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外指导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历史重视学生的阅读,每学期定期开展"读书月"活动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2.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2"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2.3"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x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认识到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入手,确保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P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分析研究 前言 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延伸,因此,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完善语文知识的结构,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一、现阶段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对课外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兴趣,但是也出现了盲目性与随意性的现象。且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好玩或是看热闹,这样也就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的指导不足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这样也就使得阅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家长与教师等方面在认识上存在不足,从而也就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果[1]。 二、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原则 (一)要坚持目标的原则 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阅读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就要选择好内容与方向,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满足阅读的需求。其次,教师要做好阅读内容的分析与挖掘工作,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阅读活动来说,想要保证阅读的效果,就要按照一定的计划来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阅读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制定出完善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次序,同时还要不断的研究与分析好阅读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出完善得知识体系,通过从浅入深、从粗到细等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阅读效果。 (三)要坚持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的影响下,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先掌握好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调查与分析工作,确保阅读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需求,从而也就可以促进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2]。 三、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导向,因此,对于小学来说,就要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学期工作计划,增强相关的认识,完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效果。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阅读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通过长期的发展,学校方面也可以从不同的阶段出发选择一些我国传统的国学内容,以此来制定出完整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班级方面 可以在每一个班级中建立出相应的图书角,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学风。且在建设图书角的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来搜集相应的资源,这样也就可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其次,是要对图书角采取恰当的装饰,如悬挂出名人名言等,以此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图书角的管理工作来说,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定期对图书角中的图书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好图书的内容,同时在这种方法的影响下,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如在实际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出兴趣小组,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培养好学生的语感。从实际上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3]。 (三)教师方面 对于阅读来说,效率十分关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先帮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确浏览、略读以及精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制定出详细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1、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遵循阅读规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并且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 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它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 2、保证阅读的时空。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份合理的阅读计划,并将它作为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可以实施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还要充分发挥网络阅读优势,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一块经典阅读网页。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起一切阅读资源,保证了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给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课外阅读教学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做好阅读教学工作,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与探索中的重要性 [摘要]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阶段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深入,教师不断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构建,探索有效的途径,在课堂中开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建设 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改革后,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可以说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设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建设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唯一不同的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是一门极其富有内涵的学科,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这样的教学才适合学生的长期发展。情感并不是由学生的智力所影响的.它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识,并且融入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缩短彼此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建立彼此之间的朋友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可教师,接受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充满激情,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充满热情,用心、用笑容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语言的美丽之处,这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课堂阅读,小学生在阅读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怕自己出现阅读错误,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阅读,允许学生阅读错误的出现,并及时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错误,赋予学生阅读的信心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大胆地阅读,放松学生的心态,让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来阅读,达到阅读的效果。 二、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课外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极其富有内涵的学科,它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与众不同,它的学习是长期的阅读所积累起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添加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智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课堂中添加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与自己个陛相吻合的地方,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的个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智育发展的阶段,阅读没有目的性,不会选取一些好的阅读题材,这样往往会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此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一些与学生个性接近的阅读书籍,例如:学生一般都比较崇拜名人,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的书,例如《爱因斯坦传记》、《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类书籍比较接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阅读,还能从小培养学生自尊自强的心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订阅青少年文摘、意林等等,这类书籍可以S富学生的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 课堂上除了枯燥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开展阅读活动,其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其二在于环节学习的压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趣味性的要素,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成语接龙活动,从课本上学到的成语毕竟是有限的,进行成语接龙是检验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途径,而且进行成语接龙,学生可以共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互补地学习,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彼此之间成为学习的知己。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诵一些名人的诗歌等,如:高尔基、、莎士比亚的一些诗歌,这不仅能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目标,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情生活。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游戏,教师给学生布置一篇趣味性的阅读题材,让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讨论阅读,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扮演文中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的对白以及肢体动作的表达、感情的流露,找到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作者写作感情的流露,这样的学习方式增加了无限的趣味。长期进行这种教学,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激情,学生知识的积累也会逐步增加。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极富内涵的学科,注定了它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与众不同,只有不断地积累与阅读,才能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所在。本文主要探索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以及课堂阅读的重要性,希望教师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将课外阅读完全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的效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关于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点滴思考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从而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2.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李振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更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关于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点滴思考 【摘 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从而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的阅读现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2.1“以讲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2“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李振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人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更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策 [摘要]增加阅读量是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方法,古人就说过“读书使人明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一个人能否有开阔的眼界和足够的理解能力来帮助自己以后的发展,以前人们阅读只能通过纸质的书籍来阅读,这虽然很不方便,但是也并没有阻碍他们通过书籍来让自己进步,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想要阅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用局限于纸质的书籍阅读上,可以用电子书、移动图书馆等软件来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小学生的学习也要从阅读开始抓起,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对策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也越来越方便,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时间长短,我们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阅读。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越来越快,很多家长都尽量避免让学生玩手机、电脑等,害怕他们不会正确利用,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但是这些技术如果利用的好,可以让他们更快的进步。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优秀作品的阅读。很多人对于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阅读持反对态度,即使学校支持,但是家长不同意这种做法也没办法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过于担心学生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由于提倡这种做法的一方找不出好的方法和对策。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面对小学生的阅读,我们该怎么做。 一、教会他们辨别是非 家长之所以怕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来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教会他们这些东西,他们就不会自己明白,让他们自己运用互联网阅读时,就会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内容所影响,做出不正确的事,所以要让小学生运用互联网来阅读,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会他们辨别是非,他们有了这个能力之后,在阅读时即使有一些不良的信息,他们也不会被这些信息误导。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他们被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那么就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何教会他们辨别是非呢? 首先,教师要告诉他们不良信息的特征:它们往往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网页,而且很多内容都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会给学生一些好处来诱导他们填写个人信息等,学生了解到这些特征之后可能并不能百分之百的辨别出哪些是不好的阅读内容,但是他们在遇到时会有一定的心理防备,不会轻易阅读与上当。 其次,教师要教会他们,遇到这类不良的信息网站时,要及时关闭或者找家长解决,小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有几次这种经历,这时候不要慌张,也不要被这种网页所迷惑,应该果断关闭,或者找自己的家长来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他们的阅读质量就能够得到保障。 最后,在阅读时尽量不要点一些无关的东西出来,很多不良信息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太重,加之他们对互联网的向往和不熟练的操作,在阅读时很容易就胡乱点击,这会增加不良信息的出现率,所以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安静阅读。通过教会他们辨别是非,他们在阅读时的自主性就会更强,学生进行一两次互联网阅读之后,家长即使反对,看到他们没有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没有被不良信息所诱导,也就不会过于反对这种做法。 二、家长和教师配合监督 第一步我们对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教学,让他们有了基本的判断力,在进行互联网阅读时能够辨别出哪些是不好的内容。但是这也并不能完全保证小学生的互联网阅读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小学生不像高中生,有时候他们明明知道一些东西不好,但是也没有足够强的自制力来保证自己不去碰这些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家长和教师反复叮嘱自己不要做的东西对他们有着比普通东西更大的吸引力。那些教师教导过他们千万不要碰的不良网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糖果,家长已经告诉过他们吃了对牙齿不好,会去医院拔牙,但是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偷吃。所以要保证小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下高效率的阅读,家长和教师就必须互相配合,在学生阅读时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监督。学生在学校阅读时,教师可以边让学生阅读边走动,这样就能够保证他们不会乱打开网页,在家里进行互联网的阅读时,家长可以通过给学生送牛奶、水果或者隔一段时间偷偷观察学生的方式来监督,如果发现了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者在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商量对策,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受的影响降到最小。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之后与班级里的同学或者自己交流,告诉大家自己阅读的内容和给自己的启发,比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籍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主人公的个性特征,比如坚韧不拔、隐忍等等,并且说出自己学习到的东西。教师也可以创建一个平台,学生如果在家里阅读时学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很多小学生都畏惧教师,不敢当面与教师说话,通过网络阅读进行网络上的交流,能够让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时没有隔阂,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就能够基本判断出学生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了有益的阅读,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监督方法。 三、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书籍目录 M行了以上两步之后,小学生基本可以进行有益和高效率的阅读,但是很多小学教师做到这一步之后认为已经尽善尽美了,不需要在进行多余的教导,其实不然,让小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时,小学生很难通过网络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读物。上网搜索时,网页上都是一些书籍的购买页面,会让小学生不知从何着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直接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书籍目录,列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且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生就能够很快通过网络找到正确的书籍并且投入到阅读中。 网络世界变化莫测,小学生在阅读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家长反对这种做法的理由,我们不是要远离它,而是要找出正确的策略来应对它,利用好它的优点,让它帮助我们进步。 四、创造随时的阅读机会,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养成的,家长要让孩子养成随时随地都阅读的好习惯,那就要随时随地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孩子们所运用的阅读资源越来越多,作为家长,要借助信息资源,让孩子随时都可以进行阅读到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对于阅读来说,激发兴趣比强迫孩子阅读的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让孩子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 五、坚决与信息中的不良思想作斗争 在网络化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涌入进来,好的、坏的一股脑都展现出来。小学生受外界诱惑很大,思想容易被一些黄毒思想所侵蚀。因此,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要学会辨别,去除不良的资料,不去沾染一些黄毒思想,坚决与黄毒思想做斗争。在阅读中,很多的不良信息会掺杂进来,学生要坚决抵制这些思想的侵蚀,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的环境更加的清洁,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才能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果,使阅读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小学生进行互联网阅读有利有弊,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还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让学生能阅读到大量的书籍,我们要趋利避害,找出正确的对策,在小学生进行阅读时帮助他们有更好的阅读环境。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终身发展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阅读的分量更加显露出来。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而小学生课外阅读形式并不乐观,老师重课堂阅读轻课外阅读,家长重作业轻阅读,孩子重看影视轻读书。中国孩子拥有课外读物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下滑。老师不广泛读书,家长不会读书,孩子被作业包围也没时间读书。 一、老引领,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从教上孩子的那天起,我经常把我读的书带到教室,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读了一篇什么文章.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成语故事》《希腊神话》《寓言故事》等。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孩子们一路伴着书香走过,语文教师会有读书压力,当然更有收获。 二、利用教材,拓展阅读空间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但仅仅会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利用教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知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逐步把语文书读厚。 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学完《卡罗纳》给学生推荐去看《爱的教育》,学完《普罗米修斯》推荐他们去看《希腊神话故事》,这样孩子们在一篇篇课外书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见证自己的成长,语文书也被孩子们越读越厚。 三、巧妙安排,给足阅读时间 有时候孩子喜欢读书,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晚上回家要写作业,特别到了中高段,语文、数学、英语每天都有作业,哪有时间读书。家长也反映孩子不喜欢读书,在家做完作业,要么出去玩,要么看电视,根本不听家长的。虽然有的老师每天有30分钟的读书作业,但家长不好监督,不自觉的孩子根本不去完成。作为老师的监管同样很难,就是孩子回家真不读书,老师也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年龄增长,如果孩子们不能尽快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对他们的终身来说都是有影响的。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有效利用学校、教室,办起图书角,让每个孩子贡献一本书,定期更换,那种相互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繁琐作业削减了,这样给喜欢读书的孩子腾出了读书时间,那些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让喜欢的孩子带着读。利用早晨、中午早到的时间读,有的同学甚至下课时间都舍不得下去玩,几个人在一起读得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利用资源,刺激兴趣持续增长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电脑走进了学校,班班通走进了教室,家用电脑也进入了大多数孩子的家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促使孩子进入到了一个电脑的世界,一些孩子的眼球被更有吸引力的网络游戏所代替,他们有的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家长害怕孩子接触到网络不健康的内容而限制孩子上网。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利用好网络,班级电子书屋就应运而生。语文教师可以通过QQ网络平台或者校讯通的班级圈与孩子交流,设立两个专区与孩子沟通:一个是读书屋,师生相互随时了解最近读的新书目录;一是谈心屋,孩子们在这里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有的通过说说,有的发电子邮件,有的做成电子卡片……,大家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交流分享评论,一个个QQ空间或者班级圈忙得不亦乐乎。这种交流能最快,最及时了解孩子读书动向,拓展孩子读书范围,并广泛分享读书成果。也避免了一些家长给孩子买回来的书孩子不喜欢而束之高阁。因为它更便于交流,这就刺激了孩子读书的愿望,孩子对新生事物的兴趣,QQ空间或者班级圈发文的快捷和及时反馈使孩子又有了更新的读书动力。 有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图书的配备和利用,每年图书馆都会为老师和孩子购买新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可以把自习课改成自主阅读课或每天加一节阅读课,40分钟的课堂上,老师学生人手一本,课上学生或默默品读,或抄抄写写,或向同伴交流……一节课在老师和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很快结束,收获却是满满的! “开卷有益――我们爱读书;良师益友――我们读好书;行万里路――我们多读书;学海无涯――我们勤读书。”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孩子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孩子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孩子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让阅读为孩子终生发展助航!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探究 摘 要:阅读可以不断地增加学生的学问与见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教学并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教学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也因此做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本文就从小学低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三个阶段,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一、加强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时,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首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使得学生对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从心里上真正接受阅读。在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还进行课外阅读的选定,从而更好地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爱读、乐读,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加强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环境的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g段的学生,对阅读环境进行变动,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分析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正处于一个思维开发的阶段,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来对阅读指导方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选定的科学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选定课外阅读时,可以选定一些图字共存的读物,这样学生可以在具有画面配合的情况下,更加明白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要让学生去阅读多少本读物,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一下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努力做到师生共读,开始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学生爱听的小故事做为课外读物,教师给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 三、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力、承受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出发,不断加强对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进行严格的制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虽然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还并不坚定,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个明确的制定,对学生每学期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制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每天进行诵读,并对诵读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另外,在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优美词句进行记录,以加深印象,从而运用到今后的作文写作当中。对于阅读内容,要学会迅速地浏览与精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做好准备。 四、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就要加强对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主动权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对于课外阅读来说,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学生理解力的增强,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课外读物的选择性就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一本更加适合自己的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教师要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对于课外阅读的选择时,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有价值的书,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对阅读进行记录,引导学生熟练地进行阅读记录,对名言佳句进行记录并熟记,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一些作品进行扩写、改写或是续写,为一些敞开式结局续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另外,教师也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课外阅读比赛,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使得课外阅读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也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将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指导做到位,从而为学生今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准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实施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课程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地深入,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引起广泛关注,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堂阅读两者之前关系,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促使其可以多读书、读好书,使其不仅加深对文章内涵理解,而且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实施对策;探究 G623.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对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视,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拓展,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作用 (一)减轻学生的压力以及负担 通过广泛地课外阅读,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课外知识,由此帮助学生透彻分析头脑中的概念。学生的阅读量越是丰富,便越能够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越是完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以及考试便更加容易,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负担,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成绩。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书本中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阅读多种多样的书籍,可以从中与历史上的名人进行对话,让学生惊叹于英雄们的壮举之外,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鼓舞与感染,学习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勇敢拼搏、善良美好等心理品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教育与洗礼。 (三)开发学生的智力 通过情况下,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同学,往往在领会、理解以及记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多样形式的理解,往往是学生刚理解一项,便忘记另一项。因此,通过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涉猎多个方面的书籍,由此为学习困难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 (一)随意性较大 虽然有一部分的学生对于课堂阅读抱有一定兴趣,然而,由于缺乏对语文课外阅读正确认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盲目性,甚至不少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既无法提升语文成绩,也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因此,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阅读卡通以及故事读物。语文阅读缺乏足够的计划性与目的性,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办理图书证。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小学生阅读仅仅是出于娱乐性目的,虽然表面上感觉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相反浪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二)缺乏正确的阅读方式 v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方式可谓是层出不穷,一部分学生学需要阅读文章的一字一句,对于文章浏览的习惯缺乏,另一部分的学生则倾向于严格地按照顺序进行阅读,先从阅读序言开始,而后是阅读正文,最后阅读后记,甚至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对书本瞎翻,根本没有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方式以及阅读习惯方面有待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应当重视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促使其可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缺乏对阅读的指导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紧密,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或者是通过资料查询,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精心地挑选好的书籍。此外,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及家长普遍不重视课外阅读,缺乏对阅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实施对策 (一)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 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使其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遵循阅读的规律,同时需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如: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测,或者是根据首段对其他段落进行推测;第二,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者让学生参与至游戏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阅读文章;第三,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切实地做好阅读计划,并将其贯彻落实于整个学习生活中;第四,学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提供学生足够的书籍,从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或者是通过网络方式应用,最大限度地应用资源,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其能够坚持读完一本书,同时教师以及家长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时刻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经典读物的阅读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加以充分的考虑,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促使学生在经典读物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课外阅读的无限乐趣。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段的小学生来说,为其提供通话以及寓言故事读物,有利于提升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比较热衷于阅读惊险传奇的故事。此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有利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需要指出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读法的指导,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记忆方式,教师都应当在学生经典阅读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可以批注阅读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好词好句等,以此为做好归类。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摘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引领学生读好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健全学生的人格。学生要有自主的阅读意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也要营造一种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也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而言,多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在课外知识的累积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习惯;兴趣;指导 读书是修学立身的根本,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了基础拼音写字的领域,也开始了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辨识力,性格逐渐变得鲜明,有了爱憎分明的标准,相比较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效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健全人格,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状况还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小学生对课外阅读不能产生足够的兴趣,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没有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缺少阅读激励。 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闲暇时间多读课外书并进行讨论交流。比如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课外阅读收获的平台,利用课始几分钟让孩子们谈“课外阅读收获”,内容可以是幽默笑话,可以是励志故事,也可以是阅读心得…….内容不定,题材不等,发言的学生也是上课随机点到“x排x号”,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前必须挤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刚开始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准备,新鲜感一过,谭赛等部分爱玩的同学就有怨气了,抱怨加大了他们的学习任务,给我商量能不能停一段时间再交流“读书收获”,让他们歇歇。面对这种情景作为小学老师的我笑而不答,坚决“黑脸”做到底,不能松口,不然就半途而废了。为了给孩子们鼓劲,每周选出两名“最佳表现奖”,奖励一颗棒棒糖,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之后,在校举办的辩论大赛上,我班十名代表轻而易举的拿到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战胜了大他们一岁的六年级学生。学校让我班学生代表校去参加县级辩论会,可喜的是居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课前几分钟地坚持,不但增大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还增强了他们的胆量,提升了他们的自信;课前几分钟地坚持,不但能培养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明确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由小组长督促并检查,定期向我汇报,以组为单位进行适度奖惩。另外,在课前预习或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指导学生如何作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阅读。让读书成为他们的课外需求,而不是整天迷恋“打游戏,玩电脑”,在班里,我经常印发了一些短小的名人趣问佚事,幽默故事,一些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文字,供学生小组内传阅,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就吸取到了文字的精髓。 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只读书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读得再多也不会有所得,反而成为书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即用“心”来读书,才能有所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天的学生读书,大多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于是我鼓励我班孩子读书要读到语言文字背后去,去与文本对话,揣摩作者的心理,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语言文字,爱上阅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主动力,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所以我们老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课外阅读分量大,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一定个个都很浓厚,这种兴趣就要靠老师来培养,要循序渐进去引导。 首先创设班级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建班级文化时,我布置同学们办一些有关读书的手抄报,板报,墙报。并在教室四角放置一些适合W生阅读的杂志,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在这些材料中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自然而然的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利用“课内结合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一点以后,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可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继续激发。比方结合读物内容出一道或几道习题去做,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举办讲演会,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展览。这些都是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有效的方法。 结束语:阅读是一个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人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这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阅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水平。所以教师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 要 结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究,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激发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信息、展示阅读自由和促进阅读深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外阅读 1 前言 阅读一直享有“教育之本、学习之母”的盛誉。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无论从修身养性还是知识迁拓而言,阅读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开始于课内,而丰富于课外”“学习于课内,而发展于课外”。这正是国家大力倡导“双语课外阅读”的根本目标之所在[1]。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厚积薄发过程,没有量的积累和积淀,就难有质的提升和飞跃。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如何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丰富资源呢? 2 积极发挥网络视听优势,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 在人w接受各类外来信息过程中,仅是凭借眼睛和耳朵这两种视听感官接受的外在信息量,就占据人体各类感官所接收外来信息总量94%左右的比例。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群体不仅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而且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他们普遍存在一种“非趣勿视、非趣勿听、非趣勿做”的心态。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画形象、文言生动、语音迷人和色彩绚丽等综合性特点,它的技术性工作原理就在于以直观形象、音像和谐、动静自如等方面的综合性效果,有效地刺激接受者的视听感官,进一步深入人的内在心理而产生相应的作用。这就是说,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推动者,教师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内外阅读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情趣,努力在寓读于乐、潜移默化中攫取情绪智力的良好效益和效应。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后,有教师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搜索引擎,以“帕米尔高原”“桂林山水”“杭州西湖”“景德镇陶瓷”“傣家竹楼”“战国编钟”等为关键词,利用网络搜寻并下载大量相关信息,并且在全班范围内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有效地实现课外阅读资源的相互共享。此外,开展“坐地一日游”学生手工画报制作和评比活动,在“以赛激趣”中放大课外阅读的情趣效应[2]。 3 充分利用网络承载功能,努力丰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信息 Internet极具十分强大而又充满无限活力的各类信息承载量,不失为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网络系统承载的各类信息具有“量大、时新、速变”等基本特点,网络资源被科学、合理而又充分地运用于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学段、年龄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积极推荐更多一些的课外阅读材料,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不断丰富他们的阅读视野[3]。比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前后,可推荐小学生网上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引导并激励学生网上阅读《史记》中的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有效把握文章的结构“命脉”。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更加丰富语文的课外阅读量,而且非常有利于他们在自我阅读与感悟活动中内外联系、举一反三。 4 善于凭借网络交互特质,充分展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自由 清代文学家袁枚先生通过《黄生借书说》一文,为世人生动地揭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通俗易懂的生活性道理。计算机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深入应用和广泛普及以来,逐步实现“以工具改变促进教学革命”的教育发展目标,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让每一位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任何时间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只要教会学生上网阅读的基本方法,潜心培养他们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情趣、能力和习惯等必备品质,就一定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逐步引向随机阅读、自主阅读和长期阅读的良性发展之路,从中赢得“滚动式学习”的阅读效益和效应。例如:学生在家里可以从家用电脑上随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出门在外可以从随身携带的阅读器或者家长手机上相机开展阅读学习活动,探亲访友时可以借助于亲友家的电脑和网络因需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如果暂时无法继续阅读,可随时停止手中的阅读活动,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如果阅读疲劳了可以休息一阵子,实在不想读了,随意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接着读……由此可见,“随时阅读”“随处阅读”“自由阅读”等为学生群体自主、广泛、大量地课外阅读提供了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网上交流和相互推荐活动,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愿望[4]。 5 不断依托网络综合力量,大力促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化 把语文学习活动视为一个综合性整体的话,那么,阅读学习就是对于语言材料进行“输入与吸收”的首要环节,在历经人脑“储备与加工”的中间流程之后,写作活动也就成为语言产品进行“输出与倾吐”的终极性程序。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如果阅读活动是一种客观基础,写作活动就是阅读学习的有效深化,读写活动始终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了后续写作的深化,阅读学习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体现。 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是地球人的一本“精彩课本”,而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也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只有组织并引导学生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链接起来,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类阅读与写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学用结合、知行统一中获取切实有效的“活性知识”和“有用知识”。例如:教师可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景象或某些现象进行录制,或者从网络下载一些内容,或者制成微视频形式,适时适量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自由、认真、快乐地进行阅读;与此同时,再以“我眼中的自然美”“我的家乡在变化”等一些主题来引导他们写下来。 6 结语 积极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客观反映,也是考量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作者:杨青,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梧台小学(255420)。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摘 要:小学是个天真烂漫的时期,也是学生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知识积累沉淀的阶段,所以引导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积累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书本上的阅读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需开拓新的阅读领域,开启课外阅读,这将可增加学生们的词汇量,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思想和开阔眼界。让他们有着一个充满乐趣而有意义的学生时代。所以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而在小学时期,学生尚还年幼,心智不成熟,如何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如何让学生以此为趣快乐阅读呢?如何让学生从中收益并且最大化呢?我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和前人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循序渐进,让学生们爱上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知识,开拓眼界等作用。而老师们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对学生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学生们一起互动和了解体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师从一开始就按照作业形式,勒令学生们进行阅读,如果学生完成不了老师的要求,还可能会受到惩罚。这种形式虽能够收到学生们的作业,但这样的做收效甚微,往往弊大于利。这样的强制命令不仅会使学生们感觉到到压力重大,还可能会使小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厌倦,想抵制和反抗。会使学生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的乐趣,甚至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要耐心培养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延伸到课外知识,还可以在完成课堂知识的教授后利用剩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课外的文章,然后分享自己的心得并给同学们留下书名,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引发孩子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自会养成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接着可发动学生们在教室的一旁建造一个小书架,利用班费或者由同学们自愿捐书。以供全班阅读,同时建议学生们写读后感,分享心得。相信学生们最后都会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并从中受益颇多的。 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坚持阅读 虽学生们会进行课外阅读,但坚持下去却是一件难事。很多学生因年纪尚小,缺乏毅力、自制力,而外界新奇事物众多,对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往往使学生们很难保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干脆放弃。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将课外阅读的热情持之以恒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主。老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习惯与爱好,从中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兴趣。要亲力亲为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于书籍中的奇妙世界,畅游于书海之中。与他们学习到书中知识,了解到伟人们的高尚品德;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课外阅读无尽的乐趣与神奇。在生活中可应用书中的知识解答他们的疑惑,使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并将乐趣无穷。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对课外阅读有着无尽的兴趣的时候,坚持课外阅读将不会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往往会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老师、家长适当的鼓励和督促也是必要的,因为学生们年纪尚小,心智不成熟,正是品性成型的时候,老师,家长们应对孩子们加以关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性 三、让学生们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课外的阅读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的文章内容使人受益良多,当然也不乏那些内容感情泛滥,误人子弟的文章,生活中就有很多学生从小沉迷于小说无法自拔,耽误学业,甚至危害健康,令人唏嘘不已。所以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推荐读有益的文章很重要。再则要传授与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广泛阅读,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兴趣抉择,要广泛涉猎于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与此同时要快速地读书,当然刚开始并不能够一目十行,但要养成习惯,自觉忽略无关紧要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久而久之,一目十行不在话下。在广泛阅读和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精读,要在重要,喜欢的地方反复细读,反复琢磨和研究,记下重要或者疑问的内容,仔细咀嚼才能吸取其精华;还有,在读书的时候可用各种符号标记出重要的地方,以便于要运用时更好的查阅和再阅读时能够容易注意到。其做法如下: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出红线,在重要的段落画竖线,在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等,当然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做记号。再者,我们还要采取强力记忆法,在我们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立刻将其内容回忆一遍,以及记下我们画下的重点,要处。如果内容过于繁重难以记住。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可更好的记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综上所述,要对小学生展开课外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老师与家长们要一起投入进来,指导孩子们阅读,与学生们一起阅读,一起分享心得。必要时督促孩子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 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成功的表现。围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解决小W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两大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现状;新课改;对策;语文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了不同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保证他们在交流时有话可讲,写作时有词可写,语文素质进一步提升。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处于一个尴尬的情况,社会、学校、教师、家长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一直无法完成指标。笔者为了有效推进《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更好研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而进行长达一个星期的问卷调查,本校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态度,结果如下: 37%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喜欢,25.6%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37.4%的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表示了明显的不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其实,小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语文基础建设时,对语文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还间接影响到班级的阅读环境。二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一般只是简单进行阅读,既不动笔进行摘记,也不动脑进行思考,根本起不到丰富阅读量的作用。三是小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多数选择阅读故事书,对文学类、科技类、生活类等书籍置之不理,十分不利于学生扩大阅读面。四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学生只专注于从电视或电脑获取信息,大大减少了课外书本阅读的时间。五是阅读目的不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但有的学生却是为了功利而阅读,严重曲解了阅读目的。 二、解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导读模式,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语文课外阅读,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设疑诱读,激发学生好奇心 设疑诱读法一般应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设置意想不到的悬念,从而引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鲁宾孙漂流记》时,可先讲述故事开头:内心渴望航海的鲁宾孙,前几次出海都平安归来,后来有一次出海时遇到风暴,船上所有人都遭遇了不幸,唯有他一人存活,并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岛屿上,一直养尊处优的鲁宾逊将如何生活下去?面对食物匮乏、野兽泛滥的孤岛该何去何从?还有,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怎么样的一种精神?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 2.精彩片段赏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一般缺乏耐心,对于一些文字过多的名著,他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从名著中选取一段优美的章节或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名著讲述的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一举两得。例如,《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章节是《武松打虎》,教师就可以截取该章节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示范朗读,一边用肢体展示,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乐学,培养阅读兴趣。 3.竞赛促读,提高阅读能力 竞赛促读法是最能调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三分钟速读等竞赛活动。教师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竞赛朗读。这个竞读,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分别代表两个小组的同学,还可以以打擂的方式进行挑战性竞赛阅读……通过这些竞赛阅读的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和表现欲,同时促进学生之间阅读经验的交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 总之,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式方法自我拙见 摘 要:语文教师都知晓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应该受到所有语文教师及所教学生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汲取语文知识,形成合理、准确、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语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重要核心环节,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切实抓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式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重要,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切实实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引发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1.名人效应 名人的榜样作用能够使我们的学生产生积极效仿的功效,会给学生一种模仿的触动。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或是国外在读书方面特别优秀的知名人士,、老舍、鲁迅、冰心、、高尔基等等优秀的读书事例在学生的耳际回响,让名人的榜样作用熏陶感染学生,使小学生从自己的内心萌发想要读书的愿望,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真实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去多读书,努力去读书,才会使自己具备较高的课外阅读能力。名人效应定会激励学生酷爱读书,使学生从书籍之中获取广博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活动铺路 在学生每次开展活动之前,都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与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料,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寻活动的素材。例如《×××优美的风景令我难忘》,活动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优美的写景范文,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洞悉文章作者出色的写作方法,以给学生正确的指引,使学生体验到准备后获得收获的那份喜悦。 3.能力展示 让在阅读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展示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优异表现,能使学生看到教师对学生阅读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自己阅读的兴趣,投入到阅读的过程中。 二、有效地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还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读物的正确选择,我们教师必须做好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工作,指导好学生选择书时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小学生受自身年龄的限制,教师应该去推荐与他们相适应的书籍,千万不能图省事去搞一刀切,不管学生是几年级的,都是介绍一样的书籍。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识字程度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要知道,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不要引导他们去阅读那些非常深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文章,只要我们的目标正确,我们的价值取向合理,那就不要去区分是动画书籍,还是小卡片画书,只要是学生接受的、喜欢的、想要去读的,只要是内容符合就行,我们老师都允许学生去阅读,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愿望。 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科技信息普及的时代,一些先进的媒体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辅助阅读,只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就会让其发挥功效。报纸、杂志、小说、电影、戏曲、广告均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内容,有效地从中捕捉语文信息,达到丰富语文课堂内容的效果。 三、正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强化学生n外阅读效果 有了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动力,辅之课外阅读读物的优化选择,再有教师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正确指导,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课外阅读方法,强化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1.阅读方法一般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模式,指导学生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对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至关重要 精读所指的是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仔细思考,深入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及思想内涵;略读是指引导学生先看看文章的前言、文章摘要、作者编写大意以及文章的目录等内容,先去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意图、模式以及规模,而后再去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分析文章的篇章、章节、标题、序节及段落内容,最后再去博览全文,了解大意。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在教师指导这方面,我们要去做的就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带课内,课内辅课外,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阅读模式,即先略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再去精读文章,细致品析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达到细致内化的效果。 2.辅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教师做定期的课外阅读检查指导,定期检查学生所记的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不断深化与完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论文:探讨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策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丰富的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是尤其重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也是提升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面。通过小学课外阅读教学,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自立性 一、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通常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教学,教师针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的讲解和教学,进行不同的阅读任务及阅读考查,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很好地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体现,通过课外阅读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让学生将课堂的阅读知识拓展到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阅读的魅力。课外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是教师的职责。 二、提升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1.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外阅读书本的事例,通过课外书本事例的形式让学生一步步了解课外阅读,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能通过课堂中的教材案例向学生讲解更多教材中所没有的课外阅读,细心地普及一些课外阅读的知识,讲解课外阅读中的重点,进而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这也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方法。 2.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本的推荐引导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推荐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死板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不足的。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课本推荐和引导上应寻找较为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的书籍,在引导方面首先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通过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将一些更有益的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读物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一些富有寓意和趣味的课外读物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以自身的阅读来带动学生阅读,并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分享,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3.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引导,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校园阅读氛围、家庭阅读氛围的建设也是提升小W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应主动建设好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设置良好的教室阅读环境。在建设家庭阅读环境时,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能更好地建设好家庭课外阅读的教学氛围。 4.塑造良好的课外阅读培养思路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思路,让学生能发自内心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思路的培养,这不是放任自流,当学生能主动、自愿地接触课外阅读时,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才能得到逐步的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才能得到显著提高。这也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培养好良好的课外阅读思路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当前小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5.多方面提高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阅读的技巧及方法教给学生,并结合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能自主通过课外书籍进行阅读学习。学校也要充分地通过校园的各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例如举办一些读书月、阅读竞赛或者阅读写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学校也要在节假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来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课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家长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课外书籍、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体现。教师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小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学校和家长都应结合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塑造好学生的阅读思路,结合先进的教学策略,合理地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阅读书籍,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为七年级语文教学"寻点搭桥" 摘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采用"寻点搭桥"法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经常听到同行老师提起,七年级语文很难教,特别是我们的农村学生,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面很狭窄,从而造成他们文学感悟能力比较低下,理解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上,他们很难走进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过去我也有同感,然而近几年我在教学实践中从课堂上,从学生那里仔细摸索,获得了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七年级学生年龄偏低,阅读层面狭窄,理解能力较弱,但不失天真纯朴,热情好奇,求知欲旺盛,富有童心童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总喜欢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判断理解作品,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七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他们的思考、发言积极,甚至无所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即指这个意思。他们敢于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而并不担心别人的反应,这一点非常可贵。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搭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学会与文本沟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生活距离,满足学生的各种提问,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描述生动形象,故事美丽奇幻,语言优美凝练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交流、体验,才能满足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材要充分利用,课外书目推荐也要适时跟进,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都让他们读,作阅读体验。 可是,毕竟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社会生活体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为他们"寻点搭桥",以创造学生与文本结合的最佳路径,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所谓"寻点搭桥",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实际需求,寻找一个最佳突破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心灵之桥,使学生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那么,怎样搭建好这座心灵之桥呢? 教师首先自己要吃透文本,轻松自如的驾驭文本。应树立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则要准备一桶水的意识,多方查找搜集资料,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深化自己的阅读理解,这样教师驾驭课堂才会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阅读榜样,让学生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探究和体悟,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寻点搭桥"教师为先。 "寻点搭桥"法不光是建立在文本之上,而且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呢?就学生方面,能够在文章中读到自己,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眼前的时代特征,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文本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了。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创建这个点。我在教《归园田居》时,针对诗歌主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个结合点:第一是让学生说说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什么;第二是让学生说说诗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课堂就集中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前者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让学生有话可说,后者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的结果是学生的课堂情绪十分高涨,阅读体验十分丰富,效果也十分明显。 阅读教学还要善于培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联想和想象中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七年级学生的优势资源在于他们热情、好奇、思维活跃,富有求知欲,主要体现在联想想象能力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视觉、多方位的联想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文字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是从实际中来,文学形象有虚构性,但这些虚构的艺术典型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中可以看到整个人生社会的面貌。教师要善于抓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促使学生联想社会上的人和事,理解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进而认识复杂的人生社会。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作家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至极的皇帝的形象,联想丹麦王国那个时代和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昏君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事,还要联系今天的社会某些虚伪的阴暗面,让学生交流起来,就有话可说了,批判的主题也不难理解了。在结束本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想想回宫以后,皇帝表现会怎样?还可以让学生写《皇帝新装》的续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会把握得更深刻的。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景、情、趣、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再造想象。好的作品往往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景、情、趣、理来打动读者,文本的景、情、趣、理当然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塑造来展现的,学生感悟时,是一个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变化过程,进而再产生联想创造新的思想认识。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根据七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花开有声,芳香四溢。面对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也许你曾经迷茫而无助,但只要你深入课堂,立足学生,仔细聆听,你会发现,那里花开有声,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就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他们的纯真、热情、好奇且渴求知识,会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走出迷雾,柳暗花明。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立体引学式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立体引学式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教学中,教学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本文从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三个方面起先探讨。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的黄金时代,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人格的人,是否有爱心、责任心,是否会有坚强勇敢的意志,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去启发引导。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而立体引学式提倡教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启发引导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那么,该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启发引导养成良好的人格呢?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 七年级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议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启发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用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七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 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二)学生说的活动。 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教师可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中启发引导学生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 (三)学生的阅读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引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首先要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们要常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启发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四)学生的写作活动。 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启发引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三、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启发引导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总之,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让他们吸收优秀人物高尚品德的营养,茁壮成长,从而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就拿七年级语文教材来说,它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内容。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美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窜”字既显示了速度快,又显示来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这两个词既形象又贴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从而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美。 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铺开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后小山美景图、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学生自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 三、培养学生在说写训练中表达和创造美。 一个人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他的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画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 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中进行审美教育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联想能力。这种能力与其它审美能力的综合作用,才能使教学上升到情感层次,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想象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的巢穴,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发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丰富的审美想象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 五、借助电教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巧妙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在《黄河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黄河的图片或影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江山的壮美,从自然美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七年级与六年级语文教学衔接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其认知内容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其认知速度是由慢到快,再到加快。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升进七年级以前,已习惯于1―6年级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已形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或方式、方法。学生升进七年级后,对教师的教法陌生了,学习的内容多了,深了,复杂了。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重新探索一套学习方法,才能在新的求知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得不断进步。怎样才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是七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做好七年级与六年级的教学衔接,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语文科教学的衔接,谈几点感悟,与广大同仁商榷。 第一、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如一篇课文,首先要告诉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的内容。如:1、哪几个生字词的音、形、义。2、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课文整体内容,思考讨论哪几个问题,并写出总结理解的内容。3、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拨课文的关键词句、主要段落、重要描写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去概括理解的内容。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又可以让学生找到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学的”能力。4、教师再从写作的角度,带领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分析层次结构、事例的叙述及其详略安排,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课文写人叙事描景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写作(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和板书展现。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点拨、或阅读讲解,或总结阅读理解的内容。说话一定要适用普通话,清楚明了,让学生听得明白;谴词造句要简明扼要;说话的语速要快慢适当,让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懂,做得完笔记;重要的内容、关键的词句、陌生的字词,要做板书。板书要规范美观、其内容要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必须幽默风趣,切入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学生喜欢的个性特点,达到激活学生积极学的兴趣。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恰当地把握教学速度。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见识、知识水平及其学习方法,主持课堂教学的速度一定要适中――总体是慢,逐步由慢到快,再到加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教学速度,尤其要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式方法,并能正确区别什么样的文章要慢读(慢慢的品味)、细读(细到字词句的音形义及用法的区辨理解)、精读(好的句段反复读记,达到理解运用),什么样的文章要快读、略读(只读标题或只读情节)。总之,要掌握有效的学习速度。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宽严有度,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进入七年级学习,大约在十二三岁,是身体发育生长的特殊阶段,需要休息玩耍;其思想个性由小学的乖乖逐渐转变为不驯服于家长和教师,他们欲求“独立”。所以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他们紧张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又要给他们休息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愉快轻松,健康成长。所以教学的“宽”与“严”, 要张驰适度,结合恰当。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把握一切机会,给予表扬鼓励,但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利用恰当的场合,巧妙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给予及时的指出和严厉的批评。 第五、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教师要常组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达到开阔视野,发展特长,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发挥得好,教师就能有效地实现七年级与六年级的语文科教学衔接,学生会加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并能逐步形成独立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措施探究 【摘要】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子女,语文积累少得可怜,语文学科成了我校的弱势学科。为了改变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经研究确立了"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研究"课题。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作业正确率提高,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学习成绩也不断大幅上升。究其原因,有八条:一是目标定向;二是兴趣入手;三是创新模式;四是完善学习小组;五是学法指导;六是多方释疑;七是任务适当;八是和谐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能力 培养措施 1调查结果统计 为了找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及综合素质;也为了证明实验效果,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是否提高,更为了证明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自主管理、学习能力的措施是否科学有效,特在实验进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结束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三次调查统计据数的对比,和平时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及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变化,我们发现在这个研究实验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分块研究,不留空档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分成三大板块,早读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这样基本 上就涵盖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同时从这三个板块入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 2.2分值对比,成效明显 通过三次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生早读的自主管理能力由最初的23.8分提高到27.6分,提高了3.8分;学生的课堂自主管理能力由23.4分提高到26.7分,提高了3.3分;课外作业自主管理能力由23.8分提高到26.3分,提高了2.5分;总分由最初的71.0分,提高到79.4分,提高了8.4分。这是不容易的,是老师们经过一年的思考、实验、总结、再思考……反复研究取得的成绩。 2.3平时学习,更加自主 通过一年的措施研究,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但从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数可以体现出来,更可以从平时的学习中体现出来:集体朗读课文从以前的"读着读着就乱了"到现在的"像那么一回事儿的集体朗诵";背书积极,也可以说是踊跃;作业基本上不用去催促,能按时、保质完成;课堂上,学生自己知道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序,学生基本能把握,老师只需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积极、大胆,也很有序;多数学生更爱上了课外书籍,课外阅读基本不需要老师强迫;听写、默写也能在小组内自主完成,并且完成质量不错。 2.4成绩进步,能力提高 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但从上述问卷调查的分数可以体现出来,更可以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这一年来,学生的成绩从入学时10%左右的及格率,提高到60%还多,有的班级甚至更高。有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学年考试中,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区标。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的结果,也让老师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是一举几得呀。 3提高学生语文学科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所采取的措施 3.1目标定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 有部分学生没有自觉性,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相当部分学生 稀里糊涂的,学了几年的语文,还不明白语文到底学什么。为了使教学更有效,就必须让学生对读书、作业、笔记等学习活动的目标要清清楚楚。比如:要想预习有好的效果,就要明确预习的要求:每次早读读什么,怎样读,达到怎样的效果,并由带头人或监督管理者进行评价。这样每一个教学步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并表述清楚。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方向,就会有事可干,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会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学生就会心无旁骛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学生养成了好了的习惯,也就培养起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2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孩子们就愿学,乐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3.2.1多角度、多方式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学意愿,自觉形成自主的管理能力。 孩子大了,有相当部分孩子就不愿开口读,但我们要让孩子们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升华品质。 (1)教师在不同阶段,可采取教读、跟读、模仿读、对比读、展示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成长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最终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2)可以用"读读评评"和"再读读评评"和"终极PK"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其中的评包括自评、学生评、教师点评、小组综合评等方式,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进步的过程,只要有进步,学生就有干劲,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学习,形成习惯,自主管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多多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朗诵、演讲比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用进步与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从而产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原动力。 (4)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原动力。 3.2.2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让学生当老师,走上讲台,就能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与管理。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想在众人面前出丑,为了这个目标,孩子们就会努力地、千方百计地去自学,主动地去查阅资料,去努力消化,去认真模仿自己老师的上课,去领会教师上课的方法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以提高。 3.2.3用丰富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广阔。教师先给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能吸引学生的课外读物,先培养起一定的兴趣,再扩大阅读的范围。当学生的知识渐渐的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浓厚了,学习的自动性就有了,自主管理能力也就自然增强了。 3.3创新模式,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 深入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导学练评"为一体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迁移拓展――反馈与评价"的稳定有序、环节清晰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步步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环紧扣一环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这种课堂模式,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心情愉悦,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而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议,敢问,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此,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自由提问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学生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得到培养与提高。 3.4完善小组,自治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 力。 1、采取依据成绩、行为表现均衡和男女生平衡、人数均等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均衡编组。 2、全体学生讨论、制定、完善语文学习的评价体系,并采用量化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力求做到便于操作。 3、定期对学习委员、语文组长、科代表、记分员进行分别的培训,让学生照章自主进行管理,教师相机进行调控,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4、定期、及时、准时表扬。这个步骤一定不能少。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值得学习、发扬的,那些是需要改的。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 3.5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犯的毛病是:孩子们又读又抄又写还要记,但是只是机械的抄抄写写、读读记记。所是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上,有相当部分学生是云里雾里,无所事事,不是他不学,也不是目标不明确,而是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要用什么方法。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为培养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预习方法指导:在明确预习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用以下方法完成预习: 读与标――朗读、默读、利用工具书自觉扫除阅读障碍,标注自然段落。 划与分――划出生字词,分清结构层次。 思与问――思考课后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注与批――对文章的内容、写法,在课文上标注;自己的感受、领悟应该批注在书上。 语文课堂 听课方法有: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强调重点(如板书,反复强调、总结性的话等)。 二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 三要大胆发问、发言,展示,条理清楚,回答全面。 四要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做到手脑并用。 3.6多方解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当面指导,教师书面指点,生 生互相帮助,还可以通过电话、QQ、微博、校迅通等方式。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学生进步了,学生的动力就更足了。学习上的自主管理能力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 3.7任务合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 如果难度过大,任务过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的心理而不愿学习,不愿去做。反之,学生用点功就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学生就会对完成任务产生积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进而主动学习,这样自主管理的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培养起来了 3.8和谐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和谐的关系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相反,教师在教学时居高临下,冷着面孔,教学气氛会很紧张,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保持适度幽默,并且教学态度和蔼可亲,在课外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从而自觉地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探索,积极尝试,争取找出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方法措施。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浅析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联想教学 从教多年,我对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感触颇深,尤其是许多课文中的联想,我认为不可忽视,课堂上,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约束,思接千载,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七年级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不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陶冶。 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 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走向高峰的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能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七年级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七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研究之我见 摘 要:七年级是小学向中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七年级语文更是起到了帮助学生过渡的作用,所以做好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所以不管是新课程理念的推出,还是素质教育的推行,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学工作。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就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谈谈个人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作业 在学科学习中,语文教学常常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认为语文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提高成绩的学科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七年级语文教学面临众多挑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呢? 一、做好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以目前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看,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直接进入到了中学语文层次,而小学六年级语文对中学语文的引入基本是没有的,如此一来,导致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出现断层。而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基础教学,很多教学内容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写作,几乎是简单的记叙文写作,是对生活的表达,小学生学习和接受起来都比较容易。比如阅读,也是简单的文章阅读,不需要深刻的理解。但是中学语文则更多的侧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包括阅读和鉴赏能力,也包括固定类型的文章写作能力等,此外,一些文言文的学习,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非常少的内容。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足够的过渡内容,那么就需要教师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做好衔接工作。 本文认为,做好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做好学生的基础摸底工作,可以通过课堂问答或者开学初的小测试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分析出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而在后期的语文教学中明确侧重点;第二,做好难度系数高的教学内容的循序推进,比如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会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对于特殊句式,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可以先适当地安排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搁置,不要在最开始就塞给学生大量的内容,使学生无法消化,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的推进,也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反感。第三,适当融入小学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可以联系小学教学的内容,要适当引入,比如同一作者的文章等,这样学生会产生认同感。总之,做好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开展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合理安排学生作业 学生的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课后作业也是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的重要方式,所以不管在学生学习的哪个阶段,也不管是哪个学科,课后作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合理安排学生作业。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忽视作业的作用,而学生自身对语文作业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大量的课后时间,学生都放在了数学、英语等学科上。所以说,七年级语文教师更需要适当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语文作业不重视的思想,通过测评或者是课上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作业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之后,再逐步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 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主要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作业的量要合理,我们不断强调七年级是学生的过渡阶段,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样处在过渡期,七年级语文的课后作业如果最开始就比较多,学生在接受中就会有难度,这样不仅不利于作业作用的发挥,反而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作业内容要合理,并不是所有七年级语文教学内容都可以转换成作业形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内容,在发挥作业查漏补缺的功能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布置作业。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做好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方式方法,需要做更多工作,如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又比如教学方法的不断研究与尝试,课堂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等等。总之,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小学语文向初中语文的过渡教学,才能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管理指导策略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时间管理 指导策略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四、“读而不思则罔”——引导反思与总结 “读而不思则阁”,只阅读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流于肤浅。阅读后进行反思与总结,不仅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更能提高能力,培养习惯,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质。因此,课外阅读后注重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阅读过程及自我的阅读理解进行再思考。让学生反思与总结什么?一是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二是考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衡量文本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四是通过阅读观照自身,提高自我修养。怎么反思与总结?一是写反思记录。记录形式可以是日记式、表格式,也可以是卡片式、随笔式。写下自己对文本内容、作者思想、社会意义等方面的感受、体会与思考。二是与他人交流沟通,在思想碰撞中发现问题与不足,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探析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确保学生能有效的进行自主性阅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略,而是更应加强。那么,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中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教师、作用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自主性阅读教学需要相应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的独立意志、学生的自立行为都是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在作用。初中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志、自立行为正处于不断发展形成过程,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的结合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地促进身心和学业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教师也因该认识到它们的不稳定性,做好教学工作可能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 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阅读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那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科学的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注重学生内在条件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的发挥一些外在条件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主性阅读的效率。比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权利,赋予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阅读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阅读资源,阅读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自主性阅读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及时有效提供的阅读资源以保证自主性阅读的顺利开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学生能动性是否能调动起来,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了,任务也更加艰巨了。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华东师范大学崔允?t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发展满意”,这是对有效语文阅读教学的诠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如何提高有效性”的问题上,我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究。 一、 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常常习惯将文、道两方面并列。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态度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若将这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复述、概括、背诵等,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背诵全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状物类文章写作可借鉴的范本。教学时从三个维度可以列出三四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而我重点选择了“给课文描绘的五幅画面命名并分别概括其特征”这一目标。从达标过程来看,虽然学生很快就能给五幅画面命名,但概括其特征在课文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材料进行概括和推敲,这就使学生的求知意识和阅读兴趣趋向了一致。既要对画面概括得名副其实,又要将特点表述得准确巧妙,这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深入思考。这时教师再点拨两个小目标:①画出文中描写性的词语;②根据各段中的修辞句概括出画面的特征。学生就很容易完成中心目标。 二、优化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采取的是“选文”的编写方式,无非是例子而已。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切合实际的加工改造:一是要紧扣教材的“语文味”,二是要倾听学生、掌握学情。在加工改造教材的过程中,要摆脱习惯性思维,探索教师、教材、学生多种矛盾运动、发展、联系的可能性,摆脱思维单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处理教材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三、注重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 1.朗读、概述法 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朗读是思想和情感的发声。 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只是默不作声地看,很难体会到其思想和情感的力度与层次,自然也就难以真正掌握表现这些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如果能反复朗读,琅琅上口,那么书本上的思想和情感才能灵动起来,语言也才真正能鲜活起来。阅读教学的读,有着丰富的形式,除了诵读,还有默读、范读、跟读、齐读、跳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配乐读等。根据具体的目的进行适当方式的读,并在读后配以概述,学生能快而准确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和内容。如《鹤群翔空》一文,教师有意识地引读,让学生跟读5~6段、11~12段、16~18段、24~26段,然后概述,“鹤群翔空之壮丽”——“鹤鹰搏击之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就水到渠成了。 2.读写结合法 即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续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如《鹤群翔空》这篇文章,有众多的叠词和近义词组、整齐的四字词语、描写抒情的美句和写鹤的妙喻,学生完成自读积累后,再做续写练笔:“伤鹤救走之后的命运如何?如果因伤致命,鹤群将举行怎样的‘葬礼’?那场面将是何等悲壮?伤鹤的康复当然离不开伙伴们的精心呵护,其间又充满了多少温馨?”这样,读写迁移,充实了课堂阅读的效果。 3.问题引导法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是阅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是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的最佳方式。新课起始,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精心设计能提挈全文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要点。例如,教学《背影》,直入新课,出示有联系的三个问题:①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四次出现了“背影”一词,这四个“背影”各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②文中的四个“背影”同题目中的“背影”有什么联系?③用“背影”贯穿全文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涉及课文的线索、内容和主题,蕴含了文章“特征——人物——父子情深”的结构思路,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起着引导、定向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及主旨。 4.语篇教学法 课文选文都是完整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具体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某些词义,理解某些句子深含的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形式,词句的学习、文意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过程中进行,通过关键词、议论句、抒情句等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 思考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要改变阅读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状态,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有新的思路和更优化的做法。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电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字,词,句,重要语段的教学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阅读教学 激励 启发式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当今社会发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为专家所看重。作为教师,我也很努力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接受,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但收效不大。或许是《新课程》刚实施,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大适应,或许是长在农村,见识面窄,知识面也不广,一些同学还是喜欢当录音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的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想这应该就是进步了。 四、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五、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实际上这种方法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各种课型中都应该注意运用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新课导入时,利用导语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散文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艺术享受中学习,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其三,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注意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就是但课堂是有不和谐的因素时,教师应注意处理的方法,不要破坏了原有的学习气氛。如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可采取注目式提醒,边讲课边走近学生以引起注意,或走到学生身边等方法。这样,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和心智发展的和谐。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可供发展的平台。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作为初语文老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教会学生善于读书 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 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提倡“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提高学生阅读中的迁移能力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注重朗读 朗读可以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还可以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当然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论文关键词:语文 理解性阅读教学 探索 论文摘 要: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传统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桶,其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它以理解为核心,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 的意见,先要审视,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而且急于发表,此时,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1.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指导诵读方法,拓展思维感悟的空间。创设情境,激发诵读欲望,可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它声画结合,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那铿锵激昂的节奏,如急促的鼓点,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2.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自主建构,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现场观察 体验总是和主体的自身经历相联系的,阅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现。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语文和思想的源头”,他带领孩子们走进“蓝天下的学校”,他说:“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他把大自然看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它是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他提到要获得广阔的知识,就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人原本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所以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上升,但形象思维不是完全退出了舞台,特别是初一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形象性较强的文章,与其闷在教室里静思默想,不如领他们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把它放在阅读中,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当演员,扮演某个角色,进行表演,变学习者为当事者,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空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富有表现欲望,只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角色扮演积极参与。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阅读教学注重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近文本,在体验中品味,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义,构建文本世界,陶冶心灵,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从而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蒲松龄《狼》一文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从屠夫对付狼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师,我并不觉得屠夫机智勇敢! 师:何以见得? 生:其一,屠夫很笨,他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何不同时投两骨,让两狼同时得骨止,然后借机逃走,这样就会避免后面的麻烦和危险;其二,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说,才明白前一只狼是假装睡觉,一个‘才’字,说明屠夫反应迟钝,事后才明白过来,这就不能说明他聪明机智;其三,至于他能够知道“奔倚其下”,跑着躲靠在麦秸垛下,这是一般人的本能。 从这一点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机智! 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我以前还真没想到,既然屠夫的形象变化了,那么狼的形象呢? 生:老师,据我所知,狼是很聪明而且很有个性的动物,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的攻击一般很少失误。 师:那么文中的狼怎么失误了呢? 生:那只能怪人的狡诈了! 师:为什么说是狡诈呢? 生:因为我看过《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篇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两个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让母狼奔跑劳累至死,另外一则最后批判了人的残忍性。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赞扬了什么”,要么“抨击了什么”,把人物简单地归为某个类型,内容概括为某种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乡》中的杨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冷酷”的人而给以无情的抨击,没有看到她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也应加以同情。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论说教,掩盖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使学生的阅读陷于迷雾之中。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蒙蔽在作品上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还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融的,它表现的只是一个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相互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开阔了自己的精神视野,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学,“理解”既是它的手段,更是它的目的。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析关于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 研究性 阅读 论文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一、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 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就解决了。 二、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快速浏览,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加强理解,而且还能有许多新发现。 三、充分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语文课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的天地,语文研究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等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缺憾。强调研读的独立性,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优等生与学困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研究性阅读中,让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从而也自然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四、协作互动,思想启迪,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以作品为媒介,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带有个体思想倾向,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的潜意义。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搞好阅读教学首先应重视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使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教师要在准备相关资料的同时把搜集资料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便于理解的各种信息。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教师应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 五、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带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幸福的生活片段,一段优美的历史故事,一处绚丽的自然风光,都是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好材料。这样能使他们体会到研究性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在课外,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六、结束语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课程改革的“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宽厚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人性及理解,钻研阅读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洗尽铅华见真淳——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浅谈 [摘要]阅读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符号,并且从中获取思想感情和社会信息的过程。我们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以完善,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正本清源 学生为主 注重体验 张扬个性 个性化阅读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文本”的关注转向对“文本—读者”关系的研究,以读者在整个文学中的重要活动为基点,带来了阅读领域的新突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上正确的轨道,在纠偏、匡误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正本清源,注重体验 同样作品由不同的人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体验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依据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等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二、三位一体,学生为主 阅读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阅读为重心,即阅读教学的“学生决定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的感悟也多姿多彩,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和体验原作所创造的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三是渗透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什么标准答案,而要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审美。如《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课文交代的很模糊。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这是一个引导多元解读的开放性问题。在讨论中,我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联系对作者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下功夫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分析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对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人之间可以划等号,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也有人认为该用约等号,还有人认为该用大于或小于号。学生的这些阅读体验是独特的,但由于是建立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因而也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我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注重个性化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会失去语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地胡乱联想,信口开河,不加思考,甚至是离题万里,而是要尊重文本,个性化的感受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合乎情理,基于文本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利用生成的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 三、讲究方法,张扬个性 首先,是坚持学生自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雪中捕鸟”一节,运用“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有何作用。解决完这些浅层次的问题之后,教者开始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探究,并提出“文中写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有什么含义?”“写师生读书的场面中所引述的朗读难懂的古文说明了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是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文中有和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出入很大的地方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在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不论是哪种,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就一定会让文本升值,让学生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也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神农架林区宋洛中心学校 钟秀成 阅读教学课型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体现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功能、丰富知识的功能、陶冶情操的功能、写作示范的功能等方面。有此功能,阅读教学课堂必将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搞好阅读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进而可以认定是教师的责任重大。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要求语文阅读课堂能创造生机和活力,提倡阅读课堂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此,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理念没错,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自主、人文、活跃、开放”首先要有度,即尺度,绝对不是“放羊”式的阅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我简要谈谈这方面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商讨。 一是阅读课堂必定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那么,首先要求教师有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能力。 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到一定水平,学生必然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就是考验教师运用知识驾驭教材的关键时刻,在此举一例:曾有一位教师指导评析苏轼的《题惠聪 春江晚景 》时,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为什么‘春江水暖’不是鹅先知而是鸭先知呢?”,此位老师一时懵了,无奈之余,只好用作者是写的“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敷衍过去,我想这样解释是不适宜的,也没有解决学生的疑问。若老师知识积累丰富,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各位仁者不妨从“题画诗”的角度去考虑,“题画诗”的特点是按画的内容题诗,因而惠聪在画中只画了“鸭”这种家禽,没画鹅,已不存在争议,苏轼当然就说是“鸭先知”了,到此问题已得以解决,那么有关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的拓展就靠老师自由发挥了,比如可以趁热打铁,把“赠别诗”、“干谒诗”的特点简要评析一下未尝不可。 二是要关注语言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我认为普通话标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通俗语言的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以普通话为基础,把语言通俗化,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阅读理解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通俗易懂的语言是探究的内容之一。如我在教读《中国石拱桥》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依据数据和内容理解画出赵州桥的简要图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五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主动请缨,我有意让阅读基础好的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是“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三位学生没有一人能画出28道拱圈的准确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学生阅读的“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帮扶,承接学生渴盼理解的欲望,我用通俗语言提问:你们吃过猪肉吗?大部分学生高呼“吃过!”,一小部分故意“刁难”说“我不吃肉!”我补充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嘛!’谁敢说没见过‘猪排骨’(肋骨)哇?”全体高呼“见过!”,我伴随着反掌手势说“那么,反扣的整边排骨像什么?”学生齐答“像拱桥!”,我说“假设整块排骨有28根肋骨,那么每根肋骨就是一道拱圈!其中一根断裂,其他的能不能独立支撑?”,学生齐答“能!”。然后,我让另外三位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画28道拱圈的位置,其结果是全部完成了任务。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自己也恰当地运用通俗语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三是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情感体验的阅历,那就是能在一定程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此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我曾多次向学生阐释“情感共鸣”的含义: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结局是凄凉地死去,作者是在泪流满面的状态下完成的,当作者面对朋友时也失态地默念着“高老头死了!高老头真的死了!”以至于朋友以为巴尔扎克神经出了问题。这实质是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那么,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不仅仅要达到与作品中人物共鸣,还要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若这样就属于高水平的阅读了。实现这一目标固然很难,但长期培养也可在一定水准内达到些微目标。比如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当遇到文中的情节和事物的再现与我们的经历和生活接近相仿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和表达。当然最捷径的方式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正确的节奏、感情、韵味。再者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到理解,只要不是知识性错误,均要适当给予肯定,退一步而言,就算学生的认识有知识性错误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纠正,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和强迫学生接受。只要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就不会破坏,潜在的情感体验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是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取得阅读效果的力量源泉。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要。若用“放羊”式的方法,而放弃必要的激趣手段,那将会严重损伤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的理念,把握住“度”,把一定的时间空间牢牢地掌握在老师手中,以便激趣有机可乘,如留有机会进行课前导语设置激趣等等。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班班通”课件教学)要灵活多变等。第三,教师在不断锤炼自己语言的同时,要积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声与形有机结合,努力把肢体语言运用到课堂中,达到有形体而又不庸俗的激趣效果。老师可以围绕阅读主题侃大山,讲故事,变枯燥内容为兴趣课堂,努力达到消除学生阅读疲劳的目的。第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少一些否定言语,杜绝讽刺挖苦语言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努力创造快乐阅读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总之,教师要想千方设百计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五是阅读教学要追求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写作。阅读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 终极目标则是培养写作经验。因而,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强调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就是不强调,教师也要明白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并有意识的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做法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精心合理安排的写作训练。比如把学生的习作做为阅读教材当堂展示,采用教师随堂评价或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以求达到学生阅读后的成就与反思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比如:在阅读了《小桔灯》后,合理想象和联想十年后,当文中小姑娘读到《小桔灯》一文时,知道作者冰心还心系着自己一家的命运,就准备给冰心写一封汇报家境的信,请代替小姑娘完成此信。这的确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的科学设题了。 编辑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谈如何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精妙的语言,学习多种写作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 历年来,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多数师生头疼的问题。于是,出现的现象是: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不好教;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不好学;师生忙忙碌碌辛苦三年,阅读的成绩却难有提高,真可谓“费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自然能力提高不明显,也就有了语文阅读“难学”的误解。 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当然,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 “授人以色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爱阅读.还要会阅读、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教授.教给学生有所选择,区别阅读,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读,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有: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预读,适用于阅读长篇文章,也就是先看开头的两段,接着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略读,也叫泛读,用最快的速度先浏览所选择书目的前击‘和内容介绍等,了解其大概内容即可;细读,对一所学课本中的重点单元内容、范例、篇章或精彩语段须认真阅读,反复留神研读、品味;比较读,即阅读时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但是同一体裁,又是类似内容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读,看有何异同点,有什么创新,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整体认知读,就是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搜索信急核心地读,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体会,可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类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找 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不少教师的做法是投影相关资料,让学生过一遍。我总感觉这种效果不太好。我总认为不如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象投影一样过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会更好些。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永久掌握。 二、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去做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大多能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一般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划分归纳,不少学生已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重点做的是:一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依据;二要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结果的合理性或其优劣。教师在参与此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对其语言的精练、准确、流畅、严密性作点评和指导,以让学生逐步在此过程中学会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几遍而已。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认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具体朗读。在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读效果才更好。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入手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步骤、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切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操作训练,否则学生仍是不会。 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项目。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培养成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中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全面的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强调一点的是,不论教学生什么方法步骤,一定要通过实践训练,让方法逐步成为操作习惯,哪怕多几次专题训练,也要达到学生能自然操作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 五、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文体特点,接近中考风格 文章的阅读理解考察是以问题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时候,有些教师习惯设置许多问题,整个课堂带有“满堂问”的嫌疑。至于为什么提那么多问题,可能他们也不大明白。真有必要提那么多的问题吗?我看不必。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掌握重点。这样也不至于学生学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 其次,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教师要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各自的特点、重点,在设计问题时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体特点掌握。 还要注意试题的设计要带中考风格。教学中有很大成分是为了应付中考,不能等到接近中考了才去适应中考题型。平时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中考的风格,学生习惯了这些题型,何愁中考呢? 当然,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除了以上这些,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提高学生兴趣。 中国论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学生能否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趣味。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比如可不断锤炼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比如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对一些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可借助电教媒体;定期开展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白己的收获,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主动阅读意识。如教学《唐雌不辱使命》时,可根据文中人物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学生参与踊跃。互演互评,精彩纷呈,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唐雌和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秦王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 下载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范本,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刘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相应的情感熏陶和人生启迪。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朴实的语言表现出的极大的感染力,蕴含的至爱深情,充分体会字里行间充盈的父爱亲情。教学《谈生命》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何揭示了生命从生长到大再到哀弱的过程,让学生从阅读欣赏中感受到冰心老人顽强奋斗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领悟出生命的宝贵与顽强。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关键。比如读书时一定要“动笔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来说,有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白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一”、“‘?”、“-一”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白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白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等。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作卡片,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厚积而后薄发”,阅读积累对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善于积累的读书习惯、积累的方法一是背记,多背些好词好句好的语言片段,扩大词汇量;二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 、警句、歇后语、好词好句、优美片段、经典文段等。另外,教师还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身作则.带头读书,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扩大读书的范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报亭等变成学生的阅读材料的来源地.使他们走进社会,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htt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有系统、科学的方法,又要保证一定量的阅读,要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实践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升华。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探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 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受降镇中学 王琳玲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浅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拓展知识 语文蕴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思想感情,负载着最宽泛,最深刻的教育内容,没有任何学科像语文这样地关照着人,关照着人格。学语文就是扩充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和能力。它覆盖和穿透在学生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他是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这个人”的灵魂。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学生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功能效应。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看,它应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经验转化为智慧。阅读教学的各种环节的构想,毫无疑问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点不能动摇。但这种理解、把握不能教条化,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就是又生气的活化,呈现有合理依据的多样态理解,并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的思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每节课动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展示,这不现实。但根据课本的总体要求,有计划的选择若干课时,进行既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又能针对性的激发学生语文应用智慧的教学,却是必要和可能的。每个学技能坚持做数次正阳的教学,构成一种智慧化的教学链,中学阶段肯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功能效应生成,拓展出多种途径来。由语文知识转化为智慧,不同于理化知识转化的智慧,也不同于政治、历史知识所转化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构思教学环节时,在切实把握问题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言语建构与表达所构成的综合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最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当下,而在久远;他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实效。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都会明白,人文教学的改革,要取得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据斥急功近利,据斥急于速成,缓中突变,但求渐进;不求某一种教学的完美,但求脚踏实地的进步。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教师的保证。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经典名篇之外,不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模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初中语文体验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体验,是语文阅读的本原追求,体验阅读重在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体悟,我们按“读认——读品——读拓”三环节推进教学,即“体认读物内容——品味语言内涵——生成个性建构”。整个阅读过程,无论是课堂流程还是学生思维流程及课堂“对话”,都始终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纽带,阅读过程更具自主性、情感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阅读 文本 情感体验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活动,人类的情感、精神和智慧是体验的结晶。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则注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生命意义的建构。 一、体验内化——语文阅读的本原追求 阅读活动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作为阅读主体激活了文本的潜在要素,重建了文本的意义,并通过文本认识了作者,同时也在阅读过程中改变着自己。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体验,即意味着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进行体味、领悟从而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二、多维体验——文本解读的清泉活水 1、读认:穿越文本层面,体认读物内容。读认是指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的内容。关键是设法引导学生快捷穿越物质化的文本层面,走进读物的精神世界。主要分两个步骤:读通——读懂。“读通”是指扫除文字障碍,即读对字音、明确句子停顿、弄懂词语意思等。“读懂”主要是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即解读文章语言符号,把握作者情感。 2、读品:捕捉焦点信息,玩味语言内涵。“读品”就是阅读主体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多角度地对其语言进行玩味、揣摩,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的原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中来,在分析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入更深层的理解。运作过程为:猎点——发散——聚焦。其中“猎点”就是学生自由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散”即从多角度进行品味;“聚焦”则是重视、尊重学生各种看法的前提下,明确学生最带有相似倾向性的理解,即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3、读拓:交融主客智慧,生成个性建构。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习惯、阅读期待、生活经历等进入阅读情境,并作用于文本的,其在阅读中的体验、感悟、结论等必定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因而,“读拓”就是要使阅读主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读者与作者智慧融合的境界,生成拓展性的发挥或超文本的独到见解,也即是个性化阅读的提升与内化。 三、立体融合——升华体验的情感沃土 1、教学流程分析。读认、读品、读拓的教学过程以学生情感为线索,运用开放的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情感融合并有超文本的理解来求发展。 2、课堂学习体系 (1)学生思维动态流程。好的文章是由情理交合孕育生成的艺术意蕴,实质上是客观生活在作家自我心灵中体验的晶体。因此,“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认识再次去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解读“生活”的过程。而文本本身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不同的阅读者在读认、读品、读拓的“阅读过程中,会以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趣对同一文本作多元解读,获得一个个染上个体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体验阅读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其体验间的差异性,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从而沟通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课堂对话动态流程。读认、读品、读拓过程中,学生的个别自由阅读、小组讨论、学生在全班发言以及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等,是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不断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的多边多向的交互活动过程,也是关注学生体验的情景性的对话过程。对话通常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及创造的过程中,教与学完全融合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学生是这些交互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就是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命、建构意义,内化成语文素养的。 (3)解读过程更具情感性。体验阅读活动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活动。连结两者的纽带是情感,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进行的是情感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学生的意识和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学生在分析、把握、体会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经历心灵的洗礼,使自己的精神内涵得以个性化的充盈与发展。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由于当前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近年来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真正落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缺乏民主、科学、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怯于参与教学实践。师生之间谨小慎微,缺少互动,处于紧张、沉闷的状态中,学生思维和技能受到压抑,创新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缺少互动。 创新教育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分析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育活动 1.允许插话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且怀疑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我们营造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了。 2.允许失败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既丢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学笑话,甚至老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造力、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因此,要鼓励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允许失败。学生的回答尽管是错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通过读书、思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 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优化设计,改变旧的思维模式,精心组织教学,并进行科学指导,促进教学成果。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 衔接 教学 策略 论文摘 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应用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缺少不了对学生们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让学生们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注意发挥提问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提问 应用 小学生们容易精力不集中,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会产生一些影响。我们语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们的情况,时刻想办法将他们的精力集中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提问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它不但有利于语文老师们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还能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扮演着主体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教学手段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中熟练运用,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语文老师要精心准备小学语文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问题、思考小学语文问题、提出小学语文问题。 二、抛向小学生的小学语文问题不宜过于繁杂,选择合适的小学语文问题,争取更大的提问效果 小学语文问题过浅,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太简单的小学语文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有时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无处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当然不能一下子说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小学语文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三、积极创设提问情境,让学生们提前进入被提问状态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小学语文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小学语文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小学语文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的小学语文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小学语文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四、尊重提问规则,坚持以学生为本 (一)老师要对所提小学语文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对小学语文问题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要有所了解。小学语文问题的推出讲究层次,由浅到难,一层层向前推进,让学生有一个过渡的空间。 (二)小学语文问题要体现本节课程的主旨,对学生们了解课堂内容要有所帮助。老师们要多设计与课堂相关的小学语文问题,环环相扣,举一反三。 (三)注重小学语文问题的提问方式和时间,只有在老师控制好提问情况的时候,才能做到科学提问。 (四)小学语文问题的难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而定,不能产生太大的跳跃,这不利于学生们的思考和接收。提问讲究提问效果,老师要在提问之后总结出提问的效果,做好下一个提问的改进工作。 (五)针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提问,这样将有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问题的思考当中,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六)小学语 问题要有一定的水平,老师们要注重小学语文问题的质量。在提问时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们多想象,发现新的小学语文问题。 五、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提问,突出教学效率 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补漏。提问的时机应多选择在语言材料引入、知识信息集中、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学生稍有疲惫、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时等。 课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小学语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在总结阐释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大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提出解决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教育的基础在小学,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小学教育分布又集中于农村,由于受特定的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小学教育问题更为严重。笔者在贫困山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 欲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几点浅见。 一、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目前,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单一使教师和学生都惧怕想象性、开放性问题;虽然国家相关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但教学方法却一成不变,致使新课改在贫困山区流于空谈。 (二)教育教学资源匮乏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无法相比的。由于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维修校舍、添置桌凳都很是困难,就别说增添、更新教学用品,及购置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材,可以说是一种奢望。学校设施基本是“三无”状态:无图书馆、无图书角、无课外书。 (三)教师整体创新素质偏低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多是“”前就在山区从事小学教育的老教师,这些老师教学多年,可以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受知识更新、接受条年的限制,最终成为陈旧教学方法的主要支持者。虽然每年能够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函授培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素质,但在创新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另学校地处偏远,教师普通话水平也较差,教学语言的使用过于方言化。加之,不能实现教师的更替,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数量逐渐减少,一个教师包一班,代一辈子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及微薄的工资也不可能支持教师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导致山区教师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情况。 二、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既有条件,丰富教学方式、手段 贫困山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存在差距无异,但也有着城市孩子无法拥有的广阔的成长空间。针对山区小学不同年级共同上课及小学生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互助小组,由大孩子带小孩子,由成绩好的学生指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并负有监督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在使大孩子有了责任感、成就感、获得学习动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专业知识。针对山区有着广袤的自然景色、纯朴的风土人情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体验身边的事物、环境,作为习作的素材。 (二)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经济文化条件落后,学习条件更不尽如人意,所谓“穷人孩子早当家”,山区孩子在过早品尝人间疾苦的同时,心灵也比同龄人过早的成熟。多年的教学发现,在山区孩子小学毕业,进入城镇中学后,面对衣着光鲜的城市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产生厌世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孩子向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其人生打下幸福的基础。山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孩子没有进入中学前给予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引导,如: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学生,向孩子们介绍城市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形成坦然面对困难、挫折的健康生活态度。 (三)多方并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力度,所有教师必须定期到较发达的地区进修、学习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想法设法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山区任教,尤其是本地区走出去的大学生;再次,努力改善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教研过程中;最后,应该建立城乡小学教师交流制度,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城里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定期安排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鼓励山区教师多与城市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四)加大教育投入,添置教学设施,适当合并邻村小学 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改善 当前山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主要措施。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对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可范围内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山区小学已不像过去那样人满为患,取而代之的是数量的逐年减少,出现了部分小学几十人、几个人的情况,为实现财政投入的高效利用,可以考虑将邻村小学合并,实施联办,创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也有利于贫困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贫困山区小学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及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上、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开展多样化的教学;需要教师依据山区学生特点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需要当地及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多管齐下提高山区小学语老师的专业素质、改善山区学校的教学条件;上述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读经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语现代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上学主要是读经书。自从废除文言文以后,经书在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非常少。但是,目前中小学生课上、课余读经书的热潮似乎很高,这在教材编写和学业测评中都有一些体现。为什么要读经书,读哪些经书,如何正确对待“读经书”现象,这些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将使汉语语文教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背离汉语现代化的目标,影响现代汉语健康发展,削弱现代汉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工具性功能。“中国语文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中国语文现代化……任凭守旧派多么顽固,都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 一、明确和弥补“经书”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 《现代语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教学版)2002年第10期上发表了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段崇轩先生的文章《“读经热”的冷思考》。文章认为,几十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失败了,丰富的文化被政治的功利代替。目前中小学读经书成为热潮,教材的古文份量也加大。这是好事。但是,读经书到底为了什么?经书的范围是什么?目前把经书与“四书五经”等同起来,就会背道而驰。读经书是为了全面、准确审视和把握中国甚至世界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总结经验教训,塑造青年人深厚、开放的、现代的健全人格,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读经书不仅要读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更重要的是要读“五四”新文化,还要读西方文化经典。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倡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提倡中庸的辨证思想等,是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专制、等级、宗法、人治、保守、迷信等,是会使人和社会僵化的病毒。因此,文化不能一概吸收和弘扬。语文教材要在“文化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具性”和“文学性”。 我们非常同意段崇轩先生的观点。是的,这股热潮直到现在还没有消减,甚至有越来越高的趋势,漫布全国各地。在很多省市还兴起了“讲经堂”等中小学生课后补习班。一段时间市面上经书热销,课上课后学生诵读经书的声音不断。 我们赞同语文教学注意工具性、文学性和文化性的有机结合。“工具性”是指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指导孩子学会使用国家或者民族共同语言这个基本工具。“语言”工具是语文中基础性的物质形式。“文学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多选择具有语言艺术性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含量。“文化性”是指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指主要通过现代语言广泛涉及现代中国以及其他时间和空间的文化。 正如段先生说的,读经书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思想与文化养分。正是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材安排了部份古文内容,并且把它纳入到考试范围。也许正是因为“考试”的刺激,让师生觉得学习古文的数量要大,范围要广,于是,就有了“读经书”的热潮。 其实,重视古文,学习经典文献,这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上的一种宏观的指导思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文化性”决定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触摸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认识到在这些“经书”里蕴藏着丰富的优秀的文化宝藏,从而使孩子们树立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部份古代经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基本的文言知识,为将来在高中或者大学独立学习古代文献打下基础。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打好现代语言的基础,包括国家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包括具有世界共同语性质的现代英语的听、读、说、写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语言进行交际、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因为现代语言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使用的语言。孩子们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做到用脱离现实生活的生疏、晦涩的文言实现上述目的,这一点无庸置疑。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理解现代文还是适用的,对学习经书来说,恐怕跟一句谎言没有什么不同。 从结绳记事的远古到电脑普及的今天,中国人似乎就靠背诵来获得学问,获得名利。哪里知道皓首穷经背熟的一堆文字装不满一个磁盘。记不清、想不通、找不到的问题几秒钟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经典名篇倒背如流固然洒脱雅致,却不如翻一下书或者敲打一下键盘,更耽误涉猎文化海洋,实现百科交融、中西贯通的目标,这不是因小失大吗? 教师引导学生读经书,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指导。古代经书浩如烟海,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那些好的经书好的篇章、语句来学习,尤其在思想内容方面一定要把好关,一定要用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孩子,坚决摒弃其中的糟粕,尤其是“讲经堂”之类的辅导班,更要注意这一点。指导学生读经,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背诵经书,要多介绍经书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与文化的内涵、语言及文体特征等。涉猎的面要广,侧重横向的了解而不注重单一的纵向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掌握阅读方法。古为今用,要让孩子学会辨证地批判地吸收经书中的内容,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理解、吸收古代文化,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没有注释)为我们读经书指明了方向,做出了榜样。 二、防止借助“读经书”出现语言和文化的复古倒退 我们要密切关注语文教学和教材的改革,严防打着爱国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出现文化和语文的复古、倒退现象。例如,李敏生、李涛《昭雪汉字百年冤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十分可笑、无聊地给汉字“喊冤”,嘲笑和指责100年以来的中国语文现代化,作者自称早年研究辨证逻辑,后来研究文字,有创见,其实缺乏起码的文字学常识。尤其要防止进一步出现伪科学,因为“伪科学常常产生在一些与大众生活和学习有密切关系的领域,产生在多数人感兴趣又对它的科学内容掌握不多的地方”。[5](p16)例如徐德江等人利用自己操纵的《汉字文化》不仅散步伪科学言论,而且对中国的三大语文政策“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没有一项不反对”。[7](p468) 社会在发展,文化也随着它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今天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把求知的触角完全吸附在古代经书上,而不顾现代人的新发现新突破,这种厚古薄今的做法,是无论如何也讲不出道理的。 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读经书”,不仅容易片面地产生复古倒退倾向,而且容易片面地出现所谓“淡化语法教学”、“淡化拼音教学”等倾向。有些实验学校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教英语字母,但是不教汉语拼音,只是到高年级才应付性地教汉语拼音。这就好像过河流前不建造桥梁,游泳过去以后为了应付检查才建造桥梁。 1999年教育部贯彻中央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草拟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些学者,他们恰恰不是语言学者,趁机削弱汉语拼音教学,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引起首都16位语言学家给教育部和《中国教育报》写信抗议。[6](p5)拼音已经成为汉语教学和网络汉语使用不能缺少的“第二汉字”,我们怎么能够按照那些一直不熟悉汉语拼音的少数人的旧习惯随意拒绝呢? 要正确处理不同时间和空间文化的吸收问题。为了吸收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化,教材中选进了古代文言和外国文学作品,但都要借助现代汉语这一工具来学习。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主要是用以表达和记录现代中国文化,因此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听、说、读、写普通话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普通话基础,才能很好地翻译、领会经书中的精华。 为了吸收外国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要求,我们要提高现代国际通用现代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但是,决不能喧宾夺主而忽视现代母语的学习。有些人急功近利,花费大量时间拼命学习英语,放松汉语学习,结果,英语对话纯正娴熟,而用汉语表达结结巴巴,一般的实用文体都写不好。其实,没有现代汉语的基础,外语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任何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内容,而内容的积累,现代母语是最好的工具。 为了吸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汉语,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朗诵古代汉语的能力。但是,要反对学生写和说古代汉语。学习外语是面对现代活人的双向交流,学习古代语言是面向古代死人的单向交流,因此要区别对待。 2001年江苏一个高考考生模仿《三国演义》的语言写作文,被所有评卷教师一致评判满分。不管文章质量如何,形式上就不能这样提倡。这一方面违背了国家语言法律关于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规定,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语言现代化潮流。这有我们老师教学引导上的问题。[3] 已故的著名的古代汉语专家王力说:“学古代汉语,是为了读懂古书……并不是为了学写古文……有个考研究生的同学给我写了一封文言的信,文言写得还不错,但是我回他的信说‘我反对你学文言文,如果你考卷中出现了文言文,我就不取你”。[4]可是,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又在提倡用文言文写作,有的学者还亲自实践文言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一些学者给别人的著作写的序言中,例如《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的总序全文是文言。这种风气似乎要流行开来,很值得关心汉语现代化的人注意。 三、在“读经书”的同时推动语文教材和教学中的汉语现代化 对于教材和教师,尤其应该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教材不能自然主义地按照原文编写,教师不能模仿或者使用历代语言甚至方言进行讲解。 调查表明,用来自方言或者近代汉语的“将”代替普通话介词“把”,从而导致“他将将这篇课文教完”这样的说法,几乎成为普遍的教学语言,一直影响到多数现代汉语使用者在书面语中不自觉地用“将”代替“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连“介词”、“副词”都不能区分,还有许多老师经常说“自己个”、“来自于”等错误的表述……这样怎么实现语言规范化,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语音规范问题,应该包括词汇、语法上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材无论从课文的选择还是编辑的表达都存在语言规范问题。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1册,第41页介绍作者“唐韬”,“韬”字用了被淘汰的异体字,没有做任何规范文字使用的说明。第37页“东西长达……这段长城高处达五米左右”后面有语法问题,也没有说明。应该说“高处高五米左右”或者“高处高达五米左右”等。 教材特别基础教育中的教材出现印刷错误非常不好,例如第49页“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话在2000年6月湖南出版公司重印的版本中把中间的句号漏了,使许多人读成“眯着北京人”。 由全国知名中学科研联合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编写,西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高中第一册》在告诉别人教学《琐忆》的时候,建议概括鲁迅先生的每次谈话不超过8个字,结果自己机械地概括成“抨击禁止男女同泳”,把课文里面“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中的“男女同学”这样的重要信息挤掉,真是削足适履。即使死板地规定不超过8个字,也可以这样概括成“抨击禁止同学同泳”或者“禁止男女同学同泳”。从现代语言规范角度概括,最好说“禁止男女一起上学和游泳”。而且,“作者写稿,鲁迅挨骂”和“抨击禁止男女同泳”在逻辑上没有一致性。因为“挨骂”和“禁止”都是谈话涉及的事情,“抨击”才是谈话本身的事情,所以如果后面说“抨击……”,前面应该说“笑谈代替别人挨骂”,这样才能强烈体现鲁迅怎样把恨敌人和爱朋友辨证统一的人格。 在版书设计中用了“对友能爱,对敌能憎”的话概括,被许多教师和学生当做标准使用,实在是破坏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为什么不用普通话说“爱朋友,恨敌人”这样更加简明的话呢?难怪我们的学生语文学习越多,写出的文章越来越不像现代人说的话!怎样改变这种洋泾浜汉语的局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语文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是指导老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蓝本,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注重文化性与工具性并重,尤其是注意常常被大家忽视的工具性。 “经书热”和“外语热”给我们敲了警钟,说明我们的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工具性与文化性的关系,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对于出现的偏颇现象,要给予批评和纠正,确保我们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确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健康发展,确保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具的先进和纯洁,巩固和发展中国语文现代化成果。 虽然还有不少老师不能顺利地使用普通话,但是,我们的教材和在教学中流传的“教案”应该首先遵守国家语言法律,有明确的普通话规范意识。如果汉语自身不能规范,不能适应语言现代化需要,又怎么能够说“21世纪是汉语的天下”?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影视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巧用 在传媒十分发达的当下社会,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的一支,因其声像并茂、色彩斑斓,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满足,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别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影视文化,也成为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能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电影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从教师方面:⑴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电影教学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资源要起到的教学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来决定电影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⑵教师要有广博的电影知识,对于电影的历史发展、电影的基本知识和现今电影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全面需求。要解决课堂中“教师热、学生冷”的局面,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可以用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电影教学资源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最后,要明确电影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能把电影教学资源仅仅作为另一种文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文本阅读的补充。 2、利用电影教学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联想和想象是文本阅读与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电影教学资源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从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3、电影教学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紧密围绕提升语文能力而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文资源。密切联系课文文本阅读,展开电影教学资源与课本资源的对比阅读,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1、梗概法。在放映影视片之前,任课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先把影视片的主要内容向学生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然后让大家观看。此法适于现看难度较大的影视片与专题片,另外也适用于不同年级学生一起观看同一部片子。这有助于学生排除影片中的故事情节障碍,利于他们完整地理解故事情节和系统地接受语言信息。 2、导引法。在看录像时,任课教师同学生边看、边就影视里的情景向学生作介绍。这种方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技能训练。 3、归纳法。有一些影视片很具有特色:要么形式很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要么构思独特,思路新、观点新,反映时代信息的积极因素和进步作用比较突出……类似这样的影视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当学生看完该片之后,就立即组织他们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共同寻找影片中的敏感点、火花点、争论点,并且进行集体讨论,以便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可以进行启发诱导。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这一类影视片题材要集中、敏感点要突出;既可以是猎奇传闻,又可以是激动不已的生动故事;既可以是与青年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与大家的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还可以是反映人生价值等题材的人生哲理知识。 4、自悟法。如果有些影片故事情节比较突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而且理解难度并不太大,那么就由学生自己观看,让他们“自我理解、自我消化”。 三、教师要适时适度用好影视作品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对影视作品适时适度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首先,引入影视资源要注意实效性原则。面对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教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影视资源用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上,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只有所选的影视资源符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经验契合,才能引导他们采用审美批判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审视作品。其次,文本与影视作品对比研究。把影视资源转化为教学材料和讨论材料,必须考虑在什么时候适时、适度引入。教师必须加强在教学中的导向与调控作用,掌握暂停键,自配解说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影视转移到文本中的研读。要将文本与影视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看影片并与课本做比较,从而通过自身的揣摩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对文章的描写或影视剧的拍摄提出创新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语文教学改革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教师如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我们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将影视资源引进语文课堂,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又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真正达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 要: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中,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笔者认为,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发掘、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关键词:美育 美育意识 语文教学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钻研教材,欣赏美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例如在讲授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三、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 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保证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一种程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具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要。选择有效模式,可以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串讲互问式教学 串讲互问式的课堂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的互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练习——强化”的流程,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问答、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问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并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把掌握知识落到实处。但这种模式,使学生较多地处于被动地位,反复练习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导读思考式教学 导读思考式教学,根除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教师设计最佳导学方案,采用最佳导学手段,探索最佳导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提高。 导读思考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学生循导而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除了“应试教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知轻能”的弊病,确立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统一、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相互促进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 导读思考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分三步。一是引导预习。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导读思考式教学赋予预习以崭新的含义。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二是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与所谓“串讲”、“串问”截然不同的是,“导读法”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读法”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三是辅导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种模式因其直观、富有鲜明的指导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效果比较明显。 三、自读自主式教学 nbsp;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是基本原则。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 为“学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他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自读自主式教学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自读自主式教学的流程应该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上。第一,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即:一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二定,根据教师设计和课文前面的提示,明确学习目标;三找,找出课文中易错的字、词和问题;四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五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划分段落。第二,讨论与交流。根据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并请有关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在群体交流中达到释难、解疑、明理的目的。第三,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第四,巩固练习。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自读自主式教学,可采用“自读——操作——领悟——运用”的策略,也可以采用“自读——质疑——研讨——小结”的策略。不管采用哪种策略,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摆在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人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人手: 2.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的理解和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课文,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2.2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 在讲授二年级的上册《坐井观天》时,文章出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我事先准备好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让学生来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来对话,同学们一看到青蛙和小鸟的头饰,都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来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看哪一组表演的语气最形象,结果小朋友表演的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还带上了动作,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青蛙和小鸟的语气也表演的活灵活现。 2.3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揣摩、表达,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执教《白公鹅》一课,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①把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遍;②找一找作者笔下白公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因为是简单易懂的文章,学生在读了三遍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之后,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白公鹅的特点:“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在课上我随机把文章的重点“海军上将的派头”进行板书,并给学生讲“什么是海军上将”,在学生对这个头衔很感兴趣时再让学生读文章,自己找从哪些地方体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鹅的走路姿势“慢条斯理”,走过泥泞的路也沾泥,有狗在后面追也从不跑等等。通过学生感兴 趣地找读,很快找出了鹅的高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感兴趣地读书,让学生在找读过程中体会成功感和满足感,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学 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听话、说话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普通话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话、说话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听话、说话能力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听话应该做到听得准,理解得快,记忆得牢,并具有一定的品评和组合能力;说话要用普通话,说得清楚明白,说成段的话时,还要有中心,有条理,有逻辑性,并进一步做到用尽可能精练的语言,收集和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收到省时高效的听话、说话效果。 1.听话、说话教学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现代生活、学习的需要。听话、说话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备的能力,用处极为广泛,几乎人人每天都离不开听话、说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话和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机对话将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面对机器讲话,要求具有快速、准确、简洁的语言组织能力,否则,就达不到人机对话的目的。因此,抓紧、抓好学生听说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的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些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容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就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2.小学阶段听话、说话的训练过程 儿童年龄特征之一是喜听好说,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初入学的孩子已经“能说会道”。但他们的思维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听话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时表达不清楚,各种语病比较多。所以,在低年级专门开设说话课,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听说训练。而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以他们熟悉的学习、游戏、生活为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听说的话题,训练学生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练习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 中高年级不再开设说话课,要在课内、各学科之间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听说训练。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在听的方面,中年级要能听懂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电影、电视等中的对话。到高年级要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在说的方面,中年级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级能当众做简短的发言,而当众简短的发言,不是照着稿子读,应该是稍作考虑和准备,即席发言。或者按照简单的提纲侃侃而谈。简短发言,不能只是三言两语,应该是不少于一两分钟,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说话能力应该达到的水平。 3.听话、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 3.1看图说话。这是指学生通过观察、理解画面,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看图可以是单幅图,也可以是多幅图。说话内容可以是从图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图上内容联想到的。而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①要选好图画。听说训练用的图画,内容应该接近儿童生活的实际,富有情趣,以便于他们进行联想,展开想象,以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图意要明确,使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说;画面的色彩要鲜明,线条要清楚,富有儿童情趣。②要设计好教学的思路,把指导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图说话一般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三者之间,观察是前提,理解是观察的深入和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对前面两者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人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把内容说出来。 3.2创设情境说话。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巧妙创设听说情境,如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等,然后根据环境进行练习,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 流,流出心田,一鸣惊人。 3.3讨论、辩论。这种形式的听说训练,话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提出。而提供的话题,也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人或事,并且是有讨论和辩论价值的。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或辩论得出正确的认识。而这种训练,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大多在中高年级进行。专门组织的讨论、辩论,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好题目,使学生有所准备,如查阅有关资料,向别人请教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礼貌用语,纠正不适当的语调和姿势。 总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听话、说话教学,任重而道远。这就有赖于我们所有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落落大方,说话得体,能说会道,成为新时代的国之栋梁。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以让小学生会学、爱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互动式教学模式 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语文活动有着重强调,要求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活动机会,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就越来越多。在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前,我们首先应该对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有所了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是这些能力的综合性体现。但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达到对学生基本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会对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产生制约[1]。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为客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天性的展示比较注重,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和交流环节的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各种活动、游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进行调动与培养,将课堂真正地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和摇篮,使学生能够点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对学生多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性培养[2]。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爱玩、爱动、好奇心强的阶段,很难集中注意力,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了互补,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捕捉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思路,对学生的天性进行充分的展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寓教于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1.营造互动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提,首先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并营造和谐的互动环境。知己知彼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和教学所需,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激发学生的潜在个性。教师应该尽可能做到对教学内容准备的伸缩自如,能够随意选择教学进程位置,对教学交流和互动的形式与活动进行设定。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所了解,改变“填鸭式”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互动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风趣幽默且具有实质性内容的问题进行设计,讲课的风格和课件形式也应该尽量趋向与小学生的审美特征与心理特点[3]。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一教材课程时,老师可以准被象征乌鸦与狐狸的头饰,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都可以上讲台分工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演绎。饰演乌鸦的同学就戴上代表乌鸦的头饰,代表狐狸的同学就戴上代表狐狸的头饰。在这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教学对象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在这种互动教学的环境下,通过对乌鸦和狐狸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能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进行培养,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表演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总结,对症下药,随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一来,能够促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融入和应用。 2.建立互动平台,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应该建立互动的平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向来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兴趣更是教师应该着重注意的一点。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很容易调动起其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合适的时间引出学生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关于保护有益动物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出“有益的小动物都有哪些”的问题,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有益和有害小动物的区别进行区分。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养小动物的各种或开心或难过的经历,这些都能很快地引发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的兴趣,从而带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自然而然地就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平台[4]。为了更好地构建互动平台,提起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比如在讲解《丑小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朗诵课文,并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中的角色等进行安排,教师只需要在各个小组间巡视,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肯定。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可以对结果进行展示并组织评教。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我设计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并营造和谐的互动环境,建立互动的平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小学生得到最适合的语文教育。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网络资源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教学之中已逐步脱离了“黑板板书”的教学技术,但这种教学技术上的进步却没有给教学现状带来质的飞跃,教师很难主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寻找教学资源,仅能够借助现有的教学设备来提高现有教学的便携性,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对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转化率。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资源;教学运用 我国小学语文学科并非是独立的学科,学生在这一学科内要学习多种学科的复合知识,这中间既包含了社会道德规范,又包含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语文”教学本身,一定要有所拓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学的实际需要,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必须要在教学中强调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更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策略,推动学科教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原有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而网络资源则主要用于“复合知识”教学。当然,这些知识的教学应当融合进语文知识教学中,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一、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认知渠道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正常推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生主要依靠“教辅资料”来开展,在应试教育中,这种教学方式是较为合理的,而在“复合知识”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宽、发展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自身的认知渠道,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发挥。当然,这种资源的更新、利用,应当由教师为学生进行展示,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没有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讲解了“地心引力”这一概念。我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选择的播放内容并非是原有的教学课件,而是一些相关的科普动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了解到,网络并非只能够用来娱乐,更能够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并用于自身的学习之上,这将有效地转化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 二、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现实情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为新颖的教学内容以模拟教学情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学校的互联网带宽都能够满足教师实时教学的需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模拟现实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综合知识的兴趣,推动小学语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我不仅借助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的教学课件,更是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教学资料以作补充。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更是被“九寨沟”这一景点美轮美奂的景色所吸引,要求我为其展示更多、更现实的内容。我就借助互联网资源,搜索了该区域的“全景地图”,为学生作以展示,达成了相应的教学目的。 三、创建开放式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学生连通在某一教学平台之上,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能够自主、自愿地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形成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而这种“交流式”的学习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教师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与前瞻性,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所误导,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学习效率,教师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教师还应当及时为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答疑,这将有效地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场景,促进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的发展与完善。近年来,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也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与进步。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辽阔的国土与复杂的国情,尚还未有一种教学方式能够“通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将网络教学资源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必须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合理化发展。 作者:王静 单位: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 摘要: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由于新课改的实施让小学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其主旨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辅之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保证其学习质量。小学生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上注入新的活力,让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文主要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根据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策略,我们要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并且根据孩子活泼、好动、天真无邪的特征制定一套健全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整体的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孩子能够最大程度的接受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这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难题就是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之大,这个问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问题,但是也是最难完美解决的问题,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交朋友只有真正的了解孩子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且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当前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征所制定的一系列提高小学兴趣的教学手段,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无法真正的做到兴趣教学。1.2其次就是教学方法不够完善,和当代的学生特点不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小学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起始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十二岁以下,所以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还有一部分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把每一篇课文都生搬硬套的分为一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认识生字、课文分段、总结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还有就是作者的内心活动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会拘泥于这几点,而完全忽略了课程创新与改革,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小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最终达到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1.3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相对于发达的大城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够发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的重点很难掌握,脱离课本严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育模式的陈旧使得他们适应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实际的语文素质没有想象的高,自主学习能力几乎没有,这些原因一部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导致的,还有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问题导致的。 2小学语文教学相应的策略研究 2.1做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着重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语文教学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展示学生自己的长处。一般的小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课程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表演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学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我们可以让每位学生表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同时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有效的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效率。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对于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地方我们要不吝于语言上的褒奖,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虚荣心,所以来自老师的褒奖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动力,对于那些出现错误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最后导致厌学、逃学现象的出现。对于褒奖一定要有度,不要让学生产生骄傲的心里,从而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这些方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相应的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育队伍,让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排头兵。2.3小学生们的潜力非常大,对于小学生潜力挖掘是目前教育事业一直讨论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当前很火的一些小学教育方面的综艺节目,其中有珠算“神童”还有“天才音乐家”等都是对儿童天赋的发现。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潜力的发掘。2.4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我们要更多的注重网络教育,因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在,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式。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能够学习跟多的语文知识,在接触不同优秀教师的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语文课本知识。其次就是政府出资派遣一些优秀的教师到重点小学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和重点学校的老师交流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保值的教育。2.5部分教师备课主要还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工作,其制定的备课内容主要还是符合领导而不是学生,对课本的钻研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没有更深入的进行思考与研究,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照抄教学参考书,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实际价值几乎等于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 3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我们要制定一套健全的体系,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指出一个方向,为了完善这个体系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最终达到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够高效保值的进行。 作者:韩海涛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小学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也原来越关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及老师应该更注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小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发展。单子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学方式和课堂方式等阻碍着师生的有效互动。因此,本文首先简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师生有效互动对教学目标实现的意义,并指出目前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寻找提高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旨在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师生;有效互动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通过师生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老师乃至语文课程的喜爱,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语文[1]。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推动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体现,不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传递,也培养了学生了交流能力和综合情感,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学生们才能兴致高昂地去学习语文,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才会更加深刻,也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意义 1.1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的本质就是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例如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个性掌握,可以指定相应的教学办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自己的认知,使得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学习。 1.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综合性强,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小学语文课上的师生互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小学生们建立对语言的认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1.3通过表扬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希望自己得到表扬,希望自己的学习被人肯定,而通过互动时候的表扬恰好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有一种满足感,树立一种学习好久能得到别人肯定的动力,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缺少互动意识,很难把握住互动时机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互动教学成了教学的新理念,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办法,尤其是较年长老师更难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虽然他们可能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教学活动技巧和意愿上与年轻老师相比还是有些不足,缺少互动的意识,导致师生缺乏互动。此外,互动的时机把握不好也会影响互动教学效果。 2.2课堂及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的时间较长长,许多教师的思维模式固定,传统的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从整体上看,教学互动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可参考的具体教学方式案例较少,很多小学语文离不开读、背、写的教学框架里,导致课堂效果没有得到提升。 2.3教师盲目互动,且互动方式不够灵活 一方面,互动教学虽然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维系及轻松学习氛围的构建,但并不适用于每一堂课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盲目地与学生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教学时虽然与学生适时、合理地互动,但是互动方式非常单一,使学生很难在互动中提起兴趣。此外,一些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明显的选择性,导致给予学生互动机会的不平等,挫伤部分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互动效果不显著。 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 3.1加强课前的互动 要加强对教师对在小学语文中互动的认识,不仅限于课堂上,甚至在课前就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等,课前就可以进行课程预习的交流以及让学生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交流,产生互动。其次,学校要加大对互动效果分析展示,突出教学效果,制定相应的规章,为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学校本身也要提高对互动教学的重视,校领导应当积极学习相关先进的互动的精神,积极交流分享互动教育的工作情况,学习相关方法促进师生互动工作开展,例如老师可以在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的课文预习上,通过选择一个晴天夕阳,跟学生们进行手机直播互动,通过实地拍摄讲解给学生的形式,让学生充满好奇,并可以与学生互动别的云彩分类,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见解,在课前就与学生们交流好关系,才能活跃上课时的气氛。 3.2采用互动教学的形式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备课时,要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和掌握水平,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育形式;其次,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在课堂上受其他事物影响也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中视频或者网络教学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再次,语文教学并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授课,也可以进行户外的角色扮演,例如在对三年级下册的《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操场模拟场景,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扮演女娲,学生扮演雨神,让学生们了解文明,也让学生们知道感恩,通过课本再现,在台词的重现过程中,又可以增加对生僻字的深刻记忆和理解,在再现课本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这样就充分发挥其好奇心和参与感,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3.3加强课后的互动 小学生具有爱表现、争强好胜、好奇心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对于这一特征采用竞争机制来发挥互动的作用,例如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交流簿,让学生把对老师的意见写进去,老师在交流簿上回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还可以通过课后家访的形式增加对学生的交流[2],对于表现和学习好的学生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扬,树立自豪感,而对于表现和学习都不好的学生,在批评之后要了解仔细原因,与家长一道帮助学生进行改善,通过师生交流,树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作者:陆艺方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市第一小学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分析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一个学生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学生会在今后各科的学习乃至社会生活中出现重重困难,所以,强化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实践尤为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基本内涵;教育策略 一、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做到创新,才能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使得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一旦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创新,学生具备的素质也会体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所谓创新,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体化创新上。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项工作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待学习能够具备独立性、自主性,这将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汉语语言,对待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够有一个拓展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能力。这将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我们的教学也能够在这个领域内做到有的放矢,将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1.为学生夯实基础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材、评价方法普遍都继承了普通传统语文教学的做法,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习为渠道,不断充实自身的教育理念,放长教育目光。教师要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楚小学生这个群体,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认真地分析语文创新教育与其未来学业的深层次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这个群体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切实有效地保障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课本上有很多识字和练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总结一套字词,让学生记忆和背诵,再以游戏或者比赛的方式来让学生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 2.从教材资源中挖掘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却包含了诸多人生哲理,小学语文教材是一项宝贵的资源,里面有诸多优美的诗文,教师要适时地运用这些诗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是创新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例如在夏天,我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雨,思考雨和“雨”字有哪些联系呢?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能力,在体验中将语文课堂上得有声有色。将知识内容与具体的场景体验结合,学生能够放松,整个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 3.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学习虽然需要教师引导,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直由教师来做指导,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个性化思维。教师在此,要充分做好角色的转变,将传授者化身为引导者,通过引导小学生,来鼓励小学生获取知识。以往的语文教学通常比较注重课内知识的传达,但是这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当下语文课程的创新教学需求。所以,在当下的教学理念中,小学语文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慢慢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品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例如在为学生讲《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拓展《水浒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一个故事,能够对整本书提起兴趣,这也是阅读教学可探索的一条途径。长此以往,学生能够从课外作品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培养自身的作品鉴赏能力。 4.让创新教育在作文中落实 小学语文是一个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重点要落实在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所以,语文教师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经典词句,让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教育学生写作文时,不要只将精力放在写作技巧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自己生活中的情感,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中下功夫。为学生创造“走进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可以宽松、自由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形成一个为生活思考的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需求。例如带领学生学习完王冕的《墨梅》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或者扩写,以“花草树木”为主题来进行现代文的写作,优化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能够适应写作,爱上写作。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种问题,理解某个问题有多么透彻,更要关注语言的独特运用方式,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观点,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形成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和语言思维,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祝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语文电教论文:高中语文电教思路探究 本文作者:谷守磊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车轴山中学 导入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走进课堂,无疑会让学生激情万丈,所以设计好导入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步。笔者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播放了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孝女当家——孟佩杰的视频,对于理解散文主题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上完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打电话,说一声“妈妈,我错了”“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您”。再如,在教学《琵琶行》时,用琵琶曲《十面埋伏》导入,让学生体会琵琶演奏的特点。这些电教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握文章的特点和主题。有了这些做铺垫,上一堂好课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主题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教学的主题是新课的讲授,通常语文课堂会进入程式化:介绍背景——朗读课文——结构分析——主题归纳。长此以往,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陷入课堂沉闷、效率低的误区。笔者把电教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再和课文讲解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兴趣更浓,印象更深,效率更高;教学曹禺的《雷雨》时,放映电影版《雷雨》的有关片断,让学生听其言,观其行,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就能清楚了解周朴园统治的家庭和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很快把握住周朴园自私虚伪、冷酷专横的个性特征,体会到时空集中、矛盾集中的戏剧特点;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叫“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甜如醴酪”;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播放录音带和凤凰传奇《荷塘月色》的MTV,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讲《从宜宾到重庆》,可以播放《话说长江》“从宜宾到重庆”段的录像带,学生可以一边听着缓慢的、浸润情感的解说词,一边观赏一幅幅风光绮丽的画面,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祖国大西南的风物人情,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等。这种将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弥补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避免因教师讲述过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扩展知识面。 拓展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能不能让学生课上思考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提高能力水平,用以指导人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电化教学无疑会为问题的解决起到辅助作用。结合近体诗教学,观看视频《唐之韵》,体会中华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笔者结合网络多媒体,向学生及时介绍地震的灾情,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温总理在北川中学的题词“多难兴邦”,遇难母亲最后留给孩子的短信的新闻视频这些都彰显了大灾面前人性之美。事后学生自发地为灾区捐款奉献爱心,笔者又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的安全教育。学完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之后,学生不满足人们原来对作品谱的曲调,又为其谱了新的曲调并进行演唱,一时轰动校园;学完房龙的《“宽容”序言》之后,学生根据家乡故事,自编小品《仁义胡同》参加学校的元旦文艺演出;又由学生在全自动录播教室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无名之死》,均大获成功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提高了组织、表达等能力,做到了展示才华、健全人格、拓展视野,更主要的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谁敢保证这里不会出下一个文学大师,下一个表演艺术家,下一个导演,下一个民俗学家呢? 感想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才能更好地诠释它,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多媒体让教师把握时代脉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大容量、更牢固地接受知识和信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里系统地建立起语文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可以说,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经之路,它的广泛使用必将有力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以电教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综合的、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以电教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是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这就像一个磁场,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好风凭借力,助我教华章。采用以电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必然,像一片沃土,值得教师去辛勤耕耘;似一棵新芽,值得教师去精心培育。 语文电教论文:中学语文电教应用思索 本文作者:王艳辉 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 初步探索出的简易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电教可用于微机娱乐和教学娱乐。微机娱乐活动是用来学习微机知识的;教学娱乐则是用微机来促进生成竞赛的学习气氛,从而把知识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也就是孩子们利用微机系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完善。该方式方法在培养优秀生和辅导落后生的教学中有更为广泛的作用。初中语文本身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集合性和实战性特点,给电化教学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在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初中语文电化教学,实践证明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初中语文课文里存在许多难以表述定义、表象和规律,远远超出孩子们理解能力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孩子们学习上的阻力和教师辅导上的难题。比如名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里关于月色的刻画,初中孩子理解时有一定难度,语文老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视频方法,把这种难以理解的月下美景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实际感受一下,比老师生硬的讲解要生动许多,便于孩子掌握知识要点。 电化教学的突出特色其实就是生动形象,初中学生的思维又是普遍以形象思维作为平时思考的主体,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特殊性,提高孩子们的情商,创设极好的教学氛围。③古今大串联初中语文教材里很多东西的时空变幻性极强,而电化手段则可以体现独到的特色。比如,语文课堂上,出现涉及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点的物象,孩子们不能正面感受其特殊性,电化手段教学就可实现跨越古今时空的大挪移,再现当时的情景,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不可回避的问题 电化教学中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有“不怕乱用,就怕不去用”的思想,造成在工作中强硬使用不当电化方式,将微机授课这样的全新模式生硬带入语文课堂,使原本很有秩序的语文课堂失去了的原有的魅力。初中语文教学有其独到之处,往往存在人物差异、地方差异、学校差异、教师差异,学生差异等,因此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绝对不可盲目引进,简单模仿。 目前各地很多硬件建设良好的学校,表面上拥有较好的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课堂,其实质还是没有离开“一言堂”,有的甚至完全脱离现代语文教育理念,这样先进的电化手段其实对改进传统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甚至,还有一些素质低下的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特点,随意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或大量布置课堂练习题。先进的手段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成为应试教育思想浓厚的老师的“法宝”,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今后方向 电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有利有弊,但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看到其利大于弊的优点,如果一味夸大弊端,势必让这项新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夭折。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广大老师要刻苦学习,拥有更多电化教学知识,掌握更多多媒体的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编写和制作,真正把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上来。 语文电教论文:小学语文电教媒体教学思路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也能使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使无声化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把学生带人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假如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味地运用传统手段,要求学生反复地临摹或抄写。就会造成学生对书写作业的厌恶.进而影响对识字、写字乃至整个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电教媒体,造成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再加上电教媒体的形象直观性,使学生容易掌握字的写法。例如:对于某些笔画较多的字。我就采用投影复片的方法,一笔一笔分解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能非常直观地记住这个字的笔顺、笔画,还能准确掌握书写的间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传统的方法,让他们不看投影边学边画边书写。这样学生对于这个字的记忆就比较深刻。 二、利用电教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借助电教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比如说,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大榕树等需要观察但又无法挪动的事物带上课堂,可以解决“黄果树瀑布由上到下的景象变化”等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问题借助录像中鲜活的画面。教师可以采取定格、回放、局部放大等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另外,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很多情感、处境已经远离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无法感同身受,造成理解上的难点。例如《船长》一课中,船长命令大副对不听指挥的人开枪,这令学生难以理解。但如果此时,播放人们争抢救生艇的混乱场面,学生通过观察就会感悟到当时情况的危险和时间的紧迫。这样化难为简,自然理解了开枪命令的必要性,对船长的机智与果敢更加敬佩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为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是凭借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2O分钟。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看幻灯投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想象故事开头,续编故事;看配音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等等。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教师先用录音与幻灯将学生带人故事情境,让学生听故事,看画面;接着关掉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然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编故事;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作业练习当堂完成,而且正确率较高。这样的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愿学、乐学,而且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四、利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素质 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外出实践活动。如在公园里赏菊后,我们就可以在习作训练课上再播放观菊时的录像片段,启发学生运用恰当的比喻句。描绘绚丽多彩、形态各异的菊花,特别是花、枝、叶的形状。接着练习写片断,然后用实物投影或幻灯投影及时反馈交流学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析。通过交流、评析、修改、对比,学生收获不小,就连后进生也找到了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明确了修改的目标,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而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我们恰好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如《黄果树瀑布》一文,学生理解了瀑布的壮美后,再放录像,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见其色,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叹之情再次激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听、说、读、写及观察、思维的能力。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巧妙运用、精心制作,并致力于灵活运用电教手段,一定会收到独特而又创新的效果,以达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媒体教学论文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模式。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中的形、情、境、趣等特点,为儿童创造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唤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精要地引导学生多读,自主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的耕地,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刚才“名于心而不名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 二、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以多媒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然学生感知。如《会摇尾巴的狼》,利用图片,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狼怎样耍种种手段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最后暴露了自己的凶恶面目;另一条是老山羊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伪装,认清狼的真面目。这俩条线索一前一后,就可以以五次对话设计成课件,把内容进行提炼浓缩,一次一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读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习自主性,在教师的鼓励中引导学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有效的来学习。 三、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争强记忆 学习的过程涉及到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占80%左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学生接受最易途径。如:《骄傲的孔雀》,孔雀一次一次与湖中的鱼儿比美,它的动作、神态通过电教媒体都能活灵活现地展现,“骄傲”一词立刻体会。再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骄傲的孔雀,湖里的那只鸟是你自己的影子啊,你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在相互交谈中,他们彼此取长补短,弥差补缺。最后,师生用质疑,答辩的形式,明白了道理,这样的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我调控与评价,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发展,形成能力,有利于记忆的发展。公务员之家 四、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执教《燕子》时,我通过电化手段,再现小燕子的形态、叫声、飞行,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的环境中和自然环境中体会较难理解的语句,效果不错。实践证明:电视、多媒体课件等呈现方式,既形成具体又方便快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五、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新理念,即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探究式学习,就“自由、探究”学习方式我对所教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收集整理学习资料这一学习形式,作为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课堂就一定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我采用情景的创设,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进行充分感受,突破教学重点,感受蒙古大草原的景和人,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首先,依据文中的语言描绘,我将蒙古大草原的壮观景色制作成幻灯片,然后让学生边理解文字,边观察蒙古大草原的图画,边欣赏《草原牧曲》。最后,利用幻灯片超级链接的方法,在草原风光一片中接入“襟飘带舞”的蒙古人民、“急驰”的马,使“景”“人”达到意境的协和,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把课文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悟,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蒙古大草原景的“壮美”、人的“好客”这两个教学重点有了充分理解。通过电化教学,不仅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考虑各层次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拓学生自学的渠道,熟读精思;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学会对语言的积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长,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就能教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优化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课,关于月食开始和结束时月亮样子的变化,书中描绘得十分形象而细致,但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光听老师对这两段文字深入浅出地扣来挖去,就完全搞清这两个恰恰相反的变化过程,并非一件易事。即使当时背下来记住了,稍过一段时间便会出现搞混或淡忘的现象。看来,光凭教师的嘴巴和学生的耳朵,教学效率是很难提高的。 如果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诱导方式,借助电教媒体提供的实物、模型、图像、声音、色彩等各种形式的感知,给以启发、诱导,让学生建立语言与物品、数与形、色彩与形体、文字与环境的联系,可以从根本上弥补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声画并茂促兴趣「激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愉悦并存的境界。 例如《看月食》一课,在讲日食开始时月亮的变化,也就是课文的第4自然段前,我先用多媒体演示月食的变化过程,并提醒学生边看动画边注意听与课文匹配的解说。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彷佛把他们带入了变幻莫测的天体之中,强化了第一信号系统,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了深刻的表像,加速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缩短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彩图排序促智能「转化 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智能。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发展又成为自学获得知识的前提。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灌输,而是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靠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的。 在讲《看月食》一课时,我事先通过计算器设计了显示月亮形状及颜色变化的七张彩色图片,然后打印出来,课前发至每个学生手中。在学生经历声画并茂的初步感知后,启发他们仔细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准这段话中写月亮形状和颜色变化的词语,想一想月亮是按什么顺序变化的,把七张彩图按顺序摆放在课桌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读书也读得分外专心。在认真阅读、找准关键词的基础上,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摆图了,大多数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的现象或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多种感官同时激活,进行观察、阅读、思考、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去分析语言文字,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又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三、文字显示促过程「强化 布鲁纳强调教学过程不应是教师将知识结构「硬塞给学生,而是启发诱导学生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不是让学生铭记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某些结论,而应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把七张彩色图片按顺序摆好后,我先在多媒体显示屏上打出第4自然段文字,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让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联系课文说出摆图的依据,同时在他找出的显示月亮形状变化的词语下加点。诱导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分析比较,找出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是由大到小的,并指出,正因为有些同学专心读书的同时能够认真思考,所以摆图又对又快。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读书,懂得结论的获得应以本为本,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第4段课文,既方便了板演学生,又直观地给在座的学生演示了学习过程,强化了学习过程。 四、综合运用促理解「深化 学生搞清了月食开始时月亮样子的变化,是否真正读动了课文的这部分内容呢?我看并不尽然。于是我先请同学们观察7张彩图,看看月食开始时除了月亮的形状在由大变小地变化,还发现什么也在变化?学生很快发现月亮的颜色也在由明到暗地变化。这时,我再引导学生从屏幕上打出的文字中找出写月亮颜色变化的字、词,学生不难找出开始是「玉,最后是「红铜色。然后我又启发学生思考月亮亮度的变化同时带来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直接找文字屏幕上的句子回答,学生又顺利找出是「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我再一次用多媒体演示了月食开始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看完后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月食开始时的景象。 在这里,教师先继续利用图片和文字屏幕,引导学生找出月亮颜色及此时天色的变化,使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时再配上动画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印证书上的文字,为复述课文设置了梯度,而且易于在学生的脑海中存储下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像这样,教师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楚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在深化理解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在此基础上,理解月食结束时月亮变化过程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手段管理论文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又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出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 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三、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在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运用电教手段,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电化教育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依赖症”。利用电教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媒体教学管理论文 目前的语文教学,基于倒重点的不同,提出了“侧听、测说。侧读、侧写”等几大类的划分。本文单就这一学科,谈谈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效果。 一、侧听说,强化语音听说训练 1.借助录音教材,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 语音这东西,一旦离开了发声体,稍纵即逝,无踪可觅,无迹可寻,只有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教师由于自己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在纯正的普通话语言环境熏陶中,学生较容易学好普通话,也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电视及录像,进行听说训练 学生的说话。演讲、辩论是听说训练中深层次的内容,它要求“话”、“表”结合,不仅要借助有声语言,还应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态势语言。这若单从理论上阐明操作要领,而没有可参照的示范,要让学生在此项训练中有所成就是很难的。录像。电视的介入,则增强了它的可感性和可仿性,便能使学生演讲时侃侃而谈。 初一年级有《怎样讲故事》一课。 能讲好故事,是听说能力中的高层次。培养这种能力既困难,也很重要。 我校开了一堂公开课,由于运用了电教手段,这堂课上得十分成功。首先从理论知识上让学生知道讲故事的要领,接着播放《刘纯燕姐姐讲故事》的录音带,体会在语气、语调、语速、节奏.L的要求,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动画城中董浩叔叔讲故事的录像,着重注意其中的表情、动作。姿态,再让学生讨论、分析所看所听范例的优点及其可借鉴之处。最后组织学生模仿着讲故事,要求“话表”结合。大家现‘渺”现卖,现学现用,成熟而又形象地表演赢得了在座百来位老师的掌声和笑声。 另外像《要说普通话》、《说“话”》以及第四册中的演讲与辩论,我们都运用了电教手段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播放音乐,进行诗歌教学 “诗言志”,诗歌感情深沉而内蕴,讲意境。这使得诗歌教学只有让学生的身心都进入诗的特定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诗的深层含义。选用与诗感情相协调的音乐能映衬出诗的意境与内涵,使内涵之情外露成可以感受的音乐,诗的教学在诗配乐的潜移默化之中逢难化易了。 二、侧读,置阅读于有趣的情境中 侧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要有知识性。趣味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电教手段,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电教媒体作引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 一篇新课文,学生是否学得起来,能否积极开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入新课是否成功。如果采用电教媒体.设计一个良好的导人语,就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 由于学生阅历浅,知识水平不够,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这就更需要采取电教方法。当然这就需下一定力气设计制作一些音像资料业如在上《说“话”》这一课时,我们就先设计了一段录音对话:闹市中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人各不相让,针锋相对地吵了起来;而另一段则是车厢中一人踩了另一人的脚,由于相互谦让.风平浪静。从而引出说“话”,这样做学生很感兴趣,课就容易上好了。 2.播放电影录像,设置特定情境或印证课文内容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如《木兰诗》。《青山处处埋忠骨》、《牛郎织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若选播其中的片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的理解与欣赏,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古板为鲜活。像《木兰诗》,是一篇腊炙人口的叙事诗,语言凝练,内容丰富,播放相关情节后,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的。 3.利用投影片,使细节内容形象生动 投影片是现成的音像教材,教师也可以利用透明胶片自己动手制作。 如在讲《变色龙》那课时,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猎狗的不同态度,设计几幅图画,运用特写、夸张的手法,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课堂中依据相关情节放映。这样奥楚蔑洛夫就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积极升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自己动手,利用胶片制作综合复习系统图表,以利于串点成线,联线成网 在综合复习中,将所学知识综合成系统网络图表,并将其绘制在透明胶片上,即可投影使用;.这样做可以避免多班次重复费时的黑板书写,从而引发学生联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信息储备,重温各种知识,进行整体比较。既言而有据,又大大减少复习时间与学生课业负担,对提高复习效率和总体成绩大有种益 三、侧写,优化作文教学 1.利用录音、电视等视听媒体,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响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感受艺术铁力,引发学生对其内容、主题、意境的联想,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我们利用《东方时空晨曲》,让学生反复听,再描绘晨曲中所表现的深刻哲理与情境;用录音机录下1996年五四联欢晚会节目,再根据录有写联欢会。通过这些听的感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确有很大帮助。 2.利用投影片,诱发学生写作灵感 语文写作涉及面很广,有些写作内容学生一时难以清晰回顾。尤其是说明文,所说明事物的特点,由于缺少实物观察,学生可能不甚明了。若采用投影胶片或录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写动植物之类的作文时,要求写一篇命题作文《蜡蜒》,此时学生感觉不好写。我们便利用生物投影片,并制作了3幅画:《蟑蜒在水面上疾掠》。《蜡蜒复眼的特写镜头》、《蜡蜒捉虫瞬间人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错蜒的特殊复眼、飞行本领高超、捉虫才能超众三个特征,写起作文来就胸有成竹了。 3.利用投影,当众评改作文 传统作文教学,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很少参与。一般学生,只是看了老师给的分数和评语就了事。这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利.而我们则是先把全班学生的作文先观看一遍,挑选了三个档次的作文,让学生写在透明胶片上。全体同学面对投影的典型例文讲评。老师则在投影片上做些简单记号,或在黑板上简写他的讲评,反复地改,充分地议。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评改例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民补短,受益匪浅。而被评学生,由于直接地感受到别人的反应,面对面地接受批评、表扬,体味到写作的不够之处与成功的喜悦,心理得到满足,记忆深刻,同时更激发了作文的热情。经过几次作文点评,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要求点评他们自己的作文;这难道不是取得了用投影评改作文的成功吗? 语文电教论文:小学语文电教教学管理论文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电教手段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们流览 这些符号时,脑海里立即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形象,从而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若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我尝试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让抽象的语言文字活起来,让课堂变成有形有声、有滋有味的乐事。 《观潮》是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是篇很 好的朗读教材。在教学中,我不是枯燥地讲解朗读技巧,而是借助“钱塘江大潮”,用实景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汹涌澎湃地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景像,使学生具体地感受一下语言表达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当小导游,给《钱塘江大潮》配上解说词,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做小导游。由于有了感性认识,又有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提示,学生对语言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他们能读出潮来之时的气势,体会到潮来之时的壮观。这节课,学生学得生动、愉快,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二、运用电教手段,具体感受美的情景 人能感知生活范畴中事物的美,辩别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主人公 在行为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是审美知觉,它是建立在感性知觉之上的。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对美的表现更为直观和丰富。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觉符号。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开始以配乐朗读导入课 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先有一个浅层感知;然后结合课文讲解分别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从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最后用形声并茂的电视录像强化学生对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总论的整体认识。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他们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思想境界。 三、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课文情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紧情发”,清代学者王国 维的《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衰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情境教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乐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它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电化教学过程中以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情境教学中讲究意境深远,讲求意象,而电化教学则有利于意境和意象的整体展现,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把幻想世界再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幻想中的情景是幸福的,从而衬托出现实生活的冷酷悲惨,在讲授《瀑布》一课时,学生对瀑布的声音比较陌生,我在教学中播放了瀑布的声音,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对层层的浪涌上岸滩,叠叠的风吹过松林充分感知,有的同学竟情不自禁地学起瀑布的声音来。 四、运用电教手段,展示事物变化过程 《海上日出》记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及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日出奇 观。日出的过程及景象,适合用活动画面展示。我制作了精美的投影片,日出前、日出时的情景,可用重叠的投影片改变颜色和亮度;太阳完全跳出海面,一片耀眼的金光,可以通过太阳的移动上升,画面鲜艳夺目的光彩表现课文的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是“手段”而已,它的作用必须要 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依据,充分体现使学生“乐学”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把电教手段放在适当的位置,不能因使用电教手段而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电教手段还要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使它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使学生“乐学”。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教学运用论文 愉快教学是愉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愉快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心境愉快就会学得更好。实践中,我们从愉快教育的四要素“爱、美、愉快、创造”方面探索了电化教学与愉快教学的结合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渲染气氛,拨动爱的心弦 愉快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爱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达到的。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位教师对电教手段的选择运用,贯彻在从设计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恰当地展示电教媒体时,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爱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对领袖对师长对同辈的爱、对集体、人民和祖国的爱。爱的真谛是爱人。被爱只是一个起点,它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二、创设意境,领略“美”的境界 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美育是愉快教学四要素之一,而电化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电化教学中去,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如教《小小的船》一课,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随意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学生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学生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儿童如能沐浴在美的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是装满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电教有其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三、视听并茂,趣化教学氛围 兴趣是儿童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愉快教学就是兴趣教学。电化教学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 一位教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们说电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一位教师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这位教师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电教媒体介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实践证明,电化教学确实是实施愉快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和竞争的2101世纪中跻身于强国之列,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从战略眼光看,2101世纪的教育将是1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2101世纪的全新教育;而这个全新的教育又将以“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方能实现。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当务之急,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根据本地区教育技术的基本装备情况来看,已经由“2机1幕”向“3机1幕”进教室推进,加上电教设备的逐步添置,为运用电教进行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人长期担任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电教这1课题进行近56年的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1些经验和体会。以小语第6册课文《荷花》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投影、录相、录音、插图和自制的投影片等多媒体的有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想。 1、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从个体看,荷花色香具全,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1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冒号导入重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自制的复合式抽拉投影片,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感,待到最后1教时播放荷花录像,这样循序渐进,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看听说想读练的训练,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指导观察、引导思考,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去读懂课文 除了缺乏1阵风吹来之时的动感美景外,《荷花》的课文内容与配套插图的画面完全1致。用浅湿、明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全面反映了图中的景物,蕴含着发自作者内心的喜爱赞美之情。我按照边走边看边想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初步读懂课文,做到心领神会。 3、把握重点,借助录像欣赏作者对荷花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录像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1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我有目的地进行2次定格冒号第1次定格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1大幅活的画”的道理,进1步理解了“1池荷花”的静态美;第2次定格在“1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处,加上老师的穿插点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1朵荷花”,并跟着1起舞蹈的情感变化,最后得出人人明白的结论冒号“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感叹号!”全文的教学难点因此不攻自破。 4、 自己动手,精心制作抽拉式复合投影片,加深学生对静中动的读后印象。投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在连看带想的思维活动中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以原投影片蓝本,精心制作了蜻蜓、小鱼在满池荷花中上飞、下游的抽拉式复合投影片,渲染了人、景融汇1体的动态美。 5、录音是师,适时多次播放朗读磁带录音,让学生叫读过程中边欣赏边正 音,发挥小语在普通话推广中的特殊作用。 小语朗读的磁带录音,其音色、音质、音准的程度,毋庸置疑地超过1般教师。特别是《荷花》这1篇课文,是百读不厌、越读越有滋味的名篇,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通过朗读的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为此,我多次适时地用磁带录音的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即席效果。 作为探索,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教学本课文已经尝试好多次,与过去采用的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较,唯1的体会是有效地克服了“从书本到书本——教师死教、学生硬记,最后前教后忘记”的弊病。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年级高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文风各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确定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进行各种电教方法的应用,彻底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借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以走出高分低能的误区,向高效率、轻负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电教的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冒号 1、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 2、忌千课1面,要做到常用常新。 3、忌1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 4、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 做到该用就用,而且1定要用好,不必用就不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倘若只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使用了却毫无效果,纯粹是教学上的时间浪费。为了电教而电教,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常规。 至今,我在使用电教的实践中尝到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甜头,并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办现代化学校,育跨世纪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奋斗。 语文电教论文:中学语文电教资源的开发利用 根据邓小平同志“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方法比较落后的问题”和“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精神,以及总理关于“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示,笔者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扭转以往应试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中也进一步明确指出“使中小学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程度地掌握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研能力”,强调了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 一.开发利用电化教学资源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会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现代技术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电化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脱胎换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只有具备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在传统教材中融进现代生活的内容,传达时代的信息,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密切地关注现实和未来,学以致用。 2.有利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教师需要用一些新的手段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潜力。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和声、光、色、动画、特技等表现手段及表现手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科、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电教媒体于语文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看有情景、想有思路、说有内容,又能展示学习内容,交流学习结果,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通过看、听、写、议、评等一系列活动,在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又动脑的同时,不断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3.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实现信息及时反馈 任何一门学科,个别化的教学,教师才可即时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当场及时调整传授的方式方法,消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如果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时,则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对大部分学生很难实现反馈。语文写作教学更是如此。传统语文写作教学走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讲”这条路。教学中需要留较长时间给教师批阅,学生的写作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也无法及时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教学效率不高。电教媒体介入教学过程,为教学信息的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过程或检测学习结果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和方法。采用合适的电教媒体进行写作交流反馈,反馈之及时,反馈量之多,反馈面之广,都是传统反馈手法所无法实现的。对于教学中要求学习写作的环节,笔者常常运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分组当堂完成的写作片段,通过小组代表自评、互评、师评等步骤,或表扬,或肯定,或指正错误及不足之处。如此交流若干组写作内容,使学生不仅明确自己所写内容的优劣,而且也了解了其他同学写作的好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取长补短的目的。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人们要求同时接受视觉与听觉全方位、交互式的感官信息。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电化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收到快速度、高质量的效果。 与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电教媒体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快、容量大、通道宽,这是毋庸置疑的。阅读分析教学中,合理采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或向学生提供典型的分析材料,作读析示范,尝试交流,不仅比单纯听读句子的感知效果好,比当堂板书节约时间,而且可以极大地加快教学信息的传递,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冰心的《小桔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投影片出示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方面的典型句子,迅速、直观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开发利用电化教学资源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知识观占主导地位,把媒体视为传递知识的工具,再现书本的知识,学习者仍然处在被动状态,学习者的自主性、创造性,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教育技术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改善。而开发利用电教资源,通过合适的途径,则会较好的适应现代语文教学。 语文电化教学的资源比较少,虽然教学软件大约有上千种,但能用于语文教学的不过几十种。尤其是教学课件的开发速度大大低于教材更换的速度和教学要求的变化速度。 1.用好现成的教学软件以及图片、配音 图片包括作者照片、课本插图、教学挂图、资料照片、课文绘画等等。投影图片讲解课文,其直观形象性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如用鲁迅的照片教学《一面》,能使学生看到鲁迅先生“硬骨头精神”;用《苏州园林》的教学挂图,能再现课文说明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了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感,以至完成道德修养的巨大威力。常见的配音表现形式有解说词、音效(配合动画而发出的声响)和背景音乐等。声音的使用,可使多媒体信息的传播具有声图并茂的作用,渲染气氛,引起共鸣。教学诗歌、散文、说明文等,加入声音效果最佳。音乐的旋律和曲名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能使学生产生联想,倍受感染。 2.巧用影视节目 作为声像同步的电视艺术,它的直观效果、传递速度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科技博览”、“电视散文诗”等节目水平高,效果好,政策性强,教育力度大,是电化教学的可贵资源。(1)直接使用,有的电视节目短小精悍,与教学内容完全吻合,可以直接使用。如教学《岳阳楼记》,可用《上下五千年》中对范仲淹的介绍。教学《小桔灯》和《我的老师》,可用“电视散文”中的同名作品。这些节目既有对课文最为得体的朗诵,又有非常恰当的画面和十分和谐的背景音乐和解说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文的感染力。(2)剪辑使用,在语文教学中,需要的信息是非常多的,而有些信息散见于许多电视节目中,需要剪辑。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剪辑火山爆发和洪水、泥石流、飓风等大自然快速杀手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之一”一词的准确性。 教学文学名著片段,可以剪辑电视连续剧片段辅助教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可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解读课文。(3)配套使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电视节目配套教学,比较学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如教学《小桔灯》,用“电视散文”《冰灯》《萝卜灯》比较学习,这两部电视艺术作品都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懂得宽容和谅解,完善自身人格,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语文网络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网络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如:让学生制订一个暑假旅游计划,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搜索,选择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胜地,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重新加工,最后用演示文稿或网站展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有创意的暑假旅游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利用网络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教学整合,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交互渠道,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大量工具库、资源库和知识库,通过参与学习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活动,来实现群体之间的共同学习和工作,共享合作成果。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们还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课题等协作性学习活动。这种整合教学,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个性与群体的融合,达到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写作训练、片段练习、资料阅读等,都可以网上交流,获得更好的教学收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学生之间的组织协调工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电脑在广大城乡家庭中普及,语文电化教育的手段会更加丰富,课堂电化教学的生命力会更加强大。 呼长波,教师,现居山东莱西。 语文电教论文:小学语文电教媒体使用要合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丰富多彩。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魅力,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随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引起了人们较多的思考。 如何使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要做到“三个合理”。 1. 选择电教媒体要合理 在教学前,要合理地选择好电教媒体至关重要,否则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选择合理呢?一是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知识的重点、难点,要解决教学中的是哪些问题;二是要找准实现教学目的,突破知识重点、难点的方法;三是要分析使用哪些电教媒体最简捷、最合理,效果最好。把好这几点关你就能在上课前合理地选择好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2. 运用电教媒体要合理 课堂教学中能否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也十分重要,否则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合理地运用呢?一是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哪些内容用,哪些内容不用;二是教学中,哪些电教媒体单独使用,哪些电教媒体配合使用,怎样配合,要设计好;三是教学中,哪些媒体先用,哪些媒体后用,教学到什么环节时用,要用得合理。 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可合理地选用幻灯机、录音机。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用电脑电视将课文插图放映出来。画面展示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不仅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人们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在他们的心田激荡。音乐把他们从柔媚、和谐、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产生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联想…… 这样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而且懂得联想是由于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要合理,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声画的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也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3. 操作电教媒体要合理 语文课堂电化教学中,合理地操作电教媒体,也非常重要。否则同样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是合理呢?笔者认为:一是教学时电教媒体的信息要及时。要紧扣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就会出现冷场,教学中断,教学程序脱节,学生情绪突然低落等现象。这就要求课前准备要充分,技能要纯熟,操作要合理。二是教学时,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质量要好。如图象清晰、声音清楚......让学生较好地、准确地获得信息。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决定语文教学得失的一个关键。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单纯地以色彩缤纷的画面,代替了学生的情感朗读和再造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受课件的牵制,也不能只围着电教平台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多花时间让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揣摩精彩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读、赏读,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学会积累语言,做到既了解主要意思,又能悟出道理,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就能充分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师生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最佳效果。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课中如何突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摘要】电教手段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几种作用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造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电化教育;直观性;趣味性 电化教学是运用电器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直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运用电教手段,引情激趣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录音带、幻灯片,创设情境,音像同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动。 如教学《浪花》一课,由于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大海,我就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大海?想去看看海边的浪花吗?”学生们听后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播放伴有海水卷上沙滩或退潮时水流哗哗声的乐曲声中,我出示了画有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拾贝壳的灯片。 当学生看到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美丽的贝壳,听到哗哗的海浪声时,个个如痴如醉,仿佛自己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站在沙滩上看着海水哗哗地涌过来;仿佛自己正在和画面上的小女孩一起玩耍、捡贝壳。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感到极大的兴趣,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电教手段,体会文章中心 电教手段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领会中心思想。如教《过桥》一课时,为了让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入学生们的心中。当讲到“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和“放学时,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两个地方时,可利用投影映现雷锋脱了鞋卷起了裤管,身背着一个小同学,正走在一座窄窄的小木桥上,外面的雨下得很大,小河里涨满了水,河水已漫过了小桥,水正从桥上哗哗流过。 桥的一头还有几个小同学正等着雷锋把他们背过去的情景的灯片。让学生利用画面一起讨论,说说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通过学生直接观察画面和讨论,雷锋的高大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三、运用电教手段,强化思维训练,突破重点、难点 在遇到教学远离学生生活、难度较大的内容时,可以想方设法设计投影片,甚至可以从电影、电视中搞一些录音、录像,努力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教《达尔文和小松鼠》一课时,为了突出达尔文特别喜欢小动物,从不伤害小动物,可以先设计一张画有小松鼠的灯片(这张灯片可以活动),再画一张达尔文站在树林里的灯片,然后把小松鼠的那张灯片从下往上拉让小松鼠从达尔文的脚上一直爬到肩膀上,再让小松鼠的头东看看,西望望(松鼠的头也是可以活动的)。 当学生学习这段课文时,看到活动灯片的演示,个个情趣益然,都说:“小松鼠这样调皮,可达尔文站在那儿还是一动不动,他真是太喜欢小动物了。”又如在教学《大熊猫》一课时,课文中有对大熊猫样子的描写的语言,也有对大熊猫动作、吃竹叶描写的语言。这对大多没见过大熊猫的学生来说,很难把形象和文字联起来。于是,我们就留心观看电视中《动物世界》这个栏目,从中录了一段有关大熊猫的镜头。教学开始时,学生们看着录像里大熊猫可爱的样子,听着播音员赵忠祥生动、诙谐的解说词,一个个高兴极了。 看完录像,在学习描写大熊猫样子这一段落时,有的同学说:“大熊猫长得好可爱,头是白的,可眼睛和耳朵是黑的,真有趣。”有的同学说:“大熊猫胖乎乎的,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真好玩。” 由于看了这一段录像,学生对大熊猫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具体说出了大熊猫的样子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运用录像巧妙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可启发学生一 边看灯片,一边听课文的配乐录音,让学生想象自己飞上了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划着双浆,荡漾在星星闪烁的蓝天中是多么自由自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就有了读的兴趣,接着再要求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调、停顿、轻重缓急,轻轻地跟读三通过这样的品读欣赏,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都相应得到了提高。 通过电教手段还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如《王二小》一课教学结束时,怎样指导学生读好全文呢?教师可以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听歌曲《二小放牛郎》。 当画面上出现敌人凶恶狰狞的面目,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形象,录音机中传出《二小放牛郎》那悲壮的歌曲时,爱与恨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跌荡,学生的心潮也起伏不平,歌曲听完后,教师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感情:“同学们,王二小的血不会白流,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我们中间,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对王二小的热爱和怀念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充满激情的读书声。从读书声中可体会到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对二小的无比热爱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电教手段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几种作用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造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总之,在语文电教课中突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 语文电教论文:小学语文电教的有效教学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脑等电教器材作为学者工具和教学手段的教学。由于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无法重演的事物能够重现,使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使抽象的要领化为具体事实。。采用电化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实施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电化 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魅力,它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能够使文字变成画面,抽象的化为形象,复杂的变得简单,静态的变为动态,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准备上课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授课主题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电教,设计时机 "教人未见兴趣,心不乐学。"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电教媒体表现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例如,我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汹涌澎湃地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景象,使学生具体地感受一下语言表达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当小导游,给《钱塘江大潮》配上解说词,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做小导游。 2.运用电教,创设课文情景 语文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印象为主,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可以创设具体情景有效地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强化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识记。 带有感情的朗读,是对朗读的一项重要要求。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借声像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之中,以增强感染力,丰富感性知识,加深理解课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意境,感知课文内容,来理解那些内涵深刻的词句,让教学过程中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耳、鼻、手、脑综合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 3.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着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而不在于把知识背一遍。"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责任所在。的确,学生只有成为主人,拥有尊严、感觉自信,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学能力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来说尤为重要,电教媒体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条件。例如学生自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学生选择教育网上优秀课件时,要注意注重大容量的材料积累和内容的丰富性。目的是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体会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是自制课件要充分利用声、乐、图象等多媒体素材,通过有机地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便于理解、体会文章主旨的声光电背景,融德育、智育、美育和计算机应用于一体,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计算机的应用,体会了新的学习模式和新科技条件下的新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遐想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设这种情景, 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而运用多媒体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无论哪种教学手段的利用,都要从学习语言出发,最终落实到语言学习上,都不得以代替教师对教材所下的工夫,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5.利用电教媒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意,提高欣赏能力 ,创造是每个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孩子是最喜欢创造的,借助电教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喜欢上了学习,同时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随着鼠标和画面的滚动而灵动,让数学设计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植到学生心灵深处。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电教课,确实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集画面视听于一身,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不仅能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还能拓展知识容量。由此可见,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实施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电教论文:语文电教媒体教学之我见 摘要: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成为日趋重要的辅助手段,它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电教媒体 教学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燕子》是一篇介绍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情况的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燕子活泼可爱,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燕子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燕子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燕子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有的说:“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我喜爱报春使者燕子。”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燕子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燕子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又如教第十册《丰碑》一文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及“情”的思索: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运用电教媒体,启发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如教《惊弓之鸟》一文时,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又如在教学《暮江吟》这首古诗时,抓住诗中艺术化的自然美,采用电教手段使用递增复合片,运用“蒙太奇”手法,把几个镜头组合在一起,有层次地再现作者艺术构思的画面。“一道残阳辅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先是出现“远景”,“夕阳斜照着江面,江水呈现出一半绿色,一半红色”,接着推成全景,“弯弯的月亮挂在天空中”,再推成近景,“水面轻晃,红光绿影闪烁着,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我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一边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联想审美情趣的产生,让他们获得美感,充分理解古诗意境。学生在不断接受美的熏陶时,也不断地发出“为什么”、“怎么样”等讯号,思维就兴奋起来。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电教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作者] 光秀莲 [内容]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作者] 孙旭 [内容] 目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着千姿百态的可喜景象,从理论和教法两个方面在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尝试。然而综观这些教改的特点,笔者认为,始终忽略了“学生怎样学”的研究,而这个问题,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居于主动地位,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是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必由之路。 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一点浅见。 一、精问导思学习法。即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问导思,让学生思有所获。在说明文教学中,可用“引证提问法”、“因果提问法”、“递进提问法”、“逆向提问法”、“总结提问法”等侧重精问用以导思。如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可采用“引证提问法”来“导”思。《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首先对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作了概括性的说明,课文本身采用的是按照参观路线和空间方位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写的。教学中可设问:课文中选了哪些例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印证“雄伟壮丽”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答出:以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为例,分别从建筑面积、体积及外观轮廓等方面加以证明,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人民大会堂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印象。此外,还可提出:“壮丽”的“丽”是“美丽、好看”的意思,为了显示它的“丽”,课文又采用了哪些较多的描写说明。学生们看书思考后即明白对“屋檐”、“柱廊”、“国徽”、“石柱”、“大铜门”、“屋顶”、“五星灯”、“挑台”等的描写,都表现出人民大会堂不但雄伟,而且壮丽的特点。有的说明文,在文章的段落结构上具有因果关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采用“因果提问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说明顺序确立的依据,可采用“逆向提问法”。通过挖掘教材的难点,采取不同的问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 当然,“导”思切忌“满堂问”,“导”问既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要适当地把握住启动学生灵感的突破口。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提问的难易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中的偏差。 二、撮要学习法。一篇好文章,总是要有鲜明的主题,有作者的独见。教学中,只有抓住课文的关键,才能使阅读有条理,主次分明。阅读课文时可使学生在自读时提纲挈领,运用序号和符号(圆点、圆圈、三角、横线、波浪线等),分出层次,勾画要点。这样,既可显示出文章整体结构,又便于理解文章的逻辑联系。如《恰到好处》一文分为三个层次,可加上序号,总结其大意;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符号标出;第二段中在论证什么是“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五个正面例子,应用符号划出来;第三段中在论证为什么要做到“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三个反面例子,也应用符号显示出来,如此等等。在背诵上,也可采取“撮要”方法。如用板书图示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要求及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板书图示,作为读书笔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有九句话,语意曲折,层次较复杂,机械记诵,既费时,又易错漏句子。若指导学生理解其逻辑联系,画出结构图,照着它逐层诵记,就比较迅速、准确、牢固。 三、比较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或课外读物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冯谖客孟尝君》这两篇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信陵君与孟尝君的性格特点;②侯赢与冯谖的性格特点;③两文的写法。通过两篇课文的异同比较,教学内容更易于落实。这种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运用比较学习法,有助于智能的开发。比较不仅是对同一范畴不同对象进行对比的手段,而且也被广泛用来对同一对象自身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对闰土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两次肖像描写,《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如果用比较学习法进行阅读,就能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四、设疑辨疑学习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般来说,设疑可分难点设疑,错处设疑,关键设疑,无疑设疑。有许多问题,学生不易准确把握,更不易理解掌握,教师如果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固然省事,但这种嚼食以哺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淡无奇,容易被学生忽视,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巴金在《灯》一文的结束处有这样一句话:“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为什么要用“微笑”,而不用“欢笑”?显然这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的思想觉悟有关。用“微笑”一词还有什么妙处?它与篇首“窒息”相照应,从“窒息”到“微笑”,说明“我”的革命意识在增强,对抗战越来越抱有信心。还有一些课文有曲笔、奇笔、神笔,往往含蓄、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应设疑,激发学生辨疑。例如《蒲公英》一文,总结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蒲公英似的孩子”的父母是怎样死的?当时日本是侵略者,作者为什么还对这个孤儿这样同情?通过讨论辨别明确:日本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带来灾难,而且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不幸。因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作品的反战主题。 五、补“缺”治“滥”学习法。当前,学生处在升学压力之下,对于课外阅读有着两种走向:一是让沉重的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只好成天围着课本、练习题转,其他一概无暇顾及了;二是虽然课业繁重,但仍有不少学生广泛地涉猎课外知识。具体做法可用补“缺”治“滥”来概括。 “缺”表现为知识面窄,实际能力差,即或得高分,实际上难免低能;“滥”则表现为观念错杂,辨析能力差,即或能有所知,也无非是大杂烩。这种状况,需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有“缺”补“缺”,有“滥”治“滥”。补“缺”,要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着眼作系统的考虑,可以结合课本所提供的条件,对相关的古今中外名著,有计划地由点到面,既纵向推进,又横向比较,指导学生阅读。 治“滥”比较复杂。一部分学生阅读面广,接触的东西也不等,教师首先要对一些可备一格的作品有所了解,了解学生阅读的热点,心中要有个底,然后再作具体的分析指导。例如学生爱看琼瑶、金庸、席慕蓉、汪国真等人的作品,教师应因势利导,作切实的指导。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谓教学有法,就是教学有一般的规律;教无定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允许教法各有不同。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以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情趣的问题和应用 教学幽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幽默和言语幽默表现的,而言语的幽默更重要。语文课堂中幽默的语言是语文教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像一个精灵,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智慧的火花。语文教学上的幽默,是指语言和举动的机智风趣,使学生开心大笑或会心微笑地领悟教师深刻的意旨。有位美国的教育家说:“幽默不仅不会影响直接认识的获得,而且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却有意识地记下了更多的概念。”这就是说,幽默的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放松身心,而且可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下面我谈谈课堂中一些常见的幽默类型和方法。 一、移时错位、曲解词语法 “移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破时间的限制,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取得幽默的效果。如在讲古代的人的称谓时,我举了个例子:清代人称南海康为康南海,以后你们见到大沥高中的邝卫航校长也可以直接称其为邝大沥了,同学们在笑声中很快就记得了古今对人称谓的一些区别。又如在讲授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句“屠自后断其股”,我有意识地错解标题,让学生辨析,“断其股”就是把它的屁股砍掉吗?用现代的意思解释古文,闹出笑话,增强学生对“股”字含义的记忆。再如我讲“贻笑大方”这个词语时故意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为人很大方得体,笑眯眯地很有风度,比如,何老师贻笑大方地走进了课室里。学生有的哑然,有的哄笑,这样曲解词义,故意闹出笑话,达到强烈的幽默效果之后,再引出词语的正确意思,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认识。 二、画蛇添足法 画蛇添足法是指言已说尽,本来无需加一个尾巴,却有意识地加上一个尾巴,达到诙谐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说到迎春时,曹雪芹用了“腮凝新荔”形容其红润的脸颊宛如新鲜的荔枝。我在说到这里添加了一句:“当然如荔枝肉,不能像荔枝壳。”这么一点,同学们对迎春的印象就更深了。又如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说到柔石最后身中十弹而牺牲的时候,学生的神情都十分凝重,为了缓和气氛,我“画蛇添足”地说:“如果是狡猾的敌人,肯定是中了一弹就倒下,或者还没中弹就装死呢?”学生在微笑中缓和了情绪,更加深了对反动派的痛恨。 三、顺手牵羊法 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东西,如课文诗句、广告语、流行歌曲等,在适当的时候点染,可营造浓郁的幽默氛围。尤其是流行歌曲,学生都非常熟悉,不仅能让学生感觉亲切,而且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有一次在讲评练习的时候,我提问了最为钟爱的课代表,她居然没有做这道题,完全答不上来,气氛有些尴尬。她小脸涨得通红,很不好意思。我准备帮帮她,脱口而出:“这道题有点难度,就连何老师也觉得不容易,我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个答案都那么可爱……’利用任贤齐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歌词成功帮这位女生解围,课堂教学继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四、引入相声艺术 相声是一种幽默艺术,它以诙谐通俗的语言,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使人们在开怀大笑中得到启迪,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节课都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艺术品。 相声艺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运用幽默教学动作,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应具有适度的幽默感,动情处让人回肠荡气,诙谐处让人捧腹开怀,愤慨处让人义愤填膺,豪迈处让人信心万倍,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的状态,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感受到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使课堂学习始终充满活力和激情。例如在讲词语的后缀叠词时,我引入了黄俊英老师的相声《广州话趣》,让学生在欢快的笑声当中一下子就理解了形容词词语的后缀。在方言区教学,方言幽默是少不了的,当然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强调普通话与粤语方言的区别。 五、夸张法 在修辞学上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带着谐趣的“夸张”也是一种幽默。曾在一本《幽默寓言》中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私塾先生认识“川”字,一次学生求教于他,他就想找个“川”字教学生,不料翻了几页书都没找到,后来他突然发现书中有个“三”字,就骂道:“我找不到你,原来你倒卧在这里睡觉。”世上也许根本不会出现上述故事中的情形,但经过讲故事人的“夸张”,便在幽默中讲明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正因为有了这些合理的“夸张”,才使之发人深省。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时,同样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正确认识幽默的价值所在,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如讲授《药》时,鲁迅描写康师傅的那段,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眼光像两把刀,把老栓刺得缩小了一半。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缩小的夸张,我又补充道:“你们可要好好遵守纪律喔,要不班主任的眼光可像一把刺刀,把违反纪律的同学刺得缩小三分之二。”学生很快就对此修辞手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了纪律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手段,并不仅仅局限在手段本身,从根本的思想观念来说,是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来关照,以美的规律教学,进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活动,从而造就他们的健康人格。更多的幽默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掘总结,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一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灵。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从高考看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 [内容摘要]高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其实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而是 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估机制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语文教 学方向,进行开放式教学,重视形成性测验,全面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考 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出路 素质教育的障碍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根子在高考指挥棒。这几乎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于是, 因为有高考指挥棒的存在,素质教育似乎就很难摆脱目前的困境,中学基础教育似乎就难以改变目前急功近利 的做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一 诚然,高考是一根诱惑力极大的指挥棒,因为它影响着千千万万考生的职业选择,关系到对数以万计的教 育工作者劳动成果的评价。既然高考还将长期存在,那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更好显示自己的才华,接受祖 国的挑选,当然要进行适当的应试教育。这里不存在搞不搞的问题,关键在怎样搞。在毕业年级注意对题型的 研究和命题、解题规律的探讨,加强针对性训练,通过对各类题目的解析,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解题 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多向思维的习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这些都是必要的,无可 非议的。但是,升学并不是中学教学的唯一目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 、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从本质上说,学生应试能力的形成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临考前的应试教育只是把 刀磨砺得更锋利一些而已。所以,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把语文教育纳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而不能把语文 教学看成单纯的升学教育。 可是,现在许多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就进行升学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形成了 一种教学的异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空间封闭化,教学方法陈旧化,教学测试标准 化,教学评估分数化,毕业班师资配备固定化等。这些做法,只是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依据,把学生禁锢在教 室里,多讲滥练,大搞填鸭式、题海战,重文轻道,重知识轻能力,不重视语言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毕业 班教师数年不变,固定化、老年化,不是从教学根本上入手,而是拉住牛尾巴不放,以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结果事与愿违。教师疲于奔命,学生不堪重负,劳民伤财,事倍功半。在这样的学校里,严格的限制、沉重 的负担已使学生活泼浪漫的天性不复存在,多的是“祥林嫂”、“孔乙己”式的呆板麻木,迂腐可笑;由于活 动空间和教学方法的局限,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情趣、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知识视野狭窄,语言基本 功差,出现了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不良现象。这种做法是以牺牲一大批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与在素质 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试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这样的升学应试教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代名词。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而是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估机制造成的严重 后果。 二 高考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具有良好素质和发展前途、适应高校学习的学生进行选拔的活动。高考命 题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发的《考试说明》。它不仅阐明了高考与《大纲》的关系,而且十分明确 地强调了高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语文《考试说明》指出:语文高考内容“以《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 依据,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 精神。语文测试要注意兼顾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重视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说明 ”的序言部分,编者还特别强调:高考“要求考生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要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 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由此可见,高考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它的指向就是考查学生必备的品质习惯、知识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构成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 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情况看,高考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呈现出综合化、智能化、实用化的趋势。 试卷内容广泛,包括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几乎覆盖了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高考既考学 生的知识水平,更考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实际能力,重视对学生智力水平的测试。基本上不考名词术语,很少 考纯识记的内容,较少对语言作静态的结构分析和语义阐释,而是注重实用性,将理论理解与实际运用紧密结 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检测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等。阅读和作文 自不待言,语文基础知识也是如此。对汉字中同音易混字的辨识,关联词语和成语的使用,句子的组织和衔接 等都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的。考生如果没有准确把握事理的能力,不懂得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是难以 答对的。1992年高考语文卷第20题修改广播稿,第21题转述,这一类题目,更是引人注目。这两道题 综合考察听说读写的能力,材料虽浅显易懂,却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题目虽小,却测试点多。涉及对语体 风格和口语传播特点的理解;对转述时特定情境的揣摹和语言文字的组织,十分强调丰富的语感和正确的思维 判断,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要求较高。如果学生没有经受过切实严格的素质训练,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3+ 2”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材料与教材脱钩,朝着对考生进行智能测试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十分值得我们重 视。 总之,《考试说明》和命题的实际情况都体现了时代对人材素质的要求,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这 种要求和导向与中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大纲》完全一致。高考丝毫不排斥素质教育。高校渴望中学输送素质 好、能力强的学生。而中学也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 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具有优良的素质,才能在高考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 三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的现有教学设施及教学水平看,要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首先必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 《大纲》和《说明》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所以,学习《大纲》、《说明 》,贯彻其指导思想,是组织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虽然《大纲》、《说明》只有定性的规定,少定量的表述 ,但其精神实质是明确的,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是清楚的,教师应该通过学习领悟,从 中导出一系列价值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在备课过程中分解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贯彻,在评价过程 中反馈强化。没有强烈的大纲意识,不循序渐进,不按教学规律办事,舍本逐末,真正成功的教育是不可能产 生的。 (二)重视教学目标的整合优化,全面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和语文 基本知识技能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充分挖掘学科潜在的教育功能,正确处理好文 与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优化,制订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系列,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课文类型适当地加以落实,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影响、崇高形象的感召,健美 情趣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经过自己对教学的参与,不断改善兴趣 、动机、意志、态度、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进一步落实“双基”,深化语文教改。语文教学的发展改革,万变不离其“基本功” 狠抓“双基”,正是揭示了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是由语文教学的个性特点决定的。多年来的教改实 践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双基”是一个重要原因。轻视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言因素,脱 离语境架空分析篇章结构,脱离具体的教学进程,进行综合性的大运动量训练,结果欲速不达,学生的语文基 本功很差,书写似满纸涂鸦,作文错别字连篇,讲话辞不达意,这样的素质怎能担当得起“四化”建设的重任 ?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切切实实地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坚持精讲巧练。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高度,面对现实,审视教改的成败得失,在教学 上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 (四)科学运用学业评价手段,完善形成性测试 没有反馈过程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形成性测试是在小单元教学进程中举行的以反馈的机能为中心的“ 达标”测试。它是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激发主体精神,进行自我调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人们认识 的限制,在操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试题无的放矢,贪多求全;题型标准化,“选择题泛滥 成灾”(章熊语);结果分析,重视测试分数,热衷于排名次:不善于利用“反馈——矫正”机制,徒耗精力 ,令人痛惜。其实,形成性测试是标准参照测试,必须做到“三要”。一是编制试题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应 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编制相应的适量的试题进行测试,以便准确了解教学目 标的达成情况,取得可靠的反馈信息。二是选择题型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语文是最基础的工具课,是一门知 识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测试的导向功能和反馈功能,应兼顾不同题型,适当增加主观 题的比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具体地反映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回答的正 确程度,反映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方法和语言材料的组织表达能力,为教师提供比“会或者不会”更多 的信息。三是分析结果要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形成性测试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通过测试获取 的数据本身并不具备教学价值,只有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认真的统计,切实的分析,进而矫正教学双边活动,优 化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评价功能。总之,语文教学工作者应科学地认识形成性测试的特点与功能, 从而使形成性测试真正成为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助手,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 (五)坚持课内外结合,进行开放式教学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从表达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表达者不断地驱遣自己的生活感受,把“意”化为 “言”的过程;从吸收的角度看,它是吸收者不断调动储备材料,让语言文字的刺激引起表象活动,把“言” 还原为“意”的过程。这种“言”与“意”的关系暗含着一个重要的中介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加强与生 活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不断提高表达与吸收的水平。现在学生阅读感 到为难,写作感到痛苦,关键是脱离生活。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主阵地,但它的空间毕竟是狭小的, 周而复始的教室、食堂、寝室三角之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严重压抑人的天性,束缚人的思想,影响其 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阅读缺少生活储备,成为低能儿;写作无源头活水,患贫血症。城市学生的阅读和写 作普遍比农村学生好,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信息源多,见识广。所以真正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端正 教育思想,开展大语文学习活动。 以上五个方面,就是我们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所作的思考。我们认为,只有首先在这些方面处理得好一 些,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误区,进入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从而找到一条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真 正出路。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对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刍议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合作学习 有效性 论文摘 要: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推进,由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做为主要的创新教学模式之一正在被广泛关注与应用。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当前仍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缺乏有效性、配套评价体系构建缺位等共性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三方面困境的分析,建议通过明确目标创设环境、合理分组科学管控,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具体举措,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 1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与困惑 合作学习模式改善了以往的“教”、“学”互动性不充分的积弊,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对于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深入调研中发现,对于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结果显示当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存在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第二,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第三,相应教学评价不配套。 1.1 合作教学流于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实质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在实际操作中,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过分强调“合作学习”模式形式的重要性,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模式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 1.2 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究其原 ! 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讲究“组内合作,集体探究”。一般而言,在分组时,依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异质合作小组的成员组成,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混编。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分组时,每组内基本上都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分组后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引导,组内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两边倒”的局面,在这种交叉分组形成的合作学习模式下,优等生大谈特谈、中下生听之任之,无疑对于小组整体目标的完成及本组内知识的内化是极为不利的。 1.3 缺乏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评级体系 对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一般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这一评价体系对学生按照成绩的优劣进行顺次排行。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强调的是以组为单位的共同目标的探究与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而言,这种大排行的评级体系与强调整体进步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配套,必须构建一种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新的评级体系尚在摸索与构建之中。 2 提高中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的策略及建议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针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参考。 2.1 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合作学习情境与氛围 与传统的教授教学一样,合作学习模式同样需要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模式下,需要预设学习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原来由教师主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语言表达、语法特点等知识点,通过组内、组间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之达成。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媒介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元素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较易进入教学情景。例如,在古文教学中,在布置课前预习题目时,可引导学生自行了解文中主要主人公的人生传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主人公人生联想至一首诗词、一个歌曲,将这些相关素材加工并植入于教学课件中,既能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又是对学生的探究式合作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 2.2 合理分组、交互感应、科学管控 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几个关键点的把握。 (1)合理分组。 在一般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采用交叉分组形式。在交叉分组中,要充分重视和凸显不同层次学生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其中,对于优等生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可委以本组组织者的角色,除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为本组问题找到答案,是组织和协调本组全部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得出结论。对于中下生而言,在优等生努力创设的共赢氛围中,要积极发言,主动学习,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这种横亘与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合作藩篱就会被合作的氛围逐渐消弭甚至消除。 (2)交互感应。 合作学习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达成组内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为更好地实现交互感应,提高组内成员的共同目标达成的同步性,对于学习成果可尝试分工汇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时,组内成员按照及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分工—— 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 将本人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之中),以达成自我知识的构建及合作学习成果的双重实现。 (3)科学管控。 合作学习模式必须重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综合素质等特质,尝试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组内核心,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值得信任组织能力强、时间把控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本组的主核心,对于普通难度教学目标的合作学习,可以尝试选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为组内的组织者,不求组织者成为本组学习的核心,但求锻炼其组织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质能力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激励中下生,形成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或全班范围内作交流沟通。在合作学习结束后,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组间、组内的学习达成及过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高。在总结时,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 2.3 加快配套评级体系的构建步伐 在构建合作学习评级体系构建的思考中,笔者建议由原来的一元指标评价体系改为多元指标评价模式,对于评价内容而言,既要对结果评价,也要对过程评价,既要对某一时段的绝对成绩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阶段性的成长性进行评价。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又要注意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既要对小组内个人进行评价,又要对小组集体进行评价。对于评价方式而言,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美育的意义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 李丽 [内容] 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意识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 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阉割,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 1.在美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课文审美感知,获得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的、直接的把握领悟,从而发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对课文中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明若暗,那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整体或部分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因此要利用语文教育中的听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而美读则是听读教学中感知美、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 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于美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美读能把诉诸视觉的无声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学描述,通过再造想象的活动,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用较为舒徐、轻柔、欣喜的语调语气,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内容的意境美、语言的形式美(包括绘画和音乐美)。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稳,读来极具回环美,整齐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便可使学生感受洞庭湖阴晴变化的自然美,鉴赏作者“先天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它突破师生之间仅凭语言、概念传递信息的成功之路,“媒传”较之于教师单纯的“口传”,其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效率高、形象直观,刺激兴奋,便于视听和接受。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设情景,加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性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学习相对枯燥,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况且对于一个偏远小县城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景也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美;还有一句谚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美景。然后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图片,学生群情激奋,边看边发出一阵阵惊呼:“真美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来说感受,学生情绪激动,踊跃发言,为下面的授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虽是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但仍不是形象的本身。我们运用声形兼备的课件,传授知识,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多,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对关键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也不到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造性的复述这几幅画面,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再现的情景,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领悟诗歌感情。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文体知识的梳理中,学生对一些分类往往记不清楚。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树状结构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把文体做成树的主杆,用动画形式长出四根枝杆,分别是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小说”又分别长出三个小枝条,分别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在“人物”这个枝条上又分别长出四个小叶片,分别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依次类推,用动画的动态效果表现其发展与分类,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图、文、声并茂,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散文,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但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 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例如上《春》这篇课文时,分别展示了五幅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展现了风柔柔,草青青、花灿灿、雨绵绵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时,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随着朗读速度切换。音乐优美动听,朗读声情并茂,画面清晰逼真,它直观形象地展现课文的艺术形象美、意境美 、语言美,让学生感受“春光灿烂”“春意盎然”的同时,感叹“春”的美丽,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得到美 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将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技巧琐谈 摘要 本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小说的艺术技巧作了分析、探讨。小说的细节、线索、反映的生活面 (点、线、面)之所以能融合成一体,在很大程度是凭借悬念、铺垫、穿插技巧的运用。设置悬念组织情节, 调节疏密;安排铺垫显示人物性格及人与人间的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借助穿插使情节发展波澜起伏,富有变化 。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小说技巧 悬念 铺垫 穿插 绘画与雕塑都以点线、面巧妙组合来再现生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揭起了人们觉醒的 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扭曲的线条凝聚了生命全部的痛苦和挣扎;罗 丹的《加莱义民》组雕,从各个侧面共同反映了一种沉重的悲哀。同样,运用语言再现生活的小说其构思也离 不开点、线、面。别具一格的点,出神入化的线,宽广深邃的面,相映成辉,浑然一体,造成强烈的摄人心魄 的艺术效界。这里所谓的点、线、面,即小说的细节、线索和所反映的生活面。 在中学小说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细节在刻划人物、展开情节、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的重要性,重 视线索在作品结构的前后构连、情节的顺次展开、心理活动的递变流程、情绪升降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纽带作 用,突出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广度、典型性及所概括的主题思想。这是小说的具体要求,自然不能忽略。但 是小说的点、线、面是如何融合成浑然一体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凭借悬念、铺垫、穿插等艺术技巧的运用。 莫泊桑的《项链》借助一条项链的真假得失,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女主人公为一 夜的虚荣而付出了十年的辛酸。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项链是假的,这就把玛蒂尔德还清债务后仅存的一丝 欣慰也冲击得荡然无存。项链是假的,虚荣心也像这串项链,是心灵的锁链,它带给人们的只有辛酸和不幸。 这篇小说点的设计巧妙,线的脉络清晰,面的揭示不凡。细究这篇小说的全盘构思,不难看出,作品的点、线 、面浑然天成得力于悬念,铺垫和穿插的巧妙运用。 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 的艺术效果。悬念是外来名词,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 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 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一 悬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封闭性悬念、开放性悬念和半封闭性悬念。 封闭性悬念就是把人物间的关系和结局都保藏不露,以引起读者急于寻根究底的好奇性。这一类悬念常设 置在作品的开头,一开始就布下了疑阵,步步深入,如入迷宫,到最后才亮出答案,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得到 美的满足。 如选自《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作者预告布下了两条线:杨志奉梁中书之命押送生辰纳到东京蔡京 处;晁盖、吴用等好汉欲夺取这宗不义之财。从而设置了一个总的悬念:杨志能否逃过晁盖、吴用等人的手掌 而如期把生辰纲送到?情节结构由此出发,一正一反呈螺旋形向前发展。文章只写杨志一伙一路上的种种艰难 ,打打吵吵,真真假假,扑朔迷离,而对读者所关心的晁盖、吴用如何夺取这价值十万贯的珍宝一事却守口如 瓶,没有透露任何风声。直到最后,才揭破迹底,两条线索至此会合。小说纵横开阖、错综多变的结构圆满地 完成。 开放性悬念则是把事情的最后结局提早预示出来,使读者怀着焦灼、忧虑、关切的心情注视着人物的一举 一动,期持事变的发生。读者所关心的不是结局如何,而是结局是如何演变而成的。鲁迅的《祝福》就是将故 事的结局作为小说的开端,一开头就把祥林嫂临死前的惨象显示在读者眼前,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有力地冲 击着读者的心弦,使读者近切想了解,祥林嫂为什么会沦为乞丐?临死前为什么还要追问灵魂的有无?为什么 鲁四老爷在她死后还骂她“谬种”?结局虽已知道,但在读者心目中仍然造成一系列的悬念,产生一种迫切想 了解事情发生经过的心理。这一类悬念的设置,往往能使小说一开头就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半封闭性悬念往往在设置悬念的同时给读者透露一些端倪,让读者猜测,并对故事的结局有一种朦胧的预 感,又渴望得到更多的线索来证实自己的臆测。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 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想办法去蹲监狱,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他能否如愿以偿呢?他用什么手段去达到目的 呢?这是读者所关注的。按一般的常理去推测,这最低限度的可怜愿望总是能够实现的。但结局都是既出读者 意料之外又在读者意料之中。出读者意料之外的是苏比六次作恶警察却熟视无睹,不肯把他抓进监狱。而当他 在庄严的教堂前,受到高尚圣洁的赞美诗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萌生了改恶从善的念头时,警察却毫无道理 地逮捕了他──还是进了监狱。最终并未出读者意外。作品就是这样步步蓄势,层层结织,读者在惊愕之余, 细细品味,不得不承认结局的合理性。 悬念对于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回旋的曲线富于变化,波澜 起伏、回旋跌宕的情节更能吸引读者。读《药》、《我的叔叔于勒》、《促织》、《春蚕》等名篇,人们仿佛 在迷宫中探索,盘绕回环,不见出路。迷惘使人焦虑,揣测使人忐忑不安,期待又给人以希望。就在这种复杂 情绪交错融合之时,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蓦然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深深地感到审美的满足。 二 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 后果显得自然,作家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如 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一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冲 突必定的一个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高潮爆发的关系。只有在高 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合情合理,就象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铺垫按其与情节发展趋向的关系可分为顺向铺垫和逆向铺垫。 顺向铺垫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相一致。这种铺垫手法运用较为普遍,《群英会蒋干中计》、《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守财奴》、《项链》等篇都属于这一类型。《项链》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 中。项链是假的直到最后才由佛来恩夫人道破,这不仅使玛蒂尔德大吃一惊,也会使读者大吃一惊。实际上作 者已多次用铺垫手法作了巧妙的暗示。当玛蒂尔德去借项链时,她的女友表现得十分大度,毫不迟疑地说“当 然可以”。玛尔蒂德去还项链时,对方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如果原来借出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品的话,这一 举动就难以信了。再说玛尔蒂德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过这个盒子”, 可见借来的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这里,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恰当好处地作了暗示,使最后的结局丝毫不显突 兀。 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往往大出 读者的意料,但更加耐人寻味。这一类作品,情节跌宕,意味深长,意蕴丰富而深刻,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这种逆向铺垫的手法。作品一开头就交代“我”的家庭经济如何拮 据,家里样样都要节 省,母亲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接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来信,说发了财,就会回家, 又传来了于勒已在海外发了财的消息。这喜讯无异是沙漠中的绿洲,唤起了全家人无限希望,于勒的信成了全 家人的福音书。他们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 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因为看了于勒的信,一位诚实可靠的公务员下决心向二十多岁而老找不 着对象的“我”的大姐求婚。在文章做足以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一个莫名一文 穷途潦倒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情绪顿落千丈,读者也不免为之惊然。这种逆向铺垫,铺得愈多愈远,离结 局的距离越大,情节跌宕的幅度也越大。这巨大的艺术落差,使读者在心理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作品 的印象更加深刻。欧·亨利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他的名篇《最后的藤叶》、《麦琪的礼物》等,都运用了 逆向铺垫的手法,成为不朽的名篇。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技巧,被称之为“欧·亨利手法”。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而必须在主要情节 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 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穿插的目的就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生姿,富有变化。在主要情节发展 过程中,暂时中断一下,插入一段其它事件,等插叙的事件告一段落后,再将主要情节按原发展轨迹继续进行 ,这就是结构上的穿插。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它是插叙。穿插的内容,根据表达主题、刻划性格、渲染气氛、 强化冲突、交代因果等需要而定,或简要地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或交代与主要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对 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或对某一突发事件作补充性追叙。常见的穿插有间隔性穿插和悬念性穿插 两类。 间隔性穿插与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主题的强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连,它是绝对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它,整部作品的思想性、真实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鲁迅的《故乡》中在提到闰土时 ,有这么一段插叙: 这时候,我有脑子里忽然闪出一福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提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 去,那猹却猛的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接着,作者用一大段文字追叙“我”与少年闰土在几十年前纯真的友情。这段穿插对于 强化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时代的闰土是如此英气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几十年以后他变成了 什么模样了呢? 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他手头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深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 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这前后两幅肖像形成何等强烈的对比,但恰恰 是同一个人。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 一个木偶人了。 《故乡》的主题是控诉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摧残。这段穿插对于强化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 主要情节的发展显得合情合理。 悬念性穿插是在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突然“横生枝节”,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疑问,产生一种迫切要求 了解底细、结果的心理情绪。悬念性穿插换句话说就是突然插入的穿插。 选自《红楼梦》的《林黛玉进贾府》描写了贾宝玉第一次出场。对于这个特殊人物,林黛玉早有所闻,读 者心中早已存悬念。当宝玉初次在黛玉面前出现时,黛玉竟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何等眼 熟?”黛玉以为外祖母会立即向自己介绍这位陌生而又似熟悉的表兄,读者也在期待着这两位主人公初次见面 究竟如何交谈。不意,宝玉向贾母请安后,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这个穿插不仅显示 了贾府礼教的森严,而且加深了读者和黛玉对这个“混世魔王”的悬念,产生一种“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 疑问。这一穿插,又使宝玉以换一种装饰再次出现在黛玉和读者眼前时,加深了对他外表形象和性格的印象。 这样的描写,仿佛绘画中的分层染色,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使文章摇曳多姿。 茅盾的名篇《春蚕》是以老通宝一家养蚕──收蚕──卖蚕这条线索作为情节的主要脉络的。当人们正关 注着春蚕能否顺利通过四眠上山时,突然插入“白虎星”荷花潜入老通宝家偷蚕扔入河中的一段情节。虽然这 件事被阿多悄悄地隐瞒了,但在读者心中又造成一个新的悬念:“宝宝”能否健壮地上山是谁也没有把握的, 万一“宝宝”干僵了,这件事可怎么了结?阿多会不会因此道出这件事?当然,这段穿插还有另外两个意义: 对迷信的嘲笑(春蚕照样获得丰收)和突出阿多的心地善良、不迷信。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 [作者] 张全新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潮流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即指以电、光、形、声结合而成的记录、储存、传输和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现阶段常用的有幻灯、录音、唱机、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这是一种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以新型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新型教学手段。它与目前在教学上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然有能力强、质量好、效率高等优越性。传统教学手段是指一般使用文字教科书、挂图、教师的大脑等记录、储存教育信息,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等自然声光传输、调节教育信息的教学手段。 (二)回顾教育发展史可以了解到:由于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社会往往随时把最新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为教育服务。因此,教学手段历来是随着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的。 (三)现代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迫切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之服务。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极大发展,信息传递、储存的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发展。在过去赖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即语言、文字之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一系列新的成就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电磁波,人类由此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电视、激光、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以及人造卫星来传递信息。它传递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这种新的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已深入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无所不在,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需要大规模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智力发达以及能迅速选取、处理、利用信息的现代化人才,这个任务单靠传统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新的任务必然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这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作用、意义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设备电气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它的使用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形声化的教材使教材更具体直观化,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表现手法借助电、光、形、声的神奇配合,可以丰富多样。具体有六个“化”:大小互化、虚实互化、快慢互化、远近互化、动静互化、繁简互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表现手法还会不断地翻新,为教学提供得心应手的服务手段。 (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发挥其十分特殊、十分显著的作用。 1.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人类第一信号系统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结合使用,从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最佳服务。这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它比较直观,能引起学生兴趣,更起作用的是能大大帮助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经常是音画同步刺激学生的,因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 这种完整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带有决定性意义,它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极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获得了众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和实践需要。同时,它能通过电影、电视、录音等手段,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语言学习的楷模,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意义有两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1.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学习语言,符合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对文化教育的新需求,即未来文化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强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人在文化教育活动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要求。 2.让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语言,更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型信息传递手段之运用既顺应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主体性的要求,自然也就最充分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它冲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语言实践无限地延伸至一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个天地中,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决定要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实践内容。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地表现为: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人才成长。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 (一)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按其在传输、调节教育信息中的地位、作用可分为: 视觉媒体:幻灯; 听觉媒体:录音、唱片;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 视听综合训练媒体:语言实验室。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原则。强调这些原则,目的是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也就是人与机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提高教学效率。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事先要认真考虑:在哪个环节用什么手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克服盲目性。不能为运用而运 用,或是单纯为引起兴趣而运用,那样只会节外生枝,喧宾夺主,破坏语文教学。 2.研究人机最佳功能分配方案,使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浑为一体,共同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3.要与听、说、读、写语言训练有机结合,成为语言训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4.事先充分准备,使用时干脆利索。事先准备应包括:(1 )设计好使用时机;(2)选择好最有针对性的软件资料;(3)准备好硬件设备(录音机、唱机等设备),经过检查,确保使用。有了充分的事先准备,在课上才能干脆利索地适时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之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果事先准备不足,临时使用拖泥带水,手忙脚乱,硬件设备出故障,软件资料颠来倒去,那么非但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作用,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语言训练的进行,使得事倍功半。 (三)常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具体运用 1.幻灯 幻灯能借助画面提供大量色彩鲜明而真实的事物图像,以此再现课文场景,展示写作实物,增强语文教学直观性,为学生提供思维、表达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代替板书演示,节省课时,增大信息传递量。由于幻灯可以自由控制映现时间,画面可以停留,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还可以利用其多种表现手法(如卷动片、复合片、抽动旋转片等)来进行语言训练的分解与合成。 幻灯有价廉、易行的特点。它的硬件设备无论是透射式幻灯、反射式幻灯还是投影式幻灯,价格都较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硬件设备低廉,而且容易操作使用。它的软件资料(幻灯片)也较便宜,容易制作,这个特点使幻灯机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幻灯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会动,二是它没有声音。但只要与教师语言、学生活动紧密配合,或与录音等手段协同使用,仍可发挥最佳效用。 幻灯的运用范围较广,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始、课中、课终,教学、考核都可使用。 2.唱片 唱片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提供朗读规范,大大促进朗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听、说能力。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朗读[文秘站:]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向语言、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吸收,大大增强学生的语感。而唱片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有效手段。 3.录音 在将无声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提供朗读规范方面,录音和唱片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录音使用起来比唱片方便,它可以依教学需要或长或短,或停或放。另外,其设备早已普及,易于长时间保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录音不像唱片那样只能单向传递信息,只能向学生提供信息,却无法记录和传递学生的反馈信息,录音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朗读、说话的广阔天地,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可以提供学生语言的反馈信息。因此录音不仅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信息,也能为教师教学语言提供信息,它是在语文教学中可供使用的最充分最易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中预习、学新课、复习检查各阶段和听、说、读、写各种训练中,还可以为教师的备课、进修、提高教学能力提供良好的服务。 4.电影 电影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又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5.电视 除与电影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外,由于比电影使用简便、迅速的特点,电视在语文教学中能收到比电影更迅速、更灵活、更能适应差异的使用效果,而且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反馈检验,发挥其极好的作用。 除专门为教学制作的电视外,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及电视节目的日趋丰富,我们可以在日常电视节目中大量借用与课文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6.语言实验室 语言实验室是一种用一整套现代化信息传递手段装备起来进行语言教学和研究的教室。它往往综合装有上述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再辅之以电子计算机,这使得它让学生获得最多的听、说训练。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素质和语言活动能力,特别是它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全体学生在教师控制下同时独立学习的机会。 根据设备装配的多寡及功能,语言实验室又可分为听音型、听说型、听说对比型、视听型等各种类型。国外已有把语言实验室与一般教室合而为一的,即在一般教室上方备有隔音听力座。各边的屏风,需要时落下来,便是语言实验室,不用时升起,又成为一般教室。 对于语文教学,语言实验室能提供特别有力的条件和作用:(1 )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最标准的语言规范,以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语言学习;(2)提供更多的在教师指导控制下的语言实践机会; (3)由于是在教师指导控制下学生独立的语言实践, 所以既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又能锻炼学生自理、自主、自裁的能力;(4 )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语言实践的指导、示范,能更有效地纠正学生语音和其他语言实践中的差错,取得更好的语言教学效果;(5 )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语言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率。 (四)全新课型举隅 由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可以突破原有教学的形式,设计出全新的课型来。 1.影评式语文教学 运用以课文为基础摄制的电影、电视为软件,让学生处于改编和导演地位上,启发他们认真研读原文,仔细观摩影(视)片,展开评论,把影视作品与原著相比较,有哪些是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特点,对原著进行了补充或立体化的;哪些是违背了原作,改得有损原作精神的。这种类型的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 2.背景式教学 选择有某方面特色的课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绘画、摄影、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手法,或大自然、或科技相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背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训练,往往能收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予广大教师广阔的创造天地,可以也必将创造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新课型来。新课型对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都将是个极大的突破,能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中的软件资料制作与选择。软件资料指幻灯片、唱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计算机磁盘等。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效果好,要能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得好,一个重要的关键是要选择、制作好针对性强、质量好、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软件资料。除各地电教馆、唱片公司、有声读物公司等专业部门提供一些外,在目前条件下,教师自行设计的软件资料一般更切合教学实践,能取得较佳教学效果。对于专业部门提供的软件资料,教师事先必须进行严格地选择,一定要事先全部看过、听过、再根据教学需要确定选用的部分和配合的时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四、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 必须具备四方面条件: 1.从领导到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使用的效果、作用、意义有正确认识; 2.备有常用的硬件设备; 3.备有并不断补充、更新配合教学的软件资料; 4.教师、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要有一支人数不多,但热心为教师服务的专职管理队伍。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对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巨大作用,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克服文科教师对电器设备了解少、不敢摸、操作生疏等困难,逐渐熟悉、运用,做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促进派。 (三)必须根据本地和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 张全新 陇南地区教育学院讲师 武都 746000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探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论文摘 要: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试析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论文关键词:倡导 鼓励 引导 拓展 论文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一是变革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二是创设合作氛围,鼓励合作学习;三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学习;四是开展活动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一、变革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其基本特点是: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自主学习的作用是:①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尤其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②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③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捉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探讨、接收,废除注入式。阅读教学中,字、词叫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精彩片段、人物形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感悟。如学习(苏州园林》,首先叫学生每人用一句话形容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不要说别人说过了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这样加大了信息量,扩大了知识覆盖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想象,发展了想象力;又使学生懂得祖国大地上无处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明,从而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合作氛围.鼓励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强调合作,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的合作。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这是良性竞争、公平竞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单从教师的教出发,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不同于演员,说古书的,不能代替学生学。教学中,要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情感要交流,思想要沟通,配合要默契。特别是合作学习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合作学习能够在推动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水平,解决复杂问题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产生好的效果。第二,节奏明晰,有起有伏,环环相加,学生乐于合作。要善于调动教材内容,把握快慢强弱、详略轻重,做到主次分明。要善于拎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太多时,要舍得割爱。第三,注意联系当前实际,对学生熏陶感染,净化他们的心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积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认识与理解。教材中的选文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要注意时代气息。教材除了作范文外还有认识价值,认识古代、外国的情况;还有教育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人要“明礼诚信”,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如何让学生积极去探究?首要的问题是“激趣”。兴趣非常重要,有了兴趣,才会积极思维,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摘取” 使学生主动进行思索、联想。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去指导实践。这样就提高了基本技能,知识就能转化为能力。 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是好奇好胜,求知欲强,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吸弓!力,直观演示,可节省时间。如上《核舟记》,可先出示一个桃核;指导作文如何构思,可挂出一幅名画作,由画的构思讲到作文的构思,直观、新颖、有趣。也可用悬念吸引学生,兽迅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悲剧不能催人泪下? 其次,要“激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都得动脑筋,靠思维。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越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越有问题可提。老师要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而不是给学生很多金。就是说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叫学生三看(看课文,看提示、注释,看思考练习),二查(查字典、词典,查与本文有关的资料),一问(问本文主要讲什么)。要设置疑问,如孔乙己姓甚名谁?从而让学生领悟连姓名都没有的人在社会上是无足轻重的,命运是悲惨的。要引导学生辨疑、析疑,启发学生挖库存,温故而知新,扩大知识面。 四、开展活动教学,拓展学习空间 1.联系生活。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触,就能获得双倍的意义。 2.开展活动。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能力的构建,而能力的构建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活动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蒯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熔为一炉,冶炼出综合素质的“合金”。如学过《春》,可要求学生去户外仔细观察夏雨的特征,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再与朱自清所描绘的“春雨图”进行比较,说说二者的同异。这样的学习活动能使多种思维能力并举,同时能收到情感陶冶之效。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改,最根本的一条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师;语文教学改革;主导作用 论文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和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 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特别的课堂教学冲破了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又是中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和文字.而且要通过这个工具为学好其它各门科学打下良好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很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巾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教学手段过于单调;三是语文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而要彻底清除这些遗留问题,语文教师主导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1 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一般而言,启发式作为一种根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存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课型和学生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实质在于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传授新知、培养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老师更应该强调和研究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设疑是教学中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主要应从设疑着手:首先要把握好疑点:其次把握好提问的度;再次,设疑的内容要讲求技巧。 2 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运用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规划。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强调预设性,而忽视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课前预设性,更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因为教学本质就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但是,如果没有好的课前预设,就不会有好的课堂创新,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生成和创造,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搞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搞好创新性的教学设计.需要语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建立起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需要确定好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探究问题、教学方法、课堂活动等。也就是说教师在授课前,对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科学地规划、设计、假设,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安排好一个科学、完整、有序的教学程序。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设计,才能为生成新的课堂资源奠定基础。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对教学内容要有宏观构想的意识和水平。对教学方案要善于开发和创造,善于开发教学资源,善于从宏观上考虑并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同时,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环节设计。因为课堂教学,强调结构性、程度性,教学推进过程是由一个个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构成.教学环节反映着教学发展各个阶段彼此有规律的交替和衔接。所以,一位好教师要力求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巧妙地蕴含在教学环节之中,善于设计出起伏变化的、不断延伸拓展的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成为层次分明,合理有序.衔接紧凑,过渡自然的教学整体.使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目标中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 3 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问。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反映在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慢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学习、接受和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会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无限的生机。 同时,网络是延伸的课堂,网络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无论是在资源共享、情境的创设还是教学的过程、方式或方法上,都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我国的网络教育及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目前还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学习能力.所以引入和强化控制机制是很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导性作用,逐渐引导学生由外部控制下的学习过程向自我控制下的学习过程转变,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让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开始。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论文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位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融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现代语言 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 【论文摘 要】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这两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性思维;设疑质疑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设疑、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之核心。中学语文属基础教育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学习,注重学习已经确立起来的观点、方法和原则。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对此进行努力地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创新思维教育。 一、创新精神的涵义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具体说,创新精神是一种永远不满足已有成果,坚持与时俱进,永不停滞的精神。我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提出创新是“创造性地破坏”,也就是说敢于破坏原有的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方法;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本和权威质疑,不人云亦云,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新颖、独特、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地阐述了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学习中学语文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中学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逆向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提出与一般常理不同的观点。逆向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如在写材料作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使材料出新。“班门弄斧”的故事,常用来批评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逆向来思考,可确立“不要过于迷信专家、权威”,“要敢于向专家、权威挑战”,“要提倡班门弄斧的精神”的中心论点。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文章立意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巧妙设疑、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对事物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学生不但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质疑。 目前,一些学生不敢质疑,其原因有三:第一,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为知识是质疑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教育氛围不佳,没有形成敢于质疑的风气,个别教师不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于敢于质疑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恰当地鼓励;第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由于胆怯、缺乏自信心而不愿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积极引导、积极鼓励,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质疑要讲究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的对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评判,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第一,从字、词、句入手;第二,从重点、难点入手;第三,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第四,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第五,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入手。如在学习《师说》时,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皆出于此乎?”一句,翻译时一般译成“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或“它的根源都产生在这里。”这个句子本是疑问语气,为什么在翻译时变成了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议论,试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有的同学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就提出了各种设想。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学校教育正是培养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巨大创造力人才的摇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合格人才。
高职语文教学篇1 语文是各学段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学生步入大学阶段,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的知识。大学语文更重要的是发挥着“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培根著元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应该是从学生的语文预习开始的。① 一、预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往往以主题或时间线索来编排,选取内容有限,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几篇文章是难以满足高职这一年龄段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的,他们从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文化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智慧的提升。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课堂,仅靠教师的讲解及课堂有限时间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借助文本进行沟通是需要前期大量的阅读预习来支撑的。另外,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言古诗文需要一定的文言基础准备才能够理解的,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及查找的资料来扫清字面理解上的障碍。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倡议在语文学习中落实学生的预习,并明确指出“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②有效的语文预习,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预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分数较低,语文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足。升入大学后,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没有考试的压力,更不被学生重视。学生上语文课不求有什么收获,只求顺利合格修得学分就好。从这样的学习目的出发,学生根本不会进行语文学习的预习。另一方面,高职在校生的学习生活节奏比较快,根据《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不低于2500,因为大三实习,所以许多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都挤在了大学的前两年时间。学生经常一天满满12节课,学生疲于上课,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精力及热情。从教师角度来看:高职语文课堂与初高中的语文课堂有明显的不同,每周一次课,分专业大班授课。老师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少了,每堂课老师需要管理的学生多了,师生间的粘性在降低。高职的语文学习更多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老师很少布置并检查学生的课前预备情况。学生缺乏督促,学习自觉性差,很少在课前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预习。 三、高职语文学习中有效性预习的策略探索 (一)明确预习内容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语文预习的重要性,但教师因为工作琐碎,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要求;而学生又不知道预习什么内容,以为读一遍课文就是预习,甚至有的连课文都不读。因此,导学案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有事可做,将预习的内容落实到位。但网上随便下载的一篇导学案,质量无法保证,又不能符合学生预习的个性化需要。这样,一本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编制的导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学案的编制遵循如下原则: 1.夯实基础、整体感知导学案的制定要有层次、有梯度。最基础的是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文言字词、了解作家作品;进一步需要了解作家的主要经历、写作背景、主要成就等等。任务明确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做。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采用表格形式、箭头发展形势、概括形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完成,而难度较易的预习任务又可以调动整体学生的积极性。 2.精读细思、写法借鉴可以用具体的问题链来对学生的精读细思加以引导。便于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总结。以免出现走高职语文有效性预习的策略研究蒋东旭马观花的预习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质量和效率。写法借鉴往往是学生自主预习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导学案中明确地设置这样的问题会引导学生有意注意、了解、发现经典文章的写作手法,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适度留白、质疑拓展再完美、再精心设计的导学案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所有问题,适度的留白便于学生整理自己阅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便于生成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适度的拓展、荐读、资料补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同一类型、同一主题文章的异同点。在讲解《诗经》的时候,教材只提供两首诗歌:《蒹葭》《关雎》。这两首诗在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已经学习过了,那升入大学,如果我们还是反复讲解这两首诗歌的意思,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大学生对于《诗经》的理解应该立体多维。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为学生推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根据主题分类,开展群文阅读。 (二)指导预习方法 1.利用“批注法”阅读文本。圈、点、批、注,是古人读书常用的传统的阅读方法,也是我们阅读文本最根本的方法。批注法有助于读者将阅读中的感受、体验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便于读者温习、回顾、查找。学生可有效借助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开展语文预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哪里做批注,批注什么,如何批注。让批注成为阅读的一种习惯。那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 2.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记录阅读笔记是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将平时的阅读收获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做笔记,将名著经典中的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批注自己的思想感悟;鼓励学生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讨;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美文佳句记录下来,体会作者创作的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语文预习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学习可借助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里的书籍。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国家级网络课程资源开展有效预习。了解相同课程,不同教师的讲解。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留言互动讨论的形式了解学习者的观点。借助“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了解名家解读经典。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三)检查预习成果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教师缺乏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导致学生放松了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因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角度,充分调动每一个因素落实到预习作业的检查、督导、反馈当中。把好预习的最后一道关卡。一是组建预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互相督促,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对预习内容进行分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对预习内容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对预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相应奖励,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师可在课前借助“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抽查、检测。通过检测监督学生是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预习,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有真实的思考,发现阅读中的问题。灵活多样的检查反馈,有助于学生将语文预习任务落到实处,而这样持之以恒地去做,有助于学生将预习形成一种习惯。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 四、结语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预习应与课堂教学一样,需要精心地设计与打造,给予学生充分地引导,也需要教师的检查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蒋东旭 高职语文教学篇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语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其他学科难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人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极为关键。作风习惯的培养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因此,高职语文教师正在开展这项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坚持加强师资培训,加强经典文化教育,尊重学生的自我情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局面,注意自身人文情感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制定统一的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语文的基本和人文特色,适应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这表明高职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虽然本科语文和高职语文都属于公共基础课领域,但在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质量上仍存在差距。因此,高职语文的定位不同于本科语文。在高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在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语言学习,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特点,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此外,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还要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康积极的道德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职学生年龄在15~19岁左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此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形成。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身体还在发育,心智随着身体的生理变化而变化。因此,生理尚未成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从心理上讲,高职生是高考的失败者,但他们不得不选择高职学校。由于一些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歧视,部分学生存在自卑、严重厌学、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需要正确引导。从情感上看,高职学生情感丰富,处理事情时注重情感。他们很少理性分析,容易冲动。一旦犯下严重的错误,就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刻也不能落伍。另外,从教育的时间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比普通高职好。目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已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职语文教育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学好语文是高职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然过分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忽视了最基本的语言教育。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实用性差、写作能力差等问题。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导致高职生语文和语言表达问题的直接暴露。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理论化严重,教师教学观念薄弱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本身的文艺性质。教师盲目传授知识,不能体现语文提高人文素质的优势。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大量裁减文化课。语文教师只有减少教学内容,才能做好语文教学。这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对语文教学也有很大影响。 2.学校人文教育存在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过于注重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在选修课时,一般选择实用的专业课,而不是人文学科较强的基础课。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会失去修身养性的机会,最终导致思想水平低下、审美能力弱、理想信念缺失、文化素质欠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缺乏自信和创新精神。这种人文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3.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缺陷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写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学生阅读量少,文学素养低,素质普遍偏低。他们迫切需要基础教育的引导和改进。此外,学生毕业后独立生活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三、高职中文教育融入人文素质培养的优势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攀登知识、情感和个性的高峰。”可见,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是情感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的系统教学。语言传达的不仅是文字的视觉表现,更是一个民族与世界人民交流、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体验的精神追求,阐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规范和意义体系。高职语文教材和习题的特点,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听、说、读、写的语言优势。 1.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刻 高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是人文教育的启蒙载体。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刻。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包括有志之士、仁人志士的事迹,以及一大批处理世人的精辟言辞。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质、人文情怀和人文情怀、积极的人文生态和科学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书面材料。 2.高职语文教学具有感官色彩 高职语文课充满了美妙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特点,尊重学生智力差异,激发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自由发展,促进学生开放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听力和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中国情操、积极的情感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3.拓展实践,提高人文素质 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体验生活,追忆自然,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在学习马克思的《青年择业思考》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调查毕业生,询问他们在择业时考虑什么,进行统计,与学生交流。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职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和构建。同时,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的运用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以教师的教学为出发点和主要目标,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思想。例如,首先,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水平来设定教学目标。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备课时,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各种资源,在丰富的资源网站上搜索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源,以教学或知识更新的形式扩展学习内容。文言文教学要借鉴优秀学校的教学视频吸取精华,拓展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语文老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幻灯片课件、投影技术等,借助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本内容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语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情景教学形式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构建以及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建立教学活动的流程和结构。主要方法是:教师通过本课内容建立相关情境,发布学习任务,或列出问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将所有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主题,每个学生进一步细分任务。如数据检索、研究、交流、课件设计制作或研讨会、交流会等,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检索、整理、讨论、分析,形成逻辑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学生交流、报告、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范围内的关键知识内容。同时,学生要对集体合作学习不足的地方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价,表扬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3.加强课堂互动,营造人文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进行良好的交流,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扩大语文教学范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比如在教学《我的妈妈》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课文,查看老舍的生平,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描述一下文章中描述的妈妈的事情,以及对他们的母亲有很深的了解。用“眼泪”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永远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恩之心。然后,让学生积极讨论文章的相关内容,不断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4.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高职活动中,我们首先可以开展中国诗歌阅读活动。早读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最好方法。通过每天的早读,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章。在晨读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或者让学生轮流领导阅读,并每周进行一次课堂阅读评估。早读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审美吸引力,使学生能够阅读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汉语活动比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并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辩论比赛,戏剧表演和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其次,可以举办人文知识讲座。中国幅员辽阔,风景名胜。教师可以举办有关人文知识的讲座,并邀请家长和其他老师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就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自然风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人文素养培养内容的生活化 许多高职语文教师将人文知识机械地整合到高职语文课堂中,这使学生对人文教育产生了反叛的心态。现在,大多数学生可以很好地使用手机和计算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使人文概念更便于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理解和记住。其次,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理解,所以高职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重视教学。为了促进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必要将高职的人文教育与学生的人文教育相结合。通过人文实践,学生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高职语文教师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人文实践,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高职生在特定的实践中受到道德指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6.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在教学观念上,改变不重视学生心理教学观念或思维定型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把学生的地位放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摆在指导和组织者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找到放松学生的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平等,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教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和演讲,模拟招聘,实际课堂中的成功经验,课外营销培训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机会。经历成功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并且是发展自信的最好方法。 7.充分发挥汉语教科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文本,可以通过各种文本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传递。因此,高职语文显然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课文,并使用课文中的人物作例子,使学生可以借助例子的力量来培养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追随和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来指导和正确,自觉地指导学生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高职语文可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并促进他们在未来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教师还可以使用中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甚至在阅读和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能够放松并保持活泼开朗的精神状态。 8.合理评估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评价内容中,有必要反映对学习过程,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有必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中文老师还应该善于评估学生的作业,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并强调评估的准确性。此外,评价方法应重视评价的艺术品质,尤其是批评的艺术品质,把握批评的适当性,体现对学生专业和成长的认可。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育不是培养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要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实现全面均衡发展。通过重读经典,潜移默化渗透人文教育;组织主题语文课堂活动,培养游戏人文内涵;选编集美学、实用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特色教材;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素质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情怀。 作者:张瑞梅 王永凤 高职语文教学篇3 职业教育在推动并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功能,能够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提下,为国家提供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技能型、应用型及实践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存在忽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象。特别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和突出。很多高职学生难以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加之高职语文课程的缩减,导致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注重对语文人文教育资源的挖掘,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语文中的人文属性 首先是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主要指关乎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人文知识的修养和素质,通常由“意志”“情感”“观念”“能力”“知识”等要素构成,体现为人的修养、气质、人格。通过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将其所蕴含的要素归纳为“知识”“能力”“精神”。其中知识要素指各类人文知识,通常包括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内容。能力要素则指人们处理和认识“物我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本能力。精神要素具体指“人”的内在品质,它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拓宽自身的发展维度,推动自身的健康成长。其次是语文中的人文属性。语文课程的内在含义是“语言”。其中“语”表现为“口头语言”,“文”体现为“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是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统称。根据该界定,语文主要指通过“读”“说”“听”“写”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民族悠久而深邃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受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感染及熏陶。而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主要指语文中的文化特质,即文化精神和文化知识,可以通过教材阐释与课程知识传授的方式,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凭借语文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与思想内容,了解到人生哲理、社会生活、心灵历程及历史画卷,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拥有的语言美、思辨美、人生美及自然美。这种文化精神和文化知识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语文学科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根本和抓手。教师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理解苦难、理解幸福、理解人生、理解生活的方式,使学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握生活的意义、目的及价值,形成属于自己的观念体系。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严重 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关注和重视,无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与价值。一些学者将“职业教育”界定为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应用型及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形态。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上,很多院校都普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将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将文化课程作为学生发展的“附属”。高职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急需社会、学校及家庭的人文关怀及人文关照。如果学校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力度,缺乏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将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导致学生难以将学习重心、学习方向聚焦在人文素养提升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 (二)课时安排与教材挖掘不合理 高职语文课程的课程安排普遍为“一周两天”,“一周四课时”,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对学生的熏陶也相对有限。并且课程所涵盖的信息量太大,学生很难对知识进行全面地巩固和吸收,致使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尽人意。通常来讲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多样,包含古代、近现代文学作品,但教师难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教材中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容易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譬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元素挖掘中,教师普遍从语法、修辞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知识,却忽视了文化层面上的教育,导致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元素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地挖掘。 (三)语文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滞后 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将人文素养培养局限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一间教室内,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枯燥乏味、缺乏趣味,严重破坏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很多语文教师将优美的文章进行大刀阔斧地切割,让蕴含审美意蕴的文章赏析、知识探索过程,变得刻板单一。并且与学生专业实践缺乏联系,很难突出职业教育所拥有特性,不能让学生在实践和生活中学习、理解和探索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现代性、时代性、信息化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不能被有效地引用到语文教学中,导致人文素养培养缺乏互动性、开阔性及创新性。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语文课程蕴含着文化精神、文化知识等人文属性,需要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深化对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理解,使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从语文教学延伸到其它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然而由于我国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导致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无法充分地、完整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学生也无法从语文课程中感受到深邃而丰富的“人文之美”,致使人文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不够显著。而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意识,凸显语文教学在人文素养中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意识。然而在培养方法上,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却存在着“措施和方向”上的问题。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对策 (一)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地位 首先,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人文素养与语文课程、人文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通过推动素质教育,强化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人文能力。素质教育是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倡导与积极推进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高职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与成长,包含着美术、音乐、体育、智力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因此依托素质教育,突出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拥有鲜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渗透到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譬如价值观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充分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突出语文课程的地位,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挖掘高职语文教学所拥有的人文素养培养元素。此外,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动,将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得以开展的基础,可以使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功能、价值和作用更加鲜明。与此同时,也能让语文教育的地位得到优化。最后,以人文素养教育为依托,将相关课程、学科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模态,让语文教育在与其它学科相互联动中,增强自身的课程地位。 (二)科学安排课时与挖掘教材 首先在语文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规范语文教学,将学生发展作为语文教学开展及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即以学生本位为基本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使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服务职业教育。从而有效地增加语文课程的课时比重,使语文课程有更多的课时,来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与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挖掘教材,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人文元素,可以作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抓手。但在教材挖掘的层面上,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内涵,明确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要求,从而深化对语文教材的认知和理解,筛选出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理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人文元素。譬如集中挖掘有关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等元素。通常来讲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可以以润物无声地方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地品格,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因此在人文元素挖掘的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发展、学生学风、校园文化,挖掘出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较强的人文元素。 (三)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现代化、自主化、互动化为主,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与革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所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首先,以兴趣激发为导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程之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及人文思想,进而受到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但教师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充分发挥单元导学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引导功能,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譬如在课程前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作品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文章。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其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抓手,注重对信息技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即在高职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譬如在课文阅读后,教师应以人文知识传授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探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收集、归纳及整理相关的知识,从而在意见、观点及感受表达的过程中,深化其对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理念的理解。 (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由于自主学习在语文人文素养培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的方式,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以个性化阅读为媒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阅读偏好、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特征,为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在人文精神分析、故事情节梳理的过程中,掌握、吸收并积累文章中的人文知识。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容易遇到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在挖掘课外阅读材料的人文元素下,对文章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譬如将《茶花女》与现代言情小说做比较,阐述《茶花女》在情节上,人物塑造上所拥有的价值或者优势,激发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的兴趣。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媒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将阅读过程、知识传授过程,延伸到课前,将语文能力培养过程翻转到课堂。通过成果展示、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人文思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人文素养对陶冶高职学生的审美情操、道德品格,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拥有鲜明的价值。作为人文素养培养主体的语文教师,应通过教法革新、教材挖掘及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式,破解传统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增强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惠康.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文教资料,2020(33):209-210. [2] 杨月华.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J].知识文库,2020(20):98,100. [3] 马哲.浅析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02-103. [4] 张余雷,张余威.互联网技术对高校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创新:评《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0,15(7):860. [5] 肖友娥.校企深度合作下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学生人文素养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1-3. 作者:姚兰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摘 要】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模式有差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关键词】低段语文 教学方式 初探 随着城乡学校布局的调整,不少初中教师转变为小学教师,当今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一般都是大循环,即从一年级直接任教到六年级,再重新从一年级任教到六年级,如此循环往复。笔者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谈一些体会与看法,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模式有差异,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一、低段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图片和插图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确保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上能够精力集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所以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是一大难题。 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低年级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开展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小学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如,低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对于一般的课文,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个流程一般可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在这一整套的教学流程中,笔者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的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导课,二是间接导课。间接导课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游戏导入法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其他方法要与教学内容有关,目地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识字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一般这样操作,找生字――解决生字读音――记忆字形――巩固生字――用生字扩词、造句。 识字教学要避免单调和枯燥,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快乐中识字。用编字谜、猜字谜、编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用开火车、帮生字宝宝找朋友等方式来巩固记忆,效果会更好。 (3)口语表达训练 在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或课文领悟表达的环节中,我们要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参与到课堂中来,谈看法、说意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引导他们评价时,要多围绕优点来谈,这样可以保护与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就评价角度和内容来说,教师平时的评价就应是一个好榜样,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说具体一些、完整一些。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更认真地倾听,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要从一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师或初中教师成功地转型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当然很多。所以,在这两个月的假期里,老师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既要充分享受假期的快乐时光,又要为下学期的“华丽转身”奠定坚实的基础。 祝愿老师们拥有健康的身心,让新一届的“花骨朵儿”开得更加鲜艳!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探析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呢?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朗读能力 《课程标准》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低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与纯真的情感,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由于认知和识字量的局限,使得他们在朗读课文时“唱读”多,感情朗读少,背诵快,情感体验少。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抓住低段学生的这些特点培养朗读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用朗朗书声表达童真、童趣。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正确识字识词 小学低年级识字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正确地书写运用。学生在认真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了字的读音,强化了识记字形,从而有效识字、识词。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流畅,增强语感。教学时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范读,形成对字音的初步印象,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进一步读准字音,然后通过抽读生字、指名认读,进行适当检查并正音。 2.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写作感情,常常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朗读是理解的基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在此基础上品味、揣摩,然后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促进记忆,才能克服学生在口语中存在的词汇贫乏、词不达意的毛病。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化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读通、读懂,沿着循文―明理―领悟的路径养成“读书内化”的习惯,在循文的过程中引起疑问,启发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诱发灵感,引起联想,实现明理和领悟,在明理和领悟中走向创新,从而逐步掌握“感知、领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规律。这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材中特意安排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色彩鲜艳、画面形象逼真的插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使得学生受到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读 (1)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先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生词的音,再抽学生读,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加以纠正指导。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啊”的变化等都对学生一一指导,力求读准确。 (2)停顿。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文章句子都不太长,但学生不明白标点的作用,唱读、顿读现象比较多。对此,给学生专门讲解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长短时间的停顿,让学生练习、感受,尽快纠正不良习惯。 (3)语气。在语气指导方面教给学生问句、感叹句等特殊句调的读法,又告诉他们作者的话一般用叙述的口气读,速度适中,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语气,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读;青年人的话用高昂、明快的语气读;小孩的话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运用多种方法 对于那些刚刚进入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将范读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在低年级朗读教育教学过程中,范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现实直接性的引导,一个好的范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朗读自身的兴趣,调动小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正确理解,一个好的范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心智启迪,是一种美好向往,是一种美感情操,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在小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进行范读。教师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做到声入学生耳,还要实现情入学生心。反复诵读在潜移默化之中能使学生形成语感,进而使学生对语句情感及逻辑停顿进行准确把握,最终通过实施课文朗读,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的感悟有效表达出来。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朗读质量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创设良好情境,开阔学生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得直观、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1)配乐朗读。朗读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变学生的“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2)场景再现。心理学认为,形象直观的事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给予学生无穷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都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 4.丰富学生的朗读材料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帮助学生充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语文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今信息的共享性丰富学生的朗读材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规定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有趣的知识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我们可以自行编写一些可读性强的材料帮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通过丰富的朗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其艺术魅力。一篇课文如果学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地运用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不需要再做繁琐而不必要的分析,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唱好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摘 要: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识字不单单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前题和保障。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都是大有益处的。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识字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能体会得到的。识字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更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让学生学会识字和方法,以便于今后自己独立去识字。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一批会独立识字的人。为了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每位教师也都做了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我也不例外。 一、多识少写,识写分开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作的后腿。而识字多则学生负担过重。研究表明: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缓慢而又吃力。如果让学生拼命地一遍又一遍地喊,一遍又一遍地写,则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儿童识字负担重,其实只是重在“声带”上,重在“写”上,而没重在思维上。我们的新教材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做法,而我们教师决不能仅把这些当成一句口号,要真正的落到实处,让孩子真正的从烦重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在我们的教学中就一定要将一类字“写”的任务落实好,同时将二类字“识”的目标落实到位。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机械的写,否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更容易摧毁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趣味识字法 《课标》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汉字本身是抽象的,是枯燥的,对于这种抽象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孩子长期被动的识字,不但识字效果不会好,还会影响孩子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在起步阶段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孩子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而且识字的效果好。而低年级孩子天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受到影响,并且持续的时间不长。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很多手段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谜语识字 低年级孩子都喜欢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抽象的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识字,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游戏识字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过的字很容易忘记,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将游戏融入到识字教学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一些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学生兴趣高昂,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3、儿歌识字 儿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儿童诵读和记忆。顺中遛更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我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汉字编成儿歌或是顺中遛,孩子记忆起来非常快,而且不容易忘。如在区分“己、已、巳”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教孩子说“已半巳满不出己”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且终生都不忘。 另外,我采用了讲故事,利用简笔画,或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找规律识字法 汉字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随着人类自身、社会、周边环境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它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字理”。只有发现了这个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学习汉字。汉字中的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假借字、转注字以及最常见形声字,都是有章可循的。要抓住其字理的演变过程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之后再去记忆,一定会记得准、记得牢。 四、语境识字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以生活为资源”的生活识字就是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抓住一切识字机会识字的习惯。如让学生认识本班同学的姓名,认识教室内物品的名称,认识常吃的水果的名字,学习用具的名称,自己吃的食品包装上的汉字。认识校内外经常接触的字,认识家庭中的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电视节目单,课外书、挂历、街上的牌匾等。就这样,在学生自己寻找的各种语境中多次再现,经过多处寻找,多次阅读,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养成了时时,事事,处处积淀和应用汉字的好习惯,使识字和生活水乳交融。 识字教学是我们在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主动自觉地识字,怎样激发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有识字的兴趣,怎么样培养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识字能力,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作为一个低段语文教师所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在我们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倍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刚刚接手低段教学的教师,我深感识字的重要性与难度。有很多的事情我解决了,可是我深知我们的识字教学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迈好每一步,唱好低段教学的重头戏。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略谈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目前新课程低年级课文内容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编排了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大部分课文还配有精美的插图。在进行课文的教学中,我认为“看、读、说、演、悟”五方面很关键,下面就这五方面的策略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看――了解图意 “看”,就是观察图画。通过仔细、有顺序地观察,发挥插图对课文的有效作用。新课程低年级的课文教学,教师若抓课文插图进行导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儿童对文字的理解较难,而对直观的东西较敏感一些。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图上画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怎么样的,再由教师和学生评议,看谁观察得细致,看谁说得有条理。在上述观察图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看懂了有趣的图画,再去读读优美的文字,学生便很容易感受到文句的内涵,理解文章也显得简单了。 二、读――学习课文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要重视读。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确是弊端太多,使丰富多彩、血肉丰满的语文载体变得枯燥、干瘪,教学中,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教师仍觉没讲透彻。新课程课文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手让学生去读。 低年级的课文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对于较难把握的字,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并及时正音。如后鼻音、轻声字、变调字、儿化音等应反复正音。当基本消除朗读障碍后,可组织学生分组赛读。赛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外,就注意词儿连续,特别要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最后为提高学生个体的朗读水平,体现个人特长,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挑战读,然后再向全班同学挑战。看谁读得有感情,读得入情入境。在挑战读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能读好赞美语气,有的同学能读好疑问句,有的同学能读好人物对话。他们读得摇头晃脑,读得眉开眼笑,读得手舞足蹈……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读,可以收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训练表达能力 新课程教学教师应当增强说话训练意识,充分利用教材,把说话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了前面仔细观察和情感朗读的基础,还要抓好表达训练。首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收获,从读中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等。教师不可提高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让学生大胆提出对课文的一些疑问,分小组讨论解决,给每个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和提示,为全体学生的讨论引路导向,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全面小结。最后教师还可根据课文的主体内容,故意设“疑”激起学生思考,然后自由表达。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小朋友们帮助乌鸦,让它喝到水,小朋友们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的说给乌鸦找一根吸管比如稻草之类的管状东西,有的说把瓶子搬到,有的说把瓶子敲个洞……这样随课文内容自然引入一些说话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思维拓展。 四、演――玩乐中学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建立在兴趣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新课程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趣味性很强。我在教此类文章时,结合儿童天真、好动的特点,只要内容适当,我就要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分角色表演,在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例如我在教《菜园里》时,在指导学生看、读、说后,我让他们拿出自己最喜欢的蔬菜在台上作介绍,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比老师拿着蔬菜――介绍生动多了。 五、悟――明白文意 一篇课文的学习,当基础知识过关,文章内容大体了解后,还要明白作者的编写意图,这是做教师的应当知晓的。比如它让学生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等等。这就要教师因材施导,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自己想谈的,想自己所想的,真正让学生明白文章,而悟出道理来。例如我在教《胖乎乎的小手》时,最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家里人为什么喜欢那幅画?学生回答:因为那画上画的是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我又问:家里人为什么喜欢这双胖乎乎的小手?学生这时自由说开了:因为这双小手是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双孝敬长辈、关心家人的双手……接着我又问:那你的小手以前做过什么事?今后又想怎样做呢?学生又纷纷发言:帮妈妈烧火,给奶奶洗衣服,为爷爷捶背,替小同学拿书包……最后我又问:当你的小手变成大手后,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脑袋瓜晃了晃,眼珠子转了转又嚷开了:画出美丽的画,写出漂亮的字,弹出美妙的乐曲,抓完天下的坏蛋,做一个飞行员,翱翔于蓝天。 总之,新课程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朗读,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自主探究,在思维不受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去发现、去创造,去得出结论。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有度控制,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效率 摘 要: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从传统的“灌输式”向“探究式”过渡。而这个过渡过程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控制好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课堂教学;有度控制 “度”是分寸,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把握的尺寸。从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兴趣是基础,教师需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通过拓展来培养学生的技能,而这些都需要控制一定的“度”。下面就结合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有度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创设,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或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借助情境,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过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在新课改下,因对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情境创设而忽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更是唯多媒体是瞻,导致教学变得被动。 其实,问题情境应包含情境和问题两个要素。情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虚拟出的“生活再现”,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形成从生活到语文的过渡。而在情境中,教师要通过预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学习过程深入下去。如:在进行“春天、布谷”等的识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感受春天,然后展示出一幅大大的春景图,让学生们睁开眼睛看看眼前的春天,同时找找春天在哪里。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还有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想跟大家交朋友呢,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必然事半功倍。 二、提出有度问题,引导探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构建。在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转变的过程中,很容易走入“满堂问”的极端地步,甚至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没有等学生回答自己就做出了回答,导致问题的无效性。因此,如何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就成了课堂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低段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快乐的节日》第一小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写了哪些景物?(小鸟、风、花园、草地、红领巾、衣裳。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老师指着板书说:在小鸟的带领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少年儿童来到了什么地方?(花园,草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少年儿童们的打扮是什么样的?(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老师板书:鲜艳、美丽。让学生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少年儿童像什么?(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齐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创设情境,表达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逐层地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有度而有效。 三、课后有度拓展,培养技能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目的。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识字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重点。新课改提倡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又容易走入唯人文性是从的极端地步,而忽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应立足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文性。 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 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生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路上认认广告牌,也可以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字,也可以在阅读中写出认识的字。这样,多样化的拓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再如: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回家后讲给父母听并让父母写下来。 2.要在基础知识的构建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渗透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任务去引导学生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如:在《的扁担》的学习后,让学生收集关于的故事就有助于学生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红军的相关故事,了解红军生活,体会今天美好的生活。 总之,在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有度的情境创设、问题、课后拓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兴趣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玩的天性,在学习中,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来讲,教师就要重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低段语文当中了解更多的知识。针对培养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关键词:低段语文;学习兴趣;方法策略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相比音乐、美术等学科来说较为枯燥,那么,教师就该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爱上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方法策略: 一、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只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多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多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来排练《小马过河》的话剧,请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相信学生对此会有很大的兴趣,利用话剧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结合了学生爱玩的天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深 刻体会到小马过河时的心情,对学习本篇文章也有极大的促进 作用。 二、运用设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低段语文课本中的《会走路的树》,教师导入课文时可这样提问:“孩子们,你们见到的树是什么样的呢?会走路的树,你们听过吗?想不想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呢?”相信在这样提问下,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想要看看课文中说的“会走路的树”到底是什么树了。这种设疑式的、有启发式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在低段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趣在低段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因此,语文教师可多增加课堂实践活动、运用设疑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三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法策略的探讨 摘 要:小学低段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可以学会更多的汉字、拼音,学会组织句子以及如何讲话的技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低段语文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低段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方法策略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运用多种新颖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策略,来使小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对语文学习中,以此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一、创新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注意改变, 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专讲、学生专听”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组词”内容的时候,教师教给学生“组词”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组词,在学生自己进行组词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易出现的错误,会对组词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在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过程中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天真纯洁的孩子,在他们身上依旧有爱玩的性格,因此,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段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拼音的儿歌;向学生展示图画:张大嘴巴啊啊啊的时候发的是“a”这个拼音;在课下还可向学生播放一些视频供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这将促进学生对低段语文知识的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在低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创新低段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注意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设施,使学生能够在浓厚兴趣的支撑下爱上对低段语文的学习。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第三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浅析 【摘要】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关系到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整体的素质与能力。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要先认识到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结局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低段语文的课堂阅读能力。 【关键词】低端语文教学;课堂阅读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书面成绩,只关心升学率,重心都放在识字教学方面上,而忽略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代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能力,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与相关教学能否顺利教学有关。因此,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校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低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将为高年级的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学校应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为出发点,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的效果。小学语文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小学低段语文课堂阅读能力有关,因此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小学低段抓起。本文将针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方法方面做出简要分析。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小学低段课堂阅读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原始阅读体验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甚至扩展自己思维理解他人的思想,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讨论成员的观点,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并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主导阅读教学活动的局面应逐渐转向以学生为阅读理解的主动建构者的形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堂阅读能力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能力需要靠长期的读书实践逐步培养,并非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或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同知识的积累,都是由简到难,从低级逐渐转向高级的过程。因此,阅读能力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顺利完成有关课堂阅读的活动。课堂阅读能力关系着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和生活上所需的一种能力,还是学习各种学科的良好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应成为教师在进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课堂阅读的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并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三)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也属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经过多种方式的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能够将从书面上的信息符号转化为具有一定意义的感知、理解。因此,语文教学除了使学生在阅读各种读物时吸取知识,开发思维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知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阅读能力有关。 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 处于学习低段语文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过程中能力有限,他们还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或者是在阅读后无法将自己得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对于看过一遍的东西并没有记住重点,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给予小学生合理的引导,向其传授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小学生缺乏广泛阅读兴趣,积极性不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只是靠课堂教学讲授的课文内容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教师的阅读教学和合理引导,学生们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丰富的课外书不仅能帮助学生储存许多课外知识,还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有些学生甚至能够将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一顿美餐能够让人垂涎三尺,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给阅读文章加上一段好的导语,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和关键,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创造阅读情境 教师可以为小学低段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优化学生的阅读心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对阅读起着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形成阅读活动。阅读教学要注重心境和情境的统一,因为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渴望。总之,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心境都影响着学生能否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三)加强阅读指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提出合理的阅读要求,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处于小学低段的小学生看的书籍越丰富,知识积累的也就越多,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定期及时的指导总结,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学生的阅读质量逐渐提高,学生在阅读中涉猎的方面也就更为广泛。 四、总结 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语文的教学质量,还关系到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整体的素质与能力。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要先认识到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低段语文的课堂阅读能力。只有在研究清楚小学低段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之后,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探索、研究新的方法让小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课堂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发展,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化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根据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其一般情况下对于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以及生动的故事都表现浓烈的兴趣与激情。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低年级小学语文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了带来的好处进行了分析及阐述,同时针对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点进行了说明并提出其合理化使用的途径。旨在为低年级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通过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低段语文;信息技术;探究;教学 时代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不断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该教学手段首先走进的是高校课堂,随着新课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度,教育部对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提出了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自此,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初高中及小学的课程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这种集图像、声效、动态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为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及效果,但同时,由于教学的使用及学生的习惯在短时间需要发生骤变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出现多种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因素。面对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新时期的老师都要对教学科技的准备技巧、其利弊关系、如何进行合理化使用等方面进行思考,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低年级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在于对学生识字、说话、阅读及理解等方面。在其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加上合理有效的信息化技术的辅助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不断探索的焦点课题。 1 信息技术与语段阅读的有效整合 1.1 丰富课程内容 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都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在于对课本知识的展现及呈现,其关键还在于对教学主体的有效确定和延伸。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延伸,打破局限的教学困境,从而形成相对轻松的教学场面。信息技术平台强化教学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储备,是课堂延伸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信息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适应小学生爱问、爱动的特点,满足学生放眼看世界的需求,把学生“行马天空”的想法通过信息量进行具体化呈现。 如:《四季的脚步》这一课程中,课本内容仅局限于用“绿水”和“鲜花”、“金蝉”、“落叶”、“北风”和“雪花”这些特征性的文字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但事实上对于四季更替的季节变化中,其特征性的标志绝对不局限于这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春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树木开始发芽,人们换上春装,农民伯伯开始耕地插秧;夏天,雷雨交加,树木繁茂,人们穿上短裤及短裙,农民伯伯收割小麦;秋天,秋雨阵阵凉,树叶变黄,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农民伯伯收割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冬天,树叶脱落,人们换上羽绒服、外出带上手套围巾等保暖衣物,梅花绽放等。通过人类活动,动物活动,植物的周期性更替生活等元素,让学生们对四季进行扩散性思维,拓展知识层面。 1.2 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课程中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在教学实验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以及动作演示等方式,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从对渲染和衬托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及思维器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对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能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壮丽景观,展现诗人传奇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古诗,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日照香炉生紫烟”展现阳光照射之下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美丽画面;“遥看瀑布挂前川”,隐隐约约的青山之间,挂着一条瀑布;如此美景,不由的让人想去靠近,由瀑布的镜头放大图加上瀑布的飞流生效引出“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展开想象,体验心中有画,画中有人的祖国壮丽河山。 1.3 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一个中介作为形象对抽象之间的桥梁。多媒体以直观、生动、形象的优势在词句训练中有着传统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3]。 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程中有着这样的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对于刚刚走入学校开始接触生活及学习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及联想还不成熟,甚至对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一概念没有任何的感知。因此,面对“小鸡”和“竹叶”, “小狗”和“梅花”, 等抽象性词汇的具体形象展现,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程的展开。 首先,在上课伊始,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在下雪生效的配乐下,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让学生们感受下雪的情景。之后在雪景的良好课堂氛围中,呈现不同动物在下雪天的生活习惯。白茫茫的雪地中,进行活动的动物们留下的脚印与具体的实物相对比,以及实物与动物脚印覆盖的动画效果,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将“小鸡”和“竹叶”, “小狗”和“梅花”,“小鸭”和“枫叶”,“小马”和“月牙”进行联系,加深对“小画家们”的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从他们刚刚出生伊始,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对其品德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同时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们感知美德,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通过“雷锋叔叔”冒雨抱着迷路小孩回家,不顾荆棘背送年迈的大娘这些具有爱心的画面,让学生对爱心品德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和感悟。当然,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品德的延伸,展现红领巾为年迈的老人让座,帮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乃至解放军抗洪救灾等场面,让学生们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爱心活动,加深爱心品德教育的形成及实践。 2 低年级小学语文信息化技术教学注意事项 2.1 当用则用,找准切入点 语文教师在选择是否应用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时一定要考究文章表达的中心含义,在课件制作上一定要慎重合理。要知道,真正吸引学生是课文内容,而不是课件。信息技术化只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老师是否能够把握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并设计出优秀的课件,恰当的跟学生理解语言形成最佳结合,并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展现及呈现,是应用多媒体的技术关键。 2.2 注重实效及设计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绝不是简单地将现代媒体进入学校或教室,还应该引导和控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机会。教师不仅要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技巧,也要有相关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两者缺一不可。实际教学中必须采用教学思想理念,注重实际效果。 2.3 切忌大肆使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得到提升。语文老师都想依托信息化技术来完成这个壮举,却不知道其弊端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多是将自己的所想通过课件快速地呈现给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确实接受了很多的教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好像是效率挺高的,可是作为学生的收获则是教师“嚼碎的面包”,仅此而已。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又怎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情感共鸣,但切忌喧宾夺主。 3 小结 21世纪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流之一。当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及信息的推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势必会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就对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认清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实质、精髓,努力克服它的缺点与不足,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技术与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起来,既不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滥用,也不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也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同时,加快实现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亲子阅读”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小学时期,是孩子大量接收知识、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大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因此,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亲子阅读”模式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亲子阅读;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一、亲子阅读和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1.目前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重识字而轻阅读。“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要求本阶段应识字约1800个,其中会写的要占1200个,识字量要占小学阶段的60%。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识字教学上,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几乎全部的学习任务都在学校完成,又没有家庭辅导,再加上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缺少相应的设施,教师很有可能把低年级的课文课教成“识字课”。 (2)教材选取的文章篇幅过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繁重,课本的课文篇目较多,且篇幅较长,阻碍了多样性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也加大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难度,不利于阅读贯穿整个课堂的实现。 (3)教学模式的落后。虽然新课改进行了还长时间,但还有个别地方仍沿用旧的教学制度,课堂氛围不活泼,讲课模式单一枯燥,小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比较活跃的,而旧的教学模式与其不相符。 2.亲子阅读 近些年李,国民素质整体上得到了普遍提高,而现在的家长也逐渐认识到阅读在孩子的成长甚至一生中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不断锻炼,而幼儿到小学这段时间,正适合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此时,由于孩子刚开始认识世界,好奇心较重,不易安静,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亲子阅读模式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连接线,让孩子和家长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有着重要影响,利用共读的机会,大人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总之,亲子阅读很适用于这一阶段,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1)拉近父母和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内心做及时的了解,给予正确的引导。亲子阅读有利于孩子更深刻地感悟父爱和母爱,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白天家长忙着上班,孩子要上学,没时间交流,如果每天晚上父母能抽出几十分钟陪孩子阅读,不仅能使其感受到爱的暖意,还能增长孩子的知识,日久天长,孩子会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内茁壮成长。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提升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这个阶段,孩子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比较强,容易受外界打扰,如果家长能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并长时间保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必会得到提升,同时,也能锻炼其思考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因为在注意力高度保持的时间里,孩子融入到故事中,会发现新问题并希望得到解答,正好培养了其独立思考的习惯。 (3)相比之下,喜爱阅读的孩子一般语言能力也较强,因为广泛的阅读能够锻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领会书中复杂的意念。小学时期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日后必定大有裨益。另外,此时孩子正处于接受知识的时期,想象力较丰富,与书中世界比较一致,大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还能积累语言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不少同学在写作时,总会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就是缺乏平日的积累所造成的。 (4)亲子阅读有助于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父母的陪伴中阅读,首先会对未来有个正确的方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会对孩子的兴趣、性格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不断传授知识的同时,受父母影响,孩子也会从小就心怀远大理想。阅读还可以增加孩子的文化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而家长也会时不时地传授一些人生经验,这便使得孩子视野高远,心胸广阔,既吸取了书中智慧,也间接增长了社会经验,这要比课堂上的说教受益许多。 三、注意事项 (1)提前备课。在给孩子读书或讲故事之前,父母有必要先“备课”,只有自身从中发现了乐趣,才能在阅读中把这份乐趣传给孩子。甚至可以提前表演一番,选用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家长应清楚地认识到,给孩子读书不能敷衍,必须认真对待。 (2)固定阅读时间。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并尽可能地不要频繁改变,每次时间的长短不必苛求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 (3)声情并茂地朗读。在孩子面前朗读时,保持平缓的语速,最好摆脱大人的严厉,扮演一种较夸张的表情,随情节变化而变化,这样能够全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当期这个复杂多变的快节奏时代,亲子阅读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素质,增长知识,从小就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争取长大后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抓好双基训练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老师们都觉得有些辣手,这是因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任务大,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教师无论是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还是师生情感态度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与磨合的过程。我们通常说,语文教学要抓好双基训练,即抓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双基训练呢?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段的识字与写字任务是:一册要求会认400字,会写100字;三册要求会认450字,会写350字。小学低段的阅读任务是:一册课内阅读课文28篇,另有6个语文园地;三册课内阅读课文34篇,课外阅读课文8篇,另有8个语文园地。而周课时就只有那么7、8节。应该说,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仍然是时间紧,任务重。 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做到既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每位小学低段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本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提高小学低段的教育教学质量,贵在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为什么说在教学小学低段语文的过程中,抓好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必要,很重要,很关键呢?其见解有如下五点: 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我们把它称之为三维目标。其中之一的“知识与技能”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训练,且把它放在首位。 因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而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又要靠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训练。 二是语文教材本身的要求。小学低段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突出了知识性、基础性、以及趣味性;为了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打基础,安排的认字与写字量大,阅读量也大。要正确认读与书写生字、词,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加强其训练才能达到。在短短的一学期里,要完成那么多的识字和写字任务,还要结累和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如果不通过反复地训练,那是不可能的。 三是学生年龄特点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数年龄还不到十岁。他们天真活泼,爱贪玩耍;记性好,忘性大;自我约束能力低,自觉性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训练,必要时,还要进行反复训练。因为知识的巩固需要及时复习与多次复习,技能的形成主要靠反复练习。事实证明,一题多练,一题多作,收效是很好的。 四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调整很重要。教学策略可分为方法型(讲授性、发现性)、内容型(直线式、平行式、循环式、综合式)、方式型(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任务型(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综合能力性)策略等四种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其不同类型的和有特色的教学策略。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识字与写字课,还是阅读课,最主要的应选用任务型的教学策略。其中的练习性策略尤为重要。练习性策略,主要反映智力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完成使学习者学会如何运用知识的教学任务。实施这种策略要求在学习者的活动与教师的检查督促之间建立经常联系,因而存在两种密切联系的活动。第一,学习者如何将知识应用于以前未曾遇到的情境之中;第二,教师要认真检查督促学生的练习或操作情况,防止和纠正应用知识方面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练习,教师再一边检查与纠正,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取并运用好知识。 五是素质教育终结检测评估的要求。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努力创新、善于实践的有用之才。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在每期期末检测评估学校素质教育质量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时,除了看学生的思想道德、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与习惯等表现外,主要还是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也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如何。一个思想品德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好的学生,绝不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低下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还是要认真抓好学生智力的培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当然,在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时,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练习目的的明确。每次练习,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数,应让学生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以便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我们反对那种盲目的无要求无重点的练习。 2、注意习题数量的把握。练习时,习题量不宜过大,切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反对搞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 3、注意练习次数的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重点字词抄写3至5遍,反复2至3次即可,第3次可间隔一段时间以后进行。 4、注意练习时间的安排。练习时间尽可能安排在课堂内,书面练习一般在12分钟左右;可布置少量的家庭书面作业。 5、注意练习内容的拓展。练习内容一般是读读认认、读读写写、读读记记、读读背背等,重点是字、词、句。在练习字、词时,应注意内容的拓展,譬如,由生字到组词,又由形近字的区别到组词,再由组词到仿照造句等。 6、注意练习形式的变换。练习形式应多样化,书面练习不能机械地单一地抄写生字生词,必要时可练习加、减偏旁识字与组词,可编写一些识字歌等,以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 7、注意练习作业的按期检查与辅导。无论是读背课文,还是其他书面作业,一定要按期检查;光布置不检查是不行的。在检查中,发现如有不按时完成的,要及时督促完成,如有不能完成的,要及时给予辅导帮助。 8、注意非智力因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时,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很重要。只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才有后劲,收效才更好。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趣,注意讲练结合,主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切实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文题切入初探 摘 要:文章的题目可谓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它们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突破口。因此,从课题入手无疑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低段语文;文题;切入;有效性 一、运用“文题”引导学生提问 1.把握课题关系引导提问,即把握课题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中,课文紧紧围绕着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教学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了引导,你认为“北风”和“小鱼”之间会发生什么事?问题刚提出,学生热情回答:“北风来了,小鱼在干吗?”“小鱼害怕北风吗?”“北风会欺负小鱼吗?”……一个个精彩扣题的质疑就在把握课题角色关系中诞生了,既引入了课文学习,开课又精彩。这种引导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题中角色间的关系,又轻轻松松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2.抓住课题关键词联想提问,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提问,如: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中,“草原”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既陌生又向往,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你认为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吸引你?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是‘草原’,因为草原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是‘早晨’,因为早晨空气清新”“我还想到了草原有许多牛羊”……丰富的想象让课堂热闹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精彩问题自然而生,心里轻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文题”进行语言训练 1.补充填空,进行词语搭配训练,即运用文题让学生补充内容,培养学生词语搭配能力。如在学习《有趣的发现》《美丽的丹顶鹤》《闪光的金子》《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填写“( )的发现”“( )丹顶鹤”“( )金子”,或者“有趣的( )”“欢乐的( )”等等。各种补充搭配让课题与课文内容更贴近了,让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由此,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间词语搭配能力,从中也感悟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拓展思维想象,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即运用课题,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说话,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学生七嘴八舌:“天上的月亮圆圆”“桌子上的盘子圆圆”“我的皮球圆圆”……从天上到地上、从吃的到玩的……学生们认真倾听,认真想象,在彼此的回答中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灵感,从回忆中搜索着生活中相似的东西,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像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用拓展思维的方法加以口头表达训练,对学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运用“文题”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激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运用文题语言表扬学生,激励自信,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绩,我们都应给予恰当的激励,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正确的表扬会使愚者变为天才,错误的批评会使天才变为笨蛋。”如,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抓住学生在读、写中的进步,我们可以亲切地夸夸学生:“你读得真棒,得的红圈圈最多”“你写得多认真呀,得的红圈圈最多。”每一位学生,不论个性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课题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更自信,学习也更主动了,学习的气氛也就更浓。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一校)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摘 要: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语言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小学生综合的语言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低段 语文教学 语言能力 当前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应试教育的痕迹。不少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只注重字、词方面的培养,应该注重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等全方面的语言能力培养。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口语交际不是以往单纯的听说训练,而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表达的愿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1.课前准备 教师要在上课前一两天或更早的时间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使上课时有足够材料做话题进行交际训练。课前准备的内容可因课而异,同时有些口语课的前期准备需要学亲自动手操作。 2.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在对物的认识、体察中产生,而人的情感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促进词语的选择。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场景的创设来源于生活,生活给我们的课堂提供了生动的资源。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交际,不仅可以锻炼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创新思维。 3.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听说双方的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二、着重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小学低段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础,倡导学生大量的阅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笔者以为,正确的阅读教学应该做到: 1.营造阅读氛围,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还特别注重班级书香氛围的营造。 2.营造快乐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 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培养。这些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全面的角度寻求培养小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途径。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十一小学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低段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语言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低段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适时提问以及对孩子进行巧妙的暗示,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自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内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小学生;教学;快乐学习;语言能力 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语言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低段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或适时提问以及对孩子进行巧妙的暗示,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自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内快乐地学习。 1 小学低段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低段语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更具模仿性,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图片和插图等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确保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上能够精力集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所以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是一大难题。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薄弱,意志力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需要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自觉的行动。低年级的课堂上,组织教学开展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目标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足以可见兴趣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源泉。当一个学生对某种问题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会积极思考,而且学到的东西往往记忆深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快乐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学的轻松和主动,其主动性得到了积极的发挥。如在教学《小白兔运南瓜》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白兔,然后问学生:你们认识它吗?在让学生记忆以写些小白兔的儿歌,通过背一背,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认识认识小白兔的情景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如在教学《秋天里》这篇课文时,教师先播放精心制作的秋天景色的课件,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景色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秋天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情景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情景之中深入理解体会所学的内容,并积累丰富的语言。 3 扮演角色,增加学习趣味性 课堂上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形象展现,同时还能理解课文。扮演的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愉快和轻松。比如《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是一篇要求分角色朗读的课文。上好这节课,教师可以做一些头饰,在黑板上画一棵小树作为背景,让朗读的孩子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同学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快乐的教学气氛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缩小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恰当地在教学中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智力水平,使学生乐于学习。 4 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成效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喜欢新鲜有趣事物的特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并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生动,语调优美,表情丰富等来引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关注,以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拼音教学比较单调,缺少真实的言语活动,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此,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整体性的拼音教学改革: (1)教学强调对学生已有语文基础的利用,从一开始就把设计针对词汇丰富、言语能力提高、阅读量扩展等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上来;(2)把拼音教学巧妙融人师生的言语活动中,通过整体的语文、故事语境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以此让学生认识学习、掌握拼音的目的性、重要性,巩固拼音,提高拼读能力; (3)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挑战性的注音活动,这种游戏、竞赛性的课堂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并紧密结合语境。这样掌握的拼音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成效的,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很快乐。 5 把握时机,给予暗示或适时提问 小学低段学生好动,注意力时间往往不持久,这对于学习而言,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观察到孩子们在做小动作、说笑话或漫不经心时,说明其注意力分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去点名批评或训斥,既伤孩子自尊,有影响教学秩序。这时老师可以选择给学生以巧妙的暗示,或用眼神、手势,或者走到孩子面前轻轻抚摸他的头、拍他的肩。这样既有亲切感,又使该学生按照老师的暗示,自觉调整注意力。此外,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把握时间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转移注意对象,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在提问时,教师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我们看哪位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最勇敢的,能回答这个问题?谁是最可爱的孩子,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小问题?我们让最专心的孩子来发言等等。当学生回答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或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最好是循循善诱,稍加点拨,真诚地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认为他们是最棒的孩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小学低段教师要提高教学成功,不仅要拥有专业的技能知识,还必须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构建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面对小学地段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包容心,对孩子进行正确亲切的引导,从而促进孩子健康积极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最初的兴趣是从“涂鸦”开始的,而涂鸦也是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天性,也是儿童最早感兴趣的主要活动。据说,科学家在记忆信息编码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记忆材料的编码主要以图形图像为主,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用色彩缤纷的图画,生动直观的想象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一文中指出:用绘画启蒙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个孩子都应该在早期及时接受绘画教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绘画教学非常适用。绘画能帮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将绘画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反复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绘画识字,易学难忘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简单机械的重复识记汉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遗忘。识字教学中,绘画能将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兴趣,是一种高效的快乐识字方法。 比如教学生认识汉字“雷”时,可以画这样一幅图:雨点滴在了田地上。请学生猜一个汉字。认识“刃”字时,可以先画一把菜刀,“这把刀生锈了,有缺口了。”然后把菜刀画成缺了口的菜刀,告诉学生,刀缺了一个口,就变成“刃”字。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刀”和“刃”这对形近字。在教一些形象的汉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笔给字配画。又如学“羊”字时,学生会画一只可爱的小羊,学“明”字时,学生会画上太阳和月亮。很多学生很容易将“乌和鸟”混淆,老师们如果能把简笔画运用到教学中,效果更佳。学习《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鸟。马上就有学生发现:“老师,小鸟的眼睛您忘记画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小鸟没有了眼睛,就变成了什么字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乌鸦的乌字。”“你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通过绘画迁移到汉字,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对这堂课记忆深刻。经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走到黑板前绘画,请大家猜汉字,课堂上学生们识字兴趣特别浓厚。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绘画学文,深化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文选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朴实,内容浅显,学生很喜欢,但往往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如果灵活运用绘画教学,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上二年级课文《画风》,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画出了风,你们能不能也拿起画笔,画一画风呢?看谁画得最有创意。”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在空中飘荡,有画小女孩裙角飞扬,有画孩子在公园放飞风筝,有画妈妈骑自行车头发飘扬,还有的画大风吹倒房屋……孩子用手中的画笔告诉我“风来了,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大胆的创作能力令人惊讶。孩子们画的每一幅画都是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品。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四季》《画家乡》《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的教学中。 三、借“画”学诗,创设意境 小学低段的古诗词教学,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惑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语言精炼、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但由于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欠缺,即便他们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往往也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意义,总是处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状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多,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教学中注意有感情的范读,配合诗意绘画实施教学。 在教学一年级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诵读古诗,请他们说一说在读古诗的过程中,看到一幅什么画面,并把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们说,他们仿佛看到了村庄,美丽的亭子,鲜艳的花朵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写出的乡村美景,我及时出示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乡村的房子升起了炊烟,也许是农民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回家做饭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村庄很美丽,远处有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有过路的行人在休息谈天。”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画上有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不禁感叹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真幸福呀,我真想到这个地方玩一玩,看一看。”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你们能不能尝试这古诗背下来呢?”“能!”学生们胸有成竹地回答。学生们轻松熟练地背诵了古诗,愉快地体会了这首古诗表现的乡村美景。古诗学习,通过精美的图画,教师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感悟,能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绘画拓展,激发灵感 所谓“写话”就是写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应该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 在教授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为学生续编儿歌做好铺垫。我精心设计了一幅画满绿色荷叶的池塘,当学生们读出“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就把蜻蜓的画片贴在荷叶上。当学生又读出“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教师可以将几条生动有趣的“小鱼儿”贴在“荷叶”下……教师鼓励读一读儿歌中描写它的句子。”让学生带上这些动物的头饰,一组组去讲台上朗读表演儿歌,学生们既神气,又认真,儿歌读的特别有感情。接着,让学生当一名小诗人,学着创编儿歌。孩子们说:“荷叶是鸭子的太阳帽,鸭子在荷叶下睡着了;荷叶是鱼虾的被子,它怕鱼虾着凉了;荷叶是小朋友的扇子,夏天就用它扇风乘凉……”说的多妙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正是一个个小诗人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口头说话练习,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绘图写话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运用绘图写话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体验中找到写话的灵感,孩子们在绘图写话中,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开展绘图写话展览,一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挖掘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恰当地指导学生绘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教学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质量的要求也在随之增加,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讲授,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重要命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小学语文现状展开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应试教育模式对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巨大,为了获得较高的升学率,老师过多地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整堂课上通过讲述知识点,整堂课程老师讲的内容太多,老师也单方面希望将所有知识点都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理解多记忆,甚至有时候老师还会将备考参考资料直接放到课堂中供教学参考使用,这种机械式的知识灌输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整堂课程老师讲得风生水起,而学生却索然无味。另外,老师在课堂上还会对学生进行大量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刺激学生思考和练习,既没有考虑问题的针对性,也没有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多,表面活跃,气氛好,实际上学生缺乏思考过程,教学效果只能事倍功半。老师在讲台上辛苦地讲解,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听讲,同学们思考时间少、想象空间小。老师讲得太多,问得太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够丰富,学习兴趣不强,接受知识的效果必然很差,忽略了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育人方面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而是利用标准答案的方式统一学生的思维,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展,老师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并要求学生采用机械式记忆方式背诵大量的知识内容,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久而久之,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束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是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大因素。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小学语文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老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第二,老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其对于知识内容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不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做出调整,也就导致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结合了照片以供学生参考,比如自然美景、社会美景、人物美景等,但是老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没有使用到相应的教学工具,也不重视在课堂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进而达不到对学生高层次审美的培养。 (三)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目前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学内容仅仅是局限于教材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也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老师缺乏感触。孔子说:“立己之人,必先立己之人。”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老师把学生带到相应的课堂情境中,但是老师自身就面无表情,还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这学生的情感从何而来?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美感的课程。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发光发亮。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重视对语言的组织,整个课程平平无奇,索然无味,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之处,无法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些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与质量。 (四)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导致学生理解能力出现偏差,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希望通过小学语文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小学阶段的培养主要包括听说和写作。在新课改情况下,整顿以往的讲课方式,提倡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写、多练习,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读写、如何练习是多数老师困惑的问题。比如,在训练学生阅读水平时,通过阅读想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老师自身都不是很理解就把它读出来了,或者利用练习把它理解为简单的作业。考试要严,考试题目有个“怪圈”:似乎题目越是古怪稀奇,越是能表现出出题老师的一个教学水平,这也更能考验到学生中拔尖者的智慧。但是在进行考试评价时,又非常喜欢用数学学科的标准形式进行批改,而拒绝真正解释得通的答案,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久而久之就变得呆板。因此,必须及时整改老师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语文教学融入思想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小学生开展习惯、知识、能力、个性等综合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并不存在先天性的差距,而后天的教育与社会环境才是形成人的素质的关键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是所有教育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中的课题,更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题,若是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那整堂课程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学生为起点,更要以学生为终点,“教就是为了不教”“说就是为了不说”。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重视主体教育,大力发展主体精神特别关键。上文有说到在以往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堂主导,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将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放在首要地位,并逐渐转变自身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将自己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效果。主体教育侧重于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通激发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提高自信心,也对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发生变化,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敢于在课堂上发言,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要抓住小学生的天真烂漫,发挥创新,老师要摒弃当前课堂中流行的答案固定的陋习,应该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烂熟于心的事物中发现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独特思维。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是多数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极不利,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所以,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程要讲解的具体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至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由诗仙李白创作的《静夜诗》这一首诗词时,为了深化学生对诗词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几首由李白创作的其他诗词,并对这些诗词进行对比与分析,并向学生介绍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等,在这一堂诗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了对比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由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运用愈加广泛,这让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课堂上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黄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让学生感受到黄山风景区的奇妙,使其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四)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性还处在活泼、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列举教学案例时应更贴切于学生日常生活,使语文课程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整个教学气氛更加活跃,以达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会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商。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中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有下面几个要求: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充满情感,老师应该对语文教学工作充满热爱,并爱自己的学生,如果老师不热爱这门工作,不热爱学生,就无法将情感真正融入课堂中,就更不用说开展情感教学了;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情感。比如,当老师在讲解二年级学生学习的“颗粒米粒多饱满”这句话时,学生并不能够快速理解“饱满”这个词,而是根据整个句子进行推理判断。他们会顺着这句话思考“小麦长得多饱满”等,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直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觉得老师的精神看起来怎么样?”大部分学生都脱口而出:“老师精神很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善于运用情感的例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大发展背景下,老师要及时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充分点燃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夏志恒 单位:甘肃省康乐县苏集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篇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从中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大致内涵,学生能学会看图说话,理解文章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小学生受年龄限制,自控能力与集中注意力能力较弱,如果想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那种教学效果,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也在尝试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互动形式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尝试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但是当前阶段互动只停留在表面,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一般就是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教师往往只会选择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简单思考与讨论,并没有发挥课堂提问的真正效果,学生也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满足感。有部分教师会选择满堂提问的方式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可是深入分析其问题发现许多问题都是一些比较肤浅的问题,同时有部分问题是学生自主思考无法解决的,这些无效化的问题过多,导致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容易使小学生在阅读学习时产生疲惫感,使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课堂失去学习兴趣。 (二)小学阅读课堂教师仍是主体 即使小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堂主体向学生靠拢,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目前仍存在教师主讲的情况,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总想将学生全面发展当成学生完美发展,未能切实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整个阅读课堂效率降低。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少语文教师也做了尝试,想要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但是在落实时教师有些急于求成,一开始设置的教学任务有些难,使小组学习效果偏低,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会打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也会出现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选择在课堂进行串讲的方式追赶课堂进度的情况,这也就使小组学习成了空架子,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学生思考的机会较少,长此以往就使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重视阅读技巧,忽视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传统教学目标使教师十分关注阅读技巧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文章情感常常是由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这让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文章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无法与阅读内容进行心灵对话,学生始终只停留在阅读的边缘未能进入阅读的核心,这也就使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阅读内容的魅力,学生只将阅读当成一件任务,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为了保证课堂的进度,教师常常选择省略掉文章朗读的环节,这就有可能出现部分学生根本不读文章的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感始终无法得到良好培养。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若想解决目前小学阅读教学遇到的问题,首先就要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保证阅读教学不走形式化主义的道路。要从心底里认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途径观看一些专门的教育专家的授课视频提高自己的意教学水平,此外教师也可以积极与其他的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最后,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应根据自己所教的学段深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本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制定阅读教学的教育目标,找准重难点,然后根据教育目标确定每节课的教育目标,为了让阅读教学达到一定效果,教师要在初期尽可能减少课堂教学任务,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分析能力等,待到学生有一定提高后再逐渐增加教学任务。 (二)避免无效提问,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但是提问的目的只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要为了增加交流而进行无效的提问,那样会产生反效果,不仅无法让学生主动思考,还有可能让小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与数量,避免出现无效提问,在提问时合理控制数量,不要满堂提问。提问的难度要由易到难,给学生一定缓冲的过程。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建立阅读思维。要想使小组学习有效,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把握阅读任务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难度要适中,依靠学生的认知水平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进行《桂花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文章进行分段、分层次,然后讨论桂花给文中的主人公带来了哪些美好回忆以及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看法。等学生基本解决这些基础问题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好词好句中蕴含的情感。 (四)重视朗读教学,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在文章内容中,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学生积累阅读内容的好词好句,把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采取齐读、分读、分组读、教师示范领读等方法进行朗读教学,提高阅读课堂的效率与质量。三、结语总而言之,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师生互动交流形式化,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无效化,仍旧存在教师满堂灌的情况,学生的主动思考机会少,过于重视阅读技巧的教学轻视朗读促进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学习过程等问题。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选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重视朗读教学等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林占 单位:甘肃省临夏县榆林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篇3 随着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也逐渐普遍,多媒体教学实验不断推广,课堂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日益广泛,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动力。另一个方面,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应认识不足,并采取相应策略,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同志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教室,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媒体课件日益普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多媒体,多媒体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 1.提高学习兴趣,加深记忆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初级阶段,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兴趣难以持久。小学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合理恰当运用,将课文文本以音频、图像的影音资料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原本枯燥的汉语文字教学变得形象、富有乐趣,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高效阅读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图像展示,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获得较为真实的认知。借助图像认知、音乐渲染等媒体手段,促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进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活跃思维,加深理解,激发小学生求知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3.引导想象,发展开放性思维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完善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理解作者写作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刻画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实际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课文讲述、知识传递、感情表达,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更加深入,对情感体验逐渐加深。在文本阅读与多媒体教学两方面作用中展开想象,发展思维,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正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情境。 二、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方便、直观、信息容量大等优势,成为课堂教学一个亮点,但不可否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忽视了教师范读、范写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起点,教师平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对学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由于有多媒体的参照,教师首先提醒学生的是:“同学们,看大屏幕。”接着大屏幕上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生字,学生依照大屏幕所出示的字词来识读,有时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教师会把重点字词放大或者做出特殊标记,教师进行生字的书写,学生跟着屏幕课件进行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很愉快,很轻松,没有教师的亲身试读、试写,甚至一堂课的板书就是很随意的写上几个字。教师的范写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学段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黑板上范写的每一个字、笔画、组词,都是学生观察的重点,这是多媒体达不到的效果。同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以多媒体来代替教师范读的现象,这一点也不可取。有些教师强调由专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来朗读,会比教师朗读更加规范,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式的朗读有些遥远,多媒体朗读也仅仅是机器来发声。而教师的范读却是在他们的课堂中,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能听到,还会看到,教师范读时一些即兴动作、眼神和神态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语言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好处。教师的范读、范写都令学生有迹可循,这是仅仅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2.限制了学生阅读文本、思维想象的空间 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养成,对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影响,语文教学是以阅读为主,而阅读是通过文本课文的形式来实现的。课本中课文的安排是严格按照学生各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达到解读文本的能力。但是,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多借用多媒体的作用,强化使用力度,却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解读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带给学生一种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而言,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这样强烈的画面感。多媒体把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时是在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与使用的时机,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架构情境,多媒体的介入,让学生缺少了这一部分的思维空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是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多媒体不可以喧宾夺主,成为一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3.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丰富教学资源,渲染课堂气氛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多媒体毕竟是机器终究不是人,人是有感情的,但是机器没有。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是对小学生情感培养的一大助力,过多的多媒体教学涉入,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甚至造成生疏、隔膜,进而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策略 1.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规范整洁漂亮的课堂板书,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范读,各种富有渲染力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媒体教学模式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在生字、词语、板书设计方面,将大屏幕与黑板的作用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二者要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双基”教学,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要侧重强化学生的基本功的养成,对于范读、范写方面要与多媒体适度地结合,以教师的亲自教与学生的亲身学为重点。 2.避免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与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冲突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课件设计的基本内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在学生展开想象之前就将文本中的人物、景物甚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逐一呈现在学生眼前。固然,学生得到了直观的印象感受,但学生基于文本对人、物、景的架构就固定在了教师灌输的某个特定的人、物、景上,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遭到了扼杀。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将一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部分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 3.遵循针对性原则,把握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使用,要起到诱导、启发、点拨的作用,追求点石成金的效果。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播放图片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主旨。教师应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多媒体运用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使用的过程中,要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来解决这些局限,这样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媒体技术使用再好,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能滥用和依赖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姗珊.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 [2]马凤琴.浅析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快乐阅读,2013,(03).[3]丁秀梅.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作者:孙晓君 单位: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中心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摘要:由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的教育备受重视。其中,语文学习更是重中之重。它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更加重要,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在清楚了解当下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并对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研究,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由于一些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原因,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很难达到小学生应有的积极性和水准,这是不可忽视的。而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当下语文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资源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由于现在就业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不断充实学生语文知识,包括作文阅读解答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紧缩式讲解。即在课堂上,教师会将自己的课程倾销式告诉学生,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对学生课堂问题以及课后问题的解答方面,教师留给学生自己做阅读的时间比较少,而将自己的思想倾销告诉学生的时间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学生做的题少,即使做的题很多有问题也得不到解答,致使学生做再多题也是徒劳,并不会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也没办法融入自己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以文思文。同时,由于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却不在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甚至由于成绩的不理想,兴趣越来越弱。 (二)学生的压力过大 小学本来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天真、最无邪的日子,但是由于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再加上语文在小学阶段更多是打基础的过程,如从一开始的学习汉字到后来文章的背诵,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让小学生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乏味又繁多。同时,学生又会担心自己学不好语文。一旦真的考的成绩不好,小学生对语文的担忧心理就会加大,这些压力来源于教师也来源于家长,甚至来源于同学。如果周围的学生都学得很好,掌握阅读思维和汉字的速度比自己快,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压力不断加大,课堂效率自然就不高。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举措 (一)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用心程度 这个用心程度是要注意教师和小学生的沟通。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打造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主要就是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和第三方之间的互动,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乏味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的精髓和意义,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参与兴趣。这种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使整个课堂变得有活力。 (二)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生天生是爱玩的,他们也爱与人交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分组探究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下教育者推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控者对学生的课堂效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分组,鼓舞他们进行互动。在小组分组中,有的学生可能不想说话,有的学生可能想多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时候,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沟通能力不仅仅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对小学生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彼此之间互相朗读,加强对学生的胆量的培养,让学生互相朗读拼音,彼此纠正错误。在进行这种互动时,教师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要尝试弱化自己的主导性,只在学生之间没有指对错误的时候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在最后再将拼音为学生讲解一下。这样可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的应该是辅助作用,而具体的流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前准备 这一点指的是教师对课堂的提前准备。课前,教师需要提前想好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并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哪里是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指的不仅仅是考纲所规定的点,还有可以为学生带来其他教学意义的点。比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时,在为学生进行汉字的讲授时,教师关心的不应仅仅是哪些汉字不好学,还应注意传达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碗这个字的“石”部分,是因为最古老的人们是用石器的,现在虽然已经可以用塑料、瓷器或是其他人造材料,但是我们还是继续用“碗”这个字,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类似的很有意义的汉字还有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注意将这些意义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一个汉字,还将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讲授给学生,从而既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是打下文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小学语文课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新课改进行后,这种传统的方式和新课改的精神不符合。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性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宋景平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李家磨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语文作为主要科目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实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几方面来简要阐述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1引言 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上,语文往往是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下,与其他科目比起来存在感较弱,看起来得分较为容易,背课文、做试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真正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是精彩纷呈的,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目前教学形势下的重中之重。 2构建高效课堂,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寻根溯源还是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影响,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并实现教育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在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下,高效课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素质教育理念功不可没。构建高效课堂,要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并在考虑教学实际的情况下,保证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来体会学习的感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活动中,能够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他们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对自己的地位有确信的认知和认可。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2.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之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教学变为主动吸收知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建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措施。 2.3实施针对性教学 在对书本的把握基础上,掌握重点,把握教学重点,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高效课堂变得高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主要是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什么样是“会学习”,在学生懂得学习方法后就能举一反三,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也有很多方法,在生活中教学,生活学习的另一个大课堂,就像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通过真正去感受或者通过视频模型等方式来进一步加深了解。还有《我的叔叔于勒》,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进行书中人物的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真切地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内涵,以此来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课堂刚开始是最重要的,课堂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高效学习。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赶进度,或者进行题量训练,直接上课讲语法,老师“填鸭式”教学,学生麻木机械地记笔记,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这是快速记笔记,考察记忆力的课堂。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未知的东西感到好奇,但他们缺乏耐心、恒心和毅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培养他们的耐性,让他们喜欢课堂。就像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夹杂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课堂上要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45分钟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结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无法建立课堂上的良好氛围,想要实现高效课堂的建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找到符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 3.2优化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让课堂活跃起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优化。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标杆化,对学生的培养都是粘贴复制,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每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无法让不同的花在同一时期开放。针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觉得简单,有的学生觉得像天方夜谭,这不是高效的教育理念,面对他们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达到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效果最大化,建立信心,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4结束语 在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建立高效课堂需要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针对性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转变,注重因材施教等方面来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无可替代。 作者:范述碧 单位:贵州省锦屏县钟灵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摘要: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这一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要紧抓语文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质量,实现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标。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它对初中语文课堂提出如下的要求:一要主动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二要从各个方面强化教学的实际功效;三要实现语文课堂的完整、全面以及实效,不断推动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一、前言 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传达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帮助学生学会恰当的学习方法的内容。过去的语文课堂,通过都是由教师在不断地讲授,这样单一的方式很容易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将改革的重心放在课堂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上,并做好这项工作。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只有通过高效课堂,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加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高效课堂的创建,是适应新课改的一大重要改变,体现着对传统教育的创新。因而,它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方面,它能增加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发展学习的潜力。教师方面,它能促使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兴趣、性格等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们的基础水平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对语文理解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即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况,分成几个层次,来展开教学。具体来说,对那些基础好,语文理解能力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将其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那些基础薄弱、语文理解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要求学生将整篇文章仔细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来等。 (二)构建情境教学 情境构建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构建起来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深入分析,然后运用知识情景化的方法,使语文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那么这个时候,身处知识情境的学生,其思想情感会被情境所带动,进而增强对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更富有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的体验也更加丰富。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多媒体、角色、故事等情境方法,它们的作用也各有千秋。具体来说,以语文课本《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为例,通过角色情境的方法,即使课本转化为剧本,教师扮演鲍西亚律师,学生们则分别扮演文中的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夏洛克等角色,学生们一边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一边扮演体验,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内容的概括和掌握,教学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再以课文《故乡》的教学为例,通过多媒体情境法,教师播放出具备声画同步、一动一静特点的音乐,该音乐还与课文《故乡》的内容相符,舒缓且富有感情,那么,学生的情绪就容易被调动起来,随着情感体验的深入,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便更容易把握,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情境,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对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主体,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是最重要的受众群体和教学对象。因此,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学生们的热烈参与度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要素。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要植根于学生主体地位,不断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飞跃,乃至高效课堂成功构建的目标。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中,可得出如下结论:高效课堂的成功和发挥出作用,一方面要倚仗教学重点的把握,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发展。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到杜甫诗集的时候,学生对杜甫为什么这样忧国忧民不太理解,也不清楚为什么杜甫的诗集被称作“诗史”。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陈列出杜甫的生平经历,还可以播放一段有关杜甫生平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去了解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进而去了解杜甫生活的年代动荡不安,百姓们居无定所、民不聊生。杜甫基于这样的经历才逐渐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集才主要记述了那个年代的主要事件。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讲述,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在初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个阶段进行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思想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任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不断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对于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建构,需要从课堂氛围、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地位等这些切入点展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功能,并服务于实际,最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姚启梅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华峰初级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探讨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属于新时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能使得教学工作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育的真正含义,享受教育的乐趣,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分析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方式,笔者针对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发展,生本理念也更加地深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本概念灵活多变,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创设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一、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方式———学生方面 1.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 由于高中语文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采用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勇于尝试改革,采用生本理念进行教学指导。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摸清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将班级内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 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摆正自己教学组织者及引导者的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学生自己无法弄懂文章的真实含义,从而不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索的时间及空间,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挥。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及讨论,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点及学习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学习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如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诗词背诵或朗读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及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二、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方面 1.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的教学形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且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学会积极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12课时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网络搜索出相关演讲视频让学生们进行观看,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学生在这种慷慨激昂的演讲氛围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及强烈的愿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综合情况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及思考。教师在这一教学形式中应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及分工,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语文能力提高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课时《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内学生各司其职利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搜索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中国建筑物的发展过程有哪些?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及自己居住的地方的建筑风格属于哪种?”等问题,在小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在小组内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及合作、讨论等,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三、结语 总之,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为主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下的教学拥有积极向上、活跃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均更加轻松,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从而建设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作者:黄显秋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极其重要。同时,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建立进行素描。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高效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及其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是及其重要的。如何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是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兴趣的提高,学生的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就会被释放,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特别的轻松。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例外。小学生带着兴趣去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不仅仅能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建立教师和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积极的情绪,增强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愿意去钻研和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向前发展。具体方式如下: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主义情怀十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要能够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愉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拘谨,不敢到紧张,而是感受到和谐、宽松,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加活泼有趣的进行语文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比如,教师在进行《在金色的海滩上》这个课文的讲解时,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将大海、海滩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教学场景,构建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这种和谐的教学场景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兴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氛围的创设上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氛围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及其的重要。但要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实用的教学氛围及其的重要。所谓教学氛围的科学性,指的是在教学氛围建立的过程中教学要能够更加有效的推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的建立一种教学氛围。科学性要能够推进教学的发展,让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语文学科的提高。所谓教学氛围的实用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相关教学气氛适合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出现尽管教学氛围合适,但氛围的构建跑偏这种现象。 3.教师建立多变的教学氛围 所谓多变的教学氛围,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固定教学氛围,要能够善于变化,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教学氛围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多变的教学氛围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种教学氛围的设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1.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的主要知识。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些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要在课外或者阅读课上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能够在内容的学习方面更加热爱语文课程。比如,教师在课外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能够符合课本知识上的总体要求,还要能够选择适合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有趣性,还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教学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相关知识,让自己语文知识更加的充实。 2.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把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把控,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授能力,还取决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能在教学中的重点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主次之分。其次教师还要对教学的质量进行及时的检测,随时发现问题。教学问题的检测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反馈。所谓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学测验、家访、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查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从而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及时的将教学质量更好的把控,同时也能够更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存在的困惑,让学生能够不再带着问题去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地轻松和愉悦。 三、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具有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理念 1.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极其的重要。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指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工具,在这种教学工具的使用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相关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促进其理解,同时也更加的符合时展的趋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不断的提高,学生更加愿意主动的去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成绩逐步提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2.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说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的主人,学生在被动的受听,学生没有自我主动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语言课程而言,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后,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会广泛的增强,他们更加愿意去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 3.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是,要善于做有心的人,通过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来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不断的鼓励、鼓舞;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在肯定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要告诫他们不要出现骄傲自满的心理。这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最重要一环的教学理念将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使学生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上更加的主动。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学习更加的主动,学习成绩更加地优异。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高效课堂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郑成娟 于文香 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八小学 山东省莒南县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综述 摘要: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从关注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进行差异性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有活力、充满热情的语文课堂,满足语文学科教学实效性和全面性的需求。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已经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点。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氛围的营造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填鸭式的讲解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不断提升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忆,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使用多方面的手段给学生讲课。例如,在《雷雨》中,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氛围的营造上也可以加入游戏,让这成为一种教学的有效手段,还能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习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美术,那么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所学习的《紫藤萝瀑布》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节奏点,以此为兴趣点进行不断的拓展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对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分析研究[1]。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人一丝不挂的在集市上走是什么情形,让学生去想象,并且这个人德高望重,这样学生就会在想象之下哄堂大笑,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到文本当中,让学生的学习减少束缚感,并且带领学生认真地去感知文本。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以及学习情况也不同,因此在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上难免会出现差异性。这种差异并不能成为区分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对问题标准答案的讲解,有一些学生在感悟方面不是特别强,因此学习效率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在理解方面就会出现差异,和高效课堂相背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性差异,然后按照差异性进行耐心的指教。对于学生来讲,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在差异性教学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现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得到推广[2]。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城市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是非常的理解,尤其是不了解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更不知道百草园是什么样子。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这样再去学习就会更具有效率[3]。 四、结语 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使我们意识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重要性。它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认真的学习,更好地领悟语文知识。 作者:宋文武 马松山 单位:凉州区长城镇长城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技校语文高效课堂初探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主要通过作业、背诵、阅读等方式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吸收,从而提高应用能力。而高效课堂则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通过课前导学案的预习完成自主学习,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小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或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的。但兴起于普通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如何应用到技校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高效课堂的初步认识。 一、编写好语文导学案,重视课前自主学习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的,所谓“功夫在诗外”,高效课堂更是功夫在课下,尤其要注重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导学案在开头把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直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有明确目标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不盲目,因此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效率。由于很多技校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以前以检查督促为主的课后辅导改为课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以及留疑存惑的过程。语文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力抓手,语文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还要根据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体现导学案的实效性。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教学目标也不同。例如,小说和说明文就要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小说把人物作为学习的重心,而说明文则把说明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焦点。优秀的导学案有助于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和“先学后教”的高效教学构想,使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保证语文课堂学习的活跃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效率。 二、组织好课上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探究,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检验自学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激发潜能,共同发展。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效果,在小组探究阶段,可以在独学的基础上,依照对学、群学的顺序进行:“独学”就是个体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对学”就是结对子学习,即互相帮助的学习;“群学”则是由三个或以上的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的群体学习、合作学习。“独学”的目的是基础问题,“对学”“群学”则解决提高性问题。例如,在《哦,香雪》一课的探究中,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乘坐过火车,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这对独学造成了很多困扰,而在“对学”“群学”环节,就可以很快知道火车的运行特点,弥补了知识的欠缺。“对学”“群学”旨在解决“独学”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优势互补,使学生豁然开朗。 三、搭建好展示的平台,恰当地评价学习 语文高效课堂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学生的展示是否精彩也取决于导学案的编制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好说。搭建课堂展示平台意义重大,既包括在黑板上书面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也包括学生登台讲解以及学生在互动质疑中的各种展示活动。教师在课前要对问题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的教学价值,需不需要展示、展示到何种程度,都需要教师掌控。有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有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究,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展示环节的关键,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切忌对所有问题平均用力,泛泛而谈。例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的展示环节,笔者重点把问题设定为:这篇小说跟我们以往接触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同?战争是残酷的,孙犁为什么要写得那么美?荷花淀的女人们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基本概括了这篇小说的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特点。语文教学的展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恰当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和激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用赞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展示的积极性。 作者:肖绍波 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解析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想在这改革浪潮中成为真正的弄潮儿,就要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模式。教学中凸显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指引、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最大限度的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来构建最优化的高校课堂。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究竟如何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研究分析一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模式途径 大家都知道,在短短的一堂课45分钟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和启迪。因此,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百花齐放、各有不同。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最主要的就是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课堂气氛活跃、高效。对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来说,就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最小的投入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如何来构建,语文教师到底运用哪些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呢?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上: 一、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模式,并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老套、落后,因此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潜能。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欲望一旦被严重的制止与扼杀,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高效课堂的构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甚至学习兴趣被扼杀,即使在课堂上教师再怎么卖力,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其中来,这样的教学也是失败的。现今,随着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提出,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忘记传统教学理念并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崭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论是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就是好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传统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以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是主角、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是精心设计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除了要对本节课进行认真的勾画之外,还要确立教学目标。可以说,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是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与主要人物。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确立的教学目标都要一致。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身理与心理都在这个阶段有所微妙的转变。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很阳光、思想前卫、思维敏锐,模仿能力很强等等。他们的性格特点促使他们爱憎分明。有的时候,他们喜欢那个老师就说明他们愿意上这个老师教的这门学科。反之,不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不会爱上其教的那门学科。为此,教师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魅力,让学生打心眼里对自己产生一种崇拜,然后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并参与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升。一般情况下,教师温柔的话语、甜蜜的笑容以及独特的气质,丰富的情感表达、幽默的话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有些时候,教师一个和蔼的眼神对于学生来说都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觉得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从而聚精会神的投入到课堂讲解当中来。大多时候,教师的语言魅力很重要,它可以让学生专心致志的听讲,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外转入到课内。譬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与资料无法展示给学生,因此学生会感到很失落。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幽默的话语来调动现场气氛。可以说:“可能再优美的图片在徐志摩笔下都显得暗淡无光,都没有他本人的诗句来的更有感染力,下面就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感受这份浪漫。”学生们会心地笑了。教师人格魅力就是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语文教学氛围,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这个氛围中,情感受到感染与熏陶。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教师要想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成为真正的弄潮儿,就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采用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更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感受语文带给他们的欢乐。 作者:苗琳 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解析 摘要: 新课程倡导改革,自发实施教育改革,这既是现代教育办学方向,又是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自主、探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操。适应改革要求,提倡高效课堂,教师要从历史意义出发,培养适合新形势下的新型学生,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做好课堂改革。 关键词: 高效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社会性 一、语言的社会性 学习语言,重在语文实践,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除了从家庭、社会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社会功能性决定了高效课堂的必然性。人们的社会交流思想、信息传递,需要我们有严肃的语言框架与完善的语言体系,以有效进行社会交流,实现语言功能。 二、语文课教育教学目标 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向新型教育模式,这已经被大家接受。新课标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黑板、粉笔逐步走向多媒体介入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能力、思想为主导方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把传授知识变为自主接受知识,深入研讨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准确让学生领会文本内涵,实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有效且高效教学,达到新型人才的标准等。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探讨,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多方位设置适合本班学生的教育方式,学生才能高效接受文本内容。 三、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尝试 1.教师的教学行大胆尝试新方法。由于许多教师习惯黑板、粉笔教学,思想保守,不敢涉及改革内容,担心自己知识不够,管理层就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能,使他们能够驾驭每一节课堂;组织他们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进行培训学习,改进传统方法。如:利用交互式白板、PPT、FLASH(图片、视频、美术、音乐)等媒介参与教学,教师对这些资源要有所了解,并大胆尝试使用。不仅是这些新的教育手段,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社会是多元的,教育应是丰富的,所以只有开放教育,才能高效。 2.充分调动学生资源,让他们活动起来。 2.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眼过千遍古,不如手过一遍”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让空间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在课堂中自由发挥,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既解放老师,又开发学生的智力。 2.2传统教学是老师设置问题,学生作答,我们要打破这一守旧模式,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积极思考。《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讲究启发设问。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中“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老师不必一一交代,让学生结合历史自己理解。他们会展开各种讨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结合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其实就是一种尝试,他们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领略了文本内容,还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使教学轻松愉快,使学生更有参与意识。 2.3教育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改,更落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恰当进行点拨与指导,找出文本的课堂目标,广开言路,突破重点,既要引导学生深挖课本内涵,又要老师进行研讨文本,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师没有梳理出准确的文本信息,也就谈不上高效课堂。 2.4严把教学常规,不能随意散放。虽然进行自主教学,但学生的理解是有限的,教师要严把课堂教学规律,有分寸地进行探讨教学,即让学生有话说,做到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从文本中汲取营养,从课堂中受到教育。教师要把握几个环节:课前的预习设置,要富有开放性,但又不失文本信息;课堂重在交流与提问,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组织学生把有效问题拿到课堂上,剔除无关紧要的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思考,包括信息的筛选、整理,字词句的理解,艺术技巧的应用,但这不等于教师不参与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准确传递信息,否则学生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就会挫伤积极性,没有更有效的问题设置,达不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2.5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是多元的,学生思维是开放的,要多方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背影》一文,我们怎样让学生感知父爱的伟大呢?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背影,但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父母的背影,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父母给你留下多少背影,多少背影是让你永远记住的。这样学生会较快理解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悟。 2.6有效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不能少的,现在许多教师没有布置课外活动,这是不科学的。课外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与消化,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设置主题与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外的阅读,讲座、演讲、名著的欣赏等。我们不能禁锢于课本知识,要有效利用客观的资源,丰富文化知识。 3.改善教学设备,开发多方资源。我们有可观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学已经不仅仅限于课本知识,要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比如通用技术、科普知识、机械设计、计算机等,都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泛,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再由实践帮助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这样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论语》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对于学问和学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只有学生喜欢了才能谈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渐趋渐行的活动,我们可以多交流,多学习,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王光明 单位:文县第二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目标不清楚、教学模式不适用、教学方法不灵活等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管理扁平化;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平衡。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调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笔者了选取Y市S小学的小学语文教师100名,小学生15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利用spass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析。这样可以大概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和教学情况。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楚。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语文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提升语文学习效率的核心因素。但是目前大约有42%的小学语文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大约有31%的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顺利通过学校的考试;大约有27%的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答案显然是各人觉得各人有道理,每个认为不同想法的老师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教学。 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适用。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多媒体等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导致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视频的制作和挑选上,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有的老师甚至不惜把几乎所有的课程都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授课。全然不顾及学生对此的看法和上课学习的接受情况。以至于一直以来这个误区就是硬生生塞给学生,老师成为了专制的霸权主义者。经过访问,目前大约有37%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大约有42%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大约有21%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可见,老师认为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是一味的适用,也不是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 1.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切合实际。经过调查发现,大约有58%的小学生感觉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古板。大约有28%的学生对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还满意,大约有14%的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此外,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简单阅读语文课本。很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比较被动的接受。因此,语文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2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 2.1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在学业成败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干预计划,进行归因训练,这样可以直接改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使学生接受成长性的挫折教育。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勤奋程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高效学习的信心。 2.2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由于语文学科特性,导致部分感性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文学概念和内涵。语文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外实践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让全体小学生在丰富实践中协同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摸准语文学习教学的起点及预期可能的制高点,在备课时超前准备,实现分层渐进,才能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语文学习教学效率,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 2.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管理扁平化。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增量、盘活了教育资源的存量,实现学习者自由选择的权益。教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一些创意和想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很便捷地创造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再现语文课本各章节的知识框架,实现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直观化,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成知识网、流程图和概念图。这样,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微课,就可以实现课堂管理的扁平化。 2.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求建立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帮助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相信自我。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肯定、鼓励和赞扬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所以,小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考试成绩、学习成就,更要培养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才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 作者:骆惠丽 单位:河源市龙川县新城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建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小学生教育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小学语文学习目标而言,学生们需要在有效的时间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还应兼顾体会教材内容中作者语言的描述之美,体悟思想感情。针对这一新的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就积极准备,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们探究知识的兴趣,以积极的状态完成每一堂语文教学。接下来,笔者将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重构实际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预习,体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教材上的那些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那短暂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效拓展学生们的视野,需要更多的则是语文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做好准备。课前需要预习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们在课前就能够充分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前,自己先进一步学习了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生平遭遇,以及当时七国争霸的历史背景,也要求自己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了解了这些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将吴国和越国之间那些前仇旧恨的历史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性格特点等资料整合到了课堂教学的PPT中,在课堂实际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公元前496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日的浙江嘉兴发生的那场因小小私怨而引发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了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鼓励学生们去想象“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而展开教材正文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将课文的相关历史情境整合至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正文之前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续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探究,变换视角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正确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只有一个。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甲认为文章表达的是作者这方面的情感,而乙则认为作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又是那一种观念。而事实上二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们以多元的视角看问题,通过多方体会、整合课本信息,全面的学习语文教材,掌握全面的情感表达。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要求学生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解读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道,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种而只能吃生的食物,也不能因此取暖时,善心大发,决定要为人类冒着危险偷盗太阳神的火种,表现出了他心系人类,大慈大悲的形象,也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敢执着的性格特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普罗米修斯想要为人类获得火种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向主神宙斯说明情况,依照神的法律解决问题……学生们对于课文看法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们变化角度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内容,很快学生们就掌握了课程内容。通过转换角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述,这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课后练习,链接生活 有了课前和课中重构教材内容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从课后练习中抓起。课后作业抓教材重构,不仅是之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还是下节语文课搞笑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杜绝依赖教材课后习题的习惯,而是要布置一些多元开放思维、开阔视野的课后练习作业。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后,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去读懂大自然想要说出的话语。比如,要求学生们夜晚根据天空中的小熊星座判断出北极星的位置,并判断它在自己家的具体位置;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在下次语文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石头分享给大家,并说说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除了这些以外,我还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应读一本有关大自然奇妙之处的文章,学习一两个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小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将大自然的语言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的复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由此可见,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们课堂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精的知识,小学教师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整合教材内容,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稍加处理,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还应鼓励学生们站在学习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稍加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邵珏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语文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构建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最新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一种共识。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1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抓不住重点: 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老师认为要尽可能多地设置课堂活动,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达到让每个同学都自主地学习。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只有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没有真正达到教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学习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一节课让学生们明白某种道理、学会某种技能,增长某方面的智慧。所以,教师要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真正抓住自学教学的重点。 1.2教学引导不到位: 小学老师们在启发学生时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一味地向学生发问,经常搞问题轰炸,学生因问题而没有头绪时会产生焦急情绪,连带老师也会焦急起来,所以,通过这种问题式的引导并不能达到较好的引导效果。在不能利用问题引导出学生的思路的时候,老师就要好好考虑其他的方式,而不是坚持提问到底,就像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刨根问底一样,会使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会伤害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实现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阶段目标,很清楚地提到,学习兴趣的培育是摆在首位的教学目标,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轻视。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力求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兴趣和探索动机。在教授《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是马,只要调换一下出场次序就可以反败为胜”,鼓励学生分别扮演田忌和齐威王各自的三匹马,亲身体验两场比赛的经过,学生纷纷积极上台参与活动。通过演示形象地领悟了其反败为胜的道理。这一教学案例充分说明了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2.2加强自学引导: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具有个性的主人公,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会有独特的理解与体验,对学习会有各种途径与方法,但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来为他们导航,加强灵活的自主学习引导工作,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要做到两点: 2.2.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不是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学习。我认为“十步自学法”较为科学完善,它是这样的十步:一定(学习目标)、二查(有关背景材料)、三找(不认识的生字词或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设法认读记忆)、四释(借助工具书释词、释句、释疑)、五理(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线索)、六读(采用多种方式自读自悟,特别是佳句佳段的赏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练(尝试抓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设习题多加练习)、八总结(总结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九质疑(根据学习目标有疑而问)、十实践拓展(根据实践预先进行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认识从而拓展能力)。这几种自学方式的引导,确实可以让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2.2.2注重启发引导,以“导学”取代“授学”: 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难能可贵的是将它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导学”取代“授学”,以导为先。导学,学是主体,导是关键,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就应该在“导”字上下功夫。为此,我们要做到五导:第一,导向。就是我们要导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要求,直至学有成就。第二,导情。小学语文应该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悬念、设置疑问,形成提高意识,努力让师生情感交融与作者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三,导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篇、一类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理解,自主进行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第四,导思。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五,导序。我们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线索,尽力使作者、教者和学者融为一体。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 在当前这个社会当中,团结、协作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合作的素材,营造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口述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内,由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优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选择探究的策略。让其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互相碰撞,互相启发,遇到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必备途径和手段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和发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最佳教学策略,督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张爽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城东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教育高效课堂实践 摘要: 学生得到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思维的拓展,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应该构建怎样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怎样优化对教学的设计,来达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水平与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科特点和学生为基础,改变教学模式,建立高效语文课堂。因此,文章就小学语文对高效课堂的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推广和深化,这为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概念。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注重教材讲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自我成长、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就是高效课堂。此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上能得到主动权,掌握课堂,进而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师认真做好备课准备,做好课前的教案 语文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负责引导。教师对于教材的准备不只是对课堂内容的准备,还要对教材指导、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以及在教材以外的书籍进行了解。关于编制的学案要符合考纲、课题和高考的要求。教师可以合作组成备课小组,分工制作,让学案可以高质量高标准。在学案的封面要进行信息的填写,方便日后的编改和使用。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课堂,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教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师备课的阶段,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如果高估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和自学情况,进行的知识点过于困难,学生会降低学习的信心,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如果知识点过于简单,学生也会感觉无聊失去兴趣,所以把握好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根绝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也是教师要拿捏精准的部分。 二、对于课堂组织进行精心准备,智慧上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点评或者点拨,常常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教师的表扬,会让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对学科的热爱更深。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点燃和启发非常重要。设立良好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们思维的源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自主阅读,再巧妙地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促进求知欲。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掌握好尺度,避免学生产生挫败心理和无趣心理。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关于“路人借问遥招手”中招手的究竟是路人还是小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和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共同探讨[1],让学生们对阅读更有兴趣,不仅不排斥阅读,还可以养成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的好习惯。 三、对于课堂练习的优化 在课堂上的练习非常重要,对于练习一定要富有针对性。要与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相结合,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语文练习还要“接地气”,题目一定要带有一些思考味和生活味。这样的题目,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对于题目的兴趣提升上去了,就会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练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这就会造成学生四维空间以及理解能力出现差异。所以,在进行设计练习题时,要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圆满完成,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有效完成,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完成。比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较好的、中等的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共分成三组[2]。首先,进行课上的自行阅读预习,在预习中,给三组学生分别发放任务,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给他们的问题就是:认清课文中所有的生字、生词,遇到不懂的词句就利用字典先自行解决;给中等学生留下的问题:对民族小学幸福生活与作者赞美自豪之情进行描写的句子整理出来;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对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进行理解,将句子中的含义做到理解。学生们可以自行讨论,对于看法也要轮流发言。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们的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对自己部分的问题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可以提升他们的自豪感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中对高效课堂的合理运用,就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单单以成绩为首要目标,对新课标教学的理念进行迎合和发展,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水平掌握和实际能力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3],在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在教学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和实施。 作者:李海霞 单位:石家庄长安区石纺路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浅谈 摘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要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有效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通过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地得到更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效率低仍是影响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语言的直观能够凸显语文的学科特色,语文中的情境需要语言来描绘,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教师通过优美地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文中,通过用激情饱满的语言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的情境通过图画来表现,就是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形象。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课后习题让孩子理解“撑开绿色的小伞”和“穿上暖和的衣裳”,学生就可以通过插图来理解和表述。渲染情境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音乐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意境美。在教授《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首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朗读的欲望。“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在指名朗读时,他们跃跃欲试。其次,我设置了层层追问,鸟儿为了实现它和大树的承诺,第二年春天,它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它们约好的地方,却发现只有树根留在了那里,这时,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它得知大树被伐木人砍倒拉进了山谷之后,它毅然飞向了山谷,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它的耳边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它想到好朋友大树一定面临着危险,这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而当它知道大树被切成了细条,做成了火柴卖掉之后,它来到了那盏煤油灯前,看着用好朋友生命点燃的灯火,它在想什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鸟儿会怎样的问树根、大门和小女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鸟儿寻访大树时越来越焦急、伤心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再次,我利用了教材中的配图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烘托了情境,在鸟儿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好朋友用身躯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时,它会对大树说什么呢?这时,一张鸟儿对着灯火吟唱的图片出示,一阵伤感、动人的旋律响起,孩子们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被打动了。 二、在有效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讲课。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讲,我常常在讲授词语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哪个字想向大家提醒?如果让你讲授这一段,你会给大家讲解哪些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一探究竟,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猜想,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要尊重,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发动学生,让他们集思广益,制定学习方案,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口语让学生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讲解。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不仅确保学习质量,同时学生积累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读课文时,带着质疑走进文本。在准备《扁鹊治病》这则寓言的教学设计时,我看到教学参考给出的教学建议是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你有哪些问题,然后整堂课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潜入文本,品词析句。然而对于这样开放的课堂我心存忐忑,孩子们能问出这么“高水平”的问题吗?万一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怎么办,但尝试过后才知道他们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教师一层层的追问中体会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有时,在品析词语时,有同学提出把文中的词换成另外一个词好不好,类似这样跟课文“较劲”的行为,我都不反对,我们一起分析对比,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信心高涨,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三、通过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比较阅读的课文需要有可比性。教学单元是由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位,这样安排就为学生比较阅读创造了条件,相类似的几篇文章都在一个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总结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总结文章异同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中就很有可比性。该单元的主题是以写动物为主,都是名家写家常动物。首篇是丰子惜写的《白鹅》,接着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这两篇文章一中一外,虽然都是写鹅,但是在表现鹅的步态、叫声等方面写的各有特点,有同有异。之后,是老舍先生的《猫》,最后是老舍先生的《母鸡》。这是同一个作者所描写的两种不同动物。但是在写法和情感上都有不同,学生通过阅读内容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语文教学也要注重阅读的作用。阅读过程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可以很好的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培养语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阅读,写作,语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高效课堂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语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创新,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作者:刘燕燕 单位: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新课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更高需求,也是提高现有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对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它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实施性措施。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为提升课堂效率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更加普及。我们所说的高校课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老师采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现阶段,虽然老师下功夫教,学生也很努力的去吸收新知识,但是仍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未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改革目标,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平日的教学经验和总结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可行性办法! 一、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对初中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只有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便成了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学、深入学,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给予教育工作者极大的启发。在课堂上,兴趣和教学效果是相辅相成的,一旦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那他们便会主动学、主动讨论、主动向老师提问等,而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又可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会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学习的良性循环也便如此形成。钱梦龙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曾深有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特别懂得怎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笔者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定相关活动,如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引发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学习是在课堂完成的,所以课堂氛围对教学成果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提出问题征求答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运用对比促进思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抒发感受等合理化、融入性强的丰富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创设情境设置提问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是老师要提前思考的问题。只有老师依据课本内容精巧设问、联系实际又巧妙设定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思考问题。此外,以课本教学内容为核心,设定丰富活动来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讲有意思的故事、吟诵情景丰富的诗词、解释学生好奇的典故或俗语等都是可以恰当运用的方法。 三、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合作讨论 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段,课堂时间尤为重要,而课堂讲授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形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并没有讨论等互动环节,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死板,与高效课堂的要求完全不同。高效课堂要求的是活跃氛围、互动学习、教学相长。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人来说,课堂乱乱哄哄,随意发言毫无纪律,是失败的一堂课。但是恰恰是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通过讨论、提问、解答等多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也能轻松的发现学生的疑问之处,并针对性的给出解答。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课堂可谓是高效课堂,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式课堂,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转变中,课堂从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可以在这里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想象。而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更加轻松,更有方向性的引导学生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害怕,而是变成喜欢,自然就完成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育不断改革变化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所改善,效果显著。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分组要合理,老师要真正了解每个同学的真实水平,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组内学生可以互帮互助,组间可以实力相当、公平竞争;第二,明确组内成员职责,老师要为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相应的角色,做到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第三,及时给予每个学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老师的自主学习,老师应该时刻观察,在学生遇到困惑不能解答的时候适时指导,从而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每个老师都要适应新课改的全新要求,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学活动之中,对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全力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喜爱和兴趣,从而让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作者:孟凡德 单位: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课堂内外论文:小议校本教研和教育智慧的提升关联 摘要: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教育论文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智慧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一、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 三、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课堂内外论文:深入融通,提升课堂内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摘 要]目前,很多教师对内外融通、强化课外阅读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事实上,脱离教材文本的课外阅读,就失去应有的方向,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比型、扩展型和专题型等课外阅读课型,让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对话,全面把握文本内涵,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整体效益 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积累。因此,促进课堂内外的融通与连接,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出路。但很多教师对此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就是推荐几本书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即可。事实上,这种脱离教材文本的课外阅读,就如同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应有的方向,其阅读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对比型:整合联系,深入强化异同辨析 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课外阅读,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深入感知教材文本。教材文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在主题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总会和其他相类似的文本构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促发学生的真实思考,强化学生的对比体悟,才能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整体构建。 如,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鸡毛信》这篇文章,并紧扣它们的交融点,先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尝试运用列表、列提纲等方式加以归纳;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海娃受了伤,而小夜莺却能安然无恙呢?这样引发学生对两这个人物不同结局的深层次思考,深入感知两个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表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对人物形象形成整体感知。 试想,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仅仅局限在教材单一的文本世界中,那学生对小夜莺言行的感知与理解,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正是与《鸡毛信》的整合对比阅读,促进学生探寻两者之间共同特性,不断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融通,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扩展型:由点及面,积极推荐课文原著 有人曾经说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主题体系,都有一本完整的书。很多节选型文本之所以入选教材,除了节选片段彰显出鲜明的写作特色与浓郁的人文情怀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这些节选的片段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一本完整的书的一个重要支点与平台。因此,除了关注教材节选的课文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关注点从选文引向整本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知萧红童年的快乐与自由外,还紧扣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从课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叙事诗和风土画”的特点,但为什么要说是“凄婉的歌谣呢”?随后,教师相机补充了萧红坎坷不幸的生活经历,并借助这一疑问向学生介绍《呼兰河传》一书,让学生进行阅读,感受其“凄婉的歌谣”这个核心主题。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关注点局限在一篇课文之中,而是抓住课文与整本书的内在关联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与深入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推荐、拓展课外阅读文本的标准和原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紧扣文体特征,进行同类型的文本阅读;可以根据文本作者,进行同风格主题的阅读…… 三、专题型:围绕主题,自主构建阅读体系 所谓专题性阅读,就是紧扣教材文本所展现的主题,引领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尝试不同的路径,展开的与教材文本主题相关的系统化阅读。事实上,课外阅读的范畴非常广泛,并不仅仅是对书本的阅读,还应该包括杂志、网络等多个角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课文主题,引领学生进行同质主题的信息搜索,构建相关的体系。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收集信息:通过互联网收集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对当下世界的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产生一定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单位地走访与考察,了解我们的山水、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现状…… 如此众多而繁杂的资料,不仅仅作为辅助性资料对深入解读课文形成了铺垫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尝试对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归纳与提炼,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绝不能仅依靠教材中的文本。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得益”,我们要加强课堂内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 课堂内外论文:高职学生创业教育融入学生课堂内外的研究 摘要:为创业带动就业,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课内课程中融入创业项目设计,包括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课外注重对学生社团和特色项目的引领。但这些项目相互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堂内外;高职学生 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特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在课程开设中,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时间,无外乎课内与课外,课内的时间往往是固定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而课外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以实际的项目引导他们去从事一些创业项目。 园艺技术专业通过几年尝试,开设课程包括课内以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社团活动和特色项目的整体策划,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筹备、策划、实施、安排、扫尾工作,这些课程与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在课程间学生的接触面由面到线,再到点。 一、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 园艺技术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的一部分,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1周)、创业教育(1周)、SYB创业讲座,这三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平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激发他们内心创业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创业教育平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的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对于创业、专业的知识面,接受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高职教育的改革要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作用,每个专业均有自身的特色,现代园艺产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产业,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创业的低成本性和可行性,在五年的毕业反馈中,我们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工作之后的3~5年中,进行自主创业。由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将创业教育的模块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适应时代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主导方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花艺环境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与养护、绿地的综合养护管理等工作,核心技能是小型绿地的设计与施工技能、花卉苗木的生产管理、绿地综合养护管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技能要求,我们在不同的核心课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项目策划、市场调研、项目运行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本核算与项目定位,通过这些项目的教与学,与企业的不断沟通与交流,为达到这些技能的掌握,确定了基本的教学项目和目标要求。 以上这些项目的设置整合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教学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演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技能的要求,尤其是园艺行业中最前沿的先进工艺流程、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而创业者所需要的实践经验远远高于普通打工者,要将创业的理念完整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将创业理念利用企业的经验加以证明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的各类活动,如企业品牌推广、短期打工、班级分小组活动等。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花卉栽培实训环节、专业实践环节、花坛花境设计与施工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如在花卉栽培实训环节,我们将全班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为期2―3周的实践,学生分小组设在不同的部门,要求学生熟悉本部门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主要产品、面向的客户及其他要素,回校后分小组汇报实习的内容及心得,同时邀请1~2个组,对各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完成后就是一份较好的企业运行模式,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氛围,因此,通过与不同企业的接触,为后期的学生创业积累了一份很好的创业资料。 四、创业教育融入选修课程 选修模块就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而面向的是部分学生,有兴趣的学生才会去选择,因此教师的授课人数是实现真正的小班化的一个途径。通过调研,我们为今后有志于从事苗圃管理的同学开设了《苗圃管理》过程,为有志于从事园林施工的同学选择开设《工程预决算》、《工程材料》,为有志于从事淘宝的同学选择开设《园艺商务》。 如在《苗圃管理》课程中,除了单纯的理论课时外,要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苗圃的管理中,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校外的实训只有在毕业综合实习时,才有可能实现,而我们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基地按功能或区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与老师的沟通、管辖区域的全方位管理,小组人数不宜太多,3~4人为宜,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基地的植物日常养护、材料的管理、采购与销售的成本、利润的核算、尤其是基地内的植物常态管理,需要学生具有创业过程中的较强的责任心。因此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前期创业的心态储备。 五、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充分利用课内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的各类活动与创业、专业相结合。如大学生挑战杯的创新创业计划,就是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策划的训练。同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还充分利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利用大学生创意集市,为学生前提的创业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大学生创意集市是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摊位,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园艺技术利用创立的花艺创作协会,以会长负责制,由专业老师全程技术指导,负责该摊位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几年来,通过这个创意集市的管理与运行,每届的会长均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也反馈,创意集市的锻炼为他们的创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课外创业教育的引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创业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心理情感。而这种心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课内外结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业教育引导,让有兴趣的同学在校期间充分接受创业教育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在不同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创业梦想,最终实现创业的理想。 课堂内外论文:聚焦课堂内外,“减负增效”并行 “减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负担过重而实施的以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减负”不能“减效”,“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浅见。 一、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它是我们语文学习“减负增效”的前提。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分析,只须通过问题提问,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省力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何做好课前的充分预习呢?首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明确预习的要求,这样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通常预习的步骤是先扫除课文中的生字障碍,将课文读通读顺。其次,搜集与文章有关的资料,接着对文章中的不解之处做上记号,最后将自己已经读懂的地方做一小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如在学习《海伦.凯勒》这篇文章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学生根据预习要求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进行了自学,并搜集了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还有一些学生拜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课堂上学生对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根本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才是“减负增效”的根本。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我采用了音乐导入的方式。一曲享誉世界的名曲《二泉映月》,直接将学生深深吸引,伴随着音乐带给学生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不用太多的语言去描述,不用太多的话语去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导语设计的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原则。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其次,教学过程设计精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在动手中、在探究中学习。教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灵活地采取小组学习、同桌学习、大组辩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要使课堂更有效,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的规律,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完美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结晶与升华,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 三、精练的课后巩固是“减负增效”的保障 “减负增效”在作业上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少留作业。作业是“减负”的一方面,同时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 首先,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布置学生修改习作,可以设计成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 其次,语文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要尽量少布置抄写类机械重复的枯燥作业 ,多布置些有新意,能切实提要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作业。如学了《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神奇的克隆》后,可布置学生收集火星与克隆的有关资料,以开展“科学小驿站”的活动来检查学生作业的情况;学了《三顾茅庐》后,可让学生阅读《水浒传》,这远比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更有吸引力,巩固效果更佳。生活就是一本学习语文的活的教科书,也是一份最有灵性的作业。将语文作业从作业本移至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验证,在生活中提高,在生活中进步。在口语交际课后,将学到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在学会修改错别字后,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争做“文字小卫士”;在学了《水》之后,走进自来水厂,参观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感受水的来之不易,从而加强对节约水资源的教育。这些作业为学生创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的条件,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培养了观察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总之,减负不是纯粹减量,精神愉悦才是真正的减负,才是减负增效的最佳途径和有力保障。 语文教学的“减负增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减负”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减负”必须从自身做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与探求。让我们的孩子轻松愉悦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课堂内外论文:聚焦学生需求 联结课堂内外 〔关键词〕生涯教育;中学;师生互动;职业体验 在越来越重视就业,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除了需要找到安稳的工作之外,开始关注工作本身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早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对于个体后期取得成功和获得幸福至关重要,因此,生涯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实施。对于高中生面临着“7选3”“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等生涯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了各种生涯需求,如自我探索、环境适应、生涯规划和生涯选择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需求促使我校大力开展和探索生涯教育。必修课“我的未来不是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被纳入我校高一教学计划,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尝试,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校生涯教育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积极进行学情调研、课前调查,课程设计尽量满足学生需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注重师生良性互动。课堂内外相互联结,生涯理论与职业体验有机结合。 一、课前调研是基础 当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窘境: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无动于衷;课堂意外随时会搞得你束手无措……这系列的问题都在引导我们把教学目光聚焦到学生身上。然而作为科任老师,你是否对学生了然于胸呢?你又是否在课前认真做过学情调研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兴趣,才有可能让这门课程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让学生全心接受。 每学期开课初,我都会组织学生做学情调研,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表和各单元主题课程开课前的小调查。 例如:在开学初,各班下发“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这门课的了解情况以及存在哪些困惑和急需教师解答的问题,为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如表1。 此外,在每一单元主题课开课前,根据相应主题的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例如,在教授“职业的探索”这一章节时,我会设计“职业大探索调查单”,了解学生内在真实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课堂分享,如下页表2所示。 二、课程建设是核心 我们将专业规划课程主要落实在必修课“我的未来不是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与实施教学团队上。高一分两个学期,以必修课的形式全员修习完成。课程整体构建如表3所示。此外,我校在高二年级开设了“自我探索之旅”的校本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旨在以心理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三、师生互动是关键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课与心理课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注重师生互动。课堂上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活动、主题演讲、心理游戏等。通过师生、生生以及和教学资源的互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课前五分钟主题演讲是生涯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第一堂课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按照自己的兴趣寻找、搜集优秀的职场人物。各组选派一位代表在每节课前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生涯人物演讲。 课堂讨论主要包括分组讨论,集体讨论。大家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能力和修养。 心理游戏“价值拍卖”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和澄清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目标搜索”则让学生学会树立目标意识,懂得分清主次。 四、职业体验是根本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生涯决策与管理等,如果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学习,学生往往对枯燥空洞的理论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学习只会是一种形式,毫无实效可言。我一般会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职业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利用寒暑假亲身进入该行业进行近距离的职业体验是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带领部分学生采访警察与银行理财师,学生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颠覆了之前对该职业的印象,加深了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带领学生参观影视设备公司,采访企业掌门人。学生们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有初步的了解,更亲自动手逐一体验各个影视设备,收获颇丰。 五、翻转课堂是延伸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展开理论学习,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如何将课堂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命题。结合课堂内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将课堂激起的思维火花变成课后的思考,将理论认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让课堂理论再次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例如,课前先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提前对该单元内容进行预热和了解。在“自我认识”单元,讲到“性格与职业”时,设计了微课“性格新发现,人生新起点――认识MBTI”。 课后再以创意作业或职业体验的形式进行生涯拓展。例如,将学生分组,课后选定感兴趣的职业人物进行生涯人物采访,并制作微视频。 我校的生涯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堂教学并未发展成熟,还需不断地发展、革新。今后,我会不断地学习,接触更多前沿理论与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生涯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杭州,310012) 课堂内外论文:大学英语课堂内外互动方式探究 【摘要】互动教学在英语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互动实施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所讲只是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浪潮中,“互动”一次的含义也在逐渐扩展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内互动以外,还包括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育技术进行的课堂内外的多模态多角度的互动。本文重点探讨不同的互动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所要达到的互动效果。 【关键词】互动方式 课堂内 课堂外 一、传统的课堂内互动 在英语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内互动模式包括回答问题、分组讨互动论、角色扮演,开展游戏等。教师在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应与当堂课所讲内容紧密结合,难易程度应适用于超过80%的学生。在分组讨论这一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应运能力和教学任务难易程度来分组,既可以根据优势互补原则,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扮演及开展游戏这两种互动方式趣味性很强,角色扮演也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沟通,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面对特色各异的学生,在实施类似的互动活动时应给与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话题和角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长补短,互助合作。游戏是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唤起学习兴趣的互动方式。游戏的妙用会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节奏的把握,以免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放出去而收不回来”的局面。 二、课堂外的互动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和发展,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普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外互动就充分利用了这些技术手段,如微课、慕课、数字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QQ等等。课堂外的活动对硬件和软件都有很高的要求,首先是校园网络的覆盖,其次是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能够充分实施这些互动方式的硬件设备,如手机,电脑等等。这些互动方式也要求教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能适时的给出相应的帮助。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教师在线探讨相关知识。 在讨论英语课堂互动方式时,我们必须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理论结合实际,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笔者目前所教学生为例,这些学生普遍基础薄弱,思想浮躁,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和吃苦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症下药,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互动模式。具体应注意事项如下: 1.内外互动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公共英语课往往安排两学年四学期的课,每周 2-3 次课左右,总学时约在 300 节课以上,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基本上均由一位教师独立承担,由于学制较长,课时较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 厌倦心理。因此,灵活的将课堂内互动与课堂外互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课堂内,任课教师要采取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喜欢英语老师喜欢上英语课,对英语课堂充满期待和兴趣。课堂外,教师要关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实现的交流互动平台,耐心的引导学生,一一解答疑难问题。 2.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就是使每位学生有被尊重感,有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因受到认可和尊重而得到发展,这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产生创新思维。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自由感、优越感。学生可自行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安排学习活动,选择学习内容,探索思维方法。这种民主化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理念的具体体现。笔者目前所带学生一个教学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对于英语课来说,人数确实过多,实施互动尤为困难。现实情况难以改变,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设置上下功夫,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平均分配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应实力相当。而无论基础强弱,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角度是不同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也为整个课堂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提问时,也不会出现毫无反应的尴尬局面,这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3.设置符合学生水平和心理的互动模式。笔者目前所带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学习英语,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因此,互动环节的主题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有鲜明的时代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兴趣。而且,互动活动所涉及的主题要应用到的语言知识和词汇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学生才有信心和能力对此话题进行讨论探究并投入其中。此外,教师所设计的互动环节必须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且互动环节需具有循序渐进、操作性强的特征;一方面,教师易于把握整个课堂节奏;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教师的意图,并按教师的要求一步步进行互动环节的每个步骤,以达到互动的效果和目的。 课堂内外论文:师生互动应该贯穿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内外 摘 要: 作者通过多年实践,深知师生互动不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明白这种互动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能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了解学习语文,并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学习。文章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缺少互动的原因开始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谈谈想法,以期在语文课改中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弊端 农村语文 课堂内外教学 一、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对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效的语文课堂,归根结底需要师生之间有良好互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关注教材内容的传授,适当增添个人见解,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之又少。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面对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新旧两种教学观念之间徘徊,缺乏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教改方向的先进教学思想,总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教,学生越学得没劲;越教,教师越觉得累。在农村,语文教师只有义无反顾地走出传统教育的樊篱,打造开放、自主、互动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新课改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的影响才能得以体现。在农村中学,如何实现师生真正互动,应当是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教育理念陈旧 当前,在教师岗位上,许多人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念头,学生不想学,教师没有积极性教,得过且过的思想逐渐左右语文教学,教师很难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地进行角色互换。面对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们总是在新旧两种教学观念之间徘徊,无法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2.教学方法不当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当前,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深入教材,吃透教材,没有考虑因材施教,只是照本宣科将参考书念完为止,各个环节了无生趣,甚至严重脱节,没有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不同的学情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为互动而互动或不敢互动都会让语文课堂失色。 3.学生个体差异 一部分学生中学与小学知识衔接断层,并随着教学的深入,日益感觉力不从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父母的疏忽或过度溺爱等,造成了孩子文化学业的荒废。再次,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兴趣的缺失,精力不能集中,开小差、搞小动作成为家常便饭。因此,学生懒于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自然在课堂上很难达到教师希望看到的效果。 4.教学设备陈旧 教学设备陈旧是制约课堂互动的很大一个因素,部分教师不懂现代的一些教学手段,语文课堂只是一味的文字呈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水准相对低下,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没有了热情。 5.家庭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农村,学生家长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教育观念都相对较弱。在我任教的学校有很多学生为留守儿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挫折和烦恼无法倾诉、无人疏导,影响语文学习兴趣,造成在课堂上很难认真听讲,更不要说参与语文课堂,与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 三、师生互动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内外的贯穿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想法已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师生互动贯穿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内,让更多的学生能说、会说、敢说,进而能做、能参与、能互动,让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师爱生就没有生尊师。因此,教师要耐心、细心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不论现阶段学生语文成绩是优还是劣,都要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深入学生之中,像朋友一样平等交谈,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学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适时关心,时时爱护、包容、理解、鼓励与期待,在课堂中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初中年龄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烈等。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语言和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注重教学形式的变换,将传授知识与娱乐性竞赛有机结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1)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是互动的保证。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实际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课堂互动;精心设计,巧妙穿插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的语文兴趣自然会提高。 (2)让学生自学探究,学会学习是互动的方向。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操作、交流,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自学探究的过程。但自学不是放任自由,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和结果。在语文课堂上,笔者经常尝试放手学生自己学习,通过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通常学生对文章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有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每当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反而是“偷着乐”。 (3)让学生展示交流,体验快乐是互动的延伸。 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以讨论、辩论、演讲、即兴发言、口头作文等方式让学生展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发言:“我还想为××补充”“我认为”……上课时,用带有启发、诱导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出示问题,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活起来,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4)重视课内朗读时间。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缺乏课外朗读语文的自觉性,势必要求学生能在学校花时间将所学的内容掌握。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晨读这一宝贵时间段,督促学生进行巩固朗读。还可通过在班级中挑选几位优秀的“小老师”,代为进行晨读课的领读和管理。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负担,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5)合理安排家庭作业、组织多样的课外活动。 合理的家庭作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适量性。作业量过多时可能招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趣味性。机械的文字抄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再次,要分层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完成,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要有激励性。当学生完成作业后,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显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课外的听、说,读写练习至关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开展看短片电影,书法、朗诵比赛等多种课内外活动,举行各种类型的语文晚会和语文角,如元旦晚会,指导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进行猜谜语、绕口令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此外,还可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刊出或表扬,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互动教学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互动教学的开展应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师在课后要走进学困生群体,沟通了解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点所在,不感兴趣的原因,进而慢慢地引导他们从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语文的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层次、分阶段地读一些课外读物,不能为了考试而读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健康读物,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读更有意思。让学生试着做、学着写一些读书感受,形成“书群”。自己参与其中,也能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下来,与学生一起交流。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慢慢会发现课外与语文老师的互动学生多了,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多了,参与课堂的学生也多了。 4.适时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创新教学环境 通过适当引用投影仪、电脑等电教设备,可有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加大课堂容量。与此同时,还能起到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感受,使单调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见其形,听其音,明其意。其次,可利用学科交融多方式、多渠道地激发师生之间互动。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如:上台默写古诗词,唱山歌作为惩罚;不要描述诗词意境,而是画出意境;游戏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放下心防,从不敢互动到试着互动,最终实现自然互动。在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备欠缺的现状下,教师可有意识地增加学生与生活、自然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走进生活,学会亲近自然,这本身就是学生从课本到自然形成很好的互动。农村自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朴实的农村自有朴实的教学形式。因此,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与生活,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等,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多姿多彩,利用语文学习环境与资源,丰富语文积累。 5.增加家长在语话活动中的参与度 家长的重视也是提高孩子语文学习质量、激发兴趣的重要动力,借课外之余,可动员有时间的家长也参与到一些语文活动中,如通过开展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学习环境,让他们了解语文教学,认识到其重要性,进而影响孩子的兴趣,让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发现,就会找到各自的定位和坐标,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的落后现状,终有一天能实现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课堂内外论文:让情感流淌在数学课堂内外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输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内的教学出谋划策,却忽略了课堂以外的内容对教学的影响。数学是一门在日产生活中运用广泛,理论应用在实际中的表现最为明显的学科。小学是奠定孩子数学思维的基础阶段,我们应多去收集一些生活素材,把课堂以外的知识融入课堂中来,把教学中侧重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上,完善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外作业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大家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内的教学出谋划策,却忽略了课堂以外的内容对教学的影响。殊不知在课堂外的事物对学生的学习也占有很大部分的内容。下面就课堂内外的教育结合来完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加强情感交流,铸就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下长者的威严,让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用心去接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认可每个学生,绝不能根据成绩的差别产生喜欢与反感的情绪,这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都清楚,不是每个孩子,每个学生都擅长学习,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一些关爱,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发言,无论对与错都要用热切的目光、可亲的笑容面对。在课堂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增加一些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父母的一些教育方法、行为举止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可以找几位在校园里表现好、一般、不是太理想的学生及家长聚集在一块,目的不为称赞与批评某位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让家长们互相借鉴教育孩子的方法心得,教师多提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耐心的疏导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把学生当做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纽带,家长、教师成为一个家庭教学与校园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2013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曾指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课外教育将逐渐适应未来教育的体制,辅助课堂内教学,更加全面的帮助校园教育,培养高素质学生。 二、 学会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施用于实际操作。这一教学观念应从基础开始,小学阶段的是孩子思维比较敏锐的时期,应抓住这一点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要等到高年段之后再去锻炼、培养。比如在《方程的意义》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天平和砝码,列出一组方程式让学生自行去找出未知数: (1) x+45=110(g)(2) 5+x 30(g) (3) 400÷x=80(g)(4) 90-x=25(g) (5) 4x=280(g)(6) 315-x 操作前,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验证一个方;操作过程中教师点拨和引导学生做出未知数的不同的解,并列出可行的解;一组操作完成后,互换方程进行轮流解题或者让学生自行列出可以完成的方程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找出方程式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得出方程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借助学校的教学资源,敢于尝试新教法,选择一些这样的实际操作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释放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展现知识运用思维的教学环境,学会授之以渔。 三、 布置个性作业,改善课外的教学效率 1.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学生的教育收到家庭、社会、先天禀赋等诸多的影响,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进行分成设计,令学生感受到完成作业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如在小学乘除法简便计算教学中,笔者布置了四个层次的作业: 一般:(1) 7.2×15+7.2×5 (2) (50+25)÷5 中等:(1) 6.7×98+6.7×2 (2) 200÷9.9 优秀:(1) 5.3×4.7+5.3×4.3-5.3 (2) 84÷1.9+84÷8.1+8.1 等学生完成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点评,不足之处指导其改进,好的地方对其称赞,引导健康的学习心理。 2. 注重课外实践,布置趣味作业。家庭作业不一定非要繁琐的、重复性的计算。要利用小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到知识。比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作业中布置类似以下内容的作业:在家长的陪同下,用12跟火柴,先测量长度(如5厘米)摆出一个长方形,如何摆出面积最大的,最大面积为多少?这样的作业,少了乏味,多了一些乐趣避免学生长时间做作业没有游戏时间的烦恼,并且给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减少了负担,增多了父母辅助教学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也不会为孩子学业太重而埋怨。 多变的、创造性的课外作业在教学实施中要本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班级学生的个性和共同因素,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及时分析评价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完善个性化作业,提高课外教学效率。 可以说,小学是一个很敏感的教学阶段,如果我们疏忽大意,会促成学生今后学习的不良影响。作为施教者,我们应全方位的弥补教学中给学生产生的心理负担,尽量避免这些教学弊端。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掌握更多的素质教育方法,把教学情感融入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 课堂内外论文:巧设数学生活情境沟通数学课堂内外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一)谈话导入 1. 师:谁有过煮米饭的经历?(能帮父母分担家务,真是懂事的孩子)老师昨天中午回家匆忙煮了一锅米饭,你猜结果怎么了? 预设情况:a. 水多了,稀饭;b. 水少了,夹生饭;c. 水刚刚好,煮出来的是香喷喷的米饭。 师:大家好像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老师昨天煮的米饭确实是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2. 请看老师昨天煮的米饭,大米和水的质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生答) 求大米的质量是水的几分之几和水的质量是大米的几倍,分别怎样列式? 师:其实生活中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特别多。 (二)引入新知 1. 出示杨利伟登上太空的情境 师:这是一幅什么画面?这幅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个国人的心中,当杨利伟叔叔登上太空,向人们展示联合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时候,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骄傲和自豪) 2. 出示杨利伟登上月球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都是15厘米,宽都是10厘米。国旗上有没有像刚才那样的相除关系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 求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分别怎样列式? 3. 师:刚才我们举的两个事例都是两个数量的相除关系,在生活中,你遇见过像这样的例子吗?(多指几名学生答,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如某班有女生20人,男生23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4. 师:除了两个长度、两个人数、两个只数等同类量的两个量可以用相除关系进行比较,有没有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相除关系进行比较?谁来举个例子并说出算式和结果。(生答,师板书,如汽车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 刚才我们都是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在数学中,两个数相除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的是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10,仔细看老师的写法。15是什么?10是什么?谁在前?谁在后?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还可以用比怎么说?(师板书)其他几个呢?(生回答后齐读这几个比) 6. 通过读,你有什么体会?(比是有顺序的) 7. 师:刚才我们是把怎样的关系改写成了比的形式?(相除关系)同桌互相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比?指名汇报。 师板书比的意义,并揭示课题。(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就是比的意义) 问:比的意义里哪个词很重要?(相除)两个数相加、相减或相乘关系可以用比表示吗? 二、自主学习,理解新知 (一)深化理解 1. 自学比的相关知识,完成答题卡,再让学生结合10÷15到前面汇报自学成果: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比值?比的写法。师板书并小结,强调比的写法,比号是从除号中分离出来的,上下两圆点要对齐,写在两数的中间;比还可写成分数形式,横线上的是比的前项,横线下的是比的后项,读的时候仍然读作几比几。 2. 学生独立求出黑板上各比的比值并汇报结果。想一想: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或整数,总之是一个数) 3. 结合黑板上的例子思考,两个同类量的比值表示的是什么?(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值表示的还是倍数关系吗?得到的是什么?(产生新量) 4. 长和宽的比能说是15吗?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同桌讨论汇报(比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不能用一个数表示;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二)沟通联系 1. 师:观察求比值的过程(如:20÷23=20∶23=)谈谈自己的体会。(比、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 2. 老师见过比的后项是0的情况?我们用游戏来见证一下。(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比三局决定胜负,其他同学当裁判记比分。) 师:刚才比的后项不是出现了有0的情况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汇报,师出示乒乓球比赛中国队与日本队的比分4∶0,理解比分的含义并小结: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三、总结全课,深化提升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除法、和分数都可以表示相除的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会创造比呢? 出示:一种什锦糖是由水果糖、奶糖、软糖混合制成的,水果糖质量∶奶糖质量∶软糖质量的比是5∶3∶2 从这个比可以知道什么?(生答) 师: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三种材料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不能) 是呀,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很明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威力真大,小小的比看来蕴藏着更丰富的内容,后面我们将继续研究。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思考者、探索者、发现者! 课堂内外论文:高效课堂必须以课堂内外和师生皆高效为前提 摘 要: 当今教育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全国上下都在推行新型教育模式,高效课堂应运而生。何为高效,怎样高效,成为必须探讨的课题。作者觉得高效应该是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相互提升、相互磨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关键词: 传统教育 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何为高效,顾名思义,即在短时间内达到效率最优化。即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一言堂,转而实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模式,在短短的45分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并得到提升。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如果学生不配合,则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是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高效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要抓好备课环节。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质量高低。就同一教师来说在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普遍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聚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地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没有止境,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难以完全使人满意。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 二、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改下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合作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喜欢并乐于亲近,则其教育教学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反之,学生对老师产生厌烦情绪,就会对其所授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富有激情,增强语言魅力 首先学生需要有激情的教师为他们上课。其次教学过程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可以概括三个方面:一是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教师;二是严谨、执著、勇于追求学问的教师;三是责任心强,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师。再次,生动、幽默、精练的语言,饱含激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无形的力量。比如,在讲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时候,我就以当地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莽山曾经是婀娜多姿、长发飘飘的,但在八十年代后,莽山削发为尼了,从而使得下游洪涝严重,猴王寨再无猴,华南虎也不复存在了。在嘴唇的一张一合之间,一堂富含激情的地理课,让学生有酣畅淋漓之感,效果非常好。而生硬古板甚至照本宣科的方式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感情投入的讲课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四、切合学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新课改下,教学模式要求灵活多样化,如情境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等。然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情境教学,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问题方式呈献给学生的,因此,研究创设情境就是研究呈现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一是课题呈现的奇妙性。二是知识引入的惊诧性。三是悬念设置的费解性。四是场景设计的高潮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营造教学的高潮场面和氛围。学生的学习心理只有在情绪高潮情况下,心理准备才能达到充分完善,智力水平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一般情况下教学一节课应该有三个高潮。即出示教学目标的激越设置环节,新授课过程中的强化新知识要点环节,巩固练习中的技能形成及迁移环节。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的课,不是好课。 五、与现实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时候可以结合县城实际教学。历史时期的宜章县城,基本是沿着玉溪河布局的,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县城就沿着107国道发展了,而今随京珠高速和省道发发展,宜章县城又在往东西两边扩展。当学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效率也肯定会随之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重而道远,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掘,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学识与才能,增强个人魅力与专业素养,使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 总之,高效课堂必须是课堂内外皆高效,老师学生皆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传统教育教学的老路,才能让教育真正解放。 课堂内外论文:师生内外兼修营造优雅语文课堂氛围 [摘 要] 语文课堂在追求高效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的优雅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内外兼修,共同提高自身修养气质,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展现优雅文学气质,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优雅学习行为,营造出更加优雅的语文课堂氛围,使教师教得更加得体,学生学得更加深入,实现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师生关系;优雅气质;内外兼修;课堂氛围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为用语言艺术来感化人的语文课堂,营造优雅的氛围对学生素质提高尤为重要。 一、提升教师自身优雅文学气质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也需要优雅的文学气质。教师的优雅源自文化的沉淀,优雅的教师会运用富有个性的文学语言,通过专业知识的厚积,使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一)加深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 优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气质,这不是名利所能包装出来的。教师只有在平时博览群书,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教师只有努力增加文化积淀,才能在教学中秀外慧中。 (二)提升语文教师语言表达和汉字书写能力 语文课堂是展现优美语言的主阵地,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掌握、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探究,语文教师还应自觉追求用语言去吸引、感染和塑造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力求准确清晰,有逻辑性;生动活泼,有形象感;抑扬顿挫,有节奏美。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语文教师在平时应当提高自己汉字书写的水平。一手漂亮的“板书”,会让人赏心悦目,这是一种美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展现良好的优雅气质也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中可以看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及引发的思考形成书面总结。教师及时自我反思,能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并根据课堂上反映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从而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打造优雅课堂加分。 二、调动课外因素提升学生优雅气质 课堂教学是学生优雅气质培养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途径,调动课外因素是必要的补充。只有实现内外兼修,这种优雅气质才能真正养成。 (一)鼓励学生课外博览群书,提升修养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与思想涵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最直接收获可以是优美词句与名言警句,可以是为人处事的哲理思想,也可以是写作上的技巧等。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与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切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修养的提升。内在的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发于中而形于外”,优雅的气质才能在课堂上展现。 (二)鼓励学生语言交流和写作中恰当引用古典诗文,提升品位 古典诗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与人交往中,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名言,能彰显出独到的文学内涵;写文章时能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诗文,可以让诗句中的意境和文章表达的感情相互渗透,使文章富有韵律美、意蕴深远,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妙用古诗文,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和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优雅气质。 三、合力打造语文优雅气质课堂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优雅气质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作用下积极主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发现者、引导者、激励者。教师的课堂优雅表现为: 1.教师的举止要文雅得体。一个人气质与涵养往往从这个人姿态中表露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举止,做到自然、大方、得体,具体表现为: 一是用眼睛与学生心灵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目光表达思想。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显得平易近人;不死盯一人或东张西望,不能显得咄咄逼人或心不在焉。 二是说话时要有好的站姿。好站姿给学生特别有精气神的感觉,是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也是对学生的重视。 三是交流手势要得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手势,带动学生情绪,渲染教学气氛。切记避免以手指人、敲击讲台或其他过分动作。 四是教师要面带微笑。微笑会给人一种亲近感。师生是合作者、朋友,教师不能以呆板表情示人,避免让学生产生敬畏而不利于师生间开展良好的课堂交流。 2.教师的语言要文雅优美。语文教师应利用文本的语言美、节奏美和情感美特点,用语言的音乐美给学生带来听觉的享受,用文章的意境美、意象美给学生创造心灵的愉悦,用文章的形式美给学生视觉的冲击,用文章的情感美感染学生的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展现的是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有深度的思考,传递文章的情感。只有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才会更为优雅,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教师的心态要冷静平和。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传递,更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用平常心去对待课堂中发生的状况,绝不能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通过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来表现出语文教师儒雅风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优雅气质 优雅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的、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优雅。 1.运用多变手段展示学生的优雅。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有更多的热情。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方式方法,展现作品的魅力。或兴趣教学法,或引导教学法,或激励教学法,或课堂演绎法,或情景再现法,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大胆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课堂才会思维活跃,思想火花才会灿烂。 2.提升学生能力展示学生的优雅。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和必须实现的目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各种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擦出火花的过程。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交流,真正实现“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提升,才能使学生从容面对问题和困难,彰显出优雅风度。 3.营造氛围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及时肯定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正面回应,激发他们产生学好语文的“正能量”。学生在课堂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就能实现知识积累和优雅气质的迁移。这种成就感对学生的成长有百益而无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每位学生都在教师的优雅引导下,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的热潮中,在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修养,才能形成优雅课堂氛围。 课堂内外论文:课堂内外话“危防” 每周在珠海海事局港口处的政务大厅,都会定期开讲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港口办事处负责船舶危化品监管的海事人员,利用当天工作外的闲暇时间集中起来,打开投影仪,讲解精心准备的PPT,与同事一起对危防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港口海事处辖区的危化品种类众多,数量占珠海辖区的64%,港口海事处通过实行网上申报、审批和电子签证,与珠海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签订信息交换战略协议,共享危险品船舶信息,加强载运危险品船舶的安全监管。 危防精品课堂 每一堂课都会由主讲人精心准备一个课堂主题。港口海事处总共六个人的危险品监管团队,再加上主管危险品的港口海事处副处长,轮流为其他组员进行“讲课”。近期“课堂”的主题,则是开箱检查难题、国际危险品监管规则。 “这个课堂的开展,对于内部人员危险品检查技能水平的提升,以及外部人员危险品管理技能水平的宣传和培训,都有着很大的促进。”港口海事处副处长周竹军对本刊记者说道,危险品精品课堂是去年“五精海事处”建设下开设起来的课堂,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把平时每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汇集起来进行探讨,通过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把危险品的检查管理做得更规范。 而与辖区海事危险品管理业务有关的相对人涉及面较广,有装箱企业人员、、船舶、船员等,港口海事处的危险品精品课堂通常也会吸纳他们参加交流、讨论。精品课堂也是在港口办事政务大厅抽空来进行,所以其时来政务大厅办事的相对人,也常常会参与进入讨论之中。 据周竹军介绍,在危险品精品课堂上,主要讨论一些辖区内危险品监管风险较大的问题,其可能会造成重大伤害和严重损失,并给企业人员带来较大事故责任。比如混合芳烃的管理,“任何一种危险品,其装船都是要符合一定条件的,比如说硫酸、二甲苯、醋酸等化学品。”而混合芳烃作为一种混合物,因为组合物质的不同,而造成船舶单航次货品性质不固定,但这又是高栏港港口常见的货物。 港口海事处对混合芳烃的管理首先是审批环节,据介绍,危险品进入港口,船舶、码头都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从业人员、申报人员、船员都要掌握货品的相关知识,包括性质防护和后期处理。混合芳烃成为危险品监管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所以港口海事处危防小组专门开展一次相关课堂,讨论对其如何进行审批监管。在课堂上,港口海事处海事人员提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企业为了申报方便,直接把混合芳烃申报为汽油,使得船舶装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港口海事处随后与珠海海事局危防处进行合作,规范了混合芳烃审批监管流程制度。 对于危险品现场检查的重点,以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如油船、化学品船和液化气船等,港口海事处危防小组成员在精品课堂上一起讨论,使得检查中容易出现的一些盲点逐渐得到发现和规范,对于提升海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提升辖区的监管水平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功夫更在课外 港口海事处辖区的高栏港现有危险品码头13座,年进出口危险品船舶将近4000艘次,危险品种类有120多种,年吞吐量达2900万吨。港口海事处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和电子签证,加强载运危险品船舶的现场监督检查。 同时,港口海事处分别与珠海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签订信息交换战略协议,共享货主、货品、承运人、托运人、收货人等信息。确保对危险品的前端治理和源头管理,查处瞒报、漏报行为,确保危化品船舶的安全管理无事故。 据港口海事处船舶监督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危险品的监管业务,主要是危险品申报网上审批和船舶防污作业的审批,此外,即是现场检查。“目前港口海事处比较有特点的业务是开箱检查,主要是为了防止谎报、瞒报和错报。” 确定目标箱有四个途径开箱检查之前,港口海事处工作人员一般掌握的辖区危险品货主信息和船舶动态系统申报信息进行筛选。通过现场检查,主要看货品包装是否正确、是否出现泄漏和破损、是否妥善系固、是否正确标记等。与高栏港检验检疫签订危险品进出口的监管协议,双方定期通报危险品进出口贸易的信息。此外,通过、码头等各方面,提前获悉集装箱装载的货物信息。 对于危险品的开箱检查主要是为了查处谎报、瞒报,以及完成2%的开箱检查率。“看危险品的包装是否符合国检要求,包件是否出现渗漏,标志标牌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核查申报货物的情况。” 鉴于去年天津危险品爆炸事故的教训,同样作为危险品集散地的珠海港,加强对危险品监管的频率和力度更是必不可少。 对于船舶集装箱的管理,一是集装箱船的系固问题,“去年寒潮大风期间,在其他辖区,也有发生集装箱因为没有系固而坠海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安全事故。”因此,港口海事处最近也在开展船载集装箱系固和积载隔离的专项行动。“船载集装箱的正确积载隔离,合适的安全系固,事关船舶的航行作业安全,以及海上事故的应急处理。” 另一方面,辖区内载运危险品集装箱的标牌和箱内货物包装标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现场的检查发现,进口的载运危险货物集装箱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标牌张贴不规范或缺失问题,以及包装标志不全等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上述问题通过港口海事处近期的专项检查,得到逐渐发现并予以纠正,集装箱载运船舶的安全监管也日益规范。 “由于高栏港的海流状况比较复杂,航道泥沙回淤比较严重,产生的浅点也很多,所以船舶出现搁浅隐患很大,在船舶应急方面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周竹军说道,在2010年时,有一艘五万吨级的台籍油船在辖区进港的时候搁浅,如果触碰到礁石出现油料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周竹军在当天晚上八九点左右接到应急事故处理的电话,“首先是要评估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是探讨如何采取措施让船舶脱浅,最主要的办法是让船舶进行减载,然后等待潮水上涨而脱浅。另外也考虑了多种备选方案,比如找其他船来进行过驳。”同时,通过调派海事船对水域进行监控,以防船舶上的油品出现泄漏。所幸的是,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搁浅船舶到半夜涨潮最高之时最终浮了起来,顺利地消除了险情。 供油船的监管也是港口海事处的工作重点之一,按规定,船上用油的闪点一定要高于60度,这样发生船舶爆炸事故的概率才会变小。因此对于供油船的油料,闪点要在60度以上。其次,供油船还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排放尾气的含硫量需要控制在4%以内。 然而,目前对于供油船的管理的法规非常多,涉及到港口的多个管理部门。港口海事处辖区每年至少有一万吨的供油管理。但是因为法规和实际上脱节,规划的审批速度与企业的市场需要不符合。导致实际上很多船舶并没有取得相关资质,增加了海事处对其管理的风险。周竹军说道,“对于供油船的监管问题,我们也在精品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写成相关的学术论文,以期能够进一步规范供油船的资质管理。” 课堂内外论文:有度利用传统文化 丰富语文课堂内外 摘 要:撞击传统文化,用流行语解读历史遗址里的独特灵魂。“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铸就了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媲美的;古典精华的渊源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精辟的名言,更能了解迁客骚人与志士仁人的多彩人生。通过如此浩瀚的材料,学生把睿智的思想,用敏锐的目光,剔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故事,久久回荡在创意作文的篇章里;渐渐开启学生心扉,神思飞扬。 关键词:利用传统文化教育;名人轶事;古时读物 一、利用名人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走廊里悬挂着许多名人画像,有国内外的伟人、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等。各班班主任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名人画像,并讲解这些名人的发明成果和光辉业绩,观后写出感想。利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画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智慧换来的,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做一名有用的、合格的接班人。 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我们皆应引以发扬光大。作为现代的小学生,要继承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只要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学校有利的事,就要主动去做,并努力做好。要有强烈的正义感,对坏人坏事要敢于斗争,培养见义勇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向任长霞同志那样,抵制邪恶,宏扬正义。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观念,向雷锋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帮助同学,有高度的自觉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树立全局思想和整体观念,识大体顾大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主动认识并改正,互敬互让,为宏扬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努力。 有国才有家,爱国才能爱家,有过去才有现在,让我们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二、利用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学生生理发育较早,加之受社会的影响,黄色网站、游戏厅、歌厅、舞厅等这些不健康娱乐场所的影响,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性知识易产生好奇,朦胧的认识。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除教育学生不要到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外,还要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和适当的青春期性教育。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规律。懂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学生两性的具体差异,使他们知道生殖系统与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打破性问题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色彩,消除害羞心理。知道自己成长的奥秘,从而正确面对异性,树立自我保护观念、战胜性冲动,从而使自己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所以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生理卫生教师,更应肩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教育好学生,使学生身心更加健康,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贡献。 三、教师用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 我们每位教师大多都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过来的人,又从事多年的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经历过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的过程,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学好文化课的根本保证。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要使学生学好文化课,必须掌握好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做好课前预习,学生能否学好,吃透教师的一节课,课前预习是关键,根据课程表和教师要讲的内容,学生自己课前先看教师要讲的内容,有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当老师讲到时注意听、仔细琢磨,直到吃透为止。第二环节,学生上课时必须注意听讲,但有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搞小动作、溜号,久之,学习成绩必然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感,关爱这部分学生,当他们不注意听讲时及时采取方法和措施,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使他们听懂、听会,这样才有整体的学习效果,班级整体成绩才能提高。第三个环节,做好课后复习、巩固。当然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我想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是错误的,掌握基础知识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但切记题山题海,没有目的的做题。练习题要典型,少而精,达到复习提高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力,所说的能力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达到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学好文化课的关键。 四、利用古时儿童启蒙读物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古时读物对学生进行教育,背诵百家姓、千字文等古时儿童启蒙文学作品,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这方面的文学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具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让同学把上述内容流畅地背诵下来,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受益匪浅。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通过学习,学生在家更加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听父母的话,有些家长来校反映:“我的孩子照以前懂事多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眼要看、口要读、心要记。有些学生由原来的“不会学习”变成了“学会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由差生变成尖子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学生在家,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校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更加文明礼貌,为学校提出的“创建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晨必舆,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学生的卫生习惯更加加强了,更加自觉,原来少数个别学生的头发和指甲老师不强调就不剪,现在变成了自觉的事了。做到不卫生的食品不吃。学生身体健,学习好,知识广,礼节懂,奋自强。学生通过背诵 “百家姓”、“三字经”,知识面更广,有父母教育子女方面的,有历史方面的,有自然方面的知识等等。例如“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是宋代人梁灏82岁勤奋读书,考中状元。苏老泉27岁开始读书,最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毅力,勤奋学习,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愿望一定能够实现,古人都做到这一点,我们现代人怎么做?特别是我们现代小学生怎么做?更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让学生以他们这种精神为榜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为今后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说的是北齐祖莹8岁就能勤奋读书,唐李泌7岁能作诗赋。我想并不是他们是天才,主要是勤奋的结果,教育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增强学习的勇气和决心。 “千字文”知识面广,就有关德育方面的,例如:“罔谈彼短,靡恃已长”,告诉我们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自己的长处,自吹自擂。“德建名立,形端表正”,德行建立了,名声就自然树立起来,气质端正了外表自然就会端正。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在人背后不要议论人、讲究人,说别人的短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做人,做个好人,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多认识了字,学到了许多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应大力发扬光大。 总之,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校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肯学习、知识全面、扎实、有理想的合格人才。 课堂内外论文:关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摘 要】“学以致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教学思想,是素质教育观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更是再次强调“课堂教学的目的该在于运用”。本文重在探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途径和策略。从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材结构、传授科学方法、强调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选取生动典型的优秀教师课堂实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锤炼和延伸,课外的学习和运用又会使课内的学习得以升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教材结构 科学方法 综合实践 众所周知,学以致用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学以致用原则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推广。在我国教育史上,学以致用教学思想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实践者所主张。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认为,学习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近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新课标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含的学科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视。因此,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运用相结合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作为当代教育者,我们必须要为学生拓宽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空间,努力创设各类学以致用的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学用结合,使学生产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尝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有意或无意中使知识得到综合运用。 一 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以致用 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应时时刻刻保持对教学的敏感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巩固、运用。 1.紧扣特点,想象创作 新课改强调要把“学语言,练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课可以凭借气氛和音乐,也可以凭借想象,使学生的倾听技能、观察技能、访谈技能和语言的组织交际技能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培养,更可以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泉城》一课时,感受作者行文时准确的用词、丰富的联想、形象的比方、清晰的条理四大特点后,在教学的尾声,创设情境,出示四个泉名:柳絮泉、白龙泉、金线泉、豆芽泉。请孩子来猜一猜、说一说这些泉可能是怎么得名的,并引导学生从形和声两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准确的词语写写这些泉的特点,进而告诉孩子:“来自课文的词语可以运用,语言学习就是为了用的!” 2.以生为本,换位体验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控制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运用动机,才能使所学知识变为学生需要的、想要的知识,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端、泼、拿、灌”“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随后,又设计了送祝福的语言实践活动,问几位学生:“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如此学生活动起来,边学边用,换位体验,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二 优化教材结构,感受学以致用 许多名师之所以能收获课堂上的成功,在于他们总能抓住课文的矛盾冲突、细节描写、写作特色等进行优化重组。或以简驭繁,或删繁就简,用提纲挈领的问题进行引导,轻而易举就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人物形象,揣摩到了表达方式,掌握好了学习方法。 1.抓关键字词剪裁教材 课文《钱学森》在唐老师的演绎下格外精彩。她告知学生“言为心声”,紧抓人物语言这一教学主线体会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和浓浓爱国情。更从课文中巧妙地梳理出一串数字:15天、5年、5个师。精心雕琢,合理剪裁,引出课文隐含的另一条主线:执着强国梦――赤诚爱国心――坎坷回国路。双线并进,独具匠心。课堂上,学生宛如一个个“小钱学森”在战斗着,他们品读着、体验着、诉说着、运用着,切身感受着钱学森的爱国心。 2.扣写作特色取舍教材 敢舍敢取的好例子要数杨老师教的《黄果树瀑布》。她大胆舍弃“与庐山瀑布比较”以及“描绘银雨洒金街美景”的段落,先取原题《黄果树听瀑》中“听”字作为学文主线,让孩子在她的课堂上,跟着作者移步换景,跟着作者从“由远及近听”到最后的“凝神谛听”,大胆联想,真切感受联想的五个层次:有美感、有联结、有想象、有比较、有创造。 确实,有时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孩子真正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大可从容取舍,精心剪枝。 三 传授科学方法,指导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当然重在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习得后,就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授方法,如点面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举一反三法、前后勾连法、概括法、比较法,必须牢牢地根植于课堂。下面我就比较法和前后勾连法两个例子来谈谈如何带领学生习得进而运用。 1.比较法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学会比较,能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比较找出异同,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运用。 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老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斟酌字词。文中“玉带”“绒帽”用得贴切、恰当,改为“带子”“帽子”呢?让孩子们品读、比较,关注“玉”,感受云雾形美如玉,色润如玉;关注“绒”,感受云雾的蓬松、柔软、舒服。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定能清晰懂得,一字之差带给读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课堂内外论文:链接课堂内外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探讨 摘 要:从合理导入,努力激发兴趣;遵循规律,准确投放材料;尊重特点,鼓励树立自信;见缝插针,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内外;动手能力;幼儿园;美术教学;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合理导入,努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早就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保障,对于生命刚刚起步的学生而言就毫无动力可言。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其关注力吸引到学习过程中来。美术学科自身所包含的色彩、形态等元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但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过于平淡,就会减弱孩子的认知兴趣,致使整个美术活动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有精心策划开头部分,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心境,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一次“房子大观”的美术专题活动中,要求孩子借助自己的创意进行房子的创新设计。教师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森林大会上,小动物们要举行房子设计大赛。你们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们会怎样设计房子呢?”随后,教师将其他“小动物”设计的房子展示出来,引导孩子进行欣赏。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参与意识也积极调动起来,整节课体现出了较强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设计出来的房子种类繁多、创意十足。 二、遵循规律,准确投放材料 动手摆弄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更是促进其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为他们投放适切的可操作性材料,借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有了这些合适的投放材料,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选择,从而更好地进行美术动手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在原有的能力上进行实践、操作,最终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美术手工制作“节日贺卡”的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彩纸、图案纹饰、小刀、胶水等适合孩子使用的必备材料。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要求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材料,通过自主化地剪裁、修整、组合等,制作出一张张精致的卡片。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选择相对复杂的材料与工具,而相对较弱的孩子,教师则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享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尊重特点,鼓励树立自信 自信对于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在美术教育中,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内在自信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当孩子凭借自身的能力创作成功一幅作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看似稚嫩的作品中捕捉闪亮之处,以积极正面的鼓励语言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就像一朵花,成长过程中需要雨露的滋润。鼓励就像雨露一般,缺少了就难以生存。”而实施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成品的评价上,还要努力关注孩子的操作过程,对他们选择的方法、呈现出来的创意进行感知,帮助孩子树立动手实践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创意画“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船的基本形态之后,要求学生依照自己内心的想象进行创作,但一位小朋友却一直不动。于是,教师对其进行了正面鼓励引导:“你看过船吗?你觉得它们还可能会有怎样的作用,就把它们像拍照片一样画出来。”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动起手来。而在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再次关注这个孩子的作品,对其进行了肯定性表扬,孩子的脸上笑开了花。 四、见缝插针,整合教学资源 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而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一切机遇,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及时历练。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直接布置任务,而要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事先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进行美工制作时,有时需要将教材中相关内容沿着虚线进行裁剪。一开始,有的孩子常常因为过于着急,出现撕坏的现象。这一问题并不属于课堂教学范畴,但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引导孩子用透明胶先粘好,并提醒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限,但现实生活中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资源并不在少数。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生活实际,获取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理应承担起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职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内外的一切元素,通过创意画、手工制作等途径,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内外论文:国内外课堂教学幽默研究进展与述评 摘要: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课堂教学幽默一直是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三十多年来,中国对课堂教学幽默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对其必要性的探讨、意蕴的研究、策略的研究等。然而,国内的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少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对比、研究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探讨、研究类型缺乏多元综合等。本文通过对比和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课堂教学幽默研究的部分文献资料,着眼于幽默及幽默教学法的定义、使用幽默教学法的好处、幽默教学的方式、使用教学幽默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以期有所借鉴,拓宽研究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幽默;研究进展;述评 幽默教学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古巴比伦的圣人拉巴在讲课开始前会给学生讲一个笑话,学生笑过之后,拉巴才会正式开始授课。犹太法典中记载圣人拉比在课堂上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类比和比喻。 中国古代并没有幽默一词,先秦以后有滑稽这种说法。滑稽这样一个用语是从酒器滑稽用语而来,以酒器转注吐酒终日不己来形容一个人说话能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现在我们用的幽默一词是外来词,由林语堂自英文humor音译而来,形容行动或语言有趣或可笑,并意味深长。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也是幽默的首倡者,在文艺半月刊《论语》的创刊号上(1932年9月16日),他发表了《“幽默”与“妙语”的讨论》,文中提出了“《论语》发刊以提倡幽默为目标”。 一、幽默和幽默教学法的定义 Freud(弗洛伊德)[1]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幽默就是人们用幽默的语言或行为表达潜意识的欲望,或应付紧张的情绪。社会心理学家Weisenfeld认为幽默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或者是一种轻松的感觉[2]。美国心理学家Martin和Lefcourt认为幽默就是大笑和微笑,其外在的表现是个体在不同情景下展现出的使用微笑和大笑表情的频率、娱乐的素质[3]。 中国学者给教学幽默下的涵义相对较窄,并且具有褒义。王凯旋指出教学幽默就是以可笑的形式表现智慧和真理,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以谐趣的手段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4]。张宝臣提出教师幽默需要授课者运用机智、风趣、诙谐的语言或体态,以活跃课题气氛,愉快并且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5]。 国外关于教学幽默方法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教学方面。由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降低负面情绪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调控教学氛围;被广泛使用的方式是教学幽默。国内较多学者忽视了非语言幽默的探讨,比较多地探讨了语言幽默,对教学幽默的类型和形式的认识比较趋于单一。 Shade认为幽默包括欣赏、理解、识别、创造幽默和对幽默的反应五个维度,可以被识别的幽默包括语言、视觉、听觉和形象等。国内学者大多认同教学幽默可分为非言语幽默和言语幽默两种。褚丹荣[6]将教学幽默分为表情、语言、情节、板书和动作幽默。黄育云[7]使用了幽默教学的另一种分类方法:依照幽默的功能将其分为挑衅性幽默、调和性幽默、喜剧性幽默和控制性幽默。随着教学幽默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幽默加以适当的区分。少数国内学者认为非言语的幽默就是体态幽默,但除了体态幽默外,非言语幽默还可以包括视觉方面的幽默(幽默的图片)、听觉方面的幽默(幽默的音乐)等[3]。 二、使用幽默教学法的益处 Berk教授的研究显示,一些反对教学幽默法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严肃的事情,教师不是小丑或喜剧演员,否则会降低教师的尊严和身份[2]。多数研究表明幽默教学法的益处[2,3]。Berk及Devadoss的调查均显示幽默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到课率[2]。Lundberg和Miller的研究显示幽默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提高成绩[3]。Faber和Madslesh提出,如果婉转地提出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用幽默的评价代替直接的批评,学生会更容易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教师的观点。学生们脸上会心的笑意,和非常享受的听课状态,是对教师所有努力最珍贵的回报,并为教师带来教学的乐趣。幽默教学法在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状态,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1-3]。 国内多数学者和教师都赞同使用教学幽默。刘雁鹏将一位教师有没有幽默感看作是衡量其教师素质的标志[8]。胡兴松[9]认为教学幽默有着多种教学功能:消除教学疲劳、优化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周新桥[10]认为教学幽默可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提高教学批评的实效、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教学幽默在提高记忆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考试成绩等方面的作用尚缺乏研究。另一方面,对教学幽默的中性甚至是负性作用的认识不足,比如幽默用得太多、使用的时机不当、甚至于讽刺挖苦学生等[9]。 三、幽默教学法的常见方式 幽默教学法可分为四种,包括图画幽默、文本幽默、语言幽默和行为幽默。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幽默教学法方式可供选择,但都来自于教师对知识的长期积累、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对各元素的创造性加工。笑话是幽默教学法最常用的方式之一。第二种是使用杂志、报纸、电影、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话语。第三种是将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用幽默的方式概括。第四,在授课结束的时候用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五,自嘲式的评论是最安全和方便的课堂幽默方式。教师可以评论的对象包括自己最近的成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以前的教学案例等。但如果教师自嘲式的评论,或者肢体表现,或者其他言语内容,与教学主题无关,则不会被学生认为是教学幽默。 国内学者对如何提高教师的幽默素质有着较多的探索。胡兴松[9]认为可通过积累幽默素材、领会幽默时机、领会幽默实质、掌握幽默技巧、培养幽默品质等来培养教师的幽默细胞。平时注意收集幽默资料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孙改仙[11]对教师提高运用教学幽默的本领提出三点建议:(1)教学中注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2)收集富有幽默感的妙语、笑话、格言、机智之言、警句、风趣的小故事等;(3)努力培养自己开朗、乐观的性格。这些意见体现了学者和教师们的思考、经验和总结,但没有通过实证方法证明教师幽默感的变化,同时对幽默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研究不多。 四、使用幽默教学法注意事项 通过分析上述关于幽默教学具体方式,可以看出幽默教学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保证课堂幽默的适度和适当,回避敏感的内容。首先只有回避幽默教学素材本身的负面影响,教师才能够通过使用幽默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出现冷嘲热讽的幽默语言。第三种应特别注意内容含有尖酸刻薄、消极负面的幽默素材。教师在使用幽默语言前最好在同事或家人面前检验后再使用,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教师认为是教学幽默,但却暗含上述问题的素材。其次,注意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幽默教学法之后,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到课率,但不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 国内也有学者重视运用教学幽默的时机。胡兴松[9]认为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心理疲劳时,及时应用教学幽默。李彩虹提出幽默不等于滑稽或幸灾乐祸,所以在使用教学幽默时注意和教材紧密结合,使学习内容深化;教学幽默所用的素材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幽默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使用不能过滥过多,过滥过多的幽默可能会淡化教学主题。强调和重视运用教学幽默的时机,有助于发挥教学幽默的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适度的使用幽默教学法,能够给学和教双方都带来益处。但幽默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深厚的教学与学术功底。国内对教学幽默的研究多关注于教学幽默的重要性和作用、什么是教学幽默、教学幽默技法这三个方面,对于教学幽默起作用的机制与理论模型,教学幽默与思维方式、性格、创造力等因素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篇1 一、文献综述 赵镜中教授的一次演讲提出了“群文阅读”这一概念。因为“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所以相关资料有限,本论文的研究仅以国内的相关群文阅读研究为主。因为“群文阅读”提出的时间短,所以不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上,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并且有关群文阅读的书籍也是寥寥无几。在有关群文阅读的书籍中,较为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的是由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编写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以及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编写,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查找大量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群文阅读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笔者通过查找发现: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方法在初中及高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将“群文阅读”和“初中古诗词”结合在一起,全网只能搜到3篇。笔者将会从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二、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并非近几年凭空产生的。日本佐藤学教授曾在《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中提出“群书阅读”的关键,倡导构建学习共同体。大陆也早有专家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和研究。都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目标都指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发展。那么,关于群文阅读的概念,代表性观点如下,蒋军晶老师将其概括为: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1]针对较短的单位时间这一限制性条件,蒋军晶老师将其解释为:对较短的单位时间,对“短”没有清晰的条件规定,但是从教学习惯来看,一般指一两个课时。针对议题,蒋军晶老师认为选择这几篇文章的依据就是议题,既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等,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多元化。多文本就是在群文阅读课上,教学文本至少需要两篇,文本之间关系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从这一方面看,蒋老师把群文阅读看作是语文教学课堂的一部分,强调的是课堂现场所呈现的文本教学。 三、群文阅读理论研究现状 群文阅读的研究由来已久,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了“群书阅读”概念。佐藤学教授初步展示了群文阅读的原型即“群书阅读”并且将学校和家庭、社会相结合,充分展现阅读教学的多元化[2]。之后赵镜中先生在《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中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描述性的概念即教师要在统整课程的背景下,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初步提出了“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但并未将其具体化,也并未进行大范围的应用。[3]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2013年在《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对群文阅读的概念进行了更细致的界定,确定群文阅读的概念即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在此之后教师以及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4]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在总结群文阅读理论的基础上又将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进行了区分,便于师生更加了解群文阅读的概念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浙江教育名师蒋军晶2016年出版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介绍了在不同文体中应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方法。 四、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群文阅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群文阅读的应用研究也大部分局限于小学,初中内容涉及较少。在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应用研究这一部分,更是少之又少,主要围绕议题的确定,文本内容的选择,教学步骤几方面的研究。王雪艳在《群文阅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运用》中指出古诗词学习的现存问题即“阅读量不够”“重视程度不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提出了运用群文阅读进行古诗词学习时要把握两个方面,分别是把握氛围和萃取文本。[5]在营造氛围方面紧紧抓住佐藤学教授的观点即构建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便于古诗词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在萃取文本时主张循序而读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刘瑜2018年在华夏教师第2期84-85页《比较:走向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佳境》中指出群文阅读能够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主题、作者、意象、内容等方面选择并确定比较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组相关的古诗词组块进行比较、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6]文中通过群文阅读的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更加系统的学习古诗词并学会迁移运用,便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深化所学内容和进行拓展迁移。谢丽梅老师2020年在《提高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初探》中指出提高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应双管齐下,一个是文本细读,一个是群文阅读[7]。从群文阅读中读相同点能够高效积累古诗词知识,读不同点能进行比较鉴赏,提高古诗词的文本解毒能力。有关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选择方面,蒋军晶老师认为可以将“作家”作为议题,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将“体裁”作为议题,可以了解各种体裁的特点;将“观点”作为议题,便于读者在很多信息中辨别信息的真假,做出自己的判断;将“表达方式”作为议题,可以了解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将“人文主题”作为议题,可以让读者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思考各种问题;将“阅读策略”作为议题,让读者抓住“矛盾”,进行追问、思考。这样师生对文本的理解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雁玲、何立新2017年在语文建设第2期28页《基于问题解决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尝试》中指出议题的提出务必集中、明确,符合学段语文学习目标要求。[8]在此,王雁玲老师将议题的设计更加细化,强调议题应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文章内容的选择也是群文阅读进行的基础。在议题确定后,选取何种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能力以及阅读教育理念。蒋军晶提出各版本教材的互文性做得还不够好,各个单元的互文性都不够强,要求教师在选择文本要增强互文性。对此蒋军晶老师也提出了相关方法增强互文性。王雪艳2017年在《群文阅读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运用》中指出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萃取文本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萃取文本时要明确主题、循序而读和同中求异。在这里,王雪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文本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方东流在《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策略》中指出文本的选择可遵循六个原则。方东流指出文本组织可以遵循“1+3+3”其中“1”是组织基础即议题,第一个“3”是刚性原则,第二个“3”是塑性原则[9]。这一文本组织策略中,文本异质为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张慧敏老师2017年在《群文阅读需构建立体选文思维模式》中指出在单元内部进行选文能够提高主题意识,跨年级选文丰富了群文阅读资源,教材外选文能够拓展阅读的广度[10]。以上三点建议为教师进行选文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路,并且无论如何选文都能提高和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刘瑞生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群文阅读教学选文策略实践研究》中指出选文要整合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层次地选取文章;把初中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选文。保证选文的多向性、开放性和结构性,采取一定的科学选文策略以保证群文遇到教学的顺利进行[11]。刘瑞生老师在立足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上,又提出了选文要注意文本难易程度和文本数量。群文阅读的成效取决于问题的设置。老师提出怎样的问题就决定了学生怎样的思考。蒋军晶、刘大伟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中指出有关问题设计的三点要求即:要提解答域宽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有依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12]文中不仅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为群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提出了建议,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了新路径。高维老师在《基于教学实践理性思考群文阅读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布置学习任务要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也要减少自己的干预次数。可以设置悬疑性主问题和制定自主阅读任务单[13],这一方法不仅能够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整体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五、相关研究述评 笔者通过对文献综述的研究及梳理可知,群文阅读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在群文阅读领域进行教学,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对于学生来说,群文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来说,群文阅能促使教师的职业角色更加多元化;并且群文阅读能够激活教师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教学层面来说,“群文阅读”带给语文教学的价值不可忽视。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无论是从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效果看,“群文阅读”都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挖掘、探索。 作者:王倩丽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篇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传统的诗词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其弊端和不足,因此,探寻和创建新型古诗词阅读教学模式的重任便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身上,群文阅读教学因此而生。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近百首古诗词,均匀地分布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涵盖古体诗、近体诗、宋词等多种类型,它们之间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教师利用它们展开群文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不同古诗词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拓宽他们的诗词阅读范围、增加他们的阅读储备。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阐释与主要特征 对群文阅读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对当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和阐释。赵镜中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并对其进行阐释,他在《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中简单地将“群文阅读”概括为“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蒋军晶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一书中指出:群文阅读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展开多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现在得到最多认可的是于泽元的观点,他认为群文阅读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针对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具有相同点的文本进行阅读,并相互讨论,最终达成共识。[1]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笔者认为,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指的是一种围绕特定的议题(一个或多个),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课内外诗词文本,并据此展开深度阅读的“1+X”阅读模式,它旨在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首先,结构化特征。群文阅读不是将几个文本简单地堆叠起来,它需要教师和学生根据同一主题,对不同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并将提取到的信息优化和整合为一个结构,利用这一结构进行文本的对比分析和深入解读,将结构中的文本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开放性特征。群文阅读的重点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怎样“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只需利用“1+X”中的“1”,传授学生选文、立意技巧即可。待学生掌握后,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让他们在开放的阅读环境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达成思行合一的教学效果。最后,主动性特征。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具有被动性特征,学生往往在教师的要求下对文本的基础字词和语句等进行解读,存在固化思维,而在群文阅读中,教师会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让他们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主动地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思索文本之间的共性,0132022年8月从而全面体现出群文阅读的价值。 二、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议题、文本组合和环境是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元素,议题的角度是否新颖、选文的质量是否过关、环境感染力的强弱等,都会影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维发展、内外联结和优化环境为主要原则,完善古诗词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多元化、拓展化和情境化的语文课堂中,提升诗词阅读的有效性。[2] (一)多维发展,精选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议题。因此,教师要依据初中生实际的思维特征、教材内容和文体特征等,精选阅读议题,从促进学生多维发展的角度,设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议题,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构建多样化的诗词储备体系。总的来说,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从诗词标题、诗词题材、诗词意象、诗词作者等角度进行选择,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议题选择对应的诗词文本,体现出议题的引领性和导向性特征。角度一:诗词标题。通常情况下,诗词标题凝练了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按照标题的特征和构成要素精选议题,有利于学生轻而易举地发现群文文本的关联性,也能使学生主动地依据标题特征,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寻找在标题上具有相似性的诗词素材。以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为例,从标题的结构特点来看,这首诗是组诗中的其中一篇,对此,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特征,设定“比较《秋词(其一)》和《秋词(其二)》这两首诗,分析同一标题下,其立意的角度有何不同”的阅读议题,利用标题的同源性和相似性特征,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此外,在议题的选择上,根据本诗的标题,教师还可以将宋代陆游的《秋词》和唐代徐锴的《秋词》等一并纳入群文阅读体系中,让学生围绕着文本标题,解析不同诗词之间的异同点。角度二:诗词题材。初中阶段的古诗词,以爱国、边塞、送别等为主要题材,并集中地分布于教材的各个单元中,具有整体性和单元性相结合的特征。因此,针对同一题材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师在精选议题时可参照单元主题,用同一议题把同一单元中的古诗词串联起来,让学生围绕议题展开深度阅读和学习,继而在高度集中的阅读课堂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以山水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等诗词,以及本单元的单元导语,确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反复诵读诗词,感受诗人笔下秀丽的山川以及诗人所寄托的情怀”的群文阅读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自然山水的雄壮、秀丽之美,进而获得审美体验。角度三:诗词意象。意象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连接诗人和学生之间情感桥梁的关键要素。鉴于意象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可从诗词意象的角度精选群文阅读的议题,构建以意象为中心的群文阅读体系。比如,“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在群文阅读中,教师可设定“‘月’为古代诗人擅长描写的意象,他们往往通过描写月亮的形状、形态来表达情感,结合诗词说明具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议题,并据此议题选择文本,从而深度解读“月亮”这一意象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人生哲理。角度四:诗词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同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写作角度等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化。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诗词作者的角度,巧妙地设置群文阅读的议题,以此为线索,让学生对诗人所创作的诗词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加强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深度。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李白和杜甫的诗词作品在古诗词中占较高比重,教师可以将杜甫作为案例,设计“纵观杜甫的诗词作品,品味其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创作风格,了解其时代背景和命运轨迹”的群文阅读议题,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不同情感的写作技巧。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按照诗词中的意象、标题、作者等基本要素,探寻精选议题的路径,由此选择契合古诗词特征的议题,这样便能够在无形中为群文阅读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文本的内涵。 (二)内外联结,增强选文质量 文本组合是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凸显议题的载体,文本的组合方式和选文的质量对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当前部编版语文教材大多将具有相同人文主题的诗词放在一个单元里,但其关联性不够明显,因此,教师将群文阅读的理念融入诗词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弥补教材编排上存在的缺陷,以严格的文章组合方式,体现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在选文时,教师要遵循内外联结的原则,不能单纯地拘泥于课内或者课外文本,而是要着重考虑诗词文本是否具备矛盾张力、是否具备显而易见的规律等等,从而提高选文的质量。首先,以矛盾冲突为起点,选择群文文本。在群文阅读中,观点相悖、风格迥异的诗词,会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在矛盾和冲突的刺激之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根据“落花”这一意象构建群文阅读体系时,教师可以选择观点相左的诗词文本,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作者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林黛玉《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等都表现出了词人悲观消极的情绪,学生将它们作为“落花”意象的群文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能够体味不同文本中同一意象显现的极大的矛盾张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品味诗词的兴趣。其次,以写作手法为起点,选择群文文本。在选文时,教师要关注诗词之间的关联性,不同诗词常有相同的写作手法,教师将写作手法作为联结课内外诗词文本的中心点,有利于学生深度挖掘古诗词的特征。比如,围绕“借用典故”这一写作手法,教师可从课内外联合的角度,选择《赤壁》《泊秦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为群文阅读文本,深度解析诗词中的历史典故,使学生明确其中暗含的嘲讽、警示等情感态度,体味诗词的深刻性,这样的诗词组合,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最后,以内在规律为起点,选择群文文本。教师将具有相同规律的诗词组合起来,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和解读诗词的内在规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能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诗词的特征和规律,促使他们在对比异同点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诗词的创作规律。比如,在进行“律诗”的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内《唐诗五首》中的《黄鹤楼》《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作为基础,在对比中明确律诗的内在规律为“首联点题、延续首联、转换视角、总结抒情”,待学生明确律诗的内在规律后,教师可将选择群文阅读文本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规律在课外寻求律诗文本。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矛盾冲突、写作手法和内在规律三个主要角度,引导学生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诗词文本,让他们将诗词内容联结起来,并明确群文阅读的议题。在组合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意识到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能通过课内外相联结的方式,扩充自己的诗词储备。 (三)优化环境,提升阅读实效 环境是影响群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古诗词的群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创设环境的主要依据,营造契合群文阅读特征的环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是要创造具备感染力的环境,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语言引导等方式,将古诗词意象和意境的主要特征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下,鉴赏诗词,获得审美感受,增强阅读体验感。例如,在以《使至塞上》为主的边塞题材的群文阅读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象美,教师可以借助动画资源,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烟”“落日”等带有萧条、孤独等特征的意象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动态化的素材,品味其中蕴含的意境美,进而从诗人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边塞战士的生活。二是要创造具备引导性的环境,即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借此深化学生的群文阅读效果。例如,在送别诗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将《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作为群文阅读文本,精心设计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如: 1.同属于送别诗,《渡荆门送别》与其他诗歌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2.如果你即将与朋友分别,你会选择哪种意象寄寓你内心的情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进行文本对比和分析,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会愈渐高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探索欲望明显增强。而在引导性较强的环境中,学生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学习成果,他们会在教师的启发下,将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应用于解读其他诗词的过程中,从多元化的角度分析古诗词的背景、意象和创作风格等等。由此,初中生的古诗解析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也有利于推动诗词教学的长远发展和稳步前进。 三、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结合实际的诗词阅读教学经验以及上文分析中的结论,笔者认为,古诗词群文阅读应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精读和群读的关系。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十分考验学生的阅读速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精读不重要,恰恰相反,基于古诗词词汇深奥、意蕴深厚等特点,学生对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精读,往往能够挖掘出诗词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意象。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群读和精读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读与自读的关系。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对群文阅读理念存在错误理解,他们完全不注重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导致学生出现阅读效率不高、深度不够的情况。教师应正确认识教读和自读之间的联系,在传授学生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群文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教师以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文本为载体,选择多元化的议题,联络课内外诗词文本,优化课堂教学的环境,将群文阅读理念与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提升诗词阅读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实施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计划时,应分析和研读其概念和特征,并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对阅读教学的方法、技巧等进行创新,让初中生能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从而真正提升阅读实效。 作者:康燕玲 单位: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篇3 古诗词群文阅读是改变原来古诗词教学单一的模式,把学生从“在阅读”引向“学阅读”和“会阅读”。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一般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所选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探析如何挖掘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情趣的策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在高度重视古诗词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感受能力是审美主体根据自身艺术修养、生活体验、审美趣味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尝试,适时融入古诗词教学,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认识诗词,激发兴趣。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能激发不同年龄段人的感情共鸣,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悸动,会让你有高雅的气质,给你的心灵以美的熏陶,给你的内心以甜美的休憩。爱上诗词,浸润灵魂。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妙处及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自然会重视古诗词的学习。为此,从初一进校开始,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爱上诗词”“学好诗词”的主题演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力求让诗词浸润灵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二、在吟诵古诗词群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也称艺术鉴赏力,而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途径。在吟诵中,注意吟诵节奏、重音、音韵等对表达情感的主要作用等技巧指导,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美、家国情怀美、哲理美等。 (一)深情吟诵,陶醉自然美景 在所任教班级开展“每日吟诗一首”活动,提前布置上台吟诵的学生做好准备,根据文人笔下描写得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每天语文课前轮流上台吟诵一首诗,说出诗意、情感、写法等,并谈谈自己的感悟。循序渐进,步步推进。随着兴趣的培养,吟诵水平的提高,由吟诵一首诗,过渡到“吟诵群诗”,如“水”“山”“月亮”等。以水为例,那奔流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读了荡气回肠,震撼无比,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情而又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笔下的“水”多秀丽清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如画般美丽,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是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鲜活可爱。此外,那些秀岳名山、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尽情地让学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如诗如画的优美境界中。 (二)在吟诵中,引导学生感受群诗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美 放声高歌,感受家国情怀美。古诗词适宜放声高歌,它能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轻轻吟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感受词人借月抒怀,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精神;吟唱李白的《静夜思》,眼前仿佛浮现那充满浓浓思乡之情的李白正在屋内抬头望月;吟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岂能不被诗人的爱国情怀所打动?吟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岂能不被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所震撼! 三、在鉴赏古诗词群文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含英咀华受熏陶。数学家苏步青在《苏步青谈如何学语文》中说:“作为中国人,总要先学好中国的语文。中国的语文有特别好的地方。譬如诗歌吧,‘绿水’对‘青山’,‘大漠孤烟直’对‘长河落日圆’,对得多么好!外国的诗虽然也讲究押韵,但没有像中国诗歌这样工整的对偶和平仄的韵律。一个国家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怎能不爱好并学好本国的语文呢?” (一)每日必读,日积月累 每日让学生坚持阅读一篇诗词鉴赏性文章。人手一本《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从熟悉的唐诗宋词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古诗词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坚持课前演讲、检查督促背诵,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想象,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二)摄取消化,活学化用 开展群文阅读鉴赏实践,感知古诗词魅力,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的《送友人》为例,根据“送别”的主题,和“诗情画意”的议题,将《送友人》与《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采用“求同导入”“比异赏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这组群诗中发现它们都选择融入作者情感的意象,构成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画面,表达浓浓的离情别意,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熏陶。体会五首诗犹如千古绝唱,流传至今的魅力。它们体现了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思,再读此诗,虽然时隔千年,但那一幅幅送别的画面却又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不得不感慨诗歌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四、在仿写古诗词群文的写作教学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写作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写作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为“写”是“说、读、听”的深化。 (一)写鉴赏性文章或读后感 在吟诵、鉴赏、背诵古诗词群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议题”,自己选择一组古诗词,进行古诗词群文模仿创作训练,读写结合。最初对古诗词的鉴赏,同学们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赏析文章,如他们参考《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经过半年时间,同学们对古诗词接触多了,特别是班上古诗词爱好者,文章文采飞扬,底蕴深厚,对同学们影响很大。笔者就让同学们学写鉴赏性文章,要求课前写好100-3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字,在课前三分钟,上台脱稿演讲;有时,笔者选择简单的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写简短的赏析文字。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长期积累,学生对古诗词的悟性提高了,鉴赏和写作水平也很大提高。同学们对古诗词有了兴趣,有了“感觉”。尝试让学生写800字左右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感悟。 (二)再创作或仿写 古诗词群文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在学完古诗词,让大家模仿创作诗歌和童谣。如:致班主任授业传道者,莫负好年华。指路书山引,明灯应海霞。燃烧红烛泪,吐出细蚕纱。化作春泥去,落红更护花。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深入挖掘,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想象中创造美,陶冶情操。总之,在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策略探析,能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情感丰富,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人,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陈乃云 单位:滁州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
大学语文论文:浅议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大学语文 文化素养 心理素质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近来变得越发的不景气。而事实上,大学语文课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德育素养、心理素养,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有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就应该与那些没上过职业院校,初高中毕业后便直接就业的学生有所不同,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外,还要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负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当代民族文化的精粹。众所周知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汉语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与责任,学学语文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使中国传统的、当代的文化得以传承。 (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需要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推进素质教育,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这次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认为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的号召没有问题,而是各校在执行的过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要着重推进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德育素质不可忽视而大学语文课在这方面可发挥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感化学生,使其向善避恶。 (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今巨大的就业压力、过快的生活节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给许多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几年大学校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恶性事件,这其中不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现象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职业院校的教育同样不能忽略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虽然各高校已经配备了心理教师,但又有谁愿意在众目睽睽下作为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走进心理诊室呢?况且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大学语文课可以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感悟到珍视生命的意义,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此后,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学习型社会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职业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也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今天就业明天失业的现象的发生。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枯燥,缺乏时代感 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材并不单一,至少从形式上来说是这样,但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教材都是新瓶装老酒。为与其他教材区别,一些教材采取了在个别篇目上进行调整的方法,然后在教材的最后加上应用文写作的相关内容,实际上就是把一般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课与应用文写作课压缩在了一本书中,并未真正考虑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强调工学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了避免职业院校课程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之嫌,一些院校过度地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所以很多人以为大学语文这门课在职业院校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大学语文课便成了陪衬,所以各职业院校无暇顾及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同时在科研立项、课程安排上语文教师又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常常是敷衍了事,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 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学生的分数要低一些,一般对知识性内容的学习不大感兴趣。而大多数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都比较弱,学生本人又并未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大都认为这门课没有必要,毕竟自己是中国人,汉语是母语,又学了多年的语文,自己还有专业课,与语文联系似乎也不大,或者根本没有联系。然而在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时语文功力不足这一问题就会凸现出来:论文或毕业设计中大量地存在着错字别字、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等问题。 三、深化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需要给语文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即大学语文课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为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搭建一个合理平台。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本校的情况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酌情增强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不要随意删减语文课课时;鼓励教师学生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如演讲,专题讲座等;给语文教师科研机会,培养其科研能力。 (二)培养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有“忘我”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所谓的“忘我”就是要知道无论自己身处何境,毕竟我们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行将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我们且不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学生,一定要以“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少想自己的得与失,少一些牢骚和抱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辨能力,努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将来可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所谓创新就是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中既“备自己”又“备学生”,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会在教学改革中真正受益。我们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不是表面热闹而是让学生的思维运转起来,我们以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同时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和时间。可以让学生针对所学文章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以了解学生对该文章主旨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也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及建议,针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及网页的栏目、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网页的时效性。学生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便能够及时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及教改工作积累一定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献,包括一定的文章和相关的一些文献目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发现的“美文”提交,经审核后可以资源共享。这确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在学生受益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一些有关学生状况的第一手材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要有适合高职院校的教材 我们以为教材应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乐读爱思,引发学生关于生命、生活、情感等问题的思考,以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与高职院校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内容要由形式来承载,因此形式设计也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点。我们应该参考当前流行报刊杂志及畅销书的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确定本教材的形式,力争做到教材的形式既要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乐于读书,又要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用书的特点。例如可以适当地使用不同的颜色,运用不同的字体,在必要的地方配上一些插图等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以往教材形式单一的问题。 形式上的设计只是教材吸引学生眼球的一个前提策略,要想达到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教材的既定目的,内容的设计上很是重要。依据当今社会的一些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我们以为大学语文课教材的框架应该具备如下特点:教材取材的原则是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不单单是新颖)、典型性、可读性,几篇文章不是同一内容的简单累加,每组文章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立体感。材料的来源:一切符合本类型教材的文字材料均可以作为备选,以材料的内容及语言表达为主要依据,同等条件下考虑作家及出处等问题。应该酌情增加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注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旅游专业的大学语文课便可以增加导游词写作等相关内容。 总之,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了解一些当今社会与职业院校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及现象,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改革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让大学语文在职业院校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大学语文论文: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学习评价 问题 改革措施 论文摘要: 用单一的考试与测验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失教育评价的功能, 尤其不利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观念,改革评定方法,既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能实现培养现代适用人才的教育目的。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方面改革的措施。 《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其内容既有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又注重专业需要,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也是切合各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素质。情感、态度、习惯、方法、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与练就,它依托的是参与、是过程,如果评定语文能力,只看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那就落入了以分数论优劣的评价误区而无法达成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高职学生本来文化知识基础差, 知识缺乏系统性,成绩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自卑心理较严重,我们还采取普通高校的教学评价模式, 那只能使他们对学习更无兴趣,也更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学业成绩评定,只有切合实际、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才不失它的教育评价功能。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学习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学习评价具有反馈教育信息,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改进学习策略,指导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方案的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学生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评价方式和途径单一。如过分迷信回忆式纸笔测验模式,量化和客观化评价成为主观追求,侧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或以少量甚至是一篇小论文为主要评价依据来评定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高,成为伪评价。 (二)对形成性评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更加人性化,但操作起来不便利。所以大学语文在选择评价方法时,有限少量的纸笔问答式测验(1—2次)和终结性考试仍被视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并在学期成绩评定分数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三)评价主体单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仍沿袭中学语文评价传统,教师被视为学生学能评价的主体,学生被视为被评价对象,在评价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四)评价内容较为单薄。如过分重视汉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这种学习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意、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这样做的影响是:第一,可能模糊学生对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的本质的认识。学生会误解学习评价的本质,误以为学习评价是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是为了证明教育结果是否与教育目标一致,把评价结果当作学学语文课程的目的,突出强调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当评价成为学习者之间学习与发展优劣比较时,当评价成为人才预测和选拔的工具时,评价的本质就被曲解了。第二,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学生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不能为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和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措施 (一)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评价的参与者的主体地位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促进人的发展是所有课程的工作中心。因此,大学语文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传统的目标评价理论的支配下,大学语文学习评价被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反应,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一直强调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语文学习评价要求尊重学生解读作品的权利和自由,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很丰富。就语文知识素养而言,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就语文能力素养而言,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就语文情意而言,包括兴趣、情感、态度、习惯。 因此,大学语文学习评价内容具有综合性。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判断、描述和解释,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判断、描述和解释;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修养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三) 注重过程评价,在过程评价中以五个维度考察学生 1、参与状态。在全期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否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能否写出发言稿或者讨论提纲。 2、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灵活应对研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和独创性,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敏捷性与逻辑性。 3、交流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与信息交流,二看交流时能否具备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4、情绪状态。先看学生是否有饱满的热情,除了自己积极表现外能否静心倾听他人的发言,和大家一起体验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再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 5、生成状态。既看学生是否都能各尽所能,自圆其说, 每个话题的展开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并能取长补短,激发求知欲望,也看学生是否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课后自觉地继续探究。 (四)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公共基础性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全是一门认知的学科,教材没有明确的内容阈限,知识的系统性也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它的教学是多元和综合的。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综合,因此学生的语文成绩或能力,不能只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成绩来作量化测定,纯粹的量化和客观化评价难以全面深刻地反映教育现象的真实信息。而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定性评价能较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在充分肯定进步的同时,又能提出问题;在鼓励和表扬的同时,又能看到缺陷。定性评价重视环境对课程的影响,重视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认为这是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总之,定性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调查,充分地揭示、描述和解释大学语文课程活动过程中的特质,从而显示其中的意义。 (五)评价方式力求丰富多样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测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这种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可是,单凭测验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获取信息,但不足以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测验是一种重要评价方式,但评价并不等于测验。很明显,测验评价存在如下缺陷:(1)题目数量、类型有限,评价内容难以全面和详实;(2)数字化结果的内涵模糊,对于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缺乏针对性;(3)仅靠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具备说服力。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要做到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如可采用观察、面谈、课堂问答、写作、练习、问卷调查、座谈、典型例子分析、辩论、演讲、表演、展示、写文章、考查、考试等方式或途径,评价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 大学语文论文:浅谈大学语文现状及改革策略 [论文键词] 大学语文 现状 改革 策略 [论文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理应受到格外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到更多的指责,关于相关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也在积极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旨在对《大学语文》的现状与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正以迅猛的态势向我们袭来,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汉语言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边缘化”让人感到担忧和焦虑。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专业针对性强,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与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存在的,但大学英语的地位似乎要比大学语文高许多,国家级的英语考试占据了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学生们为了过级纷纷参加辅导班,购买参考书、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其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1.无教学大纲,目的性不明确,定位模糊,课时少,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间及周末,授课质量难以保证。以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语文》课程并非全校性开设,主要是给艺术类的学生开设。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笔者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气愤活跃的,可以畅所欲言的,而不是听老师讲解诗词的作者和内容。 3.教学手段仍显过于呆板,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应经常观看相应的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当然,作为体现现代教学技术水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决不能仅仅以现代技术去置换传统手段,而应自觉革除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中不符合现代教育精神的东西,尊重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潜在需求,以实施全面素质为己任,着意追求这一新型手段的辅读价值。适当延伸大学语文的课外视野,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征文、征稿、成立读书协会、演讲比赛等。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章所体现的道德,爱国,婚姻理念,则侧重于艺术化的表达,而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适当增加讨论,真正体现出作品的人文世界。 4.缺乏一种衡量教学水平的测评机制,个性化教学与规范化管理相互矛盾。国家教委高教司认为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入学以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在毕业时进行大学语文合格测试,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高教司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之一便是大学语文考试计算机题库的研制。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张鼎政老师指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强调语言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找工作,不会写简历和求职信,甚至就连自我介绍也不令人满意。所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考核的目的旨在文从、字顺、得体、流畅。 二、《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大学语文教材,大体都是选择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名家的各体文学作品,根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对作品加以组合,在一定的教学设计下编成。所选的作品总求能体现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也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可谓是杂乱无章,在200多个版本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无相关的配套参考书,网络课件也是应付了事,体现不出互动的特点,因而也接受不到来自教学一线师生反馈的信息。过多地重复中学语文的篇目,无新颖感可言,致使学生谈到大学语文便认为是“高四语文”。这类尴尬场面值得同行们认真反思。 三、大学语文改革策略 1.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教育着手深化大学语文的改革。大学时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假如一个人的价值底线确立算是精神成人的话,那么他的成人过程是需要营养的。而大学应该为精神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要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大学生必须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方可综合体现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老师认为大学语文是“涵养之神思”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学语文灌输着人文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学理念的革新。中学语文,更多地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无形制约,许多语文教师是以提供对母语的技术分析能力为目标,往往注重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语法修辞,句形句式等方面让学生掌握“解剖”的本领。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更侧重于借重作为文化精髓的文学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和关爱,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3.考核形式及教学手段的革新。大学语文课的考核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要么采用闭卷的形式,但有要给学生勾划重点,否则会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比较顺利地通过。笔者在实践中基本思路在于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比如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分组论文讨论及课堂笔记等综合组成。至于教学手段的创新则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现有教材中的语文真正适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并不多,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某一知识核心,将课内的,课外的,已学的,未学的,不同时空的,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充满好奇的带有自身诸多生活体验的社会语文研讨氛围中形成大单元教学,进而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讲解少一点,分析集中一点,多让学生在社会大语文中历练,感悟,内化。在这一点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无限宽广的拓展性。 4.教材建设的创新。教材的多元化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所导致,“合而不群”这是一门学科不断发展的趋势。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是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的方针,不断推陈出新,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环境,那些落后的观点,与当代大学生年龄,审美不相符合的文章或教材应该逐渐隐居幕后。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那些在内容上表现为开放性与完整性,在体系上注意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向导上重视开放性与启发性的大学语文新教材。简而言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该是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新经典性的统一。 5.加强师资建设与学术交流,积极营造大学语文健康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仍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大学语文教师则是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过来临时客串大学语文的教学,这难免不乏有学历较低,教龄短而且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充斥其中,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语文课时不稳定且课时量数能减则减。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知识背景,具备较强的文本意识即分析作品的能力,通过网络课件的应用拓展横向思维模式,应该从抽象的文字符号与理解联想丰富的内涵。定期举行学术研讨、论文评比、教材评审、精品课建设与推荐等。 大学语文论文: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部关于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倡议,推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其特殊性,确立大学语文教学做为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的地住,深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考棱教学效果,以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需求。 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同时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虽然教育部并未就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但这一倡议,无疑带来了大学语文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已开始逐步受到师生的重视,并凸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更新观念。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许多理工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说从行动上开始重视语文教学,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从思想上、从根本上认识到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它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地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也都非常重视专业学科的学习,希望以此立足于社会。但这也导致人们一味地跟着市场走,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要想到市场是变化的,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是受用终身的,这个则是我们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对于语文的理解不能把它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学科”。要认识到语文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这一点,从学生到教师,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认识到,不太重视,将它等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不对的。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东西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语文是一种灵魂依靠,是一种精神依托,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关键素质。 高职院校的生源往往是高考大军的末班乘客——他们的语文素质相对要差一些,词不达意、语不成句、语文知识欠缺、不能简洁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他们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干科学化、合理化,那种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普遍欢迎,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素质,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它专业技能课程无法匹及的优势,也就有着其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是高职高专院校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 2 深入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 “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80后韩寒的这句话固然有些偏颇,但也同时道出了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尴尬。“要防止将大学语文变成高四语文!”大学语文不能是高中语文的机械复制,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想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必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特点,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把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列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与思维训练、演讲口才、写作训练等相结合,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以导读为主,教师应该是个导游员。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教师应是一个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事先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领着学生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文学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和终极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习应是开放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觉自悟,只要他们能够做到言之有理,并能用通畅的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不但学生得到解放,教师自己也解放了,只有学生和老师都解放了,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美国交际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成功15%取决专业知识,而85%则取决于人际的语言沟通能力。”故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沟通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进行专题讨论,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等等,激发学生兴趣,灵活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提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这是新型教学的需要,也是大学语文未来发展的需要。 3 改变方式,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考核办法的多样式 一张试卷考之大吉的考核办法显然无法适应高等职业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制度要尽量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 一是进行综合评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全面表现,比如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有加分。年终任课教师要从各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一是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以往的考核,多是以笔试为主,平时的作文训练,考试时的卷面成绩,口试的方式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为此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报告会、朗读赛、演讲赛、辩论赛、研讨会、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进行打分,调动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职场竞争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的改革方式和方法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探索出一条更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道路。 大学语文论文:论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交融 [摘要]在阐述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大学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从而在教学上实现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整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思路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拓展学员的视野,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学员辩证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帮助学员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提升爱国情怀与人生境界具有重要作用,为学员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境界和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文素质支撑。 二、大学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要求学生具备探索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形象思维、写作演讲与表达交流等基本应用技能,作为“道器兼容”的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丰厚的人文底蕴方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材中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读,都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从“独立不迁”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带给学生的是刚正勇往、坚毅执着的情操;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带给学生的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名士风范;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到“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艾青,带给学生的是关心民生疾苦、仁爱深广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学习内容和素材。 三、加强大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应树立大学语文教学契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下: 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大学语文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深广影响,深刻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情感健康、情趣高雅以及人格完善的优秀人才。 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以青年人成才为目标,以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加强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员敢于思辨,不仅善于求同,更要善于求异。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培养个性。 其次,教学内容上要重视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突出课堂人文性,就是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几个选定的经典文化作品中,通过对作品的全面解读,力求带引学生对其篇章所触及的时代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尔不群的气质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语文的教学,去重新以人文情怀认识历史和社会,去继承、传播和积淀中国文学以至于世界文化中那些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从而达到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高度融合与支撑。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导引与教学: 中华民族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是典型的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体现着宽广仁和的民族文化心理。回溯历史,无论是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化上的“天下一家”,还是文学上的“大团圆”,美学上的“以和为美”等这些情趣、情怀、情致都无不体现着“中和”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正是我们和谐社会至今所重视和传扬的。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亦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修身和做人之道的重要体现。这种儒家推崇的崇高人格也正对于今天抑制世俗价值观的泛滥起到了重要作用。重视气节操守的民族性格,“喻于义”而“坦荡荡”的君子精神,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感染和熏陶了中国历代无数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的儒家士子的大格局胸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丈夫热血与洒脱的 气度,“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赤子忠贞情怀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学子报国天下的心愿,都包涵着一种兴国利邦的抱负、为民请命的精神和对国家前途命运关心的忧患意识,这些对引导青年传承民族品质都是不无裨益的。 再次,大学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既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将视角延伸到当代中国、放大到世界文化背景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的双重影响等,体现出历史的流动性,传统的延续性,充分体现了贯通古今中外的开阔视野和多元的阐释思路。另外,大学语文课程要历史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包含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辩证分析,特别有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实现以人为本、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大学语文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应该致力于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论文从明晰学科定位、完善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于应用性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面的, 在高等教育已普及化的今天,很多地方院校纷纷结合自身特色,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开始了办学定位的转变。与研究型大学着重培养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高校更强调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改革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行为。大学语文作为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重要职责。在其课程性质定位、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选择等方面,应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它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而工具性文化素质和观念性文化素质,这两点与大学语文的两个基本特征相互照应。因而,大学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和谐统一[1]。 (一)立足于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文化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它必须通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通过大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来吸取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和精神营养,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也是对感性经验和真情实感的形象体悟。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走出小我而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使大学生拥有真诚豁达的胸怀;要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诗意生存的雅趣。 (二)通过对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 大学语文通过文体专项写作训练、语言文字专项训练、文化修养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体写作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增设文体写作专项训练,为《申论》考试议论文、评论文章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设“言语理解”专项训练,为《行政能力测试》中的“言语理解”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2]。 (三)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课程定位是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美育性统一的特性。 二、修订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 (一) 修订教学大纲 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编写新教材。根据应用性教育的需要,重新编写《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重点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根据基础加应用的目的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体现应用性特色,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服务。 (二)编写特色教材 突出专业特点,探索校本教材,提高学生兴趣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院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这样比起大同小异的教材更让学生有亲近感、认同感,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师范院校的教材,除了包括已经选编在大学语文教材的名家名篇外,还可增加具有师范特点的文章,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师范性体验。 突出地域文化色彩,探索本土教材,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北部的燕赵文化,西部的西域文化,南部的湘楚文化,东部的齐鲁文化,中部的中原文化。话说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陕西地上文物全国第一。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众多的文人骚客、名篇佳作在此诞生。作为河南的一所本科院校,其大学语文教材应当涵盖丰富的地域文化,突出河南的人文特色。 (三)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增加应用教育板块。《大学语文》的教学是以一篇篇语文课文为范本的。所以,要实现《大学语文》的应用性功能[3],就要在现今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应用性教育板块,如:文体专项写作训练、语言文字专项训练等。虽然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这些内容都有涉及,但没以板块的形式凸显出来,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实战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体现应用性、技术性,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但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学习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修养。在学习语文知识、汲取文化精髓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利于学生在日后工作中与人相处。在自编教材基础上,选择一些内容充实的优秀文学作品、应用文范例等。除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和经典文章之外,还要加入实践教学的内容,如将演讲稿和演讲比赛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注重体现应用型、实践性,这也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如: 讲解篇章时重在引导、点拨,不求面面俱到; 加强思考与讨论环节,注重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引导学生对关联性作品作平行阅读,从比较和联系中扩展视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学习应用文时,采用案例教学,选择一个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应用文,让学生进行讲解,全班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在体认中学习。 在参与型学习方面,可以适当的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比如说:诗歌朗诵会、课堂演讲等。 让学生学习制作ppt,查阅相关的资料,彼此间你追我赶,这些活动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案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节省板书时间,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版面的设计美化、视频和音乐链接搭配等都关系到课件制作是否成功,是否真正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知识面,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处理好多媒体、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四、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量化考核作为唯一的终结性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只关心课程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的动态关注,缺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馈。教学改革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充分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是必要条件。显然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办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应该尝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一)加大平时成绩比重 这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根据平时作业给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读书笔记、征文、演讲要加分,同时鼓励他们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年终时, 任课教师就可以从平时积累的各方面学分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有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才能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改进考试制度 书面闭卷考试是目前通用的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比较有效形式,但也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可以采取口试、笔试、课堂内与课堂外、闭卷与开卷、论文与答辩等结合形式[5],给学生更多选择余地。根据上述思路,应把学生的成绩核定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重。前一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 后一部分重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和考核真正为教学改革导航,起到杠杆和导向的作用。 结语: 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系统构建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字表达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语文论文:谈通识必修课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摘要]通识课是讲授每个公民必备常识的基础性课程,大学语文从人文选修课转为通识必修课是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机遇。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通识教育,即语文能力的训练。大学语文通过走向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是吸引学生来学,发展大学语文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通识必修;大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 大学语文从人文选修课成为通识必修课,课程性质的改变标志着大学语文在整个本科课程系统的地位在提升,这是历史给予大学语文教学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大学语文将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大学语文作为人文选修课,目的是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一种培养人文精神,调节刻板实验对思维能力的束缚,从而塑造完整文化心理结构的选择。在课程体系中,人文选修课程是针对严谨的科学理性造成学生人格单向度异化的一种纠偏,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可以自由选择的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有些学校为了更加强调实用性,用写作课、演讲与口才课、文学鉴赏课等来取代大学语文,造成了近些年大学语文的危机。相对于人文选修课是为了纠偏,通识必修课则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责任。人文课要培养人的精神,通识课则要培养公民的精神,其培养目标是从人到公民的转化。这是大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迈向实践的结果,也是大学语文大展宏图的好契机。 一、通识必修课是大学语文的机遇 通识课是讲授每个公民必备常识的基础性课程。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学集中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在国家建设起步阶段,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的英明决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自主意识也在加强。在国家从满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再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迈进的时候,人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人民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区别。人民意识指的是在国家中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一名国民所应具有的热爱国家、为国奉献、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意识。在人民意识的指引下,国民的行为才具有很强的集体凝聚力,所以个人利益要完全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体现出人民意识的先进性。公民意识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作为国家建设的主体,应该具有的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选择国家发展的道路、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福利的权利的意识。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人的权利的最大尊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强调人民当家做主,而通识教育是对人民当家做主思想在新时期的新的阐释,也是国家迅速发展和强盛的必由之路。历史已经证明,凡是充分尊重社会成员权利、为社会成员自由发展提供充分机会的国家都蒸蒸日上,凡是限制社会成员的自由权利,将社会成员当做自己行政对象的国家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大学语文成为通识必修课正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而做出的选择。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如果错失良机,大学语文的未来难以想象。 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以通识为主 通识,即公民通用的知识、常识。公民通用的知识是什么?是公民日常生活所必备的科学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有了这些知识,公民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过自由自在而不是感觉处处受限的生活。如果缺乏家用电器使用常识,那么在现代家庭中公民很难生活;如果缺乏辩证思想,公民在遇到问题时就容易钻牛角尖;如果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公民在很多的时候都不能很好地判别事情的真伪。那么大学语文所要讲的通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使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的形式训练。 语言是人类从猿转化到人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形成的。当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了胜利的需要有些东西不得不说的时候,就出现了语言,语言的历史包含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用语言交流也成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语言从开始最简单的声音发展成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正如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吐字清晰再到语词成句、妙语连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时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交流的日益密切,这些都使得人们的日常词汇迅速增加,作为有教养的年轻人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比前人更丰富 的、更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事实证明,现在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与时俱进,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或许不能完全表明表达能力的缺陷,但是日常交流语言的单调、求职面试时的前言不搭后语以及表达个人感情方式的单一化等等,都在证明现在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低下。我们不能否认有很优秀的大学生在全国大专辩论赛上的极佳表现,然而大学教育在于培养公民,少数的优秀分子并不能代表人数占绝大部分的普通公民的水平。 文字也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中国汉字更是极富特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人对汉字充满敬畏,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再到普通家庭教育中“珍惜字纸”的生活准则,都无疑在表明文字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教养水平的未来公民,不能仅仅满足于识字,还要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字的“三美”,从而进一步通过追求汉字的美发展到用美的汉字来表达美的思想、促进生活的美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大学语文中通识教育的任务,做好大学语文的通识教育工作。把听说读写作为大学语文通识教育内容的原因有三:1.大学语文也是语文,作为母语高级阶段的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本质。2.语文不是文学、文章、人文,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运用这些能力去创造文学、撰写文章、提高人文素养。3.语文是人用以交流思想从而共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而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语文就像一列火车,它可以装载很多货物,但它不是货物本身。所以说,语文是道,是用以承载人类所有文明的终极本体。学生掌握了这个道,无论是继承文明还是发展文明都将无往而不胜。 三、大学语文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语文能力训练 语文能力包括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和写的能力。大学语文作为高级阶段的母语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还要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达到听得好、说得好、读得好、写得好的水平。 (一)听的训练 听,是指接收语言信息。大学语文中听的训练主要在教师范读课文或者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听课文范读的过程中进行。声音可以不经过中介直接冲击人的心灵,充分展示语文材料中的音韵之美,是吸引学生关注文本的第一手段。 教师范读文本并不是要求教师将每一篇语文材料都进行范读,对有限的上课时间来说,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只需要将一些短小文章或者诗歌给学生范读,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到最优美的声音。学生通过倾听材料中或铿锵或柔婉或豪放或温情的音韵,激发起内心相应的情感,从而进入一种与作者“同情”的状态。《礼记·乐记》中说“唯君子为能知乐”,学生通过语文的听力训练以修得君子之风,岂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意外收获”。 听力训练要求教师有标准的发音,有对文本深入细致的理解,要通过朗诵将学生引入到文本所蕴含的意境中去。选取的范听材料也要求音韵标准、情感真挚,有直接触动心灵的冲击力。如在讲《春江花月夜》之前,选用试剑的配乐朗诵,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本身发音不准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听力材料,就不要强迫进行听力训练,以免适得其反。 (二)说的训练 说,是指用语言传达信息。大学语文中说的训练主要在课堂提问、课堂辩论和课文讲解中进行。在课堂上就语文材料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说话训练。课堂提问不仅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测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就回答的质量本身现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提问不同于中学生,问题设置要有技巧、有趣味、有挑战性,不能问作者是谁,分几段,中心思想是什么等这些中小学语文课堂常见的知识性问题。不是这些问题不好,只是它们不适合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提问。在讲《贾谊论》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拥有高世之才和遗俗之累的贾谊,在现实社会是否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课后还可以专门与授课老师讨论这个 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课堂辩论是一种很好的说的训练,但是组织起来比较难。一方面教师要事先做好论题和论证过程控制的准备,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太多的大课堂(笔者的大学语文课堂人数是125人)很容易造成混乱,形成有的学生激烈讨论,有的学生置之不理各行其是的局面。所以课堂辩论可以采用分组分阶段进行的方式,先将论题按照小组分下去准备,再由小组长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进行公开辩论。 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最简单的说的训练是老师课堂上对课文的讲解。课堂讲解虽然不用学生自己发言,但是教师对课文深入浅出的分析、幽默风趣的话语、严谨密实的逻辑对认真听课的学生来讲是最现实的模板,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达到自己说的能力的提高。当然,不论是课堂提问、课堂辩论还是课堂讲解,都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师出高徒,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三)读的训练 读,是指通过文字来接受信息。在大学语文课堂进行读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读、教学生读、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是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语文材料(学生课前预习文本的并不多),做到能够明白老师在讲什么内容。对一些诗词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使其体会诗词的韵味。教学生读主要是在教师讲解文本的时候告诉学生文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进行阅读,读什么。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阅读中总是有基本的阅读规律在起作用。教师教授的就是这些基本规律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意运用,使学生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自由运用规律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读,是要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原典进行阅读。大学语文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语文材料,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指导学生从原典中吸取知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懂得什么是原典,怎么从原典中汲取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对原典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凝聚了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原典。 (四)写的训练 写,是指用文字传达信息。大学语文中写的训练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完成工作需要、引入课外征文等途径进行。课堂作业布置方式要灵活,检查方式应有效。比如笔者曾经将自己写的一篇日志拿出来和学生交流,很多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开评论,兴趣盎然。完成工作需要指的是对学生在课下提出的日常写作问题在课堂上公开解答,用例文来分析日常文体的写作方法,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在请假的时候写假条,有事的时候写申请,课程结束的时候写总结。教师只需要对这些日常写作做例行处理就是,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写作,还教会了学生做事的程序和规矩。 引入课外征文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创作主动性的写的训练方式。如笔者曾经引入了一个大型超市做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公益征文活动,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并拿到了超市20元、100元不等的奖金。学生对这种将学识转化成现实利益的活动非常感兴趣,通过参与活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学好语文的自信心。“?の谋卦谖尘???褐乇卦谌味傲骸保?踣摹段男牡窳?こ唐髌?罚┦欠饨ㄊ贝?潦槿俗非蟮脑洞罄硐耄?1世纪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让这飘渺的理想束缚自己,一旦不能实现便妄自菲薄。新时代需要的是有文化的公民,能够自由地运用语文能力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大学语文主要针对的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这些同学更没有必要对文学创作有太高的要求。 听说读写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听读是继承吸收,说写是创造传达,共同完成于大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当中。听说读写不能完全分开,也不可能完全分开,往往是听的过程中有说的冲动,读的时间里产生写的欲望。就像身体的成长一样,每天吸收必需的营养成分,每天都进行新陈代谢,是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哪一种营养也不是决定因素,但是哪一种营养都是机体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单一地强调任何一种能力训练的重要性都是会犯错误的。 总之,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是大学语文需要传达的根本“通识”,是每个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很好地运用听说读写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四、大学语文教学应具有实践性格 实践性格指的是学生学学语文之后要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要 为学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大学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缺少上进心、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义务,我们需要从大学语文教学本身的不足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成效显著,但是过多地关注于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知识传授,缺少了技能的培养。教师喜欢授人以鱼而少研究授人以渔,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轻视、厌倦情绪。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人们精神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够像学习外语那样获得及时可见的利益,从而产生了“和外语比较起来,大学语文肯定要失败”的悲叹。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大学语文的实践性上找出路,下面的三条路径可供参考。 (一)教师钻研业务,授人以渔 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是由文学院的教师兼任,良好的文学理论修养对帮助学生分析文本、文学创作有很大帮助。但大学语文不是大学文学,要想做好大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能力,还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专门钻研,从而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全部实现专业化,另一方面学生学学语文又不能停下来等待。为了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大学语文教学急需之间的矛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钻研大学语文教学业务就成了必然选择。 大学语文教师钻研业务途径很多,除了教育部的网络教学、集中培训,还有各级大学语文学会的积极沟通、多方合作,更有大学语文教师群等草根团体的密切交流。涌现出徐中玉、王步高、陈洪等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出“回头看”、“语录体笔记” 等好的教学方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每一个热心从事、热爱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进步渠道。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见到学习效果 大学语文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学完之后能够比学习之前更好地听说读写。大学生有很多的实践机会,他们也愿意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语文能力欠缺的问题,他们会向大学语文教师求教。这时候大学语文教师在帮助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了大学语文的形象。 美学家刘纲纪先生说过“不通一艺莫谈艺”,即是说文艺工作者至少要从事某一种艺术的实践才能够很好地讲明白艺术的道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听说读写是大学语文教学艺术的门类,所以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至少修炼一种特长,或者说得好,或者读得好,或者写得好,让学生有明确具体的学习榜样,从而激发学学语文的积极性,树立学好大学语文的信心。 (三)规范语文材料 语文材料指的是在进行大语教学时所依据的教材或资料。近些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出群雄逐鹿的局面,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教材市场硝烟弥漫。大学语文教学不是文学教学,不是哲学教学,不是思想政治教学,而是一种能力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够一学一进、学则见效的参考资料,从而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候都有所依据。这种材料内容必须符合时代背景,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起来好讲,学生学起来好学易用。根据上述标准,很难在现有教材市场上找到完全合适的好产品,笔者认为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由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是比较贴近这一要求的,但因为还缺乏时间检验,不敢妄下结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教材的缺少也是大学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编写合适的教材也就成了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面前的一种当务之急。 五、结语 大学语文成为通识必修课是学校重视母语教学,希望提高高级母语教学质量的表现,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一个契机。作为大学语文教学从业者和研究者,要抓住这次机会迎难而上,紧紧把握大学语文是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课的课程性质,立足于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展示大学语文课程魅力、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效用,实现整体提升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目标。相信在国家政策正确指导下,在全国大学语文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学学语文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大学语文的教学 将蒸蒸日上,全国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下滑趋势会被遏制,实现大学语文作为学科建设的理想也将指日可待。 大学语文论文:对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对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 一、在大学语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大学语文定位的问题讨论声不断,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于大学语文如此的关注,体现出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也体现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进行语文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母语的教育,其学生学习的成效能够直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所以一定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似乎更加注重对英语的教育,这样的现状非常的令人担忧。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语文的教育不仅仅是文学的阅读,旨在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所以说在大学中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学语文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留下来的,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典籍,还有精彩的文化艺术,智慧的哲学宗教,还有道德伦理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处于前列的。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也为我国在新时代创新新文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现在的社会发展快速,同时“地球村”还有“全球化”加速了世界交流的广度以及深度,但是这样的大环境中也充满了竞争。中华民族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世界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学生多学习和了解传统的文化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的教材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古代的经典作品一般情况会是大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纳入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像《大学》、《论语》、《尚书》、《 周易》等。还有古典的小说像《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大学的教师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的媒介,进行详细的讲解,能使学生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怎样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 (1)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小学的时候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语文知识,没有必要再拿出精力来学习了,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再就是,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语文的课堂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难学,时间长了必然会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语文课上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在《红楼梦》相关章节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情景剧,再现当时的情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准备,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实力 要想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真正的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教师有传统文化的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知识。老师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无法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就没有办法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实要想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对文化内容做好深浅的把握。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要尽量的避免学习内容和中学时的学习内容相重复的地方,要深入的讲解,但是不能故弄玄虚。再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优秀的师德,要有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精神,因为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把自己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3)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在引导大学生们诵读优秀作品的时候,要尽量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对那些经典名著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在讲解《大学》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入《礼记》以及“三礼” 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古代的礼仪。在对《郑伯克段于鄢》 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拓展到《春秋》中,使学生也能了解“春秋笔法”,学生就会对古代史官方面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有宽广的视野,肯定会对文化品位的提高产生大的帮助。能让学生对母语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加深。 结语: 在大学语文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加深学生自身对于中古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中国的优秀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得的良好的传承,促进现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大学语文论文:论“大学语文”古诗文的美学范畴 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恢复设置以来,古诗文就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共67篇作品,古诗文接近50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古诗文占到了52篇。而且大都是脍炙人口、传颂不衰的名篇。这些诗文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本国语文教学、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好教材,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其性情、促使他们健康发展的好教材。加强“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对这些诗文作品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含英咀华。不仅要通过这些诗文了解古代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政治风云与社会环境,而且要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作家的个人遭际,与作家的脉搏共同跳动,和作家的心融为一体。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我们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呢?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无疑,《大学语文》选择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的具有典范性的诗文,如果我们进行认真的、刻苦的、细致的诵读和玩味,对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美学范畴”,简略地说,就是美学理论、美学学说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网络上的纽结,范畴(categories)一词出自希腊文,原指表达判断的命题中的谓词。译为汉语,取《尚书·洪范》中“洪范九畴”一语的范、畴二字,有基本分类的意思。笔者认为,《大学语文》中古诗文的美学范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思想美与情感美。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美的事物:挺拔雄伟的崇山峻岭,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英雄的业绩,壮丽的人生,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思,多彩多姿的艺术作品,……但这些都比不上《大学语文》古诗文的“思想美”与“情感美”。她们的美是博大精深的、是永恒的、是含蓄的、是自然界无与伦比的美。 一、《大学语文》中古诗文的思想美 《大学语文〈庄子·天道〉》篇里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思是说,“道”的可贵之处之所以能够在世上流传,那是因为有这方面的书。书,不过是用语言写成的,可见语言有它可贵的地方;语言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表述了作者的思想。 在我国古典美学概念中,“意”与“志”是相通的。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尚书》就曾明确倡导“诗言志”说;后来,《荀子·儒效篇》也说:“诗言是其志也。”东汉人郑玄给“诗言志”曾作过一个注释。他说:“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说“诗言意”。可见,“志”与“意”在古典美学概念中,是相通的。 “志”,究竟是什么呢?近人朱自清在他的论著《诗言志辨》中曾做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志”的基本内涵就是“怀抱”,也就是人们的思想、抱负、志趣等心灵世界的东西。孔子曾经与他的学生谈论过“志”,《大学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关于“志”的对话。 在大千世界里人各有“志”, 由于人的志趣、性格和文化素养不同,所以抱负、志向也有区别。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中,子路雄心勃勃,想在三年内,把一个“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千乘之国”治理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却只希望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企求也不高,“可使足民”就行了。公西华也想从政,但只是想做个“小相”,操办一点“宗庙之事”。曾皙又不同。他的理想蓝图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太平盛世图,毕其生以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体现了思想美的美学范畴。 《大学语文》中所选择的古诗文的篇目都非常讲究“言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是曹操53岁时,北征乌桓胜利归来,途经河北,登临碣石山,观看波澜壮阔的苍茫大海有感而作的。诗的结尾已标明它是“咏志”,也就是说,是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 碣石山,位于河北昌黎县北,东临大海。当诗人登上碣石山巅时,首先见到的是波涛汹涌、一片青苍的大海。海面上有个像小山似的高耸屹立的岛屿。山岛很美,浓密的树木连成一片,丰茂的绿草覆盖全岛,郁郁葱葱,一派青翠。在苍茫的大海中,竟然镶嵌着一点翠绿。宛如一张青苍色的地毯上,中央缀上一颗绿色的宝石!当时正值,“秋风萧瑟”的深秋;但笼罩着全诗意境的,并不是山川萧条的衰飒氛围,而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气派。 接着,诗人沿着“洪波涌起”的思路,以丰论文联盟//富的想象描绘了宇宙的宏伟奇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翻腾,波涛汹涌,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就在其中;灿烂的银河星辰的出没,也仿佛就在这浩瀚深邃的大海里面。这是对沧海的礼赞,也是诗人那叱咤风云、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的象征。它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统一中国的壮志!它给予鉴赏者的是大海的雄浑之美;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意义的力量之美。这里也表达了思想美的美学范畴。 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说和戏剧舞台上的曹操那样奸诈。在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曹操固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毕竟先后平定了盘踞在河北一带的军阀袁术、袁绍,征服了经常骚扰、掠夺边境的心腹大患游牧部族势力乌桓。对稳定北方局势,实现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曹操是一个有节操、有抱负的人,在《大学语文〈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龟虽寿》里,他所说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他那奋发向上、至老也不动摇不衰减的“思想美”的写照!在他的诗文中,由这种心志焕发出的“思想美”,至今还激励着一代代人。 诗格出于人格。文格也一样,无论是什么时代,也无论诗风、文风如何变化,这一审美准则是变化不了的。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在《大学语文》的古诗文中,类似《观沧海》的作品比比皆是。李白的《远别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和《老夫采玉歌》等等,读来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思想美,也能感受到作家那崇高的人格美。 诗、文都是离不开思想的。作品的思想美,是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诗人们所刻意追求的;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雨果,说:“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诗句无非是美丽身体上的漂亮外衣。” 二、《大学语文》中古诗文的情感美 《大学语文〈诗经·关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窕窈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的大意是:一位娴雅美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不断地摘取,那文静勤劳的姿态,引起了一位美男子的思慕。他“寤寐求之”,不管是梦里,还是醒着,都在思念她。“求之不得”,便焦虑得不得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安稳。后来,他们终于结合了,经常在一起敲钟击鼓,弹琴歌唱,十分欢乐。 这首情歌以“兴”起。“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 转贴于论文联盟 // ‘兴’辞也。”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是“兴”。诗开头写的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这种水鸟的雌雄之间感情十分专一,其中一只死了,另一只就忧思不食,直到憔悴死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对雎鸠在河中小洲关关鸣叫,也许就是在那里对歌恋情,这与诗意完全吻合。雎鸠的恋情真挚专一,纯洁健康,那位“窈窕淑女”与“君子”之间,“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其恋情也是真挚专一、纯洁健康的。赞颂真挚专一、纯洁健康的爱情,诗歌所表达的内涵正是另外一种审美范畴——情感美。 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在《大学语文》古诗文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这样,以爱国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这样,以山水、友谊、社会、登临怀古为题材的作品也不例外。文学作品,既要言志,就免不了抒情,用我国古典美学概念来说,“志”与“情”也是相通的。《毛诗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情感是诗人从事创作活动的动力,情感萌动而形成为“志”,把“志”书写下来,便是诗,所以说“志”与“情”是相通的。 刘勰在他的文艺美学专著《文心雕龙》里说的“情动而辞发”,也是这个意思。刘勰十分明确地指出:“诗者,恃也,持人情性。”他认为诗是熏陶培养人的情性的。尔后,钟嵘在他的《诗品序》里也说诗是“摇荡性情”、“感荡心灵”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诗的功能的,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则以果木的“根”、“苗”、“花”、“实”打比方,形象地说明情感是诗歌创作活动的原动力。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金人刘祁说得更为明白:“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凡此等等,其核心都集中在一个“情”字上,可见诗是离不开“情”的。“情”是“根”,没有“情”这个“根”,诗的创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花。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某些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中洋溢着诗人的满腔爱国激情。他晚年闲居山阴时填的一首词《大学语文〈诉衷情〉》,就是其中一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词的上片忆昔感今。当年,他曾戍守梁州,单枪匹马地活跃在抗金前线。“匹马”二字,再现了诗人当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勃勃英姿。 在南郑的一段军事生活,诗人是经常引以为豪。那时,他和广大战士一起“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枕戈待旦,防守敌人的突然袭击。在战争间歇、烽火不举的日子里,他就与战士们出围打猎。有一次射猎南山时,年近50的陆游竟然挺剑刺死一只乳虎,虎血溅满了貂裘。《大学语文〈怀昔〉》诗说,“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就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可是现在呢?“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当年的关塞、河防在哪里?都像梦一样地从眼前消逝了,剩下的唯有自己当年穿过的“貂裘”。这貂裘也已陈旧不堪了,因为多年不用,上面已积满了灰尘,颜色也因而变暗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当年边塞生活的眷恋之情,以及因罢黜闲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滋生的壮志难酬的愤慨。 词的下片抒写报国无方的抑郁情怀。外寇尚未歼灭,鬃发已如秋霜。“一事未成老已成”,可有什么办法呢?老泪也只能任其“空流”了。一个“空”字又蕴含着多少慷慨悲痛! 结尾三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一辈子,谁能料到,心还在战斗的西北边防前线,而身却老死在山林水边!这是“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这就是一个爱国者的“衷情”!是又一美学范畴——情感美的迂回表达。 陆游生活在南宋前期金兵压境、权奸当朝的时代。早年,他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一个战士应该战死在沙场,在家里守着老婆孩子是可耻的。中年,他说“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床头的“孤剑”铿然有声,好像要脱鞘而出似的;金人没有消灭,中原没有收复,心里便像这床头“孤剑”,永远不得平静。晚年,虽退居乡里,可他还表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只要有可能,他还会意气风发地奔向战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并没有半点衰减。85岁了,临终时,他仍关心着国家、民族的生存安危,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遗嘱。很显然,他是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表达了至高无上的情感美。 《大学语文〈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十八岁才开始读书,独自力学,自己觉得学有成绩了,去首都长安。见有人卖胡琴,要卖百万钱;许多贵人名士都围着观看,陈子昂用一千贯买下来。大家都惊异地问他,他约好明天在某酒楼,大诗人都常去的地方,表演胡琴。第二天大家都到了,陈子昂一口四川土腔,慷慨激昂地说:“在下四川陈子昂,有诗文百首,分赠各位欣赏。胡琴乃是贱工的事,我怎能表演?”当场把胡琴打碎,把诗文分给各人。大诗人们一见陈子昂的作品,大为惊骇钦佩,从此陈子昂名满长安。 那时大诗人有杜审言、宋之问、王勃、骆宾王等等,都作浮华的诗。而陈子昂所作都是古朴高劲,内容深厚的;火候骨力,在当时一般大诗人之上。因此他内心感到很寂寞很苦闷,竟找不到一个同等笔力的诗人做朋友,可以相互倾心吐胆畅谈。建安之后,数百年来,诗风一直走向浮华,往往言之无物,陈子昂最为厌恶,古人既已远不可见,无法相会相谈,而当今之世,只有自己一人。再向以后年轻的一辈看看,却又不见有后起之秀追踪上来。晚一辈的诗人,也多半走向新浮华派。一次,他在北平附近的幽州台上登高,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天和地,他触发了自己的感伤:自己一死之后,高古的诗风就将断绝,无人继响。于是他高声吟诵出来一首创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感情激越,气势奔放,意境苍茫,把诗人怀才不遇之感,孤单寂寞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种悲壮的情感之美油然而生。 “思想美”与“情感美”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前者重思想、理知,后者重感情、情性;但具体到诗文创作活动中,却又是不可分割的。思想美不可能没有情感,否则便成了政治宣言或标语口号;情感美又不可能没有理知,否则就有堕入低级趣味的危险,把创作引入歧途。 总之,在《大学语文》古诗文的篇目中,每篇每首都孕育着“思想美”与“情感美”。只要我们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认真反复细读每一篇古诗文作品,我们就会受益匪浅。 大学语文论文: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 院大学语文课程中多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中应该在教与学相统一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样才能形成“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学习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为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必要的学分,虽然在形式上选上了“大学语文”的课程,但因在课堂上总感觉学不到更多的东西,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不明显。大学语文是传播价值理性的主要载体,是保障高等教育培养出健康成长、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专门人才的重要课程,理应受到重视。 一、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 (一)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认识 大学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价值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本身认识到位,才能以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心态对待这门课程,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课程。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更高的要求上落实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发挥出课程的最大效能。 (二)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是选文型教材,体例和内容与大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导致“教”和“学”两面缺乏互动的动力,教学和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应该紧抓经典型、专业性和实用性三条主线,精而适度,突出重点,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与达到统一的学习标准的完美结合。 (三)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技能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很多时候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主要是老师在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型。不管是文学史还是文学作品的讲授,讲课的模式往往都是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讲解作家生平思想,最后进行文本分析。方法单一,缺乏变化,时间长了就让学生感觉单调乏味,从而失去兴趣。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说多维度、多感官的形式,将文学与音乐、美术、表演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丰富课堂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专业和个体差异实施教学和指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四)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 大学语文传统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考试前临时突击,短短几天内背会整整一学期的知识点,考试完很快又全部忘掉,既达不到大学语文人文教学的目的,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上,应该把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平时的课堂表现都作为考察对象,把过去以考查知识性内容为主改变为以考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方式,结合平时考察,提高平时考察的频率和分值,以此作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在平时的作业布置、课堂提问及试卷命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改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 从我国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现状来看,除教学的因素外,由于就业的压力和过强的职业目的,大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着功利性的意识倾向,他们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只注重外在的获取,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发展。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外在的功利需要,学习的方式以获取分数和证书为满足,而 不考虑学习对自身的真正发展意义和知识的内化。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文化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大舞台。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兴趣是可以调整和培养的,狭窄、不稳定的兴趣,很可能要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改造问题。从这两个方面使学生对待大学语文的课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很快。如果仅仅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他们对知识的层面仅仅停留在现在,那么未来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要通过方法论教学,介绍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学生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能够卓有成效的学习。 教和学时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和学的统一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通过教师来教育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便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不仅仅无条件地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没有学生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也只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大学语文论文: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实践,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和优良精神。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综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够实现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是紧密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非常久远,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的人文情怀思想。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程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基于此,下文就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期能够把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大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系统语文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之后,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内容。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依然重复这些知识,那就无法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而且也会产生“高四语文”的感觉,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2.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语文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学家匡亚明先生曾经提到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语文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期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在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全面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从而为大学语文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夯实基础。在中国大学语文课程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自此以后,我国的大量高等院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纷纷开设了带有传统文化教学环节的大学语文课程。这种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从而在自己的内心里打下深刻的精神烙印。 3.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久远、博大精深,是一代代先辈们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古人智慧和各种宗教文化思想,同时包含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与思想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极大一部分内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1.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受到许多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许多高校制定的语文学时比较短,对于教育目标的要求比较高,任务非常繁重,所以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容易发生偏差,教学计划偏向于写作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时比较浮动,半开半停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高等院校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发生偏差,所以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在一些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各种代课、兼课的现象,许多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缺乏重视程度,认为只需要教好学生的理论知识即可。不愿意从深层次去进行精确教学、创新教学,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有一些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简单,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穿插传统文化,就属于传统文化教学,这种拼凑式的传统文化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具备传统文化修养和综合性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打造一流师资团队,才能够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语文专业知识;其次,要具备传统文化修养,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再次,必须具备崇高的理想和健全的人格;最后,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对文化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引导学生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从历史发展中了解中华民族先贤们的人格道德品质和思想价值观。 2.选择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教材 语文教材是实现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工具,所以必须用心选择合适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不能一味地偏向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偏向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选择语文传统文化教材时,尽量选择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教材,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语文教材还需要包含政治、经济和道德文化方面的内容,并引进现代化环境保护的内容,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所有学科的学生语文教学需求。 3.大学语文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做好积极备课和授课,及时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通过学习《道德经》、四大名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和道德素养,让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人文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传统文化教育本来就是生涩乏味的,对于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而言,非常排斥学习语文知识,认为语文知识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帮助,而且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所以,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法或情境教学法来促进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综合性应用人才。为了促进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队伍,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传统文化教学平台,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才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哈森其木格 单位:通辽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高职学生普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缺陷,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按说,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心智,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心灵的声音。可是,如果课堂上不问时间、地点,不管面对什么人,都只是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会被别人讨厌。 关键词:高职学生;大学语文;人际交往 大学语文是一门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与它所要解决的事务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以便顺利地处理实际问题。笔者通过这几年对不同专业高职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语文》课程这样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高职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大部分进入小微企业或者服务性行业工作,这就意味着其交际能力要比其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不能受到高职学生的重视和欢迎,主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们不能认识到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它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所以,教师就应该一上来就让学生知道,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个人生活会发生怎样的联系。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大学语文》能让自己学会说话,学会写作,学会交际。应当说,高职学生普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缺陷,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按说,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心智,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心灵的声音。可是,如果课堂上不问时间、地点,不管面对什么人,都只是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会被别人讨厌。事实证明,高职学生一旦学好了大学语文,就能迅速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利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办的大学语文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通过自己这些年的教学体会,以及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本枯燥无味 许多国家的大学里都开办《大学语文》课程,有的大学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有的把大学语文列为核心基础课程。所有的美国大学,新生入学,基础的写作教程被列为必修的课程。美国人认为,学生必须精通自己祖国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考、表现、理解的主要手段。在日本,不论进行什么考试,作文都是必备的科目之一。学习语言文字,不仅能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阅读、说话和听话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说,应用写作是所有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高职学生学会了写作,不仅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能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高好本职工作,使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前提是要有一本好的教材。按理说,《大学语文》的课本最有条件编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但现在的情况是,课本的编撰者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他们没有把《大学语文》课程视作一门技能型课程,而是作为一门知识型课程。这种编写动机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所有的《大学语文》课本都大同小异,毫无新意。这种偏向于追求理论化、系统化的编写观念,抽空了本来可以通过语言解决事务的创造性过程。这种以知识为核心,从概念到概念的教材编撰思路,使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消化课本所提供的知识后,依然无法洞悉语言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学生不管怎么费劲地学习,也无法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丝毫的改善。甚至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学习得越刻苦,他对语言的灵活性的理解越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相当严重。造成课本枯燥无味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教材编撰者还没有搞清楚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严重区别。他们还在沿用《中学语文》的编写思路。殊不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已经变为教会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教会每个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语言模式,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鉴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的转变,教材编撰者就要精心地选择那些与此目的相适用的课文。与此目的不相适用的文章,即使语言再漂亮、文字再优秀,也不能进入《大学语文》的课本之中。众所周知,教材与教学关系密切,教材好是教学好的基础。通过使用好的教材,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的目的。不能教的教材,可教性不强的教材,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教材,无法调动学习者兴趣的教材,都不是好教材。应当说,理论联系实际,是所有教材编写的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学语文教材要力求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安排课文、写作知识和写作训练。不仅密切注意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而且要充分体现知识为实际能力服务的新的编写理念。因为课本的枯燥无味,学生们花几十元钱买来的教材根本就不愿意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整个一个学期里也没有看过一眼课本。当学生们不愿意上课的时候,当学生们不愿意看书的时候,我们这些作为教师的,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给学生们选错了课本? 二、教学方式过于拘谨 课本编写的缺陷,本来寄希望于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做一个矫正,但现在的情况是,教师依然是在严格地按照课本讲课。这样的结果自然是错上加错。于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吸引力便直线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遭受打击。就像物流系的一个学生在打油诗中写的那样:“锄禾日当午,上课真辛苦。一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显然上课已经成了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虽然授课计划里把原先的章节改成了“模块”、“项目”这样的新名词,但这种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文章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按说,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能够启发学生们的心智,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心灵的声音。可是,如果课堂上不问时间、地点,不管面对什么人,都只凭教师自己的意愿喋喋不休,那就不免会被别人讨厌。实际上,教师们不管是按章按节地讲,还是按“模块”、“项目”来讲,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课本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加进自己的理解、经验、体会、故事等这些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能对上号的相关内容,那么,情况很可能就有所变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把语言的运用与学生们的道德品质结合起来,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实现了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众所周知,手机是当代教学过程中的最大敌人。应当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大。手机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危害也最大。一旦课堂的吸引力降低,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拿出了手机。当学生沉浸在手机世界中的时候,教师即使喊破嗓子也是无济于事。既然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那么,教师就应该首先占领手机。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在本学年度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对策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手机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课文《论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手机上查找一个有关孔子的小故事,并把这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讲出来。在课文《项羽之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手机上查找与项羽有关的成语。讲鲁迅的时候,让学生从手机上寻找周氏兄弟绝交的原因并做出自己的分析。这样,不仅斩断了学生想利用手机做其他活动的念头,而且还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经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就会觉得大学语文也不是那么无聊。此时,如果教师再把语言的重要性利用故事讲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甚至还会喜欢上《大学语文》。有好几个学生在作业中跟我反映,说因为对语文有了兴趣,课程结束以后,他们还会继续学习语言艺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所有的教师都不应该忘记一点,就是自己是代替学生的父母担当教育责任的人。让学生的所有思想、情绪都纯洁、正当,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要及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的生活态度,要告诉学生们永远是改变态度胜于学习技巧。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是教师们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们的孝心。因为国家以人为本,而人以孝为本。孝行是人各种品行的根本。小到个人的生活作风,大到国家的公民道德,没有不是由孝行推演出来的。当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丰富的时候,那么,他本人的道德品质就会显著提升。孝的问题解决了,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个孝顺的学生不可能学坏,将来也不可能做贪官或者罪犯,那么治安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学生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家长们的期望,那么教育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学生毕业后,一定会忠诚于单位,尽心尽力地干活,那么工作问题就解决了。一个孝顺的学生一定会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那么感情问题也解决了。一个人一旦建立了孝心,他必然会端正言行,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如此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孩子们变好了,父母们自然万分高兴,内心里自然要感激老师,感激学校。这样,教师和学校的名声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了。这样一来,学校的招生问题也解决了。由此可见,一个教师上好了一门课,其重要性和影响之大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授课方法就不该拘谨而是要充分地开放,一直开放到学生们的心里去。 三、缺乏对学生心声的关注 笔者教的一个学生在作业中写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很忙。忙着上课,忙着打工,忙着和亲友聊天,忙着手头上的一些事务。入夜,有些疲惫的我们躺在黑暗中发些小小的感慨然后入睡。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越来越多,情绪常常变得难于控制了,时常感到空虚无聊。”应当说,学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想法很多,心理混乱,许多事情不知何去何从,急切地想得到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正确地引导,那么,他们在这一阶段所犯的错误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们必须明白,我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正处在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对学生们实施良好教育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终生受益。如果我们丧失了这样的一个教育机会,那么我们绝对给社会输送的是一批批“残次品”。这可不是一个小事情。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虽然滔滔不绝地讲着,但很少讲到学生们的心里去。学生们心里的问题从原本寄希望的课堂上得不到答案,他们也就自然地对课堂失去了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对立的局面:一方面教师们自顾自地讲,完全不顾及学生们的感受。另一方面,学生们自顾自地玩,完全不顾及教师们的感受。久而久之,双方就变得麻木了。原本应该欢声笑语的课堂就这样一天天地沉寂下来了。于是,教师们上课就变得无精打采,学生们想尽一切办法开始逃课。笔者不止一次地发现,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对课上所讲的内容、所训练的题目做一些调整的话,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比如,在2015年秋给艺术系14环艺班上课时,笔者从作业里发现班里一个女同学在寒假里要首次拜访男朋友的父母。我觉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然后我就找机会和这个女同学聊了聊,并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让她很感动。后来我又觉得这件事情具有普遍性,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就又在一次写作训练中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系的一个女生,寒假里要首次拜访她男朋友的父母。此行,她需要注意些什么?请你帮她出出主意。”看到这个题目,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提高了起来,讨论的非常热闹,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作者:赵树忠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语文走向 摘要: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具体化,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来讲,应该不仅仅是国学课、传统文化课,它更应该肩负起的是语言文字的传承,是基础的人文素养培育。而在当下大多高校仅仅把它当成一门简单的公共课对待。实际上,就目前许多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社会现状来看,大学语文这门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已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为发达的语境下,其肩负的使命与现实地位的强烈反差又时刻提醒着我们,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现代;通识;技术 从1903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学科诞生至今,中国语文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然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却始终莫衷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纷杂的教材内容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发展。从必修到选修,从几十人到一百多人,从有到无……无不透露着大学语文这一学科在各高校遭遇的尴尬境地。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语文不仅意味着它要应对客观对象的时代变化,应对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更要应对随之而来的人们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大学语文的学科内容跨度大、涉猎范围广,但相对教学时数较少,对授课内容、教师等的要求应是极为严格的,然而我们却发现实际情况与此却是相差甚远。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究竟该如何发展确值得我们思考。 1课程性质老生常谈 课程性质对于一门课来讲是基础也是先决条件。大学语文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等课程统一被划分为教育学下的“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二级学科内,过去被称为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即大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并根据要求的不同确定必修的专业。后来随着“通识教育”这一名词在国内高等教育的逐步认可,高校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即通才教育,这一名词从命名上给予了过去的公共课以更高的要求——培养通才所必须的课程。而所有通识课程中最为实至名归的实际上就是大学语文。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点:一是在之前的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交流表达能力,促进身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对于汉语这一母语的普遍认知与了解越来越深厚,而与其相比之下的语文课程“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则似乎是给高校的语文教学目标以基础、前提,大学语文对于所有除系统学习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其存在的极大必要性。无论是作为工具、手段,还是作为一门学科能够贯穿学习的始终,这对于造就一个“通才”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大学语文这门学科于高等教育来讲最理想的结果是通过篇章的赏析,对于古今文学文化的了解、对比、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达到通才的要求。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有多方面的努力,如篇章的选择、教师的能力、学生的自觉等等。但无论如何,大学语文“通才”的教学要求是必要的。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换汤不换药”,基于过去对于公共课程的认识偏差,对于这门课的课程要求、授课人的能力、学生的态度、甚至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和过去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这种情况严重滞后了其发展。 2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影响颇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板书讲授式加入了科技元素,到MOOC、翻转课堂的出现,乃至浩浩荡荡的2012年MOOC元年的命名……让人们在震惊中享受科技带给教育界的奇迹与便捷。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MOOC、翻转课堂等形式则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高等教育教学对课程的要求,经分享整合后的各种优质网络工具和数字化媒体资源等内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外完成对课文的大体了解或是重点的初步探究,课堂上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或以小组讨论或以简单发言的形式对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的研讨及答疑解惑。当然,这类研讨可依据学生个性及性格选择多种形式,或是课堂现场讨论或是借助网络工具等。现阶段MOOC、翻转课堂的使用由于其作为公共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的性质不同,就目前来讲这些手段使用得并不普遍,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正是因为作为动辄百人的通识课课堂规模才应该使用MOOC,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其评价、考核体系却是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制作的。一是因为文学本身的不确定性,一是它的课外检查反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故如何建构一个合理的考查方式及其内容是极为关键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通才的基础,而大学语文究竟该如何承担起它应肩负的责任,未来之路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刘侃如 单位: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探讨 大学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它以语言表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利用语言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传输和交流。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水平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和特色加以探究,希望能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交流过程,通过语言实践开展,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及其特色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思想概括和内容讲解都应体现其言语特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的综合素养更好地呈现出来。因此,言语特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艺术表达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语言的感染力、动听程度以及学生对语言的接受程度。教师如果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语言生动、特色鲜明,就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愿意听课。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循循善诱、步步设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周围的事物,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语言艺术的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融入教材的意境中,让教材内容呈现出一种“说风闻声,言雨见形,谈花花现,指人人在”的真实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涵。例如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情感、色彩等方面认真体会,将该诗当作一幅田园风光图来鉴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充分领悟诗中“心远地自偏”“欲辨已忘言”等哲理性诗句,既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充分理解课文大意。不同文章特点各异,教师须采用富有特色的语言和适当的教学形式,在讲课时尽量声情并茂,积极转变语言风格,以更好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情节中,讲授时可用或高昂或低沉的语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论述类文章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可借用名言警句进行综合表达,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和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至于意义深远、辞藻优美的散文,为了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在表述时可加入绘声绘色的描述。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更好地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师可用朴实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珍惜父母亲情。语言具有很大的魅力,激昂深沉的语言令人振奋,动听优美的语言使人愉悦。大学语文教学对语言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无论讲述课文还是范读,教师都应注重情感表达的轻重缓急以及语音的抑扬顿挫。在讲授一些情感细腻的诗歌和散文,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教师可配合乐曲,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学生范读,使学生在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语音中对文字产生切实感受,加深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对于教材中扣人心弦的戏剧及曲折生动的小说,教师为实现情景再现,可事先进行语言设计。如在讲授杂剧《窦娥冤》时,教师可用激昂悲怆的语调表现窦娥的无奈愤怒之情,用急切的语调凸显窦娥的不甘,使学生对作品做到感同身受。 三、提升语言艺术的措施 1.化枯燥为有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现代大学生思维开阔、兴趣广泛,但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极具吸引力的语言,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知识向生动有趣的内容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增强教学的“可听性”。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色。教师在教学时,为了配合语言练习,可播放一些优秀影片,为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中外名著时,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审美活动,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化陈旧为新颖,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通常包括几大版块,即修辞、语法、文字和语音等。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全面系统地介绍每一版块的内容,或详细讲解本学期课本中安排的二三十篇文章,反复研讨、细致拆解课文。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之一,就是“炒冷饭”。教学方法陈旧,且大量重复中学语文知识;教师语言枯燥,既没有趣味性,又毫无启发性。这样即使遵循量化的标准、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应与时俱进,化陈旧为新颖,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应增大信息量,补充新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教师在讲课时,不应平均用力,而应立足重点。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采用新的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3.引入语言艺术新形式,确保课堂生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进步促进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大量新鲜的句法和词语不断问世。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还应尽量掌握“热词”,涉猎新词,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加以关注,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库。教师只有吸收各种新的语言艺术,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才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在讲解词语时使用一些新鲜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近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语言讲授从陈旧、枯燥向新鲜、有趣转化,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学习转变。这样既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确保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进而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语言魅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特色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教育,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多地感悟语言的魅力,对文学之美有更透彻的感知。 作者:张莹 单位:山东枣庄学院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体系重构 【摘要】当前,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语文教学遇到的众多问题之一,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首先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构,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开展活动、完善评价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教学体系。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体系;重构 由于课程设置问题,语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内容关联性较低,大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材内容老旧,学生到课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众多,如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重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相应能力和意识的提升,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审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一些选文内容以情感为主,偏向于人文思想教育,对写作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渗透有所欠缺,还有部分内容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情感和思想的渗透不够,二者得不到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局限,将教材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首先,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应在教育内容中多加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其次,考虑到学生在毕业后即将踏入工作岗位,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还需要起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总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提高语文相关能力。对此,教师应将经典美文欣赏、文字组织训练和情感表达三部分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构。经典美文欣赏可以包括我国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欣赏,以及国外的优秀文学欣赏,给学生推荐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受到文学作品中优秀思想的影响。在文字组织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提前练习在工作岗位中可能涉及的公文文件编写,掌握各类文件的书写格式和表达技巧。同时可以举办辩论赛、即兴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不同,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语文完全视做了一门无用的学科。加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难以提高。对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将语文和工作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对步入社会后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2]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游戏活动,或给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丰富教学形式。其次,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求职简历,让学生在注重简历书写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也要重点进行封面图案、格式的创新设计。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观看不同设计形式的简历,为学生提供创作参考,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样式的简历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的不同效果。另外,还可以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在班级中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临场发挥,让学生了解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词句的重要性。在初次的模拟面试中大部分学生会紧张、怯场,表达不清,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开始不再紧张,并能快速理清思路,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进而不断深入学习。 三、改变考核和评价方式 基于大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对传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学生的成绩不应由试卷分数一面概括,应加入其他的考核形式,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口语表达成绩、写作成绩和试卷成绩相结合,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形成综合成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专业能力考核。 四、结语 总之,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想要打破当今这一局面就要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构,让语文教学更加合理化、专业化,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只有搞好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发展。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在当今国内高等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感教育的缺失已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许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因为情商缺陷而陷入就业困难的尴尬境地,情商的欠缺已成为顺利走向社会的羁绊。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其中的文学名篇能以人文之美唤起学生积极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新生刚刚脱离了管理严格的中学校园,离开父母的关心呵护,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崭新而又陌生环境。环境的改变、心理的落差、学习方式的转变、集体生活的困惑使得这些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有一种失落感与不适感。他们渴望情感的交流,尤其渴望在人生的新起点得到师长的指导。大学语文内容广博,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又介绍了港台文学、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开拓了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师生共同学习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作品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 二、大学语文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 通过挖掘大学语文教材的情感内涵,情感教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天生的自然情结,一旦触动这根琴弦,就会感到明朗、舒畅,就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亲切感。因此,假日里,人们成群结队地涌向美丽的海滨,徜徉于绚丽的花海,驰骋于广袤的草原,用心灵去拥抱大自然。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山中的一座古寺,道旁的一株野花,天边一抹瑰丽的朝霞,夜晚一片清冷的月色等,都在作者饱含情愫的笔墨中神韵丰盈,激起我们对神奇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如徐迟的《黄山记》便是一篇别出心裁、写景角度独特的佳作。文章先是居高临下,勾勒黄山的全貌,之后又宕开一笔,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烘托一个“险”字,然后才正面写山景,重点描绘云海、奇松、日出、彩虹……写出了黄山最富特征的雄奇瑰丽的景观。 (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文学表现的常常是作者因为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对社会、家庭、世故亲情等产生的深深的思考或强烈的情感,表现的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遭遇作者那样严重的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对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她以动人的、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爱恋。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现的,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她赞美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自然,歌颂了人类往昔的历程与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活。 (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赤诚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充分展现了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炽热的爱国情怀。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有对爱国志士的热情讴歌,有民族自豪感的自然流露,也有报国之志、亡国之恨的直接抒发。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如文天祥的《正气歌》,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用典阐明历史人物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被俘,处在环境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全诗感情悲壮、直抒胸臆,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学习本文时,可结合文天祥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誓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培养学生对亲友的关爱 亲情、友情是人类独有的美好情感。一个人拥有浓浓的友情亲情,那一定可以使生命之树根深叶茂。亲情和友情永远是人类性灵深处感动的源泉。《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回忆他的母亲所写的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性格与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简朴的语句,表现出作者欲言又止,难以尽述的追悔内疚之情和无从说起,没齿难忘的养育教诲之恩,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怀念之情。课堂上,可以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让学生简单说说他们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歉疚,或者是准备怎样孝敬母亲。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以利于学生自由地发展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在教学中,一个好教师要以真诚的情感去营造一种和谐、活跃、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这是促进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中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到自己是主体,能够进行自主选择,为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而变得日益有主见,有创造性,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看,民主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在课堂上,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讨论题。选题过程着力于对学生的研究,讨论主题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运用与拓宽,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兴奋点,选择学生熟悉并关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课堂导入时,认真设计好课文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切入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而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三)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朗读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教学应以读来激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朗读是对教材文本的再创作,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使学生借助声音塑造的氛围感受文章的意境。这种朗读是一种享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教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时,可以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或默读。学生渐渐进入作者所塑造的意境,体味作者描绘的素淡朦胧、和谐静谧的月下荷塘美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舒缓、淡定,令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那宁静、恬淡、朦胧之美。而读到采莲的段落时,则语调略显轻快愉悦,表达出作者胸中的烦闷在美丽的月色中得到暂时的舒解。通过朗读的情绪调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荷塘、月光、蝉鸣、柳影、热闹、清静、淡淡的喜悦和忧愁等,都通过诵读呈现在学生眼前,用声音描绘出多彩的情感画卷。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取材广泛并蕴涵着丰富情感的独特课程,通过情感化教学策略,以情入理、以美启真,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使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境遇面前,拥有丰盈的心灵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走向更充实、更精彩的未来。 作者:任雁敏 李士明 单位:德州学院 贵州毕节医学专科学校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论文 一、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合班班级教学现状分析 1.班级生源结构复杂。 笔者曾授课的商务1101班共43名学生,其中汉族学生22名、藏族学生15名、维吾尔族学生3名、回族学生2名、土家族学生1名,少数民族学生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复杂的生源结构、不同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使得民汉合班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不强,缺乏团结一致、整体向上的学习氛围。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本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西藏、新疆等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使得这些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英语语音语调不标准、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匮乏。受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影响,汉族学生体现出的学习差异性也较大,有的学生入校时就可以很自如地进行英语日常对话交流,而有的学生连简单的自我介绍都很困难。 3.教师备课不够精心。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不多,平行班级少,专业教师往往同时教授3~4门课程,教学任务极其繁重,无法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这也使得学生无法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改善上述教学状况,本课题小组认真开展了民汉合班下的班级授课模式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寻求到了一种比较适合民汉合班的班级教学模式,即隐性分层教学。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即在不改变原有班级建制的情况下,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潜力等实际情况基础上,将学生暗中划分为不同层次,然后分层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层开展教学活动、分层评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层结果只是教师自己心里有数,不向班级公布。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与传统的显性分层教学模式相比,隐性分层教学是一种更为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它模糊了“标签效应”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消极影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被歧视感、遗弃感和失落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孔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可以视作分层教学的前身。这项理论沿袭至今,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精髓。隐性分层教学作为分层教学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2.布鲁姆(B.S.Bloom)的“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成绩优异与否关键不在于智慧的高低,而在于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个性化差异教学正体现了“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 3.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i+1”理论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i+1”理论为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代表语言学习者的目前水平,1代表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只有输入内容为i+1,才能使学习者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实行个性化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合班班级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深入调研,合理分层 为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隐性分层,专业教师需通过与班级辅导员、班干部、学生本人交流及初步教学的调研方式综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潜力等特征,然后暗中将学生划分为A-优秀级、B-提高级、C-基础级3个不同的层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整体上看,汉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优于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在分层时可将此作为分层的一个重要依据。但重要不代表惟一,教师不能凭此将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归于较低层次。事实上,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一些来自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的新疆、西藏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并不逊于汉族学生,有的甚至还是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佼佼者,如来自新疆的夏米西丁同学曾代表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并以最佳表现获得特等奖。所以仅凭民族类别分层是不合理的,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 2.分层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合理分层后,教师即可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其次,教师根据上述3个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为方便课堂集中教学,教学内容可体现在同一份学习资料当中,即使用同一份信用证。但教师需暗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并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训任务。 3.分层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民汉合班的特殊班级教学模式,我们应分层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的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好集中讲授和分层教学的关系,分合有致,因材施教。以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为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确信用证的审核要点及修改方法,进行案例教学时需注意分解难点、突破重点,让各层次学生获取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其次,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再次,开展课内实训时,教师可以布置同样的实训任务,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训任务具体要求不一样。至于课外实训,学生可以登录教师的世界大学城空间,根据自身水平灵活选择空间课程实训库里的相关实训项目,课外实训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交流,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4.分层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鉴于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学生学习效果的较大不同,我们尝试采用了分层考核评价模式。按此模式,教师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分层考核评价,即每个单元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民汉学生分层考核,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这种分阶段、分层次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高层次学生在难度较大的考核任务中不断挑战,超越自我,勇攀高峰。中低层次学生则在难度适中或较易的考核任务中缓解课程学习压力,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向更高层次转变。通过上述隐性分层措施的实施,我们发现分层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分层之前。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自2005年招收的14个民汉合班班级在学习完“外贸单证操作”课程后参加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比对表。通过此表,我们发现自2008年在民汉合班班级实施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后,学生考证通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五、实施隐性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隐性分层教学的同时,应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将不同层次、不同民族的学生按1∶2∶1的比例组合成学习小组,4个小组成员之间采用“一帮一”的学习模式。这种异质互助的小组合作形式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又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阶段评价与动态分层相结合。 通过阶段性的分层评价,教师会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表现有所变化,中低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有可能向更高层次转变,高层次学生因为学习松懈也有可能向中低层次转变。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适当调整分层,因材施教。 3.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教师应坚持课内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并以课外辅导为主。课外辅导可采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师生互动平台、QQ、电子邮件、微信等交流形式较为灵活、操作性较强的方式进行。在民汉合班的班级授课模式下开展隐性分层教学符合目前各民族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这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民汉合班班级教学质量,为各民族输送更多优秀的国际贸易人才。 作者:宗四元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我国语用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语用学的定义和研究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运用想学问,对语用学的定义出现过很多种,其中索振羽的《语用学教程》中给予语用学的定义算是比较准确的,“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在这种定义中,语用超越了语言本身的运用能力。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交流和语言的运用的一种学问,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下,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学问。我国的语用学的研究和运用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把语用学的运用到外语的教学中的研究更是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大多是用的“语法——翻译”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其重点放在了语法分析、难句理解和词义辨认者几块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语句的内部结构和其中出现的词组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但是这种方法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只能了解到语义,不能够了解语用意义,很容易在理解上形成偏差。二是语用学引入到国内的时间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都只能从报刊图书中知道这门学问,根本就没有进行专门的训练和研究,更谈不上将语用学应用到外语的教学中来。 二、语用学在商务英语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言的教学中,无论是何国的语言教学,阅读和写作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阅读的教育中翻译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在教学上,教师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词汇讲解——语法分析——译述大意或是进行逐句的翻译来上课。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讲,翻译法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用处,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气氛单板,无法体会到词句的语用环境,学生不能够形成整体概念,这样的结果就是会顾此失彼。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要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风俗传统和文化背景有着做出了解。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语言知识上面,而忽略了语境对商务英语学习起到的积极作用好效果。脱离上下文,来进行某个句子的分析,可能会出现好几种意思,因此对学生进行语用分析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篇叫WhenSLIMMINGISNOTENOUUGH的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ButsomeAmericanfirmshavestartedtobehavelikecoporateanorexiecs,addictedtodownsinzingastheironlybusinessstrstegy.”在标题中的slimming的愿意本来是减肥,单证在这片文章中就是公司裁员的意思,而在段落中出现的anorexics、downsizing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在进行阅读教学当中,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一定要注意到。例如中国人惯于使用螺旋思维(circularpattern),二西方人惯于使用线性思维(linearpattern)。这种来自思维上的差异,很容易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语用分析和语言表达方面出现误差。在商务英语的阅读教学当中,如果能适当的利用语言行为、合作、会话分析等几种语用原理,就能够减少很多在商务英语受用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理解和表达的准确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商务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要使用语用学的原理来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熟悉并适应英美式的思维方式。提高英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在进行商务英语的写作课的讲授中,教师一般都提醒嘘声主要语法的错误和安排文章结构等等写作技巧,却很少提醒学生要注意写作材料中的语用含义。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写作中很少出现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在外国人看来就会出现很多的误解,达不到良好的交际目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进行写作技巧的讲授的同时,做好对学生话语的语用含义引导,注意指示语和前后关系的正确使用;在进行学生写作错误的分析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语用失误的语句的分析,才能写出地道得体的英文文章来。在商务英语中会涉及到很多心寒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有几个注意事项。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正确),complete(完整),courteous(礼貌)。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在动笔前要仔细斟酌,利用简洁的居住和词语来进行一件事情的描述,同时还要注意句型长短的变化。在商务英语的写作中还要注意英美等国家的习俗。如不论是个人还是和他人一起受到宽带,都应该向东道主写信致谢。如果东道主是夫妇,并你只和其中一人有业务关系,信也该写给夫妇两人。 三、语用学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才中折射出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是交际中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存在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翻译者、和读者这三元关系。三者之间进行着思想和文化的传递活动。在交流过程中涉及到理解和重构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在原作中,语用用意的传达问题。例如在不同的语言中,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习惯和不同的词汇体系,这些体系中并非都是一一对应的[2]。如在汉语中有“三角债”这个概念,但是在商务英语中如果把这个词翻译成“Triangledebt”,在国外的客户就会不知所云,因为在英语中跟一般都用”chaindebt”来对这个词语进行表达。再如,在汉语中的“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而进行直接的翻译就会翻译成“propaganda”,这样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因为在汉语的语境当中,“宣传”没有贬义的意思存在,而在英语中“propaganda”这个词却带了“欺骗”的含义在其中。这种汉、英文一一对照的翻译,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在我们初中就学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在对方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你就不能把汉语中的“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词语进行直接翻译,然后用在英语的表达中,因为这不符合英语的在相同的社交环境中的表达习惯。另外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还会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因为无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和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这就会造成表一不清,令国外客人根本不知所云。比如有一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如果翻译成“AttheturnofthecenturyChinasdiplomacyismostactive”,如果用汉语的语境来进行判断,这句话不存在任何的问题,甚至还可以说很常见,但如果把这句话放到英语的语境中来看,中国味就太浓了,因为在英语的表达中active的主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在句中,把diplomacy和active进行搭配,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如果翻译成“TheturnofthecenturyfindsChinamostactiveonthediplomaticarena”,这样就能符合英语的语用规则了。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CBI教学模式下高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CBI的理论基础及教学模式 (一)CBI的理论基础 CBI以内容为基础,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有机融合,又称“内容本位教学”。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在EFL(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中都十分推崇CBI这种基于某种主题或某种学科来进行教学的模式,CBI开始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法之一。CBI以内容为依托,以语言学和认知学理论为基础,更倾向于“实用与真实”的教学效果,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取目标语的实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将专业主题与语言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CBI“提倡把语言作为学习内容的媒介,把内容作为学习语言的源泉,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内容,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2]。Krashen的二语习得假说(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为CBI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的语言环境很重要,“要类似于母语的习得环境”,语言的习得依靠“有意义、可理解性的输入”,二语习得应专注于“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习得是把可理解性语言当作学习内容的媒介而自然获得语言能力。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更注意的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而不是语法规则,将有助于其对第二语言的掌握。CBI的另一理论基础来自于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应为首次学习某个概念或技能的学习者提供引导框架,等学习者熟练后再撤除该框架。学习者通过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获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不仅需要听、说、读、写、批判性思维等过程,还需要高水平的内容知识来对这些过程进行操作。而CBI强调将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全面结合起来,力图为第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种机会,使其在交际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语境交流,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 (二)CBI的教学模式 在CBI教学模式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分割,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动强调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CBI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approach)。主题模式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定主题组织教学,主题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题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主题模式适用于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者,对学习者语言水平要求较低,旨在通过学习内容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水平。这种模式的授课过程围绕主题,通过结合各项语言技能以及论述有关主题内容展开综合训练,并逐步深入。该模式以主题为核心,因此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新信息进行学习和评价,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符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需求。课程模式(sheltered-contentcourses)。课程模式是用目标语讲授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该模式将语言视为专业学习的媒介,各类专业课程教学材料的难度符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专业知识水平。学习者主要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语言能力的学生。该模式要求授课教师应精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并且可以熟练运用第二语言帮助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的输入,从而获得目标语言能力。辅助模式(adjunctcourses)。辅助模式是一种“专业课+语言课”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试图在同一门课程中通过辅助的语言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跟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学习者需要借用语言技能进一步掌握专业内容。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教学大纲需要经过协商,语言课应围绕专业课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辅助模式主要针对各类高等院校学习者或预科学习者。专门用途模式(languageforspecialpurposes)。该模式的授课内容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是指“内容和目标由特定学习者群体的特殊需要而定的语言课程”。教学过程既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也具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相关学科范围,专任教师引导学习者使用英语展开专题讨论和研究。学习者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或科研活动的形式,在学量学科内容的同时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无论采取以上哪种模式,CBI的基本教学理念都始终贯穿其中,即课程的出发点或组织原则是围绕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学习重点是通过目标语获得专业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 二、CBI教学模式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国内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都比较缺乏的问题,比如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基本功的培养,旨在通过语言素材学习语言和关于语言的知识,对材料的真实性、实用性和现实性要求不高,而以话题为基础的商务英语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CBI将语言与专业融会贯通,使教学变得既有内容又有形式,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两种需求,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的商务英语学习者除了商科生和少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习者外,大部分都是在高校就读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语言能力,但是缺乏经济、管理等专业商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更谈不上商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目前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核心,不仅开设了语言技能类和商务英语基础类课程,还专门设置了商务专业类课程。但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商务专业课程和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脱节、商务英语课程专任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结合上述对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具备很强的应用性和复合性,课堂教学应该既是语言技能型教学,又是商务内容型教学,强化学生使用英语解决商务问题、提供商务服务的能力。从这一点上看,CBI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商务英语兼具商务专业性和英语语言性两种特点。CBI旨在通过学习和了解商务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专业内容缺失的问题。CBI主张将英语看作一种语言工具,从而实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为了结合各个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CBI应针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群体。一般来说,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主题模式应占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与商务内容的学习相比,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才是重点。但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仍需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商务领域的语言材料,为下一阶段学生掌握商务知识、培养商务能力打下基础。在较高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商务专业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定的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成为主导,学生的语言技能不足以帮助他们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此时,教师可以运用课程模式,将商务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传授商务、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安排有效的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比如,以英语为媒介,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特定专业知识。同时,商务专业教师可以与语言教师密切合作,采用辅助模式,帮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自由沟通,学习相关商务专业内容。另外,CBI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执行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要求兼备语言知识和专业内容两项专长。教师担任的角色不是单纯传授专业技能,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专业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高效轻松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及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也可以促进其自身从普通语言教师到复合型语言教师的转变。 三、结语 CBI越来越受到国内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商务英语教学环境中,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实现了专业内容课程与语言基础课程的融合,是实现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教学模式。但是CBI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践中仍然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局限性,开展双语教学的层次要求,学生寻找知识的途径缺乏,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因此,商务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CBI的优势,真正实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马青 单位:长江大学一年级工作部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高职微情景教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含义 何谓《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这是笔者在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对自己探索的教学模式所作的一个命名。所谓“微”,是指微课教学。传统社会以大为美,现在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微概念层出不穷,表明新媒体时代是以“微”为“妙”时代的到来,微课也应时而生。虽然目前关于微课教学的定义还存在争议,百度百科上解释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关于微课有一个共识,就是微课比传统课程时间少的一种课堂教学,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所谓“短小”是指教师上课的时间短;所谓“精悍”是指微课短时间内学习的内容精炼,充实,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有大收获。所谓“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在模拟场景中扮演和体验不同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参与、练习、思考、总结,从而熟悉商务操作的各个流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商务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换言之,“微情景教学”是微课教学和情景教学两部分组成,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讲解商务英语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注意的问题,在情景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也是以学生为主导,时间和微课教学部分的时间基本相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微课,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微课。两者相互交融配合,完成一次课堂教学。在教育学原理上,“微情景教学”也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按照著名主智主义教育思想家赫尔巴特所主张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强调教师的权威引领作用,主张以教师、教材和教室(课堂)为中心。按照著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的主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教育情境,由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自由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升经验,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在杜威看来“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把教育看作是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是经验的不断增加过程,而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主智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两者各有其适合学龄阶段和学习科目。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课堂,不能完全以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它必须辅以间接经验的学习来掌握丰富的人类知识积累,以尽快形成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但是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又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无法接受学不进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大学的教学总是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课程教学之间寻求平衡。可以说,“微情景教学”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了,而且一改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知道要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理解课文,觉得课文枯燥乏味,离生活很远,没有兴趣读学,被动的等待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需要怎样进一步去学习。 二、《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过程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微课教学由教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根据转化后的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提炼浓缩,最后形成微课教学部分的内容,这是《商务英语》课程必要的知识结构,学生必需掌握。微课教学的时间每次在10-15分钟左右,限定在20分钟内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由教师主导,教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商务英语知识结构。二是情景教学由学生以活动将微课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可以PPT、商务活动情景、小品方式、拍成微视频等方式展示。每次情景教学部分,教师可根据教学体系内容的多少,确定情景展示的人数,展示组别的多少。情景教学部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指挥者和评点嘉宾。以《剑桥标准商务英语教程(初级)》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教学为例,以该教课书的CompanyProfiles内容部分包含的Theworkingday、Corporateculture、Companyhistory、Theinternet四个单元units的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备课前可以作一整体规划,比如将四个单元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目标是什么来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单元分为4-5次课8-10个课时来完成,分别规划好每次课的基本任务。第一次课,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单元学习重点,需要掌握的技能、生词。并针对该单元的重点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做的任务,这包括给学生分组来完成下几次情景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课下认真搜集和查找资料,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搜查方式,思路以及网址书籍等有益资料,帮助学生课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第二次课,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教师微课导入阶段,任课教师微课导入本次课的内容,调动学生接下来做情景教学部分的氛围。在教师主导的微课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学生情景教学展示阶段,由学生做主角进行分组商务活动中的情景展示,将教师布置的任务演示完成。第三阶段是学生评价阶段,让选定组的同学对刚才其他商务活动情景展示组同学的情景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是教师最后评价总结阶段,包括总结各组情景展示的优点和不足,当然在评价阶段,教师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为了能保持学生参与情景展示积极性,教师的鼓励尽量具体化,如具体指出哪个句子,哪个词,哪个情景,哪个表演到位。第三次课,重复第二次的过程,但是,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所递进。第四次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看课文,并将本单元重点和技能总结出来,教师可以再次考察学生们是否已经完全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这次课的主要目标是以知识的查缺补漏为主。接下来以《教材》中Theworkingday单元为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微课的简单介绍说明。在第一次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将单元的重点导入,并告诉学生本单元学生要学会的技能:能在商务活动中清晰有效的进行自我介绍以及介绍他人;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得体妥善地接待客户;能够翻译并正确书写商务名片。二是学习生词。三是介绍工作日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场景,自己入职初期的遭遇,一些相关电影或电视可能具有的相应片断。四是布置下一次微情景教学课的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即将入职的新员工,第一天到公司上班,让他们想象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可能会被问到什么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并将学生分为几组,其中一组模拟作为一个微型小公司,组内所有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位。要求:学生模拟真实公司入职情景,找自己组内担任相应职务人员,介绍自己公司每个成员的职务及主要职责;另一组中的成员模拟新入职员。第二个场景是:并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作为一个微型公司,然后任意两组的公司进行互访,一个作为访问公司,另一个作为被访问公司,公司应做出怎样的接待等任务。通过使用这种模拟演示的方式,将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学习任务交给学生们自己来完成。学生可把这种模拟形式录制成短小的视频,拿到课堂上来演示,也可以直接在教室中演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在第二次课上,首先是教师微课导入Theworkingday单元的一些知识及场景情况,调动学生进行微商务情景展示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分组依次进行微商务情景展示,课程内容主要是涉及自我介绍(Talkingaboutyourselfandintroductiontoothers)、welcomenewstafformembers和businesscards的正确书写等场景。学生情景展示可以多样化,如事先拍好的微视频、现场微商务情景演绎、PPT展示讲解等。接下来由另一些组的同学对这些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至少说出一个优点和一个不足。在学生评价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不仅评价情景展示组的展示情况和优缺点,也包括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评估。在第三次课上,重复第二次的进展阶段,内容由聊本人工作延伸至许多问题其他人的工作(Askingaboutotherpeople’sjobs)。第四次课,教师做出对比、评价阶段。教师引领同学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将课文与模拟演示作对比。利用简短时间点评学生本单元的情景演示,这样学生可以清楚自己所做的演示有哪些不足,也就知道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也可在课堂任意抽查几位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并对其中的不足和需要补充之处做出解说。最后教师再给出本单元可能涉及到的基本商务英语情景、词汇、句型和语法进行回顾和学习。 三、《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成效 在现在这个言必称成效、绩效的年代,成效或绩效成了时髦词汇。坦率地讲,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为期一学期的微情景教学的改革成效来说,成绩是有一些,但不是特别明显。最主要的成绩是学生微情景教学兴趣很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对真实商务情景有了更多了解。成绩不明显的原因值得分析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己的改革时间进行不算太长 虽说为期一学期,实际上除了掐头(开学)去尾(学期结束)和放假放掉几次课外,还有一个就是,每单元的四次课有一半是常规课堂教学,并不是每次课都是微情景教学,所以就算微有成效,也不尽能全部体现为微情景教学的功劳。 (二)缺乏相应的控制组和对照组 虽然本人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微情景教学改革,但严格来说,改革的成效要有对照组和控制组才能体现出来。本人这一学期所带班级仅为一个班级,缺乏相应比较对照的对象。 (三)教改经历不多 对这次的微情景教学改革是一个尝试。并不能说是很完善很周全的改革,虽然前面说得有板有眼的,但有的地方还不成熟,仍需要继续探索。 四、《商务英语》课程微情景教学的注意事项 微情景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改革新尝试,做好微情景教学,需要课前多作准备,同时须注意以下事项: (一)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内容 教师应从课程教学目标、教材整体内容来确定如何转化,而不能一个活动或者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来转化。否则,没有整体观念的转化,重要内容或重要商务情景丢失,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 (二)微情景教学中师生角色与互动问题 微课教学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和情景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主导,并不是说,微课教学部分不需要学生参与,情景教学部分不需要教师参与,而是两部分都需要师生的互动,只是两部分中,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不一。微课部分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情景教学部分学生是情景展示的主体,教师是情景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两者的互动能使教学活跃生动,同时教师也从互动中了解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内容的所长所短,减少学生所长部分内容的教学,增加学生所短部分内容的教学。 (三)如何克服学生搭便车问题 在分组的情景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因为课前准备的麻烦而存在搭便车心理。为避免搭便车的发生,可将学生分组分派任务,如一组做评委,对参与模拟小组及内部每个成员的口语、语法以及演示效果进行纠错和评价这样即可防止搭便车,还可督促参与人员尽力做好,即提升了学生的听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另一些则要求他们对此演示做一总结,归纳出从微视频的演示中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找一组学生对其他人就此模拟演示提问,由另外的学生来回答。 作者:于秀珍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英语的使用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其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商务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据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具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通晓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国际贸易基本流程,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从事外经贸行业中单证、跟单、业务、货代等工作。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1.专业素质。 商务英语除了涵盖英语语言知识、交际技能、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商务管理技能和商务文化背景等核心内容。一位合格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娴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其次应具有系统的商务知识;再者是要具备相关的国际商务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及现场商务话语经验等具体的商务实践能力。 2.职业素质。 第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不仅必须熟知普通教育学、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英语教学法、商务英语教学理论等,还应该了解高职教育理念,高职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第二,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对外语工作者提出了希望:一个外语工作者不仅要能熟练地使用自己专长的语言,更要有十分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汉语水平。就商务英语教师而言,渊博的知识包括必备的专业知识,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与外经贸行业相关的外事、礼仪、金融、贸易、保险、法律、科技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汉语知识。第三,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课堂理论教学技能及实践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他们应具备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答疑解惑能力及教学测评能力。第四,要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型网络课程及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也要求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为迎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各项挑战,教师应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第一,教师要有知识更新能力。知识的更新是教师发展的前提,就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及时地把握高职教育和商务英语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第二,教师要有科研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与科研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通过科学的态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现象的过程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其规律,并将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上,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商务英语教师应确立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第三,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必备能力之一,具备创新教育的理论,并将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有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 4.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应注重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批判性地吸收多元的世界文化。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健康的体魄是努力工作的前提。教师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Lange提出专业发展就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专业素质及教学技能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提升的过程。从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及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等现状分析,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教育理念欠缺。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聘用的教授普通英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是高职院校聘用教授国际贸易或工商管理的本科生、研究生;三是来自于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兼职教师。从教师的来源分析,有的教师有丰富的英语语言教学经验,但是缺乏商务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具备商务知识,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多数未经过高职教育的专门学习,没有深刻领会高职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偏重学科体系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认识模糊,从而难以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的要求来改革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2.对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从教授普通英语课程转型过来的老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英语教师和国际贸易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足之处在于知识老化、缺乏国际视野、创新性较差;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英语教师在校期间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英语学科知识,但其掌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国际贸易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职前未接受教育科学知识训练,岗前的短期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较少进行教学研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经验;教学任务较重,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因此,在主观上,教师科研意识普遍不强;客观上由于缺乏科学研究经验积累及外部条件的支持,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从而限制了教师自身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1.提高英语语言文化水平及应用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本质上是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其核心仍是英语语言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英美文化及英汉文化的差异,并使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显示,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及文化知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英语知识文化水平及应用能力。 2.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熟练地运用英语语言为工具进行专业课程讲授及指导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经常出现英语知识技能与商务知识技能讲授割裂开来的现象。而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国际商贸实践操作经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以增强实践能力。 3.更新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 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互动式教学理念和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积极引导、积极实践、有效互动。高职商务英语学科是英语语言与商务的结合,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新突破,所以其教学思路、方法及手段也应做出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发展。 4.提高科研意识及水平。 加强商务英语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也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教师通过对商务英语学科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商务英语学科教学及商务英语学科发展方向及趋势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四、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策略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受到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素质的影响,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队伍并不断促进其专业发展是实现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根据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要求及专业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将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行动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实施行业合作教学作为发展策略。 1.加大培训力度。 Freeman指出教师可以获取知识和技巧。对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来讲,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英语语言培训、商务知识培训、高职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培训、商务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为参加国内专门教育机构举办的短期或长期的英语师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会议和研讨会及国内外研修学习等,考虑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还可以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2.开展行动研究。 目前有针对性的商务英语培训比较匮乏,同时商务英语培训又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就主要体现在开展行动研究的自我发展。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为改善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研究行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日志、课堂观察、反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按“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反思及撰写研究报告”步骤开展行动研究。 3.进行专业实践。 合格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是能够胜任英语语言教授及研究的语言教师,另一方面又是精通外贸知识、能够独立处理外贸事务的外贸领域的专家。后者就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使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首先可以与各类外贸单位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切实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工作,通过教师在生产一线了解外贸企业的实际运作机制、外贸领域的实际业务操作,从而积累第一手的案例和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其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促进教师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化。 4.实施合作教学。 对商务专业英语教学而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缺乏专业知识或英语技能,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两者有机地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DudleyEv⁃ans提出,以专业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习者三方最大程度合作为基础的模式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可以通过共同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及教学目标、共同研究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学材料、共同开展讲座和研讨会、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展开。 五、结语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发展道路,通过不同发展策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学生需要,促进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推动专业建设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淑慧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教研室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文体风格下商务英语论文 一、在写作商务英语信函中所体现出的语言环境 所谓的商务英语,是指商务专业人士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鉴于其在商务活动中使用,因此它自然就会具有特定的交际环境、对象和主题,而且这些也必然会影响到使用商务英语的范围、风格与方式,而这在写作商务信函方面则反映出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语言环境。第一,商务是商务英语信函话语的范围,关系到商务活动的各个场所和环节。商务活动涉及法律、保险、运输、金融等相关领域,可以说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在各个环节的商务活动中,需要始终伴随着信函、电子邮件、备忘录传真等书面的商务英语交流形式。第二,在商务活动中,人们都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明白与人为善的有益之处,因此常常是珍惜时间就如同珍惜金钱,而且十分注意社交礼仪在贸易往来中的应用。上述心态、意识与行为准则决定了商务英语信函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即客气委婉、朴素简洁,也直接决定了商务英语信函的语式(话语方式)。 二、商务英语信函在语境制约下的文体风格与特征 (一)使用词汇方面 1.使用词汇正式、规范 尽管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与之相适应的商务信函也呈现出非正式化与口语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商务信函毕竟不是个人的私事和私下的活动,有关的商务活动是有组织的、有明确公关和经济目的的活动,而且是商务组织之间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因此,商务英文信函常常使用书面正式词汇,或者正式词汇与非正式词汇并用,但是较多情况下都是使用正式和中性词汇,从而体现出商务英语信函的正式规范、公事公办的特殊性质。例如:WearepleasedtoadviceyouthatyourorderNo.105hasbeendis-patchedinaccordancewithyourinstruction.(我高兴地通知你们:遵照你方指示,第105号订单货物已运出。)文中,以书面语advice代替口语tell。 2.意思表达准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在各个商务合作环节的商务信函中,涉及到合同、协议、单据等,因此有必要使用准确的词汇,从而体现出专业性。鉴于此,商务英语信函中更多地使用行业、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缩略词语。例如:trimmingcharges(平仓费)、pre-mium(保险费)、bid(递盘)、irrevocableletterofcredit(不可撤销信用证)、CIF(到岸价格)、C.B.D.(付现提货)等等。在商务活动各个环节使用的信函中,都较为频繁地出现上述词汇或缩略语。 3.使用语言朴素简练,一般不加修饰 进行信息传递和业务洽谈,促进交易达成是商务英语信函具有的主要功能。因此商务英语信函要求其使用的语言必须平易、朴实、易懂。这是因为现代国际商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有着日益加快的工作节奏,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高效率,所以商务工作人员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斟酌如何遣词造句,于是在写作商务英语信函时,更多的是使用朴素简单的常用词,通常不能使用华丽的词藻,绝对避免使用深奥、抽象、冷僻、花哨的词汇,而且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修饰语或修辞手法,其目的是直接进入主题,避免致使中心转移,从而便于交易双方都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例如:Accordingly,wewillexpectthefullpaymentof$5,403plus6.5%interestdueonJuly1,2000.Welookfor-wardtodoingbusinesswithSmithAdvertisinginthefuture.同时要注意,尽管感叹句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气势,但是商务英语信函讲究严谨、客观,所以商务英语信函中极少使用感叹句。 4.使用词语客气礼貌 因为商务英语信函与业务的得失成败直接相关,所以商务信函中频繁地使用礼貌用语,体现出措辞的客气,这不但反映出草拟人的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进而营造出友好的业务合作氛围,建立融洽的业务合作关系。在英文信函中非常突出地表现出用词礼貌客气的特点。当收到对方的商务信函后,无论是接受与否,都一定要做到使用礼貌语言对此表示感谢;在传递使人高兴的信息时,要体现客气的措辞;当需要传递的信息可能会使对方不满意,或者表达对对方不满意时,更需要委婉客气地进行措辞;如果是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者希望对方做什么,也应该要客气礼貌。 (二)使用语法方面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体,人们在贸易、商务往来这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商务英语信函,并且在长期的商务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写作规范。同时,拟定商务英语信函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商贸顺利运作并且实现盈利。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既讲究工作效率,又要注意社交礼仪的合理运用。这些要求充分体现在商务英语信函使用的语法方面。 1.较多地使用陈述句,而很少使用祈使句 在商务英语语言环境中,通过商务信函进行协商沟通的双方多数情况下是贸易伙伴,具有平等的地位。因此,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常常使用陈述句来表达己方的诉求,如此会保证信函具有委婉的语气,进而把己方良好的形象树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这种委婉的语气常常能够促进贸易伙伴采取一定的行动。与此相反,祈使句的语气一般都是命令性的,容易使对方感到过于直接、盛气凌人,因而觉得不是很舒服,所以通常商务英语信函很少使用祈使句,但是如果能够在祈使句中加入礼貌用词“please”,则原本命令的语气就变为了请求语气,从而与陈述句相比语气上更加礼貌。 2.较多地使用肯定句,而很少使用否定句 为了表现出友好礼貌的语气,商务英语信函中不宜过多地使用否定。因为如果直接使用否定句,指出对方不能尽如人意之处,或己方无法做到的事情就会给人留下冒昧不敬的印象,有悖于礼貌原则,所以应尽量使用肯定句而非否定句,从而使语气委婉客气。 3.较多地使用复杂句,而且句式完整 商务英语信函是一种正式的文体,主要使用书面语进行草拟,因此多半都是较长的句式,也就是说以复杂句居多。之所以是如此的句式结构,是因为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进行外贸业务活动的各种条件、各种方式或者是预期的结果,从而确保业务往来或者签订的协议不会有任何的漏洞存在,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贸易往来中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双方产生贸易争端,进而使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例如:TheCreditcouldcover85%ofthelocalexpensesiftheyaremadeundertheresponsibilityoftheBritishContractorandwithinthelimitofthedownpaymentspaidontheContract,i.e.,15%asamaximum.(此项贷款可以用来支付85%的当地费用。但是此项费用英国承包商必须负责直接支付,并且必须在合同预付款的幅度之内,即最高不得超过15%的合同金额) 4.较多地使用套语 商务英语信函是公函的一种,因此其必然要带有公对公的性质,属于极为正式的一种文体,因此在长期的写作中自然地会保留下来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方式,一些特定的语句被固化下来,成为国际商务界认可的套语。例如:DearSirs:Thankyouforyourinterestinourfireworks.(敬启者:承蒙贵方对我们的烟花感兴趣,十分感谢)。 5.十分注重使用虚拟语气 商务信函是利用书面形式进行贸易交往的一种手段,因此这一文体十分注重体现委婉、礼貌和客气的语气。在草拟商务英语信函时,如果用陈述语气提出己方的要求或者建议,则会体现得过分的肯定,甚至令对方觉得过于自以为是,而这时如果使用虚拟语气,就能够使信函的语气显得很委婉客气,这时虚拟语气的句子的谓语多数都是should,could,would,might等情态动词加上动词原形。也就是说,如果己方需要向对方就商务问题提出某种要求,较为妥当的表达形式就是使用虚拟语气。 作者:郝秀婷 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课堂教学中财经类大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时展对新儒商精神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所衍生的一些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我们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我们的日用品空前丰富,但也看到我们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注水肉”“毒大米”“地沟油”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例层出不穷。虽然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楼歪歪”“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报道也屡见报端。很多企业、商人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是财产安全来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商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些物质现象的背后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丢失了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跟环境问题相比,精神支柱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应该被我们所重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树立并弘扬新时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指引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大行其道,但实践中,却遭遇到了中国文化和体制的巨大阻力,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中国已经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国企业和商人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文化的道路,以变得真正成熟和取得进步。新时期在呼唤着儒商精神的回归。源于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商精神从上世纪末开始再次被商人和专家学者提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东亚儒家文化经济圈见证了东亚地区经济的成功,证明了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底蕴的企业家精神,即新儒商精神对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二、儒商的渊源和新儒商的时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国的儒商文化实际源于先秦。当时“儒”和“商”是两个独立的职业,“商”被称之为“贾”,人们根据商人的道德品质,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称为“良商”“诚贾”和“廉贾”,而“良”“诚”和“廉”这些词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结合,子贡就是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富贾,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到处宣传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人们冲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大批士大夫投身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域儒学特征鲜明的十大商帮群体。这些商人自觉地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使自己成为义利合一的“儒贾”。他们遵守“商名儒行”的行为准则,即商为厚利,儒为高名。这是明清社会和价值观念转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与“商”进一步结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狭义的儒家思想,而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道义、爱心、中庸等,既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新”则指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新儒商既要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儒商的时代特征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传承性 新儒商不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内核,还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拥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水平,既要平衡“利”“义”,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又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时俱进性 新儒商是新时代的产物。除了传承优秀文化,新儒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开发新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吸收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仅要改变传统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会性的弊端,培养法律意识、合作意识,更要开阔胸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大胆走出去,也要大胆拿进来,勇于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完善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系统整合性 如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同时社会系统日益庞大复杂,而分工却日益细化,各行业、领域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新的形势对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儒商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在大的市场环境下的锤炼。新儒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习、社会实践、行业历练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行需要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政府、学校、商业等多方面参与,并坚持不懈,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把新儒商精神发扬光大。 三、培养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财经类院校培养新儒商精神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普遍存在,不仅给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灾难,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被输送到各种公司、商业单位以及经管、金融系统等工作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在学校里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诚信待人、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倡导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大学的精神所在,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现在。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并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观国内的财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技术与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伦理培养,即“重术”而不“重道”。我国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完善的教学设备,却缺少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财经类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有开阔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更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兼顾促进个体发展和服务国家、社会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家。因此,笔者认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层面展开,从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等,鲜有文章论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新儒商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开始。笔者结合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进课堂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山东工商学院是山东半岛唯一一所财经类院校,学科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上凸显财经知识培养。作为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从2011年开始为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旨在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综合素质。笔者承担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配合学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输和新儒商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观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输 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大学商务英语针对商务和财经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分类课程选课时,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增加将来就业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学完商务英语课程后,可以考取相关商务英语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和托业,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开课时,笔者提出商务英语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合将来商务环境下的语言运用;二是学习基本的商务背景知识,特别是公司环境下的商务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商务理念和商务意识,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商务道德和商务伦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领会。 (二)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务环境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笔者选择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剑桥商务英语》,目的有二:一是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既涉及到公司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BEC考试的很多题型和练习,可以满足很多学生证书考试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国家的商务案例。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行为和商业行为更成熟、更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健全。在进行相关主题讲解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材中和网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国的一些案例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年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公司商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大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现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通过中西比较激发学生思考,也注意在学生商业价值观的形成中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笔者发现很多财经类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以欧美学科体系为基础编辑的,而中国的理论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简单涉猎。不可否认,西方的一些经济和商业理论相对更完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财经和商务教育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中国青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西方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将来多数在中国工作的财经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财经教学和商务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我们的先人已经留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介绍、传递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升华,而新儒商人格,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现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经典的商业经营管理案例,更何况我们还有源远流长的、两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我们的财经教育和教学,不妨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和社会心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下,走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来解决。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会针对相关专题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中国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和启迪,并总结个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学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做到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并重,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了解,这些行内、行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非来自于学业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如在讲授面试主题和会议主题的时候,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并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以后,对某些小组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推广,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虽然课堂模拟训练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反思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把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这种合作互助式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体现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质内核。 (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但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知识讲解之外,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课文所涉主题和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解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时刻自查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发挥对学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讲到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除了在课堂上摆事实,讲道理,下课的时候提醒学生最后走的时候把教室的灯熄灭,这样效果可能更直观、具体。再如,如果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更能体会到工作责任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影响,更多地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年轻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设想 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在笔者践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浅见,希望随着将来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进行解决,这不仅是对课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 (一)师资问题 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把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很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足够,但缺乏相关的商务背景和经历。很多商科的老师虽有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但语言又不过关。英语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六年的外贸和公司兼职经历使笔者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门课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感觉现在脱离了商务工作环境,很多商务知识的更新也慢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在开设这种跨学科的财经商务类课程时,应该选择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承担,否则,学生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都是脱离实践的。而很多学校缺少这种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学校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培训基地,既要把老师往重点大学送,更要把老师往企业送。 (二)第二课堂问题 第一课堂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技能的训练,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笔者所在单位举办了英语角、英语协会和各种英语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练习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笔者发现本校财经商务类课程中也开展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使形式更加丰富化,建议采用定期举行报告会、模拟商务活动等形式,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德才兼备、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再激发,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三)实践实训问题 新儒商教育是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程,它的平台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财经类院校不仅需要从意识方面着手培养,更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运用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触新儒商文化、培养新儒商精神。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当地的社会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真实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我校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一直采用了企业实习制,很多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但经笔者了解,很多企业实训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实训只有一天的时间,所谓实训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笔者建议实训周期适当延长,让学生能真正的走进企业;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即学校方面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们的企业实训事宜,而企业方面能够指定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和交流,让学生能够确实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文化。此外,在实训结束后,还要结合实训经历,及时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和引导,吸收积极因素,同时还要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新儒商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正进入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新儒商精神,这不仅是提高企业家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武器。新儒商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财经类院校是为社会输送经济人才的主战场,对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不仅应该从学校的整体层面进行,更应该从课堂开始。同时,笔者也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新儒商精神教育研究中来,这不仅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的重要选择。 作者:李科 张杰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口译教学视域下高职商务英语论文 一、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现状 (一)缺少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口译教材 目前的口译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适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口译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务现场口译》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世纪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上述两种教材在内容上,虽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与水平,但在有的方面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相距甚远,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实用性。 (二)口译课学时少,学生实践的机会欠缺 高职院校的学制短,有的学校安排将近一年的校外实习,实际在校上课时间只有两年。口译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学期,每学期16周课,一学期32学时。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在几十人一个班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在9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译课程是需要大量实践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课外不抓紧时间大量练习,口译教师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三)能够进行口译教学的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大学毕业直接登上讲台,缺少教学经验,更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师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口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况且班级学生多,上课学时数有限,对学生进行课外指导来实现口译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四)口译教学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教师上口译课是给学生讲口译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译实践。而许多口译课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说汉语,学生翻译成英语;或者教师播放汉语录音,学生翻译,最后教师点评的陈旧模式。课堂学生人数多、时间短,课堂上学生开口说话的时间就更少,记录正确答案反而是学生唯一的目标了。在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语言上的充分锻炼。因此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下的合作式口译课程教学。也就是以项目为依托,把教学过程采用几个项目来完成,在方案设计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然后让学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进行口译实践,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二、以项目为依托,改进口译教学 (一)选择适合学生口译教学的内容,确定具体项目,自编教材讲义 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口译技能训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较高的汉英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口译课是一门高技能的实践课程,在选材上既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英语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尽量避免太难、太深的内容。口译材料的准备要有背景知识介绍,并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对学生进行课上口译训练。要“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内容从典型的工作任务出发,包括对外贸易过程中不同场景的口译训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一个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欢迎外宾、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商务谈判、商务宴请、安排旅游、欢送外宾等。教学内容模块包括:模块一:欢迎外宾(接机、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块二:参观工厂及介绍产品(参观并介绍产品性能、特点、功能等)模块三: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模块四:商务宴请(致欢迎词及祝酒词)模块五:安排旅游(制订旅游行程及介绍地方特色)模块六:欢送外宾(表达进一步合作并赠送礼品)以第三模块———商务谈判项目模块为例,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教学任务:模拟实践情景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地点:酒店咖啡厅人物:外贸业务经理、商务客户教学目标:①掌握商务谈判用语;②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商务谈判③在真实的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口译现场翻译能力。教学要求:①能够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②掌握外贸业务工作流程。教学内容及步骤:1.参观工厂,介绍公司,让外宾了解公司产品并介绍公司最新产品。2.进行商务谈判,就产品的价格、付款条件、包装、运输等事宜与外宾进行谈判,表达愿意与对方进行合作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组有三名学生,其中两名学生进行对话,有汉语对话,英语对话,另外一名学生扮演口译员。训练之前,教师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对话的内容及场景,这样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进行口译的情景,做起口译来就会轻松自如。另外教师在进行口译训练中,还要进行角色互换,这样做对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实践口译技能。在课堂训练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学,完全没有紧张情绪,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口语训练。口译教学课堂应该选择多功能翻译实训室。因为该实训室采用了先进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每位学生都戴耳机进行训练,对于学生对话内容,每位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听到,并对所听内容做好记录。另外,该训练系统还可以将训练的过程进行录音,使学生产生现场口译训练的感觉,还能进行查漏补缺,以便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二)教学方法 第一,授课前的准备。任课教师在进行每个教学模块教学前,首先把本模块能够用得到的常用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英语知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内容,任课教师还要给出几篇与本项目有关的英语对话。在进行实践教学前,教师有必要事先检查学生对已给的词汇,专业术语,及相关表达方式,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就教学内容在课外收集该项目的材料,编写对话。第二,课上演练。课上演练是指学生就事先准备好的对话进行实践,同时要求另外一名同学就他们的对话进行现场口译。这样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商务现场口译,显然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学生的口译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练过程是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的,使学生体验到了现场真实感。 (三)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在认真观看聆听其他同学的表演,并针对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在纠错时加以改正。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提问,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学是否认真听讲,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没有弄清楚,并给出自己的观点。使每次总结,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提升,并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加深记忆。 三、结语 总之,“以工作为导向”的口译课,是以项目教学为核心,以案例教学为内容,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学生可以用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完成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场景下,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学生积极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作者:张志华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需求分析角度下的商务英语论文 一、国内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1.缺乏正确的市场需求导向 商务英语以英语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实用性是其核心。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前,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而设置的课程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将来就业时的需求。 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商务”和“英语”脱节,两者缺乏切合点。有些高校专业课程开设过晚导致学生对专业商务知识接触过晚。还有些高校未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而是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3.教学过程过于传统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能动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自我学习能力。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而轻视了商务专业知识,导致课程设置中教学中教师沿袭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1.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范畴,需求分析是确保ESP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外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础步骤。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应使用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即使用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需求分析理论认为,要提高ESP教学效率,首先要做需求分析。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由于在商务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2.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把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结合到商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英语技能的一门课程。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是真正判断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根本。需求分析是保证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对商务英语课程的大纲设计和课程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的需求与变化对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市场需求,尤其是企业需求作为教学方向。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成为运用英语在经贸、教育、外事等部门工作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另外,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应该从实用性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善于合作、讲究效率的素质,帮助学生逐渐具备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商科专业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提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选取教材方面,应考虑到难度和实用性两个层面的需求内容。要使商务英语课程真正能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能力,合理而科学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不断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将商务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下,各个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有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作者:马欣 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地方院校商务英语论文 一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强基础”而非“重专业”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要求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些都是“强基础”的要求,也是英语专业的培养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在专业上只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系统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也体现了“强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课虽然有21学分,占177个总学分比例的11.86%,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英语听力、英语语音等语言基础课,唯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商务英语学科概论)也只有一个学分,占总学科基础课的4.8%,占总学分的0.56%。专业必修课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个部分课程数量有所增多,但英语语言课程数量的比例依然较大,占总的专业必修课学分的30%,除去二外的10个学分,商务英语课程占专业必修课的52.5%,约为一半。可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强基础”,不是强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而是强英语语言基础。 (二)重技巧,轻能力 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专业课程大多是传统的英语语言基础课,强调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巧,如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等。在专业必修课中,英语语言课程仍然占据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其中英语阅读和基础英语从I到IV,所修学分达到21个。专业必修课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非常具有语言特色和技能培养特色,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英语笔译、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等强调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的课程占商务英语专业必修总课程的87%,而强调商务能力的课程只有国际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谈判两门,占13%。 (三)选修课姓“英”不姓“商” 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但可供选择的课程大多姓“英”而不姓“商”,英语国家概况、中国文化概论、外事礼仪、英语语言与文化、西方文化概论偏重文化方面,虽然是商务英语专业所必须的,但比例偏大,甚至出现内容重复。另外,英语语言学导论是纯英语语言课程,翻译技巧与实践也不能算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余下商务英语专业选修课占总选修课大约一半左右。 (四)实践课程设置无特色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分为集中性实践2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2.43%。 另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6.78%。从表一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与传统的教育实习实践在时间、内容、方式上几乎没有区别,缺乏专业特色。 二 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衡阳师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和可取之处是很明显的,比如在培养目标上,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英语”而非“商务”。但其问题和不足之处也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如专业性不强,能力发展不够,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没有专业特色等等。如何对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是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 “根据英国商务英语专家Nick Brieger的观点,商务英语应包括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交际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content)、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和文化背景(cultural awareness)”。“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的社会需求调查为基础,这样才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并依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以及指导实习实践教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却忽视了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因此,定期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明确市场需求。在课程设计上,除技能培养之外,更要强化专业特色。“应该突出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形成以商务英语基础课程为主、人文类课程为辅、语言类课程为支撑的选修课框架,三者的最佳比例为5:3:2,即商务英语核心课程占50%,人文类课程占30%,语言类课程占20%”;在高年级(五、六学期)强化职业实践和实训,增加物流、报关、国际单证操作等课程,为学生实习和毕业打下基础。 (二)加强校企及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建设 “地方院校要以地方为本,服务地方,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地方院校还要要根据本地特点,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各方面的合作,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地方院校生于地方,长于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院校要积极推进地方化,办学模式向地方开放,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建设”。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可以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引进来”指的是引进企业资源,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以讲座、报告或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报关、单证操作、外贸流程、商务交往等实务教学,并积极与地方合作,开展对外服务,以项目方式驱动教学。“走出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国际。首先,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到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时间长、富有经验的院校,包括对外经贸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习进修或者攻读与商务有关的专业学位,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公司第一线进行实践工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和资料,以便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其次,学生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第一线,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公司或企业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报考国际商务师、报关员等专业证书,以考带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突出英语工具性,实践教学体现商务特色 地方院校可以在校内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设备,比如现有的语音室、电脑机房等等开展各类商务英语实训活动。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在2013年引进了一套口译设备,可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练习口译使用。另外,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一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商务实践报告,也可以是商务报表或者商务策划书。在实习时间上,打破原有的固定时间,可以与企业探讨,找出企业真正需求的最佳时间。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的业务集中期为8、9、10三个月,因此,把寒暑假纳入实习范畴,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或者把实习实践与寒暑假时间结合,既有利于实习时间的延续,也能满足实习单位的实际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实习要改变原来指导教师全程服务的模式,既不能任由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全由指导老师大包大揽。由于单个公司或企业无法容纳整个班的学生,可以以城市为单位派出实习指导老师,把城市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出一名实习生担任组长,指导教师用巡视的方式来管理一个城市中分散的实习生。鼓励学生租住在同一个或相邻社区,以便于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实习生会议,每星期召开一次实习小组长会议,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小组单位可以弥补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缺憾。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一定要以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企业为单位,可以是一个工业园或者一个写字楼,这样不仅使公司乐于接收实习生,而且便于学校管理实习生。 (四)转变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关键在专业教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在师资。但在目前大多数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多数由英语语言背景的教师担任,有语言学历又有商务背景的教师是少之又少。英语语言类教师虽然可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他们缺少商务知识的培训,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英语语言方式,当然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特色也很明显,那就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因此可塑性极强,以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为例,商务英语专业35岁以下授课教师占到80%以上,这些教师继续学习积极性高,只要学校政策倾斜,积极鼓励,未来一定可以成为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作者:谢彩虹 李九英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语文教学经验浅谈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其授课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本校根据笔者自身授课经验,总结出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经验 大学语文是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母语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任,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目前,由于大学语文的地位边缘化、课时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并不容易。笔者近几年专职讲授大学语文课,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各位切磋。 一、开学第一课定基调、调心态 新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语文课持有亲切、厌倦、不以为然、期待等不同的复杂态度。所以,每个班的大学语文第一堂课,笔者都是先让学生了解课程意义、课程目标、成绩考核方法等,告诉学生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不同,要接受新的学习理念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定下基调。大学语文考核注重的是学习过程,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即重在平时,把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相结合、书面作业和口语表达相结合、学习效果和学习表现相结合,最后给一个综合性的成绩。 二、授课以时间为顺序,使学生脉络清晰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名目很多,大部分都是按照主题来划分的,古今中外只要主题一致的就放在一起,跨度比较大,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笔者的经验就是上课时打乱目录上的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往下讲,先把整个文学史的脉络给学生梳理一遍,把每阶段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以及名家名篇简单提一下。从文学的源头神话开始,然后是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元明清文学、近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学,让学生把中学学过、接触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串起来,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脉络,之后再详细讲授名家名作。 三、课前检查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人都有惰性,为了激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每次下课时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比如背诵一首诗词,背诵经典段落,弄懂一个文学典故,等等。下次上课前会抽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检查,一般不直接点名提问,而是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背诵,激励方法就是:每学期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主动背诵的在期末成绩中加分;每次背诵诗词有3到5个名额,要抢答。这个方法很好,气氛不像教师点名那么紧张,会背了站起来背诵,这次不想背诵以后还有机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授课,加深印象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实行多媒体教学,而大学语文是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课堂上知识传授的容量;利用多媒体的声光音画营造课堂情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讲授《蒹葭》一诗,先让学生听诗歌朗诵,然后播放根据该诗改编的《在水一方》,让学生品味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在讲《长恨歌》之前,选用配乐朗诵,最后让学生听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文学和艺术的契合点,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五、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演讲,效果显著 期中考核,笔者会提前布置作业题目,把全班学生按地域分成10个左右的小组,本省的按市分组,外省的学生很少,每个省为一组。课下准备关于“家乡美”的发言材料,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时间3~5分钟,介绍家乡的人文地理、美食习俗等,可以用幻灯片作为演讲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方法,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彼此间你追我赶,力求在台上的几分钟内展示最绚丽的自我,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这些活动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也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显著。 六、课堂讨论,印象深刻 笔者在讲课的同时,会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比如讲《长恨歌》,会让他们讨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有什么异同点,然后分组发言,交流思想。学生主动发言,激烈的辩论不亚于大专辩论赛的现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不仅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从现实中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在讲课时把大学语文与社会实事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更能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思和讨论。比如,结合“小月月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强拆事件”“最美女教师”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 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授课 语文是外延最广的学科,涉及文化、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因此在授课期间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授课。比如,把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放在一起讲,对比神话人物品行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把中国的格律诗跟西方的十四行诗比较,让学生加深印象。讲到陶渊明的饮酒诗,会提到中国的酒文化,或者饮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丰富其文史知识,收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授课前还要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大学语文的授课不应拘泥于陈旧的模式,要根据时代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浅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艺术策略 摘 要: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谈谈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经验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学习兴趣 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快乐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通过交往互动,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所以,采用适用的激趣方法是一个关键,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觉得这以下这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一、气氛激趣 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巧妙的悬念,举一些贴切的事例,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上语文三册中的《美丽的丹顶鹤》时,就先让学生从猜谜语入手,丹顶鹤到底美不美?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就集中。思维也就随着老师的引导拓展了。 二、故事激趣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营造教学情景,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如,上语文三册《梅兰芳学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梅兰芳是男扮女装,先给学生讲讲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梅兰芳是如何刻苦学习京剧表演艺术的。在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门艺术需要付出的努力。激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梅兰芳的刻苦努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梅兰芳的其他故事,实现教材内容的外延,完成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猜谜激趣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编的字谜猜一猜, 如(1)十八口(杏) (2)口十八(呆) (3)口中有十八(困) 如果小学生懂得一些编字谜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字的结构自己进行编写,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字谜。学生通过自己动脑联想,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很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纷纷学着编: (1)一只狗,真少有,头尾都有口(器) (2)此木可以烧(柴) (3)水大好发电(淹) (4)禾苗的家(稼) (5)在家玩火有祸(灾) (6)山倒在火上(灵) (7)手拿户口本(护) 四、竞赛激趣 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读书比赛、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等。“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有时是小组比赛;有时是男女生比赛,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竞头就会更足了,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对于那些做得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绩,然后加以指正,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表扬他们的胆识,然后让他们继续完成。让每个人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当学生的知识一点点增长的时候,自信心也一步步增强了。 五、树立大语文观念 科学运用童话将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仍然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课文以一只普通的气球,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的童心,折射出童年真挚的友谊。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六、品读经典,明理践行 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班里开展了“品读经典 明理践行”国学课观摩活动。在教学中以及自习时间等,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将原本课文中比较深奥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细心的推敲,针对每一节课件步骤进行精心设计,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设定特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从中明白了从小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中要端正学习态度,获取有益的学习方法,从而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在课后抓课文空白点设计有效作业。作业设计应立足于文本又突破文本,抓课文空白点,让语文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形态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最佳境界。今后,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作业设计,将受到的启发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语文教学经验点滴谈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推广 1.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者法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1)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5)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一颗小豌豆》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了文中一个病危的小姑娘的遭遇。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宁静。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了病危中小姑娘的外貌以及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姑娘的可怜以及她病情的严重。 2.2巩固图画再现情境。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棵银杏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懂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小组为自己喜欢的段落作简笔画。学生迅速地默读课文后,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有的根据第一段概貌介绍,画出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环境、有的根据后文的描写分别画出了不同季节的银杏树。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每当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们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比如去年我刚接新班以后,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一部分学生心中的恐惧,也就是害怕新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很高兴今年能教你们的语文,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脑子聪明,上进心强,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感觉到了,老师不爱打听你们的过去,我只看重今天,不管以前你表现怎样,那已经成为过去,从今天开始,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进步的。"我的这番看似寻常的话,没想到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对班内学习后进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5.细心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针对小学生爱动、人数过多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都以"趣"来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活跃。 因为面对的是低段小孩子,所以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尤其重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深入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过程,总结祖国传统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传统语言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通过正确的英语学习实践转化成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将技能和技巧巩固下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英语就主动、轻松、快速、高效,就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力,获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英语教学 祖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和内容,它们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点,符合语言习得规律,符合语言教学原则,值得我们研究、总结、继承和发扬。 在今天我们深入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总结祖国传统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传统语言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就更显得重要。这些经验与启示主要有: 1.集中识词,过词汇关 从古至今,集中识字都是我国卓有成效的语文字、词教学方法。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的困难并不在于语音难模仿、语法难理解、句型难掌握上,而是在于词汇难过关,然而,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关键,"词汇量的大小与事业的成就有密切的联系"。在任何语言中,词汇语义所负载的意义都远远超过语法所表现的意义。因此,应该抓住时机集中大量识词。集中识词最能反映出英语词汇的规律,最能体现出识记词汇的方法。大量集中识词才学得有优势、有气势、有速度、有效率、有信心、有乐趣。 集中识词之后还应及时巩固,古人采取的方法是诵读语句、文章,将集中识词与朗读、阅读结合起来。只要坚持集中识词,辅以朗读、阅读、多记词、多阅读、多接触,就能牢记词汇,不但巩固活用词汇,而且扩大认读词汇,每周掌握几十个单词,每年学生会上千个词绝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2.大量听读,扩大积累 学习任何语言,首要条件是多听、多读,保证语言材料由浅人深地、大量有效地输入大脑并积累储存。幼儿习得母语是如此,学生学习外语也是如此。有了足够的话语输入与积累,学习语言就有了成功的前提与保证。输人语言材料只有两个渠道:听与读。我们应尽量使学生多听英语、听录音、听广播。但要把英语学好、学通、学精,必须大量阅读有内容、有深度的书刊。在以集中识词为先导扫清障碍之后,就应组织学生开展英语阅读,并以阅读为切人点和突破口,以读为本,在阅读的基础上带动听、说、写的训练,使听力训练与阅读训练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听读领先、扩大积累的英语教学模式,既能保证语言材料的大量输人与积累,同时又能提高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还能为发展说、写表达能力打好基础。这充分保证了英语教学的高效性原则。 3.高效实践,培养语感 学习语言,保证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人与积累是前提与条件,而下功夫实践练习则是学通语言的关键。进行语言实践练习,要讲求练习效率。我们在缺乏外语环境的困难条件下学习外语,最有效的实践练习就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贯提倡的实践方法——朗读与背诵。 朗读是综合性的高效率的语言实践练习。朗读英语时,眼、口、耳、脑多种语言感觉器官同时运用,促成立体记忆效果最佳。能够同时培养辨词能力、口语能力、英语听力、记忆能力,又为今后发展阅读能力、语篇能力、写作能力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坚持在每天朗读、读熟英语的基础上,选背其中一部分范文和精彩的语句、段落、篇章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直接促使英语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而获得英语语感是学习英语成功的标志。 4.结合背景,学以致用 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英语的学习与使用,不论是理解(听、读),还是表达(说、写),其深层内容和基础都是英语所反映的文化。因此,要真正学习好、使用好荚语,就必须结合文化背景,注重内容,把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就自然能学得愉悦,乐在其中。 语言是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使用这个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而且使用英语更是学习英语惟一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应该将学与用相结合,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只有将学习英语与使用英语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学得迅速、快速,学得轻松、有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指导学法,提高效率 古人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快速高效。学生应首先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教师也要首先教会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智力,充分调动认知能力、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效率。教给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性的传授上,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英语学习实践转化成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将技能和技巧巩固下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英语就主动、轻松、快速、高效,就能充分调动学习潜力,获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中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如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是教育界同仁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提高文本解读能力,作出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作好课后拓展这四个方面具体解析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 学生 教师 课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其在中学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界同仁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具体解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语文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要从“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选好突破口,找准角色定位,从“读者”、到“教师”、再到“学生”,多走几个来回;或是抓“题眼”,或是抓中心句,或是抓关键词,从内容文体、布局谋篇、表达手法等方面逐步逐层深入文本,解读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解读的独立性,不要过分依赖教参书。要科学地用好参考书,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文本解读。 二、作出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否则,有可能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散乱、指向性差,甚至导致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现象”。因此,怎样开发与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根据课堂现场调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重要问题。预设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关注学生需要,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在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从认识宏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出发,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研究,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分析,一层一层接近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选择和安排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情况。语文本身复合了语言文字,集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以及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就要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不能仅仅适用于讲讲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朗读、背诵、写写作文这样既单调又落后的灌输形式了。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声像兼备,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既要考虑内容本身的优化,也要考虑呈现方式的改变,使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呈现既严肃又活泼的发展局面。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只有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巧妙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要多渠道的收集和积累“教育资源”,巧妙组织教学。课上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此外,课上要巧问、拓展,曲折生姿,提供话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巩固的欲望。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四、作好课后拓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延展性。“拓展延伸”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外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最后作者用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尾。结合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我们可以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进行合理的联想。这种续写活动是有机延伸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题材相类似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特色。例如,教师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课外拓展时,应该正确设置目标及其重难点,适当控制拓展的难度,并且要控制课外拓展的量。教师不能盲目地将课外拓展变成中考选择题与阅读题的训练,而至使对课外拓展产生抵触心理。另外,教师没耐心、因势利导而加以点拨深化,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也是非常可怕的。教材是课外拓展的立足点,如果离开了教材,拓展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在向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切入口。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指导,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可以任由学生自由拓展。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确保指导的正确性。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岗位上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每一名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摘要:语文是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进,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应该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笔者就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旨在为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 事项 经验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二、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之谈 一、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学生只有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才能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二、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三、“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介绍 我是一名30余年教龄的乡村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工作。首先,感谢领导同志们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有幸坐在这里同大家一起交流教学经验,回顾30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嘀,感觉并没有什么“经验”之谈,只是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严格而灵活的教学方法。其实,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经验,只能说是与领导教师们的探讨和交流吧。 1 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正如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在我们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是用爱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违规而失望,虽然有时也感到累,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 何文武是我六年级一班的调皮的儿童,学习极不用功。有一次,我布置了班里同学背诵《泊船瓜州》。三天下来,全班孩子全都背了,只有他一人不会,我当时很生气,可他却毫无愧色,“脑子笨,记不住。”不对,是没有用心,很可能压根儿就没读。于是找他到办公室和他单独谈心,将该课的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教他读了三遍后,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意思,告诉他,我们要背诗,不能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并告诉他第二天上课时抽他背。第二天早读课抽他时,他满脸愁云,“好吧,背一半。”第二天检查抽背,一字不漏的通过。然后我问他:“是脑袋笨,还是没勤奋学?”他说:“是我没认真。” 2 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我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话来唤起学习的激情。比如:01年、02年、04年、我接任六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后,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一部份学生心中的恐惧,也就是害怕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语文,能当您们的班主任,早就听说咱班同学脑子聪明,上进心强,而且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同学。”通过几天接触,我感觉到了,老师不爱打听学生的过去,我只看重今天,不管你以前表现怎样,那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从今天开始,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每位同学都会进步的。我这番看似寻常的话,没想到却起了很大作用,唤起了学生激情,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指,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积极发言、专心听讲、乐于诵读、课外阅读、主动识字、认真完成作业、主动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等。这几十年我观察所得:学生的习惯养成最主要,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习惯,最主要得让学生一天之内都要有学习的自主意识。我在班上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利用每天的语文早读课,甚至课间聊天等。每天安排班干部布置许多学习任务,这样一来,班内中等学生、优生就会很自然的利用空闲时间去充分学习。也就更好的带动那些贪玩的学生。所以在外面玩耍的学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因为形成了一股风气,爱学习的学生就越来越多,总体成绩就会明显上升。 4 重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展开教学:第一、首先抓住教材语文练习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背诵、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我送学生一名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知识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做好语文积累笔记,古诗笔记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平时很注重一些优美词语、成语、古诗、俗语、警言、佳句等等,归类进行整理成册,同时一有时间就让学生进行整理背诵。我想:只要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走越来越丰富。 5 讲练结合、提高学习实效 平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不去练习,那对知识的理解只是过眼云烟。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练习,这样学生阅读就有了目标,训练有了方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不断提高了。教师要把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对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如果教师总是怕学生摔倒,扶起他们走,学生永远还会自己走路。根据练习的内容,可安排在讲前练、讲中练和讲后练,即三练方式。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各种方式来呈现出来,注重了学生语文练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像我现在教这个六年级一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背诵、听写、默写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训练。还有就是要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注重每一个细节。 6 重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困生在同学们心中,是常遭受排斥的对象,他们对自己不有自信,常感到自悲,不愿与同学接触与交流,我对于这部分学生,平时只要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在班上表扬他们,让他们有尊严,重新找回自信,有和同学之间竞争的意识,使他们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比如:我班的熊定芬,她是班长,这个孩子诚实,责任心强,就是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她在开展工作时,班上有同学捣乱,她去阻止时,有的同学就会说:“你管我,你每天的作业都比我错得多,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如我.”让这位班长下不了台阶,愧疚的流下了眼泪,当我得之情况后,便安慰鼓励这位班长,耐心地对她进行辅导,给她自信,后来,该生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重树了她在同学们中的威信,使她对学习也充满了自信。 各位领导,教师们:作为教师是孩子憧憬的希望,是孩子心灵的天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一个教师,充满了梦想,自信心和活力。带着充沛和饱满的激情去拥抱生活、拥抱学生,那他的一切会因此而具有神奇的魔力感染学生,我愿终生站在三尺讲台上,用书本和粉笔迎来桃李满天!正如歌中所唱:“孩子总是给我们希望,如果能够陪着他们一起成长,生命里失去一些别的东西又会怎样?”总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对自己、对人生、对未来的渴望,他们是我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他们是人生的希望。但愿我们能给他们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谈谈我的语文教学经验 【摘要】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意识;建立活力课堂 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总结了这几年语文教学的看法,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 作为在农村中学教学的我,经过我这几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作为教师的我,要先深入掌握分析了解教材,才能知道怎样去教学生学习把握语文教材,让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去学习语文知识。由于近年来语文试卷命题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语文试卷命题选材把重点放在课外,课内试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误观念:学生们认为不需要在语文课本上下很大的功夫。只要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就能把语文学好的观点深深的留在学生脑海中。然而,学生的语文观就很肤浅了,语文学不学都能考好的。 因此,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必须面向学生的,又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上,要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要手段,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牢牢地把握语文课本这个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达到学以致用境界。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教材,从语文课本中的字词句短篇开始学起,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学好语文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吸纳了一些好文章,还可以说是文学中的精品。语文课本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很多语言优美、构思巧妙的文字、语句、语段,感受属于汉字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历史、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增长我们对于各领域的基本认识,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置身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感情,以不一样的身份体味生活的乐趣,漫游到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意境,使学生们形成自觉学习语文的良好意识。 2开拓视野把握语文教学方法 在农村学校读书的学生要提高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内为数不多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中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提高学习语文水平的大道,这就要把课堂拓展开来,也要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分析文章的技巧,运用在课内和课外实践之中。所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在课外学习中寻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进一步增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作为教师的我在通过指导学生积极阅读方面,使他们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与锻炼:首先要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其次提高语言表达和感悟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再其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因此只有开拓学生的视野,正确把握语文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3走出传统语文的格局提倡自主探究学习 在农村中学中传统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死记硬背”,因为记忆力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在中考和高考试题中就经常遇到文言文背诵、古诗词背诵的题型。但是现在农村中学教学中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想学生学好语文绝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行的。我作为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学生要学好语文,我们注重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对于出题人考察目的的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和上进心,倡导自主探究学习语文的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还有创新意识,这些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 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处处都是语文课堂,农村学生学习语文内容的生活性很广泛,在很多城市里的学生是学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发现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在兴趣与好奇的驱动下,自主探索语文学习的乐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并探索更深层次问题。 学习语文要充满乐趣,学习语文情境的合作性也很重要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不仅是为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习语文过程的还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综合性是指教学方法在被选用时,人们开始注重多种法结合,互配使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很复杂,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过程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应。因此我们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收获更大,也是教师的教学语文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是打开教室的大门,是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是源头活水流进课堂的本源。在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时,既要利用有利的资源,又要不断被挖掘课外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语文,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运用。使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很难学好语文,通过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对学习语文充满兴趣,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然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必要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班的语文成绩大大提高了,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我的教学语文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捧读《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从教的这几年中,有哪一本语文课本能这样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这样折射我们的民族文化呢?我们应该感谢教材编订者,正是他们的独具慧眼和良苦用心,才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圣的文化殿堂,走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语文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理解编者用意,尊重作者和作品,立足文本,善待文本。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正确对待文本的前提 虽然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是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为此,教师就应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渠道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更多角度去审视作品。教师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我在上巴金的《日》《月》时,就重新拜读了《巴金七十年文选》,读后对巴金先生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课文的蕴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我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作家相关作品,得到许多有利于文本理解的认识体会。我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沈从文钟情于民俗风情的写作风格和民歌的文化价值都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二、重视学生认知水平,才能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 本册所选课文多为名家佳作,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但有一点缺憾:文章内容多为回忆性质,所反映的生活风貌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认识上有一定障碍,他们往往用现在的生活体验去体察作品主旨,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思想。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千万不能粗暴否定,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上。 比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分别按原文和去掉“也”、“而”字来朗读课文,以体味文章从容闲适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的设计意图是明显的——肯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来了个对立面:我不喜欢作者用这么多的“也”和“而”字,罗嗦拖沓,一点也不适合我们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学生的这一看法显然有道理,但同时也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怎么办呢?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和作者的看法有不同?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致盎然,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二者的年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历不同。一语道出我心中最想说的话,于是我顺水推舟,明确告诉学生这种语言风格更适合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郁闷中有轻松,欣慰中有遗憾。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下一教学环节: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课堂上的这一插曲非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贴近文本,真正走入了文本的内在层面。这就是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结果。 三、合理拓展延伸,才能促进文本研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课文编写者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也屡见不鲜。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成其他科目的课,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很明显,作者这种夸张的语调只是为了强调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赞美之情,并无他意。如果放任学生作所谓的创新思考,说什么“作者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作者有严重的本位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那简直是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大不敬了。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教师的设计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受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 四、有效开发其他课程资源,才能延伸文本的内涵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 比如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就由民歌而谈及武术、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并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徽州文化(古建筑、徽菜等)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又如上《吆喝》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为此,我利用一位学生提供的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惟妙惟肖进行模拟表演,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本册语文课本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每一个从业者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中学语文教学经验漫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要有充分地认识、理解。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其筑起更深邃的思想大厦。 1 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当然还是任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基础,笔者常感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也给人有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学名著,当然是青少年最适宜的读物。 现在,语文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其底蕴,已经比较注意。所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仅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了解,文化素养的提高,力求塑造一个完整的“人”。面对浩翰的宇宙,无尽的时空,熙熙攘攘的人生,人存在的理由的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这当然不是一门语文课所能解决的。但在对人类精神作品的大量阅读之后,在激情的撞击下,在理智的思考中,青春心灵必将有一种内在飞跃,生命也会达到一种圆融自在的境界。这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将会有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丰富学生情感和精神层面上。 2 不断拓展学生写作素质的途径 读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写作更是一门较独立的学问。在教学中,笔者借鉴前人发明的“六环节”作文教学法,深得其味,这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六环节”教学法即是“讲知识——读课文——练技能——用规律——评效果——修改提高”,简称“讲、读、练、用、评、改”。 (1)讲知识,就是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知识。 (2)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运用语文规律来达到表达的目的,把课文作为写作的“示范”。练技能,要求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指导下运用范例进行单项基本技能的练习,有口头的,有书面的。由于练得及时,学生思维活跃,思路畅通。 (3)用规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某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综合训练,自觉地创造地运用所学的有关语文知识指导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 (4)评效果,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检验实践效果,培养学生鉴别是非优劣的能力,提高学生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5)修改提高,明确了实践效果之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量使作文写得完美。 以上教学法是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笔者补充一点心得,在实践中效果明显,学生也较欢迎。当然是就具体作文实践而采用的方法。在阶段作文教学中,笔者注意多与少的辩证关系,多就是平时学生自己多写多练,少就是教师重点讲评。 3 讲出真我的风采 相当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太依赖教学参考书,甚至于离开它就上不了课。说明我们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还都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不断感悟与积累的而获得的。语文课怎么上呢?没有教参的课文怎么讲呢?其实很简单,讲出教师自己认真阅读后得到的感悟就行了,也许你的理解与别人不一样的,但这与不认真读课文而只照搬教科书结论的做法,其差距何止以道里计! 怎么才能讲出你自己呢? 第一,扔掉拐棍,自己走路。备课时一定先熟读课文,确有必要再看教科书,切忌在阅读课文之前把教参上的课文分析抄到教案上的做法。经过自己用心阅读,才能知道一篇文章会么地方需要作者有弦外之音等等,这样的课才是讲出了你自己的心得,也才能讲到学生的心里去。 第二,扔掉框框,独自品味。前些年盛行的“解词——分段——概括——写作特点”的课文分析模式,常常束缚了教学创造力,扼杀了师生的灵性。领会文章写作中心当然是重要的,但一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作者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需要独自去品味,而不是拿一个标签式的结论就算完事了。 第三,扔掉枷锁,独立思考。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分数是教育史上最糟糕的发明”。现在,考试当然还是得有的,但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谁能扔掉分数这个枷锁,谁就能真正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在汉语文的教学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除了字的读音与写法答案是惟一的以外,其他从解词到造句与写法分析,答案几乎都不是惟一的,都应该是开放式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独有的感受及与人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经过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即使这个结论与参考书上可能是不同的。这样的教学才会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聪明起来,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自已的教学。 教海无涯,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刘永波,大学本科,中教一级。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个人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与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实行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必行的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开阔教育教学视野,为了加强与外界的了解与沟通,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略贯彻,本人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体会并参考借鉴语文教育同仁的先进经验,将“个人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呈现交流,诚望赐教斧正! 一、转变观念,洗脑更新 要想贯彻好素质教育方针,完成好课程改革任务,首当其冲的行动便是转变观念,洗脑更新。这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现行的教育与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的影响,虽然也结合了我国的实际,但是已经不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弊端较多:观念很滞后、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课程内容存在“旧、偏、难、繁”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内容相对封闭、难以反蘸现代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内容、脱离学生现状和社会实际,不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等。因此,“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去“转变观念,洗脑更新”呢? 第一,专心学习理论 重点学习“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用新时代的多元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束缚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尽其心、尽其力、尽其能、尽其广、领会各方面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在头脑中形成教育教学理念的知识结构,以便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行动。如此方能高屋见瓴,形成适合时代所需的教育教学理念。 第二,明察最新动向 教育形势发展较快,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要求我们必须以变应变,快速反应,所以明察最新动向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向较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可以从书刊影像中吸取营养;可以参与教研活动发展身我;可以投入教育教学信息网;了解中外教育观念,为我所用,提高自我。 总之,要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不断发展、提高、丰富、完善自我。强化内功,拓宽外功,全线出击,综合提高。 第三,注重积累总结 教育教学观念的形成如冰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寒,不能不注意积累总结。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地否让土竟其厚,人非厌学才八斗。足见积累总结之功效。可以经常把自己的所得与体会整理收集起来,以便备用;可以经常在探究中总结积累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拓创新;可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宽延观念等。 总之,“转变观念,洗脑更新”有法无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探究。 二、付之行动,实践检验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是转变了观念还不够,必须去寻求能体现新观念的方法、策略与行动。用教育教学实践去检验转变观念的功效。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那么,怎样去行动,才能体现观念的转变呢? 第一,吃透“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该学科的指南,是该学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导引,是该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尺子,是该学科教育教学达到水平的依据。故此,必须吃透“课程标准”。从科学文化知识的整体性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全面地、发展地、宏观地挖掘师生的潜能,开阔师生的视野。这样,才能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相长,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精心研究教材 教材是该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根据学科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系统地、扼要地、准确地表述学科内容,它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注重教材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教材与科学发展状况的关系:教材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教材与师资力量、教学物质设备联系的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时代生、针对性、时效性操作等方面。 第三,耐心了解学生 学生是人,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是木头人,甚至当成物;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特殊的身心特点和不同层次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的属性;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主要的对象。所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必须特别有耐心。耐心了解学生不但要掌握其发展规律,还要掌握共性以外的特征(个性差异);采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积极乐意接受;收到的效果既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真实、准确的了解学生实际。 第四,活化讲课艺术 一部收视率较高的影视作品,不但要有其很强的思想内容,而且更在于其有较高的艺术形式。一堂课想收到圆满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活化讲课艺术是不行的,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大胆开拓。教师必须克服以往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如满堂灌、填鸭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活化讲课艺术。 活化讲课艺术,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尽最大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辅以其它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形式上,要多角度地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多层次地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文多是童话故事。我常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排课本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并且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明辨是非,向课本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学习。并且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孩子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在思维训练上,要“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语言恰当,体态适宜;比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的生活画面。每个学生所描述的都不一样,但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旨:那就是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在教育教学手段上,要力求自制教具与现代化教学设备相结合,既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不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我安排每个学生自制一课的生字卡片,在讲到这一课时,由这名同学展示出自己的卡片,让大家评价一下他的卡片做得好不好,接着让这名同学领读卡片上的生字,还要说说这个字的字形特点。再告诉大家我是怎样记忆这些生字的字形的。学生在亲手制作卡片时,对本课生字的字形特点和字音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再满怀信心拿着自己做工精美的卡片,当一名小老师教学这些生字时,学生的心里非常自豪,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制作和当小老师的兴趣。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相互转化,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厌学到乐学。还必须要在实效上,要常规化教育教学与特殊化教育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相结合,平时教育教学与特殊重大节假日思想言论,政治形势相结合。比如在清明节时会带着学生到烈士墓前悼念,对学生进行传承美德的思想教育;在六一儿童节时,会送给学生真心的祝福,并组织学生搞好庆祝活动;国庆节激励学生书写爱国方面的讲演稿等等。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之谈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典型课文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提出了“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 【关键词】课程标准 情境 交互 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语言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语言表达提到第一位,可见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文学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情感语言表达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1]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创新方法为主,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语言、体验语言、审美语言的方法技巧上,如何去做?下面,我们便以三篇课文为例剖析、体会与反思。 一、《四个太阳》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通趣的课文。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通过教学,我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按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课堂上,我多运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语言,并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诚的微笑等鼓励性评价共同作用下,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投入活动之中。学习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定教,各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各段落,从而突破难点,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 (二)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渲染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新要求课堂中,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来的四个美丽的季节,特运用电教手段的优势来营造气氛。如第一小节:一幅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的图片配有知了烦躁不安的叫声,在一瞬间变为绿太阳图,让学生体会绿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清凉。通过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孩子们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快乐识字新课程告诉我们应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式,先整体读文,在对各段文字做不同侧重的练习(绿太阳段里的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对比识记;红太阳段里的生字重点在于偏旁归类识记;彩色太阳一段中的生字侧重在方法识记;金色太阳段里词语的认读、运用)然后再让字、词、句回到课文里,这样有了语言环境的烘托,学生认识生字也就更容易。本节课中,无论用词说话,或是我问你答的游戏和学生自编的记字方法,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游戏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合作学习。 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我想发明的机器人》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出现的教学内容。这个话题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有铺垫,从《果园机器人》这课的学习自然引起。教学中借助学习《果园机器人》时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说一说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本领。 我采取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感受颇深: 1.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 2.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果。 三、《司马光》的讲解、剖析、体会与反思《司马光》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 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本组课文的编排主题是: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合本课特点及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第一次试讲时,我将预先准备的教学设计调整为:第一课时:认识1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会写2个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烘托气氛的导语,极力渲染。结果,学生似乎只是把体验当成游戏,这样感悟人物品格也就变得有点虚了。我感悟到,在语文课堂上,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书,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积累语言。此外,我还认识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而要让他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做到专心听讲,不仅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应在课堂始终贯穿教师精心、有效的组织。 于是,我再次调整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从文章的中心人物司马光为切入点, 直接进入到重点段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样的朗读,感悟人物品格,然后再引出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与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加深对人物的感悟,这样不仅能有效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也能较好的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采用变序方法教学本课,比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较为成功。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要教什么,还要体现学生学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学。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的训练与指导,并加强课堂的动态交互性,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总之,充分利用“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 语文教学经验论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摘要】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四大支柱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平凡的也是幸运的,我们的幸运是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能更大程度的集“人性”“灵性”“活性”“诗性”于一身。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经验 一、坚守中创造精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到热爱自己的事业,不管组织安排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做宏大的事业。因为热爱语文,所以我们才能做到对内外结合、双向互动的“大语文”“大课堂”教学理念的不懈追求;因为热爱自己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课程才永远是师生激情创造的释放过程、本真生命的演绎过程。 站在了语文教学这个讲台上,我们就要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培育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同时也要在各种各样的社会诱惑面前依然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广学博蓄,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勇于实践,把那些创新的理念不断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中。 我们人生的花朵就在这无悔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中绽放,灿烂夺目,精彩纷呈! 二、在思考中镌刻人生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教好语文,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思考者。只有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远立于教育的潮头,也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永葆事业的青春。 在从事一线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我们要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的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而且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比如我所推崇的陈胜良老师得“六部教学整体模式”和“人格作文训练模式”。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考,只有理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的视角一步步触摸到教学教育的本真。 思考是需要底蕴的。我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是:“语文教师不能光懂语文,他应该是一个杂家,应该与书打得火热。”我们应该随时与最新出版的图书、报纸、刊物保持接触,不断学习。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极喜欢独居但又喜欢群居的人。独处时的凝神冥思,沉静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群居时的妙语连珠,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求灵感的火花。只有这种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活水源源不断,长流常新。 我们从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入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减负提质为主旋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研究和教科研探索。我们正努力实践着“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教研活动的教学模式。 同时,我们还提倡进行重大课题的研究,比如“课堂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实践研究”“教学规范的构建和操作实施研究”“农村高中语文学习策略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研究”“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我们相信这些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课题,可以高效的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方法――生命化教育。学生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也是一个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因此,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体培育的过程,必须以生命化的方式促进其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教育应该是农业化而非工业化的。“基于课堂,基于校本,基于群体”使我们一贯秉承的原则,我们在不断尝试用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总体思路引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三、在奖掖中散发光芒 “老师就应该像是一位挖渠者,用辛勤的汗水引导着一条条小溪绕过岩石,漫过荒漠,逐渐变宽,最终汇入更加广阔的海洋,向着语文更诗意的领域挺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奖掖后人。而且我们应该把这当做自己的一种的责任而乐此不疲。 我们在不断地实践总结中概括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从理论学习中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在教学交流中进行反思。 我们认为,区别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犯错误,而在于是否能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每一次痛苦的反思,都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而教师也势必在一次次的反思中,逐渐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理想的教育层面。 同时,我们老师不应该只有教艺,更应该有师德。只要你跨上三尺讲台,你便置身于一片真诚的信赖和殷切的期待之中,于是一切烦恼、疲惫和杂念都会离你远去。心中荡漾着被需要的幸福和振奋,你就成了几十双眼睛中的百科全书。这时你就会感到一种无言的神圣和庄严,你就会情不自禁的燃烧、释放。语文老师,就应该像春蚕般默默吐丝作茧,像蜡烛般发光发热,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勤耕不辍。诲人不倦。
课程论文:浅论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争创全国百家示范院校,课程建设成了高职院校改革的重重之中。本文探讨课程改革的方法和内容,并对如何实施以及评估做了介绍。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职教育示范院校 一、引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业务规格的着眼点。特别是在目前各地高职院校争创国家示范性院校的评估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更显的尤为重要,结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加强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二、课程结构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这可从两个层面作探讨:一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合理配置,形成优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围绕专业能力子要素或子模块实现知识与能力渗透的构想,即各门课程的建设问题。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既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素质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强调对受教育者个性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高职教育实施的是高中或中专后的职业教育,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加强其基础文化,人文精神等诸方面的教育是必须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与人文融通。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要有别于普通教育中的文化课,它必须具有三项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同时,必须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这就是专业课。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它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但又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识形态的技术应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课程的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可借鉴DACUM方法,将若干专项能力所需知识综合为一个模块,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21世纪,世界将步入知识经济发展时期,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以满足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为受教育者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的内部建设时,可依据专业人才业务规格所制订的专业能力要素表(DACUM表),及由此层层分解而成的一个个能力子要素,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构建成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模块时,应认真考虑如下诸因素: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的选择与组合;要求的深与浅、繁与简、宽与专;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教学的组织与安排等。模块课程具有实现单一功能或专项能力要素的独立性,也具有实现多项能力要素的综合性。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的课程有别于学科型的课程,其内容应具以下特点: 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 “实用”是高职专门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它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因而在进行教学内容剪裁时,更多地应采用“黑箱”处理法,重点解决好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端口。例如,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高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深的算法内容,侧重围绕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指针等来组织教学。所谓内容的系统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们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二是指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2.相对稳定又逐步发展 高职教学内容侧重于成熟技术,成熟技术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在社会已经推广或正在推广的技术。成熟技术并不排斥其先进性,如目前高职开设的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都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推广成熟技术时,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其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二是任何一种技术更新均是在原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即技术基础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科技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 3.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进行高职课程理论研究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在具体工作中,首先应防止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其次,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或较低级的动手能力,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 能力结构要求;再次,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直接影响着课程效果,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时,应重视如下几方面工作: 1.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不仅仅指纸质课本,还包括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试题库、素材库、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与录像、课程网站等立体化教材。学生或教师从一门课程进入网络,可以找到很多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案。教材要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新开设专业的教材只是技术书籍,不能做到以“学”者为本,语言复杂、理论化。 在教材建设中,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还应十分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 2.师资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事高职课程教学的教师即是知识的传播者,还须是实践的示范者,因此必须具备“双师型”能力。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要多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3.教学方法 在教学组织中,首先,应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促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次,要尽可能地实施因才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增强个性能力;第三,要充分利于现场教学、实验、实训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第四,新教学技术手段,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应逐步推广应用。 4.教学基地 学校应大力争取社会,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实行董事会制,聘请顾问或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促进专业和教学基地建设。 5.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设定多项考核内容与方式,并提前告诉学生,师生共同检测教学效果。可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个别与群体考核相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使考核工作真正成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与否的有效手段。 五、课程评估 开展课程评估是为了检查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是现代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课程建设。其测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课程建设的六个方面,那就是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实验、一流的教学管理。 课程论文:从课程功能的转变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进入实验区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这里仅从课程功能转变的角度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 文秘站: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 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学生差异 《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一些教师担心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差距会变大,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别更会加大。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在同一水平上发展。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新课程提倡的教与学的方式,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这样就有可能使一些学生表现得比另外一些学生突出,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另外一些学生只是达到最基础的要求。因此,就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但这种差距加大与两极分化是不同的,这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是保证在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发展的同时,一些同学有较快的发展。有这样一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大数目”,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在课上学生分组交流时,有学生说我是一粒一粒数的,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100粒,放在一个小瓶子里。10个这么多就是1000粒,再放在一个大一点的瓶子里。10个大瓶的大米就是一万粒。而另一个学生说数出100粒大米,然后放在桌面上。10个这么大面积就是1000粒……这时有同学说,一粒一粒数不好,太麻烦,还是后两种方法好。但有一个学生却说,一粒一粒数准确,但比较慢,后两种方法虽然快,但不准确。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很少谈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怎样,学生都经历认识大数目的过程,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一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想的问题更深刻一些,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能会变大,但这种差距表现为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掌握基本的内容,与两极分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应当正确地对待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差距变大就是两极分化。 课程论文: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音乐欣赏课程是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类公选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载体。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音乐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然而过去,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适时播放音频视频,学生被动性的听记,师生之间交流甚少,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够显着,学生学习态度较被动,大多数学生为了较容易获得公选类课程的学分而上课,离“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从多年来各高校沿用的常规教材来看,涉及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介绍、曲式分析、谱例等较多,涉及中西音乐不同流派、风格及音乐文化背景的阐释较少,大学生渴望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形成的是单一层面的思维方式,甚至觉得音乐研究与创作仅仅是少数学习专业音乐学生的使命,音乐文化的认知和音乐实践等与自己距离遥远,高不可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音乐教学与多学科知识融合,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融汇贯通的全面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目前高校音乐欣赏类课程的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课程体例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拓展音乐教学内容,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音乐课外实践”音乐欣赏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 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高校学生普遍对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教学中需要把涉及过深的乐理、和声、曲式及音乐作品的技术层面分析等进行合理的简化,把这些音乐专业知识有机地渗透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侧重对音乐作品的多元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等方面分析,突出音乐性,避免过多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较深技术层面的剖析。 二、深化音乐课程性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传统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然而音乐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深化音乐欣赏课程的性质,将此类课程上升到作为高校传播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来认识。音乐欣赏教学中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宗教、哲学、文学、建筑、绘画等多学科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整合与拓展,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等教学目标提供了保证,有益于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完善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形式 全国各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适时播放音频视频,学生被动性听记等教学方式。近年来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并没有引起教学方式方法的太多改变。如何使学生成为教学环节中主观能动的主体,如何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是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推进研究性探究式教学 课程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布置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进行研究性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课后去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认识,强调学科交叉互动,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演示并积极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探究式研究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师生之间进行愉悦而多层次的音乐文化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手段建设,开创公选课教学“音乐会现场”模式 由过去课堂听音频看视频,改革后根据教学内容每学期可多次邀请专业音乐师生或音乐特长生来课堂为学生现场演奏或演唱,每节课相当于在教师专业知识引导下观看了一次小型音乐会,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课后很多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乐器,产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想法。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体验模式,提供给学生音乐实践的平台 把理论引入教学实践,注重综合实践训练,注重挖掘公选课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下业余时间挑选出课上具有艺术特长及对乐器演奏感兴趣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进行音乐的实践学习,教师对学生定期义务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在校内成立学生音乐社团,课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排练,音乐特长生带着音乐演奏零起点的学生进行声部分排,音乐零起点的学生经过实践练习后每学期能够完整演奏一至二首小乐曲。每学年,组织参加第二课堂的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校内音乐欣赏教学实践展演,音乐会前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排练,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的协作意识、舞台表演经验,丰富了校园文化 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课程教学实践展演,提供给学生更多施展音乐课程教学实践的平台。 (四)教师发挥个人专业的特长,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合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创作与课堂教学欣赏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编曲和录音演奏演唱部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充分发挥公选课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师生共同创作完成曲目。在学生表演水平日益成熟的时候,可参与校内校外各类文艺演出。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获得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学生从而获得音乐实践锻炼,提高了音乐实践能力,给予学生创造施展音乐才华的平台,是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升华,适应培养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并行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改革教学中师生的传统交流方式,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方向 (一)改革考核方式 音乐欣赏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多元评价。可由过去的闭卷考试改革成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谈自己所学专业与音乐的联系,或撰写音乐研究性论文一篇,或创作、演奏、演唱与教学相关的音乐一首,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及对音乐文化引发了积极的思考。 (二)改革答疑环节 除在课上和课间进行及时答疑外,每次课后利用固定的一段时间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答疑,解决公选课学生多年来对于音乐多方面不解和感兴趣的问题。 (三)建立课程互联网师生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师生交流,开课第一周开始与学生建立微信、微博、腾讯等社交方式的联络,学生平日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音乐课程内容的交流,师生间学习交流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对课程进行宣传,转载与课程相关联的国内外音乐网络资源,音乐会信息采集,考核内容说明,课后作业说明,网络课程的等,使学生获取音乐前沿信息与解决疑惑更及时,学生对师生间这种交流方式非常欢迎。 (四)改革点名方式 针对公选课学生选课人数多的特点,每节课前教师发给学生不同颜色小卡片,让学生签名并写出对本节音乐欣赏教学的感受,教师在课后进行出勤统计,节约了大量课堂点名时间,教师也可以获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程度的及时反馈。 以上所构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音乐课外实践”音乐欣赏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是本人通过多年从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中获得的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以期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之用。 课程论文: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 [内容摘要]如何很好地使写作融入社会工作这一专业中成为当前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一大难题,下面我将从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重要性,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的困难,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等方面来论述,运用优势互补理论,系统理论等方法,进而提出一些见解,初步形成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的观点的基础。 [关键字]社会工作,写作,融合 一、写作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在近几年在中国兴起,比西方社会晚了许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缺陷,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社会工作这门新兴专业不断地汲取着其他学科的营养,写作这门课程也进入了社会工作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大学都把写作列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 (一)专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者一般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机构从事工作,以救助他人、帮助他人为职业内容,在工作中无不与写作有关,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工作记录等。 (二)职业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一名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优秀的会话能力,同时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在从事社会救助时,时常会以书面形式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恰当的言辞与被救助者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救济者困难的解决,如:被救助者在诸如婚姻、性等方面难以启齿,这就可以通过书面来交流,这时恰当的言辞有利于引导被救助者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决定社会工作需要写作 近几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得到长足发展,对自己专业课程的需要逐渐增多,写作作为一项传统课程在许多方面已经得到运用,他已经融入了多种专业之中,如:新闻专业有新闻写作,广告专业有广告写作等。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也意识到写作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需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 二、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中的困难 写作与社会工作到底不是同一专业,因此他们的融合在许多方面都有困难:(一)缺乏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目前的学者或者精通写作,或者精通社会工作,在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很少或者说是没有,而要使写作和社会工作相互融合需要这两方面都精通的学者,如果这一难题不解决的话,社会工作要建构适合自己的写作课程很难实现。 (二)专业性质的不同也是阻碍写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一大因素。两者到底是不同专业,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社会工作的实践性、随机性与写作的理论性、规范性的冲突。 (三)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属于全新的领域,没有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出现。没有理论的支持的观点是无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他所构建的体系也无法得到完善。 三、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社会工作之所以能建构自己的写作课程,首要之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点,相联系的一面,这就使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有了可能。 (一)社会工作实践之中需要运用写作,我们在从事社会工作时,不论是调查还是汇报都离不开写作,可以说写作是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工具之一。一方面写作为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渠道,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写作提供内容,使写作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鉴戒,比如:社会调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这一方法的结果是通过调查报告反映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写作中调查报告的写法,在加上充分的社会实践调查,那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二)实践证写作是很多学科的基础,无论从国外、香港还是大陆来看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之一。社会工作者需要有熟练的应用文写作技巧,这是由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所决定的,比如:公务员在工作中就离不开公文写作。 (三)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写作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变化情况反映给社会工作者,然后通过动态信息反馈加以把握,以便及时的加强或修正决策,达到全面救助的目的,动态性信息是社会工作者解决这类问题必不可少的依据。 四、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 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体系也就是把写作与社会工作相互融合,把写作的优越性,适合性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去,总结归纳出一套专门用于社会工作者的写作方法,使他系统化、理论化即形成社会工作写作课程。 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与写作的区别联系,透视社会工作与写作相互融合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取目前写作课程中与社会工作相联系的内容,例如:江少川主编的《实用写作教程》中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三章“机关事务文书”、第四章“会务文书”、第十七章“论述文体”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学术 论文”、“计划”对社会工作更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贯通写作与社会工作两方面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理论研究。人才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人才队伍建好才能发展他。建构社会工作专业自己的写作课程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作,他需要解决写作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矛盾冲突,我认为这可以通过系统协调论来解决,我们把社会工作看成一个大系统,社会工作写作,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看成他的要素,那么社会工作写作最终会适合社会工作这个大系统的。 (三)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使写作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理论,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渗透于写作之中,使写作与社会工作与相融合,把写作建成社会工作的方法论。 (四)要从三个层面来确立社会工作写作的体系: 1、微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各自的理论入手,分析各自的特点。 2、中观层面:从写作和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找出社会工作写作的理论基础。 3、宏观层面:从社会大环境入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写作与社会工作相融合。 五、总结与评价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的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理论也不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这一课程的建设必然会的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程的建设主要由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完善。 社会工作写作课程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无论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工作写作课程都将渗透其中,我期待着他的发展。 课程论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准备 摘 要: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相对平均而普通高中时差距拉大,笔者认为这和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断裂不无相关,并试图搭建一个递进式的阶梯以弥合这种断裂,即构建出一个包括:自我认定和对象认知两个方面的心理准备;字典,摘抄本,周记本,图书角在内的物质准备;兴趣小组,读书报告制度,新型评价制度等组织和制度准备四个方面的有机的学习准备体系。努力帮助所有同学迅速适应新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期普通高中的教育能够真正的面向大众。 关键词: 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 准备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然而综观现行的初高中语文教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相对平均,而经过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教育之后,所谓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语文成绩之间拉开了一条巨大的分数鸿沟。这是否意味着普通高中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理念已经被为选拔人才服务的精英教育所取代,大多数学生已经被排除在普通高中教育的面向对象之外? 很多人看来,这种理论无异于煽风点火,学生们坐在同一间教室,享有相同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何谈被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普通高中教育因为并没有对与义务教育的衔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语文学习的断裂。一小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及时适应了分属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的转变,从而成为显性的教育对象而享有教育资源;然而大部分学生的状况是无法自行适应这种转变带来的学习过程中的困扰,被这个断裂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貌似平等的教育资源对于他们形同虚设,“有”而未“享”,从而成为隐性的教育对象被排除在外,难道这也能称其为教育公平? 当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整体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语文素养质的飞跃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可非议。关键在于如何为这两个断裂的层面之间搭建起一个递进的台阶,让大众的学生能够到达更高的层面而不是被阻隔。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普通高中教学内容渐次展开之前,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组织和制度准备在内有机的学习准备体系,以弥合这个断裂。 一、心理准备 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高中生,仅通过两个月的暑假摇身一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学生自我学习水平的认定和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来完成转换角色,也即心理准备。 所谓自我学习水平认定,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正确的认识。需要区分的是,许多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不是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因为大多数学校举行考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分出好坏,贴上标签,分层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绩,于是考察形式,试题内容和结果都与笔者定义的自我水平认定相差甚远,现实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自觉地帮助学生完成认定,应通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区分度的学业水平测试来完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课程目标的相关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应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分别以笔试,面试,报告三种形式实现。既要有全面反映现有知识水平的区分度,又应该具有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挖掘的开放性。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测试结果,完成对相对自我和绝对自我的学习水平认定。 所谓的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是指教师在学习内容正式展开之前,对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什么,怎么学。具体的,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对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学习内容、必修课教材体例及主要教学手段、选修课程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作出宏观的介绍,并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给予微观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明确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明白的学才能学的明白。 二、物质准备 除了心理准备外,初入高中的同学们需要做一些切实的物质准备工作,方便未来三年的学习,它们是:字典,摘抄本,周记本和建立班级的图书角。 普通高中阶段,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当然不能满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的3500常用字,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视学生的经济状况,建议学生准备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课程目标中积累作为其中一项,占有重要地位,要学生明确语言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个道理,认识并实践摘抄要求,而不是应付了事。关于摘抄内容,可由老师推荐,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大家名篇乃至歌词广告,生活语录等,以交换阅读的方式敦促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独立思考,适当排解自我的能力方面,记周记是个不错的途径。但是周记的内容和数目不宜作硬性规定,更不应该由教师检查,让周记成为作业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课标中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并对课外读物的总量做了具体规定。建立班级的图书角,可以降低阅读费用,提高图书使用效率,扩大阅读覆盖面等。关于图书角的建立,涉级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图书来源,可由学校或其他公共图书馆租借轮换,向学生征集借阅,以班级的名义订阅或由社会善心人士捐赠等诸多途径加以解决;而关于图书的选择,可以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论语》《哈姆莱特》等中外文学名着,《谈美书简》等理论着作,《明朝那些事儿》等流行读物,自然,社会等其他科学类读物等,要以宽容的视角以满足学生的阅读为前提,教师可通过推荐卡片,星级评价等方式积极予以指导;而管理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行管理,让他们学会管书,学会借书,还书的一套规矩。 三、组织和制度准备 普通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时期语文学习的一个显着不同在于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明显增多,配合新的学习体制,学习方法和组织教学 的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自主读书是这一观念的很好体现。但是自主读书并不等于教师的不作为,相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敦促学生读书,读好书和好好的读书。 结合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自行组建报刊小组,戏剧戏曲小组,书画摄影小组等兴趣小组,确定明确的小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以戏剧戏曲小组为例,可设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工作统筹,组员若干,协同完成小组活动。活动方案可参照选取学生喜欢的戏剧戏曲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戏剧戏曲赏析为始,配以表演台词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观察认识生活并在台词表演层面欣赏戏剧戏曲。然后将学习兴趣重新导向文本分析,掌握戏剧戏曲集中的人物场景和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和戏剧戏曲的思想倾向。继续深入对戏剧戏曲发展历史,戏剧戏曲批评和创作理论进行探讨,积淀学生文化素养。继而开展评论及剧本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最后,以戏剧戏曲汇报演出做结,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全面展现小组活动成果。 希望通过整套学习准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了解并逐步适应普通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衔接,弥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断裂,完成角色转换,进入学习状态,优质高效的完成普通高中的语文学习。 课程论文:幼儿园生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大大小小幼儿园都或立足于本园,或为赶时髦纷纷构建自己的园本课程,掀起了一股园本建设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我园始终在冷静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园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园本课程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呢? 反思我们原有的教学实践,我们使用统一的、高结构的教材,教师缺乏对孩子的观察了解,缺乏对孩子原有经验的了解,以目标为中心,把预先设计的教育程序完成好,课后考虑有没有达到教材预定的目标,这种“教教材”的方法,看起来效果很好,孩子确实也学到一些东西。但教学活动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学与幼儿的生活隔裂开来,孩子们缺乏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个性的发展,创造性地发展。就如我们以前的比喻,孩子是“花朵”,教师是“园丁”。“花朵”始终任由园丁来裁剪、来造型。我们还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对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生活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认识不够,使孩子难以很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再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则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娇庞溺爱,万事包办,对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无原则地满足;二则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严酷的优胜劣汰,我们的家长不自觉地把社会需求提前引荐给了孩子,各种课外辅导热不断升温,外语、艺术考级、珠心算,成了众多儿童的业余生活。特别是到了大班,家长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显得非常焦虑,最好把小学一年级的内容拿到幼儿园来上,但他们对生活上的包办代替却愈演愈烈,对情感态度的培养很少关注,以至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试问: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有好处吗?我们的孩子能生活得快乐吗?我们的办园宗旨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尤其是最后一句“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通过分析,通过反思,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对“三个一切”的深刻理解。我们最终提出要构建与实施生活课程,指导我园生活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四个字、一句话”。 四个字:快乐生活。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幼儿园能快乐生活;其二是为孩子将来能快乐生活打下基础。 一句话:努力提高置身于生活课程中每个孩子的生活质量。 一、生活课程的目标 本课程依据新《纲要》、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标,制订了本园的生活课程总目标,共分为五大块:“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社会小主人”。这五大目标既与新《纲要》相符,融合了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的目标,又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目标的内涵。(具体如下) 健康的体魄: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发展协调、灵活。 2、了解身体保健知识,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4、能活泼、愉快地生活,发展良好的个性。 劳动的能手: 1、掌握生活劳动的基本技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2、初步认识劳动者的伟大,珍惜劳动成果。 3.体验劳动的快乐,并逐步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科学的头脑: 1.对生活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探究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认识和探索生活中的数、形、量、时空间,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艺术的乐趣: 1、初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3、能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社会小主人: 1、初步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体验关心社会、保护环境的情感。 2.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关注身边的人与事,有初步的责任感。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二、生活课程的实施途径 (一)通过生活化主题活动实施生活课程 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我们如果仔细观察、思考,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真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内容。关注幼儿的生活,从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生活化主题活动成为教育目的实现的载体。 1、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生成主题 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也是孩子愿意活动、喜欢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观察我们的孩子。熟悉、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点。杜威曾指出:“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这些兴趣必须作为显示儿童已发展到什么状态的标志加以观察。它们预示着儿童将进入那阶段。”生活化主题活动实施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幼儿在他原有的水平与基础上得到发展与进步。教师只有对他们外显的行为给予不断地观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才能知道儿童需要什么,用什么方法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幼儿一起来学习。 观察本身并不是目的,观察的目的是要取得一些信息。发掘生活化主题活动就需要教师把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进行分析,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等。其实,观察也是我们教师“向孩子学习”的方法。 主题活动:“小手帕”就是教师在盥洗室里,观察到孩子们洗手时,总喜欢用肥皂把擦手的小毛巾搓呀、洗呀,俨然一副做家务的大人模样。洗手帕既是培养幼儿生活劳动能力,热爱劳动情感的需要,其洗涤过程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小手帕”的主题就产生了。 2、抓住日常生活环节的教育时机挖掘主题 幼儿通过学习而成长,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重 要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日常生活中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道理,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同时也在体验感受前人的智慧创造。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与不同的事物、人发生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从中发掘生活化的主题,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 案例: 蔬菜很有营养的,多吃蔬菜身体好!而实际上我们却不难发现,孩子们无论对蔬菜的认识程度还是对蔬菜的喜爱程度都是不多的,很多孩子用餐时会悄悄地把蔬菜拨在一边……那天,有部分孩子又把番茄扔在桌子上,教师就抓住这一时机开展“我们喜爱的蔬菜”这一主题,以引起孩子对蔬菜的兴趣,以及饮食健康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课程就是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教育时机有机串联的时空整体。 3、在计划的设计与再设计中调整并产生新主题 在教育实践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往往要越出教师的预设轨道,将兴趣点转移。作为教师必须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将幼儿生成的主题进行计划的再设计。 例如,中一班正开展着“我的玩具”的主题活动,教师预设计划请每个小朋友从家里带一样玩具来园与同伴分享。浩浩肩上扛着一根黄澄澄的“金箍棒”,神气活现地走进教室,他得意地扫了大家一眼后大喊一声:“我是孙悟空!变!”只听“啪”的一声,手上的“金箍棒”猛的变长了许多。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全粘在了浩浩的身上,大家吵着、嚷着,谁都想玩那根闪闪发光的“金箍棒”…… 望着孩子们惊奇的目光和动人的笑脸,于是教师说了:“我们一起来做金箍棒吧!”并从储藏室取出许多废旧挂历、彩纸,师生共同做了好多彩棒,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兴奋。《有趣的棍棒》这一主题就产生了。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定会阴止幼儿,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回到“我的玩具”主题中,继续分享他们带来的玩具,甚至没有人会对这种阻止感到奇怪,或是认为应该阻止。因为在大家的意识中,课程就应该这样,有一个预先制定好的完整的课程计划,安排好课程目标、内容、进度、分配好课时,教师就是计划的严格执行,否则就是“跑题儿”了,所谓教学没有达成目标了。 而现在我们开展了生活课程,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从原先的追随计划逐渐变成追随儿童、生活课程正是以儿童为本的课程,提倡“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程。 4、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拓展与深化 生活化主题活动视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幼儿作为主体而参与活动中,它的实施要求教师敏锐地提供和捕捉师幼合作及幼儿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由于幼儿缺乏经验,他们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对主题探索往往无法扩展得更加深入,甚至会放弃该主题的研究而转向另外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采取适当的策略,运用多种方式拓展、深化主题。舟山海岛就是一个渔场,又是一个国防重地,因此每年的9月是我国开展国防教育月,向幼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幼儿对“学习解放军”的主题总是百学不厌。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拓展、深化了主题活动、开展切合生活课程总目标的“学会生活、学习独立”为主题的大班幼儿军训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习折叠被子、衣服、整理军容、学习坐、站、立正、稍息、走路、跑步等,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观看革命故事片,还有一晚留宿幼儿园。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克服依赖成人,依赖父母的独生子女娇气。军训活动后,老师家长都反映孩子如家长大了许多,饭也吃得快了,被子也叠得整齐了,人懂事多了。 二、通过区域活动中的生活区来实施生活课程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正在成为我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使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近年来,我园在如何创设区域环境,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性的区域活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日常生活练习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建筑区、娃娃家、动物饲养区和自然种植区等,区域活动的内容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游戏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在无拘无束的区域游戏中孩子们显得特别快乐啊! 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我们在为幼儿创设区域时特别加强了生活区的创设,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能力和发展需要确定目标,投放材料,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小班的孩子,刚刚来到集体中生活,他们对家庭生活非常依恋,所以小班的老师在创设区域时,注重的是温馨、温暖的感觉,她们尽量把家的氛围带给孩子,如:在生活区,让孩子给娃娃喂饭,穿衣,扣扣子,为食堂的叔叔阿姨剥豆子,孩子在游戏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技能,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互相接触、互相观摩中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而中大班教师创设的生活区,一方面有自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模仿成人的劳动,有使用筷子,寄鞋带,编辫子,还有织毛线,刺绣,缝衣服,烹调等等,有些传统的手工活动如编席子在幼儿园得到再现,编完席子,孩子们又在席子上画画、粘贴,制作一幅幅“工艺品”,成为孩子们特别喜欢光顾的地方。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有:可乐瓶、包装盒、废弃的电线、布料等,孩子们一有空就来到生活区进行制作,一些看似幼稚的作品如:纸编的鞋子,自己织的围巾还是很有创意的;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的活动需求。使每个幼儿的生活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我们的饲养区和种植区,让孩子形成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孩子们通过亲手实践,观察,记录,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培养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同时也培养一种对植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通过游戏与儿童自主的探索活动实施生活课程 要使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就要将教育与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儿童特有的生活方式一是指游戏,二是指儿童自主的探索活动。 无论是《规程》还是《纲要》都反复强调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让教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即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可以发挥教育最大的利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就是生活化,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幼儿园还提出:“在生活中快乐探索,在探索中快乐生活”,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充分自主的探索。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探索电珠发光的现象,在饲养角孩子探索蜗牛吃什么,在自然角孩子探索装进塑料袋的花卉会枯萎吗?等等,孩子探索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发现。培养了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与家长共创生活化课程 孩子的生活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组成,以幼儿园、家庭影响最为直接,如果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有幼儿园单抢匹马、独自开展。教育效果就会削弱,甚至抵消,所以生活化课程必须融入孩子的全部生活,发动家长和我们互相支持,协同作战,促进孩子长远发展。 1、让家长了解生活化课程的意义及培养目标 通过家长学校、家园小报、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向家长 宣传我们的生活化课程 2、让家长亲自参与生活化课程的实施 通过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成立家长义工团,亲自参与生活化课程的实施,我们的亲子运动会、亲子制作、亲子植树、亲子生活技能比赛,增加了家园沟通,以进一步让家长了解生活课程的内涵。 3、借助舟山幼儿园的网站,一方面向家长宣传:汇报我们生活课程开展的近况;另一方面在园长信箱里与家长互动,听取家长的意见。 收到成效: 1、积极为开展生活课程提供材料,我们的饲养角、种植角、小制作大多有家长提供有部分家长亲自参与种植和饲养。 2、参与家园活动积极性提高。 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的人数增多,而且对我们的活动提出中肯的建议 3、改变了部分家长的观念 强调培养自活能力和良好习惯,强调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会感受的家长增多,要求教师多教些计算、拼音等小学化倾向内容的家长减少 五、生活课程的价值反思 (一)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的综合的表现就是幼儿愉快、健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的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儿童幸福,努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二)对课程实施途径的重新思考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尤其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更不能缺少生活的参与。例如,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都应从幼儿发展的现实出发,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 (三)对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 在以幼儿生活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师的角色面临着新的定位,教师的教育技能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时时被幼儿的潜能所激动,也时时面临着来自幼儿的新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生活化的课程具有开放性、低结构的特征,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分析与回应幼儿的疑问与需求,随时准备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教师也可能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教师还可以是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 六、存在的问题 1、陶行知的教学理论我们已深入学习,但我们如何正确运用这伟大的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活动,这需要进一步研讨。我们对“生活教育”框架及目标体系较明确,但地方特色不够明显,有些研究内容的具体措施还没有到位。 2、感受体念生活是生活课程的基础,但现在的孩子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春天时,我们想让孩子去寻野菜,这种场所很难找到。秋天时,我们想让孩子去看棉桃、稻穗,这对城市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生活环境的单调,生活范围的狭窄,使孩子的生活体验过于单调,影响生活课程的开展。这与我们的家长工作还不够到位,社区联系不少有关,这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方向。 课程论文: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 一、国际商法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商法课程属于我国高校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重要地位。该课程主要研究关于国际商事组织形式、跨国投资、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国际支付、国际商事仲裁等方面的各种法律规范。 二、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对于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高校都是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知识传递的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很难产生教学互动。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所掌握的知识既不深刻也不牢固,教师也难以把握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就不能及时地调节教学节奏的快慢和内容的深浅。 (二)教学语言种类单一。国际商法的涉外性和国际性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知识的运用都将面对多语言环境。但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仅采用中文教学,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学习和专业建设都是不利的。我们要培养熟悉多语言环境下处理国际商业问题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 (三)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国际商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无论是学时分配,还是教学内容都过于倾向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四)学生商法基础知识薄弱。要打下深厚的商事法律知识根基,学生应该经过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法理等相关课程的培养。由于国际商法课程主要向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而财经类专业学生先修过的商事法律相关课程十分有限,这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课程的过程中感到对相关知识十分陌生、难以理解。 (五)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部分高校本科国际商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局限于闭卷考试这样一种唯一的方式,这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未经消化理解和实际应用的知识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三、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除了课堂讲授而外,教师还可以将师生相互问答、小组辩论和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应用到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能够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环节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而合理安排备课和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二)在条件成熟的高校积极推进本科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和学生外语基础是实施双语教学(通常为中英双语教学)的两大主要条件。要顺利开展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首先应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如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培训或进修,与国内外商事组织合作交流;然后要重视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使他们真正能消化、吸收、理解双语课程内容。另外,在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适当增加国际商法课程的实践或实验课时。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可以包括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社会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的国际商事法律关系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庭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模拟审判员、律师、原被告、仲裁员,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审判程序和仲裁程序,并且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高校还应该加强与国内外商事组织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四)强化学生商法基础知识。高校可以为学生学习国际商法课程开设相关先修课程,如国际法学、民商法学、法理等。学生在具备了深厚的商法基础知识功底后,在学习国际商法课程的过程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国际商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生只有既掌握国际贸易规则惯例,又掌握各种商事法律,才能对该学科有全面的理解,才能学好国际商法这门课程。 (五)采用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可以在保留期末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考核方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应用情况的全面检验。 四、结束语 国际商法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对于我国高层次 外贸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应该得到我国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鉴于国际商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作业批改环节、考核评分环节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深入改善。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任何教学成效的取得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风气也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要求师生具有国际视野,我国各个高校应加强与国际商事组织的合作,为师生提供亲历国际商事法律事务的机会。 课程论文:地理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探索 一、对学生评价的理论思索 (1)量化评定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合理易行有效的转化机制。对教学中的识记内容采用量化评定,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关注结果;对需要较深入理解的地理事象、地理问题、地理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如区域差异、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意识等)采用质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沦本身,还关注结论的形式、结论得来的过程等。 (2)多次评价机会取代一次评价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如设置题库,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考试,允许学生多次抽答,直到他满意为止;考试时设置多份试卷如基础卷、分类强化卷、提高卷等。基础卷着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该卷做得不理想,可以通过分类强化卷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弥补和强化,而那些基础卷考得较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卷后可以做提高卷。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在评价与考试中注重学生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3)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地理课程目标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后者一方面是地理课程培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业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改革中,必须对学生的非学业方面给子关注、我们可以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各项非学业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挖掘井总结出来,列一清单以引导,提醒自己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敢于陈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表现了学生的自信;提出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学生的创造性等。 (4)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首先,评价者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要以公正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评价他人;其次,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小适合多主体评价,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适宜多主体评价;最后,在多主体评价中,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 (5)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实效性。对学生的激励,往往易流于形式,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却不佳。你给学生激励语言,我给学生大红榜;你给学生小红旗,我给学生大红花。这些短期内也许还有一定效果,但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变得越来越“廉价”,学生肯定会感到乏味。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井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 (6)评价方式不能统一,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基础、性格、观念、思维灵活程度、心理需求等往往都不一样例如,有的学生并不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但他很可能在乎自己的特长,人际关系等。 二、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评价工具 (1)探究活动。这里的探究活动指计划性、组织性、探究性、开放性都较强的探究活动,不包括随机的探究;包括解决地理问题、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的研讨。可以所有学生参加也可以部分学生参加;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课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都行,行动方案由教师或学生制定或是师生共同制定,也可各小组制定。 (2)评价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细化、重组。评价等级分为6级:A(创造性强),B(相当于优),C(良),D(中),E(及格),F(糟糕)。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等级体系。设定评价等级的目的不是对全部学生分等排序,主要是针对个人的,其功能主要是诊断,让学生反思,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还不够,从而让学生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评价标准部分用语说明。①信息源—包括两个方面:现成的(如报刊、杂志、网上等的资讯)和原创的(通过实地观测、自己调查等手段获得),当然后者应得到更大鼓励。②结论的关联性指课题与结论的关联、结论与资讯的关联,广度与深度可以反映学生的理解水平。③评价学生得出结论的方法手段,还要评价学生是否勇于尝试还没掌握的但更有效、更先进的方法手段。 课程论文: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 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成绩由平时考勤(10%)、理论课堂表现(10%)、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20%)、研讨课课堂表现(20%)、期末考试5个部分(40%)组成。平时考勤主要以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纪录为依据,理论课课堂表现主要由学生课堂发言、课堂作业表现构成,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报告与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来考核,研讨课表现主要以学生发言、研讨论文完成情况为依据。为了使研讨课程更加合理,每位学生的研讨成绩由研讨课小组得分(40%)、课程PPT、汇报得分(30%)、个人贡献度(30%)构成。 课程论文: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过程中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实施历史新课程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教科书、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构成历史课程的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按其性质,既有文本资源、实物资源,也有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本文就高中历史课程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文本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和利用者。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对自我提出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课程就是教师本身。在课程标准以前,中学教师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按照专家们设计好的体例、内容去授课。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课程的自主权交还给中学教师。教师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因此,如果每位教师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万门富有特色的历史课程。 其次,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挖掘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课程资源,不能仅以教材作为全部授课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时事热点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思想现状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新的情景,新的学习氛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再创造再开发而非刻板地“照本宣科”。 如在讲对长征的认识时,我就给学生讲:在着名文学家魏魏的笔下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美国文学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看来,长征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在看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长征的艰难及伟大意义。 二、文本资源的主要来源与处理方式 (一)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文本资源。 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历史教科书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核心课程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做到:在认识上,打破历史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神话,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知识,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在过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体验、批判、感悟,让其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在新课程下如何处理四个版本的教材呢?我们学的是以岳麓版教材。下面就以岳麓版的教学为例谈谈对教材的挖掘。 1、围绕课标和考纲挖掘教材。 课标是教材的灵魂,也是我们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老师们应依托课标和教材,但要敢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思考课标、教材、教参相互衔接是否合理,可探索、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教参。依据课标,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对教材、教参要利用但不要迷信,要依托但更要探索与创新。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1)对于课标要求有,但教材不全的应运用其它版本教材适当补充。如元朝的行省制度。七届二中全会等。用什么版本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根据课标要求灵活运用教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2)对于课标要求没有,教材却做了补充的。我的观点是在有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因为学生知道的越多,他的思想和思维也就越深刻。如夏商的政治制度 乌鲁卡其那改革、斯托雷平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忽必烈改制(中央官制与地方的行省制度) (3)对课标要求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问题。如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史实有很多,旧教材用了一册书的内容来讲解,哪些算是主要的革命史实?我们四个版本的教材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叙述。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课标的要求,比如五卅运动,岳麓教材有两三行在小字中提及了一下,而我认为五卅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也算是个主要的历史事件,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与天安门遥遥相对,碑高37、94米,碑基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碑座四面嵌着反映中国现代史进程的8幅大型号浮雕,是世界上稀有的巨型浮雕之一,内容分别是销毁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长江。五卅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4)对大小字的处理问题。如《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原先是小字,当时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就如何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组内的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事实证明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是正确的,现在新版教材已改为大字。再如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等。现在也改为大字。 2、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大的方面讲,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使历史知识显得相对分散,教师应整合教材。 一是深入浅出、梳理主线。如模块一第七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模块二第五单元“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模块一第六单元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模块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都体现了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与复杂,都是左倾错误不断激化的结果,还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历史性转折,应该整合在一起来思考。 二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迁移。通过的知识迁移,弥补知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理清模块间、专题间的关系,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实、概念、观点。 如模块一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第16课 “辛亥革命”和第17课 “”。但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迁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我们就很难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什么能够一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的不足,成为一次声势浩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运动。 3、多维地思考教学内容 如模块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这块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可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从毛泽到到邓小平,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道路……。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把蛇融合到模块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之中。这样可以给我们展示出20世纪世界经济史上三次改革调整的机遇,给我们以历史的启迪: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调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础。 4、依重图片,活化历史 我个人认为,“看图说史”、“看图说话”,是处理教材,活化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讲《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时》我用了多达十几幅图片。从为人物到护照,从行政区划到欧盟旗帜,从货币到条约文本,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填的空白图等。使枯燥的文字内容“活了起来”。 再如讲到文化《笔墨丹青》一课时。这用郑板桥《竹石图》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环节: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文学和艺术形式?你能简单概述其来历吗?上面诗、书、画、印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基本全在这儿了。 5、深化情感,完善素养 历史因情感而多彩。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说过:“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我国着名的史学家翦伯赞也说:“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的人类,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态平衡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中最大的突破,就在于要屏弃历史学科单纯的知识性的特点,真正挖掘历史学科人文教化的功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道德感与使命感。 如我们可借有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所引用的革命志士林觉民的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耶?……顾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决不信也。呜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撼哉。” 来弥补岳麓版教材在这方面素材的不足,让学生从从历史中能享受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 再如可借用梭伦的一段话“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来欣赏到古人对民主、平等、自由的追求。这样的情感因素在四个版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应该充分借鉴利用,不能随意放过。 (二) 图书馆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必须重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因为当历史教育摆脱了教科书的局限,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自我发展的课程教育时,广泛的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可以方便利用到的资源,将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通过小研究课题的形式加以开发利用。 下面是我们参照初中课标有关内容搞的一个小研究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变化 目标:学习制作图表的方法,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 活动过程: 步骤一:查找1979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如全国或本地的工业或农业生产产值、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数据。 步骤二:了解不同图表的绘制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绘制。 步骤三:展示和讲解自己绘制的各种图表,回答同学的问题。 资料来源:史料、史书、期刊报纸、档案馆、绘图工具。 利用上面的小课题,学生学习利用图书馆资源,这样做不仅使他们获得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培养了多方面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研究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等。这对历史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时,一方面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识,适当向学生介绍一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如怎样利用二次文献(包括目录、索引、文摘)和三次文献(包括年鉴、综述)等。同时,教师有必要针对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出一些图书馆资源,推荐给学生,同时制定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阅读要求。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正因如此,《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并且通过每个学习主题设计的“教学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意识地调整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合理配置相关方面的书籍,包括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艺术史、科技史、文化史、文物考古等方面的书刊,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课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三)家庭文本资源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 有人说:历史距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同样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资源。近代学者梁启超就很推崇家谱、族谱的史料价值。其实,又岂止家谱、族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资料,不同时代的老照片、历史事件的小彩图和说明,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孩子形成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有益于历史学习,这才是历史学科的创造性所在。 三、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从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所拥有的丰富课程资源来看,开发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教师在开发本学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对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组织,从而达到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和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历史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新教材中 的提示语有许多是从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着中引出某课的历史学习,教材内容更有许多是文学、科技等文化发展史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知识的整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防止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 2、可学性原则。即教师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内容。但如何来鉴别和筛选这些资源?我认为首先要考虑这些资源是否适合本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选择野史作为主要的资源,也不能选择带有明显主观痕迹的材料,更不能选择伪造的东西。这一点是属于原则性的问题。 3、前瞻性原则。即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制定课程内容,促使学生思考、把握和设计自己的未来,从而为学生的明天做好准备。 4、社会、生活与个人相统一的原则。新教科书突出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又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正确处理好社会要求、个体需要和学科发展三者的关系。 四、开发历史学科课程文本资源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或者至多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在这样的狭隘课程资源观支配下,历史课却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意学习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何以致此?笔者认为其中固然有多种因素,如教学方法的滞后,考试评价的制约,等等。但是应该说,这种状况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是有很大关系的。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因此说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历史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2、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突出了发展性的精神,为师生的教与学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安排有“活动与探究”、“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等,这些安排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那么,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课程论文: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和新策略 高中生物课改的实施已近6年。回想参与课改的过程,尤其是在不同角色的转换中,笔者感到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虽有一些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它。 一、生物教材编写的新视角 从生物教材编写的视角看,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生物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只有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教材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例如,生物教科书的编写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生物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最具普适性、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受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对学科和课程思想认识的限制,导致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改倡导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生物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过程的同时,应该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 1.教师要本着“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的原则,丰富教材的内涵,拓展教材的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改编、重组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材成为“学材”。 案例2 在讲授高三选修教材中“人的体温及调节”时,笔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导入主题:请同学们回想冬天在室外时,脸和手被冻成什么颜色。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紫。”有的学生说:“冻得发红。”笔者又会接着问:“冬天我们刚刚从浴室洗澡出来,脸色和皮肤颜色如何?”大家说:“红彤彤的。”立即有学生说:“怎么都是红色的?”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和互动就开始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该节课的学习。 3.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内容省略了探索过程,只给出了结论,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中可以对结论进行问题化处理,通过铺垫性知识,列举实例等把结论细化为系列化的阶梯问题,重视生物学史实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层层探究。 案例3 “对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进行设计 师:为了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究竟是全保留的还是半保留的,你认为应该怎么设计实验? 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意识到该实验的关键是不同复制方式子代DNA的双链组成不同。然后教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探究。 问题1:若要区分母链和子链,可采取什么办法? 问题2:若要标记母链、子链,可选用什么元素? 问题3:若亲代DNA是的,放在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则子一代、子二代DNA会含有哪种氮元素? 问题4:若是全保留复制(或半保留复制),对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的DNA分别进行离心后,DNA会如何分布?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和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二、生物课教学的新视角 从生物课教学的视角看,生物课改是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生物教师只有在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的轮回中,才能真正融入课改,实现专业成长。 课改的关键是改课。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倘若不改课,课改则流于形式。改课既是课改的本质要义,也是课改的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因此,课改必须改课,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改革生物课堂教学从操作层面上讲,必须变无效、低效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必过于琐碎,结构上不必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以便在课堂上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师生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备课方式从思维狭隘、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转变为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转变为思考注重实效的“教学结构”。 案例4 记高一生物备课组的一次活动(节选) (周四下午,高一生物备课组办公室) 主备人:张老师 课题: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辨析 张老师: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两种细胞分裂过程图像的理解与辨析,如何解决?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如果全由教师简单地说教,效果肯定不行。一下课,黑板一擦,学生就会基本忘掉,那如何来突破这一难点? 潘老师: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应尝试通过学生建构模型,并根据模型总结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规律。 朱老师:我认为潘老师讲得很好,我去年教这部分内容时,就先采用了这一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组发大小相同的白纸12张,分别代表有丝分裂,减数Ⅰ,减数Ⅱ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的细胞轮廓,并在每张白纸的右下角写上具体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提供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用于染色体的构建。 刘老师:我认为用细铁丝来代表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时把细铁丝绕在铅笔上形成螺旋状,变短、变粗。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表示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以及解螺旋再形成染色质的变化过程,效果很好。 2.生物教学设计要采用“双案制”, 除教案外,还必须设计好“学案”和作业。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思维时间,要求学案必须提前1~2天发给学生,先学后教。教师要精选课后作业,倡导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5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学案结构(节选) 学习目标(略) 知识准备:复习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中的叶绿体相关知识。 自主研习: (1)阅读课本,光合作用的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 (2)填写表格(略),比较光合作用2个阶段的异同点,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实质。 (3)从光合作用变化的过程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效率? 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位农民朋友,那你在大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叙述理由。 (2)填表: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异同。 适度拓展: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有叶绿体吗? 3.从“经验教学”走向“反思教学”。常规化的惯例和习惯往往支配着我们的生物教学行为。如果一位生物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其旧有的观念和不当的教学行为就难以改变,教学就可能长期维持原有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深入推进生物课改的今天,尤为如此。笔者在教学中建议老师们从“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进行反思。“备课”中的反思称为“行动前的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称为“行动中的反思”,课后的反思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但无论何种反思,都必须“针对教学事件并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地平线永远在前方。在生物教学中推行反思教学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作为。 案例6 教学反思:我问自己 课前:上一节课,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么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某些“教学理论”问题? 课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解决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课后: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处理? 三、生物教师专业培训的新视角 从生物教师专业培训的视角看,课改培训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培训者只有创造性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师真正从中受益。 当前的课改培训往往存在一些倾向:要么就高,高到大谈教育理论而不言课本;要么就低,低到只谈教材的重难点而不言教育观念。两者都不利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要改变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也就是要面对眼前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刚发生在我们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就是马上要发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因此,培训和教研的重心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 2.要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课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教师面临新课程,既是专业发展的机遇,又是对专业素质的挑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个体需要不尽相同。通识培训是必要的,集中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有这些还不够。培训必须有层次性,要分层解决每一类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否则,培训活动搞得很热闹,但教师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效益低下。 案例7 笔者所在学校生物教师分层培训计划(节选) 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培训主要以“单元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研究。这一类教师要以“单元”为载体,领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及要求,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经验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 教龄5~10年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培训主要采用“主题式”研究活动,通过解构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断,探讨同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总结应对办法,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理解式”研究方法。“理解式”即理解教育经验、改造教育经验。培训旨在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的队伍。培训的中心是“理解经验”,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为视角表达、展示、整理、理解、改造、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生物考试评价的新视角 从生物考试评价的视角看,课改与评价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考试评价只有真正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课改才能真正摆脱“镣铐之舞”。 《课标》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从总体上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笔者认为,与课改相适应的考试评价至少应做到以下方面: 1.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评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是有效生物教学的基本表征,也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课程目标实现度、学生主体参与度、师生交融互动度、师生行为有效度、学生主动发展度等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过程、能力等也应该成为衡量学业成就的指标。这方面我们还缺少系统的研究。 2.教学效益评估要科学完善、操作性强,既要抛弃唯成绩论,也不必谈分数色变。一提考试有人就说是搞“应试”教育,一提成绩考核有人就说是与素质教育相背离。这种观点是“简单线性”思维在作祟。毋庸讳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来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是绕不开的话题,从目前看,这些考试从形式到内容与课改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笔者认为,只有广大教师在评价的主体、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不懈探索,考试评价终究会回归正确的导向,课改终究会摆脱“镣铐”,自由挥舞 课程论文: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程观;网络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规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引导、研讨)等,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定量的家庭小实验,以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1.网络课程及其特征 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二是多元化。课程内容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要,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和增加新内容。四是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五是综合化。重视课程的综合化,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2.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框架图 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如图1所示): (1)基础性目标:使全体学生具备国家规定的化学学科基础学力,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应有的化学素养。 (2)拓展性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知识体系和容量,发展思维能力,具备深入学习所必须的学科基础。 (3)发展性目标: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3.学科网络课程结构 按新课程目标价值指向构建的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结构图如图2所示。 (1)横向结构 课堂教学网:主要适用于同步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相关页面中内嵌表单,供师生的提问和回答。此外,通过链接相关站点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过程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教师个体拥有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性知识迅速更新和增加的矛盾,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教学更直观、更高效。由于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媒体将同时作用于学生,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网为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 课程学习网: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乏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教育;缺少知识发展过程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课程学习网提供全新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不但形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方法和体验的支持,而且通过网络的链接与多媒体演示以及讲座,突破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信息资源支持。 研究性学习网:主要是对研究性学习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使研究性学习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 总结需要教师进行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开设学科知识讲座对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是必要的。综合课程讲座使学生获得选题上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等讲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 综合资源网:传统学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但传统的学科课程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方法论的局限,表现出知识陈旧、文化保守等缺陷。综合资源网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供综合化课程资源,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2)纵向结构 教学管理区: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管理,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适应个体差异的异步教学。 资源管理区:学习资源、链接和多媒体演示,合理配置学科资源,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知识和思维的封闭性。 讨论交流区:BBS课程论坛、网上答疑、E-mail、OICQ等。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拓展学科课程教学时空。 练习测试区:作业及反馈系统,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成绩网络管理服务。 四、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即兴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其特征为: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新高中化学网络课程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时空,具有支持同步的班级教学和异步的个体学习的教学平台,具有支持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讯的强大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教学行为管理的功能,教师要学习和研究利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和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下(图3所示):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本着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的原则,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其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E-mail、BBS课程论坛、O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搜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进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6.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五、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课程论文: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房地产行政管理是房地产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1],它主要研究在房地产经纪领域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作为房地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对于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了解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级管理规定和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分析和解决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搞好这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1.课程教学方案 制定课程教学方案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和首要任务[2]。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开展毕业生职业岗位适应情况的专项调研为基础,全面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对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课程组的成员,以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全面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系统思考和设计了本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教学目标是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的基础和落脚点[3]。《房地产行政管理》课程以“懂”与“会”、“学”与“做”、“知识”与“能力”的跟进关系为主线,主要设计了掌握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流程;依据目前建筑市场特征,能够实际进行市场调研、分析,项目实践的参与,对房地产管理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实务、案例、实际调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目标规划,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咨询公司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针对岗位任职要求,共同研究、设计了本课程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房地产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和具体授课计划,合理选择教学场所。 (2)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架下,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模式转换。 (3)结合房地产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要求,在分析典型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模块化教学、模块化考核。 2.课程教学方案实施 (1)教学内容 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针对房地产行政管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科学创设学习情境,认真选取教学内容,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兼顾后续发展为度”的原则,根据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细化的要求,将《房地产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情境确定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和物业管理政策与制度等。为了确保教学组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论证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及渗透关系,使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一体化,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秩序化。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创建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实例+实战”教学法、“沟通+鼓励”教学法、“项目驱动+情境体验”教学法、“启发+互动”教学法和“学+做+考+创”教学法等。在教学组织进程中针对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写、做的能力。随着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开发了与课程教学模块对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现了专兼教师在网络空间内共同组织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正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图片、视频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然要求。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运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更多地趋向于图方便、赶时髦,满足于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停留于对知识的“简单呈现”,热衷于对程序的“快乐游走”,忽视了语言咀嚼,淡化了思维培养,忘却了互动对话……诸如这些种种问题让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的“语文味”。基于现状,从“本色语文”出发,探索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正是应对时代挑战、促进教法革新、实现语文归真的需要。 一、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概念内涵 “本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何谓“本色语文”?杨再隋教授指出,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1]黄厚江先生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这三个层面的内涵阐释基本是围绕学科任务、学科规律、学科价值展开的。[2]为此,“本色语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做语文应该做的事,让课堂教学保有语文的本来面貌、原有品质,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要以语文学习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为介质,直观展示教学资料和信息,将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融入课程内容,凸显课堂之本,彰显语文之色,在真实、本味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课堂特征 “融合”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对学习资源进行精心选用、创造处理,实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其课堂特征如下: 1.学生在“场”,教学立场重“本”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基点”。教师讲授的精彩不是真的精彩,学生的正向成长才是真的精彩;单纯的知识习得不是教学的全部,多元的体验表达才是教学的实质。运用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一切教学设计都应顺应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路径,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觉地学习。 2.教师在“位”,目标所向重“真”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是本色语文课堂的“视点”。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厘清师者的原有站位。课前预设要立于“生本”,猜学生所需,想学生所难;敞师者胸怀,听学生声音;对话分享要位于“其中”,以教师之思唤学生之维,以教师之智启学生之慧。 3.语用在“轨”,学习历程重“活”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初心,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力点”。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深悉学生语言学习特点,关注语言学习体验,找准语用教学核心,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在常态化的语言实践中,增强语言积累,丰富读写体验,促进所学语言的内化,实现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发展、双提升。 4.生活在“线”,课堂习得重“实”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本色语文课堂的“原点”。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学要基于教材、融入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多媒体营造的与生活场景相符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于生活中展开语文学习,在语文中获得生活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搭建互动平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多媒体融合本色语文教学的模式构建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可以从教学时段、教学环节、教学课型三个方面入手,以相应的教学模式达成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实现趣中学、悟中得。 1.统整“三时段”,全视角进行融合 一节语文课如果以教学时段为依据,可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媒体融合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全视角,紧扣这三个时段,促进师生之间的联动教学,具体见图1。 (1)用于课前,助“备”与“预”共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课前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前期准备上。从“备”来看,传统的纸笔备课方式,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受其自身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低微且很难实现共享。建立多媒体备课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网络检索、信息查找等方式,搜集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快速地进行导学案编写、课件设计、微课制作、作业设计等教学准备。就“预”而言,微课、导学案在教学前的积极运用,使学生预习不再是单纯地读读课文、圈圈字词、写写词义,也不再受到时空的障碍,以在线方式相互连接,学生在家也能得到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翻转”了语文课堂,师生在课前准备中得以共同成长。 (2)用于课中,促“教”与“学”交互。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对语文学习来说,二者不可或缺。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重视师生交流,进行互动式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出适切的学习任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丰富优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与同学、教师展开对话与交流,轻松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完成自主学习思维的构建。在多媒体的支撑下,语文课堂学习从“单一”走向“立体”,师生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3)用于课后,使“固”与“拓”同步。课后学习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点”,以往只是用作业练习予以替代。多媒体融合语文课后学习,在关注“学会”的同时注重了“会学”,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作业在呈现方式上,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紧扣学习内容设计适量的书面练习,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并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在常态化的学习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线上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学生全面又个性的发展。 2.贯连“三环节”,全流程进行融合 “教、学、评”是教学推进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建构的重要因素。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生态,需要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导教、导学、导评的作用,引导师生深度行走,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发生(见图2)。 (1)为“教”给予支持,让教师教得生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促使教师自觉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手段、方式,推动自身专业成长。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积极运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深度处理,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创建丰富的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提高,师生互动更为便捷、频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 (2)为“学”搭建支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生的学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多媒体的介入,直观的音、画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就有了,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也就成为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语文学习变得有意思、真快乐。在多媒体技术的助力下,学生沉浸式接触教材,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感,与作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鸣;又适度超越文本,进行拓展性学习,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得到满足。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言语思维也变得具象起来,轻松地掌握了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能力也更强。 (3)为“评”提供支撑,让课堂评得灵动。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常态课堂评价的单一、滞后问题,课堂上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点对点”地进行学习评价,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评价的精准性、实用性也大大增强。同时,多媒体对于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利用直观的视频示范、标准明示,组织学生对标反思、点评,不断完善学习评价方式,学生的参与热度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教学评价的参与面更广、作用力更强。 3.浸透“三课型”,全模块进行融合 语文课有着不同的课型,识字课、阅读课、表达课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类。教好语文课,要在关注课型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校化的多媒体运用策略,丰富教学形式,生成课堂精彩(见图3)。 (1)识字课上呈现规律,传承汉字文化。识字与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单独设置了识字课,识字量也比较大,要求学生牢固识记字形、准确认读字音、掌握正确写法。在调查中发现,低段学生识记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有所欠缺,要达到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技术使识字教学化繁为简、变枯燥为有趣,生动的视听资源能多感官刺激学生,抓住学生的识字注意力,直观渗透识字方法,在主动识字中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考虑到汉字是文化的积淀,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遵从汉字的字理,制作课件或微课将汉字文化带入课堂,直观展示汉字演变历程,形象解构汉字组成,了解造字本义,感受汉字魅力。在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设计以摘果子、过山车、猜灯谜等为主题的识字游戏,在场景式的闯关活动中巩固识字成果,精准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识字效率。对于汉字的书写指导,在日常观课中发现,多数教师的范写不够规范、书写过程较为空泛,多媒体的动态书写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全面演示汉字的字音、笔画、笔顺,学生通过观察便能掌握关键笔画、间架结构、笔顺规则,此时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发现汉字书写的规律,学生写起字来就会更加规范、美观。 (2)阅读课上展现过程,咀嚼语言内涵。多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清晰展现阅读过程,在对话中咀嚼语言文字,习得阅读方法,获得真切体验,提升阅读素养。一是铺设快乐阅读。课前组织学生网络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中依托这些资料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让文字会说话、成画面,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二是引发思辨阅读。有效的阅读一定要触及学生的思维,教师采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深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多角度理解阅读文本内容,继而促进自主学习的优化。三是增强互动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紧扣难点问题引导交流分享,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呈现学生的阅读体悟,交流理解上的困惑,教学过程也在师生积极互动中得以优化。四是拓展张力阅读。围绕语文要素,多媒体链接相应的文本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构,展开积极的广度阅读,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宽广,阅读方法在读中不断内化,阅读教学也更具价值。 (3)表达课上重现场景,生成言语智慧。语文表达课包含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在日常表达课上,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语言干巴巴的、缺少鲜活感,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关注他们的表达需求,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替代学生学习。多媒体在表达课上的融合运用,可从动机、情境、表述、思维四个方面介入,对学生表达进行有效指引,用“真场景”唤醒“真体验”,以“真体验”生发“真智慧”。一是在兴趣激发中乐表达。利用多媒体再现故事性、生活性的场景,教学之初就把学生带入交际、写作、探究内容之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意愿,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二是在情境创设中会表达。表达是在特定环境里进行的言语行动,表达课的教学需要这种“特定情境”,否则如空中楼阁一般。这就要求教师指导表达时,将教材设置的一些情景用视频方式呈现,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符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言语生成的过程,生发真实的情感。三是学法指导中善表达。表述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要从其语用本质出发,摒弃一贯的说教、灌输方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实例,让学生“亲身经历”,在自我实践中悟得方法并加以内化。四是在思维激活中显个性。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思想表达、思维创造的过程,为避免“千人一面”,可适时运用多媒体启迪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即时反馈表达信息,引发不同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这样学生的语言才会“生长”,能力才能提高,最终实现“言思共赢”,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3]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融合运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主体,观照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植,用“动态”眼光审视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的平衡度,不断提高融合的适切性与达成度,彰显语文课堂原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1):10-13. [2]陈荣龙.本色语文:不是本质界定而是理念界定[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4):40-42. [3]秦斌.运用多媒体构建小学习作教学高效课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7/8):92-94. 作者:秦斌 单位:池州市东至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心理状态,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前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1.教育方针的贯彻有偏差。至今,很多普通小学的教学只是重视书本知识,从课堂到课堂,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使教育成了追求升学率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像爱因斯坦所反对的那样,“靠恐吓、暴力和人为权威对学生进行强制”,而这样做的恶果只能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教师素质差。少数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不关心,不尊重,态度冷漠,放任自流,教育方法粗暴,处理问题感情用事,随意停学生的课。学生一旦有错误,就责成其检查。这些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影响及学生自身原因 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以成绩好坏判定孩子能力的高低。经常对孩子抱怨、训斥,甚至打骂,使孩子心理负担沉重;家长的不当言行,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有些学生体质差,或反应慢,或交友不慎,或上网成瘾,这些因素也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 二、学困生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的高峰期,自我调节能力差,正常心理活动规律被破坏,因而情绪波动大。其中,学困生尤为严重,常有以下几种心理活动状态。 1.优越感。这是缺乏对自己认真审视、依赖他人的一种心理反应。诸如“父母有钱,读不读书一个样”“姊妹兄弟我一人,不给上学也不成”“分配就业莫操心,只凭亲友一封信”等等,因而,谈吐“自如”,作风“浪漫”,行为“潇洒”。 2.失落感。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上的反差。诸如自己的父母亲戚都是普通人,而其他同学家境好,物质资源丰富,羡慕、嫉妒,因而失望、茫然、委屈、悲观,乃至消沉、颓废,从而失去了人生目标,思想彷徨。 3.自卑感。怀疑自己的价值,自己瞧不起自己,痛恨自己的无能。 4.厌学感。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迟到早退,听课心不在焉,抄袭别人作业,考试作弊,甚至在课堂上与教师顶撞,整天想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5.焦虑感。认为自己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对未来感到恐惧。诸如学习、交往、生活等感到困难,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因而产生一种“无名的烦恼”“莫名的恐惧”,焦躁忧虑,心烦意乱,惶恐不安。 6.孤独感。喜欢自我封闭,不和他人交心。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隔离,感到自己是离群孤雁,无知音。 7.向异感。向往异性、追求异性,个别学生还有异装癖、恋物癖。 三、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一)教师要把真诚的爱送给学困生 教师对学困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一剂良药。大家都知道,学困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信心,往往就会“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便及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们谈心,谈理想、谈人生,用诚恳的态度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用真诚的爱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理隔阂。进而帮助他们分析学习状况,寻找成绩差的原因,并抽时间给他们补上落下的功课,使他们在学习上树立信心,有了学习的动力。 (二)适时激励,培养学困生兴趣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上2个月。”教师要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的尺度。”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他们的兴趣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在这门学科上花时间和精力,学习效果自然会变好。 (三)用真诚的微笑赏识尊重,激发学困生的自信心 人性最深刻的认识就是希望别人对他们加以赏识和尊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用鼓励的目光、宽容的微笑、赏识和尊重的话语来鼓励学困生。在课堂小组活动中,我将学习好的学生和他们搭配起来调节情绪,若活动开展得好,首先表扬他们,慢慢地他们就融入到这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困生 小学中的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学习的问题,想学而不得法,尤其是英语。针对他们的具体学情,教师应从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入手,针对存在问题的方面,重点给予他们帮助和点拨。例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少学困生感到头疼,为此我让他们先熟读所学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尝试背诵。学困生的语感增强了,词汇量扩大了,写起英语作文自然会得心应手,渐渐步入英语学习佳境。总之,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六要六不要”:一要信任、尊重、体贴、关心,不要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二要批评教育有根有椐,不要主观武断,捕风捉影;三要针对现有问题批评教育,不要“翻旧账”;四要一分为二,不要全盘否定;五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六要耐心细致,不要“群起而攻之”。只有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学困生转化工作必定会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信息化视域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1.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及学习动机决定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高考落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三是部分过早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这些学生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其学习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晋职升级的文凭。二是为了找工作而备一块“敲门砖”。三是继续深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充电”。由于这些学生的来源不同,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人员,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保证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到校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教学模式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2.开放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点。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对课程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性要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给予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传统的四大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渐渐退居二线,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并且正在选择通过电子媒介的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参加开放教育的在校学生可以不用到学校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便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知识信息。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完善地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此时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行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收信息知识,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1]移动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等行动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网络作为现代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视域是指基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形势下,以网络条件为基点,发现新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教学信息的传授关系,主要研究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开放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手段应该随之多样化的问题。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指信息化视域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到符合现代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实用性原则。指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一方面是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能通过这些途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模式学习能学有所获。教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该模式的设计要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教师通过该模式的使用能授予学生科学知识。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全国电大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了网络虚拟教室,里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参考资料等内容。基本涵盖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另外参考资料中还有诸多学习辅助资料。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课程网页浏览资料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尽管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居民和易转化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这样,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将有望通过电脑学习。 2.通过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学习 高清视频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的视频点播功能来进行学习。学校通过与广播电视台的联合合作将授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内容作为电视节目,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参与学习。在一些暂时还没有接通网络的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需求,但由于工作、交通、网络等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网络学习,对这类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融入了沟通交流、信息搜索、游戏娱乐、社会交往等各类互联网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率达总人数81.0%,手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契机。区别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习形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并非贯穿整个学期,其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手机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的接收信息的功能进行提醒学习,利用移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注意事项传送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做简单归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微课学习 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碎片化主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10分钟,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播型、影视型、动画型以及场景模拟等。直接型主要是主讲教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影视型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主题,有图文、有讲解;动画型则是通知卡通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个内容;场景模拟则类似情景剧通过人物的表演说明一个问题。微课短小,一节课只说明一个主题,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就了解书本的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以网络在线为依托,主要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片断辅导,但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三、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思考 1.通过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全面学习 以贵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为例,网上学习方式之一是从贵州电大主页进入课程网页中浏览学习资源,比如贵州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就有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教师介绍)以及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IP课件、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资源,学生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可以对该门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方式之二是教师、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登录贵州电大在线,进入教学活动讨论区,就可以参加相关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学习方面内容进行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2.通过点播电视学习资源进行重难点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与广电网合作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师视频放到点播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重难点的视频资源,学员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可以通过课程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 3.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点学习 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要发挥手机短信温馨提醒功能。为督促学生学习,在进行网上讨论、平时作业、新的课程学习时,以手机短信形式,温馨地提醒学生。二是电话答疑功能。学员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电话咨询或留言寻求解答,课程责任教师将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三是观看微课。学员可以观看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进行片断学习,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或深入了解。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为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所以也存在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依托电子手段开展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在成人教育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基于信息化视域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者:申小芳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远程学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R.B.Cattel)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此两种智力交互运用、相互补充,而直接关系成人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流质智力在青少年期达到高峰,成年期后逐渐下降。而晶质智力则从儿童期逐渐增长至成年期,若不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晶质智力将持续成长。成年期由于流质智力逐渐减退,而晶质智力逐渐增长,故成人的记忆力慢慢衰减,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却日益增强,学习能力仍然相当稳定。 5.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 远程学习者以在职工作的人员为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有限的娱乐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不同,成人学习者只能在工作和必要的家务活动之余,以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因而学习时间不固定。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点也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学习者的远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学设计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远程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环境、资源、情境、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和情境创设等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一)远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设计较多地以教师教学为基本原则,远程教育以支持学习者学习为基本点,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将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关于远程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情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创设出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性原则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照搬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斯金纳在其程序教学中强调自定步调原则,鼓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个别性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自定步调原则提出的以个体特点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适应需要为原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 4.社会性原则 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的。知识、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独自学习只能建构起对知识片面的理解。因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二)远程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通过对远程教学设计原则、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笔者应用系统化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远程教学的指导,提出了远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地联系着。成人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他们学习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应尽量多与他们交换意见,让他们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远程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对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想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并在制定目标时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进去。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个别化,不能一刀切。让每个成人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在远程教学环境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设计阶段,利用媒体开发了大量音频、视频教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第二阶段是过程设计阶段,重点强调对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第三阶段即现阶段是学习环境设计阶段,以专业学习网站建设为主,强调对学习环境、资源环境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分别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现了远程教学环境设计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但只停留在面上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化的远程学习氛围。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配备辅导教师。利用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辅导老师引导学习者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对话,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二是提供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或技术上的困难时,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感觉“孤立无援”,丧失学习信心。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置的。学习者无论何时提出问题他们都会立即给予回应,消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立感。三是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顾问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步掌握远程学习策略,并能用远程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为自己开拓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资源设计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为中心,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迅速及时地提供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超链接将互联网上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囊括其中。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资源方式的便利性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件主要解决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周期短。网络课程用于整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了学习内容、作业、测试等完整的教学过程。专题学习网站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此外,在设计远程学习资源时,除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手段在学习资源中的作用。首先,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高效率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资源的提供应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但不杂乱,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让学习者顺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其次,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远程学习资源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阐明教学内容,运用音频实现语音教学,运用视频进行网上授课、展现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成功的远程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如:设计网络课程导航图,在导航图中清晰标明课程各知识点、章节及它们的关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导航图中通过超链接选择并转入要学习的内容。在网页左侧记录下学习者访问过的内容,并给予超链接,以便学习者随时可以返回前面访问过的内容。 4.学习评价设计 对于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来说,无论评价方式还是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全面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这一中心任务。远程学习评价有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偏废。在成人进入远程学习时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便制定出适合学习者自身步调的学习目标、计划。诊断性评价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表,其难度应较低。否则,容易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使他们退出学习。情境性原则侧重与认知过程与知识迁移,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结束后给予的总的考察,一般以考试为主。利用程序设计技术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教师和学习者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资料,随时了解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论坛、留言本、电子信箱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的评价也很重要,可以是学习者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作者:庞利 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网络教学模式下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具备一般教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特征以外,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支持辅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多种类型终端等。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丁兴富教授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两个角度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分类,其中媒体教学模式按照媒体技术发展划分为函授教学、多种媒体教学、电子远程教学;远程学习模式则按照学习环境和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余胜泉博士提出5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讲授、协作、探讨、个别辅导、讨论。董艳、黄荣怀按照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将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类划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以集体学习为主的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型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协作学习型和讨论型学习模式。基于以上分类,本文从教学组织对象是集体、小组和个人维度看,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为集体讲授型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型模式、个体自主学习型模式,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差异从不同维度进行再归类。 3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启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以及环境和资源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网络教学平台属于教学环境中的一类,需要支撑教学模式中的其它要素,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互动、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1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讲授型模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教师为主导,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同步还可以划分为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类型,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教学资料、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获取运用新知识、评价反馈。讲授型教学模式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支持各类资源的展示、下载、搜索,学生这可以在平台页面直接查看图片、课件、视频等资源,也可以下载、搜索所需资源。②提供师生交互工具,以便于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教师交流。③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可以包含竞争、辩论、讨论、合作、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确定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成员设计—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的支持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升级。①分组功能,按照一定规则或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②小组活动形式,教学平台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工具来支持。如辩论、讨论可能用到的BBS、即时聊天室,作为小组展示平台的博客、wiki等工具。③小组学习的评价功能,小组作品的展示评比环节,小组之间的评分、小组内部的评分。 (3)个体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学习适用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三大类:自学辅导型、程序化学习模式、“情境化”学习模式,此处的“情境学习模式”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是案例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 3.2教学互动 网络教学中交互主体包括是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交互目标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资源的查看、下载、搜索,为学习者提供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更清晰的导航。二是辅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的控制和管理,三是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协作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交互功能已基本实现技术手段,,需要的是结合目前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对交互工具和手段进行丰富,如各类聚合功能、信息表达分享工具等。 3.3教学评价与反馈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②评价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组成部分,评价形式也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③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基于远程教育中评价的这些特征或者说是需求,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①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如学生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②引入评价工具、丰富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系统的保存学生数据,评价量规可以为科学评价提供支持,学习者自评和互评功能则丰富了评价形式。③及时、可视化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学习者各类信息,提供提醒和预警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和查询自我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图形化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到自我学习状况,安排好学习进度。 3.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辅助要素,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 (1)导学,从网络教学平台整体来看,首先帮助学习者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掌握自学、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作业、实践的一般方法。帮学习者按照自身基础制定学习计划及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2)助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设和完善远程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个性化服务。 (3)促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利用平台的监测和统计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网上学习、提交专业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需要整合不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才能打造出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4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学习理念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驱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进步和发展。 4.1新的教学理念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互联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提供链接,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以及获得知识链接。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者学习流程,课前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并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更深度的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必备资源,视频技术的进步也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目前视频不仅仅提供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而且增加了即时测试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性,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4.2学习分析技术 NMC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在2012和2013年都提到学习分析技术,它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学习分析技术”被预测为是一种将在未来的4-5年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领域普及趋势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和存储了大量以学习者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报告,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教师也可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是各类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全面分析和掌握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可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的满足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念的变革,为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进步指引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增加幼儿教育的真实可感性 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在“电池”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对电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就知道电池有什么作用,然而这还不够,当有的电池放到电动玩具里面还是不能动,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真正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尝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孩子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认识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石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木块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作为教师,让幼儿以感兴趣的方式使用玩教具和学科学,能维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这个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很新颖的,指纹细密、不易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教师讲解的过于精确和仔细,反而使孩子觉得难以理解,反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就从一个用一个广告中指纹的爱心图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用手指按上印泥来画画,让孩子们从手指画画的过程中去辨别指纹的不同。同时通过指纹认识的过程,孩子很有兴趣的用指纹拼出了许多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过程。 四、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求知欲 幼儿生性好奇、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例如孩子们对“恐龙世界”很好奇,渴望得知有关恐龙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笔者通过一些图书、图片、录像、恐龙玩具等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关于恐龙的一些故事和常识,帮助他们探索的恐龙世界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恐龙的分类、习性、恐龙的灭亡,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这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情绪情感,又强化了幼儿进一步求知的动机。 五、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使用教具,让科学活动生活化,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通过感受周围世界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具,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适当的有效的运用实物教具,会让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论文 一、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教具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五、结语 总之,要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具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需要和幼儿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从教学上出发,着手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配置以相应的教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论文 一、故事性教学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干死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态度。幼儿教师鉴于这种认知,结合新课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借以来确保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作者:赖颖琨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瑞兴纸行幼儿园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如实施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情境教学法借助公共艺术发展历史与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区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博客、QQ等,发挥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交互性强、交流自由等优势,“从教学互动上来看,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积极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作者:吴映春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的责任担当非常重要,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2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教学管理同样重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2.1教研室教学管理。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2系部教学管理质量。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教学氛围不浓,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2.3学院教学管理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务处事关重大。 3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作稳定,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学校口碑自然会好,社会形象也好,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5%以上,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随时准备跳槽,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不安于现状,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5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经常停水停电,校园道路凹凸难行,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绿化少,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可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6结束语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对学生的态度冷淡,敷衍了事,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就是大一满怀希望,大二开始后悔失望,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刚进学校时,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对专业有信心,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已经不能重新选择,只能满腹无奈。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合理选用艺术教育教材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艺术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对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参考,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 作者:许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信息化建设下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就逐步规范化,以保证以多媒体使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课件量,更应注重质的存在。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的结果,近年来,中职教师通过参加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精品课已基本适应了这一变化,但应针对不同的学科,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全可将每次的实训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不需再另行制作课件。这样理论课教师上课时更会生动、准确地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如学前教育系的说、唱、跳这类课程,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远比利用课件演示要好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课件莫不如动起来,既启发学生的创作力又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没有必要再制作复杂的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可直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直接操作演示加直观,学生就会领会操作的目的,简洁、明了。 作者:崔淑英 单位:北票市职教中心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1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依托学校校园网进行运行,因为,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系统使用的需求,采用MVC模式,对系统整体进行构造,并结合B/S模式的思想,将系统进行分层。在该系统架构中,将其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访问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展示层主要是由WebUILayer和WebServiceLayer两部分,并通过其中的JSP等语言来实现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控制层则是利用Spring等来完成对系统的逻辑业务的处理,并将客户端收到的相关功能请求通过调用数据层来进行处理,并将最终处理的结果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出来,以此方便用户用户进行查看。而数据访问层则主要为更好的实现业务层和数据库的访问,并防止因数据的不一致而给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4系统测试 对本系统的测试范围模块测试、整体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则主要对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测试,并通过漏洞发现、判定表等方式来完成对模块的测试;整体测试则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从而查看系统不同模块的兼容、数据交换等功能;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极限的测试,从而查看该系统的最大访问量等数据。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该音乐辅助教学平台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界面简洁,并且各种不同的错误提示完善,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操作需要。综上可知,基于J2EE的音乐教学辅助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于音乐教学信息实时管理及学习的实际要求。 作者:钟梅 单位: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论文范例: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正如一首经典的“奏鸣曲式”作品一样,需要走过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这五个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写作“良方”:多读、多想、多写、多改。通过不断实践、读得睿智、想得辩证、写得激情、改得理性,让我们笔下的论文如同美妙的“奏鸣曲式”一样,源自于心,激起共鸣。 作者:王欢 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 要]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调整,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提出教师思想改变是根本、教学内容改变是实质、教学方法改变是途径、创新能力培养是目的的结论,以期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2015年,教育部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指出,高校办学思路要实现四个转到: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要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展校企实质性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最有力的抓手就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目前的学科教学体系,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适应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1][2][3] 谈起德国职业教学,就要说到双元制,工学结合。其实双元制在中国并不接地气,因为教育主体有本质的不同。双元制的学习主体是企业的学徒,而我国地方高校的教育主体是学生,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应该借鉴的是教学方法,而非教育形式。通过借鉴将以知识传递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以构建完整学科体系教学为目标,转变为以学科典型内容学习为载体实现学习方法的培养为目标。[4]本文主要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期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教师思想的改变是根本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的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兴趣仅仅起到催化剂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是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开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有策略的描述。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是教学沟通的关键,教学最好的描述不是学术化而是生活化,让学生能通过生活化的描述,利用先验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教学观念改变的第一步是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也就是所讲理论要能与学生脑子里已有的先验知识建立关联。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抹杀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成果固化三个环节,以及读、听、看、讲、做等方式,让学生去实践、独立思考,因此学习只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大脑中。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现状是教阻碍学,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使得学生无法有效进行学习,学生思考力被教师的教削弱了。教师似乎仅仅为完成教学计划而教,因此教师必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是教室舞台的主演者,应该把学生当作演员,教师当作导演去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的内容不是关键,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最重要。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不教给学生思考好的知识,而是要想法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 教师要从学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方法,而非从教的角度去思考,要多进行换位思考。教师与其抱怨学生素质下降问题,不如换个角度来思考。教师必须变革教学法,思考怎样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什么样的学生就是什么样的原材料,教师就要因材施教,人尽其能。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来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来重构新的教学任务。[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们衡量学生的培养效果时,往往不是关注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学生从中学到、掌握了多少知识。[6]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是实质 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独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培养行业人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用来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社会能力包括合作和领导能力、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的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这些能力能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方法能力包括对信息评估和分析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创业精神,这些能力是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的关键。 学生的能力如何有效获得?要将抽象的能力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就要构建能力台阶。台阶的基础是具体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书写能力等;上一层台阶就是相对抽象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再上一层就是更抽象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具体能力的训练实现抽象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实际转化而来的专业知识。教师上课看似是教授专业知识,其实不过是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教学方法为手段、能力体系为依托来实现学生能力台阶的不断构建。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是途径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杜威认为“一克经验要好于一吨理论,因为每条理论只有在实践以及检验中才有意义”。如果我们想改变就应从我们自身开始,真正的改变取决于教师,要从育人的角度思考教学活动,通过相应的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是扩展小组教学法。此方法特别适用于翻转课堂情境下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常规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考虑到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不会让很多学生来参与交流,最多请两三个学生来交流,因此大部分学生无法有效参与教学活动。采用基于合作学习的扩展小组教学法,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小组学习,不断扩大小组规模,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通过两人学习、四人学习、八人学习,最后形成小组学习的共识与结论。此方法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思考的质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引导。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旋转木马式教学法。教师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围成两个同心圆,外圈给内圈讲学习心得,内圈倾听,不发问。接着让内圈与外圈学生转动,由内圈给外圈讲。运用旋转木马式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倾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学会,继而教其他人学会的学习步骤,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三是魔术盒法。学生通过用手触摸半密封的盒子内的物体,向其他同学描述。这些学生根据这位同学的描述绘出物体的形状。运用该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魔术盒法可以有多种演绎形式:限制描述的句子,限制描述的时间等。在学生认识世界渠道多元化的当下,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得更多,自己就要讲得更少,让学生自身去感知、去表达。 四是卡片复习法。复习对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异常重要,只有多次重复才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传统的复习法就是口头提问,而手持问题卡片复习将有助于刺激学生的思维。卡片复习法是通过将教学内容关键词写到卡片上,让学生随机抽取,学生思考后根据关键词来讲解关键词涉及的所学内容,这样更能刺激其关联性记忆。卡片复习法还可以用于新知识的导入来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及方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训练学生能力的途径。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得以提高。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创新能力从何而来?教师必须把抽象的能力D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多个二级能力,如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再分解为阅读能力、描述能力等。可以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实现的教学能力与教学任务。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专业教育为载体、教学方法为手段、能力体系为依托,来实现学生能力阶梯的架构。教学内容要算减法,我们无法解决学生一生要面对的新问题,但能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进行视觉化思维学习,能画出有助于记忆的思维导图,说明学生大脑能够记住的是那些有用信息。 五、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传授本身。以学生为中心将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是真正有教学价值的重要知识,而非完整的学科体系。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才能体现价值。要坚持以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法,推广典型性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必须是教学团队的整体变革成果。教学法改革需要吸取集体智慧,重要问题要达成共识。因此教学改革需要行政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最关键的还是教学实践。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而后知”。我们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有效应用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综合实践课的教育教学经验 我儿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终于实现了,成了一名幼儿教师。我是在镇级所属的幼儿园工作,后因工作的需要我来到了小学支教,这时正赶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对改革的春风尤为重视,便提出让我担任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师。刚接触综合实践课之初,我感觉很茫然,既没有可供学习的资料,我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知如何去上好综合实践课。在区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的培训指导下,通过近年来的外出听课学习和不断摸索与实践。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地探索方知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因此,我逐步形成了坚持以学生“活动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为主要目标、以提升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最终要求的基本认识,并在课程实施中紧紧围绕这个基本认识展开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首先,大胆摸索尝试、选准主题。我又尝试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其他学科,但也不是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我觉得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我们还可以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例如,我校大队部组织了《美化校园变废为宝》活动,让学生注意收集垃圾,以班级为单位把可以回收的垃圾集中起来,请废品站的人来收购,钱存入各班的班费中,用于奖励合作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要去了解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垃圾,应怎样处理,回收后的垃圾有什么用等知识。我就利用这个活动内容设计了以它为主题的一堂综合实践课――《纸和我们的生活》,先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再介绍纸的历史、废纸的妙用等。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许多生活知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 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周围的生活及现象,从而提出自己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取舍,确定活动的主题。这样确定出来的主题,学生乐意探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才会有生活基础,教师的引导也才会使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 其次,探究转变角色、以生为本。综合实践活动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进行。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自主地提出或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尽最大努力提供条件让学生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我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在《妈妈的生日》课程中,学生们自己采访不同的家长,了解她们都喜欢孩子怎样给她们过生日,才会感到最高兴最有意义。经过了几天的收集资料和调查了解。学生们在采访中的表现赢得了家长的肯定,而他们收集整理的资料也是深受家长的喜欢,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也积极主动地完成的非常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要求素质的更新与重塑,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自动给予者,而是作为知识资源供学生提取和检索;教师将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实施课程的服务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但这样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活动提供一个基本保障,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去挖掘更多的内容:如在排练《世上只有妈妈好》舞蹈时同学们的分歧很大,这时我就马上和学生们融为一体,给他们以信心和勇气,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可能不知如何搜集研究资料,不会运用研究资料,这时教师有必要去关注这些信息,并给学生指出一些路径。当他们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有必要参与进来共同讨论。因此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活动全程参与、精准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我注重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在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及时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例如,《我的家乡――吉林》课程实施中,前期准备阶段,我以指导制定研究方案为重点,以求准确把握研究的进程、方向、方法、质量等;在中期探究阶段,我以把握探究活动进展为重点,通过交流、汇报、小组竞争等形式,了解学生小组的研究情况,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监控探究活动的进展情况,以确保整个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后期总结阶段,我以经验交流为重点,分小组总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包括探究活动体验、研究过程、团队合作与沟通的技能等。同时让每个学生总结探究活动中的个人体会,在班级内交流,以便分享经验,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肯定积极的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鼓励学生在己取得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通过半年的实践,我的体会是:要开展好实践活动,就应在“实践中摸索,在活动中探究”上下功夫。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因而要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高考美术教育教学经验谈 在20世纪初的几年里,美术高考是很多考生避开文化升学的激烈竞争能顺利考取大学的“救命稻草”,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回馈,由此越演越烈,当前美术高考热已经发展到需要反思的境况。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分析当前美术高考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一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高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笔者2001年毕业参加工作,在农村高中担任美术教学的几年间,目睹了美术生在农村中学急剧暴涨,目前才趋于稳定。美术高考的教学手段由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趋于成熟稳定,我认为已经到了需要对美术高考培训的现实情况进行反思,重新建构合理的教学机制以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未来美术人才的阶段。当然在美术事业如此繁盛的背景下作为基层工作者既要感到欣慰,更有任重而道远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 每当学生高一升到高二时,学校领导就下达新任务,让美术老师做高考美术生的思想工作,这时我就会陷入新的困惑之中,教师要以什么样的理由去说服学生来学美术,说就业趋势好,社会供不应求,毕业出来就被用人机构争抢空,这样的语言显然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其实面临困惑的也不只是美术老师,各专业都差不多。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有个画画还不错的学生对我说:“我爸不让我学,他说美术专业找不到工作,但是我还是喜欢画画,怎么办?”我说,找不到工作又何止是美术专业,你要问你是否喜欢美术这个行业,不喜欢就不要选择,喜欢就一定能做好,能做好就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与动力。这个时代,不管就业有多严峻都是需要一流的人才,只要你能把这个行业做到精湛就不怕没有出路。 在教学中我能做到的是把每一节课生动、完整、详尽地诠释给学生,告诉他们美术是什么,大学会设哪些专业门类,学不学这门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不是老师在这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美术有多么的好,你来学美术吧。功利的社会产生功利的教育,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把学什么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而忽略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忽略学生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喜欢什么。 在美术高考教学中,选择生源很重要,最好的生源是发自内心热爱美术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在整个高考训练阶段也不会感到痛苦,会在学习中体会到美术学科的趣味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会有只要画画就是幸福的个人感受体验。这样的学生已经超越了升学的功利性,到达与自己对话、与艺术对话,在追求艺术中获得自我提升,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习境界。当然这也应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超越现行高考制度的功利目的,做好眼前事,不问前程。相信他们付出辛勤汗水之后最终会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 关于高考教学方法与时间安排的思考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每年我都目睹高三的美术生在“水深火热”的专业训练中煎熬,越到后期越显现出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每当到最后冲刺的阶段就想如果再多些时间有多好。这时候就特别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把后劲补一补,这个时候拼的后劲就是长期积累的底子、积淀的修养,所以我认为美术高考训练应提早。教学深度需要挖掘、再挖掘。 前几年因为训练时间有限,为了能应对短期内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家在训练时大都让学生临摹短期完成高考范本,以达到高考试题中各项要求的目的,这种教学非常程式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我在此后的教学中首先争取能有充分的时间,从高一开始让学生接触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假如不改变思维,在美术高考已经产业化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着铺天盖地的大小画室,学校高考美术教育还像以前那样从高二训练就太晚了,如此,老师和学生在训练时苦不堪言,而且在专业考试中完全丧失了竞争力。 另外,随着美术考生的激增,省内竞争格外激烈,江苏省内的高校美术专业的录取分数已相当高,所以建议考生除了参加省统考,应多参加外省单招,这也是一个避开省内竞争的好办法。这样同时也对专业训练提出了要求,不能只针对江苏省统考,而要培养学生能应对任何地方考试内容的专业能力。 在美术高考中,素描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色彩也是要靠素描基础来支撑的,但是要想在美术高考中取得绝对高分,素描的训练不容忽视,因为首先色彩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拿分的项目,可以依赖人的感性心理,悟性较好的学生能够在短期内很容易掌握色彩的表现技巧,大都能在色彩考试中拿到高分。素描则不然,因为素描不仅需要感性更多是理性引导支持,需要刻苦努力地钻研与练习。不下苦工夫,没有一定时间保证是不可能提高到一定水准的,最后冲刺阶段最难提高的也是素描,所以素描在高中三年里的学习与训练至关重要,是获得高分的保证。因此在高考专业训练的过程中要把素描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保证时间和作业量。 以上是我对现行中学美术高考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对一路同行的师友们有所启示与帮助。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之浅见 回顾自己十几年来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有的只是每位教师都有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至于教学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就讲讲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之为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 1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良好的班风是学生学习的保证,我要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每当新学期开学接到一个新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一些最能打动孩子们内心的话来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比如去年我刚接到四(3)班以后,在师生很陌生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一部分学生心中的恐惧,也就是害怕新老师知道自己的过去,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我很高兴今年能教你们的语文,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脑子聪明,上进心强,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感觉到了,老师不爱打听你们的过去,我只看重今后,不管以前你表现怎样,那已经成为过去,从今天开始,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遵守纪律,努力学习,我相信我们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进步的。我还说:我不会让你们每个人受到半点委屈,老师能做到事事公开、公正、不偏心,你们能做到诚实守信吗?”我的这番话看似寻常的话语,没想到却起了很大的作用,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备了良好的班风,只是在学生心中打下一点镇定剂,还得靠自己今后努力经营。我讲的第二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起榜样表率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影响形成的。如有的教师板书时常潦草、不规范;改作文时自己就乱涂改,叫学生要按时交作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一星期或几天还不见老师拿出来,自己说过的话或订的制度常忘记或不执行。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养成了不良习惯,或专老师的空子行事。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课堂上下功夫 良好的学习习惯固然重要,然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更加要重视。我要讲的第三点就是在课堂上下功夫。平常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学完一课晚上的作业之一是预习下一课,预习内容标在书上有:结合阅读提示和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划新词、分段。这一作业必须在上课后一两分钟由小组长检查,老师在课后有时会抽查个别人的预习情况。这样,一来自己不用改本子,二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使课堂教学更得心应手。第二,上课只带耳朵听,有的老师上课要学生做笔记,抄板书当然眼看百遍不如手抄一遍不是没道理,我觉得在课堂上还是要把听放在第一位,学生带耳朵听进去了才是最重要的,要写我就叫学生空手写。抄对听多少有所妨碍,毕竟抄的速度不一,我喜欢课堂上鸦雀无声,不受到一点干扰,就是上低年级时也这样,对于上课来说老师的声音是最霸道的,越霸道越好,学生也就私下讲不成话了。如果甲学生上课喜欢跟乙学生讲话,不要挖苦或讽刺甲学生,第一次讲话老师用眼睛暗示或用语言提醒,当然这方法对高年级比较适合;第二次再讲话老师就有意识地多提问,使他精力高度集中。课堂教学的第三方面是课前策划要创新。高年级的课堂教学离不了“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分析。为捕捉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花脑筋去构建一篇课文的多种教学思路,不能每篇课文的学法都一样。不是先学习字词再学课文就是先学课文再学生字词,然后进行总结或拓展。我认为你既可以结合多数学生的意见根据学习好的学生的思路或多数学生的思路去教学,也可以根据某学生的一个问题或某一课题的题目而展开讨论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说我教的五年级吧,比较简单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自学,。教他们自己分段,自己概括主要内容,自己琢磨写作方法,自己先做思考练习,做好后老师根据教学要求去验收。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自学能力增强了,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加深了。课堂效率提高了,老师也轻松了。 4在写作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少不了习作教学,我要讲的第四点就是在写作上下功夫主要是强化单元作文教学。每一单元的写作任务都是与单元学习主题相一致的,小学阶段作文题材比较单一,一般以写人记事为主,还有读后感,活动或想象作文,简单的应用文。教学生习作时,明确习作内容,运用现有的写作方法,遵循一般的作文结构叫做龙头,猪肚,凤尾。尽量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素材,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写作内容。作文课上,先拿出一些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作文内容,然后,老师或学生适当念一念写得较好的习作或范文,点评好在哪,最后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加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修改完草稿后再抄到作文本上,这样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既整洁又美观。 5作业的布置 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家庭作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要讲的第五个点是作业的布置。其一,严格按上级要求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一般有:签名本、课外积累本,两星期交一次、生字词本、习作本、听写本,我的原则是不重复、不超量。一般的家庭作业写作文的时间最长,如果今晚要写作文我不会再布置其它作业。其二,改革作业批改形式,把功夫花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改上,重视面批效应。比如听写本一般是小组内学生交叉改。改作文一学期八篇习作有四篇是学生改,老师先检查习作草稿把握大方向,看有没有离题或很差的,如果没有就让学生去改,只要基本要求符合就写优,以充 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增强自信心来提高作业质量。如果实在没作业可做,适当地布置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比如写一篇日记、写一篇电视新闻报道或写动画片上的内容,本来学生喜欢看电视我就利用学生的喜好进行小练笔不是一举多得吗?如果每天叫学生写日记,本来就有别的家庭作业日记就成了任务成了压力随便写,如果老师对学生每天的日记详细改时间就有限,随便改就等于没写反而遭来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这样一来效果不够理想。 6后进生的辅导 当然,对于成绩较差的后进生还得多费心心思。我要讲的第六点是后进生的辅导。我把后进生分成“假后进生”和“真后进生”,分类进行施教。“假后进生”,脑子灵反应快,注意力不集中,懒惰,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课后多谈心,鼓励及时完成作业;“真后进生”,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羞于发问,怕回答问题,学习时,死记硬背的多,灵活运用的少,对这类学生,尽量向他们提些简单的问题,经常加以肯定,赞许,使他们轻装上阵,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反馈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后进生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 7如何复习,如何学会考试 新授课一结束,马上就转向复习,迎接期末考试。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复习,低段好办一点,平常有什么题型就按什么题型去归类复习。这几年,在高段的语文期末考试中,基础知识的考试是最为混乱,有的仍然是照搬八九十年代的考试题型与知识点,比如看拼音写汉字、形近字组词、默写古诗及意思、按课文内容填空等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去考,习作一般也是本学期学过的,这种题型更好对付,我们可以按拼音、字、词、句、段、篇去归类复习,这样的复习时间不易花过长,一般放在复习的最后一个星期进行,也便于记忆。这样的题目学生也好把握。特别难于对付的是灵活多变的题型,对于灵活多变的题目,万变还是不离其中的,这就要各位老师根据各学段教学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去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这种训练重在于传授方法,比如拿出一篇短文,怎样找好词好句,好句好在哪,可以从哪几方面去分析这句是好句;要点的概括有哪些方法;中心和思想的概括又有哪些方法;读完短文后可能会有怎样的拓展题目出现,你该怎样回答等等问题,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复习资料出示相应案例来进行复习。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时间要较长,一般放在复习初期。当然,知识的深浅要根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其实这类题目就是新课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这类题目占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把握的情况下,必须发散思维,灵活把握好各种题型。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尝试,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地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教育教学经验 些处于僻远的农村的学校,平时组织的活动几乎为零。学校里逐渐形成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风气。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如何做好领头羊呢?要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有方法地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农村小学 班主任 心灵深处 感化 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成单位。班级的领头羊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影响到班级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将对学生的能力、性格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如何做好这只领头羊呢? 一、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 班主任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一群孩子,由于习惯、家庭等各种原因,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够认真,一切感到无所谓……凡此种种,在不少同学的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决不能忽视。我会尽可能地改变这种困境。在班级里,班主任可让学生充当小助手参与班级的管理,让其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内心深处迸出进步的火花。 曾经有一位小女孩,表达能力极好,也挺惹人喜爱。可就是不爱学习,不愿写作业。我接手此班后,发现她缺乏激情。为了帮她树立信心,我请她担任小组长,协助我检查其他同学作业。大概是她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她的学习更加努力,最后,还被同学一致推荐为“三好学生”。正是这种所谓的“信任”从心灵深处刺激学生的心灵深处,鞭策着他们的行动。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说:“我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对我很好。”“老师对我真关心!比我的父母还理解我……”教师教育学生时,要从内心深处爱学生,这份爱不仅要真诚,还要充满智慧。我们班的学生上课总是窃窃私语,习惯不好,我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课下盯梢仍无甚成效,让我十分头疼。于是,我就对孩子们讲:“人脸上之所以长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该说的时候说,如果谁在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我就送他一张嘴,用胭脂画在脑门上,说完了看看孩子们的表情,我觉得这个办法能有效”,果然接下来的一星期班里格外得安静。就是这样,不用费口舌,学生养成了好习惯。 教学有法,本无定法,贵在得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教师的说教在有些学生的眼里都快成出土文物了,如果我们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你还能指望他能听你的吗?比如说上网的问题,农村的家长对网络没有准确的认识,有些家庭条件好些的,为孩子准备了电脑,并且不加约束地让其使用。这样的家长片面地认为这就是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结果有的孩子网络痴迷、游戏上瘾。我教的六年级班里每年都会出现几例,怎么办?只能加强自身修养,熟悉孩子的世界,慢慢引导:“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爱吗?真正的爱是从了解开始的,你现在了解你所谓的“心上人吗?”你只是在浪费时间,为一时的情绪缴纳高昂的学费,等你真正成年后会明白,你的得到和付出远远不成正比。“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与家长及时沟通,提高他们的认识。 二、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在某些方面,必须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人接受锻炼,才能促其发展。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胆怯懦弱的现象。而这些孩子又缺乏基本的锻炼,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在全体同学面前,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情境,逐步培养其自信心,促其性格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曾悄悄地对一位性格内向,很文静的男孩子说:“老师这几天较忙,对班级管理可能力不从心,你愿意帮我代管几天吗?”看着我诚恳的目光,他不太乐意地接受了。之后,我宣布让他代管几天班级,几天中,我观察到他慢慢地变得性格开朗活泼了,似乎变了一个人。我总是寻找各种机会,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孩子们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班主任要像家长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农村的孩子,多数属于“散放型”,家长没有辅导孩子的习惯,而是听之任之,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班主任的角色就是一个平衡杠,调节学生的心理,对差生给予一定的关怀,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而对易骄傲的学生,则适当的来一个当头一棒。学期结束时,“优秀学生”等称号优先考虑进步较快的同学。 班上有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农村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他特爱生气,一点小事就会惹得他很不高兴甚至大骂脏话,故大伙儿都不乐意跟他玩甚至故意气他,他便经常逃学。当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便主动跟这个孩子沟通,帮助他尽快地融入班级这个圈子,解开心中的郁结……他的性格渐渐开朗了,也不再往家跑了。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让我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常在想为什么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叶圣陶等中外教育家能留名青史,那是因为对学生来说,真正能走进他们心灵的教师不应该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容器,也不能是硬邦邦地像砖头一样的经典,或是板起脸、皱着眉、一脑门子官司的心理不平衡者,而应该是一个人性化的、温暖的、充满善意和智慧的存在,这样的教师一言一行可以跨越时空激励学生不断前行。也许他话不多,但是声声入耳,也许他对学生并不十分严厉,却深得学生的尊重。或许我们一个冰冷的眼神,的确能够让学生战战兢兢地背会一首古诗,也许我们的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能让学生小心翼翼的听讲,不敢错过一个字。但是,朋友,这一切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将来他也会这样去对待他身边的人,而我们,也会因此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育孩子,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的确,现在班里的孩子不缺爱,起码不缺那种生活上的,保姆式的爱。他们缺乏的是理智的爱,尊重的爱,带着生活智慧的爱。让我们尊重学生,用激情和善意去过每一天,那时你会发现,我们在工作中完善着自我,获得快乐,我们和学生活得很幸福,成为这个温馨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就做到了“在奉献中成就自我,在燃烧中升华人生”。 身处僻远的农村的学校,平时组织的活动几乎为零。学校里逐渐形成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风气。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如何做好领头羊呢?要从心灵深处感化学生;有方法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弱势群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稳步提高,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在近年以来也在进步升温。聋哑学生处于花样的少年时期,而从出生已始他们对这个世界盛知与表达方式的已然已经定格,生理上的与众不同令他们在心理上极其敏感,渴望表达的内心也几乎占据了他们全部的童年,作为肢体语言的舞蹈成了他们对这个世界表达自身感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聋哑学生舞蹈课课堂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并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为如何有效进行聋哑学生舞蹈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聋哑学生 舞蹈教学 赏识教育 兴趣教学 “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于舞蹈自身的特点来说,确实有很大的艺术渲染力与表达力。许多跨语言、跨民族的交流都能够通过舞蹈来进行,可以说,舞蹈不但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传递彼此情感与思想的媒介。对于聋哑学生的舞蹈教学,虽然存有手语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困难等不利因素,但是因其无法听到世上美妙动听的声音,所以相较于其他孩子来说更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视觉的感官上,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也较小,这也在无形中可为教师添一丝安慰。 1 聋哑学生舞蹈课课堂教学现状 在当前中学对于聋哑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交流困难的问题,在正常学生能够通过语言与教师交流的时候,这些聋哑学生更多的则是与老师进行肢体或眼神上的交流,许多孩子尚不能够用手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教师往往有时交流中也难以照顾全面,一些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回答,容易给双方沟通造成误解。并且,更为不好掌握的是,教师在进行演练的过程中学生难以运用听觉应和着节拍进行舞蹈训练。众所周知,舞蹈排练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步调的协调,往往配以音乐节拍来进行训练,但是聋哑学生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却无法深入体会这一点。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要困难重重。贝多芬失聪时靠着嘴里叼着笔来感受声音的震动,前几年春晚一炮而红的节目“千手观音”更是让人着实的感动。她们的训练方法便是将屋内的音响开到最大,让舞者去感受声波的震动来跟上节拍。但是,对于聋哑学生来说,要想掌握是极具艰难。并且,因为聋哑学生与人交流的方式较为单一,在手语上的交流难以满足其少年时期心理想法的诉求,普遍存有一定自卑的心理。而我所教的学生多为初、高中生,正处于叛逆阶段,心理上的变化极易导致其厌学、抵触教师乃至教学内容。故此,教学与心理二者之间均要顾及,缺一不可。 2 聋哑学生的舞蹈训练 2.1 抓好学生基本功训练 舞蹈作为一门形体艺术,主要在于肢体语言,而对于聋哑学生来说,因其先天的缺陷,最为擅长的也正是肢体语言的表达。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与艺术加工的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借此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许多聋哑学生在未经过舞蹈训练之前,在动作上都难免有些差强人意,比如手脚动作不能流畅衔接,速度不均匀以及节奏感差等,这些都是聋哑学生舞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在基础训练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便能够做到看着教师的手势进行训练,但是这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作为教师,也应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2.2 加强学生节奏感培养 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没有节奏也就无从谈及舞蹈。所谓节奏感是指人的运动神经对交替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声音的反应。这是针对正常儿童而言的,对听力失聪学生来说,对于节奏感的反应是通过老师的示范或手势,或通过身体的某个部分感知物体的振动,而物体振动频率与音乐的节奏是相应的,因而听力失聪的学生就间接地把握了音乐节奏。前文所述根据音乐声波的震动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固然不失为一种良策。但是对于中学学生来说,年龄段的不同所带来的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有时却无从辨别,我在教学中一般通过律动器、手势打节拍同时进行。律动器与灯光效果是一体的。学生们通过律动器的磁场振动用脚来感觉节拍,灯光的强弱能够加强学生对节拍的感受,还有音乐的强弱。 2.3 实施赏识教育与兴趣教学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特殊的生理因素造成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其年龄上却与普通孩子无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学生究竟因何而爱玩,无外乎“兴趣”二字。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在教学内容中夹杂趣味元素,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上做到良性引导。与此同时,赏识教育也不可缺少,其实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许多想法不能及时表达便让他们已经产生了自卑心理,如果及时加以疏导、鼓励,我想,即便是枯树亦能茁壮蓬勃,残缺的花朵亦能绽放惊艳!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聋哑学生的舞蹈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切入点进行简要分析。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提一些观点与看法,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借鉴。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由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分析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 【摘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也是很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呢?成功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为成功教师确定了五项标准,对于想成为成功教师的人会有启发意义,本文即围绕这五项标准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师。 【关键词】语文 教学经验 成功教师 启发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为成功教师确定了五项标准:一、成功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二、成功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知识。三、成功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负责。四、成功教师系统地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学习。五、成功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其实,长久以来,很多教育研究专家和教师都在研究和思考“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问题,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方面是成功的,而且他的学生也必将从他那里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这五项标准进行一下分析。 第一、成功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学生正处于增长学识、提高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学习期间,尤其是中学阶段,学习更是中学生的最重要任务,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给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迎难而上,不但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要养成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懂得感恩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对学生尽职尽责”。 尽职尽责既是师德的要求,也是教师获得教育成功的必经之途。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而每个环节都做好了,在工作中了教师就可以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把所教的教学内容授给学生。也只有尽职尽责,教师才能更多的把握学生的全面情况,更深的了解学生,进而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第二、成功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知识。学高方可为师,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具备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面而较深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明白这一学科都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例如,高中语文学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明白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水平,如字、词等基础知识,病句、衔接等语言能力,古诗文的阅读能力,现代文的阅读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作文写作能力等等。教师还要懂得自己所教学科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中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例如语文主要是要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另外,教师还应该清楚如何向学生传授高学科的知识。俗话说“方法大于气力”,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了规律和方法,做事情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会出力不小,时间浪费得不少,收效却甚微。教学工作也是这样的,不管哪一门学科,都是有其教学方法的,而成功的教师就应该是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师。正确而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为高效地学习,更为快乐的学习。 三、成功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负责。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充沛,心智应经健全,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不得不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也是容易困惑和犯错误的年龄,世界观尚且没有固定下来,价值观尚不太明确,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对学生的学习高度负责外,也要对学生负起监管和引导、甚至惩罚的责任。对学生的管理有时比教会他们知识更为重要,例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但有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打瞌睡、小声说话或者做小动作,这是老师讲解对这些学生来说其实已经无效了,这是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加以制止。再如,学生的思想状况往往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的同学因为早恋而慢慢荒废了学习,这是老师要敏锐的及时察觉,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导,以使学生先及早走出早恋的迷雾,然后才能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成功教师系统地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优秀教师魏书生老师,可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师,他不但学教得好,学生非常满意,家长非常满意,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和总结的教师,一个非常勤于动笔的教师,所以魏书生老师的成功,应该说与他善于系统的思考他的教学实践并积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个科学的工作,但又是一个与人的心理联系紧密的工作,所以,有时候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可能并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在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突然发现哪种做法会更好,那么这些如果能够及时的记录下来,那对于这位老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若能够长期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勤奋的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也就不是太难得事了。 五、成功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成员。古代典籍《礼记》中有“教学相长”的说法,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有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这首先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提高的不光是学生,老师也会不时的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进而可以在课下加以改正或者弥补。另外,现在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更新非常快,一个老师若长期不接触新生事物,他的知识储备就会不然的落后,所以老师还是应该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新的教学实际的需要。 总之,上述五项标准较好的概括了一个成功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很多素质和能力,对于想成为一个成功教师的老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县高中教育教学经验材料 我县高中这几年来,之所以事业能够稳步发展,质量能够逐年提高,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九”后,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对此,我县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清醒的认识,千方百计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步伐。博中、王中、三中、实中等城区学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读优质学校的愿望,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扩大招生。龙中、文中等学校通过举办校庆的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硬化、美化了校园,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启德中学、光明中学等民办学校,自筹资金,不断完善校园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为我县高中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大力弘扬博白教育人艰苦拼搏的精神。近几年来,我县高中困难比较多,如师资紧缺,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不高,但我们的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处于全市先进行列,有些项目还进入全区先进行列。我们这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靠不甘人后、艰苦拼搏的精神。博中、王中、三中、实中等城区学校由于这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严重不足,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工作。乡下高中的许多教师在艰苦、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没有取得过什么骄人的成绩和荣誉,但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因此,我县普通高中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样有他们一份功劳。 第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博中、王中、三中做比较好,做到校本培训有制度,有成效,有特色。博中以“科研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以科研处牵头,通过优秀课评比、课题研究、学科沙龙等形式,全面加强对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仅今年一年,博中就有9个课题立项,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7个。王中特别重视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他们坚持王力师道,大力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培养目标是四个“转变”:一是从“保姆”型向“导师”型转变;二是从“威严”型向“民主”型转变;三是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四是从“专业”型向“全才”型转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建立健全班主任考核评估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给校本培训工作提供有办的保障,提高校本培训工作成效,三中建立健全了校本培训的三管理制度:一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务处为主导的校本培训制度;二是科组长带领下的校本培训制度;三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校本培训制度。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第四,面向全体,狠抓基础,夺取大面积丰收。我县近几年来高考的亮点就是大面积丰收。从县来说,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校,做到公办、民办学校一起抓,强校、弱校一起抓,城区学校、乡下学校一起抓。从学校来说,重点班、普通班一起抓;尖子生、后进生一起抓;文化学科、体艺学科一起抓。同时,在教学上,坚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我们坚持了面向全体、狠抓基础的思想,三年来本科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年3132人,**年3870人,**年4111人。 第五,积极开展毕业班复习教学的指导和研究。为了提高毕业班复习教学的效果,我们县、学校两级都大力加强对毕业班复习教学的指导和研究。县每年都组织学校参加玉林市的高三统测,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教研室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毕业班教学工作。博中、王中、三中、实中、龙中、沙中、文中、启德、力文等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班复习教学的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认真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复习课质量。 近年来我县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学校领导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校的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二是拔尖学生的培养工作成效不明显,去年提出的上清华、北大和一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三是部分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较差,校园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四是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满堂灌现象比较严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教师两纲教育教学经验材料 大部分人认为在教学的文科教育教学中,两纲教育容易渗透吸收,而在理科教学中却很难体现出来,但是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来说,我认为经过专家指导、理论学习、查阅资料和初步尝试,还是会有很多内容能结合“两纲”教育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研究数学知识规律、教授数学知识和解数学题,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在此过程中,运用哲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时还会涉及数学史中的一些内容,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由于个人的阅历、知识结构有限,“两纲”教育的责任意识不强,想起什么就“信口开河”讲什么,没有计划,备课时也不会想那么多,教育的层次不是很高,对学生的教育也多半是顺便而已,教育的内容也不是很完整。我个人经过学习思考认为“两纲”教育进数学课堂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我们以数学课本中的某些特定内容、知识为载体,使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通过古今中国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生过程和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踏实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案例一:拓展课:研究“杨辉三角形” 以有关“杨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为载体,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探索两项式展开各项系数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探究杨辉三角,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复习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探索两项式展开各项系数的规律 设计意图 二项式(a+b)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当n依次取1,2,3…时,列出的一张表,叫做二项式系数表,因它形如三角形,南宋的杨辉对其有过深入研究,所以我们又称它为杨辉三角. 3.介绍杨辉——古代数学家的杰出代表 杨辉,杭州钱塘人。中国南宋末年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著作甚多,他编著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朝鲜、日本等国均有译本出版,流传世界。 1261年,“杨辉三角”出现在杨辉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此书还说明表内除“一”以外的每一个数都等于它肩上两个数的和.杨辉指出这个方法出于《释锁》算书,且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公元11世纪)已经用过它,这表明我国发现这个表不晚于11世纪。 杨辉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数学家,他为世人展示了一个优美的图形即“杨辉三角形”。“杨辉三角形”很美,它拥有简洁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数学规律。“美是真理的光辉”,要透过“数学美”去寻找真理!通过数学史的介绍,使学生在对古代数学家钦佩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 【课后延伸】 “杨辉三角”中数字的其他规律和其他发明者。在欧洲,这个表被认为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首先发现的(blaisepascal,1623年~1662年),他们把这个表叫做帕斯卡三角.这就是说,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第二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学习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素养,目的是把学科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处理一般的社会问题中。不仅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信心和毅力、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而且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概括能力、处理能力的理智与自律能力、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畏艰辛的刻苦精神与顽强意志、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与和谐意识、遵守纪律的法治意识、民主与合作精神,由此内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隐性渗透“两纲”教育。 通过例题的分析、计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性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与经济增长严重不相适应,给国家的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就业人员的安置带来了诸多困难,直接影响着国家建设的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实实在在的数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在人口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局势,进而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公务员之家: 总之,我们只要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就能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思政课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思想政治课中材料的选用要注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前者一般指教材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形式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实践的现实性和指导性。后者指教材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漫画诗歌,成语典故,大政方针等,如果能延的趣味典用外型材料激活教材内涵知识,形成浓烈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对单纯的抽象理论教育,是可以大胆而适度引用材料,对教材进行“二度”处理,是可行的。因此,我提出一个观点:“诚拙不如巧饰”。 根据心理学原理和认识规律,意识的反作用在过于抽象的理论前会降低感知的敏锐性。因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鲜活材料的补充是客观必要的。如何恰当地引用材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辅助装饰,要讲究一个“巧”字,要重视一些相关的规则。 一、要重视装饰材料的精要性。精,即精密。贴切教材而简洁。要,即必然。在教材中概括性极强的概念,原理和严肃的理论,若教学处理不好或处理未到位,必然形成理解不透或教学气氛枯燥,导学“失位”后厌学情绪连锁产生。此时精妙的外延材料就是“补位”的必备的措施。它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成为学生学习的“软化剂”和课堂氛围的“调节器”。如我上高一年级个人所得税中的“累进税率”时,学生无法理解。我适时引人入计算姚明收入该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并适时演算。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了,学生懂了,会算了。 二、严格把握材料的“度”。所谓“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教育,一个字,“纯”,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二是教材体系,也是一个字,“实”,即契合教材实际。所选用材料要简明易懂,切忌冗繁深奥,晦涩罗嗦。如我上高三年级教材:对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教学,适时插入一幅载在《参考消息》上收集的反映美国的中东政治策略的漫画 水煮诸国〉,客观形象而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了作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典型代表的阴谋手段和险恶用心,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要重视材料的准确性,切入点和时代感。准确是求“真”。这是引用材料的基本原则。切入点是求“善”,要求要找对对接点,要自然贴切。这是材料引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时代感是求“趣”,着力追求材料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达到以点代面,举一反三,增加社会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如我讲高一年级: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代途径和方法之二,提高管理水平时,我适时引进海尔oec管理模式,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展示了海尔的管理理念,经济成就和“日清日高”,“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的精神时,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知道,我成功了。贴切而意义深远的材料,延伸拓展了教材内海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是单纯的“诚拙”教法所远不可及的。 四、重视教材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外延很广的学科。其特殊的思想教育要求涵盖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每一个领域。正因为其内容广,因而材料引用范围就宽泛。但有一点,教材内容是“本”,引用材料与教材理论的关系实质就是一种“主”和“从”的关系。引用材料的最大功效就是对教材理论的强化理解趣味衬托。它只是定位于服务于教材理论信息传输的载体媒介。如若过分注重材料的追求,必然产生“理论效应递减”就会出现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如高一年级市场交易原则的教学,对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每周质检报告》的事例举不胜数,诸如:“敌敌畏火腿,双氧水虾,敌百虫腊肉……”等,材料太多,信口拈来也会侃上一节课。但教材的教育应定位于思想教育渗透到遵守交易原则和诚信精神。故我在讲课时,特别仿了一幅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益。诈一文则商不值一文钱。”馈赠学生,将教材主旨与人格教育同步深化。 五、重视材料在课堂结构中的适宜性。传统理解,材料引用的“潜规则”就是活跃课堂和辅助理论教育。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材料引用要符合整个课堂系统和教育主客体信息的交融。一般讲来,材料出现不外乎:课前导入引入,课中讲授引入,课后引用小结。但我要强调但适宜是材料该在何种位置出现该起何种作用,在课中无论是引趣,呈趣,激趣都必须与教材内容和课堂结构相和谐,精练而必须自然。不然,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矫情套用;要么重心位移,不着边际。如高一年级思想政治教学中,我对银行作用的复习,只用了一付对联:“存贷两便,支援社会建设。调控同施,健康经济运行”。既是知识的高度概括,又简明易记,强化了重点。对高二年级的意识的“知识构成不同”的讲解,用了一个故事《水银湖的发现》,客观轻松的解决了教材的两大段内容,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必需要求探究课堂教学的大胆改革与创新,并注重材料的时代感。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在“诚拙”传授理论的过程中,如何“巧饰”你的课堂缤纷多彩,效应递增,是我们面临并长期面临的课题。实践探究,科学运用是丰富教学技能机巧的必经之路。为此,我写下了这些,希望得到同行的点拨。 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小学班主任教育教学经验交流 一、思想教育与教学想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约有五分之四的课文是记叙文和诗歌,大都含有积极思想内容。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认字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为今后的品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讲解《小灰兔和小白兔》一文,进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就非常好。课文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从这篇课文中懂得了什么,同时进行课文表演,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教《诚实的孩子》时,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敢于承认错误的教育,在讲述这篇课文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有没有不诚实的行为,并说今后应做什么样的孩子,这样把学生日常生活的事融入到了教学中,提高了学生思想认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想结合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首先应培养一批有上进心,能勤学苦练,惩恶扬善,有文明礼貌,又有健康活泼的干部来影响带动全班同学,再通过集体的健康活动,感染班上的每一个同学,促进他们按校规和班风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我们班开展了一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宝镜、金泉》为主题的班会。目的是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来进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班会之前,由学生自己找材料,编节目,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学生参与,在班会过程中,同学们的表演认真感人,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这次班会来检验自己的行为。通过这次班会加深了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规范》的内容理解和消化。有位同学说的好:“班会中演的小品,就像班会题目所说的宝镜那样,照出了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应该的行为,使我们深深地明白了做一名小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以为经常搞些这样的集体活动,对整个班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使学生达到自我激活,自我教育,逐步走向规范行为的动能。以此提高整个集体的德育素质。 在加深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带动,影响促进个别后进生的转变,发挥相互推动的共振作用。我们班有一位降级生,刚到班级时,他不爱与同学一起玩,对同学有敌对情绪,有时还对同学发火。于是我找他谈心,还安排优秀学生来接近他,在学习上多帮助他。同时教育全班同学来团结他,关心他。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进行表扬,以红花进行鼓励。使他逐渐适应了这个新的集体,并且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队生活和学习。通过这名学生转变,我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生活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做为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够伸出友爱之手,来时刻关心他、帮助他,发挥集体的力量。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只有这样的集体,才是一个让人无比羡慕的集体”。 三、热爱、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以深厚的情感,尊重、热爱、信任去关怀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这条宗旨,去对待每个学生,找他们谈心,就是要发现学生还有什么不懂和要求,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来补充我的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尽快达到学生和老师的统一。有的孩子因有病没能来上学,我便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给他补课,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同时还要用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来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对学习生活环境不好的学生,特别是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和父爱的孩子,就要更多付出教师的爱。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爱的基础上还要严格的要求学生。但要求要有度,提出一些事项必须要求合理,具体明白,使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如:在教育学生爱护班级环境中,有许多同学不知维护班级的卫生环境,几堂课下来,班级的地上就会出现很多废纸。就此事,我要求学生首先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地方最干净;再比一比哪一组最干净。由劳动委员下课进行检查,给各组打分。一天下来,给扣分最少的小组中的每个组员,进行卡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和管理,同学们都能自觉的维护起班级的卫生环境,地上的杂物都能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使学生增强了维护集体的意识。 四、正面教育,纪律约束 要采用正面教育,必须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思想问题,培养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讲道德行为的习惯,启发他们认识每一个良好行为的道德价值,明辨是非,有些学生犯了错误,要坚持说理教育,同时可以树立榜样,进行对照比较,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具有先天性缺陷,走路时腿有毛病。有几位同学很淘气学他走路的样子,使班级同学大笑,给这个学生造成心里一定压力,对此我严肃地批评他们。同时还表扬平时对这个同学有帮助的学生。并出题目《假如我也是这样,心里会怎样想》的讨论会,叫同学自己找出问题,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这次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嘲笑一位同学的不足,这种行为是多么的让人羞愧。此事过后班级出现了不少帮助别人的好人好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性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雕琢人的感情与性格的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是我们老师应尽的责任,其中德育是关键,它既有宏观上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信念的导向,又有微观上的文明行为习惯上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班级整体的素质。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传播学教学应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观念、赋予新内涵、整合新架构,不能永远停留在吸收与借鉴的层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媒介是否依然适用?为什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媒介的使用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如何产生?网络等新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诸多问题需要传播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或者质疑。传播学教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并学会系统的分析。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新闻学专业论文: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信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信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互联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对象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信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信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招聘信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信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互联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信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络应聘为主,网上招聘信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信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信息中的重复信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索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信息(可以搜索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信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信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络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信息、传销组织欺骗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在线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互联网购物、休闲,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的招聘信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信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马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论文 一、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9学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最佳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在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化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一)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 从2001年开办之初没有1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今天拥有8名专职教师,该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且80%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8名专任教师中,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3名。可以说绝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避免照本宣科,纯理论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加以弥补,但因为其自身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往往加上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也因此往往与媒体实际并不相符。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媒体实践的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有一定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往往是依托实验课教程,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实验教材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的,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由此观之,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是目前直接影响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和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专业也曾经倡导专职教师去媒体观摩、见习或进行专题调研,但因为目前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只承认学时,即课堂教学工作量或其他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工作(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师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主体单一,缺乏与媒体行业的深层次合作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与媒体行业的交流还停留在依托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与媒体对接、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尚未展开,人才培养脱离媒体实际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相关对策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通则和共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学用结合。在国外,新闻学专业教师通常要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历,很多人甚至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非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普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硕士、博士。实际上,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实践经验往往也越少。目前,内地高校新闻院系为解决此问题一般要求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或在新闻单位兼职。我院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媒体见习或在本地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当然,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将教师去企业(含媒体)观摩、见习、兼职工作等与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一样,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总之,采取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既熟悉媒体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教师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 (二)积极探索新闻院系与媒体行业协同创新的机制 2012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理念。简而言之,协同创新是国家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在探索新闻院系与媒体行业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列。早在2001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在全国首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模式。部校共建“推动记者编辑进课堂,教师学生进媒体”,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充分利用业界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发挥了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对新闻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可贵的探索。2014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将课堂搬进央视《今日说法》演播室,开展“法制报道案例分析”课的现场教学,使新闻课堂与实践进一步接轨。以上案例在高校新闻院系教学改革中尽管并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它预示了未来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无疑为我们探索地方高校与媒体行业如何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曹丽虹 关清泉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伊犁电视台 新闻学专业论文:文科型新闻学专业研究论文 一、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类型与新闻学实验室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新闻学或者相近专业有600多个办学点,根据各个大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创办新闻学专业的前提分析,我们可以把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分成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在实验室建设现状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1.理工科型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理工科院校由于理工科对技术和实验的依赖性,因此实验室都比较完备而且具有较大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闻学专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既有的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一般都比较注重实践性,对技术性强调比较多。从实验室建设角度看,理工科型学校各种实验室比较完备,有不少完全可以和新闻学专业共享使用,或者适当改造适应新闻学专业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理工科型院校的领导经常接触各种层次实验室建设的报告,这种报告经常涉及到大宗的经费,相比而言,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使用的经费是相对有限的,因此非常容易得到批准。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理工科型院校里面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条件一般都比较好,但是由于过于依赖技术,他们能站在技术的前沿,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理论的把握。这应当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2.文科型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这种学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一般最开始都是挂靠相关的文科专业起家,因此人文色彩比较浓厚,理论建设比较完备,科研上也比较突出。但是客观地讲,实验条件是非常有限的。这一方面体现在文科型学校科研和教研经费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始终把新闻学专业定位为一个文科型专业,在新闻学专业投入上相当有限。这使得新闻学专业在发展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其实即使在文科型院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办好新闻学专业,还是可以产生相应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如果领导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文科型院校里面的新闻学专业将大有可为,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分析。 3.综合性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对于综合性院校来说,后起的新闻学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从生存空间上讲,学校领导一般都会在新生事物上投入相当的物力和人力,这使得这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一般起点都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都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在全国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新闻学专业一般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上能够做到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4.专业型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 例如体育院校创办的体育新闻专业、财经院校创办的财经新闻专业、农业院校创办的农业新闻专业、外语院校创办的国际新闻(涉外新闻)专业等。这些新闻学专业创办单位往往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将自身的专业和新闻学结合起来,打造复合型人才,在业界也有着较好的影响。因为要打造特色,学校也往往能够在新闻实验室建设上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验室条件一般都比较好。相比较而言,外语学院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因为偏向文科性,有点类同上面谈及的第三种情况。专业型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因为能够把自身优势同新闻学结合起来,学生的就业市场一般比较广阔。不过目前专业院校新闻专业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两张皮的状况,也就是懂新闻的老师不太懂体育、经济等专业,懂经济、体育专业的老师又在新闻传播方面少有研究,这一点是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的。 二、文科型院校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上的思维误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在四种类型的新闻学专业中,文科型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例如场地非常有限,经费投入有限使得实验器材相当短缺,实验室也缺少专人管理,这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 文科型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和相关人士存在相应的思维误区有着密切关系的。根据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这种思维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科专业,不需要有太多的实验 目前,很多文科型院校新闻学专业最开始都是依托中文系或者其他社科系创办起来的。中文等院系深厚的人文氛围的确为新闻学专业的成长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是正因为这种情况,有些领导就认为,既然新闻学专业依托中文专业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就应该强调学生多写多练,有相关人士就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过:新闻学专业是依托强大的中文系创办起来的,你们应当发挥中文系的先天性优势,让学生勤写多练,至于实践操作,等他们到媒体工作后,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媒体虽然每年都会招聘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加盟自己的队伍,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强调工作经验,强调动手能力。试想,我们的学生一没有工作经验,二没有动手能力,怎么找到一个好工作,继而弥补自己在学校学习过程所存在的实践操作上的不足?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定的虚拟性实践操作环节,但是这只能相对缓解实践操作上的不足,而不能起到根本替代性的作用。 2.新闻学专业投入大经费是否值得? 的确,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必要的,例如师范院校应当坚持自己师范教育特色而不能放松,非师范专业始终只能充当师范院校里面的配角。但是,就是因为这个想法的存在,使得决策者在新闻学专业的扶持力度上非常有限。他们的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有很多知名院校都有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我们的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可能和别人竞争(何况有很多媒体宁愿招聘名校的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而不要二三流高校里面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的新闻学专业是不可能办得很大的。另一方面,我们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各院系之间的老师许多时候还可以打通使用,但是新闻学专业同其他专业相通性不是很大,因此在投入上是非常大而效益是相对有限的。文科型院校尤其是师范型院校,本来在教学科研经费上就比较紧张,没有必要耗费太多人力和物力来将这样一个专业做得非常好。正是这样两方面的考虑,学校是不太情愿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新闻学专业上。 三、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产出分析 目前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风起云涌,很多学校都在加大投入,努力打造强大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争取使得自己学校的这个新办专业能够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在新闻业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决策者在思维上不能走出上述的一些误区,就会使得文科型新闻学专业发展相对艰难得多。 实验室建设是新闻学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实验室办好,学生才能学以致用,教师才能把理论阐释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很容易得到媒体的第一认同感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媒体很快就显示其后劲不足,这是因为理论功底过于薄弱所导致的)。因此,学校加大力度建好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将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我们自己为例,海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目前是海南省惟一的新闻学本科教学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快速发展,其未来前景将非常可观。如果丧失这一最好发展时机,以后发展将会更加艰难。目前学校对我们新闻学专业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最主要是在考虑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认为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高投入,基本上没有什么产出的“买卖”,在“教育经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的今天,有这方面的考虑是应有之意。但是我们想说的是,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在产出上绝不是无所作为,相反,它极有可能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其他专业或者学科门类所无法替代的。 1.新闻学专业产生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新闻学专业虽然主要是面向内地招生(每届五六十名学生中,海南籍的学生只占到10%左右),但是学生在海南学习生活四年之后,不少学生会把海口作为自己择业的第一选择地。如果学校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备,学生在学校能够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上专业教师和海南本地媒体的友好往来,我们的学生留在海南媒体工作是有很大可能的。学生就业形势好,这无疑成为招生宣传的一张名片,会促使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海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作为自己求学的地方,这样海南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无疑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相反,假如我们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太差而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那就会相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一些本来打算选报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改换门庭,与之擦肩而过。 2.新闻学专业产生的经济效益 新闻学专业实验室也能给学校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也可以体现在几个层面: 第一,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如果比较完备的话,学校各个层次的宣传可以借助新闻学实验室这一平台得以完成。这样,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性平台,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更早进入媒体操作角色,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不少经费开支。 第二,目前海南媒体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这给新闻学专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海南各媒体目前在设备上是非常紧张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和相关频道或栏目合作,将部分制作场地搬至我校新闻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收取相应的机器使用经费,这些经费一部分可以用以实验室的维修和保养,另一部分可以进一步适当扩大实验室规模。第二方面,国家广电总局现在正在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推行制片人制度和“制播分离”的原则。这无疑给社会上的民营广播电视机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相关的条件成立一个广播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相应的广播电视节目出售给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这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关联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事实上,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既能够给学校带来社会效益,又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两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我们借助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立相应的影视制作机构,一方面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果我们能够走出思维误区,加大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新闻学专业是可以做大做强的,然后,新闻学专业将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来反哺学校。这样,我们的新闻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快轨道。 摘要文科型新闻学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这主要缘于决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维误区。如果我们能克服相应的思维误区,新闻学教育就能实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文科型新闻学专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新闻学专业论文:关于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锻炼的几点思考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关于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综观全国大多数新闻院校在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重视和强化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课外实习与课堂教学并重,实践教学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这些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大致可以归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专业学生自办学生媒体。如报纸、期刊、网站等;另一方面就是在业界新闻媒体一线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正的新闻一线得到锻炼。作为新兴办的湖南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在上述两方面做得较好,至今创办的学生媒体有报纸《新闻人》和杂志《新知》及班刊。另外,他们与长沙的《长沙晚报》《潇湘晨报》、红网及湘潭的《湘潭日报》《湘潭晚报》等建立了友谊实习基地,每年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去实习。通过自办媒体和到新闻媒体单位的实习,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虽然如此,但经过笔者近8年来的新闻教学实践,感觉到只注重上述两个方面对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很不够,要全面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充分利用课堂,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等实践能力 大学教育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除了有老师的理论讲授外,还强调学生与老师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这里所谓的课堂互动其实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好的实践锻炼机会。辟如笔者在上《新闻学概论》课时,就形成一个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制度:每节课前5分钟由学生来进行新闻播报,要求他们简单明了地报道新闻,所报道的新闻可以摘取各类型大众传媒,也可以是学生自行采写的新闻稿,尤其针对摘取其他媒体上的报道要求学生一定要告诉新闻出处,并且要对媒体上的原稿进行一定程度地加工与提炼。在每节课所有学生播报完之后,笔者再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或突出表现进行点评。这样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闻学子来说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能够锻炼他们开口说话的表达能力及胆量。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地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不同的学生在选取播报的新闻内容时往往表现出其新闻敏感程度的不同,这些通过笔者的点评及学生的多次实践锻炼,其新闻敏感自然会逐渐得到增强。此外还可以适当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如要求他们对媒体上的原稿进行加工并转为自己的语言把新闻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一点,要求他们对原稿进行适度加工,或从文中摘取最重要的或变抽象为具体或把专业难懂的术语行话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另外笔者在《新闻评论学》课上更是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因为相对前者来说这是一门必修的新闻专业实务课。每次上课时笔者都会结合所讲述的知识要点与学生进行互动,以培养学生的评论思维能力。如在讲到新闻评论价值构成要素内容时,笔者就会有意识地选取现实社会中有争议值得评价的新闻素材让学生发表看法和见解。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如针对同一主题就会迸发出多种思想火花形成多元的观点甚至产生观点碰撞,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训练得到充分地思维训练,笔者认为这也就真正达到了新闻评论学教学的主旨――是思维教学而不是培养“工匠”。新闻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并提供给学生得以实践锻炼的条 件,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实践机会,培养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二,整合和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拓展学生实践舞台 一般新闻专业学生都会自办一些媒体如报纸杂志等,这些报刊的创办一定程度上的确锻炼了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从采访、写作到编辑出版全过程学生都可以亲自实践。但这种实践方式同时也有可能会产生“自娱自乐”的不良效应,即学生所办报刊的内容其影响力几乎没有,除了亲自采写的那位学生会认真阅读自己的成果外,其他接触到这些刊物的学生几乎不会去读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办报办刊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受到影响,慢慢淡化了最早的那份热情。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三的学生对笔者说,“现在的稿件很难组织,基本上每期报纸上的内容都是由报纸编委会负责人自己完成”。鉴于此,笔者认为新闻专业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办好专业媒体,另一方面新闻院系又不要局限于所办的专业内部媒体,还要尽可能地整合和利用校报校刊及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多种学校媒体的优势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校园内的实践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相当充分而广阔的锻炼舞台。毕竟学校从资金到设备设施的实力要远远优于具体的一个院系,因此新闻专业学生要积极渗入到校园媒体中去,以促进各方面实践能力的长进和提高。 第三,在学校内部要注重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切实提高实践设备的利用率 关于这一点国内新闻院校明显要落后于国外,在国内很少有新闻院校将专业学生媒体与业界一线直接联系起来,而在国外就比较普遍。如纽约大学新闻系刚刚启用的电脑编辑平台就与CNN的供稿系统相连接。另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自己办的电视台就是NBC的分台,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切身感知传媒业界的变化,并对其各方面素养进行实践检验,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闻传媒教育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凡创办新闻院系的学校,不管是老牌的新闻院系还是新办的新闻专业在专业实验设备设施的投入建设上都相当重视。但在这些相关设备设施建设好后,发现有不少新闻院系在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上普遍较低,有些新闻学院的演播厅或多功能厅几乎成了摆设,学生在校期间难得使用几次。这一情况的形成与课程的设置安排不无关系,国外的新闻院系有很多课程都是在实验室和机房进行的,那样便于随时演示、操作。笔者认为除了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进外即适当增加一些实践课时,如笔者所教的《新闻评论学》以前没有开设实践课,到后来才在原来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6个实践课时。当然除了这些正式课堂教学实践使用实验室设备外,学生还可将课外的实践活动运用到这些实验室设备,如可以进行一些校园文体方面赛事转播的演练。通过对这些实验室设备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较好的提升。在这里我们更强调的是设备的利用率而不是设备的先进与否(国内有些新闻院系不惜耗巨资创办所谓先进的一流的实验室),这显然是一个更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每次给大学毕业班学生开有关毕业论文的会议,当老师讲到必须有数千字英语资料阅读翻译的要求时,下面立刻嘘声一片。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四、六级英语已经顺利过关,可是专业英语资料的研读对他们而言还是三个字:“好难呀!”对于论文的英语摘要,许多学生更视其为“mission impossible”。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个别的学校,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是,几乎每所高校的新闻系都开设有专业英语课,为什么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却很难真正提高呢?不能实际为自己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服务呢?笔者主要根据自己从事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工作经验和体悟,在本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研讨 首先,不少教育者轻视新闻学专业英语课。这是个观念问题,也是个根本问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是装点院系门面的“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多大作用。虽然几乎所有新闻系都开设专业英语课,但是它不被视为主干课程,许多学校的培养计划中主干课程介绍一栏都没有专业英语课的字眼。而且多数学校直接把它作为选修课、考查课,在实际授课和考核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上不紧则下慢”,教育工作者的轻视,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很多学生抱着混一混,走过场的态度学习,认为这样混到学期末成绩一样能及格。 新闻学专业英语课还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翻开许多学校新闻系的课程表,会发现关于新闻学专业英语有不同的课程名称:如“新闻英语”、“新闻学专业英语”、“英美报刊选读”、“英美报刊文章阅读”、“英语新闻”等。从授课内容看,“新闻英语”、“英语新闻”及“英美报刊选读”、“英美报刊文章阅读”课如其名,蕴含比较相似。而“新闻学专业英语”则有显著差异:有些和前面的四种名称课程类似,讲授英语新闻;有些却是以阅读新闻学专业论文为内容的。授课内容不同,教学达到的目标就有差别。以英语新闻为内容的课程,是通过对英美报刊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新闻的结构、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特色,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英语新闻的特别术语。而以新闻学专业论文为内容的课程,则是通过阅读英语专业论文和著作,在了解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为学生独立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如此不同的课程都被归为新闻学专业英语,但是除了少数一流新闻院校同时开设两类课程外,其他多数院校都仅设一类。 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非专业性。目前,担任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从英语专业聘请的教师;一类是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从外语专业聘请的教师精通英语语种和教学,但是不大了解新闻学的专业知识和新闻系学生专业的特殊需求。他们在授课中偏重语法的讲解,要求学生对新词进行识记,这符合一般英语的教学规律,但却忽视了新闻学专业英语的特色。新闻学专业教师熟悉新闻、新闻学,也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但是却不精通英语。学生可能通过他们的课程了解到外文报纸的版面编排风格、文体特色,以及西方媒体文化和传播制度,但是英语水平却未见得有大幅提高。新闻系缺乏既精通专业英语,又谙熟新闻知识的专业教师,只好用来凑数,导致事倍功半。 新闻学专业英语不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普通英语教学一样,专业英语应该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而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必须既重视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要求学生既掌握词汇、语法,还要有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提高。但是,目前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仍采用学生阅读和教师讲授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知识是授课重点。这种传统模式只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听、说、写的训练。这种“单腿”行走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和发展。 二、改进新闻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⒈重视新闻学专业英语。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新闻业务,并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而新闻学专业英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身兼二任的重要课程。而且,新闻学专业英语不仅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而设,它更是我国高校新闻院系为应对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传播意识的新闻人才而设立的。它绝不是为摆门面而虚设的课程,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辅助课,而是要在新闻学领域培养学贯中西的人才,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应在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出对它的重视。 ⒉厘清对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界定,有的放矢地开设课程。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有其特殊性,既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新闻学理论,还要求掌握新闻写作技能,两者不可偏废。这种特殊性决定为使新闻系学生与国际接轨而开设的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也应该与之对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新闻学专业知识英语,指以阅读新闻学理论著作的英语版为授课内容;一方面是新闻英语,指以新闻英语或者英语新闻阅读作为授课内容。它在本质上是地道的交叉性学科,两方面缺一不可并要平衡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完整性、拓展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新闻学视域与全英语语境的有机整合是新闻学专业英语的专业特质,以赏析生动直观的英语新闻作品作为切入点,以精要的新闻学专业知识讲解作为支撑点,以引领学生动手采写英语新闻作品为兴趣点,以提升学生的新闻学专业英语能力作为就业竞争的闪光点。”① ⒊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专业教师。提高担任新闻学专业英语主讲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如前所述,新闻学专业英语课程是新闻和英语的交汇体、结合体,需要的是既谙熟新闻知识,又精通英语的教师,而这种教师正是目前新闻教育所紧缺的。如何解决这种突出的供需矛盾呢?唯一的路子就是着力专门培养这样一批适用的教师。而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选送英语水平较好的新闻系专业教师参加英语培训或进修。如今多数的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英语底子扎实。只要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集中的强化培训,再加上刻苦自学,英语水平就能达到专业教学要求。 ⒋对学生进行全感英语培训,全面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所谓全感英语,是笔者借鉴“全感采访”中的“全感”移植引申出来的一个词汇,旨在强调英语学习要依靠全感。全感英语培训,指的就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技巧都进行训练,四方面齐头并进,使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学从软、硬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软的方面指,教育者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就要增设听、说、写的环节,并给予充分的课时保证和实践练习。硬的方面指,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要完备无缺,运转正常,如语音教室和相应的设备及维护,要能充分满足特定课程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在新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观念上的不重视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观念上轻视,就把这门课看做徒有其名的点缀,也就不会在课程研究、设计、考量、创新方面下功夫。这种轻视反映在实践中就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全面、不科学,教师配置不专业、不到位,也不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而只有从思想深处重视这门课程,认识它对于现代新闻学教育的独特作用,明确它的不可或缺性,才可能下决心改变目前有些滞后的教学局面,采取诸如上述的配套应对措施。在对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程,为它培养和配置专业的教师,建设与之配套的教学设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标和手段两张皮的现状,才能使新闻学专业英语真正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目标(价值取向)的手段是盲目的行动,没有得力手段(条件获得)的目标是空洞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新闻学专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视摄像课程既包括电视摄像技术又包括电视摄像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电视摄像课程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在多年的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的改革创新,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 采取小班授课制 本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所以经常涉及到分组实验。而由于多数学校实验学时及实验设备摄像机数量的限制,导致分组数量受限。若采用大班集中授课,虽然能够起到节约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目的,但在实验人数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笔者所在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共有摄像机10台,以30人为单位的小班在分组做实验时可分为10组,每组3名学生。以3名学生为一个摄制组,有策划、有摄像、有编辑、有出镜记者等等,每名学生都能至少身兼一职,这样分工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学生意见反馈,以3人至4人为一组做实验效果最佳。目前笔者共给三个班近90人讲授电视摄像课程,而且集中上大课,在安排实验时感觉很费力。因为只有10台摄像机,而且实验学时有限,所以在分组拍摄成片时只能分成10组,每组就要有9人。9人的摄制组其中必有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锻炼,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不参与实验,所有工作都由3名或4名学生完成的现象。这样的结果是与我们安排设置实验任务所相悖的。若将90人分成30个组,每组3人,对于只有10台摄像机的院系,显然拍摄周期会大大加长。同时拍摄后还会涉及到后期采集编辑等工作,30个小组的任务必然在规定实验教学学时中无法完成,若增大实验学时又会与正常教学安排不符。即便是把90人分成20个组,也存在上述问题,因为一般来说一个院系摄像机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认为电视摄像课程不适于大班授课,最好将学生分为30人的若干小班,分开授课和实验,取得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 二、依据授课内容选择授课地点 电视摄像课程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讲授,必须辅助大量的实例加以演示。所以,笔者认为普通教授不适合电视摄像课程的讲授,应在多媒体教室,辅助大量的图片、视频实例,以及摄像机实物的现场操作来完成课堂教学。不然空洞的理论讲解,易使学生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同时容易将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例如,教师在讲授移焦操作时需讲解的内容很多,要想获得前后景的虚实转换必须要求控制小景深,而控制景深涉及到光圈、距离、焦距三个因素,所以在移焦操作中必须综合调动各个因素获得小景深,同时前后景物之间要有一定距离,同时摄像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不能改变等等。这么复杂的步骤在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通过黑板的讲解学生肯定难以理解,所以要求教师最好能边讲解边操作,同时将操作的镜头效果在电视或投影上展示出来,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起码要辅助相应的视频实例让学生观察。在电视摄像课程中类似的摄像机操作讲授内容占有很大部分,因此,在普通教室讲授电视摄像课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最初也曾在普通教室讲授该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电视摄像课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同时辅助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电视摄像课程选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这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授课地点应根据授课内容而相应变动。例如,在讲授摄像机基本调节方法时:“一般聚焦法、手动焦距的急推急拉效果、微距环的调节、增益的调节等等”,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示范操作。这种示范虽然教师只要把摄像机拿到多媒体教室即可给学生示范,但操作的画面只有操作者才能看到,而其他学生无法同时看到。这时可以将摄像机的信号输出连接到大屏幕投影上,学生就可以看到整个操作画面。但这种做法会遇到一个问题,电视摄像为了达到高质量的画面要求拍摄环境要有一定的亮度,而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为了清晰往往要求降低亮度,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就曾遇到。所以最好是将摄像机视频输出信号连接在电视接收机上,这就要求在多媒体教室安放一台电视机。在多媒体教室安放电视机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但在电视摄像课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如教室的光源往往不止一个,既有室内灯光又有室外的太阳光,光线环境很复杂,而且总体来说教室的亮度也达不到摄像机要求的亮度。像白平衡的调节、滤色片选择不当所造成的偏色现象等教学内容在教室的演示效果就不明显。所以像类似的教学内容最好选择演播室讲解。 笔者在讲授摄像机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将摄像机带到多媒体教室,而且同时会多带几台专业肩扛摄像机(这类机型自动化功能少,专业性强,要求手动操纵调节部件多,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一台摄像机教师在讲授时当做教具,其他的给学生操作,按照教师的讲授学生找到相应的结构部位并进行基本调节。而在讲授“一般聚焦法、光圈调节、微距环调节、增益、黑白平衡调节、快门调节等基本操作”部分,笔者都会把教学地点调整到演播室(演播室的光源一般都在3200K,是摄像机操作的理想光源,而且亮度也能达到标准)。把摄像机信号输出连接在演播室的电视机上,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学生在电视机上可以看到清晰的视频画面和偏色现象。同时教师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及时操作。 在讲授电视摄像艺术教学内容时,如电视画面的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拍摄高度、运动镜头等,笔者则把教学地点选择在室外。边讲解边让学生示范,经过几轮的讲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电视摄像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理论讲授中要善于借助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技能。 三、实践教学中推行“行知模式” 电视摄像课程最终检验教学成果的就是实践成果,即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不能以小组形式独立制作一部完整的电视节目。可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那么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这对孪生兄弟呢。笔者曾尝试着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运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知行观”就其现代意义而言,探讨的其实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关系。将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借鉴到电视摄像实践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本课程开学前两周讲授摄像机的发展、分类、技术性能三大指标等内容时,就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他们分组拍摄电视短片。短片主要以电视新闻片为主,因为本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在本课程之前学习了大量的新闻知识,所以拍摄新闻题材的电视片有利于整个专业技能的综合提高。分组时每组人数不超过4人,以3人一组为主,这种人数安排有利于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机会。同时以组为单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工作的协调能力。由于这个时期学生还没有学习摄像机的使用,所以安排学生使用的是我系手持式专业摄像机,这类机型具有很强的自动化功能,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就可以拍摄基本电视作品。同时向每组学生提供该摄像机的使用说明书,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利用本课程前两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拍摄,并通过自学让学生利用绘声绘影等简单非线编软件进行后期编辑,最好形成一部完整的电视新闻作品。在后期编辑这部分,笔者起初也曾担心学生无法自行独立完成,因为电视编辑课程被安排在电视摄像课程之后。但经过几轮的教学,笔者发现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随着网络播客及拍客的出现非专业的人员都能独立完成电视作品,何况我们的大学本科生呢。 在没经过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先拍摄电视作品,然后再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正是所谓的“先行后知”,这种教学安排在理论讲授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的心态。在通过一学期的完整的教学授课环节后,笔者利用一周的课程实习再一次把学生分组拍摄新闻电视片短片。但实习作品要求及难度都大于课程最初的作品。有了前面拍摄成片的经验及课堂上理论实践的深入学习,学生的实习作品质量大大高于先前的作品。这样的教学安排正符合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并且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当然,“行知观”的理论同样被笔者安排在课程中的每一次小实验中。例如聚焦、焦距、快门乃至斑马纹的调节等基本调节操作,笔者都是先在演播室示范操作,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实验之后,在理论课堂上笔者会将基本调节的原理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如在拍摄快速运动物体及拍摄显示器时调节快门的原理、斑马纹作为手动光圈调节标准的基本依据等等。电视摄像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还应了解操作过程中基本的原理,这样在今后的操作实践中才能拍摄出一些技巧性的镜头,如水滴滴落的慢放镜头,就是要求学习掌握快速运动的物体必须要使用高快门速度拍摄才能保证在慢放时,画面清晰。否则,利用正常的1/50s的快门速度拍摄,在慢时就会出现画面模糊的效果。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验,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开始单纯的理论讲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而到了实验课对前面理论的学习也开始出现遗忘。所以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模式”很适合电视摄像课程教学。 四、利用“小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制作电视节目不是靠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的集体力量。所以在本课程的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工作的能力,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而以“小组形式”来完成实验正是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所以笔者在学生做实验时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而每组成员由教师来分配,并采取组长负责制。之所以由教师来分配每一小组成员,是因为教师平时并不了解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熟识程度,这种随机的分配组合可以培养学生和自己不太熟悉的同学加深交往和沟通,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五、通俗易懂的课堂教学语言 电视摄像课程中特别是摄像技术这部分,需要讲授很多的原理和概念,如三基色原理、电荷耦合器、彩色电视兼容制式、隔行扫描、逐行扫描、聚焦、变焦、超焦距、前焦距、后焦距等等,需要很多电视机原理、摄像机原理、物理等理科类的知识。这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这一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听课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过于专业的语言和术语的运用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67名学生中共14人约占2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摄像技术部分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然而电视摄像课程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单纯的技术和单纯的艺术都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作品。因为专业性太强就减少技术部分的讲授这种做法也有悖现在社会对文理兼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把文科和理科划分的过于详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应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 对于文科类学生有些偏理的内容理解起来的确很费力,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想办法把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永曾说过:“当教师的,设法将深的东西说浅了,把难的东西说易了,那才叫本事,万不可把浅的东西说深了,把容易的说难了。”这句名言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用在我们电视摄像课程上更贴切。如何将生涩的专业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是每一位电视摄像课程授课教师应苦心挖掘的。笔者在讲授三片式CCD摄像机原理及隔行、逐行扫描过程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动画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原理,使学生一目了然,不必为专业的语言阐述所困惑。另外在教学语言上,笔者认为必要的专业术语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也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部分,只是教师在讲解时再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即可。 六、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电视摄像课程由于实践性强,单纯的笔试不足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所以考核模式应多元化。笔者在期末成绩形成中包括:考勤5%+策划文案5%+实验报告10%+作品30%+笔试50%=100分。 其中考勤主要是平时课堂出勤及实验出勤情况,策划文案为拍摄成片前的策划书,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小实验之后学生必需严格按照实验报告要求及时撰写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实验步骤实验心得等具体内容;作品主要指开学初拍摄的成片,由于计入期末总成绩,所以学生都会用心拍摄,而课程结束后拍摄成片主要为课程实习作品,获得的是实习成绩,所以不列入期末成绩中。关于期末的笔试是否需要,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67个学生中要求取消期末笔试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42%。但笔者认为,期末考核加入笔试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电视摄像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并非单纯的实践课,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是不会拍摄出高水平的电视作品的,所以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②如果不笔试学生在课堂听课就不会认真,更不会认真做笔记,容易误导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形成。所以笔者认为本课程即使是实践性很强但理论同样重要,笔试不能取消。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鉴于电视摄像课程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学领导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重视该课程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新闻学专业论文:浅谈高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成为了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由于新闻学专业作为社会热门专业,因此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已经成为目前高校的热门话题,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梳理了现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当今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新闻学专业绝大多数开始于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存在办学经验不足、设备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型人才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对新闻学学科特点和新闻行业缺乏深入研究,加之高校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不同程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未能按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论证和规划,不能很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存在通识类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不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宽。专业理论课程开设较多,而专业实践课程较少。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根据新闻媒体发展进行适时更新,一些反映业界最近发展成果的新技术、新观念的课程未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二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理论总结,而新闻行业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因此理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及时更新教材、密切与业界联系、加强对外交流等方式来及时掌握业界发展最新动态。但是高校长期以来习惯闭门办学,与外界交流较少,教师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且陈旧,不能将最新的传播技术和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视野狭窄,对新知识缺乏敏感,毕业以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传媒现实难以适应。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课堂理论讲述为主,不能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是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在新闻学专业学习中,专业训练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先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但是,由于现代传播媒介设备属于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相应的实验设备造价昂贵,高校由于财力有限,一般很难有太大的投入,教学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短时间内很难胜任其本职工作,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在构建新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既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又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新闻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切实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一)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而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重要保证和手段。因此,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含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通识课程强调厚基础,要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则为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要在保证必要的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增大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强调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媒体发展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紧密联系现实,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传媒现实。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将新闻传播领域的新技术、新变化、新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第一时间掌握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硬件设备水平 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实验设备作为物质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新闻专业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一般来说,包括报纸排版编辑、摄影摄像、影视后期制作及其配套设备等,要在规格和数量上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深入的接触机器,领悟技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影响。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备开展自编报纸、自办摄影展、制作视频短片等活动,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新闻学专业论文:试论现代新闻学之专业理念教学 摘要:现代新闻学新闻报道理念转化和新闻表现方式多样化,要求我们进行新闻专业理念教学,既是新闻从业者的思想引擎,也是新闻从业者发挥媒体社会职责的品质保证。在新闻专业理念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精深的专业教育、追求互动的社会教育和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以适应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新闻学;新闻学专业;专业理念;教育 一、现代新闻学特征 (一)内在特征:新闻报道观念转变。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观念里,客观、真实已成为不可忤逆的重要原则。新闻报道者应力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将原原本本的事实传递给受众。然而现代新闻学向“客观性”原则发起挑战,并从报道题材选择和主客体关系重建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思考与实践。新闻学所关注的题材,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凸显社会生活的本真,在报道中可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观点,新闻记者的立场称得上真正的“客观”。 (二)外在特征:新闻表现形式多样化。 平面媒体只能在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及特别题材的报道方面尽力占据优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娱乐报道、军事报道等新闻表现形式逐渐涌现并受到广泛关注。在表达上新闻记者所选择的一个个场景,并不是随意任性的,而是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在完成组接后达到“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报道效果。而且现代新闻涉及到了人们衣、食、住、用、行的方方面面,它们在报道新闻的时效性、形象性上占有突出的优势。 二、新闻的专业理念 新闻的专业理念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其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了望者和监督者,而新闻专业理念则是新闻从业者发挥媒体职责的品质保证。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理念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学者陆晔和潘忠党等认为,新闻专业理念主要包括这五项原则:第一,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第二,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第三,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第四,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第五,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的职业规范,接受行业自律。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专业理念教育在我们的新闻教育中还相当薄弱。造成新闻专业理念教育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新闻专业理念研究得不够。近些年开设的新闻职业道德课,也大多停留在宣讲准则的水平上,并未真正深入到专业理念的层面。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培养“全才”和“通才”,结果削弱了学生新闻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及对其新闻兴趣和发现力的培养。 三、专业理念教学 新闻专业理念不仅是从业者的思想引擎,引导着他们的新闻追求,而且是从业者的伦理方向盘,规范着他们的新闻实践,如果缺失新闻专业理念教育,新闻教育也就缺失了专业灵魂。所以,对高校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专业理念教育,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以适应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当今新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课题,更是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强调精深的专业教育。 精深的专业教育是整个新闻专业人才教育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中尤其要重视专业理念的教育,并且要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育有机整合。在专业教学中要通过中外著名记者不畏艰辛、矢志不渝的敬业事例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专业精神。同时还要进行专业深度的强化与训练,以适应深度报道和专业性的报道。尤其要侧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新闻意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和新闻写作能力等,使学生们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专业技能。 (二)追求互动的社会教育。 互动的社会教育是新闻专业理念教育与现实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闻传播贴近真切生活与实在人生的最佳手段。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也向新闻传播展开了一个鲜活的现实图景,也时时决定着新闻传播所能承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互动的社会教育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得以加强。让学生亲近媒体和社会;亲临现实生活的大小舞台;零距离地接触社会各阶层,进而了解他们、报道他们,为社会树立道德楷模,弘扬正义、正气的操守精神;向社会及时发出预警预报,揭露批判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 (三)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虽然不一定是新闻从业人员,但新闻专业的教师显然不能做新闻职业的旁观者。教师必须像新闻记者一样熟悉新闻事业,热爱新闻事业,投身于新闻事业,应当具有新闻从业者一样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敏感。这实际上意味着,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学生,一旦选择了新闻这一专业,就意味着自己对人生态度的选择。这种人生态度与政治、社会和广大的民众利益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或者说,选择了新闻专业,就意味着同时也必然恪守新闻的专业理念。 新闻专业理念与师德必须合二为一地统一在新闻专业教师身上,并贯穿在新闻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无论讲课还是指导学生实践,新闻专业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或心理基础,始终规范着教师的思维、判断以及意识行动。这一角色定位能够促使教师注重自身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建设,在新闻专业教育中换位思考,言传身教,弘扬新闻专业理念,恪守新闻专业理念,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高级专业人才。 四、新闻报道实践 现代新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新闻报道的实践,注重新闻背景材料与新闻报道撰写技巧,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闻背景材料就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环境与历史材料。在新闻报道中恰当运用背景材料可以缩短新闻事实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突出报道的新闻性,运用烘托性、对比性及历史性背景材料显示新闻的意义,开掘新闻的深度,帮助观众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提高新闻的可视性。在新闻采访报道中往往会涉及到听众不大熟悉的问题,诸如新闻事件本身的起因、影响、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及环境等,还有一些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和一些专用术语等,这些都要求运用背景材料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介绍。 客观表明作者观点。了解了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后,还要掌握运用技巧,真正用得“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列宁曾经指出新闻报道的事实“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五、结语 现代新闻教育要合乎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发展的理性,提升其人文品质和社会价值。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过程中更进一步把学生们塑造成一群立体丰满的社会群体,让书卷气和职业化、学理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清醒的政治社会头脑、深刻的历史文化判断、优雅的美感经验体会、向上的人伦道德情操和批判质疑的理性精神。只有这样,现代新闻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当代性、创造性的新闻人才,从而成为推动新闻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角色。 新闻学专业论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新闻学基础 摘要:当今众多高等院校都在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培养出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却少之又少。以笔者之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素养。而就艺术类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在继承语言发声、表演等课程优势的基础上,需要更加重视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关键词: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院校 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但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① 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对广播与主持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于是吸引了广大学子的积极报考。而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高校争相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 教育部2001年共批准7家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2年批准11家,2003年9家,2004年2家,2005年14家,2006年12家,2007年16家,2008年18家,2009年12家②,仅在9年中教育部就批准101所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膨胀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仅有综合大学、艺术院校, 甚至还有工程科技学院这样的工科院校。但是,却出现很多高校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这是奇怪而矛盾的现象。 根据教育部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主要课程包括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由此可见,该专业是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大基础上的。因此,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也绝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要求学生有更加全面的素养。艺术类高校在语言发声、表演等课程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综合性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文学等课程又有着更强的师资力量。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艺术类院校开办该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就艺术类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在继承语言发声、表演等课程优势的基础上,需要更加重视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为什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重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呢?这与我国广播电视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又与我国国情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人民的物质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广大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关心也处于不断增加的时期。这与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处于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其广播电视必然成为娱乐的宠儿。因此,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娱乐化成分浓厚。但是,中国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虽然有了很多娱乐休闲的节目,但是,新闻报道、评论类节目还是主流,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大众舆论的引领者。 主持人又是广播电视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电视,被称为“主持人媒体”,可见主持人的重要性。新闻类节目讲求真实性、公开性,而主持人又是节目的把关人,对于新闻报道评论的尺度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主持人,已经不可能只是看着提示器上的字幕,然后朗读一遍。对于普通话的的确要求是很严格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比较基础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主持人参与节目的创意和制作。所谓新闻报道,首先就是发现新闻,那么主持人就需要有着对新闻的敏感性,即新闻敏感度。这恰恰是新闻学的原则素养。新闻学(journalism),围绕的是新闻。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就必须先发现,所以,在新闻学中,就给我们全面讲解新闻是什么,新闻报道的原则,同时教给我们全面看问题的一种思路,这样大大有助于我们提高新闻敏感度和对新闻的理解力。而只有主持人自己对新闻有着发现力、理解力,也才能向观众报道客观的新闻,同时也能够在报道中自觉体现新闻的价值。这要求主持人具有新闻专业素养,甚至是从事新闻报道的经验,如记者编辑的工作等。孙玉胜在《十年》中,总结出了一个“记者――名记者――主持人――名主持人”的模式。悉数中外各电视台著名的播音主持人,都有从事新闻工作的背景,如美国CBS电视台的丹•拉瑟,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柴静等,都曾经长时间从事新闻编辑报道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拥有者良好的新闻素养。他们对新闻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同时也能把握好新闻的客观性、社会责任性。这些都是成功的主持人所必需的。从上述例子可见,拥有新闻学基础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多么重要。 播音主持,面对的是广大的听众和观众,那么,有必然关涉到传播学的相关认识和技能。传播学(Communication),即交流,而播音主持正是与听众、观众的交流、传播。广播主持人与收音机旁的听众,电视主持人与电视屏幕旁的观众,等同于面对面的交流,是人际传播。在所有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最少界限,最易达到效果。因此,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将新闻、观点、评论等传达给受众,主持人的传达水平则将影响到受众的接受,进而影响受众的观点、选择,从而导出了收视率、频道竞争。而广播电视的线性却使其不如报纸文字让受众印象深刻,所以,广播、电视需要借助声音、图像,进行深入报道,这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冷媒介”需要的深度带入,用深度报道、不断重复重点,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传播理学中,人对于外界的关注都是选择性的,因此,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对信息的接受也是选择性的,此为“选择性注意”。人的关注是很有限的,因此,主持人应该能够在重要新闻处通过声音、语调和详细的描述来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才能够吸引受众。 电视最吸引观众的莫过于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直播,而这些直播的最后的组织者即是主持人。因为直播不是“新闻联播”式的播报,直播不能确定事件各个过程的精确时间。而且,期间很有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因此,在演播室的主持人在之前要对整个直播的事件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其背景资料做了充分的熟悉和准备,在主持时,即可应对突发的进程停滞,介绍相关背景、与嘉宾互动,来填充时间,而不是把观众无助地晾在电视机旁。 对于直播,主持应该提前准备稿件,应该是提纲,允许发挥的空间。在报道是可根据时间自由调整,展开收缩自如。这些都需要新闻采写报道素养,即记者的本领。1997年香港回归全程直播中,白岩松作凭借机敏的观察能力和即兴而又准确的表达能力,对现场做了最精彩的报道。可见,新闻采写和即兴发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平时也要学习新闻采写,加强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新闻采写工作的实习,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保证在广播前、摄像机前表达清晰、准确、凝练而又不失幽默风趣。 当然,除了上述的新闻学素养,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要和社会上各种突出问题有联系,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也是对主持人的考验。主持人应该具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而社会学之类的学科的学习,能够使得主持人有新的思考角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行剖析,进行深入报道。同时,社会问题又会牵涉到人类个体,而人又是被自己的心理所驱动。因此,在对新闻报道中,主持人也需要对人物进行一定的心理分析,从而揭示人物活动的心理,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给受众了解真相提供必要的解释,帮助受众看到事情的本质。而社会问题的产生,必然牵涉到国家制度面、政策面、文化面,因此,也需要主持人对社会各个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给受众提供全面多样的思考角度,从而揭示事情真相。 在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主持人稀缺,但是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好就业,“主持人相对过剩”问题很明显。只有具备过硬的语言发音素养,加之新闻传播和各类社会人文学科基础,以及新闻采写编辑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所想要的播音主持人。所以,现在的播音主持人更加需要的是对新闻全面、客观、多样的把握和呈现。由此可见,艺术类高校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发挥自身语言发音、表演等优势的同时,重视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基础,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人文甚至自然科学的广泛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注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新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必然是要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的。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目前面临的困境,着重对新闻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思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阐述。新闻学实验教学改革要紧跟媒体和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发展要求,要树立品牌意识。论文还对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伴随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新闻学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学专业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能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新闻学专业教学体系,特别是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发展既面临着来自学科专业内生的变革动力,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的改革压力。从新闻学演变的视角看,该专业自诞生起就与新闻事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以报纸为代表的新闻事业的繁荣催生了新闻学专业的产生,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带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各类新媒体发展迅猛,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体则日渐式微。很明显,随着传统纸媒影响力的减弱,新闻学专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脚步,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是新闻学专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至少有仅700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超过了20万,专业存在较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传统媒体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和调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新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传统媒体从事记者工作比较困难,只能大量流入与专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其他行业。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媒体却在招募大量能适应新媒体工作需求的创新人才,却常常面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这是新闻专业改革面临的外在压力。 二、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紧跟媒体和社会发展趋势。新闻学是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新闻专业教学与发展必须紧跟新闻媒介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目前,传媒产业格局明显呈现出了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日益强大的趋势,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紧跟这一规律和发展趋势,不断对传统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等进行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 2.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大学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新闻学专业建设也必须要兼顾学生身心特征、发展状态和专业学习需求。新媒体时代,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新闻专业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影像拍摄技能和信息创作技能,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都与学生实际特点和学习需求产生了较大差距,只有根据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专业改革才能获得学生和社会认可。 3.树立品牌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要有品牌意识,创建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其实质也就是创建教育品牌。对于高校而言,既有高校的“母”品牌,也有专业的“子”品牌,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对于专业而言,专业建设无异于就是专业的品牌打造,专业培养的学生无异于就是该专业生产的产品。因此,新闻学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特色发展,要以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内外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 三、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建设新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既要密切结合新媒体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特点、规律与趋势,又不能完全拷贝或照搬新媒体新闻业务模式,二者既要联系又要区别。如果没有区别,那么新闻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就会极其相似,新闻学专业会失去其独特性,大大降低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新闻传播媒介发展的规律来看,无论媒体传播介质如何变化,一些基本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其实没有太大变化,即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原创性的、客观有深度的新闻调查等。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必须牢牢抓住这些该专业最本质、最核心、不随时间流逝的东西去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并形成体系。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新闻人才培养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技能,却忽视了新闻人才本应具备的那些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相关技术,新闻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训练必然受到影响。而在技术革命的年代,媒介技术发展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可能是学生在校努力学会的软件,刚毕业就发现市场上已出现了的替代性软件。对本科教学而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花大力气让学生去学一个个具体的技术。这样,新闻专业学生只需学习一些如摄影摄像、网站制作和音视频编辑等最基础的媒介技术即可,而把大量课时用于提升自身新闻报道综合能力,培养厚基础、素养佳、能力强的新闻人才。围绕深度调查性新闻报道,新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层次地体现在相关课程当中。以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为例,目前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一般都有中外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新闻、媒介融合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新闻编辑与评论、深度报道、新闻传播研究方法、新闻传播法规与伦理、媒介经营管理等课程,涵盖了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报道业务、新闻报道素养等方面。这些课程都可以围绕深度报道展开,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深度报道能力,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新闻传播史方面的课程,应打破过去按部就班、泛泛而论地讲史的教学模式,应将历史上经典的深度报道的案例穿插其中,增加学生对深度报道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新闻传播研究方法这门课,也不应该笼统全面地介绍社会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应该以深度报道调查方法为主线,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度调查问题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要增加数据挖掘、网络调查等新兴技术手段。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与评论等传统新闻业务类课程,也应从各自媒介的视角,着重培养学生用特定媒介或多媒介进行深度报道的技能。如此一来,新闻专业主干课程从深度报道基础、深度报道的技术方法、单媒介深度报道、跨媒介甚至全媒介深度报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则能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新闻学专业论文:对话主义视野下的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目前高校新闻学教育面临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高校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环节效率低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媒体需要脱钩。笔者以为,引用对话主义思维,采用“对话”三重奏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盈着《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对话主义;实践教学 当今信息的全球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信息社会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的基础环境。诚然,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更需要具有娴熟专业技能的新闻从业者。然而,我们目前的新闻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高校新闻院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媒体需要脱钩,从而导致一方面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媒体却找不到合适、合格的专业人才。要想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因此,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际操作与反馈过程,也是架构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必通的桥梁,更是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握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索其实践教学的先进模式和理念,才能构建有序、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而《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是这个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只有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突破性的增长。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实务课程,《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新闻写作理论知识运用于写作实践,培养学生以职业记者的身份去发现、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最终达到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成为应用型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因此,探析新闻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其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的可能性及现实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新闻写作的各种结构形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新闻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新闻实践能力,适用未来新闻工作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技能,而技能的养成和习得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熏陶过程,这也是一个不断往复的、周而复始的渐进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能有效开展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则能事半功倍,迅速促进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提升,甚而至于能发生凤凰涅磐般的质的升华。笔者以为,《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课堂实训,课外实习、专业讲座、专业实习等诸多实践环节连缀而成的,在新闻学子大本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这个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系统的、不间断的、开放的动态流程,三种教学对话模式交织贯穿其中,最终达到学生主体性的完满。在不断深化的实践认知建构过程中,对话主义思维能让学生通过异质/同质观照而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诚如苏联著名思想家巴赫金所言:“不同的个体感性存在之间的互相对话、交流、回应,最终达到互相补充和交融的完整、超在的理想境界。”[1]因此,笔者以为,引用对话主义思维,采用“对话”三重奏实践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丰盈着《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对话”一重奏:指导教师和新闻学生之间的对话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同时,对话主义理论也认为,任何主体的建构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碰撞——人的主体是在自我同他者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并通过与他者的价值交换而建立起来的,主体的建构依靠对话和交流来实现。“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2]笔者以为,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同样遵循此规律,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如果没有主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和交流,那么一切教学活动均会停滞不前。诚然,《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训课堂是能够带给学生感性经验的第一战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的写作理念从“白板”状态直接进入经验层面,也能促使学生早日进入记者的职业情境和角色,因此它的顺利开展是实现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前提。这个模拟战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学生写作实践的兴趣和效率。那么如何进一步巩固该课程的课堂实训效果呢?笔者认为,在《新闻写作学》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新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经验进行现场模拟示范,以便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写作。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示范、模拟写作等课堂实训教学环节,让理论教学内容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产生的,感受记者在采写报道这篇新闻的时候所花费的心智和倾注的热情,并享受分析解构新闻和重新建构新闻的乐趣,同时指导教师在实训课堂上对学生的新闻作品即时点评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这些过程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师生教学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总而言之,在《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训课堂上,只有通过指导教师和新闻学生之间不停的磨合和交流,才能有效建构一个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而又丰富的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在实训课堂上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具体层面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点评等不同环节,通过对话交流能够将学生的写作理念内化于心并上升到实践行动层面,以此加强巩固课堂实训的初级成果。对话示意图如下: “对话”二重奏: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之间的对话 为了全程优化《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巩固《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果,还需从高校体制外部寻求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源头。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专业教师,大都缺乏一线的媒体从业经历,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往往是隔靴搔痒,力不从心。因此,面向新闻单位,引入媒体资深人才是弥补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一个关键举措,尤其是对于《新闻写作学》这类实务课程来说,更需要来自媒介鲜活的案例和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感性体验和实践指导。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急需“借船出海”,大力整合传媒行业优秀的实践师资力量。一方面,把业界的资深人士作为特聘教师专门请进课堂,承担《新闻写作学》课程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新闻写作领域的最新动态,并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新闻作品写作流程。另一方面,不定期地邀请传媒精英到学校讲学,开展专题讲座,然后再把学生输送到各个媒体机构去实习、锻炼,和传媒业界精英零距离、面对面,进行对话、交流和互动。 “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是卓有成效的:首先,把南方传媒业界精英请进暨南大学校园做一系列的专题讲座;然后,及时向南方传媒集团输送本校优秀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习,两个环节紧密相连构成了完整的一条龙活动,这种真空对接有利于学生全面领会、体验、分析、对照资深新闻工作者的言与行及其言行中所蕴含的新闻理念、新闻操守、新闻艺术,从而深化对新闻写作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因此,这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成功的新闻学专业实践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可以大胆借鉴“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本土的媒体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在与媒体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把对话主义理念渗透到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渗透到传媒业界精英和新闻学子互动对话的多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两种对话模式:1、校内对话模式:实训课堂、专题讲座上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这层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新闻学子的职业操守和新闻素养,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思维方式和写作理念;2、校外对话模式:课外实习、专业实习环节中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之间的对话沟通。这层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让新闻学子精通新闻写作职业要求,具备“全天候”的新闻采集加工能力以及洞察社会、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对话”三重奏:新闻学生自我之间的心灵对话 圣贤曾子曾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反省、内观就是中国文人士子人格修养自我提升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自省式的沉潜的思考,可以实现主体间心灵的净化和升华。笔者以为,以这种心灵对话般的沉潜的思考同样可以打通新闻学子在新闻写作实践中触类旁通的任督二脉,让学生的新闻写作实践能力在自我对话中融会贯通,并从渐悟走向顿悟的升华。 对话主义还认为,整个对话体系应该是多元化、开放性、演进式的,正由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才使得“对话”能够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话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对话’是‘把灵魂向对方敞开,使之在裸露之下加以凝视’的行为”[3]。诚然,在前面两个对话步骤中,新闻学子通过与指导教师、传媒精英的异质观照和互动可以加深对新闻写作理念、新闻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把握,并获得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新闻学子的内观自省(对“裸露之下灵魂的凝视行为”)同样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感受,并能潜移默化地促进自我内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每次新闻写作实践环节过后,新闻学子都应该在脑海里把整个流程梳理一遍,然后在心里默默跟自我展开对话:本次新闻写作实践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技巧步骤我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理论如何才能跟实践有效对接?下一步,我还需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通过清理思绪,把新闻写作实践中没弄明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笔者以为,学生以这种反观自省的方式“温故而知新”,将一步一步地增加他们的写作经验和实践知识的沉淀和积累,这是巩固创新《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长效机制。因此,应该让新闻学子自我之间的心灵对话成为一种常态的开放式的自我实践教育模式,以此理念来补充丰盈《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内涵,并进一步推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诚然,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对话效果,笔者以为,异质对话主体之间(指导教师和新闻学生/传媒精英和新闻学子)应该秉持“求同存异,异质互补”以及“平等对话”的原则,一方面,从求同出发,进而辨异,是异质对话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只有在坚持“平等对话”原则的条件下才能得以有效地进行,否则,“对话”只能再次沦为教学主导方单向度的“独白”,而灌输式、填鸭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依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笔者以为,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应该以“对话主义”思维来统领一切教学活动,克服以往实践教学模式的弊病,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娴熟专业技能的新闻从业者,成为真正符合媒体需要的人才。 新闻学专业论文:探析当前新闻学教育专业的矛盾 【摘要】在新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承担设计和教学组织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无疑是新闻学专业的院系机构,新闻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整体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整体教育程序的设计都取决于院系机构的决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发展的专业性规范都要通过新闻院系的专业决策来实现。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强劲发展,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机构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专业化与宽口径的悖逆,师资建设与教育产业化的冲突,学理性与技能性的两难,都将高校新闻教育推向了整个新闻教育危机的风口浪尖。 【关键词】新闻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危机;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高潮期,同时也不可否认,中国新闻学教育也进入了无法回避的危机期。在这场新闻教育的危机中,高校教育的危机体现得也最为明显。高校的新闻学教育在整个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主体性地位,在新闻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承担设计和教学组织任务的最重要的主体无疑是新闻学专业的院系机构,新闻专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整体教育内容的确定、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以及整体教育程序的设计都取决于院系机构的决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教育的整体规范都要通过新闻院系的专业决策来实现。然而随着新闻媒体的强劲发展,新闻学专业的教育机构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之中。而正是这些难以克服的诸多矛盾把高校新闻教育推向了整个新闻教育危机的风口浪尖。本文拟从中国新闻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分析新闻教育专业机构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希望能为新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学理上的参考与借鉴。 专业化与宽口径的悖逆 根据职业社会学原理,专业化教育被视作是一个行业的独立专业的重要标准之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成为专业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专业化的标准就是通过专业化教育而落实到具体的个体身上的,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专业领域独特的专业价值体系和从业规范标准。经过近百年的辛勤努力,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成为新闻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尽管在中国新闻业获得从业资格还不像医生、律师、会计等职业那样需要通过严格的专门考试来领取从业执照,但新闻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分工中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具有极强专业化特征的职业,并且这些技能性职业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最终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新闻业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这也是几代新闻学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 然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随之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纷纷提出了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办学新思路。近年来许多大学模仿台湾地区及欧美而设置的大量“通识”类课程,除了相近学科之间的课程如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文化学、美学、逻辑学等课程之外,还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量子力学、有机化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课程引进了新闻学专业,甚至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少大学的新闻院系还开设了管理学、文秘学、会计学、旅游、护理、化妆、烹饪、裁剪以及与师范类专业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演讲学、教案课件、板书设计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多学科课程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阔视野,为他们日后成为“杂家”型新闻记者打下“通识”性基础,然而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大量通识课程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致使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到大三时还没有接触到本专业课程,甚至不少新闻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在修读了大量的通识课程之后,竟然还不知道新闻是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宽口径、厚基础”办学思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尴尬。 尤其是在某些实施按大类招生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和文史哲中各种专业共同招生,其中的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文献学以及新闻传播学类的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专业统一招生、共同培养,其结果便是这些不同类别的专业学科的基本课程都将作为新闻专业学生修读的课程内容,按照现在的热门流行语来说,学生学习的专业“口径”确实“宽”了许多,“基础”也“厚”了许多,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所谓的“宽”“厚”是以牺牲学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专业思想为代价的。 最近许多新闻院校开始尝试将新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提前插入到低年级的通识教育中,以改变学生进入专业意识缓慢的局面。然而,在校学生的总学分数是有限的,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还有多少余地留给新闻学本专业的课程呢?实际上,“宽口径、厚基础”与专业化在本质上就是相悖逆的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虽然这种相悖的尴尬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对于作为新兴专业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悖逆无疑是致命的。 师资建设与教育产业化的冲突 由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所决定,师资建设就成为兴办教育最基本的前提保证,没有师资的教育活动就像没有劳动者的劳动一样不可思议。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专业化教育,谁占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谁就抢占了现代教育的先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大学的专业化教育都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专业建设的首要位置。 由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起步较晚,与传统的强势学科相比,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相应比较薄弱。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闻专业招生迅猛发展,新闻学专业的师资就显得更加匮乏而急需建设。就全国目前的新闻学教育师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几个资深院校之外,绝大部分兴建不久的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都处在临时搭建状态,一方面,这些临时拼凑的师资大都缺乏纵深的专业背景,教学和科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即便是临时拼凑,但由边申报边建设的新增专业特点所决定,师资数量仍严重不足。可以说,现在全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学专业都急需大量优质的师资力量。 然而与此相悖逆的是,1999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兴起的“教育产业化”,却又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新闻学专业师资建设雪上加霜。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财政匮乏的矛盾,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全面产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全面市场化,却将全国的高等院校推向了商业化的危险境地。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校方看到的往往是新闻专业的商业价值,是新闻人才的市场需求,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招生和就业压力的缓解。至于专业化教育是否规范,如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师资结构是否健全、招生规模是否合理等都往往会被弃之不顾。 就全国范围内的文史性专业来看,新闻学专业还是一个兴起不久的新专业,其学理的积淀无法和一些传统专业相提并论,相对于中文、数学、外语等强势学科来讲,刚刚建立的新闻学专业规模也都往往较小,为了保证学校的整体利益,缺少了规模效益的新闻学教育便不得不将市场效益作为专业整体规划的基本标准,同样的师生比,新闻学专业的师资则必然处处捉襟见肘,一名教师同时兼授四五门课的现象在全国新闻院校司空见惯。同时,由于缺少了规模效益,新闻学专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样,专业积淀本来就较为薄弱的师资队伍在这种不良环境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刚刚兴起的新闻学教育来说,这种打击无异于釜底抽薪。可以说,由教育产业化而导致的与新闻教育专业师资建设的矛盾不解决,新闻学教育危机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学理性与技能性的两难 新闻学专业到底是“学”科还是“术”科的问题历来就有争论,虽然已经历尽艰险具备了一级学科的地位,但是有关“学”与“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理性和实践性的矛盾却远没有得到解决。 其实,新闻学教育产生的缘起是为新闻业界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并且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方式,除了由中文专业的教师讲授一些基础课程之外,大多是请业界资深记者编辑入学讲授,采用“短平快”的方式进行专业教育,从而形成了许久以来的“重术轻学”的办学模式。然而由于缺乏深厚的学术底蕴,培养的专业人才往往是后劲不足、根底不深的新闻“工匠”,从而形成了“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到新闻学教育高潮迭起的上世纪80年代,学院型的新闻教育机构开始逐渐增加,旧有学徒型的新闻教育机构才逐渐减少,但仍然处于“无学找学教”的地位。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为了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后劲不足”的缺陷,改变新闻学早期重技能训练、轻学理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彻底改变“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新闻学教育才开始从传播学汲取学理营养向学术性倾斜,并因此奠定了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的地位。 然而,“学”与“术”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因为新闻学学科地位的提高而在新闻学教育界停止或缓和。随着近年来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的日益兴起和大规模发展,新闻学教育的学理性与技能性的矛盾表现更加凸显。近年报载的《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算合格吗?》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消息援引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的话:“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1]虽然也有人坚持相反意见,但是明显的技能性倾向已经在新闻学界形成。再加上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次高薪聘任曾任新闻高官的范敬宜担任院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新闻教育重镇紧随其后的效法,重术轻学的教育风气便在全国各大新闻院校迅速形成。 然而就在新闻教育界开始向技能培养转型的同时,新闻学又遭到“上手快却后劲不足”的指责。众所周知,当年夏骏面对新闻专业学生所说的 “新闻学科的厚度不够,能给予你们的知识准备和知识联想力不足”以及“出色的编导和记者都不是学新闻出身”这样一番话还被视为惊人之语,[2]而现如今,公开放言不招收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体已经相当普遍。实际上,这种观念和行为是许久以来的“新闻无学”理念的一种回归和复辟。据唐远清博士归纳整理,目前来自我国学界、业界甚至是政府权力部门的“新闻无学”的代表性观点至少有20种之多。[3]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做过多的是与非的判断,然而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新旧理念遥相呼应,以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共同抵制和解构着本来就稚嫩脆弱的新闻学教育体系,从而将新闻学教育与生俱来的“学”与“术”的矛盾激化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新闻学教育所处的尴尬地位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左右维谷的两难之中:强调新闻学理被说成是脱离实践,强调实践技能又被指责为缺少后劲甚至“新闻无学”,这种两难实际上就使得新闻学教育处在了学理与技能无可选择的矛盾状态。 从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等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起,中国的新闻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算起来,也仅仅比美国密苏里大学1908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晚了十年。但是在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中国的新闻教育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新闻学教育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只有关注正视这些矛盾,并认真进行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将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新闻业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编校:赵 亮 新闻学专业论文: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报纸、电视、广播、出版以及广告等行业呈现出全媒体的发展态势,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与能力也要求更高。在现实背景下,积极探索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成为具有创新发展意识的核心人才。 依笔者所见,新时期媒体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即全能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独具创新型人才。 1.全能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一专多能,具备跨行业汲取知识和知识再学习、再组合的能力。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影的技能,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 2.专业型人才 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如经济院校的经济新闻专业学生,外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等等,这类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这是新闻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我们提倡“一专多能”,这类人才较复合型人才更具有“专业”特色。 3.独具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是三种类型中的核心人才,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才思敏捷,目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善于捕捉新闻点,判断当今新闻报道的热点,并能准确捕捉用户的心态,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在宏观上能够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媒体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各类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按照传统媒体的人才选择路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对于新媒体核心人才的选择则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地发现。只有那些对新媒体的技术有热情,对新闻热点敏感,喜欢探索新兴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精英人才。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缺乏一个“大视野、大格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概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提升、综合、发展”的理念,在新闻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值得探讨。 归纳起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课程实验、阶段实践、媒体实训三个层面,三者各有特色,相互渗透融合。 1.课程实验:打破单一课程实验的束缚,注重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相对独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部分,这是一个基本技能的认知过程。 从各高校的新闻专业来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无外乎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评论,考核方式也多是以理论部分为主,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对理论也是死记硬背,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展了新闻采、写、编、摄、评的实践教学,但是也往往只偏重于课程的单项教学实践,而忽视作为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依然不能适应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全媒体时代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能写会摄(摄影和摄像),又能编排懂评论。我们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期末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项新闻专题摄影任务。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从寻找新闻线索、前期采访、现场拍摄到编辑排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标题、文字报道、多张图片及文字说明,最终作品就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新闻图片专版,以促使学生通过新闻摄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对各项新闻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将专业课程“点”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多种能力“面”的培养。 2.阶段实践:强化团队合作和工作成效 阶段实践以学期为单位,针对各专业所学的课程,由院系组织开展综合性的专项实践,这是一个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 以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除了做好各个专业的课程实验外,我们在低年级开展了“短片创作工作坊”、“电视编导训练营”,引入导师制,目的是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本技能。高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实验电视台”的专项阶段实践,由所有三年级广电系的新闻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轮流担任记者、编辑、主播,部分兼任采编部主任、助理,以专业电视台的方式运作,各专业课老师参与管理并指导。这对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能在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合成、播音、主持、播出多个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 当然,我们实施的实践项目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专业其形式也不相同,可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参加,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报纸工作坊、影像创作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学术研究工作坊、广告兵法训练营、广告策划工作坊、市场调研工作坊等,这些都是列在教学计划中的,每个项目都有学分,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媒体实训: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触觉,提升分析问题、发现新闻的能力 媒体实训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学生到媒体参与工作,深入了解业界的实际运作,在媒体专业人士带领下进行实战训练。这是一个综合水平的锻炼过程。 我们通过与广东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以强化学生传播理念和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策划能力。导师是来自业界的采编精英,结合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尽可能体现出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通过专题探讨式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对传媒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营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到媒体接受实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新闻嗅觉、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学员分赴《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跟随记者进行“一对一”的采写实践,从报道题目选择、新闻线索发现、报道模式确定,到报道素材的梳理和提炼,都得到了业界老师具体的指导,学生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结 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好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使新闻专业的实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新闻工作的实际能力。只有把新闻教育做专、做精、做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出的新闻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学欣赏论文:表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论文 关键词:表象 文学创作 文学欣赏 作用 论文摘要: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其独特的特点,创作者根据文学创作 规律 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塑造出丰满、形象各异的文学形象。表象的存在也是读者欣赏的基础,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表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创作和欣赏就其过程而言,都是综合了多种因素,诸如作家读者的生活、经验、学识、兴趣、感知、理解等,都是各种因素经过复杂融合的过程。我们无法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中的要素进行单一、细化、明晰的分割,形成 科学 定理、公式一样的内容。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细小的点出发,来认识它们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或完成文学的创作和欣赏。 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与感知种类一致,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表象有具象的表象和抽象的表象,它不仅是一个或几个画面,一个或几个形象,还可以是一段故事,一段情节、一种体会、感触甚至可以是一种意境、一种寄托、一种憧憬。表象具有五种形态。第一,个别表象,即是某一个具体、个别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大脑留下的印记,它具有定性的特点。第二,概括表象,它是指记忆中某一类事物的形象。它比第一种带有概括性,带有类的特点。第三,回忆表象,是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的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小时候玩伴的形象、自己以前住过的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等等。它是再生的表象。第四,想象的表象,是指大脑中未曾记忆过的凭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内心表象。例如,日本的富土山,即使是没有登过它的人,也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座巍峨的雪山。第五,不同感官感觉知觉的表象,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通感所获得的不同的表象。 文学创作不像其它科学创造发明,是直接对物质实体的加工、改造,那么,文学创作的对象是何物,我们从直接来源上看,就是表象(当然是源于对生活感知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象就是文学创作的基源,没有表象,文学创作就无以为托,缺少了加工的原料。当然,如此说,也不是有了表象就有了文学创作。表象不仅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源,它也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金开诚就说过“从量上说,文学创作的自觉表象运动贯穿于全过程,无所不在,因此它在整个创作的心理活动中占有巨大的比重。但更重要的是从质上说,自觉表象运动本身就是反映客观事物、进行 艺术 构思、结出艺术成果的主要手段。rr (1]101文学创作不是一毗而就,它是个过程,这里试从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和文学欣赏来分析表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基源和手段作用。 在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首先是材料(信息)储备,无论作家的材料是来源于自身的直接感知,还是源于间接的文字阅读,他们都终将转化成一种记忆表象,作为材料存储在作家的头脑中,黑格尔说过,艺术家需要“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川形成创作的基础。普希金娜的相貌表象存储在托尔斯泰的脑中,几十年后,作家依此创造了安娜的相貌;凡尔纳在书刊中获得的信息表象,成就了他的一百多部(篇)幻想小说。 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数量不可计数,不是每个都转化成了作品,这就要经过艺术发现阶段,也可以说成是,作家对表象的意义的一种发现,周敦颐在莲花身上看出了君子的本色。有了这些,在一定的动机下就可以使作家投人文学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表象有时可以成为创作的诱因、动机。巴金一次夜里醒来,看到黑暗中湿流流的闪着微光的抹布,在这一表象的触动下(创作时离开了具体事物存留的就是表象了),开始了小说《抹布》的创作。 具备了上述内容后,文学创作进人了构思阶段,开始形成创作的内在意象。“意象对于任何物象的再现,本质上都是主体对记忆痕迹的再现”,〔’〕所以说,构思阶段就是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就是各式各样的自觉表象运动,主要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这常被说成是运用想象(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作中将形成的形象都非作家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它已注人了情感、思维的改造。关于构思中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许多作家和理论家都结合实际的 艺术 经验做过生动的描述。歌德在讲他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女主人公夏绿蒂形象塑造时,就说得极为明确:“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华,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宠幸的事。我因不自揣,也模仿这种故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冶之,铸成那主人公夏绿蒂;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那)l撷采来的。好诊索的读者因此可以发现出与种种女性的相似之点,而在闺秀们中,也有人关心到自己也许是个中的人物。 . y ) so这是构思中表象自觉运动(分解和综合)的很好诊释。构思过程中,无论是表象的分解和综合,还是表象的深化、异化,都是创作构思 中对表象的加工,正是因对表象的创造,才有了文学形象的胚胎。 内在的构思要借助语言文字外化于笔端,才算完成了作家角度的文学创作。“语言的斟酌是始终联系着作者的表象运动的”,f}lu2 贾岛在创作“僧 敲月下门”一句时,对“敲”的选择到底是“推” 或“敲”,他总在做手势,这不难想象他脑子里正 在进行相应的表象活动。还有,作家根据情感进行 创作,一定要把情感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种意 象。“他自己对于这个情感一定要变成一个站在客位的观赏者,然后才可以得到形式的完美。.. }a)作 家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复思考,所描绘形象是否贴切、真实传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一过程是必要有表象的参与。还有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创作手法,如比喻、象征就是各种各样的表象联想。 从狭义上可以说,文学创作就是积累表象—加工表象—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二、表象在文学欣赏中的作用 按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家完成创作并不等于真正完成了作品,作品需要读者的阅读、欣赏,才算真正的完成了。表象在创作中是创作的基源、手段,并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在文学欣赏中表象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于其它 科学 、 哲学 著作的阅读,文学以形象性为主,为更好地欣赏作品,同样需要借助于表象。这里表象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更好阅读、体味的手段使用吧。例如,读一首唐诗,大概只要几十秒,可如果人们真的只用这短暂的时间去读,那就决不能算作欣赏艺术。“只有对诗句进行反复的吟咏和玩味,才能由本身并不具形象性的语言符号引起相应的的表象、联想,从而产生丰富的形象感,并领略其中的意境或理趣。a [1)373表象可以加深你对作品意韵的体味,并形成深刻持久的阅读记忆。 表象有其独特的特点,具象性、概括性、可塑性、间接获得性。因具象性,创作者通过感知觉的注意,把现实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里,使文学形象的创作有了资源;因表象概括性,使表象具有个和类的特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切实符合文学创作 规律 (个别中见出一般)的内容;表象存储在头脑不是一层不变,可以对它进行加工,这样就使表象成了构思艺术形象的最理想而适当的材料;因表象的间接获得性,使经历有限的创作者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表象储存,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 表象的存在是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的原动力,而情感是写作和欣赏活动的决定因素,一颗麻木不仁的心灵是不会有抒发和阅读的渴望的。表象的独特意义在于它既具有概括性又具有形象性,既有可储存性又有可塑性,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只有借助于他头脑中固有的表象,才能将文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奇异美妙的世界还原成一个形象生动的审美世界。总之,表象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欣赏论文:英语文学欣赏与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英语文学欣赏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文学欣赏课程能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的逻辑性,在文学故事的叙述线索中反复揣摩人物的性格,在人物交谈中找出语言背后的知识信息。通过英文语境的植入,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语感。乌申斯基提出的“兴趣学习论”就充分说明了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英语文学欣赏有原著书籍、影视作品等内容,都是通过英语语境的引入,将英语文字转换为形象的故事情节,烘托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长期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英语文学名著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文学欣赏方式多元化,使英语学习具有了形象化氛围,通过标准的美式或英式发音,训练或纠正学生的英文发音,避免了在课堂教学中受到的汉语语境影响。英语文学欣赏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在环境与方式上的局限性,从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英语学习上的瓶颈。另外,英语文学欣赏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促使学生长期保持英语文学欣赏的习惯,从一定程度上积累英语成语、俚语以及国外民俗等知识信息。学生在考试或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因吻合度高的情景再现,立刻回顾与使用对应的正宗英语表达。尤其是在英文写作上,“触景生情”的英文句式应用将切实提高英文写作表达,随着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断优化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英语文学作品是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发展的文学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英语文学作品对时代的反馈,为读者描述的西方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积累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知识。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文学作品激发想象力除了有助于英文写作之外,其文学素养也会随之提高。因为英语文学作品总是一段时期社会历史的综合反映,通过高超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描述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文风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潜意识。而跨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知识熏陶,会使学生在文学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英文的学习兴趣。另外,典型人物当中的优秀代表也很容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文学作品是集合了历史、民俗风情与语言的艺术表达成果,受汉语环境影响的英语学习,需要营造英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纯英文氛围,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语感。同时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跨文化交融,能够使英语教学通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眼界,学生既学习了英语的表达,更获得了了解国外文化的途径,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的来说,英语文学作为外国语言与艺术的结合,传递了异国的历史和文化。一是通过纯粹英语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表达应用能力。二是学生通过欣赏英语文学,领略中外文化差异,逐渐加大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三是英语文学欣赏课程融汇多种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 二、英语文学欣赏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文学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而结合方式的多样化及其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一,将英语文学作品的优美句式放在英文句式学习中,通过英文句式的分解与组合,了解文学作品句式的结构,欣赏文学句式的特殊用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英文句式的理解与应用。第二,可以将英语文学段落植入英文阅读理解之中,通过对文学经典桥段的阅读与分析,了解其文学架构手法,为英文写作提供框架思路。第三,可以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整体性阅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欣赏文学艺术的价值。换言之,通过英语文学的句式、段落与文学整体的解构,在英语教学之中融入不同层次的英语文学内容,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学艺术性。但应该注意的是,英语文学欣赏融入英语教学需要一定的步骤,逐渐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控制英语文学融入英语教学的节奏 语言学习本身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英语文学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在规范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营造英语语境、交融国内外文化以及英语语言内容的综合推进,实现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句式等英语学习内容的传授。如果一开始就将英语文学欣赏作为全部的英语教学内容,将大段大段晦涩难懂的内容提供给学生学习,不仅提高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效率。一般而言,文学欣赏在教材中有具体的进度安排,要遵循教材内容的设计,使文学作品不脱离教学目的。所以,应该注意英语文学融入英语教学的节奏,如在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将文学欣赏有计划地融入英语教学之中,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熟悉某部文学著作,并在一定阶段对著作进行全面解析,通过逐步推进学习,实现文学与教学的整体结合。 (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 文学欣赏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书籍的阅读直接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对文学名著的形象化再造为英语学习营造出纯粹的英语语境,还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经典桥段的戏剧化表演,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在日常教学中,要将文学作品内容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成为必需。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同时,通过文学内容进行语言训练,既改变了纯粹的死记硬背式教学的单调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场景的结合,文学是提炼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缩短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理解作品过程中增强人文意识,更便于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嫁接艺术与生活。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与创造性 英语文学融入英语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挑战,也是突破教学瓶颈的途径。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的知识性引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自身也要注意培养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力,通过加深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点拨,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学模式的改良往往需要教师能动性地创造,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语 结合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及英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探索英语文学欣赏融入教学过程应当注意的细节问题,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与应用能力。显然,英语文学欣赏的引入,对于教学来说,是将文学与艺术引入了语言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然,文学欣赏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词汇、句式与语篇结构需要渐进式地引导学习,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文学艺术的美感,从整体上把握英语文学的价值。实践中,英语文学主要通过语境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应用能力,而且在无形之中形成的语感能够帮助学生对英语文章进行有效地理解与分析,因此,文学欣赏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英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者:宋相瑜 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文学欣赏论文: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革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教学现状及症结 1.内容脱节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然而,现在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脱节,与社会生活脱离,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特点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课上教师只是就文本本身进行鉴赏探究,缺少与学生专业特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也缺少吸引学生关注兴趣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热点话题。为此,学生出现了厌学心理,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2.教法单调 文学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法单一,缺乏灵活性、丰富性与自由性。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缺乏交流、讨论与合作。整个教学过程处于知识输出的单向状态,漠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交流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被抹杀,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改变文学欣赏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应把文学欣赏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置于同等地位,让学生意识到人文学科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文学欣赏课,有助于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启迪心灵、提升文化品位、提高审美能力,受益终身。 1.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从2012年开始,课程组成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寻找文学欣赏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最佳对接点,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2013年7月课题组编著的《文学鉴赏与解读》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在编写时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为素材,按主题划分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形成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鉴赏理论知识为指导,以自主阅读为拓展,以实践活动为提升,以书目推荐为指南,五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凸显课程特色的课程模式。教材将亲情、友情、爱情、生命、理想、人生等诸多人文主题囊括其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的陶养。在篇目的选择上,还将专业元素融入其中,增加了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张秋生的《妈妈睡了》、金波的《在我和你之间》、齐默尔的《小丑的眼泪》等篇,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往往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才能的原则,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把能力目标“溶解”在学生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里。如开学初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取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课内外经典幼儿戏剧作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制作PPT课件,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读书汇报会。此次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又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编、自排、自演经典幼儿戏剧,如《寒号鸟》、《葡萄仙子》、《白雪公主》、《丑小鸭》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改变教学手段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互联网以其特异文化,让高校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无缝式交流,共同分享各种文化,在没有制约机制和无评价指向的网络浪潮中接触并熟悉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可以说,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拓展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时代的活水”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和处理信息。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QQ群、微博、博客等平台,将课上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视频资料等内容进行资源共享。 4.注重实践活动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发挥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经典阅读中与文学大师对话,感受别样人生、别样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完善人格、提升能力,如在“至爱亲情”单元中,开展“诗意年华•感恩你我”的诗歌朗诵会;在“以爱之名”单元中,开展“爱的思辨•温暖如棉”的辩论赛;在“感悟生命”单元中,开展“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的演讲比赛;在“理想信念”单元中,开展“青春旋律•有你相伴”的幼儿故事创编活动;在“人性之光”单元中,开展“放飞梦想•演绎你我”的幼儿戏剧编演活动。在多元化的活动体验中,学生更加自信、乐学,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由于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师,应博览群书、加强交流,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视野。正如布鲁纳所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是模范,看不到语文的妙处及其威力的老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跨学科的素质与能力,能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充实自我,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用“跨界”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 作者:伊彩霞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欣赏论文: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文学欣赏课程是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积极研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注重加强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学欣赏;教学方式;转变;思考 文学欣赏课程肩负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情操熏陶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作为当代高职学生,无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必须加强语言文学欣赏这方面的修养。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需要具备三张“通行证”:一是学科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个人事业心、责任心和开拓能力的,而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要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从而促使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2006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规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当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对传统的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文学欣赏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传统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传统,教材缺少时代气息 文学欣赏多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课本版本缺乏变化。近几年,虽然文学欣赏也不断涌现新书,但是课程教学内容传统,教材没有时代感,所选文本和当下的生活联系甚少,实用性不强,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内容也不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内容程度深浅不一或前后缺乏内在逻辑层次,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多年来,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始终按照一个大纲、一本教材进行教学,无论什么专业、什么职业岗位,一律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时、统一的考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诚然,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存在随意减少课时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仅安排12周24课时,如此有限的课时学生是很难学到东西的,素质教育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单一,能力训练缺失 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教师的授课多以大班教学,方式比较固定规范,多数以经典导读为主,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课上课下的参与程度很低,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教师整节课讲,学生不停地记,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学生是被动地灌输,授课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习需求和兴趣节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乐趣,不愿意投入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 二、对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模式必须顺应时展,和当代教育模式接轨,和高职的实际相契合,改变单纯的理论教学现状,联系生活,接近地气,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充分体现高职职业教育理念。 (一)教学内容兼顾经典与流行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高职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学欣赏课本,但却津津有味地看着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作为教师应多了解当前学生的关注点,主动了解他们所喜欢的文学作品,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通俗文学或网络文学等是无法与课本中的经典作品相比较的,但是学生喜欢阅读,这些作品也是当前流行的,学生看得乐此不疲,教师不应熟视无睹,应调查了解,想办法引导学生。如通过经典传统和当下流行相对比的方法,和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经典的魅力和永恒,比如《红楼梦》和《甄嬛传》的对比赏析等,多方面、多层次地为学生学习文学欣赏提供便利。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在广泛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增加或融入现当代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现在,感悟当代风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和当前相结合,与时俱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学并且学好,高职文学欣赏的教学才能有新的突破。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一是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课程普遍存在重传授、轻实践的现象,这样反而无法展现文学本身的美,学生也会心怀厌倦。诚然,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应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一味的照本宣科,教师可以少讲,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间断地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另外,还应将文学欣赏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互联网等新兴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将文学欣赏与实践活动相联,结合实际,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二是多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理论授课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布置和完成任务的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模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教师是主持人和组织者,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自主协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理解分析,发现感受,更能体会学习文学欣赏的成功和快乐。如赏析外国作品《玩偶之家》,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任务,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原著,放手让学生自己分组,阅读讨论,分析排演,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互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文学欣赏教学可以充分合理地加以运用,通过影视动画,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综合直观地展现出来,带给学生多彩的视觉听觉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赏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教师分析诗文,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可以在上课时插播一段精选的影视剧《杨贵妃》的相关情节,通过视觉让学生有切实感受,如临其境,有感性理解才能进行美的赏析。 (三)作业形式应多样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但是课时普遍较少,大多集中在20个学时左右,而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文学欣赏课程的作业只有靠课余时间完成。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作业布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写作阅读心得、读书体会,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编撰欣赏专刊等,可以组织学生演绎经典作品,独立或小组集体完成,可以采取自评或相互评定的方式,最后再由教师点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文学欣赏作业。 (四)考试内容和方法应更新 传统的文学欣赏课程的考核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书面测试和平时成绩比例为6:4,考试方式主要是通过一次笔试,一张试卷完成,单一刻板,这种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高职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改变。应建立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内容上要减少理论知识测试的比例,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查比例,增加学生平时写作练习、作品表演时的表现评分及其在相关竞赛中的得奖情况。考试方法上可以采用笔试和口试结合的方式,这既顺应时展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人之成才,重在素质。文学欣赏课程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很大,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晋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欣赏论文:语文教学中电影文学的欣赏方法 摘要:影视艺术是当今主流艺术形式,而电影文学是影视艺术的前身与基础。普通文学作品,多数只能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来欣赏文学的魅力,即“独乐;电影文学作品则可以在阅读文本后“众乐”———共同观看同一部电影。欣赏电影文学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理解也会更敏锐。 关键词:电影文学;语文教学;故事;欣赏方法 一、电影文学 (一)电影文学的概念 电影文学是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 (二)电影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差异 (1)作品容量不同电影文学多数是以剧本的形式存在的,剧本则是为故事而生。可以理解为电影文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故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故事和诗歌散文不同,有其固有的架构,必须包含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故事高潮、故事结尾。相比普通文学形式,电影文学讲求故事性,想要有好故事,就不能用“堆砌”的形式创作,不该有的部分一定要舍去。例如史书作品与改编电影文学作品的区别:前者讲求更全更细的记录,后者讲求改编出有艺术价值的故事。突出故事那就必须要突出主要人物,列出一至两条主线,所以电影文学的容量比其他文学形式小。电影文学的容量精简使得读者、观影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到一个故事完整的情节推进、跌宕起伏。由于电影文学的写作形式,作者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让观者看到什么,做到烘托中心、突出主题的作用。(2)人物塑造普通文学形式,以抒情、悟感为主,电影文学以突出人物来推动情节。人物塑造是电影文学必不可缺的,不论是交待背景、推动情节、提出主题都能在人物形象中体现,所以人物塑造上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好故事它需要丰富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冲突感。只有把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得很复杂很立体,才能对读者有具有吸引力。 (三)电影文学的特点 电影剧本运用文字来创造艺术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作者本身的艺术品味、人生观念、认知态度就是一种艺术作品,通过剧本的方式创作并记录下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电影文学创作完成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新艺术形式的开端,通过电影文学能创作出影视艺术,用视听的方式让阅读者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作品体验。运用独特的视野去欣赏文学,当文学阅读和影视欣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审美是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通追求,将电影片段巧妙的引入语文教学,可以使两者很好的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深度上都会有很好的提升。 二、语文教学与电影文学 “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①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的“梳理探究”栏目中设置了“影视文化这一章节”。其中设有对影视艺术的历史、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设有写影评、朗诵对白和分角色表演等实践要求。依据现有的情况,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发展中,影视艺术的学习会越来越重要,而电影文学则是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交叉点。通过对两门艺术的观析、审美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审美高度。 (一)对故事的背景预习 故事的背景蕴含极大地信息量,让学生在学习电影文学前进行故事背景的预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记忆程度都会有所提高。影视作品既是艺术又是文学,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首先要有剧本,而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好多课文就是根据影视作品节选或改编的,观看这些电视电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所以对背景有了了解,会对人物塑造、人物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对人物理解得越深、对故事的艺术性体验得越强。 (二)电影文学阅读与排演 阅读和排演两者表面上看没有多大联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教学要求的目标上都是指向———利用影视艺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观影中受到教育、教学中需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有明确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电影文学的阅读是使学生在文字上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而排演是使学生在实践上对影视艺术进行体验。两者看似没有联系,但没有阅读打基础,排演无法顺利进行,而没有排演的电影文学阅读,似乎少了一些趣味与深度。 (三)写作与创作 电影文学结合观影可以在学习后布置影评写作,及时的感悟写作,有利于加深教学效果。让学生即欣赏又写作,将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拉近一步。“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把它组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种“花边语文”而己。”② 三、结语 电影文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能从文字上学习,更能通过影视欣赏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电影文学的欣赏方法包括背景预习、阅读与排演、影评写作与故事创作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提升审美、训练综合艺术感知力的目的。所以电影文学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者:杨翠平 文学欣赏论文:国内影视艺术的文学欣赏透析 然而两者又存在着很多差别,首先他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所采取的塑造手段是不相同的,文学作品通过作家的语言文字来进行人物性格和生活现实的塑造,而影视艺术则是通过导演和剧组的通力协作,用直观的画面和语言来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进行呈现。当然在进行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两者各有侧重,也各有自己的观点。文学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进行形象塑造,而影视艺术的作品则以空间和画面的形式来进行形象塑造。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只能是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进行思维的想象,所以文学作品具有个人主观的推断性,在读者的心目中语言文字所塑造的个人形象是什么样的,在读者的思维空间中就会出现这样的人物形象。而在影视艺术中是没有作者主观推断性的人物形象的,导演和演员们用直观的方式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具体的人物形象。另外影视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使用现代媒体的广告效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迅速及时的传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面积的传播,让大多数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影视的文化特性。而文学作品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由于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不能够和影视艺术相比,文学作品需要通过印刷、销售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时间的限制上面就出现了间隙,进而慢于影视艺术的传播。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时候影视艺术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编剧和导演对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中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而且也起到令文学作品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通过对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悟及审美享受。 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文学对于影视作品的滋养是多方面的,从诗歌那里借鉴了含蓄生动的比喻;从散文那里领略了清淡的风韵;从戏剧那里学到了紧凑顺畅的整体结构和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从小说那里懂得应该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我国的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带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较多,如在文学经典著作中的王熙凤出场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被广泛借鉴,成就了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从这些角度来看影视艺术是来源于文学的,文学为影视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和完善。从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的重大历史活动都有文学作品的出现,可以说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而又透穿古今的,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上都是层出不穷的。所以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的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节选都可以完成一部影视艺术的创作。文学作品通过对影视艺术的思想内涵的渗透、故事和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滋养,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用的完美题材。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视阈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地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结语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从受众出发,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使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涵的哲理中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并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作者:范振坤 单位: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文学欣赏论文:深究文学欣赏课教学形式革新 艺术家萧乾说“文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文学欣赏课本应该调动学生使用自己“银行”的经验去兑现隐藏于“文字”这张“支票”中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但是,传统的文学课程模式多是围绕作品背景、主题归纳与艺术手法等进行探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故此,本文拟从文学欣赏的性质与课程构成要素入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课程教学模式变革进行新的探讨,以期对提高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裨益。 一、文学欣赏课程的目标特征 朱光潜《谈美书简》说:“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指出了文学欣赏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认识活动”,主要是途径“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认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认为文学欣赏的性质是“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其过程主要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主体实践活动”强调了文学欣赏的个体行为方面。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是读者个体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与欣赏能力,它绝对不是一种出于娱乐目的而进行的文字消遣或观赏,而是需要付出相当努力去理解的“主体实践活动”。 毫无疑问,文学欣赏课程就是教授文学欣赏的一门课,课程的目标一般在于培养欣赏的兴趣与能力。这可从教材的说明中得到印证,如《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该教材强调了课程目标“全面地”介绍“中外文学作品”与发现和培养“兴趣和能力”。《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不难发现,“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成为其主要追求。这二者不仅重视理论,而且强调要培养文学审美。《文学欣赏与创作》在绪论中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其目标似乎更在于文学修养与接受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认识,遵照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我们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变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注重文学欣赏“主体实践活动”规律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文学欣赏课程的构成要素 传统的文学欣赏论主张“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篇”)。正是由于“知音难”的文学欣赏现实,才需要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与指导。 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认为进行艺术鉴赏涉及到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他用这四个要素建立了一个坐标图式,认为作品居于坐标中间,说“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与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镜与灯》认为鉴赏涉及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方面,通俗一点就是指作家、作品、读者、现实这几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作品即欣赏对象成为核心。 当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个体文学欣赏而言。但是,文学欣赏课也必须同样面对“作品”这个文学欣赏的形式与内容共同体。然而,由于课程教学的构成要素与特殊性,它显然与个体欣赏的“主体实践”有所不同。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构成了欣赏的双主体,或者说文学欣赏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欣赏活动,它更承载了教学目的或学习要求等诸多具体实践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作品、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关键要素,如何设置这三个要素,则是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文学欣赏课程中不再仅是一个个体欣赏者,他必须将自己的文学欣赏经验、理论、文本等内容与他的学生分享,并且成为课堂的主导,即他既要自己欣赏文学作品也要担负引导、指导学生共同欣赏所学习的文学作品,进而启发、推动学生去赏析其他推荐或学生自选的文本。《文学欣赏导引》认为进行文学欣赏一般需要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即“首先是艺术感受力”、“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其中,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来获得与提高。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构成中要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文学欣赏课程的实际,他们已经成为文学欣赏的参与者,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欣赏并得到“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锻炼,能够初步进行文本欣赏,努力实现“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文学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学生成为课程实现的终极目标。 文本,是指课程教学使用的文学作品,它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却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因为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它需要教师和学习者一起完成对其“能指”意义的解读。如此,这个充当了案例的“文本”,对于教学双方,对于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学模式的设置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教师、学生、文本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恰当地发挥各自的课程教学功能,才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教学模式的设置,则是合理调配这三个要素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与确立 传统的文学欣赏教学一般是教师代替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就文学作品进行所谓主题、结构、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课程互动一般就是提问与回答问题。其教学模式表现为单一而固定的课时内容、平淡而乏味的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法等,这些都必须在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进行变革。 根据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实际,我们将课程定位于文学欣赏与创作并重,设置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学生、文本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中心是赏析文本,它是欣赏课程模式的关键要素。 据此,我们首先在文本选择上采取了师生选择互助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共同就赏析文本进行选择,重点是选择具有新颖与“可写的”(需要积极思考去进行创造性解读)文本,如郁达夫《水样的春愁》、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林耀德《宠物K》、琦君《髻》、闻一多《发现》、徐志摩《偶然》、郑愁予《错误》、顾城《一代人》与《远和近》、舒婷《惠安女子》、朱定《关连长》、汪曾祺《受戒》、陈启佑《永远的蝴蝶》、郭美玲《有毒物品》、秦俑《我的网恋手记》、毕飞宇《相爱的日子》、严歌苓《谁家有女初长成》、东西《不要问我》、金庸《倚天屠龙记》、都梁《亮剑》等文学作品与《大闹天宫》、《黄飞鸿》、《大话西游》、《霸王别姬》、《十七岁的单车》、《围城》、《情深深雨蒙蒙》、《中国式离婚》等影视作品。教学内容的新颖,使得学习者耳目一新,也增强了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侧重文本赏析互动的模式。2010级以后的新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是伴随游戏、影视等媒介长大的一代人,对于声像等媒介与手机信息等具有更独特的认知需求。因此,我们申请了中国数字大学城个人空间,以教师个人空间为平台,让学生进行注册并登陆教师个人空间,参与课堂赏析活动,发挥欣赏实践的主体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针对学生开设的文学欣赏课程,其欣赏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参与赏析。正如艺术家萧乾所说“文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的银行里兑了现。”让学生利用手机通过中国数字大学城个人空间参与文本赏析互动,以自我的“经验库”兑现“文字”这个特殊“支票”艺术的“价值”,如此才会形成“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个性。 第三,为拓展课程空间,我们变革了课程作业与成果展示模式,建立了课后文本创作促进模式。课程教学的延伸可以拓展学习空间,为便于教学与学习,课程建设了专门的课程网站,除常规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项目外,在网站上还开设了课程电子媒介栏目,包括网络周报与电子月刊,既可以将学生优秀作业刊载出来作为创作成果,由学生自己进行选稿、组稿、编辑、上网,还提供大量的供学生选择的欣赏文本、课程网站链接、讨论争鸣信息等资料。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延展,而且也激发了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因为,文学欣赏并非欣赏者的最终目标,由欣赏感悟到写作表达才可使欣赏活动获得延伸与升华。 从传统教学转变为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课后文本创作促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文学能力的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指出:从事职业者应具备的七种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其实,文学欣赏与创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等能力水平,而且对于促进“自我学习和创新”意识的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 文学欣赏论文: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 【摘要】英语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了基本的词汇、语法等知识外,还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阅读教学。当前高中英语都引入优秀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教学的补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提高学科素养。对此本文则从科学选择文学作品、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以及引导学生理解共情等分析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策略,望给予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学欣赏;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相对于以往也逐渐呈现快餐化和碎片化等特点,高中学生也受到影响。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其教学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以及写作中,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忽视语言的社会文化、认知和生物属性。如果教师仅仅将英语作为工具,那么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学赏析课对养成深刻语言教育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选择文学作品增强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高中英语选择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优秀名著,牛津高二英语教材中就针对文学作品设置单独的教学板块,其中包括电影《哈利波特》、狄更斯《远大前程》、歌剧《图兰朵》、彭斯的诗作《红红的玫瑰》,其他教材版本中还收录了马克吐温《百万英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莫泊桑《项链》等。如果仅仅借助教材课文根本无法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教师可在学生课外阅读和选修课中并结合学生特点选择相对合理的文学材料。选用课外阅读作品的原则为根据循序渐进的规律和由浅至深的特点学习语言,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实际英语能力选择和学认知水平相符以及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文学名著,如词汇量在2000~3000的简易英语读物和英汉对照读物。英语文学阅读应放弃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逐渐向提高人的素养方向发展。主要因为文学欣赏课的核心为人物特征、故事情节以及优美语言等,往往围绕人物、故事、语言等文学元素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影响学生现实生长,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文学阅读和其他阅读相比有一定的自主性,理解作品方面也十分个性化,可以说这种自主阅读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二、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教学也分为多种途径:首先阅读方式;对于短篇文学作品,英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方运用20~30min时间阅读作品,或者可以将作品布置成家庭作业。当学生阅读完毕后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大致含义,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口语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英语水平。中长篇文学作品可先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概括文章内容,之后再补充相关课文阅读文章作为补充。以《远大前程》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在教学中概括小说主题和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中阅读理解小说的简写本。其中小组拼图阅读也是较好的阅读途径,即将阅读作品分为2~4部分,小组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部分,之后和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最后整体理解作品。虽然这种阅读无法和学生自主阅读方式相比,但在感悟作品方面却更加透彻,对于时间紧和任务繁重的高中学生而言十分有用。其次课堂讨论;理解作品是高中文学欣赏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根据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基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尤其对于复杂的阅读问题,可先尝试分组后再让学生解答,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文学欣赏课中普遍倡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学习文学作品,例如让学生找出文学作品中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以及表达情感的段落,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语言。还可让学生运用画画方式刻画作品中关键人物和场面,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特点,最终达到品味作品情感目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共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为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具有文学视野的英语教育。因为文化和人类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泛指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风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对于文学作品阅读而言,此类学习是构建在异域文化基础上,作品中涵盖作者所在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等隐藏信息。长时间有规律地阅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因为有的文化具有隐性特征,例如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只能在文化语境中理解其内涵。有了隐性文化,自然然而也会有显性文化,例如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历史文化等。《简爱》是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作品,那个时期是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阶段,作品中大量刻画当时环境下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以及女性作为家庭教师的爱情观。除了《简爱》,这个时代也出现过如《大卫*科普菲尔》、《呼啸山庄》等,只能通过英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展示其中的隐性文化,学生才能从整体角度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学特征和社会面貌,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文学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更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学习英语心理特征以及文学作品材料,科学指导学生选择和自身英语情况相符的作品,促使学生大量输入阅读信息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梗概,从而建构属于自身的文本理解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素质。 作者:李素香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学 文学欣赏论文:文学欣赏对提高青年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回族文学》2017年第2期 摘要:通过欣赏、品味文学,青年人可以在各方面能够有所提高,特别是对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上。通过品读文学,青年人可以在与作者的无形交流中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有正确指引作用;在品味文学中,他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宣泄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心灵上得到极大的安慰;学习感人事迹,获得正能量,感悟生活,感悟文学带给他们的积极力量;也可以获得荣誉感,丰富自己的生活,修炼自己的品行,利处很多。 关键词:文学欣赏;青年人;综合素质;重要作用 品味文学,无论古今中外的,在欣赏中青年人均可以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在品读中可以去深深体味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的时代背景、时代感情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流漏出的辛酸苦辣。这些对于青年人来说,益处无疑是巨大的,文学作者把自己一生的阅历,所学等汇编成文学供其欣赏,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是这些文学给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文学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乃至生活成长很有好处,有利于他们培养自身的人格、为人处世的方法,稳定他们的品性,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指引,同样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心胸得到了开阔,很有益处。 一、感悟生活、明事理 在欣赏文学时,可以较好的了解文学反映某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还可以了解某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可以了解许多现今社会没有的文化内涵,通过欣赏文学的内涵,可以令自己对生活有所感悟,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欣赏中成长与进步。有句名言这样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代文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欣赏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兴替,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人物中,去反思自己,好明白自己的得失,然后加以改进。不如《史记》,写了很多的人物传记,有许许多多的王侯将相,他们的成长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只要我们善于“吾日三省吾身”,发扬自身优点改掉自身缺点,这些对于我们的成长益处是颇大的。欣赏《诗经》,可以了解学习的很多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育我们学习应该经常的去温习去回味,好可以稳固的掌握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教育我们对待朋友应该真诚,应该欢迎朋友的到来,好好招待,为人处世道理不言而表。读《二十四史》,青年人可以清楚的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细细品味他们兴衰的缘由,其中很多道理可以用到他们自己身上,比如有些王朝帝王贪婪好色导致王朝腐败最后失败,教育我们应该勤奋自洁,时刻与贪婪好色保持好距离;为何会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源于帝王勤政爱民,这在我们成长中应该时刻谨记,对待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应该坦诚相待,互相交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够明事理,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三字经》、《读“三言”,长见识,明事理》等很多教育我们明事理的文学作品,只要我们熟读几次,明白其中道理,对于我们的成长好处是一生相伴的,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深思。 二、满足精神需求、愉悦身心 品读文学作品,这其中的乐趣太多,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李白旷达诗句:“大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我们心中压力巨大时,读到这样的旷达的文字,青年人会感悟到生活乐趣其实是固定的,只要我们身心开阔一些,很多压力只是“纸老虎”,根本不足为惧,然后微微一笑,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游离在外的青年们,每逢佳节不在家乡思念家乡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像千百年来专门是为他们所写一样,读到这样的文字,游子们心理上会得到许多安慰,精神需求的到满足,身心的到愉悦。文学欣赏给人以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常年工作在大城市,工作圧力巨大,周末去野外散心,这时候一本《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体验到陶渊明先生当时田园生活是何等的潇洒,然后青年人心中的工作压力会慢慢得到释放,欣赏着大自然的美好景物,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心情愉悦了起来,社会上又多了些笑容少了很多愁眉苦脸。在文学的欣赏中,青年人不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一个个文字是对他们精神的极大迎合,心情在文字品读中得到释放,变得无比愉悦,文学对他们的作用是利处极大。 三、培养坚强意志 欣赏古典文学,体会名言警句,用于青年人生活学习中,好处随处可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它教育青年人应该放弃常立志应该立长志,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外国著名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年龄虽大,处境岁危险,仍然在与大鱼的搏斗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对手,坚强的意志对于青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必须时刻的加以保持加以自固。青年人只要记住这许许多多名言警句,用于生活学习中,何愁不在人生道路上绽放色彩,何愁得不到成功。 四、结论 好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在与作者无形交流中,去感悟生活,明事理,培养自身坚强意志,身心总会得到极大安慰,精神总会得到满足,时刻三省吾身,总结自身不足,青年人会有很大收获,成长中会少很多挫折,道路会更加通畅。 作者:王子琦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 文学欣赏论文:汉语言文字对文学欣赏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历史发展离不开汉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与壮大也离不开中国这个重要背景,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呼应、不可分离的关系。汉语言文字内含汉字和汉语两个重要分支,整个语言文字系统是我国文学欣赏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必要前提。汉语言文字是专属于我国的一种特殊语言和文字形式。 一、汉语言文字的特性 (一)汉语言文字独特的艺术美感汉语是从单音节发展起来的,这就使汉语文字在遣词造句方面极易获得音乐性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与韵律,而且通过排比对仗产生视觉上的平衡对称和整齐的形态美。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其他文字所难以做到的。 (二)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思想性汉语言文字和其他语言存在不同之处:汉语言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义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字义延伸广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也可以理解为做了某些好事,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二、中国文学欣赏与汉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 汉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学欣赏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人和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有人的存在才会有社会,社会才能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让文字不断的丰富。汉语言文字能够组织成优美的文章,诸多美文又组成了中国文学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存在让中国文学欣赏有了存在的基础及发展的源泉。由此而言,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欣赏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起进步。 三、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影响 (一)使中国文学欣赏成为世界文学欣赏的“奇葩”汉语言文字无论是语言分支还是文字分支都是属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语言系统。且由于汉语言文字无论是在读音上还是在拼写上,抑或是在结构上都与世界上其他语言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汉语言文字本身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质,所以以汉语言文字存在为发展根本前提和条件的中国文学欣赏得以产生后,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于世界其他语言构成的文学欣赏,从而也就成为世界文学欣赏上的“奇葩”。总之,汉语言文字为我国文学欣赏的绚烂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为中国文学欣赏艺术魅力的展现创造良好基础汉语言文字在经过古今上下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后,每一个词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语言通过各种类型组成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辞藻。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从这些有限的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无限的意境,这些特性是世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中国文学欣赏的这种拥有无限美妙意境和艺术魅力的形成正是源于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若没有这种一个字可以看到一个世界的语言文字,那么也就无所谓中国文学欣赏令人无法不景仰的艺术魅力之存在了。 (三)促进中国文学欣赏实现质的飞跃在经过古今上下几千年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后,汉语言文字越来越精炼,形成了很多词汇极少却内涵无限大的词语。比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厚积薄发”等。这些词语在中国文学欣赏和使用上,使得文学欣赏内容更具深意,意象更加鲜明突出,且更多时候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味。 (四)推动中国文学欣赏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汉语言文字在经过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洗礼后,不可避免会在不自觉中彰显着中国的韵味,即便在西方语言介入后中国的语言文字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甚至是西方语言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科学化道路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语言文字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处在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在中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下,中国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发展。而反过来,只有在中国语言文字不断成熟和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文学欣赏才能够依靠更加成熟的文字实现自身的飞跃。可以说,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欣赏是一体的,文字是文学欣赏产生的前提,而文学欣赏又是诠释和发展文字的重要媒介,只有两者相辅相依,才能够推动中国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发展。 总之,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之一,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沉淀来的一种特有的语言文字。它以其独特的音形字义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文学欣赏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作者:李技 单位: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欣赏论文: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文学欣赏课程肩负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尤其是道德情操熏陶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作为当代高职学生,无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必须加强语言文学欣赏这方面的修养。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需要具备三张“通行证”:一是学科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个人事业心、责任心和开拓能力的,而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要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从而促使其全面可持续的发展。2006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规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当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对传统的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文学欣赏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传统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传统,教材缺少时代气息文学欣赏多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课本版本缺乏变化。近几年,虽然文学欣赏也不断涌现新书,但是课程教学内容传统,教材没有时代感,所选文本和当下的生活联系甚少,实用性不强,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内容也不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内容程度深浅不一或前后缺乏内在逻辑层次,不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多年来,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始终按照一个大纲、一本教材进行教学,无论什么专业、什么职业岗位,一律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时、统一的考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诚然,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存在随意减少课时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仅安排12周24课时,如此有限的课时学生是很难学到东西的,素质教育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单一,能力训练缺失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教师的授课多以大班教学,方式比较固定规范,多数以经典导读为主,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课上课下的参与程度很低,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教师整节课讲,学生不停地记,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劲,学生是被动地灌输,授课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习需求和兴趣节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乐趣,不愿意投入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 二、对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模式必须顺应时展,和当代教育模式接轨,和高职的实际相契合,改变单纯的理论教学现状,联系生活,接近地气,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充分体现高职职业教育理念。 (一)教学内容兼顾经典与流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高职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学欣赏课本,但却津津有味地看着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作为教师应多了解当前学生的关注点,主动了解他们所喜欢的文学作品,当然,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通俗文学或网络文学等是无法与课本中的经典作品相比较的,但是学生喜欢阅读,这些作品也是当前流行的,学生看得乐此不疲,教师不应熟视无睹,应调查了解,想办法引导学生。如通过经典传统和当下流行相对比的方法,和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经典的魅力和永恒,比如《红楼梦》和《甄嬛传》的对比赏析等,多方面、多层次地为学生学习文学欣赏提供便利。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在广泛接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典的基础上,增加或融入现当代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现在,感悟当代风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和当前相结合,与时俱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学并且学好,高职文学欣赏的教学才能有新的突破。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一是联系实际重视能力培养。文学欣赏课程普遍存在重传授、轻实践的现象,这样反而无法展现文学本身的美,学生也会心怀厌倦。诚然,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但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应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一味的照本宣科,教师可以少讲,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间断地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另外,还应将文学欣赏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互联网等新兴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将文学欣赏与实践活动相联,结合实际,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二是多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理论授课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布置和完成任务的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模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教师是主持人和组织者,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自主协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理解分析,发现感受,更能体会学习文学欣赏的成功和快乐。如赏析外国作品《玩偶之家》,教师可以在班级布置任务,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原著,放手让学生自己分组,阅读讨论,分析排演,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互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口头表达能力。三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文学欣赏教学可以充分合理地加以运用,通过影视动画,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综合直观地展现出来,带给学生多彩的视觉听觉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赏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教师分析诗文,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可以在上课时插播一段精选的影视剧《杨贵妃》的相关情节,通过视觉让学生有切实感受,如临其境,有感性理解才能进行美的赏析。 (三)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但是课时普遍较少,大多集中在20个学时左右,而且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文学欣赏课程的作业只有靠课余时间完成。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作业布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写作阅读心得、读书体会,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编撰欣赏专刊等,可以组织学生演绎经典作品,独立或小组集体完成,可以采取自评或相互评定的方式,最后再由教师点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文学欣赏作业。 (四)考试内容和方法应更新传统的文学欣赏课程的考核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书面测试和平时成绩比例为6:4,考试方式主要是通过一次笔试,一张试卷完成,单一刻板,这种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高职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改变。应建立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试内容上要减少理论知识测试的比例,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查比例,增加学生平时写作练习、作品表演时的表现评分及其在相关竞赛中的得奖情况。考试方法上可以采用笔试和口试结合的方式,这既顺应时展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人之成才,重在素质。文学欣赏课程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很大,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晋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二年,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现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1993年全国六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 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3、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聚合思维是思维者集聚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组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明确或记住最终的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多样化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多种假设或可能性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寻找出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材料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从理性上把握得到“最优”结果的思维过程及策略,从而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 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但仅仅偶然湿湿身子,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因此,本文就如何"下水",如何利用"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王充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这显然是对成功之作而言: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利用不成熟的文章,从反面晓喻为文之道,来个"疑义相与析",也可以起一点"为世"而作的作用。再说,将"下水"文章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中学语文论文:论高考语文统考与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是高考试题的超前和语文教材滞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语文“题海” 是对教材内容的自发的补充,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1978年夏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又恢复了“”前的全国统考,至今已进 行了20次。二十年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不仅为高校甄拔了千百万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等教 育的发展,指引着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门学科的走向。在这方面,语文尤为明显。二十年来,中学语 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试题形式诸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中学语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这 一切都与语文高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语文高考对该学科的影响,探寻中学语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时期,高考语文统考推进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学科。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它以现代白话 文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仅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我们从苏联移植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 17年的实践和研讨,我国的语文工作者刚刚触摸到汉语语文教育的一些规律,一场动乱开始了。可以这样说, 高考恢复全国统考之际,恰是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振翮高飞之时。新时期的语文高考试卷真实地记录了中学语 文学科发轫前行的全部历程,记载着语文工作者对汉语母语教育冷静的反思,深入探讨所得出的一个个科学结 论。 1.引导中学语文实现教学大纲。按照新时期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的主要目标是是“指导学生正 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高考紧紧围绕这个关键出题,落实了语文智育的目的。语文德育是大纲规定 的一项主要的教学目标。高考作文是检验语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写好应试作文,必须注意思想品德修 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美育在语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 贝多芬之谜》涉及音乐知识;1997年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赏析两首意境优美的唐诗。这些试题体现了“培养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因为高考的范围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这二十年以来,高考 有效地约束了高中语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是母语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阶段。高考语文试题覆盖面广 ,不仅促进了高中语文实现大纲规定的任务,而且使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在母语基础教育完成以后学生应该 达到的水平。 2.促进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保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试题不 能出现旧题,命题角度不能墨守成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设计、出台的高考试卷已经成为普通中学相应科 目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物,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明显地感觉到试题对语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认字形正误的第2题,1995年卷要求在16 个词语中辨认出3个错 别字;1996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5个错别字; 1997年试卷要求考生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7个错别字。成 语知识考核逐年由课内向课外扩展,1997年该题中出现4个成语有3个属课外知识,其中“不孚众望”和“万人 空巷”很难把握。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有一项规定:文学常识题答案如有错别字不给分,这条规定在引导学 生正确使用汉字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严格要求,促使中学语文重视双基训 练。高考强调对能力的测试。例如,语法修辞题并不要求回答现成的定义规则,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学过的理论 知识,辨别言语的正误优劣,构成通畅的语句。难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文学赏析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从1992年开 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从一篇增加为两、三篇,选文的内容和问题的设计在加深。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 力,从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两大类: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是匠心独运 的杰作,成为作文教学的经典题目,例如:《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看漫画“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再 挖”有感》、《由圆联想到另一物体》、《读〈鸟的评说〉有感》等。高考作文的显著的特点是不束缚考生的 思路,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题的引发下,每年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作文。总之,以测试能 力为中心的语文高考,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 高考的直接目的是选拔,试题一方面要反映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切中日常教学的薄弱环节。 因此,目前这种最具权威的考试就具备了提示教学疏漏的功能。70年代末,语文界非常注意基础知识的补习, 而忽视了现代文阅读。80年代初期,高考试卷出现一道系统考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考生对此竟无从下手。这 一现象震动了语文界,它暴露了我国语文教育长期未解决好的一个大弱点:现代文阅读教学。从那时起,语文 界特别注意阅读教学研究。在改革基础知识教学方面,高考语文同样起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中学语文一向重视 同音字的教学,而忽视了双音节的同音词现象。1995年语文卷第3 题要求分辨“化装”与“化妆”,1997年卷 第5题要求分辨“考查”与“考察”。再如, 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规定:表示约数的连续出现的数词之间不加 顿号。1995年卷第5题A项“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大多数考生却判断为正确。句内括号与句外括 号的区别一向不被重视。1997年卷涉及了这个知识点。语文高考缜密的出题思路,促使基础知识教学逐渐走向 系统化。在80年代,高考作文都是写议论文。这是重视议论文写作的社会思潮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一阶段 作文教学出现了忽视其它文体的倾向。从1990年开始,高考小作文出现描写类、记叙类或说明 类作文。1993年 的作文《梧桐树下》为1980年以后第一次出现的非议论文体的大作文;1994年的作文《尝试》(60分),彻底 纠正了长期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议论文是高中作文的唯一重点。现在,作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整篇 作文的写作能力,也重视表达方式的综合或分解。写作训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既借鉴传统经验, 也重视创新。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二十年来,语文高考为广袤国土上的城市、乡村,南国、北疆的中学提供了母语教育所应达到的高 水准的范本,推动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得中学语文学科在经历“十年动乱”以后,教学水平得以迅 速提高。 3.确立中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模式。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一定的标准,并对误差 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有了标准化试卷才能实现计算机阅卷,并有效减少人工阅卷的误差。怎样把语文学科的 内容编制成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问题,是语文学科能否实施标准化考试的 关键。高考语文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语文选择题的设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字、词汇 、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和阅读,以及文学常识等内容均能设计成选择题。这些选择题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例如,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够准确测试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句义文义的理解程 度。和其它学科的标准化试题一样,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题量,能为优秀的考 生提供表现才华的智力空间,使他们脱颖而出。有些语文选择题的选项文字较多,能够迅速准确地读懂选项, 本身就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核。例如,1997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选择项A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 ‘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是一项错误的解 说。因为雍陶的《题君山》所描写的并非“朦胧”的月色。这项解说的其它语词都很恰当,如果没弄清“朦胧 ”的含义,就会失分。这样的选择题,不仅考查是否掌握题干所要求的内容,实际上也测试了对选项文字的理 解。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测试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表述性文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总之,语文标准化 考试从无到有,从开始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设计选择题,到后来在阅读与文学鉴赏方面也设计了信度、效度都 很高的客观性试题,这是语文学科的一大进步。高考语文卷创立了一种能显示汉语特殊规律的试题模式,这在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标准化试题在语文高考中获得成功,使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了新 的光彩。 4.初步划定中学语文的知识体系。中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因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很复 杂,所以,至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能涵盖一种语言的全部知识。要学好母语,必须学习多门社会科学。语文课 的理论依据比较复杂,与之相应的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三大类:语言文字类、言语作品类和言语表达类。语言文 字类包括汉语理论与汉字理论;言语作品类包括文学作品和其它类别的书面语作品;言语表达类包括演讲学和 写作学。中学语文以多门社会科学为理论依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成为既有较系 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言语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建立中学语文学科完整的知识 体系。在新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语文工作者得以冷静地构建语文学科的理论框架。高考语文试卷就像一方 屏幕,按年度展现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历经近二十年的探索,高考语文试卷的格局基本稳 定了。它分为5个部分:汉语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这5 个方面 就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5个组成部分。 高考语文试卷将中学语文繁复的知识板块化、条理化,将内容深 邃、形式灵活、科学性很强的试题一批又一批地编制出来,浓缩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勾勒出中学语文的知 识框架,为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近二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传达出了本世纪中晚期人们对我国中等 语文教育内涵的共识。后来者将会以此为基址,构筑汉语教育的殿堂。 5.带动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高考统考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它的直接目的不是验收学习效 果,而是把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以便选拔。现在,标准化语文高考试卷对考生要求很高。 在150分钟内 ,考生要阅读约6千个印刷符号(包括汉字、 数字和其它符号);做完约25道客观性试题;回答7至8道填空题 ,其答案总字数约200 字;写两篇作文,共800字。折合每分钟要理解50多个印刷符号, 并同时写出7个以上的 汉字。虽然语文高考题量大难度高, 但每年都能涌现出大批成绩合格的学生。这证明了中学语文所取得的成就 。选拔性考试的独特的意义在于使好学生有充分显示优势的机会,发挥出在其它类别的考试中无法显示的潜能 ,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机会观察到本学科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能以此为标本研究学科教育的规律,争 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单以高考成绩评定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但是无视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所特有的研究 价值也是片面的。 中学语文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都在逐步地充实加深。例如,高考的文言文大都选自史书 ,现代科技说明文的选文也比课文深奥。文章的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医学、考古等多门学科。有国外的名家 之作,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英国作家萧伯纳的散文《贝多芬之谜》;有当代中国名家 的作品,如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钱仲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 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等。这些选文给中学语文教坛带来新鲜的气息,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迁 移到课外,提高阅读水平。高考语文试题深化教材的走向,带动了中学语文逐步深化教学内容。为了将中学语 文建设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引进相关的科研成果。例如,在语言学领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是薄 弱环节。现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高考试题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学术动态。测试虚词的试题年年 出。在修辞学方面,高考语文经常考查消极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最佳表达方式成为较稳定的题型。现代文阅 读方面,语文高考引进的阅读学的先进理论较多。例如,以语用学为指导,考查结合语境对语义作出正确阐述 的能力。在作文方面,重视引进思维学的成果,重视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比较、综合、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 语文试题的设计者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入高考,促进了中学语文的学术化、科学化。总之,语文高考 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水平;深化了教学内容;推广了新的学术成果。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引擎力。 二、高考语文统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考语文统考对语文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是:二十年来,语文高考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完 善。新世纪即将到来,语文高考面临严峻的挑战。今后,它能否继续推动中学语文的发展,能否为基础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这取决于它能否清醒地认识并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语文高考试题严重脱离现行语文教材。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高校输送人才,所以,普通高中语 文日常教学必然十分关注高考语文试题。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目前的高考语文卷, 基本脱离教材“独立”命题,其用意在于突出对考生语文能力的测试,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和压题的现象。这样 命题纠正了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想,有利于课外知识丰富的考生脱颖而出。其消极影响是造成高中 语文课无视教科书的存在,架空能力训练,致使教学自由化倾向泛滥。为了克服这一消极影响,语文高考必须 按比例体现课本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能力的测试,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 是纵容脱离课本另搞一套。 2.测试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比例畸轻。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 能力”。言语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面。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一个人能否顺利地工作和 生活。从选 拔人才和推进语文教育两方面考虑,高考必须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选择题的特点是节约答题时间,最 大限度地增加题量。正因为选择题要求考生多想少答,所以,不利于测试考生的表述能力。目前高考统考中填 空题答案字数少,答案语句的质量不便再设采分点。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主要靠大、小作文。可是按作文分项 分等评分标准,语言等次的分值差别很小。例如,大作文语言一等(准确流畅)比语言四等(语句不够通顺语 病较多)只多7分。这总分150分当中的7分, 表示的是考生之间语言能力的质的差别。要提高表达能力须花费 极大气力,但是这项最艰苦的训练在高考中却只占总分数的1/20弱。 表达能力在高考中的可悲的微弱比例, 对中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极为恶劣。现在许多学生很“善于”做选择题。他们从题干和选项提供的信 息中能判断正误,但是他们却不善于独立地阐述思想,心明了口嗫嚅。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都变成鲁迅笔下 的“闰土”,“大约只是觉得苦,却说不出来”。果真如此,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岂不成了民族的罪人 ?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重视提炼中心,充实内容,却不重视推敲语句。因为只要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即使语 言不通顺,也扣不了几分。目前,在公开发行的书刊和各类公涵文件中,在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中,语句 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造成此种现象的诸多因素中,高考的误导不可低估。因此,高考语文试卷必须加强对 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应限制选择题的比例;增加表述性试题,并加大其分值;增加大、小作文语言分的 分值(语言分应占到约1/3强,即占20分以上)。 3.一些试题偏难偏怪,影响了高考语文的信誉。为了增加考试的信度、效度,试卷的设计者不断地创造新 鲜试题,这是必要的。但是,每年总有几道难题、怪题,好学生不懂,差学生不会,只好一起“蒙”。这就造 成“语文学得好,不一定能考好,语文学得不好也不一定就考坏”的怪事。这种情况严重地挫伤了教与学的积 极性,致使语文高考的效度、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学科。例如,1997年高考卷第4题C项(B 卷):“这次选举, 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不孚众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未收录。考生要把“深孚众望”中的“孚”想 清楚,再转换为它的反义词“不孚众望”(绝少使用),才有可能理解这个词。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几 乎没有考生能懂,回答此题(3分)只有瞎蒙。1997年试卷第3题(肠脑和颅脑)的20、22、23题(共7分)的答 案都过于隐蔽晦涩, 使多数考生答题靠偶然因素取胜。赏析古诗的第11题的B项(B卷):“两首诗都将洞庭的 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要求判断为错(3分)不合情理。 文学欣赏应充许有心理运作的自由。阅读这么优美的古诗,为什么不允许考 生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据统计,每年有20分左右的考题太难太怪,再加上作文分项评分 标准不尽合理,于是,约30分至40分的试题不能科学地分离考生,大大削弱了语文高考的信度。 总之,现在的语文高考试卷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尽快改进,语文高考亦有可能变成语文教育发展的桎 梏。 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原因 从高考反馈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高考语文试题数量丰富、内容精深。这些试题启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人们 意识到,很多试题应该是母语教育重要的内容,在以前却忽略了。例如,判别语句的优劣,这已经成为语文科 常见的试题。现在,考生回答这类试题仍然只凭借语感和经验。汉语修辞学在这方面没有提供系统的理论,语 文教学没有现成的依据。怎样鉴别句子、句群及作品的言语质量,在同义手段、同义结构中如何选择最佳表达 方式,这些应该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却被理论语言学忽视了。而语文教学一向习惯于从现成的经典理论中 移植教学内容。语言学中没有的,语文教学也不讲,于是造成该项内容的空白。出台鉴别语句优劣的试题,击 中了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空白。我们不能总让学生凭语感和经验断定言语质量,语文界对此应该做出理论的 阐释。类似这样的教科书上没有,而高考试卷已经考出来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识字 量和词汇量基数是多少?应该有/!/个较为具体的规定。现在我们只能抽象地说:多多益善。阅读理解应该包括哪 些内容,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回答语文试题时,总是“跟着感觉走”。训练语文能力要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指导的 训练是盲目的、低效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成为扼制语文学科发展的瓶颈。 2.高中语文教材亟待更新。全国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文选型课本。这种教材是30年代由 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倡导的。其优点是课文按体裁组元,便于读写训练。缺点是知识不系统,阅读理论浮浅, 作文没有教材。现在,语文高考试题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语文课本却几十年未变。试题的超前和教材的 严重滞后,使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处于尴尬的境地。语文高考内容教材上没有;课内的教学内容高考大多不考。 语文教师不知该讲些什么指导应考。高中语文实际上在做有“课”无“本”的无米之炊。教与学两方面都十分 吃力。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许多模仿高考卷的试题集。语文习题集大有与课本并行成为第二教材的趋势。语文 题海泛滥的根本原因是超前的高考试题与落后的教材之间的矛盾亟需一种缓解的办法。“题海”应运而生,行 政干预无法使其退去。要解决语文高考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只有两条路:把语文高考拉回来,迁就陈旧的教材 ;肯定高考试题的方向,更新语文教材。显然,选择后者是历史赋予语文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 召唤。 总之,中学语文,尤其高中语文教学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高考,而主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语 文教学应讲授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应尽快更新换代。不能总是诅咒“题海”,语文“题海”是富矿,有待 我们去“披沙拣金”,锻铸新世纪需要的新教材。 在本世纪的最后20多年里,高考语文推动了汉语母语教育的发展;由于出题倾向和某些试题存在不符合语 文教育规律的因素,它对中学语文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高考仍是教育系统工 程的重要环节。我们应深入研究围绕高考所出现的问题,既不断地完善考试,也改革教材教法。在新时期,当 我们翻开第一张语文高考试卷时,中学语文尚百废待举;当21世纪即将到来时,中学语文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 的母语基础教育的专门学科。在廓清目前出现的困惑以后,我们必将迎来语文教育的新世纪。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改带来的反思 思考之一:理论研究多,但偏离实际。 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应把语文教改看作是一个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这个开放体系正好与封闭体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教改必须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吸收外国的先进成果,多多研究学校中“第三世界”的客观情况,多多研究教材与教学的适应情况,多多研究学生心态和思维方式,坚决反对对某种传统教学思想加以绝对化、凝固化,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使我们教改的范围与内容越来越广,参加教改的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出真正的繁荣局面。 思考之二:在研究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同时,更要研究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教改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多年来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死记的做法已经成为习惯,所以某一新的教学方法一时还不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即使学得一点两点,或如法炮制,其结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就拿比较公认的“自学──讨论──实践”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来说,在广大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要能真正学到手还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给传播知识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课堂教学、教师面右巡辉偈俏ㄒ坏耐径了。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再从另一方面讲,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用眼。动手等良好习惯也是十分有益的。应该说,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些“潜能”发挥得好,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成才,换句话说,兴趣、方法、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同样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可惜的是,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刚起步,广大的农村学校对此还很陌生,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一大影响。 思考之三:要搞好教改,首先要建设一支坚强的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逊第105页)因此,要搞好语文教学改革,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事实正是这样,教师的职业是承先启后的职业,教师肩上担子很重。如果教师本身只是“半桶水”,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呢?如果教师只会满足学生能背诵条文,那么学生将来断然不会进行创造发明。更何况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现代化的趋势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本专业的系统知识,而且要具有通观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只有不断伦约的知识,从现代社会中获取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节拍,在教改中发挥战斗作用。 可是,我们当前教师队伍是怎样的情况呢?就以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学教师文化专业知识考试情况来说,这次考试的教师均在45岁以下的年龄段,共有43万人参加,约占目前中学教师总数的14.4%,结果初、高中并考的各门综合及格率仅分别为22%和27%。(摘自《望》周刊17期)即使取得专业学历的教师也未必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据各盛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调查,目前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一半已取得相应学历教师的总体素质也不乐观。 像上述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搞好教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相当困难的。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语文教改必须加强与外部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自身获得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例如,从自身的改革人手,将学生学习的目的从片面追求升学率汀岸潦无用”等不良倾向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自己成才这方面来。要增加本地自然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的内容,加强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性,经常进行社会调查,主动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深化教改。当然,这一切措施又得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说穿了果教育得不到极大地重视,脑体劳动的价值一直倒挂下去,那么一切教改的方案和行为也将是一句空话。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以训练为主”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吴心田,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内容]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 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 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 听、 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重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第83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 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老、吕老、张老“三老”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四)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 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同上,第745页)(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六)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四、改革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老师说:“这项改革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语文素质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改革试点学校老师、 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实验班,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就发展为上游,到毕业统考时成为全校、全区的第一。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三中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试点,学生在考试成绩、语文竞赛等方面在全县都名列榜首,现在其他学校到该校参观学习者不断。高密市向阳中学通过这项改革试点,学生入校后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发表文章数量质量、语文竞赛名次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市语文教学的先进典型。威海市环翠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许多县(区)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显著提高。 (四)产生了广泛地辐射效应,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普遍认可 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效果,对学校的整个教学改革,对外语、教学等其他课程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项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法提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使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受到很大启发, 在全省第二次专题研讨会上,到会700多人中约有1/4左右是学校校长和教导主任。试点学校校长们都充分肯定了这项教改的意义,他们说:“这项语文教学改革带有一定的突破性,其成效带动了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全校出现了新的教学面貌,这项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校长的看法道出了该项改革成果受到普遍欢迎及迅速扩展的原因。 中学语文论文: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总书记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江总书记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成了21世纪国民最重要的能力。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兴衰的命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二 创新,就是走前人末走的道路,干前人末干的事业。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在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已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BING,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顺应21世纪的时代潮流,高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肓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创新能力,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育的创造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①《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25日)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YING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中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砺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四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YING导学生各SHU已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MEI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如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精神笑貌,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SHU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空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SHIU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2000年的全国高考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六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②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让我们师生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春天!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需的。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生活、拓展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融入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探究创新、走进生活的过程。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而扩大学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不断深入到生活中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更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体验生活。那么教学如何服务于生活,又是如何体现生活的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这些鲜活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在教室布置时将课桌椅摆成几个大方块,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忽视了的,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努力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这些生活现象的每一点记忆,可以利用语言、情景,让学生在回忆中挖掘以往的生活影子,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理解。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例如:狗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狗特点的同学却不多,因此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有关狗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深地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动物,然后在课余生活中精心指导学生抓住小狗的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小狗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更深的了解小动物,更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自己的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例如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表演,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又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 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苹果、桃子、梨子”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必须依靠语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例如: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我,我在一上课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好的同学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我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但不知道怎么写,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前景是如此的诱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如就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营造合适的生活化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令人深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更多的体会还需我们更多的实践。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创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寓教于乐 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其思想内容大多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学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3~16岁之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又缺乏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的能力。因而,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教俄国着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前,我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愿望》为题写一段文字。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愿望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上课时,我读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其中就有这位学生的,不出我所料,有些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也意识到了什么,头埋得很低。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但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你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我注意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包括刚刚那位低着头的同学,也许他在暗暗下决心吧。 三、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的“低起点教学” 南岩 近20年来,我一直带毕业班的语文课,而我听带班的语文高考成绩一直是全县和全校第一。这些成绩的 取得,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了“低起点教学”。 一个班中少数学生成绩好,算不上教学成绩好;只有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好,那才称得上真正是教学成绩 好。所谓的“低起点教学”,旨在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就应不但不忘掉中 差生,而且要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在提高中差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不但不能抛弃统编教材,而且要让中 差生前进的脚印一步一步都落在统编教材上;在训练中差生掌握学习技能时,不仅不能去搞“花拳秀腿”,而 是要从“稍息、立正、齐步走”的基础训练开始。 一、以中差生为主要教学对象 实践证明,不论哪一门学科中,把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少数“高能生”身上,都是一种极大的失策,对于语 文教学就更是如此。我认为,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差生身上,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战略起点,是否选对 这个起点,从根本上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基于这种认识,我每年带了高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摸底,将学生按基础状况分类,要求学生 给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说明自己的学习现状、知识缺漏,提出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参照这些内容,制定出 以中差生为主要对象的全年教学方案。 “高能生”都是相似的,中差生各有各的差距。有的差在意志上,有的差在基础上,真正差在智力上的极 少,因此他们完全有希望赶上前进的队伍,在帮助中差生补缺漏上,我要求他们每人借一本近年来的优质资料 ,从中确定阅读练习的重点,鼓励他们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教师质疑问难。 二、始终以统编教材为教学内容 教材中蕴含着最基本的和最全面的营养,它不但是课堂教学围绕的核心,而且是课外温习的最好的参考资 料,对于中差生就更是如此。中差生必须过了教材关,才有可能走出学业落后的沼泽地。因此我们平日的教学 ,要摆对课本和资料的位置,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总之,要以课本和课内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和理 解后达到举一反三、迁移扩展的境界。 以课本为中心,不是简单到在课本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而是要以对课本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依托 丰富的课堂教学艺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例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境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把 握语意”、“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等等,必然是 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坚持分散训练的战略,把一个总的任务和大的 任务,分散成部分和小的任务,在每一节课不同的一二十分钟内分散解决。但是在大的分散训练的格局下,又 要集中优势兵力和时间集中讲解、重点突破、大打歼灭战。 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扩大课堂教学的战果。一方面要贯彻由点到面,即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 恰当地向四周辐射、延伸、拓宽,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要贯彻由面到点,即把零散但相关的知识 按着多项或单项的形式联结成一个完整体系,进行揉合、凝聚、统一,从而给学生头脑中一个整体和全面的理 解。 三、以基础训练为教学出发点 在选定了统编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后,我们便要以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 围绕统编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最基本的手段。事实正是这样,只有 持之以恒的常规训练,把每个知识点都夯得很实,被训练者才能在应试训练中产生较高的悟性。 中学语文论文: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辨析 [作者] 陈斌/何世英 [内容]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注释曾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些新选入的课文,编者在注释时也尽量吸收了学术界新的科研成果,颇费了一番苦心。因此,就总体而言,课本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教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出于有些是校对上的原因,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本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总之,指出不足之处,就一些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课本日趋完善,是广大语文工作者共同的义务。正是本着这一想法,笔者曾撰《对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若干注释的商榷》的系列论文,分别发表在《贵阳师专学报》、《北京师大学报》、《浙江师大学报》、《山东师大学报》、《云南师大学报》、《河北师院学报》、《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其中有的注释已在新版课本中得以更正。这里积多年教学所得,再对中学单册文言文课本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一、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新编高一册《赤壁之战》) 其中“如其”,课本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一册》译为“如果这件事能圆满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刘兄声等《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也是这样翻译的。显然,其译文都将“如其”看成“如”加上“其”。如,如果;其,这件事。实际上,“如其”乃同义并列,表示假设条件,义即“假若、假使、如果”等。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战争卷》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就可以平定天下。”改革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上册译为:“如果能达到目的,就能平定天下。”江夏、肖毅等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第32页译为:“如果能够成功,天下的形势就可以确定了。”以上三家所译极是,课本当从。 二、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盖进乎技矣。(新编高三册《柳敬亭传》) 其中“进乎技矣”,课本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此注值得商榷。 “进乎技矣”一句,在中学课本中共出现两次。《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其中“道”与“技”而言,“技”指普通的技术;“道”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当然比只掌握一般的技术更进了一步,所以说“进乎技矣”。庖丁解牛经历了从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最后炉火纯青的三个境界,雄辩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同理,柳敬亭说书之臻于精妙,也经历了“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掌握规律、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初只是引人发笑尚未使人感动;进而“使人慷慨涕泣”,激发人的意志,不禁感慨流泪。最后“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性情不能自主”,创造气氛,使听众进入规定情境,左右其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说书技艺完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他听从名师莫后光的教悔“句性情,习方俗”,反复揣摩,掌握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点、表现思想感情的说书表演艺术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自然比一般的说书技艺更进了一步,所以赢得了莫生对他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进乎技矣”。这和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异曲同工。 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意思是比技术进了一步。刘淇《助字辨略》:“乎犹于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上册277页)注云:“乎,於也。”扬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版120页)亦云:“乎,介词,与‘於’同。”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版93页)注云:“‘乎’为‘于’之借。乎,於也。”《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编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75页)注云:“乎,介绍同人或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版上册第二分册357页)注云:“进乎技,比技术进了一步,乎,于。”此说甚是,课本当从。 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新编高三册《梦溪笔谈二则》) 其中“粪溉”,课本注释为:“用粪浇灌”。将“粪”释为名词作状语,其实不妥。因“粪溉”在此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即“施肥灌溉”。 “粪”本义为粪便,引申为“施肥”的意思。新《辞海》“粪”字条下有“施肥”的义项。《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扬伯峻《孟子译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凶年粪其而不足”,其中“粪”均作“施肥”讲。再说“溉”字,《说文解字》:“溉,灌注也,从水既声。”《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934页)注云:“灌,浇水。”如《史记》有“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乐府诗选·郑伯渠》有“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余冠英先生释“溉”为“用水灌田”,释“粪”为“用淤泥肥田”,都作动词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70页)注云:“粪,施肥。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同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84页)注为:“粪溉,施肥浇水。”再说,据农业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常识,种植者就不能光对没有发芽的种子用粪浇灌,而要适当地施肥浇水(灌溉);一旦种子发芽,更不能光用粪浇灌而不浇水,按农民说法,那样做会把嫩苗(新芽)“烧死”的。据此可见,这里的“粪溉”不能释为“用粪浇灌,而应释为“施肥浇水”。这样的理解,始为合理。 四、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新 编高三册《训俭示康》) 其中“诟病”,课本注释为:“讥议,认为是缺点。”此注可商。 依此注释,课本似乎把“诟”释为“讥议”,把“病”释为“认为是缺点”,因为“病”有毛病、缺点之意,用作动词,就是“认为是缺点”了。其实,这种看法不妥。诟、病在此是同义并列,即“耻辱”的意思。“诟”训“耻辱”,乃其常训。《玉篇》:“诟,耻辱也。”《左传·定公八年》:“公以晋诟语之。”杜预注:“诟,耻也。”“病”字古代亦有耻辱义,如《仪礼·士冠礼》:“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郑玄注:“病犹辱也”。“诟”、“病”古书常常连用,如《礼记·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郑玄注:“诟病,犹耻辱也。”又《诗经·小雅·斯干》郑笺:“言时人骨肉,用是相爱好,无相诟病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点以为灰尘,而相诟病矣。”可见“诟病”亦“耻辱”之意。“耻辱”作动词,义同羞辱、侮辱。课文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意思是“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互相羞辱”。这样理解,既言之有据,又文意畅达。 五、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新编高三册《察今》) 其中“岂遽”,课本注释为:“难道就……。遽,就”。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氏春秋选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其中“遽”字,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先秦诸子散文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寓言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等书释为“迅速”、“马上”、“一下子”等,全句译为“他的儿子难道也马上会游泳的吗?” “遽”用作常义,容易理解,释为“就”,也是言有所本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在《察今》的注释中就特地指出:“‘遽’训为‘就’,据清人刘淇说。”其实,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版卷四194页)中只是对‘遽’的单字训为“就”,“岂遽”是否“岂”与“遽”两上单字义项的相加?这是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认真辨析的。 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4月版116页)有“讵、距、钜、巨、渠、遽”条,王氏指出:“《唐韵》曰:‘讵,岂也。’字或作‘距’,或作‘钜’,或作‘巨’,或作‘渠’,或作‘遽’。”王氏又云:“‘讵’与‘岂’同义,故或以‘岂讵’连文。”据此,可见“岂遽”是两个副词性的同义并列结构,“遽”同“讵”,因此“岂遽”的用法与“岂”相当,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据王念孙考证,“遽”亦是“何”的意思,“连言何遽者,古人自有复语耳。遽字或作讵、距、钜、巨、又作渠,……或言何遽,或言奚遽,或言岂遽,或言庸遽,或言宁渠,其义一也。”(见《读书杂志·汉书九》“何遽不若汉”条,又《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钜知”条)王氏所言极是。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2页)中作了专门阐释,兹不赘述。准此,“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一句当译为:“他父亲虽然善于游泳,他儿子难道也善于游泳吗?”《吕氏春秋·具备》:“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意思是“(宓子贱)先有所准备,难道一定能实行吗?”有少数注家就采用了王氏的说法,对“岂遽”一词作了准确的解释,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中册651页)在《察今》中注云:“遽,通‘讵’,表反问的语气副词,义同‘岂’。‘岂遽’是个同义复合词,同‘岂讵’或‘庸讵’,难道的意思。”此说甚是,课本当从而改之。 六、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存赵。(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解”字,课本注释为:“解去,解围而去。”此注不妥。单独一个“解”字古无“解围”义,此“解”当训为“撤退(军队)。”“解”字有“撤退(军队)”之意,陈霞村先生《〈史记选〉注释质疑》(载《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多有论述,今再补一例,以资佐证。《史记·苏秦列传》:“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进、战、解分别是军事行动的三个不同情形,解”与“进”、“战”对举,则为“撤退”之义无疑。 另,其中“选兵”未加注释,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的注释又令人无所适从。程希岚、吴福熙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云:“选兵,挑选精兵”,《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0页。)注云:“选兵,选拔出来的士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出版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选兵,经过挑选的精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选注、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上册》193页注云:“选兵,挑选出的精兵。”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52页将“得选兵八万人”译为:“得到精兵八万人。”比较以上诸说,愚以为江氏的说法较为妥贴。因为,若释“选兵”为“挑选精兵”,则“得”字无着落;若解“选兵”为“经过挑选的精兵”或“选拔出来的士兵”,则“选”究竟为何义仍嫌含糊。我们认为,“选”在此当释为“精、善”“选兵”即“精兵”。兹撮录数例,以资佐证。如: 1、《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 2、《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3、《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 4、《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选,善也。” 5、《汉书·王莽传上》:“君以选故而辞以疾,君任重,不可阙,以时亟起。”颜师古注:“选,善也”。 6、《韩诗外传》卷五:“夫车固马选而不能以致千里者,则非造父也;弓矢直而不能射远中微者,则非羿也。” 7、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惟公多拥选士精兵,众郡骏马、仓谷、帑藏,皆得自调。” 以上诸例中的“选”当释为“精善”。“得选兵八万人”,即“得精善之兵八万人”。准此,《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是正确的,课本当从。 七、禹之王天下也,自执耒@①以为民先,股无bá@②,胫不生 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新编高三册《五蠹》) 其中“股无bá@②”,课本注释为:“大腿上没有毛。bá@②,股上之毛。”此注值得商榷。 这里的“bá@②”当释为“股上之肉”,而不应释为“股上之毛”。若将“bá@②”释为“股上之毛”那么“股无bá@②,胫不生毛”,则成了“大腿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长毛”,如此,前后语意犯复,与文理相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缩印本1506页)注为:bá@②,白肉。《庄子·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bá@②,胫无毛。’成玄英疏:‘bá@②,白肉也。尧舜行黄帝之迹,心形瘦弊,股瘦无白肉,胫秃无细毛’。”此注合乎文理,因从腿“无白肉”和“无细毛”两个角度形容帝王创业艰难,形体消瘦枯槁,比从一个角度说理,显然理由要充足些。 然而课本注释也是言有所本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3页)注云:“bá@②,人体脚腿上的细毛。《庄子·天下》:‘禹亲自操橐sì@③,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bá@②,胫无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其实《辞源》的训释有误。若照此理解,《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译成现代汉语则成了“小腿肚上没有毛,小腿上也没有毛”,这不成了典型的冗辞赘句了吗?庄子行文恣肆,气韵天成,断不会出此繁语琐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按《辞源》所训,岂不成了“身体上臀部没有细毛,皮肤上也没有长毛”。司马迁历来用语简炼,同样不会出此冗句。可见《辞源》所举二例,均不能佐证“bá@②”为“人体脚腿上的小毛”。其实,对“bá@②”字,前人最确注。如: 《庄子诠诂》(胡远浚著,中华书局版227页)在释《庄子·天下》中的“腓无bá@②,胫无毛”时,注云:“bá@②,白肉也。”此注与庄子原意相合,不至于相悖。 又《史记》(中华书局版卷九,3501页)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释“躬胝无bá@②,肤不生毛”的“bá@②”,李颐注云:“bá@②,白肉也。” 就是今人选本中,也有确注的。如: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协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121页)注云:“bá@②(bá拔),大腿上的肌肉”。 郭锡良等主编、王力先生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5月版中册642页)注云:“bá@②,大腿上的肌肉。” 据上述分析,课本对“bá@②”字的注释确实有误,当释为:“bá@②,大腿上的肌肉”。这样理解始为合理。 八、余自束发读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 若影,大类女郎也?”(新编高五册《项脊轩志》) 其中“过余”,课本注释为:“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按课文注释体例,这里的“过”讲作动词“到”了,非也。引申义倒是符合文意的。其实,只要搞清了“过”在此的确切含义,无需再将“过”进行引申。 “过”在此当 释为“探望”、“看望”。如《史记·田叔列传》:“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信陵君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后汉书·马援传》:“援间至河内,过存伯春。”《世说新语·赏誉》:“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有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版93页)注为:“过④,访,探望”。《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18页)注云:“过,访,探望。如:过存(问候)。”据此可见,课文中“大母过余”与“过卫将军”、“愿枉车骑过之”、“过存伯春”、“略不过叔”句式完全相同,意思一样,即“探望、看望”。故课本应注为:“过余,看望我。”如此,更忠于原意,不致于转弯抹角,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江夏、肖毅等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77页)的注释倒是值得参考的:“过,看望”。此注准确简炼,课本当予更正。 九、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新编高五册《诗经二首·硕鼠》) 其中“德”字,课本注释为:“恩惠,这里作动词用,施恩的意思”。《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页)注云:“德,施以恩惠。”《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62页)注云:“德,恩惠。此言‘一点也不肯加惠于我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亦持此说。说是“动词”,甚是;说这里是“施恩”的意思,则值得商榷了。 因为这样理解颠倒了“恩”的施受关系。诗中“三岁贯女”,说明“我”对“硕鼠”“施恩”;“食我黍”、“食我麦”、“食我苗”,说明硕鼠是受“我”之恩。受恩者对施恩者理当“感恩”、“报恩”,怎能释为“施恩”呢? 再说,这样理解也有损诗中“我”的主人公形象。“施恩”一般是上对下、尊对卑、主对奴而言。“硕鼠”和“我”在当时社会里虽名自处于主奴地位,但在诗中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却是另一种情形:“我”是“黍、麦、苗”等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是真正的主人,而“硕鼠”则是不劳而获、可恶之极的寄生虫。释“德”为“施恩”,说明“恩惠”在硕鼠一方,“莫我肯德”不过是有恩而不施,充其量也不过是揭露它吝啬而已,这样,就会美化“硕鼠”,损害“我”的主人公形象。据此,我们认为把“德”释为“动词,感恩、感激”比较妥贴,因这样解释既切合诗意,又与辞书释义一致。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康熙字典》均释为“感激”、“感德”、“感恩”。虽用词不尽相同,但对“恩”表示的施受关系却完全一致。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学教育 意义 价值 论文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加以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另外,文学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精髓,并大力弘扬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加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本文仅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做以浅要分析。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始终难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仅是被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内容而展开。文学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以内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的文学教育,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1 探究文学作品的精髓,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世界文化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世界各国都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不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文笔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主席曾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2]”由此可见,优秀文化作品的意义绝不仅是表现在文化理论方面,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文学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层次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素养。学生若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必须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进而才能是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建立于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是学生精神层面感悟和理解能力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精髓的探究,具有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 文学教育具有深层次开发学生精神世界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时,只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来进行,而相对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学生精神世界开发中的潜在意义。文学作品是创作者的心血结晶,更体现了创作者在精神层次上对于社会、人生、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受到社会风气及周围事物的影响过程中,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难以准确分辨出事物的好与坏,进而导致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与发展中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的客体,其在对于文学作品的领悟中,那个主要依据为教师的讲解,并且与自己的实际感官能力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初级层次的精神世界观念,并且将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选择《浮士德》中的部分章节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并且通过对于作品精神层面的深入剖析,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共两部52场,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在德国和欧洲现实的社会背景下,描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艰辛历程[3]。在《浮士德》中,歌德强调人生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4]。上帝接纳人此生的每个阶段,也乐意看见认真面对生命的人,在这一生的各种经历中更接近善。每一场奋斗都伴随着自我的软弱,而每一个经历都更看清自己也更认识上帝。通过教师在文学教育课堂的系统讲解与引导分析,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会逐渐形成对人生、生活、命运的深层次感悟,并且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促进意义。 3 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人文精神是建立于物质和道德观念基础之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时,教师要将眼光有书本知识逐步拓展到教材以外的部分,使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并且在内心中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学生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以及精神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他们需要更为广阔的人文精神发展空间。 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说学生读过几部文学作品,或者在课堂中接受了一些文学赏析教育就可以实现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教育连贯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施的重要性,在课堂内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等方面的布置中,教师要力争通过为学生提供愉悦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5]。另外,就国内优秀的古典、现代文学作品而言,每部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教师要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精华部分的摄取和讲解,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4 结语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对于推动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语文文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并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文学教育时,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学生人文精神、认知程度、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 中学语文论文:农村中学语文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北京市科迪实验中学 语文素质,就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智力、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品质、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就这一概念而言,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如下四个“偏重”: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分析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这种教学观根深蒂固,充斥教坛,实际上教师是中心,学生是容器,只能跟老师的思维转,教师讲课文,从注音、解词、分段、主旨、特色到练习,模式化、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语文“最基本的能力反而被冲淡了”(于漪语)这种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只把学生培养成了“知识的书橱、书口袋”。它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所肩负的跨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的偏重抓考分而忽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教师让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苦熬的目的全聚集于考分上,教师只对学生的考分负责,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屑一顾的,更不用谈今后的发展潜力。这样的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搀扶,就如盲人失去拐杖一样无所适从。学生当然是无辜的,而教师成了不会治水的鲧,“开源导流”也成为事实上的空话;三是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无视学生的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是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堪重负,厌学情绪由此而产生。而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被拴在作业堆中,无暇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海洋中去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徜徉,开拓视野,发展个性特长。这种重经验、轻实践的做法生产出不少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再加之农村信息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城市,教学条件较差,给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加了不少难度;四是偏重“句读”而忽略了“惑”,其结果只能是“小学而大遗”了。在农村中学的相当多的语文课上充斥着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分析,懂的大讲,不懂不讲,以讲为主,造成了学生语感的空白、思维能力的低下,使语文教学走上了恶性发展的道路。 根据以上状况,我们认为,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在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切实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索然不能怪学生,有的语文教师把好不文章也会讲死,讲乏味,就如一朵鲜花被支解一样,没有魅力。而语文教材选的多是名家名篇,造成此种尴尬是因为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所致。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应老抱着参考书,年年“趟进同一条河”。只有广泛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会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头人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如此,才能挖掘出课文的内蕴。要使学生有兴趣,激发求知欲,先要自己有感触并付出心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应该是创新的楷模。艺术作品的教学当以就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星想象、激励学生的创造为鹄的要让学生从樊篱中脱颖而出,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 语言感知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感的培养是其它能力如思维、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生的语言水平反映其听说读写的水平,要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以语感的培养为核心来组织教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还给学生以学习语文和阅读的自由,让他们步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在练就终生受用的本领——语感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这种现代的阅读教学观的建立。从最大限度上开辟了语文学习空间,争取了语文学习时间,拓宽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很难想象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学生就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更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的总量,诸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如果把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也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一个具有较高的语言感知力、领悟力和理解力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深切体会就是大量的语文阅读能有效提高语文素质,从这个角度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三是要转变考试观念,积极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考试命题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为了引导师生把精力放在读写听说思议等能力的提高上,把功夫下在自身的人文素养发展上,从而使素质教育不致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必须要像刘国正先生那样将语文命题像语文学习那样天然地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命题思路值得借鉴,这一思路体现了教、学、考、用高度统一的考查意识,除了必要的文学常识和名作精品的背诵外,命题尽量与课文脱钩不考课文内容,而是以大纲和教材提出的知识能力训练项目为考查依据,命题取材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试题脱离过于繁琐的机械分析,而重点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驾驭语言的能力,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都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这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抱着书本打滚”的教学形状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冲击。 中学语文论文:我们已经在践行新课程的理念――谈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教学原则 无为县教育局教研室 盛书山 新课程的实施,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的追求。纵观我们语文改革的历程,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张孝纯、蔡澄清等老先生们的教改实践,为中学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们的追求,他们所坚持的教学改革方向与现在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就我们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应该沿着他们的追求和他们倡导的教改方向,不断地走下去。 新课程不是对传统方法的批判和否定,或者说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传统,而是为了充分地运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熔入了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教改成果,反映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新就新在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合、发展和创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不要用的观点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过去,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曾经,我们的拥有,也许正是现在人们的追求。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它用自己的教学过程,向人们展示和诠释了以下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既是“保底”教学,即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是“提优”教学,即保证优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着眼“全面”。一是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本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引读感知”阶段学生需要朗读、默读、读熟;“启读生疑”阶段,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研读演练”阶段,学生要精读,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运用迁移”阶段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报,讲故事,讲演,朗读诗文,与广播稿,学书法等。听故事、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写调查报告,写所见所闻所感,与人交际谈话,为家长写一些应用文等,可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二是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引读”、“启读”、“研读”阶段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突出“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是个体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皮亚杰认为,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已学习实践活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所说的“异步推进”是在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个体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异步推进”。“动态分层”的依据是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的学习效果和所达到的水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评估。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其读写听说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让其充分地展示。在“异步推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疑,研读演练 ,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境,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不需要教”,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四)注重“过程”。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五)强调“合作”。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必须通过合作和讨论,融合彼此见解,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因此合作学习在“异步推进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个人的知识构架和经验得到充分展示,并在与其它同学的思想磨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步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效地减轻学生“单打独斗”所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六)鼓励“创新”。“引读感知”让学生自主地感触课文的“灵”与“肉”,形成自己的初步印象和感受;“启读生疑”排除阅读障碍,叩问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产生疑问,培养创造性思维;“研读演练”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师生、生生互动,把疑难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让有争议的问题“争”起来;“运用迁移”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迁移中拓展,在拓展中创新。 上述原则与我们今天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所走过路程,我们所作的努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都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最起码算得上是从一个方面向着新课程的目标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视域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1.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及学习动机决定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高考落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三是部分过早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这些学生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其学习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晋职升级的文凭。二是为了找工作而备一块“敲门砖”。三是继续深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充电”。由于这些学生的来源不同,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人员,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保证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到校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教学模式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2.开放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点。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对课程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性要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给予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传统的四大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渐渐退居二线,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并且正在选择通过电子媒介的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参加开放教育的在校学生可以不用到学校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便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知识信息。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完善地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此时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行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收信息知识,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1]移动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等行动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网络作为现代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视域是指基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形势下,以网络条件为基点,发现新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教学信息的传授关系,主要研究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开放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手段应该随之多样化的问题。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指信息化视域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到符合现代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实用性原则。指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一方面是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能通过这些途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模式学习能学有所获。教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该模式的设计要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教师通过该模式的使用能授予学生科学知识。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全国电大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了网络虚拟教室,里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参考资料等内容。基本涵盖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另外参考资料中还有诸多学习辅助资料。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课程网页浏览资料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尽管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居民和易转化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这样,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将有望通过电脑学习。 2.通过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学习 高清视频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的视频点播功能来进行学习。学校通过与广播电视台的联合合作将授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内容作为电视节目,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参与学习。在一些暂时还没有接通网络的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需求,但由于工作、交通、网络等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网络学习,对这类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融入了沟通交流、信息搜索、游戏娱乐、社会交往等各类互联网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率达总人数81.0%,手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契机。区别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习形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并非贯穿整个学期,其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手机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的接收信息的功能进行提醒学习,利用移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注意事项传送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做简单归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微课学习 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碎片化主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10分钟,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播型、影视型、动画型以及场景模拟等。直接型主要是主讲教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影视型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主题,有图文、有讲解;动画型则是通知卡通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个内容;场景模拟则类似情景剧通过人物的表演说明一个问题。微课短小,一节课只说明一个主题,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就了解书本的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以网络在线为依托,主要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片断辅导,但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三、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思考 1.通过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全面学习 以贵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为例,网上学习方式之一是从贵州电大主页进入课程网页中浏览学习资源,比如贵州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就有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教师介绍)以及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IP课件、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资源,学生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可以对该门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方式之二是教师、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登录贵州电大在线,进入教学活动讨论区,就可以参加相关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学习方面内容进行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2.通过点播电视学习资源进行重难点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与广电网合作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师视频放到点播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重难点的视频资源,学员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可以通过课程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 3.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点学习 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要发挥手机短信温馨提醒功能。为督促学生学习,在进行网上讨论、平时作业、新的课程学习时,以手机短信形式,温馨地提醒学生。二是电话答疑功能。学员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电话咨询或留言寻求解答,课程责任教师将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三是观看微课。学员可以观看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进行片断学习,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或深入了解。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为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所以也存在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依托电子手段开展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在成人教育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基于信息化视域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者:申小芳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远程学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R.B.Cattel)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此两种智力交互运用、相互补充,而直接关系成人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流质智力在青少年期达到高峰,成年期后逐渐下降。而晶质智力则从儿童期逐渐增长至成年期,若不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晶质智力将持续成长。成年期由于流质智力逐渐减退,而晶质智力逐渐增长,故成人的记忆力慢慢衰减,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却日益增强,学习能力仍然相当稳定。 5.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 远程学习者以在职工作的人员为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有限的娱乐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不同,成人学习者只能在工作和必要的家务活动之余,以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因而学习时间不固定。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点也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学习者的远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学设计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远程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环境、资源、情境、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和情境创设等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一)远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设计较多地以教师教学为基本原则,远程教育以支持学习者学习为基本点,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将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关于远程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情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创设出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性原则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照搬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斯金纳在其程序教学中强调自定步调原则,鼓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个别性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自定步调原则提出的以个体特点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适应需要为原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 4.社会性原则 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的。知识、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独自学习只能建构起对知识片面的理解。因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二)远程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通过对远程教学设计原则、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笔者应用系统化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远程教学的指导,提出了远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地联系着。成人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他们学习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应尽量多与他们交换意见,让他们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远程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对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想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并在制定目标时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进去。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个别化,不能一刀切。让每个成人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在远程教学环境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设计阶段,利用媒体开发了大量音频、视频教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第二阶段是过程设计阶段,重点强调对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第三阶段即现阶段是学习环境设计阶段,以专业学习网站建设为主,强调对学习环境、资源环境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分别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现了远程教学环境设计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但只停留在面上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化的远程学习氛围。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配备辅导教师。利用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辅导老师引导学习者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对话,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二是提供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或技术上的困难时,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感觉“孤立无援”,丧失学习信心。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置的。学习者无论何时提出问题他们都会立即给予回应,消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立感。三是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顾问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步掌握远程学习策略,并能用远程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为自己开拓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资源设计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为中心,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迅速及时地提供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超链接将互联网上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囊括其中。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资源方式的便利性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件主要解决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周期短。网络课程用于整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了学习内容、作业、测试等完整的教学过程。专题学习网站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此外,在设计远程学习资源时,除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手段在学习资源中的作用。首先,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高效率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资源的提供应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但不杂乱,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让学习者顺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其次,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远程学习资源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阐明教学内容,运用音频实现语音教学,运用视频进行网上授课、展现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成功的远程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如:设计网络课程导航图,在导航图中清晰标明课程各知识点、章节及它们的关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导航图中通过超链接选择并转入要学习的内容。在网页左侧记录下学习者访问过的内容,并给予超链接,以便学习者随时可以返回前面访问过的内容。 4.学习评价设计 对于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来说,无论评价方式还是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全面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这一中心任务。远程学习评价有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偏废。在成人进入远程学习时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便制定出适合学习者自身步调的学习目标、计划。诊断性评价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表,其难度应较低。否则,容易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使他们退出学习。情境性原则侧重与认知过程与知识迁移,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结束后给予的总的考察,一般以考试为主。利用程序设计技术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教师和学习者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资料,随时了解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论坛、留言本、电子信箱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的评价也很重要,可以是学习者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作者:庞利 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网络教学模式下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具备一般教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特征以外,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支持辅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多种类型终端等。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丁兴富教授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两个角度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分类,其中媒体教学模式按照媒体技术发展划分为函授教学、多种媒体教学、电子远程教学;远程学习模式则按照学习环境和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余胜泉博士提出5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讲授、协作、探讨、个别辅导、讨论。董艳、黄荣怀按照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将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类划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以集体学习为主的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型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协作学习型和讨论型学习模式。基于以上分类,本文从教学组织对象是集体、小组和个人维度看,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为集体讲授型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型模式、个体自主学习型模式,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差异从不同维度进行再归类。 3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启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以及环境和资源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网络教学平台属于教学环境中的一类,需要支撑教学模式中的其它要素,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互动、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1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讲授型模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教师为主导,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同步还可以划分为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类型,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教学资料、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获取运用新知识、评价反馈。讲授型教学模式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支持各类资源的展示、下载、搜索,学生这可以在平台页面直接查看图片、课件、视频等资源,也可以下载、搜索所需资源。②提供师生交互工具,以便于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教师交流。③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可以包含竞争、辩论、讨论、合作、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确定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成员设计—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的支持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升级。①分组功能,按照一定规则或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②小组活动形式,教学平台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工具来支持。如辩论、讨论可能用到的BBS、即时聊天室,作为小组展示平台的博客、wiki等工具。③小组学习的评价功能,小组作品的展示评比环节,小组之间的评分、小组内部的评分。 (3)个体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学习适用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三大类:自学辅导型、程序化学习模式、“情境化”学习模式,此处的“情境学习模式”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是案例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 3.2教学互动 网络教学中交互主体包括是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交互目标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资源的查看、下载、搜索,为学习者提供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更清晰的导航。二是辅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的控制和管理,三是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协作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交互功能已基本实现技术手段,,需要的是结合目前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对交互工具和手段进行丰富,如各类聚合功能、信息表达分享工具等。 3.3教学评价与反馈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②评价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组成部分,评价形式也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③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基于远程教育中评价的这些特征或者说是需求,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①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如学生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②引入评价工具、丰富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系统的保存学生数据,评价量规可以为科学评价提供支持,学习者自评和互评功能则丰富了评价形式。③及时、可视化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学习者各类信息,提供提醒和预警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和查询自我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图形化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到自我学习状况,安排好学习进度。 3.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辅助要素,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 (1)导学,从网络教学平台整体来看,首先帮助学习者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掌握自学、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作业、实践的一般方法。帮学习者按照自身基础制定学习计划及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2)助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设和完善远程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个性化服务。 (3)促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利用平台的监测和统计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网上学习、提交专业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需要整合不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才能打造出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4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学习理念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驱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进步和发展。 4.1新的教学理念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互联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提供链接,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以及获得知识链接。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者学习流程,课前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并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更深度的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必备资源,视频技术的进步也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目前视频不仅仅提供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而且增加了即时测试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性,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4.2学习分析技术 NMC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在2012和2013年都提到学习分析技术,它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学习分析技术”被预测为是一种将在未来的4-5年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领域普及趋势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和存储了大量以学习者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报告,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教师也可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是各类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全面分析和掌握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可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的满足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念的变革,为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进步指引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增加幼儿教育的真实可感性 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在“电池”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对电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就知道电池有什么作用,然而这还不够,当有的电池放到电动玩具里面还是不能动,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真正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尝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孩子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认识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石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木块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作为教师,让幼儿以感兴趣的方式使用玩教具和学科学,能维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这个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很新颖的,指纹细密、不易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教师讲解的过于精确和仔细,反而使孩子觉得难以理解,反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就从一个用一个广告中指纹的爱心图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用手指按上印泥来画画,让孩子们从手指画画的过程中去辨别指纹的不同。同时通过指纹认识的过程,孩子很有兴趣的用指纹拼出了许多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过程。 四、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求知欲 幼儿生性好奇、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例如孩子们对“恐龙世界”很好奇,渴望得知有关恐龙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笔者通过一些图书、图片、录像、恐龙玩具等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关于恐龙的一些故事和常识,帮助他们探索的恐龙世界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恐龙的分类、习性、恐龙的灭亡,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这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情绪情感,又强化了幼儿进一步求知的动机。 五、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使用教具,让科学活动生活化,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通过感受周围世界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具,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适当的有效的运用实物教具,会让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论文 一、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教具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五、结语 总之,要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具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需要和幼儿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从教学上出发,着手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配置以相应的教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论文 一、故事性教学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干死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态度。幼儿教师鉴于这种认知,结合新课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借以来确保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作者:赖颖琨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瑞兴纸行幼儿园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如实施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情境教学法借助公共艺术发展历史与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区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博客、QQ等,发挥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交互性强、交流自由等优势,“从教学互动上来看,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积极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作者:吴映春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的责任担当非常重要,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2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教学管理同样重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2.1教研室教学管理。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2系部教学管理质量。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教学氛围不浓,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2.3学院教学管理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务处事关重大。 3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作稳定,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学校口碑自然会好,社会形象也好,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5%以上,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随时准备跳槽,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不安于现状,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5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经常停水停电,校园道路凹凸难行,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绿化少,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可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6结束语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对学生的态度冷淡,敷衍了事,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就是大一满怀希望,大二开始后悔失望,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刚进学校时,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对专业有信心,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已经不能重新选择,只能满腹无奈。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合理选用艺术教育教材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艺术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对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参考,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 作者:许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建设下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就逐步规范化,以保证以多媒体使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课件量,更应注重质的存在。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的结果,近年来,中职教师通过参加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精品课已基本适应了这一变化,但应针对不同的学科,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全可将每次的实训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不需再另行制作课件。这样理论课教师上课时更会生动、准确地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如学前教育系的说、唱、跳这类课程,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远比利用课件演示要好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课件莫不如动起来,既启发学生的创作力又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没有必要再制作复杂的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可直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直接操作演示加直观,学生就会领会操作的目的,简洁、明了。 作者:崔淑英 单位:北票市职教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1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依托学校校园网进行运行,因为,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系统使用的需求,采用MVC模式,对系统整体进行构造,并结合B/S模式的思想,将系统进行分层。在该系统架构中,将其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访问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展示层主要是由WebUILayer和WebServiceLayer两部分,并通过其中的JSP等语言来实现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控制层则是利用Spring等来完成对系统的逻辑业务的处理,并将客户端收到的相关功能请求通过调用数据层来进行处理,并将最终处理的结果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出来,以此方便用户用户进行查看。而数据访问层则主要为更好的实现业务层和数据库的访问,并防止因数据的不一致而给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4系统测试 对本系统的测试范围模块测试、整体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则主要对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测试,并通过漏洞发现、判定表等方式来完成对模块的测试;整体测试则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从而查看系统不同模块的兼容、数据交换等功能;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极限的测试,从而查看该系统的最大访问量等数据。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该音乐辅助教学平台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界面简洁,并且各种不同的错误提示完善,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操作需要。综上可知,基于J2EE的音乐教学辅助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于音乐教学信息实时管理及学习的实际要求。 作者:钟梅 单位: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正如一首经典的“奏鸣曲式”作品一样,需要走过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这五个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写作“良方”:多读、多想、多写、多改。通过不断实践、读得睿智、想得辩证、写得激情、改得理性,让我们笔下的论文如同美妙的“奏鸣曲式”一样,源自于心,激起共鸣。 作者:王欢 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技术论文:新课标下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模式、内容、结构和评价等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凡是亲身参加了这一实践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多媒体进课堂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多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资源不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图书馆等方面,还要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技术,把整个世界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师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为我们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空间,为中学物理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挑战现代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强化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中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并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新的生机、新的模式、新的方法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我国日新月异的应用和扩大,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在不断增长,旧机制下的传统教学再也不能满足师生的要求,旧机制向新机制的转变势不可挡,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做到Information、Intelligence和Idea的结合。为此,在教学机制上应实现4个转变;1)实现由旧体制下的单向教学模式向新机制下的双向或多项式的教学模式的转变。2)实现由旧体制下的教师主体向新机制下的学生主体的转变。3)实现由旧体制下的师生对话向新机制下的人机对话的转变。4)实现由传统教学向综合教学,再由综合教学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转变。 2、教学新模式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孔孟时期的私塾至今,教师一直扮演的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他们控制着课堂,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但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超媒体非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崛起和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多媒体实验室的建成和网络化教学的硬件设备的完善;另一方面大量教学软件的开发,课件光盘的问世,为我们加快教学改革,满足教学需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且具有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 1)知识传授功能――容量超大的实用性多媒体光盘可通过音像媒体帮助学生自行掌握有关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信息,从而达到取代教师部分课堂面授的目的。而且,凭借多媒体的优势,知识容量增大,网络资源实现共享,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的以文本表示知识的形式,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图形、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最恰到好处地表现将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以模拟仿真某些内容的情节,使学生面对知识犹如身临其境、闻其声、究其源,在效果上可大大超过课堂上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解。 2)深刻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声像并茂的趣味性借助电脑的功能,多媒体在声像内容和形式处理上的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和颜色对比,清清楚楚地再现明暗条纹形成过程和条件,加深学生理解;仅靠语言描述,学生想象空间有限,理解不够透彻,视觉的享受使学生在愉悦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3)解题练习功能――学生为主的客体性多媒体光盘凭借电脑软件的菜单功能,使用者可根据本人的特点和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灵活选择,既可跳过本人认为浅显易懂或已经学过的项目不学,也可无限制重复个人觉得困难复杂不易理解的内容直至彻底掌握。多媒体光盘也具备一般教学软件的解题练习功能,围绕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设置的习题,可供学生自行训练之用,并可当场打分判断对错,给出正确答案,俨然一个习题老师,承担了大量繁琐的劳动。 4)因材施教功能――因人而异的灵活性学生在多媒体光盘使用中可根据本人基础水平和学习要求在菜单中选取适合本人需要的项目内容进行学习。 而该网络教程的目的也就是实现物理在线学习、复习、答疑等等,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多媒体信息量大,知识丰富,不受时间、地点和区域的限制等优点来实施师生在知识学习和传授上的互动和提高。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新课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源泉等偏颇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及管理者的热点都投注在怎样“讲”好课上,学生通过接受教师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学生矛盾一直是困扰学生学习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的突出矛盾。就应该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教与学的关系转化为信息交换的关系。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获取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负责整个教育活动的情境、内容、方法、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不仅停留在对教师提问的简单应答上,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进程,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场所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这种教学思想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生动、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知识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学习环境的提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强化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总称,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体。 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更需要教学方法多样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传递信息的媒体单一和传递方法单调,教师不能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身或任意切换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有录音、录像、幻灯等手段辅助教学,仍然不能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某些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教学内容。由于其交互性不强,学习者只能被动接收或有限地控制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主动性不强。而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仿真的动画设计出的想象效果,使无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显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系统突破了信息表现方式的单一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优化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物理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是一个讲授、讨论、归纳、分析、观察、实验,练习等综合动作的过程。用大屏幕投影代替粉笔加黑板,用图文、声像代替口说手画传递信息,用课件中的模拟图像完成演示、参观和实验等多种教学环节,通过Internet布置和提交作业,利用电子邮件解答问题等,形成一个全新的讲课模式。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下,反复利用点播、观看,学生听到的不只是教师的声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面孔,多媒体的大容量、快节奏、有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可以自行考试,模拟实验,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带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不仅应用于理论教学,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模拟教学。 3、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的探索;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中,教学的物质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因而对教师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新技术运用的关键要素,教师素质的提高、知识不断的更新,是新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广博文化知识,需要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通晓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使教师从一个单纯教授知识的角色,向教学的组织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变。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富有创造性,善于教学设计,具备驾驭教学知识的综合教育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限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哪些形成智力技能,哪些形成操作技能,突出重点、难点、疑点,掌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驾轻就熟地把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制作出能体现物理多媒体教学优势的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激发和促进了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求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用于远程教育的专业,其教学模式在许多课程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仅仅开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课件像教案搬家,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有些学生习惯于教师面授,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建造多媒体网络教程上下大力量,从转变观念入手,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四、结论与建议 多媒体教学尚需继续改进目前,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面比较狭窄。以现实情况而论,现阶段拥有的还是低档计算机和简易网络(带宽窄,速度慢);CAI课件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仅直接用于演示型课堂教学,未能体现CAI的个别化和交互性特点。交互型多媒体教学,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手段。能使教师照顾到程度不齐的各类学生;学生也能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难度,有利于跟不上课程进度的学生主要掌握基础知识,尽快赶上来;更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提高性的知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能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效果。然而,交互型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实现,涉及到很多问题;学校拥有的交互型多媒体教室总是有限的;发展网络教学不失为万全之策,网络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但传输网络和众多的学生终端,以及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是投资很高的。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大,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市场,其状况将会有很大改观。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今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环境下,要努力发挥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除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外,还必须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作基础,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表现之一。因此,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它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技术论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探索 摘 要: 本文提出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具有的教学信息的多样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等众多特点,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网络环境,对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模式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不敢让学生自主探索,怕耽搁时间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结果教师忙于教书,学生忙于练习,教师不知道为什么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为操作而操作,只重知识不重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校现有四个网络机房,可以实现一人一台机,并且已经连入校园网络。我尝试改变传统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形式,直接将它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学习信息技术。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我校网络技术的教学实际,我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表述为“提出课题(教师)――搜索相关主题(学生)――提取知识要点(教师协同学生)――融合知识、自成体系(教师帮助学生)――讨论研究、百家争鸣(学生为主)――综合总结――发散练习”。具体指教师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合学生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提供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询。该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可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助手功能,向教师或同学发出求救信号;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机看到教室里任一学生机的当前操作,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提示。这种全新的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更推动了“传递―接受”教学活动的进程,同时又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时时体验知识的发现或“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发现或“创造”出来的,应促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的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并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真正变为自我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 (二)教案。下面以《利用Word给自己班制作一个板报》为例,对此模式作一简单介绍。 1.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计算机学科特点,体现现代教学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机房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提出课题――搜索相关主题――提取知识要点――融合知识、自成体系――讨论研究、百家争鸣――综合总结――发散练习”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的热情。 2.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课题。由学生提出课堂上最难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通过网络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如何制作一期自己班的板报。(是凌波多媒体教学网) (2)自主探索。先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共享资源库上的资源并进行程序式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网上协作。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计算机的协作等),通过协作充分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运用知识体系的能力。 (4)课题小结。学完知识点后由学生完成本课小结,教师作适当补充,并与课堂上的小结进行比较,把书本上知识变为自我的知识。 (5)发散练习。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题库。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师生,使教师和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加以充实,及时更正。(学生利用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将其完成的测试交到教师机上) 二、网络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检验 (一)教学模式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构建出:“提出课题(开门见山)――搜索相关主题――提取知识要点――溶合知识、自成体系――讨论研究、百家争鸣――综合总结――发散练习”七个环节的网络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能自觉地利用网络工具访问网络资源库进行预习和复习,在信息平台上讨论问题。 2.学生能较好地从网络资源库、因特网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3.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学生的学科能力明显提高。 主要体现在: 1.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学习自然的兴趣明显增强。 2.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拓宽;解决信息题的能力增强,有较好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测试表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教学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学生学习的手段是利用具有时代性气息的网络,教师教学的手法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而是教师辅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生在这样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网上提供的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自主建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寻找相关信息,通过独立思考、人机对话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运用网络根据学习目标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首创精神。 (三)营造自由时空,促进个体发展。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教学时,网上信息浏览的异步性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围绕目标或学习任务进行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一些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访问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不会在等待中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网络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提供了便利。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交流,可以使差异得到互补和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技术论文: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 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现代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关键词]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 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革新和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相当多的农民培训机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电视课堂、放录像、ppt课件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民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也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促使培训的观念、内容以及思维、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教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提供了形象化的间接经验来代替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 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培训师的角色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3.对学员的影响 学员的地位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培训模式的影响 使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转变为个别化培训、集体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5.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教学媒体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二、新型农民的特点与培训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学习者的身份是在乡的农民,是成年人。作为成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成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问题导向 成人的学习是一个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2.自主学习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其自我意识,他们在培训中不仅是被塑造的客体,也是主动自我塑造的主体,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喜欢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 3.体验式学习 成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单纯的知识单向传授,而对于“在体验中学习”则非常欢迎,通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能够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培训效果是传统讲课式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必须通过学员的参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创造能力。具体地讲,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像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CD片、电视教学片等,不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课堂播放不便。多媒体技术则可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将迅速融合,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 2.多媒体课件(CAI)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3.远程培训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朋友,远程培训技术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民兄弟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4.开放式学习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要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一是需要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软硬件系统,二是储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教师团队,三是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方案设计和技术运用工作。因此,运用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新农民培训应坚持做到: 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要改变经费来源机制,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办学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分担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需求。 2.强化师资培训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关键是教师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高校联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 培训工作要根据农民朋友工作的特点,错位思考,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事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和方案设计,事中要不断对培训方案进行修正、优化,事后加以小结,为下次培训积累经验,提高培训质量。 具备了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将会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新型农民培训开创一片全新的天地。 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技术论文:网络媒体新技术给新闻采制和传播带来的变革 摘要:在网络上的视频技术、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今天,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已经变得在通常不过的事情。网络采访(即电子邮件书面采访、视频面对面采访等)最终将成为媒介工作者日常新闻报道的主要采访手段。这种采访手段将大大扩展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大大减少采访所需的时间、人力和费用,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 关键词:网络媒体;数字技术;新闻传播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方式的不同把纸媒介的传统报纸、电波媒介的广播、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媒体,互联网囊括了传统媒体的一切表现形态,同时又具备了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点,如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广义上讲,因特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但人们对因特网使用最多的功能是通过网络获取新闻和各种信息。所以,狭义上说,人们把因特网成为“第四媒体”。 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政治、地域经济、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互联网上信息的极大丰富、迅速及时、无边无际、交互往来、多媒体等特点对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这一新的传播媒体正以无可想象的空间使传播领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使得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新闻的采访、新闻的写作、新闻的制作和新闻的传播等等在方式方法上通通有了根本的不同。 1 新闻采访手段的变革 目前,新闻记者采访的主要手段是面对面的访谈和电话采访,网上采访(如电子邮件等)还只是辅助手段。据调查,使用频率最高的采访手段是面对面采访(61%),其次是电话(22%),电子邮件目前仅名列第三(13%)。但是调查也表明,在过去两三年里,将电子邮件作为采访渠道的人数有了急剧的增长。在网络上的视频技术、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今天,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已经变得在通常不过的事情。网络采访(即电子邮件书面采访、视频面对面采访等)最终将成为媒介工作者日常新闻报道的主要采访手段。这种采访手段将大大扩展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大大减少采访所需的时间、人力和费用,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 2 新闻的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电脑文字处理系统、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介的广泛普及和冲击下,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写作方式、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介的写作方式将逐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文字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 迄今为止,报纸等印刷媒介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方式是以文字为主。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文字报道同广播报道、电视报道相比,又有很多弱点,一是不如广播、电视报道生动、形象;二是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不如图像报道立体。单一的文字写作报道方式迫使记者在报道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时要做线性的描述及抽象的概括、主观的形容,这就在报道新闻事件时难免与客观真实有差距。 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给印刷媒介“避短”带来了机会。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随着各种智能、易用软件的不断推出,报纸记者除了可以用文字来进行新闻报道与写作外,对于声音、图画、照片乃至三维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使用也越来越容易。记者可以通过超文本结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又全方位地、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 电脑网络编辑系统主要是靠媒介的内部网络来实现的。记者、编辑和媒介内部各部门、各级领导的电脑相互联网,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无纸化、高效化、高质化。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都以线性编辑为主,记者和编辑对所采集的大量新闻素材(分别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整理,从中选出新闻报道所需要并能容纳的片断,按先后顺序组合成新闻成品的工作方式。传统的线性新闻编辑方式同传统的线性新闻写作、报道方式一样,受到印刷术和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的限制,使得编辑过程十分复杂,新闻成品中的任何一次内容改动,都可能引起全部内容的线性重组;新闻成品的容量受到线性结构的严重限制;模拟信号的多次复制和长期保存都会不断降低信息传播的质量。以数字式多媒体编辑设备和技术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方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编辑方式和观念,它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文字报道、广播报道或影视报道等),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事件现场、中央台与地方台之间的实时沟通和编辑,可以无限复制和长期保存新闻信息而同时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 4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传播者制作信息,受众通过媒体被动地接受信息。传媒本身很难及时、全面、有效地了解受众的反馈信息,传播效果较难把握。而第四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媒体进入互联网络后,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单向传播及有限的双向交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在网络上新闻或信息,受众也可以及时地向媒体反馈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就某一话题大家开展讨论,发表观点。这不仅仅是双向交流,而且是多向的互相交流新闻信息。 5 关于传统媒介中“守门人”地位的变化 传统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报道的份量是重还是轻,哪些详细报道哪些简要介绍以及报道的分寸等,都可以由“守门人”根据需要和具体情况来把握。由于舆论导向和正面报道为主的需要,媒体往往是“舆论一律”的总体格局。“守门人”由于长期以“大众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作为职业的传播机构,它较常人更具有接近信息源的特权。“守门人”一般掌握着新闻媒体,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哪些信息不予传播,哪些信息应该少报或缓报,这都要根据“守门人”自身的新闻价值观、自身的利益、社会的制约力量等来决定。由于经过“守门人”的过滤,受众得到的信息往往已不是“原汁原味”了。在我国媒体高度集中、信息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守门人”的作用尤为明显。这些特点面对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互联网络是一张互相交错、四通八达的网络,在这张互通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传播呈多向性、发散式,整个网络很难受政府部门控制,是个高度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自由调阅网上的信息,在网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以往“守门人”所具有的一些特权如接近信息源的特权、“过滤”信息的特权、垄断信息的特权等将不复存在。在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上,人为设置障碍阻止人们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信息已变得不可能,任何一位用户,都可以轻易饶开某个节点,从另外的节点到达想要到达的站点。以往线形的传播方式及信息的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不是一般做人能所为,因而“守门人”容易形成信息垄断,而在网络传播中,传者和受者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网络用户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而且可以自由信息。总之,面对互联网络,传统意义上的“守门人”的特权和地位正面临崩溃。 综上所述,新生的第四媒体与传统的三大媒体形成激烈竞争的格局,势在必然。然而,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受传者。无论新闻通过哪种方式采制、播出,都离不开支撑它的受众。从这点上说,受众是新闻媒体的“衣食父母”。存在着受传者,且受传者乐于接受传者所传的信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才能显示和实现其价值。 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技术论文: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构建新型体育训练模式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已得到普及,在体育教学训练中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就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训练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体育;训练模式 作为新时期的竞技体校教练要变革传统训练模式,贯彻现念,创新训练方法,紧随社会潮流,让教学训练方式现代化,提高教学训练效率和质量。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多媒体辅助,构建演示型教学训练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训练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枯燥乏味的传统训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受到压制,研究表明,在所有获得知识的途径里,通过语言获得知识是记忆率最低的,只有15%;通过视觉与听觉结合获得知识的记忆率最高,达65%。传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配合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引入多媒体课件会使复杂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二维、三维空间的设计对重难点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化难为易,加快学生学习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形成技能的最重要基础是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这个表象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与演示。 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很多技术动作用言语很难描述清楚,尤其对腾空之后的一些技术细节的讲解,往往难度很大,示范的效果也不好。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所以教练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技术如计算机、投影仪、音响、模型、大屏幕等现代科技向学生展现教学训练内容和传授知识。如武术的手势招式、体操的基本动作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直观的镜头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掌握。再如教学“跳高”时,其中有一个动作是腾空,教师的示范是完整连贯的,不会停留在空中让学生仔细看清楚。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能在脑中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慢整个腾空过程,而且可以随时暂停,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这是互动的教学模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既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教练又能及时得到学生学习状况的信息反馈,从而制定符合学生进度的教学训练计划,调整教学训练进度,提高教学训练效率。 教练在教学训练活动中要注意着重解决几个问题,例如:如何将多媒体和训练内容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教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训练活动中;教练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设计有创意的课件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探索发现,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只有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媒体课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训练模式的优越性。 2 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探讨式学习训练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教练要充分利用这个广阔的平台,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练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组织教学训练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开放性,通过摄像头等工具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解答学生的疑惑和难题,指导学生学习训练方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当然,解答疑惑不是直接回复,而是给予启发和指导,为学生指引解决问题的道路,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如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请参照某某网站或论坛的某某文章”。网络不仅可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探讨,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并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和友谊,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新型的教学训练模式重在创造有助于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让学生告别“你听我讲”“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训练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对学习的兴趣。 3 利用虚拟现实,模拟训练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虚拟模拟技术日渐成熟。这种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建立虚拟的空间,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实验、训练等真实情景,再运用三维制图、高分辨显示和传感技术,营造仿真的现实情境,让使用者佩戴专业的传感设备如头盔手套、键盘鼠标等以虚拟成员的身份进入到虚拟空间,学习训练,身体力行地感受各种体育动作技巧和要领,把现实中各种抽象化的技术和动作形象具体化,让各种高深的动作技术简单明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训练上的难点,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探索的积极性。一些高难度的技术就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来练习领悟。如体操项目中单杠骑撑前回环的动作,现实中不好练习也不易领悟精髓,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标准动作和错误动作的虚拟比较,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动作要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的活跃,总会有奇思妙想,对各种运动项目和技术动作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虚拟学生在现实中提出的假设和想法,通过对比标准的动作,看得出的结果,得出学生假设是否合理科学。如在跳马项目中,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自己设计的动作和技巧运用到跳马动作中,查看效果,既可以看到创新的效果,又避免了不科学性带来的人身伤害。这种安全系数高的学习模式,可以放心地让学生投入练习训练中去,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扮演主角,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不懈努力。 如现在的模拟高仿真射击系统,就是清华大学的专家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一套虚拟现实系统,利用光、声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造就一个超现实的比赛场景,让运动员如身临其境,计算机将精确分析运动员射击数据,时刻监控、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将运动员握枪的姿势和射击准度等运动员的一切射击数据记录到存储器中,并对其加工分析,对运动员的射击成绩和射击水平作出科学的判定和统计,并针对个人情况安排合理的训练科目,强化训练,巩固强项,加强弱项,提高运动员的能动性,起到训练运动员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效果,可以完成现实状况下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安全高效的训练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自己。 总而言之,多媒体的应用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的完善,是应时代要求和教学训练需求而诞生的。教练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课件制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所用,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要注意推陈出新,创新教学训练模式和教学理念,并不是完全弃之,而是要在其基础之上剔除陈旧,融入新的生机,更好地为教学训练活动服务,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训练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篇1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也是教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充分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这种评价语言是以学生的个体特点、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主要评价对象,通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对学生现存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此来达到教师课堂教学的预期值,推动教师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状态。 (一)言语性评价和非言语性评价的运用失衡 言语性评价语言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来达到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效果。言语表达看似种类单一,实际上在语气的轻重缓急、说话的声音大小对学生产生的评价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同样是对某位学生因迟到所产生的评价,由于教师情绪的不同,所呈现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最终在该情境下产生符合学生心理情况的积极情绪和反馈。非言语性的评价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式来表达,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只出现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细枝末节之中,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极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缺乏多样性的评价形式,只是单一地将言语性的评价或者非言语性的评价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达出来,事先没有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实践,所以容易产生言语性的评价和非言语性的评价方式失衡的现象。当然,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显性或隐性的影响,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他们往往将教师的言语和行为视为自身好坏的重要依据。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完全盖过了父母的话语权,教师的权威性在低学段的小学生心中占据较高的位置,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在小学生看来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鼓励性评价语言的滥用和否定性评价语言的缺失 负面评价语言并不是让教师破坏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和伤害,而是需要教师在学生产生错误意识和做出某些错误举动之后,采用明确客观的态度对学生说“你这样想是错的”或者“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减少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避免对学生造成消极恐惧的心理状态,一味地对学生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错误地认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教师在言语上的惩戒也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要做到对惩戒对象的尊重,并存在一定的教育性、合法性,才能公平公正地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明白,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时,该评价什么,不该评价什么。教师在半开玩笑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其他同学对教师的认同感,从而使玩笑变成了攻击,变成其他学生攻击他人的助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却没有关注到不合适的评价语言形成的攻击力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三)学生个体评价语言与学生群体评价语言无法进行有效的区分 教师容易形成对不同学生不同标准的评价语言,会不自觉地把学生按成绩分为三六九等,这就在无形之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学生在教师心中被划分成了一个个小群体,教师带着有色眼镜对这些群体中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而不是基于学生本身客观地给出课堂评价。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一直要求学校和教师转变“唯成绩论”的思想观念,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他们多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但是由于当代社会压力的增长以及学生升学,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到成绩,所以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时难以改变。正是这种“唯成绩论”的观念使得教师按照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群体,对每个小群体做出相应的整体性评价,教师在内心形成了一定的衡量标准,就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整体评价带入到学生个体之中,课堂评价的偏见也就形成了。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对学生无法有效区分个体评价语言和群体评价语言,群体性的特点掩盖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模糊了学生自身特有的潜能,无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较为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教师对自己千篇一律的评价模式和表达形式,自然无法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的策略 近年来,课堂教学评价语言逐渐引起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且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起自身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中展现他们自身最佳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注意合理地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促使其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发展。 (一)言语性评价与非言语性评价有机结合 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之中,言语性的评价和非言语性的评价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性格发展来看,内向性格的学生多偏向于言语性的评价方式,而性格外向、活泼爱动的学生更偏向于非言语性的评价方式。所以教师除了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更要注重将言语性的评价和非言语性的评价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平衡协调发展。教师的权威性易对低学段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先转变自身的课堂评价方式,改变独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以民主型的课堂形式下放自身的权力。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民主形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助力,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之中,最终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言语性评价和非言语性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言语性评价方式运用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幽默轻松的语言和语调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相应的反馈,这样对学生产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影响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非言语性的评价就是要求教师要管理好自身的肢体语言和情绪,减少自身在无形之中对学生造成的隐性伤害。教师在对自身的情绪和微表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尺度,情绪波动所展现的反馈往往是剧烈性的,带有爆发性质,随之产生的微表情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伤害性。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自身的情绪管理,注意将生活中的情绪与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情绪价值进行相应的区分,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 (二)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否定性评价语言 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时可以分为三种合理的类型:“鼓励者”“鼓励、观望者”和“矫正者”。首先从“鼓励者”类型的教师来看,课堂教学中确实呈现出融洽的氛围,教师通过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点,在鼓励中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并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在这种课堂环境之下的学生自然是轻松愉悦的,但是此时的大部分学生往往会缺少发现自身问题的眼睛,无法有效地通过教师这个强有力的抓手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有所改进。从“鼓励、观望者”类型的教师来看,增加的这种观望态度主要在于教师善于观察学生,发现每个学生个体存在的特点与问题。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虽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却不容易帮助学生指出来,而是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相应的引导,随之观望学生的成长变化。最后一种也就是“矫正者”的类型,这一类的教师不仅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且善于帮助学生改进错误。然而这类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他们往往较为严厉,学生在重压之下无法形成有效的改进错误的心态和方式,自然也就不能尽快地改进自身的错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三种类型的教师各有利弊,所形成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也就存在着较强的复杂性。因此,不同类型的教师要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将鼓励性评价语言和否定性评价语言融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迸发出更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三)正确把握学生个体评价语言与学生群体评价语言 教师由于容易根据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从而形成群体的评价语言,也因此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时,要将更多的目光放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现存的优势和潜能,这样才能及时地将学生个体与群体区别开来。教师沉浸在群体评价语言当中时,会使自身的评价语言缺乏多样性,同时又会有明显的评价偏见。评价语言的单一会造成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我认同感不足的问题。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和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模式。学生在每次的评价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效果,才能避免因评价语言的疲劳感而对老师和语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看到学生中存在的群体特性,这种衡量标准将学生群体化,其实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群体计划,更好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群体管理。这样教师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关注到更多学生的学习状态,正确地运用好学生的个体评价,适当地将群体性的评价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给以及时性的反馈意见和有价值的选择性输出。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往往成为教师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会产生一些相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以此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刘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篇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课堂评价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但不恰当的课堂评价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打击学生的表现积极性,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发挥课堂评价的教学价值和引导作用,为了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应对课堂评价的方式和内容等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课堂评价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评价机制的作用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针对问题对教学活动的相关部分进行优化和调整,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另外教师通过评价机制还可以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必要的革新,有利于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二,通过课堂评价可以全方位看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切实反应出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促使教师对自身和未来的教学投入更多精力,进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第三,通过课堂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身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自身课堂表现的不足,进而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明确对待语文的态度,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实施问题 (一)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枯燥乏味 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上的满足感,继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对评价语的运用更应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诗意性、艺术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缺乏趣味性、多样性,没有充分发挥语文科目的学科特点,缺乏对评价用语语言艺术的重视,如常对学生说“非常好、回答的不错、你真棒”等枯燥性的话语,导致课堂评价乏味无趣,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易被及时发现,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堂评价内容过于单一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学评价也给予了全新的认识,虽然在新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其评价内容仍然存在不完善性,评价内容过于单一,依然将评价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课堂的积极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率以及学习效果的进步性上,侧重于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缺乏重视,不全面的评价机制所评价的结果会让学生对自身出现误解,学生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产生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学习造成消极影响。 (三)课堂评价目标层次不均衡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评价目标层次不均衡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对待。但实际上,部分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常常忽视这一点,只对学习成绩好或学习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不做出任何评价,导致部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学生在没有获得评价的情况下就无法充分了解自身表现的正误性和自身观点的准确性,进而就无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就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所以部分学生难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此外,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常常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语文教师对学生们进行评价时总是直接对小组给予评语,没有给出对小组成员表现的评价,进而就导致评价对象的不完整,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四)课堂评价时机掌握不准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部分教师对评价机制的时机把握的不够准确,一方面体现在当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之后,教师直接忽视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开始接下来的教学,导致课堂评价的作用无处发挥。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不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乱了课堂节奏的同时也打乱了学生的思路,对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开展造成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施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创新课堂评价的用语 趣味性、诗意性的语言能够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评价感受,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教师应注重对评价语言的设计应用,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当教师引用意趣性的语言给予学生评价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兴趣,进而就有利于语文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需从自身专业素养出发,不断提升专业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艺术性,创新更具趣味性、艺术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中《金色的草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蒲公英盛开的景象,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蒲公英的美,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评价,如当学生阅读至“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评价“同学们读得真棒,你们把蒲公英花朵的动态美感读了出来,相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金色草地的美丽景色了。”借助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金色草地的美感以及感知作者对金色草地描写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从而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拓展课堂评价的角度 现阶段的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语文文章和语言表达技巧,而且要从语文学科特点着手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的培育。因此,在这一教学任务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全方位、全方面的去关注学生的学习,除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其学习过程也应引起关注。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例如,在对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情感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当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奉献之情时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高度的表扬评价,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三)均衡课堂评价的对象 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中指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应从全体学生入手,结合教学安排对所有学生都应进行适当的评价,其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恰如其分的学习鼓励。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其学习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以鞭策为主,除了教材课本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层次的学习。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其具有语文学习的必要能力,同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以激励为主,为其指明学习探究的正确方向,维持其学习自信心的同时给予恰当语言的批评。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需保持高度的耐心,用简易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指导学生如何做出学习上的调整以促使其可以获得进步。 (四)准确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了评价的时机才能够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有效作用,才能够促使理想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教学实践中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对课堂评价时机进行有效判断。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对《长相思》进行讲解时,让学生先对诗词中的生字进行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对诗词大意进行探讨,让学生解释榆关、那畔、故园等词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正确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对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进行认可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对正确答案进行把握和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课堂评价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对课堂评价质量和教学效率产生了影响,对此,教师应提高对课堂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优化教学评价用语,拓展评价角度,均衡评价对象,准确把握评价的时机,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何玉顺 单位:天水市麦积区中滩中心学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篇3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评价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也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态,并对学习策略加以调整和优化,激发并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施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展开论述,分析当前语文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 课堂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认识到自己课堂表现的优点与不足,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策略,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评价语言的设计和应用,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行为的塑造,促进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开展课堂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课程教学的优缺点,及时找到不足和问题,对教学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能不断促进教师对课程进行反思,并且能更好地反映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整体教学水平,促使教师投入更多精力提升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钻研课堂内外的评价方式,丰富评价的语言形式,增强评价语言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最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任务的重要模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恰当的评价机制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调整、优化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高效教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优化,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施的主要问题 素养是指一个人整体呈现出的修养,更体现了一个人在整体上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加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评价价值的发挥。 (一)评价语言缺乏生动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应当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艺术性和诗意性。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评价用语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没有真正表现出语言学科所具有的特点。且在语言的运用上缺乏艺术性,仅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给予学生回馈,如“回答得很好”“非常好”“你很棒”等,类似的语言导致整个评价活动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课堂评价的内容缺乏多样性 新课改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新的教学任务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也应当进行调整。但在当前的语文课程评价中,评价的内容相对单一,教师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和重点均放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率、学习效果和进步等方面,但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对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会造成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误解,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更加注重于学习结果,忽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长期的自主学习将产生消极影响。 (三)课堂评价的对象缺乏完整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同样的对待,因材施教,强调实现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却容易忽视这一点,评价主要集中于成绩好或表现好的学生,相对忽视性格内向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或很少评价,或不作评价,这部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在这种缺乏评价的学习机制下,学生难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正确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难以实现学习策略的优化与调整,影响学习进步。此外,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从一个角度出发,例如,在小组合作的评价中,给予小组整体表现评价,忽视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这就导致评价对象的不完整,影响评价效果的发挥。 (四)课堂评价时机把握不精准 评价是对学生当前学习状态的反馈,应当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在学生体会到某种情感时教师应给予评价等。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及时评价,为了加快课程进度,直接进入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导致评价的教育价值难以发挥。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合适的时间进行评价,打乱了课堂教学节奏,也影响学生思路,对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实施的策略 课程评价的实施,既要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课程的具体类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评价中更加侧重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评价语言的优化,通过语言的设计、评价角度的扩宽、评价对象的调整与评价时机的把握来全面提升课堂评价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一)丰富评价语言,加强评语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具有语言多样性、丰富性、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课程的评价中,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课堂评价语言,通过趣味性、艺术性的评语,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增强评价对学生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高度注重评语的艺术性设计。针对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使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要实现评价语言的丰富性,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语言的艺术性和创新性,通过更有感染力的语言开展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课堂评价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花的学校”的景象,让学生直接观看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在此条件下,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读到“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的时候,教师给予即时性评价:“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欢快,把花儿的心情都读了出来,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花儿们激动的心情。”多样化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花儿的美感,感知作者在描写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重视学习过程,多角度培育道德素养 语文课程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应当基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通过评价语言实现道德素养的培育。为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关注学习效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观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并针对相关表现给予恰当的课堂评价,使学生能及时获得学习满足感。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情感分析。当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教师就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正面的评价,使学生能在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时获得积极评价,进而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对某种情感的识别,并意识到“情感感悟”也是值得赞赏的,进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确保评价对象的均衡性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时应当从全体学生入手,结合课程教学安排,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评价。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给予不同侧重点的评价,以此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确保不同的学生能在取得进步时获得适当的鼓励,并能在成长中得到一定的引导。例如,针对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已经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类学生应当以鞭策评价为主,鼓励其进行知识拓展,积极开展自主性的深层次学习。对综合能力中等的学生而言,教师要根据其具体的能力进行鼓励和批评相结合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时刻保持自省状态。对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以更强的耐心和平和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学习策略的调整,以此获得不断的进步。也就是说,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鼓励性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大致分为三种合理的类型:“鼓励型”“鼓励+观望型”以及“矫正型”。从“鼓励型”的评价角度来看,其能营造出更融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特点,通过鼓励的模式增强自信,并进一步发挥其学习优势。从“鼓励+观望型”的类型来分析,这种评价模式以观望的态度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充分发现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实际的问题,再通过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一种“矫正型”,不仅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其及时改进,但这个方法可能过于严厉,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三种评价类型各有利弊,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进行融合,在不同教学情境中发挥不同教学评价的价值,营造理想的课堂氛围。 (四)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正确把握课堂评价时机 在课堂评价的实施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评价的时机,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价值,促使教学目标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不断总结,实现对课堂评价时机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进行有效的认识,在理解相应的诗词大意基础上,对该诗情感的把握,若学生能准确回答,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如果不能准确回答,也要对回答的积极性进行认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感悟诗歌所描绘的具体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当学生能将诗歌中的情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实现“学以致用”,以此达到学习行为的塑造和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五)结合语境开展评价,增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评价中,语言的运用需要体现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应当增强评价内容的针对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展开课堂评价,通过修辞、幽默与情境语的应用,增强评价的丰富性。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评价的内容更加直观,使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更有助于形成正面的鼓励。同时,在语言中体现出幽默风趣的风格,能让课堂氛围更活泼。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课文语境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如在朗读的评价过程中,除了体现技巧方面的评价,教师还应当增强对情感层面的引导,通过情境语言的融入,提升课堂评价的效果。例如,在《观潮》的课文阅读过程中,在朗读潮来的相关语段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钱塘潮大不大”,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要能表现出“滚滚而来的气势”,生动形象的语言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增强与文本内容的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加强对课堂评价模式的探讨,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教学价值和引导价值,通过合理的课堂评价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赵玲
教育叙事论文:音乐教育叙事故事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快一年多了。回想起我的教学经历,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你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的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有心得的小事,事情虽小,但也慢慢完善着我对音乐教育的理解。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最初的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样来教我的学生,怎样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怎样才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呢?果然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一开始的教学就没有我想的那样简单,我一直把自己在课堂的所学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可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重点:理论跟实践是有很大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我没有特别注意教学设计,因此呢最初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没有怎么达到的。在上了两周之后我就发觉自己的设计怎么老是和学生不搭调呢?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目标也是困难。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成为教学的方向,原来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选择和摸索更适合孩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纠正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在一开始上音乐课的时候我就发觉很不对劲,大家都是觉得音乐课是所谓的“豆芽课”,上不上好都是无所谓的,觉得上音乐课只是唱一首歌那么简单,更别说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更过分的是我在上面上我的音乐课,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做,根本就不管我在上什么课,听的同学还动动小嘴,不听的同学完全就没有在这堂课上。我这一想就担心了,这该怎么办呢?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行的,要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生连学习这个的想法都没有,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学习呢?最后我想我应该以兴趣来带动大家学习。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增加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兴趣,渴望老师来上课,这里不仅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高、口语表达幽默、带动性强等外在的素质,还要教师的内心必须是以爱动其心,以礼服其人,以智动其行。爱心和责任心是老师必备的东西,所以当老师上课而学生不听你的时候记住千万别发火,要爱他关心他,轻轻的一个提示即可了,这时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所以注意力自然就到你这里了。再制作一些适合音乐教学的幻灯片教学,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其中还有教师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开心了自然就学了。 (2 )增加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如果孩子本身对音乐感兴趣的话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学心理现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现象,比如给孩子们一些乐器的学习,音乐知识的简介等学习。 二、课堂纪律性的管理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的调控。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十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因为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了解6-8 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前15 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我只会发脾气,所以最后使得学生和教师也出现比较僵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消失,同时也影响到了我的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6-8 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 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 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我带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 针对学生性格特点, 每次开始上课,我都会在黑板上贴五颗星星,作为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孩子,这一招,总会特别奏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上我的音乐课。我觉得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 记得有一堂音乐课学习的内容是:认识七个唱名,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上学的1 、2 、3 、4 、5 、6 、7 嘛!”话听到这,我不禁大声笑起来。说实在,我刚接触到音乐时,也何尝不是将这七个音乐符号认成数学符号呢?我忍住笑,换用不着游戏的方式让她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 、re 、mi 、fa 、sol 、la 、si ”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他们模仿我做手势。但是我发现他们在跟我做手势时,兴趣不是很高。我想了又想:为什么我不能让他们自己来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以此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的高低呢?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小朋友举手说:“李老师,李老师,能让我来试一试吗?”还有几个小朋友甚至离开座位来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于是,我请了一个小朋友让他做“do 、do 、do ”的动作,这时,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来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掌握的很快。于是我又叫了好几个小朋友同样为re 、mi 、fa 、sol 、la 、si 这六个音编动作,看着,孩子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引导,他们对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想。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和学生的交流,要避免过多使用音乐术语,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多多以轻松快乐的游戏来让她们吸收要学的知识。同时多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 三、改变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 最初的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在走,没有为孩子考虑得太多,只知道按着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任务,教学建议来固定我的思维,结果恰恰是时间不够。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很少接触专业的音乐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接受力是有限的,基本上学习一首歌曲都要一节课的时间,而教参上的设计内容太多了,基本都有音乐欣赏。一节课时间不能好好把握,学生学唱歌曲时间太短了还加上有游戏活动等。因此我把学习歌曲和欣赏分开教学,游戏适当穿插,并且在上新课之前都是进行了复习的,这样的改动让我在学习歌曲上还是取得了进步的。我还在上课时尽量运用电子琴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的音准进行更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用了音乐当中的模唱教学法和跟唱法来学习歌曲,在学习歌曲前都是先把歌词用节奏来教学生的,这样对歌曲的节奏能够很好把握。 四、把乐器和舞蹈、游戏带进课堂,展示学生的自信 才开始上课的时候这些孩子都很胆怯,让他们自己起来自我介绍都是扭扭捏捏的,还很害怕,很没有自信。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信,我把乐器、舞蹈、音乐表演等活动运用到教学当中得到了不错的收益。 乐器、舞蹈、游戏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舞蹈、音乐表演是你能很好培训学生的节奏感的。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在音乐游戏方面我经常叫他们进行音乐接龙,音乐情景再现。如小学的低年级大多都是有情节的,在这种情况我就把快要学会的歌曲让学生上台表演,下面的跟唱,在室外的游戏大多都是设计的逮到了就要上前表演。 古代教育家程颐先生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此话道出了兴趣与乐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和联系,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能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身上所蕴藏的对音乐浓厚兴趣的表现潜能是教师对学生实施音乐教学的心理依托和理论基础。在网上有一位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指出:“人的脑细胞网络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细胞,其功能起初是潜在的,如果不适当的给予刺激,它们便不能分裂增生,很可能在发挥作用之前就告终结。兴趣就是对这种潜在的种种细胞给予有效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持续则强烈,兴趣就会使细胞增加。”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中,“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就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 其实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自己在将来越做越好,要想学到东西,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像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学习实践方面知识,这样自己在实践方面才会越做越好。 这就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小故事。 教育叙事论文:音乐教育叙事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课堂中的“美”,该如何启发和引导呢?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美”,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去唤醒这种“美”,同时让学生也感受到“美”,以及能表达出来。 我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学比学习难得多。在学校里当学生的时候只要听懂老师教的内容就是好的。可当老师后就不一样了,不但要教得好,还要让学生学得好,而组织 这种学生与老师的双边活动我经验还不足,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逐一体现。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因此,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有效教学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你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的方向,并且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有心得的小事,事情虽小,但也慢慢完善着我对音乐教育的理解。音乐课不同与其他学科,他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绪的体验。当音乐教师与学生关系成了“朋友”式,音乐课堂会变得温馨愉悦;当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导演”式,音乐课堂会变得更趣味更精彩,当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了“师生互换”式,音乐课堂会变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换角色,换换“面孔”能使音乐课有更广阔的“天空”。 转眼我和我带的这一届学生们已经共渡四个春夏秋冬了,从最初都那么小的他们,天真的小脸,每天到学校一脸的迷茫直到现在已经知道和老师对抗,已经不再听从老师所有的命令,不再是会说自己是老师的小士兵的他们了。已经是那么聪明的一群孩子了,我很想再看到最初单纯可爱的他们,但是就连我都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如何去要求孩子们不改变呢? 记得我带他们一年级音乐的时候,上过一节欣赏课,让我一直记忆犹新,是在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我的语言行动始终在支持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者,而是倾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学生在欣赏歌曲时,我就轻轻地走到学生中间坐下,与学生处在同一学习的环境中,边提问边用肢体语言稍作提示:“音乐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强、时而弱,想一想它表现了哪几种小星星在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一下子兴趣盎然,他们各抒己见:音乐快表现的是活泼的小星星,音乐慢表现的是优美的小星星,音乐强表现的是兴奋的小星星,音乐弱表现的是文静的小星星。学生的强烈表现欲望在我的启发下被激活了。紧接着,我就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动作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星星。他们表现出的星星多样、丰富,令人欣喜。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的陶冶。 还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在教授歌曲《动物说话》中,感受歌曲时,要求学生把没有唱词的地方用手拍击出来,此时的我很自然地融入在学生中间,用激励的语气亲切地对学生说:“你们不仅可以用手拍击,还可以用你喜欢的动作来表示。”话音刚落,学生们一个个活跃起来,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狗叫……在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开始迸发,为间奏创编出了千姿百态的动作,还为这首歌曲创编了新的歌词,有的唱小狗、有的唱小猫,有的唱小羊,还有的唱小牛……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使我领悟到在情感体验中营造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学生能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体验情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较好地完成了音乐教学目标。 总之,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班级学生会创造出不同的成果作品。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终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叙事论文: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音乐的美是可以直抵心灵的美,是不能以说教方式来传播的,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所以,面对目前音乐教育的尴尬现状,作为音乐教师,我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音乐的美,如何能让他们喜爱音乐课?我想,首先还得从兴趣入手,要想学生对我们的课堂产生兴趣,必须想办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新意,充满激情。所以这学期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尝试着在课堂上使用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注重结合其他学科,运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们这学期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中,有一节音乐欣赏《保卫黄河》,整好跟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黄河颂》主题相同,为了能让同学们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我特意把这节欣赏课放到跟他们语文课同步的时段来上,当欣赏这首乐曲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来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让他们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音乐课堂来,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然后在让学生们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聆听并哼唱旋律,此外,又补充了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内容,选择了《黄河大合唱》的一些经典乐章,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品的相关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使用班班通,播放精美的教学光盘或是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2.让音乐课堂尽可能的动起来 在一些欢快的歌曲教学中,要是以“动”为主。结合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学跳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自己编配一些动作,从而达到自学、自乐的目的。比如在学《青春舞曲》时,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激情飞跃的维族舞蹈,更是教给大家跳了一小段自编的舞蹈片段,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就连平时特皮的淘气包也被感染了,在大环境的带动下,竟然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起来。 3. 注重课程纵向联系,把预习提前融入到教学中来。 音乐课程的预习不能是孤立放手给学生的,那样也不切实际,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预设的把未来一节课的内容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但是这不能是机械的植入,而是有机的结合,比如我在教第一单元第一课《游击队歌》的时,在学生演唱时为了增加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在歌曲的第二乐段中融入了二声部轮唱的训练,这样不仅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为下节课的三部轮唱《保卫黄河》做了预习和铺垫。 我想,只要我不断努力,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的追求创新,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那么我的音乐课堂,一定能充满跳动的音符,我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喜爱我的音乐课。 音乐教师教育叙事(三) 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老师有进行教育的义务,在我的概念里,每个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上,都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他们尽情的吸允着、享受着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予他们的知识和快乐。然而,一节音乐课上的意外发现,使我的概念受到了怀疑。 按照惯例,每学期的期中,我都要对学过的歌曲进行复习、检测。这天,我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了教室,因为能和孩子们一起渡过一节快乐的复习课我很高兴。宣布了这节课的任务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上教室前演唱着歌曲。有的同学唱得很动听,我们师生掌声鼓励,有的同学或者调错了,或者节奏错了,或者歌词错了,或者声音很小,但我能看出,这样的同学都已经尽力了,我在给他们纠正毛病的同时,还不住的鼓励他们要勇敢,曾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堂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时,走上来一个女同学(我对她的印象很深,班主任曾经和我说她学习不好,不着人喜欢):“我演唱的歌曲是……”“老师,你不用听她唱歌了,我们班老师都不管她了。”很多同学都说。听到了这样的话,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我心里一阵震惊,更多的是难受。可想而知,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在班级里受到的是怎样的待遇呀。冷落、排斥、鄙视、抛弃……一起涌进我的脑海。如果这个女孩是我,我该怎么办呢?我顿时感到身边的女孩是多么的可怜、孤独、无助呀!于是,我用手势示意大家不要说话,带着鼓励的目光对女孩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女孩刚才还紧张、暗淡、犹豫的目光一下坚定起来,她开始自信地演唱起来。教室慢慢的安静下来,直到鸦雀无声,唱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个音乐老师的一句“没关系,我相信你!”换来了女孩清脆、嘹亮的歌声,那么,班主任加上全班同学的爱能换来什么呢?也许是女孩快乐、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也许是将来的一位歌唱家、摄影家、企业家……为了祖国的花朵,为了祖国的明天,老师,请不要吝啬你的爱! 教育叙事论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 我担任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已经很久了,回想起我的教学经历,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起初来的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样来教我的学生,怎样达到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充分利用并实践新的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发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呢?果然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一开始的教学就没有我想的那样简单,我一直把自己在师范的所学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可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重点:农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如:接受能力、实践能力、小学生自信力等等方面。在这一点上我没有特别注意教学设计,因此呢最初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没有怎么达到的。在上了两周之后我就发觉自己的设计怎么老是和学生不搭调呢?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目标也是困难。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选择和摸索更适合农村孩子的教学模式。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 一、纠正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在一开始上音乐课的时候我就发觉很不对劲,大家都是觉得音乐课是所谓的“豆芽课”,上不上好都是无所谓的,觉得上音乐课只是唱一首歌那么简单,更别说对音乐知识的渴望。更过分的是我在上面上我的音乐课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作业拿出来做,根本就不管我在上什么课,听的同学呢还动动小嘴,不听的同学完全就没有在这堂课上。我这一想就担心了,这个该怎么办呢?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行的,要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学生连学习这个的想法都没有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学习呢?最后我想我应该以兴趣来带动大家学习。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师应该在不同的教学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兴趣,渴望老师来上课,这里呢不仅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高、口语表达幽默、带动性强等外在的素质,还要教师的内心必须是以爱动其心,以礼服其人,以智动其行。爱心和责任是老师必备的东西,所以当老师上课而学生不听你的时候记住千万别发火,要爱他关心他,轻轻的一个提示即可了,这时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所以注意力自然就到你这里了。再制作一些适合音乐教学的幻灯片教学,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其中还有教师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开心了自然就学了。 (2)增加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如果孩子本身对音乐感兴趣的话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学心理现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现象,比如给孩子们一些乐器的学习,音乐认识的简介等学习。 二、课堂纪律性的管理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的调控。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十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了解6-8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前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我只会发脾气,所以最后使得学生和教师也出现比较僵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消失,同时也影响到了我的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6-8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三、改变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 最初的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在走,没有为孩子考虑得太多,只知道按着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任务,教学建议来固定我的思维,结果恰恰是时间不够。由于农村的孩子很少接触专业的音乐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接受力是有限的,基本上学习一首歌曲都要一节课的时间,而教参上的设计内容太多了,基本都有音乐欣赏。一节课时间不能好好把握,学生学唱歌曲时间太短了还加上有游戏活动等。因此我把学习歌曲和欣赏分开教学,游戏适当穿插,并且在上新课之前都是进行了复习的,这样的改动让我在学习歌曲上还是取得了进步的。我还在上课时尽量运用电子琴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的音准进行更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用了音乐当中的模唱教学法和跟唱法来学习歌曲,在学习歌曲前都是先把歌词用节奏来教学生的,这样对歌曲的节奏能够很好把握。 四、把乐器和舞蹈、游戏带进课堂,展示学生的自信 才开始上课的时候这些孩子都很胆怯,让他们自己起来自我介绍都是扭扭捏捏的,还很害怕,很没有自信。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信,我把乐器、舞蹈、音乐表演等活动运用到教学当中得到了不错的收益。 乐器、舞蹈、游戏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乐器、舞蹈、音乐表演是你能很好培训学生的节奏感的。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在音乐游戏方面我经常叫他们进行音乐接龙,音乐情景再现。如小学的低年级大多都是有情节的,在这种情况我就把快要学会的歌曲让学生上台表演,下面的跟唱,在室外的游戏大多都是设计的逮到了就要上前表演。 其实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自己在将来越做越好,要想学到东西,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像那些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学习实践方面知识,这样自己在实践方面才会越做越好。 教育叙事论文:小学一年级教育叙事 新接到一年级数学,看到那些可爱小不点,我什么都不担心,就怕他们对数学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实在浓厚,七、八岁能洋洋洒洒写出千字文章,爸爸妈妈惩罚孩子的办法是不让他看书,想来都有点害怕! 开学以后,最担心的事也就出现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映出对数学的“淡漠”,家长也和我交换意见,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呢?实在的,面对一群聪明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呢?对我真是一个挑战! 我除了上课尽量使用电教手段,做一些动画,讲一些故事,“放宽”对他们的管教,让他们慢慢亲近我外,我与学生还有一个小秘密。 只要有家长与我交换意见,我就给他们讲:“学生对数学的没有兴趣,关键在于他们对数学的那份自信的丧失!我们要给予他们自信,他们才会喜欢数学!我打算把考题提前叫一些同学先做一遍”。有的家长问我这样好吗?我说:“其实,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样让他们今后学得更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考试的题都会在考前3到5天到网上,然后一个一个单独对“需要自信”的学生说:“我们隔2天要考试,题老师已经发到网上,你去下来做吧!老师只对你一个人讲了,千万别给其他人说。”于是他们都回去认真的做了一次,还有家长帮忙,考试时他们再次轻松愉快的做了一次。评讲试卷时,我大大的表扬了一番突飞猛进的同学,那时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开心的笑容! 一个学生在网上这样写到:“昨天,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了,我看了一下,等级是A+,错了两道小问题,分数就说明是95分—99分,我唉声叹气地说:要是得了A++就好了,分数是100,平时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成绩会越来越好。啊!这真是我最满意的数学试卷啊。” 要知道他们都是数学有点“问题”的孩子,看到她们对数学自信的回归,我心里激动不已。就这样,班里几个上期数学不好的孩子,都“考”到了很好的成绩,上课他们特别的认真,作业虽不算很好,却能较好的掌握新内容。 真正的单元测查更令我高兴,上期班上补考也不及格的A同学也考了84分,他已经成为班上听课认真、积极举手的一员了,也成为了一名自信的孩子。不过我和他的秘密还要进行下去,直到他考得更好。 教育叙事论文: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求每一名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探究为核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他们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认识到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经过我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叙事论文: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五)撰写教育叙事 经常遇到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了你的博客很激动,也很想把教育的心得记录下来,无奈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的,自己都不喜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想,这应该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特别是想在教育上做点什么的教师。如果不去想着做点什么,自然也就不会有这些痛苦。有的人做一辈子老师,做得也很不错,但是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记录,也是一辈子。不能说有什么遗憾,只能说个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罢了。对于那些想写点东西又苦于写不出来、写不好的老师,我能提什么建议呢? 首先,我们得把写作的心态摆正了。 撰写教育叙事的目的是什么?以我看来,有三大主要功能和一个附属功能。三大主要功能,一是记录自己做教育的感悟心得,作为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境界的素材;二是记录教育教学事件,记录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备忘和纪念;三是发挥教育叙事的交流、沟通作用,以博客或其他手段为平台,和学生、家长、同事建立互动机制,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一个附属功能,教育叙事中的素材甚至教育叙事本身即可以成为论文、计划、总结等文案,有了平时的积累,需要用时可以随时拿出来而不至于临时东拼西凑或胡乱杜撰。 所以,教育叙事人人可写,也应该人人都写,写了总比不写好,多写总比少写好。而从上述分析的教育叙事功能上看,没有说非要文字功底怎样或要文采好的人才能写。而且,教育叙事不一定要开博写,对于文字功底欠佳的老师来说,在博客上公开自己的教育叙事有一定压力,所以,我们可以不公开发表自己的文章。有些学校把教师写教育叙事作为一种任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下来,这个就不太好了。写东西本是自己乐意的事,靠强制就完全变了味儿。我想,大部分老师写的教育日志是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发表或出版,换取稿费之用,如果可以,当然很好,但这绝不是写作的主要目的。我们不要觉得写得不好看就没有价值,其实对于做教育,我早就说过,别人的东西再好对你也不一定有用,如果没用就没有价值,但是自己的东西一定价值,因为它属于你自己。因此,我总的看法就是,无论写作水平怎样,用心做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坚持写好教育叙事。 关于教育叙事的撰写,我具体说说我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写的是心情、心境,没有心情不要写,绝不要为写而写。我经常好几天写不出一个字,没有灵感也没有激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宁可不写,也不要勉强自己非写不可。在强迫的心态下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一定要等到有兴趣了、有心情了,想写了,再动手。写作本来就不是一个教师的必修课,完全是兴趣使然,想写就写。如果你是一个严谨的人,规定了自己每天必须写多少字,并且要坚持下去,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习惯养成了就不会觉得累,写作就成了教育活动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感觉不到痛苦了。那么没有东西可写怎么办呢?可参见第二条。 第二,教育叙事的类型应该有很多,这个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文章积累多了,如果我给自己的教育叙事分个类的话,不外乎这样几种: 1、教育教学案例(如《我的车见证我的爱》); 2、教育活动实录(如《走在行知路上》; 3、读书学习(含培训)感悟(如《教育难以达到的第三个层面》); 4、自己做教育的心得体会(如《老板老班的教育思路和实践》); …… 故而,撰写教育叙事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只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灵感会随时光临。问题是要让记录成为一种习惯,根深蒂固的习惯,不要让智慧的火花随意地熄灭。(班主任工作 )这话说起来挺容易的,实际上坚持下去也非易事,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心血来潮时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热情消退后连博客都懒得上,时间长了,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上博客,因为不敢面对曾经的雄心壮志。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总是属于那种坚持到底的少数人的原因,一件很简单的事,比如每天或隔几天写点东西,坚持到底就很不容易,就很了不起。能坚持这样做的人会比别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从写日志这件小事其实可以折射一个人的意志力和生活态度价值观。 第三,写东西的心态就是玩、自我欣赏,乐在其中。这和玩游戏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智慧、更高尚,也更懂得生命的价值。有人不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进入过那种美妙的境界。从时间上讲,其实还是有的,因为我们每天花在上网、游戏、闲谈或做杂事的时间其实并不少,只要抽出其中一部分,不需要太长,写点东西还是可以的。有时候我们忙完工作会感觉很疲劳,什么事都不想做,如果是那样,就休息吧,不要把些日志当做负担,等有精力时再写; 第四,写教育叙事一定要文笔好吗?其实也不见得。真实就是力量,原生态的东西最有价值,即使是一本流水账似的班级大事记,也很有价值,只要写上: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什么事、我遇到什么事、我做了哪些事,寥寥数语,就是很有意思的。这样的日志虽然我没有写过,但是我知道,那很有意思,特别是若干年之后,我们再看一看,那年的今天我们做了些什么,非常有趣。记录成长——自己的、学生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所以,大事记式的教育日志应该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在此,我推荐南京建邺高中袁子意老师的观点和做法,袁老师认为记录本身就很重要,他自己做记录,在班级里还有专门的记录员,记录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每到搞活动时,班上自然有人会做记录,而且老师的文采不好,学生当中有文采好的,把这项工作分配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能量,可以事半功倍,对学生自己的成长也十分有意义。关键是学生作为教育事件的亲历者,他的视角、他的想法,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丰富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当然,学生自己的记录也是有其自身的价值的。师生共同完成教育叙事的写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五,做一个有心人。教育叙事其实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善于发现价值、捕捉其中的闪光点,特别是那种稍纵即逝的亮点,把它们记载下来,让瞬间成为永恒。所以,我们要留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给学生发的通知、和家长联系的短信、学生的周记以及班主任在周记中的评语、给学生的评语、和学生或家长的谈话、在班级里听到或看到的有趣事件,其实在我眼里,处处有可以写的东西,但是不善于观察的人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作为这种教育叙事的代表作,我的不少日志都是短信直接组成的,如《短信见真情》、《短信见真情》(续)、《给自己的礼物》、《教育是这样做的》,等等。大家试想,连短信都能组成这么多故事,生活中可以记录下来的片段真的太多了。有时候来灵感时,及时把想法记录在纸上,只言片语,最有教育的智慧,结合真实的案例适当拓展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也许,今天你觉得没用,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一个案例,正好可以用到你以前的想法,这种智慧火花的积累终将让你越来越睿智,也越来越会写作; 第六,承载我们记忆的方式很多,所以,我一直建议有条件的班主任要配备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在这个数码的时代,记录的方式一定是多元化的。有时,图片或影像更有说服力。而且,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做法,效果还特别好。日志配图,或图片为主配上简要的说明,就是很精彩的记录,在我博客里也大量使用,如《晒一晒可爱的高一(6)》、《户外拓展运动纪实》,视频《一起走过的日子》,等等。图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文字的不足。 最后,要想写出精彩的日志,关键不在于文笔如何,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 以情动人,是教育叙事的重要功能,也是让自己日志出彩的重要因素。好的日志不仅可以感动自己,也可以感动别人、感动学生,使教育的力量更强大。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用心用情去写。我在讲座里曾经提到过:如果有爱,就要表达出来,不要什么都藏在心底,其实,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写好日志的关键,文笔倒在其次。但是,有时表达时也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对象,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委婉的,融入在你平淡的叙述中,有一种真实的力量。 在平铺直叙地记录我们教育活动的同时,能加入一些自己思考的心得就更好了,如果能往理论上靠一靠就最好了,那可以使教育叙事的立意高、价值也更高。理论层面的东西,取决于自己的阅读,有时,借鉴一些名家名言也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法,现在网络发达,资源很好找,不必像过去,要读完整本书才能有感悟。我们读名家的文章或名人名言,会产生共鸣,说明他们说出了我们心里有却笔下无的东西,那么借用别人的话,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只能作为点睛之用,不可大段大段地使用而不加入自己的想法。我有时读书会一边读一边就手就把其中我认为精彩的片段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将来万一哪一天用得着。我常常会用一些零散的时间或垃圾时间看点东西,甚至报纸上有什么相关的文章也会留意一下。多读点书,对写作肯定是有好处的,特别是你想让你的教育叙事写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时,更需要充电。读书,有时很悲哀,明明原来以为是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再一看,别人早就写在书里了,遇到这个情况,更是要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不是盲目妄自菲薄。多读书,也会让我们知道世界之大,不至于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孤芳自赏,写出来的东西贻笑大方。不过,话说回来了,即使有所雷同,也没有关系,说明你做得正确嘛。 胡乱说了一气,因为我本人对写作从未想过该如何下手,只是随兴而写,有了想法就写,没有规矩和章法,也就没有什么限制。不知道我说的这些对班主任们有没有帮助。 教育叙事论文:教育叙事的语文策略 时下,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写过很多讲述和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小文章,有的叫“教育随笔”,有的叫“课程故事”,有的叫“教学案例”等等,他们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在教育研究领域,这样的“故事”被称为“教育叙事”。 因为只是凭感觉讲故事,许多老师并不了解这种教育文体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有的不加选择地记录一切琐事,叙事成了“流水账”式的生活记录;有的叙事缺乏逻辑条理,没有诠释出叙事中的内涵,失去了教育叙事应有的意义;有的老师选择的叙事内容不恰当,既不能提升自己也无法启迪他人。看来,小文章里有大道理,要想写好教育叙事,我们仍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叙事,或称叙述,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指通过口头、书面或映像的形式描述所发生的系列事件。通俗的讲,叙事就是“讲故事”。[1]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被应用到了教育研究领域,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很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也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真实的故事”。[2] 具体说来,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体悟理解。[3]在规范的学术研究中,教育叙事只是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部分,叙事是为了创建一个供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的文本材料。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尽管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叙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一种最易起步的教育科研方式,是一种“草根式”的写作,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师写作教育叙事的意义 1.留存精彩的瞬间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不能从抽象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世界中去寻找。”[4]审视教师每天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每位教师的生活中,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教育事件”。这些教育事件不管是带给我们创造的惊喜、失败的沮丧,还是悠远的哲思、深切的感动……都蕴含着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众多教师各不相同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个性。可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把它们记录和整理出来,这些蕴含智慧和意义的教育事件往往会从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掠过,再也难觅踪影。反之,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引起我们深切感受和思考的事件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育记叙文”就能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所以,教育叙事,能“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5],是我们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2.俯瞰熟悉的风景 教育叙事虽然“叙”的是教育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琐事,但教师叙事不是为了保存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对教育生活作出意义的梳理与提炼,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经验的过程。因而,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故事虽然谈的是旧事,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应是新的启示。此时的回眸和叙述,不是简单的“回头看”,而是使自己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瞰熟悉的教学实践。要“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6] 3.展现“缄默的知识” 教师知识有着不同层面,如同一座冰山,外显于水面的是认知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它决定着教师“知道什么”,隐藏于水面下的是实践性知识,它镶嵌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育情境中,决定着教师“如何做”。这种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积淀,通常是内隐的、缄默的,但却是教师理解和解释教育教学事件的最直接的知识来源,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洞悉和把握自己缄默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 撰写和描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叙事本身是一个意义澄清的过程,我们在故事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些内在的、自己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教师对故事的撰写与分析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包括“如何做事,何时何地做这些事情”这些认知性的技能,更表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和诠释与教学行为相关的事件”这些价值观念的问题,展现和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教育观念,将原本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缄默知识”表达了出来,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在认识、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惯性行为的深层意义,教育叙事因此成为促进我们增长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式。 4.超越日常的自我 教育叙事,叙述我们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每一次叙述都能促使我们沉静思考,质疑自己习惯化的教学行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的解释,追问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品味、体验、发现、评价、判断的过程,是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发现的过程。它让我们发现自己平常教育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意义,也在不断地让我们驻足沉思,走出“惯性”,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促进我们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质量。教育叙事,让我们在“接近自我”的同时“超越自我”,真正获得我们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生长“草根理论”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7]教育叙事让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自己说话,让我们在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基于自身教育生活的、带有自身生命体温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这种教育的理念或思考来源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为教师已经历的事情提供有意义的保留形式,而且还提供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8]正是在这个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草根理论”,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一个教育家。 6.创建开放的文化 叙事,是人类表达、交流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在讲述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驻足反观自己的经历,听故事的人获取故事经验的启示意义,因此叙事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叙事创建了一种叙事者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开放的文化。一方面,作者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识、所感、所困和所悟通过写教育故事表述出来,为教育同行、专家、学者等众多不同角色的人创建了一个可以评说、讨论教育问题的平台。另一方面,阅读和倾听教育故事的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教育情境之中,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认真地加以分析、梳理,认清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规律或原则,在阅读和倾听中,把别人经过探索、努力得到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某种知识,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发展。”[9]因此,教育叙事创造了一种分享思想,共享知识的有效方式,无论对叙事者还是读者,这种沟通和交流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惊喜和进步,这种多向、开放的教育文化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习、交流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叙事的文体特点 1.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 教育叙事可以是记录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掘亮点”;可以叙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呈现矛盾和问题,“展现机智”;可以讲述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故事,“追忆难忘”;可以呈现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与遗憾,“反思缘由”……一个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他老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教育叙事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教师要学会“寻找”自己“熟悉风景”中的“陌生”。要搜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对自己产生深层影响的故事,要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让自己讲述的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从而让自己和读者都有新的发现。 2.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 叙事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其背后的研究,并不如讲故事那样简单。其实,“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发现和阐释故事背后的意义。”[10]如果纯粹是讲故事,没有专业的视角,教育叙事就和一个文学报道没有区别。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故事进行解释,必须穿透这些故事和叙述,透视其背后的意义。让故事体现你对该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出你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力,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能够从这些思考阐释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你的教育叙事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3.在叙事中把自己“摆进去”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在故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你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气和胆识,能够敞开自我,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将自己的自信与成功讲述出来,而且能将自己的失误与遗憾显现出来。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自己要对这些问题追问和反思,在思考反省中重新建构自己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把自己“摆进去”,还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个“评论家”,而是要在反思和追问中对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有新的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叙事才能成为你提升自我,改进实践的有效专业发展方式,照亮你未来的教育生活。 四、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学会观察与积累——“从今天起,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过”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老师们应该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刊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案例,学会通过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产生的问题、与同事的讨论甚至是身边同事对某一教育现象的抱怨。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己教育研究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找到蕴含丰富意义和价值的写作素材。 2.唤醒自己的教育意识——“故事,使我们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对教师来说,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还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含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含的问题。教师在叙事中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叙述和发现中主动发掘和提升自我,让自己走出庸常的状态,成为自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成为我们自己想做的人。 3.不断尝试和创造——“有行动才有故事” 如果说作家用自己想象创作,那么教师就是用自己教育行动创作。“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 [11]教师叙述、解释自己教育生活的前提,在于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生活要有思考和行动。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老师需要积极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变革,不断尝试用新的行动去完成教育的过程,在探索和变革中,你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反之,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主要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学习和改进的动力,所以自己的教育生活永远是“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4.让常识与专业对话——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 “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2]教育叙事不仅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是要求老师要把对事件的考察、描述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要写好教育叙事,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如果仅仅是用事实说话,缺乏对体验感受的反思,那么即使你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也会显得单薄、缺乏深度。 “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13]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布鲁纳bruner, j.),即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国内外人文学科的前沿进展;拥有丰富的、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不断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叙事题材,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从自己的故事中“解读”出内在的理论“意义”,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5.学会深描——让故事引人入胜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的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是否保持了描写和分析的“深度”。“深描”能够让你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 (1)深度描写细节 在叙述时,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或是画家,充分关注故事所发生的特定背景,要对当时的情境做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述,运用一定的叙述手段和技巧,如倒叙、深描等文学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能引起老师们共鸣、难于调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尽量具体地描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反思和阐释拥有扎实的“根据地”,同时要注意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2)深度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 “深度描写”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华丽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其实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但是,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多重意义,每个读者对故事或经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光讲故事或事件的经过是不够的。还要把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表达出来。只有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事情进行解释,你对事件的理解和故事中的内在意义才能被别人领会。因此,在叙述事件时,不仅要叙述故事情节,还要尽可能地描写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在其中夹杂些对细节的感悟及反思,做到夹叙夹议,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但要注意事例和理论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于一体、水乳交融的。理论蕴含在故事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体现在基于故事内容的适时而巧妙的议论、抒情中。 (3)围绕主题描写和阐释,形散神不散 需要强调的是,每篇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叙述的故事总是隐含着一条意义线,这根主线就是叙事的主题。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把握事件的主线,不能偏离主题,一发不可收。叙事是为了表达你的思考或感受,叙事的方式和内容就是你的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哪些讲哪些不讲,哪些详讲哪些一带而过,都应根据主题来决定。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教育叙事让我们跃上这个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生命中那些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会让其他人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写吧,还等什么呢? 教育叙事论文:试论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论文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其兴起背景出发,介绍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内涵、方式和特点及其实施的过程,并就目前人们对其一些普遍性的误解进行一些澄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更注重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已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途径与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目的与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更注重教育故事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对意义的重构与解读,来反思与提高实践,来丰富与优化理论;它关注教育主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的形成与优化。叙事研究基于对个体经验与故事情境的关注,降低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的理论高度,但并不否定教育理论的价值。它的兴起不仅意味着它是对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转变。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1、理论基础 后现论 后现代思想家们关于主体的消亡、元叙事、对差异的颂扬等对叙事研究影响很大。反过来,叙事、故事、语境等词汇也成为后现代思想家们高频率使用的语词。 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叙事学中关于叙事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口头叙事与书面文本间的转换等.都成为当前教育叙事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叙事学研究由“所指之事”向“所用之叙”的重心“转移以及由经典叙事学向多元叙事学或新叙事学的转向,也对教育中的叙事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 这两派哲学的主张为叙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现象学的意向性、交互主体性和悬置等思想,有助于人们暂时悬置主观判断和先见,尽可能地揭示教育事件本身;解释学则从方法沦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主张对经验性文本进行解释和理解理解。 现代知识论观点 现代以来不同类型知识的划分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尤其是加涅(r.m.gagne)和安德森(j.r.anderson)的知识分类观点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知识的内涵,并确立了如今日益被广泛接受的一些新的知识观念。如,只有个体积极建构的知识对个体才有意义等。 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研究的升温,对人类生存和交往模式的思考及其运用的田野作业法开始对诸多社会学科领域产生影响,同时社会学使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行动研究,以及语言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等都构成了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2、内涵 国内目前对于教育叙事研究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另一种是狭义的,专指教师叙事研究,当前似乎基于狭义理解的叙事研究居多。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和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时间性、情节性和主观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实际发生的、有情节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事件;无论是”所叙之事“还是”所用之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能反映参与者的教育信仰、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叙事研究的过程是依照叙事研究自身的逻辑和方法所实施的过程,有研究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1、现场工作。 主要是指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对所研究对象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来获得资料。第二,研究者要从整体上对这一现场所产生的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 现场文本不仅包括事件的客观记录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是经过选择、演绎解释的经验记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如口述史、故事、照片、回忆录、现场笔记、文献分析等。 3、从现场到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要回答意义和重要性问题,可以用文学、诗歌、科学等不同风格撰写。 总之,叙事研究在内容与手段上与其它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它还要求研究者要具有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写作的能力。 五、对叙事研究几种误解的澄清 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表达出来。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叙事研究是通过行为者对教育故事的叙述,来反思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重构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以优化教育实践规划质量。还有人认为,叙事研究就是不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其实,叙事研究既要求通过叙事来体现理论对实践的解释与洞察力,也要求通过对叙事者个体价值与情感的认可及对故事情境的关注,来丰富理论的视野。更有人认为人人都可以做叙事研究,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实践智慧与个人理论,都具备做叙事研究的可能;但如果只是白描事实,而不反思与重构,不通过重构来丰富个人理论,就不是做研究。 教育叙事论文:国外叙事医学教育发展启发 1叙事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2001年,Charon[2]将“叙事医学”定义为: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能够提供人道且有效诊疗活动的医疗模式。叙事能力是指能够识别、吸收、理解他人故事和困境并对其采取行动的能力。对医生与自身、患者、同事和社会之间发生的叙事活动有所影响。通过对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叙事医学“优化医生诊疗思维,实现职业自省,改进医疗服务”的目的[4]。在叙事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倾听患者及他人的叙事,理解并尊重所述故事的含义,进而代表患者的利益去进行医疗活动[2]。“叙事医学教育”目前尚未形成明确定义,Charon[2]提出,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如精细阅读、反思性写作、与患者专业的谈话),以提高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对患者的照护水平,可以看作叙事医学教育概念的雏形。与叙事医学教育相类似的术语有“叙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指的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历,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5]。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叙事”这一质性过程,再现叙事者的世界观,重视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诠释[6]。叙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描述经验,解释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7],叙事医学教育则通常被认为是以培养具有叙事能力,能够开展叙事医学实践的临床医生为目的的完整教学过程。 2叙事医学的教学目标 Charon[8]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开展的叙事医学教学项目中提出,要培养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其中包括“感知患者遭遇,理解所感知的遭遇,处理认知冲突,多视角看待疾病事件,设想疾病结局,采取一定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作为该项目目标的能力与其最早提出的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叙事能力”[2]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olumbiaCooperativeAgingProgram,CCAP)”项目中,包括1项以叙事医学为基础的写作训练。该训练的目的仅聚焦于提高实习生在整个项目中对于评估过程、数据收集和临床质疑的反思[9]。目前,国外各医学高校开展的众多形式叙事医学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大多围绕Charon提出的“叙事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叙事能力”不只是简单的沟通交流故事,而是要求医生帮助患者通过对“疾苦”的叙事来建构疾病的意义。该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其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对自我行为的反思[4]。 3叙事医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10]。在叙事医学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精细阅读(closereading)和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writing)。 3.1精细阅读 即通过对不同内容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实现“参与”这一过程[11]。Charon[8]在她《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NarrativeMedicine:HonoringtheStoriesofIllness)一书中提出,将“文学叙事学”(即对故事如何构建、讲述、进展、理解的研究)应用于精细阅读这一方法之中。她根据医学的叙事特点,提出了精细阅读的五要素:结构、形式、时间、场景、要求,明确了精细阅读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素材的研究角度。我国学者杨晓霖[12]认为,结合叙事学基础知识,将文学作品中疾病故事与医学疾病叙事阅读纳入医学课程设计中,集中讨论与疾病、疼痛、衰老、心理健康、死亡等相关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3.2反思性写作 美国学者Kerr[13]指出,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反思性写作是“以自我意识和(或)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对自身经历进行反思的写作”,并认为反思性写作具有改变行为的潜力。通过反思性写作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完成叙事医学中“表现(representation)”这一过程,使其主动地表达自己并评价和分享自身的经历[11]。Charon[2]提出的“平行病历(parallelchart)”就是教育者通过反思性写作培养临床医生叙事能力的一种形式。它是患者普通病历之外的“影子病历”,要求医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见证、书写患者的疾苦和体验。而在国外高等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中,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叙事访谈和反思性写作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患者的内心体验[14-17]。 4叙事医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与协调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18]。目前,国外各医科院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虽都围绕着培养“叙事能力”为目标,但各自的教学策略有所不同,总体情况可进行以下分类。 4.1依托课程教学的叙事医学教育 部分高校将叙事医学教育与传统课程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美国梅佑医学院就利用解剖课,鼓励学生将其课堂上的体验通过反思性写作编写成剧本,再通过戏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19]。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人文课程通过基于人文主义的文学阅读和有助于职业发展的反思性写作等方法,培养本科医学生和参加继续教育临床医生的反思、移情等叙事能力[20]。 4.2依托实践项目的叙事医学教育 目前,国外高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大部分基于综合性教学实践项目展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实习生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CAP)”[9]、新墨西哥大学针对一年级学生8周社区见习开设的“实践性融入式体验(PracticalImmer-sionExperience,PIE)”[17]、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以家庭为中心的体验(FamilyCenteredExperience,FCE)”[16]等教学活动虽然主题、实施方案略有不同,但均是借助各项目提供的平台,通过叙事医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达到某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叙事能力。 4.3依托跨专业合作的叙事医学教育 跨专业教育是指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共同上课和互动来了解对方的职业角色[2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整合口腔学、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四个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健康、疾苦和健康照护的文化”主题研讨会。研讨会采用精读指定材料,润色写作内容,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不同医疗领域的问题交换想法和意见[22],将叙事医学教育拓展到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和学生。这一策略有助于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彼此职业角色间的异同,培养同事间的叙事能力,从而实现工作中团队的高效合作。 5叙事医学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23]。目前,叙事医学教学资源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叙事素材的整理和开发。叙事素材可以是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散文、诗歌、传记,也包括影视作品、照片等形式。杨晓霖[12]根据素材内容不同,将国外的叙事文本分为了以下五类:①疾病叙事作品;②关于医生负面形象的叙事;③医生作家关于行医治病的散文小说;④患者关于疾苦及重建被疾病摧毁的身份的叙事;⑤医生归纳、传递医疗知识的疾病叙事。美国学者Helle[24]专门进行了照片在叙事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通过摄影理论和叙事理论的结合,分析了视觉教学的优点及照片应用于叙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叙事医学教学评价 6.1评价内容 叙事医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因此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叙事能力展开,包括接受培训者对于患者及其工作的态度,临床工作早期的习惯和愿望,学科知识的保留、表达和反思他们所见所感的能力,行医过程中的归属感及人文领域非认知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是否拥有诚信,富有同情心,为患者负责[25]等。 6.2评价形式和方法 目前叙事教学效果评价的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②患者对学生的评价;③同学之间的互评;④自我评价。有研究[25]认为,对医生或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最有根据的来源是患者,因为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医生的这种素质;另一方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平等性,使其对医生的评价略有困难,可以通过同行(或同学)评价进行补充。不同的评价内容决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叙事能力的评价,主要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问卷法。根据回答问卷的方式,所用问卷分为封闭式(结构式)和开放式(非结构式)两种。封闭式问卷包括一系列的患者满意度量表[26-28]、患者-医务工作者导向量表(thePatient-PractitionerOrientationScale,PPOS)[29-30]、同行评审评价表格(PeerReviewEvaluationForm)[31]等;开放式问卷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况或看法,例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个人疾病叙事”反思性写作训练项目结束后,学生通过回答由7个开放式问题组成的问卷完成对自己的评价[15]。 7对护理学的启示 7.1将“叙事医学”的观念引入护理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政策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医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在此社会背景下,叙事医学对于和谐医疗环境的形成显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2]。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护士相比医生接触、陪伴和照护患者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现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33],而国内尚少有研究将叙事医学的有关概念引入护理专业领域。因此,我国护理研究者可尝试在学习借鉴叙事医学有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将其与护理专业特点有机结合,以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的叙事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在护理活动中运用移情,与患者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不断反思,来提高护理照护水平。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贯彻落实,更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护理照护。 7.2为跨专业教育的开展搭建平台 目前跨专业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变得愈来愈重要,但现存的很多政策和学术问题都限制了不同专业间合作的可能[21]。叙事医学与护理专业结合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吸收跨专业教育这一理念,为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开展搭建平台,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叙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整个医疗领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其具体开展形式,应在叙事医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卫生政策及护理教育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7.3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在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而设计的教学活动程序框架和教学策略体系。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有关该领域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今后研究者应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理论、概念进一步的分析整合,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程序框架和教学评价等要素[33]出发,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作者:于海容姜安丽工作单位: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 教育叙事论文:教育叙事客体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叙事体题材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的推广,它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际。但许多教师在教育叙事的客体即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上深感困惑,尽管拥有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材,但不能从这些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出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来,因此,造成叙事内容平淡,缺乏深度。本文试图对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作较全面的解读。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叙事的“题材”,题材是叙事的基本材料。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所表现的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时间和发生的场所等都是有区别的。如有的事件是表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是表现课外活动的;有些事件的主角是学生,有些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有些事件是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有些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事件,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叙事内容,实际上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题材。 在这里,我们选择课堂、学生和教师作为发掘叙事题材的切入点,简要的论述有关课堂题材、学生题材和教师题材发掘中的一些关注点,为我们更好的发掘叙事题材提供一些视角。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课堂题材主要指在课堂中所发生的各类教学事件,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方法、技巧,精彩的教学场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 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面貌与办学特色,当然,也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显然,在学校的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叙事的题材。作为叙事者,理应把目光重点放到课堂中去,从中发掘出许多生动的、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例来。 课堂题材可从以下视角去关注: (一)发掘教学的“亮点” “亮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它可以包括: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的成功做法,教师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学生活泼、高效的学习方式等。这些“亮点”有些是预料之中的,也有些是预料之外的。在这些教学的“亮点”中往往凝结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蕴涵了教师深厚的教学情感,或集聚着学生的学习智慧。发掘这些教学“亮点”作为叙事题材,可以展示某种成功的教学范例,展示某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人以启示与借鉴。 (二)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预设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调控教学进程,这不仅能体现出教师驾驭和调控教学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把握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学问题、巧妙把握教学过程的一种技巧。从实践看,教学机智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能体现出教师优越的教学能力,也能体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同样能给人以启迪。 (四)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生动活跃的场面,也会出现冷淡尴尬的情景;会产生预料之中的效果,也会出现意外的失败。成功的教学事例会给人一些启示,而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所作的思考,同样会给人以启示。从研究的角度看,成功的教学事例与不成功的教学事例,同样具有思考价值。因此,教学叙事不仅要关注课堂中的“亮点”,也应关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学生题材主要是指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事件。在这类事件中,学生是主角,表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品德、思想、情感、行为等,反映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题材主要包括: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学生家庭中的故事,以及学生在校外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等。 对学生生活题材的叙事,其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描述,揭示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教育者能对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变化,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其二,通过学生的故事,来透视学校的教育现状,了解学校哪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发生了积极的效果,哪些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 学生题材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 (一)学生的“思维火花” “思维火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指学生突出的、优异的学习成果,或能表现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仿效的事例。 具体的说,这方面的题材一般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有创意的思维活动; 2.对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 3.独特的思维问题的路径; 4.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法; 5.超出的学习能力。 这样的题材在教学实际中是很多的,我们只有仔细留心身边的学生,就会发现这方面的事例。 (二)学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把叙事的视野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叙述学生的心理变化,叙述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对叙事来说,这方面有着丰富的题材。 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题材包含以下内容: 1.学生个人爱好与追求; 2.学习愿望与情感上的需求; 3.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 4.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苦闷心理; 5.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6.对教师的喜爱或厌恨之情等。 (三)学生的家庭故事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学生在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有利于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家庭方面的题材可以包括: 1.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学生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 3.学生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4.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演绎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份份难得的教育材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关注这些“细节”,因为在它的背后往往蕴涵着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师要善于对这些“细节”进行发掘。,去发现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世界。(四)学生成长的故事 这类题材的范围比较大,凡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题材。 这类事件,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值得纪念的个人财富,而对教师或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份值得思考的材料。从学生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出富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经验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一,学校中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历程;其二,学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在不经意之中发生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时刻想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教师题材主要是指教师亲身经历的或与教师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题材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的收获,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教育生涯中难忘的经历等。 (一)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包含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教师富有推广意义的教育方法、技巧等,从这些成功的活动中能透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具体的说,表现教育成效的题材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一次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 2.一次与学生成功的谈心; 3.一次富有意义的家访活动; 4.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5.一次深受启迪的研讨活动。 (二)记录心理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经过分析思考后,能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而对有些问题一时会找不到或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以至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困惑,有些是普遍性的,这样的困惑往往能引起其他老师的心理共鸣;有些困惑是特殊性的,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个别现象,对这种个别性的困惑进行剖析,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教学探索活动 这主要指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包括经历的研究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效果等。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处处留下教学探索的痕迹,会遇到很多问题,碰到很多曲折,同时,也会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探索尝试,在这其中所经历的碰到问题时的困惑、研讨过程中的争辩、研究实施中的艰辛、获得成功时的快乐等,都是很好的叙事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比较注重的是研究结果,注重用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来表达研究的结果,而对研究过程的描述与总结则比较忽视。而实际上,具体描述教学研究的过程,如你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得来的,经历了哪些研究步骤,你的想法是怎样逐步完善的等,这样的记叙,无论对于成果的总结,还是对于教学研究本身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四)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师的教学经历中,会留下值得纪念的事,同样也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遗憾”可以指在以往的教学中做了那些不应该做得事,或者那些本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遗憾”是对以往自己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它既是一种教训,也是一份经验。这些“遗憾”的事,可以引起我们的借鉴,引起我们的思考。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文简要地论述了课堂、学生、教师三种题材的发掘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题材不是完全独立的题材,而是相互交叉的,在一种叙事题材中,往往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叙事内容。对有些事件,如果仔细的分,很难说是属于哪一题材的内容。如课堂题材,就一定会包含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内容,有些题材,既可以属于课堂题材,也可属于教师题材或学生题材,因此说,它们三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这里所做的区分,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而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叙事内容的侧重点。 在上述每一类的叙事题材中,列举了若干方面的小点,这些小点可以看作是发掘题材的切入点,当然,这里每一小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分类只是为大家提供几个叙事的视角,有关各类题材发掘的切入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几个。 在发掘与选择叙事题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发掘叙事题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叙事题材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通过分析思考,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出其不平常的意义来。当然,这种思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思考,而是要把对事件的考察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或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放在理论层面上来加以分析思考,这样,才能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因此,作为叙事者来说,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有不同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对于一件事,从某一角度看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不平常的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单独看一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一旦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或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其意义就自然地凸显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叙事题材时,不仅要善于分析思考,而且要学会灵活地思考,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多一份题材选择的余地,具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三)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叙事者开始时对某种事所掌握的素材很少,只是了解事件的部分内容,或是一个大概的情况,随着对事件的深入了解,就会逐渐增加信息资料,逐步了解事件的整个情况。因此,对于题材的选择,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在叙事过程中,有时需要对题材进行调整、删减或补充,使叙事的材料逐渐的完善起来。 总之,教育叙事的题材有着非常大的范围,在生活中,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事都属于教育叙事的范围。然而,并不是所有发生的教育事件都可以作为叙事的题材,只有那些能显示出某种意义的事件才可作为叙事的题材。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就是要从大量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并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来,作为事件的基本材料。 教育叙事论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 〔关键词〕叙事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育心”,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能使学生感悟到一种力量。这种当时潜在的力量,日后会成为巨大的心理能量,护佑他们一生的健康生活。 叙事治疗以工作方式的新鲜和富有创意著称,深受青少年个案喜欢,其创始人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麦克・怀特曾用不同于医学权威的方法,成功解决儿童厌食等问题,把无数陷入绝望的家庭带回正常轨道。叙事治疗因其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一线咨询师推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欧美国家。 将叙事治疗用于构建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在国外及台湾地区都有相关研究。2006年开始,吴熙K老师把叙事治疗引进大陆,因为国内的叙事实践起步较晚,将其用在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上的研究尚属空白。相信以叙事治疗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支点,带着这种新思维会找到更多贴近学生心灵的工作模式。 一、叙事治疗,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素质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理念有助于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心底对学生的根本看法,当前很多教师衡量学生带有绝对完美的倾向,眼睛容易盯着学生身上的问题。这样陈旧的学生观使教师无法全心了解和接纳学生,势必造成师生心理距离的疏远。叙事治疗摆脱了传统疗法中将人视为问题的治疗取向,绝对相信每个生命体都因其独特而值得尊重、欣赏和好奇,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通过引导教师学习叙事治疗的哲学理念,解构主流文化对教师的影响,能使教师抛开“病理化倾向”,不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贴上某种标签,并非症状消失,只能带来更大的挫败感。新的“学生观”形成,意味着教师绝对相信学生都是有力量的个体,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有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一根本改变,将会极大地改善师生互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 叙事治疗师的语言技巧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语言效能。叙事治疗借助温暖的语言编织起咨询的框架,语言成为治疗最忠实的载体,能帮助个案把失败的故事重写成积极的生命故事。很多叙事治疗个案也正是感受到语言的托起力量,才逐步改变的。像“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叙事意味的问题,可用于强化学生偶然展现的积极面。比如害羞的学生偶然一次“胆大”,被教师用很佩服的语气提问,学生就会知道自己有时并不害羞,从而建构新的自我认同。当教师们转变学生观并注意自己的语言,逐步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时,就会建构出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因此,叙事治疗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素质的新支点。 二、叙事治疗,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巧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的咨询技巧巧妙有效。叙事治疗强调“故事”的多角度叙说,通过外化、解构使故事变得更有动力,最终用带有成功经验的故事替代问题故事。叙事理论中将问题与人剥离的技术就是“外化”,因强调问题不等于人,借助将问题客观化,使个案为原本内化的想法解套。如麦克・怀特把遗屎症孩子的问题,冠名为“狡猾的便便”,用好玩、轻松的方式解决了棘手的问题。给问题起一个名字,这种微妙的语言转换所带来的效果,使个案觉得问题来自他们本身之外。这些技巧能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层面,比如有些小学生为好动问题起名为“动魔鬼”,这样站在问题之外,他们会机智地想出许多赶走自身问题的办法。 叙事治疗的巩固技巧也新颖实用。把在咨询室中书写的故事连接到真实生活中,叙事的具体策略诸如书信、证书、回响团队等都充满创意,能巧妙地增加个体的力量。一般说来,叙事咨询师会用信函证明个案在咨询中的改变,用证书证明其彻底的转变,这些积聚着心理能量的证书和信件,能强化咨询的效果。回响团队是找出对个案发展有欣赏力的观众,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了别人的鼓舞才能作出彻底的改变。比如学校用在处理有关名声问题上,可以发展出学生信任的团队来支持他,见证他彻底与某些坏习惯告别的过程。 对于教师来说,叙事技巧理解之后不难操作,它不仅是蕴含后现代思想的心理疗法,更是一种充满“爱和创意”的工作形式,能提供很多支持性的活动策略,成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巧的新支点。 三、叙事治疗,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的新支点 叙事治疗的团体辅导实践很有创意。叙事治疗除了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些学校将叙事治疗用于团体心理辅导,原因是叙事精神强调对个人生活的新发展形成欣赏性观众,学生在安全的团体氛围中,容易尝试打开新生活的可能性,尤其是对深植于特定班级文化中的某一问题。新西兰一位叫潘美拉的心理辅导老师,曾将“反欺凌课程”引进一所小学。当班级问题被界定为欺凌时,先检测孩子们创造无暴力班级的决心,再引导学生看到欺凌问题对自己的影响,看到欺凌和嘲笑最容易在哪里发生?随后让孩子们想象欺凌消失在地平线之后的情景,并将所有孩子对付欺凌的原创方法写成脚本,在演出中强化展现,最后用大型壁画、录影带、海报、书信说明班级的反欺凌立场。后来孩子们发现谁有这样的倾向,很快就能察觉并会说出来,一些成为欺凌受害者的孩子,也不再责怪自己,会把事情说出来。这个班集体充满欺凌的主流故事,被另一种充满平和的故事所撼动,从而逐步完成集体故事的重写。 叙事治疗的小组辅导也很受学生欢迎。叙事治疗用于探索某种问题的小团体辅导,像挽救即将留级学生的“反留级联盟”,像辅导喜欢逃学学生的“对抗逃学小组”,像帮助有恐惧倾向学生的“恐惧及怪兽驯兽师俱乐部”等,这些小团体因人数少辅导效果更深入,很受学生及家长的推崇。国外将叙事治疗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很多,借鉴叙事治疗可在学校发展出个别及团体辅导,成立书信辅导和校园关心团队等,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的新支点。 教育叙事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教育叙事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有效的情境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应当严格遵循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除了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设境”和“呈境”之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情境体验式教学,形成了当前品社课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实践模式。本文通过记述生活小事,列举一些日常事例贯穿全文,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人教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性质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品德与社会上的"有滋有味"呢?在这里,谈自己怎样上品德与社会课,三个方面教学实践的教育叙事。 1.符合品德与社会本身 所谓的品德与社会本身即是品德与社会的情感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包括行为规范人际交往、合作等方面,也即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受美。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应有浓厚的社会活动本身内涵。要围绕“品德与社会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想希望之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意地去理解、模仿其内容,产生对文本的内容美、行为美、形象美、影晌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与赞赏,并产生同强烈的求知欲、模仿欲.从而更加热爱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如学了《小窗口 大世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以情境创设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内需。上课开始通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情感内需;同时也使得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呼之欲出。 2.符合儿童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社会实践平台。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个性。要在品德与社会课体现“儿童特点”,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学习精神融入品德与社会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我执教的《通信连万家》一课,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一个主题教学内容。教学中力图构建一个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品德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现主题教学意识。要做到准确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最开始到现在的教学设计,内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弯路。回头看看,缺乏主题单元教学的意识,就容易把单元内的几课内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对教材的反复理解下,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通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现代通信方式及特点。树立主题单元教学意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2.2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真实生活世界。课前布置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过谈谈“你和家人曾用过哪些通信方式,给你们带来哪些方便?”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的生活信息,教师与学生一道谈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通信事例、故事,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交谈中认识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独有特点,这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学会选择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2.3 构建活动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体验活动的舞台。学生品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来传递的,设计了“给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环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为了感受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设计了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妈妈用手机通话,现场拨打114咨询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在活动中体验通信方便生活;开放的活动设计,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2.4 构建开放化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课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用春节拜年的话题引入、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讲述的通信事例,等等都成为教学资源引进品德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元的开放空间里,课堂的实效性也显得更很强了。在课堂评价上应更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点拨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3.符合儿童的个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本身,一般是说品德与社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无个人味的品德与社会课,犹如有些者笔下塑造的缺乏故事人物的形象,对小学生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那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有个人性呢? 3.1 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树立个人的形象与修养。想上出不脱离实际的品德与社会课,就要努力体现“现实例子装满自己脑子里,上课前认真研究教材,随时在脑里随口而出”。 3.2 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人无我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总之,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个人发展性,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让教品德与社会课里具有很趣的、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一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哪能没有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品德与社会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教育叙事论文: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问题与反思 摘要:教育叙事是近些年来,国内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提高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能力,能够有效推进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为我国基础教育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教师教育⑹履芰Φ恼体情况来看,教师教育叙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开展论述,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几点反思。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反思 引言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教育叙事在我国教育领域开始普及,并受到了教育领域的极大追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适合和喜欢教育叙事”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促进和帮助教育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学术界对这个课题的成功抱有很大希望,但是直至今天,小学教育教育叙事的研究,也未能获得突出的成就。这就要求当代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承担起研究、应用和普及教育叙事的责任,真真正正开展一些实践,获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以此突进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发展。 一、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问题分析 1.虎头叙事蛇尾研究,或者干脆有叙事无研究 与叙事相比,研究所消耗的时间会更多,研究者需要从小见大,不遗余力的挖掘和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加逼近真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叙事研究,在研究方面,都显得有些力度不足。 2.肤浅散碎叙事,总结拔高套话研究 教育叙事要秉持全面、客观的原则,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叙事要有条理,有深度。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方面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总体上来说,他们的叙事比较表面化,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套话多,实质内容少。 3.任务式教育叙事研究,煞有介事地搞形式主义 认真真地编撰故事,极尽大胆地演绎故事,然后搜肠刮肚和引经据典地查找宏大理论观点,生硬地拼接相应的理论与故事,使相互间能够呼应和印证一番,随之就如获至宝和大功告成,完成任务和交差了事,这是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教育叙事研究,己经于不觉不知间滑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二、对小学教师教育叙事的几点反思 1.叙事研究类培训 为了将叙事研究在小学中开展,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合格水平,教育部门和小学学校应该针对小学教师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应该让小学教师了解并且学习叙事研究,所以,应该针对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一些培训,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学会并且掌握叙事研究。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学校中的教师参与叙事研究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了解该如何叙事、如何研究,使教师在通过培训学习之后,能够将叙事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把握,之后能够知道叙事和研究的要领。最后,在对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培训时,应该让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参与实践,进而能够通过实践理解掌握叙事研究。开展培训时首先都要让受训者能够对受训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才能够对受训的内容进行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对小学教师开展的叙事研究培训也是一样,应该让小学教师对叙事研究的魅力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小学教师会对叙事研究产生兴趣,这样小学教师就会不自觉的喜欢上叙事研究,并且小学教师们还会对叙事研究上瘾,最终小学教师们都能够很好的学会叙事研究。但是在叙事研究刚开始推行的阶段,还是会需要学校对小学教师参与叙事研究学习进行硬性要求。 2.个人自叙集研究 小学教师在学会叙事研究之后,还可以开展个人自叙集研究。首先,小学教师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故事等进行梳理,之后进行系统的讲述。小学教师针对自己所形成的教学故事和关键事件,进行相应的挑剔和苛刻的研究,进而能够从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萃取思想。其次,小学教师在进行个人自叙集研究时,可以针对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类事件进行分别呈现,进而能够使得自己总结的这些事件比较集中,然后使用放大镜的目光和显微镜的细致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刻的考察和归纳,同时这些集体事件之间还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比,进而能够从中找到长处和短处,找到这些事件的共同规律和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不同点,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事件之间的不同等不同问题。最后,小学教师还可以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一个典型的教学事件进行详细的展示,之后对这个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然后将这个事件放起来,在未来如果在发生与这个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后,在对新事件进行相应的叙事和研究,争取在每一次的叙事研究之后都能够有一些新的发现,直到实现触类旁通为止。小学教师开展个人自叙集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将自身发生的一些事件和故事进行集合,之后针对这些事件更容易进行归纳研究,通过总结得到经验。 3.课题组叙事研究 课题组叙事研究是指中小学教师可以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并根据需要和意愿组成一个叙事研究团队。然后,课题组成员一起确立一个当前比较棘手、比较典型和具有共性的课题,围绕课题叙事,集体解剖事件,集体找问题、查原因、下结论和开方子,集体找出更具典型性和研究价值的事件,集体对事件进行多个角度和全方位的研究,以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和升华思想,开发单凭个人力量难以发掘的宝藏。课题组叙事研究有利于集聚众人的智慧,使主题或问题更突出和明确,将叙事研究推向纵深和高远,也有利于避免个人叙事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和不了了之。 结束语 本文从俩个方面对小学教师教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提高我国目前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就是全面推进教育叙事的开展和落实,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更加完善的对策,这是目前小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承担的责任。 教育叙事论文:叙事教育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叙述教育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护理实习生45人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教学查房;2015年6月~2016年4月我院护理实习生45人设为观察组,采用叙事教育下的护理教学查房。我院自行制定柯氏模型为导向的护生综合能力评价表从护生的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护生实习结束时在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叙事教育;护理;教学查房;柯氏模型 叙事教育(narrative pedagogy)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护理教育领域,是指教师通过教师本人、学生、临床护士、患者或者借助信息媒体(如影视、文学、艺术作品等)讲述故事,在对话讨论中解释、分析、重构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达到人文关怀教育目的一种教学方法[1]。国外学者Kirkpatrick和Brown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倾听老年人讲他们以前的故事,让学生对老年护理有了新的使命感[2]。Severtsen指出叙事使学生反思关怀和被关怀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关怀[3]。如何让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成就感,一直是护理教育所研究、探讨的问题。2015年6月,我院开展了以叙事教育为背景的护理教学查房,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6月~2015年4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45人设为对照组。其中男8人,女37人,年龄18~22岁,平均(19.0±2.1)岁,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22人。2015年6月~2016年4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45人设为观察组。其中男6人,女39人,年龄17~22岁,平均(19.1±1.9)岁,本科学历7人,大QЮ18人,中专学历20人。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正规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2)在院实习时长为10个月;(3)按照实习轮转计划完成实习轮转。排除标准:(1)病假、事假超过3个月以上者;(2)因个人原因缺席教学查房3次以上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教学查房模式,即主查实习生汇报病史-全体实习生床旁体查-主查实生提出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其他同学进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补充-带教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1.2.2 观察组 (1)查房前准备:①查房案例选择。带教老师根据查房主题选择有“故事”且愿意倾诉的患者。如颅脑外伤患者多数由交通意外造成,开颅术后的患者更是从身体、精神、家庭、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如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照顾者,长期失去自我的生活、繁重的照顾工作。使得患者或家属有倾诉的欲望,希望得到社会或他人的支持、理解。在争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带教老师首先对患者或家属进行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的评估;告知叙事者以时间-地点-事件-简要治疗经过-内心感受-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愈后的期望为主线轴进行5~8min的叙述;带教老师对叙事者的“故事”进行词汇、修饰、情感表达等的适宜指导。②查房前3d,带教老师列出查房案例、查房主题、常用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与本次查房内容相关的复习提纲。提供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数据医学期刊、Pubmed三种检索文献途径,并指导护生对与查房相关的个案进行资料收集。(2)查房实施:带教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对理论知识复习效果进行检查-小组选派1名护生对个案资料检索结果进行5min的总结汇报-主查护生进行2~3min的病史汇报―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查房,并进行5~8min的叙事(地点宜选择在单独的宣教室,患者、家属、护生、教师围圈平坐,让大家的目光能够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流,气氛融洽)-在教师的引导下护生与患者或家属进行10~15min的对话交流-将患者或家属请离宣教室-每名护生在叙事背景下根据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收集的资料、与叙事者交流的评估,提出1个自认为最优的护理问题并制定干预措施―带教老师进行总结,与护生一起制定护理方案。(3)查房后:①查房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护理查房反思日记,日记的内容可以记录与叙事者的谈话内容、查房心得、与叙事者的共鸣等。书写反思日记是叙事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国外学者Gillis提出记录反思日记是一个促进研究和反思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体验[4]。②护理实习小组对教学查房所制定的护理计划,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为期一个月的持续性护理干预,并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价。 1.3 评价指标 柯氏模型是由美国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操作性最强的培训评估工具[5]。柯氏4层评估模式依次递进:反映层评估(一级),主要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学习成评估(二级),主要是用来了解学员对培训前后知识层面的变化;行为层评估(三级),主要是测定学员是否能将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工作中;成果层评估(四级),主要用来判读培训对机构和学员可能带来的变化[6]。我院以柯氏模型为导向自行制定了护生综合能力评定表,从护生执业能力培养的近期效果反应层、学习层及远期效果行为层、结果层进行综合评价。采用Likert评分法,每项指标设优秀、良好、一般、欠佳、较差5个等级,并相应赋予5、4、3、2、1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 Data3.0对调查数据进行双录入处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生实习结束时在反映层、W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Nowazczyk[7]研究指出多数患者有倾诉的倾向,他们有时会将疾病故事细节向亲人、朋友、医护、甚至是陌生人进行倾吐。引导患者叙事,利用患者叙事的宣泄作用,减轻患者痛苦,利于疾病愈后[8]。在以往的教学查房中我们往往回避患者不幸的遭遇,禁止护生与患者进行有关其不幸遭遇的交流,惧怕因此造成患者心理上的二次伤害。护生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往往通过患者态度、行为、对待治疗的积极性等客观资料获得,而缺乏主观资料的评估。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或家属非常愿意配合我们的教学查房工作,他们有倾诉的欲望,希望通过对专业人士情感的“宣泄”得到有效的干预指导。而护生在叙事背景下的教学查房能够强化其医务工作的角色,增强其工作使命感,促使其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叙事者的现状。在叙事背景下的教学查房,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1年1月,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的内科大夫Charon提出叙事医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医生通过书写平行病例(parallel chart)来更多地获得患者疾病痛苦历程中的心理感受[9]。在教学查房后我们要求护生书写教学查房反思日记,希望以此增强护生的共情能力、人文关怀意识。在查房反思日记中护生这样写到“当我看到她瘦弱的身体在不停的抽泣,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不由自主的走上前给了她一个怜爱的拥抱,希望能够缓解她的悲伤”;“突发 的交通意外,让这个家庭顶梁柱因脑死变成了植物人,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当听到他15岁的儿子要辍学打工时,我萌发了通过微信轻松筹的方式来帮助这个脆弱家庭的想法”。作为护理教育者我们一直探讨如何构建护生的共情能力、人文关怀意识,在以往的培养过程我们通过理论授课、角色转换、同理心理训练等进行培养,而我们发现这样的培养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叙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查房能够通过患者或家属的亲述与护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点,从而激发学生共情能力、人文关怀意识。 我们将叙事背景下的教学查房地点由病房改为宣教室(能够下床活动的患者),更利于营造和谐、“宣泄”情感的氛围。在常规教学查房中,患者一般卧于病床,师生围绕病床站位,查房过程中师生几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与患者进行沟通,这首先造成了视觉上的不平等,让患者产生抗拒沟通的心理。而叙事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查房,患者、家属、护生、教师围圈平坐,让大家的目光能够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流,在视觉上形成双方的对等关系,让患者更容易敞开心扉与师生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告知护生有效沟通不仅需要掌握沟通技巧,还要对沟通细节进行适宜的把控。 目前我国学者已将叙事教育应用于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9]、护士人文修养课程[10]精神科护生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11]等,而在临床教学查房中的应用尚未见到相关报道。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教育研究,我们发现叙述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查房是护生与患者利益的双赢。患者或家属的亲述更能给让护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能设身处地的从患者或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增强护生的共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以往任何教育途径都不曾达到的,叙事教育背景下的护理教学查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教育组织者关注核心能力教学的统筹安排,实施者关注教学内容设计,而很少有人关注培训后的效果评价。即使有关注也仅仅是关注到培训后的反映层和学习层,而作为更重要的行为层和结果层往往被忽略[12]。我们生活在一个医学知识迅速翻新的时代[13],也许今天我们教会学生静脉输液技术、无菌操作原则很快就会被新的技术或理念替代,但是我们在叙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查房能够为学生构建共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则可以在更长远的培养效果中得以体现,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也是我们护理教育的最终目的[14]。
通信英语论文: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在基础英语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的专业知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是职业发展中必须要求掌握的技能。三本院校培养人才注重于应用型,而该课程的学习在就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专业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以及改革做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各大行业中除了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外,对于专业科技英语水平的人才更是不可缺少。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欧美国家,是一门通用的专业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各种行业标准、先进设备及新兴技术不断推新去旧,新技术的表述及大量学术文献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英语撰写,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具备理解和吸收先进知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专业英语阅读的能力。同时,各大企业要想更好的在市场中竞争,就要不断的融入到国际化的潮流中,而国际化的交流则需企业人才具备一定的英语及专业英语水平,因此,通信工程专业中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能更好的将英语和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能更好的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份资产。所以,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 1三本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的是除在学生毕业时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翻译英文文献外,也为学生走入社会接触新技术,学习新兴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但三本院校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则不同,他们在进校入取时分数线较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基础差自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虽大学教学中大一、大二均要对大学英语进行学习,但兴趣决定效果,没有较高的兴趣如何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多半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证,目的达到后对英语的热情就更低了。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语句复杂,长句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本身对两种不同的英语区别对待,又怎能激起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呢?另外,通过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反馈可知,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多采用专业词汇的讲解和课文翻译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又像在听天书,这样的现象不仅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与课程的特点及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分不开的。三本院校对于基础教学后续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没有相对具体的要求,重视程度也不够,一般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的学时也比较少,这也使学生对该课程只是抱以通过即可的态度,主动性也就差了。同时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懂专业又要擅长英语,这对三本院校而言,师资力量的培养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则,教材建设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很多教材内容落后,而新编的教材内容太多,讲解起来费时费力,效果效率都不佳。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和其他专业课程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通信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难度以及对英语基础的要求使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更加大,教学难度的力度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如何在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整合成一个统一体,又能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该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 专业英语和普通的专业课不同,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该课程的注重点是英语在各个专业领域中的应用,除了大学英语中的读、听、说、写基本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对科技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由于专业英语中的文献多为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文章,一旦翻译出错,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想而知。下面结合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来说一说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2.1所需专业知识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是该专业的科技文献,有基本概念介绍的文章,也有具体问题原理性分析的文章,涉及方面形形色色,所包含的相关领域有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技术、电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学老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翻译和口语能力,所以专业英语的教学多选用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讲授,因为有专业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科技文献的含义,知识服务于教学,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的第三个年度就开始逐渐接触比较重要的专业课,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在教师的辅导下,能更好的理解专业词汇以及整篇文章的所代表的含义。 2.2专业词汇的把握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专业词汇非常的多,除了一些特定的专业词汇外,还有很多大学英语的词汇用在专业英语中又有了特殊含义,这就使学生对文章的翻译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很多词汇在翻译时还要进行词汇的引申,这对学生的要求无疑是一个质的转变。学习专业英语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专业词汇的含义,所以往往教学中是先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专业词汇的含义,只有清楚了专业词汇的含义才能对句子的理解更加全面。例如:We will then develop an intuitive approach which can lead us to the same response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formal solu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该句中重点是要理解develop的含义,而develop在科技文献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多翻译为“发展、开发或研发”的意思,但在此句中若翻译成此含义就大大影响了句子本身的含义,所以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应将原意引申为“推导、导出”比较合适,整个句子可翻译为“无需通过正式的微分方程求解,我们将导出一种直观的方法来得到同样的响应”。现在很多的英语词典中对于某些词汇都给出了专业领域的翻译的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只有准确的了解句子中重点词汇的含义,才能准确理解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含义。 2.3长句的应用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往往为了很好的解释一个概念或是原理,需要大量使用长句和被动语态,这些语法特点也是有科技英语本身的特征来决定的,因为科技文献中多是对专业领域中相关技术的表述,要求在表述时叙述准确、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参杂其中,所以要求句式结构严谨规范,而长句(复合句)则能更好的体现这种特征。很多学生一旦遇到长句整个人就一头雾水,读过之后没有任何印象,更不要说理解其含义,翻译时多是依靠积累的单词量来理解,而没有从句子整体再到逐个瓦解的方面来下手。科技英语的翻译中有很多的方法以及相关技巧,对于长句在翻译时,首先要让学生抱我整体结构,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定语以及状语等,再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中重点词汇的词意,对某些词进行相应的词性转换、词意引申,为了使句子完整的表达出碑身的含义,必要时还要进行单词的增和减,尽量将长句划分为多个短句,既简单明了又使翻译简化。所以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实例来讲解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多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4课堂气氛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本身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不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死气沉沉,何谈教学效果。结合专业英语本身的特征,要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其中,营造一种更随意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课文,翻译相关语句,解释相关语法现象,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给其跟多的机会,让他学习英语的信心一点一点的聚集起来,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出现的一些语音错误、语法错误等给予及时的纠正,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课后还可布置一些相关文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更好的锻炼,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翻译的文章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翻译的成果,相互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翻译好的地方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3.1教学方法建设 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综合训练,引入各种专题报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专业英语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讲授,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传统的词汇+语法+翻译的讲授方式进行多样化,穿插讨论,情景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课堂上交流互动的机会,多说,多练,使学生在原本大学英语的基础之上,更好的融合专业英语的概念,两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因材施教,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过于简单亦或是听不懂等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学到一些知识。除此外,课堂上还要重视口语表达,适时将专业词汇融会贯通,理解其实际含义。 3.2教学内容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中涉及该专业中形形色色的内容,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材相关知识外,还可适时攘括一些该专业领域中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元器件和设备说明书以及技术专利等。另外,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国外求学申请等也可作为教学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眼界,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利用课堂时间,还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来训练,然而,专业英语一般在大四开设,在这一阶段,学生除了有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还要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一些列的压力,精力明显不足,所以授课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才能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3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教学无疑是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同时也必须要求任课教师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英语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要形成专业英语的教学团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对学生对自己都是一个能力的提高。 3.4教材建设 三本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多是有由任课教师所选用的,而大部分教材在编写时都是该专业领域内一些文章的汇集,针对性不是很强,因此,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材急需一些能针对该专业而又与本校该专业所设置课程相结合的科技文献,这样能更好的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紧密联系在一起。 3.5考核方式建设 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最终的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可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并按一定比 例计算总分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最后的期终测试中,将词汇、语法、科技文献等以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翻译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科技英语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加入口语测试环节,进一步确认学生的听、说、译等能力。课后作业也可加入到考核结果中,因为平时的作业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相关的知识,提高科技英语翻译能力。 4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对于目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三本院校特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确定教学改革框架; (2)以职业应用为导向,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4)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5)以职业需求为动力,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5结束语 三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和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同,同时和专业课的教学也不同,与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相比,特点也不尽不同,而且里面所涉及的知识多由国外流进,故而,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应不能给予过多的限制,在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条件下,给授课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这个有机整体的形成则需要专业英语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通信英语论文: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探索 【摘 要】通过分析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论证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详细阐述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高职 移动通信专业 专业英语 项目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移动通信设备和产品不断涌现,许多企业的设备和产品都配备了英文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此外,常用的仿真软件、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移动通信专业教材、互联网上的大量专业技术资料等多数也是英文的,因此,移动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教学在词汇、语法和内容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词汇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词汇专业化,赋予了原有的普通词以新义,还有同一词义多专业化的情况出现;在语法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名词,而且文章中经常出现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在内容上,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数字信号处理等,内容多、知识面广,但课时有限。 由于具有上述特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主要存在如下方面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弱,英语的语法知识比较欠缺,因此,面对比通用英语更为专业、更为复杂的专业英语学习时,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通信专业学生也不例外。第二,缺乏合适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英语教材时普遍比较盲目,各类教材也比较混乱;教材粗制滥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教材内容比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过于强调阅读和翻译的训练,忽视了听说和写作的训练。第三,教师能力水平不高。许多专业英语教师授课时是以汉语为主甚至完全使用汉语;专业英语教师以学术型为主,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第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课堂中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投影、幻灯、影视、动画或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教学,授课方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过度强调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第五,教学方式比较落后。传统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重复来达到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书上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习时感到知识点孤立分离、没有连贯性,不知道每个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些知识点,导致学生所具备的仅仅是模仿教师和书本的能力。 二、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上述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只强调单项技能的培养,缺少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很难从容地运用英语处理专业问题。而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灵活的、知识面很广,且因为专业发展快,知识更新快,对专业知识的交流、获取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高职专业英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项目化教学法,能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营造学习环境是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它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以课本为基点,以项目为延伸,贯彻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重视项目成果展示的评价手段。 可见,项目化教学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助益,在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项目化教学法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到具体专业的教学中,不顾实际情况的应用将会导致项目化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根据移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对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进行设计。 三、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设计 移动通信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设计,即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整合和补充,考虑到课时限制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课程分成6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为5个阶段: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计划制订、项目实施记录、成果检查评价、项目文件归档。在项目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对必要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在成果检查评价阶段,教师要对该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将贯穿始终;在项目完成之后,设计一个任务并强调该项目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一)6个项目的教学设计 项目1:移动电话机的认识。知识点:手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主要部件的英文词汇及表达,手机整机组成框图、主要工作电路图的英文识图等。任务:写一篇关于移动电话机的简短的英文介绍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参考书、资料,充分利用网络、实训基地等了解常用移动电话的原理、性能、分类、特点及构成部件的英文词汇以及英文产品介绍的撰写格式。 项目2:接收机、发射机射频电路和频率合成系统。知识点:接收机、发射机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英文词汇及表达,通过分析某个典型机型的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来强化学生对英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任务: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 项目3: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知识点: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系统构成,工作方式及编码与调制,移动通信的组网及相关网络结构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由学生选择某一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作为项目对象,用英文描述其网络结构、组网过程、网络特点与结构、移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方式等,从而掌握关键英文词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合作制作项目书;假设教师为客户代表,要求学生使用英文推荐自己的移动通信网络。 项目4:移动通信业务。知识点:2G/2.5G(PAS/CDMA/GSM/GPRS)系统、3G(WCDMA/CDMA2000/TD-SCDMA)系统、卫星系统业务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校内、校外同时开展活动,让学生到移动营业厅、电信营业厅和联通营业厅去了解目前系统业务的种类、应用等。以小组为单位,最好是不同运营商来分组,到营业厅去了解和收集目前移动业务和一些新的业务,做好记录,通过整理后形成英文的调研报告。 项目5:基站的安装与设备维护。知识点:有关基站设备(模块面板、接线)、配置操作(配置软件、IDB操作)、基站常用工作参数和故障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某个品牌的数字基站设备,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基站设备安装、配置和使用说明书;要求学生对说明书作英语口语表述,简单说明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方法。 项目6:移动通信新技术展望。知识点:有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行业动态的英文词汇及表达。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使用图书馆或上网搜索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与技术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自主选择一个汇报题目,小组合作制作英文版的展示PPT,要求图文并茂,并用英语口语进行介绍。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5个阶段的设计 以下以项目2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师要对必需的准备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手机电路图这一背景,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电路分析、查找故障的工作流程,从而引出项目所需的知识点。然后结合电路图,要求学生清楚知道电路图所表达的信息,图纸信息决定了我们所选的机型所具备的功能、维护的方法,等等。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接收机、发射机电路及电路故障维修所需的英文词汇及表达。在知识准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导入,保证学生能在专业知识的语境中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并且,知识讲授应以段落为单元,先让学生独自完成阅读,理解段落大意,然后再对句法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背景下用英语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准确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为专业服务。 其次,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分为5个阶段:一是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所给的手机接收机和发射机电路图纸,写出电路核心部件的英文词汇并用英文描述工作原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等方式尽量多地阅读英文版电路图,然后使用CAD软件合作完成电路图及介绍。项目完成后,经过筛选进行优秀作品展示,教师可就该作品用英语对班上学生进行答辩,检查效果。该任务在做完准备知识的讲解后就确定下来,便于学生带着任务听课,提高教学效果。二是项目计划制订。将全班学生按3~4人为一组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资料的搜集、方案的论证、任务的完成。三是项目实施记录。实施过程由教师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小组各成员分工查找、收集资料,各组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出最佳方案,然后由组长负责汇总并组织论证,最后合作完成CAD电路图和英文介绍。四是成果检查评价。该阶段以教师为主开展,侧重对项目知识点的评价,可以分为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讲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质量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完成项目总结报告。五是项目文件归档。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和教师的评语一起存档,这些资料在课程结束时将作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参考。 综上所述,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有效统一,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英语论文: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教学探究 摘要: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科技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论文摘要的撰写以及制作讲稿和报告等。这些教学内容对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生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面向应用 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4G/LTE、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3D打印、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英语学习带来了新的资源,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笔者所在的院校,该课程被设定为限选课。同时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特点,其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把该课程简单的认为是英语课,学习目标不甚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也大受影响。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该课程的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学科中的每个领域,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 “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所必知的英语术语与语法知识,鼓励学生为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科技英语基础,并使学生能运用各类电子资源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1]同时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掌握初步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特别是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其中,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包括:该领域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摘要的撰写、科技文献综述的撰写、讲稿制作与做报告能力的训练等。在通信与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上述面向应用的教学目标日益重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 传统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的教学方法为:词汇+翻译+语法,同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对专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3-6]为改变科技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对面向应用的教学部分进行了大量实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讨了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词汇+翻译+语法的教学内容不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要求都更高,同时该教学内容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文献检索 本文中的科技文献主要包括各类专业相关的期刊文献、会议文献、技术报告、国内外专利、相关图书、产品技术说明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领域的英文文献大量涌现,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往往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而阅读的第一步即检索文献。该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从海量的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科技文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大量资源,通过指定主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2.科技文献阅读 由于有大量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和词汇,面对英文文献,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文献的内容。因此让其在文献阅读中熟悉和掌握词汇即传统的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面向应用的科技英语教学内容的重心之一。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量专业词汇是由词缀等合成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的训练效果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好。 3.科技文献摘要撰写 撰写科技文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其中摘要的撰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英文摘要是每个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因此,科技英语课程中也将其作为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该能力训练与文献阅读可同步进行,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来完成摘要撰写的任务。 4.文献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文献综述,才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而本能力的训练是以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为基础的。在该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限制学生仅参考英文文献,可以通过检索和阅读部分中文文献进行,这主要是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可通过中英文献对照,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科技文献的内容。 5.讲稿制作和做报告能力的训练 为使学生适应专业发展及学科的国际化,方便今后进行学术与科技交流,培养学生进行讲稿制作与做报告的能力是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该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展seminar式的教学活动,特别适合科技英语类课程的开展。 这些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继续进修均有益。在笔者所在高校,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面向应用的教学学时提高到12学时,即在详细讲解常用的专业词汇和重点文献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面向应用的教学上,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关的大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顺利开展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应由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一,针对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学生熟悉数字图书馆中的各类资源,即能熟练的使用这些资源,根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快速、精确的科技文献检索。目前这类专业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资源、维普电子资源、IEEE Xplore、EI Village、ISI Web of Science、Springer、Science Direct、ProQuest、Hans Publisher、SLCC(Springer+Kluwer Online)等论文、专利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同时美国专利局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搜索也包括在内,这些电子资源基本能涵盖各类文献。此外,通信与电子信息类科技公司的英文网站也是技术资料检索的重要来源。 第二,熟练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目前笔者要求学生主要会使用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相关文献,特别是会使用Google scholar,将其作为图书馆中的数据资源的补充。 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法讲解摘要写作方法。以多篇中等长度的英文科技文献为例,该类文献包括已发表的科技论文,也包括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这些示例让学生掌握摘要写作的基本要点,然后布置相关主题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第四,文献综述是在检索并阅读大量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搜索文献。由于学生对文献综述不熟悉,笔者在教学中给出相关的范文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自行撰写。 第五,讲稿制作和做报告不仅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要用到,参与各类竞赛答辩也要使用,因此如何制作吸引人的讲稿,并出色的做报告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做报告的活动中,并每两周安排2~3位学生制作讲稿并报告主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同时一起对讲稿和报告的过程进行评点。 第六,通过布置大作业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要求,布置了相应的作业,每位学生的任务各不相同,但基本均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选择通信与电子信息类领域的一个主题,可以是教师指定主题,也可以自选主题,这些主题都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热点主题。二是就选定的主题,检索相关科技文献。对文献检索的具体要求是:检索文献不少于20篇,考虑到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求检索英文文献不少于15篇,同时需给出每篇文献的检索方式,即关键词和搜索的数据库等。三是对搜集的科技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撰写综述。撰写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规定的任务之一,借助本课程作业,可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尽管撰写文献综述有较大的难度,但笔者认为给学生提供认识、训练的机会十分重要。另外,在作业要求中笔者给出格式和具体的综述写作大纲以供学生参考。四是制作关于该主题的讲稿。具体要求是学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其选择的主题制作讲稿,该任务将对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申请创新类课题答辩,乃至今后工作都有所帮助。同时,选择或者指定部分学生在课上时间汇报主题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这样的形式弥补了该课程枯燥、参与性低的缺点,并以类似seminar的形式,让广大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具有通过文献阅读进行科普的作用。 三、结束语 笔者结合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类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给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今后继续探索。 通信英语论文:新近学习理论下的通信英语教学思考与探讨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下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不足,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通信专业 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1 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师资储备不足。通信专业英语对任课教师具有两方面的要求:即过硬的通信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要熟悉英文语法和翻译技巧。单纯的英语专业教师或者英文基础薄弱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教师任教,均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这也是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2)授课方式单一。通信专业英语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读教材原文,并逐句翻译分析,遇到生词加以强调。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时时敦促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本内容上,缺点是时间长了,全文本的学习内容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而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很难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主动性。(3)课程学时较少。在大多数院校中,通信专业英语或者是被设置为考查课,或者课时直接被设置为每周2个学时。这样的设置让教师很难科学、系统地展现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同时也由于课时较少,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整个教学内容,较难达到教学要求。 2 两种新近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是近年来兴起的两种学习理论,它们能够较为有效地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问题,对实际教学具有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它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授课内容获取的,而是学生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取的。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学习理论均比较强调学习的交互性 ,情境性,积极主动性。因此我们认识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课堂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3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尝试建立多媒体化立体的教学体系:(1)现在的通信专业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普遍信息量大,这无形中加大了本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可以尝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必要的学习资料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比如在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中搜集一些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的讲座视频;认真准备通信领域内标志性人物的生平,生活图片等,让枯燥的文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上课课件,更加直观地展现各个知识点;各种途径并进,目的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吸引课堂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本课程。(2)在现代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借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设立课堂教学QQ群或者架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交流论坛,拓宽与学生的交流渠道。借助网络技术的力量,在群内和论坛里不仅可以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而且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通信专业英语是在通信工程专业理论知识背景下学习的,因此结合理论知识和学术背景的授课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1)教师在讲课之前,利用查找书籍,上网搜索等手段穿插和授课内容有关联的通信理论知识,唤起学生对通信知识的回忆。(2)通信系统模型是《通信原理》教材中的中心架构图,在讲解时可以尝试将每个方框和英语词汇对应起来。这种方式应该可以取得比传统方式教学更好的效果,同时学生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1)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体,如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尝试。以最近的教学主题章节为中心,首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自行讲解此次课堂内容并总结学习要点,同时其他同学向此次主讲学生提问以补充知识架构,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同总结出讲解的优点和缺点。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积极搜集和查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中英文资料,并做好与同学沟通和表达的准备,在难度上对学生是一个挑战。(2)设置课堂讨论环节。设置这个环节是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进一步探索,从而学会学习。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教材中每个单元主题,利用网络、图书馆、国外文献等多方面搜集材料,对这些主题进行不同侧面的阐述。要求在阐述过程中尽可能使用英文,同时用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幻灯片展示。 4 重视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培训 一名优秀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师一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英语素质,通信专业英语在本质上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科目,要想教好这门课,教师还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但是多数高校的教师很难达到以上要求,所以作为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比如多组织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会,给多学科教师在英语语法、句法的学习上,在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的加强上,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沟通上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些研讨会上让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 5 结束语 通信专业英语在本科学习阶段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专业英语在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素养提高上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近的两种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思考和探讨,希望在多课程交叉融合的教学道路上指出一条可能的途径。 通信英语论文: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实践能力是评估学生对专业英语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目前多数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停留在阅读与翻译层次,对写作和表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偏弱。文章分析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意义及教学现状,结合该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提出加强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措施并分析实践效果。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国际化人才 0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欧美,是具有国际通用性的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国外先进的行业标准以及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关内容的表述及大量学术论文都是用英文撰写的,迫切需要学生具备迅速理解、吸收和掌握先进知识的能力;而且随着众多外企的不断涌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通信类专业中开设专业英语,将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是目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 1 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意义 专业英语以大学英语为基础,是学生在2年基础英语学习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通常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开设。专业英语在词汇、语法、句法及文风上带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因此专业英语实践教学需要结合专业领域知识,是一个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实用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过渡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倡在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后的学期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资料翻译和摘要写作等系列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通信类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不断吸收国内外前沿科技,紧随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学生需在课内外阅读和翻译大量外文文献。 ②学生在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时,需要进行英文摘要撰写和英文文献翻译等工作,必须掌握专业阅读和写作所必需的专业词汇、语法知识及相关技巧。 ③毕业后工作或继续进修的学生会接触大量的专业英文文献并进行对外交流,需要有一定的翻译和表达能力。 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阅读和翻译层面,而应强调读、译、写、听、说并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2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专业教学国际化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通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国际化教学是目前人才培养的趋势。专业英语课程是国际化教学的排头兵,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手段。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通信类专业均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偏难,学生学习困难。 通信专业英语课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且由于信息更新迅速,不断涌入新词汇、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词汇量大和长句、难句多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将学生阅读和教师讲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词汇+语法+翻译”的程式化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少,以致对课程缺乏兴趣。 3)教学定位偏低,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专业英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但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只侧重对专业词汇的讲解,强调科技文献的阅读与翻译,忽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专业英语写作和表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不够重视,很难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很少结合实际应用。 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注重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在今后工作或研究生阶段需要的英文文献翻译、论文摘要写作、专业外语交流等实际应用涉及很少,致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专业英语的运用仍感吃力。 以上问题表明,在国际化教学日趋重要的环境下,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在国际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3 加强专业英语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迅速、信息量大、行业标准多和技术来自国外等特点,学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需要涉及大量的外文资料,对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而目前大部分通信专业的英语课程还停留在阅读理解阶段,因此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重视读、译、写、听、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深化教学内容。 ①增加最新行业资讯,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在讲述本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学生对通信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等资料的阅读和理解,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学生接触行业热点和资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兴趣。 ②增加实用内容,让学生适应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将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在课堂中增加科技论文摘要、英文简历的撰写训练和学生应聘时专业知识的英文面试环节模拟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 ①开展综合训练,提高应用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必须既重视讲授语言知识,又要注重学生应用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要从单一的阅读理解模式,过渡到阅读与听说能力、译写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写作和表达、交流的机会。例如,就某一专业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积极参与,充分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3)改革作业与考核方式。 ①作业可采取课后作业、课后写作、课后阅读和大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包括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作为普通的课后作业,以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适当选择部分专业热点和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简短的写作,以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文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以丰富知识,材料可取自国内外各大通信网站的相关行业资讯和和技术说明等;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完成大作业,以培养学生快速查阅、理解、翻译资料的能力。 ②考核形式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可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并按一定比例计算总分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闭卷考试中,对于词汇、语法、阅读等内容,教师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阅读理解等题型进行闭卷考试,以考查学生基本技能;在口语测试中,教师可增加口语测试环节,就某一专业课程内容或实验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全面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测试中,教师可选择一篇英文文献,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工作。 4)拓展实践教学。 ①毕业设计的文献翻译。在毕业设计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查阅、翻译、归纳并使用相关领域的专业英文资料和资讯。因此,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对毕业设计文献翻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其作为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②实验室操作。增加专业英语的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课,要求学生阅读英文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和使用英文仪器或英文软件,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③外企工程实践。组织学生到外企单位进行工程实践,为学生提供利用专业英语进行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4 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近几年,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电信系积极实施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双语教学拓展到移动通信、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中,授课对象包括2007级、2008级、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2个专业共10个班级的学生,逐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调查和总结。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知识面得到一定扩展,外语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尤其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中表现突出,但也有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语言而忽略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以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不能本末倒置,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5 结语 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国家输送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另外,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和考核形式及实践拓展等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把实践教学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英语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而提升英语实践能力。 致谢 该论文得到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民办高校电信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11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专业英语”、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11-2012年研究课题“电子、通信类专业国际化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支持,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通信英语论文:浅谈高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结合通信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重视程度几方面分析现有高职《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建议,使高职教学更全面,更贴近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更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智能终端、无线射频识别、TD-LTE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通信运营商的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国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完善。人们利用通信进行交流的模式也从最初较为单一的通话及短信业务向多元化发展,通信业务量的增长必然促进了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的高速发展。通信技术服务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体现在对通信技术人才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上。但是,我国拥有通信技术产权比较少,需要跟踪、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创新符合国情和内需的新技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不但需要知识的全面与技能的娴熟,更加需要能够获取国外新技术、新理论的能力。专业英语作为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是实现该目标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对象层次差异大。根据近三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了解到,90%以上的学生接受过高中级别的英语教育,普高学生英语水平优于对口升学的学生。对口学生在中职阶段主要接受的专业技能教育,虽然设有英语课程,但主要是为了参加考试,所以他们的英语基础略显薄弱。入学后,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高职基础英语的学习,也主要是为了能通过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应试考试提高了学生的通过率,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真正的掌握情况,反而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有局限性。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科普性文章,其主要特点是专业词汇和长句多,学习起来较困难,通常是通过现有的专业教材来实现教和学的。但是,通信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一、选编的科技文章内容多是经典的通信技术,缺乏时代性和前沿性。二、有关英语实用技术,如技术标准、岗位前景、就业导向等相关科技英语的阅读、写作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内容,实用性欠缺。三、科普文章中专业词汇和长句多,多以阅读内容为主,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听、说、写、译”互动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体现不足。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高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可借鉴性不强,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课标多效仿本科院校的模式,还仅仅是“教与学”的“对立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还是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模式教学,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感受。专业英语教学的照本宣科、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主动性被压抑。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式记忆,教师要求学生了解专业词汇、掌握句型的翻译方法及语法特点等内容,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对未来就业帮助甚微。 4、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的老套,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放弃了专业英语的学习。高职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学生也乐于动手操作而忽视了他们所谓“单调”和“用处不大”的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受求职影响较大,只以及格拿学分为目的,多数在学习中存有很强的应付心理。 二、教学改革探讨 通信专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是教学过程绝不应该是这两类课程的简单组合。其教学过程应具有独特性,主要是要结合学校人才模式定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语言的能力。 1、正确认识,客观定位。通信技术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而且其技术发展国外优于国内。技术发展相关资料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载体,相应的参考资料、帮助文档也都是英文原版资料。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信息,我们必须要重视通信专业英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信专业英语在整个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课程一样。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水平同等重要。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在教学改革上积极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为目的,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课程的重要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实现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就业需求。 2、教师队伍。教师是开展教学的根基,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就教师自身而言,不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教学能力。为了更好的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和实现职业院校教师从学科专业型向专业与技能综合型的转变,每位教师还要积极投身于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反复尝试和不断探索,得以提高自身对专业的认知和教学水平。 3、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一本书的作用,而是要以其为参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长句子、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听说的技巧。适当补充商业信函、简历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相关内容,这样既满足学生了解先进的通信技术又不乏实用性的需求。同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作为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行业标准。通过一门课多内容,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了解技术由来的同时又能洞察其发展,充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4、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从“学英语”过渡到“用英语”,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重知识、轻技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景表演、辩论赛、会议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邀请企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利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衡量。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学生在参与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通过网络、纸质资料查阅大量相关中英文资料,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专业科技英文文体、专业词汇、前沿技术的相关报道。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也会有效锻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口语表述及临场应变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逐渐熟悉、适应职场中所必需的专业英语技能。 通信英语论文: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方式等论述了教学改革问题,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开设了行业英语,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具来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行业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又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本文将结合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意义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是与电子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的一门专业英语课。[1]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专业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英语专业技术文献的能力;熟悉科技英语文章文体特点,常见句型、结构与语法基础;掌握常用专业词汇及其缩略语;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行业英语中,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开设较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其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枯燥单一,考核方法不科学等因素都直接造成了当前教学的窘境。 1、教材内容方面 由于电子信息学科涉及专业较多,目前大多电子类的专业英语教材注重广而全,内容编排过多,但由于课时数有限,能够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非常有限。而且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类专业英语的课文取材又大多源于原版英文资料,专业术语多且专业性强,其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被动语句, 而且长句、复合句多,非限定动词和后置定语等的大量使用,更加给阅读造成了困难。再有,不少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内容陈旧落后,与现实脱节,致使学生无法学到电子信息前沿技术。总之大多教材都不能体现培养本专业实用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能为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类专业服务。 2、师资力量方面 从事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了解电子专业前沿科技信息的英语水平,这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担任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英语的教师都是从事外语教学或电子专业课教学的,他们要么缺乏电子工程专业背景知识,要么缺乏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得心应手,效果不明显。 3、教学方式和内容方面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跳出“单词讲解,语法句子,课文翻译”的传统模式。这种“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后死记硬背”的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也停留在课本的讲解上,对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专业发展前景涉及较少,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结合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4、学生学习方面 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往往在大学的基础英语之后开设,而此时许多同学已参加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或其它的英语等级和资格考试,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自然就松懈了,再加上他们只注重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更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认为难而枯燥无用的专业英语。另外,由于不少学生本专业课程基础薄弱,若再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不少学生惧怕学习这门课程,更有学生放弃了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的学习。 5、考核方法方面 根据笔者的调查,区内高职院校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是将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死背硬记,应付过关了事。这种考核手段形式单一,而且不能有效的检测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实践能力。 三、改革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1、教材选编 选择内容覆盖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英文教材,内容应突出专业英语的科技性和时代性,实际操作性强,适合课堂英语教学使用。除了选择实用性强、选材新颖、难易适中的教材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简短实用的英文对话等。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为例,该教材实用性较强,覆盖面较广,课文难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这些文章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而且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另外还可以把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摘要、信函、国际会议或期刊文献等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行业奠定基础。 2、教师培训 加大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师进行更多的英语语法句法以及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教师研讨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快速成长的交流平台。另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讲座,通过双向交流提高师资水平。 3、课堂教学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专业英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专业英语涉及的词汇、句法、翻译等基本内容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用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将演讲、辩论、小组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开新单元前将英文资料的收集任务布置给学生,鼓励他们用英语介绍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给其他同学,之后要求“听众”向“演讲者”进行提问。教师在组织和监督学生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给与帮助。当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对教师是很大的挑战,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4、课程认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英语课的地位与作用,改变目前学生上英语课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其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掌握迅速查阅科技文献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绝大部分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源自国外,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的产品也要走向国际市场,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留一席之地,就必须在专业上具有更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因不重视科技英语,在工作中不能熟练查阅、理解英文资料,参加国际会议、听取专家报告时无法理解与交流。 5、课程考核 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将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放在读、写、译方面,突出其实用性,以此衡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3] 。可根据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客观综合的考核方法。具体地讲,学期总评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情况;项目考核指收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行业标准等的图片、英文资料及译文等;期末考试由试卷形式对专业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四、结语 总之,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的需求,电子工程与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师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信英语论文: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信工程专业的科技英语是通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文理兼顾,语言应用与通信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学好科技英语为学生阅读外语文献资料和以后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研究打下基础是通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及自身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科技英语 通信工程 教学方法 1、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中使用得越来越普遍。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科技文献资料都是用英语撰写和编辑的。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查阅科技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有必要开设科技英语这门课程。如何使科技英语的教学跟上国家、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法。 2、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科技英语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文的精读,掌握基本的通信专业的英语词汇、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句子特点和基本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查阅、翻译、理解本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能够用英文进行基本的专业表达。同时,也通过课文学习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了解通信的基本技术、最新动向及新的英文专业术语。而科技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此时绝大多数的专业课还没有开始。因此,学生不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需要先用中文讲解一遍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才能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外教学内容也很有限,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基本上是按照所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教材选编的通信技术、科技文章片段中出现的专业词汇,将原文逐句翻译成汉语,讲解每一句的语法结构,同时学习一些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及翻译技巧等。而国内通信专业科技英语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两方面:其一,选编的科技文章内容多是经典的通信技术,无法跟踪前沿技术。其二,较少关于英语实用技术如摘要、信函、国际会议或期刊文献、技术标准、芯片介绍等相关科技英语的阅读、写作及表达技巧等方面内容,实用性不够。 3、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双向性、互动性、交际性和情感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和应用语言的目的。例如,从通信专业英语的第一次课开始,课堂讲授就全用英语来表达,这样,教师讲课本身就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创造了一个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将课堂变成学生畅所欲言的seminar。在每次讲述新课程单元前,让学生自己收集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英文材料(要求有文字和图表)。英文材料的获取途径可以是利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和从网上下载相关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后,用英文配备简单的解说词。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设备将准备好的材料做成幻灯片,或利用投影仪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同学可根据其所讲述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根据各位同学的表现给出平时分数,这无疑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次还要注重学生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阅读的目的是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文章是由字词句构成的。所以要学好通信专业英语,首先要掌握大量的通信专业词汇。为使学生能够牢记专业词汇,可从这样几方面入手:可通过领读等方法确保学生读对每个词汇,特别注意元音的发音及重音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构词法,如合成、转义、派生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专业词汇,扩大词汇量;同时,也可以将同类型的词集合在一起。在掌握了大量专业词汇的基础上,针对通信专业英语中复杂长句多、非谓语性动词短语多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复杂长句的能力。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的活动。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翻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其次,译文语言要符合规范,用词造句要符合本民族的语言习惯。通信专业英语一般学时较少,在课堂上不能做太多的笔译练习。因此,可采取课后布置适当的笔译作业,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针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分析讲解。通过反复训练,可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4、正确认识课程作用,引导学生加以重视 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科技英语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专业素养,培养其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现在绝大部分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产品都源自国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通信企业均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查阅英文资料的能力。国内一些大型通信企业如华为、中兴等,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也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弱化专业文章的解读,适当穿插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实际上基础英语的教学中已强调文章的解读,学生在分析句子结构方面不会感到吃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很多方式,如从最新的专业文章中摘录一段做英译汉或汉译英;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和所学专业英语有关的应用文写作。应用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专业英语文献中获取信息,如何用专业英语表达自己的思路。 5、结论 通信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科学地开展通信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提高科技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通信工程专业的科技英语以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为基础,但其教学过程绝不应该是这两类课程的简单组合。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的教学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结合学校人才模式定位,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英语语言的能力。 通信英语论文:基于自主学习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针对传统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传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考查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自主学习 通信专业英语 教学模式 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通信专业需求为基础,培养学生专业英文文献阅读及获取专业所需英文信息的能力,是连接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桥梁,三者互为补充。针对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传统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侧重阅读和翻译,较少训练语言综合技能,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所学知识不能与已有专业知识结合、重组,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仅仅学了些专业词汇,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会学习,甚至在毕业设计阶段,无法顺利撰写英文摘要,不同程度存在文理不通、专业术语使用不当、中文式英语等问题。 二、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认为,怎样“学”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两位著名教育家的浅显话语阐述了自主学习的真谛。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自主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制定并适时调整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或执行学习活动方式,例如独立阅读、随堂练习以及课堂讨论等,促使学生对学习担负更大的责任。这种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它不仅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规律,而且更能适应现行教育环境中,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特点,相比 “教师中心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教学营养。 三、基于自主学习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材、参考资料及教师背景知识,主导学生的学习内容,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约束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可能性。要丰富课堂,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引入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索研究,加强锻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其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之一。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依据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以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背景,精选教材;理论结合实践,将内容合理划分,既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加强科技文献检索、科技论文撰写和英语口头报告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目标——学以致用,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且明确学与教的依据,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二)适时引导,传授自主学习策略 改革讲授为主的“一言堂”式教学方式,营造教师组织协调、重点指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并向学生传授通信专业英语相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基础知识。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重点分析专业英语相关语法,传授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通过随堂翻译,及时纠正某些专业词汇或语句的理解偏差,因势利导消除阅读障碍;各单元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单元总结,后续课上随机抽查评讲,锻炼其简明确切表述原文的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的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摘要撰写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课堂专题讨论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模拟以下场景,一个通信项目组的成员同在热气球上,当热气球超重时,各成员据理力争使自己不被扔下。引导学生在小组自由讨论中,基于职位立场展开激烈辩论,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求同存异的思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既锻炼了英语能力,又开展了职业初体验。 (四)合理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评价 课程考查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考查形式、成绩构成比例均有导向作用。通信专业英语的考查既注重期末测试,也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即平时考核贯穿不同学习阶段,对课堂练习(translation)、课后总结(summary)、专题讨论(topic)、作业情况(exercise)等进行综合评定。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积极实践获取的成果体现到综合能力评价中,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结束语 通信专业学生之前已进行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大部分到达四级,乃至六级水平,在基于自主学习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更加明确了专业英语学习目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有了较大提高。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逐步掌握知识、学会应用、形成技能,适应科技飞速发展、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 通信英语论文: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专业英语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促进各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 引言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今国内外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最为活跃的工程领域之一。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就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3]因此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校中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自身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供同行们参考探讨。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 课程安排欠妥当。 部分高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在大四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遗忘现象,同时主观上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懈怠或轻视的态度;而系科给予教师本课程的授课课时一般也仅能满足最低教学需要,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教学目标较模糊。 专业英语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高校未能明确此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的位置,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学校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的着重章节的翻译,有的则把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上。 2.3 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在学术外文中出现频率高、数目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教材内容不达标。 国内大部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还无法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教材中鲜有实践互动内容。部分教材仅仅从国外刊物上随意摘录章节,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交流中的英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熟悉本专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表达句式和叙述方法,培养学生接收最新专业技术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和着眼点。 3.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事先必须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定位于让学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文章的翻译技巧,再或者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撰写简单的英文小论文。由于笔者所在系科的专业特色尚无法适用于最高级别的定位,因为主要定位于中高等层次的目标,即让学生能流利阅读外文文献并能熟练翻译成自身母语,这也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现状。当此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选用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内容。 根据先前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上能大体上覆盖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排课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尚未在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然会加大授课难度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在选取实用性教材的基础上,从网络、期刊中选择相对浅显易懂同时又能反映通信领域发展变化的英文资料。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该教材覆盖面较广,课文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课程先修情况选取了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还引入了IEEE数据库中几篇综述类文献。因为综述类文献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此类文章又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章节后,紧接着引入了一篇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综述文献,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有其他教改文章提出可引入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等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4]-[6]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经笔者实践下来效果并非理想,这类文章通常较长而且较为死板,学生很难有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因为笔者觉得对于此类内容应该在结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来讲述,如在利用示波器进行信号测量时,可让学生事先查阅英文版的仪器说明书,在动手过程中去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一前提是学院系科需要科学统筹专业英语和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 3.3 教学形式。 由于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查形式应部分弱化书面试题的考核,同时加强平时的实践运用考查。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分组答辩等多种形式。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章节时,除了介绍书中的GSM系统,还给学生引入了一本关于MIMO和OFDM的外文著作,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其课后进行自行讨论学习。数周后根据各自心得做一次课堂答辩,其他组别同学可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然后由本人根据答辩情况做最后总结。这种分组答辩的教学形式能活跃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其对新技术的理解更为深刻。然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通信英语论文:高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而高职教育因其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通信行业人才的大量缺口,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通信相关的专业,通信类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就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英语环境营造等方面出发,阐述了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英语环境营造 高职教育以面向市场,培养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学生为目标,因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符合社会的需求而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研究;中国通信业近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罕见的奢侈品到目前的广泛普及,从简单大哥大时代到繁杂的智能机时代,都最大程度地见证了通信的发展。随着目前3G的商用化的广泛开展,根据统计资料,[2]通信业人才缺口较大,故而,根据市场需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通信相关专业,培养相应技能型人才。2011年3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描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1] 在高职通信相关专业的三年教育中,前一年半学习基础英语,在后半部分的时间里就要学一到两个学期的专业英语。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英语水平,更加符合目前WTO的思想——国际化思想。 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强的语言学习课程,它融合了专业技术和语言的特点,但在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无法在教学中达到效果最优化。 一、教科书选择 教科书选择是课程建设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也存在着一批优秀的通信英语相关书籍,信息量大,内容全面且前沿,但即便是写着高职高专英语,仍然是高深的理论、复杂的词汇,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华而不实。在书籍选择方面要注意以下问题: 1.目标群体的确定 高职通信英语是面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目前我国具体的教育背景里,高职学生主要来源是统考统招的高考生,在报考中,重点本科、普通本科、三本、专科高职院校,由于目前人们的报考思路以及传统的“白领优先”的思想,高职院校在学生的选择上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时的英语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之前,经历了三个学期的学习,在此三个学期中有两学期理论课的学习、一学期的口语练习,通过这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总体而言,他们的英语水平仍然相对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 根据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有限的特点,就要求选择的教科书不能太复杂,不要凌驾于他们的英语能力之上太多,如选择对于他们来说“天书”的教科书,就会“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掌握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在教材的选择中,一定要以高职学生特点、具体水平为考虑前提,慎重地选择相应教材。 2.内容选取 由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看,各个院校对于通信专业的定位有自己的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核心技能也往往有所出入,任何课程的安排都要有目标性,都是为其核心技能服务,要把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思想深深烙入课程建设的思路中。专业英语的学习更是如此,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故而各个学校的英语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各有千秋,要为其核心技能服务。 例如有些学校以工程类作为核心技能,为此,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涉及设备硬件运营、维护,要有布线工程、设备硬件组成等以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其中可以包括实际设备说明书、工具使用说明书等,这些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有很直接的联系,不但增强学生的兴趣,更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再比如有些学校有服务类核心技能,那么教科书中应涉及与客户的沟通、业务说明、业务办理过程等英文服务内容。当然,如果要想最有效地、最有针对性地教学。 其实教材最好是根据学校的情况,专业教师自己编制,这样最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科书的选择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有其重要的意义,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紧扣专业自身的定位,让学生能够学习水平高于目前能力且服务于专业核心技能的专业英语。 二、教学方法 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广泛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以模拟真实情景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在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较为普遍。[3]所谓角色模拟,即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角色的不同,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为今后参加工作提前进入角色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角色模拟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考虑,不同的要求,例如服务人员,应该考虑如何更清晰、更礼貌地解决客户的需求,而客户则要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问题,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能够体会别人的顾虑或者不易,也能够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时更通畅、更有效地交流。 2.分组学习法 目前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环境下,人生活在集体之中,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作为团体中的一员接受工作的挑战,在目前企业招聘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是否合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此方面能力。 通信英语论文: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研究 [摘要] 在通信英语教学中,弹性扩充教学内容,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通信英语 专业培养 人才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信英语》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是大学英语和通信类、电子类、IT类等课程的结合,是英语教学从语言基础阶段向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随着我国通信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通信类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设置通信英语课程,就是为了扩展学生在通信信息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及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国内外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展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1-4]。文献[1]介绍了通信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探讨了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利用英语对科技文章的分析和讲解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献[2]中重点研究了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本课题想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改革的体现,但是本课题还重点研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文献[3]中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角度去剖析通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但还需更具体深入。文献[4]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并且引导学生用英文进行展示。本文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对通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更好地培养适合通信领域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二、《通信英语》教学中“四大能力”的渗透 在《通信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常见的英语语法现象,又要提升学生的科技英文理解能力;搜集资料、处理文献和总结应用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对《通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延伸及最新技术有更充分的了解,并能利用英语语言工具更方便地涉猎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英文资料,能够用专业英语工具顺利地进行专业交流。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培养功能。换言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四种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通过对通信领域英文资料的总结和处理,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生利用英语对通信技术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通信技术接轨,因此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对该课程的教学处理,既不能一味按一门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也不能过多深究专业理论知识。在这种两难的境界中,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致使通信英语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之乏味”的局面;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充分发挥《通信英语》的专业培养功能,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背景下,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灵活利用教材,弹性扩充教学内容 《通信英语》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通信有关的英文科技资料,尤其是国际上最新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章。注重教学内容的弹性扩充,师生的共同努力拓宽了课堂教学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课堂教学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目的。 首先,该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即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作通信技术报告,并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 其次,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引发了专业英语(不仅是通信英语)的教学改革。同时实现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效能。下面是对教改方法进行具体解释:先解释“教师引导”这条主线:教师引导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引导,重点突出“浏览-分节-细读”这样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去俯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最后去抓文章的细节――字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外相关英文文章的查阅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高文献查阅和总结能力。 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具体表现在:(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自主提问并讨论;(2)在课外文献查阅和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做英文报告,其他学生针对报告内容用英语进行提问。这一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最后,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共同促进的效果。 为顺利达到以上的改革目标,在实施改革方案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有效地处理专业英语和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特色和专业培养功能。 ②制定课堂和课外的专业英语训练计划,确定扩充的题材。 ③构建“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四、教学改革的基础 (1)学生基础:学生已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英语基础在专业英语课堂上进行交流。 (2)通信技术基础: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和现代通信交流技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涉猎最新国际材料的能力。 (3)教学研究基础:湖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教师都是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熟悉教学、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通信英语》教学中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学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报告形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逐步推广了书面表达法、课堂表达讨论法、小组研究报告法等教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要求同学们积极使用网络在线学习和研究。在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方面,采用了注重实效的全面考核措施。本课程考试实行标准化客观题和书面表达主观题两部分进行考核的方式。这就充分体现了“学英语用英语,通过专业英语提升专业技能”的最终目标。 通信英语论文:基于建构理论的通信英语课程改革 摘 要: 未来通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阅读通信文献的能力、必要的英文学术及技术交流能力,通信英语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辅助工具快速且准确地获取最新专业知识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能力。作者针对通信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将建构理论合理地运用到课程的教改中来,主要侧重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通信专业英语教学 建构理论 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通信相关产业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未来十年,中国通信业将引领世界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通信行业对精通专业和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另外,为了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经典通信的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各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通信英语课程,以顺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我在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将构建理论引入课程改革的方案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通信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学中,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前者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而后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待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大多数院校中,该课程开课时间为毕业年,且为考查课,因此学时较少,一般为30学时。而通信英语与其他课程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通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现有的课程体系在两者相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教师很难将课程内容系统的展现。另外,高质量教材比较匮乏,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所选教材应充分体现专业英语的发展及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仍然延续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法,即固定的单词讲解+课文翻译模式,即使能够将文章翻译成中文也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专业知识的高难度与对英语基础的高要求加大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从而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 二、基于建构理论的通信英语教学探索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建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 可以看出,建构理论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与交互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在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借鉴构建理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英语基础水平做好授课计划 由于本门课程的课时较少,在此情况下又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考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量大、知识性强,而应该把握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及专业技术水平,可以选择一些在以往的专业课中已学过的技术知识,锻炼学生将英语文献翻译与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通信技术的新兴技术理论,使得学生不仅可以追踪前沿通信技术,而且激发学习热情。 (二)采用建构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与建构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被称为“支架式教学”。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做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比如将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主题在课外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取相关的英文素材提炼总结成小短文。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比如将总结好的小短文在课堂前10分钟由学生以口语的形式表述出来,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来。 (3)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针对单元主题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在课堂上设立演讲和讨论环节,要求尽量用英文陈述和讨论,同时用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这一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与文献检索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比如对于教材中的某些重点单元,采用竞赛方式,学生自由分组,分别对相关单元进行缩写改编,并在课堂上宣读,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评出优胜者。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的贡献;③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情况。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方式之一,严格而又灵活的考核方式,既不会脱离教材,又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达到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目的。目前,我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大作业综合计分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取决于随堂练习时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专业词汇的运用能力,以及每次课的效果评价。期末大作业可以随堂进行或者课外完成。在实际教学中,课外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一般随堂考查可以带字典,但是不允许相互讨论。 三、结语 通信英语教学既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课教学,本文借助建构理论,积极探索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给任课老师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师生之间的配合达到最佳,这要求任课老师把专业和教学对象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通信英语论文:“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的综合型作业 【摘要】“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科技英语初步写作能力和科技英语交流能力。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必要。以综合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检索能力、阅读和翻译能力以及文献综述能力、主题报告能力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综合作业的设计、实施整个过程,并对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中布置综合作业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 专业英语 综合作业 综合训练 笔者已从事本科生“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多年。近五年来,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在相关文献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1-2]。其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改变以科技文献阅读、翻译为主的教学模式到综合性更强的教学模式。文献3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即从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撰写和制作讲稿和汇报角度介绍了相关教学内容[3]。闫丽萍等在文献4中详细介绍了电子类专业英文摘要的写作培养实践过程[4]。 在2013-2014年度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为每位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包括翻译文献、检索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为相关领域的视频撰写摘要等各类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避免同类作业抄袭的弊端。但笔者发现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由于选课人数多,作业内容和主题与往年的重复率较高。每年该课程的选课人数大致在80~110人之间,因此要做到每年更新所有题目有较大难度;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互动性小。由于大多数作业无需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在2014-2015年度的“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改进了已有的作业模式,设计和实施了综合型更强的作业,达到全面培养并考核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从该课程综合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详细介绍。 1.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型作业的设计 1.1综合型作业的内容 “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下述能力:科技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翻译、初步的科技英语写作和口头报告等。课程往届作业主题涉及面很广,但不够精,因此本年度,笔者选择了少量的精选主题,并根据最新技术,更新了部分旧主题。 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型作业内容如下: 作业主题共36个,包括电子与电路、通信理论、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传感器技术、工程编程语言软件等领域的最新技术热点,包括深度学习及应用、智能穿戴、大数据及应用、无线充电、3D打印、无人机、量子计算机、车联网等。需完成的任务包括: 1)文献检索:根据主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中英文均应包括,以英文为主,数量不少于10),需给出详细的检索式、关键词、使用的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重要信息,并将整个检索过程记入说明文档,并保存所有文献资料的原文文档。 2)文献阅读:阅读收集的文献资料。 3)文献综述:根据对文献的理解,撰写关于给定主题的综述报告。 4)制作讲稿:以文献综述为基础,制作主题相关的讲稿。 此外,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规范,笔者给出详细的作业文档格式要求,同时要求检索到的科技文献需下载并全部提交。 1.2 完成作业的形式 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变以个人为单位完成作业形式为小组形式,即将选课学生按照随机组合的方法分为2人一组(共72人,两个自然班,本次共36组),共同完成上述综合型作业任务,并增加学生汇报的人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是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综合型作业,为体现各自的工作量,在汇报环节中要求一人负责汇报文献检索的过程,给出详细的检索式以及检索的结果,另一人负责进行主题汇报。 2.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综合作业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 2.1 综合作业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初布置好综合型作业任务,并选择部分小组进行课堂汇报,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部分小组结合视频、图像、动画、实际应用等手段介绍相关主题。例如,选择“量子计算机”的小组,结合“优酷”上的一段视频详细介绍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在的问题等,达到了为其他同学科普相关知识的目标,在整个主题介绍过程中,将量子计算机领域涉及的重要词汇一一介绍;报告“深度学习及应用”的小组以视觉信息处理为切入口,介绍了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选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小组结合自身参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接触到的各类集成电路介绍主题内容;而选择“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主题的小组,结合自己使用的智能手机介绍其中的各类传感器及其基本原理、发展现状等。多数报告小组的汇报过程生动、有趣,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高,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了。通过本次综合作业的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但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文献检索过程严重依赖于网络,特别是百度,对专业电子数据库的使用仍不熟练;这是笔者教学多年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2014-2015学年的教学实践中,仍有接近半数的报告小组在文献检索过程中首选百度检索相关资料,而不是把专业数据库作为首选。当然,对某些特定主题而言,各位搜索引擎相比专业电子数据库更有效,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指导学生分层次的解决文献检索中的问题。 2)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有待加强;在小组报告中笔者发现,由于专业文献专业性强且较长,学生普遍怕看英文文献,在满足综合作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多以阅读中文文献阅读为主,没有达到课程综合训练的目标之一,即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训练。这一点与学生的阅读习惯、英文水平有较大关系,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3)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有待提高。由于本次教学实践第一次尝试将学生随机组合为小组来协作完成综合作业,因此面对综合作业复杂的任务时,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合作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考虑到今后就业后学生需具备合作精神,因此,笔者设计了随机组合的形式。总体上,各小组的表现良好,但也出现了部分团队合作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推脱责任,作业完成效果不佳。结合本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建议,今后笔者仍将继续对此进行改进。 4)综合作业的文档格式不规范。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给出了详细的文档提交格式要求,这是按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制定的,以此训练学生文档撰写的规范性,为今后毕业设计论文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报告的撰写等做准备。由于之前对文档格式不作要求,学生对格式一向不重视,造成毕业论文或创新项目中格式问题频出,需要不断的纠正。因此笔者在布置综合作业时给出了详细的格式要求,以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论文、项目报告或各类竞赛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2.2 综合作业教学效果及评价 为今后改进综合作业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综合作业问卷,让学生对本次综合作业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统计情况见表1(参与本次教学的72名本科生参与了问卷)。 表1:综合作业教学效果评价统计表 从上述表格中可见,学生对本次综合作业的整体评价较好,普遍认为收获较大。因此,今后笔者仍将继续探索相关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平时阅读专业文献的比例很低,今后需给予积极的引导。此外,笔者还对学生会选择哪些环节作为综合作业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制作讲稿并进行汇报、文献检索、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很高。综合型作业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显著的。 3.今后的工作 随着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对专业英语课程综合型作业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同时,综合型作业的实施形式仍待进一步探索。 通信英语论文: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介绍了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阐述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行了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的考试改革制度,并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并指导实践教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将传统单一的知识授课方式转变为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个人能力和团队交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并指导实践教学。 1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通信类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需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优势,地方本科教学型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宽度、扎实的通信专业英语相关专业知识,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在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同时,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品德、终身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与沟通能力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人才培养和培养目标,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通信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 2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的通信专业英语教学以品德、知识和能力为培养目标,突出科教融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指导相关人才培养及实践工作。 2.1学品德与学知识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程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包括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通过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遵守道德、信任、责任感、坚持原则、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个人品德。培养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完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言行,爱国守法,恪尽职守,服务社会,事实求实,严谨治学,关爱学生,诚实守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形成优良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课程设置 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依据通信专业英语课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纲要如表1所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制度体系,目的是实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2.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句子翻译的准确理解以及相关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语法掌握是所有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语法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语法教学包括语法结构分析、语义的理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法、理解语意,培养学生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相辅相成。课堂时间的安排如下:每学时100分钟,包括50分钟“自主学习”、20分钟“学习检验”和30分钟“学习小结”。“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通过学习培养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学习检验”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学习小结”将所学真正落到实处。 2.4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侧重内容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学习中,通过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取与探究过程,不断反思与总结,培养批判性思维、专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了以“自主学习-学习检验-学习小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自主学习由“任务式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 任务式学习由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涉及三部分内容:文章涉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回答课后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自主学习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并了解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其次,通过迅速浏览的方式找出文章涉及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再通过对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根据课后的问题返回到文章中经过分析、综合、应用,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任务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习获知识。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培养了专业知识与能力,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具备信息的习获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个人技能与态度、独立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学习检验”。 “学习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习获的经验反馈给老师和同学,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好学提升为对问题的深思,并提出问题,解惑答疑。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巩固培养了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3)“学习小结”。 课堂时间最后30分钟由句子翻译和学习小结两部分组成。学生翻译的句子是从各种相关专业资料中精心挑选的和本课程知识相关的句子,它是所学内容的巩固或补充。此外,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包括生僻的词汇、含糊的语法、阅读技巧、想法,及习获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学生只有主动学、主动思考、主动做,并认真地进行学习小结,将知识内化。 2.5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任务式、提问法式等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目的是培养学生优秀个人品德、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及交际能力与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6改革考试制度 专业英语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与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制度,是检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过程性考核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进行科学设计。 过程性考核评价中采取的形式涉及课堂表现、课堂互动、阶段性学习测验。课堂表现指考勤、课堂纪律、听课表现等;课堂互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阶段性学习测验指自主学习、作业等。根据课程进度及所讲内容,出思考题、布置作业题,在课堂或课后完成,给出成绩,记录在案。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20分+课堂互动20分+阶段性学习测验50分)(40%)+(终结性考核开卷成绩100分)(60%)。 3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并指导实践教学。依据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和过程性考核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体验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学生表达、交流、讨论、反思相关专业知识和生活案例,在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使得学有所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单一的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自主专题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检验、小结内化,实现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素质。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新概念阅读”不容回避的选择──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态势 2OO1年7月26-28日,我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并以“评委”身份与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一起研讨了4节识字课和12节阅读课。大会给我的突出感受是,阅读教学确实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同时又燃起我强烈的愿望,必须把“新概念阅读”的理念和技法推广到小学阅读教学中去。 所谓“新概念阅读”,是针对非科学的落后的阅读旧观念、旧传统而提出来的,它并非排斥有用的阅读老概念,而是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2O多年来中国阅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创立现代化、民族化、科学化的阅读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我们有这么四句口号:“提高阅读科技含量,弘扬阅读人文精神,及早培养读书习惯,努力营造书香社会。”按照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建设先进的“阅读文化”。 新《语文课程标准》代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31项教学要求,预示着小学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它与我们提出的“新概念阅读”,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想从“阅读教育体制、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过程、阅读个性发展、阅读课堂环境、阅读方法效率”六个方面,结合这次“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的实例,来具体谈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态势: 一、让幼儿学会识字,在小学低年级开始读文教学,使以往的“落后阅读”教育体制向“尽早阅读”教育体制的方向发展 人生阅读,始于幼儿。两岁前后是儿童口语发育的最佳时期,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亚洲汉字文化圈的幼儿园识字实验成果普遍证明,及早让幼儿认识2O00字(只要求会认会读,不要求会写)是完全可能的。“七岁开始识字,九岁开始读书”,这个滞后的阅读教育体制,现在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对的,但必须提早阅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我们不能脱离阅读教识字,纯粹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的语文教改潮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以识字为中心的编制,换成了以读写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人文识字”公认为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黑龙江佳木斯市第七小学纪春岩老师执教的成语识字课《愚公移山》,通过诵读28个字的韵文(“愚公移山志冲天,率领子孙凿石岩,自信努力不中断,王屋太行两山搬。”),很快产生了“文熟字悉”的效果。众多实验表明:“为阅读而识字,在读文中识字”,即以篇章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在阅读汉文的过程中学习汉字,已成为小学阅读教学不可动摇的原则。 二、阅读教学首先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才是培养写作能力。必须突出阅读课的本色,使“重在写法指导”向“重在读法指导”方向发展 多年来,受“读只是为了写”的影响,阅读课沦为作文教学的附庸,语文教材中有关阅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文太少,教师被迫在阅读课中大讲作者的写法,少讲或不讲读者的读法,多练范文的仿写,少练范文的自读,致使阅读课未能落实自身的教学目标。“新概念阅读教学”强调阅读课应明确多元的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陶冶思想情操),而以“培养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最直接的目标,使阅读课显露它的本色,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阅读知识疏导课、阅读情志修养课。 阅读行为属于智力含量很高的操作技能。凡自觉的科学的阅读教学,训练前应了解每项阅读技能的程序性知识,知其然;训练后应总结该项阅读技能的陈述性知识,知其所以然。小学生的阅读启蒙教育更应以阅读知识为先导,不能再走“自发习得能力”的缓慢老路。具体说,就是要在单元“导读”、课文“预习”、“思考和练习”以及“知识短文”的合理穿插中,有计划地分布阅读的知识点和能力项目,有意传授科学的阅读理念,明确阅读的操作程序,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 吉林长春市宽城区南京小学李娜老师执教《登山》,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谈,从峭壁和深渊感受小路的危险,从对话和行动领悟列宁探险的志趣,还抓住巴果茨基领路一段让学生比较“背贴”与“背靠”、“碎小”与“小”、“移动”与“走动”,围绕一个“险”字,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学会“语境定义,意会神振”,具体落实“读法指导”,避免了“在暗胡同里摸索”,真正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郑锦杭老师执教《狼和小羊》,打破“师问生答,繁琐分析”的传统“讲读”模式,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能和人文价值,重点训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和“边读边体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去感受狼的凶恶、狡诈、蛮横和小羊的天真、善良两个艺术形象。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解,以读悟法,以读动情,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引人进入“得意者越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显示了阅读课的本色。 三、让“阅读教学过程”尽可能逼近“实用阅读过程”。在“披文得意”的基础上加强“运思及物”的训练,使“导读”向“导写”延伸,使“半程阅读”转化为“全程阅读” 阅读教学要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让阅读教学的特殊过程逼近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般阅读过程,即经历“披文得意及物”的全过程。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先要把作者的书面言语内化为读者的内部言语,后要将读者的阅读心得外化为口头或书面言语,再身体力行将精神营养转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能量 。多年来,旧的阅读观念把“入情得意”当作“阅读的最终目的”,轻视“用意及物”的阅读迁移能力训练,致使许多教师误以为经历“语言思想语言”的回环,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披文得意品文”只是阅读理解和鉴赏,只是“入情得意”的一半路程,还有“运思及物”的另一半更艰难的路程。只重吸收,不重表达,只顾认知,不管实践,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误区。“半程阅读”的教学积习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小学生阅读当然要兼顾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语言思想语言”之间走几个来回,追究写了什么和怎样写以及为什么这样写,因此应重点抓阅读吸收、抓阅读积累。但是决不可忽视表达性阅读,阅读表达既是对阅读吸收程度的检验,又是对阅读迁移能力的训练。鉴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老师应尽可能使训练性阅读和生活中的实际阅读趋于一致,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过程。 江苏海安县西场小学何春光老师教读《爬山虎的脚》,重点导学第三、四、五自然段,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和爬的过程;“披文得意”之后没有停步,继续布置作业,让学生“运思及物”:“想想和爬山虎相似的植物还有哪些?仔细观察后模仿课文写一篇观察日记。”这种“导写”实为“导读”的延伸,是文本向实际生活的迁移,是“有字书”向“无字书”的延伸,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之一。 四、在“学习性阅读”中进行“探究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教育 如果把阅读行为分成学习性阅读、欣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四级,那么小学阅读教学基本属于“学习性阅读”,即以学习阅读知识、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主要目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心是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按照“学创相生”的阅读原则,在学习性阅读中应该而且可能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教育。阅读创造,就其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其过程,包括理解中的创造和运用中的创造;就其层次,包括原创和仿造;就其核心,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上,要让学生养成阅读行为定势;但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时,却要突破阅读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问题在于科学地确定小学生阅读创造的具体标准和可行途径。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热情鼓励。 湖北武汉市崇仁路小学董琼老师教读《高粱情》,出色地贯彻了“自主阅读”的精神。她抓住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对高粱气根的特点和作用的描写,让学生遵循“托物寄情”的思路,去感悟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敬佩之情。江苏启东实验小学沈虹霞老师教读《黄山奇松》,成功地运用了“交流阅读”。她展示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阅读,领略黄山名松的神奇和秀美,创造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课堂氛围。 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学校李晓密老师教读《五彩池》,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品味描绘形状和颜色的佳句(特别是比喻句),感悟五彩池的神奇景象。感悟时并不拘泥课文的描写,而是展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去描摹,去生发,再现人间瑶池的千姿百态和五光十色。这样强化了读者“重构文本”的主动创造意识,使阅读课出现了“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 五、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 首先搞好课堂阅读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是对的。像这种“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着力研讨课内阅读教学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值得持续开展下去的。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课本阅读上,那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之一。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在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加强和加快阅读活动课程和阅读环境课程的开发。 大语文教育要求我们推行大阅读教育。所谓“大阅读教育”,从阅读对象来说,提倡读“纸本书(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影视、音像)、无字书(自然万物和社会人情之事理)”三大类;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从阅读课堂来说,要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第三课堂,自读课应超过教读课的四五倍。阅读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必得靠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实现;阅读的校内外沟通必得靠家庭阅读教育、社区(社会)阅读教育才能实现。 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这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书”“地书”“活书”。纪购诗曰:“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的确,课外和校外阅读永远是学生课外生活的快乐选择。 六、强化阅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持以精读训练为主,以略读、快谈训练为辅,从小树立“精谈、略读、快读三法合用”的新观念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我以为:“浏览”是快读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含义狭窄,没有“快读”的内涵丰富,且为“略读”所采用,它与精读、略读不相称,还是换成覆盖面更大的“快读”概念更好。“新概念阅读”包括阅读原理和阅读技法两个层次。据我对古今中外阅读技法的多年研究,完整的阅读技法系统就是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法:精读法,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8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一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70%-60%之间。这是着眼阅读的时间和效率来区分的,是依据阅读能力的发展程序来排位的。 精读是略读、快读的基础。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应降低要求,降低难度。追求理解深度是没有限度的,弹性很大,教师须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有所控制。略读、快读是精读的重要补充,在阅读广度和速度上是重大发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要切实做到小学生课外读四150万字以上,单凭精读是不行的,还得辅之以略读和快读。新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二年级“初步学会默读”;中年级“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高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且“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谓“快速查阅资料、收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就是快速阅读能力。实验证明,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快读训练,一直延续到小学高年级毕业,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浙江省舟山市特级教师乐连珠经过14年实验,获得巨大成功,学生平均读速达2000-2200字,理解率为75%-80%,有效读速为1500-1600字,最高的每分钟能读4000—5000字。她把快读启蒙阶段的基础训练分为七个步骤(视觉训练、速机图片、快读词语、快读句子、快读句群、猜读字句、快读文篇),又把文篇快读方法分为整体式阅读(理解率达70%-80%)、寻找式阅读(理解率达80%-90%)、浏览式阅读(理解率在60%一65%左右)。显然,这是结合小学阅读教学实际,对国外整体阅读法、鉴别阅读法、筛选阅读法的简缩与活用。应该说,这是小学快速阅读教学的先进典型。 最近,河南大学出版社约我和甘其勋主编了一部新书《快读指导举隅》,我们邀集了全国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各方面的快读研究专家执笔,乐连珠专写小学快读训练,有5万字的篇幅。该书试图继承和发扬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光荣传统,建立“精读、略读、快读训练一条龙”的新体系。该书出版后,我们计划在全国逐步推广快读教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使快速阅读训练成为全国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和文章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和感悟,达到阅读活动的真正目的。而创造性思维能够让学生运用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不断探索、实践以及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1.1模仿性学习。小学生都处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的模仿来完成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 1.2联想式学习。大多数的语文教材都是用篇作为单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之下,课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联想式的学习。 1.3积累性学习。相对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综合陛的学科,并且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无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 1.4体验式学习。为了能够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思想、态度以及情感,学生必须运用反复体味、领悟以及推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2.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新,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推陈出新,它是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能够获得崭新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们在知识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还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出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全新事物。 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思维靠着已经获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争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有着新颖性、独创性以及首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 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已经获得的表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创造性形象的心理过程,一直都和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前获得的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让创造性活动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着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某种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了学生才能的发展遭到了忽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学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不完善,还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绝对不能求全责备。 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一定不可以规定统一的答案。在相处上,要让学生感到自由,这样才会出现创造的灵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就随时表达,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3.2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联想以及幻想,对于一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以及想象。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以向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是文中的人,当那位父亲寻求帮助时,你们会去帮他吗?为什么呢?”又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说说如果没有灰尘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与探究,但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了,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教学民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这样做:首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绝对不可以强迫学生去适应自己,而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进行研究,让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其次,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是帮助教师教学;最后,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出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自主读书与学习,增强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就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看法,说说读了课文之后所获得的启示,然后再由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对课文的讲解,这样的方法还能运用于《落花生》《慈母情怀》等课文当中。 4.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从不同方面入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开放性 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余美祝 摘 要: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开放性 创新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阅读教学方式上,以往遵循的是“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教师讲解,分析课文)——巩固(巩固练习)”这一基本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很少有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的,对教学形式也很少有进行更新。比如说“读”,“读”在阅读教学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传统阅读教法中的“读”,主要是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而且篇篇课文都是如此,长年累月没有变化,这样学生自然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单一的,乏味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而且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本身,很少涉及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教材的内容上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概念,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来处理。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平淡而没有感情,不能给学生以积极鼓励,而且评价标准单一,往往是以标准答案为准绳,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甚至刚刚萌发的创新的火花被老师的一句否定的评价给浇灭了。教学目标也比较单一,认为只要能够读懂就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 统观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方式等,可以知道,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从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手法都是相对封闭的一种教育,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新精神是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内核,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陶行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反对灌输的教学方法,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他明确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今天重新认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进行的教改活动中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正是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像这种态度,情感,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是属于只能意会的知识的传授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套用可表达性知识的教学经验。这些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都隐含与社会,生活实践中,无法形成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这类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的学习。它又可分为体验性学习和和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感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比如我们学学习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主要的不是诗,散文或小说本身,而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之外的生活场景和思想感情的体验,以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也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开放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广义上的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做出新的发明或发现,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阅读方式的探究式。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 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也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这样就能激发创新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重视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有利于改进传统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 (三)、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而且因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没有任何需求,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阅读量,即使完成了,也是事倍功半。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喜欢。 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开放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1.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对于低段的儿童,在内容的选择上,可选那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这里所谓的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2.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是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四)提倡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非常强调的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探究性阅读”是自主性阅读,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的组织、途径、方法及阅读结果的总结、整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是挑战性阅读,既然是探究性的,也就是未知的,有一定难度的,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包括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提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一样。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推想”是阅读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所谓的推想,是一种猜测推断,这种猜测推断是建立在学生初步感受理解的基础上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大都是运用这种方法 解决的,它是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方法。 总之,开放性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中,教师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突出学生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落花生》这篇课文的基础目标是要求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弹性目标是教育学生能将落花生的品质对照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异同;发展目标是学了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样,分层要求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 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1.自我评价法,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察,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2.同伴互评法,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3.成果展览法,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 评价等,从而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单靠课本与课堂教学是远不能满足发展中学生的需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第三册的《秋天》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秋天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五)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比如一篇课文,可以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悟出的道理就会丰富的创造色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可以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每一偏课文都是一曲优美的旋律,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用心去学感悟、内化课文内容,放胆让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能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中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小摄影师》(五年制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册)结尾处的空白,就可以要求学生由此展开想象“那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结果会有两种,有的学生会说小男孩还会再来,有的可能会说小男孩不会再来了,这个时候老师要对这两种意见都予以肯定,只要孩子们能说出理由,这样就已经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了。 (六)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 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 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想象力需要保护。教师在学生创造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大全 关键词:阅读;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做了清晰地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向“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个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学段应有所侧重。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更强调指出: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文本“写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怎么写”,关注这样的内容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将两者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掌握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将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双轨并行,两者交相辉映,让习作指导不再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 在第三学段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五个融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把“感悟内容”与“习作选材”巧妙融合 “习作选材”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因为他们不懂选择习作素材,不知道要写什么,可以写些什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融进作者的选材意识──从哪个角度来写,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素材来写?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绘的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画面的同时,有意识地辅以板书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老舍先生文章的表达顺序(既按时间顺序,从过小年到正月十五一路写下来)。并着重引导对老舍先生素材选择技巧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对所描写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略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老舍先生特别详细介绍的三大节庆习俗:除夕吃年夜饭、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通过这三大节庆习俗向读者充分展现了老北京过年的年味儿。 接着,我顺水推舟引入课后“阅读链接”:梁实秋的《过年》和斯妤的《除夕》。他们的文章跟《北京的春节》一样,都是以春节为题材,都是以回忆的形式记录了童年过年的情景,但是写作的角度,选取的素材又各有不同。梁实秋不喜欢过年,他选取了年头年尾一些琐碎小事,如守岁、拿压岁钱、吃杂拌儿、吃剩饭菜等来表达自己对“过年”的感受。而斯妤喜欢过年,她描绘了闽南老家在大年二十九当天和除夕围炉忙碌的场景,喜庆又热闹。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组“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将你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写成一篇习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去搜集素材。如不少学生选择以“服饰”为切入点,介绍各个民族的特点,但构思却五花八门。有的专门介绍某个民族男女老少服饰的特点;有的对比各个民族不同的服饰特点;有的则专门介绍民族服饰的工艺等。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习作梯度就降低了,既不会无从入手,习作思路也大大得到了拓宽。 二、把“学习语言”与“积累表达”巧妙融合 学习语言就要积累语言,而积累语言则要从积累常用的句式开始。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机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习作的触发点,有意识地将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别出心裁地开展拓展、练笔。 1.读后仿写。 细读我们的文本,会有意外的发现,文章的构段和文本的表达常有精妙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模仿,去创编,不断积累,慢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文章用了鲜明的句式“……的时候,日子……”具体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在这里结合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句式再写一写,十分具有代表性,又容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 2.读后续写。 续写是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的一种练笔小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挑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情节续写或故事补全。在续写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参照和回顾原文,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运用文本中的一些表达法,减少表达的障碍。同时,读后续写也有助于强化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强化语言表达和文本之间的协同,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又有助于学生建构情境模式,发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会自主建构语言。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凡卡》一文的教学中,以问题:“凡卡的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如果收到信,会来接他吗?”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在文章中,并没有详细交代事情的结尾,只是写凡卡将信寄给爷爷后,梦见爷爷收到了他的信。学生能根据文本提供的阅读材料加以分析,创编故事,且情节曲折又合情理。在学生的练笔中再现了小凡卡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小凡卡的同情,体现了对小凡卡艰难处境无可奈何的感叹。 三、把“习得写法”与“实践运用”巧妙融合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写作技巧的精妙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丛的村落》,这是一篇散文,在表达上颇有特色。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丛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作者看到一只小甲虫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将它想象成一位英勇的“游侠”;又将一群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少女”;还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虫生活的地方比作“村落”,赋予他们人的生活形态,视角独特,描写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独到的写作手法,同时借鉴法布尔《昆虫记》写实描写的风格,再结合自己观察后的独特感受,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完成课后小练笔:“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小练笔中都能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 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四、把“分析结构”与“谋篇布局”巧妙融合 教师要学会巧妙利用文本丰富、多元的结构特点,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在渗透文本谋篇布局优点的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小练笔,让学生理解、吸收这类文本谋篇布局的方式;还可以拿文体相同而谋篇布局不同的阅读教学文本,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自主去揣摩它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特点,再引导学生练习写同文体同题材而谋篇布局不同的作文,从而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不同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一夜的工作》都属于回忆性叙事文体。《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方式,以“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为切入点,首尾照应。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灯光》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采用倒叙的手法对往事进行回忆,不同的是以天安门广场上观灯者的一句赞叹“多好啊!”作为切入点,引出对那年那人的回忆。在第十自然段中又加入了一段插叙,交代郝副营长牺牲的原因,结构十分有特色;《一夜的工作》也是回忆录,以一夜工作的时间顺序记叙下来,文章笔墨集中,中心突出,凡与中心无关的枝节,作者都尽量压缩,做到了有详有略。三篇文章同为回忆录,写作思路却不尽相同,十分具有代表性。阅读教学时应该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清文本结构,掌握文本写作的思路,融会贯通,在习作中学会合理建构与布局。 五、把“专题回顾”与“习作指导”巧妙融合 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以先阅读后习作的框架组织教学。这种结构既明确了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也为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材从五年级开始,每个专题都安排了《回顾·拓展》环节,对每一个专题内容进行复习回顾的同时在原有知识层面上进行拓展与创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掌握表达方法,积累拓宽语文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应充分明确编者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每个单元的习作指导服务。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刻画的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正面的、反面的等。作者运用了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妨将这部分内容往前挪,先上《回顾·拓展》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专题的“习作”指导: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习作实践,使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习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结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练说、写作,用读为写服务,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讲出新意,讲出精彩,讲出实效。 一、“原阅读”的提出 时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师研究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课堂上环环相扣,层层讲练,句句提及,老师们最担心的是文本中的哪个点掉了,哪个点没做闪亮。这些想法自然没错,但老师们却很少去考虑我们的学生是否有兴趣。反复讲练的课堂上,文本容易支离破碎,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消失殆尽。这种阅读教学着力点在教师,关键点在讲练。 基于此,“原阅读”进行了方向性的改变。原为“源”的古字,本义就是“源泉”。学生阅读的源泉为文本,学生阅读的根基为自身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的原点从学生起,终点还是至学生终。“原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在学生,关键点在自主习得。 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了“翻转课堂”,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原阅读”正好似“翻转阅读”,它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提前阅读,同时将所获展现于课堂,老师抓住学生的疑惑以及文本中的兴趣点、关键点、延展点进行阅读指导,助力学生终身阅读。 二、“原阅读”的特点与构成 教学是教与学协同发展的过程。原阅读打破传统阅读只重课堂,只重教师的不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从自主阅读时就已经进入了教学的第一步。 1.学生层面: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从上图可以看出,“原阅读”注重让学生走过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而不是局部;它注重完善知识能力的累积过程,注重完善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螺旋反复的上升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教师层面: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以上环节让我们看到,在“原阅读”教学中,教师实施行为是与学生一一对应的,教师“搭建平台”“构建环节”“创设情境”都是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布置指导”“组织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和检查督促,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回归本位的扶助过程。《论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阅读”同样是基于学生积极思考后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在老师的扶助激励下,自主爱上阅读,创造阅读成果,享受阅读体验。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的自学、互学、展学;这个过程中学习是起点,也是归宿点,它将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阅读动力,从而达到乐读、能读、会读。三、“原阅读”的实施策略(一)先读为本策略据调查,在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95%的学生已读过该文本。原阅读要做的是不只是读,而是重点地读、有指导地读、有成效地读,要让学生从能读走向会读。1.能读的准备。当前,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及对文本的理解力,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但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阅读,单元集中识词是一种较好的辅助先读方式。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单元的字词及日积月累的教学,将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必备条件。老师可以落实了五个确定。让学生在文中勾画字词,确定点;在课堂上读词正音;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多种方式理解,确定义;用词造句或说话,确定用;最后听写词语,确定形。2.会读的扶助。一是注意时间的把控。在实施初期,若每日自主阅读时间为四十分钟,宜在校内并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待学生养成自我阅读习惯以后,逐步将自我阅读放在家里完成。二是注意内容的把控。原阅读与其他阅读不同在于不是“你今天读了多少遍”,而是读后的收获要让学生呈现出来。我们确定了自主阅读的六个方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这六方面内容是:文题作者、文本主旨、好词积累、佳句理解、我会质疑、我会创编。其中“好词积累”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认为需要掌握的词语,可以写一遍,也可以多写几遍;“我会创编”更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可以仿写、续写、写剧本、写读后感、写诗,可以选词造句,甚至可以画画,只要能表达阅读所得,皆可。当看到“我会创编”中的那些创新火花,我们时有“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三是注意质量的把控。只有真正落实了内容,才能让学生实施真正的阅读。老师对孩子们这一过程的把控在于及时评价、及时展示。老师可以口头表扬,也可以收录作品,特别是与学生一道进行作品展示与鉴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二)以读定教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基于此,以文本为载体的原阅读教学,必须基于学生读的程度开始。教师在对学生自主阅读成果的检视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及成功之处。教师将这些因素植入课堂,作为教学重点与突破点,阅读教学才真正有效。以读定教策略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不必花过多时间去条缕分析,费时、费力、费心。以读定教,更多的在于关注学生自读后的收获与疑惑,将收获与疑惑作为课堂的起点,在课堂中呈现收获解决疑惑。(三)专题阅读策略“原阅读”不支持阅读教学指导只停留于教材。“原阅读”的始是自主阅读,终同样是自主阅读。专题阅读是学生文本阅读后的自然延伸,其内容一定是名家经典或适合儿童心智的文章或书籍,也可以是对教材中选编文本的拓展阅读。如学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后,让孩子们读《呼兰河传》。孩子们既有了阅读兴趣,又有了较深刻的感悟。专题阅读贵在“专”,一是要做好阅读内容的专门推介,二是要在学生自主主阅读后开展专门的阅读交流。老师可以将语文课上节约的时间改设为专门的读写课,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读收获的平台,或者创建相应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感悟文本内容,激发进一步的阅读兴趣。四、“原阅 读”课堂高效的三个度如何去管理好四十分钟的课堂,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原阅读”课堂,应该把握一些什么度,课才精彩呢?1.课堂的能见度要高。“原阅读”的课堂追求秋高气爽,追求云淡风轻,能见度一定要高。具体体现是教学环节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能见度的把控在于教师。教师要捋清教学材料,让它们能有序有效呈现;要确定课堂画面主体,以主体吸引学生眼球。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已有阅读基础上拨云见日,抓住重点,设计出简洁、清晰的教学思路。其中取舍能力是老师实施“原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能力。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取新颖的、重要的、有趣的、可供示范的材料来探讨学习。至于学生早就能明白的知识,坚决不纳入教学环节。2.学生的参与度要强。在“原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讨论、拓展,让学生自主发现,获得阅读成功体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课堂中,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要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想,同时要为学生搭建展现自主阅读收获的平台,在宣讲、体悟、借鉴中互助提高。3.阅读的延展度要适中。我们认为,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从文本中走出去,我们可以看见书本里面很精彩,文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借助文本议辩和理解文本创编都是较好的方法。如教学《白杨》时设计辩点:边疆建设者有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你是同意这种观点还是认为这观点有问题?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思辨的效果很好。延展度要适中,就必须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文本的了解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激发学生后期创编热情,才能对文本深入学习,从而反作用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五、实施“原阅读”教学的认识与体会教育的本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它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原阅读”的实施,就是基于这种思想。教师在“原阅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与差异,老师要区别对待,最重要的是要付出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师生相互讨论和诘问,相互启发和鼓舞;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不硬性加以干涉,充分鼓励孩子,给予阅读写作的成就感。“原阅读”的实施,还应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特别是让家庭参与进来,成为督导孩子阅读的推动力。总之,“原阅读”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认知体系中,建立了新的自主阅读意识与方法。这种新的认知结构,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激发和爱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也将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写到:“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要做一个点灯的人,照亮孩子的阅读方向,让他们在阅读中润泽生命茁壮成长,让他们在我们的目光里展翅飞翔。摘要:现在的教育,新理念层出不穷,需要农村教师不断学习、借鉴。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低”下身子跟他们谈心,关爱他们,了解他们,因材施教。近几年发现,孩子越来越聪明,可是他们越来越不想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我们困惑了,于是组织部分教师对本乡的兄弟学校及邻近乡镇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找到了存在相类似的问题:语文学习比较随意,没有形成良好的读、说、写的习惯,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读、说、写的指导、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说、写习惯。最终让学生在读、说、写方面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读中感悟,说中拓展,写中积累” 随着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接触和接受,现在的课堂伴着信息技术元素的添加,不时闪烁着新理念亮丽的火花。这种现象在农村的教学公开课、观摩课自然生成,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这几年,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优质课,积极与我们一线教师交流,发现新课标思潮下的“阅读教学”过程拘于形式,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跟着学生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明明答案错的教师也没有及时纠正,美其名曰:“别伤自尊!”教师该指导的没有,该纠正的没有,含蓄委婉地说:“把学习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发挥!”即使是高水平的优质课,也是在专家的精心辅导下磨出来给大家看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在我们农村的教师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我们农村一线老师根本不可能每一节都上这样的课。所以,我觉得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尽量利用好信息资源,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继承好的传统,发挥新元素的作用,扬长避短,在“读、说、写”上狠下苦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十几年来,历经“应试教育”“愉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的洗礼,如今又出现“翻转课堂”。不同机会的培训、学习,给我的启示非常深刻,尤其是与市普教室的胡和春大师的多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胡老师温馨的微笑,温和的话语,温暖的教导,仿佛春风拂面,清脑醒目,贯穿心耳,久久回味。他曾经语重深长地对我说:“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这四个“会’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用心琢磨,细心体会,真心实践,根据自身条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连续担任小学六年级毕业班语文的教学十多年,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课外阅读,更喜欢沉迷网络游戏或“悦读”网,甚者变成“低头族”,一放学玩起手机;在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愿与同学交流,说话结结巴巴,语序颠三倒四;习作时,懒得动脑,随手仿抄作文选,即使没有仿写,内容也空洞无物。老师习作指导时,他们总心不在焉。今天,我们的农村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有必要“老调重弹”,尤其是在“读、说、写”指导与养成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说、写”习惯。 下面就以四年级的《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自己“读、说、写”方面的教学感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远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阅读下面的课文,与作者一起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语句表达情意的。” 第一组的《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从文本优美的语段中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和灵气,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加强“读”与“说”的指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一)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充分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看,用自己敏锐、聪慧的双眼欣赏桂林美丽的风景,并与同学交流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如我们组织学生到阶梯教室上课,播放“桂林”优美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主要的段落自由说说自己欣赏到美景时的感受。如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那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真想去看看呀!”有的学生沉浸在美景中,两手划呀划:“漓江的水好凉呀,好清澈,鱼儿在身边优哉游哉!我真想变成一条鱼,游荡在漓江里呀!”再如读到桂林的山时,“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有的学生说:“去攀这样的山,肯定很刺激,很好玩”……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五彩缤纷。 (二)结合文本,“说”中拓展 学生初读课文,细细理解课文。学生自己提出疑惑的问题:(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的风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这些风景跟我们家乡的风景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3)读了课文后,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据问题,自主理解,互动交流,把学习心得写在书上。还有疑惑的,再次朗读课文,从文本中思考解答。(1)作者陈淼运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拥”。(2)我们观赏了桂林优美的风景,那里山美水更美。我们的家乡山虽然绿了,可是“水”不容乐观。家家户户的污水、废水一个劲往河里流,垃圾成堆往河里倒。虽然村里有垃圾池,老一辈的还在发扬传统──垃圾顺手一扔,飞进河中央。学生结合家乡的生态环境大胆说说自己合理的整治办法,从日常宣传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说与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激发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美丽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生活,积累素材,“写”中提高 教学完《桂林山水》,趁着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引导大家说说家乡的美丽风景:谁能用最优美的话语介绍自己的家乡?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最仔细、最真实?(可按桂林的“山”“水”的顺序引导,亦可以抓住一处自己认为最独特、最优美的地方或景点展开叙述。)大家踊跃发言,激情四射,说出了家乡许多令人惊叹的风景点。有的说古竹第一名山──南华山:山青水甜、鸟语花香、绿竹拂人、香烟袅袅、神光普照,几百座神灵错落有致,置身其中犹如天上仙境,久久不舍。有的说寨下水库“夕阳西下风景独好”:碧波荡漾,群鱼跳跃,斜阳倒映在水中,宛如长虹贯日,激起七色彩虹掩青山,微风乍起,翠竹飘摇,如仙女在灵霄宝殿翩翩起舞,唤出“彩云追月”之天籁!有的说:我们的学校很美,香樟挺拔,细榕低垂,红豆吐绿,桂花飘香,溪水伴着我们的书声,夹杂着小鸟的呼朋引伴,组成一首和谐的校园交响曲。你听,读书亭里的小夜莺在莺莺细语,仿佛告诉我们秋天季节,人们准备忙着收割庄稼;科技楼中的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倾诉着秋天里小虫子侵蚀成果,得赶紧消灭它们…… 我完全沉迷于他们娓娓动听的描绘,陶醉得不能自拔。 “孩子们,赶紧写下自己最精彩的美景吧!” “写完后,读一读,议一议,改一改,装进自己的文库吧!” 原来,孩子们是多么的细心,多么有洞察力。在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许许多多非常美丽的东西,我们没有让他们充分地大胆说一说、写一写。我们扼杀了他们最真最美最动人的东西。 小学课文里有很多课文是描写风景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时把自己的感受记载下来。 我想对农村的孩子们说,平时要多读书,品味其中的“髓”;平时要多同学们交流,多练写生活日记、周记。只有平时多读书,多交流,多练写,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第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促进学生拓思、深思,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初探 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方式、文化与精神活动要求和内容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里,笔者就课外阅读指导的话题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 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 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选 择了占小学语文教学比例最大的阅读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课题组,以常州市局 前街小学及博爱路小学作为突破口,从1989年2月至今进行了二轮实验。 首先,我们对常州市区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各种类型的课文中抽取50节课 ,组织教研员分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课堂训练、提问情况、学生参与情况进行实录及分析 。调查的结论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二缺一多: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盲 目性,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课堂中一问一答过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整合目标、块状结构、加强训练、及时反馈。现逐一加以 说明。 (一)整合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而 要制定这样的课时目标,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 这里的“整合”,决不是把目标简单地、机械地连接或叠加,而是要把各项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就是要选择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结合方式和结 合顺序。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使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达 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交汇点,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有目的地创设情 境或设计智能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训练中感受或领悟。 2.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这是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各项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这 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综合性、整体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关键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时机上下功夫。要尽量使每 一个教学活动能起到“一箭双雕”或“一石三鸟”的作用。 3.各级目标的整合。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六级,即总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 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地渗 透到每一课时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课时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合力作用,特别是对各单 元的重点目标要有层次地,用不同方式来强化和巩固。 因此,目标整合优化的过程,就是对目标进行分析、组合,使之具体化的过程,是把课时目标分解为可以 操作的子目标的过程,也是使目标具体落实的过程。 (二)块状结构 所谓“块状结构”,就是将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 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的训练和教师 的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 为什么必须形成“块状结构”呢?这是因为: ①整合后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一个将知识、技能、情感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目标群,因此一个简单的 教学环节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所以块状结构就成为完成整合目标的必然的形式。②由于整合后的目标有一定 的难度,想靠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老方法是达不到“整合”的要求的,只有让学生自学,通过听说读写的综 合训练才能达标,这样克服了当前小语教学讲得过多过碎的弊端,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由于每一块教学 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因此学生学得怎么样,可以通过必要的检测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调控 ,保证整个教学向着预定的目标逼近。 关于块与块之间的组合也应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决不能是简单的拼凑。如体现“整体——部分——整 体”、“尝试——指导——练习”的教学思路,或体现阅读教学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再由思想内容 到语言文字的双向心理过程等,要特别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轴来组块,学习水平应 由低到高形成台阶式,前一块是后一块的基础,后一块是前一块的必然提高。还要注意块与块之间的稀衔接, 做到既可分,又不机械生硬。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的块状结构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感、层次感、立体感,既不同于过 去的教学环节,也不同于按课文逐段讲解。最大的特点是按整合后的目标来划块,由于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指向,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由于知识形成网络,又配合智能的训练,更便于学生记 忆和形成技能,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事实上这种块状结构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也并不少见,只是有些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和自觉运用而已。随 着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措施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学生的训练越来越放到重要位置 ,那么块状结构的趋势也必将越来越明显。 (三)加强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长远的意义。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无论是“ 语言”还是“科学”,儿童如果不借助能动的活动来掌握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在人类的精神文明 发展成果上刻着的人类的能力,就不能在儿童身上再现出来。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 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有效阅读教学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①保证训练的时间。我们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 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二分之一左右。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不 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 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 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③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 位,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④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 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 拟答案,集体来评价。凡重要问题和说话训练都要在全班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同学回答。 通过以上措施,增加了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知识的内化,提高了效率。 (四)及时反馈 根据反馈原理,作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括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 确与否,四者不可缺一。我们开始阶段主要通过单元形成性测验进行反馈和评价,但很快感到这远远不够。因 为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要二周左右,而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对部分学生来说,一 个单元学习的累积误差难以在短时间内校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在学习上效果之显著,尤以每日的反馈 ,较之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于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节课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在教学过 程中增强反馈意识,做到每大“块”也有反馈。逐步形成了“块”有反馈,课有反馈,课文有反馈,单元有反 馈的系统。②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我们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对练、互相批阅 、组际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变原来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之 间的多向交流,增加了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③及时评价, 积极鼓励。为了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练习、作业获得反馈信息而评价不及时的状况,我们在课堂采用做对的同学 举手,用手指数表示选择题项、相互校对等办法,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信息。并以表扬、鼓励为主,使他们充 满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更大的主动和热情投入新的学习。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以上四项主要措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视教材、学生 、教学条件等各种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选出最佳组合,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们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主攻方向,走过了从优化单个因素到各个因素综合优化的过程,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很高,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听说读写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也从“自在”的教学向“自为”的教学转 化。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心中无数。现在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讲什么,练什么 ,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心中有数感到踏实。”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使各项措施更具操作化 方面还很不够。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很复杂的,但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 主要渠道,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最近我听了一堂《火烧云》的课,上课教师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三味书屋》,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又如学习《海底世界》,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海底的真实资料,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又能丰富小学生关于海洋的知识。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实施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捞铁牛》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就需要把十六船泥沙铲入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会将河道阻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准备四只相同的大木船,两只先装满泥沙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扣住铁牛,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旁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上,这样原先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就被捞起。原先的空船此时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这样流水作业既可以少花一半时间捞起八只铁牛,又可以不将泥沙铲入黄河,保持河道的畅通”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劲头。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浏览室、图书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阅读的认知过程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虽说是“教无定法”,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应该悖此而行。笔者不揣浅陋,大胆地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而不应只注重表面的教学技巧的展示。 1.课文的结构分析 “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学习运用”与“初读——精读——研读”相统一。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则说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由此看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学生简单的分析理解几篇课文了事,更重要的则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掌握运用”的过程。从课堂结构方面来讲,则是要求学生从“初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过程。 1.1 感性认识——初读。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清课文的大体内容。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就是指导“初读”。这个阶段,应当是教会学生从貌似无疑中生疑。明代先哲朱熹曾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简单地说,只有疑问,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从激发学生兴趣而言,从产生疑问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 例如我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有学生提出质疑,小女孩为什么只有死了才幸福呢?难道说真的有所谓的天堂吗?这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冲突的吗?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兴趣自然产生,初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接下来通过反复阅读,逐层深入,学生在不断的生疑求答中,也就体会到了,在黑暗的现实世界中,小女孩只要活着就无法摆脱被压迫的悲惨命运,这是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控诉,而不是真的存在所谓的天堂。当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开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产生兴趣,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 深刻理解——精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的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精读”有别于“初读”,它是在初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并非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强加给学生。相反,应该围绕着学生的思路去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悟中有所提高。 比如《草原》一课,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就试着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学生的动口、动笔、动脑,深入地挖掘,一幅幅优美的草原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般的小丘,宛如“迂回的明如带子”的河,好像“给无边的绿毯乡上了白色在大花”的羊群,其间有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逐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意识和自读自悟的能力。 1.3 学习运用——研读。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就是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在精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课外读到的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危害的事实说一说,印证“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的事实。此时,我适时地播放有关地球被破坏的画面,让学生重温课文,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在以后的一次练笔中,许多学生都写了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我想我的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2.课文的主题理解 “认识的开始——认识的深入——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相统一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从开始认识到认识的深入,再到认识的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1 认识的开始——整体。学生理解一篇课文总是先有个总体印象,之后才能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才能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到面的深刻理解。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他们的知识面不广,自我教育的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来设计教学过程。综观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始终在“导”和“引”上,学生则完全自主地探索,寻求知识,从中发现规律。这样的教学,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了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2.2 认识的深入——局部。对文章的局部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主题内容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重点词的精读。突出重点,关非为教而教,目的仍是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 在《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家。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感的主线。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贯穿全文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一边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到学文不断情,激情不离文,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笔者认为在精读的过程中,不能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该围绕文章中心有机地联结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否则,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是孤立、分散、不完整的,将会 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 2.3 认识的升华——整体。在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掌握的基础上,应该适时引导,从整体上入手,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课文内容,完成知识的迁移。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实现认识的升华的关键。 例如,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时,自己会感到心情开朗,在风雨交加时,自己会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萌芽,会使自己怦然心动,秋日里的一片落叶,竟让自己怅然若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浅谈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所听过的数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浅谈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一、激发了阅读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 然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计算机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LOGO”中的绘图语句或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或直接利用“CAI”的丰富直观的画面和图形动画等,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WINDOWS”中的声音驱动程序,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培养了阅读品质 由于有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参与,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1.认读品质。也就是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和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计算机的参与下,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增强直观性、形象性,易唤起学生的注意,也易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认读品质。 2.理解品质。理解是阅读品质的核心,是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认识过程。有位教师在执教《江上渔者》这一首古诗时,利用动画设计,生动地把一叶小舟在汹涌的风浪中出没的情景表现出来了,让学生体味出捕鱼这项劳动的危险和艰难,从而进一步升华学生的认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创造品质。由于理解比较深刻,在计算机的参与下,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造的火花。如有位教师在上《我的战友》一文时,讲到“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教师在计算机中出示了声像结合的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身体虽化,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第三点的神似,不失为一项创造。 三、提供了阅读帮助 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询问他人,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阅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读者提供帮助。例如:给一篇文章划分段落,那么这时就需要划分段落方面的知识,而恰巧学生此时正忘记了,计算机对此会立即给予帮助,只需按下“HELP”键即可。再比如:对于不懂的词语,如在平时,我们只能请教词典这位“老师”,而利用计算机,你只需用“HELP”键入所查词语或把光标移到词语下面,按回车键,即可知其义,这些只在十几秒钟或几秒钟内即可完成。如此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 四、提高了阅读效率 计算机的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也就是说,计算机的阅读量大。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且有时还要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这样一来,不但阅读面狭窄,也难于提高阅读效率。利用计算机阅读,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由此,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教师时常会为多次教给学生同一知识仍然掌握不了而烦恼,计算机则不然,只要学生不会,即可在任何时间请教计算机这位老师,而它也会不厌其烦地教给自己的学生。再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存在着差异,这也是小学生阅读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而计算机则可扫除这一障碍,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征服欲,以此满足他们的好奇感与求知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取得的阅读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随着人类对计算机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和非线性的快速交互功能,它将音、像、视、听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也将使计算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越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此文获顺德市计算机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感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感山东省陵县陵城镇马厂街小学丁俊才参加工作时,正逢课程改革的浪潮,各地的课改搞的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而我所处的农村小学却无多大改变,仍然是“一读、二写、三总结”的传统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感 山东省陵县陵城镇马厂街小学 丁俊才 参加工作时,正逢课程改革的浪潮,各地的课改搞的有声有色,精彩纷呈,而我所处的农村小学却无多大改变,仍然是“一读、二写、三总结”的传统教学,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再加上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不少农村小学缺乏资金,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多数学生读书积极性较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达不到预期效果。 下面我仅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与几点体会。 一、主要问题 1.只重眼前,教学一味应试。在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重,很大一部分农村家长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对孩子几乎不闻不问。对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也只看分数,不看其他。再加上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将教师考核与教学成绩相挂钩,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普遍存有“急功近利”的心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沉闷压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袭着讲解式的单一教学法,课堂教学中仍以分析课文思想内容,会写段落大意为重。为了分析得透彻,教师设计许多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回答,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能写段落大意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教学任务也就自然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问题和答案,学生一有不同见解,便遭斥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受到压抑,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但一些老师平时习惯主宰课堂,以讲代读,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使得学生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讲。学生还没有读顺课文,就开始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致使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很少深入思考。这样非但教学成绩不理想,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难以养成。 4.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积累。课改已实施多年,可时至今日,在农村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多少教师舍得留给学生哪怕是几分钟的自学时间?在大多数教师看来,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是一种浪费,他们既不放心,也不放手。课堂时间都给了课本,课外时间都变成了作业,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从而造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综合运用能力弱的现状。 二、几点体会 1.治好教师依赖症,建设“生本课堂”。(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主动思考,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理解和应用语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尽量不要指责,要多表扬少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2.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活”起来。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既动脑又动口,使之始终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教授《蟋蟀的住宅》一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了这句话,你还会想到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发言:生:我感觉蟋蟀非常勤劳。生:我感觉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看了,它工作很努力。生:我感觉作者很喜欢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变得“活”起来了,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 3.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营造和谐民主、主动阅读的氛围,让每个学 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1)放开手脚,还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2)保证阅读时间,倾听学生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感觉到沉闷压抑,自然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抓好课外阅读,拓宽语文知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课堂阅读就能建立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差,就拿我任教的小学来说吧,一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再加上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长又没有买书的习惯,孩子们拥有的课外书少的可怜, 阅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近几年,学校采取每人凑一本书的方式,在班上建立图书角,供大家阅读,由班委会负责管理,每学期更新一次。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当然,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外出的见闻和教学中的所得,难免有失偏颇之处,只是借此向大家征得一些宝贵见解,以期待不断完善自我,在农村小学阅读这片广阔天地里,和孩子们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张扬阅读个性 倾情有效阅读——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点滴谈 论文关键词:透视现状 趣味性 自主性 独特性 生成性 论文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创设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应让学生倾情于有效性的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生成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品味阅读情趣,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透视阅读的现状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需要重视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处于课改一线的"弄潮儿"——小学语文教师在全人类大声疾呼"张扬阅读个性"的今天,则更应重视个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透视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观摩体验,发现个性阅读迷雾重重,想说爱你还真不容易. 透视1 一问多答 管中窥豹 有些教师把教师个体对课文的"深刻","精辟"的个人理解自我炫耀式的或自我欣赏式的预设给学生,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在问答中统一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之中.这样,教师的提问统领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40分钟,老师似乎话语不多,只简简单单抛出几个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提问在泛泛而谈,看似他们是在尽情发表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或高论,其实真正领悟与内化的语言却很是贫乏.学生深入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时间也是少的可怜.这种管中窥豹式的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泰山,怎能美其名曰个性化阅读呢 透视2 自由读书 徒劳无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很多—线老师把新课堂看成放飞学生个性的蓝天,更看成是小学生无拘无束,快乐无穷的乐园.他们在上公开课或考评课时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课文."等类似话语格外推崇.殊不知,阅读领悟力有待加强培养的小学生在这片"叽里呱啦"地自由读中大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真正能够读有见解的,恐怕寥寥无几呀! 透视3 偏离文本 广种薄收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大家都知道这句名言.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可以因人而异,但也要有分寸,千万不能一味的盲从.曾听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文,在探讨课后的思考题"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个问题时,很多小朋友都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孝顺乖巧,体贴长辈的才是真正的好儿子.可是该女教师不满足于现状,又抛出一问:"难道其他两个儿子身上没有优点吗 "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大堆无关痛痒的废话,与文本初衷相去甚远.所以教学过程中还需教师正确的引导,尽量避免出现偏离文本,广种薄收的阅读"惨状". 二,披荆斩棘勇向前——张扬阅读的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所以,处于课改一线的"弄潮儿"——小学语文教师理应认清现状,推翻"唯自由阅读独尊",走出盲目推崇放任自流式阅读的现状.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地努力追求真正个性飞扬的阅读教学. 1,丰厚底蕴,提高教师素养.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我一直都嗜好读书,也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位好读书的老师引领的学生也必将是全都好读书,个个会读书,人人多读书.每天早读课上,我都尽可能抽出点时间,捧起书来陪孩子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大声诵读;每次导读课时,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勉励学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家要"勤动笔墨勤看书",相信"书都读得来的人,就不怕有什么做不来的."孩子们在我的言传身教之下,也渐渐爱读书了,词汇丰富了,表达顺畅了,阅读理解能力强了,口语交际与写作水平也提高了.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真的非常重要. 2,注重需求,挖掘学生潜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教师要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突出个性阅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把书读在脸上".我说:"小朋友,读书要达到一种境界,就是能够把书上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再把自己的理解读在脸上.这样呀,老师只要一看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每当我用满含微笑的目光专情注视着孩子们的小脸时,孩子们读得格外认真.这样,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阅读潜力.此外,我还非常重视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是加强自主阅读的指导.第二是切实保证自主阅读的时间.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深入课文后的阅读感悟才记忆深刻,体验独特.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阅读的效果,这样阅读教学方能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 3探问引导,张扬阅读个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探问引导法,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我将各种动物的头饰带到课堂上,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各自喜欢的动物角色,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以探问引导他们身临其境,轻松进入课文情境.在教学袋鼠当大王时,我探问为什么动物们都议论纷纷呢 开始,学生有点语塞,我微笑着说:"别急,让我们扮演森林中的动物依照袋鼠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过日子吧."然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自主表演.当孩子们的表演不够入味时,我就马上用自己无声的体态语,来提醒他们.不一会儿,"大象"开始叫苦说:"我这样的庞然大物整天跳来跳去,不摔死,也会累死的.""蛇小姐"也跟着抱怨说:"我没有脚,只能靠身体来走路,我怎么跳呀!"其他动物也纷纷跟着埋怨,大家都在互相诉说着自己的苦处.于是,我紧接着探问:"如果让你来选,你会投谁一票 "这样,学生以进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学习探究,在角色体验驱动下,产生一种巨大的导引效益,使学生在角色中去思考,去表白,去体验个性化阅读,学习效果当然不同一般啦. 三,一言一语总关情——倾情有效的阅读 语文教师应该将真情注入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扎实有效.我们应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的实际要求作为组织课堂内容与策略的依据.我相信:一言一行总关情,只要我们在阅读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起平等对话的机制,让师生共同构建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模式,最终阅读教学就会焕发生命的精彩!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文本等阅读模式,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陌生,在此我不想白费口舌,更不想班门弄斧.今天,我只想说点近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大家分享. 1,创设良好氛围,激发个性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热闹而又繁华的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亮丽,最辉煌的镜头.呆会儿,咱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摄影大师." 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北京的亮丽与辉煌,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鼓励自主选择,诱发个性体验的独特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块"奇石"来品读学文,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师:课文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用心地读一读你最喜欢那一块"奇石".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书.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奇石" 读得好的我们聘请他当导游. 生读后,用上句式:"因为——,所以——"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生质疑小导游:请问"这块巨石奇特在哪儿呀 " 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你还能用其它形式来表现黄山石的奇特吗 其余小伙伴补充帮助.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用背诵,表演,编故事,当导游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来再现黄山石的奇特美,学生就会读得更加有兴趣,说得也更加有条理,对黄山奇石的美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3,增强内外结合,促发个性阅读的有效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将会对阅读失去激情与灵性.因此,教师不但要扎根课内的范文导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目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例如我在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抓住围观的人"纷纷夸赞"一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大家争先恐后赞扬戴嵩画技高超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激起学生感受夸赞的神奇魅力.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很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夸奖赞美,文中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 从"纷纷夸赞"一词,你读懂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戴嵩画画本领高,有的说,戴嵩的画画绝了,大家都喜欢.我又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也受到别人的纷纷夸赞 一定特别开心吧,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室里的小手马上就高举如云.严红英说,她每天一回家就先淘米做饭,再认真做家作,爸爸妈妈纷纷夸赞她懂事乖巧;王昕锐说,他主动留下来做值日,老师同学纷纷夸赞他关爱班级;还有郑思琪说,她给老爷爷让座,车上的叔叔阿姨纷纷夸赞她尊敬老人,乐于助人……从学生喜形于色地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纷纷夸赞"一词,不仅从文本中理解,从自己的学业上理解,还从关心他人中理解,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理解的角度,加强了感悟的深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了个性.课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把"纷纷""夸赞"等词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十分巧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相信个性化阅读之花将会越开越美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让我们将趣味融进我们的阅读教学,将鼓励请进我们的阅读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个性心灵,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生活在阅读阳光中,使阅读教学更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吧!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语]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引领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教师论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美国、日本和欧洲数家有名的公司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各种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集团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集团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 2 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那些非正式且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2] 根据迈克尔·波兰尼的观点,我们把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种,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规律、教学心得、经验、特色、口碑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将隐含在科学技术中的知识编码化并发展成为公共知识,人们在研究开发中就可利用这些公共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何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竞争力,改变英语教学“费事较多,收效低”的尴尬局面,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知识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利器。 3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形知识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的乐观,在它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属于未涉足的领域。 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都识别出来,无论是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中国人都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而不喜欢书面的间接的交流方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这就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渐渐损失掉,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显性知识都是很少的。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成为一大难题。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4]因此,很多教师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阻碍了教学改革步伐和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发展。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2]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良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1]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教师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英语教师的认识 多数高校教师不明白隐性知识是什么,不知道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也未必能清晰意识到自己隐性知识的重要性。[5]事实上,教师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他们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仅把自己作为显性知识的传授者,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是居于主动地位,不断反思、不断发展的人。教师若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就容易循规蹈矩,其教学活动也会变得机械死板,容易墨守成规,陷入教学的习俗和惯例中不能自拔,没有生机,缺乏创新。一个教师理智地开展教学行为的前提,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的存在。教师不仅要能明白学生由于不同背景而形成的不同的隐性知识,还要意识到自身隐性知识的存在,最终能够基于隐性知识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4.2 构建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交流氛围 在学习交流和协作过程中,有些现象是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例如教师之间存在着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劣性现象,要营造教师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管理策略,为其创造氛围提供相应的条件:承认知识的来源,建立知识贡献评价体系,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打破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及教研组织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营造良好交流氛围,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交流,修正教师学习评价指标,将教师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中等;对教研交流方式进行必要调整,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 4.3 利用知识可视化技术,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创新 知识可视化技术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其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递和表达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认知科学,把教师的那些通常难以想象和不易获取的经验以动态和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关键在于为教师隐形知识的转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这些常见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有三类:概念地图、认知地图和思维导图。 4.4 建立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来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转换 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是教师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协作、探究和讨论,主要进行于一定的网络活动空间中。建立教师网络研究共同体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从传统研究的知识转化发生场所来看,主要的知识转化场所就是教研室,即在教研室环境中,教师们通过简单的交流实现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转换。但是,在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中,我们将这一模式改变了,它同时扩展了隐性知识发生的场所,使人们具有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这样,可以促进知识共享,更为广泛的空间内为实现隐性知识转化创造条件。它真正实现了人与社会间,人与信息间的关系互动。在同一个教研共同体内聚集的教师越多,不但通过这个共同体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增多,而且在共同体内所集聚的资源越多,有效挖掘的隐性知识也越多。所以,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存在拓展了隐性知识的挖掘空间,真正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共用。 4.5 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为了有效激发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在高校中,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要使知识管理活动与教师的利益挂钩。例如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教师的年终考核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教师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5 结语 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丰富将会为知识进步扫除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运用将成为高校生存的决定因素,它可以最终使知识管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大学教师论文: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权利保护的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 申诉/特别权力关系/司法救济/双轨制 内容提要: 台湾虽然建立了大学教师权利保护的完备体系,但尚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一是申诉和诉愿衔接不当,导致救济程序复杂化;二是由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司法救济范围有限;三是公校和私校采用双轨制的救济模式。台湾的这些不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大陆应该将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恰当衔接,建立大学教师系统的权利救济体系,扩大司法救济范围,并对公校和私校进行一体保护。 台湾地区在解严之前实行公教一体,将教师纳入公务人员管理体制之内,而特别权力关系观念使得教师权利保护受到极大限制,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教师权利保护制度逐渐完备,台湾教育会首采仲裁制度,受理教师与学校争议,后又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并与诉愿和诉讼相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权利保护体系,同时在具体制度构建上一直秉持法治原则,比如教申会独立于校务会议和教评会,并受“行政程序法”约束等,可操作性极强,有效维护了大学教师权利。但是,台湾这种保护体系并非完美无缺,本文在对台湾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针对大陆高校教师权利保护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大学法治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叠床架屋的权利救济体系 台湾地区大学教师权利制度化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申诉、诉愿和诉讼。申诉是基于教师身份而特有的救济方式,教师对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个人的所有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而损害自己权益的,皆可以提出申诉,不论是行政处分还是非行政处分,不论是公法关系还是私法关系,皆应纳入申诉范围。 大学教师的申诉分为校内申诉和“教育部”再申诉两级。诉愿针对的是行政处分行为,即行政机关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之决定或其它公权力措施而对外直接发生法律效果之单方行政行为,诉愿只有一级。诉讼分为三种,刑事诉讼自不必说,行政诉讼与诉愿一样针对行政处分,而民事诉讼则解决私法争议,在行政和民事两分的诉讼机制下,大学教师提起诉讼必须要首先区分公私法关系。 表面上,多元化的救济方式为大学教师权利保护提供了顺畅通道,但因缺乏协调和衔接,多元化反而徒增繁复,违背保护教师权益的初衷。其症结在于申诉与诉愿、诉讼的协调,“教师法”第33条规定教师不愿申诉或不服申诉、再申诉决定者,得依法提起诉讼或依诉愿法或行政诉讼法或其它法律请求救济,但实际上并未给出简洁清晰的路线图,让当事人难以选择经济有效的路径,反而复杂化了。 以大华技术学院某教师解聘案为例,该教师因为行为不检有损师道,被学校解聘后,提起申诉、再申诉,先后经学校教申会和“教育部”“中央”教申会驳回其申诉及再申诉,后针对“中央”再申诉评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驳回,[1]其后,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抗告,同样也被驳回。 [2]嗣该教师又以不服再申诉评议决定为由向“行政院”提起诉愿,未获支持后,又针对诉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二次裁定驳回, [3]提起抗告也被第二次驳回, [4]声请再审又被驳回, [5]最后又以不服两级法院的裁定为由向“司法院”提起诉愿,诉愿机关不予受理。 [6]从理论上讲,该教师的维权之路并未走到尽头,如果他愿意,依然可对“司法院”诉愿决定书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第三次提起诉讼,甚至可以对法院的第三次裁判再次向“司法院”提起诉愿,形成诉愿和诉讼之间的推磨游戏。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个案,特别是最后针对法院裁判向“司法院”提起的诉愿显无理由,因两级法院的裁判并非行政处分,当然不属于诉愿范畴,但在此之前的维权行为却并没有超出已有的制度框架。整理该教师的维权路径后我们发现,大学教师对来自学校的侵害,申诉、诉愿和诉讼三者的排列关系呈现以下几种方式:(1)申诉再申诉诉讼(行政或民事);(2)申诉再申诉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3)申诉诉愿(“教育部”)行政诉讼;(4)诉愿(“教育部”)行政诉讼;(5)诉讼(行政或民事)。 本案中,该教师选取了前两种维权途径。两次行政诉讼的标的并不相同,前者针对“教育部”的再申诉决定,后者则是“行政院”的诉愿决定,并未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但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同一个解聘问题。导致久拖不决的原因之一在于再申诉和诉愿的衔接,虽然司法实践中,再申诉在性质上被视为诉愿。 [7]但二者并不排斥,许可对再申诉提起诉愿,徒增诉累和司法成本。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则前三种方式就可以合为一种,即首先向学校教申会申诉,对申诉决定不服,可向“教育部”再申诉或提起诉愿,但只能择其一,且对再申诉不得提起诉愿,如果对再申诉或诉愿不服,再提起诉讼,其过程为:申诉再申诉和诉愿择其一诉讼(民事或行政)。 对来自主管行政机关的侵害,那么三者的排列方式为:(1)申诉(“中央”教申会)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2)申诉(“中央”教申会)行政诉讼;(3)诉愿(“行政院”)行政诉讼;(4)行政诉讼。这其中也存在着申诉和诉愿的重复问题,如果二者只能择其一,则前三种方式也能合为一种,即可以向“中央”教申会申诉,或向“行政院”提起诉愿,但只能择其一,且对申诉不得提起诉愿,如果对申诉决定或诉愿不服,再提起行政诉讼,其过程为:申诉和诉愿择其一行政诉讼。 当然,正像下文所要讨论的,衔接好申诉和诉愿避免重复,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2009年4月,台湾“教育部”向“行政院”提交“教师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意欲取消申诉制度以消除程序的繁杂, [8]但却遭到了教师会等团体的反对。 显然,废除申诉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三者的协调也只需一个简单的外科手术式的方法即可解决,而更为纠结的是,在二元诉讼机制下,需要区分公私法关系以实现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归类,而学校与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清晰的公私法关系划分。进而甚者,在公教一体的传统背景之中,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幽灵还要求对学校的必要管理措施和行政处分措施进行识别,以决定能否纳入诉愿和行政诉讼的渠道。申诉可以简单化地予以废除,但诉愿和诉讼却无法抛弃,现存问题并非仅仅是申诉之过,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三者的协调不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需要对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和公教一体传统进行深刻反思。 二、特别权力关系支配下的有限的权利救济范围 我国以吏为师的传统延续到台湾变成了公教一体,随着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教师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公务员的任用、俸给及福利制度,不再适用公务人员的任用法、考试法、俸给法、考绩法、退休法、惩戒法等。但公教之间的界限并未完全划清,公校教师仍然被视为依法令从事公务之人员,归入最广义公务员。 [9] 实践中,法院认为公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系代表“国家”从事保育活动,属给付行政之一种,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属行使公权力之行为,倘有违背其应执行之职务,致生损害于学生的,要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10]此外,公校编制内依法任用的职员,也受到“公务人员保障法”的保障;兼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就其兼职仍有“公务员服务法”之适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仍不得在外兼 职。 [11] 更重要的是,调整公务员勤务关系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依然影响着教师权利保护,特别是“司法院”第382号解释,认定公校系各级政府依法令设置实施教育之机构,具有机关之地位,使教师和学校关系易于落入特别权力关系的案臼。实践中一般认为,公校聘用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教育工作,具有公法性质,公校教师的法律地位等同公务人员,与公校具有公法上勤务关系,属特别权力关系范畴。 [12] 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极易导致专横而损害人民权利,随着法治的进步已经遭受众口一词的批判,但其存废问题却一直充满争议,主流观点坚持要在相对人权利保护和行政内部纪律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主张以修正代替废弃,许可有限度的司法审查。“大法官”释字第298号解释给出的判断标准是以行政措施足以改变公务人员身份,影响其服公职之权利,或对公务人员有重大影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最新的判决认为,公务人员可以依靠行政诉讼程序提起救济之权益者有三类:一是改变身份,如免职等,二是对于公法上财产之请求权受到影响者,三是对于公务人员有重大影响之惩戒处分。 [13] 这种修正的权力说实为基础关系理论和重要性理论的混合,同样适用于教师,“虽教师非‘公务人员服务法’所称之公务人员,惟教师之保障范围,与公务人员应无轩轾。” [14]大学教师对学校的管理行为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该管理行为是否足以影响其教师身份,或是否对其有重大影响以为标准。当然,重要性是一个不确定概念,其外延的界定往往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到目前为止,许可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升等资格审查。台湾地区大学教师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四等,教师升等资格审查,由各学校设校、院、系(所)教评会进行评审,审核通过后,送“教育部”学审会审议决定。各学校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之评审,系属法律授权范围内公权力之行使,对教师资格等身份上之权益有重大影响,构成行政处分,受评审教师自得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15] 2.解聘、停聘或不续聘。公校与教师之间为聘任关系,教师是否接受聘任得自由决定,但这种聘任是以达成公法上教育学生的目的,属于行政契约。大学教师的聘任,分为初聘、续聘及长期聘任教师职务,静候调查,等待处理结果。公立大学教师的解聘、停聘、不续聘行为一直被视为学校基于行政契约而做出的意思通知,并不生具体法律效果,并非行政处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16]直到2009年7月“最高行政法院”第一次庭长法官联席会议作出决议,认为公校教师聘任为行政契约,自不适用普通法院救济途径,解聘、停聘或不续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权益,同时亦影响学术自由之发展与学生受教育之基本权利,乃涉及重大公益事项,因法定事由,经校教评会依法定组织及程序决议通过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续聘,并由该公校依法定程序通知当事人者,应系该公校依法律明文规定之要件、程序及法定方式,立于机关之地位,就公法上具体事件,所为得对外发生法律效果之单方行政行为,具有行政处分之性质。自此以后,公校教师解聘、停聘或不续聘皆可提起行政诉讼。 [17] 3.资遣。依据“教师法”第15条,当教师出现不适任现职工作、现职已无工作又无其它适当工作可以调任、经公立医院证明身体衰弱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况时,学校报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可以资遣,对于学校做出的资遣决定,当事教师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18] 4.欠薪。依据“大法官”释字第312号解释,公务人员的公法上财产请求权,遭受损害时,得依诉愿或行政诉讼程序请求救济,大学教师的薪金请求权即属于公法上的财产请求权。在彰化师范大学扣薪案中,被告学校所属一教师带职带薪赴美进修,逾期未返校任职,原告为其连带保证人,被告依据合同直接按月扣缴原告薪津以偿还被保证人所欠债务,法院认为,承担保证责任固属私法上之争执,惟被告未依一般民事诉讼及强制执行程序,径以单方行政行为,扣缴原告薪津,属于侵害原告公法上财产请求权的行政处分,原告当然可以提起行政争讼。 [19]不过,扣薪虽被视为行政处分,但拒绝加薪却不构成对公法上请求权的侵犯,在台北艺术大学俸给案中,学校拒绝对原告予以年功加俸,法院认为教师年功加俸有如公务人员年终考绩,并不涉及教师身份变更,亦非属重大影响之惩戒处分,纯属相对人之内部管理行为而非行政处分,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20] 除了上述四类情形之外,学校的其他管理措施一般不被视为行政处分。比如工作评鉴、 [21]研究经费补助、 [22]年资起计、排课时数、调职等,法院认为此类措施既未影响教师公法上财产请求权,也不涉及教师身份变更,影响其任教之重大权益,不构成行政处分。但是,此类管理措施的高权性质会使得民事诉讼将其排除,教师如不服此类措施,就只剩下了申诉一条路,显然,如果不废除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扩大诉愿和行政诉讼范围,而轻率取消申诉,将会使教师面临投诉无门的困境,因此,简化申诉甚至取消申诉,必须与扩大诉愿和行政诉讼范围同步进行。同时,司法最终解决的法治原则也要求扩大行政诉讼的范围,以消除在权力说支配下形成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之间的真空地带。 三、双轨制的权利救济模式 台湾将公校与教师之间的聘约归入公法关系,原因在于“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等法律具有强制性、公益性及公法性,且契约标的内容乃为实现“国家”教育高权任务,故学界通说向来系以行政契约之公法关系定其属性, [23]前述特别权力关系也仅适用于公校和教师之间。而私校是私法上的财团法人,与教师之间则是一种私法契约,法院认为二者之间的纠纷为契约履行的私法争议,虽然教师职务涉及公益,“国家”为确保教育质量予以适当规范,但“国家”介入仅属必要辅助,其私法关系并不因“教师法”及其“施行细则”等相关法律的介入而有改变。 [24]因此,前述许可公校教师提起行政诉讼的解聘、停聘、不续聘、资遣、欠薪等事件,对私校教师来说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解决。 在大陆法系,进行公私法划分以适应二元诉讼制度在逻辑上没有问题,对私校教师来说,这种双轨制的救济模式,更有利于避开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消除了教师司法保护上的盲点。比如工作评鉴在公校被视为内部管理行为而不能提起行政诉讼,提起民事诉讼则又因其公法性质而被挡在门外,但对私校教师来说,教师评鉴影响薪资晋升,属于私法聘任契约报酬所生争议,苟有不当,作为私法关系上所生之争执,属于民事诉讼救济之范畴。 [25] 但是,私立大学并非仅具有财团法人的私法性质,截止目前,至少在两个方面确认了其公法地位: 一是在382号解释中,“大法官”们认为私校在实施教育范围内,有录取学生、确定学籍、奖惩学生、核发毕业或学位证书等权限,属于由法律在特定范围内授与行使公权力之教育机构,于处理上述事项时亦具有与机关相当之地位,当私校依有关学籍规则或惩处规定,对学生所为退学或类此之处分行为,足以改变其学生身份及损害其受教育之机会,并己对人民受教育之权利有重大影响时,此种处分行为应为行政处分,应许可学生对学校提起行政争讼,如学生所受处分系为维持学校秩序、实现教育目的所必要,且未侵害其受教育之权利,例如记过、申诫等,尚无许其提起行政争讼之余地。显然,在学生管理问题上,私校和学生之间构成公法关系,且受特别权力关系的支配,私校和公校之间没有区别。 二是462号解释中,“大法官”认为私校教师任用资格及其审查程序,准用“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的规定,私立大学教评会关于教师升等评审属于法律授权范围内为公权力之行使,对教师资格等身份上权益有重大影响,均为各该大学、院、校所为之行政处分,受评审教师自得依法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目前,升等是许可私立大学教师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的惟一事项。 显然,“大法官”们对公校和私校的双轨制也并未坚持一以贯之,在公私法融合的大趋势下,公校和私校的界限不再清晰,特别是私立大学在学生管理上已经完全和公立大学一样演变成公法关系,教师升等评审问题也成为私立大学和教师之间既有私法关系的突破点。推究这种演变,除了公私法融合的大背景之外,还在于“大法官”迎合台湾地区民主化和法治化推进需求,对人民权利保护逐渐发声,将私校归入享有公权力的公共机构,力求通过司法力量加以制衡,以免作为强者的私校利用私法自治的借口损害教师和学生权利。但是双轨合并也可能存在着教师权利救济堕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深渊的危险,私校学生已经笼罩在权力说的阴影之下,如果不剔除权力说而将私校教师也全部纳入公法保护范畴,反而不如私法救济更完备。 事实上,从大学自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公校还是私校,自治权为大学本身所固有,是国家权力横向分权的一种,行使的直接后果是对他人的行为和利益产生强制性、权威性的约束效力,具有解决利益冲突的强势特征,而且依据制度保障说,大学自治乃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和大学自身的学术自由进行保护的宪政制度,自治权的行使涉及人民基本权利,涉及公益,进行司法审查,自然符合分权和制衡的法治原则,也没有超出大陆法系二元诉讼体制。 因此,消除双轨制,对私立大学教师采公法救济方式符合大学自治的内在逻辑,目前“大法官”仅将私校教师升等审查纳入行政诉讼,这与作为“释宪”机构的“大法官”会议依申请的个案解决机制有关,随着大学自治的制度完善和理念认同,期待“大法官”会议利用“释宪”机会在大学自治的框架内重新定位教师与私立大学之间的关系,但前提必须是要消除权力说:权力说涵盖了公务员与国家、军人与国家、囚犯与监狱、学生与学校等一系列行政法律关系,这种过于抽象的概括抹杀了各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将学生和学校、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等同于公务员和国家之间的权力服从关系,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权力说依靠单方面的命令,意在建立以威权为基础的管理秩序,也许契合以灌输和盲从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但现代教育强调知识传承不能以牺牲心灵自由为代价,命令和服从无助于学生权利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也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繁荣。 四、对大陆的借鉴意义 大陆和台湾同属大陆法系,在教师权利保护上都建立了申诉、行政复议(诉愿)和诉讼制度,彼此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许多论者从吸收台湾申诉层级化、法治化等优点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大陆教师申诉的建议,本文在此不赘,仅针对台湾的不足方面提出对大陆法治建设的警示意见。 (一)实现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的衔接 台湾虽然存在着申诉与诉愿叠床架屋的缺憾,但基本上实现了依据教育的专业性拓宽教师救济渠道的根本目的,而大陆的教师申诉由于没有与其他救济制度进行对接,形成了申诉的悬空和自闭,申诉本意在于拓宽救济途径,反而由于自己孤悬于救济体系之外,再加上通吃一切没有时效限制的信访制度的竞争,申诉逐渐被虚化,甚至成为排斥复议和诉讼的挡箭牌,落得个口惠而实不至。 要真正发挥申诉作用,就必须与行政复议和诉讼对接,既发挥申诉的过滤作用,又实现教师权利救济的体系化。 当然,将申诉与行政复议、诉讼衔接,还要避免台湾的繁复纷杂给当事人带来的无所适从。两岸的教师申诉虽然表述不同,但在申诉范围上却基本一致:一是行政主管部门行为;二是学校行为。对于行政部门行为,应许可教师申诉或提起行政复议,但只能择其一,如果对申诉或复议结果不服则可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学校行为,不论其行为性质如何,皆可以进行申诉,对申诉结果不服,不能再提起行政复议,只能提起诉讼,当事人可以选择以申诉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学校为被告提起诉讼,但诉讼方式则取决于学校行为性质,如果属私法争议是民事诉讼,公法争议则是行政诉讼。 (二)完善教师权利的司法救济渠道 台湾对公校教师采用公法保护方式,对私校教师则实行私法保护为主公法保护为辅,而大陆则一体采用类似劳动者的私法保护方式。 依据我国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学校与教师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处理,并将人事争议仲裁作为提起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 从聘用合同的角度来定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私法关系并非不可行,却无法涵盖学校和教师关系的全部,比如公校教师的开除公职乃是一种行政处分,法院当然将其排除在民事案件处理范围之外。 [26] 更为关键的并不是诉讼方式的选择,而是能否允许诉讼,比如职称评审,司法实践中往往将其视为学校行使自主权的范畴,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不能提起复议和诉讼,但这又难以归入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范畴,无法纳入劳动法的框架内解决。 就公立大学教师而言,大陆与台湾一样都面临着司法救济范围有限的难题。台湾的症结在于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行政诉讼排除的是不改变教师身份、对教师权益没有重大影响的管理行为,而在大陆即使是开除公职、职称评审等对教师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也不受司法审查,但这与权力说无关,因为接受法治国原则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只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即使是一般权力关系接受司法审查也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更遑论特别权力关系。 就私立大学教师而言,大陆的司法救济远不如台湾完备,后者采用民事诉讼为主、行政诉讼为辅的救济方式,涵盖了学校与教师关系的全部,而大陆仅将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纳入民事诉讼范畴,职称评审等事项依然只能依靠申诉。 显然,海峡两岸都面临着教师法律定位问题,二者都试图在公务员法和劳动法这两种成熟的法律框架之内寻找位置:台湾采双轨制,私校教师推向劳动者,公校教师则靠近公务员;大陆则全部推向劳动者。 事实上,一方面,教师不同于公务员,后者以服从为定向,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上司的命令开展工作,没有自由和自主的空间,而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基于学术和真理的自主判断,不能以政府强制代替对知识权威的自发信服;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劳动者,后者基于劳动权利之上的结社权、团体交涉权和争议权,对教师而言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因此,将教师归入公务员或劳动者都不免过于简单化,应建立适合专业特点的特殊保护体系,台湾为私校教师设计公私法并存的司法救济手段,实际上是在公务员和劳动者两种制度之外进行的新创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大陆借鉴,但更现实的问题是扩大司法救济范围,台湾公立大学教师如此大陆更是如此。 (三)建立单轨制的权利救济模式 台湾一直坚守公私法的二元化,公立大学虽没有法人资格,但近年来公法人化的呼声很高,而私立大学则一直是民法上的财团法人,虽然“大法官”偶尔在相关解释中以法律授权组织来赋予其公法地位,但毕竟是个案解释,并无统一定性,如将其定性为享有公共权力的公法人,在目前还无法逾越法理上的障碍,因此台湾采双轨制的救济模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陆高教法中虽然赋予大学以法人地位,但由于没有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区分,高校的法人地位只具私法意义,同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公校和私校并无区别。显然,大学的公法地位在高教法上并无明确规定,实践中,大学被视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仅限于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和教师的公法关系尚未得到确认。 实际上大陆的公校和私校只是投资主体的不同,在公益性上二者没有差别,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私校和公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27条规定私校和公校的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无论将学校和教师之间定位于何种关系,公校和私校并无区别,完全没有台湾地区公法人和私法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建立相同的权利救济模式也没有法理上的障碍。 大学教师论文:高校教师升等评审管制之司法审查——公法及大学自主性视野论之 【摘要】我国司法实务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升等与否之决定,仍停留于内部管理行为及非具体行政行为之阶段;唯从我国之 教育 之立法管制政策、相关法令规定及对大学自主权之规范结构并无意将此评审行为视为特别权力关系之一部分,而拒绝司法审查。行政法学理论与实务之落差,不能不谓之为司法缺位。如果理论与实务之落差可以缩减,而消除行政法可以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合法权益但不可能得到行政诉讼法之全部保护之迷思,则我国迈入最高层之法治国境界不远矣。 【关键词】大学自主 立法裁量 司法审查 一、前言 我国对高校教师评聘制度之管制应否受司法审查,于实务上采否定见解。唯在学理上,将该高校教师之评聘制度摆脱行政机关内部行为之呼声,及应为行政法所调整之行政行为之立法建议,却益显高涨。以行政主体不适格及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为由,欲将高校教师评聘制度独立于司法审查之外,也接受了许多挑战。本文将以现行代表案例等为基础,提出不同之看法与意见,并就其中衍生反应之问题,如大学自主与内部管理、公法契约、司法审查密度等予以比较说明,最后提出美国,德国及我国 台湾 地区,法理上之见解与实务上之作法,或者对健全我国现行高校教师之评聘制度有正面积极之意义。 兹将案情简述如下: 案例一:华中科技大学案:该校讲师王晓华(下以简称王讲师)经申请为副教授评聘资格,该校非但予以拒绝,反将不符合资格之第三人评审为副教授,经向大学及湖北省教育厅申诉未果后仍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教育部以华中科技大学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仅系学校内部正常管理活动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驳回王讲师之复议申请。其不服教育部不予受理之决定,嗣以教育部为被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诉求其撤销教育部之决定,而令教育部另作出行政复议。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引用高等教育法之规定,认定对教师之评聘系高等学校之自主权,故评聘委员会之决定非具体行政行为,并据以维持教育部之行政复议不予受理之判决,并驳回原告其它诉讼之请求。王讲师不服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人民法院维持原判,终审确定。[1] 案例二:同年四月,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邹柳娟(以下简称邹副教授),亦因未被学校评为教授,而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教育部下发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教师职务评审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而大学本身经依高等教育法第37条之规定,被授权组织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属高等学校自主权之范畴,亦为学校内部之正常管理活动。邹副教授不服,同年9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当事人之论点:由于两案雷同,故并予说明 (一)原告部分: 1.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行为”具有可诉性,被评定之教师有权提起行政诉讼而获得正当救济。 2.为何系可诉性,而必须接受司法审查?因为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系被学校授权,而代表学校为评审行为,效力直接归属于学校。故学校本身系以自己名义实施评审行为。 3.学校系合法行政主体,其审定行为产生行政 法律 效果,单方改变受评教师之权利义务,故为外部具体行为,自为可诉,而必须接受司法审查。 4.根据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政委、人事部还将对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认知资格评审权之高等学校行使权力情况进行检查,对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保证评审质量的高等学校,暂停前期评审工作直至收回其评审权。则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评审行为”为典型行政规章规范授权性之行政行为,自不能不认其为高校自主权之依据。 (二)被告部分 1.高等学校教师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系学校自主权之范围,故其审定行为非具体行政行为。 2.该审定行为系内部人士管理行为,被评的王讲师及邹副教授,对该管理行为不服,依法自应谋求内部申诉渠道寻求解决而不能诉诸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 3.教师申诉案件的受理与处理,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因此,原告提起教师申诉的法定受理机关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在地的湖北省教育厅,现在湖北省教育厅也正在处理中。显然教育部欲将王讲师及邹副教授之行政诉讼行为转化为一般申诉行为,而强调教育部并无行政诉讼之管辖权。 4.高校与教师间之聘任关系,是在平等自愿之基础上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调整范围,而主张民事契约说。 三、案情环境及管制结构 (一)高校教师评聘制度之管制背景与目的: 按现行教师聘任制度,系依据国家政策之规划、社会之需要、学生之需求,予以设置特定岗位,并区别分类各岗位之特点,聘请有相对应之合格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等活动,并提供一定职务之保障与待遇。[2]我国对教育之管制,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纲领性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之决定》于1985年出台,主要内容系规范学校办校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高校设立“副部级”之行政级别,成为高校迈入行政化之重要指标。 2.《 (四)高校教师聘任契约之释疑 1.私法契约的迷思 高校教师之聘任系职务上之聘任,依通说系教师与学校间以合同之形式,在平等之基础上,经过充分协商讨论所达成之双方民事 法律 行为,在我国仍认为其系私法上之契约;姑且不论该私法上之契约是否合乎法治国足以保护受聘教师之权益,该私法上之契约系与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决定息息相关;苟如前述,该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决定系具体行政行为,则系该具体行政行为确定后,改变了事后职称聘任之民事行为,并非如法院判决文中所指:“聘任关系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调整范围”。 2.高校公法人地位宜再确立: 一般学理仍认为法人制度只有在民法中有所规定,仅属于民法领域之概念,不适用于公法领域。唯在行政法学上讨论公法,何必汲汲于民法之规定,大学有公法人之特色,即可体现在公立大学自主权之上;而公立大学之自主权根据我国 教育 法及高等教育法之规定,不外如下:招生、教育教学、 科学 研究、机构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使用。[9]其中教师管理部分, 自然 含有职务升等之评审与工资薪津之调整。前述内容及有关自主权项目,自然会被纳入教师与高校间之聘用契约之内,其目的当然期望教师致力于学术研究、教学与服务、提升文化教育与水平,以符合国家之教育政策,自有强烈之公益色彩,且教师担任教育工作,依聘约内容履行对学生应提供之教育服务,及所得行使之公权力行政,以达成给付行政上之公法目的,性质上,自属行政契约。 既然该聘用契约有强烈的公共利益存在,何妨根据利益说,直接认定高校教师与学校见之聘用契约就是公法上之契约。退一步而言,我国高校大部分均属于公立大学或院校,其所订立之教师聘用契约,与行政机关参与契约当事人者毫无差别,无论有无法规依据,一律划为公法契约,亦非法所不禁止,其争议自得向行政法院请求救济。至于我国法规另有允许设立公办之民营之学校,自属私立大学或院校,其与教师间之聘用契约,应为私法上之契约关系,有关之评聘,故可提起教师申诉,惟后续之法律救济途径,应谋求民事法律关系解决。 五、教师升等应合乎正当法律程序: 就我国整体管制程序与背景而言,一方面系政府提拔人才之主要渠道,并提供学者教师学术研究空间,以实现大学之目的,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实现教师学术自由权,而产生衍生性给付请求,透过聘用契约及评审手段,让合格公民取得教育职业之途径。因此,如何维持评审之公平性,便成为教育行政中正当法律程序之重点。 由于教育行政中,教师升等评审之功能系透过客观标准,严密之参数与 计算 公式,对教师个人能力及学术水平加以评比,则在程序设计上,必然要求严格与秘密,以避免申请升等评审教师(具体行政行为之相对人)事先知悉(例如,升等著作提请校外人审查,该被评教师,自不得事先知悉而与之接触),方足以维护评审之公平性;于此,相关升等评审之作业程序当事人自无法事前参与,如无法事前参与,事实上依照片面接触禁止原则,当事人事前参与之情形几乎没有,则有赖事后救济之机制,谋求解决。在法治国之原则下,司法审查自然系为事后救济之最重要程序;如果事前无法参与,事后又未获得司法审查之救济,并非公民之福。 如前述,我国相关教育行政法令,并无意将教师职务评审之行为,导向特别权利义务关系所规范之事项,该评审行为,有明确之行政主体,并经合法授权,在大学自主条件下,自然视为具体行政行为;且公立大学与教师所签订之聘用契约,应为公法上之契约,系行政法所调整之对象,并不影响本于该契约在升等评审上谋求司法审查救济之途径。准此,教师升等之评审就如同学生退学处分一样,在不久将来,应会被划入司法审查之范畴内。因此,笔者所关心者除了事前参与之程序外,尚着重于事后之救济程序。因为该事后之救济程序,即为教师之权利救济,由于受制于教师职务评审中本身之特性,究竟,司法可介人之程度如何,确是一大考验。唯教师职务评审中,既然有许多争执,无妨让司法审查为最后公平正义之防线。兹另述如下: (一)法院对教师职务评审之审查密度: 在法治国依法行政之下,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或法律效果之选择,自应受到相关法律之拘束。鉴于行政本身之复杂性,立法者被迫在法律中制定有复数之法律效果,令行政机关就个案选择最适当之法律效果,此即行政裁量之最基本概念。[10]基于权利分立原则,法院对此行政裁量自不予介人;然除了对法律效果之选择外,在构成要件部分,由于教师评等之管制环境复杂,必须利用前述大量不确定法律概念,适用于具体事实关系上;学理上,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应被允许有相当程度之自由判断,此即“判断余地”。其在教师之评审过程中,被引为对专家审查之专业判断与评量,法院自会予以尊重。 准此,教师职务评审之资格审查,通过与否自专属于该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判断余地”,法院仅能审查其是否遵守相关之程序,或该专业之判断评量有无违法或明显不当之处。由于该专业之判断与评量,有高度属人性的专业认知,亦有高度个人主观意见之成分,所以法院自难以洞察评审者之论证与做成心证之基础,则必然诉诸于客观之程序上判断,决定评审者之审查是否适法。所以,低密度审查为当然趋势,如无程序上重大瑕疵,或专业评量有明显不当之处,法院自会尊重该评审委员会评定之结果。 (二)仍应建构完善之高校审查机制: 就加强教师职务评审之时候救济程序而言,一方面可经由评审标准之客观化、公开化、及专业化,则有助于司法审查之进行。另一方面,可强化司法审查内部之自我审查程序,设立专责之评鉴机构或委员会,以弥补司法审查专业性之不足。惟后者,无疑加强了法院审查之密度,与前述法院宜采低密度审查而尊重原评审者(各校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或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决定之原则相违背,则不如回归前者所说的,加强评审标准之客观化、公开化及专业化,建构完善之高校审查机制,则有助于事后司法审查之进行。欲达到此目的,我们首须真诚面对,当前我国各高校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实施审查过程可能产生之问题与缺陷,兹胪列如下: 1.有些高校在其教师职务评审机构内,依法有权自行制定其学校职称评聘实施办法,却未依自行制定之办法审查教师升等或聘任,则属未依法行政。 2.未将申请升等教师之所有升等著作,科研资料,一并给校外或校内专家审查,导致该校外或校内专家审查其近年内之升等著作不理想,而给予不及格之评定。[11] 3.自行订立之职称评聘实施办法,未规定外审,然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却决议再送外审,而未附专业评量之具体理由,显然剥夺原告教师应受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之权利。[12] 4.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显然未践行专业审查及评量之原则: (1)评审委员会,仅就教师升等送审之 论文 形式,与既定论文写作格式是否相符,进行评比而未为其它专业评量,显然违背专业审查之手续,自然违反行政法上禁止恣意原则。[13] (2)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同行评议中,非同行人员评审之比重过大,形成外行审内行之现象,特别系不同学科间之可合并评审,往往产生偏颇之情形。例如,在我国 台湾 地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诉字第3641号判决即认为:仅靠多数判决而不具备专业学术论据之方法,作为教授升等之审查方式,已违反司法院大法官会议释字第462号解释之精神,苟不足取。于我国上海某高校亦有类似情形,在教师职务评审中,有关部门将应用 经济 学与工商管 理学 两学科合并为一个评审组进行评议,其中9名评委中,工商管理学科之教授仅一人,其余均为应用经济学之教授,导致申请升等之工商管理学科教授5人中有4人被刷掉,而应用经济学教授之升等申请,全数过关。[14] (3)仅靠评审委员会内之多数决,而无专业判断之理由以及学术论据为支撑基础,例如,提供内审或外审之有关教师升等著作审查意见表内,仅有“特优”、“优”、“佳”、“普通”、“差”等项目,供评审委员勾选,而未明定具体客观标准,致评审委员无法本于专业评量之标准,做出客观可信与公平正确之决定,自会增加司法审查之密度。仅有“特优”、“优”、“佳”、“普通”、“差”等供评审委员勾选项目,而未具体明定专业评量之标准,自属恣意行为,司法审查自会予以介人。 (4)在我国许多大学,扩大相关法令之解释,将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设为三级三审制(例如,院、学、校),每一层及均设有其评审会,致最具有专家及学术水平的院级评审委员会成为校级之教师评审委员会之橡皮图章,势又造成外行审查内行之情形。 六、结论: 大学或高校教师升等资格之职务评审,自应保证能对升等申请人事业学术能力及成就作成客观、可信、公平正确之评量。综观王讲师及邹副教授申诉后提起行政诉讼案件,法院即以非具体行政行为之理由,判决不受理,尚未进人实质审查程序,当事人自属不服。其实,综观我国教师法第39条第1、2款规定,以及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第八条之规定,已将教师申诉及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之程序,做了一定程度之规范与梳理。该《实施意见》第8条第1、4款分别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由其所在区域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受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主管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职能机构或专门人员,依法办理教师申诉案件;对学校或者其它教育机构提出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进行处理;其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它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者,申诉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足证立法之原意及教育政策,对教师升等申请之审查并无排除司法审查之取向,观诸高等教育法及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尚规范高校应设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处理升等事宜,即可明了立法者之决心。而法院判决不受理,毋宁说是一种司法缺位。且观诸德国、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就该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所作之决定,已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教师与学校间之法律关系自始系建立于聘任关系之上,而该聘任合同不仅系职务(岗位)之确立,亦为嗣后职称评等之基础,难谓非公法上之契约,仍受行政法所调整。 其二,教师升等之评审,改变教师由讲师—副教授—教授之身份关系,与公务员之升迁性质完全不同,自应为司法审查之行政行为。 其三,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并不影响大学自主性。根据carl schmitte制度性保障理论,大学自治(或自主)系公民(教师)实现基本权之外围条件或前提;而教师职务之升等与保障,即为制度性之保障一种,因为其系基本权之一,故对教师职务升等评审列为司法审查之行为,自与大学自主不相违背。[15] 其四,对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之行为,司法只进行低密度审查,原则上只重视程序,除非该评审委员会之委员,明显违反专业评量之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法治国之境界,而行政诉讼法之实施与相关修改,已开创了我国行政司法审查之新纪元,前述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之立法例与实践,虽不完全可取,却有我国可以借鉴师法之处。马怀德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第108条建议如下:“高等学校设置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行使教师职称评定职权。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组成和评审程序依据学校章程确定。教师对于高等学校职称评定结果不服的,有权向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申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接到申请后,重新组织评议一次。教师对重新评议的结果仍然不服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16]就如同该实施意见第八款所规定者,对教师升等之评审不服者,可向主管行政教育部门申诉;而行政教育部所作处理申诉之决定,自然系行政行为,当然可以为司法审查之对象。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语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 提问语 影响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语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引言 提问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倡用“提问”来进行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教学理论,多么高深的语言知识,都必须以语言本身为载体,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予以贯彻和实现。而课堂提问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其交际能力。其实,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外语教师应尽量使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进行授课、提问,实现外语教学课程的交际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一、存在的问题 而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运用英语作为媒介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存在着如:给予学生的提问机会不平等、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问题设计不合理等。许多教师的口头表达方式有时也不得体,不是词不达意或是中式英语倾向严重,有时还会误导学生。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一,学生缺少足够的信心。当教师用英语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往往会担心说错话或害怕受到教师的责备而一言不发。笔者的一个学生就曾说:“当您开始点名提问时,我害怕点到我的名字,就把头尽量低下,不引起您的注意。而当您点到我名字时,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展现自我,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课堂教学往往不能达到使教学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多鼓励、多引导学生,熟悉并使用高效的提问方法。例如,每当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使用下列赞扬语言:如 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how wonderful! your english is incredible. you are really?talented. 等语句来表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回答准确,教师也可以说些鼓励性语言。如: nobody will laugh at you. i am right behind you. you can succeed next time. don’t be sorry. i’m sur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其二,学生口语能力弱。有的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薄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很多人来说本身是一种奢望,因为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初高中的英语教学还是以读和写为主。有些学生还可以勉强用英语表达,但对有的特别是来自边疆的同学来说,汉语都是他们的难点之一,更不用说英语了。我原来有一个学生就是来自青海,对他来说,拼写都是问题,所以大家就可以想象出来他对开口说英语是多么恐惧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挫,就会有向后躲的心理。要想真正达到我们二语教学的目的,我们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 如group work、dialogue、retelling、role play等, 来提高对学生的听说能力, 克服他们害羞或害怕出错的心理。 二、解决思路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负担和心理负担,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有压力。相对有趣并有效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大脑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并尽快融入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来,积极跟上教师的授课程序和思路。课前通过多媒体等的导入就是很好地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如讲charlie chaplin时,通过他主演的电影片段来“先声夺人”,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就会期待课文内容的学习。当然,在后续的教学中,让学生继续保持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否则就是虎头蛇尾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更不能为了学生能回答而设置过于简单或无关的问题。好的课堂教学行为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对要提问的问题做出取舍,尽量多设计一些参考性问题(reference questions),少一些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语言技能的形成。通过提问促进技能的形成,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用性问题,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提高其应用能力。因此,课堂上问题设置就要考虑到提高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应用上,比如设置造句练习来巩固已学的句式,短语等。重复是获得任何一项技能最有效的方法,想想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就都明白了。正常造句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变化句型,或找同义短语替换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小竞赛来促进学生的表现欲。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希望我们问出的问题有回应,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够在不需要教师启发的情况下就可以独立解答,发展自己思维,并形成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在当前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有时甚至相差很远。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题目都要通过英文来发问和回答,因此,教师不仅要对问题的选择和表达作好准备,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也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尽量想好对策,以免出现影响课堂教学的局面。这对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提出了挑战,因为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比如在《新视野》教材第一册中unit 4部分为《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如果直接进行提问,学生可能会觉得问题有难度,涉及的方面也不少。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拆解开来,如:is a good impression important? when you notice a person, you will look at his/her what? is clean hair vital? ... 然后,再让学生把上述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给出我们期望的答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通过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相结合的形式把答问的对象限制在相应水平的学生上,从而提高提问的质量。 问题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好的提问顺序能使知识点前后呼应,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所设计的问题本身,而忽视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顺序关系,有时候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导致学生抓不到所学重点或者由于问题排列顺序不当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讲授《新视野》第三册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一课时,鉴于文章较难,我们就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来展开: title: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q1:what are hd principles? answers to q1(para.1-2) q2:what are people’s attitude? answers to q2(para.3-11) q3 what are the detailed principles? answers to q3(para.12-16) q4:what are the results of the principles? answers to q4(para.17-19) 另外,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这被称为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从作者亲身经历来看,教师一般只给学生一秒或几秒的时间思考,然后就会叫学生回答或者叫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实际上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 他需要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答案。一般情况下,发问时应给学生留数秒钟做答案的时间, 但最多不要超过20秒,否则场面就容易尴尬。 总之,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此, 大学外语教师要充分了解提问的功能,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这门技巧,才会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大学教师论文:探讨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摘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 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沟通是高校教师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 沟通 高校教师 大学生 [论文摘要]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因为通过沟通能捕捉学生的需求,能取得与学生的双向理解,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线性的互动关系,而是开放的立体沟通关系。要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人生,我个人认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以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呢? 一、沟通——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 教师要想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并建构师生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力量。儒家有着悠久的尊师传统。孟子曾引《尚书》中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和师并列起来。荀子也把教师纳入到天地君亲的行列。这些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并发展为“师道尊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起主导作用,安排得当的讲授是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主要条件”。要求学生必须服从和接受教师的教导。这些传统观念和做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与老师交流,压抑了师生关系的拓展。 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播者向求知者转变。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一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关系。如果教师仍然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粗暴说教,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甚至是抵触、敌对,沟通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沟通角色,与学生建立一种人格平等、互动密切、氛围和谐、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二、沟通——信任是前提 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对老师倾吐心中的困惑或疑虑呢?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说:“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见,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信任是前提。那么,教师怎么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呢? 首先,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 学高身正是树立教师权威、赢得学生信任的根本因素。所谓学高,是指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渊博,博古通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高,讲课生动,信息量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喜欢听,自然愿意与老师交流;所谓身正,是指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课内课外言行规范,知行统一,具有敬业精神,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自然尊敬和信服老师。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人风格也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开朗、幽默、个人魅力强的老师往往能吸引学生。而那些过于严肃、冷漠,爱摆架子的老师,学生不愿与其沟通。 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学问精湛,品德端正,公正无私,人格高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无声的语言感染和带动学生,进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使学生信服,产生自愿与老师沟通的积极情感。 其次,教师应该热爱,尊敬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的情感基础。获得教师的爱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要。教师的爱一旦注入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情感相通,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赖感。因此,教师只有关心、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尊重学生就是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不要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的人而以家长式的作风粗暴地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要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还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对于师生沟通,教师往往将着眼点立足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无需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角色面具,主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教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总之,具有人格魅力、尊重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引路人,成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共同语言、无话不讲的可信赖的朋友。这样,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也能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三、沟通——理解是基础 教师要想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必须理解学生,必须进行换位思考。 这意味着教师要抛弃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将心比心。教师应尽可能地接触学生并且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弥合师生之间的由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增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力求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同时,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宽容学生,真诚的赞美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升他们自信的程度。而对于学生在行为上的错误,教师应理解、帮助他们,而不要挖苦打击。这样一来,师生的关系将得到质的飞跃,沟通将会更融洽。 四、沟通——方法是关键 教师要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还应具备一定的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沟通要善于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们心中的感受。倾听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基本方法。也在沟通中认识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的表达等于尊敬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倾听还能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减少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从而更好的沟通。 其次,教师应该创造沟通的渠道。例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短信,qq或msn聊天,等等。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人生的导航员,在审视学生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实现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沟通。只有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捕捉学生的需求,才能取得与学生的双向理解,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最终正确地引导学生走向人生的彼岸。 大学教师论文:试论大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授课方法的研究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不太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指出,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能力之外应注重发展的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师 综合素质 提高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已走向深入,中小学教师素质也逐步提高。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生源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更应该大大地提高,否则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教师认为,上好专业课就行了,教育是教育管理系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其他方面根本不去研究,这是不应该的。先抛开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不论,就培养大学生来讲,教师素质不高,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从许多地方来看,在大学音乐教师中,教师“缺腿”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教师专业技术很扎实,理论素质和文化基础却较差。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授演奏或演唱技能、技巧。提高大学音乐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以下几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古籍中,“道”指道路、道理,是实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规律;“德”指正直善美的心性,修养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现在的道德,指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据社会舆论和习俗及人的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德高为范,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总是和高尚的品德联系在一起的。有道是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优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育、指引和帮助。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的侵蚀。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不能不反复地指出,为了做孩子的老师,你自己就要严格地管束你自己。”大学音乐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这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二、思想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最新中国化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逐步提高政治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此,学师范,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演奏、演唱水平高,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首先自己就应是全面的人才。因此,教师平时在刻苦练习专业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师往往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些教师毕业于音乐学院,入学前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偏低,在校时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基于这种现状,大学音乐教师更应该继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涉及文化基础知识的地方不多,也不是直接的,但有时对教学的影响确实很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为基础。应在如下几方面提高: 1.口头语言。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上课首先涉及的就是说话,教师的语词不丰富,语调句式变化不大,听起来单调乏味,很难唤起学生的愉悦情绪。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要学会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更有利于传授音乐技能技巧。 2.普通话。一些教师存在着平翘舌不分的毛病,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学生。应该在引起注意的同时加强学习更正。吐字、语调是否与所教内容相适应,特别是声乐教师更应该注意歌词中每个字的发音。 3.板书。板书的字迹要工整流畅,好的板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音乐专业课教师的板书不多,但更需要设计得好、写得好。 4.综合知识。乐理课中的和弦讲授、器乐演奏中的配器课,都能显现出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高低。 四、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音乐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厚实、牢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搞好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专业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专业、业务知识熟悉精通,唯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开展得轻松自如。作为大学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基本功必须过硬。因为大学音乐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是演示、示范,将唱法、拉法、弹奏法、吹法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掌握要领。这一点,笔者体会颇深。在和中央音乐学院二胡演奏家于红梅老师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她拉二胡的力度以及快弓的干净利落,受益匪浅。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大学音乐教师的命脉,有的教师因为工作忙,忽略了自身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教师必须掌握深厚坚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的音乐专业有较深的造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缸水、源源不断的长流水。 总之,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必须尽快提高,教师要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挤时间学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在教好声乐或器乐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不断地充电,要有锐意进取和永不满足的态度,从而为祖国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教师教学风格刍议 关键词:大学教师 教学风格 培养 摘要:教师教学风格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统一教学规律。重视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中,关于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而对于大学教师教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往往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丰富性等方面,而对于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则很少有人关注,研究成果也很少。因此,探讨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无论对于教学实践还是教学理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理解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教学风格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异彩纷呈。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定义的分析 虽然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义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但相关定义的论述无不出自以下三个角度。 1.行为艺术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一种高超的具有艺术性的个人行为。例如,“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还有人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一种 ‘韵味’、‘格调’、‘风貌’表现形式”。 2.教学独特性视角 这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看成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各个要素的独特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个人独特的教学风貌。例如,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 “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3.心理个性化视角 这是从个性心理的角度讨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它强调教学风格与教师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学风格就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是“教师的能力和性格多样性的反映”。还有人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 从以上观点来看,虽然各自探讨的角度不同,表述也存在颇多差异,但这些理论视角对于我们观察和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均具有启发作用。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独特性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本质特征。教学风格首先必然体现为一种教学特色。教师独特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育理念必然反映在其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从而形成并影响其教学风格。大学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丰富的学习经历、独到的社会观察视角、独特的学术空间等构成了大学教师独特的个性,同时,他们也是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对教育和教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学术个性。当然,大学教师在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展示学术个性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自觉性和专业精神的使然,教师也必然会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其教学风格也必然符合一般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体现为独特性和规律胜的统一。 2.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艺术性是对教学过程的要求,科学性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风格应具有艺术性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因为高超的教学艺术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陶醉其中。就大学课堂而言,不管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还是对讲授内容的选择和取舍,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因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更多地体现出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3.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是所有教师教学风格都应具备的特征。一般而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教学风格一旦形成,一般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由于个体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风格、个性品质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基于这些心理品质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教学风格又是发展变化的”。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对事业的追求,真正具有高超教学风格的教师是不会浅尝辄止的,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教学风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成长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不仅要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而且应把研究和关注的领域集中在大学教师身上。而事实上,人们对大学教师的自我发展关注却很少,尤其是对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深层思考更少,再加之大学教师自身对教学风格不够重视,结果导致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风格。1998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曾组织60位专家对北京市48所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实际听课1997节后,专家们对这48所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基本评价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普遍比较认真”,“但教学水平高的又较少,大多数人只做到了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或基本讲清楚” “在讲解中,能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素质培养的较少”“总的来说,高质量的优秀课比例不大,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设计,更不懂教学最优化设计,缺乏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其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未达到最优化”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部分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性还不如中小学教师。现在的大学其教学质量与十几年前比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不仅要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大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个人专业发展既是他们的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正如教学风格问题研究的权威人物李如密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大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特征等直接制约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特点的形成。特别是随着大学生经验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其抽象理论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些都要求大学教师注意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他还明确指出,如果“像教中小学生那样教大学生是不会取得成功的”。然而,在如何规划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评价其发展水平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很多大学教师囿于自我认知,往往只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技术职称的晋升、科研水平的提升,却对其最基本的职责—教学行为不甚关注。而实际上,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并将其与人格、学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个性魅力又具稳定性的教学风格。因此,成为教育家或某一教育领域的专家应该是每个大学教师的自觉追求。 三、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内驱力和环境约束的外驱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应从关注教师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营造良好的学校内外部环境以及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完善的必然结果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石。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深度,其中既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的学术观点,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前沿问题,对于这些并非一般性知识的教学和研讨,需要大学教师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再加之大学的教学内容不是笼统的知识,而是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对生活世界、常识世界和经验世界的解读具有一定的反思性、革命性、否定性与批判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所以,大学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完全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他们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大学教师还必须学会对高深专业知识的选择、应用和创新。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作基石,教学风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成教学风格的另一个基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该像中小学教师那样系统地学习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掌握广博的教学专业知识。虽然目前我国在教育实践中很少安排大学教师在职前、职中开展系统的学习,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2.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催生剂”。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机智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之花”。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越强,教学技巧的独特性就越明显,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个人教学风格的特征就越突出。当然,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能力的运用,与其自身拥有的教育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感情和精力的主观投人,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理性选择,都要受其教育理念的支配,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教学艺术外显化的体现。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那么教师高超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教师除了要学习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知识外,还应关注和学习那些具有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有效的大学课堂应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支配下,教师娴熟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巧的舞台。 3.教师的人格、个性与其教学行为相协调的统一是教师教学风格真正形成的标志。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主观世界和教学要求这一客观世界的协调统一。如前所述,教学风格是教师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归纳起来就是教师志趣、能力、价值观念、个性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所以,教师在自我成长以及锤炼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自觉性,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和爱好等人格特征以及生理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努力找到与自身人格形象、个性发展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二)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引导学校管理部门和大学教师关注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创造。学校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创造的外部环境。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注重学校的环境设施、资金投入、科研力量等方面,而且还应重视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大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中去,既要改变大学在内部管理上过分重视行政权力的官本位现象,也要努力改变当前我国对大学教师只强调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等片面的评价机制。此外,在对大学教师进行管理时,要反复强调教师教学风格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同时,学校的管理部门还应考虑大学各个专业的特殊性,打破当前整齐划一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结合专业特长,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学校还要在评优、评先、奖金、津贴等物资鼓励上,真正体现对教学质量、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总之,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无论对子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又需要外部环境的促成,更有赖于大学教师的自我觉醒和努力。 大学教师论文:浅论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机制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凸显了完善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紧迫性。本文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现状.指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多种途径。 一、引言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诸多期待和挑战.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应该引起教育教学界管理者、研究者和教师本人等各方面的更多关注和思考。 我国目前有近6万名大学英语教师,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这一系列工程的操作主体和英语教学改革的先锋,但他们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科研薄弱、理论素养不足等问题。相关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表明。相当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上都需发展或成长。…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这些低教龄和低年龄的教师只是具备了英语学科的知识,其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术)还远未成熟。束定芳在《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师资状况调查表明目前许多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理论培训,教学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持。 由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对全国48所院校900多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有很强的意愿来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但对于应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却比较迷茫。l3这种状况将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因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将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 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大学英语教学硬件环境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改善,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是缓慢的、隐性的、循序渐进的,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是至关重要的,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和有力措施.可强有力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必须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教师的发展进程。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等通盘考虑,总体设计。目前,教师教育已建立起包括教师的职前专业准备、人职专业辅导、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英语教师教育不应试图一步到位,一次性地培养出专业成熟的教师,而应扩大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与教师继续教育相挂钩。是终身持续的过程。本文将着重讨论大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继续教育自我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传统意义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而是指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是教师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的一般发展到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化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生活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的发展,还涉及教师工作环境中的学校组织文化和结构。教师的发展需要集体和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如教学任务繁重或自我缺乏科研意识等。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投入不多.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不关心.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相脱节。因而,要通过继续教育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要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科研投入。除去教学这一教师最重要的本职工作,科研同样是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教学实践就是对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应侧重于教学内容再处理、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课程调控、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师生互动中的技艺的追求。在继续教育中具体体现为要着重提高以下专业能力:(1)认知能力: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3)设计创意能力: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4)执行能力: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5)观察能力: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6)话语能力: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策略处理、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7)互动能力: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和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8)群体控制能力: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9)表现和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10)研究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等。 教学研究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思想、课程要求、模式等新事物的出现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调适情感与技能,而且要具备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研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形势,大学英语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研究课题,如变化研究、行为研究、角色研究、关系研究等。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途径也很多:(1)由大学英语教研室组织申报校级或省级课题,教研室全体成员参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共同探讨、合作研究、积极总结、互相借鉴,总体推进改革步伐。(2)以培训、观摩和研讨等形式,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3)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对各种教学行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案例实证研究,通过教学实验得出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总结,写成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以目前流行的“反思教学”为例,“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与由此带来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基于教学实践的自我意识、自我检察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行动研究着重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学中加以实践[7]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写出科研论文,提升科研能力。(4)当然还可以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实践: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培训内容: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应变决策等;借鉴国外教师教育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沟通理论与实践,强化专业能力。 三、结语 完善的教师教育机制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在培训方法上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请专家作报告或讲座,培训内容着重于语言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往往是机械的、固定的,缺乏灵活性,不能与时俱进,也没有与具体的课堂应用研究相挂钩,无法对教师如何教语言提供实用可行的技术指导。 教师教育的完善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努力受个人的时间、精力、经济、资源的局限,毕竟是有限的,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更需要管理层或学校在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借鉴国外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培训体系,对国内教师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使之教学相长、教研相依.确实地推动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出发,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含义,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必然性,从而引出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和相关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意识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这种转变还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角色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更显迫切,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在国家教育部的关怀和指导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于2004年1月出台了,也由此拉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举措 1.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为了彻底改变现阶段大学英语的现状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提出了全新的改革举措,指明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与以前的《大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强调改变理念、提升能力和改变教学模式;强调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不仅强调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且强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变是这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换言之,这里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是指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能力;由注重教学目标为主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为主。 《要求》在关于教学模式部分阐释道:“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备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配合不同的活动转换其角色,并正确地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但是随着这种模式的推行,有很多的问题随之涌现,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和前景产生了怀疑。而且伴随着自主学习在多所大学的推广,英语教师的作用似乎削弱了很多,产生了“无用论”这样的观点。所以对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探讨有必要继续深入。 2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行动者,要扮演多重角色,教师在教师角色的指导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教师的角色行为。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e”的含义。“e”有着以下含义:首先,“e”代表着电子和信息,这里是指能够掌握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充分适应网络和多媒体时代需求,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其次,“e”也代表“english”,因为本文的着重点落在大学英语教师生新教学模式下的思考。同时,“e”意味着“educator”,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只定位为“teacher”,而应该更注意身为教育者的定位。 3社会建构主义——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支点 社会建构主义是英国语言学家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论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将自身的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把现有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相结合和平衡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也就是说,学生是积极地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教师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但是也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才发生。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而不是认知因素。 社会互动论强调,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和发展贯穿于他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强调教师、学生、任务和社会环境间的互动。 综合以上理论的观点,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于2001年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 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4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4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着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观点的任务;学生个体选择相对于自己而言有意义的方式并对任务进行理解;任务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而作为学习发生场合的环境,包括情感、物理环境、学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四个因素之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因素,都会打破它们之间的平衡。 从marion william与robert l. burden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4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和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4教师角色的转变方向 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和多媒体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质上就是在特设的环境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和师生交流的基础,以网络作为教学平台和师生媒介,由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既定目标。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培养现代大学生适合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此次大学英语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4.1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提供者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遵循“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原则。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成为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可进行教学;在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讲解词义,学生却忙着在电子词典里查单词,或忙着解释更详细、例句更多的各类参考书。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以强大的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学生可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但他们却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因此,教师的职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把这些资源和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然后以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性地提供给学生。 4.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则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实际上,学生才应是学习的主体,缺少了学生的“学”,外语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该违背自然过程,而应该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生,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只是单纯传递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积极探究知识而进行有效帮助,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4.3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下,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教师应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协调。教师要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积极思维、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4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 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有用的媒体外,还必须担当起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和开发者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管理主要是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在新的模式下,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工作,还要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 4.5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和参加考试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具有综合评价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整理学习者的各种数据,按照整理的结果,重点评价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还应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项目,结合收集的数据,直接提问学习者,从学习者的答案和评价的数据中进行评价。 4.6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规律,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还必须身负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一方面,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教师应继续打好扎实的基础。对以英语为工具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因特网阅读原版的英语书籍、报刊杂志;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可以通过考研、考博、在职攻读研究生课程、派出进修等来获得重新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第三,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英语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大学英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科研意识,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会更自觉地去思考教育教学理论,对新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 5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尽快转变角色。然而,外语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有待加强。首先,要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帮助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多媒体手段和基本的网页编辑技能。其次,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活”的外语,这对教师的外语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更新语言知识和教学理论。 6结束语 笔者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入手,以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探讨了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新交互式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在大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一些教师对自身角色或价值的困惑和迷茫来源于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模式转变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不知所措,自我贬低的情绪。在网络和多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了新的特征,大学英语教师也必将走出僵化的角色继而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扮演新的角色,成为具备良好素质的现代大学英语教师,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时展的必然。 大学教师论文:浅析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论文关键词:教师自主性 教学对话 反思 英语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离不开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可以通过教学对话、反思和英语教师教育三个途径形成。 英语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学英语(包括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在经历了学习者因素诸多探讨(包括学习者自主)之后开始了对教师课堂作用的研究。如果说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主的英语学习者,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包括公共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的自主性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 教师自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行使专业处理权,提高教学效能和追求专业发展的倾向,包括自主职业行为和自主职业发展。 1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 二语教育研究中,教师自主性被视为一种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教师专业特质和能力(professional attribute),涉及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学习自主性的种种能力和态度,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要依靠教师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获得教师对他们在英语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的指导,还要依赖教师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同时,教师自主的发展也离不开学习者自主。英语教师需要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展开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拓展能力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自主程度。 2.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形成的三个途径 鉴于英语学习者自主和英语教师自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发展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应该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更加关注英语教师的哪些专业特质有利于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英语教师的作用被明确置于“教师自主性”的框架下进行讨论。基于上述讨论,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途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1)教学对话(2)反思性实践;(3)英语教师教育。 2. 1教学对话 crabbe(1995)指出,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每时每刻的课堂实践”是否真正鼓励学生决策,即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与crabbe一样,little (1995)认为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对话的本质”,即师生如何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根据英语学习的本质—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有效的“教学对话’能促进学生发展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与学的计划、实施和评估方面与学生进行具体的协商以培养学生对具体课程学习内容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进行密切的监督和介人。随着师生“对话”的持续和深人,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能力就能得以培养、发展并不断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通过不断的师生协商和协作,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课堂的自主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自主的程度。 以英语写作课为例,倡导自主的教师与学生协商,就某一单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某种写作手法和范文,互评作文,课堂即席写作等活动,完成该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组织、协助和总结的作用,学生自主体验英语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的建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对英语写作学习的具体计划、实施和评估,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构建起来。学生学会了具体学习内容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初步能力之后,教师利用未学单元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训练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实践,以强化并评估学生的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自始至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中起着导师(facilitator )、顾问(counsellor)和资源(resource)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着自身自主的程度。 2. 2反思性实践 因为每一个语言课堂都是动态和变化的个例,而且每一个英语教师都是孤立的工作者,所以,自主的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监控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反思自己在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英语教师把学生看作探索型伙伴,平等地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任务中,鼓励并协助他们自主地完成英语学习的建构过程。这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就是英语教师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的结果。 教师的反思一般是通过写教学日志、回看课堂录像或听课堂录音、与同事交流、行动研究等手段进行。以英语写作课为例,结合stanley提出的教师反思的五个步骤做一个详细说明: (1)回顾; (2)记住教学过程和某些重要细节,如某种写作手法的学习和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使用; (3)思考所用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交际理论)和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集体学习)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包括学生课堂反应、反馈和自我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是否得以提高; (4)用不同的理论框架(翻译法或ppp理念)重新建构写作教学过程,思考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如师生会不会回到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和结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能否真正学会自主计划、实施和评估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与学生自主模式下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差异? (5)根据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分析结果决定下一个教学过程所要采取的措施。如果已采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英语写作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当时机成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这种理论和方法框架下,采取力度更大、更多的措施推进学生自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组织任务难度更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指导学生对各单元写作模式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训练学生对阶段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等。 教师的反思流程如下: 研究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理论——形成个人理论观察、研究课鸳参——获取教学实践资料和数据——反思一行动研究一形成新的个人理念——实施新的课堂实践——新一轮反思 反思使英语教师把外语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直接联系起来,推动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理论、课堂角色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学自主性的要求,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的发展,这对教师自主和学生自主的形成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 3英语教师教育 教学对话和反思性实践是在职英语教师实现自主性的两种主要途径,而英语教师教育则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自主性的最佳方式。 little认为真正成功的语言教师总是自主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和认知。从这个角度看,英语教师自主对等于英语学习者自主,主要区别在于责任和控制的对象:英语学习者自主涉及对英语学习的责任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英语教师自主则涉及对英语教学的责任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因此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形成可以通过类似于发展英语学习者自主性的教育手段来获得。这就是英语教师教育。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应该把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培养当做一个目标,未来英语教师需要通过教师教育过程增强自主能力,从而能够以有利于学生的方式行使专业处理权。littl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语言教师本身的教育经历是鼓励自主的,那么成为教师后,他们在发展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方面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还没有把未来英语教师的自主性作为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师范生培养的重点还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这对于未来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从改革现有师范大学里的英语教师教育大纲和课程体系人手,把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培养和形成作为一个具体目标,列人到英语教师教育大纲里。在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系列课程。在大的教学原则上,通过协商诸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和评估方法等领域,来达成培训者和未来英语教师之间的共识,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自主性意识。在具体课程教学方法上,训练未来英语教师对所学内容做自我计划、自我实施和自我评估,进而训练他们学会对未来的教学做自我计划、实施和评估,逐步形成自主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特别突出对未来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其自主意识和能力。对该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未来英语教师自主教学和自主发展能力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做出综合评价,以检验该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并根据未来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出调整。 3结论 通过对教师自主的定义、教师自主与学习者自主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实现自主性的三个途径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师自主的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诸多方面,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开展,它为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大学教师论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后,新、旧教学模式的对比,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口语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1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04年1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显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将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作为体现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前口语课堂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如果我们将老师比喻为导演,那么课本就是剧本,学生就是演员,被动地听从导演的指挥,严格地按剧本进行听录音——讲解朗读——做口头句型练习——做语段练习等课堂活动。或者是老师找出一个学生喜欢的话题,由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对话题挑选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而且未提出任务的完成要求,在学生做各项活动时,老师象征性地在学生中走动。总之,在整个口语教学过程中,口语课成了“英语角”。学生是说了,做了,但说和做都没有方向、目的、反馈。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口语课堂模式中,过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传输者、传授者、支配者等角色。而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动的听众。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教师的角色 3.1 教师是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作为一名口语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精心设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事先对课堂进行构思、设计,然后引导学生实施教学计划。在课堂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保证他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口语实践机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安排心中数,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在做专题演讲时,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有话右说;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帮助学生选好剧本、安排角色、熟悉台词,还要在出现“冷场”时及时救场。 3.2 教师是口语课堂气氛的营造者。 长期以来,中国语言文化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中国人对英语这种外来语言文化是陌生的,所以人们在讲英语时,有一种谨慎、胆怯和保守的心态。作为一名口语教师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积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会话环境。比如,在学生结对讨论或小组讨论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以幽默大方的言行举止使学生充分感受宽松的气氛。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从而给他们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发音好的学生可以作示范朗读;有幽默感的,让他们讲英语笑话;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安排他们与善表达的同学配对练习。在学生发言时,教师不是有错必纠,或是粗鲁打断,而是对学生的不足予以诱导、帮助。当学生有进步时,更要多加赞许,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弱势心态和性格弱势心理,进入口语输出最佳状态,使口语教学效果最大化。 3.3 口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环境 有的老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错误地理解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彼此交流就算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了,尽量让学生开口,自己少讲。况且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沟通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老师在课内和余时间通过英语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等方式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 3.4 口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中介语的语用错误。 要学好英语必须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老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视听媒体来实现: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观看后进行分析总结;老师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和点拨。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 4 结语 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口语课堂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与定位,无疑会对我们今后的口语教学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助于教师重新探索口语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和动态联系。只有所有的教师都明确了自身在课堂内所担任的角色,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来构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大学教师论文:浅谈教师个人魅力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 要】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常常讨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我们首先会想到教学方法、教材及配套练习,往往容易忽略教师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个人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 情感魅力 促进作用 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注重个人的魅力。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利用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喜欢这个老师转而喜欢他/她所教授的学科,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目的。大学外语这门课程是全国高校大一和大二必修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往都集中在专业课上,再加上专业学习的压力和任务比较繁重,公共课往往被学生们轻视。所以公共课教师尤其应注重个人魅力的培养,本人作为大学外语教研部的一名老师,就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情感魅力以及仪态仪表、赞美艺术4 个方面阐述教师个人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一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巴拉诺夫曾这样评价:“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具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教师人格魅力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品质。一个好老师,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受益终生的。在今天这个追求金钱、利益的社会里,我们呼吁人心的善良、真诚,渴望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教师先成为高尚的人,因为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一代人。 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制定的规章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品质问题要即时的、直接的指出来并令其改正。用自己好的品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二 教师的知识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知识魅力是教师内在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魅力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的知识魅力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诱导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学生要观察入微,入木三分。根据学生们的听课、学习情况,对教学做出实时的调整。这样,学生才会在佩服老师的同时认真讲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精彩鲜活,引人入胜。作为老师,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语法、词汇从课文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而是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老师的课上讲解要有闪光点,要使每堂课都有闪光的地方,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 教师的情感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指教师自身独特的气质、风度、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为中心,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等方面。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直接动力。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的情感魅力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困难的关注。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下学习、成长。这种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可以是生活上的关爱。只有爱学生,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 教师的仪态仪表、赞美艺术等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除了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和情感魅力外,高校英语教师还要重视仪态仪表和赞美学生的艺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这个印象不会轻易磨灭。高校英语教师的着装一定要给人以清新大方、得体优雅的视觉效果,展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也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英语教师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在着装上加一些时尚的元素,这样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因喜欢你的外表而先接受你,然后喜欢你的授课和你的内涵。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不应忽视赞美的艺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赞美后,就会加倍努力,创造原来不可能取得的奇迹。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现他们身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们都会为此奋斗不已。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的进步,但是要注意用词和频率,且不可所有的赞赏都是“very good”,要力求准确。 教育工作者,这个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捍卫人类灵魂的工 程师),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位教师能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做到自尊自信,语言充满激情,面带微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不愧为一名好的老师。 大学教师论文:探析高校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论文关键词 高校教师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中学生阅读论文:分析中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快速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心理上有准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视觉运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习惯 中学生的快速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日益盛行的读书方法。它不单是指眼睛看过文字的快速,更主要的是理解的快速、想象的快速、记忆的快速。因此,快速阅读法不同于一般的浏览,而是注重读书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可以采取比较固定的读书程序,,每次阅读时让学生都遵循这个程序,在脑子里形成“定势”,从而养成读书要讲速度又需求甚解的习惯。只要一看书,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下面七项内容去读,这样就能读得快。七项内容是:文章的题目 ; 文章的作者 ; 文章的出处及发表时间 ; 文章的基本内容 ;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或重要词语、句子); 文章的特点或有争议之处;文章的新观点、新思想,以及读后的启示。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的浏览,甚至研究问题时所寻找的内容,而且其中不单要有记忆,还需要有思考,选取有用的信息,略过对自己用途不大的内容,所以进行这种能力培养时,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1.快速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构成,即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阅读文学材料的无声性;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1.1 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达到此目的,关键是眼肌能训练,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当眼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跳读法。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1.2 阅读文字材料的无声性。 上面我们介绍的只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速读的关键还在于"无声"训练,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 眼睛扫描信息- 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此我们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调鼻音,单声调心声或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可用一套自创歌曲,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 1.3 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相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要完成其过程,必须进行科学阅读,进行科学阅读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自信心:一个人要想在快速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阅读时,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成功,通过长期苦练就会实现的。 (2)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快速记忆,这就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而且要记,要理解,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没有集中的注意力是很难保证"速读"的完成。 (3)快速理解是快速阅读的催化剂。"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 (4)抓住关键词句。为了提高阅读速度首先应抓住关键词句,因为它是联接上下文的纽带,快速阅读时只注意瞬时关键词,其它便可迎刃而解,通过识别主题句,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中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果能把每一段落的大意抓住了,那么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住了,在阅读中识别主题句,并准确理解其意思,可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5)快速阅读能促使快速记忆。快速阅读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连续的快速阅读是一种强化活动,强化活动能够巩固和促进快速记忆的成果。以阅读现代记叙文类(童话故事,作文选等)为例,要求硬记的是文题,作者,文中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名人名句等;要求联想记忆的故事情节(事件起因,事件发展,关键情节,高潮情节,事件结局);要求理解记忆的关键词,关键句,中心语,段首语,事件性质,人物命运,作者态度,人称变化,词语概念,文章含义或中心思想等等。总之,快速阅读能促进理解的质量,促进理解的速度,促进快速记忆。 2.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 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论文的形象性,那将导致事半功倍。又如,人们发的一封电报,文字简略到几乎不能再简略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写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会增加到几百字甚至几千字。其实,它所包含的阅读信息量也还是电报那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即使是快速阅读这电报,也必须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阅读这信那样“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还涉及到作者的文风和学风、写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3.交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还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更重要的,带有关键性的条件乃是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较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去。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何谓快速阅读。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当前,对于速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国外对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对于汉语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而且还只是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一套较系统的科学方法。这里只谈点肤浅认识,只根据前文的定义来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已。 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实践证明,传统的声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现实的需要,必须变声读为视读,提高视觉扫描的速度,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视读野”,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综合左脑得来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式认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快速阅读的速度,到底以多快为标准,综合诸位专家的测定,我认为,一般中学生以每分钟600—800字的速度阅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个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我们要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快速阅读,其实际情形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既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形、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也要看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灵活运用。 4.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4.1 快速阅读课堂训练。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4.1.1 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4.1.2 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4.1.3 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4.2 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 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是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实践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学生的见解有独特精神,而自己的理解属于很一般的看法或是看法片面陈旧的时候,要勇于肯定学生的见解而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在认识到相信学生,激起他们的成就动机面适度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缺乏快速阅读基础和习惯的学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快速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心理上有准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重在启发点拨,“拨开迷雾,使见端倪”。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中学生阅读论文: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物理课本的策略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是当前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因为教材体现了物理科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及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物理学习的全过程(即课前预习,课内听讲,课外复习、练习、考试、试卷分析与评讲)中,学生都不能离开教科书。同时,学校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在时间、空间、知识范围和深广度、智能培养与训练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学知识急剧增加,今后将面临很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的复杂问题,这就使得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有了读书能力,学生今后可以从工作需要出发,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找和猎取大量必要的知识。只有这样,才算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终身受用。就眼前来说,物理概念抽象,规律公式繁复,而高考对学生“双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会读书,也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这一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老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常见学生在阅读时出现“四不”现象。 读不惯:学生开始学物理,由于不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常常认为学物理就是背公式,做习题,只要完成了作业就万事大吉,不习惯阅读课本内容。 读不细:阅读时,有的类似看小说、翻连环画,一晃而过,不假思索;有的用朗读语文、外语的方法来读物理,死记硬背,不重视将现象与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阅读之后,收效甚微。 读不懂:一开始阅读物理,由于方法不当,常常现象与概念脱钩,便感到读不懂,产生倦怠情绪,以致觉得物理难学。 读不实:好动好奇是现在的高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因此导致注意力不持久,兴趣易转移,使阅读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 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可采取以下阅读课文的基本程序: (1)首先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条理。课文大致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想要探讨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重点,反复琢磨。概念和规律作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要真正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和使用条件,有时对一个概念或规律要逐字“咀嚼”。对于重要的地方,可采用眉批和标注的办法,以加强认识,帮助理解。 (3)看完后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只有形成了知识体系,才能融会贯通,牢记于心,使知识得到升华。 这一基本程序要与通常用的“三读法”结合起来。 通读:上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不忙于解疑答题。阅读中,了解哪些是新内容,对概念和规律要用着重号标出,疑难地方作记号。 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 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含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其“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精读关键字句,以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楞次定律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重要规律,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中关键词是“总是”、“阻碍”、“变化”。“总是”指出了楞次定律适用于任何电磁感应现象,“阻碍”不是“阻止”,并说明“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课文阅读指导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答疑性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中解答疑难。一边看书,一边圈画重点句子,一边做笔记。最后大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再整理成笔记。 第二,示范性阅读。对于比较难以看懂的课文,教师给予示范性阅读。如《光子说》一节,可逐段阅读,逐段解释:第一段,经典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上遇到的矛盾;第二段,光子说的提出及光子说的内容;第三段,光子说解释了第一、第三个实验规律;第四段,光子说解释第四个实验规律;第五段,光子说解释第二个实验规律,特别对于光电效应方程,如何从能量守恒出发,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叙述,并将其变形。通过较详细的阅读解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预习性阅读。对于重点课文要抓好预习性阅读,如对《表征交流电机的物理量》、《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列出提纲。上课时,抽查同学们所列提纲,请几个学生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提纲。然后,再让大家讨论取得较一致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课文的重点。 第四,复习性阅读。即每章学完之后,全面整理阅读课文,然后编织知识网,做小结。 中学生阅读论文: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论述 1缺乏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学生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阅历,无法理解经历了长期社会经历的作者所写出的优美文字。阅读教学材料的解读往往只能依靠教师一个人,对学生自己理解与提升不利。造成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社会阅历的缺乏,从而导致二者脱节。我们看到,无论是阅读课的范文还是阅读理解试卷的题目,其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文学形式见于实际生活的载体,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社会背景,而我们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显然无法让学生去社会中感受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心理活动,阅读教学的效果十分有限。 2提高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对策 2.1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提升的关键,是学生文学素养养成的关键,也是教师水平的重要体现,中专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理解阅读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上积极实现创新,用更加适合中专生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用更加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阅读教学不仅是课本内容与有限知识的教学,更要认识到阅读教学与人生真谛、真理的重要关系,通过阅读教学将学生引导到对实际生活的感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来,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达到强化内引,提升素质的目的。 2.2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相对于中专语文其它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可以让欣赏到更多优美的作品,实在是一件多姿多彩的事情,中专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们愿意学、能学好的课堂。用更先进的、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教学观念开展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情景教学。针对阅读量大、内容生涩的现实,在吃透课本的前提下,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营造有利于学生提高效率的教学情境,将取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从点到面,逐步突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作者都是围绕着其重心与中心而展开写作的,抓住了作者表露出或是隐藏的关键环节,整个阅读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诗歌的朗读、戏剧的主题表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他们自己的演绎,加深学生对阅读作品的理解与掌握,如此一来,在兴趣的带动下,阅读教学效果将更有保障。 2.3积极拓展教学内容 毫无疑问,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或是教师没有正确地将阅读材料与生活相联系,将会导致中专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兴趣缺失,无法保障教学效果。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心灵共鸣的纽带,阅读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作品与作者心灵、情感的交流,要在阅读中,将自身置身于作者创作的背景中去,从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作品所讲到的人与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感受与休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从自己的阅历中找到与优秀作品的共鸣,进而实现优秀的阅读教学。中专语文教师可以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保障阅读教学。同时,注意多给学生预留一些阅读时间与空间,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思维,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实现我们的中专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3结语 中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课改日益推向深入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中专语文教师更加重视阅读教学,用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积极拓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文学修养,陶冶学生心灵性情,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中学生阅读论文:论促进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提高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字成词、词成句、句成段、段成篇来完成的。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掌握的字、词以及词组的量太少,不能准确的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就更不用说段的意思了。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对我们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学习打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为以后丰富的阅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2.了解熟悉基本的科学知识 现在的东西都是息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在现代化社会里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面对现代社会全方面人才的要求,不能专攻一门,其他不精也要略懂。 3.懂得运用工具书 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字、词或以及词组,我们都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的工具太多了。例如最简单的《新华字典》。 二、始终忠实于原文,抓住主体特征 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回答什么样的题目,毫无疑问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忠实于原文,面对无从下手的问题谨记要去原文中寻找答案。当然,原文中的答案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或许要经过加工、修改才能用,或许要提取主干,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总结答案,才会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同时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字不离词 在文章中每个字眼的意思要根据原文的意思去翻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场合就代表着不同意思,因此,必须要忠实于原文。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中常常要求解释某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或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综合该句话在文中的意思,表达的含义,再作答,如果仅仅是着重于该词语去作答,得出的答案往往会有所偏颇。 3.句不离段 在做题是要求对某一句进行分析时,不能脱离原文中的段落,要看看该句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某种情感。 三、多读文学名著,勤于思考 多读书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有益无害的,不论是那类的文章,科普文、记叙文等,我们都可以去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对我们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多读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严密,解决问题时逻辑性更强。而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我还是建议要博览,不必精读。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读书的效率,又可以开阔胸怀,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结语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把握好那些宝贵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利用这一段时间多读些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多给自己存储些精神食粮。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的将来有很大的益处,可以为他们一生奋斗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阅读生活也会给他们在将来的自学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作者:朱伟娟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作为教育初级阶段,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总结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大部分教师依旧崇尚传统教学模式,只负责教学,学生的学习模式就是埋头做笔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尊崇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灌溉式教学方式,整个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都是教师耐心讲解,学生埋头做笔记。其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标准,认为不符合答案就是错误的解题思路。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不同,在学生阅读时,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不能单一的肯定某个答案。再者未能做到各科之间相互联系,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无时无刻不运用在生活当中。很多老一辈的教师全然没有注意到这点,只是一昧的解决自己负责的学科。最后年轻的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去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但因为传统教育的根基太深,老一辈教师的反对,家长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只能让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半途而废。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学模式应当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转换主导作用。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善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巧妙设问,营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先是从识字开始,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连字成句,连句成段,最后才可以在朗读文本的时候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对于课本的阅读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若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利用巧妙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例如,在小学课本《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学习到中间部份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2)他是如何获得这项本领的呢?(3)他是如何切苹果的呢?跟我们平时切苹果的方法一样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竞争回答,在课堂快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刀与苹果,实践操作,切出不同形状的苹果,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按照文章中所提供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切出一样形状的苹果。如此一来,通过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实用性和乐趣。 (二)事先预习,自学存疑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预习是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步骤。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第一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就是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预习可以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带着疑问认真听讲。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又能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严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眼、口、手、脑相结合,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例如,在学习《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找出课文当中的生字,并标注拼音,利用新旧结合,让学生温故而自新。如形声、笔画、加换偏旁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记忆力。对于文中生词的意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解答,课后应当让学生用生词进行造句,从而加深记忆。对于重点问题,课堂当中可以进行学生之间讨论,或者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解决。例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蚂蚁”“蝈蝈”各自拼音,教师应当做出示范和领读。 (三)解决质疑,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教学培养的重点目标之一。质疑能力培养的前提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质疑,团队合作解决质疑,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区别于低年级教学方法,高年级更应该注重引导,设计矛盾,精心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定势,把握整堂课的走向。例如,在《穿山甲问路》这篇课文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将整篇课文合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穿山甲是什么?为何要问路?最终问到路了吗?让学生按着要求去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解决完课本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再次提问“在我看来路就在脚下”这句话有何意义?从文章中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三、结语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应当有适当的调整,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放下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应该改变课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控制课堂,从而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本文分析总结的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从低年级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提出疑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韩志军 单位:河北省南和县史召学区中心学校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 摘要: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似乎从来都未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关注,很少有语文教师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专门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很少有专家对一堂阅读课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出评价。这一现状使我怀疑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授人以渔”这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若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思维的培养也只是狭隘的考试思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概括、推理、评价、判断、解释等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对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认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理性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甚至出口成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科学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手段。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2.1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阅读文本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语言“说了什么”以及“怎么说的”,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无异于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诊疗方式,不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目的即关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分析、概括能够把握一类文学体裁的表达方式,以小见大。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应兼具感性和理性,引导学生理性的多角度看待问题。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一般教师会列出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了解该演讲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反复诵读文本,了解排比、比喻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体会文本科学严谨的语言;第三,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并学写演讲词。就教学目标而言,并没什么不妥之处,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把握演讲词的实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关注语言的目的。如,恩格斯为什么要在马克思墓前讲这些内容?他所讲的内容和他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他是怎样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他的目的的?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通过认真的研读文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演讲词,了解受众的需求,通过灵活的科学严谨的语言达到自己演讲的目的。 2.2关注阅读文本的内在逻辑: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作者有感于社会生活才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社会生活是客观的,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因此,阅读文本是有一定的逻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抓住文本的内在逻辑,才能够抓住文章的文脉,抓住文章的主题,才能够深入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身修养,逐渐的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关注阅读文本的内在逻辑,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从关注文本的语言目的入手,结合文本的体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在明确文本所属体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祥林嫂出场的时间以及每次出场的变化,关注变化的地方,思考变化的原因,从中分析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思考作者将文本命名为“祝福”的原因。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祥林嫂的死安排在鲁镇人们祝福的时候。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了解鲁迅所说的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以及整个病态的社会。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时代的对比,在比较中能够更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自己,思考当今社会的相关问题,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2.3关注作家创作态度: 传统的阅读教学更过的关注的是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作家的创作态度,在关注作家创作态度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内涵,提高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关注作家的创作态度,要理清写作手法的赏析与作家写作态度推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写作手法是对文本某一个写作特点的诠释,写作技巧归根结底是属于“形式”的范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又是为表达作家的感悟、观点或者态度等等服务的。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文章,文本中最感人的是喂水这一场景,但是作者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并不多,更多的笔墨是对伽西莫多接受刑法时的表现以及周围观刑群众的表情进行描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停留在对写作方法进行分析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作者突出伽西莫多忍耐力强、力量超常、蠢笨、狂暴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的原因。学生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样写是为了更加突出“水”的影响力,伽西莫多因为艾丝美拉达的水,流出平生以来的第一颗眼泪。作者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抽象的独特的见解即善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恶的人性可以被美的人性感染。 结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可行的,是有效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目的与内在逻辑,关注作者的写作态度,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魏丽娜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培养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感悟“牵手”,阅读教学将呈现出另外的风景。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理性“言说”的困难,还能丰润文学的“趣”“味”“气”“韵”,使阅读走向轻松,走向精彩。然而,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走入了“感悟”的困境,课堂上的“感悟”知识走过场,缺少过程;有些问题本可以迎刃而解,结果却因学生不懂得“悟”而变得困难。如何跳出困境,走出云雾,突出重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根培土:找准切入的点———可悟 文章的重点词语、句子、标题、文眼,包括作者重力凸现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的字、词、句,是研读教材领悟文本的切入点。抓住这些词句,能为落实教学目标找到有效途径。而这一个个点往往又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健所在,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提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作为老师,更要找准这一个个点,为学生引路,立根培土,让学生去习得,去感悟体会,把握文本的价值或内涵。教学《军需处长》一文时,学生通读文本后,了解了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其主旨是赞美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立足于这样的根,笔者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应是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内心活动。军需处长死去了,只能通过活的将军来解读。于是,笔者大量培土,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描写将军的地方,看能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丰富蕴涵。因为先给学生引了路,学生悟出两个“愣”内涵不一样:前一个“愣”可能是气愤、发怒;后一个“愣”则是震惊、震撼。可见,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艺术,发掘文本核心的价值。 二、理枝舒蔓:接对相关的线———敢悟 教材中总有部分内容因其发生的事件久远,人物所处的环境或角度与现在不尽相同,如果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可能很难起到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舒枝理蔓,适当链接,为儿童课堂学习知识提供源泉和补给,为他们的感悟插上翅膀,将有助于学生感悟相关材料。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学生读完后完全明白这段话,那个学生由对徐悲鸿的嫉妒产生了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但就此抛出“因嫉妒徐悲鸿转而歧视他的国家的原因”的问题让学生悟,是不现实的。这时,笔者适度地把当时国内国际情况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在海外的学子,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强大的国家,哪里有个人的人格、地位。 三、固本思源:融合情境的面———能悟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离不开教师创设典型的场景来融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心段,感悟他学画的“勤奋”时,笔者采用融合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理解力,让他们可悟,敢悟,能悟。首先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徐悲鸿学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当学生寻章摘句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后,从学生的表情、朗读上,笔者发现这些并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忆节假日他们常常干什么,接着让学生填空:“每逢节假日,当我们,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再将填空进行整合,从他们的朗读中,笔者听出学生们真正感悟到了徐悲鸿学习的“勤奋”。学生用同法感悟出“:严寒的早晨,他的双手冻得通红,也不肯停下画笔,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炎热的夏夜,蚊虫四处叮咬,他也舍不得花时间驱赶,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画一整天。”笔者融合场景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填空形式训练他们的语言,以朗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敢悟会读。 四、传花授粉:激活生活的圈———会悟 学生的生活常识、经历和经验常常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从事实践、展开思维、丰富认识、加深理解、提升感悟、加深体会的源头,是他们的认知原点、思维根基和策动力。教学《最大的麦穗》最后一段时,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在关键环节传花授粉,让学生真品细悟。当学生们一个个说出“最大的追求”是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就是指眼前的机遇。只有实实在在抓住当前,才能展望未来。在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之间进行“传花授粉”,学生会感悟出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 五、结语 总之,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帮他们找找点,连连线,设设面,盘盘圈,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学生才可感悟,敢感悟,能感悟,会感悟,从而真正感悟出生活的真谛、做人的内涵及人生的价值。 作者:徐小玲 单位:淮安 市富士康实验小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抓好基础,掌握词汇奠定阅读基础 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地基,是感知语言的触角,是实现交际,促进沟通的神经。高中阶段的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延续发展,阅读材料的词汇量与词汇难度明显加大,很多学生都产生了一时无法适应的高原现象。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秉承“狠抓基础,拓展词汇,打好根基”的阅读教学策略,从文本的构成源头入手,丰富学生们的词汇储备量,奠定阅读的基础。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1Advertising》这一单元时,笔者考虑到,随着信息传播的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广告(Advertising)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谓无孔不入。因此,在教学前,笔者采取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们以“Advertising”这个中心词汇四面拓展,以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各种广告为素材,快速地说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词汇。在学生们苦思冥想过程中,笔者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学生们日常常见的广告图片或商标,给出提示,如当教师呈现著名运动品牌安踏的商标时,不少同学立马脱口而出:“keepmoving!”通过这样的词汇互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关注词汇,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为随后的阅读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找准关键,逆向推导准确定位内容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确的抽象意识,因此,对他们而言,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审美的体验,更是一个思维漫步之旅。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英语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抓文本的关键词,以逆向推导的文本阅读思维精准定位本文结构与所需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3Lookinggood,feelinggood》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Dyingtobethin”这篇文本时,引导学生们采取“带着问题抓关键”的阅读策略攻克难关。在阅读前,笔者引导学生以快速横扫的方式,揪出所给问题的关键,如WheredoesAmycomefrom?(圈出关键词Where);WhatkindofpillsdidAmytake?(圈出关键词Where和pills),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抓着关键找答案的阅读技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通过由问题再阅读的逆向推导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缩小阅读范围,精准定位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 三、瞻前顾后,精泛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学习中,瞻前顾后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把握文本,周全有效地考虑问题,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会引导学生学会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泛读快速地定位文本类型、情感基调以及题末问题;通过精读,细细品味英语文化魅力,寻找细枝末节里的玄机,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有效性,提高阅读课堂的目的性与指向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阅读目的,采取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阅读策略。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二《Unit3Amazingpeople》时,笔者在课堂阅读实践活动中,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补充了一则关于BillsGates的阅读材料,通过这则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比尔`盖茨为什么被称为“Amazingpeople”。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瞻前不忘顾后、精读泛读巧妙结合的阅读策略,结合教材中有关BillsGates的简介,泛读找相似,精读破问题,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回答“Howcanhebecomesorichatsuchayoungage?”这个探究性学习方法。 总之,阅读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一块“大蛋糕”,如何让这块“蛋糕”新鲜诱人,帮助学生吃到、吃好这块“蛋糕”,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探讨的教学课题。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着力打造与学生们心理相容的阅读氛围,为学生们提供紧跟时代、贴近实际、彰显文化魅力的英语阅读素材,为学生们创设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氛围,让阅读变成愉快的体验而非喘不过气的学习压力。 作者:邱美芝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阅读创新教学 一、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二、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阅读方法的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方法段意的概括方法、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方法、默读方法和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从整体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有机渗透,适时点拨。比如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可采用两种学习方法:(1)认真仔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把各段大意有机合并,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2)抓“四要素”句子(就是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俱全的句子。例如《登山》一课,①先看题目,“登山”是“四要素”中的一要素——事情;②通过阅读,找到人物——列宁和巴果茨基,地点是普罗宁,时间是一天早晨;③根据故事情节,归纳一段“四要素”俱全的话。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服务方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各个时期的阅读行为,分析各个阶段的阅读需要,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他们各个阶段的阅读动机,从而在读者工作中掌握主动,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爱好。 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因素、职业、年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兴趣的行为,并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培养读者的阅读动机,首先是通过阅读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调节个人的阅读活动,引向一定不变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创造各种“诱因”来引发读者,培养读者阅读动机。中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职业尚未定向,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他们的阅读目的只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知识能力、行为思想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就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图书展览等来激发学生,把直接、间接主导和辅导的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阅读兴趣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研究问题、探索未知的一种认识倾向和心理素质,是人们对阅读某种出版物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倾向。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是图书馆当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呢?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和年龄差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者阅读兴趣是有它的广泛性、深刻性、选择性及自觉性。读者阅读兴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的,或是实践的需要而决定,亦受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职业、活动、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影响而产生的兴趣。而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凭兴趣,随意浏览,遇到什么看什么,没有一定的阅读目的。因此,阅读起来缺乏方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以上的特点,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爱好兴趣,提供不同的读物,并提供一些爱好以外的读物,作参考阅读,培养学生的多种阅读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学生阅读兴趣亦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他们二者能够有机结合。能够使阅读兴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做好: 一、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料 现在的课程结构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除了必修课以外,选修课有知识类(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技能课(家电、电脑)和体、艺类(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多种类型。活动课也将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图书馆要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要按上述教学内容和要求,添置各类课外读物供师生阅读。 二、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而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我们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阅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中的优秀文章。还要适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名人传记》《名人录》和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科学世界》《求知与探索》《飞碟探索》等,以扩大知识面以及图书展览,进行直观宣传,使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使他们逐渐接近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而有细致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过程中,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还需要多下点功夫。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工作者,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师生得到更多的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合格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使课外阅读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6万字。 五、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共进行了如下10个专题: 1.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2.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3.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4.品读文化雕塑(关于文人与古迹) 5.风景的再造(关于唐诗宋词散文化) 6.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7.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8.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语言的艺术 以上每个专题各由3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文章组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每个专题约有6000字,共计6万字。利用课外辅导课进行。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高三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据班主任反映,在学习之余学生借读《读者》做调节的为最多。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能期期必买必读,有90.2%的同学读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还有不少同学课桌上同时有几份杂志,阅读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选抄佳作时,有许多学生一次抄10页以上甚至20页,我劝他们不要因此而费太多时间,应适可而止时,他们竟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权利,我喜欢,你管不了。”在学生离校前的调查中,有95.8%的同学认为经过高三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近400万字,有6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有30%的同学达到2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10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了新大纲要求高中三年阅读300万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在20万字以上的只有9.85%,10万字以下的却有70.4%,而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6.6%。300万与10万之比是30倍,300万与3万之比竟达100倍,而这又是在学业最紧张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7.2%,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赞成的为0。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有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第三,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原先在自习课看不到学语文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为人人都在学语文,致使其他学科羡慕不已。而当高三的课外辅导课在学科安排上有冲突时,学生总是以最快最急切的声音呼唤语文课。在多次问卷调查中,语文课总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欢迎的课。 第四,高考结硕果。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评判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禁得起高考检验的教改实验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令人欣慰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实验的四年中,实验学生的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届届有突破。1999届有4位同学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届政史地班平均分达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级9名本科生的语文成绩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语文的受益者;2001届政史地班均分创历史新高达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届理化班和生物外语班均分均达530分,较上年提高30分,创学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2000届几位学生戏称自己的本科是读《读者》读来的,戏言中有真意。2000届王雁声同学回北京参加高考,语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优异成绩(最高为140分),她说坚持读《读者》,爱读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为大量阅读、少做练习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学生中有80%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10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钟锦云同学在《满溪流水香》的推荐语中写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挠而勇往直前,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心去把握那股冲劲,那么当深度、广度、纯熟度合并为一时,便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了。”在选抄点评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同学们更是自由地抒发出了一些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一台破旧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爱的结晶,物件因为爱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为爱而充满生气,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满眼都是爱!”“文章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的。凡事只求不负心,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绵延的源泉。”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周家荣和钟玉清两位同学对《满眼都是爱》和《缺口》写的点评,课堂是教不出这种体悟的。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选择率高达90%,学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四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阅读尝试中,“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课前评《读者》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维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服务方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各个时期的阅读行为,分析各个阶段的阅读需要,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他们各个阶段的阅读动机,从而在读者工作中掌握主动,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爱好。 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因素、职业、年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兴趣的行为,并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培养读者的阅读动机,首先是通过阅读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调节个人的阅读活动,引向一定不变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创造各种“诱因”来引发读者,培养读者阅读动机。中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职业尚未定向,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他们的阅读目的只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知识能力、行为思想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就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图书展览等来激发学生,把直接、间接主导和辅导的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阅读兴趣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研究问题、探索未知的一种认识倾向和心理素质,是人们对阅读某种出版物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倾向。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是图书馆当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呢?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和年龄差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者阅读兴趣是有它的广泛性、深刻性、选择性及自觉性。读者阅读兴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的,或是实践的需要而决定,亦受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职业、活动、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影响而产生的兴趣。而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凭兴趣,随意浏览,遇到什么看什么,没有一定的阅读目的。因此,阅读起来缺乏方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以上的特点,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爱好兴趣,提供不同的读物,并提供一些爱好以外的读物,作参考阅读,培养学生的多种阅读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学生阅读兴趣亦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他们二者能够有机结合。能够使阅读兴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做好: 一、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料 现在的课程结构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除了必修课以外,选修课有知识类(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技能课(家电、电脑)和体、艺类(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多种类型。活动课也将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图书馆要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要按上述教学内容和要求,添置各类课外读物供师生阅读。 二、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而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我们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阅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中的优秀文章。还要适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名人传记》《名人录》和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科学世界》《求知与探索》《飞碟探索》等,以扩大知识面以及图书展览,进行直观宣传,使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使他们逐渐接近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而有细致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过程中,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还需要多下点功夫。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工作者,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师生得到更多的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合格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使课外阅读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中学生阅读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能力;技能;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阅读教科书,学会归纳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鉴别各种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运用教材中的导图、章首语、插图等创设问题情境。现在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有导图、章首语和插图,形象生动,充满了人文气息,符合广大初中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教学《声现象》(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海豚发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分析为什么人听不到海豚之间交流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习惯,就是为了完成某一类型行动的需要,多次重复某一行为(或方式)使得动作趋向于自动化、稳固的行为习性。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纲和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概括性、启发性、针对性,形式上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计算式等。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习题的解答情况,分析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①摩擦力是什么?滑动摩擦力又是什么?②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突出木块是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为什么要通过弹簧测力计拉木板,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多方实践,提高阅读技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技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增强阅读效果。例如,在讲述“阿基米德定律”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浮力的大小”“浸”“排开”等字词。其中,“浸”是原理发生的条件,“排开液体应承受的重力”“浮力的大小”是理解把握阿基米德定律的关键。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内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运用定律时就不容易出错。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分析语句结构。当学生阅读到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时,可以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和定、状、补。最后,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通过某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结合课本内容,列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结构表,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纵横对比、前后联系,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 作者:梁清源 单位:北流市石窝镇初级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在初中历史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笔者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陈庚 中学生阅读论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对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都有要求。但就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来说,学生的英语能力主要是通过“读”来获得,“读”即我们常见的英语阅读。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单词的掌握、语法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主旨和背景的领会。笔者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做出一些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总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模式问题。过去的英语教学多通过“朗读翻译练习”的途径进行,容易形成“灌输式”教学,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握英语阅读的要领以及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语言学习能力、个人性格特点对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然而,教师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角色及其特点。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笔者针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采取“学生先理解,老师再讲解”策略 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老师可先让学生自我阅读,利用已有知识背景诠释文章,在学生已把握文章大意后,老师进行讲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印象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例如,在学习高中英语文章《HowtoImproveYourStudyHabits》时,老师可先与学生开展关于文章题目含义的互动,发散学生思维。在学生形成“StudyHabits”的思考模式的基础上,规定在15分钟内完成阅读。另外,可利用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以及分享文章中提到的“StudyHabits”。最后,进行逐句讲解、翻译,让学生充分参与。 (二)授予阅读基本技能,让学生自主完成细读环节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法是沟通词汇和文章的桥梁。因此,要高效率地完成英语阅读,必须在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完善语法知识的教学。另外,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存在许多阅读技巧方面的缺陷,老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在学习高中英语文章《Sailingtheoceans》时,老师可首先通过直接介绍法、猜词法、形象法或多媒体展现法向学生介绍本文涉及的新词。如“voyage、deposit、exploration”等,保证学生能完全把握新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其次,老师需先通篇把握文章包含的语法点,根据其难度、重要程度分层,并在课堂上轻重有序地介绍和强调。如《Sailingtheoceans》一文中,关键语法点为谓语,主要要求学生把握谓语的分类和应用。老师可以文中句子为例,提炼出使用谓语的一般方法,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引申造句,从而构建学生关于谓语知识的框架,以独立完成文章其他部分的细读。 (三)口头重述文章,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有效的英语阅读不仅在于对词、句等细节的理解,全文的把握和顿悟也很重要。因此,老师可在完成词、句以及语法的细读教学环节后,设置课堂活动,如使学生用英语重新叙述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创意延伸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阅读深层次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符合新课程教学宗旨。例如,在学习《JourneydowntheMeKong》一文时,可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后,设置分享活动环节。首先,令学生用两句话复述全文,复述的侧重点可根据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另外,可让学生回忆旅行经验,以《JourneyDownTheMeKong》为模板,结合自身情况叙述旅游经历,如“JourneyDownTheYellowRiver”等。 三、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取科学、有效、适宜的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模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与时俱进,向学生呈现与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等有关的英语阅读素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为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新课程视野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应集效率、质量、创新为一体,培养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英语运用能力。 作者:李瑞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实验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阅读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就文章进行交流,阅读是交流的媒介。但是由于师生之间存在年龄、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之间的阅读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认知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切实贯彻初中语文阅读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介绍几点教学原则:第一,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原则。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可选取教材中一些经典的并且容易理解的文章来作为案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的信心,也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的生活实际,将一些处事方法、思想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素养。第三,理解文章整体结构和首尾呼应的原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的分析,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注意文中过渡句和过渡段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 (二)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挖掘对学生有益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点学科,语文课具有综合性和联系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学好语文课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起到了基础的作用,因而合适的、良好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深入教材理解和把握,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对学生有益的教学内容,才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实现教学目的。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提高学生注意力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有利于明确教学目的,避免课堂上出现没头没尾的现象。在安排教学顺序时,应当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坚持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效率。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感情进行阅读 情感是事物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初中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语文教师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章作者情感的疏导者,每一篇文章都会蕴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1.增强语文课堂气氛,激发初中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共同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平等看待学生,学生必须尊重语文教师,才能制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地帮助初中生融入作者的世界里,感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建立一个合理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意识地发表感想,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素质 在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生僻字词,这时教师不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僻字词,而应教导学生要自觉使用语文工具书和相关文章资料进行查询,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堂任务,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不断地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真正从文本出发进行阅读教学,以此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对阅读学习充满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徐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探析职业核心能力在财会专业 excel应用 课程中的渗透尝试 论文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财会 excel应用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对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渗透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做了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时,除岗位所需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素质,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一、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我院财会专业学生,其职业核心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显现出多方面弱势。 (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根据几年来对我院会计系学生的调查,接近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2)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90后的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却又欠缺沟通的年代,很多同学不愿意和父母、老师当面交流,多数同学喜欢网络交流。在教学之初,我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调查测试,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不善于和人沟通,60%以上的学生不能满意地表达自己的预想意图,部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影响了小组合作训练的效果。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曾认为,很多岗位要求有基本的沟通能力,高职毕业生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领悟新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根据情境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优化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大部分学生问题实质把握不准确,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应变能力不强。 (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财会行业,每一项业务或重要工作都会涉及对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市场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对所调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也难以准确分析说明问题,或难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对市场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 二、职业核心能力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靠知识的获取,而是靠行为的训练。这一过程必须在职业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课程,通过现实获得模拟的职业项目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下面结合《excel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我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一下探讨。 2.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提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一般有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人生、对职业缺乏整体规划,学习有盲目性;学习、娱乐以及项目工作任务之间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并在过程中给予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excel应用》,是一门以excel为工具,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线的实践应用学科,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我就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本课程学习的长远目标:既要了解excel的操作,又能利用excel处理日见财务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运用excel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给学生一张教学计划安排明细表,让学生明白阶段教学结果和当前学习目标,通过整体规划,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excel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是,学生在大众场合的发言交流还是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以下方法,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大众场合的交流机会。比如小组之间的探讨、班级之间的交流、情境开展的心得交流、情境成果的展示说明等。并且机会尽量惠及大多数学生,避免总是那几个学生发言。 2.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一般包括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这一能力内容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类似,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有比较好的培养载体——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不善于主动思考,习惯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分析能力不足,往往造成问题定位不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习惯总结,手忙脚乱的处理完一个问题后便束之高阁,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又来一次手忙脚乱。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excel应用》情境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示例分析,理论推导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再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反复训练;2)在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中,每个同学或者小组遇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老师不可能帮学生一一解决,必须交给学生处理意外问题的办法,比如参加网络学习论坛,与其他小组共同商讨进步等; 3)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避免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误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2.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了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的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中的得失来完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目前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环境、教学制度还达不到职业核心教育的要求,实施难度较大。只有各级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创造必要的条件,每个教师不断的学结、坚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所需求的素质,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财会专业 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心理学研究对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启示 论文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会计专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近年来从国际上的安然到中国的银广夏、郑百文、蓝田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件,让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已经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期望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为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校最初的良好出发点背道而驰,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学习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的美好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学生把职业道德教育完全等同于德育教育.认为接受德育教育十几年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接受教育了。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有待改革,过去传统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学习.不能仅仅通过考试、考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也使教师感觉枯燥.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心中不平.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针对信度逆反心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不同的目标对象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是旁门左道的想法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作假账的危害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简析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的认定 培养及评聘 [论文摘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然而,在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文章首先探讨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的思路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的几点看法,旨在为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 高职院校 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发展目标。然而,“双师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定义多达十多种,包括“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职称说”等,其中“双证书说”(即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在职教界比较流行。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为此,本文试从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解读该评估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1)双证书或双资格(教师资格证和行业专业资格证);(2)双职称(讲师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3)双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或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它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即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即“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强调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 二、“双师型”教师分阶段培养的途径 鉴于以上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指导性界定,笔者在此仅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骤。 (一)第一阶段:“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新任专业教师参加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首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业务操作技能,并取得专业技术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进入会计职业领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会计人员报考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需条件之一;第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 虽然具有“双资格”或持有“双证书”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但如果一个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的从业资格证,那就更谈不上向“双师化”方向发展了。因此,具有行业资格证是保证教师实现“双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阶段:“双素质”阶段 “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的理论性很强,但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素质”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要真正让“双资格”或“双证书”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让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即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并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 具体来说,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驻点,连续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联系一家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点,每年进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采用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业务技术流程,并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等活动;三是由各系部联系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专家到校内开展实践环节教学,届时由相关专业教师充当助手。这样既能让专业教师迅速增加实践经验,又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备“双素质”的教师,他们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熟悉高职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示范。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素质。 (三)第三阶段:“双职称”阶段 具备“双资格”或“双证书”的专业教师在经历必要的企业实践基础上,还应获得讲师(实验师)等中级教师职称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例如,财会专业教师要获得双职称,就必须在取得讲师(实验师)职称前后报考并取得“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获评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职称前后,还可以考虑报考“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仅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师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运用会计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不仅使其熟悉了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还增强了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在“双职称”阶段,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还提高了其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双职称”是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其他相关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让少数教师先行报考做示范,然后再将重心由教师个体转向教师群体,根据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专业群为基础,引导教师报考不同类别的职称(资格)证书。例如,在财会专业系(部)中,教师可以报考中、高级会计师,也可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可报考经济师、物流师等。这些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的取得为学校建设专业群和拓展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师组合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随着社会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满足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报考相关新兴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双能力”阶段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专业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按照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转化能力(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编写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双能力”阶段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有学者认为,“双职称”(或“双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双职称”(双证书)和“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双”。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的评聘与激励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中担任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 “双师型”教师还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校教师的评聘与激励工作中,第一,学校应当逐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对那些已经取得“双职称”的且已进行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将其评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针对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发放奖励与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双职称”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证’不一定就是‘双师’,实际能力与资格证书之间不一定等值”的问题。学校应重用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同时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该资格的教师尽快提升自己。 第二,高职院校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让“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高要求”能够真正地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 第三,高职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考核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并将“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评级、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那些考核成绩不佳的“双师型”教师,应适当实施惩罚措施并限期改正;而对那些考核成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其课酬标准,优先给其提供职称或职务晋升、学习培训以及评优的机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提升高职师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职教育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努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财会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财会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高职财会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财会教学的套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的办法来表明本校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所谓零适应期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成为空谈。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很多,但能够立即融入财会工作的很少。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2.2.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要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的同学和同事,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关于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心要性与可操作性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阶段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所产生的厌倦和困惑心理进行了分析,感到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切而且必要,并就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转换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验主题 结合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职校的教师,深切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人自进入职校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反观多年来财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i存在着种种问题,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切而且必要。 一、职校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自上世纪几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管是“泡沫经济”时代,还是“民营经济之春”时期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从大学到中专无一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导致几年后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人社会,市场需求迅速饱和,就业压力日增,很多毕业生从事一些与会计无关的丁作,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这导致了财会专业学生普遍产生了悲观厌学情绪,他们经常流露出“学习没有用,不如多玩玩”的心理。就我所任教班级来说,全班42人中只有三到四个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财会稍有关联的丁作,其余学生大都存企业的加工岗位工作,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实现。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一种想取得“免费午餐”的心理。 《企业财务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业量是比较大的,也比较繁杂,很多学生“怕”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于只等着“抄抄”了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有这样一种思想:平时老师上课最好少讲点儿,作业少布置点儿,考试前两天告诉他们重点,然后“抱抱佛脚”混过考试。这种对专业课消极懈怠的心理增大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意志力的问题。 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在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中产生困难。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浅谈 (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自身的素养和志向水平紧密关联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帮助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事业的追求联系起来,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使其与会计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励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 职校学生已普遍具有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能力,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赞赏,往往能令学生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并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三)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一年的企业财务会计专业课的学习,然后花一至二个月的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难懂,等到模拟实习时又已经将前面所学知识忘掉了很多,造成作账的困难,这往往使得模拟实习变得虎头蛇尾,甚至部分学生只等着抄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财会班自今年9月份开学起,采用了市财经学校的企业财务会计实验教材,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探寻一种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从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建立会计模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财务会计分为二十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主题,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步:分步完成各个实验。(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实验一至十,第二学期完成实验十一至二十一,以完成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操作。) 1.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加油站”,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务操作无从谈起。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常用的、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教给学生,以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吸取营养。教师有耐心生就会“倾心于你”,决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2.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会计信息失真是现在企业会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所培养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就是将来参与财务工作的人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对提升将来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3.实务操作的演示。教师根据本次实验的主题,例举出一些经济业务,教给学生如何审阅原始凭证,然后正确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对某些特殊格式账页的填写作出指导。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习惯于“看着题目做作业”,对财会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看着题目写出会汁分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题目可供参考的,而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原始凭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采用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确认经济任务的内容,进而正确的填制记账凭证。 4.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任务。首先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哪些原始凭证,然后审阅凭证内容,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这个过程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内的同学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成一个会计核算小组。各会计岗位可由同学轮换担当,登记总账的同学是负责人。这样就将全班同学都蒯动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力争完成的快速准确,小组内部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热烈。这样就将“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学”,这也是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一个最著收获。 5.教师指导和补充说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荚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给予说明。 6.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对夺实验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步:学习效果的评估。在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比较容易,而对学习过程则难以公平、客观地衡量,所以我认为两者应结合进行。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计每个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自己打分,并可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然后教师可与学生推选组成的评价小组一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和实验成果作出评估,作为他们期中(期末)考核的成绩(理论考试占40%,实务操作占60%)。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着眼点,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少部分学生基础差而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能够自我肯定,有“成就感”,这也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二十一个实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完成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巩同。另外还需结合讲授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自学一研讨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师生信息。 由于会计实务的模拟操作涉及到大量的凭证和帐务处理的演示,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教师分析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过程,也可将学生的“作品”及时的演示出来,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过程非常直观,并且乐于帮助别人指出错误,加以纠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进步。总之,教师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需多想办法,付出爱心,在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下,将财会教学推向更加有效、实用的轨道。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中职财会专业实行分段模块式教学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会计 中职学校 分段模块式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1、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 1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 2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视域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经济管理专业财会教学综述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财会专业知识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和各个企业的不断发展,这项任务也会不断的革新。所以说,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去改进和经济专业相契合的财会课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做为学校需要重视的事。学校应该去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和深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会计课程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使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肖溢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使命。只有在学校就学习好必要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工作以后服务好社会。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财会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形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财会专业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财会人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指导其明确在具体的财会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 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是指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中的体现。包括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是具体行业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如“医者仁心”、“工人力量”、“为人师表”等等词语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诠释。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业者个人和所在行业以致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点。 1.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关的,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 职业道德通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重在行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 3.社会公共性 各类的职业道德虽然都体现着该行业的特点,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目标都是相通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当有相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有了社会公共性,职业道德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及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愈发显出其弊端来,照本宣科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职业道德教育课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共同的难题,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上往往都是大段概念理论,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欲望,而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应付心态,这样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具体到财会专业来说,财经法规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较为抽象,如会计、税收、结算、财政等各方面都有复杂的法规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理想、工作责任、工作纪律等复杂的构成因素,若只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鲜活案例,没有思考启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更难做到身体力行。更进一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特性的分析,仅凭对法律条文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财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财会专业领域工作中,经常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认知,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刻的领悟,从业后就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2.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认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会专业学生的考试居多,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以应试为导向,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3.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卷面考试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识记程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个人理解和实践能力。而评价主体则是教师个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化,所以评价结果与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情况之间有较大偏差。学生在从业之后要面对行业和社会评价的时候,其标准往往更倾向与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财会专业的行业使命和行业道德。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在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课程中,增加道德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分析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在课程实施进度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跨度,不能仅仅通过一学期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就结束教育进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影响,如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对财会类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进行渗透式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整个教育阶段,才能保证学生长期的接受到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长期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项列入考评标准,采取综合评价形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领域强化正确职业道德观念。 2.形成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创新,创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职业道德教学中穿插鲜活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或是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社会调查、岗前培训、定期讲座等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宣传活动、组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内营造舆论导向,比如广播、校园网、图书馆、板报等等,营造一个整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和意识上都能耳濡目染。 3.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相相比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实际生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更新,因而仅通过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而企业中真实的工作环境,能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职业道德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多次的实训中学生会遇到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从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对于财会专业来说尤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由学生向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也会更加平滑。然而财会专业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不同的是,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严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加上企业本身具有逐利趋向,因此财会专业大规模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校企双方应当尽量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派教师去指导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在企业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贴近实际。再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划与课程设置等事项、校企双方共同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估工作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身特点、存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出改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培养出兼具扎实的职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方晶 单位:肇庆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探讨 经济法是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涉及的内容指导了会计工作,也是会计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高,逻辑性强,给学生学习带来相当的难度。财会类专业要有效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就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需要编排课程体系,综合使用有效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课程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分为多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由于该课程是会计资格应试课程,从事会计类工作须具备相应的会计资格,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学习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满足相应会计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技能要求。学校不同于培训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这一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能够使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票据的学习,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就不仅仅是了解它、认识它,还要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填写和使用。三是素质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要求从业者严谨认真、条理清晰。严谨性、逻辑性亦是法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守法、严谨、有条理的职业品格。 二、编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要基于知识目标要求和知识逻辑特点进行有效的编排。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会计资格考试中涉及的也很广。比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支付结算、税收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范围更大,包括基础知识、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相关法律制度。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来确定安排几学期的经济法课程。其次,在具体课程开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比如,可以满足初级资格考试需要的课程内容,其几大类知识块彼此关联性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分布来灵活安排课程的编排顺序。但是适应中级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大,则需要对各块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进行编排。一般经济法教材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经济活动争议的主线来安排章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依照这样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易接受,应当把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安排在前。因此,比较合适的编排是首先做基本概念介绍,如法、法律关系等。其次学习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与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很多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虽然一些知识点难度较高,但是由于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找到实例,可以将知识点难度降低。再次,依次学习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保险破产等相关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票据结算法律制度。因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章程、合伙协议是企业设立的法律基础,权益主体变更如股权转让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法律行为,如果学生对合同有了基本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同样,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险合同。破产法的学习,会涉及到合同中学习的许多概念,如,优先受偿权、担保权人、债权,同时需要对企业的基本认知———票据法安排在最后,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法制度的设立思想与合同等法律规范不同,有很多不能以生活经验推知,所以在前述规范学完之后,对比着学更易掌握。最后,在实体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程序法诉讼仲裁的学习。在实体法后学习程序法,对于程序法的一些设置理念问题也容易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详略则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格考试重难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来安排。 三、灵活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下,很多人认为教师讲授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减少,还有人十分倡导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英美的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上的,加之法律概念十分专业,法律语言要求严谨准确,没有相当时间的教师讲授作保证,学生是很难系统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的,所以讲授仍然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的方式不意味着不以学生为主导,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楚、内容衔接,并且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由于一些法律概念较为抽象难懂,讲授的过程中要不断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所知所见摘取实例,引领学生思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展开的。虽然很多教师在知识点展开之前会先导入案例,但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不能由此真正展开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活学活用。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选取。选取案例不仅是一个基本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反映学生所学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或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设置题目陷阱。二是准备安排。案例讨论的组织要结合案例囊括的知识点的多寡、难度的高低来进行。知识点较少或者难度较低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知识点多、难度较高的就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一般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时间都较为紧张,而学生进行题目阅读、思考、查阅知识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且学生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又有差别。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准备,这部分工作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讲明这样做的意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三是课堂讨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讨论,个人代表自己发言;也可以教师组织分组,代表发言,在此过程中建议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教师应注意不直接表露个人意见,并且包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思考问题,自我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并且在与他人的意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路,逐渐找到正确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涉及重要知识点或者讨论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三)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撑,通过影像声音的动态表现,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通常有两类情形。一类是程序法教学中,选取较引人注意的案件,进行整体编辑,将整个庭审过程展示给学生。程序流程在学习中如果要口述需要时间长、枯燥乏味且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运用视频效果更好。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庭审过程,适时的暂停进行知识点的说明。如果课堂学生人数少、学习程度好,可以直接展示视频,要学生自己总结阶段,提出每阶段庭审需注意的问题再对照教材掌握。当然就这部分内容来说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赴法庭旁听,但是真实旁听最大的好处在于感受现场气氛,就知识点学习而言,教师难以把控,且受到时间、交通诸多问题限制,因此,相对来说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更尽如人意。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视频展示精心挑选的案例,通过案件的动态展示进行实体法部分的学习。这其实是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实施。最后,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进来,这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的环节中不参与或借着讨论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述教学方法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案例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足够明确充分重视;其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要对此有所体现。分组讨论后通常都是部分同学发言,会有一些学生消极懒惰倚仗他人,因此,教师要能够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中的成员表达观点。这种课堂考评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考评中,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四、指导学习方法 一是归纳对比。知识点细碎众多是经济法课程的一大特点。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形式上采用图表,内容上教师可以对需要总结的项目进行列举由学生自己完成归纳;也可以在程度好的班级,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要注意的项目,进行总结。比如,劳动合同法中的医疗期,内容简单却容易记混,就需要列表总结。医疗期的长短受实际工作时间及在本单位工作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际工作时间分为十年以上、以下两个档,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分为七个档,二者结合,对应医疗期七个档,画出表来就简单明了。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归纳对比也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比如,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从合伙组成、责任形式到退伙有众多的不同,把这些不同一一进行总结,不仅可以掌握两种合伙形式的区别,也将合伙大部分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整理。二是举一反三。虽然经济法课程中一般每一章(或每一个项目)就是一项独立的法律规范制度,但是一些法律规范自身是有逻辑联系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思路。比如,在企业法的学习中,合伙企业和公司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法人,真正理解什么是法人,进而理解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制度设计上公司与合伙会呈现出种种不同,也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知识点。不仅如此,对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学习,学生思路上就不会出现混乱。通过这样的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尝试在学习中用已知的知识点来帮助思考理解新学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作者:牟爱州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职业能力培养下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探究 一、完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 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首先教师要正视课堂中的不足,从而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再者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 1.促成实践与理论课堂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学习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技能的职业化发展。在财会专业的教材中一般是直接以习题的形式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的,所谓的“纸上谈兵”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僵化,不能灵活变通,对于生活实践中和工作中的运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变革,例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寻找一些企业工作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解决锻炼职业能力,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将会感知到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提供经验。 2.促成合作与竞争的结合,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的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感受胜利的喜悦。在课堂中增加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将课堂模拟成一个小社会,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的工作法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从而为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工作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和立体。例如在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教师将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小组,然后为小组分别设置相关知识点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各组的完成状况进行评定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二、更新教学方法,培养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在充满趣味性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1.打造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初步的探索。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门科学性强、严谨度高和较为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的设置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于传统的死板式教学是十分抵触和反感的,因此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接受学习、乐于学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内容学习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升课堂学习的可利用率,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重视过程性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渗透,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习成为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进行共同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例如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谈谈对“职业”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通过财会这一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把握,对于道德修养、职业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打造社会课堂,实现科学评价 社会作为一个最为生动和形象的课堂深深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将课堂设置到企业中去,通过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增加对今后的职业了解,这样不仅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的压力,还会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更加认真学习。科学的评价是不仅可以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对于评价的组成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实训实践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对于职业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配合情况,还包括实训实践中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训工作的完成、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通过组织分析完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对中职财会专业课堂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摈弃传统教学中存在僵化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目标培养每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职业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为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刘家如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 一、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财会专业在本文中是指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究竟该保留还是取消的讨论不断升级,但是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主要采取的仍是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来获取毕业所需学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财会专业即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本科毕业生毕业前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并且近几年来日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学生、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质的本科人才。尽管如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起始相对较晚;学生选题困难,甚至难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写作训练,因此毕业生在写作时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均感到难度较大,有时甚至疲惫不堪;开题后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没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据;互联网信息手段虽为写作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弄虚作假的成本变得很低。上述情形会影响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与提升。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备的一环,课程性质多设为必修课。该教学环节的设置无外乎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检验、巩固甚至升华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专业素养。第二,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第四,训练学生学习撰写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经济应用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且论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符合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环节与流程――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现状 以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学生选题并填写开题文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二是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四是以系为单位组织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页表1。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如下页图所示,总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论点方面的问题,二是论据方面的问题,三是论证方面的问题。论点方面的问题即立论方面的问题,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搭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没能很好地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论据资料;论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逻辑论证方面不够清晰。 具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欠充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过晚,选题缺乏依据,导致开题质量不高。原因有二:第一,开题时间安排欠合理。如表2所示,学生进行选题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10月16日至12月16日)。在此期间,学生需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普遍存在学生选题困难、对所选题目研究领域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开题报告等三个文件的写作仓促完成等问题。第二,论文选题缺乏实践和思考。学生在仓促选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后,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之后返校r须提交一篇调查报告。问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调查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并不相符,或者说,在毕业实习中没能搜集到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对即将展开的写作有帮助的数据资料,导致学生在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初稿写作时“犯难”,难以开展下一步的写作。导致该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依据欠充分,使后续写作难以“从一而终”,从而出现中途换题等现象。以笔者2016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5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即“奔赴”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后返校时有4名学生都提出需要修改甚至更换论文题目,后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讨论之下,对原先的论文题目进行了适当修改之后,学生才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联系欠紧密。学生实践时缺乏目标,论文写作时缺乏论据。 (三)写作能力缺乏训练。写作能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撰写自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终稿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件的困难。毕业论文开题需要撰写3个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撰写1个文件:调查报告;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需撰写毕业论文。 (四)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性不足。一是学生对于如何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因此常出现自己撰写的内容与他人撰写的内容“混成一片”,违背学术规范的情形时有发生。二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不甚了解,导致格式方面易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三是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在严谨性方面不足,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说服力。 五、毕业论文改革探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 完整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程序包括:准备、搜集资料、选题、撰写文件、毕业实习、进一步搜集资料、思考、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初稿、修改若干稿、定稿、答辩准备(幻灯片及演讲)、答辩、修改、打印留档。 (一)增强选题依据的充分性。 1.选题准备须提早。选题工作须前移,建议学生与指导教师早接触、早准备、早选题。这样,学生就不必在第七学期仅凭与指导教师接触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仓促定题,显得毫o准备。建议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1―2个学期,比如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甚至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学前教育时即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便于及早设定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1―2个学期相对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实践对所选题目的研究领域展开实践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所选的研究领域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资料作为支撑,进而对初选题目进行调整。因此,在开题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留给学生选题、实践、思考的时间以做好充分的开题准备,这样才有可能使“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可能。 2.文献阅读须充分。学生需要大量搜集与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充分的准备。阅读文献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3.选题来源多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一是可以由系里制定出相关的选题指南作参考;二是让学生在低年级寒暑假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三是让学生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四是通过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思考选题;五是有些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从而确定选题方向;六是学生在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项目)时发掘研究方向等。 (二)毕业论文撰写须紧密联系实习(践)活动。目前,撰写毕业论文在经管学院仍是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建立在实习(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应当带着论文研究的目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目标性”和“任务性”,从而使实习实践任务更为明确,从而更加充实;通过实习(践)活动充分搜集论文所需论据资料,如果在此期间发现无法对所选题目搜集到充分论据的话,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选题,使之后的论文写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开设写作相关课程。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准备环节之一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在第二至第四学期期间开设写作课程,安排学生学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开设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本准备。 (四)养成学术规范性。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需要重视学术规范性的养成。关于学术规范性的培养至少应该自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第一篇论文时起就进行要求与训练,到了写作毕业论文时应该已然是自然而然且必须遵守的常规。但是目前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为此费时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缺设讲授专门的、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规范的写作课程;二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写作课程论文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与检查不够严格,常常是总体上要求了,但在论文上交后对于课程论文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检查与督促不足;三是学生们因“无知”而“无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学生们知晓写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但由于并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对如何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也不是非常清楚,以至于到了大四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问题很多。 关于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与训练,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其实应该更早,从中学时起就该有相关教育)就着力开展关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其次,尽早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训练和指导。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期间里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不断“敲打”学生,使其明白遵守学术规范性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更是对前辈探索知识的一种尊重,体现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后,建议重视对本科学生的论文进行“”,通过“”软件等对没有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形进行识别,加强检查与监督。 六、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目前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这“最后一道”教学环节须予以重视。古语“文如其人”,放在当代依然很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踏实地去一一面对并解决一个个难点,这样才能通过这门课程“锤炼”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完成一篇“代表作”。教师须在学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教与学的规律,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俱佳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砥砺前行。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财会专业一直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素养。高职财会专业要分析财会人才市场需求,确立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将师资队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善,以实现对高职会计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都是照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高职教育应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高职教育的教育指导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进入社会就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工作上手要快,素养较为全面。笔者将从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入手,对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方法。 一、财会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时代不断前行,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向,地球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面对的知识量庞大,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财会专业人员要终身学习,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人才需求单位的范围极为广泛,任何一家单位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级学校,社会企业,行政机关单位,这些都需要自身设立财会部门,将财会工作梳理好。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位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财会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财会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着部分矛盾,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具备基本素质而无法拿起全部工作的初级人才供给过剩。介于高人才和初级人才中间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财会人才也比较少。高职财会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会计实际事务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1]。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改革 高职财会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进行培养理念的改革。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财会专业要基于就业导向,培养实务型的财会人员。培养理念也与其他级别的院校有较大差别。高职财会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部分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融入,迅速将工作拿起来。与此同时,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用户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在职业道德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的诱惑较多,高职学校财会专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拒绝不良诱惑,做好本职工作。 从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宜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2]。 (二)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极大影响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教师具备教授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但是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学生。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了解就业需求,就很难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财会专业的教师们深入生产生活工作实际,走上工作一线,通过旁听旁观、直接顶岗等方式,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工作能力的详细需求,将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将会计理论联合实际,加深对企事业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教师再回到校园之时,带着对财会专业技能的新认识,必定会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改革。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除了本身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实际演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财会知识不应仅仅学习教材知识,要讲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财会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资源也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对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教师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何纳税申报。学生在学校即接触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可以迅速拿起工作,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将彼此之间教学优势和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工作单位的工作实景,根据真实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亲自体会进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 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对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料,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添砖加瓦。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财会专业就业环境愈加复杂,工作环境也多有变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从实践出发,已培养毕业生工作能力、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坚持创新,基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能够熟悉社会,根据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知识迅速应用于工作当中。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的调查分析 摘要:为适应社会对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需求的增长,高校应当调整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增设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进行学习,掌握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一门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开发的课程。 关键词:财会专业教学法 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师资 教育部2015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学生在校人数约154.4万人,财经商贸类专任教师约3.68万人,生师比高达42 1,财会专业的生师比还要高于这一水平。据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师范类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教师,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了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但是财会专业知识较为薄弱,更缺乏财会实践教学方面的训练;二是普通高校培养的财会专业毕业生在职业教育生涯中,虽然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财会专业系统知识和较好的财会实践能力,但是缺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理论知识,难以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可见,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增长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增设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选修课程,让学生在高年级的课程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进行选择,掌握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一门为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而开发的课程。 一、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职业能力结构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师资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所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为开发“财会专业教学法”这样一门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程,笔者专门对山东省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实施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0.5%。 (一)专业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满足度是指职业教育教师在求学期间所掌握的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目前财会专业教学的需要程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认为在求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别占80%和73%,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分别占20%和27%。可见,培养财会专业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的高校,需要不断地根据人才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和训练,调整课程结构。 2.掌握教学方法的数量与程度。根据财会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职业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奏效,需要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掌握3―6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中掌握1―2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占16%,掌握3―4种的占54%,掌握5―6种的占23%,掌握7―8种的占7%。通过访谈发现,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较少,主要采用传统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掌握较多教学方法的教师都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善于探索教学研究的、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调查中还发现,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与同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途径不断积累的,基本没有在上学期间学习过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 调查中发现,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特点,特色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由图2可以看出,完全掌握上述教学方法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从访谈中了解到,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上学期间基本上没有经过项目教学法方面的训练,对其原理和应用了解较少,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同样的,掌握实验实训教学法的教师仅占24%,其中主要是年轻教师。 (二)实践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 1.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的教学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专业课程中,财会职业技能课程占一半课时,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教学能力。由图3可知,完全具备与基本具备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能力的专业课教师分别占68%和55%,部分具备或不具备的分别占32%和45%,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中有三分之一还多的教师欠缺或不具备这一教学能力。通过分析发现,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校期g,只是接受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中实践操作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没有接受如何指导未来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相应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的训练。即在校期间只掌握了如何做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指导别人做的方法,使得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在教学工作岗位中通过接受培训或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中形成实践教学能力,年轻教师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十分突出。 2.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应具备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还应具备从事财会专业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所调查对象中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职业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在上学期间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比例较低(18%),大部分教师是在工作以后取得的(51%),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正在准备取得(26%)或未取得(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教学能力调查分析 1.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与途径。从事财会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师,除了应具备财会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后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获取呢?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排比,依次为教学感悟与总结(41%)、观摩教学(25%)、自我钻研(21%)、同行切磋(13%),这说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学感悟与总结,而这又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高校在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职前的学校教育中参与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显示,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途径排比,依次为教学实践(70%)、进修学习(22%)、职后培训(8%)、职前师范教育(0),这说明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实践,这也说明了这些教师主要是从高校的财会专业毕业,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只能通过就职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2.专业课程课前教学准备能力的自我评价。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课前教学准备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编写教学文件能力等。由图4可知,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这些能力的自我u价排比,对于能力很强,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教学手段运用能力(80%),对于能力一般,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教学设计能力(70%),对于能力很差,自我评价比例较高的是编写教学文件能力(32%),这说明,在这三项教学能力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能力和编写教学文件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课堂教学关键能力的自我评价。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由图5可知,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这些能力的自我评价,多数教师评价不高,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能力框架构建 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在接受财会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其具备专业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能够培养其具备更好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本文构建以下基本框架,以达到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能力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三、 训练方案与合作方式 (一)训练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如何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及其条件,是通过“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实施的训练方案要解决的问题。“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课程训练形式,如对于教学法原理的讲授适宜采用班级授课制,即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在班级集体中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教学法的应用和角色演练,适宜采用小组教学制,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践教学内容,适宜采用导师制,即由每位导师负责对3―5名学生进行毕业教学实习的设计与指导。具体的训练方案如图6所示。 (二)合作方式 “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备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等技能和专门知识,能够胜任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教和学的双边过程,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各方的协同合作。 1.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对于“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在主要财会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运用等问题,由于每一位财会专业课程教师通常主讲其中的1―2门课程,不能熟悉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该课程首先需要主要的财会专业课程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就各门财会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2. 院院合作。“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是一门融合财会理论、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原理与方法、职业教育理论等知识体系的综合课程,不能仅依靠财会专业课程教师独立担当。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后续课程的开设以及授课等环节,可以借助于本校教育学院的教育专业教师的参与合作,在教学方法概述、教学设计原理等内容上,发挥其专业优势,财会专业教师则对教学法原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探索,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3. 校校合作。“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组织学生到职业院校进行教学实习实践。因此,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应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增加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机会。 4.建立导师制。“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是在财会专业本科高年级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不能只培养本科层次的人才,还要在此基础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有关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从本科高年级财会教育模块课程选修开始,为他们确定专业导师,在后续的各个学期的学习中给予指导。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匮乏,需要大力加快人才培养,不断地向中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的教师。在培养财会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普通财会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培养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经过系统的教学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财会专业教学法”课程就是其中一门培养学生具备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专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中,应根据目前财会专业职业教育中现有教师队伍的状况,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内容、达到的能力要求等,以使学生具备未来从事财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为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便利。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并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大多是6~12岁之间的儿童,这一阶段正是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因此,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此外,信息技术还能通过视频、动画和图片的形式,将语文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更加具象化的表达,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小学语文中的各个知识要点。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以文字和口授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2.促进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能够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转化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农村地区的教师及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不仅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资源时,会对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一定的模仿和借鉴。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最终将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还能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其他地区的教育状况和教学理念,这对促进其教学理念的变革也有很大助益。此外,当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还能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加强与其他地区教师的交流,从而获取更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语文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利于丰富农村地区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设置丰富的语文教学情境,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点进行直观化的表现,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同时,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此外,由于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因此在不少抽象词语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词语变成具有视觉特征的图片和影像,就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这些词语和知识点的理解。 2.运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由于受地区条件的限制,其思维和视野都相对狭窄,这阻碍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语文教材往往是将生活化的东西用语言的方式呈现在书本中,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学生的思维及视野的狭隘性,导致其对语文书本中一些常识化知识的理解困难。如很多大山中的孩子无法想象出海的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书本中的艺术形象得以呈现。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帮助教师查找出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材料,为学生在课本学习上提供更多丰富的材料参考。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还能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这不仅让学生在资料查阅方面更加多元和便利,也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 3.运用信息技术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 由于城乡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r村地区的教学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都相对落后,甚至不少农村地区缺乏教师教学活动。这也直接造成了农村地区教学水平的落后,而许多教师也存在教学技能不足的情况。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许多农村教师存在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这在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识字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出现了语文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视频、音频资源的播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语文教学中的汉字准确发音。教师通过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进行跟读的教学手段,就能有效地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为今后语文和普通话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资源,通过创设丰富的语文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以及对农村教师的教学进行的纠错行为,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高的目的,为今后农村地区学生步入初高中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思考 摘 要: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提升和发展。在当前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良好的开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还能对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起到一定帮助和促进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将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将起到更大的帮助和影响。但是,当前并没有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究其缘由,主要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我国农村小学语文中的教学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将对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策略将进行更有效的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是当前我国最为基础的一项学科,所以其听、说、读、写的环节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其进行关注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将对个人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在对小学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特殊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将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发展和提升[1]。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形势还存在十分严峻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的创新思维培养进行研究。 一、我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笔者对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研究,确定当前我国农村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现状不够理想,对于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因为: 1.传统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理念存在明显冲突 在对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的研究下,发现对当前我国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在全新的教育环境和背景下,学生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更为稳定的提升,但是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农村中的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教学,运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和引导,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2]。 2.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吸引 在对农村学生进行语文的教学中,由于学校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特别是西北部的农村小学,很多学校仍然只能应用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地区仍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课堂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职责上有着显著差距 要想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培养进行提升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进行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情况较为显著,因此教学质量更是很难得到明显提升。这主要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导致教师在对学生的心理掌握上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学的职责和教师的素质始终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对其进一步发展将产生十分不利的情况。 二、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的策略 1.对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相应的新鲜感,那么在实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投入精力和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指导和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有效提升[3]。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刘胡兰》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理解上就会存在明显的困难,为了将这种情况进行有效解决,教师可以适当对多媒体设备或是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刘胡兰同时进行更为准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今后深入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4]。 2.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氛围 众所周知,农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天性使然,因此对教师多带有惧怕和敬畏的心理,那么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呢?笔者认为要想将这一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广大教师就需要将自身的心态进行有效调整,用更为亲切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语块的教学氛围中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比如在对学生讲解《幸福是什么》一文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所面对的环境和生活氛围有明显差异,因此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开展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想想自己心中所谓的幸福是什么,并让其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营造更为浓厚的学习环境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暴露许多问题,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尚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更应该正确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希望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能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良好处理,不断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满足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差生”转化策略探究 摘 要: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无疑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一门课。但是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语文成绩偏下的状况。这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我们只有找到根源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所以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如何努力转变提升语文成绩是目前很值得我们重视并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差生;策略探究 一、前言 很多W生可能经常会觉得我每天都在说中文呀我能很好的和别人说话呀,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的学语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想法。掌握好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平时交流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本中学到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而身处农村地区的孩子如果想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打好语文的基础,提高自身。为了使孩子们的语文成绩更好,对语文更感兴趣我们必须剖析后进生成绩差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二、现状 目前语文差生主要分为所有成绩都差和偏科导致的语文成绩差这两种类型。而偏科导致的语文成绩差主要存在于男孩子,后进生问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农村小学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差生的原因 (一)监管力度不够,学习条件有限。现在的农村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很多地方发展的好发展的快,上学条件就更不用说了。在发展的好一点的农村地区,一个班的教学人数能达到四五十,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监管就会相对要弱一点。他们放学回家也要走一定的路程,经常是孩子们结伴而走,在路上总会玩儿两三个小时。对于发展慢的地方,上学条件艰苦,一个班只有几个十多个人,一个学校几十个人。尽管人很少,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愿意来教学的老师也很少。在这些穷困地区,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老人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纵容的,缺乏教育方法和在学习方面的督促。很多孩子更是因为家庭困难,经常逃课帮家里干活导致成绩下降。 (二)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在语文中,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和练习,如果你是不情愿的,没有任何学习兴趣的,那么这个成绩自然很差。而在农村地区的这些孩子,家长经常在田地里忙活,孩子也就跟着满山坡的玩,对于书本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要背的古诗要听写的词语,很多孩子不愿意花时间去完成作业,认为语文需要记忆背诵的东西太多,而干脆放弃。 (三)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对。虽然每个正常人之间的智商差异很小,但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会帮助你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农村地区的孩子普遍对学习方法的探究过少,有的是不愿意学,不愿意探究。但有的尽管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不合适的学习方法还是使成绩提升不上去。而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针对全班同学一起上课,很多孩子不会在课后单独找老师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因此一直错下去,成绩也一直提不上来。在学习的路上常走弯路,常常事倍功半。很多中差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能触类旁通,而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中差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喜欢与其他同学打闹,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经常不按时交作业等。很难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不能真正体会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最终导致学习不好。 (五)老师的冷淡。很多后进生喜欢调皮捣蛋,扰乱课堂纪律,如果多次教育不改便会使得老师身心疲惫,会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僵硬。当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态度转变后,可能会变本加厉,产生叛逆心理,自然更不愿意乖乖地好好学习。 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差生的转化策略 (一)广泛利用学习资源,加强沟通。对于因为家庭贫困而导致要缺课为家里做事的孩子,我们要广泛的利用资源解决他们读书难得问他。动员师生捐献已经看过的书籍,合理利用学校图书馆,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更多看书的机会,弥补自己落下的课。老师要及时的与学生家长沟通,汇报学习情况,并给不重视学习的家长做思想工作。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家访以及定期的家长进行沟通,加强感情交流,使家庭和学校一起共同为后进生的转化努力。 (二)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对于差生,老师可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多给他们机会,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等多可以增加他们发言的机会。老师也可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容易接收知识,注意在知识技巧上的引导。根据他们的个人差异,安排适量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使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激发学习兴趣。 (三)给予鼓励,多沟通交流。老师对学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差生多多少少在成绩方面会有点自卑,这需要老师多鼓励,而不是经常骂他们没用。多给他们信心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有心事或者负面情绪的学生,老师应该多多开导,让他们有良好的心情和端正的态度上学。要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有的时候成绩好的乖巧的学生的确会让老师更喜欢,但是我们必须平等对待他们,否则会使差生更加厌学同时认为老师偏心,而对老师存在偏见。所以尊重和平等对待也很重要。 五、结束语 很多时候差生也不是不愿意努力,只是他们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没有找到学习的兴趣等。在老师的多多开导提点,传授一定的学习技巧后,对他们的成绩一定大有帮助的。不管在哪个地方都会存在差生,只要我们共同探索,找到问题并一起解决,一定能让他们有所进步的。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自倡导素质教育以来,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农村小学教育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本文着重阐述农村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语文能力;策略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的工作越来越忙,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如今,教育创新致力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更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小学生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获取知识、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随机应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传统教学体制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取得更高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不相符,因此老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另外,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对全体学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应该只是针对一部分人的精英教育。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自主思考,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能够多方面地提高自己,做适应社会的全方面的人才。 二、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在学习完《美丽的三潭印月》一文之后,我引导学生:“祖国的山川秀美壮丽,除了三潭印月,我们还见到哪些美景?”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运用有关的句式,谈谈祖国的壮丽山河,再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来,以达到迁移能力,扩展知识的目的。学生兴奋地拿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风景名胜的照片或明信片,争着向周围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他们还推选了一些代表到讲台上发言。通过练说,学生的能力得到迁移,在创造美的同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也逐渐产生了 三、运用经典诵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常常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经典文化就在我们生活中,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好的,但他们的语文素养却有待提高,此时若能让他们从小接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又能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为孩子扎好人生的根基。 四、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农村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语文老师就必须对整体的小学生进行培养,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以提高小学生整体的水平和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而对于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重点教学,上课时要尽可能多读课文,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尊重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P怀,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传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修养,于是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助学生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几点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这些都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学生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中,听到的的都是方言,仅仅只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交流,缺乏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和良好氛围,学生的朗读水平低下,朗读现状令人担忧: 1、读得不正确。总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不准确,停顿断句不恰当。 2、读得不流利,读得没有感情。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不够顺畅,吐字不清晰;声音不洪亮,有指读、顿读的现象。 3、还未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没有主动朗读的习惯,在家庭和社会中,缺少让孩子乐于朗读的氛围,加之坐姿不端,站姿不正,仪态不够自然,语速过快等朗读技能水平不高。 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朗读训练,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做法: 一、还给学生时间,“有的放矢地读” 以往应试教育的课堂中往往出现“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读的时间少的可怜,经常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思维受到了严重限制,无法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这一点,把大量的时问还给学生,把朗读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他们大声读,在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充分发挥想象,读出滋味,读出特色,并在课内开设了3分钟的晨读,同时在课外把读书作为一项常规性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读一篇短文,要读通读懂 。 二、注重读法研究,加强朗读指导 朗读是一门知识,也是一种艺术,进行读法研究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钻研的一门课程。一个好的范读无疑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创设一种情境,定下一个目标,激励他们去探索、去研究 。 1、教学中强化语音发音训练 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条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的加以纠正。 2、教学中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的人情 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等这些朗读技巧,教学中结合课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强化,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3、关注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的指导一定要针对他的朗读,即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让他听了老师或同学们的指导意见后至少再读一次。这样扎扎实实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教学中我采用了范读、赛读、自读、自评、分角色读、帮读、 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较大影响。 1、范读。学生在学习前听范读是对朗读的感知 。 2、赛读。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朗读比赛,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 。 3、自选自评。可以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减少朗读的盲目性 。 4、分角色读。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四、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五、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们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通过《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 教学朗读评价,我采用了激励性的评语,正面引导,尊重W生个别差异,促使各个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用鼓励性的评语来激励他们。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以上是我一年多来对这一课题摸索的一点粗浅体会,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与欠缺,需在大家的帮助下,在今后的实践摸索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村语文教学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很多农村小学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也逐渐在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具体措施,旨在为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措施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存在的问题 农村语文教师通常利用教材展开程序化的教学,现在很多农村小学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农村小学因为师资力量不足难以形成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很难发现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目的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亟须转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不能脱离教材文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课文内容的人物、结构和情节,善于抓住文本阅读的兴趣点,积极诱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渴望。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体会课文内容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展开关于语文学习的交流和对话,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潮》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领略到浪潮的壮阔、声音的震撼,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檠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鼓励学生展开自主的观察、探究和讨论,并结合多媒体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向学生展示各种鸟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展示课文中写到的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的描述领略这课榕树的雄伟。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鸟的天堂”。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表述,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十分和谐。通过这样的手段,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远程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紧紧抓住教材内容中的结构和情节,开展课堂教学。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实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有知识点的遗漏,如果在下节课进行补充,又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进度。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例如,智能手机已经实现普及,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交流互动群组,在群组中对学生进行遗漏知识内容的补充,与学生展开远程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交软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重新确立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远程语文教育等,转变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二小学)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研究 摘 要:学习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学习伴随着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全部过程,它在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感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学的基本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有效学习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目的是培养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且使我们的谈话内容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在传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目录进行机械的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引进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们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通过分析各个自然段的具体段意和具体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北大荒秋天之景的动态图画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基本地图,并且给学生播放北大荒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感受北大荒的秋景。课堂氛围活跃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每个自然段的具体含义,并且体会具体的秋之意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北大荒的秋景之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有效学习。 二、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给学生播放,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苏教版)《花瓣飘香》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词,指导学生分角色地朗读课文,重点分析关键句子和短语,体会小女孩真挚、淳朴的亲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切实体会小女孩的话语中所包含的真挚和淳朴之情。”小视频的模式使学生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之后,再带领学生具体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大意,体会一些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特点,体会其思想感情,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嫦娥奔月》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熟悉掌握本课中的基本生字~“昆仑山、除害、贪婪、奸诈”等,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并在分段的基础上领略课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美好精神品质。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的问题,即“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要把八月十五定为团圆的日子呢?文章中的嫦娥是谁?她为何要奔月?”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尝试找出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文章中的‘苦难’的含义是什么?后羿的人格魅力主要是什么?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理解。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试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毋庸置疑,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最关键还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思维的火花是否被点燃,学习的方式是否被转变等等。尽管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几年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城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紧迫话题。 一、农村语文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由于受到多方条件的综合约束,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因素,相对于城市小学的学生而言,在知识视野、资源的可获得性等方面都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语文教学方法、有限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等则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主体存在问题。在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中,存在两大不良倾向。一部分是老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深谙语文教学中的考重点,有高效地指导学生应试。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部分老教师往往很难适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部分是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敲定不准,虽然在教学媒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创新有余,但是很难做到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往往是重形式轻内容,很难达成高效课堂。 2.教学方法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对于老教师而言,往往习惯于“讲授+问答”的方式,这种语文教学结构模式陈旧,教学过程呆板划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过分重视在教法、媒介等层面的创新,忽视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介、教学方法等外在物质的有效嫁接与融合的研究,一味追求没有内容的创新,这也势必会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流于形式。 3.教学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应用。一方面,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等资源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农村学生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易获得性都在空前的增强,网络、影视等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极易获得的资源,这为农村小学语文学习资源的拓展提供了物质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存在个人偏好,加之教师自身素质原因,网络资源的复杂性对小学农村语文教师对于网络等资源的组织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考验,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在相关材料的准备和运用上也难免偏颇;小学生处于求知欲极强的时期,自控能力较差,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运用网络资源等进行语文学习时则不能正确把握方向,导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随意性很大 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双主体的教学相长等来提高小学农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将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对于老教师而言,要转变应试教育背景下“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营造起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由原来的知识单向灌输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要注意“过犹不及”,在创新方面,要将外在形式的创新与教学内容的需求做到有机相融,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有优化教学结构,精编训练程序,提高课堂效率。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运用能力。在运用影视、网络等信息资源时,要充分了解农村小学学校的校情和学情,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旁征博引,不知所云。其次,要提高对先进教法的应用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除了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之外,教学方法也有多创新,课堂教学已经由教师的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逐渐导入课堂,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应用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对先进教法应用能力的增强更多地是要靠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最后,要提高对资源的借鉴应用能力。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巧借优秀资源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快加强在资源应用方面的能力。对于农村语文教师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能借助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例如经典作品、媒体资源、(音)视频简介、课件资源、精品报刊等。针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现状,根据教学的需要,除教材资源外,将不同渠道的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巧妙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把课堂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三、培养农村小孩的自信心 农村孩子无论在书面表达还是在口头表达方面,都显得比较“木讷”。这些孩子从小生长在农村,能见识到的东西很有限,平时的阅读也仅限于课本,基础比较薄弱,因些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1.为小孩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农村留守小孩较多,平时缺乏教管,爷爷奶奶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机会,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因此老师平时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分组活动,让小孩多融合在一起,创造沟通的机会。 2.随时巩固小孩的自信。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老师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来树立起自信。 3.允许小孩犯错误。心理学家塞奇斯说:“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们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老师在平时的课内外生活中不仅要允许小孩犯错误,而且还要去耐心地指正而不是批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办法也有很多,它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学有收获。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刍议 摘 要: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当中,对小学教育十分关键,特别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为重要。可是在长时间影响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断产生各种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令学生对语文具有错误的认知。所以,对此则需综合实际状况,通过良好的方式,提升教学品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令农村小学教育获得了显著的发展,通过逐渐改变教学理念,不断探寻新教改及新策略。新教改对教学和学习给予了新的标准,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为核心,大多数教师均融会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可是在此过程里,我们应当通过理性的观点,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激情。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本身的问题。因为被诸多因素所影响,令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综合素养方面较低,如此则影响到教师团队的总体素养。有些老师仅仅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因此并未受到过严格的专业教育。以知识层面而言,因为被本身因素所影响,吸收先进知识较慢,且无法紧随时代脚步,从而不能达到令教材改革的目的,也无法令时展。即便已经对教育给予了创新和改革,可是T多老师并不能真正掌控教学改革大纲对小学语文的标准,从而无法把新课改带入教学当中。 (二)教学理念落后。新课改虽然已经执行了十多年,可是在教学理念方面依旧未获得改变,被传统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所影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在教学理念方面依旧较为传统,教学方式未真正改变。在新课改的执行下,小学语文教材也在持续转变及更新,可是因为农村老师无法得到应有的培训,令其无法真正了解新课改的内涵,无法从整体上意识到新课改的精神领域。老师的教学理念及知识无法及时更新,依旧将课本以及辅导教学工具当作主要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十分乏味,令教学目的较难完成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学设施较差。因为农村经济环境较差,特别在近些年,农村小学在生源方面愈发捉襟见肘,村集体不想将资金过多投入到小学当中,并且,政府也降低了对农村小学的投入,所以相较于城市,农村教学设备与资源过于落后及陈旧,并且欠缺教学用具与设施。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逐步提升了对农村教育方面的注重,可是农村小学的师资团队依旧较弱。并且,农村学校在老师配备方面通常不够完善,不仅教师数量欠缺,被农村环境所影响,有的老师无法长期呆在农村,有机会则会随时调走,而新老师又无法及时填补,所以会令老师数量不足。其次,一些学科教师不足,有些教师学习的专业与教授的课程不同。以上状况在农村学校极为普遍,时常更换老师会让学生在学习系统性以及连贯性方面备受影响,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所以,完善师资力量则会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1]。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农村小学语文师资团队的职业素养。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展现老师教书育人的美德尤为有利,能够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持续提升自身专业修养。因为被地理位置与交通环境所影响,农村教师较少能够参加各类教学研究,并且由于欠缺资金的支持,会影响到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所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解决困难,通过当前资源,在工作外通过网络及继续教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持续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 (二)加强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品质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学习而言,需创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语文学习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养,把文化学习以及语文知识学习相融合,透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水准。老师在教学中,需挑选优秀的课文当作课外学习材料,有效展现出我国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将其逐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的精髓。 (三)创新教学理念,给予教学创新。有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时常会埋怨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视线范围不宽,知识面较窄。虽然这些均为现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师应当创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兴趣。农村小学语文应当认真分析新课改的具体标准,了解教学内容,把新课改精神及所需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所以,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由生活为出发点创新教学。并且需改革教学方式,打造自由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由想象提供空间与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则能够获得显著的发展,提升教学成效[2]。 (四)加大农村教学的投放力度。如果想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教育,各级政府则需提高在农村小学中的投放力度,不但要完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还需在学校中投入良好的设备及资源,组建教师进行培训,以便有利于教师执行新课改的标准,提升农村小学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质量及效果。并且,老师还需持续提高本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总结,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具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朗读教学受到很大的制约。而朗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要培养农村孩子的良好朗读习惯;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朗读 理解 情感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对文章获得认识的必要手段,是小学生学习课文的必须步骤。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朗读不仅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它还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思想得到陶冶。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本的内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了解更多的篇章结构,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的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受益终身的读书习惯。”而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因素,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往往滞后,许多学生难以通过朗读获得对文章的理解,更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其中有方言大环境影响的原因,也有学校教师重视不足的原因,更是由于应试教育强大惯性的推动。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更显得重要。所以我们认为要对朗读予以极大的重视。 一、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作为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深悟课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往往是学生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表现。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培养他们与朗读密切相关的语感。所以说,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但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常常用自己的方言,能够用普通话朗读恐怕只有在教学中了,达到流利程度的只能是部分学生了。如果教师缺少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意识,那么学生的朗读就会成为今后发展的短板。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停顿的时间长短、重音位置、语调的把握、切入情景等。同时,要重视教学中的鼓励作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教师的适时评价,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二、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果没有理解课文,所谓的朗读就会成为干巴巴的文字堆砌,缺少情感体验,也无法感知课文中所含的韵味。而理解课文学生的朗读就会是另一番天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和整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书声朗朗,有声有色。”当然课文的理解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尽量避免天南海北地胡侃乱说一些脱离课文的话题。要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下朗读。 如课文《詹天佑》中有:“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对农村的孩子而言是十分陌生的。这也成为这句话的关键词,弄懂意思,学生就能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场面热烈……那么朗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朗读也会促进理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视情感体验。不能仰着脖子,没有感情,生硬地从嘴里迸出词来。否则,这样会没有语言的流畅感,语调就会呆板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就不可能做到抑扬顿挫,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无从谈起语言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所以,如果小学生没有对词语和句子的正确理解,就会缺乏对课文的内在感受,在朗读中就体验体验不到精神情感,其实也不是正真意义上的朗读了。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理解基础上的情感体验。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思悟的能力。教师不应该把精力仅仅放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对字、词、句、篇的意思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要让学生思想浸润在课文所讲的故事中,与主人公一起流泪,一起高兴,一起体味生活的各种滋味。通过朗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内涵。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进而感悟、体验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要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把握作者的思想,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再现课文的相关形象,让学生有相似的情感体验,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能够读出课文的真情和意境。 总而言之,在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中,朗读教学现在显得尤为迫切。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朗读教学很不尽人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在精神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和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是奠定一个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文的教学。正如有学者说“朗读是学生和作者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是良好语感的培养,更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生读书要自己去读懂,而不是教师讲懂。”因此,在此呼吁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确实也为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指导效果。但是,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在这个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论述了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希望能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改革产生的新问题 在肯定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愿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小学语文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以笔者所在的乡镇小学为例,40岁以上的占到总人数的60%以上,新人较少,高学历教师则更少,刚毕业大学生要么没有经验,要么不愿意到农村做老师。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思想认识滞后,老教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很不适应。 二是评价方式的制约。当前农村小学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数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为衡量标准,学生分数的高不高,就决定老师教学效果的好不好,并把这些评价与老师的职称、奖惩挂钩,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考出高分数使自己的教学效果突出,不少语文教师被迫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以至于教师教学累,学生学习累,久而久之,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三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应该贯彻其学习的始终,而不是进入新改革年级的学生才注重培养的。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正在经历从“非课改”到“课改”两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牵着鼻子走,习惯了老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时,除少数学生有不乏见地发言外,更多的便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学生的“一言堂”就真的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吗? 四是教师观念滞后。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部分语文教师能够学习课程标准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新的理念。但是更多的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在农村教师严重缺编,一人担多科,且每科均要考试的现实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要为应试扭曲的教学形式而忙于知识速成。因此在探寻与应试的纠葛中,教师就只能且行且止,时断时续。即使有几多的农村小语教者在教育尝试中,又不得不为应试而教,否则关乎己身的诸如职称,工资等都将受到牵连。这就迫使他们想摆脱困惑,一心事职的教育愿想无法畅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策略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说到底是改革观念,它打破了在我们脑中占据已久的旧的教学观念,如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知识封闭独立的观念、课堂灌输式、填鸭式的观念,等等,需要我们褪去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接受更为科学的、积极的教学观念。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师相对信息封闭,观念相对落后,因此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是尤为重要的。 2.改变对教师考核的评价标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应对教师的评价考核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首先应淡化应试教育思维和模式,逐渐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绩效主要标准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因为,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能力,让学生能自己去发展学习。但是,现在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却仍是以过去的考试成绩为主。其次,应改变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建议评聘分开,使达到某个职级评价标准的教师不受名额限制,公_评到相应的职级。再次,应坚持公平公正,分配教学工作量,加强对高职称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坚决杜绝高级职称老师不上课、工作量分配不公的现象,发挥高职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坚导向作用。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质量不仅仅是看学生素质,看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看教学观念的科学与否,更重要的还是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否达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全科”“全才”老师比比皆是,其实不是老师“全”,而是师资水平太差,语文教师教数学,教英语,甚至教体育、音乐,反过来体育、音乐老师教语文的现象也很普遍。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自然不会很好地掌握该科的教学技能,自然也就会对该科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要注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把好招聘关,对在职岗位语文教师进行严厉的考核制度和完善的福利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认真组织教师进行岗前、在岗或轮岗培训,提高在职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承上启下的骨干力量。 4.利用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 身在农村的学生,其生活的周围环境相对局限,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都比较有局限性。很多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课本和农村普及的一些媒体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们的视野相对较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的学习更多地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能仅限于课本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接触到的网络、电视、书籍,来向学生传输学生在课本上看不到的事物。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认识当今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教师可以把自己通过多种途径,比如网络或报纸,接触到的新鲜的事物,制作成一些图片、声音的形式来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视频,来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如今社会的发展。言而总之,利用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在认识人生的事物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就落后于城市,如何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机会,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是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城市所不能比的优势,所以,相信在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认真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定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和进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培养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应从细节入手,加入语言情感、贴近学生生活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朗读和课外阅读,增强语感。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对语言文字的把控力。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大好时期,学生通过培养语感,提升基础语言的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接受能力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情感体验,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基于此,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小学生创造语感培养空间,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培养语感 汉语是母语,语文知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课堂、校园内还是家庭里,处处都有语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能够灵活运用引导手段,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揣摩、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农村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以及美好的乡村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引导其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培养语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巧妙地利用农村小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中的美好记忆,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灵感,从种种生活情境中积累语言。作为教师,应当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日常生活、学习的热情,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写小男孩渴望得到一辆玩具小汽车,但由于爸爸常年病着,他舍不得让妈妈花钱买小汽车,小男孩是一个懂得心疼妈妈的好孩子。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心情,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你遇到像文中小男孩一样的事情,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谈谈此时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这样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比起小男孩,自己已经生活得很幸福了,纷纷表示要学会关爱父母、关心他人。 二、创设交际情境,增强语感 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对语感的培养是在打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对其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不利。学生年龄不同,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训练的知识点。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大多是当地方言,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使用“土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由于表述不清,语言中夹带方言,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对口语交际产生恐惧心理,往往不愿意开口表达。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利用普通话交流,课堂上、课后都使用普通话。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各种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对话,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试着用最为基础的发音练起,在课堂中设置生动活泼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师的合理启发下展开想象的空间,感受语言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在每节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讲”,将自己近期发现的趣事、乐事与大家分享,或者就某一个话题来一段“脱口秀”,久而久之,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并且树立口语表达的自信,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锻炼,是培养其语感的关键途径。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幽默又不失严谨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语感训练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三、有效的课堂朗读,训练语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的课内朗读,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促进学生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其对语言的总结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其书面语感的提高。朗读不是简单的大声读,而是带有感情的阅读,是感受语言魅力、训练语言的重要形式。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等,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学生感受集体朗读的壮观、朗读接龙的趣味、男女朗读的嘹亮,从而感受朗读的魅力,增强其对语言的感受力。如在个性朗读中,学生首先借助于课文后的注释、拼音以及字典等,轻声地自由练习阅读,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通过有声朗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最后,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训练过程中,能够对语句的停顿、重音、读音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四、大量课外阅读,强化语感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语文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规定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扇窗,有效的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以及赏析能力,还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小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积累语文知识,获得更多语言经验,补充课内无法涉及的知识,强化学生语感的培养。但在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持有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学习应该以课本为主,课外读物会影响其学习;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较差,大多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等,给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根据农村地区开展课外阅读的现状及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力量,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打好基础,促进语感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阅读角,订阅一些报纸或小学生课外读物,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还可以趁着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了合理的课外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家庭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言感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通过激发兴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增加课外阅读,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责编 杨 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在小学教育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农村的硬件设施太落后等原因,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就农村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几点关于如何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创新型思维 前 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各种需求,因此教学模式也从教师强行灌输知识,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进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的现代教育模式。但是由于环境、硬件设施等因素,农村小学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农村的素质教育中来,更加注重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以学生为主,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程度,更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一般偏低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相对来说素质偏低,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很难自主进行改进与创新,因此,农村小学仍然处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以教材为主,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上,教师也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压抑、紧张,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甚至抵抗的心理。 (二)学校硬件设施、环境差 农村小学也处于传统模式下,更多的是注重老师传授书本和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学校本身缺乏实验器具、图书、多媒体等设备,学校的整体环境和学习的氛围也相对较差,使得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条件落后。 (三)家长不能正确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随着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其十分溺爱,在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时,不能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在学习方面,一部分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迫切的希望其离开农村,从而再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无所谓,只要能识字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大部分的家长虽然支持孩子学习,但是本身文化素质较低,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如今农村小学的教学模式还处于以课本为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师素质偏低、学校硬件设施差,以及家长不能正确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等问题,使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任务就落到了语文教师的肩上。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实施和发展,学校和教师也注意到了应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下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思考。 (一)课堂上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学习气氛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的准备工作,以使得n堂的气氛变得轻松,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激发其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流出充足的时间让其进行独立思考和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培养学生用多个视角学习语文这个学科,运用听觉、视觉等感官来感受语文知识,综合提高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为激发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很容易进行举一反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各类语文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自学和思考,引导其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进行思想的冲击和碰撞,产生更多创新性的答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下,教师也要尽可能的安排好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各类的语文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机会,活动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也要随时变化,从而使参与活动的学生的思维也产生变化,让课外活动变成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平台。教师也可以将课堂的内容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使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打开学生的眼界,使思想变得活跃起来进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创造性思维往往来源于思维深处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踏实的思想基础,教师要尽可能使现有的平台发挥好自己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积极探索,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其产生探索和学习的欲望,鼓励其自主探索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新见解,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疑惑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进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在学生新见解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独特和新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结 语 创造性思维是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对其加强重视,农村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校的生态条件、地理环境和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运用合理的方法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校和家长也给予配合和一定得关注,学校为哦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家长也要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配合。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渗入各个领域,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崛起,不但给现代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也给现代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更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一次巨大的改革。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因为它的运用而变得鲜活,充满了生机,散发着活力,课堂变成了充满欢笑、智趣的学习乐园。 关键词:语文教学;农村;电化 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很丰富,语言也很优美,并配有生动且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的漫画插图。但在一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只是枯燥单一地讲授,]有其他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可用。再好的教材,用久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这样日复一日单调地教学,学生很容易厌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以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框架特点的语文教学,对缺乏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就成了难题。这时,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学设备,为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另外,农村教育设备缺乏,小学生对新奇的多媒体更是充满好奇,因此很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农村小学中将电化手段应用到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它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手段。 一、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产生了兴趣,自然学得进去。小学生的兴趣,主要是学习兴趣,即认知兴趣。光凭老师枯燥的讲述以及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简简单单的教学设备,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说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文章的深意。而在电教手段参与下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生成有趣的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以播放音频,让学生得到听觉、视觉上的体验。书本上原本静态的文字经高端的多媒体转变为会动的文字,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寓教于乐。 二、模拟真实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世间万事,情最动人,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使人产生共鸣。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很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毕竟仅仅靠语言是很难做到的。毫无疑问,作者情感的难流露使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语文的美丽,学生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以盲目地背诵为目的,背诵完便不再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深意,陶冶自我的情操,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为之折服。而多媒体正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些不足,它通过模拟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成功的教学!例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逼真的意境,湖光山色、早春的飞莺等美景,使学生切身感受诗人的内心,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授课内容,更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般的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 三、肢解内容,使其简单化、具体化 小学生的思维还是直的,不太懂得绕弯,对于抽象的事物还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简单化,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并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源、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动画等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这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活学活用。如,在学习古诗时,先播放标准朗诵,让学生跟读并体会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之后,播放相关的动画,例如,将诗文中的情境展示:人物、动物、植物等。尽量为学生营造逼真的诗文意境,将诗文中抽象的、羞涩难懂的内容切割开,变成简单的、通俗易懂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电教手段使语文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能更好地学会语文、喜爱语文。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教学内容,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触觉逼真的体验,使学生更愉快、更准确、更大容量地接受所授知识,也更轻松地构建起语文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正确的角度剖析语文内容。可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由之路,它的广泛使用必将推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传统教学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依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校、教师等齐心协力,共同采取有效地措施来应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几大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改进 近年来,尽管人们时时在提素质教育,但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没有多大改进,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取“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备课跟着教案抄一遍,上课跟着教案演一遍,把学生当成灌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让学生背书,就是做题,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训练,学生都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无法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2.家长与学校及教师间的配合不够理想 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是家长,但是,有很多家长都没有尽到做好第一位老师的责任。目前,农村有三种类型的家长让我们难以配合。一种是,家长本身学识有限,对现代的知识感到很茫然,家庭辅导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第二种是有部分家长有能力给子女作辅导,但是由于他们忙于挣钱,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好好管理自己的子女,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事了;第三种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他们没有太多精力管理,与学校及教师间也很少沟通,或者就是过分溺爱子女。这类孩子都比较厌学,学习成绩也不好。这是语文教学也是各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3.读和写练习偏少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条件十分有限,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兴趣的学生,学校图书室那点点图书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学生积累的知识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这对于他们的写作无疑是大打折扣的。另外,农村学生的写作练习也比较少,除了语文课本的单元习作外,另外的作文训练几乎没有。众多学生没有机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找不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作文的竞争刺激,如此偏少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无疑是得不到提高的。 4.没有注重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在农村,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仅仅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成了他们生活的一种负担。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的教学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都没有做好这一点,这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二、针对以上所述的现实问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处在主导地位,要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让他们信奈,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甚至是提出的问题让人不可思议,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以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转换角度,另辟蹊径,同时还应给其热情地鼓励和肯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彻底摒弃“一言堂,满堂罐”的传统教学模式。 2.加强小学生读写训练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各种广泛阅读的爱好与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词、句的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另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向学生提倡研究性阅读。所谓研究性阅读,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进行阅读,进行深入的钻研。 3.注重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实现学语文的最终目标。 三、利用农村环境,挖掘语文文化资源 1.认真观察,勇于发现 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环境,去挖掘,去积累在农村中所特有的文化,找寻语文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让新课程在农村这块土壤上更好地生长。 另外在农村生活中,处处有传说,小到一个村子名字的由来,大到一些历史人物。想当初,我们很多人的小时侯的闲暇时间就是在听老人们诉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度过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的课后,我组织学生回去听老人讲述这些故事,学生通过自己的笔将它变成文字。学生在挖掘农村资源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有积累,才有发酵的资本,这融入到习作课堂中,让农村的习作教学的课堂焕发出独有的清新的生机。 2.关心农村孩子的生活,引领他们做一个有心的孩子 “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所以要改变农村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作文教学,我认为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要切实从农村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生活,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引导他们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作文的生活化。教师应转换角色,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把学生的农村生活看作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把农村孩子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引入到课堂中,引入到我们的习作中。 3.只有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才能水到渠成 在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积累后,如何成为巧妇,将各色米烹煮成香喷喷的米饭,我在教学中,选定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多种形式出现。①一句话,一张卡。在学生的生活中,引领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将村中所发生的事,所看到的新闻,用精练、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消息,制成信息卡,每日交流。②一件事,一片段。在平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一些小练笔。③一分钟,一演讲。说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内容自定,如夏种秋收、春暖冬寒等一些农村特有的景观,或遇佳节,或参与农作时,让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来感悟农村不一般的风景。 在实践中,我发现当这些和语文课堂相互融合的时候,农村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农村孩子的作文中才不会“无米而炊”,由于是真实经历的,作文中才会散发出农村所独有的清新气息,才有朴实的文风。 作者简介: 刘仁江,男,现年42岁。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官清乡中心小学校任教,大专学历,中级职称,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