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研究 语文阅读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发现学习概述 发现学习法最早于1960年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被提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独立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也被称为问题法和探究法。通过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能力等,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文章的认识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其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而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创建阅读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兴趣、性格等的不同,利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熟悉、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求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 传统教学中赋予了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师为导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履行自身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学生和新课程保持同步。 (三)坚持自主合作学习原则 发现学习的运用要求教师坚持自主合作学习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的学习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鼓励学生合作发现,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 (四)坚持探究发现阅读原则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感悟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文章阅读和问题思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实现高效阅读。 三、阅读教学中发现学习的运用方法 (一)学生自主发现 发现学习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可以采取朗诵发现法,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激发学生的联想,体会阅读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例如诗歌《氓》中充分描述了古代妇女悲惨的命运和善良坚决的品格,教师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有节奏的朗诵,重点品味诗中的关键性字词,很容易能够发现其中包含的感情和主旨。 (二)教师引导发现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学习时,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引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教师的引导应具备时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并快速判断,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例如在进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曾皙的理想,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讲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使学生意识到曾皙理想中大同环境下人们接受礼乐教化的景象。教师的引导应具备适度性。在引导时直接代替或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点拨适度引导。例如在阅读《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停留在的罪恶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品读,发现其中包含的另一层感情。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找出“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等句子,从而感受到巴金老人的忏悔之情。教师的引导应具有针对性。通过补充、纠正、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层认识走向深入认识。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学生在阅读后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其中内容,并未深究作者情感,教师可以实施追问学生“苏轼为什么在赤壁之战的众英雄中仅选择了周瑜?突出周瑜什么?你体会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等问题。发现教学旨在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的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加强研究运用,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作者:徐丹 单位:贵州威宁县民族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 1.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涨时就很容易唤起其学习的热情。此外,教师自己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根据文章的语言和文字,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对问题构建的巧妙布局,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悟及情感体验表达自身独特的见解,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课时,根据文章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谈谈实际生活中自己对生活甚至是生命的感悟,再把学生引导进来,邀请其谈谈各自的感想及看法,使老师与学生之间达到共鸣,进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的兴趣,为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制订一个适合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的发展,阅读的水平都能得以提高。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针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莎士比亚的作品,提高其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学习书本课文时,梳理出文章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可,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3.创建一些开放性的阅读问题 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是阅读主体,而且还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学生之间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当学生对阅读理解和感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看法并加以指导。在设置阅读的问题时,教师不能束缚或者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言之有理就是可行的。例如,在《道士塔》的课文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王道士真是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吗?”“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写的具体事件都是真实的历史吗?”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及体会从多个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分析、总结。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充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确保阅读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读出不同的体会并发现不同的问题。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这样学生才会把个性化阅读当作一种学习享受。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利用审视批判、逆向反弹、联系实际生活等方法消除学生所遇到的阅读障碍。 5.把高中语文的读写充分结合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作,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升,然而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及写作空间,再为其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积累写作经验或者完善自我,这样的方法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6.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施评价 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否得当,从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评价。 7.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高中生实施个性化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高中语文的独立性及创造性,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进而达到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作者:严冬至 单位:江苏省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要找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文章的美感,并喜欢上好的文章。此外,教师还要懂得用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语文,比如在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去添加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语文的高深有深刻的感悟。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催化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阅读的乐趣。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5到8分钟用来阅读,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好文章,分享给所有同学。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做读书笔记,读书时要细细品味,不可大致瞧瞧,以为自己看懂了就向下看,这样的阅读不仅浪费时间,对自己的阅读习惯也有个坏影响,对提高阅读水平不仅没帮助,反而有害。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时就注意这点,平时阅读时不仅细细品味,对于好的词语,好的句子都能够及时的整理到自己的小本子上,时常翻阅,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会提升,学生的词汇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再者,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试着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每个段落的意思、文章的中心句等)这样的阅读习惯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才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有益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改良教学方式,优化现代文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的带领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所更改,要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学习一篇文章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去品味其中韵味,而不是传统的给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挑选精美语言。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着为学生营造文章中的氛围,让学生在特殊的氛围下,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特殊的氛围下体会作者的精美语言,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了解后,可以鼓励学生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将学生文章中的不足进行修正,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此外,还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让学生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去阅读、背诵。这样,学生的阅读量、词汇量、文学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拿出部分优秀作文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目标。在解读优秀作文时,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行文思路、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明确阅读意图,掌握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在教学中,要留心美妙的文章,在讲解时要将其蕴含的美传递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阅读体会时能感同身受,并且把这种美秒当成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体会到美的同时留心这种美传递的情感,留心如何将这种美转为已用。所以,在教学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地找到和学生共鸣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索。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先将文章朗读一篇,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个大概的印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了解中心思想和各段落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看题目,题目是文章开始,也是对文章的整体概括,所以,从题目中可以找到阅读方向,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对整体文章脉络的疑问去阅读整篇文章,进入精读的步骤。所谓精,就要求学生要慢慢品读,达到读懂、理解透,对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涉及题目的部分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到了精读这一步,一定要细品,从整篇文章着手,把握文章题目、文章整体、文章局部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教一些实用的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比如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衬托、顶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等,文章的开头、结尾通常在结构上起到点题、首尾呼应、引出下文或者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总结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是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的作用。如果将一句话提出进行提问,这句话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或者铺垫、突出重点、以点成面、辐射全文、或者欲扬先抑等,这些知识要让学生背过,那些对文章把握不准确的学生在做题时可以迅速的从脑海中调出答案,在答题时既快有准。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经常整理知识点、有倾向的做现代文阅读训练。让学生每次练习时都有一定做题步骤,时间久了就会养成好的做题习惯,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律。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书面整洁,书面整洁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作文中也占有分值,切不可忽视。 四、结语 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也意识到这种重要性,让学生自身有意识地去阅读去积累阅读经验,教师也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者:房雪静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生本理念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一、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以及积极扩大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显著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良好养成。 作者:郑平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下高中语文论文 1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教学特别关键,教学周期较长,教学难度较大的特点,教师的出发点都是想让每一个学生能完美的学习好语文阅读,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仅凭借新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学会用情感对孩子心理进行干预性教学,让孩子能够主动的、感性的去阅读文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学习能力的目的。 2高中语文阅读低效的现状 2.1教学目标过于模糊 当下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考虑过于广义,过于注重全面,从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语文阅读如“瞎子摸象”,不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阅读方法是什么,教师力求“面面俱到”,却导致“面面不到”的结果,直接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阅读速度低下。 2.2教学思想过于刻板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即是使用新的教育方法进行统一教学,并未根据学生之间接受能力的差距、学生水平的高低进行调整教学手段,却不知道思想守旧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落后的表现,用传统的思想套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画皮画虎不画骨”,最终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2.3授课没有规律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大肆引章用典、天马行空,表面似乎有教学内涵,实质却是一些与课堂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知识,教学过程颠三倒四,未能及时将新的阅读理念传递给学生,不但大大浪费了教学资源,又花费了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教学进度却得不到改善。 2.4对于阅读情感讲解过少 有些教师因为要赶上当前的教学进度,对于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单一的灌输,以“读代讲”,只是在课堂上面无表情读完全文,而并未对文中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心境情怀进行讲述和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了这种不正确的阅读方式,纯粹为了解题应试来阅读文章,无法对文章的深层内容进行挖掘和剖析。 3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传达情感,感性思考 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心理以“良师益友”的方式通过学生心理的空缺切入,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顾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保证良好的感性认识和态度,必须忽视对年龄、身份、阅历以及思想上的差距,比如在课堂上与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时候思考的东西,并与学生交流和提出建议,告诉学生要感性去阅读和思考,教师进行感性的全文诵读或者播放文章阅读磁带,在学生心理上营造一个感性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3.2各方面创造阅读情景,培养学生情感 为了让学生阅读时进行情感投入,也加强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现今教学多媒体已经普及到中高等教育中,比较课本上有限的知识量,多媒体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体的资源,根据当前教学内容,搜寻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影视历史资料,并和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阅读感受;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学计划前的情景剧编写扮演,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对文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今后带着情感去阅读;同时让他们进行“如果我是作者”的代入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自身带入到文中,从而更好的体会到写作人当时的写作心境和情感变化。 3.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本着培养学生对实践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目的,语文老师需要带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提高自身对语文的熟练应用能力,包含阅读角度、写作角度、语言表达角度等等,语文阅读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学生要分析和感受更多生活现象或者通过名篇著作上的思想进行分析和吸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间接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而教师是学生的带路者,要充分利用生活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取之真切,用之真切”。 4结语 在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看来:体验就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要教会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对情感体验保证足够的重视,以身作则,将以感性的思维去接近生活和学生的内心,以包容、温和的引导态度去引导学生,不但要教会他们“晓之以理”,同时也要“动之以情”,情感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基础,而加强情感教育将是未来中高等语文阅读教育的主要方向。 作者:任凯鹏 单位:山西省临县高级职业中学校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去掉枯燥说教的枷锁,探究激发阅读兴趣之路 新时期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文中那深深的意蕴,体会作家所采取的时空交叠的写法,同时感悟生活。少年、中年、老年听雨;故国、异域、台湾听雨。年年岁岁雨绵绵,岁岁年年情切切,皆是作者心声告白。再引导学生涵泳品味文本,抓住“雨境”和“语趣”,从作品描绘的雨境中感悟语言的妙趣,从语言的妙趣中领略听雨的意境。叠词———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式———长短参差跌宕生;画面———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学生必能兴趣大增,洞天大开,真乃其乐无穷,想不被吸引都难,还愁兴趣不浓?所以说,有了兴趣,语文阅读教学将会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二、去掉千人一面的枷锁,探究个性化阅读之路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笔者主张这样的观点:享受学习则不困,学会学习则不厌。夏丏尊先生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阅读就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本身来说,它是写作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说的能力;对于人生来说,它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夏先生从独到的角度来观照阅读教学,其阅读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思想;理解、鉴赏、触发三阶段的思想;对不同的书,阅读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思想。所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有个性化可言。 (二)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 比如,在《三国演义》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解读,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我们可以突破旧有的观点,跨越时代,发表不同的看法。要学会与文本交流,与作者交流,与时代交流。当然,以高考试卷中的阅读为例,我们必须向学生强调一点,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坚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个性化阅读强调的只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尽管教学模式可以千差万别,但个性化阅读还是要尊重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会南辕北辙。正如高考命题组专家所言,高考阅读题的答案是讲究趋同性的。 三、去掉唯听是从的枷锁,探究质疑能力提升之路 新时期教师千万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唯听是从的庸人。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走放得开、收得拢、教得精、学得活的教学之路,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一)阻碍质疑的因素 不是学生不想质疑,而是不敢质疑。原因之一,教师包办过多。即使是让学生自读,教师也常常出一些思考题,然后就是帮助对答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 (二)创设质疑的情境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质疑条件,给学生以启发,并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功夫。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做法:问题让学生提出,答案让学生得出,点评让学生说出,分数让学生给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有一种主人的意识,有一种成就感,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去,并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会质疑 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问的质疑方法。例如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个性、命运、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分析,可以就已有的观点甚至是权威的观点作出发散性的讨论剖析,产生新解,再作辩论验证。多元与聚焦并存,既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四、总结 总之,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教学也就没有语文教学。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兴趣、方法、探究。从人文的角度、社会的角度、高考的角度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让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永葆青春。 作者:陈淮高 单位:江苏省清河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论文 一、提高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思想独立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看法,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成果。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只有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才能积极地研究和探索,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要布置好阅读预习任务。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之时,先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大致中心思想有整体了解,将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和摘记。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要积极主动利用汉语词典、教材参考书等工具书进行参考,也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学习报、网络资源搜索等方式来查阅课文背景知识和疑难字词,做好知识点记录。在进行二次阅读时,学生要根据所查阅材料一一对应,力求解答阅读中所遇到的疑问。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激发他们对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启发学生的迁移思维 通过广泛的联系和迁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创新性的答案,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触类旁通,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其他类似的问题。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文中的语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语境下,词句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意义和文化意义也不尽相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索一篇课文内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要使学生学会这种探索的方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其他课文的解读中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有效运用学习的迁移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让学生探究、讨论、分析、综合烛之武在游说时的说辞、技巧、方法,再推而广之,进行联系和比较,总结古代说客游说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同类课文。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勾践灭吴》《谏太宗十思疏》等,都讲到舌辩之士,都讲到游说技巧,学生可以对这些课文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对同类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效率。 (四)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课本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知范围却是无限的,仅仅依靠课文的文本阅读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学校和教师都应在扩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努力。比如,开放图书馆,定期引进一些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为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学习报、高中语文报和其他相关的文学刊物,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利用学校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根据文学名著、名家小说、历史人物改编的电影,如《孔子》,还可播放如《百家讲坛》一类的文化教育片。这些手段都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学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高中语文学习能力。 二、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的探究性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鲍慧莉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国内中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在高中语文阅读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主要的转变在于改变以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和记笔记,这样的被动的局面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都得到了转变,改变了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改变体现在有以往注重学生阅读知识的传授,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主要是设计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具体课程环境中去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去体会、去思考,教师不再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改变以往全班一个模式的教学困境,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转变;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的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要对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一些适合高中语文阅读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发展学生主导性、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语文阅读中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因为高中的年龄和心理的结构已经接近了成年人,在一些问题的思考上有着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抓住这些生理和心理结构,多对课程环境进行设置,让学生主动来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的知识中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多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别人合作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一些社会生活经验,让学生多体验实践的意义。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来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这一转变主要是体现在要改变以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权威地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上要做到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认同,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尽量多体现一些人格魅力,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爱心、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热爱、教师的内在美等方面。教师在自身的角色上做到学生兴趣的引导者,学生知识体系的指导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在阅读课程教学中做到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且让学生以合作方式进行,教师给与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特性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要素,对过去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就是在以往单一的教学要素上进行多元要素共同参与的课堂,实现多元素共同交流的局面,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进行相互对话,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馈,做到相互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生、家长心理需要什么样阅读课程,教师要怎样准备一堂好的阅读课程。在教学课堂上管理实行人文关怀,从过去的一手抓到现在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尝试、自主去体验,对一些阅读知识体系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尽量做到自我管理,从探究式的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过去,积极地寻求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方法,把自身语文教师的角色调整好,不断结合实践对课程进行改革,只有我们在一线教学的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高中语文阅读课程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为高中语文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王一丹 单位:现居内蒙古牙克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学生自主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转移任务,丰富阅读内容 “强扭的瓜不甜”是一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因而,在逼迫的状态之下,学生的阅读是很被动的,毫无疑问,阅读所获得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在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任务转移,并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主动承担起阅读任务,对于在课前阅读前所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句子,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介绍,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的情况。等到上课时,教师要重视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表扬;对于做得不太好的学生,也应适当给予鼓励。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对于景色的描写是该文的难点,也是亮点,于是笔者尝试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对文中的某处景点进行命名并介绍。因此,学生们自觉地开始阅读课文,仔细斟酌文中的字、词、句,并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通过自己的想象介绍了荷塘月色,将这篇空洞难懂的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发挥了自主性。这么做,不仅转移了阅读任务,促使学生自主阅读,还丰富了阅读内容,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交往并积极互动的过程。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更吃力,甚至是抵触阅读。或许,在教学时注重转变角色,深化阅读意义,始终将学生作为自主阅读的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高中语文阅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难题,然后开展师生互动,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使得问题、难题得以解决,这样的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必顾虑自己备课中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全部传授给了学生,更不必担忧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影响,因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性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不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讲授《“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语文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自主阅读的主体角色,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督促他们借助注释去阅读课文,在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对于孙中山先生成功这一件事,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评价呢?孙中山先生的努力是不是值得倡导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推荐小组长发言。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深化了阅读的意义,给予了学生一个自主讨论的机会,实现了教学相长。而这一篇文章中,让学生站在孙中山先生的角度来看,假如自己是他,会不会最终取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认可,最终使学生懂得成功的真谛。 三、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愉悦的情绪生活的过程。教师在每一堂课都要留给学生消化阅读过的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诸如作业的结果、思考的结果、考试的结果以及对阅读效果的评价等等。对于那些个性比较张扬的学生,甚至是比较调皮的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教师不能以自己作为模板,强迫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发展。总之,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学好高中语文阅读是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能为任何人所代替。以《项链》为例。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者莫泊桑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描绘”,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又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学生在充分阅读了《项链》之后,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此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以疑带学,落实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阅读有一个突破口,即学法指导。知识是教不完的,手里拿着的工具必须要持续使用才能够获取熟练的技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而我们教师的任务是要以这个例子为依据,促进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拿来主义》一课时,学生自学,并质疑:“拿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吗?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拿来主义的好与坏吗?”这个疑问已经提出,学生们马上就被吸引了,认真思索这一看似不可理喻的问题。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根思源;一些学生托着腮帮冥思苦想;一些学生雄辩不止,争得面红耳赤……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也体会到了创作此文作者的用心良苦。 五、阅读之后,教师的评语 高中学生是否拥有阅读课文的兴趣、阅读水平是否能够提高,与教师的评语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艾默生曾经说过遮掩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懂得尊重学生。”作为教师,需要懂得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阅读之后的感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对于阅读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表现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指点,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阅读知识的技巧与途径。对于教师来说,评价的时候,应当以正面为主,要让学生坚定写作的信心,如果一味的否定,极容易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阅读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就算是阅读能力很一般的学生,只要教师带着情感了解他们的阅读体会,总可以从词句中发现学生的优点。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够促使高中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敢于争论、勇于辩驳,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他们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在面对考试时也会信心十足。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由于语文是学好各科的基础,良好的理解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还能够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上提供助力。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且时常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分开,导致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系统性缺失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文教材对学生在阅读上的基础性作用,而将课外阅读内容作为提升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的主要对象,加之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时,常常会按照自己的偏向来选择,这就造成了阅读内容在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上产生困难。 (二)教学内容偏向于考试技巧 高考的存在使得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总是以考试大纲为主要内容,这就使得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倾向于考试目标。例如,多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不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理解等为重点,而是盲目地教授给学生解题的技巧,大大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来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以教材为主,注重教学系统性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从文本的类别上进行分析,使教学具有系统性,便于学生及时总结内容的共性,以及在共性之上的差异性。例如,现代文中的议论文主要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来表达作者的主张与见解,所以在讲解议论文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议论文的逻辑性、概括性以及以理服人的共性,教师就需要在讲授议论文的过程中,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并进行技巧上的总结。 (二)将日常的阅读同应试阅读结合起来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阅读与日常阅读相分离的意识。如在日常阅读中,强调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析,开阔学生的理解思路,把应试阅读及学生的日常阅读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就日常阅读而言,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认知性的阅读与理解,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情感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整套的阅读模式,化零为整。这种行为能力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在应试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意思,并针对问题找准目标,找出答案。 (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进行基本生活及学习的前提,语文阅读学习自然也不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在应试阅读中所出现的低级错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多读多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并给学生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让学生能够从心底接受此种方法的培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要勤动笔。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及时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长此以往,便可形成良好的素材积累。再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阅读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以使现代文阅读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覃巧兰 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综述 一、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鉴赏力 新课标提出通过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文选入课本时,都对其文学与思想方面的引导做到了仔细斟酌,所选内容都注重了教育意义的加强。以往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只是针对课文本身,而是忽略了课文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篇好的阅读材料,如果在其它的资料中找阅读材料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进行提高,既给老师加重了备课与整理的负担,也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考试方案去除了语文学习中的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要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仔细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让学生不仅学习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做到积累阅读文段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作用。 语文学习不只是使学生只学习一篇文章,读懂一篇文章,而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们学会读书以后就可以自觉地总结出文章在选词、写句子、写作的方法、中心结构等不同方面的妙处,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赏析文章、鉴赏文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简单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做好圈点与批注。现行教材中的现代文具有多种文体,这的文体齐备、范文相对较多,在结构上比较合理,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观点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材料,我们要努力改变那种只是单纯对课文内容进行教条化分析的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对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加以强化,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做到因文制宜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对课文对比进行阅读并回答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讲授课上成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的阅读基础课。以杜绝“碗外讨米”的繁琐与麻烦,也减少了另觅阅读材料的费力费时。利用课本内容可以起到省时、省力的作用,不但能够减轻学生理解方面的压力,又会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不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加强阅读引导 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们大都主要是以“布置练习—学生训练—教师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在旧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知识传授与训练,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通过编写与表演故事、亲自制作等不同的形式来拓展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从中得到阅读的经验,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原有的生活体验对课文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比如在阅读《雨霖铃》时,我让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有关送别的诗句,并分别分析同是送别,各自描写了哪些景物,有哪些景物是你最喜欢的,你最欣赏哪位作者的联想与抒情,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各自什么样的胸襟与风格。 语言又是相对复杂的,对于同一种意思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含义,在阅读文章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头脑中所留存的知识经验将其激活,在文章中设置疑问。比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鸿门宴》中项羽没有进一步提出项伯帮着刘邦说话的内容,在《孔雀东南飞》中这样一位美丽能干的刘兰芝得不到焦母的喜欢,为什么刘兰芝用左手持刀尺,而用右手持绫罗,她的动作让人联系到左撇子,对吗?平时,我们在阅读中有许多提问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课文的题目进行分析得出;再对课后题加以思考,通过结果来分析原因,再从问题的原因讨论结果,针对课文相关表达技巧提出具体的问题,小到文章的标点符号,大到文章的细节描写,着眼于人物、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善于通过文章的过渡提出疑问,结合文章的顺序进行质疑等,通过质疑、释疑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答题技巧得到点拨与训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严凤珍 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况及措施 一、阅读教学的作用 在前面已说过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始终离不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语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泉涌,不会再为了缺少写作素材,缺少优美语句感到困惑。而且可以让你增加一些知识,让你身上仿佛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你不断的前进,从书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你不断的改正,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再有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深层含义以及再现文章形象,这会使学生大脑不知不觉便会产生画面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最值得提的就是阅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不断的阅读会让他们口齿伶俐,提升自身的内涵,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会充满自信。 二、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引发阅读的动机 所谓动机言简意赅地说就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已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在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动机是核心,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就是教师的任务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给予希望,那么学生就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交流,并且接受老师提的意见。所以教师可以由此为出发点,通过增进师生情感依此机会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会带给他们什么益处,让他们朝着某个方向进行阅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以及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对阅读一点感觉也没有,觉得阅读无聊透顶浪费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阅读方面的兴趣,但如果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然而然会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那么对于他们阅读的内容理解就会事半功倍了。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时上课时,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并且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寓言、历史故事、名著等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课后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素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所以学生仅仅是高中教材上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花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经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那些内容健康、言辞优美、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读物。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为知识就是力量,所以阅读自然是多多益善。 (四)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舒心的读书情境。如果说兴趣是影响阅读的内在因素,那么氛围就是外在因素。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时不时的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对于家长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学生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影响,要适时鼓励孩子进行阅读,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实最好的情况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家庭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一举两得。 (五)选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抓住课堂是必要的。像数学、物理这些科目只需一些常规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模型等。而语文就比较特殊了,它要求学生做到感同身受,文字虽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意境但却没有看到实物那么浓厚强烈,况且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那种意境的。这时候采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机是最好不过了。 三、总结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阅读量何来“万里”之说,而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开拓视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培根也说过“诗史使人明智,诗史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思考探寻有意义的科学阅读教学策略,加强并完善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内涵与学识,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去。 作者:吕亚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 摘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词句理解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阅读量,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时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具备非凡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文章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文章进行评价,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同时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在目前,我国的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讨论如何实施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内涵 (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还相对匮乏,知识水平也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学生之间的家庭环境、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的阅读指导。 (二)以“对话形式”为过程 教师、学生以及文章作者,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的三个“对话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同时也让教师尝试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不要将其简单地理解成只是进行语言交流,而要将其作为三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作者”的互动,得到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理解,而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则是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绝佳机会。而在此期间,教师要做好指挥引导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够充实 语文教学需要较大的信息量,而其知识性强度也要高于其他学科。但在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内容还不够充实,所以很难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讲,教学期间总是在重复着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艺术也会因教材内容的单薄而无从发挥。而学生早已对教师的重复讲解失去了兴趣,因而也很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眼界也变得越来越开阔,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很难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难。 (三)课堂讲解方法复杂繁琐语文阅读综合性较强,而一些教师为了确保学 生能够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经常会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讲解,这看似讲得详细,实则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不仅如此,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还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三、加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方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读”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读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寄托。首先,在情境中感悟。任何作品都有一定的情境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乡土情结》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创作者,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去体会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故土的深切情感。其次,抓住关键语句去感悟。在文章当中,对关键语句的深入理解往往是感受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阅读期间,学生一定要着重体会此类语句,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重视在阅读中实现扩展 阅读的目的,不只是要掌握课本知识,还要通过大量阅读来给自己创建一个能够扩展思维、开拓眼界的平台。在进行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积极探索阅读奥秘的欲望,以此让他们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讨论,这样就能出现很多比较有个性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有可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主义”主要是对“全盘西化”的否定,不过同时也在告诫国人要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而另外一些学生会认为,“拿来”没有错,不过却不能盲目使用,在“拿来”以后,还要根据当时的国情来作进一步的打算。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拿来主义”太具有依赖性,并不可行,一定要有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的勇气,这样国家才能够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阅读和讨论交流,学生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文章的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期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若想让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力度。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精髓,掌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全面了解,以此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并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此时的教师,则要充当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这样才能够在阅读期间全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为他们踏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提高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水平,就一定要在教学期间加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力,重视语文阅读的扩展教学,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认真努力,不断研究,制定出更为完善的阅读教学方案,从而将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谭庆华 单位: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尤显重要。教师应明确思维方式,以生为本,遵循教材本身特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为学生语文学习插上翅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2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教师为学生们推荐阅读的书籍时不能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一类的书籍,还应该为学生们尽可能多的推荐一些能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新书。 3研究性阅读教学 研究性阅读就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使用的技能看待的。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的一种习惯性工具,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方法。我认为顺应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确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因为,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要顺应这种社会要求。 4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结语 总之,教师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所能达到的,要时时抓,课课抓,长此下去,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讲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然后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阅读目标去反复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效地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才会相应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者:王雷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结合实践,提出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著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阅读中增强感知能力,能根据自身的阅历和视野提出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阅读。学习《赤壁赋》(前《赤壁赋》)时,教师推荐学生对《后赤壁赋》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作者: 单位:南安市侨光中学
医学类论文:预防医学类文献共享探究 作者:杨少敏 阙少聪 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2004年被卫生部科教司评定为查新数据库,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根据专业需求,本中心协议订阅了3种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今)收录了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出版的生物医学类专业期刊和相关专业期刊,整刊1500多种,部分刊4000多种,累计文献量达430多万篇,每年新增50多万篇。内含各科进展、动态、综述、概况类文章10万余篇,临床病例病案报道86万多篇,最新治疗措施44万余例;《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之前)收录了我国重要医学学术期刊467种,回溯范围至各刊创刊,共收录文献66万多篇;《CHK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999年至今全国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8万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生物医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2基层文献资源需求调查结果2011年初,笔者设计了《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表》,对全省89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文献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全省有独立图书情报室并有专职人员的单位仅1家,其他单位多附属办公室,既无专人也未进行规范管理,整体上专业文献资源贫乏。专业人员文献查找主要源于互联网(100.0%)。有77.8%(7/9)的设区市、52.6%(20/38)的县级市和区、35.7%(15/42)的县有局域网。如何让基层单位科研人员能全方位掌握所需文献信息面临挑战。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可在中心网站设立一扇和图书情报室的联系窗口,成为与基层单位科研人员、图书情报人员业务联系的纽带,及时接收和回应科研人员对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了使专业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阅读到本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网站可推出RSS聚合资讯服务,利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围绕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及当前的工作任务,不断补充丰富RSS订阅源,对预防医学专业信息加以及时、广泛、深度的挖掘与规范化的学科整合,丰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有的放矢地浏览查询最新信息与科研动态,避免在茫茫网络中毫无头绪、费时费力。 2.2通过微搏共享 可利用微博实现文献信息共享。据新华网报道,微博注册用户2011年底已超过3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消息(字数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即时浏览最新信息,随时随地参与分享与讨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媒体和部分省市的疾控中心,•72•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6月第18卷第3期StraitJPrevMed,Jun2012,Vol.18,No.3已在新浪开设官方认证的微博交流渠道:例如健康报官方微博北京市疾控中心长沙市疾控中心等。还可同步申请微博的官方网盘,它是一款云存储网盘,用来存储海量文件,并支持分享文档、音乐、视频等任意文件到微博、邮箱、QQ/MSN等。科研人员利用它可同步分享预防医学情报讯息,保存到微盘的文件可自动同步到电脑、手机等设备,无需携带电脑、移动硬盘,只要能联网,随时随地即可访问到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献信息。 2.3提供PDF文献 在为基层科研人员提供实体馆藏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时,可利用扫描仪将读者急需的文献转换成PDF格式,通过各类网络邮箱传送到读者的终端接收器。PDF页面最大优点是保证文献文本的准确性与相关图像的精准性。 2.4信息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基层单位同行对满足中外文资源需求的途径并不了解。我们可通过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做好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预防医学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世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信息资讯的途径丰富多彩,预防医学情报人员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密切跟踪和掌握各类新型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抓住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给预防医学情报工作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预防医学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长远、更实际、更具专业效益的服务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模式,提高图书情报室的服务技能和专业咨询能力,为促进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医学类论文:预防医学类不同实习形式的比较 作者:王婷婷 邵红 吕新 姚雪梅 王丽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树立学生预防医学观念的问题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模式优于A模式,其它未见统计学意义,见表1。 2对实习内容效果的评价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C模式优于B模式,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在使用统计软件上三种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模式优于A模式,见表2。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培养21世纪新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理论课、实验课、第二课堂到临床毕业实习,逐步深化和提高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3]。根据表1结果,A模式、B模式、C模式这三种模式学生树立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B、C模式优于A模式。认为在实习中能确立疾病预防为主的观念以B模式最优,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的B、C模式优于A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比较中A模式(89.1%),B模式(92.3%),C模式(88.2%);疾病的三级预防的掌握B模式最优;综合比较树立预防医学观念中B模式为最优模式,C模式次之。原因基于B、C模式的实习学生能够有机会在社区或社会调研中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B模式中实习学生进入社区,面对面接触居家住户,预防观念整体较强烈,C模式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调研,也比A模式中学生单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感受明显。群体的预防必须建立在个体预防的基础上,也只有做好预防才能保证个体健康。B模式的实习学生能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等实践活动,实习效果明显。 实习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4],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从内容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预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三种不同模式的实习,普遍树立了预防为主观念和主要的预防医学基本技能。根据表2结果,在实习内容效果的比较上B模式、C模式比例明显较高,参加C实习模式,实习内容中对学生作用最明显的是能基本进行课题设计达97.10%,这些差异可能与C模式的学生,一方面投身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加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带教老师通常以日常工作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设计课题,带教老师以疾控工作为主,在课题的指导时间低于专职教师,锻炼了这部分学生自行设计课题的能力,几乎所有学生能基本进行与疾控相关的课题设计,更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统计软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B模式在参与社区实习,到人群中去实践之后这跟学生参加了教研室实习或自身所选择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课题密切相关[5]。到社区后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加之在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其收集资料的方面也有其优势的一面。社区或社会实践方式,必然有不同的实习要求,带给学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掌握重点就有所不同。参加实习后,学生了解和熟悉最多的内容是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正确搜集资料的方法达90.60%,其次是学会撰写科研论文88.60%。除此之外,通过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收效甚微的是掌握现场调查的基本技术[6],原因如下:(1)学生是根据已有数据来进行课题设计和选择的,在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与课题相关的现场调查内容;(2)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课题开展时,因学生没有接受过调查员培训或不具备相关素质故由指导老师亲自代劳;(3)由于部分卫生单位对学生科研课题的不了解和对科研工作的不支持,现场调查工作艰难重重。通过访谈,学生普遍认为急需改进的方面有抓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分别为加强语言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其中,在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一项强烈要求改进的是参加过B实习模式的学生,这表明社区预防医学专业合格带教老师的严重缺乏,也体现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实习这种模式发展还不够成熟。参加B实习后,除上述急需改进的方面外,学生希望能结合工作实际开设案例讨论课。进行论文的设计及撰写讲座一项,A模式做的及时完善,其它两种模式都需要加入此实习内容并及时改进。 通过调研得出,B实习模式为最优模式,建议在实习内容中安排艾滋病、精神病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专项课题研究与操作,从而认识并宣传疾病的社会防治和干预,同时为学生设置临床或护理工作相关的实习课程,以帮助理解医学新型模式,另外,提倡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假日或实习期,积极联系社区卫生单位,在社区全科医生的带领下对社区居民逐步开展家访和义诊等实践活动加强预防观念。 提倡学生亲自收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数据,认识和体验论文撰写的全程。在进行现场调查前,为学生做好调查员培训工作。学校还应从综合测评等各种角度出发,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活动或公益项目,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各卫生单位医德医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脚步,规范工作人员语言行为。执行B模式时,迫切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的带教团队。执行B与C实习模式时,要为学生认真开展论文的设计及撰写讲座,同时要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参加案例讨论课以便进一步了解临床知识。 医学类论文:预防医学类PBL教学创新 作者:李小芳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在卫生监督学中开展PBL教学改革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思维,使教和学没有主被动之分,教师和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促进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PBL教学的具体实施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卫生监督的概念、性质、分类、效力、历史沿革,还包括卫生监督的法律关系、卫生监督主体、卫生监督依据、卫生监督程序、卫生监督手段等基本内容。这一部分以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为主,不宜开展PBL教学。而各论部分包括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监督、化妆品卫生监督、放射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劳动卫生监督、国境卫生检疫、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和其它卫生监督、医政监督等,由于实践性较强,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解决。 每次课程前一周,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提出带有线索性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上课时,按每组8~10人进行讨论。小组成员根据各自所学的理论、知识及课前所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每个小组形成一定的观点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发言,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质疑、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性发言,控制上课的节奏与进度,总结难点重点,最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PBL教学较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卫生监督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较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更倾向社会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不容易理解,概念比较难记,难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来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了思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卫生监督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所设计的问题大都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应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而不是就理论学理论。 卫生监督学PBL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卫生监督学所开设的时间是五年级上学期,这学期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大都在本学期开设,且距离硕士研究生考试也很接近,而PBL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前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资料,造成学生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难以接受[3]。另外,所设计的问题很难保证问题的全面性,只能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影响对内容的系统学习,甚至打破了学科的系统完整性[4]。 医学类论文:院校动物医学类实习管理 作者:赵坤 赵朴 刘丽艳 王自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签订协议,规范实习管理签订协议是搞好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第一个环节。毕业实习之前,学生所在系、实习生、实习单位三方要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协议书的形式规范各方的行为。协议书规定:1)学生所在系要成立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和专业实习指导小组,负责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过程管理、实习考核与鉴定,并选派指导教师,开展实习检查,定期为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及临床技术指导,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2)毕业生有权利参加临床毕业实习和选择实习点,学校和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条件,严格按照毕业实习方案开展实习与学习,接受实习单位的领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不得向实习单位谈条件、索报酬,不得从事纯经营性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纪律,承担相应的技术和经营责任,不得泄漏实习单位的技术秘密;不得单方违约转点、中止实习或提前返校,定期向学校和实习单位汇报实习情况,按时参加实结及考核鉴定,完成协议书中所安排的各项实习任务。3)实习单位有权利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开展工作、生产劳动、学习和技术训练,有权利接受、拒收、遣返实习学生,并且按照学校实习方案要求和国家有关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法律法规安排毕业实习和工作,为毕业实习生提供基本的实习、学习和生活条件。指定专门的兽医师负责毕业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管理教育和技术指导,如实填写实习鉴定,不得安排实习学生进行产品经营和推销活动或非法活动,对学生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实习。 实习过程分“四步走”“四步走”实习法是根据实习时间长短的不同,将实习分为四段,每段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全面了解临床工作,快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具体作法是第1步:调查了解,观摩学习。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要用较短的时间熟悉并掌握以下内容,即动物医院的设计,包括小动物诊疗室、大动物诊疗室、宠物诊疗室、手术室、药房、化验室的设计及管理,门诊病例的接待及处置,动物医院的日常管理等;在养殖场实习的学生要了解该场的养殖规模、免疫程序和常发的传染病、兽医诊疗室及化验室的设计、疫苗及药物管理、传染病爆发时的处置预案。第2步:协助兽医师处置病例。担当兽医师助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具备兽医人员的要求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该阶段是在实习的中期,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实习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协助兽医师开展全面工作,把自己当做一名兽医师,站在兽医师的位置来处置门诊病例或养殖场疫病监测,了解兽医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第3步:接待门诊,独立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学生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实习以后在基地兽医师或指导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开展工作,以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该项工作,找出不足和差距,进行改进和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步:总结提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在实习结束前1~2周,学生完成前段的主要实习任务之后停止参加实习单位的兽医工作,进行专题论文的写作和实结。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全面认真地回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采用“5+1”考核法,检验实习效果毕业实习考核是检验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和实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所谓“5+1”考核是指实习考核的5小项(实习出勤、实习态度表现、实习笔记、实结、实习鉴定)和1大项(毕业论文答辩的成绩)。实习考核小组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组长共同组成,对5小项进行考核,每小项满分为14分,共计70分,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出勤分数,根据实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和生活作风等评出实习态度表现分数,实习笔记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实习笔记分数的主要参考,实结考核则包括兽医理论应用程度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程度,而实习鉴定则是对毕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德、能、勤、绩的综合评价。最后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由学术学位委员会负责,主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和内容要求进行评分,满分为30分。毕业实成绩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5个等级。总评时5小项中任何1个单项得分低于该单项满分的50%者,总评不能为优秀;2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总评不能为良好;3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或总分低于60分者、或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低于18分者,总评为不及格。 协议书制度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日常行为,把实习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协议书制度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改变了学生实习状况、行为和态度,使毕业实习管理由松散转变为规范化,使实习从商业型转变为学习型和择业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协议书制度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企业不但可以考察选择毕业生,而且要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承担培养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4步走”实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符合人的正常思维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则,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实际,抓住实质。“5+1”检验实习效果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有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减少实习中的请假和缺勤现象,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深入实际,培养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这种实习模式在医学专业部分班级实施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增强,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期刊组稿措施的探究 作者:吴洋意 田利国 单位: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1组稿计划的精准定位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组稿计划为组稿工作的原则和基础,任何偏倚都会影响组稿的质量。《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精准定位组稿计划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选题调研、检索,邀请国内专业领域知名专家进行选题论证,对当前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制定年度重点选题计划。(2)依据年度重点选题计划,邀请当期执行编委进行每期组稿计划的讨论,使选题进一步细化。(3)编辑部成员集体讨论,根据组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精细调整,使组稿计划既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又要使组稿具有时效性和导向性。例如:《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年第6期原计划组稿的重点选题为“盆腔肿物的诊断与治疗”,该选题是外科临床的难点问题。但是,我们在组稿过程中,在与部分外科专家交流后发现,随着结直肠外科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近期国际外科学界对“结肠癌规范化手术治疗”,尤其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讨论十分热烈,CME是国际结肠癌规范化手术的最新理念,目前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该理念的提出,有可能对结肠癌外科规范化治疗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经过编辑与执行编委的认真讨论,果断将该期选题变更为“结肠癌的规范化手术治疗”,该举措不仅率先将CME的理念引入国内,而且能够迅速将有关专家了解到的CME资料转化为国内CME文章发表。该期杂志出版后,在外科界反响强烈,在国内多次学术会议上,许多专家纷纷以该期杂志为蓝本,对CME进行讨论。通过该期组稿实践,我们认为组稿必须注意时效性,必须关注焦点,必须与时俱进。此外,组稿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选题所涉及的重点方面要齐全,即所组文章是否全面反映选题。(2)文章题目定位是否准确,各题目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和归属关系,避免文章内容的重复报道。(3)拟选作者是否适合。组稿前要对作者作调查,掌握作者的政治思想、学识功底、文字功夫、著述能力、写作精力等基本情况,避免组稿的盲目性[2]。作者选择不当对文章的撰写会产生很大影响。如:作者专业不适合,作者近期事务繁忙等等。(4)编辑对组稿计划的充分理解。事先必须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编辑对要组的稿件都一知半解,又如何让作者了解组稿意图,达到组稿目的呢? 2不断拓宽组稿的途径与方式 2.1加强指南类稿件的组稿 2.1.1国内指南类稿件的组稿指南的重要性是有两个方面决定的:(1)内容的重要性。临床诊治指南通常是临床医师实施诊治的操作规范和章程。由于临床医学是应用科学,经验性医疗在很多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并起主导作用,而且很多机构自成体系,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其诊治方法有可能存在瑕疵。因此,经过多中心、循证医学验证的诊治指南无疑将规范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提高诊治水平。(2)权威性和法律依据。临床诊治指南通常是经过多中心、循证医学验证的诊治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学术权威性[3]。由于目前医疗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和患者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诊治指南将对医患纠纷的处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加强指南类稿件的组稿将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该类文章的组稿竞争也十分激烈,经常见到一篇指南形成以后,多家期刊争先发表的现象。《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对于国内指南类文章的约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发挥编辑的职业敏感性。编辑通过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学术信息及业内动态,对国内指南的形成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2)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密切与编委和相关学术组织保持沟通,掌握即将或正在讨论的相关指南的发展动态,同时,提前做好约稿工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3)拿到稿件,迅速处理,快速发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对于国内指南类文章采用绿色通道,即当月处理,当月发表。通过以上措施,《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已与国内众多专家和学术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专家和学术组织愿意将形成的指南交给我们发表,无形之中,期刊既发表了高水平的指导性文章,同时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近年来发表了许多国内指南类文章,深受读者欢迎。例如,《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2007)”的文章,该文发表后在专业领域内受到了极大关注,先后被其他专业期刊和网站转载。由于该文具有很好的学术导向作用,卫生部将该文作为2009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也作为2009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参考资料[4],迄今为止该文被引频次已达到31次。此外,2007年第1期发表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和2004年第3期发表的“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初稿)”被引频次分别达到48次和43次。 2.1.2国外指南类稿件的组稿与国内指南组稿不同的是,国外指南的组稿面临两个问题:(1)版权问题。(2)是否适用中国国情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发表了大量国外指南解读类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表指南解读一方面可以规避国外复杂的版权贸易法则及节省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国内目前的医疗技术现状、患者经济状况及医疗保险政策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介绍和阐述。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科学性,还可以为将来制定国内的相关指南,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009年共发表国外指南解读类文章6篇,迄今为止,平均每篇的被引频次已经达到6次。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表示非常喜欢我们刊登的国外指南解读文章,因为解读文章不仅免去了原始指南翻译的不便,直观易懂,而且能够结合国情,更能贴近国内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具有实用性。鉴于解读类文章的受欢迎程度,《中国实用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加大了发表的力度,当年共发表9篇国外指南解读类文章。 2.2刊企合作组稿临床医学是应用性科学。临床医师诊治水平的提高不仅靠医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提高,更要靠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手段,更需要医药企业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推动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医药市场和期刊市场的发展,期刊企业广告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期刊的平面广告将逐渐在市场上产生视觉疲劳。企业需要立体广告的推广,刊企合作需要回归期刊的本位———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上,这样双方才有可持续合作发展的动力,才能实现共赢。与企业合作组稿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近年来探索出的又一组稿途径。国际上著名医药企业,尤其是国际500强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给技术研发提供经济支撑,有的甚至掌握着引领科技前沿的技术专利。而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消费品市场,高科技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使中国的广大患者从中受益,而且能够使企业实现产品大规模推广。那么,如何使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得到合理应用,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如何使之得到不断完善呢?这就是刊企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刊企合作组稿的切入点。企业不仅掌握着高科技技术,而且拥有庞大的专业市场营销团队,对某些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现状甚至比期刊编辑更能获得迅速、准确和全面的反馈。这无疑给刊企合作组稿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包括腹腔镜和内镜技术的长足进步,手术技术与手术器械不断发展创新。但是,很多基层广大普通外科医师对科学掌握并运用腹腔镜技术并不熟练,临床上也经常出现由于不当操作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部分腹腔镜技术的实施和开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与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邀请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的专家们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临床中的相关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审议制定了“单孔腔镜手术技术专家共识”、“双镜联合胃肠道手术技术专家共识”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三个文件,并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第8期发表。与会者一致认为,三个文件内容翔实、实用,执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必将对我国微创外科的发展和相关新技术的规范实施和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3以学术活动为题材组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活动包括:专业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病例讨论会及培训班等等。在这些学术活动中,不乏高水平的文章题材,积极主动与相关专家联系,邀请其将报告内容转化为文章的形式发表,不仅能够以文章的形式保留其技术成果,而且能够使广大无法参会的临床医师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并使之广泛转播。根据活动题材,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笔谈、论著、讲座、综述、术式讨论、病例报告、体会以及感悟等等。以学术活动为题材组稿具有其他组稿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1)能够现场掌握实质内容。与会编辑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掌握每个报告的实质内容,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判断是否具有发表价值。(2)根据会场同行专家及与会者的反馈及时判断其内容是否受读者欢迎,是否具有讨论和借鉴意义。在一些学术活动的现场,经常见到当某些专家作完报告之后,与会者提问踊跃、热烈,甚至出现学者之间现场辩论的情况。具有职业敏感性的编辑此时应该意识到此类内容正是组稿的优质题材。(3)现场记录每个热点问题以及讨论细节。可以为组稿,甚至未来的选题策划提供依据。(4)在与会现场可以对拟定作者进行初步了解、主动沟通,甚至初步达成组稿的合作意向,提高组稿效率。期刊的竞争实质是稿件的竞争,谁能将高水平稿件第一时间发表,谁就能最先受到读者关注。(5)可以根据内容适当变换栏目形式,改变专业技术类期刊单调的风格,采用多角度阐述问题,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4加强作者团队的建设,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加强作者团队建设,是期刊稿源稳定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团结一批不同学术层次、不同课题内容、不同年龄结构的作者。要关心作者及作者的文稿,诚心诚意地以平等态度对待作者,取得作者的了解和信任。作者了解期刊才能将好的稿件交付其发表。高水平稿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作者心血和汗水的体现。作者交给期刊的不仅是简单的稿件形式,更多的是对期刊的信任和寄托。编辑拿到稿件以后,要在忠于作者原文的前提下编辑加工。编辑的作用不是更改作者的原意,而是科学地、创造性地完善作者的作品,使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期刊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要重视作者的反馈,例如:对稿件处理结果的询问、对审稿意见的作者反馈、对稿件发表周期的建议、对栏目设置的建议等等。编辑对作者提出的这些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复,取得作者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与专家成为益友、与学者成为朋友,增加相互了解、增强彼此信任、增进彼此友谊是期刊做好组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熟悉了解作者,系统建立作者档案。除应掌握作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专业特长、职务、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外,最好还应掌握作者课题研究方向、承担哪些课题、取得过的学术成就、发表过的学术作品以及学风、性格特点、健康状况等。这样与作者沟通起来才能找到共同话题。一项新技术成果从策划、研发到完成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期刊尽早的介入将有助于对最新技术动态的了解和掌握。在此阶段,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人员也最希望得到期刊的相关帮助,期刊拥有专业的学术平台和资源,能够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学术支持。通过早期双方的良好合作,能够为最终成果在期刊上发表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研究炎性肠梗阻的机构,一直致力于胃肠重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研究所承担国家、军队和江苏省多项重大课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先后在2000年第8期、2002年第4期发表了该机构朱维铭教授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2篇文章,迄今为止被引频次分别达到356次和158次。2006年第1期我刊再次邀请该机构李幼生教授撰写“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文章,迄今为止被引频次已达到194次。该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该机构黎介寿院士的另一篇文章“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年第8期上。由此可见,加强作者团队的建设,与高水平作者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不断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是医学技术类期刊组稿的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组稿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最能体现编辑工作的原创性特点[5,6]。组稿的质量关乎期刊的整体质量。优质稿源是办好期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充足的稿源,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期刊质量将是纸上谈兵。高水平的期刊来自优质的稿源[7],只有广辟稿源,发挥编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提高期刊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技术类期刊编辑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推动医学技术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拓展组稿途径与方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医学类论文: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特征及启发 作者:邵菊芳 沈惠云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科技传承、科学评价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进展,我国大陆急诊医学学科发展迅速,组成了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医学专业人员队伍。[1]与高速发展的急诊医学相比,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公开发行的有关急诊医学方面的期刊有15种,没有一种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外优秀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进行分析,比较其专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增强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科学性与适用度。 一、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基本信息 以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2008、2009和2010版为数据来源。 1.地域分布 SCI共收录急诊医学类期刊23种(2010版),美国主办11种,英国主办4种,德国主办2种,加拿大、西班牙、中国香港、爱尔兰、土耳其、克罗地亚各主办1种。居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所主办的期刊占总数的74%;欧洲诸国共8种,占34.8%;亚洲仅2种,占8.7%。美国刊物种数显著多于其他国家,英国、德国等急诊医学发达国家主办的急诊医学类期刊也相对较多。 2.出版方 这些期刊中,完全由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有18种,占78.3%,其中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旗下出版的有7种,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旗下的有3种;而由学会单独出版或与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仅有5种。 3.刊名的地域性 国外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刊名很少有地域性的限制。在23种期刊中,只有6种有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多为洲级或国家级的水平,如《欧洲急诊医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北欧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ScandinavianJournalofTraumaResuscitation EmergencyMedicine),《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Canadi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美国急诊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等。由此可见被SCI收录的期刊,刊名绝大部分突破了地域性限制,这为期刊发展,尤其是稿源及覆盖面的全球性,打下了基础。 4.期刊编委的组成 SCI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数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多有少,但是一般都设有主编、副主编或执行编辑,另外有的期刊还设有管理编辑、助理编辑、文本编辑等。编委会成员一般都具有国际性,比如,《澳大利亚急诊医学杂志》(EmergencyMedicineAustralasia)近一半的编委是国外的。编委会成员变更速度较快,一般2~3年就更新一次。编委会成员在办刊过程中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助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期刊甚至还根据急诊医学的特点,将杂志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如中毒板块、心肺复苏板块、院前急救板块、灾害医学板块、继续医学教育板块等,由2~3个编委具体负责一个板块。 5.期刊的网站 互联网是国际期刊重要的工作平台,是期刊的编委、编辑等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以及作者、读者之间实现快速远距离交流的工具。[2]每本SCI急诊医学类期刊都实现了编、审办公网络化和自动化,配有独立的网站,并与相关领域的学会、数据库等网站链接。每种期刊都在网站上现刊和过刊的内容,绝大部分的过刊都是可以免费获取的,有少数几种期刊就连现刊也可以免费获取。 二、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评价指标 1.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3]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2010年影响因子居前10位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见表1。在这10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2的有6种,占23种急诊医学类期刊26%。除3种期刊2010年的影响因子较2009年有少许下降外,其余都比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排名第1位的《复苏》杂志2010年影响因子比2009年增加了1.465。与2009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期刊新收录了3本新杂志,分别是《急诊》《、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影响因子分别排名第3、6、10位。 2.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表2为2010年被引频次居前10位的期刊。由表1、表2可知,总被引频次的排位基本上与影响因子的排位一致;《复苏》杂志总被引频次增幅最多,为3621次,这导致其影响因子排位第1。在被引频次居前4位的期刊中,影响因子都大于2,可见总被引频次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 3.发文量 发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特点和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是掌握该学科在某一阶段研究趋势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2010年急诊医学类SCI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见表3。表3显示,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中,只有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前10名之外(包含2010年新增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从总被引频次看,只有2种处于10名之外。这说明,发文量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即发文量越大,其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相应地提高。 三、对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启示 1.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科技界学术交流的频繁,在国际科技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科技论文产出量逐年增加,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显示,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从2008年的11.67万篇(占全世界年度SCI论文比例8.8%),2009年的12.75万篇(占全世界比例9.8%),到2010年的14.84万篇(占全世界比例10.4%),连续3年全世界排名第2位[4](见图1)。 2.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现状 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15种急诊医学类期刊中,大部分期刊名都冠有“中华”(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如《中国急救医学》)或某个地区(如《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几乎所有的期刊都是以院校、研究所或学会为主办或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提供办刊经费、办公场所以及办刊人员,集编辑、校对、发行与一身;所有期刊90%的编委、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普遍偏低,2009版和201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急诊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497、0.539,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992、1181;[5][6]在15种急诊医学期刊中仅6种期刊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三点启示 启示一:科技期刊要重视队伍建设的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包括论文质量的国际化、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编排格式的国际化、编辑标准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以及印刷质量的国际化和入选检索系统的国际化等。SCI急诊医学类期刊,无论是刊名,还是作者、读者、编委的组成,都是国际化的。而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们虽然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践行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理念,[7]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视野还不是很理想。我国急诊医学期刊虽然在形式上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版式,重要论文均加有英文摘要,但是在其他实质方面,如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等还比较薄弱。因此,作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同时也有责任加强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的进度,以尽快提高中国急诊医学期刊在国际大舞台上应有的地位。 启示二:办刊队伍的专业化。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期刊还是在走“编辑办刊”的路子,而编委会,包括主编、副主编,在办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有的甚至只是挂名,这对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的期刊应该与国际上优秀期刊一样,明确编委会的职责。一个负责任的期刊主编不仅要在本学科领域有很高的威望,还要有充分的影响力和组织优秀稿件的能力;编委会的组成不能单纯以人员的知名度作为标准,同时也不能过分追求数量。编委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是期刊得以顺利运作的最大保障。 启示三:加强信息化办刊建设。科技期刊要实现国际化这个目标,就必须走信息化之路。这就要求期刊不仅要实现出版的网络化,还要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系统,形成读者、作者、编辑部、审稿人互动交流的大平台,促进期刊内部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无界限的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8][9]期刊信息化是期刊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我们从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看出,这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都已经上网,并且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尚待加强。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要熟悉网络工具和掌握网络信息采集技术,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这样才能随时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抓住有用信息;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以增大发行并加快传播。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人文素质教学措施分析 作者:邹兵 邹娟 单位:安徽省蚌埠医学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实现了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超越[1]。新医学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仅有生物因素,还包括社会与心理等诸多因素,因此医学研究对象必须建立在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上,不能忽视两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学内容及模式与其同步发展,人文相关知识在医学生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2]。以人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对象既决定了其服务领域的特殊性,也表明了全科医学是相当人性化的学科。全科医学专业人才既是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健康与疾病咨询的服务者、教育者,更是社区居民的朋友。他们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质[3]。因此,加强和改进全科医学人文素质教学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4]。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的涵盖面很广,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科学技术、艺术修养等属于其主要范畴[5]。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并非单纯的疾病本身,而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医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离开了人,医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医学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疾病防治的服务,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体现出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品质的过程。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成为人文医学的精髓。医学的研究范围已由单纯的生物学范畴拓展到生物、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领域,形成一个体系严密、内容广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探讨和关注的重点[6]。 2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医学是一门以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服务为目的的医学学科。由于全科医疗能为居民提供“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的医疗服务,全科医学在卫生经济学上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虽然与专科医师一样,全科医师也属于临床医学人才,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服务内容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医学服务于一体,服务方式更加强调人格化、连续性及综合性[7]。作为一个承载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医学学科,全科医务工作者更应该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为特征。在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医疗服务时,全科医生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全科医学应该是最人性化的医学学科,“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全科医学的精髓。近年来,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全科医学人才。但由于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8]。例如为了能够尽快到社区工作,全科医学培养中过于强调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不足。此外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校园缺乏浓郁的人文氛围等,都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对薄弱。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9]。 3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对策探讨 3.1转变教育观念,确定适当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引着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根据我国医学发展现状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合理确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目标。以人文知识教育为起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认识,提高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要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关爱,热爱生命、尊重患者、追求和谐、讲求公正。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保障患者的医疗权利、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满腔热情地关注、关怀和关爱患者,成为能扎根于基层、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 3.2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具体措施思考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分析全科医学的人文属性,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学的具体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3.2.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确保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人文课程体系包括以下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如《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如《电影欣赏》、《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适》等)、人文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体育舞蹈》、《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充分兼顾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四个模块有所侧重,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以必要、够用为原则,以强化学生的基础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医学素质为重点。 3.2.2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10]。第一,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第二,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课,既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立志成才的决心。第三,定期举办医学人文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3.2.3加强人文社会实践建立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学生志愿者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 3.2.4丰富人文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来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情境教学”等方式进行授课,教师主要起导学者的作用,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汇合,达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3.2.5改革人文考核形式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考核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像艺术欣赏等开放性、主观性较强的科目,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艺术、文学和生命的认识,引导全科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和相关课程专业教师打破专业界限,共同完成。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文素质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升,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知识面广、能扎根于社区、适应现阶段国情的、具有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技能为一体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因素 摘要: 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的进行需要优质合适的的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保障,体育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对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医学类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深层次认识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正确认识并积极构建良好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使之最大程度适应体育教学,为体育教学服务,对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构成因素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现代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更加充分认识到教学环境的优劣对学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它必须在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中进行,开展体育教学和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因素。良好体育的教学环境,既有利于体育教师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等行为。然而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又是一个被人们所长期忽视的因素,只有全面了解和研究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创造和优化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这对于提高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的界定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从学校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1]学校教育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是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学校教育环境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环境,或者叫人文的环境,因为学校教育环境的一切无不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意义,体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审美意识。学校教育环境又包含了许多层次和方面,而教学环境理所当然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体育教学环境是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诸多要素之一,也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体育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具有其自己特殊性。 2.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 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是普通类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类高校内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和社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几乎都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体育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体育教学环境有以下。 2.1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物理因素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主要有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学校室外运动场的绿化和学校体育场馆的空气通风、温度、采光、隔音、装修的色调等。河南省医学类高校地处中原大地,四季分明,夏天时气温通常高于30摄氏度,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室外体育运动和锻炼的积极性与动机;冬天时气温通常零下十度左右,并常常伴随着冰、雪、雨、雾霾等恶劣天气,也会对体育教学活动和训练造成困难;只有春秋季节最适宜学生的室外体育运动和锻炼。 2.2医学类高校育体育教学环境的体育设施与器材 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设施与器材是医学类高校体育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有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和其它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解剖、生理、生化、康复等实验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与锻炼时,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锻炼的场馆和不同的体育器材时,才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医体结合”的医学类高校的改革中,医学类高校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生化、康复等实验室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育与医学的联系,通过所学到的医学知识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医学类高校的资料信息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一定的有关运动的资料信息,所谓体育资料信息主要指在内容上对运动、健康进行宣传教育,对体育实时动态进行转播,对体育史料进行表达的载体,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途径。[3]医学院校的校园、教师、实验室和体育场馆中一般有很多体育类的宣传画、体育挂图和倡导健康的名言警句,这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受到感染,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供强有力的动机支持,并可以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 2.4医学类高校体育课的班级规模 体育教学的班级规模不宜过多,如果班级人数过多体育教师进行授课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区别对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班级规模较少也不利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降低。河南省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课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要求30人左右,一般不超过35名学生,因此,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提高课堂的体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 2.5医学类高校的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环境是指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即体育教育者及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大致包括三种关系:体育教师与教师、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三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关系,直接构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人际环境,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表现出和谐友爱,相互尊重、团结互助,会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积极地影响,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2.6医学类高校的校风班风 学校的校风和班风是学校和班级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构建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它具有很高的凝聚力量和规范力量。医学类良好的体育校风和班风可以自然而然的转变学生体育价值取向,良好的体育风气对整个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学习和运动氛围起到良性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素养。 2.7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课堂气氛 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体育教学环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学们对于一节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和学习热情一般来说都可以从体育课堂的氛围中体现出来,课堂氛围比较好的体育课,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希望能够较好掌握体育课程的内容。因此,创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的氛围,有利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体育教师即使掌握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情况,从而不断地调整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2.8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 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与计划的制定情况,由教学目标与目的、教学各项任务、每个年级体育教学内容、每项体育项目的课时分配以及体育成绩测试与考核的项目和要求等构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类高校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文件,要求体育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该文件要规定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秩序等环节,正确的规划体育教学的主体工作,指引着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总之,构成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是错综复杂的,从表面上看,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只处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他却以体育环境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影响的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系统的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体育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均能影响体育教学,因此,要正确认识构成医学类学环境的不同构成要素,持续地研究、发现它的不足,对医学类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不仅有助于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它还会影响到广大医学类大学生的体质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医学类高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更好发展。 作者:赵真真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院校医学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医学英语教学是医学专科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随着医学科学国际间交流的逐年增加,掌握好医学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英语教学工作,本文就医学专科类院校的医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医学英语;医学专科类院校;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一、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 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余悦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类论文: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是目前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该学科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总结近年来对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举措,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相信教学改革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动物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生物技术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免疫学基本理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免疫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的特点。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笔者在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统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系统性比较强,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串联。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免疫学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免疫学领域带了日新月异的变革,造成了现有的教科书很难跟得上其发展。以免疫学为例,免疫应答及其分子机理始终是免疫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近30年来对先天性免疫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抗原加工和递呈、免疫识别、免疫细胞活化以及信号转导进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淋巴细胞CD抗原分子超过了200余种,对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正在深入研究。我们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更新的科研创新点加入课堂讲述中,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保证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二、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讲述、传递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的新理论和新发现,保持免疫学教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的知识点多,且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免疫学的重要章节,我们采取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讲述天然免疫系统时,介绍近年来重要的热点领域———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介绍今年来新发现的其他类的一些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识别胞内细菌等感染的NLR和细胞内的病毒RNA识别受体RIG-1和MDA5,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的信号转导通路。如讲述T细胞和细胞因子时,介绍最近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向学生传授了这一类T细胞亚群的发现,完善了T细胞分化的途径,丰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细胞亚群的种类,增进了学生对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进一步了解。及时跟踪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 三、强化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往往由学院的教辅人员提前做好预实验,同时协助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试剂和实验材料。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学生缺乏对整个实验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观上的被动,造成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加入实验的试剂配置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符合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学实验室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实验进展,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部分同学在探索性实验的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强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免疫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以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以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灭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很多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及时将新颖性和实效性的最新研究内容放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严重,本教研室针对疫情的发展,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专题讲述,从流感病毒的历史、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融会贯通,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免疫学的知识、平日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实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开卷、闭卷、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客观的体现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课堂提问问题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免疫学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的加强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全面地紧跟学科前沿,开拓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改革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使之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性教学,使之适应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需求,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免疫学教学质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承宝 张永第 穆杨 杜涛峰 张毫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杨凌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三本毕业生离校工作探讨 一、毕业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 1.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当工作或被研究生院校录取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未来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近期没有任何烦恼的事情。这样就导致的学生的自我约束的意识松懈,觉得自己已经“解放”了,没有了任何的顾虑。所以就产生了一些反常的行为。 2.应届毕业生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是因为工作没有找到,或者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作为医学类三本院校,学生的就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社会上对医生要求的逐渐严格,以及对三本院校存在的一定的歧视,导致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期望值,觉得前路渺茫,进而产生了烦躁焦虑的情绪,做出了反常行为,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3.爱情、友情的分离产生的苦痛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同窗五年,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实习,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一起“祸害”小动物。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大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随着毕业的临近,同学聚会的渐渐频繁,同学们对这种情谊的浓浓的不舍油然而生。在酒桌上感慨旧时生活,兴起时慷慨激昂,情绪激动,在酒精的麻醉下容易产生反常的行为。 4.临近毕业产生的留恋伤感与对社会的未知的恐惧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平静、安逸的校园生活,面临着即将步入的社会大熔炉,他们可以说的上是一无所知。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迷茫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会引起学生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5.报复心理 个别学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是心怀报复情绪。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学习不努力导致成绩挂科或绩点不够而不能毕业,也可能是因为在校期间作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1.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每到毕业季的学期,在校园内广泛悬挂文明离校的宣传标语,发放“文明离校”倡议书,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生的思想,为学生树立文明离校的观念。加大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的宣传,积极召开师生联谊活动,渲染一种温馨和谐的毕业氛围。组织好毕业典礼,为毕业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邀请成功校友回校 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经验交流会,以优秀校友的成功案例来鼓舞毕业生,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就业。同时,校友们的丰富的社会经验也能够为那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减少对社会工作的恐惧感。并且要上毕业生树立一个“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坚定信念。 3.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毕业学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大学期间,能够被吸收为中共党员的同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毕业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针对文明离校的工作,应该发挥这些毕业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带动周边的同学,稳定学生情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组织开展临床技能培训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今后有很多的学生会走进医院,走上医生的岗位或者是和医学相关的岗位。所以,在毕业前夕,对毕业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通过培训,毕业生们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状态,能更好强化学生们的自信心,是他们鼓足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5.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除开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以及从事医疗事业的学生,还会有一部分同学从事于医疗卫生行业无关的职业。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就业指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独立的行业规则。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选择从事的行业进行分析,教导学生相应行业的行业规则,职业素质,以及未来的规划。 三、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重要意义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对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几项工作之一。 1.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毕业生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起到一个标杆、表率的作用。让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劲头。文明离校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保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持校园的稳定。 2.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面貌,职业素养,言谈举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医学类的学生,当下社会中医患关系的矛盾激化,对他们的个人修养以及职业素质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3.毕业生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毕业离校,可以说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蜕变。毕业生们要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之间身份的转变,要学会渐渐的撑起一个家庭。重要的是,他们要从青涩走向成熟。在这期间,毕业生要学会总结在校的学习经历,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更快更好的完成这次蜕变,他们在社会上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作者:施展 王成强 刘兆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医学类论文:高职院校医学类大学语文论文 1改革医学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医学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 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 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 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角色,学校应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渗透对医学生职业修养、职业品格和职业行为的教育。例如用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医学工作者。同时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地关注生命,铸造医者的大爱之心。 4结语 总之,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然而教学改革涉及教学观念、学科定位、教材及教学手段等要素。对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适合医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新型医学人才。 作者:王红亮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反思 教学组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编制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学生采用“分析前后缀”的方法,避免了机械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反应式、化合物命名以及附表中有机化学专业术语和基团缩略语,提高学生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为此,教学组分别编制了“常用有机化学术语”和“有机化学常用基团缩略语”等讲义,印发给学生。“常用有机化学术语”涵盖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重要的基团、种类、结构理论、同分异构、光谱、酸碱性和有机反应的名称、机理等,内容全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外文原版教材的阅读能力。第三,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分别进行专题讲授。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性强,集中讲解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规则,进一步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收到分散命名教学所达不到的、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在后续各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反复,潜移默化,95%的同学都能够对常见有机化合物进行英文命名。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反应机理难以理解,在学期期末专题进行复结,按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缩合反应、重排反应六个章节讲解,而且汉英双语比例为3∶7左右;汉语重点在介绍反应规律,英语重点在反应机理的表达式,克服学生畏难的心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双语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及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给枯燥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注入活力。教学组专门制作了一套“分子模型”PPT,将教材中涉及的有机小分子与球棒模型一一对应,并且标注英文名称,使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杂化轨道理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电子云的空间图形(见图1)、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立体有机化学(见图2)等许多的理论知识,除了一般彩色插图说明外,还采用动画电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本质及规律,使化学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活泼性。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双语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教学永远要以学生为本。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评价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更要是教学的根本,双语课的学习中需要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讨论,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3]。首先从思想上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敬畏和恐惧感。讲授之前,让学生在了解构词法和缩略语的基础上预习该章节中的基本内容和生词,特别是专业术语。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PPT中给出关键词或生僻词的中文意思,注意调整英语语速,做到吐词清楚、讲解到位,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课堂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鼓励学生提问,不熟悉的词汇允许中英文交替,循序渐进,头两周教学目的主要是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感到专业英语并不难学,大大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听英语、看屏幕容易产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双语授课中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想活跃,精力集中。课件中注意引入有机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先进性,特别是21世纪以后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绝大部分都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学生们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我们适当地要求学生针对现有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简单的知识模块,结合社会热点,分组讨论,轮流讲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对学生进行双语表达规范性训练,给予他们运用双语的机会,增强他们运用双语的信心,对有机化学的双语教学也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结语 双语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学难度要大大高于母语教学,教师备课负担重、上课压力大,这些都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只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做到双语教学与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大胆创新,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作者:郑颖平谭湧霞胡爱江周少红单位: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1.政治态度方面。目前,学生的思想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仍存在着一些困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有93.8%的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国际政治的变化,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由于他们切身体验到了农村的变化,这使得他们对我国的政治现状持肯定态度。被调查者中有96.3%的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抱乐观的态度。但一些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中有41.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有38.7%的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他们不是以社会形态是否进步、社会理想是否科学为标准,而是用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 2.心理素质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校学生的自立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残酷性,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降低,导致很多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 3.择业观念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信心不足,择业心态失衡。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感到无所适从。其中有41.1%的学生认为很难找到工作,有60.5%的学生认为学历、能力和专业是人才竞争的三个主要方面,对竞争的认识相对客观。 4.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愿意留在县级以上的医院,不愿到乡镇医院去工作。目前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的学生在签约过程中未能够遵守诚信的原则。 5.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但社会公德略显不足。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但在社会公德方面却略显不足。有98.1%的学生都能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父母做家务;而只有58.9%的学生乐于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公益劳动,有22.8%的学生表示受同学的影响会去参加,有8.3%的学生则表示对这类公益活动感到厌烦。 6.个体行为趋于理性。在社会现实和学校心理辅导的影响下,学生的消费、娱乐及助人行为趋于理性,有63%的学生不会去攀比,另有28.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阻止攀比现象。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温习功课、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看报等活动。很多学生表示在助人过程中会注意保护自己,体现了新时代的道德观。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还不强,心理调适能力较弱,在成长过程还存在一些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恋爱心理不成熟以及学习动力欠缺。 二、加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旨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医疗事业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基层医疗、医药和疾病预防事业提供服务。高职高专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素质结构和知识层次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与其他高职高专学生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加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工作经验,在分析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上好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在正确认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二是结合国内国际的形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使学生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性。三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回顾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凋零、政治动乱、军事溃败,见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辉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四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最广大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五是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使学生明白自从17世纪70年代英国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以来,社会制度的变迁就同政党制度的变化密不可分;要让学生了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的,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 2.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医德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这也由医疗卫生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然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在报读医学类高职高专时较为盲目,缺乏立志从事卫生医疗工作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医学职业道德,这就使得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显得更为必要。一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德技双馨”的医德教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开展优良传统医风的教育。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扁鹊、华佗、孙思邈以及现代的白求恩、林巧稚、赵雪芳、吴孟超等医疗行业楷模的事例。三是要选拔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教育者。要推荐和遴选“德技双馨”的医生作为从教医师和实习带教医师,创造良好的医德教育氛围。四是要始终抓好医德医风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新生开学典礼时要进行“医学生誓词”的庄严宣誓,并在教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环节始终抓好医德医风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高尚医德医风的重要性。五是要经常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我是患者的亲属”,以及“我善待患者“”患者善待我”的双向互动活动。六是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克服怕脏怕苦的不良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学生同其他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一样,在中学阶段大多不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忽略理性思维的培养,学习成绩较差,这也是导致他们考不上普通本科的原因。当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高专学校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珍惜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稳定心态。教师在为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改变他们在中学阶段养成的“重实践,轻书本”的不良习惯,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学好医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夯实医学理论基础,为将来更好地掌握更先进的医学应用专业技术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进行重视理性认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来自实践,来自前人经验的总结,能够为实践技术提供指导,具有拓宽人们视野的前瞻性作用。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更新思维方法,提高各门专业课程的成绩,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要引导学生用勤奋学习获得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关注本专业应用技术的前景,牢固掌握各种知识和本领,为将来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提供良好的基础;五是要做好“医学结合,医地合作”工作,开放教学资源,努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掌握高技能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4.以克服自卑心理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专业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社会经验较少,再加上他们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绩较差才来学校就读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是由主客观情况决定的,不是完全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个体的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要尽自己的努力,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而学好医学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身于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二是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班级集体活动。这些集体活动既要能拓生的活动空间,帮助其克服封闭、孤独的不良状况,又要能有利于学生增进人际关系,形成外向、热情、开朗、宽容的良好品质;既要能培养学生自强自主的精神,又要能培养其乐于助人的个性品质。三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实事求是。并在逐步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既能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态度,保持心理平衡。四是要有意识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要使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充足的心理咨询教师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五是要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教育)“精致化”,营造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心理素质教育要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实施,并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学校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 医学类论文:如何查询正规医学类期刊 1.鉴别刊物第一步,就是去国家新闻出版局总署的查询系统进行查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国内的期刊杂志行政部门,对刊物有鉴定的义务。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人员的答复:凡在查询系统里查不到的刊物,均为非法刊物。 新闻出版署的网站所有刊物都在这里查询 在网站的右中部位有的查询窗口,选择期刊查询。凡查不到的期刊均为非法期刊。比如:《中国教育研究》这个杂志,名字看上去好像很正规,但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不到,那就是非法。根本不用再去听别人的那些废话了。毕竟,国家出版行业的最高权威机构都说了非法了,那就肯定非法。其实,很多的当地职称评审机构对刊物的真假辨别也是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来定夺的。所以出现了某新创刊的正规合法刊物,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更新数据的时候被直接认定成了非法期刊,前几期的作者文章在评审的时候也被视为无效。 2.鉴别刊物第二步,去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网站查询刊物出刊记录。 中国期刊网或万方数据等期刊数据登录网站,虽非官方行政机构,但对国内的合法期刊基本都有登录。所以,如果是冒充正规期刊刊名的非法期刊,一定不会在中国期刊网的查询系统里查到,因为,那样就会有重复的名字了。所以,很多当地职称评审机构为了防止有假冒的期刊,又将"文章是否登录到中国期刊网"作为杂志真伪鉴别的重要参考数据。 值得作者注意的两点是:⑴并不是所有的正规期刊,在中国期刊网上都可以查询到。有很多的合法期刊,甚至很有名的期刊,在中国期刊网都没有登录。⑵并不是所有登录在中国期刊网的期刊都为正规合法期刊。介于特别原因,本站不对这类刊物列举。但确实是中国期刊网上有很多刊物,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里根本查不到。这类刊物均算非法期刊。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校舞蹈课程改革创新性研究 为积极响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与实践,很多医学类高校开设了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舞蹈实践课程,以培养具有高超医务技术和艺术素养的综合性医务人才。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医学专业的人文教学质量。由于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融音乐、舞蹈动作于一体,具有即时性、创造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对参与者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结构空间的想象力和动作行为的控制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塑造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医学生可以通过即兴舞蹈课程开发身体多方面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创造力与协作能力,促进身心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我国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创新型舞蹈实践课程进行初步研究。 一、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尚不成熟与完善,课程设置在目标和体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舞蹈实践课程为例,其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二是舞蹈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三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四是具有医学专业特点的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五是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总之,目前首都医科大学舞蹈专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开展舞蹈实践课程的系列改革,并探索创新性改革措施,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方位地考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除舞蹈形体训练课之外,应加强编创实践和舞动即兴环节的设置,并进一步与学生舞蹈团活动相融合。笔者认为,医学类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计入总学分,每学年设定专门的艺术实践周进行观摩与表演;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演出、采风与交流活动,特别是深入基层医院和医疗站点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再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提高医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准;最后,在节庆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一般的集体舞蹈项目在18课时6次课程的课堂是很难完成的。医学类高校应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热爱舞蹈的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入学生舞蹈团,以进一步提升舞蹈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目前医学类高校舞蹈教师资源匮乏,一所高校基本上只有一名或者两名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舞蹈实践课程除本校组织的活动、比赛、晚会与剧目排练之外,还需经常为师生提供国内外舞蹈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使本校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水准、开阔艺术视野、优化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与大师近距离接触而感悟艺术的真谛,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向新知、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三)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医学专业人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舞蹈实践教学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在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中,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合舞蹈的学科前沿动态与知识发展;聘请高水平的名师做舞蹈实践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同时将舞蹈专业特色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课件相融合。总之,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丰富多彩。通过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调动医学生积极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医务人才。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医学类高校应开设一些民间舞蹈实践课程。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独特、内涵深远、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医学类高校学生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了解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人文风俗有助于未来基层医务工作的开展。 (四)彰显学科特色,完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医学类高校也存在过分重视和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属性、忽视了其人文属性的现象,这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当今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医学类高校的教学体系。从事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教学的教师需熟悉医学专业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开展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舞蹈课堂,借助影音资料展示民族舞蹈艺术的鲜活内容,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第二,教师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仅要打动学生的感官,更要打动其心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唤起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提高其审美感受力;第四,结合医务工作实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的情境中,在获得极大美感享受的同时对医学专业产生较大的兴趣,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积极状态。 (五)结合医学专业实际,形成“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性培养与集体授课相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岗位分工细致,而且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舞种也不尽相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舞种的学习和掌握会比其他舞种更有成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古典舞、芭蕾舞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现代舞、民族舞和流行舞蹈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古典舞感兴趣的学生心思会比较细致,适合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如病案管理、医技科和药剂科等管理岗位和一些基础服务性医务工作岗位;对民族舞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临床科和护理科的工作;偏爱现代舞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科研工作,如理疗科;流行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反应准确迅速,更适合急诊科的工作,处理起突发事件会比较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挖掘和着重培养学生所擅长的舞种,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开发与拓展学生的动作语言潜力,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机会,以打造全面发展的医务人才。第二,培养医学生的舞蹈素养要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医务工作是一项对节奏要求较高的工作,工作流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同时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协调,音乐和舞蹈的训练能够弥补医学专业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如手术的操作流程、病人护理的流程等,都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舞蹈的训练中,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这有助于训练医学生动作的速度和精准度。在舞蹈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配合学生进行舞蹈练习,舞蹈动作要与音乐相融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肢体动作的再认识。第三,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舞台表演的艺术实践训练在增强个人心理素质方面作用显著。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扎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编排舞蹈小品,加强剧目段落与经典剧目的排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其多参加校园晚会,将实践表演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也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娱活动,这样的实用型舞蹈小作品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高技能、高素质、高情商。“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理念既服务于医学专业的技能教学,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实现了医学生从课堂到舞台的转变,还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医学类高校积极改革舞蹈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总的来说,医学类舞蹈实践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医学类高校在进行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本着以职业需求为先导的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热情与能力,在服务本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完成舞蹈实践课程的改革。笔者希望通过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医学生职业综合水平的作用。医学类高校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重要目标,探索出在信息化时代下医学类专业舞蹈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只有这样,医学类高校的舞蹈实践教育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作者:杨婧涵 商玮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 博州教研室王耀芳 [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方法,目前已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人在长期深入基层听课当中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使自己坐到“主导”的位置上来。尽管力避“满堂灌”、“填鸭”之嫌,也难免误入牵着学生鼻子转的误区,学生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似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不错。其实这些并不能作为断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优劣的根本依据。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总喜欢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零散的。 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讲《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她认认真真地领着学生分段,讲解每一段的段意、写作方法、中心思想,该讲的全都讲到了。学生听得倒也认真,按要求回答了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听完后,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么好的一篇课文,让这位老师残酷地给支解了。学生没能跟作者一起乘着小船去领略“鸟的天堂”在傍晚时分和太阳升起时那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象,错过了一次难得的陶冶性情的好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例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教师是否可循着该文的思路(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喝不着,怎么办呢它想出办法来了它喝着水了;)再设计几个情景让学生去思考①瓶子旁边没有石子;②瓶子很高,乌鸦站着嘴伸不到瓶口;③乌鸦已经累得没有捡石子的力气了。学生也许会想出许多可笑的甚至是荒唐的办法,让乌鸦喝上水。学生回答的是否合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如何才能具备“主导”的能力呢?本人曾经听过钱梦龙老师讲中学语文课,钱老师教学中的“主导”能力令人折服。我们感到,钱老师训练的学生,真正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当然我们大多数教师的能力,无法与钱老师相提并论,但我认为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主导”地位,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要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底蕴。小学语文教师同样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因为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处理教材是否恰当,对一些关键问题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也是建立在这些方面之上的。一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但是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层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深入浅出地把握住课文的关键所在。他就会把课文支解得支离破碎,影响教学效果。 2、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勇于吃苦的探索精神。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相信你的学生具有做学习的主人的能力,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抑制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只有靠学生自己在读写实践中逐渐转化。教师的作用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实践联系起来,起一个桥梁作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是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单靠“拿来主义”,借助于“教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精心研究后设计出来的。而决非漫不经心地随口而问。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所以,教师只有不怕吃苦勇于探索,乐于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 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 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 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 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 ,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 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 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 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 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 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②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 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 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 —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 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 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 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 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 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 和。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 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 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 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 、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 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通篇所写的景物,全在这“雄伟” “瑰丽”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峡山势的峭拔、惊心动魄,水势的凶猛势不可挡;也含蓄地反映三峡色彩的缤 纷和神话传说的美丽动人。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 心。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 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如《藤野先生》一文和重点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 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 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 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对重 点段落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 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 升华。《藤野先生》一文,在进行局部的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如作 者为何去日本求学?为何离开东京去仙台?又为何离开仙台回国弃医从文?这样才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 篇文章不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追述了作者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更表 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 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 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语言—思维—语言”与 “具体—概括—具体”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 内容。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 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 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 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 “说”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 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 》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 。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 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 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趋势与阅读教学 如果说96年中考是对全省初语义务新教材学习情况的第一次考查,那么,97年由各市(地)根据具体情 况自行命题的中考,更是对我省初语义务新教材学习情况的一次更大规模、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其中命 题,必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二年的中考命题的追踪研究及趋势预测,对初中语文 教学来说很有必要。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着重谈谈这二年来中考语文阅读题的趋势及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 。 从96年全省统一命题到97年各市(地)自行命题,阅读试题呈现出下列明显的特点与趋向。 一、三大块文体同时出现,重视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 二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均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同时出现。如97年各市(地)自行命题中现代 文阅读部分均选取了记叙、说明、议论三段文章,用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未发现单独考查一种文体的 。文体不同,设计的题目也就不同,“以体设题”在所有的阅读试题中都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体知识在考查 中占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如记叙性语段,是多从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的角度 上进行考查;说明性语段多从说明的对象、特点及说明的方法上进行命题;议论性语段则多从论证的中心、 论证方式、论证方法来进行考查。这一趋势表明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已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着眼点。 这也是符合平时教学与中考考纲要求的。可以预测,重视对文体特色的考查,在今后的命题中将更为明显。 二、比较阅读题十分走俏。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比较阅读题是近年来高考 与中考反复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和形式,并呈上升趋势。97年十一个市(地)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七个市(地 )出现了比较阅读题,占64%左右。比较阅读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同中析异,异中求同,思想内容可以比 较,表现形式也可以比较,还有人物、事物描写的比较等等。从97年各地试题综合起来看,中考中比较阅读 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同一体裁,相同题材,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如金华、衢州二市试卷中选择一段描 写西湖苏堤之美的语段与一段描写天山天池之美语段的比较。二是同一题材,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作品的比 较。如宁波、舟山二市试卷中选了高尔基的《海燕》与鲁彦的《听潮》中两段赞美大海文字的比较;绍兴市 、湖州市试卷中《今》与《匆匆》两段文字的比较。三是同一作者同一篇文章,不同段落的比较。如《故乡 》中两个语段的比较。四是同一作者不同时间作品的比较以及同一作者作品的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等等。比 较阅读题受到重视的原因是新教材非常重视比较阅读,专门设立了比较阅读的单元训练;另外,比较阅读题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今后,比较阅读题肯定还会引起人们更广泛的重视。 三、重视了对文章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整体,指的是对文章(语段)进行宏观的把握与考查。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背景材料,文章的主旨、 层次,以及为表现主旨所采取的艺术手段、方法的总的了解与考查。过去几年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上,常常把 着眼点单纯放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如关键的字、词、句及细节等的局部考查上。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整体理解、整体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近年来,命题者则强调考查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从过去的字、词 、句的考查,转到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对文章及表现手法的整体考查。97年各地的阅读测试题中,有不少 是从整体考查的角度来设计题目的。如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与顺序的把握。明中心,则必须掌握利用中心句 、关键词、综合各部分的意思;理层次,则必须掌握按时间、方位及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来划分层次的能 力。所有这些,都要求考生能对整段、整篇的整体了解与把握。 四、课内为主,适当地延伸课外。 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命题一向局限于教材基本篇目的精彩语段,因此,范围狭窄,容易猜中。还容易 助长平时教学中题海战术、猜题、押题的风气,对教学与考查都带来不良影响。鉴于此,近年来,中考现代 文阅读中,命题者则采取“以课内为主,适当向课外延伸”的原则,适当地选取一定的课外材料进行命题。 97年我省11个市(地)的中考试卷中,课外阅读材料均占阅读测试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即一般三段阅读语段 的考查中,有一段必来自课外。如杭州市仅二大题,其中一大题来自课外,占了5%。上海市现代文阅读材料 ,全部来自课外, 他们认为坚持用课外材料编拟试题,是为了了解、考查学生课内学得的知识能力向课外材 料迁移应用的实际水平,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可以预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命题方向,必将成为一 种趋势。当然,选择课外材料应有一定的原则,其难度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与教材相当,合乎教学指导纲要 与考纲,不能像高考那样完全摆脱课文来命题。 五、主观性测试题增加,特别是简答表述题的大量出现,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考查引起高度 重视。 过去大量阅读试题是在考查拼音、标点、文字、句子、修辞及文学常识等方面,把基础知识考查与阅读 能力考查混为一谈,而且基本上是选择题与判断题。这样,一张语文试卷除了作文以外,基本上不需要动手 动脑,不需要书面表达,只需勾勾划划就行了。忽略了对考生的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检测。近年来, 这种命题之风遭到了广大语文教师与语文工作者的抵制与指责。97年我省11个市(地)现代文阅读考查基本 上改变了上述做法,重视了综合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题目设置大多采用主观性的测试题,重点 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应用、评价能力等等。如97年金华、衢州两市的现代文阅 读试题,共三大题,12个小题,只有二道选择题,占24%,其余均是填空与简答题;杭州市共二大题,8小题 , 全部是主观性的简答题。全部题目都需开动脑筋,进行概括然后书写出来。当然,简答题的增加,会给改 卷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这将是今后阅读题命题的方向。 六、文言文试题全部出自课内,覆盖面广,形式多样。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及《考试纲要》的要求,97年11个市(地)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全部 来自课内教材,这是初中阶段对文言文规定的要求所决定的。但试题比以往全面、广泛,题型形式多样。大 多数市(地)试卷除选取一段文言语段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外,还有大量的其他形式的考题 。如古今意义的比较,实词、虚词的理解,填空,默写及翻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市(地)的文言文阅 读试题也同样出现了主观性的简答题。如在阅读《晏子使楚》中“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一句之后,说出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在考生阅读《愚公移山》二段落之后,要求用15个字概括愚公移山时所面临的困难,并分析愚公所表现的 决心和信念。在文言文的阅读考查上也同样重视了概括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 有鉴于此,在今后语文阅读教学与复习中,应抓以下几点: 一、依纲抓 本落点。“依纲”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和《考试纲要》进行教学与复习。“两纲”对现 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均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做到师生心中共同有数。“抓本”即凭借课本,挖掘课本, 扩充课本。命题的内容不得脱离教材,超出教材,且是学生学过的内容,这是中小学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 “落点”是指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中的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要逐条逐项落实到实处,并能举一反三,特别是 理解、分析、综合、评鉴四种能力。 不管试题内容及题型如何变化,阅读复习都应依纲抓本落点,以教材为主,不脱离课本。这是因为教材 中的精彩语段本身就是中考阅读测试的首选目标,特别是中考纲要中所指定的100篇规定篇目, 中考中阅读 测试题3/4来源于此,即使有来自课外的试题,也是“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所以,首先应紧扣教材 ,特别是100篇规定课文, 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对于其中的重点语段, 应对照“两纲”要求,在平时教学与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接触,细心揣摩,分析、比较,从中找出特点及 规律,并形成阅读能力。其次,也可选取少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第三,对于“两 纲”中要求默写、背诵的优秀篇章和语段,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该默写的还要会默写,尤其是文言文 。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更多的是要借读、记、背去潜移默化,去积累。在初三授课结束以后的复习,可 只抓《考纲》规定的篇目中精彩语段,适当作一些精选的试题进行复习。 二、加强整体感知能力训练,重视先导知识的作用。 阅读活动虽是始于一词一句,但对读物的认识却是以整体感知作为起点。这是接触读物之后所获得的最 初的、最直觉的印象,也是最感性、最自然、最清晰的印象。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人的阅读 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无论平时教学还是复习训练或是考场答题,都应从整体入手去阅读、把握。只有从 整体上进行阅读、明白作者的意图,命题者的着眼点,才能把握了解阅读题的基本途径。即使是词、句的内 容,也要从整体把握,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加以感受、比较、体会,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理解、领悟。 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应考中应重视有关文章结构知识,文体一般知识,语言知识等先导知识的教学与训练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与应试。 三、各种文体同时抓,文体特点尤重要。 由于中考阅读试题几种文体同时出现,平时教学与复习应同时训练对几种文体的阅读能力。要对照考纲 中对现代文、文言文的不同要求进行复习与训练。复习时,尤其要突出文体特点,应将平时所学的各种文体 知识进行归类,从全局上掌握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然后将课本中的课文归类到所属的文体之下进行复习。 在应试中,要教育考生首先要明确所阅读材料的文体,然后回忆相关的文体知识,便于正确答题。如对议论 性的段、篇,就应回想到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等等。 四、改进阅读训练方法,遵循科学的解题思路。 目前阅读训练中,存在着两种弊端,必须克服并改进,一是以讲代练,二是以题带练。阅读训练的主体 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阅读能力是学生“练”出来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课“听”出来的。平时要努力克服一讲 到底的讲风,特别是在复习时还滔滔不绝,昏天黑地,不得要领地讲解;要指导学生自读,培养自己读懂文 章的能力。对于练习题,要适量并加以精心设计,做一些适量的练习题,其目的是增加阅读实践和检查阅读 能力。 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是多角度、多面、多层次的;其题型是多种类、多式样、多要 求的。如何指导考生遵循科学的思路,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整体,抓住要点,完成答题是 大有讲究的。首先应吃透材料,审清题意。对于阅读材料(包括正文、小题)要读懂、弄通、吃透,然后弄 清命题点、题目的来源,要考查的能力和答题的要求。其次是整体把握,高屋建瓴。读懂正文,理出全篇结 构,弄清全文脉络。三是上挂下连,前后呼应。答题时要顾及上下句,前后文,上下配搭,前呼后应。有时 要从前文中找答案,有时要从后文中找答案,不能不看具体语境而只围绕提问去抽取片言只语或断章取义。 四是按照要求,不增不减。如题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中心论点,那么只能用一句话,不要以为答得越具体越 好,结果是你写得越长,反面失分,吃力不讨好。又如题目要求指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一个例句,有的同学 为了显示自己所谓“实力”,结果写了几个例句,不仅增加了失误的机会,也违背了题意,反而弄巧成拙。 凡此种种,在平时或复习时,均应细加指点。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 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结语: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途径 [作者] 余黎升 [内容]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巧设一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如教《我的战友》一课,在分析烈火烧身一段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想平时自己被火烫了是什么滋味,从而体会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多钟头的情况下所表现的巨大忍耐力,转而问学生:“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能因为自己而暴露目标。”有的说:“当烈火在他身上燃烧时,他完全可以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焰。但他想到这样做会使整个作战计划和潜伏部队遭到破坏,所以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肯动。”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完整深入。这时我就追问:“你们怎样知道当时是这样想的呢?”有的学生答出:“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能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像个巨石一样一动不动,正说明他心中是这样想的。”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高潮。他们被的高尚品质所感动。 通过比较,激发思维。 我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出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都用来表示时间,但有什么不同呢?前句中的“才”是指烈火在身上烧的时间太长了;第二句中的“才”是指战斗的时间很短,才二十分钟就取得了胜利。说明战友们为了给报仇,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体现战友们英勇战斗的精神。通过比较,学生知道同一个“才”字同样表示时间,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迥然不同的含义。 通过综合,激发思维。 如教《鸟的天堂》这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一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哪几个条件促成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巢?”学生会说:“很简单么,书上都讲了,农民不许人们去抓它。”“你肯定只这一点吗?”学生继续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了答案。有的说,船划到近前的时候,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就是说,这棵榕树遮盖面积很大;有的说,这棵榕树的干和根很大很粗,看起来像很多株榕树伸到水下;有的说,树叶很茂盛,每一片树叶上都好像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就是说,这棵树枝茂叶盛,是鸟的藏身处;还有的说,作者早晨看到榕树上鸟多,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鸟在“天堂”尽情地活动。接着我反问道,巴金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这么想的呢?从课文中看,农民不许去捉不是唯一的条件,显然,需要许多条件才能保证很多鸟在那里做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特点,设计问题,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虽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应试教育也依然存在,学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股脑儿地“费尽心机”、苦口婆心,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运手考个理想学分,这无异于让学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机器”。 这样下去,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在他们好奇活泼的心灵种下了苦果,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我浅谈几点感悟,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要让学生喜欢“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一般说来,要让一堂阅读教学课堂成功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导语的设置上是很讲究的,导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因地制宜、清楚恰当地导入,同时又能吸引学生步入课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导入时,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大年三十,要过年了,同学们心情怎么样?你们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当然很高兴了,可以得到父母亲人给的压岁钱,可以吃许多鲜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开心…….)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们一样过得开心幸福吗?(学生产生猜想)就让我们带着疑惑进入课文学习吧!”这两则导入,后面一则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师的导语不单单只是课文开篇的导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的引导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语。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读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学生对文本多读的重要性。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不要只偏重知识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一篇文章既要让学生从中学到基础的文本知识,又要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我在教学《聪明的使者》一文时,一学生读后质疑到:陆东赞怎么会这么聪明?我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大家纷纷发言,认为陆东赞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知识面广…… 等等,的确,我们不能只在乎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探究 “三点三路”教学法综合了许多教学法的优点,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学水平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市进行“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实验已将近五年。这期间,我们听了不少有关的课,多次参加了有关的研讨会。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谈点体会。 一、理解“三点三路”是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基础 弄清“三点三路”的意思,是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前提。何谓“三点三路”三点就是重点、难点、特点;三路说是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 “重点”指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着重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及其关键部分,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指通过对重点内容的教学来进行智力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难点”指问题不容易理解,掌握有困难,解决难度较大的地方。就阅读教学而言,一方面指文词艰深、语句曲折、含意隐晦的内容和语段;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时思想受阻,训练受挫,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知识点、训练点。“特点”指事物本身特有之处,独特的地方。就阅读教学而言,指课文的写作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不同体裁的文章,固然风格迥异;就是同一体裁的文章也各有韵味。如:草原写景富于想象,第一场雪写景富于联想;将相和用三件事写人,以组装的形式表现中心,景阳冈以一件事写人,一气呵成,人物形象同样栩栩如生。抓住课文的特点教出特色,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作者思路,指作者的构思,思考的线索,文章材料的安排顺序。教师教路,指教学的基本思路或平时所说的教学结构(教学步骤或教学过程)。学生学路,指学生的学习步骤,过程、方法,也指某项知识的方法规律。 “三点”是钻研教材的基本点,“三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路线。三点之中,重点、特点是相对固定的,难点是相对变化的、因人而异的。三路之中,作者思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三路巧妙贯穿,创造性地落实到学路中,就可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三点三路”教学法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最基础、最简明、最切实妥当的模式之一。 现以小语第二册第26课《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作简要说明。这一课的重点: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即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难点:理解壁虎尾巴的作用和特点。特点:(1)借尾巴三段话,结构相同,内容相似;(2)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明写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暗写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思路:尾巴断了—借尾巴—尾巴长出来了;或借尾巴的原因—借尾巴的经过—尾巴长出来了;或借尾巴的原因—借尾巴的经过—借尾巴的结果。教路:以第二课时来说,重点讲读第三节,小结学习方法:读—看—想—画—议。学生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师生共同解决课后问题1之(3)。学路:整体说是:读—看—想—画—议;另外是学习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暗写与明写结合这方面知识的方法规律,但因对象是低年级学生,不能讲得过多,应侧重在字、词、句的训练,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掌握“三点三路”教学模式是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关键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是应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 “三点三路”教学模式或教学结构是:辨点探路—解疑上路—深思识路—隅反拓路。 “辨点探路”的“点”是指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路”是指作者的思路,也指教者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初读课文的常规的方法。就教师而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提示学习方法,要指点学生自学;就学生而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师提示的学法自学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辨点探路。 “解疑上路”的“疑”是指学生提出的在初读课文时不易解决的疑难问题,以及教师设置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问题;“路”侧重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回顾小结的学习方法。就教师而言要提出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主要问题,要组织学生读议分析、评价、小结;就学生而言,要认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认真讨论,积极答问,以达到理解和掌握课文有关字词句段,进而理解和掌握内容的目的。 “深思识路”的“深思”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思中心思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思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特色;深思精彩片断,品尝精妙之处。“路”侧重指理解和掌握某项知识的方法规律。就教师而言,要围绕文章中心和特点提出问题,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学生而言,要回读课文,要分析综合,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以及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规律。 “隅反拓路”的“隅”就是类比,举一反三;“拓路”就是把在深思识路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既有巩固强化的作用,又可以迁移拓宽知识面。就教师而言,要设计有关的训练,并检查评析,同时要适当布置有关的课外活动,把知识迁移到课外。就学生而言,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作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并形成技能,同时要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 三、注重几个有关的问题,灵活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 阅读教学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除了要理解“三点三路”的意见和掌握教学模式内容和特点之外,有几个问题需要恰当处理。 (1)要注意年级特点。就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丰富,理解能力比较强,可以直接尝试辨点探路,“三点三路”的知识可以多讲一点。低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少,理解能力也比较低,不必直接辨点探路,可以教师点明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半扶半放,引导辨点探路,写作特点要讲得适当。 (2)要注意教学一课时与教学一篇课文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一课时授完一篇课文是极少的,“三点三路”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按教材和课时实际安排好,多数要从教学一篇课文的整体来考虑,不强求每一节课都要完整地体现四个环节。 (3)注意处理好同其他教学法的关系。教学法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我们在运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同时,要恰当地用好其他教学的精华。有些教材不十分适宜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其他教学法为主。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得法应理解为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渗透品德教育,发展智能,提高素质。模式不可成为定式,因为教者和被教者的认识水平有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又要适当地调整某些 教学环节和步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学模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教学阅读课,要从本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来考虑,教者要认真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作者思路,以此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重视学法指导,重视智能发展,重视有机进行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这些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三点三路”教学法。 《广西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虽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应试教育也依然存在,学生的高分仍然在升学中不可取代,为此家长要求学生考高分,学校要求教师抓高分,教师教导学生考高分。部分教师在受外界“分数评价”的影响下,在教学中对学生一股脑儿地“费尽心机”、苦口婆心,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再三分析、再三强调、再三讲解、再三练习巩固,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知识”,考试也许会得心运手考个理想学分,这无异于让学生成了“消化面包的机器”。 这样下去,学生就会越发讨厌阅读,本身枯燥的阅读教学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一种枷锁,从此便在他们好奇活泼的心灵种下了苦果,学生畏惧阅读的心理由此产生,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的教学关系随之步入了紧张而又不和谐的局面。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我浅谈几点感悟,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要让学生喜欢“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一般说来,要让一堂阅读教学课堂成功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导语的设置上是很讲究的,导入的方式很多,但如何在课文教学的开始因地制宜、清楚恰当地导入,同时又能吸引学生步入课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开篇导入时,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大年三十,要过年了,同学们心情怎么样?你们在年三十都做些什么?(当然很高兴了,可以得到父母亲人给的压岁钱,可以吃许多鲜美的食物,可以玩得很开心…….)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做些什么呢?她跟你们一样过得开心幸福吗?(学生产生猜想)就让我们带着疑惑进入课文学习吧!”这两则导入,后面一则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教师的导语不单单只是课文开篇的导语,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的引导都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语。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通过多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读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学生对文本多读的重要性。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发展,阅读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不可盲目,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信息、同类文章等的相关资料书籍,丰富知识面,扩大阅读视野,以便在学习课文时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掌握良好的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不要只偏重知识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一篇文章既要让学生从中学到基础的文本知识,又要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好奇、新颖的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老师都无从回答,当问及这些问题的来由时,往往听到的回答是从某某书上看到的,某某杂志上知道的之类。这些都是课外阅读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阅读量的明显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知识面的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在调动学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深入理解分析,交流反馈,汇报总结。我在教学《聪明的使者》一文时,一学生读后质疑到:陆东赞怎么会这么聪明?我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大家纷纷发言,认为陆东赞善于观察,认真细心,知识面广…… 等等,的确,我们不能只在乎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要让学生学会“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因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第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 第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鲁迅小说解读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一、遵循原则,重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 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文学文本,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文学的属性,尽量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作者、编者的意图。过去对鲁迅作品,很多教师在解读过程中,总是按照统一标准来阐述,过于拔高道德要求,忽视了作品的文学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忽略了学生独特的个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惰性。因而,教师在解读文学作品文本时,需要遵循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小说,教师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文学角度,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教师对鲁迅小说的作品解读才会有效,学生的理解才有可能更加深入。 二、提倡思辨,开放鲁迅小说的多解性 诚然,当前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偏见。鲁迅作品为何难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所处环境与鲁迅时代脱节,对动荡年代缺乏最真切的感受,从而造成思想理解的隔阂。毕竟无论从艺术性,还是从思想性来说,鲁迅作品都是无人可及的。因此,要想让鲁迅作品真正变得易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进入鲁迅那个时代。当然,这就对教师的启发引导、科学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鲁迅小说,对那个特定年代的思想产物,要鼓励学生采用多元方式对文本进行思辨,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正如章熊所说:“阅读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承认它的‘多解性’。” 三、创新思维,解读鲁迅小说的差异性 理解作者,往往不能囿于一篇文章,毕竟作者所描述的对象,是立体的、多元的,作者不可能在同一篇文章或者同一部作品中完整地透彻地阐述他的思想。因而过分地局限于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分析其思想性、写作技巧,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在解读作家作品时,最好的方法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即整体性比较解读,在相互对照中去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比如学习鲁迅,就必须了解鲁迅的“散点透视”的写作笔法,通盘考虑鲁迅不同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人物形象,在相互对照中去理解、去品味其中所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同样他们对鲁迅小说进行创造性理解时也会形成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却是他们自身理解鲁迅、走进鲁迅小说的基础。当然,要进行创造性阅读,除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外,更重要的还需有怀疑精神,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从而通过讨论去辩证分析,形成自己对鲁迅小说独特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品读鲁迅小说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观点。只有在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才能真正让鲁迅小说在现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论文 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下,良好的情感,不仅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调适心情,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严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粜米》一文农民的感情经历了由满怀希望大失所望满腔愤怒陷入痛苦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旧时代农民这一形象命运的悲剧性。 3、把准动情之点。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穷人》一文末尾部分,渔夫归来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时与桑娜展开的对话部分耐人寻味,使人震撼。透过“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穷苦人民的一颗纯真、善良之心。 4、辩明情感差别。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我的战友》第七自然段,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烈火烧身时,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烘托了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让学生细品情感的迥异。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一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我的战友》,在理解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时,还应引领学生联系到“抗美援朝”这一时代的背景,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高度上来认识人物的伟大形象。 2、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动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时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3、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一分试验田》中,彭总和“我”进行对话时说:“这一分地可不简单啊,少说也能产个千把斤,几千斤。”教学时,可以抓住加点字词,重音朗读,读出讽刺挖苦意味,便可体会到彭总对“浮夸风”的憎恨之情。教者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 4、比较体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5、设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李吉林老师最善于设境生情。她执教《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领学生荡舟漓江,体悟山水的美景,较成功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感知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以《小音乐家杨科》为例,杨科偷摸小提琴,被发现,遭毒打,课文中并没有作出过多的描述。但从“骂声”、“鞭打声”、“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等表声词汇上,可以推测猜想到杨科遭了一顿打。这些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泻情欲。这时,教者可适时指导学生扩展说练,描述杨科遭毒打的情形,表达自己对小杨科的同情和爱怜之心。 “泻情”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泻情点”,根据课文内容、主旨的需要相机地创设好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 综上所述,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蓄情”是前提,“酿情”是延展,“泻情”是最终目标,遵循了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促使情感教学的优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电化教学 一、运用电教媒体,加深字词句的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必须通晓字词、理解句段。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 如教学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时,同学觉得“极目楚天舒”的“舒”字不好理解。许多同学则理解为放眼望楚地的天空心里非常舒服,而写词的本意却是放眼望去楚地的天空十分开阔。为此我制作了一幅主席横渡万里长江的彩色投影片,湛蓝的天空,蓝蓝的江水,海天一色,主席边畅游边仰视苍穹。有时还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激发情趣,掌握了字词含义,读懂句子,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电教媒体,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读固然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但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诗歌,如能运用电教手段,阅读后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很理想的。 比如,的词《沁园春·长沙》描述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物。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制作了一幅图画,面面有红枫尽染的群山,有江上行驶的大小船只,有翱翔于长空的雄鹰,有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泳的鱼儿,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主席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叹是多么自然、精当,为了阙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又作了铺垫。 再如对寓意深刻的文意,单纯地读课文,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稻草人》一文,一般学生读此文只是注意其中热闹的故事,不能很好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于是在教授此文时,我绘制了四幅投影片:一幅“稻草人”,二幅“可怜的老妇人”,三幅“拉鱼网边上躺个病孩子的渔妇”,四幅“投江自尽的青年女子”。参看画面,边教学生反复读课文,边播放一首曲调低沉、缓慢,表现悲伤憎爱分明感的乐曲。许多同学产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感,以为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老妇人、渔妇、年青女子,课文读得感情异常逼真。许多同学被文中情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除对文中人物悲惨命运表示深刻的同情外,并能指出人物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制度造成的。可见通过录音和投影手段已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了叶圣陶先生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电教媒体,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一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通过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掌握。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而且也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矗如在教方纪的《三峡之秋》一文时,我绘制了秋日的早晨的三峡情景片、中午的三峡情景片及晚间的三峡情景片。三幅投影片配合教学,并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阅读,认真朗读课文。通过对三幅投影片的观察和对课文的领会,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再通过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掌握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知识。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学得积极主动、扎实深刻,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这样就逐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表现出待提升的状态,所以不能单一地开展灌输式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地朗读,由此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发展中,针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一名小学生在将来都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必须将细节上的教学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在分数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将小学生的素质进行稳固。今后,必须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被占用 小学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朗读时间被占用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教师将问题归结于学生理解不充分,自己必须不断地讲解。但是,这部分教师并没有注意到,也许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并没有在教学上开展多元化的尝试,直接对学生本身的发展和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教师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当中,不考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将正确的观点、答案等进行阐述,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直接听取教师的看法,在自我学习上出现了迷失的情况。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朗读时间被占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开始进行自我规划,而教师在课堂之上的强加干预,完全将自我作为教学的中心,强制性要求学生来配合自己,导致朗读时间不仅仅被占用,更是完全地被吞并,无法在最终的教学上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例如,很多小学教师因为自身的资历比较老,所以总是通过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表现出的主观性非常强烈,根本没有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对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教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的,这对语文教学任务构成了威胁。2.对于朗读而言,很多教师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被领导审查,因此每一节课都会开展朗读教学,但这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始阶段的初次朗读,效果不佳。更甚者,在校领导巡回审查的过程中,专门做表面功夫,学生虽然朗读声音较大,但是在巡回检查结束以后,直接要求学生停止朗读,继续开始其他的教学。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对学生的朗读构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而教师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持续性的恶性循环。 (二)朗读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在朗读的目标上非常不明确,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朗读的效果,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从主观上来分析,朗读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也是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的。可是在现阶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并没有教学上的相关要求,反而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了肆意性、散漫性的特点。1.小学语文朗读的时间,教师多数会设定在课程结束的自由时间内,或者是在自习时间当中。这些时间的朗读效果并不好。小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教师给予了过多的自由时间,则很容易开始其他的学习,或者是搞一些小动作。朗读声音表面上较大,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学习效果,小学生也不会特别去记忆和学习。2.某些学校作为重点学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紧随国家的要求与标准,希望能够在教学上获得新的突破,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可是整体上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例如,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专一性的开展,表现为间断性的特点,同时还有一定的个人情绪参杂其中,促使学生的个人朗读、整体朗读,都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来开展,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均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保证朗读时间 与过往教学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导,根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有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是强制性的干预,或者是将自己作为主导,则从本质上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对小学生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弥补,甚至是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当中,必须积极地保证朗读时间,要让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1.在每一节课当中,适当地划分朗读时间,并且要控制朗读的节奏以及具体的效果。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整体上经过了较大的革新和处理,文章的选择、知识的灌输等方面,都切实地考虑到了时代的特征,对学生本身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朗读的时间上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例如,古诗词的朗读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毕竟在一两首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续的运用和理解,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针对一些文章较长的课程,朗读时间可以适当的缩短,重点以讲解为主。同时,可以布置相关的朗读作业,到第二天的课上进行抽查。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未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负担,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在每学期提前结束,从而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复习阶段当中,朗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学生都纠结于题海战术,忽略了主观上的朗读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朗读,包括个人声色朗读、群体朗读等等,利用主观上的朗读作用,缓解题海战术的疲惫,同时更加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在记忆力、理解力、运用能力上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扩大朗读参与度 朗读教学在近几年才得到高度的关注,过往的朗读教学表现出了形式化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朗读教学的落实,除了要在时间上和方法上得到较强的保证,还应该将参与度不断地扩大。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可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客观上直接覆盖了学生,这种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行为,需要得到良好的纠正处理。朗读训练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特别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比较自卑,他们特别害怕开口时被人耻笑,所以老师要注意鼓起这些学生朗读的信心。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做到音准固然是好,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把感情读出来。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时候,鼓励班上的同学说桂林以山水著称,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很幸福的。有的同学就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他如果朗读这篇课文的话一定会有特别深的感受。同时,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朗读素材,相关朗读材料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里,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投入更多的激情和动力。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引起了大家高度的关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值得注意的是,朗读教学的落实,应该不断地丰富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持续进行朗读体系的更新与优化,保证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 作者:王福生 单位:南康区朱坊乡桥头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关键。通过朗读,学生的音韵感、节奏感得到培养。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朗读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初期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训练一定要加强,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学习语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是主旋律,对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很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读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很重要,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积累。学生的朗读兴趣需要教师正确激发,要善于让学生用心去朗读。 1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动力。朗读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们经常对朗读缺乏兴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提高提高自身朗读水平.高效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提高兴趣才能让小学生更加投入,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朗读的魅力和精彩,他们才会更加主动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可见兴趣对于朗读的重要性。只要学生主动积极去朗读,积极解决朗读过程中总存在的问题,不断询问最好的方法,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营造积极朗读氛围、尝试建立朗读兴趣小组、布置相关朗读任务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的欲望,小学生对这些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握这些特点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 2教师规范耐心引导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语文学习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策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这样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很好的继承,同时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学生的朗读学习当中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没有教师合适合理的规划引导,学生们很容易误入歧途对语文朗读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只有教师做到规范耐心的引导学生,学生们才会像有了指路明灯一样更好地进行朗读学习。高效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对学生情感、语文语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枯燥,小学生们经常对朗读缺乏兴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而高效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厌读的现实,制定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不能任由学生丧失学习朗读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建议学生看每天定时播出的《新闻联播》。由于节目主持人朗读播音水平非常高,不知不觉对学生的朗读和言行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只要坚持下去,必然收到不错的效果。其次,可以建议学生去听一些正规朗读的录音,有必要的话,可以跟着模仿。在教学中一篇课文被讲完之后,要提醒学生大声朗读其中的优美片段。同时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可以采用发奖状的方式给朗读优秀的同学热情鼓励,对学生朗读积极性的调动是很好的方法。另外,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理解朗读内容,为了达到朗读最终的效果,理解透彻才能更好抒发感情,从而更加有效果。 3丰富学生朗读形式 朗读是一种人体各个器官相互调动然后通过优美的发音进行的活动。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一些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教师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会感到特别枯燥,课堂缺少活跃的气氛,学生们很难融入到语文朗读的氛围当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于学习语文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朗读教学,丰富学生的朗读形式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让学生更好的代入到课堂学习当中。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会让大部分学生感觉到朗读课堂教学的自由轻松和学习上的愉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朗读学习当中,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形式多样化意义重大,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深受学生们喜爱。采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课堂气氛应该会非常活跃,学生们的配合如果很好,那课堂效率就会非常高,进而起到相当不错的培养效果。教师可以对一些优美的片段配乐。当学生们朗读优美课文还带有音乐的话,学生们自然情绪高涨。配乐的文章教师应该自己把握,主要找那种优美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韵律感,朱自清的《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应该主动观察,在学生朗读结束后,应该结合他们的朗读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音乐会让学生有一种代入感,从而产生共鸣,起到不错的效果。齐读与个人读也是提高朗诵能力不错的办法。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时要根据学生和班级的具体情况,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有选择,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对他们提高朗读能力很有意义。教师还可以让他们把学过的优美文章读给家长听、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班级比赛、举办班级朗读小能手比赛等等,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朗读的魅力,进而逐渐提高他们主动朗读的热情和朗读水平,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总而言之,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小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地朗读,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以后的语言朗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合理训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对他们以后的语言朗读教育尤为重要。 作者:吴江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乡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要:语文的学习中,听读写同等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读这方面常被忽视,只注重写,以至于很多同学读的能力不足,在读文章时句子连贯性、发音、断句、节奏、声调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都是朗读缺乏训练的表现。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老师在平时能注重引导,经常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锻炼,对于听写能力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朗读能力技巧 1学生阅读时存在的问题 1.1随意训练,忽略学生实际 在小学朗读的训练中,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一些由易到难的字词、语句、文章进行阶梯训练,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现在大部小学生朗读普遍存在句子不连贯、词语不准确、发音不正确、断句错误,语气音调都掌握不好,在朗读时要么随意加词,要么存在漏读,要么用其他字词代替,朗读时没有语气变化,机械呆板,有的声音过大,属于唱读式,有的太低甚至都听不清,有的用手指着读,还有的随意性较大,总之各式各样,各种情况都有。针对这些情况,老师们也都做不少努力,但收效都不是很明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朗读方面没有加强,虽然有训练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训练不系统,随意性太大,缺乏阶梯层次,导致提高幅度不大。 1.2盲目训练,忽略教材实际 在朗读时,要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搞清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根据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意思选择正确的朗读方式,在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尽可能也表达出感情色彩,这时朗读文章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训练时,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视最根本的东西。有的文章读得很夸张,有的文章却读得很没生气,该夸张的不夸张,该自然的不自然,训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忽视根本性的实际问题。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全文应是离别依依、悲哀的语调便可;再如,《两只狮子》中一句话:“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只是自然描述,用不着太夸张,大肆地进行渲染,很多时候学生也走入一个误区,总想过分地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却反而显得有些做作,有些时候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 1.3无效训练,忽视技能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限,很多知识来源都是经过模仿得到,所以教师在学生朗读训练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对于一些文章要亲自示范进行朗读,或者采用一些录音课件进行教学训练,同时有针对性的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讲解。比如,朗读时的一些感情语气,亲切语气、带有感情色彩、高兴表达、悲伤表达等,都要给学生交待明白,这样学生就知道哪里怎么读,用什么语气读。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教师让学生用感情去朗读,学生便会不知所云,什么叫高兴、什么高悲伤,总是会不知怎么去表达,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的技能。 2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研究 2.1少评价,多练读 在小学语文课的朗读训练中,很多教师都常采用让同学朗读大家听,然后再让听的同学进行评价,由于小学生朗读能力普遍都不高,所以别的同学听时也评价不出所以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收效不大,甚至浪费掉一些时间,还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多练习朗读,反复朗读,熟能生巧。初期采用的训练文章要浅显一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要求,由于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可以教师先进行示范,或者采取放录音带读的办法,掌握好文字的发音,把句子读熟练,达到自然读完的标准,然后再让学生注重一些细节,不断纠正语气、发音、停顿等方面的错误,同时训练读到此字要看下个字的能力,将句子读连贯,基本熟练后,再加强感情训练,或高兴、或悲伤、或喜或怒等,这样有层次的进行训练,随着知识的增加,慢慢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文章进行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2解文章,读正确 在朗读文章之前,要对文章进行讲解,因为作者的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感情的,而学生在朗读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知识面的限制,很难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这就要求学生先明白作者的写作初衷,通过教师的讲解,对文章增加了解,然后在文章的朗读训练中注意声音的停连、高低、轻重、快慢、语调变化、儿化等各种技巧,教师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这些细节的处理,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同时教师要示范朗读或者借助录音,同学生朗读进行对比,然后重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在文字、发音、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训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个性化朗读的培养。 2.3讲技巧,作指导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者在读文章时也是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读好文章必须要深入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想情感,当然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些难度,但是能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学会是会明白的。同时朗读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的掌握,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掌握,加上一些朗读技巧,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多读一些朗读有关的资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要注意学生的不同阶段,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学生都处在学习阶段,主要是以跟读为主,使学生达到读标准,能连贯就可以了,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开始进入熟练阶段,这时教师要有针对性进行讲解,比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控制,感情色彩的表达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2.4加强朗读兴趣的培养 朗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不断努力才能慢慢提高,这其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们深入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和探索。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心强,成就感也强,但是自控力相对较差,所以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增加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高兴的参与到朗读训练中来。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先问同学们都喜欢哪个季节,然后根据喜好把学生分为“春”“夏”“秋”“冬”四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分完组做什么呢,要文中具有本组特点的描写找出来,然后进行朗读,这样同学们的喜欢得到满足,又熟悉了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特点,增加了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放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结语 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同时也是增强听写能力的补充,通过朗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增强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增强了记忆,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在朗读中能更加深刻体到文字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内涵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自由发挥,展示自信,体现个性。 作者:吕雅芝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东风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摘要:朗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引导小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感悟课文,更好地理解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教会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古人早就对朗读的益处做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大声地朗读可帮助其正确地发音、识字,同时有助于其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和蕴含的中心思想,领会作者当时的情感,领悟语文基本的表达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辅助学生识字、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高的良好途径。朗读,作为一种师生创造性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 一、注重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其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口授耳听”。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水平有限,教师的精准、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不仅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也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果教师再能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贯穿于其中,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则更能使范读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首先,以声传情,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精彩的范读,往往能够透过声音传递情感,形神兼备,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容,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达到与教师、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会表现出一种情感冲动,产生了一种也想朗读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向老师学习如何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其次,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深情地范读,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有声画面,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尽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二、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奠定朗读基本功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朗读技巧,才能进一步地展开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朗读技能的指导,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础技能,培养学生把握课文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主要包括语速、停顿、重音、情绪四大方面,不同类型的文章在朗读过程中其技巧的把握各有不同,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灵活运用及控制。朗读技巧包括速度、停顿、重音、情绪等四个不同方面,文章的类型不同,朗读技巧也会不同,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后能够灵活运用,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活学活用。首先,学生朗读一篇文章之前,先要通过全篇默读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从而避免朗读过程中再产生磕磕绊绊的现象。学生在朗读训练时,教师需要注重纠正字词的正确读音,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掌握好语速和停顿。必要时,教师可有选择性地节选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或是最具情感特色的段落,让全班学生逐字逐句重点朗读,并给予技巧指导,从而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为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作好必要准备。 三、深入教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目前,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有一部分教师只是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使整个朗读教学效率不高,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也无法有效结合感情将课文朗读出来。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流畅、准确的语言把课文里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尤其是要注重对课文中的情感节奏要准确有效地讲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感情的把握,是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掌握,只有教师深入地剖析文本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予以总结,然后经过语言修饰才能将其完美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叙述,较好地掌握课文内蕴含的情感。 四、丰富朗读的形式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辐射效应,将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情感朗读进行有机结合,采用集体朗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形式。集体朗读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朗读效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安排自由朗读。可以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做个别指导,帮助解决朗读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遇到的朗读障碍;还可以让学生个人或分组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注意力、理解能力、听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轮流读某段文字,只有集中注意力,听其他同学朗读,才能及时准确地接读下去,养成边听边想边记的好习惯,并学会正确客观地相互评价;对记人记事体裁人物较多的课文,还可以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总之,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形式,让学生热爱朗读,善于朗读,从朗读中得到感悟和收获。朗读教学方法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总结与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陈启裕 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中朗读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挑战、竞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我们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因此,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了一片畅想的天空。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弊端,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就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位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的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考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综合性学习:快乐的“六一”,对于“六一”这个话题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都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怎么把活动场地布置的漂亮一点?都有那些人来参加呢?安排什么样的精彩节目来庆祝节日?班内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之后说一说每套方案的优点和缺点。集体总结制定一个合理的,大家都满意的活动方案,并按这一方案去欢度“六一”。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让他们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有创意的活动方法和活动形式。很显然,这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畅想和实践的余地。让学生切实履行由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更加期待下一次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演,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感到惊讶!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彻底打消了以前老师们不敢放手的顾虑,因为他们已经看到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因为在感兴趣活动的指引下,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了一方乐土!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小学生杂志》2015年第Z1期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以往的小 学语文朗读课堂上,教师只是为学生布置一下朗读的任务,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他们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小学生的课文朗读需求,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之歌》篇文章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了解长江的状况以及流经地区,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观看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到长江的宏伟,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课文的朗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长江奔腾不息的景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江之歌》中对长江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通过长江来认识自己的祖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作 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好奇心较重,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结合他们的心理,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朗读情景,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首先需要教师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比如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浙江潮》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向他们展现一些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视频影像,帮助学生去想象文章中描述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江面上风平浪静,过了一会,隆隆的声响传来,并且声音越来越大,突然一条白线出现在水天相连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朗读比赛,小组之间进行评分,让他们认识到朗读过程中的不足,找到更加科学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提升他们的课文朗读水平。其次,教师要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但是却没有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朗读技巧大比拼、诗歌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目标,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朗读,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做好朗读形式的引导小学语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该要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去进行语文朗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讲解相关课文时,可以先为学生朗读该课文,让孩子们感受语文抑扬顿挫的魅力。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古诗歌入手,它的韵律相对较强,节奏变化也比较明显,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最终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标准朗读音频,让他们进行模仿,并逐渐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达到语文朗读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朗读课堂上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语文的魅力,感悟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小学生爱上朗读,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周中才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周家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一、重视领读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学生,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升,就要对教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珍珠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教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珠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调皮,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护和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教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掌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掌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 读书是不能慌慌张张、急于求成的,一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慢慢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味,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机勃勃。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后再进行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入,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有哲学家认为,模仿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模仿也就是依据前人经验进行发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能力创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经验,并对前人研究路线进行模仿,省掉不少麻烦。同样,增加阅读量,对自我文化底蕴进行丰富,积累经验,利用自身阅历与理解,对其意蕴进行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理论。对小学生培养语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讲解是很有限的,其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修养。课本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课文中选取的文章只是文学海洋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部分必须要长时间进行积累,并反复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量,从中吸取风格不同的文化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的形成要有语言积累,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如果语感培养成功,学生就会终身受益。 作者:陈芬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朗读小学语文论文 一、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要想把课文读好,必须打好基础。首先要把课文中的字读准、句子读通顺,做好朗读基本功课。即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教育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如果能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具备了读书能力,假以时日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掌握朗读的基本功后,如果能正确的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就能让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朗读技巧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1.停顿要合理。停顿一般分语法停顿、结构停顿强、调停顿(弱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一般的间歇,反映句子的结构关系。朗读时常依据标点符号的要求来停顿。一般情况下语法停顿的长短可这样区分: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结构停顿是指由文章的层次结构决定,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等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则是指句子中特殊的间隔。或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故作朗读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时间,给听者以思考的余地,便于理解、接受,从而增强朗读的语言效果。又可叫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无论哪种停顿,都必须合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闹笑话。2.语速快慢适宜。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定的,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在朗读时,语速太快,会对听者的大脑皮层造成不间断的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由兴奋转向抑制;语速太慢,会造成大脑思维状态的疲软,导致听者注意力的分散。只有快慢适宜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抑扬顿挫。抑:降调,声音前高后低,语气渐降、句尾低沉。杨: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升,句尾上扬。顿:停顿。挫:转折。在朗读时,声音不应是一个调子读下来,那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而应该是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只有这样朗诵的效果就会悠扬动听。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准那个字该抑,那个字该扬,那个字该停顿,那个字该转折。 三、范读领路,有“摹”有样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就要开始用范读领路。范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进行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天生爱模仿,范读则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甚至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教师。摹仿久了,日积月累,那么朗读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当然只有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在平时也要经常修炼。 四、设身处地,意境引领 朗读其实就是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用心灵相互沟通。要达到这种境界,只有通过创设情境实现。通过意境的创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与景、人物的心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领悟课文。朗读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想,当我们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那么一定能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作者:周晶单位:湖南省长沙县星沙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并从中获得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感悟能力。所以,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阅读训练当中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提高语文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讲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从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始抓学生的朗读。一二年级正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识字、朗读和背诵练习。这个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读书、背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朗读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进行训练,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然后,学生在朗读过后按照朗读要求来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反馈和及时的指导。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丢字丢词、一字一顿、唱读课文、词句停顿不当等,对于具体的问题,教师要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分析、纠正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看清课文内容,读准字音,不要养成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要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不要胡乱停顿。 (二)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把整个句子朗读完整,要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整篇文章要读的流畅连贯,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要适中。 (三)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能够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语气中轻重缓急的变化学生要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训练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一)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一篇文章当中不管作者描写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变化如何发展,文章的中心思想始终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中心,以中心思想为依据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如《桂林山水》一文通过优美的语言主要描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学生时应一种清新愉快的语调和心情来朗读;再如,以《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在长安街上最后送别时的情景,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送别场面,人们的心情是沉痛并且悲壮的。在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悲伤的心情,读出人民对的崇敬和惜别之情。 (二)在朗读过程只能够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意境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使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此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其中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对此,教师可以配以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庐山瀑布的景色当中,运用惊叹和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使学生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语文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我们常见的几种朗读形式有领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和分角色朗读等。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体可以操作如下: (一)分小节朗读 分小节朗读便于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句子划分和停顿,通常用于诗句的朗读和文章中比较长的句子的断句朗读。教师在指导分小节朗读时要将句子中需要的停顿的地方用分隔线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意思,避免学生因为不理解而把句子读破导致不能正确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分隔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在朗读中正确停顿的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是很纯真的,他们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他们很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训练。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就比较适合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对于过河的体验会体会到老牛的不屑、松鼠的害怕、小马的犹豫和老马的慈爱学生通过把握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便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的主人公,读起课文来便会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朗读兴趣极高。 (三)轻声朗读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大声地齐读,因为在齐读的过程中,有些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为了跟上其他学生的朗读速度而忽略了对于文章的理解,导致思维受到影响,课文读完了却毫无所获。所以,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用轻松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一是告诉学生朗读并不是一种任务,一个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以此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积极性;二是指导学生拓展朗读范围,涉猎更广泛的课外书籍;三是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朗读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洪玲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榆关学区榆关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作者:张志东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王道寨乡西汪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分析 一、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1.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指导其对字词的规范化读音。遇到读错的字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读的通顺,掌握好断句,停顿的位置。因为在朗读中,增加了与生字接触的机会,熟能生巧地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强化了字词能力,又增加了语感。这些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虽然语文考试中,没有直接考到朗读,但朗读却可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语文课文的选材几乎都是美文佳作,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朗读,渐渐可以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其写作文时,不会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学生们的交流对象多为同龄的孩子,而小学学生的日常对话中,几乎用不到语言修辞和句式,无法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而对课文的朗读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帮助表达情感方式的有效渠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火烧云》一课,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孩子们通过对这节课的朗读,大大加深了对这些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这些不但可以使语文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还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更完美地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美丽事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大兴安岭》、《观潮》、《五彩池》等。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中国汉字音意情结合的画面感等特点,把一个个景物,通过文字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们便会被这些文字引人到文中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感悟。学生们再通过自身朗读,借助文字的力量再次感受到自然美的画面感,培养出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使其感受没得同时,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同时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诗歌等多种诗歌形式,每一首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朗读,进而增加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品味诗歌。从而从诗歌中陶冶情操,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文化积淀,并且被其文化内涵所感染,爱上朗读,爱上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民族自豪感并且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实施朗读训练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身却没有朗读的兴趣,朗读只是源于听从老师,那么学生的朗读,将只流于形式,不具有真情实感,没有进人学生的内心,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朗读,这也是保证朗读训练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1.利用好奇心,引出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引出话题,例如人教版课文《狐狸和乌鸦》之中,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图片。第一个图片里乌鸦叼着肉,狐狸在树下流口水。第二个图片,狐狸开心地拿着肉,乌鸦却没了肉,看起来很伤心。与此同时就引出问题。“狐狸是怎么从乌鸦那里得到肉的呢?那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们都会争抢着举手朗读这篇文章了。在准备进行《雪孩子》课文的朗读时,先对学生发问,雪孩子是什么,是雪的孩子吗?之后拿出图片给学生们展示,起火的时候,小兔子正在睡觉,那小兔子会不会安全渡过吗?如果小兔子没有事,那又是怎么安全渡过的?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势必会积极主动的抢先阅读。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这一天性,便可以顺利地进行朗读训练。 2.角色扮演 除了引出问题,还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训练。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可以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不同的同学分别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和旁边的角色,并让其朗读的时候,带人角色的感情。如松鼠劝小马不要过河时要表现的很激动,说朋友昨天被淹死的时候,还要加人悲伤的语气。老牛说水浅的时候,要加人不屑的态度;老马要有语重心长的慈祥态度;朗读小马的部分时要带有天真浪漫的感情特点等等,同时还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选举出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种如同表演节目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再加上小组评选,可以更激发学生们以更饱满的感情带人到阅读训练之中,从而更能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三、结束语 首先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有高度重视,要明确虽然朗读不占分值,但朗读训练将会给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表达,道德情操培养等多方面带来哪些好处,进而有充分的认识,加大对朗读训练的重视力度。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对当今朗读训练模式实行优化改革,使朗读训练可以切实有效地进行,使学生在语文的字音意情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最终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初衷。 作者:李慧工作单位:海港区大乐安寨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参与面窄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2.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3.范读环节缺失 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 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 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 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 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作者:马延婷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公务员之家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 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分析论文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门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标准、规范地朗读课文,是经过自己精心地备课,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感受、审美情趣,在对课文的意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技巧进行的艺术再现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道文章的丰富内涵。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备、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朗读还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朗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果我们能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特别是再观看表现草原风景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静寂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更多更丰富的美,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 五、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的过程中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间,内容与文章的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对于其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早已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并且不时地在运用。 当然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表达能力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论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1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计算机软件包在材料学中的应用,极大程度的缩短了科研工作者数据处理,文献检索编辑等的大量时间,为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推进了材料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一些计算机化学软件包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2计算机化学软件包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1origin软件包 origin软件包是一款集图形绘制、数据处理、统计与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性软件,是公认的快捷,灵活,易用的数据分析和制图软件,既可以满足一般的制图需要,也可以满足更高级的数据分析、函数拟合的需要。科研者对材料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实验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借助计算机结合专业软件包,可以进行原始数据采集,还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现实要求的处理,以直观可视化图形表示,结合图形,数据进行分析材料的一些特定性能,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绘图拟合分析看看材料是否达到预期的性能。实践证明,origin软件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应用实例:下面就所研究的巨介电陶瓷CCTO的介电性进行origin绘图,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保温时间不同的CCTO陶瓷,这4种陶瓷确实存在我们预想的巨介电性,而且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介电性加强。Origin软件包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和绘图功能可以准确迅速的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在材料科学应用领域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它给我们的分析处理数据代来了极大的方便。 2.2Chem Window软件包 该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制化学分子结构式,化学图形及化学分子三维动画图形编辑功能。Chem Window在Windows环境下具有的友好用户界面和便利的切换功能,使得其资料可共享于各软件之间。Chem Window软件在材料学领域中的优势: (1)绘画化学结构,化学反应式和对分子图形可进行组合,分块处埋, (2)利用色谱图、光谱图、NMR图、质谱图等曲线进行光谱曲线处理、备注,按照使用者要求的格式输出图谱或转入至其他应用软件; (3)利用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NMR)谱与化学结构的进行相互关联。应用实例用该强大的化学分子图形编辑软件绘制高分子化合物结构式,该软件快速便捷的操作各种化学分子结构式及化学图形,省去许多人工手绘化学分子图形和化学分子结构式之苦,为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3End Note软件 科研工作者管理大量科研文献数据,编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作为学术界比较主流的文献管理软件End Note能直接连接上千个数据库,并提供通用的检索方式,为您提高了科技文献的检索编辑效率。End Note软件包的三大功能 (1)文献管理功能:解决了文献管理混乱的问题。 (2)读书笔记功能:解决了读书笔记不好管理的问题。 (3)写论文时引用参考文献功能:解决了修改文献后参考文献重新编排的问题。是其最强大的功能。高效利用End Note软件的强大管理编辑功能,必将节约科研工作者的大量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果与讨论 计算机化学软件包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学好这些化学软件给我们今后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