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杂志 省级期刊

The Silk Road

杂志简介:《丝绸之路》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2-1115/K,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历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历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田野·工作室、玉帛文化、历史研究、文化论坛、敦煌学、丝路艺术、民俗文化、丝路文博、探索实践

主管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5-3115
国内刊号:62-1115/K
全年订价:¥ 480.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历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甘肃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7
复合影响因子:0.06
总发文量:6252
总被引量:2201
H指数:10
立即指数:0.0025
期刊他引率:1
  • 西子湖畔的卫匡国和《中华新地图集》

    作者:梁二平 刊期:2017年第17期

    现在讲起丝绸之路,总是会说到罗马,提到意大利,其实,清代之前,没有任何文献中有关于中国人到过罗马或意大利的记载。反倒是自马可·波罗之后,意大利人不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 卧龙山考古纪略

    作者:陈永红 刊期:2017年第17期

    卧龙山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宝积乡与靖远县东升乡交界地带,从区政府所在地周家地村向东北行约10公里到磁窑,沿大水沟砂河折而向北,一路崇山峻岭蜿蜒,峰峦峭壁叠嶂,行约15公里路便至卧龙山,由卧龙山再向北可直通锁黄川。代远年湮,时移景迁,卧龙山历经沧海桑田巨变,曾经的辉煌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只能从残留的只言片语和断砖残瓦中寻出一些蛛丝马...

  • 甘川古道上的河州松潘客

    作者:马世仁 刊期:2017年第17期

    20世纪40年代,河州(今甘肃临夏)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上商品交流的旱码头,河州人多在四川松潘、阿坝和甘肃甘南做生意,被乡亲们称为“松潘客”。笔者采访了现年96岁的保安族松潘客马相明、81岁的知情老人马穆撒和86岁的回族松潘客马纯忠等,整理成文,与读者共享。河州松潘客先到临夏县铁寨乡的槐树关盘坡根集中,第二站是夏河县卡家朵(藏语,意...

  • 远方的郎木寺

    作者:成兆文 刊期:2017年第17期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郎木寺素有“小瑞士”之美称,曾当选“全国十大魅力城镇”之一。七月的甘南,正是草肥花香的时候,经临夏,过合作,远涉碌曲,挎上朋友献上的洁白哈达,高喊“扎西德勒”,一阵呼啸,就来到多姿多彩的郎木寺。沿着清流漫溢的绿野前行,一座座木制楼阁似招手的哨兵,满目的葱茏告诉我们正来到一个奇异的地方。

  • 玛曲,黄河在这里拐了第一道弯

    作者:王文扬 刊期:2017年第17期

    对于玛曲,我早有敬仰,一是因为它的高度,二是好奇它的神奇传说,三是憧憬那里美丽的风景。玛曲,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与甘肃省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接壤,南与四川省阿坝县相邻,西与青海省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相连,北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相接。玛曲,藏语的意思是“黄河”,玛曲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直接命名的县...

  • 红沟·燧墩

    作者:滕建民 刊期:2017年第17期

    红沟幽深,荒凉如梗。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板桥的红沟,因周围的山石呈红色,地上的沙土也是红色而得名。然而,远看倒像是一条峡谷。 入乡随俗,我就称它为红沟。 沿沟前行。路,虽没有水泥、沥青硬化的平坦,但也不是我想象中沟壑纵深、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平坦、宽阔的山路直通峡谷深处。两边峥嵘的岩石,呈现血一样的红色,连地上的砂砾、土坷都是红的...

  • 荡过同谷的风云

    作者:家村 刊期:2017年第17期

    同谷(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康县)的旷野里,回荡着烟云漫卷的蛩音。世界茫茫,同谷苍苍,层峦叠嶂的鸡峰伴着连绵涌动的流云,在天地间巨龙般呼啸,颠腾。隐约中有脚步声、车马声和历史的回声可寻。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不泯的文脉地气在太空之上游弋着,畅逸出无极的精魂,在山河之下升华着,灿放出欣荣的光芒。

  • 1500年前的童子像

    作者:尚永琪 刊期:2017年第17期

    童子寺1500年历史的证据 童子寺是坐落在甘肃省民乐县民联乡童子坝水库东岸的一座古代佛教石窟寺。关于此寺,国内外文献著录和研究成果很少,由敦煌研究院编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甘肃石窟志》,曾作过简单介绍。近年来,石窟学者、地方政府及佛教界对此窟关注颇多,但此石窟是开凿于河水冲积的砂砾岩之上,历经至少1500多年的岁月,一批壁...

  • 东海石头街,一个即将消失的海丝地名

    作者:戴高山 刊期:2017年第17期

    2011年5月下旬,福建泉州东海法石片区动迁开始。数年后的2016年7月,我再次来此,这里已是一片平整的空地。除了部分已经开发成功的楼群,只是一片黄土瓦砾,还有新近长出的青草。而享誉千年的石头古街,早已不知去何处寻找。

  • 南越王赵佗

    作者:丘树宏 刊期:2017年第17期

    凡与广东人说起广东,常常会提到当地的三个名人——孙中山、六祖慧能、南越王赵佗。这三个人,也是珠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孙中山和六祖慧能多数人都比较了解,而知道赵佗的人却不多。赵佗的老家在河北的正定。按照的说法,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 远去的扎帐

    作者:徐永盛 刊期:2017年第17期

    春分降春雨,雨润大凉州。2016年,河西走廊上的第一场雨雪来得比往年早一些,雨和雪绕着河西的山川、平原、沙漠,在不同的生态区里奏着交响曲。不管是淅沥的春雨,还是曼舞的飞雪,都在这片一度以干涸而出名的土地上营造着朦胧的、诗意的美丽。就在雨亦飘飘、雪亦飘飘的日子里,因着扶贫任务,我再次驱车前往远方的扎帐村。一扎帐,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

  • 三顾沙棘林

    作者:苏德新 刊期:2017年第17期

    托什干河床有片沙棘林 在托什干河与库玛拉河交汇处宽阔的河床上,有河水冲刷淤积的砾石滩,那里曾有大片的天然沙棘林,林内以沙棘为主,红柳、野蔷薇等灌木相依相伴,密密匝匝,延绵数十公里,蔚为壮观。大自然的造化,魔幻般让人难以想象。遮天蔽日的沙棘林,宛若一把巨大的庇护伞。野狼、野猪、狐狸、野兔、野鸡、野鸽、沙鸡、呱啦鸡……各种飞禽走兽...

  • 掠过泰安

    作者:吕献 刊期:2017年第17期

    深秋初冬,万木萧条。这个季节,齐鲁大地已经不见了夏日的葳蕤与秋月的红黄。从北到南,透过高铁宽大的窗户,掠过眼帘的全是暗绿色的麦田,间或一座座黄砖黛瓦的村舍。北方大地似乎沉寂在冰冷肃穆的气氛中。此时出行,虽不是最佳季节,但比起七八月的暑热,倒也干爽利落。高速列车风驰电掣,从济南南下60公里,京沪铁路的东端,有一座历史名城——泰安。...

  • 钓鱼城之行

    作者:何玉川 刊期:2017年第17期

    早就听说过重庆合川钓鱼城的盛名。“上帝折鞭处”“东方麦加”,这样的溢美之词在中国名胜之地中亦是空前绝后的。你或许可以理解对那些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成就的奇秀之地的赞美之词,但很难想象出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南方小城如何承载如此恢宏的历史盛名。

  • 一个人,一座城——托尔斯泰墓园拜谒记

    作者:王超杰 刊期:2017年第17期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你去哪里,就表明你的心性是怎样的。我宁愿相信,我与图拉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是有缘的。前世我们仅仅是擦肩而过,只因我500次回眸,换来了他的一个转身。一次邂逅,半个偶然。因大学时期对托尔斯泰惊喜的阅读,我便开始不断地想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