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戏剧

四川戏剧杂志 北大期刊

Sichuan Drama

杂志简介:《四川戏剧》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087/J,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牧童遥指、采菊东篱、青山泉水、海阔天空、红吉枝头

主管单位:四川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
国际刊号:1003-7500
国内刊号:51-1087/J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8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3
复合影响因子:0.24
总发文量:5952
总被引量:6335
H指数:14
引用半衰期:6.35
立即指数:0.0093
期刊他引率:0.8914
平均引文率:4.0558
  • 魏明伦碑文馆在内江正式开馆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2019年第11期

    继2013年成都安仁镇魏明伦文学馆开馆之后,2019年10月10日,魏明伦碑文馆开馆仪式在魏明伦先生的家乡四川省内江市举办。魏明伦碑文馆由内江市政府投建,"人民艺术家"王蒙题写馆名,系国内首座以个人命名的碑文馆。碑文馆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高度13米,上下两层,并将其分为"源远流长""家乡情怀""名家题赠"等单元。

  • 丁季和书法的当代意义

    作者:王飞 刊期:2019年第11期

    《鹤鸣九皋——丁季和书法文献展》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展,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也作为展览的策展人,说明一下筹办这个文献展的缘起。丁季和(1927—1999)名鹤,字季和,号野葊,晚年自署槃散人。到今年,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周年了。丁老师生前,我没有见过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书法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丁老师的书法和诗文,也寻访过一些藏家。

  • 布袋戏历史探源

    作者:黄李娜 刊期:2019年第11期

    布袋戏的历史即为掌中戏的历史。掌中戏作为与幻术一般的技艺最晚约在东晋之前由西域传入,此后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过程。掌中戏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名称,肉傀儡是掌中戏发展到唐宋时期的称谓,明清时期福建泉、漳等地则称之为布袋戏,明清之后布袋戏与掌中戏意思相同。

  • 数字化技术视阈下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

    作者:纪明明 刊期:2019年第11期

    戏曲的传承应包含两层涵义,"传"指传播,即跨越地区、跨越族群、跨越文化的横向空间流动,"承"主要指纵向的历时性传延。若要"承",需有较好的"传"为前提。戏曲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结合,不能只在博物馆展陈、在研究所分析,而是应该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互联网的手段、结合创意,使戏曲的存贮、展示、创演、传承发生质的改变。数字化技术只是手段,在新时代...

  • 以人传戏 以戏传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文化建构探究

    作者:吉灵娟 刊期:2019年第11期

    本文以蒋士铨所作《临川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该剧如何建构《牡丹亭》所体现的政教文艺精神。诗骚有"美人香草"的诠释传统,在本文的论述中,《临川梦》以汤显祖为主要书写对象,结合正史中的历史叙述,建构《牡丹亭》正统的文化意义。蒋士铨创作《临川梦》的主旨实为《牡丹亭》"情欲"的解构,他认为《牡丹亭》乃汤显祖抒发圣人之感,以"美人香草"...

  • 从红袍到绿袍——古代戏剧关公着装递变探究

    作者:居鲲 刊期:2019年第11期

    清代以来的传统戏剧中,绿袍是关公着装的固定程式。然而在《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中记载的关羽"穿关"、明初朱有燉《关云长义勇辞金》杂剧等戏剧文献显示,元代及明早期戏剧中,关公的标准装扮本是一身红袍。这一服饰与关羽在宋元时期国家祀典中的地位以及宗教信仰中的身份相称。改变肇始于洪武时期改定封号,禁民间淫祠,关公一度失去所获封祀,只以...

  • 临淄八仙戏的流变

    作者:王冰 刊期:2019年第11期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是外地流入临淄的以地摊演唱形式为基础的民间小戏。八仙戏以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充满喜剧的神话色彩,丰富的表演形式,歌颂崇恶扬善的人文精神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是我国360余个地方剧种中颇具特色的一个。

  • 小金县大坪村格萨尔王藏戏的流变特点

    作者:杨旻旻 刊期:2019年第11期

    阿坝州小金县的大山深处一个村落,历史的保留着一种极具藏族文化特色、歌颂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藏戏。旅游开发前,它仅仅是宗教仪式中的一出神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村民思想解放,在政府帮扶下格萨尔王藏戏走下神坛、进入俗世,经过国家介入、充实题材、内容最终成为受普罗大众接受、欢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原生态戏剧。

  •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性及时代价值

    作者:刘蕊 刊期:2019年第11期

    民族歌剧《白毛女》故事取材自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的"白毛仙姑"这一民间传说,经艺术家从文本到音乐的全方位创造性劳动加工,搬上舞台后,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成为一部深刻反映当时中国农村和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自1945年成功首演以来至今70多年仍然久演不衰,无论是剧作的创...

  • 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的人物塑造

    作者:王志昕 刊期:2019年第11期

    以赵树理同名小说为蓝本改编的歌剧《小二黑结婚》是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男主人公小二黑的人物性格尤为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将从小二黑的人物形象分析、小二黑的唱段分析以及小二黑的舞台表现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以此探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的人物塑造。

  • 关节时刻的舞台呈现刍议——从话剧《驴得水》谈起

    作者:韩涛 刊期:2019年第11期

    笔者导演的话剧《驴得水》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专业2017级毕业大戏,本文基于徐晓钟先生提出的"关节时刻"这一学术概念,从喜剧笑点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对笔者导演的话剧《驴得水》关节时刻的舞台呈现展开分析,提出处理好剧作的关节时刻是导演二度创作中的重要着力点,有利于观众观赏戏剧、理解作品,并总结了笔者在话剧《驴得水》二度创作中的心...

  • “史诗剧”抑或“叙事剧”——论布莱希特戏剧的本体与风格之别

    作者:姚佳根 刊期:2019年第11期

    布莱希特在早年戏剧生涯将其艺术活动称为episches Theater,中文译为"史诗剧""史诗剧场",或"叙事剧""叙述体戏剧""叙事诗剧场"等,国内部分学者未着重加以区分,通常使用"叙事剧"这一概念。但正是这种不加区分的使用,令我们在接受布莱希特时,产生了各种混淆和误解。要解决"史诗剧"与"叙事剧"两个概念产生的认识上的冲突,首要问题在于明确戏剧艺术...

  • “双重奏”或“双重叙事”——双人模式小剧场戏剧在荷兰

    作者:李昭明; 王卓玉 刊期:2019年第11期

    双人模式戏剧近年在荷兰乃至欧洲的小剧场受到欢迎,这种只有两位演员支撑的戏剧在叙事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兼具"双重奏"和"双重叙事"的特点。这样的戏剧模式在中国也逐渐收获成功,但发展前景却有来自于原创荒和资金流的压力。本文拟通过分析荷兰双人模式戏剧的代表——《毒》和《零零零》的艺术形式,探寻中国双人模式戏剧发展的可能性与前景。

  • 跨文化戏剧实践的反思——以《厄勒克特拉》演出为例

    作者:秦宏 刊期:2019年第11期

    《厄勒克特拉》在上海演出后的市场反馈平淡。希腊导演米哈伊运用了古希腊戏剧的表现方式并展现了古希腊文化传统,即对演讲、歌队、双重空间和神的世俗化,导致演出在东方语境下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造成高雅剧目与市场反馈的背离。但是这次舞台实践为跨文化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 论转变技巧在美国女性主义戏剧中的应用——基于梅根特瑞的《冷静吧妈妈》的分析

    作者:江金谛; 王晓华 刊期:2019年第11期

    梅根特瑞在《冷静吧妈妈》中成功运用了全新的"转变技巧",她被誉为"美国女性主义剧作家之母"。转变技巧是指在舞台上表演人物的自我或者当时所存在的现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任何时间和状态下都会发生转变的。女性主义戏剧拥护"转变",鼓励和肯定"转变"的可能,以戏剧表现的方式展现背景、情节、人物之"转变"。本文试图证明梅根特瑞运用转变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