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

世纪杂志 省级期刊

Century

杂志简介:《世纪》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54/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世纪特稿、史海亲历、史卷拂尘、秘史探踪、名流综谱、国共舞台、故人旧事、海派艺苑、世纪论坛、笔记掌故

主管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央文史研究馆
主办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中央文史研究馆
国际刊号:1005-4715
国内刊号:31-1654/K
全年订价:¥ 190.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2129
总被引量:527
H指数:5
立即指数:0.0056
期刊他引率:1
  • 徐懋庸的坎坷人生

    作者:张小红 刊期:2004年第03期

    上世纪30年代徐懋庸(1910—1977)以"杂文家"闻名上海文坛。他勤奋刻苦,一生著译达数百万字。他的杂文,深得鲁迅之风。徐懋庸仰慕鲁迅,崇敬鲁迅,以鲁迅为师,鲁迅对徐懋庸也非常器重与爱护。他的名字与他崇敬的鲁迅密切相关,他的遭际与鲁迅难分难解。然而,1936年在"两个口号"的论争中,他却走到了鲁迅的对面,留下了终生遗憾,并且阴影笼罩了他的一生...

  • 袁希洛向提出赴台见

    作者:殷之俊 刊期:2004年第03期

    袁希洛(1876—1962),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字叔畲,号素民。清末秀才,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私立日本大学高等师范部。在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后加入国民党。1910年任苏州公立中学校长。辛亥革命时期任江苏都督府参事,参与组织临时政府,任临时参议员。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任大总统。就任仪式

  • 巴金起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作者:陈漱渝 刊期:2004年第03期

    1977年初夏细雨霏霏的一天,我跟《鲁迅研究资料》编辑部的同仁专程到上海武康路拜访了巴金先生,目的是为编辑《"两个口号"论争资料》一书组稿。由于出版社认为评价革命文学阵营内部论争的分寸难以把握,这部资料集一直蒙尘书架,至今未能付梓。但当年跟这位文坛泰斗会晤的情景却清晰如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基于对鲁迅先生的共同崇仰之情,又由...

  • 亲树艰苦创业典型

    作者:许虔东 刊期:2004年第03期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亲自树立起一个勇攀科技高峰、试制新产品来填补国内空白而轰动全国的艰苦创业好典型——浙江省长兴县耐火器材厂;亲荐厂长李兴发列席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并向全党作宣传。会后,在周桓上将创议和指导下,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编剧刘川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话剧《烈火红心》,将这一典型搬上舞台,亲自关顾和指导加工修改剧本并在全国普...

  • “老九”翻身考

    作者:戴清亮 刊期:2004年第03期

    要知"老九"怎样翻身,须知何为"老九"。"老九"是指知识分子在社会关系中的排序。在我国,从先秦到唐宋,均无"老九"这一说法,春秋战国时期,随"百家争鸣"而出现了一个叫"士"的阶层。那时的"士"包括:创立学派的大师,纵横游说的策士、刺客游侠、鸡鸣狗盗之徒。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的"士"是专指为当政者服务的儒生。上的社会地位相当高...

  • 原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许权的回忆 也谈长沙大火的真相

    作者:陈兰荪; 孔祥云 刊期:2004年第03期

    抗日战争胜利快60年了,那曾震惊中外的长沙大火,始终还是一个谜。解放前后,不少报刊都曾有所报道,诸多文章都只不过是幕外揣测,意近荒诞。为了弄清事实真相,还它个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曾走访过许权先生。许权为长沙大火的参与者之一,时为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他是深知内情的。我们专访时,许老已90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文雅,...

  • 一位中共老党员在苏联的人生劫难

    作者:钟敬又 刊期:2004年第03期

    在京畿翠微路一座普通宿舍楼里,一位须发稀疏的老人,精神矍铄,动作麻利地挥笔书写着密密麻麻的稿笺,撰述自己身历一个世纪的人生沧桑。这位刚刚迈进新世纪第四个年头的百岁老翁,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共产党员李一凡。他是早期赴苏联学习马列经典、追求革命真理的上千名中国有志青年中的一员。他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下,流落苏联31个年头,遭受王明宗...

  • 侯德华在“潘汉年系统”

    作者:陈邦本 刊期:2004年第03期

    飞香港,向潘汉年报到1940年夏天,侯德华和报务员张志申以及叶钟英等一行5人,随乘副主席的汽车,从延安出发去重庆。途中他反复背记密码,真想立刻插翅飞到新的战场。汽车入四川境内,迎面高山重迭,峡谷纵列。到剑阁时,周副主席让大家下车,观看奇峰险景。他一边看,一边给大家讲解,还背诵李白《蜀道难》的诗句。大家如沐春风,一路笑语朗朗。到重庆后,...

  • 耄耋之年的蔡若虹先生

    作者:曹文汉 刊期:2004年第03期

    古元领我拜访蔡若虹1990年5月的一天,我利用去北京公出机会看望古元先生。期间,我向古元先生提出一个请求,能否领我去拜访蔡若虹先生,这也是在我心中埋藏多年的企盼和热望。因为一是在我和古元先生多年的交往中,他和我谈论最多、最为崇敬的就是他自己的老师蔡若虹先生,使我对蔡先生一直充满着景仰之情。二是在我撰写《古元传》的过程中,蔡先生撰...

  • 马相伯先生灵骸迁葬记

    作者:王怡白 刊期:2004年第03期

    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教育家,百岁老人马相伯先生,毕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晚清,他辞去朝廷的高官厚禄,毁家兴学,殚精竭力于教育救国。日寇侵华时,他已90余高龄,扶杖奔走,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贡献。他的一生业绩,足为后世楷模。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南京遭轰炸,马公受将军之邀,移居中...

  • 罗隆基秘密赴延安未果

    作者:李为扬 刊期:2004年第03期

    我是清华大学1938届毕业生,罗隆基是清华1921年届毕业生,是老学长。我以前没有会见过他,但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搭车赴渝邂逅罗隆基1942年冬,我任职粮食部,因公务由重庆去成都。那时交通闭塞,两个大都市间只有一条成渝公路,每天对开一次班车,行程两天到达,中宿站是内江。所以旅客拥挤,次次客满。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当时在大后方把...

  • 我与抗日英雄张敬将军的一段血泪情缘

    作者:卢采芬 刊期:2004年第03期

    军营留痕我1921年出生在上海,就读于私立小学,毕业后到苏州进教会学校,读完高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举家避难到原籍安徽阜阳。一天,看到报上登载湖北潢川国民党第五战区抗日救国青年军团招收5000名学员的消息,我们兄妹、表兄妹一行9人报名参加。训练期为半年。长官名叫张敬,是军团的大队长,福建福州

  • 郭沫若与全家院子

    作者:张十方 刊期:2004年第03期

    在北京的郭沫若纪念馆里,有lO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其中种植时间最早的一棵,是郭老手栽的。我总觉得,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郭老夫妇对银杏树,就有一种特殊感情了。我记忆中,抗日战争期间,在距离陪都重庆约30公里的金刚坡下的赖家桥,有座拥有约30多间大小房子以及3处大小场地的全家院子。10几平方米的门廊左侧,长着两株7、8丈高的银杏树,枝叶茂密,...

  • 启先生背诗——“诗人启功”之一

    作者:赵仁珪 刊期:2004年第03期

    要写"诗人启功",为什么先从启先生背诗写起?因为这最能揭示启先生的诗人天赋和诗人功底,从一个很直观的侧面表现出他的诗人才华。启先生背诗的工夫确实惊人!和启先生有过一两次接触的人都知道,启先生随便聊天就能聊出很多学问,脱口而出就能引出很多诗词,好像这些诗早已变成他语库中的常用词汇,可以任意驱使,无不如意;好像这些诗早已融化到他周围...

  • 朱家溍:心系故宫八十年

    作者:天琪 刊期:2004年第03期

    朱家滑先生是享有盛誉的著名文物专家、历史学家、文物收藏家、戏曲研究专家。他头上的"衔"很多,都属于"极品",令人景仰不已。朱老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朱家(氵晋)是浙江萧山人,生于1914年8月11日。从他12岁第一次进故宫后的近80年里,都围着文物转,用全部的心血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