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社会观察杂志 省级期刊

Social Outlook

杂志简介:《社会观察》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91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关注、视点、杂谈、国际背景、文化景观、专栏、社科前沿、海外文摘

主管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672-3171
国内刊号:31-1912/C
创刊时间:2003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26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4972
总被引量:4093
H指数:18
立即指数:0.0108
期刊他引率:1
  • 有爱就有希望——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灾难面前,爱心涌动

    作者:刘鹏 刊期:2008年第06期

    以下这些文章和数据来自《社会观察》的读者、作者以及网络。其中有些经过了无数网友转帖。每一次转帖其实都是一次爱心传递的过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令人感动的瞬间。让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紧。让我们面对灾难更加坚强。

  • 战士跪地落泪:“让我再去救一个吧!”

    刊期:2008年第06期

    刚刚接通了一位采访过我的四川记者朋友的电话,她刚刚从绵竹退下来,这个娇小的丫头在电话里和我讲了她眼见的情况,她只用了四个字形容,就是:“世界末日。”她说她几乎无法工作,眼泪就没有停过,太惨了,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地救人,然而往往救不了,跟着去的摄影师只了拍一张照片,就扔下相机去帮忙,因为...

  • 全国哀悼日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者:查俊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 收养灾区孤儿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

    作者:易富贤 刊期:2008年第06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数个县市受灾,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月26日12时,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360058人受伤,23150人失踪。 通常来说,地震等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人员损害,但是不破坏人口结构(基本成比例死亡,老人死亡比例相对还多一些),灾后重建比较顺利,就像医学上的“坏死”,一旦能够得到治疗,幸存的组织能够很快...

  • 关于设立“助孤助学专项基金”的建议

    作者:郑乐平 刊期:2008年第06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上海社科院的员工对灾区和灾民极为关心,不少同仁意欲立即赶赴汶川充当志愿者。对于这样的热情,本人深受感动,但这么做的一个前提,首先得解决自己在川的食宿问题,否则只会给当地已经够紧张的吃饭、住宿问题增添新的压力。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设立一个“助孤助学专项基金”,用于定向资助灾后幸存的孤儿,将一时的爱...

  • 怎样使灾区高考学子获得更多机会?

    作者:叶雷 刊期:2008年第06期

    据了解,今年高考,四川省已决定不更改日期。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重灾区之一的绵阳,部分中学的高三学生已经复课了。(《广州日报》5月18日) 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灾区人民已经看得很淡了,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说:“现在考试已经不是太重要了,生命更重要,孩子考得怎么样都无所谓。”是的,在生命面前,任何东西都显得那么渺...

  • 地震后我们能做的十件事

    刊期:2008年第06期

    我一直在想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在捐款捐物献血之后要去做的呢?也许以下几点是我们可以做的。 1、持续关注四川的灾后重建,用十年去关心他们,献计献策,出钱出力。

  • 汶川地震:最让中国温暖的十句话

    刊期:2008年第06期

    1.“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国务院总理在电话中对救援人员说。 2.“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

  • 信息透明更能凝聚抗震救灾的民心

    作者:吴之如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中国新闻网报道,成都警方抓获3名在抗震救灾期间散布谣言者,并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全世界都注意到,为应对此次的巨大天灾,中国政府迅速有效地组织起全国规模的抗灾救人大行动的同时,果断勇敢地实行了信息高度透明的决策。几乎所有关于地震灾害的信息,都在第一时间公开,中央电视台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随时播放地震灾区的现场情景、党和政府...

  • 汶川地震也是世界的灾难

    作者:吴之如 刊期:2008年第06期

    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继同意港台方面派出专业搜救队伍前往四川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之后,又同意匈牙利、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

  • 让环保成为生活方式——大部制改革:环保先行

    作者:彭峰 刊期:2008年第06期

    2008年6月5日,在又一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国际社会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Kick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上的每位居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新科技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比新科技更简单更实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稍稍改...

  • 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

    作者:吴晓江 刊期:2008年第06期

    从气候灾变看“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低碳经济”,是最近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50年间,世界经济发展依赖的主要动力是碳素矿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迄今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这三种矿石能源的比重仍占87%左右。我国能源...

  • 可持续消费: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挑战

    作者:荆克晶 刊期:2008年第06期

    本文作者荆克晶博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曾获得南开大学和日本爱知大学双博士学位。在应约将此文发给编者半个月后。她在“4.28火车事故”中不幸遇难。编者电子邮箱里仍保存着她的来信。约稿交谈时她睿智的谈吐和富有亲和力的笑容犹在眼前。如今却已天人相隔。不胜戚戚。本刊编辑部全体同仁对荆克晶博...

  • “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当代实践

    作者:张赐琪 刊期:2008年第06期

    一个人的木屋 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大大超越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遂使西方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快速膨胀的物质主义从根本上助长了人类的自我中心和对其他生命的漠视。物质主义者自然而然地认为拥有比其他生命更多的权利。从而导致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日趋恶化,迫切需要文化和伦理的矫治和引导。亨...

  • 降低家庭碳排放 徐汇学子万人行——徐汇区中小幼学生节能减排实践活动

    作者:叶红 孙婷 刊期:2008年第06期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引导广大青少年关注生活中的节能、降耗、减排问题?如何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能源国情和节能知识教育?本着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本,教育先行的理念,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师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着眼。从小处入手,以计算家庭碳排放量为切入口,策划组织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