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正文】

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卢飞燕; 卢永田; 周俊伟; 刘渊 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广东深圳518035
内窥镜检查   外耳道   耳蜗下通道   岩尖病变   岬末脚  

摘要:目的探索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手术入路,观察内镜下后下鼓室及圆窗周围重要的解剖标志,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同时在高分辨颞骨CT三维重建下量化耳蜗下通道,为该手术入路提供国人恒定的解剖标志及影像学依据。方法 1.应用10具(20侧)新鲜冰冻成人尸头,模拟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气房切除,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术前在颞骨CT上分别测量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以及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2.回顾性阅读分析85例患者(170侧)颞骨高分辨CT,记录耳蜗下通道与岩尖气房在颞骨CT上的影像学特征,归类其分型情况。结果 1.20侧冰鲜尸头以及170侧临床患者颞骨CT测量: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6±1.02)mm、(6.83±1.50)mm;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7±0.58)mm、(3.82±1.29)mm,其中,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气化型岩尖分别为(6.79±0.60)mm、(7.19±1.44)mm,非气化型岩尖分别为(6.28±1.17)mm、(6.68±1.50)mm;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的距离:气化型岩尖分别为(4.06±0.36)mm、(4.06±1.42)mm,非气化型分别为(3.45±0.58)mm、(3.74±1.22)mm。2.耳蜗下通道与颞骨岩尖气房CT分型:A型气化型31.18%(53耳),B型板障型57.65%(98耳),C型硬化型11.18%(19耳)。结论高分辨颞骨CT可作为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病变切除的术前重要参考。从解剖学的角度,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是可行的,能够避免损伤内听道、耳蜗、迷路,保存听力,可作为临床治疗上岩尖后下部分较小病变的重要术式之一。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学术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