ehrenburg)的一句话:"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是资本主义也包括南洋在内的社会的深刻的概括。在那里繁华街道上遍布金馆银楼,

  • 奇遇

    作者:王啸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人一生中,常常有些不期而遇的缘分,值得记忆和玩味。 我十六岁那年,在一个刊物上发表了一篇短文,该刊物是当地一批进步文化人创办的。创刊后召集一次颇大规模的座谈会,也邀请我参加。我这初出茅庐无名人士,比之场上人物,像个小孩子。我自惭形秽,默默坐在角落里。场上都是当地有名有学问的文化先辈,除了那个主编外,

  • 生命中的盛大节日

    作者:王啸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离家漂泊在外的游子,总盼着有一天,能回到温暖的家,与父母姐妹共享天伦之乐。即便因谋生或其他原因被束缚在异乡,也会如最近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

  • 五十年风水轮流转

    作者:王啸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当年我们海外这批自我标榜为"普罗列塔利亚"的小青年"左"得可爱,"左"得可怕也可笑。男的都不穿毛料,更不戴什么金戒指或银戒指。女同志都是布褂黑裙,什么口红胭脂、金饰银器,全视为"布尔乔亚"太太小姐的标志。有位当地数一数二的富绅,家有矿山油厂,并为国民党国大代表,他的一位千金小姐,是我们剧团成员,也是布衣素面,和大家一起上街游行...

  • 我的一位老上级

    作者:王啸平 刊期:2014年第01期

    我自1940年参加新四军,在革命部队十八年,后又转业地方,数数我的老上级,高档的有元帅将军,中档的有部长主任,低档的也有什么剧院副院长、什么协会主席,我常常怀念着当年如何受到他们帮助和培养及战斗友谊。我本人也当过几任小官,如文工队副队长,剧院戏剧部主任,

  • 小跋

    作者:王安忆 刊期:2014年第01期

    这几篇文章是父亲最后的文字。一九九八年母亲去世以后,虽有我们姐弟三人呵前呼后,但父亲的心情依然是沉郁的。节庆日的餐聚,亲友客访,一番热闹过去,余下加倍的冷清。平淡的日常生活对于痛失的遭际,明显补偿不足,无能为力。尤其人当垂暮,无论事实上还是心理,都缺乏修复的余裕了。这种匆促的情势具体到细节,就是老朋友相继离世,能与之说话了解的...

  • 我的父亲穆藕初

    作者:穆家修 刊期:2014年第01期

    父亲穆藕初(1876—1943)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业棉世家,他幼年读完六年私塾后,十四岁就入棉花行当学徒,边工作边自学二十年,三十四岁赴美留学六年,归国后创业成功,一举成名。

  • 穆藕初与董必武的交往

    作者:穆伟杰; 柳和城 刊期:2014年第01期

    穆藕初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他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资助文化教育,倡导国民外交,呼吁政治改良,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他早年在上海期间,就曾与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李立三、李震瀛等中共人士有过间接或直接的接触,许多故事值得一书。他与董必武当时是否已有交往,虽现在暂无证据,

  • 金仲华自尽前后

    作者:陈邦本 刊期:2014年第01期

    著名社会活动家、上海市原副市长金仲华先生逝世45年了。关于金仲华之死,多年来以讹传讹甚多。我同他有过交往,其自尽后参与现场处理等事。回想起来,那一幕幕,记忆犹新。

  • 亲历年代的中学学制改革

    作者:华强 刊期:2014年第01期

    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教育战线也不例外。那时候,我常听说某某学校只用了多少天就编写出一本往年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巨著,又听说某某学校多少学生用了多少天编写出一部字典,等等。开始只是听说,将信将疑,后来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汉语成语小字典》,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编写出来的。总之,教育战线也开始放卫星了。

  • 中印边境瓦弄反击战英模报告会

    作者:傅锡志 刊期:2014年第01期

    英模报告团来到我们部队 1962年,东南沿海形势紧张,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图谋。当年,一批城市在读的学生响应打击美蒋解放台湾的号召,应征入伍,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哪知道,形势变化,迎来的战斗不是在东南沿海,而是在西藏高原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 1967年姨母叶懋英含冤逝世前后

    作者:阮仪三(口述); 殷之俊(整理); 柯昌礼(整理) 刊期:2014年第01期

    2013年6月16日,"同济附中五十周年(1963—2013)庆祝会"在同济大学举行。会后,与会的三百余名原同济附中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师魂苑"瞻仰并献上花篮,表达对叶懋英校长永远的怀念。

  • 人生际遇——笑谈之十七

    作者:陈四益; 谢春彦(图) 刊期:2014年第01期

    人一生的际遇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初中毕业的时候,两部电影决定了我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一部是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一部是中国电影《祖国的花朵》,都是讲教师生活的。两部电影使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崇高,何况我的父母也都是教师。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保送北京师范学校。进校后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才知道还有什么"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