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论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及策略 近年来,邳州市委市政府“千村万户学寿光,发展大棚奔小康”决策.提出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邳州市的富民之根本。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广以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为主要形式的设施农业产业。由零星种植向集中连片规模集约化生产转变。为保证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应当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的建设。 1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邳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市耕地面积183万亩,农业人口122万,设施农业面积仅l0万亩。邳州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初期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季节性生产明显,效益比较低,处于探索阶段。该市近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设施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1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2010年,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选择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块沿线发展设施农业以来,仅2010年就新增钢架大棚75000余亩,13光温室800o亩。 1.2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据了解,2010年新建的钢架大棚,经营比较好的每亩年均收人在2万元左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突显。可以预期,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种植技术的普及提高,必将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1.3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2010年邳州市设施农业的成功实践,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产生了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强烈的心理愿望。今后只要继续加强引导和扶持.邳州市设施农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1.4设施农业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首先创造了就业机会。设施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安置了相当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培养了一部分致富带头人,避免了因劳务输出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其次,设施农业的产品具有流通快等特点,因此有效推动了当地物流商贸业的发展。1.5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该市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二是鼓励引导政策措施对头;三是科技服务比较到位:四是村组干部积极带头。 2目前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总体上看,邳州市的设施农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邹庄、港上、四户、新河、八路、车夫山等市,其余各市生产规模偏小,且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连片建设,并给予补贴。 2.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500O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一方面.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一22一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2.3设施农业发展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 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设施农业生产服务基本上处于只管种养,不管销售。并且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邳州市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加之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概念不清;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广意识较弱,对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把握较差,同一地段、同类棚室、同种作物收入高的可达2万元,低的只有3000~4000元。对于后期的经营服务更是很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公路的经营户生产的产品除了本地销售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难找到销路。开展配套服务存在着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的现象。市场信息链服务滞后。邳州市只有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健全。解决产销脱节问题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当务之急。 2.4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设施蔬菜的生产没有充分利用水、土、气等环境无污染的有利因素,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蔬菜产品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据调查,农户在温棚中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由于这种封闭式的种植,没有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直晒,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无公害蔬菜缺乏,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因此,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具体的商标名称,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产的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名牌,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 2.5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2.6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邳州市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并且产量有限,难以满足外销需求。对于本地销售市场,目前主要生产 的黄瓜、尖椒、麻椒、豆角、西红柿等,品种较少,还存在供应不及时,难以满足本地批发商的需求的问题。邳州市生产的果类蔬菜与外地同类产品相比。外形不够美观,品质不高,上市价位低,缺乏竞争力,经营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3对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设施农业在邳州市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切实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在基础建设、品种优化、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设施农业必将成为邳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1宣传引导。提高认识 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将邳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最新走向传达给农户,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发展优势,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教育群众,切实增强群众的投资意识和市场意识,从多方面激发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设施农业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继续落实邳州市委市政府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建议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村给予奖励;对在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较大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2多元筹资。确保投入 首先,邳州市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好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在资金使用上要统筹安排,确立重点扶持区域,解决当前资金不足问题;其次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适当提高最低信贷额度;第三要抓住国家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的契机。在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流转的探索,吸纳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人士承包土地搞设施农业,集中力量引进、培植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带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3强化服务,加快发展 建议邳州市政府进一步健全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提高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带动培养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力争达到“一户一个明白人”。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转变培训方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加强与外省市间、各苏木市间的交流学习,以观摩交流等形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科学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尽快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依靠农技队伍,加大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操作规程.组织解决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要建立健全市场销售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和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依托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及龙头企业,促进产销衔接,多渠道销售蔬菜产品,以流通促进生产,以流通提高效益。 3.4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要科学规划布局。针对邳州市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条件,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区域。要科学规划各苏木市的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确立最科学、最适合邳州市的建筑模式进行推广。要着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质量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设施农业论文: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 农业现代化 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 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 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 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 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 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 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 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设施农业论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十五”规划提出,中国需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材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按其内容可分为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型。前者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后者包括农业综合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科研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政策及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不论是物质基础设施还是社会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二者互为条件,互相补充,只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1.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2002年,重庆市万州区政府捆绑项目资金150万元,重点支持解决了响水镇、小周镇、太安镇等15个乡镇、30个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让农民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但要完全解决万州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仅万州区就还有近14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困难的问题,何况其条件更差,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 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3.保障能力下降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如重庆市万州区水利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空白,中型水库也仅有2座,小型水库181座,蓄水能力弱,灌溉能力十分有限,致使万州区农田保灌面积较低。 5.布局不合理 缺乏统筹规则,设计也不尽科学,因而合理布局不够。如没有存放农用车辆的地方,导致农村乱搭乱建、挤占街道和公共用地现象比较普遍。 6.效益不高 政府免费供给,需求无度,不讲节约,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如重庆市万州区有三分之二的“病塘”、“险库”需要整治,大部分渠道渗漏严重,输水效率较低,稻田保灌面积仅为46.8%,绝大多数早地和占四分之一的稻田没有灌溉设施,中低产田地所占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5.3%。虽然万州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总耕地的一半,但是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笔者认为: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当地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改造成公司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企业还可以收取服务费,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其服务收费不宜过高,亏损由财政补贴;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不论是全国性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是地方性、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也不论是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还是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都要朝着与市场经营运行机制;相一致、相适应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重庆市万州区段家村“联村建自来水工程”、朝元村四组“联户建自来水工程”,实行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和深化;又如重庆市万州区天星水厂实行政府搭台、业主开发、农民参与、滚动发展,探索出了城郊地区及农业园区自来水供应走城市化的新路子。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 4.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成效。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是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因素。 5.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这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好机会。因此,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开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 6.应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 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部门、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如在旱片死角缺水严重的地方,以兴修水利为主,加快人饮工程建设和现有塘库的整治配套和清淤;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有水有林、交通不畅的地方,则以解决交通为重点,新修乡村公路,确保交通便利。 7.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退耕还林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应由区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走不脱”的择优扶持办法。 8.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由于资源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可能都是短缺的,甚至短缺强度都较大,也还是应该走选择性发展的道路。虽然非均衡发展有其弊病,但就现状而言,可能更符合实际要求。同样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应着重发展:①公路网络。建设并完善公路网,以骨干公路为重点,提高出口公路等级,完善公路骨架,形成区域公路网络,提高公路质量和通达深度。建成318国道主干线万州至梁平段、开工建设万州至湖北利川段高速公路。改造、硬化万(州)石(柱)公路,建成库区沿江公路并逐步提高等级,开展城区外环路前期工作。抓好乡镇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实现85%以上的村通公路,50%通乡镇公路实现路面硬(油)化。②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和完善骨干输变电、供电网络,提高输、供电水平和质量。建成万州至湖北三斗坪500千伏输变电线路工程以及支撑万州的110千伏输变电环网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按期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改造城区电网。结合环境保护和水利建设,开发磨刀溪水能资源;实现农村水、电及电气化达标。③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供水能力,建设甘宁水库、大滩口水库、三角凼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同时,抓好大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加快“病险水利工程”整治,积极发展乡镇和农村供水,继续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提高防洪能力。以长江和重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防洪标准和能力。开工建设城区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沿江重点集镇、龙宝河、苎溪河、五桥河、襄渡河、普里河等支流的重点城镇堤防工程建设。 设施农业论文:如何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的土地调整问题 土地调整是我乡搞设施农业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才使设施农业顺利进行。 一、舆论先导。舆论宣传是土地流转的基础。由于广大农户一直从事传统种植经营,传统农业属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极易受到气候、土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减产或绝收。针对这一弊端我们主要从四方面进行宣传动员:第一,从收益上来说,同一单位面积,搞设施农业建设的收益是传统种植收益的40倍。第二,从规避风险上来说,设施农业是避灾型产业,而传统农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极底,几乎是靠天吃饭。第三,从劳动强度上来说,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而设施农业劳动强度小。第四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设施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早已转产为设施农业。其次我们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农户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曾组织广大农户到内蒙宁城、凌源、喀左、北票、本县以及去年我乡取得收益的农户等参观考察1000多人次。通过参观学习使这些农户转变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对设施农业逐步的产生了兴趣,渐渐对设施农业充满了信心和决心。通过宣传参观形成了设施农业必将取代传统农业的氛围,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宜地价。利益问题是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广大农户最关心土地流转后的利益问题。党委政府考虑到发展设施农业的收益是传统农业收益的40倍,于是本着接近或多于农民纯收入的标准进行流转。经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以350——500元/亩的价格进行流转。一方面按正常每亩50——100元的租金(旱田50元/亩;水浇地100元/亩)计算,我们给出的流转费用相当于普通租金的5——7倍。另一方面从农户经营上计算,我们给出的流转费用接近或已超出农户经营传统种植业的纯收入。农户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类施策。分类施策是土地流转的有效手段。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土地调整亦然,不能搞一刀切,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情况分类施策。农户对土地调整有两种意见:其一是同意流转。他们认为土地流转后能旱涝保收,并且能腾出时间去经营其他的土地或是外出打工,不仅不赔本而且能提高收入。其二是不同意流转,无论怎么做工作就是不认可,这样的农户只好给他调出地块,调到棚区外一些好的地块或同样地块适当的多补偿一点让他继续搞传统种植。 对于同意流转的农户我们依然分类施策,首先根据土地的不同类别,给予不同的租金。旱地一般每亩300——350元,水浇地一般每亩500元左右。其次是根据上周期结束农户对土地投入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补偿。比如秋收后或散粪、旋耕、深翻的都给予了一定的补偿。 四、先行垫付。先行垫付是土地流转的催化剂。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乡财政先行垫付第一年租金,也就是将今年的租金在棚户没确定之前就已经将租金发放到农户手中,待棚户确定后扣回,以后租金由棚户自己承担。 先行垫付租金的作用很大,首先有利于施工方尽早进入施工现场,确保工程进度,不贻误扣棚的最佳时机。其次有利于减少农户的投入,如果政府不先行垫付租金,等棚户确定后再缴纳租金,农户就会备种,备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次,有利于降低棚户成本。当农户已经耕种完毕,就会索要赔偿。总之政府先行垫付租金对于占地农户和棚户都是非常有利的,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合同保障。合同保障是土地流转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自愿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大棚施工前村委会(承包方)和大棚占地农户(发包方)签订出租合同,村委会为甲方,大棚占地农户为乙方。棚户落实后村委会和棚户(第三方)签订转包合同。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方关系不变。 合同中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流转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流转的期限为14年即到2024年。(二轮土地调整结束);流转土地的性质用来发展设施农业即日光温室大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每年春耕前上缴租金费用);违约责任等条款。 总之,我们本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丝毫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的期限为14年,没有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同等条件下,大棚占地农户享有优先承包权。 设施农业论文:针对不同职业游客谈农业旅游设施建设 作者:李昕升 谭寅寅 刘铸贤 应舒 吴文玉 【摘 要】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重要途径与前提条件,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农业旅游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 农业旅游 设施建设 苏南地区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业发展日益火爆的今天,农业旅游渐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的关键。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实践中,存在着旅游设施建设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5月以及7月对苏南地区农业旅游景点内的游客以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随机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9.00%,有效率为98.48%。本次农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调查以苏南地区的七个农业旅游景点为调查对象,分别为:南京千盛农庄、苏州农林大世界、苏州旺山农庄、苏州艳阳农庄、苏州星期九农庄、无锡唯琼农庄和无锡龙寺生态园。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设定相关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关变量值,采用excel得出相关表格以及分析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职业游客职业结构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在问卷中的分布比例,学生(40.5%)、企业管理人员(27.2%)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职业,其次分别是公务员(8.2%)、农民(6.7)和工人(4.6%)。以上五种职业占据了被调查者的90%左右,可以说是来访农业旅游景区的主要群体,职业来访率和回头率都很高,应该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重视;被调查的教师、军人数量较少,其他职业不具代表性,笔者以下不予分析。 2.不同职业游客对不同设施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职业的游客对不同农业旅游设施满意度各不相同,尤其在农家餐厅和解说设施上表现最为明显。农民对农家餐厅不满意度最高(33.3%),公务员不满意度最低(5.6%),其他职业对该设施不满意度也较低,均在10%左右。 企业管理人员对解说设施不满意度最高(23.5%),工人和学生不满意度也在15%以上,企业管理人员、学生等对解说设施的知识性、指导性比较看重,过于简单、单调、乏味的解说设施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要求。 不同职业游客对公共卫生设施不满意度都比较高,农民不满意度最低也在16.7%,最高的公务员甚至达到了44.4%,公共卫生设施可以说是农业旅游景点数量最多的设施之一,其风格、位置、整洁程度对各种职业游客影响力较大,但却往往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忽视,不是缺乏创新、没有乡土气息就是长期没有更新、污损不堪。 四、对苏南农业旅游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入调研游客职业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建设 游客的职业特征各不相同,对旅游设施的需求、关注点、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存在巨大差异,这给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怎样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务型游客,如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对餐饮及交通等设施更为关注,且对园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要求高,在保持农家餐厅、交通绿化设施良好现状的前提下,应加大游憩、解说设施等的建设力度,尽量满足其需要,以争取回头客;而对于度假休闲或学习型游客,如学生,他们对园区内的游憩、解说设施更为关注,游憩设施的建设要突出趣味性与冒险性,解说设施的建设要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方便。对于工农来说,则更关注旅游设施的实用性,当前各景区都比较注重旅游设施的建设,使得工农的农业旅游偏好相对较容易得到满足。 2.把握主要矛盾,主攻个别职业 农业旅游观光游客何止几种,但笔者所述五种职业可以认为占据游客大部分比例,具有代表性。尤其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就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农业旅游示范区,尤其是中小型或刚刚起步的农业旅游景点可将主要精力头放在这几种职业的接待上,针对职业特点与需求完善各种设施的建设,但不可顾此失彼,过于青睐某一职业游客,否则会造成不同实施的普遍使用率不强。如果该农业旅游景点客源稳定、效益较好的话还可发掘潜在市场,如离退休游客等。 3.注重细节,不忽略任何一种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见效快、收益大的餐饮设施等,对于各种职业游客普遍关心的、关系到游览质量的解说和公共卫生、解说、游憩设施,则要加强农业旅游示范区的环境营造,从细节出发,增强景区的整体和谐性,从游客需求出发,做好设施地维护、保养和更新工作,同时加强设施创新工作,提高设施的可持续性,尽最大努力吸引、挽留游客,增加不同类型游客的数量。这些设施投资相对较小、易于改进、改进效果明显,应该是农业旅游景点再建设的起点和重点。 4.有针对的开展宣传工作,争取回头客 农业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促销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广撒网的宣传方式时不可取的。比如可以打造“学生游学专线”“带薪假期两日游”等等,针对不同的职业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甚至可以专门到某一职业集中区域进行宣传,不但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宣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话还会争取到大量的回头客。 设施农业论文: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榆林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针对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现行管理体制在管理理念、灌区经营、服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灌区效益的发挥。 1 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濒黄河,北接内蒙,西临宁夏、甘肃,南与延安地区接界,总土地面积43 578 km2,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1.2%。榆林市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水系和全省唯一的内陆水系。黄河为晋陕界河,从府谷入境,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个县,共270 km。集水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09条,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部分支流自榆林市流向西南及东南而入延安地区。内陆水系较大的有八里河和红碱淖,除此之外,北部风沙区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个,水面达120 km2。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设施面积8.65万hm2,有效面积7.42万hm2,实灌面积8.14万hm2;其中28个国营灌区设施面积20 620 hm2,有效灌溉面积17 680 hm2,近年来年均实际灌溉面积17 020 hm2。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7.7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415 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903 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4.779 5亿m3,二者之间的不重复量为14.512 5亿m3。全市主要流域水系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288 0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可利用量为5.462 6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0 6亿m3。 当前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比较薄弱,多数国营灌区都已运行50~60年,受自然侵蚀,再加上管护不当,渠道年久老化失修非常严重,带病运行已成为普遍现象。虽经历年岁修,但整个工程完好率仍在40%以下,渠道渗漏现象特别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0~0.45,水资源利用率极低,设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不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充分履行行业监管、科技推广、技术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导等职能;农业灌溉水价政策收费标准偏低,大部分灌区管理单位运行困难。 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7—9月,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对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规划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实践载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改善农业灌溉设施条件,增强抗御旱涝灾害能力[1]。 2.2 基本思路 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恢复和增加灌溉面积;完善全市水管体制改革遗留问题,要将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经费、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足额到位,妥善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开展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完善斗渠以下田间工程,全面实施灌区末级渠系加固维修,用“u”型砼预制块衬砌,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修复和建设步伐,切实增强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的支撑功能。 2.3 总体目标 2011—2015年节水改造项目,计划衬砌干渠400 km,支渠衬砌190 km,改造渠系建筑4 800座,维修改造小型抽水站、机电井11 000处,需投资6亿元。2016—2020年节水改造项目,计划衬砌干渠376.2 km,支渠衬砌167.6 km,改造渠系建筑物3 458座,维修改造小型抽水站、机电井9 939处,需投资5.5亿元。 2.4 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中小型国营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改造步伐。继续实施横山县定惠渠、米脂县织女渠节水改造项目,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营灌区更新改造。二是实施小型灌区更新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小型抽水站、机电井、池塘和小型饮水灌溉工程进行改造加固、修复配套,力争恢复灌溉面积3 466.67 hm2。 3 强化政策措施,抓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 3.1 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各县(区)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履行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责任,随着财力增长,在新增财力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并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市级财政在足额落实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省级财政小型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同时,以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费权为质押,通过信贷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县(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2]。 3.2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灌区农业水价和抽水电费补贴机制 各区(县)政府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相关经费。积极探索建立农灌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推动农业用水价格综合改革,切实降低农民用水成本。要进行科学测算,市级财政给予资金扶持,尽快解决中小型灌区因水价不到位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和农灌抽水成本过高的问题,实现农业灌溉设施良性运行。各级财政、水利、物价等部门要搞好评估测算,提出具体的补贴方案报同级政府审批后实施[1]。 3.3 抓好规划编制,统筹组织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工作 水利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抓好大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农田基建等专业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为统领,分类、分区域组织实施,将建设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实现灌溉面积稳步增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管理、扶贫开发等规划要与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相互衔接,捆绑整合,形成合力[3-4]。 3.4 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落实设施管护责任 进一步深化灌溉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向小型水利工程延伸、向基层水管单位覆盖,逐步将灌溉管理单位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加快建立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农业灌溉设施管理新体制。灌溉管理单位要深化内部改革,优化人力资源,完善分配制度,减员增效,增强活力。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基层水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引导用水户参与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逐步解决农业灌溉设施管护责任落不实、工程效益难发挥等问题,努力提高灌溉设施的效率和效益[1]。 3.5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 各级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市政府要成立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承担农业灌溉设施建设规划编制、计划安排和行业监管等具体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按照分级办水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实施,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作为“水利振兴杯”考评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和水利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并在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物价、扶贫开发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同意领导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支持和指导,共同推进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设施农业论文:雨水集蓄灌溉技术在浙江省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25%,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雨水是区域水资源最根本的来源,当雨水作为一种用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及其生态环境需要的物质资料时,它就成为雨水资源[1]。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计划“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和“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中把高效集蓄雨水利用摆在了首要位置[2]。 浙江省的降水量比较丰富,但是水污染现象较为明显,雨水集蓄灌溉技术的推广显得尤其重要。浙江省雨水资源丰富,设施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较大,同时利用集蓄雨水灌溉优势显著,推广的可行性高。浙江省的年平均降雨在140 d左右,年均降雨量达到1 601 mm,可集雨1 m3/m2,可产生径流逾100万m3/km2[3],集雨量可谓相当可观。由于浙江省年际内降水在2个汛期较为集中,大量的雨水超渗产流,后期无效蒸发,珍贵的雨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加之浙江省“七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地理条件,比较容易发生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的问题。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应用,可很好地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1 雨水集蓄灌溉技术简介 雨水集蓄利用系指人工收集雨水、加以储存并进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我国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历史已有1 000年,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雨水径流引导技术、雨水汇集技术和贮蓄技术。20世纪90年代,节水农业研究工作及雨水集蓄技术的利用在国际雨水利用事业的推动下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各省(区)推动实施了许多雨水利用工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窖窑工程”、陕西省的“甘露工程”、甘肃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山西省“123工程”及内蒙古自治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以及浙江省的“葫芦岛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等,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农业生产活力的提高。 设施农业技术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设施农业中,集雨利用系统则发展设计成集雨面、导流槽(管道)、蓄水设施(集雨窖或集雨池)和灌溉系统4个部分。天然降水通过设施棚面及周边空地、道路等集雨面收集后经导流槽汇聚,集中在蓄水设施中,再依靠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输送给作物,高效、有效地对雨水资源进行了利用。 2005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小汤山特菜基地开展了蔬菜生产全年雨水灌溉技术的试验示范,取得的效果很好,收集的降水量可达到300 m3/年以上。在北京市的郊区,在保护地上从事蔬菜的生产一般为1年2茬,如果生产的蔬菜种类为黄瓜、番茄等,则每年需要水资源的总量为4 500 m3/hm2左右。根据2005年该试验示范的结果,正常年份在保护地膜面所收集的雨量可充分地满足蔬菜生长所需要的用水量[4]。这是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成功案例,值得在各地进行推广。 2 集雨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推广的意义 目前设施农业仅仅对现代节水灌溉系统的节水比较重视,忽视了对自然降水的利用,出现棚外降雨而棚内却仍然在灌溉的状况。与露天进行设施农业的种植方式相比,该状况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节水灌溉的效益,该种现象在湿润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5]。 目前,浙江省设施农业的总栽培面积达到93.33万hm2,且每年以超过6.67万hm2的速度逐渐增加;设施大棚中不能直接地对雨水资源进行利用,全靠外界采取的灌溉措施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且对于设施大棚中生长的作物来说,其不仅生长期较露地栽植的时间长、而且茬数多,对水量的需求也就更大。据相关报道指出,在设施大棚的栽培条件下,蔬菜种类、土壤条件及时期的不同,其每天的需水量均有所不同,一般在1.1~15.0 mm,因此设施大棚每年的总耗水量达到4 015~54 750 m3/hm2,若根据5 mm/d的需水量进行计算,则设施大棚栽培每年的总需水量可达到18 250 m3/hm2。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取连栋大棚雨水收集率90%,单栋大棚雨水收集率85%,以年降雨量1 600 mm进行计算,则雨水收集量分别为14 400 m3/hm2和13 600 m3/hm2。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灌溉用水,大大节约水资源。按照目前灌溉水成本均价0.4元/m3、每年收集雨水量1 600 mm计算,可节约灌溉费用6 390元/hm2。同时减少了部分地区提灌提排的动力消耗,节省了电力能源和燃料资源,利于节能减排。 2.1 农产品品质改良 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水的质量及其灌溉方式,多数作物对灌溉水质的要求较高,而普通的灌溉用水不能满足作物的这些需求。尤其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平原或海涂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通常也会伴随着严重的水质污染发生,导致灌溉水中硝态氮、盐及氯等含量较高,难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优质生产。对于一般的灌溉河水来说,其含盐量一般在1.5~3.0 mmho/cm,而一些优质的花卉如凤梨花等,其对灌溉用水的含盐量要求控制在低于0.1 mmho/cm。雨水是一种灌溉效果较好的水资源,不仅含盐量等各项指标对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还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实现了作物的“绿色”生产。同时,雨水中的水质条件还可以满足微喷、微滴等节水灌溉的需求,有利于促进雨水利用率的提高,进而对作物灌溉模式进行改善。 2.2 土壤性质优化 设施大棚中直接“享受”不到自然雨水的淋洗,长期的灌溉只要依靠提水或地下水,容易恶化土壤中的理化性状,尤其在那些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较高的平原或海涂地区,地下水及灌溉水中盐分的海量较高,导致了设施农业中出现严重的返盐现象。数据表明,温室作物化肥与农药残留量是大田露地作物的2倍以上。如果用污染河水进行灌溉,那棚内更加成为严重的污染区[3]。如杭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连栋大棚中每年或每茬要消耗大量的水对土壤中的盐分进行淋洗,甚至需要息耕一段时间进行养地。有不少地区水污染严重,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越来越重,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解决该矛盾,应对天然的雨水进行合理、有效利用。 2.3 水土保持 浙江省虽然降水量比较多,但呈不均匀分布状态,导致有的地区涝、有的地区干旱的状况。通过雨水集蓄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工程实施,既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对水分的余缺进行调节,还有助于排涝减洪,减轻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降水量较多、较大的时期,大棚内不能对天然的雨水进行利用,加大了周围的地表径流,导致了土壤中的养分被大量冲走。如将棚面的雨水进行收集贮存,不但可对防洪排涝的压力进行减轻,还可有效地保护水土、防止水土的流失。 3 雨水集蓄的建议 3.1 雨水收集 在同样的集雨面面积上,要收集更多的雨水,集雨材料特性是主要因素。集流面由棚面和棚间道路组成,一般为覆膜棚面和硬化道路。一般有机塑料板和塑料薄膜的集流效率可达90%以上,而棚间道路根据硬化方法和材质不同,从混凝土、沥青、水泥土到原土夯实,集流效率依次减小,分别为75%、65%、50%和20%[6]。集流面材质的选择需根据工程实际、现场条件和投资金额综合考虑。 3.2 雨水过滤 进行雨水的集蓄,集流面应选择合适的材料,此外,因久旱逢雨或雨季之初的雨水中含有较多的大气污染物,应尽量避免集蓄。雨水的水质直接受大气的影响。一般雨水经输水管汇集后需经过过滤池进行处理。雨水过滤池多用砖石砌成,100号水泥砂浆抹面,池内分成3个格区,每个格区内填不同粒径滤料:第1格区投放1~8 mm的粗砂和砾石;第2格区投放8~17 mm的砾石;第3格区投放15~20 mm的卵石。池底留有1排水孔,用于排泄池内沉积的污水、浑水[7]。 3.3 雨水储存 若雨水的集蓄中未对设施的容积进行合理的设计,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设计的溶积太小,会导致集蓄雨水的总量不能达到灌溉的需求,导致剩余雨水的流失;如设计的存储量过大,则可能因长期的贮存而导致水质的下降。贮存水的水窖材料不可选择橡胶、塑料等,因其透气性不好,易导致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cod含量超标等,进而对作物的根系呼吸产生不利的影响;集雨池不可采取露天的方式,以防止水藻的大量滋生而堵塞灌水器[8]。为保证雨水的水质,水窖体积一般以40 m3为宜[7]。还可在窖体内壁贴附食用级材料,以对水质进行保护。 4 结语 浙江省的雨水条件充沛,设施农业发展较快,普及率较高,推行集雨灌溉的可行性高。此外,虽然设施农业中节水灌溉技术较为完善,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大棚的集雨蓄存技术和雨水净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较为缺乏,收集的雨水只能作为备用水源。雨水集蓄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可推动农业的科学用水。浙江省需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环境整治,保证雨水的洁净。总之,应重视对普通大棚集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轻农业用水压力,减少能源与可用水的消耗量[9]。 设施农业论文: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发展设施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了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了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方向定位在“高效、规模、特色、生态、观光”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设施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控的适宜生长环境,确保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较高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3年以来,福建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22个农产品主产区,漳平市就是其中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现就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 1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优劣势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区位优势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国土面积2975km2,人口28.4万。年平均积温6281.1℃,年日照时数1801.6h,无霜期310d,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具多种区域性小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设施农业。漳平是闽南金三角的“后大门”,鹰厦铁路贯穿其中,莆永高速和漳永高速建成通车,南三龙快速铁路于2013年动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漳平将成为融入闽南、延伸珠三角、拓展西部的重要战略要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经济优势 漳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中2014年GDP实现172亿元,较上年增长10.8%,财政总收入10.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961元、12259元,分别增长9.6%、10.3%;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1.2亿元,各项存款达88.8亿元,这为漳平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上级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4年各级财政对漳平涉农投入达6.9亿元,其中省和龙岩市投入5.2亿元,这也为漳平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1.1.3生态优势 漳平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9.4%,拥有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九鹏溪风景区等众多名山秀水,国家级南洋湿地公园于2014年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试点工作,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闽西首个省级生态市、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分别有11个乡、3个镇获得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命名,43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良好的生态拓宽了设施农业发展渠道。 1.1.4科技优势 漳平通过落实、实施《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法》等,大力推广以螨治螨、秸秆就地转化增值等“五新”技术,有力带动了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截至目前,漳平在台湾农民创业园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授牌12个实训基地;在农林大学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者达1256人;拥有市乡两级农业专业农技人员165名、种植大户100户,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试点县。同时,漳平在赤水镇、桂林街道建成工厂化育秧大棚,永福镇后盂村、龙车村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和平镇东坑村建成百亩早春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南洋镇暖州村、北寮村建成百亩智能温室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千亩漳平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示范生态茶园,这些基地为设施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1.1.5产业优势 漳平“花茶菜”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迅猛,先后获得“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及全国蔬菜生产大县等名片近10张。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漳平市花卉种植面积3133hm2,实现产值15.7亿元;茶叶种植面积7133hm2,产量1.1万t,实现产值22亿元;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000hm2,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0亿元,增长4.3%,占GDP比重达23.3%;漳平市共有家庭农场1006家、专业合作社253家,培育省级、龙岩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 1.1.6品牌优势 漳平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有力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漳平相继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标准化县”“省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等称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企业3家,认证产品15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 1.2劣势分析 1.2.1耕地资源不足 漳平市地处山区,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1.2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433m2,且耕地分散,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再加上目前个体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经营权流转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无法满足外地市场调运需求。 1.2.2劳动力成本较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发展,非农领域工资报酬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一般价格,成为设施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主要成本。随着非农就业工资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农业盈利将大幅减少甚至亏本。 1.2.3农民职业化程度较低 漳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仅2000多名,分别占漳平市农业人口和漳平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36%和0.64%,与全国0.6%、1.2%相比,差距较大,各类具有专门技艺的职业化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同时,漳平年轻农村劳动力与各地情况一样,更愿意到非农领域就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且呈老龄化。截至目前,漳平共有农业人口22.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仅5.17万人,50岁以上人员占57.2%,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1.2.4设施农业推广难度较大 漳平拥有设施农业面积104hm2,其中钢架大棚栽培面积37.3hm2、智能温控大棚面积9.2hm2,分别仅占漳平市设施农业面积的35.9%、8.8%,占漳平市耕地面积的0.3%、0.07%,设施农业基础仍较薄弱。而当前简易大棚造价需7元/m2,标准钢架大棚造价需60元/m2,普通连栋大棚造价需40元/m2,发展设施农业成本较高,仅靠农民自筹资金很难达到较高水平。同时,漳平农业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的特征十分突出,现有农业加工企业仅18家,其中规模以上仅3家,原料加工型企业仅2家,分别占总数的37.5%、11.1%。再加上农技专家少,获得高级职称的仅11人,且大部分临近退休年龄,导致基层农技服务方式单一,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较低,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求。 2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分析 2.1.1政策机遇 一是资金扶持。2013-2015年,省里每年安排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3.5亿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设施农业建设。龙岩市也出台了相关配套补助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农业资金力度均比以往大。二是信贷支持。省、龙岩市都出台了支持村镇银行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信贷支持。三是加快土地流转。省、龙岩市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大田农作物生产十条措施》等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转示范片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降低了土地流入方的生产经营成本。四是加强农业保险。省、龙岩市均出台了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保险政策,将规模化、设施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有农业保险资质的保险公司参与开展设施蔬菜政策性保险工作,并对参保的设施蔬菜,省、市、县各级财政均给予保费补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1.2社会机遇 一是消费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营养、安全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时效,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这为设施农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二是增收需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产业和资本的转移,设施农业成为广大群众创业就业、促进增收的重要渠道。据漳平2014年典型调查,设施种植每667m2纯收入达到5500元,是水稻的6倍多。其中,设施蔬菜每667m2年纯收入6240元,比常规种植净增4000多元;设施花卉苗木每667m2年纯收入15500元,比常规栽培净增6000多元。许多企业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资金、项目寻找设施农业投资场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及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把投资设施农业作为就业创业的选择。 2.1.3产业机遇 设施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研究的力度和推广应用,科技含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已发展成为世界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2风险分析 2.2.1市场风险 漳平市设施农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基本以农户小面积分散经营为主,对市场的认知度不高,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薄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在省内外、国内外没有形成知名度,80%以上的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2技术风险 设施农业对温湿度的控制、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品的选择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漳平33.1%的温室还是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温室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温效能较差,且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影响了栽培作物的品质。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还无法完全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2.2.3经营风险 设施农业属高投入产业,需要实行项目化建设、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否则很难实现盈利。而当前漳平经营设施农业多以农户为主,专业化程度较低,种植品种多而杂,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即使是大资本投入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也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比较粗放,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2.4自然风险 虽然设施农业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一些剧烈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冰雹等对设施农业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甚至是灭顶之灾,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3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漳平市设施农业发展方向应定位在“高效、规模、特色、生态、观光”上。 3.1完善规划,优化结构 一是围绕区位优势完善规划。按照省有关设施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对接龙岩市农业产业化“亿元企业计划”,并根据各乡(镇、街道)、村的区域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漳平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做到“四定”“三明确”。即定点、定位、定质量、定进度;明确重点产业,明确重点发展区域,明确实施主体,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围绕资源优势完善规划。依托各乡(镇、街道)资源优势,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花、茶、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打造好新农村经济发展三条长廊,即城郊现代农业示范长廊,以和平、西园为核心,主要发展蔬菜、生态种养殖等产业;南部闽台农业合作示范长廊,以永福镇为核心,主要发展高山茶、高山反季节蔬菜、花卉、台湾良种花木等产业;北部休闲观光农业长廊,以南洋、双洋为核心,主要发展观光茶园、烤烟、优质稻等产业,并开发采摘园、观赏农趣园等功能,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都市休闲生活功能有机融合。三是围绕品牌优势完善规划。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漳平水仙”“厚德萝卜”“西园苦瓜”等知名品牌,规划布局一批项目,将品牌文化有机运用到项目建设中,放大品牌效应。同时,加大漳平现有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工作,及时兑现奖励措施,打造更多农业知名企业、著名品牌、驰名商标,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2扩大招商,增强后劲 一是对外招商。按照龙岩市“项目会战年”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特点,坚持面向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招商,争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企业)。重点依托即将到来的交通后发优势,加快海西(漳平)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步伐,鼓励引导鑫贤、龙泰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对接,通过注资、控股、参股、收购等方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闽西最大农副产品集中加工区。加快推进越丰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并建立农产品开发中心、交易中心,吸引更多项目落户漳平。二是对内推广。制定出台设施农业投资发展指导性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旅外乡贤投资设施农业,与当地农户建立形式多样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加强典型培育,持续抓好南洋暖洲闽台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和平东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发挥效益,以典型的力量激发漳平市群众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的热情。 3.3促进流转,扩大规模 一是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特点,选择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定完善农民梯度转移、分类转移等各项规划,进一步落实“七进园区”措施,实施低保户在园区务工可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等促进用工政策,加快农民集聚集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加工、贮藏、保鲜、运销等业务,实现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广大农民就业创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以漳平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合作签约为契机,持续运作好县级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继续举办“淘宝创业”培训班,推动更多农产品上网销售。 3.4健全机制,夯实基础 一是健全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等扶持政策,创新出台民营经济、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优惠政策,努力为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梳理整合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向上沟通联系,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统筹山垅田、撂荒地整合改造,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分配,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堤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推广茶树、林权证抵押贷款等措施,加大设施农业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融合,多元资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困难。 3.5育好队伍,加强保障 一是壮大农技队伍。探索实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进修轮训制度,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培育一批本土农业技术人才。落实“引才引智”政策,坚持每年招聘一批农业技术专业高校毕业生,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与上级农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加快设施农业科技成果引进,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实施系统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专项科技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活动,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打造一批设施农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产销经纪人,鼓励引导其加强市场对接,解决农产品难卖难买问题。三是壮大农业专业合作队伍。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扶持培育一批花卉、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加强专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更多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民投身于设施农业发展。 作者:张保民 单位:漳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设施农业论文:国内设施农业发展浅谈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国正逐渐采用更加科学的设施农业技术。 关键词 设施农业;害虫防治;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设施农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 1设施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民以食为天,农业事关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的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业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各种农业设施,为农作物的生活营造更适宜完善的环境,使其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因素减少,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从20世纪中期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初具规模。例如,之前我国在农作物配置方面广泛采用保地技术,即在土地表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这种技术能对一些株茎较矮的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温度,但是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一些株茎较高的农作物,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塑料大棚技术,这种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株茎较高的农作物的生长;但就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环境来说,农作物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会放缓或者不再生长,因此温室栽培技术又应运而生,这样不仅解决高度问题也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设施农业已经逐步溶入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如今这种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整体规模,完善技术和逐渐发展的科技方面的技术的发展趋势[2]。此外,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局限应用于普通的蔬菜瓜果等的农作物产品的培植,还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畜牧和水产方面的养殖等,这对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了很多新方法、新技术,农作物产量也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中,设施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设施农业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例如,冬天建设大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环境对蔬菜生长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花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温室中培育花卉也使人们的需求不再受到季节的限制;在水果种植方面,冬天也能吃到夏天才能吃到的水果蔬菜,再也不用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了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变化表明我国的农业产业技术在水平和产量品质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这些成果要归结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要求的,因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吃饭问题,袁隆平教授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和实施设施农业对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大意义[4]。在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设施农业是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且在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都有很大的成效。抛开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单从对农作物生产方面来说,设施农业具有许多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点,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设施农业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包括环境生物、地质、市场销售和品种发展等。设施农业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结合来提升它的技术水平。另外,设施农业将所有的土地资源和工作人员等可以利用的技术全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多种特性的集合产业。这种农业采取管理模式和器械的运作,结合不断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式,使设施农业这项农业技术不但可以增加农业产率还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益,在实施的过程中完全充分利用了可以应用的环境因素,在这个方面上形成了综合的经济模式。 3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农业形式相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设施农业发展前景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立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实现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3.1设施的标准化 从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设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与气候、农业发展规律以及农作物种植特点结合起来,这种特点的出现,使在某一区域内的某一种农作的种植,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实现了农业设施的标准化。 3.2设施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其与农业结合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设施农业的本质在于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有效控制,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加入,能够大大提升设施农业的调节精度,使设施农业所营造的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结语 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采取设施农业是对社会进步的最好的实施。它可以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管理化,使作物的生产可以不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此外,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发生的同时,也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只有合理的农业技术,才可以使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 作者:李培胜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设施农业论文:农业生产经营视阈下水利设施论文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如建设水井、池塘,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活跃农田灌溉市场,提高灌溉效率。 (三)建设适合规模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系统 农田水利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由于水权无法在经营者之间实现清晰的分割,导致经济外部性产生。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后,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与细碎的家庭承包土地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灌溉成本。土地适度集中方式下的农业规模生产对农田水利设施要求不同,它要求对农田灌溉水利系统进行重新规划,使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讲,完善的农田水利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讲,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系统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前提。为适合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系统的改造,如建设直接通往经营者承包土地的渠道,或布置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灌溉水网,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灌溉成本;而在土地承包范围内,经营者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设计与建设灌溉沟渠,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业生产。 作者:鲍春生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设施农业论文:地方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效应、规模效益不突出 在已建成的设施农业园区中面积相对较小,区域化布局未形成,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带动,发展方向不明朗。 (二)技术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差 掌握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的农技人员不足,用于设施农业的公共服务经费较低,交通工具缺乏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和消化。 (三)引领设施农业发展的产销龙头企业不健全 乌拉特前旗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队伍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许多产品未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由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相对分散、信息传递不畅、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对市场信息等了解渠道不畅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有关苏木镇、农牧场在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的同时,还成立了设施农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建立长效的宣传工作机制,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并积极宣传引导农牧民认识到设施农业是从本地实际出发,适合农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发展 把招商引资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优惠政策招商。继续执行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乌拉特前旗投资。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旗委、旗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招商信息,搭建供需信息平台。以活动促招商。适时组织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地资金推动乌拉特前旗设施农业发展。 (三)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农民观念转变发展 设施农业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用灵活方式引导农牧民观念转变。要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引导群众,要从资金、技术上等多方面支持农民,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四)做好促新强旧工作 在落实好新任务的同时,要对现有的温室小区,增加投入,提升服务水平,抓好小区的棚室改造、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栽培管理、市场销售等重点环节,使小区蔬菜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为新温室发展增强动力。 (五)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树立品牌意识,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的同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绿色优势,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增加设施农业中蔬菜产品价值。其次要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质量抢占市场。再次要着力培养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设施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模式。 (七)加强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要重点组织农业服务部门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搞好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骨干,然后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八)构建市场供需网络,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和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人员长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销售更具有稳定性,减少产品产销的盲目性。 (九)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苏木镇、农牧场要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专门负责具体工作落实。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抽调技术人员下乡包村蹲点指导设施农业建设,抓好技术服务,加大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种植、平衡施肥、病虫冻害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推动设施农业在我旗进一步发展,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 作者:武永胜 王改凤 单位:乌拉特前旗蔬菜管理站 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 设施农业论文:农业发展中的农业设施 一、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1、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2、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1)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作者:曹金科 单位:黑龙江肇东市东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 设施农业论文:设施农业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1设施农业技术的概述与应用 在现代设施农业中,其技术主要有耕整地技术、卷帘技术、滴灌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设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来说,上述四项技术是应用比较多的技术。 首先,耕整地技术主要是以旋耕整地为主,它是靠发动机推动旋耕部件的旋转来作业的,在耕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耕作深度与进度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随意来调整手把的位置,这样就有利于温室边角上的作业。 其次,卷帘技术的功效主要是体现在草帘与保温被的卷铺上。鉴于行走的方式不一样,可以把卷帘机械分成固定式和自走式。其中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减速机来达到卷拉覆盖帘的目的。 再次,对于滴灌施肥技术来说,它主要包括施肥、过滤、滴灌管、供水泵等。而滴灌施肥中的输水管涉及到三个部分,即主管、支管和毛管。当然用途不同,输水管的材质也不尽相同。主管和支管主要采用的是PE管,而毛管则适宜采用压力相对比较低的滴灌管。只有在特定材质的管道中,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最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主要是用来保护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温室中,应用比较多的是臭氧防治机,它是以温室内的空气为原料,利用高压放电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杀死温室内各种病菌的目的。对于臭氧来说,它有一定的还原功效,杀菌过后,臭氧会还原成氧气,而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2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效 通过对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不断实践,我国设施农业在设施技术的使用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中,设施栽培农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大中城市中,设施栽培农业的生产面积超出了当地菜田面积的1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还达到30%以上。由此看出,我国设施农业的分布在不断扩大。 第二,通过对设施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节能日光温室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设施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设施内的生长环境也得到了很好地优化。第三,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它已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首要选择目标。比如,北京的朝来农艺园、上海的孙桥园艺试验场等,这些项目都是把现代的温室园艺和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为设施农业技术一种新的应用,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3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园艺业和种植业都潜在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对农业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农民的增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大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当然,在此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适应新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只有大胆地创新,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与特点,适时抓住机遇,才能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作者:丁佳平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设施农业论文:设施农业开展途径研究 本文作者:阿生祥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水务局水电设计公司 1设施农业及其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0多年前,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观点,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一段话:设施农业就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和气象技术,按照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机理、产品储藏保鲜的要求,提供可控的、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进行动植物微生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种类上分,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无论是哪一类,无论是简易的塑料大棚,还是智能化的工厂化生产,都是利用人工设施,调节光、温、水、土、肥、气等要素,优化动植物生长、发育、储存环境,实现平面、立体、空间利用,放大乘数效应,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获得最佳效益。 2我县设施农业现状 全县现有日光温室2186座,温室规格(26米~42米)*7.5米,其中巴燕乡上胡旦村(270栋)、波航乡胡思洞村(90栋)、和平乡和平村(88栋)比较集中,其余均比较分散,主要种植蔬菜、果品、花卉等。根据以上现状可看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温棚在各村试点中大部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种植的品种,也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3我县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设施农业水利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设施农业(温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和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温棚水利部分的设施不配套,全县温棚用水根本无统一规划,其用水都是各村自行临时解决,无保证的可供水源,限制了温棚的快速发展和现有温棚应有效益的发挥。温室灌溉用水是就近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网中引取或从附近河道中挑、驮运,由于温室灌溉用水量较大,使各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尤其夏季温室需水量高,加之温室内无水利配套设施,温室灌溉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量不足,温室灌溉用水只能靠附近河道用人挑、牲驮的方式来解决,浪费水资源,占用了大量的劳力,增加了劳动强度,延缓了温室发展的速度。 3.2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县河流属湟水水系,河流众多,境内有大小沟道86条,正常有水的河流25条,水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其余均为季节性山溪小沟,平时干涸,汛期山洪爆发时,沟水陡涨,山洪因含沙量大,雨过沟干,一般难以利用。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146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778亿立方米(包括地下水资源量5503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10.46万m3/km2,人均占有水资源1183.8立方米,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全县实际水资源利用量只有6000万立方米,实际利用率为19%。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20.4万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152.8万立方米,牲畜饮水95.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5498.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49.2万立方米。另外,小水电利用贯流水1.892亿立方米。随着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上述各项水利水保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步构成了比较合理的以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供水体系框架,为湟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4设施农业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有利条件 4.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水利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及自然客观规律的要求,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县设施农业(温棚)发展速度较快,由于部门间协作、协同较少,使温棚的水利配套设施起步较晚,无统一规划,各村温棚用水由各村临时解决,无法长期、稳定的保证供水。2)各村温棚用水因无专业部门的指导,无可靠的供水水源及供水管网系统,无法保证温室的四季灌溉问题。在水源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只好让温室用水只好用畜驮、人挑或手扶拉运水的临时办法来灌溉农作物,不仅费工、费力,还占用许多劳力和增加了劳动强度。 4.2有利条件 我县设施农业(温棚)水利配套工作今后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需要进一步精心规划,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管问题很多、困难较大,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1)从国家的大政策上来分析,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深入,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是被放到更加重要地位加以重视并优先安排的项目之一,只要我们抢抓机会,仍将会给我县的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将对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有利; 2)各级政府及省、市业务部门对我县水务工作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对我县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信心,我们坚信上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视程度和项目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这将对我县水务工作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3)随着近几年我县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突显,要求设施农业水利配套逐步完善是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将为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机遇,水利设施的发展也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湟源县水务局组建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为我县水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5设施农业(温棚)发展情况 设施农业是一项集设施水平、栽培技术、养殖技术与管理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新兴农业产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将会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能较好地满足农作物对生态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使农作物有一个温馨的家,能够“吃饱喝足,住得舒服”,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得到比露地耕作高几倍的经济效益。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讲,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县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发展农业经济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畜棚,形成产业化生产已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胡萝卜、马铃薯、青蒜苗等几个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本县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产业带区,为构建我县合理的农产业产业布局,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6设施农业(温、畜棚)发展制约因素 随着日光温室、畜棚的发展,温室灌溉、畜棚牲畜饮水矛盾突现,水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灌溉用水是限制发展日光温室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拦路虎,全县现有的日光温室灌溉多数是群众从附近河道挑、驮运来浇灌,少数温室及90%畜棚牲畜饮水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中引取水源,使原本运行良好的人饮工程出现超负荷运转,尤其在夏季出现人畜饮水与温室、畜棚浇灌水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达不到应有的温室经济效益。 7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根据省、市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规划原则,强化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做好农村水利,全面提升水利服务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全县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坚持节水保护与开发配置并重、节水保护优先的原则,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努力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的同时,要把节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放在优先位置来抓,节水为主,治污优先,兴建节水治污工程,转变用水方式,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根据国家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以及省、市、县经济发展的水平,在深入研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坚持水利建设与水利社会管理并重的原则,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五大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加强水利自身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洪水管理、水量分配和水权、水资源保护等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7)坚持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8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思路 根据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努力使相应的水利设施同步化,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县城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做好铺垫。为此,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要求将我县设施农业水利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紧紧把握机遇。我县的设施农业水利发展思路为“把握一个主题,围绕两个坚持,保障三大安全”。一个主题:就是要始终把握水利为富民强县,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两个坚持:坚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努力为农民增收服务;坚持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不动摇,实施水源涵养等综合治理,为绿色经济服务。三大安全:一是保证设施农业发展给农村人畜饮水带来的压力,保证农村人畜饮水的安全;二是通过对温室的水利设施配套,保证全县设施农业的稳定生产;三是通过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的立项上马,保证我县经济发展用水。 9加强我县设施农业的几点看法 9.1加强领导 真正按照国家的要求,落实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加强领导,努力做到计划安排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搞好设施农业水利这块工作。 9.2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本省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规范各项水事活动,依法管水用水。2)加强水行政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责权清晰、可操作性的水法规体系。3)加强水利执法队伍的建设,积极宣传水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4)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工作,理顺关系,逐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加快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水量开发与水质保护相结合;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工程建后管理;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并重,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3加强前期工作 按照规划和计划,下决心、下本钱、下大力气搞好水利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扭转我县在设施农业方面的水利前期工作滞后的被动局面。加强对勘测设计工作的管理,引人竞争机制,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立足长远,对规划的项目,及早安排,做好前期工作,逐步建立“湟源县水利项目储备库”。 9.4加强日光温室水利设施 目前我县温室多采用传统沟灌、畦灌,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室内泥泞、板结、湿度增大、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不利于作物生长。所以温室采用滴灌,对于节约水利资源、改善温室生产环境、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滴灌是最先进的温室灌溉方式之一,低温季节在温室中采用滴灌,能够避免其他灌溉方法灌水后温室内湿度过大而易使作物染病的弊端,因此滴灌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温室生产中灌溉系统的最佳选择。在温室中采用滴灌具有省工、省水、节能、优质、增产、适应范围广、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还可以配合施肥设备精确地对作物进行随水追肥或施药等作业。#p#分页标题#e# 9.5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加强人才培养 科技兴水,提高素质,搞好自身队伍建设,为提高广大水利职工的政治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高素质水利干部队伍,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使广大水利职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水利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三是加强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四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五是转变职能,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工作程序。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为生态建设服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尽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并要抓好职工队伍建设,按照规划,着力培养好领导干部、科技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工人等“四支队伍”,使全行业干部职工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以适应湟源水利大发展的需要。工程技术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字: 分析 招聘 使用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 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论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负伤、致残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到维护千百万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一)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在覆盖人员范围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基本上是“全民企业执行”、“集体企业参照执行”。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劳动条件较差,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的发生率较高,而国家又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劳动保护法规,在“预防”上予以强制及约束,也没有相应的工伤保险法规强制对职工进行工伤保险,甚至出现有些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只发工资、不管伤亡的“生死合同”现象。 工人为了赚钱与雇主签订“生死合同”,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一切损失由工人自己负责。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此种免责条款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没有强制的工伤保险作为后盾,赔偿也是不可期待的。即使很多劳动者没有签订所谓的“生死合同”,用人单位也往往是在出现工伤事故后,草率处理或仅付给受伤害者医疗费用,或索性与受伤害者“解除合同”,将其踢出单位大门,对于死者的赔偿也不一致。尤其是在三资、私营、乡镇企业中的职工中缺乏劳动保护,发生工伤后,以双方“私了”方式对工伤职工只支付极低补偿金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由于工伤保险没有立法,大部分外资、港澳台及私营企业不愿参保,严重制约了工伤保险的发展速度。 (二)必须进行改革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工伤保险是我国目前政府文件唯一提出在“中国境内”实行的社会保险项目,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社会化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较低。工伤保险范围的扩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和社会成员的安全,并保证企业机会均等、效率优先的竞争原则得以实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保险制度要逐步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在我国,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尽快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纳入到工伤保险范围中来。这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差、设备陈旧,发生工伤事故的数量已占全国工伤事故的一半。只有实行工伤保险的“广覆盖”,才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减轻企业的负担,保证职工发生工伤时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险待遇。如果没有一种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机制,一旦发生事故或意外,企业就要单独承担全部风险,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实行工伤保险就是要通过社会共济,达到风险分担的目的,免去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改善整个投资环境。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更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伤保险社会化程度都是很高的,职工和企业双方面都得利。当然“广覆盖”是一个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参加工伤保险,权利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不能少缴费甚至不缴费也享受同等待遇。 二、工伤的认定标准问题 (一)我国工伤认定的标准及其存在问题 1.现行制度中工伤的认定标准 在工伤保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工伤的认定问题,因为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给予因工伤亡者优于非因工伤亡和疾病受害人的待遇。我国目前对于工伤的认定,立法主要采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明确、具体。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使应当按照工伤处理的工伤伤亡被排斥在工伤范围之外。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的依据是劳动部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工伤的认定,规定了10条界定标准,对全国企业统一工伤标准和认定工伤,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使大量的工伤得到工伤保险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但实际中仍有一些工伤事件按10条标准难以界定,例如,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于深夜在办公室被害可否认定为工伤?职工值班期间外出用餐突发疾病能否认定为工伤? 2.现行工伤认定的10条标准存在着词汇界定不明晰的问题 《办法》界定工伤的标准表达含混,很多词汇的含义难以界定。例如,“履行职责”的范围有多大?如果包括了职工正常上班从事本职工作的行为,为何上班时间遭人蓄意伤害却得不到工伤认定;因“公”与因“工”又该作如何划分? 笔者认为,可对“履行职责”作扩大理解,在正常生产工作中遭受的不法侵害导致的人身伤、残、亡,也应划入工伤范围。只要劳动者在工作生产的时间和区域内从事正常工作生产,遭遇来自他人的伤害,就应认定为工伤,给予工伤保险待遇。至于因“工”作为工伤,应该是无可非议的。目前难以把握的主要就是因“公”。公与私相对,因“公”是为了区分因“私”,由于个人私事而造成的伤害不属工伤范围。这也许就是因工与因公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工伤保险法规中的原因。但是因“公”的尺度较难把握,因“公”与因“私”某些时候不能完全的区分。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劳社厅函[2000]4号文件规定,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认定工伤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损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暂时缺乏证据,无法判定受伤害原因是因公还是因私的,可先按照疾病和非因工负伤、死亡待遇处理,待伤害原因确定后,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笔者以为,从保护劳动者角度出发,此规定对受伤害的弱势劳动者的保护不利。应当先认定为工伤,使受伤害的劳动者能尽快康复和恢复劳动能力,若确认不是工伤,则可向劳动者追偿。 3.不认定为工伤的6种情况 《办法》中还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况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1)犯罪或违法;(2)自杀或自残;(3)斗殴;(4)酗酒;(5)蓄意违章;(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中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无过失责任”原则。所谓无过失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人故意行为所致,就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对其作出伤害赔偿。在这个原则中排除了受害的劳动者本人的故意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故意实施的行为导致自身的致伤、残或致死,用人单位及雇主可免责。工伤保险制度源于近代私法中的雇工赔偿制度。最初,劳动者只要存在过失或过错,雇主即可免除责任。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不断加强,发展到现在,劳动者的严重故意才能构成雇主免责的要件。 我国的劳动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限定雇主免责的要件,但基于对劳动者权利的倾斜保护,笔者以为也应该对用人单位及雇主的免责条件进行严格限制。而《办法》中的6条内容规定不明确,存在着难界定、尺度难把握的问题。如果一概不认定为工伤,不利于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比如蓄意违章,蓄意与故意的尺度如何把握?在工作过程中明知是违反工作纪律的,仍然故意违章,这是否算蓄意违章?目前还缺乏对蓄意违章的权威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蓄意违章,一般是指职工凭主观臆断,故意制造事故以达到个人目的;或因违章行为发生事故,但不采取任何措施遏制事故,任其扩大;或经常违章作业屡教不改的。劳动者及其家人蒙受着巨大的不幸,因此要朝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倾斜。而且相对于受伤害的劳动者而言,单位取证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所有的举证责任都由单位一方承担,又会过度加重单位的责任,所以劳动者一方也应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在西方国家,没有独立的劳动法律部门,劳动法包含于民商法之内,而民商法一般都涉及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劳动者虽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还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与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可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简单地说,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的伤亡属于工伤,举证责任的分担就是“谁主张,谁举证”,用人单位主张不属于工伤,就要由用人单位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 三、工伤保险的待遇问题 (一)我国目前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目前工伤保险的待遇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待遇标准和水平均偏低。现行的工伤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都是按本人标准工资计发的,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标准。改革开放后职工收入提高了,工伤待遇标准与工资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再加上待遇没有正常的调整机制,伤残待遇及死亡抚恤就显得更低。伤残职工及死亡者遗属本来就属于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在此情况下,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1.待遇项目不完全,缺乏明确的、专门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规定。职工无论轻伤、重伤或死亡,只有医疗免费及勉强维持最低生活的待遇,死亡待遇和残疾待遇都过低;没有一次性抚恤待遇的制度,不能适当弥补职工及其家属突然遭受不幸所造成的损失;劳动者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工伤职工在心理上失衡,损失得不到适量的弥补,这是社会对具有不同风险等级的行业、企业的价值不予承认的表现。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中没有明确规定各项目随工资或物价水平的增长而变动,使工残职工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由于待遇长期不作调整,全残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2.现行制度中待遇水平未体现“伤残程度越重,补偿越优”的原则,没有在待遇水平方面形成合理的阶梯结构。医疗停止后的伤残待遇明显低于医疗期的水平,致使伤残职工拖延医疗期,不愿意办理退休手续。现行体制不能很好体现赔偿原则,达不到赔偿的目的,而且伤残退休人员与正常退休人员一样领取退休费,亦未体现“赔偿”的意义。 3.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并未提及职工致残后的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只规定残疾用具按普及型标准配给。职工既然残疾,就是无法恢复正常的状态了,也就是说残疾职工的后半生生活必须得依靠残疾用具,而残疾用具就象其它任何的用具一样,会折旧、损坏和丧失其原有的功能。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没有规定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也就说更替费用需要伤残的劳动者自己负担,笔者以为这对残疾的劳动者极不公平。残疾用具是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之一,劳动者致残后无收入来源,无力承担这一本不该由自己支付的费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革工伤待遇制度,加入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按残疾用具一般的折旧年限,规定每几年发一次。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成为时髦并被广泛接受的名词,原来的人事部已纷纷改称人力资源部。然而,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变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财富,让其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关键字:分析招聘使用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三、人才使用1、人才开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当前就业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 摘 要:进入21世纪,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文科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是引来各界的探讨。鉴于此,有必要在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下进一步探讨行政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1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共有115万人,2005年共有338万人, 2009年共有611万人, 2015年则达到749万人。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以来,就业难的问题随之提到章程上来。党和国家针对此问题制订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及休学创业等,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整体的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总体失业率为3.8%,分年龄的统计结果表明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达到13%。第三方教育科研机构麦可思数据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为7.9%。 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表明就业难的事实依旧是个头疼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扩招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却因为放低了门槛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大打折扣,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形势代替了曾经的备受青睐。但是技术类职位如汽车设计、道桥建设等就业状况良好,此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餐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了1000万。由此可见,新形势的开创让大学生就业面更广的同时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但就在面临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依然追求“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物质生活而看不上服务于大众的基层职位。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压力。 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1986年起,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20多年的时间,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蒸蒸日上。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经有345(2015年6月统计)所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这一专业。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要求,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在 2015年《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行政管理专业排名70且985、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省属高校和省政府与地方共建高校的就业率。如此现状似乎与大学生美好的就业憧憬大相径庭。还有2015年广东警官学院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过去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虽不低,但只有10%和8%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我国高校在对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几乎无创新可言,因此普通高校毕业的行政管理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挂钩。而随着党政机关实行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工作的难度日益加大。 2.2 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困境 行政管理毕业生面临这样几条路:一是考研,将来从事有关行政管理的科研工作。二是考公务员,然而逢进必考的门槛并未使他们占得什么优势。2014年和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总人数分别为152万人和141万人,因而行政管理毕业生想要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是非常大的。三是自己找工作。由于大部分高校实行灌输式教学,许多行政管理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根本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四是通过考编、司法考试等转行。河南大学一位行政管理学生说:“我同学有考研、考公务员的,也有当教师的,还有到企业里做与行政管理专业无关的工作的。”综上所述,不少院校行政管理毕业生正在遭遇就业难的困境。 3 影响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 国家政策 1999 年高校扩招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大学生人数剧增,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各高校都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行政管理学生选择考研,许多毕业生便放弃了一些公务员的招录考试和企业的招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丧失了一些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无任何优势,而且公务员招考职位中更多的是对会计、中文、计算机及法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不得不说那饱受诟病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为了自身建设盲目设立专业,行政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匆匆上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3.3 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 行政管理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不应该选择小城镇企业或是基层服务岗位而应该在党政机关、中外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毕业生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 结束语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笔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文章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的观点或是出现片面性、肤浅性的词语,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困境及影响就业的因素也绝不像本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简单,笔者只是想借这篇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管理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还需要更多学者和专家共同的努力。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浅谈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正逐步向现代企业体制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但一些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有的人借改革之机,钻体制不健全的空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如何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强化监督机制,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体制改革中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较软弱 在少数企业中,监督机制残缺不全,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避实就虚,不能真正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其原因,一是这些企业的党政领导对监督工作不重视,“一手硬,一手软”,使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孤立无援,硬不起来。二是有的领导干部自恃权力大,责任大,贡献大,是“特殊公民”,不要监督;有的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刺耳之言,“闻过则怒,讳疾忌医”,拒绝监督;有的领导干部本身就心术不正,行为不端,视监督为“芒刺在背”,必欲去之而后快,想方设法排斥监督。三是纪检监察机构弱化,人员缺编,素质不高,难以发挥作用。有的则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四是有的纪检监察人员心存杂念,患得患失。监督领导怕受到打击报复,监督其他人员怕得罪人,失“人缘”、丢选票,因而对违规违纪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不能履行监督职能。五是政策观念上的模糊,一些似明非明的提法和“政策撞车”现象,使人产生困惑。如业务接待,我国已跨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建立良好的对外业务关系和社区关系是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业务接待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接待的“度”上不太好掌握。况且,各地情况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属旅游热点地区,接待量和接待费用自然要比其它地区多。又如通讯费用,市场千变万化,商机稍纵即逝,企业领导和业务负责人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是掌握市场信息,捕捉商机开展经营业务的必要手段。通讯费用的报销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党政机关的标准来套,但也不能漫无节制地实报实销。究竟报销多少合适,是个费斟酌的问题。政策观念不明确,监督的信心自然不足。 2、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 在一些地方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封建特权思想,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潮成为一种“时髦观念”侵入一些意志薄弱者的头脑,产生消极腐败现象。并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地遏制而逐步蔓延开,成为一种“社会毒瘤”。其主要表现是:1、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2、公款吃喝玩乐,奢侈浪费,腐化堕落。尤其是有些亏损企业困难重重,职工工资都没有保障,企业领导依然手机随身,小车出入,吃喝玩乐;3、官僚主义,失职渎职;4、损公肥私,“富了方丈穷了庙”;5、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和关系网;6、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涨价,搞行业不正之风;7、欺上瞒下,虚报浮夸,骗取成绩和荣誉;8、滥用权力,盲目决策,造成重大失误等等。上述腐败行为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破坏经济建设,损害干群关系,分化瓦解企业的凝聚力,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引发和加重社会犯罪。腐败已成为一种逐步蔓延的社会公害,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强化监督机制,是遏制和消除腐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 二、在国企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发挥监督保障职能 在国企改革中要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发挥监督保障职能,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解决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政治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针对我州企业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一是抓好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进行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三是抓好艰苦奋斗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勤俭兴业”的观念,反对享乐主义,抵制铺张浪费、奢侈腐败之风;四是抓好法纪教育,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纪意识和自律自控能力,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五是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对监督工作的正确认识。监督工作既是抑制腐败,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又是发现腐败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犯错误的干部越走越远,坠入犯罪深渊的预防性措施,因而它是关心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认识统一后,纪检监察工作才会得到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从事纪检监察的同志也才能理直气壮地大胆工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 离开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廉政监督将无以为据,处于“因人而治”的无序状态,难以保证廉政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稳定性,因而法规制度建设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制度化建设中,着重应抓好以下几项:(1)党的民主集中制。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通过集体讨论决定,才能有效地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因个人专权,权力失去控制而必然导致的腐败行为。 (2)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内民主监督,洗去身上的“尘埃”,轻装前进。如果领导干部虚怀若谷,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将造就民主的氛围,大家都敢于在会议上或当面发表不同意见,并进行争论(而不是唯唯喏喏,随大流,或心存意见埋在肚里形成积怨),一是对领导的正确抉择会有很大帮助,二是有助于领导同志及早发觉自己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或自己身上存在什么缺点毛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早作改进和纠正,避免犯错误。而表面上的随声附和,一团和气,一派升平景象,往往危机就潜伏于其中。 (3)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制度。民心是杆称,也是一面镜子。坚持民主测评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使得有腐败意识和行为的干部有所顾忌,及早收手。 (4)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代会依照《企业法》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赋予的权力,对企业重大事务和决策进行审议,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体现。企业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应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多发挥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党风廉政责任制。它是廉政反腐领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责任、目标、监督、考核、追究”为一体,对责任人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特别对企业党政“一把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6)领导干部任期交流和重要部门岗位轮换制度。这项制度既有利于干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也是廉政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7)健全企业财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论完善我国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 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负伤、致残者,死亡者本人及其家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到维护千百万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制度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一)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在覆盖人员范围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基本上是“全民企业执行”、“集体企业参照执行”。改革开放后,涌现出大量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劳动条件较差,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伤事故及职业病的发生率较高,而国家又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劳动保护法规,在“预防”上予以强制及约束,也没有相应的工伤保险法规强制对职工进行工伤保险,甚至出现有些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只发工资、不管伤亡的“生死合同”现象。 工人为了赚钱与雇主签订“生死合同”,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一切损失由工人自己负责。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此种免责条款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没有强制的工伤保险作为后盾,赔偿也是不可期待的。即使很多劳动者没有签订所谓的“生死合同”,用人单位也往往是在出现工伤事故后,草率处理或仅付给受伤害者医疗费用,或索性与受伤害者“解除合同”,将其踢出单位大门,对于死者的赔偿也不一致。尤其是在三资、私营、乡镇企业中的职工中缺乏劳动保护,发生工伤后,以双方“私了”方式对工伤职工只支付极低补偿金的现象仍大量存在。由于工伤保险没有立法,大部分外资、港澳台及私营企业不愿参保,严重制约了工伤保险的发展速度。 (二)必须进行改革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工伤保险是我国目前政府文件唯一提出在“中国境内”实行的社会保险项目,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社会化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较低。工伤保险范围的扩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和社会成员的安全,并保证企业机会均等、效率优先的竞争原则得以实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伤保险制度要逐步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在我国,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尽快把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纳入到工伤保险范围中来。这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差、设备陈旧,发生工伤事故的数量已占全国工伤事故的一半。只有实行工伤保险的“广覆盖”,才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减轻企业的负担,保证职工发生工伤时得到公平合理的保险待遇。如果没有一种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机制,一旦发生事故或意外,企业就要单独承担全部风险,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实行工伤保险就是要通过社会共济,达到风险分担的目的,免去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改善整个投资环境。深圳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更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伤保险社会化程度都是很高的,职工和企业双方面都得利。当然“广覆盖”是一个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参加工伤保险,权利义务应该是对等的,不能少缴费甚至不缴费也享受同等待遇。 二、工伤的认定标准问题 (一)我国工伤认定的标准及其存在问题 1.现行制度中工伤的认定标准 在工伤保险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工伤的认定问题,因为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就在于给予因工伤亡者优于非因工伤亡和疾病受害人的待遇。我国目前对于工伤的认定,立法主要采用列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明确、具体。但是,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可能使应当按照工伤处理的工伤伤亡被排斥在工伤范围之外。 我国现行工伤认定的依据是劳动部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工伤的认定,规定了10条界定标准,对全国企业统一工伤标准和认定工伤,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使大量的工伤得到工伤保险的认可和法律的保护。但实际中仍有一些工伤事件按10条标准难以界定,例如,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职工于深夜在办公室被害可否认定为工伤?职工值班期间外出用餐突发疾病能否认定为工伤? 2.现行工伤认定的10条标准存在着词汇界定不明晰的问题 《办法》界定工伤的标准表达含混,很多词汇的含义难以界定。例如,“履行职责”的范围有多大?如果包括了职工正常上班从事本职工作的行为,为何上班时间遭人蓄意伤害却得不到工伤认定;因“公”与因“工”又该作如何划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笔者认为,可对“履行职责”作扩大理解,在正常生产工作中遭受的不法侵害导致的人身伤、残、亡,也应划入工伤范围。只要劳动者在工作生产的时间和区域内从事正常工作生产,遭遇来自他人的伤害,就应认定为工伤,给予工伤保险待遇。至于因“工”作为工伤,应该是无可非议的。目前难以把握的主要就是因“公”。公与私相对,因“公”是为了区分因“私”,由于个人私事而造成的伤害不属工伤范围。这也许就是因工与因公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工伤保险法规中的原因。但是因“公”的尺度较难把握,因“公”与因“私”某些时候不能完全的区分。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劳社厅函[2000]4号文件规定,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他人蓄意伤害是否认定工伤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损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暂时缺乏证据,无法判定受伤害原因是因公还是因私的,可先按照疾病和非因工负伤、死亡待遇处理,待伤害原因确定后,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笔者以为,从保护劳动者角度出发,此规定对受伤害的弱势劳动者的保护不利。应当先认定为工伤,使受伤害的劳动者能尽快康复和恢复劳动能力,若确认不是工伤,则可向劳动者追偿。 3.不认定为工伤的6种情况 《办法》中还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况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1)犯罪或违法;(2)自杀或自残;(3)斗殴;(4)酗酒;(5)蓄意违章;(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中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无过失责任”原则。所谓无过失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人故意行为所致,就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对其作出伤害赔偿。在这个原则中排除了受害的劳动者本人的故意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故意实施的行为导致自身的致伤、残或致死,用人单位及雇主可免责。工伤保险制度源于近代私法中的雇工赔偿制度。最初,劳动者只要存在过失或过错,雇主即可免除责任。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不断加强,发展到现在,劳动者的严重故意才能构成雇主免责的要件。 我国的劳动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限定雇主免责的要件,但基于对劳动者权利的倾斜保护,笔者以为也应该对用人单位及雇主的免责条件进行严格限制。而《办法》中的6条内容规定不明确,存在着难界定、尺度难把握的问题。如果一概不认定为工伤,不利于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比如蓄意违章,蓄意与故意的尺度如何把握?在工作过程中明知是违反工作纪律的,仍然故意违章,这是否算蓄意违章?目前还缺乏对蓄意违章的权威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蓄意违章,一般是指职工凭主观臆断,故意制造事故以达到个人目的;或因违章行为发生事故,但不采取任何措施遏制事故,任其扩大;或经常违章作业屡教不改的。劳动者及其家人蒙受着巨大的不幸,因此要朝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向倾斜。而且相对于受伤害的劳动者而言,单位取证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所有的举证责任都由单位一方承担,又会过度加重单位的责任,所以劳动者一方也应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在西方国家,没有独立的劳动法律部门,劳动法包含于民商法之内,而民商法一般都涉及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我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也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劳动者虽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还无法也不可能达到与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同等的地位,因此不可能由用人单位单方面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简单地说,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劳动者的伤亡属于工伤,举证责任的分担就是“谁主张,谁举证”,用人单位主张不属于工伤,就要由用人单位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 三、工伤保险的待遇问题 (一)我国目前工伤保险待遇制度存在的缺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我国目前工伤保险的待遇构成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待遇标准和水平均偏低。现行的工伤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都是按本人标准工资计发的,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标准。改革开放后职工收入提高了,工伤待遇标准与工资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再加上待遇没有正常的调整机制,伤残待遇及死亡抚恤就显得更低。伤残职工及死亡者遗属本来就属于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在此情况下,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1.待遇项目不完全,缺乏明确的、专门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规定。职工无论轻伤、重伤或死亡,只有医疗免费及勉强维持最低生活的待遇,死亡待遇和残疾待遇都过低;没有一次性抚恤待遇的制度,不能适当弥补职工及其家属突然遭受不幸所造成的损失;劳动者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工伤职工在心理上失衡,损失得不到适量的弥补,这是社会对具有不同风险等级的行业、企业的价值不予承认的表现。工伤保险待遇项目中没有明确规定各项目随工资或物价水平的增长而变动,使工残职工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由于待遇长期不作调整,全残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2.现行制度中待遇水平未体现“伤残程度越重,补偿越优”的原则,没有在待遇水平方面形成合理的阶梯结构。医疗停止后的伤残待遇明显低于医疗期的水平,致使伤残职工拖延医疗期,不愿意办理退休手续。现行体制不能很好体现赔偿原则,达不到赔偿的目的,而且伤残退休人员与正常退休人员一样领取退休费,亦未体现“赔偿”的意义。 3.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并未提及职工致残后的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只规定残疾用具按普及型标准配给。职工既然残疾,就是无法恢复正常的状态了,也就是说残疾职工的后半生生活必须得依靠残疾用具,而残疾用具就象其它任何的用具一样,会折旧、损坏和丧失其原有的功能。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中没有规定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也就说更替费用需要伤残的劳动者自己负担,笔者以为这对残疾的劳动者极不公平。残疾用具是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之一,劳动者致残后无收入来源,无力承担这一本不该由自己支付的费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革工伤待遇制度,加入残疾用具的更替费用,按残疾用具一般的折旧年限,规定每几年发一次。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如何推进消防工作发展 内容简介:保险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行业,消防与保险都是以危险为存在前提的,由于没能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改善极为缓慢。为缓解这一矛盾,本文提出征收消防税、开发新险种、真正行使防灾防损职能,扶植发展火灾保险公估人和相互联动等五个方面的设想,希望通过这些途径来实现保险推动消防工作发展。 关键词:保险、消防、防灾防损 危险与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与消防是现代社会预防和减少危险损害主要的社会化防灾机制,危险是保险与消防存在发展的前提,商业保险通过危险财务转移获取商业利润,消防通过危险控制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危险发生,都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可是当前社会消防安全环境的改善却远远滞后于保险业的发展步伐,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据统计,全国保费年收入1980年的64亿元到2002年入3053亿元,人均保费(保险密度)237.6元,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保险深度)为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78.3亿元,保险公司总资产从2000年的3373.9亿元,仅两年就达到了6494.1亿元。保险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获取得了最大的利润。 同样作为危险管理手段,保险与消防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特别是如何推动消防安全工作发展,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 一、国家应当征收消防税,为消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消防经费完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预算拨款,政府负担很重,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消防队伍建设等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已成为不争的现实,缺少经费是根本原因之一。而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除了政府拨款外,都向保险企业和个人征收消防税,消防经费充足,社会消防安全保障程度很高。 作为朝阳产业,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按照现行税法,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了保险企业的各种优惠,对保险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大税种,同时征收城市维护税、印花税等小税种,并不征收消防税。“洋保险”即将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运作方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可以预见:“洋保险”不但会抢占保险市场份额,还将获得高额利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按照目前的财政税收政策,这些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在消防等部门危险控制管理下取得的,实质上是“洋保险”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经营风险获得的,这种结果对国家、对内资保险企业都是不公平的,对整天忙于防火灭火,时刻与危险战斗的消防部门来说,更是无法接受的。 我国应当调整税收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向商业保险企业征收消防税,税收收入专门用于补充消防经费。方法之一可以根据保险企业固定资产增长迅猛的实际,将消防税作为固定资产税种之一,加以征收。办法之二是改革目前国家实行的33%的单一企业所得税率,进一步细化所得税率,统一中外保险企业税率,征收保险企业所得税,其中包含消防税或者消防附加税。方法之三是对火灾保险险种收入征收消防税(属于营业税税种),适用单独的税率。通过上述办法,完全能够逐步解决国家消防经费的困窘。 二、商业保险企业要进行产品创新,实现保险产品保障无缝隙。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产品创新是推进、培育和繁荣保险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保险产品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这个核心,针对消防工作的重点,开发新的火灾险种。 我国目前举办的财产保险是传统的火灾保险及其附加险组成的综合保险,把火灾及火灾以外的风险直接列入保险基本责任范围。也可以考虑设立单独的火灾保险险种,将火灾以外的机器损坏险、营业中断险、第三者责任险、水渍险等危险列为火灾保险的附加险,保险责任虽然相差无多,但在险种经营上会更灵活,投保人可针对自己需要选择保险产品。 在西方国家公众责任险已经成为企业、个人乃至政府部门都不可缺少的危险保障工具和各国保险企业的主要业务种类,很多国家对责任保险推行强制保险制度,如:汽车责任保险。但在我国,公众责任险特别是场所公众责任险发展缓慢,很多公众聚集场所消防条件简陋,所有者或者经营管理者不投保或者不愿投保,一旦发生火灾,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往往无力赔偿,受害人权益得不到保护,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大大加重政府灾害救济的负担。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疆克拉玛依友谊宫、河南天堂歌舞厅、焦作上,北京蓝极速网吧等特大火灾事故,足以为戒。 为减少火灾的危害,国家要鼓励境内外投资者成立专门的火灾保险公司,专门经营火灾保险、公众责任险等保险业务。应当开发新的场所责任险种,如:公众聚集场所火灾责任险、娱乐活动火灾公众责任险、展览会火灾公众责任险等险种。同时,针对公众聚集场所伤亡大、赔偿难、变动频繁等特点,在公众聚集场所火灾责任保险实行强制保险,根据《保险法》第十一条二款,建议在修改《消防法》时明文规定。 三、商业保险企业要充分发挥防灾防损的职能 在《保险法》和《财产保险合同》都有防灾防损的规定,不仅是保险的职能,也是保险企业的产品。随着保险业的发展,防灾防损职能在保险中体现得越来越突出,以至于国外许多企业购买保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从保险公司获得有关灾害事故的专业指导。 政府和消防部门提供的是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而保险企业作为营利性机构,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和消防部门,必须认真开展防灾防损工作,防灾防损做得好,其利润就会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入世后,“洋保险”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不可低估,保险企业不具备与洋保险拚费率的实力,这必然迫使我国的保险业注重完善和充分发挥保险的防灾功能,才能与国外的保险公司竞争,也有利于全社会进一步树立预防为主的消防安全观念。 但是,近几年,一些保险企业不认真开展防灾防损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例如:不考虑企业消防安全状况,只要交钱就承保;防灾费用于消防装备和宣传方面投资逐年减少,甚至有的地方不投入的现象时常出现。保险企业要克服“重保费、轻消防”错误观念,主动开展防灾防损工作,重点要积极开展做好以下几项: 首先,要积极参加社会消防工作,加强与消防部门的联系。主动参加或者组织各类消防宣传活动,将防灾防损费用真正用于消防,补助消防安全教育、投资消防装备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资助防火科技研究。 其次,要认真进行防灾检查,参与抢险救援。对被保险人要经常进行防灾防损检查,不断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减少不安全隐患提高被保险人和投保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帮助其克服“重保险、轻消防”错误观念;在火灾事故发生时,要与消防部门一起组织抢救财产,提高便利,防止灾害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三,要将防灾防损真正贯穿于整个保险经营活动。在保险条款的设计上,要明确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义务;在保险费率的拟定上,根据保险标的消防安全状况,实行区别对待、浮动费率;承保前要对保险标的进行全面的消防安全检查。 四、保险监管和消防部门要共同扶植发展保险公估人。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估人作为保险辅助服务机构,将越来越发挥很大作用,从保险业健康发展出发,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火灾保险公估人的发展。在消防工作改革过程中,消防部门也可以委托火灾保险公估人实施火灾原因调查、损失统计、计算等工作。火灾保险公估人也可受保险企业委托保险标的消防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火灾理赔,参与保险企业的防灾防损工作。 在这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的损失管理服务公司(INALossControlServices,Inc.)的主要业务就是提供包括火灾在内的危险管理咨询,依据自身在危险控制方面的专业优势,对企业做出深入的调查,估测存在的潜在危险,提出评价和改进意见,或者设计新的方案。美国还有一家名为FM(FactoryMutual)的防灾科研咨询机构,拥有2000多名技术和科研人员,拥有全球最大的火灾试验馆和设备齐全的检测中心,用来为美国三大工业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只有通过FM的标准,才可在三大保险公司投保,享受低费率、高赔付的好处。目前,随着通用、摩托罗拉等大公司来华建厂,FM的业务已经延伸到中国。这种立足于主动预防灾害事故的保险机制,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五、相互联动、信息共享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对参加投保的企业,保险企业要建立资料库,并与消防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消防部门在消防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投保企业存在火灾隐患,要及时通知保险企业。保险企业在防灾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因素,也要及时报告消防部门。消防部门通过行政执法,保险企业通过合同约束、费率调整等手段,共同督促企业整改隐患,从而达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的。 消防部门要改革目前火灾损失计算和统计方法,制定科学、准确的火灾损失计算标准,既方便当事人主张财产权利,又便于开展保险企业理赔。同时,要将火灾情况与保险企业共享,便于保险企业对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损失进行分析、研究,科学计算保险费率,减少保险企业经营风险。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非理性人寿保险行为 保险是一项风险转移的商业活动。由于风险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理性的人们应该厌恶风险[1],需要丰富多彩的保险产品规避风险。这正是保险公司存在的理由。 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是心理学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面对风险决策,人们是会选择躲避呢,还是勇往直前?保险公司如何面对客户非理性——甘冒风险拒绝保险的行为呢? 一.人的非理性拒绝保险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1000,1),B是50%可能性赢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超过80%的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1000,1),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2000,0.5)。结果,超过70%的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元,那么肯定赢1000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元;50%赢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喜欢躲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却又倾向于冒险了。这是卡尼曼[2](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3]的重要观点。理性使我们规避风险,非理性又让我们有风险偏好。 在人寿保险行为中人们有同样的非理性行为。纯粹保障型产品没有储蓄型产品受欢迎。保险是一种损失性风险,这是由保险基本原理——损失补偿——决定的。用“前景理论”的实验描述人寿保险就是两种选择保险A有50%[4]可能死亡损失生命和1000元(保费)获得2000元(保险金),50%生存但损失1000元(保费),不保险B有50%可能死亡损失生命,50%生存而没有损失。如果把保险金当成对生命损失的补偿,那么A是(-1000,1),B是(-2000,0.5)。大部分人选择不保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所以人们的非理性拒绝保险——风险规避——而寻求风险。 二.非理性人寿保险产品 显然,保险公司不会有上述的损失概率达到50%的产品。保险人经营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一般不高。这是保险产品的经济可行性要求。理性上讲,保险的目的是风险转移与损失分担。只有纯保障性产品才是被保险人最理性的保险选择。由于人们面对损失的非理性,纯保障性保险产品往往不被市场接受。人寿保险市场主要是具有储蓄[5]功能的产品。长期死亡险和短期意外险占总保费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健康险也不到五分之一。 2002年全国人身保险保费2275亿,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79亿,健康险保费122亿,寿险保费2074亿[6]。占人身险保费91%以上的寿险保费中属于纯保障责任的保费不到10%。大量的还本性的两全险和养老金险,客户可以反还保费同时又得到了保险保障。其实是用客户保费的利息充当了保险保障的保费。这种利息收入对客户不敏感。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证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同样的,保险客户对所交保费与保费的利息建立了不同的帐户,保费是自己付出的而利息是获得的“意外”之财。显然,保险客户更看重保费。 这种保险市场的选择正好映证了“前景理论”的结论。面对客户的非理性选择,保险人要有针对性的非理性产品。 三.非理性寿险营销 面对人们的非理性决策,在寿险营销中必须抓住客户心理,理性地进行非理性营销。 1让计划书看起来很美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7]。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 在为客户设计保险计划时,可以附加风险很低的保障责任。客户花相对主险保费很少钱获得很高保障(保额)。这让客户看起来很美的计划书必容易让客户满意。 2突出客户获得“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在寿险营销中通过适当的话术突出客户获得的快乐,弱化损失的痛苦。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健康险中有一种住院津贴的责任,相对补偿性的医疗报销责任,住院津贴是很受欢迎的产品[8]。被保人觉得报销性责任没有给他带来额外“收获”,而津贴却有“收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再来看一个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实验: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A方案。 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A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B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表述方式上将得与失参照点平移以“获得”为中心。例如损失20元保费,获得200020元保额(保额加反还保费[9]),表述成(净)获得200000元。 3改变客户的参照系 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万,50%的可能盈利100万。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在制订保险计划时,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参照系。一种是将保费损失隐含必要消费中或相对必要消费不明显。例如,航空意外险保费相对机票价格不是损失。同样,可以有列车旅客意外险、汽车旅客意外险等,只要保费不超过车票价格的5%,人们是不敏感的。另一种是提高客户对现有生活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保持这种生活持久下去的愿望,从而厌恶风险增加保险需求。 4帮助客户完美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这里显示了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完整性”本身是一种美。一套餐具件数再多,破了几个就不美了。如果客户已经买保险了或是老客户,我们可以指出他保险计划存在“缺陷”,需要新的保险保障来完善。象补充医疗是对社保医疗的完善,补充养老是对社保养老的完善。人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保障。“完整性”是我们拓展保险市场的金钥匙。 5调整客户“心理帐户” 人们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同样,也为不同的消费建立“心理帐户”。有些消费帐户预算总是会比较充裕而稳定,有些帐户波动性大而成为临时和备用帐户。如果说服客户动用临时帐户进行保险计划相对比较容易。在客户收入帐户与消费帐户之间有些关系紧密几乎是同一个帐户,有些比较随意,有一个分配过程。往往固定收入用于固定消费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有盈余时才分配到非固定消费和投资帐户。 我们不要将保险计划固定到消费帐户。针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让投资帐户贫乏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消费帐户,让投资帐户充足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投资帐户。有些收入帐户的“意外”收入需要时间分配到消费和投资帐户。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客户参与保险计划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数法则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概率论中贝叶斯定理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理性推断行为不仅会使用大样本的所有信息,也会利用所有的先验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是重视了条件概率,而忽视了先验概率。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提出了他们称之为“小数法则”的许多例子,即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已知的少数例子来作推测。我们都知道,概率论中存在“大数定理”,指的是当分析样本接近于总体时,样本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概率。而“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人们在根据现有信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与“样本无关”。例如,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人们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因而高估出现正面的概率。这也说明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事件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如果发现邻居被人偷盗,会加强自己家的防盗系统,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等。其实,从社会总体上看,入屋盗窃发生的概率与邻居家被盗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往往从身边发生的小数有时是偶然事件去推理,判断。这正是与大数法则相对的小数法则。如果保险人从大数法则出发判断损失概率是理性的,那么个人从个别事件推理出的损失风险是非理性的。 保险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用专题节目、专栏[10]形式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加深读者对各种危险的印象,触发客户非理性联想,提高公众投保意识。 7悲剧的感染力 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 90%的破坏性产生的悲剧色彩给人们以震撼。这正是航空意外险在没有推销的情况下购买比例超过80%的原因之一。因为航空事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加深了人们对航空事故印象,提高了对航空危险的厌恶程度。同样的原因,保险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时,要选择更惨烈、悲剧色彩更浓的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跟踪报道。 四.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人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这是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在追求金钱时,往往异化了。金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我们不能一味地用金钱来衡量客户的得失。安全感的满足、爱心与责任心的体现、时尚的追求等是一份保险计划给人们心理上幸福感。所以在引导客户的享受保险的诸多幸福与快乐前提是保险的交费计划要确实可行,不至于成为生活的负担。只有这样客户才能体验纯粹的幸福与满足。 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保险人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使客户产生归属感。 五.结语 大多数人的行为作为个体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买保险。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只不过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绝对的理性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占有足够信息,二是具有完备逻辑。这两个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无法真正满足,何况在比较紧急时还有一个时效性问题,即运用逻辑尽可能快。所以人们非理性是绝对的。保险产品的特点和人们需求隐性化决定了人们非理性地拒绝保险。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要针对人们的非理性进行产品设计和保险营销。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方式是我省为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观念产生的新的营销策略,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1世纪是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的世纪,云南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云南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云南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关键词:云南省 农产品 绿色营销 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 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 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基于体验营销视角的晋州市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体验营销概念的提出,将其运用在具有体验性特点的旅游业,对旅游营销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将体验营销的理念运用于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的河北省晋州市,针对晋州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制定旅游体验营销策略,对发展晋州市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验营销;晋州市;旅游体验营销 河北省晋州市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既是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又有全国唯一实行“乡级集体核算、土地集体经营”管理体制的周家庄乡,依靠这些有利资源发展旅游大有可为。将“体验经济时代”提出的体验营销的概念运用到晋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对晋州市旅游业准确定位,吸引更多旅游者,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旅游体验营销的模式 1.1 体验营销的含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伯恩特.h.施密特把体验营销定义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和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营销是以体验作为营销客体的市场营销,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通过满足顾客的体验需要而达到吸引和保留顾客、获取利润的目的。消费者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经营的关键。进行体验营销的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发掘顾客潜意识中的渴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以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为宗旨去设计、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使他们在接触产品的同时,参与到产品的情感创作中来,使他们体验到产品的个性化魅力,以帮助所有顾客真正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 1.2 现代旅游营销的本质是体验营销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但是与其说旅游是一种集交通、食宿、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不如说它是消费者的一种体验。比如,去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沉浸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之中,是为了体验异国别具一格的风情;去中国的故宫,徜徉于苏州拙政园的庭廊之中,是为了体验古代的皇家文化;攀登珠穆朗玛,在冰雪之中挑战自我,是为了体验超越极限的快感。所以说,旅游就是一种体验,它集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环境体验、景观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健康体验等于一身。在旅游行业里,旅游景区扮演的角色就是体验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或者叫做体验经济的制造者。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仅是旅游产品,他们更看重的是停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体验经历。因此,与传统旅游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出发点相比,现代旅游营销的本质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目的的旅游体验营销。 1.3 传统营销与体验营销的比较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体验需求的产生,必然要求体验营销与传统的营销存在着差异,并且在今后的营销策略制定中,体验营销的指导作用会日益重要。它与传统营销的比较如下: 从产品特色、市场特征和竞争状况中进行市场定位 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 营销策略以4p、4c、服务营销策略为主 从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出发 焦点在顾客体验上 体验“符号化”,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体验消费情景 认为顾客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顾客因理智和因为追求刺激、乐趣等一时冲动而购买的概率是相同的 营销策略以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营销为主 2 晋州市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2.1 周家庄乡的农业观光游 周家庄乡实行以乡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土地集体经营,在全国农村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的。周家庄是著名的林果之乡,林果面积8000亩,形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游客通过参观合作史纪念馆来领略集体公社制度的魅力,通过观光采摘来欣赏田园风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却没有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观光旅游对游客来说,已经不具备新鲜感,且在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农业观光旅游,因此不具备地域优势,只能吸引部分附近游客,使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壮大受到很大限制。 2.2 魏征文化游 晋州市以“廉政教育”为指导思想,以魏征公园、魏征故居为龙头,大力发展魏征文化游。以游客参观,导游讲解为主,缺乏深刻的体会,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对魏征文化深入挖掘与体会。 从晋州市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资源丰富,但传统的旅游营销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甚至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来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是当地突破重重限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选择。 3 晋州市旅游体验营销的实施策略 3.1 以旅游者的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旅游体验 迪斯尼为父母和子女设计了分享快乐时光的地方。从售票处,到主题公园内的建筑、设备、员工、提供的游戏以及旅游纪念品都能够让父母回忆流逝的童年,让孩子享受正拥有的童年。有体验感的广告能使主题更加鲜明,“好客山东”,“浪漫之都—中国大连”,“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这些广告语的设计,令游客在去旅游体验之前就进行了心灵的体验,充满向往,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思考,触动了他们的情感,引起了他们的行动。晋州市应该首先找准定位,选定突出自己特点的广告语,从情感上吸引旅游者前往。 3.2 针对周家庄文化加强旅游者的角色体验 周家庄文化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在国内外都能吸引大批人前来学习研究。将单调的观光游发展为体验游,也就是使旅游者进入“”的角色之中,听到熟悉的“东方红,太阳升”,看到那一时期的画和语录,亲自动手进行劳作,在“大食堂”里品尝自己劳动出的食物,重现那一时期的生活模式与分配方式,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加强角色体验,来达到思想与感情上的认知。 3.3 深入挖掘魏征文化,从情感上使旅游者达到共鸣 魏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代清官廉吏的杰出代表,受到百姓苍生,历代官员和家乡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在魏征故居内摆放魏征进谏的奏折,以及魏征的名言,名篇。导游在带游客参观的过程中不是生硬的讲解和让游客自己看,而是让游客能够明白魏征文化的内涵,让他们自己有机会聚在一起向导游阐述这些古文的意思,通过与导游进行互动体验,以自己思考的结果,引领自己今后的行动,使魏征文化深入人心。在游客离开之后,能够把这种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3.4 开发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甚至象征着良好的旅游地形象。一个好的旅游纪念品,饱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对游客是一种吸引。旅游纪念品可以随着游客的足迹散布到四面八方,能为该旅游地进行最广泛最直观而且是免费的宣传,为该旅游地招徕更多的游客。针对晋州市的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来看,能够凸显“”精神和魏征文化的纪念品是最佳的旅游纪念品选择。当游客离开晋州之后,看到这些纪念品能够引发他们情感上的依恋,在思考晋州深刻文化的同时,以魏征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且把晋州推广给更多的游客,达到从精神上的体验到行动上的转变。 在日益重视旅游业发展的河北省晋州市,资源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而真正重要的是正确的营销策略,突破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基于旅游者体验视角的营销策略的制定,是实现旅游者和旅游营销者共赢的选择。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对人们的购物习惯和企业的市场营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面对大企业挤压的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可以使他们避开了资金不足,品牌弱势等弊端,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对网络营销的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是对网络营销的策略进行一些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营销 互联网 网络营销策略 0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产业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网络营销作为当今新兴的营销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营销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开拓。 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在企业经营全过程,寻找新客户、服务老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它是直接市场营销的最新形式。随着internet的普及,为企业进行现代营销开辟了新途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形态和业态。研究网络营销策略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网络营销的内容、运作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下面就分析一下网络营销的主要策略。 1 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是指类似于病毒一样快速蔓延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模式。病毒式营销并非传播病毒,而是利用用户之间的主动传播,让信息像病毒那样扩散,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病毒式营销的特点:利用他人的资源,呈几何倍数地繁殖。 病毒式营销的本质:是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免费服务的同时,附加上一定的推广信息。常用的推广工具有:视频、flash短片、qq桌面壁纸、屏保、贺卡、邮箱、软件、即时聊天工具等,即为用户获取信息、使用网络服务、娱乐等带来方便的工具和内容。病毒式营销的关键在于创意,传播只有打动用户的心,用户才能主动去传播。 例如:必胜客的“吃垮必胜客”邮件的传播、百度的视频广告:唐伯虎篇和孟姜女篇等 2 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与搜索引擎广告营销 seo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内部链接结构、网站物理结构、网站逻辑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搜索引擎广告很好理解,是指购买搜索结果页上的广告位来实现营销目的;各大搜索引擎都推出了自己的广告体系,相互之间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搜索引擎广告的优势是相关性,由于广告只出现在相关搜索结果或相关主题网页中,因此,搜索引擎广告比传统广告更加有效,客户转化率更高。 3 电子邮件营销 电子邮件营销是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把自己的信息传播给自己的目标受众的一种营销方式,以此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与信赖关系。大多数公司及网站都已经利用电子邮件营销方式,毕竟邮件已经是互联网基础应用服务之一。 4 bbs营销 不用细致的解释了,这个应用的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对于个人站长,大部分到门户站论坛灌水同时留下自己网站的链接,每天都能带来几百ip;当然,对于企业,bbs营销更要专也精。 5 博客营销 博客其本质来说就是网络日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博客的广泛应用,博客已经完全超载了日志的原始内涵,融会了信息传播、时事热评、情感交流、营销宣传等多种功能。对于企业而言,博客的意义远非只是个人话语权的自由释放那么简单,它所带来的信息传播、话题引导等给企业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5.1 博客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企业可以在博客上提出一些问题或一些信息,读者可以就此发表评论,通过评论可以了解客户对企业行为的看法,企业也可以回复客户的评论。企业还可以直接在博客文章中设置在线调查表的链接,便于有兴趣的客户参与调查。 5.2 相对比较严肃的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而言,博客更容易受到目标群体的欢迎和接受 5.3 博客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客户 5.4 企业可以利用博客增加被搜索引擎收录的网页数量,降低网站推广费用。博客网站是增加企业网站链接的一条有效途径。 5.5 企业可以利用博客进行危机公关。 例如:2007年月1月29日,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集团全资子公司——五粮液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宣布,他们将与国内最大的跨平台博客传播网络bolaa网携手合作,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对其红酒新产品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这是传统名牌酒类企业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的一次重要的营销突破。 6 播客营销 播客营销是在广泛传播的个性视频中植入广告或在播客网站进行创意广告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例如:前段时间“百事我创,网事我创”的广告创意征集活动;国外目前最流行的视频播客网站(世界网民的视频狂欢),知名公司通过创意视频广告延伸品牌概念,是品牌效应不断的被深化。 7 sn营销 sn:social network,即社会化网络,是互联网web2.0的一个特制之一。sn营销是基于圈子、人脉、六度空间这样的概念而产生的,即主题明确的圈子、俱乐部 等进行自我扩充的营销策略,一般以成员推荐机制为主要形式,为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能,而且实际销售的转化率偏好,例如:google gmail邮箱即采用推荐机制,只有别人发给你邀请,你才有机会体验gmail;同时,当你拥有了gmail又可以给其他人发邀请,用户通过邀请机制扩展 了其社交网络,同时,google gmail通过人的不断传递与相互关联实现了品牌的传递。这也可以说是病毒式营销的升华,这对于用户认可产品的品牌起到很强的作用。 8 创意广告营销 创意广告营销,也许看完“youtube热门视频分析“后你会受到一些启发,企业创意型广告可以深化品牌影响力以及品牌塑求。格子网站、我有钱这样的是纯粹的创意广告。 9 知识型营销 知识型营销就像百度的”知道”,通过用户之间提问与解答的方式来提升用户粘性,你扩展了用户的知识层面,用户就会感谢你,试想企业不妨建立一个在线疑难解答这样的互动频道,让用户体验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质服务,或是不妨设置一块区域,专门向用户普及相关知识,每天定时更新等等。 10 事件营销 网络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或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或事件,通过网站,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兴趣与关注,从而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达到促进企业销售的目的。 网络事件营销特点是:成本低、见效快,网络事件营销的本质是将企业新闻变成社会新闻,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将企业或产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企业有意还是无意任何一起营销事件都必然会在网络媒体上再次传播,网媒的广泛传播,也推动着事件进一步聚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可以说,现今的所有事件营销都属于网络事件营销。 11 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虽然并非2.0时期才有的,但是在2.0时代表现的更为明显,更为重要。 例如:圆通快递无偿运递国旗,支持海外华人助威奥运;5.12地震王老吉捐款1亿元以上就是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我们深信随着社会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会不断涌现出更新、更好的网络营销手段。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关于企业事件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周围充斥着繁杂的信息和同质化的产品,事件营销因其显著的传播效果为许多企业青睐,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事件营销的基本理论作出了归纳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事件营销;王老吉;品牌 1 文献综述 事件营销的应用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但对于事件营销的研究则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在关于事件营销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对事件营销的概念及特点、效果、基本策略进行了阐述。 1.1 关于事件营销定义的研究 要对事件营销进行深入讨论就必须广泛的从各个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作为近十年才出现的一个术语,事件营销通常用来“描述将一个品牌和一个事件相联系的营销实践”。tom duncan认为,事件营销就是利用能够引起高度注意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从而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参与性。马成在《事件营销》中表示,在大传播时代,事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简单的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李光斗则认为,事件营销指的是“企业通过介入重大的社会活动、历史事件、体育赛事和国际博览会等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这些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营销做出了定义,那么综上,我们可以把事件营销定义为:企业有计划地制造或借用“事件”,以“事件”为载体形成注意力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体验需求,与利益相关者形成相互沟通传播,传递企业信息,最终形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和企业品牌的建立。 1.2 中国企业事件营销的现状 1.2.1 事件营销常用策略 事件营销,本身就是通过充分利用造势或者借势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的一种营销手段。 (1)借势。 所谓借势(事),是指企业及时抓住广受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明星人物的即时轰动效应,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一系列相关活动。比如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会议或者事件,这种本身就广受关注的事件便正是事件营销的最好机遇。总的来说,借势策略主要包括新闻、明星、体育赛事三大方向。 (2)造势。 所谓“造势营销”,就是举办活动,或制造事件,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引起社会大众或特定对象的注意,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声势,达到企业扬名的目的,进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改变那些对企业不友善的态度或者不利于企业的看法。 1.2.2 企业事件营销的不足之处 虽然众多企业在借势造势上都做的很好,但我国企业事件营销策略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营销目标不明确。 在事件营销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运用事件营销的初衷都是认为事件营销可以花很少的钱而达到很大的营销效果,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事件营销能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事件营销确实有这样的特性,但当与企业再更深入地接触时,发现其实企业根本不知道实施事件营销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效果。 (2)只强调事件,没有构成事件营销体系。 有些企业只注重事件本身,将事件操作的尽善尽美,却忽略了事件是用来营销的,结果虽然事件炒作的满城皆知但实际上企业的销售并没有上升。其实企业在操作事件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兼顾,比如营业推广,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购买意识被企业的广告或公关活动刺激起来后,并不一定就会购买企业的产品,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会受商场的购物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3)事件与品牌缺少关联。 国内不少企业盲目跟风,看到其他企业运用事件营销获得成功,自己也想运用事件营销来打品牌。但是,对于事件营销的本质他们根本不了解,牵强附会的将产品品牌与事件搭上关系,生搬硬套将二者“撮合”在一起,不考虑产品与事件的相关性,最终造成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 2 王老吉品牌事件营销实践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5月18日20时,《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此次贩灾募捐活动共募集15.1429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募捐活动的最高记录。正是在这个活动中,“多加宝”集团即生产王老吉的企业捐款一个亿。而王老吉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07年王老吉在凉茶业务方面的总利润也就是一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这次王老吉把去年企业的全部利润都捐了出去。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老吉的贴吧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褒奖之声不绝于耳。一篇名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首次出现在天涯论坛就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而后又被网友们疯狂转载。光是论坛的转载就超过3000多条。惊人的转载量、回复量和点击量让这个帖子登上了各大论坛的首页,也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 3 改进企业事件营销的对策和建议 由王老吉事件营销可以看出,企业是完全可以更加充分的运用事件营销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运用事件营销这一利器呢? 3.1 明确事件营销目标,做好事件营销定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往往是抽象和静态的,事件营销定位正好填补了企业定位的静态性,有效地表达和增强企业定位。事件营销定位较之营销定位更为具体,实现地位的动态表达,但是它的风险也更大,直接影响着事件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实现事件受众群体定位、事件定位、产品定位这三者的统一。 3.1.1 事件受众群体定位 事件营销虽然是以外部事件为依托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营销手段,但也并不是单纯地、盲目地制造或利用事件,它必须有明确的受众对象。明确对事件营销的受众对象的定位这是事件营销定位的第一步,了解目标群体的生活态度和潜在期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营销效果。 3.1.2 事件定位 即便是同一事件,它的定位也可以是不同的。选择了确定的事件之后,应该确定挖掘事件的角度,明确利用事件的核心点。事件营销不能脱离品牌的核心理念,一定要找到品牌与事件的联接点,而不是只是利用媒体将事件报道出来。事件定位的错误会导致事件无法承载企业信息将其传达到假设的受众群体。 3.1.3 产品诉求点定位 事件营销的失败往往来源于产品诉求点的定位。在事件营销过程中,产品的诉求点要和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切不可将事件与产品同时堆砌。 3.2 将事件营销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 事件营销的“项链理论”认为,事件营销的整体设计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各个阶段,但有一条主线,能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在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后,还必须注意一切的事件营销都围绕这个定位来进行,并最终形成一致性的品牌形象。比如在世界性的品牌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品牌“维珍”,其品牌的建立过程就是一部关于事件营销的优秀连续剧。1984年维珍首航时,公司创始人兼形象代言人理查德•布朗逊和他的朋友、记者坐上该班飞机,并在机舱内播放音乐让顾客真正感受到航空旅程轻松、快乐和富有情趣的价值承诺;当维珍婚纱开业时,理查德•布朗逊亲自穿上结婚礼服出现在开业典礼上;当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维珍商场开业时,理查德•布朗逊驾驶着热气球从100英尺的高空降落:为充分表现维珍品牌创新、自由和反传统的个性,理查德•布朗逊还在英吉利海峡某处裸跑。可以说,事件营销在维珍的身上早已提升为一种长期的战略,而这个战略也的确为其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总之,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传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的宣传已经不再局限于广而告之自身的品牌或产品信息,更多的是追求与顾客、公众、同行、员工之间建立更长远的更密切的联系。与此相应的,事件营销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事件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问题依然存在,只有更加科学有效的运用事件营销才能帮助企业在商海沉浮中更上一层楼。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浅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市场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市场营销是中小企业摆脱目前困境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并进一步指出金融危机对消费者心理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后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中小企业应该选择的市场营销策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已经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巾摆脱出来,很多行业已经成功地重新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经济的缓慢复苏并不意味着这场经济危机已经完全地过去,相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全球经济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善,实体经济仍旧不断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威胁。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的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虽然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全球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还足棚对缓慢和不成熟的,尽管我国参加全球化的步伐也比较谨慎,时间相对较短,但我国的经济仍旧避免不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如果说仅仅对于那些以对外贸易为主,并且是相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话,这一场危机具有前所未有的毁灭性,这次危机带给中小企业的巨大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出口问题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然后进一步地波及到全世界各个地区,但是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因此,随着美美元的贬值以及美国公民的购买力的下降,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会受到严重打击,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他们面临着更大的阻碍,逐渐导致产品销路不通畅、产品积压,以至于资金周转困难。 (二)融资环境恶化,融资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融资环境逐步恶化,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我国的银行不仅需要提高融资的标准和成本,与此同时,我国的融资额度也在明显地降低,而这种情况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最缺乏的就是资金,目前的这种做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利,以至于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的销售相当困难 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物价也随之上涨,这无疑是不能够避免的,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收入降低,就意味着购买力的不断下降。金融危机正在无形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然而,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依靠消费者,可是,在整个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背景下,消费者需要适当的去考虑缩减一定的消费开支,同时进一步控制自身的消费欲望。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营销环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困难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机构少等问题,这进一步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融资途径少、难度大等问题,然而,这也成为不断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与问题。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二)原料成本的上升,使中小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减小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整个原材料的价格全而上涨,与此同时,整个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呈现出大幅度的提升,而这些条件直接地电话号到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第二,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为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用人成本,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进一步地加大;再次,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各级政府不断地加大了环保力度治理环境问题,他们进一步要求中小企业需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废气进行回收净化等,对于污染环境、排放不达标等等有类似问题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 (三)市场总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的销售范围减小。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使得他们的整体的出口数量下滑。这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很大障碍。随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不断减少,使得国夕j、市场依赖程性高的中小企业呈现生产力下降、利润减小的趋势与状态。因此,面对逐步减少的市场份额,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变得更加激烈,进而使产品价格不断地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使得他们的生存压力以及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受到了威胁,步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金融危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消费者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消费心理更加成熟,并在其影响下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并且呈现出如下的变化: (1)消费者在进行产品的选购时开始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品牌声誉。金融危机之后,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破产与重组等,如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表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宣布倒闭,40%的企业即将宣布破产;虽然中西部的倒闭比重较小,但沿海地区的倒闭比重要大于内陆,所以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容乐观。 (2)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过多的担忧,是经济危机给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最大冲击,尽管当经济慢慢地好转时,消费者的不再有这种恐慌的心理,然而消费者现在的心理会更倾向于理财和财产保值,支出会更有计划性,消费观更加理性,当企业的产品推出一些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真正需要的东西来选购商品,并且目标明确,更加关注物美价廉的商品.即便是商家针对消费者购买频率比较高的生活必需品推出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也不会超出自己所预想的购买范围,消费者具备了更强的抵抗力。 四、中小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营销战术 (一)竭尽全力地规划和完善营销战略 为了增强市场营销水平,中小企业必须从很多方面做出改变,例如,改变传统守旧的营销观念、开发并壮大自己的营销队伍等。竭尽全力地规划和完善营销战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中小企业开发营销战术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常理,为了实施营销战略,中小企业必须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就更加需要一些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意义的营销策略,众所周知,良好的营销战略是进行下一阶段营销工作的前提保证。 (二)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 据有关材料介绍,来自一家调查公司的对几百家的中小企业的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他们觉得公司机构最重要的是财务会计部门,市场营销只能排在第二位,而且绝大多数的人觉得,市场营销只不过是简单地“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出去”而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缺失和认识程度的薄弱,这样一种状态根本不可能创建一个真正的营销时代,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们都知晓市场营销的长效定律,也就是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营销的效果,较短时间内很难会有什么作为,所以,他们甘愿将心血投入到管理企业财务和维持良好的现金流。 (三)采取组合营销策略.保持营销的合理投入 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刻板的考虑往往是先是减少费用支出,把缩减营销费用当做首要目标。但实际上,缩减营销费用将使企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与之相反,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时企业反而应该适当加大营销开支。因为当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缩减营销费用的时候,企业自身所需的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对于投入营销开支无疑是件好事,如果企业此时仍然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理的营销开支,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为企业建立品牌开辟了道路。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探析当代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特点 营销策略 [论文摘 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以高校大学生为消费主体的消费品市场也将成为一个独特而有潜力的细分市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依赖学生生存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我通过对粤东地区四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市场存在明显的消费特点。比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且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趋于理性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市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并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如果想抢占大学生市场,获得巨大的回报,就必须在认真分析和了解大学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与目标市场相适应的营销组合,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的组合。以下我就自己的观点提几点营销建议: 一、产品组合策略 企业应开发适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力求进行产品创新,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比如,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手机企业可以提供多种风格、多种款式和色彩的系列手机装饰产品,供不同偏好的同学选择,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如,电脑、mp3、数码相机等商品在大学生中拥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适合大学生市场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大学生休闲产品的开发,调查显示,40%的学生休息时间是在睡觉和上网,一些具有商业价值而又有益于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项目却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比如说课外培训教育及旅游项目等。企业在产品提供上要有针对性,使产品组合丰富多彩并能及时更新以适应大学生多样且多变的消费性格。 另外,在服务性行业,如自助洗衣店、熨烫、缝补衣物的服务店,以经营各类考试用书、学习用书为主的书店等等,都是大学生急需的。特色的小餐馆、美发店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思路中,除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所有附加利益和服务等整体价值。大学生消费注重产品的实用方便,对服务要求不高,但被人尊重的心理比较强烈,有较强的品牌感。企业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作为顾客的优越感,建立一个反应迅速的顾客意见反馈系统,及时妥善地处理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产品定价策略 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经济上尚未独立,市场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使得针对大学生而开发设计的产品的定价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巨大,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时应注重产品的市场规模,而不是产品的单价。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产品定价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并且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优良。 三、渠道创新战略 调查发现超市是大学生最常光顾的购物场所,因为超市的商品品种全、价格低、购物环境轻松。校园内的便利店通常集中在食堂、宿舍楼附近,非常方便大学生应急型购买。日常用品的销售渠道应当以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渠道。另外,网上销售、直销及团购等方式,也是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销售方式。网络上最适合的产品是流行性高和新潮的产品,如书籍报刊、软件、数码产品等。采用这些销售方式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比如与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实践机会给大学生,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强关系营销及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针对性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应注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建议企业重点不放在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而转向针对性强的互联网广告、校园卖场的pop广告等。而激发热情的互动性活动策划将是大学生市场促销的非常有效的形式。各种形式的竞赛、文体活动、讲座、晚会和各类社团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加深对品牌的印象的时机。加强与高校有关部门和各种学生组织的联络,将当前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消费动态,及时在学生中进行宣传,也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品牌的建设。 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吸引学生认购企业的产品,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消费引导,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基本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是大学生中也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现象。有些消费项目与缺乏理财能力和追求物质享受等因素有关。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但却不容忽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感受等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关注大学生市场的企业而言,应当主动承担传播健康消费观念的责任,而非抓住大学生心理的弱点,借机谋取暴利。企业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的消费潜力在学生生涯中并未完全体现,但却是品牌忠诚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企业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而是以创造顾客满意与长期社会福利为企业目标。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需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共同推进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育大学生市场,扩大社会消费以及促进社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提高企业的利润和销售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更有益于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理财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水平。旅游咨询服务属于新型服务业,是旅游服务的高级形态。其营销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经营绩效。为有效赢得市场竞争,旅游咨询服务需要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文章基于4p和4c辩证统一中的4r为理论依据研究市场化的旅游咨询服务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旅游咨询;服务;营销 一、旅游咨询服务的现状 传统的旅游咨询服务是政府主导的旅游服务推展模式,主要起到窗口宣传和信息提供的作用,以展示区域性旅游业的发展,如推介旅游线路、景点等旅游产品;通过现场接待咨询、热线电话咨询、多媒体电脑自助查询、旅游图书阅览查询以及互联网网站咨询等开展定点和网络咨询;旅游救援、投诉受理等被动式服务。国内旅游咨询服务的运营以两种情况为主:一是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或其相关机构单独营运;二是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或其相关机构与旅行社联合经营,后者居多。而属于新型服务业的旅游咨询服务的经营实体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是旅游咨询服务的高级化,主要以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旅游规划咨询、旅游经营诊断等智能化知识服务为核心业务,其突破了事业性或公共服务提供型的经营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咨询服务的供应方是从事咨询业务的各种咨询公司。约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3万人。国外专业性旅游咨询或主要业务为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已有近10家进入中国。这些旅游咨询服务公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国知名咨询公司。其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有强大的组织网络和资源库支持。收费高,是高端旅游咨询服务市场的主体,占有高端旅游咨询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第二层次是国内比较成型的旅游服务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构成国内旅游咨询服务的主力,占有市场份额70%左右。第三层次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旅游咨询服务公司,为数众多,业务量小,总体上占有市场份额约20%左右。 我国旅游咨询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可以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潜在需求巨大。2007年我国旅游咨询服务收入约为20.16亿元,但旅游咨询服务公司大多靠政府补贴维持基本运作、造血能力低、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因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不足而步履艰难。 二、影响旅游咨询服务提供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旅游咨询服务企业在向客户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前要考虑旅游咨询服务需求方的基本需求水平、经济能力、时间成本;研究确定企业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应具备的外部制约条件:政府规制、技术变革、政治和法规变化、竞争态势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抓住机遇、消除威胁,做到有的放矢。 2 服务对象要素 接受旅游咨询服务的对象不同,那么提供的旅游咨询模式和方案也不同。要明确旅游咨询服务接受方的心理偏好、地域文化特质、对旅游咨询服务期望特征、旅游组织的方式等;尤其对于接受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要明白其组织的目标、政策、程序、组织机构、制度等,根据其企业内部组织要素的不同,提供与之相宜的旅游咨询服务和个性化方案。 3 人际因素 旅游咨询服务方案的实施涉及到相关部门人员,消费者作出旅游咨询服务购买决策之前,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如曾接受过旅游咨询服务者,旅游咨询服务购买的影响者,旅游咨询服务的购买者、决定者,旅游咨询服务质量监控者,不同的角色在旅游咨询服务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针对不同的角色制定相关对策。 三、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是4p策略,即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西方营销学者提出了以消费者欲望和需求、消费者欲望和需求的满足成本、购买的便利条件及沟通为四个营销要素组合的新理论——4g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旅游咨询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双方在互动沟通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求。 4p与4c分别是站在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均未能从系统辩证的维度兼顾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衡。针对这一问题,唐·e·舒尔茨提出了4r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4r:关联、反应、关系、回报。将其理念应用于旅游咨询服务,就是侧重于用更有效的方式在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关系。4r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旅游咨询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互动与双赢,体现和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本文的旅游咨询服务策略以4p和4c辩证统一的4r为理论依据。 1 旅游咨询服务产品策略 旅游咨询服务市场竞争的根本在于客户资源的竞争,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是赢得客户的关键。随着旅游咨询消费需求的日渐多样化,提供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满足旅游咨询服务需求的变化,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很难被模仿的独特的旅游咨询服务,以客户的需要和要求为核心,而不是以旅游咨询师为中心。 2 旅游咨询服务价格策略 服务的价格既是顾客非常关心的,也是服务价值的真实反映。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杠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旅游咨询服务提供机构在确定旅游咨询服务的价格时,应以有益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法为基础,既要考虑企业的成本因素,又要切实地考虑到客户的购买成本,包括消费者购买旅游咨询服务的货币支出,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购买风险,做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定价。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企业获取利润为前提,制订旅游咨询服务的最低价格、优惠价、标准价格,然后根据客户信用等级、战略性绩效的大小等因素进行abc分类管理,依次执行相应的价格政策。 3 旅游咨询服务提供的渠道策略 在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战略协同,从渠道控制变成与客户的互动。在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站在客户的角度认真地倾听客户的希望和要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客户的需求。旅游咨询服务营销是一种btob、btoc的营销,高端的旅游咨询服务作为知识产品,几乎只能由旅游咨询顾问来销售,宜采用直接营销的渠道模式。 4 旅游咨询服务促销策略 以4p和4c辩证统一的4r为理论为指导的旅游咨询服务促销不是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对客户的单向购买激励,而是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基于企业本质的特性,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指针,通过双向交流沟通,谋求顾客与企业间的双赢。追求适度利润是旅游咨询服务的动力源泉,对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来说,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因此,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在利用商函、宣传单、广告、网页、电子邮件、座谈会、展示等促销载体进行促销时,除了能让客户了解旅游咨询服务的基本情况,还应让客户了解这些服务对满足其需求的有效程度。同时,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应为客户提供使用前、中、后的咨询、培训、指导等全程服务。 5 基于旅游咨询服务生命周期特征的营销策略 旅游咨询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性的无形产品,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分别为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时期的营销策略应有所侧重。 (1)导人期的营销策略 这一阶段的营销目标是使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能在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由于新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刚进入市场,了解的人甚少,故此时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所开展的营销活动应主要是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广告等促销,让潜在的客户了解推出的旅游咨询服务的特性,说服他们作出最初的购买尝试。 (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成长期的标志是旅游咨询服务的合同量迅速增长,早期购买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开始获益,其他一些需要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也开始跟进,旅游咨询服务产品取得一定程度的市场认可,同时,其他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也开始进入,故此时的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的重点已从不惜代价在市场上提供所需服务转变为寻求旅游咨询服务提供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以及建立和扩大市场知名度。为此,需要建立广泛的客户关系体系。确定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形成一个基本的服务平台,明确向顾客提供基本服务所承担的义务水准。 (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该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也是旅游咨询服务销售的高峰期,因为一种旅游服务模式的成功往往会引来各种模仿的甚至超越的模式进入竞争,故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此时一般会尽力保卫自己的市场份额以获取最大利润额。为此,调整价格和服务提供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标准战略措施,其旅游咨询服务的购买变得具有高度选择性,营销的重点是调整基本服务以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创造关键的优质客户忠诚,建立强大的客户关系联盟体。 (4)衰退期的营销策略 作为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尽管会尽量延长各种旅游咨询服务的寿命,但每种旅游咨询服务提供都有被市场淘汰的一天。在产品生命周期最后的一个阶段,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面临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定位于继续维持相应的一些旅游咨询服务业务;另一方面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模式被淘汰时,不至于冒更多的风险,此时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的营销重点是为及时调整旅游咨询服务模式提供关系保证。力保客户的数量及相应的合作关系,顺利实现旅游咨询服务提供的周期性转换。 6 围绕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强化内部营销 (1)提升员工队伍的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致力于对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的高层管理人员开展有关现代旅游服务营销理念、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关系营销的知识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在企业中建立起服务意识和理念,建立起服务营销。尤其是关系营销的思想和观念,为旅游服务咨询师素质的提升,提供学习与再学习的机会。 (2)合理、高效地设计和组织旅游咨询服务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旅游咨询服务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设计和组织。既要从旅游咨询服务企业的实际出发,又要考虑客户的利益。一方面,要清晰、简约;另一方面,要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成立专门的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实施与管理部门,建设好旅游咨询服务营销团队,确保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优化旅游咨询服务营销工作计划,方案的制定,策略控制、调整、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3)服务方式灵活,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 服务方式灵活,就是要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灵活的特色服务;联合具有异质性服务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开展协同旅游咨询服务。或者在旅游咨询服务的业务超饱和时,实施有控制的合同性服务外包。 四、结论 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要有效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实现从传统营销理念向现代服务营销理念的转变,按照现代旅游的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环境。选择和确定旅游咨询服务的系统化营销策略。首选的营销策略是基于数据库管理状态下的关系营销,建立起btob、btoc的直销服务网络,通过合理的竞争去获得发展和提高。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客运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迅速 发展 ,各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激烈的竞争正改变着运输市场的格局,铁路在运输业中“一统天下”的地位已悄悄地发生变化,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且供不应求的铁路客运 企业 ,近几年受到了来自其它运输方式的严重挑战,使得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旅客列车除春运,重大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时期外,虚糜现象在全路已司空见惯,少了往日那种买票靠关系,乘车怕无座的热门现象,仔细 分析 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社会的客观因素有一定 影响 ,但铁路自身的主观因素更不容忽视,所以,笔者认为,必须从铁路 问题 着手,认真查找在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立铁路客运营销在铁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从而下定决心,加快铁路客运营销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由此重振铁路客运雄风。 关键词:客运营销 营销策略 客运雄风 一、 铁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必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所谓“营销”是企业通过一定形式上的商品(劳务)交换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为实现最大的企业利润而有计划组织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营”:经营、营销;“销”:推销、销售;“营”为着眼点,“销”最终目的。所谓“市场”就是一定地区内某种或各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市场营销观念有五个发展阶段:生产观念(物美价谦)产品观念(以上乘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社会营销观念。铁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所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是通过市场的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行为主体以公有制为主,其次,市场主体的个人消费基金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再次,市场经济运行要求客观要加大力度。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特点:我们的铁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必须满足旅客,货主的需求与欲望,以提供位移服务为中心,组织全行业的整体营销活动。 二、 当前铁路客运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唯我独尊“铁老大”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铁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铁老大”作风,官场习气,唯我独尊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虽然铁路各级党、政组织近年来围线市场竞争的主题,进行了形势 教育 ,多数职工树立了市场意识、竞争观念,但还有相当部份的干部、职工至今对铁路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热认识不清,自视“国家第一号”,运输行业的“巨无霸”,自成体系的“高、大、半”仍在孤芳自赏,以至缺乏紧迫性、难有责任心,使得野蛮待客,野蛮装卸、乱收费、乱涨价的路风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铁路形象,令旅客、货主望而生畏,使客流流向它方,这种状况如再延续,结果必然导致优势的衰退,酿成难以吞下的苦果。 (二)体制落后,改革缺乏力度,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铁路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职能上政企合一,组织上统一领导,运输上统一调度指挥,计划安排,财政上统收统支,至使管理上多层次,少灵活性,因此,对内在改革上步履艰难,在利益的再分配上涉及到一些单位、部门、个人的上下、去留,得失时,决策者怀着手心手背都是肉,扔下哪能个都心疼的家长心态,不是去想方设法为促进营销搞活机制,大胆改革,而是考虑如何均衡各种利益更有甚者,不愿意舍弃自身利益,惧怕改到自已头上,革到自已脚下,对改革工作明推暗阻,对外少灵活性;一些计划需经层层审批,费力耗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难以做出适应市场的反应,以至在其它运输企业的“紧迫”之下,节节败退,连连失利,因此,造成的是良机的不断错失。 (三)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力 机制不活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下达运输任务缺乏 科学 的预测,未按市场 规律 分析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采取“水涨船高”的方式下达指标,势必严重挫伤生产部门和职工的增产增收的积极性;二是运价机制僵化、呆板。基层部门根本无自立权,不能依据形势采取其它运输方式所施行的诸如:协调运价、浮动运价、季节运价等措施,以适应客运的需要,赢得客运市场,从而造成列车或严重超员或严重虚糜;三是利益分配驱动力弱,内部竞争机制尚未合理建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铁路一些优势的充分发挥,致使铁路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三、 为什么要大力拓展铁路的客运营销: 就当前铁路所面临的市场形势,大力拓展铁路的客运营销,是铁道运输企业的战略任务,关系到铁路企业的生死存亡,其理由是: (一)开展客运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环节,满足旅客和货主的要求,将人和行包位移这种运输产品销售出去,是铁路运输企业维护资金正常循环的先决条件。 (二)通过客运营销能拓宽营销思路,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客运新的增长点,并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多元经济,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增强铁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通过开拓营销市场,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尽快理顺现有与市场营销不断适应的管理机制,做到以人为本,激发活力,选优胜劣汰,科学民主决策,使生产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的价值在营销过程中得以体现。 四、 当前铁路客运营销策略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营销打基础。 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适应形势发展,是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竞争失利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加快铁路客运营销战策的步伐,首先是要带领全体员工向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告别,确立与市场经济、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相合拍的新思维,新理念,即:由粗放型经济向集体型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思想,“官商”、“坐商”观念。一切从市场从发,从旅客、货主的利益出发,树立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十万火急转观念”、“快马加鞭促营销”的浓厚氛围,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地把本能工作与市场营销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成败联系起业。科学、灵活地组织生产经营,自觉、主动地服务于旅客、货主,向他们提供“精品”运输,确保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的运输质量充分体现,塑好铁路形象,从而形成全面出击的营销态势,迅速抢占市场。 (二) 加快改革,完善机制,为营销作保障 1、 加快改革,理顺体制。党的十五大把握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摆上战略高度,提出在本世纪初,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 现代 企业制,这为铁路改革指明了方向。 何谓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中企业的组建、管理、运营一系列行为规范的制度形式包括: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财会制度、管理制度、运行规则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铁路也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体制。我们的企业地区深深地感到这一点,就拿上海路局的公司制改造来说:由于近年来航空和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占整个市场份额的比例在缩小,航空和公路的飞速发展其重要因素,就是建立了与市场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反映铁路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革除,未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上海路局把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客运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要把自觉和精力“聚焦”于客运市场,增强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及时捕捉、寻找、掌握市场机会,最根本的在于培育一个客运市场主体,形成一个 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通俗地说,上海路局成立公司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占领客运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因此,铁路还应有更多的现代企业制度出台,通过运输组织优化,市场主体的确定划分,营销利益格局的调整,以至从资源配置、运价机制、产品的促销手段和方式,以及信息反馈等方面强化营销,使现有的运输能力,优势得以最大的发挥。 2、 完善机制,优化管理。要想全面实施营销战策,就必须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首先要按照市场要求,搞好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并搞好机构设置,根据市场营销,重新确定岗位制度、人员职责和考评标准,即完善用人和考评制度,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营销队伍,并通过强化业务技术培训,使其面向市场,责任明确,反应迅速整体协调,形成营销组织体系,以营销为主体建立以工效挂钩为基础,能准确体现,评价员工实际工作水平和绩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分工有别,标准一致,目标相同的生产,营销考评机制。从而建立,健全以经济为“杠杆”的生产营销管理考核制度。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变过去的“要我干”为今天的“我要干”,彻底摒除“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不良风气,激发各部门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努力开拓营销市场,搞好运输质量,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 加强市场调查,完善运输组织工作为营销开拓市场 开展市场调查,是铁路制定符合旅客要求的运行图的前提,是搞好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基础,关系到铁路对客流的吸引程度。困此优化运行图,完善运输组织,是铁路客运营销成败的关键。 1、 开展市场调查,搞好售票组织 通过对客流的市场调查,掌握客流结构是铁路采取灵活对策,满足不同层次旅客乘车要求,再好适销对路的旅客列车,更好地组织售票的前提,因此,市场调查工作,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到深入细致,给决策者 科学 决策提供依据,现阶段的客流具体定位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私营 企业 职员和个体小商贩、学生、军人的群体。这部分人对旅行条件的要求较高,是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竞争的焦点。这是铁路应当优先争取和保证的对象,二是民工流。代票价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是铁路较固定的群众,他们一般售中在春节期间和农忙前后乘车。虽然他们偏爱于列车,但近两年在铁路正常列车运行的情况下,无法保证他们及时购票乘车时,长途汽车的定点运输,挖走了这部分急于上路的客流,因此,对这两个层次的旅客,铁路一要加强售票的组织工作,其中加快 计算 机售票的建设步伐,以 科技 进步来搞客运营销是当务之急,同时采取各种售票渠道,实现售票方式的突破,以“三活”方式(时间活、手段活、预售活)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购票,二要在客流高峰时期在一些客流量大的车站及线路,备好临时车底,采取“四是”措施(早联系、早计划、早安排、早预许可证),做到有客流就近开车,不能把客流推向其它的 交通 工具。 2、 调整客车方案,优化运行图。 根据市场调查,了解需求情况,编制符合市场 经济 发展 规律 、满足旅客、货主要求,具有经济效益的旅客列车运行图,即优化客车开行方案,在积极发挥客运市场。并加强站、加预报,做好客车分流,突出保证重点,长、短途列车分工的客运组织工作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严重超员与虚糜并存的现象。 开展绿色通道,增开长途客车,开行假日列车,调整夕发朝至列车,行包专列等营销策略的实施,对吸引客流,增加收益已获益菲浅为此,铁路再进一步地开展营销策略的探索,以争取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四) 注重形象设计,实施“品牌”战略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挤身运输前列,扩大市场营销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铁路的运输质量有着丰富的内涵, 于运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安全,服务、价格、品牌、人员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每位铁路员工都应当认识到: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是 社会 对铁路运输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进步,拓展运输市场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把提高运输质量摆上重要位置,针对旅客、货主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 问题 ,全面改进铁路在安全、经济、快捷方便、舒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铁路在市场的竞争力。 就当前情况,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设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提高队伍素质,铁路客运工作的服务为主,服务工作以人为本。因此,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 着服务质量,所以必须坚持对职工进行市场形势,职业道德、服务技能的 教育 培训,通过减员增效,开展岗位竞争,以挑选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各个岗位。结合科学管理,政策驱动,促使每位职工都能真正视旅客如“上帝”,千方百计地为旅客、货主提供方便,解决困难,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彻底入改变过去“生、冷、硬、顶”的恶劣服务,赢得旅客而赢得市场。 2、 抓好列车安全,提高正点率。继续深入开展安全基础建设,以“从严站车,基础取胜”为指导思想,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树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的观念,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搞好列车治安的综合治理,从而确保旅客生命及财产的绝对安全。搞好站车组织,提高列车正点率,让旅客乘上放心车,满意车。 3、 完善站、车设施、美化客运窗口,要从服务营销,改善铁路形象的高度出发,对站、车客运设施加大投入,改变一些车站脏、暗、乱列车服务备品陈旧,破损的状况,使站、车面貌有个根本性的改观。提高站、车硬件档次,改善旅客在购票、候车、施行等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地体现铁路在安全、舒适方面的优势。 4、 加强路风建设,杜绝“两野、两乱”致使旅客、货主吃尽苦头,导致铁路市场的大理流失,应当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目前 铁道部的客运服务质量活动正是站在市场营销的高度,把路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严肃认真清理价外收费,以车以票谋私等行为,杜绝“两野、两乱”,刹住各种不正之风,维护良好的铁路声誉,真正体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5、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优质服务。旅客出门旅行,已由过去“走得了”京戏成现在“走得好”,因此,以往的服务工作已不能满足旅客的要求,便得铁路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如何创出“品牌”列车“品牌服务”,如今已显得日趋重要。新型空调车的不断换代使用, 旅游 列车、假日列车,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列车服务宾馆化的方向发展,已一定程度地增强了列车在运输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提高铁路“品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的影响力,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履行服务承诺,使“品牌”名符其实,对旅客、货主产生起真正的吸引力。并通过“品牌”的创立,带动其它各项服务的开展与提高,以留住老顾客,吸引新客户,不断争夺战取客流份额。 (五) 依托优势,发展多元经济,促进铁路事业的全面发展。 依托铁路现有的优势,大力发展多元经济增加效益,加大对主业的投入,增强主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这已在全路上下形成共识,应全力投入。 1、利用客运支柱旅游业,形成新的客运增长点。依托铁路在价位、运量、安全、舒适上的优势和铁路站线旁多旅客量的特定环境,大力发展铁路旅游业。旅游业现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交通运输又是旅游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铁路应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客运支柱旅游,旅游增强客运效益,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应高度重视铁路旅行社的建立和发展,形成具有铁路优势及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经营 网络 ,搞好一条友服务,开发并组织好旅游客流,开好专列和假日列车,拓宽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抓住商机,大力发展铁路多元经济,车站、列车是很好的广告媒体,众多的旅客又给铁路发展第三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这些都为铁路创造了无限的商机,铁路客运部门要抓住商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铁路多元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新,大力发展铁路多元经济,在积累资金的同时,解决铁路内部一些矛盾,从而促进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 诚然,铁路当前所面临的形势虽然严峻,要做的改革及探索工作依然繁重,应当说铁路目前正处于一个“困难和优势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 时代 。检中我们面对现实,立下破釜沉舟的决心,真正重视并切实搞好铁路客运营销工作。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内部改革,就一定能重振铁路客运之雄风。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我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文化营销 营销策略 餐饮文化 论文摘要: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以餐饮行业为例,阐释了餐饮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重点探讨了其文化营销的策略选择。 21世纪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企业产品的同质化,文化因素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文化营销模式正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新生力量。【1】 一、文化营销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活动的融合点,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创造和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2】文化营销以文化价值为纽带将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维系在一起,既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营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实施文化营销可以起到创造差异化、增强内部凝聚力、增进企业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1】 二、餐饮行业与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关于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蕴。餐饮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等特征。除了饭菜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环境、服务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餐饮行业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餐饮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通过有效的文化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一)借鉴文化因素,丰富餐饮品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很容易对饮食消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共鸣。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找产品、服务、品牌与中国文化的衔接点,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借鉴各类文化因素,有效地丰富餐饮品牌的内涵。 1、深挖历史和民俗: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朝代的饮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原生态的饮食文化习俗,从形式到内核进行总结和提炼,保留原汁原味或改良创新,通过就餐环境的装潢设计、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菜品的选料加工、相关文化节目的现场表演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给顾客带来难忘的消费体验。 北京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就是个将地方传统文化与餐饮经营有效融合的典型例子。带着浓重北京腔的吆喝声,身着对襟衣衫、脚蹬圆口黑布鞋、肩搭手巾把儿的小伙计,大理石的八仙桌,红漆实木的长条凳,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每一个因素无不映衬出古朴的京味儿文化。在此就餐不仅仅是品尝北京的地方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北京的地方文化氛围。 2、迎合时尚因素:追求时髦是许多现代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在餐饮服务中加入时尚的文化因素往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个性、新奇性和娱乐性成为很多现代餐饮企业着力打造的卖点。以各种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装潢别致的小型餐厅层出不穷,为满足现代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诸如生日包厢、情侣茶座等特色服务项目屡见不鲜。各式各样迎合都市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方式给传统的餐饮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推动餐饮文化营销 现代企业间差异化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内在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营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引导、培育和塑造,与消费者在思想、观念、情感和道德上产生共鸣。【3】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源泉。 1、树立“真、善、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类文化活动的终极意义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求“真”,要求企业真诚待客,诚信服务;向“善”,要求企业关注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寻“美”,要求企业在服务中融入艺术美感,增加审美情趣。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企业文化极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崇,使文化营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高品位素质,使营销不仅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而且成为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为。【4】 山东著名海鲜餐饮集团“净雅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独特文化管理的实践,在餐饮行业中树立了以文化管理推动品牌文化营销的典范。净雅文化标准包括“灵魂篇、理念篇和标准篇”,分别回答了净雅“将成为什么”,净雅“是什么”和净雅人该“怎么思考、怎么做”。整个文化价值体系围绕“幸福快乐与奉献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真诚、忠诚、谦虚”的企业核心素质展开,通过制度、流程、考核、审计和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将“真、善、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企业成为优秀文化的孵化器,辐射并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 2、注重员工文化培训,实行全员文化营销:文化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好,其员工素质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员工的心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文化的自觉变革者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员工这个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评价和定位。 四、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餐饮行业,合理选择文化营销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对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唤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中北房地产公司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必要性分析 一、 研论究背景 1.中北房地产公司简介 中北房地产公司隶属于吉林省中北集团。中北集团具有22年历史,总资产达50亿元。是集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药品经营、金融服务、物业管理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集团成功地打造了中北大市场、中北生产资料市场、中北瑞家家居广场、中北新天地购物乐园、中北医药超市等十余家子公司,商业范围辐射吉林省。2007年集团进军地产领域,成立中北房地产公司。中北地产公司定位目标市场为三线城市,从建立伊始至今,在吉林市、通化市、松原市进行大量投资,开发城市综合体项目。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独立成功开发、操作的集中高端住宅产品和商业综合体为一体的地产项目。 成功打造了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家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广场——新生活购物乐园。新生活购物乐园的运营填补了这三个城市综合性商业空白,同时中北集团地产品牌在异地落地生根,成为吉林省本土商业地产龙头企业,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实体品牌。 2.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1998年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吉林省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投资以每年34.5%速度递增,房地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受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严重衰落,房屋价格涨幅回落,商品房交易量持续下降,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规模缩减。但从长期趋势来看,房地产行业处于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吉林省房地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知名品牌物业企业不断涌入,房地产开发规模日益扩大,住房消费需求强劲,房地产信贷增长迅速,商品房价格逐渐攀升,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导致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产生。 为了解决投资过热的现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局面,经营不善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出局。 在国家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中,中北房地产公司率先在三线城市成功开发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北房地产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经营,虽然已经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运营中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为依据。因此,科学系统的研究中北房地产公司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同类课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对房地产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国外主要运用现资组合理论主要着重研究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投资作为投资的一种,它在各种投资中所占的地位和与其他投资的相关度,二是房地产投资内部各种物业的风险散度和收益的大小,经过欧美国家诸多专家学者的实证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即房地产的收益大于物价上涨率,并且,房地产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与其他投资的关联度很小。 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房地产业的研究。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综合了房地产经营管理学与市场营销学两门学科理论,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因而针对房地产营销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研究也处于初期阶段,尚未成熟。对全国性房地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的前期开发研究,企业融资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以及国内知名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战略和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从网络搜索信息来看,主要有以下学者进行吉林省房地产业研究。以郄瑞卿为首的学者们在《长春市房地产运行机制分析》中通过研究长春市房地产运行机制以及房地产在长春的产业地位及供需结构和支付能力,提出了长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并针对问题提出房地产在长春的发展机制。李成员在《长春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益研究》指出长春市房地产开发态势良好,但是结构和空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合理调整商品房的供应结构,并加强经济适用房和集资性建房的管理。刘薇在《完善吉林省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探讨》中,通过对吉林省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现状调查以及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和住房公积金资金归集,使用、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指出运行中的成绩与经验及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吉林省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提出可行办法。少有用本土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案例而进行的系统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吉林省中北房地产公司为案例,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工具,在调研基础上拟对其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中北房地产公司吉林项目营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企业内外部环境和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在对中北房地产公司营销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其在营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将从通过不断渗透中北房地产公司强大的商业品牌优势的角度出发,旨在为中北房地产公司吉林项目制定科学系统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制度,用明确有效的市场战略保障企业在竞争中的立于不败之地。 本研究的重点有三:一是中北房地产公司营销环境分析;二是目标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特征分析;三是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制度的制定。研究组成员将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以确保本研究的有效进行和顺利完成。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相关市场营销理论对中北房地产公司进行系统分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北房地产公司营销环境,准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找到内部优势和外部劣势相匹配的契机。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特征分析,锁定目标客户群,进行产品定位。运用4ps理论制定中北房地产公司吉林项目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并运用营销战略管理理论制定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制度。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预期形成《中北房地产公司长春项目营销策略研究》研究报告一份,并发表相关论文一篇。本研究能够有效促进科研资源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第一,由于中北房地产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该企业市场营销有直接的理论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该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确保该企业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中北房地产公司是吉林省本土商业地产龙头企业,具有行业示范作用。所开发的项目是该企业定位三线城市的成功案例。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目标市场为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第三,本研究可以促进更合适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和建设。使营销理论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第四,本研究的有效实行有利于高校青年优秀人才成长,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建设,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汪亚琦 刘东 何志清 谢文婷 谢玉斐 吴黎明 宣磊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研究商业银行中基于客户价值的联动营销策略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单纯依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需要,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型。因此,本文通过对基于客户价值的联动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商业银行开拓新的营销思路,进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联动营销客户价值 一、前言 客户是商业银行一切经营行为的基础,而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更是商业银行的效益源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优质客户成为众多银行竞争的热点。商业银行突破条线间、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分工,加强与系统外有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立足客户价值展开联动营销,充分利用整体资源优势,增加客户产品覆盖率,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特别是在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联动营销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联动营销的属性 对银行而言,联动营销是一种以客户期望为核心,调动本行系统内及相关单位一切必要资源和环节,联动展开的经营管理手段。其特征是多方联动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满意度,使客户沉淀在本银行系统,并持续创造价值。 (一)主体的广泛性 联动营销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下单兵作战的格局,参与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与行外相关单位间(如工商局等)、行际间、部门间、上下级间、前后台间、对公和对私业务间以及各种业务产品间均可以展开有机互动,从而充分利用全行的人力、财力、信息及客户资源,形成合力,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二)方向的可逆性 联动营销既可由下级行首先掌握客户信息,进而争取上级行的支持,展开上下级之间的联动,也可由上级行首先掌握客户信息,将有关的下级行纳入联动营销体系中;可由对公条线作为发起方,捆绑营销对私业务产品,也可由对私条线在服务个人高端客户过程中掌握到对公业务的有用信息,从而引出对公客户及产品的营销。联动营销体系可形成一个信息链条网,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掌握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引起其他节点的连锁反应。 (三)联动的必然性 在当今金融市场环境下,各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益趋同。通过多条线、多部门、多产品的联动营销,抓住更多的优质客户,将客户牢牢绑定在自己银行产品上,是赢得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的关键。同时建立有效的联动营销机制,可以克服银行内部经营专业化带来的部门、条块分割,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对银行优质客户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这在“时间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得至关重要。 三、构建科学高效的联动营销体系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都开展过规模或大或小的联动,但如果使联动营销成为全行的自觉行为,须立足“早、实、快、新、巧”五个字,构建科学、高效的联动营销体系,通过机制建设充分激发员工的营销积极性,提高优质客户的产品覆盖率及综合贡献度。 (一)广辟信息源泉,及早谋划,快速行动 一家商业银行只有拥有尽可能多的优质客户,并能充分满足、挖掘和创造客户需求,才能获得比较优势,赢得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占有客户尽可能多的资讯。这就需搭建信息平台,广辟信息源泉,加强信息沟通,实现各条线间市场、客户、产品、政策制度乃至人脉关系等信息资源共享和精准营销,才能提高营销效率。 (二)加强机制建设,落实配套措施 1.建立联动营销机制,破除条块分割。完整、高效的机制,是联动营销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将联动营销提高到机制层面并建立起动态的积分考核激励体系,跨行、跨岗营销就不再是“分外事”,而变成能直接提高自身积分买单分值、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可激发员工的营销积极性,促使其挖掘各种资源,有效提高营销业绩。可在二级分行内部成立联动营销工作组。小组应具备以下职能:一是条线部门在营销各自的客户前沟通,让其他条线部门共同参与,真正做到联动营销。二是定期分析各自条线业务的营销状况,对存在问题进行沟通,使各项业务的营销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是通报各自条线推出的营销产品,作为其他条线部门在营销业务时作联动营销之用。四是指导并督促下级行开展联动营销。五是组织有关培训,交流经验,提高条线人员营销技巧、能力和水平。联动营销领导小组成立后,要充分发挥作用,真正破除条线部门间的条块分割。 2.联动营销需落实责任。联动营销是由多方主体参与其中的,须明确各有关责任部门,各方主体内部要细化分工,落实相关责任人。同时,主办单位只能有一个,否则可能会造成责任人过多而互相争抢客户、推诿责任的情形,避免产生“人多无效率”。 3.联动营销需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联动营销就无从谈起,要解决营销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须从解决营销利益分配问题入手。一是恰当评估营销效益。对营销利益执行分割。对营销所产生收益进行评估。评估营销成果要充分考虑静态的、动态的,定量的、定性的等多种因素。评估方式有多种,有的须对营销收益执行评估,有的只要对支付的成本执行评估,有的要对收益和成本同时执行评估,还要对参与营销的各方执行评估。对评估结果,一般只能提供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绝对的,对利益的分割也只能建立在相对合理的基础上。二是合理分配各方利益。充分考虑参与联动营销有关方的切身利益,建立分部门、分产品的核算体系,实现内部转移价格市场化。三是以积分制的动态考核方案取代完成数等量化考核机制,可有效避免因重大项目的营销产生产品批发,从而形成巨额买单,并能合理解决内部转移价格及合理分配各方利益。 4.联动营销应注重时效性。要提高整个联动机制的运行效率,建立责任追踪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各参与方要定期就项目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营销过程中的难点和需要其他联动各方配合解决的问题进行沟通,并就自身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5.联动营销需要加强分析总结。在日常联动营销实践中,注意定期总结成功的经验做法,分析失败原因所在,为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加强流程化建设,建立快速运行机制 尽管因业务种类不同,银行开展联动营销活动程序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但为克服实际操作中的无序状态,提高营销效率,需建立一个普遍适用于本行所有联动营销行为的工作流程,并规定可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联动营销工作流程一般应包括目标客户的确定、明确联动营销主体、联动营销方案的设计和审定、组建营销团队、追踪落实营销进度、营销成果考核评价等环节,并建立《联动营销目标客户信息联系单》等,以便落实具体工作的有关责任人、追踪营销进展情况等。当然,对于特别简单的联动营销,比如办理公积金贷款业务捆绑营销网上银行产品,就不需要严格遵守上述流程,将业务办理简单化。 (四)突破传统思路,创新营销手段 提起联动营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条线之间、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对行外的客户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销。其实工作中还可以与行外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开展联动营销。如财政局等单位,掌握的大量客户信息囊括当地所有的重点企业、利税大户等,与这些单位搞好合作,可掌握到有用的目标客户信息,这些客户都是银行营销的重点所在。 (五)善用周到服务,用巧劲打动客户 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各家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在金融产品日益趋同的背景下,如何博得客户的青睐,答案是善用服务手段,用心打动客户。联动营销过程中,做好客户的公关,联动各方须注意细节,关注客户喜好,及时了解客户所想所需,甚至关注客户家属的需求,在恰当时机给予客户最需要的帮助。 四、结束语 当前,银行业逐步开放,与外资银行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营销需要。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联动营销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的营销模式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进而提升营销水平,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巩固现有优势,确保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银行对公业务的竞争实际就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竞争。在对公业务客户中,跨国公司客 户无疑是一个优秀但挑剔的客户群体。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控制着众多的行业和资源,许多跨国公司都是世界500强企业, 他们是银行业客户群体中经营稳定、信誉较好的客户;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的 领跑者,银行单纯的存贷服务已无法满足其日新月异的需求。他们以其全球经营的经验 ,以国际银行业的惯例审视中国的商业银行,不断挑战银行传统的服务领域,期待我国 的商业银行能以国际通行的标准、国际认可的专业水平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外资银行拥有成熟的产品品牌、先进的电子化系统支持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在对 跨国公司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巩固和发展与跨国公司客户的合作关系,只有认真分析跨国公司的需求,加快研 究高效率、专业化的营销策略,棚探索新的银企合作模式,在服务好跨国公司客户的同 时,加快自身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步伐,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灵活高效的服务快速反 应机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竞争优势。 一、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跨国公司在带来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水平的竞争活力,带来了复杂多 样的金融需求。高效的资金管理要求、灵活的保证方式、创新的业务产品、优惠的服务 价格、多样化的融资安排、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服务等等,这些对一般客户来说目前难 以企及的服务内容往往却是跨国公司最基本的服务需求。 (一)全面、一体化服务需求 提供全面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是跨国公司对商业银行服务需求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 讲,全面的一体化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商业银行人员、产品和服务 等方面的一体化、全系列,即商业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就能发挥银行与企业间的桥梁沟 通作用,及时、有效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在产品和服务上,银行能提供包括国内外结算 、资金调拔、授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全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指跨国公司希望与 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要将跨国公司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 视为一体,以相同的标准提供服务。 (二)效率服务需求 效率朗国公司需求的核心,是反映银行产品及服务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跨国公 司对银行服务的效率需求主要包括客户需求响应效率和决策效率两方面内容。客户需求 响应效率主要指日常业务处理效率,即业务处理速度和办理质量。如对客户需求的反应 要迅速有效,内部业务处理如授信审批或业务报批流程要快速便捷,根据实际需要灵活 安排操作流程,为跨国公司等重要客户提供特殊的、简化的业务处理绿色通道。决策效 率是指决策部门在研究客户需求解决方案时做出重大业务决策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当 遇到重大问题或办理时限十分紧迫时,决策层快速反应、灵活处理的能力。 (三)高效的资金管理需求 减少资金在途,节省资金成本,加快生产流程和销售进程,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益是跨 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扩张,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分支 机构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及时归集和使用销售资金,有效实现集团对分支机构资金的 管理和监控上的需求日益突出。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跨国公司产生了更 多、更细的需求,如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和掌握银行账户的详细资料,并能进行远 程结算操作;能实时查询每一笔汇款的明细资料,如汇款人、用途、时间、相关合同号 或订购号等。 (四)多样化的授信产品需求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力度的强化,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其产生多样化的授信需求, 例如希望银行将跨国公司的总分支机构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资金需要和授信政策;为了提 高销售资金回笼速度、降低坏账率,要求银行给其客户融资便利;把应收账款转让给银 行,以有效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理财效率等等。因此,衍生出全国或全球统一 授信、银团贷款、长期可循环的综合授信额度、买方信贷或消费信贷、国内保理、并购 融资等许多新的授信产品需求。 (五)价格服务需求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动机使跨国公司十分关注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同时,跨国 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也使他们在与银行的往来中占据着较为有利的价格谈判优势。在授 信业务方面,他们通常要求采用基准甚至下浮的利率;对于中间业务,则要求根据业务 量大小制定差别价格或综合其他业务品种提供一揽子优惠。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服务效率、产品适用性、价格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等是跨国公司客户选择合作银行时 的主要考虑因素。为了有效地拓展跨国公司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树立现代化商业银 行经营理念,进行管理革新和银行再造,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为原则改造业务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客户需求应变能力,加强产品开发,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提供差 别化服务,对不同的行业乃至不同的客户制订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建立应变灵活、决策 迅速的客户管理体制,配备高素质客户经理,加强对重要客户直接管理的力度等。 (一)建立灵活、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 效率需求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需求之一。商业银行应通过减少组织层次、减少管理环 节,建立灵活应变的工作模式,加快反应和决策速度来提高服务跨国公司客户的效率。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成立专门的客户经理小组,配备综合素质高的专职客户经理。由商业银行总行派出 首席客户经理,负责对跨国公司营销和服务的总体协调工作。各分支行设置专职客户经 理,按照首席客户经理的要求,为当地企业提供具体服务。 客户经理应具备较高素质,熟练掌握银行的各项业务,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流畅的沟 通技巧。分支行的客户经理要定期搜集跨国公司信息,分析客户潜在需求并制定对策, 灵活解决跨国公司的问题。 2、建立总分行、分行间及各部门间的快速协调机制。客户营销,特别是跨国公司客户 营销是一项涵盖面广、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总行的内部协调能 力、资源调配和服务调度能力,加强总分行、分行间及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上下配合 、协同营销。首先,具体产品、具体服务和实际成效是能真正赢得客户的保障,这不仅 需要客户经理准确把握和反映客户需求,更需要各业务部门在产品和服务开发设计上的 有力支持。其次,跨国公司的全面、一体化需求也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跨出本行、跨出 本区域,这就需要其他兄弟行和总行的大力支持。 3、开辟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就是制定特别流程、特别操作为跨国公 司客户提供快速服务通道,特事特办,例如对跨国公司授信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省却中 间审批环节,实行特别时限。 (二)进行差异化营销 作为具有国际化标准经营管理特色的客户群体,跨国公司的需求不仅不同于国内的企 业,跨国公司间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拓展跨国公司客户的成效,商业银行 应该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制订差别性的拓展和服务措施。 1、产品差异化。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对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进行组合 或者进行产品开发,争取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针对性强、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例如, 对于一些生产销售型的跨国公司,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并不是其需求的重点,他们希 望借助银行广泛的服务网络为其客户提供便利的缴款途径,同时能迅速归集销售资金, 获取客户缴款的有关信息。银行是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银 行提供的服务将决定其运作流程的效率,对其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战略 ,对其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可根据这部分客户的具 体需求,将银行柜面、网上银行、客户服务系统、自助服务设备等多种服务渠道进行整 合,建立销售资金管理系统,提供企业销售资金实时入账、交易信息实时查询以及银企 业务联动处理等服务。 又如,有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及在华企业的地区总部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的融 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分支机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那么总部濒在资金上提供支持 或提供相应的融资保证,而且,分支机构的融资困难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生产运营计划 并增加管理难度。因此,这类跨国公司希望银行给予全国统一授信,向总部提供授信额 度,其下属分支机构在额度范围内可以在异地使用该授信额度。对此,商业银行可以由 总行牵头,充分利用各分支机构资源优势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进行汇总评估,核定 跨国公司在华统一授信额度,并规定分支行对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授信总额不超过其总 额度。 2、价格差异化。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标准是个性 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以有力地争取优质客户,拓展对银行综合效率贡献最大的客户群 体。在具体实施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业务量等标准对跨国公司客户实行差别 化定价,实行在收费标准上增量递减收费办法,在效益优先的原则下通盘考虑贷款利率 、服务收费和业务手续费的标准之间的匹配,争取总体以较小的价格折让获得更多的业 务量和收益。 (三)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随着在华投资的不断深入和投资策略的不断调整,跨国公司的需求也日新月异,提高 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能力是商业银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商业银行的 业务创新能力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加强对市场和客户的调研,大胆突破传统业务范围,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 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原有产品的优化完善。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的迅猛发 展,同一母公司在华有多家、甚至数十家投资企业的情况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 司为加强账户管理、提高资金效益,提出了高层次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各家银行为提 升市场竞争力,纷纷将现金管理业务作为产品研发与营销的重点,并将其作为拓展市场 、服务跨国公司等重要客户的主打产品。大银行依靠遍布全国的网点为客户提供网络服 务,新兴商业银行凭借后发的数据集中优势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 2、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银行产品的开发要特别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根据信息时代 的要求开发先进的产品,使现有产品体系实现质的飞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银行业 务成为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例如,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突破了传统柜面办理业 务的模式,提供在线查询、转账、电汇、开立承兑汇票等业务,跨国公司的财务人员足 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操作。 又如以上所述的现金管理业务,其内涵就是凭借先进的电子银行手段,将银行已有的 收款、付款、账户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投资、融资等业务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 最便捷、经济的资金管理方案,使银行成为跨国公司客户的“财务管家”。 (四)加强银行境内外机构联动 商业银行可通过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联动,加强对跨国公司集团的整体了解,提供全方 位、高品质的服务,从而与跨国公司建立全面的银企合作关系。 1、建立境内外机构之间通畅、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为跨国公司营销和服务奠定良好 基础。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信息准确提供、实时更新的境内外机构信息沟通体系对 跨国公司客户的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对跨国公司客户进行分类,建立境内外业务联 动信息库,集中完整反映包括银行各分支机构对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公司的授信明细, 各机构所在地跨国公司营销市场概况,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公司经营情况,各行采取的 营销手段等信息。既有利于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整体营销体系,有利于各分支机构取长补 短、融会贯通,启发新思路、新想法,也为即将对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展开业务拓展的 机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加强境内外机构的产品交流和联合研发,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产 品和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境外分支机构作为国内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间桥梁与纽带 的作用,加强境外分支机构对境内机构产品的支持力度,以境外分支机构的产品作为境 内各机构拓展跨国公司客户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加强适合境内外分行合作的业务产 品的开发和推广,整合资源创造最大效益。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关于零售行业的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 零售业 价格竞争 文化营销 个性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零售行业已成为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仅仅靠价格竞争和规模化来获取市场份额已经不再是理想的竞争策略。建立文化营销,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文化精神需求,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零售行业擅长采取的价格战和规模化等策略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随之产生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营销竞争已成为一种定势。文化营销战略以鲜明的时代特性、科学的经营理念、有效的实践运用使自己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而能够有效地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文化营销嵌入零售行业的竞争当中,是决定每一个零售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 价格战阻碍零售业的发展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价格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打开和赢得市场,经营者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降低成本,平价商场如雨后春笋,折价销售遍地开花。然而价格大战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博弈双方的利润极低,构成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经营者而言却是灾难性的。 价格竞争策略是市场竞争中最常见的现象或方法。它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挤占市场份额。但价格战同时不可避免的引起业内同行之间的互相拼杀和报复,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国家税收流失 ,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由此看来,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盲 目的追求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不但不能有效的击败对手。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零售企业必须加大营销观念的创新,以创新求生存、求振兴、求发展。 二、文化营销战略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的商品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 、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及顾客的忠诚度,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必须为产品或品牌注入更多的文化性因素,以显示和竞争对手的不同。而对于竞争激烈的零售企业。更要重视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软投入形成差别化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营销则是在营销过程中充分表达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而引起价值共鸣,在价值共鸣状态中达成促销,完成文化营销的历程。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 ,把文化观念融会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近年来,很多零售企业尝试将文化营销的理念嵌入营销竞争之中,着力提高商业服务的文化档次,把消费者的购物过程变成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情感的交流过程,相继开展了消费者知识讲座、摄影大奖赛、时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 。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企业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文化的发掘和提炼不能以自我利益观为中心,必须重视消费者的价值感受,要真正把文化营销作为企业与消费者寻求价值认 同的过程 ,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文化信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所主张的营销理念。 三、文化营销的应用策略 (一)产品文化营销 对于产品的理解菲利普在《营销管理》中提到,产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核心层、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企业首先应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然后在附加产品与期望产品上做文章。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一般同类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都能满足最基本的产品层,要想进一步发掘产品的差异化,企业必须认识到产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物质的生理的需求,更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品牌、使用等各个方面。例如,经过调查发现,2006年春节消费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货市场文化味特浓。一些零售超市独具匠心地将庙会引进店内,推出多种商品一条街等;还有的特意将春联、灯笼、年画、剪纸、爆竹等民俗年货纳为年货街,不再小规模销售;还有的在店堂布置上下足工夫:一串串红灯笼,形形色色的“福”字,大大小小的中国结,身着唐装的收银员和热闹的迎春锣鼓 ,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些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营销措施,使产品的包装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不仅良好地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创新发展融合了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产品的魅力。一方面使消费者赏心悦目,激起他们的共鸣与感动,另一方面商家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其实就是文化营销战略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提高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 ,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核心价值,是加强企业文化营销的根本途径。 (二)品牌文化营销 在市场营销中,品牌不仅仅是便于识别,而且是产品形象和文化的象征。品牌是产品的一种“视觉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逐渐转向品牌的竞争。牌文化营销就是要突出品牌个性,丰富品牌的内涵,增强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号召力。 目前 ,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讲,在品牌建设方面面临着两条战线作战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迅速打造零售商的企业品牌 ,使得 自己能够在即将展开全面“斗争”中占有有利地形;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也要清醒地看到,许多跨国零售企业不仅拥有良好的自身品牌价值,而且努力打造旗下 自有品牌的力度也是惊人的。在美国,著名的西尔斯零售公司 90%的商品都是自己的品牌,以沃尔玛为例,其自有品牌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很高,所开发的samschoice可乐,价格比普通可乐低 10%,利润却高出 10%,在 自己门店中的销量仅次于可口可乐。因此 ,我国的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 ,也应采取 pb战略(自开发商品战略)进行产品开发,以取得品牌竞争的主动权。 在商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人群”中识别的符号,它更是直接体现着一种差异化、一种价值、一种获得消费忠诚的理由。甚至可以武断一点的讲,品牌缺失的零售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最先被淘汰与消失的就是那些“只卖商品”的零售企业。因此,只有经营名牌产品,并创造出 自己的品牌文化,零售企业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并逐渐形成市场影响力,从而使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被充分认识和认同,也只有这样,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才愿意支付超过实物价值的额外价值,企业才能获得财务、竞争等方面的优势。 (三)个性文化营销 消费个性化是时代潮流。今天,消费者的素质空前提高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市场已经细分到个人,社会呼唤一个人的市场。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客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术 ,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个性文化营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当今企业须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代表着当今企业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个性文化营销 ,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的营销要有自己的个性、用 自己的特色创造出需求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全面竞争时代,没有特色就无法胜出;同质营销时代 ,没有特色就无法让消费者记住。特色化首先是基于对目标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深刻了解和尊重 ,是对竞争环境的深刻了解和把握,是共性营销中的个性文化营销。正如我国一些零售企业定时举办的“vip文化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有品位、有趣味的文化活动,不但可以利用文化独特的亲和力,把具有相同文化底蕴与文化喜好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达成有效的沟通,取得价值观的认同。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个性服务,起到促销的效果使企业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获得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起到“涧物细无声”的品牌推广效果。 由此我们认识到,营销绝不仅仅是促销。明确“我是谁”,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和从众怪圈,走出个性化路线:寻找个性之根、形成个性之树、传播个性之香。求新求变,这才是我国零售业营销突围的必由之路。 上述几种文化营销策略,在实际营销活动中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时在同—个营销活动中也会运用多种文化手段。总的来说,在消费心理13趋成熟,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零售企业必须突破价格竞争的障碍,运用多种文化营销策略,创立品牌,更新与消费者的价值链关系,打开“文化”思路,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地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把文化营销落实为一种营销实践活动。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浅谈成品油销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成品油 销售企业 营销策略 油非互促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成品油销售企业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按照建立现代营销体系的基本要求,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物流组织相对集中、主导产品销售专业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决策信息化的现代营销体系。 一、成品油销售企业现状 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主要包括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下属的各地市销售公司的销售网络以及社会加油站和外资加油站等,主要销售渠道是加油站的零售和油库的批发。 成品油销售企业赢利的主要手段是降低运作成本、扩大销售网络和提高服务质量,维持客户忠诚度,但目前各销售企业并不能完全达到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成品油销售网络有待扩张,成本居高不下,经营方式与内容单调,销售渠道不均衡,许多宝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石油公司,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对市场的变化不能做出快速反应,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成本监控、业务流程以及绩效考核监管不严,由于对市场判断错误和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决策质量不高、预测不准、协调不力。 二、成品油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灵活贴市价格政策 虽然成品油价格基准由国家调控,但企业仍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社会民营企业及加油站在定价上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一,企业要加强对油品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测,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周边地市及企业成品油、非标油市场价格,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价格调整,赢得最为直接的竞争优势。 第二,本着批发稳市场,零售增效益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指导价的浮动区间,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在批发市场,批发价格要紧贴竞争对手,区分不同销售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不同时间实行针对性强的竞争性定价。对竞争激烈地区制定相对较低的价格,对封闭地区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在零售板块,稳定主营产品的零售价格,并以93号和97号高标号汽油为主要利润增长点。批发、零售相搭配,量价互动、量价并重。 (二)油非互促策略 一方面要抓好主营产品,一方面要竭力打造非油品主业。对于主营产品,要在产品种类和质量上不断努力,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需求。一是合理配置销售产品结构。针对不同区域,灵活调整经营重点。城区市场要主推93号和97号高标号汽油,0号柴油为辅;远郊、农村则要充足供应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适量销售93号汽油;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则以0号柴油为主,以93号和97号高标号汽油为辅。二是加强质量管理。要抓好质量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公司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油品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管体系,把好油品入库、储存、出库质量关,实行“环环相扣、逐级否决”的责任制度,保证销售的每一滴油的高品质。 在经营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油站便利店服务。要利用加油站网点布局、地理位置、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非油品业务,结合需求,挖掘市场潜力、注重营销,扩大消费群体、树立良好口碑,逐步形成功能完备、服务配套、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营销网络,油非互促,实现油品和非油品业务“双提升”。一是持续推进规范化管理,明确权责,规范流程,落实监督;二是继续落实扶持政策,注重发挥品牌、规模、网络三个优势,努力做大销售;三是抓好重点商品促销工作,瓶装水确保旺季不脱销,烟草努力提高配货等级,进口红酒等走进社区,提高知名度;四是加强样板店建设,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增量先导、管理示范三大样板作用。 (三)多方面发展销售渠道 加油站零售是成品油销售的最主要渠道,因此要大力巩固和发展加油站销售渠道。要在提高单站销量上下功夫,巩固市县城区、高速公路市场,开拓县域、水上市场;积极开展点对点竞争、油非互动等专项营销和其他主题营销,促进单站销量增长;加大站外客户开发,灵活开展小额配送,扩大零售规模。要在做强加油卡上下功夫,新建及改造站全部按刷卡联网站进行安排,加大非ic卡站改造,增加站内售卡充值点,尝试设立站外售卡充值点,确保售卡充值点占在营站的50%以上;各类营销活动要以加油卡为载体进行,积极推广加油卡积分系统,利用ic卡充值优惠、ic卡定点加油、累计积分、上门充值、“加油卡进社区”和油非互动等促销手段,引导和鼓励新老客户持卡消费,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批发、直销也是重要的销售渠道。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关注销量较大的县片区、水上市场、配送市场,尤其是关注年消费量在5万吨以上的重点县片区,对于市场份额丢失较大的地区,继续加强帮扶、给予扶植政策;发挥联营单位的协同控制作用,并大力开拓区外市场;要按照不同的行业性质、经办人员的爱好特点、资金信誉情况、营运状况及趋势,制定直销营销计划,做到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公司要以基建消费为重点,积极拓展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抓好直销配送业务,推动直销增量。 (四)加强对客户的管理 一盯:紧盯竞争市场,防止客户流失。一是对本地市场深入了解,通过客户走访,达到对本地市场潜在客户的开发;二是通过与具有本土优势的中间商、运输户密切联系,实时掌握市场竞争信息,提前预判成品油市场趋势,及早争取政策支持,灵活应对市场竞争。 二深:一是深入市场。通过调查摸清、摸透、做实本地市场,调查研究客户的具体情况及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坚持每季度对成品油市场进行摸排,对区域内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对所有客户根据忠诚度、用油量等建立详细档案,为开展一对一营销提供依据。二是深挖市场。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重点深挖中小型终端用户和边远农村网点,客户经理实时保持与客户联系,定期跟踪访问,密切关注客户的消费动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主动联系购油事宜。 三维护:通过强化“三个维护”,确保客户不流失,稳定销量不下滑。一是强化对终端客户的维护。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终端客户开展差异化营销,实行“一户一策”。二是强化边远农网的维护。根据消费数量小,批次多,产品要求不很苛刻的特点,抓好边远地区农村网点的维护。三是强化对优质大客户的维护。由客户经理全程跟踪负责,在价格和服务上向其倾斜,通过积极拜访,随时沟通,密切跟踪其购油节奏、油品消费进度、库存情况,分析其实际消费需求,稳定对大客户的销售。 (五)优质贴心的特色服务 不同企业的成品油在物质形式方面差距很小或几乎不存在差距,要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就要依靠提供优质的服务,用服务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应该创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一切为客户”的环境,尽可能多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加油站应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如设置供应饮用水、便民药箱、方便油桶、简易维修工具、司机临时休息区、免费阅读报刊架、ic卡客服咨询等服务。鼓励加油站根据当地情况和客户需求,开展极具个性的特色服务。现代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挑剔越来越多,企业一方面要设法取信于客户,另一方面也要改善自己的服务,把服务做得更好。要把服务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提升服务品位,创造服务特色。 三、成品油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物流设施设备投入力度。逐步完成对成品油物流设施设备的改造,新建一批分销库和集散库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成品油仓储需要,加快成品油主管网建设,并推进成品油管道分输线以及炼化企业至地区公司油库之间的短途管道建设。二是加快建设成品油物流调度指挥系统。成品油物流调度指挥系统包括一次物流调度指挥系统和二次物流调度指挥系统两部分。优化成品油从炼厂到油库(一次物流)、从油库到加油站(二次物流)的运输,实现对油库库存和各种物流作业的实时监控。三是进一步优化油库布局。重点是关停低效油库,加大对现有油库的技术改造力度,以提高油库的利用率。四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资源流向,开展资源串换,理顺部分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状况,保证公司资源供应链的平衡有序。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固网增值业务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固网增值业务,就是网络公司和通信公司为用户提供的各种连接到互联网的手机应用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增值业务享受更多种网络服务,运营商也可以通过增值业务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将简单描述固网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通过体验营销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增值业务的体验营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关键词】固网;增值业务;营销策略 前言 增值业务,是区别于电话、电报、传真等基本业务的服务方式。增值业务在基本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各种新型服务,比如移动QQ、QQ彩信、手机贺卡、固网彩铃业务、预付费业务等等。增值业务的出现,丰富了通信业务的服务手段,满足了用户更多的需求,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加了移动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猛,通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固网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也要随之做出改变。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采用新的体验营销策略,是每一家运营商所必须做出的方案调整。 1体验营销理论 体验营销是一种注重用户使用感受,极力增强用户的产品体验感的销售方法[1]。这种营销策略以顾客的感受体验、认识为标准,考虑顾客在享受服务和使用产品时的感官、思考和行动,针对性地进行销售。体验营销比传统的营销策略更为重视顾客的地位和感受,围绕顾客的感官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力求为顾客营造更好的使用环境。这种策略能够最大化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有助于培养一批高忠诚度的顾客群体。在专业学者建立的关于移动业务满意程度的模型当中,客户的实际感受和预期感受是影响客户满意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2]。如果客户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以后的实际感受高于预期的感受,用户就会对产品感到满意,如果实际感受远远高于预期感受,那么这种满意就会转变成对产品的忠诚,顾客就能够成为产品的固定客户群体。反之,如果实际感受低于预期感受,用户就会觉得产品的价值不符合价格,对产品产生厌恶心理。体验营销策略就是从这一角度入手,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使用感受,为客户创造使用价值之外的“额外价值”。 2增值业务的体验营销策略 2.1将业务的收费标准透明化 过去,我国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用户对通信方面仅仅满足于最基本的通话需求。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用户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满足基本通话需求的同时,用户开始注重一些增值业务的体验。但是,我国目前的固网增值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收费规范,各家运营商收费的标准不一。很多增值业务的收费混乱,用户不明不白花了很多冤枉钱,导致用户对增值业务产生了排斥心理。所以在进行增值业务的营销时,一定要考虑顾客的接受程度,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费价格范围,并且要公开收费标准,让顾客消费得安心。 2.2详细划分市场 由于越来越多的用户购买并享受增值业务,客户的群体越来越大,客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要想彻底推广增值业务,就要对客户的群体进行详细地划分,按照不同种类客户的不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各项增值业务。做到这一点,需要运营商充分收集客户的各类信息,按照客户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提供不同的业务组合。还要注意与客户之间多多交流沟通,倾听客户的想法,深刻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口味。 2.3丰富客户体验 增值业务不能得到推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顾客缺乏业务体验[3]。只有让客户先体验再消费,才能够让顾客了解业务的优势和方便之处,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同时,运营商也可以借此机会接收用户对业务的反馈,对服务方式进行改进。丰富客户体验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免费试用、优惠折扣、满消费金额赠送礼品等方式。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让用户感觉“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形成良好的口碑。 2.4提供人性化服务 虽然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增值业务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但是仍然要在业务的操作性和服务性上保持人性化。无论增值业务的技术水平有多高,始终要以用户使用是否方便为衡量标准。向用户介绍各种增值业务的内容时,也要把重点放在服务方式和业务功能的介绍上,不要介绍过多用户很难理解的技术方面内容。 3结论 我国的固网增值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是每一家网络运营商首要考虑的问题。针对新时代的通信行业的发展态势,运营商必须切实考虑到客户的体验,为客户提供感受良好的服务,这样才能吸引顾客,推广自家的增值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才潜能的开发,而不断的学习就成为必须。首先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提供了一个成功运用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案例。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包括: (1)“自我超越”(Overstep Oneself):指企业内的员工能做到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磨练意志和品质,全身心投入,最终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2) “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其中“愿景”是指期望未来实现的一种状态并描述这种状态的蓝图、景象。“共同愿景”可以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在组织中会创造一体感,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淡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使命感。 (3)“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发展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①善于汇集组织成员中众人的思想火种,使之开花、结果,即集思广益并使其形成更高的团队智力。②团队学习要求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以取得更高的效率。③团队学习要通过训练,长期坚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人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Sehultz)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的就职演说,在此次演说中,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增长,但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各种外部因素,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 的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也有40% 的企业是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来进行人事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并可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最稀缺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组织”最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企业员工和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更新。同时,“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以发展的标准实行的,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地缩短。现代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每个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保持这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学习型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极大地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些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现代企业正努力寻求一种更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内在要求的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潜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较之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等)能更好地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例如,在日本丰田公司,为了使一位新员工成为一个“丰田人”,首先要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公司的哲学体现在“事业在于人”和“自我管理”,这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使公司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高效、宽松、有序的环境中。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这一形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实践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 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力量、技术力量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员工既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是以各种群体的形式而存在,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就是利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使这一特定的群体产生凝聚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是对全体员工进行管理和协调,人力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加之共同协作,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达到这种和谐,就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 以员工发展为导向,培养持续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员工的发展,就很难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结合企业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培养员工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它能使员工更好地协作去完成任务,使组织有一种整体性以及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3)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状况。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而本身的状况中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最重要的一条是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观念创新,包括对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认识。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对经营管理的认识,还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都是以不断学习和教育培训为前提的。②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的企业考评制度、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这是涉及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全局性的问题。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一个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增加对科研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一切有创造能力和愿望的员工创立自己的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个人的聪明才智等。④领导创新,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要领导者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努力奋斗,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型。 4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现代企业案例 日本松下是成立于1918年的一家家用电器公司,由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妹夫井直岁男三人创建。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80余年的奋斗,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最大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松下名列第26位,年营业收入597.71亿美元,利润10.59亿美元,资产额670.22亿美元。 松下公司的成功已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这一成功归根到底是松下人力资源战略的成功。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过的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是在近年来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重视的,但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早已体现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了: (1) 共同愿景。松下公司十分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即共同愿景)的建设,它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公司的经理和员工都要一起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和七大精神”。正如松下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在松下公司,全体员工已融为一体了”。 (2)团队学习。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工作,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另外,公司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总经理或干部,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松下公司不仅每年对职工进行大量的技能培训(1964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建立了19.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里接受了培训),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看出松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外,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3)自我超越。松下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但最根本的还是它的人才观及其在人才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松下公司一直把对人的培训放在首位,它有一套独特的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的方法。松下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松下的总公司设有“教育培训中心”,下属八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现今,松下公司科长、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数是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事业部一级的干部中,有许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外语,他们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并且十分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超越,也为松下公司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思考。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教育和培养人才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形成独特见解的一个方面。一般的公司主要是注重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而松下公司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之外,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价值判断能力(即系统思考),松下公司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更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浑浑噩噩,无法促进公司繁荣,没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 提要:加入WTO使 中国 企业 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发展 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知识 经济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 科技 、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 社会 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管 理学 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 现代 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 方法 进行现实观察、 分析 和 研究 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 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 规律 加以 总结 和 应用 ,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 时代 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 中国 的 企业 在未来的 时代 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 发展 。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 问题 ,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 现代 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 经济 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 ,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 法律 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 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 社会 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 自然 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经济学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 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 断地发展完善。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 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 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 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 ,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 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 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 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 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 个企业”。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 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 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 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 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 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 率大为提高。同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福利与津贴管理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安置与咨询以 及信息系统等也外包给专营业主或专业咨询公司。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 ,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 。人 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 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虚拟 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 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 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 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 。 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 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 :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和 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 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 而且一般没有机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很少有机会得到公司的特殊的医疗保险。 2.收入显性化、福利社会化。美国公司提供给雇员的收入主要是薪金(工资)及各种保险, 薪金和保险均直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住房、医疗等福利则完全是雇员个人与社会 房产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事,与公司无关。这种灵活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雇员的工作 积极性。 五、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 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美国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新员工培训(new employee orientation),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 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on-the-job training),主要 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continue education),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再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 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special training),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六、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非常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人 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 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 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 可见,美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求是很高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 平、从业经验,还要经过人力资源证书考试(分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 员两级)。“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它负责向会员 提供教育和信息服务、研讨会,向政府和媒体表达心声、在线服务和出版物,把人力资源专 业人员训练成其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人力资源证书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人力资 源专业的组织,该机构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标准,负责颁发新证和换证,监督证书考试操作机 构——评价系统有限公司的运作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与认证机构在美国是 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这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本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新时期的企业构建了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的特色以及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宣传,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而且还能将企业内部的分支机构充分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科学性,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积极采用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优化、沟通、传播,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以往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快,大部分企业内部招用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也不大,通常会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管理结构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以往的客户及其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网络资源机构被推上了企业平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服务器与浏览器,针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利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客户机的数量与规模减少,在客户端的部门计算机参照一定的浏览器软件就能实施服务,而且对于硬件配置来说要求也不需要太高,通常使用一般计算机就能实现。 第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简单,标准比较统一。浏览服务器结构的主要要求是让企业将网络管理的核心放到服务器上来。因此要下足功夫,对服务器进行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确保客户端稳定运行,将企业相关人才集中到服务器端,而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就能获得与执行服务器端的各种应用程序与软件。 第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客户端软件方面是不需要进行开发的。客户端通常需要的软件与程序能直接通过互联平台获得,而且这些程序或者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器的支持。新的系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网络协议,新的服务器与浏览器软件同时对多个平台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即使使用没有采用的网络结构,新的模式也能在这些结构中充分运行。 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1.硬件基础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构建起了能覆盖企业所有地方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对互联网实现链接,这样企业通过自己的主页来建立新的互联网与局域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在多个系统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并且可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这种新的结构进行数据上的综合开发。新的技术自然具有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可以帮助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运行,并且有效处理各种不同的服务与要求,非常方便用户对企业数据库进行浏览、阅读、查询,而且这种系统还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 2.软件特点 新系统下的浏览器能有效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而且新的服务器在界面上特别直观形象,操作更为简单,从而方便用户快捷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新的系统通常是采用统一的国际HTML标准,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能对很多网站开发模式提供支持,在相关语言与命令的实施下,能建立交互的动态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能有效减轻负担,提升服务器与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网络客户端软件的选择 企业客户端建议安装微软正版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来进行支持,同时在系统上安装浏览器与IP协议相关软件。安装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可以安装一台具有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版的服务器,然后在这个服务器上再进行微软 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在操作系统上安装Server Pack,将32位的ADO驱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前,还需要安装一台备份服务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数据库解决措施 通过标准的HTML语言SQL命令与ADO驱动程序。通常情况下,脚本的代码会在服务器上进行运作,而不会在浏览器上进行运作。因此,用户端可以不用安装特殊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安装IE就可以查询重要的数据了。新的系统具有这样的物理结构特征,通常这样的结构有三层,一般第一层是企业集团与用户的终端,只有企业网络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浏览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第二层是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针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对于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用户访问,服务器需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映给用户。第三次是企业数据服务器。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核心是网络服务器,一方面服务于用户的查询需求,同时分析实际的需求条件,然后到服务器中获取有关方面的数据,一方面将查询结果进行翻译,如HTML语言或者脚本代码,及时将这些反馈给用户浏览器,另一方面,浏览器也会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分析与处理。 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福利管理。该系统针对企业福利管理提供有利的、客观的依据,同时对这些依据进行计算与统计,提升福利管理的水平。 二是该系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客观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收集等等,而且能为生产分析提供有利的数据。 三是考勤机设备与考勤管理程序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提前对编办的班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简洁的出勤 报告,并将这些报告转化到企业的福利程序中或者薪酬管理中,让福利与薪酬有机结合,这些记录还能储存到服务器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分析、研究、查阅、统计的帮助。 四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除了保持不变的信息以外还有工作人员的职位变动情况,需要将职务与薪酬挂钩。 五是该系统保密功能很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企业也需要随之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很好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则成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拴心留人不仅是企业决策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指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激励;个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管理内容的平衡,其次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再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根据经验积累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知识管理时代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获取、分析、跟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信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紧密与各业务部门经理合作,将对员工信息的了解充分地运用于为公司项目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或为员工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就能最好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导向,促进公司文化向着共享、合作、跨功能小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而员工大脑智力的开发、知识共享的实现,正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的监督,必须有人力资源经理的参与。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部将以“学习中心”取代“福利中心”,培训也将成为它的主要职能;传统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人本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使人力规划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匹配,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项细节当中。通过提供共同远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其次要创建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及管理亦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需要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二、突破传统模式,增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以带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必须改变将人视作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之本;其次,在管理职能上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适应制度的做法,而注重把对人、对事和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制度、规范适应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做到人与物、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第三,在管理活动上要改变先制订企业规划,再制订人事劳动计划的做法,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合理的筹划。 三、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行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力争让每位管理人员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加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将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持平的状况,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对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充分考虑不同职工的需求差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其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等来提高其积极性和满足其成就感;还可以借鉴国外 的自助式奖酬制度,即由企业提供一套包括多种形式的奖酬办法,职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选择最渴望得到的某种奖酬,如提薪、奖金、休假、退休待遇或当众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三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人才闲置,尊重其工作意愿,对已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的范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其潜力,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分析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市场,如何让企业成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难题。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而绩效评价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存在,它的科学有效和可行性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绩效评价是否建立完整关系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3.开发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在企业的实施人力资源的体系之内,由于技术支持所产生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企业内部优化的软件支持来进行解决,具体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整合,提升绩效评价的体系,逐渐开发起了更为高级的功效,运用技术来实现更为优秀的支持,从此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构建更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国内市场秩序。这一点还要企业自身和企业的员工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各类政策的大力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要点 论文摘要:文章从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领导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 民营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并强调企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级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的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因此,如果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其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一些民营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管理方式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所讲问题外,民营企业的决策者们还必须树立以下观点。 一、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应该知道,企业的法人是你,这只意味着企业过去是你的,企业的现在和将来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体员工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只有勇于面对这一点,舍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营效益,舍得把“我的公司”变为“我们的公司”,同时要做到以德服人,在权利的分配上做到客观公正,使得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你工作,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成“百年老店”。民营企业必须同时兼顾业主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其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企业核心层和骨干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企业的核心层和骨干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知识人才、营销高手等。这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数上虽只占整个员工人数的20%,但他们创造的企业价值和利润却占企业总利润的80%,报酬应向这20%倾斜,并和这些中坚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分享报酬”体系和“持续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股份或“让购”、或“奖配”、或采用“职位股”、或采用“期权股”等形式配售给这部分员工。 2.实施公平、合理和多种价值的分配奖励体制。依能力强弱、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工作好坏,按绩按劳分配,分配形式应多样化,既有工资(岗位工资、职能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突出功效奖、科技创新奖、特别贡献奖)、股份(奖励股份、职责股份、配售股份)、福利津贴(特岗津贴、住房福利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物质奖励,又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等非物质奖励。企业要针对不同员工、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政策。对普通员工采用多级别职能工资,每年按考核情况适时提升工资和给予绩效奖励;对知识型员工应依据可持续贡献才能、品德和职责采用职能工资为主,结合股份奖励等分享式分配形式;对中高层管理员工宜采用以职务、责任和绩效价值为本位的职务工资、年薪效益工资加股份分享制报酬体系,年薪效益工资部分按所负责部门和工作的实际绩效确定。需特别强调的是,要做到使报酬与奖励公平、合理、科学,真正起到激励员工发奋向上、团结和凝聚员工的积极作用。 3.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 4.勇于放权,让“干部”责权一致。企业“干部”或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用好这一批人,使其成为能同企业一起抗击风浪的不可动摇的层层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的老板要转变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超越自我、信任人才、放手放权。在加强审计稽核和严格各种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让“干部”有职有权,能说话,能拍板。老板要注意在下级员工面前维护“干部”的权威,不能只突出自己,总是向员工暗示“我才是老板,我才能决定一切”。如果这样,员工就会“看轻”干部,使层级管理流于形式,事无巨细都去找老板,去讨好老板。 二、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转变思想,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计划、职务设计与职务分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与任用、对员工进行事业生涯的设计、进行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制定薪酬政策、缓和劳资关系、关心员工的安全及保健等。在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 1.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一套人才竞争机制,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并使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对员工实行“三工转换”,优秀员工、合格员工、不合格员工不是终身的。对中高层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职务转换和定期述职,干部能上能下。对知识型员工解决好人才流动与稳定骨干人才的矛盾,对能给企业创造持续价值或可以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员工,应采取领导与被领导角色置换的互动式情感化管理体制。 2.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管理首先应从直接控制式转向间接遥控式,建立良好的劳资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淡化过程控制,强化结果评价,创造一种宽松的又可有效评价工作实绩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增加人才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按人才的知识、能力、贡献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和权威性,让人才的知识、能力充分为企业创造价值。 3.建立严格、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度。民营企业的考核应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是奖惩的依据,奖得不公正、罚得不公正,都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考核应以关键业绩为主,对不同类型岗位制定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使考核尽可能量化。 4.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使员工在培训中接受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能够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及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三、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破除家族式经营和家长式管理,尊重和信任员工,打破老板与员工之间特别是高层员工之间的管理屏蔽,平等相待,了解员工的心愿和要求,倾听员工意见,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参与性”,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和感情联系,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尊重你的员工,爱你的员工,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从感情上关心员工,生日、节日给员工送上祝福,婚、丧、孕、产给员工带薪休假。从远利益上为员工做好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体现管理人情味和人本主义精神。民营企业内部一定要有竞争机制,使员工有紧迫感,有工作压力,但又绝对不能让员工觉得随时都有被扫地出门的感觉,感到人人自危,无所适从。民营企业不搞终身制,但也应该有员工为企业终身服务。一个企业创办5年,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时间最长的只有3年;一个企业创办10年,在企业供职最长的只有7年,一个企业创办了50年,而没有一个在本企业退休的员工,这样的企业,很难让员工有“归属感”。有的民营企业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结果伤害了大批员工的感情。在解决员工“归属”问题上,日本企业建立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战略颇为成功。松下电器在每批新员工加盟时的迎新会上,总会请几位在松下退休的元老在首排就坐,这实际上是给新员工一种“提示”,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选人、育人、用人及留人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更多精品:3edu文书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企业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更新观念,长期规划,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与构成 1.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 人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现在而且能给未来提供服务并带来效益,要取得这种资源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即人力资源成本。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人力资源成本含义。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指为了提高个人的劳动能力而在接受教育、训练、保健以及进行合理流动等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项费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成本是指取得、开发、使用和保障人力资源再生产而支付的全部费用。一般从人力资源使用过程的角度可将人力资源成本定义为一个企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和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各项费用的总和。 1.2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1)取得成本。取得成本包括企业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招募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内外来源而发生的费用。选拔成本是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挑选,评价,考核等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录用成本是企业从应聘人员中选拔出合格者后,将其正式录用为企业成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录用手续费等。安置成本是企业将所录用人员安排到确定的岗位上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开发成本。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岗前培训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新员工进行有关企业历史文化,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时所发生的费用。在职培训成本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发生的费用。 (3)使用成本。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维持成本是为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员工的工资,各种劳动津贴和各种福利费用。奖励成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使其更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员工做出的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它是对人力资源主体所拥有的能力的超长发挥做出的补偿。调剂成本包括员工疗养费用,员工娱乐及文体活动费用,员工业余社团开支,员工定期休假费用等。 (4)保障成本。保障成本指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劳动事故保障成本指企业对员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健康保障成本指企业负担的员工因工作以外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不能工作而需要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退休养老保障成本是企业负担的保证员工老有所养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失业保障成本是企业对有工作能力但因客观原因造成暂时失去工作的员工给予的补偿费用。 (5)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可以分为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离职补偿成本是员工离职时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离职金、必要的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等支出。离职前的低效成本是员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损失费用,这种成本不是支出形式的费用,而是由于其使用价值低造成的收益减少。空职成本是员工离职后职位空缺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它不仅应该包括因该职位空缺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应该包括因职位空缺给相关工作带来的间接损失。 2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改革以来,企业接触和尝试了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沿用陈旧的管理理念,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陈旧。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对于物质资源投入成本的核算、计量和控制很熟悉,但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没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总量控制和核算,更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2.2缺乏规划,管理单一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企业在管理上模式单一,偏重于直接和指令性管理,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沿用过去的老方式,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人才浪费或者人员短缺等问题。目前有很多企业也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提出机构、人员精简高效,但是有的企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照搬别人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导致产生机构重复,人员浪费,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2.3制度不全,方法落后 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核算、控制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指导,实践中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混乱。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伴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并走向实际应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首先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由于人力资源没有实物资产管理那样容易,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和控制存在着困难。 这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不完善,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情况,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 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很落后,首先在计量方面,我国企业基本上都还在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管理方法,没有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不能反映和提供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保障等方面的耗费和人力资源产生的效益。其次在控制方面,由于基础工作制度和方法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因而整个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践中缺乏整体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3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不断创新、探索和尝试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控制策略。 3.1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否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看思想观念能否尽快由传统人事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大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大大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因此,企业不仅重视物质资本的管理也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进行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每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以至整个组织的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问题,不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管理者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和控制。 3.2长期规划,全面控制 科学、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因此有必要制定目标,长远规划。首先要拟定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可以确保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企业管理活动有序。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要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并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步去落实和不断完善。企业要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并进行分析;然后估计和预测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由企业总目标和战略方案决定;最后根据对现有的评价和未来的需求制定未来人力资源行动方案。 其次,加强成本计划和全面控制工作。同其它成本管理一样,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事前,要精打细算,根据整体规划详细地做好计划和预测;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则要合理控制各项支出,这是降低企业成本的直接方法;成本发生后,则要总结经验,修订来年预算,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长期成本。 3.3开拓引新,优化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要花费资金,这让组织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所以首先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制度。通过这些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找出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规范支出范围和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管理者有必要考虑运用新方法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控制成本。比如外部有其他企业或组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此外,人力资源租赁也是降低成本,精简机构的好方法。企业与租赁公司以契约形式达成协议,让其提供规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让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企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和风险的转移。 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会由其掌握的物质资源转移到拥有知识和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上去。企业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物质资源的管理和落后的人事管理将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居高。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理论,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制度,运用恰当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控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唯有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应该切实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依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借鉴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而为企业更好的服务。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渐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承担着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影响着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管理上,中小民营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摆在每一个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组织生存发展并始终保持竞争力的特殊来源;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保证;更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可以说,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主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真正的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 (二)家族式控制,导致管理混乱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 1.“自己人”的文化层次和管理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思想,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智了解甚少,导致高层决策短期化,无法顾及企业长远发展,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多数是“自己人”,在本来就缺乏管理制度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内,更难于进行科学化管理和指挥。 3.近亲繁殖导致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 4.容易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某些岗位被“自己人”占用,导致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无法进入,而“自己人”的素质又不高,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要求,造成企业工作的低效率,低效益。 5.由于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都是由“自己人”任职,造成招聘进来的员工缺乏对企业认同感,感到缺乏成长空间,难以得到提拔,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担忧,久而久之产生跳槽的念头,不利于公司的长治久安。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但由于民营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一些民营企业主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认为人力资源部就是人事部,只是名称更改一下而已,领导人照旧,管理制度照旧,管理模式照旧,工作范围也照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各个直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但许多企业主不了解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对人力资源地工作支持不到位,致使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困难,不能深入到各个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四)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这一方式并不一定起效,报酬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五)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发展靠人才这个道理差不多人人都懂,但是不少民营企业老板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疑虑,只重视使用人而不重视培养人才,只愿意在用人上花钱,却不愿意在培养人上投资。即使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 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最终导致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六)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轻视人事法规政策。 三、解决措施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 首先,民营企业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正确认识,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高于其它一切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而并非单纯的成本耗费部门。另外,还应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必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其次,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系统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次,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投入时间和资金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直线经理和员工的观念也要转变,力争将民营企业非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总之,只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所谓优化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最有效地工作。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地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企业人员配备应遵循因事择人、量才使用、动态平衡的原则。因事择人就是根据岗位的要求,选择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以便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量才使用就是根据人员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工作,以便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动态平衡就是企业要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观念,不能论资排辈,使企业的员工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这样员工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从此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 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对管理人员要经常的进行培训,这些培训既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包括对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等内容的培训。对员工则是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持续不断地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其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的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考核上还比较粗放,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绩效管理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尽可能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流程,评价方法则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目前拥有的资源及能力等各方面加以制定。 一是薪酬激励。薪酬多寡应与个人业绩挂钩,切实做到按劳得酬,公正合理,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二是期权激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已不限于获取短期的利益,需要长期利益保障,以分红、股权为代表的期权制形式是目前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让员工感到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三是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民营企业应冲破家族任用,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企业中、高层,让员工享有建议、投票、决策参谋等民主权利,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愿意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那么员工就会心怀感激,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 五是情感激励。管理者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是有感情的,管理者必须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和征服下级的感情。要对下级尊重、信任和关怀,多帮助他们、赞扬他们、理解他们,从感情上赢得下级的信赖,推动工作的进展。 六是对员工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等非物质激励。 (五)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只无形的手,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产生超常的激励效率。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功能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应注重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要共建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六)改变经营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管理者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主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实践感受较为丰富,而理论知识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应适时聘请职业的经理人,让那些真正拥有较多管理经验、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用优秀的理念,高薪高酬,实职实权聘请一流的高薪技术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其他人才,从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论 总之,民营企业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理想状态,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状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地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才能留住人才,培训人才,任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有关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已为企业管理者所共识,对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成为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选择。油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油田企业长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4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在这4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这是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最根本的区别,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存在问题,其它3大资源也会失去优势,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会毫无用处。相反一个企业具有优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其它资源都可以从无到有,资金可以筹集,设备、厂房可以扩建,信息可以采集、处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其它资源的不足,油田企业几十年来的艰苦创业史就证明这一点。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市场瞬间万变,在企业的一切资源中,把人力资源放在核心地位,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开发,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一、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职工人数总量过剩。目前油田行业普遍存在人员过剩,油田几十年来发展过程中,人海战术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人员膨胀超过了油田勘探地质新增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随着技术更新,管理更新,油田出现人员过剩,经过最近几年的改制分流,已减少了用工总量,但和国外相同行业相比,人均产油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企业运营人力资本总量过剩,油田企业的勘探、钻井、大修等施工队伍开工不足,辅助生产单位工作量也不饱满,形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解决转岗待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难度大。 2.人员结构不合理。油田企业人力资源来源于大中专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以及招工、复转军人等,人才素质个体差异大,采油、作业、施工队伍间的素质差异大,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稳定,受绩效评定、工作环境、各种待遇的影响,职工个人的努力差异也很大,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缺陷也制约了人才素质的提高,通用人才过剩,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线人员尤其是生产技术骨干紧缺,后勤通用岗位人员过多。稀缺人才不能因生产需要及时得到补充。 3.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创新,各级管理人员都有了正确的的认识,首先从观念上都已得到重视,人事部门的工作也从人事调配逐步转化为寻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模拟了市场化运作,已初见成效。但从与市场接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内部优秀的人才还不断流出油田企业,油田内部单位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受到制约,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人才的流动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在用人方面虽有考查、竞争、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等程序,用人过程中的领导意志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在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使用上也存在缺陷,主业生产岗位人员培训力度不够,拥有高中级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比例少。 4.绩效考核激励效应弱。油田企业改制上市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界限仍然存在,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虽然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今年又对工资收入进行了以绩效工资为重点的调整,但力度还远不够。并且企业的效益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联系不紧密,企业效益好时,个人并没有取得相应收益,企业效益差时,为保持队伍稳定,个人收益有影响但不大,绩效考核没有对人力资源发挥足够的激励效应。 二、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1.企业的内部保护政策。由于油田企业职工人数总量过剩,企业内部再就业压力大,人员流动实行出多进少,控制进人,优先考虑职工子弟就业。二级单位之间也各自为战,控制人员的流进,鼓励职工走出油田,内部保护政策虽不得已而为之,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人力资源流动性受到限制,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只有通过跳槽来实现个人的努力目标,因此职工个人的工作滿意度和投入感得不到发挥,职工缺乏危机感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劳动积极性受到制约。 2.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状况。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居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据法律规定对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提供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是人力资源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前题,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解除后顾之忧。目前油田企业的各种保障制度正逐步与社会保障并轨,为进一步溶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化管理。 3.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行为。劳动者、企业、及作为劳动需求者身份出现的政府是人力资源市场上的3大主体,其中劳动者是人力资源的供给方,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的行为动机是相同的,双方都寻求各自收益最大化,并以此决定各自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在供需双方的选择过程中,工资率又作为价格信号引导调节人力资源在社会各种需求中分配,规范的工资形成机制和实现机制是市场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运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成功的基础。 4.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但市场经济在社会结构调整、公平竞争、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都还存在缺陷,无法自身调节,需要政府通过宏观 计划、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所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一样,需要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三、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效益的途径 1.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非常重要,人力资源市场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的具体计划落实,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市场在模拟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规范操作,发挥模拟市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要根据石油企业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状况,加强与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劳务合作,增加就业渠道,通过对外合作,改善本企业的用人环境。 2.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选拨、聘用、考核、解聘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选用人才执行机构和监督约束机构,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岗位竞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手段,岗位缺员,不能只靠领导确定人员,在人才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普通岗位由本部门组织竞聘,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监控,形成内部层层聘任,真正实行能者干,平者让,通过竞争上岗,会对职工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起推动作用。为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公平竞争环境,形成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实现用人过程的优胜劣汰,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见效,各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同时在企业劳动力管理上,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依法办事,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制定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只有充分了解行业现状,正确把握本企业市场定位,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人才的保值增值,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使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符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有效地落实责、权、利三者关系,规范本企业人力资源市场运作方式,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制,使人才供需比例动态平衡,使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步调一致,形成良性的人才发展动态系统。 4.完善和强化职工培训工作。企业对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保值增值一种方法,企业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可以提高职工对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在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后,职工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不但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职工开辟了岗位成才通道,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制度,使职工的培训工作踏上企业发展的步子,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良性开发。 5.合理使用企业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才,三国时期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失误,最后挥泪斩马谡,可谓是用人失误上的典型事例,说明在选用人才方面应注重实效,重视工作实绩,文凭资历只能作为参考,对于言过其实,只会理论知识,不会在生产中灵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员要慎用,.对人才的考察要注重实效,同时绩效考核要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在具体使用人员时,还要考虑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使用人才上不光要注意才人的个体差异,也要注意岗位的差异,因人录用,知人善任。让职工充分发挥自已的才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个体努力目标都得到实现,只有职工个体大多数人的目标都获得成功,企业的组织目标才能实现。 6.塑造现代企业新文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职工的招聘、使用体现出企业的用人理念,职工的培训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理念,考核、绩效评定体现出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用人、培训、绩效评定又都能体现出不同企业文化风格,企业文化能够影响企业职工的心智模式,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成长和敬业精神,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企业新形象,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创建一支敢于创新,精诚协作,团结务实的职工队伍,油田企业过去曾用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石油人。 有关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展望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 人力资源成本虽然内容广泛,但各项要素均是可以计量的。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4)30号文件规定,人力资源成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员工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共计七项。其中,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在人力资源成本各构成项中的比重最大,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人力资源成本的发生内容明确,并且是可以确切计量的。 二、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识、技术密集型发展,从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因此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以此来满足企业管理者及外部有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必然要求。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顺畅流动,最大限度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三)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拥有高素质人才多少的竞争,亦即高素质人才决定企业的生存,如何计量报告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将决定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三、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现状 (一)在观念上比较落后 1、在接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上保守。人力作为资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能给企业带来产出的资产却很多人员接受不了,从而对推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2、在认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达成的目标上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二个认识上的误区。(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就是要减少投入,增加工作量,结果就是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抵触心理;(2)比较孤立地看待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忽视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等管理部门密切相关。 (二)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而目前企业所建立的财务相关制度中并未直接涉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核算制度及报告制度,亦即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亟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应信息化载体未完善 现行的会计软件未能进一步满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需求,仅仅只是满足日常会计记账所需,而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及报告方面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四)在管理方法上比较单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单一,大多数企业重视招入成本看轻开发成本,往往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众多构成内容中取得成本比较好归集,而对于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及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却未能充分确切归集,相当一部分成本简单地计入企业的日常费用。 四、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新出路 (一)转变观念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发展空间 提升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认知,理解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不仅从概念层面上还是从应用层面上都得到很好的推行,有益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方位有效推行。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一方开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和“待摊人力资源成本费用”等科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2、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对于各项费用成本的入账确认及计量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某项费用成本一旦发生最终是否归集并且如何归集到人力资源成本相关账户科目做出确定性指导,切实保障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最终使其准则化、制度化。3、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报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很重要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引起企业内外相关人员的关注。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管理经营指标采用会计报表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向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也将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并充分披露,最大限度内满足有关人力资源成本的需求。 (三)引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会计软件 在传统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以人力资源成本为处理内容的会计软件,将极大地加快基础信息的采集及归纳,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成功推行变为可能。具体来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及 销售经营部门的信息化软件的相互交叉引入机制,逐渐建立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载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为依托、经营效益为成果的综合管理体系,从而反映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情况,进而促使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主要涉及招聘、培训及离职等),切实把预算管理体系做实做好,进而保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2、创新工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相关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使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有章可循,做到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五、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本文从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或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为改革传统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于员工个人自我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议 [摘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所蕴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给与实施,是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和前提,用理性的思维结合人的感性特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将管理的形式、方法以更合乎人性、更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实施“人本”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用人机制以人为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随着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日益转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人才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只有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才能极大地激活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 1.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具体地讲,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人”和“事”的角度讲,是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 1.2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 1.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人才已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健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把人力资源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企业的财产或工具,只重视拥有不重视培训、开发和使用;在用人制度上,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人才价值的释放,压抑了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必须坚持以能力、素质为重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聪明才知,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人生价值,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挖掘企业内部现有人才潜能的同时,还应加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一,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技术,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用好人才就是扬长避短,“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量才用人,以求人尽其才。在企业内部应该积极倡导“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用才机制,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人理念,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评、动态管理,使大批优秀人才在竞争中发挥出聪明才智。同时,根据他们的特长将其安排到重要的岗位,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做到容才有雅量,爱才有行动,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勤奋努力,勇于创新。 第二,要大胆引进人才。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重金聘用,委以重任。 第三,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除建立各种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外,还必须把企业管理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发展,实施员工内部合理流动制度,使员工经常保持新鲜感,这样有利于增强和发挥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重视员工培训程度,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决定企业未来竞争潜力的发挥。因此,员工培训必须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意味着员工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人才资源再生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员工对企业的经济价值的更大提升。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员工提供多样的培训机会,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那么这个企业就会面临人才危机,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完善员工培训体制,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对员工实行全过程的培训。全过程培训就是将培训贯穿于每个员工在企业供职的整个过程,新员工进企业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对老员工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同时鼓励员工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文化素质;其次,要进行多样化培训。多样化培训就是要坚持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相关培训相结合;第三,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以企业文化、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为主;第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进行专题讲座和科研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制度,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科学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各类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愿意来企业发展,愿意到苦、脏、累的岗位工作。合理薪酬制度的建立,一是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二是员工的薪酬必须结合岗位实际、技术含量等因素,将绩效考核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必须奖惩分明,关注、关心生产一线和任务重、环境差的工作岗位,政策向这些岗位倾斜,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四是好的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五是关注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看本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尽可能用一流的薪资来吸引员工;六是加强内部沟通与教育。首先,应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说明和信息的沟通,使员工真正理解以金钱和非金钱形式支付的报酬的整体情况;其次,进行企业文化理念教育、人生观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引导员工客观、正确地对待薪酬,增加满意度。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即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人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的资源,企业要把人力当成是资本而不是成本、负担。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的组织战略,不仅要有战略目标,还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生产和效益部门,通过对人力要素的加工、改造和利用使其变成对社会有效的财富。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目前国内外虽然对人力资源规划也有不少的研究,但大都忽视了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密切相关性。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企业战略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规划方案设计以及如何贯彻实施该理念,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审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在组织需要时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包括长、中、短期计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进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育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开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还需要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规划出发,将人力资源规划置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中考虑。 4.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国企业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作的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力资源年度计划,大多数是把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于是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的规划,最多加上一些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汇总。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一般中小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竞争战略。相应地,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企业尤其应该考虑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 1.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依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周边影响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总体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整个规划的始终。 2.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总体目标顺利和有效实施作出的约束性子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对企业战略进行分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所进行的,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战略分解。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与任务陈述。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结果。并考虑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每一阶段性计划都应从目标、任务、预算、方法措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承接人力资源规划,使其实施结果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 2.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一般特征、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企业实际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如业务总量、专业与组织结构、阶段性工作变化、人均工作时间、人均日工作量、人员的稳定状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部门可利用和流动人员、劳动 力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形成规划报告。 3.确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而进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让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真正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成立实施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理念培训。 4.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量。根据企业环境和所收集的资料来选择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规划动态执行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行净过剩量、净需求量分析。如为长期过剩则进行辞退、终止合同、人员调出规划,如为短期过剩则进行短期培训、缩短工作时间规划;如为长期需求则进行对外招聘、内部调入、培训、晋升规划,如为短期需求则进行加班、培训、暂调、工作再设计规划。当上述方案计划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时,就需制订招聘计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实施研究 在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时应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实际的员工绩效与事先建立时的雇员的要求相比;(2)生产力水平与建立的目标相比;(3)实际人员流动率与期望的人员流动率相比;(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相比;(5)方案执行的结果与期望的产出相比;(6)方案执行的成本与预算相比;(7)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展开研究,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步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软件工程 [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站版权所有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表明,其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构建出适合企业特点和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简称hrms)。笔者认为,企业hrms的建设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施,其参考步骤如下。 澄清认识,规划为先 hrms是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战略、方法的融合,即信息技术对hrm的渗透而产生的战略与方法再造,因此它绝对不是纯粹的it项目。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hrms规划与其他is规划一道纳入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才能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hrms实施的成功率和服务水平,延长系统应用的生命周期。合理的hrms规划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培训。hrms规划领导小组应该由组织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其成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通过培训使其了解hrms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制定hrms规划方法。 全面收集和整理规划信息。进行hrms规划时需要使用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归类和汇总,为hrms的规划准备好“原材料”。 确定规划性质和期限。hrms规划需要根据组织规模、管理规范化程度以及产品/劳动需求等基本情况确定规划的年限和具体方法,以明确规划的性质和适用范围,进而合理地选用规划辅助工具或软件。 约束条件分析。对hrm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及财务状况等逐个进行分析后,根据组织自身的财力、人力及物力等诸资源的现状和限制,将hrms建设的约束条件一一定义出来,为其目标的制定识别障碍。 明确目标和基本结构。确定hrms的建设目标,诸如应具备的功能、项目服务范围和项目建设质量等,给出其初步形态和基本框架,为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指明方向。 拟定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建设的子项目,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顺序,制定较为详细的开发策略,明确具体的开发方法,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建设进度表。 详细调查,全面分析 hrms的建设无论采用信息系统开发常用的结构化方法、原型方法还是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的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hrms分析就是对要建设的项目进行系统、结构化的研究,分析hrm过程并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思路和逻辑方案/模型,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科学步骤和工具: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hrms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是否满足,当前项目建设队伍的能力能否满足系统需求,项目建设经费能否及时到位,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或超过支出等。此外,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应明确指出项目建设是立即进行、暂缓通过还是根本不行,为后续工作指明道路。 业务及数据的调查和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验证后,就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结构、职能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组织结构图、管理功能图和业务流程图等图形分析工具或相关软件描述相关静态或动态的管理信息,了解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发现其不合理甚至错漏之处,进而为优化业务提供条件。为了有效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还应借助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判断树/表等工具将管理数据和处理过程抽象地独立出来,发现并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为后阶段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和设计相关功能模块处理过程奠定基础。 系统化分析。在对组织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职能、数据及处理过程等做了详细描述和认真分析以后,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确定hrms的功能子系统及其数据资源分布、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方式。本阶段的工作可以使用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即功能/数据分析法,通过建立u/c矩阵,检验hrm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无冗余性,进而确定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块划分和数据资源分布状况。 逻辑方案的建立。逻辑方案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和优化后,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系统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工作方式;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流程及计算机部分描述;系统逻辑结构和数据资源分布方式;系统在各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模型或算法;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开发资源和时间进度估计等。由于逻辑方案不同于计算机配置和软件结构模型等实体结构方案,因此在构思此阶段时要保留一定的柔性。 系统分析阶段必须形成分析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基本情况简述、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现行管理状况及系统的逻辑方案。报告形成后,规划领导小组必须对逻辑方案进行严密论证,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对有争论的地方应重新核实资料或深入研究。 系统设计,科学选型 hrms系统设计/选型的实质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设计,建设项目的物理模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阶段可以参照系统工程理论中结构化的设计方法: 总体结构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就是对系统总体框架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宏观设计和规划,主要工作是功能结 构设计和系统流程设计。以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思想为指导,借助功能结构图和系统流程图,可以将系统分解为功能单一但相互联系的模块,并详细描述出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用于表述系统处理过程的大致设想。 代码设计。代码设计是利用数字、字母或相关符号的组合来替代各类不同形式的管理信息,便于后面的计算机处理。通过设置信息的分类、编码和校验机制,可以在系统和使用者之间提供一种规范的、高效的交流工具,从而使很多的计算机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和简单。文秘站版权所有 物理配置设计。此项工作就是在综合衡量系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明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配置物理设施时,首先要注意严格依据规划和分析的结果决定系统配置,其次要考虑设计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和技术的可靠性。 输入输出设计。i/o设计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着人机交互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其内容主要涵盖i/o内容设计、格式设计、方式设计、设备设计及用户界面设计等。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本阶段的设计任务就是根据数据的用途、使用要求、安全保密规定等特性决定数据结构、载体和权限等一系列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利用规范化模式和关系数据模型设计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库的关系结构,然后确定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资源分布,最后定义数据安全保密级别和权限。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涉及具体业务处理过程最详细的一步,是编写程序实现系统的基础。结合前阶段的分析和设计成果,使用层次模块结构图、hipo图、结构化算法描述语言等工具,具体设计出系统所有模块的功能和处理过程、步骤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图、系统分类编码方案、系统设备配置图、i/o设计方案、数据库结构图、系统处理流程图和设计方案说明。系统设计报告是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也是下一步系统实施的基础,一旦设计通过审查,整个项目的建设便可以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周密部署,顺利实施 实施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实质是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系统和组织内加以实现。由于牵涉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实施hrms之前有必要制定周密的计划,以保证其顺利进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物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按照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配置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供应商,安装并调试计算机系统,连接和测试计算机网络;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搭建数据库结构。 程序设计与调试。程序设计应该遵照可靠、规范易理解和易维护的目标,选用恰当的编程工具和设计方法完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紧随程序设计的工作是程序的调试,即在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数据和操作条件对程序进行试验和检测,尽可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 基础数据整理与人员培训。项目建设组应该注意采用统一规范的方法、手段和渠道将组织的人力资源数据整理并输入系统内,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操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集中在系统操作方式和流程、操作注意事项、可能的故障及其排除等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用户更有效地参与系统,加强用户和分析设计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系统试运行及切换。系统试运行实际上是程序调试和检测工作的延续,它通过初始化后输入原始数据让系统运行并记录和核对系统输出,以测试系统运行的速度、可靠性并发现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通过试运行的系统应用到组织中去替代原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的过程就是切换,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时间、费用、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采用直接切换、并行切换还是分段切换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平稳过渡。 系统运行维护及评价。系统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管理机构的运行、基础数据的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维护等;此外,系统运行状况怎样、绩效如何、对组织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加以衡量,并以此为维护、更新和进一步开发的依据。
水利科技论文:产学研相结合水利科技创新研究 1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水利发展的现状来看,产学研相结合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带科研的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临时性、形式化,缺乏满足水利科技创新的持续性;综合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不足,重复投资严重;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部分单位超出自身技术实力申请项目,又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使项目难以交差,造成国家投入的浪费,存在较大风险。 2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措施及模式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战略性措施,水利主管部门应立足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水利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模式,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集聚和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加快构筑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a.落实好“工程带科研”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b.引导水利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应着力依托科研单位,根据内在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 c.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和资金。充分利用“948”项目、水利科技成果推介会等形式,引进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及装备,加快各种技术的组装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本土水利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赠款与资助,引进海外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2加快构筑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科研单位可以通过聘请高校教授参与课题的指导和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到高校和相关企业去兼职、利用科研平台进行联合研究、与高校和生产单位联合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人才。近年来,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先后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并设立了教学科研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成效显著。 2.3加快构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 以水利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引导大学、水利科研单位、施工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充分利用各级科技推广计划,优先推广一些回报率较高、对水利建设和管理有利的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推进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推广转化。 2.4加快构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 依托科技信息机构、水利网络资源,建立健全山东省水利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水利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扶持和培育文献数据库、高级技术人才库、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探索建立水利先进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 2.5产学研相结合的几种模式 由于研究的类型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大学为主体、与科研单位联合的模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和大学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开发研究为主的,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和大学联合的模式。对于公益性研究项目,应当由公益性研究单位承担。 作者:王大勇 郭磊 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1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水利科技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2.1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置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2.2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持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2.3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2.4智能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各系统信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数据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2.5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运行中严重老化,加之数据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2.6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2.7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项目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3.1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项目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项目,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系,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项目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3.3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信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4.1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调度科学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4.2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项目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4.3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4.4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4.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创建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4.6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4.7水利信息化示范区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可视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信息化示范项目。 4.8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采取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工业集中取水水源地设立保护区,在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和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视监测,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曾庆祝 余章德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 江苏省淮安市政府 水利科技论文:体制改革水利科技论文 1科技投入与投向 从科研活动类型上看,我国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为4.8%,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受我国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影响,水利科技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2012年仅为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农业、林业的水平。 2科研力量布局 在科研力量布局方面,主要介绍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也较多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情况,并与我国进行对比。美国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陆军工程兵团水道试验站、内政部垦务局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地质调查局水资源研究处、国家气象局水文实验室、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水土保持实验室。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其科研任务主要由大学、相关研究所和企业承担。各州虽说有成立自己水利科研机构的权力,但是大多都设在州立大学中,如爱荷华大学水力学研究所、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美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科研布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多数挂靠在高校,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部分科研机构特色鲜明,如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的水问题;学研结合紧密,人员培养与研究相结合,创新能力较强。俄罗斯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国家水文研究所、土壤改良科学研究院、水工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各研究总院基本都在地方设立了分院,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设立了8个分院,覆盖了俄罗斯全境,分别负责各地区水利科研工作。俄罗斯的水利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水资源、水文、水工、水土保持设置研究所,分工明确;基本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淘汰低水平研究人员;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能力较弱。我国国家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科院、南科院、中科院涉水研究所、部分教育部高校。流域层面有长科院、黄科院、珠科院等科研机构。地方层面有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水利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高校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我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优势是科研机构可直接服务水利行业;科研与流域、区域发展结合紧密;能够吸引人才从事长期研究,并且熟悉流域和地方情况。劣势是存在区域分割,竞争不足;区域的特殊性问题不一定能支撑地方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流域、区域、地方高校科研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力不强。 3科技项目管理 在科技项目承担主体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申请,如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承担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每个项目申请要求至少3名合作者,并且具有互补性。我国水利行业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科研中发挥的作用不足,且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在项目立项评审方面,同行评议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评审形式,国外基本都采取了分类立项评估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建立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注重评审专家的独立客观性,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遴选评审专家,通过签署一系列合同和协议,避免专家与所评审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确保专家作为独立人参加评审。在项目组织实施方面,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管理”问题比较严重。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和德国会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预期进度的吻合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出下一步建议,甚至取消项目资助。在科研诚信制度方面,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科研不端行为,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科研诚信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水利科技计划实施中失信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对于失信行为除了取消未来几年内申请科技项目的资格外,还建立了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外十分重视对科研间接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理补偿。美国对间接费用占直接费用的比例没有设置上限,间接成本率为58%左右;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研究需要申请,如国家科学基金人员费用可以占到总经费比例的80%,在职科研人员约25%的工资可从基金项目经费中支出。我国科研经费对间接费用考虑不足,劳务费和绩效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国外一般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采取分类评估,基础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应用研究注重其应用和推广前景。此外,除了对单个项目的评估之外,特别重视对科研机构的整体绩效评估。 4科技转化与推广 在科技推广经费方面,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每年在7亿元左右、林业每年也有2亿元。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专项经费每年只有4500万元,地方设立的推广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规模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推广经费总规模十分有限。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农业、林业设立到县一级的推广机构,农业则覆盖到了乡镇一级。与农业、林业相比较,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十分不健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未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缺失。在企业发挥作用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一般都由企业主导,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政府负责推动产业与科技的结合。如美国设立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计划、英国产学研模式多样(教研公司、科学园区、联系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研究中心)。在科技转化服务机构方面,美国、俄罗斯、日本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转移中心,加快技术转化和商业孵化。在扶持政策方面,美国规定联邦政府实验室要把其研究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英国还专门为设立了激励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励。 5思考与建议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框架下进行,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会对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产生影响。因此改革要有系统思维,需要统筹推进,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提出以下粗浅思考和建议。 5.1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定位,促进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不断优化 进一步加大竞争立项的力度,特别是应用研究项目,应打破流域、区域的保护和封闭,要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对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科研力量布局。基础性、前沿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国家层面的科研单位承担。结合具体需求的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流域、区域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校承担,要放开竞争,促进布局合理化,形成有流域、区域特色的研究机构。部分区域科研机构根据主要业务进行职能转变,更多地承担技术中介、推广等工作。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依托水利部教育部共建水利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新突破,省部共建水利高校可更多地参与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当中。 5.2完善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投入和管理机制 投入上,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水利原始创新能力;建立政府财政为主渠道的公益类科研投入机制;产品类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可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立项上,基础研究继续实施政府导向、自由申报、同行评议的管理方式;应用类科技项目实施公开招标,择优选择。评估上,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品类和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5.3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 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需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间接费用补偿政策。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通盘考虑,区分科研承担单位类型,区分科研活动类型,不同单位可根据科研人员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部分调整。加强间接费用监管。一方面,健全科技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支出,落实并提高绩效支出比重。适当增加经费使用灵活性,授权高水平创新团队按规定自主支配科研经费,探索顶尖人才自主使用科研经费模式。 5.4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信用管理 注重维护学术研究的独立自主性,在立项、成果评估等环节采用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出资人和评估执行者相分离。建立专家数据库,扩充专家库的专家数量和专业范围,实行评审专家轮换、调整机制。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评审开始前,专家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制定水利科研信用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信用评价,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建立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根据年度报告、中期检查等节点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研究资助,建立项目退出机制。 5.5进一步完善科技转化与推广体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市、县、乡在内的水利推广机构,鼓励科研单位、技术开发企业设立推广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推广工作,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完成;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及信贷、匹配性资金、税收等政策性投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推广投入,加大对重大公益类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经费投入。创新产学研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水利高新技术企业,对易于推广的产品设备进行系列化开发及生产,形成一批拳头产品。探索以奖代补,设立激励水利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项。 作者:廖四辉 王建平 李发鹏 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科技论文:创新水利科技论文 1水利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成果转化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课题的设置、研究过程与生产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强化服务意识。科技推广转化服务机构是政府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新技术成果需求企业和市场建设的桥梁,也是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括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多方面。应改变目前服务机构覆盖面小、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手段落后现状,强化服务机构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开通科研与生产联系渠道。要提高机构的服务手段,使水利中介服务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要建立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层人员队伍,加大对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引进懂水利技术、懂市场和经营服务的高层次中介人才,为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务,保证双方的有效合作和权益。同时,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做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协调处理好水利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与水利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引导水利成果转化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的水利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邱烨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体系建设水利科技论文 一、经过5a运行 彭阳县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偏少、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随着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任务更加繁重,现有4个水利工作站不能适应服务水利发展要求。加之,现有基层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已严重滞后,特别是职工宿舍、办公室等房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准低,年久失修。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交通设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差,已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为全面提升彭阳县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仔细调研和思考,建议彭阳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增加基层水利工作站机构和人员编制 按乡镇设水利工作站,计划分两期增设8个水利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编制工作人员5~6人。 2)是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加强办公场所建设,改造现有办公用房125间2800m2,新建水利工作站办公场所8处,配套办公桌椅、电脑、水准仪、流速仪等办公设备和科技服务车辆。 3)是加快推进基层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水利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这种方式科技将水利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水利科技信息化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为稳定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积极性,应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政府通过定向补贴的方式落实到位,使之与人员机构、服务职能相适应。 5)是配套抗旱服务设备 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防汛抗旱专车辆、抗旱机具、小型移动灌溉机械等设备,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确保各类水利设施安全度汛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水库、水窖的安全蓄水工作,为抗旱减灾打好基础。 6)是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建立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奖补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要针对新农村示范村群众对自来水入户认识和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加大与乡村密切配合的力度,做细做深群众思想工作,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来水入户虽然当时需农户出资出劳,但从长远看会大大降低取水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节约资金,才能真正达到饮水安全。因此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是破解增加自来水入户的关键,也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突破口。 7)是加快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建设 示范园区作为先进技术的辐射源和示范推广基地,是水利科技服务组织组装集成、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推进库井灌区改造,建设孟塬等重点节水补灌工程,加强工业循环水利用,大力普及生活节水器具,落实行业用水指标体系。 8)是拓宽视野,大力提升各项工程的运行管理 在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借鉴区内外及兄弟市县的先进运行管理经验,依据彭阳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制订完善后的《彭阳县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办法》及《彭阳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等办法、标准,努力提升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必要的工作措施,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者:苏晓霞 单位:宁夏彭阳县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一、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现状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天津市部分农村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处理高氟水、苦咸水的最主要技术是膜技术,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国内生产的处理膜,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膜的使用寿命较短,饮用水处理成本偏高。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积极协作,通过对国外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小型苦咸水淡化设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在适宜区域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反渗透膜等水处理技术,努力降低农村饮用水处理成本,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新技术改善农村水环境已成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性污染正在成为越来越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天津市水利管理及科研单位针对农村坑塘、河道、湖泊、湿地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集中研究新型人工净水草技术、锁磷剂应用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以及河湖生态护岸技术等多项实用处理技术,开展小城镇生活污水生物菌高效处理示范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土地渗滤处理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保证了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技术的基础研究天津市蓟县山丘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区域,作为天津市的唯一山区、水源保护区和“后花园”,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在蓟县山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水土流失的机制、监测等技术,保护水源,相继开展了引滦水源保护林机理、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机制、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等基础研究。深入开展农村水利科普及宣传工作天津市利用“中国水周”“科技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区县,利用展板、影像图像等形式宣传节水知识,向农民朋友发放农村水利科普宣传品,现场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活动面向基层水利职工和广大农民朋友宣传先进实用的农田水利科技知识,推介农田水利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时农村水利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达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意识、普及农村水利科技知识的目的。通过提高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农村水利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按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标准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促使工作的范畴和中心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二、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天津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建设内容、管理方式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水利的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拓宽,农村水利工作将需要水利、经济、农业、环保、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更多高分子材料、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灌水、自动监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农田水利中开始应用,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就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而言,未来天津市农村水利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农村水利发展,继续开展目前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以服务多功能农业开发为目的,积极开展农村水利科技研究工作。 1.农村水利基础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供水方面的研究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解决农村地区居民饮水问题,但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存在着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不达标水的问题。下一步即将启动天津市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旨在能全面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供水模式、水质提高、管理方式、供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②加强对高效节水、环保等领域的研究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水利服务农业的作用将逐渐凸显,科学技术研究也会不断向高效节水、环保的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灌溉制度和规程、农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和精准灌溉技术、高性能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水质高效利用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灌溉模式条件下的土壤水肥热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等科研工作必将得到重视。 ③加强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 农业用水是天津市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节水行动,加强农业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此可以根据水资源量和蓄水工程预测的调蓄能力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分析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市农业需水及供水面临的新机遇,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再生水、控制减少地下水用量、扩大灌溉面积等措施;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输配水节水工程中的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④加强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天津市农村水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灌溉、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土地沙化以及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用科技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可以在发展农村水资源监测技术、推广节水控污技术、污水灌溉技术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渗滤处理污水技术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努力。 2.农村水利管理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前提,需对天津市农村水利现状加以多层次研究,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思路。要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表达机制,切实保证建设发挥真正的效益;政府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水利政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质量和效益发挥。 ②深化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要借助这项工作,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性质和用途的分类改制;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的用益物权制度,使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从而形成农村水利工程的责、权、利统一的产权结构;研究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③探索建立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竞争性,还有大量项目介于两者之间,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单靠国家财政投资明显不够。对此可依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特性,不断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应加大投资,通过政策调控,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对于具有竞争性的项目,应将权利下放,实施竞争立项;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应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由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农村水利投入多元化。 3.农村水利信息化研究 ①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为了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农村水利管理与建设,实现农村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强开发和利用科技,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 ②建设农村水利科技制度创新平台 农村水利科技创新的平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平台是指水利试验基地和技术实验室等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无形平台是指水利协会组织、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和水务期刊等。针对天津市的情况,可开展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示范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有形的平台,将农村水利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经验等引进并融入平台上,发挥示范的作用,培养人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 4.农村水利人才教育和培训 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科技人员,天津市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健全,办公条件、人员和经费都得以落实,如何提高基层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 ①根据基层水利行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聘请具有高水平、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农村水利的发展。同时应掌握这些人才的情况,包括他们的专业特长、发展前景、培养方向、人才规模和发展规划等,并挖掘现有的人才,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人才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水利人才队伍。 ②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培养基层农村水利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模式。与科研院校结合,开展定期培训,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培养人才;鼓励和组织区县水利职工、水利站长参加全国水利专业技术培训;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开展水利科技前沿类课程培训,讲解与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新方法、新政策、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根据专业技术职称需要,联合市水务局相关部门,开展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示范培训和制作网络培训课程资源。 作者:笪志祥 单位:天津市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机械液压过速水利科技论文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信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信号,而不能根据信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信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信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接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性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2.1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信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2.2.1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链接,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2.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2.2.3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2.2.4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3.1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17.8r/min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3.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运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117.8r/min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导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运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能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水利科技论文:资料收集水利科技论文 1加强制度建设,使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做好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根本保障。2010年水利部重新印发了《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水办[2010]80号),对收集归档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事水利工作的科研、设计、管理等单位,应结合各自的水利和档案工作的实际,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的具体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将档案收集工作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考核评优紧密挂钩,从而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保障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实施。 (1)要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归档范围,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2)要结合单位实际和修订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要完善收集工作的日常积累、检查考核制度,制订出相应的考核细则,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档案收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公开通报检查评比结果,并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或奖金挂钩,对不按规定要求归档的部门和个人用经济手段给予惩罚。 2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档案收集工作既要重视阶段性,又要强调经常性,仅靠项目全部结束后进行归档,很难做到归档资料的完整性。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1)要将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勘察等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在下达项目计划或签订项目合同、协议时,应同时明确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在项目进度检查时,应同时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鉴定(验收)时,应先期或同步检查、验收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归档情况;在部门和科技人员考核时,将归档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2)要把项目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从分管领导到各职能处室,从项目经理到设计人员,从总监到监理工程师,从专职档案员到兼职档案员等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确保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归档意识 鉴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特殊性,水利科技档案的资料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生产设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紧密配合。因此,必须加强全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尤其是设计人员的归档意识。 (1)要结合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大局意识,像对待设计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归档工作,在归档中不怕麻烦和繁琐。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该让生产设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归档是每个设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得将应归档的材料据为己有,同时要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保护设计人员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使设计人员敢于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计算模型和创新成果,并防止相关资料和成果对外泄密。 (3)要增强设计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认识到,资料保存在自己手里并不安全,整理归档之后,不但便于使用而且更加安全。 (4)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档案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档案法规的宣传和对档案知识的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跟踪生产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上门服务,提醒和协助生产人员及时归档。 4把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工作方式,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过去水利项目一般较少,一个项目的工作周期较长,档案收集跟踪往往具有临时性和相对滞后的特点,生产部门和档案部门各自为政,档案部门被动等待,生产部门敷衍交差,造成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这样既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困难,也使形成的档案失去了时效性,利用价值不高。随着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水利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设计单位的生产任务成倍增加,归档工作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因此,要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观念,拓宽档案收集的渠道。 (1)对全国性的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项目,往往项目复杂,涉及协作单位多,工作周期较长,资料和中间成果多,档案部门应重视对各流域、省区上报基本资料、中间汇总协调成果及其专家评审会的跟踪,可分为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阶段、基本资料及中间协调汇总阶段、成果评审及验收阶段等进行档案收集; (2)对周期长的工程设计项目,从项目投标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形成的文件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专业和人员多,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档案部门要加强与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采取分阶段收集的方式,并加强催收力度,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 (3)对于工程周期短或一些小项目,项目业主大多要求急,设计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档案部门平时要加强指导,并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待工程完工后,可采取集中收集,一并归档到档案部门。 (4)对设代处和监理处等现场工作的项目,档案部门定期派出档案人员深入到工地,采取追踪收集,指导设计代表或监理代表积累、整理在现场形成的文件材料,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5严把归档材料的接收关,确保科技档案的质量 根据归档材料要真实、完整、准确、系统、及时和载体质地优良、字迹图像清晰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归档材料接收关。 (1)避免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材料少的问题。要说服设计人员将基本资料、计算参数、技术模型、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关键性材料归档,不能只交一般性的材料,解决档案“含金量”不高的问题。 (2)避免最终成果归档多、基本资料和中间成果归档较少的问题。基本资料特别是经审定的基本资料,以及中间成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是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备查资料和单位发展的技术积累,要及时归档,解决科技档案可追溯性问题。 (3)避免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材料少的问题。除了纸质材料外,要同时将电子文档、模型软件、CAD文件及其他多媒体文档一同归档,解决科技档案材料单一、不便于利用的问题。 (4)要避免归档材料不规范、签发不齐全、漏页及装订不合格等问题。档案人员要加强对归档材料的把关,重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要求补齐或整改,解决单个档案质量不高的问题。 6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建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生产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归档质量和效率,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而且极大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盘活档案资源,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生产人员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增加做好归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产—归档—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水利科技档案的特点,客观上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懂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懂不同类别的档案的分类整理。这就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水利相关专业的学习,扩大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各个设计阶段、各个专业必须归档的文件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和服务工作。 作者:杜建民 单位: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科技论文: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一、现状 1.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数量分布 我国现有水利科技期刊共94种,分属5大类涵盖13个水利学科,主办单位所在地分布在25个省、区、市。我国西部12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17种,占全国水利科技期刊总量的18%左右。其中,内蒙古1种,陕西8种,甘肃1种,四川3种,云南1种,贵州1种,广西2种。尚有重庆、新疆、宁夏、西藏、青海没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从创刊时间来看《,陕西水利》创刊时间最长,其余期刊大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从出版周期看,季刊4种,双月刊12种,月刊1种。 2.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和主办单位分布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有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技术、节水灌溉、防汛抗旱、水文、水利经济、农田水利等方面,主办单位主要分为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行政主管部门等几种类型。 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学术水平 分布在陕西省的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本刊物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大,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期刊,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他省市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或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目前均未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陕西省所属辖区的水利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西部地区总量的近50%,学术影响力也相对较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成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较高学术水平期刊代表。其中,《水土保持研究》还开创了大陆和台湾合办期刊的先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得益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影响因子高于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平均值。 2.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期刊 众多国家级或地方级水利工程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促进了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外,陕西省水工程勘察研究院主办的《地下水》,是我国地下水专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西北水电》,代表着西北地区水电行业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四川的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水电站设计》,主要刊登我国大中型水电工程的设计、科研、监理等方面的论文和实践经验,涉及水电站设计的各个专业。位于广西的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红水河》,利用西南边陲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地缘优势,突出岩溶地区水电开发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期刊都有着明确的期刊定位、特色鲜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期刊存在着栏目雷同、特色欠缺等不足。 3.水利期刊总体数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总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稿源不足,与地域特色贴得不够紧密。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20多年来,一直没有新创刊的期刊。1978年创刊的《重庆水利》、1989年创刊的《新疆水利》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刊历史,但仍然是内刊出版状态。 三、推进西部水利科技期刊发展 如何开阔思路,推进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全面发展? 1.高度重视,调整布局 西部水利事业大发展急需水利科技期刊配合。目前,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中内刊还占一定比例,如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至今无水利科技期刊,西部地区有一些典型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主办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期刊也为内刊。笔者建议期刊主办单位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并加快申办公开期刊,稿源丰富的公开出版期刊应缩短刊期,加快信息和知识传播速度。 2.立足地方水利特色,明确定位,办出精品 不同的流域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水利工程的多少、江河湖海所占的比例、地域的水资源状况等相互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地方性水利期刊内容的差异性。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极不均衡,西北地区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水多土少,水利科技期刊必须根据地区水利建设特点和需求做好选题策划,把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水利建设特点,立足地方,创办特色栏目,独辟蹊径,拓展视野,全力服务当地水利建设。《四川水利》的“巴蜀河川”栏目,就是立足地方设置的特色栏目。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2012年水利部印发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要求全面推进水文化建设与研究,水利科技期刊应该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科学调整栏目设置。从西北地区来看,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的渭水,陕西的汉水,四川的都江堰,重庆的嘉陵江、长江两江流域,都有着鲜明的流域文化特色,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水利科技期刊,可以设置相关水文化研究专栏,向水利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丰富期刊内容,推动水利科技发展。 3.加强东西部交流,提升集团化和专业化办刊水平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与中东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交流,如通过成立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学术性团体,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加强水利领域科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化办刊的环境下,各专业领域期刊应该互通有无,建立审稿专家资源库和作者资源库,提高稿源质量。同时,可以组建西部水利科技期刊集团,在集团的统筹规划下,优化整合地区学术资源、水利技术资源和办刊力量,提升刊物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罗倩 杨发军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高科技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测量新技术应用分析 1GPS测量技术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广泛的使用与车辆的导航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等行业领域。因为此项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水利测量中也开始使用此技术。由于GPS测量仪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测量不再受到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影响,通过控制测量的观测方法和布局类型,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中的传算点和过度点的测量工作,把过去的选点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易于操作。而且使得测量也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时间以及气候等外在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项技术在规模较小的水利项目中体现的优势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在这种规模的项目中,测量方法得以很好的优化,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布点,在此应用GPS高精度的特点,这就给我们的测量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开支,降低了工作强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引水式工程中,特别是长距离引水工程,明渠引水对地貌的损坏很大并且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也很大,这时要是使用过去的方法进行测量,就会严重的消耗人力以及物力,同时还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如果我们此时采用全球定位技术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种种不利条件,降低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最为明显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2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现代测绘技术和测量仪器向数字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严重落伍。数字化测绘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PC机上直接反映出地形、地貌等我们所想得到的数据或者图像,尤其是当某一地区要用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来展示的时候,往往此时受到经济性以及时间等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工作,此时就能充分的利用此项技术。因为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而仅仅需要PC机、数字化仪器或者绘图仪和扫描仪再加上数字化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工作的目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是时间缩短,效益提高。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省人力,而且操作简便,数据精确度高等等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的使用。 3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运用。目前测绘工作大力的普及了遥感技术,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优点。它能够确保大面积的同步的观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实效性以及经济性能良好。目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对地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获得不同比例大小的地形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用方便。 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水利的发展,水利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测绘方法的进步。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使我们的施工更加的便利。测量科技的发展也对人才的需求度增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培养有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更好地为我们的工程提供保障。 结束语 工程测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工程的进展又带动了经济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测量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为我国的各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要不断的通过各种培训以及学习等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程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带来更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本文作者:荆秀英 单位:德惠市水利勘测设计处)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网的数据运作释解 数据库平台选型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平台,以承载所需所有类型的数据,保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提供快速的数据提取能力,并有健全的数据安全机制。数据库选型的原则是稳定可靠、可扩展、安全性,并支持丰富的开发工具[4]。院网站数据库比选在Or-acle与SQLServer之间进行,两者都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提供完备数据管理能力同时,对数据备份保护、数据恢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SQLServer作为微软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数据库,一经推出就以其易用性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区别于FoxPro、Ac-cess小型数据库,SQLServer功能完备,它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如复制、OLAP、分析)等功能,并具备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大型数据库才拥有的特性;且相对Oracle,SQLServer性价比高,轻便且功能强大,因此,我们选用了SQLServer2000。 网站的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在网站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其管理对象是数据实体。本节结合院网站运行维护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论述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组织制度、数据处理、数据表现、数据检索,以及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等。数据组织制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网站数据源渠道多,涉及各个责任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保障数据的有效提供。为了保障院网站的正常、高效运行,颁布了《长江科学院网站管理实施细则》①,在明确网站建设、网站运行维护责任要求的同时,重点提出了“内外网资料性信息的更新要求。数据处理(数据生成问题)数据处理包括材料加工、数据录入与编辑等。材料加工主要针对文档、图片、声音、影视文件而言。对图片文件,院网站允许的格式包括GIF/JPG/PNG/BMP等。在一般的新闻稿中,推荐使用JPG格式;在文献资料中,必要时可以使用其他3种格式。为了有效利用存储容量,院网站要求的单张图片大小限制为300kB。其他类别文件(WORD,EX-CEL,PDF,WAV,MPEG)精简到必要大小以后都可以作为附件编辑入库供使用。院网站提供可视化的后台编辑平台,保证数据录入与编辑审核(信息流程)正常进行。为了保障信息责任制得以落实,采用统一的《新闻稿纸》提交稿件。在《新闻稿纸》中,除了要求提交规范的标题、正文、图片(含其他附件)以外,还要求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签字,并钩选编发转发的网站要求。《新闻稿纸》的使用,增强了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的责任感,提高了编辑的质量。其实,除了新闻稿件编辑之外。还有大量的资料性数据要处理,如文献专题、单位资质、项目成果数据库等,其中有些需要批量导入。对于这些需求,院网站均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他引新闻或文献在院网站中也占相当比重,多采用编辑转发形式,而对一些时效性强、篇幅大的稿件有时也采用网页直接链接方式。数据展现院网站以静态网页文件(HTML/CSS)、动态网页文件(ASP/JSP/PL/PHP)2类方式完成数据展现。静态网页是标准的HTML文件,不包含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由开发人员编好后交给Web服务器运行,没有数据库的支持。由于静态网页可以包含文本、图像、声音、FLASH动画、客户端脚本和ActiveX控件及JAVA小程序等,会使得网页动感十足,很具表现力。动态网页在确定的页面上,按要求提取数据库数据来实现信息。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动态网页的特征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网站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优势很多,可以实现大量服务器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与网站互动等;还可以大大降低网页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院网站的数据展示以动态网页为主,静态网页为辅。静态网页主要显示院基本情况介绍(院简介、组织机构、资质证书、质量管理、文明单位等),并实现首页与专题中的动画渲染表现;院网站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去显示新闻、文献、数据图表,并用于公益性开放项目申报、研究生报名考试登记、人员招聘、项目质量反馈等交互式的查询处理栏目。“动静结合”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展示的准确生动、丰富与灵活。数据检索当网站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时,就需要有方便的数据检索。院网站运行10余年,数据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在重视检索技术应用。在分栏目检索时,新闻性数据与文献性数据检索一般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两类数据的内容有些相互渗透。这就需要网站首先实现全站题录级数据检索,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全文检索。目前,院网站在提供网站导航的基础上,重点做了基于栏目的题录级数据检索,满足基本检索需要。由于我们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全文检索需要专用工具,现在也在开展相关软件选型技术调研。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如表2所示,长江科学院开发的网站群包括院内外网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站、研究生教育网站、挂靠长江科学院的学会(协会)网站、院属企业网站等。在院网站之中,每年又要建设若干个网站专栏。网站群及网站专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在网站规划中统一了数据表及数据格式,使得一份数据可以多处共享。内网信息经审核后,可以跨越防火墙“摆渡”进入外网数据库;基于院网站数据库的稿件(含文献)可以一稿多发,也实现了一稿的栏目(网站)转移、复制功能。这样,既大大减轻了编辑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数据容量。 网站数据安全 网站安全的“先天不足”,需要注重网站数据的安全防范。院网站主要通过设备配备、权限限制、数据备份等措施来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当前,黑客对网站破坏的主要手段是SQL注入攻击,它利用Web应用程序或网页中编码缺陷进行攻击,例如,黑客可能在某个字段后输入一小段SQL代码来收集邮件地址,如果应用程序对输入的内容未作安全验证,服务器就可能执行黑客输入的SQL命令,让黑客获得服务器的控制权。院网站服务器配备了网页防篡改软件天融信TopIDP,有效防范了SQL注入攻击[5]。院网站在文献资料访问方面注意内外有别。对于内部专业文献(含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应用,使用VPN通道及用户密码。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文件访问,使用网络文件加密方式,需安装专门的加密软件客户端才能查阅,并且不允许拷贝、拷屏、打印。数据备份是网站数据保护的常规措施。院网站每月、季、年定期统计数据增长情况,为数据存储提供依据。首先,充分利用SQLServer数据保护机制实现系统内的安全防护。在此基础上,院网站数据纳入院数据中心,一起进行每天的增量备份、每月的全备份,并在院网络存储设备中实现了大容量的数据异地备份。 结语 10余年来,《长江水利科技网》功能不断完善、数据日益丰富、运行比较稳定,这些得益于良好的数据规划、有效的数据管理。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网站技术的发展,院网站也需要提高与发展。在功能方面,希望增加视频文件的播放、开发基于WAP协议的手机版网站;在数据方面,争取大力加强文献资料性数据的网站共享,引进集成文献全文检索软件,以使长江科学院60年丰富的治水治江成果能够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作者:周力峰 王奔 单位:长江科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地方田间水利科技的创新 作者:郑世宗 党秀英 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865部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省大力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研制推广了旋转式田间放水阀(1994年)、混凝土U型渠槽预制工艺及配套机械(1997年);试验提出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1997年);开展微灌技术防治土壤盐渍化研究(1998年);开发应用了低压薄壁塑料输水管(1997—1999年);开展有机污水生物处理回灌农田试验研究(1999年)等[1]。20世纪80—90年代,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的平湖市,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压地下管道输水技术,累计建成低压地下输水管道2400km,控制节水灌溉面积3•33万hm2(45•5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96•8%,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基于浙江省南山水库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所总结的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成为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典型,与传统水稻灌溉相比,节水1•5万m3/hm2左右,已累计在全省应用推广面积33•33万hm2(500多万亩),年节约用水5亿m3以上,增加粮食产量约2•5亿kg,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面临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需求,浙江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恢复中断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新建了包括浙江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平湖、金清、永康重点站及20余个基层观测点在内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体系,为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结合“大型灌区节水续建与配套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针对水源环节,结合设施农业特点研究提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针对渠系输水环节,研究推广了新型混凝土U型槽和强纶纤维混凝土防渗技术、低压变频塑料管道灌溉技术等;针对田间用水环节,在传统喷微灌技术基础上,先后研究推广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特低水头喷微灌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喷微灌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同时,积极开展非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开展水稻水肥耦合技术与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提出适应浙江省不同区域的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开展灌区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试点探索,提出“定额为准、计划指导、计量控制、配水监测、制度激励”的定额管理应用模式[2];研究提出基于简易量水槛的新型明渠实时量水装置等。通过上述科技创新,浙江省农田水利研究进入了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发展新阶段,提出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与节水灌溉配套的工程、农业与管理节水技术,并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农田水利综合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2000年至今,余姚市开始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的研发、实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通过优化设计方法,降低工程造价50%以上。此项技术已推广到山区竹笋、杨梅、板栗以及平原蜜梨、蔬菜、葡萄等作物,受益面积0•25万hm2(3•8万亩);并推广到兔、鸡、鸭、猪等家禽养殖场降温和防疫,面积达5万m2,余姚市也成为浙江省南方地区推广喷微灌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结合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效生态农业节水增效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基于水肥耦合原理,以节水、增产和减排为目标,研究提出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在永康、平湖、路桥等地的水稻灌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33万hm2(5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3800多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1300万kg。 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浙江省农田水利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新形势对农田水利提出的更高要求,全省现状农田水利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表现为:科研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覆盖全省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为全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但是,分析现状仍存在着: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站网建设与标准要求尚有差距;高层次人才短缺,地方试验站的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可持续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农田灌排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具有“生态循环、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特征。目前,全省农田灌排技术还是以追求作物节水、增产为目标,对其它如节能、节本、减排、减灾等因素考虑较少,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生态农业的灌排要求。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适应农业集约化要求的,体现节省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的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目前,全省水利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不够健全,应用农田水利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地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农田水利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不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效果有待改善。 浙江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方向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和管理薄弱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软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要实现未来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前提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与管理任务,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实现水利科技新突破,表现为:①要从过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变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②要从过去支撑传统的灌、排工程发展到现在的节水、排涝、治污等项目;③要从过去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发展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目标并重。以工程建设推动水利科技发展,以水利科技创新促进工程建设与管理。在农田水利科技创新目标上,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要关注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技术路线上,要注重引进、创新及综合集成;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手段上,要充分体现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针对当前浙江省农田水利技术支撑的薄弱环节,围绕“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需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重点如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研究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农田水利研究的基础,今后的研究应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从点的研究走向面(或区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全省灌溉试验站网络研究平台,提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与水平。针对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应加强灌排自动化、3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加强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效机理研究。在排水控制涝渍方面,应继续对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开展研究,重点放在对田块、区域的排水模数研究上。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尺度效应、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区域节水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适应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的农田灌排技术在农田灌溉技术方面,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对粮食作物—水稻,需研究体现水肥高效利用、节水节能、减排减灾的综合灌溉技术;对经济作物,需研究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灌溉技术及产品,能适应浙江农业生产模式、区域农业特征和农业经济水平,并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农田排水技术方面,需结合河网平原特点,研究基于排涝、降渍、控污、减排多重目标的控制排水技术,全面提高全省平原河网区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变化规律(特别是喷微灌模式下的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现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服务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需要。应根据新的社会需求,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和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等研究制定适应新的农田水利技术标准,以规范高效生态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特别是当前急需针对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研究和制定浙江省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标准,以提高农田水利服务农业“两区”的能力和水平。农业节水关键设备、产品及材料的产业化考虑到高效节水灌溉适应了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是今后全省农田水利发展的重点,因此,今后需大力开展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高效节水灌溉机具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如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喷灌、微灌设备及产品;渠道防渗衬砌机具;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探讨 [摘要]水利科技档案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科技信息库,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能够对现代水利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促进我国水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水利科技档案的形成和各种水利建设活动息息相关,对保存相关的水利资料和科学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档科技案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本篇文章主要对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如何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给出相关的建议。 一、水利科技档案的主要性质 水利科技档案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水利科技档案种类上的独立性。由于水利科研工作在工作的整个过程都具有独立性,研究成果知识在那一段时间有效,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所以水里科技档案的种类具有独立性。(2)水利科技档案的规律性。水利科技档案能够反映出当时水利研究项目的发展规律,总结水利科研项目的特点,为以后的水利科研活动提供参考资料。(3)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水利科技档案不仅能够记录过去水利科研的整个过程,还能够为以后水利技术的发展提供保证。水利科技档案记载了水利科研的研究成果,是实践不断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水利科技档案原有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再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促进现代水利科技不断发展。(4)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科技涉及到的学科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全面的记录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的重要技术,使得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十分复杂。 二、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1、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在许多的水利科技档案馆都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一些水利科技档案馆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够真正实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不足,会导致一些档案由于不能及时存档而丢失,对水利科技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档案馆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高,工作没有积极性,导致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都很低。水利科技档案馆缺乏对水利科技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导致信息外流,水利科技档案的安全性降低[2]。 2、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低 现代许多的水利单位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目录建立的不完善,要查找相关的水利科技资料会花费很大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 3、收集的水利科技档案材料不全面 由于水利单位在管理上的不足,在整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相关材料时不负责任,没有把水利项目的整个相关资料记录下来,导致水利档案的资料不全,并且缺失了很多关键性的技术,从而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的价值。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大多数都不是原始资料,很多都是复件,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馆材料的真实性。 三、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相关策略 1、建立完善的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完善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1)建立宣传机制,增加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政府要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加强水利单位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水利单位在内部建立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宣传机制,主要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开展一些关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活动,来增加水利工作者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2)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度。水利科技档案馆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档案馆的责任制度指的是主管者负总的责任,各级管理者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直接的责任。(3)要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水利科技档案中的许多技术对科研人员都有独立的专利性,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保密性是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利科技档案馆要建立严格档案使用程序,以防止关键技术的流失。 2、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鉴定和管理工作 只有真实准确的科技档案才能够进行归档,这样才能够给人们提供准确的资料。水利科技档案馆在科技档案归档之前要做好科技档案的鉴定工作,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进行存档,没有价值的科技档案就舍去。有些科技材料具有有效性,根据科技材料的有效性来决定资料需要存档的时间,对于已经超过了保管期的水利科技档案,不可以直接丢弃,需要经过专业鉴定人员的鉴定,确保材料无效后才可以丢弃,如果有些部分还存在保存价值,则只需要保存具有价值的那部分就可以。关于需要保密的科技档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根据相关要求严格划分保密级别,便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 3、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在水利科技的现代化管理中要充分的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法。过去传统的资料管理都是纸质管理,这种管理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在进行水利科技档案管理时,要利用计算机设备。将相关的科技资料扫描到计算机上,将纸质版转换成电子版,在收集水利科技的相关资料时,可以录像制成视频,在计算机里存储也十分方便。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也可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保密工作,人们在进行查阅相关资料时,可以非常方便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网络及时的收集科技资料,可以提高水利科技资料的收集效率,并且及时的更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数据库。 结束语 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促进水利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研工作的先进思想和关键技术,管理好水利科技档案,方便人们对水利科技的查阅和使用,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水利科技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占据核心的地位。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逐步深化与完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架也逐步清晰,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手段,将企业人力资源调配与管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大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结构出发,分析其特点与管理方式,将其运用在水利科技企业中,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以期为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增强软实力与生产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形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在我国,水利科技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然而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水利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市场调节,经济环境所遭遇的不可预见风险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水利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水利科技企业的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手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到水利科技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也是指一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人口之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诞生的,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通过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员工本身创造价值和利润。 现代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了六大管理板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分配、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在新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的管理手段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人为调控,甚至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能够更客观地、更准确地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2 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递者,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的部分水利科技企业中,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有思想、有正确导向的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反过来作用于新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然而,由于现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不明显,更多地强调了员工应该以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忽视了人性的成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2.2 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与企业战略偏离 企业发展的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企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设想企业自身将处于整个行业的某个地位。人力资源作为水利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奖励措施、完善的晋升条件、合理的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的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与对员工的制度性管理,而没有涉及长远的员工发展诉求,将管理的核心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现有人才相匹配等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互补,以应对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2.3 缺乏完善的绩效体系 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然而,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例如,水利科技企业出现的绩效不均,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是在权力分配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待改善,人治的成分依然较重。充分的绩效体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依据员工本身的能力和业绩高低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以促使企业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3.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是以员工位载体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为员工自身和企业创造价值。从另一方面,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减少管理者日常管理中的内容,促进合作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障企业的集体利益。 3.2 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人员的基本诉求,以满足人员的才能施展、发挥人员的工作潜力,以实现员工本身的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人才建设当作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人才储备和人才层次进行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和任用,努力吸纳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公司发展思路相协调,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应该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3 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水利科技企业在我国水利建设、水利安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方面企业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行业,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个体,水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作支撑,以满足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管理部门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以相对优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晋升渠道,推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后续发展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充分公平公正且合理,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人治现象,即有部门领导对所管辖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主观色彩过重。因此,现代管理手段中,可以灵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绩效结果进行量化,通过不同的量化指标的结果判断员工的绩效结果,真正让业绩结果与员工的实际效益相适应,体现多劳多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效益更好的企业,甚至能够通过以资本形式入股的方式,鼓励员工技术入股和资本入股,增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切实结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 结 语 当前,水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必然依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通过引入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将水利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思路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能,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价值回报相结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为实现水利科技企业的现代化服务。 水利科技论文:信息技术及新型科技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水利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重要的角色,并对现代工程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信息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新型技术等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管理;作用;应用 前 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汇集了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多方面的信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使施工的方式得到提升和改造,并且使传统的工程技术得到一定的创新,最终使得施工手段和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使水利工程设计不断的合理化、科学化,并且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其成本有所降低。所以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不断的科学化、不断的信息化、不断的现代化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1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工作效率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能够缩短工程建设的时间,提高工程业务流程的效率,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使工程在进行中可以适当的调整各部门的工作进度计划,宏观调控或者自控工作进度以满足工期的要求,而在工程管理中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文件收发和查阅的效率。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工程设计能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有关于工程方面的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化,这样一来所有诸如招标、投标和评标等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了投标竞标的公平公正。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采购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1.3信息技术降低企业成本 工程信息化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工程财务管理系统和计算机财务监控也可以实现成本速算,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和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信息化的普及使普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均可以掌握信息,所以使微观决策可以宏观化,宏观决策更加具体化,对企业的形象宣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互动式”操作模式,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易学、易懂、便捷、快速。总之,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1施工过程监控管理 目前,我国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水利工程项目上有相当小部分水利工程管理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各项辅助管理工作和计算作业。如在高清摄像头的覆盖之下某水利工地的施工过程,施工现场出现在监管人员的眼前。从监控调度室看到现场环境、施工细节尽收眼底。不安全的生产环节出现在施工过程中,这一系统也可以使监管人员在最快最及时的时间内制止并勒令其改正。 2.1.2办公自动化信息设计 在水利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机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办公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招投标自动化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设计计算机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工程软件操作、系统运用和程序编写方面的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和设备配置方面的网络技术以及建筑机械和设备自动化方面的控制技术。 2.1.3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管理 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2.1.4工程质量管理信息整理 工程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信息量复杂巨多、高难度的技术要求等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全面的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信息数据,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施工部门对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能及时了解和掌控,维护施工各方的关系良好。另外,通过建立质量预控数据库,将常见的各个工程阶段记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的工程进行调整,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偏差,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制定新的预防计划,来指导生产。 2.2网络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2.1网络信息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水利施工管理中企业管理数字化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2.2.2 网络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 如今,水利行业中已经没有什么计算机还没有涉及的领域。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将所有的水利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独立的、计算计划的项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主要包括追踪提交的方案、控制项目变更、控制成本进度、合同管理、采购和加速采购、文件管理、项目报告、项目控制报告等管理工作。这种系统给予所有计算机产生的文件和信息,其运行环境是一个大型的关系数据库,这样各种不同的程序就能进入该系统使用数据,并可随时更新系统内的数据。这种复杂的管理程序系统正是代表了项目管理的前沿网络信息技术,在将来一定会被大家所接受。 2.2.3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通常为计算机先进行材料需求调查,然后在建立一个项目采购清单,当材料价格被输入后,就可以做出包括价格、交货、订单变更、支票支付的采购订单了,订单中数据也能被自动地转到预算中,以便于控制项目的设备和材料成本,而在总部办公室建立计算机化的会计系统,就可以用以处理项目的支票和支付账目,这样,项目进行中的财务与支付也能在项目和现场的成本报告中反映出来。 2.2.4网络信息技术在工地现场的应用 在工地现场,网络信息技术最早被用于会计和工资支付领域。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每一个星期,工地上的计时员都要统计每个工人一周来工作的总时间,然后将工时记录交给工资计算员。由他们手算出每一个工人的工资、奖金、罚金、从而得出工人的实际收入。随后,派人去银行取钱,点清后再将每个工人的工资装入各自的信封。而当计算机化的工资支付系统被运用后,人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工地上的工作时间传送到总部,然后由总部的计算机计算出工资额、出勤率,进行工资支付核对。 2.3通信技术在工程水利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技术、电路分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对水利工程相关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压缩编码以及接入传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水利工程对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2.4其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其他信息技术有主管支持系统 ESS、IC 卡技术、搜索引擎、传感技术等。如传感技术在古建筑的安全保护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图像传感技术可以古建筑进行即时的监控,通过对温度、压力、位移的传感等,可以获取并控制相关系数和指标,为水利工程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相对安全的环境。 结语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改善水利行业的整体形象,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因此,要真正使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加快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水利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科学。 水利科技论文:简析水利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水利科技档案是指在水利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应归档保存的水利科技文件材料[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迈进,档案信息化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发挥档案作用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阐述提高认识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搞好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提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供档案界同仁共同探讨。 1、把握水利改革趋势,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将一部分水务管理单位、水利勘察设计单位推向市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水利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依据凭证功能、情报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水利科技文件资料是科研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收集归档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水利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科研技术人员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从而提高档案意识,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必须从水利科技工作中入手,牢固树立科技档案工作系统意识、信息意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针对科技档案特点,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水利科技档案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专业性,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专业性特点是界定水利科技档案整理分类的重要依据,在区分不同门类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信息化方式。(2)多样性,即种类的多元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在水利机构各个档案门类中,科技档案的种类最为繁多、类型最为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遵循文件的特点,便于查找利用。(3)成套性,是科技档案最鲜明、最基本的特点,围绕一个个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律性地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整体,在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档案材料的成套性,不能人为地割裂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4)现实性,是指科技文件资料在归档后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这种现实需要有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3、分析现实存在问题,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做好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基础工作。首先,要投入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配置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建立数据库、局域网等硬件设施,开发或购置管理软件,这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是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各项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存储标准,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档案信息安全标准等,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保障。再次,要建立健全档案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水平。 3.2 及时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目前水务管理活动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电脑控制终端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很多科技文件在定稿签发后挂接上系统,并设置阅览权限;对设有条形码的归档图纸,通过图档管理软件挂接上系统。这些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在电子文件收集工作中,必须执行科技档案“同步管理”规定,把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还要遵循归档范围、严格归档时限,做到反映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勘测设计等基础业务工作的科技文件材料按年度、在第二年上半年完成归档工作;各专业项目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重要仪器设备的随机文件材料,在安装调试或开箱验收后一周内完成归档工作;项目鉴定或验收形成的文件材料,在鉴定或验收后一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系统或本单位科技档案分类方案,全面管理电子档案,还应做到整理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材料时,应注明材料反映的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及作者等内容,重要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形成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这些电子数据归档后,成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分步骤进行馆(室)藏实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化 馆(室)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将本馆(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根据需要到单位局域网,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由于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各级水务机构馆(室)藏量巨大,应区分档案密级、开放时限、利用价值不同,决定数字转化的时间和工作范围。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其次对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都比较高的定期保管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最后将所有库存档案的目录录入数据库,实现全部科技档案目录的计算机检索。这样既节约了有限的资金,又使档案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中。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大,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的力量必然延长工作周期,可考虑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选择专业水平高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公司,采用数字化外包方式完成历史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3.4 依规范科学保管水利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后,必须对其进行科学保管。(1)库房管理要落实“七防”标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实体安全。由于数字信息的载体是以光盘或磁盘等磁性物质为主,对温度、湿度保管限制和防光、防尘、防辐射、防污染的要求更高,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强热,并与有害气体隔离;不能挤压、磨擦、摔打;同时还要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避免阳光直射。任何工作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载体上的信息遗失、受损。(2)提高技术控制,保证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为防止人为地修改变造,归档载体首先要做防擦写处理,确保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其次要有数字档案备份。数字资源必须定期复制到新载体,检查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数字信息的遗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信息资源的可使用性,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综上可知,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问题管理论文:区总工会关于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农民工及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工做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服务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是工会组织的职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__区总工会从关爱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入手,用主动作为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使命。 生活学习方面。生活上缺少关爱和照顾,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生活上仅限于温饱,在吃、穿、用等方面与其它孩子存有差距,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学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普遍不佳。 心理品质方面。由于缺乏亲情教育和心理沟通,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道德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培养教育不到位,经济条件好的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经济条件差的,整日为了生计忙碌,更是疏于对孩子的管护和关爱。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存有迷恋网络、打架、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严重的引发青少年犯罪现象。 __区总工会把关爱帮教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基层工会组织,协调乡镇、相关科局、企业的力量,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给予留守儿童“五心”关爱扶助,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悉心呵护,做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工会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为留守儿童当“家长”和“爱心妈妈”。全区各学校工会组织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从育人成材的大局着眼,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着手,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帮孩子洗衣梳头、检查作业辅导学习,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促其健康成长。 热心引导,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全区学校工会组织发动广大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让广大教师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引导教育。组织城镇中小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让他们相互帮助、增进友谊,克服心理障碍,培树健康心理。 诚心扶助,利用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区总工会加大对困难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帮扶力度,在每年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扶助的同时,重点在精神层面给予关爱,经常性地与孩子面对面谈心、心贴心沟通,让孩子感受的社会的温暖与关心,培树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区总工会积极与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区教育局齐心协力,积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一)发展农村经济。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变外出打工为当地务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强化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安全知识等教育,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构建监护网络。建立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打造完善的“留守儿童”关护网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问题管理论文:浅谈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学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 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问题管理论文:财会信息管理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财会信息的特征 1.财会信息是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很多的企业在经营存在着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的,这样就使得财会信息在产生的时候出现了不平等的情况。2.财会信息在生成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过程,这样就使得财会信息在生成中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财会信息在生成的过程中是对发生过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这样就使得财会信息在使用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更好的使用信息,可以对财会信息的加工时间进行缩短,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3.企业管理人员对财会信息管理缺乏认识。企业管理者作为领导的核心,在思想上应该在企业的最前端,怎样发挥企业财会信息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在企业的管理者还认不清财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会信息就是公开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管理者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就会导致财会信息管理没有主管指导,在工作中就会止步不前。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财会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并做的更好。 二、财会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会信息失真。科技信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财会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在财会管理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进行收集,同时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判断。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的因素影响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企业为了更好的确保企业的发展,经常会出现财会信息造假的情况,同时很多的企业在财会信息透明度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的企业负责人为了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就在财会信息形成的过程中对财会信息进行影响,这样就会导致财会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不同的企业在财会信息失真程度上也是不同的。2.监管力度不够。企业在发展中,对财会工作的监管力度存在着不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企业在发展中经常会出现挪用资金的情况,或者是出现转移资金的情况。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外进行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存在着约束机制不到位的情况,同时很多的投资存在着个人因素过大的情况,这样就导致企业在经营中资金控制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多的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子母公司的情况,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流动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样就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3.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企业可以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没有资金的流动会使得企业无法在继续经营。很多的企业在经营中,要面临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一定要有良好的营运状况,同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以资金作为核心,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提高。很多的企业在发展中,会出现资金监管不力的情况,使资金的管理工作非常的混乱,这样的情况下,资金使用效率也会下降。4.财会工作人员素质较差。 目前,财会工作人员素质低下也是影响财会信息管理的因素之一。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或者是受到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等的影响,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客观性,从而人为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5.加强财会信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妥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把信息化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财会信息管理工作是最应该信息化建设的。我们应该针对财会信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这样计算机的计算、统计等功能的使用能够节约大量人力,缩短财会信息工作人员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与精度。 问题管理论文:税务:区县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大建设项目随之此起彼伏地出现。重大建设项目,因其天文数字般的投资额和功能巨大的“辐射作用”,既是边远山区县经济腾飞的“催化剂”,也是地方税收的最重要来源。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对地方财政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地方财政收入来说,可谓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凌云县的实际,就边远山区县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边远山区县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情况介绍(此处省略) 1.税管人员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的行政体制,要求上级单位有什么业务部门,下级单位就需成立相应部门对接。边远山区县地税部门人员本来就少,如此一来,能够安排在征收一线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的人员就更少了。以凌云县地税局为例。目前,凌云县共有144个在建重大建设项目,其中,市级层面36个,其他层面108个。然而,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员仅2名,其中1名还兼负责“基层建设年”“和谐建设年”活动日常工作。如此一来,每名税管员平均需负责72个项目,工作量非常大,人手严重不足。 2.电脑水平亟待提高。国地税分设时,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入地税部门工作。弹指一挥间,十七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迈入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而近些年新招录进地税部门的人员又比较少,年龄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当前身处重大建设项目税管员岗位的,多是年龄50岁左右的人。这部分人,受时代和年龄的限制,接受新事物速度比较慢,电脑操作水平比较低,在重大建设项目管理要求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的今天,其所掌握的电脑知识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在报送相关税收统计数据报表等资料时就显得更为明显。 3.征管软件尚需完善。在广西,重大建设项目税管员主要使用的软件有2个,分别是“广西地税信息系统”和“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系统”。由于边远山区的纳税人受电脑技能及经济条件所限,无法进行自助开票,重大建设项目纳税人申请代开发票时,皆需税管员录入相关涉税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在正常情况下,当纳税人就某个项目第一次申请代开发票时,税管员需要在以上两个软件中录入5个版块共49项以上涉税信息,耗时8分钟左右。其中,2个软件之间以及同一软件的不同版块间存在信息重复录入现象。可以说,需录信息过多,所耗时间过长,给纳税人办税带来了不便。 4.信息来源过于单一。在日常管理中,受限于人手不足等因素,重大建设项目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发改部门和纳税人的主动申报。当发改部门的项目责任表出台后,税管员便按图索骥地到项目施工地巡查采集涉税信息。然而,发改部门的项目责任表出台时间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出台时间不定,如20__年凌云县的项目投资责任表,因恰逢领导换届选举等直到6月30日都没有正式出台,导致地税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控全县的项目投资建设情况。 5.税收分析质量不高。按照现行的“二级联动四位一体”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工作制度要求,每个月月初,都需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税收入库预测分析。然而,因未与相关项目业主单位真正建立涉税信息交换制度,导致税管员只能采取实地查看和电话询问两种方式,获得项目工程进度等信息,然后据此作出当月税收入库预测分析。由于项目工程进度款的拨付受较多因素影响,如领导的签字速度、项目审计速度等等,导致很多项目的月度税收预测得不到落实。 6.统计口径值得商榷。根据自治区地税局的规定,所有自治区级层面和市级层面推进的重大建设项目,皆需严格按照发改部门提供的涉税信息录入“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并上报相关数据。然而,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发改部门提供的项目建设信息如重点项目的数量、开竣工情况、资金到位率、实际完成应税投资情况等,与地税部门实际需要的信息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项目总投资额,发改部门提供的数据几乎都大大超过实际投资额,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与年度计划投资额也出现类似情况。更有甚者,一些项目仅处于前期准备状态,与承建方仅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或仅是项目业主自己的计划,变化性还很大,如把这些项目也纳入日常管理,不仅增加税管员的工作量也不能产生任何税收,意义不大。据发改部门的数据,20__年凌云县拥有市级层面的重大建设项目36个,然而,真正能够产生地方税收的仅有16个。 另外,一些地方的发改部门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众多小项目合并成一个重大建设项目。如按照发改部门的信息来管理,就需要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建设方版块录入该重大建设项目涉税信息后,再在建筑业版块分别录入该重大建设项目包含的所有子项目涉税信息。对于一些项目来说,工程量非常大。如凌云县20__年的市级重大项目“凌云县地头水柜工程”和“凌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都是由各乡镇的农户自己建设,并以各农户的名义申请代开发票。换句话说,这两个重大建设项目都是由几百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仅有几千元左右投资,然而,按照要求,在建筑业版块中仍需分别录入这几百个子项目信息,并进行日常管理,工作量非常大。 二、做好边远山区县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的对策 1.整合机构增加人员。在做好招录新员工工作同时,整合县一级特别是边远山区小县地税局局机关机构,合并业务联系紧密的股室,降低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增加基层征收一线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税管员数量,做到部门分工明确,员工各司其责,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2.搞好培训倾向年轻。各级重大办经常开展针对性培训,着重传授重大建设项目录入程序与报表填写上报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税管员综合素质。同时,在税管员人选选择上,向工作热情高、电脑水平好、业务知识强的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大学生倾斜,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同志则主要安排在行政管理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各发其光。 3.精简数量完善软件。不断研发和完善征管软件功能,实现不同软件间和同一软件的不同版块间涉税信息共享,杜绝项目信息重复录入现象,力争做到仅使用一个软件的一个版块即可完成重大建设项目的全部 信息录入,减少项目信息录入时间与程序。同时,全面考虑纳税人需求,圆满解决代扣代缴单位用自己本单位帐户替纳税人申请代开发票纳税问题。在此基础上,税管员还应该有提前介入意识,通过走访项目业务和施工地现场或群信息,提前把相税信息录入征管软件,以便纳税人首次申请代开发票时可马上办理,无需等待。4.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在加强与发改、交通、国土等部门协作获取建设项目信息的同时,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主动走访项目工地,积极关注媒体动态,善于从各种媒体上特别是网络上获取最新项目建设信息。同时,搞好内部门协作,及时从各种税务稽查与举报案件中,发现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并立即将其纳入管理范围。 5.切实推行综合治税。重大建设项目税收预测分析存在误差的原因,主要在于部门之间未真正建立健全涉税信息交换制度。对于边远山区县来说,重大建设项目的项目业主主要是政府各部门,只要这些部门能按时提供真实的月工程款拨付计划,就可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税收预测误差值逐渐趋于零。因此,地税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切实搞好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建立健全涉税信息交换制度,并由政府出台涉税信息交换工作考评细则,增强各部门参与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出台地税统计口径。参照发改部门数据,研究制定出符合地税工作实际的重大建设项目认定标准,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的切实可行与高效便捷。如把已实际产生税收即真正开工建设了的项目作为认定是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之一,把拥有几百个子项目且每个子项目投资额都比较小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零星项目管理,同时以项目审计结算价款为总投资额,以工程进度款实际拨付总数为实际完成投资额等等。 问题管理论文:论我国中文古籍数字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古籍属于非再生性的文化遗产,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数量上将会不断减少。如何保存好现有古籍,已成为档案和图书界最为严峻的任务。国外收藏的中文古籍数量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但大部分古籍正遭受残损亟待抢救的情况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图像扫描技术具有简单快捷、成本低廉且保存长久等优势,古籍数字化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 径。 一、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 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形成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 1.港台地区的古籍数字化情况 20世纪80年代,台湾和香港就开始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上世纪80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始了“史籍自动化计划”,建立了廿五史全文资料库。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所研究成立“汉达古文献数据库中心”,是研究所“古文献数据库研究计划”的专门出版单位,也是香港从事古籍数字化工程的中坚力量。 2.中国大陆古籍数字化研究现状 与港台相比,大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制作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2000年完成)、《四部丛刊》(2001年完成)、《历代石刻史料汇编》(2004年完成)、《十通》(2004年完成)、《大清五部会典》(分别编撰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大清历朝实录》等电子文献。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是大陆很有实力的古籍数字化专业公司,它制作完成的数字化古籍总数在3万种以上,是目前大陆制作数字化古籍最多的公司。同时,一些大型的网站也在开发古籍数字化的工作。比如,国学网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组织国内一批文史专家,经过长达多年的资料搜集,电子化校勘, 建成了一个总字数达8亿的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1.版本众多,底本的选择优劣不一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典籍版本众多,仅《红楼梦》的版本就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石头记》,大都附有脂砚斋评语,又名“脂本”系统。另一种是一百二十回本系统,即程高本,有所增删。 这两个系统中又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等。古人强调,“书非校不能读也”。因此在进行古籍数字化时如何选择善本作底本,同时也要和其他的一些版本精心校对拾遗补阙等。并且由于保存条件以及纸张本身的原因,各种善本藏书很多已经受到了损毁,字迹不清、残缺等等现象严重。 2.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及着录规则 从200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21家单位制定了一些与中文古籍数字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古籍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舆图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舆图描述元数据规范》、《拓片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拓片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描述元数据着录规则》、《家谱描述元数据规范》等等。但各馆及数字资源生产商都是各自为战,给将来的统一检索留下隐患。因此,古籍数字化工作亟须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 3.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相关技术问题 汉字的处理是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与电子文本需要字库支撑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而字库中汉字容量是有限的。古籍中众多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的存在,前人编撰古籍技术的不规范,都使计算机的文字编码不敷应用。目前业界大多采用Unicode作为文字处理的标准,但Unicode定义的汉字也只有7万多,并不能囊括现有古籍中的全部汉字,可以说缺字是古籍数字化的瓶颈。 OCR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自动化信息资源输入技术,但对图像质量、文字规范化程度要求较高,在对近现代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中应用较广。由于古籍普遍存在字迹模糊,墨点、污渍和霉斑较多的特点,如果在OCR处理过程中,不能有效识别这些信息,在电子文本上就会留下大量乱码和不规则暗痕。部分手抄本古籍则无法通过OCR识别原文内容。 三、关于古籍数字化的相关建议 1.加强古籍数字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古籍数据库,使用户一上机就能纵览古籍全貌,按图索骥,用其所需,就要实行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机读目录格式,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是古籍数字化资源共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古籍数字化只有在题名、编着人、卷册页码、刻工、文献形态等条目上 实现系统完善的着录,执行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原则,才有可能使制作出来的产品易于读者操作和便于读者访问,实现古籍数字化成果和价值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要由图书情报界、信息产业界和与标准相关的软件开发商参与而且也要有从事古籍整理的专业人员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共享古籍文献的统一平台。 2.慎重选择底本,搞好古籍资源库建设,实现古籍档案检索网络化 在底本的选择上,慎之又慎,优中选优,善本的损毁程度直接决定了所制作的电子产品的优劣,所以如何选择底本,应以善本为要。善本,通俗的说,就是古书中保存较好的书。善本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合理利用,认真选择,利用电子版本保存更加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存。 3.提高人员素质 从事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员既要掌握古籍整理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古籍资料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要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急需培养一批既具备古籍整理知识又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意志坚定,不为金钱名利所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作者单位:河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问题管理论文: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迎接新的挑战,公安工作应如何革旧鼎新、与时俱进、开创新的辉煌呢?只有克服旧的公安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谋划构建现代公安工作新机制。 主要问题: 一、在公安管理中,树立“稳定压到一切”的政治观念不太强。在日常公安管理工作中,有些基层派出所只顾做好手头工作,搞好学习教育整顿,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在工作起来目的性、针对性不强,一旦忙起来,有时有些手忙脚乱,手头工作似每项都重要,没有中心工作,这样以来,也没少出力,但是仍不见成效。 二、在基层的管理工作,有些基层派出所没有以“发展”为中心,没有从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现象。 三、派出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派出所硬件装备不够强,警力不够下移,科技强警还没有真正在基层派出所得到充分体现,另外有得建立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从基层派出所听中逐级产生的制度。 主要对策: 一、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观,坚持把维护稳定摆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全力维护稳定是职能所在,所以要坚定不移地稳定的各项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公安工作实线中,重点做到四个始终。一是始终保持对国际国内形势清醒的头脑。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和制胜权。要坚持信息先行,建立起国保、治安、文保、户政、出入境、技侦、网监等部门组成的信息会商机制,强化对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研判和跟进核实,为现实斗争领导决策提供高效的信息预警服务。二是始终坚持“露头就打,先发制敌”和掐尖打头的斗争策略。要针对敌对分子,刑事犯罪的新特点,分层次加大对他们的侦控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打压他们的活动空间,绝不能让他们形成气候。三是始终保持对建立反暴力恐怖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反恐专门力量建设。四是始终坚持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牢固树立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观念,为经济建设打造优质的平安环境。公安机关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这个中心,从限制型向保持型的转变,着力实施三个突破。一是在编织以“三张网”为主体的治安防控体系上有新突破。坚持公开预警,源头控制,精确打击,动态防控,市场运作的思路,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城市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提高防控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确立“整体防控”的基本思路,尽快实现由静态管理型向主力防控型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建设的“警防,民防,技防”三张网,即建设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打击逃控网,建设以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为主的群防群治网,建设以普及技术防范为主的技术防范网,全面推进打防管控建一体化建设,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打造以“服务型”为核心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三是在实施“阳光型”警务工作新机制上有新突破。通过建立社会治安信息定期制,警方发言人制,主动公布社会治安状况及公安工作运作过程和结果,让人民群众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治安信息,并建立起社会公共监督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征询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评判,把评判权交给群众。 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观,切实把基层派出所基础工作做大做强做实。一是把派出所工作置于优先考虑,优先发展,优先配置,警务保障等方面向基层派出所倾斜,逐步实现公安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保障下倾,警力下派,增强基层派出所的实力,激发基层活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起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从基层派出所中逐级产生的制度。二是要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深化派出所改革的核心是推行社区警力战略。要抓住社区建设这个机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将社区警力建设与社区建设在区域划分,机构设置,组织保障,硬件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考核,实现警务工作社会化,要最大限度配强社区民警,把会不会做群众工作作为检验民警基本素质重要标准,并明确把抓好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阵地控制和以创建安全社区为重点的治安防范作为工作重点。三是要以改革重塑派出所警务工作机制。要在派出所辖区编织“封住边”、“控住线”、“守住点”、“管住块”、“护住院”、“看住门”等六道治安防线,从辖区内周边到居民楼、院门层层设防,以派出所警力为骨干,以群防群治为补充,以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形成全面覆盖,点线面结合的控制网络。 问题管理论文: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主导的价格趋向使得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呈上涨趋势,并且持续攀升,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科学制定合理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当下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旅游景点门票科学定价问题进行了梳理,针对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制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和对策进行表述。反映了旅游景区价格管理的进展,今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是对门票这一凭证进行可行性的管理,只有在大的社会背景下,遵循价格规律,科学定价,才能保证旅游景区市场的扩大,才能为景区吸引游客和合理化的管理做好调控。 一、我国目前景区门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定价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普遍没有根据市场需求量资源变化量和旅客实际需求来进行定价。而是在市场经济价格利益的推动下盲目一味的最求高价来提高旅游景区门票价格,通过恶意竞争的手段来提高旅游景区的收入。忽视了对旅游景区门票管理规划的科学性。对于旅游景区来说,他们出售核心产品应是集景区观赏娱乐及相关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产品,不宜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而应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采取需求导向定价的方法来制定。陈芸、黄远水(2011)认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总体而言是不够灵活的,许多景区在季节段、游览时间段上没有价格变化;门票形式的多样化和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更为少见。同样曹三强、潘秋玲(2011)也指出许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超载,不是整个旅游景区的超载,而是景区内部某些旅游点超载,或是一天之中某一时间段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超载,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价格杠杆有效调控旅游客流。例如在五一和十一的黄金周期间实行差别定价,以灵活的定价来吸引不同群体的游客。可以实行淡旺季门票价格调整,推出学生票,团体票,老人票等多种形式的门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销售门票,并给予一定的优惠。这样既给旅游景区带来了收益,也发挥了旅游景区门票的灵活性起到调节客流的作用。 (二)国家对景点涨价从制度上缺陷,听证会制度有待完善 向荣(2011)认为部分景区调高门票价格的程序和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出公平性。表现在:地方政府既是门票涨价的受益者,又是门票涨价的裁判;参加各景区价格听证会的代表主要是本地人,外地消费者几乎没有或者比例很低,但门票价格上涨主要与外地人利益相关。国内多数景区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景区市场竞争相对并不激烈,很多景区仍然依靠原有的知名度,景区经营主体在经营思想上存在靠资源的理念,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存在短期行为,景区长期的发展考虑不多,生产效率低下,在管理方式、产品项目的更新、形象营销等方面努力不够,却积极找各种理由向主管部门申请批准提高门票价格。 (三)景区收入来源过于单一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尚未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模式和景区多样化经营体系。在地方财力匮乏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未能主动寻求和获得企业的赞助;我国尚未形成以社会捐助、社会基金等方式支持率由景区维持低廉门票价格的氛围;旅游景区投资经营的单一性明显,未能调整经营理念,想方设法从游客的购物、食宿、娱乐等方面获得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链尚未建立,景区门票之外的旅游综合收入少。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层次上,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例如,在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且把城市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桂林市,传统观光产品占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78%,而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养生等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25%,其产品结构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失衡的严重状况。由于观光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创收性项目,因此使得景区经营者选择上涨门票价格的方式来增加效益。 二、关于旅游景区门票调控的若干建议 (一)国家对景点涨价从制度上制约,听证会制度有待完善 着重完善旅游景区门票听证会制度,将民主制原则切实运用到实际的定价机制中。建立定期价格审核和申报制度。景区门票改革和价格调整不得少于两年,限制重大接待和必要的公务以外的免票。坚决禁止景区自身进行的违规实行价格折扣,压价竞争等不正当行为。那些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稀缺的景区资源,应该将其定价权收归中央,是否涨价,应该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来组织听证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听证代表,管理旅游资源的地方政府只能派代表参加听证会陈述涨价理由,最终是否涨价,应由全体代表作出决定。 (二)旅游景区应该形成产业经济的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阶段从初级阶段上升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以产业融合的三大发展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旅游景区应该放弃门票涨价获得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应该把眼光放远,关注旅游景区的发展。将关注点转移到旅游景区的资源保护,放弃原有的门票经济策略。走产业化经济发展道路,不断加强完善设施和服务,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产品,努力优化旅游景区产品结构才能满足旅客的不同需要,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政府的财政投资,争强旅游景区的供给能力 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反映出我国旅游景区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旅客的需求。从支撑我国旅游景区的产品体系来看,我国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仍然是传统的风景名胜,长期缺乏投入。长期接待旅游比较频繁,使得我国旅游景区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旅游市场需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旅游景区进 行改造提升。并要规划建设新的旅游景区,加快各类旅游景区休闲产品的规划和建设。旅游经济要打破门票经济的误区,开发相关产业,增加旅游收入。不要只看景点门票收入,要看综合效益,综合开发,科学规划。增加旅游收入除着眼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外,还应增加非基本旅游产品的供给,继续加强那些吸引力大的旅游产品,开发有潜力的新产品,转换一些缺乏活力的产品。要以旅游景点的开发为中心,向特色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风土文化开发等多项目开发转变,由单一景点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发,做到有看的、有买的、有玩的,突出地方特色。国内旅游黄金周“旺季、旺丁、不旺财”,也就是说除基本旅游消费外,游客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不多。世界旅游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如新加坡,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60%以上。我国的旅游购物创汇仅占总收入的20%左右,可见开发新的旅游商品,增加非基本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很大。 (四)鼓励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体制的改革创新 实行旅游景区门票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并将其量化,统一全国景点门票定价评估体系;以景区价值等级、知名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管理水平、游乐设施等为项,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层上,从下而上实行“打分评估定价”制度,每年重新评估一次,不合格的降级或取消营业资格证。同时,建立起定期价格审核和逐级呈报制度,明确门票价格合理调整幅度和调价间隔时间。实行“打分评估定价”制度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首先,必须将“打分评估定价”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并将反馈上来的意见逐条归纳,及时对“打分评估定价”制度内容予以调整。其次,实行景区门票定价的维权监督员制度,即消费者代表合法介入门票价格决策听证过程。维权监督员的选定必须要走规范、严谨的程序,并向社会公布,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得当选,确保维权监督员纯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维权监督员不得与地方政府和相关经营方、管理方沾亲带故,以杜绝表决会上“装聋作哑”或“同流合污”现象出现,致使维权监督员制度失去存在意义。在举行门票价格听证会前,应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或其他公开方式向社会公布。建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联合组成“景点门票价格管理排查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严明制度,站在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深入地方景点,每年定期两次排查、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问题景点予以处罚并要求限期整改。同时,对各景点不定期实行“回头看”,并实行暗访制度,确保排查工作质量。地方政府应予以配合建立旅游市场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促进发展机制,以规则的完善和配套来约束和引导景区门票价格的合理形成。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门票的合理化管理对于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旅游业的产业推动,对于有限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都起着重中之重的地位。旅游景区门票需要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制度使得公众利益和景区利益得到很好的协调,才能真正的解决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 问题管理论文:浅论物业管理纠纷的若干法律问题 物业管理是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培育、发展房地产市场过程中,住宅与非住宅房产商品化 、服务化而出现的对居住、使用住宅小区、商厦的单位、居民提供公共性服务和特约服务的新行业。随着物业管理业的出现,在物业产权人(又称业主)、使用人与物业的受托管理人 (物业管理公司)之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管理部门也面临如何对物业管 理业进行行业管理的新问题,因物业管理发生的纠纷随之出现,并呈现纠纷数量上升、新类 型案件多的特点。而物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方面,除了建设部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 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国家计委、建设部的《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 暂行办法》这两份部门规章外,我国尚无统一的或专门调整物业管理行为的法律法规,使物 业管理纠 纷案件存在适用法律难等问题。本文试就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特点、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 在实体上和程序上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略陈管见。 一、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特点。 物业管理纠纷是随着房地产开发商加强售后服务及物业管理行业的出现而出现的, 该类纠纷因其独特性而与一般的纠纷有着不同的特点。 1.物业管理纠纷案件逐年上升,诉讼标的额较大。 1990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海南的房地产更是超 常规发展,形成了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新建住宅小区和作为商用写字楼的大厦(以下简称 为住宅小区和商厦),各类住宅小区、商厦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用、提供管理服务方面的做法 不尽一致,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缺乏约束各方的合同、公约或法律规范,使业主与物业管 理者、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渐生,因此而产生的纠纷,向房产、物价等管理部门的投诉 大量增加,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处理不完全能解决纠纷后,当事人转而向法院起诉。以海口市 新华区法院为例,该院于1995年开始受理物业管理纠纷案5件,至1996年上升为20件,这两 年来因物业管理而产生的各类纠纷有增无减。诉讼标的额少则上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2.因物业管理产生纠纷的案件类型多,且多是新类型的案件。 物业管理纠纷是物业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纠纷。据统计,目前海口市所受理的物业管理 纠纷,已从刚开始受理时物业管理公司追索物业管理费的纠纷,发展到涉及民事诉讼、行政 诉讼的各类型纠纷。主要有:(1)物业管理者(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向业 主或使用人追索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的纠纷,这类纠纷数量较多;(2)业主或使用人要求 物业管理者承担停水、停电、停气或其他行为的侵权赔偿纠纷;(3)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 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纠纷;(4)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物业委托管 理纠纷;(5)业主或使用人要求物业管理者赔偿在提供特约服务如保管服务中所造成的财 务损失的纠纷;(6)业主或管委会选聘、解聘物业管理公司产生的纠纷;(7)业主诉房产 管理部门行政侵权纠纷。这些类型的纠纷,涉及到民法关系中合同之债(包括服务管理关系 、关系、承包关系)、侵权行为所生之债,以及行政诉讼中房产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是 否合法。如海口市顺发新村小区的部分业主因认为在没有召开业主大会、业主选票未过半数 的情况下,海口市房产管理局批复同意成立管委会属违法行政,侵犯了原告作为业主的利益 ,而提起行政侵权诉讼。这是该市所受理的第一宗因物业管理引起的行政诉讼案。 3.物业管理纠纷诉讼主体复杂,法律关系复杂,对纠纷的审理有一定的难度。 物业管理纠纷案的诉讼主体、法律关系复杂,该类案件的主体,既有我国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又有外国公民、外国企业、港澳台同胞;参与诉讼的既有业主、使用人或小区管 委会,也有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商或行政管理部门。既可能涉及业主与使用人的关系 、业主或使用人与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又可能涉及到房地产 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管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业主、管委会或物业管理公 司与房产管理部门的关系。由于物业管理纠纷案属新类型的案件,在审判实践中又无现成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中无专门调整物业管理的规定,只能依据民法通 则、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依据有关部门和地方性规章进行处理,而有关规章的规定又不 详尽或明确,给正确处理该类纠纷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物业管理纠纷的管辖问题。 确定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管辖问题,是正 确审理此类案件的前提。物业管理纠纷的管辖问题,应以物业管理纠纷的具体类型来确定。因物业管理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依《行政诉 讼法》的有关规定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因物业管理引起的民事诉讼案件,目前当事人一般 都在物业所在地的法院起诉,并把物业所在地作为业主或使用人的住所地,而有些受诉法院 也未分清物业管理纠纷的不同类型而予以受理。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向对方 提起侵权之诉的,应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 管辖,因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物业委托管理合同等产生的合同纠纷,应 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即:“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 的人民法院管辖”。要注意审查何处为被告住所地、何处为合同履行地。业主作为被告的, 业主的住所地既有在物业所在地,又有在物业所在地之外的,并非业主购置了物业,物业所 在地就是其住所地,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物业所在地就是被告住所地;物业管理公司的住 所地是指其主要营业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而并非是实施物业管理的所在地,但由于物 业管理服务合同、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均是在物业所在地实施物业管理 ,因此,物业所在地应认为是合同履行地。物业管理纠纷虽是因不动产的管理引起的纠纷, 但其不属于不动产纠纷,不适用专属管辖的规定。 (二)应注意审查涉及物业管理的合同的法律效力。 审查物业管理合同的效力,关系到正确处理纠纷,维护法律严肃性的问题。在物业管理 纠纷中,主要涉及三类合同,一为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即业主或管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或开 发商签订的由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对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进行有偿管理服务的书面协 议:通常所说的物业管理合同主要是指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二为物业管理承包合同即房地产 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与另一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将物业管理权发包给另一物业管理公司承 包 的书面协议;三为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即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将物业管理权 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书面协议。在审理中,应区分合同的不同性质,注意判定合同 的效力,以正确处理物业管理纠纷。 1.注意审查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效力。 在审查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或称聘用管理合同)时,应主要从当事人是否具备民事主体 资格和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来审查其效力。物业管理 权是因业主享有物权所派生出的权利,行使物业管理权的应是物业的所有权人,或是与业主 约定可享有物业管理权的使用人,而非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应 由业主(或特定的使用人)为委托人,委托具有物业管理资质、能力的管理公司而形成。由 于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刚起步,在购房者购房时,物业管理多是作为商品房售后 服务的一环,由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签订,约定购房者接受房地产开发商的物业管理服务 .随着物业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呼声日甚,越来越多的业主或业主管理委员会作为行使物 业管理权的一方,续聘或选聘房地产开发商属下的物业管理机构或物业管理公司为其提供物 业管理有偿服务。因此,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合格的当事人,一方为业主或依法成立的业主管 理委员会,另一方为具有物业管理经营范围的企业。原由业主或无物业管理经营权的 房地产开发商,所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其效力应以建设部的《办法》施行之日起划分 ,在此之前(即1994年4月1日前)所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不宜以房地产开发商无物业 管理经营权来认定无效,房地产开发商在业主选聘物业管理公司之前,可继续实施物业管理 ,但不得以继续履行合同为由,阻挠业主或业主管理委员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19 94年4月1日后所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因《办法》已规定住宅小区应由物业管理公司统 一实施专业化管理,房地产开发商在出售房屋前,就应选聘物业管理公司承担住宅小区的管 理,或注册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所以,1994年4月1日后房地产开发商仍与业主签订 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应认定合同无效。 在审查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效力时,还应注意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物业管理服务合 同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必须在 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确保业主或业主管理委员会行使物业管理权和委托权。对于业主不能 在平等的基础上行使其物业管理权的,应认定合同无效;对易引起纠纷的物业管理费,其收 费标准、范围要依据物价管理部门的收费标准或报经物价管理部门批准,超过标准收取费用 和滞纳金,未经批准扩大收费范围的条款,应确认为无效条款;对属于业主所有或共有的外 墙体、屋顶等的使用、收益,如不允许业主管理、使用、收益,或赋予房地产商使用权而不 向业主交付相应对价的,均侵犯了业主的权益。实践中,房地产开发商或发售房产的大业主 ,未经业主同意随意使用属于其他业主所有或共有的外墙体、屋顶等并获取收益的侵权行为 常常发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内容中出现侵犯业主权益的不平等条款的,应确认部分无效 . 2.注意审查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的效力。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往往认为物业管理权在其手中,而在无能力或精力实施物 业 管理时,或为牟利,在与业主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后,将受托进行物业管理的经营权发包 给其他的物业管理公司,坐收承包金,由此产生了发包人与承包人因收取、上缴物业管理承 包金及业主拒向承包管理人交纳物业管理费用的纠纷。建设部《办法》中规定,小区物业管 理权属全体业主所有,只有业主或者代表业主的管委会才有权选聘物业管理公司,为业主提 供有偿服务。房地产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只有依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对物业实施管理,其 由此所享有的受托权实质上不是物业管理权,而是受托管理权,将受托管理权发包、转让给 他人经营,这种物业管理承包合同损害了全体业主的利益,应确认为无效合同。有受托管理 权的物业管理公司将其管理权发包,其无权收取物业管理承包金,承包人则未依法取得受托 管理权,其要求业主向其交纳物业管理费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3.注意审查物业委托管理合同的效力。 在考察物业委托管理合同时应注意审查合同的当事人和合同的内容。业主或代表业主的 管委会委托、聘用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管理服务,据此所签订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实质上是 属于前述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如无其它致合同无效的情形,所签订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应确 认有效。但在实践中引起纠纷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则大多不是业主或管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 签订的合同,而是由正在实施物业管理的公司与另一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由正在对物业进 行管理的公司委托别的物业管理公司对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的合同,这种类型的物业委托管 理合同,其性质与物业管理承包合同相似,都是未经业主同意,将取得的委托管理权转让给 他人,由他人对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所不同的是物业委托管理合同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 业主将物业委托给其选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是基于业主对所选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 理能力的信任,物业管理公司既无权将享有的受托管理权转包、转让,也无权另行委托他人 对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而且,根据民法理论,转委托成立的前提必须是经委托人(即业主 )同意,接受委托进行物业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擅自将管理权转托他人行使,所签订的物 业委托管理合同,侵犯了业主的利益,实施了无权转委托的行为,应确认合同无效。在审查 物业委托管理合同时,应将其与物业管理公司选聘专营公司承担专项经营业务的合同区分开 来,后者依《办法》及物业管理的需要,是允许的。 问题管理论文:对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 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问题管理论文:对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研究 1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责任制度的不完善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责任制度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责任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科学管理制度,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把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员工才能在知晓自己责任和权限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效率和速度,进而把施工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好。就拿水利工程中的农田水利来说,由于地方政府与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主体的问题上无法做到统一认识,而政府又单纯地从局部利益出发,只注重形象工程建设却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再加上政府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和有效组织的形式,施工单位的建设积极性自然不高。所以,责任主体缺位不仅是目前水利建设的最大问题,也是根源性问题。 1.2管理不善引起环境问题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地点的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来分析。水利施工难以避免对土地、水、空气等造成影响,再加上噪音以及蓄水之后环境的改变,不仅会对人群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还容易引发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性疾病、性传染性疾病等的传播。而且,水利工程会对移民搬迁、文化传承等产生影响,既增大社会矛盾激发的几率,又可能会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失。 2解决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2.1.1施工企业要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作为发展的第一任务,重视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建设程序的完善,还需要建立相关的规划审批制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内容广泛宣传,做到合理规划和布局,促进建设程序的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按照申请、审批、施工、验收交付的具体流程,使水利工程建设不断规范化。另外,水利工程必须按照规定,从申报工程的地点、投资、投工、规模、受益范围、人口以及效益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在得到县级以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实施。 2.1.2要做到在工程招标制度和设计资质认证制度上的严格把关。工程的招标需要招标办组织有施工准入证的3家以上建设单位,引进竞争机制,并规范施工的管理,把工程招标制度落到实处,避免贪污腐败的现象在工程建设中出现。对于设计资质认证制度,就是以工程规模的大小为依据来聘请有一定资质的水利工程设计单位从业人员,坚决抵制通过不正当渠道取得工程设计权利的现象,把没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排除在招标范围内,确保建立健全的资质认证制度。 2.1.3要想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可以通过建立政府监督制度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把监督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结合在一起,在财政、审计、水务、纪检等部门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的基础上,建立起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严格的奖惩,并把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写进施工合同中,做好服务工作。竣工后的验收,上级水政主管部门以检查建设单位的竣工报告为主,同时,施工单位需要通过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作为施工的保证资料,汇总之后把完整的材料进行备案。在对所有水利工程统筹时,可以将一年内新建的工程集中在一起进行选拔和评奖,对得到“优质工程”称号的工程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风气。 2.2重视对经费、人才以及技术方面的管理 小型水利工程的设施和经费都应该采取登记造册制度,在设施的管理方面,需要绘制相应的工程分布图,使工程设施能够分类管理,对于那些重点工程以及重点部位还要采取挂牌的方式,并设专人看管。由于水利工程的效益是长期的,人才是帮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新鲜血液,所以施工单位不能鼠目寸光,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规划,在加大对水利管理人才培养投入的基础上,以多种培训形式共同使用来做到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也帮助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不仅如此,施工单位还要在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方面下工夫,让水利建设更加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3重视环境管理问题,加大对水力资源的保护 施工过程中,水力资源的保护应该是重中之重,而要想改善水利工程对水的污染,就要从源头做起。首先,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也就是在严格控制排放量的基础上,降低所排放污水的浓度。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需要在经过化粪池处理之后,才能将其引入农田,做到物尽其用。其次,水库淤积应及时处理,水库淤积的危害很多,总的来说,就是在减少蓄水库容的同时,不断地抬高河床,日积月累之后,最终影响到航运。而要想解决这种危害,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在河流的上游适当地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再次,通过修建闸坝来防治水污染。修建闸坝作为防治水污染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是通过对水量的合理调节,在保证水位和流量满足环境要求的基础上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2.4“投资型”移民政策 帮助移民共享水利开发利益,又被称为“投资型”移民政策。这种政策想法是将土地、房屋及生态补偿化成股份,让当地移民参与水力水电的建设,成为水利开发 工程的一分子,使其与水电开发形成一个利益整体,长期共享水电开发的利益。就目前而言,这种移民政策还没有广泛实施,所以需要不断完善。 2.5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 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都是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防止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还要把人为破坏纳入预防范围,把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宣传和普及《水法》,加快水行政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 问题管理论文:关于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最基层一级财政的乡镇财政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三农”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但乡镇财政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负债沉重,财政运行艰难,大部分乡镇财政属于典型的吃补助财政。乡镇财政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课题。笔者认为,稳定乡镇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强财政管理效益,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财政意识,转变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 乡镇财政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清新形势,紧紧围绕上级财政工作的安排布署,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大财政意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目标,加强财政监管,在财政支出与管理做到量出为入,量力而行,力求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转变自身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团队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建设,创新财政预算管理,强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有节有力地推进乡镇财政改革。 二、加强财源建设,优化税收结构,依法理财治税 保证机构运转和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管理的主旋,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要合理划分收支范围,明确乡镇财权与事权,调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升本级财政实力。一是向税源结构挖收入。对税收增减影响较大的税种深挖盘活,如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餐饮娱乐业等营业税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财产税、行为税征收面广的税种,优化税收结构,广聚税源。二是培植财源,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要把握机遇,紧跟国家产业方向和政策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着力研究发展本级财力,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和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协同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向税收管理要收收入。加大财税宣传力度,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大力宣传财税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营造宽松的纳税氛围。同时,把好税收减免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办到底。开展专项税源调查,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利用费改税后的政策做好难管村、钉子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税源流失,杜绝税费改革后出现新的尾欠。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广大群众协税护税的作用,做好税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 减轻财政负担,合理支出。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利用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如农业、水利、建设环保、畜牧、广播电视等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结合“撤村并村”,使乡镇机关人员向村级流动,并鼓励乡镇人员兴办、领办企业和实体,减轻乡镇财政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控制报刊订阅费用,严格控制外出参观、考察,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离任审计制度。在审计结论没有出来时,乡镇领导不能提拔、调动;纪检、监督、审计等监督部门检查出的违纪违规,不能以罚代法、以罚代纪,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严格执行不提拔、 不调动、不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规定。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四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效益。在乡镇财政改革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逆流,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乱支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使得财政资金大量流失。具体表现为:制度执行不严,超标准发放各种奖金、补贴;相互攀比,滥发钱物现象较为严重;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够规范,经常移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提高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等。乡镇财政要建立专帐,搞好跟踪与监督管理,防止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贯彻执行《会计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检查票据的使用是否正确,收入是否按收支两条线要求全部入账,支出条据是否合法,本着“基本满足工作正常开展”的原则,核定经常性经费,确定财政支出基数,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行为。 问题管理论文:乡镇财政管理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乡镇财政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转换乡镇财政管理职能,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培植财源,规范乡镇财政支出行为,是解决乡镇财政管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乡镇财政 管理 财源建设 规范支出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最基层一级财政的乡镇财政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三农”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但乡镇财政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负债沉重,财政运行艰难,大部分乡镇财政属于典型的吃补助财政。乡镇财政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课题。笔者认为,稳定乡镇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增强财政管理效益,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财政意识,转变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 乡镇财政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清新形势,紧紧围绕上级财政工作的安排布署,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大财政意识,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目标,加强财政监管,在财政支出与管理做到量出为入,量力而行,力求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转变自身职能作用,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团队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干部职工能力素质建设,创新财政预算管理,强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有节有力地推进乡镇财政改革。 二、加强财源建设,优化税收结构,依法理财治税 保证机构运转和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管理的主旋,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根本途径。要合理划分收支范围,明确乡镇财权与事权,调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升本级财政实力。一是向税源结构挖收入。对税收增减影响较大的税种深挖盘活,如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餐饮娱乐业等营业税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财产税、行为税征收面广的税种,优化税收结构,广聚税源。二是培植财源,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要把握机遇,紧跟国家产业方向和政策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着力研究发展本级财力,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乡镇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的农、牧、渔业和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和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协同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向税收管理要收收入。加大财税宣传力度,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大力宣传财税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营造宽松的纳税氛围。同时,把好税收减免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办到底。开展专项税源调查,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利用费改税后的政策做好难管村、钉子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税源流失,杜绝税费改革后出现新的尾欠。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广大群众协税护税的作用,做好税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 减轻财政负担,合理支出。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利用农村税费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如农业、水利、建设环保、畜牧、广播电视等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结合“撤村并村”,使乡镇机关人员向村级流动,并鼓励乡镇人员兴办、领办企业和实体,减轻乡镇财政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控制报刊订阅费用,严格控制外出参观、考察,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离任 审计制度。在审计结论没有出来时,乡镇领导不能提拔、调动;纪检、监督、审计等监督部门检查出的违纪违规,不能以罚代法、以罚代纪,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严格执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规定。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四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的调节功能,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效益。在乡镇财政改革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逆流,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乱支滥用现象时有发生,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漏洞使得财政资金大量流失。具体表现为:制度执行不严,超标准发放各种奖金、补贴;相互攀比,滥发钱物现象较为严重;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够规范,经常移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提高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等。乡镇财政要建立专帐,搞好跟踪与监督管理,防止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贯彻执行《会计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检查票据的使用是否正确,收入是否按收支两条线要求全部入账,支出条据是否合法,本着“基本满足工作正常开展”的原则,核定经常性经费,确定财政支出基数,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经行为。 问题管理论文:论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对策 引言 一般我们将与人类社会用水有密切联系而且能够不断进行更新的淡水统称为水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在这众多水资源中,地下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且它更新的周期也是最大的,因而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地下水资源具备两种特性,一个可再生性,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一般是一千四百多年,因而对其在参与现代水循环中的补给速度就比较小,而且地下水的大部分储存资源都不能进行到现代水的循环之中,所以这部分水资源就是地下水中的不可再生部分,所以我们在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在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水力的联系,而且对于地下水资源本身来讲就具备着系统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整个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任何一部分水资源的加入或是排出,所造成的影响都会涉及到整个含水系统,这也正是地下水资源系统性的体现。 1 当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二十年内,我国的地下水的平均开采量都是逐年增长的,与此同时,我国百分之九十城市的地下水都遭到了污染,这其中包括有毒物质的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状况由而向面的进行扩展,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高达近百亿。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对我国的一百一十八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地下水的监测,从检测的结果来看,地下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城市就占据了百分之六十四,而污染较轻的城市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三,从区域上来看,我国地下水的三氮污染最为严重。在农村中,有近三点六亿的人已经喝不到健康的、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了。另外从我国的地质环境公报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地下水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因而也存在些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疾病,由此可见,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推进,众多环境问题纷纷涌现出来。森林的无休止砍伐,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使得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政治问题。其中水污染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成为当下社会最热点的话题。 由于工业用水量之大,排污及处理污水的系统的不完善,商家环保意识薄弱,人们用水危机意识的淡薄,导致地下洁净的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地下水水位的不断下降,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的威胁。许多生态景观遭到破坏,例如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湖面几经干旱,水面大起大落,严重影响到鱼虾的繁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的济南泉水,山西的晋祠泉等都因水位年年下降,最终导致泉水的枯竭。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过大,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青海的湖水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青海主要补给的河流出现多次断层,甚至有些小河已经干涸。这一系列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都源于地下水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及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2 我国地下水资源/!/稀缺恶化的原因 我国的建设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许多专家学者称,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都是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水资源被大量的开采,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不能被很好的使用,导致工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最终导致水污染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地下水污染的危害认识存在欠缺,没有把对地表水的保护灌输到对地下水的保护中来,这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降水量分布不均,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给,当地人们对地下水的依赖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 3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快地下水资源组织结构的建设步伐,构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建设可以分析,尚需完善的水资源组织结构在联网系统构建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往往生态灾难之后水资源流失问题才被发现。从避免水资源灾难性后果方面考虑,关于地下水的开采问题需要积极构建专业的国家地下水资源保护中心,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管理,合理设置地下水资源动态管理网络,在不间断动态网络监控过程中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从储量及水资源更新速度我们可对水资源的利用量进行合理估算,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快地下水资源预警系统及地面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地下水资源的早期预警工作。此外,针对西部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还应采取严密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制度,及时预警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问题,尽可能阻止地下水资源生态灾难等严重问题的发生。 3.2 做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筹规划工作,平衡水资源的利用率 从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格局不难看出,南多北少的基本趋势已然决定了地下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我国南方地区地下淡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达到了1991亿立方米,这一数额占到了全国总地下淡水资源的近百分之七十,而北方地区的地下淡水资源可开采量仅仅为南方资源总量的77%,由此可见,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考虑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统筹关系,平衡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从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状况分析,这一南多北少的格局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资源联合调度制度的实施是现阶段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综合管理来尽可能降低环境对水资源的破坏,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速度,进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过量开采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出于城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基本需求,引水入市自然成为了缓解水资源压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北方地区雨季和旱季之间的划分极为明显,因此少雨季节地下水就难以得到及时补给,相应的这一时期地下水的供应就会减少,地表水的利用应当作出适当补充,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地下水的供给压力,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水环境问题。此外,在雨季之前做好库容准备对于扩大蓄水量也有积极作用,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举措。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引言 针对于招生工作中出现的管理需求,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决定开发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希望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大量的招生信息,以降低招生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分析历史数据以便对未来招生工作进行有效的预测,辅助招生工作的部署和决策,从而提高招生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1 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来说,一个看起来整体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送这3个基本环节[1]。该招生系统业务的重要功能是信息管理人员录入报名数据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向用户提供招生信息的回复服务。 该招生系统业务为两大功能需求: 1)招生数据管理:从招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报名学生数据;建立招生基本数据,管理数据等。 2)信息管理服务: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维护学校的基本招生宣传信息,为报名的考生提供学校招生信息,为学生提供成绩查询入口等其他相关查询。 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校园网软硬件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为基础,应用工作流思想,采用先进开放的Internet/Intranet等关键技术构建的。系统开发采用目前流行的群件工作流系统Lotus Domino Server作为开发平台,以Lotus Notes作为前台,即C/S结构的开发模式,通过客户端复用Domino资源,充分利用Notes的安全技术来保障招生管理信息信息的安全。它提供了验证、存取控制、字段加密和电子签名等四级安全措施,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访问数据库。 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设计的最终日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招生管理信息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流程的柔性,使工作过程变化的需求能够得到快速的响应[2]。本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组成结构图 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及功能模块的划分,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该充分地了解用户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这其中也包括了对系统未来扩展功能的需求[3]。 数据库分析过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库分析过程 5 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5.1 大纲设计思路 在招生管理信息数据库中,大纲分为管理员大纲、协招人员大纲、系部书记人员大纲和分管校长人员大纲。以管理员大纲为例介绍大纲的设计,管理员大纲中包括了学生基本信息一类,在“对象”框中,“标签”的属性设置为“基本信息”,“源对象”设置为“基本信息”视图,桢架构设置为“AdminFS”。这样在点击大纲项AdminOutline的基本信息时,就能看到基本信息的视图,便于用户查找文档。其余大纲的设计类似。 5.2 视图设计思路 本系统的招生管理数据库的视图分为主要流程信息处理类和一般信息处理类。主要流程信息处理类又分为招生信息、统计汇总信息、学生专业调整信息三部分;一般信息处理模块又分为专业信息、基础资料、教师信息三部分部分。 5.3 表单设计思路 每个报名学生的信息都是由表单来完成存储和显示的。报名学生基本信息包括了考生信息管理所用到的所有字段,用户管理的基本信息包含了不同用户拥有不能权限的字段,用于存储考生和管理员的所有信息。“姓名”将成为系统的人员姓名标识符;“用户身份”以列表的形式出现,该选项直接限定了注册管理人员的权限,它来源于系统管理表单的设定,其中“姓名”是唯一的。 5.4 页面设计思路 页面的创建过程和表单的创建过程类似,这里不在重复。只介绍如何在页面中嵌入一个大纲。前面提到要想使用大纲,必须要把大纲放置到另一个设计元素中,而页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放置大纲的地方。因为页面只是为显示用户信息。在创建主界面页面时.选择“创建嵌入元素大纲”,将AdminOutlin大纲嵌入页面。 6 结论 本系统包含了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管理信息的学生登记、教师评分,统计及查询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招生管理信息过程的自动化。系统的运用提高了招生效率,使工作人员能在短短的数天完成数以千计的考生的考核与录取工作,使得考生能拥有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摘要:为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设计了一套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设计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体系,充分发挥了二者的长处。系统一方面可以同时为环境管理部门、排污企业和社会公众三类主体提供信息化服务,大大方便了排污权的交易过程,并保证了排污权交易的公平与透明;另一方面可以使环境管理人员方便地查询和检索相关企业,简化了环境管理工作。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系统功能 1 引言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它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使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来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该制度的确立使污染物排放在某一范围内具有合法权利,容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自由交易。这一制度的实施将会迫使污染者为追求盈利而降低治理成本,进而设法减少污染。 在排污权交易整个过程当中,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一般为地方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排污权交易的蓬勃开展。政府部门不仅仅要充当在企业间牵线搭桥的媒介,而且还要具备一些其他职能,比如制定总量控制、分配初始配额、在线监测污染以及处罚超标排放。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工作。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对排污权交易管理工作实现电子化、信息化,为行政决策部门提供系统性的支持平台和强有力的实施保障。 2总体架构设计 其中,数据库用于存储空间数据、专题数据、业务数据等,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可以是一组服务器的集群,用于实际业务规则的执行,负责分析并处理用户通过客户端或浏览器发出的各种数据请求。Web服务器用来提供用户服务,通过可视化的用户界面输出信息和收集数据,是用户使用系统的接口。 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简称C/S)架构的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能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而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简称B/S)架构的信息系统具有易用性、通用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等优点。因此,系统设计采用C/S和B/S混合架构体系:环境管理部门内部通过C/S架构在局域网系统的客户端上运行排污交易系统办理日常业务,排污单位和公众可通过B/S架构在业务大厅公众服务终端或网页浏览器上查询环境管理部门公开的排污交易等信息,并能通过公众参与模块参与相关污染控制与监督。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排污企业网页版功能设计 3.1.1功能模块概述 排污企业在互联网计算机上用浏览器打开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网页版,登录系统以后,将看到以下六大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环保业务咨询模块、排污权申购模块、排污权交易模块、排污权缴费模块以及排污权监控模块。 3.1.2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在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中,排污企业可以录入本企业基本信息和本企业的污染源信息,保证企业信息的实时更新。 3.1.3环保业务咨询模块 在环保业务咨询模块中,排污企业可以在线对话环保部门,咨询相关问题,也可以在此留言,等待环境管理人员上线后予以解答。 3.1.4排污权申购模块 在排污权申购模块中,功能包括信息查询和业务申报。排污企业可以在此查询到排污权转让信息,也可以在此申请购买排污权。 3.1.5排污权交易模块 在排污权交易模块中,功能包括排污权转让、排污权变更和排污权回购。排污企业可以在此出让节省下来的排污权,还可以变更转让信息,或者回购排污权。 3.1.6排污权缴费模块 在排污权缴费模块中,功能包括排污权管理费在线缴费、排污权交易费在线缴费和排污权缴费记录查询。排污企业可以在此通过网上银行实现网上转账缴费,而无须去环境管理部门现场排队缴费,大大节省了排污企业的时间和精力。缴费成功后,系统还可以自动打印出缴费单据,凭此单据就可以送至财务部门,由会计人员入账。 3.1.7排污权监控模块 在排污权监控模块中,功能包括排污权总量查询、排污权超标报警和排污权公众监督。排污企业与社会公众可以在此查询到一定区域内已发放的排污权总量的实时数据。对于超出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标准而超标排污的企业,系统将在此显示红色闪烁的报警提示信息,系统也将在该排污企业上线时弹出窗口提醒。社会公众在排污权公众监督子模块中,则可以参与环境执法,举报超标排污的企业,环境管理部门将受理举报并现场执法,一旦发现违规排放将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或处罚通知书。 3.2环保部门客户端功能设计 3.2.1功能模块概述 环保部门在局域网计算机上安装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端,运行并登录系统以后,将看到以下六大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环保业务答疑模块、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块、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块、排污权交易管理模块、污染源监控管理模块。 3.2.2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在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中,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录入、修改、查询所有排污企业基本信息和所有排污企业的污染源信息,还可以输入污染源的经纬度,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该污染源的具体地点。电子地图实现了污染源的可视化管理,可以直 观地显示出某区域内的污染源分布情况,方便了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 3.2.3环保业务答疑模块 在环保业务答疑模块中,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在线对话排污企业,回答来自于各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此解答排污企业的留言问题。排污企业将在登录网页版系统的时候看到环境管理人员的解答。 3.2.4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块 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块中,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将所管辖区域内各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输入进系统,由系统帮助环境管理人员实施总量控制。 3.2.5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块 在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块中,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在各排污企业间分配不超出总量控制指标的初始排污权,并图形化地显示在系统中。 3.2.6排污权交易管理模块 在排污权交易管理模块中,功能包括信息查询、成交查询和缴费管理。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在此查询到排污权申购、转让、变更和回购的信息,排污权交易的成交记录和历史数据,并可以在此管理排污企业的缴费情况。该模块内含电子竞价系统,可以实现对所拍卖排污权的匿名竞价申购,进一步规范了排污权交易竞价行为,防止和预防了竞价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电子竞价系统采用限时、连续、竞争报价的方法,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选择报价最高、时间最早者为受让方的交易方式,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优点。 3.2.7污染源监控管理模块 在污染源监控管理模块中,功能包括排污权总量查询、排污权超标报警和排污权举报受理。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看到排污企业的排污权使用情况和剩余情况。对于超出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标准而超标排污的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看到红色闪烁的报警提示信息,系统也将在环境管理人员上线时弹出窗口通知。在排污权举报受理子模块中,环境管理部门将受理来自于社会公众的在线举报并现场执法,一旦发现排污企业超标排污,将对该企业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或处罚通知书。 4总结 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同时为环境管理部门、排污企业和社会公众三类主体提供信息化服务,大大方便了排污权的交易过程,并保证了排污权交易的公平与透明。与此同时,这套系统还可以按照区域、行业、污染物性质、排污企业规模等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环境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和检索相关企业,简化了环境管理工作。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摘要 本文以胜利石油管理局技术检测中心供应站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背景,从实际工作出发,在分析目前本单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结构及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开发了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全文共分为题目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预计成果以及本系统发展前景等七章,详细地阐述了本系统开发的目的、过程及预期效果。 关键词: 物资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 1.1 绪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N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于1946年在美国问世到现在,计算机业飞速发展,技术淘汰指标高的惊人,价格下降以及软件应用的快速扩展引发了以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为标志的“微机革命”,随之而来的是以全球信息网络普及和全球信息共享为标志的“全球信息网络革命”的蓬勃兴起。可见,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计算机已经变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具,如同我们离不开的自行车、汽车一样。我们应该承认,谁掌握的知识多,信息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批量大,谁的效率就高,谁就能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是1961年美国人J。D。GALLAGHER首先提出来的,是一门新兴的、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及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企业中信息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便有效的管理信息,提供各类管理决策信息,辅助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具体作用如下: (1) 用统一标准处理和提供信息,排除使用前后矛盾的不完整的数据。 (2) 完整、及时提供在管理及决策中需要 的数据。 (3) 利用指定的数据关系式分析数据,客 观预测未来。 (4) 向各级管理机构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报告,缩短分析和解释时间。 (5) 用最低的费用最短的时间提供尽可能精确、可靠的信息,以便使决策者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物资信息系统开发的意义 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有更多的优势。 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与生产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是企业正常生产的物资保障部门。正因为供应部门是关键的中转环节,建立一套物资 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如何有效的把本单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及时、保质保量的供应上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微观上讲,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加快物资的周转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强了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顺应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化潮流,缩短了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周期。 第二章 国内外现状的研究 2.1 国外现状 计算机的发明应用,被视为人类的第三次 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一次飞跃。过去的革命最高成就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是手的延长,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做到“用机器控制机器”,是脑的延伸。计算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工具 及途径。在西方国家,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有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4--1964)电子数据处理阶段(EDP)。 此阶段以单项数据处理为主,如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工资管理等。 第二阶段(1964--1974)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IS)。在这期间,由于高速度的处理机、高速度大容量的存储器与器件有了突破性进展,使得计算机应用系统从单项应用的 EDP发展到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应用阶段,使得 MIS日渐成熟,具有了控制、预测、辅助和决策的功能。 第三阶段(1974--1980)决策支持系统阶段(DSS)。在此阶段解决的主要是面向高层管理,大范围的决 策问题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 第四阶段(1980--)职能管理系统阶段 (IMS)。这个阶段强调的是综合管理功能,多维服务模式,人机协调的、智能化的、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功能等。 据统计,目前,美国在财务会计上占有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是80—90%;在计算机应用发展较快的国家中,计算机应用于经济管理的占80%;用于科技计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2.2 国内状况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未能与信息资源的增长同步进行。我国有丰富的原始信息资源,但 在此基础上再生的二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使用率相当低,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未能进一步加工成商品使其增值。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要比西方国家落后十几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从1973年开始的,83年以后才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被确立为国民经济信息的核心内容,信息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是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捷径,值世界信息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时,我国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于各类科技经济等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服务系统,以便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物资管理在社会大生产中占用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已达到95%以上,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80年代初开始的。起步虽晚,但发展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 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术检测中心是1991年初成立的局属二级单位,主要负责油田地区各单位的安全教育、工程质量、锅炉压力容器、计量设备、仪器仪表及环境检测,井架检测等监督检测工作。供应站则负责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所需的物资正常供应工作。我单位供应站属直属四级站,物资类别 99大类,年吞吐量450万元,周转速度为49天,库存30万元,一年以上无动态积压物资4万元。供应站每月要向局供应处及中心机关上报月度库存清册,其数据都是从各种账本中收集,再统计,最后逐级汇总再报送。目前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 1 ) 根据各三级单位所报材料明细逐个与 库存账本对照查阅,进行库平,即库中有其所需材料则开据料单从库中领取,若库中无,则通知采购人员采购。库中物资种类繁多,查对繁琐,易出错。 2 ) 从开据发料单到每月结帐、清册都是手工操作,计算器加算盘,效率低且准确率不高。 单位配备的计算机仅局限于打字,做报表,不能开单据,计算机应有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领导决定通过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使物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其处理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便于动态查询,提高决策水平。 第四章 解决的办法 4.1 理论支持 4.1.1 系统建设方法三原则 人类在复杂的工程技术系统如能源、交通等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研究复杂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 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方法论,其主要原则如下: 1) 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我们必须从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事物,从整体目标和 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 分解—协调原则。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方便求解。若子系统的问题比较复杂,还可以再分。但在处理各类子问题时,必须根据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行为、功能与目标,以保证整体功能目标的实现。 3) 目标优化原则。所谓目标优化原则对简单系统来说,是求最优解,对复杂系统来说,求的是满意解。一定要注意,目标优化原则并不简单是求最优解的问题 这里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原则是系统方法中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则,并非全部原则。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还需在这些原则的 指导下,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求解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4.1.2 系统建设生命周期及生命周期方法 任何系统均有其生产、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生命周期。而生命周期法是将一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目标、活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规定,以使整个建设工作具有合理的组织和科学的秩序。它是一种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一直是大型系统开发的主流方法。步骤如下: (一) 系统规划 (二) 系统开发 1 系统分析 包括系统逐步调查,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的提出。 2 系统设计 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系统总体物理结构设计,系统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3 系统实现 包括程序设计,系统测试及制作安装盘。 (三) 系统的运行及维护 本系统总体上就是用了这种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 4.2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在物资管理中存在下列问题: (1) 开据发料单,月底清帐及各种库存清册均用手工操作,用计算器或用算盘,工作效率低。 (2) 在进行库平时,由于要把各三级单位所报材料明细和库存账本上的明细一一对照,效率低而且管理起来也很费劲。因此,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开发系统 势在必行。从环境上看,我站有3台486微机,99年上了局域网。从人员上看,站上精通计算机的年轻人不少,操作起来不会有困难。因而,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技术上看,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可行的。第五章 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 5.1 系统分析 所谓系统分析,就是指在整个系统开发工程中,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把要解决哪些问 题,满足用户哪些具体的信息需求调查分析清楚,从逻辑上或说从信息处理的功能需求上提出系统的方案,即逻辑模型,为下一阶段进行物理方案设计,解决怎么办提供依据。它是信息开发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建立系统模型的第一步。其核心是目标分析与需求分析,最后提出系统的逻辑方案。 5.1.1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调研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主要通过座谈、询问及发放征询意见表等方法来了解他们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情况。主要了解的用户有: (1)各三级单位负责人 (2)使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3)各三级单位信息管理的高层负责人 (4)供应站负责运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通过对以上人员的需求调查得知,以前的物资管理办法,工作繁琐,工作量大,效率低。因而,建立一套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各单位的需求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用户的信息要求:随时查询库存物资状况,进行库存物资汇总,对记录能随时删除、插入及恢复。 (2)用户的处理要求:能随时增加、删除,修改每一个库存物资记录,并能打印单据。 (3)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的要求:要保证每个记录必须完整,不能被他人非法窃去。 本系统的逻辑模型主要是以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为主要描述工具,以信息系统 中应有的数据流程和数据结构来描述系统。 5.1.2 数据流程图(DFD) 1.物资管理数据流程图的关联图及符号说明如下: 材料申请表6联发料单 材料采购通知单材料自购入库单 2. 数据流程图(DFD)顶层图及说明如下: 为材料申请表6联发料单 材料采购通知单材料采购入库单 发料单的随货同行联发料单的账务登记联 待购料信息反馈 数据流程图的符号说明如下: 外部项 加工 数据存储 数据流 为加深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了解, 下面把供应站领料业务流程图出具如下: 流动单据人员单位 5.1.3数据字典(DD) 由于数据流程图只是对数据处理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说明,未对数据的详细内容及加工过程进行说明,而这正是数据字典所要表达的。它能将数据流程图中全部数据流及其组成部分的数据元素、数据存储、数据加工等描述清楚,便于后序工作——系统设计的进行。这里仅列出数据流的例子以做代表。 数据流的DD表如下: 数据流 系统名;物资管理 编号: 条目名:物资库存清册 别名: 来源: 物资管理 数据流结构:库存清册={序号+物资项} 简要说明:清册打出后报供应处有关科室 修改 记录 编写 日期 审核 日期 5.2 系统设计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反映用户基本信息要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的物理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5.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如下: 5.2.2 数据库设计 1.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设计后,就要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了。我们用的是关系数据库,而数据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用E-R表来分析。E-R图由实体、属性、实体之间的关系三部分组成。 下面就是根据数据字典的内容的出的本系统的E-R图。 实体 属性 实体间的联系 其中:仓库{仓库保管员职工号、仓库号、面积、电话号码} 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职称} 供应商{供应商号、姓名、地址、电话、帐号} 零件{零件号、名称、规格、单价、描述} 2.根据物理结构设计的三原则(即尽可能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结构设计与操作设计相结合;数据结构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进行本系统中关系数据库表结构设计及代码设计。仅举一例如下:库存物资账表(KCWZZB) 字段代号 字段名称 类别 宽度 XH 序号 N 2 WZMC 物资名称 C 12 WZLB 物资类别 N 2 字段代号 字段名称 类别 宽度 WZXH 物资型号 C 16 SL 数量 N 6 SHDW 四号定位 C 8 CJ 厂家 C 18 BZ 备注 C 20 3.由于数据库中所保存的数据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资源,所以在数据库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库结构的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与恢复,而一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保护功能。 5.2.3 代码及输入输出设计 本系统代码一律采用汉语拼音的首字字母作为该项代码,主码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递增。 输入输出设计时,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了一个登陆窗口。设计样式如图: 5.3 系统的实施、运行及维护 5.3.1 系统的实施、运行 1.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选择了较为流行的POWERBUILGER5 0,它具有较为直观方便的优点,属于可视化的开发工具,即第四代开发工具,而且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网络调用后台的任一数据库ORACLE SYBASE FOXBASE等,例如;我们打开一个应用程序,选择的文件为库存管理即KCGL.DB,程序为 sqlca.dbms=’0 dbs’ sqlca.database=’kcgl.db’ sqlca.userid=’dba’ sqlca.dbpass=’sql’ sqlca .dbpram=’connectstring=’dsn=newdb; uid=dba; pwd=sql’’’ connet open (face --win) 2.硬件的配置要求为: 486以上的微机,16M以上的内存,50M以上的硬盘软件的配置要求:WIN95中文版操作系统 5.3.2 系统的维护 系统的维护主要分为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 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纠错性维护:由于本系统测试不可能揭露系统中存在的所有错误,所以当系统运行到一定时期后会暴露出系统内隐藏的错误,这 ! 适应性维护:这里指为了使本系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工作。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的系统不能适应新的软硬件,另一方面,应用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将导致系统不能适应新的应用环境,因此,有必要对系统进行调整,以保证系统时时都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完善性维护:要根据用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来不断扩充原有的系统的功能。 预防性维护: 把维护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来延长本系统的使用寿命。 据统计,完善性维护占所有维护工作总数的50%左右。 可见,系统维护工作中,一半以 上的工作是对系统的完善,一定要多加注意。第六章 预计成果 6.1 软件的优点 1. 安全性强 2. 维护成本低,系统可靠性强 3. 扩充性好且开发效率高 4. 使用方便 5. 标准化程度较高 6.2 经济效益预测 使用此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 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初步统计,由原来14人的工作,用了此系统后,5人就能完成,这样一来,以年薪金1、5万元/人计算,只此项就节约13、5万元。 第七章 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 响会越来越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其开发方法从早期的生命周期法到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原型法,再到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以致现 在最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的出现,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性能都在不断地提高。本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由于 POWERBUILDER能够与各种数据库相联系,有一定的应用范围,故短期应不会落伍),但若不适时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必将被更新的、功能更完善的物资管理系统所代替。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排水管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的应用 摘要:天津市排水管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的应用 关键词:流量计 雨量计 降雨强度 颜色划分 排水管理 信息系统 防汛调度 1 引言 天津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搞好城市排水管理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搞好城市的防汛排水工作,确保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我处(天津市排水管理处)作为市区防汛排水的主要部门,对搞好防汛排水工作,使全市人民安全渡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天津市排水管理信息系统是城市排水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排水管理定量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天津市防汛调度系统作为排水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汛期的雨量、流量监测,进行数据分析,提供调度依据。 2 系统设计 2.1整体设计 排水地理信息系统在防汛调度上有很大的优势,按照我处排水地理信息系统规划,降水时各地区降水量 、河道水位等动态信息可通过有线(无线)自动传入系统计算机内,计算机结合存储的排水设施情况及地形、地物等属性可提前预报市区的积水地点及深度,并生成最佳排水调度方案,预测排除积水所需的时间,在遇特大降水时,根据地面高程特性(由地面高程形成的洪水缓冲区)及地面建筑物特性(主要是建筑物的使用重要程度)生成最佳市区防洪、分洪方案,使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整体设计如下: 2.2详细设计 具体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任务: (1)实时预报积水点及深度。 (2)生成最佳排水调度方案。 (3)预测排除积水所需时间。 (4)生成最佳市区雨水排沥方案。 3 系统安排 3.1流量计、雨量计的安装 流量计、雨量计是确保防汛调度动态实现的硬件基础。本系统采用的是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将其安装在各泵站,这样既可以为监测泵站运行提供可靠的数据,又可以在降雨时全面掌握雨量情况。流量计、雨量计定时将流量等信息通过传输网络传入服务器,降雨时信息中心可随时通过拨号查询各地区降雨、泵站运行等情况。 3.2数据库的建立 天津市防汛调度系统的数据结构,组织存储等均使用access数据库,本系统的库体主要包括图形图象数据库、泵站数据库。泵站数据库中,采取每一泵站信息为一张表,泵站数据表中有泵站号、时间、泵流量、累计流量、雨量等字段,另有一张泵站号表,对泵站名与泵站号作出了一一对应,为以后历史数据查询做准备。图形图象数据库是由地形、地貌、等高线图、系统流向、泵站运行示意图及概貌、相关信息等摄影照片等组成,为图形查询、图形显示提供图形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分布在各泵站的远程流量计通过电话线自动两小时一次向服务器传输原始数据,系统自动整理数据后,将其存放在泵站数据库中。这些数据为监测泵站运行情况、分析雨量与积水关系提供数据基础。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直观、准确的反映出排水系统流向、雨量流量对照关系,泵站运行情况,为防汛调度、提供数据保证做必要的准备。 3.3降雨强度与颜色划分 在降雨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降雨强度各不相同,为更直观的反映降雨情况,按照降雨强度的不同,分为小、中、大、暴、大暴、特大暴雨六种降雨情况,同时以六种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具体划分见表1。 表1 降雨强度 (mm/小时) 颜色 小雨 15 浅蓝色 中雨 15~30 浅绿色 大雨 30~50 浅黄色 暴雨 50~100 浅紫色 大暴雨 100~200 红色 特大暴雨 200 褐色 3.4应用实例 众所周知,防汛调度是一项实时性的工作,所谓实时是指防汛系统必须根据当时的雨量情况、流量情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调度。这样,实时数据、及时分析,就成为及时调度的前提,依靠两小时一次的定时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然是不够灵活的。 在天津市防汛调度系统中采用了拨号查询的方式来解决实时问题。拨号查询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调制解调器进行通信,可对任意一个流量计进行拨号。当流量计接收到调制解调器发出的指令,立即通过传输网络将当时的雨量、流量等信息通过调制解调器传输到计算机,本机接收到数据后,立即进行处理分析。利用调制解调器进行通信,保证了数据及时、准确,为进一步分析数据提供基础。 现在,以南开区北草坝积水点作为试点,具体说明如下。 北草坝积水点面积约为127公顷,负责此区域排沥的泵站为雅安道雨水泵站。降雨时,雨量计自动测取数据,并通过传输网络将数据传入信息中心,自动整理入库。监测人员可以进入该系统,系统自动按颜色显示当前区域的降雨强度,同时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功能提取积水点降雨及泵站运行情况,包括泵站开车情况、流量大小、积水深度等。并以图象及数据形式给予直观显示,达到简明易懂的效果。另外,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预测排除积水所需时间及判断应开车台数等。见图1。 3.5数学模型的建立 任何的分析都要有数学模型作为基础,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在天津市防汛调度系统中主要需要预测排除积水所需时间的数学模型。 开始降雨到积水退净的时间为: t=[∫0t 降雨量·ψ·dt-管容积]/∫0tqdt 其中,r为降雨量,ψ为径流系数,v为管容积,q为泵站流量。 例如:雅安道泵站q=2.4米3/小时,一小时最大排除127公顷内6.8mm的降雨, 北草坝积水点面积约为127公顷;降雨时间110分钟,降雨量26.5mm,积水深度30厘米。按照以上数学模型,加上修订系数,从开始积水到积水退净的时间约为2小时。 3.6 积水范围的确定 本系统主要以34片积水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每一积水地区,按照区域的高程情况,以等高线为基础,排水管道分布为依据,确定积水范围。当排除部分积水后,再重新按照等高线分布情况确定积水范围,直至积水安全排除。见图2。 3.7用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良好的用户界面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到用户对系统的应用态度,并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考虑到系统的使用对象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界面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界面全部在窗口环境下开发,用户不需要掌握visual basic,access的命令和数据库结构,只需通过菜单、按扭、图片即可作到正确操作。 (2)提供提示和帮助,一些比较复杂的功能和操作,在屏幕上给出简明的操作注明,以帮助用户顺利完成工作步骤。 (3)尽量减少键盘输入。通讯信息和共享信息由系统调入并显示在屏幕上,由用户检查确认等办法来减少人工输入可能产生的数据录入质量问题。 3.8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见图3,源程序见附件。 4 运行测试 程序编制完成后都要经过测试,由于天津市防汛调度系统的调试需要实时传入泵站的流量、雨量,而在非汛期,无降雨,雨水泵站不开车。鉴于以上原因,又编制了一个终端模拟的程序供测试使用。终端模拟程序可以模拟汛期的雨量计,当接收到本系统调制解调器发出的指令后,立即传输流量、雨量等数据,系统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测试,认为本系统安全可靠,及时准确。本系统预计在2000年汛期在处调度中心试运行。 5 总结 快速、准确的防汛调度是对城市排水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该系统的实现将对天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及决策起到一定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毕业实习报告-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 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 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体会]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期两周的上机实习,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计算应用知识并对毕业论文所需的资料进行了粗浅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六周毕业设计作准备,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导老师的用心辅导非常感谢.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浅探 我国加入WTO后,国家最终将放弃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无限量的信用支持,金融机构必然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按自然规则"物竞天择"。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电子化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建立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如何根据开发系统的规模、技术复杂的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人员的素质及开发时间的要求等不同要素,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确保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最优的效果,这一直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所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开发实践,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周期法 该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图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 亦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其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等阶段。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步骤和任务要求,使用一定的图表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一般是先把系统功能视为一个大的模块,再根据系统分析设计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块分解或组合。基本做法如图1所示。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主要特点是: ⑴开发目标清晰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系统开发以"用户第一"为目标,开发中要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取得与用户的共识,这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⑵工作阶段程式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这便于开发过程的控制。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根据阶段工作目标和要求进行审查,这使阶段工作有条不紊,也避免为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 ⑶工作文件规范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每一阶段工作完成后,要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文档报告与图表,以保证各个工作阶段的衔接与系统维护工作的便利。 ⑷设计方法结构化。结构化生命周期法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使系统间各个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该方法适合于银行业务工作比较成熟、定型的系统,如作为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采集的自助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销售点服务系统、多媒体查询系统等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的系统。在管理系统开发方式上,银行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自己的人力、资金等状况,可在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现成软件这四种模式中选择其一。 二、原型法 该方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快速开发工具,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原型法开发过程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系统调试和系统转换、系统检测与评价等阶段。用户仅需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完成对应用系统的描述,开发者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定义后,利用开发工具生成应用系统,快速建立一个目标应用系统的最初版本,并把它提交给用户试用、评价、根据用户提出的修改补充,再进行新版本的开发,反复这个过程,不断地细化和扩充,直到生成一个用户满意的应用系统。 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开发工具有:POWER BUILDER、VISUALBASIC、VISUALFOXPRO、DELPHI等。利用这些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可使开发者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分析应用问题及抽取反应应用系统实质的事物逻辑上,而不再拘泥于应付处理繁琐的开发实现细节,节省了大量的编程工作,并且使系统界面美观,功能较强。 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见效快、与业务人员交流方便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的财务报表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工资人事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的开发中。 三、综合法 综合法是将周期法和原型法两者结合使用,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设计思想,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上采用原型法作出原始模型,与用户反复交流达成共识后,继续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及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阶段的工作。 综合法的优点是它兼顾了周期法开发过程控制性强的特点以及原型法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综合法,使开发过程更具灵活性,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四、实例 今年上半年笔者采用原型法,开发了交通银行南通分行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下面就以该系统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原型法的主要开发过程。 ( 1)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初步设计。通过与计划处交流,明确了本系统的设计目标,即通过对财会处人民币和国外部折美元会计月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计划处信贷收支表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分析,为计划处及其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服务。并根据确定的设计目标初步完成系统基本数据流图、主要功能模块图、网络结构图的设计。 (2)系统模型的确定。为实现不同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本系统的基本模式设计为典型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在分行计划处设立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中心,计划处及其它管理部门的客户机,通过局域网与服务器相连,进行操作。Server端采用Sybase数据库作为数据库系统,Client端采用PowerBuilder 6.5作为开发工具,网络协议采用TCP/IP 的通讯协议。 (3)系统模型的实现。使用面向对象的PowerBuilder 6.5设计界面快速且美观,因此本系统的Client端设计重点不是在界面设计上,而是在提高系统的通用性上。由于计划处报表统计条件改变频繁,这给生成报表数据带来一定的难度。本系统设计上采用?quot;参数表驱动法",使数据与程序相分离,即基于通用报表结构的报表程序,极大地减轻了报表的编程工作量。Server端设计主要是建立帐务类、字典类、控制类系统数据库表。 (4)用户审核。将本系统的最初版本提交给计划处使用,笔者根据计划处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断完善系统,如此重复,直至计划处满意为止。 (5)系统维护与评价。本系统提交给计划处正式投入使用,为维护方便,笔者建立系统开发档案,至此,本系统的开发过程基本结束。 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王建华 内容提要:作者就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的一个实际问题--网站访问量统计,介绍了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统计信息和方法。 关键词:点击数;页读数;访问人数;访问量 我们的主页的页读数是多少?有多少人在访问我们的网站?这往往是电子商务网站迫切需要知道的实际问题。 遗憾的是,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建立初期,往往只考虑网站的内容和版面,并没有想到某一天会要跟踪网站的访问量。当广告客户询问网站的访问量,想知道有多少人访问网站,浏览网页时,为跟踪访问量忙得疲惫不堪的工作人员往往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信息和方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点击数和页读数 Web服务器能记录它得到的每次请求的信息。对我们有用的请求的信息包括:点击的日期和时间 、主机名 、请求 、被授权的访问者的登录名、Web服务器的反应码、涉及者、访问者的user agent、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者的主机名(如果其IP地址可以被翻译出来)、传输的字节数、被访问的文件的路径、访问者发送的Cookies 、Web服务器发送的Cookies 。 上述能收集到的访问量数据不多,而且得到的信息也不可靠。可用的信息不准确,但不是完全不可用。虽然数据不精确,但仍然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在用我们的网站。正如我们知道的,用计数器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有多少点击数,但对于更精确的分析,我们将不得不存储得到的点击数。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信息存储在Web服务器的log文件中,然后定期地加载数据库的table或直接把信息写到数据库的table中。 点击是我们的服务器收到的任何文件请求,包括图像、声音文件和任何出现在页面上的东西。如果直接加载数据到数据库中,我们需要一个已经实现这种功能的Web服务器(如Microsoft腎IS),或需要源代码。也可以用第三方的API,如Apache的DBILogger。实现了这样的功能,就可以收集失败点击的次数(只需计算状态码为4__的点击的数量)。 页读数更准确些,因为它把一页当作一个整体 ,而不是它的各个部分。计算点击数不如计算页读数得到的信息量大,而且点击数计算的结果与其它网站很难进行比较。页读数就不同了:按时间块的页读数,可以查看每5分钟的页读数变化;按访问者的域名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他们是在工作时,工作前还是工作后访问我们的网站;按登录用户的页读数和非登录用户分类的页读数,可以确定允许用户登录是否值得;按信息来源分类的页读数 ,可以确定访问者进入页面是通过一个连接还是一个旗帜广告?他们从哪里来?这些信息可以帮我们了解访问者的兴趣,可以确定往哪儿投资,与哪些人合作;按访问者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浏览器及其平台统计的页读数 ,可以确定 Mac用户和PC用户的比例各为多少?Netscape和IE的用户各为多少;按访问者主机统计的页读数 ,可以确定访问者中有多少人用AOL?有多少人用Earthling? 总之,页读数的统计,也就电子商务网站访问量的统计鼻子 二、页读数的统计 为了计算页读数,需要制定一些把页读数从点击数中区分出来的方法。下面是电子商务网站经常考虑到的一些因素:文件名、文件类型(HTML、GIF、WAV等)、Web服务器的反应码、访问者的主机。一旦确定了哪些点击是页读数,哪些不是,就可以计算网站的页读数了。我们按照文件的路径确定页读数算在哪个具体部分,如算做Web的页读数;则算做Sys的页读数。如果这种标准在网站的各个层次上实行,可以得到网站的详细统计。我们有时希望把一个页读数算在某一部分,在其它部分算在另一部分。 电子商务网站页读数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1.远程数据跟踪 页读数增长的速度是多少?年底的时候我们期望的页读数是多少?网站的哪部分页读数增长得最快?哪部分最慢? 各种浏览器的比例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人们过多久访问我们的网站一次? 从其它网站的旗帜广告第一次进入我的网站的人,他们随后读了多少页? 一旦我们看到可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我们就会得到需要长距离回答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对回答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多天的跟踪就会有用。 进行远程数据跟踪,可以考虑使用数据库。我们可以编写程序从点击数日志中提取想要的信息。如果数据库设计得合理,查询信息的时间比用程序从日志文件中提取信息快好多倍。数据量越大,这种差别越明显。 如果只存储感兴趣的点击,可以节省大量的数据空间。 也可用SQL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SQL是一种小型的、简练的只需学很少的命令和语法的语言。而且,其命令结构简单明晰,好的程序员建立一个SQL查询比编程做同样的事快得多。而且其结果错误更少,更容易理解。 如果不想用SQL,可以用一种数据库访问工具如MS Access 或 Excel。这些工具都很好用,而且是图形界面。 2.计算访问时间 电子商务网站的市场部和广告部都喜欢统计访问时间,即某人在离开我们的站点前停留了多长时间。但是,用HTTP是不可能确定这个数值的。 假设一个客户在正午时访问Hot的一个页,然后该客户在12:28 p.m.访问Hot的另一页,那么该客户对Hot的访问时间是多长呢?该客户可能在这28分钟内一直盯着第一个Hot页,但是该客户也可能在这28分钟内新开了一个窗口,浏览另一个网站。 但是,我们的用户确实需要这种信息,那么该怎么告诉他们呢? 我们可以去Internet Advertising Bureau,它定义了一个访问为"没有连续30分钟的不活动的访问者的一系列页面请求 "。当有人问起我们的网站的访问时间时,我们也可以在IAB的定义的基础上告诉他们。 3.计算访问来源 如果访问者点击某个连接或某个旗帜广告到达我们的网站,他的浏览器会随着这个请求发送他刚离开的站点的URL,这个URL称为"referer"。 Netscape和IE对访问的来源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果我们点击原始页到一个有frame的页,Netscape将把原始页作为对包含frame的页和每个frame中的页的来源;IE把原始页作为包含frame的页的来源,这个包含frame的页反过来把它本身作为各个frame页的来源。进一步,我们可能还会得到每页的页读数的数据。如果把网站分成频道或部分,则可能得到每部分的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计算出的页读数不是我们的网站的实际页读数。这是因为我们统计的是在Web服务器的访问日志中计算访问记录,而很多请求从不在访问日志中留下痕迹。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所以使用哪种统计方法取决于网站的实际情况。 三、计算访问人数 计算访问人数比计算页读数难得多,而且没有绝对可靠的计算访问者人数的方法。 基本上有三种信息可以用来跟踪访问者:IP地址、成员 名(如果网站使用成员注册)和cookie。 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log文件中的唯一IP地址的数量。但是,最容易的办法通常不是最好的办法。这种方法是可用的最不准确的办法。大多数人在每次连接时得到不同的IP地址。这是因为很多ISP为用户赋予动态的IP地址,例如,当一个AOL用户上网时,AOL给他一个IP地址,当他断开连接时,AOL把这个地址赋给另一个用户。这样,当我们进行统计时,我们不知道这是两个用户。 如果要求用户使用成员身份登录,统计将很容易和准确。但很多人不喜欢需要登录的网站,这就使得跟踪成员名的统计没有实际意义。 最后,可以使用cookies。为每个访问者定义一个包含唯一值的cookie,我们把它称为机器ID。如果某人访问我们的网站时没有提供机器ID(可能她是第一次访问,或者她的浏览器不接受cookies),把她当作新用户,并为她访问的页发送一个cookie。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 1. 很多人关掉了cookies的功能; 2. 可以用浏览器删除旧的cookies; 3. cookie存储在访问者的机器上( 访问者可能用不只一台机器访问我们的网站); 4. 多人公用一台机器; 5. 服务器对cookies的处理不同。 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在电子商务网站这样做: 如果计算一天的访问者数量,我们计算成员名;对于没有成员名的点击,我们计算cookies; 对于既没有成员名,也没有cookies的点击,我们计算IP地址;如果计算多天的访问者数量,我们只用cookies;如果只关心某一天的数据,可以用处理log文件的程序,如果希望得到多天的数据,应该把它存储在数据库中。 如果不能准确记录每个单一请求,当然就不能得到网站的访问者的完整数量。 前面没有讨论的一个问题是cookie和新的访问者。假设我们想计算昨天的访问者人数,就要用我们前面讨论的方法。当某人第一次访问我们的网站时,他还没有cookie,我们的Web服务器随着被请求的页发送给他一个新的cookie。现在,假设这个访问者然后请求第二页,这时的请求有一个cookie,访问者的点击记录将有一个cookie。 当我们用Perl脚本(或别的什么)计算访问者数量时,如果允许认证,我们首先计算成员名;对于没有成员名的点击,可以计算cookie;对于没有成员名或cookie的点击,可以计算远程IP地址。但这种方法重复计算了新的访问者。一个访问者的第一次点击没有cookie或成员名,所以IP地址被计算在内。这个访问者的随后的点击将用成员名或cookie计算。 在电子商务网站中,我们记录cookie被发送的次数,虽然我们没有收到cookie。每一个夜晚,我们寻找包含被发送cookie的点击。对于每一个,我们检查等于那个被发送的cookie的被接收的cookie的其它点击。如果能找到,我们在把这些点击数装载到数据仓库之前把发送的cookie值转移到接收的cookie的字段。当使用我们的计算方法时,此人将只被计算一次。注意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把发送的cookie和接收的cookie进行合并。这么做会重复计算屏蔽cookie的人。 假设我们有不止一个计算点击数的域,例如,和。我们可以计算到和的访问者数量,但是总数肯定不会与这两个数的和相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假设一个访问者访问,他没有cookie,于是我们的Web服务器发送一个给他。然后他又访问,访问者的浏览器不会发送的cookie给的Web服务器。这样,的Web服务器发送另一个cookie给访问者,对于一个访问者有两个不同的cookie。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使用一个主域名,如和,这样可以有一套cookie。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关于电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 而且信息化对各业务流程的不断渗入,相关系统日趋专业、复杂,以及众多第三方开发厂商的不断增加,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电信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1引言 随着中国电信行业最新一轮的行业重组以及3G牌照的正式发放,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外部环境 下,如何持续地提高电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占据市场是电信企业重点关注的发展主题。传统的电信运营信息系统面向的是网元、网络、客户、产品,如今伴随对电子化理念的不断提升,现在电信企业信息系统更将面向各种管理流程、内部用户等复杂的元素。而且信息化对各业务流程的不断渗入,相关系统日趋专业、复杂,以及众多第三方开发厂商的不断增加,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及面临形势综述 目前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涉及到公司的人、财、物、业务、市场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内部门户、邮箱、公文、财务ERP、HR、工程管理、合同管理等系统以及各项业务管理流程(如IT需求管理、协同平台中包含的近50个流程)。随着公司业务及管理的需要,公司的下属部门单位已经增加到近50个,目前信息系统的全部有效用户已经近万人,并还在不断增加中。 当前电信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从市场形势角度看,全业务运营带来的市场压力逐步显现、世博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集团公司角度,随着全国应用管理办法下发,将加大对应用的管理力度、全网业务需求(包括服务、数据产品、集团产品)进一步增加、强调系统能力的提升(如交流、检查);从本公司业务需求角度,需求提出对象人员继续增加、全业务竞争市场不平衡状态下业务产品更新频度高(家庭、集团市场)。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随时能够根据市场、业务、用户的需求及时进行开发、调整,保证相关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1需求工单管理 3.1.1如何确保工单的及时性,避免未及时完成引起用户投诉 落实IT开发工单管理人员,定期监督各工单的执行进度,及时协调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汇总工单完成情况,以内部通报形式抄送部门领导和各工单负责人,起到督促作用。在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合并需求设计环节、设计开发人员的对口带教等方式,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工单完成的时效。充分发挥公司IT需求管理系统的作用,工单执行过程中遇到需求变更、数据准备等影响工单完成及时性的情况,在工单管理系统中留下痕迹。及时协调厂商的开发资源,通过更换、补充、引入等方式,保证工单的及时完成。 3.1.2遇特殊、紧急情况工单,如何确保支撑工作的有效完成 每次遇到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或者公司内部招聘结束,信息化需求变更单高速增长,内部充分协调资源,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外部加强工单内容分析,根据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需求,把串行方式转变为并行方式,有序、及时完成IT需求变更工作。如遇到奥运、重大节日、会议等要求系统部门封网的时候,事前内部制定特别开发方案,合理安排工单进度,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沟通,合理安排封网前后的及时上线。 3.1.3跨部门工单,往往成为工单管理的难点 建立基于工单内容的责任人制度,分拆工单实施的具体内容,合理安排各方面工作进度,建立跨部门的联调、测试、上线工作机制。兼顾各部门工单管理的具体流程,通过内部工单等形式,将需其他部门配合的实施内容及进度予以书面安排,纳入到各部门正常的工单管理工作。应引起相关部门领导重视,通过他们及时协调存在的问题,确保工作及时完成。 3.2应用系统、项目建设 3.2.1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系统建设,如何保证任务的及时完成 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充分调动合作方力量,统一安排各项目的实施过程,安排多个团队并行实施。项目实施的前期,安排专人负责通用专业规则的制定,如:前台风格、展示工具、开发规范,提高联调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修正。关注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加快系统联调、业务部门试用的进程,注重正式运行环境的形成。在业务试用前期,紧密联系业务、技术主管部门,提前梳理准备必要的上线条件,提供UAT案例,尽快推动新系统的正式使用。参考网。参考网。 3.2.2如何避免业务部门的需求频繁变动,对应用建设产生的影响 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有效沟通,了解业务部门真正急切的需求,突出重点应用,制订双方认可的开发计划,分阶段实施,边完善已上线的应用,边开发新的应用。把握应用建设的时效,主动联系主管部门对应用建设的具体内容、方向进行明确,尽量减少无效、重复开发工作的产生。合理区分BUG和新需求,设定明确需求的最后时限,尽量减少后期的变更影响系统上线的时效。 3.3应用推广 3.3.1需实现高层的应用需求和基层的生产运做有机结合 把握公司 的重点工作,进行数据整合、主题展示、信息化应用开发,集中力量支撑重点主题建设,增强对管理层应用需求的敏感性。主动了解业务部门的运做困难,加强数据提取、协作分析、数据跟踪等的技术支撑,解决生产运做的实际问题。参考网。 3.3.2新系统实施、推进,需改变用户原有的工作习惯,推进难度高 管理信息系统统的特点是通过对工作流程、管理流程的梳理,通过电子流程的再造,运用信息化工具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项目建设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实地调研,了解业务部门实物管理、流程管理的具体情况,使再造的电 子流程能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积极采用原型设计,分阶段推进原型的确认、试用,掌握技巧根据用户部门的承受度,边使用、边评估、边优化、边推广,有效有计划推进工作实施。 4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我们发挥使能者的作用,一方面主动联系业务部门寻找可以推进信息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从系统运行数据和用户报障中查找已有信息化系统的不足,并给出具体优化建议。加强管控能力,注重实施进度、狠抓开发测试质量,同时一切提升用户感知度出发,提升用户满意度。系统的建设要从流程规范化的管理向提高效率与质量并举、提升IT部门使能者能力的方向转变,从而能能够为公司业务发展、管理提升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分析房产档案在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现今世界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咱们步入了1个信息化的时期,不管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仍是到人类糊口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不断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糊口不可缺乏的工具。 1、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登记流程规范化。房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专门的登记软件,树立各类房产登记的规范化流程,实现登记数据从案件受理到审批、登簿、发证、归档等业务的网上传输,树立电子登记簿。工作人员只需做好自己的环节,流水功课,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力。 二、测绘产权1体化。为解决房屋坐落不规范、编号凌乱的情况,依照“以图管房”的整体思想,采取房产丈量规范的编号规则,对于全市房屋进行统1的分区、分丘、分幢、分户编号,构成树状排列模式,通俗来说,即是将全市房屋都微缩到计算机中,树立1个虚拟的数字城市,在管理以及应用上更为直观、高效。房产测绘是树立这1模式的基础,通过实地的丈量、调查、绘图,构成每一幢房屋的自然状态信息,通过系统软件导入系统数据库,作为房产登记中房屋的自然状态数据。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首先获得全市的地籍图,依照道路、河流划分区片,每一区内依照土地界址划分丘,基本每一丘内为1个住宅小区,按幢测绘分户图,出具测绘成果,同时构成直观的楼盘表。 三、登记数据规范化。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树立规范的电子登记簿,解决了以往登记需要直接查阅房产原始档案的问题。同时,电子登记簿准确反应了房产的权力状态,也能够作为房产原始档案的索引,解决了以往手工登记中漏登、错登酿成的1系列问题,保障了房产登记的安全性。 四、数据应用简便化。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储了全市所有房屋的自然状态以及权力状态,除了了在房屋登记中施展不可或者缺的作用外,在数据统计、数据管理中一样可以做到简便、高效比如在城市计划中,可以统计任意区域内的房屋状态,计算拆迁本钱等。而对于于授权的网上档案查询等功能也能够轻松实现。 五、合同备案网络化。实现商品房网上备案是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又1大亮点。可以通过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授权,在开发公司签订购房合同时即时将售房数据传入系统数据库,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实时监控,随时掌握房地产市场动态,有益于市场监管以及相应政策的制订。 六、为全国房产管理系统的联网提供可能。全国房产管理系统的联网是房产管理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国家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如限制第2套购房等政策,如何认定购房者家庭主房套数等,如果没有完美的乃至全国联网的房产管理系统,在执行上确定难题重重。而各地在逐渐树立本地区内房产管理系统的情况下,今后只需与全国系统接通,便可实现全国的联网。 2、房产档案在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及收拾 针对于以往可能存在的档案资料不齐、权属不清、档案扩散等情况,应当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1并规范,仅从技术手腕方面讲,主要有下列几个步骤: 一、制订档案编号及寄存规则。因为房产档案是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1项,可以依照“以图管房”的编号模式,对于应构成树状的寄存结构,具体到实际,就是每一户档案的位置固定,1幢楼的每一户档案集中寄存,1个小区每一幢楼的档案也是集中寄存,每一户办理转移、变更等构成的档案资料到其固定位置进行添加。这类寄存方式简单明了,结构严谨,应用利便,只是对于库房请求比较严格,需要预留足够多的存储空间。 二、制订房产档案的收拾标准。首先要确保档案资料的完全性。1套完全的房产档案在结构上主要有房屋的自然状态资料、权力人状态资料,在业务上又必需具备初始登记或者总登记资料,更首要的是明确党前的权力状态,包含所有权、他项权、其他限制权力等。其次要制订统1的文本寄存规格,如纸张大小、寄存顺序、装订方式等,同时录入电子数据树立电子登记簿,并扫描文本资料绑定备查。最后还要制订严格的编号方式以及归档法子,如每一户档案为1宗,在显着位置打印该户编号,1幢楼树立1份索引,打印该楼编号,寄存该楼必要的公用资料,以此类推。 三、公道支配房产档案的收拾顺序。如果以往的房产档案管理不规范,进行1次收拾相似进行1次总登记,可能需要相应的实地调查、补测、入户讯问、由权力人补充材料等,此间还会存在不断有新的登记档案资料构成。因而,可以依照“以图管房”的模式分区别片进行收拾,已经收拾以及未收拾的划清界线,以避免呈现凌乱。房产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先进科学技术手腕以及科学管理法子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腕来管理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势必使房产档案管理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入变化,极大地提高级案资源的开发能力以及应用效力,使房产档案管理的总体水平显明提高,大大减少房产管理工作人员的投入,缩短大量事务的处理时限,使房产管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患上到足量的信息,不但降低了本钱,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力,保障了房产登记安全。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分析我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路政管理 信息系统 高速公路 论文摘要:对我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构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实现基本信息系统的功能,后期依托新技术进行功能拓展。研究结果为路政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使路政管理行为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 1、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1.1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现状 ⑴基本建立了基础架构体系。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业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全省行政许可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了基础信息资源库,路政许可管理实现信息化,包括办理流程,相关统计报表、台账的信息化,实现与省厅网上审批平台的数据对接。 ⑵规范了路政行政处罚管理业务。实现了对路政巡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巡查过程记录管理,相关统计报表的管理;实现了对路政人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维护、人员离任管理、人事报表管理;实现了对路政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交叉道口和安全信号灯)、路政装备、服装发放情况的管理。 ⑶初步建立路政执法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固定治超站点执法现场的监控管理,惯用以电子地图为界面基础的集地图目标定位查询和目标属性数据查询、报表查询、图表查询和数据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查询。 1.2问题分析 虽然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此体系可以为现在及长远的路政信息化建设奠定发展思路及基础技术架构平台。所以在进行具体的路政信息化研究建设之前,首先需要依据全国和各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尽快确立完整的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 ⑴相关路政应用管理的空白亟需填补。目前大部分路政业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办事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⑵现有各种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基本处于“孤岛型”运作状况,各个运作实体与行业内的信息交换缺乏有机的纵横联系。 ⑶外业管理因路政信息资源数据库不全在路政执法中暴露诸多问题,如路产不明晰、路政许可管理困难等等。 ⑷路政人员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差距。虽然近几年,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执法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信息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部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电脑不会用、使用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2、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系统构建原理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可以分为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目前内业管理繁重又不系统,外业管理存在漏洞,有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引进并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改变传统的纸质管理,人力型管理,让内外业兼顾效率效能,让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驶上“快车道”,并且降低运营成本。 ⑴将繁杂的内业管理分门别类的存储于电脑中,随时方便查询。 ⑵将路政巡逻中的路产、建筑控制区等建成电子地图和信息化档案系统,为路政外业管理升级奠定基础。 ⑶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基于B/S模式,以平面地图为核心,实现路产、建筑控制区的显示、查询、统计功能。 2.2 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日常处理、台帐管理、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公文处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功能拓展八个子系统。 ⑴日常处理子系统主要进行路政日常业务的处理,包括路政许可、挖掘占用、违法建筑、其他路产损失、行政复议诉讼、超限运输查处、超限运输审批、公路施工路段、公路路政装备、公路技术、桥梁技术、路政执法人员、公务车管理、投诉举报、公路巡查、重要情况通报、交通安全设施、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路政工作日记、路产损失赔补收据、路网调度等20多个功能模块。 ⑵台帐管理子系统利用日常处理子系统的业务数据,自动生成各种路政台帐。包括路政许可台帐、违法建筑台帐、挖掘占用台帐、其他路产损失台帐、超限运输审批台帐、超限运输检查台帐、公路技术台帐、桥梁技术台帐、路政执法人员台帐、公务车管理台帐、路政投诉、举报台帐、路政综合台帐等。 ⑶数据查询子系统提供对路政业务所有数据的在线查询。每种查询都支持多条件组合的模糊查询。 ⑷统计报表子系统能根据执法单位和时间段的设置,自动生成全部月报、季报、年报。包括路政管理统计月报、超限运输管理统计月报、路政执法统计季(年)报、交通安全设施统计年报、公路施工路段管理统计报表、公务车管理统计报表、路政人员结构统计年报、路产损失统计年报、路政装备统计年报等。 ⑸公文处理子系统实现了网 上通知下达、查阅通知、路政信息、路政信息查询、文件上传下载、公文原件影象查询等。 ⑹基础数据子系统统一管理路政业务专用术语、规范词等,支持在线更新维护,使得系统的数据录入更加规范、便捷。 ⑺系统管理子系统提供操作员管理、权限管理、操作日志审计、数据备份、系统初始化等功能,是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的主要界面,有效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⑻功能拓展子系统是基于新技术的开发,如目前的物联网技术、GIS\GPS\GPRS等技术,实现更多的功能,从而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提供更多的辅助手段,提高路政管理水平。 3、结语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是公路外部行政管理的集中体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路政事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基础性统计,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间数据的交流,提高数据和报表的准确度。使路政管理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本系统预留了较大扩容的空间,预留空间一方面利用新技术可以实现的功能支撑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则考虑到各省局开发的其他系统的挂靠,以及以后管理系统的业务扩展。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强化治安管理,加强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的监管力度,预防机动车盗窃、交通肇事逃逸、非法拼装等犯罪活动,根据公安部《关于贯彻执行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和印刷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标准的通知》(公通字〔2004〕19号)和《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中国教育资源网络传输到市公安局数据信息中心管理。对机动车从进厂检查至修理完毕出厂,上路保修、保养阶段以及报废回收拆解等各主要环节进行实名登记录入。对新购置机动车实行持卡上户,已购置机动车实行持卡年检。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一厂一站、一车一卡、流动监察,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违法犯罪渠道,保证本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唯一性,防止伪造、假冒等治安事件发生,做到既能有效监控、预防犯罪,又能实现资源共享,方便社会查询,便于社会监督。 三、工作职责 公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全市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指导市、县(区)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和网络建设;做好信息系统设备的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管理;负责业务技术人员、信息采集人员的培训;组织修理、回收拆解企业做好信息采集、传输工作;负责全市机动车的信息采集、制卡工作;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交通部门:负责提供机动车修理企业的基本情况等信息;协助公安部门推广信息系统;督促修理企业安装、使用信息系统。 工商部门:负责整顿机动车修理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取缔无照经营的机动车修理企业;加强机动车交易市场的日常监管,配合公安机关做好相关工作。 商务部门:配合整顿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取缔无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资格的经营企业;加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的日常监管,督促信息系统的安装、运行。 物价部门:负责对信息系统的销售、安装服务价格(收费)进行调研,依法制定信息系统的服务价格(收费)标准。 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取得广大企业和机动车车主的理解,提高安装、使用信息系统的自觉性。 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辖区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2008年9月15日至9月30日): 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成立各级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业务培训阶段(2008年10月1日至10月20日): 公安、交通、商务、宣传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系统建设的社会宣传发动工作,对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统一登记造册。同时对各级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设备安装阶段(2008年10月21日至11月20日): 由市公安局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承建单位进行中心端、县分局端、客户端的系统设备安装调试。 (四)调试、试运行阶段(2008年11月21日至12月21日): 对信息编辑、通用查询、统计模板、布控、报警比对引擎、单位状态监控进行性能测试调试,开始试运行。 (五)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12月22日至2009年1月22日): 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通报各地系统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组织验收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阵地控制、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市政府成立开展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 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公安局、交通局、工商局、商务局、物价局、宣传等部门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办公室主任由市公安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各县(区、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二)加强宣传,抓好建设。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和推广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切身利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本信息系统是公安部以公共安全行业强制性标准形式颁布,各地要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以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二业”的治安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行业备案和日常监督检查等制度,加大日常检查和处罚力度,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公安机关对“二业”进行管理的积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07号)和《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38号)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协同行动,确保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策略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自从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单机到网络,从简单到复杂,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的演化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化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更受到企业的青睐,并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因此复合型开发和管理更对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相关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利用。 1.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应用情况,大型中小企业的应用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大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集成管理系统的转变,由于资金短缺,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不佳,并且要规避经营风险。企业规模的大小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程度由于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从而受到制约。中小型企业利润低、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受资金限制只能选择价格便宜,通用型较强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对业务较复杂的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存在明显的功能不足。除了考虑资金状况外,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求系统尽快收回投入成本并见效益,但信息化系统建设不会迅速产生直接收益,信息系统投资的收益间接地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经济困境,甚至危及其生存。 2.管理信息系统特点、作用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帮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在企业管理中的过程管控的现代化需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只有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才能应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分析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管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有如下特点:面向管理决策、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处理、具有综合性、适应性、易用性等特点。管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只有掌握了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有形资源,并发挥出越来越好的效益。管理信息是企业决策分析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对各种内外部的客观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明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 3.信息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的解决对策 3.1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而绝不仅是技术问题,不仅仅是“一把手”的问题,还应包括各专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他们才是信息化建设真正的主力军。 3.2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1)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企业要形成电子化的流程,一步到位的方式是不现实的。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以全局的视角进行优化,循序渐进地改进。 (2)信息收集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专业标准。 3.3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 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信息应用系统。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3.4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人已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人才管理的核心。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企业领导担当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4.结论 信息技术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及管理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大型购物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购物中心要开展优质的商业服务,协调企业各职能部门间关系,对经营信息实现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达到科学化、准确化、标准化、敏捷化和智能化,必须借助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和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本文以某大型购物中心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为例,阐明了信息资源网络的应用及网络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数据文件共享及全方位的商业经营动态管理。 一.信息网设计方案 1.综合布线系统 该购物中心的组织结构为:总经办、行政部、开发部、采购部、财务部、电脑部、商场营运部、餐饮娱乐营运部。其中商场营运部、餐饮娱乐营运部分布在购物中心(以下简称乙楼,总经营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其他部门分布在甲楼,甲楼与乙楼相邻。 甲楼和乙楼装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稳定、高速、大容量传输数据。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技术,布线系统连接甲乙楼及一些分散工作站点,共设200个数据信息站点(各站点采用预留信息插座的连结方式),支持 10MBps以上传输速率,各分散工作站点距离主机房不超过150 米,使用超五类双绞线作为网络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采用星型结构,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2.网络结构、硬件及系统平台 (1)网络结构。甲楼网络中心节点选用Visage24T智能交换机(配光纤收发器)和四台3COM 的3C16406集线器作为交换机的二级设备,乙楼亦选用Vis— age24T智能交换机(配光纤收发器)和十台3COM的3C16406集线器。网卡选用3COM的10/ 100MBPs自适应网卡。楼内连接介质采用超五类双绞线,两楼间通过光缆跨线连接,网络系统通过光缆与外部广域网相连。 (2)NT服务器与工作站。选用两台服务器, 甲楼一台 HPLH3/400服务器,配置双 CPU,担负系统的电子邮件服务、Web服务、数据库服务、域名服务;乙楼一台HP LH3/ 400服务器,配置双CPU,担负 乙楼的数据服务;工作站选用 P3/450微机,PoS机选用第三代收款机和普通PC机。 (3)UPS电源。选用二台 APC的2KVA、l小时延时 UP5,分别给甲楼服务器、乙楼 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集中供电。 (4)远程通信设备。通过在甲楼服务器端接一台CISCO 2511小型路由器和多台GVC调制解调器,实现购物中心总部与各远程节点的拨号连接。 (5)系统平台。NT服务器采用操作系统Windows NT pack 4 中文版,在数据库系统方面使用 Sybasell、SQL SERVER 7.0大型数据库,FoxPro和Access数据库并存,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 LotusNotes. (6)网络病毒防范。服务器上选用VRV套装杀毒软件,工作站上选用“瑞星”和KV300+杀毒软件。 二.计算机网络及商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该企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包括内部电子邮件Notes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系统、文件管理及“协力商霸”、 “天才商龙”、 “用友财务”等专项软件的应用。 1.Notes邮件服务 通过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企业各职能部门间信息的高速传递,并利用Notes系统功能完成对文件、资料的查询操作等处理。 2.信息共享管理 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文件资料、信息的共享,具体方法如下: (1)资源共享。部门信息存放在各自特定的DATA目录中,其他用户在具备了相应权限后可进行查询或修改其共享信息。 (2)历史信息。在服务器上 建立历史信息库,按企业规定对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归档。 (3)归档处理。建立“归档信息”目录,随时由各部门用户根据文件结构进行建立目录和更新数据等操作。 (4)邮件管理。利用Notes 电子邮件功能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实现信息的浏览查询。 (5)远程通信。利用因特网与外部进行信息传递,实现文件收发的自动化。 3.企业信息查询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对外宣传企业形象,介绍企业招商及商品销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动态信息,方便内部管理人员查询企业管理文件、商务信息和方便外部人员查询企业商务广告及网上订购。 其主要查询内容如下: (1)企业简介。主要用于对外展示企业形象。 (2)商务信息。主要对外介绍招商、商品销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动态信息。 (3)文件管理。对内提供企业文件管理的有关信息。 (4)图片信息。存贮和查询企业有关的商品及服务图片信息等。 4.商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其作用在于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集中存储管理与商品经营有关的信息,并动态地进行查询和更新;难确、及时地完成商品经营所需信息的处理;按决策需要,方便、快捷地生成大量的管理报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支持。 商业经营管 理信息系统主要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如“协力商霸”商业管理软件、 “天才商龙” 餐饮娱乐管理软件、 “用友”财务管理软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软件配套和二次开发。在应用本系统时,对商品编码体系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并制作了一套典型的编码库,从而保障了企业各部门有效利用该系统对商品进行经营管理。 该系统主要由商场经营管理、餐饮娱乐经营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三大子系统组成;这三大子系统可独立运行,但相关数据能够实现共享。 (1)商场经营管理子系统。 其主要功能为商场销售(批发)管理、进货管理、库存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经营分析和系统工具、零售管理等功能模块。 销售(进货)管理由开票、结算、退货、预收、预付等模块组成,允许价格和金额的互动输入,并可实现按金额进行结算,结算时可冲减预收/付款,进销直接操纵库存,自动生成库存进销存帐,毛利计算清晰准确。 零售管理包括前台PoS收银、零售开票、零售汇总日结、零售单查询、零售单清理,满足日常繁重的零售管理工作。 多货位的库存管理,为企业提供库存出入库、库存调拨、库存盘点、库存商品高低限额报警、商品报损情况,赠送、领用、借入、借出等非经营性商品出入库单据处理;还提供商品零件表管理,通过商品零件表进行商品的组装、拆装管理。 基础信息模块管理商品价格档案、客商档案及生意往来信用档案,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办公行政管理。 业务流程查询操作简单,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信息均可方便查询,大量业务处理均可进行红字反冲。万能查询功能帮助管理人员查询、统计出各种业务数据报表。 系统的各种分析报表为企业提供了高层次的经营业务分析结果,辅助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 (2)餐饮娱乐经营管理子系统。 其主要功能为前台服务、结算查询和后台的每日管理、管理设定、统计分析、库存管理、会员管理、数据管理、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等于模块。 该子系统实现了前台开单、点菜、传莱、结帐一气呵成;顾客可以任意选择现金、支票、信用卡、会员卡等结算方式;可按类别或比例打折、签单和预结,并准确无误地记录经常光临的客人信息;支持餐厅外卖业务,实现高效的宴会预订。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即时查询每天每一时间段的菜品、客座、客流、销售、服务员等多种动态信息,生成每日营业报表,迅速统计出各个部门的当日或本周的营业额,以及成本、赢利等信息。库存明细可以按供货商、部门消耗等多种方式进行查询:物料反核算功能可准确统计出物料利用率,方便了管理人员决策。通过电脑确证的会员卡可以在购物中心的多个部门之间通用结款,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3)企业财务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在全面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增强了对财务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各种财务信息和分析报告,为企业从记帐、算帐向用帐进行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方便的工具。该子系统除了提供财务指标分析、费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计划分析控制、报表分析、领导查询等功能外,同时提供了资产构成分析、资产增减变动分析、工资增长分析、部门工资构成分析、员工收入分析、帐龄分析、资金占用形态分析、利润分析、项目分析等管理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多媒体语音报数、语音报错功能。该子系统按业务单据 ——凭证——帐——表——分析的手工业务流程进行,各功能模块既能独立使用,又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共享信息,实现无缝连接,做到“帐务报表一体化,帐务业务一体化”。 信息资源网络与商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流程,增强了日常工作效率和目标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和敏捷化,实现了企业对商品经营全方位的动态管理。 (盛革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关于重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 摘要: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打破原有信息系统,重新构筑基于网络、通信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从新旧两个系统对比入手,分析阐明了重构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意义和步骤。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价值链;企业再造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企业微观治理环境的深度变革,谋求企业再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变革氛围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以互联网络、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普遍建立,同样显示着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表现最为突出的当数组织信息资源的基础作用日益受到管理当局的推崇和关注。为了达到这种重视与提升,作为提供企业管理信息资源的工具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变革性应是当前一段时期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不适应及瓦解趋势 在传统企业运作过程中,处于价值链各环节上的企业实体的物流、资金流,特别是信息流的流动均受到较为明显的时空限制,因此参与价值链条增值活动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日益增多,拉长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链条,也造成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和缺乏个性的“批量化产品”。而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削减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冗余环节,价值链缩短并虚化,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明显提升。 在传统商务信息交流中管理层的层次较多,管理成本较高而效率低下,导致对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企业内部的设计、采购、制造和销售部门之间信息沟通顺畅,界限变得模糊而具柔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传统企业的信息处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子系统的简单拼接,缺乏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共享,造成事实上的“信息孤岛”,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 在采用了现代信息系统(例如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后,使各功能子系统(如HRM、CRM、AIS)的信息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实现无障碍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大陆”,发挥使各子系统实现信息对接的平台作用,信息资源通过聚合、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后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基础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信息资源在企业价值链内部各个活动之间以及各企业价值链之间准确及时地共享,它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组织管理产生影响: (一)模糊企业功能边界,扩展业务之间关联度信息系统突破了企业组织子功能间的信息壁垒,使各功能单元相互靠拢。“毫不相关”的“信息孤岛”之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渗入,而引起技术开发、原料采购和零部件制造方面共享机会的增加。 同时,新的管理理念的运用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传统产品的功能,使之成为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企业功能部门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信息系统突破了企业组织子功能间的信息壁垒,使各功能单元相互靠拢。“毫不相关”的“信息孤岛”之间由于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渗入,而引起技术开发、原料采购和零部件制造方面共享机会的增加。同时,新的管理理念的运用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传统产品的功能,使之成为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企业功能部门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 (二)降低企业价值链间信息通讯成本,减少因信息延迟带来的损失现代信息系统和技术使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实时交互级的通讯速度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例如,(1)通过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加速资金在资金循环链条上的周转效率,提高回款速度。企业将订单信息(如合同要素、预计成本、实际成本、交货进程安排等)存入CRM的计算机数据中,并以此为条件,模拟实施物流方案、最佳库存水平、制造周期、成本水平、不良库存排空安排等一系列关联环节,提高客户需求的满意度和及时性。这里的关键点是将买方和供应商的需求信息直接迅速地反馈到信息控制中心,以便及时预警和控制,不断修正生产计划,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打破传统系统下因为等级关系而造成的顾客意见上传困难而形成的信息传递瓶颈。(2)企业ERP系统中的JIT(JustInTime)管理思路认为销售决定生产,生产提示供应,供应引导物流的线路和方式。在这种管理思路的影响下,企业可以追求到零库存的最佳效果,做到这一点,必须有科学完善的管理理念以及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传统信息系统是无法实现的。 (三)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学习能力持续旺盛的学习能力,是企业持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传统企业往往面临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担心人才流失带来培训支出的浪费,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员工进行培养,提高企业的“团队学习能力”,企业又不可能做到“开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最终丧失曾经有过的辉煌优势。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可以利用MIS系统建立员工潜力评估档案,对企业忠诚度档案,发展能力、学习能力档案等,做到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即使员工分散于世界各地,也可以像管理本地企业那样,实现组织内部的信息零距离共享。 (四)快速实现从“大鱼吃小鱼”到“快鱼吃慢鱼”的角色转变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和运作效率,基于互联网络和通信技术 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克服因距离遥远而带来的物流不畅和交货延迟。同时信息系统使企业组织规模对空间地域的依赖程度、敏感程度降低,既可使企业组织扩大甚至实现全球化,也可使它变小,只针对某细分市场进行价值链的重建。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技术增大了对较大地域空间的控制力,不仅让自己的有形资产得到更充分的使用,而且企业的无形资产也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不再扮演“大鱼”,而向“快鱼”进行角色转变。 三、重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人机系统,它全面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模型论和各种最优化技术,为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 这要求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要具备系统的思想和遵循一定的步骤。 (一)管理理念建设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未来系统的高效运转,必须对企业的组织重整和系统再造过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科学规划,明确系统再造的目的和未来系统的目标。 例如,目标可以定为:通过新系统的实施,使2/3以上与供货商的交易借助于新系统;通过CRM的实施,使客户流失率降低15%;通过ERP的资金电子汇划子系统,使回款效率提高一倍,等等。表达不明确的目标如笼统地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较大提高管理水平等,因缺乏量化指标日后难以反馈和考核而应尽量避免。同时,重构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基于对企业现有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即企业的这个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包括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管理可行和环境可行)。目标确定之后,耍由企业高层通报所有相关人员,使大家统一认识,明确努力的方向。(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明确目标和统一认识后便进入管理系统的构建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过程,图1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表达了从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建设到核心和增值业务的循序延展模式。至于建设过程,信息系统的建设开发往往采用系统工程的结构化方法,该方法将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和系统实现阶段。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统筹安排,第一是前期的系统分析阶段,包括诸如对现有业务流程的初步和详细调查,流程瓶颈的分析,业务流程的整合再造,员工观念的培训和转变,技术上的教育和疏导,等等。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前期分析准备工作越充分,后期风险越小,系统成功的可能越大。第二是以原系统为依托,以确定的新系统目标为开发方向,创新突出,设计出实用可行而且具备一定前瞻性和灵活度的新系统方案。第三是具体实施已通过的设计方案,选择优秀的实施顾问和技术指导,该顾问和指导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系统成功实施的经验,例如专业机构或同行业中的成功实施企业。 (三)管理信息系统后续管理 前期的管理准备和方案分析工作固然重要,但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对系统的成功运行同样不可或缺。管理信息系统按其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组成部分:BackOffice(后台)、FrontOffice(前台)、NoOffice(虚拟)。 应针对不同的组成部分实施不同的管理手段。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又称后台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它主要用于管理企业内部运营的所有业务环节,并将各业务环节的“信息孤岛”联接成“信息大陆”或“信息对接平台”,而此时后续管理的主要任务应是保证各种业务的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和共享。 以CRM为代表的企业前台管理系统实施于企业的市场、销售和技术支持等与客户有关的职能部门。它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而该系统后续管理的重点则应是收集、追踪和分析每一客户的需求信息(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同时观察和解析客户行为及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盈利达到最优化。 NoOffice原意是指虚拟的、无实体的办公环境,而放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中则是指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toB系统,它利用更好的方式和技术不断完善BackOffice和FrontOffice,将企业与相关业务伙伴联接成紧密的供应链,在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环境下实现企业再造和系统重构。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信息时代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分析 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办公的主要工具已经由纸质转变成电子计算机,电子文档正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档案的管理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信息化的管理能够为档案的管理带来方便,人们对电子化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介绍 中国传统的档案管理是采用纸质档案进行管理,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档案管理从西方走进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市场前景要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同时,西方的电子档案管理能够成为电子档案管理在中国推广的借鉴。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但可以自成系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查询功能,也可以与本单位的OA办公自动化和DPM设计过程管理,或者与MIS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网络。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为办公带来方便。电子档案资料的用户能够通过系统对档案进行创建资料、保存档案、控制文件、存储和流转,除了能够运用电子设备对纸质档案内容进行电子转化之外,还能将生成电子档案进行修改、分类归档、审核等,并且对电子档案资料进行实时监控。电子档案的生成、存取、使用都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这个媒介完成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完成。 2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优点 2.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走进人们的工作中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原因所在。一方面,电子档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效率的工作形式是现在的社会走向。信息技术给人们对档案的整理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出现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2电子档案的便利性 在传统的档案里,常常出现资料缺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要把装订好的文档资料拆开,然后把缺失的资料补充进去,再重新装订成册,这样严重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然而电子文档出现这种情况只需要利用查找功能找到遗漏的信息位置,然后在遗漏的位置建立文件夹,把遗漏的资料增加进去保存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力,给管理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量。 3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保密性是电子档案系统建设的前提 电子档案是利用网络系统对电子文档进行管理保存,网络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即使相距很远,依然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取数据,实现数据通信,而电子档案作为国家单位重要的数据,需要很强的保密性。由于网络的普及,很多不是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窃取或更改档案信息,这样会导致重要信息流失,档案失去了保密性,这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网络的开放性是无法改变的,保密性也是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怎样才能在保持网络开放性的前提下不失电子档案的保密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2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权威性 电子档案的内容都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因此,电子档案的保存必须要建立在保障内容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将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4怎样才能做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电子档案做好统一规划和管理。除此之外,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的监管,设立相关部门执行监管的职能,每一个工作环节需要在监管下执行。同时,还要对需要存档的电子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定其真实性,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4.1电子档案应该严格控制的方面 电子文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格式在不同的载体上运行,也可以通过某些软件把格式进行相互转换,然后电子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能够把它的内容完全一样地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对电子档案的使用,这样的操作能够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但是却无法确认原来的文档格式。虽然如此,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能够对电子档案等资料进行保护。电子文档的格式可以轻易地通过计算机转换,并且电子档案被转换成另外一种格式后完全看不出被改动过,因此一旦被转换或修改,最原始的资料就化为乌有。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转换或改动文档之前,要在系统保存一份未被改动的原始文件资料,对其进行备份,这样能确保文档资料的准确性。 4.2跟上时代脚步,建立新的档案管理队伍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电子计算机的学习,培养专业化的电子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从一个角度上来说,要引进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专业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电子计算机的知识,培养高素质、拥有高度的责任感的档案管理人员。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专业的培训对现有的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随着电子档案系统的不断完善,高要求是电子档案工作人员应该追求的目标,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电子计算机知识的补充和更新速度,后者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优化专业结构,转变传统单一的档案管理方法。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结构合理,顺应信息时代的电子档案管理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5结语 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要不断地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还要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赵庆鹏 单位:黑龙江泰来县克利镇政府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代化研究 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代化的概念 电子档案管理的方式需要借助多项电子设备,还需要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其是现代化的物化表现,也是衡量电子档案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规划,要保证档案管理细节的合理性,还要在不同的管理环节应用不同的设备与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方法,可以更好对档案进行分类,也可以实现对档案的长期保存,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的优化管理方式,保证电子档案存储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管理方法也进行了优化,由于该系统主要依托于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所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引进专业的技术与理论,完善管理机制,使管理制度不断的推陈出新,探索出新的管理之路。档案管理网络化是电子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网络化的发展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标志。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了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水平,逐步建设和完善了档案部门内部的局域网,还构建了区域性的、全国性的档案工作信息网。 2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再加上电子档案与文件越来越多,更的促使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着三个特点。即过于依赖计算机,存储系统存在分离性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的不稳定性等。首先,过于依赖计算机在指目前我国的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大都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存储介质与管理手段,也就是说电子档案是要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实现有效管理的,而并非用传统的纸质介质进行管理使用。若没有计算机,电子信息就无法保存、管理以及应用。为此,当前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是必须要依靠计算机才能进行的。其次,电子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是以某些有规律的数字编码来实现的,当要使用电子档案时,还必须要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档案信息的还原与显示。这样以来,就使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结构是存在分离现象的。第三,电子档案是借助于计算机才实现有效管理的,并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而由于计算机与网络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使得电子档案在生成、存储、共享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病毒侵害,或者因为计算机自身硬件问题导致信息丢失。这些都给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的摒弃,只是大力发展电子档案,而忽视了传统纸质档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再者,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拷贝或存储电子档案时不能做到有效安全防范,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料文件来讲,这是非常不安全的。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改进,促使其更好的实现现代化发展。 3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现代化发展的措施我国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改善以及妥善的解决。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3.1加强电子档案的分类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电子档案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为了使档案资料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必须做好档案分类工作,分类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还要制定出统一规章制度,要以提高使用者方便性为原则,还要保证电子档案利用的安全性,尤其是一些保密文件,一定要加强管理与约束,防止信息泄露问题的发生。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对特别重要的档案文件进行备份处理,以免其丢失而造成较大损失。 3.2提高电子档案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但借助了多项电子设备,还利用了网络传播技术,网络传播的速度比较快,实现了电子档案的共享,但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并不高,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权限管理工作,还要健全监督机制,避免不法分子窃取保密档案现象的发生。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极大资金的投入,还要引进安全防盗技术,定期对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更新与维护,防止病毒的侵入。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大内部监管力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3.3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加强管理人员对电子档案管理专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要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的管理体系,要做到与市场的结合。还要做好岗前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加强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结束语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迎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档案管理对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有着积极影响,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形成了电子形式的档案管理的模式,这种方式实现了档案保存的长期性与完整性,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用多种电子设备与技术,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也使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越来越完善。我国当前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才能真正提升电子档案管理的水平。 作者:马冬雪 单位:佳木斯技师学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探求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现在大多数的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在,电力企业对档案进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虽然在档案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人的意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并不能完全达到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一)大多数人对于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电力企业的领导干部及各专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的档案管理的员工,对于企业档案的认识不够,观念落后,对于档案管理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不够,这样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的设施不够用,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对于档案管理投入的人手比较少,意识淡薄,这样也会对档案管理的员工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会觉得这个工作不重要,档案的管理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心态下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的质量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大多数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都没有安排专门负责的人员 现在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的管理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强,没有安排专门负责的人员,这样直接导致了档案保管归档的时候不统一,资料也很难及时的保存下来。由于随意性较强专业度不够,很多根本没有价值的资料被长期的保存,增加了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查看的时候,提取档案的记录也很难被记载下来,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 (三)档案管理的时候存在满足不了安全要求的现象 满足不了安全的要求,便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安全的隐患,在此处主要是下面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不够重视,有的电力企业的档案室比较潮湿,档案可能会出现发霉的现象,很难保持档案的完整;其次有些电力企业的档案室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长期的暴晒也很难保持档案的完整;再次,有些电力企业的档案室依然在使用玻璃的门窗安全系数比较低。 (四)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 信息化程度不够并且发展速度缓慢现如今,虽然一些企业对档案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但是发展速度和信息化的程度远远达不到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首先,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并没有十分完善的制度;其次,虽然一些企业有信息化的设备,但是对设备进行利用却不够,信息录入比较少;再次,电力企业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才不够专业,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这些因素对于电力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程度加深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高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方面工作质量的方法 (一)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在现代社会,电力事业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对于档案信息的要求也不断地增加,想要跟上电力企业的发展脚步就必须对档案工作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发挥电力企业自身的优势,引进先进的设备,做好档案的归档和分卷工作,方便档案的统计,不断地更新观念,对档案管理中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尽快的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意识 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并提高对档案的重视程度,狠抓档案管理工作,制定适合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新制度,聘用专业的人才对档案进行管理,实行档案管理专人负责的办法,对自身严格要求,并更新观念,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提高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别处,加强各方沟通联络,除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外,更主要的是靠档案工作者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通过工作达到各部门档案管理的统一,更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就会有大幅度提高。 (三)在档案管理的时候必须提高对效益的重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档案工作不过是管理档案,一般情况下想到的也多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了档案工作的长远发展,不仅仅需要技术还要注重创收的工作,必须注重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本职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够做好创收工作。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开发馆藏资源,建设单位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和大型文献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实现有偿资源共享。 (四)必须消除档案管理的安全隐患 想要消除安全隐患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电力企业必须舍得投入资金,做好防火防潮防虫的举措。对于那些意义重大的特别重要的档案必须进行着重的保护,保证档案的完整。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落后的观念,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管理制度,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电力企业在进行档案的管理的加强、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候,必须立足企业的长期发展。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是长远而又艰巨的工作,制定合理的档案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认真的做好电力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童庆宇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探求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策画 一、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一)系统调查 1.现在许多学校基本还是依靠文本这一类纸质介质来处理相关信息,不仅工作效率不高,对于档案的管理也不科学。 2.系统的维护功能不强,可以通过增加一些适当的项目来弥补。 3.数据比较容易丢失,安全性还不高。 4.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这样对于开展工作是不利的。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使得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便于以后查找数据,提高档案系统的安全性,一个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二)系统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计算机,这就为设计这个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硬件环境。在建立了校园网之后,校园网在学校的基本场所都有所覆盖,比如,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通道。同时,其他部门的一些系统也在不断建立起来,比如说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等,在这一系列的系统建立之后,也在一些方面为设计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或多或少的帮助。 2.用户可行性。在应用该系统之后就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一旦数据输入到网络数据库之后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快捷的完成查询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都可以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使用新的系统之后,他们也可以比较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新的工作。在使用新的系统之后,学生可以更加便利的查询相关数据,在操作方面也更加简单,只需要按照页面的提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就可以查找到需要的数据,而至于系统的结构以及运行也不是使用者将会关心的事情。对于管理者来说,该系统的操作也并不复杂,管理者只需要将需要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在平时负责一些简单的管理工作即可。而这些功能都是可以再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该系统在使用可行性方面上不存在问题。 3.经济可行性。在使用这种新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之后,不仅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并且还可以极大的节约人力物力,节约资源,在加快处理学生信息之后,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三)功能需求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就是为了实现高效科学管理学生档案的目的,该系统还可以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课程信息以及试卷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维护。学生在这个系统的帮助下也可以随意地浏览所需的资料,并且还支持下载以及打印功能,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而系统管理员对于班级、成绩、学生、教师、毕业设计选课、试卷、公告及留言信息等等可以进行统一管理。 (四)性能需求 在设计系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全面,不仅需要考虑到现在系统的“标准性、安全性、兼容性、高效性、保密性、可维护性”,更加需要为以后系统的升级考虑,同时还需要注意系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用,所以系统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即全面性、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高效性、可维护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工具 (一)ASP技术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大众对于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同时Web页面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增强了Web站点的功能性,供给大众使用的功能也在增多。从HTML、ClientScript到CGI,再由JAVA到ActiveX,Web页面设计一直在受到冲击,微软公司对之前的设计作分析讨论,从新出发,设想Web页面设计的真正目的,最后,设计出了Ac-tiveServerPages(ASP)来替代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的技术。 (二)ODBC技术 ODBC(开放数据库互连,OpenDat-aBaseConnectivity)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套开放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规范,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更好的规范该软件可以使用的环境,在ODBC操作技术的开发进程中,最常使用到的就是ODBC接口、SQL语言,至于另外的一些操作的话可以借助数据库的一些相关驱动来帮助实现。这样一来的话就使得应用程序有着更加全面的功能。 (三)B/S模式 B/S模式已经采用了新型的MIS系统的平台模式,以WEB技术为模板共同完成对于系统的任务。B/S模式的客户端对于客户端的简化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但可以免除许多的硬盘存储的问题,还可以保证整个网络系统的灵活性和简便性。B/S使得传统的MIS的功能有所扩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上信息的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经济效应。 (四)SQLServer2005 SQLServer2005具备两种重要的特性,一方面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有效地工作,另一方面,数据库引擎也可以用于本地的存储独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快捷运行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一)系统模块设计 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系统登录设计、用户账户管理、系统权限设置和系统维护功能。 2.学生信息模块 学校对学生资料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登记,而这些重要的资料也是以后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基础,一定需要进行定时的维护。主要信息有学生的专业、学号等等。 3.学生成绩模块 在每个学期期末的时候都会将学生的成绩录入到系统中,以便于学生查找自己的成绩,对于考试没有提高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尽早做好准备,报名参加补考,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将成绩汇总到教务科。 4.公共管理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有留言管理、通告管理等等。如系统功能模块图1: (二)系统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图由以下元素组成:数据流(DataFlow),处理(Process),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源。数据流(DataFlow):为有名称以及流向的数据,一般通过箭头表示。处理(Process):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表示方式为矩形。输入的数据将指向已有的数据,输出的数据则指向相反的位置。数据存储:以文件方式或者通过数据库存储方式保存的数据,主要的表示方式也是借助于箭头。数据源以及数据终点: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表示数据的去向,在一般状况下只在起点或者在终点出现,它还可以被叫做外部实体。该系统数据流图如图2: (三)系统E-R图 数据库概念概念结构设计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然后设计出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实体,这样也可以为接下来的逻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的E-R模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建立实体之间的联系。在需求分析之后,便需要对不同的实体进行相关的考察,然后才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联系。这样一来的话就能够的出实体之间是以1:N,M:N,或者是1:1。在此之后还需要进行一项工作,就是需要考察一个实体,两个实体,或者是多个实体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E-R图为实体-联系图,可以用来表示实体型的属性以及联系。这也是用来描述显示世界的概念模型。在E-R图中表示方法如下所示实体型:可以通过矩形来表示,在矩形内输入的实体名;属性:用椭圆表示,要将实体连接起来的话就需要用到属性。联系:用菱形来表示,可以在菱形内输入联系名,并且还可以和实体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在旁边标明联系的类型(1:1,1:n或m:n)。“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全局ER模式:见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全局E-R图3 (四)数据库设计 在充分完成对学生管理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数据流图、E-R图的研究之后就可以得出数据库的相关数据项以及相关数据结构。学生信息表见下表1:在该表中主要涉及到的有以下一些数据:学号、姓名、民族出生日期、家庭情况、入校成绩、进入学校的政治面貌、实际住址、相关专业、邮政编码等等类似的信息。不仅如此还需要收集学生家长的相关信息,其中就包括:父母亲的工作岗位、父母亲的具体职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亲的具体联系方式。表名称标识:student 四、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 (一)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1)系统的登录设计 在登录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小的模块,分为管理者登录以及学生登录两种。管理者想要进入系统中的话,在登录界面需要先选择登录用户的类型,然后按照具体要求输入正确的用户名以及密码之后就可以进入系统。 (2)用户账户管理 系统的管理员一般可以凭借对用户的管理实现对新用户的注册,或者是删除等等相关操作。 (3)权限管理功能实现 在单击界面菜单之后,通过“用户管理- 权限管理”就可以进入权限管理界面,根据界面的提示先需要输入用户编号,之后可以借助界面中间的两个向左向右键,帮助选择权限,最后在操作基本完成之后只需要点击“确定”键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二)学生信息模块的实现 对于学生信息窗体来说,其功能就是可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操作。只需要点击录入按钮,然后于光标所在地添加需要的信息。 (三)学生成绩管理模块的实现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考试课程信息的设置,考试成绩查询,考试成绩录入及考试成绩的统计汇总等等。需要查询成绩的是时候可以通过进入系统的“成绩管理”然后点击“学生成绩查询”菜单项,然后就会出现一个对话框,我们可以依照需要查询的范围,输入需要的信息,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要的成绩了。 (四)公告管理模块的实现 公告管理模块的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最新的通知通过最快捷的方式传输给大家,这里使用到的工具有新闻编辑器。操作流程也并不复杂,只要管理员添加了公告信息,用户就可以很快看到。无论是老师或是管理员都可以对学生的留言进行恢复,但是不可以随意删除。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系统可取代手工传递工作,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减少人工开支,节省资金,并且可大大提高信息量的取得,缩短信息处理周期,提高学生信息的利用率,为学校的工作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还可以使敏感文档更加安全等等。 作者:王文惠江铃洪浩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研究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要维护归档文件的原始性,也要保障所移交档案的可读性,这一定位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接收归档文件后,集中化的档案资源存量及其利用权限都有所改变,需要对具有复杂来源的档案进行真实性和长期性管理。面对归档、移交的流程需求,如何在异构环境中维持并兼顾档案安全与档案管理的连续性,是本刊连载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安全保障的基本问题。因此,只着眼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来探讨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问题,显然缺乏针对性。应该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和管理流程,面向保管和利用,明晰安全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 1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主要内容 1.1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范畴 信息安全理论体系为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搭建了技术视角的基本框架,但从实践情况看来,现有的安全保障体系还需与档案管理流程深度结合,否则,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特有需求容易被模糊和忽略。综观目前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相关研究,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将电子档案安全目标归纳为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2]以及可追究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3]等。从根本上而言,在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上述目标往往是共性的要求。不仅是档案管理系统,所有业务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都以维护上述属性作为基本的安全保障目标。从流程上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特殊的管理定位与职责权限,除基础性安全保障以外,它还具有不同于其他业务系统的安全需求,这些特殊的专业性需求是档案界应予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认为,除了要关注共性要求之外,更关键的是要结合档案管理的特点和需求来探讨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问题。应当根据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职能,有所侧重地明晰安全需求,赋予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更加具体的内涵。在纸质档案管理中,一般将安全管理分为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但由于档案信息内容与纸质载体相对稳定合一,档案实体安全实际表现为档案载体安全,二者在实践中几乎是等同的;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载体安全。因此,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安全保障通常以档案载体安全管理为主,载体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档案的信息安全。电子档案信息内容与物理载体的可分离性,导致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需求较之以往有所不同,档案实体安全也不再等同于物理载体安全。对于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而言,可以更为明确地区分出信息安全、实体安全和载体安全三个层面。其中,信息安全主要针对电子档案的信息内容而言,指电子档案内容不被泄露或违规扩散;实体安全主要指电子档案实体(包括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凭证信息等)不被丢失、删改、损坏而导致不可读、不可用;载体安全则主要指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和软硬件系统等运行环境稳定、存续,不被盗取、破坏,可以支持电子档案存储和读取。载体安全是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基础前提,如果载体遭到破坏,也意味着档案实体会遭到损坏,信息安全则更无从谈起;但仅仅保障载体安全,并不等同于档案实体和信息内容得到妥善管理。比如,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会因人为误操作而删除电子档案,导致电子档案实体丢失;又或是在电子档案实体未遭损坏的情况下,档案信息内容被非法访问和拷贝,导致电子档案信息内容泄漏。因此,信息安全以实体安全为前提,实体安全又以载体安全为前提,电子档案管理应对三个层面的安全都予以重视。具体而言,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管理,档案部门对于档案载体安全的管理主要都是通过制定保存管理策略来弥补技术本身固有的局限。因为载体的寿命在客观上是由技术发展的程度决定的,档案部门无法决定文件形成部门选用何种载体存储文件,档案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文件归档后为其提供稳定、防磁的库房环境,做好防盗、防损工作,并结合长期保存需求,选择适宜的载体与技术实施复制迁移。对于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与实体安全而言,其保障管理需求则有所不同。在信息安全方面,由于数字化信息内容易于复制和传播,对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控制不再依赖于载体安全来实现,相对于纸质条件而言具有更加独立的安全要求,因此需要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在实体安全方面,在档案保管过程中是对电子档案实体的真实性和长期可读性进行管理;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则是维护电子档案原件的实体安全。据此,基于档案管理流程与需求的视角,我们将以档案保管和利用两个档案管理流程中的不同阶段为框架,将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安全保障置于这一框架中,结合档案管理理论与实际的要求,对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管理策略与技术措施进行梳理与分析。 1.2理论层面的关注 电子档案安全保障实践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依赖于理论研究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从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影响因素看,首先,技术状况对电子档案安全具有很大影响,例如软硬件漏洞、病毒风险、黑客攻击、设备与系统风险等都会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的损坏与丢失。其次,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着电子档案的安全,例如保管场所的条件、天灾人祸等因素。再次,一些管理问题如管理规范缺失、管理权限混乱、管理人员疏漏等都危及着电子档案的安全。[4]由于电子档案安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电子档案安全保障需立足全方位进行规划与统筹。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从实体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着手,[5]提倡通过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来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6-9]具体而言,包括对技术、管理与法规三方面进行完善。在技术方面,主要提倡自主研发管理系统,对归档电子档案采取杀毒、加密、隔离、备份等技术性保障措施;在管理方面,强调增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强专业人员培养等;在法规方面,要求从法律层面明确电子档案的凭证性,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以实现电子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一些学者将整个安全体系分为应用层、系统层、网络层、物理层、管理层,根据不同层的安全需求提供管理与技术保障,以构建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10]以信息安全的共性规律为基础,在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安全保障体系之间,同一层次大体上都采取相同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档案安全而言,还需进一步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构建与档案管理相契合的安全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另一种视角是通过风险管理完善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11-12]信息的风险管理强调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从不同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远未达到一体化、平均化的建设效果,具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实施。从微观上看,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要求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实施方案,风险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也要求档案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广泛的管理、技术、法规知识,总体的实现要求较高。因此,要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还需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主要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风险管理视角出发的现有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研究及其成果,已经在事实上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化实际情况,有必要从档案管理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档案管理流程以及档案部门的职责与实际要求,对电子档案安全保障需求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档案部门在安全管理中应予关注、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档案部门应该如何透过档案安全保障需求选用适当技术,现有技术策略的实施依据和目的,以及档案安全管理策略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等。 1.3实践工作的需求 档案管理具有自身的业务特点,除基础性的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保障外,电子档案安全保障具有不同于其他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安全需求。第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所存储的档案信息数据来源于其他业务系统,并要在规定时间、按照一定要求向档案馆移交,档案资源数据在异构系统间传递、交接,如何维持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连续性,同时满足档案管理的业务需要,是档案保管安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数据相对集中而复杂,就档案利用而言,归档前,文件形成部门对文件具有完整的处理和利用权限;归档后,文件转化为档案,其管理权限则归档案部门所有,由档案部门管理档案利用权限,业务部门之间通过档案部门相互共享档案。这些变化相应地对利用权限的管理提出更多要求,如何确保电子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规范利用,是电子档案利用安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可见,以信息安全保障的一般要求来指导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向档案实践工作的需要,应当思考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在安全保障上的区别,结合档案部门的管理职责与管理流程,提炼安全保障的核心目标以及相对而言更加突出的安全需求。 (1)档案保管安全的核心要求 本文所指的“档案保管”具有较为宽泛的内涵,主要指电子文件归档后、电子档案移交前对档案进行维护性保管的过程。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是电子档案保管阶段安全保障最核心的要求,安全保护的根本目标是防止电子档案失真、失效、丢失、缺损、不可读。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有两层涵义:一是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可靠,即形成过程被认可,具体要求包括发文与收文双方的合法身份得到确认,行文正当,并在可靠的文件系统中形成与传递;二是电子档案内容、背景和结构信息真实,具体要求包括上述三要素得到固化,并在传输、保管、迁移过程中继续保持原有的固化形式,信息完整,信息不被篡改。[13]从上述两个层面看,虽然文件阶段的真实性本刊连载不由档案部门决定,但档案真实性的维护却是档案部门的重要责任。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程度来源于多项要求的叠加,满足要求项越多,其真实性程度就越高,即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凭证性价值,以及更高的司法可采性。因此,我们认为,维护档案的真实性是电子档案保管过程中安全保障的一项根本目标。长期可读包括长期性与可读性两个方面:长期性意味着电子档案实体在长久的时间内不被损坏、丢失;可读性意味着电子档案信息内容在长久的时间内都可以被读取和解析。长期性与可读性应该统一为一体的保管要求,单一的长期性或可读性都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与利用的需要。与传统档案管理相一致,长期可读性也与载体安全有着密切关系,物理载体的安全情况影响着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归档文件的格式和自然因素等,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档案保管工作中。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肩负着将档案移交至档案馆的责任,因此,对于电子档案保管而言,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是面向档案永久保存与未来利用的根本要求。 (2)档案利用安全的核心要求 电子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关键在于防止实体损害和越权利用,原件维护和利用控制是档案利用过程中的核心安全保障需求。在纸质档案管理中,为了防止损坏原件,在某种情况下会通过提供复制件的方式满足档案利用需要。对于电子档案管理而言,出于对电子档案实体的维护,同样可以采取副本利用的安全措施。所不同的是,基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档案副本存储与利用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因为纸质档案的副本主要以复印件或缩微方式形成,副本利用对原件管理几乎不造成影响;而基于副本利用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则与电子档案原件管理模式具有密切关系。因此,电子档案原件维护是利用过程中安全保障的关键问题之一。电子档案利用需要通过权限控制来保障信息内容安全。在电子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增加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一中间平台,使得档案利用权限必须通过系统平台加以控制和管理,这是电子档案利用与纸质档案利用的不同。除此之外,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存储的档案资源集中而复杂,档案利用权限的管理问题更为突出,需要与传统利用审批制度相结合,从技术和管理上规范电子档案利用,这是电子档案利用与其他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同。因此,电子档案的利用控制是档案利用安全保障的重要目标。我们认为,档案工作强调连贯性和流程性,安全保障的措施也具有连续性,然而某些安全保障要点在特定的管理环节中会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我们提炼出重要的安全需求与根本的安全目标,并放置于档案保管和利用的流程背景下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结合档案管理实际进行探讨。 2电子档案保管阶段的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电子档案保管承接自业务系统的电子文件归档,并承担向档案馆移交的责任。这一阶段的安全保障以维护档案的真实性、长期可读性为核心目标,档案保管需采取专业性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止电子档案受损、失真、不可读,保障电子档案与归档时的状态一致。 2.1建立凭证信息,维护真实性 在归档环节,为保障管理权限交接和管理责任明晰,档案部门需对接收到的电子档案进行真实性确认;在后续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则需对文件归档时的真实性进行维护。[14-15]根据InterPARES的研究成果,档案部门保障电子档案真实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能够证明电子档案归档时的可靠性得以维护,即档案来源身份与原始状态可证;二是能够证明电子档案保管链的完整性,即保管过程可追溯、可审计。[16-17]在理论层面,电子档案真实性的内涵实际包含了档案要素完整和档案内容可靠的要求;在实践层面,这种真实性则表现为电子档案具有凭证性作用。针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保障与真实性认定,档案界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按照实施对象与保障目标的不同,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档案真实性保障策略可以归纳为三类: (1)使用数字签名、时间戳技术。这是信息安全保障中普遍使用的技术手段,是针对电子档案内容和来源(即档案实体)的真实性保障措施,其目的是确保电子档案内容无损、未篡改、非伪造。其基本原理都是利用了哈希(Hash)算法、数字摘要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第三方认证,用以确认电子档案状态如初、来源可信。本质上而言,时间戳是数字签名技术的另一种应用形式,可以证明某份数字文件在某一时间起就已存在。二者都满足我国《电子签名法》对于原件属性的要求,具有司法层面的可靠性。在技术上,二者都基于数字摘要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但实现机制各有特点:基于PKI(公钥基础设施)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由档案形成者采用私钥加密自行签名,验证者向第三方认证机构(由国家授权的CA认证机构)求证;[18]可信时间戳技术则由第三方机构(国家授时中心建设的时间戳服务机构)采用私钥加密签名,包含时间戳的生成日期和时间,用户自行验证。[19]然而,数字签名技术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证书的有效期、私钥的安全性等问题使其难以满足电子档案管理的需求。[20]加入时间戳的数字签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字证书的有效性问题,使得电子档案在数字签名失效后仍具备原件属性。[21]对于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而言,它们在技术上通过加密算法来发挥作用,在机制上依赖于电子档案应用主体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主要应用于电子档案真实性认定,属于确认性措施,并不能对电子档案受损、失真防范于未然。 (2)建立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机制。一般认为,完善的元数据记录有利于追溯电子档案的管理过程,从而确保档案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元数据管理机制旨在通过全面记录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来固化管理过程,形成连续、完整、可证的档案保管链,是针对档案管理过程采取的保障措施。电子档案元数据管理的核心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管理,即根据电子档案元数据的收集过程及其是否可变,区分静态元数据和动态元数据。[22]其中静态元数据指反映电子档案自然属性、来源与信息内容的元数据,一经著录不得更改;动态元数据指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元数据,随着管理过程的推进不断新增或更新。针对动态元数据,应该进行动态管理或实施跟踪。[23-24]二是元数据封装,根据电子档案元数据的分类,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的封装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策略,既可以按照电子档案生命周期进行多次封装,每次封装纳入不同的元数据;[25]也可以只封装与电子档案真实性有关的元数据。[26] (3)构建复合型电子档案身份标识。综合上述基础技术与策略,档案界提出利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为电子档案构建唯一的凭证性身份标识。相较而言,构建复合型的电子档案身份标识是一种综合的真实性安全保障策略,基本涵盖了电子档案实体与管理过程的保障需求。这一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语义算法,抽取电子档案的来源性元数据(“有效元数据集”)进行计算,生成电子档案的凭证性编码,并与相应的元数据集、来源单位及其数字签名共同构成一个电子档案凭证(“电子档案身份证”),通过凭证库管理机制实现电子档案身份的验证。[27]凭证信息可以在电子文件归档时就生成,便于在后续的保管与利用过程中进行验证,并为档案移交奠定基础。本质上,构建电子档案身份标识是综合了数字签名技术、语义算法、元数据管理等手段的复合型策略,其实现机理与数字摘要技术相似,并且因纳入凭证库管理机制而更加具有可靠性。然而,电子档案凭证信息本身的长期保存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28]综上,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电子档案真实性的保障措施主要针对档案实体和管理过程两个方面制定,这与档案部门对真实性保障的两个职责相对应,即确保档案来源身份与原始状态可证,以及保管过程可追溯、可审计。在保障策略方面,前者离不开基于PKI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及其实现原理,后者则离不开元数据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从业务系统接收电子档案,来自业务部门的数字签名与原生元数据都必须受到保护和一定程度的固化,从而明确电子文件归档前后的状态与责任。在档案保管过程中,通过对数字签名、元数据与档案本体的封装与再签名,集成并关联电子档案的凭证要素,建立起连续可溯的档案保管链。从管理层面上看,现有的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策略强调档案保管过程与责任主体密切关联,并纳入第三方机构来巩固这种保管责任的可溯性与可靠性;从技术层面上看,现有策略实质上将电子档案“中心化”,即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形成电子档案的附属性、凭证性信息,利用凭证信息支撑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并通过比对凭证信息来证明电子档案真实可靠。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环境下,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的关键在于凭证信息的管理与维护。 2.2完善档案封装,确保长期可读 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从电子文件归档开始便要对其采取措施。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的主要任务是对电子档案实体进行一定的处理,使之满足长期可读的格式和存储要求,维持电子档案的可读性,防止其丢失、失效,这是提供档案服务利用、向档案馆移交和延续至永久保存的前提。OAIS模型是目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普遍使用的基本策略,它所描述的功能模型、信息对象与信息包结构模型、本刊连载信息包转换过程、迁移模型都是现有长期保管策略的主要依据。具体而言,保障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是要确保电子档案在长期甚至永久的保管时间内可以被读取,并可以被理解。目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档案长期可读保障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类: (1)格式管理。格式管理是针对电子档案实体数据的一种基础性保障策略,通过对电子档案进行标准化、可持续的管理,防止电子档案因保管环境的变化而受损,导致无法读取、无法理解。一般认为,长期保存格式应当具有开放性、标准性和稳定性;[29]在实践层面,行业标准《DA/T47-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更加具体地明确了长期保存格式应当满足的11点要求,包括格式开放、不绑定软硬件、文件自包含、格式自描述、显示一致性、持续可解释、稳健、可转换、利于存储、支持技术认证机制和易于利用。[30]围绕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格式,主要的保障策略包括格式注册和格式转换。格式注册主要是记录电子档案格式的描述信息和软硬件要求等,以便于对电子档案进行解析和恢复。[31]格式转换则是将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统一转换成有利于长期保存的标准格式,[32]这种转换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电子文件归档时的格式固化,如将文件固化为PDF版式文件;二是电子档案信息包的格式转换,如OAIS模型下提交信息包转换为归档信息包。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格式转换往往通过标准规范、统一接口或专门的格式转换平台实现。 (2)基于封装包的数字迁移。这是针对电子档案实体数据及其运行环境的保障策略,目的是使电子档案够稳定地应对长期保管中可能面临的环境条件变化。一方面,采用开放性描述语言对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进行描述和封装可以保障电子档案信息内容在长时间内稳定、可解析。OAIS模型认为,要达到信息长期保存的目的,必须要存储比数字对象内容更多的其他信息要素(元数据等),[33]因此,电子档案应该以封装信息包的形式保管和提供利用。《DA/T48-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中规定的基于XML的VEO结构封装包能够满足资源自包含、自描述、自证明的长期保存要求,[34]是目前普遍应用于电子政务环境中的档案保管策略。另一方面,数字迁移是指在必要的情况下将电子档案从某一软硬件环境向另一种软硬件环境转移的过程。OAIS模型中的数字迁移是基于电子档案封装包进行的,包括更新(refreshment)、复制(replication)、重新封装(repackaging)、转化(trans-formation)4种具体方式,其中后两者会改变比特序列,前两者则不会,后两者还可能涉及电子档案存储格式转换。[35]“迁移是对付技术过时的最佳良策,它应是数字资料完成定期转换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工作,包括维护数字对象的真实性、用户的再检索、显示与其他利用的能力。”实践也表明,迁移是目前维护电子档案长期可读的最佳方法。[36]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保管而言,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保障措施主要针对电子档案实体和运行保存环境两个方面制定。从现有的相关保障策略看,一方面,电子档案的存储格式和存储形式必须满足开放性、不依赖软硬件环境、可解析等要求;另一方面,对电子档案存储软硬件环境和平台的管理也是必须的,这种管理主要体现在为电子档案选择稳定性高、依赖性低的保管载体和运行环境,并在必要时候开展基于档案封装包的迁移,这与纸质条件下为纸质档案构建安全保管环境的做法相同。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现有的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保障措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管理层面强调电子档案数据结构与信息描述的标准化,维持对保存环境较低的依赖性,并要求保存环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二是在技术层面,其基本理念是将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要素“解构重组”,从而形成易于解析的电子档案封装包,并通过适当的转移维持档案的保存与运行条件。因此,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档案长期可读性保障的关键在于解决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集成封装与拆封解析的稳定性、独立性(即不依赖软硬件环境)。 2.3电子档案保管阶段的安全保障要点 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保管而言,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是安全保障的双重目标,针对二者的策略也应该相互支撑,形成协同一致、自成一体的档案安全保管方案。然而,目前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和提倡的保障策略难以很好地兼顾真实性和长期可读的双重要求,甚至在具体策略之间具有目前未能解决的矛盾,导致电子档案保管的安全保障工作难以高效开展。电子档案真实性与长期保存面对电子档案实体、凭证信息和档案保管过程记录三类对象。后两者相对于档案实体而言都属于冗余信息。电子档案实体本身的长期可读可以通过格式管理、规范化封装以及数字迁移得到较好解决,而凭证信息和保管过程记录则增加了长期保存策略实施的复杂性。对于上述三类对象,是否应当实施统一的对象化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管理是解决电子档案“长期真实性”保障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主要的真实性和长期可读性保障策略看,较为突出的矛盾有以下两点: (1)凭证信息的应用与长期保存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数字签名、时间戳还是电子档案身份标识,这些措施中所使用的技术背后都有较为复杂的实现机制,离不开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任认证。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本不是以长期保存为目标,因此并不能保证具备长期生效的能力。具体而言,电子档案真实性的根本在于信任,档案保管的长期性则要求维持这种信任。在真实性方面,现有策略中,电子档案真实性保障的关键依赖于凭证信息;在长期可读方面,最为理想的策略则要求档案信息数据不依赖于特定的软硬件,能够做到自我解析。然而问题在于,目前凭证信息的外部验证机制难以达到长期保存对于电子档案信息数据“独立性”的要求,因而难以做到长期保存和长期有效。一方面,在目前普遍应用的基于PKI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中,离不开以数字证书为基础的公钥信任,而数字证书具有时效性,数字证书过期失效意味着数字签名无法被认证。尽管增加使用时间戳可以证明数字签名在证书过期之前是有效的,弥补了数字证书时效性的局限,同时可以证明电子档案未被篡改。但数字签名和时间戳的应用是零散性的,即每一个责任主体在执行一项重要行为后,如在归档、鉴定、处置、移交等环节,可能都需要使用数字签名和时间戳。因此,在电子档案的保管过程中,为了明确责任主体和形成完整保管链,可能会形成多个数字签名与时间戳,电子档案会具有多个形成于不同主体和不同时间的凭证信息。如何对多套凭证信息进行管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档案身份标识的特点在于,标识作为凭证信息具有唯一性,可用于电子档案原始内容的反复验证,并主要通过元数据分类管理来实现保管过程的记录。[37]但电子档案身份标识的长期保存以及管理性元数据的封装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2)元数据更新与档案封装之间的矛盾 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档案保管链完整,管理性的动态元数据需要被不断添加到电子档案元数据中,而电子档案长期可读的策略主张将电子档案及其元数据进行封装。因此,如果需要对电子档案元数据进行整体封装,元数据更新会使得档案信息包面临反复封装。协调电子档案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的保障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元数据管理与封装方案。实际上,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所要求的可解析性主要是针对档案内容和自然属性元数据而言的。从微观层面上看,目前的电子档案元数据项目纷繁复杂,实践中并非所有元数据都具有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因此,一方面,对电子档案元数据进行区别分类是必要的,应该明确不同元数据对于真实性管理和长期可读的作用,据此优化电子档案的信息封装方式与长期保存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电子档案的封装方式,在元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寻求满足元数据更新需求的封装方法,兼顾基于元数据的真实性管理和基于封装的长期保存要求。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电子档案保管阶段主要存在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保障需求难以协调的问题,导致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仍然面临许多内在的漏洞和风险。要真正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期真实性”保管,应进一步明确电子档案实体、凭证信息和保管过程元数据三类对象的保存与应用需求,兼顾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的现实需要,完善保管阶段的安全保障策略。 3电子档案利用阶段的安全保障 电子档案复制传递的高保真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等特点,在给档案管理者和利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容易泄密、复制、扩散和损坏等安全隐患。因此,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中,既要保护档案原件不受损坏,也要控制档案信息的利用范围,防止泄密。 3.1副本利用,保障实体安全 在纸质条件下,对于一个档案室而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同质载体的纸质档案副本,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做意味着要建立一个与已有室藏规模相当的库房,并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复制,时间、管理与经费的投入几乎都是翻倍的。但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副本则相对容易许多。《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标准中都要求,区别于封存保管的电子档案,应拷贝形成一套电子档案专门提供查阅利用。考虑到业务部门对电子档案的经常性利用多以查阅信息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相对而言对其凭证性要求并不突出,为了避免电子档案原件在利用过程中遭到损坏或篡改,可以抽取电子档案内容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副本以供查询和利用。电子档案副本的内容与电子档案完全一致,可以满足业务部门一般的信息利用需求。[38]在生成电子档案副本以供利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在归档时,系统自动抽取电子档案内容信息形成一份电子档案副本并加以保管,在查询与利用时直接调取电子档案副本。采用这种方式,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可以建立单独的利用数据库,用以存放所有电子档案副本,电子档案原件及其元数据则打包封存于保存数据库中,两个数据库分开管理。在进行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等活动时只需调取利用数据库中的档案副本,有利于维护档案实体安全。电子档案被移交到档案馆之后,电子档案副本仍然可以保留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以备提供日常利用。第二种是在利用者发出档案利用请求时,系统根据请求自动抽取相应的电子档案生成副本后提供利用,利用结束之后,电子档案副本被自动清除,这种方式被称为根据利用需求“动态打包”。这种方式可以大大节省系统的存储空间,节省存储成本,但对系统性能要求较高。综合而言,第一种方式要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存储空间,但对于当下还未真正与数字档案馆实现互联互通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言,可以相对完整地保留本单位形成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前端业务部门的档案利用提供便利。在真正实现了数字档案室与数字档案馆互联互通的情况下,电子档案移交到数字档案馆后,前端业务部门利用电子档案时可以直接从数字档案馆获取,此时数字档案室也无需再保留已移交的电子档案副本了,这将极大地节省数字档案室的系统存储空间与成本,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2三权分立,保障信息安全 针对电子档案的利用,要求电子档案能够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安全运行和流转,保证合法用户的合理使用以及禁止非法用户的访问,使电子档案信息免遭破坏、更改或非法拷贝等。[39]要实现利用过程的安全保障,就要确保访问合法、利用合理、全程记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划分访问与利用权限,通过访问控制技术避免权限扩散;[40]二是控制利用行为,通过文件保护技术、版权保护技术等控制用户对电子档案内容的非法篡改、传播、伪造、侵权等不合理利用行为;[41]三是对电子档案利用全过程实行跟踪记录,利用审计跟踪技术进行全程监控,提供事后对非法行为的追溯回查。[42]这三点要求实质上对应了利用系统中的三个角色———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依据国家保密标准BMB20-2007《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电子档案利用系统应该配备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三类安全保密管理人员,分别负责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和安全审计工作。三类人员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实现三权分立,以保障电子档案利用系统的安全。[43](1)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负责对访问利用的角色和用户进行设置。具体而言,系统管理员根据本单位情况,设置相应的用户角色,指定其功能权限,即为不同的利用者创建不同的利用账号。利用者根据所分配的账号登录电子档案利用系统进行查询与利用。(2)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负责对角色和用户进行授权,将角色权限与数据对象关联起来,并进行数据的备份。具体而言,即根据用户角色的权限,配置其所能操作的相应数据对象。当利用者发起查询与利用操作时,系统自动根据利用者的身份及其所匹配的权限级别返回结果,不在利用者的权限范围内的信息内容则不予显示。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水印、网页控件技术等,对电子档案的浏览权限、打印权限、下载权限等分别进行严格的控制,[44]做到定点———只能在某台机器上打开,定人———只能由某个用户使用自己的口令打开,定时———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打开,定次———只能打开固定的次数。同时,还可以实行防复制、防下载、防打印等。[45](3)安全审计员安全审计员负责全程审计跟踪电子档案利用过程。具体而言,一是对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行为进行审计跟踪,确认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操作行为合法、合规;二是对安全管理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记录、存储用户的利用行为,并对恶意攻击行为进行识别和处理,及时发现和阻止各种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行为以及内部用户的非授权活动。档案利用系统中三类管理员与利用流程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3全程记录,维护元数据完整 ISO23081-2中指出,档案管理元数据必须具备:(1)档案本身的元数据;(2)业务规则或政策及授权元数据;(3)责任者元数据;(4)业务活动或过程元数据;(5)档案管理过程元数据;(6)有关元数据的元数据。[46]凡是用来描述电子档案管理的元数据,没有全部覆盖以上范围者,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的描述是欠缺完整的。[47]在副本利用方式下,电子档案副本的形成、利用和管理是档案利用过程元数据积累的主要来源,尽管这些元数据围绕电子档案副本而形成,但却是电子档案利用过程的重要记录,应该与电子档案原件关联,作为电子档案利用情况的全程记录。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生成电子档案副本的过程中,涉及责任主体和复制过程的相关信息十分重要,需要被保存下来,具体包括:档案复制的日期及责任人,从生成者那里获得的档案与由保管者产生的拷贝之间的关系,复制过程对其形式内容、可存取性及使用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在副本的利用与管理过程中,所积累的元数据和档案管理过程的元数据一起,共同组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档案室)阶段的管理过程元数据。也就是说,业务部门在利用档案副本时会积累各种利用信息,档案部门在管理档案副本时也会积累各种保管信息,针对档案副本形成的这些记录需要被妥善保管,作为电子档案利用与副本管理的元数据。这部分元数据主要包括利用权限、密级划分、利用对象、利用时间、利用频率等信息,它们以动态元数据的形式积累,反映了电子档案的利用情况,可以为后续电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提供依据。除此之外,电子档案副本管理中产生的利用日志元数据,与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管理日志元数据一样,[48]都是电子档案“从其生成时就已遭受的各种变化的信息”,[49]应该得到妥善保管。在电子档案移交给档案馆时,副本管理的利用日志元数据可以与电子档案封装包关联,提供给档案馆以作参考,辅助管理。 3.4电子档案利用阶段的安全保障要点 在电子档案利用的过程中,应该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确保涉密档案信息不受侵害。[50]具体到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其核心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保护电子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档案流动的“中部枢纽”,确保所接收的档案完整、真实、可用是基本的业务要求,有此基础,才能为前端业务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并为后端档案馆输送真实、完整的档案。因此,在提供利用的过程中,仍然应该把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作为第一要务。这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电子档案实体安全,使其不被破坏、不被丢失;二是保证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使其不被越权利用、不被违规扩散。同时,通过全程审计跟踪记录用户的利用行为、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行为,作为工作查证的依据,以供事后审核。目前在具体的操作中,提供电子档案副本利用,可以确保电子档案的实体安全。在档案信息安全方面,则可以通过利用系统三权分立监管档案利用行为,从授权登录、利用过程到全程审计对用户的利用行为进行监控;结合使用身份认证、审计跟踪、文件保护、数字水印等技术,可以防止档案信息的越权利用;还需根据利用者的利用请求与权限情况,只将权限范围内允许的档案信息打包传输到终端予以显示,并严格监控其利用行为。(2)保存完整的元数据加拿大律师肯•萨斯认为:“电子档案成为证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记录或存储电子档案的系统的完整性,二是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三是电子档案是在通常的、正常的业务过程中产生、处理和保存的。”[51]简单地说,就是要注重系统、电子档案、形成过程这三个要素。[52]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中,保存利用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利用时间、利用频率等具体的利用过程信息,一方面可以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进行跟踪记录,以备查考;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移交进馆之后的电子档案管理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参考纸质档案利用的安全保障对策:一是副本利用,纸质档案利用在不要求凭证性的情况下会提供复制件以满足一般的信息利用需求;在电子档案利用中,则可以抽取电子档案的内容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副本以供查询和利用,维护电子档案原件实体。二是完整的元数据记录,纸质档案利用中使用档案利用登记表用以记录档案的利用情况;在电子档案利用中,则需要对电子档案副本的利用过程进行全程审计跟踪,并保存利用过程的元数据。除此之外,与纸质档案管理所不同的一点在于,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需要以安全管理的三权分立为基础来实现电子档案的利用控制,设置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三类角色,对其安全管理权限进行互相制约,以保证从用户授权登录、查询利用和全程监督审查的整个利用过程都处于可控范围内,防止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越权获取、越权使用。 4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离不开面向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措施,用以巩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四性检验和档案备份,二者与保管和利用中的阶段性保障策略相辅相成,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共同保障电子档案安全可控。 4.1四性检验,实现档案质量跟踪 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是电子档案管理的核心要求。《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和《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分别要求,在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时,应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也称“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进行检测,这四点要求统称为电子档案“四性”。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实践中的四性检验等同于档案管理理论上的技术鉴定,贯穿于档案管理全流程。四性检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档案质量,在归档、移交等工作中,以及在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迁移、格式转换或传输的情况下,都意味着存储状态、存储系统和管理环境将发生变化,对档案进行四性检验可以使档案接收方或新的保管环境掌握档案质量情况,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档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档案安全可控,避免档案质量的进一步损害;二是明晰交接责任,归档和移交都意味着档案管理责任主体将发生变化,规范化的四性检验可以避免缺损档案处理中的主体模糊,有利于明确处置职责,及时维护档案安全。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而言,贯穿管理全程的四性检验实质上是以动态的形式保障电子档案安全。具体来说,真实性检验要求档案目录信息、内容信息及相关数据信息准确,及数据包规范;完整性检验要求数量和数据两个方面的完整;可用性检验要求数据、内容可读,以及软硬件环境满足长期保存需求;安全性检验则要求档案安全标识规范,并要进行病毒检测、漏洞筛查等。四性检验在电子档案整个生命周期中具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在不同情况下,四性检验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管理主体和保管环境是否变化,通过检验功能组配,选择必要的检验项目,达到情境化、高效率的检验效果。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的四性检验节点有三个,分别是文件归档、档案保管与档案移交。在文件归档和档案移交阶段,因管理主体和保管环境都将发生变化,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全面的四性检验。在档案保管过程中,一方面,应着重开展周期性的真实性、可用性检验,防止档案被更改、不可读;另一方面,在档案利用、档案迁移等情况下,则应该着重开展完整性、安全性检验,防止档案缺损或感染病毒。四性检验具有零散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全流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环节中档案内容、档案载体、系统环境、管理主体变化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检验内容,并及时执行检验。四性检验也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全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四性检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与不同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相契合,可以对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进行全程保障。 4.2档案备份,提供档案全程保障 数据备份是信息安全保障重要的支撑性措施,在检验性、确认性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数据备份可及时、有效地弥补数据缺损、数据失真和数据丢失等漏洞,甚至在面临自然灾害、系统故障等情况时,也可以通过备份数据的恢复重建信息资源。在传统档案管理中,异质、异地备份是档案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而言同样如此。所不同的是,电子档案备份不再仅以支持灾难预案为目的,而更加突出档案保管、档案利用等环节的安全需求,以为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护航”为目的。电子档案备份应伴随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而存在,与数字迁移、副本利用、四性检验等措施相结合,构建更为稳固的电子档案安全保障。电子档案备份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战略规划方面,《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中明确应重视备份建设;2009年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以及2009年、2010年全国局馆长会议都强调档案安全备份的重要性,提出对电子档案实行异质、异地备份。在法规标准方面,《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都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应建立备份,要求电子档案实行三套保管,一套封存保管,一套提供利用,一套异地保存。目前,以电子档案安全保管为目的的备份主要采取异质、异地备份相结合的策略;以电子档案安全利用为目的,则主要采取异质备份策略。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的实施策略与传统条件下大体相同。对于电子档案异质备份而言,从备份介质上看,包括磁盘阵列、磁带机、光盘、硬盘等多种设备,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选择。然而,最为理想的做法是,对于适宜长期保存的载体,应对电子档案进行同质、异地备份,这将更有利于电子档案保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档案备份与档案馆备份措施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中,档案备份并不是机关档案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备份工作主要由档案馆承担。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由于电子档案具有数字化信息的不稳定性特点,出于基本的信息安全考量,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也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应该提前到归档后的档案保管阶段,并且备份应随电子档案一同移交至档案馆。在档案室与档案馆之间,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首先,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档案备份,这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管理条件下的基本要求,同时国家《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中也作了明确建议,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档案备份是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性需要。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在向档案馆进行电子档案移交时,往往是异质多载体、多套移交,在本质上已经实现了电子档案及其备份的同时移交。再次,通过调研得知,对于档案馆而言,馆藏电子档案的数量往往是数百T级别甚至更大,完全由档案馆承担从无至有的电子档案备份,其工作量是巨大的,进行一次省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的完全备份有时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因此,基于高效率、集约化以及安全保障管理的综合考量,我们认为,应当在电子文件归档后,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内,实行科学的备份机制;在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时,一并移交经过周期性维护的备份档案,以及备份管理的日志记录等。这不仅有利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开展规范化的备份管理,在电子档案交接后,也有利于档案馆对备份档案开展连续性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备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电子档案的四性检验与档案备份对于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的安全保障具有支撑性作用。保管与利用阶段的安全保障措施侧重对电子档案进行阶段性的直接保护和监管,而支撑性的安全保障措施则贯穿于电子档案管理全程,提供面向全流程的保障。四性检验作为综合性的检测措施,可以实现档案质量的跟踪,并为管理结点与交接环节提供基础而必要的安全保障;档案备份则可以切实起到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作用,尤其在发现档案数据缺损或丢失时,完善的备份恢复机制是目前保障档案实体安全的最佳对策。 5结语 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是解决电子档案“保得住”的关键,是开展档案资源整合与利用、联通与共享、移交与长期保存等后续工作的重要前提。电子档案管理的安全保障应该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结合档案管理的流程特点与业务需求,提炼安全保障的关键要点,寻求更加契合档案管理实际的安全保障对策。本文以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保管与利用为框架,分别对这两个阶段以及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支撑性安全保障策略与要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应当具有连贯性,并与管理流程紧密结合。综合而言,电子档案保管阶段应关注凭证信息的长期保存以及档案封装方式,协调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的保障要求;电子档案利用阶段应关注电子档案的副本利用及其元数据的管理;对于电子档案管理全流程而言,则应关注四性检验的实施方案,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档案备份及其移交的模式与方法。虽然不同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安全保障策略,但基于共性的档案管理流程,梳理共性的安全保障需求与要点,可以充实档案安全保障的实际内容,从而更好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需求选用适宜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完善电子档案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安全保障。 作者:陈永生 苏焕宁 杨茜茜 侯衡 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大数据研究院 /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档案管理系统晶体模型构建研究 1引言 知识与信息正经历着由稀缺到爆炸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方式与模式也日益多样化,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管理方式,知识管理都要以信息和数据为前提,因此存储信息和知识的档案库和档案管理系统便成为了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档案管理系统、协调好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关系,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1]。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产,打造一个学习创新的环境,而当今企业大多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基地,这些机构拥有庞大的科技情报与档案资源,并且在每一道生产和研发工序中均具备有价值的信息、经验等知识产生的条件,能否有效完整收集这一系列知识,增进科研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组织、知识评价以及知识服务的重要基础[2]。企业的知识只有紧紧围绕业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置于场景中的档案、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2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概述 知识管理自提出以来,不少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就知识管理如何实践,进行怎样具体的操作模式等提出了诸多想法,1999年哈佛大学教授Hansen和Nohria在研究了大量美国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类型及采取的技术含量将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分为编码管理模式(Codificationmode)和人物化管理模式(Personalizationmode)[3]。这两种模式被奉为知识管理实践的经典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只能顾及一个方面,前者注重技术,后者注重内容,虽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但是仍有相对的局限。笔者结合自身企业的实践过程,引入了化学中的晶体模型,总结出了一套场景式的知识管理模式。 2.1构建理念 企业的业务沟通与知识管理等诸多活动都可以细分为每个人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讲就是某个人在某一时间和地点,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素养、人脉等知识处理某一具体事情的过程。我们将这种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知识管理方式称之为场景式知识管理(Scenario-basedKnowledgeManagement)。在天时、地利、人和、事件的情境中,将知识融入到业务的每个环节,通过知识和业务的“化学反应”促进业务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工具和方法的集合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知识晶格(KnowledgeLattice),每个知识晶格相互关联,彼此相通,从而形成类似于晶体模型的知识体系(见图1,图2)。通过对该知识体系的管理达到业务发展和知识螺旋创造的双赢效果。笔者将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称为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在这个水晶体中,若每个晶格都能够做到自我反应、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及自我适应,整个组织必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知识的晶格将散落分布在各个业务中,与业务紧密契合。 2.2构建体系 基于晶体模式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的建设目的在于形成企业2.0知识协同及决策支持系统KDS大平台,要将各个应用系统的操作界面通过知识门户平台进行整合,统一设计,统一实现。使操作界面清晰、美观、干净、直观、前后操作连贯。其中以数据获取和数据整合为核心,通过对各类现有应用系统中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全面、有机整合来为综合业务提供协同服务。具体而言,从企业自身和企业对外两个角度出发,包含企业自身发展层面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S)、资源规划管理系统(ERP)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为轴线,企业对外层面则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为轴线,形成平面轴的业务体系主体架构,另外在这个轴面上将企业具体的模块融合在一起,包含情报管理、创意管理、实践社区等等晶格模块。 3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 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构建如前所述,基于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是业务原始记录的管理平台,是一个完整的“晶格”,也是在知识管理模式下的一个独立板块,其中包含有文书档案库、会计档案库、人力资源档案库、图书资料库、竞争情报库以及科技档案库。而科技档案库是档案管理系统板块中的重点和主要构成要素,也是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中的主要支撑。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资源,是在生产、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档案材料,如何集中有效管理便于迅速转化为知识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知识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4]。因此,从构建档案管理系统入手,逐步融入到知识管理的层次,是管理科技档案资源、发挥科技档案效用的初衷。 3.1建设理念 科技档案的管理必须要科学化、标准化,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化需求,必须按照“归档齐全完整,整理规范有序,保管集中安全,提供利用快捷准确”的原则和要求,对于科技档案资源要积极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向电子化管理转型,并致力于建设、推广、完善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内容主要应为基础设施、档案管理系统平台、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六大内容。通过从硬件到软件的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建成一批满足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发展需要的档案管理系统,最终建立覆盖全业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档案管理系统集群。同时,在确保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的同时,建立档案门类齐全、多种载体类型,集档案信息资源的收、管、整、用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不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而且科学、标准、规范管理各种类型的电子文件,并保证其原始、真实、完整和长期可读的属性。 3.2目标需求 3.2.1构建档案信息库,确保数据实时存取。我们拟建的目标档案资源库应包含载体形式为文字、视频、图形、图像的电子文件,不仅涵盖已归档的档案信息资源,而且进一步扩大到现行电子文件、实时科技资料等,既集成各业务系统电子数据,又整合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数据,安全保管档案资源的同时,形成以档案信息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综合信息资源库,有效满足每一位用户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建成后的档案管理系统应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整合成一组前后相继的文件管理工作流程,实现文件及其元数据信息的自动捕获和归档。通过与企业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ERP等系统建立接口,完成科研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实时动态管理,保证记录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共享性,实现无缝连接、数据共享。 3.2.2实现档案系统的数字化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构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运用专业档案管理软件,对进馆的各类信息按不同要求分类排序、价值鉴定、数据校验、目录生成、数据统计、自动标引、信息组织、打印输出等有序整合,形成一个有序完整的信息空间,实现档案信息的系统管理。同时,还要结合身份认证、传输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运行与有效利用,实现档案存储环境的智能化管理、档案人员的动态管理、图纸复制任务的调度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日常琐碎事务的中解脱出来,大幅度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水平。建成后的档案管理系统必须达到网络和系统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和物理安全的要求,各单位可理清其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源头,全面掌握本单位数字资源分布的情况,在物理和技术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 3.2.3推动档案信息的有效查询利用,开发新知识。档案管理系统的服务方式应以用户为中心,兼具多种查询途径、强大的检索能力、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完善的借阅和调用控制功能。利用者可通过网络与档案室建立联系,在授权范围内不受地理位置和时间限制,实现有效远程访问查询。此外,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系统部件和信息基础平台。在档案管理系统现有数字档案库基础上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知识库,使知识的形成、共享、传递得以实现。 3.3系统功能 3.3.1档案综合管理。档案管理系统须基于OAIS模型,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通过数据接口、数字化加工等技术完成档案元数据的采集,通过文件管理、档案整编、档案管理、动态管理、资料管理模块收集、整理、存储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的数据信息,通过系统维护设置库结构及人员权限,并支持用户登录档案门户入口和检索利用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通常来讲,管理应用系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管理应用系统主要应具备协同工作平台、档案业务管理、接口管理和系统维护功能,具体包括:档案整编、档案管理、数字化加工、多媒体管理等,其中的档案管理板块可以对使用单位的档案进行电子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利用效果,减轻管理负担,降低管理成本。通过该子系统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检索、统计、鉴定与销毁、编研等工作。 3.3.2检索利用平台。为保障档案资源能够更广泛地得到利用,以B/S方式实现档案数据的网上检索利用。档案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检索利用平台,用于实现多种方式的检索,用户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即可访问知识门户平台或者直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入口,在网上查询检索权限访问范围内的档案目录数据、浏览电子全文,并根据需要进行查阅、借阅、下载等相关利用。检索功能主要包含:智能检索、卡片检索、高级检索、全文浏览、全文检索、利用申请和利用管理等。 3.3.3系统外接和维护。针对已经实施的各类软件应用系统进行数据整合,提供灵活的动态数据集成接口,可以与企业的OA、PLM、ERP等其它软件业务系统进行动态连接,对企业其它软件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管理,从而实现档案资源集成,达到信息共存、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的目的。系统的接口应用WebService和XML技术来实现,保证异构系统和平台的数据交换,WebSer-vice双方通过标准的SOAP协议来进行交换请求和响应。事先双方共同制定出交换的XML数据的内容和格式,即共同遵守的规范;另外,编制Shema文件进行交换数据的格式验证,确保数据的规范性。比如,PLM接口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就是协助并完成数据从PLM系统归档到档案管理系统的过程。通过PLM接口,PLM中管理的相关产品数据和电子文件再正式发放,可以归档时,能够实时归档到档案管理系统的科技档案库中来,然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修改、添加,进行后续的归档、利用、等档案管理操作,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实现数据的继承与共享。又如,在企业门户的办公桌面、OA系统的待办事宜或其他业务系统的待办模块中,展现个人相关的档案借阅情况、图书借阅情况、审批待办等,方便用户及时了解个人的借阅情况,待办事项等。用户在门户、OA系统或其他业务系统中点击时,可以直接进入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应处理页面。 4晶体模型的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下构建档案管理系统的成效分析 4.1集群效应 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构建档案管理系统,无疑比普通的档案信息库的单独建设要更能集中发挥档案资源的集群效应,更能增强信息的广泛性与适用性。由于在该场景式知识管理模式下,各个资源库被视为相互关联的“晶格”,即每一个资源库均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维度,但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知识“晶体”,因此,这样的系统架构满足了同种事物在一起产生有利作用的集群效应,能够使得档案信息与图书信息、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竞争情报信息等发生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科技档案的情报价值。 4.2价值最大化 将档案管理系统构建置于知识管理模式下,又与其他资源库建立关联,是加强信息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知识和信息总量剧增,任何一个信息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而且不同的信息资源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收整管理。因此,这一体系也充分适应了打破档案、图书等各自为政局面的现实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因此,对于档案部门乃至文献信息中心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利用档案管理软件,依托系统内部局域网,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实现档案价值最大化地利用。 4.3“死”档“活”用 通常来讲,档案归入档案部门后,会存储于系统和库房中,如此一来,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会变为“死”档。即便是有利用和调取,也只是针对所需档案。在知识管理中的档案系统的构建则在这一方面弥补了档案与相关情报、图书、业务资料相互配合支持发挥效用的空白。 作者:郭敏1,2 张黎3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知识管理中心 3.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省级测量标志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测量标志是国民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切测绘工作的起算依据[1]。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都需要测量标志提供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定位基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测量标志受到较为严重的损毁或破坏。为此,全国各省陆续开展了测量标志全面普查工作。为配合此项工作,实现测量标志信息化管理,对下一步的测量标志维修、保护、使用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支持,有必要建立功能完善的测量标志档案管理系统。 一、系统建设目标与思路 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可视化技术为手段,综合利用计算机、GIS、数据库等技术,建立完整的测量标志档案库,开发测量标志录入、动态普查登记、审核、监管、查询统计等功能,方便各级行政测绘管理部门快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测量标志成果信息,实现测量标志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具体包括: (一)建立各等级GPS点、三角点、水准点等测量标志档案库,使其能够有效适应测量标志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各环节信息的动态更新,为测量标志的维护与管理提供可靠的、现势性的数据支持。 (二)实现系统在省、市、县三级测绘管理机构的全覆盖和权限分配,实现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管,开发数据浏览、查询、数据更新录入等基本功能。 (三)实现将多种统计方法相结合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二、系统设计 (一)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基础设施层、数据存储层和应用服务层[2]。数据存储层是核心,存储测量标志各类档案实体文件、元数据等资料以及空间索引、基础地理数据等空间定位信息,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分别通过ARCSDE和自定义开发的数据接口与应用程序进行通信。应用服务层通过NetFramework和ArcEngine开发C/S模式的桌面应用,实现测绘档案标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通过Flex和ArcGISServer技术开发B/S模式的web应用,实现测绘标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 (二)数据组织 从内容上组织,测量标志档案库包含测量标志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指基础地理信息库和空间索引库,具体有省级1:50万行政区划(含省域、市域、区县、乡镇)、分幅、地貌、水系、交通、地名等数据以及各等级GPS点、三角点、水准点的空间位置信息;非空间数据库指测量标志档案实体数据和元数据库,既存储测量标志点从立点、巡查、维修、迁建、破坏、损毁等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信息,如立点时间、立点人、每次巡查记录和资料、维修记录、迁建记录、保管信息、破坏情况等,也存储标志点在系统中的操作日志记录,比如操作人、操作时间、执行的具体操作等。空间数据库的存储与管理借助于ESRI公司开发的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运用ArcCatalog管理工具将数据导入到ArcSDE数据库中。属性数据库管理工具则采用Oracle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由Oracle统一对各类数据进行高效地管理,从而保证其可以紧密结合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发挥最高的性能和优势[3]。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独立分布存放,彼此之间通过关键字相关联,为测量标志信息的存储和管理提供空间及属性信息服务。从逻辑结构上组织,划分成现势库、临时库和历史库。它们是测量标志成果在不同阶段的逻辑形态,可相互转化。例如,现势库中存储的某标志点档案信息,一旦该标志点被损毁,其信息将转存至历史库;通过校核前的标志点更新信息将先暂存于临时库,通过校核后才转存至现势库成为档案信息。 (三)功能设计 系统包括测量标志录入、动态巡查和更新模块,地图浏览模块,测量标志查询模块,测量标志普查监管模块,数据检核模块,统计分析模块,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 1.测量标志录入、动态巡查和更新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为了支持测量标志点的日常维护,以适应测量标志成果的增加、巡查、维护、迁建等管理事项。主要包括测量标志空间点位的更新和属性信息的更新。 (1)标志点空间点位更新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标志点点位等功能,用户可通过手工方式将测量标志点位信息录入系统,还可通过PDA等移动设备实时将标志点点位坐标传至系统服务器。 (2)标志点属性信息更新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对新增和属性信息有变动的标志点都需要更新其属性信息。用户可通过手工方式将测量标志的属性信息,如定期巡查、维护、迁建、委托保管等信息登记录入系统,也可通过PDA等移动设备实时将巡查的照片、记录等信息传递至服务器。 2.地图浏览模块 具有放大、缩小、漫游、全图、图层控制、地图打印等基本功能,可对控制点的属性标注、显示符号和颜色进行设置。 3.测量标志查询模块 可查询用户管辖范围内的标志点数量、标志点的基本情况以及巡查、保存、维修、迁建等信息。借助系统的查询功能,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查看到某标志点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和系统用户曾对其进行过的任何操作,彻底解决了测量标志查询难问题。系统提供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两种方式。空间查询是以GIS可视化展现形式,加载本辖区内基础底图和测量标志点,并默认按普查情况及保存信息对点进行标识,工作人员无需其他操作就能大致了解辖区内标志点是否普查和保存完好情况。可提供点、框、圆、坐标、行政区、图幅、属性字段等多种空间查询方式来查询标志点的属性信息。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查找数据库中满足条件的标志点,并将结果分布情况以高亮形式显示在地图上;双击标志点图标,查询该点的属性信息。目录查询是以目录形式列出辖区内的标志点信息,单击可查看详细信息,并实现与图形进行交互。 4.数据检核模块 提供整库抽样检核和数据更新检核两大功能。其中,整库抽样核检主要针对本次测量标志普查成果库,是为了确保普查原始资料的准确性;数据更新检核主要是对测量标志动态更新信息的检核,即数据从临时库转移到现势库需进行的检核。整库抽样核检是通过系统过滤排查出逻辑一致性矛盾大、调查资料变动显著等的相关测量标志调查资料,以便利用这些资料再去实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检核,提高检查效率。数据更新检核将自动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自动化检核首先对资料是否齐全、文件名称和数据记录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素填写是否完整、附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检查,其次,将新旧数据进行对比检查,一般在肯定新数据的基础上,再从逻辑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精度指标方面进行甄别,找出最合理最准确的数据,提示操作人员选择采用。通过自动化检核的数据,会暂存于系统临时库中,提交给审核人员进行审核;人工审核是指拥有审核权限的管理员登录后,可浏览待审核的标志点信息,审核通过的记录,将更新至现势库。审核不通过的记录,不会更新至现势库,并通知相关人员。 5.测量标志普查监管模块 省市级测绘管理机构可对辖区内的测量标志动态更新情况(如定期巡查、维护、迁建等信息)进行监督管理,用户登陆系统后,可查询未及时更新信息的控制点,并对没有及时更新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催办。在系统中可通过通知提醒、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催办。 6.统计分析模块 指对测量标志成果的分布、破坏、增加、变迁、普查和利用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例如统计标志点数量、破坏情况、维护情况、巡查情况、迁建情况、标石类型、标石构造、地类、土地权属等。可以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也可根据标志点的属性字段按条件进行统计,并实现各种统计结果多种形式的输出打印,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7.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模块 主要指对数据库中数据表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对各类测量标志成果数据进行入库、修改、删除、批量导入导出;查看与管理系统日志,对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维护系统数据字典等。 8.系统管理模块 对用户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的权限分配,由系统管理者根据角色分配相应权限,以确定用户所享有信息的大小和信息的类别。本文基于测量标志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采用B/S与C/S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测量标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标志点从立点、维护、迁建、破坏、损毁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为测量标志动态管理和长效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滕洁 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测绘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0引言 测绘档案资料是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国土资源调查、资源勘探开发、道路交通建设、城市规划、旅游、气象等各个领域。传统以手工为主的档案管理工作费时、费力,查询和统计利用速度慢准确率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测绘档案管理也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立辽宁省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有效的测绘信息。 1测绘档案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测绘档案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测绘科技档案文件的接收、组卷、编辑、查询、统计、借阅、归还、销毁、整理、维护与利用等工作。本系统为C/S模式下数据库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都建立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的,所有各模块连接、交互都是通过数据库表结构之间的关键字或索引数据建立链接。采用MicrosoftSQLServer建立属性数据库,ARCSDE建立空间数据库。根据测绘档案具有地理属性的特点,经过分析处理,基于ArcGIS软件,利用GIS技术将测绘档案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相挂接,实现测绘档案按图形空间定位检索和管理,实现测绘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管理。本系统设计了数据采集、档案管理和系统维护三个子系统。 1)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备份、档案添加、修改、浏览、查询、等功能。数据采集即档案数据的入库,设计实现逐个录入和批量录入的功能。主要是指对地图元数据信息的录入,通过界面化操作地图元数据,实现元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增加和保存。并提供批量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提高数据录入的效率。 2)档案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档案的接收、借阅、归还、销毁、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实现对借阅、归还、接收、销毁等清单的编辑功能包括(录入、浏览、查询、修改)。 3)系统维护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日志管理。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将任何一个用户从登录系统,到修改、删除资料的所有操作都记录在日志文件中,系统管理员可随时查阅和清除日志数据,方便日常的管理工作。 (2)用户管理。测绘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对不同的用户允许进入不同的操作系统界面,实现对测绘科技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 2辽宁省测绘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分析,辽宁省测绘档案类型的复杂繁多,建立辽宁省测绘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包括两个数据库,一个是测绘元数据库,用来存储所有档案数据,当数据采集与录入时调用此数据库;一个是档案管理数据库,用于存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借阅、归还等记录、清单,在档案管理子系统中调用此数据库。首先在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表和业务管理表。然后在下编程实现系统需要的各种功能。 3结论 本系统采用GIS技术,实现测绘档案图形化管理,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有效的测绘信息,提高测绘档案管理的人性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测绘档案的科学管理。 作者:商云霞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和积累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教学档案材料越来越多。在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这些教学档案对于改善教学管理、提升人才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其利用率。因此,很有必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项目的研究,包括制定教学档案归类标准、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等。 关键词:教学档案;分类标准;管理系统 一、教学档案研究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尚未按教育信息化要求形成完整的机制,如没有配备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兼职人员一般都未受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档案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管理流程与教育信息化要求不匹配等。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档案数量大、内容多,其作用不受重视,档案管理投入也少,对档案管理工作持得过且过态度,更谈不上创新;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轻松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致使教学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难以突破。二是档案基础工作不规范。需要归档的材料没有及时归档,造成了在评估和重点项目申报中材料的缺失;收集的材料类别混杂,没有及时装盒整理;相当一部分档案材料散存个人手中,造成档案收集不全,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等。三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文件的时候乱翻乱抽,借阅、转阅不登记,借走后不妥善保管,用后不归还,造成重要文件的流失。四是在档案管理方面应用信息化技术少,与信息发展形势不匹配,档案管理效率差。 二、教学档案管理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通过同类高职院校中档案管理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收集到更多有关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办法,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二是比较研究法。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相比较,找出两者的优缺点,将两者优点相互结合。三是个案研究法。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务处档案为实例进行试点。 三、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研究的结论与对策 (1)建立了教学档案分类标准:DA/T22——2000规则同样适应于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并能在配套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能够为教学档案管理提供有效规范。可以建立与DA/T22——2000规则相适应的教学档案分类标准。通过建立的教学档案实体分类目录,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规范》建立相适应的编号,以教务处的档案为案例,以“件”的实体分类,即将归档文件按其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分成若干层次和类别,构成有机体的过程。对归档文件进行合理的分类,要体现出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类档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系统的提供利用,而且对排列、编目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文件柜、文件架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结合我院实际工作以及机构设置的特点,参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关于归档文件分类的要求,制定我院归档文件分类方案。采用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三种分类法,并可以组合成许多种复式分类法。一级类目的标识,采用类目名称主词和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JX”即“jiaoxue”(教学)的简称。档号模式规定为“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如2014年教学综合性第1号卷的档案为2016-JX11-001,分类号(类目)的设置学院文件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一级、二级或三级类目。2016-JX01-1~N(保管期限为“永久”时从“1”~“N”件排列流水件号)(2)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档案分类标准来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必须有配套的制度,需依据档案相关法律法规,研制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框架。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档案不够重视,很多的档案规章都不是很熟悉,档案意识的加强,需要全院的各个部门都引起重视,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规,并结合学院档案工作实际,形成《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工作规范体系》,为加强学院的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科研及其他各项工作服务。对于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编研提供利用等业务环节有以下相应的制度《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实体分类方案》《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各类档案工作规范》《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档案材料保管期限规定》等制度,组成档案工作规范体系。通过学习档案规章和学院档案工作规范,对加强全院职工档案归档意识,促进档案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进而提高学院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3)提出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方案:采集.NET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档案管理系统,结合DA/T22——2000规则,通过建立的档案实体分类标准,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能极大地提升学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档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上,把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实现档案的网络查询、借阅、归还、催还,对档案查询和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管理更加容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系统的管理员能够对录入的信息要求准确、完全;对录入的数据随时作更新修改,管理员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为系统管理员和一般用户设置建立完善的权限和身份级别,一般用户不能对信息进行添加、删除。加快检索速度,促进档案的规范化和正规化,对做好学院档案信息化工作,对档案的整理、鉴定、保管、编目、检索、编辑、研究、统计与利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发现原来确定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给当前的档案建设工作造成了困扰。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档案与DA/T22——2000规则相适应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研究,为教学档案的规范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分类提供了依据,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研究,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需要。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谈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信息资源就是电子公文档案,如何有效的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公文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如今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手机基本已经普及,而且相比于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更有着占地空间小,容易保存的有点,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易于管理,在一些档案管理部门中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管理系统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慢慢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管理档案最终会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而相应的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也应该得到重视。 关键词: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仅是不断提高的信息水平,在网络化以及智能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而且电子公文档案正在向着公开化的方向发展着。这时,我们必须重视这些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如果仅仅依靠电子公文档案本身的管理系统并不能很好的保证安全性,即使管理系统本身有着一定的安全性,也一定会出现安全问题。甚至一些恶意的组织和个人会对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以及信息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研究,探索出稳定有效的安全机制。 一、加强安全管理的概念 首先应该具有安全管理的意识,熟悉了解安全管理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广泛应用,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所面临着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为了让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有效的工作,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管理系统安全机制的研究,对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的概念。安全管理应该是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员应该首先重视起来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保证管理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对电子公文档案管理进行明确的分工,安排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并且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工作意识,树立安全理念,将工作中的安全性问题放到第一位,这样才能树立起牢固的安全观念,领导与工作人员相互提醒相互扶持,要第一时间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要想保证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应该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安全管理的网络,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一个公司或单位而言,相关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但是要想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却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必须完善管理体系,对涉及到电子公文档案的部门都应该纳入安全管理体系之中,可以建立一个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管理系统部门,相关部门的领导人都应该加入这个部门来提高协同性,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强大的管理网络,还可以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的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总而言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完成各个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使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避免安全管理漏洞的出现,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档案都有着比较重要的信息保存,所以对安全性和保密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我国也有着对公文档案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公文档案中有一部分年代久远或是有特殊意义的档案是纸质保存的,具有较高的机密性,所以会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保存处理,同样的由于计算机的进步也有着相当一部分的公文档案是由电子形式保存的,这些文件同样具有保密性的特点,但是一些恶意的不法分子或组织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文件进行破坏或是盗窃,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所以相关部门必须提高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工作意识,加强锻炼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技能,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文件安排专人管理,可以有效的加强安全性。 四、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 电子公文档案的保存相比纸质档案有着许多的优点,例如占地少,易于保存,但是电子公文档案的保存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注意,这是其安全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包括存储工具,通讯设备等的安全,要保证保存电子公文档案的电子设备能够不受到人为损害或是自然灾害的破坏。建立起有效的物理保护设施,切实有效的保护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存储设备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磁盘保存,光盘保存和电子设备保存。其中光盘的存储时间最长,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受到电磁波等干扰,存储时间达到50年以上,一般用于长期储存,而磁盘与电子设备的保存因为保存的时间较短,受到电源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多用于临时储存。不同的存储介质在实际的存储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关部门根据电子档案的需求有效的利用物理存储设施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公文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为了使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更加安全有效稳定的运行应该制定相应的物理安全措施,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性,还能够减少其受到人为因素破坏的几率,保证了相关电子设备的安全性。电子公文档案的物理安全是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的基础与前提,有效的物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增加了电子公文档案的安全性,对于其保存的便利性与长久的保存也有很大的优点。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公文档案的保存越来越趋向于电子化,电子公文档案与纸质档案相比有着极大的优点,电子公文档案的应用不仅推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安全性问题,一些非法分子靠窃取资料来赚取财富,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树立起安全管理的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安全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创新安全管理的办法。 作者:孙巍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探索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信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公文档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电子公文档案已被诸多领域应用,但由于电子公文的特殊特点,易使自身产生安全隐患,因而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重点论述如何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 关键词: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探究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努力提升电子公文档案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更需注重其安全性。为此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安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强化安全管理理念的运行 众所周知,理念具有先导性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使得电子公文档案管理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进而使得电子公文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而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对部门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管理专业知识,始终在脑海中形成安全管理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电子公文档案得到安全的管理。 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安全的管理制度可有效的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只有确保电子公文档案在规范的环境下运行,才能有效的加强对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为进行上述的工作,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安全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确保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使工作流程完全处于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之下。例如,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对管理人员的使用权限加以确定,切勿随意登记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物理隔离模式的应用,严格执行身份认证制度,禁止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避免是安全管理制度有名无实。 四、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 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而言,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其的安全管理。关于某个单位,其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需要由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组成,而安全管理体系则必须将单位中的所有部门进行整合,全部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避免出现安全管理漏洞。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与技术的协调性,避免使安全管理出现“空白点”,以此来真正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五、加强数据库的安全建设 所谓的数据库安全建设即是指避免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遭到非法的入侵与非法下载及使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非关系全文检索数据库Trip。其安全机制分为不同的层面,对于数据库的访问在数据库级、记录级、字段级三个层面予以授权,对用户的访问权限与访问内容进行控制。当数据库被破坏时,可根据相应的日志文件对原因进行查找,并进行恢复,同时还可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便于相关管理人员的使用。此数据库拥有四级用户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文件管理员、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如图1所示的用户权限图)。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的系统管理权限,只有通过系统管理员才可以有效的生成文件管理员与用户管理员,以实现对电子公文档案的有效管理,若未经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则任何人不可以进入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使电子公文档案始终处于安全的运行管理之下。 六、加强应用程序安全的管理 应用程序安全通常被视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核心,只有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才能有效的确保电子公文档案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公文档案管理单位可使用共同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部门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库,并建立严格的使用权限。为确保系统的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不定期的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备份并进行归档处理。一旦归档,数据库资料将完全被写入不可擦除的光盘中,使其真正成为不可被删除的档案,为日后管理人员的查看提供便利,最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数据库资料的丢失。除此之外,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还必须采用安全设计技术。系统可自动的记录用户对于系统的任何操作并形成日志文件,使系统管理员可以及时的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七、拓展安全管理的内容 若想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除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外,还必须对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拓展,以此为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额外的保障。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加大进行物理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与软件安全管理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安全管理更为全面的开展工作。为此必须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并加强沟通,对于安全隐患及时的发现并排除,尤其是在数据安全方面,管理者需要在U盘、光盘与云存储中同时进行备份,实现“三管齐下”。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纸质档案共同构成了档案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已进行范围较广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应用,然而对于其中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确保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作者:赵彦君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具有便于查询、维护简单、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等优点,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是未来档案管理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则基于Web技术探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Web技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它采用高效的信息处理、提炼等优势运用至档案管理中,让人们更容易使用档案信息,从而顺应时展趋势。针对上述情况,本次研究提出设计Web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查询、检索、修改、归档等操作,大大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1.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本次设计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是在WEB技术基础上上,WEB技术能为信息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进而减少系统信息安全方面的开支。考虑到公司日常档案管理流程及需求,在参考类似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后,设计出本系统系统具体架构,见图1。 2.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2.1登录模块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用户主要为管理员和用户,用户在系统上注册成功后,凭借用户名称和密码登录系统。在登录界面用户需要选择自己的身份,系统依据用户身份在相对应的数据表内查询用户账户、密码是否存在,只有正确无误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用户身份检验是确保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用户身份检验能有效预防非法授权用户使用与入侵,进而维护合法用户的权益。用户登录系统界面见图2。2.2数据录入模块档案管理员可利用数据录入模块,编辑、修改各类档案数据并实现档案文本与各类电子档案原件之间的挂接。数据录入流程见图3。用户在进行案卷、问卷录入过程中,系统能够提供添加、编辑、排序、删除等操作,可任意复制某个记录。修改操作后可重新替代原始档案,确保用户在检索查询操作时,直接浏览经过修改的新文件。同时,详细记录修改信息及旧档案,便于用户时刻掌握档案修改情况。除此以外,电子文件批量挂接功能能把用户已经录入的档案记录及电子档案原件依据设定的规则自动对应,便于查询用户在检索条目时浏览电子原件。2.3设置权限模块电子档案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依据需要随机在本机上完成检索、查询、下载各类档案资料。必须注意,档案具有保密性的特点,设置权限模块促使管理员不仅能保障有权用户有效利用档案,也可适当限制用户对部分档案的使用权限,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档案管理员通过对网络对每位及各部门档案权限等进行设置,并细化至某个案卷或者文件的权限,为用户赋予临时权限。权限设置完成后,档案管理员除临时赋予权限外,日常无需开展繁琐的检索、归还等工作,用户在网络上即可实现档案查询、浏览等操作。其流程见图4。2.4查询检索模块电子档案管理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网上对档案实施检索,在用户权限允许范围内,直接在浏览上查询所需的档案原文,也支持下载至本地机器上便于用户使用。检索查询模块为用户提供检索、浏览、下载等多种功能,用户根据分类、案卷、主题词语等进行检索,也可利用对用户来说更为直观的卡片完成检索。除此以外,管理人员可对用户库、日志库实施组合检索,并根据需要打印检索信息,操作流程见图4。查询检索模块支持多种检索方法,其中,组合检索过程中用户可依据项目、文件信息中的字段进行不同条件的组合,达到条件表达式检索的效果。卡片检索方法把项目、文件的录入界面展现出来,用户会将其了解的信息填入相对应字段中,即能查到满足条件的档案。2.5统计报表模块统计是对电子档案库内各类档案的工程项目库、文件库及案卷库中的字段实施自定义统计,并输出相应报表。该模块可提供修改、删除、复制统计项、数据转换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打印相应的信息,执行步骤如图6所示。2.6设计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就是在特定应用环境中,构造合理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及物理结构,以此创建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确保其能有效地保存、管理数据,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数据库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计数据库时,要依据需求、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等进行。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公司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系统依托Web的计算方法,使用浏览器操作便捷性更强,客户端无需安装专用软件,整个系统的管理维护操作更加简单、快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档案表、档案归还表、借阅表等,其中,档案借阅表包含编号、日期、机构、经手人等信息,具体见表1。 3.结语 本文以Web技术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用户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基于web技术详细设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架构及各功能模块,以期为各部门更好地管理档案做出重要的贡献。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优势及功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形式的档案管理模式被档案电子数字化管理模式所取代。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档案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已经熟练应用各种办公程序来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处理过程。但单个的办公程序很难满足所有档案管理工作,并且因为每个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方式以及对办公程序的熟悉程度不同,就很容易造成同样的档案信息却因格式、文字等方面细微的差异而不能完全得到上下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接收与认同,如此便会造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甚至是出现无法归档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优势及功能 为了使档案管理人员应用一种软件就可以全面地将档案工作处理得当,一些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遵循国家档案局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为档案管理行业研发了专业系统软件,以便统一管理、维护和保障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方便查找、利用等原则,具备高效、准确、简单、实用的特点。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是集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软件。 一、专业性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具备诸多优势 (一)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发明,逐步替代了传统单一的档案归档模式,不用像以前过多编辑档案的条目及内容,完全可以在系统软件的提示下一步一步进行建档、归档等工作。一旦发现错误档案信息,可直接在系统中进行更改,省去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的重新编辑、打印等环节,节省了时间和资源;如发现漏输的档案信息,可直接插入补充,简单易行,省去了对其他办公软件因不熟悉而造成的失误,使用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档案数据,直接进行关键字等方式搜索,一搜即可,不再需要查找翻阅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相关文件输出时也采用了统一的电子格式,兼容于大多数电脑系统,方便打印和传阅。在上报归档信息工作方面,可将系统软件处理的结果直接加密上传到上级管理部门,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二)能够更好地开发档案内容信息。应用一般的办公软件只能够实现单个文件的编辑,还需要另附档案的扫描文件,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在对档案的基础信息编辑之后,添加此档案的扫描电子图片,这样就做到了一点开目录文件就可以同时采集到此文件的电子图片,方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查阅以及上报等档案工作。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还可以对相关的档案文件进行相关性编辑,这样就可以轻松地通过检索工具对各种有关的电子文件进行查找,使用者可以更好地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使档案内容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还包括数据的传送、接收、备份、恢复等功能,方便快捷,此外还具有用户管理、日志功能、事务提醒等。(三)更好地实现档案保密功能。一般的办公软件只能设置简单的密码,极容易造成泄密,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可以通过设置权限管理进行管理员、查阅人等角色分工工作,可以设置人员的查阅权限等,这样就起到保密的效果。在查档人进行查档时,系统可自行记录,形成查询日志,对数据传输、用户访问、内容打印等操作进行了安全设计,以保证档案的使用安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还配备了电子锁,这样便可以锁、机分离,即使别人打开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电脑,也无法打开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二、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优势之多数不胜数,而各种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大同小异 (一)收文登记。文书人员收到公文后,将文件信息输入系统,便可打印收文登记簿和收文批阅承办笺等;收文序号由系统自动生成编号,并打印在收文登记簿和收文批阅承办笺的右下角,形成检索,便于文件去向的掌握;输入的信息数据可提交到软件系统数据库中保存,方便以后查询及入档时调取;如果收文登记簿或批阅承办笺不慎受损或遗失,可从系统中调出对应数据进行补充打印。(二)发文登记。可以各个部门一个总号或多个号;软件系统可以按年度自动对发文进行编号;发文登记之后,可打印发文登记簿,发文登记簿既可以自动衔接上次结束时的行数或指定起始行数打印,也可以分期分批统一打印;登记时内容在备选项中进行选择即可,如“主送”“抄送”“标题”等;发文档案数据同样可以到系统的数据库中进行调取。(三)组建档卷。可依据本单位具体工作职能,选择适合的档案分类方案。如“年度—机构(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保管期限—年度—机构(问题)”分类法、“年度—保管期限—机构(问题)”分类法等;档案文件进行输入时,对于收文和发文,只需搜索相应序号,即可调出将相应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及其他文件手工输入即可;档号为系统自动产生,档号格式可以自定义输入。(四)公文查询。可对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查询;可指定一个或多个匹配条件进行搜索查询;可打印出所查询到的档案内容,由系统自动记录查询、打印记录。尽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强大,优势明显,但仍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合理应用,谨慎行事,方能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更好地为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作者:唐建一 单位:四平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档案应运而生,并且极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有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在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使用的形势下,其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基础上,阐述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流程管理;应用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作。在传统档案管理中,一般都是采用纸质档案与人工管理这两种方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档案大量使用与其复杂性也同时增加,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的电子文件的产生使用、流转、归档、保管、移交等等,于是,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中,流程管理得到了普遍重视与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问题。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档案信息安全性指得就是信息载体安全性与传输安全性。电子档案载体主要为光盘、磁盘、磁带等,其种类多且较为复杂,由于电子文件的生成、流转与利用都会受到硬软件和网络等构成的技术系统及数字环境的制约,这使得电子文件数字信息难以维持永久存取,导致电子文件性能不稳定,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同时对环境湿度、温度、防磁等条件的要求也非常高,容易被破坏,导致载体不安全。而传输安全性主要为网络安全性,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是影响传输安全的主要因素。此外,电子文件非常容易被篡改,并且毫无痕迹,导致数字信息失真。二是电子文件的可识读性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档案载体是依赖系统,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操作利用,因此不能从载体外表去判定正常与否,极易受整个系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储存信息无法识读,因此影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 (二)措施。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问题而言,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在查阅利用档案的过程中,设置通过验证用户信息、输入调阅口令等权限限制访问与阅读,按照国家相关网络安全定级规定对档案馆(室)的数字档案信息利用平台进行安全保护,并对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以此提高档案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安装较为先进的防火墙、防毒杀毒软件等,以此避免计算机黑客、病毒的恶意攻击入侵,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二是强调档案备份。档案部门应对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和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异地备份应选择地理距离相距300公里以上,不属于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地方为宜;异质备份应做好静电复印、翻拍、数字化、缩微、仿真复制等工作,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在登记备份的要求上应实行三套式,以满足保存、备份和日常使用。 二、流程管理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流程管理概念。美国管理学家MichaelHammer指出:流程就是将一个或者多个输入转变成对用户有价值的输出活动;而达文波特教授认为:流程就是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活动的集合,并且为特定市场或者与用户提供特定输出。由此可以看出,两人均认为:流程是以用户(人)为导向(本),并且在输出过程中重视体现用户(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流程主要包括六个要素:输入资源、活动、结构、输出结果、用户、价值。 (二)流程管理应用。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实施引入流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即工程庞大、环节众多、复杂、涉及面广。所以,在设计与实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流程管理的运用。首先,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应以改善传统档案馆业务流程为新导向。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时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收集电子文件与档案资源的数字信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整合与开发利用档案数字资源。一般而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担负着管理任务,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强化以档案需求者的利用为核心理念,以此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有序建设。不管是数字信息收集,数字化处理,还是资源整合利用,都是围绕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档案利用者需求的导向作用。新的需求导向必然会冲击传统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对原有工作职责与形式提出更全面、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合理调整原有业务流程,对工作流程中的业务关系加以梳理,以此实现和改进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目标,规范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其次,流程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建设风险,减少建设成本。 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应严格遵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与信息资源安全储存,以此实现流程管理控制与电子档案价值鉴定的有效性,否则就会出现电子档案失真、系统安全等风险,影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实行前端控制,通过流程管理的引入,使每个业务环节的管理成为不可或缺的统一程序,并且尽量减少管理流程环节,提高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基于流程管理理论,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模型予以设计。在设计模型中,首先收集与选择要纳入管理序列的档案种类、范围、内容、归档时间等信息,并录入系统,自动根据归档日期予以分析,对信息是否需要归档、保管多长时间等予以初步确定;之后由档案管理科室牵头,组建专家鉴定小组,鉴定信息来源,确定不可公布或有限制的文件、档案,列出清单予以报备审批。在审核通过之后,编制数字化档案;然后对档案予以检索设置,并且充分考虑其访问权限设置;最后,重视档案的存储与更新,并且进行合理的备份,确保档案的安全、准确,提高档案利用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档案的产生与日益增加,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并且随着电子档案的应用与推广,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与利用率。为此,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时候,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有效,一定要重视流程管理的应用,从而充分发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作用。 作者:朱建兴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水电行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概述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领域。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人力资源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发展至今,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理论体系。所谓人力资源规划也叫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保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职能性策划,以确保组织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必需的人力资源的规划。简单来讲,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目标就是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其技能适合未来要求的员工。 2、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现状 2.1因循守旧,观念更新慢 水电行业企业大部分经历了事业单位转企业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采用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刻,其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仍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思想观念也没有根本的转变,简单地认为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一种进新员工的计划表。 2.2缺乏创新,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水电行业企业大都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效率不高、相关制度没有完善、缺乏实现高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须的制度平台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等问题。很多水电行业企业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缺少岗位测评体系、工作绩效测评体系、科学系统的薪酬体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严重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目标的实现。一些水电行业企业甚至根本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认为可有可无,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职能收缩,使人力资源规划形式化、边缘化。 2.3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水电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性逐渐加大。虽然说人才流动有利于人才资源配置进一步趋向合理,但是从实际工作上来说,人才的流动使得大部分水电行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人员缺乏,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于部分水电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的不够重视,使得相应的人才计划跟不上生产的需要,人才成长滞后,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更缺乏技术骨干。有劳动能力的正式职工逐年递减,造成项目管理人员短缺的局面。 3、加强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充分保证,水电行业企业也不例外。应当说,加强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电行业企业要发展,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改善人力资源规划,因此加强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做到: (1)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完善企业组织架构,设置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组织、监督、激励、协调和控制等职能; (2)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以及考评技术。考评技术设计的关键在于标准的确定,要根据水电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本行业企业实际的考评指标实施考评。同时,将考评结果与使用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绩效水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重点向本行业企业中、高层领导灌输现代人力资源意识,使他们明确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关系到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影响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重点加强岗位分析和人才测评工作。通过对人和岗位这两方面的要素都进行全面而彻底的了解,实现企业的员工与岗位的合理匹配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结束语 目前,我国水电行业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此新的形势下,对水电行业企业的的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前,水电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的,缺乏主动性,随着市场经济和水电行业企业的高速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这也是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此时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也就显得更为重要。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最为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将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阎海娥李金龙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思考 很多企业的负责人经常在叫苦连天,抱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不好做,对于遇到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经常感到无所适从:对工作不得力的人员感到无可奈何;企业扩张的时候只能退而求其次的从企业内部选拔人员补充新机构的领导岗位;当有一天忽然发现企业的组织能力需要调整,而员工的个人能力却无法跟上时,不得不紧张、匆忙、却又不得章法地开展员工素质提升与培训工作,最后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落在了同行企业的后边……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人才战略性规划,从而造成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不知从何下手。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应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也就是说,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如同企业业务战略要求变化和发展一样,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在要求变化和发展。在环境变化的时候,企业往往指望招募到适合新环境的人,这实际上就是确定新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还有些企业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确定适应于特殊商业环境的人才需求,如通用电气公司长期致力于开发与其众多不同业务部门的要求相匹配的管理人才。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跟据人力资源SWOT分析,特别是分析、比较双方在核心竞争力中的人才优势,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保持自己最优秀的人才,防止其流入到竞争对手公司;从社会上吸引竞争对手没有或比对手的关键人才更优秀的人才;或者直接从竞争对手吸引其最核心的人才。 作为对企业战略概念的解释和延伸,目前在管理学界已形成了有效处理人力资源与企业业务战略适应性的各种方式。如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协调的三种人力资源战略模型,他确定了关键的战略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集中化战略)所要求的不同的战略重点,用以指导企业在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时可以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企业不同的业务战略环境影响着人力资源规划,不同的企业环境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力资源。一个制度化的组织需要比较传统化的管理者,也就是能够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控制力的人。随着组织变得越来越灵活,为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更加灵活的管理者,或“改革型领导人”。而创业型组织,包括风险企业或“车库企业”,则需要具有广博技能和充沛精力的实干管理者。 创业、高速成长、业务成熟、转型状态以及剥夺和清算代表一个组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购并活动的管理,对企业措施或方向调整的管理,或者对合资企业的管理,都需要特殊的技能。虽然目前还没有有关这些各种情况的通用性描述,但是在以上各种情况下确定明晰的管理人才需求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前提和必然的要求。 第二、明确企业的职位与人才要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在确定对未来管理人才的要求时,这种要求应当明确的体现出所有管理者应当做出的行为表现以及管理职位对候选人的要求。显然,随着环境的改变这种要求也在变化,在企业进行转型过程中时,一般这种要求不会太过于具体,而是宽泛的,主要集中于要求管理者要具有适应企业环境快速变化的灵活性的能力。 很多大型企业有管理职位说明书。他们说明职位的基本功能(目的、使命、目标)、义务与职责、经济责任、报告关系以及权限。他们是为组织的目的而写的,并且被用作确定职位薪酬的根据。职位说明书是确定职位要求的有效工具。但是,管理活动不可能被简单的仅仅用职位说明书就可以描述清楚,因为很多企业的职位说明书要同时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以及任职者的能力和兴趣,职位说明书倾向于将工作看作是静态和有限的,而实际上工作却是动态的。 职位的剖面图(profile)作为一种方法可以提供有关未来要完成的管理活动比较完整的描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用对未来要完成的活动的描述来补充职位说明书,也有的企业用单独的职位剖面图描述变化的活动以及对管理人才接班与开发的内在要求来填补职位说明书的不足与缺陷。 职位剖面图一般包括以下要素,并通常采用正规的、定制的印刷格式,以保证一致性和易使用性。 1、关键活动:未来(2年~5年)该职位的工作将以什么方式发生改变?该职位的什么方面工作可能是最困难的、有挑战性的或需要未来人力资源的?在考虑人力资源的时候将什么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2、技术和职能能力:人力资源在专业方面必须具有什么经验?简要说明工作任务类型或人力资源应当具备的其他经验。人力资源在其他方面必须(或最好)具有什么经验?必须(或最好)具备什么国际经验?必须(或最好)具有什么教育、培训背景或证书?通向该职位的路线未来将如何不同? 3、管理要素:简要说明在未来5年中评价与开发该职位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的管理能力维度。 职位剖面图提供了评价个人能力与可通过个人开发活动弥补差距的标准。因此,要求必须反映真实,无论在构成职位的当前要求方面,还是与企业计划和未来组织变革有关的工作预期改变方面都是如此。作为第一步,职位要求一般被确定反映当前要求,然后在管理人才接班计划循环中进行修改以考虑预期的变化。 第三、组织与人员配置要求 要搭建起企业管理人才接班与开发计划管理的战略实施框架,一个企业的管理人才需求说明中还应当包括一个预测或准备进行的重大组织变革及人力资源配置需求。 这样的话就应当事先设计组织结构变化、新职位和新的业务管理方式的变化。实际上制定企业管理人才接班及开发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极好的讨论机会,这使企业得以定期的审议变革计划、计划执行进程以及对计划效果进行跟踪评价,这种主题式的审议也保证了对改变管理要求以及备选人力资源的大讨论是非常利于企业整体的发展需求的。当然,由于特殊的地位,在管理人才开发战略的规划过程中,每位现任管理者评论当前组织结构并参与讨论,将会对管理人才接班与开发招募活动的预期变化产生相当的影响。 在这种组织审议中,除了确定一些大的方向和原则外,还要具体确定未来新设的职位、现有职位的变化或以及被撤销的职位。这样新的职位剖面图就需要被重新讨论,或者至少会讨论关键职位或未来将要补充人员职位的具体要求。这就要对企业人员配置的素质要求和数量要求的变化提出新建议,而且,还可能确定退休或调入其他组织的人员计划。通过这种方式,现有管理者就能预测到职位的空缺和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 为了完成以上的工作,还需要开展以下方面的具体工作: 1、人才盘存。这项工作也说明了未来人才需求计划供给的情况,因为这要求确定现任职人员以及可能的候选人。候选人通常由直接管理或单位管理者提名,这种盘存一般是广泛的清理,范围上包括所有可能的管理候选人。 2、形成个人剖面图。在大多数企业的人才盘存中,要为每个被列在盘存范围内的人准备好个人传记概要。一般采用标准格式,提供以下信息:当前职位信息;在本企业的前任职位;其他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其他企业,军队,维和部队等);教育(包括学位和证书);语言技能(及相关的国际经历);参加过的教育与培训计划;在社区或行业担任的领导职责。 除了上述的企业任职信息外,也可以包含个人所提供的信息,这种信息要根据最近的职业能力记录收集(注明日期)。 第四、评价并确定现有人才的适用性 这项工作适用于企业组织内部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随时可以根据未来需要去开发和配置,这项工作还要求管理层应当对比企业组织外部人才的能力及可获得性来评价内部库存人才的素质及可用性。 做这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定期检查本企业人才素质并与竞争对手以及开放市场上可得到的人才进行比较的过程,企业开展这方面工作有以下的几种方式: 1、制定人才竞争基准:为确定某一特定类型人才最佳等级企业而进行的制定竞争基准的活动。 2、不断改进人才素质:确定人才库中素质最低的那部分人,向外安置他们,然后用外来人才替代他们的活动。 3、人才检阅:一种非正式的鉴别、评价和审议方式,针对为某种未知的或可能的未来需求而从组织外部引进的人才。 4、公开评鉴:根据企业的特定人才需求预测、鉴别和评价某一特定职能或行业群体的一种非正式方式,一般利用外部人才寻访顾问进行。 以上活动虽不常见,但却意味着将企业组织放到更大范围与更高标准上进行比较,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处在人才管理的最前沿。这保证一个企业不仅能够开发自己现有的人才,同时也确保有选拔和使用更具才能人员的制度和方法,例如要确保新管理者是具有高潜质者以及外聘者有学习和成长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并具有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智能等等此类的方法和制度。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惑与解决之道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在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过程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是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却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 “人力资源规划很简单,不就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儿培训方面的东西。”、“老总还在拍脑袋定战略,我又怎么搞得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头来能兑现的也不过20%-30%”。以上便是许多中小企业HR们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看法。那么,究竟中小企业有没必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怎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的原因: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HR们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理论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针对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企业核心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的起点是明确界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中,他的生存价值是什么?他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源(技术、资本或管理)是什么?籍此才能真正找到保持竞争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需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计划、不断的招聘才能确保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质的提高,并能长期的驻留于企业。 2.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弹性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组合,以便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达到满足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临时性人力需求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在评估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界定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预备性的支援人力规划,并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其目标是在企业面临生产或服务能力扩张性机遇时,尽可能快地为核心人员配备中层支援人员,以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无法预测,充满变数又商机无限。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 3.建立三维立体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一线经理要给予协作)和支持人力资源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如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建设和事务性服务)和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源为支撑。制订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保证企业长短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转。随着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多的中小企业逐渐重视起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更多的依赖经验型和粗放型的管理,与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支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人才流失严重、员工源源不断的跳槽,表象看来是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偏低而留不住人才,归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准确把握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关键环节来抓,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现象,显示出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不足和空白。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企业制订合适的人才策略,加快培养和造就数量充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人力的需求。企业发展过程是动态的,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领域、经营规模等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退休、辞职、解雇等原因会导致人员数量的减少,企业生产领域的改变会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营规模的改变会导致人力需求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等。企业在积极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分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人力资源。人力规划的基本职能就是预测企业人力供求差异并调整差异,从而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供需平衡。(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也日益提升,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人力资源计划,就不能准确把握企业人力状况和人力需求,企业在应对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时就无所适从。人员的招聘雇用、培训教育、考评奖惩、员工调整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等各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统筹安排,企业必然混乱不堪,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为其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遵循的重要工作。(3)合理控制人力成本。企业运营成本中人力成本占很大比重,员工工资支出是人力成本中最大的支出,而人员分布状况决定了工资支出总额,企业岗位设置是否健全、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比重是否协调、工资标准是否合理、组织机构职是否重复等,在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下,这些人力配置和由此产生的人力成本是否合理都是未知的,有可能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在准确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各类型员工所占的比重,达到人事相宜,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另一个重要职能。(4)企业人事决策的基础。人事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才培养开发、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健康保健和激励保障等人事方面的决策难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错误的人事决策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客观、合理的人事决策需要以全面真实的信息为依据,在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人力现状、内外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合理预期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和收集企业人力基本信息,并将相应的员工晋升、报酬福利、健康保障、培训教育等人事管理计划统筹联系起来,为企业各种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5)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想让员工积极做事,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让员工看到好处,如果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样,员工势必会没有积极性。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向员工展现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未来利益,明确工作中能得到什么、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必定会让员工绷紧神经,关注工作,从而去积极地努力争取。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更多的中小企业逐渐重视起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更多的依赖经验型和粗放型的管理,与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1)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远见,不注重长远谋划,总觉得规划这种东西太虚,看不到明确的经济效益,还要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和时间,并不愿意做在他们看来是无意义的事。有些中小企业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但各部门并不重视,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在执行规划时,简单的、见效快的就做一下,见效慢、周期长的就不做,即使执行了也和规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规划成为走过场、搞形式的一纸空文。(2)人力资源规划比较简单。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规划比较简单,规划过程较为随意,流程比较粗糙,其内容大部分是考勤、奖惩、工资福利、工作规则等,事务性工作较多,前瞻性、预测性的内容少,不是一个长远的人力使用规划,并没有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东拼西凑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规划部分内容,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脱节,没有达到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相匹配的要求。(3)人力资源规划动态性不足。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人的一生是有些相似的,从雏形到初具规模再到发展完善,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风风雨雨,随着问题的出现到解决,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瓶颈,人力资源规划要及时应对企业各阶段的特征,适时完善和调整各项策略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动态性,只是静态地信息收集和设定相关的人事政策,担心制度规定的变动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力求一劳永逸,保持稳定。(4)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传统管理模式,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机构,其职能大都由企业人事、财务等部门兼管。有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弱化,只是填填表格、做些简单统计等,其配备的多是一般员工或是并没有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人员,显而易见,让非专业的人来从事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专业的、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制订了规划,也对企业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5)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操作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实施,要配合规划要求,制定相关“选、育、用、留”的政策,更好的运用一些战术策略,达到落实规划的目的。而在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有规划,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支撑规划的实施,使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缩小与同行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份额,就必须更新观念,坚持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活动安排,制订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现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试论可行对策。(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能、细化工作职责、配备专业人员,充分发挥其在选拔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和配置人才等方面的作用。(2)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面向所有员工,影响到生产、销售、服务以及整个企业,各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协作配合”的人力资源工作机制。企业决策层给矛重视和支持,各部门有力支持,员工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分析、预测、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支持指导业务部门具体实施。(3)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专业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工,还需要提炼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围绕企业人力现状和未来预期出现的主要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见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全面、准确、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有效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的质量和实施效果。(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是保证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性的基础。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培养、引进、激励等多种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优化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地位,拓展从业人员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工作活力,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5)强化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操作性。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但包括规划的制定,还包括规划的实施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由顶层的总方向、总目标与底层的具体任务安排构成。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策略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制订具体任务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职责、设置任务期限和完成时间等,使各部门易于操作和执行。当人力资源规划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时,规划人员应及时探究导致该偏差的主要原因,协调各部门共同采取纠正措施。同时,要加强人力规划执行效果的评测,分阶段对人力规划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执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为下一步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及时而有意义的信息。总之,中小企业不但要重视整体战略规划,而且要制定与整体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的人才政策,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作者:包海生 单位:临夏州科技情报研究所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 前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逐渐增多,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管理层面的投入,希望通过转变管理措施和提高管理力度,促使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经济取得不断的进步。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规划缺失、缺乏科学性指导等不足,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整体效益严重下降。因此现阶段,运用有效措施对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困境进行消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规划的制定面临了一定的困境,如规划缺失和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指导等,这些困境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无法有效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现阶段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对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加强实践,实践中发现,部分企业出现了规划缺失的现象。首先,正在形成中的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工作团队和业务范围,此时他们没有能够明确进行内部分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对眼前问题的解决,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此这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需要;其次,正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还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摸索阶段,因此混乱现象严重。尽管始终坚持运行了人力资源规划内容,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例如,招聘和培训等都是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这部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而科学的程序,因此导致不同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无法集体发挥最大效力。这种现象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工作人员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下降,同时人员成本增加;最后,部分中小型企业属于传统或家族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能够完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严重。这部分企业在进行人员聘用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相关利益因素,因此没有构建起严格的规划[1]。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以上三种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的中小型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必将遭到淘汰。 (二)缺乏科学性指导 在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同时以科学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相关规划内容能够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应用的理论大多借鉴规模较大的企业,而忽视了这些理论同中小型企业实际的适应程度。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较小的规模、不正规的组织,同大企业的运转具有极大的差别。同时现阶段,我国研究领域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多半是针对大企业进行的,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忽视,这是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科学性指导的主要原因[2]。现阶段,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领导人员在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没有能够积极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的制定相关规划内容,而是照搬照抄大型企业的规划模式和经验,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同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不仅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同时无法起到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和真实的经营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没有科学而详细的理论依据,更没有积极引进和学习相关制定手段和技巧,导致规划完全没有可靠性。 二、困境形成原因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规划缺失和缺乏科学性指导等困境,这些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础的原因来自于企业内部。新时期,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一)受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影响 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数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这种特点导致其随时能够进行战略调整,同时又不能够对战略进行明确,这样一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困难。众所周知,任何企业在进行任何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都应当以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而中小型多变的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失去了根本目标,其规划的科学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率先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对人力资源要求进行确立,接下来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招聘计划,并确立薪资待遇等一系列相关内容[3]。然而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那些正在不断扩张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从事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其提供服务、加工生产及销售等方面都无法借鉴相关经验,只能靠自身的实践和摸索来进行,因此在进行定岗定编的过程中也无法及时构建有效措施等。种种现象导致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构成,而无法及时形成科学的规划内容。 (二)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的现状。一方面,没有全面掌握该规划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性,同时对其制定和实施的原则、方法等掌握不够到位。然而事实上,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就是人力资源规划,它是企业实施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又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小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是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策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够明确,同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灵活多变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只一味的以相同的标准、固定不变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来对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实施管理,导致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无法随机应变的适应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4]。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消解策略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型企业意识到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已经成立并正在不断成长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更加具有重要意义。这部分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同自身经营范围、领域以及自身规模无关,而同企业长期发展中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中小型积极展开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并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一)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 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一项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应首先对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这一过程中,在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确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分期目标。如果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呈现出相对复杂、多变的状态,企业应当及时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同时应当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科学的认知,这是解决人力资源规划困境最主要的方式之一[5]。首先,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要性的宣传,促使企业领导积极将该规划同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其次,对从事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其积极掌握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理念、技术,并随时对人力资源规划内容进行更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工作人员应将企业的发展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融为一体。现阶段我国中小型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促进二者的融合是企业长期发展应始终坚持的宗旨,只有促进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形成,才能够实施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小型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6]。 (二)构建完善管理体系 中小型企业在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该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实施氛围。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重新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特定时机甚至需要重新构建该模式。该过程是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阶段[7]。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需要对企业内部不同人员的利益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转变传统的工作习惯等,这必将导致企业职工一定程度上的不理解,然而,企业相关领导人应坚持实施,并做好宣传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构建起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平台。在这一支撑平台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和职位分析等工作内容,还应当对部分人力资源职业内容外的工作进行有效改善,例如制定有效的起因目标管理体系等[8]。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 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必须积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这是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困境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积极面对外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样一来,内部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筛选及培训,促使其不断提高战力思维,并拥有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能力。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注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为其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促使其积极同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9]。同时,中小型企业还应当在日常管理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促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更加可行。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中小型企业为我国经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阶段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所面临的困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应注重促使企业经营战略同人类资源规划相融合、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规划质量。 作者:申平玉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露天煤业全面人力资源规划途径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露天煤业最重要的一项资源,对露天煤业而言它的特殊价值是无法被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取代的。人力资源是露天煤业管理提高的法宝,促进着露天煤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露天煤业人力资源,无疑是推动露天煤业高速发展的一大捷径。当前,露天煤业管理者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如何有效管理人力资源,激发员工主体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露天煤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1.外界制约因素。 目前,露天煤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人力资源方面尚存供给乏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随着露天煤业的产能进一步扩大,其在生产、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由于近年来高校面临着改革热潮,造成露天煤业产量与数量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人力资源严重供给不足。据相关数据资料统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煤业高校,最近几年培养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达不到煤业开采工程专业总人数的4%,研究生更是低于2%。并且,受到行业艰苦的特性及区域环境的影响,很多现场专业作业人员均流向其他行业,进而导致露天煤业严重匮乏技术性人员。因此,要满足露天煤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来还需长期坚持走自身培养为主的道路。另外,现阶段露天煤业的工作人员多为:国有企业改制留存人员、中等院校毕业生、未成主力的高校青年员工或当地的劳务派遣用工等。其中严重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级以上技能人才,人员学历多为专科及其以下,本科以上毕业生数量少之又少,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2.公司内部因素。 露天煤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这五方面的不足:①人员分配问题。由于员工总量较大,所属各单位人员分配并不合理,均呈现年龄分布不均匀状;同时,领导干部方面过于依赖资历员工,岗位中年轻干部较少,特别是老露天煤业干部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青年员工人数比例较多,但缺乏优秀骨干青年人才。②后备人才短缺。当前,露天煤业发展历程中,最尖锐凸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后备人才,尤其匮乏生产、技术、管理领域的后备专业人才以及管理人才,露天煤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递次结构。③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露天煤业现阶段还需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一套以露天煤业发展实际为基础,可行性高、操作性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机制和发展平台。④受传统人才使用观念影响,露天煤业部分所属单位观念还较为陈旧,在人才选用上喜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未能完善科学选用人才的体系,相对来说,限制了年轻人才的成长空间,还应加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⑤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方面竞争力较弱,对优秀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难度较大,人才流失率较高,干部队伍建设基础尚有不足。此外,在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投入、考核激励以及培训工作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 二、露天煤业全面实施人力资源规划途径 1.科学规划人力资源。 首先,根据露天煤业发展战略,应科学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分不同阶段、层次和专业实施,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快露天煤业发展。具体规划包括:①正式将人才战略确定为露天煤业基本发展战略,纳入露天煤业议事日程,加强露天煤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促进露天煤业高速发展。②做好人才战略全面实施的准备工作,即观念、舆论、制度和物质的准备,同时,所有准备中观念准备为基础,制度准备为核心环节。③人才战略实施阶段,根据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全方位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而更好的服务露天煤业发展。④将煤业开采工艺、设备情况等实际,基于完善的人才制度上,制定各阶段详尽的人才需求计划,保留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同步进行,并栽培潜在性人才,大幅度提高人才质量和数量。⑤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开发人才,建立健全灵活动态的用人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层次性、梯队式,以此提高露天煤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能水平。另外,人才智力资源合理开发,进而促使露天煤业科技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增高。 2.完善露天煤业用人机制,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 适时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扩充露天煤业人才总量,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建立超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员工实践、创造价值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员工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加大教育培训与人才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保证人才数量和结构、素质及培养机制,符合露天煤业发展目标、协调发展目的以及各类人才成长特点。加快露天煤业用人机制和体制完善进度,不断改革创新,为露天煤业用人机制和体制输入更多活力和生机。并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应由业绩、品德、技能、知识等要素构成。其中业绩为体系核心内容,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晋升的机制,机制必须公开公正,具有良性竞争意义。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及分配制度,同时应紧密联系工作业绩,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造。 3.建立完善考核激励保障机制,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以高层次专业化技术人才培养为动力,推动露天煤业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露天煤业员工协调发展。露天煤业人才队伍主体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主要生产以及设备检修人才。露天煤业要加强高层次且多专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以此推动露天煤业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进而组建一支完全符合露天煤业特点,满足露天煤业发展需要的梯次性、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完善的考核及激励机制保障。首先,将按照生产和劳动要素分配的工作结合起来,大胆的将知识、技术等融入分配中,同时,定期对员工业绩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为露天煤业关键绩效指标,促使员工深刻感受到自身利益与露天煤业兴衰息息相关,进而促进员工将自身与露天煤业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针对为露天煤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项目收益分配应允许员工直接参与,或是重奖该员工。最后,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业绩评价能力的原则,机制要以能力、实绩、贡献核心。 4.合理开发配置人员。 人才资源的配置开发,必须与露天煤业发展战略紧密配合实施,加强培养后备人才,确保露天煤业发展与人才资源的协调。努力做到用露天煤业文化、制度、发展、机制去凝聚、保障、造就和激励人才。人才战略工作机制必须确保协调高效、统分结合,各部门在密切配合的同时,更应各司其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干部选拔活动,选拔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对于选中的员工进行跟踪培养,并不断投入锻炼员工干部,进一步拓宽后备干部选拔和成长渠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露天煤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不难发现露天煤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偏低、供给乏力,更缺少既具有露天煤矿生产实践经验又懂管理的“双优”人才等问题。故此,根据露天煤业实际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并分层次、专业、阶段的严格实施,坚持走群众举贤路线,建立主动寻贤和竞争折贤机制,且要积极开发露天煤业现有人才,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常建军 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要素探究 1.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1.1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要遵循适应性原则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考虑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预测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才有可能达到为企业目标更好的服务的目的。所谓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的变化和员工的个人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对复杂,包括组织的政治、经济、科学以及技术方面、行业环境因素。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适应未来战略方向,主要是指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改革趋势,把它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系统中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1.2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从目前的条件下进行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作为基础,进行科学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协调和平衡发展,最终完成企业战略目标。 1.3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要遵循人员保障性原则处理好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问题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包含了双向预测(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结构,并且能实现人力资源团队的整体优化)、社会人力资源供给动态分析、绩效、薪酬、影响。只有有效地保证人力资源的供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1.4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人力资源规划在发展人力资源策略中是最关键的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在其准备和实施过程中要与其他功能维持好一定的平衡。有必要妥善处理以下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眼前和未来的关系、必要和可能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速度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1.5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要遵循利益共同性原则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计划,同样也是面对员工的计划。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你只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会破坏企业发展的目标。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使企业满足员工的长期的利益,保障能够使企业和员工都能够得到发展。 2.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措施 企业与员工相联系的工具便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遵循各种原则,包括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系统、职业生涯管理、职业规划和设计指导、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审计和反馈校正等。 2.1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保障人力资源职业生涯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员工提供工作机会和发展阶梯的必要保障。一个组织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人的激励与约束,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发展机制,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员工的自我实现主要通过横向的(如金钱)和纵向的(如职位)发展来体现,组织须提供相应的、可以证明其自我实现的内部条件如职位、权责、待遇、福利等,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员工发展需要、帮助员工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人性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职业提升方案,让其持续拥有向前发展的希望,从而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使每位员工都有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工作的动力。 2.2健全职业通道管理(1)完善验工职业发展通道评价程序和标准。根据组织战略发展需要,完善组织职位分析、职位通道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系统,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合理可行的职位通道程序,评价标准要全面、客观、可行性强,能提高职位发展通道管理的透明度。(2)完善组织职业发展通道结构。通过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结构,使员工可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通道,从而提高组织的综合实力。 2.3组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小组,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学习和宣传(1)设置职业道路管控组织。工作者的职业道路管控活动,设计的要素和机构非常多,所以,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该项管控活动,进而确保它能够在多方向上得以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小组成员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代表组成。(2)认真地进行职业道路学习以及宣讲工作。具体的讲就是说要对工作者讲述管控思想和措施等内容,确保其能够对该项管控活动有非常明确的认识。通常使用的是对其组成者开展着重的培训活动,普及广大员工群体培训。重点地说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目的、可以获取的益处、怎样进行有效配合。 2.4强化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员工的个人设计,目的是寻求自我发展,但组织可以通过组织文化等措施,或者是从系统外部的指导。根据实际的需要、环境改变、员工自己的情况,指导员工制定并修改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建立职业发展的导师系统,高级经理或高级员工可以直接成为员工的职业辅导人,有条件的可以使用测评工具对员工个人优点、技能和职业倾向进行评估调查。下面简单的介绍下方法:(1)分析员工自己的发展规划,寻找最佳的组织概念、目标的入口点。(2)重视员工自主研究,认识和指导员工的思想,对当前的职业和自我进行评价。(3)采用上级主管与员工个人沟通和讨论信息交流会的方法,帮助员工真正的审查。(4)员工与上级进行目标讨论并记录在员工的发展计划中,帮助员工确立长期的职业目标。(5)基于他们的发展需求和目标,让员工参与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有利的保障员工的行动计划。 2.5切实提升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培养管理根据人力资源职业发展目标为员工提供发展条件的功能,工作人员能力发展培训可以采取培训、工作实践、工作轮换、指导、学习行动和操作指导等其他方法的实践。对于经常不在工作岗位的员工可以采取正式的教育、研讨会或大型学者会议、文件筐技术和其他方法。组织应该根据现实,提供包括在职和脱产各种形式的培训,另一方面要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培训,有步骤有计划的分阶段进行培训学习、锻炼,利用工作加压等方式帮助员工自我提高,并进行及时的评价,使员工认识自我,改变自己的不足,将组织命运和自我命运联系起来,激发内在的力量和创新能力,与组织目标同行。 3.总结 总之,员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分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人员发展和监管计划应该和财务计划受到平等的关注,至少应该把单位主计划五分之一的时间放在人员发展和监管计划上。为了达到组织和员工共同成长的目的,其关键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建和谐、平等进步的精神氛围,形成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使得组织和员工能够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组织持续提升、发展壮大。 作者:崔立坡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指企业从近期、远期的发展目标出发,根据企业内、外部资源环境情况,对未来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供需、配置预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高效整合的过程。它是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具体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方向和成效,人力资源规划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工程。但在很多企业当中,不少管理人员由于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和调整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在经营发展、创造效益和价值等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各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投入,管理理念也不断得到提升。现代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过去传统的注重事后管理、同期管理、被动式管理方式,向具有更强先导性、前瞻性、计划性的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转变。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需要的时机,得到适当的人员补充,实现企业需求和人力供给的协调统一以及人力资源最佳配置,从而最为有效地、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单指对于企业人员的配备、补充、晋升的计划性管理,而是由多项内容组成的,具有极强系统性的规划管理工程。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1.人力资源组织人事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劳动组织设计与调整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与调整规划、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计划。前两种规划包括岗位设置、岗位定员配置等,是相对稳定的,一旦设计调整完成后不会轻易变动;而供需平衡计划则较为灵活,常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经营策略进行及时的、适应性的调整。2.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程序措施、规章制度建设等内容。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重要基础保证。3.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是充分发掘企业人力资源潜能的关键,包括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计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人员轮换接替计划等等。4.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是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内,人力资源全部管理活动预期的费用支出的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合理的费用预算则为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及时而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费用预算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占有必不可少的地位。5.人力资源系统调整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计划性、预见性的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应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结果不断地进行评估、反馈,据此对已经制定好的规划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规划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普遍开始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中普遍缺乏应有的积极主动的和前瞻性的思维,这种情况在国企中更为突出。不仅如此,有的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甚至根本就没有规划,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我国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正确认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对保持企业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现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只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无非就是用于人员招聘、分配和绩效管理等,根本无法与企业发展战略扯上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只重视短期效益,只关心眼前人员是否充足,配置是否到位,管理中走一步看一步,而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规划和储备。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始终处于被动,继而导致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人力资源准备不足、人员短缺、管理成本增加等情况,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2.人力资源规划不符合企业实际。有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时,在没有经过认真调研,没有充分了解企业发展战略、人员结构、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情况下,盲目照搬别的企业的经验或是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就草草地进行规划设计,致使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离;市场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如果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之调整的话,先前制定好的规划就有可能失去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使企业出现人员短缺或人员重叠闲滞的情况。3.缺少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当前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为了节省成本,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是将人力资源工作交由其他办公室人员兼任,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必要的人员投入。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但缺乏相关的专业化的人才,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更是寥寥无几;有的人虽然在人力资源部门任职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系统的学习,在人力资源同期管理、短期规划中还可以,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面前,很难做出专业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的战略性规划。 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的措施 1.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重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决策,作用重大。企业主要领导应正确认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基本工作思路,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选拔企业中有经验、有职称的人员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指定人员专门负责;建立自上而下、多维交叉的规划工作机制,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总体战略规划,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信息分析预测,协助决策层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广开言路,鼓励基本部门、一线员工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更为科学合理。2.明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否切合企业实际,责任和目标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就企业而言,制定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应理清企业发展思路和方向;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企业真正的核心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招聘与储备、开发与培训、考核与晋升的相关规划。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人员状况都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还要求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具备积极主动、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思维。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企业应想方设法,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的预见性,确保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 四、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是有效激励员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保持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规划放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科学务实的原则,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人力资源规划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作者:刘荷香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缩短自身企业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差距,现实而必要。本文从电力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入手,细化分析了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优化的现实问题,并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视角,提出了适宜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创新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管理;优化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冗员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受历史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员工退休机制不相完善,为企业年轻的技术骨干型人才引进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另外,较多国有电力企业劳务用工环境尚未实现市场化,员工身份整合问题依然突出,较多具有实力的人才仅能在低端岗位工作,而较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老员工依然占据电力企业重要的岗位,企业多余人员无法精简退出,而致冗员问题突出,阻滞了电力企业有效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情况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情况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结构简单型员工占比较多,而复合型技术型员工占比偏少、员工队伍数量总量偏多,但拔尖人才及中坚力量较少;另外,年龄结构层次失衡情况较为严重,老龄化力量超过新生代力量,多数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断档情况。 3.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不准确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虽然逐步转为市场化经营时期,较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电力行业范畴。但从客观层面来讲,多数电力企业因以往长期处于垄断式经营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及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均难以有效契合市场环境变化作出有效创新,存在目标模糊不清问题,未能切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使企业人才选拔层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也难以从全局视角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激励,为电力企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盲目性及短期性特征尤为明显,有待合理优化解决。 二、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创新思路 1.强化思维转变,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层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发展资本,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从长远方面进行战略性定位,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自身企业经营的重要部门,积极促使企业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加大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信息是人力资源规划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极有必要在行动上制定富有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但规划期不能过长,且需具有逐步修正的余地,这是由于电力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特点所决定的。规划中必须对人员获取环节进行合理设置,以便促使电力企业获取技术型、复合型员工的过程中,尽量缩短周期、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2.强化薪酬激励,构建合理绩效管理模式 新时期,电力企业应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和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达到薪酬方面的公平合理。企业要以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为基础,并以精神激励为辅助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同时,还应建立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分解,配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借助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强化目标绩效考评,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讲绩效、人人被考核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将企业目标和员工努力程度紧密结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业发展、培训、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在绩效考核方面,避免单一考核导致的绩效管理不公平情况,促使绩效管理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健全企业人才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囊括了两大层次,其一即是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结构,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体构成因素。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同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相匹配吻合,达到战略指导作用与结构支持作用的良性发挥,而反之也应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一步影响战略制定与结构设计。所以目前电力公司不仅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更要调整人才结构。在制定和强化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遵循动态平衡原则,即在动态发展中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发展战略间的相对平衡,精简机构,去掉冗余机构,合并职能类似部门。另外,对管理层人员实施有能力者上的竞争淘汰机制,对人才结构进行实时优化,优化过程中需动态化、渐进式的与电力企业经营结构相适应,由此有效实现由人力资源战略服务企业市场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周宇 单位:国网泸州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核心部门,为企业立足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企业战略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已经成为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顺利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也是企业和员工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保障。 一、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员工忠诚度。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创造价值,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况,员工凝聚力强,拥有建设企业的共同目标,全神贯注投入到企业建设事业中去才能促使企业长远发展。人力资源部门的存在能够很好协调员工关系,解决员工存在的问题,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中的“培训”与“员工关系”在发挥着作用,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进行入职前或定期培训,可以使员工了解企业文化,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加强员工关系建设,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员工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避免员工之间的恶意竞争,员工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2.人员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又称为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且具备劳动力的人口资源。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为人力的需求,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达到短期与长期的人力供需平衡。作为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发和储备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企业及早意识到人力资源供给需求,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提高现有人力的运用效率,使其产生最大化的人力效用,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企业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不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前,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没有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工具和方法,或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只看到企业短期利益,没有将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足,对企业长远发展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不符合企业整体发展规划,无法使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一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企业并没有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数据,导致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与企业整体规划严重不符,战略性人资源规划难以展现自身的重要作用。2.定位不明确。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依然沿用传统的人事部门管理方式,难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发挥出自身真实的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创新。人力资源部门实际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长期处于低端水平,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无法在企业长远发展中展现自身的重要作用。3.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具备发展性的战略眼光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事实上,当前很多企业在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工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用的实践经验。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作用。 三、企业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措施 1.实时调整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强,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必须实时调整战略规划,人力资源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必须依据企业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是必须具备灵活性,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在企业成立初期,应该制定凝聚人心、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人力资源部门将具有感召力、创造力以及业绩突出的人才聘用在关键岗位上。企业成长发展阶段,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基层群体,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使员工能够集中精神共同建设公司。企业已经到达成熟期的时候,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为企业寻求专业型人才,他们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判断,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为制定企业下一阶段发展方针提供科学的指导。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依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再企业发展中充分展现自身的重要作用。2.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取得竞争优势。选择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层决策者,分析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中存在的可变或不可变的影响因素,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现代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源部门形成正确的认识,科学定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将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力资源部门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企业信息和数据,使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保持一致。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员工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企业长远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时候,必须注重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建立具有专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定期在企业内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他们的基本技能,定期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了解实事动态,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注重员工关系协调工作,为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加强员工关系处理,增强企业凝聚力,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作者:杨毅 单位:福建水口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电力人力资源规划研究 1电力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在总结与归纳国内主要电力院校与国内主要电力公司(部门)培训管理工作后,对电力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不足。(1)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脱节。对目前普通高校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基本都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培训方式主要是以授课形式为主,真正的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难以提高,但是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电力教学中不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动手解决问题上,都要在实践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唯有提供学生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把学生尝到的理解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与实践中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理论加实践的结合是面向企业实际需要,也是电力高职发展的方向的需要[1]。(2)与现实应用联系不紧密,习惯性封闭式培养。由于目前的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训特点决定了学生最后一步是进入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工作,以实践工作,动手能力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才可以完成后备人才的基本培养。要努力做到并且做好“学以致用、工学结合”这八个字。因此,只有实现高校教育与企业紧密配合,才能迎合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实际需要,才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为国家电力事业作贡献的工人先锋队。(3)素质教育不全面,培养模式落后。长期以来,“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教师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导致许多学生一直处于机械性的学习,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就出现了积极性低,创新能力差的形式,结果更一步是综合素质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2]。 2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虽然在上节讨论了电力职能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状况,这就进一步要求学生转变为企业员工后,充分转变好个人角色,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就对青年员工进行全面的人才规划,其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很大的的意义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平衡性进行管理,可以减少因为人的因素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2)在充公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成就良好的工作成效,以利于实现整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并为员工自我发展、自我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3)进一步对人力资源结构剖析,以找出影响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4)建立管理科学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组织结构。(5)通过制定有效的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从层次上有效地控制项目的人工成本,并为决策提供参考。 3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分析 通过相关资料统计分析,针对目前大多国家企业人力资源规则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问题如下:(1)员工工作效率低下。(2)工作成员不易管理。(3)个别员工缺乏活力。(4)员工技能与岗位不符。(5)缺少精通管理者。(6)某些岗位存在员工实际技能与岗位不符。 4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规划编制 4.1培训计划 每年年初,人力资源部需要根据公司实际需要与发展情况,制订培训计划。各部门也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在规定时间前提交本年度培训需求计划,并且交由人力资源部审核。在此,不可以忽视激励制度的作用,它是绩效考核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可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在某种情况下也提高公司的效益。因此通过投票或者是相关领导相互讨论,在每年度评选出优秀青年、优秀部门、优秀党员、优秀技术能手等奖项,来鼓励优秀集体与个人,以期望先进员工继续为公司创造价值。这里面得要求评选操作的工程中,应该保证优秀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4]。因此如果缺乏公正性,则激励制度会适得其反。 4.2预测规划 在每年的下半年,需要人力资源部进一步对本年度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与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哪些问题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相关。同时人力资源部向部门发放需求建议表,对各公司部门人员数量需要进行统计,以及相关人力资源质量与相关管理方法提出建议,以配合以上分析,以方便制订下一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5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实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十分重要一环,倘若在实施过程中出了问题,那么再科学、再合理的规划也没有任何意义。 5.1执行 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时最主要的步骤。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下面两点:在执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源准备、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及制度准备等;执行时要全力以赴。 5.2检查 在检查前,执行检查者要列出检查提纲,在提纲上明确自己要检查内容以及要检查目的,并且逐条检查,严格避免随心所欲或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在检查完毕后,所有的检查者要及时地、真实地与实施者沟通与讨论检查的结果。 5.3反馈 为了进一步了解规则哪些不够全面,那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了解哪些需要加强,哪些需要引起注意,进步可以知道原来规划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等等。这些均要通过反馈环节来实现,在这里面最主要的一点是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在反馈环节中,主要由实施者和检查者负责共同进行。 5.4修正 因为无法保证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后,就可以保证完全正确,所以必须通过环境的变化,利用实践与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对制定的规划就行全面的监测,以保证规划全方面的实行。 6结束语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这一课题进行讨论,阐述了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然后针对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性参考,具有相对的指导性意义。 作者:于璐 单位:国网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规划与公平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力军,是影响服务提供数量、质量和效果的核心要素,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政府“强基层”的核心内容。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2001-2015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发展纲要》、《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本文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配置现状和公平性,了解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结构和公平性,为政府制定卫生人才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资料来源 通过查阅2006-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获得各省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和结构方面的数据。1.2资料分析方法应用Excel对定量资料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描述全国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变化和结构。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3]计算公式,G=1-∑ni=1(xi-xi-1)(yi-1+yi),分析各省份基层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分布的公平性。 2研究结果 2.1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日益均衡 基层卫生机构人员数不断增加,如表1所示,2006-2009年,全国每千非农业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呈迅速增长趋势,由2006年0.13人增加到2009年0.56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数发展平稳,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由2006年0.99人增加至2009年1.08人。以省为单位分析人力资源的分布,我国省际间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分布日益均衡。从表2中的数据和图2、3发现,2006-2009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布的公平性相对较好。变化较大的是每千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公平性,2006年其Gini系数为0.65(高度不公平),到2009年降低到0.24,公平性状况明显改善(参见表2、图1) 2.2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结构 人员结构反映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合理性。在年龄构成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占60%以上;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年龄较大[4]。在学历水平构成上,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所有工作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7.90%和5.30%,村卫生室几乎为0;从全国情况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60.40%[5],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为57.00%、38.70%、4.51%;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分别为61.30%、95.49%,占主导地位。在技术职务构成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为初级及以下职称,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仅4.20%、0.80%,远远低于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33.5%)。在专业结构构成上,全国经过岗位培训的全科医师有6万名左右,仅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6];而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没有建立全科医生概念,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多为医疗部门分流人员或非卫生技术人员[7]。 3讨论 3.1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增加,地区间分布的公平性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发现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地区间差别逐步减小,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人员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能力有所提升。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8]以及9个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有关,各地加大对社区卫生的重视和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增长较快,且地区间人员分布的公平性得到明显的改善为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基层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与2005年相比,目前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水平均有所提升,但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还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比例较低。具有大学及以上和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的比例较低,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中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为1:3:1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9]。此外,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所占比例依然较小或者还没有建立全科医生的理念,难以满足人群健康需求的变化和健康管理模式转变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运行机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补偿机制不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及增长机制,基本建设还比较薄弱,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人员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人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10]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领域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缓慢,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人事分配制度难以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理念,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由于“重治轻防”的观念比较严重,全科医生制度尚未建立[11],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不被普遍看好,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难以提升,也是造成全科医生较为短缺以及难以吸引人才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 4建议 第一,建立稳定的基层投入和增长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明确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科学核定和落实人员编制,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使用和管理等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等,对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给予适当政策倾斜等,对于东、中、西部采取不同的人才支持政策,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分布的公平性,积极吸引和留住人才。 第二,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到基层服务。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引进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如继续实施和完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另一方面,吸引和鼓励执业医师到农村服务,探索并逐步建立为农村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明确村医身份,解决村医待遇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此外,建立对口支援的完善机制,如鼓励大医院高中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定期指导社区、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等制度。 第三,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和规范化培训。贯彻2010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主的基层卫生服务队伍。一方面,深化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提升在岗人员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采用多样、灵活的培训模式,加快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护士等转岗培训。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成为社会尤其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当中,想要实现动态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对其组织战略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才较为缺乏,而且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给其带来极大的挑战性,本文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进行了论述,希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企业;策略 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适度调整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从而让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外部环境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其发生改变,作为企业,想要健康的成长,应该对其战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调整,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战略规划当中,人类自由战略规则在其中非常的关键,在进行规划的制定时,不仅要以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为出发点,自身更对企业总体战略规划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进行相应的改善。首先,企业处于创业期时,企业主要的战略规划方面,是对员工凝聚力的集中,以及激励、导向企业业务等方面,对于这个时期的企业发展来说,人力资源主要针对对象为能够自己完成任务的人才;其次,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在对组织进行扩大的过程中,也会让管理方面得到共同的进步,这是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也就是说,更加注重管理方向转变为职业化、标准化与规范化。所以,这个时期企业需要引进的人才为能够引领下属前往基层实干的领导型人才;再次,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第一,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怎么进行深化,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第二,对于以后战略目标的发展,怎么规划好策略。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能够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得到深化,更能够为企业进行长远发展目标制定的人才;最后,企业进入衰落期,在这个阶段比较关键,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应该将企业总体战略和职工的性格、素养等方面进行相匹配;应该对职工交流和培训进行相应的加强,让职工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能够达到一致性,这也是需要强调的方面;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更加的和谐,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职工的组织性和整体战斗力进行不断的提升,让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例如,诺基亚企业,在“产品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的过程,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调整了职工激励等方式,在确定职工的薪酬的同时,调整了市场比较对象,更调整了考核时间,对过去的季度考核形式进行了改变,从而实现了项目周期考核的形式;另外,调整了能力素质设计。 二、落实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改进工作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有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比较传统,处理时可以选择进行外包。可以说,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对于分工提出了高要求,要更加的精细、提高其效率,对于企业内部的一些政事工作,企业可以选择比较专业化的企业进行执行,例如,招聘职工、设计薪资等方面。只有这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在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方面,以及战略性经营伙伴发展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才能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作为企业,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企业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分析等。如果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对于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完全可以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应该对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建立的同时,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得以实现;第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地位要重视起来,并且要进行不断的提升。过去,大多数的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归类为后勤服务部门,措施更是以为事后补救为主,根本没有体现战略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如今的时代,想要有效的展开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将其发展到前台,对企业的发展市场和业务进行深入的了解,动态管理要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环节;第四,企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在这个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角色应该进行转变,应该扮演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合作者,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明确自身的管理原则,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预测等方面要特别的重视,并且作为重点,这样能够让其业务部分实行增值服务,而且进行不断的增加。另外,对于企业经营目撕兔扛鲆滴癫棵诺姆⒄剐枨螅这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的,深入了解企业职能、价值观等方面,在进行职工技能、态度方面进行设计的加强时,应该从企业战略目标发展情况为出发点,这样能够对企业职工的潜力进行有效的挖掘,从而让企业人力资源得到长远的发展。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强化 如今的时代,对于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想要实现合理制定,并且能够落实到位,高素质人力资源团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企业,应该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为出发点,加强建设人力资源队伍。第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以配置职能为依据。在进行调研工作的开展时,应该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内外部人力资源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和供给,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业务规划等进行合理的制定;并且要严格的监督人力资源规划落实情况,最后对其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第二,职能的开发,可以让企业和职工能够一起成长和发展。开发战略性人力资源,其实就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这样能够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提供参考价值。所以,作为企业,应该从企业战略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两点出发,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工作,将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新时代的职工需求进行明确,根据职工自身的不足,然后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从而对职工的潜力进行有效的发挥,在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对职工进行考核,这样才能让职员的岗位更加符合。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 摘 要 本文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作用进行阐述,从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入手,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分析,结合人力资源规划理论,提出了制定和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措施。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规划 实施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重要性日渐凸显。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也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实施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工作.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与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所以,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不足,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们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不能有效的服务于企业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得到重视 目前很多企业把人力资源规划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最多加上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汇总。还有一些管理者认为 “老总还在拍脑袋定战略,我又怎么搞得出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做了也没多大意义,计划没有变化快”等。正是这种主观认识上的不全面,导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缺失。 (二)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科学性指导,不具备系统性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借鉴,使得人力资源规划的技术应用容易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一是不顾企业实际情况照搬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技术,致使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适用的环境,脱离实际;二是不清楚企业发展战略,盲目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缺少基本人力资源规划的技术方法指导,导致人力资源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三是人力资源规划只体现岗位人员的需求,与企业工作分析和岗位说明书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系统性的真正发挥作用。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 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企业战略在调整,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及时供应。 (四)人力资源规划流于形式,不够务实、缺乏执行力 很多企业存在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后,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与控制得不到贯彻,执行力不够,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规划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五)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很难做出专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融合 解决当前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与脱离企业发展实际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管理者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认识,促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融合。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要明晰企业战略,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其制定和实施切合企业的发展实际。 (二)建立多维交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平台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工作。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等协同工作,分工完成的。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同时,与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并支持下属实施方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分析和预测并做好方案的评价,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一线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因此,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平台,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资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洞察整个行业走势。因此,建立和完善人力Y源信息系统,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 人力资源规划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因此,加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其整体性的专业素质成为人力资源规划成败的关键。企业要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研究、预测、分析和沟通的管理技能及工作预见性。 (五)制定灵活多变、动态有序、具有前瞻性的弹性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弹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在评估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界定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预备性的支援人力规划,并做出配套的培训计划,使企业在面临生产或服务能力扩张性机遇时,尽可能快地为核心人员配备中层支援人员,以提高组织的反应能力。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保持一定的弹性,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 总之,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遵循企业战略目标,量化分析现有人力基础与企业目标水平的差异,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从而明确如何调整人员配置,以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分析过程。在具体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企业一定要在总体战略指导下,按照规划目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科学制定有效实施,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论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创新路径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企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缩短自身企业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差距,现实而必要。本文从电力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入手,细化分析了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优化的现实问题,并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视角,提出了适宜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创新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创新路径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指导人力资源的各项活动。在这个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从而适应时展的要求。在电力企业中,应该科学合理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规划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围绕电力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确立长期的发展战略,协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 1 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础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随着电力企业的变革,只有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适应时展要求者,这是一种战略规划,它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准备有力的人力资源。为了确保企业和个人的长远利益,在未来的环境变化中,科学预测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并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企业能够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而在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是电力企业政策的一部分,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电力企业的的运行需要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持,也是电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使用价值;其次,便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目标合理开发来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最后,通过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电力企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在充分了解人力资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以达到开发人力资源潜能、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目的。首先,公司要对人力资源采取科学管理的原则,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并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提升人力管理的效率。其次,供电公司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放在核心的位置,有效的增强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供电公司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员工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提升员工的效率,并且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后,供电企业一定要注重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对企业有良好的归属感,真正的为企业的整体利益而服务。 3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分析 3.1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冗员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受历史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员工退休机制不相完善,为企业年轻的技术骨干型人才引进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另外,较多国有电力企业劳务用工环境尚未实现市场化,员工身份整合问题依然突出,较多具有实力的人才仅能在低端岗位工作,而较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老员工依然占据电力企业重要的岗位,企业多余人员无法精简退出,而致冗员问题突出,阻滞了电力企业有效发展。 3.2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情况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情况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结构简单型员工占比较多,而复合型技术型员工占比偏少、员工队伍数量总量偏多,但拔尖人才及中坚力量较少;另外,年龄结构层次失衡情况较为严重,老龄化力量超过新生代力量,多数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断档情况。 3.3 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不准确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虽然逐步转为市场化经营时期,较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电力行业范畴。但从客观层面来讲,多数电力企业因以往长期处于垄断式经营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及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均难以有效契合市场环境变化作出有效创新,存在目标模糊不清问题,未能切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使企业人才选拔层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也难以从全局视角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激励,为电力企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盲目性及短期性特征尤为明显,有待合理优化解决。 4 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创新思路 4.1 强化思维转变,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层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发展资本,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从长远方面进行战略性定位,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自身企业经营的重要部门,积极促使企业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加大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信息是人力Y源规划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极有必要在行动上制定富有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但规划期不能过长,且需具有逐步修正的余地,这是由于电力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特点所决定的。规划中必须对人员获取环节进行合理设置,以便促使电力企业获取技术型、复合型员工的过程中,尽量缩短周期、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4.2 强化薪酬激励,构建合理绩效管理模式 新时期,电力企业应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和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达到薪酬方面的公平合理。企业要以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为基础,并以精神激励为辅助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同时,还应建立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分解,配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借助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强化目标绩效考评,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讲绩效、人人被考核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将企业目标和员工努力程度紧密结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业发展、培训、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在绩效考核方面,避免单一考核导致的绩效管理不公平情况,促使绩效管理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 4.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健全企业人才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囊括了两大层次,其一即是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结构,其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体构成因素。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需要同企业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相匹配吻合,达到战略指导作用与结构支持作用的良性发挥,而反之也应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一步影响战略制定与结构设计。 5 结语 一个企业的高效运转是员工的功劳,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的运转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而制定。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相关人员了解市场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内部的需求,进而降低人才成本。此外,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体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管理软件论文:对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管理软件的探讨 管理软件作为一种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属生产力范畴,旨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因此,大力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是世界各国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受任何国界、国情、厂情的影响和限制。 我国加入wto,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使得企业管理进步的需求也比以往更为迫切,更为实际。当前,我国广大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几乎都将推行管理软件乃至erp列为“技改项目”,并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厂商需要、政府推动和媒体宣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企业对管理软件的应用及管理软件的发展显得格外令人关注。 一、我国企业应用企业管理软件的状况 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于80年代初曾花大力气引进以mrp为代表的国外先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应用mrp系统。以求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水平,达到“既要降低库存,又不出现物料短缺”的目的。90年以来,国家863高技术计划cims应用示范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应用mrpii系统的进程。目前,我国已有上千家企业应用mrp ii管理系统。随着企业应用mrp/mprii的深入,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他们希望管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物料计划信息的同时,要能同步处理财务信息。也就是说,企业要求财务会计系统有同步地从生产系统中获得资金信息,并随时控制和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度,开始采用会计软件来代替人工作账,并由此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历程。不久,企业便不满足于这种事务型的会计核算软件,他们需要“财务管理”,即能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与决策,并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作用。于是,他们开始应用管理型的财务软件。从1997年开始,一些企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需求:将财务管理与监控职能扩展到销售、采购等业务环节,实现财务核算、控制与进销、存业务的事务处理一体化。在大多数企业的心目中,集财务、分销、生产等管理于一体的管理软件能解决他们遇到的管理难题。 二、我国企业对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 1、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软件应满足企业多样性需求 中国的企业千差万别,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型企业实力雄厚、业务处理流程复杂,需要实现资金、物流、信息、业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因此,大型企业对全面的管理软件系统实施有着很强的需求。对于中型企业,尤其是对1000多万的中小企业而言,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自身管理基础的影响,不可能全部选择大型的全面管理软件产品,即使选择了,但是国内很多企业的现状是产品信息(比如零配件的统一称谓)都不准确,对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制造的理解和应用都还差了很远,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企业和企业上下游的信息高度集成,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造成实施困难,上线不易,不容易用起来的结果。因此,我国相关管理软件市场上的企业管理软件应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用户的多层次的需求。 企业推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最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不同层次的企业管理软件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个性化需求。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应该是在发展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思想的管理软件,更多的是聆听企业的声音,关注企业管理的需要,因为管理软件的基本目标是辅助企业管理,所以管理软件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管理应用。适于我国国情的管理软件的标准应该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多层次化、多样化。 2、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软件应将国情、厂情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对企业管理软件尤其是erp管理软件,有不少企业存在一些误区,认为erp软件是万能的,企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还有些企业仅仅把上erp管理软件当成一种时髦,好像不上erp,企业不够档次。实际上,企业管理软件乃至erp软件,其成功的关键是要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去规范企业里面人的行为。企业管理软件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的各个方面,还涉及到企业体制、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管理中还有一些“人治”的色彩,有许多地方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有的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数据不完整,不规范,工作方式因人而异等等。我国企业往往没有经历西方企业的充分工业化阶段,比如,在业务标准化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专业标准化而忽视事务性标准化。西方企业经历了充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在经历了业务流程优化后,一般以目前最好的运行办法作为标准,以达到规范运作和高效运行的目的,并且不断的从目前的标准上升到更高的标准。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迫切需要解决和提高的是基础管理,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设计和人的行为规范等,企业要上企业管理软件,通常希望最好能通过这个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适合我国企业的企业管理软件必须是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抓住主要问题,并结合人员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态度而定位的。如果不考虑国情、厂情,这样开发出来的企业管理软件肯定是要遭遇失败的。 需要指出的是,国情、厂情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企业管理软件以国情、厂情为由,强调客观,迁就现状,不思进取,实际上就是固步自封,保护落后,就将严重影响管理软件的应用水平,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有些旧式的管理过程,可能在原来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合理的,能够起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帮助决策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会与企业的物质流、信息流显得格格不入,往往会对提高效率、辅助决策起副作用,至少无法起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作用。 我国广大企业应用管理软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习、研究和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快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而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过程。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根本途径,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以致最终被市场淘汰。企业应用管理软件一定要立足于管理创新,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 因此,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一方面需要结合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工业化,而且大多数企业又长期处于传统、粗放管理的实际状况,但是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又一定要同时立足于企业管理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并把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三、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管理软件应具备的特点 考虑到我国企业及企业管理的现状,以及企业对企业管理软件的要求,可以归纳出,适合我国企业应用企业管理软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管理思想的先进性。是指管理软件本身所蕴涵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与企业管理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中,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及经验、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管理软件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传递及信息交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这些系统间的相互衔接、集成应用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另外,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同样对管理软件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要求管理软件系统不仅能向外以标准数据格式传送数据,而且能接受外部系统的标准格式数据。 3、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管理软件的功能随企业管理要求的发展而逐步扩展的特性。企业及企业管理的发展,必然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出功能和性能扩展的要求,甚至会进一步要求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的变化。 4、可集成性。管理软件的可集成性是指其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的可集成应用。 5、架构的先进性。架构的先进性是指管理软件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和开发技术的先进性。管理软件的技术架构和开发技术,是管理软件的基础。先进的技术架构不仅可以确保上述应用特性的顺利实现,而且可以防止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原系统投资的浪费。 6、适合我国企业应用企业管理软件的规模和行业划分。对我国企业来说,企业规模的不同、行业特点的不同、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决定了企业管理软件的规模差异。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实用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管理软件不仅应充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该考虑满足当前及将来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需求。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最好的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的企业管理软件是最好的管理软件。管理软件系统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模式,需要实现一种“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值”的管理目标。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必须适合不同行业的管理特点,满足用户管理上的个性化的需求。 管理软件论文:关税电算化管理软件操作方法 国家税务总局和大连市国家税务局于1995年联合开发了适用于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经过试点,于1999年逐步向全国推广应用。有条件的税务机关又在全国统一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出口退税的实际情况,自行完善或开发了部分管理功能,适用于不同层次的退税管理需要。2000年开始实施的“金税工程”,其软件系统更加完善。我们现将适用于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软件操作系统中的退税申报系统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之用。 一、出口退税申报流程 外贸进出口企业在进行出口退税时,其申报退税的程序是: (一)收集、装订退税资料及填报电子申报表格 外贸进出口企业办税员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收集并装订出口退税货物进口凭证和出口凭证,并分别填写进货凭证和出口凭证及汇总凭证的电子申报所需表格。 (二)退税信息采取(亦称初次录入) 将电子申报表格中的有关信息利用电子计算机申报系统输入到计算机的硬盘中。 (三)初次(预)申报 将录入的信息通过操作系统进行汇总、计算、打印、存储等,生成正式申报软盘,输出有关信息,形成出口退税稽核申请资料。 (四)稽核准备(亦称二次录入) 根据退税机关的审核,企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申报资料和信息,生成正式申报软盘,输出有关信息,形成出口退税稽核申请资料。 (五)申请稽核 将正式申报的软盘和退税资料向主管出口退税稽核的外经贸部门申请稽核。 (六)出口退税稽核 主管出口退税稽核的外经贸部门利用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稽核子系统,对企业出口退税的退税资料进行全面的稽核。 (七)正式申报 企业将已经过外经贸部门稽核过的退税软盘和退税资料向退税部门进行二次(再次)申报。 (八)退税审核 税务机关利用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中的审核子系统,并根据其信息对企业二次申请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电子对审。 (九)打印收入退还书 退税机关根据管理系统中的退税管理子系统输出的退税信息,形成收入退还书资料,并按规定送当地国库处办理退库手续。 二、出口退税申报子系统的操作方法 (一)系统数据指标说明 1.出口退税进货凭证指标说明 1)企业代码:长度10位,出口企业的海关编码,印在报单的左上方位置,企业可录入代码,也可录入拼音索引。 2)企业名称:长度30位,出口企业全称,由代码库管理人员在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登记时,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3)部门代码:长度2位,凡需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应该录入,不选择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可不必录入。 4)计退税方法:长度1位,出口退税计算的方法,外贸企业选择“1”,表示外贸出口退税的加权平均单价法,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5)企业类型:长度1位,外贸企业选择“1”,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6)接单号:长度7位,申报年月各占2位,共占4位,流水号(退税申报资料编号)占3位。 7)序号:长度4位,以出口企业为例,每月从0001开始,不断号,不重号,但其序号与出口凭证的序号排列无关。 8)进货凭证号:长度18位,增值税专用发票上左、右上角分别占用10位和8位,增值税专用税票或其分割单号和项号分别11位和2位。录入时,前满后空。 出口转内销证明加“nx”,进口海关代征增值税完税凭证号前加“hg”,上年结转凭证号前加“jz”,普通发票号前加“pt”(限12种特种退税商品),对非专用发票和税票类的数据,系统不做类似本身检测。 9)开票日期:长度8位,年月日各占2位,前满后空。 10)供货方税务登记号:长度15位,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供货方税务登记号录入。 11)商品代码:长度10位,海关在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打印的对出口商品管理的分类编码,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出口退税工作手册》中可以查找。录入时,没有使用商品扩展码的,按原代码录入,有使用商品扩展码的,按10位录入,也可按系统规定的“f2”功能健带出。 12)商品名称:长度20位,商品代码由代码库管理员录入,由商品代码带出。 13)单位:长度8位,由商品代码带出,需要使用与原计量单位不一致的计量单位,可以采取追加商品扩展码来实现。进货凭证录入的计量单位必须与出口凭证录入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当进货凭证上的单位与报关单上的单位不一致时,应折算成一致单位,不能折算的,以追加商品扩展码方式来改变,但应保持企业在一个年度内出口同种商品都以该扩展码所对应的计量单位申报退税。 14)数量:长度15位,小数位4位,进货数量须与计量单位相对应,当录入的数量可能与进货凭证上的数量不一致时,以该商品代码计量单位进行换算,使其一致。 15)计税金额:长度12位,小数位2位。 16)法定征税率:长度5位,小数位2位。 17)征税率:长度5位,小数位2位。 18)实缴税额:长度12位,小数位2位。数字由系统自动生成,若自动生成计算的税额与纸介质不符,经确认单位有效后以单证数据为准。 19)退税率:长度5位,小数位2位,由代码库带出,若代码对应的税率有两个,系统将从低选择,若要选择较高类的税率,应选用商品扩展码,特殊情况可人工修改。 20)可退税额:长度12位,小数位2位,由系统自动生成。 21)抵扣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录入外贸出口企业当期从事进料加工贸易申报退税时税务机关核准的进料加工应抵扣的税额。 22)调整标识:长度1位,一般为空,若有调整项,置“1”。 23)备注:长度10位,可录入数字和字符作标志并与其他命令结合对系统作控制。 24)标识:长度1位,录入时,为空的表示一次录入,置“2”的表示二次录入。审核时,此项为空时表示该条信息未审核,为“r”时表示该条信息审核通过,为“e”时表示该条信息不严重错误,为“w”时表示该条信息为警告性错误,为“p”时表示的是人工挑选过。其中“r”“e”“w”不需录入,在审核时由系统自动生成:“p”在“设置标志”中生成。 25)系统保留标识:长度1位,为空时,表示一般数据,为“1”时表示被冲申报区数据,为“2”时表示被冲历史区数。 2.增值税出口凭证指标说明 1)企业代码:长度10位,出口企业的海关编码,印在报单的左上方位置,企业可录入代码,也可录入拼音索引。 2)企业名称:长度30位,出口企业全称,由代码库管理人员在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登记时,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3)部门代码:长度2位,凡需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应该录入,不选择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可不必录入。 4)计退税方法:长度1位,出口退税计算的方法,外贸企业选择“1”,表示外贸出口退税的加权平均单价法,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5)企业类型:长度1位,外贸企业选择“1”,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6)贸易性质:长度1位,“1”代表一般贸易:“2”代表进料加工:“3”代表补偿贸易。 7)接单号:长度7位,申报年月各占2位,共占4位,流水号(退税申报资料编号)占3位。 8)申报日期:长度8位,年月日各占2位,前满后空。 9)序号:长度4位,以出口企业为例,每月从0001开始,不断号,不重号,但其序号与出口凭证的序号排列无关。 10)出口发票号:长度14位,按企业出口发票上的号码录入,使用数字编号,不使用汉字编号。 11)记销售账日期:长度8位,年月日各占2位共占6位,表明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在财务上作销售的日期。 12)报关单号:长度12位,报关单号和条数号分别占9位和3位;若报关单号码为12位,应去掉前3位,再录入后9位号码和条数号;若报关单号码只有8位数,按报关单号码8位十分关号码2位十条数号2位的方式录入或按前面加“0”录入后再录入8位报关单号和3位条数号方式录入;若报关单号编码不规范,可在“数据查询”中的“历史参考数据”中的“海关数据”通过快速索引“s”键或组合条件“l”键查询。 13)报关单货物离境日期:长度8位,以报关单上海关放行货物的日期为准,年月日各占2位,共占6位。 14)出口美元数:长度13位,小数位2位,录入出口美元数,不是美元的应由企业折算。 15)核销单号:长度10位,外汇管理局代码2位,其出具的核销单号码7位,前满后空。 16)商品代码:长度10位,海关在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打印的对出口商品管理的分类编码,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出口退税工作手册》中可以查找。录入时,没有使用商品扩展码的,按原代码录入,有使用商品扩展码的,按10位录入,也可按系统规定的“f2”功能健带出。 17)商品名称:长度20位,商品代码由代码库管理员录入,由商品代码带出。 18)单位:长度8位,由商品代码带出,需要使用与原计量单位不一致的计量单位,可以采取追加商品扩展码来实现。进货凭证录入的计量单位必须与出口凭证录入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当进货凭证上的单位与报关单上的单位不一致时,应折算成一致单位,不能折算的,以追加商品扩展码方式来改变,但应保持企业在一个年度内出口同种商品都以该扩展码所对应的计量单位申报退税。 19)出口数量:长度15位,小数值4位,录入出口货物的数量。 20)实退税额数:长度15位,小数位4位,由系统审核时自动生成,不需录入。 21)平均单价:长度15位,小数位4位,系统根据平均单价公式自动生成。 公式为: 平均单价=(上期进货金额+本期发生金额+释放出口金额)/(上期进货数量节余+本期发生数量+释放出口数量) 22)出口进货金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由系统根据公式自动生成。计算公式为: 出口进货金额=实退税数量×平均单价 23)退税率:长度6位,小数位3位。 24)可退税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由系统根据公式自动生成。计算公式为: 可退税税额=出口进货金额×退税率 25)出口货物证明:长度12位,按证明上的号码录入,不够位时,前满后空, 26)远期收汇证明:长度12位,按外汇管理局出具的远期收汇证明上的编号录入,前满后空。 27)备注:长度10位,可录入数字和字符作标志并与其他命令结合对系统作控制。 28)调整标识:长度1位,一般为空,若有调整项,置“1”。 29)标识:长度1位,录入时,为空的表示一次录入,置“2”的表示二次录入。审核时,此项为空时表示该条信息未审核,为“r”时表示该条信息审核通过,为“e”时表示该条信息不严重错误,为“w”时表示该条信息为警告性错误,为“p”时表示的是人工挑选过。其中“r”e“w”不需录入,在审核时由系统自动生成:“p”在“设置标志”中生成。 30)基本审核标识:审核未通过时或无进货时为空,审核通过或有进货时为“r”。 31)系统保留标识:长度1位,为空时,表示一般数据,为“1”时表示被冲申报区数据,为“2”时表示被冲历史区数。 32)转换标识:长度1位,为空时表示未转换。 3.进货凭证汇总信息指标说明 1)企业代码:长度10位,出口企业的海关编码,印在报单的左上方位置,企业可录入代码,也可录入拼音索引。 2)企业名称:长度30位,出口企业全称,由代码库管理人员在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登记时,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3)计退税方法:长度l位,出口退税计算的方法,外贸企业选择“1”,表示外贸出口退税的加权平均单价法,在企业代码库中录入,由企业代码带出。 4)申报日期:长度8位,年月日各占2位,前满后空。 5)审核时间:长度8位,年月日各占2位,前满后空。 6)部门代码:长度2位,凡需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应该录入,不选择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可不必录入。 7)商品代码:长度10位,海关在出口货物报关单上打印的对出口商品管理的分类编码,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出口退税工作手册》中可以查找。录入时,没有使用商品扩展码的,按原代码录入,有使用商品扩展码的,按10位录入,也可按系统规定的“f2”功能健带出。 8)商品名称:长度20位,商品代码由代码库管理员录入,由商品代码带出。 9)单位:长度8位,由商品代码带出,需要使用与原计量单位不一致的计量单位,可以采取追加商品扩展码来实现。进货凭证录入的计量单位必须与出口凭证录入的计量单位相一致。当进货凭证上的单位与报关单上的单位不一致时,应折算成一致单位,不能折算的,以追加商品扩展码方式来改变,但应保持企业在一个年度内出口同种商品都以该扩展码所对应的计量单位申报退税。 10)上期节余数量:长度15位,小数位4位。 11)上期节余金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12)上期节余应退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13)本期发生数量:长度15位,小数位4位。 14)本期发生金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15)本期发生应退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16)释放出口数量:长度15位,小数位4位。 17)释放出口金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18)释放出口应退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19)平均单价:长度15位,小数位4位,系统根据平均单价公式自动生成。 公式为: 平均单价=(上期进货金额+本期发生金额+释放出口金额)/(上期进货数量节余+本期发生数量+释放出口数量) 或: 平均单价=(上期进货节余金额+本期进货金额)/上期进货节余数量 20)平均退税率:长度6位,小数位3位,系统根据平均退税率公式自动生成。 公式为: 平均退税率=(上期节余应退金额+本期应退税金额+释放出口应退金额)/(上期节余金额+本期发生金额+释放出口金额) 或: 平均退税率=(总税额-已占用税额)/(总金额-已占用金额) 21)本次占用数量:长度15位,小数位4位。 22)本次占用金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23)本次占用应退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24)剩余数量:长度15位,小数位4位。 25)剩余金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26)剩余应退税额:长度13位,小数位2位。 27)标识:长度2位,进货汇总为“e”的,不参与退税计算;为“r”的,表示机审通过;为“p”的,人工挑选过;综合审核中为“e”的,表示错误。 (二)申报子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及安装说明 1.部分运行环境 1)硬件环境:主机,486及486以上档次的微机;内存8m及以上;显示器,vga;i/q设备:宽行打印机。 2)软件环境:ms-dos6.0及以上;config\dos\基本配置应包括: device=c:\dos\himen.sys device=c:\dos\emm486.exe dos=high,umb files=60 butters=20 3)汉字操作系统如联想汉字系统税务版,希望汉字系统等。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为: foxpro for dos v2.5 2.软件安装及进入系统 1)启动计算机在根目录状态下; 2)将退税申报子系统的软盘插入驱动器(a或b); 3)键入a或b:ts-sb5 4)启动汉字系统和打印机程序; 5)进入ts\ts-sb; 6)输入口令并按回车键,系统口令初始值是“0”; 7)输入“本期统计日期”并按回车键; 8)如果是第一次安装,应对系统初始化工作,操作方法如下: ①光条移动到“系统维护”的系统初始化功能项; ②键入“yes”,按回车键确认,其他输入不执行该项功能,执行该项功能时,系统自动清理数据库并重新建立索引; ③按前述方法重新进入系统。 (三)基础数据采集 1.将光标移到“基础数据采集”下的“增值税进项凭证”按回车键。 2.按a键追加信息,将进货凭证有关数据录入。录入过程中,部门代码,部门名称可不填,直接按回车跳过。一条信息录完后,屏幕下方有[确认]、[修改]、[确认并继续追加]的提示: ①[确认]:确认本条信息的录入; ②[修改]:修改本条信息的内容; ③[确认并继续追加]:确认本条信息,并追加录入下一条信息; ④若对录入的信息作删除处理,应按f5键设置删除标志“*”,注意:如此删除,只是作逻辑上的删除,并没有作物理删除;可按[d]键,显示“删除”对话框,在删除了“*”标志后,对其才能作物理删除。 3.将光标移到“增值税待申报明细”按回车键,录入出口凭证信息。 4.根据有关规则将出口发票、海关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出口货物证明、远期收汇证明等数据录入,按“esc”键退出。 5.二次录入: ①光条移到“二次录入增值税进货凭证”项并按回车键。 ②进入“二次录入”对话框后按“x”键,进行数据复核和二次录入,如果二次录入的数据与原数据内容不一致,在屏幕下方将显示原数据并有响声,经检查若是二次录入的错误,则直接更改;若是原录入的数据有误,可不修改数据,在本条数据二次录入完毕确认后,以二次录入的数据为准。已作二次录入的数据,系统自动将二次录入的标志置为“2”。然后按“esc”键退出。 ③光条移到“二次录入增值税待申报明细”对出口凭证信息进行二次录入。 6.如果申报退税出口货物的消费税,则还需录入消费税退税申报的有关凭证,其中,消费税申报明细不需录入,系统根据增值税申报明细自动生成。光条移到“消费税专用税票”按回车键,录入确认后再按上述方法做二次录入。 7.内部数据的传递: 对于数据量大的企业或分部门核算的企业,如果企业内部使用一台以上的计算机录入,可通过“内部数据传递”汇总到一台计算机上作数据处理,统一申报出口退税。 操作方法如下: ①生成内部传递数据: 在“基础数据采取”的“内部数据传递”菜单中按回车键;选择“2”生成传递数据;用“tab”键将光条移到“drive”处按回车键,并使用上下光标移动键,选择相适应的驱动器“a”或“b”盘符,并按回车健;用“tab”键将光条移到“select” 处回车,按“esc”健并选择“中止”提示确认退出,完成生成。 ②读入内部传递数据: 在“基础数据采取”的“内部数据传递”菜单中按回车键;选择“1”传递数据;用“tab”键将光条移到“drive”处按回车键,并使用上下光标移动键,选择相适应的驱动器“a”或“b”盘符,并按回车健;用“tab”键将光条移到“select”处回车,按“esc”健并选择“中止”退出,完成读入。 (四)数据加工 1.汇总进货凭证 系统接商品分类汇总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据此计算每种商品的总数量、总计税金额、总税额、平均单价、平均退税率,然后写到增值税专用发票汇总库中,系统自动做汇总计算,在屏幕右上角出现提示。有关平均单价、平均退税率见前述。若平均退税率超出合理上下限,则系统将设置错误标志“e”,应对错误进行查询并更正后重新汇总。 汇总数据正确,机审通过,则标志为“r”。查询时,将光标移到“数据加工处理”的“汇总并查询进货凭证”菜单并按回车键,再选择“汇总进货凭证”项按回车健。执行完毕后,屏幕右上方显示“完毕”提示。 2.基本申报资格检查 在基本申报资格检查过程中,若出现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数据则为错误数据: 1)无报关单或无出口货物证明; 2)未核销且无远期收汇证明; 3)商品的退税率为零; 4)禁营商品; 5)无权经营此产品; 6)无此商品码; 7)进货金额和退税金额均为零。 对符合申报条件的数据,置申报标志“s”,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数据,置错误标志“e”,并在屏幕上显示检查结果。 在“数据加工处理”的“基本申报资格审查”菜单下按回车键,再选择“检查所有数据”。运行完毕后,屏幕会显示检查中发现错误记录的条数和检查已通过的记录条数;然后按“esc”键退出。 3.数据调整 1)检查出错误数据查询调整。查询所有标志“e”数据,并可进行修改,但修改后须重新作资格检查。按“x”键,进入外加功能; 检查当前记录,屏幕提示当前记录的错误原因; 设置当前记录可申报标志:此项用来人为设置可申报标志“p”,即机审未符合申报条件,人为可给其加上申报标志,强行使其通过申报资格检查。 2)可申报数据查询调整。对申报明细库中标志为“s”和“p”的数据进行调整,按“x”键,进入外加功能; 取消当前记录的可申报标志和取消所有可查询数据的可申报标志等。 3)不申报数据查询的调整,即对申报标志为空的数据进行调整。检查当前数据,符合条件的数据标志为“s”;设置当前记录的可申报标志为“p”等。 4.进货足额检查 通过“基本申报资格审查”的退税申报数据,系统按商品逐笔检查该商品申报数据是否大于该商品结余数据。 若大于,则将该笔申报的可申报标志清空,生成本次申报时只有进货足额的商品生成申报,不足额的商品不作申报。需做进货足额检查的做出以下处理: 1)设定检查标志: 在“系统配置”的“系统参数设置与修改”中,将进货足额检查标志置为“t”,然后系统重新进入。 2)进行检查: 在“基本申报资料检查”菜单下选择“进货足额检查”并按回车键,系统作检查后显示进货不足的数据,进货足额时检查结果为空,按“esc”键;如果不作进货足额检查,在上述操作中置标志“f”。 (五)生成本次申报 将通过基本申报资格检查并已置标志“s”或“p”的申报数据,从待申报状态转本次申报。 1.在“数据加工处理”下选择“生成本次增值税申报”项并按回车键; 2.确认申报年月:若屏幕显示申报年月适合当前申报年月,按[确认]后数据转到本次退税申报;否则,须重新进入申报系统,输入合适的申报期,并重作本步骤操作; 3.若生成申报后,又输入了新的数据,且欲对其进行调整,可撤销本次申报,将申报数据送回待申报,调整后重新生成申报。操作方法是: 在“统计上报”的“查询本次退税申报数据”下选择“撤销本次申报”按回车键确认。若不撤销申报。再作“生成本次增值税申报”或“生成本次消费税申报”,系统提示“本次申报库已有申报数据,无法生成”字句; 4.计算本次申报:在“查询本次退税申报数据”下按回车键,选择“计算本次退税”回车,即可计算出本次退税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申报金额。按“esc”键退出。 (六)打印申报表 1.打印机的配置和打印 打印机配置确定打印输出方向和打印驱动程序,在系统安装和启动时,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安装和配置。若配置不变,每次打印不必重设。 打印报表时,可不经过选择打印项目、打印表格,就直接打印。因为对每一个数据库来说,其报表打印参数都有缺省值。若在打印机配置中选择输出至打印机,则系统开始打印;若在打印机配置中选择输出至文件,则系统将打印内容输出至指定的文件,并显示该文件,用户可以浏览。在打印过程中,用户可以按“esc”键中止打印,此时系统将返回到打印以前的状态。选择[确认]退出后,系统将返回至上一级菜单,用户可根据需要重新进入或修改等选择。 2.增值税进货凭证申报表 1)在“数据统计上报”中的“查询本次退税申报数据”按回车键,选择“增值税专用发票”功能项按回车键; 2)按“t”键; 3)选择“打印报表”模块,进入申报表打印对话框,选择打印固定报表,打印出口申报表。 3.退税明细申报表 1)在“数据统计上报”中的“查询本次退税申报数据”按回车键,选择“增值税退税明细”按回车键; 2)按“t”键; 3)选择“打印报表”模块,进入申报表打印对话框,选择打印固定报表,打印出口申报表。 (七)生成申报软盘 1.选择“数据统计上报”菜单下的“生成退税申报软盘”按回车,进入文件选择对话框; 2.插入软盘到相应的a或b驱动器,按“tab”健将光条移到“drive”,按回车键; 3.按“tab”键,将光条移到“select”,回车确认; 4.系统自动将申报数据拷贝到软盘上。 已生成申报软盘的数据,可通过“查询增值税已申报数据”及“查询消费税已申报数据”进行查询,并将税务机关审核通过的数据转入已退税数据,对审核未通过的删除或转待申报调整后重新申报。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应注意的是出口企业持申报软盘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出口退税稽核前及向税务机关申请出口退税审核前,应该进行防病毒处理。 管理软件论文:试论网络数据信息管理软件中间层设计 【论文关键词】xml 中间件 节点 【论文摘要】基于xml的新一代互联网网管已经成为当今网络软件中间件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设备、服务及平台都宣称支持xml技术。它是一种数据交换格式,允许在不同的系统或应用程序之间交换数据,通过一种网络软件中间件化的处理机构来遍历数据,每个网络软件中间件节点存储或处理数据并且将结果传输给相邻的节点。 xml是一种使用标记来标记内容以传输信息的简单方法。标记用于界定内容,而xml的语法允许我们自行定义任意复杂度的结构。它是一组用于设计数据格式和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易于生成便于不同的计算机和应用程序读取的数据文件。这使得xml具有以下特性: (1)通过使用可扩充标记集提供文档内容的更准确说明 (2)可用标准化语法来验证文档内容 (3)使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文件交换更容易 (4)支持高级搜索 (5)将文档结构与内容分开,易于用不同形式表现相同内容 (6)xml改进用户响应、网络软件中间件负载和服务器负载 (7)xml支持unicode xml还有其他许多优点,比如它有利于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 由于xml具有以上诸多特性,使得它的实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采用基于xml的网络软件中间件管理技术采用xml语言对需交换的数据进行编码,为网络软件中间件管理中复杂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制。xml文档的分层结构可以对网络软件中间件管理应用中的管理者-模式提供良好的映射,通过xslt(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 transformations)样式表可以对xml数据进行各种格式的重构和转换,加上xml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各种免费和商业的xml开发工具发展异常迅速,因此使用xml来定义管理信息模式和处理管理信息十分便利。 1.插件技术设计 我们已经习惯于一个人独立进行软件开发,每个人都使用自己的风格进行程序设计,但随着工程项目变大或者是对时间要求比较紧时,就需要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是上百个人协作进行软件开发与设计,这时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若干人所编写的软件代码(有可能是链接库、组件)进行无缝地集成,纵然进行源代码集成是个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的方式,适当使用链接库或组件,也可减少源代码的泄露,但经常的情况是每一次的程序集成和代码维护都需要重新编译与链接源代码和重新新软件,这种工作有时又是非常麻烦的。那么就有疑问产生,能不能有一种方法将需要开发的目标软件分为若干功能部件,各部件之间遵循着标准接口规定,这样在各个部件按要求开发之后,在进行整个软件集成时只是将需要的部件进行组装,而不是集成各源代码或链接库进行编译与链接,需要新的功能组件时也是按规定开发,之后只进行组装软件就可以使用,这就是使用一种二进制的软件集成方法。这就是平台+插件的软件设计方法。 1.1 软件插件中间件技术流程 软件插件技术是现代软件设计思想的体现,著名的photoshop、word、excel都或多或少的利用了插件技术。插件技术改变了以前的单窗体、多窗体界面,实现了不同功能模块的无缝结合。插件技术更易于造就一个庞大复杂的软件。各用户软件领域所应用的插件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类似批命令的简单插件(文本插件)。事实上这种插件的自由度非常低。使用这种方法的软件有win hacker等,运行这种插件后,会一步步要求用户进行选择/输入,最后根据用户的输入来执行一系列事先定义好的操作。这种插件一般是文本文件。功能比较单一,可扩展性极小。优点是插件做起来非常方便,即使是对程序设计了解不多的人也可以制作。如winamp的skin。 二是使用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实现的插件(脚本插件)。这种插件比较难写,需要软件开发者自己制作一个程序解释内核。比如微软惹了很多麻烦的宏就是这种类型的。microsoft office就提供了开发者用于扩展辅助功能的内置vbscript(vba)。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使用其它工具来制作插件,软件本身就可以实现,普 遍出现于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中。 三是利用已有的程序开发环境来制作插件(程序插件)。例如photoshop等软件使用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软件在程序主体中建立了多个自定义的接口,使插件能够自由访问程序中的各种资源。这种插件的优势在于自由度极大,可以无限发挥插件开发者的创意,这种插件是狭义范围的插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插件。而这种插件机制的编写相对复杂,对于插件接口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插件的开发也需要专业的程序员才能进行。 1.2 插件技术在中间件系统的应用模式 网络中间件管理系统的多处设计都使用了插件技术,比如在:数据采集方面即使用了java script,也用了程序插件;在配置管理方面使用了简单插件;在故障管理的处理行为方面使用了程序插件。 总之,管理平台本身已实现一种通用的平台+插件软件开发的框架模式,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和设计方法可行,可以应用到具体软件开发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软件合作开发与集成问题,对有版本级别的软件开发更为有用。高级版的软件安装有高级版的插件,低级版的软件不安装高级版的插件,这就给程序分发和开发带来极大的便利。对于有系列化功能的软件,系列化功能由插件实现。 flow技术设计 netflow技术首先被用于网络软件中间件设备对数据交换进行加速,并可同步实现对高速转发的ip数据流(flow)进行测量和统计。经过多年的技术演进,netflow原来用于数据交换加速的功能已经逐步由网络软件中间件设备中的专用asic芯片实现,而对流经网络软件中间件设备的ip数据流进行测量和统计的功能也已更加成熟,并成为了当今互联网领域公认的最主要的ip/mpls流量分析,统计和计费行业标准。netflow技术能对ip/mpls网络软件中间件的通信流量进行详细的行为模式分析和计量,并提供网络软件中间件运行的详细统计数据。 为对运营商网络软件中间件中不同类型的业务流进行准确的流量和流向分析与计量,首先需要对网络软件中间件中传输的各种类型数据包进行区分。由于ip网络软件中间件的非面向连接特性,网络软件中间件中不同类型业务的通信可能是任意一台终端设备向另一台终端设备发送的一组ip数据包,这组数据包实际上就构成了运营商网络软件中间件中某种业务的一个数据流(flow)。如果管理系统能对全网传送的所有数据流进行区分,准确记录传送时间、传送方向和数据流的大小,就可以对运营商全网所有业务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行分析和统计。 由于netflow技术支持所有类型的网络软件中间件端口类型,所以每台内置有netflow功能的网络软件中间件设备都可以作为网络软件中间件中一台能够测量、采集和输出网络软件中间件流量和流向管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器。而且因为netflow实现的管理功能是由网络软件中间件设备本身完成的,所以运营商无需购买额外的硬件设备,也无需为安装这些硬件设备占用宝贵的网络软件中间件端口或改变网络软件中间件链路的连接关系。这些都将转化成对网络软件中间件运营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对运营商级的大型网络软件中间件优势尤其明显。 3.业务流程中间件技术 业务流程技术从出现发展到现在,已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到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再到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而出现的bpr及bpm系统,工作流技术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工作流技术为实现应用层而的集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故障维护的角度来看,使用目标、业务功能、限制等来代替流程所需资源信息对故障流程进行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在流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用户与流程设计人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以保证流程管理的顺利实施。 4.总结 业务流程技术为故障流程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决策辅助方法,保证流程的灵活性和一致性,而不必考虑更多的细节问题。能够迅速使流程调整通过流程概念和流程目标等形式付诸实施,并且这些实施几乎可以是实时进行。能够从领导管理的角度对任何业务流程的调整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流程中的瓶颈点。 管理软件论文: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 类 数据库 论文摘要:软件项目管理有利于将程序员的个人开发能力转化成企业的开发能力。而且,软件工程强调软件开发过程的工程性,把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工作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表明软件不仅仅是编写代码的工作,而需要各个学科的综合应用,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品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我们知道,软件开发是一个带有一定风险的工作,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项目经理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本项目就是试图解决中国软件公司的管理实际问题而开发的软件(协同平台) 1应用技术 1.1 sqlserver2000 microsoftsqlserver2000是新一代大型电子商务、数据仓库和数据解决方案。sqlserver2000在分级服务、数据转换服务、数据仓库等方面引入大量新特性。它为web标准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并为系统管理和调整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工具。在网络组件的顶部添加了服务特有的中介组件,如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pendatabaseconnectivity,odbc)能使不同客户机进行相互连接,而不要求变更服务器及其他现存客户应用程序。 2.2 ado microsoft activex dataobjects(ado)使得客户端应用程序能够通过任何ole.db提供者来访问和操作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 ado使您能够编写应用程序以通过ole.db提供者访问和操作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ado最主要的优点是易于使用、速度快、内存支出少和磁盘遗迹小。ado支持建立客户端/服务器和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关键功能。ado的另一个功能是“远程数据访问”(rds),能够通过一个来回的传输将数据从服务器移动到客户端应用程序或web页中,然后在客户端对数据进行操作,最后将更新数据返回服务器。 基本的ado编程模型ado提供执行以下操作的方式: (1)连接到数据源。同时,可确定对数据源的所有更改是否已成功或没有发生。 (2)指定访问数据源的命令,同时可带变量参数,或优化执行。 (3)执行命令。 (4)如果这个命令使数据按表中的行的形式返回,则将这些行存储在易于检查、操作或更改的缓存中。 (5)适当情况下,可使用缓存行的更改内容来更新数据源。 (6)提供常规方法检测错误(通常由建立连接或执行命令造成)。 2.3 vb 6.0 vb具有强大的数据库操作功能,提供了包含数据管理,数据控件以及ado等功能强大的工具,利用vb能够开弄发各种数据库应用百系统,建立多种数据库,并可司以管理、维护和使便用这些数致倨据. 2实现 3.1项目管理流程 3.2协同平台的开发环境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2000,windowsnt 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0,access2000 系统开发软件:visualbasic6.0 版本控制系统:visualsourcesafe6.0 3.3设计、分析需求和实现 当完成第一阶段之后,就要对整个软件的大体架构进行简单设计,包括其中所需要的模块,功能、包括哪能些数据、数据类型、各种数据之间的关联等。再对第一阶段所取得的资料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对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把所有的资料和分析编写成为文档。根据文档建立数据库。建立各模块的模板和界面,方便在进行开发时作为参考。还要编写好各模块共同使用的函数,如:数据的联结和读取数据等。每个开发人员都要编写自己的负责部分的文档,而且还要作好个人的计划书。开发人员之间还要相互协作与及要沟通好,不能单独的进行开发。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的工作,或使得各部分之间失去关联。 为科学管理项目任务工作,加强工作信息交流与跟踪任务进度,及时准确了解任务进程,以保证项目质量及按期交付;方便快速统计任务完成情况,计算项目开发成本;合理调配资源使用,提高个人工作质量及效率,以降低项目开发的成本。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各种调查和进行分析,包括软件开发的过程,其中各开发人员之间所需要共同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还要考虑开发的时间和所要的成本,以及所需的人员。进行各个开发阶段的时间预测,以便能很好地控制开发的进程,不能因为管理不力而造成软件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 ado[~然有较好的性能。但它编程起来却很复杂,比较麻烦,不是一般的新手所能达到的。那么怎样应用ado呢?经过不断的摸索,方法如下:启动,在模板中选择类库,在名称中输入类库如adoaccess.确定,则进入类库开发环境中,把class1换名为cadoaccess。 在项目菜单中加入引用,选择com页,找到microsoftactionx dataobject20library或更高版本确定。com是microso~为了区分现在的.net,兼容以前的开发方式而设置的,凡是.net之前的组成件都可在com页中可找到。(microso~actionx dataobject20library是microso~提供的ado组件。它极大地方便了数据库的访问,是开发数据库有关软件的最实用的工具之~)在类名上面写上usingsystem;usingadodb;2条引用语句,这里分别是引用system,ado来源。 在类中定义~局部连接对象变量。privateconnectionmcnndb;然后定义连接access数据库的过程.access数据库是microso~开发的本地数据库,用aduseclient指定。它通过microso~.jet.oledb数据访问方式访问数据库,microso~.jet.oledb又有多种版本,其中4.0是最高版本,它能访问access2000,所以这里的数据提供者指定为microsoft.jet.oledb.4.0。指定了本地数据库和提供者后,就可打开一个数据库了,用open方法实现。 我们开发了以下子系统: (1)基本资料子系统: (2)项目计划子系统 (3)业绩考核子系统 (4)后台管理子系统 (5)系统维护子系统 3.4以下为模块功能图 4结论 本文是应香港冠亚软件公司要求开发的一个it项目管理软件,从项目需求,计划,进程,成本,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管理,较好地解决软件公司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已投入试用,经测试:开发时间减少50%,成本减少60%,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该软件同样可适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与国外的project2000相比,简单实用,符合中国公司,但功能不够齐全,尚有改进的地方。 管理软件论文:论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在设计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主要从设计项目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应用,以及计划的控制等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project 2007来做好设计项目管理工作。 关键词: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运用 项目管理是为了完成一个预定的目标,而对任务和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管理的过程。要在施工中管理好一个项目,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控制系统,就要用到网络计划技术,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实际上,设计项目管理完全靠人工管理一个项目常常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微软新推出的microsoft project 2007是一种强大的项目管理软件,应用了它,就能够系统地、迅速地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直观地、量化地了解项目的实施情况,便于及时调整。 大多数设计项目都包括:新建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包括进度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源管理)和完成项目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进行得越成功,成功完成这个项目的概率就越大。笔者下面就如何应用project professional 2007(以下简称project 2007)进行设计项目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projeet 2007使用前的环境设置 在进行计划编制前,需先设置好project2007的使用环境。环境设置,一是要根据自己的习惯,二是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环境设置项: (1)设置项目摘要信息,在摘要信息中需输入该项目的标题、项目负责人和业主单位等信息。主要是便于打印时显示的信息。操作方法:选中菜单文件一属性一摘要信息。 (2)设置项目的日历,默认从星期日开始。操作方法:选中菜单工具选项日历每周开始于。 (3)设置任务类型,默认为“固定工时”,固定工时的含义是当一项任务分配给一个人做是10天,当增加一人时,则工期自动变为5天。我们的操作习惯应该是人员增加时,原工期一般要求仍不变。所以需选择为“固定工期”。操作方法:选中菜单 工具选项日程默认任务类型。 (4)设置wbs编号,默认无wbs编号,建议设置大纲编号作为wbs编号。操作方法:选中菜单工具选项视图选中显示大纲编号。 (5)设置工作时间,默认是按标准工作日,即周六、周日休息。不但要考虑周六、周日休息,而且考虑到中国的传统节假日(如国庆、五一等)。工作时间一般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如该项目工期比较紧,项目组要求每周六加班,周日休息,那么就需将周六设置为“非默认工作时间”。操作方法:选中菜单工具一更改工作时间一选中对象非默认工作时间。 (6)设置条形图样式,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关键任务、非关键任务、进度条、里程碑为不同的样式和颜色。操作方法:选中菜单格式条形图样式。 说明:建议环境设置可以设置为一个模板,以提高计划编制的效率。 2、新建项目文件 启动project 2007将自动新建一个空白项目文件“项目1”,为了便于管理,可将其以工程名称保存。新建的文件自动打开一个“开始工作”向导,可以按照它的提示一步一步设置,也可以手工设置。 (1)在项目菜单下选择“项目信息”,打开项目信息对话框。在对话框中的日程排定方法处选定从项目开始之日起。 (2)在开始日期下输入计划开工日期。在project 2007中日程的排定方法是:“从项目开始之日起”,此时开始日期可选,完成日期不可选,工期只能由要求的开工之日向将来顺序排。 3、创建任务及任务排序 用鼠标在甘特视图左侧的工作表的“任务名称”列中选定要添加的任务行,然后输入任务名称,回车或选择其它单元格确定。此时,project 2007会自动为其分配一个工作日的估计工期,并且自动按照开始设定的开工时间排定工期,每个任务的工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输入所需时间。 任务排序的确定涉及到各任务之间相互关系的识别和说明。任务的执行必须依赖于一定任务的完成,这就是任务的先后依赖关系。按照项目中各任务间逻辑关系的顺序建立相互之间的链接关系。并由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任务排序。 4、设计项目进度的控制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就是确定一个控制工期的计划值,并制定出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根据项目内容的分解,找出各组成要素工作的先后顺序,估计出各工作的延续时间之后,就要安排好项目的时间进度。在生产过程中的进度计划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应根据需要对进度进行调整。进度安排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度安排的方法: (1)关键路径法。关键路径是指机动时间为0的工作,如果延期,会导致总工期延期,需特别关注。 (2)里程碑计划法。为更好的对项目进度进行测量,需设置合理的里程碑点,用于检查阶段性成果的输出,以及实际进度与计划的偏差。 5、资源管理 资源包括人、设备和材料等。在设计项目中通常只有一个就是人力资源计划,也就是我们要计划好每项任务由谁来完成,我们计划的资源能否满足要求。 在project 2007中,首先要建立资源库,具体操作:工具一资源一分配资源。将项目所需人力资源录入,人力资源包括本部门、协作部门等。资源库建立完后,就可采用拖放的方式来对每条任务分配资源。 资源分配完毕后,还要检查资源分配是否超负荷,如资源超负荷过多,则计划很难执行。检查资源超负荷的方法是:要检查哪些资源已超负荷分配了。操作方法:击点左边栏中的“资源工作表”,红色并且标志列中有感叹号的,则为该资源超负荷分配了。需要对该人力资源分配的工作进行调整。 6、成本费用的估计 成本费用估计指的是预估完成项目各工作所需资源的费用的近似值。目前设计项目中考虑的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和差旅费用。 在project 2007中,通常采用成本费用估计的方法,采用的方法是“从下到上估计法”,这种技术通常首先估计各个独立工作的费用,然后再汇总从下往上估计出整个项目的总费用,估计相对比较准确。 在project的资源工作表中,首先要输入人力资源的单位价格,人力资源基本单位为:工时。在数据录入时要进行换算,需将每天标价除以8,转换为工时单价。人力单价估计完后,还要对差旅、加班、通信费、办公等其它费用进行单价估计,如差旅费平均每趟多少,加班费平均每次多少等,这些单价要依据项目规模、复杂度和地域等因素确定,还要参照公司财务制度标准(如通信费用报销规定、差旅补贴规定等)。在project2007的差旅、加班费等的单价录入中,类型选择为“材料”。当成本费用估计完成后,一般来说项目的成本便自动计算出来了。 7、输出图表 全部任务输入完成后,要将该进度计划打印出来。由于系统默认的打印格式与通常使用的计划表格式不同,需要进行如下调整: (1)在格式菜单下选择“条形图样式”,打开条形图样式对话框,如:设置“任务”的条形图格式,选定“任务”,在“条形图”选项卡下按照常规头部及尾部均不设置,在“中部”、“形状”里选择细线,在图案里选择实心,在颜色里选择自动,单击“确定”确认,可以看到整个视图中所有的任务条形图已经变成了需要的黑实线样式。 (2)甘特视图中双击列标题,在弹出的“列定义”对话框中,在“标题”里添上需要的文字,如序号等。对不想显示的列,在右键弹出菜单中选择“隐藏列”即可隐藏:若想添加列,在右键弹出菜单中选择“插入列”,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域名称”中列的类型。全部调整好后打印即可。 至此,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进度计划图就完成了。如果对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工序都很熟悉,可以报方便地利用project2007创建项目进度计划,并可随时根据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总之,运用project 2007对设计项目进行管理控制,不仅节省成本,充分利用了资源,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管理软件论文:天心天思管理软件开发的先行者 在管理软件开发行业,广东天心天思软件有限公司无疑是其中一颗灿烂之星。作为一家专注管理软件的开发、销售、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软件供货商和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天心天思软件集团如今已形成在全国拥有十几家研发培训基地和数百家合作伙伴的集团规模。 天心天思软件集团潜心专注管理软件行业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全国拥有十几家研发培训基地和数百家合作伙伴。随着公司业务地不断拓展,以及多年来在管理软件行业积累的实施经验,天心天思逐渐形成了一条覆盖erp、pdm、财务软件、分销系统以及天心天思t.o.k集成办公管理系统等系列的产品线。 依据企业成长路线精心设计的优质产品线组合,是天心天思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模式。其完全从客户角度出发,充分满足其差异化的需求,其中包括:面向成熟型企业客户的erp产品系列—sunlike-erp、online-erp以及企业家erp、经理人erp;面向初创型和成长型客户的t系列—财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务管理软件t6、精细生产管理软件t8以及集成办公管理软件tok;面向连锁专卖客户的分销产品系列,以及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这样的产品组合模式充分满足了不同规模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管理需求。 作为微软在亚洲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及国家《企业信息化erp规范》标准制定者之一,天心天思一直以推广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为己任,以诚信服务为根本,深受广大用户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天心天思了二次开发工具just design。just design软件应用构建平台是采用全新的开发理念设计出的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从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到运行、维护、更新等整个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全部在同一个平台中实现;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种功能支持完成产品的定义,无需编码即可完成产品的开发,开创了这一领域的创新先河。 稳定、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架构;拥有一支在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具有专业功底和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年轻、专业化的员工团队,这一切都让天心天思软件集团在管理软件市场中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管理软件论文:一种基于Java技术的网络管理软件的设计方案 论文关键词:网络管理 软件体系结构 java xml 论文摘要:提出了基于java技术的网管系统体系结构。这种结构是典型的三层体系结构:客户表示层、中间服务提供层以及数据永久存储层,同时对每层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1. 引言 随着web/java技术的成熟及其在internet上的广泛应用,网络管理技术和模式迎来了又一次革命。在网络管理领域,通过web技术(如web服务器,http协议、html和java语言等)来集成网络管理系统,就能够获得可运行于各种平台的简单有效的管理工具。特别是目前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工具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集中式管理模式,而要求网络管理工具具有分布计算能力。近几年来随着java、ejb[1]、xml[2]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人们对网络管理的分布式要求已成为现实。 2.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 网络管理系统从结构上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管理应用层和为之提供服务的下层结构软件。下层结构软件包括管理信息库(mib)、图形化用户接口(gni)、网络通信接口(nci)。它们通过一组应用编程接口(api)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2.1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式的特点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3]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由于具有如下特点: (1)分布性。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于分布式网络管理。 (2)跨平台性。网管人员可以从任何平台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访问网络,这就解决了由多平台异构而导致的互操作性问题。 (3)成本低。界面更加友好,管理方式更加简单方便,降低了网管成本。 (4)效率高,安全性好。采取瘦客户机/胖服务器模式,大量繁重的计算和存储任务交给web服务器完成,这样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使用户能更灵活的操作网管系统,同时借助/network/" 网络管理软件的实现 4.1前端与后端服务器数据的交换 位于中间层的前端与后端服务器可以通过xml来实现数据交换。xml是一种标准的数据交换语言,通过利用xml使系统间的数据访问变得更加容易。具体实现可以通过前、后端服务器中的xml解析器来对xml的语法及语义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提取。通过灵活的配置文件实现了应用的可扩充能力。 4.2客户表示层 通过web客户端可以查看t比特路由器故障告警信息、路由器性能、各种统计图及进行路由器的配置等。通过浏览器,用户可以直接对数据库中不需要的信息进行删除。 客户表示层通过基于浏览器的方式来访问中间服务层,这种访问包括两种方式:一种为基于web的java客户端,另一种是基于web的html客户端。基于web的java客户端与前端服务器采用rmi、corba、socket或http协议进行通信;基于web的html客户端采用http协议实现与前端服务器的通信。这两种基于web方式的客户端是是目前在网络管理中比较流行的方式。 4.3实现中涉及到的java、java相关技术以及xml技术 java、java组件技术以及xml技术为开发t比特路由器网管系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工具支持。 4.3.1xml技术 在现代网络管理中,利用xml技术有利于实现管理信息交换与存储的标准化。例如在网管系统中不同权限的用户所关联的菜单功能是不同的,有些用户只能对系统进行查询,而有些用户除了查询功能外,还有修改功能。这样对不同的用户可以通过xml作为配置文件来进行相应的功能定制,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系统权限的需求与管理。利用xml作为配置文件,有效地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充性。 4.3.2ejb技术 ejb技术提供了分布式组件模型,这一技术可以使开发人员将精力集中在解决自己业务方面的问题上,而依靠j2ee平台来解决系统级的复杂问题。这种侧重点分离的开发方式有利于快速地开发出具有可扩充的、易于理解的以及高可靠性的应用软件。前端服务器通过利用ejb技术,可以实现许多的高级功能,如可扩充性、事物支持、数据库集成及负载均衡等。 4.3.3java applet技术 java applet是java的小应用程序,以class的形式嵌入到html,通过主页到internet,网络用户访问服务器的applet时,applet就下载到本地,然后在浏览器中由本地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applet客户端是实现网络实时管理的有效工具。基于swing的applet客户端弥补了纯html客户端与用户互动性差的弱点。 5. 结束语 通过对t比特路由器网管系统的开发,可以抽象并提出现代网络管理系统的多层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整个模型的体系结构层次分明,各层完成各自的任务。其中位于中间层的后端服务器完成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的核心部分,如故障告警、性能管理等。位于中间层的前端服务器起到连接客户表示层与后端服务器的功能,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当客户请求对数据库进行写操作时,直接将这种请求交给后端服务器来处理,通过后端服务器安全认证后,才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当客户请求对数据库进行读操作时,前端服务器可以直接与数据库通信,这样就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通过利用xml技术、java及java相关技术使开发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充性、安全性以及跨平台性。这种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方式正是符合现代网络管理的特点与要求,希望这种网管软件体系结构对其它类似软件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管理软件论文:基于RBAC的权限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现在几乎每台个人电脑上都安装了浏览器,这导致了只要在一个局域网的范围内,如果不做权限限制,每台计算机都能轻易的访问web项目,所以权限管理是web应用项目中关键环节之一。如果不建立权限管理系统,任何“非法用户”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浏览器访问到web应用项目中的所有功能,这将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应用系统均需要相关的权限管理软件进行权限检测与管理,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正常合法的使用已授权的功能,同时禁止那些未经过授权的非法用户进入系统。 因此,开发一套具有通用性并能克服上述不足的权限管理软件来确保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是十分必要作。本文基于b/s架构,设计开发了一套权限管理软件。该软件用户体验性强,客户端无需下载控件,能同时支持多种数据库;实现了按一定的组织结构访问网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 1 软件设计 1.1软件整体设计 权限管理软件设计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简称rbac)设计模型。rbac是美国nist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不是直接将用户和权限进行关联,而是引入“角色”概念,将代表行为的权限和角色相互关联,角色与用户相互关联,用户和权限通过角色而间接关联。 在软件具体设计中,首先通过系统的域验证来保证用户合法性;域验证通过后,从数据库中读取该用户具备哪种角色,然后根据用户的角色,来确定该用户可以访问的页面;最后将这些页面生成菜单,从而实现权限管理的功能。 1.2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采用分层式结构,添加了model层,并将数据访问层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展,具体软件体系架构图1所示。 表示层:是系统的展示部分,负责用户与整个系统的交互。表示层仅仅包含页面上控件的逻辑代码,只与界面上的元素有关,而与系统的业务逻辑无关。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与这个系统的业务逻辑相关。在权限管理软件中,业务逻辑层的相关设计主要涉及到页面、角色和菜单处理的业务逻辑。如果涉及到数据库的访问,则调用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操作。该层包括dal接口、dal工厂、oracle dal、sqlserver dal以及最后产生的model层。该数据访问层中完全采用了“面向接口编程”的思想。抽象出来的idal模块,脱离了与具体数据库的依赖,从而使得整个数据访问层更加有利于数据库迁移。只需添加一个相应数据库版本的dal并且实现idal接口即可连接到各种数据库。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不需要任何的改动,从而提高了代码的复用率。 实体层:该层主要将数据库中定义的表映射成程序可以访问的业务实体,并且只定义实体的属性,并无实体的行为。该层由数据访问层产生,贯串了业务管理层和表示层。权限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实体有:用户类、页面类和角色类等。 1.3系统功能设计 权限管理软件主要包括四个模块:用户管理、页面管理、角色管理和菜单管理。具体功能架构图如图2所示。 d:\飞腾导入图片目录\李莉 基于rbac的权限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f4\image2.jpeg 图2 权限管理软件功能架构图 1.4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环节。良好的数据库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而且也方便将来使用过程中的数据维护。权限管理软件数据库设计达到了第三范式(3nf),这种设计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同时降低数据的冗余度。 2 软件实现 该软件实现了与域无缝集成。用户登录后首先通过域验证来确保登录用户的合法性。这样既方便了用户,避免用户记住多个用户名和密码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在权限管理系统中,利用了c#中dllimport直接调用windows已经存在的域验证功能。dllimport所在的名字空间是 using system.runtime.interopservices。 msdn中对dllimportattribute的解释是这样的:可将该属性应用于方法。dllimportattribute 属性提供对从非托管 dll 导出的函数进行调用所必需的信息。作为最低要求,必须提供包含入口点的 dll 的名称。 3 软件应用 权限管理软件已应用在多个系统中,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功能健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权限管理软件的直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b/s架构的系统的投用越来越多的投用,该软件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阔。 管理软件论文:数字化实验室管理软件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技术、网络、数据库的不断发展,从而实验室的规模和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引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先进的实验室管理软件的实现方式和软件的可行性。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系统;数字化;软件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是每所高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的繁琐复杂的给办公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给实验室管理人员、老师、学生提供方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实验室的主要任务 高校实验室管理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为了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应首先维护、管理好仪器设备;第二、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和优越的实践环境,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以前一直是手工管理,才导致了设备的管理工作普遍比较混乱,使管理者无法准确掌握自有资产的状况,这会影响实验室对承担教学能力的分析误差,会造成实验室不能够满足教学计划之外的实验需求,不仅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实践锻炼的提高。 2.实验室的管理手段 实验室管理手段的落后是造成实验室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应该用到实验管理的流程当中。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将管理者从以前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推进实验室走向现代化,跟进时代的步伐,并且要坚持用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思路,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3.实验室缺少信息交互 由于以前的手工管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报废情况都要在相应的卡片上进行登记,这些卡片填完后都是会被存档,但是由于学生使用实验仪器是否登记在卡片上,不能准确反应设备的真实使用情况,每当年末查资产时,去年的资产统计对于今年来说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所以管理设备的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清理和统计资产的使用情况和数量上报。 4.实验排课管理 全校有多门课程应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实验课程的管理任务较多,各个实验室从教务处获得学生上课课表,根据学生的实验课程的多少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安排学生上实训课,并将各个班级的实训情况反馈到各系,到辅导员、任课老师。为了满足实验课需求,每个实验室为每个实验项目制定了实训课程登记表,表中有计算机配置、操作系统、软件的应用版本、实验人数等信息,来合理安排实验人数,和实验负责的人工分配,这样比较费时间和精力。然而安排的得结果也不能达到最优化的实验室配置。 5.实验规划 实验室要为每个实验项目制定实验计划,来保障实验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实验的时间、地点、任课老师都要有明确的分配。以前,除特殊情况外,计算机的中心实验室一般不对个人的教学提供教学服务,这种情况是因为这种个人实验的安排比较繁琐,实验室的实验安排从没有对外公开,所有的实验都必须与实验管理者进行沟通来使用实验室。实验课计划表的制定是在学生的理论课进度、实验室的实验计划和仪器设备之间找到平衡点,来完成实验项计划。如果一直按照以前那种管理模式,会限制对外提供实验服务,势必会影响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验资源利用率,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需求,这个也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6.项目开发的目标和意义 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用“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来规划、组织、建设完整的数字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在这一目标下,统一建设网络结构、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效率的提高、最终提高学校的实验室管理效率。 6.1计算机的实验教学中心的局域网上链接上数字化的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因为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设备是分时间段逐一配置的,有些新的一些多媒体软件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空间的要求较高,有的计算机已经不适应,需要改进和对计算机进行更新,来准确保证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电脑、网络可以正常使用。 6.2想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率和实现现代化教学水平,需要开发基于Web实验室排课和网上选课系统,实现数字化实验室管理,使网络服务于工作,提高办公效率。 6.3实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料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因为实验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原有的教学资源、在线实验课程、数字化的实验指导书、计算机虚拟实验室、在线的讨论区、实验目录等。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6.4 任课教师可以在上课的班级登录学校的服务器账号和储存空间,使整个教学系统完全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 6.5及时更新和补充网络上的实验课件,老师可以引用先进的教学课件或者自己修改开发高质量的课件给学生讲课,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讲课内容更加生动活波,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6.6信息公告模块,方便内部信息、交流和共享。 7.数字化平台的性能需求分析 7.1具有开放性 作为校园网的组成的一部分,本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既要满足现有集成的需求,还要为未来的数字化平台预留接口,因为考虑到实现高校内部各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横向和纵向集成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的必然倾向。 7.2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数字化平台在功能完整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作为支撑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基础,数字化平台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正常工作,所以平台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7.3易于操作和维护 数字化平台应该简单易懂,使人一看就学会,系统使用起方便快捷,使对计算机了解的少的人,也可以轻松学会。7.4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应该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储存服务,拒绝没有授权的人员按使用访问和篡改数据,只向授权的人员提供一致的数据服务。 8.标准化的实现 实验室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反应在两个方面: 8.1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是实现信息系统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8.2遵循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实现业务流程与数据的标准化。通过系统的优化,来实现实验室管理的优化,优化的规章制度的实施,通过思想教育,使全体人员遵守新的要求,规章制度。系统对仪器进行标准化管理,为将来实现计算机辅助实验室管理提供预留接口。 9.实验室教学系统功能分析 9.1课程的信息管理方面,老师可以随意修改课件,而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预习老师将要讲课的内容。 9.2学生可以直接从这个实验教学系统下载课件,下课后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9.3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室管理来预定实验室。 9.4老师通过“通知管理”来完成信息的。网络方便了师生的交流的场所并且协同工作教学方式辅助了传统的教学设施。 作者:李伟伟 王瑞利 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管理软件论文:网络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研究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网络管理软件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当前,市场上网络管理软件有很多的种类,功能及侧重点也都有差异,所以企业在选择网络管理软件时饱受困扰。本文对网络管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网络管理软件的应用原则,希望能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网络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企业网络规模逐步增大,但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无法对大规模的信息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网络故障频发,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网络管理软件能够对企业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监管和调控,减低网络故障发生的概率,提升网络的工作效率。所以,选取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网络管理的概念 网络管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而自然出现的重要技术,它指的是通过对硬件、软件与人力的使用、综合与协调,实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分析、评价与控制的各种工作活动的总称。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排除网络中的各种问题,保障计算机网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选用网络管理软件的原则 现在,我国正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信息网络不完善的企业,引入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可以更加科学的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备的企业,引入网络管理软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网络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但是对市场中品类繁多的网络管理软件,企业在选择时要把控好下面几项原则: (1)软件功能完整的原则。一个好的网络管理软件首先要有完整的功能,即必须包含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五大功能模块,五大模块齐全的管理软件才能实现对企业网络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真正做到全面深入的监测企业网络构架与工作状态,保障企业的网络稳定与安全。 (2)高效准确的原则。向企业中引入网络管理软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企业内部网络的精准管理,提升其运行效率。所以,网络管理软件一定要具备通过网络系统运行状况的分析和判断,快速精准的定位故障能力。快速精准定位故障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所以一款良好的网络管理软件必须拥有高效性和准确性。 (3)主动预警防护原则。通过近几年时间的建设,大多数企业信息网络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各类功能逐渐稳定,目前处在正常运行与合理维护的阶段。这一阶段中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为了确保网络的安全顺畅运行。但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在“亡羊补牢”,即发现网络故障后才能进行补救,这对企业信息网络的正常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这就要求网络管理软件必须有主动预警与防护的机制,通过对整个网络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在问题发生之前或者刚发生就能够进行有效捕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避免更大损失的发生。 (4)良好的兼容原则。现代企业在建设信息网络时,大多数都无法一次到位,而是通过不断的向系统中增设服务器及其他设备最终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网络中的设备型号不一,使用的操作系统也不相同。所以网络管理软件必须拥有非常良好的兼容性能,才能保障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能够在一个系统中顺畅的运行。 (5)方便扩展的原则。企业的信息网络是随着企业的扩张而不断变化的,所以网络管理软件也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以便能够满足对企业信息网络的跨地域、跨平台管理和运营。 (6)灵活性原则。现代较大规模企业的信息网络通常是统一一个平台,但分级实现管理和运营的系统。所以网络管理软件据需要拥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良好的实现分布式部署并且在部署时不需要安装其他软件,适应现代企业集中管理与区域自治管理的发展模式。 (7)安全的原则。现代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事故频繁,对企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企业网络管理软件必须拥有完善的安全机制,在应用中可以对其进行加密,确保数据收集与传输过程的安全。 (8)智能性原则。企业引入网络管理软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辅助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网络监测、管理与维护,所以网络管理软件要能够智能的对故障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智能性良好的管理软件能够在运行过程中自行发现并排除问题,依据不同部门的需求合理的调配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三、结论 随着企业信息网络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对网络管理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网络管理软件必须向着高效、安全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作者:闻华 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管理软件论文:侦测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摘要: 针对现代侦测系统综合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侦测系统的特点,采用四层架构模式设计实现了侦测系统的系统管理软件。在需求变化的情况下,通过软件的扩展接口,可使系统管理软件具有管理灵活、模块通用、可扩展特点。 关键词: 侦测系统;四层架构;系统管理;软件扩展 0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军事装备的设备复杂化程度在不断增加。在装备有多种侦查设备的侦测系统中,如何对多个设备进行管理和协同工作,以及如何对多个设备侦测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挖掘、统计分析等操作变得至关重要。而作为侦测系统的系统管理软件在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操作灵活性、可扩展性、稳定性及维护性尤其重要。一般侦测系统软件组成主要包括9个软件单元:多源信息控制与融合软件单元、对外接口软件单元、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单元、安全管理软件单元、系统管理控制软件单元、控制硬件MIO软件单元、数据库服务管理软件单元、显示与控制软件单元、信息处理软件单元。 1软件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软件系统能够适应需求的变更、易于维护和升级,同时尽可能地节约开发成本[1]。在软件的架构设计中,常用的架构模式有三层/四层开发架构、SOA(面向服务架构)、DDD(领域驱动设计)等,目的在于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3]。由于系统管理软件需要处理系统内大量不同实体间复杂的逻辑业务关系,需要用到大量的事件、消息、多线程等方式,采用分层架构比较合适且方便后期扩展和维护。本文采用四层架构进行设计。根据侦测系统的业务逻辑将系统管理软件抽象成四层,即用户界面层(UI层)、问题领域层(PD层)、数据管理层(DM层)和系统交互层(SI层)[2]。用户界面层主要实现人机交互和各类信息进行显示,负责提供侦测系统内设备的管理控制,同时与外部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包括界面展现和控制软件单元、对外交互软件单元等。问题领域层主要用于对上下层之间交互数据的逻辑处理,包括操控和调度管理软件单元、故障检测和维护软件单元、领域可扩展软件单元等。数据管理层主要完成对侦测系统中数据的分发、分析、加工、获取等,主要包括数据记录和回放软件单元、系统版本管理软件单元、系统配置管理软件单元等。系统交互层负责封装光纤采集卡、采集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具体交互方式,包括各类原始数据的采集和控制命令的下传等操作,主要包括数据查询软件单元、数据库管理维护软件单元等。 2软件内各软件单元的设计 软件单元设计是描述系统需求的一个过程,需要将需求中的感性描述进行抽象,提取要实现的功能,是整个系统开发的一个关键过程[4]。根据需求,系统管理软件设计分为界面展现和控制软件单元、对外交互软件单元、数据库管理维护软件单元,以及数据库记录与回放软件单元、任务调度与操控软件单元、故障检测和恢复软件单元、系统版本管理软件单元、系统配置管理软件单元、数据库查询接口软件单元。各软件单元完成的功能如下:(1)界面展现和控制软件单元:实现系统信息的显示和对系统内设备的控制。(2)对外交互软件单元主要实现:向其他侦测系统发送协同侦察请求,或响应其他侦测系统的协同侦察请求,控制系统进行协同控制,同时完成内外系统的数据格式化。(3)数据库管理维护软件单元主要实现:数据库的备份、还原、故障修复及完成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工作。(4)数据记录和回放软件单元主要完成:对系统内各类信息的入库、回放等操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二次分析的资料。(5)操控和调度管理软件单元主要完成系统内操控的转发、分析、加工等工作。(6)故障检测和维护软件单元主要完成系统各个软硬件模块的故障检测、显示、对外上报、开关机的初始化控制等工作。(7)系统版本管理软件单元主要完成系统各个模块的软件版本的上传、下载等更新和入库备份、还原操作。(8)系统配置管理软件单元主要完成系统各个模块初始化参数的推送和系统实时工作参数的分发等工作。(9)数据查询软件单元主要完成系统内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插入、更新等操作,以及用户操作相关界面完成侦测信息的查询,包括目标活动规律查询、系统工作日志查询等。 3软件各接口的设计 由上文知,一般侦测软件系统由9大软件单元组成,软件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其软件各个单元间的业务通信机制,即接口设计。接口设计是后期代码编制的基石。所以,接口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和扩展性。本文对软件系统中的各个软件单元根据其在问题领域中的功能进行切割分类。系统管理软件和系统内其他软件单元都有业务通讯。侦测系统内其他软件单元与系统管理软件单元的接口关系,从中可看出系统管理软件的重要性。后期的编码中采用数据抽象(ADT)、多态和继承类的方式抽象出软件单元。软件单元由一组类表达,方便后期的扩展和维护。由于系统内各个软件单元的交互频繁且产生的数据量大,本软件采用消息队列、事件、多线程、内存映射、双缓冲等技术构建软件工作流引擎,使得本软件在多任务、高频率、大流量数据时整个工作流不堵塞。 4结束语 本软件在服务器上作为后台程序运行,其中的所有功能和服务都是自动运行,无需人工交互。该软件已经在多套装备中实际应用,目前运行状态良好,具备完善的系统管理和数据存储功能,可将数据永久保存在后台数据库。由于该软件具备通用性好、管理功能完善等特点,可以在更多的侦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指导相关领域的开发活动。 作者:李树文 王爱矛 盛震宇 邢朦 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管理软件论文:项目管理软件重要性分析 1缺乏项目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的问题 从一般意义而言项目的投资情况、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是企业管理层面最为关心的方面。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公司每个部门需要对信息进行共享,由于每一个不同的项目都会关联到公司的各个方面甚至还和政府以及其他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相互之间沟通的信息很多。为了掌握项目的进度等信息企业一般采用传统开会等方式,但这种方式有时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效率比较低。企业各个项目相关审核文件、施工进度、合同以及原材料的采购等信息非常复杂并且随着工程进度发展会牵扯到更加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而言相关的管理者很难对项目的进展程度做到实时的掌握。并且相关的项目进展信息都是以纸质档的形式保存在查阅的时候很难查找。 2项目管理软件要解决的问题 2.1建立完善的授权机制 在相关公司对项目建立相应的授权机制时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首先项目管理软件的最高权限属于领导者,从此可以放心将重要文件放在网络之上,而不必担心泄密。其次,当项目的领导者拥有软件的最高权限后,相关的项目执行软件者将拥有相对应权限,并且随着授权机制的采用使项目管理者能够实时的掌握项目信息并且保证项目相关的信息的安全性。 2.2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在企业内部每个项目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会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如果项目的相关信息沟通不畅将造成项目进展的进度降低并且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所以应该依靠项目管理软件建立完善的信息交互共享机制,这样项目相关的信息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沟通共享。项目管理软件在功能上应该具备强大的自动记忆功能能够满足相关人们实时的信息查询需求。另外,还应该具备相关文件的快速传递能力,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项目管理软件快速接收项目文件。最后,能够实现不同部门间、员工间、领导和员工间之间的实时交流。 2.3建立协同的工作管理系统 公司中的每一个项目不是单独的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每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的。由于每一个部门主要负责的业务内容不同,作业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工作管理系统。可以使用WBS技术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且依靠本系统能够将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分配到具体的个人上面,从而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进度并且有利于相关考核工作的实行。 2.4能够实现对项目的动态控制 由于公司的每一个项目牵扯到不同的部门,并且还有可能涉及到其他的公司,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对项目的实时信息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项目质量。相关实践证明,采用相关网络计划技术能够将相应的建设周期缩短到原来的80%左右,并且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将降低到原来的90%左右。所以可以将网络计划技术作为对项目实施信息掌控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应用网络计划技术能够将整个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对工程进度能够合理的安排并且进行统一的规划,从而使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源保证项目进度和施工质量,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2.5实现全员管理 对于项目进行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的科学管理,对全员进行管理时应该合理的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等不同问题,应用那些具体的矩阵式组织形式的项目管理软件从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3项目管理软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是企业改革、创新的重要管理方法,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适应性的市场变化,重新组织企业资源,整合工作流程,加强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变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适应变化而生存的基本出路,而项目管理正是被实践证明、且行之有效的变革管理方法。以项目管理软件系统为基础,可将公司各种与项目相关的关系通过集中、明晰的方式管理起来,进行统筹协调。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事务型和项目型两种工作类型,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另外,项目的管理需要设计、技术、实施、财务、市场、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利用项目管理软件系统,能够打破部门的界限按照项目管理的需要建立企业网络化的工作模式,将与项目管理相关的部门通过集中、明晰的方式管理起来。这样可以将事务型工作和项目型工作区分开来,避免因二者隐含和混淆的关系而影响项目的管理效率。将公司的项目管理软件系统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相应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高效的管理平台。现阶段各个大型企业常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已经能够将企业网资源、应用软件管理、信息交流、数据安全和远程监控等一体化管理,从而共同形成统一高效的企业管理平台,是企业各个部门和管理系统进行同步。这样就能够实现上级领导对企业相关信息的实时掌握和决策,另外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能将相关的管理等部分整合进去,从而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企业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能够给企业解决诸多实际问题,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未来项目管理软件具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作者:赵薇娜 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管理软件论文:医院管理软件对医院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能更好的展现医院的形象 过去医院的门诊诊室里:患者随便进出,医生身前围着一圈患者。有的患者需要查体,要求其他患者回避的,其他患者也不主动退出诊室,秩序很乱,看起病来着实不变。挂号处、收费处前乱成一片,经常有为排队发生纠纷的情况出现。现在应用上医院管理软件后,排队取号机、自动叫号器的使用让门诊和挂号处、收费处等地方变得秩序井然。医生可以更专心的为患者看病,挂号处、收费处再也没有发生过为排队起争执的现象了。整个门诊大厅给人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看上去像个上规模的“正规大医院”。良好的就诊环境使患者来本院就诊的意愿更强烈了。 二、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医院的门诊收入增加 以前我们医院都是手写处方,开好后患者拿着处方去交费、取药。由于过去卫生部门管理体制主、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医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现在已经实现药品零差价,这种现象基本好转),这就出现了“逃方”的现象。医院外面药店里的药品大多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便宜,有的药品院内外差价能相差2-3倍!这种现象下就会有好多患者拿着医院医生开具的处方跑到外面药店去买药。当然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但从医院的角度来考虑,这既不尊重医生的劳动,又让医院受到了经济损失。我院应用管理软件后,处方的开具全部是无纸化办公。患者在拿到药品前是看不到处方内容的。既想在院内就诊又想在院外拿药的情况被杜绝了。处方不再白白的外流,医生的劳动得到了尊重,医院的收入也增加了。我对比过医院使用管理软件前后的业务收入,使用后比使用前门诊处方的业务量多出(同比)约30%,相当可观的增收幅度。 三、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住院医生的诊疗水平和业务收入 我院过去手写病历的时候,住院医生在管理住院患者的时间里大约有60%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伏案处理未完成的病历当中。如此大的病历书写量导致医生对患者的诊治活动疲于应付:一成不变的使用陈旧、保守的诊疗方案。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患者的诊疗方案有没有更安全、高效的方法。长期下来不但医术没有提高,而且让病历文书弄得身心乏力、精神萎靡,很容易导致医疗差错,甚至是医疗事故,给个人、科室、医院都带来名誉、经济上的损失。电子病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等先进的软件模块的应用扭转了上述现象。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管理软件十分钟就能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病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软件可以适时的提醒医生该干什么、哪些文书的书写质量不行等。 医生根据软件的提醒及时处理需要处理的病历文书、修改病历中的各种错误等。临床路径管理软件的应用对于典型病症更是解放了临床医生——符合进入某条典型病症的临床路径的患者在事先设定好相应诊疗方案的该条临床路径里诊治,医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点点鼠标。所有这些都会把医生从繁重的病历书写中摆脱出来,能够使之静下心来思考或者和其他同事探讨患者的病情、优化诊疗方案,使之更合理、更科学。长期下来医生的诊疗经验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医院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医师。医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只有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患者愿意来本院就诊、治疗,相应的医院业绩也就越来越好。我院在使用医院管理软件前后的业务收入对比(同期按月汇总数据)从340多万元猛增到430多万元,看来前期的软件资金投入是肯定的。 四、医院管理软件结合智能化医疗设备为医院特色发展添彩 我院是中医院,众所周知,虽然中医在我国是“国粹”,但是这些年来中医院的发展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医疗环境都很严峻。要想在西医医院当道的环境里谋出路、求发展,就必须走具有中医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医院要大力发展针灸、中医理疗按摩、中药制剂等。我院自行研制的一些中药制剂过去由于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虽然药品很受欢迎,但是产量总跟不上去。为此我院专门从外地购入先进的智能化中药制剂生产设备。该设备通过软件自动控制,医院管理软件开发公司授权该设备软件获取HIS数据库里面的中药处方数据,然后根据这些处方数据设备自动生产患者需要的中药制剂。如果没有医院管理软件提供的数据支持,单靠人工向设备的软件内输入处方数据,工作量就会成倍的增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而医院管理软件和该生产设备的结合,让该设备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医院极大地缓解了自制中药制剂供不应求的状况,满足了患者,也给医院增加了收入。自制的中药制剂收入由以前的2万多元激增到18万元左右(同期月收入)。 五、医院管理软件的应用能更精确的控制科室消耗 前几点介绍了医院管理软件对于我院增技(业务技能)、增收的好处,现在再谈下医院管理软件对我院科室消耗的有效控制。过去我院没有应用专门的后勤管理软件,科室需要在后勤处领取近百种耗材物品(如:毛巾、肥皂、纸张、笔墨、灯泡、电池等等),科室众多,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后勤没有对账目进行科学的分类、账目记录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口径、查对起来太繁琐。财务上想要获取精确的物品数量、金额等数据太难。这也是其他好多医院同样遇到过的问题——医院无法对科室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我院财务科进行成本核算,低值易耗品占总成本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我院使用后勤管理软件模块以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勤物资分门别类的维护到系统里,每个科室都有专门的明细账目,并设置了“耗材消耗预警线”,控制每个科室每种耗材领取的数量,进行成本控制。全院所有科室任意时间段的消耗数据都能准确无误的汇总出来并上交财务科。财务科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成本核算,有了这些精确的数据,医院的成本控制就更高效、明晰。 培养后备人才梯队、“开源节流”是医院生存发展的两大法宝,医院管理软件在我院的使用让我院拥有了这两大法宝!相信会有更多的医院会在医院管理软件的助力下发展壮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张冬明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谈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论文摘要:从人力资源制度本身及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要从规范人力资源制度的制订以及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流程管理两方面出发,提高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力。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 一、人力资源制度概述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力求通过健全人力资源制度促使企业人力资源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又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各种新的人力资源制度不断出台,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新制度出台后往往是热闹一阵就归于沉寂。归根结底这是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不力的表现,制度执行不力,其原因包括制度本身和制度执行机制这两方面的原因。 二、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制度本身的原因 (1)人力资源制度不合理。有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制订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工作实际,“跟着感觉走”、“眼高手低”,在没有充分调研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理解和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前瞻性把握不够、照搬照抄上级制度等前提下制定出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本身设计和流程就不够科学,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科学、不合理、不具体、操作性差的人力资源制度在执行时必将引起员工的抵触,进而会产生对于制度的过于频繁的修改-执行-修改,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员工更会无所适从,并逐渐产生对人力资源制度和管理的困惑。 (2)企业文化与新人力资源制度冲突较大。对某项具体人力资源工作来说,也许管理流程是合理的,出台的制度也是科学的,但不能适应企业现状。因为企业有自身的业务组织和运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组织的方法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企业固有的行事风格、价值观等对新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也起着范围介定的作用,如果出台的人力资源新制度大大超越原有文化,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员工离职、企业权利斗争、消极怠工、效益滑坡、安全事故频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3)人力资源制度违法或损害职工利益。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资源制度的时候,没有对制度涉及到的有关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出台的人力资源制度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导致制度难以执行,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另外,企业制定和出台各项人力资源制度时,绝大部分会涉及到员工利益的调整,如果在出台制度前没有对员工利益调整的幅度和员工的接受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和评估,对员工利益调整较大的人力资源制度势必会受到员工的抵触。 (4)人力资源制度体系过于庞大难以执行。不少企业在构建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时,过分追求先进性、科学性,构建的制度体系太烦琐复杂,试图一下改革到位,以最先进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此类型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推行周期过长且操作繁琐,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这将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会对制度进一步推进带来麻烦。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机制的原因 (1)认识不到位。传统的人治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左右着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各项人力资源决策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治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执行人力资源制度比制订制度更为费力,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没有充分认识到好的人力资源制度的强有力执行会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员工效率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2)利益的驱使。由于人力资源制度绝大多数涉及员工利益,管理者在执行制度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趋利的倾向,对自己有利的就会花费较大精力执行和监督,对自己没利或损害自身利益的就淡化不去执行,在执行人力资源制度过程中搞实用主义。 (3)准备不足的执行反复。在人力资源新制度执行前没有考虑到宣贯的重要性,导致不少制度的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对新制度不了解或误解,制度执行时偏差较大,需要不停地反复执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还达不到预期的执行效果。 (4)缺少执行人和强有力的监督。执行人缺位,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执行人的挑选和任用,是企业人力资源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人只是普通的管理专职,而人力资源制度涉及范围涵盖该专职的直接上级或间接上级,因管理权限的原因导致人力资源制度难以执行或执行流于形式。 同时,缺乏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人执行制度效果的监督也是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缺乏强有力监督的前提下,由于人的惰性和扯皮等原因,仅仅期望执行者发挥高度工作责任感去执行制度的愿望往往是实现不了的。 (5)领导不执行。即使企业配置了合适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人和建立了强有力的制度执行监督体系,但与其平级或上级领导人违反制度后,如何处理,特别是当该领导人为元老或实力派时,作为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者乃至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将如何处理,是强制执行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还是按照企业原有政治原则对某些领导者和元老进行单独的特殊考虑,人力资源制度执行者和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不同决策都会对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提高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的措施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要提高员工效率,推动企业内部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创新不行,而制度执行不力更不行。 1.规范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 (1)保证人力资源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完善性。在制订人力资源制度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在收集和分析制度出台的前提、背景、适用范围、管理流程等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制度的编写,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即将出台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在汇总分析各层面意见后对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有条件的可在小范围内进行制度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来检验人力资源制度的严肃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完善性。 (2)人力资源制度内容和程序要合法。人力资源制度应依法制定,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特别是涉及员工利益的薪酬、保险、福利、休假等方面的制度更应经过民主程序,有职工代表大会或员工代表大会的,应经职代会审议通过,没有职代会制度的,应当征求 工会的意见;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应当征求超过半数职工所推举的职工代表的意见。同时人力资源制度应通过单位分发或员工签字领取,员工有知悉权。 (3)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根据员工特点考虑人力资源制度对权力在各层面的分配以及集权和分权程度的确定,员工因个人利益对人力资源制度的接受或抵触的程度,近期企业在员工日常管理中呈现的突出问题,现有员工工作中存在的良好的团队氛围,员工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都是人力资源制度制订的重要参考依据。 (4)构建简洁可行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进行持续过渡、调整、完善和优化,试图一步改革到位,以最先进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不可行的。构建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可以力求简洁,具体来说,一是制度不必过分追求先进性、科学性,二是制度不能太烦琐复杂。 同时,面对庞大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构建,可选择从局部入手。这里的局部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从人力资源的某个模块入手,二是指从一部分员工而非全部员工入手。这体现了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在引入一个系统性工程的时候应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从人力资源的某个模块入手。如果推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提升,那么可以考虑以岗位管理体系的优化为突破口,因为这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薪酬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若要使工作更为扎实,则可以借助流程优化和梳理的工具,对岗位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从一部分员工入手。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各部门负责人(中层)。对人力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员工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尚很肤浅的企业,全面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当的难度,故可以先对部门负责人的薪酬、绩效进行优化,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待这部分管理者已经掌握了人力资源的方式方法以后,再于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效果更佳。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流程管理 (1)提高认识。企业各级领导者、普通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只停留在制度本身而不执行到位,所有美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愿望都只能成为泡影。 (2)加强人力资源制度的宣传贯彻。要想执行人力资源制度,必须先让企业员工了解和熟悉人力资源制度,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宣传贯彻,而且制度的宣传贯彻必须由企业中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人员带头,同时在进行制度宣传贯彻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书面记录,对各类人力资源制度在各层面员工中宣传贯彻后都应保留有书面记录可查。在员工违反规定或执行不到位的时候就会有据可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执行人力资源制度后,因无书面证据证明制度是否宣传贯彻到位而收回处罚令或减轻处罚,更不会引起后期不断的讨价还价。 (3)以人为本,精细管理,为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提供良好保证。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主体是“人”,要打造执行力,必须打造强大的执行团队。 一是优化正面激励机制。本着“一流员工、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薪酬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绩效挂钩机制,根据员工岗位业绩建立相对应的薪酬福利体系,从而形成员工谋发展、比贡献、争上游的良好工作竞赛氛围。同时,以典型事例正面引导员工行为,捕捉安全生产、技能比武、知识竞赛、企业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员进行典型开发,引导员工积极向上。 二是构建精细管理体系。完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认真进行职务分析,把企业岗位的职、权、责、利等有效地统一起来。有工作就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将工作的好坏和奖惩挂起钩来。同时要加强目标管理,在保证目标设置合理性的前提下,强化目标分解、目标执行和目标考核的过程管理,使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明确自己应完成的使命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是增强员工执行能力。定期组织员工的执行力培训,倡导员工运用新知识、新观念来带动执行力的提升。 四是要有强有力的执行人。可以选取意志顽强、原则性强、沟通协调能力强、为人正直、熟悉企业业务的专业人员为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者,而且制度的执行者必须被公开授予权力,并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同时获得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支持。 (4)加强监督,落实责任,为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是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有效保障。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检查,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保障各项人力资源制度落实到位。 一是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各职能部室、业务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在本职范围内负有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监督权,是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责任人,有助于增强负责人的责任感,促进相关制度的落实。 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对人力资源制度执行 文秘站: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近年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层经理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无法说清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无法说清“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与“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有何区别。这种混沌看法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来说既是一种伤害,又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思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人事管理”之所以演变成“人力资源管理”,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存在着两种职能,分别是行政职能和战略职能。 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组织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组织文体活动、人事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称之为“人事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公司已经将这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 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将企业中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协助企业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提供公司合并和收购方面的建议、参与提供业务信息与企业竞争、制订人才保留计划、帮助业务人员提升解决难题的能力等等。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仅限于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忽略了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是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并将日常工作融合到业务中去,才能创造自身工作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增值服务,为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努力创造达成目标的条件,才能赢得相应的尊敬。下面我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儿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所服务的公司尚洋电子是一家以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为主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在保险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业务方面,它的策略是“以软件为主、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强化优质服务”。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像许多高科技企业一样,尚洋公司曾经被人才流失、顶尖人才难以成林、新任主管重业务轻管理等问题所困扰,也曾出现过员工不满、客户抱怨的情况。分析过去几年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公司管理层在去年的总结会上达成共识:“客户的需求决定着公司人才的需求,组织与队伍的稳定是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增值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人才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增值必须高于财务资本的增值”。于是我们确立了尚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战略职能——让客户、股东、员工三方共赢,即“3W原则”(Win-Win-Win)。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则主要围绕着“三个增值,三个满意”这一核心思想进行变革,即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能使客户增值,使公司增值,使员工增值,目的是要让客户满意,让股东满意,让员工满意。 为实现上述职能和目标,公司加大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并在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配备、培训经费、咨询费用、员工薪资福利调整方面予以保证。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开始从发工资、收集简历、选择培训课程等传统的人事管理,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公司业务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上。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也从日常办公室工作中,体验到了工作中所蕴藏着的高弹性、高含量的业务增值潜力。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员工个人的优化工作和组织团队的优化工作,来改善人员和组织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 所谓员工个人的优化,是指通过吸引、保留、激励、发展员工,提升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使其个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业绩不断提高。这被视为人力资源部的日常行政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选择(Staffing,人员招聘和调配)、使用(Performance Management , Position Evaluation Competency Analysis,绩效管理、职位分析与评估、个人能力分析)、培育(Training and Development,培训培养与职业发展)、保留(Compensation and Benefit,报酬和奖励)、行为管理(Policy and HRIS ,员工行为规 范与员工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建设(Employee Relation and Motivation,员工关系和员工激励)。 而组织团队的优化,是指通过参与企业的业务决策、组织决策,企业文化设计和变革,使企业总体组织高度优化,从组织效率方面促进公司节约成本、增加产出。这是人力效率的组织体现,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职能。相应的工作内容为:人力资源方针制订(HR Direction Setting )、高绩效组织建设(High-Performing Organization)、工作流程改进(Work Process Change)、企业文化建设与变革(Culture Building and Change)。人力资源部在寻找业务伙伴、提供市场信息、建立行业规则、提供建议和外脑咨询方面,扮演穿针引线、相互呼应的角色。例如,人力资源部作为牵头人,组织了两次电子商务行业人事经理联谊会,许多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踊跃参加,不仅为规避行业风险、促进有序竞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软件开发人员盲目跳槽。 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客户、股东、员工都感到尚洋电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尚洋电子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西北的一位保险公司总经理谈起尚洋的发展变化时,这位很有事业心的老总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得到尚洋在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培训内容。人力资源部立即将相关材料整理给这位老总,并就他所提的问题给予帮助。事后,我们的销售经理很有感慨:“想不到良好的管理不仅作用于内部,还可以赢得客户。” 而在公司内部,经理层也逐渐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决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的事,而是每一个管理者的事,一线经理(Line Manager)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并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的人员管理责任。从今年所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来看,“回顾过去的一年,您认为公司取得了哪些变化?”大多数员工把“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和职能大大改善了”并列为前两项成就。从专业顾问公司对客户的调查、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评价来看,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公司效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同对待销售、生产、财务部门一样,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也必须以它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为出发点。虽然对人力资源部门效益的定义和衡量不如其他部门那么容易和直接,但仍然是可以做到的。除员工满意度调查、客户调查等方法之外,较为简易的一个办法就是采取其相对顾客的做法。即:将企业内的其他部门、经理人员、员工都视为人力资源部门所服务的“客户”。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各种服务有欠缺、太贵或质量太差,那么企业就不得不考虑从外部购买人力资源的服务性劳务。同样的服务,如果外部相对本企业内部更低廉的话,宁可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另一个做法是用企业参照法,即拿本企业工作情况与那些“表现最好”的企业的各项标准进行比较,当然,这需要较丰富的外部资源。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利弊分析入手,首先探讨这一实践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然后针对目前主要实行的外包形式,特别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培训和薪酬外包的决策分析,探寻影响企业实施外包的相关问题,从而提升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培训外包 薪酬外包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概况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资调查及方案设计、培训工作、劳动仲裁、员工关系等方方面面。然而考虑实施不同人力资源工作时管理者所应制定的策略是有差异的。 上海一翰威特,一家跨国外包管理与咨询公司,近期对亚太地区424家公司进行了调研,并公布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趋势的调研结果。接受调研的公司主要来自印度(33.3%)、大中华区(30.2%)、东南亚国家(22.4%)、澳大利亚/新西兰(7.5%)、日本和韩国(6.6%)。调研显示,大部分公司青睐对人力资源工作诉诸外包管理,进而强化主营业务和降低经营成本。其中半数以上(50.5%)的公司认为将人力资源工作诉诸外包管理的首要原因在于集中精力于主营业务,更好地发展核心能力。而28.3%的公司认为可以通过外包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由此可见外包对企业的战略意义。在谈及今后一年中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工作内容,希望外包基本薪酬管理工作的公司占20.3%,此后依次是培训与发展外包(18.9%)、福利管理外包(15.6%)、医疗理赔程序外包(10.8%)及招聘外包(10.1%)。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然而同时各种具体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也开始呈现分化,即目前企业实施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主要集中在了一般薪酬管理、人员招聘和培训方面,而其他领域的职能外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二、实施人力资源工作外包的利弊分析 企业是否需要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时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即要考虑这样一种实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相关成本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其他相关问题。 (一)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策略产生的效益 1.降低成本 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并重构预算,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目的,这也可以说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利益。美国的人力资源专家在对美国323名培训经理和负责人的有关人力资源培训外包的调查研究表明,有43%的被调查者把经济原因(例如,降低成本)作为主要的外包目标,而实际上有29%的公司确实由于外包节约了成本。例如,就培训而言,在外包服务方给不同的客户提供相似的培训计划的情况下,也就存在着规模经济。把部分成本的节约给予客户,外包培训服务的价格也就降低了,从而低于自己发展相关业务的成本。 2.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将招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交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完成,这样可以改善专业服务的质量,提高工作有效性,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注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例如,2001年某着名跨国公司的校园招聘任务交由中华英才网来完成。中华英才网在各地大学里展开对该公司的招聘宣传;组织校园招聘会;利用其网络的人才招聘系统接收学生的电子简历;按照公司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初试、笔试的筛选,笔试的试题由公司提供;然后根据笔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确定最后的面试候选人;该公司只负责做最后一轮的面试。利用专业工作实施这项专业职能,企业不仅可以减少与该职能相关的工作设置,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可以利用承包公司优质的专业化服务,以他之长提升职能管理效果。 3.满足业务变化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经理应该更具战略性眼光、适应性更强,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他们具有更多关于公司业务进程和战略方向相关的重要知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可以将人员从日常管理这样的负担性职能中解放出来,减轻非战略性投入。根据企业的业务变化的需要安排而来的这种灵活的雇佣方式有利于企业的战略调整及其实施。 (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相关问题 虽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潜在利益,然而,目前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在接受上海一翰威特公司调研的企业中,担心外包管理机构服务质量的公司占半数以上(53.3%),之后依次是安全问题(15.6%)、缺乏相关规程知识(7.5%)。问及外包管理机构的首要质量因素,37%的公司回答说确保满足服务标准,29.2%的公司希望服务机构专攻某项职能。16.3%的公司认为外包管理机构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亲密合作伙伴。翰威特咨询公司亚太区总裁麦伯龄先生认为,调研结果说明,尽管许多亚太区的公司采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但其他诸多公司仍不熟悉该项操作方案及其能够为公司带来的增值。他指出:“显然,一些公司对于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心存疑虑。”同时,许多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也表示,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业务越来越外包化,但也不是全无选择性的,还是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 如果说企业在考虑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的顾虑重重能够反映出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一些问题,那么企业目前在权衡是否会采取这样一种措施时遇到的困惑主要反映在:有 效实施外包同时又不会产生商业秘密外泄的问题之间进行的权衡;由于外包服务方的存在,组织内部人员甚至包括组织发展倾向由此受到的不良影响;以及有学者提出,人力资源外包会降低企业发展独特竞争力的能力,以及担心由于承包方对组织战略和文化的漠视导致的外包无效率等等。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与其他企业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一样,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决策。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具体策略分析 虽然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整体状况来看,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综合状的分析探知利弊,但从具体职能的角度,应该如何进行策略分析并制定出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方案,可能才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下面以人力资源培训和薪酬管理的外包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系统总结出一些重要方面以供企业借鉴。 (一)人力资源培训外包 在许多公司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培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享誉全球的道化学公司、爱德华·琼斯公司,以及西南航空公司被认为是其行业的领头者,也是全球成功企业管理的典范。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十分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对员工的培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企业对人员培训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外包行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发现有效地利用外部专业公司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比企业内部供养大量的培训专员更为实际并提高效率。外包的确正在改变着人力资源部门运营的方式。传统的由内部执行所有人力资源活动的公司在不断地依赖外部的承包方。目前许多公司正每年不断增加培训与发展活动的外包,希望能够在实施更大规模的、更优质的员工培训的同时尽量控制培训方面的支出。 然而,企业内部负责培训的专员们经常面临着什么时候使用外部承包方提供的培训和发展服务的抉择。因为外包选择权既提供了潜在的强大的益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风险。关于潜在的益处方面,外包能够提供为组织引入一些专家和接受到专业知识。因为技术和法律的迅速变化,许多人力资源部门缺少内部资源和专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样外部培训提供方的利用能够确保员工的实践紧跟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外包通常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服务水平。通过建立标准的运营程序以及拥有专业化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的人员,承包方熟悉选拔培训的计划。在承包方给不同的客户提供相似的培训计划的情况下,也就存在着规模经济。把部分成本的节约给予客户,外包培训服务的价格也就降低了。 外部承包方的委托培训需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Ulrich (1996)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外包可能限制组织发展内部技巧和专业的能力。这不仅减少了员工拓宽人力资源资质能力的机会,而且也使得组织在知识和经验方面易受攻击,甚至自我服务行为对提供方也是公开的。除此之外,外部承包方常常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组织文化,从而在某些领域没能有效地实施培训。在一个公司内部,员工的部分知识和经验在本质上是内隐(tacit)的,而如果组织和承包双方不能够给予大量的实践和其他资源方面的投资,这些知识和经验就不能清晰有效地传递给组织之外的成员。 外包在改变着组织运行的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培训外包结果相关的成效,可从以下因素进行考虑: 1.首先也是首要的,与你的承包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有可能与你的承包方分享你的业务信息,建立运营业务的执行程序,最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2.树立正确的外包动因。一些公司使用外部培训方的动机在于他们看中了成本节约。如果你只在乎节省了多少钱,而不在意收获了多少,即你的分析不是建立在成本一效益的比值,以及培训与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连接上,谈提高培训质量的确是很难的。 3.订立清晰全面的契约。确保你与培训方的协议清晰且涵盖各方的责任,提供清楚的业绩期望,列出未满足需要而应受到的惩罚和赔偿等问题。 4.在实施中与培训方紧密合作。即使有了详细的契约,也不要把外包看作是不需要你参与的过程。经常地与培训方交流沟通,在行动上保持紧密联系以控制培训项目。 如果你在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外包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上几个关键之点,在之后的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还可能为你提供更多切实的信息,帮助你不断改善外包环节中的种种不利方面,最终当你与一些理想的承包公司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方也能够通过比较深入了解公司文化和需求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那么培训外包的效益还会成比例地增长,这其实也就是一些最优秀公司的做法。 (二)薪酬外包 薪酬外包作为薪酬运作的有效方式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 20世纪70年代,当小公司开始使用计算机时,许多人认为薪酬外包可能会随之消失。然而,在 20世纪80和90年代,薪酬外包迅速发展,尤其在许多大型公司里,薪酬外包再次普遍得以重视。低运营成本的诱惑、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现存资源的重新定位以及受外部规章制度和私有实体所严重控制的系统的责任转移等方面使得大量的雇主重又开始认真考虑实施薪酬外包。同样,在考虑实施薪酬外包和实施薪酬外包的过程中,清晰的目标、认真的评估也必不可少。 1.薪酬外包的目标 在决定外包之前,评估现在的薪酬状况以及明确外包怎样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像成本控制和核心竞争力集中这些外包广泛的益处之外,组织还有哪些具体的目标,明确目标之后可以进行外包内容的考虑。 2.薪酬外包的成本估算 薪酬外包经常帮助大的雇主提高运营能力和节约成本。然而承包方的服务价格各不相同。甚至有相近费用结构的承包方在提供的服务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比较他们的成本计划确定真正的成本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询问承包方的定价结构。要求每个承包方将所估计的费用加入到总成本,这样有利于进行价格比较。价格清单对于确定成本会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还需要明确那些与终止服务相关的惩罚费用。 3.评估承包方 由于薪酬在人力资源中会涉及到企业的一些敏感问题,因此在选择外包方时安全可靠性十分关键。在与承包方建立联系之前了解外包方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明确其公司的历史、所有权状况、从事薪酬外包业务的时间长短以及本公司业务在其承包收入的比例多少,都是一些反映其实力与可靠性的依据。此外,其近年来的财政状况和获利情况也是要关注的问题。由于薪酬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估承包公司的系统工作能力,事实上就是关注其在各个方面的适应性,因为除了组织的变化、兼并和收购,薪酬通常还受到来自政府指令、税法、贸易联合、企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等许多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承包公司系统地把握和权衡这些相关因素的能力以及对系统变化和各种变化相关的费用的适应性也是相当重要的衡量尺度。如果可能,最好征询一些(与外包方曾经合作过的)人士或公司,而 且最好多咨询几个。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有你所用的承包方的雇员数,至少有两个左右客户来自相近的行业或有相近的需求历史。另外,还可以结合征询一些近期(近6个月)开始业务的客户、与外包方合作达到一个会计年度的客户以及与之在薪酬系统方面合作多年的客户,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充分评估承包方并进行选择。 4.客户服务 顾客服务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实施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持续性。承包方实施服务的质量是外包成功的重要指标;另外,由于全新的完善薪酬系统的启动通常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承包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在合作过程中的调整、适应性十分关键,因此也是服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施外包时都会考虑到其不同的内容和性质等问题,由此产生不同的关注重点,以上通过培训外包以及薪酬外包所要考虑因素的分析为例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对这两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经验总结和分析,协助企业提升应用外部专业公司实施外包的能力,包括策略评估能力,承包公司选择能力以及实施中与承包公司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等等,同时推动外包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与商业信誉的关系 前 言 21世纪,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因素。知识经济,这一不久前多数人尚为陌生的词汇正通过各种媒体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昭示着一场正在酝酿中的生产力的革命以及未来世纪的经济格局,而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必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企业要想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人力资源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这就要求其对自身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人力资源或其表现形式——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之间则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本文试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就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与商誉的关系、商誉的本质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等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求找到管窥商誉本质的新视角。为此,我们先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概念说起。 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就人力资源来看,它属静态的概念范畴。对于整个社会,它是指其中全体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集合,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反过来对上述诸因素施加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它则仅包括其所拥有或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用的全体人口的劳动能力,它与社会人力资源构成个别与总体的关系. . 而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则需要从动态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当人力资源用以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即被赋予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其载体是人力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本,其价值与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有着严格的不同,即人力资本的使用是其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而且还会通过劳动经验的积累,或通过自身的建设而增加其价值。对此,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已有详细论述。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着特性是其“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正是人力资本的这一显着特性才使得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从而导致商誉的产生。 2. 商誉的来源——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 2.1 商誉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的垄断 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根本特征是其不可辨认性。这项特征是它与一般无形资产相区别的主要标志。那么,企业的商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要探究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商誉的根本特性——不可辨认性入手。 不论怎样对商誉加以理解,其最终必然表现为企业除商誉外的净资产的超额盈利能力。而可以形成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又必然缘于某种形式的垄断。广义来说,不论多么完备的市场,都不可能彻底避免垄断性的存在,因为市场中的许多要素(例如人所拥有的优秀素质和技能)都是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这种独一无二或极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一旦为企业所占有即形成垄断。而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皆可归因于垄断,比如,对购买或销售市场的垄断可以使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垄断价格,对技术的垄断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对人力资源的垄断则可为企业带来成本、价格、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企业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均为可以出售的权力,因而应属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应当增加可辨认净资产的价值。惟有对人力资源的垄断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出售,与之相联系的超额赢利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超额赢利能力(下文即从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所以,企业的商誉应来自其对人力资源的垄断。 2.2 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商誉的真正来源 企业对其人力资源加以使用时,就使其转化为人力资本。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平均利润,这种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是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称之为人力资本的效用。当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大于市场平均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称其超额部分为超额效用,这部分超额效用是企业超额赢利能力的根源。可见,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约翰·海尔斯看来,“人是追求最大利润”的,因为市场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而且都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控制权,也就是说,市场中的人都是所谓的“经济人”。市场中的每个人——“经济人”都尽可能使其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即尽可能地使其占有的物质或获得的享受达到最佳状态。而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则需以其使用价值——效用最大化为基础。 人力资本对于其所有者的价值,在市场中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则为使用劳动力的基本成本。既然市场中每个劳动力的目标——其价值的最大化要以较高的效用为基础,而劳动力的效用则表现为其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亦即为企业带来的效用,因此,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就与其对企业的效用最大化统一起来。人力资本的效用就在于其对实物资本的转移或改变。对此,马歇尔曾有论述,他说:“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创造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当人力资本所生产的效用远高于其(全部)使用成本以致产生超额效用时,商誉便从中产生。但超额效用为什么能够产生呢? 2.3企业与劳动力间的不完备契约——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归属企业的秘密 人力资本效用较高时,其市场价格也需相应较高,这才符合市场交换的规律。若果真如此,企业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也就无从产生。然而,现实中人力资本为什么的确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效用以及相应的超额利润呢?这说明市场中必然存在着某种不公平或者不对称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内容应由企业契约来规定,为此就需要对人力资本的特性和市场中企业契约的实质加以讨论。 前文已经提到,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劳动力自身。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按照科斯的观点,企业是各要素所有者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达成的契约,企业的形成就是用“一个契约代替一系列契约”,用“一个长期契约代替一些短期契约”。张维迎博士则进一步指出,普通的市场契约是完备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不完备 契约。周其仁博士也曾作出类似的论述:普通市场契约反映的是各个生产者之间及其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企业契约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反映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只是这种关系在企业契约上的表象特征。然而,如丁为民博士所指出,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力量也是非对称的。在市场中,尽管形式上“每一次交易都是严格自愿”的(弗里德曼),然而由于劳动力若不进入市场将无法生存,资本所有者则无须为此担忧,手中的生产资料足以使其维持生产和生活。生产资料的不对称导致竞争力量的不对称,从而在企业契约订立之前,参加博弈的各产权主体就已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就市场交换各产权主体的不平等性对交换结果的影响,麦克弗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保证充分自愿交换的背景条件“不是自由地不进入某种特殊的交换,而是自由地不进入所有的交换”。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否定了这种条件存在的现实可能性。正是这种状态,否定了二者平等博弈和签约的可能。虽然“在竞争模型中资本雇佣劳动或劳动雇佣资本并无区别”,然而,供求的选择使得资本比劳动更为稀缺。所以,现实中的选择总是资本雇佣劳动,即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占有劳动,从而达到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目的。从资本和劳动力所达成契约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不完备契约,因为劳动与劳动力的分离使得该契约的履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在订立契约时劳动并不存在,所以资本和劳动的契约只能是针对劳动力而达成,也就是说资本所购买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可能是劳动。这样的契约具有较高的事前不确定性或不完备性,它无法规定劳动的实际支出情况,而只能让其由诸如劳动者的生理条件、技术水平、劳动条件、意识形态、与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及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来决定。正是这种不完备契约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来自人力资本的超额利润的产生,当就人力资本进行讨论时,不能不提及企业家的作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本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所谓的“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成功参与,人力资本的超额剩余价值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企业家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对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选择、占有、管理、开发和使用,使企业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对于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马歇尔曾做过专门论述,他认为,企业家“‘冒着’或‘担当’营业的风险;他们搜集了工作所需用的资本和劳动;他们安排或‘计划’营业的一般打算,并监督它的细小事情。”这样的企业家应具有如下双重能力:(1)他必须具有自己行业中物的透彻知识;(2)他必须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必须具有首先适当的选择他的助手,然后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以发挥他们内在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同时,他对一切事务施行总的把握,并保持营业主要计划的井井有条和前后一致。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对过剩不同,萨伊和马歇尔都认为企业家是不可多得的。这样,一旦优秀的企业家为企业所拥有,即形成一种对人力资本的垄断,这正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 因此,企业的商誉产生于其所垄断的人力资本,当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为正值时,该部分超额效用的价值体现即表现为企业的商誉。随着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的变化,其商誉的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其超额赢利能力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待到引起注意时,往往是其人力资本的垄断因内部或外部条件的作用在较长的时间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的结果。也就是说,商誉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4 商誉变化——人力资本超额效用变化的反映 引起企业商誉发生变化的原因亦应归结于其人力资本垄断状况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虽然人力资源的流动会影响其总体效用水平,但只要其主体或核心部分未变,其变化的幅度都将是不足为重的。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有助于形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则反过来影响其人力资源的效用,同时它也是企业商誉得以产生的土壤。与企业商誉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需要时时予以悉心培养,然后其商誉才能得以长期维持。反之,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或核心发生改变,即使其商誉不会立刻消失,也将在未来数年内很快丧失殆尽。所以,与人力资源及从中所衍生的企业文化相联系、可以长期保持不变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得以维持其竞争优势,因而维持其商誉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可以暂时撇开人道因素的限制而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使用与租入的固定资产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首先,二者的所有权均不属于企业,而仅赋予企业以使用权。其次,二者的效用均与企业的利用能力相关。当企业对其人力资本的主体或核心的使用权长达十数年或数十年时,其性质则已与融资租赁(或称资本租赁)颇为类似,因为此时企业对该部分人力资本的使用期限将占去其最佳效用期限的绝大部分。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本具有固定资产的多种属性,条件具备的话,完全可能而且应当作为资产加以计量和记录。 3. 商誉计量属性——人力资本超额效用未来收益的现值 理论上,商誉的计量应是对其内在价值的货币量度。而商誉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其对企业的超额效用,它是难以赋予一定的货币价值的。此正如大卫·李嘉图所指出的,“效用对交换价值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我们无法直接用货币单位来量度商誉的内在价值,而只能用其外在表现形式——超额赢利能力来加以反映。 此外,当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因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时,其超额赢利能力也随之变化,从而使其商誉的价值起伏不定,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给其计量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商誉只有不断加以维持才不至于迅速消失,所以,其目前的价值应属于前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所产生,后期的商誉中有一部分应归属于以后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而不应将目前的商誉与此后人力资本的效用所产生的商誉相混淆。也就是说,企业商誉如果得以长期保持,则不仅与目前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还与以后各期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有关。因而,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能力不能全部用来衡量其目前的商誉,而只应取其一部分。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大非份额应归于目前,又有多少属于其后,仍是一个不易限定的变量,因为无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还是其人力资本成本的上升或者其效用的下降,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只能对其作出近似合理的估计。 在合理估计企业目前的商誉价值之前,首先应对其服务期限予以恰当选择。 4 商誉确认——对人力资本有效管理的途径 4.1.自创商誉 上面关于商誉的论述均着眼于企业的自创商誉,即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商誉。在传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一般不主张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其理论依据一般可以归纳如下:(1)人力资源非企业所有亦非企业所能控制,缺少资产应具的特征;(2)难以确定其历史成本;(3)其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实务操作难以规范,且不予确认并不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影响。勿庸置疑,仅站在可靠性的角度,自创商誉也许是不宜加以确认的。这是因为,它产生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使用价值,而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工资费用象实物资本一样,已按其取得成本入账。既然实物资本的具体形式——有形资产一般也是按其取得成本入账,就不应要求把人力资本按其使用价值入账。但是,虽然存在上述理由,而且目前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不应以此否认本来对其确认的可能性及其合理性。因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用户看来,无形资产也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显然,商誉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当其实际价值数额巨大时,若不予以反映,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正如前文所述,企业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若长期保持稳定,则已具有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属性,将其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予以反映或确认当有其合理性。而且,若能将其加以反映,必会促使企业重视其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 利用,也有利于用户分析企业的现状、潜力与前景。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条件的逐渐成熟,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自创商誉加以确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4.2 外购商誉 关于外购商誉,现存实务多予以确认。如英国标准会计实务公告22号(SSAP22)表达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该公告认为:“尽管商誉没有形态,可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在企业被并时,所付价格中已经包含一定数量的商誉价值;这样(该项)资本已换成一种资产——商誉,因此应将其以与其它资本资产同样的方式予以确认和处理。”既然外购商誉产生于现实的交易,对其予以确认自然也就不存在可靠性的问题。当然,对外购商誉的性质应如何理解仍有必要加以讨论。首先,企业被并时,其价格的决定因素自然是企业的内在价值,但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说供求关系,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受其效用及其“稀缺程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其道理完全一样。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设立的目的是赚取利润,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会出售,其稀缺程度往往很高,从而价格高于价值(含商誉在内)——即商誉高于实际值的现象也就较为普遍。其次,从购受企业来看,其目的在于获得受购企业的效用,并靠此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然而当企业以公允价格购入一拥有商誉的企业时,其所获投资利润率仅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而购入其他不含商誉的企业亦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即此两种投资方式的投资利润率应无差别。所以,一家企业购入另一家拥有商誉的企业,一定认为受购企业能够提供超额效用,否则不应在选择购并对象时厚此而薄彼。受购企业对购并企业的超额效用可能源于受购企业人力资源被埋没的价值或者源于购并企业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然不论是哪种原因,起关键作用的应是购并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其包含企业家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当购并完成时,受购企业的员工常被大量裁减或更换往往就是为了顺利实现上述超额效用。 5. 商誉摊销——人力资本超额效用的消耗 不论企业的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都是由于其现有的人力资本具有超额效用才存在,并因企业与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间的契约而得以延续,但其延续时间不会太长。因此,企业现有的商誉应予以摊销,其摊销期限亦不妨取为五年。有人认为,企业的商誉可能得以长期保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不断增加,因此主张对商誉不予摊销,而让其一直保留在账面上。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前所述,企业目前的商誉一般不会长期发挥效用。而且,若商誉果能得以长期保持,应是后期对人力资本效用的保持或有效开发和利用所致,不应将其与目前的商誉不加区分。关于摊销方法的选择,由于现存商誉的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应采取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类似的方法加以摊销,使其摊销额前期多而后期少。然而,如果每期都有新的商誉形成,在此新增额呈均衡状态且又作为自创商誉加以确认时,各期总的摊销额亦当保持均衡,故可就账户总额用直线法予以摊销。 结 论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及其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是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其商誉的真正来源,这种超额效用缘于其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企业家”的垄断。当资本与劳动之间达成一种不完备的契约时,即可使商誉得以产生。对商誉加以确认和计量可以促使企业重视对其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有企业积极改善其商誉的努力将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但仍将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负。当然,从实际来看,本文所涉及的关于商誉计量的变量的可得性与及时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会计所需解决的,然而对它的进一步讨论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定位与人力资本 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我们一直是这样被教育的。在现代企业里,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概念应如何定位呢?在“华凌。中国经济论坛”上,几位专家就此话题各抒己见。 企业定位关键在经营者 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企业内部是三个人,一个叫所有权,一个叫经营者,一个叫劳动者,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管理之所以搞不好,是因为这三个人没有搞清楚。比如说,他是一个劳动者,我们过去给他一个概念你是主人,主人政治概念是不错,但是产权概念出了问题,他不是投资者,他怎么成了主人?我觉得应该搞清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怎么搞清楚?三者定位以后,有四句话,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所有者认收益,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经营者,看经营者怎么定位。 主人概念在产权上一定是所有者的概念,你是所有者,还是你不是所有者,你是出卖劳动的。这三个清楚了,我们的管理渠道就不一样,我们中国企业,我认为就是这个不清晰,这个不清晰你用其它的,根没做好,其它绝对不行。不光是国有企业,私人企业都有这个问题。一个私人企业家有一次跟我说,我那个企业的工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怎么办?我说怎么办?你把你的资本分给大家,大家都是主人了,你愿意不愿意?如果你不分给大家,那么你出钱让他们来打工,赚钱多了给你,有什么不好呢?我说国企过去的毛病就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者,要当所有者,而且对市场不负责。现在给你打工的,按照合同该解雇就解雇,管理也好管了,为什么还要红杠呢? 国有企业是一个机制 张国有(北京大学教授):有一种主人,艾老师说是产权主人,这是对的。我们还有一种主人,就是说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用他推动企业发展。国有企业产权的主人是政府,所以国有企业可以叫做政府企业。在产权上这个企业是谁,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企业的命运。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动力跟能力的问题。台湾曾经有一个企业给我印象很深,它最初的时候是民营企业,经营得不好,后来当局往里面注资,注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是公营企业了,但是它长期以来叫公营的体制、民营的机制,因为总经理上台的时候,就跟当局讲,你除了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组织结构的确定、人员的招聘、工资制度的变动都由企业、都由我说了算,要不然我不干。确实经济部除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项目统统由企业来做。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夫里德曼,跟台湾老总辩论,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不管最好。老板说我公营企业照样可以管得很好,夫说你可以让一只猫汪汪叫,你不可以让所有的猫都汪汪叫。后来这个老板到“经济部”做事了,台湾岛很多公营企业照样管不好。因为公营企业是一个机制,一个企业可以管得好,但是这个机制有很多限制条件,这个机制很难管。 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 艾丰:我觉得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对一个企业的兴衰起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强化,包括上市公司。买了股票的都叫所有者,但是持有股票的人想对企业经营起多大作用很难。所以对于企业的兴衰,真正起直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经营者。那么经营者是什么?他不是一般的人力资源,不是一般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本。经营者是以劳动形式实现的资本投入者。他看起来是劳动形式,但是他投入的是资本,而且这个资本,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这个知识资本是灵活资本。你拿了五个亿投资交给我,我是一个糟糕的经理,我可能管几天就管没了。假如我是一个很精明的,我能把你五千万的资本管到多少亿,所以我的这个知识资本的投入对一个企业是最关键的要素。 现在我们很多企业,之所以出现问题,就在这块,给的定位不够。不少企业规定,你是工人,我是总裁,规定几倍到几倍。我认为是不恰当的,因为你是劳动投入者,我是资本投入者,你的工资,那是在企业打入成本的,我企业赔钱也得给你发工资。但是我作为经营者的报酬,不应该是资本收益,赚了钱我应该分,如果不赚钱,老板和老总想拿钱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赚钱了,我应该拿得比你多,因为我在资本收益里提取。现在我们把这两个混淆了。所以人力资本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很重要,当前不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人力资本的理论落实,就有困难。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摘要】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各国、各类企业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配备合适的人员、从事合理的工作设计、改进工作制和工作报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加以科学化和规范化。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机械式组织结构的典型,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有机式组织结构管理的代表,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在决定因素,再结合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希望此文能对中国乡镇企业管理能有所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舍弃表象因素,对“黑箱”进行解构,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本文试图采取“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对东方的日本企业和西方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先归纳探究其模式产生的根源,再从中国乡镇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输入因素出发,演绎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输出特征。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概括和描述。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文秘站:)特点 这里谈到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的,至今仍是美国企业显著特征,它是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这种方式的好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2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大多数企业都有对其工作岗位所设的《工作岗位要求矩阵》,详细描述每个岗位对人员素质,包括知识、技艺、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美国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员工进入企业后,拥有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人可以直接进入管理阶层,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员工如果有能力,有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论资排辈。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缺点是减少了内部员工晋升的期望,削弱了工作积极性。由于忽视员工的服务年限和资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美国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这种措施的好处在于,企业景气的时候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 成本;缺点是如遇经济不景气,企业无法说服员工通过减少工资、降低成本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能解雇员工清除剩余的生产能力,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任,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日本模式和美国相比,是资本主义灵活大规模生产的典范。 1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看重个人具体技能。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 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情感式色彩。日本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关系,重视富有弹性的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含蓄的职务主义,侧重于靠人对企业进行控制。一方面有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含蓄的控制,企业更侧重于通过树立信仰,灌输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地与企业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企业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情感上的互动,是管理的主要手段。日本企业允许而且鼓励职工在精通本职专业技术同时,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行工作转换制。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员工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个人爱好和兴趣,有利于专业 的深化,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技术上的创新与开发;缺点是内部容易形成家庭主义纠纷、姑息迁就、公私混同等弊端。 3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日本企业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一是从 学校吸收,二是尽可能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因为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人员,或许只具备新工作需要的硬技能,却大都不会拥有在企业工作需要的软知识和软技能,重新培训已具备软知识和软技能的员工再去掌握新的硬技能,比起招聘外人来得快捷、划算。因而日本企业人才使用的入口狭窄,进入企业必须从基层干起,通过按部就班的培养过程,逐步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完善自身、创造效益,求得提拔重用。对人的评价与提升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和渐进式的方法,不以一时一事取人,侧重于全面、历史地考察。这种用人原则的好处在于能够比较客观深入地对人做出评价,鼓励人们踏踏实实工作,树立长远的工作观念,避免短期行为,保证人才选拔的正确性;缺点是缩小了人才选择面,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不利于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精神激励为主。日本企业在重视使用外部激因同时,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因,发挥内酬的作用。采取终身雇佣制度,不轻易解雇工人,即使企业处于困难时期,它可放假、停工也不会将工人赶出工厂,除非职工犯了严重错误或触犯刑律,才会解职。领导与员工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以及职工之间,除了工作上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外,还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气氛。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归属感,在工作中体味人生的乐趣和意义。企业还吸收职工参加管理,使职工不但对企业经营状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发表意见,形成合作性的劳资关系。物质激励也是弹性工资,工人收入的25左右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得到的红利。这种措施好处在于,精神激励调动了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工资成本的灵活性使日本企业无需大批解雇工人也能比较容易地渡过经济不景气难关;缺点是淘汰率低容易影响员工进取心,集体决策影响决策的果断性和时效性。 二、中国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通过对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定性模型: (y1,y2,y3,y4)T=(f1,f2,f3,f4)T·(x1,x2,x3,x4) 其中,y1,y2,y3,y4分别代表配置、管理、使用、激励四方面特征;x1,x2,x3,x4分别代表文化、技术、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四种因素;f1,f2,f3,f4代表四个函数关系。从这个人力资源管理定性模型看出,每一特征都是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中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也可分析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一)当前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处于深化阶段,乡镇企业步入“二次创业”时期,企业的外部环境和生存空间,相对于发展初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文化上传统的农业文明。中国文化也属农耕文化,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人们讲求“亲缘、血缘、地缘”关系,习惯于家庭式管理,尊重权力,乐于稳定,功利主义较强;讲求互相关心,期望群体对自己关注,相应地,对群体和组织忠诚度也高。同时,农民式的狭隘自私也有充分体现,注重短期的眼前的利益,难以将个人利益同企业兴衰长期统一,“二兼业”的就业形式,使就业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大。 2技术分工不细。目前中国乡镇企业中,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还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度低,专业性差。各工种、各岗位之间更需要有效衔接和协调作业,生产和管理经验作用大,技术上不宜分工过细。这对员工素质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尽可能全面熟悉企业情况,对各工种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都有所了解,最好是“通才”。 3产品市场不稳定。乡镇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市场份额极不稳定,产品品种结构需要经常调整和改变。相应地,企业的组织方式、决策程序、管理方法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过分拘泥于严格的规章制度会使企业僵化,降低活力,难以适应不断变动的市场要求。 4劳动力市场欠发育。中国劳动力市场尚处刚刚发育阶段,难以对企业提供有效人才供给。一方面国民教育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很差;另一方面,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学校培养学生时,对人才需求关注不够。尽管近年来,各省、市人才中介机构,人才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人力资源总量上升,质量提高,但仍呈现出结构性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二元性特征显著。乡镇企业难以吸引和招聘急需人才。另外,劳动力市场需要健全的机制来规范。目前,企业通过市场选择劳动者,存在了解不足、使用不当、从业不稳的顾虑;劳动者通过市场选择企业,也存在缺乏利益保障和长远发展机会的担忧。 (二)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中国乡镇企业应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博采美日模式之长,融合提炼,形成独具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人力资源配置上,应当以培育为主,引进为辅。乡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普遍低下,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有限的实力又难以在欠发育的劳动力市场上引进充足的适用人才,全面改变企业员工的素质。因此,从长期看,必须立足于内部培养,企业发展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将学习成绩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基层、中层管理人员应全部参加国家承认学历的函授学习,学习成绩作为聘用干部标准之一;对于工作时间长、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实行在岗培训,必要时每年选派部分重要岗位职工到大、中专院校学习或到大型企业进修;聘请院校教授和企管专家到企业讲座辅导,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从短期看,引进人才是补充,通过招聘、借用等方式,吸纳一部分专才、特才,依托人才引进,带来新信息,启动新项目,开拓新市场,发挥引进人才的技术辐射作用。“引进适用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提高全员素质”,应是当前乡镇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指导方针。 2人力资源管理上,应是制度化加人情式。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很不健全,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缺少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企业的 生产、销售、财务等基本制度也不规范、不系统,员工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因此,乡镇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才引进、使用、考评、奖惩规范化,使技术分工条理化、明确化,每位员工都对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非常清楚,这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注入人情式的手段,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开掘人的精神潜力,培养企业群体精神。要把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关心员工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供条件,满足个人发展期望和精需求。员工情感上的回报会产生极强责任心和巨大创造力,使遵章守纪和自我约束融合,发挥“法治”和“人治”的叠加效应。3人力资源使用上,应是多口进入,快速提拔。乡镇企业各个层面都存在人才的短缺,所以,要有多个入口,多条渠道。一条途径是与各类高等、中等院校加强联合,使其为乡镇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直接进入企业中、高层;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培训等方式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村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充实到生产一线;还有一条途径,是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的离退休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进行挖掘。乡镇企业应保持灵活的用人机制,唯才是举,不看学历、资历看实绩,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业绩突出者委以重任,快速提拔,激发潜能。同时,也应注重对人才全面的、长期的考察,避免用人失误。“文秘站”版权所有 4人力资源激励上,应是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乡镇企业要建立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经营方式,通过合同或契约,把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员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增加福利要求的措施具体化,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前途命运,共谋企业发展大计的局面。股份合作制改造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乡镇企业还应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如职工代表大会制等,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情感,正确处理维护员工利益与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精神上的共同体。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综合作用,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论中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 内容提要:时下正值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成了相当热门的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入手,阐明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针对性的为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传统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当前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形式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其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产权不清,体制不全,人才匮乏等。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是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此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近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认识、分析、探讨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在新的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同时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一种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人事管理工作逐渐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其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一个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也就是说,当一名员工进入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的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表扬,少批评,多授权,少命令,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就事论事,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属于战术与战略相结合的管理。 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构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评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映型,按部就班,强调按领导意图办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的现状、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 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日常的信息检索、报表制作、统计分析多为人工进行,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信息检索、报表制作、核算、测评、招聘等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的提供决策依据。 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的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是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松下幸之助也曾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这就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强调以人为本,而农村信用社在与其它金融机构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且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银行的成立,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加入,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程度。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要想在人力资源方面获得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抓住当前的改革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 源管理。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农村信用社才能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体系,提高自身效益,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我国农村信用社(主要指县级联社,因为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掌握全辖农村信用社人员使用权)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其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及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西部某省一山区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领导班子在制定农村信用社三年规划时提出门市业务微机化,于是,为辖内农村信用社一次性购入所有微机,然而全县三百多号员工无一人懂得微机,所有微机在库房里休息两年后,才在一名由农行挖过来的微机管理人员手下陆续投入使用。四川省绵阳地区一农村信用联社就曾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本科毕业生,然而两年后,这些招来的高材生都基本走完了。其实质就是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陈旧的人才观念,使农村信用社的人才开发能力只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挖掘人的潜能,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 2、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只能大多由行政办公室兼任,唤名“综合科”,已设置人力资源部的联社大都是将“人事教育科”改为“人力资源部”。部门的功能和地位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内,按静态的以“事”为中心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并没有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工作。更有甚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理解认识,而搞些表面化的东西,挂个人力资源管理部的牌子,开口便是“以人为本”,闭口便是“重视人才”,“开发人才”以此来装点门面,丰富“职场政客”语言。在人员配备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配备相应的人员,或者有人员,但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偏低,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甚至在有的农村信用社(联社)根本就没有人力资源管理者,招人、用人、选人等都是由领导一人说了算。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协调。 3、人力资源管理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 在我国许多农村信用社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下,只看重纪律、制度、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而忽视了员工的真正需要。特别是在用人方面,相当部份农村信用社的干部培养和聘用基本上是个别或少数人说了算,让一些心术不正又没有能力的人钻了空子,而真正的人才则受到冷遇排拆,时间长了,真正的人才要么流失了,要么被这种环境同质化了。同时,在许多边远农村信用社里,工作条件恶劣,普遍存在员工超时或超强度劳动没有获得相应报酬和问题。实行传统的人事管理,使人不能尽其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农村信用社无法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人员流失严重。 4、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设定,忽视建立和建全企业的激励机制。目前一些农村信用社已开始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物质报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以“人”为本,给员工晋升、培训、荣誉等精神上激励,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前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培养员工的价值认同感。许多农村信用社只考虑到了赫茨佰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忽视了激励因素。单一的激励手段不能完全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使用效益没有达到满意化。 5、培训教育机制不健全 许多农村信用社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人才,最好招来就为企业贡献,许多农村信用社不愿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他们认为人才是成本,舍不得对人员培训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西部某省为例,97年开始,由省级部门与部分大专院校协调由其代为培养人才,于是将指标分解到各县级联社,由县级联社组织员工参考,考式合格员工脱产到大专院校统一学习,而相当多县级联社要么直接封闭消息,要么用以优亲厚友,要么就是设置重重关卡,至使每年的培训计划均不能完成。在农村信用社中,更多的培训则是“以会代训”培训的时间、内容、对象没有规划,更没有评价,只有在需要时才考虑培训,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使农村信用社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没有培训就没有人才。 6、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体系包括考核和评价两个方面,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就考核而言,其基础往往不是建立在完善的岗位描述的前提下,而是依据上级需要将任务进行简单量化后予以层层分解,最后据以考核员工,确切地说,其考核的仅仅是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特质,因此在员工的培训、提拔、薪酬调整等方面,没有科学的依据,只能凭领导印象决定。而绩效评价,一是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与标准要求对比所得差距,衡量员工的绩效水平、分析形成结果的原因、寻求解决绩效问题的途径,以此形成结论,为员工培训、调整、沟通提供依据。二是对考核体系进行评价,评价考核组织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指标和标准的准确性等,是完善下一步考核的科学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考评系统却没有评价。由于缺乏评价,其考核方法只能年复一年,上级与下级之间,考核层与被考核层之间,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共同的意识,因此考核矛盾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中最主要的矛盾。由于绩效考核的仅仅是员工的凝结劳动,忽视了潜在劳动和流动劳动,也就根本无法发现、开发、培养人才。绩效考评系统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最薄弱环节。它没能有效地激励员工,鼓舞士气,反倒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造成员工较大幅度的流失,给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当前,许多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工作方法陈旧、工作地位未受到重视。在现阶段,加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己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要从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企业的决策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现代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完善机构设置,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时代,缺乏真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调整组织结构。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可以从外部吸引部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加盟,要在企业经营中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使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在新经济时代,农村信用社要认识到人才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收益。同时要尊重员工的利益,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应付自如,为农村信用社做强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农村信用社管理要进行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要建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利一致的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要给内外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在选人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三是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定劳动合同,严格按合同办事,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依法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 (2)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分为战略发展规划、组织人事规划、制度建设规划和员工开发规划。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是做好岗位设计,因事设岗,对所有岗位进行科学描述。岗位的名称、劳动活动的程序、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担任该岗位工作的员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经验阅历、能力、技能,同时还需说明岗位工作任务的动态特征,以此制定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反映岗位要求的人事文件,用以实现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招收、选拔、任用、考核、晋升、培训、奖惩、报酬等项劳动人事职能,其目的就是保证事(岗位)得其人,人(人员)尽其才,人事相宜。二是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对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情况进行核查,按技能清单和管理能力清单建立人才信息库,以便对员工进行配置、培训、调整等工作。三是依据农村信用社各年度的企业目标,社会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做好农村信用社的人员供、需、平衡分析。四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预算。五是依据以上基础工作作出前四类规划,其中在岗位描述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企业岗位职责要求的特点,以防再沾上传统的行政岗位色彩。 (3)抓好人员的招聘与配置。人员招聘是为了发展的需要,依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选拔和录用组织所需的人才,实现所招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匹配。招聘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配置则是指人与事的配置关系,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配合以及人与人的协调,充分开发利用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农村信用社在具体的招聘与配置中,一是依据工作说明书汇同各岗位突出人员,确定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和胜任特征,以此对内部现有员工从人与事总量配置、人与事结构配置、人与事质量配置、人与工作负荷是否合理状况以及人员使用效果方面进行分析,以发现现有员工是否存在使用不当、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以便通过内部调整解决问题,在内部配置、调整仍难满足需要时,就要招聘。二是注重内部招聘(提拔),农村信用社在需要招聘人员时,特别是需要管理人员时,应注意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优缺点,内部招聘的优点是对人员了解全面、选择准确性高、了解本组织、适应更快、鼓舞士气、激励性强、费用较低。其缺点是来源少、难以保证招聘质量、容易造成“近亲繁殖”、可能会因操作不公造成内部矛盾;而外部招聘的优点则是来源广、有利于招到高质量人员,带来新思想、新方法、树立组织形象。缺点是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了解少、决策风险大、招聘成本大、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因此,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人员招聘上,应结合企业文化,以内部招聘为主。另留以10中上层岗位供外部招聘。这样既可以给内部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促使外部新鲜血液的输入。三是依据农村信用社人员需求情况,运用科学的专业技能和策略,做好各个时期的人才招聘配置工作。四是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的组织人事规划做好各阶段招聘与配置工作的评价,以不断改进、完善招聘配置工作。 (4)设计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考评就是对人与事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在具体考评中,主要以特征性效标、行为性效标、结果性效标来进行考核,以衡量员工或部门的绩效水平、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通过绩效考评可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绩效改进、员工培训、人事调整、薪酬调整、激励以及确定员工的横纵位置。而对员工而言,可以加深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成就和能力获得领导的赏识、获得说明困难和解释误会的机会、了解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前程等。农村信用社的绩效管理一是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年度目标确定绩效管理的参与人员。二是依据先结果再行为后特征的原则分别确定相应的绩效考评方法。比如对门市人员运用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法,而信贷人员则选用结果导向型评价法。三是科学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四是收集信息与资料积累进行考评。五是进行绩效沟通。在目标制定、计划订立、监督设施、实施过程等阶段均要进行沟通,以增强员工的信心,鼓励其斗志。六是考评结果反馈。七是对绩效管理的总结和开发,也就是对每次考核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完善考评组织体系、方法、标准、过程等方面的不足,为下一次考核进行改进。在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的一是设立员工绩效评审系统,以监督评审考评结果;设立员工申诉系统,给被考评者提供一个发表意见的通道。以此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二是注重测评分析员工的潜力。因为相对其它的指标而言,员工个人发展潜力不易测评。因此要从员工过去、现在、将来等三个方面的表现结合360度测评,寻找员工的发展潜力,让每位员工都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总之,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5)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目前来看,在农村信用社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工资仍是员工的第一需要,员工到农村信用社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报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之一。较高的工资不仅能使员工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要建立一 种多维化的激励体系,如员工的自我成就感、工作自由度、工作自主性、表扬、奖励等。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通过激励机制来增强人的求胜欲和进取心,让员工不断为企业贡献。同时也要注意在支付高薪激励时应合理掌握薪酬管理的原则: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二是对内具有公正性;三是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四是对成本具有控制性。 (5)建立科学的培训与开发体系。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工作是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全方位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特别加强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一方面,要完善各类培训及与培训相关的制度、依据绩效考评所反映出来的员工情况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规划。有针对性的选择各类培训项目、教师、教材、方法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训提高,其中心就是让员工不断的适应当前和未来岗位的要求。其次是为每位员工做好个人发展规划。根据每一位员工的专业、爱好、特长、能力、潜力、品质等结合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目标,从员工进入单位起为每位员工的成长为其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在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让员工更多的为企业贡献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价值认同感。另一方面是积极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培训教育成果转换的组织气候,让员工能学以致用,其间包含了充分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人才。只有尊重人才,为人才的能力发挥提供适合的环境,才能达到开发的最终目标:提高工作绩效水平和员工工作能力;增强组织和个人的应变、适应能力;提高员工对农村信用社的认同和归属。 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在经营难点中锤炼卓越的企业精神;三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只有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农村信用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改革的初衷,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策略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阐述希望能够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过程,对企业进一步管理其人力资源提供指导。 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意义 1.1 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涉及到企业使用外部的劳动力市场。企业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相应的招聘策略,对于高价值人员,因其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企业采取复杂的招聘和筛选系统,严格而科学的招聘流程和测评手段,对人员进行甄选,以保证吸纳到符合企业战略要求的优秀人才,并有利于企业的后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具有一般价值的人员,企业通常采用相对简单的招聘和筛选程序及方法,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能直接降低和控制招聘及筛选成本。企业通过外部招聘也可以吸引有能力、有潜力的人员的加入,为企业注入活力。 1.2 就业保障 指企业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就业保障政策,从而提高员工在就业方面的安全感。在现今社会里,尽管解雇对许多员工而言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组织里也存在这样特殊的员工群体,他们无疑地对自己的工作安全感强于其他员工,正式的或不正式的工作安全政策直接影响着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研究日本企业的很多学者都认为雇佣安全是日本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雇佣安全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把企业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1.3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施的重要依据。它将员工的工作行为与结果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紧密相结合,有利于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建立。强调对员工业绩的测度、评价和指导及更注重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发展的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推动员工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 2.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的贡献是多元性的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贡献表现在提高员工绩效、企业市场绩效和组织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多维性。随着市场的动态程度不断加剧与战略管理理论和资源观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运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不再局限于为企业减少成本,而且还关注最大程度地激励员工,为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等。因此,现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所作的贡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可用定性结果表示,如员工满意度及其对企业的认同程度等,有的可用定量结果测量,如成太、利润、生产率等,有的表现为短期贡献,减少员工流动率等,而另外一些表现为长期贡献,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创建企业独特人力资源库等。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贡献的多维性具体表现在活动多维性、结果多维性和评价多维性方面。由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行政性活动,其范围和层次都有了不同程度扩展,这些不同范围和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共同作用结果也就产生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结果的多维性,其结果的多维性又最终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贡献的多维性 2.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是多项人力资管理活动的共同表现 现在,企业组织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根据自己所面临的环境,确定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支持其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虽然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活动却同时存在于组织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支持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企业绩效做出贡献。例如:黄英忠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分为人力资源的确保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的报偿管理、人力资源的维持管理四项活动,并认为力资源整体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是这些活动在制度上和运作上落实的程度的结果。另外,本研究也说明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和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共同作用于员工绩效和市场绩效等,最后为企业财务绩效做出贡献。 2.3 企业绩效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反馈作用 现在企业组织要想在不断动荡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仅靠物质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是行不通的,因为企业的物质资源容易被对手复制与模仿,而与物质资源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却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价值性等特点,因而也就成了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资源,以形成良性发展循环,绩效较好的企业不断对其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和管理,如此形成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又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绩效。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反馈性还表现在以下两饭方面:1、绩效较好的企业可能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员工承诺有积极影响;2、绩效较好的企业可以向员工传递组织发展健康的信号,因而员工会有安全感。而员工满意度、员工承诺和安全感由于企业绩效有积极关系。 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人士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到底有无贡献,他们之间的作用路径关系到底怎样?这样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证明自己在企业价值增值的链条中不是多余的。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证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间的作用关系,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增值过程,对企业进一步管理其人力资源提供指导。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浅谈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管理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来说,薪酬体系的建立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层级区分到系统性的薪酬体系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飞跃。其目的就是立足于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达到激励员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将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各个层次(决策层、职能层、业务层)就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十分大的难题。而对于企业的各个生产业务序列单元来说,在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企业的价值生产链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实现其生产链价值最大化的恰恰是各个生产业务序列。因此,作为生产业务部门(非人力资源部门)来说,一定程度上积极地解决好生产业务序列与企业的薪酬体系的匹配关系,更好地将实际生产业务序列的业务与现有的薪酬体系相结合就变得至关重要。通过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建设实现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达到发挥薪酬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的作用的目标,才是实现企业生产链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保证,也是企业生产效能最大化的坚强后盾。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国有企业中充当的角色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航空业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无论是航班数量还是机队规模都有了质的飞跃。作为国内三大航之一的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来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包括航空市场的竞争和开发、运行环境的日益复杂、航空安全管理的持续稳定、企业的自身风险管控、一线生产的应急管理等等方面。航空公司不仅面临着外部竞争的压力,而且面临着内部管理难度日益增加的压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作为国航来说,发展与挑战并存,而国航的人力资源管理恰恰在发展与挑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国航运行控制中心作为国航的二级生产部门,在整个企业中充当的是业务层角色,其核心职能就是保证航班安全,保障航班正点,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其职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真正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为国航这个企业在航班运行方面做出贡献和创新,实现业务层创新和差异化,保持技术领先,无外乎也是帮助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地重要方面。但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每一个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国航运控中心飞行签派来说,作为非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将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现有生产信息系统管理很好的相结合和匹配,才能真正将飞行签派的职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管理的不仅是管理飞行签派的未来,而且管理国航运行水平的未来。 二、飞行签派(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国航自从2008年至今,始终在围绕着企业组织转型开展着公司各项生产活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公司各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作为国航的二级生产部门,运行控制中心下的子部门飞行签派,也不例外。飞行签派从以前的一个部门,重组拆分成三个部门:运行控制室、飞行监控室、总签派室,各自分别承担了航班运行控制、航班地空监控以及航班签派放行工作职能。应该说,这次业务组织结构调整,为今后的业务工作细化奠定了基础。而围绕着国航的SOC建设,这三个部门面对着不同的信息系统模块,分别为航班动态模块(MM Movement Management)、飞行监控模块(FE Flight Explore)、签派放行模块(DM Dispatch Management)。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结合匹配,实现人员素质稳步提升,系统资源高效利用,开拓业务发展,促进业务创新,最终更好地服务于运行控制中心的业务战略目标服务于公司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清楚地知道,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无论是转型还是改革,都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国航也不例外。在连续的两次组织转型中,国航的人力资源薪酬体系通过美世公司,搭建了一套科学而完整的薪酬体系结构。这套薪酬体系在国航的业务部门中的应用也是在不断地深化,从过去的吃大锅饭,到现在的具体级别区分,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以作为生产业务部门的总签派室为例进行说明: 1.飞行签派员级别以前是没有明显区分的,而公司组织转型后,将飞行签派员分为运行业务员、一级签派员、二级签派员、三级签派员和高级签派员。在级别上做了具体的划分,而在我们的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运行业务员、一级签派员、二级签派员、三级签派员所从事的生产岗位没有明显的区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都是一样的,无法很好的达到激励的作用。当然,在这点上有人员执照构成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评定在现有阶段还没有与业务部门的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员工之间的比较,以至于部分人心里不平衡,难以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产生了懈怠情绪。 2.薪酬体系评定解决的仅是定级定岗的问题,但是真正有效地将定级定岗的激励作用发挥出来的话,就需要具体的绩效管理,将不同的岗位的绩效管理具体区分,落实细化,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将薪酬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考和建议 虽然存在上述的两个突出问题,但对于现有阶段来说,作为业务部门也有一定的办法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积极作用,帮助有效的规避其目前薪酬体系的负作用,而尽可能发挥其优势,具体的建议如下:对于飞行签派这个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本人有以下几点设想: (一)搭建飞行签派员管理系统 1.实现飞行签派员排班管理,打破班组式排班管理,将局方对签派员的执勤规定通过计算机语言写进程序中,在不违背局方规定的前提下,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最大化。通过排班以科学地区分目前公司所制定的岗位级别,将工作以定量的方式展现出来,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后续薪酬调整提供依据。 2.实现飞行签派员资质晋级考核管理,更加科学的分配考核人员和考官进行晋级考核。 3.实现飞行签派员业务倒休与休假管理,休假申请统一通过系统来实现。 4.实现飞行签派员资料档案管理。 5.实现飞行签派员培训与业务考核管理。 (二)将现有的4名项目经理(即一线生产带班和行政管理经理)的职责打破,重新分配 1.一名负责业务开展与推广工作。 2.两名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3.一名负 责日常飞行签派人员与行政管理工作。 四、关于生产业务部门(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结 由此可见,作为非人力资源部门来说,将其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有效地结合和匹配,就能帮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其各个业务部门发挥其更多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地将其薪酬体系与绩效管理工作在各个业务部门中深化和应用,最终目标就是为实现在现有的公司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前提条件下,将业务层面与薪酬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地匹配,实现其业务层面的业务战略,从而最终为企业战略实施与实现做出一份贡献,帮助公司在航空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与非人力资源部门是互促互进的,而非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又是相辅相成的。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X低效率”问题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X低效率”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笔者借鉴经济学中“X低效率”理论,分析了公共部门“X低效率”的表现、原因及其改善对策。 一、“X低效率”的内涵及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中的表现 (一)“X低效率”理论内涵 “X低效率”是一种“来源不明的非配置低效率”。这一理论源于经济学领域,以莱宾斯坦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组织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开来,以个人工作选择的心理和行为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的低效率,认为企业内部不仅存在配置低效率问题,而且也存在着组织低效率问题。这种组织低效率便是“X低效率”。 (二)公共部门中“X低效率”的主要表现 “X低效率”实质上是指一种组织或动机的低效率。就公共部门而言,它是指由于非配置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一种状态。概括来讲,这种低效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行政成本高昂。行政成本是政府在维持自身运转、履行职能的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以我国为例,从1978年至2008年的30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增长了约26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元升至7000亿元,增长达139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X低效率”理论认为,偏离成本极小化就是存在“X低效率”的证据,同时,“X低效率”并非投入价格扭曲的结果,而是缺乏成本意识。由于公共部门的垄断性和非营利性,一些公务员吃喝玩乐、奢侈浪费,不但加剧了组织机构的涣散和腐败程度,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浪费了社会财富。 2.行政产出失衡。行政产出,是指行政部门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复杂的生产活动后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行政部门却因为行动迟缓、漠视公众需求等原因造成不能有效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出或服务,造成公共产品或服务短缺。多余行政产出和行政产出的短缺是两种极为独特的“X低效率”现象,都是行政部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副产品。 3.分配性努力泛滥。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中,由于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低效率,行政人员经常倾向于在组织内采取分配性努力等机会主义行为,比如“搭便车”、“寻租”等。当行政机构内部“搭便车”行为盛行,或行政人员普遍陷于“搭便车”竞争时,“X低效率”就会严重制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公共组织的运行。 二、公共部门存在“X低效率”问题的原因 在公共部门,“X低效率”的成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劳动力产权的残缺性导致公共部门非配置低效率的产生。 劳动力产权是在一定的合同契约、国家法规限制条件内,劳动者由于使用其拥有的劳动力财产而引起的受损或受益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当劳动力产权的界定存在残缺时,劳动力的交易成本将上升,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将下降。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不健全以及制度环境对劳动力产权对应的合理权益保障不到位,我国一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从而导致了“X低效率”问题。 2.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导致“X低效率”问题。 “X低效率”理论最初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但是,一些公共部门由于具有垄断性、封闭性等特殊性,更是成了滋生“X低效率”现象的温床。 市场竞争迫使私人企业设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那些不以最高效率来运作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但在一些公共部门却没有这种竞争机制,它们虽然工作效率低却仍能生存下去,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它们垄断公共产品,而这些公共产品(服务)又是公民必不可缺的。所以, 在这些公共部门内部天然地缺乏一种高效率运转的机制,出现“X低效率”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三、解决公共部门中“X低效率”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公共部门“X低效率”现象的成因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消除“X低效率”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既要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体系,也要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式,从而提升公共部门的效能和形象。 1.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 要从根本上规范公共部门员工的行为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努力程度,消除“X低效率”现象,就必须保障劳动力产权完整性。这是由劳动力产权的不可分割性决定的。要根据人力资源中所有者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特点,逐步打破人才流动中不同级别、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合理流动,建立人事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中的争议,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莱宾斯坦认为,“X低效率”根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个体是有惰性的。因此,消除“X低效率”现象的关键在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能动措施使因利益不一致而造成的低效率降到最低。其主要路径是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在设计薪酬和待遇时,应保证公共部门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即对于公务员的回报应该不能低于其机会成本,否则将使公共部门不合格的人员增多,公务员的整体水平下降,低效率现象比比皆是。 对于公务员而言,应该尊重其政治地位,提高其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其献身精神,满足其成就感,鼓励和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否则,就会导致公务员动力缺乏、心理 失衡、行为失范,给公共部门造成人才流失,进而影响公共部门的运作效率。因此,对于精神激励不可忽视。 3.监督的目的是要合理 确定个人行为的后果责任。一般来说,努力熵(指企业成员的努力水平越来越偏离企业的目标)的大小与员工对其努力后果负责任的程度直接相关。在公共部门内部,员工越是需要对努力后果负责任,其努力熵取值就越小,“X低效率”现象也就越不显着。因此,要创新监督方式,建立多元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克服努力熵的影响。要以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把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人的监督和电子监督结合起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决策执行不力、工作拖拉扯皮、办事马马虎虎等问题,不断提高公共部门的廉政、勤政、优政的水平。同时,要充分发动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消除公共生活中私人化倾向和无契约、无承诺、无准则、不认真、不尽力、不负责的现象,促进公共部门的和谐发展和高效运行。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谈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资源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日趋规范化。虽然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体系在不断完善,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也在不断深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社会保险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达到劳动者、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为企业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对企业的人力成本进行核算;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工资和奖金等其他报酬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险能使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等起着重要作用。而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险,将会使员工对企业更信任,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最终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人力资源的投资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人口的素质或者质量与社会保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劳动者或其家人碰到生、老、病、死、失业等风险时,其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严重的将导致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营养水平的下降,进而会造成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影响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社会保险对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所具有的保障功能,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往往会有一些市场主体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等原因面临破产、倒闭、遭淘汰的危险,此时,社会保险制度能够起到保障作用,她使得这样一些市场主体内的劳动者在工伤、失业等不幸状况下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为其度过难关创造条件。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都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认真了解社会保险体系,以便保护和激励企业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大规模流动。但是,如果缺乏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险不完善,必然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劳动者跳槽具有很大风险,假如不成功,就会面临失业甚至失去收入来源的风险。其次,劳动者不愿从有社会保险的单位流向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除非没有社会保险的单位能提供很高的收入,足以弥补流动者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制度缺乏规范性 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这一制度缺乏规范性。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较多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险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主要表现为企业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制度缺乏规范性。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大部分企业都能为劳动者缴纳保险费用,但从实践来看,所缴纳的保险费偏低。这种现象对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很多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和自身的安全感降低,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用工荒”。 2、劳动者本人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 一部分劳动者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受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员工未能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缺乏主人翁意识。特别是社会基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着隶属于企业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念。同时,我国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也不够,这也导致人们对其不够重视。 3、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有些企业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会保险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4、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 部分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尚未配备专业的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等兼任。这些人员往往岗位不固定,社会保险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险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险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对策 1、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意识。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向员工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员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广大员工要走出处于社会基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思想误区,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证明,只有一切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看到这一点,或者即使看到这一点,也未能将其认真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企业的鼓励和对企业的监管。前者主要是从思想上对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希望他们能够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后者则是对那些逃避和推诿责任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通过一定的 行政手段,比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式,对企业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规范。当然,在具体的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把持以扶持和引导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原则,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通过多种形式来管理企业社会保险 其一,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会保险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二,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来对企业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又可以发挥专业社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 4、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透明度 企业在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员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员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为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的讨论 摘 要: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了解激励的概念、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激励方式。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概念来源于英文Motivation,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人的动机多起源于人的需求欲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激发动机的起点,也是引起行为的关键。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因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所以激励的过程也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当人的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求将会反馈到下一个激励循环过程中去。 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意义 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土教授发现,部门员工一般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然而,大多数部门的领导人,每当出现困难时,总是首先考虑现有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改进,殊不知,在他们身边还有如此大的潜力未被开发。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激励水平很低,也必然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绩;反之,一个人能力一般,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发挥出巨大的热情,也必然会有出色的表现。由此可见,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的依据 美国的罗丝维尔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指的是由企业倡导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培训,教育和开发活动。它将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和员工的个人需要与职业抱负融为一体,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包括企业制定一系列与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措施。只有激励才能产生高效率,只有激励才能产生凝聚力,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四、对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思考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前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企业今后长远发展的方向。只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发生质的转变,才能使用人制度、报酬奖励制度以及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才会最终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2.“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是方向。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即以激励为中心。企业若想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建立一种真正能够培养他们的献身精神、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或制度体系。必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竞争环境等因素,而且它不仅仅是指某些互不联系的单项措施,而是一系列相互支持的措施和手段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性制度安排,即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4.管理激励与制度激励的有机整合是核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般所讲的各种员工激励手段大多来自于管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要求管理主体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体功效学等知志和技术,有效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使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出贡献,这就是所谓管理激励。而经济行为,即在既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整个人类行为最基本、最普遍、最具主导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规定性和表现形态。在企业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都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之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 5.激励方式的权变运用是关键。从管理激励角度看,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动态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的激励方式,其效力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在员工激励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激励方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灵的法宝。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激励方式有: (1)绩效考评和灵活多变的薪酬激励。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即通过给予人们一定的目标,以目标为诱因促使人们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实现目标。薪酬激励不仅可以在工资与奖金的分配上做文章,在现金与非现金激励的选择上也有技巧,也可以实施一次性激励与多次激励,公开激励与不公开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将现金激励和非现金奖励结合起来,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绩效考评的激励作用最终会在薪酬上有所体现。 (2)参与激励。参与激励,是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做自己的事情总比替别人做事情更有劲”,最好的激励莫过于自己激励自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 认同感、归属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到如为员工专门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奖励那些出谋划策的员工,使员工亲身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大到适度授权,领导者授予下属的决策权力的大小、多少与被授权者的能力、与所要处理的事务适应,授权不能过宽或过窄,要坚决视能力授权和因事授权。 (3)关心激励。关心激励指企业领导通过对员工的关心而产生的激励效果。企业中的员工,以企业为其生存的主要空间,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属。如果企业领导人时时关心群众疾苦,了解职工的具体困难,就会对职工产生激励。 (4)公平激励。公平激励,是指在企业的各种待遇上,对每一位员工公平对待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只要对员工等量劳动成果给予等量待遇,就会使企业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员工只有扎扎实实的劳动才能获得更多收入,而不能采取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手段。 (5)认同激励。大多数人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需要得到大家的承认,尤其是要得到领导的承认。所以,当某个员工取得一定成绩后,领导要向该员工表示已经知道其取得的成绩,并向其表示祝贺。因此,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员工成绩并及时表示认同。 (6)奖励激励。奖励激励是以奖励作用为诱因,使人们采取合理行动的激励作用。奖励激励手段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奖励包括工资、晋级、奖金及各种实物。精神激励包括给予各种荣誉称号等。人们通过对物质利益和荣誉称号的追求而产生最合理的行为,创造出佳绩。 (7)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激励。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尽量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使他们获得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这样激励员工同时还能获得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8)组织环境和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良好的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员工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一种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善于借助外在的环境、人性化管理的手段等来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用以抓住员工的心,激励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及企业目标而努力。 (9)压力激励。压力也是一种激励方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生机勃勃的工作必须靠压力来维持,个人潜能的开发只有在重压下才能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只能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得到推动。只有那些顶着压力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员工,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在压力的推动下,公司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和对策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企业员工总体素质不高,员工流动频率大 中小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流失员工类型均以技术型、新生型员工为最多。据统计,应届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辞职率最高,资深型员工中工作年限3-5年跳槽率为最高。企业关键性员工的严重流失使一些本身实力、市场竞争力、自身影响力弱的创业初期中小企业和偏远区县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瓶颈越大,员工流失频率越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越大,对比大型企业更需要具有忠诚度的技能、管理、业务等专业度更高的优秀人才来扭转局势,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中小企业采用的也多是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处于企业决策能力低的地位,是执行层、辅助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在日常管理中并不参与决策,从职能上只是简单地提供人力、事务管理、政策咨询等服务性工作。第二,把物质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激发员工潜能。 3.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充分参与到决策中来,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脱节,工作上没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忽视了员工积极性的挖潜和工作的系统管理。平时没有对新进员工跟踪辅导,更没有系统的过程管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发展机会以及上升空间也是新进员工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新员工培训制度规范化 中小企业HR人员应加强对新进人力资源的培训。除了统一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培训外,还应根据企业职位性质结合全体员工的工作需求进行阶段性的调查,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可采取的方式,如:部门分享、转正测试、项目讨论、专业技能培训,读书心得交流等。 HR还可以制定出与部门员工有效的沟通制度,比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的吐槽会,使部门领导能够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资源需求、遇到的瓶颈给出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项目交流,增强员工的被重视度防止人次的流失。 2.整合优化人力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根据“二八定律”充分发挥核心员工价值,即以最优的生产[文秘站:]力与创新意识给企业创造80%财富的20%的核心员工作为重点进行管理转型,以企业共同的核心团队来提升剩余80%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充分整合中小企业的能动资源。 3.提高中小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吸引高端经营人才 不仅企业员工需要进行培训提升其素质,企业决策层也需“送出去”参与培训,改变思想误区,更好的协调企业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做好人才储备任何时候都保留企业核心价值员工。 4.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在企业三大资源中想实现企业增值就必须将能动资源即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战略规划的竞争。 (1)培养员工“混合”培养领导力。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比如对于管理层或者业务部门主管,应该提供他们管理团队、维护客户、掌握业务方向和潜在市场开发的能力;对公关部门的培训侧重在市场分析、行业趋势、社会热点、应变能力等方面;对技术经理的培养则偏重在打造团队的领导力和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性。 (2)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价值。必须将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进行重组与整合,充分参与到企业业务决策钟来,让服务部门承担更多的实质性工作,成为企业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增强人力资源在管理领域的能力。 (3)信息化的处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引用信息化的处理模式打破瓶颈,HR必须做未来三五年的人才规划,运用专业工具去分析企业数据,从战略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和建议性的支持。充分利用市场和内部数据 (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企业的战略蓝图为基础来制定规划。 (4)标准化的激励机制。把员工工资划分为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进行考核,岗位工资标准由公司统一制定,绩效工资由各用人单位自主制定发放办法。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后,分配档距进一步拉大,从根本上体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动成效分配的原则,消除员工身份差别。 三、中小企业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第一,无论 销售、生产,还是财务管理都离不开人,企业的兴衰需要靠人来成就。 第二,竞争机制的薪酬制度能激发员工潜在的50%~60%的能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企业资本的扩展需要整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三大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 第四,人的有效技能=人的劳动技能×适用率×发挥率×有效率,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高人的技能的适用率、发挥率和有效率能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 管控模式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管控内涵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源管控的全面管理、政策指导、松散管理及操作指导模式,探讨影响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构建的因素,对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管控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因需求,近年来,一些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管理难题,即如何在实施跨行业、跨地域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下属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具备单一法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和内容,还必须通过规范化的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相互制衡的权责控制来实现规避集团公司委派人员权属企业董事会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加强对权属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的目的。本文基于此进行一些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控内涵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控是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即集团公司通过科学化的人力资源战略、合理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在实现集团对权属企业管理与控制的同时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协同效应。科学的人力资源管控能够帮助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共享和转移人力资源,降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更好地获取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如果从力资源政策管理和权责控制两个维度出发,可以将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分为全面管理、政策指导、松散管理及操作指导四种类型。 1、全面管理型模式是指集团公司严格加强对权属企业的政策管理,同时提高对权属企业权责控制的力度。集团将统一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统一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权属企业只负责本企业员工薪酬的计算、发放及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维护。 2、政策指导型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权属公司政策管理程度高,但权责控制程度低,集团一般情况下通过制定政策来加强对权属企业的管控,权属企业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指导下制定本企业的各项政策,独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权属企业对于员工流动情况和工资总额还是需要向集团公司报备,由集团掌握权属企业高管和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对权属企业委派领导班子成员。 3、松散管理型的管控模式政策管理程度低,其对权责控制程度低,集团和权属企业往往独立制定政策,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集团通过员工编制和工资总额来管控权属企业,并向权属企业委派领导班子核心成员;而权属企业需要对于员工的流动情况和工资总额向集团报备。 4、操作指导型的管控模式特点是政策管理程度低,权责控制程度高。集团往往通过提高权责控制力度来加强对权属企业管控,权属企业可以相对独立地制定本企业政策,集团除了向权属企业委派领导班子全部成员外,还配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权属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三、影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主要因素 1、集团的战略定位。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要根据集团的战略导向进行构建。例如当集团当前为扩张型战略时,相应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就应该是相对分权,以确保权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权;而如果集团当前采取的是紧缩型战略时,此时的管控模式就应倾向于相对集权,以此来控制集团的整体规模。 2、集团的控股程度。集团对权属企业的控股程度也是人力资源管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绝对控股意味着对权属企业的一切事情都有绝对的控制权;而相对控股的集团只对于权属企业的重大事项有决策权,人力资源管控自然要随集团控股程度进行具体调整。 3、企业文化。不同风格的企业文化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当集团与权属公司之间的文化契合度较高时,适宜采用相对集权的管控模式;而当融合程度不高时,则应尽量采用相对分权的管控模式。 4、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何种类型的管控不仅和权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有关,也与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如果集团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整体素质高、执行力强且有足够的人手,对下属企业就可以实行相对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而当集团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执行力弱或没有足够的人手时,适合进行相对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 5、权属企业地位的重要程度。权属企业是集团公司具体业务的载体,对于集团有重要影响的权属企业,集团一般采取高度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即要保持高度的决策权、控制权和管理权,因为这些权属企业对集团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相反,那些对集团影响不大的权属企业,则可采取相对分权的人力资源管控。 四、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 1、与企业高层沟通,明确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愿景和目标。集团公司进行人力资源管控的第一步就是与企业高层进行充分沟通,通过沟通来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愿景和目标,并收集集团公司高层对于人力资源管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了解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控类型的倾向。 2、深入企业实地调研,提出人力资源诊断报告。明确了高层领导者的管控意向后,第二步需要进行的就是了解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员工基本情况、目前集团公司与权属企业的管控方法、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情况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应与集团和权属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沟通 交流,了解其对于人力资源管控的具体看法,由于这部分员工时人力资源管控的具体操作者,因此他们的意见建议非常重要。 3、就人力资源诊断报告与高层进行进一步沟通。此时沟通的目的主要是让高层管理者明确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控理论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找出人力资源管控的重点。 4、依托集团公司的管控平台,选择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在明确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重点以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应该分析目前集团与权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探讨当前的管控模式是否适合企业发展,进而提出集团与权属企业最匹配的管控模式。对于业务多元化的集团企业,集团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权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应该有所区别,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 5、试运行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为了能让所有员工熟悉和认同新的管控模式,必须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其中企业中高层、集团和权属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和位于集团紧密层的基层员工是最迫切需要进行培训的,对于那些没能接受培训的员工可以采用“干中学”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步理解和适应新的管控模式。 6、根据运行的信息反馈,完善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信息反馈是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完善的催化剂,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于积极有利的信息,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对于运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负面消息更要重视,找出其中的原因以便下次改正和完善。在具体措施上,集团可以将所有的反馈信息建立一个动态信息数据库,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员管理,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信息反馈的激励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员工在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改进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力资源一级论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分析 自2004年福建、珠三角企业出现“民工荒”后,沿海传统产业密集型城市的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如此,2012年春季招聘季中,在河南、安徽、湖北这些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市)也面临着“民工荒”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受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内部性机构性因素的影响外,就是农民工队伍内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取代了传统农民工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力量[1]。2010年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标志着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岁至31岁之间,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2]。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总体较高,有较远的人生职业规划[3],就业期望、融入城市意愿较高等新的特征,但也存在技能和经验较少,就业质量较低,公共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4]。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从投入型模式转变为技术型模式,而技术型的增长模式除要求有新机器、新设备外,更需要有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工人[5]。日益壮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源能力的高低,不但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对农民工个人以及对企业和政府等解决近年来“用工荒”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人力资源能力的内涵 最早的人力资源能力思想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认为一国居民后天获得的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劳动力、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劳动者素质中教育的作用等论述也是人力资源思想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最早是由美国的约翰?科蒙斯在1912年提出的,人力资源能力的概念则来源于人力资源理论。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兴起对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开始《人类发展报告》,将发展人的能力作为报告的重要主题。1995年UNDP的《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人的能力是体能、技能和智能的统一。舒尔茨[6]认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类能力是: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Sandberg[7]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是在有意义的sis/List_125.html" title="环境论文" target="_blank" 环境中,产生具有适应性结果的个体特征(包括技能、知识和态度)。 徐华等[8]则认为,能力是指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从体能、技能、智能、潜能四个方面展现出对某项任务的胜任度,人力资源能力就是人力资源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能量和成熟度。商红日[9]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通常包括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劳动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创造力等。郑新立[10]则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是指人的内在素质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应包括德能、智能、技能、体能。越来越多研究者基于自身的学科领域从不同层面围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相关问题展开探讨,针对从不同研究目的和理论视角出发,造成“人力资源能力”概念的理解差异,王艳艳等[11]分别从宏观、微观、心理学和 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能力”概念和外延进行了比较和辨析。 与前面的学者不同的是陈劭峰、赵秋成、夏芳等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能力进行实证研究。陈劭峰等[12]构建了人力资源能力等效系数方程,并对国内的人力资源能力分区进行了评价。赵秋成等[13]探讨了人力资源能力内涵,并从体能、智能和技能三方面分析了大连市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夏芳[14]基于森的可行能力,构建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实证分析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的结构关系。国内对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多以定性的内涵分析为主,定量实证研究为辅;研究对象大多是大学生、医务工作者、财务人员等知识性员工,对其他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成果很多,涉及的问题包括素质、知识能力、心理、教育培训、就业能力、人力资本建设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或与人力资源能力问题相关,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瑶、彭建娟等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刘瑶等[15]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能力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知识能力总体状况作了评价和判断。彭建娟[16]对吉林省建筑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进行了测量,并从职业培训和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就业能力的建议。曾丽[17]则是从个人因素、个人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出发,对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上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研究人员和地方劳动部门工作的重点多集中在农民工的就业安排、技能培训方面,研究内容大多为人力资源能力的一个侧面,并没有将心理、思想等因素纳入到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范畴中来。鲜有以“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为主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模型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概念模型的构建及调查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概念模型的构建 人力资源能力是人的体能、智能和技能三者的高度统一。体能是人力资源能力的载体和基础,是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工作的体力保证。体能主要包括生理机能、身体抵抗疾病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智能是人所具有的运用知识和经验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国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时十五六岁的年龄,就业的行业多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 考虑到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和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现状,本文对智能的测量主要从职业常识、文化理论水平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技能就是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的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中产出劳动成果最重要的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搜寻能力、技术专长和执业资格是衡量其技能的主要指标。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有着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显着特征,就业动机已由生存型转变为生活型或发展型,外出务工赚钱的同时,改变生活状态,追求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主要的追求。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诉求强烈,与父辈相比他们的“城市梦”更为执着。受现行城乡和地域分隔教育、户籍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教育和技能水平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公民意识和道德素质与市民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18]。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高,思想解放,对城市有强烈的向往,返乡务农意愿很低。但受制于以户籍限制为代表的现行的诸多制度阻碍,他们的城市梦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多不公平对待,诸如城市户籍、社保、教育、子女就学就业、住房等无一不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承受了父辈无法体会的心理压力。富士康“十二连跳”的农民工自杀事件更是证明了沉重的日常工作量,等级森严的人事制度,较高的生活成本使新时期的打工者心理压力倍增。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必须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仅仅关注体能、技能、智能等方面,还应将心理素质、进取态度等因素考虑在内。心能,即心理积蓄的潜在开发的和心理能够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是测量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不可或缺的指标,衡量指标包括心理潜能、抗挫折能力、克服逆境能力等。 综上,本文将从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等四方面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人力资源能力。考虑到人力资源能力及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等变量不便于直接观察与测量,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处理和解释这些变量之间关系时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采用结构方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其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体能、智能、技能、心能四个能力因子进行一阶验证性模型分析,若四个能力因子间有中高度的关联度,且一阶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又可匹配,说明四个能力因子均受到一个高阶因素(人力资源能力)的影响。然后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进行高阶验证性分析,若二阶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匹配度较好,说明人力资源能力(高阶因素)对四个能力因子(初阶因素)的解释能力较高。 (二)量表设计及数据来源 由于国内外没有衡量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的成熟量表,在王成[19]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个人评价量表、WHO生存质量量表、成就动机测量量表、中国心身健康量表等诸多成熟量表中挑选出符合测量体能、智能、技能、心能的测试题20项,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对原题进行适当修改,然后征求专家的修改意见,形成本研究的测试量表。通过小样本预调研,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检验,又剔除了一些不可靠的指标,形成本研究的最终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_blank" 人口统计特征及区域,另一部分则是根据研究设计提出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调查。量表由一组与人力资源能力相关的问题或陈述组成,用来表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看法、评价或意向,除了人口统计特征及区域之外,本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1、2、3、4、5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对中部六省新生代农民工实地走访调查而得。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 ,中部六省中的河南、湖北、安徽等省是全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处于中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布局的实现。以中部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对样本采取平均抽取的方法,即向每个被调查省份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 000份,回收问卷3 823份。剔除了一些数据大量缺失或者明显随意作答的问卷,最终得到能反映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有效问卷2 517份,有效回收率41.95%。 (三)样本基本情况 从样本的性别分布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的比例略大于女性;从样本的地区分布来看,河南省有效问卷是617份,占总样本的24.5%,湖北省有效问卷是479份,占19%,依次是湖南省、江西省、山西省和安徽省。 此次调查中部六省样本比例分布比较均衡,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构成主要以初、高中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相对较少;受调查对象的年龄普遍较小,其中2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4.2%,25岁至31岁的农民工仅占2.6%;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不高,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收入在1 500元以下,收入在2 500以上的农民工不足15%。见表1。 四个潜在变量(能力因子)之间的协方差显着不等于0,表示四个能力因子之间有显着共变关系。六组能力因子相关系数中有四组大于0.5,说明能力因子间存在高度相关。因此四个能力因子可能存在另一个更高阶的共同因素。从一阶验证性模型适配度的检验结果来看,所有适配指标均达到了良好水平。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体能、智能、技能、心能四个能力因子的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与实际样本数据适配情形良好。 由一阶验证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四个能力因子之间存在更高阶的因素构念。二阶验证性模型中,一阶因素构念为 “体能”、“智能”“技能”“心能”变为内因变量,外因潜变量为高阶因素构念“人力资源能力”。用AMOS17.0 href="http://" title="软件论文" target="_blank" 软件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二阶验证性模型进行运算,输出结果见表5,各项指标均达到较好水平,这表明我们所建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模型得到了实际调查数据的较好支持。 从体能、智能、技能和心能的路径系数上来看,各初阶因素对高阶因素人力资源能力影响程度的重要性排序为:心能、智能、技能、体能。人力资源能力就是人力资源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能量和成熟度。在教育背景苍白、工作量繁重和就业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压力和失败的从容以及压力环境中形成的良好职业素养往往是新生代农民工从同伴中胜出的关键。这也表明,在新的社会发展和转型阶段,漠视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强硬的组织文化,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和生理始终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已严重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限制了其个人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23]。一方面,地方政府对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投入不足,现有的技校和培训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少,培训能力低;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工很少得到雇主提供的培训,即便提供就业培训也往往以无酬劳动作为交换,更谈不上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和职业生涯通道的提供。这些已严重影响了农民工操作技能训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的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他们拥有强壮的体魄且大多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因此,体能对人力资源能力影响最小也在情理之中。从整体来看,模型分析结果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 四、结 论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不仅是体能、智能和技能的高度统一,心能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能力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通过对四个能力因子进行结构方程验证性分析,得到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模型。从四个能力因子对人力资源能力的影响程度来看,企业以后要加强对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关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培训环境,不但要担负起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更要提供心理的咨询、疏导、治疗等服务,定期传授舒缓压力的方法,从而促进农民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地方劳动部门,除了做好职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技能培训外,还应做好入职前对农民工的心理调查、疏导、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应该多策并举,积极指导,配合企业做好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工作。
个案护理论文:奈韦拉平致患者重症皮疹的个案护理 【摘要】报告1例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患者致重症皮疹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患者皮疹好转,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 奈韦拉平 重症皮疹 护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首次发现在美国的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的男同性恋者中。到80年代中期,艾滋病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其病原体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正在HIV的疫苗尚未研制出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仍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皮疹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奈韦拉平(NVP)是Wlt0在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一线方案中药物之一,出现皮疹是服用NVP后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资料显示NVP的皮疹发生率34%,其中重型皮疹的发生率在3%之内。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4岁,1-年前,患者于当地疾控中心确诊抗HIV阳性。半月前开始行抗病毒治疗(AZT+3TC+NVP),规律服药。近期CD4 33个/U。5天前,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伴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于当地诊断行抗感染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四肢水肿,肢端皮疹融合成片。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5月6日来我院以“AIDS、药疹”收入院继续治疗。入院时T: 39.4℃ P:110次/分 R:21次/分 Bp:126/74mmHg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散在或密集大量水肿性红斑、丘疹及水疱,部分水疱有破溃,表面无溢脓,皮肤灼热,部分呈靶形损害,口腔糜烂明显,眼睑及睑缘可见红斑。住院期间停用奈韦拉平及可疑交叉致敏药物,给予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替硝唑、阿奇霉素、康复新液、炉甘石洗剂、百多邦等药物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住院11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明显好转,部分开始脱屑,T: 37℃,住院17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消失,破溃皮肤已结痂,并开始脱屑,于2011年5月26日出院。 1 护理措施 1.1.1 保护性隔离 重症药疹患者最好安置在单人房间,病房应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60分钟,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为患者更换经高温消毒的棉质床单、被褥,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每天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和清洁地面;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陪护人员,限制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1.1.2 心理护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衰竭,患者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转移艾滋病患者的思维注意力,消除其不良心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改变病人的情绪及心态。加强心理疏导,关心、鼓励和安慰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1.1.3 饮食护理 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口腔溃疡严重时,可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可经鼻饲管注入食物,以保证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1.1.4 病情观察 此类患者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尿量、皮疹的颜色,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白斑,皮疹的消退情况、有无新的皮疹出现,观察患者有无腹痛、烦躁、黑便等内出血表现,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1 皮肤护理 采用暴露疗法,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以防皮肤损伤。对于小水泡或松弛渗液少的水泡尽力保持泡壁完整,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对于水泡糜烂渗出明显的部位应先用碘伏消毒,再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16万的庆大霉素浸湿的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两次。对于患者手指、足趾的破损,可用无菌纱布把其独自分开,防止粘连。恢复期患者全身布满大少不一的痂皮,往往出现脱痂,此时应向患者讲解强行撕去痂皮的危害,可用无菌剪刀轻轻修剪。测量血压时,应在袖带下垫纱布,防止摩擦皮肤,测量完毕及时取下袖带。定时为患者翻身,每两小时一次,必要时加强翻身次数,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2 黏膜损伤的护理 2.2.1、 会阴护理 阴囊红肿、糜烂,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时,每天用0.5%的聚维酮碘消毒两次,再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湿敷阴部,这样可以防止阴茎与阴囊粘连。解大便时禁用便盆,最好在臀下垫一次性尿布,便后用清水清洗后,再用无菌软纱布轻轻擦拭,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2.2、 口腔护理 每日为患者行口腔护理两次,并嘱患者饭前饭后坚持用2%-4%的硼酸溶液漱口,口唇有结痂张口困难的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再涂用红霉素软膏,软化结痂后用无菌镊子慢慢清除,动作应轻柔,切勿用力,以防出血。注意观察口腔有无真菌感染,必要时可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2.2.3、 鼻腔护理 鼻腔内如有结痂影响呼吸时,可滴石蜡油软化结痂,再用无菌血管钳轻轻夹出,涂用红霉素软膏 2.2.4、 眼部护理 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对眼睑不能闭合者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双眼。 3、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合理休息,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尽量穿棉质衣服,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向患者解释重症药疹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致敏药物的名称,避免以后再使用该药,每次就诊时应主动将过敏药物告诉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时,应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及时就医,以免发生重症药疹。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2型糖尿病个案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要点。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及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经过系统护理干预后顺利有效通过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做好2型糖尿病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缺陷而导致以慢性血葡萄糖(即血糖)水平增加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本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失眠、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深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史继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致人死亡的疾病,患者人数以加速度上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了90%-9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病率正在明显增加,已经与欧洲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我国糖尿病的总人数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超过4000万,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6000万。糖尿病合并感染其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九十,感染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重要原因。[1] 一、 临床资料 患者李惠琼女性,68岁,退休医生,已婚,无过敏史。于2012-4-20患者因口干,多尿约十年,加重2天,呕吐半天入院,查T36.4℃、P100次/分、R20次/分、BP108/74mmHg。入院后科测血糖HI,遵医嘱予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抗感染及三餐前优必林70/30 18u、18u、18u皮下注射及监测餐前血糖等治疗。于2012-4-27出院。 二、 护理 1、 心理护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反应、对健康和生活的信心、有无焦虑、悲观失望甚至恐惧心理、对疾病抱消极的态度、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关心和理解病人、及时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知病人和家属、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饮食控制、终生治疗、规律生活和适当体育锻炼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并与之交流、沟通、帮助病人认识病情、说明不良情绪与病情加重密切相关、解除焦虑、紧张心理、与病人家属共同商讨制定饮食、运动计划、鼓励亲属和朋友多给与亲情和温暖、使其获得感情上的支持,鼓励病人参加各种糖尿病病友团体活动、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胰岛素治疗 :遵医嘱予小剂量胰岛素把高血糖调到132mmoL/L ,餐前食用优必林70/30来调控血糖 ,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不良反应:如a、低血糖反应,b、胰岛素过敏,c、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可缓解自然恢复。 3、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眼底、体重等,以正确判断病情。 4、 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科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教育内容包括: (1)、 糖尿病知识指导:采取举办集体讲座,提高有关学习资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有效地指导,是病人和家属认识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了解各种治疗方法在控制疾病,防治并发症中的作用,自觉地配合各项治疗。 (2)、饮食指导:饮食治疗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合理膳食可以使患者逐渐恢复到理想体资。病人应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如控制热量、合理配餐、定时进食、食物选择等。 (3)、运动指导:让病人了解体育锻炼在治疗中的意义,掌握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运动时随身携带甜食和病情卡片以应备急需,运动中如感到头昏、无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4)、用药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不良反应的观察和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5)、疾病监测:用使血糖测定仪者应学会其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测三餐前血糖,并记录结果,作为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 (6)、并发症预防:规律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全身皮肤、尤其是口腔、足部和外阴的清洁,如有破损或感染应立即就医告知病人避免引起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的诱发因素。 (7)、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出院后定期复查与糖尿病控制的有关各项生化指标,一般每三周复查果糖胺,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定期对眼底、心血管和肾功能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慢性并发症,及时得到治疗。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报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和停药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护理 总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患者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治疗与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健康宣教等。 头孢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使用于治疗由敏感菌所引起的一系例感染。使用本品期间常有2例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一例停用2天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消失和痊愈出院。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4岁,因上感伴发热在门诊给予头孢哌酮钠治疗,每日4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四天,饮白酒2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去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潮红,心率110次/分,血压120/60mmHg,经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回家。 例2:患者,男,36岁,因上感伴扁桃体肿大,吞咽不适,在门诊给予头孢孟多脂治疗,每日3g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二天,饮酒10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伴全身酸痛就诊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查体面色苍白,四指冰冷,呼吸急促,心率120/分,血压110/55mmHg,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 例3:患者,男,46岁,在某医院工作因支气管肺炎在门诊给予头孢呋辛,每日3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停药后第二天,饮酒120 ml约2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就诊于长治市人民医院,查体全身皮肤冰冷,心率116次/分,血压110/60Hg,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 2治疗及护理措施 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药物。快速补充晶体液,使用地塞米松、非那根等药物,对症处理。床边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意识及尿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休克等。 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感、恐惧心理。护士应安慰患者,劝慰家属,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病情好转或康复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10天)后均应禁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避免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讨论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受阻,造成乙醛在体内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头孢类等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期间及停药7天内饮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身体会产生严重不适,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嗜睡、幻觉甚至休克等症状。因此,对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饮酒史,要特别提醒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 10天)后,均应禁酒和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饮料和药物。护士应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饮酒的危害性,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个案护理论文:从急性心梗个案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疾病。笔者临床上诊治了1例以恶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检查、治疗及舒适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xxx,男,中年。主因“胸闷伴心律失常2天”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并伴有恶性心率失常,在我院急诊科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示: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Ⅲ导联病理性Q波。考虑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率失常,予以除颤108次后,恢复至正常心率。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心内科住院,及时予以扩冠、溶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未行支架植入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复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轻度病变。3周后患者出院。 2 临床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对一些以往没有冠心病史而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往往易漏诊、误诊,患者本人也极易忽视,据文献报道,大约有 25%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24%~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未获诊断[1]。许多文献介绍了以头痛、下颌痛、右肩关节痛、膝关节痛、腹痛、晕厥等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尚可偶见无痛性心肌梗死以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情况[3],或者以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如胸闷、咳嗽、气喘等为首发症状,这些不典型的症状更应引起医生的重视。本例患者以“胸闷、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虽无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但伴有心血管疾患的相关表现,经过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好转出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急性心肌梗死的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人群中发病多急骤,考虑与缺乏缺血性预适应以及侧枝循环尚未建立及痛阈低等有关[4]。有研究,对于中青年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较老年期心肌梗死高[5],所以早期进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更是十分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出现ST段特征性改变和异常Q波,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青年患者均有此改变,对于少数不具备心电图特殊改变的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做出判断。 3 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恢复程度与梗死面积有关,也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分不开。只有配合临床护理才可以发现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相关疾患的蛛丝马迹,减轻患者因疾病、并发症造成的多重打击,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3.1 一般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情况和疼痛变化[6]。患者发病12h内绝对卧床休息[7],吸氧是AMI 治疗中的重要措施[8],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缓解疼痛,减少心律失常,阻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3.2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进食不宜过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少食多餐,保证热量供应。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避免过热过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戒烟限酒。有研究发现[9]冠心病发病率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氧,诱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对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患者,给予开塞露外用,并以排便时不使腹压增高为原则。 3.3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3.3.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多数患者无心理准备加上发病时伴有强烈的疼痛及窒息感,患者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讲解病情、治疗及预后,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疑惑,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并适当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的应急抢救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保持平和、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 3.3.2 疼痛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症状,有效的止痛措施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不可忽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减少梗死范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并尽快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并可减轻患者的烦躁及焦虑情绪。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及血压的变化,防止镇痛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3.3.3 环境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病情整洁,适宜的湿温度,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活动及家属探视,各种操作及检查要尽量集中,提高环境的舒适度使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也有利于缓解疼痛,防止不良刺激。 随着医师的临症经验、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是,临床上还存在大量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误治的情况,对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个案护理 【摘要】视网膜母细膜瘤(Ritinoblastoma)的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危及生命。视网膜母细膜瘤以婴幼儿占大多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成人。确切原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白瞳症”,瞳孔区有白色反光,俗称“猫眼”[1]。2009年1月,我院收治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由于发现早通过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膜瘤;恶性肿瘤;白瞳症;护理体会;义眼片 1 病情摘要 患儿,男性,1岁,因发现右眼白瞳孔半月来就诊,诊断:视网膜母细膜瘤,而收入院作进一步治疗,体查:T:36.8℃,P:96次/分,R:20次/分,余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眼视力多次检查:当遮盖左眼时患儿会双手乱抓东西,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右眼,患儿右眼对电筒的光无反应,右眼视力检查显示:黑。左眼视力检查:当遮盖右眼时患儿双手不会乱抓,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左眼,患儿左眼会追随电筒光,并伸手拿电筒。右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区有白色反光,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进。左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清。B超检查示右眼球内肿瘤,左眼正常;MRI检查后考虑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无异常发现。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生长期)。经会诊后送手术室在经喉插管全麻下行“右眼眼球摘除术+义眼座植入术”,眼球上残留视神经约3mm,植入18mm珊瑚义眼座于肌锥腔,术程顺利。右眼眼球送病理分四部分检查:球后筋膜1: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球后筋膜2: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视神经:灰红组织一粒,约0.3cm;眼球:左右径2cm,前后径1.5 cm,切面灰白,质脆。诊断为右眼球视网膜母细胞瘤,未浸润至眼球外,视神经及球后筋膜组织未见肿瘤累及。 2 护理 2.1 手术前的护理: 2.1.1 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以利患儿休息,在入院时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儿交流,适当的奖励和心理辅导,如组织一点文娱活动、讲故事等,以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利于患儿配合各种的治疗。 2.1.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必须密切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如咳嗽、流涕、鼻塞等现象,以防影响到术中全麻的操作。患儿术前因禁食而饥饿,精神紧张且伴恐惧,术中全麻患儿全身放松,患儿会感觉冷,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可适当开暖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患儿不能穿紧身的衣服,不能戴项链或手链。 2.1.3 根据医嘱完善各种相关的辅助检查,如眼部B超、MRI或CT、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术前建立静脉通道,选用24号留置针,并给予夹板或绷带固定,以保持静脉通畅,方便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 病人入手术室前,检查并核对病人术前禁饮食、用药情况。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室控制好温湿度, 备好麻醉用品,包括麻醉插管盘、麻醉药品、急救药品、麻醉机等。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氧气及吸氧用管,备好吸引器及吸痰用物。吸引器应处在良好备用状态。接心电监护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儿入室前由家人陪同,减少患儿恐惧感,患儿平卧平车上头侧向一边,入手室前在麻醉师的诱导麻醉下,麻醉诱导时,护士应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保护患儿,防止麻醉意外,让患儿处于昏睡的状态下送入手术室,减轻患儿术后的心理阴影。 2.2.2 体位的摆放 :患儿年龄小,再加上手术时间长,体位的摆放很重要。既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又要注意循环系统的功能还要充分暴露术眼。不论何种体位都要使患儿舒适,应用约束带固定患儿肢体,骨突、关节外用软垫垫好,四肢用绷带固定,以免肢体受压影响手术进行。同时也要注意肢体的供血情况,若出现肢体发绀,应放松包扎的部位。 2.2.3 手术所需物品准备好,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手术步骤进行密切的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毕术眼涂眼膏绷带加压包扎,以防术眼出血。术中操作注意消毒隔离,做好防护措施,用完物品要严格用1:2000 的氯消净浸泡液浸泡所用器械,一次性物品未用完丢掉送医疗垃圾处理站处理,器械经高压消毒二次后才可再用。以防肿瘤细胞污染和扩散。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儿安返病房休息,若麻醉未清醒的,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根椐患儿的情况低流量吸氧,注意控制氧气流速,以防氧浓度过高。 2.3.2 患儿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眼48小时,清醒后患儿会哭闹,注意技巧哄小孩,防止眼泪水湿润包扎纱块和绷带导致术眼污染。 2.3.3 注意观察术眼情况,如有出血、疼痛或患眼分泌物增多、刺激性症状明显加重要、发热等要及时告诉医生作处理。 2.3.4 患儿手术后6到8周眼结膜没有异常改变的,可安装义眼片。家属在安装义眼片前要清洗手部,依照医生的方法轻放入结膜囊,避免用力太大损伤结膜囊,并定时滴抗生素眼水,保持结膜囊清洁,义眼片取出后,需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放入结膜囊内。患儿的家属要严格掌握义眼片的安装和清洁方法,并注意自身的保护。 2.4 讨论: 2.4.1 视网膜细胞瘤是一种小儿恶性肿瘤,预后很差,肿瘤轻重程度及诊断迟早和治疗措施合理有重要的关系,根椐有关文献报道,一侧患者,5年存活率为50%,双侧者如行一侧摘除,另眼行其它治疗,5年存活率为35%[1]。出院后都应定期复查:3天或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等复诊一次,密切观察健眼的情况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瞳孔、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眼痛等不适症状随时就诊。定期作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有转移的迹象,以便合理采取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冷冻治疗、光凝治疗或化学疗法等。并坚持随诊5年以上。 2.4.2 患儿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肓阶段,体格心智均未发肓成熟,注重患儿的心理治疗,由于眼球摘除容易引起其它同龄小儿的歧视,导致患儿自卑的心理,在患儿外出或同其实小朋友玩时注意带义眼片,建议家属适当作一点正确指引和心理辅导,应经常鼓励关怀患儿,不要打击、冷漠和训斥,要热情扶持耐心诱导。使他们感到温暖和高兴,更应该百般鼓励,耐心地向其解释,以便让患儿尽快度过心理郁闷期,让患儿调整好心态重建信心,正确对待义眼片的使用方法。 2.4.3 Ritinoblastoma的治疗从过去的以眼球摘除为主逐步被综合治疗所取代。 积极地化学减容联合手术及局部治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Ritinoblastoma的控制率,从而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儿的眼球乃致视力,患儿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个案护理 摘 要产妇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对一例阴道直肠瘘产妇的个案护理进行探讨,总结护理阴道直肠瘘的措施:即加强患者的伤口护理, 制定饮食计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排便的护理、协助舒适的哺乳姿势、 加强心理疏导及出院指导,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顺产;阴道直肠瘘;个案护理 阴道直肠瘘是指阴道与直肠之间的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主要表现粪便积于阴道内,从阴道排出,稀便时更为明显,如此,往往会导致患者难言的病痛,阴道不洁易感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科2009年12月收住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产妇G1P0 孕39+4周,腹痛一天入院,产程顺利宫口开全后20:30肛查发现产妇直肠前壁粘膜有一0.5×1.0厘米大小缺损,无活动性出血,22:16会阴侧切保护下顺娩一男婴,3600克,Apger评分10分,胎盘自娩完整,总出血量200毫升。检查会阴伤口发现阴道后壁与直肠相通,直肠粘膜有一1.5×1.5厘米环形缺损,立即请外科会诊,考虑先天性阴道直肠瘘,于局部麻醉下行阴道直肠瘘修补术。 2护理措施 2.1 加强会阴护理 术后保留导尿5天,会阴伤口7天后拆线,术后一周会阴伤口碘伏消毒q8h一次,氯霉素阴道灌洗bid,指导产妇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2.2制定饮食计划 指导产妇前三天禁食,过后进无渣流质一周,防止大便形成及排出。可供进食的流质有:米汤、各种蔬菜汤、鱼汤、肉汤、冲泡的蛋白质粉等,一天可多次进食。 2.3排便管理 产妇于术后第5天自排出黄色稀便,指导产妇用温开水1000毫升加柏洁洗液20毫升洗净会阴,保持局部干燥。指导产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以保持大便的通畅。禁止灌肠或开塞露纳肛,以免损伤伤口。 2.4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 根据医嘱用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bid,静脉补充钾每天2~3克、复合维生素及脂肪乳剂、氨基酸。指导产妇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协助产妇及家属照顾新生儿,保证产妇每天7~9小时的睡眠时间,使产妇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2.5加强心理疏导 产妇及家属因不了解病情,会有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护士应当向产妇及其丈夫适当解释病情,告知经过治疗和仔细的护理疾病可以治愈,不会影响以后正常的生活。 2.6哺乳指导 当产妇采取坐位哺乳时,会阴部伤口受压严重,血运不畅,容易引起伤口水肿,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应协助产妇以侧卧位环抱式姿势进行母乳喂养,并指导喂养技巧。 2.7加强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出院后饮半流质一周,如肉末炖蛋、各种粥、馄饨、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可借用塞露肛塞。每天适当起床活动,避免手持重物和长时间下蹲等使腹压增加的动作。绝对禁止性生活三个月。产后一个月、三个月外科门诊随访。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结果:实验组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个案护理;护理程序;整体护理 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书写合格的护理记录,是培养临床实习护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1]。我们在带教中发现,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与实际脱节,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工作缺乏责任感。2008年8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心内科2008年8月~2009年6月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形式进行带教。 1.3 考核内容 将护生个案护理、护理查房实际完成情况及个案护理记录质量纳入科室考核。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护理诊断不正确、不准确,无主次;护理措施不具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TX-*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比较 见表1。 3.2 两组护理记录成绩比较 实验组护理记录书写成绩平均为(91.8±3.6)分,对照组平均为(72.5±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7,P 3 个案护理查房 3.1 个案护理选材 按教学大纲,有目的地选择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作为个案护理题材,必要时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适当加工与整理,使之具有代表性和示教性,符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2]。 3.2 个案护理查房形式 3.2.1 科内讲授、自学 通过展示个案病例,分析讲解病例,说明教学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护生了解整体护理程序、如何进行护理查体、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诊断的提出及制订护理计划和进行护理评价,布置护生系统自学该疾病的护理理论。准备时间一般为2~3 d。 3.2.2 个案护理查房实践 护士长、带教老师和护生一同来到患者床边进行护理查房。错误与遗漏之处由带教老师补充纠正,护士长加以总结、点评。最后在示教室针对临床实际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对照,大家共同讨论,重点问题加以强调。在讲解个案护理特殊性的同时,也学习了此类疾病的护理普遍性,使知识融会贯通,将护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回答护生提出的问题。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实施护理计划,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师生共同解决护理实践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把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患者身上,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具体的护理活动。护理记录应及时准确、真实完整。要求护生填写护嘱执行单,确保各项护理措施得到及时准确实施。同时督促及时、连续护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护理计划,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4 讨论 4.1 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从而工作缺乏责任感。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指导其运用护理程序完成整体护理、书写护理记录,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较好地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 4.2 能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果显示,个案护理可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效果,是比较适应临床护理教学的一种方法。个案护理相当于把护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的个案情景,可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参与意识,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更好地发挥护生的工作潜能。 4.3 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个案护理查房教学中,临床带教老师负责恰当选择个案,拟定教学方法,创造良好讨论氛围,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纠正不足。要做到上述诸多方面,就要求带教老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带教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实现护士长-带教老师-实习护生业务水平的良性循环。 4.4 选材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与典型性 个案护理查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教学内容,锻炼临床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个案护理查房选材要做到几个方面:实事求是,科学选材,所选个案最好是临床上完整的个案,或是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个案的加工与整理,切忌凭空编造,致使个案失去真实感;依据教学进程,系统选材,所选个案要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并结合护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起初选择短、小、精、悍的个案,每个个案突出1~2个护理诊断,然后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所选个案必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既要具有相关的病因、诱发因素,又要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与明确的护理诊断等,具有临床实用性与典型性,充分体现个案护理的代表性与鲜明的示教性,以便为护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个案护理论文:PBL教学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通讯作者:陈香 【摘要】 目的 为适应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探索合适的护理查房形式,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护理查房质量。方法 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查房中,查房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查房,拓宽了护理查房内涵,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结论 个案护理查房中运用PBL,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分析和解决患者临床问题的能力,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可以在护理查房中应用。 【关键词】 PBL; 护理查房 个案护理查房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活动,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了解护士工作质量的一种基本方法[1]。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查房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以来单月组织一次传统的护理查房,双月采用以 “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传统的查房模式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护生进行查房。主要是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护理问题及措施等,其他人补充,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评价、总结。传统的查房形式相对较单一,参加查房人员主动性欠缺,并且获益较少,查房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潜在问题。 2 PBL查房模式 PBL(Problem - Based Learning)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l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目的是培养护士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护士及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的意识和习惯。其具体方法如下。 2.1 选择病例 由责任护士选择具有专科性或疑难病例作为查房对象,然后通知全体护士,护生提前看病例,评估患者,并向护理部汇报,以便参加查房者提前做好准备。护士长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配合。 2.2 提出问题 护士长首先简要说明查房的内容和目的,然后由责任护士根据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提出护理问题,然后按问题的难易不同发给不同年资的护士,每位护士根据这些问题,寻找具有有效性、临床适用性的答案。 2.3 责任护士简单汇报患者病情,提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针对疾病进行健康宣教等。 2.4 床边体查 按照护理查房程序对患者进行检查,仔细倾听患者的心声,并观察患者的心理感受、睡眠、饮食等情况,发现现存问题。 2.5 再次回到护士站,护士长对患者的护理情况给予评价,由责任护士把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一列出。然后各位护士补充,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对不理解的问题,责任护士进行解答或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习氛围,引发多角度思维。 2.6 归纳总结和评价 护士长分析本次查房中存在的隐患及可取舍之处,调查参加人员对本次查房的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情况等,最后护理部主任进行点评指导,加以补充和修改,提出护理新观点、新方法,从而达到专科业务指导作用,得出最佳护理方案,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并增强临床护士与护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果 与传统护理查房模式相比较,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更能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士、护生对PBL护理查房模式予以肯定。 3.1 两种查房模式的反馈情况 传统护理查房模式,大家认为听的多,想的少,而且容易忘记,获益较少,满意度84%;患者认为讲的太多,一时记不了,且对患者也没有很多的建议,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只有82%。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临床护士和护生认为查房前虽然花费不少时间查找有关资料,但能更好地掌握病情,并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满意度98%;患者认为查房前,护士长有预先告知,并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能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对患者的康复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达到96%。 3.2 两种查房的比较 护理部考核各科护士对患者基本情况(八知道: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治疗、饮食、护理)的掌握程度。传统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90%。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100%。 4 讨论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能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到其中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一步整理、分析,相互交流,形成解决护理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护理查房方式的单向教授为互动学习,学习内容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使理论与实际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不断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程序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护理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一个标志[3]。因此,按照护理程序制订查房程序,规范护理查房,有利于引导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深化整体护理服务内涵,查房过程不仅解决患者需求的问题,还能够更好地观察病情,教会患者行为训练的方法,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等,同时护士与患者沟通、宣教和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提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BL激发护士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准备查房过程中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培养了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加深了对查房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吸收,使护理查房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底荧光造影术(FFA)是临床眼科诊治眼底病变的常用技术,能直接反映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病理生理情况,对眼底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光凝治疗机预测视力预后等有很大帮助。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下面对4例典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FFA的1162例患者资料。男624例,占53%,平均(64±2.1)岁。女538例,占47%,平均(57±1.6)岁。完成造影检查的1162例患者中有92例出现不良反应(7.9%)。出现恶心、呕吐58例(63.1%),心慌21例(22.8%),荨麻疹12例(13%),饮水不当引发急性尿潴留1例(1.1%)。筛选其中4例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 1.2 FFA方法 荧光素钠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皮试为10%荧光素钠原液在上臂内侧行划痕试验,15min后无不良反应,遵医嘱将10%荧光素钠原液5ml快速静脉推注。 2病例分析 2.1案例1 皮肤荨麻疹。男,48岁,否认过敏史,皮试阴性,FFA检查后患者未诉不适,离院。夜间感皮肤瘙痒,自认为蚊虫叮咬,未做处理,次日全身大范围起风团、荨麻疹、瘙痒难耐,遂到院就诊;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开瑞坦,指导患者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保持皮肤完整,多饮水,饮食清淡。3d后皮疹消退,出院。护理问题:荧光素钠迟缓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2.2病例2 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男,42岁,造影时选择手背静脉,用生理盐水建立通道,推注荧光素钠前常规抽回血再推注,患者手动,导致针尖刺透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周围皮肤发黄。立即予30%硫酸镁冷湿敷,制动,1h后疼痛缓解,仍感肿胀。24h后,予硫酸镁热湿敷,肿胀消除,皮肤仍有黄染。72h后,皮肤黄染消退,无局部组织坏死。护理问题:未正确选择血管及造影过程中患者配合不当致药液外漏。 2.3病例3 诱发青光眼。女,58岁,否认青光眼病史,造影前查眼压正常。造影6h后,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而就诊,测眼压od:42mmhg,os: 46mmhg。立即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滴乐青眼液5min 1次,待瞳孔缩小后改为2h 1次,同时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缓解紧张情绪,次日眼压降至正常。护理问题:造影前病史询问不详细,患者对造影引起不良反应不重视。 2.4病例4 急性尿潴留。男,76岁,有前列腺肥大史,造影后大量饮水造成急性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症状不缓解,安置保留尿管。留置尿管3d,期间指导膀胱充盈后放尿液,保持膀胱收缩功能。拔尿管后可自行小便。护理问题: 造影前忽视前列腺病史,只告知大量饮水有利于药物排出,未观察患者小便情况。 3护理对策 3.1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的了解,进行造影前知识宣教。 3.1.1向患者详细解释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造影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应激能力;高敏体质者检查前30min,可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口服或地塞米松肌注,告知过敏反应的相关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1.2造影前,询问病史,对有青光眼病史者可指导在暗室等待,予小瞳照相,或在YAG激光虹膜周切治疗后行眼底造影。造影后暗室外休息10~20min,及时用缩瞳剂缩小瞳孔,无不良反应方可离院。 3.1.3有前列腺肥大史者,告知饮水一次性不宜过多,小便后再饮水。小便不畅者,耻骨上膀胱区热敷或针刺等治疗仍不能排尿,可予导尿。安置尿管时,应间歇缓慢放出尿液,每次500~800ml,避免快速排空膀胱,膀胱内压骤降而引起膀胱内大出血。 3.2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是防止药液外漏的关键。注射前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前臂正中静脉,粗直易于固定静脉,注射时动作轻柔,穿刺准确,确认成功后方可推注,并防止患者晃动手臂。拔针后帮助患者按压穿刺处3~5min,防药液外渗。症状较重者,24h内做冷敷以减轻局部疼痛。疼痛剧烈,可用2%普鲁卡因局封。24h后可做热敷或理疗,促进药液吸收。 3.3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种类制定详细的宣教单、视频、音频,向患者全面介绍FFA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保持检查室空气流通,室温在22~28℃,播放舒缓音乐,随时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停止检查。检查完毕后,指导病员留院观察30min左右,无不适再离院。 实施以上措施后,我科2014年4月~10月共做FFA检查624例,只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1.3%),恶心呕吐4例,心慌3例,药液外漏1例。 综上所述,造影前进行宣教,增加患者相关知识;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减轻恐惧感,获得有效配合,可有效降低FFA不良反应发生率。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时间顺序将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个案管理,两组均接受出院后6个月随访。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6个月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的SIS、HA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SIS、HAMD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结论 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个案管理;脑卒中后抑郁;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为25%~79%[1],常于患者卒中后数天、数周或晚至数月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疾病转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2-3]。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要求个案护士参与患者诊断、入院、治疗、出院、返回社区的全过程,通过沟通、协调、教育及提供资源,使患者得到延续性及整体性的护理服务[4]。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案管理护理在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住院的28例PSD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评估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中心首次发病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后患者,符合入组标准53例。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由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8分,症状持续2周以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有精神病史、家族史、癫痫病史;③意识障碍、认知障害、失语、失认。按住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25例及实验组2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7岁,平均(57.31±5.43)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4例,占56.00%;初中和高中6例,占24.00%;大学及以上5例,占20.00%。实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59.44±5.64)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6例,占57.14%;初中和高中6例,大学及以上6例,各占21.4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医嘱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PATHEON France,法国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10)20 mg口服,1次/d。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每例患者院内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体格检查、干预措施、效果等,采用信息化对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1.2.1 对照组 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用药、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干预,出院时由医疗小组制订出院计划,指导患者遵照出院指导自行锻炼、服药,出院后3、6个月最后1个星期回院随访,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生活质量、抑郁程度测评。 1.2.2 实验组 成立PSD个案管理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以防治原发疾病、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干预为重点,制定护理计划,进行个体化的个案管理护理。 3.1.5 制度支持 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在本研究中,管理者将患者院外随访纳入正常的护理工作程序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规范、护理岗位与护理职责。 3.2 个案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 3.2.1 有效提高了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PSD患者情绪低落,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丧失主动康复的动力,配合训练的主动性差。本研究结果表明,PSD患者SIS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及力气、情绪、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手功能、社会参与得分可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但不同的干预可致增长趋势明显不同。接受个案管理护理患者的SIS六个领域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说明个案管理护理的PSD患者更易从个案护士处得到可靠的专业信息及针对性的指导,与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沟通更顺畅,康复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3.2.2 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 PSD患者常因突然出现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成为负担及社会、家庭地位、角色的转变,产生焦虑、急躁、失望和悲观情绪,甚至厌世。个案管理护理不但在院期间提供专科护理、健康教育、信息支持与心理支持,直接解决患者的不适,且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连续指导帮助,促进其自我调适。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与个案管理护士建立了密切的护患关系,遇到疑问可以随时咨询,这种交流加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个案管理护士通过建立和谐关系、关心和理解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等关怀照护行为,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个案管理模式护理扩展了PSD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从医院到社区的个性化、整体性及延续性的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症状,增强了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个案护理论文: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相关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年11月~2014年3月之间的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的基础上,实验组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月和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个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在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个案护理管理办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一般所说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其英文名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其是指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炎症性肠病多见于欧美国家,但是近几年我国发病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IBD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较高[1]。UC的症状主要为小腹或左下腹疼痛、绞痛并伴有便血、较轻程度的腹泻;CD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及因此引起的营养不良,或是病人很长时间内出现低热也可能出现由其他病症造成的高烧,或是引发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症状。由于目前对与引发IBD的原因还不明确,所以对其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品。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个案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改善痊愈后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获取资料 取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炎症性肠病病患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5~50,平均年龄为30.4岁。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根据研究与对比两组病人的各个条件均相似,所以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的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接受常规的护理和随访。常规的护理的内容如下: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悉并叙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熟记对造成患有IBD疾病的若干原因。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康复的情况。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其内容包括:(1)对病患的初步了解并进行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籍贯、生活环境、营养状况、了解病人的患病史、婚姻状况及家属和本人的文化程度、入院时的症状及时间、诊断方式、患者的体重、生命体征、有无过敏史、患者的联系人等[2]。(2)对患者的症状的进行详细的记录。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其特征为多发性溃疡、弥漫性炎症、结肠上皮的脱落或排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持续并反复的出现腹痛、腹泻等,出现或重或轻的全身症状,出现关节炎等肠外症状,严重的急性发爆发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肠穿孔、结肠扩张等症状。克罗恩病多发于胃肠道各部位主要以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其特征为肠粘膜呈铺路石样,是被正常组织隔开的粘膜溃疡,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表现为,右下腹、脐周围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或腹部出现肿块,伴有全身症状,形成瘘管并存在肛门周围的病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肠梗阻、吸收性营养不良、脓肿、肠穿孔等。(3)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对于腹痛的患者要耐心解释出现腹痛的原因并嘱咐患者在并发是需要卧床休息,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建议病人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缓病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指导详细解释用药的机理及用药的时间、方式。例如服用水杨酸制剂需要引用大量的水,以便其中的磺胺的排除。对于腹泻的患者要观察其大便的颜色及量。急性病或全身症状的患者应嘱咐其卧床休息,适当保暖防止腹部受凉以便减弱肠道的运动进而减少排便的次数。饮食要注意清淡,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禁食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病人进行保留性的灌肠,并注意灌肠时的卫生及其注意事项。使用思密达进行止泻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陪同患者外出检查,嘱咐患者坐起动作要缓慢防止直立性症状低血压唇线心悸、眼前发黑、头晕的出现[3]。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发展、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的变化、饮食情况、体重的变化等,贫血的病人进行输血,给予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输血浆、人血蛋白的措施,重症的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焦虑的患者进行耐心、细心地疏导,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取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鼓励家属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价的方法 观察60例IBD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6个月的治疗效果,且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要求他们如实地填写问卷。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差四个等级。对上述的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具有较显著地效果,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优于常规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是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相关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个案护理科以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院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发展。所以在IBD治疗与研究的过程中实施个案管理护理师非常重要的性,医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地做到这一点。 个案护理论文: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设计个案管理表格对出院后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跟踪管理。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60名乳腺癌患者应用个案管理模式,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延伸性护理,包括建立个人档案、电话随访、心理护理和信息咨询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后满意度、复诊率和复诊时所需就诊时间。结果: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对照组满意度为73.3%,实验组满意度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 =0.13,P>0.05; =10.75,P<0.01; =22.26,P<0.01),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诊的就诊时间三年均有增长趋势,但实验组复诊时间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 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论: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关键词】乳腺癌;延伸性护理;个案管理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出现异常增生现象,以致超过自我修复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据统计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所患癌症疾病患者中居首位,而且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且发病率开始趋于年轻化。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终止了护理服务。研究[1]对新疆自治区7所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有33.3%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出院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40.5%的患者出院时没有获得相应的指导,说明国内部分地区属于护理常规的出院指导尚未真正落实。事实上,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大部分健康问题都得到解决,但很多患者在回家后仍不同程度的出现健康问题,因此出院后的患者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延伸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出院护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因病情恶化出现再住院的需求,增加卫生服务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3,4]。个案护理管理(Case Management)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通过推出个案管理方式,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亦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个案管理是一个充分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和评价来选择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交流和选择治疗条件而达到医疗服务高质量,收费又合理的结果。 对乳腺癌患者的个案管理中,采用延伸性护理,具用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出院的60名乳腺癌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延伸性护理管理,以期获得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以2009年5月31日为界,前后各随机抽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0人,之前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对照组,之后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实验组,患者全部为女性,均为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愿的成年女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在建立病案信息的同时,对实验组的30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个案管理,包括入院个人信息、手术记录、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化疗方案、置管记录、检查结果原件复印件记录、复查报告和出院电话随访记录,以及对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各种需求满足情况的记录。 1.2.2 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 电话随访 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1.2.4 信息咨询 护士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 1.3 数据收集 运用我院护理部根据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治疗的评价及个人对所获服务的期望设计的患者出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由负责此项工作的护士向病人讲明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统一发放和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含其他合并症12例,转移2例,无死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22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73.3%,实验组患者28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者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2.3 3年内患者复诊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复诊人数第一年为25人,复诊率83.3%,第二年为17人,复诊率56.7%,第三年为12人,复诊率40.0%;实验组复诊率第一年26人,复诊率为86.7%,第二年为28人,复诊率93.3%,第三年为29人,复诊率96.7%.两组比较第一年复诊率相当,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果见表1: 2.4 3年内患者复诊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复诊时间呈渐长趋势,3年内复诊时间从120±4.21增加到150±5.66h,实验组复诊时间也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3年内复诊时间从30±4.36h增加到35±4.94h,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果见表2: 3讨论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化疗、生物治疗、放疗、康复心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手段与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并延长了生存时间。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结合,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案,在规范化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个案管理是一种适应临床和市场需要,建立在掌握病人信息基础上的护理模式。 个案管理中对病人连续性保健护理的服务管理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个案管理”是一种全新护理模式[5,6],由科护士长和其他个案管理护士一起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个案服务。从患者的基础体征来讲,各人身高、体重不一样;器官的功能、药物在体内所达到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和代谢率甚至一些遗传的因素都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一样;从病理类型分析,有容易转移的,有容易复发的;所有这些因素决定治疗方法的差异性调整。而这些患者的个体信息,医生是很难通过短的问诊过程中得到充分了解的,需要护士长时间同患者的接触沟通中全面了解,即开展延伸性护理,并同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患者出院后的内分泌治疗都是在院外进行,个人档案的建立作为延伸性护理的手段之一,方便医生了解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服药剂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满足感和被关爱感。通过个人档案的建立,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复诊率、提高工作效率、患者满意率,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全程的最佳治疗护理措施,延长生命时间。个案管理护士会全程跟踪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专家小组(科主任和患者原主管医师)对个案病例进行讨论,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监督患者的治疗是否按计划完成,并且是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当患者确诊乳腺癌后,面对突然的巨大压力,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此时护士会倾听并耐心开导;当患者对乳腺癌的治疗感到恐惧和焦虑时,护士会及时提供必要的治疗流程、疾病概况、康复问题等信息支持。患者不仅能从医生那里获得医学上关于乳腺癌疾病的治疗信息,还能从护士那里得到心理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支持;并能从病房的病友那里得到互助互爱、互相勉励方面的精神支持。同时护士可以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延伸性护理乳腺癌病人个案管理的全程治疗护理中,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达到护理工作的追求目标,更是现行创建优质护理病房服务的有效措施,但是,本次研究我们也发现在短期内各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中具有长期效应,可以为医疗护理工作积累一定的临床资料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实行个案管理是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在个案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个案护理论文:肺结核大咯血急救护理个案一例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咯血量,临床将咯血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100ml,中等量咯血(每天100-500ml)和大量咯血(每天500ml 或者一次300ml)四类,临床上大咯血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发生率为20%[1],若处置不当,是导致肺结核病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近日发生结核病患者大咯血1例,经积极救治、有效护理,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男性,36岁,因咳嗽、间断咯血1月于2013年5月2日以左下肺结核伴空洞收住我科。5月6日14:20,患者午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3分钟内咯血量约350ml。患者情绪紧张,呼吸急促,端坐位,面色苍白,全身细汗,口唇紫绀,P 132次/min,R 24次/min,Bp 82/56mmHg,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急诊救治。患者左侧卧位,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颈外静脉通道,0.9%NS 20ml加入垂体后叶素6U快速静脉推入,然后用生理盐水100ml加入12个单位垂体后叶素静脉维持;同时给与氧气2-3升/分[2,3],处理后患者咯血未得到明显改善。立即改患者平卧位,PENTX EB-1970K支气管镜从患者鼻腔进入,边进边吸引,镜下明确出血部位在左下肺叶背段,给予冰生理盐水50ml冲吸后,予以0.01%肾上腺素2ml病灶喷洒,止血效果欠佳,改在支气管镜下于左下叶置入波斯顿球囊扩张器5841,给与4个大气压约20分钟,逐渐松压后,未见活动性出血。缓慢退出球囊扩张器,支气管镜小心清除各支气管管腔部分血凝块后,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后缓慢退镜。整个过程35分钟, 由3名护士参加急救,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准备好床边电动吸引器,吸引管。安慰患者的同时,立刻建立静脉通道。氧气2-3升/分吸入[4];遵医嘱静脉给于垂体后叶素。同时严密观察有无咯血窒息先兆,随时做好窒息护理的准备;协助医生进行支气管镜镜下止血治疗,遵医嘱给与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同时准备好球囊扩张器,压力泵,配合好医生进行球囊扩张器的置入;抢救成功后,向患者及其家属给与饮食及绝对卧床宣教。 护理体会: 大咯血多危机患者生命,多数患者精神紧张、恐惧,抢救要做到争分夺秒,严格把握每一个抢救的时间节点,首先在科室要建立一套大咯血患者急救护理的工作路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其工作流程,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掌握与急救医生的配合技巧[5],实践证明:严谨的工作态度、成熟的工作流程、高超的护理技能,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大咯血抢救率的关键。 个案护理论文:浅析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究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使用追踪法中的个案追踪法去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的追踪检查,同时进行全面分析治疗、护理和服务当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并且规划应急方案。结果:经过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价与分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明显地减少了急诊科护理的风险,病人的满意足也有所提高,也有利于拉近病人之间的关系。结论:个案追踪法是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改进的开始点,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是确保病人的安全,同时也是保护患者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安全管理;护理;应用 安全管理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护理管理的探究重点。一般的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种种焦躁问题实施了及时、科学与有效的措施,也减少了病者的伤害或者是不好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意外、错误以及偏误,做种实现了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效果。由于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窗口,是医院设置用来专门接待急危重患治疗的看护点,这样子的护例工作都伴有忙、急、易于感染以及多学科性的特征,有关护理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都是会穿插在整个抢救治疗的过程当中。所以为了要提高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上的应用,本医院从2011年具开始采用个案追踪法,并且在急诊病患中实施治疗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追踪检测,安全管理使用于急诊上仍然要保持时刻完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有关追踪法的实施措施 1.1成立追踪调查的小组 首先任用该科护士长作为小组的组长,和急诊科的其他护士人员建立追踪调查检测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检查小组,同时还要组员们学习追踪法的应用原理与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并且要熟悉掌握其中的步骤和内容。 1.2制定有关追踪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所要追踪的对象;规划好追踪的路线,实施表格规划图,同时还要包括院内与院外的急救;确定检查的内容,并且要以中国医院颁布的十大患者安全作为基本目标;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每位组员必须完成2例院内或者是院外急救的病人追踪检查;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追踪小组的会议,并且进行研讨、汇报、分析整个追踪法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做好防范措施以及改正。 1.3有关追踪的步骤 1.3.1实施有计划的追踪 首先确定追踪的目标,作为检查人员英爱使用随机抽样与有意向选择来相结合实施有效追踪,在文章中就已脑挫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就是追踪的项目,该项目就是使用科学的追踪法进行辅助追踪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就是追踪的方法,依据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治疗方法来确定所需要的追踪路径,在这次的追踪过程中实行追踪的是急诊科的病患。 1.3.2具体的追踪内容 ①先收集有关病人的基本资料,其主要是包括:症状、病史、护理、体征与治疗。②调查清楚病人在急诊科治疗的整体护理步骤,也包括就诊的准确率,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时还要保证在就诊的过程当中得到严格的护理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严谨执行整体的护理步骤,熟练急救的技能。对于病人能够使用准确的急救药物,在做护理报告上应该做到详细汇报。③应当熟悉掌握患者复诊的有关程序、病人的病情记录以及评估。对于治疗上需要的仪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检测,得出的最后结果要及时通知其病患的家属,并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④作为追踪的人员要在患者入院的两三天之内进行一次随访,缓解病人的压力。⑤及时追踪病房和急诊科两者的交接程序,主要体现在收住病房和急诊科运转的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调查病患的住院流程。 2 追中的结果 在追中的调查下发现急诊科的预检不够详细,分诊建立的制度不完善,也没有做到24小时的监护。不过经过了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估与分析,很快就能够找到并且解决了问题,这样子的追踪法不仅仅是得到了很有的完善,还降低了急诊护理上的风险,也促使了安全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病人与护理人员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讨论 使用个案追踪法的护理上的应用是能够创新管理的观念,在护理的过程上也得到了注重,同时也避免了护理质控检测上的形式工作;在检查的方法上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经过检查追踪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很多不足。个案追踪法在这方面上还体现了人文理念,并且对于病人的治疗全部过程都实施了很好的质量改进,痛是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护理的治疗,避免了护理上的风险,保证了病人得到优秀安全的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个案追踪法的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应用对于整个急诊科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个案护理论文:应用个案护理关键点培训低年资护士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20名低年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进行培训,试验组按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情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两种培训模式的效果。结果:两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个案护理; 关键点;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个案护理是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性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特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或是一对一的护理方式,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也是对各专科住院HZ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关键点是找出疾病的个性特征及共性规律总结出关键的护理要素,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在整体护理模式运行中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全面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化优质护理服务[1]。要提供优质护理必须要有优质的护士,而低年资护士在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临床对优质护理的要求,且低年资护士在护士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本院共有护士337名,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占全院护士的70%,短期内培训好低年资护士,对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及创优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项目拟采用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尽快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61人,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59人作为试验组,临床低年资护士界定标准:多数研究者以工作年限5年为界,夏玲等[2]虽按不同护士学历层次对护士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也以护龄≤5年为研究对象。两组护士均参加过护理部制定的为期1年的轮科计划,轮转过相同的科室,每个科室轮转2个月。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轮转病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人员均参加本院组织的岗前培训,为期1周,培训内容以本院制定的岗前培训教材为准。 1.2.1 试验组 入科后参加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1)制定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各专科选出3~5名高年资护士,在专科护士及护士长领导下,列出本专业的常见病种,参考专业书籍,制定本专业的个案护理关键点,制定后交由护理部及科主任审核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主要内容为本专业常见病的病情观察要点,并发症、护理措施、常用药物观察、危急值,形成培训指导内容运用到培训中。(2)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护理查房模式。(3)实施三级查房制度,一级查房:低年资护士每班针对所管患者,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逐一落实;二级查房:护理组长每日定时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针对低年级护士所管患者进行护理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性进行即时指导;三级查房:护士长每日定时针对疑难病例、新入院、危重患者进行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即时指导。护士长每个月对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统计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对不符合部分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在下次查房中检查培训后护士执行情况。 1.2.2 对照组 入科后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小讲课、操作演练等培训,根据各科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 1.3 考核与评价指标 1.3.1 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 考核内容为各专科护理内容;考试形式:案例分析、理论考核、患者评估,操作技能考核等。考核时机每个月一次,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1.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不良事件是指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医疗异常事件[3]。本研究对两组低年资护士1年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1.3.3 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 病情八知道是指护士知道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病情、心理状况、治疗、饮食、护理措施、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将以上内容采用问卷形式每月考核护士一次,每次考核时,在护士所管的患者中抽查3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每个患者的八方面护士都能掌握,即为100%知晓。 1.3.4 患者满意率 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对服务满意的人数与接受服务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满意率的测定根据医院设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能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等方面。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的方法,每个月发放一次,保证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用Pearson's Chi-squared test分析,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年轻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运用到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转换困难,实际工作忙于执行医嘱和基础护理,缺乏对病情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4-7]。 3.1 传统培训方法的不足 王日芳[8]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但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在护士下班后集中护士理论讲座,或进行操作演练。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契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护士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培训时间往往是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护士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参加科室内组织的培训,导致护士对培训热情不高,个别护士仅将培训当作日常任务,不认真对待[9]。传统的操作培训,绝大部分采用从示范、辅导到操作考核均在示教室完成,导致操作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去。操作前不做病情评估,或病情评估能力差,不能按照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导致护士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3.2 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 实行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有据可行,对每个患者该观察什么,该提供什么护理措施,非常清晰;个案护理关键点贯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培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病例的护理评估中,更准确的评估病情,有利护理措施的落实;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组长级护士长及时落实三级查房,检查低年资护士护理患者的情况,对照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及时发现护理不足之处,从而起到一个前瞻性护理质控的作用,保障了护理的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低年资护士给以业务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查房时通过三个层级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析、措施落实、评价这条主线不断推进,明了各层级护士的职责,通过各级护理人员的参与、互动,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经验传导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习,使得年轻护士得到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同时也对高年资护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培养高年资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总结、分析临床的各种现象。通过开展三级查房,使全体护士在病情掌握方面有了整体的提升[10]。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试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而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行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将日常工作贯穿与培训中,对短时间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能力确实可行,值得推广。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占分娩总数2%-3%。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和护理工作。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已婚,即墨市环秀小韩村,孕40+6周,孕期在外院建卡,产前不定期检查5次,于2012年5月5日16:00,自述孕足月,下腹部不规律腹痛3小时步行入院。入院时情况: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肝脾触诊不明显,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正常。产科检查:宫高38cm,腹围104cm.头先露,胎位LOA,已入盆,胎膜未破。胎心150次|分,胎心监护反应型。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容受70%。入院诊断:孕40+6周G1P0LOA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低流量吸氧,指导胎动计数,密切观察胎心胎动。5月6日行缩宫素引产,产程顺利,于15:10宫口开全,于16:40在会阴侧切下,顺娩一女婴,体重4100克,评10分。胎盘娩出后宫缩乏力,出血急、量多约1000ml,色鲜红,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急救护理予缩宫素静脉输注,输注红细胞4u,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后。两小时后子宫收缩良好,血压100|70mmhg,心率85次|分。转产后予预防感染、补血、对症治疗,泌乳量足,子宫复旧佳,恶露量少,色暗红,大小便正常,会阴切口愈合好,住院3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应急护理 2.1.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 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 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③胎盘因素 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 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1.2 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给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观察皮肤、粘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2.1.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可采取周围静脉留置注射两路输液,必要时腔静脉插管),加快输液输血的速度,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2.1.4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量及颜色。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生命体征的变化 2.1.5 产妇休克恢复后,仍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并加强营养,注意,改善产妇的一般状况。 2.1.6 生活护理 进食营养丰富,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2.2心理护理 提供产妇与家属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的态度,工作要紧张有序,并给予同情和安慰,以增加安全感,适当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病情和实施处理的目的,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指导加强营养,增加活力,逐渐地促进康复,调整产后指导计划。 3 体会 产后出血对母婴危害甚大,因此建立三级妇幼保健网,妊娠期 ;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 及时识别并治疗高危妊娠,如贫血、妊高征等。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分娩期 ; 临产后,维持孕妇正常的营养及水电平衡,防止产程延长,必要时给镇静剂保证孕妇的休息。第二产程,严格无菌操作,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作会阴侧切,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催产素以加强宫缩减少出血。胎盘娩出后注射缩宫素,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第三产程,准确测量产后阴道出血量,在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及时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仔细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产后; 产后2h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对高危孕产妇,应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准备。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这就要求助产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助产技术,能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要加强分娩期监护,以便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高危孕妇分娩时加强管理和监护。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以个案讨论方式来收集和分享各小组成员的单元病案信息和处理方式。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对患者进行哀伤护理后,在医院的QA检查中病人相关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通过个案讨论方式在经验交流中可获得更多收获成长和心理支持。结论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关键词】 个案讨论方式;促进;哀伤护理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1]。面对疾病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疾病和治疗信息,并且运用个案讨论方式的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对这一紧张状态的调整适应过程。 1 哀伤护理及个案讨论方式相关概述 1.1 哀伤护理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以医学心理学的多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协助哀伤者(指遭遇失落或被夺取心爱的人或物者)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哀伤者处理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2] 1.2 个案 个案就是由某项目特定部分有关的信息的总和。 个案概念化-所谓个案概念化,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个案讨论方式即以个案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个案概念化,运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在特定时间场合产生的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的住院病人及其陪护家属及相关护理人员。 2.2 方法 制定具体工作方法及哀伤护理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及哀伤护理学习包课程,以个案讨论方式进行定期学结,并对参与个案讨论前与讨论后进行满意度和认同度对比评价。 2.2.1 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 将全院各护理单元设立哀伤护理成员1名,定期学习相关知识,讨论疑难、复杂案例,分享、交流经验,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提交于哀伤护理委员会,并传达来自委员会的信息于每一位成员。由成员介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护理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案例,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或心理专科护士针进行逐一地分析,并与成员们共同探讨,同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实战演练,以求得针对不同案例、不同情景最合适的交流、解决方式。基于成员及全院护士的需求,病人的状况,分析、讨论下阶段的计划,做出书面的行动指南。开设一些哀伤护理相关的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哀伤护理、心理专家授课。 2.2.2 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内容 护理单元:XXX,哀伤护理成员:XXX1。①组织部门内哀伤护理活动几次,其中小讲课几次,案例讨论几次,解决了多少位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问题。②典型的案例;③需跟大家分享的经验;④不能解决的难题;⑤有何建议。 2.2.3 哀伤护理学习包 每位哀伤护理委员会成员都必须在新加人组织的一年内,完成由委员会提供的以下课程的学习,并完成至少1份相关的学习体会,学习包课程:哀伤护理;临终关怀;病人心理特点与护理;交流沟通技巧;同理性的关怀;病人抱怨的有效管理;愤怒病人的管理;与压力共存;哀伤护理相关科研选题及论文写作方法等。 3 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为哀伤护理提供了一种组织和交流的平台,成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陈佩仙等医疗工作者从哀伤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中指出,从对照表及工作实践中可知,通过哀伤委员的心里指导后,患者提高了对病情的知晓度,从而对医疗工作的配合及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参与哀伤小组的成员经过系统理论的学习及哀伤个案讨论方式的学习,对再次处理类似案例的经验值也明显提升,这在每年360度的同事间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体会 4.1 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让每个人体会着不同的感情体验和情感碰撞,体会着不同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成效。每个人对哀伤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从理智层面去分析,有的人从自身角度去体会,每个小细节都是富有意义的。我们述说经历时感觉伤痛,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表现,述说同时也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令我们的内在得到释放,对事实接受程度提高,会产生新的动力。 4.2 哀悼是一个痛苦整合的过程,痛苦之后要对其进行消化梳理。事情刚发生时让经历的人立即述说并不可取,我们要尊重他人,更多地陪伴他们。其实就如同妈妈对哭泣的孩子一样,拥抱等肢体语言就是无形的巨大支持。当经历哀伤的他们愿意并能够表达时,我们再做其他。 4.3 从临床案例中通过运用个案讨论方式整理出一些哀伤护理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方法:①满足对方的基本需要如递纸巾,温水等,传递关心和温暖。②当事人没有心情处理的问题,通过其他资源,协助处理,减轻负担。③与哀伤对象的家属结成联盟,从另一角度给予支持。④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对方是否能接受,如感受到对方的抗拒情绪,则应该先把时间留给对方。交流过程中,我们有责任首先保证倾诉者的安全,包括环境安全。⑤患者出院后,也可根据情况对其本人和家属进行持续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总有一条小路永远为他们通行着,由此带给他们希望。 4.4 哀伤护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新颖的护理体系 丁焱、陈瑜等医疗工作者从临床角度对哀伤人群的心理护理提出了建议。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军事新闻论文:我军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 摘要:军事新闻发言人是我军向外界展示国力和军力的重要窗口,随着国家利益的扩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深入。我军成为维护国家稳定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要想展进一步展示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对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了解尤为重要,它对深化我军新闻发言人制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我军;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 军事发言人在国外已出现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个公众普遍比较陌生的新鲜事物,无论是对它的认识还是对它的应用,目前均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的回顾军事发言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以推进我国军事发言人制度不断取得新发展 一、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所谓军事发言人,是指“受命并任职于军队的专职新闻人员,负责向媒体、公共介绍军队的各项政策和近期的新闻事件,通过某一事件的真实情况,说明其中的问题和我军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主张和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是国家外宣工作的窗口。 二、军事发言人制度的起源 学者普遍认为,新闻发言人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卢西塔尼亚”事件催生了它的正式诞生。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制度早在萌芽阶段就与军事和战争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即使是按照另一种说法:军事发言人制度始于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新闻官的辽阳,就依然不难看出战争是第一动力的结论。 尽管如此,和地方发言人制度相比较,军事发言人制度的正式诞生时间还是要晚的多。一战期间,美国、德国、英国虽然设立了“公共新闻委员会”、“战时新闻局”和“新闻局”,负责关于战争的实况。甚至还制定了新闻的相关规定,但是既不是专属军队的机构,在本质上也有别与新闻发言人,更多时候发挥着新闻管制的作用,更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新闻办公室。二战期间,美国政府设立了“战时新闻处”来发挥“公共新闻委员会”的功能。它通过下属的“新闻局”负责国家重要的以及跨部门的战争消息。不过从性质上看。它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与军方的政府性机构,只是在处理军事消息方面同陆军部和海军部合作,陆军部和海军部在扣发某一军事消息时需要跟战时新闻处处长商量。但军方保留着扣发信息的最后权力。战时设立的“美国新闻署”虽然规模和影响更大,但是也继续保持着这个特点。同时是在这一时期。受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带动的影响,新闻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推广,各国军方也纷纷设立了军事新闻发言人。像美军就在各司令部参谋机构中设立了公共关系军官,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魏德迈、美国第十航空队司令陈纳德都曾在我国举行国记者招待会。 事实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闻发言人才在美国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即使到本世纪这个时期,虽然经常有“美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称谓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是军事新闻发言人依然没有作为一项刚性的政策法规得到军队系统的严格执行。只是到了1966年和1976年,随着美国新闻界争取“知情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为了适应这种越来越强烈的社会要求,美国政府不得不先后颁布了《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使得职业化的政府新闻发言人成为一种政治必须。处于履行法案的义务,1970年美国国防部开始指定专人应对新闻界对军事信息的需求,军事新闻发言人由此才正式成为一种长期而固定的制度延续下来。 三、我军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 我国早在1925年5月北京政府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就职就举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这样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开始时间算起来也与美国相隔不远。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没有得到坚持,作为一种制度,直到25年后才随同抗战_起出现,1937年11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传部设立宣传处,其外事科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举办新闻会。同年12月国际宣传处开始新闻。如1938年4月到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曾两次在武汉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讲述近期军事与政治状况。1939年话国际宣传处在重庆巴中学校内新建办公楼,每月在此举行一次记者联欢会,每周五在此举行新闻会,使其成为了战时陪都的新闻中心。1942年初下令停止开放政府新闻会议,由于在外国记者的强烈要求下,直到1943年8月新闻会由国民党、外交部和军令部各派一人主持,于每二举行,从此以后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台湾一直保持到现在。如今,台军的军事新闻制度主要由“国防部军事发言室”负责,其业务具体分为新闻、记者接待以及行政计划三个任务编组,主要负责军事新闻的策划、督导、、协调和中外新闻界的参观、访问、接待等工作。 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新闻同样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等人的领导下,八路军驻全国各地办事处和国内各界和外国记者广泛接触,向他们随时通报最新的延安新闻广播稿。如1942年2月8日,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就曾召开英美记者招待会,此外还建立了发言人制度。作为军事协调部执行中共方面代表的将军,曾在北平专门举行过记者招待会。从1946年开始解放区发行的《人民日报》开始频频出现“军事发言人”字眼。可查的最早一次是1946年9月8日,延安军事发言人表示国民党“中央社”称郝鹏举“反正”是不值一驳的谣言。此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分别出现了“冀鲁豫前线军事发言人”、“延安总部军事发言人”、“西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新闻发言人”等称谓。1949年4月30日,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抗议英军舰船在长江炮击我军的暴行。 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新闻由外交部代为。如1965年9月29日,时任外交部长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驳斥美苏超级大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和威胁,有300多位中外记者参加。1983年,根据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指示,我国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兴起。当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其中并不包括国防部。1997年香港回归后,我军开始在驻港部队序列中编列对外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办公室还设立了热线电话在香港媒体公布,被媒体誉为香港诸君的一张“名片”,为正确引导特区舆论发挥了显著效果。澳门回归后,在驻澳部队同样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由于这两个新闻发言人机构主要针对港澳地区,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再加上所的新闻次数相对有限,因而在国内外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也难成为整个军队的发言代表。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威胁论”从日本开始兴起,关于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言论在国际社会层出不穷,每次遇到这种问题,由于缺乏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总是由外交 部新闻发言人甚至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出面澄清,因而在说服力上难免打了折扣。正因为如此,早就有领导和学者建议,我军尽快建立新闻制度、设立军事新闻发言人,甚至建议在统帅部和战区、战役集团指挥部都设立发言人。在2007年3月召开的人会议上军事科学院姚云竹代表更是公开呼吁完善军事新闻工作领导机制,尽快建立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效满足军队建设发展和军事安全的新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军在较早时候就开始研究论证建立军事新闻发言人的可行性,并结合部队建设形势推动这一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早在2003年下半年,来自总政治部的新闻官就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2007-年12月25日,新华社在报道“携手2007”中印联合反恐训练情况时。首次引用了“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官员”的表述。2008年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时指出要求就相关问题直接向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询问。但是,真正意义上催生中国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从5月13日开始,新华社每天都播发来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救灾信息。内容涉及胡主席要求、动用兵力设备、外军援助等众多方面,频率在5月14日达4次之多。5月18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第六次抗震救灾新闻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兼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大校首次亮相,标志着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正式走上前台。此后,灾区的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也曾多次举行新闻会。 抗震救灾取得初步胜利后,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新闻重点开始发生转移,不仅新闻内容涉及中外联合军事训练、部队重大军事行动、美国对台军售、南非军舰访华等更多领域,就连新闻形式也出现了可喜变化。2008年10月9日我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国国防黻言人有关言论答记者问中,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黄雪平”这个新名字开始登台亮相。中外媒体普遍认为,这说明中国军队的开放与国家的开放是同步的。中国军队的建设正在变的越来越透明,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自信。 我军的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尽管随着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汶川地震中亮相,这一制度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受到各方条件的限制,其起步探索的特点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存在的不足还相当明显,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新闻形式方面,运用官方网站权威军事新闻就是一个空白;再比如,远程视频新闻也未见采用、出席新闻会的军队官员职级还不够高等等,这更要求我们知难而进,深入研究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尽早建立和完善能够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有深具中国特色的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光荣使命贡献力量。 军事新闻论文:塑造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的“符号” 在受众消费视角下,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军队形象和符号营销的过程。作为军队的精神品牌,军人形象和军人符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军队大转型给军事新闻对外传播提出了如何塑造我军形象的重大课题。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到信息化,从打赢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我军已经突破封闭半封闭的桎梏,建设基点和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在开放透明的信息化背景下,一支军队不主动去塑造自己,就必然会被别人塑造”。 符号生产远离“另类”――彰显军队新形象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12日发表声明,此次拦截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然而外国媒体对中国反导试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美联社认为,这种拦截技术对美国的巡航导弹用处不大,对于俄罗斯和印度部署的弹道导弹是很有效的。《时代周刊》评论道,此次试验不仅展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同时也表示对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愤怒。这是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之间发生的战略性对抗。日本《产经新闻》称,中国此举一方面向开发弹道导弹的周边国家发出警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牵制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美国务卿希拉里本周一承认,奥巴马如见达赖,美中关系可能会有更多摩擦,但希拉里同时表示“中美关系即使在有分歧时也不会脱轨”。美联社报道说,中国官方媒体虽然没有具体的细节报道,但据信中国一直在研发精确的制导武器系统。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汉斯・克里斯滕表示,实验的成功“表明中国的导弹技术日趋成熟”。俄罗斯《晨报》预测:中国打算在未来十年建立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将成为继美俄之后具备反导能力的强国。共青团真理报网站上,网民“谢尔盖”说,“实验成功了,中国人是好样的。” 军队形象塑造是个动态发展过程。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军队,这既有他们的主观故意,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如在形象塑造中,“中国军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保持一种原地踏步的刻板。中国军队形象没有跟上中国军队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调整战略,认识到以媒体为国家形象传播主要渠道的战略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要调整目标,呈现一个勇于变革而又充满复杂因素的中国形象。 远离“另类”:当代军人符号与国际对接 军队形象是递变的、发展的,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塑造军队形象时不能把中国与世界对立起来,把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看成两个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认为,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特性,但中国的事情是世界事情的一部分。” 对此,只有建立这种思维,让军队远离另类的异端的符号,才能让中国军队形象更好地融入世界。 形神兼备,内涵与表征相统一。军人形象塑造离不开作战训练等军事实践活动,以及和旗帜、服饰、徽章等“形”的要素,更取决于我军性质宗旨、优良传统等“神”的内涵。要着眼形神兼备,确立新世纪新阶段军人形象塑造的时代定位,从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上塑造血肉丰满的军人形象,增进公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承前启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今天的军人形象,是昨天军人形象的延续,同时又在新的起点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体现和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精神品格。传承既往又生生不已,固守本色又与时俱进,军队转型时期的军人形象应当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历史定位。 小中见大,整体与个体相统一。军人形象是军队全体官兵素质之和。在举世关注、开放透明的多样化任务中,媒体往往把每一支部队、每一次行动都聚焦和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具有超常的放大效应,通过优化军人个体形象,往往能够提升和改善整个军队的形象。2008年初广州街头扫雪战士站着睡着了的照片发出后,在国外引起强烈反映。由此可见,军人形象塑造既要重视宏观布局、总体设计,又要善于从我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 中外兼顾,国际与国内相统一。军人形象塑造是在开放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特性。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国外两个舞台,统筹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遵循国内国外舆论互动共振规律,增强我军良好形象展示的效果,牢牢把握军人形象塑造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重点塑造“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当危机来临时,被天使拯救是人类共有的期盼。把军队形象打扮成化解灾难与危机、拯救生灵和保护人权的天使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传播的一个手段目标。美国好莱坞出于中国商业市场考虑,在电影《2012》中设计了这样镜头:当灾难来临时中国军人出现了,并开始了“中国军队所擅长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此,伊利诺伊大学厄伯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肖君曾对美国受众进行调查,72%的受访者认为“此时中国军队作为天使形象是可以接受的”。 军队形象塑造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一国军事行动正义性、合法性、合理性的认同与判断。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种大“势”,中国和平崛起是一种大“势”,中国军队日益受到国际舆论和受众的关注也是一种大“势”。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竭力制造“中国威胁论”。周边和利益攸关国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对我军建设的发展心存疑虑。如果说过去我军对外传播主要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那么今天应顺势而为,适应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重点塑造我军和平之师良好形象。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过去,在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是‘好战’的。对这个问题,不仅我,还有中国其他领导人,包括已故的主席、总理都多次声明,中国最希望和平。”“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 塑造我军“和平之师”的形象传播应突出重点。一要宣示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党中央提出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与各国人民携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这是我军事新闻对外传播顺势而说的根本遵循。二要阐释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要通过国际传播向世界说明: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三要推介中国“不战”、“伐交”等传统军事思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共通性。比如,作为治国理军的圣典,《孙子兵法》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美籍作家克拉维尔曾说过:“《孙子兵法》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它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保护,看着我们的孩子和平茁壮地成长。永远记住,从古时起,人们知道:‘战争的真正目的是和平。’” 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开掘它“兵不厌诈”的战术谋略思想,更要注重宣传它“不战”、“伐交”等战略理论价值。四要传播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主张,更是中国的实际行动。 塑造我军“和平之师”的形象传播应突出特色。为增强受众吸引力与感召力,传播我军“和平之师”的形象应突出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军队特色、受众特色。 一是突出军队特色,对外展示一支“真正的军队”。长期以来,我军在军人和军队形象的传播上,突出了我军“工作队” 的形象,而“战斗队” 的形象传播相对较弱。从古到今,各国军队都强调“威武之师”的军队形象,威武的军队可以增强国民打赢战争的信心。我军是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这是由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和革命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但就军队的本质来说,战斗队的属性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以来,除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外,我军一直处于和平建设的环境之中,“战斗队”的形象客观上难以得到直接的体现。而媒体的宣传报道则更加深了我军“工作队”、“生产队”、“仪仗队”、“消防队”的形象。反观美军,打开美国军方在互联网上的主页,人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美军整体形象的传播:“一个团结整体,装备着美国最精良的武器,随时服从国家的需要,迎接今天、明天和21世纪的挑战,”并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美军的形象和军事实力,以此扩大美军在世界的影响,形成威慑的力量。我军的国防宣传,应当加大我军战斗队形象的传播,切实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我军威武之师的形象。 二是突出民族特色,对外展示一支“中国的军队”。民族性是中国军队形象之所以具有中国品格和华夏内涵的根本特性。在对外军事传播中发扬中华民族的军事传统,并结合中国现实形成有民族特色的军事文化产品,既是保障军事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我军对外传播的初衷与目标。 三是突出时代特色,对外展示一支“当代中国军队”。 有人曾作过军队传播符号调查,提起美国军队,大家选最多的是航母、数字化头盔。而提起中国军人,大家选最多的是却是持枪冲锋、黑脊梁。有的甚至认为骑骡子和马巡逻就是边关的符号。实际上,这些符号都不能反映当前不断发展的人民军队形象。如,“西北边防采用巡逻车、直升机等装备巡逻的比例冬季已超过85%,夏季超过了90%。骑骡子和马巡逻不是边关主流。” 在军事对外传播中,要格外关注以新型军事传播符号刻划和体现我军全面建设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亮点、新进展。 四是突出受众特色,对外展示一支“能够为受众认同的当代中国军队”。军事对外传播是一种跨国传播、跨文化传播,也是跨语言传播,必须突出传播的受众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传播对象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立场、语言与媒体使用习惯等各个方面同国内传播对象的差异性,并善于将我对外军事文化传播的主观意图巧妙包装于信息产品之中,以最大程度得到域外受众的认同。 军事新闻论文:从《军情观察室》看军事新闻传播 【摘要】军事节目是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因而不可能像娱乐访谈类节目那样“自由”。然而,军事节目也不得不面对收视率的严峻形势,究竟如何才能在把党和国家的宣传功能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又保证收视率,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当前国内军事节目的梳理和对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的分析和解剖,能为内地的军事节目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军事节目 军情观察室 平民化 军事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独特的类型,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一直未能像体育节目、综艺节目那样走娱乐化路线。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电视节目若想生存下去,并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的财政赡养,而要学会自己走路。军事节目如何才能在适应全球娱乐化浪潮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鲜明的特性,对其自身甚至中国电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说到我国的军事节目,就不得不提起凤凰卫视的《军情观察室》。虽然央视军事节目一再改版,其传播效果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与《军情观察室》骄人的收视率相比,仍相距甚远。本文希望在对《军情观察室》做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能对内地的军事节目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军情观察室》的节目特点 《军情观察室》作为众多军事节目中的一员,像大多数军事节目一样:40分钟的时间、2个主持人、几个嘉宾。但是它在保持军事节目的共同性的同时,又有着自身所独有的特点。 首先,刚性十足,节奏紧凑。节目一开场飞机、坦克、军舰等动画形式的武器伴随着紧张而又有节奏的音乐扑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主持人董嘉耀一身武装,迷彩服、军靴、避弹衣等军事战场上的常见之物也被运用到节目当中;每周网罗世界各地海量军事信息,并辅之以快节奏的音乐解说、播报,制造出紧张氛围;节目结束也不忘配以较有冲击力的军事画面填充电视屏幕的空白。无论是节目的开场音乐还是节目的背景画面;无论是主持人董嘉耀的着装打扮还是马鼎盛的侃侃而谈;无论是节目内容的紧张刺激还是董嘉耀解说的紧促和一气呵成,整个节目都给人一种刚性十足、紧张、急促的感觉。 其次,栏目设置灵活多样,层次分明。在《军情观察室》的6个栏目中,其中军情谍报和焦点连线是雷打不动的固定栏目,每周都会在栏目中播放,顺序不变,而其他几个栏目的播出是根据情况,视节目每周聚焦的那一个焦点而定并作灵活的变动,力争使每次的节目栏目设置尽可能严谨合理。焦点连线和军情谍报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焦点话题即从军情谍报众多的军事信息中选择当前国人最为所关注的军事话题,一般情况下焦点都是谍报中的最后一条,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整个节目浑然一体,整体性和连贯性都得到加强。 第三,丰富的信息,紧追国内外重大军事事件。《军情观察室》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各位好!这里是军情观察室,我是董嘉耀。我们为大家报告和分析过去七天全球最新的军事动态。”香港目前是世界上信息最为密集的自由港,亚洲的信息中心,各种信息都可以在香港自由流通,来自世界各地未经证实的数据、内幕、小道消息和分析,节目都会为您搜罗。《军情观察室》每一期节目的军情谍报大约有十几条军事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一周内国内外比较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而焦点的选定也都非常准确,从过去一周内国内外所发生的军事新闻里选出,这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焦点军事新闻都是备受国内观众关注的,是大家渴望了解的话题。 《军情观察室》成功的原因 《军情观察室》作为众多军事节目中的一员,凭借其自身独有的特征,能获得国内外华人的关注和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以下几点: 首先,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的确立,深谙受众收视习惯。 香港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军情观察室》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言论环境,在其创办的那一刻起,有过从戎经历的刘长乐就提出口号:要做一个普通百姓看得懂的专门军事节目。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的指导下,《军情观察室》节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满足受众的需要,网络节目互动专区设置,专区设有董嘉耀的博客、马鼎盛的博客、挑战马鼎盛、视频等板块,既方便观众了解和回顾最新和以往的军事信息,也给予观众享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便于观众了解更多的军事信息,而一些网友的有见地的观点和提问也会在节目中被引用或者解答,进一步体现出对受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尊重。 其次,独家的军事报道,权威的军事分析。 《军情观察室》凭借自身所处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可以获得一些独家的报道和独家内幕。仅仅拥有独家的资源还是不够的,各种珍贵的资源只是一些丰盛的材料,如何把它们加工成美味可口的饭菜,却需要有着精湛技术的厨师。《军情观察室》邀请两岸三地的分析家就节目中的某一个焦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有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也有嘉宾与嘉宾之间思想的碰撞。如民间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就中俄军事演习的客观中立的分析、台湾三军大学教官宋兆文关于台湾汉光军演的独到见解等等,这些评论都是《军情观察室》的一家之言,没有抄袭其他报刊或者军事节目的评论。 《军情观察室》利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满足军事新闻需求的可能。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关注凤凰《军情观察室》的真正原因在于他能突破内地军事节目发展的桎梏,为广大军事发烧友和关注国内外军事发展动向的观众提供一些独家的报道和独特的军事分析。 第三,客观真实全方位的报道。 《军情观察室》立足两岸三地,本着为全球华人服务的宗旨,在节目中首先积极地向内地以及世界华人呈现与国人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军事信息,通过对每期节目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军情观察室》中90%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周边地区的消息,观众可以通过节目全方位地了解一些与自身休戚相关的军事信息。 此外,《军情观察室》对一个军事事件进行报道时,并不是单纯地把事件本身呈献给观众,它还向观众提供军事新闻背景,将与事件相关的方方面面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对一个事件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有背景的新闻事件,才是完整和客观的新闻事件,《军情观察室》用全方位的新闻背景介绍,还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 第四,平民化的视角和语言。 在内地,军事节目作为党在宣传阵地方面的主力军不同于其它节目可以做到通俗化和娱乐化,它要时刻保持自身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完成党和国家的政治宣传任务。而凤凰卫视中文台的 《军情观察室》在节目创办之初就定位为:普通人看得懂的军事节目。在以后的节目里,它秉承这一平民化的传播观念,以平民的视角,来看待分析军事新闻事件。而它的平民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平民化的语言。主持人董嘉耀和马鼎盛以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报道和解说军事新闻,将一些复杂的军事术语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解说出来,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轻松明白那些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其次,在解说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黑板报等道具,使得解说内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最后,在解说过程中,语言温和婉转、主持人装扮平易近人,尽量避免由于衣着、语言等细节的过于严肃和庄重,而加大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削弱传播效果。此外,在报道中坚持中立原则,以老百姓作为服务对象,以受众为中心,告诉受众真实的军事事件和军事新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节目不能再一成不变地坚持“英雄本色”,也不能再坚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存模式,只有勇敢地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才能百炼成金。 军事新闻论文:浅谈军事新闻发言人的特点及发言技巧 【摘要】近年来随着军区部队执行各种军事行动、军事任务,以及支援地方各项建设工作的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军事信息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军队各项建设如何适应信息化、媒介化社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军事新闻发言人有何特点,其必须掌握哪些技巧,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军事新闻传播 军事新闻发言人 发言技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加深,对信息透明度、及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事实证明,及时迅速的信息,是掌握控制舆论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学会和媒体打交道,充分利用媒体传达自己的声音,军方也不例外。军事信息和地方普通信息是有区别的,也有相似性,这种特点对军事发言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着力提高军区军事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从容应对新闻媒体,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展示并维护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军事新闻传播、军事新闻发言人及发言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事新闻传播 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数量、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的传播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对于传播的定义,郭庆光是这样解释的: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①新闻传播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等基本的要素组成。引申到军事新闻传播,就是国家军事权威机构用语言、文字、影像等符号借助传播媒介向公众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主要有新闻会、网络、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气会、领导人专访等新闻形式。 这里的信息传递者,主要是军方,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军事方面或者涉及军队的消息。传播媒介,可以是社会上的媒体,也可以是军方自己的媒体(比如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信息的接受者,要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两部分。新闻传播的效果主要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为社会服务(提供娱乐、刊发广告等),军事新闻传播也有消息、引导舆论、塑造形象的功能,主要承担的是军方的消息,塑造军队形象的任务。 二、军事新闻发言人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②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充分的了解中国而作出的努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对外宣传的客观要求。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新闻发言活动的需要,新闻发言活动离不开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以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会,或约见个别记者,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③通俗地说,就是发生重大的事情(危机事件、突发事件)或者日常的信息时,解释事件发生的相关事宜的人,直接和媒体打交道的人,这个(些)人代表的是其所属部门的立场、观点。 军事新闻发言人,也就是代表军方向社会公众传递消息、引导舆论的人。2007年下半年,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2008年5月18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大校首次正式亮相。④军事发言人的出现,是军队走向透明化、积极展开对外军事交流合作的表现,也是新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三、军事发言人特点 新闻发言人的特点,包括职业特点和个人特色两方面。职业特点,就是新闻发言人按照新闻发言的规律来发言,找准职业定位和记者的关系。新闻发言人要弄明白的是他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其所在的部门、单位,发挥的是“传播疏通”而不是“生产”的作用。新闻发言人个人特色,主要指的是在制度框架内,语言运用的特色,不拘泥一种模式,等等。军事发言人要注意的事项要比其他发言人多,因此军事发言人的特点也有特殊性。 (一)代表的传播主体具有权威性 军事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相当独特的角色,因为军方的新闻消息大多和国家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相连,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代替的组织、机构和团体。这种发言带有很大的强势和权威,不是一般新闻发言能比的。军事发言人正是这种强势和权威的延伸。 (二)发言的控制性和保密性 军事新闻发言人的控制性主要体现在军事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军事新闻传播通过消息、引导舆论,从而摆明事实,塑造军方形象。来自军方的消息带着军方的立场、观点、态度,这些都是受到军方严格控制的,什么,怎么都是可以控制的。军事发言人也在这种可控的范围内发言。 保密性是军事新闻发言人尤为注意的事项。较之其它新闻发言活动,军事信息的机密性高,把关的难度大,需要军事新闻发言人严格控制新闻源,对要的信息筛选把关。新闻发言人既要考虑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又不能忽视把守军事机密。哪些信息能,哪些信息不能,要经过谨慎的判断,全面的分析。因为有的信息一旦出去,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不能估量的,要“三思而后行”,协调好“宣传员”和“把关人”的角色,才能使军事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好地为军方所用。 四、发言技巧 适当运用发言技巧,不但可以促使出色地完成信息的任务,还可以给新闻活动增光添彩。一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掌握适当的发言技巧,以便应对发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军事发言人也应学会这一点。另外,军事新闻传播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军事新闻发言人发言要具备一些技巧。 (一)精准定位 作为军事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清楚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1、“我是谁”的问题。军事发言人首先要明确的“我是谁”的问题,作为军方的新闻发言人,这是最基本的定位。 2、“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军事新闻发言人要和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人打交道,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友好媒体和敌对媒体等等。不论哪种媒体,作为军事发言人,要掌握的是“四不”原则:不是“个人”、不是演员、不是长官、不是学者。这就要求军事发言人既不能“完全自主”,而是要在制度框架内发言;也不能过于凸显个人魅力,不分主次;还不能对媒体颐指气使,摆出居高临下的模样;更不能“自由发挥”,要注意消息的一致性。 3、弄清“观众是谁”的问题。和媒体打交道,具体说是和记者打交道。记者是什么角色?同样记住“四不”:不是学生、不是部下、不是朋友、不是敌人。所以,发言时注意:不要讲长篇大论,记者不是学生;不要“训示”,记者不是部下,不能“热情兜底”,记者未必给保守秘密;不能“筑城墙”,把记者当敌人,处处设防,拒人千里之外。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和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过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是“挑战者和合作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军事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不能只是其中一种关系,而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握“非敌非友”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二)充分准备 军事新闻发言人要圆满地完成发言任务,也需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心理准备。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心情大起大落、慌慌张张,保持平常心。其次,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在紧张的氛围中从容不迫。第三,如果不能脱稿,不要勉强。若因强硬的脱稿导致出现错误,得不偿失。 2、资料准备。资料上主要是指有关消息传递、新闻的语言、文字、影像等方面的准备,尽可能的把相关资料搜集全,以备应急之用。另外,还要预先估计媒体可能提到的问题,寻求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有备无患。 3、礼仪和语言准备。具体的讲,要按规定着装,整洁、自然、大方得体。站立行走要合乎规范,语速适中、发音尽量标准、富有亲和力等。 (三)发言和提问的应对准则 1、准确。不论哪个机关部门的发言人,在进行信息时都要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据实而说。军事新闻发言人同样要这样做。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你可以愚弄某些人,甚至有些人可以被你一直愚弄;但是你不可能一直愚弄所有的人。”军事发言人讲真话,就是做到坦诚相见,说的属实,把握不准的不乱说,不懂的就是不懂。要注意的一点是,军事发言人讲的话一定是真话,但不是把所有的话都告诉记者。 2、立场。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要有主见。因为无论军事发言人媒体人以什么程度接触,都是在接受采访。头脑清醒,以我为主,掌控好会,不能让记者决定发言人的进程。有一个这样的公式Q=A+1,Q代表的是question,A代表的是answer,“1”代表的是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无论记者怎么问,发言人都要回到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上来。 3、谨言慎行。军事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一致性,自己前后语言一致,和军方权威的口径一致,在已授权范围内据实说;注意分寸的把握,不能因侃侃而谈而泄露机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强烈的词汇,比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等,这对树立军方发言人良好的形象大有裨益。 4、少说或不说“无可奉告”。军事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可能遇到事先并不知情或者是保密范围内的问题,回答这种问题是要相当谨慎的。如果确实不知道,可以据实回答“这件事我们还没有接到有关部门的报告”或者“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我们不认为事态会发展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切忌说“无可奉告”。如果是保密范围内的,要学会回避。回避的方法很多种,有开玩笑回避、转移回避、进攻性回避、一语双关回避和使用模糊语言回避等。举例说,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同志笑着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⑤用非常幽默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竹竿是不能打下飞机的,但是这个棘手的问题被解决掉了。 总之,在军事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生搬硬套和盲目模仿是没有用的。成功地完成任务,需要的是把技巧融会贯通并灵活机敏地运用,坚守自己的立场,说 “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军事新闻论文:军事新闻宣传中的“情感”观照 摘要:本文着眼军事新闻报道的使命要求和对象特点,通过具体分析“情感含量”对于军事新闻“真实度”、“感染力”和“指导性”的影响,深入阐释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和角色地位。同时,结合具体实例从实践层面深入解析了其作用发挥和价值体现的方式。 关键字:军事新闻报道 情感 艺术 审美 引言 军队新闻媒体作为以强调“指导性”为核心要求的宣传载体,一方面要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力求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指引人;另一方面,军事新闻报道中活跃的主要角色――“军人”,本身就因为其特殊的使命要求和社会形象,被赋予了特殊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所以,无论是军事新闻报道承载的使命、还是军事新闻报道对象的特点,都使得“情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融入“情感”能够渲染军事新闻报道的“意旨”,服务“指导性”。 “指导性”对于党报,是当之无愧的“命根子”。既然是指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观点的表达。然而,新闻是以客观记录事实为原则的,过于主观地表达观点和态度,一是有违反这一基本原则的嫌疑,第二,还容易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让读者觉得是生硬说教。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利用“情感介入”,就能够让军事新闻报道有效规避这种矛盾。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情感倾向”能暗示一种舆论导向、代表一种媒体立场。 通常讲“先入为主”,人的认知过程往往是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的过程,最先、也最容易主导受众判断倾向的往往是在他的感性认知层面,也就是“情感”。所以说,一篇新闻报道,采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往往也在第一时间传达出宣传主体的立场、姿态,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的第一判断。在伊拉克战争中,有多家报纸报道了美军打死多名驻伊记者的消息,但是大多数报纸仅仅是冷冰冰地客观报道了伤亡人数、死亡人员及其姓名国籍等看似简明扼要的新闻事实。而新华社所属的《现代快报》在一篇名为《他们在拍照时被炮火击中》的报道中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我还能做什么呢?震惊之余,我惟有低下头默默祈祷,祈祷这样的事不再发生。”这简单的一句情感自白,相比于纯粹的事件记录却更能激发人们对美军伤及新闻工作者的愤慨,增添了对前方记者的关注和忧虑,而这正是情感因素产生的舆论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更便于读者接受观点、领悟道理。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个报道《人民的忠诚卫士――方红霄》[2],其中有一段采访:方红霄抓到贩子后说:“每次抓到贩毒分子心里都很难受,因为这些人大都要被枪毙,要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但是如果抓不到他们,让流到社会上会破坏更多的家庭。”当时有人提出,让一个缉毒英雄流露出对毒贩子的同情之心有失身份。而事实恰恰相反,正是这番真诚的心理自白,更让普通受众感同身受,也更能激发大家对的痛恨、对贩毒行为的痛恨。这就说明,单纯的说教、唱高调、喊口号往往只能“造势”而不能“奏效”。而站在普通受众的情感立场上,把原本生硬的、抽象的思想理念,以极富情感含量、能击中受众情感“软肋”的方式发声,就容易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同频共振,不仅能入脑入心,还能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二、渲染“情感”能够凸显军事新闻报道的“美感”,增强可读性。 “可读性”实现宣传目的的重要前提。在中国新闻学界,通常对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途径有这样一种概括:“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真切感人、喜闻乐见”;在美国也流行着所谓衡量可读性标准的公式,叫“艮宁公式”,其中关于可读性的标准之一就是“人情味”[3]。这里面,不管是“真切感人”还是“人情味”都是在强调“情感因素”对于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重要意义。 另外,提高可读性的本质关键就在一个“美”字。军事新闻的“美”就美在中国军人的特质,比如为国奉献的崇高美、烽火硝烟的激越美、舍生取义的悲壮美等等,这些美放在传统文化的理念下审视就是能够征服受众的永恒的“美”。在新闻报道中去呈现这些“美”,就是军事新闻报道的特殊优势,也就需要有“情感元素”的参与,对其进行渲染、烘托。 三、关照“情感”能够拓展军事新闻报道的“维度”,增强真实感。 新闻“真实”,应该是一种全维的真实、多层面的真实,不仅仅包括事件来龙去脉的真实,也应该包括新闻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 只求“硬派”审美,忽略“情感柔性”,容易在塑造典型时容走入“高大全”的误区、“拔苗助长”的误区、“随意嫁接”的误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报道往往会因为失去了最基本、最温暖的“人情味”, 违背了普通人的“情感逻辑”在很大程度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 相反,那些能够真实、自然、细腻地流露人物情感的报道往往因为更加全面地体现了它的“真实性”,反而能够出奇制胜,取得“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效果,激励受众去感悟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结语 正确把握“情感含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军事新闻报道的真实度、感染力,增强“指导性”。这就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采写技巧和人文精神,通过艺术的手法、真挚的情怀、缜密的思维在新闻作品中融入和释放自然流淌的“大众”情感,同时还要有效规避因过分煽情等产生的负面效应。 军事新闻论文:国防生建设发展与现今军事新闻传播的理论思考 国防生作为军队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的后备军官,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一种创新型模式,国防生作为未来我军的干部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综合能力及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反映培养工作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我军现代化建设,影响到我军履行新阶段、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因此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等文件中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防事业、热爱军队”。使每一名国防生实现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一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的优秀军队干部。因此加强和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防生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发展 1 国防生思想政治情况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国防生思想动态,我们分别对在读国防生和已经毕业的国防生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且问卷回收率达到99%。从问卷中我们发现在校国防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整体呈现积极、正确、向上的态势,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备入伍动机端正、身份认同感强、政治素质过硬等特征。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少数国防生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献身国防思想不牢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意识等等现象。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的缺失、奋斗和奉献精神不够充足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忽视,不仅给其他的国防生造成不良影响,也在普通大学生面前损坏了国防生的优良形象,对于国防生未来的整体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我们认为为了加强国防生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和需求,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和发挥军事新闻的传播作用和意义,通过思想上的宣传巩固和加强国防生献身国防的坚定性和为了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军事新闻的传播就是坚定国防生的思想信念,坚定信念就是为日后前往部队任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1 解放思想,把“中国梦”与“国防梦”融入到与国防建设相适应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为加强未来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着眼于国防建设和军事人才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发扬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按照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把“中国梦”和国防生的“国防梦”相结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以深入“国防梦”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国防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品德优良、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和能力,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军人。以观念上的更新促进工作上的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和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与国防建设相适应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切实加强国防生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在继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加大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一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成果,运用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是突出运用纸质媒体的作用和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三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2.2 以校内外刊物为核心,拓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而通过军事新闻传播的方式如在保证不泄露部队机密的条件下适当的对国防生分发内部报纸,加强国防生对于部队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理想信念教育是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下,既是大学生,又是准军人的国防生,知识上有其丰富于真正军人的一面,但同时政治思想上也有其过于活跃的一面,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通过组织国防生学习《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国内主要的军事新闻类刊物, 使拓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帮助国防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充分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任务,认清我军新军事变革面临的挑战,认清肩上担当的责任,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教育国防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国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举办军事报告会、形势政治报告会、英模报告会等,培养国防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爱党、爱国、爱军的坚贞信念。把培养理想信念的目标与国防建设和部队需求相结合,以塑造国防生的军人情怀、提升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含金量为创新点和出发点,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及认识、观察、处理问题的水平,把他们培养成爱党爱国讲忠诚、爱军为民讲宗旨、不辱使命甘于奉献的优秀后备军官。 2.3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拓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重要乃至非常必要的沟通渠道。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对于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即是给予也是一种挑战,为了防范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的渗透、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道德沦丧等不利现象的产生,应该加强对于国防生使用网络的管理力度,在对国防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提高国防生们的网络技能、提高国防生信息选择能力和保密意识的培养,自觉做到不闯入禁区,不传播有害信息不传播不发表错误甚至反动言论,更重要是要防止军事秘密的泄漏。 防但为使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可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扎实推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国防生思想政治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网络沟通互动性强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通过开设现代军事、军政训练、国防教育、政策法规、理论研究、军事科技、连线军营、自我管理、心理测验等栏目,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全能性和综合性。同时可以不定期邀请专家在网上分析国防生常见的思想政治问题、组织网上专题讨论、任课教师网上答疑等。充分调动广大国防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生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结合起来。其次我们在建立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网站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将通知公告和资源以最快最简单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个人, 军事新闻论文:开掘军事新闻的另一半 为更加深入地开展“走转改”活动,从今年初开始,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经过认真研究,开设了“夜新闻”专栏,发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部队,探寻发生在夜间的军事新闻信息。栏目自开办以来,刊发了大量平时难得一见的具有夜间特色的军事新闻,令人眼前一亮,被广大读者称为“别样的风景”。有业内人士指出,探寻“夜新闻”,犹如推开了军事新闻的“另一扇窗”,进入了军事新闻的“尘封地段”。 大量军事新闻“埋藏”于夜间有待开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武装力量,军队、军人有别于任何其他行业或团体对象。农民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人的“8小时之外”属于自己,可军队、军人的警惕和戒备却没有工休之别、松紧之界,军事行动也没有昼夜之分。24小时准备,随时待命出击,是军队和军人的天职。 纵观世界战争史,无数战事行动都是从夜间发起的,各种经典的夜间战例数不胜数。即便是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局部战争中,夜间、夜色也深受军队青睐。伊拉克战争不仅始于凌晨,且多数战役战斗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的狂轰乱炸,但几乎都是“夜战昼伏”。震惊世界的美军击毙本·拉登事件,是夜间侦察、夜间机动、夜间突袭。车臣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也无不用足“夜资源”。夜间,是战事行动的“天然良机”。夜间出击,是军队行动的重要规律。 和平时期,我军扎实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夜间准备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夜训、夜演、夜查、夜间值守等,从未间断。近些年来,我军多样化任务十分繁重,抢险救灾、维稳处突,披星出发、彻夜奋战更加频繁。没有昼夜之分,昼夜一个样,既是我军履行职能使命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民军队的特殊属性。 新闻因事而生。大量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夜间,夜间毫无疑问也有许多军事新闻。然而,由于受传统运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媒体忽视了军事新闻的“夜间属性”,对军事新闻的关注,仅仅放在了白天、放在了8小时以内,致使大量的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被隐藏于夜幕之中,削弱了军事新闻的“整体传播功能”。不可否认,有些媒体也刊发了一些夜间发生的军事新闻,但多是局部的、零散的、表面的报道,缺乏系统性、思想性。 全方位、全时域,是军事新闻的特性,也是军事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重要标志。前卫报社开设“夜新闻”专栏,发动编辑记者走进基层、走近官兵、深入各个战位,追寻被夜色埋藏的新闻信息,无疑是军事新闻传播的一种“填补”和拓展。 开掘军事“夜新闻”的重要意义 发生在夜间的有关军队、军人、军营、军事行动的新闻,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夜新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因为有“夜”的背景,使其独具特色。前卫报社创造性地开设《夜新闻》专栏,对于我们探索军事“夜新闻”传播规律,研究军事“夜新闻”的传播功效,改进军事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掘“夜新闻”是军事新闻创新的新入口。创新,再创新,不仅是军事新闻发展的大势,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多年来,各种军事媒体在改进军事新闻的采制方法、传播路径、组织手段、策划形式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夜新闻》专栏的推出,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关注点从白天引入夜间,从“8小时”引向全时域,无疑为军事新闻创新打开了一个新入口,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首先,通过探寻军事夜新闻,能够帮助我们确立新观念。在反复的实践中,编辑记者传统的军事新闻的“时域概念”、“内容范畴”等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大家认识到,军事新闻的另一半在夜间,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精力投向绝不能限于白天。这种理念的确立,将大大拓展军事新闻报道面,从而使军事新闻更加丰满、更具影响力。其次,通过探寻军事“夜新闻”,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什么是军事“夜新闻”?军事“夜新闻”有什么特点?如何采制军事“夜新闻”?如何提高军事“夜新闻”的传播功效?这一系列的问号,传统教科书并没有涉及。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这些问号将会被一一拉直。这些拉直的问号,就是军事新闻创新的重要成果。 开掘“夜新闻”是展示我军形象的新窗口。我军历来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军事新闻不断向人民群众传递我军的良好形象、施加正面影响是重要原因。从历史经验来看,特殊的军事内容、宏大的军事活动,往往是展示军队军人良好形象的重要因子:重大演习如中外联合军演、重大活动如国庆阅兵、重大决策如编制体制改革、重大行动如抢险救灾、重大任务如维和处突、重大典型如杨业功等,这每一次报道、每一回宣传,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卫报社探寻军事“夜新闻”的实践告诉我们:“夜”,是展示军队、军人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的窗口。“夜新闻”专栏开办以来,陆续刊发了官兵夜间展开训练、通宵值班执勤、星夜奉命出击等一系列新闻,引起强烈反响。当人们从各种“夜新闻”中了解到“军人的夜间不寻常,睡觉也要睁着眼”时,拥戴之情更添一分。一些关注“夜新闻”的民众说:“原来以为军人和我们一样,白天工作夜晚安稳睡大觉,其实不然。他们白天辛苦夜间也在付出,实在令人敬佩。” 开掘“夜新闻”是锤炼军事新闻工作者作风的新路径。在火热的“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军事新闻工作者上高山下海岛、走边陲进哨所、蹲连队住班排,经受了无数艰难困苦的磨炼。但是,探寻军事“夜新闻”,对许多同志来说,仍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首先,必须有更强的奉献精神。新闻的发生不可预设时间,夜间发生的新闻如果等到白天再去采访,时过境迁,新闻很容易被扭曲、被遗漏。这就要求探寻夜新闻的同志必须连夜出击,所以彻夜难眠、通宵达旦是常事。同时,夜间行动困难重重,必须想方设法自己解决。这些,都是对军事新闻工作者品质意志的磨炼。其次,必须有更加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由于夜间的保障条件受限,电话采访、传真采访、座谈采访等办法难以采用。新闻工作者只有亲临现场,充分运用自身各种感官,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获得最准确的新闻。第三,必须有更加敏锐的新闻嗅觉。夜间可见度差,信息渠道不丰富,资料数据较欠缺,哪里有新闻、哪些是新闻,不是轻易能辨别的。要探寻到有价值的“夜新闻”,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锤炼观察力、判断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第四,必须有更加快捷的工作效率。将夜间捕捉的新闻信息及时见报、及时上星、及时上网,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是开设《夜新闻》专栏的重要目的之一。快速采制、快速编辑、快速播发,是对每位探寻“夜新闻”的同志的基本要求。所以,探寻“夜新闻”实践,是培育新闻工作者雷厉风行、快速反应好作风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军事“夜新闻”采制的探索研究 “夜新闻”发生的特殊时机、环境,决定着“夜新闻”的采制、传播等有其特殊性。对编辑记者的新闻意识、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等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对许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探寻和传播“夜新闻”的经验并不丰富。从《前卫报》探寻“夜新闻”的实践来看,有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探究。 “夜新闻”要具有“夜”的属性。所谓“夜新闻”,是指对夜间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不难看出,“夜间发生”是“夜新闻”的本质属性。“夜新闻”往往需要夜间采访,但“夜间采访”与“夜间发生”有着质的区别。白天发生的事情,记者夜间去采访而形成的新闻不是“夜新闻”。前卫报社开设“夜新闻”专栏之初,也曾出现过把握不准的现象。个别同志把“夜间采访”等同于探寻“夜新闻”,结果带回了许多“夜间采写的昼新闻”。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夜新闻”的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昼冠夜戴”的问题出现。 “夜新闻”要向军人职能使命聚焦。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是军事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功能,军事“夜新闻”同样也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探寻“夜新闻”过程中,一些同志由于经验欠缺,往往只将目光盯在站夜哨、值夜班、查夜岗等“琐事”上。不可否认,这些“夜常活动”中有闪光点、有新鲜事,也可从某个侧面反映青年官兵的精神风貌。但如果光报道这样的“夜新闻”,就显得肤浅了。站在军队、军人职能使命的高度思考问题,向重要夜间军事活动发力,向夜间军事活动中的典型人、典型事聚焦,采制的军事“夜新闻”才能既有新闻性又有思想性,才能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目的。 探寻“夜新闻”要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探寻“夜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夜间实施采访活动。夜间采访与白天的采访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稍不注意就会干扰、影响采访对象,引起官兵不满。因此,尊重采访对象,是探寻“夜新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一般而言,夜间军事活动都具有较强的隐秘性,探寻“夜新闻”的同志决不能“以我为主、强行介入”。当问的则问、能拍的则拍、可记的则记。在采访过程中,阵势不能太大,动作不能太重,程序不能太繁,时间不能太长,必须速战速决,快采快收。当然,更不能抱着“找事”的心态,把探寻“夜新闻”活动搞成夜间暗访活动,去挑别人的“刺”、揭别人的“伤”、戳别人的“痛”。这样做,不仅不符合探寻“夜新闻”的本意,而且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及时传播才能体现“夜新闻”的价值。快速传播,是探寻“夜新闻”的重要目的之一。夜间发生的新闻,早上就呈现在受众面前,其价值不言而喻。在这方面,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滚动播报”有着特殊优势。而对一些传统的纸质媒体而言,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快速传播”的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用稿排队、按部就班的运作方式需要改变。惟此,“夜新闻”才能真正变“早新闻”。 (胡望年:前卫报社第二编辑室主任;吴兴龙:前卫报社第二编辑室编辑) 军事新闻论文:军事新闻本地化的三种模式 军事报道是指对军事战争、军队建设、军人生活、军地联系以及所有与军队相关的报道。军事报道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军事信息的需求,增强民众的国防意识。有调查显示,军事新闻在部分省级党报新闻中普遍存在固定栏目缺位、信息量少、工作味浓等问题。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省级党报通过军事报道提高民众国防意识,增强驻军荣誉感,为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是职责所在。同时,通过开拓军事报道领域,进军军事报道这一新闻竞争的“蓝海”,能有效扩大报纸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何创新军事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开设军事专刊专栏 国防之远,似在国门千里外,西沙、南沙、钓鱼岛、亚丁湾……军情时时牵动人心。国防之近,亿万之众是国防之基。 以湖北为例,湖北省是军史、军工、拥军大省。历史上,楚天将星闪耀;新时期,荆楚走出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航空报国英模罗阳、航天女杰刘洋、王亚平等一大批军之骄子壮我国威。荆楚大地上,空降兵部队、“抗洪抢险模范旅”等现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苦练精兵,省、市、县军事机关和驻鄂军事院校为人民军队源源不断选拔、培育合格军人,还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为强大国防铸造最锐利、最坚实的“矛”与“盾”。 立足荆楚,放眼寰宇。今年3月29日,由湖北日报编辑部与省军区政治部合力打造国防教育专刊《国防在线》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专刊依托荆楚丰富军事资源,聚焦国防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创办之初,专刊暂定为半月刊,刊登在湖北日报第4版。专刊设有《国防总动员》、《天下湖北兵》、《国防绿》、《荆楚尖板眼》、《士兵突击》等栏目。至今,已出版10余期,再现了驻鄂部队火热的军旅生活,展示了湖北子弟兵英姿和风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第二,挖掘军事热点中的湖北元素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世界合作。放眼世界,航母出海、神舟飞天、蛟龙深潜、南海纷争、朝核问题、中俄军演……国内外军事热点此起彼伏。 《湖北日报》作为一家与军事热点地区远隔数千万里的地方党报,如何报道好军事热点事件?《湖北日报》的做法是在时事新闻版编发新华社稿件,对重大军事事件进行常规性报道。同时,重点策划“自选动作”,挖掘军事事件中的湖北元素,进行本地化报道。 无论是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神十飞天,还是芦山抗震、三沙建市,都成为《湖北日报》实行重大军事新闻本地化的良机。 今年4月,“神十”6月至8月择机发射的消息。本报获悉后,立刻搜集相关线索,确定了两个本地化报道方向:“神十”上的湖北造、曾在汉服役的“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襄阳采访湖北造期间,记者又第一时间获悉,枣阳籍航天员聂海胜可能再次执飞。得知这一消息,本报增派力量,第一时间跟踪这一重要线索,与聂海胜家人联系。 经过周密筹备,6月11日“神十”飞天前后,一系列报道陆续出炉。《哥哥为我买新房》、《同学眼中的王亚平》、《湖北造,筑起太空家园》、《浓浓的航天情》、《首个太空教具湖北造》。在“神十”返回之际,本报再打组合拳《从茅草屋走出的航天将军》、《湖北造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稿件的线索多来自于驻鄂部队和在鄂军工企业。 《湖北日报》“神十”报道中,本地化报道与常规性报道相得益彰,兼备新闻性、重要性、贴近性、可读性,在本地媒体中独树一帜,多篇独家稿件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在军地结合点上找新闻 湖北是“三军”大省,除了野战部队外,还有多所军校扎根省内,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军队与地方、子弟兵与老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发生,在军地结合点上找新闻,就是寻找军队和地方之间、子弟兵与老百姓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今年4月,《湖北日报》从省军区获悉新闻线索,年过八旬的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唐光友一生倾其所有,帮贫扶弱,并在生前写好遗书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在当地传为佳话。随后,报道组赴咸宁实地采访了解,发现唐光友老人的事迹比传说中的更感人,他是奉献为本的党员、霸道小气的父亲、乐观豁达的抗癌战士。唐老的无私、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了现场每一个采访者。 6月初,《湖北日报》刊发组合报道《把一切献给人民——记咸宁军分区离休干部唐光友》通讯、图片配评论,1版倒头加3版半版,以超常规模报道这一典型人物,引发军地各方关注。省军区司令员、政委均在当日湖北日报上作出批示,感谢湖北日报挖掘这一典型人物,要求省军区部队将唐光友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典型人物深入学习。 90后武警战士吕俊峰是今年本报成功推出的另一部队典型人物。5月4日,他勇救落水群众牺牲,以生命致青春,用热血践行诺言,感人至深。事件发生后,本报第一时间发稿,此后连续报道,武警部队首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纷纷批示,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军队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军队作为特殊的机关,记者在采写和编辑新闻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调动通讯员积极性,保证线索和稿件来源。 湖北驻军诸多,分属不同总部。驻军、武警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均设有政治部、宣传处、政工科,配备有新闻干事,在基层部队还有一大批热爱写作的干部战士。他们熟悉军队,擅长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然而,他们的主要发稿任务在军队媒体,包括《解放军报》、《空军报》等,在地方媒体发稿常常无助于其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给地方投稿时,通讯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湖北日报》依托省军区作为驻军协调单位进行联络,并利用长期建立起的联系,充分调动驻军通讯员的积极性,加强联络,已逐步建立起通讯员网络。同时,加强对军事报道题材的策划,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做好报道计划,提前约稿,提高通讯员稿件上稿率。今后,可在每年年终评选、奖励地方上的优秀通讯员时,评选、奖励部队中从事军事报道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调动他们的写稿积极性。 2.注意保密,防止泄密。 做军事报道,最大的风险是泄密。如何处理内容创新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湖北日报》做法有两点: 首先,记者采写稿件自觉接受被采访单位的保密审查。在采访“神十”湖北造时,记者深入多家军工企业采访,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并按要求不拍照、不录音。在报道军工产品时,企业要求一不报原理、二不报型号。成稿后,每篇稿件均返给采访单位一一审查,保证稿件万无一失。 其次,通讯员提供的稿件,编辑后要二次审查。一般来说,部队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生活在部队,亲身经历事件全过程,对于什么内容可以报道,什么内容不能报道,把握得比较准,而且稿件也经过部队首长的审查,不容易造成泄密。 但《湖北日报》的经验是,稿件编辑后,在发稿见报前,再次返回部队进行二次审查。 在全球化时代,不存在纯粹的地方新闻,任何时事新闻都可能与本地相关。《湖北日报》通过挖掘、彰显湖北元素的方式,找准国内外军事热点与本地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打通本地新闻与时事新闻之间的隔离墙,实现军事新闻本地化报道,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 (江卉:湖北日报;胡孙华:长江日报) 军事新闻论文:江永红新闻作品对军事新闻报道的几点启示 【摘 要】著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江永红同志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本文对江永红同志一些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军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去做好军事新闻工作。 【关键词】江永红 军事报道 创新 辩证法 文学手法 人情味 名将之奇,奇在超群拔俗,甚至有几分一意孤行。虽然改革的路上有拒马,有陷阱,但他们昂首走向未来,而不理睬背后的几多叽喳。 ——摘自江永红《名将之奇》 军事新闻工作者江永红的人生可以堪称传奇,1968年参军的他只是一名炊事员,而他靠着他的“笔杆子”硬是走出了一条从普通一兵到一个将军的传奇之路;他不断努力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孙铁锤传奇》、《老山有个孙干事》等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曾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现在我们就对江永红同志一些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军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去做好军事新闻工作。 一、军事报道手法要“新” 江永红作为我国军事新闻人,他被人们公认的最大成功之处是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写出了不一样的作品。布封有句名言叫“风格就是人本身”。江永红之所以成为名记者,就在于他另辟蹊径,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尝试别人从来没有试过的方法。 就拿他的《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这篇报道为例,从整个作品的语言风格到写作手法都较为怪异,例如文章的导语用的是陆军某部训练场上的一句流行语:“别的都不怕,就怕王聚生打电话”。虽然一开始人们并不认可他的这种写法,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有足够的韧劲,时间长了这种写法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此文发表在1980年8月,查阅历史背景可知,那时候全党正在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而在部队的军事训练领域,由于多年的闭目塞听,懒于去思考一些新的战法、比法,部队官兵们也大多仍沉醉于“红军必胜”的练兵模式中。那么如何去打破这一旧的模式,在军事训练领域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呢?这也是江永红在写这篇新闻稿件时所思考的问题。也正是有了这个有准备,当“蓝军司令”这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他就一眼看准:这决不是如何使用假设敌的一般训练方法问题,而是个向军事领域“左”的模式挑战的大问题,是促进部队训练思想解放的大问题,带有示范和经验推广的性质,因此,他毫不迟疑地抓住了它。 也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你想成为名记者,你就要不断地从归纳中创新,不去重复别人的写作手法,你所写出来的作品就要让人感到新鲜,你也才能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如果仅仅是将写稿子单纯地当做是完成任务,那你就注定成为不了一个名记者。” 二、军事报道内容要“真” 我们现在很多典型的人物报道,都将人物写得太好,给人的是一种“高大全”的形象。都这么去写典型,报道多了之后读者自然也觉得文章单调乏味,而不愿意去读。所以在报道上还是应该去尽量客观地报道一个人。要讲究辩证法,客观、公正地报道人物的事迹、特征及爱好,让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生动。就拿江永红所写的《孙铁锤传奇》来说,这篇报道本身不是江永红“奉命”要写的典型之作,在他之前也已经有好几个人去“奉命”写过它,但都不怎么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讲究辩证法,作茧自缚,非得将孙铁锤这个人写成一个雷锋式的典型,结果就怎么写怎么不像雷锋。而江永红他通过自己的采访和调查发现,其实孙铁锤这个人是一个具有雷锋思想境界,但是没有雷锋修养的一个人,尤其是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上,属于那种五大三粗、大大咧咧的那种。于是江永红索性就客观如实地报道了一个真实的孙铁锤,这篇稿子通篇也就一千来字,但是反响却很大。 三、军事报道入口要“小” 军事新闻报道在选材上应该多样化,一个典型能够在某一领域站得住,但是不要试图去树立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学的典型人物,因为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人。战士有战士应该学习的典型,军官有军官应该学的典型,把目标定得越高,成功的可能性有越小而且写起稿子来也就越难,所以我们在选材时不妨多样化一点,专一一点,起分类指导作用。 大单位、大事件、大道理的题材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抓得到的,因此,报刊上的新闻,还是以小见大的居多,所以我们在军事新闻报道的选材中也还是应该以小见大,要从宏观处着眼,从微观上取材。在军事新闻报道中要么以点带面,窥斑知豹;要么聚焦一点,察微知著;要么抓其要害,牵一发动全身,让读者通过一个很小侧面,看到价值大的东西。江永红的作品在选材上,极善发现和捕捉那些有代表性的以小见大的写作素材。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记者通过采访往往会掌握许多线索和生动的事例,但如果一股脑儿都写到文章里,不仅会拉长篇幅,还会使文章变成大杂烩。怎么办?江永红的做法就是:集中集中再集中。在他的作品《当实实在在的打夯人》中,他面对党支部建设的这篇大文章,将主题集中到管好干部党员这个主要矛盾上,把大量的素材集中到4个骨干例子上,又从4个例子中选了两个作为详写细写的对象,从而将一篇本来可以写几千字的通讯,只用了700字就说清楚了。 还有一点就是选小切入口。在江永红采写《“咱不能忘了老百姓”》人物通讯时,面对外科主任马振峰的一大堆“足可写一个长篇”的先进事迹,但是他经过对素材的反复消化,抓住了“咱不能忘了老百姓”这句主人公的话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将这句话作为标题并成为了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而江永红他自己在事后谈体会时说道:“口子小了,才便于集中,才便于展开细节,才能将文章做短。但切入口小,不等于内容单薄干巴,相反,它像一个小口大肚瓶,里面盛满‘干货’,这比那种虽口大而一览无余的‘浅盘子’不是更吸引人吗?” 四、军事报道细节要有“情” 军事媒体报道,多半呈现正统、正规,或者是神秘化,许多读者懒得去读、去看、去琢磨。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军事报道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统一。很多时候报纸都只报道上头的事情,而不去刊登老百姓的事情,往往出现的情况都是上情下达做得比较好,而下情上达做得不好。就算是有写报道先进人物的,很多时候报道出来都是写这些先进人物推迟婚期多少次,该结婚的不结婚,该回家的不回家,有的妻子生了小孩、父母病危都不回家,搞的好像现在的官兵们都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在人性化上做得很不够。 读江永红的作品,我们就会感受到很浓厚的人文气息在里面。无论是《孙铁锤传奇》还是《老山有个孙干事》、《李秋贵的穷琢磨》以及他其余的新闻作品,写得都是基层官兵的一些人和事,反映的也是基层官兵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真正做到了为官兵说话,站在官兵的角度上去想问题,并且呼吁提倡要尊重官兵的利益,这里有一种很深厚的人文关怀,试问这样的新闻作品,读者们怎能不爱读? 五、军事报道语言要“实” 在现在的军事新闻报道中,在写作手法上要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将所报道的人物的个性和事件的特性表现出来。有人曾讽刺现在的新闻报道说:“看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还不如去看小说,原因是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常常能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一样,而新闻报道往往就算事实是真实的,但往往会写得和假的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的原因还是现在很多的新闻报道夸大其词,美化人物形象,失去了人物本身的个性。 江永红的作品中,白描是他最为常用的文学写作手法。在他的很多新闻作品中,交代环境,描写人物以及叙述事件时,他都删繁就简、不落俗套,尤其是语言非常直白。而阅读江永红的新闻作品时,会发现的他的语言直来直去,干脆利落,从来不拐弯抹角,不拖泥带水,更不会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里面,其中很多都是大实话、大白话,用得也是兵腔兵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原汁原味、军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例如《孙铁锤传奇》,都是很朴实的话语,毫无华丽的辞藻去刻意加工。如文章的开头:志愿兵孙铁锤,黑乎乎,壮实实,一口河南腔,今年整四十。还有他所说的话: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俺是解放军,有胆的上来较量较量!这些朴实的话语,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最为客观真实又略带有个性的孙铁锤。 结语 江永红的作品说到底不仅是他个人才能的一种展现,而且是他长期深入基层、不断努力勤练笔头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在今天回顾他的新闻作品时,更要学习的是他的高度的责任心和不怕吃苦深入实践的精神。我们今天的新闻记者也只有像他一样,沉下去、深入基层,才能得到最鲜活的材料,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来! 责编:姚少宝 军事新闻论文:优秀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解析 【摘 要】孙晓青作为解放军优秀新闻工作者,42年兢兢业业工作在新闻战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思想品质和职业能力。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行进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的路上。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 素质 42年兢兢业业的新闻工作生涯,42年披星戴月的戎装军旅生涯,作为军事新闻工作者,孙晓青博采新闻在社会,时时思考于生活,永远在路上;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负起卫国保家传递军情的职责;他把创新当做常态,立志于新闻改革实践,是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通过对《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的文集研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爱国爱军情怀,我们还应该把握,一个优秀的军事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一、使命与责任: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之本 一个人的文字、见解,常常是其思想、抱负甚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作为军人,由于使命使然,孙晓青注重中国军报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作为记者,由于职责使然,他强调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诚坚定的民族情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军人报效国家的思想前提和情感基础,是军人为国尽忠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孙晓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大事亲历,孙晓青为港澳回归、祖国统一欢呼,亲身见证洗雪中国百年屈辱的伟大历史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神圣历史使命,进驻港澳,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统一,这不仅是国土的收复,更是人心的回归。 边关纪行。在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所上有迎接风雪岿然屹立的忠诚,在最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东方第一哨有面对苍凉和寂寞的奉献,在战胜无数次塌方和泥石流平均每一公里都掩埋着一名工程兵或汽车兵尸骨的青藏线和川藏线上有前仆后继的牺牲。他用笔、用镜头记录着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和辉煌,我们也从孙晓青的文章报道中读出了他的那颗赤子之心。 时政评说。孙晓青时时关注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分析我国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对台问题立场坚定,重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驳斥李登辉“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在世界局势变化和大国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剖析对华政策,关注国家安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走出国门,出访欧非。站在国外看中国,孙晓青在领略欧洲文化的璀璨与积淀时内省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感悟俄罗斯的强盛与衰落时思量我国的复兴之路,在南非民族和解的历史与未来时坚定促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决心。 2、神圣的军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断提高履行使命的能力,切实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和发展到哪,军人的职能作用就发挥在哪儿,这是当代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担当。身为共和国的军人,孙晓青对于军人所负的时代使命有强烈的回应,他始终认为:“军报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刊登有悖于军报使命和地位的东西。”他提出军报记者要具有自觉的战略意识和深刻的忧患意识,能在历史进程中定位国家和军队的现状,深刻理解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规划目标,并对新形势下国家将会面临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 孙晓青志向于中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文以载道”,他说:“记者采写新闻不仅仅是单纯传播信息,而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对国家、对人民承担社会责任。”在他的新闻报道和讲话汇报中,他始终把社会责任感和对历史重任的担当放在首位。 3、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舆论战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独立的作战样式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斗争手段。 舆论战从来都是先于军事行动展开的。孙晓青认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以笔参战的战斗任务,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打赢舆论战的强烈意识。孙晓青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军事斗争方针和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全体国民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国防、支持部队、理解军人的舆论氛围和良好风尚。 工作生活也是一场战斗。孙晓青放弃留在总政办公厅的机会,甘当被边缘化的体育记者;时年六十岁,孙晓青依然选择在海拔五千三百多米的高原哨所里边吸氧边采访写稿;虽为“公费订阅”报社的社长,孙晓青却一直积极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 二、能力与素质: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成功之本 在孙晓青作品集的“自序”中,他写道:“我确立了自己的新闻追求:做一个勤奋不辍的笔耕者,做一个心怀忧患的思索者,做一个渴望创新的改革者,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是否做到且不论,心向往之始终不曾动摇。”此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孙晓青对军事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对成为一名优秀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执著追求。 1、永恒的新闻情怀 1970年3月,孙晓青在云南思茅边防部队开始了军事新闻生涯。1977年,他来到解放军报社,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进入了军队传媒的最高殿堂。 在他四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孙晓青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采访和写稿编稿审稿中度过的。他一直坚持亲力亲为,他说,不动笔不署名,不管当部主任还是做社领导,他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始终没有搁笔。在摸爬滚打的八年体育记者生涯里,他先后发表各类报道1300余篇。后来当了领导,单独采写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时间是策划选题和为他人做嫁衣,他也会尽心尽力。尤其在担任时事部主任期间,写了不少评说时政的言论。 尽管《解放军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公费订阅为主,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压力,但是面对新闻竞争的加剧、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及读者多样化的选择,时任解放军报社社长的孙晓青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实现有效传播,从提出“基于效果的传播”这一命题,他要求树立读者意识、服务意识,提出“适度变脸、有限转身”的改革策略。在他的主导下,2006年起,解放军报社主办的各种杂志报纸相继进行改版。2009年,军报党委提出“以报纸为基础,以网络为牵引,通过报网融合打造现代军事传媒旗舰”的改革思路,在随后的几年中,解放军报的报网融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的新闻事业担负着传播民族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起着旗手号角的作用。孙晓青重视对下一代新闻人的培养和教育,多次著文立说,结合自身经验,对新闻记者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督促记者与时俱进修炼自身。 2、“勤、行、真、淡”的新闻素质 2005 年4 月,孙晓青在解放军报通讯员培训班讲课过程中用四个字概括了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勤、行、真、淡。 勤奋,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术业有专攻,学习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固然重要,拓宽视野也是必须的。由于记者这一职业本身的特点,记者在知识占有方面须纵览古今,通晓时事,这样,记者在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记者,写出的新闻稿件面向社会大众,因而也要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孙晓青这种“功夫在新闻之外”的经验之谈对于现今的青年新闻工作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记者就该这么当》中,孙晓青写道:“东跑西颠,忙忙碌碌,钻头觅缝,无孔不入,博采新闻在社会,时时思考于生活……记者,本来就该这么当!”生活和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从“三贴近”到“走转改”,新闻政策始终围绕着对基层生活的关注。行走、体验,从实地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亮点,从现场观察和体验中积累感性认识,触摸新闻盲区,挖掘新闻富矿,这样才能写出新闻佳作。 我们总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和记者的新闻意识不断强化,或者是出于政治需要,或者是出于经济利益,新闻记者通过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使假新闻花样翻新。孙晓青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戒造假,戒夸张,这是他提出的“三戒”的首要之义。 孙晓青认为,搞新闻从来不是一个现得利的买卖,不存在坐享其成、名利双收的捷径。有多少军事记者默默无闻奔赴在基层,只为了赞颂更多默默无闻为了祖国而奋斗的官兵们。文章千百,却未必有人曾记得住他们的名字。只有“耐得住寂寞”,才是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最佳品行。 “在路上,我没有偷懒”,孙晓青作为新闻人以其四十二年的岁月勤勤恳恳践行着这句话。时代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的使命没有变,今天的我们仍要继续在路上。 责编:姚少宝 军事新闻论文: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新闻传播的意义 我军新闻工作历来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规定着我军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我军新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的性质,保证军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政军民团结,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军随行反恐维稳、封边控边、海上维权、保护海上战略通道、重大灾害抢险救援、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样化军事行动任务日趋繁重,甚至呈现常态化的趋势,这给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标准。为了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政治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威力,在此我们重新探讨一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工作的重大意义,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积极的实践探索,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新闻宣传工作在激励官兵士气上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激者,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军队之所以能英勇善战,视死如归,依靠的是士气;士气之所以能被激发,依靠的是对敌人的仇恨。可见,士气作为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把握或控制舆论导向。 我军的新闻事业要鼓舞士气,激励士气,激励斗志,振奋精神,稳定精神,稳定军心,粉碎国内外敌人的策反阴谋和破坏活动,保持部队的纯洁和巩固。兴利除弊、惩恶扬善。通过新闻传播,向全军官兵传播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实时政策教育、形势战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使全军官兵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实践证明,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要及时地做好强有力的思想动员工作,大力发扬我军政治动员的优良传统,针对官兵思想实际和保障任务特点深入进行。一是以爱国主义激发战斗精神。新的历史时期,我军不仅在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国际联合军演等国际安全合作任务中,担起的是国家责任,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在重大灾害抢险救援、处突维稳、封边控边、保护海上战略通道和奥运安保等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中,担起的同样也是国家责任,维护的同样是国家利益,代表的同样也是国家形象。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广大官兵完成任务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要把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战斗精神的重要来源,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后勤官兵的民族自尊感、自信心和国家的荣誉感,不断提高后勤官兵的思想境界,激发后勤官 兵的爱国热忱和精神动力,从而为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以响亮的战斗口号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提出鲜明而又响亮的战斗口号,是鼓舞激励广大后勤官兵战胜困难、团结奋斗、保持旺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中,政治工作要根据部队担负的保障任务和光荣传统,适时提出一些指向性强、给人启迪、思想深刻、激人奋进的战斗口号,以激励官兵、鼓舞群众。三是以奖惩分明激励战斗精神。在执行任务前要明确奖惩标准和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对执行保障任务中表现突出、战斗精神顽强的官兵要及时进行表彰,在入党、立功受奖、晋升选改上给予优先,并给予适当的福利待遇;对消极怠慢、退缩不前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官兵要从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军事法庭。 二、新闻传播作为军委、总部的耳目喉舌作用 新闻传播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喉舌,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国家、军队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为建设一只现代化正规化的和名军队,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事业“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得喉舌”“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坚持把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摆在传播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保证后勤理论传播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牢牢把握后勤理论传播的政治方向,确保其为党和国家喉舌的性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要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意图和国家政治、外交斗争需要,在第一时间把事实和真相出去,强化受众的“第一印象”。对重要信息要反复播放、重复刺激,加深官兵印象,强化规模效应,形成舆论优势。 三、新闻传播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的稳定社会的功能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新闻传播在当今世界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已经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也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最具有影响的因素之一,它与国家经济的大政方针、国际政治外交的发展、个体社会化及大众文化的形成与推广,都密不可分。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样承担着宣布和传播公众意见的作用。新闻传播活动,通过表达舆论,对受众观点态度及行为产生影响,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还特别强调要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希望和新要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引我军后勤理论传播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 实践启示我们,军队新闻宣传的迅速反应、快速出击、跟踪报道,是有效引导舆论、争取民意、赢得民心、成功传播军队良好形象的重要因素。对媒体和民众关注、追踪的敏感事件,要有组织地主动接受采访,全面准确、公开透明地信息,及时客观地报道实情,堵塞虚假信息传播渠道、揭穿谣言。特别是对敌对势力的不实报道,要针锋相对,澄清事实,强行压制。 军事新闻论文:论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 摘要 军事新闻语体是军事记者在军事新闻报道领域中为了达到传播目的和满足读者对军事新闻的欲知心理。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体系。本文以建国后各时期军事新闻为语料来源,从军事新闻语体的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归纳出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历程,探寻各个时期军事新闻语体的发展特点并总结其嬗变规律。 关键字 军事新闻语体;嬗变;词汇;语法 军事新闻语体是军事记者在军事新闻报道领域中,为了达到传播军事新闻的目的,满足读者对军事领域新闻的欲知心理,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体系。军事新闻语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时便已出现,它既有新闻语体的共性又有军队新闻语体的个性,比社会新闻语体更庄重、更刚健。作为一种功能语言,军事新闻语体的发展受到时代变迁、军队发展、受众心理需求、军事新闻工作者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建国后军队各时期的军事新闻为语料来源,从历时性角度来探讨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过程及其规律。 一、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军事新闻事业伴随着全国全军及新闻领域的改革步伐,在新闻报道理念、宣传内容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军事新闻语体的兴替主要反映在词汇和语法的选择、使用。 (一)新中国创建初期(1956-1965):简单明快 新中国创建初期,军事新闻反映了广大官兵空前高涨的建设热情,军事新闻语体呈现出语调明快,用词简单质朴、通俗易懂的时代特点。 在词汇方面,受那一年代自然朴实的生活气息影响,军事新闻工作者常常把口语词直接用到文稿中,非常直白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此外,在一些军事通讯中,写作者侧重细节描写,大量运用描绘性和表情性词语,以此来增加语言生动性,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太阳从海天相接的地方慢慢探出头来,把海面和山峰照得一片灿烂。天空带着淡淡的蓝色,没有云,只有几只鹰在悠悠地盘旋。”(《解放军报》1956-01-01)例句中语句风格柔婉,柔和优美,用了“慢慢”、“淡淡的”、“悠悠地”带有描绘性的词语,刻画入微,带来一种生动活泼之感。 语法方面,五、六十年代年军事新闻在句子使用上常用多个定语或状语来修饰中心语,以期达到表述严谨、界定清楚的目的。如:“曾经不得不手执武器保卫国家的勇敢地从事建设国家的中国人民,有着这样的集体的觉悟。”(《解放军报》1963-10-08)例句中“中国人民”前用“曾经不得不手执武器保卫国家”和“勇敢地从事建设国家”两个定语修饰,限定性强,表达完整、严密。另外,因这一时期新闻工作者自身新闻职业素养有限,官兵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多数军事新闻语体倾向于口语化,“了”、“的”等助词常用在句中或是连贯句子或是加强语气而频频出现,使得军事新闻读起来朗朗上口,仿若邻人说话,但却失了新闻本该有的书面语的庄重性、严肃性。 (二)“”时期(1966-1976):偏激畸形 十年“”,新闻报道的风格是“假大空套长”,军事新闻语体也没有逃脱这种模式。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军队都将宣传理念奉为金科玉律,军事新闻中几乎是空洞、没有信息的长篇大论,语录体、颂词盛行,控制式的语气和祈使句陡然增多,滥用排比以至于违反语法规则的情况司空见惯。 词汇方面,军事报道主观性词语较多,如:“美帝国主义”、“卖国走狗集团”,这些带有写作者主观情感的词语,真实形象地表达了中性词达不到的深层含义。同时,军事词语相对弱化,时期政治运动较多,反映实事动态的军事新闻稿中多数是政治性词语,军事专用词语一般出现在国际军事新闻中。 语法方面,“”时期军事新闻在句式上常使用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来达到批判某人、号召群众的目的。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不高,陈述时限制、规定、要求多而叙述说理的成分相对减少,如此便偏离了新闻中肯传递信息的本意;“大”、“特”、“最”等限定性的偏正词语出现较多,增加新闻语体的火药味,表现出极端的情感,如“大转弯”、“大毒草”;单音节修饰词重叠来表达感情,如:“最最热烈”、“最最积极”、“最最勇敢”。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8):恢复回归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事新闻开始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新闻文体突破了“消息、通讯、评论”老三样,新闻特写、新闻速写、体验式报道等新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军事新闻在语体上开始倡导“真快短活强”,恢复使用反映客观性的中性词,强调以短见长,追求言简意赅。词汇选择上,反映部队生活的用语增多。部队有很多“行话”和约定俗成的用语也逐渐使用到军事新闻稿中,让人读起来感觉亲切。如有篇军事新闻稿就用了“先跑‘热门’,不进‘冷门’,“先进连队工作组挤破门,军、师团‘轮番轰炸’,司政后‘分进合击’……”形象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地写出了1983年部队抓基层工作的一些问题。此外,一些官兵们喜闻乐见的词语被使用到军事新闻中,使新闻生动、具体、形象,满足受众需要。如:“侃”、“帅哥”、“追星族”等。 语法使用上,改革开放后的军事新闻以简洁、明快为主,整句、散句交错使用,没有结构冗长的长句贯穿全篇,也不会是句句皆短而有仓促感。语法逐渐丰富,出现了“程度副词+名词(代词)”,名词活用动词等语法现象,如“很士兵”。 (四)跨世纪时期(1999-至今):稳定发展 跨世纪的中国进人了信息多元化时代,军事新闻为稳固主流媒体地位做出了积极努力。近些年的军事新闻强调“以兵为本”、注重增强语言的亲和力,新闻语言、文艺语言、政论语言交并使用,既提高了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又有思想性、指导性。 在词汇方面,军事专业术语增多,使用必要的军事术语成为军事新闻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另外,生动多样,带有时代气息的流行词语逐渐走进军营。军事新闻将现今社会上的新词、流行语进行过滤,找出既活泼又有正面效应的词语,既赢得了读者喜欢,又丰富了军事新闻的词汇量。例如在一段《雷锋在军校》的新闻稿中用了“给力”、“拉风”、“蜂蜜”等流行语,一下子就拉近了文章和读者的距离。此外,现阶段的军事新闻为了让语言不乏味,还经常妙用临时生成语,例如“而且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老人,时常会在紧张的训练中幽上一默。(《解放军报》2003-10-06)“幽上一默”仅是对幽默做了一点小变动,却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趣味盎然。 语法方面,近些年的军事新闻用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以保证叙述的完整性、周密性。如:“二连自诞生之日起,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的“官兵同乐会”活动就从未间断过。”(《解放军报》2012-4-6)在一些军事新闻中因新闻内容的严肃性、重大性。常沿用一些程式化句式,既体现新闻的庄重,又确保大范围阅读受众能读得懂,如“以……为指导,深入贯彻……精神,全面落实……”。 二、军事新闻语体嬗变的规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军事新闻语体不是凝固不变的,从我军创立使用军事新闻至今,新闻语体呈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军事新闻语体大致表现出以下三个嬗变规律: (一)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呈现时代性 任何时代的军事新闻语体都是由带有时代痕迹的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构成,这些语言材料是军事新闻语体时代性的物质体现,是一个时代的军事新闻语体区别于其他时代军事新闻语体的物质标志。各时期的军事新闻都带有清晰的时代痕迹。 军事新闻语体的时代性突出表现在军事新闻词汇的使用上。黎运汉教授曾在《汉语风格学》一书中说道:词汇是语言中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最为敏感的因素。举凡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会在词汇中得到直接的反映。梳理各个时期军事新闻使用的词汇可以发现,特定的社会、军事生活及其变化的词汇一般都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和印记。例如50年代出现的“蒋贼、革命残废军人、复原建设军人”;60年代、70年代出现的“斗私批修”、“平反昭雪”、80年代、90年代出现的“万元户”、“严打”,近几年倡导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军事新闻语体的时代性还表现在句式的选用上。例如建国初期的军事新闻句式简单,单句较多;“”时期自创句式居多,长句多;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步规范句法使用,复句多。 (二)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具有继承性 军事新闻语体的发展虽然受时代的制约,在社会、军队各个发展时期各具特色,但总体上仍然要受到稳定的语言系统的制约,具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是军事新闻语体嬗变的客观规律。例如在词汇的选择使用上,基本词汇一直都是军事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古语词“鉴于”、“由此”等也是军事新闻写作者常选择的词汇,这些都与军事新闻的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理论性有关;在句式上,陈述句、长句、肯定句一直是军事新闻句法的中流砥柱,无论是“最最最”句式或是“很+名词”的流行句式都不会成为军事新闻写作时的首选。 (三)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带有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性格及心理状态,一个民族的特色常常通过语言运用反映出来。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近现代,军事新闻语体都秉承了中华民族的语体特色。例如语言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语音的平仄交错、押韵;使用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如“老马识途”、“吃一堑长一智”、“龙腾虎跃”等,使军事新闻既有可读性又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军事新闻语体变化发展主要源自于不断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受众阅读心理。政治的影响最为直接,国家政策法规和军队政治纪律等直接影响了军事新闻从词汇到句式的使用。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繁荣和部队的改革发展,军事新闻语体必将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实现新的发展。 军事新闻论文:微博:军事新闻传播的新亮点 【摘 要】微博是目前受众普遍欢迎的新媒体。本文通过对中美军队使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的部分案例进行研究,试分析微博在军事新闻领域的传播特点和所能发挥的功能。 【关键词】微博 军事 新闻传播 微博是目前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包括我军在内的多国军队在利用微博平台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尝试。本文通过研究中美军队使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的部分案例,试得出一些启示。 一、微博具备强大的军事新闻传播力 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军事新闻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微博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运用,将能够帮助军方显著提升军事新闻的传播能力。 1、实时更新信息,掌握报道主动权 微博在多样的新闻情境中占据时间优势,它的及时性,是目前其他媒体所不能相比的。信息的实时更新,能够使信息更快到达受众,帮助使用微博的传播者掌握舆论先机,占据主动权。 本·拉登被击毙的新闻最早出现在“推特”上。①大约20分钟后,电视和其他网络媒体才开始播报该信息;而一小时后,奥巴马总统才正式公布本·拉登死讯。在这次事件的报道中,美国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著名传统媒体都在时效性上落后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 信息接收过程中存在边际效应,受众从微博获取了本·拉登的死讯,会更乐于继续从中获取信息,微博因此成为受众讨论本·拉登死讯的首选平台:在2011年5月1日,从美国东部时间22时45分到次日0时30分,“推特”的发帖速度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平均每秒达到3440条②。 微博凭借传播门槛低,传播平台快捷的优势,未来仍将在很多突发军事新闻事件中发挥速度优势,抢先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解读,领跑报道的主动权。 2、领先设定议程,把握话语权 有效的军事新闻传播需要不断设定新议程的能力,该项能力愈大,就愈能有的放矢,为受众正面理解军队创造有利条件。不仅如此,当负面事件发生时,通过及时引导议程,也能够将受众的兴趣点转移,削弱事件的负面影响,为正面回应事件争取时间和舆论空间。 微博具备影响公众议程的强大能力。在《新周刊》评选的2011年十大网络事件中,郭美美事件,解救拐卖儿童和乔布斯去世等三个事件都是直接由微博的。 不仅是内容,传播者在微博上的行为也能助力议程设置。美军就曾利用微博将阿富汗战场重新引入国内焦点。2011年9月14日,美国驻阿富汗使馆区遭武装人员袭击后,美国军方便授意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在微博上与塔利班进行网上论战。《华盛顿邮报》就此专门撰文评论。③阿富汗战场已经逐渐被公众遗忘,但通过微博,美军又成功将公众的关注焦点引向阿富汗的美军行动。 利用微博对公众议题进行把握,能够帮助军队主动影响公众议程,确立军队擅长的议题,从而更有效地传播军队正面形象,赢得受众支持。 3、即时汇集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 扩大军事新闻的影响,必须依靠有广大、稳定受众群的媒体。微博在当下备受追捧,如果能够将军事新闻传播融入微博,将能在短期内固定和增加军事新闻的受众。 军队媒体掌握了大量的独家军事新闻信息,配合微博的使用,军方能够快速便捷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走在其他媒体前面。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如果受众能够定期从军方微博上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就会产生依赖。军方因而能够借此快速拓展军事新闻的稳定受众。 以利比亚战争为例,《环球时报》的战地记者邱永峥在2011年3月18日微博,首次对外公开利比亚政府军的行动意图:“利比亚政府军加强了攻势,准备在未来48小时内拿下班加西”。此后的20天里,他与同事郝洲通过微博共了1000余条前线动态和图片,其微博订阅量超过80万。他们的微博成为“中文世界了解利比亚战局的首选渠道”④。 微博的便捷传播加上军事新闻的独家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汇聚庞大的受众群,从而产生重大影响。 二、微博增强受众的军事新闻使用体验 受众对军事新闻的喜好与媒体的使用体验密切相关,微博的传播模式比以往的媒体更贴近受众,因而能够显著提升军事新闻受众的使用体验。 1、传播碎片信息,发掘潜在受众群 2011年3月11日,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开设“盈江救援微博”,短时间内,微博访问量就超10万人次,有近万人持续关注微博内容。⑤ “盈江救援微博”随时随地救灾中的零散信息,将部队抗震救灾的情况进行了包含各种事件细节在内的全景式的展现。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时间的限制,新闻事件的诸多细节,往往由于被编辑删节而失去了接触受众的机会,这削弱了新闻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打了折扣。而微博提供的平台摆脱了传统媒体受到的各种限制,更能满足受众需求。 传统媒体往往只能侧重大众需求,而依据长尾理论,被删去的信息其实也拥有诸多小众读者,他们的需求总量并不输于大众需求。微博为碎片信息提供了接触这些受众的渠道,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进一步拓展了微博的受众数量。 军事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更具专业性和敏感性,军事新闻媒体的数量制约了其传播内容的数量。微博的出现能够满足军事新闻传播中被忽略的细分受众需求。 2、互动积极流畅,提升用户存在感 2011年4月13日,由《解放军报》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报道启动了官方微博。借助微博,记者和编辑了解了受众的真实想法,及时对采访路线或策略做出调整,以适应受众需要。 例如,有网友指出:“你们应该多点信息,比如活动花絮什么的,至少也得介绍一些活动的情况。”⑥该条评论于4月28日后,前方记者立刻提高了微博的更新速度,图片等相关内容也迅速增多,得到了受众的肯定。(如左下图) 微博的高互动性使受众意识到自身得到了传播者的重视,改善了受众体验的同时,增强了受众的忠诚度。 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使用时间成为媒体争夺的资源,它与用户的使用体验密不可分。微博的互动方式积极平等,受众喜闻乐见,便于受众的积累。对于军事新闻传播而言,只有在平时积累受众,才能在关键时刻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巧用微博助力军事新闻传播 微博的使用行为多种多样。英国首相卡梅伦曾经在微博上直接公布政府年度展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利用微博公开自己的实时动态。利用微博进行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多方考虑,巧妙布局。 1、培养军方背景的舆论领袖,打造军事新闻传播品牌 微博中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不同的他人评价,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参与兴趣和取向。由于微博通过信息分享的形式进行扩散式传播,“沉默的螺旋”效应会非常明显。多个议题同时存在时,一些议题会被忽视。微博的这种使用情况造成了舆论领袖引导微博议题的局面。以新浪微博为例,姚晨的评论会比数千名普通微博博主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军事新闻传播非常具有针对性,要想在诸多声音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的微博舆论领袖。他们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与军队有紧密联系;具备广泛的军内社交网络;与受众保持良好互动;对军事新闻长期关注并传播。公布本·拉登死讯的博主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发言人,正是由于以上特征,才保证了他信息在受众中的可信度和关注度。 2、提升基层官兵的媒介素养,培养微博传播潜在力量 无论基层官兵能否使用微博,他们的媒介素养都因微博时代的来临而急需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基层官兵是外界民众接触最多的军人,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能够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在军事新传播闻中更好地展示形象。如果军队微博的使用能够放开,广大基层官兵还能成为军事行动现场的第一传播者,抢先向受众传播行动内容,现场动态,领先其他媒体。 基层官兵能否使用微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军经过长期考虑,最终还是决定从提升官兵自身媒体素养出发,从信息起点开始控制。 在利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方面,美军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英国《卫报》报道称,美国军方正在秘密研发一种软件,利用伪造的用户身份在网络上发表有利于美国的舆论宣传。⑦具备媒介素养的基层官兵如果能够接触到这类软件,将能更好地发挥微博的军事新闻传播功能。 3、加强军队人员的保密意识,完善军队泄密防范与应对 保密性是利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军事新闻非常敏感,单条新闻容易管控,但是微博的海量信息将更容易透露军队的整体动向,这也是部分军队避免微博使用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微博泄密,必须强化军人的保密习惯和意识。而微博的使用偏向于实践,因此,相关规定必须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美军的细则制定走在了各国军队前列,值得借鉴。2011年出版的“美国陆军社交网络指导手册”就对地理标注、隐私设置、视频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使用规范。⑧ 仅仅靠“堵”可能不够,还必须靠“疏”,一定数量的微博传播实践,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部队人员在微博上的保密意识,总结保密规律。除此之外,针对微博的保密预案,也能降低微博泄密带来的影响。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虽然在部分军队还处于禁用阶段,但我们不能忽略微博已经给军事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军队可以不主动使用微博,但是不能无视其存在。事实上,微博已经吹响了军事新闻传播变革的前奏,只有对它做足准备,才能更好地传播军事新闻,更好地打造军队形象。 军事新闻论文:论军事新闻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摘 要: 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是新闻媒体及传播者在军事新闻侵权案件中提出的抗辩原告诉讼请求的具体事由,具有对抗性、客观性、正当性。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价值体现在维护人民知情权及对公众和媒体的指引。军事新闻侵权责任的特殊抗辩事由有内容基本真实、军事或者国防利益、追踪报道与及时改正及特许报道权等。 关键词: 新闻侵权; 军事新闻侵权责任; 抗辩事由 军事新闻就是对最近发生的关于军事活动、国防建设等事实进行的报道。[1]与其他新闻类型相比,军事新闻的特点在于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相对的保密性、审批具有严格的纪律性、受众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军事新闻媒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其服务政治、宣传引导及塑造国家及军队的良好形象的功能,需要针对特定新闻不断拓展其活动空间,更深入调查相关事件真相,这就可能侵害到其他公民享有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而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新闻侵权中,媒体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达80%,[2]军事新闻侵权中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在合理平衡军事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概念 抗辩事由是在侵权案件中从狭义构成要件中派生出来的被告据以抗辩的实体法依据,具有独立的事实涵摄范围,[3]只有被告表面上已从事了侵权行为时,才有抗辩事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抗辩事由具有例外性。[4]军事新闻侵权是一般侵权行为在军事新闻领域的反映,所谓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就是新闻媒体及传播者在军事新闻侵权类案件中,依据新闻侵权特定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所提出的抗辩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部分不成立、从而免除或者部分免除自己侵权责任的具体事由。 从上述概念,我们看到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对抗性。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对抗性表现在其对侵权责任构成具体要件的对抗,对抗的目的是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包括部分不成立)。其次,客观性。也就是说军事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在侵权之时或侵权之前就要客观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再次,正当性。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正当性体现在军事新闻活动对社会有重要的进步价值,能够塑造国家及军队的良好形象,有助于社会和谐及公平正义。[5] 二、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价值 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为了更好的平衡军事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人民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社会广大民众知悉、获取军事资讯、军事信息的权利,是当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公众权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回避的权利。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我军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军事变革中,我军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紧抓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军事新闻报道及传播客观、公正、及时把军事领域发生事情和我国政府的做法向广大民众公布,满足了人民的知情权,增强了我军建设的透明度。否则,不仅会导致一些谣言散布,更重要的是政府信息会失去其权威性,广大人民的心理恐慌也会不同程度加大,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近日,北京警方就对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的行为进行了严打,对少数微博客网站疏于管理的行为做了相应惩处,[6]维护了人民的知情权,维护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对公众和媒体的指引 现代社会中,公众了解军事、关注国防的依据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军事新闻报道。为保证公众有效地获知有关的军事、国防信息,就必须在较大程度上认可军事新闻自由。然而,现实生活中,针对军事新闻报道中的失误和过失的新闻诉讼时有发生,容易导致新闻媒体的“寒蝉效应”,从而危害新闻自由,影响公众有效地获知有关的军事、国防信息。而科学合理的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可以对广大公众和报道、传播军事新闻的媒体的行为进行指引和告知,使公众和媒体对其行为进行事前的预测,从而更好的保障军事新闻自由和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具体来说,对军事新闻活动中“权利受到侵害的人”来说,可以根据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指引,结合自己在军事新闻活动中权利受到侵害的具体情况,来预测自己权利的主张是否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当然,是否起诉还应考虑进行诉讼的时间及金钱的投入与预期诉讼结果的收益。对军事新闻活动中“侵害人”即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者来说,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可以指引其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者的军事新闻活动在抗辩事由的范围规定以内,即使给相关当事人的权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基于新闻自由的正当性基础,相关当事人应当予以容忍,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者就不用担心承担侵权责任。如此,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也就起到了鼓励具有正当价值的军事新闻活动作用,保障了军事新闻自由,促进了军事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军事新闻侵权责任的特殊抗辩事由 军事新闻侵权首先是一种侵权行为,只不过是在军事新闻领域的反映,因此,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同样适用于军事新闻侵权的抗辩,主要包括主体不适格,如政府以其名誉权受到侵害提起诉讼;违法行为不存在,如网络环境下一些钓鱼网站模仿新闻媒体合法网站恶意实施的非法活动;受害人同意或者受害人本身有过错的,如自愿性公众人物等。此外,行为人不存在主观过错、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没有因果关系、第三人过错、超过诉讼时效等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也适用于军事新闻侵权的抗辩。下面,笔者主要论述军事新闻侵权最为一种新闻侵权存在的特殊抗辩事由。 (一)内容基本真实 内容真实是最有效的排除侵权的抗辩理由,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指出:“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7]可见,该解答将“内容是否基本真实”作为评判是否构成侵权的重要依据。同样,作为军事新闻媒体及军事新闻传播者,“内容基本真实”也是其在抗辩的重要事由之一。这里,如何理解“基本真实”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军事新闻内容基本真实的标准,首先是合理相信,即在有关军事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相关媒体是处于善意目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且有相关的证据进行证明;[8]其次是只要阶段真实即可,这是由新闻因其时效性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反映事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性决定的。[9]应当注意的是,军事新闻侵权中,内容基本真实的抗辩只适用于侵犯名誉权的“诽谤”情况,以侮辱方式侵犯他人名誉权、侵害他人隐私权及信用权等类案件不适用内容基本真实。 (二)军事或者国防利益 军事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类型的最显著特点是军事新闻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表达方式,思想和内容具有高度政治性,军事新闻传播媒介是国家和军队的重要“喉舌”,军事新闻传播是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为了军事或者国防利益,在新闻报道或者传播中,即使对他人的一些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军事新闻机构或者传播者也不用承担相关的民事侵权责任。如报道新近发生的军事斗争、和平环境下的军队建设、军事训练、国防科研等、报道军人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这些报道或者传播满足了人民的知情权,体现了国家和军队的意志,维护的是公共利益。新闻机构或者传播者对这些体现军事或者国防利益、具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或者传播中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一般不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公众的兴趣,不涉及军事或者国防利益、无关公共利益,就不能以此理由进行抗辩。 (三)追踪报道与及时改正 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是“新”,即新闻具有时效性,一项事实往往是因为其具有新鲜性才会成为新闻。因此,苛求新闻机构及传播者事前预见某新闻事件的结局、在短时间内做到对报道或者传播的事件绝对真实合法是不现实的,不利于新闻舆论的监督及新闻事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事件的发展,如果新闻机构发现其报道内容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应采取追踪报道的方式对先前的报道进行改正,从而防止先前报道对权利人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扩大。新闻机构对报道进行了追踪报道与及时改正,则可以减轻其因先前报道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在未造成严重侵害的情况下,则可以免除责任。 (四)特许报道权 特许报道权,也称权威消息来源抗辩,就是说媒体因为对于权威机构提供的消息进行报道免于承担侵权责任,特许报道权的抗辩同样适用于军事新闻侵权案件中。新闻媒介和传播者客观准确报道各级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表的有关军事内容的发言、权威机构公布的涉及国防、军事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等,不承担侵权责任。这是由新闻自身的功能和规律决定的,新闻所追求的真实是新闻真实,新闻报道及传播中,不能以法律真实或者客观真实来要求新闻机构,否则,新闻机构对任何有价值的新闻都要从源头上证明其真实后才能报道,这显然不利于新闻的传播,甚至会导致新闻业难以生存。而特许权实质上将新闻机构对一些内容的审核从严格责任转变为恶意责任,其核心是法律规定有条件地免除或者减轻新闻媒体的核实责任。 军事新闻论文:军事新闻调查的特点与写作 作为一种专门的深度报道新闻文体,新闻调查这一概念是从国外新闻界引入的。其重点就在于调查和揭露,尤其是揭露那些被有意隐瞒了的丑闻、黑幕等。因此,新闻界有时又把新闻调查称为丑性报道。军事新闻调查作为新闻调查的一种,与一般的新闻调查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它关注的是军事这一特殊领域的问题,这就使它具有了与一般新闻调查所不同的特点。 军事新闻调查的特点 调查内容的广泛性。军事新闻调查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既有揭露某部门、某单位不正之风的,也有反映群众呼声、研究实际工作问题方面的,甚至还有对先进事迹、成功经验等正面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报道的。 调查方法的公开性。新闻记者写新闻调查,为的是揭露被隐藏的新闻事实,尤其是那些被故意隐瞒了的丑闻、黑幕。而这些丑闻、黑幕必然会涉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故意隐瞒,甚至是虚构、制造一些所谓的“事实”。新闻调查不仅要揭穿这些虚假的“事实”,还要披露那些被隐瞒的事实,这必然会受到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甚至是打击、报复。因此,常常需要采用秘密侦查的手段和方法,“侦破”的色彩较浓。军事新闻调查的主要目的不是揭露丑闻、黑幕,而是以研究、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再加上军队组织的严密性,使军事新闻调查的采写一般不需要采取“侦破”等隐蔽的调查方法。尽管有些特殊的情况也会采取一些暗访的方法,但最主要的方法还是依靠群众和组织进行实地采访、调查,掌握新闻事实的真相进行报道。 目标指向的明确性。所谓目标指向的明确性,指的是军事新闻调查一般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它往往是针对部队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调查,并进行及时报道。而一般新闻文体强调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及时快捷的报道,它追求的重点是时效性、新闻性,所以新闻行业有一句俗语叫做“抢新闻”。这种“抢”来的新闻,往往是一种随机性的报道,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它就报道什么,其指向性、目的性不强,只要及时把发生的事件告诉受众就行了。而新闻调查却总是针对某一问题来展开报道的,它要反映群众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新闻调查的针对性越强,它所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就越大。 写作风格的客观性。一般的新闻文体只报道新闻事实本身,只要把新闻事实准确、及时地告诉受众就行了,记者一般是不能在报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因此,也有人称其为“纯新闻”或“纯客观报道”。而新闻调查则不同。它虽然也是以新闻事实报道为主,但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评论,记者也可以发表对所报道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它追求的是叙事与说理的和谐统一。因此,新闻调查记者本人不仅可以出现在报道中,而且常常把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调查过程写得非常详细、生动,以此来引起受众的兴趣。但军事新闻调查一般不叙述记者的调查过程,甚至连记者本人也可以不出现在报道中,这就使得军事新闻调查的写作风格显得更为客观。 新闻调查的写作 军事新闻调查所具有的特点,使它的写作除了应遵循一般新闻文体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敏于捕捉线索。新闻调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调查性。一般的新闻报道大多是一种随机性的报道,它追求的是报道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报道。只要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就可以报道。所以,一般称为“抢”新闻。而新闻调查的报道不是随机的,不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报道什么。它报道的重点是那些“新闻背后的新闻”,尤其是那些“被隐瞒了的事实”。它需要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及其一些与该事件相关的事件展开详尽、彻底的调查,以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新闻事件的真相,尤其是那些被隐瞒了的事实真相。显然,这种“新闻背后的新闻”、“被隐瞒了的事实”不是靠“抢”能“抢”来的,而是靠记者训练有素的职业敏感捕捉来的,是靠对众所周知的新闻事实进行艰苦的“挖掘”得来的。 因此,要写好一篇新闻调查,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还要有能洞穿表象,发现事实真相的“第三只眼”。这就要求新闻调查的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从新闻事件中捕捉到有价值的线索进行追踪调查。尤其是当报道中涉及一些重大事件、热点新闻、敏感问题,以及官兵关心,与官兵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时。更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力争从中发现一些被人忽略了的,然而却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线索。总之,只有养成善观察、勤动脑的良好习惯,才可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新闻调查。 勇于深入调查。首先,要有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的精神。要写新闻调查,就必须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采访、调查。这种采访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也是非常艰苦的,而且这些调查又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依靠记者本人来完成。所以说,要不畏艰辛、不怕困难,要有不把事实真相彻底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精神。其次,要有直面现实、追求真理的勇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期望。尤其是在调查过程中涉及一些负面、黑暗的现象时,要挖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被隐瞒了的事实”,就更需要有勇于向错误思想挑战的勇气,有时候甚至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要揭露问题就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对记者的采访进行阻挠,给记者造成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还会对记者进行打击、报复,乃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因此,要想彻底弄清事实真相,就必须要有直面现实、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排除干扰,顶住压力,将调查进行到底。如果害怕困难,顶不住压力,没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调查就不会深入、彻底,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调查。 善于选择材料。所谓善于选择材料,首先是要善于对采访、调查中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甄别。因为,在采访中,不同的采访对象由于自身的立场、态度,以及自身的利益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常常会大相径庭。有的采访对象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甚至可能会说假话、提供虚假材料等。这就要求记者有洞察真相的眼光,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对这些材料进行鉴别,真正做到去伪存真,保证所用材料的真实与客观。如果在新闻调查中误用了虚假的材料,那不仅会降低其可信度,削弱其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负面的宣传效果。 其次是在保证材料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善于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新闻调查虽然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但一般是不直接说明主题的,而是通过客观事实来说明。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是原始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就要求记者对这些芜杂的原始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去芜存精,从中选出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可以说能否选好材料,是能否写好新闻调查的关键所在。 熟于写作技巧。要写好军事新闻调查,除了要特别注意以上三个大的方面之外,还要勤于练习,熟悉新闻调查写作中的具体技巧。首先,要安排好结构。新闻调查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背景等材料比较复杂,在选择好材料之后,就必须紧扣主题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照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以系列报道出现的新闻调查的结构安排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次,新闻调查虽然以叙述手法为主,但为了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增强报道的形象性、可读性,新闻调查可以也必然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就需要熟悉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最后,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追求简洁、朴实、准确、生动。新闻调查主要是依靠客观事实说话,重在说明事实真相。所以,其语言要求简洁、朴实、准确、生动,通俗易懂,不能一味堆砌辞藻,卖弄才情。 严于新闻纪律。在军事新闻调查的写作过程中,还必须牢记新闻纪律、牢记军人使命,把握好报道的度。军事新闻调查虽然不以揭露黑暗、丑恶为目的,但也是一种以反映问题,揭露不正之风为主的新闻文体,其针对性比较强,影响力也比较大,在发挥舆论监督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把握得不好,也很容易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写军事新闻调查时一定要严守新闻纪律,注意把握好度。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军队秘密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对于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敏感问题、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以及一些一时把握不准的新现象、新问题的报道也要比较谨慎,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编校 郑艳 军事新闻论文:在非战争行动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效益 “快!快!快!” 把这句在抗震一线出现频率颇高的“流行语”,用来形容济南军区前卫报社跨战区组织抗震救灾报道行动,一点都不过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前卫报社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挑选精兵强将,按照战时新闻宣传要求编成抗震救灾“前线编辑部”,机动数千公里全过程跟随部队行动,在第一时间采写并发回大量真实感人的鲜活新闻。 全社通盘筹划,调整版面,快编快发,全景式、大纵深地报道了军区45000名抗震救灾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战斗精神风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两岳雄师发扬“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优良传统,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书写的恢宏画卷,实现了高效快捷的战时新闻传播。 快中追求有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在全力抢“快”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筹划,通力协作,较好地实现了快中有序,忙而不乱。 突破常规,特事特办。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突破正常工作运行的限定,精心策划,接连砍出“快斧”:接受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报道任务后,报社当即决定报纸宣传由正常机制转入应急宣传机制,改变原定的出版计划,所有版面为抗震救灾宣传让路,派出6名记者全程跟进,重点报道部队抗震救灾新闻。加大发行量,报纸出增刊。每期报纸发行量增加1000份,重点保证前方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新闻;出版周期由原来每周3期改为5期,做到随时需要,随时增发,确保前方大量稿件能及时“消化”。简化程序,快编快发。为保证鲜活的新闻能及时见报,社里打破编辑室的分工和界限,简化稿件的编发程序和运作环节,稿件随来随编,随时送审,快速见报。 多方联动,获取信息。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根据自身担负的任务和报纸运作特点,重点加强“联动”工作。一方面注重加强前后联动,“前方编辑部”与后方的编辑部建立定时联络机制,加强指挥协调和组织策划,随时互通情况,随时整合力量;后方的编辑部全力支持保障前方记者采访报道,稿件一路绿灯,优先刊发。正是有了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部的密切沟通和通力合作,有效地确保了前后一条线、报道不断线,前后一条心、报道快又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内外联动。指挥部是抗震救灾的神经中枢,信息量大、权威性强,是最新信息的汇聚点,对编辑记者了解线索、搜集资料至关重要。整个抗震救灾报道中,无论是“前方编辑部”还是后方编辑部,都能始终保持与由军区司令部牵头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络沟通,前后方各有一名社领导带一名记者,每天参加指挥部情况通报会议,临时会议随时参加,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抗震救灾最新动态,获取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线索,使报道工作能够跟着领导决策走,跟着抗震救灾一线部队动态走,赢得了主动,提高了效率。 整合力量,通盘使用。前卫报社人员编制相对较少,平时工作运转都感到人手紧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全社统一调整使用现有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接受任务后,社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由一名副社长负责,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救灾“前线编辑部”,分别从航空、铁路和公路分头向汶川挺进,快速采访,快速写作,快速发稿。社里对编辑部人员进行统一组合使用,版面、稿件由社领导统一把关和审定挑选后,分配到编辑人员完成版面的画版、校对和送审,全社“一盘棋”,确保宣传工作快速有效运转。另外,为了确保前方编辑记者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完成任务,社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轮换,收到较好的效果。 快中谋求高效 突发性事件报道,历来备受世人关注。要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及时准确地反映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示精神,展示两岳雄师“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作风,激发广大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誓夺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豪情和动力。前卫报社多方统筹协调,加强策划引导,全景多面展示,大力挖掘典型,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传媒手段,较好地实现了大纵深、立体式、快节奏、高质量的宣传效果。 全景报道,大气磅礴。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辐射全局。截至7月上旬,前卫报社用了近百个“抗震救灾专刊”,组织了“大集结”、“大输送”、“大挺进”、“大突击”、“大营救”、“大保障”5个节点的全景式报道,气势恢宏,立体式地展示了军区部队抗震救灾的全貌,较好地形成了宣传强势;围绕“党旗高扬”、“军旗猎猎”、“战旗飘飘”、“团旗招展”4个主题,组织了4个二、三连版策划,集中展现了抗震救灾部队紧急营救被困群众的英勇事迹。全面深刻地解读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使这场广大军民气壮山河的历史壮举,进一步从思想上得到升华。 典型宣传,浓墨重彩。在历时两个月的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始终关注并及时发现宣传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开设“两岳雄师抗震救灾劲旅雄风”专栏,组织了《中国铁军无敌之师》等系列通讯,大规模报道了享誉全国全军、素有“铁军”之称的某红军师等单位的先进事迹。开设“抗震救灾群英谱”,重点报道了休假回家结婚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某装甲器材仓库班长何宏林、带领官兵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某摩步旅旅长夏世富等上百名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事迹,以《天塌地陷中挺立的硬汉》为标题,宣扬了军区抗震救灾一线受伤官兵群体的先进事迹。特别是集中力量采写,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浓墨重彩地报道了牺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某红军师战士武文斌的英雄事迹,其中,《他把大爱融入巴山蜀水》等报道在全国全军引起强烈反响。 创新手段,多法并举。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任务,前卫报社开拓创新,多法并举,大大缩短了运转周期,工作效率成倍提高。为实现前方采编和出版“一体化”目标,社里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提出了构建“抗震救灾移动采访编辑平台”的建议。得到军区首长和政治部领导批准后,社里迅速设计方案,多方筹措资金,加班加点,使“抗震救灾移动采访编辑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抗震救灾一线,实现了现场采编和发行“一条龙”,开办“抗震救灾特刊”,与后方“母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抗震救灾官兵每天都可以看到报纸。为了提高稿件传递速度,社里开通军网专线、抗震救灾互联网信箱,传真室24小时值班,随到随接,随编随发。前方记者每人都配备了军线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在严格保密措施和严守保密纪律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社里还针对军区抗震救灾部队点多线长,给第一时间捕捉新闻信息带来很大困难的实际情况,由“前方编辑部”牵头负责,专门将一线部队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以及后方部队抽调的新闻报道人员,编成15个机动记者组,合理分工,科学统筹,确保所有方向上的所有救援点都有报道人员“在现场”。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得当,较好地弥补了人员的不足,实现了新闻采编的“零距离”,没有出现漏报、误报现象。 快中把握尺度 及时公开报道突发性事件,是我们党和政府有实力、有自信的表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围绕“快”字展开突发事件的宣传,决不是一“快”了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切实按新闻规律办事。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在讲政治、讲大局的前提下,注重了讲主动与守规矩的有机统一,讲效率与重理性的有机结合,讲速度与讲艺术的有机统筹,较好地实现了抗震救灾报道的快中有度、又好又快,没有出现一起违反新闻纪律的人和事。 胸怀大局观念,政治纪律为先。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坚持讲政治、讲政策、讲大局、讲纪律,社里专门作出规定要求,在坚持原来逐级送审把关的基础上,抗震救灾中领导重大活动、部队重大行动、一线重要典型等方面的稿件,必须经有关职能部门把关、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上版见报,确保万无一失。 尊重新闻规律,职业操守为重。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把考验和锻炼编辑记者人员的快速应变能力与职业操守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从执行抗震救灾报道任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改进完善了《加强突发性事件报道职业操守规定》,明确要求要把完成好这次报道任务作为维护党和政府、军队的崇高信誉来对待,切实做到既快捷高效、更真实准确,确保快而实、快而稳、快而准、快而真。铁脚板下出新闻。在余震不断、险象环生的抗震一线,身处前方的编辑记者始终坚持上一线采访,震中映秀镇、重灾区北川县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飞石乱滚的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的大山深处,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注重人文关怀,道德意识为本。危难时刻,才是对人们道德的严峻考验。与平时报道不同,突发性事件总是与人的生死密切关联,越是有生死考验,就越能诱发道德、信仰、义务等话题,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是一场实地检验。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的所有领导和编辑记者自始至终都坚持做到:越是宣传任务紧急,越是报道抢时间,越是要以对党、对政府、对军队、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理性、生命至上,坚持尊重人性、尊重感情、尊重风俗,以大灾面前方显大爱的宽广胸襟,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入细致、严密扎实的采访作风,以严谨的自律意识和政策观念,努力从广大军民在重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和英雄壮举中,进一步挖掘正面因素和蕴涵的人性美,以最真实的情感给受灾群众以希望和安慰。像《生死不离》等近百篇充满人间真爱和人性光辉的新闻,无不彰显出灾难面前对生命的尊重,是全体抗震一线官兵坚决落实胡主席以人为本指示要求的最好体现,也是人民子弟兵永远爱人民的生动写照。令人高兴的是,前卫报社抗震救灾一线记者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没有出现为了“抢新闻”、“抢镜头”而拦着救援官兵作“现场采访”和补拍镜头的事情;也没有出现因不近人情、不切实际、渲染过度,而让爱心变味的问题发生。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前卫报) 军事新闻论文:战火硝烟中的以色列如何国家安全和军事新闻 以色列作为世界上突发事件频发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新闻的热点聚焦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以色列政府建立起了有效公开的新闻制度,多角度、多渠道地在第一时间通报相关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不但便利了各国记者的采访,而且为本国政府在处理相关事件时提供了参照。但是,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在对待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危机的重大事务时,尤其是在实行战时新闻时,则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对外封锁消息,短时间内实行新闻控制,以确保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信息传播。 一、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新闻 以色列政府1998年正式颁布了《信息公开法》,将信息公开与新闻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新闻过程当中他们充分借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信息公开传播。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包括电话、手机、传真机、互联网等。以色列政府为了方便与记者的沟通交流,同时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与记者建立有效联系,为一些记者专门配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让记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当天政府首脑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外交内务活动的相关信息,而且可以得到当日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简要通报。为了使记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状况,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还为记者开通了一种电话留言服务,通告各方的态度。这种电话留言系统方便快捷,记者只需拨通指定的电讯号码,便可按照留言系统中的语音提示,进行语音操作,由此获取事件相关部门的录音新闻,以及包括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军方发言人和外交部发言人等在内的最新声明。另外,以色列外交部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为记者通报各国对突发事件的态度。 二、有效的战时军方新闻制度 作为一个时刻处于战争前缘的地区,以色列政府拥有成熟有效的军事新闻技巧。 为了处理战争期间的信息传播,政务公开,以色列政府专门设立了军方发言人。军方发言人除了配合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和外交部发言人工作之外,还要将其所掌握的来自军队的第一手信息进行处理。军事行动期间,媒体中心每天都会有以政府和军方官员的新闻会,会上的所有重要信息都会通过电子邮件及时给所有登记在册的外国记者。以色列政府和军队的主要部门,都在这个媒体中心长驻有专门的人员,随时负责把他们的信息传递到感兴趣的记者的录音机、采访本和镜头里,以色列官方还聘请了专门的“恐怖主义研究专家”“军事专家”等,为各国记者释疑解惑,帮助以色列政府阐释他们的行动。这一系列的做法都为记者在战时状态下能够迅速而全面地获得并报道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2002年3月底,以军发动了20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应对这场“国家危机”,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迅即在耶路撒冷设立了国际新闻中心,这个媒体中心包括国防军发言人室、以色列新闻局、外交部发言人室在内的相关新闻机构,它实行一天24小时全天候运作,一周7天全面开放。 三、严格的军方新闻检查制度 以色列是一个标榜新闻自由的国家,在对平日新闻信息的上一向奉行公开透明的原则。但在对待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的重大事务上,以色列政府则往往会对战时的新闻实行严密监控,推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以确保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信息传播。早在1948年,以政府、军方和新闻界就共同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设立新闻审查制度,目的是防止泄露国家机密。根据这一协议,审查办公室向媒体提供一份涉及军事和安全事务的清单,任何与此有关的报道在发表前都需交审查人员过目。审查人员可以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删除新闻报道中的任何内容。但这种新闻审查也是有限制的审查,1989年,以最高法院作出一项裁决,规定只有确信即将发表的新闻将危及公共安全时,才可对其进行审查。 (靖鸣:广西大学新闻系副教授;苏常: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军事新闻论文:浅析手机报对军事新闻传播的启示 【摘 要】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络的出现,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自身处于不断地进化之中。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信息传播内容、方式、效果带来巨大变革。手机报的出现是时展的产物,意味着又一次的媒体转型。手机报与传统媒体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得它能够迅速勃兴。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军事新闻传播迎来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如何利用手机报增强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手机报 军事新闻传播 传播效果 一、“知己知彼”――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讯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匡文波在《手机媒体概论》中把手机报定义为:“一种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信息传播业务”。①目前手机报的操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另一种是网站浏览的模式。 手机报作为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新型媒介,继承了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特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便于携带 手机便于携带的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节奏紧凑的生活方式,手机报内容的快餐化使得受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获取最多的信息。以往的媒体经过时间的不断流逝,在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时往往会暴露出它们所存在的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报纸严肃认真,可不断增加的广告版面却让报纸变得越来越厚,使得它携带起来很不方便;电视由于其媒体自身技术的限制,往往是呈线性传播,观众只能被动的接收电视所传递信息,且电视体积庞大,不易携带;广播的受众年龄整体偏大,渐渐地被现在年轻人所抛弃。就算是被誉为“媒介新星”的互联网,其也要受到接收端的限制,信号的好坏、设备的优劣都会制约受众接收信息的效果,而且受众接收前提是你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因此准入门槛较高。但就手机报而言,只要你携带着手机,并且手机有信号,手机话费充足,那么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可以阅读新闻,接收你所需的信息。 2、私密化、个性化 手机阅读隐私化、个性化,使手机报具备了成为真正的个人媒体的条件。随着现代受众自我个性化意识的加强,大众传播已向分众化传播方向发展。传统媒体的目标受众不是很明确,为了追求传播效果往往实行的是一种大众传播。它所能提供的特色服务也会由于受众覆盖面过广、目标过于模糊而受到限制,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个人化媒体。而手机作为一个私密化很强的个人通讯工具,它所连接的受众就只是手机的持有者和信息的者,不会涉及其他的传播环节,其他受众也不能了解到他人手机上有什么样的信息。在技术层面具有实现个人媒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受众将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到只属于自己的手机报。 3、及时、迅速、互动性强 通过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受众能在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到来时第一时间接到信息,能够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动态。在2003年3月20日上午10:34分,美国向伊拉克正式宣战仅一分钟,众多手机用以此来户屏幕上就显示了这一重大信息。②在“5・12”汶川地震中,手机报的地震专题也对信息、传达民意起到很大的作用。 4、收费低廉 目前的手机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手机用户定时收到营运商发送到彩信内容,通过固定的几十页文字、图片去了解当前的新闻内容。一般是早晚两报,费用基本为每月3―5元。另一种是通过流量主动下载报刊阅读软件,实现新闻的屏幕化。操作的自主性。这种方式更加的经济,因为浏览新闻的流量花费很小,一般移动用户50兆流量价格为10元。收费的低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零碎的时间里去用最少的花费来尽可能的满足自己信息的需求,既缓解了一天的工作疲劳,又开阔自己的眼界。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手机报增强军事新闻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速,信息已成为当今各国追逐的资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不再只是硬实力与硬实力的碰撞,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军民的士气的高低以及国家所处的舆论环境的利弊。随着手机日益普及和硬件设备的逐步高端化,各种军事类媒体都欲在手机报上进行尝试。例如《环球军事》开通手机报版。根据手机报的媒介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 1、精准的受众定位、内容为王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准确的受众定位就无法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不同的受众对军事新闻的需求和心态也各有不同。新时期的军事新闻内容不再是宣传主管部门意志的简单呈现,也不再是军事新闻从业者个人主观的个性表达,而更多的体现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选择。当前的手机报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做到上述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和严肃报道无法实行。虽然目前手机报的种类繁多,但却有极大的相似性,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传统媒介如报纸、网站和通讯社等,经过简单的浓缩和精简后发送给手机用户。这种情形造成的后果就是虽然各种手机报名称不同,但是的新闻信息内容却都相差无几,这实际上是对新闻媒介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是严肃报道不能够通过手机报进行传递。由于手机屏幕较小、电量不足和手机接收流量的限制,手机报不得不将严肃新闻进行压缩和削减,以《环球军事》手机报为例,每期手机报的容量为35K左右,显示内容为11―16页,其中图片4―5张。要想把受众所关心的内容都压缩在这十几页的彩信中就必定只能在众多新闻中选取最简单、基本的信息,由此对于受众关于相关背景和深度连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较好的完成受众需求,取得不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手机报在发挥自身内容简短、通俗易懂、阅读方便的特点的同时应该利用手机媒介优势增强自己的内容特色,不应当仅仅只是传统媒介的简化版和瘦身版,而应在传统媒体进行海量信息的报道中走出一条内容简短但不失丰沛、接收方便而不失全面,消息及时但不失新闻价值的发展之路。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内容上注重贴近受众群体的需要,选择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整理和优化,使传播内容能够最大化的满足手机报军事类信息的订阅者。二是针对手机报读者呈分众化趋势,而目前大部分手机报个性欠缺问题,提供各种满足内容需求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例如对喜爱军史方面的用户可以多增加历史还原、军史解读方面的信息,对于爱好兵器知识的用户可以侧重于介绍各国先进武器装备情况以满足其信息需求。 2、采编、营销体系的创新 大多数手机报缺乏创新,无论在运作上还是编写上都只是对传统媒体简单的复制。目前的手机报其实还是传统报纸或者网站的“附属品”。当前绝大多数手机报都是在纸媒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沿袭了纸媒在采编、运作等方面的传统,负责运作手机报的部门缺乏独立采编和运作模式,其内容来源、媒体业务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或媒体网站。③特别是在营销体系方面,只是采用简单的用户试用以培养其消费习惯,随后进行收费。尽管这种推广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但是当免费体验期结束正式收费时,用户则很可能会因心理上的厌恶而倾向于退订,对于大范围的推广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不利。因此,除了传统式营销外,手机报还应该加大自我宣传力度,整合同质化的手机报,避免新闻资源的浪费并树立良好的手机报信息品牌形象。同时,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手机报,应该依托传统媒体的信息采编平台,充分利用已有优势,根据手机媒介的特点制作适合目标受众的手机报,在发展成熟之际还可以适当引入广告,进一步完善手机报营销模式,避免收入过于单一化,使手机报的发展能够尽快独立,真正的成为“第五媒介”。 3、更深层次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被提出。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对于手机报的未来,最佳的理想状态是这样的:手机用户屏幕上显示的报纸是全色印刷,和真正的纸媒一样,有头版,有标题,有内容和图片。设计看上去仍是报纸,但它又不仅仅是报纸,随着光笔的点击,一个个新闻图片可以迅速转变为音频和视频。再一次点击,屏幕上将出现对该新闻的历史分析和背后的故事。再一次点击,可以激活麦克风,使用语音给编辑们发邮件表达个人感受。个人通信服务技术可以自动地将自己的语音信息反馈给读者,如果被某则广告吸引了视线,读者还可以用光笔去提取关于该产品更多的信息以决定是否购买。④而在新闻报道中,理想的全媒体融合状态是这样的:以手机媒体为先导,充分发挥手机媒体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广的特点,对于大众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给予信息的报道,为公众意见的形成作铺垫;以互联网媒体为平台,在手机报第一时间报道的基础上,网络媒体及时进行展开和背景的分析,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新闻事件,进行互动交流;以党报、军报媒体为主,发挥其权威、严肃的特点,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出迅捷的反馈,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可以看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中,手机报扮演的是先锋角色。 责编:周蕾 军事新闻论文:论军事新闻的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传播 新闻的制作主要是以文化作为背景的,新闻在一系列的制作过程中被编者在事实的基础上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军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大众媒体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其传播对象的身份也有所差别。但是无论传播对象是谁,他们有生活在一片有文化基础的土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因此,军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跨文化传播,这样才能体现出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 一、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新闻之所以具有传播功能,其实是依赖于它所承载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因此,军事新闻一般在采集以及撰写阶段都会适时地融入一些世界领先的军事文化,使得新闻与新闻的阅读者之间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的接合点,进而进行军事方面的消息的传播。现在将各类文化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着。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一)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我们所说的军事新闻实现文化融合其实就是我们在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军事新闻最为质朴的文化,将其他种类的文化与我们所说的军事文化的相同点一起作为军事新闻的题材,写入新闻的内容之中,扩大军事新闻的包容性,以满足更多读着的需求。信息流作为各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它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新闻。我们通过日常所看的各式各类的新闻不得不感慨新闻包罗万象的特征,一个个事件,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都无一例外的映射着我们的地理环境,我们的科技发展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我们的军事问题等。无论是以文字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闻还是以声音或者是影像表现出来的新闻,都承载着我们的各种文化,与此同时也履行着着文化的传播的重要使命。军事新闻所传播的肯定是军事方面的相关信息,但是它所承载的却不单单只是军事文化,它包罗万象,是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这主要是因为军事新闻的阅读者包含的不仅仅是军人,不仅仅是与军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更多的是一大批热爱军事的人,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制作在保持主格调的基础上会融入一些其他的文化元素,使它更加贴近人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军事新闻传播军事信息的重要功能,实现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因此,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二)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有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军事新闻制作工作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军事新闻若与一些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文化以及一些大家普遍了解的文化相融合,那么这条新闻的影响性以及打动人的程度都会有所提升,会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以及欢迎。这就是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其具体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介绍。 1.军事文化立足大众文化以求发展。大众文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功利性比较强的,它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军事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有着较高的精神境界,专业性也比较强,也真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军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军事文化若想实现大面积的传播,那么它就应该借鉴以及学众文化的优点,使得军事文化也变成一种大众都可以接受的文化。军事新闻作为军事文化的主要传递者,更应该融合多种不同的文化,以促进军事信息的传播。 2.军事新闻中融合融合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虽然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个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但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大家不约而同所推崇的。这样的道理应用到军事新闻中来也是如此。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所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在文化层面上有不可否认的通性存在,有些我们一经发现,而有的还有待我们的考察。军事新闻在传播军事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对全人类所共同推崇的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注意体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的传播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国家,它在国际上也会有一大批的阅读者,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专业人群,而是扩展到了各类积极分子,我们的军事信息会变得国际化,最终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3.刚性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相融合。军事新闻的内容有它本身固定的模板,甚至于对于语言都有一定的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军事新闻的创作似乎遇到了瓶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创新性的军事新闻,大多都是一个套路的官方化的语言堆砌成的信息。而且,军事新闻与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同,它缺乏美感,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它对美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为了改善这种糟糕的状况,我们应该将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进行巧妙的融合。对于英雄事迹的报道,我们可以至情至性的去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对灾难的爆发,我们可以书写绝望,书写黑暗,书写挣扎与坚强。让温暖的带有感情的文字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让军事新闻有更好的传播功效,使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为现实。 二、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跨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对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来说是一个必备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难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军事新闻所进行的改革。它的实现对于军事新闻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跨越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着眼人类共同性体现军事新闻价值 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就是对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传播。我们要实现军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我们所报道的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所报道的内容的选择,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对某一领域的思考,我们要站在更为高远的地方对全人类进行思考。全世界的国家以及人民,无论他们是什么种族拥有着怎样的信仰,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在以这些共性文化为背景的前提下,我们的军事新闻内容就更容易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这样一来跨文化传播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现实,军事新闻的信息传播能力也将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军事新闻中融入人为关怀 军事新闻若想实现最终的跨文化传播,那么军事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融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这是增强我们军事新闻的亲和力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拥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风俗、道德、价值观、习惯等都要进行充分的的考虑,尊重他们,这就是我么所说的人文关怀。我们在军事新闻中对于新闻的制作中合理而且巧妙的融入这些因素。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对于阅读者来说就有了更强的亲和力,还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阅读者们对我们的信任。在人民的基础上,去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人文主义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融入了人文主义的军事新闻会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有更为久远的发展。 (三)对各类文化换位思考 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很久,对于它的了解我们很深刻,但是对于其他文化我们却不能够感同身受。因此当我们的军事新闻想实现跨文化传播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可以对各类文化进行换位思考,去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理论、信仰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军事新闻中就可以融入可以打动他们的元素,可以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融入他们的信仰。由此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对我们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也在此刻正是开展起来。 综上可知,新闻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它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军事新闻领域,军事新闻的传播由于很多现实问题而遇到了瓶颈。跨文化传播是有利于军事新闻进行传播的,但是它的实现将会是一个漫长而且久远的过程。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之间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运用这些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军事新闻论文:文化融合对军事新闻传播的作用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之一,是以文化大环境为背景的,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新闻的文化内涵与其所处的文化大背景之间的关系,是融合还是冲突、乃至是隔离或若即若离,直接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有效、微效还是无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军事新闻,其传播对象无论是部队官兵还是社会大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换言之,军事新闻无论在国内传播还是在国际传播,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军事新闻采写过程中贯彻文化融合的理念,将适当的军事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乃至世界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军事新闻与受众在文化层面上保持一定的接近性,让受众更容易、更乐于接受军事新闻所要传播的信息与观念。 一、文化融合是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内在要求 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三种: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流通过符号系统传播社会文化,它的最重要的现实形态表现为纵横捭阖、尺幅千里的新闻媒介传播。我们常见的新闻中,不仅仅包含着新近发生的事实,也还或多或少、或明显或潜在地包含着历史、地理、科技、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而新闻的话语表达方式更是与新闻记者所具备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文化素养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文字还是音像,都处处承载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军事新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味”,是由军事新闻的本质属性、任务特点决定的。军事新闻反映军事活动,因此,军事新闻的文化底蕴抑或是文化格调,必须是高亢、昂扬、雄壮、威武、豪放、刚健,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充满阳刚之气。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军事新闻的受众是形形色色的,并不局限于军营内部。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军事新闻要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形象,这就要求军事新闻要综合考虑不同受众的文化接受心理,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所谓军事新闻的文化融合,就是要充分认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立足于军事新闻最本质的文化格调,将其他文化与军事文化的共同之处融入到军事新闻的选题、策划、采写中,使军事新闻以最大的包容性涵括更多的文化信息,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需求。 二、文化融合促进和推动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军事新闻中包括的文化因素越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越能够打动人心,军事新闻作品也就越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 1、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军事文化魅力,实现军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虽然当前社会上关于大众文化的是非争论不断,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时代性、大众性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军事文化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文化种类,要想获得广大受众的肯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就必须学习借鉴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式,融合大众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努力使军事文化大众化。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贾永认为,新闻报道要具有一定的商业理念,把读者视为记者的“上帝”,不断推出更新、更好的服务,才能留住读者,赢得读者的信赖。这样的理念与大众文化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贾永通过他独特的新闻思维和视角,深入挖掘军事行动、军队建设、典型人物中的文化色彩,以一种大众化的、人文化的眼光关注军事新闻中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的成分,既摈弃了大众文化商业化的媚俗特点,保持了高格调,又运用了大众化的手法再现了军事文化,成功地打破了军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藩篱。他采写的《爱的礼赞》与《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等稿件,均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用国际眼光反观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实现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承的精神财富,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一切伟大民族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尽管各国军队的性质、治军理念、军人素质等各不相同,但是在继承人类社会共同精神的追求上,却具有共通性。进行军事新闻传播,就要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用国际眼光反观军事工作、军事典型和军事事件中所能展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共同的生存准则、精神追求,这样的军事新闻作品反映出来的中国军队、中国军人形象才能更好为世界所认可。贾永说:“我从事军事记者职业以来,恰逢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力度也不断加大的时代,在全球化从初露端倪到形成大势的过程中,我也在不停地思考、实践,探索着一名军事记者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定位,一步步地深化自己对全球化视角的认识和实践。”1991年,在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报道中,他对当时国际背景作了深刻思考,针对一些外国政客和媒体对中国尤其是西藏的人权状况的无理指责,立足于中国政府在促进西藏社会发展、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西藏人权状况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发现并提出了连通内地和西藏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地图上正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从而写出了反响强烈的长篇通讯《壮美的人证》。它用一个个事实告诉世人:为了修筑这两条路,4000个英灵化作了生命的路基;为了守护这两条路,1400个年轻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莽莽高原。现在,这两条路构成了西藏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被西藏人民称为“彩虹”和“金桥”,成为他们心中“托起太阳的哈达”。这篇稿件被称为批驳西方“人权卫士”的檄文,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化思维。 3、创新新闻理念彰显军事新闻的美学特征,实现刚性文化与美学文化的融合。有人说,军事新闻好写,因为部队的高度稳定性,使军事新闻具有重复性、规律性;同时,军事新闻又难写,难在不容易写出新意、写出美感。而缺乏新意和美感,也成为军事新闻作品写作的“瓶颈”。有人认为,和平时期的军事报道,一定要努力超越军事报道本身,着眼于英雄主义、崇高的美与爱,这些具有超越时空、国界和民族的概念,唤起人们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追求与思考。在《生死行程六万里》不到3000字的稿件里,从开篇的“路,穿越绝壁”,到结尾时小女儿寄来的对路的稚气而感人的歌词,用一条路,串起了整篇报道,全面展现了边关军人的可敬可爱。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双重的审美情感力透纸背:崇高而雄伟,热烈而奔放,体现出政治自觉、主流意识和历史精神,力展阳刚豪放的磅礴气势;同时,优美而沉静,和婉而细腻,凝聚着人文哲理、平民意识和现实观照,营造出柔情万端的多彩意境。 三、文化融合在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策略 1、挖掘军事新闻文化价值的普遍性意义。要解决跨文化条件下的信息选择问题,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即“人类共同性”的角度去揭示新闻价值的含义。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内部不同文化种类所折射出的一些共同性的内涵,全球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相通性,为人类多元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基本前提。只有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大语境中,充分挖掘军事新闻的普遍性文化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军事新闻传播。 2、在构建军事新闻文化内涵时突出人文关怀。在进行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表现在人文关怀上,就是要在尊重人的价值、尊严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有利于体现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而接近性是增强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利益需求上越接近、越相似、越具有亲和力,军事新闻所传递的信息就越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3、赋予军事新闻“移情”功能。“移情”原本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移情”,是指受众暂时悬置自我的文化视界,通过他种文化的生活思维方式感知、认识、判断世界,然后再回到自我文化的情境中审视这一过程。赋予军事新闻“移情”功能,就是要在军事新闻的符号表达方式上与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相一致,在思维方式上与受众的思维方式比较相近,在心理上与受众能够形成某种契合,在利益上与受众保持接近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受众在接触军事新闻时由感知层面上升为理性层面,较好地达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试析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善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提高人才竞争优势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问题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薪酬管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本质及构成 1、薪酬的本质 薪酬是员工因向其所在的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关系,是员工在向单位让渡其劳动或劳务使用权后获得的报偿。在这个交换关系中,单位承担的是劳动或劳务出卖者的角色,薪酬是劳动或劳务的价格的表现。 2、薪酬的构成 薪酬是一种价格表现,所以人们常常将其与货币划等号。实际上,薪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与补贴、股权等具体形式,支付方式除了货币形式和可间接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之外,还包括终生雇佣的承诺(职业保障)、安全舒适的办公条件、免费的午餐、参与决策的机会、反映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工作内容、学习成长的机会和条件、引人注目的头衔和荣誉、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工作平台等等。可见,薪酬的外在表现是十分广泛的,如果将薪酬狭义的理解为货币,势必影响薪酬管理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薪酬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平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文明的重要元素。薪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薪酬具有维持和保障作用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员工通过脑力或体力劳动的付出,为组织创造价值,组织给员工支付报酬作为回报。那么,员工为什么会为组织工作呢?原因就在于获得这些回报对员工来说很重要:首先,员工必须购买必要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活需要,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其次,为了满足技术进步以及生产发展的需要,员工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以免被组织淘汰,这样在学习、培训、进修等方面的支出就不可缺少了;最后,员工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娱乐、社交等方面也会有大量支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薪酬对于员工是非常必要的,对员工而言意味着保障;而对于组织而言,薪酬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 2、薪酬具有激励作用 绩效管理要获得良性循环,以下三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管理环节,绩效考核环节,激励控制环节。 3、薪酬具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 对于社会,薪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功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薪酬不一样,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在劳动力价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 目前,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中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中虽然平均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市场水平,但工资差距是很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要职位薪酬水平偏低,二是高管薪酬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较小。这种做法可以使企业支付较高的人力成本,但是员工收入状况满意度不高,不能摆脱企业内部公平感不高的状况,从而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想分流的人分流不出去,并且重要和关键职位上的人员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这对于企业吸引人才非常不利。 2、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理念上多认为利润增长是目前重要的发展目标,因而会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薪酬安排,但是极少能意识到薪酬是企业长期战略实施的手段和杠杆,更缺乏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观念。 3、薪酬管理的激励性缺乏 企业员工觉得绩效考核缺乏公平合理性,不能反映出来员工自身的价值,虽然企业也针对这样的问题,对岗位编制进行了考核,但是应该看到很多企业的考核体系关不健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考核缺乏科学性。使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的对策 1、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薪酬和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准确评估考核业绩,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岗位工资,使薪酬管理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2、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薪酬策略和原则十分重要。企业的薪酬设计和政策首先应与组织的战略发展及中长期经营目标一致,组织的战略发展决定了要引优秀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因此薪酬政策必须符合这一根本要求。 3、实施团队薪酬,创新薪酬制度结构 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团队,需要在保证团队成员流动性的同时,不影响队伍的士气,从招聘、培训、绩效回馈和薪酬激励四个环节一起入手,防止给员工带来太多的负担。保证新的员工薪酬激励政策顺利执行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倾斜,建立正确的营销效益理念和企业文化;第二;为了使下级能够理解支持新政策,要注意及时对新政策的进行沟通;第三;要保证业务指标设计科学合理,容易操作和可以实现,确保期指标可控。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激励职工工作热情和吸引优秀人才非常有效地方法,是企业进行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薪酬管理战略研究 提要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薪酬战略对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薪酬战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薪酬战略又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薪酬战略进行论述,对我国企业薪酬战略现状研究,进而进行战略对策分析,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薪酬战略;薪酬;战略 一、我国企业薪酬战略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战略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开始探索如何通过薪酬战略的制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由于我国企业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企业自身的外部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员工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薪酬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调控。在传统工资制度实行结构性改革之前,企业工资制度还没有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脱钩,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由国家制定并在国家的监督下执行。即使此后实行“工效挂钩”,政府仍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激励机制形式化。奖金和奖励的提供与企业的效益、个人的业绩脱钩,使得它们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虽然“工效挂钩”以及此后的浮动工资、等级工资、股份工资等工资形式相继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奖励机制仍不完善。 3、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企业在薪酬方案设计上,没有将员工的工作责任、知识技能、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在形式上满足大家的生存需求,工资制定上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我国企业薪酬战略中的问题 我国企业薪酬战略在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改进,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但针对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不到位、约束作用不明显、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但受传统薪酬战略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战略仍存在以下问题: 1、工资实行“一刀切”管理模式。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不同岗位的工资基本相同,使得能力比较强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受挫。 2、激励不够具体。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目前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且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员工需要。 3、工作相同工资待遇却不同。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4、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结构是指薪酬体系的各种薪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比例结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薪酬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由于固定工资的比例偏高,员工收入差距拉不开;浮动薪酬长期不动,水平过低;对薪酬形式只关注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等方面。 5、薪酬制度的制定存在短视行为。薪酬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就像企业的一部法律,一旦制定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定地、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而我国一些企业的薪酬制度朝令夕改,让员工感觉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而且我国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不够系统化,各种制度强调的导向分散或者都强调一种导向,使各项制度的综合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我国企业薪酬战略对策分析 (一)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在保证自己优势的同时,积极地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完善组织结构,积极开拓市场。企业自身应具有适应不同环境变化的能力,避免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过多地依赖于某个创业人员或者企业家,应积极地强调企业的普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在制定本企业薪酬战略中应充分考虑到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关注长期的战略制定,避免出现短视行为。 (二)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制定与其相匹配的薪酬战略。我国企业选择薪酬战略时,不但要依据其经营战略,还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薪酬战略:一是企业成长阶段,薪酬战略应具有较强的激励性;二是企业成熟阶段,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三是企业衰退阶段,要以注重成本控制为主。 (三)针对员工特征制定薪酬结构,以实现有效激励 1、年薪制:适用于管理人员。薪酬结构为月度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季度/年度)+年度效益奖金,其中月度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季度/年度)由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确定发放,年度效益奖金根据员工所在分支机构的效益确定。集团总部员工以整个集团的效益确定。 2、岗位绩效工资制。主要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效益奖金,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按月由员工个人的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集团职能部门的效益奖金由公司整体业绩完成情况确定;各分支机构的效益奖金根据各分支机构的业绩完成情况确定。 3、岗位技能工资制。适用于研究开发序列的岗位。薪酬主要分为技能工资+绩效工资+项目奖金+效益奖金;技能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由员工个人的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项目奖金根据项目总奖金和考核结果按周期发放,效益奖金根据公司整体的业绩效益确定。 4、业绩提成工资制。主要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销售提成奖金+效益奖金;其中,基本工资每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由员工月度绩效考评成绩确定,销售提成奖金依据企业销售激励方案确定,效益奖金根据公司经营业绩确定。 5、计件(时)工资制。主要针对生产一线员工,计件(时)工资依据员工工作量和工时确定,对违反相关规定(如质量、流程、工艺等)做相应扣减。 (四)建立健全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匹配的薪酬战略。一般来说,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将成本控制至最低点,注重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专业化的设计。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应注重考虑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强调生产效率、重视系统控制和工作要求等因素。差异化战略是以产品和创新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强调奖励缩短产品设计到投放市场时间的新生产过程中的创新,重视风险意识与行为。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注重考虑奖励生产和流程中的创新、基于市场的薪酬、灵活变通的工作描述等因素。专业化的经营战略强调让顾客满意,其薪酬战略则注重回报员工在使顾客满意上所做的工作。那么,在薪酬体系设计时更应注重考虑奖励让顾客满意的行为和表现以及由订单来评价员工的工作及能力。 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对薪酬战略的研究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领域,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人员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对企业未来运行的巨大影响,都有可能左右薪酬战略的制定。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国外已远远走在了前面。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现状,提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首先,从薪酬契约的微观特征入手,结合相关数据,探讨我国目前企业绩效对薪酬战略的具体作用机制,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指导实证研究;其次,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不断分析和完善企业所有者和高层领导人员之间这一特殊的委托关系,全面认识薪酬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功能;最后,不仅限于对薪酬战略进行实证研究,还要从这些结论出发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一些与原有理论相悖的结论,使我们对现实有更深刻的把握。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论析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薪酬结构失衡、中高层人才薪酬偏低突出、薪酬制度不完善、员工薪酬晋升通道单一、忽视运用非经济性报酬等问题。其产生原因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陈旧、人力资本观念缺乏、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方法不足、缺乏有效沟通与家族式管理等。其对策包括实行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提高薪酬整体水平、提升薪酬体系效能、建立团队薪酬制度、保持薪酬体系适度弹性、进行有效沟通、注重过程与内容激励相结合、突出外在薪酬为主与内在薪酬为辅等。 薪酬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宜春市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与此同时,宜春市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存在薪酬管理不够规范、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宜春市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函待进一步改善,以构建规范合理、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宜春市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宜春市中少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宜春市部分中小企业的现行薪酬体系及相关情况调查发现,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一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薪酬结构残缺,二是比例失调。多数企业现有薪酬体系中存在结构残缺和比例失调情况,例如福利设计考虑较少、部分企业没有“五险一金”的法定福利,存在结构残缺;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之间比例不合适等。薪酬结构残缺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有不同需求。而薪酬结构比例失调,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则将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2.偏离薪酬设计原则。这主要包括:(1)缺乏战略性;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较多的中小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高层管理者对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因此在制定薪酬时,没有战略指导,比较茫然,只考虑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相对的市场水平。因此使薪酬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2)缺乏激励性;工资级差没有拉开,中层经理级工资等级只相差100-200元,没有体现出重要与次要、简单与繁重等区别。例如生产部门经理与销售经理现有工资没有较大差异,技术岗位与一般管理岗位相同,没有体现技术岗位的重要。(3)缺乏公平感;与外部同行业比较,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形成外部不公平感,例如:总经理年收人也不过4万元左右,部门经理年收入只有2. 2万元。在企业内部比较,虽然各岗位进行了一定的价值评估,但由于受多方因素的限制,但各岗位间仍有偏差,类似职位有不同酬现象,导致各级员工均有不满情绪。此外企业在薪酬执行过程中的严格性、公平性也较差。 3.中高层人才薪酬偏低突出。中小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经常出现“格雷欣法则”,即“劣质”(素质较低)的人力资源驱逐“优质”(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企业高素质人力资源(中高层人才)的薪酬水平明显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该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企业中高层人才及整体员工素质下降,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利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虽然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有整体薪资水平都不高,但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的的薪资在本省内处于中下游水平。公司一般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800-1000元左右,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为1800元左右,而同行业一般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现为1000—1200元左右,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为2500元左右,高层管理员工工资更是明显低于市场水平,总经理年收入也不过4万元左右。宜春市中小企业的现有工资水平,造成优秀员工留不住,高素质员工招不进来。其结果是多数公司不断的招聘新员工来满足要求,老员工不断的离职,这对人力资源造成较大浪费。 4.薪酬制度不够完善。现有的多数企业现有只考虑了行政管理和生产体系及销售体系的的薪酬体系,缺乏对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分配机制的考虑。而较多的中小企业公司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一般都有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等职能。虽然都是年轻企业,成立时间不长,目前发展规模还比较小,但从企业长期发展需要来看,就现在仅有的薪酬体系是不能够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作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其企业要发展的动力应该在两头即是研发和销售。可公司在现有的薪酬体系中恰恰没有对其建立完整的体系,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技术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不起,不能更好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 5.员工的薪酬攀升通道单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太好,较浓的“官本位”意识也影响到企业,反映到企业员工相对价值定位上,人们一般依“官阶”的大小,认定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少。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和生涯发展目标。企业的薪酬等级也在不知不觉中带有了“官本位的色彩”。企业战略性员工的质量和数量,往往可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多数颇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不利于公司发展。部分中小企业现有的员工发展通道单一,也存在这种现象。 6、忽视运用非经济性报酬。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有的甚至是完全忽略。非经济性的报酬包括参与决策、学习与进步的机会、挑战性工作、就业的保障性、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经济性报酬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非经济性报酬则是对员工的关怀,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这就是企业没有重视非经济性报酬的运用,员工缺乏精神激励的原因造成的。 二、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缺乏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目前较多的中个企业是一种家族式的管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对现代管理理念虽然有一定了解,受传统思想影响,但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此外,多数企业因成立时间不长,处于成长阶段,公司各项制度有待逐渐完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失。 2.薪酬管理缺乏人力资本观念。多数企业高层因为缺乏人力资本观念,将员工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因此在确定薪酬定位时,定位较低,这样与外部同行业比较,薪酬整体水平偏低,形成外部不公平感,缺乏激励性。该现象容易导致是企业核心及整体员工素质下降,企业效益受影响。 3.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不足。企业在薪酬设计中因薪酬管理理念缺失、方法与技术的不足,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因此薪酬结构方面以及包括在其中的奖金、福利的设计缺乏科学性。薪酬结构残缺会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有不同需求。 4.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创业初期,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的“家族站首领”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企业发展,仍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的不和与薪酬体系的不公,使引进人才和企业员工很难排解“打工”心态和情结而与企业核心层凝聚在一起,也就很难形成“命运共同体”,出现“火不过三年,富不过三代”的现象。 5.缺乏薪酬的有效沟通。大多中小企业是有自己的一套薪酬制度的,但是为了对薪酬进行保密而不愿与员工进行交流,多采用秘薪制,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其实许多中小企业的主管人员知道薪酬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但是不愿意进行沟通,担心进行薪酬沟通会在员工之间产生混乱和争执,增加员工的猜疑,造成员工心态的不满和抱怨。 三、改善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根据薪酬调查结果,依据现代企业发展薪酬设计原则,结合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改进宜春市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对策如下: 1.实行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对任何企业而言,单一的薪酬体系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二八法则”,企业80%的业绩有赖于20%的优秀人才。因此,管理并激励企业中的关键人才、优秀人才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建立持续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分析薪酬体系发展趋势和企业现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与分析,参照国内相关企业现行的薪酬制度,建议目前部分企业要进行重新设计。新设计的薪酬体系将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岗位的特点,为不同类型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起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例如:以岗位和技能为基础的结构薪酬体系主要包括:以常规性工作为特征的管理人员薪酬体系;以技术研发和改造为主的技术人员薪酬体系;与销售业绩相关的销售人员薪酬体系;适用于计件工人和计时工人的操作序列薪酬体系等。新的薪酬体系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传递给员工,员工将从自己的薪酬收人中切实感受到企业的市场经营变化,并因此提高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增强对组织的责任意识,新的薪酬体系将更富有弹性。 2.开辟多通道生涯发展路径,提升企业薪酬体系效能。薪酬效能提升,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创新意识,提高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大价值。单一的生涯发展通道,很难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合力达到双赢。企业中员工的生涯发展“职业锚”往往不只一个,一般可设为管理职业锚、技术职业锚、业务职业锚等多条生涯发展(通道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几种阶梯层级结构是平等的,技术等级与管理等级对应。在这种多通道生涯发展的前景下,企业的各级各类员工能够上升到企业高层岗位的人员数量大为增加,避免了“挤独木桥”的情况,使各个岗位上的员工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这无疑会激发从事非管理岗位工作的员工积极性,薪酬效能可大为提高。因此,有多种职能的中小企业在员工生涯发展通道中可为员工发展生涯多设几条通道。 3.提高薪酬整体水平,适应企业经营战略发展。处在企业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要迅速成长起来,经营战略应该是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通过薪资调查,宜春市的中小企业现在的薪酬状况是低于同行业水平的。在行业内要具有吸引人才的工资水平,才可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优秀人才,但由于多数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的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采取市场跟随战略,整体薪酬水平将提高到市场平均工资水平。 4.建立团队薪酬制度,提高企业凝聚力。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hebert.semen)曾指出“组织中的人是相互依赖的,因此组织的成果是集体行为和表现的结果。如果你能轻易、准确、可靠的度量和奖励个人贡献的话,那么你可能就完全不需要一个组织”。人们可以非常准确的说出一个组织、一个下属子公司在销售、利润、生产率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但要明确区分究竟谁负责了多少生产率、质量和销售额,通常是很困难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纳人绩效衡量的单位越多,评价的绩效也就越可靠。因此,为了抵消有关个人绩效工资可以改进工作绩效的神话,我们薪酬设计中要考虑组织的集体行为;在典型的以个人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决定加薪、确定薪资增长预算在本单位兑薪资预算中的比例,必然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组织中所有人为固定的奖金额而竞争,这种竞争阻止人们分享最佳经验,阻止人们向组织中的其它成员学习。因此,我们将建立团队薪酬制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例如在技术研发岗位、组装生产岗位等岗位就可以采用团队激励。 5.注重过程激励与内容激励相结合。内容激励是采用根据人的生理安全需要设计薪酬激励具体项目的,这种激励方式就是把具有吸引力的高额薪酬直接支付给员工以求激励员工,却不强调薪酬在支付程序中对员工心理需要的满足,而过程激励就是把薪酬的支付过程作为激励员工的一个环节,使员工在领取工资的行为进行中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薪酬激励方式。员工只有从两方面都得到满足,才能体现薪酬激励的原则。在企业里面有很多岗位,例如总经理和打字员,这两个不同岗位薪酬肯定不同,薪酬不一样是因为工作难度、承担压力的不同,最重要还有对企业的贡献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企业的贡献也不一样,这也就是要体现公司薪酬激励性的原因。要体现薪酬的激励性,就要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必须采用内容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员工,企业制定不同的薪酬结构。目前企业采取的薪酬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工资卡支付、红包薪酬等几种形式,企业现有的薪酬支付方式只注重内容激励而忽视过程激励。 6.注重外在薪酬为主与内在薪酬为辅相协调。现代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中重点关注外在薪酬,但同时要把“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做到外在薪酬为主,内在薪酬为辅。提升内在薪酬是薪酬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员工内在薪酬方面我们要从二方面人手,第一,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建立的前提是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倡导团队学习、系统思考,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思维能力,建立起一种扁平的、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才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第二,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真正长大、变强,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薪酬体系变革的方向性、渗透性、创新性,形成目标性、全局性强势群体,以促进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增长。 7.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层级。不同层级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要企业在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时员工个人的薪酬水平也应有所变化起伏,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一个考核周期内员工的工作量多少、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情况等。 8.进行有效的薪酬沟通。企业设计出来的薪酬体系能否起到应有的留人作用,不仅取决于薪酬设计的是否科学,还取决于在设计过程中应与员工进行适当的沟通,好的薪酬体系只有员工接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通过以上设计的薪酬体系,不仅要企业员工理解,而且也应该成为企业招聘宣传册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吸引人和保留人的目的。据资料显示,对薪酬的沟通越开放,员工保持率就越大,保密和封锁只会滋生猜疑,而猜疑则会导致员工离职。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某企业的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 本文从某 企业 现有薪酬状况入手,对薪资构成进行了 分析 ,并就员工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等多个方面就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员工对现有薪酬制度不满意,原因在于现有制度存在平均主义、激励不够、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同工不同酬等多方面 问题 ,需要对企业现有薪酬制度重新设计。 [关键词] 薪酬管理现状 满意度分析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薪酬管理现状 1.企业现行薪酬状况。某企业是一大型集团集团的分公司,在管理 方法 上完全依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自主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较少,缺少自己的特点,薪酬管理就更是如此。集团公司对薪酬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各个企业薪酬总量及结构设计上的控制来进行的,各个直属部门、和分公司均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操作,每年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预算,报集团公司审批,下年初按集团公司统一制定的工资总额发放目标,确定各月的发放额度。 2.薪酬构成。企业 目前 薪酬主要由工资、规定的 社会 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的福利项目构成。 (1)工资。工资是企业为员工支薪酬的主体,为薪酬的其它部分(如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及其他福利)提供 计算 基础,也是员工能够最直接了解的部分,分为基础工资、年功工资、效益贡献工资及补贴等,每部分各有其独立的确定办法,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设计。 (2)年终奖金。年终奖金该企业薪酬分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根据集团公司的利润情况,该企业按比例提取奖金,对员工进行分配。 (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险和住房公积金组成。这是国家 法律 规定必须为职工办理的基本保险项目。 (4)其他福利。包括企业对员工的非工作时间报酬、津贴和服务。非工作时间报酬,包括假日、节日、带薪休假、事假,以及探亲假等;津贴,包括 交通 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购物补助,以及子女升学补助等;服务,包括班车、工作服、 体育 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 旅游 、食堂与卫生设施及节日慰问等。 3.企业员工对现有薪酬满意度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有效回收率为93.3%),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有效与可靠性。 第一,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只有4%的员工表示非常满意,而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3%。此外,从公平性、激励性、对人才吸引性三个纬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各个纬度的满意度均较低。满意度调查说明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薪酬制度。 第二,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员工对各类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不高,对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个人绩效、岗位价值、个人技能的不满意的为58%~63%,满意度较高的仅为8%~14%,反映出现行薪酬制度以职务、工龄等作为主要付薪因素,缺乏考核、奖金固化,以及忽略岗位价值和个人技能差异。 第三,其他方面。在对现行薪酬的结构态度、对现行福利政策的态度、岗位 分析 与评价和竞聘上岗的态度、对现行薪酬公平感的感受、竞争淘汰机制、对待薪酬改革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满意度均在10%左右或者更低,多数员工要求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设计 企业 的薪酬体系。 二、存在 问题 及成因分析 结合现有薪酬状况和薪酬制度,可 总结 该企业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1.平均主义。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相同岗位的工资差异较大也让员工感到不满。 (1)企业未进行 科学 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基础,评价的结果会成为确定薪酬的有力依据。工作评价的 内容 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和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价值的大小、工作环境和风险等。该企业没有进行详尽、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因而也无法进行工作评价。 (2)决策过程和程序不透明。现有工资登记对员工完全保密,透明度较低,另外,绩效考核虽然与员工薪酬挂钩,但考核分数不公开也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并且员工工资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并且一旦确定,长时间难以更改,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 2.激励不够。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常运用的 方法 。而 目前 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员工的需要。 3.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在薪酬支付方面依然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津贴薪酬观,即一般情况下,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每年都会受到加薪待遇,由于工龄工资和级别的增长,不论企业和 经济 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又干了一年的员工基本都有权力增加基本工资。这种倾向不符合 现代 企业对薪酬的设计。现有的津贴薪酬观严重 影响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表现的好与坏在薪酬奖励中得不到体现。应逐步由津贴薪酬观向业绩薪酬观转变,使工薪和奖励主要以工作表现为依据。 4.同工不同酬。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这些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有企业薪酬管理竞争力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多元化薪酬结构,充分发挥激励的组合作用,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激励;绩效 一、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水平偏低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和他们的付出、承担的责任及做出的贡献相比,明显偏低。国企经营者不但承担获利的经济责任,更要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但是他们得到的仅仅是高于职工平均工资3倍-5倍的收入。企业之间的差距小,不管企业的规模怎样,效益如何,经营者的收入都相差无几,企业界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与国外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相比,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更低,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付出与获得的利益极不对称,有位企业家形象地说明这一现象:“我们有天下最便宜的企业家——工资最低,我们又有天下最贵的企业制度——大量亏损”。据了解,在以前的工资体系和分配制度下,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薪资比普通员工的工资高不了多少。 (二)薪酬激励方式单一 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予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经营者作用的全面发挥。企业原有的优厚福利待遇诸如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就业等,以前由单位发放和实施,现在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消失,技术人才虽有一技之长,但也趋同于普通员工,吃的是“大锅饭”,拿的是平均工资,基本上没有什么多元的激励形式可言。而对经营管理者,比较好的激励形式主要有三种:年薪制、股权制、职务消费货币化。就目前我国试行的情况来看,年薪制试点比较受重视,也比较成功,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的大多数国有企业推广。但其他如股票激励推广度远不及年薪制,此外,职务消费货币化的试点更是少有试行。至于社会保障方面如退休金计划、医疗保险、职务补贴等的激励措施,一方面面临着改革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严重不足,达不到激励经营管理者的目的。 (三)经营者收入分配不规范 经营者收入分配的具体办法尚不健全,以致不少经营者,特别是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贡献较大的经营者,在收入分配上未得到应有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经营者的奖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 (四)薪酬激励缺乏长期性 在我国经营者的收入大都由工资加奖金构成,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但是企业并购、重组及长期投资等给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其效果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当年表现出来的是费用多收益少。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 二、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的建议和对策 (一)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1、年薪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即从调整年薪制中基薪与风险薪的比例入手,适当加大风险年薪的比重,在此基础上引入期权概念,将风险年薪的兑现与经营者任期目标责任以及企业资产增值指标挂钩。 2、年薪制与股权制的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将年薪制中的风险薪部分以股权方式兑现,也可以采取股东在经营者经营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以奖励股权的方式使经营者成为公司股东来实现。 3、股权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经营者持股的来源可以从公司发行新股、增资扩股、原股东转让等渠道获得。其持股的取得可以一次性以现金购买,也可以引入期权概念,采取定价认购、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 4、年薪制、股权制与期权制的有机结合。即根据经营者实现绩效的情况,适当提高其风险基薪的比例,并将净增加的风险基薪以股份和期权的方式支付,即一部分折合成企业股份,另一部分则以期权方式支付。 (二)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1、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营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应当由政府部门指派或直接从政府部门中产生,而应当在经理人市场上由企业和经理人双向选择产生,这样才能使稀缺的经理人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研究一套严格的经理人资格、资质评鉴制度。 2、控制经理人职务消费,由于国家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力,经营者事实上掌握着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导致了经营者庞大的职务消费,这事实上形成了经营者的“隐性收入”。在实现企业经营者报酬结构多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监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约束、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对经营者行为制约,并进一步严肃财务纪律,健全财务制度,以抑制不公平、不合理的经营者职务消费。 3、改变股权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内部监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权,下放给代表企业所有者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通过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的激励监督作用,使经营者的行为服务于所有者的利益。从而在当前外部监督较弱的情况下,通过加强内部监督解决经营者约束问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多元化薪酬结构 现代公司制企业的经营者薪酬结构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既要包括固定收入(如固定工资),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励、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如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总的说来,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较完整的物质报酬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基本薪金。由于企业家相对于其他员工而言是一种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本,所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其薪金应高于普通员工,但同时也由于经营者的基本薪金在其所得的整个物质报酬中占的比重较小,而且作为经营者的固定收入,与一般员工的差别不宜太大,所以合理的企业家基本薪金体现为普通员工的3倍-6倍。 2、剩余索取。为了能对企业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合理的薪酬契约安排应包含企业经营者对剩余索取权的部分拥有。这可采取年薪制的安排方式,也可采取股权、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经营者人力资本供给的不确定性。其中,薪酬激励的方式又可分为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和技术人才的薪酬激励。 (1)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一是年薪制。年薪制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和风险收入。基本工资是对经营者的经营知识、管理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和承担的岗位职责的基本肯定,基本工资标准依据当地普通员工的基本平均工资水平和企业规模大小等因素来确定;风险收入也叫效益工资是对经营者超额完成当期经济效益指标而提供的一种奖励。二是股票期权激励。一些研究者认为,期权是现代企业拥有的使管理者们按保证公司的长期兴旺及为了工人和股东的福利的方式行事的最佳薪酬机制。我国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如金蝶国际、长源电力、中国石化、深高速等相继采用了股票期权或类似于股票期权的激励形式,如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等。 (2)技术人才薪酬福利。国有企业相对其他性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很大,因此,对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激励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对技术人员的薪酬模型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职称评定法,即按照技术人员获得的技术职称和资质等级给予相应的薪酬;评聘分离法,打破职称等级制度,建立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内部层级关系的聘用制度。二是技术人员的股票激励。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可采取股权共享计划,即将企业盈利的一定比例以技术股的名义划归技术人员(究竟是多少比例目前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根据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权衡,确定技术的入股价格)。 三、结论 企业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就要进一步试行和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与的年薪制、股权制和期权制等。利用多元化薪酬结构,充分发挥激励约束的组合作用,探索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所存在的薪酬管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指出阻碍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问题主要在于薪酬理念的落后,薪酬机制的不健全,薪酬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盲目跟风,套用不适合自身企业现状的薪酬模式这几个方面。文章全面地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并对解决这些民营企业薪酬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文章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在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的同时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并且选择与实施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薪酬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薪酬、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股东的收益水平上,更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但是,必须承认在当今大多数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管理工作还相当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薪酬与薪酬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薪酬是指用人单位以现金或现金等值品的任何方式付出的报酬,包括员工从事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和。(注1)薪酬管理就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注2)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薪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励、发挥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薪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最近几年,国家在法律、政策上给予了民营企业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它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环境的要求。而它们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更是空前的,但是由于其历史条件和自身环境所限,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尤其是薪酬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薪酬理念问题 忽视人力资本合理增长的薪酬理念,薪酬应当体现员工价值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知识的存量,它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投资而形成。(注3)这就说明人力不仅是被作为生产力来使用,更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资本表现。我们说90年代制定薪酬是从劳动成本角度出发,而现在制定薪酬则是一种投资,这是我们在理念上的根本改变。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挖掘潜能,人力资源的发展必然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事实上很多刚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仍是货币资本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雇佣劳动仍是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真实写照。人力资本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企业家仍把人力资源仅仅作为生产要素来使用,只考虑劳动力成本,而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也不可能站到战略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支付与员工为企业贡献价值明显不相称的薪酬,强调薪酬投入的即刻产出性等方面。据报载:“我国制造业的龙头之一广东省2005年民工短缺数量预计超过100万人”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大量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来谋求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一再压低工人工资,最终使得劳动力大量流失,企业生产难以维继。 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传统作坊、乡镇企业或者改制企业发展而来,无论是从领导者本身,还是企业的中层、基层员工所表现出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不是很高。企业主们总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想尽办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就是员工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与薪酬水平提升两者之间的互动式良性循环,所以更不可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人力资源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企业的老总们只看到了机器、材料、货币资本等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却忽视了人作为唯一的能动性资源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因而他们舍得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上进行投资,却不愿意为员工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其结果便是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下降,员工劳动投入积极性降低,员工流失率加大。人力资源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体现出其本身应有的价值。我们还应认识到这一薪酬理念的潜在后果可能是高素质员工流出而低素质员工充斥企业的现象。长此以往,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另外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实力就不是很强,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佳,就无法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造成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也就缺乏根本的发展推动力,这一恶性循环将最终使得企业淘汰出局。 我并不认同现在很多地方报纸杂志对于一些经济效益好、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的盲目吹捧。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中有很多企业只是遇到并抓住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并通过迅速的资本扩张而获得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发展这一企业核心战略问题,他们远未充分认识,并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进行思考。我想他们还称不上企业家,称呼他们为企业主更为合适。 (二) 薪酬机制问题 1、薪酬决定与调整机制 目前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薪酬的确定基本上还是老板拍脑袋的结果,老板根据对市场行情的大致估计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薪酬制度与标准,没有公平付薪的依据,因而在面对定薪、加薪等薪酬调整政策时,无以为据,随意性很大,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合理的收入水平。大多数企业在决定薪酬或制订、调整薪酬标准时只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和评估,更不能根据岗位评估的结果给出合理的薪酬等级,而对于企业内部各岗位分析与评估的正确与否是保证企业薪酬分配内部公平性的关键所在。在企业中,人们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有时甚于关心薪酬水平,这就必然要求薪酬分配必须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个人的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职责的区别和个人能力的大小。如果公司内部薪酬不公平,容易造成员工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士气,也打击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一方面企业没有明确的薪酬决定标准,也会使员工感觉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薪酬是如何来决定的,决定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加薪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在员工的头脑中划上一个个大大的问号,容易造成员工的不满,企业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 同时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对外的薪酬调查机制,使得本企业的薪酬水平很难与外界实际相挂钩,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产生定位偏低的结果,造成人员流失。因此企业在确定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有效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根据统计,引起跳槽的原因依次是薪酬、工作前途和工作满足感等,一个内部合理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是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企业的薪酬水平合理,相比整个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状况具有吸引力,企业的薪酬才具备竞争力,才能吸引住优秀的人才。如果公司薪酬较市场水平明显偏低,一方面会造成员工的严重流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另一方面那些教育水平高、素质好的人才很容易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跳槽到其他公司,外部的优秀人才也不会愿意加盟进来,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企业在参考市场和同行业水平制订薪酬标准时,也要从企业成本角度来考虑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也要在企业能够负担的水平之内。 2、薪酬补充机制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而言,应当给予更多的优厚薪酬福利待遇,因为他们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相比较于大型的、上规模的企业而言,往往会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企业核心技术和市场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旦他们离开,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老总控制住产品的主要市场,然后聘请一些高级的、资深的工程师负责企业的技术工作。如何留住这些关键技术人才,很多民营企业采用了高额年薪制的模式。其实单纯的年薪制并不能很好的把个人利益紧密的与企业利益相结合,会使关键员工更多的考虑即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民营企业家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利润分享的重要性,不能以家族观、个企观来局限住企业的发展,应当放弃短视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薪酬结构问题 薪酬结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薪酬结构是指员工薪酬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般的构成薪酬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其中,外在薪酬又可以具体分为基础工资、奖金、津贴、提成等直接薪酬和福利开支、带薪休假等间接薪酬,以及舒适办公环境、良好辅助设施等非财务报酬。(注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各种分配形式比例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发的钱不少,但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没有被真正地激发出来。还有的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往往过于简单、过于单一,基础工资加上绩效工资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没有更好地运用薪酬这一工具。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员工的薪酬水平,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正如上面所述,薪酬不仅只关系着“钱”的问题,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企老总们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货币薪酬,而往往忽视内在薪酬和其它外在薪酬表现形式。正是在这种狭隘思想的指导下,很多时候我们民企的老总们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限制过多、过严,甚至有些企业连员工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险都不缴纳。此类种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员工的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员工离职率大大增加,企业的发展支撑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运用好各种不同的薪酬形式和激励方式是放在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且要拿出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盲目套用和追求先进的、新式的薪酬模式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在管理上还比较粗放、比较初级,却喜欢跟风似地追求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薪酬管理这一方面当然也不例外。殊不知,根基尚未稳,怎么可以造大楼呢?其结果一般都是失败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许多先进的、新式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像宽带薪酬、战略平衡式薪酬等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给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容易使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产生一种对旧有事物的怀疑和对新事物追求的渴望,其结果往往就会变成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一些事实上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企业当前所处阶段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他们错误的把错误的模式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在错误的地方,最终只可能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企业战略都未明确的企业,如何来使用战略平衡式薪酬管理模式,就算套用上了吧,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也许在使我们的企业更加迷茫的同时,企业中的员工们也会更加迷茫吧。我并不否认这些管理模式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要使用它们,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现实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只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转变传统的薪酬理念,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机制、薪酬结构与薪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转变薪酬理念,打造薪酬战略 民营企业家们要转变薪酬理念,造就注重人力资本增长的薪酬战略导向观。在正确的企业战略指导下,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乃至薪酬战略。薪酬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为企业总体战略服务,企业的薪酬制度应着力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放弃成本观念,着眼投资理念。企业应认识到提升员工人力资本所起到的巨大杠杆作用,应当注重塑造一种关注人力资本增长的企业文化,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应当有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是把薪酬管理上升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薪酬战略要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要能最大化的为企业战略服务。在制定薪酬战略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经营战略和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长处与短处分别是什么。与此相对应,我们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因素,决定企业应当采用什么样的薪酬激励措施,风险度有多大,回报率有多高。然后就可以决定需要多少人、什么样的人才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薪酬战略。其次是从以前只注重员工使用,转变到现在的注重员工能力的开发与提高上来,把员工的职业发展、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形成注重员工价值,强调员工参与管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最后是形成企业经营客户、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改变以往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观,把客户至上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明白客户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客户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转变思维,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本”、“以市场为本”,转变到 “以人为本”,实现薪酬的战略化管理,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薪酬的不合理状况。 (二)建立起完整、有效与可执行的薪酬制度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建立起完整的薪酬制度,从岗位分析到评估、从薪酬等级设计到薪酬标准的设定都要建立和健全起来,既要体现企业内部的公平与公正,又要使薪酬标准与市场行情相吻合,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薪酬待遇。对于一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人才,企业要舍得投入,为这些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使他们愿意留下来和企业一起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起点不是很高,原有的薪酬管理工作基本是空白,这就要求这些企业首先要分析清楚企业的各个岗位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工作方法和特点是什么,工作所需要的工具是什么,该工作与其它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问题,在弄清楚这些具体问题之后,要对每个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估,这个岗位难易程度如何,责任大小如何,需要什么才能的人来担任这个岗位,通过岗位评估可以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从而为薪酬设计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当我们有了完整的岗位等级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与之对应的薪酬等级,做到薪级与职等的统一,确保了薪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其次对于薪酬标准的确定,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也是“拍脑袋”的结果,没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先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情况,这样在制定薪酬标准时,就能结合竞争者的情况给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当然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所限,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没有实力去请一些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来做这些事,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人才中介、行业公会、专业网站等媒介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民营企业在充分掌握了市场薪酬行情之后,就可以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结合公司实际的情况给每个岗位定一个合理的薪酬,这样就避免了薪酬决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后我们要根据员工实际贡献的大小分配薪酬,适当拉开差距,避免平均主义现象。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核心的、关键的员工,我们的企业家要舍得投入,一流的人才应有一流的回报,使他们的劳动与收入相平衡,不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空间,用企业文化来吸引住他们,留住他们。有条件的一些企业可以使用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等长期激励手段,把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参与公司的利润分享。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管理文化,即强调以“公司大家庭的成员关系”为基础的参与,它创造一种强调绩效和所有权的文化氛围。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超常规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拥有以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注5)我们必须认识并且承认知识型人才的价值和对企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小型民营企业应当把留住核心人才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问题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努力留住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多角度、多层次的设置与完善薪酬结构 民营企业要合理设置薪酬结构,充分利用多种薪酬构成因素,有效激励员工。单就外在薪酬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岗位性质和重要程度,考虑到薪酬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组合。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情况平衡好薪酬结构中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的比例,寻找适合各阶段的平衡点,让薪酬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薪酬各部分所表现的刚性和差异性,分别采用高弹性、高稳定性和折中三种模式。高弹性模式一般奖金和津贴比重大,而福利、保险比重较小。而且基本薪酬实行绩效薪酬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较强的激励功能,但稳定性较差。高稳定模式则是基本薪酬占主要部分,福利水平较高。这种模式有较强的安全感,但缺乏激励功能,而且公司人力成本增长较快,企业负担比较大。折中模式则界于两者之间,需要依据公司具体特点来合理搭配。虽然我们强调外在薪酬,但也要注意不要把它完全和内在薪酬割裂开来。公司还要为员工们提供诸如带薪休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旅游度假等福利待遇,这会有助于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我们应主动让员工在工作中参与决策过程,给他们较大的工作自由度,注重他们的成长过程。这类员工心理需求的内容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求,体现的是员工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相关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中华英才网首届中国大学生心目中最佳雇主企业评选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择业时最心仪“培训和发展机会”。16%的人选择薪资和福利,10%的人选择工作的开放环境。这次调查共回收了18万份有效问卷,涉及600多个高等院校,有一定的代表性(注6)。可惜的是,从整体看,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报酬,而对员工的行为考虑的较少。如果我们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通过其不同组成部分对员工心理回报产生的不同作用,达到薪酬激励的最大效用,以使得员工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努力地、自觉地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些企业未来的远景,必然是光辉灿烂的。 (四)适合自己的薪酬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 中小型民营企业要稳步发展,信守适合企业当前发展要求的就是好的的理念,避免盲目套用那些新式的、创新的薪酬模式。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千万不能好高骛远,就象房屋打地基一样,一定要把地基打深打好了,才能最终“宝塔结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的部分,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单独取决于人力资源部门,它是与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现实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策略和手段来逐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以前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就是什么事情都有‘对’和‘不对’两种答案,但现在企业变化很快,没有什么对和不对,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我们要时时反思薪酬政策,不断地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建立适当的薪酬制度,这样才能让薪酬作为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真正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当然,我们都应该辨证的看待问题,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目前的管理水平,不去突破、不去实践。企业的发展,有时必须得忍受阵痛之苦,但是也许换来的会是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春天”,这一点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型民营企业虽然存在着很多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有些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并且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薪酬结构、薪酬机制、薪酬制度等各个方面努力改进,积极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努力探求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薪酬解决之道,中小型民营企业必定能够跨越发展瓶颈,稳步的向前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精益薪酬管理初探 摘要:精益薪酬管理就是指以员工需求为动力,用科学精细的薪酬管理手段和工具,通过薪酬管理的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 精益薪酬管理 精益的概念最初源自于日本,从生产制造系统演变而来,即精益生产管理。它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精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故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的各个层面,如5s精益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等等。在这里,我想借用“精益”的概念到薪酬管理中,即提出精益薪酬管理。所谓精益薪酬管理就是指以员工需求为动力,用科学精细的薪酬管理手段和工具,通过薪酬管理的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本的低投入高产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薪酬管理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缺乏对核心员工有效的激励与管理作用,无法强调员工价值的要求,形成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的内耗。因此,我们必须精益薪酬管理,以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增值活力,使其能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发展的协同。 一、精益薪酬管理的前提要素 1.薪酬管理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统一 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需要与之匹配的薪酬模式,薪酬管理与战略管理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在企业成长阶段,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着重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奖励相结合。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为目标,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创新为主,须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恰当的经营战略则应回收利润并转移目标,转向新的投资点,与此对应的薪酬战略是实行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标准的福利水平,同时采用适当的刺激与鼓励措施与成本控制相联系,避免提供过高薪酬。总之,要化战略为行动必须抓好薪酬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2.以工效挂钩为基点统筹年度薪酬 工效挂钩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工效挂钩是指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作为与工资总额挂钩的指标,认真编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方案,报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准下达执行。以工效挂钩为基点统筹年度薪酬,切忌宏观管理与微观执行“两张皮”。 3.突破传统的薪金支付理念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工作的因素。在福利日益社会化的今天,国有企业应突破传统的薪酬管理观念,注入更多柔性化的理念,如带薪年假、福利计划等多元薪金支付理念,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4.更新薪酬管理模式 一是岗位制与绩效制的应用,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结合;二是计时制和计件制的应用,一线工人与二线职员的分类。三是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应用,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考虑。四是分红制和股权制的应用,单项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结合。 二、国有企业精益薪酬管理的对策 如何更加有效地对国有企业实行精益薪酬管理,我们必须专注国有企业的特点,去优化流程设计,以达到精益薪酬管理的目标。 1.优化薪酬管理的流程设计 (1)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职位分析是确定薪酬的基础,企业管理层要在业务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目标,明确业务职能和职位关系,编写职位说明书,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因素,得出工资级别,进行岗位评价,形成科学的职位评价体系。 (2)薪酬调查与目标。国有企业在确定全体员工的工资水平时,需要参考周边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内兄弟单位的工资水平。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上年度的薪资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走势分析等。薪酬调在解决薪酬所激励的人群和调控目标。 (3)精益薪酬结构设计。薪酬管理系统是对企业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工资待遇的管理系统,旨在监督它们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由于工资管理中包含很多内容,因此它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一。在确定员工工资时,往往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岗位等级;二是个人的技能水平;三是个人资历(学历、工龄、职称等);四是个人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相对应的,分别是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各类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由岗位等级决定,它是一个人薪资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岗位工资可以是一个区间,也可以是一个点。企业可以从薪酬调查中选择一些数据作为这个区间的抽样数据,然后确定每一岗位等级的上限和下限。 (4)薪酬体系的实施和调整。为保证薪酬制度的适用性,规范化的公司应对职工薪酬的定期调整做出规定。企业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的报酬机制实现的。如何处理好既吸引人才又降低成本这对矛盾,是薪酬管理系统的焦点和难点。薪酬管理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报酬公平,以效率促公平,继而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不断完善薪酬体系,以满足整个管理系统的需要。 2.精益薪酬管理系统 一是要加强薪酬管理的基础工作。精益薪酬在此强调的是薪酬的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二是完善现有的奖金和津贴项目。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及时调整企业的奖金项目和津贴类型,规避企业风险。三是在薪酬改革的同时,配套进行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精益的概念强调企业绩效与部门绩效同员工绩效的绝对关联和协同一致。在新一轮的国企改制中企业更多面临的是公司制理改造、上市和重组,这也为薪酬改革创造了新的契机,我们要结合薪酬改革实施绩效改革。四是完善年薪制。精益薪酬管理更注重在核心员工中推行年薪制。五是探索长期激励机制,尝试股份、股票期权。 3.精益薪酬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为核心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员工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金钱以外的许多内容,尤其是一些掌握核心能力的员工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即非金钱因素在他们的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二是把收入和能力挂钩。建立个人能力评估制度,以员工的能力为基础确定其薪水,工资标准由技能最低直到最高划分出不同级别。三是调薪方式应透明公开,形成规范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四是要重视工资体系外的福利体系的设置与管理。 总之,在对薪酬制度的探索中,我们必须具体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科学评估职位价值和能力价值的基础上,精益薪酬管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纵深发展,精益薪酬管理的内涵将更加深远,我们也需要在更多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摸索和实践。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试论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和需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引入体现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的概念——绩效工资,最后,建立了基于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的薪酬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绩效工资;经济报酬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竞争已由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发展到人才竞争,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优劣是决定人才走向的关键。所谓企业的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其基本立足点要公平、公正、合理,即根据员工为企业提供的劳务和贡献,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合理的回报。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1薪酬制度贯彻的基本原则 薪酬制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等。 公平性主要包括:外部公平性,即同行业或同地区或同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工资应基本相同;内部公平性为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得工资与其贡献应呈正比;个人公平性,同一企业中占据相同岗位的个人所得工资因其表现不同而不同。 竞争性,指制定工资标准要有吸引力,促使员工朝既定目标努力,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也为公司取得更大的利益。 激励性,即根据岗位特点,逐步加大物质激励制度;同时增强精神激励,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2薪酬制度综合考虑的因素 薪酬制度的制定,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协调好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考虑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与法律、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宏观因素,以及居民生活费用、当地本行业的收入等,其产生的影响是次要的。考虑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支付能力、工作本身差别、员工本身差别等,其产生的影响是主要的。 3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3.1绩效工资的引入 绩效工资即是综合考虑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各种因素,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3.2绩效工资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工资制相比,绩效工资制的主要特点;一是有利于员工工资与可量化的业绩挂钩,将激励机制融于企业目标和个人业绩的联系之中;二是有利于工资向业绩优秀者倾斜,提高企业效率和节省工资成本;三是有利于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增大激励力度和员工的凝聚力。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将个人的收入同其本人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会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又不增加企业的固定成本。 (2)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公司不断改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绩效。 (3)这种方法使绩效好的员工得到了奖励,同时也能获取、保留绩效好的员工。 (4)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虽然没有奖金了,但是由于工资成本较低,公司也可以不炒人、少炒人,让员工有安全感,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当经济复苏时,公司也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但是,任何规定制度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绩效工资体系的不完善和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容易导致对绩优者的奖励有方,对绩劣者约束欠缺的现象,而且在对绩优者奖励幅度过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一些员工瞒报业绩的行为。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和有效监督措施是绩效工资实施的关键。 4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 薪酬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企业员工得到合理公正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了直接的经济回报和间接的非经济回报,直接的经济回报是以物质形式体现,问接的非经济回报以非经济报酬的精神奖励为主。 4.1经济报酬 以物质形式体现的经济报酬综合考虑了员工的职务、学历、工龄、能力等各种因素,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定一个员工的绩效工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基本工资。综合考虑了职务与学历的影响。根据从高原则,将职务对小时工资率的影响与学历对小时工资率的影响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如表1。 基本工资=8×max(学历,职务)×20 (2)工龄工资(12元/年,结合工龄系数)。设置一个基准再结合个人升职情况,设计一个系数,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未升职,相对来说,在这段时间内就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其系数不完全为1,如表2。 工龄工资=4×工龄×工龄系数/12 (3)职务津贴(按不同职务设置)。根据政策及以往经验数据和称职与否设置不同系数,如表3。 职务津贴=基数×职务系数 (4)能力工资。考虑能力因素。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其在基本工资设置中已体现,而在能力工资中将逐渐淡化其影响。随着工作时问增加,由于新员工的进入,学历存在可替代性。 能力工资=基数×(学历系数/12+职务系数+工龄系数/12),其中:基数根据企业当月效益订。 (5)其他。当然,一个员工实际发到手的工资还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扣除各种税后进行计算。 上述分析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职务津贴、能力工资等都综合考虑了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其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因此是绩效工资的体现。也就是说,员工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即是企业为其提供的绩效工资。 4.2非经济报酬 非经济报酬可以体现在: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有趣的工作,工作的成就感、满意感和恰当的社会地位、吸引人的企业文化,弹性的工作时间以及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 许多员工在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后,更关心个人的事业发展。企业应根据员工的意愿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根据岗位特点和专业特长,为员工提供职务序列、职称序列、技能序列等多种成长道路,使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为公司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为员工提供多种跑道,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注重员工的培训,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开发培训力度,如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留学深造和出国培训等。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人员配置时要做好职位分析工作,尽量使工作内容丰富化,使岗位本身对员工有吸引力,有挑战性。要建立健全岗位轮换制度,规范轮换竞争上岗制度,使员工有机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讨论。其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套现,应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所在地的地方特色等具体情况展开,才能找到企业与员工很好的结合点,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谈关于改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绩效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考核体系;岗位测量;目标分解;多维评价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与考核作为国有企业评价单位及员工业绩状况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对实施企业管理战略、建立员工归属感、完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运行绩效。本文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促进企业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应当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与运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薪酬管理考核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分离。国有企业常常采取层层分解目标的办法,进行责任和任务的分解。在薪酬考核体系中,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是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目标分解常常在减法的指导思想下成为目标肢解,分解后的目标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分目标之和往往小于1。各单位追求各自的目标,各自目标达成后,企业的战略总目标却无法达到。按照责任体系分解后的薪酬体系在运行中常常不能够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薪酬考核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薪酬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岗位员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出勤情况等内容,至于工作态度、意见和建议、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核全靠主观意想和定性评价进行,员工对企业做出的真正的贡献并没有完全在员工的收人中得到体现。考核内容多年一贯制,缺乏创新和变革,不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从薪酬管理实施的目前情况看,员工的薪酬考核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多数公司员工完全是考核指标的被动接受者。另外,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沟通,造成员工不了解任务全貌和企业总体目标,公司无法让员工融人形成凝聚力。许多公司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了解,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 二、优化薪酬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科学的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和测量,建立系统公正的薪酬考核体系。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可以是薪酬考核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薪酬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要确保薪酬与业绩挂钩,将职工工资增长状况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薪酬水平涉及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员工今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去留。 (二)加强薪酬调研分析,合理控制薪酬差距。收人差距是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确定合适的收人差距比例,更好的维护企业整体稳定。特别是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时,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人基层进行薪酬调研,切实解决员工群众反映的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调控收人差距,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人,确定管理者与员工收人合理比例。根据不同层次的职责承担风险,按不同的比例兑现考核收人的结果,尽量减少普通员工减薪幅度甚至不减薪,稳定职工队伍,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三)建立有效途径和渠道及时沟通薪酬,加强薪酬体系运行的监督。通过薪酬调查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同时引人监督机制以便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工资分配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经营者收人考核办法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职工公开,实现职工对经营者薪酬的监督,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 (四)注重整体目标分解的科学性。当企业总目标分解后,各个目标要有关联和相互支持性,各部门的目标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部门的成员是否能积极的工作,要看目标是否正确,是否量化,是否具有挑战性,企业的目标确立以后,各个部门和各部门员工才可以根据目标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使整个企业高效地运转。与整体目标相一致,薪酬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充分考虑关联度和支持性,体现收人分配的总体思想和科学性。 (五)努力实现薪酬的全方位考核评价。薪酬考核是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等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定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和潜力的管理方法。薪酬考核是员工薪酬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如何准确考核评价业绩,如何进行奖惩是改进工作、实行激励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如何向员工引导价值标准。在考核时要根据考核目的、对象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有效的考评方法。对工作表现、态度行为等的考核采用指标性、客观性、行为性描述,全面地对员工表现、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进行考核,避免评价性描述的主观性。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薪酬管理制度科学合理与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市场竞争力紧密相连。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削度,对于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至荚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企业薪酬的管理制度,如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增资机制,引入薪酬系数、薪点削技术工具等。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于高强度竞争的状态中。企业无论是应对竞争,还是壮大发展,最终依靠的都是——人。因此,企业间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成为焦点。企业家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才竟争中的一类关键要素群——薪酬以及薪酬关联因素。 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政权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逐渐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的自身行为。因此,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分配方案,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便成为每个国有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 1当前国企薪酬制度及管理的主要问题 薪酬总额管理机制不合理,薪酬增长具有很强的刚性。尤其是基本薪酬,基本上是和工龄挂钩,只能增、不能降,致使薪酬总额的缺口和成本的承受能力矛盾日益突出。 薪酬结构复杂,标准设置不合理。员工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薪酬包括哪几部分,也不清楚各个部分相应的标准,这就导致薪酬的各个部分不能充分、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 薪酬分配关系不合理。向一线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同时,向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力度不够(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不能体现他们的价值),难以把薪酬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联系起来。同时,同工不同酬,不同工同酬现象严重,致使素质低的员工不愿离开,高素质的员工不安心工作,企业整体生产效率不高。 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有较大差异。从事简单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高,从事复杂劳动的员工薪酬要比劳动力市场平均水平低,企业内部薪酬平均化倾向明显。由此造成减员增效难度增大,企业想留的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留不住,企业冗员减不下来,出现了企业冗员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2加强薪酬管理、较好的运用薪酬制度.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薪酬是驱动员工敬业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薪酬管理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薪酬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增值功能。薪酬本身不直接带来效益,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将薪酬交换劳动者的活劳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企业财富和经济效益。这样,薪酬就对企业具有增值功能。同时应理顺职工追求个人报酬最大化和企业迫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 激励功能。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促进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资占全部报酬的比例,一般而言,基本工资应占全部报酬的40%一50%,如果基本工资偏低,对于员工利益会有损害,影响工作积极性,属激励性报酬的奖金和股权部分要明确发放方式和标淮,如果绩效是由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则可用股权及分红的方式让员工共享。 配置和协调功能。企业可以发挥薪酬战略的导向功能,合理配置和协调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并将企业目标传递给员工,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相融合。 3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策略 薪酬体系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的方案就能完成的,而是企业全体都参与的过程,是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部分紧密结合的过程。 3.1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薪酬体系 所谓岗位工资制,是首先对岗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这种评估的结果赋予任职者与其岗位价值相当的薪酬。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薪酬体系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岗位说明书。 第二步:岗位评价。岗位评价职位评估是一套“因素提取”并给予评分的岗位价值测量工具。它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 岗位评价重在解决企业内部公平性问题。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各个岗位相对价值的大小,得出岗位等级序列;岗位等级常常被企业作为划分工资级别、福利标准、出差待遇、行政权限等的依据,甚至被作为内部股权分配的依据,而岗位评估则是确定岗位等级的最佳手段。但国有企业仅仅依靠行政级别高低来划分岗位等级,而不是依据岗位评估,这样有失准确和公平。 3.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确定薪酬外部竞争性的过程其实就是给内部岗位等级进行定价的过程,这主要是通过把岗位的内部价值与岗位的外部价值进行的系统的比较来完成。现实情况下,国有企业面临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可能会采取混和策略也就是以各类岗位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对供过求的人员相应降低工资水平;而对社会紧缺人才采取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政策,也就是说,在保持一般员工薪酬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想办法使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也高于市场水平。 3 .3根据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立企业的薪酬制度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企业问题建立自己的薪酬制度。比如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则实际工资的组合就不能只根据职位、资历而定。又如创新型企业应该允许犯错误,则不能实行犯错扣分制度,导致经常创新的人被罚,打击了勇于创新的员工的积极性。 3 .4完善企业薪酬分配方式 完善企业分配方式可以从提高企业薪酬分配的合理性,便于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或对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薪金分配制度。从而保证企业的薪金制度能时刻对其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析新形势下中央企业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薪酬 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企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央企业薪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通过思考,提出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专递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薪酬管理成效的具体对策。 0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薪酬作为激励劳动效率的主要杠杆,是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紧密联系的管理要素,薪酬管理是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企业必须及时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沟通,对薪酬系统进行有效性评价并持续改进。薪酬管理问题是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薪酬管理能够合理运用薪酬传递企业价值导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企业吸纳、激励、使用、保留人才,增强组织赢利能力进而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大化的有力工具。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zoog年底,中央企业拥有国有资产总量超过5.5万亿元,中央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排头兵,是国有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目前我国大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推进国民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的时期,中央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有责任、有义务做出表率。如何认识和解决薪酬管理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规范,逐步确立现代薪酬分配思想和制度体系,更有效地发挥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是当前中央企业薪酬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薪酬制度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中央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1985年起国家对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实行结构性改革,推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工资制度,引人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个人收人调节税,对企业工资总量实行控制,不再统一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形式逐渐灵活多样。到1988年,约40%的企业进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木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调节工资收人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2000年以来,工资分配制度进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并规范职位消费,中央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点,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标志着我国已进人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据此展望,在中央企业薪酬管理这个重要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化和主客观条件的逐步具备,劳动计量市场化和工资形成市场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以后,陆续制定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业绩考核、股权激励、职务消费、兼职取酬等若干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以对企业负责人普遍实行了以业绩为导向的年度薪酬制度。企业负责人基薪根据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结合企业经济规模和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绩效薪金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级别及考核分数确定。同时,按照“规范起步、循序渐进、总结完善、逐步到位”的工作思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进行了探索。中央企业内部分别采用岗位薪酬制、技能薪酬制、结构薪酬制、绩效薪酬制等薪酬制度。2010年起,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实现了从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结构工资制向企业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方法和薪酬激励制度的转变。 目前中央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改革试验阶段,与现代科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分析 3.1收入分配问题引发强烈争议 (1)劳动报酬比重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总产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预测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报酬在国民收人初次分配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后持续下降,2005年为36.7%,连降22年,而从1978年至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2)收人分配差距未能有效缓解。职工平均工资地区差距仍在拉大,2000年,在陕西省内各地市中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商洛市与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西安市差距为1848元,到200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2687元。行业间工资收人差距依然较大,199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与最高行业的差距为2.35倍。到2005年,行业工资差距扩大到4.88倍。 (3)各个阶层收人增长速度有差异。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平均工资法,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月平均工资的40%~60%,目前中国所有地区的最低工资上限仅为平均工资的43%左右,平均水平则明显低于40%的下限,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法,没有一个省份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居民收人基尼系数1994年突破警戒临界点,目前已超过0.45,收人分配已走到了函需调整的“十字路口”。 3.2国家收入分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 收人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收人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国家领导把“收人分配不公”作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三大因素之一进行了重点强调,总理发文指出:“当前,收人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理顺收人分配关系,改革收人分配制度,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作出了明确要求,国资委下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内部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控”预算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出台工资支付条例。从近期国资委监事会对中央企业的检查以及各类外部审计来看,收人分配是检查和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收人分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3绩效管理在企业二次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员工中“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绩效管理在体现“效益优先、按劳分配”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够明显,助力员工发展方面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有些企业过度崇尚薪酬的激励效能,把薪酬看作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的万能钥匙,把激励简单等同于现金奖罚,忽视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社会需要;与此相对应,有些企业则轻视薪酬制度功能,过于依赖“狼性理论”、“大公无私”文化,忽视员工“经济人”的属性,不注意调整薪酬制度以适应企业外部的市场大环境,从而导致了员工积极性的丧失,甚至使核心员工外流、企业竞争力下降。 3.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在劳动差别和岗位价值缺乏定量的依据,即对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等4要素没有进行较规范的评价,导致工作环境艰苦、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收人未能合理拉开差距。由于体制原因,大多数中央企业还存在着总体超员、部分专业工种缺员现象,历史包袱较重,适应企业特点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薪酬管理对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未能充分盘活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力度不强。 4薪酬管理的对策 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收人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薪酬管理工作既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的工资总额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企业薪酬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依法治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方针,加强内部薪酬管控力度,规范收人分配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夯实薪酬管理基础工作,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1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坚持收人分配改革“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间收人群体收人,提高低收人群体收人水平”的大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个人收入岗位责任、贡献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衔接、能增能减的分配调控机制。积极探索管理、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人分配的办法,参照行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工成本比重等要素合理设置便于增长统计、宏观调控、自我约束的分配指数,深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探索引人职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生产一线职上倾斜,合理确定上_资差距,接受国家和公众监督,使每位员工能够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4.2制定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 根据企业成长期制定适应企业发展的薪酬战略。在企业迅速成长时,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成长,薪酬战略应当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的奖励相结合。企业进人成熟阶段,其经营战略主要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技巧为主,把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企业处在衰退阶段,其经营战略是收获利润并转向新的投资点,薪酬战略应实行略低于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和福利。 4.3规范收入分配管理 (1)建立健全收人分配重大事项审核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收人分配宏观调控政策,推行收人报告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方案、股权期权激励方案、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等涉及收入分配的重大事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程序。 (2)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增长。健全人工成本管理调控制度,加强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推行薪酬管理信息化应用,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全面实施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薪酬发放遵循“两低于”原则,严格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厘清各类奖金和津补贴,规范薪酬列支项目和渠道。企业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和调整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均应充分考虑企业效益、工资水平、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的要求,持续提高人工成本投人产出效率,优化人工成本结构。 (3)加强收入分配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工资内收人监督检查,执行国家宏严格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内部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和制度,企业收人分配重要大项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企业风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 4.4完善企业内部压力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 (1)规范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管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的部署,加强业绩考核指标提取和目标设置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推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使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联动,促进企业负责人收人分配公正、合理、规范。 (2)深化全员绩效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制定全员绩效管理规划目标,以规划引领绩效管理深人开展,健全岗位绩效指标库,逐步提高员工薪酬收人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等指标挂钩力度,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以此激励员工干事创业激情。 (3)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把薪酬制度改革放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考虑员工发展愿景和精神激励因素,注重同步健全完善配套的劳动用工、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发展、人才培养、干部选拔任用等相关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拉开关键岗位、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与一般操作岗位的收人差距,拓展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空间,让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通过不同激励方式同样得到实惠,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薪酬管理效能最大化。 4.5加强薪酬管理基础工作 (1)分析参与收人分配的各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收人分配透明度,进一步对“按劳分配”进行新的探索,对“劳动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对“劳动”参与分配提供新的思路。 (2)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分析、评价制度。以组织机构规范和劳动定员贯标为契机,以岗位分析为基准,编写岗位说明书,评价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建立胜任模型,确认相应岗位价值,为确定薪酬标准提供量化依据。 (3)逐步建立竞争性的岗位管理机制。《职工奖惩条例》于2008年废止,新《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细化了现行劳动合同制度,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用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政策研究,抓紧完善企业内部奖惩规定,积极开展清理和规范用工工作,研究依法调整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用工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编制,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人员配置管理,为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人能高能低的良好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5结语 薪酬管理问题涉及企业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正和稳定,十分敏感和复杂。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公正、公平、高效、和谐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强薪酬管控力度,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盘活人力资源,使员工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健词:薪酬制度 业绩评估 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论文摘要:薪酬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报叫制度那样咦起人们如此多的情感和讨论。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各企业的报酬制度的分析,找出了现有薪酬制度的不合理方面,在此基拙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的企业能够充分重视薪酬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职工提供较好的待遇,从而也使职工能够对企业充满热情和忠诚。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留住高能力的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求生存求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合理配置使用人才与激发员工潜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每个中国企业当前的重要课题。薪酬制度在任何公司都是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个企业需要有一定竞争能力的薪酬吸引人才,同时需要有效的薪酬政策来留住人才。 薪酬是指员工因对组织(主要指企业)提供劳动或劳务而得到的报酬,是员工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它不但包括直接的货币形式(直接薪酬)和可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间接薪酬),还包括较舒适的办公室,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较多地参与决策,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及较好的发展机会等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形式。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 我国的薪酬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薪酬制度相比有其固有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发,在薪酬管理制度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的薪酬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改善的环节。 1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薪酬支付缺乏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不公平性。二是外部不公平性。 内在不公平性,可分为纵向不公平和横行不公平。纵向不公平,主要指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之间薪酬的差距过大。一般情况下,企业对管理层都很重视,给高层管理者的工资高于中层管理者的好多倍,又给予了他们很多职务消费的权力,灰色收人远远高于其他层次职工的所有收人。大大挫伤了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企业当中不满、不服的情况随处可见。还有给中层管理者高于基层主管数倍的工资,而基层主管作为技术骨干与一般员工差别不大,但是基层主管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生产当中出现问题的话,负责任的是基层主管而不是普通职工。这种职责与收人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技术骨干的流失。横向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部门同级职位在薪酬上存在“一刀切’,现象。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其专业技能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虽然是出于同一等级,其薪酬水平也应该有所差距,这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外部不公平性,本文也把外部不公平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过大。我国是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内陆城市的农村和城镇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人才跨地区流动。山东省菏泽地区作为内陆地区,因为薪酬水平的地区差距,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作为国家公务员的教师和警察人员,也存在外流的情况。很多教师和部分警察外流到广州.因为在广州年薪能够超过10万,而在当地一年能挣到1万就很不错了。这种高水平人员的流动,给当地的教育和治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收人稳定的公务员还存在流动性,更何况没有保证的普通企业员工呢。其次,是同行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薪酬差距过大。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还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薪酬规划制度,职工的养老和医疗及失业保险,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规范文件。在部分民营企业中还存在剥削劳动力的情况,更有甚者还雇用童工。在制度较规范的地区,可能名誉收人和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相同,但是实际收人则大打折扣。因为各种医疗和保险制度的不完备性使民营企业的职工实际收人大大减少。 1.2奖金奖励和福利保险计划缺乏柔性,起不到激励作用 奖金和福利保险等形式的外在报酬,已成为薪酬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在的薪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部报酬的分配及策划上,我国企业严重缺乏柔性,导致外在报酬的激励作用很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奖金和奖励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变成了固定的附加工资。在福利保险管理上,企业承袭传统的福利保险计划,提供统一的福利保险。忽略了员工需要的差异性,对此,企业往往陷人两难境地。福利保险计划要提供,但提供后又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最终,这些计划只流于形式,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提高。 2薪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对现有的薪酬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应主要从内、外环境考虑,既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又能显现其效率。 2.1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公平性 薪酬制度的公平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基础上得出的。企业要确保薪酬制度的公平,就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薪酬调查,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薪酬水平。现从两方面来阐述薪酬调查。一是外部调查:了解业务相近企业在薪酬方面的数据,较详细的掌握竞争对手在各个岗位和层级上的薪酬水平。以此为参数,调整企业本年度的薪酬政策。在进行外部调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查方式的选择,应在友好的基础上进行调查,防止错误信息的出现。如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许会引起对方企业的不满,从而提供虚假信息,给企业的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内部调查即业绩评估:业绩评估无疑是使薪酬更公平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要做得更加合理、科学、公正。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着力于更新员工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加强责任意识,塑造职业行为,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薪酬管理平台。营造一个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规划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岗位的职工应用不同的业绩评估方法及标准。因为任何岗位都有其特殊性,企业应该制定多种业绩评估方法,对处于不同职务的员工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与提升、解雇、临时解雇和绩效加薪有关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在业绩评估中应尽量避免晕轮效应的存在,所谓晕轮效应,是指评价者让员工某一方面的显著特征,影响了自己对绩效评估中每一项单独内容的判断。结果使员工在每一项目上得到大体相同的评价。最近流行的一种业绩评估法方法,360度反馈法,能够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员工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表现。360度反馈法,在上级、下级、客户、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之间互相测评,将评估结果公开,提高评估的透明度。评估内容更具体、全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估。避免了评估目标的过于单一。但这种评估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窄。我国企业要想和其他跨国企业相抗衡,就必须充分重视业绩评估,不能使其流于形式。尽量缩短评估时段,及时掌握员工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地给优秀职工提供晋升平台,反映出薪酬制度的公平性。 2.2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体,经过博弈达到的均衡状态,才能够使二者达到帕累托最优。一味地追求公平可能会牺牲效率,而只追求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可能会伤害了普通职工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所以在提高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上,应该掌握一种度,过犹不及。如何把握这种度呢?应该持具体单位具体对待的态度。跨国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竞争激烈,那么应该加强激励的程度,鼓励优秀员工的创新精神,给与他们较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加强激励的因素。 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就是,以股票性期权为代表的激励性薪酬管理制度。股票期权通常是指给以管理人员,按某一事先确定对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并获得利润。股票期权能引导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自觉关心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因为通常情况下,股票的选购期期限比较长,这大大的刺激了管理者工作的热情,如果经营管理出色,他们将有一笔非常丰厚的奖励。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大公司实行管理人员和总经理奖励制度;另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企业有类似的计划,其中50%的公司对经营者实行增股权。 另一种比较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就是自助餐式的福利制度。在当今社会,作为外在报酬的福利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的工资是多少了,一些创新性福利的措施更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比如:自助餐(自选)式的福利制度。公司列示出一系列的福利方式,员工按照他所应该享有的级别和其意愿选择其所最需要的福利方式,然后提出申请。这样就打破了福利制度的单一性。虽然和以前所享有的福利水平的货币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这种体验式选择能够产生很强的激励作用,也能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这种理念的福利系统,虽然可能会增加人事单位一些工作,但人事单位本着服务员工的立场,还是应该多多推广“自选式的福利制度”。 总之,企业薪酬制度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只有对薪酬制度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才能保证薪酬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薪酬成为一种完成组织目标的强有力工具。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薪酬 结构工资体系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其中的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地方,它们正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希望在建设中小企业薪酬制度有效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现行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原则、透明原则等,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该原则具有“天然”的动态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战略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管理 2.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够。一般地说,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设计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他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相当,或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当,员工自然心里有数,薪酬体系的设计是黑箱操作还是白箱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精力放在研发产品,抢占市场上,而对薪酬框架选择了黑箱操作。 3.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厂义的薪酬可以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前者是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需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当员工在企业得到的内在薪酬较低时,客观上要求以相对较高的外在薪酬做出补偿。这暗示着当企业外在薪酬的竞争力较差时,企业可在内在薪酬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 4薪酬计量的方法陈旧。中小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上一般根据员工所处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把所有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薪酬的计量就以此等级作为主要依据。薪酬管理中普遍缺乏与员工薪酬计量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即使某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也往往只是走走形式不注重过程。也就是说,薪酬体系对高绩效员工和低绩效员工不能通过薪酬的调高或降低来达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5.员工的薪酬晋升途径单一。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对民众的影响由来已久。人们一般以员工所在管理岗位的高低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员工也只有在高层的管理岗位才能获得施展个人才华的必备资源。因此,企业内的中、高级管理岗位成为各类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岗位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技术类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会诱导企业所有颇具发展潜力的技术型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无法安心科研技术领域的经验积累,为企业产品技术的升级、改进带来隐患 6忽视薪酬体系的‘沟通作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都采用秘密工资制提薪或奖金发放的不公开,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同时,信任的问题也一样的存在。人们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值的倾向,自然会削弱这些制度的激励和满足功能。薪酬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薪酬就是沟通”这种封闭式制度是不会起到沟通和激励的作用的。因此,管理层只有与员工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各自的意图开放相关的薪资信息,才能使报酬制度变得更加有效。 二、中小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其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形成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结构不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缺乏对决策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内外的大小事务都由企业主一人当家作主,这在创业初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 2薪酬管理理念滞后l不少中小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一些管理者认识不到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那时企业初创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事必躬亲、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掌握每个员工的思想动态.划分员工绩效等级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要管理、监督成倍的员工,面对瞬息万变、难以琢磨的复杂市场,加上他们平日事物缠身及对管理培训的偏见自身素质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无奈急需专业人士为其出谋划策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以上是我们简要分析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薪酬管理的重要性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很不规范,希望本文能对中小企业规范薪酬管理提供一定帮助。 企业薪酬管理论文:浅析现代企业中的薪酬管理 论文关健词: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 企业战略 论文章摘要: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老内容,但同时也是其现展中的新课题,如何提高薪酬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合理的实现企业薪酬管理,是激励员工工作热情、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现今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经济时代。企业因内、外部环境不断地变化而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矛盾和特点。随着企业战略重点的转移,其薪酬战略的重心也有所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采取不同的薪酬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薪酬的含义 l、薪酬是指员工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和待遇。它是给员工的劳动回报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功能是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功能相一致的,也就是吸引、保留和激励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胜和创造性,使他们愿意并努力为企业工作。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薪酬的多少影响着员工自身生活水平,它常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员工很容易把薪酬看作是个人的才能、积极吐和贡献大小的标志,是企业对自己工作或贡献的评价。 二、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内容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吐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 1、 薪酬管理的主要形式 (1)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可分为基本薪酬、补偿薪酬和激励薪酬。一般来说,企业是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的重要性、难度和其对企业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基本薪酬是员工工作收人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他薪酬设置或变动的主要依据;补偿薪酬是企业对员工非正常工作时间、特殊或困难工作条件下额外的劳动付出和承担工作风险所给予的报酬,主要包括加班费、津贴、补贴等形式,补偿薪酬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收人;激励薪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更有成效地劳动或愿意为企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支付给员工的报酬,主要指奖金、员工持股、员工分红、经营者年薪制与股权激励等形式。相对于基本薪酬和补偿薪酬的稳定性特点而言,激励薪酬,特别是其中的奖金,具有可变和浮动的特点。 (2)间接性报酬。企业中的服务和福利,能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式的温暖,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免费体检、带薪休假等。这种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但可以转化为货币或可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福利、待遇、服务和消费活动称为间接薪酬。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过去每个企业的福利几乎相同,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水平,福利开始出现分化,人才竞争越发起激烈,现在企业已开始把福利作为吸引员工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3)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衡量的由企业的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带给员工的’渝晚的心理效用。如工作本身的趣味险和挑战性、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的可能、团体的表扬、舒适的工作条件以及团结和谐的同事关系等。非经济性薪酬之所以成为薪酬,是因为这些非经济胜的心理效用也是影响人们职业选择和进行工作的重要因素,并和经济性薪酬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 2、企业职工薪酬支付的依据 (1)薪酬对企业员工很重要,但薪酬并不是员工满意度唯一的因素,人的价值是动态的,假如薪酬对某个人的某一阶段很重要,他就会在某一特定阶段很看重薪酬,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员工,物质的需求、成家育儿需要钱,他会对薪酬比较看重,而到了另一阶段,他会更看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对薪酬会是另一态度。企业要想根据员工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选择不同的薪闯(制度作为支付依据。 (2)一般来说,企业会对不同人才在薪酬上区别对待,要把最优秀的人才和其他人划分开来,提高他们的敬业度,要做得最好,避免被其他企业挖走。企业为一员工付薪,在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应认识到员工个体产生的影响。薪酬关系到具有哪些素质的员工会被吸引到企业中来并被留住,关系到是否能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企业应按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薪酬收人是绝大一般员工的主要收人来源,它对一般员工及其家庭的保障作用是其他任何保障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薪酬对一般员工的保障不仅体现在它要满足员工及其家庭的吃、穿、住、用等各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还体现在它要满足一般员工及其家庭的娱乐、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薪酬是个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于薪酬状况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现实生活中,员工一方面要追求实在的利益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还重视追求自身的价值、主人翁感和认同感。所以薪酬不仅仅是科技岗位员工的种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而且还是满足员工的价值实现和被尊重的需要的手段。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 3、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 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又寸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从长远来看,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与业绩考核结果相挂钩,如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酬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高管人员也有好处。再有,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考虑将高管人员相当一部分的薪酬作为未来的报酬,既能满足高管人员风险回报的要求,又能刺激高管人员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考虑,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四、企业薪酬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薪酬标准公平合理 企业员工在评价自己的薪酬时,不仅关注其薪酬本身价值的大小,而且还会与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等规模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以及自己以往的薪酬相比。只有当认为比较公平台理时,激励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另外,企业忌为高管人员制定“旱涝保收”薪酬制度,应体现高管人员获取薪酬的多少与其所实现的业绩密切相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薪酬标准的公平性。 2、物质薪酬与精神薪酬相结合 企业往往将物质薪酬当成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或至少是最重要的手段,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为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薪水,便能更容易地招聘到一流的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职。然而,对于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金钱不是万能的”,加薪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同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增后必存在递减规律。只有物质报酬与精神报酬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激励效用。 3、薪酬管理适应企业战略 企业通常强调的是人才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薪酬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 4、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关系 薪酬管理与企业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撑,而薪酬则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协调,必须随企业文化的改变而进行变革,不能自行其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又难以管理,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员工最迫切的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晴,创造出更大的企业价值。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的定义与特征 党的的胜利召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世界发展史已证明: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也再一次证明了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成绩辉煌,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学术失信问题尤为突出。学术失信问题的存在,既消解了人们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践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又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的科技期刊,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其在坚守学术诚信中的作用,营造技术创新、学术研究诚信的氛围,促进科技发展。 1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科技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60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期刊是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交流、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平台,一定要坚守学术诚信,促进科技发展。 2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何为学术诚信,笔者从网上进行搜索,发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的必要性》一文中是这样阐释的:“关于学术诚信的定义,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的表述,学术诚信是指诚实、信任、公平、尊敬与责任。立足于我国的道德传统,学术诚信则是要求在学术领域里进行学术探讨研究、学习学术成果以及从事其他学术行为时,必须具有诚和信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诚,即诚实不欺,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客观现实,不伪造,不弄虚作假。信,即讲信用,不虚伪。信在学术中则体现为严谨和负责。”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很难发展。做人要有诚信,搞学术更要讲诚信。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笔者归纳后认为,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学术诚信是科技发展的基石;第二,学术诚信是学风建设的关键;第三,学术诚信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培养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我国学术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3学术不端的危害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常以“学术不端行为”来概括学术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有明确的阐述,即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是:违背研究诚信的研究活动,通常包括对研究成果的捏造、篡改和剽窃,除此之外还包括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都是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的危害很大,不仅导致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使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浪费了有限的经费,糟蹋了宝贵的资源;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扼杀了学术公信力,消解了年轻一代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在第十三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就学术不端问题做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科研诚信是科技期刊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的报告,在报告中他罗列了学术造假的5条罪状:第一条是“谋财害命”,第二条是“逆向淘汰”,第三条是“祸害学生”,第四条是“亡科学”,第五条是“亡天下”。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所造成的危害,除了朱理事长所谈的5条罪状外,对科技期刊的危害也很大。由于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有些人为了工作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进行论文造假,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假借他人观点,弄虚作假,杜撰论文;或论文抄袭,一文多发;或花钱找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使社会上滋生出论文和论文造假的诸多中介机构,而且导致山寨版的科技期刊横行。这些中介机构和山寨版期刊,打着正式期刊的名号,到处招摇撞骗,既坑害了作者,玷污了科学的严谨性,也扰乱了科技期刊的正常发展。近年来,不少科技期刊因为中介机构、山寨版期刊乱收、高收版面费或只收费不刊发的行为,声誉受到影响,作者有好论文都不敢投于期刊社;有些期刊因山寨版违规受到牵连被行政部门处罚。更为可悲的是,不少科技期刊因为山寨版的存在,不得不更改刊名,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研究热点与网络关注热点对比 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传播的媒介与载体,不仅展示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在宣传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检索途径逐渐改变,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方式受到质疑,发行量逐年下降。与传统科技期刊的发行方式相比,网络媒体出版具有时滞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满足读者猎奇阅读心理的同时,也适应了时展的需求。也正因如此,各界普遍认为传统科技期刊可以通过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实现传播途径的转变,解决当前的生存困境。这是帮助传统科技期刊实现网络信息化转型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时效。传统科技期刊作者群体稳定、审稿流程严格,传播内容具有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这是科技期刊的主要竞争力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从传播内容时效性角度比较科技期刊和网络媒体的研究鲜有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为例,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方法,对比期刊研究热点与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时间顺序及差异,从传播内容视角探讨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途径。 1数据来源与方法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为数据来源,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2016年的研究热点。在统计关键词时,剔除“影响因素”“启示”“措施”“政策”“现状”“满意度”等非实质性词语,合并内容相同的关键词,如将“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等统一归纳为“基本药物”。为消除各年度出刊文献数不同带来的偏倚,笔者将关键词词频定义为关键词出现次数占当年总文献数的比例,最终统计出2011—2016年各年度关键词词频最高的5个关键词,代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以2011—2016年的百度指数为测量指标,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研究热点的网络关注度。网络关注度是指网络用户对某一类信息的访问量和关注程度,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计算每个关键词的搜索频次加权,即用户在搜索引擎中查询某一事件的次数越多,该事件的网络关注度越高。百度指数是以百度海量网络用户的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享平台,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查询网络关注度,并较为客观地计算出某一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社会关注程度以及网络用户的兴趣和需求。该指标已广泛应用于经济、旅游和传媒等领域,在期刊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尝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收集到的关键词词频和百度指数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和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时间顺序,探讨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优势和途径。 2结果 2.1研究热点 2011—2016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共发表文献1325篇,平均每年221篇,各年度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词频分布在2.10%~8.06%之间。其中,“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是《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近6年的研究热点,多次成为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而“家庭医生”“全民健康”“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全球卫生”等也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近3年的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发展趋势。 2.2研究热点的网络关注度 逐一检索《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2016年研究热点对应的百度指标,根据网络用户对这些关键词的关注情况,判断期刊研究热点和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先后顺序,其时间差异情况见表2。其中,“基本药物”“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改革”“全民健康”“医师多点执业”以及“家庭医生”在期刊研究热点中出现的时间比网络关注热点出现的时间早;而“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社会办医”以及“分级诊疗”成为期刊研究热点的时间与网络热点关注的时间基本一致。但“卫生人力”和“全球卫生”两个期刊研究热点的网络关注度过低,无法获得百度指数。根据网络关注度的波动特点,以关键词在各年度中百度指数的最高值为准,绘制期刊研究热点和网络关注热点的时间对比图。以“基本药物”为例,早在2011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就已经开始关注基本药物的问题,到2012年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但是,网络用户对基本药物的普遍关注是从2015年开始的,2016年又出现大幅上升。由此可见,《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对“基本药物”的关注时间早于网络。再如,“医疗改革”于2012年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关注热点,但直到2015年网络的关注峰值才出现。这说明《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对“医疗改革”的关注也早于网络,对网络关注热点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并不是对所有研究热点的关注时间都比网络关注时间早,如“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等高频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就和网络关注时间持平。“医疗保险”在2011—2016年期间多次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同时它也是这期间网络用户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两者的关注时间无明显差异;“社会办医”于2015年成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前5位高频关键词,其百度指数也在同期出现峰值,这说明“社会办医”的期刊研究热点出现时间和网络关注时间一致。 3结论与启示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热点相对稳定,但同时具有灵活性,与医疗卫生政策改革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图4《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与百度搜索对“社会办医”的关注对比2011—2016年常见的前5位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我国卫生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办刊宗旨。同时,“家庭医生”“社会办医”“全球卫生”“分级诊疗”等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也是近几年新出台的医疗卫生政策,间接反映了我国卫生政策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相关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为例,大部分期刊热点的出现时间早于网络关注高峰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6年《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前5位高频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多早于百度搜索引擎统计的网络关注高峰时间,其原因可能在于卫生政策学科的特殊性。自2009年以来,我国进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阶段,卫生政策不断更新。同时,因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高度不对称,普通网络用户对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政策了解不足,而该领域的研究者可以更早地接触到新的政策内容,及时将相关研究发表在科技期刊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的专业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技期刊的普遍性。大多数科技期刊的作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或工作者,他们比普通网络用户具有更加敏锐的学术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是期刊研究热点的出现时间早于网络关注时间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科技期刊比普通网络媒体更早地发现该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并引领、指导大众关注这些问题。这其实就是科技期刊的根本使命和义务,也将帮助科技期刊在网络信息时代争得一席之地。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捕获专业研究热点并缩短出版时滞。《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围绕办刊宗旨持续关注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研究内容的选题策划方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虽然科技期刊的作者群具有专业敏感性,但并不代表每位作者都能够紧抓研究热点。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在策划、选稿中严格把关,主动筛选具有内容优势的文章,全面提升期刊影响力。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部分高频关键词的出现时间与网络关注高峰时间一致,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加快优秀文章的发表进程,缩短文献出刊前的滞留时间,强化科技期刊的网络信息引领作用。毋庸置疑,网络信息时代给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变传统科技期刊的传播方式、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的解决方案。但本研究结果提示,期刊研究热点的出现时间多早于网络关注高峰的出现时间,因此,积极捕获热点问题、缩短出版时限可以帮助传统科技期刊在信息浪潮下实现转型。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为例进行期刊与网络关注热点的时序分析,研究结论外推性受限;同时,网络关注度的数据仅来自于百度,尽管百度是国内主要的搜索引擎,且样本量在数十亿以上,但仍可能存在统计偏倚。下一步应针对上述不足开展研究。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既包括对编辑部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管理;既包括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工作各个层面的管理。汪玲,夏黎明,汪晓等人认为,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期刊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程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全员所有参与期刊工作的人员及工作对象的质量管理。本文对编辑工作全过程引进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即把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个阶段分别对应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螺旋流动上升,以期对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使期刊迈上新台阶。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它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个程序的全部过程,即对某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进行制订计划和组织实施、实现目标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一个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进一步完善每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发展与进步,即原地踏步还是持续进步(如图1所示)。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个计划(P);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实施具体步骤(D);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要进行检查(C),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A)。在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引进、试行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审改、审定、编辑加工、校样处理、刊发、总结等期刊工作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检查、总结及改进。实践证明,采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达到管理期刊质量的预期目标。 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PLAN):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环节D(实施DO):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环节C(检查CHECK):审定发稿、评估结果环节,总结本循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处理ACT):提出改进意见环节,为下一期循环提供改进和标准化推广建议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的总结和升华部分。在总结这个出版周期里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形成相关文字内容,为下一个出版周期提供好的经验。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在纸刊出版后,编辑部主任组织全体编辑及编审人员召开学习讨论会,总结前3个阶段的工作,分析刊物质量、考核栏目建设情况以及优秀论文的转载率等,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用问题 (一)微信定位和功能的变化问题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其功能和侧重点略有不同,订阅号出现在微信的订阅号文件夹中,有新消息时,不会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每天(24小时内)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需要自主性的选择查看,服务号有即时的消息提醒,出现在通讯录中,服务号1个月(30天)内仅可以发送4条群发消息。科技期刊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公众号,订阅号能够更多地分享论文信息、行业资讯等,服务号可以提供稿件录取通知。版面费缴纳情况等。 (二)新技术的学习问题 要把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界面做得更加友好,编辑也需要在这下功夫,让用户在进入公众号后,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信息的推送处理上,编辑也需要多学习信息编排、图文处理的技巧,让界面简洁易懂。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数据的统计功能,方便地获取一些重要的数据指标,包括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编辑利用这些数据,能够分析用户增长情况,得到订阅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等情况,可以知道论文的浏览量、检索量、下载量等基本情况,根据数据所得的基础数据,及时调整公众号的推送消息。 (三)微信公众号的推广 公众号的内容充实后要进行推广宣传,可以通过杂志、员工、活动推广,但最有效的渠道应该是用户分享,用户能“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QQ上。利用公众号强大的信息功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向读者提供无法呈现于纸媒的信息,也能推送期刊的各种资讯,吸引用户的阅读点赞和转载,从而吸引新的用户关注,连锁效应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从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5]。 (四)信息推送的问题 编辑需要把握好推送的内容,是读者需要的,有一些订阅号每天都推送编排的多条图文消息,但创新的东西很少,甚至有些还存在一些错误。编辑需要根据用户属性,编发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如不符合期刊性质,即使再吸引眼球也不能发。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一、引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推动科技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移动阅读成为人们手机上网的首要用途,学术期刊想要快速跻身于移动阅读行列,以此拓展期刊影响力,就需要运用手机微信公众号。微信的活跃用户已达8.06亿,超过九成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超过1小时。2012,微信推出公众号服务,目前为止已有1777万各账号,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涉及20种语言,微信公众号具有操作便捷、推送内容丰富、信息交流高效等优点,而学术期刊公众号具有稿件查询、内容传播、信息、读编交流等功能。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较大的冲击。在今天的新媒体、微传播时代,利用自身优势,构建“科技期刊、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平台”三位一体的新出版模式,扩展期刊外延。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优点。学术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目标是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期刊的用户包括专家、作者、投稿者能更方便的审阅、查阅期刊文章,通过对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科技期刊参考研究,学习借鉴,开发出适合本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 二、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一)用户操作的便捷性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用户,不需要另外下载手机客户端,只需要打开手机微信,就能方便的查询到论文录取情况,浏览杂志全文及目录,根据关键词检索所需要的文章,根据用户需要查看期刊介绍。投稿指南等文件。省去过去的许多中间环节,同时节省了用户和编辑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加快稿件接收进度 简化与编辑部的沟通程序,利用微信主动精准推送各种咨询和通知,有效利用的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同时达到传播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作者群、读者群、审稿专家群与期刊的日常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相关群体的互动和传播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双方的时间。 (三)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科技期刊具有连续性、实效性、创新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与实践,促进自身的发展,引导科技期刊编辑部紧跟时代,转变思路,灵活运用新媒体为期刊服务,使期刊运营工作更加良性化,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中科技名词规范使用现状 科学技术名词是科学技术概念的名称,是用来表达专业领域科技概念的语言符号。科学技术名词具有专用性,但并不是唯一的,会因地域、学科、翻译等原因出现多种名称。例如: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内使用的“软件”这个词,在台湾省就被称为“軟體”;表示方向的量的概念,在数学中称为“向量”,在物理学中称为“矢量”;由于语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名称翻译更是各异。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只要交往的各方互相理解,那也是一种乐趣。如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名词“电脑”,规范的术语是“电子计算机”,你说你的“电脑”,我说我的“计算机”,都明白指的是什么。但是,在科技期刊中出现不规范的科技名词就不应该了。科技期刊的本质是记载科技最新成果、传播科技最新知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每一个科技术语都必须严肃和认真对待。如果对同一事物的称呼不同,随意起名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及习惯来称呼,那怎么体现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呢?后世的读者是否会认为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呢?因此,下面针对目前科技期刊中存在的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存在问题 1.1简称 科技期刊记载着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求科技论文的作者用词要准确、规范;但是有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思路连贯,写作快捷,常常使用规范化科技名词的简称。最常见的是把规范化的词形较长的科技名词,取其头部和尾部变为不规范的简称;还有的是取其头部或者是尾部的部分名词来取代规范的科技名词。这样的简称一是不能准确地表达科技概念,二是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改变,三是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从原则上说,正名和简称必须是等义的;但由于简称是在正名失去一部分语言成分之后形成的,所以同正名相比,简称往往更为模糊,容易带来歧义。例如,把“笔记本式计算机”简称为“笔记本”,在没有足够语境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小型、可方便携带的“计算机”,还是印刷、装订后用来书写的“本子”。有时作者使用的简称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科技术语或生活中的词语相重合,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当然,为了促进科技概念的普及与推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把词形较长的“受激辐射光频放大器”定名为“激光”,把“无线电定向和测距”定名为“雷达”,这样的词已经被科技工作者接受,并且是规范的科技名词[3]。 1.2西文字母缩写 在信息快速传递的互联网时代,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相互交流,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以西文为骨干的词语缩略形式在我国的各种文献、传媒中大量出现。西文字母缩写词虽然在形式上简单且容易与国际接轨,但不如汉语的词义清晰准确。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等。尽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但是在科技人员中仍然广泛地使用西文缩写词。例如“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一词,全国名词委早在1990年就对自动化科学技术学科公布了规范化的名词,但是在中文科技期刊中仍然经常看到作者使用缩写字“FMS”,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工作者似乎都偏爱于直接使用西文字母缩写词进行写作。对于外文水平不高的科技人员和读者来说,西文字母缩写词其实难于理解,需要先找出它的全称,然后再去理解及记住它的含义,不如表意的、规范的汉语科技名词好理解。西文字母缩写词还有一个弊端是同形多义,如“FMS”还可表示“流媒体服务器(flashmediaserver)”,这也不符合科技名词的专用性原则,即一个概念对应一个规范化的名词。此外,有的文章中使用了较多的表示不同意义的西文字母缩写词,让读者忙于找出它们的含义,影响了阅读与理解。所以新闻出版总署才了通知,禁止随意使用西文字母缩写词,应尽量使用规范化的中文科技名词。 1.3习惯用语 我们在工作中注意到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作者在研究问题时经常与他的同事进行讨论。受他周围人的影响,常常在他的圈子里对某个研究对象有他们习惯性的称呼。例如,有作者在投稿时将阻抗的幅值称为“阻抗的模”,规范的名词应该是“阻抗模”。我们与作者沟通时,他说因为平时讨论时就是这么说的,成了习惯性的用语,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不是规范词。科技名词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科学研究从立项到成果,科研人员在写作时,最好使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不要将习惯用语或口语化的词汇写在文章中。由于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水平有限,如果不能发现这些不规范的词汇,可能引起科技名词的混乱使用,不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 1.4新词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发现、新知识层出不穷,使得新名词不断涌现。当科技人员有了新发现并要命名一个新概念时,通常是用复合法、缩略法和比喻法来构造一个新的词语;然而,受学术水平或文字水平的限制,科技人员在研究中对其新发现的事物或采用的新方法所起的名称,并不一定能做到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不一定会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致认同。在一段时间内,有些新词可能会自生自灭,有些可能会流传下来,但是会五花八门,不能形成统一的规范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新的科学技术日趋成熟时,就必须对那些流传下来的新词进行规范,不能再任其自由发展。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计算机”,也常常被称为“电脑”,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应该使用规范词,即“电子计算机”。 2改进对策 2.1重视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经过严格的编校程序,错误较少,比较可靠,是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但是,实际情况却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中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对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将文章中不规范的科技名词挑出来并改为规范的科技名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事情,不仅是研究术语的学者和机构要不断地推出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规范化的科技名词,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要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科技期刊的编辑更应该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把科技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科技期刊编辑要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关注新科技名词的定名及所涵盖的范围,在科技期刊论文的编校中准确地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正确地传播科学知识。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论文质量的最后把关者;但由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的学科不同,所以对科技名词的掌握和理解就大相径庭,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现象也就难于杜绝。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如此快速,新发现、新科技、新名词如潮水般涌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迫使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各种书刊、词典是我们的好帮手,而且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的学习通道,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编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或喜爱的内容进行学习。全国名词委定期举办的科技名词规范应用培训活动,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和技能,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水平。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终生学习、能力学习和开放式学习成为新的理念,不断地学习不仅使编辑自身受益,而且会在工作中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 2.3及时公布新的科技名词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名词。概念明确、指称规范的科技名词能够有效地传播科技知识,避免因对科技名词理解不同而产生误解,减少科学知识传播中的障碍。规范科技名词是为了正确地定义新概念,更好地应用在现实中,避免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既然新科技名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科技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希望全国名词委能及时地审定并公布新词,在新词确定以后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以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新词的传播和规范性使用。当然,现在已有的汉语科技名词存在着词形过长、不便于使用等问题,也希望术语专家们在审定新科技名词时加以注意,既要使科技名词准确地体现其科学性,也要便于记忆、书写和交流。 3结束语 在21世纪,我国的科学技术必将飞跃式发展。身处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每一项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使科技期刊对同一事物保持一致的称呼,即一词一义,一义一词,维护科技期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保障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于当代,流传于后世。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沟通原则 1沟通力及沟通原则概述 何谓沟通力,沟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每个人都要与别人进行沟通,一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美国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碰到一些沟通障碍。善于沟通,良好的沟通效果往往会使人很快打开局面,赢得宽松的发展空间,并且有较高的成就感;而不善于沟通,沟通不畅则经常会让人感到举步维艰,难以开展工作,有较强的挫折感。沟通有下列3条原则。1)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沟通中把人际关系的基础放在准确的认知、明白无误的交流、恰当的情感和长远的目光上,将关系利益与实质利益一分为二,不要混淆人际关系和实质问题,不要指望牺牲实质利益来换取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中要特别注意人最根本的需求,只要一方认为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沟通就不会取得进展。2)为共同目标(利益)创造选择方案。以促进共同利益和协调冲突为前提,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缺乏长远目光,只顾自己,导致沟通者只能形成片面的立场、片面的论据以及片面的解决方案。假如沟通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寻找唯一最佳答案,就会很容易回避本应有多种选择方案的明智决策过程。3)坚持使用客观标准。要坚定、灵活地重视客观标准,沟通协议必须反映公平的标准,而不依赖于各自的要求,这不是单方面说了算的事情,要有公平、合理的依据,比如市场价值、专家意见、惯例、法律的评判等。越是用公平原则或科学标准沟通解决具体问题,就越有可能最终达成明智而公平的一揽子协议;沟通双方越重视先例以及社会惯例,就越有可能从以往的经验中获益,因为一份有先例可循的协议是不易受到攻击的。上述3条沟通原则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对个人是这样,对集体也是如此。 2沟通原则和技巧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 2.1运用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的沟通原则妥善处理人情稿和关系稿 我国科技期刊多数是附属于主办单位,小、弱、散,缺乏人事、分配和经营自主权,官本位较为严重,行政干预较多。编辑独立性是一项基本的办刊原则,既是学术自由的前提,又是学术公平和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即应当发表什么内容由编辑部判断,编辑部对刊物的学术内容拥有独立自主权,独立于任何游说或所属机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刊物质量的首要责任人,其学术选择关系到刊物的质量和声誉。编辑独立人格主要表现在对刊物的选题策划、市场定位、期刊生产和管理尤其是稿件的选择上。科技期刊编辑要面对领导同事、名人专家、权威人士、亲戚朋友等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编辑的行为。对领导同事,有时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服从;对名人专家和权威人士,有时不敢质疑只能盲从;还有面对亲戚师友的人情压力,有时明知不妥,也只能屈从。例如,在处理单位内部作者的矛盾冲突时,编辑往往不愿损害同事关系,一切“以和为贵”,某种程度上导致“人情稿”泛滥。这些关系处理得不好,就会成为影响期刊编辑选择的难题,有碍编辑的独立性。如何处理好人情稿和关系稿,期刊编辑需要运用把人和事分开、对事不对人的沟通原则,坚持编辑的独立性。当面对强行安排关系稿和人情稿,或是无理剥夺责任编辑学术判断和选择权,或是粗暴干涉编辑流程的时间进度和程序安排,或是随意否决编辑加工了的稿件,在进行沟通协商时,编辑要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的是非曲直上,只认道理,绝不屈服于威胁,不因外来干涉而改变独立的编辑政策,并针对性格、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时调整沟通方式。科技期刊编辑可采用不反击的方法打破一种恶性循环,具体的沟通方法如下。1)亮出各自的想法。假如对方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要拒绝,与对方进行沟通讨论,说出各自对问题的认识,消除认识分歧。2)保全面子。当对方反驳你的观点时,不要辩解,表现出你愿意尊重他的意见,视彼此为合作者,使你的提议与对方观念一致。3)对事不对人,变人身攻击为针对问题的批评。如果对方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反唇相讥;相反,你要克制住为自己辩护或干脆攻击对方的冲动,倾听对方的诉说,让对方把怨气发出来,将对方的注意力从对自己的攻击转移到对问题的讨论上来。当相熟的作者或有业务往来的人员,通过电话、函件和稿件平台等各种方式了解稿件的审稿情况,如审稿专家是谁,审稿意见如何,录用机会多大等。若这些情况外泄会破坏审稿过程的机密性,使得审稿及定稿过程受到外界的干扰,使编辑工作陷于被动。科技期刊编辑应该理解作者在等待审稿结果时焦急的心态,应予以耐心且即时的回复。可采用以下的沟通方法应对。1)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在沟通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你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的需求,理解对方的压力,说话留有情面。2)要去真正理解对方。对方说话时尽量不要回应,你可以做到理解对方,但同时又不赞同对方的意见;你可以先重述对方观点,再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3)就事论事,不要指责对方。要让对方知道,你对事不对人,洗耳恭听对方的意见,彬彬有礼地感谢对方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不要指责对方,还要对他表示支持,强调你也考虑到他的基本要求等。 2.2运用为共同目标(利益)创造选择方案的沟通原则,掌握版权谈判的主动性和防止一稿多投 实践中,如何通过谈判协调科技期刊版权具体内容的使用,促进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的有效发展,是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也是决定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意发表作品时,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需要与作者就该作品的版权归属进行协商沟通。编辑要认识到双方都有多重利益,考虑融合各方不同的利益,通过与作者积极沟通并创设符合共同目标(利益)的选择方案,以转让文章所有版权财产权的方式获得期刊文章的所有版权财产权,从而掌握版权谈判的主动性。沟通谈判的具体思路如下。1)讨论共同利益,承认对方的利益。科技期刊国际合作谈判涉及的版权财产权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汇编权、版式设计权、发行权、翻译权、复制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单位在沟通中阐明共同利益,提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建议,以达成开展国际合作之前确保对收录作品拥有最大限度的权利的目标。积极与国际出版商沟通国际合作的具体时间、合作期限、版权的具体合作内容(还包括区分合作内容是期刊现刊还是期刊过刊)、版权权利、权利授予方式(包括具体操作环节、是否包含分许可授权)、授权范围以及合作方式等事宜。2)要将共同利益转化成具体的选择方案。许可授权国际出版商独家翻译权,一旦合作结束,在合作期间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期刊的版权归属于谁?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如何收回已经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期刊的版权?就发行权而言,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和国际出版商就电子版期刊的发行方式(整刊发行还是拆包发行)、发行范围、是否独家发行等,沟通双方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实际问题上,先提出几个对双方来说都能接受的选择方案,再就具体方案进行协商沟通,把争执双方讨论沟通的重点限定在共同利益和选择方案上。一稿多投是科技界存在的一个弊端,给许多期刊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近些年来,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这些多余发表的形式,尤其是重复发表和拆分发表,本身非常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经常是对来稿正常审理,直到录用发表时才发现问题,这给众多的科技期刊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及人财物的浪费,严重扰乱了期刊的正常管理和运营。这些行为也加大了读者检索和获取信息的成本。一旦发现作者有一稿多投行为,期刊出版单位通常采取退稿、在期刊上曝光、一定时间限制其投稿、通知作者单位等措施,但这往往并不奏效。编辑要明确把共同利益具体化并面向未来,创造一个对编辑部和作者都有利且满足共同利益的方案,也就是说,提出共同利益,并作为双方的共同目标。对此,沟通具体思路如下。1)寻找共同目标(利益)或能够相容的不同利益。编辑与作者之间是否存在可以遵循的共同原则?沟通双方是否有机会进行合作以及共同获益?共同利益潜藏在每项沟通中,寻找那些通过照顾对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方法。编辑应该重视这2方面的沟通:既要让作者明白,如果他按照你的希望做决定,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又要换位思考,征求对方的意见,站在对方的立场解决问题。问问对方如果站在你的角度他会怎么做?你让对方正视问题的一部分,对方因此可能会想出一个考虑了你利益的解决方案,让作者表示愿意做某事往往更有效。《肇庆学院学报》实施作者投稿承诺制,对遏制作者中途撤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作者投稿时即从本刊网上下载由本刊拟定的《投稿承诺书》,并签署送(寄)达编辑部。作者投稿承诺的内容包括投稿一经受理,不能中途撤稿,否则,作者要承担因其中途擅自撤稿而造成的期刊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损失等。2)创造选择方案,把批评引向建设性轨道。怎样能使作者的承诺更加可信?有什么特定的方式是作者所喜欢的?用什么样的措辞作者才愿意签字?先开动脑筋想出能照顾到作者利益的多种选择方案,不要只寻求唯一的方案,从不同职业、不同学科、不同的专家视角看待问题,扩大选择。编辑的任务不是给作者问题,让作者觉得事情很难办,而是能提供给作者简单明了的多项选择,让对方容易接受,给对方决策以方便。有先例最能促成决定,所以要努力寻找作者在类似情况下做过的决定或声明,并尽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协议。如给作者的指南应该声明期刊关于重复(拆分)发表的政策,要求作者签署一个声明对随后的调查会有所帮助;或是与作者签订《论文署名约定书》,保证署名的真实性、作者信息的准确性,提供每位作者的贡献描述,提交所有作者对署名和排序无异议的亲笔签名,要求所有作者签署同意论文观点的声明。这些举措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署名不实现象,但让作者明白与署名相伴而来的是对论文内容的责任,会对规范论文署名有所帮助。 2.3运用坚持使用客观标准的沟通原则进行约稿 为争取最新成果的首发权和优质稿源,扩大刊物影响力,编辑就需要积极约稿;但很多专家往往已有几家固定的投稿刊物,对于一般刊物的约稿请求,有些专家毫不客气地拒绝。无论是电话约稿还是函件约稿、参加会议约稿、通过编委约稿,或是直接拜访,编辑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自然来稿的刊用出版是编辑和作者一对一的沟通交流,简单明了;专题策划中面对的则是1个或多个团体,对方更不乏行业内的权威名家,编辑需要具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如何成功约稿,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策略和技巧,方法如下。1)遵循公正性原则。的供需矛盾使得有些编辑产生职业地位的“优越”感,进而心理膨胀,产生傲气和霸气,甚至用稿不讲原则,只顾经济效益,权钱交易。当双方提出不同标准时,编辑要寻求做出决定的客观标准,维护期刊的质量和声誉,保障学术选择的公正性。编辑选稿要排除自身和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要像邹韬奋先生那样:“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2)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约稿对象、行业惯例、与对方以往接触的经验等具体因素,策划符合当前形势的约稿沟通方法。编辑要乐于了解约稿对象,设法弄清楚对方的价值观、想法、兴趣、心情和行为准则等,作者说话速度快还是慢?交流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据此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编辑要努力影响与你沟通的那个人,协调彼此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编辑越是能与约稿对象的思维方式合拍,就越有可能与之达成约稿协议。3)坚持使用客观标准原则。如果约稿沟通破裂,双方要承担什么损失?有时约来的专家稿不符合刊用标准怎么办?对此,编辑应制订一条警戒线,确定最合适的标准及其运用方式,客观标准至少应在理论上对双方都适用,最好既要做到不受任何一方意愿的干扰,又要做到合乎情理和切实可行。即使面对的是名家、大家,不合用的也要坚决退修。让对方摆出理由,并提出适用的客观标准,与对方拒绝提出客观标准相比,拒绝做出不合情理的让步对你来说要更容易。在向作者提供意见时,应以艺术的方式反馈专家意见,将专家意见中严厉、尖锐的措辞转化为委婉、探讨的语气;将生硬、刻板的批评以幽默、平顺的方式来表达。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经营策略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将实现数字化、全媒体化、社交化,甚至出现期刊平台集约化与期刊个体全媒体特色化发展的新形态;于是读者对期刊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订阅某一本期刊改为只要某篇文章,甚至仅某文的一部分。与大众媒体和图书出版相比,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起步快、效果好。现在,几乎所有科技期刊都加入了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龙源等期刊数据群,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大数据经营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总的来说,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水平离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多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就是由大型期刊数据库将纸质内容简易制作后上网,有的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也是由昔日的“千刊一面”变成如今的“千网一面”,层次亟待提升。同时,借助这些数据库数字版,还不是真正的数字化出版。面对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的冲击,很多学术期刊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集约化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领域由单一转向全面,各学科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上相互借鉴、融合,这又拓展了研究内容,科研对信息呈现全方位、智能化、多角度的需求变化。与科技期刊处于同一环境体系的相关环节,如知识交流、知识获取、知识形态、处理机制和学术研究范式、学术创新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使科技期刊只有采取与大数据时代相匹配的经营策略,才能融入大数据的大学术中。 1大数据战略 在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经营形态和服务形态较过去有了颠覆性的变化。科技期刊只有认清这种变化,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科技期刊的大数据战略包含了对这两者的运用。 1.1大数据时代的经营服务形态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服务形态可分有偿、无偿2种。作为基本信息期刊内容无偿服务,开放存取,定制收费服务的是附属产品。此时,科技期刊全面数字化、结构化,实现最大限度的开放获取。人们接触媒体更加便利,成本更低,免费阅读网络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学术研究人员对网络数据资源的依赖性强,学术研究的数据、素材、过程、成果、经验得失等均可在网上并与他人交流,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自己的成果,习惯于通过网络开放存取完善科研活动,科学数据实现在线交互操作。科技期刊从传统的单本纸质服务转变为全媒体综合服务。服务模式采用特色定制,产品业态与网络、电视等媒体相似,由原生态学术核心产品开拓出相关附属产品,由单边服务转为多边服务,根据不同的需求人群提供量身打造的收费产品。科技期刊基本信息开放存取,期刊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科研领域的读者服务,借助超级数据及计算资源,为读者提供可定制的多个信息源检索、平台数据分析、知识搜索分析、数据产品加工、在线数据植入、高质量数据产品等数据群集优势挖掘服务。融内容建设、创意创新、广告营销、版权销售4种业务为一体,借助全媒体的各种载体,如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网站、手机、App、视频、动漫等形式进行大产业运作,这是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经营形态。 1.2学术研究全流程采用大数据技术 有专家建议搭建一个以期刊为纽带的全国范围内的集编辑、作者和读者共享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全流程的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将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编辑出版、经营发行、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出版平台如投稿、编辑系统,包括、校对、原文核对等服务功能放到大数据平台上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经营发行是在同一平台嵌入、发行功能,在编辑“一元制作”后,可以“多元”,读者对需要的信息可从支付平台直接购买所需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平台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富媒体等技术为读者提供引文信息、热点选题、论文评价、专题信息等服务,又可提供编辑与读者、作者,读者与读者,作者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编辑与编辑等多层次的互动服务。在此平台上,作者、读者、编辑和需求者都可借助平台软件获取有用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实现相关需求的无缝对接;但建立这样全流程的大数据会有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不是少数几家科技期刊合作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国家层面的运作。但目前国内很多科技期刊已经实行在线组稿、收稿、审稿、编辑、评刊、征集学术热点,寻求学术合作等。 1.3提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主要瓶颈是没有自己的有世界影响的期刊和利用平台。这个平台,现在就是大数据技术平台。在大数据时代,期刊传播速度追求及时化、全时化,传播方式实现多样化、整合化、全媒体化,传播效用将最大化,传播理念将会转变为“内容与服务并重”。面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新功能、新服务,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要有效运用大数据就必须加强对技术的研究,要探索如何设计、构建大数据科技期刊平台,深层次探讨关键技术;但要注意的是,在建设大数据科技期刊平台时须以需为导,根据服务内容、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来研究基本服务框架、板块及其相关的技术体系。 1.4推动大数据产业化运作 科技期刊的大数据产业化是以科技期刊为纽带,研究科技期刊大数据产业发展之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出现双驱动、双提升的发展趋势。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学术期刊品牌延伸的系列业务。版权销售业务。以科技期刊为主的全媒体出版,如网络出版、云出版、手机出版、信息定制、数字期刊、专业期刊联合数据库、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电子阅读器、电子书包等。基于全媒体的各种形式的广告业务。科技期刊的广告要在传统的形式中进一步拓展,除了常见的硬广告,还可推出拉页、专栏、专刊、软广告、活动冠名、案例、专访等。《建筑学报》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2014年的《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专刊就是典型案例。此外,还要以全新的思维,在大平台、大视野、大策划的基础上拓展广告业务。如《金属加工》在广告经营中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与延伸服务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际上,广告商更倾向于整体投放以求得广告最大效应,科技期刊要将各种媒体的广告设计成套餐化的方案来服务于客商。学术合作。即企业或科研单位与学术期刊针对某些问题征文,促进学术研究,或征集针对某一技术、产品的应用效果等方面的文章,通过征文为相关技术、产品推广造势。活动营销。通过活动策划延伸品牌,借助大数据学术期刊平台,整合学术期刊的作者资源、专家资源,提高学术策划、编辑策划的能力,为社会、读者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或学术咨询、新品、业务培训、专家鉴定等活动服务。《中国标准导报》通过标准咨询、宣贯培训等社会活动积累客户资源,再转化为广告资源。《中国家禽》借助刊物的专家资源为理事会成员提供咨询服务,还为企业提供学术策划、新品等服务。 2“互联网+”战略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要求各行各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延伸。这里的“+”有创新、融合、跨界、结构重塑、开放发展、连接等意思,实际上是大数据思维。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要进一步重视“互联网+”理念,要把互联网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用互联网连接一切与学术期刊出版大数据相关的要素,推动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增值服务,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2.1跨界融合 对科技期刊而言,跨界融合能打破目前普遍存在的出版模式僵化、经营不善的状况。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科技期刊可以进行多种跨界融合。产品形态融合。可以降低纸质产品的发行,转而拓展数字期刊,还可研究App技术的应用及移动终端的使用。经营方式融合。可与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实现数字支付,甚至可众筹出版。数字支付将促进期刊版权业的发展,而众筹的融资模式可破解学术期刊多年依靠财政拨款和改制中市场融资能力不足的难题,有利于促进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当科技期刊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时,为了不增加作者版面费的负担,可学习国外期刊的经验,通过互联网将出版内容及计划公布,吸引有兴趣的投资,或是采取会员制,通过互联网收取会员费,来解决出版经费不足的问题。传播渠道融合。可探索采取传统纸质期刊与官方网页、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同时传播,扩大传播力度。《建筑学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刊登期刊精彩内容及与建筑相关的信息,已经吸引数万粉丝,扩大了期刊的传播效果。信息产品融合。将科技期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可以是数字期刊,可以是碎片化的信息,可以是专题信息,还可建立专题数字图书馆。 2.2创新驱动 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版模式由纸质转向网络化、数字化。颜帅认为,出版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数据的采集、分析、加工、分类、聚类和,学术服务的网络化、移动化、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将成为今后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范式。同时,思维方式由常规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服务模式转向及时互动的网络平台,管理模式将由单一看重影响因子转向与重视网络转发、浏览、下载、收藏量等并重,经营模式也转向数字发行、O2O发行、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等形式,期刊的效益将进一步提升。 2.3增值服务 增值是“互联网+”的含义之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挖掘学术期刊的内容,创造新的价值,并通过技术重塑、重新包装,形成新的产品形态。为了满足用户对获得信息的便捷性要求,科技期刊可提供RSS订阅和E-mailAlerts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在互联网极致思维要求下,科技期刊要能提供极致的增值服务或延伸服务,如学术资讯、行业培训、继续教育、热点资讯等。国际知名期刊如《先进材料》《细胞》《自然》等已借助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延伸服务,读者既可获得深度分析、专辑特写、热点推荐等内容,又可得到其他学术信息服务。国内的部分期刊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建立了中华急诊网,通过网站注册会员,为他们提供期刊订阅优惠、学术活动信息、相关资料服务等增值服务。 3人才战略 大数据知识、互联网素养是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相关基本素养普遍欠缺的情况下,既要重视引进人才,也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期刊编辑要熟悉数据库技术、检索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和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4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分析、营销的能力;二是能认清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的能力,科技期刊编辑知晓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根据变化调整编辑方法;三是掌握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如能运用多媒体软件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能借助博客、网站等组稿,熟练借助微信、微博进行编读往来,与专家沟通,还能通过云技术辨识、分析海量信息,经数据再加工提升其价值;四是选题创新的能力,既要熟悉相关学术热点,并能预测发展趋势,同时进一步增强编辑策划、选题策划能力。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要具备拓展、研究、创造等3种能力。拓展型编辑要能适应出版形态的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根据读者需要随时创造不同的呈现方式,编辑要研究如何让读者方便阅读、享受阅读。研究型编辑要基于学科为行业、读者提供哪些新的学术知识服务,如何掌握先进的编辑理念、编辑方法,遇到编辑难题如何解决等。创造型编辑要善于从海量信息中发现优秀作者、好的内容以及市场契机等。基于以上要求,科技期刊编辑的思维转变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关键。就大数据而言,编辑的思维要具备以下“五性”特征。关联性特征要求编辑思维从因果关系的串联思维转变为相关关系的并联思维,在组稿、审稿、编校中的核心任务由过去的直接删减变为通过文献查核、图文配置、稿件位置安排、文字内容加工等,规范并完善各种学术内容,通过关联性思维进行组合。整体性特征要求编辑对数据和信息要从期刊信息的传播发行全局、整体的角度充分整合各种数据资源,不能仅为某一篇的需要进行简单删减和编辑。发散性特征要求编辑在处理数据时要多线思维,要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考虑数据,要从期刊的发行、营销角度增强理解、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预见性特征主要是要求编辑在处理内容数据时,抓住数据的规律性,在关联性思维启发下把握学术动态,及时甚至超前发现有潜力的作者,策划选题,促进期刊的传播、发行。创新性特征主要要求是对数据的创新。大数据的数据创新形式包括数据的重组、再扩、再利用、折旧创新、开放估值等。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经营策略、发展理念、工作流程、工作方法都有了较大改变,对人员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期刊迎来了无限发展空间;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大数据不是万能的,要慎重对待大数据“拥抱混乱”“接受不精确性”的理念。同时,不管数据技术发展到何时,期刊都要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深入研究读者和作者的心理,开发利用数据积极有效的使用方向,利用数据技术抑制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能,让数据技术充分地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科技期刊都要坚持自己的办刊目标,打造办刊特色等,特别是塑造自己区别于其他刊物的气质特征,这样才能体现大数据多样性、价值性、真实性的特征。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三个原则 科技期刊是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的期刊,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科技期刊近五千种,约占期刊总数的一半。而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遵循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原则,又要有其自身特点。仅强调合理性的单调的设计思维,现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有朝着艺术性、亲和性的方向发展,利用新思维、新感受、新的艺术设计思维来赢得市场、读者的认可。科技期刊分类较多,根据各种学科的不同特点,归结它们的共性,笔者认为大致可遵循如下三方面的设计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优秀的封面设计必须考虑设计主体的特征,准确的定位是开展设计的基础。而科技期刊的一个主要特征即连续出版物,按卷、期或年、月(期)无限期的,连续编号的,具有实效性、及时性和不间断性的期刊。所以这就限制了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不仅需要反映期刊的个性,更需要紧贴主体特征遵循规范性原则。 1.规范标注期刊信息 在科技期刊的封面封底设计上,必不可少的要具备一些符合国家标准(GB)和国际标准组织(ISO)的条文规范,要标明各项标准和著录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刊名、年、卷、期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条形码等。科技期刊封面除中文刊名外,还应提供英文刊名,有的还附有刊名的汉语拼音。其中年、卷、期是连续出版物的重要标志,是同种期刊年度的区别,同时卷号还是期刊生命期的记录;期号则是同年同种期刊单册的标记。这些信息是读者追踪阅读的标志,也是期刊登记、著录、装订、管理的依据。国际标准联系出版物号是期刊特定标志。条形码是期刊注册的计算机编码,是期刊合法身份的证明,也是一种防伪标记。封面设计时,不能因为设计的需要省掉以上的任何一项,也不能因为版式的需要擅自更改其形式。 2.规范使用字符 字符在封面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字符采用的字体、字号、效果及布局等因素都对期刊风格与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在这些字符当中,刊名信息是重中之重的设计要素,设计时不得用图片、广告掩盖刊名,应该从色彩、字号、字体、印刷工艺方面下功夫,以突出刊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字体的应用,科技期刊封面刊名字体主要有印刷体、书法体、美术体。这几种字体都独具魅力,有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在对期刊准确定位之后来寻找合适的刊名字体是可以给封面色合计增加极大的艺术魅力的。 二、艺术性原则 认真地研究和探讨艺术性,进而去完善这种追求,无疑是人类现代意识及行为的本能,也是封面设计者展露艺术采用的最佳表现。科技期刊虽说是以学术、专业见长,但在读者、编者和作者对形式美共同追求的形势下,科技期刊的封面理所应当的具有相当的艺术性。对于各种不同的科技期刊自身而言,追求精致、品味、建立品牌效益,也无法忽视封面设计的艺术性。 1.文字的艺术 文字是科技期刊封面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字设计宜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正规的印刷文字,通过改变文字的排列与字号取得满意的效果。其次可根据科技期刊的内容使用Photoshop等设计软件创作具有特殊效果的文字。有些还可以将中英文刊名加以组合,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使刊名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只能使用单一的字体、色彩、字号来表现,把两种以上的字体、色彩、字号组合在一起也会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使期刊独具特色,呈现自己的艺术风格。例如,百强期刊之一的《女友》,刊名不仅书写的很有特点,还把带有装饰的英文单词“LOVE”与之搭配,加强了刊名的表现力,使人一眼就能看到它那独特的风韵,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但在字体设计时不能盲目追求美观,有些期刊封面设计者为了好看,把刊名设计得像花一样,很美但不好认,要读者琢磨好长时间来辨认,这样的设计千万不能要。刊名的设计就应该像书名一样,要简单、好认、易记。 2.色彩的艺术 色彩是视觉传达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象征性、传达力都能影响到科技期刊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色彩的应用既要美化科技期刊的封面,还要不失严谨。只有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才能在读者的视觉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我在色彩的运用时要考虑期刊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对比中求统一协调,在统一中求变化发展。以刊名的色彩运用为例,首先,刊名的色彩在封面上必须有一定的分量,采用较高的纯度和突出的对比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色彩面积上的分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色彩的表达。当然,独立的谈色彩是不科学的,设计者应该整体地、辩证地看待色彩的含义、色彩搭配的含义及图形的含义。 3.图案的艺术 恰当的图案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期刊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而且能够增加科技期刊的整体美感、提高期刊的档次。这里的图案并不是狭隘的图形,它同样包括摄影照片、手绘图案和电脑设计的图案。例如2008年以来的几期《中国青年》的封面图案则结合了摄影加上电脑软件处理的方式来塑造封面人物形象,它只用了有强烈对比的两个颜色来突出人物形象,简洁大方却又不失真,即跟当前很多用人物肖像照片做封面的期刊有所相同,却又因为加入软件处理而变得独具特色,效果甚佳;再看《瞭望-东方周刊》的封面设计,它以一张脑部被恐怖仪器固定的人物特写为封面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颇具吸引力,让人忍不住要马上拿起它看个究竟。 三、统一性原则 人们常用“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是有情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来描绘诗和画统一的最高境界。封面设计也离不开“统一”,期刊内容、期刊封面、期刊风格等一切要素都应该是一个整体,共同打造着期刊品质、塑造着期刊形象。 1.封面与内容的统一 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与期刊的内容应是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本就是期刊内容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反映的是办刊理念和精神。放眼目前的一些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有的沿用以往的固定思维来塑造封面,给人的印象仍只有严肃、单一、庄重,甚至很多年来保持同一风格,严重疏离了现在读者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也有不少优秀期刊很好的把握了期刊的定位,居高临下地涵括着丰富多样的内容。例如《求是》这本期刊,封面白色做底,仅有红色书法体的“求是”二字,产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效果,这也不失为一种新的突破。 2.封面各元素之间的统一 德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家阿卡伯尔说过:“书籍各部分应有统一的美学构思。设计的各要素,如字体、插图、印刷、油墨、封面和护封,必须相互协调。”具体到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一方面就是字体与版面、色彩与造型等应协调组合、息息相通,每一种要素在美学趣味的趋向性上应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审美效果。这些要素应该是一个节奏分明的整体,有轻重缓急之分,而不是几个相互冲突的平面。另一方面就是封面各个元素在打造期刊个性的同时,要与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相统一。不能脱离“轨道”,即脱离科技期刊的大范围,脱离读者欣赏能力的大范围,一个不能被受众群体接受的封面设计必然是失败的。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功能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它是新知识的载体。知识是提升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一本科技期刊的知识越是丰富越是前沿,其价值也越高。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资源,其知识分享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发展。一本好的科技期刊必然会分享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帮助科技期刊作者更好的分享其创造的新知识?这都是科技期刊和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更多思考的事。本研究想通过价值接收模式里的认知价值,计划行为理论里的主观规范和社会认知理论里的自我效能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科技期刊知识分享功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参考建议。 一、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功能 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分享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彼此交换,讨论知识并从其他个体习得经验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透过知识的交流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知识分享行为最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具有载体功能的个体,在这里就是一篇学术论文,或者说是一本科技期刊。同时科技期刊的读者(学习者)因为具备了重新架构知识的能力,所以能够把知识不断地加值,产生新的学术论文。所以不夸张的说,一本科技论文的分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本科技期刊的生命力。过去谈到知识分享大多以企业组织为背景,而科技期刊的知识分享行为则大不同于组织内部的知识分享,它跳出了组织学习与组织管理的框架。它更加注重科技期刊读者(也是潜在作者)本身。正因为如此,研究科技期刊知识分享功能,就应该把科技期刊的作者或者读者的知识分享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知识分享的行为除了个体因素以外,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影响知识分享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科技期刊知识分享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者的关系,乃至作者与编辑、编辑与读者的关系,都是影响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识分享的媒介———科技期刊也是重要的因素。知识分享是一种知识转移的行为,如果知识分享者有意愿分享自己的知识,但却没有良好的传播媒介来传播其所具有的知识,这样知识分享就不会实现,所以一本合适的科技期刊是知识分享的良好传播媒介。由于每种科技期刊都会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就使相同领域的作者或读者能更方便快捷地通过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媒介进行知识交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和心得通过学术论文与其他相同领域的作者或读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而具有创新、协调意识、高效率、亲和力、责任心及相对广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就是这两者联姻的最好嫁娘,所以科技期刊就是这样具备与一般传统教育不同的知识传递性,一种具有知识分享功能的特殊的传播媒介。 二、价值接收模式里的认知价值 价值接受模式(Value-basedAdoptionModel)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切入,认为使用者对于任何一项产品都会产生一个认知价值(PerceivedValue),这认知价值可供消费者决定是否采用。该模型指出使用者对于任何一项产品的感知利益会正面影响使用者持续使用的意愿。那么科技期刊内容与科技期刊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和在同种类期刊的认知价值就是作者是否愿意在该期刊中分享自己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认知价值理论,科技期刊编辑则应该较深刻地了解本刊学科的研究方向及本刊在哪一方向具备更大的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期刊本身的学术价值,是使作者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即提高使用者,包括作者和读者知识分享意愿的根本原因。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栏目设置原则 栏目作为科技期刊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再进行相关的设置时,必须要使栏目的内容和名称保持一致,而栏目则必须要与科技期刊的内涵和特色保持一致。在为栏目命名时,编辑人员必须要选择能够塑造刊物特色、表达编辑意图的栏目名称。除此之外,栏目当中的稿件必须能够清楚地突出主线,并且要与行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为了有效地避免同类期刊出现大同小异题目的现象,编辑人员必须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进行题材的选择,全面的按照差异性选题的要求来完成同种或者不同题材的选择。编辑人员还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栏目的设计,并且定期的推出能够体现期刊研究方向和个性专栏。科技期刊当中的栏目版块不能够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的要求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得同类型的栏目在同类期刊当中脱颖而出,进而能够取得相对较好的出版效果。科技期刊栏目本身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进行内容的创新和题材的选择时,必须要紧跟科研动态和最新科技资讯。编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出版要求组织特别稿件,也可以对某位作者的研究进展进行实时刊登,新增加的栏目应享有优先刊登和出版的权利。 1提出行之有效的年度选题的策划方案 在科技期刊编辑的过程当中,总编或者主编必须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度和宏观视野,能够清晰明了地完成年度选题的相关策划,并且划分出科技期刊当中的特色栏目、重点栏目、常规栏目。应根据实际的编辑要求和各方面的情况对“三位一体”的布局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使之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栏目总布局。对于科技期刊当中的“三个重要栏目”,不能够杂乱无章随意的进行拼凑,而是需要综合地考虑“科技栏目出版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色栏目是否能够突出特色、重点栏目是否能够突出重点”,要保证科学、合理地设置三个栏目在科技期刊当中的占有比例。对于特色栏目的选题,编辑人员尽量要选择品质较高的稿件,并且对稿件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可以根据发行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进行实时报道和跟踪报道;对于科技期刊当中的重点专栏,在选题时往往优先选择课题内容和国家重大项目。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编辑人员必须选择具有较高质量和稳定稿源的稿件,并且要能够及时的突出热点效应,还要具备相对较高的学术价值。这样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科技栏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还能有效的增加期刊的引频频率。对于科技期刊当中的特色栏目,编辑人员可以选择前沿科技或者学科作为主题,充分的以高新领域为报道主体。编辑人员在编辑的同时不仅要注意稿件的质量,同时也要注意打造科技期刊特色栏目和品牌效应,尽可能的拓展科技期刊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通过品牌知名度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同类型的科技期刊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科技期刊想要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不断的提升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和价值,就必须要全面地加强对科技期刊栏目设置和题材选择质量的重视。编辑人员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增加创新栏目和特色栏目,以避免科技期刊出现同质化较为严重的现象。此外,还可以充分地对读者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栏目设计和题材的选择,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选择阅读,还可以在期刊当中增加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专栏,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情况,增加具有热点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专题。也可以选择一个研究内容和科研项目,然后在后续的出版的过程当中对其进行跟进报道,这样也能够有效地打响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 无论是科技期刊的栏目选题策划、还是栏目设置,都需要相关的编辑人员来执行每个环节的操作。总编或者主编必须要对专栏的总体布局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选题策划。还要能够准确的对期刊栏目进行定位,这样才能满足读者对于科技期刊含金量越来越高的要求。除此之外,编辑人员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栏目稿件的筛选和后续的一系列工作,也会对科技期刊栏目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单位就需要不断的提高对科技期刊栏目编辑人员的全方面要求,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尽可能的提升编辑人员的整体编辑能力和策划能力。在编辑人员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不仅要充分地考虑编辑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也要为工作人员提供一系列能够全面提升分析解读能力、筛选能力,优质信息总结能力、学习能力、编辑能力等的专业化培训。不断的提升编辑人员的职业敏锐洞察力,从而使编辑人员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探寻全新的栏目,不断的搜寻能够打造科技期刊品牌效应的题材。与此同时,单位还必须要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编辑人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工作观、价值观,以确保编辑人员能够在实际的编辑过程当中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要保持高度敏锐的学术敏感度,积极地发掘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价值的作者、研究课题。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要求协助作者正确地表达学术见地和学术成果,并且完成稿件后期的美化和完善。单位还可以鼓励编辑人员多参加一些与领域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编辑交流活动,可以尽量的为编辑人员提供更多接触一线科技人员的机会,从而使编辑人员能够近距离的感受最新科研成果。 科技期刊论文:饲料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特点 由于部分饲料科技期刊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加上盈利能力较差,因此面临的转企压力巨大。在新的形势下,饲料科技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好服务于饲料工业,就必须在期刊广告运作上花大力气,树立经营创新意识,认真分析市场,熟悉广告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从而把广告运作经营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1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运作经营的特点与意义 由于饲料科技期刊的发行量较少,受众群体基本为业内专业人群,因此广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客户都是业内企业,读者也以业内人士为主,二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这就使得期刊比较容易定位,有利于期刊广告业务开展。正是由于饲料科技期刊广告具备了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特质,故在快速发展的网络与数字时代仍然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期刊质量会直接影响广告业务的经营,质量上乘会使广告收入增加,能为期刊质量稳步提高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业内《饲料广角》《饲料工业》《广东饲料》等期刊在广告运作经营方面比较成功,每年除老客户外都有新客户广告。另外,这些期刊整体质量也上乘,发行量也相对较大。对于饲料科技期刊,若通过广告经营取得了较佳经济效益,既可改善办刊条件和编辑人员福利待遇,还可提高稿酬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稿源,从而使期刊在经营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分析,除稿件质量外,刊登的广告必须注重广告设计和装帧,从细微处入手,体现出广告的品味和价值,给读者较好的视觉效应,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期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另外,刊登的产品广告应有利于激发市场需求。加强广告的互动性和科学性广告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企业为了推广其产品,会购买杂志在客户中广泛宣传,这会有助于提高期刊发行量。在良好的广告运作经营中,由于跟广告客户密切交流,加强了广告的互动性,提升了客户的忠诚度,有利于饲料科技期刊的发展。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广告,它信息的科技含量较高,其目标市场的关注人群专业素养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内容的审核把关尤为重要,需要规避手续不全或虚假广告,以使广告更规范与具有科学性。 2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运作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虽然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影响,但是企业投放期刊广告的总量仍在逐年增长,广告量主要是向《饲料广角》《饲料工业》《广东饲料》等一线品牌期刊倾斜。不过也有一些期刊广告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期刊自身原因,缺少专业的运作经营广告人才,缺乏创新思想和广告经营理念;二是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下功夫找准市场的空白点,加上培育市场的能力不足。这些原因导致期刊广告量减少,影响了期刊广告的经营收入。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饲料科技期刊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广告管理制度,缺乏适合市场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也谈不上有激励机制。另外,大部分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业务人员为外聘人员,整体上看,在专业技术、文化知识、业务水平上存有不足,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多,真正懂经营、了解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期刊广告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益。广告策划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形象和产品营销宣传,目前不少饲料科技期刊在广告调研、计划实施、效率评价、受众跟踪等方面做的不够细致。广告设计单调,设计质量不高,不少广告基本是通篇文字罗列或从互联网上拷贝简单图片形成版面,加上缺乏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造成广告设计粗俗,没有彰显平面广告应有的活力,跟4A公司的水平差距较大,不能让广告客户惊喜。多数饲料科技期刊未建立完善的广告跟踪服务体系,只是按部就班广告,至于受众群信息反馈、传播地域分布、广告效果评价等有关数据没有专人负责统计。虽然刊登广告企业有部门负责广告信息的反馈收集和整理,但只是被动而为。建议饲料科技期刊主动利用自身优势,广泛联系终端受众者,分阶段性收集、整理信息,及时反馈给广告客户,使其能有效调整广告策略,从而增强期刊与广告客户的互动性和信任度。 3饲料科技期刊广告市场运作经营方略 饲料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其优势,比如专业性强、受众群相对集中、富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形象展示等。在新的形势下,饲料科技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广告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必须顺应市场规律,实施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营策略。对饲料科技期刊广告进行科学管理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期刊改制的当下,要充分把握机遇,转变经营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市场经营管理体制,通过调动广告经营人员和编辑的积极性,提高期刊内容质量,进而打造出饲料行业的品牌期刊。具体来讲,第一,要研究同行兄弟期刊和其他行业期刊运作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对栏目设置、编辑方针、读者定位、每期广告页码数、广告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细致比对分析,制定出自己的广告运作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第二,饲料科技期刊的改制必然要影响原有管理体制和办刊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主动与相关单位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主管主办单位的社会资源和人脉资源,使其为我所用,这会有利于拓展广告资源空间。第三,树立饲料科技期刊品牌意识,品牌是科技期刊的无形资产和经营制胜的法宝。例如,《广东饲料》利用自身饲料强省的地域优势,坚持培育期刊特色,明确办刊方针和读者定位,注重期刊内容质量,从而拉近了期刊与企业的关系,广告经营业绩斐然,成为饲料行业的品牌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广告运作经营可由编辑部自身经营,也可由正规的文化传媒公司经营,广告制是目前期刊广告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最大特点是减轻编辑部工作量,不过广告公司的专业化经营虽然能充分发挥其开发客户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饲料科技期刊要认真评估广告公司经营和自营的利弊,不要盲目追时髦,以实现期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饲料科技期刊广告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广告收益的多少。从近几年饲料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普通的广告从业人员已经满足不了期刊发展对广告经营的要求,复合型广告人才越来越受关注。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饲料科技期刊要获得更大发展,需要重视以下三点:一是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补充到广告经营队伍中;二是注重培养和挖潜现有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三是重视后备人才的储备,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运营方式和价值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按期刊内容可分为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传媒受到极大挑战,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降,甚至出现报纸、杂志停办的情况。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探索科技期刊的有效运营方式,是科技期刊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 1科技期刊目前的运营方式 收取版面费是目前国内外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运营方式,特别是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期刊。版面费一般指正式科技期刊刊用作者的文章后其期刊编辑部向作者收取的现金费用。版面费是在科技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据最新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版面费金额数目不菲。收取广告费也是科技期刊经常采用的运营方式之一。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的几年,期刊行业蓬勃发展,一些行业性技术期刊转型较快,完全面向市场运营,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但是好景不长,新媒体的出现让这种势头戛然而止,目前发展较好的完全面向市场的科技期刊寥寥无几。纯粹的学术期刊受众面小,发行量少,广告影响力差,所以广告刊登量有限。在目前情况下,纯粹的学术期刊通过广告这种途径运营,是比较困难的。赞助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宣传效果)而向某些活动(体育、艺术、社会团体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行为。赞助的实质是双方资源或利益的交换与合作。因此,一项成功的赞助必须是双方互利互惠、互有所得的,它也是受法制化市场经济左右的。可以说,广告是赞助的方式之一,但赞助的形式更广泛,如栏目署名,编委会署名等。一些科技期刊在某领域有较强的影响力,出现了一些企业出资赞助的情况,不过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期刊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行业情况特殊,所处地位特殊等,不具有普遍参考价值,可复制性较差。科技期刊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广大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了解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科技期刊除了期刊载体之外,还可以采用学术会议、展览、考察、培训等面对面的活动,一方面拓宽科技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运营收入。不过,能够采用这种运营方式的科技期刊,需要一定的运作能力。一些科技期刊集群式发展,综合实力较强,或者因为特定情况,有较强的运作能力,综合上述几种运营方式。还有的科技期刊综合纸媒、网媒、手机传媒,甚至是电视、电台等传播方式。目前,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有能力综合运营的、纯学术期刊数量少之又少。目前,我国有8000多种期刊,本文将选取科技期刊中的学术期刊,重点探讨其运营方式。 2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 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在我国,根据检索途径不同,学术期刊可分为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在国外,学术期刊最主要的检索方式有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和ISR(科学评论索引)等,其中,SCI和EI是学术期刊普遍认可并最求加入的目标。SCI(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TheEngineeringIndex)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目前,在市场类科技期刊发展艰难的情况下,学术性期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不过,随着国家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评价体系的改革深入,学术性期刊也应顺应改革潮流,谋求自身发展。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可或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业内人士开阔思路,共谋发展。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刊庆纪念特刊编撰方法 1编撰刊庆特刊的意义 杂志发展历程的介绍是刊庆特刊的重要内容之一,借此机会彻底梳理一下杂志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作者以及编辑工作者加深对杂志的了解。杂志的历史是杂志发展的脉络,不管是有波折还是很顺利,作为办刊人都应该去探求、核实并予以记录。“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历史的回顾可以让当代办刊人追溯、了解创刊者的“初心”,再结合时代和行业的发展,看清杂志目前的学术位置,从而更好地把握杂志下一步发展方向。为了办好刊庆特刊,常常需要向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内名家约请题词、稿件等,无论是直接拜访还是发送约稿函,都是一个很好地向领导与业内专家介绍杂志的途径。《江苏中医药》为祝贺创刊50周年,向全国数十位德艺双馨、声誉遐迩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约请赠言及介绍一个验方,编成《50名医贺华诞》栏目[1],此举不仅丰富了特刊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名医验方,而且提高了杂志在全国中医药界的知名度,此后省外来稿明显增多。科技期刊的刊庆特刊不仅应有为杂志庆生的祝贺主题,其原有的学术性也不能遗忘,约请业内名家撰写高质量的文章集中刊登也是刊庆特刊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应用气象学报》创刊30周年纪念刊刊载了11篇综述性论文,内容涵盖了降水预报、农业气象、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卫星的应用、污染观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也设《院士特稿》栏目,集中刊载了3位院士的大作[3-5],均获得了较高的被引用率。1.3有助于对杂志载文进行深入分析载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资源,在刊庆特刊中对前期载文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是对杂志的一次总结,更可以从中提取出诸如作者分布、发稿周期、学科覆盖、行业研究热点的演变、高被引文章或作者等等重要的信息,为杂志校准定位、确定下一步选题方向提供了重要信息,也可从中窥探行业研究热点,指导读者的研究方向。刊庆特刊是作者、读者、编者沟通情感的桥梁,杂志的点滴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作者、读者的支持和几代编辑的努力。通过刊庆主题征文、刊登作者来信、评选优秀论文等方式,再一次将大家的感情聚焦,共同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同时,也表达杂志编辑部对编辑前辈的尊敬,对读者意见的重视,对优秀作者的鼓励。 2刊庆特刊的主要内容 导语通常是刊庆特刊的冠首文,一般由编辑部或杂志主编撰写,重点在概括杂志发展史、点明刊庆主题、介绍杂志所获重要奖项、致谢与展望等,如《江苏中医药》创刊40周年特刊中由编辑部主任撰写的《团结奋进,再创辉煌》[6]和《建筑电气》创刊30周年特刊中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撰写的《醇臻30年》。导语也是刊庆特刊的点睛之笔,从而引出特刊的主题,如《江苏中医药》在创刊50、60周年特刊中由编辑部撰写的导语,引出《50年,我们这样走过》与《图说60年》这一特刊主题[8-9]。通常由编辑部约请上级领导部门、重要领导、专家、历届编委、兄弟期刊、历任杂志编辑等撰写,可根据作者情况、内容多少安排在刊庆特刊的不同位置。一般而言,上级领导部门、重要领导和专家的贺信、题词、寄语,可辟专栏安排在特刊其他栏目之前,若内容不多,也可安排在封二与彩色插页。祝贺单位也可列表集中安排,并予以感谢。这是刊庆特刊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杂志创刊以来的各种变迁与发展。可以采用大事记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予以记载,如《〈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大事记》[10];也可以根据事件的不同分门别类予以记载,如《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分别以发展历程、足迹(办公地点的变迁)、团队、封面要览、刊名题词、理事会、自身建设、信息化历程、成果荣誉等栏目记载杂志发展历史[11-13]。在形式方面,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图表、照片展示,使历史更加鲜活,增强可读性。2.4刊庆主题约稿或征文选登这一部分主要刊登围绕刊庆主题进行的约稿或征文,可提前向杂志历届编委、历任主编、老编辑及长期关心杂志发展的读者、作者约稿或征文,择要刊登,其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与杂志的情感以及对杂志的祝福与建议等。科技期刊的灵魂是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尽管刊庆特刊围绕刊庆主题,仍不应忽视杂志的专业性。以刊庆为契机,约请名家撰写高质量专业论文,是祝贺杂志生辰的最佳“礼物”。由于特刊中与刊庆有关的内容占据了一定版面,专业文章数量会有所下降,因此更要重视文章质量。约稿时要注意选择作者与主题,应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业内专家或选择行业当前研究热点进行约稿,并在刊庆特刊的导语部分予以重点介绍。历年载文分析一般是对杂志从创刊至今,也可以近些年来(多为近10年)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在刊庆特刊中常用图表或论文形式进行编撰。统计项目通常有总载文量、作者情况分析、作者地区分布、主要栏目及其载文篇数、基金论文数及其占比、影响因子变化趋势、高被引文章分析、文章选题及篇幅变化情况,等等。例如《抗感染药学》为庆祝创刊10周年发表了《〈抗感染药学〉创刊10周年载文概况及其相关信息的分析》一文,对2004年6月至2014年3月间出版的40期刊物中936篇论文进行分析,统计项目包括载文概况、作者机构、课题基金论文比、国内外电子媒体的网络传播情况、影响因子和时滞情况等。《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以彩色图表、饼图与柱状图的形式对创刊以来载文的作者地区、栏目设置等进行了统计分析,表现形式活泼,可读性强[15-16]。评选优秀论文是科技期刊刊庆特刊的特色项目,可以通过编辑部初选、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评出,也可以根据文章被引情况,奖励高被引文章作者,或尽早信息由作者报送文章的获奖情况,根据获奖情况评优。评选结果刊登在刊庆特刊上。重要论文题录主要是将创刊以来所刊载的文章进行筛选,优选出高质量、高被引、重要作者的文章,将其题名、作者、刊期以表格形式予以记载。优秀论文评选与重要论文题录都是对杂志所载优秀文章的再一次推广。 3刊庆特刊的设计特色 重视四封及彩页设计,突出刊庆主题刊庆特刊在四封上要有特色,要突出刊庆主题。科技期刊的封面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且一般按照年份统一设计;因此,对封面可略做调整以点明刊庆特刊的主题,并从刊庆当年度第1期开始就要有所规划。《江苏中医药》封面以年度为单位更换颜色,2016年为《江苏中医药》创刊60周年,因此2016年全年杂志就以红色为主色系,彰显喜庆。《江苏中医药》封面以地球为背景,江苏省版图为中心,版图中镶嵌竖排文字,为历代江苏(或长期生活在江苏)医家著作的一部分文字,突出地域和专业特色,而特刊封面镶嵌的文字为中共江苏省委1956年关于“省委同意创办《江苏中医》”这一重要文件;封面重要位置写有“创刊60周年特刊”字样,表明“身份”。2006年第10期为《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纪念特刊,封面正中为立体的数字“50”,数字上又镶嵌杂志历年封面。特刊的封二是翻开杂志后第一眼能看到的页面,其重要性仅次于封面,也应好好利用,可设计刊庆主题彩页或刊登重要领导或专家题词、寄语等。《江苏中医药》创刊50、60周年纪念特刊利用创刊年份和当年年份中的一个数字,组成创刊周年数,以此创意并加以喜庆、吉祥的元素,再辅以文字致谢,设计成彩页,置于封二,特色鲜明,见图1和图2。特刊的封三与封底通常刊登题词、致贺单位列表等,也可做一些其他用途。例如《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特刊利用封三刊登杂志工作人员合影及其感言,封底则安排创刊50周年纪念光盘(珍藏版)的宣传彩页。照片回顾历史,图表分析问题科技期刊通常以文字为主,但刊庆特刊当是例外,无论是讲述杂志历史还是统计刊载论文,都应以照片、彩色图表、小图片等形式,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呆板的数据生动起来。《江苏中医药》刊庆特刊以彩色表格形式将创刊至今杂志的办公地址、主办单位、刊名、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变迁一一列举;又以南京市区地图的一部分为背景,圈出历年办公地点所在位置,再附上此办公地点当时的照片;以历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历任主编和各时期编辑部工作人员标准照的形式介绍编辑团队;以照片配合文字介绍编辑部各项活动或会议;以获奖证书或收录证明介绍杂志成果荣誉;以彩色表格、饼图、柱状图对创刊以来载文进行分析。这样的归纳、编排使得整个杂志的发展史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有序,设计活泼生动。内页可全彩印刷,彰显与众不同科技期刊多为黑白印刷,但刊庆特刊因为需要刊登大量的照片、彩图,最好内页全彩印刷,即使是纯文字的版面,也可以用作者彩照、背景色、彩色标题、小图标等形式使页面色彩丰富,美观大方,彰显与众不同。 4刊庆特刊的编撰过程 确定思路,构建框架刊庆特刊的编撰与平时科技期刊的约稿、审稿、编校出版的模式不同,应予以重视。当确定要编撰刊庆特刊时,应对其整体框架进行构思。1)拟定大纲,将刊庆特刊需要刊登的内容做归纳和梳理,分析重要性和可行性,去芜存菁。可以纳入刊庆特刊的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完成的可行性、刊出后的可读性予以分析,既不可丢失重要内容、遗忘重要人物,又不可使篇幅冗长,枯燥乏味。2)拟定栏目,将需要纳入的内容分门别类归入各栏目,也可设置刊庆特刊的主题词,例如《江苏中医药》创刊60周年特刊以“图说60年”为主题。3)考虑表现形式,即根据内容来确定是采用文字、照片还是图表等形式予以展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应予以重视并合理安排,务求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内容。尽早启动,约稿撰稿刊庆特刊内容丰富,编撰起来头绪众多,应尽早启动。在确定了特刊框架结构之后,应尽早启动约稿、撰稿工作。梳理需要约请他人或相关单位撰写的稿件内容,包括题词、贺信、感言、寄语、征文、专业论文等,选定约稿对象,确定约稿方式(是通过直接交流约稿还是发送约稿函,或者委托相关人员进行约稿等),尽早开展约稿工作,确定专人跟进约稿进度,确保按时交稿。需要编辑部撰写的文字内容,也应结合栏目和照片等内容及早开始撰写。收集资料,理清历史刊庆特刊中对杂志发展史的介绍通常占有重要的篇幅,应收集各种史料,对杂志历史进行详细梳理,了解各种变迁和重要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按照栏目进行分类归纳,同时寻找合适的照片、实物资料,以备特刊编排时选用。这一部分内容十分重要,建议编辑部在平时对大事进行记录,重要文件归档,每期发稿信息及时统计,每年一整理,否则在编撰刊庆特刊时会有较大的难度。对于创刊早期发生的事件,如果年代久远,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拜访离退休老同志或原分管领导、主编、编委等予以求证。总之,对于档案尚未健全时期的杂志历史应尽早予以核实,而对现在每年发生的事件则应及时记录,以方便以后对史料的整理。重视设计,严谨活泼由于刊庆特刊图片较多,页面设计非常重要,可注意以下几点:1)图文结合,各有侧重,纯文字则枯燥,纯图片则无序,每一栏目要有文字说明,图片下要有注释;2)整体色调一致,一般多用暖色系,注意页面配色要协调;3)结合专业领域,适当增加相应的元素,例如《江苏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在设计刊庆特刊时选择类似篆刻印章作为每页页眉,图片边框也多用传统风格,与专业相符。科技期刊刊庆纪念特刊的编撰是期刊编辑部为杂志庆生的献礼,也可借此机会理清杂志发展脉络,与作者、读者加强沟通,增加杂志人文气息,提高杂志知名度,是一个让更多的人认识杂志,让认识杂志的人了解杂志,让编辑杂志的人热爱杂志的渠道。当然,将一期杂志变为刊庆特刊减少了当年期刊的载文量,是否会影响杂志的评价指标,是很多期刊编辑部的顾虑;但正如笔者前文所言,以及查阅《江苏中医药》2006年前后影响因子水平,数据证明,《江苏中医药》2006年以后,影响因子稳步提升。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为特刊内容需要增加页码,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向出版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写作注意事项 a.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等。 b.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系统的应用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系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研究。 c.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 d.用第三人称,不要用“本文、我们、笔者”等词。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等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 e.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尚未规范化的,以选用一次文献所采用的为原则。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f.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g.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h.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i.摘要中的结论部分应该避免使用“达到领先水平、填补空白、首次提出、未见报道、奠定基础、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具有参考意义”等主观评价性语言,这是摘要的大忌,当然也是撰写论文的大忌。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等。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论文 1科技期刊封面设计问题 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本文仅从封一和书脊的设计探讨对阅读和馆藏的影响。 1.1封一 1)色彩运用过重。 期刊封面设计是由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巧妙连接与组合而使封面达到美化的效果。色彩是封面设计的要素之一,是第一视觉语言,信息的首要传递者。有道是“远看颜色近看花”,封面色彩具有强于图形和文字的表达作用。科技期刊也较为重视色彩的运用,有的期刊为突显自身的学术性,使其高雅、沉稳和大气,封一采用的色彩比较浓重。如《生命的化学》2014年第1期,封一为深蓝,《中国细胞生物学报》2014年第1、2期,封一为深黑。深蓝、深黑对读者阅读影响不大,但影响了期刊的管理。因为期刊到馆后,在每期封一上需要加盖部门印章,标注分类号,以示期刊身份和类别。红色印章、黑色字迹在蓝色或黑色的背景下不易显现,给管理带来麻烦。 2)图片过大。 一些科技期刊为引人注目,将与本期内容相关、色彩鲜艳的写实图片放到封一中,有的占据整个版面。由于内容之别,同种期刊其图片的图案、色彩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如2012年《大自然》第2期是一幅大海蓝天、高山白云的图案,封一主色蓝白相间,色彩明快;第3期是一只雪鸮鸟在黑色的夜空中的图画,封一主色为黑,色彩黑暗。这种极具不同封一的色彩,将影响期刊的辨别和归类。还有期刊因图片色彩浓艳、图案花乱,而掩盖、冲淡期刊的前景标志。封面前景包括刊名、刊期、刊标及各种封面造型的色、块、线等,封一前景是固定不变的部分,是识别同类与区别他类的重要特征,被掩盖、冲淡后,也会影响期刊的辨认和查找。 3)文字设计失当。 期刊封面文字是期刊与读者之间信息传递的视觉桥梁,是识别该刊与他刊的基本要素,是期刊内容的重要提示,它包括刊名、刊期及其他文字和数字等,是查找、阅读、订购、验收、登记、分发、装订的依据,是封面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元素。而一些科技期刊为了美化和级别提升,却淡化了文字的使用功能。一是刊名字体设计不妥。一般期刊封一名称使用宋体、楷体或其他容易认读的字体,而有些科技期刊为了美观和高雅,封一采用不易认读的美术体或名人题字。这些字体的采用并不为过,关键是有的不易辨认。如2014年《合成纤维工业》中的“维、合”字不易认出,2014年《日用化学工业》中的“日用”和《化工新型材料》中的“化工”都不易辨认;又如《科学24小时》中的“4”字需要定神琢磨才能识别。二是期别号设计不当。期别号是指期刊封一所标注的年月卷期号,是阅读和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它仅次于刊名的作用,应位于赫然醒目位置,标注要简捷、直观。有的期刊为了使封一美观、艺术,设计的期别字不便认读。例如:《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4年第1期中的“1”字,既不像“1”也不像“7”;《中国建材》2014年第2期,封一另有“2013”和“5”字样的背景,与“2014”和“2”期别号容易相混;《中国动物检疫》2014年第2期,将“2014和2”设计成封一图片中的日历本日期,看似设计巧妙,但不易被发现。三是外文刊名设计失当。有的期刊为提高自身的档次与级别,将期刊中文版改为英文版,而封一只有英文刊名却无中文名称注释。这样装订时,因装订员英文水平有限,将数十个字母的英文名称烙在刊脊上,错、漏、添字母常有发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错的名称给查阅、归类带来很多麻烦。此外,有的期刊由于封一英文刊名缩写字母字号太大,如2014年的《遗传学报》、2014年的《植物分类学报》,其封一刊名缩写字母“JGG”和“JSE”设计得特别大,掩盖了全称刊名。装订时,有的把缩写名称写在书脊上,严重影响查找和阅读。 1.2书脊 书脊是期刊封面的一部分,是期刊厚度的显示,虽为方寸之地,但有着封一的功用。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期刊的单册和合订本,其书脊厚度大于等于5mm时,应按照GB/T11668的规定,在书脊上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笔者调查发现,书脊名称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1)书脊名称标注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在书脊名称标注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规定。有的书脊厚而无字,有的薄而有字,还有的时标时不标。如《分子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88页)、《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5期(192页),其书脊厚度都超过5mm,但未标书脊名称;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年第1期(52页)、《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1期(62页),书脊厚度都小于5mm却标有书脊名称。又如《中国果菜》2012年2~12期都有书脊名称,只有第1期未标注。这种设计,不仅影响期刊的美感,而且给查阅带来不便。 2)书脊字样设置问题。 一些科技期刊的书脊名称字体、字号既不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观,也不便认读。例如:《中国果树》2013年各期,书脊字大小随期刊厚薄而变,最厚的第5期比最薄的第3期的书脊字大好多,放在一起不协调,也不美观;《中国食品工业》2014年、《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年书脊字小而笔画粗,字间距小,不易辨认;《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第1期、《病毒学报》2014年第1期,书脊字太小,与书脊宽度不协调,既影响美感也不好认读;《通讯技术》2013年各期书脊的字体、字号2期一变,格式大不一样,严重影响识别和归类。 3)书脊色彩问题。 书脊颜色方面有2个问题:一是同种期刊书脊颜色不一致,例如:《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第4、5、11期,书脊为白色,其他书脊为淡蓝色;《无线电通信技术》2013年一期一色。这样的期刊放在一起不仅不美观,而且影响辨认。二是书脊颜色与书脊字之间色差小。例如:《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年各期,书脊为深红,字是黑字,不能突显;《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各期,书脊为绿色,字为黑色,不易辨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第1、2期,书脊为蓝色,字为黑色,也不易识别。 4)边缘名称标注问题。 边缘名称虽然不类属书脊名称,但期刊立放刊盒时,起着书脊名称的作用,所以在此一叙。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笔者注)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笔者统计发现,无书脊名称的期刊大多也无边缘名称。在无书脊名称的期刊中,有边缘名称的期刊只占29.4%,但标注规范者只有17.6%。如《微型计算机》边缘名称写在封底右上角,字小,间距也小,刊名不醒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建议 1)色彩运用要恰当。 封一、书脊浓墨重彩,虽能撩人眼目,但不是读者、馆员所需,只有方便阅读、便于管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封一、书脊设计不要企求以色装扮,要注重实用、方便:一是若封一色彩浓重,要设有突显印章、分类号的色块,以便管理;二是同种期刊的书脊色彩要一致,便于查找归类;三是字与底色差要大,切忌黑红、黑蓝、白黄、灰绿色相搭配,否则难以识别。 2)图片使用要得当。 封一图片不宜占据整个版面,应只占封一的一部分,这样,无论图片的色彩、图案怎么变化,也掩盖不了封一前景标志,使期刊易于辨别和归类。若图片过大,其图案不要太花、太乱,要突出期刊前景标志,以便辨认。封一色彩格调要一致,期刊一期一色、一期一个面孔的设计样式不可取。 3)文字标注要直观。 文字、数字是期刊封一和书脊名称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期刊类别、性质和内涵的体现。虽然重要,但不能过于粉饰。因为科技期刊的读者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艺术欣赏家,他们对文字、数字没有过多审美需求和爱好,只需易读、醒目。所以文字、数字标注要规范大气、简明,居于期刊醒目位置;字体、字号要根据空间大小、醒目程度而定,要便于认读;书脊大于5mm时必须标明书脊名称,小于5mm时要标明边缘书脊名称;英文刊封一要有中文刊名注释,英文刊名缩写字母不要太大。 作者:陈玉红 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之审美之见 一、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审美原则 追求科学美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理由主要是:第一,美的东西必定是真的,因此可以由美引真,第二,在科学研究中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依赖直觉和想象。而所谓技术美是以“艺术与技术重新统一”的理想为指导,强调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它不能撇开产品的实用功能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享受,它必须把物质与精神、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说的功能不仅要适应人的物质要求(即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要适应人的精神需求(即产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第二,功能不仅应该体现为产品的内在形式结构,而且也应体现为产品的表层外观。技术美给人的愉悦是一种复合体,越是高档的产品,美感在这个复合体中占的比重就越大。科学美和技术美的美感的性质和内涵和一般的美感有重要的差别。那么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有没有可能发明出一种新的方式,把科学美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包含在内?期刊是一种积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思想的载体。科技期刊因为其所负载内容的特殊性,其封面设计应遵循规范、美观、简洁、协调的审美原则。 二、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要素例评 封面设计的审美表现在刊名、字体、刊标、图案、色彩甚至封面整体的区块分割等方面。相对图书来说,期刊封面的信息要比图书多,因此期刊封面上的文字、图案、色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内容的协调,而且各期的图案、色彩既要相似还要有区别。刊名样式应当醒目、大方和富有个性,一般有手绘体(书法体、美工体)和植字体(来自计算机字库)两类可以选用。年份和卷期号的定位设计是期刊封面装帧特有的。由于期刊的时间性比较强,读者往往通过年份和卷期号来判断刊物的新旧,因此它们须放在突出、醒目的位置,甚至还可同时注明出版日期。期刊封面美术设计的宣传、推广效果对于扩大市场销售有较大的作用,所以其视觉冲击力一定要强,不但要精美,还要能体现刊物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1、期刊刊名标识醒目,文字形式规范,刊名占封面的主导地位。关于刊标在封面设计运用大多以其醒目而诠释了刊物的专业和品牌,直接影响到刊物本身在某行业某类型某区域的地位,而另一些则传达着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如《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封面右下角醒目的刊标:“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2、字体的选择体现刊物不同的精神,如正楷体现庄重,行书体现流畅,而电脑宋体对体现的则是严谨、规范、规律等等。封面字体字号的多种编排和加工方式,彰显不同的期刊特色。《沈阳医学院学报》通过选用着色变形的字体、字号来突出刊名在封面上的显要位置,选用恰当、和谐的背景作为配图。《华北水利水电学报》封面采用大写的像形体“水”,无疑是大巧若拙,把写实与写意完全融合起来了,堪称佳作。 3、图案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因其展现的不同的个性而转述了各种各类科技期刊的特色。设计者运用巧妙构思,不仅可丰富图案本身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而且可深刻、灵动地揭示期刊内容的主题,提升期刊装帧艺术的审美价值。《测绘科学技术学报》特别设计出一种能表征期刊属性或专业特点的图案:凹凸如雕刻般的地球,并把它固定在封面构图中。而《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封面中超精度的地球图片以有序而丰富的影像层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引人注意,背景浩瀚的星空又不仅引人遐想,使视觉空间凸显大尺度的弹性收缩,不仅清晰地表达了个性美,而且将简单背后的深刻,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封面表达更深刻、精确和易于理解。 4、再说色彩,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体现的是庄重、严肃;黄色则相比红色较柔和和跳跃,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感觉。蓝色在科技期刊中运用的相当普遍,比如涉及地质学科、地理、测绘、海洋、航天、生物等各类型期刊,几乎可认为天然就是理工科技的代表色,如《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想到天空、海洋、宇宙等等,给人沉静、理智、高深、探索无穷尽的感觉。白色则象征纯洁简朴、灰色则显示低调、谦恭;而绿色则给人以生命力、原生态、积极向上的感觉,如《河南农业大学学报》。黑色则无疑是神秘、博大、厚重的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其主办单位由“成都地质学院”更名而来,期刊特色仍以地学为主,封面利用混合着色揭示了地学的国际性、主体性和边缘性,开拓了读者的阅读视野,为探索地球乃至宇宙增添了一份神秘又催人进取的色彩。诸多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案例采用和改造简单别致的色彩形象却揭示了丰富的内涵,都是创作者打破思维定式,通过普通图案的夸张变形,巧妙构造,便会创造出新奇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特别还要提出的是封面上出现的广告,如《四川化工》,不仅丰富了封面的内容,扩大了与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使封面这个期刊的“黄金地段”得到充分利用,体现出其“黄金价值”,也为办刊积累了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期刊出版物尤其是科技类期刊作为“精神商品”,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封面是创作者审美的体验向受众审美体验传播的有效渠道,封面设计是否遵循美学规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期刊编辑,作为最先欣赏的审美主题有则无旁贷的审美批评责任。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意识,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根据审美个体的喜好而不同,却仍然不外乎以下几个领域: 1、判断封面设计是否具有美的立意指封面设计者在对期刊内容理解、感受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完美地表现主题思想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想法。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立意美则封面美,反之亦然。要是封面设计立意美,设计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期刊的内容和主题有深刻的独到的理解,在提炼和概括书记主题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再创造。 (2)黑格尔说:“创造性想象可以是平常的装帧材料和因素实现不平常的综合。因此,充分发挥创造行想象力无疑会开拓深邃的意境。 (3)封面设计要给读者进行艺术联想的空间,读者的艺术联想可以突破封面自身容量的局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作品是否具备立意美,编辑本身的艺术眼光和艺术判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针对科技期刊的特殊性,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要求: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达到视觉元素包括刊名、刊号、期号、出版单位等文字、字母、数字和封面背景、底色图、图案等点、线、面、色、块的有序、醒目、和谐的统一,才是完美的期刊。根据其不同的专业特色、学科来源、研究对象等又呈现不同的特点,是要求以最丰富的表达和最准确的辨认和最容易被人铭记的。这又需要编辑从规范化的要求对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成品既符合标准又深具审美价值。 3、封面设计不仅是美编独立完成,还需要期刊文字编辑、选题策划者的相互沟通。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之所以突破面较狭窄,难就难在其科学性和技术性上,而美编大多是受过艺术教育的创作者,对科技规律的把握和刊物内容对封面形式的要求难以确切理解。因此,怎样是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和谐和准确表达,又能体现创意和艺术,使作品富有强烈的冲击力,符合阅读者的心理情趣和刊物的市场导向,沟通显得尤为关键。 4、设计应与时俱进。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不注重期刊外在的修饰和设计,也不能很完美地反映期刊的风格,直接拷问期刊编辑人员的艺术修养,影响刊物的发行量和社会效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效益。封面是期刊的招牌,期刊封面设计必须以”AI-DA”要求来衡量: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这样才更便于识别和考虑受众心理,便于交流和市场发行。另外,封面广告的添加不仅可以有助于扩大发行量,而且可提高期刊自身的经济效益,毕竟只有生存和发展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提高期刊质量,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最终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结论:由于科学作品中由语言形成的概念、规律等,其含义是明确、稳固的。其自身具有科学性、精确性和系统性,因此科技期刊无论内容还是版面设计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与苛刻、死板画上等号。但事实证明通过精心的封面设计完全可以呈现自然、简单、内涵丰富的特征和视觉感召。封面设计务求对受众的概念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这就要求首先要明确内容对象的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创作以求达到审美的要求。大的来说,期刊的封面美术设计,既能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更能以这种美观体现期刊整体的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第一审美印象”的视觉冲击。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运用具体或抽象的艺术手段,不管是文字、图案的使用与变化,还是色彩基调的确定与调谐,都应在视觉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跟主题内涵,体现独特的风格。 作者:范君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科技期刊论文: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摘要] 科技期刊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刊物,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专业性、学术性及持久性等特点。本文就全面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特点,尝试将PDCA循环法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期刊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期建立由期刊全体编辑人员参与的出版物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关键词] 科技期刊;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 一、发展现状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及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渊源流传。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日渐普及,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语言文字及语法等错误无处不在,即使是经过严谨的文字编校过程的以学术理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之中语言文字的差错、不规范现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各种各样,既有编校工作方面的问题、也有编辑人员自身文化修养及学术水平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期刊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从1949年建国时期的80种到目前的6000余种[1],由各高校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在改革开放以来犹如雨后春笋,进入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目前已达1276种[2]。其学科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形成了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期刊体系。其水平和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科技期刊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办刊、刊登论文内容空洞、编校质量低下、编辑部管理混乱等等问题。本文从高校科技期刊全面质量管理角度出发,运用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等方面实施管理,以期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管理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粗放,不规范的问题。大大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及期刊社前行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一)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性 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都隶属于某一个单位或挂靠在某个部门,或是某一所高校的一个部门。尤其是高校科技期刊,均以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形式或学报办的某个刊物的形式存在着,真正走向社会、自负盈亏、独立存在的少之又少。因此受到学校整体教学行政管理的约束,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有些高校将学报编辑部归属为行政部门,其管理方式与行政部门同样;而有些高校将其归类于教辅部门,受到教学与行政双方面的管理,责、权、利不明,管理粗放又缺少规范性。其原因既有制度上的客观成因,也有管理理念上的主观原因。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学术期刊,必须要有明确的、符合条件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因此就容易出现上述情况,造成了管理上的不规范,同时也带来学术领导层面的行政化[3]。 (二)编校不规范、质量差 编辑工作贯穿整个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由编辑人员所承担。由于编辑人员是办刊的主体,毫无疑义的是出版工作的骨干力量,而编辑人员的各项素质直接影响刊物的质量,是控制刊物质量的关键。一期刊物,即出版物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校对、编排、封面设计等等诸多环节,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编辑人员的主观意识、文学素养、学术知识等方面能力高低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稿件初审一般均由编辑人员承担,因此,每位编辑人员要对来搞进行真实性及科学性方面的判断,又要对来稿进行评价与选择,这些都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责任心。然而,有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对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没有细致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无论是对学报编辑部的管理还是对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的管理,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不规范现象。因此导致部分编辑人员工作态度懒散,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工作态度,缺乏责任心,进而导致影响期刊的质量,乃至影响学校的名誉。 三、用PDCA循环法实施管理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既包括对编辑部工作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管理;既包括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也包括对编辑工作各个层面的管理。汪玲,夏黎明,汪晓等人认为,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期刊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程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全员所有参与期刊工作的人员及工作对象的质量管理[3]。本文对编辑工作全过程引进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即把PDCA循环法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个阶段分别对应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定发稿及发稿后的编辑处理工作,螺旋流动上升,以期对期刊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使期刊迈上新台阶。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所提出的,它诠释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程序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这个程序的全部过程,即对某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进行制订计划和组织实施、实现目标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一个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过程。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渐进改善中,才可能会有质的飞跃,才可能进一步完善每一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发展与进步,即原地踏步还是持续进步(如图1所示)。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提出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个计划(P);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实施具体步骤(D);当完成这些工作以后要进行检查(C),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A)[4]。在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引进、试行PD-CA循环法。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审改、审定、编辑加工、校样处理、刊发、总结等期刊工作的总体流程进行分析、检查、总结及改进。实践证明,采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达到管理期刊质量的预期目标。期刊编辑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法的四个阶段:P(计划PLAN):编辑工作中的选题策划环节D(实施DO):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环节C(检查CHECK):审定发稿、评估结果环节,总结本循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A(处理ACT):提出改进意见环节,为下一期循环提供改进和标准化推广建议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处理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的总结和升华部分。在总结这个出版周期里的各个环节中的成功经验,制定标准,形成相关文字内容,为下一个出版周期提供好的经验。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在纸刊出版后,编辑部主任组织全体编辑及编审人员召开学习讨论会,总结前3个阶段的工作,分析刊物质量、考核栏目建设情况以及优秀论文的转载率等,找出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改进措施。 四、小结 创建优秀期刊,组建品牌栏目都离不开质量优良的稿件,刊载论文的质量永远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经过多年的办刊经验,我们成功地研发了一套适合自身学报编辑部发展的按照PDCA循环管理模式制定的全面质量管理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编辑部制定的方针和质量管理目标进行管理,做好计划(P)、实施(D)、监督(C)和检查(A)等工作,对期刊质量进行全程严格监控。每位编辑人员、审读人员除了要服从全局的利益,服从统一指挥、调度外,还要建立各编辑室和各道工序的工作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业务人员的具体工作和相关责任,使期刊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乌丽娜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科技期刊论文:现代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管理工作思考 1.1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编辑的劳动是介于读者和作者之间,以文化选择、传播和引导为基本功能的一种能动的、独特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是知识工作者。学界曾经有一种说法:一个编辑半个学者[13]。《中国图书商报》策划并进行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业者职业状况调查,在编辑出版从业者中,随机抽取853名调查对象,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583人,硕士150人,占样本总量的85.93%,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中高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作为编辑部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编辑,他们拥有的知识是编辑部发展的动力,管理好他们,编辑部才能生存和发展。 1.2工作以“固定”为主要特征 编辑的日常工作具有“固定”的特征,即固定的稿件处理流程、固定的编辑流程、固定的编排规范和固定的出版发行方式;而编辑工作的产物———科技期刊也具有“固定”的特征,如固定的办刊宗旨、固定的出版周期、固定的期刊栏目、固定的市场定位以及固定的服务对象等。而在这些“固定”的编辑出版工作中,责任编辑要比普通编辑做更多的工作,负更大的责任,对期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2.1坚持规范与创新并重 编辑工作有着基本的流程和标准,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发稿、校读)的每个环节和相应的国家标准如《期刊编排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量和单位》等在实际工作中都必须认真遵守和执行。责任编辑管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确保日常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把好政治质量这条科技期刊“警戒线”的前提下,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但是,科技期刊又身处改革的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行业改革提出了以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的要求。在改革和创新的大环境下,责任编辑迫切需要转变自己的管理工作理念,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把管理工作重心从遵循成熟的规章制度、重视编校加工的模式转向面向市场、注重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约优质稿件和为期刊吸引更多的作者、读者和广告客户上来,实现整个编辑部从以内容生产为主向以市场经营为主的转型。 2.2注重科学性 清楚整个编辑流程和了解每位编辑的能力是责任编辑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责任编辑才能从实际工作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差别化安排工作。邓小平同志曾说“还是制度可靠些”,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使每位编辑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制度刚性规范每位编辑的工作习惯,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道编辑流程;通过差异化、差别化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编辑的创新激情,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 2.3抓“大”放“小”与人才培养 管理的要诀在于去繁从简。从逻辑关系上看,“大”离不开“小”“,小”积累成“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期刊从编辑到最终出版是一个大的系统,而这个大系统又包括总体规划、重点选题设计、稿件的处理和出版发行。责任编辑作为编辑部最直接的管理者,抓“大”就是要管理好期刊的发展方向,在正确的方向引导下做好选题策划、优质稿件的组稿和保证最后刊出文章的质量,同时建立自己的作者资源;放“小”就是把稿件的登记、外审、修稿、校稿和发行等工作安排下去,使每位编辑的日常工作有相对独立性,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有效利用自己和别人的时间。要注意的是抓“大”离不开放“小”,二者的合理整合才能使编辑部的工作和谐高效。对于责任编辑而言,对编辑的培养也是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编辑工作既是操作性很强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因为要与作者、读者及广告客户打交道,又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培养了编辑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而编辑业务水平、技能和交际能力则主要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编辑部的宏观工作计划中,要把外派编辑参加培训纳入其中,并做好编辑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每位编辑感觉到每天为之忙碌的工作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是一份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追求的事业。 3.1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其工作具有服务与管理双重性质。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作者和读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都发生了翻天覆变化的时代,责任编辑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面临无数的问题和考验。根据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的变化,责任编辑需通过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和转换工作形式和方法,努力做到工作方式创新、解决问题方法创新、思考问题立场创新和所用工具创新,这样才能使编辑部工作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期刊报道内容具有新鲜感,使期刊真正发挥行业主流媒体的作用。 3.2注重提升自身素质 注重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以自身的行为诠释爱岗敬业,时刻强化自己“以身作则”的意识是责任编辑实施管理工作的前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责任编辑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树立一定的威信,才能得到同事的信任,才能构建编辑部和谐的工作氛围,自己的行为才能对其他编辑起到引领作用。“以身作则,行胜于言”是责任编辑在工作中实施高效管理的有效方法。 4结语 责任编辑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编辑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责任编辑在工作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积累编校经验,更应该认识当下、厘清思路、抓住重点。只有使自己的头脑时刻与所处时代保持同步,做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切实有效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把期刊办得越来越好。 作者:张静 单位: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日用化学品科学》编辑部 科技期刊论文:农业科技期刊服务三农释解 1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1.1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推进"四化同步"等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我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三农"问题,基础是农业,难点是农村,关键是农民。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民自己。要使农民摘掉贫困落后的旧帽子,大步迈向小康生活,首先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用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善于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技术,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科技期刊正是面向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重要知识载体,对于传播农业致富信息、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对服务"三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发展新契机农业科技期刊 一般都刊载最新、最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及农业成果,农民通过阅读农业科技期刊,可以了解农业资讯,掌握农业动态,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更直接、更简化,但是基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在短期内不能完成在农村的普及,而农业科技期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植根农民心中。农业期刊以其便于保存、查询,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使其在农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农业科技期刊要抓住"三农"这一大好契机,做好期刊的深化改革,明确定位,以宣传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技术、传递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己任,坚持办刊导向,与时俱进,服务"三农"。 2农业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三农" 2.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刊方向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要做好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信息等的宣传工作,牢牢把握住服务"三农"为办刊方向。 2.1.1政策信息党和政府的支农 惠农政策是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现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农民要调整种植结构,如果不了解国家扶持、补贴政策,很难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期刊此时的职责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筛选的政策信息,帮助基层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准确了解农业政策,选择适合推动当地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适合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为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2.1.2农业科技信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呈几何级增长,虚假信息也大肆泛滥,农民无法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信息真假,农业科技期刊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通过各种方法,准确筛选出真实的科技信息,并及时报道出来,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其次,农业科技期刊要根据各地不同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有参考价值的实用信息。再次,农业科技期刊要定期联系不同级别农业科研机构组织,关注科研机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并及时报道将科研成果,使之能够广泛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开拓思维办刊 无论社会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多媒体时代,还是其他更先进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始终要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拓思维办刊。 2.2.1细化读者群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使得农产品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村读者市场随之进一步细化。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来说,读者群细化度越高,期刊的定位就越明确,就越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专业知识,这对于期刊本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2.2.2利用先进技术 扩大受众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只靠纸质出版,既没有竞争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新闻和信息资源,农业科技期刊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开办电子版,并开设网页,利用微博、微信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并在老、少、边、穷地区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信息服务模式,服务"三农"的同时,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期刊期刊。 2.3坚持质优价廉办刊 由于目前中国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低,农业科技期刊定价过高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使他们通过期刊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受阻,这对于农业科技期刊本身的发展和范围"三农"的办刊宗旨是严重背离的。因此,期刊社应考虑多出一些实用的小开本、平装本,少出华而不实的大开本、精装本。也可以尝试出一些活页本,农民在选购时可根据自身需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2.4把握时效性 办刊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时间性、季节性,不同时令生产的内容不同。不同作物、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一旦错过了时令就会影响产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业科技期刊在选择刊登文字时也要注意时间,否则,即便再好的文字,其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失去其原有效力。因此,农业科技期刊在刊登科技信息时,要有前瞻性,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播农业信息,发挥信息的最大效用。 作者:院金谒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编辑部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管理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下,科学技术得以更新和使用,促进通信行业的积极发展。目前,无线电通信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因为无电线通信技术是通信行业发展过程中最为主要部分,其发挥的作用也更为明显。同时,该技术与传统的通信技术不同,不需要实现线路传输,尽管在远距离也能实现有效传输,将其应用到各个行业发展中,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还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有利获取。因此,在文章中,基于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了解,分析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管理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技术;管理;发展 在当前的全球发展领域下,通信行业得以迅速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信息技术不断使用下,无线电通信技术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该技术是将无线电作为媒介,减少了通信之间产生的干扰现象。同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是无线传输和无线接入两部分组成的,在当今发展过程中,为各个行业提供较大方便。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无线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主要应用的一种通信形式,在发展期间,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实现信息传输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使用具备较大作用,在信息传输期间是不需要任何介质的,不仅将降低运行期间的使用成本,还能为信息传播工作提供扩展性内容[1]。一般情况下,无线电通信技术存在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会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般发展情况下,人们是无法对通信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信息进行预测,将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技术与手段的先进性和自由性,为社会的通信工作实现了高效性,维护了数据、图像等信息的有效传输。比如:该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给教师教学提供较大方便。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得以完善,将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稳定发展[2]。第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实现具备机动性与可用性。因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存在多种功能,使用期间占用的空间小,实现的数字化传输将产生较大容量。存在的该优势不仅促进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有效性,也保证通信技术的灵活运行,为各个发展行业带来较大便利。第三,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使用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无线电通信技术在实际设计期间,不需要为其搭建传输路线的,在使用期间,受自然要素的影响小,不仅能为通信工作提供可靠,还能为各个行业发展创造更高价值,实现通信行业的有效执行[3]。 2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管理 2.1增强管理意识 管理意识的增强是无线通信技术使用期间的首要条件。我国的通信部门在实际工作执行期间,要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工作人员学会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理念,保证其在无线电通信管理工作中,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其中,无线点频率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资源,与我国的发展安全存在较大关系,所以,相关部门要为其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保证在工作中能够实现合理的监控工作,并及时掌握该工作的动态信息和实际变化趋势,保证全方位的展示出各个行业的发展优势。在实际工作执行期间,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管理人员还要促进自身安全意识的提升,并在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工作发挥的重要性,保证在工作中能够更认真。所以说,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划[4]。 2.2加大网络建设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管理,还需要促进网络的建设。其中,最为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在该工作执行期间,通信部门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掌握无线电管理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其提供有效技术,促进其工作的优化执行。基于该情况,无线通信部门要促进无线电监测网络的充分建设和执行,促进工作的积极执行,保证对各个地区的无线电监测站进行有效整合,在该发展趋势下,不仅能够为各个监测站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提供保障,还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无线电频率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该工作的实施还能实现通信渠道的畅通性,促进各个无线电业务都能统一发展,维护通信工作的健康发展。 2.3增强执法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相关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无线电通信管理工作发挥的重要性,为无线电通信管理工作的安全、稳定实施提供保障。在期间,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监督与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要促进各个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无线电法律管理体系能有效利用,从而提升无线电通信管理工作水平。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我国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降低一些违法操作现象的产生,促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证在该执行方式下,实现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5]。 2.4构建专业队伍 在对无线电通信进行管理期间,要加大专业队伍的积极建设。为了促进无线电通信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相关部门需要构建专业、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保证工作人员具备先进的管理技术,存在高品质的思想道德精神,存在的责任意识也要较强。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有效执行。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实现专业化的学习工作,他们不仅要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还要学会交流与沟通,实现综合素质的增强。在实际工作中,促进工作的有效执行,保证能够在管理工作中有效完成任务[6]。 3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发展趋势下,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实现数字化无线电通信技术,该趋势主要应用了数字化技术,能够促进无线电通信系统频谱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为通信信号的传输提供保障,促进传输工作的安全、稳定,信号也会免收外界的干扰,实现数据信息的安全使用。然后,信息的宽带化,未来会实现信息宽带化,促进网络技术与通信传输技术的充分利用,实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保证在无线接入方式下,实现宽带化发展趋势,在该发展方向下,不仅能促进通信信号以及相关信息的有效传输,还能维护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最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促进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安全、稳定使用。相关部门基于该方式,实现了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的优化执行,促进无线频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也实现了社会的和谐进步[7]。 4总结 基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为了促进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稳定发展,我国在管理工作中,需要在内部为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的提升,促进工作人员文化素养以及自身技能的提升,实现其全面发展。同时,我国还需要加大力度,促进法律制度的执行,保证监督工作的执行,促进技术的创新性,这样才能推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展鹏;谢智兴 单位:广东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论文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之所以成为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是因为其在通信上具有很明显的通信优势。无线电通信能够不受空间、时空的限制,通信自由,同时能够更加完善通信中图像信息、语音信息等,并且能够使信息更加高质量化,即不仅能够传递,还能够进行深入加工。在通信设备上,无线电通信技术设备具有智能化、小巧化的特点,传输数据信息容量大等这些特点就注定了无线通信技术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在通信的可靠性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可靠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灾害上的抵抗性。在水涝、泥石流等天气下,无线电通信依然能够有效进行,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有传输的可靠性,时空上的自由性等优点,但是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无线电通信容易受到外界电磁波信号的干扰,信息容易被外界窃取。因此,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保密性研究成为各国军事信息研究的重点。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有用信息被敌方获取对国家、企业、军事机构等造成的危害都是致命的。因此,做好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保密性研究成为各界研究的热点[3]。 2无线电通信方法的创新与研究 在信息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解决无线电通信技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必要。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并切实满足民用通信、军事通信上的各种需求成为我国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对无线电通信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各种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进行创新研究[4]。 2.1提高无线电通信网络的可持续性。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各种设备如果没有较好的安装、配置与部署,那么无线电通信网络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就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因此,在无线电通信的整个网络布局上,我们必须保证网络的设备性能,优化各种设备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用来保证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2.2采用无线电数字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外界的干扰,保证通信的质量。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要保持系统信号的稳定、提高系统频谱的利用效率、增加系统通信上的质量,就必须采用数字通信技术,以确保提高通信质量。 2.3改进接入网络的方式。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网络技术的融合,无线通信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市场发展中,无线传统网络与新兴网络接入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下,快速地推动了无线接入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等接入技术的实际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通信上的各种需求。 2.4推动无线通信技术宽带化发展。信息技术的宽带化发展对于光纤传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最近几年,光纤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在全国各大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我国无线通信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逐步演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宽带化成为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方向。 2.5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推广。在无线电通信侦察方面,软件无线电具有重要的应用。软件无线电在军事通信领域的运用,如果能够推广到大众生活市场,那么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保密性研究也将是重大创新。 2.6个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个人信息化通信在全球上已经有着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在通信上,个人信息化能够有效地降低无线通信传输路线的信息量,提高无线通信的传播速度。 2.7电路交换网络的过渡。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都将是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在数据的处理能力上,电路交换网络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无线通信信号易受到干扰的难题[5]。 3结束语 文章简要回顾了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无线电通信的优缺点。在无线电通信技术上,传输的路线、信号稳定性、传输距离、保密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我国上亿人通信的要求,在无线电通信的网络规模与通信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我国无线电通信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满足用户多方位、多层次上都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们对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创新的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我们要积极快速地推进无线通信方法技术的研究,为民众生活、国家军防等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无线通信服务。 作者:郄莹莹单位:国家广电总局 无线电通信论文:论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与拓展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1.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概念 近年来,无线接人技术已经迅速深人到无限电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无线接人技术不需要信息传输的实体介质,接人网基本都采用无线传播的手段,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好的新技术。其鲜明的优势是可以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增强信息传播的距离,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灵活性。无限通信的领域有多种相关技术已经研究出来,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我们最熟知的应该是3G技术和wLAN技术,而且应用广泛。还有一种宽带无线技术就是3.SGHz,这种宽带固定无线接人技术因其灵活的接人方式、快速的建设速度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同时,wLAN局域网作为特定的服务范围,可以实现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 1.2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将无线通信技术与有线网络相对,具有诸多的优势。其一,我们知道对于很多情况下,有线通信的应用会受到时空、单位范围内通信容量的限制。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就正好克服了这些不足之处,可以采用多种较为灵活的方式保证高效的通信的实现,不论数据、图像还是音频资料等都可以实现很杨通的传输。而且将无线电通信和网络技术结合,可以使通信技术实现更高效。其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功能多样,而且系统容量大、可以数字化的传输、设备智能高端且体型小,不论外形还是内部的功能都体现出了高度的实用性和机动性。随着近年来,军事领域的建设也不断引人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军事设备的升级改造。所以,无线电在应对外界非信号的干扰方面有很大的可靠性,极大地提高无线驾输的优势。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虽然广泛,可以解决远距离传输、架设通信设备的繁琐过程,而且使用灵活等众多的问题。但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或是信号被截获的问题,所以无线电通信的保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严密。 2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也不断改革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所以,在认识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不足之处以后,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可以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蓝牙和软件技术等层面进行完善。 2.1将数字化技术植入通信技术领域 为了避免信号的传输受干扰,保持信号传输的稳定,需要提高系统的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也可以加大系统的通信容量,保证图像、数据的准确性,最大程度上实现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2推进无线接入宽带化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的通信领域,无线宽带的接人技术已有很大的提高,信息的宽带化不断推动高通透量的网络和光纤传输技术的发展,将这些方面的应用技术相结合就能更好地确保信息技术的传输稳定。 2.3拓展新的接入网络的样式 将不同业务进行技术上的融合,促进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从而不断开发出新的业务信息。所以在市场竞争的发展需要下,将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通信网络技术进行融合,不断开发新的通信接人形式。一个方面是,关注IP网络的关键技术成为较为合适的选择对象,其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使电路交换网络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也很好的解决了信号受干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蓝牙技术,实现一定距离和范围内的信号传输的实用性。 2.4深化个人信息化的技术 在全球通信技术的大发展的情况下,个人通信技术也逐渐出现竞争意识。个人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信息传输线路的信息量,不断将通信的传播速度进行提升。综上所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很久远,也有其对通信技术信号传输的独特优势。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陷也较为明显。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无线电技术的普及应用。而且,不断开发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潜力,加快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科技突破,为全球信息化的通信事业发展做出努力。 无线电通信论文:小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创新 1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缺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点主要有: ①可用性高。因为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设备具有系统容量大、传输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小巧化等特征,因此也充分反映了该技术较高的可用性,尤其是军事领域方面,更是突出了这一特点。 ②可靠性高。无线电通信技术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靠,该技术可有效抵抗水涝、台风等自然风险所引起的故障,通常情况下无线电通信技术均可保持较为通畅的通信信号,确保信息的相互传递。 ③时间、地域的灵活性。在现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鲜少有人能留意到交流中所跨越的距离、容量以及空间问题,无线电通信技术不仅有效避免了空间、距离与容量给正常交流所带来的困扰,还实现了信息传输功能,促进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无线电通信技术虽将通信灵活、传输距离、传输路线等问题解决了,但同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例如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仅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保密性差,易于被窃取、拦截。现阶段,在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下,信息的保密也成为主要的工作,成为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改善的研究热点。 2关于如何创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对策 近年来,无线电通信技术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发展时期中。而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中,对无线电通信的技术问题进行克服并不断创新改善,是现阶段解决社会需求、满足用户生活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应不断改造创新通信方法,根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现存缺点,进行相关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2.1采取数字通信技术 将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化,不仅可将射频频谱的效率提高,还可使语音、数据以及控制功能通过指定的频谱进行扩展,此外还可实现集成且快速的数据访问。将系统频谱资源的可用率提高,加强信号维持的稳定性,是有效防止在通信中通信信号受到不同因素干扰的手段。不断提高系统通信的容量,并增加其他通信服务,例如数据、图象、语音等,保障用户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 2.2推广施行宽带化信息技术 宽带化信息技术是推进光导纤维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关键之处,特别是最近几年,技术宽带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无线电通信技术已呈现出宽带化发展趋势,因此推广施行宽带化信息技术对于稳定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信号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3通信技术实现个人信息化 现阶段,全球个人通信实现个人信息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主流,通信技术的个人信息化不仅使传输路线被信息量堵塞的这一弊端得刀有效的改善,还可使信息通信传播速度得到大幅度上升。 2.4开发具有潜力的网络接入样式 固定技术上的融合不同于其他的通信业务,WAP(无线应用协议)出现之后,在大幅度调动了无线数据业务的展开之余,同时也促进了许多业务信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融合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新旧结合,开发具有潜力的网络接入样式,例如无线本地环路入、移动蜂窝接入、固定接入等接入样式,从而满足生活中、生产中对通信技术的不同需求。 2.5过渡电路网络的交替 过渡电路网络的交替中最关键的技术便是IP网络,IP网络也最恰当的选取对象,对数据的电路进行交替处理,可有效提升网络,将无线电通信技术在通信中,信号受干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6推广SDR(软件无线电) SDR技术是无线通信中用以操纵与控制纯硬件电路的现代化软件。改变了设备通信功能依赖硬件发展这一格局,通过软件实现多种通信功能。相比传统的无线电系统,SDR具有多种优势,例如兼容性好,功能软件化且硬件结构通用等。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对抗、侦察等方面深受大家的关注,然而该功能局限在军事通讯的范围中,若可将该功能进一步推广到市场中,将会使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保密性得到进一步的进步与发展。 2.7将无线通信网络的可持续性提高 无线电通信技术所使用的网络设备若未得到优质的配置以及良好的网络部署,一旦遭遇安全威胁则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拓新无线电通信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冗余备份、配备设置优化以及网络设备性能提高等方面,从而使网络的可靠性得以保证。 2.8基于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的信号传感器 该技术设计了一种具备快速、高效等优点的分散式网络组网算法。此外,将在蓝牙技术基础上无线传感器的网络系统协议进行了改进,将能量感知路由措施平衡网络层中各个节点能聊的消耗速率。同时将多工作状态的转化机制以及定时唤醒引入到链路管理层中,从而延长了节点的生命周期。蓝牙技术所具备的使用性以及安全性相对来说更高一些,在制作传感器中应用蓝牙技术,可随时将用户需求的信号方向反应出来,若连接上网络,可将可用性以及机动性提高。 3结语 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中可明显看出,该技术各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例如保密性、信号稳定性、通信灵活性、传输距离以及传输路线等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拓新无线电通信技术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经济在市场的推动下,无线电通信技术尽管已发展的相当迅速,但面临着现今众多人口对通信的需求,现阶段无线电通信技术依旧存在普及率偏低、网络规模教与容量较小等问题。在越来越激烈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竞争中,各个无线电通信企业也越来越积极的对新技术进行拓展,从而提高企业本身的营业能力,丰富市场竞争中可提供的选择,使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均可满足。综上所述,无线电通信技术各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开发潜力,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开发,改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现存问题,促进该技术的进步,从而为通信事业出一份力。 作者:韩洛成 无线电通信论文:小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拓新 1关于如何创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对策 近年来,无线电通信技术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发展时期中。而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中,对无线电通信的技术问题进行克服并不断创新改善,是现阶段解决社会需求、满足用户生活需求的有效手段。因此应不断改造创新通信方法,根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现存缺点,进行相关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1.1采取数字通信技术 将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化,不仅可将射频频谱的效率提高,还可使语音、数据以及控制功能通过指定的频谱进行扩展,此外还可实现集成且快速的数据访问。将系统频谱资源的可用率提高,加强信号维持的稳定性,是有效防止在通信中通信信号受到不同因素干扰的手段。不断提高系统通信的容量,并增加其他通信服务,例如数据、图象、语音等,保障用户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 1.2推广施行宽带化信息技术 宽带化信息技术是推进光导纤维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关键之处,特别是最近几年,技术宽带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无线电通信技术已呈现出宽带化发展趋势,因此推广施行宽带化信息技术对于稳定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信号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3通信技术实现个人信息化 现阶段,全球个人通信实现个人信息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主流,通信技术的个人信息化不仅使传输路线被信息量堵塞的这一弊端得刀有效的改善,还可使信息通信传播速度得到大幅度上升。 1.4开发具有潜力的网络接入样式 固定技术上的融合不同于其他的通信业务,WAP(无线应用协议)出现之后,在大幅度调动了无线数据业务的展开之余,同时也促进了许多业务信息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融合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新旧结合,开发具有潜力的网络接入样式,例如无线本地环路入、移动蜂窝接入、固定接入等接入样式,从而满足生活中、生产中对通信技术的不同需求。 1.5过渡电路网络的交替 过渡电路网络的交替中最关键的技术便是IP网络,IP网络也最恰当的选取对象,对数据的电路进行交替处理,可有效提升网络,将无线电通信技术在通信中,信号受干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6推广SDR(软件无线电) SDR技术是无线通信中用以操纵与控制纯硬件电路的现代化软件。改变了设备通信功能依赖硬件发展这一格局,通过软件实现多种通信功能。相比传统的无线电系统,SDR具有多种优势,例如兼容性好,功能软件化且硬件结构通用等。无线电通信技术中的对抗、侦察等方面深受大家的关注,然而该功能局限在军事通讯的范围中,若可将该功能进一步推广到市场中,将会使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保密性得到进一步的进步与发展。 1.7将无线通信网络的可持续性提高 无线电通信技术所使用的网络设备若未得到优质的配置以及良好的网络部署,一旦遭遇安全威胁则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拓新无线电通信技术时,应综合考虑冗余备份、配备设置优化以及网络设备性能提高等方面,从而使网络的可靠性得以保证。 1.8基于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的信号传感器 该技术设计了一种具备快速、高效等优点的分散式网络组网算法。此外,将在蓝牙技术基础上无线传感器的网络系统协议进行了改进,将能量感知路由措施平衡网络层中各个节点能聊的消耗速率。同时将多工作状态的转化机制以及定时唤醒引入到链路管理层中,从而延长了节点的生命周期。蓝牙技术所具备的使用性以及安全性相对来说更高一些,在制作传感器中应用蓝牙技术,可随时将用户需求的信号方向反应出来,若连接上网络,可将可用性以及机动性提高。 2结语 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中可明显看出,该技术各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例如保密性、信号稳定性、通信灵活性、传输距离以及传输路线等等。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拓新无线电通信技术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经济在市场的推动下,无线电通信技术尽管已发展的相当迅速,但面临着现今众多人口对通信的需求,现阶段无线电通信技术依旧存在普及率偏低、网络规模教与容量较小等问题。在越来越激烈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竞争中,各个无线电通信企业也越来越积极的对新技术进行拓展,从而提高企业本身的营业能力,丰富市场竞争中可提供的选择,使消费者各方面的需求均可满足。综上所述,无线电通信技术各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开发潜力,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开发,改善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现存问题,促进该技术的进步,从而为通信事业出一份力。 作者:韩洛成单位:云南 无线电通信论文:浅谈无线电通信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海上无线电通信安全的管理措施 在海上运输安全管理中,无线电通信安全是其安全管理项目中关键的环节之一,船只的无线电通信安全管理对于海上船只的安全航行至关重要,所以为了保证海上无线电通信的安全,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海上无线电通信的安全。 1.1加强无线电通信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 加强无线电通信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对于强化海上无线电通信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无线电通信管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对于保障船只无线电通信的畅通来说非常关键,所以更应该加强其安全防范意识,从心底重视起无线电通信的安全。加强无线电通信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管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一定要定期的对管理员进行培训指导,可以以做报告的形式来强化管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使之对无线电通信的安全又足够的重视。其次,对于主管无线电通信安全的部门来说,可以将国家有关无线电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做成宣传资料,配发给海上船只,督促其自学。最后,也是一个比较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对在考核无线电通信管理员时,一定要把相关的国家关于无线电通信安全的法律法规纳入考核的范围,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无线电管理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 1.2强化海上无线电的监察 对于强化海上无线电通信安全来说,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就是强化海上无线电的监察,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海上无线电通信的隐患处于一个可以调控的范围,这对于处理无线电通信安全威胁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这对于海上无线电通信安全保障也是非常关键的,设备出现问题的话,无线电通信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保障无线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对设备定期的进行检修,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无线电通信的安全。 2强化对海上电台的安全管理 2.1对于重要频率一定要杜绝占用 对于海上通信来说,重要频率一定要杜绝占用,这也是强化无线电电台安全的关键举措,因为重要频率的随意占用是造成无线电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如果出现占用重要频率的情况,很可能会造成无线电不能准确发送,故而影响海上船只发送安全的信息。对于HF/MF/VHF无线电话、NBDP和DSC安全与遇险频率以及海上船只航线附近的海岸上的电台经常使用的MF/HF无线频率等等,这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对于无线电电波的传输规律要掌握 对于无线电电波的传输规律要掌握,这是强化无线电电台安全的有效措施。对于无线电电台运行来说,GMDSS通信系统的频段主要有MF、HF、VHF三个频段。这三个频段信号传输距离从高到底依次是HF、MF、VHF。所以掌握无线电电波的传输规律就要对信号所传输的距离非常熟悉,这样当呼叫你的接收电台时,根据船只距离电台的距离选择合适的频段。同时当呼叫的时候,先不要急于使用大功率,可以先尝试小功率呼叫,假入不能呼叫成功,或者通信情况不良时,才采用大功率,这是对于资源的合理使用。所以对于无线电电波的传输规律一定要牢牢掌握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海上无线电通信安全的管理工作是非常系统化的工程,它具有复杂性,同时也具有长期性。所以为了保证海上无线电通信的安全管理,一定要从无线电的安全管理以及无线电电台的安全管理两方面抓起,从以上提出的措施做起,保证海上无线电通信的安全运行。 作者:赖裕超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 论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无线电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视的缺点,譬如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传输的质量不甚稳定,由此造成的声音失真、文字模糊、数据滞后、图像和视频失真都亟须改进之处,还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人截获造成通信内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再一次说明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势在必行。本文就无线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通信技术所需拓新之处,并提出建议。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2]。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超远控制技术为满足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的需要,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微电子技术也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就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标志。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到今日,拥有无限潜力。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2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近些年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引入无线接入技术,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不需要传输媒质,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无线传播手段代替,无论是概念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其特点喜忧参半,优点主要体现在传输线路线、通信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不受时空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通信运用的时间、地点、容量需求无法预知,而无线电通信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通信联络综合高效,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传输畅通无阻,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网络的连接,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尤其在军事构建地域通信网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无线电通信比起有线通信的一个卓越优点在抵抗水淹、台风、地震等方面有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除非信号干扰都能保持通信的畅通,这也是无线架输的最大特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解决了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的难题,但其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还有容易被截获造成了该项技术的保密性极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几百年来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目前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热,其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上升为经济领域里关注的焦点,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3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纪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尤其最近几十年最为活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IP技术的兴起,欲求无线电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务必在通信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拓新。针对以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进行尝试,主要可总结一下八点: 3.1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 提高系统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上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收到干扰,增大了系统通信容量,提供话音、图像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保密。 3.2推广通信信息技术宽带化的发展 信息的宽带化对于光纤传输技术和高通透量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3],尤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这个方向对无线电通信信号源稳定来说的确非常之重要。 3.3推广个人信息化技术 个人信息化在全球个人通信已经有着不争的发展趋势。个人信息话,能够有效地减低传输路线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传播速度。 3.4拓新接入网络的样式 技术上融合实现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业务,在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以后,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动,促进了信息网络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融合,尤其具备开发潜力接入网部分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满足了生活与生产地各种通信需求。 3.5过渡电路交换网络 关于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无疑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最合适的选择对象,处理数据的能力电路交换网络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保持通信畅通方面解决了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3.6使用Bluetooth技术作为信号传感器 Bluetooth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信号方向,一旦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即可以实现更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3.7推广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通信侦察与对抗方面世人瞩目,但它仅限于军事通信领域,如果能够推广到市场,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内容保密性来说将是一大跨步的改革创新。 3.8提高无线通信网络可持续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4]。 结束语 回顾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传输路线、传输距离、通信灵活性、信号稳定性、保密性等方面的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通信方法新技术的拓新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鉴于市场对经济的推进作用,尽管我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但面对我国12亿人口的通信需求,无线电通信技术普及率低的问题,面对我国12亿人口,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就变得苍白无力了。同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激烈竞争局面促使各无线电通信运营企业积极拓新新的技术涵盖面,提升自身的营业水平,为市场提供丰更加富的选择,满足用户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要求我们积极加快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传输形式及风险探究 1无线电通信与光纤技术通信的比较 相比较无线电的电路传播,光纤通信技术速度更快、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光纤通信并不能取代无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在特殊领域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无线电通信传输的常见形式及其技术改进 无线电通信是经过蜂窝网发送移动信号,达到通信的目的,而蜂窝网的移动信号一般是由城市发送的。无线电从城市的蜂窝网开始传送移动信号,在其蜂窝区覆盖范围内的车辆可以接收传来的信号,进行通讯活动,信息的传达不仅方便而且快捷。经过改良,无线电通信技术力求科技上的创新,已经完成由第一代更新至第二代,又由第二代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代无线电通信技术是将基台的数量扩充、分布区域扩大,克服蜂窝区面积狭小的困境,进一步密集无线电信号的覆盖,保证了信号接收的畅通无阻。值得一提的是,第二代无线电通信的最大特点是数字性的运用功能较强。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专门的人员会负责监测最低数字传送速度,再通过无线电基台和城市蜂窝网的“强强联合”来稳固信息传送结构,增大信号传送密度,为大众通信的效率提升提供方便。无线电通信接下来的任务是巩固其在宽带连接服务和多媒体系统的更新。进一步运用尖端科学通信技术分化移动信号覆盖领域,将信号的覆盖区域划分为更小的部分,细化服务项目,各个击破,实现个人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畅通有效。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经过这么多年的改进仍然在追求精进卓越,向更高层次发展。近些年来,技术人员始终在借助卫星传送无线电信号方面深入研究,试图利用卫星高空发送无线电信号将移动信息高效传送工作步伐向前迈进。无线电通信技术经过层层的改进,地面与高空的信号传输工作达到了在技术人员的操作范围内可控,通信技术的掌握也向前迈进了很大一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移动通信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天气变化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通信系统的频度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宽带容量能否增大等。整体来说,无线电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巨大,使用人群广泛,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也一片大好。 3无线电通信传输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控制 无线电通信自兴起以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地理环境的通信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设法攻克的难题。例如高大的山峰阻挡电波的传送,密集的森林会影响电波频率,地形复杂的偏远地区技术落后,地形突兀不平,信号很难稳定。经过几年的发展,通过国际对无线电传输系统的资金和科研大量投入,其网络系统在接收信号的效率、传送码的正确率、传送范围的扩大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进步,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通信的干扰和个别地形奇特地区无线电不能正常传送这一系列问题在通信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近些年,科研人员在通信传输过程中嵌入式系统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对无线电通信的技术限制这一方面的僵局。嵌入式网络系统模式是利用无线电技术在网络局限区域传送信号,以此来弥补无线电通信在其自身的空白区的传输的正常进行,实现通信的密集分布。在实验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设法在几个网络局限区应用嵌入式网络系统,使这些区域的网络通信相互连接,如果连接顺畅,无线电通讯局域网中信号传送的多个空白区域间就能正常通信,实现无线电通信的无缝隙覆盖。这样一来,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通信中,在任何地点都能快捷、有效地实现网络信号接收,从而加强无线电通信再传送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嵌入式网络系统在设计方面需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注意负责控制全局通信的主控模块的挑选。众所周知,在通信技术中主控模块的设置决定着无线电传输能否正常、和谐的运行。而操控全局的主控模块设备质量的好坏、科技含量的高低制约着无线电通信的网络信号,决定着无线电能否接收,确保着数据传送的正确率,如果主控模块质量过硬,无线电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会大大地减少。所以,嵌入式网络技术中主控模块的选择对无线电的传送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时亟需谨慎,一般使用国际先进通信控制仪器。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传送过程中,无线模块的设置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无线设备领域的改进会增加信号发射的效率,在简化无线电通信的后台运行中,会使信号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从而在节省设备资金的同时也能降低人力消耗,所以,在嵌入式系统中对无线模块设备的要求也很高。总体来看,无线电通信传输过程中通过嵌入式网络系统的运行会增强局域网的覆盖率,增加可通信面积,满足一些需边接收信号边转移地点的用户的要求,降低了通信传输在运行中的风险,使无线电通信的传播更加可控。此外,无线电通过嵌入式系统主机和端机的协调配合,电波的流畅性更高,应用性将更加广泛。 4结语 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通信科技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安全、可靠、可用性强的无线电通信设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传送速度,使信息传送不受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有力地促进着全球化步伐的前进,对信息传送便捷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无线电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高速运行。但无线电通信技术有其发展方向上的局限性,电波之间的连接不仅复杂而且系统设置过程困难,应用过程中信号的稳定性不太能够确保。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地区覆盖率增加,在传送文件、图表等信息方面的漏洞有所减少,但设施的更新和科技研发步伐的加快仍然是无线电通信技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因涉及领域广泛容易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所以备受关注。结合实际,远瞻无线电通信在信息传送行业的发展方向,创新精神如果能主导无线电通信产业的发展,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通信传输行业的竞争中,它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本文作者:杨伟工作单位:琼州学院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发展论文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通信方法;拓新 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无线电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视的缺点,譬如声音、文字、数据、图像和视频等传输的质量不甚稳定,由此造成的声音失真、文字模糊、数据滞后、图像和视频失真都亟须改进之处,还有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容易被人截获造成通信内容保密性差,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再一次说明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势在必行。本文就无线电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其通信技术所需拓新之处,并提出建议。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超远控制技术为满足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的需要,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微电子技术也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就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标志。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到今日,拥有无限潜力。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近些年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引入无线接入技术,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不需要传输媒质,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无线传播手段代替,无论是概念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其特点喜忧参半,优点主要体现在传输线路线、通信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不受时空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通信运用的时间、地点、容量需求无法预知,而无线电通信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通信联络综合高效,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传输畅通无阻,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网络的连接,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尤其在军事构建地域通信网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无线电通信比起有线通信的一个卓越优点在抵抗水淹、台风、地震等方面有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除非信号干扰都能保持通信的畅通,这也是无线架输的最大特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解决了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的难题,但其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还有容易被截获造成了该项技术的保密性极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几百年来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目前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热,其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上升为经济领域里关注的焦点,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三、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纪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尤其最近几十年最为活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IP技术的兴起,欲求无线电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务必在通信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拓新。针对以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进行尝试,主要可总结一下八点: 3.1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 提高系统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上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收到干扰,增大了系统通信容量,提供话音、图像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保密。 3.2推广通信信息技术宽带化的发展 信息的宽带化对于光纤传输技术和高通透量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尤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这个方向对无线电通信信号源稳定来说的确非常之重要。 3.3推广个人信息化技术 个人信息化在全球个人通信已经有着不争的发展趋势。个人信息话,能够有效地减低传输路线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传播速度。 3.4拓新接入网络的样式 技术上融合实现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业务,在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以后,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动,促进了信息网络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融合,尤其具备开发潜力接入网部分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满足了生活与生产地各种通信需求。 3.5过渡电路交换网络 关于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无疑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最合适的选择对象,处理数据的能力电路交换网络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保持通信畅通方面解决了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3.6使用Bluetooth技术作为信号传感器 Bluetooth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信号方向,一旦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即可以实现更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3.7推广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通信侦察与对抗方面世人瞩目,但它仅限于军事通信领域,如果能够推广到市场,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内容保密性来说将是一大跨步的改革创新。 3.8提高无线通信网络可持续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公务员之家 四、结束语 回顾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传输路线、传输距离、通信灵活性、信号稳定性、保密性等方面的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通信方法新技术的拓新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鉴于市场对经济的推进作用,尽管我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但面对我国12亿人口的通信需求,无线电通信技术普及率低的问题,面对我国12亿人口,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就变得苍白无力了。同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激烈竞争局面促使各无线电通信运营企业积极拓新新的技术涵盖面,提升自身的营业水平,为市场提供丰更加富的选择,满足用户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要求我们积极加快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管理论文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下面具体介绍: (一)3G技术 3G,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目前3G无线电通信技术标准主要有CDMA2000、WCDMA、TD-SCDMA。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主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CDMA2000由于技术本身的平滑演进特性,进入3G的障碍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不断更新的影响,阻碍了商用进程,但目前主体标准已经定型,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事实上欧美等运营商已经进入了3G网络部署阶段。TD-SCDMA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 (二)3.5GHz技术 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MMDS,是工作于3.5GHz无线频段上的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为其高带宽、建设速度快、接入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了业界的关注。现在MMDS使用了传统的调制技术,但是未来的技术将是基于VOFDM的,接收端与反射的信号相结合,生成一个更强的信号。这种技术成本低廉,常用于远离服务中心的小型企业接入网,它有时被称为WDSL或通称为宽带无线技术。但这项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高频段26GHz的LMDS技术受天气影响较大,而3.5GHzMMDS技术在我国又受到了带宽不足等因素的限制。 (三)WLAN(Wi-Fi)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Wi-Fi),其技术标准为802.11,可实现十几兆至几十兆的无线接入。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是802.11b标准的WLAN网络,支持11Mbps的无线接入。WLAN技术将在特定的区域和范围,特别是热点区域和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作用。 (四)WiMAX技术 WiMAX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系统,WiMAX不仅在北美、欧洲迅猛发展,而且这股热浪已经推进到亚洲。WiMAX又称为802.16无线城域网,是又一种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最后一英里”的宽带无线连接方案。因在数据通信领域的高覆盖范围(可以覆盖25~30英里的范围),以及对3G可能构成的威胁,使WiMAX在最近一段时间备受业界关注。WiMAX相对于Wi-F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Wi-Fi解决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问题,而WiMAX解决的是无线城域网的问题。Wi-Fi只能把互联网的连接信号传送到300英尺远的地方,WiMAX则能把信号传送31英里之远。Wi-Fi网络连接速度为每秒54兆,而WiMAX为每秒70兆。 二、加强无线电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无线电通信电技术目前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无线电通信自身的应用和技术特征,导致必须对无线电进行有效管理,以使之规范、安全、稳定的运行。根据笔者的总结,目前加强无线电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主要有: (一)要增强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增强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线电频率是宝贵的国家战略资源,应组织专门力量,针对动态情况,严加管理和合理利用。要从国家政治高度、从资源管理高度,深刻认识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强化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健全管理机制,以适应和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做到无线电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要切实抓好无线电监测网络的建设 无线电监测网络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是无线电技术管理的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就是要将全国分散的无线电监测站(中心)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各监测站之间的协作关系,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提高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维护空中通道的畅通,使各种无线电业务相互兼容、正常工作,以维护国家频率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 (三)要加强无线电管理的执法力度 无线电技术为无线电通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应用的增多,国内相关立法应当逐步完善和成熟,国家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无线电法律法规以适应国家经济和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做到严格、规范,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做与法律相违背的事,维护法律的尊严。 (四)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无线电管理专业队伍 搞好无线电管理工作,必须有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执法严的管理队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岗位练兵等措施,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强化技能训练。在法律法规、无线电管理、监测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引导和要求管理人员,自觉跟踪无线电技术发展新动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技术交流,使之与当前管理任务相适应。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保密制度、通信纪律、通信规则、值班制度等行业中必需的修养和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不辱使命,高质量完成国家赋予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 无线电通信技术作为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门通信技术,目前得到了持续和持久的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时常暴露出管理方面的不足,因而我们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加强管理,使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无线电通信论文:无线电通信技术试析论文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5年5月7日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已“金属屑与电振荡的关系”的论文向全世界宣布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诞生,并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那天俄国当局定为“无线电发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将无线电通信的通信距离延长到250米,做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为无线电通信技术拉开新的序幕。 1898年,年轻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利用游艇证明了他的无线电电报能够在20英里的海面畅通无阻地通信,第一次实际性地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国和纽芬兰岛之间成功地进行了跨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从此人类进入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随后,无线电通信技术如雨后春笋其涌现出来。直到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灵敏度摄像管家用电视机接收天线问题,从此超短波转播站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普及开来[2]。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超远控制技术为满足遥控、遥测和遥感技术的需要,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后来微电子技术也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大大增加,日益成为信息处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就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标志。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到今日,拥有无限潜力。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2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近些年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引入无线接入技术,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领域,不需要传输媒质,部分接入网甚至入网的全部皆可直接采用无线传播手段代替,无论是概念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和扩展传输距离的目的。其特点喜忧参半,优点主要体现在传输线路线、通信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不受时空限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通信运用的时间、地点、容量需求无法预知,而无线电通信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通信联络综合高效,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传输畅通无阻,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网络的连接,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尤其在军事构建地域通信网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靠性高。无线电通信比起有线通信的一个卓越优点在抵抗水淹、台风、地震等方面有较大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除非信号干扰都能保持通信的畅通,这也是无线架输的最大特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解决了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的难题,但其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还有容易被截获造成了该项技术的保密性极差。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几百年来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目前全球化经济愈演愈热,其信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上升为经济领域里关注的焦点,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3无线电通信技术之通信方法的拓新 21世纪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在关键的转折时期,尤其最近几十年最为活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IP技术的兴起,欲求无线电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务必在通信方法上进行一系列的拓新。针对以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陷,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蓝牙技术、软件技术等方面进行尝试,主要可总结一下八点: 3.1采用了数字通信技术 提高系统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上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收到干扰,增大了系统通信容量,提供话音、图像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保密。 3.2推广通信信息技术宽带化的发展 信息的宽带化对于光纤传输技术和高通透量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3],尤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这个方向对无线电通信信号源稳定来说的确非常之重要。 3.3推广个人信息化技术 个人信息化在全球个人通信已经有着不争的发展趋势。个人信息话,能够有效地减低传输路线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传播速度。 3.4拓新接入网络的样式 技术上融合实现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业务,在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出现以后,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动,促进了信息网络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融合,尤其具备开发潜力接入网部分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本地环路入等不同的接入设备,满足了生活与生产地各种通信需求。 3.5过渡电路交换网络 关于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无疑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最合适的选择对象,处理数据的能力电路交换网络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保持通信畅通方面解决了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3.6使用Bluetooth技术作为信号传感器 Bluetooth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利用蓝牙做出来的传感器随时反映出用户所需要的信号方向,一旦连接到Internet上的话,即可以实现更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3.7推广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通信侦察与对抗方面世人瞩目,但它仅限于军事通信领域,如果能够推广到市场,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内容保密性来说将是一大跨步的改革创新。 3.8提高无线通信网络可持续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4]。 结束语 回顾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传输路线、传输距离、通信灵活性、信号稳定性、保密性等方面的需求将愈来愈突出。通信方法新技术的拓新将有愈来愈广阔的活动舞台及光明的发展前景。鉴于市场对经济的推进作用,尽管我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但面对我国12亿人口的通信需求,无线电通信技术普及率低的问题,面对我国12亿人口,网络规模和容量方面就变得苍白无力了。同时,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激烈竞争局面促使各无线电通信运营企业积极拓新新的技术涵盖面,提升自身的营业水平,为市场提供丰更加富的选择,满足用户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求。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要求我们积极加快无线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无线电通信论文:以去耦的方式实现无线电通信的研究 【摘 要】本文描述用于多无线电接入技术(RAT)的通用设备、系统和方法。所述FUD关于以下方面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来指示所述FU:(a)从哪一存储位置提取供操作的数据或与待由FU执行的操作相关联的参数,(b)将作为操作的结果的数据存储在哪一存储位置,和(c)在操作后要输出的消息类型。包括多无线电接入技术(RAT)平台,所述多RAT平台配置成能够利用与收发器处理功能相关联的程序与多个不同的RAT通信,其中,所述程序通过执行操作的功能单元(FU)实现所述收发器处理功能,所述FU以硬件和/或软件实现;并且其中,所述FU通过功能单元描述符(FUD)来配置, 【关键词】去耦 无线电通信系统 冲突 一、引言 用于引入新的RAT或向现有RAT中引入新的功能的这种方法,使UE的SW架构复杂,且难于进行适应这种变化所需的改动。此外,经常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有时位于不同的大洲)进行开发,这导致一体化是更加复杂和昂贵的[1]。 由于UE中的RAT适应性,硬件变化也会是必要的或可取的。例如,在多-RAT UE中,常常期望的是在系统中共享(尽可能多的)硬件(HW)。在多-RAT设备中潜在地可共享的硬件的一个例子是HW加速器。然而,HW加速器的每个用户(即,RAT)需要保持其自己的上下文,以避免与其他RAT的算法或模块的不想要的耦合(即,依赖性)。一种能够使每个用户保持其自己的上下文的方法是在HW加速器中包括和使用多个页寄存器。然而,在寄存器中可利用的页数固定于与多-RAT UE相关联的硅的设计上,且在之后不能改变。关于随后的RAT或特征的增加,这点使得这种去耦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灵活的[2,3]。 此外,关于用在多-RAT设备中的算法,这些算法可以以软件(SW)或硬件(HW)实现,且与每个用户或RAT的耦合性通常比合意的情况更强。当UE(或UE的子组件)中的一个块改变时,这种耦合或依赖性可导致邻近块的不想要的重新设计。而且,随着RAT数量的增加,会从系统的其他部件引起未知的依赖性和副效应,这是不期望的。更进一步地,在多-RAT系统中,数据速率越高和传输时间间隔(TTI)越短会导致在设计有中央控制器的系统中有更高的中断负荷[4]。 二、以去耦的方式实现无线电通信功能 用于以去耦的方式实现无线电通信功能的方法包括:生成程序以执行能够与多个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通信的收发器处理功能,通过执行收发器处理操作的功能单元(FU)实现收发器处理功能,所述FU以硬件和/或软件实现,和通过功能单元描述符(FUD)来配置FU,所述FUD关于以下方面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来指示FU:(a)从哪一存储位置提取供操作的数据或与待由所述功能单元执行的操作相关联的参数,(b)将作为操作的结果的数据存储到哪一存储位置,和(c)在执行所述操作后,要输出的消息类型。 包含程序指令的永久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当由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时,该程序指令执行下面的步骤:生成程序以执行能够与多个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通信的收发器处理功能;通过执行收发器处理操作的功能单元(FU)实现收发器处理功能,所述FU以硬件和/或软件实现;和通过功能单元描述符(FUD)来配置FU,所述FUD关于以下方面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来指示FU:(a)从哪一存储位置提取供操作的数据或与待由所 述功能单元执行的操作相关联的参数,(b)将作为操作的结果的数据存储在哪一存储位置,和(c)在执行操作后,要输出的消息类型。 三、避免在模块资源请求之间的冲突的方法 用于避免在多个无线电接入技术(RAT)模块资源请求之间的冲突的方法包括:在无线电规划器功能处,接收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每个所述请求包括用于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的优先值;通过无线电规划器功能,至少部分地基于优先值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准予或拒绝每个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以及基于针对相应的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的确定步骤,发送相应的准予或拒绝。 一种用于在多个无线电接入技术(RAT)模块之间分配无线电资源的平台包括:无线电硬件,其被配置成利用多个RAT在空中接口上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无线电规划器,其与无线电硬件连接且被配置成接收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每个所述请求包括用于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的优先值),和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优先值来确定是否准予或拒绝每个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 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一种包含程序指令的永久性计算机可读介质,当由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时,该程序指令执行下面的步骤:在无线电规划器功能处,接收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每个所述请求包括用于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的优先值;通过无线电规划器功能,至少部分地基于优先值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准予或拒绝每个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和基于针对相应的无线电时间预约请求的确定步骤,发送相应的准予或拒绝。 四、结束语 更进一步地,当向UE加入新的功能(如,另外的RAT性能)时,在不同的活动(如,寻呼信道(PCH)接收和测量)之间的依赖性会使其实现起来比较麻烦,这是因为,用例的新组合需要被考虑,然后被硬编码。层1RAT软件通常使用无线电用于不同目的,例如,信道接收和测量。由于在传统的多-RAT架构中的RAT之间没有共用的规划,故难于处理特定的使用实例,在这些使用实例中,活动的RAT不能分发必要的无线电时间。在试图避免无线电使用冲突中,每个使用实例(如,寻呼信道接收以及服务小区测量)通常被组合和/或同步。然而,冲突并不能够总是得到解决,且在RAT/功能之间的公正处理是不可能的。 无线电通信论文:基于认知无线电通信的信噪比估计和自适应控制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针对无线电通信的信噪比估计和自适应控制进行研究,对无线电的产生和发展的阐述,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认识,对系统自适应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技术 信噪比估计 自适应控制 在众多的信息技术中,无线电通信技术是最受欢迎的一种通信技术,人们在开始研究无线通信技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线电通信和有线电通信技术相比,无线电传输过程不需要传输设备,也不会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传输十分灵活,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成本,无线电通信技术倍受当前市场的青睐。 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在1885年论述了发明无线电接收机的过程,这篇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论文也就成武无线电技术研究的重要发展历史,同时为了表示对他的纪念,也就将5月7日作为无线电发明日期。波波夫的不断研究延长了无线通信的距离,也就将无线电通信引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后来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在1898年在海上进行通信实验,对于这次的实验也就标志无线电通信的真正实现,在马可尼的实验中有进一步将无线电信号延长,在1901年对相聚3000多公里的两个国家之间成功进行了无线通信,马可尼实验的成功也就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无线电远距离的通信时代,之后不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无线通信的产生。 科学家八本、威玛、罗斯等在1946年用电视机进行天线信号的接收,他们实验的成功也就标志着无线电技术的真正的普及,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我们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通信技术也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同时信息社会也就要设置更好的管理措施,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开发各种通信应用软件,更好的为人民提供通信服务。虽然无线电通信技术优点虽然卓越,但其缺点至今给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难题。 2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特点 2.1 不受时空限制 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确保通信联络综合的高校利用,对信息的传输畅通无阻,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种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繁荣发展,无线点通信技术为信息传输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网络的链接,让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 2.2 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 无线电通信技术对数字传输、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和智能化的优势下,具备了高度机动性和可用性,尤其在军事结构地域通信网络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线电通信作为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标志,无线电通信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不仅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军事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军事、气象、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对其都有空前的需求。 2.3 可靠性高 无线电通信比有线通信可以很好的控制地质灾害,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一般情况下除非受到信号的干扰,平时都能保证通信,这也就是无线电通信的最大优点。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在受到干扰影响,很容易被截获保密性极差,这也就是无线电的缺点,这也是人们最为头痛的问题,因此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通信方法拓新成为其发展的新话题。 3 无线电通信的信噪比估计和自适应控制技术 3.1 信噪比估计技术 对于现在无线电通信技术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就要求无线点通信技术适应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就要在通信方面不断的进行拓新。无线电通信信号的信噪比估计一直是卫星通信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卫星通信中信噪比是衡量信道质量的最主要指标也是实现功率控制、调制方式识别、迭代译码等应用的前提条件。利用无线信道通信,在其过程中主要就是多途径的传播,而噪声是始终存在的一种危害,为了更好的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效率,我们必须对信道的特征参数具有一定的预知能力,信噪比是信道参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信噪比估计技术也就成为信道估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移动通信研究的对象。在通信系统的实际使用中,信噪比的估计作为表征信道特征的参数,对信道切换和自适应通信速率调节功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无线通信自适应控制技术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个经济领域和国际经济的来往,无线电通信技术不受时空限制方法为其打开方便之门,尤其通信与网络的连接,通信技术踏上新的台阶,同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及可用性,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数字化、功能多样化、设备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统大容量化决定了其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可用性。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的思想就是将参数估计方法与某种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具有自校正能力的控制律,其控制的对象是不确定性的系统。在面对客观上的各种不确定性,自适应控制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测量系统的输入状态,不断的掌握对象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再根据获取的信息设计方法,做出控制决策去更新控制器的结构,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最优。一个理想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应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系统要求的能力;学习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能逐渐形成所需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参数序列,在内部参数失效时,又恢复的能力,良好的鲁棒性。 3.3 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受到干扰,增大系统的容量,同时要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和保密,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网络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置和网络部署,一旦受到安全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的拓新我们与必要提高网络设备性能、优化设备配置、冗余备份等等手段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无线通信的展望无线通信具有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沟通的灵活性,以及全球无缝隙覆盖的特性,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吸引力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市场进入规模化大发展阶段,无线通信业务和技术呈现出从传统的话音领域向数据领域和宽带多媒体领域转变的态势,市场空前繁荣。 4 结束语 对于无线电通信技术在通信方法开发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这也就是我们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对无线电通信进行前面的了解,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造新的发展方向,为全球信息化的通信事业做出贡献。 无线电通信论文:浅析无线电通信配件的发展方向 【摘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目前部队无线电通信走到了大规模更新变化发展的机遇期,即从常规模拟化通信转向数字化综合可控集群可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方向,这是趋势。但是作为从事部队无线电通信事业十多年的作者来说,无论常规模拟还是数字集群,重要的是无线电设备本身性能优劣和官兵在日常执勤便利程度方面的表现情况才是最终适应部队发展建设需要的。笔者就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终端相关配件作以表述,以期互相学习沟通。 【关键词】 无线电 配件 方向 探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目前部队无线电通信走到了大规模更新变化发展的机遇期,即从常规模拟化通信转向数字化综合可控集群可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方向,公安部也于2013年10月下发了新一代警用无线数字集群标准(PDT),从而全面具体的对部队无线数字集群发展建设进行了规范,这是趋势。但是作为从事部队无线电通信事业十多年的作者来说,无论常规模拟还是数字集群,重要的是无线电设备本身性能优劣和官兵在日常执勤便利程度方面的表现情况才是最终适应部队发展建设需要的。当然,宏观上部队各级在通信设备的选型和采购中,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设备性能(包括厂家知名度、产品供应及售后服务能力等),但是,往往被大家忽略的是产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便利程度,而笔者恰恰认为,这一点是正是左右产品能否受到官兵欢迎并且在部队得到普遍应用的重要因素。 笔者通过多年具体使用实践经验,也通过和官兵、厂家和该行业具体终端使用者一起交流和沟通,特分享一下自己在无线电配件方面的一些感受,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未来的无线电音(视)频多功能终端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智能的芯片将会越来越多,体积也会越来越小。未来的无线电音(视)频设备是可以通过音频耳机本身实现智能过滤各种频段杂音和噪音和自动声控的。不再需要使用手去按按键。完全可以实现解放双手。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的事。甚至于可以使用语音激励、耳鼓膜振动等多种技术进行无线视频对讲。所以,无线PTT产品也将变得多余。而且,现在大部分厂家生产这个耳机都是考虑到他配在设备上实现设备的音频接受发射的功能。能想到的也就是耳机给用户的工作带来的方便。而对于真正的使用者来说,这个设备是否方便呢?如果现有的产品没有足够的理由变得轻便和有效的话,可能很多直接使用者都是很无聊和单调的工作。比如部队需要的讲课录音、领导开会内容、广播节目等文化健康活动,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官兵能带着对讲机可能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除了必要的通讯对讲外,工作很单调。设想下如果在现有的头盔耳机里加个收音机模块或MP3芯片,用一个IC程序去控制,是不是会增添很多功能,当官兵在执勤执法的时候,按下按键,能听到部队一些安全警示内容和当前部队最新要求,甚至于体操广播或者优美的音乐,在辛苦劳累的工作中休息那么一会,这样继续工作起来会不会更轻松、心态也更好。当有对讲需要时,有发射和接收对讲信号时,能自动跳到通信频道上,做到两不误。会不会有更多人喜欢这样的耳机?实际上加个这样的模块多不了多少成本。取电也可以考虑在对讲机器上取。当耳机可以让隧道施工人员告别单调的哐当声,让工作中有音乐,或者能收听各地的广播,关心下国家和部队大事。 二、未来的无线能源充电设备 随着电磁感应技术的开发应用,未来的机器充电是可以无线的,当然现在已经有实验室开发出来相关的手机充电产品,只是没有量产而已。未来的电池可以没有充电触点,电磁波感应在两个共振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能有效地传输能量,达到充电的效果。或许把机器放在充电器不远的桌子上就可以充电,或者相隔一定距离也能实现能量传输。可以设想下,未来的对讲机充电设备将不再有线,部队正常警卫执勤和学习生活工作将会带来多少方便? 三、无线电通讯配件人性化充电设备 无线电设备里用得最多的是对讲机。当官兵在办公室或执勤室给对讲机充电时,手机同时没电了怎么办?一般都会拿另一个手机充电器。如果在执勤,在岗亭、码头、桥头等特殊区域呢?或者只有一个插口呢?是否需要多带一个手机充电器或者移动电源。如果能在现有的对讲机充电器槽里加一个4.2-5V、450-500MAH的输出模块呢?引出一个USB口,是不是更方便?甚至于可以给相关的警务通、摄像头、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等进行供电,相信更多的对讲机使用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执勤室,把对讲机插上的同时,把手机数据线接上,就能为自己的手机充电。不管是苹果、三星还是小米,都能在一个开关电源下工作,不但节省排插口更节省空间和电能。 四、未来的能源电池 如果有更好的化学材料做电池,或者有更好的光能、太阳能、风能、电磁、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和技术出现,未来的电池会不会可以实现自己充电、无限循环,当手握住机器时,手的热量在传递,只要有光,有太阳的辐射、有移动,一切都有可能转换成电池里的能量,或者直接给设备供电,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车载电子标签(OBU)许多就采用的太阳能充电,所以未来可以预见,新型的电池会有更多的电量和更加灵活的应用,这对于部队正常执勤将会带来很多的便利。 五、现有可以改变的清洁能源产品 对于现有的电池产品,笔者希望能有可以不污染坏境的电芯产品出现。现有的大部分都是有毒有污染的,废旧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如果随意丢弃,腐败的电池会破坏我们的水源,侵蚀我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和土地,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废旧电池渗出的重金属会造成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污染,危及水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可能污染土地,使土地酸化和盐碱化,这就如同埋在我们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希望能多一些废电池回收处理机构,废电池交给专门回收电池的人处理。希望废电池处理技术和新无污染电池技术行业多做贡献,早出成果。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决定一个国家说话的底气。在部队里面很重要的一块是无线电通信。就边防部队来说,各级各部门在各种处置突出事件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时刻,无线电通信都无与伦比的展示出其优越性。在无线电领域,不管你是生产手持对讲机还是车载台,无论是制造无线电音频耳机类还是能源电池充电器产品类,这个行业不仅是专业领域的较量,更是国与国之间国防军事技术力量和市场化规模的较量。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追求,做好做精自己的产品,不仅是企业本身发展的动力,也是做好应用好这个行业的荣耀,更是我们这些真正的终端使用者的福音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稳定繁荣的基石!
煤炭经济论文: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 作者:肖森予 李东科 赵一霖 [摘要]文章在解释循环经济的定义基础上,结合贵州煤炭工业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循环经济在煤炭工业中的适用性,提出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包括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政策、调整煤炭产业由量向质转变和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激励政策等,最后提出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贵州;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制度保障 一、引 言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简单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立足以可循环资源为起点的,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废弃物)—产品”的反馈式闭环流动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经济过程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为主要指标,我们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废弃物零排放——循环经济成熟阶段。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是为了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直接污染而采取的替代废弃物简单焚烧、填埋方式的环境保护措施;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废弃物零排放是指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反馈式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二)贵州煤炭工业的现实情况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是建立区域能源基础的主要资源之一。据新近完成的贵州省煤炭“十一五”勘查规划显示,未来五年贵州省规划煤炭勘查项目达168个。其中通过使用省级煤炭勘查周转资金加快推进普查及必要的详查,提交资源储量224.28亿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86.29亿吨;通过接替资源勘查延长三个危机矿山的服务年限;通过引导和加强商业性勘查,提交资源储量127亿吨,其中新增查明资源储量76.54亿吨。贵州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煤种分布也较集中,这构成了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炭生产基地。但是,贵州煤炭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制约贵州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贵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如何在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在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中政府应该持怎样的政策取向及如何构建保障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循环经济在煤炭工业中的适用性 循环经济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经济增长的模式来看,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范式的革命。二是从经济形态看,循环经济是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解决更多劳动就业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用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着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上述特征能针对性地解决煤炭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不断提高和改善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利用,实现矿区社会、企业、产业和环境和谐发展。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沿着煤炭产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如洗选精煤炼焦,煤焦油生产煤化工产品,中煤、煤泥和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煤矸石、粉煤灰及煤渣生产建筑材料、修路、复垦土地、美化生态环境等,把资源“吃干榨尽”,实现综合利用。 二、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 (一)加强制定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政策 围绕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各地区的优势、特色和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努力做大做强贵州煤炭产业。把贵州煤炭工业放在整个西部大开发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做好区域规划,实现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及行业间的互补,这是提升贵州煤炭工业的必由之路。在具备较强煤炭产业基础的地区规划建设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并制定支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人才、项目、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基地倾斜,推动煤炭工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形成。 (二)运用政策调整煤炭产业由量向质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投资方向,使社会资源流向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和产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贵州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一是要调整投资方向,集中力量重点解决贵州煤炭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瓶颈”问题;二是要将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和提高传统煤炭产业,使之成为贵州参与国际国内能源市场竞争的主力;三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新材料,提高煤炭产品档次,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支持构建煤炭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同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一电、煤一化工、煤一建材等高耗能、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推动单一煤炭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研究探索矿区开发的新模式。 (三)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煤炭企业目前既要缴纳矿产资源税和水资源税,又要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水资源补偿费。因此,建议对煤炭企业承担的税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清理,以减轻煤炭企业的税费负担,有利于矿区工业生态经济建设,对治理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给予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政策;对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 (四)制定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激励政策 一是项目支持,尤其是对于煤炭企业申报的燃用低热值煤炭资源的坑口电厂项目和有关技术改造项目,要优先发展,加快审批,确保尽快建投运。对于在国家调控政策出台前批准立项实施,现已建成投产的项目,建议尽快办理核准手续,促进这些项目的健康运行。二是政府优先购买循环经济企业所出产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保证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如:对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生产的建材产品可免征增值税,并由政府优先购买;对于煤炭企业利用煤矸石、煤泥生产的电力可减半征收增值税,并优先入网。由此,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三、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规范的总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作为规则的制度可以有多重规则构成,但在各种规则结构中,法律制度较其他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为它往往是利益集团冲突的一种均衡选择,具有公共选择性和国家权威性,因而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制度结构中起核心作用。因此,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有效的实施。从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际来看,政府重点要采取如下制度保障: (一)修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法规体系 一是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关键是,要通过立法来制定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二是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煤炭企业的社会和历史负担。三是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积聚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接替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规。根据国际上的立法经验,如日本、德国等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都是从统领全局的基本法与专项法两个层面来展开的。其中,基本法主要从宏观战略层面规定国家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方法和制度,而专项法则是就对象单一的涉及某一特别领域的专门立法,是基本法的具体配套法律。因此,应该本着“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制定内容具体和有可操作性的《能源产业循环经济法》或《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三)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环境执法机制的配合。在环境执法方面,由于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不到全面的执行;由于环境执法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各个执法机关之间协调不足,种种情形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确保有关法律的正确实施,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执法机制,特别是建立严格的执法员选拔制度,全面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通过对各个有关执法主体的职能和执法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进行科学规范,避免多头执法和执法缺位。此外,还要在环境执法机构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执法责任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以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确保环境执法工作严格依法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当前的实施循环经济的评价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社会监督重视不够,公众参与机制不足,特别是广大市民对煤炭企业的环境行为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信息了解不足,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严。因此,建设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必须重视建立和完善有关评价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加大公众参与评价和监督力度,在立法上要完善公众参与评价和监督的具体程序,明确处理公众意见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实施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保证循环经济战略在贵州煤炭工业中的实施。 四、语结 在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充分利用政府进行外部推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内部驱动作用,做到政府扶植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一是按市场规律发展循环经济,走市场化、产业化和全民参与的道路;二是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运用各种法律法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循环经济方面的诱导作用;三是健全各种相关的保障机制,使贵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其倡导人类活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贵州煤炭工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面临着再创辉煌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为贵州煤炭工业迎接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提供一个积极的战略路径选择。 煤炭经济论文:低碳经济及煤炭经济生态圈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力求建设无污染、少排放企业模式。其中,低碳经济,作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倡导。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碳行业,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积极、努力构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量过大,产出较低,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所谓低碳经济,指的就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手段以及新能源手段开展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中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就是以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而建立形成的新兴模式[1]。 1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概述 1.1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煤炭消费第一的国家,煤炭的使用率仍然很大,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一直不断地增加。作为一种非再生资源,煤炭的总储量是有限的,长期、大量的开采最终一定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影响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曾向世界表态,相比较2005年,202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下降40%左右[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的低碳经济,建立并采用最新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1.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定义概述 煤炭经济生态圈,整合了节约理念、生态效益理念、绿色发展趋势理念等,通过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以及煤炭产业集群扩张效应而建立的一种以煤炭产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一种生态集群圈。它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煤炭行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将煤炭经济圈进行了行业和生态角度融合。其发展背景以及指导思想主要为低碳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目的是建立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加工产业为辅,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其辅助机构快速发展。在一定的煤炭发展行业区域空间内,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集聚不同圈层的产业,最终实现煤炭产业和其相关的经济产业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合理优化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生态圈经济。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集约开发资源、系统升级煤炭产业。总之,要想做好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就必须积极处理好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得当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最终对煤炭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合理、适度地开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煤炭行业生态圈内的经济健康发展。 1.3实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意义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逐渐形成,其构建和发展始终以“低碳经济”为指导,以“低碳经济”为中心点。对未来煤炭经济以及集群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之后可以带动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煤炭行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通过低碳、低污染来提高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的整体效益。②煤炭生态经济圈带动了煤炭行业以及周围区域相关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集群效应来发挥煤炭产业的核心主导作用,并积极的带动周边产业的相应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要素分析 所谓煤炭经济生态圈,它是一个集群效应,发展内容不仅仅只有煤炭经济,还包括其他经济生态圈中的产业。整个经济生态圈就是一个集合群,期间涉及很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而煤炭资源的开采自然也就会与这些涉及行业进行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了统一的经济生态系统。概括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大要素:资源要素、主体要素以及环境要素。 2.1主体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主要由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以及辅助机构三部分构成[3]。可以说,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就是煤炭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主体要素涉及的行业众多,主要有煤炭开采加工企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业、煤炭深加工产业、发电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中核心的煤炭产业,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聚集,该聚集多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地方,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行煤炭开采。这种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业进行技术、知识、设备的创新研究,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2.2资源要素 煤炭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组成了煤炭经济生态圈中的资源要素。这两种要素也是主体要素的作用对象。只有合理的开发煤炭资源,并进行正确的资源使用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化利益,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中是基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煤炭资源就难以形成整个煤炭经济生态圈,所以,对煤炭资源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多行业共同作用下实行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工作,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正确利用率。煤炭经济生态圈若想发展成为一个创新的、生态化的煤炭主体功能区,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 2.3环境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因素主要构成要素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环境这个大空间,煤炭经济生态圈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立,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生态圈的构建一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影响,所以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充分重视生态圈中的环境因素,尽量做好发展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3低碳经济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要点 3.1集约整合煤炭资源 对煤炭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以及集约化生产,充分提高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2合理处理污染排放物 合理、高效处理并使用煤炭资源后产生的污染物。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所以在今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中要着重建立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再次利用,重复再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3清洁开采煤炭资源 生态圈模式因为具有集群效应,所以其他相关行业可以对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支撑,进而进行清洁开采。 3.4技术创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低碳经济主张节能、减排,所以煤炭行业和相关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投资与研发,并创建最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使用,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结语 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就其要素组成、涵义内容以及存在意义做了相关论述,旨在为煤炭行业和企业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指引,只有建立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才能确保我国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相关行业和企业应该把握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行业和企业调整、转型,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二娟 单位:郑煤集团运销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知识经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 煤炭的开采利用推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工业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无限地、粗放地开采最终将会导致煤炭能源的危机、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全面分析煤炭工业现状,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1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1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煤炭的开采引起地貌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甚至还造成地表局部塌陷,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采煤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原岩应力状态,造成地下水流失、水位下降。排出的矸石堆积如山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而且矸石自燃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大气污染严重;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及工业垃圾破坏了植被和生态环境,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或渗入地下,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1.2煤电一体化污染 粗放的煤炭开发利用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为了延伸产业链煤电一体化综合利用势在必行。在谋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对大自然无情的伤害,火电厂发电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烟气、粉煤灰、炉渣、废水),其中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其中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其次是造成光学烟雾的氮氧化合物,它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00倍~300倍;二氧化碳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粉煤灰含有放射性元素容易致癌对人体伤害极大;悬浮颗粒则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为了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将成为永恒的主题。 2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支撑。煤炭工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步伐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的耗竭将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收稿日期:2016-03-23作者简介:徐学领(1987-),男,云南人,2010年毕业于云南能源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现在曲靖市煤炭工业局工作。严重问题。煤炭资源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过低的采出率将导致过快消耗,它的耗竭虽然不如石油那样迫在眉睫,但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应该予以重视。 3当前形势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攻略 3.1优化煤炭行业的结构 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肆掠夺,产能过剩已成为当下一大难题,因此只有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实现脱困发展。只有借知识经济的东风,关掉效益低下的矿井来降低煤炭行业整体的运行成本,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用高新技术装备企业,才能提高产业层次。另外对关闭矿井失业人员进行分流重新安置,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降低产业风险。 3.2清洁开采技术 在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中,为了减少煤炭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技术,才能更清洁、效益、经济。如:为了减轻污染大力推广综合开发、开采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①优化采掘道布置,多布置煤巷减少岩石巷道掘进量;②合理选择采煤方法、生产工艺,提高煤炭回采率;③井下矸石尽量在采空区进行充填,减少矸石山堆积对环境的影响;④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广成熟“三下”采煤;⑤推广煤层气瓦斯综合技术,对井下废气合理利用;⑥研究原岩应力控制技术,减少地表塌陷合理保护村庄、河流、农田;⑦开发降尘、降噪、防潮、降温等技术,创造清洁工作环境;⑧开发和实施矿井水治理与利用技术,保护水资源。 4稳步推进煤炭加工转化,积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①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拓展精煤产品;②开发利用煤层气瓦斯、逐步形成商业用气、发电、化工产品等;③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水煤浆、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煤炭液化等洁净煤技术;④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有特色的煤化工产品如高效化肥、乙炔、甲醇、活性炭等系列产品;⑤大力开发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如煤泥低热值燃料发电、矸石砖厂、粉煤灰建材等产品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为子孙谋福利。 5推动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 行业发展科技先行,为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安全质量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矿井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抓好五个方面的科技攻关:一是推进综合机械化采煤,提高矿井采出率;二是推进信息化平台、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三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着重发展选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气层瓦斯利用技术、废气综合利用技术等,实现绿色开采;四是开发和研制防治瓦斯、煤尘、水灾、火灾、顶板的可靠技术、设备,进一步遏制事故的发生;五是开发研究煤化工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6结语 未来经济的发展煤炭基础能源地位将不会改变,从全国来看,风能、太阳能有季节性限制,核能的利用有很大局限性,只有煤炭才是最稳定可靠地能源。但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资源,我们必须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确保能源达到最大限度潜能的开发利用,在开发过程中释放的污染物控制在最低水平,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清洁利用煤炭,确保知识经济时代煤炭工业稳步发展。 作者:徐学领 单位:曲靖市煤炭工业局 煤炭经济论文:低碳经济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 摘要: 概述了建设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和构建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主要内容,提出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煤炭企业应增强绿色运营意识,以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企业;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近年来一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着百分之七十左右,战略意义重大。煤炭物流促进了煤炭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资源流通速率,使得相关煤炭产品的价值增加。与此同时,煤炭物流活动又因其自身属性和现有生产条件限制,对环境造成了很多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实现煤炭物流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1煤炭绿色物流的提出 绿色物流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物流活动自身的拓展。是指物流过程中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提高经济效率。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各项物流活动。其实绿色物流就是把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结合统一起来,最终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开采)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物流和回收物流,非绿色因素贯穿煤炭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其煤炭产地与消费地相距远,以及煤炭自身的特性,在物流活动中抛洒现象严重,而且煤炭生产过程会对环境造成一些污染。为了降低煤炭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并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采用绿色开采和绿色配送,这样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企业的资源,以便达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取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煤炭绿色物流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的机遇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煤炭企业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仅加大了扶持力度,而且更加明确了政策指导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政策使得煤炭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煤炭企业构建绿色物流系统指明了方向,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为环境的治理保护提供了保障。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让附属设施日益成熟和完善并且更加的实用。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状况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让企业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在电子信息系统日益发展的今天,在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方面逐渐形成标准化、电子化及自动化,促成信息流转速率加快,特别是跨地域、跨企业的连接信息的实时传送和处理的实现,使得物流信息使用效率剧增。随着人类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观念不断增强和走向成熟,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物流自身环境的认识和改善解决污染意识也逐渐增强,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服务和绿色物流等观念日益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人们往往会抵触那些不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活动,特别是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煤炭企业。具体到煤炭企业的绿色物流,就是要从煤炭企业自身的产品出发,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以提高运载效率和降低运输路程,使用新能源等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以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封闭式运输、储存等以避免煤炭扬尘,并且去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这样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来进行绿色物流。 3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系统构建 煤炭想要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煤炭去完成绿色化的进程,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是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如果不能够解决煤炭的污染问题将会影响企业和城市形象并且影响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煤炭的绿色化将会决定煤炭企业未来的地位和前途。绿色煤炭经济包括三部分,绿色开采、绿色物流和绿色燃烧。而绿色物流又是贯穿于整个物流经济中起支撑作用的环节,生产设备进入矿区和煤炭产品最终到达客户的手中,都需要物流的连接。所以,绿色煤炭经济是以绿色物流为基础的,煤炭绿色物流也是煤炭绿色化的关键所在。煤炭绿色物流系统中不仅仅有煤炭生产企业、集团,而且还包括政府和公众。煤炭物流系统是煤炭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纽带,是和社会频繁接触的媒介,所以政府和社会公众在煤炭绿色化的过程中不应该是旁观者的角色,而应该作为主体去参与到煤炭绿色物流的系统的构建中来。我们需要政府去建立起环保监控体系、制定相关绿色物流法规,提供煤炭物流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监控,不能依赖于企业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而应该加强外部对煤炭企业的监督和控制。社会公众作为环境污染的直接接触者,受污染危害最严重,他们也应该加入到煤炭绿色物流体系的监督中来,建立绿色物流系统不是某个企业自身的责任,它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可循环发展的经济系统。煤炭经济的循环发展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煤炭的循环经济,物流系统是绿色煤炭的重要的基础和保障。①绿色煤炭物流系统即满足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它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有效的改变了煤炭企业在社会各界中的印象和观感,同时作为输送物资的载体,它提供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②绿色物流系统可以减少物流物资的投入,减少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污染排放,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大大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③煤炭企业的经营发展的道路被拓宽。物流阶段所涉及的许多过程都可以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这样可以提高材料回收率和再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4结束语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是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煤炭企业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煤炭产品的污染问题给企业和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煤炭企业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任务,而且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污染,而且还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自身实际,适时调整改变低碳运营思路。因此,推动煤炭绿色物流发展是企业和社会必然的选择,也是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实现社会和企业双赢的必由之路。 作者:杜家瑞 高宇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销售知识经济分析 摘要: 对传统的煤炭销售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知识经济对煤炭销售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广大煤炭行业管理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煤炭销售 作用 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网络大行其道,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作为数字化网络的载体,知识经济也随之进入大家的视野。在知识经济的刺激和影响下,各类企业之间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各企业纷纷开始研究知识经济,并将其应用在企业管理之中。由于中国能源行业正处在向市场化稳步前进的过程中,煤炭销售传统的模式或方法已经被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淘汰。在这种情况下,煤炭行业必须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并将知识经济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煤炭企业管理之中,才能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知识经济简述 在信息革命的发展进行中,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应运而生[1]。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状态,也是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作为帮助数字化网络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依附网络,快速捕获人们关注的目光,并以此影响和改变人们。通常情况下,知识经济对人们的影响多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除却对个人的影响外,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还对各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传统煤炭销售分析 2.1员工素质低下 通过观察发现,煤炭行业中,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低下。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第一,忽视细节,决断盲目。大多数员工在销售过程中,不仅没有注意销售市场的细节问题,还忽略了销售中间环节的细节问题。对认知不全、了解不完整的销售问题,部分员工常常出现盲目决断的情况,严重阻碍了煤炭的转移销售[2]。第二,管理高层对知识经济的认知不全。多数销售的高层管理人员至今没有正确了解知识经济,对其重要性置若罔闻。在这样的管理之下,员工的销售技能、理论知识和整体素质无法提升,销售过程也极度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严重阻碍煤炭销售的发展和进步。 2.2产业链条单一 就传统煤炭而言,其销售模式太过单一。首先,煤炭商与客户之间是单一固定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隔绝了其他客户与煤炭商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影响了煤炭销售途径的开拓。同时,这种单一对话的方式严重遮蔽了销售管理者洞察市场变化和需求的眼睛,致使煤炭商对经济市场的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快速地做出应对策略。从而容易破坏煤炭生产和销售的一致性,导致煤炭生产与市场要求不符,影响煤炭销售[3]。其次,煤炭商对单一合同认知不足。这是引起煤炭商与固定客户间矛盾和利益冲突最为常见的问题,双方都对合同认知不全面,发现问题后,往往不进行正确处理,而是不履行协议承诺。该问题常常由交易数量引起,煤炭商在进行批量和定量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生产数目存在差异,导致客户所需煤炭数量减少,从而严重影响客户对商家的信任,造成拒绝往来交易情况的发生。 2.3脱离知识经济 在传统煤炭行业中,其体制和知识经济间的脱钩关系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便如此,现如今还是存在很多这样的企业,无视知识经济对行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煤炭企业的发展如果缺乏知识经济,那么这个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质量将无法进行有效审核[4]。至此,煤炭粗制滥造的现象将会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另外,没有知识经济为煤炭专业销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煤炭派发将变得缓慢复杂,根本无法及时完成客户要求。及时实现所签合同的承诺是每一个企业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简而言之,无法完成客户需求,也就意味着客户销售市场的减少。总而言之,一个企业如果脱离了知识经济,那么企业的生产部分和销售部分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企业销售部分,不仅销售源头会出现问题,所有中间环节也将断裂,甚至整个销售链都会崩溃。 3知识经济对煤炭销售的积极作用 3.1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通过实践分析,知识经济通过帮助管理者进行企业良性管理,能够将科学有效的知识经济管理理念充分渗透进企业的销售管理工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整个销售体系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还能够有效促进和推动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考核。在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的过程中,丰富员工知识是提高其各项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讲,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企业销售有极为重要的实际作用。这些作用不仅表现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的结合中,还表现在销售过程中客户、市场供需以及签订合同的结合中。这种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经济特征进行灵活销售的员工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整体向上发展的优秀带动者。 3.2加强信息技术运用 销售商遵循知识经济的指导,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到煤炭销售上。通过网上销售煤炭的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最大程度地控制了煤炭企业成本投入,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最优利益。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销售模式,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在市场变革中发展起来的,其自身具有采集、分析功能,不仅能够自发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大范围精确采集,还能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能够将企业的生产特征和优势显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固原有客户的合作关系,还有利于吸引潜在客户群体,是拓宽企业销售渠道的好方法。 3.3紧密联系经济环境 在帮助煤炭企业的销售过程中,通过深刻理解知识经济发现:煤炭企业发展和进行最有效且最快捷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的洞察以及生产技术的运用。只有不断洞悉市场的供需变化,结合高效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才能将销售与整个产业链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销售商与生产商的身心统一,达成销售与生产同理想共利益的良性和谐局面。总而言之,只有加强与经济大环境的紧密联系,煤炭企业才能达到稳步发展的状态。 3.4改革创新应用技术 从一定程度上说,生产和销售是一体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故此,销售环节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结合知识经济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生产过程中,高科技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保证煤炭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水平,还能充分保证煤炭供需的一致性。知识经济理论指出:为了应用技术的改革创新能够取得最优效果,企业必须在生产中对先进技术和高科技设备进行深化应用,并积极创新应用思路。只有将普通事项深入化、细致化,才能实践探索出最理想的生产技术,才能对销售过程起到稳定和加强作用,从而整体全面地提升煤炭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水平。 4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黄金时代的稳步到来,中国各行各业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煤炭行业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能源企业,知识经济是其市场化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以及促进者。作为煤炭行业的重中之重,销售人员不仅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柱,还是掌控全国各地煤炭分配的主要决策者。因此,煤炭销售人员更应该深入理解知识经济的内涵和意义,结合销售实践,不断进行研究和摸索,从而将知识经济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作者:刘丹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多种经营管理局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经济采矿工程研究 1全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2012年5月以来,受国际经济总体低迷,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转入新常态的影响,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尖锐,库存量增大,导致价格大幅下跌,煤炭企业经营困难,亏损扩大。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t,同比下降2.5%,这是2000年后首次出现下降;全年煤炭出口574万t,同比下降2.5%;全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2.9%;全社会煤炭库存居高不下,持续在3亿t以上;全年煤炭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61.8点降至137.8点,累计下降24点;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减少1101.4亿元,同比下降46.2%。基于此,部分煤炭企业出现裁员减薪现象。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增加22万人,且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加之煤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直接冲击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笔者通过分析各煤炭行业高校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部分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未能就业,与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煤炭企业争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相比,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5届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总人数为302人,初次就业率与2013届、2014届相比降低,其中到煤炭企业的就业人数为63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11%。 3采矿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社会层面 3.1.1煤炭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受煤炭行业经济下行趋势影响,煤炭企业生存困难,部分煤炭企业采取减人增效的政策,调整招聘计划,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骤减。以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招聘会为例,2015届校园招聘会共收集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有效就业信息129条,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的供需比为1∶0.43。而2013年同期为1∶8,2014年为1∶6.15。与之相比,煤炭企业招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变弱,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需求持续下滑,总量严重疲软。 3.1.2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煤企就业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下降,产能过剩,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等大气污染,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阵痛导致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等重化工企业经营困难,出现破产和兼并重组,致使一些企业裁员,引发结构性失业。客观上增加了煤炭企业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3.2学校层面 3.2.1专业招生计划调整滞后,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增多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受政策、办学方向、师资等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专业招生人数调整未能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相对接,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招生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笔者查阅2013年、2014年煤炭行业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计划发现,各高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减少招生数量,基本与2012年相当。 3.2.2就业指导滞后,缺乏系统性 在煤炭“黄金十年”时期,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好,出现企业争抢毕业生的现象,学校也会因此忽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当煤炭行业经济形势下行时,学校才开始重视和加大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大部分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且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而未能从大一入学就进行全程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学校采取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最常见的就是举办就业讲座、就业宣讲会等,且内容集中在走马观花式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收集等,缺乏对学生面试技巧与礼仪等在就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缺乏对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存在系统性短板。 3.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自身层面 3.3.1能力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由于采矿人才断层,煤炭“黄金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成了煤炭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此种情况致使部分学生感觉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其在大学期间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产生差距。首先,基础知识狭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部分学生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实践较少,且轻视通识教育课程,造成知识面狭窄,专业知识技能薄弱。其次,综合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在学校期间忽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致使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就业难度增大。 3.3.2过度看重专业对口,职业期望高 在煤炭行业景气时,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大部分去煤矿就业,与专业对口。但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时,一些学生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观念,在求职过程中仍然过度强调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就业空间,选择职业的范围减小,增加了自身就业难度。另外,受煤炭经济形势好时往届采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的影响,学生对工作薪酬期望高,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相符。在非煤炭企业求职时,学生十分看重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性质,多数只应聘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企业和基层岗位应聘。 4解决采矿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考 4.1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煤炭经济下行时,煤炭企业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努力走出经营困境,并发挥企业的社会作用,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首先,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动应对新能源革命,创新发展,扭转当前部分煤炭企业亏损的局面,确保利润;其次,煤炭行业应注重协同治理,加大关闭小煤矿的力度,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采,提高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解决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煤炭企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煤炭行业的复苏,应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就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说明,增加就业岗位要依赖于高尖端企业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多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者学历不高、职业技能弱等问题,它们希望引进大学生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发与服务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4.2高校深化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4.2.1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设置应根据煤炭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主动适应煤炭企业的需求变化,避免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出现巨大的供需矛盾。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合作,全面了解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技术需求以及人才需求计划等,对煤炭行业做出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及时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降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风险和困难。其次,煤炭主体高校间要加强合作交流,在设置采矿工程专业时,不能只考虑本校的情况,要在全面调查煤炭行业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煤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规模、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高校要与企业之间建立反馈机制,了解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评价反馈,把它作为优化采矿工程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培养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要求等,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4.2.2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力度,推进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是专业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要加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力度。 1)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系统性。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贯穿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求学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低年级重点讲解分析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制度,通过就业指导课、模拟求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特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求职技巧、求职礼仪与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对毕业生则重点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与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的求职信息、就业咨询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工作。 2)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就业观念。学校要通过召开基层就业宣讲会、编制基层就业指导手册等措施,做好“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宣讲工作,让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以实现就业。 3)组织多方力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参与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同时,整合采矿工程专业校友资源,通过他们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信息等。此外,鼓励、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国内或国外继续攻读学位,进行深造,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4)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加大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发掘创业潜能,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和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从而实现就业。 4.3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观念 4.3.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上接第59页)和精深的采矿工程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并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拓宽自身的择业选择面。其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平台上历练自我,提高自身的组织领导、社交、创新等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4.3.2调整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方式 煤炭经济下行,加之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念,实现多方位就业。首先,不要过分强调与采矿工程专业对口。不要直接放弃与采矿工程专业无关的就业岗位,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把握机会,尽快找到适合自己而非一定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次,调整职业期望值。在煤炭经济形势、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摒弃不愿到基层就业,只应聘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观念,主动到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作者:畅军亮 吴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企业知识经济发展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作用 知识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兴起并将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上面的经济模式。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合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增长动力是知识经济最为明显的特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煤炭企业经营活动中,知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企业的核心优势及竞争力将逐渐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而传统的物质资源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在经济发展中,煤炭企业的人才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主要力量;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的知识化使知识产权成为最重要的产权形式,因此知识将会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知识经济的到来无疑会改变煤炭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这些原因必然会导致煤炭企业的体制制度的调整。 二、知识经济对煤炭企业管理结构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我国煤炭企业的外在经济的开放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新兴科技产品、技术导致煤炭企业的外部竞争压力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和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煤炭企业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使煤炭企业走向知识型企业的道路是煤炭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很明显的与时代息息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已经逐渐超越资本而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具体表现为: (一)知识和信息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基本资源。 用户对煤炭企业产品的需求成为煤炭企业生产和产品研究的重要目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和预期,这有助于促进煤炭企业生产、研究过程中的分工细化,有助于更高品质的生产技术的推广。 (二)知识成为企业挽留和实现人才价值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职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职工的个人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但是在经济时代,企业是知识和人才的载体,企业的主要目标将逐渐由其中的知识型人才所决定。传统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目标逐渐将转变成以知识人才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企业培养知识人才、发挥人才的特长、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造福于社会。 (三)知识经济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 知识经济带来的管理模式,其关键在于知识人才,因此管理过程中始终要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情感和思想状态,通过不同员工的不同精神状态进行管理,以激发员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从传统的命令者和监督者,逐渐变成了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协调者。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煤炭企业外在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煤炭企业对管理者以及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员工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各种企业培训促使员工得到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要求,是保证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 (四)文化管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和主要内容。 文化管理是人文管理的基础,是企业人文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的价值观不是由少数或几个管理者来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优秀企业的价值观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模式体现出来的。这种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大多数人通过长期的生产工作所积淀出来的。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促使全体员工形成统一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知识经济对煤炭企业企业制度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长期的工业经济导致物质资本占企业主体的模式成为主流,物质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作为知识的载体的人才将在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物质资本的重要性相对的将会逐渐下降。在知识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对人才的拥有量和合理分配使用方面将会成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会受到相应阶段人才素质的巨大影响。特殊环节人才的重要性与稀缺性很有可能成为煤炭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特殊知识的稀缺性将会使掌握该知识的人才成为煤炭企业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相应的,这类人才将会在煤炭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分享更大的权力并获取更大的成果。换句话讲,就是煤炭企业的权力及经营成果将会逐渐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所掌握。随着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制度化和流水线化,企业中分管组织协调和技术设备方面的人才也将不断地分工细化,这将导致职工的职责更加精细,所需技能更加细化,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流水线生产。由于特殊环节人才的极度稀少和专业,一旦出现人才缺失,企业的损失将会十分重大,这种生产模式对煤炭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进行适量的人才储备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招聘等方式招揽更多的人才并加以培养,使其能够胜任多个环节的技术工作,不至于企业在某个环节出问题时出现“无人可用”。同时,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使职工的劳动能力能够衔接起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生活的和谐和紧密关联,以保证知识的稀缺性不至于过度明显、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知识经济正如我们日常所见,已经促使企业逐渐从“资本的逻辑”转变为“知识的逻辑”,企业的制度正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知识和人才逐渐地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和稀缺资源,企业内部的管理权正逐渐转移到知识拥有者的手中。因此,煤炭企业的制度也应该转向“知识的逻辑”的企业制度。管理权和分配权逐渐转移到知识拥有者的手中,这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特点。当然,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地提高,知识和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但是物质资本在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资本参与者、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三者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企业的影响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合理的分配权力和利益是煤炭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企业制度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的物质资本参与者、知识人才参与者、具体劳动参与者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权分配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由于参与者为数众多,所以只能从整体上分析其对企业制度的作用。这就牵扯到了各个方面的代表问题。煤炭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难以通过企业所有成员来决定企业体制和竞争策略。因此在每个阶层选择一定数量的知识人才来代表该阶层的利益,并在企业运营机制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案。建立知识型、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必须做出的选择。 作者:杨德 单位:平煤股份八矿 煤炭经济论文:网络经济煤炭贸易结构分析 1对煤炭贸易交易的影响 首先,降低了传递贸易单据频率;按照传统交易模式,煤炭交易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传递的纸面文件,甚至还包含了文件的形成和修改。从一些统计资料来看,一笔煤炭贸易至少需要几十种不同单证,如果连同正副本需要几百份以上,煤炭贸易每年产生的文件就要以亿来计,花费的纸就更多了。从这些巨额的统计数字来看,纸质操作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极易出现错误。但是应用了电子商务后,就采用电子单证替代了纸面单证,简化了业务流程及重复录入单证操作,必然降低参与工作的人数,节省人员费用。 2减少了贸易中介 传统煤炭贸易合同中各种手续繁杂,只有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够完成操作。但是在网络时代环境下,简化了贸易事务中各种繁文缛节,减少了管理煤炭贸易的费用。据相关统计发现,传统贸易结构中煤炭企业许多订单都是从中介手中所得,中介提供的贸易订单占据了煤炭企业总订单的40%以上。但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发掘订单附加信息潜力,有效简化了处理数据程序,降低了处理煤炭贸易的周期,同时消除了传递信息中的人工干预,降低了成本。 3对煤炭贸易的采购产生影响 传统方式采购设备属于一个繁琐过程,但是利用互联网就能够加强煤炭企业和供应商间的协作,能够将采购设备与产品之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传递信息及处理系统。在生产中出现了设备故障或需要其他机械,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够集中采购,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了采购的差旅费,有效防范了采购中出现的一些漏洞。假如说大型煤炭公司通过网络能够降低采购成本,那么电子商务同能能够给中小型煤炭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获得新交易机会。而且通过网络采购还能够及时将信息传递到供应商,供应商接到信息后及时送货,不会影响煤炭企业正常生产。 4对煤炭贸易新增转换结构的影响 (1)技术转换。 首先软件成本;煤炭企业在开展贸易时还涉及到一些外资企业,就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翻译软件对外文商务信函进行处理,也需要通过专门会计软件对财务报表进行管理。软件成本高低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电子商务系统结构,用户所用一台电脑构成系统,所使用初始翻译成本相对较低;采用主机翻译系统,不管是自己开发还是外购,初始成本都比较高,还要日常维护软件。事实上,采用电子商务系统结构所花费的成本是远远低于主机翻译系统。 (2)学习转换。 员工培训即对煤炭企业中负责电子商务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因为传统煤炭贸易相关人员都是从生产或者依靠人际关系进入的,对网络技术了解不多,许多人员连使用都不怎么熟悉,更不会通过网络技术解决贸易中各种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培训费用均用作了电子商务先期开支所用,也就是应用电子商务间所产生的支出。许多煤炭企业根本不重视员工培训,只注重贸易中的收益,在网络技术下必然不适应贸易结构发展所需。必须要扭转煤炭企业管理层的理念,重视网络技术,重视贸易结构中的人才培养。同时还要定期或不定期请一些电子商务专家到煤炭企业中处理贸易结构中的技术难题,协助管理层制定出良好的实施战略。 (3)规避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煤炭贸易几乎都是通过网络交易,在交易过程中极可能造成信息被盗的危险,黑客能够通过网络纂改交易协议该更交易金额,损失煤炭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随着网络不断开放,交易双方面临着赖账的风险。其二买方可能通过网络否认交易指令,导致交易双方利益无法保障。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及安全机制,确保交易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机密性,而且还要加强网络安全协议,采取交易协议(如SET,SSI等)进行认证,防止交易中出现抵赖现象。不但要做好网络防范,还必须要使用正版的防火墙,通过网络技术确保网络交易,将风险降到最低。 (4)时间价值成本。 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电子商务能够降低资金周转时间,当买方提前支付了货款后,必然出现了时间价值成本,主要体现在支付过程中采用电子支付比重,以及所损失现金流量,货币成本。事实上,通过网络转款不但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到账的速度,这种模式降低了交易风险。按照传统模式,在转款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变动影响交易。但是应用电子商务及时到账降低了交易风险,确保了贸易的正常进行。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贸易逐渐成为了煤炭贸易发展方向,必然会影响煤炭贸易结构。同时网络经济环境下的标准化及信息中介也走进了网络,不但规范了交易流程、降低了误差率以及节省了交易费用。也只有抓住时间价值,紧跟网络技术环境下的速度,才能够提升煤炭交易。 作者:鲍薇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运销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资源低碳经济论文 1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凭借着最具优势的煤炭资源,依赖于煤炭工业的突飞猛进,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穷到富的资源型城市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仅为219.3万吨,而2000年至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迅速提升,2000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企业共生产煤炭2679万吨,2012年,鄂尔多斯市煤炭产量63.938万吨,是1978年产量的292倍,2000年产量的近24倍,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36.6亿吨的17.5%,占内蒙古自治区煤炭总产量10.6亿吨的60.3%,2003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已超过山西省大同市,煤炭产量居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2005~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增加值为例(如表1),以煤炭工业为主,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气、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八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192.77亿元增加为2012年的1968.21亿元,占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46.8亿元的78.1%,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971.68亿元的99.8%。其中,煤炭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煤炭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3.4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1404.25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7.8%和71.2%,形成了“一煤独大”的局面。 1.2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特点 第一,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以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较大,设备的使用年限较长,不易废弃。这种特点使得企业转型、退出的难度较大,如果转型必将承担巨大的转移成本,因此,这些企业不会轻易转型。这就导致了鄂尔多斯市的工业企业对这些煤炭、炼焦、电力等行业的深度依赖,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发展在较长的时期都将依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资源型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二,鄂尔多斯市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具有碳关联度高、能源生产和消费含碳高的高碳产业特征。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讲,煤炭产业在全市工业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在60%以上,火电装机在全市装机容量中的比重过高,占全市装机容量的96%。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排放的特征。从工业产品结构方面来看,工业产品大多以煤炭为原材料,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较大。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面来看,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而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占比不足,导致鄂尔多斯市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含碳水平高。第三,能源、化工产业在鄂尔多斯市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使得鄂尔多斯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将呈增长态势,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将会逐渐显现,突发环境事件将呈增多态势。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导致鄂尔多斯市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重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发展低碳经济是鄂尔多斯市这种资源型城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1.3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多的依赖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使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地区产业结构单一,非资源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第一,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能源消耗较高。鄂尔多斯市的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的开发和初级加工利用,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内部存在门类较少,结构单一且不够合理,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鄂尔多斯市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能源重化工基地,必然导致全市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第二,煤炭大量开采,资源浪费严重,能源安全问题突出。鄂尔多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能源的高消耗。此外,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小煤矿,这些煤炭开发企业生产设备较落后,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造成了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煤炭开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采煤过程中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鄂尔多斯每年因采煤而损失的水资源量已达到1.31亿立方米。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会面临矿竭城衰的危险。第三,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严峻的地质和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市依靠煤炭资源获得的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对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的结构性污染。一方面,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使鄂尔多斯采煤区及周边环境恶化,采煤区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问题严峻,并出现土地干旱、植被破坏、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全市采空塌陷区面积已达120平方公里,有空顶2000万平方米,火区面积87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在蔓延和扩大。另一方面,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煤炭、电力、化工等污染相对严重的产业在鄂尔多斯未来发展中仍将占较大比重,使得鄂尔多斯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弃物的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将会呈增长态势。 2鄂尔多斯市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 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资源型、不可再生型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循环型经济转变,要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碳污染排放。鄂尔多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的理念,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水平高等问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转化、推广节能减排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转型,大力推进非资源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求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实现产业低碳化的同时发展新型低碳产业。鄂尔多斯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陶瓷等非煤产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发展煤炭、化工机械和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引进建设汽车制造、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构筑非资源产业集群,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鄂尔多斯市将装备制造业作为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建设的重点,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平台。作为鄂尔多斯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2007年鄂尔多斯市开始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发展平台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奇瑞汽车、中兴特汽、精功恒信重卡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以新兴重工能源装备制造、久和风力发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方液晶显示器、荣泰光电为龙头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2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托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发展风力发电厂,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第一座特大型风力发电厂——伊和乌素风电场。伊和乌素风电场装机容量规模1000千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伊和乌素风电场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6万吨,可减少因燃烧煤炭排放的有害物质达8万多吨。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8个重要的风电基地之一,已并网发电的风力发电机组达上百台。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其中与美国太阳能电池巨头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签订光伏产业发展及应用合作协议,建设2000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并建设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生产线、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城乡光伏应用系统,电站建成后的规模将比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站要大30倍,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人类使用太阳能项目。鄂尔多斯市积极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同时利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动物养殖场产生的沼气发电,可供500千瓦机组发电。 2.3加大资源转化力度,推进优势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地区环境质量,鄂尔多斯市从2005年开始就大力推进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淘汰落后产能。鄂尔多斯市摈弃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念,在对落后煤矿进行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链延伸,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发展循环经济原则,通过引进新技术优化优势产业内部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使煤炭生产向煤炭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转变,从而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鄂尔多斯市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目的,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鼓励企业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对资源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着力构建煤炭、电力、天然气产品、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四大基地,从而使鄂尔多斯市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形成上下游产品的有序链接、循环发展,实现资源和废弃物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通过全面推进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鄂尔多斯市已形成了煤—电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电—高载能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循环利用、天然气—天然气化工及天然气+煤循环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业升级和延伸产业链,鄂尔多斯市形成了有绝对竞争力的油、气、肥、醚、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并将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2.4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鄂尔多斯市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围绕资源绿色开发和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强对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采用煤矸石发电、提取环保建筑产品、生产土壤改良肥料等方式,形成了煤矸石等煤系伴生资源的大规模综合利用系统。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煤炭生产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煤炭开采工艺和装备、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升煤质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煤炭生产企业的现代化水平。2012年鄂尔多斯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等方面投入资金32.434万元,与2005年投入科技研发资金9680万元相比的3.4倍。此外,鄂尔多斯市定期组织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活动,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将研究机构成果实现产业化,以增强资源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在羊绒、煤炭、化工等主导产业领域,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成为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5推广节能减排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规划环评,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的应对和克服了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重型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困难,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尔多斯市一方面加大节能投入,推广节能工程,在城市建筑设计上推广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交通运输上鼓励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推广节能燃料;在公共生活方面,倡导绿色节能生活等等。同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节能减排治理,对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予立项,遏制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的环境保护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项目“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与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全市明确产业定位、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市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碳汇林工程。碳汇林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充分发挥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功能为目的的林业活动。2010年4月开始,鄂尔多斯市启动碳汇林项目,动员200多家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共同营建10万亩碳汇林。碳汇林项目的实施,使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起来,有力的促进了鄂尔多斯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3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长期来看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逐渐转向稳定增长期,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仍将存在。长期来看,资源型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产业结构中仍将占较高比重,鄂尔多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格局由资源型产业为主向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转型,达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非常严峻。鄂尔多斯市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如何解决要素供给问题,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如何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有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难度很大 鄂尔多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非煤产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够,在地区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小,发展的稳定性不够。鄂尔多斯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以“羊煤土气”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没有真正得到改变,资源型经济在城市发展中仍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同时,从鄂尔多斯的自然禀赋看,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采和加工、电力、煤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鄂尔多斯市的总体经济构成中仍将占较大比重。在以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要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导致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由于受到当前宏观经济周期性增长乏力的影响,现阶段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景气,对鄂尔多斯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现有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结合需求,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使用的供给比重,对于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就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来讲,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鄂尔多斯的能源化工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煤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等煤及与煤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形势依然严峻。 3.2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如何优化要素结构,解决要素供给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要素供给的质量与水平问题,也仍然是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鄂尔多斯市还需要在加快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的步伐,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做大量工作。首先,鄂尔多斯市在人才引进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任务艰巨。鄂尔多斯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已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但是,鄂尔多斯市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鄂尔多斯市人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使鄂尔多斯市人才基础薄弱,掌握新技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影响鄂尔多斯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此外,在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方面,鄂尔多斯市在鼓励企业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推动力等方面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次,有效解决资金供给方面的问题。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现象,而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向稳定增长过渡,民间借贷现象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民间借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待化解,尤其是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鄂尔多斯市在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的运作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增加资金运作技术含量,提高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任务艰巨。最后,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鄂尔多斯虽然靠近黄河,但依然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煤炭行业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耗水量大,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如何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如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样重要,这还关系到鄂尔多斯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更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鄂尔多斯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除了要转变地区产业结构,要提高煤炭及其他资源高效清洁使用的供给比例,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使用外,还需要加强低碳经济理念在民众中的普及,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也是鄂尔多斯市在低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鄂尔多斯市生态区位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煤炭的大规模开采,给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对资源开发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有所回落,并逐渐转向稳定增长,鄂尔多斯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建立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等多方面不断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鄂尔多斯市情的低碳之路。由鄂尔多斯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发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强力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配合,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有利的政策、市场环境,形成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欣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煤炭经济论文:经济新常态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论文 一、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神华在创立初,实行了“矿、路、港、航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跨地区、跨行业,逐步发展成跨国的集团公司”的企业战略,立足神东矿区,不断对外扩张业务,多手段获取探矿权,储备了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2003年神华的煤炭总产量就突破1亿吨,相比成立时增长了40倍,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煤炭产销超亿吨级煤企。2004年,神华随即提出了“倾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成为我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煤炭企业。继而,神华又实施了“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3678亿元,在2014年度《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5位。相比神华,兖矿的战略实践则不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兖矿一直是一个亏损几千万的困难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了“科技采煤”的战略,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先进的综采放顶煤技术,产量、效率、效益此后连续数十年稳居全国煤炭行业龙头老大位置。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煤炭全行业亏损,但兖矿利润独占全行业利润58%,1999年更是达到90%。从1997年开始,面对当时的煤炭形势,兖矿实施“煤与非煤并重”的战略,将未来的战略重心放在了煤化工之上。但煤化工在经历了短暂暴利期后,即陷入行业性亏损。2005年开始,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各大煤业都在全国抢占煤炭资源,但兖矿对煤制油寄予厚望,依托自身煤气化经验和已掌握的低温费托合成油技术自主产权,在榆林规划远景10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但该项目遇上国家发改委控制煤制油政策,至2014年仍未审批通过。近年来,由于兖矿本部所属兖矿、济东煤田资源日趋枯竭,不得已走向省外。2011年通过公开竞标虽陆续获得两块省外煤田,但兖矿花费了巨额成本,错失了煤炭资源扩张最宝贵的时间。2013年,神华煤炭产量达到4.98亿吨,接近5亿吨;兖矿产量8419万吨,其中2600多万吨还是来自澳大利亚。从2000年到2013年,兖矿从中国煤炭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营业收入排行榜上,从2003年的第4位,降到2013年的第16位;与世界500强的门槛,也是相距甚远。伴随着非煤产业的亏损,经营利润急剧减少。2013年上半年,兖矿净亏损已达数十亿。在煤化工上,兖矿并没有或得预期收益,在煤炭主业上,也没有抓住战略大发展期,错失了在省外以收购、竞标矿权等方式的快速扩张。神华则乘煤炭工业“黄金十年”之机,一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企业。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神华和兖矿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实践,我们可看出:兖矿的战略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本世纪前10年的战略发展则不如神华科学合理;也看到: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家的政策引导虽说至关重要,但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是决定性的。煤企高层必须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条主线,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战略管理创新。并且,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也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二、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创新,是要朝着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去适应。过去,中国的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企业的战略就是完成政府计划指标,煤炭企业就是完成生产任务。现在,所有的煤炭企业战略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这一新体系,新常态这一新形势。战略风险理论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十分重视。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对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企业自身能力是构建企业战略优势的根源,也会导致战略风险。所以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可以从煤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两方面来研究。从外部环境来讲,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是当今煤企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型和新常态的到来,企业管理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工厂制管理,过渡到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关键要处理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成份的关系。第一是与煤炭用户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布置的煤炭生产任务就是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炭用户构成市场的核心。找到了煤炭用户,才是找到了市场。第二是与煤炭企业本身的关系。市场经济本质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供求关系的经济。煤炭用户是需求者、消费者,煤企自身是生产者供应者。两者是供需关系、买卖关系、交易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政府制造市场关系。第三是与政府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缺位、越位、错位严重,过多干涉煤炭生产和煤炭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转为煤炭市场监管、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后勤服务。即便政府在国有煤炭企业的管理中,也仅是履行出资人监管和资产保值增值职责。从企业自身来说,主要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受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影响,战略多数是只讲规模产值不讲利润效益,牺牲效益,盲目扩张,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过度追求规模产值,结果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战略选择应兼顾效益和规模。在获取效益的基础上扩张规模,在保持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赚取效益。二是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煤炭产品质量也是战略,采掘低成本也是战略。现在煤炭企业的困局是,一提高质量,吨煤成本就上升,利润就下降;一降低成本,质量又保证不了。三是一元和多元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煤炭企业搞所谓的“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战略,多是由政府来提倡,满足稳定社会、保障就业等目的,结果给企业竞争背上了历史包袱。搞一元和多营是企业战略,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由企业自己确定。一元和多元将会是煤企战略创新的一个艰难抉择。四是进入和退出的关系。煤企不是只能进不能退,退不一定就是损失,而是为甩掉包袱。在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会倒逼煤企从长期亏损的多元产业中退出,退是为了进,一个企业也做不到只进不退。企业必须从不盈利、不具备竞争力的业务中退出,转型进入适合自身的行业或开发高端煤炭品种。比如:现在低迷的煤炭市场形势说明,单纯的煤炭产销已进入微利时代,煤企生存发展已不能只靠生产销售原煤和洗精煤,一煤独大,必须更加注重研发喷吹煤环保煤、搞煤电联营、煤制油等。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本质也是一种进入煤炭高端产品市场的选择。五是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关系。现在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仅是靠提价或降价。在国外,非价格竞争才是能源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企业可以不变动价格,而是专注研发煤炭新品种、提高煤质质量、提供优质运销服务、改善售后态度、加强跟踪回访等,这就是非价格竞争策略。现在我国的煤炭市场竞争,就是单纯的价格竞争。煤企盲目的价格竞争,导致中国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大量进口劣质煤趁机冲入中国市场,煤炭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三、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应立足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必须明确主体是煤炭企业自身。当前,多数煤炭企业具有国有资产的属性,制定战略多是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主导下,站在国家宏观的、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确定企业战略,没有从企业是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研究。从国家或煤炭行业的宏观角度讲煤企战略,煤企易形成类同战略,结果就是不符合煤企的实际,这不是针对企业自身量身打造的战略,基本说的是煤炭全行业或一个省的煤炭工业发展战略。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国有煤炭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和市场风险,政府包办不了,所以要求每个煤企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战略。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战略一定要以企业的实际为根据。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只需履行国有出资人的职责和服务就好。煤炭企业实际可从五方面分析。第一,企业类型。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中央直属企业和股份上市企业几类。神华是央企,兖矿是省属企业,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肯定不同。国有企业还肩负特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点。第二,企业的规模。煤炭大集团、煤炭大企业、地方中小企业的战略是不相同的。所以,企业规模也不能搞一刀切,之前跟风似地盲目扩大不一定都适合。企业规模应由企业自己的能力来决定。第三,发展阶段。煤炭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的战略也是有所区别的。第四,企业技术状况。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将向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煤炭企业各自掌握的生产科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途径也就不一样。第五,职工队伍构成和素质状况。由于不同煤炭企业职工在思想认识、受教育层次和职教培训能力上的差异,造成企业在文化支持、工作执行力、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也就有差别。在经济新常态下,科学分析政策导向,扬长避短,多元化、差异化的战略才是煤炭企业在今后一个阶段内战略管理创新的依据。 作者:王伟 单位:山西潞安集团史志办公室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县域经济论文 一、煤炭使用现状及未来消费趋势预测 (一)锅炉用煤情况 目前,全县在用的压力锅炉有102座, 其中:燃煤的有95座,制酸余热锅炉2座,燃油锅炉5座。燃煤锅炉额定功率蒸发量总和达到500t/h,如果按常压锅炉每蒸吨60万千卡热值计算,每小时可以产生30015万千卡热量,需耗煤(平均按发热量5000大卡/千克)60吨,如果全年满负荷运行需要耗煤52.6万吨。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和其他原因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假设锅炉使用效率发挥到65%,再加上供热原煤用量占比重较大,煤质比较差,预测全县在用压力锅炉年用煤量在44万吨左右。 (二)居民住户取暖用煤情况 依据2013年度统计资料,全县共有118526户居民,其中城镇居民29649户,按采用集中供热的户占60%测算,集中供热户17790户,这样全县预计有100736户居民,冬季取暖需要自己买煤,每户平均按1.2吨用煤计算,需要耗煤12万吨左右。 (三)规模以下法人单位、个体工商户生产和取暖用煤情况调查 依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登记结果,全县共有单位数3157家,其中法人单位1823家,产业活动单位1334家庭。如果剔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集中供热的单位,用煤较大的行业小类主要是规模以下工业和住宿餐饮业。据推算,这些单位年用煤量在20万吨左右。 (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煤情况和趋势预测 依据2013年统计年报数据,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耗量为49万吨。随着县内一些工业生产性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如:兴安化工硝铵制造、福成水泥新型建材、承大水泥、栗源食品工业园、钢延产业园等,预计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后,将会进一步拉动全县煤炭消耗增长45万吨左右。综合以上因素,目前全县年用煤量在105万吨左右。从未来几年工业发展趋势看,全年用煤量在2020年将会超过150万吨。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就要谋划未来的能源利用方式,一些新上的项目要高效清洁利用能源,建设相应的节能减排设施,起点要高,力度要大,要求要严。 二、高效利用煤炭产生的效益分析 以目前全县年用煤量105万吨为基础,每吨平均按900元计算,需要耗用资金9.5亿元。如果按每千克原煤平均5000大卡计算,按每立方米焦炉煤气4200千卡折算,全县每年燃煤折合焦炉煤气12.2亿立方米,每立米焦炉煤气0.64元计算,需要资金7.8亿元,全年可节省资金1.7亿元。如果按将来原煤用量150万吨测算,需要耗用资金13.5亿元,如果用焦炉煤气替代原煤,需要耗焦炉煤气17.42亿立方米,需要资金11.1亿元,全年可节省资金2.4亿元。目前全县通过燃煤每年的SO2排放量估计在1.68万吨,排放的废气量在10.5亿立方米左右。到2020年预计通过燃煤每年的SO2排放量估计在2.4万吨,排放的废气量在15亿立方米左右。如果全县150万吨用煤,剔除边远居民住户和用于原材料等用煤,用焦炉煤气替代100万吨。这样通过“煤改气”,每年将会减少SO2排放量1.6万吨,废气排放量10亿立方米。通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用燃气替代煤炭,可以降低企业的用能成本,减少对节能减排项目的资金投入,也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的防治,既是毗邻京津、服务首都之责,又是百姓健康生活之需,更是兴隆“绿色崛起”之要。 三、几点建议 要做到统筹协调,分行业实施,整体推进,切实做好煤炭消费的监测预警,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推进燃煤锅炉改造,提高煤炭终端消费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应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鼓励燃煤企业采用高效除尘系统、高强度脱硫系统和低氮燃烧技术,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排放量。逐步淘汰燃煤锅炉,鼓励企业采用燃气锅炉进行生产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能源消费中燃气的比例。 (二)科学有序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企业,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应支持和鼓励煤炭清洁转化产业科学有序发展,从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着眼,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制约。应该鼓励新建煤炭综合利用企业,为全县生产和生活由“燃煤型”向“燃气型”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宣传引导居民合理用能 坚持集中与分散供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城乡供 能基础设施,提高城乡用能效率。推动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洁净煤和型煤。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使节约用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四)完善相关政策,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 应建立针对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引导和鼓励并重。政府要出台相应的税费、土地、技术、资金等支持政策,让企业能够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大背景下,兴隆县一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循环发展的道路,逐步消除经济发展与耗能增长和环境承载的矛盾。努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效率,逐步提高生产和生活中清洁能源利用比重,走“绿色崛起”之路。 作者:王胜 单位:兴隆县统计局 煤炭经济论文: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一、当期阶段我国煤炭行业经济管理现状 1.企业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在任何企业都被看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保证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营。在经济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更是要很好的认识到财务工作的地位和关键性。然而部分煤炭企业并未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内部也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润的获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财务管理的方法、财务管理的规范等等,但是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较重视会计管理,而忽略财务管理的局面。企业在生产效率、资金使用等方面所花费的精力较少,这都体现出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企业中乱用资金、造成资金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这都与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2.煤炭开采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由于近几年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政策的不断放宽,全国各地中小型煤矿大量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这都与开采技术的落后有关。小型煤矿开采的环境较为简陋,技术水平不过关,因此造成开采的浪费,采矿效率偏低。有资料曾显示,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机械化水平不足七成,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高水平开采技术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中小型煤矿对煤炭开采只停留在对煤的利用上,其他资源如:煤焦油的提炼,燃料等开发的都很少。 3.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迟缓 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新时期,煤炭行业也不例外,实现信息化发展已成为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煤炭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信息利用的还不是很充分,机械设备的数字化建设也并未取得全方位的成就,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要停留在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层面,而是要对信息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发现市场的需求方向,走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4.忽视营销理念的重要性 一个正确的营销理念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最为科学的营销理念则是要尽可能的扩大份额,占据市场中的主要部分,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部分煤炭企业仍沿用着旧的经济体制,对于市场竞争的概念并不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传统的营销理念的束缚严重阻碍了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1.创新煤炭企业的管理理念,丰富管理方式 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制度的转变促使煤炭企业需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的局面,管理理念的创新可以再很大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做到管理思维上的转型,向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取长补短,与自身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形成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管理方法。 2.注重企业上的精细化管理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情况是多变的,且煤炭企业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竞争较为激烈,煤炭企业必须较快推进管理模式的改革,注重管理上的细节,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所谓精细化管理主要指要在不同的部门,根据其所处的实际情况,抓住安全生产、质量监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细节,切实做好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 3.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首先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经济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将传统的生产思想彻底的进行革除,逐渐向完善销售理念、注重生产安全等先进管理理念过度;另一方面,若想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还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措施企业内部员工能够形成自主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行统一管理。 4.以人才促发展,注重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企业中的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聘用高端技术型人才,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也应注重对员工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适当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快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核心实力。 5.转变营销理念 企业的营销理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正确的营销理念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应根据市场上变动的供求关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注重市场竞争的影响,打破传统的营销理念,一切以客户满意为原则,调节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抓住市场上的商机。 三、结束语 当前阶段,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若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一方面要从生产环节上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在公司的经济问题上改变管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地进行制度上的改进与创新,同时着眼于以往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便于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弊端,最终实现经济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田莉 单位: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排放少、污染少的发展模式,力求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煤炭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高等特点极为突出,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煤炭经济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为此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得以提出并逐步展开实践。文中将对该生态圈模式在发展中所需的基本元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关键点。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要素;关键点 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提出要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努力使低碳经济成为现实。生态圈模式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效益理念、节约环保理念等为核心,将煤炭企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使煤炭企业能够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基本元素 (一)主体 首先是主体要素,这一要素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煤炭产业,它在生态圈的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煤炭资源集中或企业集聚的地方都可算作是煤炭产业,在生态圈中,这些企业应当进行明确的分工,协调开展各项工作;第二是与煤炭有密切关联的产业,这类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电力产业、钢铁产业等都可纳入其中;第三是辅助机构,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在建设生态圈时,各主体应当综合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实现在资源与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在运作中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开采。辅助机构应当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使得生态圈内的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二)资源 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源与煤炭资源。生态圈中各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资源进行的。该模式的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只有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建设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它是生态圈建设、形成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圈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企业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应当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共同制定开放方案,使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环境 环境要素主要指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环境要素以及政策环境要素。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变化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煤炭经济生态圈也不例外,因此在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要素予以密切的关注,同时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煤炭企业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煤炭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形。因而生态权在建设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对环境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降低污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根据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调节自身的发展方向,力求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关键点 (一)集约化生产 在生态圈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中,企业应当意识到开展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圈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生态圈建设要求各相关企业能够通力合作,在资源、信息等众多方面实现共享,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补,促进各自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途径。 (二)处理污染物 在生态圈的建设中,煤炭相关企业应当协调好自身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因此一定要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必要的处理,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新型技术、新型设备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处理已产生的污染物,或对其进行再利用,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三)创新技术 节能、环保是低碳经济强调的重点内容,因此生态圈内的煤炭及相关企业应当加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充分提高煤炭资源的实际实用效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开采,对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另外各种生产技术也应当向着低排放的方向发展,避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奠定良好基础。 (四)清洁开采 集群效应是生态圈模式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技术都能够实现高度共享,因此煤炭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获得相关企业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对能源资源的清洁开采,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境中。 三、结束语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建设、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模式中包含主体、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各要素在生态圈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当把握好关键点,使相关企业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清洁开采,并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对生产环节以及生产污染物做出相应改善。 作者:郑爱华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经济发展中企业会计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煤炭行业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进行改革发展,目前煤炭行业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在此阶段中,如何使会计部门得到进步并且在发展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是当前煤炭企业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 关键词:煤炭;经济转型;企业会计;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财务管理工作成为现在每一个企业的重点工作,从最近几年的产能数据中,可以知道中国现在处于产能过多的时期,导致煤炭行业产量多于需求量出现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因此煤炭企业需要进行经济转型。 一、煤炭企业的具体发展状态 1.煤炭企业良性发展在已经过去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安稳的进行过渡并且取得成功,煤炭的总销量在逐年提高,在过去的五年中,煤炭的产值提高约10亿吨,并且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市场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煤炭行业的经济也得到提高,与此同时,煤炭行业内部对自身的煤炭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帮助各煤炭企业得到充足的成长空间,并且实现大型煤炭集团的组建,提高煤炭生产的效率。2.煤炭企业在改革中取得的进步在煤炭企业实行企业会计标准之后,对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严肃思考并提出新的解决方式。目前,我国新型煤炭企业会计标准以国际标准为参考标准,全面向国际化靠拢,同时大型煤炭企业也在积极接受新的会计准则,并且使会计制度顺利的进行改革,各煤炭企业以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运行特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对突发状况的抵抗能力并且提出解决措施。同时,企业为使开发成本变的更加明显,方便企业管理,对企业内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完善,为煤炭企业会计改革提供结实的基础[1]。 二、在企业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1.以国际会计管理制度作为标准进行改革在煤炭企业进行经济转型的时候,首先要多方面考虑改革的方向,明确改革的重点目标,以国际标准作为主要的参考数据取长补短,了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国际制度之间的差距,并且不断完善。为达成会计制度改革目标,首先应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重视会计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其次,明确会计部门的管理范围,从传统的只重视交易事项转变成对于公司的宏观管理,最后,对公允价值进行细致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全力缩短自身企业管理标准与国际制度的距离,实现管理制度国际化发展。并且时刻关注国内最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制度相互借鉴,为煤炭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2.对会计管理制度不断改革,使制度保持先进性煤炭企业进行经济转型时,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对新会计标准进行研究,对其中的优势进行吸收,将其中具有实用性的要点融入进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当中。例如,从当前的会计准则来看,企业对所得税计算方法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这两种计算方式,是以企业会计利润为参考数据,进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在最新的会计准则中,在进行企业资产以及外债计算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会计计算基础,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使企业资产外债表中现实的资产与负债信息精准化,方便对于煤炭企业进行会计核算。3.以已经上市的煤炭公司作为标杆缩短彼此之间差距已经上市的大型煤炭公司与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在公司内部的会计管理模式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前者一般采用新会计准则,而后者通常采用旧制度,甚至有一部分的企业仍然采用带有行业色彩的管理方式。这种情况对企业之间的交流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进行煤炭经济转型时。需要对煤炭行业中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进行统一,减轻各公司之间的交流难度,方便落后公司对上市企业进行学习,是煤炭企业成本精细化得到快速发展[3]。 三、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对会计工作进行创新 1.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大型煤炭企业具有资源整合快、生产规模大、产业结构复杂、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对于当前的煤炭企业发展来说,传统的煤炭会计管理核算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由各公司组成的大型煤炭产业,应该把会计工作进行集中管理,对各组成公司进行制度把控,并且通过民主得到形式选择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方式,推动会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2.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煤炭行业随着国家的进步,不断的取得进步空间,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使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改变,从传统的纸质书写记录工作演变到如今的计算机办公,工作内容从单纯的记录入账出账的具体数据到今天的经济战略规划与决策。煤炭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事件,也是促进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提升会计工作的专业性。3.促进专业人才成长在促进煤炭企业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对专业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并且在其中挑选能够适应大范围会计总结工作的会计管理者。煤炭企业在进行经济转型的同时,需要注重人才的交接以及专业素质培养,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需要培养财务部门中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这种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着意外事故处理能力。第二个,需要使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管理能力以及资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之后,要继续进行完善,使工作人员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4]。 四、结语 会计管理制度,作为煤炭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可以有效的运用,提升整个企业的收益,在企业面临经济转型时,更应该加强会计制度建设,确保企业良性发展,减少前期生产投入,使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 作者:孙锐 单位:西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经济论文:经济煤炭产业寻租 【摘要】煤炭产业作为一个资源型产业,它的发展壮大要受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寻租是导致煤炭产业“资源诅咒”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对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会起到排斥作用。本文通过引入寻租者的数量(R)和寻租的价格P(R)两个变量,分析寻租对煤炭产业的就业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煤炭;寻租;资源诅咒 一、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往往低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即所谓“资源诅咒”的问题。如中东地区虽然掌握着黑色黄金,其经济却十分落后;日本虽缺乏自然资源,但其经济总量却高居世界第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本文认为寻租是一个重要原因。寻租是寻租者通过贿赂等手段来获取大量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寻租对社会正常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引入寻租者的数量(R)和寻租的价格P(R)这两个变量,来分析寻租对经济体的影响。寻租者的数量是指整个社会用于煤炭产业寻租的那些企业的数量,寻租的价格是那些寻租者所付出的平均成本。 模型假定如下: 其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变,总投入水平为M。寻租作为一种外在要素影响煤炭企业的生产,其中寻租的价格为P,寻租的数量为R,寻租的价格和寻租者的数量线性相关。 其二,煤炭产业是一个封闭的产业,不存在同其它产业间要素的流动。 其三,煤炭企业的生产主要使用劳动(L)与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在总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寻租,会减少或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资本)的使用。 在一定的技术和企业规模下,企业通过寻租所能获得的最大净收益是OB,随着寻租数量的增加,寻租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寻租者的净收益在不断的减少,当达到B点时,寻租者的收益就变成0,当寻租者的数量继续增加时,寻租的价格不断提高,寻租者将获得负收入。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曲线BC是一条无效的曲线,而B点就是寻租的最大点。 二、寻租对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影响 当总投入规模不变时,社会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寻租,必然导致投入的资本,劳动数量的减少,进而导致资本和劳动的产出降低。 图2中曲线S表示的是劳动的供给曲线,D1,D2表示的是劳动的需求曲线,当社会把资源用于寻租时,导致对劳动的需求量降低,劳动的需求曲线由D1向左下方移动到D2,形成新的均衡价格W2。而这时劳动所能获得的总收益为W2×L2×L1,而W1×L1-W2×L2的余额就是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 同理,寻租对资本的收益也会产生排斥作用,它会导致资本要么退出煤炭行业,要么参与到煤炭行业的寻租中去,从而造成煤炭行业的资源诅咒。 当寻租影响到劳动、资本对煤炭产业的投入时,它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大幅度降低。 如图3所示,L表示煤炭需求曲线,S1表示在没有寻租的情况下煤炭的供给曲线,L与S1相交于点F,寻租影响煤炭生产时,供给曲线就变为S2。S2与L相交于E点。在生产规模一定时,煤炭企业投入的总资本是一定的,寻租所占资源越多,意味着用于购买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就越少。因此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它与L相交于点F。 当L与S1相交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HCF,当寻租投入生产的时候,消费者剩余是HDE,劳动和资本的总剩余是HCE,所以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的福利损失不仅包含哈伯格三角EGF,还包含了塔洛克四边形DCGE,而塔洛克四边形就是社会福利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间的转换。寻租不仅导致整个社会产出的降低,而且使得消费者福利水平降低。所降低的福利即为ECOF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其中哈伯格三角是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而塔洛克四边形的收益由寻租的双方共同获得,所获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寻租双方的博弈。如果设租方拥有更大的权力,那么它就拥有更多的权益。 通过图3可以看出,随着S2上升幅度的加大,寻租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在不断的增加,在整个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在不断的减少。而反映在劳动的收入上,就是煤炭企业职工的福利水平很低,反映劳动力价格的工资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资本获得收入即民营企业家的利润大量降低,企业家投资煤炭行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煤炭产业市场竞争秩序被寻租严重地扭曲,政府被“俘获”,整个煤炭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由此可以看出,寻租是造成煤炭产业社会福利大量损失,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煤炭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 要解决煤炭产业寻租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煤炭资源产权价值的重新估价,新的估价包括各种外部性成本(如员工的培训,安全生产,环境破坏的估价等)和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减少煤炭产业寻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第二,加强和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制度建设,合理界定政府介入煤炭产业的力度和方法,加大对违法官员的惩罚力度,使之所获制度收益高于制度成本。 煤炭经济论文:新煤炭经济形势下的统计管理工作 摘要:统计管理工作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特别在国家针对煤炭经济严峻形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情况下,煤炭统计管理工作显现出重要的地位,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统计管理;新确定能生产力;去产能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供给能力持续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任务的决策部署,2016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国家安监局根据国务院意见要求下发了矿井按照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及去产能等一系列化解过剩产能实施细则,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通过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经济市场机制,煤炭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格局,要求煤炭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顺应新的生产格局调整及完善,扎实有效的保障企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尤其统计管理工作身先士卒,去产能、276工作日制等方案编制及执行都需要统计管理及时的参与及配合,保障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障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目前新的煤炭经济形势下如何开展统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统计管理工作 (一)按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政策解读 2016年初,以国家发改委为主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煤炭生产经营秩序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发【2016】7号文件要求,从2016年5月份开始,全国按照276个工作日从新确定生产能力,即直接将现有合规产能乘以0.84(276除以330)的系数后取整,作为新的合规生产能力。同时,为防止超能力生产,保证职工正常节假日休假休息,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对于生产特种、与下游企业机械化连续供应以及有特殊安全要求的煤矿企业,可在276个工作日总量内实行适度弹性工作日制度,但应制定具体方案,并向当地市级以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根据国家一些列276工作日制新生产能力文件精神,从中可以解读出几个要点问题:一是从新确定产能矿井范围。重新确定产能煤矿范围是指所有生产煤矿,包括正常生产和停工、停产的煤矿,对于新建、改扩建、技改矿井,投产之前,也要按照竣工验收鉴定书或者设计能力乘以0.84确定生产能力后再投入生产。二是276工作日制的由来。重新确定的276工作日是全年365天减去11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再减去78个休息日(全年52周,每周休息一天半)得来的。三是如何确定矿井生产能力。①所有生产煤矿,按照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乘以0.84系数从新确定;②所有在建煤矿,按照设计能力乘以0.84系数重新确定生产能力;③2015年淘汰退出的煤矿不再重新确定;④2015年底灾害严重的煤矿重新核定的结果与本次乘以0.84系数后确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取小的数据作为最终确定的产能;⑤重新确定产能小于30万吨的矿井也要进行重新确定产能工作,但不作为产能关闭退出的依据。 (二)按照新能力生产过程中统计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一系列限产政策要求,编制按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安全生产。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统计管理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编制按新确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方案中的统计管理工作。在按照国家276工作日编制生产方案过程中,需要编制符合矿井实际生产情况的方案,这就需要往常统计报表数据做支撑来分析近期矿井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出切合矿井实际的组织生产方案。在编制矿井集休方案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矿井地测、接续、人员等统计数据情况来分析,编制出比较合理化的集休方案,保障矿井安全生产。2.在执行新能力生产方案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根据报送国家的按新确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方案,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结合井下实际,进一步细致优化采场布置、简化生产系统,使各矿采场布局相对集中、合理,做好各工区、采煤面、掘进面生产数据汇总,按照统计出来的汇总数据编排矿井各采区、工作面进度及产量计划,月度产量不超新确定生产能力。3.完成新确定能力组织生产统计报表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在生产统计工作中,严格执行编制的按新能力组织生产的方案,进一步抓好原始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工作,充分真实反映矿井的实际生产水平,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 二、在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统计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去产能决策部署,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紧抓煤炭市场短暂回暖的时机,立足当前度危求生存,着眼长远转型谋发展,使整个煤炭市场整体保持了安全生产、运营有序、和谐稳定发展局面。在企业去产能工作中,统计管理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去产能工作中人员统计工作 在去产能工作重中之重是人员安置问题,如何合理安置人员,劳动力能否顺利转岗安置,不仅关系到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做好去产能单位职工人员统计工作是开展安置工作的前提,能够真正掌握人员结构,给制定安置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去产能工作中产能置换中统计管理工作 国家在化解过剩的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为了保障煤炭市场供给平衡,实现平稳发展,纳入化解过剩产能方案的煤矿也可以获得减量置换指标,但重点仍是鼓励正常生产的煤矿进行置换。也就是说,将鼓励正常生产的小煤矿置换为安全高效大煤矿,而已经申报关闭退出的煤矿,在置换方面就要折减。这就要求企业要统计好、计算好置换产能指标数据,保障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不利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释放出高产高效的矿井的产能,置换出更多的优质产能,可以看出统计管理工作尤其重要。总之,在新的煤炭经济形势下做好统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统计基础工作扎实的开展能够有利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 作者:姬义义 贾卫东 单位:临沂矿业集团 煤炭经济论文: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探析 摘要: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因此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而这不仅仅是因为煤炭行业是我国能源的基础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国对于煤炭的需求十分巨大,而我国传统的煤炭发展方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弊病。因此确保煤炭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于维持国家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深入剖析我国煤炭行业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分析 0前言 在当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行业并不是非常乐观,而且,煤炭行业发展中还存在自身的缺陷,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从当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出发,逐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身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稳健发展。 1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煤炭产业在以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煤炭行业的发展更是显而易见,上升趋势大幅度提升同时煤炭产业急速扩张。而这不仅提升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使得煤炭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煤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1煤炭产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国民人均水平GDP上升的同时,煤炭经济的攀升幅度也尤为惊人。而在煤炭经济快速上升状态中最突出的一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煤炭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煤炭资源是政府必须要科学规划的事情。 1.2煤炭产业的不断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煤炭发展方式虽然成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越发严重,而这主要是煤炭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所导致。随着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引入,煤炭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瓶颈。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加快中国传统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中国煤炭产业形成了更加高效、环保的一整套的煤炭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1.3国家控制,煤炭产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 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能源的煤炭所拥有的战略性价值将不断攀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产业也将越来越被国家所注重。而国家所引起的重视必将体现在政府对煤炭产业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上。拥有政府的支持,毫无疑问将使得煤炭产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而政府的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以“节能”为主的引导式的调控,让煤炭企业接受更为科学性、理性化的先进理念。并配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给予我国煤炭经济更加稳定合理的发展基础。 2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经济发展至今有过很多的成就,也相伴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而在不断科技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之中,煤炭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以下将从煤炭的自身条件、市场条件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2.1煤炭产业没有形成高度统一性 市场条件对于煤炭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炭价格的变化浮动,对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煤炭企业。一个变化无常的煤炭价格显然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很可能会让一些小的煤炭企业因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而转型失败。最终被行业所淘汰,而在我国煤炭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的价格差异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煤炭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煤炭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可能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使得局部煤炭产业的价格进一步扭曲变形,而这些因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煤炭经济的局域差异。将直接阻碍我国整体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2.2新能源对煤炭经济的冲击 环境因素对于煤炭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煤炭这种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并且近些年出现的温室效应,更加让煤炭产业发展受限。低碳经济的方式发展煤炭经济必然要降低煤炭经济之前的发展速度,以便求得一种经济收益与自然环境的双赢。然而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区周边环境的破坏,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煤炭的加工阶段产生的废水、废渣的处理。不仅污染空气、污染地面,对于煤炭废水的处理更为重要。在我国已有部分煤炭产业集聚地区因为煤炭废水的排放而污染了居民用水,导致大量的疾病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煤炭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3.1煤炭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煤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加强科技化水平。在煤炭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需要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跟进社会先进水平。才能更好的在优化煤炭企业结构的同时兼顾好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为煤炭企业注入“低碳经济”概念,以保证煤炭企业原本的活力与创造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其提供足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 3.2加强对煤炭产业的调控 国家需要加强对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以稳定煤炭价格为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足够稳定、安全的环境。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的自我优化升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区域实情进行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落实到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煤炭企业之间要进行统一合作,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以求进一步巩固全国煤炭经济的上升势头,一方面强化政府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在全国建立一个煤炭生态经济圈。形成一个煤炭产业集群的完整而统一的煤炭经济发展体,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加方便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控制,更是为了给煤炭产业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具有源动力的可持续性推助力。 3.3促进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环境因素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呈现的是一种高污染特性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人们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最初的引导。要深入认识低碳式的煤炭生产方式具有的优越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辅助企业完成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身也要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按照适合自身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自身的优化升级。企业在贯彻低碳经济生产方式中,要综合区域各方面条件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员工切实的以生态型煤炭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作业,企业还需要注重设备的更新与煤炭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强化。同时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用好权利尽好义务。 4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上升,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又阻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本文通过对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分析,将我国煤炭经济的成就与问题表现出来。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剖析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地阐述着在全球温室效应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深刻说明了,要在我国处理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的生态、健康发展,就必须搞好煤炭企业、政府以及人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袁香莲 单位: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千秋煤矿 煤炭经济论文:绿色经济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创新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人居住环境的改变,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于能源开采、雾霾防治、能源结构优化等问题的关注在不断增多,绿色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目前存在意识薄弱、组织结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结合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对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划,增强创新与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绿色经济;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煤炭行业的生产与利用,具有高能耗、高污染方面的问题,是我国中长期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点行业。而节能减排工作涉及的范畴比较宽泛,既有人为因素,又有制度因素,节能减排的成果又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关注度却在与日俱增,所以绿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因此,煤炭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从生产领域和利用领域寻求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煤炭行业节能减排上的难题。 1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1.1未能树立节能减排方面的正确思想和意识 随着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有些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的发展规划存在目光短浅、随意性强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制度建设也没有对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致使企业的节能减排的考核体系不完善,会影响相关目标和政策的执行力度。 1.2未能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煤炭能源供需关系日趋缓和,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也出现了不小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管理机构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所以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行为很难实现,环保部门和能源计量机构及人员同样需要积极发挥相关作业,但我国相关人才比较缺乏,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未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1.3未能处理好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行业都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所以在生产环节和利用环节都存在很多的资源浪费行为,这样的作业模式和管理习惯对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是相对不利的。有的煤炭企业过分看重当前的生产效益,所以在节能减排上存在很多的抵触情绪,也没有积极、主动的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节能技术,未能有效处理好企业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现阶段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所以需要重新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加强行业发展的整体与长远规划,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使煤炭行业步入更加科学的发展轨道。 2绿色经济背景下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创新对策 2.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确立生态化的行业发展目标 基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要想实现其节能减排的目标,就一定要进行生态化的长远规划,在煤炭生产与利用等多个环节中加强生态技术的运用,以及在煤炭使用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有效节约。尤其在当前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追求在不断加强。对于能源的选择上,人们开始倾向于寻找绿色、无污染、低能耗、可循环的能源资源,所以对煤炭资源的替代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煤炭行业以及企业只有不断不进行自身的生态化发展,才能实现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统一。同时,随着绿色经济理念的宣传和发展,节能减排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未来会使得农村群众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产生下降,加上农村地区的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在煤炭行业必须确立自身的生态化发展目标,这样才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2.2完善组织结构,加强部门协调与技术创新 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作为组织保障,确立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协调配合的整体发展思路。要积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享受到绿色经济发展和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带来的福利,这也有助于降低生态化、清洁化技术的推广阻力,及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和设备,关停一些非法小煤矿,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发掘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除了要依赖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措施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每个煤炭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和技术特征,加上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力度。例如,有的煤炭生产企业将劣质煤用于发电的过程中,对原有的发电机组进行节能升级改造,增加了劣质煤的发电燃烧效率,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再如,有的发电厂会将发电产生的粉煤灰进行水泥生产,或者制造成建筑材料,从而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问题。 2.3加强整体规划,正确处理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 在煤炭资源的生产与利用上,虽然与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只要加强整体规划,正确处理煤炭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基于煤炭行业特点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就一定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首先,在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时,要实现由高产稳产向清洁、节约、可持续生产的转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煤炭行业发展的当前与长远、产量与效益、产能与节能、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明确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瓶颈和重点,发挥好组织管理职能,积极引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对原有的组织方式、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使煤炭企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更具超前意识,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再次,在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上,国家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和促进政策,让我国的绿色经济和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可以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迹。 3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针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政策也将会逐渐细化,煤炭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所以煤炭行业以及企业都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工作中来,并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阶段性实现,为人民群众营造宜居、健康、绿色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任大鹏 单位:晋城无烟煤集团成庄矿综掘准备队
形象塑造论文:浅谈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所谓政府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应。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政府影响力则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政府的目标、意图、倾向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政之要在于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各级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任何政府都希望得到民众充分的信任和衷心的拥戴。因为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不仅有利于增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提高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而且对政府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行为有效性的增强都具有促进作用,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无形基础。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一笔无形资产,它需要政府的不断投入和努力塑造,能否成功地树立“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新形象,首先取决于我们能否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行政观,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 首先应意识到,政府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政府,它只有借助市场、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市场机制有许多胜过政府机制的优点,例如市场是分权的、竞争性的、对变化反应敏捷的、资源和效果直接联系的,政府应在充分应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公共目的。因此,要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换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强化其管理职能,弱化统治职能。将社会和市场能干的事尽可能交还给社会和市场去办,只有事权的精简,才能真正达到精简机构和人员的目的,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其次,政府要实现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转变。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它应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把自己局限于决策者和指导者,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使其成为能够治理和实行治理的强有力的政府,认真负责地担当起政策制定和引导的职责,不再插手微观管理领域。政府应是“运动场”上的“裁判”和“规则制定者”,而不再是集“裁判”、“规则制定者”和“运动员”等角色于一身的万能者。因此,政府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正确处理好与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树立起政府就是服务的观念,为企业、市场提供无偿服务,为它们的正常运行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作规则去实行管理,而非以统治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那样只会导致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使社会生活失去生机和活力。 再次,公平和效率是政府行政永恒的主题,政府应具备企业家的精神,树立成本意识,争取单位行政成本的最大化产出,提高行政活动的有效性。如已经兴起的政府采购制度,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在此其中,重要的是政府应综观全局,实现从部门管理向公众利益的转变,不能把眼光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政府是非盈利性社会组织,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政府只看到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那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增加行政成本。 最后,政府要彻底根除官本位的思想,树立以民为本的意识,由“为民作主”转变为“由人民当家做主”。要淡化为官思想,强化职业意识。政府官员是公务员,即公共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而非人民的主人。政府应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事实上纳税人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是纳税人在“养活”政府,为政府的运作提供资金,政府为纳税人服务是天经地义的职责,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对民众的恩赐。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果官员带着权利的标记进入经济行为领域,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损害政府的形象。当权力不再作为一种优越于大众之上的物质生存手段时,当官员恢复公仆的本性时,良好的政府形象才会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当政府及政府官员真正实现了观念转变,真正具备了以人民为本的思想时,健康的新型的政府形象才会形成。 要塑造好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要努力做好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政务公开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以保证自身行为优良。但仅仅如此还不一定就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为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它不仅取决于政府及其官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于公众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只有当公众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信任政府,才能产生对政府的良好评价。为此,政府还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实现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辩证统一。政府整体形象是通过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每一位行政人员的行为特征作用于公众,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定印象,从而体现出来的。而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又以良好的政府个体形象为基础,通过个体形象表现出来。行政人员的言行举止是公众了解、认识政府的重要窗口,他们的态度作风是公众对政府进行评价的感官基础和基本依据。因此,政府必须从整体着眼,个别着手,重视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和每一位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注意其倾向性、稳定性和执行度,即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是为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政策法规在一定时期内尽可能是稳定的,而不是朝令夕改,变换不定,以体现政府是守信的;政策法规的执行是严肃认真的,是不折不扣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不是“偷工减料”,虚同摆设。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重视每一位行政人员的素质优化,不断强化公务员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行政效率意识,对于损害政府整体形象的个体行为必须严肃惩处,以维护政府的整体形象和权威。 二是政府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辩证统一。政府自身的内在素质是政府外部形象的基础与支柱,政府外部形象的优劣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府的内在素质。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要有很强的组织决策能力、富有魄力、有远见、公平公正、廉洁自律;行政人员办事高效、认真负责、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政府行为合理,有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政府机构设置合理、精简高效;正确恰当地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等。在努力干好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适度的宣传和推销,让公众知晓,在了解和认识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信任政府,从而产生对政府的良好评价。政府形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客观真实,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反映政府整体精神面貌,切忌假大空的宣传。片面和虚假的信息不但不能正确反映政府的内在素质,反而会弄巧成拙,使政府形象显得空泛、虚假。 三是政府的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辩证统一。公众的期望应是政府价值目标的选择标准。政府权力 的运用和公众对政府权力许可,本质上体现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换关系。在这种交换关系中,政府对公众期望的遵从,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现阶段,公众对政府的最大期望莫过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政府官员清正廉洁,社会环境稳定,行政高效。公众对政府领导的“服从”是公众对政府的一种“投入”,其程度与政府“产出”给民众带来的期望满足程度成正比关系,即民众从政府行使权力中得到的利益越多,民众对政府统治的服从程度越高,从而强化了政府的控制能力,使政府的权威合法化。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确定价值目标时要以人民利益为重,走群众路线,尽可能与公众期望和谐统一。四是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辩证统一。政府形象最终取决于政府的实际表现,政府表现良好,公众自然能对它形成良好的评价,但公众对政府评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们对政府的期望得到满足的程度,这就不排除有一定非理性的成分。因此,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政府公关职能,注意政府整体形象设计,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通过正常途径将必要的政府工作信息传递给民众,并对有关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增强民众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对民众期望的目标予以合理引导。在现实生活中,民众的期望值往往高于满足感,对于合理的期望值政府应尽可能去实现,对于非理性思维而出现的过高期望则应予合理引导,这将有助于民众对政府行为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 形象塑造论文:重视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 法国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正式把文化列入五年计划之中。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列在首位。法国在文化保护方面先后出台了《保护及修复历史遗迹法》(1962、1967),《古迹保护法》(1967),《遗产捐赠与继承抵偿法》(1968)。1984年法国首创文化遗产日。对文化遗产良好的保护和开发使法国成了全球旅游胜地之首。 面对英语的渗透,法国优先考虑加强法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1994年8月法国议会通过了文化部长杜蓬提出的“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简称杜蓬法。杜蓬法规定禁止在公告、广告中,在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中(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要求在法国境内出版的出版物必须有法语的概述;在法国境内举行的各种研讨会,法国人必须使用本国语言作大会发言……对违反杜蓬法的将处以5000-25000法郎的罚款,违反多少次罚多少次。 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艺术家的物质条件,为他们创作新作品提供支持,使法国的作家、创作者通过他们的作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对文化工业采取扶持政策。文化工业企业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和税率优惠。 面对美国文化的大规模入侵,法国政府对其国内市场和民族文化采取保护政策。法国的文化政策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希望法国的文化产业如电影、电视、出版业、唱片等,应该在技术方面能够有突破性的发展,以便在卫星传播时代积极有效地抵制美国影视产品的长驱直入,确保欧洲国家的民族文化。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新概念。在这次谈判中,美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影视产品,提出应该把自由贸易的范围扩大到影视等产品及服务领域。一旦美国的这一要求达到目的,法国、欧洲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就必须拆除原来影视产品贸易中存在的关税壁垒及配额限制。美国的要求在谈判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法国坚决反对美国把文化列入一般服务贸易范畴,提出“文化不是一般商品”,“文化例外”,拒绝了美国的要求。1989年,在法国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下,欧盟国家制定了《无国界的电视》,要求欧洲的电视台必须为欧洲的作品保留“绝大部分的播放时间”。“配额始终包含着限制的意义。音像配额制度是为了保护法国的(和欧洲的)视听作品制作和播放。音像作品播放配额规定40%的时间必须是播放法国作品,60%留给其他国家”。虽然《无国界的电视》所规定的引进美国影视产品的配额比较宽泛,但毕竟对限制美国电视剧的播放量有一定的作用,为法国电视剧制作、播放提供了空间。 在保护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法语文化的对外输出。1986年,在密特朗总统倡议下举行了首次“公用法语”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法语国家组织宣告成立。该组织包括52个国家和地区的1.6亿人口。法国在世界各地都设立了法国文化协会(Alliance Francaise),为各国法语教学提供教师,并为各国的法语教师提供赴法进修的奖学金。1975年开播的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已拥有3000多万听众,每天用17种语言进行广播,扩大了法国在外国的影响。 毗邻美国的加拿大是美国化最深的“受害者”。加拿大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境。两国订立了自由贸易条约,双边贸易额为世界之最。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旅游者来说,加拿大太像美国了。大街小巷挂满了美国的商标图案,麦当劳餐馆、沃尔玛连锁零售商店的字号随处可见,而且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使用着同样的语言。然而,最容易激怒加拿大人的就是评论加拿大如何像美国。加拿大社会时刻都能感受到它强大的南邻汹涌而来的冲击,因而不懈地探索着在这种冲击之下保护其独立身份的道路。 在加拿大,电影院里上映的电影,电台和电视台里播放的音乐和电视剧,报摊上出售的报刊和书籍等等,绝大部分都来自美国。战后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加拿大青年都是穿着牛仔裤,嚼着口香糖,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其他国家的人已经看不出加拿大人与美国人还有什么两样。正因为如此,加拿大人才对被美国化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和沉重的危机感,有人担心在未来的25年内,加拿大是否还有能力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甚至15年来一直充当加拿大民族主义代言人的加拿大人委员会主席莫德·巴洛都悲哀地宣布:“扞卫加拿大特性的斗争已经基本结束。” 1998年6月,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19位文化部长相聚加拿大渥太华,商讨“在逐渐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是早些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集的一次会议的延续。然而,美国各大报纸都把这次会议看作是由加拿大主办的意在抵抗美国文化威胁的会议。 加拿大下决心采取行动来保护其文化。目前所采取的步骤是保证加拿大媒体所播出的节目中“加拿大内容”应当占有具体的比例。加拿大遗产部现任部长席拉·考普斯女士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人士,对保护加拿大文化具有极高的热情。简略地看一下他们将要采取的步骤就可以看出他们对抵抗“不必要而且有害”的文化的态度是多么严肃。 目前,加拿大法律要求本国电视台必须提供60%的加拿大节目,测算公式非常复杂。另外,广播电台必须提供30%的加拿大节目。在过去的两三年中,加拿大政府对电视节目制作的资助水平几乎翻了一倍。 加拿大甚至更进一步规定了什么是“加拿大节目”的具体标准。比如,一首歌曲至少要满足以下标准中的两项才可以被考虑作为“加拿大选品”。这些标准是:1)作曲或歌词主要由加拿大人完成;2)作曲由加拿大人独立完成;3)歌词由加拿大人独立完成;4)全部在加拿大录制或者全部在加拿大表演或实况转播的现场表演音乐会选目;5)1991年9月1日以后录制或现场表演的音乐会选目。如为加拿大人与外国人共同作词作曲,根据官方认可的有演出权的演出团体的演出记录,该加拿大人在节目单上至少应有50%的署名权。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但它也说明加拿大所要坚持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还有商业的原因。 一个多世纪以来,加拿大政府一直支持帮助那些反映了加拿大独特的有活力的文化的图书、杂志和报纸的生产、发行和 宣传的各种计划和政策。政府支持的前提是,相信加拿大人必须使用加拿大自己的声音讲述加拿大自己的故事。 加拿大现在强行实施一项经过修改的规章,旨在确保只有加拿大出版商才能做针对加拿大市场的广告。外国出版商违反了这条法律将会受到处罚。加拿大对销售美国或外国杂志没有任何限制。他们试图限制外国杂志向加拿大公司推销广告服务赚取加拿大的广告费。加拿大也试图把文化产业从提议中的《多边投资协议》中排除出去。 近代以来,中国接受了西方的进步形象,而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仍然是停滞落后的形象,甚至遭到了极大的扭曲。一个作为“他者”的、扭曲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为了保证自己的进步形象而设计出来的,是西方知识谱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建设的核心在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树立健全的中国文化形象,提高国家文化形象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当务之急。 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向西方寻找真理。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从西方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了优秀的文化。今后,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姿态,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特别注意到,中国一百多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客观上帮助西方特别是美国培育了其在中国的文化产品市场,大大地减少了西方文化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时的文化折扣,而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却遭受到“文化折扣”的重创,形成了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地位。这在客观上就给西方强势文化形象的传播带来便利,而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带来不利因素。 形象塑造论文:小议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塑造策略 (一)政府应树立良好的行政理念 坚持良好的行政理念是一个政府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是政府形象的内在灵魂。政府的这种内在精神状态对于其行政作为具有价值观上的指导作用,树立良好的行政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有效引导,保证政府日常管理和危机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1、政府要形成公仆意识,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政府的权利来自公众的信任和委托,政府不仅仅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占有者,而且还是需要公正有效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以真正实现为人们服务的公仆。这就要求政府及其官员避免在日常管理和危机管理中的为己谋私和腐化堕落的行为,始终把公众的利益放于首位。在制定决策、落实决策时要从公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尽最大可能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2、坚持在“公共治理”的理念下塑造政府形象 目前各国政府的政治中心正在从“统治”转向“治理”,从以前政府只是单纯的发号施令进行统治变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进行“公共治理”。这要求政府的观念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转变,认识到政府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政府,需要借助于市场、社会的力量才进行社会管理。同时各政府部门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府的管理,不能仅看到部门利益而应该看到公众的整体利益,因为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公共治理”理念下政府应该加强与民众和媒体的沟通,与公共机构的合作也要具体和透明化,政府务实、负责的施政态度和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塑造责任政府形象,还有可能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二)政府应提高运作的能力,构建效率政府 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是公众对政府进行评价时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也是政府形象最为直观的反映。因此要通过提高政府政策和战略的有效性、提高行政工作开展的科技含量、提高政府对于各项有效资源的利用率、开拓政府及公务员的视野及远见来实现政府整体运作水平的提升,构建效率政府。 1、政府在制定和落实政策前,需开展实地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使政府对该项政策所针对的对象进行考察,并在此过程中咨询和采纳有关的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从而保证政策的推行能够有效维护和保障公众利益的同时,还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政府要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等信息化运作方式 政府采用电子政务等现代化手段,不仅可以有效的传递信息,建设中间不必要的行政环节,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预算和模拟各项即将要实施的政策或方案的可行性及效应。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的运作开展网上调研或反馈,这就可以根据民意及时调整和规范各项行政行为。 3、政府应发挥好沟通桥梁的作用 政府首先要建立好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各地区、各层次之间政府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从而寻求更为有效的行政方式,也可以开拓政府与公务员的视野,增强其发展和创新意识,提高政府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其次,政府要努力发掘自身之外的有效社会资源,通过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开展民意调查等方式,来调动社会团体和公众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等,从而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政府要树立危机公关意识,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1.树立危机公关意识 公共危机重在防范,但是没有危机公关意识,单纯的“危机预警系统”是没有效力的,超前、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组织防范危机最坚固的防线。危机公关的目的就在于使组织预防和化解危机,使组织形象转危为安。危机公关首先要求政府组织对内部人员进行危机管理教育,树立积极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公关意识,掌握危机出现后应采取的公关措施和技术。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对于在危机中快速有效的处理危机,巩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和支持率,减轻政府决策压力,增强反危机能力,从而修复政府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成立专门危机公关机构 在公共危机情况下,如果没有专门的公共危机处理机构,公共危机的处理就会显得比较盲目和混乱,效率不高,所以可以由相应的危机处理机构来承担起部分公共关系职能。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中心的任务就是为内部和外部公众提供信息,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建立信息咨询部门回答问讯和控制谣言的传播。通过专门的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中心,可以及时了解政府工作的对象的需求和现实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对于政府形象建设,功不可没。当前,我国的政府公关关系危机处理机构可以由各级政府内的信访部门、政府办公室以及新闻和预警部门联合组成,便于对问题的协调。 3、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应对体制 当政府形象面临灾难时,一个经过精心准备、积极主动的危机应对体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政府声誉的破坏。为快速高效地处理危机,我国必须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应对体制,并用法制化的手段明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实现应对危机时各部门间的高效协调运作。在中央政府建立常设性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定期就某一领域中当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警分析和风险评估,并据此制定危机应对的战略、政策和规划;危机发生时,它应当转为国务院处理有关紧急事务的具体指挥和协调机构,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权威地分配资源,并发挥协调有关部门的核心作用。 4、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危机处理的评估机制和责任机制 在危机结束之后,有必要对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和联动效果作出进一步的评估,与评估密切相关的就是责任机制的建立。对危机事件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就是按照明确的职能与权限来确定责任,对危机管理机构设定详细的奖惩标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和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分属不同级别的危机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职能,处理危机事件中,凡本职本岗位应做的事,要尽职尽责,份内的工作如出现差错或失误,予以责任追究。只有建立起责任追究机制,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加以督促,危机管理的各责任人才可能将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和个人利益的损失联系在一起,才可能将维护政府的形象作为主动性和内在性的需要去争取和努力,一个负责任的积极有为的政府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1.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 公开实情并采取有效行动,是政府的基本义务,公众有权利要求获得及时的、真实的信息。在2005年11月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当地政府宣布停水的第一份 公告显示的理由是管道检修,直到第二份公告才承认是由于松花江水污染,结果谣言四起,产生了更大的混乱。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政府就是完备的信息公开机制的领导者和指挥者。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解释和公开相关的准确信息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公众在了解真相后会更多地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这对危机的控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危急时刻,公众的生存和安全遭遇威胁,对于危机信息及时公布,能够消除公众心理压力,避免群体性的社会恐慌。也利于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和协调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保证了危机管理过程中“上情”的下达和下情的“上传”:政府处理与化解危机的对策方案能否顺利取得预想效果、实施过程中有无计划之外的变故、特殊情况下对策是否需要调整等,都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得到有效传达。 2、注重新闻媒介等多种沟通方式的应用,实施严格的政府新闻制度 政府通过新闻、网络、热线等方式的运用,来实现危机管理过程中公众与政府的有效互动。媒体对于政府行为的报道是全面的,既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既让公众了解政府危机管理所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危机处理过程中的不力举措。通过这些舆论渠道,公众可以监督政府的行为,提供相关的建议,并将其及时反馈。 公共危机的新闻必须做到及时客观、准确有序,而完善新闻制度也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需要,体现了政府的本质和政治的文明程度,有利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严格新闻制度的建立,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相关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要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采用明确的媒体应对运作流程。流程应包括以下要素: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应通知新闻运作部门;明确的具体情况以及媒体沟通的目标;信息审批者、者及口径;形式等等。政府第一时间新闻,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防止失实报道对政府形象的歪曲。 3、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引导公众广泛参与 政府应该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方面的信息,并辅以相应的解释,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危机信息,提高公众对公共危机的认知能力,消除恐慌、误解和混乱;同时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广征民意,并将其作为决策和行动的现实依据。这样,不但能加强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互动,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且对政府良好形象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共危机一般涉及范围广泛,跨越领域较多,处理时间紧迫,仅依靠政府应对解决是难以实现的,这时应发动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和个人等参与管理。 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全能政府的角色,从管理走向治理。积极引导公众加入社区自救组织,形成互救小组,展开自我防范、自我救援活动。只有公众参与到危机治理中来,才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危机的发展状况,才让在危机状态下发挥公众的自我理性有效地应对危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总结 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公共危机管理给予政府一个过于集中且敏感的展示自己形象的窗口,使社会公众在非常态的环境下对于政府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和关注程度瞬间提升,较往常平稳环境下对政府形象的关注程度和期望值都高得多,而且影响力也很持久,这就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运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危机管理过程也是政府积累经验和丰富阅历的过程,更是有助于实现与民众互动、加深民众对于政府了解和信任的过程,因而,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提高自身的综合应变能力,提升政府形象才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意义重大,因此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理所应当成为政府、各部门及各级公务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任重而道远,但政府形象所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将为自己赢来越来越高的威望与凝聚力。在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之下,政府形象力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将激发起政府与公众的无限潜力,为实现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推波助澜。 形象塑造论文: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CIS简称CI,全称CorporateIdentitySystem,译称企业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统一战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国IBM公司首开先河,采用这一差异化战略取胜市场开始,半个世纪以来CIS风靡世界,被欧美、日韩等国际企业所普遍采用,成为创立国际名牌的现代经营策略,国际行家们称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 CIS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由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导入CIS为起点,十几年来,已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并成为发展潮流,涌现出海尔、长虹、康佳、格力、科龙、健力宝等众多国内著名品牌,成为振兴民族经济的杰出代表。 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导入CIS)的问题和对策 在我国国有企业里,表现企业精神时使用“团结”一词的达41,使用“拼搏”、“求实”的有24,使用“进取”的有12。 由于数十年计划经济的束缚,指令性生产、习惯了的经营方式与思考方式根深蒂固,国有企业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等较差。总体思想观念与经营理念趋于保守,安于现状。一些企业现有的行业内部体制改革尚未造成彻底与计划经济决裂的书面,企业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中。 大的趋势已决定,但整体观念尚未跟上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之需求。为此,彻底转变观念、确立完全彻底的市场经济观念、现代企业全新的理念是国有企业导入CIS的重要任务。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集团公司株洲车辆厂是我国铁路车辆主要生产基地,创建于1958年,有四十余年研制、生产各种铁路货车的历史,职工人数近7000人。 据广州亚太CI战略研究所调查表现,该厂典型地反映了当前国有企业导入CIS的一些问题。 1、没有专门机构和人才进行整体规划、策划与动作 导入CIS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渗透到各个方面、各道工序和各个岗位。该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一浩大工程的管理,仅就宣传媒体来说,党委宣传部有报纸、电视、广播,工会宣传部有宣传栏、宣传厨窗,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统一指挥、协调,目前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各唱各的调,显得零星、杂乱,事倍功半,影响了效益和效果。CIS的顺利导入与实施,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创意、文案、美工等多种专门人才,由于该厂起较晚,目前,基本上没有这方成的人才。 2、没有长远发展目标 五年,甚至十年以后,企业究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在调查中发该厂很多员工对此很模糊。没有长期的目标,让人感到企业发展的不持续性、不稳定性,有一种短期行为的感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各项管理的制订、落实和实施,更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没有明确的经营理念 该厂始建于1958年,靠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经过几代人挥汗流血,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建成了现代化大中型企业。在创造这一辉煌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中,该厂没有停过一天产。连续17个春节,工人毫无怨言的加班。一些走南闯北的新闻单位记者认为,该厂职工这种调度的政治觉悟和综合在全国都是少有的。但也许是司空见惯了,该厂目前还没有将这些颇具个性的传统进行挖掘、提炼、总结,上升到经营理念和企业哲学的高度上。再如,该厂的高级工程师孙明道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科技界先进的代表。大树的长成,离不开沃土,他的成功实质上是该厂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反映。事实上,在这种氛围和机制下,该厂还涌现了一大批科技英才,但该厂除按常规对他们进行了一些事迹报道宣传外,没有很好地分析他们能够成才的文化背景,并提升到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高度上来认识。 该厂“团结、拼搏、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形成于80年代。时代进步了,据资料表明,在我国国有企业里,使用“团结”一词的达41,使用“拼搏”、“求实”的有24,使用“进取”的有12。这表明,该厂的企业精神与许多企业雷同,缺少自己的个性。 经营理念是CIS系统运作的原动力和实施基石。据调查发现,该厂不少员工不清楚工厂经营理念。实际上,该厂“以人为中心”的企业哲学,“团结、拼搏、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等,多少还是反映了一些企业经营理念。但由于没有进行过梳理、提炼、归纳、总结,不能让广大员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对CI战略的实施极为不利。 4、缺少资金投入 CI战略的实施的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该厂在这些方面投入还很不够。据悉,1999年该厂用于广告方面的实际费用仅3000元,因要印画册,才又追加了10万元。 由以上个案,我们可以总结出国企导入CI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普遍性问题。 企业更名问题 国有企业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生产单位,显然不适合于市场经济经之需要。与工厂转制相结合,将工厂名更为现代企业公司名已迫在眉睫。 更换企业名称,确立企业新形象,是国有企业导入CIS形象设计必须解决的前提条件。经营理念确立问题 许多国有企业的理念精神在企业数十年历史进程起过相应推动作用。但一些企业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在现代经营环境变化的形势要求下,显然已经过时落伍,且一些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无企业个性。因此,确立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形成规范统一体系,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导入CIS的灵魂和基石,非此不能完成“形神兼备”的现代企业形象塑造之任务。 视觉形象更新问题 国有企业的陈旧落伍的外观形象十分突出。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尤其是以企业标志为核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并加大传播力度,已成为迫切需求。 伴随企业更名、视觉形象(VI)设计展开,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公司形象必将迅速展示于社会大众之中。但是关键问题是设计完成之后的实施问题,需要作出形象建设工程的“无形资产”投资预算。 品牌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背景下;我们已经进入品牌时代。市场竞争的形式已进入“品牌竞争”的高级阶段。而一些国有企业尚处于产品经营、竞争意识不够强烈的阶段。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其间差距甚大!传统经济几十年的弊端造成品牌意识的淡薄。这是国有企业导入CIS必须迅速解决的核心问题。否则,很难预测企业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与之背景。为此强化品牌意识,创立主导品牌,启动品牌战略,使之成为企业现代经营战略之重要部分,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也是导入CIS核心问题。行为规范建立问题。 导入CI过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加入方能成功。为经营理念的贯彻渗透,更需要通过活动识别(BI)系统的建立加以实现。必须有领导层深刻的认识和魅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与长期推动,一以贯之,方能见效。而当前,一些国有企业要么不理睬CIS,认为CIS无用无效;要么虎头虎尾,导入初期搞得红红火火,中后期工作却逐渐冷清;要么导入CIS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不注意推行运用。 综合上述,就解决国有企业导入CIS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思路。 东方国家的经营理念和西方国家的经营理念比较起来,理念本身比较抽象和重视精神层面的倾向。日本有很多企业有这种情形,往往会把诚实、至诚、团结、感谢等等作为社训或者是经营理念。我国目前也有这种倾向。像永续经营、永续服务、心怀大志、放眼天下,与您携手共创将来,都是属范围比较宏大而气魄理念。 至于具体哪种内容的经营理念比较好呢?是否比较抽象面明诗情、壮志的经营理念比较好呢?那就要从经营人士的价值观、人生观、文化思想观,不家国情来诊断了。如何确立这些内容呢?兹叙述如下: 1.彻底去了解并分析既存的经营理念构成要素,如企业使命、经营理念、行为准则、企业文化、视觉系统、经营方针等的内容。 2.清楚把握经营人士的意图(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企业?)。 3.分析时代潮流的趋势与上述1.2.项的比较。分别合于潮流与否。分为A.合于潮流。B.不合潮流。C.保留。分别加以讨论,决定取舍。 4.了解社会,一般消费者、顾客、传播、厂商对于自己公司的认识、评估、期待。 5.了解企业内部对于企业的要求,前途的希望(意识渗透)。 6.彻底了解企业的长处、短处、弱点、需要加强的地方,并引进企业没有的技术,KnowHow或智识。 7.整理、归纳、决定。 8、理念共有化。 以上是确立企业经营理念程序方法。至于推行的规模,具体方法,有关人员可按照当时情形斟酌运作。 形象塑造论文:浅谈现代企业价值关与企业形象塑造 一、企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一)企业形象塑造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市场竞争、品牌竞争等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在信息日益共享的“信息时代”产生了众多趋同现象,即同类商品之间的技术、服务、价格等的水平越来越难分上下。为此,作为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手段———企业形象塑造已成为众多企业制胜的法宝。 (二)企业形象塑造是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唤起和激励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地爱护企业、关心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使企业充满无限活力,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三)企业形象塑造是产生超价值无形资产的战略手段 在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大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改善,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产生超价值的无形资产,突现企业的名牌效应和提升企业的商誉,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这也已为世界大多数优秀企业的实践所证明,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是超价值的,它赋予企业的有形资产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企业形象塑造是提供企业生存基础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精心建立起来的,这种企业与公众间令人满意的关系是竞争者不宜诋毁和仿效的,企业只有向社会展露出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取得社会各界和公众的信赖、欢迎和支持,才能奠定交往和合作的基础,使企业争取一个适宜自己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企业形象塑造的内容 (一)企业形象的含义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在自己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为适应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综合运用创意策划、企业标志、广告宣传、商标选型和公共关系等手段,把以企业价值观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产品服务特色,通过自身行为和各种媒介传达、表现出来,使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产生良好形象的认同感,对企业形成一定的整体看法和最终印象,并转化为相应的基本信念和综合评价,从而为企业创造一种理想的经营环境;它是企业的所作所为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客观性反映,是企业展露给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形态、相貌和美誉程度,是展现企业精神风貌和经济实力的一面镜子。 企业形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有机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行为层和物质层,精神层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经营宗旨等,制度行为层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行为、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等,物质层包括企业的建筑物、设备配置、产品包装、企业标志及各种代表企业形象的物质形态等。 (二)企业形象塑造的内容 1.企业精神形象的塑造 企业的精神形象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道德规范、经营宗旨和企业价值观等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客观性反映以及所形成的社会综合性评价。企业的精神形象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外的经营和服务姿态,不同的精神形象便会产生不同的经营和服务姿态,便会给人不同的企业形象的印象。企业精神形象对企业经营活动形成指导和导向,它是企业形象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企业必将涣散,人心不齐,行为不一致,从而对企业形象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企业精神形象的塑造应本着独特性、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加以实施,同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精神形象更应包括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不断创新、讲究信誉、明确使命、服务先导等富有时代特色的企业价值观。 2.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塑造 企业的制度行为形象是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行为、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等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客观性反映以及所形成的社会综合性评价。企业的制度行为形象是企业的精神形象在制度行为层领域的具体展示和表现,是整体企业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度行为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企业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人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形象的自觉的塑造者、传播者和代表者。因此,为适应现代管理发展的要求,制度行为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应体现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文化管理的特色,另一方面更应将“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贯彻于员工的具体行为中去,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来。 3.企业物质形象的塑造 企业的物质形象是指企业的建筑物、设备配置、产品包装、企业标志及各种代表企业形象的物质形态等在社会公众和心目中的一种客观性反映以及所形成的社会综合性评价。企业的物质形象是企业实力、技术能力、文化魅力、经营风格和企业商誉的最佳表征,它不仅表达了企业价值观的取向,而且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历史、风格、追求和向往,是企业形象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的表现,企业物质形象是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企业形象优劣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物质形象标志着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低。在企业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企业物质形象的塑造是企业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最多的,为此,对于企业物质形象的塑造,不仅要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建筑物、设备和产品包装等方面做到“精雕细刻”,使其符合既实用美观的标准又反映企业特色和现代性的特征,而且更要在企业标志以及各种代表企业形象的其他物质形态等方面做到“精心点缀”,使企业物质形象成为企业形象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抓住与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每一次“目光捕捉”的机会,产生“一见钟情”的视觉效果,力求给社会公众和消费者以最佳的“第一印象”,同时还应具有直观性、寓意性、表达性、传播性、时代性、独特性、新颖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三)CI——企业形象塑造的战略手段 CI是CIS的简称,即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我国通常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称“企业识别”)或“企业形象设计和塑造”等等。CI的基本含义是指企业(或公司、团体等组织)在社会环境中求得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其接受、认同和评价的一种整体形象。这种形象是通过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水平、产品的特性和品质,向社会宣传、展示和与公众沟通来获得。CI由三部分组成:企业理念识别(MindIdentity,即MI)、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即BI)和企业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即VI)。 1.企业理念识别是指企业的精神和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即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是内部统一兼具外部特征的企业主导思想和观念,是企业的“自我定位”,也是企业欲使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并接受的企业独立品格,是企业之“魂”,塑造企业之魂,核心是确立企业自身信奉的价值观,此价值观 能使整个企业充满活力与朝气,并能激发广大员工的各种潜能。2.企业行为识别是指企业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具体来说,企业行为识别就是将企业的方针、目标、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措施、销售手段等,通过所采取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对内激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共同行动,将目标变为现实;对外则树立和展现企业魅力,使之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从而达到塑造企业形象的目的。 3.企业视觉识别是在企业确立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与经营有关的一些宣传媒体要求设计出系统的识别符号,以刻画企业个性、突出企业精神,从而使社会公众和本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形象塑造 (一)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是在对日美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时发现的,日美企业的对比使人们发现,美国企业的管理在许多方面并不比日本落后,若是将管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来,加以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关键性的差异在价值观方面。《追求卓越》的作者彼得斯和沃特曼以及《日本的管理艺术》的作者艾索斯和巴斯克作了十分类似的分析。他们认为,共同价值观或最高目标是企业文化最集中的表现,使美国企业大大落后于日本企业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的缺陷造成的。泰伦斯.狄尔和爱伦.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中着重分析了价值观在管理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他们强调,价值观是组织的基本观念及信念,它们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公司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成功,而价值观提供员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为的方针。他们还说,对拥有共同价值观的那些公司来说,共同价值观决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征,使其与众不同。同样地,这些共同价值观创造出公司职工的实质意义,使他们感受到与众不同,价值观是公司上下(不单指高级主管)心目中的真理,就是这样一种齐一的认识,使得共有价值观深具成效。价值观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为全体员工提供了重要的共同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确定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色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因此,企业价值观不是单个人价值观的简单之和,而是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持有的、判定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或者说,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作为一个共同体长期形成的一种共识,是人们对企业、企业生产行为、企业产品、企业公众形象、社会声望与资信等总的看法,是企业一种共同的稳定的心理定式或文化积淀,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独特性。 (二)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形象塑造的关系 1.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形象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所持有的、判定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经营宗旨等企业精神形象的内容,是企业精神形象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形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塑造企业精神形象就必须时刻体现出服务一流、技术创新、积极向上和追求卓越等时代特点,为企业提供统一的奋斗目标。同时,企业价值观还为企业精神形象的定位提供了坐标,因为,每个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位置或坐标,能否找准自己的坐标,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被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所识别。企业精神形象定位的实质,就是塑造适合自己而又与众不同的独特新颖的企业精神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没有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形象塑造就会陷入盲目性,而缺乏个性风格的企业精神形象,就会成为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形象,是无效形象,企业要通过独特的企业价值观,显示企业的风格,使企业定位在属于自己的坐标和最佳位置上,从而塑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精神形象。 2.企业价值观主导着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性质和方向 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塑造,是塑造企业整体形象的动力,因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最终要依赖于在企业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组织管理制度并由人的行为加以贯彻实施而形成的企业制度行为形象。在企业制度行为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企业价值观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力求实现企业价值观及其组织管理制度的有机统一,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运行效率,并因而影响企业组织行为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塑造更要依赖充分体现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特色的人的价值观的塑造;而企业价值观所倡导和弘扬的就是一种企业人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企业制度行为形象影响巨大。企业价值观培育和造就的应该是优秀的企业人,正是这些优秀的企业人成为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主体即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塑造者。如果企业不去培育员工进步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向上的进取精神,企业的制度行为形象就将苍白无力。因此,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灵魂,主导着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性质和方向,从而成为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培育和塑造出一系列崇高、积极的企业价值观观念,可以为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标准,提供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和努力目标,有助于产生较持久的精神动力,产生一种强烈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充满生机,是塑造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内在保证。塑造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员工的归宿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奋斗热情,并将这种精神和热情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去,为社会公众和消费者提供富有企业特色的一流的产品和服务,造福社会和人类,在社会中塑造起合乎企业价值观和时代特色的企业组织行为形象。 3.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物质形象塑造的效果 企业物质形象是企业长期发展和奋斗的历史凝结,是展示企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态势的集中体现,是塑造企业整体形象的最重要的物质手段,而企业物质形象的塑造也渗透着企业价值观的影响,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物质形象塑造的效果。企业建筑物的风格、产品包装的设计以及企业标志的构思,无疑都凝结着企业价值观的成分,是企业价值观的物质外现。在优秀的企业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运用各种先进的宣传手段和现代化的策划创意方法通过企业标志等代表企业形象的物质形态在社会上加以传播,让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及其特色,从中体会出企业的精神、价值观、风格和企业的整体优势,使企业形象在企业物质形象的带动下,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更要在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文化特色在建筑物、设备和产品等企业的硬件方面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潜能,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提供现代化的设备装置,设计风格迥异而又极富文化个性的产品包装,以及生产集高技术含量和多功能效用于一身的产品等等,为企业物质形象的塑造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企业物质形象的塑造确实离不开代表企业形象的企业标志等物质形态在社会上进行的狂轰乱炸的全方位的冲击和宣传,但更离不开有着扎实技术功底和雄厚财物基础,并充分体现企业价值观的厂房、环境、设备和产品等硬件设施。所以,塑造企业物质形象应全面考虑企业自身的物质实力和企业价值观状况,然后运用适当的现代化传播手段将集中体现企业形象的企业标志等物质形态在社会上加以宣传,做到实事求是和表里如一,这样企业才能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物质形象。 4.企业价值观影响着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水平 企业形象是包含着企业精 神形象、企业制度行为形象和企业物质形象的统一体,既然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形象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企业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整体形象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企业形象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所以,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形象的本源、本质和基础,影响着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水平。企业价值观不是通过硬性强制,而是通过软性引导,不是通过权力,而是通过思想,不是通过单纯的规章制度,而是通过信念、宗旨和行为规范,以“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企业的整体运作,这种软性的控制和软性管理,虽然没有强制的性质,但它在每位职工个体的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比硬性控制管理更为有效,更为明显,更易于被人接受,更能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乃至行为。所以,在企业形象塑造过程中,企业形象塑造的整体水平的高低、企业精神形象的导向、企业制度行为形象的素质和企业物质形象的特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着企业价值观的影响。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形象塑造整体水平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体现企业价值观的无形形象即理念和制度发挥导向作用,企业理念的特色和制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企业价值观的优劣,另一方面通过有形形象即企业产品、服务和标志而产生传播功能,在这方面企业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企业整体形象的传播效果。所以,企业形象不管包括精神、制度行为、物质三个层次还是无形形象和有形形象两个方面,但是,每个层次和方面都是对企业价值观不同程度上的折射。企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对企业形象各要素及其组合的优化培育过程,是对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刻意追求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正确、科学、鲜明、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作指南。(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形象塑造在中外知名企业中的成功实践案例 1.IBM公司 IBM于1955年率先导入CIS,可以说是美国最早导入企业形象识别战略的企业之一。该公司的总策划,在公司总经理的全力支持下,为IBM的发展制定出一整套的CI管理识别系统,不仅利用IBM三个字母进行美术设计,形成统一的、易于识别的标志,并传达出它的业务内容,至今,IBM给人的印象始终是“组织制度健全、充满自信,永远走在电脑科技尖端的国际公司”,IBM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成了“前卫、科技、智慧”的代名词,它已成为CIS开发成功的典范。IBM公司的老沃森以毕生的精力,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极为注重IBM的企业价值观的传播,把职工对公司的忠诚作为公司的信念,同时又指出“思考”重于忠诚,把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作为IBM神圣的标志。IBM公司的行为准则是“IBM就是服务”,它是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为了保持公司的优质服务,规定销售人员上班时,必须着深蓝色上装、白衬衫、系条纹领带,中午不准喝酒;谁一旦违章,将不准他参加下午、晚上的任何谈判,以使销售人员在客户前始终热情周到、彬彬有礼,赢得良好印象。 2.松下公司 松下公司是通过企业精神和理念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代表。每天上午8:00遍布日本的近10万名松下员工同时诵读松下精神(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和亲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节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一起唱公司歌,其用意在于让全体职工时刻牢记公司的目标和使命,时时鞭策自己,使松下精神持久地发扬下去。每一个人每隔一个月至少要在他所属的团体中,进行十分钟的演讲,说明公司的精神和公司与社会的关系。进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然后由人事部门负责开始进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郑重其事地诵读、背诵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学习公司创办人松下兴之助的“语录”,学唱松下公司之歌等。 3.麦当劳 麦当劳是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而塑造的成功企业形象。麦当劳的企业理念是“Q、S、C V)即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QUALITY),快速、准确、友善的优良服务(SERVICE),清洁优雅的环境(CLIEANNESS)和做到物有所值(VALUE)麦当劳几十年恪守这个理念,并始终如一地落实于每项工作和员工的行动中去,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亟身于世界强手之林。麦当劳企业忠实地推行”Q、S、C V),而且渗透到整个现行的组织内,推展出具体的企业行为,这就是麦当劳的CI特点,为了彻底贯彻麦当劳的企业理念,麦当劳在芝加哥的总部派出“地区巡回督察团”,每月不定期到各地经销店、公司直营店巡视好几次,对全世界13000家连锁店一视同仁。督察团巡视完毕后,再把审查结果向总公司或该地区的总部报告。如果审查结果不良,则该店的店长考绩就会受到影响。 4.海尔公司 海尔是靠优质的服务树立的典型企业形象。海尔视信誉为生命,他们把用户视为上帝和企业的衣食父母,建立起“用户永远是对的”、“企业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信誉、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等企业理念,推出“海尔国际星级服务”,在国内市场首先导入全新的服务竞争,以服务质量去推动CI战略的实施。海尔人确立了售前、售后提供详尽的咨询,任何时候均为顾客送货上门,根据用户指定的时间、空间,给予最方便的安装,上门调试、示范性指导使用,售后跟踪、终身上门服务,出现问题,24小时之内答复,使用户绝无后顾之忧等服务原则,这些原则无一例外的体现了海尔坚定不移的原则:用户满意才是目的。为了遵循这一原则,海尔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代价,给顾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四、关于我国企业形象塑造的几点设想 (一)树立体现时代特色的现代企业价值观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基本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企业价值观已开始从计划经济性质的特点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特点,如从看重“市长”到看重“市场”,从看重“产值”到看重“利润”,从看重“步调一致”到看重“文明竞争”,从看重“内部职工”到看重“顾客与公众”等等,由于这些价值观上的转变和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的推动,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这一切是与党中央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分不开的,但是,企业价值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企业价值观的转变,我国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会取得这 么巨大的成绩。为此,在总结我国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坚定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接WTO对我国的各种挑战,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价值观的水平,以塑造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形象,在塑造我国现代企业的企业形象过程中,必须突现我国企业价值观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民族特性,具体讲,时代性应全面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特征,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科学性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发挥自身优势,生产一流的产品、保证一流的服务和塑造一流的企业形象;民族特性就是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否则,失去民族特性也就会失去自己。总之,科学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对企业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只有科学的企业价值观才能形成现代化的企业形象。(二)力求打造“MADEINCHINA”的中国名牌 名牌是企业良好形象的缩影,是产品质优的证明,身份的标志,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创名牌可以作为提升企业形象的突破口,也是建立良好形象的基础。没有过硬的名牌产品,企业形象也将是软弱平庸的。名牌虽只有方寸之地,却凝聚着创造者的心血和智慧,标志着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开拓市场,开展宣传等等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象征着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信任和厚爱。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进入我国,这对弥补我国物质和资金短缺、丰富活跃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经济转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世界级的名牌排行榜中难寻“MADEINCHINA”的影子,这真是令我们十几亿中国人汗颜。从长远看,我们倘只附庸于外国名牌,就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更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商战中取胜,只能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如果国内市场到处充斥着外国商品,我们怎能称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如何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商品品牌是一个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旗子,要把树立中国名牌视为关系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战略问题。发展中国名牌事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塑造企业形象,不能不特别着力于创名牌。只有通过创名牌,打造“MADEINCHINA”的中国名牌,塑造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企业只有以高质量为基础,以高信誉为保证,在国际上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才能创造出响誉国内外的名牌,而这也正是塑造企业形象的迅捷途径。 (三)适时导入CI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IBM公司成功导入CI战略以来,欧美各大企业纷纷仿效,20世纪70年代以后,CI战略传入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亚洲国家,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CI战略传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买方市场出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无情地冲击着企业长期以来在高度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经营方式、企业理念、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要想在新的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一个全新的战略观念,即导入和实施CI战略,开拓中国企业的CI战略时代。CI战略虽然给中国一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产生了一些中国名牌,但与世界级的名牌差距还很大,在CI战略导入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对CI战略期望值过高,急于求成,只图一劳永逸,不在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上下工夫;片面理解CI战略的内涵,只重视视觉识别(VI)上投入,而忽视最核心和根本的理念识别(MI)和行为识别(BI)的塑造和规范,只是“治标不治本”,流于形式,从而将CI战略引向歧途;在企业理念上无特色,表现为经营理念大而空和雷同现象严重,或者是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政治口号,或者虚而又虚的哲学标语,这种无个性、无特色的CI战略必然导致失败。所以,为了真正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的国际形象,一方面我们必须适时导入已被世界优秀企业的实践所证明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CI战略,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真正把握CI战略的真正实质和内涵,克服一些短视和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关键要树立科学、正确而又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企业价值观,重点要抓住质量和服务这个核心,以此来带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只有企业正确地认识和定位自己,才能使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之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达到企业形象在真善美上的统一,才能取得CI战略的最佳效果。 形象塑造论文:试析高校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论文摘要: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以其健康的图书馆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风、文明的服务态度去影响读者,感化读者。图书馆只有适应新形势,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施名牌服务,才能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形象塑造;途径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存竞争的加剧,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不仅已成为企业界立于不败之地,谋取更大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法宝,而且也给图书馆界带来冲击与挑战。图书馆担负着为地区社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服务的重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读者。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失去了认知度,也就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一、图书馆形象的含义及构成 所谓图书馆形象,就是指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即图书馆馆风馆纪、馆容馆貌、藏书质量及规模、服务质量及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馆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及其成果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获得的评价。它反映着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体现了图书馆的声誉和知名度。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的一种无形资源,对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使馆员对图书馆产生依赖感、归宿感、自豪感;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以其健康的图书馆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风、文明的服务态度去影响读者,感化读者。因此,图书馆只有适应新形势,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施名牌服务,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塑造图书馆形象除了现代化的设备、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效合格的人才队伍、优质的服务等必备条件以外,还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工作,使图书馆赢得公众的信任、肯定和支持。 二、塑造图书馆良好形象的途径和方法 (一)制定新颖独特的图书馆视觉识别标志 图书馆的外部行为识别,要求图书馆加强与外界公众媒体的接触,可借助新闻、广告、公关等公益性活动扩大影响,以取得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视觉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形象识别方式,它包括标志、标准字、象征图形、吉祥物及事物用品、广告设计、交通设计、员工制服等一系列完整的视觉识别手段。中外企业界中,使用企业识别标志,成功占据市场的例子不胜枚举。图书馆的服务视觉识别应该充分体现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强调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中心这个特点,在“信息服务”、“知识海洋”上做文章,从图书馆的名称、图书馆的标志、指示牌、办公用品、服务用品、借书证、阅览证、工作证、胸卡、馆服等诸多方面统一认识。 (二)创设一个美好的内外部环境 视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一个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3%,所以图书馆首先应运用美学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内外部环境。美观、大方、简洁雅致的馆舍建筑造型不仅为一个城市、区域、学校增添艺术价值,而且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唤起读者对知识的欲望和渴求。馆内应做到整洁干净、明亮舒适,座椅整洁有序、灯光设置合理,通风良好,空气清新,藏书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先进,查阅资料方便快捷;馆舍四周要求安静、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花草飘香,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有了这样的内外环境,图书馆就会让每位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从而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三)一流的馆员队伍是创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保证 图书馆员个人形象的“美丑”,直接关系到重塑图书馆形象的成败,这是事关全局的基础工作。就图书馆个人形象而言,不仅要注重仪表,做到得体不失形,更要注重内在素质。早在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私人图书馆的拥有者费得里戈公爵就要求图书馆员“学识渊博,神采奕奕,和蔼可亲,精通文学和语言。”事过境迁,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对图书馆员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说过,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或是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者的向导与顾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了,每个人的才智有了施展的空间,这就尤其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里如一的健康、向上的形象。 (四)进行一系列的图书馆自身宣传活动,营造公共效应 图书馆要树立新形象,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图书馆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争取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扶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我宣传,营造公共效应。 1、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宣传媒介,不定期地对本馆情况进行统一的介绍,宣传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宗旨、馆藏体系及分布状况,各个部门的业务及服务种类等,还可以公布新书通报,让读者了解新书及收藏处,以便查找利用。充分利用传媒介质,努力扩大图书馆知名度,使政府重视图书馆,使全社会与公众认识了解、支持图书馆。 2、搞好同宣传媒介的关系,积极传播图书馆形象。宣传媒介具有面向公众、传播速度快、报道评价具有一定权威性等特点,它是影响、引导读者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应通过多种途径,比如采用新闻报告、专题通讯、专访、广告、展览、接待参观、提供咨询服务、赞助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图书馆服务成果,形成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社会舆论。否则,即使做出了很大成绩,也不能被读者认同。 3、利用名人宣传图书馆,注意收集各界名流有关图书馆的言论,特别要邀请党政要人和学术界名流就图书馆发表讲话、题词和撰写文章,发挥名人宣传图书馆的权威性。 4、组织馆员与读者经常开展一些有助于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活动。要通过不断传播图书馆方面的业绩来保持和强化公众方面的良好形象。如果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发生矛盾,图书馆应勇于反省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要善意的向读者做好解释工作,使读者消除怀疑不信任和认识模糊等逆反心理,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创造良好的协调沟通环境。 5、转变人们的旧思想,树立图书馆的社会意识。各图书馆都要冲破传统保守封闭思想的束缚而向社会开放,向社会成员敞开发证,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强化社会的图书馆意识,使它融入社会中,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 (五)为读者提供完善的品牌服务 图书馆完善的服务包括:热情、周到、开放、亲切的借阅服务;准确、迅速的咨询服务;积极、主动推介图书和图书馆利用的指导服务,接受读者各种申诉、意见和要求的即时服务。但作为一种品牌,仅有这些还不够,服务的极至在于给人以惊喜,即服务已超出读者的想象和预期的结果,这是一种超附加值的劳动。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技能、服务及时性等能使读者、用户感受到服务品牌的承诺。图书馆服务品牌是无形资产的积累,它以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技艺、高质量的劳务、构建了图书馆在市场的认同度、信誉度、知名度,增加图书馆经营的附加值。 (六)馆藏文献特色化 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特点与传统文献资源有所不同。首先,馆藏文献的载体有所不同,由传统的单一印刷型以纸为载体的文献转变为视听资料、电子图书等多载体并存的文献,并逐步改变原有的藏书范围和藏书手段,这种转变将全面改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内容,从而产生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应从单一收藏印刷型出版物向多载体馆藏过渡,不断增加微缩资料、声像制品、机读磁带、电子出版物等多载体文献,以建立起现代图书馆应具有的多载体、多层次、特色化的名牌藏书体系。其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本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发各种特色文献资源,努力提供特色服务。 (七)实行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 1、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相结合。每个工作人员都应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必须与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直接联系,大胆解聘富余及不称职人员。将藏书体系的科学性与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功过的主要标准。 2、在技术手段上要更新换代,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逐步实现网络建设社会化,使整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完全呈现在用户面前,并能查阅外馆资料,逐步做到馆际互借。 3、图书馆要制定完整详细的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和长远目标与实施步骤,并取得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和改革力度,在办馆方针和方向上都要有新的形象意识。 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知识与信息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职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图书馆的形象体现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和声誉,已成为图书馆开拓和巩固读者市场,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保证。 形象塑造论文:试析从危机公关谈政府的形象塑造 论文摘要 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如何在危机公关中变危机为转机,利用好危机事件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分析危机公关对于塑造政府形象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在危机公关中为政府形象加分。 论文关键词 危机公关 政府 形象塑造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对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事件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与应对”??这里政府面临的危机主要是指由自然原因或者社会矛盾所引起突发事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近几年集中爆发,也会持续成为未来几年的焦点社会问题。在危机处理和应对过程中,处理得好不但能有效化解危机并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处理不好则会损害政府形象。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水平直接展现的是政府行政能力,是政府形象的塑造的关键环节。 一、危机公关对于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 (一)从危机突发性来看,政府形象在危机事件面前面临巨大挑战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即危机事件是政府预料之外的临发生的意外事件,加上政府对危机事件处理上经验的不足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使政府形象面临巨大挑战。 1.首先是信息速度以及公开性的挑战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塑造 以西藏3.14事件为例,因为事件的突发性,加上确定事实的真实性、统一口径等需要时间的问题导致政府的信息公布迟缓,这才给国外媒体猜测甚至诬陷中国政府以可乘之机。假如来自现场的第一时间信息是政府在第一时间发出的那么可能就不会有假新闻事件严重损毁我国政府形象的事情出现。其实,国外媒体攻击我国政府“信息不公开”已经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之前的危机公关中,政府的行政确实存在类似的严重问题。比如2002年开始出现的“非典”疫情,当时政府的“信息不公开”使得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国际舆论纷纷指责中国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那一年中国政府的形象达到了历史的冰点。不同的危机事件,但存在的同样的类似问题都会给政府的形象塑造带来挑战。 2.危机事件对新闻发言人的挑战影响到政府形象的塑造 以2011年7.23动车事故为例,铁道部王勇平召开了关于动车追尾的新闻会。王勇平虽然诚恳道歉,但是会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事故现场掩埋车体的行为,面对公众与媒体的质疑,王勇平竟然以一句“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来搪塞媒体。这完全不应该是具有危机公关能力的政府培养的合格新闻发言人的表达。另外从会现场的来看,会的提问非常无序,铁道部的发言人对于技术上的问题难以回答清楚,而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王勇平显得很慌张。作为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应该从容睿智,让一切为我所用,而他却远没有做到。这是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挑战,而政府新闻发言人不能应对这种挑战势必就会在媒体面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二)从危机的“聚焦性”来看,危机发生也是政府塑造形象的机遇 危机事件本身具有“聚焦性”。也就是说危机时期,也是全球媒体关注中国的时期,那么就是我们塑造政府形象的机遇时期。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利用好危机带来的机遇,向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展现一个有办事效率的政府,有足够危机应变能力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政府,值得信任的政府。 在近几年的危机事件的典型案例中对塑造政府形象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当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地震之后政府第一时间公布的权威信息为各个媒体转载,获得国际媒体的一致认可。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在政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号召下,纷纷以各种形式支援抗震救灾,受灾群众也在政府的号召下众志成城,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政府运用权威信息的优势,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引导了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我国政府度过危机赢得支持的舆论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利于我国度过地震灾难,还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塑造了信息公开,诚实守信的政府形象。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对于生命的重视与尊重,以及政府主要领导人亲临抗震前线指挥救灾向全国以及世界传递着中国政府尊重生命价值,对每一个老百姓负责形象。经过抗震救灾以及政府对灾后重建的重视塑造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形象。在地震发生的几个小时内,我们政府就能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来,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变能力。无疑,在汶川地震中我国政府危机公关是在给政府的形象加分。当然,在危机的“聚焦性”作用之下,如若处理不当,那么这种“聚焦性”就不再是政府塑造形象的机遇而是更大的挑战。 二、政府危机公关中的形象塑造依然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之策 尽管危机公关对于政府的形象塑造是一大机遇,但是分析近几年的典型危机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的危机公关中,政府的形象并未得到很好的塑造。通常在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往往相对成功,但在处理社会矛盾所引发的危机事件中政府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问题上还是困难重重。如何在这种类似的危机事件中做好应对是政府利用危机事件塑造政府形象的关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政府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应对危机机制以及危机后保障机制不健全,要着手完善 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缺乏完备的危机应对机制。尤其是政府面对社会矛盾引发的危机事件时,通常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这种状况在危机发生时势必让政府手忙脚乱,进而损害了政府形象。虽然我们能看到政府应急处理机制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楚政府的应急机制的仍然不健全,这导致行动的被动和舆论引导的被动,这种被动不但增加危机破坏性而且损害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我们政府缺乏危机后的保障机制同样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危机后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不但致使危机受害人群危机时期的身心受伤,而且会导致危机后的社会问题,比如遭遇“非典”的幸存者,他们在危机时期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得以生存,但是由于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就严重的“后遗症”,而政府大多是危机时承诺危机后淡忘,后续的工作因为缺乏政府的关注而遗存。这种问题处理不妥善很可能会使群众形成不负责任的政府印象。这就要求政府不但要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并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启动,将危机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或是将危机事件的破坏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另外,还要完善后危机时期的保障机制,政府自身设立保障支持专项资金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关注关心危机受害人群的危机后发展,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负担,解决政府的危机“后遗症”潜在的社会隐患,还会因为媒体的广泛宣传树立负责任的,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 (二)政府在危机面前各方面反应滞后,要抢抓“第一时间” 一方面,由于存在等待上级指示的问题,政府可能丧失消息时机,从而丧失引导舆论的先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在消息时不够准确、及时,甚至有时还存在迟报、漏报、瞒报的现象,致使上级无法根据真实的危机状况作出准确判断,贻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负面效果扩大化,进而损害了政府形象。这就要求政府要抢抓“第一时间”。 首先,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运用政府独有的权威信息的优势,引导舆论走向。当然,这里也包括新闻会的信息,但是新闻要注意这么几点:要培养复合型的新闻发言人,从健全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制度和程序开始做起;新闻发言人的谈吐,着装,驾驭媒体的能力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新闻发言人本身充足的准备;完善新闻会现场安排,可以尝试改变目前的新闻会现场人员安排,由单一发言人回答非技术问题,辅助以专业人员回答技术问题,或者采取新闻会现场连线形式,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还要讲究回答记者提问顺序的艺术,比如回答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顺序交替进行,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区别开来等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直接关系到一场新闻会现场的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否塑造好良好的政府形象。从上述两个方面着手改善我们政府的信息制度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会对危机时期政府的危机公关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进而会塑造正面的政府形象。 其次,主要领导人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就像汶川大地震后总理第一时间就出灾区一样,群众会被领导人的亲临所感染,这不仅显示出政府对事件的关注也展现出政府对群众负责任的态度。相比汶川地震贵州瓮安事件在这一点上就非常不到位,正是起初当地领导人的不重视才使得群众被黑恶势力利用引发了严重的暴乱。所以,危机公关中主要领导人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这对于危机时期塑造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十分必要。 (三)政府行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要注重政府的人才培养 一个行政有效的政府离不开办事有效的人才。政府在危机公关时困难重重与参与危机事件处理的官员的危机处理素质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具体的政策制定,以及具体的执行过程都是人在参与。这就对公务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是领导人既要有利用危机事件塑造政府形象的意识,又要具备塑造政府形象的能力。第一,领导人要善于与媒体沟通,利用信息的权力,驾驭媒体。因为“媒体是有价值的,然而它在政治过程中却存在难以驾驭的因素”??这就要求政府领导人要有驾驭媒体的能力。具体方法上政府可以利用媒体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引导舆论。比如利用博客、微博等培养政府的意见领袖,通过人民信任的、德高望重的公众人物或权威专家等传播政府的信息,从而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领导人还可以利用媒体与群众互动,通过媒体获得群众对于事件的反馈,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第二,领导人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切忌盲目强制执行行政命令。有些领导人危机意识淡薄,处理事情缺乏经验,在社会矛盾出现时盲目强制执行行政命令导致事件恶化的事件屡屡发生。第三,领导人要改变观念,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树立负责任的,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形象。“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很难想象这是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问记者的问题,就是因为部分政府官员官本位的腐朽思想根深蒂固,服务政府的观念尚未扎根,有这样腐朽的领导人才一次次的抹黑了政府形象。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官员思想,树立服务政府意识,才有可能树立服务型的政府形象。否则,人民眼中的政府势必是不负责任的、人民对立的。另一方面,负责具体执行政策的公务员也要提高素质,包括树立服务群众意识,拥有“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以达到在具体的执行中树立政府切实为群众服务的形象。因此,只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队伍,才能为危机公关中的政府形象塑造加分。 综上所述,危机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处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形象塑造过程。在危机公关的过程中政府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危机公关的同时塑造正面的政府形象。 形象塑造论文:浅论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摘 要] 现今社会,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生产与销售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单纯目标,现在更多的在于整合企业内外有效的资源, 利用公关手段,促进企业与相关受众之间的了解,增加信任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公关由众多要素构 成,而企业品牌(经济组织)是企业公关的主体要素。若拥有了众所周知的品牌,花在销售上的时间和心血即可大幅降 低。品牌的形象代表你对客户所做的承诺,以及客户对于你达成承诺能力的判断,客户在你开展促销之前就认可了品 牌背后所代表的品质。 [关键词] 公关手段;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形象 一 一个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经营与积累。视觉形象的一致性,使得相关受众对品牌形象形成长期沉淀,从而加深对品牌的认识。视觉形象一致性的关键就在于品牌视觉载体这点上,因为相关受众是直接通过品牌视觉载体如标志、名片等来认知品牌的性质、价值、理念等品牌要素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依托,是企业开拓占领市场的标签和通行证。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形象的物质基础,是一个企业产品的质量、性能、设计、价格等要素在社会公众当中的整体表现。“可口可乐”总裁曾经说过:假如有一天我的生产企业被一把火全部烧光,我仅用这几个字母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贷款。可见,品牌的价值和作用之大。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越早注意品牌形象的建立,对于品牌形象的积累便越有利。 品牌形象简称VIS,即视觉识别系统,包括:(1)基础部分:品牌标识、标准字体、品牌色彩体系、标志字体组合规范等;(2)应用部分:名片、信纸、信封、传真纸、资料袋、路牌、交通工具、服饰等;(3)终端形象店部分,现在随着“品牌个性服务”的完善,这一部分将会越发显得重要。而其中基础部分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指导了应用部分系统的延展和执行,应用部分系统又是基础部分系统的延续。比如,京东方品牌的建设。京东方主要业务是各种核心显示器件的研发制造和显示器整机的EMS服务,用企业形象、技术、产品、服务来推动京东方的品牌建设,这体现了京东方创新技术与管理,以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显示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使命。京东方的品牌定位策略是以B2B的行业客户为主体并辐射大众,以“卓越光电,创新”为品牌核心价值,其品牌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与利益相关者对于京东方的信赖。品牌是一种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品牌内在动力的核心是“价值、文化、个性”,并且与企业的阶段性总体战略紧密结合。京东方根据所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为其自身量身打造品牌推广策略,在品牌的不同阶段,广告承载着不同的任务与使命。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的京东方在品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身发展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模式,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思想力与行动力是相一致的,所以一定要站在品牌战略的高度来策划全局。 二 综观国际著名品牌,哪一个品牌不是历经了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风雨洗礼,而生命却依旧青春,光辉仍依然亮丽。也正是因为这种品牌的人格魅力,与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心理因素相融合,异化为一种时代的象征。产品及其所依附的企业在经过长期的市场推广和积累,最终形成了强势品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IBM、INTEL、BMW、TOYOTA 、CITIBANK、SIMENS等。企业在长期的积淀和与消费者的沟通并兑现承诺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形成了令人信赖的品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已经紧密相连,互为倚重。 一个品牌的塑造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产品品牌发展到企业品牌,再发展到社会品牌。 第一阶段,产品品牌阶段 一个品牌的个性在建立之初都是一样的,都是立足于其产品的功能、特点和用途。产品具体特征的塑造才是品牌个性的建立所必须依据的,利用主要受众群体的诉求来进行定位,进而形成受众对品牌的识别。例如,德国大众生产的金龟车,就是以结构紧凑、轻便省油、造价成本低作为其品牌特征,以产品打开市场。 第二阶段,企业品牌阶段 利用舆论、广告和促销等公关手段把企业独特的观念、文化、技术等因素传播、移植、扎根于相关受众脑海中,让其自发地对企业建立起品牌忠诚度。公关是提升品牌知名度、产生品牌联想和美誉度最好、最经济的方式之一。如今,公关已经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品牌沟通时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企业新闻传播,新闻只是充当一种形式,营销才是本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专职部门来负责市场推广、媒体宣传及企业形象设计。比如,TCL不仅在集团层面成立了品牌管理中心,还在其下属七大事业本部设立了自己的公关传媒部门。在整合传媒的时代,公关传播已经从单兵作战走入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时代,过去那种信息来源、流通、流向的管理机制,正在受到来自虚拟世界的多元化媒体环境的挑战,其中企业邮箱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企业邮箱除了一般邮箱所具备的功能之外,更是塑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影响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企业家们也非常明白企业品牌树立后,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品牌资产,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为新产品的上市推广提供强大的品牌支撑和市场竞争力的道理,所以他们都非常注重企业“大文化”中个人职业品牌的建立。个人职业品牌的塑造是留给公众的首要印象。企业家形象是企业品牌形象人格化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无论哪一个品牌,其后面都有一位性格强硬或张扬或儒雅或低调的企业家,换言之,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后面都有一位出色的企业家。比如,奠基IBM的沃森父子、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华为的任正非,等等。这些企业家们给消费者及大众带来的都是正面的认知和联想,带来的都是对企业的信任,对产品的信任。对于还处在初创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家良好的个人品牌是支撑和助推企业吸引资金、招聘高素质员工并吸引更多媒体报道的资源;对于公众型公司而言,企业家个人品牌甚至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走向。例如,高尔文在辞去摩托罗拉总裁职务后其公司股票反而上涨5%。企业品牌形象人格化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二就是企业中所有员工的个人职业品牌的集合。人——企业的员工,是社会大众感受企业最重要的渠道,也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客户、商业伙伴、媒体、其他企业、政府等更多支持和信赖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企业里产生了很多著名的职业人员,以及这些著名的职业人员又帮助企业品牌提升的原因。 第三阶段,社会品牌阶段 企业的行业形象与企业的民族形象共同组成企业社会品牌形象。例如,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其董事长徐冠巨做人做事一向低调,主张把事情做好,把企业带大,在行业内具有“大哥”级的地位,传化化工在其所在的行业内也可以说是赫赫有名,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行业内人们的尊敬。又如,至今仍没有下文的“徐工案”,今年的徐工集团引进美国凯雷投资并购案,在关键的时刻,三一重工的执行总裁向文波在网络上公开反对徐工集团“贱卖”国有资产,反对不顾国家安全利益的徐工集团把资产出售给境外投资者的事件。一时间,专题的网络报道铺天盖地,从而引发了经济界、企业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大讨论。如今,媒体和网络无孔不入,不能够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面临被曝光的危险,从而危及企业品牌形象。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评价企业成绩和品牌形象的关键指标。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当然是件好事,但需要面对的是如何与当地政府、企业良好合作,如何使品牌的核心价值被当地的相关受众认可,简单地依赖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服务已经是远远不够的,这更取决于企业品牌如何通过良好的社会形象,真正拉近品牌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融入到社会中去。当然,通过建立合资公司也是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偏好的一种有效方式,成功的例子还不少,如索尼-爱立信、富士施乐、LG、Philips、S-LCD等。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运用良好的策略联盟使企业在市场上很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像海尔那样。海尔在准备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时,也遇到了要走国际化路线的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如何迅速打开市场,让当地相关受众尽快知道并接受海尔这个品牌的问题。海尔利用了相当巧妙的公关手段,采用体育营销的方式作为切入点。海尔与澳大利亚本土当时最著名的篮球队墨尔本老虎篮球队合作,选择冠名该篮球队,并邀请其队长、著名的世界级篮球明星安德鲁·盖茨出任海尔电脑的形象代言人。海尔通过当地受众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及体育明星,一下子就拉近了同当地受众之间的距离,成功地进入到澳大利亚市场。再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博取人心,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日之间贸易的摩擦,而引发了美国民间"抵制日货"的发生。为了消除美国相关受众对日本品牌的偏见和抵触情绪,在美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以社会服务为诉求,再造公司品牌新形象:对美国社会进行捐助活动,为美国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等,到1996年底,丰田企业品牌形象广告活动受到全美的高度赞扬,并且改变了美国人对丰田品牌的印象。 三 如今,品牌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淹没于众多营销要素之中的作为普通角色的命运,与企业家、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土地五大资源要素并列为同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品牌引入国内企业时间不长,经验尚浅,有些企业对品牌及品牌战略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错误的品牌操作方法,结果是不仅浪费了金钱,还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归纳起对品牌的错误认识也不外乎主要有以下7点:(1)把名牌当品牌。(2)把CI当品牌。CI是企业形象设计。品牌既离不开企业形象,又独立于企业形象之外而自成一套战略体系,二者不能混淆。(3)重视产品不重视品牌。其实受众在决定买谁家产品时,关键在于他们如何看待产品,而不仅仅是产品做得怎么样。重视品牌,也就意味着深入地重视顾客的全面需求。(4)把品牌等同视觉符号标志。(5)以为广告宣传就是品牌塑造。品牌塑造,涉及到品牌设计、品牌管理、产品开发与生产、渠道销售与人员销售、广告公关活动等一系列工作。(6)以编造的形象替代品牌形象。捏造虚假形象,以求一时轰动效应。(7)缺乏长期一致、全面统一的品牌管理。虽然目前品牌形象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都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崭新领域,但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份开放与进取的心态,积极学习国外成熟的理论、及时借鉴、总结成功的案例,勇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信在中国经济黄金时代来临之际,就能成功运用品牌形象打造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强势企业。 四 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以前那种单一的产品价格战、质量战、品牌战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的企业综合形象战的需要。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观念与精神文化通过整体传达系统传递给企业周围的公众或者团体,反映企业的自我认识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识,以便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它由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以及视觉识别(VI)三者有机整合运作的子系统构成。它通过确立符合企业实际且富有个性化的经营理念、策划设计来体现企业理念的行为规范、活动体系以及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识别体系,以逐步建立、形成与优化企业的综合形象。CIS作为一种现代企业战略,已经被许多著名企业导入与应用,并在日趋激烈的商战中显示出巨大的战斗力。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必须得有一套符合自身条件发展的CIS系统才好。 企业形象的塑造不是立竿见影,不会马上就给企业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但它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会获得由社会效益转化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战中建立长久立足之地,那就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把目标盯牢些。 由衷希望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能一路好走。 形象塑造论文:试析高校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论文摘要: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以其健康的图书馆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风、文明的服务态度去影响读者,感化读者。图书馆只有适应新形势,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施名牌服务,才能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形象塑造;途径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存竞争的加剧,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不仅已成为企业界立于不败之地,谋取更大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法宝,而且也给图书馆界带来冲击与挑战。图书馆担负着为地区社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服务的重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读者。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失去了认知度,也就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一、图书馆形象的含义及构成 所谓图书馆形象,就是指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即图书馆馆风馆纪、馆容馆貌、藏书质量及规模、服务质量及公共关系等围绕图书馆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及其成果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获得的评价。它反映着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体现了图书馆的声誉和知名度。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的一种无形资源,对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使馆员对图书馆产生依赖感、归宿感、自豪感;良好的图书馆形象,能够以其健康的图书馆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风、文明的服务态度去影响读者,感化读者。因此,图书馆只有适应新形势,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施名牌服务,以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塑造图书馆形象除了现代化的设备、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高效合格的人才队伍、优质的服务等必备条件以外,还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工作,使图书馆赢得公众的信任、肯定和支持。 二、塑造图书馆良好形象的途径和方法 (一)制定新颖独特的图书馆视觉识别标志 图书馆的外部行为识别,要求图书馆加强与外界公众媒体的接触,可借助新闻、广告、公关等公益性活动扩大影响,以取得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视觉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形象识别方式,它包括标志、标准字、象征图形、吉祥物及事物用品、广告设计、交通设计、员工制服等一系列完整的视觉识别手段。中外企业界中,使用企业识别标志,成功占据市场的例子不胜枚举。图书馆的服务视觉识别应该充分体现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强调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中心这个特点,在“信息服务”、“知识海洋”上做文章,从图书馆的名称、图书馆的标志、指示牌、办公用品、服务用品、借书证、阅览证、工作证、胸卡、馆服等诸多方面统一认识。 (二)创设一个美好的内外部环境 视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一个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视觉接受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3%,所以图书馆首先应运用美学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内外部环境。美观、大方、简洁雅致的馆舍建筑造型不仅为一个城市、区域、学校增添艺术价值,而且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唤起读者对知识的欲望和渴求。馆内应做到整洁干净、明亮舒适,座椅整洁有序、灯光设置合理,通风良好,空气清新,藏书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先进,查阅资料方便快捷;馆舍四周要求安静、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花草飘香,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有了这样的内外环境,图书馆就会让每位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从而提高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三)一流的馆员队伍是创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保证 图书馆员个人形象的“美丑”,直接关系到重塑图书馆形象的成败,这是事关全局的基础工作。就图书馆个人形象而言,不仅要注重仪表,做到得体不失形,更要注重内在素质。早在十五世纪,意大利著名私人图书馆的拥有者费得里戈公爵就要求图书馆员“学识渊博,神采奕奕,和蔼可亲,精通文学和语言。”事过境迁,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对图书馆员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说过,现在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或是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者的向导与顾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了,每个人的才智有了施展的空间,这就尤其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里如一的健康、向上的形象。 (四)进行一系列的图书馆自身宣传活动,营造公共效应 图书馆要树立新形象,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图书馆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争取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扶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我宣传,营造公共效应。 1、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宣传媒介,不定期地对本馆情况进行统一的介绍,宣传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宗旨、馆藏体系及分布状况,各个部门的业务及服务种类等,还可以公布新书通报,让读者了解新书及收藏处,以便查找利用。充分利用传媒介质,努力扩大图书馆知名度,使政府重视图书馆,使全社会与公众认识了解、支持图书馆。 2、搞好同宣传媒介的关系,积极传播图书馆形象。宣传媒介具有面向公众、传播速度快、报道评价具有一定权威性等特点,它是影响、引导读者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应通过多种途径,比如采用新闻报告、专题通讯、专访、广告、展览、接待参观、提供咨询服务、赞助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图书馆服务成果,形成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社会舆论。否则,即使做出了很大成绩,也不能被读者认同。 3、利用名人宣传图书馆,注意收集各界名流有关图书馆的言论,特别要邀请党政要人和学术界名流就图书馆发表讲话、题词和撰写文章,发挥名人宣传图书馆的权威性。 4、组织馆员与读者经常开展一些有助于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活动。要通过不断传播图书馆方面的业绩来保持和强化公众方面的良好形象。如果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发生矛盾,图书馆应勇于反省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要善意的向读者做好解释工作,使读者消除怀疑不信任和认识模糊等逆反心理,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创造良好的协调沟通环境。 5、转变人们的旧思想,树立图书馆的社会意识。各图书馆都要冲破传统保守封闭思想的束缚而向社会开放,向社会成员敞开发证,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强化社会的图书馆意识,使它融入社会中,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 (五)为读者提供完善的品牌服务 图书馆完善的服务包括:热情、周到、开放、亲切的借阅服务;准确、迅速的咨询服务;积极、主动推介图书和图书馆利用的指导服务,接受读者各种申诉、意见和要求的即时服务。但作为一种品牌,仅有这些还不够,服务的极至在于给人以惊喜,即服务已超出读者的想象和预期的结果,这是一种超附加值的劳动。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技能、服务及时性等能使读者、用户感受到服务品牌的承诺。图书馆服务品牌是无形资产的积累,它以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技艺、高质量的劳务、构建了图书馆在市场的认同度、信誉度、知名度,增加图书馆经营的附加值。 (六)馆藏文献特色化 二十一世纪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特点与传统文献资源有所不同。首先,馆藏文献的载体有所不同,由传统的单一印刷型以纸为载体的文献转变为视听资料、电子图书等多载体并存的文献,并逐步改变原有的藏书范围和藏书手段,这种转变将全面改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内容,从而产生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因此,目前高校图书馆应从单一收藏印刷型出版物向多载体馆藏过渡,不断增加微缩资料、声像制品、机读磁带、电子出版物等多载体文献,以建立起现代图书馆应具有的多载体、多层次、特色化的名牌藏书体系。其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本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发各种特色文献资源,努力提供特色服务。 (七)实行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 1、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相结合。每个工作人员都应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读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必须与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直接联系,大胆解聘富余及不称职人员。将藏书体系的科学性与文献开发利用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功过的主要标准。 2、在技术手段上要更新换代,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逐步实现网络建设社会化,使整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完全呈现在用户面前,并能查阅外馆资料,逐步做到馆际互借。 3、图书馆要制定完整详细的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和长远目标与实施步骤,并取得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和改革力度,在办馆方针和方向上都要有新的形象意识。 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知识与信息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职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图书馆的形象体现社会的发展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和声誉,已成为图书馆开拓和巩固读者市场,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保证。 形象塑造论文:试析从危机公关谈政府的形象塑造 论文摘要 危机公关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如何在危机公关中变危机为转机,利用好危机事件塑造良好政府形象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分析危机公关对于塑造政府形象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在危机公关中为政府形象加分。 论文关键词 危机公关 政府 形象塑造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政府在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对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事件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与应对”??这里政府面临的危机主要是指由自然原因或者社会矛盾所引起突发事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近几年集中爆发,也会持续成为未来几年的焦点社会问题。在危机处理和应对过程中,处理得好不但能有效化解危机并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处理不好则会损害政府形象。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水平直接展现的是政府行政能力,是政府形象的塑造的关键环节。 一、危机公关对于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 (一)从危机突发性来看,政府形象在危机事件面前面临巨大挑战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即危机事件是政府预料之外的临发生的意外事件,加上政府对危机事件处理上经验的不足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使政府形象面临巨大挑战。 1.首先是信息速度以及公开性的挑战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塑造 以西藏3.14事件为例,因为事件的突发性,加上确定事实的真实性、统一口径等需要时间的问题导致政府的信息公布迟缓,这才给国外媒体猜测甚至诬陷中国政府以可乘之机。假如来自现场的第一时间信息是政府在第一时间发出的那么可能就不会有假新闻事件严重损毁我国政府形象的事情出现。其实,国外媒体攻击我国政府“信息不公开”已经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之前的危机公关中,政府的行政确实存在类似的严重问题。比如2002年开始出现的“非典”疫情,当时政府的“信息不公开”使得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国际舆论纷纷指责中国政府信息不透明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那一年中国政府的形象达到了历史的冰点。不同的危机事件,但存在的同样的类似问题都会给政府的形象塑造带来挑战。 2.危机事件对新闻发言人的挑战影响到政府形象的塑造 以2011年7.23动车事故为例,铁道部王勇平召开了关于动车追尾的新闻会。王勇平虽然诚恳道歉,但是会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事故现场掩埋车体的行为,面对公众与媒体的质疑,王勇平竟然以一句“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来搪塞媒体。这完全不应该是具有危机公关能力的政府培养的合格新闻发言人的表达。另外从会现场的来看,会的提问非常无序,铁道部的发言人对于技术上的问题难以回答清楚,而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王勇平显得很慌张。作为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应该从容睿智,让一切为我所用,而他却远没有做到。这是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挑战,而政府新闻发言人不能应对这种挑战势必就会在媒体面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二)从危机的“聚焦性”来看,危机发生也是政府塑造形象的机遇 危机事件本身具有“聚焦性”。也就是说危机时期,也是全球媒体关注中国的时期,那么就是我们塑造政府形象的机遇时期。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利用好危机带来的机遇,向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展现一个有办事效率的政府,有足够危机应变能力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政府,值得信任的政府。 在近几年的危机事件的典型案例中对塑造政府形象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当属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地震之后政府第一时间公布的权威信息为各个媒体转载,获得国际媒体的一致认可。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在政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号召下,纷纷以各种形式支援抗震救灾,受灾群众也在政府的号召下众志成城,树立了重建家园的信心。政府运用权威信息的优势,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引导了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我国政府度过危机赢得支持的舆论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利于我国度过地震灾难,还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塑造了信息公开,诚实守信的政府形象。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对于生命的重视与尊重,以及政府主要领导人亲临抗震前线指挥救灾向全国以及世界传递着中国政府尊重生命价值,对每一个老百姓负责形象。经过抗震救灾以及政府对灾后重建的重视塑造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形象。在地震发生的几个小时内,我们政府就能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当中来,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变能力。无疑,在汶川地震中我国政府危机公关是在给政府的形象加分。当然,在危机的“聚焦性”作用之下,如若处理不当,那么这种“聚焦性”就不再是政府塑造形象的机遇而是更大的挑战。 二、政府危机公关中的形象塑造依然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之策 尽管危机公关对于政府的形象塑造是一大机遇,但是分析近几年的典型危机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的危机公关中,政府的形象并未得到很好的塑造。通常在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往往相对成功,但在处理社会矛盾所引发的危机事件中政府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问题上还是困难重重。如何在这种类似的危机事件中做好应对是政府利用危机事件塑造政府形象的关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政府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应对危机机制以及危机后保障机制不健全,要着手完善 一方面,由于我国政府缺乏完备的危机应对机制。尤其是政府面对社会矛盾引发的危机事件时,通常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这种状况在危机发生时势必让政府手忙脚乱,进而损害了政府形象。虽然我们能看到政府应急处理机制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清楚政府的应急机制的仍然不健全,这导致行动的被动和舆论引导的被动,这种被动不但增加危机破坏性而且损害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我们政府缺乏危机后的保障机制同样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危机后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不但致使危机受害人群危机时期的身心受伤,而且会导致危机后的社会问题,比如遭遇“非典”的幸存者,他们在危机时期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得以生存,但是由于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就严重的“后遗症”,而政府大多是危机时承诺危机后淡忘,后续的工作因为缺乏政府的关注而遗存。这种问题处理不妥善很可能会使群众形成不负责任的政府印象。这就要求政府不但要完善危机应对机制,并在危机发生时迅速启动,将危机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或是将危机事件的破坏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另外,还要完善后危机时期的保障机制,政府自身设立保障支持专项资金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关注关心危机受害人群的危机后发展,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轻政府负担,解决政府的危机“后遗症”潜在的社会隐患,还会因为媒体的广泛宣传树立负责任的,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 (二)政府在危机面前各方面反应滞后,要抢抓“第一时间” 一方面,由于存在等待上级指示的问题,政府可能丧失消息时机,从而丧失引导舆论的先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在消息时不够准确、及时,甚至有时还存在迟报、漏报、瞒报的现象,致使上级无法根据真实的危机状况作出准确判断,贻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负面效果扩大化,进而损害了政府形象。这就要求政府要抢抓“第一时间”。 首先,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运用政府独有的权威信息的优势,引导舆论走向。当然,这里也包括新闻会的信息,但是新闻要注意这么几点:要培养复合型的新闻发言人,从健全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制度和程序开始做起;新闻发言人的谈吐,着装,驾驭媒体的能力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新闻发言人本身充足的准备;完善新闻会现场安排,可以尝试改变目前的新闻会现场人员安排,由单一发言人回答非技术问题,辅助以专业人员回答技术问题,或者采取新闻会现场连线形式,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还要讲究回答记者提问顺序的艺术,比如回答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顺序交替进行,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区别开来等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直接关系到一场新闻会现场的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能否塑造好良好的政府形象。从上述两个方面着手改善我们政府的信息制度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会对危机时期政府的危机公关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进而会塑造正面的政府形象。 其次,主要领导人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就像汶川大地震后总理第一时间就出灾区一样,群众会被领导人的亲临所感染,这不仅显示出政府对事件的关注也展现出政府对群众负责任的态度。相比汶川地震贵州瓮安事件在这一点上就非常不到位,正是起初当地领导人的不重视才使得群众被黑恶势力利用引发了严重的暴乱。所以,危机公关中主要领导人要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危机现场,这对于危机时期塑造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十分必要。 (三)政府行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要注重政府的人才培养 一个行政有效的政府离不开办事有效的人才。政府在危机公关时困难重重与参与危机事件处理的官员的危机处理素质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具体的政策制定,以及具体的执行过程都是人在参与。这就对公务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方面是领导人既要有利用危机事件塑造政府形象的意识,又要具备塑造政府形象的能力。第一,领导人要善于与媒体沟通,利用信息的权力,驾驭媒体。因为“媒体是有价值的,然而它在政治过程中却存在难以驾驭的因素”??这就要求政府领导人要有驾驭媒体的能力。具体方法上政府可以利用媒体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引导舆论。比如利用博客、微博等培养政府的意见领袖,通过人民信任的、德高望重的公众人物或权威专家等传播政府的信息,从而树立诚信的政府形象;领导人还可以利用媒体与群众互动,通过媒体获得群众对于事件的反馈,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第二,领导人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切忌盲目强制执行行政命令。有些领导人危机意识淡薄,处理事情缺乏经验,在社会矛盾出现时盲目强制执行行政命令导致事件恶化的事件屡屡发生。第三,领导人要改变观念,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树立负责任的,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形象。“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很难想象这是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问记者的问题,就是因为部分政府官员官本位的腐朽思想根深蒂固,服务政府的观念尚未扎根,有这样腐朽的领导人才一次次的抹黑了政府形象。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官员思想,树立服务政府意识,才有可能树立服务型的政府形象。否则,人民眼中的政府势必是不负责任的、人民对立的。另一方面,负责具体执行政策的公务员也要提高素质,包括树立服务群众意识,拥有“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以达到在具体的执行中树立政府切实为群众服务的形象。因此,只有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队伍,才能为危机公关中的政府形象塑造加分。 综上所述,危机对于政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处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行形象塑造过程。在危机公关的过程中政府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危机公关的同时塑造正面的政府形象。 形象塑造论文:谈吉祥符号在企业形象塑造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本文从吉祥符号的产生谈起,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意义,以及吉祥符号如何在企业形象塑造中运用。 关键词:吉祥符号、企业形象、图腾。 这个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当你试图认真地寻觅原先在身边的比较熟悉的东西时,它竟然会在无声无息之中悄然离去。于是,有人惊叹这个世界变化快!时光如大江东去般一往无前滔滔不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人世间也有奔涌千年的沧海、照彻古今的明月、四季华茂的常青树、永久流淌的不老泉,这就是吉祥符号。它是记录那些表达吉祥幸福的纹样、图案或文字。 吉祥符号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入体内作怪,需要借助某一物或神帮助他们向妖魔发起进攻,驱鬼逐妖,消灾灭害,保佑平安。因此,他们举行宏大的舞蹈,创造出他们认为魔鬼们害怕的形象,作为他们家庭、氏族的保护神。于是,图腾出现了。 图腾的实体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甚至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形象,原始人最初将图腾当作祖先崇拜。再后来将图腾认作保护神。因此,图腾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保护神。继而有了自己的图腾圣地、图腾仪式、图腾物、图腾色彩、图腾音乐、符号图形等。这一点与当今现代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容,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企业标志、吉祥物、标准色、象征图形等在形式上是多么接近啊!对于氏族成员来说,图腾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使氏族之间互相区别,维系社会组织,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记象征。这与现代企业所追求的企业内部员工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以及追求品牌个性也是一致的。 中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同时,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龙。中国人将它视为神灵,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龙可以说是最大的吉祥物。中国人之所以世世代代执着地崇拜龙,一是历代帝王用龙树立自己的权威;二是龙崇拜中含有自然崇拜。中国数千年以农立国,而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将龙视为全民族的保护神。闻一多先生说:“龙族文化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传说中龙有九子,各有不同的形象,并在不同地方保佑着中国人的生活。 作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的应用无处不在,祭龙日、龙抬头、舞龙灯、赛龙舟等。因龙命名的地名、水名、人名不计其数。与龙有关的图案均有吉祥的涵义,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云龙风虎”、“鲤鱼跳龙门”等等。还有由龙形简化而来的图案,也包含着无限幸福的意义。 这种龙的意识,龙的象征,延续到今天现代企业形象的塑造上,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活动之中。从全民族的图腾,成为现代社会某个企业品牌的指定符号,又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处理方式为企业所用。以龙命名为企业名,品牌名随处可见:科龙空调、龙凤汤圆、金龙鱼、E龙网等等。以龙为标志的符号与吉祥物更是随处可见。具体的龙、抽象的龙、威武的龙、可爱的龙、拟人的龙、图案化的龙在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形象中比比皆是。 这表明,现代企业形象塑造也在寻求吉祥的表达。 中国吉祥图形符号的资源极其丰富。它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象龙这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自然中没有的吉祥物很多。除了龙,还有凤、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这些吉祥物也被许多品牌作为形象代言人而采纳。 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如“方胜”图案被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成司标,而且很成功。陈汉民在评价其司标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其二,司标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其三,形象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标的‘功劳’。” 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司标设计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和现代审美观的成功结合。司标巧妙借用“方胜”图案为基本框架。“方胜”是中国特有的吉祥文化图形化,它表达了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美好意愿,常结合“盘长”图案以传达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寄托,因此在民间广泛应用。靳埭强先生借题发挥,使自己的设计更有情感色彩,对内含的表达更具哲理性。 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司标设计,把握住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向导性,赋予了公司的积极意义;公司与客户,公司与员工,对内与对外的合作,沟通,互诚互信的双向关系;以及包括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在设计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这正是公司所提倡的战略思想的表达。 利用约定俗成,在中国民众心中已经形成共识的吉祥图案应用到公司固有的内涵之中,创造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这是很好的一步棋,使其设计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当然,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司标设计的形象虽源于传统“方胜”图案,但又不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象的再创造,使司标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功的启示。 象靳埭强一样借用传统吉祥图案作司标的还有陈幼坚设计公司机构形象的“四喜娃”图案,把古老的图形注入新的意念。 再看中国联通的司标,司标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信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 倍受瞩目的北京2008奥林匹克申办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籍以祝福北京申奥成功及2008年奥运会吉祥如意。 中国邮政电信总局,中国移动总公司的企业形象也用了吉祥纹样“回纹”。 可见,吉祥纹样在现代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里,也有其独特的、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 CI精神来源于欧美,如何“洋为中用”是改革之初企业决策者头痛的问题。创建有中国精神的品牌形象就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由赵琛设计的《人民日报CI导刊》标志,可以说是“中国CI事业的导航塔”。标志整体造型取材于天安门前的华表和天坛的云纹纹样,其构图又巧妙地演化为“中”字,以表明中国型的本意,通过艺术手法处理化为英文的CIS,以表明作者创意深处的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的“中国型CI”的精神实质。标志整体图案流畅自然,刚柔相济,古朴中透露着时代精神,显示出凝重的历史美感。 在这里,传统吉祥纹样的应用更具它独特的民族情感。 中国吉祥符号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及丰富的内涵。同样可以得到国际上跨国公司的肯定与应用。 由北京视新广告公司设计的摩托罗拉公司年度报告书(1997年)。选用了具有象征意味的传统吉祥图案。在诞生篇里,用了丹凤朝阳图像,曰:丹凤朝阳,应召而生。在人才篇里,分别选用了龙和鲤鱼图像,曰:育龙之后代,铸华夏伟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使一家美国企业融于中华文明精髓。该书设计完毕,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好评。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伯瑞德与亚克斯曾在《市场审美》一书中评论: “摩托罗拉的年度报告书,恰当地运用了中国的象征和成语等表现手法,丰富而准确地反映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多样性发展。例如:凤凰图案,象征着幸福和财富;虎的图案,象征力量和使命;帆船,象征生意兴隆;梅、兰、竹,既象征着勇气、诚实和灵活,又表达了摩托罗拉植根中国的战略思想;成语“如虎添翼”和“同舟共济”,则分别表达了摩托罗拉截至1997年在中国的12亿美元投资的魄力和与中国共同发展的决心。” 中国的汉字也是非常丰富的设计之源,含有吉祥含义的汉字被用作企业名称的非常之多,有:福、禄、寿、乐、荣、华、鼎、盛等等。用“福”字作标志和名称的最多,福临门、福满多、来福、福多……。中国人还特别讲究吉祥数字,如3、6、9、8、4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基于一个概念,即所有复杂东西都是由简单性中产生的。中国人认为三为多,九为无限。传统戏剧中四个卒就代表千军万马,以少胜多。中国企业以吉祥数字命名的也有之,例如:三九集团、喜六食品。 这些以吉祥图形和吉祥数字为元素的企业形象符号是“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司徒虹)。 当然,我们应用传统吉祥符号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老祖宗的东西并非都是“凡是民族的,进而又是世界的。”中国吉祥图案萌发于人类童年时期,成长和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它必定会从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带出封建文化的印记。应该明白,一些传统吉祥图案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所以我们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让其具有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以弘扬光大。如前所述的,中国联通、申奥标志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套用。造成了龙凤满天飞,云纹如意纹正过来倒过去都能见到的场面,这种单一的创作思路应及时刹车。《新周刊》封面曾刊登中国航空公司的所有标志,以凤和鸟为素材的标志占了绝大多数。这些标志好象除了说明“飞机会飞”这句谁都明白的废话以外别无他意。每个航空公司有其不同特点与优势,有其不同的企业理念。形象首先要传达理念,是为了区别而非跟从。如何在形象塑造上与同行拉开距离,树立“我就是我,我与别人不同”是企业形象定位的依据。 自从靳埭强先生八十年代推出了中国银行标志以来,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似乎就成了中国金融机构形象的唯一象征物,剩下的就只有在图形细节,表现形态、色彩上做文章,诸如建行、工行、农行、汕头市商业银行等。这样一大堆“孔方兄”。使诸多银行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可喜的是,深圳商业银行、上海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了全新的银行形象。它突破了银行必用古铜钱的旧模式,多了一些人情味而少了一点铜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力的形象,改善了银行古板的面孔,体现银行为市民服务的宗旨。这种敢于突破陈规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我们在使用经典的吉祥符号时也切莫依样画葫芦,要把握好其精神实质,以免落入俗套,要将内涵化为修养,然后在设计中自然流露。这一点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知道,在传统纹样中也有一些不美的东西。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应用。若不加清理、改造地直接搬用,既没有时代性,缺乏创造性,也是与现代企业形象所不相符。如在名称中用荣、昌、华、贵等字,让人感到既老又旧。如何清理传统吉祥符号取其元素精神,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使企业形象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不仅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决策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吉祥符号的应用,还有注意其世界性的问题。 今天的世界,由于经济一体化以及网络通讯的直接影响,使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趋向同质化。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主流消费阶层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意趣情感与世界各地青少年都一样,都在向一个国际化标准靠拢,他们都穿T恤、穿牛仔、吃汉堡、喝可乐、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一切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都在逐步趋同。所以中国的品牌要走出国门必然要有其世界性。 那么,中国品牌如何做到世界性与民族性?我们认为,现代性产品要考虑国际化设计语言,在创作中了解世界民族大文化区域和文化禁忌:如海尔品牌的吉祥物不能在中东地区应用,因该地区是禁止光着身子的。我们只有找到跨民族文化的人类共通之处的符号表达,才能塑造国际性品牌。而中国地域性产品则应强调民族性,如文化旅游,中国工艺品等,要表达民族特色出生地,挖掘文化符号中不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切莫使一个从纽约来北京观光的游者,看到的北京跟纽约一个样,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如何用祖国传统文化精粹,以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是历史交给我们设计师的沉重使命。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 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通中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长江黄河,浇灌自己,奔向世界。将设计艺术民族化、现代化,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的伟大任务。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亟待深度认识与把握 新闻营销的概念,在近几年已经被广泛提及。特别是一些网络营销公司或品牌策划公司,往往把新闻营销当作自身业务的卖点,并宣称可以与数千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等等。 但是,分析一下那些所谓新闻营销的案例,不难发现,很多只是传统广告的形式转换,操作者对于新闻、对于营销、对于传播的理解,并没有超越以往的广告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营销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原则,就被一些机构简单化、工具化甚至庸俗化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媒体环境及传播方式的变化,新闻营销无疑可以成为品牌传播的一个趋势,甚至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模式。但是,就眼前来说,需要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完成对新闻营销的界定和提升。 对新闻营销的现状考量 与“营销”是舶来品不同,新闻营销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可以说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媒体环境,所产生的一种营销理念。在分析其理论特性时,有必要看一下关于营销的一些基本的理论。 营销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体系。在代表性的体系中,很多都是以“4”来展开的。不管是 “4C”、 “4F”还是 “4V”、“4R”,尽管他们的体系、框架、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了与消费者也就是品牌接受者互动的问题,只不过用沟通、共鸣、回报等不同的概念进行了表述。对于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媒体的力量,众多的营销理论并没有从理论层面做出解释和说明。特别是,对于为什么需要新闻营销,以及什么是新闻营销,如何做好新闻营销等问题,还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所以,从理论层面建立一个新闻营销的理论框架,是丰富和完善营销理论,特别是品牌营销理论的需要。 在实践方面,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层面是品牌传播者,比如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目前,在其进行的品牌传播活动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新闻的力量进行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比如,在一些党报上,政府形象的宣传,已经成为这些媒体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媒体,不断与企业或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借助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帮助战略合作者传播企业形象、企业品牌或者企业产品。但是,无论是政府形象的传播,还是企业品牌的传播,尽管借用的是新闻传播的方式,但在传播的新闻性及传播效果方面,很多却不如人意,所谓的新闻传播,具有了太多的“伪新闻”的痕迹。 另一个层面是传播者,也就是一些传播公司或策划公司。一些以新闻营销为主要业务点的公司,打出的旗帜竟然是“帮助写软文”。其实,从许多已经传播的案例来说,这些传播公司、策划公司对于如何真正把新闻营销做得更好、更有效果、更具有新闻性,并没有很好地认识。他们炒作的一些所谓新闻营销,主要还是一种形象广告的模式,还只能说是一种广告营销。为什么?因为从其策划、传播的整个进程来看,并不具备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炒作本身,并不是新闻传播。 所以,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需要对新闻营销进行总结和提升,需要建立新闻营销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 把握新闻营销的三个基本视点 新闻营销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认识这一概念,需要明确三个基本的视点,那就是新闻、营销和传播。 新闻营销首先是一种新闻行为。 新闻营销,不同于关系稿。关系稿往往不具有新闻传播的价值,却因为与媒体的关系得以刊播,其传播效果达不到新闻可以达到的境地。而且,很容易被受众识别。新闻营销,更不同于有偿新闻报道。有偿新闻往往是单一的,一次性的,而一个品牌的新闻营销则需要一个体系、一个战略、一些具体的流程。所以,新闻营销不是偶尔的一个新闻报道,它与其他方式的营销一样,需要有明确的品牌定位、品牌战略,然后,一切的传播,都需要围绕这个定位和战略展开。同时,需要有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传播规划。 因此,新闻营销必须符合新闻运作的一些原则。就是说,在运用新闻的方式推进品牌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新闻主题的提炼、新闻活动的设计、还是新闻事件的策划等等,都需要符合新闻的需求,同时还要符合不同媒体传播的要求。而新闻,则是有着自己的规律的。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一是传播的时机,二是传播的定位。把握不好这些,就可能流于“伪新闻营销”。 同时,新闻的视点还要求在整体的实施过程中,张扬新闻传播的优势,使新闻营销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比如,要发挥新闻及时性的特征,保证第一时间把好的品牌事件传播出去;比如,发挥新闻超越广告的更加完整的解释功能,使品牌价值和信息传播得更加准确和详尽;比如,通过有效的媒体沟通,把新闻营销与危机公关职能进行嫁接,一旦出现品牌危机时,能及时有效地以正面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消除危机影响;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发挥新闻可以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优势,有效引导新闻营销实现价值放大。等等。 认识新闻营销的第二个视点,是“营销”。 就像我们常讲客户营销、服务营销、文化营销、价值营销等概念一样,新闻营销的落脚点也在于营销,也需要符合营销学的一些基本特点。在这方面,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个是从营销的目的性来看,客户原则应当成为新闻营销的重要原则。品牌通过新闻营销的目的,是让受众也就是品牌产品的消费者,对这个品牌产生了解、产生认知、产生接受、产生忠诚,从而从企业品牌的忠诚者变为企业产品的忠诚者。就好像产品销售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一样,新闻营销也需要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需求。新闻需求不同于单纯的产品需求,当一个受众把一个品牌的传播内容当作新闻来阅读时,他对于这个新闻的要求、以及可能产生的阅读反应及效果,会根本区别于他去阅读一则产品广告。这里面,不是简单的物质需要,更会具有情感诉求、价值诉求等等。所以,从营销的角度说,你要把营销品牌所选择的新闻有效地传播出去,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使你的内容更符合受众的阅读需求,更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营销视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把互动作为新闻营销的一个着力点。“客户参与”是营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实现有效营销具有很强的作用。任何一个品牌或者产品的客户,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可转移性”――当一个品牌或产品对其客户不能或不再产生吸引力,或者不能有效地让其客户产生价值认知后,这些客户就可能转移到其他的品牌或产品上;比如,“可选择性”――当相同或相近的品牌或产品出现后,如果他们的品牌价值、产品品质不输于你,而他们的营销策略又胜过你,那你的客户就可能由以前的忠诚客户变为选择性客户,你的品牌和产品不再是他们的唯一。这其实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留住客户、开发新客户?在新闻营销中增加互动的内容,就是很好的方式。通过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让消费者能参与到你的品牌或产品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我创造了价值”的感觉,这样,他们就会把接受并忠诚于你的品牌或产品的行为和过程,变成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甚至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过程。谁还会转移或放弃自己的成就感呢? 第三个视点,是传播。 品牌新闻营销的过程,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而传播是一门科学,是需要把握特点、遵循规律、有效推进的。在这方面,有三点需要特别把握。 一是确立传播的主线。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说,全部传播的主线应当是一种价值传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传播者将品牌的价值,用不同的载体和方式进行体现。然后,让受众接受、认可,并选择你的载体。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品牌的产品,他一定会自身体验到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可能与自己的物质需求相一致,也可能与自己的精神需求相一致。在实施新闻营销时,需要沿着价值设计、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放大的链条展开。然后,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新闻方式,将价值对象化。 二是明确传播的主题。在价值导向之下,传播主题的设计,决定着新闻营销的成败。举个例子说明。一家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最近在探索其“全价值链”的经营方式。基本的概念是说,从基地建设入手,解决生产原料的问题,然后在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把关,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品质。如何对此进行新闻营销?如果只是站在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模式,其社会意义、政治意义都不强。其实,这样一个模式最核心的是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上游也就是基地建设,解决的是富农的问题,一个是下端,解决的是安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就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这样的品牌传播主题,很容易与主流的新闻需求以及主流的价值需求结合起来,传播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可见,新闻营销需要主题设置,主题选择越接近受众兴趣,越能引起关注,越能满足受众需求,越能产生效果。 三是有效的传播控制。有一家企业,遇到过一次危机风波。这家企业所属的行业,被媒体曝光原料不纯。这家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召开新闻会,请了20多家媒体的记者,公开声明自己是真料,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们曾经对这次应对的传播效果进行过简单的评估,将企业邀请到的媒体所刊发的稿件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结果发现,一是尽管各媒体都发稿了,但主题并不统一;二是在论证和说明这家企业的原料时,并没有将该企业与同品类的其他企业区别开来。所以,传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原因有三:一是时机不当,媒体刚刚曝光之后,接着开会,很容易在受众中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印象;二是媒体控制不当,只是邀请了媒体,但没有针对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进行大主题下的分解;三是传播内容过于杂乱。这就说明,在新闻营销过程中,有效的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话语权大众化,有效的控制不仅是正面传播的需要,也是防止出现传播负面效应的需要。 (作者为传播学博士,大众报业集团编委、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品牌运营中心主任) 新闻营销论文:节前新闻营销,节后邻居营销 营销背景及诊断 济源市奥瑞拉美容SPA养生馆位于当地最高档的小区――建业森林半岛门口,老板张女士本想借这样的地理位置抓到高端顾客,然而事与愿违――小区内的入住率不足四分之一:考虑到小区是高档小区,所以店里引进的是高端品牌,但顾客却不是高端顾客;眼看着店面已经开业将近半年,营业额还是在原地踏步。 2009年9月上旬,张女士从《医学美学美容・财智》杂志看到世纪良谋营销策划传播机构为美容院做的营销策划案例,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直接联系了世纪良谋营销专家为她出谋划策。 世纪良谋营销专家亲临济源市实地调查,了解到以下资料并予以了营销诊断: 1,张女士以前是做手机的,冲动之下进入美容行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开业,而且没有及时学习、借助外脑,导致亏损了将近半年。 2,济源市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愚公移山”所在地,现已成为国家著名风景区,由一个县级市直接提为地级市,是河南省最早被评为国家卫生城的城市,经济增长率在河南18个地市中位居前五强。从这一点来看,济源市的居民口袋里并不缺钱。 3,奥瑞拉美容SPA养生馆虽然位于当地最高档的社区门口,却不在市中心,所以入住率极低,很多在这里买房子的人只是为了投资。虽然附近还有三四个入住率较高的社区,但由于奥瑞拉开业之初宣传不到位,迄今为止没有一个顾客是来自其他小区的。 当时,正值国庆60周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世纪良谋迅速为奥瑞拉美容SPA养生馆制定了“国庆两头抓”的营销策略。 第一部分:国庆节前的新闻营销 活动主题:紧急征集济源国庆美女 针对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开业以来宣传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对面小区都不知道有这个美容院),首要任务是打出知名度,而见效最快的途径就是“制造新闻”!国庆前后是各大商家必抓的促销时机,又适逢60周年大庆,结合美容行业特点,世纪良谋策划了“国庆美女”、“节日美女”的概念,并配合彩页广告特别撰写了《紧急公告》、《济源女性争做国庆美女》、《国庆美女留言板》等软文。 紧急公告 为了热烈庆祝国庆60周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济源市现紧急征集50名节日美女,凡来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参加活动报名,均有机会成为节日美女,有机会代表济源国庆美女参加港澳5日游,详情请进店咨询, 报名截止日期:2009年10月1日 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 2009年9月 济源女性争做国庆美女 自奥瑞拉美容SPA养生会所推出“征集节日美女,参加港澳5日游”的活动后,济源女性纷纷相应前来报名咨询,有在机关上班的公务人员,有个体I商老板,还有成功企业家,学校教师以及刚刚完婚的新娘、刚生过孩子的年轻妈妈…… 国庆美女留言板 在某银行上班的耿女士:“喜迎国庆60周年,争做国庆美女,为济源增光彩!” 建业森林半岛的杨女士:“我骄傲,我能成为国庆美女!” 丽城花园小区的尹女士:“在济源,想做美丽女人,就去奥瑞拉!” 具体活动内容 1,奥瑞拉节日美容直通车:38元打造国庆美女 秋季面部水疗2次(深层滋润、补水,活化细胞、去皱);眼部SPA2次(提升、活化、去眼皱、黑眼圈、消除眼疲劳);气血通拔火罐1次(延续千年的中医养生经典,活血通络,缓解肩颈、腰腿酸痛、风湿症状,增强抵抗力);经络推拿1次(打通人体12条经络,健康养生) 活动门槛设定金额如果是免费或者价格太便宜,顾客肯定会怀疑、不信任,而价格太高又不行。根据世纪良谋策划经验,30元左右是一个比较好的金额,可以让顾客体验4项内容,一共6次,等于为店内带来6次销售机会,况且顾客掏了钱肯定会来体验。另外,这几项服务项目可以迅速见效,有利于短时间内说服顾客办卡。 2、两种超值卡刺激消费 981)元的卡项享受价值2132元的尊贵项目:价值786元的晶钻补水四件套、价值860元的3个月内分泌调理、价值288元的抗压精油、价值198元的香熏美白粉底。 特设粉钻会员卡3580元:任选3580元产品+送1人五日港澳游。 店内设置这两种超值套餐卡,既吸引低端顾客,又吸引高端顾客。高端卡加入旅游设计元素,是结合了济源市地理位置稍偏、很多人虽然有钱但是没有出过远门的特点。 实施步骤 9月24日,通过报纸夹页(《大河报》夹16开彩页)宣传;每天上午派美容师穿便装到小区内发卡;顾客进店后,在顾客付完体验价后,再向顾客推广980卡和3580卡。 投入产出分析 3000份16开彩页360元左右、夹报费3D0元左右、宣传卡片3000份200元左右、海报2张20元、条幅30元,总投入不足1000元。活动开展后,前来报名的顾客约150名,8名顾客参加港澳5日游,36名顾客办理980元卡。国庆节前总营业额约为7万元。 第二部分:国庆节后的邻居营销 活动主题:寻找好邻居,百人大行功 由于没有很好地开发周边小区的顾客,加上门口位置偏僻的原因,致使奥瑞拉与周边小区居民缺乏真正的沟通交流。营销上讲,有沟通就有可能,没有沟通也就意味着没有销售。所以,国庆节后的促销活动以“寻找好邻居”作为主题,以拉近潜在顾客与美容院的距离。 活动内容 1,凡是建业森林半岛和丽城花园的爱美人士,均可来奥瑞拉领取“好邻居”精美礼品一份。 2,美容即可参加抽奖。 满300元即可参加三等奖抽奖;满600元即可参加二等奖抽奖;满900元即可参加一等奖抽奖。(不设空奖、奖品详见店内海报) 3,寻找好邻居幸运之星 你的名字幸运吗?姓名中有“奥”、“瑞”、“拉”(可谐音)的顾客可领一份精美礼品。 你的号码幸运吗?电话号码(手机、固话、小灵通均可)尾数是“6”或“1”的,每人可领取一份礼品。 你的生日幸运吗?凡生日在10月份的,凭有效证件每人可领取一份礼品。 以上几块内容,最重要的是吸引人进店,打造店内人气,为销售打下牢固基础。 活动步骤 通过广告宣传吸引顾客进门;通过对进店顾客发放试用装,让其感受产品特点;通过对进店顾客发放优惠券,促使其再次进店销售。 宣传方式 以《大河报》夹页为主,以地面发彩页为辅。 投入产出:《大河报》夹报彩页660元(含印刷费、夹报费)、代金券200元、海报10元、x展架50元,总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通过此次活动吸纳新顾客200名左右,销售额顺利突破10万元。 新闻营销论文:如何处理品牌建设与新闻营销的关系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简单的广告传播便足以树起一个品牌;到90年代,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也可以撑起一个品牌;时至今日,品牌的创立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随着资讯信息的大爆炸、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广告的影响力与营销动力正在日趋减弱,特别是在品牌构造、提升企业美誉度等方面,广告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经济危机的脚步虽然已渐行渐远,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仍在不断深化,危机严重削弱了消费信心,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造成更大的压力。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越来越复杂的市场情况,赋予了体育用品市场营销一种充满辩证色彩的理论高度:当一种品牌面对着千变万化的消费心理时,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方式才能行之有效? 有整合营销传播先驱之称的舒尔茨曾说过: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传播能够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现在很多人提到新闻营销,认为新闻营销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源进行深加工和强输出,打开企业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高速通道,解决了以往营销的可读性和可信度,突破了以往营销的瓶颈。那么什么是新闻营销呢? “新闻营销”的特点与优势 新闻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是指企业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藉此制造“热点新闻”,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等目的。从产品概念推广到事件行销,从借势造力到行业联动,从主题活动到行业公关,“新闻营销”策略为企业品牌及广告传播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活力。企业的经营性活动如果有新闻媒体来报道,通过软性的、感性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受众,想要达到的效果会被成倍地放大,且能产生延绵不断的余波效应。由于企业创造了新闻由头,为企业高覆盖率的新闻提供了畅通路径,此举也必然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宣传成本,还增加信任度。 品牌塑造离不开新闻 “新闻营销”在营销过程中其载体是发生在国际或国内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公众关注度高、注意力持久、社会影响大。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企业故事,在宣传企业的方式上采取迂回的战术,交待企业创业的来龙去脉,把企业的文化理念、人文关怀等等传达出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传统营销手段相比,消费者较难发现“新闻”背后商家的广告宣传行为,反而容易在公众心中形成“热心公益、关心国计民生、关注社会进步” 等良好口碑。消费者在潜移默化的受到新闻影响的同时,也在心理上认识了解了品牌背后的人、企业、文化和故事,进而对品牌由认识而了解,由了解而无限忠诚,品牌得人心以得天下。 通过新闻营销,曾让浙江、福建不少优秀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即迅速获得了全国消费者的高度关注,树立了较强知名度,并快速拉动了销售。其中最成功的非奥康集团莫属,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可谓是新闻营销的操盘高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奥康集团就不断地制造热点促销活动、热点事件、创造新奇概念、挖掘提炼新闻,从杭州 “武林门的一把火”到2006年与新浪网战略合作,不断营销创新,从而引起媒体注意,进行广泛传播,为其营销服务,成为企业竞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王振滔也因此被业界称为鞋业营销大师级的人物。如成功的东鞋西进的战略、宣传得热乎乎的商业地产战略,都是奥康用来制作新闻事件的炒作点。因此,新闻营销一直是奥康品牌持续发展并做强的最关键因素。此外晋江、温州鞋企新闻营销较为成功的还有安踏等知名品牌。 然而据调查,晋江温州鞋企的新闻营销似乎只属于几个业界领头军的“专利”产品,而中小型鞋企的新闻营销却是一个很大的空白,而恰恰是新闻营销,是中小企业力争品牌突破的绝好机会,不容错过。 企业如何做好“新闻营销” 1. 体育用品企业开展新闻营销,首先就要确立好新闻营销的目标。 企业新闻策划是为企业营销服务的,先有企业营销目标而后有新闻策划目标。新闻策划的目标从整体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目标。 品牌目标。 品牌目标是致力于提升企业整体品牌和形象,是新闻营销最主要和最有效地目标。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抓住与企业相关的新闻点,通过新闻策划在塑造和提升企业品牌方面能取得比其他营销手段更好的效果。如青岛英派斯集团,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采用新闻策略,提高品牌的形象。由于该企业一直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是国家全民健身工程重要的器材生产基地,北京街头巷尾的很多全民健身器材,多数都是“英派斯”的产品。由于该公司成功研发的健身器材在国内和国际处于领先地位,不可避免地就有很多跟风模仿之作。这给“英派斯”的品牌带来极大的危机,正是由于媒体对类似的争议事件的披露,工商部门对部分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查处,英派斯最终赢得驰名商标的荣誉,这一事件的积极处理维护了英派斯的权益,同时企业还通过独具卖点的健身文化和各类新闻事件,助推品牌低成本快速增长。由此,新闻营销低成本快速增长的特点在英派斯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英派斯通过成功的营销,摘下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荣誉桂冠,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令业界刮目相看。 销售目标。 销售目标主要是通过新闻营销的策划引起社会对该企业的关注,从而吸引消费群体。企业以新闻的形式告之社会,企业正在或已经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和提供的或附加的新服务,企业即将进行的促销行为等,为销售服务,以增加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每次西甲联赛中巴塞罗那对阵皇家马德里的比赛,在比赛前都会有大量的新闻铺天盖地的涌出,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以2009-2010的赛季为例,比赛前,几乎全球各大报纸上都会出现“超过9亿欧元的比赛”、“史上最豪华的世纪大战”等等的字样,这些大大刺激了门票销售、相关纪念品销售以及电视转播销售。 竞争目标。 竞争目标主要是指出于竞争的需要,针对竞争对手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新闻策划,这在新闻策划实践中也不时发生。竞争是所有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永久的目标,因为只有敢于竞争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2. 确定了新闻营销的目标。如何去挖掘企业的新闻点也是很有讲究的,只有找到了新闻点才能引起媒体的注意。新闻策划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挖掘新闻点: 新奇产品。 根据新闻策划“导向性原则”,科技的进步,能有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新科技产品的研发成功,自然就成为新闻的关注点了。像李宁、耐克、阿迪达斯在推出新品的时候总会加入一些新奇的科技,如“扭转动力”、“速干排水”、“缓冲夹层”、“全方位透气”等等。这些都是新闻媒体关注的新闻点,也是能够吸引消费者兴趣的新闻事件。 社会公益活动。 对媒体来说,有特点、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具有关注价值。因此许多企业通过搞社会活动来吸引媒体的报道,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如农夫山泉在北京申奥期间,搞了“每购买一瓶农夫山泉就有一分钱支持申奥”的活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安踏和中国篮协共同举办了“爱心中国――安踏爱心希望行”活动,向全国十省区捐赠价值100万元的50个“安踏希望图书馆”以及50个“安踏希望体育室”,这些为品牌的推广都取得了积极地效果。 特殊人物。 每个企业中都能挖掘出“特殊人物”,英明的领导,杰出的科技人才,甚至看似平凡的普通员工,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企业“形象代言人”。比如李宁公司总裁李宁,走到哪里都是新闻人物。当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李宁飞天点燃奥运火炬之时,李宁的品牌价值也随之一飞冲天,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统计,李宁点燃奥运火炬后的几天里,他的运动服装品牌价值上升了三千万美元。 成功经验。 企业的成功经验,包括企业的管理方法、融资手段、营销渠道等,也是许多媒体(尤其是经济类媒体)乐意报道的题材。比如李宁公司试水电子商务。2008年8月,李宁携手国内最专业的运动用品电子商务网站,试水专业运动项目的垂直B2C体育运动品销售渠道,与其联手打造全新的专业运动用品市场拓展模式,这一新闻被媒体广泛报道。 3. 企业新闻营销应遵循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实质就是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传播和报道。任何虚假不实的新闻,新闻媒体都不会刊登,即使由于疏忽而刊登了,但终究会令公众产生受骗感和不信任感,这只会对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时效性原则。 公众之所以对新闻事件产生兴趣和关注,是因为新闻事件将世界各地包括国内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的最新动态报道给了他们,使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情况和信息。因此只有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才能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企业在“新闻营销” 应注重“短、平、快”,速度取胜。 轰动性原则。 新闻媒体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条新闻出现,对于一般性的新闻,编辑们会简略性地一笔带过,而对于那些能引起公众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必会详加报道。 系列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使一个人记住某个名称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次重复的提及。因而,企业在运用新闻事件营销这一策略时,最好能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系列,随事件演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 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从萌芽到高潮、结束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随机应变,选择最适宜的传播方式。通过新闻媒体多次重复的报道,在目标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4. 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新闻营销策略。 在品牌打造初期,抓住当时的社会热点进行新闻炒作,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配合在各种主流媒体上高密度、脉冲式的广告投放,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品牌塑造中期,以一连串的事件营销,配合媒体新闻和形象鲜明的电视广告,形成持续地宣传脉冲,刺激消费者尝试购买;在产品市场启动中期,会以合理的媒体投放,辅以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活动,尽快建立忠诚的消费人群。新闻传播的造势功能可以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将人们持续暴露在同一品牌的影响之下,最终必会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形成相对巩固的品牌形象。 新闻营销论文:浅析新闻传媒的品牌营销战略 在市场经济多年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向品牌靠拢的商品消费趋势。媒介作为一种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影响力经济品牌,品牌经营战略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品牌知名度决定着媒体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潜在财富,是带动发行率和收视率,维持受众并增加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搞好媒体品牌经营,形成整体品牌形象,使观众能够了解该媒体的内容特色,识别出其独到的媒介特征。如今媒介可选择性增多和受众的日渐成熟,受众对媒介品牌的理性认识已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使得媒体的品牌营销战略成为重中之重,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媒体品牌营销战略。 一、清晰的品牌个性。增强品牌识别力 (一)媒介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为为了让受众和消费者能够对本媒介品牌产生有益的认知,进而产生品牌偏好和消费行为,就是媒介如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抢占媒介市场,形成媒介风格的一种策略。定位主要是考虑影响力构成要素中内容和方向两要素。媒体的受众定位,讲究市场细分,实现局域人群的规模化覆盖已经成为传媒市场定位的一种趋势。品牌必须合乎消费者的心意,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让消费者感到品牌具有期望的本质。因此,品牌个性包含了品牌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以外的所有品质。需要指出的是,品牌个性一旦确立就不应该轻易改变,要审时度势,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体坛周报》作为一个专业性的体育媒体,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的采编人员,以及加强与国内外权威体育媒体的合作,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对体育信息内容的加工、包装以及销量。而“最新、最快、最专业、最具深度”是给消费者的直接品牌认同。 (二)媒介品牌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重要特点是无形性和专有性,媒介对品牌必须有清晰的法律权利,为保护品牌名称而注册的商标通常是品牌中的重要产权。没有知识产权,品牌就不可能存在一媒介产品将仅仅是无差异的类别产品。中国媒介必须有前瞻意识,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提早做好这项工作,否则自己的品牌可能会被别人抢注。 (三)媒介品牌的明星战略和形象战略。 塑造明星记者主持,打造名牌栏目,借助名人效应,成为众多媒体建立品牌的杀手锏。作为公众人物节目主持人能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为品牌栏目增添魅力,在媒介的品牌经营过程中以主持人推介品牌栏目,以品牌栏目推出主持人,可以达到既扩大栏目影响,又提高视听率的效果。定位成功的节目主持人依托载体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媒体品牌形象识别的重要标志。“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小莉看时事”等节目已成为电视界公认的名牌节目。 就认人一样,第一眼总是从他的相貌和着装风格上分辨出来,媒体也要对自己的形象下一番功夫进行设计与包装,它包括台标、标准色、声音识别系统、标准字、话筒标志、片尾字幕定版、频道形象片花、频道形象宣传片、开始和结束曲等。必须要与同类媒介相区别,使受众一看就能将其同媒介或媒介形象联系起来。 二、媒介自身的推广与宣传 (一)资源优势。 媒体是传递广告迅息的重要载体,各种媒体还可以利用互相之间的优势,进行交叉广告,弥补自身的缺憾。报纸是纸质媒体,信息量大,说明性强,可以长时间地保存,方便查询;而电视则是声音和图像的宠儿,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活动的画面,能够真实地表现产品形象。在这两者之间展开互动,交换时间和版面,互相宣传,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各类报纸上刊登电视节目预告以及剧情介绍已经成为很多电视频道的广告运作内容之一。 (二)公关活动。 公关策略具有易强化产品信息的可信赖性的特点,这一特性使得公关已成为建立、发展媒介品牌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传媒公关、资源整合、事件链接、公益赞助等有效方式,积极促进媒介品牌与市场的良性互动。组织策划有创意、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活动,也是凤凰卫视创立品牌的又一手段。凤凰卫视成立初期就策划了飞越黄河的活动,一炮打响。以后又先后组织了千禧之旅、欧洲之旅、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两极之旅、走进非洲等多个大型采访活动,这些举动都被称作华语传媒史上的壮举。 三、科学选择品牌延伸多元化发展 品牌延伸的三个条件是品牌知名度、品牌能力和充足的资金,要做到横向延伸与纵向延伸相结合多元化发展。横向延伸就是利用原品牌的优势,向类似节目内容延伸,形成规模经济。随着产品消费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成本效益,传媒产品的低复制成本使得这种效应更加明显,大大缩短新品牌被认知的时间,巧妙地使相关品牌整合成整体品牌效应。纵向延仲。因为传媒产品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所以规模经济也存在于传媒业中。纵向延伸就是利用原品牌的优势,向上下游进行延伸。传媒品牌朝着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维度化发展,世界六大国际传媒公司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传媒业的各个领域,如图书、报刊、电视、电台、影视音乐、专业信息、印刷与媒体服务等、而且还涉足列传媒业以外的一些行业。 四、创新是媒介品牌战略之魂 创新策略是品牌的灵魂,影响着品牌的竞争力,创新对品牌维护、巩固、发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创新是品牌经营的巨大动力,创新是市场同质化时期值得关注的一种竞争策略。媒介品牌要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在经营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根据竞争态势的变化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战略。媒体结构正在发生巨变。处在媒体变局中的中国,应当居危思危,与时俱进,求变图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采用新科技、角逐数字化,寻求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市场空间,在全球化的媒介发展中寻找到生存之道。 新闻营销论文:运用营销理念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需不需要营销?这首先得看新闻是不是一个产品。新闻是媒体的一个产品,在多种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新闻以及生产新闻的生产者自然不能也不应该超然事外;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同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另一个非物质形式――文化,已被公认为产品了,所以我们也应该把新闻看作一个特殊的产品,而且它已经进入了实际上的流通领域。 在军工企业,如果把新闻宣传作为一件产品,那么,它同样具备市场营销的“4P”(即产品、价格、通路、推广),只不过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卖产品”,而是“卖形象、卖观念、卖价值认同”,并且它本身就是“通路和推广”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下文简称十所)新闻宣传工作在所党委的领导下,坚持融入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力传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了有针对性的策划组织,使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到中心工作的价值链上,搭建了从基层宣传队伍到目标对象的有效通路,不断扩大宣传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较好地担当起引导舆论、营造氛围、推动执行、传播品牌的重要责任,为十所“十二五”更高层次和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撑。 近几年来,十所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借鉴、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学“4P”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产生宣传产品 ――队伍建设、新闻写作 密西根大学杰罗姆・麦卡锡教授1960年提出的营销学“4P”理论中的“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通讯员团队建设、新闻写作纳入这一要素当中。通讯员团队建设、新闻写作最终都是指向一个目标――产生宣传产品。 队伍稳定,作用明显 目前十所基层宣传队伍主要包括各党总支、党支部宣传委员和通讯员,通讯员团队共有137人,其中主要研发部门通讯员占总数的57.3%;通讯员投稿总量占总量的49%。其中主要研发部门的通讯员已成为部门宣传稿件的支撑力量,投稿占比都超过55%,通讯员的作用得到极大显现。党群工作部按季度制订宣传工作的重点和计划,并及时与通讯员交互沟通,对宣传方向和稿件质量提前把握。注重加强对通讯员的针对性培训,每年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和报社的资深媒体人对全体通讯员进行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培训,开发自身能量,有效提升通讯员的新闻采写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对通讯员的考核和评比,每季度评选季度优秀通讯员,按照通讯员尽量覆盖到班组的最大化原则,每年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充实通讯员队伍。 “质、量”双升,贴近基层 这几年,全所稿件总量出现大幅上涨,2014年稿件3 580篇,同比增长79.26%。从来源上看,来自科研生产一线单位的稿件已成为全所新闻来源的主体,主要研发、生产部门全年投稿2 291篇,占总量的64%。从内容上看,更加贴近基层和科研生产一线,直接反映科研项目进展、外场试验情况和科研过程管理的稿件占总量的32%,并且出现了30多篇重大项目的连载报道,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吸引了很高的点击率。 提炼新闻价值 ――明确导向、专题策划 营销学“4P”理论中的第二个要素是“价格”,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价值导向、专题策划、新闻包装、编辑提炼纳入这一要素当中。专题策划、新闻包装、编辑提炼其目的就在彰显新闻产品的内在价值。有思想价值的传播才是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传播。 导向明确,多项交融 大力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媒体和平台,大力弘扬和宣传“忠诚于党和国家、忠诚于国防科技事业”永远是十所前进的方向。全所大力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建党93周年之际,所党委策划组织了“忠诚・成长”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梳理回顾,系统展现了我所航天、航空等专业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使报国成才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通过专家讲时事、所领导讲形势等形式,进一步诠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时代内涵。 崇尚先进榜样,推进创先争优。所网、所报陆续推出“身边的榜样、党员先锋队”等栏目,高密度、高强度对先进典型的塑造和宣传,一方面使先进人物得到更大的承认和尊重,激发员工更大的成就感和工作动力,另一方面树立榜样和标杆,营造了“尊崇先进、学习先进、全员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使十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得到切实体现。 策划“身边的感动”,传递十所精神。2014年,举办了“身边的感动”首届“感动十所”人物评选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充分凝聚了各支部的力量,将触角延伸到科研生产一线,在对候选人的要求上,明确要求侧重推出平凡岗位和平凡人物,突出代表性和普遍意义,通过发现一线员工在平凡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动点和闪光点,提炼普通人物的大境界,以平凡视角和细节感动,发掘并宣扬十所精神文化内涵。 聚焦重点,突出中心 每年年初,组织对所长工作报告和党委工作报告精神进行梳理,通过所报、所网、橱窗等及时进行宣贯,使广大职工能更好地学习领会全年工作目标重点;围绕“天宫神舟交会对接”焦点新闻,推出“助力神舟,圆梦天宫”等连载专题,新闻报道50多篇,激发了员工的自豪感。 配合管理改革,建立“改革・发展・未来”专题网站,策划“管理改革进行时”专题报道,发出各类稿件180多篇,所报持续推出专题8期,文化展板以改革动员为主要内容更新200多张,印制“管理改革对我所领导干部的六项要求”小册子220本,大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的方针原则、实施方案步骤等,引导大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统一思想,为改革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聚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活动启动后,制定下发了《中国电科十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工作方案》。通过所长、书记上党课,邀请权威专家欧阳康教授作专题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系统深入学习中央、集团公司领导同志关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借助报刊、网络、橱窗、海报、电子媒体等宣传平台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自上而下,立体全覆盖的学习宣贯活动,使全所员工精神状态进一步转变,心气更足,工作更积极;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更强,做事雷厉风行,更加讲究为民服务实效,为深化“三个转变”、推动十所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通过各类专题活动,使专题策划焦点更加突出,新闻价值更加凸显,围绕全所中心工作更加给力。 建好多元通路 ――平台建设、宣传通道维护、机制规范 营销学“4P”理论中的第三个要素是“通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宣传平台建设、宣传通道维护、机制规范纳入这一要素当中。十所多元化的渠道,清晰的定位,完善的管理体系,成功搭建了通向宣传目标对象的有效通路。 近年来,十所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宣传工作阵地,除了抓好“三网二报”(所网、科研网、互联网和所报、集团简报)传统宣传阵地之外,还积极完善墙壁海报、宣传橱窗、电子大屏、灯箱海报等新载体建设,所网“新闻中心”完成改版上线,着力体现新闻聚焦和功能板块清晰定位,每年新闻信息3 500多条;整合员工论坛版块,增开“建言献策”板块,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每年所报出版发行15期,设计600多张墙壁海报。每年编印画册和年度发展报告2 000多册,面向利益相关方传递十所价值理念。同时开通十所微信公众号(天奥微视点)、十所党建微信群、十所通讯员微信群,全方位收集意见和建议。 在形式上逐步形成网络、报纸、橱窗、海报、灯箱等多种载体相互补益;在功能上对内以所网为主,侧重于及时信息、舆情收集反馈、文化价值引导,对外以所报、简报、画册、发展报告、微信为主,面向军方用户、上级机关和兄弟单位,侧重于综合实力展现、品牌价值推广与提升,形成内外有别、功能清晰的良好定位;在内容上,以正面宣传鼓劲为主,兼顾挖掘经营发展中深层矛盾和弊端,以反映所内新闻、领导讲话、重大政策、重要活动、职情民生为重点,兼顾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党的理论政策宣贯等,逐步形成层次丰富的宣传体系。 党群工作部根据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十所实际情况,系统梳理了《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对新闻宣传工作流程、宣传队伍建设、稿件管理、宣传品制作、载体管理等做了明确规定,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有效规范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管理。 面向目标推广 ――品牌推广、扩大受众效益 营销学“4P”理论中的第四个要素是“推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我们可以把对外品牌推广、扩大新闻产品的受众效益纳入这一要素当中。在对内传播价值文化的同时,新闻宣传工作也致力于对外品牌形象建设,旨在不断提高十所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十所积极与新闻媒体开展合作,加大了对外新闻宣传力度。一方面,先后在《当代海军》《国防科技工业》《中国电子报》等杂志报刊上作形象宣传,做好在用户和行业内的品牌推广;另一方面,以大事件和大主题为背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推动十所在社会公众中的品牌形象建设。在“神十”“嫦娥三号”发射之后,及时与媒体合作,“十所造”与“十所人”登上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等多家主要媒体,新华网、新浪四川、凤凰网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转载,柴霖副总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数十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有力提升了十所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了军工电子行业领导者形象。同时,积极与集团宣传部门建立快速沟通机制,通过《十所简报》、集团科研网、《中国电科》报,随时对上对外更新、上报和展示我所情况。2014年,组织向《中国电科》报投稿30多篇,上报集团公司简报50期,科研网更新200多条,十所声音在集团受到好评。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探索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的理念来传递军工院所的新闻,努力做好新闻产品自身的营销,用新闻来动员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完成党委的既定目标。我们忠实地履行十所历史书记员的角色,见证十所的改革发展,并为之凝聚正能量,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在服务中心中的价值和能力,努力践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新闻营销论文:广告新闻化下置入性营销的探讨 摘 要: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置入性营销”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主要原因是厂商利用阅听大众对新闻的信赖,误导大众把广告当成是新闻以提高阅读或观看的意愿。越来越多收费广告正以巧妙的方式化妆为新闻出现,此一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及管理。 关键词:新闻化 软广告 置入性营销 广告收入是媒体的生存命脉。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广告购买制度转变所致的广告主买方市场倾斜,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整合广告、公关与商品置入的所谓“置入性营销(Placementmarketing)”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 “置入性营销”又称商品置入或品牌置入,指的是厂商以金钱或有价回馈方式来交换产品或服务在节目或新闻内容中出现,且在不明示广告主的情况下,为付费者营销广告主商品、服务或形象的作法。 早在1930年就已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1982年上映的电影《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是置入性营销最早的成功案例。1980年代以来,因为产品置入手法有极佳的促销效果,且能降低影视节目制作单位的成本而开始盛行。近年来,置入性营销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影视产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如韩剧带来的“韩流效应”,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三个最重要的影视市场,置入式广告数量大幅增加,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到处可见主持人吹嘘各种各样的产品,针对年轻人的电视剧更是处处可见置入式广告。 “置入性营销”的风行是因为传统电视广告虽能直接诉求产品或品牌的促销,但观众对其已有防卫、抗拒心理,甚至不会认真观看。而置入性营销经过巧妙的包装,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的“保护色”,化广告于无形的节目内容中,不但提高其曝光度,也能让观众在不自觉中改变印象。对电视台或节目制作单位而言,在节目中进行置入营销,不但可赚取广告费或节目制作费,更可以增加节目制播的资源、减少独立制作的成本。 “置入性营销”的类型很多样,通过媒体的置入营销除了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之外,包括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新兴的网络媒体、博客(blog)及游战电玩等的置入营销手法更是推陈出新,置入营销可以说是全面、大规模的渗入了各种传播场域。其中,电视是置入性营销的主要媒介,从体育、戏剧、综艺、竞赛、谈话节目,几乎是无所不“置”。甚至一般认为不宜置入的新闻、儿童、教育等节目,也可见到置入性营销的身影。 置入性营销在大众传播媒体内容中引起的主要争议是,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保护色却未告知或提醒观众之类,不免有欺瞒观众的嫌疑。但各国对“节目广告化”现象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像美国标榜尊重市场机制的自由经济,并未针对置入性营销广告单独进行管制,但因为公关公司“制造”新闻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甚至让人分不出广告跟真实、独立制作的新闻有什么差别,因此,公民团体强烈主张要有更严格的法令来管理置入营销。欧盟在2007年5月通过《影音媒体服务指令》,原则上仍禁止置入性营销,在排除儿童节目之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开放电影、剧集、体育、娱乐节目类型,并规定置入性营销的作法。无论管理程度为何,但许多国家都严禁在新闻、时事、儿童节目中,进行置行入营销。 新闻学者McManus针对新闻产制的研究指出,“新闻”本来就是“人们不知道的事”, 既不像汽车可进行“查验”,也不如服务可亲身“体验”, 几乎全是消费者以信心消费的。但比起过程中的人为疏失、社会菁英自利、甚或记者本身偏见造成的偏误, 媒体出于自利而扭导的情形反而更常见。McManus将媒体“在商言商”的运作称为“市场新闻学”(Market-dirven Journalism),批评其已取代了传统的规范式新闻学(Normative Journalism)。广告新闻化的操作,连带使得新闻编采人员的工作自主权大受影响,包括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决定采访对象、决定访问问题、决定新闻内容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只是,各国虽都禁止商品置入新闻,但仍然无法杜绝大众传媒业者及广告主一些合谋取巧的偷渡行为,软广告百无禁忌侵入新闻的操作方式,不但严重干扰记者的专业、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及阅听大众的收视权益,并侵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广告新闻化”的置入性营销大行,主要原因是厂商利用阅听大众对新闻的信赖,误导大众把广告当成是新闻以提高阅读或观看的意愿。越来越多收费广告正以巧妙的方式化妆为新闻出现,此一现象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规范及管理。不仅影响新闻产制,也影响新闻专业与自主,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工作满意度、未来工作计划及伦理态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毕竟,媒体产业的本质是在提供观众可信赖的讯息服务、优质的节目或新闻内容,专业的公信力才是维持新闻媒体产业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新闻营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营销方式。新闻营销主要借助新闻的形式和手法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企业通过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源或利用外部资源找到新闻源,进而制造更多系列新闻事件,在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消费者的热切专注中,实现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对新闻营销的研究和熟练使用,将为企业的营销工作开辟更广阔更易为消费者接受的途径。 关键词:新闻营销 新闻源 事件营销 一、引言 2012年12月20日,新闻联播中播出中央1套热播电视剧《誓言今生》大结局预告,同时播出电视剧《感动生命》的预告片。30分钟的节目中有关电视剧的新闻就占了2条,是这两个电视剧拍的太经典了吗?非也!这其实是央视从2004年起启用的借《新闻联播》“救”电视剧的营销策略。为提高收视率,中央电视台决定在《新闻联播》中通过预告热播电视剧、播报观众反应等形式进行电视剧的宣传。这是央视通过新闻来进行电视剧营销的一种新举措。新闻营销不仅被央视用的炉火纯青,因为新闻营销的独特效果和影响力,新闻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营销中的主要工具。 二、解读新闻营销 新闻营销是指企业在真实、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和企业有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者有计划的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借此制造“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新闻营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营销方式。新闻营销借助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企业文化、品牌价值、传播行业动态,指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因为新闻的传播范围比较广,可信度比较高,运用新闻营销的模式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费,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当今的时代,商业资讯多如牛毛,广告信息铺天盖地,消费者逐渐产生资讯焦虑,对广告敬而远之,甚至很多消费者对传统广告出现了抵触心理,广告的宣传效果逐渐贬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营销应时而生。同样是利用媒体这个平台,人们对广告有抵触而更愿意收看新闻,为何不投受众所好以新闻的形式为企业搞宣传做营销呢?新闻营销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要传播的信息,只要有图片、音频、视频存在,新闻营销都有机会大行其道。 三、新闻营销属性分析 1、新闻营销的营销目的性 新闻营销既是新闻更是营销,在这里新闻只是手段,营销才是最终目的。成功的新闻营销一般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虽然有些新闻由头出现的时机很突然,但是营销工作者必须清楚地知道通过这次新闻营销要达到什么目的。有部分企业认为偶尔上点新闻增加点企业形象中的亮色,以唤起和强化顾客关于品牌的记忆就是新闻营销了。但从营销的角度讲, 新闻营销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配合广告、公关等其他营销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以提升知名度增加实际的销量和利润。因此如何在新闻中体现新闻营销的目的性,将决定新闻营销的发展方向是通向营销成功还是止于在新闻中昙花一现。 2、新闻营销的广泛传播性 新闻的传播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其新闻性,新闻每天都有,那么抓住什么新闻来做营销呢?关键要看什么样的新闻能引起受众的广泛持续的关注,并能与企业行为找到契合点。一般情况下某一时期的热点性的新闻往往能引起较多的关注,因此如何找到新闻热点并为企业所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3、新闻与营销的有机结合 新闻与营销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找到新闻点后,如何把公司的品牌或产品或某种理念融合到新闻之中,最好要融入得不露痕迹,浑然一体,达到借势广泛传播的效果;另一种形式是如何将企业的营销活动或其他事件制造成新闻。 4、新闻营销的炒作性 新闻如果不炒作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中,很多企业捐钱捐物,在媒体上出了一条新闻就没有后续动作了,这些企业缺乏利用这些新闻事件进行持续营销的意识和能力。这次事件中,王老吉做到了新闻营销的极致。央视《爱的奉献》赈灾募捐晚会上,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加多宝公司捐了一个亿。赈灾晚会后不久,网上就开始出现大量的帖子“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这次网络热炒持续发酵,引发众多网民的追捧,后来发展到有网民直接呼吁王老吉有一罐中国人民就买一罐,王老吉出一箱中国人民就扛一箱!王老吉随之名声鹊起。 四、新闻营销的运作 1、挖掘新闻源 借助新闻开展营销活动,企业应该如何寻找既有新闻价值又能和企业契合的新闻源? (1)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源找到新闻源。 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做新闻源可以节省许多费用。企业需要练好“内功”,从技术、人才、产品创新、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多方面挖掘自身的独特性。比如,2013年5月29日,双汇斥资人民币437亿元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企业---史密斯菲尔德,该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双汇本身就是知名企业,收购“全球最大”无疑是最能唤起受众兴奋点的字眼,因此第二天,关于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企业的新闻可谓是铺天盖地,这是相当难得的新闻营销素材。接下来,各大新闻媒体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双汇此举进行分析,跟踪报道,相关采访,以及专家座谈。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新闻源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营销话题。 (2)借助外部环境中的资源。 企业如果难以从内部挖掘出合适的新闻线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资源也是不错的选择。外部环境中可以借助的东西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借助名人、社会热点、政治事件等等公众关注的事情,作为新闻营销的切入点。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统一润滑油就曾借势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统一润滑油借的是美国与伊拉克的战争之势。在美伊战争以前,统一润滑油并不是很有名气,在美伊战争之后,统一润滑油巧妙地借用战争话题迅速了一则广告“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在战争报道中开始有了来自统一润滑油呼唤和平的声音,非常贴切地迎合了中国观众对和平的期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广告的热播,其行为也成了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引起各大媒体普遍性的报道。广告播出之后,公司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增长了1000多人次。报道统一润滑油公司的各种文章每天不下100篇。据统计,统一润滑油在2003年3月份的出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0%,而且当月销售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亿元大关。 (3) “制造”新闻。 新闻还可以主动“创造”。特别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其媒体关注度也增大,“制造”新闻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通过有意制造新闻,策划一些活动,然后邀请记者现场参与,最终总能发一些新闻报道。 当然,这里的制造不是凭空捏造、瞎编乱造,而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比如,通过寻找和名人的渊源来制造新闻等。 2、新闻营销的实施 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实施新闻营销? (1)定期举办新闻会。 这是很多大企业最常用的新闻营销的方法。企业可以定期请行业及大众媒体参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向媒体最新的关于产品、技术、事件等方面的企业重大消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传达给目标群体。这种方式费用花费较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媒体关注度。 (2)通过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制定新闻营销规划。 这个方法可以节省企业很多精力,公关公司在公关传播服务方面比较专业,而且资源和服务流程都比较规范。公关公司可以将企业参加的各种形式的展会、经销商会议、产品促销活动等进行充分挖掘和炒作,制造新闻热点或事件,撰写成新闻稿,然后通过公司的媒体资源到全国各大媒体。如果企业影响力比较大,能够邀请政府领导视察、邀请团体参观,此类活动影响面广,则自然能得到新闻媒介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五、常用的新闻营销策略 以下几种常用的新闻营销策略可以帮助企业迅速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1、事件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营销活动。事件营销必须紧扣营销这一核心,所选取的事件必须有新闻性,有足够的传播价值。比如,事件营销中常使用名人策略,其关键就在于与名人有关的事件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名人因其影响力巨大,拥泵者众多,本身就是新闻媒体的宠儿,易唤起受众关注和媒体争相报道的热情,如果利用名人策划相关事件或活动,将会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 2、赞助冠名策略 主要就是借助赞助、冠名等手段,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或其他文体活动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体育赛事的新闻性强、受众广,赞助或冠名体育活动已成为众多大品牌优选的营销方式。比如,恒大集团2010年主广州足球,打造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使恒大因足球而额外增加更多见诸媒体的机会。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做一些区域性的体育活动,或者国际赛事的区域性活动,以适应区域性宣传的需要。 3、官司营销策略 官司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和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之间的官司而引起受众和媒体广泛关注并进行跟踪报道而实现相应营销目的营销活动。2012年盛夏广药集团和加多宝集团的“王老吉”商标归属之争可谓家喻户晓,官司营销助力双方在暑期到来之前完成多渠道铺货。 4、危机营销策略 企业在经营中总会遇到各种影响企业经营的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危机营销,要求企业把危机事件当作一个营销项目来做,用营销的思想、观念、方法与手段,力争化“危险”为“机会”,达到通过危机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企业应该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营销处理机制,一旦遇到客户投诉或者和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关的意外事件,公司应在最快时间召开媒体见面会,坦诚公布事情进展及相关处理意见,并及时和媒体保持良好沟通,而不是以一句“无可奉告”来敷衍公众。 六、结语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各种营销大战每日都在上演,消费者在企业的营销大战中日渐成熟,传统营销工具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人们对广告、电话营销、上门推销普遍有抗拒心理,如何消除人们的戒备心理,使营销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对消费者产生影响,是各类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新闻营销的迅速发展给企业营销工作提供了更具实效性的营销工作方向,人们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大都抱有好奇心理,这种心理使消费者更多地关注事件的新闻性,忽略了新闻的营销性,使得企业的营销工作减少了很多障碍。企业应该充分研究新闻营销的运作形式,将营销工作借助新闻这件华丽的外衣做到水到渠成。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传播的营销价值 【摘要】在营销活动中有效的综合运用新闻报道传播手段,创造最佳传播效能,运用营销学中的原理来研究新闻传播,新闻本身具有循环的流动性和类似商品的流通性,把营销策略运用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同时要考虑到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新闻传播的第一原则。 【关键词】新闻传播 营销价值 一、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营销价值 首先,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这一概念本身融入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新闻传播活动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内涵,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了它自己的营销价值。 新闻具有循环流动性和商品性,众所周知,商品也具有自身的流通性,且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时,商品会积压在库,供小于求时,就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此时通过市场的调节以及政府的干预才会实现供求的平衡,新闻产品同样满足这一原理,当前许多企业利用新闻产品来宣传自身。一些企业通过新闻的形式和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企业文化、产品结构、品牌精神、服务承诺,传播行业资讯,引领消费潮流,以此指导购买决策。有时,企业在真实、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借此制造“新闻热点”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这样非常有利于引导市场消费,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产品的形象,塑造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 二、新闻传播营销价值的特点 (1)传播性:传播性也可以说是新闻性,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产生,但是依靠什么样的新闻来实现营销价值呢。越是热点性的新闻越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新闻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能够制造一系列新闻事件,打造持续影响力,因此一条有传播性的新闻是新闻营销的良好载体,企业应该用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来研究适合做营销的新闻,来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 (2)目的性:一次成功的新闻传播营销应该有其强烈的目的性,虽然有些新闻报道出现的很突然,但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要通过这次新闻营销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很多企业总认为偶尔上一点新闻就可以增加企业形象,其实不然。从营销的角度上讲,一次新闻营销的目的应该是配合广告增加销量。因此,只有先确定本次新闻营销的目的,才能做好本次新闻营销的主线工作。 (3)切入性:当一家企业找到了合适的新闻点后,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公司或者理念切入到新闻之中,而且要嵌入的不漏痕迹,不能做的太敷衍,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综合运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才会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不然只会适得其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注重营销策略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营销策略要运用的适当。近些年来,不少人提出了媒介营销的理论。媒介营销理论是随着传媒改革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媒介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媒介营销是说媒介公司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主动与市场进行的一种沟通宣传。我们需要指出,媒介营销不单纯是媒介信息传播,它是带有功利性的,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消费者。我们的媒介市场的发展,已经变为从市场短缺到市场过剩,从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度的阶段。如今,严峻的市场环境迫使传媒研究和重视市场营销,把营销管理上升到传媒成败的高度,从研究受众的需求出发实行全过程的营销。 当前媒介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科技发展的迅速带动媒介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涌现出来,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传媒市场,同时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介造成了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策略来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 四、新闻传播要考虑社会效益 新闻传媒的社会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因为经济效益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好的经营方式带来的是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和良性互动是市场经济内在的必然要求,只有形成这种良性循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是否重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原则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最根本的是把握好新闻传播中“度”的问题。在市场营销中,营销的过程控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确标准,二是绩效评估,三是纠正偏差。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明确标准就是向新闻媒介所有的工作人员明确对其工作衡量和评价的标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目标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大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人民,政府和社会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绩效评估就是根据已确定的控制标准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新闻工作者可以根据新闻传播效果来考察预定的目标是否实现,在体现新闻价值的同时引导受众。所谓纠正偏差,就是对于新闻传播偏离预定目标的地方进行纠正,最终实现预定的社会效益。 有人曾提出过“社会效益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更科学一些讲,应该说社会效益是新闻传播的宗旨。总之,新闻传播在良好的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同时也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到以社会效益为重中之重。 新闻营销论文:年画宝宝:地方新闻网站营销捷径 吴江新闻网从上网运作之初就首先打造它的品牌,没有品牌的新媒体是没有价值的,如何彰显这个品牌的实力,需要通过不断地营销才能体现。所以吴江新闻网在新媒体营销上探索利用各种活动来拉动网站的人气,网络歌手、游泳宝宝、年画宝宝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网站在短期内成为地方的主流媒体,其中的年画宝宝活动是网站人气提升最成功的案例。 年画宝宝评选活动,就是在0—6岁的幼儿中评选出12位活泼、可爱、健康的年画宝宝,每年从9月开始通过宣传发动、报名、资格审定、海选投票、线下总决赛等,到12月评选结束,将年画宝宝的形象印在年历、挂历、台历上,然后将他们送到千家万户。整个评选活动的过程,一浪高过一浪,真正体现了雪球效应。 定位聚焦战略 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受众的类型和选择是极其多样化的,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任何媒体都无法有效吸引和凝聚所有的受众群。因此,任何媒体都必须首先找到对自己这个媒介信息服务(媒体产品)感兴趣的受众,作为自己的“卖点”或者叫“亮点”。但是,在媒体众多的情况下,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谁对你这家媒介推出的信息服务感兴趣,并不是媒介说了算的,主观设定的东西往往并不可靠,比如我们在2008年推出的“网络主持人大赛”,就是因为这个活动的门槛高(知识面、个人形象、普通话、反映能力等),区域限制(人口小、怕抛头露面等),导致最后报名参与者很少,勉强办了一届,就没有办下去。所以找对一个媒体产品是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如何寻找这样一个“产品”细分市场是第一步。 从一个媒介的细分市场分析出发,任何一个媒体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并以此来作为细分市场的前提,在其实行营销操作时,必须确定所经营的媒介产品可能的市场范围。根据这个范围,确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新闻网站是众多网络媒介的一个表现形式,但是它的属性仍然是网络,网络具有海量、互动、更新快的特点,网络的主要阅读对象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也就是“80后”,中国的网民现在已经达到3.6亿,年轻人是主力军,这些年轻的“80后”结婚后出生的“00后”,正是我们策划的“年画宝宝”的年龄阶段,所以这个活动(产品)的定位就十分明确。 品牌的建立和维护 年画宝宝的品牌建立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成的,首先是由这个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决定的,活动的主办单位是吴江日报社和吴江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由吴江日报社运用《吴江日报》和吴江新闻网的报网互动,手机报、LED宣传屏、百辆公交移动电视的全媒体宣传,迅速把这个活动的信息传播到吴江市的每个角落,市计生办对参与活动的宝宝在年龄、户籍、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其次是整个活动的公正性,由于参与的宝宝众多,在网络投票和短信投票阶段,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实行一个独立IP每天只能投一票,防止了恶意刷票,对短信投票实行一个手机号码每天只能投10票,加上公证处参与整个活动,所以在海选阶段,我们基本做到了公正、公平。然而关键是在总决赛阶段,如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呢?由于关注度非常高,评委的选择十分关键,我们采用了“海选年画宝宝大众评委”的做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是为了使年画宝宝评选活动保持生命力,必须坚持创新的理念,我们在连续两届活动中发现,所有的参与者中父母的关注度最高,所以在今年的活动中,增加了“最相像的亲子组合”,让妈妈、爸爸从幕后走到活动的台前。 年画宝宝的雪球效应 年画宝宝从报名开始到投票海选、到现场总决赛,整个过程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家人对独生子女的独特情结,一个宝宝参加年画宝宝活动,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的积极响应;二是周围朋友、同事的热情参与,为了使得自己的宝宝在投票环节能有好的表现,许多宝宝父母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来帮助自己;三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拉票,连续3年的年画宝宝评选,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大的门户网站,像新浪、搜狐等,还是在本地的网站上,都会看到家长发动网民来给他们的宝宝投票;四是承办单位吴江新闻网对参加投票的网民进行比较大的奖励,以吸引他们来关注这项活动。随着投票的一步步深入,所有这些的影响力会像滚雪球一样被迅速放大,当然放大的影响力最后会聚焦在吴江新闻网上。 年画宝宝彰显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选秀类媒体活动(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引导着娱乐类电视节目的潮流。这些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对媒介商业化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对社会文化生态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年画宝宝活动从策划、创意到整个活动的的开展,我们一直强调,评选的宗旨是选拔健康、活泼、阳光的宝宝成为年画宝宝。这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的规则,并没有将漂亮、才艺作为单一的评判标准,整个活动不收取参与者的一分钱,反而设立许多参与奖,提倡和鼓励以大家庭为团队,来为宝宝的活动投票加油。通过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大家庭观念来教育小朋友的集体观念,再通过线下的评选活动,来克服和纠正一些独生子女的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喜欢独来独往、不爱与人打交道、社交能力差的问题。 年画宝宝的经济价值 年画宝宝在连续3年的活动中,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从活动策划的角度看,活动本身的第一诉求点是为了拉动吴江新闻网的人气,但是活动本身的亮点、笑点、泪点和整个活动的影响力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而且活动所覆盖的人群也是部分商家塑造品牌、推销产品的一个载体。所以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冠名单位一直就觉得性价比很高,连续3届为这项活动冠名。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从事婴童产业的单位,如婴童早教培训、儿童摄影、婴童床上用品、孕婴用品销售等单位还纷纷要求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活动赞助,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活力。 所以年画宝宝这样的由新媒体推出的“媒介产品”,其传播效果是惊人的。如果我们仅在传统媒体上利用新闻、广告来宣传吴江新闻网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知晓度,许多人通过这个活动知道了吴江新闻网。在活动结束后虽然网站的点击量会下降,但是它不会回到原点,每一次的活动点击量都会波浪式地上升。所以只要网站在内容上、互动上做得足够到位,许多网民就会留在新闻网上,成为网站的忠实网民。另外,还有它的品牌文化价值,对新媒体在品牌建立上十分有利,并能最终达到一定的盈利,可谓一举多得。 新闻营销论文:坚持“新闻贴近服务贴心”走品牌营销发展之路 12年来,由《温州侨乡报》转型的《温州都市报》从身单力薄的小报发展壮大,已走在国内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前列。2012年在全国纸媒广告纷纷下滑背景下,实现广告经营2.4亿,利润6000多万。广告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总编辑郭乐天分析认为,《温州都市报》的逆势上扬主要是坚持了“新闻贴近服贴心”的办报理念,走品牌营销的发展路子。 美国菲利普-迈耶在其《正在消失的报纸一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提出了保存和稳定报业社会责任功能的商业模式——“影响力模式”:他说,报纸的主要产品不是新闻和信息,而是不以销售为导向的社会影响力和以销售为导向的商业影响力。他为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开出了一剂良方:利用社会影响力来提升商业价值的途径。 菲利普·迈耶所谓的商业价值影响力.其实也就是品牌影响力。 一个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品牌的树立需要长时间地信守原则,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品牌的提升在于在固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提升自己。新闻贴近服务贴心 在温州,《温州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是深入人心的。“新闻贴近、服务贴心”是都市报一成立就建立的办报理念。“新闻贴近”就是注重新闻的贴近性和信息量。凡是别家有的我一定有,凡是别家没有的我可能有。“服务贴心”就是以百姓的需求为原点,所有的疑惑都市报都能帮助你解答。《温州都市报》成立前后12年,总编辑换过三任,但这一办报理念一直得以坚持。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每天都有独家新闻很难。但同样的材料独具匠心去做还有潜力可挖。“有温度、有态度、负责任”这是现今《温州都市报》从“新闻贴近服务贴心”延伸开来的内容导向。民生第一,体现温度;服务至上,表明态度;尊重事实,遵循客观、公正、平衡属负责任。只要符合以上办报宗旨和内容导向,记者采集到的新闻一定要发。这是管理层对员工的承诺。 一个银行的信用卡客户,因不满银行不为其透支,自带汽油发生过激行为。编前会记者报线索,选题通过。记者与银行方面核对细节,银行领导担心稿件见报后会有负面影响,不同意见报。 大凡银行都是报社的大客户。《温州都市报》高层与银行高层沟通。“影响这么大的新闻事件,网络上已出现多种声音。报纸如果失声有悖新闻原则也不利于舆情引导。把事实讲清楚也是对银行客户如何合理使用信用卡的一次教育”。按照采访流程,记者与客户方面也做了沟通。家属承认事实,但提出在稿件中不要出现客户的名字。按照新闻事实优先的原则,这篇稿件客户的名字出不出现并不影响稿件的真实性,编辑部接受了客户的要求。在稿件编写过程中,编辑查阅了国家有关信用卡使用的法律规定,做了延伸阅读。第二天稿件见报。由于议题设置准确,舆论引导及时,获得了银行、客户和读者的认可。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温州都市报》不胜枚举。 讲故事——让主题宣传好懂好读 讲故事并不属于《温州都市报》的创举。但真正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新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写社会新闻是都市类报纸的强项。社会新闻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比较容易,之前《温州都市报》就有一档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社会新闻的“老师伯讲新闻”专栏。此专栏曾获浙江省好新闻名专栏奖。但如何通过讲故事来解读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2年9月,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百日攻坚破七大难题专项行动”,要求在年底的最后100天解决土地开发提速,项目建设落实、实体经济振兴、农房集聚改造推进等问题。100天过去了,如何让老百姓了解百日攻坚专项活动的成果,《温州都市报》为此进行了精心策划,推出特别报道——《七大行动·七个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以一个故事对应一大行动,通过7个普通百姓的亲身经历,细述“七大行动”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记者深入基层,精心筛选事例,力求生动、鲜活、形象,选取了农房受惠者林老伯、出租车司机牛逢喜、拆迁户等分别撰写了《不花一分钱旧房换新房》(农房改造),《脑袋里的“地图”升级换代了》(出租车司机谈道路交通的变化),《房子“裸”了十几年终于盼来好消息》(历史遗留问题拆迁户拿到房产证)等七个故事。 每组报道在讲故事的同时,巧用数据,用事实说话。每篇报道在一版设导读,并配发一组“晒晒去年成绩单”,把说理融于故事叙事过程中。同时配发评论,用评论说理的方式支撑故事讲述,情理融合的处理方式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凸显了“七大行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重监督——提振权威性和公信力 舆论监督一直是都市报类报纸的头道菜。从2003年开始,《温州都市报》就与市人大常委会,以及集团旗下的的温州网开办了一档被业内称之为舆论监督“温州模式”的栏目——代表在线。市人大常委会、都市报和温州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针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监督。先由都市报出版面,再要求人大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温州网演播窒与网民进行对话,最后将处理结果在都市报上刊登。这一栏目开创了“人大的权力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动”的监督模式,2005年获浙江省好新闻名专栏奖。但舆论监督好说难做,它既要顶住监督对象的压力,更要注重监督效果的完整。它需要选题准确,处置得当,效果明显。 2012年9月4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德荣在西宁主持召开青海温籍企业家座谈会,鼓励在外温商回乡发展。会上很多企业家对回乡发展信心不足。重要的一点是温州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特别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会上,市委书记当面承诺,全面提升政府效能,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温州都市报》在获取该信息后,着手策划整治“小鬼难缠”系列监督报道。 “小鬼难缠”现象到底有哪些类型?前期,《温州都市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向50家“2011温州市百强企业”及60家小微企业的老总、副总以及负责跑项目的工作人员发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发现, “小鬼难缠”现象主要分为五类:一是“招呼型”(应该办.找熟人打招呼才给办),二是“随意型”(可办可不办,找了关系可以办),三是“索要型”(办事客气,事后变相索要好处),四是“推诿型”(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部门工作人员互相推诿),五是“歧视型”(办事快慢取决于企业知名度)。在做出详尽调查的基础上,2012年9月下旬,《温州都市报》与温州市纪委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联合开办了“百日攻坚效能提速”专栏,主题直奔“小鬼难缠”。这组报道为时三个月,刊发稿件44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批示9次。市纪委纠风办根据新闻报道找线索,在充分查证的基础上,处理了44名科级干部,改变了机关作风。这组报道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树立了《温州都市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舆论监督成为《温州都市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3年1—3月,“代表在线”栏目刊发6篇监督类文章,三次获得市委书记的批示。 寻求变化——活在当下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强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于以往的成就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反观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传媒格局经历了由报纸“一枝独秀”到报纸与广播“并驾齐驱”再到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强棺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媒介形态相融其生的“多媒体融合并存”发展阶段。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任何人想做到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寻求变化才是活在当下的必由之路。 寻求变化并不是放弃传统。报纸还是应该先做好自己的主业。传媒业几百年沧海桑田,报纸作为一种传媒形态没有消亡就应该看到其有生存的合理_生。 革命式的改变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做到。巩固阵地,发挥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是报纸寻求变化的核心。 1.优化结构充实内容,力争保持同行第一。新年伊始,《温州都市报》开始走自身求变的道路。在坚持“新闻贴近、服务贴心”原则的前提下,对原有的版面和形式做了调整:减少了连载、文摘类和不合时令的专副刊版面;增加了六个新闻版;开辟了原创评论专版;成立了美编室对报纸的版式实行统一垂直管理,增强版面的美誉度;同时内部做出规定:凡当日的广告版面超过20个版,无条件增加8个版的新闻,让利给读者。 2.打破平衡,寻找新的增长点。与新媒体相比,纸媒的优势仍然是精读、细读。从二月份开始,针对温州报刊市场周末减版的现象,《温州都市报》在加量不加价的前提下,以“新闻服务生活”为导向,推出24个版的《温都周刊》,随主报赠阅,在本地新闻深度报道上奠定解读新闻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寻找周末市场的营销商机。 3.融合新媒体,实现为我所用。将《温州都市报》自办的“温都论坛”升级为“温都网”,延伸都市报在互联网上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报纸与网络的新闻滚动、内容联动,读者互动;做强“温都官方微博”,及时推送新闻信息;对手机、iPad等个人终端阅读——“掌上温州”进行技术改造,打造温都全媒体。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不是单纯炒作 新闻营销伴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而来,它号称“让媒体为企业打工”的这一独特优势引起了营销策划人的注意。于是乎,新闻事件营销作为新闻营销的重中之重,被无数企业所相中。 新闻事件营销功效 有一个证明新闻营销事件的极佳例子。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各国送展的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却被挤在一个角落,久久无人问津。中国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服气。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提着一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作不慎把这瓶茅台酒摔在地上。酒瓶落地,浓香四溢,招来不少看客。人们被这茅台酒的奇香吸引住了……从此,那些只饮什么香槟、白兰地的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茅台酒的魅力。这一摔,茅台酒出了名,被评为世界名酒之一,并得了奖。上述案例证明,独特的新闻人物(中国的工作人员),做出极为不平常的动作(故意不慎把茅台酒摔在地上),结果会产生闻酒香知好酒的新闻效应。 以整形美容行业为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它都以广告生存和发展。但凡 个新兴的整形美容机构,如果没有庞大的广告投入资金,很难在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立足和生存,更别说发展。 整形美容机构在开业前后的1年左右,广告成本投入远远大于其收益,这时候的广告投入产出比为3:1。很多具有远见且经济实力丰厚的整形美容机构老板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即3~5年为打知名度时期,6~8年为投资回报与收益期。随着广告效应的逐步显现,整形美容机构开始以25%的广告投入运营整形美容机构,这不包含人力资源成本和机构的其他成本投入。 什么是25%?举个例子,如果整形美容机构想在下个月产生100万元的经营效益,那么企划总监就会计划25万元的广告运作经费,并设计投放渠道和投放内容。还有一种形式是,根据整形美容机构的投资实力,由企划总监按照老板的投资金额计划经营目标。在广告收益的计算上,也是按照25%予以估算。例如老板说下个月我只能投入5万元,那企划人就得根据这5万元预估广告效益带来的产出,那就是20万元。 不做广告,整形美容机构无法生存;想做广告,资金实力又捉襟见肘,怎么办? 如今,整形美容机构的企划部多由企划主管、网络SEO推广人员、网络竞价管理人员、网站编辑、文案、视频拍摄与编辑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共同组成,这些人主要围绕整形美容机构的经营目标制定、网络运营、活动推广、市场推广、异业联盟营销等渠道协同开展工作。 无论是哪一种推广,成败与否离不开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优势。企划人员连同老板在内最终发现,只有在事件营销中突破,整形美容机构的各种营销才能水到渠成。 整形美容事件不能成为炒作 在中国的整形美容行业,有一些看似懂得新闻营销的人在从事新闻事件营销。例如策划了一起新闻炒作,可谓风生水起,其对老板的交待是“你看某媒体报道了这个新闻,那个什么网站也转载了这个新闻”。但到头来,整形美容机构的业绩并未提升。原因就在于,该新闻事件营销并没有带动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共同传播。精明的媒体很多时候往往就事件而传播事件,根本没有提及整形美容机构的名称,更别说整形美容机构的独特优势。 为此,整形美容事件营销人员需要在事件前后做出精确的选题。只有主题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才能足以让媒体为之感兴趣,也才能有报道的新闻价值。例如,2010年中国武汉出现超女王贝整容死亡事件后,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媒体火热报道。很明显,整形美容安全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大众所关注的主题,也是媒体关注的主题。因此,《整形美容安全白皮书》的、整形美容诚信宣言、整形美容规范手术等必然引起媒体的重视。可惜的是,当时很多整形机构并未开展这些新闻事件营销。如果有,也是一些所谓的整形美容专家访谈,谈专家所在的机构是如何安全、规范、专业…… 新闻事件营销要点 对于媒体来说,你说是新闻,他反倒认为是垃圾。例如,湖北武汉某报社曾接到过这样一个爆料——某女性有着重达7.5公斤的巨乳,并且因此困扰到日常生活。记者却说,很多残疾的、贫困的、弱势的人在等待我们去声援,为何要报道这个巨乳?其实,他们不报道这个巨乳只是因为这位女性想整容,而为其准备整容的机构是一家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不是媒体所认为的公立医院。 相比之下,公立的整形美容机构开展新闻事件营销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中国的整形美容机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公立的仅有极个别综合医院的整形美容科。这无疑给整形美容事件营销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和鸿沟。作为整形美容机构企划人,如何才能真正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整形美容事件营销? 笔者认为,整形美容事件主要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独特的新闻背景人物;独特人物的独特感情、生活、工作经历;独特的事件为新闻人物诠释个性;人物的独特个性是因为美丽缺陷所带来的,并渴望得以改善。具备了以上四大要素,整形美容事件营销才足以让新闻事件具备新闻的抢眼点、新闻事件的炒作点、新闻事件的高潮点、新闻事件的卖点、新闻事件的共鸣点。抢眼点是引起媒体的喜爱;炒作点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如何步入受众视线;高潮点是新闻事件人物在这一事件中如何推波助澜,让事件足以让人探寻结果:卖点是指整形美容新司事件中人物如何为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免费传播,达到传播整形美容机构技术实力、项目特色、整形美容独特效果的目的;共鸣点则是指整形美容事件中的人物足以让大众产生同情的共鸣,或怜惜,或悲恸,或怨恨。但要记住,怨恨的情绪不是针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而是让人物产生这种结果和遭遇的其他因素。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营销不是单纯炒作 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带来最大的效益回报?新闻事件营销或许是你进行市场推广的种新模式。 新闻营销伴随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而来,它号称“让媒体为企业打工”的这一独特优势引起了营销策划人的注意。于是乎,新闻事件营销作为新闻营销的重中之重,被无数企业所相中。 新闻事件营销功效 有一个证明新闻营销事件的极佳例子。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各国送展的产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却被挤在一个角落,久久无人问津。中国工作人员心里很不服气。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提着一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作不慎把这瓶茅台酒摔在地上。酒瓶落地,浓香四溢,招来不少看客。人们被这茅台酒的奇香吸引住了……从此,那些只饮什么香槟、白兰地的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茅台酒的魅力。这一摔,茅台酒出了名,被评为世界名酒之一,并得了奖。上述案例证明,独特的新闻人物(中国的工作人员),做出极为不平常的动作(故意不慎把茅台酒摔在地上),结果会产生闻酒香知好酒的新闻效应。 以整形美容行业为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它都以广告生存和发展。但凡 个新兴的整形美容机构,如果没有庞大的广告投入资金,很难在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立足和生存,更别说发展。 整形美容机构在开业前后的1年左右,广告成本投入远远大于其收益,这时候的广告投入产出比为3:1。很多具有远见且经济实力丰厚的整形美容机构老板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即3~5年为打知名度时期,6~8年为投资回报与收益期。随着广告效应的逐步显现,整形美容机构开始以25%的广告投入运营整形美容机构,这不包含人力资源成本和机构的其他成本投入。 什么是25%?举个例子,如果整形美容机构想在下个月产生100万元的经营效益,那么企划总监就会计划25万元的广告运作经费,并设计投放渠道和投放内容。还有一种形式是,根据整形美容机构的投资实力,由企划总监按照老板的投资金额计划经营目标。在广告收益的计算上,也是按照25%予以估算。例如老板说下个月我只能投入5万元,那企划人就得根据这5万元预估广告效益带来的产出,那就是20万元。 不做广告,整形美容机构无法生存;想做广告,资金实力又捉襟见肘,怎么办? 如今,整形美容机构的企划部多由企划主管、网络SEO推广人员、网络竞价管理人员、网站编辑、文案、视频拍摄与编辑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等共同组成,这些人主要围绕整形美容机构的经营目标制定、网络运营、活动推广、市场推广、异业联盟营销等渠道协同开展工作。 无论是哪一种推广,成败与否离不开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优势。企划人员连同老板在内最终发现,只有在事件营销中突破,整形美容机构的各种营销才能水到渠成。 整形美容事件不能成为炒作 在中国的整形美容行业,有一些看似懂得新闻营销的人在从事新闻事件营销。例如策划了一起新闻炒作,可谓风生水起,其对老板的交待是“你看某媒体报道了这个新闻,那个什么网站也转载了这个新闻”。但到头来,整形美容机构的业绩并未提升。原因就在于,该新闻事件营销并没有带动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共同传播。精明的媒体很多时候往往就事件而传播事件,根本没有提及整形美容机构的名称,更别说整形美容机构的独特优势。 为此,整形美容事件营销人员需要在事件前后做出精确的选题。只有主题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才能足以让媒体为之感兴趣,也才能有报道的新闻价值。例如,2010年中国武汉出现超女王贝整容死亡事件后,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媒体火热报道。很明显,整形美容安全成为了这一时期最为大众所关注的主题,也是媒体关注的主题。因此,《整形美容安全白皮书》的、整形美容诚信宣言、整形美容规范手术等必然引起媒体的重视。可惜的是,当时很多整形机构并未开展这些新闻事件营销。如果有,也是一些所谓的整形美容专家访谈,谈专家所在的机构是如何安全、规范、专业…… 新闻事件营销要点 对于媒体来说,你说是新闻,他反倒认为是垃圾。例如,湖北武汉某报社曾接到过这样一个爆料——某女性有着重达7.5公斤的巨乳,并且因此困扰到日常生活。记者却说,很多残疾的、贫困的、弱势的人在等待我们去声援,为何要报道这个巨乳?其实,他们不报道这个巨乳只是因为这位女性想整容,而为其准备整容的机构是一家民营医疗美容机构,不是媒体所认为的公立医院。 相比之下,公立的整形美容机构开展新闻事件营销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中国的整形美容机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公立的仅有极个别综合医院的整形美容科。这无疑给整形美容事件营销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和鸿沟。作为整形美容机构企划人,如何才能真正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整形美容事件营销? 笔者认为,整形美容事件主要由以下四大要素构成:独特的新闻背景人物;独特人物的独特感情、生活、工作经历;独特的事件为新闻人物诠释个性;人物的独特个性是因为美丽缺陷所带来的,并渴望得以改善。具备了以上四大要素,整形美容事件营销才足以让新闻事件具备新闻的抢眼点、新闻事件的炒作点、新闻事件的高潮点、新闻事件的卖点、新闻事件的共鸣点。抢眼点是引起媒体的喜爱;炒作点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如何步入受众视线;高潮点是新闻事件人物在这一事件中如何推波助澜,让事件足以让人探寻结果:卖点是指整形美容新闻事件中人物如何为整形美容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免费传播,达到传播整形美容机构技术实力、项目特色、整形美容独特效果的目的;共鸣点则是指整形美容事件中的人物足以让大众产生同情的共鸣,或怜惜,或悲恸,或怨恨。但要记住,怨恨的情绪不是针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而是让人物产生这种结果和遭遇的其他因素。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网站互动营销浅谈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进入了Web2.0的时代,网络中新兴的网络社区已经逐渐的显示出了强大的营销功能。SNS网站建设的兴起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带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先现今的网络技术时代,网络人员和工作者可以有效的把网络上网站的广大网民资源变成为企业眼中的顾客和消费群体,这样能有效的实现企业间的利润、网民的利益和网站的创收。 关键词:新闻网站 营销 网络信息 一、良好的开端 网络上的婚庆抢购会是在网站上进行婚庆的策划,这是一种对婚庆行业创新的一种新的探索,开设之初只是设有了婚庆网络论坛这一种平台,所以,在网络上通过策划活动从而拉动人气,打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是婚庆网络平台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设计一个网络婚庆抢购会的活动,网络婚庆抢购会就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开展关于婚庆相关行业商品和服务的贩卖和抢购,其中包括婚纱摄影、婚礼策划、礼服婚纱等婚庆的相关行业和物品,首先由网站来联系各个知名的婚庆品牌,然后在网站中设置婚庆抢购活动的专题页面,并且可以加入打折或套餐购买等等促销活动,还可以运用相关的促销手段,比如先购先得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网友客户的购买欲望,能能够更好的达到销售的目的。 经过这样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可以使网站的物品销售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能够更好地打响网站的知名度,使以后的网络营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网站社区服务 网络推广有了很好的开端,以上述婚庆抢购会为例,广告为活动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网站首页的立柱广告,网站首页的立柱广告是所有网站最好的广告位置之一,由于只展现在网站页面的量测,只占用网站页面的空白部分,所以,不会引起浏览者对网站的反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凸显出广告的内容。 同时,新闻的炒作对于网站活动的热度维持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尤其是系列的新闻广告,一环扣一环,能够更好地提起顾客的好奇心和跟从心理。 还有,网站对于顾客,必须具有真情的服务,成功的营销者,就是要倾听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在眼下生产和竞争日益发展的社会,只有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才能够拉动起大量的消费者。 三、加强网站的管理 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过程是艰苦的,这不仅仅包括了网站的开通,还有对于网站全面的管理,包括网站服务器正常的运行,和网站网络的畅通连接,还有随着网站的主要推广业务的设计变化,内容的更新、网友对于网站的意见和网站的咨询服务等等,只有管理好网站,才能更好地表现出网站在网络营销上的独特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吸引顾客,扩展顾客的群体。 四、注重推广工作 网络上信息的增长和传播速度是远远超过网络用户增长的速度的,所以,各个网站都对用户的关注力有了更加激烈的争夺,建立起了一个网站,并不代表就会拥有大量的消费者,也并不代表就会有很好的网站关注率,所以,必须要注重对于网站的推广和宣传活动,网络上的搜索系统是通过网络进行营销的首要途径,也是大多数网站的访问量和浏览量的重要来源,这是非常有效的网站推广的工具,因为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网站多如牛毛,只有注重在网络上的推广和宣传,才会让所建立的网站不会沉静。 五、打造网站的营销团队 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实体上,好的业绩都离不开优秀的营销团队的,所以说,建立起一批优秀的网站营销团队,是提升网站营销水平和业绩的关键,应该完善网站的组织机构,通过人员培养和招募的手法组建起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明确职责,不放过网络上的微小动态,虽然是网络销售,但是也要认真对待和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能够拉拢一大批回头客,也能更好的推广网站的服务。 六、顾客是最关键的 所有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就是企业的顾客和消费者,在商品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今,想要在众多网站营销中发展起来,就必须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客户对于网站的体验和感受,同时要在网站建设的功能上来满足网站营销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结合客户对于网站上的意见和建议来不断地对网站进行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网站的营销进行深化和达到网站营销经济效果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突进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给很多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利益,同时因为经营者的增多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网络上网站的营销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经济的亮点。它所体现的新的生产方式能够更好地拉近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网站的营销有效地将市场的时间形态和空间形态以及电子虚拟的形态结合起来,将物质、货币和信息更好地协调了起来。 总结 在网站的营销上,首先要以广大的消费者为中心,以这样的理念来打造网络上的营销平台,虽然是在网络上营销,但是要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这样才能够使所建立的营销平台更好地发展,要积极适应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而改进对网站的变化,从而实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双赢,这样才能够达到获得利益的目的。 新闻营销论文:试论新闻植入式营销 植(置)入式营销来源于营销学中的“产品植入”概念,广告界又称之为“植入式广告”,指将产品、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等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中,让受众留下对其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的目的。①一般情况下,植入式营销主要适用于电影、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其中引起的争议相对较少。而目前这种营销手段正逐渐渗透到我国传媒的新闻报道中,其表现形式及对传媒自身的影响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涵义 我国大陆对植入式营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广告和公关领域,着眼点主要是考察植入式营销的效果,以及如何在传媒中有效地进行植入式营销。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营销方式是对传统广告形式的突破,植入式营销可以触及到传统媒体广告所不能涉及的层面,能使代言人效果默默植入传媒的内容中,比传统媒体广告费用便宜。② 当植入式营销运用在新闻报道或新闻性节目中时,新闻传媒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将新闻内容视为标准化及规格化的商品,依时间(或版面)、报道形式及内容呈现方式等不同种类定出相应价钱出售给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导致新闻内容的主导权不再完全掌握在传媒组织手中,而是可以应“顾客要求”“量身打造”。这与以往讨论过的“广告新闻化”、“软文”等概念相似,但具体作法有很大差别。广告新闻化是将广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常出现在报纸的广告、工商服务专版或电视广告时段,一般都有“广告”或“专版”等标示,受众比较容易辨识;而新闻植入式营销更进一步由传媒的新闻部门配合广告业务部门,不仅由记者按照广告部门的规划去采访广告主等机构,而且更将此报道内容以新闻形式刊登或播出。③某种程度上,广告新闻化是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较为原始和低级的形式。 另外,新闻植入式营销与其他营销手法的主要差异,在于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虽然付费,但并没有明示广告主或赞助单位;④而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大差异,在于新闻传媒允许广告主、政府等机构公然介入新闻生产制作的过程,从文稿到版面都有权提出修改意见,通常由传媒高层对采访部门下令转而要求记者执行,本质上是广告主、政府等机构“花钱做的新闻”。⑤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植入式营销再次突破了广告与新闻的界限,由广告主等机构与传媒的新闻部门共同设定传媒的新闻议题,将广告主需要传播的信息(品牌、产品、商标、活动等)进行整合和包装,隐蔽地植入新闻报道中,追求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最终达到广告主的营销或宣传目标。 新闻植入式营销勃兴的原因 尽管学术界对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效果还没有深入研究,但这种营销手段已在我国台湾地区盛行,在大陆已显端倪,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对传统的媒体广告和传媒发展产生的现实冲击。 首先,数字化技术影响了传统的媒体广告投放。以新闻植入式营销最为盛行的电视媒体来说,数字化使电视的频道数目增加,广告时段越来越多,品牌也越来越多,此时传统的插播广告遭受“瓶颈”障碍,投放效果越来越差,在广告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广告主开始倾向于新闻的植入式营销。⑥对广告主的传统广告投放更具威胁的是数字电视的普及。数字电视中越来越多的机顶盒已具有过滤广告的功能,也就是说,受众在收看有关节目时可以过滤掉其中插播的广告,那么,广告主此时投放的广告就没有任何效果和价值了。这样,新闻的植入式营销为广告主和电视媒体找到了一个新的投放途径,既能更隐蔽地传播广告主的信息,同时也能保证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 其次,植入式营销在电影、电视剧、综艺等非新闻类节目的成功,刺激了新闻植入式营销的发展。1982年美国糖果品牌Reese’s Pieces出现在电影《E.T.外星人》中,其销售量在美国一个月内提高了65%。⑦我国大陆的许多电影,如《天下无贼》、《手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都曾运用植入式营销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植入式营销成功运用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后,广告主和传媒都因此受益,却鲜有批评的声音,这为其进一步渗透到新闻报道中提供了一种借鉴。 再次,传媒之间的竞争与广告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切需要传媒找到保持或增加收入的途径。在台湾连续多年的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台湾的工商业主对广告的投入越来越谨慎,广告的需求在减少,传媒所能争取到的广告资源也就越来越有限。大陆的宏观经济在蓬勃发展,广告主对广告的投入和需求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大陆传媒的规模、数量、种类也在大幅增长。报业目前正面临着电视、网络等其他形态传媒的广告分流,近年来的广告收入下滑,已迫使许多报纸最先运用新闻植入式营销手段。 最后,新闻内容资源的稀缺性和独家性的竞争为新闻植入式营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新闻传媒之间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追求独家新闻,而新闻传媒的频道、版面扩张后,新闻内容的资源就显得相对稀缺。台湾因为地区狭小,岛内的新闻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大陆由于舆论引导的要求,一些话题是传媒不能涉及的,新闻内容的资源也显得相对稀缺;新闻植入式营销可以为传媒提供连续不断的新闻内容填充版面或时段,而且多数是广告主与传媒共同设定而成为独家新闻。 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表现形式 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陆和台湾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台湾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的形式更为多样。 台湾学者曾将电视新闻植入式营销分成四种类型:(一)策划报道:指营销传播商直接赞助某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针对某类产品与议题制作专题报道;(二)与公关活动搭配:由记者参加产品会或某政令倡导的记者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报道;(三)新闻话题置入:电视新闻主播报道某新闻话题时,将话题与某品牌结合;(四)谈话性节目置入:主持人与来宾在节目中谈论某一产品及使用该产品的亲身体验。⑧另外,还有使用一般企业的“搭配销售”、“买一送一”等营销形式,如有的电视台一个专访10万元台币,附送1个SNG报道。⑨ 而大陆因为不同的传媒环境目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随着大陆传媒的进一步发展,新闻植入式营销的形式将可能趋于多样化。目前,我国大陆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商业性和政治性两大方面,商业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操作手段还没有台湾传媒丰富,但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却占据大陆传媒的不少时段和版面,这更需要新闻业警惕。 商业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在大陆运用的手段还比较初级,在报纸上的运用多于电视。北京某报2007年6月中旬至8月期间曾在头版下半部经常出现通栏标题的新闻,诸如《70位老将军签名见证首部“立体邮票”面世》等。文中还有彩色照片,最后都有联系电话。有的还在开头写有“焦点”二字,以吸引读者当作新闻阅读。⑩这种形式已超越“软文”或“专版”的限制,直接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将有关广告信息进行整合性传播。而电视上的新闻植入式营销目前相对零散,多数是在新闻报道的画面中植入有关广告信息,尚未与广告主共同设定新闻议题。比如,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使用的电脑、服装等道具会出现某个品牌的LOGO。随着大陆电视传媒竞争的加剧,以及广告资源的进一步分流,电视传媒未来可能会更加重视新闻植入式营销。 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在我国大陆运用得更为普遍,而且一直被冠以“舆论引导”的旗号。台湾一直存在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是政府部门或政党利用专项资金向传媒购买时段或版面来设定传媒的议题,以图控制舆论。许多传媒放弃监督天职,争先抢食政府或党派的植入式营销预算,使台湾地区政府成为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最大广告主。⑾而在大陆的情况更为复杂,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不仅有政府部门花钱购买版面或时段,而且多数伴有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目前主要是地方政府或部门在省级或中央媒体上进行新闻植入式营销,多以该地方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领导人等为新闻报道内容。这些报道多数缺乏新闻价值,而且将会给传媒和其他广告主带来示范作用,即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新闻植入式营销,那么,一般广告主为什么不可以呢? 新闻植入式营销阻碍传媒的发展 新闻植入式营销从短期来看,似乎是传媒和广告主等机构之间的双赢,传媒可以获得丰厚的隐性广告收入,广告主等机构的信息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商业性,还是政治性的新闻植入式营销,对传媒都将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尽管短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最终受到危害的将是传媒自身。 1.新闻人才的流失。新闻植入式营销直接冲击着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教育。有关研究显示,新闻植入式营销影响着新闻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及工作满意度,并影响新闻记者未来继续留在工作机构服务的意愿。换言之,实施新闻植入式营销已对新闻人员的工作自主性、工作满足感造成相当程度的伤害,传媒持续接受新闻植入式营销可能造成记者离职。如果所有传媒都接受新闻植入式营销,有理念抱负的记者将无处可去,离开新闻界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新闻界留不住优秀人才,未来发展堪忧,这是实行新闻植入式营销的新闻传媒必须特别注意及谨慎面对的问题。⑿ 2.传媒的组织管理混乱。一方面,新闻人才的流失将使传媒的人事管理趋于不稳定。另一方面,传媒的广告业务部门直接参与到新闻采编部门的日常工作,严重干涉了记者工作的自主性。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3.5%的受访记者听过新闻同业制作新闻项目,有60.2% 的受访记者表示曾参与制作新闻项目,而在新闻项目生产制作过程中,有8成以上受访记者指出广告商会要求访问广告主或广告主指定之人士,并有79.1%的受访记者认为广告主要求介绍产品功能。⒀新闻植入式营销使广告业务部门成为新闻制作的前提和中心,而使新闻采编部门多数在按照广告业务部门的需求来选择和报道新闻,这是传媒组织管理的本末倒置。 3.传媒公信力和竞争力下降。一旦传媒的新闻人才流失,新闻采编部门受广告业务支配,那么,该传媒的新闻报道质量将难以保证。同时,新闻植入式营销手段本质上是一种欺骗受众的手段,在受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有关广告信息传输给受众,对受众进行舆论诱导。这种欺骗手段在被受众识破后,将会直接损害传媒的公信力。传媒公信力的下降将会进一步影响传媒的竞争力。传媒公信力和竞争力一旦下降,不是短期所能恢复的,这种损失将是新闻植入式营销带来的短期收益所无法比拟的。 4.传媒的社会监督职能蜕化变质。传媒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社会环境的监督。我国大陆的传媒更负有舆论监督的职责。但是,如果传媒普遍实施新闻植入式营销,广告主、政府及其他机构就有机会干预、甚至主宰新闻的选择和报道,那么,传媒在面对这些机构的负面新闻时还能履行社会的监督职能吗?这种营销手段使传媒为这些机构服务,而不再为公众服务。传媒一旦为某些利益机构服务,那么,传媒对这些机构的监督已经变质为以利益为导向的宣传与奉承。 5.对新闻伦理的侵蚀。世界范围的新闻伦理规范均强调,新闻人员应追求真相、公正独立、对公众负责,欺骗是最不能容忍的错误,也是严重违反新闻伦理的行为。新闻植入式营销放弃了对真相的追求,满足于广告主等机构提供的宣传信息,对其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漠视,无法做到公正平衡的报道,在受众不知情的状况下利用他们对新闻传媒的信任来促销产品、观念与活动,因而属于不符合受众利益且违反新闻伦理的欺骗行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营销手段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记者对新闻伦理的态度。研究发现,植入式营销对新闻记者的伦理态度产生了不良影响。配合植入式营销进行采访报道频率愈高的记者,愈倾向认为配合植入式营销项目进行采访报道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我国传媒如何应对新闻植入式营销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植入式营销从长远来看是阻碍传媒自身发展的。虽然我国大陆目前对新闻植入式营销的运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大陆传媒对新闻植入式营销要有审慎的态度,并及早思考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囿于篇幅仅提出一些规范的基本路径,具体的操作规范将另文阐述。 首先,我国大陆传媒要积极思考如何在不危害传媒发展的情况下拓宽效益增收的渠道。仍以数字电视的机顶盒为例,它虽然会过滤掉广告,威胁到广告主等机构的广告投放,但对于传媒来说,这些没有广告的节目或频道可以进行收费服务以补贴广告的流失,从而避免广告主等机构对新闻传媒的干涉。机顶盒是新技术的产物,传媒也可以考虑如何让其成为广告的有效途径。国外已发明一种机顶盒,可以记录受众收看广告的情况,受众将记录此信息的存贮卡与互联网连接,就可以获得相应广告主给予的奖励,如礼券、赠品、折扣等,从而将电视广告变为主动的收视行为。 其次,坚持广告与新闻分离的原则。这是全世界通用的一个新闻伦理基本原则,而我国传媒目前对此原则的坚持还需进一步加强。新闻植入式营销对这一原则的破坏程度远大于一般的有偿新闻、记者拉广告,前者是传媒的组织行为,后者是个体行为。在具体操作中,与新闻有关的时段或版面要严格禁止新闻植入式营销,对于非新闻类节目可适当放宽,但也应有一个规范标准。 最后,加强记者的业务素质,完善新闻职业规范。我国传媒要鼓励记者到社会中去发掘新闻,而不是等待广告主的宣传方案,然后按照广告主的意图进行采访和报道。记者的业务素质只有在不断发掘的新闻报道中才能得到提升,新闻植入式营销只能培养记者的惰性。同时,传媒要将新闻植入式营销纳入自身的职业规范体系中,使传媒以及记者认清新闻植入式营销的特点和危害,并对其做出明确而具操作性的规范。 新闻营销论文:新闻整合营销的新探索 今年6月1日,广州日报改版。该版宣称改版有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认为其“窄报更时尚,翻阅更方便”,认为报纸由宽变窄的“瘦身”符合国际潮流,便于携带和阅读。 二是认为“版式更大方,视觉更享受”。其版心设计由原左位移至中心,这样的版式更大方活泼。 三是认为“栏目更专业,板块更贴身”,尤其是服务板块, 四是珠三角的专版大量扩张,如新版《广佛同城》、《深圳新闻》从每周8个版大幅增至20~24个版;《佛山新闻》每周至少40版;《东莞新闻》、《中山新闻》、《江门新闻》、《顺德金版》、《三水金版》等也大幅扩版。 笔者认为,前两个特点并不新颖,且同城报纸早有先例;最后一个特点出于区域市场份额的战略考虑,几乎所有同城媒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染指。 值得分析的是第三个特点,笔者认为改版后,其栏目的“专业性和服务性”,倒是凸显了一种现代新闻资源整合的稚形,初步体现了新闻整合营销的范式。 以财经新闻和副刊为例。财经新闻报道是广州日报的强项,但以往的财经报道并未超出传统的新闻策划的理念。这次改后,让人明显体会到其财经报道已从单纯新闻策划的角度――也就是说“新闻人”的角度,切换到了“读者”的角度,所谓“为读者服务”已成为其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观。 笔者发现,其财经新闻报道分为《财经调查》、《股市行情》、《价比价》、《板块与公司》、《产经》和周六的《理财周》等鲜明的板块、每天8个版或更多(包括周末)。据了解,这是广州同城纸媒中最为详尽的财经新闻专版。 再说副刊。以往副刊多以编辑口味为导向,但此次改版则以读者为重,并将群体细分,侧重高端、年轻和男性读者。例如,增加了为年轻和男性读者打造的《发现》和《军事》;比较小资情调的《品质生活》;甚至还增加了有一定阅读和理解难度的(相比该报其他资讯类副刊而言)《势・力》和《新闻蓝页》,新快报和南方都市报都有类似副刊板块,但广州日报在保持高端阅读的同时,则更为亲民而非曲高和寡。 总的来说,改版后的广州日报的版数并没有太多变化,一般维持在52~64版之间;改版后的版式设计在同城报纸中也并非出色和抢眼,仅属中上水平。但值得肯定的是,这张报纸正从一张传统的“党报”向“市民报纸”、“家庭报纸”演变,其办报的出发点也从党政生活向民众生活靠拢,其“民生性”不仅仅作为一两个重要版面的核心价值,而是作为整张报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以一种系统化操作的方式执行和贯彻下去了。 有人曾对广州的三家大报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较:南方日报是“党”在办报,羊城晚报是“文人”在办报,广州日报是“企业”在办报。从改版看得出,广州日报的民生路线,不仅仅是站在新闻工作者或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发一种精神品质或职业情怀,而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以一种企业整合营销的方式,将“为读者服务”作为企业运作的战略核心,同时也将其作为执行准则和执行目的。 (作者为羊城晚报主任记者、羊城晚报财富沙龙主持人)
农业发展论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栖霞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大力发展“农”字号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__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__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__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 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__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三)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产基地1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四)壮大了工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作为栖霞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栖霞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实现了工农业的“双赢”。20__年,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可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6500万元,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的11、9.6、8.7和33。 农业发展论文:谈农业发展的窘境和远景 一、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内涵是指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的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地不断重复原有生产,也就是社会生产所生产出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这其中包括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 (一)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来扩大生产规模,即在技术条件、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建立新的企业或扩建原有企业,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场所。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广度发展,是粗放式的扩大再生产,在农业中表现为农民通过开垦新土地或者购买、租赁、承包其它土地等方式,使其可经营土地面积扩大,并投入和原有相同或类似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农业的再生产,这样能够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也就是对现有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依靠技术进步,更新设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为生产的深度发展,是集约的扩大再生产。在农业中表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大型的机械作业,依靠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方式,以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马克思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邻的土地上。” (三)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一环:通过掌握生物有机体和自然环境的规律来扩大再生产农业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突出特点。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有:以动植物、土地、光热等表现出来的生物有机体和自然环境;以机器运转和人类劳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活动。所以在农业中就产生了特殊一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由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所以,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因素都影响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了解并尊重一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农作物生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规律,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农民通过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可以集中较多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使农民在市场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取得规模效益,有效增加收入。通过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亦能增加农民收入。在两者能够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都能够取得相应改善,并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在新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并抑制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第一,就土地分配而言,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按劳动力比例平均分配,具有明显的生活保障色彩,由此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并导致了集体经营弱化,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抛荒、撂荒的现象;第二,就农业市场化而言,一方面,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出于自利的目的,个体农民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是整个农民群体处于无序和过度竞争的状态;另一方面,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使农民缺乏自主组织能力和代表农民利益的相应组织,难以形成合力,面对综合实力远高于自身的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单个农民承担着较高的风险且营利较少,乃至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结果是农民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第三,就农业机械化生产而言,由于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家庭成员即可完成一些简单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少有必要雇佣其他劳动力或应用大型的机器作业———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大型机器作业的“替代品”。这种“人排挤机器”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形成生产合作组织,也无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农村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即使有应用大型机械的必要,也会通过农村的血缘、地缘的人情关系之间的互帮互助,而缓释掉这种必要性)。在个体分散经营体制的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和“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的尴尬境地。2008年,中国的谷物单产、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之相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均农业劳动力人口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是35408美元,而中国为1584美元。中国无一个省、市、自治区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江苏和上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分别达到3295美元、3257美元,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言自明。尽管中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有3000多项,但真正转化到生产中的只有40%,而形成规模的不到30%。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带来的精耕细作保证了农业的生产,但鲜有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因素,最终陷入了简单重复的泥淖,致使农业生产效率止步不前,农业生产规模数十年如一日,并进一步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三、我国农业扩大再生产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的束缚在家庭承包经营下,一方面土地流转的商品属性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土地又被赋予了社会属性功能———农民社会保障功能[5]。虽然目前出现了农村土地流转与调整,但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是个别农户的短期扩大再生产,难以持续。在制度的干预下,资本合并土地的力量,被严重地削弱。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集体的相关经营责任,在家庭经营下也流于形式,集体的力量难以发挥,使得当前的家庭经营回到了“小农经济”的时代。 (二)农业资本投入不足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只有掌握了资本才能有机会合并更多的劳动力和土地,扩大再生产才能成为可能。然而就全国而言,资本较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资本较少,而且务农收入普遍较低;就农村而言,掌握相对较多资本的往往不是“种地能手”,而是从事非农工作(小作坊加工、经商、进城务工等)的农民。这就陷入了一个困境:“种地能手”试图增加土地或改善耕作条件,实现扩大再生产,却没有更多的资本;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本,反而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本或资本不愿涉足农业,使得农业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农业生产人才流失我们的民族确 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在我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在二、三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依托,承载着农民社会保障的职能。农民是否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就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关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程度越低,农业实行规模经营的可能性越大。现阶段,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在农民心里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在一些地区,经营耕地成为农民就业的后备选择:一些个体经营、外出务工的兼业农民,在取得较多收入的情况下,因务农取得收入较少或无暇经营土地,便选择将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民,或者闲置土地;当粮价上涨,务农收益显着提高,或者原有工作难以持续的情况下,这些兼业农民便会收回原有土地,继续务农。农业人才流失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业经营也不可持续,农业人才流失。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难以推进制度原因所造成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得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得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难以推进。由于隐性劳动力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对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应用的必要性。农村传统的人情社会所形成的守望相助的道德观念,在农业生产中也消解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的生产方式还是最传统的手工劳动,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普遍存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在0.37%左右,但中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推广强度亦低于工业化国家或低收入国家。机械作业和科技体系无法发挥效用,直接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四、我国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出路 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出发,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既要重视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更要重视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同时不能忽略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把握。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因地制宜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集中,保证一定程度的经营规模,是克服目前农业规模狭小,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这就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多种形式,以农业合作社、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等为载体,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和集中;提倡有资本力量的专业农民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掌握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同时要保障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和长期性,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尤其要注意的是,土地流转的基本要求是在农户之间以耕地的形式流转,而非转变为非农用地,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资本积累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由于耕作的自然规律,当耕作已经发达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在这里同时指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要素。”由此看来,资本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以及科技研发和转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健全农村的信用借贷制度,发挥集体资本的力量,包括农村信用社的借贷和农村的民间借贷。这两者的最终目的是给掌握一定农业现代生产技术及农业管理的种地能手以相应数量的资金支持,鼓励其能够更好地经营更大规模的土地。 (三)拥有一批“种地能手”,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人才保障“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劳动积累也是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通过劳动积累产生了劳动集约———以活劳动的集中投放为主的经营方式,它具有劳动直接创造价值、所需货币成本低、易实行等特点。我国农业多年的发展具有此类突出特点。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土地规模经营要求经营者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较强的经营能力。“种地能手”不仅仅应该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该掌握现代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管理规模化的土地。 (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机械作业和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机械作业,减少对大规模农民手工劳动的依赖,减少对手工农具和畜力农具的依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机械作业大大减轻了农民务农的身体苦累程度,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机械作业对人力的替代,可以释放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农民得以从事其他行业,为农村其它行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科技的推广运用,一是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可以使固定数量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二是改变资源的组合比例,也就是说,资源投入量不变,由于资源组合比例的改变,使单位成本降低。这样可以推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 农业发展论文:略谈农业发展的窘境和远景 一、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内涵是指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的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地不断重复原有生产,也就是社会生产所生产出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这其中包括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 (一)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来扩大生产规模,即在技术条件、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建立新的企业或扩建原有企业,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场所。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广度发展,是粗放式的扩大再生产,在农业中表现为农民通过开垦新土地或者购买、租赁、承包其它土地等方式,使其可经营土地面积扩大,并投入和原有相同或类似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农业的再生产,这样能够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也就是对现有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依靠技术进步,更新设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为生产的深度发展,是集约的扩大再生产。在农业中表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大型的机械作业,依靠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方式,以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马克思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邻的土地上。” (三)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一环:通过掌握生物有机体和自然环境的规律来扩大再生产农业的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突出特点。参与农业生产过程的有:以动植物、土地、光热等表现出来的生物有机体和自然环境;以机器运转和人类劳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活动。所以在农业中就产生了特殊一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由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所以,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因素都影响到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了解并尊重一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农作物生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规律,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农民通过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可以集中较多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使农民在市场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取得规模效益,有效增加收入。通过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亦能增加农民收入。在两者能够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都能够取得相应改善,并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然而,在新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并抑制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第一,就土地分配而言,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按劳动力比例平均分配,具有明显的生活保障色彩,由此造成了土地的细碎化并导致了集体经营弱化,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抛荒、撂荒的现象;第二,就农业市场化而言,一方面,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出于自利的目的,个体农民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是整个农民群体处于无序和过度竞争的状态;另一方面,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使农民缺乏自主组织能力和代表农民利益的相应组织,难以形成合力,面对综合实力远高于自身的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单个农民承担着较高的风险且营利较少,乃至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结果是农民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第三,就农业机械化生产而言,由于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家庭成员即可完成一些简单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少有必要雇佣其他劳动力或应用大型的机器作业———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大型机器作业的“替代品”。这种“人排挤机器”的现象不利于农村形成生产合作组织,也无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农村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即使有应用大型机械的必要,也会通过农村的血缘、地缘的人情关系之间的互帮互助,而缓释掉这种必要性)。在个体分散经营体制的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条腿长”(谷物单产高)和“一条腿短”(劳动生产率低)的尴尬境地。2008年,中国的谷物单产、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之相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人均农业劳动力人口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是35408美元,而中国为1584美元。中国无一个省、市、自治区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江苏和上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分别达到3295美元、3257美元,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言自明。尽管中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有3000多项,但真正转化到生产中的只有40%,而形成规模的不到30%。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带来的精耕细作保证了农业的生产,但鲜有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因素,最终陷入了简单重复的泥淖,致使农业生产效率止步不前,农业生产规模数十年如一日,并进一步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三、我国农业扩大再生产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的束缚在家庭承包经营下,一方面土地流转的商品属性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土地又被赋予了社会属性功能———农民社会保障功能[5]。虽然目前出现了农村土地流转与调整,但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是个别农户的短期扩大再生产,难以持续。在制度的干预下,资本合并土地的力量,被严重地削弱。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集体的相关经营责任,在家庭经营下也流于形式,集体的力量难以发挥,使得当前的家庭经营回到了“小农经济”的时代。 (二)农业资本投入不足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一旦合并了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它便获得了一种扩张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资本能把它的积累的要素扩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确定的范围,即超出由体现资本存在的、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所确定的范围。”只有掌握了资本才能有机会合并更多的劳动力和土地,扩大再生产才能成为可能。然而就全国而言,资本较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资本较少,而且务农收入普遍较低;就农村而言,掌握相对较多资本的往往不是“种地能手”,而是从事非农工作(小作坊加工、经商、进城务工等)的农民。这就陷入了一个困境:“种地能手”试图增加土地或改善耕作条件,实现扩大再生产,却没有更多的资本;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拥有相对较多的资本,反而不愿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本或资本不愿涉足农业,使得农业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农业生产人才流失我们的民族确 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地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在我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在二、三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依托,承载着农民社会保障的职能。农民是否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就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关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程度越低,农业实行规模经营的可能性越大。现阶段,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在农民心里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在一些地区,经营耕地成为农民就业的后备选择:一些个体经营、外出务工的兼业农民,在取得较多收入的情况下,因务农取得收入较少或无暇经营土地,便选择将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民,或者闲置土地;当粮价上涨,务农收益显着提高,或者原有工作难以持续的情况下,这些兼业农民便会收回原有土地,继续务农。农业人才流失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业经营也不可持续,农业人才流失。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难以推进制度原因所造成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得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得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难以推进。由于隐性劳动力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对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应用的必要性。农村传统的人情社会所形成的守望相助的道德观念,在农业生产中也消解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应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的生产方式还是最传统的手工劳动,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普遍存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研究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在0.37%左右,但中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推广强度亦低于工业化国家或低收入国家。机械作业和科技体系无法发挥效用,直接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四、我国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出路 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出发,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既要重视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更要重视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同时不能忽略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把握。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因地制宜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集中,保证一定程度的经营规模,是克服目前农业规模狭小,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这就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多种形式,以农业合作社、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等为载体,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和集中;提倡有资本力量的专业农民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掌握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同时要保障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和长期性,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尤其要注意的是,土地流转的基本要求是在农户之间以耕地的形式流转,而非转变为非农用地,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资本积累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由于耕作的自然规律,当耕作已经发达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经相应消耗的时候,资本(在这里同时指已经生产的生产资料)才会成为土地耕作上的决定要素。”由此看来,资本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以及科技研发和转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健全农村的信用借贷制度,发挥集体资本的力量,包括农村信用社的借贷和农村的民间借贷。这两者的最终目的是给掌握一定农业现代生产技术及农业管理的种地能手以相应数量的资金支持,鼓励其能够更好地经营更大规模的土地。 (三)拥有一批“种地能手”,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人才保障“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劳动积累也是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通过劳动积累产生了劳动集约———以活劳动的集中投放为主的经营方式,它具有劳动直接创造价值、所需货币成本低、易实行等特点。我国农业多年的发展具有此类突出特点。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土地规模经营要求经营者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较强的经营能力。“种地能手”不仅仅应该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应该掌握现代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管理规模化的土地。 (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机械作业和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机械作业,减少对大规模农民手工劳动的依赖,减少对手工农具和畜力农具的依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机械作业大大减轻了农民务农的身体苦累程度,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机械作业对人力的替代,可以释放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农民得以从事其他行业,为农村其它行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科技的推广运用,一是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可以使固定数量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二是改变资源的组合比例,也就是说,资源投入量不变,由于资源组合比例的改变,使单位成本降低。这样可以推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 农业发展论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困境和策略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基础要素,以市场消费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城镇消费者休闲观光为目的,以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参与、学习、购物等活动为形式,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创新,也是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休闲观光农业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其由原来的相互排斥与对立,转变为互补与融合。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景观优美,特色农业资源充裕,产业基础坚实,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有助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对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人们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助于拓宽现代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生互化,进而趋于同步发展,把农业从原初单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保健养生、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方面,有效适应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紧密联结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延长和拓展深化现有农业产业链,促进旅游、餐饮、住宿和商业等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进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观光农业能够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当地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深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功能。同时,能够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与科学技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素,以农村为发展空间,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可以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促进城乡居民互动交流与双向融合,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与互通,使得城乡之间互为消费市场、互为资源要素、互为发展生态,进而缩小发展差别,提升发展质量。 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壮大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发展水平成为有待探索的现实命题。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模式单一雷同。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布局和结构梯度呈现同质化。现有发展层次和建设质量难以满足和对接多元异质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项目类型分布来看,观光类项目较多,但很多项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单一的垂钓、采摘、餐饮等领域;休闲类项目缺乏,而且高层次功能性的体验型、参与型、文化型、疗养型项目则更为稀缺。对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蕴挖掘不足,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拓展与延伸,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参与活动的类型单一雷同,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实践中,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丧失“乡土”气息,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偏重物质资源开发,不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美学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劳动场景、农耕历史文化、地方乡土民风以及以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底蕴,背离了依托农业产业平台发展的原则与初衷,致使项目趋于城市发展偏向、商业化开发过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乱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与传统被以建设的名义所破坏。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实践中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少规划设计,景点布局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缺乏“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造成不城不乡和不伦不类的感觉,缺乏和谐与美感。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目前,一些休闲观光农业缺乏对特色资源、文化意蕴、乡村民俗的挖掘开发,对农业附加值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项目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根据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差异化能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升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优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项目的创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强项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挖掘,进而增加客户多次消费意愿以提高产业链的获利水平。 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目前,一些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农村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居民,部分来源于其他非农行业的经营者,缺乏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经营实践中,主要是凭借过往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从事多种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管是对于以往经营非农产业的人员,还是以往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短期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 一些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存在市场风险及融资风险。目前,不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通常是靠山吃山,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与项目论证。对消费者群体的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收入高低、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具体信息知之甚少,这样既不能进行商业价值的测算和发展态势的研判,也难以结合消费需求的发展演变对项目的成长衰退周期开展论证,更谈不上项目的更新升级和调整换代,最后通常会导致项目开发前景堪忧甚至流产失败。伴随着各类设施规模的扩张,目标消费市场不足的现实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市场经营风险将会不断提高。由于项目建 设用地大多采用的是租用方式,项目融资也受到一定限制,可持续发展面临风险与挑战。 农业发展论文: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庄园农业:市场农业的希望之光—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庄园农业在我县悄然兴起。我县庄园农业是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基础上,由个体、联户或其他投资者转包、租赁承包地、抛荒地和“四荒地”(荒山、荒地、荒沟、荒滩),经营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且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在50亩以上)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土地、资金和技术集约经营的有益探索。 一、我县庄园农业现状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我县庄园农业产生的背景与条件有三个。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田土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弃耕抛荒的土地。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13万多,占我县总人口数的16,充耕面积达4万多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二是农村中涌现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能人,需要扩大承包面积,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牛潭河乡狮子山村土地承包大户陈醒志向调查组反映,他目前不需要乡党委、政府具体支持什么,燃眉之急只需乡党委、政府帮他做好当地村民的工作,进一步承包大面积的土地,以扩大种养殖规模。三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和乡村出现了第二次分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而同时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一部分城市人也开始走向农村发展开发性农业,如县委办机要保密室刘岩保同志和他哥哥一起,利用值班后的业余时间,在牛潭河乡承包了100亩山土,发展椪柑、脐橙等水果种植业,目前来势看好。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县已有50亩以上的庄园170个,总面积35373亩。按承包土地类型分,其中水田型13个,面积1426亩;旱土型32个,面积4503亩;水面型17个,面积6586亩;山林型55个,面积11828亩;荒地型41个,面积10348亩;综合型(即庄园主承包水田、旱土、水面、山林、荒地等兼而有之,面积共计50亩以上)12个,面积682亩。按庄园按生产经营分,主要有三种类型:1、产、加、销一体经营型。在庄园内既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优质农产品,又进行产品加工,还在外地建立网点搞销售,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这种庄园农业的经营效益比其它类型好。如花果山乡月石湾村村民项剑文,去年种了2亩牧草、100亩玉米,喂养了52头肉牛,牧草用于喂牛,以玉米和秸杆作原材料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饲料远销益阳等地,去年仅加工销售饲料一项的收入就达3.5万元。2、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如三堂街镇包狮村支书胡著轩,租赁别人弃耕的52亩田土,办起了一个综合种养场,按照“生产粮食、粮食喂猪、猪粪养鱼和生产沼气”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组织生产,去年饲养母猪40头,出栏肥猪120头,池塘养鱼8吨多,建了2个大沼气池(沼气除了自用外,还能供应20户邻居),纯收入达6万多元;武潭镇泥潭村农民王跃明承包218亩荒废茶园,投入资金26万多元,全部改种优质梨、苹果、葡萄等10多种果树,间种100多亩花生,同时养土鸡近3000羽、瘦肉型母猪20头,初步建成了种、养、繁一体化立体生态庄园农业,预计两年后年产值可达80万元。3、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种养型。这是目前我县庄园农业的主体。这种模式主要是“庄园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大规模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或培育、繁殖种苗,一般开发的项目比较单一,要么是种植业,要么是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过去的专业户,但规模和面积较专业户大。如灰山港镇雪峰山村退休教师文展才,发挥种植水果和苗木的特长,租赁了雪峰山、周家潭两个村的林场和茶园近300亩,种植脐橙、油桃、酥梨等优质水果和苗木,预计三年后产值可达100万元。 庄园农业之所以在我县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在于它有一般农业和常规农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大,有利于降低成本。一般庄园经营土地面积都是50亩以上,大的上1000亩(如泗里河乡泗里河村农民王珏凤等三人,采取股份制形式,投入资金76万元,承包鹿马仑、老山、月新、阎家村等四个村的旧茶园、坡土、废地、残林、部分荒山和稻田3150亩,目前已造林1000亩,种植黄姜等药材320亩,种植绿化树苗80亩)。庄园内从耕作到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再加上集中连片,便于排灌、施肥和防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规模效益。河溪水乡潭映钟村的“庄园主”贺冬良对调查组算了一笔帐:他和一般承包户相比,去年一季稻每亩平均生产成本要低45元。二是大力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集约经营。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集约经营,庄园主一般都在科技上舍得花钱,有的自己具有某种专业技术,有的高薪聘请高级科技人才作顾问,有的选派年轻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修山镇修山村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刘汇源,自费到湖南农业 大学学习花卉苗木种养技术,同时他还大力引进现代科技成果,配备了全光照自动喷雾插播育苗设备,采用了花卉无土轻型基质压制、太阳能温室育苗等新技术,由于他的庄园管理严密,又实施了较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效益一般要比普通农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三是产品质量高,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庄园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能力强。如益阳人刘治安租赁花果山乡人和桥村的200亩田土建成苔韭基地,出产的苔韭由于质优价低,受到益阳和桃江两地消费者的欢迎。 二、发展庄园农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原有法规还未作调整)调整规范土地流转和庄园农业发展的情况下,乡(镇)村干部主要运用现有的政策指导工作,随意性很大,且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这一工作的健康开展。在发展庄园农业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部分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还自觉不自觉地把庄园农业与过去大地主和国外资本家的庄园等同起来,认为搞庄园农业就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因而不敢大胆发展,如承包租赁期不敢一定30年不变,一般只确定了5-10年承包租赁期;少数农民宁愿自家责任田抛荒也不转包给庄园主;部分“庄园主”瞻前顾后,深怕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包,还是口头协议,存在搞一年算一年的心理,不敢大胆投入;部分群众看到庄园发展起来了,就眼红,用各种借口敲竹杠。 (二)土地政策的制约。一是以人口为基础平摊责任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制约了庄园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田土是按人头平均发包的,而且是一定30年不变,基本上没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因而一些农民把责任田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爱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这样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方面受土地经营权分散的影响,发展庄园农业的土地很难从单个的农民手中转过来,农民有的愿意转包,有的不愿转包,这样土地难以成片,庄园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在当前种田效益不高、一部分农民开始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抛荒的情况下,发展庄园要么受到地域限制(不成片),要么受到要价过高的限制,要么受到转包期限过短的限制,造成一边是发展庄园没有土地,一边是大量的田土出现抛荒。二是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政策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条例、文件出台后,对保护耕地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既给开发庄园农业带来了机遇,也对发展庄园农业有一定的制约。不利因素主要是:1、在庄园的布局上,受基本农田区域划定的限制,庄园难以大量集中在交通要道两旁,给产品销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影响。2、在庄园的开发项目上,受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难以开发效益好的产品,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严禁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和发展林果业,按照这一规定,如果庄园的土地是基本农田,基本上只能采用比较效益低的粮食型种植结构。3、在庄园的开发建设上,土地审批程序繁杂,收费较高。发展庄园必须修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而修建配套设施所占用的农用地必须到市以上国土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申报审批手续,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必须报国务院批准;设施建设占用农田每亩要收取高额的土地开垦费,基本农田24000元,一般农田16000元,这些繁杂的手续和高额的收费影响了庄园农业的开发建设速度。 (三)资金制约。开发庄园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一方面银行贷款渠道不畅,“庄园主”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且在开发庄园农业的过程中,都已倾其所有,因而庄园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另一方面是投资主体单一,开发庄园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 (四)技术和信息的制约。庄园农业开发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否则,就难于上档次、出效益。但目前缺乏一种科技人才与庄园农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庄园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县庄园开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普遍存在缺乏技术问题。由于庄园主缺乏科学技术,目前我县已开发的庄园农业中,大多是种养型,综合型或产业化经营的极少。而在种养型的庄园中,主要是粮果鱼的种养结构,真正种植高档农林特产品的不多。 (五)发展环境制约。一是管理服务滞后。目前庄园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集中的反映渠道,个别基层党政领导对发展庄园农业的协调和服务不主动。二是收费关卡过多。三是治安环境欠佳。庄园发展起来后,有的敲竹杠,有的明抢暗偷,给庄园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庄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用活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在明确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发放土地经营权证的前提下,鼓励和促进田土向庄园集中。1、对开发目前未利用的土地发展庄园的,由乡村两级审查后,可报县国土部门批准,发给土地使用证,并明确30-50年的经营使用权。2、对弃耕抛荒又拒不转包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条件收回后或发包人给本村村民,或租赁给外地能人开展规模经营,租赁期视承租者的要求而定(最长不能超过30年)。3、土地承包、转包、租赁必须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4、农民可从依法转包的土地中获得收益,其受益额由转包者与经营者协商确定。5、土地转包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以股份制方式运作,农民以责任田土入股,由股份公司租赁承包给庄园主,按股分红。二是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庄园农业总的原则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不改变用地性质为前提,但又必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用好用活土地政策。1、鼓励庄园开发占用一般农田;2、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可在保持乡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按有关程序,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适当修改,把发展庄园的土地从基本农田中划出来,再把另外符合条件的一般农田划入基本农田;3、鼓励对庄园的立体开发;4、鼓励开发“四荒地”发展庄园,除确定30-50年的开发使用权外,还要在税费上给予优惠。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一是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允许以庄园的资产作抵押进行信用贷款。二是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发展庄园农业。县 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再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开发庄园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要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在项目区内的开发性农业庄园中。三是优化庄园的组织形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主要是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来解决发展庄园农业的资金,鼓励农民与农民、职工与农民、企业与农民合作发展庄园农业。 (三)搞活流通,打开庄园农业发展的“通道”。一是要建立庄园农业的“绿色通道”。对有一定规模,且以生产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庄园,由县政府审查后,发给农产品“绿色通道证书”,使其在本县内无阻碍流通。二是要开辟多种流通和销售渠道。大的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主动与相对应的庄园订立产品收购合同,确定收购保护价,保证“庄园主”的利益不受侵害;粮、油收购部门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先收购种粮、种油大户的粮油。三是加大庄园产品的外销力度。一方面要鼓励“庄园主”在省内外设立销售“窗口”,县内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提供资质证明和办理相关手续;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出口创汇型庄园,并为其出口创造条件。 (四)切实加强对庄园的管理和保护,为庄园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庄园农业在我县还刚刚起步,加强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庄园农业的组织领导,负责对所辖范围内发展庄园农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对有一定规模的庄园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全县可确定10个以上规模较大的庄园作为县级领导的联系点。二是强化对发展庄园农业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我县有近20__名农业技术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无用武之地,而农技人员发展庄园农业大有作为。一方面,要鼓励现有科技人员特别是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和创办庄园农业。农技人员领办和创办庄园农业的,其庄园企业享受农业系统集体经济实体的有关优惠政策待遇;领办创办庄园的农技人员2年内由原单位发放基本工资,从第3年起到第5年发放50的基本工资;农技人员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在保证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和不侵害本单位技术权益的前提下,参与庄园农业开发或为其进行技术服务的,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待遇,并可在庄园企业获得有偿服务费。另一方面,对在庄园开发上率先走出一步的“庄园主”,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扩大影响,提高他们的声誉;对财政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根据贡献大小,由政府拿钱给予奖励。三是建立重点庄园挂牌保护制度。县、乡两级可确定一批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庄园农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实行挂牌保护,对挂牌保护的重点庄园建立收费审查和警民联防制度,任何单位到挂牌保护的重点庄园收费必须经县优办对收费项目进行审查同意后方可收取。 (五)制定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庄园农业的具体措施。要采取积极措施来营造氛围激发、培育典型引导、优惠政策激励、强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发展庄园农业。当前,要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功能,尽快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庄园农业的决定》,并由县政府制定好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庄园农业的优惠政策。 农业发展论文: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的联系性 1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1.1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1.2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2.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要对于大中型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要予以加固,同时,要做好农田田间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发挥好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其次,要推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难以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地方,要将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投入到一些比较小的设施建设上去,比如帮助农民因地制宜的修建一些水窖和集水池等储水和灌溉工程,另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要在农场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根绝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从中央到地方,一定要将各个措施和政策予以落实,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农业发展论文:以科学发展观策划竞争性农业发展思考 在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宏观至一个国家和地区,微观至一个乡村和家庭,农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竞争性。 一、树立三种发展理念,拓宽“兴农兴业”新思维 一是树立竞争性农业强农富民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普遍弱质与低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规模的“小、散、杂”和产品的“低、粗、劣”,与竞争性农业所要求的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轻简化操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生态化发展的特征相差甚远。 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先进市县的成功经验,予竞争性农业强农富民理念充分的佐证。美国农民以大农场、大机械、大服务为依托,人均栽培管理耕地73.75公顷,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生产谷物100吨、肉类9吨和牛奶20吨,可以供养127人,全美国每年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成为当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民家庭年收入是全国家庭年收入的1.14倍。荷兰人均耕地仅0.84亩,属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列,他们选择将有限的土地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全世界1/4的玻璃温室分布在荷兰,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了100公顷大田作物的产出规模,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可以供养112人,花卉、观赏植物的出口占到全球的48%,番茄、马铃薯、洋葱的出口占到全球的23%,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和乳制品生产与出口国,农民富甲一方。山东省寿光市(县级),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102万人口,耕地面积141万亩,从1979年开始发展蔬菜,迄今已形成86万亩蔬菜基地的庞大规模,全市80%的农户种菜,产品畅销全国和周边20多个国家与地区,年产值高达43亿元,蔬菜带动了物流、包装、旅游、农资、餐饮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0家,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20__年,寿光市财政总收入达40.5亿元,各类存款余额达26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1.61倍,湖南省4512元的1.69倍,__市4450元的1.72倍,__县3830元的1.99倍),“蔬菜立市”的做法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连续九届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__年位列第24名)。 二是树立竞争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竞争性农业的核心,一是产品有市场,二是产业有效益,三是发展可持久。 当前,我们发展竞争性农业,必须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20__年2月18日,国家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__—2015年)》,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甘蔗、苹果、柑橘、天然橡胶、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和出口水产品等16个主要农产品进行“势力划分”,确定出86个重点发展区域。明确规定,到2015年时,优势区主要农产品的产出总量要占到全国比重的75%左右。今后,农产品“大县供应大市场,小县满足小自给”的格局将更加明显。 “湖广熟,天下足”。__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生猪和柑橘较具优势,这6大农产品是全市的发展重点,具体到各区(县、市)均应各有侧重。 多年来,__县坚持“做活山地文章,发展绿色农业,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这次共有水稻、玉米、油菜、柑橘、马铃薯、生猪、肉羊7大农产品入选“国家方阵”。当前,__县要抢抓国家“强基础,保供应,促增长”的优惠政策与重点投入机遇,赶上最新一轮的“产地集中,产品集中,投入集中,发展集中”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高潮,着力改善水、电、路、科技支撑等装备条件,提高全县农业整体建设水平。此外,茶叶、高山蔬菜、烤烟3大特色产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要在提质升级上大做文章,建成山区农民增收的“小金库”。油茶,是国家“减少与粮棉争地,保障粮油安全”战略的重点发展对象,__县要利用山地、野生油茶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急起直追,有所作为。今后,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烤烟、生猪、肉羊7大农产品的重心是“多产优产保供应”,柑橘、茶叶、高山蔬菜、油茶4大农产品的方向是“提质升级促增收”。 三是树立竞争性农业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首先,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全县十年封山禁伐护绿成果,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护和乡村环境维护,创造“天朗气清,水碧土净”的优美生产环境,夯实竞争性农业的发展基础。 其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严控生产投入品入手,推行秸杆还田、沼液还田、重施有机肥和农家肥、生草免耕、生物杀虫等安全生产手段,确保“放心、安全”食品生产,增强优势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维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二、突出四项建设重点,实现“高产高效”新突破 第一,突出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回报率。争取国家大项目,推动基地大建设,按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要求,加强土壤改造、水利配套、机耕道路、电力供应、病虫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天水田”、“漏斗田”、“腊水田”、“烂泥田”等低产园地的改造升级,提高竞争性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根据适栽适种的原则,结合现有生产基础,全县确立以蒙泉、夹山等乡镇为主的42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易家渡、二都等乡镇为主的4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以太平、子良等乡镇为主的2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罗坪、雁池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以新关、白云、三圣等乡镇为主的45万亩优质柑橘生产基地,以壶瓶山、东山峰、南北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按“多村一品”、“多乡一品”的原则布局,以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轻简化操作、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生态化发展的产业优势,实现高标准高回报。 第二,突出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利润率。针对大宗农产品普遍存在的“果品卖筐,粮食卖堆,木材卖方”的原始销售 状况,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进行食品、饮料、化妆品、药材、饲料等产品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多环节多途径增值,以加工促生产,以加工促销售,以加工促增收。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20—3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美国则达到了83%,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和空间大,市场前景灿烂。 第三,突出中间服务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现阶段,我国农民千家万户的个体化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化大市场严重脱节,造成生产上的“五花八门”、销售上的各行其是和效益上的高耗低利,农业整体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水平悬殊较大。比如日本,按照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所有农户都是农协的会员,农协基本上全部承担了农产品收购、生产及生活资料供应、信用保险、农业生产指导、医疗福利等全部社会化系列化服务职能,日本农业的标准化、安全化、高效化水平因此而全球首屈一指。在台湾,农民每年象征性交一点会费,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农会办有许多企业,收入用来支付管理人员薪水和公共开支。在乡镇一级的农会中,以供销部、信贷部和推广部最具特点。台湾对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等实行专营,在确保安全、优质和廉价的前提下,农会供销部负责将农用物资供应到农户手中,承担农产品的代购代销。信贷部办理农户的存贷款业务,融通农业生产资金。推广部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农村男性劳动力进行农事教育帮助,学习土壤改良、施肥、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二是对农村妇女作“家政教育”,指导其改善饮食、居住环境及卫生习惯,提高生活品质;三是对农村青少年进行农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为他们开展各种讲座和学习活动。针对台湾农户普遍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农会设立遍布全岛的农业代耕中心和农产品代收购干燥中心。农户家里并没有太多的农业机械,如需使用,一般都是租用。如需耕地,给代耕中心打个电话,拖拉机就开来了。这样,可以使生产高度机械化,减少投入,降低成本。针对农产品易腐、粗重、季节性强和品质差异大的特点,在销售环节上,台湾许多地方农会采取共同运销、集中拍卖的方式。个体生产,共同运销,可降低运销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竞价拍卖销售,可以保证其价格的公正合理,避免人为控制市场价情和欺行霸市行为,也刺激生产者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参与竞争。台湾农业之所以高速发展,农会的全方位高效服务功不可没。 当前,我们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3年左右努力,把全县现有的26家合作社7659名社员扩大到500家20万名社员规模,将所有农民归纳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壮大”的合作社体系中去,通过互助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以专业化的代耕、代购、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保证产品产业安全,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增强农业的生产活力和竞争实力。 第四,突出产业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提高经济贡献率。以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重点培植各级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农业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品牌、市场、质量等因素,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大企业带动大生产,以大生产建设大基地,以大基地形成大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良性循环。 美国新奇土(sunkist)柑橘公司,创建于1893年,以加利福利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182.1万亩柑橘园为依托,联合6500户果农进行柑橘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统一经营管理,亩产达到2458公斤,在中国的批发价是170元-180元人民币/箱(19公斤左右)。“sunkist”这个商标在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商标中排名第47位,在美国排名第43位,品牌市值超过70亿美元。无论是柑橘的亩产和优质果率,还是每亩收益和品牌价值,都是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全球柑橘界的一面旗帜,对当地的经济贡献十分巨大。 英国不产茶叶,却拥有全球最大的茶叶公司———立顿(lipton)。立顿红茶,创立于1890年,20__年的销售总量是450万吨,而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绿茶销售总和才500万吨。20__年,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年产值总和163亿元,比不过立顿茶业一家企业的230亿元(15亿英镑)年产值。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仅有30万吨出口,虽然产茶面积世界第一,但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却较弱。目前,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中国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茶叶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强。由于缺乏品牌效应,七万家中国茶厂在年产值上竟难敌一家英国立顿。 创始于1901年的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农业种子公司,目前全球员工数1.7万人,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种子进入100多个国家市场,20__年的全球销售额达到了__亿美元,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20__年的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 __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于20__年3月,该公司以家禽养殖为载体,联合1563个养殖大户打造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经济联合体,年生产种禽蛋2500万枚,年孵化禽苗20__万羽,年销售活大禽1500万只,占有了湖南家禽1/3的市场份额,养殖户年赢利3万元左右,容纳了3400名农民工就业,20__年度全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阶段,__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7家,县级14家,总体规模较小,实力相对薄弱,亟待大力培植实力雄厚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__县不仅要按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油茶、生猪、肉羊11大农产品组建购销类龙头 企业,而且要新建种苗繁育、肥料生产、农药生产、加工机械、病虫专业防治、代耕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服务类龙头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将农业(产品)的利用价值“挤干榨尽”,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最强的竞争实力。 三、健全五大支撑体系,完善“惠农惠民”新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竞争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心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建立机制健全体系上做文章,确保竞争性农业成为广受欢迎的“民心产业、稳定产业和富民产业”。 首先,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性和资源性产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浅显俚语揭示了农业对于社会稳定和城乡居民生活保障的极端重要性。发展竞争性农业,意味着起点更高,要求更严和措施更硬,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以“第一产业,第一力度”的认识高度,配备精干力量,建立严密组织,安排足够预算,制订长远规划,落实好各项保障手段。地方要有支持竞争性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有“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优质服务意识。 其次,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业是公益性产业,稳定壮大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政府义务,要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数字农业、节水灌溉、农业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新品种、新成果等先进适用轻简高效技术,强化有机、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公办服务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作用,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效益和整体的竞争力。 第三,健全投入支撑体系。一是争取国家对优势农产品专项生产的重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生产能力。洁净的土壤、大气、用水是竞争性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完善的种子、肥料、饲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的产供销渠道,以及质量检验检测、运输、加工、包装综合服务体系,是竞争性农业壮大的必备条件。二是将粮食产能提升、土地整理、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涉农项目捆绑使用,投入到竞争性农业建设领域。三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技、法制、监管的刚性投入,特别是对水利、农机、良种、质量检验等项目的预算投入,每年解决重点问题,常抓不懈,提高农业整体建设水平。四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竞争性农业,通过办企业、搞加工和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系统化服务,打造农业企业“航母”,实现产销共赢。 第四,健全市场支撑体系。一是拓展外贸出口渠道,二是主攻中高档和特色消费市场,三是巩固配套粮油批发、“茶叶一条街”等一类的产地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四是叫响“柑橘节”、“茶禅之春”等农耕文化活动和“__柑橘”、“__银峰有机茶”、“湘佳山地鸡”、“__马头羊”等农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精明勤干,能征善战”的营销人才队伍。 第五,健全法治支撑体系。在《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业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实现农业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法制化,在生产源头上堵死漏洞,在种养环节上把好关口,在市场流通上规范运作,防范生产风险,杜绝质量事故,维护农产品的声誉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消费权益,实现竞争性农业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优化。 农业发展论文:探究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1生态农业的功能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生物之间的共生规律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建立多业并举、综合发展和良性循环的立体网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农业旨在建设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除了传统农业具有的自给自足及提供就业与收入等农业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些独特的新功能(如表一所示)。第一类功能为经济功能。生态农业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营养的农副产品,不仅能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求,还能满足居民对新鲜、优质、安全、多样、反季节的绿色食品,以及对方便、深加工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生态农业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生产经营范围,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力水平与资金回报率的提高,生态农业不再是需要补贴和日益萎缩的夕阳产业,而是作为一项发达的现代产业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农业投资不断增加、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第二类功能是社会功能。作为经济、社会、生态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农业在传承传统文明、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农家乐”、“农业旅游”等经营方式提供的休闲和旅游新场所,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又挖掘了农业的潜能。农业中特有的风俗、文明也将随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延续,因而生态农业传承了传统文明,增强了农民的科学与环境意识。生态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向传统农业辐射,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通过提供就业与收入机会,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第三类功能为生态功能。生态农业具有显着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具体表现为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和土壤;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1.2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条件的约束,生态农业追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农业发展历史来看,从原始农业发展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和方向。现代农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机械化替代人力和兽力,用化学化和水利化代替有机农业,用高产品种与新耕作法代替低产品种和传统耕作法,用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使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力得到飞速增长,对解决人类食物供应功不可没,但在资源、环境、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效应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如能源过渡消耗、水资源无节制使用、生产成本增加、污染加剧等问题。无论是在工业发展还是在农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发展途径和生产方式不完全相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导方向,但需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应将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以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生产出清洁产品,使现代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因而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促进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江西省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建设,使全省生态系统不断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规模扩大,生态经济建设成效显着。江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生态农业意识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短缺等问题。江西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如图一所示。随着江西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目前江西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53.3%。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2.1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要重视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等行为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2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农业市场;鼓励企业建立生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生态农业科学研究,提高生态农业本身的科技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各类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2.3加强 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农业意识 农民是发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主体。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举办函授班、培训班、轮训班等形式,讲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基础知识;通过生态农业知识竞赛等形式,了解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关政策;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农民直接看到建设生态农业对发展生产、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潜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和信心。 2.4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资金短缺是江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着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可以借助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村集体经济有一定的积累资金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借助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得到发展;引进外商投资,与外商合作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支持生态农业建设;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多种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生态农业的资金问题。 3结束语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江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生态恢复、环境改善等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和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需要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和加强生态意识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入世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 入世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 田维明 摘 要: 从各方面情况看,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要比预想好得多,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然而,虽然入世后的实际情况与入世前有关研究做出的判断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研究所强调的一些长期趋势性因素仍然是有效的,并且将决定我国今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演变前景。 关键词: WTO,入世,农业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 我国加入WTO已经历时5年,迄今已经全面完成了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各项义务,进入了所谓的“后过渡期”。在这5年中,我国的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比1991-2001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0.04和0.08个百分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以WTO农业协议定义的农产品加上水产品作为统计口径,据商务部统计,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06年后,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月累计出口额达到21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可以说,我国农业基本上平稳地完成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 上述情况与入世前人们的普遍预期显然有相当大的反差。加入WTO时,我国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做出广泛的承诺,包括大幅度削减关税、对部分重要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立即停止使用出口补贴、限制农业国内支持支出、规范动植物检疫措施和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等。履行这些承诺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入世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做出判断,我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但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而入世后会出现在增加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同时扩大畜产品、园艺产品和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的局面。鉴于当时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而人们预期入世会导致这些产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对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从各方面情况看,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要比预想好得多,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从外部看,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在200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减轻了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从内部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粮食品种实施保护价收购、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等,而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信号变化和激励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实现优化调整,更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然而,虽然入世后的实际情况与入世前有关研究做出的判断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研究所强调的一些长期趋势性因素仍然是有效的,并且将决定我国今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演变前景。 首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农业资源外流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土地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借助于行政力量从农民那里廉价征用耕地后将其转用于各种非农业开发项目,从中获取各种形式的收益。这导致大量耕地被合法甚至非法占用,直到近年中央采取严厉控制措施后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这一情况与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计划和农民在市场机制驱动下扩大蔬菜等园艺作物种植结合在一起,导致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到总产量的增长。 第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导致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需求总量的增加则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提供的工业原料上。受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的影响,尽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低于1996年创造的414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国内市场上并没有显现出粮食短缺的明显迹象。实际上除了2004年外,我国在谷物贸易上一直保持净出口地位。与此成对照的是大豆、植物油和棉花进口规模急剧增加,成为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赤字的主导因素。然而,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是由于国内榨油能力急剧扩容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而榨油业扩大加工能力则是由于国内外企业预见到国内市场对植物油和饼粕的需求增加而大量投资所致,这一过程在入世前已经启动,入世后放宽对大豆进口的限制只不过是为这一发展增添了额外的活力而已。统计数据表明,入世后我国的大豆生产并没有下跌,而是维持增长,即进口增加只影响到大豆生产的增长幅度。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棉花上。我国棉花进口急剧增加发生在2003年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纺织业界面临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进入所谓的“无配额”时代而产生乐观预期,进而扩大纺织品加工能力所致。虽然2002和2003年我国的棉花产量低于入世前2001年的水平,但随后两年产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更创造出新的历史纪录。 第三,非价格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农产品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更为关注食品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标准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点,发达国家实施的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越来越严格,日本和欧盟于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就反映出这一趋势。恰恰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例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公害频繁发生,面临这一形势,政府监管机构表现出严重的能力缺失或不作为。由于这种情况,我国具有很强价格竞争力的畜禽肉类产品并没有能够如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大量出口海外,进口产品却显著增加,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也成为净进口方。虽然我国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势头,但也多次受到进口方限制措施的打击。然而,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成功地突破了进口国设置的“绿色壁垒”,例如山东省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日本加强食品安 全管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主动改善产品质量和调整生产结构,把别人失去的市场转变为自己扩大出口的新机会。 第四,只有不断扩大农民在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持续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2001-2005年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了30%,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提高了约20%,消除价格因素后,农民农业经营纯收入年均仅增长2%左右。鉴于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升,即使政府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单纯靠发展农业显然不足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更不要谈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了。另一方面,入世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农业经营活动得到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考虑到第一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2.6%,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实施支农政策的空间构成严格限制。入世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选择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入世承诺的约束。这种情况在大豆产业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加入WTO时,我国完全开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场,大豆进口关税率为3%,豆粕为5%,进口数量不受任何限制;对豆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配额内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调到9%,配额外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调,到2006年过渡期结束时改为9%的单一关税。入世之初,我国利用制定转基因产品管制办法的机会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进口,但2003年后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2006年上升2658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将近2倍;豆油进口量更由2001年的7万吨上升到2004年最高时的252万吨。面临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只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等间接措施支持大豆生产,对进口数量却无法有效实施调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绿箱标准的政策在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模式下面临操作成本过高的限制而难以实施,而价格补贴和口岸保护等操作成本较低的政策则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这使得政府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上面临困难的选择。 总结我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实践,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我国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变化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条件下,农户和企业也会理性地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为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例如,我国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 第三,我国尚未形成适合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产业链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一方面,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赢机制,在缺乏社会征信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常常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出现“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当作为常常不仅未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造成“政府失灵”。这种情况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 第四,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尽管我国顺利地实现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但今后的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决定了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最近商务部了关于农产品出口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加强质量效益、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针。根据规划,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规划体现了将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非价格竞争力要比价格竞争力更为重要,对贸易发展起的作用也更为持久。这是由于价格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可以廉价使用的资源,在我国,这主要是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环境标准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这种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并不一致,并且也非常容易受到进口方利用动植物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反倾销措施等合法限制措施的打击。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也将受到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只有改善非价格竞争力,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模式。而改善非价格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开发应用,更需要在制度上创新,建立起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制约竞争力的“瓶颈”。可以说,在将小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连接进而在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上,我国还面临很多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政策问题和制度问题,决不能由于过去几年平稳实现过渡的经验而盲目地感到乐观。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其中突出的是WTO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和双边贸易开放安排。当前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仍存在严重扭曲,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是导致扭曲的主要因素。WTO多哈回合谈判就是试图通过修改完善乌拉圭回合制定的农业贸易规则,消除主要的扭曲因素。然而这一轮谈判举步维艰,进展远远落后于当初确定的目标,目前已经中止谈判。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方面采取了积极的行动,迄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启动,我国与巴基斯坦刚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一些国家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这些方面的进展会影响到未来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我国而言都是机会和挑战并存,需要受到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应努力通过谈判为我国争取有利的外部市场环境。在这方面,通过多哈回合谈判完善WTO多边贸易规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对外开放方面,需要受到关注的一个新情况是如何监管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行为,这一方面涉及到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涉及到保障产业安全,制定企业竞争规范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特别是考虑到我国已经进入过渡期结束后的全面开放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阶段。 农业发展论文:探析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无公害生态型农业、加强农业化基地管理、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成效显着。本文对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存在着理论不完备、技术不完善、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适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不足、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 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发展论文:有关农业发展的认知和思索 立足实际,寻求破题农业现代化从发展实践来看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多人少,发展模式为“劳动节约型”;第二种是以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人多地少,发展模式为“土地节约型”;第三种是以法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中间类型”。市总人口68.3万人,总耕地面积3.4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5hm2,属典型的“土地节约型”。基于这一现状,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3个着力点:一是虽小做“精”,充分发挥资本、科技、装备、理念等因素在发展现代农业方向的作用,叠加一切先进要素,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打造一大批农业精品园区,并使其呈燎原之势,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二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民职业转变,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关于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济源市农业局冯亮营,加快农业经营专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从而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三是全力打造多元化发展综合性示范区,济源立地条件多样,小气候种类多,动植物物种丰富,加上不适宜发展规模型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济源市最具备建设“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示范区”的条件。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农业的弱质性显而易见,但同时其基础性、公共性也非常明显,财政资金投向正适其用,市、镇两级财政必须充分发挥支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内育外引、培优扶强,“大招商、招大商”,在对现有龙头企业挖潜提升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入驻,以项目引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为农业发展引来工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的理念。三是加强银农对接,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信贷担保机制、创新金融支农模式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通过贷款贴息、定向补助等途径,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四是强化项目资金整合,切实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分散式的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农业、农机、水利、国土、科技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各做一个菜,共上一桌席”,集中打造一批农业农村发展亮点。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规划先行。在布局现代农业产业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三化”同步,将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规划,与全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起来,统一布局,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二是“五部”协调,将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农机统盘考虑,循环利用,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五业”并举,确立优质粮食、高效园艺、健康养殖、生态林果、特色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根据各区资源禀赋、传统习惯、发展方向,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当前济源市现代农业发展“一城、一廊、两带、四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各镇办要围绕全市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编制好控制性详规;要切实增强统筹发展的理念,突出第一、三产业融合互动,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合理确定产业分布,不求最全、但求最好,做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区一品。 推进产业化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不仅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样板区,还是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是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重要抓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一是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大户主体、镇办主导、财政扶持、先建后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产业突出、规模经营、要素集聚、效益明显”的特色园区,对农业园区实行政策重点倾斜、项目优先申报、资金捆绑使用,全面配套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化集群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强化项目实施和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基地农产品就地加工,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三是通过拉链与补链并举,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拓展生产示范、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农业功能等功能,集聚资本、集聚要素、集聚规模,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 强力推进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一是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特别是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依托济源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和全省杂交小麦育种基地的优势,加快建设高科技种业产业园,引进一大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创新育种理论和技术,形成高科技研发、转化、培训、推广的一体化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二是建设高科技农业项目,以项目建设凸显科技效应,切实加强院地合作,依托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农业集成技术,引进或筹办高科技农业企业,引导农业企业采用先进科技,大力发展绿色有 机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为全市提供科技引领。三是健全服务体系,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市建设及“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为突破,切实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实施项目、科技奖补、定向委托等形式,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社会经营实体,参与科技服务,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推广体系,用科技手段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革,不断健全土地流转体制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及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责任主体和经营主体,确保发挥长期效益。二是搭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台,突出抓好“百园建设”、“百千万工程”、产业化集群发展、多功能农业等,不断丰富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三是加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以项目捆绑、科技奖补、定向委托等形式,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经合组织、专业协会等社会化经营实体,参与生产、科技、销售等服务,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接二连三”,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农副产品+工产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一产有二产、一产连三产”,促进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平衡和谐健康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关于生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玉环县陆地面积378km2,浅滩涂面积240km2。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常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三因素配合良好,利于各种作物生长。境内常年无霜期为252~266d,这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生产的玉环盘菜、楚门文旦、环环剪豆、长柿、广柑等农产品知名度高,产量高,效益好,深受城市居民喜爱。玉环县坚持“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把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玉环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等都制定了农产品地方系列标准,使农产品按标生产。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截止目前,玉环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个,有机食品达到6个,绿色食品达到9个。从源头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业生态整治,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因此,玉环县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提倡应用有机复合肥料,加强农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农资物品。一是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近几年,玉环县对4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立示范方10个,面积3900亩,使每亩耕地平均减少化肥用量9kg,因产量提高实现亩增收92元,农民累计增收500余万元。二是实施三大工程,控制农药污染。近几年来,玉环县积极实施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高效低毒农药大面积推广,推广率达到90%以上;实施区比非实施区的亩纯农药使用量减少31.24%。近年来,玉环县以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渔村风情等打动游客的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发展,顺应了都市人向往体验幽静田园生活的需求,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点和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如玉环漩门湾观光农业园、“三潭茗园”农庄、清港垂钓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坎门后沙生态风情、大鹿岛生态旅游、古城旅游度假、海上生态捕渔体验和乐清湾水上游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同时,各个农业示范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发展体验农业、采摘农业,也深受城市居民喜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提升了农业发展层次,成为玉环农业的新亮点。 2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由于玉环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外来人口多,地域的人口承载力有限,较大地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是土地资源量偏少,人均占有量仅0.27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重用轻养,致使耕地蓄水保肥能力降低。二是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低,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每年都较长时期处于严重状态,今年经常性出现缺水现象。三是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污水灌溉,以及受厂矿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废水的影响,水体、生物、土壤、大气等各个层面的直接、复合、交叉、循环的主体污染严重,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因素。大部分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经验,对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不强,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应用现代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品牌市场效益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转化增值的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玉环县农产品规模偏少、经营分散、量少质低,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产品、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有的有牌无品,有的有名无牌,着名商标、名牌产品廖廖无几,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4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不够。玉环县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存在着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理解程度以及接受能力有限,使推广实施范围和建设速度受到影响。即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中,仍是传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不够,标准化程度低。 二、玉环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一项涵盖面广、投资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形成合力、稳步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生态县的战略高度出发,狠抓落实,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浙江农民信箱,开展多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方法,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 2开展规范管理。按照“标准化生产,关键点控制,投入品监管,安全性保障”的要求,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农产品,组织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使生态农业按标生产、按标包装、按标加工、按标上市。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按照“集中、权威、高效、便捷”的要求,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和检测检验,着重抓好各个环节的网络建设,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保障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应用农业科技。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推进技术创新,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农业发展路子。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名特优新为重点,以优化品质、品种为突破口,加快新品种的引进、繁殖、培育、示范、推广,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服务、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大力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主动走向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战场,通过创办生态农业的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着重在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种养设施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等方面 实现突破,提高农业资源的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以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采取面对面授课、手拉手指导的方式,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培育经营主体。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强化品牌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生态农业的精深加工水平。按照“政府指导、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发展、多领域拓展的同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管理运行机制,构筑合作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经营、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增强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坚持“资源优化、要素整合、优势互补、市场拓展”的原则,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实行跨区域经营农业,再造一个玉环农业。 5打造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是关键。要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观念,采取措施,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做大做精做响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使无牌变为有牌,贴牌变为创牌,有牌变为名牌。利用农业品牌优势,整合各类品牌,不断拓宽市场,提高市场覆盖面。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营销大户的营销作用,搭建构筑信息平台和营销网络,开展连锁经营、产地直销、电子商务等手段,多形式、全方位、宽领域的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举办参与各类展示、展览、展销活动,提高玉环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玉环县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为生态农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变脏乱差状况,达到布局优化、环境绿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农田林网化为载体,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重点水利工程为重点,带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以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为契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增强生产功能,实现生态安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 内容提要: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组织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与资源耗费及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WTO农业规则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机制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选择。 关 键: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正 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 ;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行政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中国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这与中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选择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公司宜隶属于农业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组织办理。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产投保保费构成,并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以及实行免税待遇。新的农业保险公司需注重经营效率,避免机构庞大、责权利不明、官办色彩浓厚、办事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发生,本着积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 农业发展论文:对农业发展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近年来,金融违法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成为金融系统和检察机关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围绕预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问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农发行职务犯罪的特点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现阶段,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之职,业务政策性突出,相对其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职务犯罪案件总体较少,以我市农发行为例,成立七年来,未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但是,作为银行,农发行系统与其它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仍不容忽视,并具有较强的行业性职务犯罪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居高不下。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员工每天直接面对着金钱的考验。近两年资料统计,农发行系统的贪污、挪用、贿赂案件占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47%,其中贪污案占涉案金额的0.9%、挪用案件占涉案金额的10.2%、贿赂案件占涉案金额的0.3%。这三类案件都是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反映出职务犯罪案犯掠夺钱财的贪婪性。 2、从犯罪人员来看,单位负责人与基层操作岗位人员比较多,特别是信贷财会一线人员。如1999年统计资料表明,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带“长”字的领导干部占涉案人员的59.67%,信贷财会人员犯罪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3%,其中:信贷岗位占案件总数的28%、会计出纳岗位案件占总数的13%。单位负责人及信贷财会人员身处重要岗位,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务、信贷、人事权力,具有利用职文秘站:务进行违法违纪的客观条件。 3、从犯罪方式来看,内外勾结和合伙作案增多,导致串窝案发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一人一案一罪的情况转向以联手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特点,主要表现为内部人员与开户企业人员串通勾结和内部员工合伙作案贪污、骗贷现象,导致一些串窝案的发生。 4、从涉案金额来看,金额巨大,性质恶劣。作案者抱着“我拿青春赌明天,富贵险中求”的心态,不惜以身试法,作案金额数十万、上百万案件不少,造成资金大量流失和被侵吞,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从事和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行业,容易诱发与金钱相关的职务犯罪。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与其他职务犯罪一样,都是利用职务便利而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分析其产生原因,案犯想犯罪、能犯罪、敢犯罪,主要是受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员工队伍素质、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因素影响。 1、受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贪婪欲望膨胀,个人主观有犯罪意向。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目标。但随之而来异化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同样侵蚀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湖南省涟源市农发行出纳员黄振鹏贪污22万元,犯案时年仅25岁,个人生活放纵,花钱大手大脚,向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2、被不法分子拉拢腐蚀,放弃原则,走向犯罪道路。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矛盾焦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资金,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金融干部职工。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与社会上消极腐败思想一拍即合,同流合污。如青海省农发行海西州分行营业部记帐员张汉杰挪用公款20万元给他人经商一案就是一例。张汉杰平时在社会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哥们义气严重,当社会不法分子提出“你是银行的,帮助我搞点贷款”时,张开始还感到为难,但在“到时不会亏待你”的利益诱惑下,挪用公款。 3、信贷财会岗位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导致一线职务犯罪案增多。为适应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需要,基层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实行信贷员包所管库责任制,信贷人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信贷人员在收购旺季每日必须深入基层所库核打码单,收购淡季每隔3至5天到收储企业进行一次信贷检查,而且一般情况都是单个独立地开展工作,行使信贷监督权。他们自身素质如何,不仅对信贷管理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农发行整体形象关系极大。应该说,基层行信贷人员中绝大多数思想觉悟较高,能严格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人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一些违规情况视而不见,有的甚至接受企业吃请,收受企业礼物,导致信贷资金流失。如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农发行信贷员王忠科、杨永样与企业会计勾结,以“购粮贷款”名义申请贷款20万元后挪用。 4、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散。银行有“三铁”美誉,其中“铁制度(规章)”是之一。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系统的规章制度确实是比较健全和严密。但从绝大多数的案例来看,“十案九违规”,多与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驰有直接关系。正是管理上的漏洞,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这是案犯能犯罪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如山西省绛县农发行出纳刘红挪用公款10万 元案,就是出纳复核人员未认真执行双人临柜、双人管库、离岗交接登记制度所导致的。正所谓“制度如林,落实无人”。 5、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不能正确对待职务犯罪问题。一方面,自1998年以来,国务院对农发行业务范围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即农业开发扶贫专项贷款和粮食企业附营业务贷款先后划转给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仅余粮棉油政策性贷款业务和粮棉油购销企业一个服务对象。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单一性和金融服务的政策刚性,使部分同志思想上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农发行信贷对象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存在发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受贿等问题,相应地在思想上对防范职务犯罪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农发行领导存有“三怕”:怕单位荣誉受损,怕集体奖金被减,怕个人发展受挫。于是对发生的案件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不愿深查严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 6、用人不当,制约机制不完善,对权力监督不力。由于农发行人员总体较少,特别是有些基层行领导职数较少,大多数一正一副,个别行只有一名副行长主持工作,集体领导和组织监督的力度相对不足。重大事项仍然由个别领导拍扳决定,监督制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把手”掌管权过大,使得其中有犯罪意识的人作案轻而易举,敢犯罪。如原农发行抚顺市分行主持工作副行长王少奇,他经常在干部职工大会上讲“在行里,我就是一家之长,我说了算,一切都得听我的”,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和群众上,手中的权力失去监督制约,20__年,他因犯贪污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 三、预防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特点及成因,笔者认为防范对策措施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农发行队伍素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遏制和防范职务犯罪的屏障,保持队伍的健康肌体。各级农发行要在全行深入开展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为重点,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教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职业道德、党风廉政教育、财经纪律教育、“三铁”教育和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切实提高干部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围绕“权、钱、人”三个重点,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把重点放在对权力的制约、资金的监控和干部的任用上。 1、加强对信贷审批权、监管权的监督制约。一是要加强贷款发放审批的监督。从农发行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信贷管理制度和“三查”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刚性”相对小的非保护粮棉收购贷款、建仓贷款、费用贷款、大额贷款如调销贷款的发放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并强化上级的审查,杜绝其中不法行为。二是要积极探索农发行适应新形势下的贷款审批和监管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文秘站 //贷款担保、有效资产抵押、仓单管理、驻库信贷员轮换等办法和审贷岗位分离制度;建立和完善贷款审批责任制、贷款回收责任制,逐步建立科学的信贷管理机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 2、加强财务资金管理的监督制约。一是要加强对一线会计出纳临柜人员的稽核检查。落实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定期交流、强行休假等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考核、调查,发现有问题苗头的应及时调整或撤换,不应“亡羊补牢”。二是要落实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推行财务公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农发行总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财务审查委员会审议程序和审批制度。要制定财务资源分配办法,增强资源配置透明度,继续推行财务公开,加大县支行财务公开的力度,自觉接受监督,并逐步推选省、市两级分行财务公开。三是要加强对典型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减少犯罪可能性。要严禁设立账外资产和“小金库”,严禁虚列费用支出,凡违反规定的责任人原则上都要给予撤职以上行政处分。要坚决执行会计法和总行制定的有关会计规章制度,加强会计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在核算中的把关堵漏作用,严厉惩处做假账、造假数字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购置,基本建设“双控”、大宗物品采购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配置,逐步实现采购管理部门与执行部门分设。减少基建和后勤部门人员职务犯罪可能。 3、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监督制约。一是要选好基层行及重要部门负责人。加强对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领导岗位要继续落实好干部任前公示、干部交流、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改革办法,搞好差额考察制度和“反测评法”工作的试点,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要加强对领导的管理和监督。要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部任用中的推荐、考察、审批等重要环节预一定的风险责任,严明奖惩。要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稽核等部门参加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稽核制度,重视经济责任稽核结果在干部任用和奖惩中的运用,及时查处稽核中发现的问题,防微杜渐。 (三)加强领导和协作,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惩治腐败,打击职务犯罪,既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也是预防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首先,各级农发行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农发行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研究,转变农发行职务犯罪可能性小的认识,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主动性,增强预见性、针对性。其次,要加强与各级检察机关的联系和协作,排除社会上各种干预和影响,严厉打击职务犯罪,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硬件设计论文: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 论文 关键词 测控系统总线现场总线型综合自动化系统 论文摘要 测控系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肩负着测量与控制任务,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测控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对一种由总线组成的新型现场总线型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研究。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在微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远动技术 发展 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为使变电站二次设备更合理、有效地运行而提出的一种变电站自动化模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了实现对现场的监测、控制和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当地和远方对现场的监控、调节和保护。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一)遥信功能。遥信功能通常用于测量下列信号开关的位置信号、变压器内部故障综合信号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通信设备运行状况信号、调压变压器抽头位置信号、自动调节装置的运行状态信号和其它可提供继电器方式输出的信号事故总信号及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等。 ( )j噩测功能。遥测功能常用于变压器的有功和无功采集、线路的有功功率采集、母线电压和线路电流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采集、周波频率采集、主变油温采集和其它模拟信号采集。 (三)遥控功能。遥控功能常用于断路器的合、分和电容器、电抗器的投切以及其它可以采用继电器控制的功能。 (四)遥调功能。遥调常用于有载调压变压器抽头的升、降调节和其它可采用一组继电器控制的、具有分级升降功能的场合。 三、测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针对测控单元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虑到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的自动化特点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对测控单元的要求,结合 电子 元器件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新技术的出现,提出了新型线路测控单元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方案。 线路单元测控装置的硬件构成主要包括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电流型互感器模块、滤波放大电路、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电路、频率检测电路、遥信输入光祸隔离电路、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控制输出继电器、双can总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模块。 (一)80c196k0 80c196kc是intel公司16位单片机系列的第三代产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6位单片机,具有以下特点: 1 废除了cpu的累加器(acc)与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的传统结构,采用了寄存器阵列/算术逻辑部件(ralu)。ooh-1ffh单元包含寄存器阵列、专用寄存器和256字节的附加ram。ooh—017h是专用寄存器区。018h—offh是寄存器阵列.可由ralu直接访问。iooh—1ffh是附加的256字节ram.这些ram通过“垂直寄存器窗”结构,也可以作为寄存器由ralu直接访问,因而给程序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2 特殊功能寄存器直接控制i/o口,实现了i/o口的高速输入与高速输出。四个高速输入口最小能记录分辨间隔为1微秒的外部事件发生时间(时钟频率为16mhz);六个高速输出口,可在预定的时间内触发外部电路。 3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及四个软件定时器可以很方便地为众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提供定时与计数功能。所谓软件定时器就是对hso编程,可以按预定的时间产生中断。 4 具有高速运算处理器。80c196kc可以采用16eiz的晶振.其运行速度比12mhz的90c196kb快33%,比12mhz的8096bh快1倍。 5 3路d/a转换采用脉冲宽度调制输出(pwm),调制精度为8位,输出波形为占空比可变的方波,方波可经积分后变成直流电平.其电平随占空比变化有256级输出。 6 有16位watchdog监视定时器,用于监视软件运行是否发生故障,当系统由于干扰或其它扰动导致软件运行紊乱时,它能够使系统自动复位。 7 有高速数据交换能力。支持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数据交换和pts方式数据交换。 (二)测控单元的组成 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主要由80c196kcl6位中央处理器、128kbyte程序存储器eprom,64kbyte数据存储器ram,16kbyte的存储器eeprom及译码电路组成;电流型互感器模块完成将100v,5a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化为+2.5ma的弱电信号,经过信号变换.放大滤波变成标准信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在cpu的控制下依次a/d转抉,将现场输入的模拟量转变成数字量,供cpu处理。频率检测模块对输入的交流正弦信号进行整形变成主波信号,输入cpu的高速输入口,通过测量跳变的周期测量频率及进行频率跟踪。遥信、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完成信号变换及隔离功能,支持220v/110v/24v直流电压信号输入。键盘显示模块提供人机交互功能.采用薄膜键盘和带背光的128*64的点阵式液晶.屏幕一屏可显示16×8个 英文 字母或8×4个汉字。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本装置设计有5路通信接口:其中2路为冗余设计的can总线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通信;1路光纤通信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备通信;1路rs485接口,用于支持装置与总控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各通信;l路为rs232接口.用于支持装置的组态功能,所有的通信接口均通过高速光藕进行光电隔离。 在继电器驱动电路中采用了一些保护措施,防止在分合直流电源时引起逻辑电路紊乱而造成继电器误动作,并在驱动电路与继电器之间加光电隔离,以提高抗干扰能力。本装置还采用自检闭锬功能和放电回路,防止由于硬件错误。 硬件设计论文: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摘要:变压器的冷却装置是将变压器在运行中由损耗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以保证变压器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本文所进行的主要核心部分就是对控制模块进行的设计,其中包括了可以对主变压器风扇投入与切除的温度范围进行自行设定,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而变化。 关键词: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硬件 1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总体思想 本文所进行的就是对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控制器模块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了可以对主变压器风扇投入与切除的温度范围进行自行设定,也可以按照用户的要求而变化。在传统控制方式中,风扇投切的温度限制值是不能改变的,此外,风扇电机的启动和停止温度有一余量,不像传统的控制方式中是一个定值,避免了频繁启动的缺陷,此外还有运行、故障保护及报警等信号的显示及其与控制中心或调度中心的通讯,上传这些信息,如变压器油温、风扇运行状态有无故障等。至于风扇的分组投切设置是为了节约电能,具有一定的 经济 意义,但这个分组数不宜过多,以免控制复杂,且散热效果不佳。 控制器主要由at89cs1单片机、a/d转换器、键盘控制芯片,输出模块、通讯模块以及自动复位电路等组成,其中单片机是控制器的核心,aid转换器是把输入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2变压器风扇控制系统的硬件接线 基于以上的要求,我们设计的风扇控制器的硬件线路图如下页图1所示。变压器风扇控制中对控制模块进行改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主要芯片的选用以及一些抗干扰元件的使用。所以在本章节中,我们重点将要介绍变压器风扇冷却控制模块中的主要硬件芯片的作用、选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力一法。 (1)单片机at89c51(如图1)。 at89c51是atmel公司生产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8位单片机,具有8k的flash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它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不易丢失的存储器技术,并且和 工业 标准的80c51和80c52的指令集合插脚引线兼容,其集成的flash允许可编程存储器可以在系统或者通用的非易失性的存储器编程中进行重新编程。at89c51集成了一个8位的cpu, 8k的flash。256字节的edam, 32位的i/0总线。三个16字节的定时器/计数器,两级六中段结构,一个全双工的串行口,振荡器及时钟电路。at89c51是完成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系统控制的核心,所有其它器件都受其控制或为其服务。 在本文中,经过tlc 1543 a/d转换器后输出的数字量输入到at89c51单片机中,同时在进行了温度参数的设置以后,进行它的输出控制,其中包括了变压器的温度显示、状态显示、以及声音报警设备等等,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2)变压器的温度采集及温度处理模块。在变压器的风扇冷却自动控制系统中,第一步进行的就是对变压器上层油温进行的温度采集工作。变压器的温度采集是由变压器的温度控制器来实现的,其中包括铂电极、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经过温度控制器输出的信号进入变送器,变送器送出一个4一20毫安的电流信号,然后将此电流信号通过控制芯片上的电阻元件实现电流电压信号的转换,转换后的电压是在0.4一2(伏特)之间,然后将此电压信号输入到tlc 1543数模转换器,进行信号处理。变送器输出信号有电流和电压信号两种,考虑到变压器安装的位置(室外)距本控制装置(室内)有一定的距离,电流信号不易损失,故选择了4一20毫安的电流信号。 (3)11通道10位串行a/d转换器丁lc1543。 tlc1543 a/d转换器是美国ti公司生产的众多串行a/d转换器中的一种,它具有输入通道多、转换精度高、传输速度快、使用灵活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高性价的模数转换器。tlc 1543是cmos,10位开关电容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它有三个输入端和一个3态输出端:片选(cs),输入/输出时钟(i/0 clock),地址输入和数据输出(dataout)。这样通过一个直接的四线接口与卞处理器或外围的串行口通讯。片内还有14通道多路选择器可以选择11个输入中的任何一个三个内部自测试(self-test)电压中的一个。 (4)bc7281 128段led显示及64键键盘控制芯片。 bc7281是16位led数码管显示器键盘接口专用控制芯片,通过外接移位寄存器(典型芯片如74hc164, 74ls595等),最多可以控制16位数码管显示或128支独立的led。 bc7281的驱动输出极性及输出时序均为软件可控,从而可以和各种外部电路配合,适用于任何尺寸的数码管。 bc7281各位可独立按不同的译码方式译码或不译码显示,译码方式显示时小数点不受译码影响,使用方便;bc7281内部还有一闪烁速度控制寄存器,使用者可随时改变闪烁速度。 bc7281芯片可以连接最多64键c8*8)的键盘矩阵,内部具有去抖动功能。它的键盘具有两种工作模式,bc7281内部共有26个寄存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0个特殊(控制)寄存器,所有的操作均通过对这26个寄存器的访问完成。 bc7281采用高速二线接口与mcu进行通讯,只占用很少的i/o资源和主机时间。 bc7281在本系统中主要用于驱动变压器温度显示的led以及显示风扇运行状态的指示灯。 前已提及,bc7281芯片内部共有26个寄存器,包括16个显示寄存器和10个特殊功能寄存器,共用一段连续的地址,其地址范围是ooh-19h,其中ooh-ofh为显示寄存器,其余为特殊寄存器。 (5)使用max232实现与pc机的通讯。 ①max232芯片简介 max232芯片是1viax工m公司生产的低功耗、单电源双rs232发送/接收器,适用于各种e工a-232e和v.28; v.24的通信接口,1viax232芯片内部有一个电源电压变换器,可以把输入的+5v电源变换成rs-2320输出电平所需±10v电压,所以采用此芯片接口的串行通信系统只要单一的+5v电源就可以。 我们的设计电路中选用其中一路发送/接收,rlou t接mcs一51的rxd , t 1工n接mcs一51的txd, tlout接pc机的rd,rl工n接pc机的td1。因为max232具有驱动能力,所以不需要外加驱动电路。 系统中使用了此技术之后就实现了变压器风扇冷却系统的远程控制,工作人员可以在控制室对冷却系统进行控制,可以达到方便、准确、快捷的日的,这也是我们对传统的风扇冷却控制系统而做的一个重要的改进。 ②串行通讯 在此实现中,我们必须要对mcs-51串行接日和pc机串行接日的串行通讯要有一定的了解,串行通信是指通信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是在单根数据线上,以每次一个二进制位移动的,它的优点是只需一对传输线进行传送信息,囚此其成本低,适用于远即离通信;它的缺点是传送速度低;串行通信有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两种基本通信方一式,同步通信适用于传送速度高的情况,其硬件复杂;而异步通信应用于传送速度在50到19200波特之间,是比较常用的传送方式,本文中使用的就是异步通讯方式。 (6)“看门狗”电路ds1232 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干扰或其他意外出现的运行中的死机的情况,“看门狗电路”ds1232会自动进行复位,并且能够重读eeprom中的设置,以保证系统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 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看门狗”(watchdog)集成电路ds1232具有性能可靠、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的特点,应用在单片机产品中能够很好的提高硬件的抗干扰能力。 ds1232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8脚dip封装和16脚soic贴片封装两种形式,可以满足不同设计要求; ②在微处理器失控状态卜可以停止和重新启动微处理器; ③微处理器掉电或电源电压瞬变时可自动复位微处理器; ④精确的5%或10%电源供电监视; 在本变压器冷却控制系统中,ds1232作为一定时器来起到自动复位的作用,在ds1232内部集成有看门狗定时器,当ds1232的st端在设置的周期时间内没有有效信号到来时,ds1232的rsr端将产生复位信号以强迫微处理器复位。这一功能对于防止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微处理器死机是非常有效的,因为看门狗定时器的定时时间由ds1232的td引脚确定,在本设计中,我们将其td引脚与地相接,所以定时时间一般取为150ms。 3结论 本装置实现了通过单片机自动控制冷却器的各种运行状态并能精确监测变压器的油温和冷却器的各种运行、故障状态,显示了比传统的控制模式的优越性。(1)能够对变压器油温进行监测与控制;(2)实现了变压器冷却器依据不同油温的分组投切,延长了冷却器的使用寿命,有较好的 经济 意义; (3)实现了冷却系统的各种状况,如油温、风扇投切和故障等信息的上传,便于值班员、调度员随时掌握情况。 由于固态继电器实现了变压器的无触点控制,解决了传统的控制回路的弊端,同时此控制装置具有电机回路断相与过载的保护功能。由于使用了单片机,因而具有一定的智能特征,实现了油温、风扇的投入、退出和故障等信号的显示以及上传等。通过实际运行表明,该装置的研制是比较成功的。但今后,我们还应该对固态继电器本身的保护进行一些研究,以免主回路因电流过大而造成固态继电器的损坏,以使变压器风扇冷却控制回路更加完善。 硬件设计论文: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 测控系统总线现场总线型综合自动化系统 论文摘要 测控系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肩负着测量与控制任务,随着电网电压等级的提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对测控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思路.对一种由总线组成的新型现场总线型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进行研究。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在微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远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为使变电站二次设备更合理、有效地运行而提出的一种变电站自动化模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除了实现对现场的监测、控制和保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当地和远方对现场的监控、调节和保护。 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测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一)遥信功能。遥信功能通常用于测量下列信号开关的位置信号、变压器内部故障综合信号保护装置的动作信号、通信设备运行状况信号、调压变压器抽头位置信号、自动调节装置的运行状态信号和其它可提供继电器方式输出的信号事故总信号及装置主电源停电信号等。 ( )j噩测功能。遥测功能常用于变压器的有功和无功采集、线路的有功功率采集、母线电压和线路电流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流速等采集、周波频率采集、主变油温采集和其它模拟信号采集。 (三)遥控功能。遥控功能常用于断路器的合、分和电容器、电抗器的投切以及其它可以采用继电器控制的功能。 (四)遥调功能。遥调常用于有载调压变压器抽头的升、降调节和其它可采用一组继电器控制的、具有分级升降功能的场合。 三、测控系统硬件设计研究 针对测控单元存在的不足之处.考虑到高压、超高压变电站的自动化特点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对测控单元的要求,结合电子元器件发展、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新技术的出现,提出了新型线路测控单元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方案。 线路单元测控装置的硬件构成主要包括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电流型互感器模块、滤波放大电路、多路模拟开关、a/d转换电路、频率检测电路、遥信输入光祸隔离电路、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控制输出继电器、双can总线通信模块、串行通信模块。 (一)80c196k0 80c196kc是intel公司16位单片机系列的第三代产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16位单片机,具有以下特点: 1 废除了cpu的累加器(acc)与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的传统结构,采用了寄存器阵列/算术逻辑部件(ralu)。ooh-1ffh单元包含寄存器阵列、专用寄存器和256字节的附加ram。ooh—017h是专用寄存器区。018h—offh是寄存器阵列.可由ralu直接访问。iooh—1ffh是附加的256字节ram.这些ram通过“垂直寄存器窗”结构,也可以作为寄存器由ralu直接访问,因而给程序设计带来很大方便。 2 特殊功能寄存器直接控制i/o口,实现了i/o口的高速输入与高速输出。四个高速输入口最小能记录分辨间隔为1微秒的外部事件发生时间(时钟频率为16mhz);六个高速输出口,可在预定的时间内触发外部电路。 3 两个16位定时/计数器及四个软件定时器可以很方便地为众多的外部或内部事件提供定时与计数功能。所谓软件定时器就是对hso编程,可以按预定的时间产生中断。 4 具有高速运算处理器。80c196kc可以采用16eiz的晶振.其运行速度比12mhz的90c196kb快33%,比12mhz的8096bh快1倍。 5 3路d/a转换采用脉冲宽度调制输出(pwm),调制精度为8位,输出波形为占空比可变的方波,方波可经积分后变成直流电平.其电平随占空比变化有256级输出。 6 有16位watchdog监视定时器,用于监视软件运行是否发生故障,当系统由于干扰或其它扰动导致软件运行紊乱时,它能够使系统自动复位。 7 有高速数据交换能力。支持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数据交换和pts方式数据交换。 (二)测控单元的组成 80c196kc基本处理模块主要由80c196kcl6位中央处理器、128kbyte程序存储器eprom,64kbyte数据存储器ram,16kbyte的存储器eeprom及译码电路组成;电流型互感器模块完成将100v,5a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化为+2.5ma的弱电信号,经过信号变换.放大滤波变成标准信号送入多路模拟开关,在cpu的控制下依次a/d转抉,将现场输入的模拟量转变成数字量,供cpu处理。频率检测模块对输入的交流正弦信号进行整形变成主波信号,输入cpu的高速输入口,通过测量跳变的周期测量频率及进行频率跟踪。遥信、遥脉输入光藕隔离电路完成信号变换及隔离功能,支持220v/110v/24v直流电压信号输入。键盘显示模块提供人机交互功能.采用薄膜键盘和带背光的128*64的点阵式液晶.屏幕一屏可显示16×8个英文字母或8×4个汉字。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要,本装置设计有5路通信接口:其中2路为冗余设计的can总线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通信;1路光纤通信接口,用于与通信控制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备通信;1路rs485接口,用于支持装置与总控单元的通信或与智能设各通信;l路为rs232接口.用于支持装置的组态功能,所有的通信接口均通过高速光藕进行光电隔离。 在继电器驱动电路中采用了一些保护措施,防止在分合直流电源时引起逻辑电路紊乱而造成继电器误动作,并在驱动电路与继电器之间加光电隔离,以提高抗干扰能力。本装置还采用自检闭锬功能和放电回路,防止由于硬件错误。 硬件设计论文: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硬件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的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的设计制作,该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有温度控制、液位控制、语音播报等。其中锅炉液位检测和温度检测控制通过单片机来加以控制,该系统成本较低、易于调试、各工作部分障碍互不干扰、维修方便。 【关键词】STC89C52单片机;液位控制;温度控制;语音报警 在现代社会中,居民区热力供应量、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燃煤锅炉的数量仍居高不下[1]。基于此种情况,提高蒸汽锅炉的容量,对操作、控制过程严格要求,都有利于缓解热力供应压力。与此同时,对于锅炉液位和温度的精确控制是关系到人们自身和设备安全的重要问题。由于被控对象和过程的非线性、时变性,多参数间的强耦合、随机干扰等因素,使得建立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变得很困难[2]。基于控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无法实现所需要的控制精度和系统稳定性。近些年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单片机及其外围芯片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已经成为现实[3]。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就是利用单片机使锅炉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优越性[4]。通过单片机自动控制、调节加热与给水系统,可使锅炉维持一个较稳定的系统,以正常供气供水,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 一、系统简介 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锅炉的液位和温度,对其液位和温度实现自动控制。通过STC89C52RC单片机、温度传感器(DS18B20)、LCM(12864液晶显示屏)、语音模块(WT588D)、浮球式液位传感器、独立按键等实现系统温度、液位报警和控制,同时可以对锅炉当前状态的显示、控制和播报加以实现。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模块:STC89C52RC芯片为核心的控制模块,液位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键盘模块、液晶显示模块、语音报警模块、独立按键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串口模块等。可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一是系统启动后播放开机画面和开机音乐,显示系统默认的温度上下限值。二是显示当前的温度及温度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同时显示当前液位状态。三是当液位低至给定的下限液位时,放水水泵停止对锅炉放水,同时启动进水水泵对锅炉进行加水,直到液位到达指定值,LCM显示液位正常。四是当液位高至给定上限的液位时,进水水泵停止对锅炉加水,同时启动放水水泵对锅炉进行放水,直到液位到达指定值,LCM显示液位正常。五是如果温度传感器DS18B20损坏,系统停止工作,LCM提示错误。六是温度低于设定值,启动加热工作。温度到达指定温度值,停止加热工作。七是可以语音播报,并通过独立按键控制语音播报的开、关。八是通过按键实现温度上下限值的设定,最高上限值为70摄氏度,最低下限值为10摄氏度。 二、系统硬件设计 (一)单片机接口原理图。该部分主要由单片机芯片、上拉电阻、排阵等组成。原理图如图1所示。(二)温度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主要使用DALLAS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DS18B20为单线接口,性能较为稳定。用户可以设定温度报警上下限值,同时,该DS18B20超温度限可通过报警搜索命令加以识别。在传统的模拟信号远距离温度测量系统中,需要很好地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才能够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5,6]。在感温器件中,DS18B20适合于单片机构成智能温度测量和控制系统,其精度很高、易保证。体积小、无需标定、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可多点测温等特点都有利于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测温效果。温度传感器如图2,DS18B20的原理图如图3[7]。(三)液位采集模块。液位传感器采用的是浮球式液位开关。其结构简单,无复杂电路,使用方便,使用磁簧开关无需电源,接点寿命长,控制开关位置可随使用者订制。所有开关出线在同一接线盒,外部施工配线成本较低。由于磁簧开关和导线与被测液体是完全隔离,该液位开关可在高温、高压设备上安全使用。浮球式液位开关是采取直浮子驱动磁簧开关内部磁铁,达到开关瞬间动作的原理。当被测介质浮动浮子时,浮子在一定范围内上下移动,浮球内的磁体将吸引控制开关动作杆上的磁体,从而产生开与关的动作,实现液位的指示与控制[8]。液位传感器实物如图4,液位采集模块的电路图如图5。(四)继电器控制模块。继电器主要是来做自动控制作用的开关元件。在本次设计中共使用了3个电磁继电器,都是用+5V的直流电来控制12V的直流电,分别实现对进水水泵、出水水泵、加热器的控制作用。电磁式继电器可以用低电压、弱电流的控制电路来控制高电压、高电流的工作电路,能实现远距离操纵和自动控制。进水水泵、出水水泵和加热器的控制就可通过此原理得到远程自动控制。继电器控制电路如图6。 三、结构设计 本设计中使用的保温水桶是在成品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加工所得。机械加工包括对桶壁进行开孔,加热器的定位、安装和密封,进出水水管的定位、安装和密封,液位传感器支架的设计安装,以及液位传感器和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固定。在上液位传感器安装时,液位传感器的浮球下边缘和进水管平齐,当水位到达该液位传感器浮球下边缘时停止加水,防止进水管被完全淹没。下液位传感器安装时,浮球的下边缘略高于加热装置,当桶内液位低于该液位传感器上边缘时停止出水同时开始加水,防止液位过低而导致加热装置干烧。加工结果如图7。上下液位传感器的信号线分别从安装进出水管的孔里引出。DS18B20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保温桶夹层内部并紧贴内壁,位置在水桶中部,信号线从和上液位传感器的信号线一路从进水孔引出,如图8所示。 四、应用分析 当保温桶内液位过低时系统控制继电器使进水水泵工作。当液位过高时进水水泵停止工作,出水水泵工作,直至液位正常。同时水的温度如果低于设定值,继电器控制加热器开始加热,直至达到设定温度,加热器(220V)停止工作,这些功能都要能够实现,而且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完成,不需用户操作,用户只需按照自己的要求设定温度范围,既安全又方便。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经过实验验证,已经可以实现开机画面的显示,显示默认的温度上下限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系统会显示当前的温度和温度、液位状态是否正常。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单片机不仅应用前景广泛,同时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锅炉自动控温给水系统就是利用单片机使锅炉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优越性。 作者:伍广 邓传奇 陈帅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硬件设计论文:封闭禽舍传感器节点软硬件设计 本文作者:曹元军1金濯2翟旭军2王新忠3作者单位: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3.江苏大学生物机电工程研究院 工厂化蛋鸡舍在结构上是一个全封闭的设施,鸡舍内部环境受设计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不同于外部环境的“鸡舍小气候”。鸡舍气候信息主要包括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鸡舍设施的全封闭性决定了鸡舍与外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这种交换会引起鸡舍小气候环境的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蛋鸡的生长及其产蛋率。鸡舍气候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实施工厂化蛋鸡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内外已有科研人员将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技术应用于农田信息采集。为满足农业信息采集中监测周期长的需求,研究人员结合不同的应用场合,设计了多种专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1-6]。由于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特殊性,鸡舍环境信息有线采集设备易出故障,且设备的投入成本与维护成本较高,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将尽显其优势。为此,笔者在尽可能延长无线传感器节点通信距离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以有效提高节点的生存周期。 1节点硬件设计 节点硬件设计通过自组网的形式将采集的信息发送至系统监控中心,实现对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的采集。传感器节点由微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为了提升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距离,微控制器(CPU)采用AVR系列单片机ATmega128L,对比普通51系列单片机而言,ATmega128L代码执行效率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同时,ATmega128L单片机具有低功耗的特点(1μA~25mA,WDT关闭时为100nA)。该设计的无线通信模块采用功耗低、发射功率可微调的nRF905模块,其高斯频移键控(GFSK)调制方式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很好地抑制噪声环境对信息采集系统的影响。设计节点的CPU时钟频率为7.3228MHz,nRF905设定在433MHz国家开放频段。温湿度传感器采用SHT11,光强度传感器采用美国TAGS公司的光强度数字TSL2561。有害气体浓度的监测传感器分别为:CO2浓度传感器选用美国FIGARO公司生产的TGS4160,NH3传感器选择的型号为MIC-NH3智能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选择的型号为(H2S传感器)M-100。 2节点软件设计 针对上述节点硬件结构,结合封闭式蛋鸡舍设施信息采集周期性强、时间间隔短、单次数据传输量大的特点,设计了基于C语言的软件系统。 2.1节点软件构成 节点软件由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构成。WSN利用TinyOS操作系统,采用AVRStudio4.07开发平台,开发应用程序,包括各个硬件模块的驱动、数据采集和通信协议。在TinyOS环境下为节点用NesC语言编写了相应的执行程序。AVRStudio4.07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1个TinyOS应用程序与多个组件(Component)连接,构成1个执行模块(Module)。组件是硬件的抽象概念,组件间由接口(Interface)互相连接。该设计传感器节点的TinyOS应用程序结构如图2所示。 2.2节点休眠的设计 无线传感器节点节省能量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休眠机制。当传感器节点目前没有传感任务并且不需要为其他节点转发传感数据时,关闭节点的无线通讯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甚至计算模块以节省能量。因而,一个传感任务发生时,只有与之相连的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处于活动状态,从而形成一个活动区域。如图3所示,活动区域随着数据向网关节点传送而移动,这样原先活动的节点在离开活动区域后可以转成休眠模式从而节省能量。 2.3同步控制 时钟同步是该设计分布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TDMA-MAC协议。具有休眠机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严格的时间同步机制,用来准确接入信道和及时唤醒。在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运行工作时的物理时钟依靠对自身晶振中断计数实现。如果节点晶振的频率误差和初始计时时刻不同,就会使节点之间物理时钟不同步。通过计算出物理时钟与逻辑时钟的关系,构造对应的逻辑时钟以达成同步。无线传感节点在应用基站充当时间基准点,发送数据包具有当前时钟读数的同步指令,当无线传感器网络内其他节点接收到该同步指令后,计算延时参数并调整本节点的逻辑时钟值,以和基站节点基准点构成同步。传感节点在和基站节点同步后作为新的基准点,一环接一环由里向外同步,直至覆盖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 2.4节点程序的调试 无线传感器节点硬件和软件设计完成后,进行了程序初步调试。程序调试平台为AVRStudio4.07,调试步骤如下:①在启动AVRStudio4.07之前,将JTAG仿真器与PC机串口连接起来;②JTAG仿真器的数据电缆连接到目标板的JTAG接口;③在确认PC、JTAGICE和目标板正确连接后,按照下列顺序依次接通电源的操作:打开目标板电源,即SW1拨至“ON”处,然后接通JTAG电源,JTAG仿真器上的绿黄两灯同时亮表示连接成功,若有任意一灯不亮,就说明连接没有成功;④在PC上打开AVRStudio4.07,调试节点程序,如下图4、5所示。 3结语 为解决传统封闭式蛋鸡舍设施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氨气和硫化氢等环境因子的监测中所存在的监测区域面积小、采样率低、工作量大等问题,该研究探讨了将无线传感器节点技术作为封闭式蛋鸡舍环境监测中数据采集和传输载体的可行性,设计和开发了无线传感器节点,并进行了节点程序的调试。下一步应采用所设计的无线传感器节点,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进一步的封闭式蛋鸡舍环境因子信息采集试验,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硬件设计论文:常规剧场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摘要】根据国内剧场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特点,探讨了软、硬件设计解决方案。根据实际工程经验从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组成、网络系统构建和软件功能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PLC;舞台机械;变频器;现场总线 常规剧院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和多功能厅等。舞台机械是现代化剧场不可缺少的核心设备,通过舞台机械设备不断升降、平移、开合运动,并配合灯光、音响的不断变换,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常规剧场舞台机械设备一般可分为台上和台下两个部分,台上以卷扬类为主,台上设备的基本配置有防火幕、假台口、大幕、二道幕、景吊杆、灯吊杆、单点吊机、灯光渡桥、灯光吊笼等设备,有的还配置了反声罩。台下以升降、推拉、旋转为主,台下设备的基本配置有主升降台、左右车台、后车转台、升降乐池、各种补偿台、插销和安全网等设备。其中,台上吊杆类设备、台下升降台类设备和车台类设备是舞台表演空间的主要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舞台机械控制多采用以可编程控制器为主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系统硬件由继电器、接触器和变频器等低压电器组成,网络采用开放式工业现场总线通讯技术,软件设计采用功能完备的人机友好界面和安全互锁保护。整个系统快速、方便地将分散在台上、台下的设备和核心中央处理器联系起来,其各种不同类型的控制模块通过硬件接口和软件组态可进行广泛组合,为舞台机械运行提供实时、安全可靠的运行保证。同时,由于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处理速度快、系统资源裕量大、通讯能力强、故障排除快速、定位准确的特点。 1设备电器设计组成 舞台设备电器控制回路一般由各种安全保护单元(如限位、乱绳、超载、超速、安全急停链路)、位置测量单元(如编码器、减速开关、行程开关)、控制电路(如各种继电器、PLC输入输出模块)、驱动单元(如变频器、交流接触器)和执行单元(如三相异步鼠笼电机、伺服电机)组成,并通过以上电器环节的共同作用控制设备运动。国内舞台设备按控制方式包括常规定速控制和调速定位控制。 1.1常规定速控制 常规定速控制——通过PLC起停输出、设备的行程开关、保护开关、继电器组成的中间回路控制对应的三相电源的相序通断,从而达到直接控制电机的正反向运动,如舞台各种插销、安全网、升降栏杆、安全门。该方式广泛应用在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舞台设备硬件设计上,对于在运动过程中有位置需求但定位要求不高的设备(如灯光吊笼、假台口侧片、灯光渡桥)来说,该方式并不能满足要求。从设计经济、硬件便捷的角度,通常在常规电机传动轴上加装轴套型增量编码器,将编码器信号接入具有位置采集功能的模板(如西门子编码器模块FM350),同时,在硬件选型时根据模板的采样频率和电机转速确定所选编码器的每圈脉冲值。采集的位置信号经过现场总线传送到中央处理器中,和预设的目标位置做比较,决定设备是否到位停止运行。在实际的硬件设计中,为了能及时响应到位置信号,需把采集模板的实际输出值串入控制电机正反转回路。考虑到常规定速控制设计中不具备调速功能,电机高速运动过程中收到停止信号后制动运行较长,影响设备控制精度,在应用中要根据设备实际制动距离,在软件调试中加入制动停止提前长度来修正设备停止响应距离,从而提高设备实际到位精度 1.2调速定位控制 调速定位控制——常规电机带有编码器,编码器接入具有位置控制功能的高性能交流矢量变频器,变频器通过本身的内置位置控制卡计算电机运行的实时位置和给定目标位置的差值,通过PID调节输出对应的频率和电压控制电机运转速度,中央处理器通过总线通讯方式比较变频器传回来的位置、状态特性,并根据变频器窗口到位值实现对所控设备的速度、位置精确控制,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使用调速定位控制,降低了对机械设备的冲击,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国内中、大型剧场中,该控制方式是控制吊杆、升降台、车台等机械设备的主流方案。调速定位按控制电路功能一般可分为一对一控制和矩阵切换控制。对于前者,每个设备都是一个控制单元,控制电路结构相对简单,每个变频器的总线状态真实反应设备实际情况。由于只考虑单独控制回路,现场调试成本较小,出现故障排查相对容易,系统后期维护人工成本较小,但如果控制单元的任何器件发生故障,则直接影响调速设备运行,同时对于电器元件、变频器的成本支出较高。对于后者,由于采用继电器矩阵切换,控制回路采用冗余备份方式,每个调速设备在选定之前不对应固定变频器,如果某一个控制单元出现问题影响吊杆运行,通过切换矩阵的及时调整可以规避出现故障的控制单元,从而使设备更可靠地运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采用切换方式,节省了变频器数量,降低了电器成本支出。但这种控制方式电路结构复杂,软件互锁要求较高,一旦出现故障,排查和维护较繁琐。通常来说,台上调速吊杆采用切换矩阵方式,台下调速设备采用一对一控制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各种类型的吊杆大多功率在30kW以内,且功率较为相近,实际舞台演艺中同时运动的最多吊杆数远远小于总吊杆数,故采用切换方式。而台下升降类设备在演出时载有大量演员,功率较大,通常达到60kW以上,为了避免频繁切换对用电回路的冲击,并考虑到实际运行的安全性,故采取一对一方式。 2网络系统的构建 舞台机械控制系统从网路结构上分为三个层级:管理级、控制级和现场级。2.1管理级设备管理级设备包括控制台和服务器。控制台中主要设备包括工控机、触摸屏和电源、操作按键及操纵杆,主要为监控舞台设备状态、运行参数、报警信息,编场数据处理和控制设备起停,为操作人员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服务器可记录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实时数据,为演出设备历史追溯提供不可替代的手段。 2.2控制级设备 控制级设备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器的中央处理单元和各种适应现场总线的通讯单元。作为整个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大脑”,中央处理单元是系统核心,主要负责向上通过以太网传递现场的监控信息(如升降台、景杆等调速设备的位置、速度等实时参数,以及乱绳、电机过热等安全信号),向下对现场级设备下达动作命令,协调现场设备动作次序(如舞台机械设备的定位控制和设备延时启动等)。 2.3现场级设备 现场级设备:主要包括符合现场总线协议的相关舞台机械控制远程I/O站点、对应的变频器和电动机。现场级设备主要任务负责实现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台发送的具体的运动方案,同时采集必要的现场信息,传递给上层作为参考。图4为采用标准三级网络设计的结构图。 2.4网络系统的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1)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设计要贯穿整个控制系统,包括核心控制器到单体设备的控制设计。控制系统应采用开放的现场总线技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采用可靠的冗余技术,包括核心部件的冗余和网络的冗余。控制系统具有紧急停机系统,任意一个极限开关的动作会触发本设备应急线路,任意一个急停按钮应触发控制系统的急停链路。同时,急停系统和中央处理器通过安全总线进行信息交换。所有具有提升性能的驱动都采用双制动器,并且互相独立控制,保证驱动能及时有效地停止工作。(2)所有的舞台机械系统主控制台、移动控制台,应具备即插即用的特点。对于单一控制台,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方便地选择切换到不同的操作方式(如手控、程控、更改参数)对设备进行操作;对于不同控制台之间的切换操作,中央处理单元应具备统一的授权管理,保证同一设备在任意时刻只接受来自单一控制台的指令信息,防止设备由于接受不同控制台指令信息而造成控制紊乱。(3)保证关键信息响应的实时性和同步性(如舞台机械设备的启动命令)。对于调速定位设备,国内大多是通过每个变频器的内置位置控制卡控制设备,当多个设备同时运动时,由于网络传输的延迟性造成设备启动的不统一和设备运行中间过程中的实际位置偏差。在设计控制网络时,对于关键信息的传递需采用等式同步机制和数据优先级处理,保证数据传输的快速响应。 3软件设计要求 3.1操作功能要求 操作功能要求:对于舞台控制操作界面,应设有手动选择、运动参数设定、设备编组、场景运行、设备位置绑定、运动禁止、设备位置记录等功能,根据实际用户需求的不同,还应提供系统管理、维护和根据演出过程需要而附带的工程组态功能。同时,应提供演出中间的各种应急处理功能,如当在演出场景中编组的运行设备,设备出现报警停止运行时应具备手动快速介入,当设备撞到物理极限位后,应具备旁路控制使设备及时脱离危险位置。用户一旦误操作,不光有报警信息,同时提供相应的保护,规避可能发生的设备误动作引发的系统风险。 3.2设备互锁要求 设备运行互锁是舞台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必不可少的保障,互锁软件设计必须实时跟踪设备运行的数据。互锁软件应采用顺序控制程序,根据优先级管理机制,按照预先规定好的优先级动作顺序,对控制过程各阶段的设备互锁顺序进行自动判别和保护。每一个设备的运行条件都依存于其他相邻设备的位置,当检测到条件满足或不满足时,及时发送给设备数据块运行或受限指令,使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 3.3分布式管理要求 通过现场总线技术,把分布在舞台控制室的控制台、上位机、台上及台下控制柜间的现场驱动单元、现场采集单元等方便、快捷地联系起来。通过开放的现场总线控制通信网络把物理分散的设备构成为一个整体,用分布式数据库实现全系统的信息集成,进而达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同时在多台控制终端上对舞台设备的集中监视、集中操作和集中管理。 3.4远程维护要求 控制系统工程师可通过互联网对现场控制系统进行远程诊断和维护。操作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应及时记录在上位机历史数据库中,用户通过Internet网以文本形式传送到远程诊断实验室,帮助用户排除故障。通过专门远程诊断软件,可实时跟踪链接到现场网络节点的舞台机械设备运动情况,及时帮助用户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4小结 在控制系统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安全和效益并重的原则,适当降低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同时还要从长远着眼,技术方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将来整个系统的整体升级、扩容问题。随着计算机和控制理论的不断进步,舞台控制技术逐渐趋于完善,带有自诊断功能和微机通信接口的PLC元器件也越来越普及,价格也趋向便宜。在国内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舞台机械控制系统已经形成了集网络化、集散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先进的自动控制模式。目前,广义舞台的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正规剧场传统品字型舞台,随着电视剧场、演播厅、体育场馆等组合式舞台,以及各种类型的动感、多维影院、VA多媒体互动系统、科技馆等领域的异型舞台的出现,舞台机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也应随着舞台要求的变化不断发展更新。 作者:刘学信 刘建喆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硬件设计论文:高性能车载充电机硬件电路设计研究 电动汽车作为新型代步交通工具,车载充电机是其不可缺少的配套充电设备,对车载充电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款成功的高性能的车载充电机要能抑制谐波、功率因数高、效率高等特点。本文根据上述特点,设计了一款2kw的车载充电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APFC)能有效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而软开关技术能有效提高充电机的效率。本文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设计了一款高性能指标的车载充电机,并进行了波形测试及实验验证。 1车载充电机硬件拓扑结构及原理 1.1APFC拓扑及原理功率 因数校正有多种拓扑电路,比如boost、buck、buckfly等电路。本文采用BOOST电路拓扑,如图1所示,因其电流连续、电流波形失真小、输出功率大、储能电感同时具有抑制RFI和EMI噪声的功能。状态分析:当S通、VD断时,假设此状态持续时间为T1,可得到状态方程,解得,其中为第K时刻的输入电压值。当S断、VD通时,假设此状态持续时间为t2,可得状态方程,解得:。当S断、VD断时,假设此状态持续时间为t3,得状态方程。由上述公式可知,是跟随输入电压变化的半波正弦函数,如图2所示,其相位基本相同且输入电流波形近乎正弦波,所以功率因数接近于1。当电感电流临界连续时,t3=0,可知电感电流的包络线仍为半波正弦函数形式。弱电感电流连续,则表现为电感电流正弦变化的基波上迭加随斩控频率变化的高频锯齿波,锯齿波的幅度与电感量及斩控频率有关。 1.2逆变整流拓扑及原理 逆变电路采用副边无源钳位软开关移相全桥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S1、S3为超前臂,S2、S4为滞后臂。其软开关的实现,超前臂的零电压开关依靠变压器漏感和超前臂的并联电容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开关通过变压器二次测钳位电容在换相期间钳位电压强迫一次侧电流复位到零实现。此种软开关结构,所需器件简单,不需要额外有源元件等优点。 2主回路参数设计 2kw高性能车载充电机的额定输出电压为96V,额定电流为20A,输入单相交流电160V-240V整流后经APFC电路得到400V直流母线电压,开关频率fs取50KHZ。 (1)apfc电感设计。 1)输入电流峰值的最大值确定:电感应当在最大电流时避免饱和。交流输入电压最小时,其峰值能达到最大,再考虑到期效率假设为0.92; 2)电感中纹波电流峰峰值。一般最大峰峰值可取输入电流的20%; 3)确定输入电压峰值时的最大占空比; 4)电感量的计算:经过试验,调整为1mh。 (2)主变压器的设计。 1)选定工作频率在100khz,铁氧体磁芯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2)磁芯规格的选择。铁芯的窗口面积乘积为:通过查表选择双EE55磁芯。式中:V1I1为输入功率;V2I2为输出功率;K0为窗口利用系数,一般取0.2-0.4;Kf为波形系数,方波为4; 3)原边绕组匝数选择; 4)副边匝数选择 (3)钳位电容的设计。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钳位整流二极管的电压,从而降低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二是超前臂关断后,钳位电容上的电压反射到原边,抵消漏感的能量,使得原边电流迅速降低,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开关。本文中漏感选择20uh。电容上存储的能量为:一次测漏感能量为:为了抵消原边漏感的能量,电容上存储的能量要大于漏感存储的能量,即整理得:最终经过试验选择容值为200nf。 3实验波形及结果分析 蓝色为超前上桥臂驱动波形,黄色为超前上DS间波形,由上图可知超前臂实现了零电压开通关断;图中红色为滞后下DS间波形,紫色为回路电流波形,由图可知,滞后臂基本实现了零电流开通关断。 4结束语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车载充电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频化小型化高效化低谐波车载充电机成为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了带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移相全桥软开关车载充电机,对其工作原理和性能做了分析并对样机进行了实验,证明了充电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平来 李小伟 张立功 单位:山东省汽车电子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硬件设计论文:浅谈喷雾机的系统硬件设计与实验 1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设计系统工作时,药液由液压泵泵出,经主管道及喷杆后由喷头流出,通过转换接头流经流量传感器,最后由药液收集槽收集。为便于试验记录,将左侧喷头从上到下标记为喷头1~喷头3,右侧喷头从上到下标记为喷头4~喷头6。转换接头为自行设计的快捷转换接头。流量传感器输出频率信号,信号经频率转电流模块转换为4~20mA电流信号,同时压力传感器输出4~20mA电流信号,流量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流信号经4~20mA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后,由RS-485总线上传至上位机界面显示。本系统可同时显示6路流量信号及1路压力信号。流量传感器选用GemsF6FT—110系列TurboFlow型流量传感器,输出频率范围58~575Hz;压力传感器选用WLB型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为4~20mA电流信号;频率电流转换模块选用ART-阿尔泰A11FV11频率/电压、电流信号隔离转换模块,输入为0~1kHz,0~10kHz和0~100kHz频率信号,输出为0~5V,0~10V电压信号和0~20mA或4~20mA电流信号。本设计根据流量传感器输出信号选择输入档位为0~1kHz,并根据信号采集模块选择输出档位为4~20mA;4~20mA电流采集模块选用顺源ISOADA08型采集模块,可同时采集8路电流信号,通过RS-485总线上传至上位机界面。若喷雾机喷头较多,系统可对喷头进行分批次测量。 本转换接头可分为固定架、螺杆和接头体3部分。其中,固定架用于支撑接头,并将接头与喷头位置进行固定;接头体上端采用橡胶密封垫,可将喷头与接头接触部位进行密封,橡胶密封垫通孔直径为13mm,可用于测量多类喷雾机喷头。测量时,将橡胶密封圈与喷头喷嘴对接,卡钩卡至喷头上端,且保证两卡钩处于同一平面内,以保证密封性良好,旋转螺杆使转换接头固定至喷头上;药液经喷头体由胶管接头引流至流量传感器。本转换接头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用于对单个喷头的测量;若喷雾机喷头数量较多,可使用多个接头进行测量。 2上位机软件设计 系统上位机控制软件采用C#编写,使用VisualStudio2008开发平台开发进行开发,可以运行于Win-dowsXP及以上环境。系统工作时,可根据不同试验条件在上位机界面显示不同的测量值。因本系统主要测量喷头流量值,根据拟合方程中流量与电流的关系,设定最大电流值与最小电流值所对应流量值以及压力值。系统启动后,上位机界面实时显示主管道压力值以及喷头1~6的流量值。数据采样间隔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定,同时系统会将所采集数据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可供试验后期数据分析处理。为了获得电流与流量关系曲线,试验时选用SCL600型喷雾机ALBUZ-ATR80型喷头,分别设定压力为0.3,0.7,1.1,1.5MPa,使用秒表记录测量时间,并测量在该时间范围内由量筒收集的药液体积,同时用万用表测量输出电流值,每个压力值下测量3次,取平均值。 3试验及结果分析 为测试本系统精度,试验时选用SCL600型喷雾机所配置的ALBUZ-ATR80型喷头进行试验,记录上位机界面所示流量值,同时用量筒测量一定时间流经流量传感器的药液体积,计算其平均流量(即实际流量),通过与试验测量流量(即上位机所示流量)进行比较,得到系统精度。为了测试系统精度,以喷头2为例,使用上位机软件,以0.4MPa为间隔,在0.3~1.5MPa范围内记录上位机界面所示流量值,并测量在一定时间内量筒所收集的药液体积。每个压力下测量3次,取平均值。试验数据表明,喷头在不同压力下流量不同,且随着压力的增加,流量逐渐增加;在流量为0.53~1.25L/m范围内,喷头平均流量与测量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40%。为了测试系统精度,选择喷头1、喷头3及喷头4进行试验,使用上位机软件,试验设定压力为0.7MPa。同时,记录上位机界面所示流量值,并测量在一定时间内量筒收集的药液体积,每组测量3次,取平均值,试验数据表明:当压力为0.7MPa时,各喷头流量基本保持一致;当流量为0.83~0.91L/m时,喷头平均流量与测量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88%。 4结论 本系统所设计的转换接头使用方便,密封性良好,对喷头寿命影响较小,可便于系统同时对多类喷雾机喷头流量快速测量,且系统操作方便,上位机界面可实时显示各喷头流量值,实现对喷雾机喷头流量在线测量,测量精度较高。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硬件设计论文:钻孔机械臂控制体系硬件设计与实现 0绪论 工业机械臂(以下简称机械臂)是近代自动控制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作为多学科融合的边沿学科,它是当今高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并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机器人系统设计应用的复杂化以及机器人系统对控制精度、实时性能、可靠性的要求不断变高,需要给机械设备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应用于机械的控制,将是机器控制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为机器的智能控制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传统的微处理器和DSP相比,ARM微处理器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其主要技术优点是高性能、低价格、低功耗,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将ARM应用于机械臂控制系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1机械臂功能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单臂式钻孔机械臂,这种机械臂需要完成的动作有:前行、后行、左行、右行、上行、下行。这些动作相互结合,完成相应的动作安排。根据上述动作要求,工艺流程如下:(1)本文研究的机器臂主要由底座(或躯干)、机械臂构成。底座的主要任务是支撑和完成手臂上下左右的移动,实现机械臂在工作空间中的活动;(2)机械臂的底座固定不动,机械臂的Y轴由伺服电机驱动在平行于底座的平面进行前后运动,即是在Y轴平面中的运动;(3)X轴在上位机对伺服驱动器发出指令后和Y轴同时移动,进行左右的运动,即在X轴平面中的运动,同时运动就可以实现机械臂在X-Y平面上的精确定位;(4)在X轴上安装一个气动式动力头,当在X-Y平面上精确定位之后,处理器通过控制电磁阀动力头进给,带动钻头旋转进行既定的钻孔。总结归纳可知,X-Y轴用于机械臂钻孔的定位,Z轴做往复运动进行钻孔;(5)机械臂完成上位机发出的脉冲指令,回到机械原点,等待下一次的指令。 工作过程如下:上位机对控制机发出脉冲指令,电机控制系统从控制器中获取指令数据,传感器系统检测在机械臂工作的范围之内有无障碍物,确定无障碍后开始动作,在系统运行中与电机同轴度编码器实时反馈机械臂所到达的位置,以判断是否完成规定动作。当控制器接受编码器反馈的数据判断出规定动作完成后系统暂停动作,等待下一次指令。为了使机械臂在接受到指令后高速准确的完成动作,本设计在硬件上采用了伺服驱动系统,软件上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电机驱动系统由ARM处理器及其相关外围硬件和电机驱动器组成,ARM处理器发出指令脉冲下达给伺服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电机运转,运行期间,ARM处理器根据编码器反馈的信息判断机械臂的运动状态,实现实时跟踪定位和位置定位。 2模糊控制算法在ARM控制系统中的实现 2.1输入量模糊化 模糊控制算法用在ARM中,则需使用在ARM中可以运行的软件实现模糊控制,这样就把能将原来的数字控制器改成模糊控制器,从而构成了一个基于ARM的模糊控制系统。由此可见,这种模糊控制器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控制算法与硬件的结合,与其它的模糊算法的差别在于用ARM的语言来实现模糊化、模糊推理决策以及反模糊化过程。这种模糊控制器的优点是资源消耗少,灵活性高,通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等。必须注意的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ARM的内存空间,运算速度,以及模糊算法的执行效率和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在模糊控制器中,给定目标为r,将光电编码器检测到的电机转速作为反馈输入。然后计算得到转速偏差e(k)和转速偏差变化率Δe(k),量化和模糊化后作为模糊控制器的两个输入信号,反模糊后得到精确的PID参数,经过PID运算得到电机控制信号,此控制信号经过进一步的转换,可得到PWM控制寄存器的设定值,写入PWM寄存器后,从ARM的PWM输出端口将得到相应的PWM控制信号,经过驱动器驱动伺服电机,使钻孔机械臂达到计算机的控制运动要求。在机械臂硬件平台控制系统中,计算机通过串口与ARM处理器通信,发送控制命令控制机械臂的运动状态。用编码器检测电机的旋转速度。 电机转速的误差:式中:n是当前电机转速;n0是t0时刻对应的电机转速;当上次的电机转速为e(k-1)时,当前电机转速的误差变化为:根据e(k),Δe(k)的隶属度函数可知,我们必须把由上式计算得到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进行处理,使他们的值落在[-3,3]区间,再进行模糊化处理,才能进行模糊控制器运算。经过反复的试验,可以得到e(k),Δe(k)的最大值,分别为em,Δem由此我们进行归一化公式:当出现测量值大于我们的最大值时,我们就将其视为最大值em的值,所以以上公式是普适用的。 2.2建立机械臂模糊控制规则表 模糊控制规则在模糊控制系统中,是一种根据控制量偏差和控制量偏差变化率而推断出输出量的推理规则。这些规则是由误差和误差变化率状态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系列条件语句。在模糊控制器选用单变量二维最常见的结构形式,设定误差e,误差变化ec及控制量输出u的模糊子集为{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正大},并简记为{NB,NM,NS,Z,PS,PM,PB},论域均定为[-3,3],模糊子集NB,PB分别选为Z型隶属函数和S型隶属函数,其余选为灵敏度高且在论域范围内均匀分布,等距离的三角形隶属函数。由于三角形隶属函数简单易行,计算效率高,且仅与直线的形状有关,适合于实时控制和在线调整的控制,因此,本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隶属度函数曲线如图1所示。 3钻孔机械臂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LPC2138处理器 ARM内核采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体系结构,具有大量的通用寄存器,指令格式使用统一和长度固定,寻址方式简单,内含2套指令系统(ARM指令集和Thumb指令集)。极低的功耗,适合对功耗要求较高的应用,如便携式产品。能够提供0.9MIPS/MHz的三级流水线结构。 3.2传感器模块 本课题研究的钻孔机械臂是一个用于加工的机械装备,当上位机设定好要加工的参数且启动机械臂臂进行加工时,为了防止有意外的发生,需要加一些传感器进行保护,当检测到有人或物进入到机械臂加工的范围之内时,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给处理器,进行相应的动作。 (1)位置传感器:即行程开关,在X轴和Y轴上都装有3个行程开关,在Z轴的上下位置也装有两个行程开关,本系统中选用无触点感应式行程开关,两线制传感器,型号为TL-05MD1。原理:无触点行程开关又称接近开关,它可以代替有触头行程开关来完成行程控制和限位保护,还可用于高频计数、测速、液位控制、零件尺寸检测、加工程序的自动衔接等的非接触式开关。由于它具有非接触式触发、动作速度快、可在不同的检测距离内动作、发出的信号稳定无脉动、工作稳定可靠、寿命长、重复定位精度高以及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特点,所以在机床、纺织、印刷、塑料等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无触点行程开关分为有源型和无源型两种,多数无触点行程开关为有源型,主要包括检测元件、放大电路、输出驱动电路3部分,一般采用5V~24V的直流电流,或220V交流电源等。当被控物体到位,电子行程开关动作,常开组导通(闭合)常闭组截止,(断开)。完成相应的动作。 (2)光电编码器:由伺服电机驱动器独立控制。 (3)红外光栅传感器又称为安全性光栅安全性光栅是一种保护各种危险机械装备周围工作人员的先进技术。同传统的安全措施,比如机械栅栏、滑动门、回拉限制等来相比,安全性光栅更自由,更灵活,并且可以降低操作者疲劳程度。通过合理地减少对实体保护的需求,安全性光栅简化了那些常规任务,如设备的安装、维护以及维修。 4总结 本文在分析机械臂嵌入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以LPC2138为主控制器的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设计。合理规划机械臂的任务模块,设计应用程序,实现对各功能子系统的数据通信、控制管理。本文只对机械臂底层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并介绍。因此,真正的实现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还需要进一步要有专业人员研究。 硬件设计论文: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逐步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时代下计算机也在迅猛发展,但是随之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人们信息的安全。基于此,就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现有问题状况提出几项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信息安全;创新技术 在现阶段中,世界已成功步入信息时代、科技时代,我国也不甘落后,我国有关计算机的科技技术也在迅猛发展,然而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计算机硬件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相较于计算机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对计算机系统、人们的信息数据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解决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势在必行。 1计算机硬件安全的概述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对计算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计算机运行时外部环境的要求很苛刻,要求计算机外部环境清洁度较高,计算机温度不能过高要适中,计算机四周电压要保持稳定,做到这些并保证外部环境良好就能够尽可能确保计算机硬件正常运行、不出故障。保证计算机硬件安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这个技术叫做加固技术,计算机在设计生产中使用加固技术加固后能够防震、防腐蚀以及防水,这样的计算机能够一整天在野外工作,所以加固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计算机的硬件除了自身有问题会影响自身安全外也会有其他多方面因素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安全影响。例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内部都会存在一系列集成保密的指令代码,虽然说这些指令代码是保密的,但是到底是否是绝对保密、安全的并不能得知。据悉,我国的中央处理器或许存在着病毒指令代码或者陷阱指令代码,外国能够通过无线代码激活中央处理器内部的各种指令,使得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资料泄露,同时也可能会使计算机崩溃,并且这一崩溃将是毁灭性的,一旦这一消息是真实的,那么我国的计算机系统将随时可能会被攻击,导致硬件泄密、信息泄露,甚至更严重的是硬件泄密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电源安全,从而导致产生电源泄密的情况。电源泄密是什么呢?电源泄密是计算机所发出的电磁信号顺着市电电线被传导出去后被人为使用特殊的手段和工具把这一电磁信号拦截下来并加以还原。其实,计算机就像是人的身体,有很多零部件,计算机中的零部件每一个皆是能够控制的,所以又出现了一个专业名词就是可编程控制芯片,一旦这一可编程控制芯片的程序被准确破解,那么就能够控制计算机,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保证芯片是不能够被控制的,因此,要做好计算机硬件安全防护工作,保证计算机硬件安全,保证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计算机硬件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重点工作就是保密、集成、实用,想要保证信息是安全的,就需要工作人员教授计算机购买用户操作计算机的方式方法,从而确保计算机硬件安全以及整个系统信息的保密安全。计算机硬件一直在发展中,它的发展过程比较漫长,通过它的发展过程能够知道一点,那就是计算机硬件安全是什么,它指的就是一个安全系统,这个安全系统是由以下三点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三点分别是集芯片设计、电路设计以及工程设计。 2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发展现状 计算机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元件,这些构件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理部件,也就是所谓的计算机硬件。根据分析调查得出,现阶段,计算机硬件发生的安全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相应的,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大概能分为三种,包括输入设备、储存介质、输出设备。首先,就输入设备来说,以它为源头产生的计算机硬件安全问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所输入的信息资料、数据资料存在问题引发安全威胁,一般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输入的信息存在木马病毒,从而导致计算机系统信息数据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一种是在输入过程中没有依法进行运作而造成安全问题爆发,一般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都会导致计算机内部信息数据被破坏与泄露,后果严重。其次,就储存介质来说,以它为源头产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储存介质没有给信息资料、数据资料提供安全保障,安全保护层没有搭建起来就会导致信息数据在面临被破坏以及非法拷贝时毫无抵挡之力。最后,就输出设备来说,以它为源头产生的计算机硬件安全问题主要是输出设备自身具备的记忆性能会导致信息数据输出时的操作动作留下痕迹被复制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数据处于危险状态下。 3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分析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潮流下,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相应解决这些安全问题的方案也逐渐被提出来,其中有一些新兴安全方案设计精妙,实用性高,并且成本不高、功耗不高,这类新兴安全方案的主要代表有设计多样性以及独特数字签名等。除此之外,在新兴安全方案出现的同时还有一大批新兴技术产生,如纳米技术、光纤技术、射频互联技术以及等离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新兴安全方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内在变异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能够使得检测恶意攻击行为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1]。现阶段已普及使用的硬件系统主要有新的安全原语设置、硬件木马检测、新型综合技术、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硬件安全协议等。 3.1硬件木马 根据上述可知硬件木马检测已被普遍应用于计算机,硬件木马与病毒相似,都会对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安全造成威胁,是一种较为恶意的程序,这一恶意程序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原始芯片,它会恶意改变原始芯片。尽管在现阶段看来仅有少部分硬件木马被发现,但是由于硬件木马对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安全影响程度很大,所以现阶段大部分有关研究人员都积极对硬件木马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选用的研究模型有很多种,所以每个研究人员研究的难易程度不同,普遍情况下,那些过于标准规范的结构以及性能检测无法有效检测木马攻击。如果将工程变异忽略不计,那么检测木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针对一截输入序列的有关功耗进行测量,主要测量的功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关功耗,另一方面是泄漏功耗,然后将测量结果与研究所用的模拟模型进行对比。但是,之前忽略不计的工程变异对于硬件木马的检测工作来说,使得检测工作的困难程度以及复杂程度大幅度加大。若在不是关键的路径上安放木马,或者让已有的门电路和硬件木马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其隐藏起来,会使得硬件木马检测工作难度、复杂度加大,这时对硬件结构或者对旁道进行的检测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近期又有新的检测方法被提出,它们能够避免前面提到的传统检测方法的弊端进行木马检测,如热调节技术。硬件木马检测方法仍在不断被提出,这对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具有很大的意义。 3.2物理不可复制技术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发展至今普遍被研究的还有一个课题就是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物理不可复制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比较新的概念,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前景广阔,它能够提供一组特殊的映射,该映射与芯片的制造工艺间存在依存关系,这种映射的方向是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其实物理不可复制技术采用数学或者是统计的方式实现逆向工程是很难的,这正是由于物理不可复制技术中存在的依存关系,除此之外,芯片的映射还存在不可预测的问题,这也使得实现逆向工程变得更加困难。现阶段,随着对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以及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理不可复制技术被研究人员提出,并加以试验,最终成功实现,然而,在很多现在被提出的物理不可复制技术方案里,仍旧存在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数量有限、芯片结构存在线性或者偏低非线性特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的安全水平大幅度降低[2]。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知道的物理不可复制技术的结构都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弊端,例如输入到输出数据库的指数级不稳定时常变化。物理不可复制技术中有一种是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它是一种能够轻易被反向工程的特殊物理不可复制技术,能够制造出一种刚刚兴起的加密系统,这种系统被叫做非对称加密系统。这种非对称加密系统里,相应的加密和解密密钥是不一样的。非对称加密技术中,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相同。在很多种状态下,需要像物理不可复制技术或者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以某种方式集成到设备电路的安全原语,有很多方式能够实现集成。 4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的策略 4.1做好内置安全确认工作 想要很好保证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第一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内置安全确认工作,内置安全确认工作重点是在测试和制造计算机芯片时使用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和外延平面集成电路技术以电路设计形式来保护硬件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也就是IP。那么怎样来进行内置安全确认工作呢?计算机硬件内置安全确认工作、保护工作的程序大概是下面的几步,首先,使用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将最初设计好的集成电路在集成电路制造工厂中进行制造,在制造后能够获得一种发生变异的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序列,再通过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进行编译工作,从而能够得到新的产物也就是物理版图,把前面已获得的公开物理不可复制技术序列和已经过加密处理的集成电路信息进行合成然后得到校验密钥,接下来就在刚刚得到的集成电路的物理版图中挑选关键区域,把校验密钥进行加密处理后得到验证模块,随后把验证模块加在最初设计好的已形成保护层的集成电路的物理版图上,最后将其应用到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制造中[3],从而就完成了内置安全保护工作。有关工作者通过对内置安全保护工作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进行内置安全确认工作,从而更好保障了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 4.2检测外置辅助安全 想要更好改善现存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还需要采取的策略就是做好外置辅助安全检测工作。现阶段,大多数都会使用可靠性R、可用性A、可维修性S3个指标也就是RAS技术来进行对外置辅助安全的检测工作,与此同时,外置辅助安全检测工作还要依赖可以信任的密钥关机部门制造公开密钥以及私用密钥,其中公开密钥一般是被把信息数据进行加密然后保存在电路里面,而私用密钥一般被安置在用于检测外置辅助安全的密钥储存器内。 4.3研发时注重安全设计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安全设计的整个过程里不仅仅需要加强对技术领域的监管检测,还需要关注多方面,避免因为设计方案、设计想法、设计工作者以及实施工作时的重点这些因素产生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除此之外,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计算机硬件的设计研发工作者不够了解计算机硬件,认识计算机硬件的程度不深,所以还需要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还需要更加注重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安全功能[4]。总之,在设计研发中要注意内置以及外置,搞好设计安全,制定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检测制度以及相关检测程序,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评估输入设备、储存介质与输出设备,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4注重创新技术 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的出现追根究底还是由于相关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在目前来看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所以,想要解决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重点需要注意创新技术,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设计技术。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问题需要引起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使用人士的广泛注意,不可以忽略问题、轻视问题,要敢于面对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研究更为有效的技术来解决问题,保证计算机硬件设计安全,保护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 作者:唐淑珍 单位:天津市静海区医院 硬件设计论文:EDA技术在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实践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EDA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硬件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以一种高效、快速、便于调试的方式,提升了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水平。本文简单介绍了EDA技术,并以UART的设计和实现为例,阐述了EDA技术在计算机硬件设计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设计;EDA技术;实践分析 前言 电子设计从手工设计逐步走向了自动化设计,它的发展以EDA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EDA技术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融合了最新的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成果,并且将设计人员从繁重且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效率提升了。 1EDA技术概述 1.1EDA技术的基本内容 在没有EDA技术的时代,计算机硬件的设计需要通过人工手动完成集成电路的设计、布线等工作。而随着集成线路复杂程度的增加,基于手工的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因而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为高效的硬件设计方式。EDA技术的诞生,成功改变了这一情况。它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让学生可以在软件平台上,通过软件化的设计方式来描述计算机硬件。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逻辑编译、优化、布线、仿真等工作。整个过程是自动的,直到能够完成对既定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1]。 1.2一般设计流程 它创新性的颠覆了传统电子产品的设计方式。将设计的顺序从由下至上翻转过来。这使得硬件设计者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掌控产品的开发。包括设计的质量、成本、功能需求、研发周期等。在拥有比较全面的宏观分析后,从系统设计出发,进行顶层功能模块的解构和划分。并能够按照方框图系统级的次序逐级完成仿真纠错和验证。从而能够使设计问题更早的被凸显出来。当所有的仿真和验证确认无误后,再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的门级逻辑电路的网表来实现硬件的物理级呈现。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将设计者的设计强度减轻,仅需要通过软件平台,就可以实现硬件的电路设计和功能仿真。整体的设计效率被大幅度提升。硬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硬件设计的实践探究 本文以可编程器件开发工具MAX+PLUSⅡ为开发平台设计,它的运行速度快,界面统一,功能集中。同时该开发平台具备十分完整的可编程逻辑设计环境,能够完成从指标设计、输入、编辑综合处理、校验直至编程下载的EDA设计的全过程。设计者可以按工作流程选用工作模块。适用于多平台操作,是一种理想的开发平台。本部分就计算机的基本硬件之一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基于EDA技术的设计实现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2.1UART的基本介绍 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是计算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短距离串行传输接口。能够作为微机与下位机的通讯串口,来实现有效通讯。根据当前的计算机运行机制,需要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但是并行数据并不能够直接发送到调至解调器中,而必须要经过异步传输才能够解决。UART就是此过程的必要部件。它将信息有序的发送到调制解调器中,实现计算机的正常运转。 2.2硬件设计 在进行硬件设计时,考虑各项功能模块的调试工作,设置了三个按键输入来实现UART的复位、接收和发送数据功能的启动。整体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2.3模块设计 (1)基本设计思路UART在工作中主要涉及两个过程,发生和接收。在设计时,考虑模块化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发生的过程即并行数据的准备阶段,UART按照既定的格式,将信号进行转换。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关键的时钟信号。需要通过波特率发生器来产生与本地系统同步的时钟信号。而接收的过程,就是在信号转换成RXD串行信号后,转换成调制解调器需要的并行数据信号。在整个进程中,由于本地时钟信号与UART的时钟信号会产生一定的延迟和误差。当这种误差产生持续性的积累时,会产生接收偏差。使得UARD的功能不能够被顺利的实现。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采用一个远远高于波特率的本地时钟信号对输入信号RXD不断地采样,来保持工作过程中UARTDE接收和发生不会出现步调不一致。(2)奇偶校验位发生器模块设计奇偶校验是一种校验代码传输正确性的方法,以保证串行数据的准确性。在基于EDA技术进行UART奇偶校验位发生器设计需要考虑几个关键点。一是该模块能够执行奇偶校验规则,正确的选择数据。从而实现系统既定二进制数据与输入的串行数据校验位的合理比较。验证输入的正确性。二是该模块必须要满足计算机功能的持续拓展性。在计算机工作中,会产生不确定的并行校验位的增加。那么该模块应该能在后续定义的规则基础上进行校验位的添加。对已经设计完成的奇偶校验位发生器模块采用EDA的工具mod-elsim12.0进行功能的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保所有期望的功能都已经实现,对于发生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修订。(3)波特率发生器模块设计此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根据时钟的频率和既定的波特率来计算出波特分频因子。分频因子就是分频数。对于波特率发生器的系数一般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时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当实现出现变化时,波特发生器的系数就要发生改变。在UART中采用的是专用的芯片,使得波特率的改变变得比较困难,需要加上相应的接口来实现波特率的变动。在使用硬件描述语言的parameter语句(VerilogHDL)或者Generic语句(VDHL)就可以实现UART专用芯片的波特率的改变。那么就不需要通过后续的接口添加来改变系数,也就减少了设计和调试的难度。该发生器的分频时钟与波特时钟的频率比设置为16:1.那么信号采样的准确性就会增高,使接收和发生保持在同一步调上[2]。(4)顶层模块设计UART顶层模块是硬件的综合模块。它涵盖硬件中全部接口定义。主要是为了接收和发生与其他模块的通讯和连接。若通用异步收发器的波特率为9600bit/s,分频因子则为9600*16*2。运用EDA仿真软件,在进行发送功能仿真时将能够得到相应的仿真结果。对该模块的仿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的时候可以发现,等待发送的数据在接触发生信号后,其串行信号发生了改变,由01010101001010101[3]。利用EDA技术进行UART的实际,能够实现利异步串行通信功能,同时可以利用EDA仿真工具就功能模块进行分别和整体的仿真校验,解决了计算机硬件设计问题发现晚的劣势,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结束语 EDA技术是计算机硬件设计向软件化转变的重要标志,它为计算机硬件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种设计方式使得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具备可视性、直观性,且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实时的控制和调整,解决了复杂电路设计问题发现滞后的问题。 作者:景帆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硬件设计论文: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如何提升产品实用性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产业的发展呈爆炸式,电子产品的市场功能持续扩展。就电子产品的设计而言,硬件设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实现产品的基本性能,又要兼顾产品的使用效果,提升消费者的使用满意度。做好硬件设计以提升产品实用性,对于电子产业的长足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就电子产品硬件设计进行概述,进而指出硬件设计的主要流程,最后提出了设计当中提升产品实用性应注意的方面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实用性;提升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产品在市场中的火爆程度越来越猛烈,电子产品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必须。我国电子产业作为成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产品设计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保证产品功能性的同时,突出产品的实用性,才能让消费者更加满意,积极追随产品的更新迭代。电子产品硬件设计注重产品实用性,对于电子产业本身的长足发展十分关键。 1电子产品硬件设计概述 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即依据产品需求、基于规格和成本进行产品硬件设计,在满足产品功能性和电磁辐射、可生产性的前提下,进而实现硬件产品设计完整性,以进入产品量产和销售环节。对于电子企业而言,产品硬件设计尤为重要,产品设计承载的价值远大于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在设计成本上占据优势,则能够在电子产品市场获得更大的企业收益。硬件设计需追求信号完整性和产品散热、功耗等方面的水平达标,保障产品多方面功能优势的前提下,追求省电环保,提高电源电路的效率,才能确保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不断优化以受到市场青睐[1]。 2电子产品硬件设计流程分析 2.1基于设计项目作前期分析准备 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之初需对硬件设计项目作前期的分析和准备。首先明确电子产品的功能需求,对各个功能模块作划分并对各自的实现电路进行设计和分布。其后对各电路所需的器件进行品牌选择,确保产品质量与生命周期。设计电子电路方案并作验证试验,记录试验步骤和结果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的功能模块原理图设计和硬件整体设计作好基础。 2.2参考电路绘制功能模块原理图 完成项目设计前期分析准备工作后,为项目产品进行原理图设计和绘制。依据功能模块对电路所需元件、电路布置等进行绘制,于原理图中明确功能块,在功能块之间以网络标号作连接和分隔。完成功能模块原理图后,对整体原理图作检查分析,确保原理图无错误和纰漏后,确定各个功能模块元件封装,即可进入下一步的设计环节。 2.3绘制 PCB图并布局设置元器件经过前几项准备环节后,进入PCB图的绘制环节。将原理图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元件封装导入到PCB图当中,按照原理图的连接关系对元件进行排列,确保相互之间的有序性,避免出现重叠和交错现象。依据前期的项目设计需求,确定电路板的尺寸及固定方式,并以此作硬件元件布局,明确元器件位置,完成机械定位,注意布线的规范性,完成关键部位的电气布置,满足硬件功能块的功能性[2]。 3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中产品实用性提升策略 3.1简化调整机构设计,避免产品使用故障 电子产品实用性的表现之一便是产品使用流畅,故障发生率低,不影响消费者的正常使用。为此,在硬件设计中应当对调整机构的设计作相应简化,避免设计中出现元件的磨损或者飘移造成产品故障的发生。如主要功能元器件易发生局部损耗,则在设计时可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更换为拆卸方便的组合件,便于局部更换,也可在出现故障时快速调校和修复[3]。产品不易发生故障,产品实用性和使用体验也就相应得到提升。 3.2权衡设计产品功能,强化产品可维修性 权衡设计产品的功能,对于产品可能出现的相似功能进行整合,或对不必要功能作相应的删减,实现硬件体系的轻便和一体性。在达到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对产品层次进行简化,减少组成单元数量,使得零件形状得以简化,方便产品的顺畅运行。同时,追求产品外观、操作和硬件设计的统一性,在确保产品外观时尚和舒适操作体验的前提下,又要确保产品的可维修性,既保证产品使用便捷又达到维修成本降低的目的。 3.3优化电路功率设计,避免无用功率过大 电子产品电路功率设计予以优化,尽可能减少无用功率设计,提高功率因素。在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上,通过计算该元器件在电路中的功耗,选择合理的电子元器件。当该元器件上流过的电流比较大的时候,我们要保证这两边的压差不要太大。元器件功耗得当,则产品使用中发热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对于用户使用体验而言将更加舒适。 4结语 电子产品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产品使用性能和体验是否突出将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表现。对于电子产品设计而言,关注硬件设计,突出硬件设计对于产品实用性的影响,并从调整机构设计、产品功能设计和电路功率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优化,才能在满足产品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产品实用性的提升。 作者:乔卫杰 单位: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硬件设计论文: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平台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存在的不足,阐述了云技术在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设计中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改变了传统计算机硬件试验平台的实验模式,能够降低成本投入、提高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云技术;计算机;实验平台 1概述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领域,人们对计算机教学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1],特别是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2]。计算机硬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3]。一个技术先进、硬件设施完善的实验平台是学生快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重要场所。当前,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存在着维护难度大、安全性较低等不足,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法。在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中引入云技术,以云技术为支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获取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各类信息,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水平。 2计算机硬件平台的问题以及云技术的优势 2.1存在问题 当前阶段,很多院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已经难以满足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实际需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维护难度大。当前,一个计算机实验平台经常服务于多门专业或者课程,为了满足不同专业或者课程的教学需要,维护人员经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安装和更新各类软件,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平台的使用成本。(2)安全性较低。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同时U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也会使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引入大量的计算机病毒。若仅依靠还原卡来防范病毒,不仅会清除各种实验数据,同时也会清除各类软件升级数据。因此,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软件难以及时更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软件经常需要手动更新,一些计算机考试软件的运行也需要特殊的软件才能运行。若准备时间较短,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一些软件就不能被及时更新,从而对相关计算机课程的考试计算造成影响。(4)实验数据保存中的难题。学生知识水平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实验的连贯性,需要为学生保留一些实验数据,在进行实验数据拷贝的过程中,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又是个难题。 2.2云技术在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中的优势 利用云技术对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进行设计,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1)降低了成本投入。由于所有的教学程序都是在云端运行的,用户端无需更高的存储空间或者处理器,同时可以省去光盘驱动器等配置,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用户端的投入。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硬件实验中需要的所有服务都从云端获取,学校仅需投入较低的云端接入设备即可。利用云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对数据运算的需求。云技术既降低了硬件的投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人工维护成本。利用云技术可以对实验平台中的每一台用户终端中的应用程序进行批量安装和升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2)提高了平台的性能。利用云技术能够使实验平台中的计算机避免占用程序和后台运算能力,提高了用户终端计算机的启动速度和运算速度,从而使实验平台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3)安全性高。在计算机硬件的实验平台中,往往有多人共同使用同一台设备,因此实验数据难以有效保存,安全性较低。而利用云技术,只需一个账号,就能安全的保存各类实验数据,且几乎没有容量限制。本地实验平台无需保存任何实验数据,因此不用担心实验数据被窃取、破坏或者病毒感染等。同时,即使实验平台中的系统崩溃,也不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因此,云技术能够极大提高实验数据的安全性。 3系统设计 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师生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从而提高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应该充分利用云技术等现有的IT技术,突破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观念,最终将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转变为各种计算机硬件教学资源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平台。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可分为云技术平台部分、教学资源部分、信息系统部分等3个部分。 3.1云技术平台 虚拟化技术是云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利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将所有可用的硬件资源组合成一个资源池,并将虚拟功能将资源池中的资源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虚拟化是通过虚拟机实现的,虚拟机是一种封闭运行的软件容器,在其内部可以独立运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同一台真实的物理计算机。虚拟机包含自己的虚拟CPU、RAM存储器和网络接口NIC。云技术平台的结构包括虚拟中心服务器、虚拟化操作系统、用户端和数据库等4部分构成。(1)虚拟中心服务器(vCenterServer)。中心服务器采用的是两台型号为曙光天阔A840r-G的服务器,其配置为两路12核2.1GHzCPU、64GECCDDR31333Registered内存、4个1TB2.5英寸的SAS硬盘、1块双口千兆网卡、1个双口8GbFCI-E光纤HBA卡、1+1冗余电源模块。利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将服务器中的处理器、内存、硬盘及网络资源等虚拟化为多台虚拟机,虚拟机可从服务器中运行的ESX/ESXi获取各类资源。硬盘阵列采用的是曙光DS600-F20,25块2TBSATA硬盘能够提供50T的存储空间。(2)虚拟化操作系统(VMwarevSphere)。虚拟化操作系统至少存在于虚拟中心服务器中,在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中安装虚拟化操作系统,能够为实验平台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如访问权限控制、提供个性化配置等功能。它能够将所有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分配,使所有虚拟机共享资源。虚拟化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中需要必要的域环境。若域环境具备则可直接使用,否则必须搭建必要的域环境。(3)用户终端(ViewClient)。师生用户需要在物理机中通过用户终端远程访问虚拟桌面,用户终端是用户与虚拟化操作系统进行交互操作的桥梁,因此可将其作为虚拟机的控制台和虚拟操作系统的管理界面。(4)数据库。数据库的作用是对虚拟操作系统中所有的配置数据进行组织分配。系统管理界面(ViewComposer)必须与虚拟化操作系统安装在同一个虚拟机中。 3.2教学资源 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教学资源包括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接口技术、JavaEE课程、C/C+课程、以及其他实训课程。实验平台设计的目的就是能够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可作为软件既服务(SAAS)部分,所有的计算机硬件教学资源都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师生用户用于实验,也可以提供给国内外其他院校使用。平台中的教学资源都是计算机硬件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资源,其核心是计算机硬件的实验资源。将理论资源与实验资源相结合用于计算机硬件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3.3信息化系统 平台中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实验、计算机实训、实验管理等3个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负责计算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计算机实训子系统负责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实际操作培训;实验管理子系统负责对整个计算机硬件教学过程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信息化系统以WebService的数据格式为师生提供访问接口,用于访问3个子系统。实验平台中各类资源能够同时服务于计算机硬件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实践、实验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 4结语 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设计,能够降低各类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实验平台中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下载、更新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简化了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的管理工作。师生通过云技术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获得个性化服务,为计算机硬件的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作者:王冠虎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硬件设计论文: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的设计规范,研究了各测试功能模块的实现。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测试;设计与实现 引言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物理装置的总称,并且按照系统结构的要求可以将其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而有利于实现对计算机内各种软件正常运行的有效维护。因此,对数据和程序进行输入和存储,按照程序加工数据是计算机硬件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的设计规范 1.1通用设计方面的要求1)基于XML文件对测试时间和次数等通用参数的支持,配置时所输入的文件必须为该形式的文件,其中测试时间指的是测试所能够持续的时长;测试次数则是在指定测试时间内配置所完成的次数,每个测试所包括的不同可选测试项目的配置都是由XML文件指定的。2)每个测试工具只要是硬件相关,便都必须具备硬件显示信息的基本功能,如硬件测试的厂商、端口号、型号以及驱动的版本等,以UI模块的设计为准则实现对每个测试工具UI的设计。测试完成后,程序的返回值只有0与非0两种情况,其中0代表的测试正常,非0则表示测试过程中程序出现自定义的错误。3)测试模块需要设计成自动运行,即不要安装任何软件便可以自动运行,在同一目录内使用测试所需要的非Windows自库文件和相关执行程序。同时,编写者在测试模块要封装成相关测试构件的形式。1.2文档需求测试模块在进行交付和验收时需要提交完整的文档:1)交档的目录需要经过一定的交付流程;2)文档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软件的应用,如高层设计、组织结构、相关的文件关系图、数据流图以及流程图等;3)代码源程序,主要包括各种文件,如资源、程序代码以及其他文件等;4)代码所对应的各种程序设计文档,函数和全局变量的说明、函数输入输出以及关键数据的结构等;5)编译和使用过程中会用到相关的说明书,如各种执行文件的编译和生成、安装包的部署和发行、测试模块所使用的各种说明书以及要求Word和PDF所提供的各种格式以及众多版本等。1.3测试构件测试构件是由运行测试机上众多的个体模块构成的,而测试模块主要是每个单独测试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文件的集合体以及按照各种要求完成对相关文件和数据的配置,如对处理器、内存以及硬盘的测试等。同时,在服务器或者PC等测试系统中,各种测试项目需要在同一个目录内进行集中统一的存放和管理。但是,测试构件可能是自行开发的也可能是集成第三方开发的,又或者是商业所集成的各种测试工具等。因此,测试构件构成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能够直接运行各种执行程序文件,支持和满足第三方程序的执行,将各种测试结果的数据收集起来经过整理确保其格式的统一性,并且对于各种商业测试还能实现自动安装以及完成相关的执行处理操作等。1.4目录结构定义测试流程是在测试构件中所引用的最小测试单位,但是如果测试程序是相同的,测试流程和参数不同,则生成的测试构件有很多个。但是这些测试构件所指的测试程序都是相同的,只是所包含的测试和数据配置有所不同。同时,测试构件在系统中是以目录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其名称的区分主要是目录名。 2各测试功能模块的实现 2.1处理器测试1)设计要求。处理器的测试往往分为功能和压力测试,对功能的测试是对处理器厂商、型号、类别、当前运行的频率、支持的指令集合以及标称频率的测试;压力测试则是对单核和多核并行压力的测试。2)总体设计功能的实现。一方面,可以显示CPU的各种信息,鼠标相关信息的安装,如驱动等,左右键的调换以及具体移动的数据;另一方面,还能测试CPU的速度。3)部分代码实现。CPU速度测试的原理原本就十分简单,即在规定时间内统计和记录CPU运行的次数以及变化情况,然后相应地计算出其具体的速度。本模块的模型是对话框形式,通过对各控件变量进行一定的类向导映射,以及定义相关时间类,通过单击相关事件按钮便能够测试速度的功能。另外,完成相应的测试之后,还会在相应的目录下面生成result.txt文件,以此来对本次测试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2.2存储器测试1)设计要求。硬盘是电脑重要的外部存储器之一,不仅拥有超大的容量,并且运行速度非常快,并且其作为机械部件的一种,指标非常多,寻道时间、主轴转速都存在,单碟容量和内部所传输的速率是性能方面的主要体现。其中性能被限制主要与硬盘的子系统有关,虽然硬盘的外存很快,但是其速度相对于CPU内存而言非常慢。另外,存储器的测试主要包括对基本信息和读写的测试。2)总体设计。在Windows和Linux系统中都可以把设备当作相关的文件来操作,对于Windows系统而言,可以将串口1、2当作com1、2传递给CreateFile函数中,其中利用文件放路径的形式将所需要进行访问和操作的硬件设备全部指明是参数COM1和COM2的根本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所要访问的串行端口十分相似,并且还能实现对磁盘扇区的访问。值得注意的是硬盘操作的标识并不需要用disk1和disk2来标识。基于逻辑扇区在逻辑分区的上面,在对磁盘逻辑分区进行访问的过程中需要指定某种特定的格式。3)算法实现。Windows磁盘本身具有相对较大的缓冲区,在读取相关的磁盘数据时,系统实际读取数据的长度可能会比指定数据长,这样的好处便是当你下次再读取相关数据时,如果缓冲区保留了你所要读取的数据,便不需要读盘直接复制过去即可;在磁盘中写入数据时,系统会自动提醒你将数据复制到缓冲区,待写入成功之后,系统后台会逐渐在磁盘中写入数据。若编写程序时没有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则所测试的结果可能并不准确。 3结语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硬件测试系统设计规范的探究,掌握其在通用设计、文档、测试构件以及目录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处理器和存储器测试两方面对各测试功能模块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作者:郝幸之 单位:江苏无线电厂有限公司
软件管理论文:谈软件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软件项目团队建设是实现软件项目目标的保证,团队文化和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功的重要基础,建立一种“相互帮助,共克难关”的工作氛围十分重要。本文初步揭示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内容、软件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获取方法,以及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软件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与项目的进度、成本、整体质量和存在风险等方面管理一样,也是一个项目组织必不可少的管理职能。 一、软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软件项目人力资资源管理就是根据软件项目的目标、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外部开发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团队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地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时针对个人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团队的。 软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计划制定、获取人员和建设团队三个阶段。按照业务管理的流程,还可以具体划分为资源规划、解雇、招聘、筛选、培训等基本活动。 软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软件项目进行组织和规划。项目组织规划是项目整体人力资源的计划和安排,是按照项目目标通过分析和预测所给出的项目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明确要求、具体安排和计划。 (2)获取和分配软件项目人员。软件项目组织通过招聘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并根据各自的技能进行工作安排,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和项目的临时性,项目组织的人员获得与配备和其他组织的人员获得与配备是不同的。 (3)软件项目组织成员的开发。包括:项目人员的培训、考核,激励等等。 (4)团队建设。 由于在项目工作中人员的需求可能是不连续的,容易造成人员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比如:某软件项目现有20人,设计阶段需要10人;审核阶段需要1周,但不需要项目组成员从参与;编码阶段是高峰期,需要15人,但在测试阶段只需要8人。往往这些阶段进行过程中,会出现没有工作安排的人员。根据大多数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的统计,对开发人员的要求是随机变化的,一开始资源需求量较小,然后逐渐上升,达到某个时间常数时需求量达到高峰,之后再逐步下降,减少到较低的数值。 二、软件项目团队的特点 软件项目团队建设,就是吧与软件项目相关的人员组织起来实现项目目标,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的共同职责。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能产生群体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比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得多的团队绩效。项目团队不仅可以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高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而且有助于加强员工间的交流与协作。一个好的软件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好的团队带头人,他对项目管理有很丰富的经验,是团队凝聚力的核心,有很好项目组织及人员协调能力。 (2)好的团体,应该有好的知识及能力体系。每个人毕竟不能什么都会,但对于一个团对应该能做很多事情。就软件项目团队而言,就应该在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重要阶段有具有此能力的人去参与。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项目,对项目团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一个游戏项目团队和一个电信软件团队的差别就是很大的。比如:一个WEB开发项目团队,就要有美工、动画设计人员,WEB端、Server端优秀的开发人员。这样去组织一个团队才可能把WEB项目的开发阶段做好,做的很专业。 (3)好的团队,要保证团队目的与个人目的的统一。这也是管理组织学中团队效力及团队效率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有凝聚力,稳定、健康的发展。 (4)好的团队,目标明确,目标统一。 (5)要有良好的沟通,乐与交流习惯。融洽的团队环境。 (6)良好的团队组织及团队合作习惯,不能有什么小的派别等。 (7)好的团队,人员职责分明。 (8)好的团队,有一个好的团队学习习惯。这是团队能力提高的阶梯。 三、软件项目团队的冲突管理 冲突就是个人、团队、组织限制或阻止另一部分个人、团队、组织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软件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越深入,彼此合作越默契,团队建设也就越出色,效率也会因此提高,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在这一时期必然会存在很多方面的冲突,需要及时对这些冲突做出有效处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冲突是很经常也很正常的,但如果仅仅是试图避免冲突或者是压制冲突,只能是进一步恶化冲突,导致效率的严重下降。冲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冲突,可以有助于改善团队的建设和项目的状况,给团队一个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如果解决不当,有可能会给项目埋下隐患或者使得整个团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最终导致解散、失败。因此项目团队管理者要引导冲突解决结果向着团队成员积极协作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造成不可挽救的恶果。解决冲突的方式主要有:建立完善的解决冲突的方针与管理程序;冲突双方直接沟通协调,解决矛盾;利用会议解决冲突;在所有的解决方式中都离不开沟通,解决冲突过程中,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面对面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沟通等,这需要根据项目以及冲突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以达到效率最高。一般解决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冲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沟通协调一定要及时。团队内必须做到及时沟通,积极引导,求同存异,把握时机,适时协调。唯有做到及时,才能最快求得共识,保持信息的畅通,而不至于导致信息不畅、矛盾积累。 (2)善于询问与倾听,努力地理解别人。倾听是沟通行为的核心过程。因为倾听能激发对方的谈话欲,促发更深层次的沟通。另外,只有善于倾听,深入探测到对方的心理以及他的语言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与之交流,从而达到协调和沟通的目的。同时,在沟通中,当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去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所以,一名善于协调沟通的人必定是一位善于询问与倾听的行动者。这样不但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对方的需求,理解和体谅对方,而且有益于与他人达成畅通、有效的协调沟通之目的。 (3)对上级沟通要有“胆”、有理、有节、有据。能够倾听上级的指挥和策略,并作出适当的反馈,以测试自己是否理解上级的语言和理解的深刻度;当出现出入,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时,要有胆量 和上级进行沟通。 (4)良好的回馈机制。协调沟通一定是双向,必须保证信息被接收者接到和理解了。因此,所有的协调沟通方式必须有回馈机制,保证接收者接收到。比如,电子邮件进行协调沟通,无论是接收者简单回复“已收到”、“OK”等,还是电话回答收到,但必须保证接收者收到信息。建立良好的回馈机制,不仅让团队养成良好的回馈工作习惯,还可以增进团队每个人的执行力,也就保证了整个团队拥有良好的执行力。 (5)控制非正式沟通。对于非正式沟通,要实施有效的控制。因为虽然在有些情况下,非正式沟通往往能实现正式沟通难以达到的效果,但是,它也可能成为散布小道消息和谣言的渠道,产生不好的作用,所以,为使团队高效,要控制非正式沟通。 要清楚的认识到软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软件项目人力资源的筹集,项目团队信息交流的方式,成员激励的要素及处理冲突的方法。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软件项目开发中的重要智力资源,必须做好软件项目人力资源的管理。 软件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软件和营销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建设,以软件为基础对企业进行管理更有效率。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也有较好的市场。但是在营销策略上如果不加以分析,那么其在市场上的销量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加强企业管理软件的市场分析以及营销策略的分析十分关键。 1企业管理软件在市场营销中的概况 1.1企业管理软件环境分析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软件市场政策较为合理。很多企业已经将信息化作为推动工业化的基础。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软件已经逐渐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中,软件管理能够提高服务自动化,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而且其管理的精准度也相对较高。现今,很多企业在软件运用的过程中,使得其管理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因此,企业管理软件在市场中占据着较好的市场,但是其市场竞争度相当激烈。因此,目前企业管理软件虽然市场环境良好,但是在销售上如果没有较好的创新,那么将很容易被其他软件公司所淘汰。所以,做好市场环境与营销策略的一体化分析十分关键。 1.2企业管理软件特点分析 其一,企业管理软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具体来说其没有物理实物形态,所以企业管理软件的可见性非常低。这就使得其在营销方式上,要做出一定的改变。如果使用传统的方式去营销那么必然会与这个市场极不协调。而且很多软件产品,大多数以软盘以及光盘为实物形式,这就使得很多抽象性进一步地表现出来。因此,很多时候消费者未能通过其实体表现,将软件的基础性能进一步表现出来,从而影响其在市场上的销量。其二,企业管理软件具有大量生产的潜能,其有较好的广泛适用性。简而言之,就是可以用较低的生产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图1为某软件公司企业管理软件生产成本图。从图1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固定成本较为稳定,但是其总收入却呈正比例上升。这就说明企业管理软件实际的应用性很强,其大规模的生产,必然会在市场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其三,企业管理软件具有很好的持久性以及继承性。这也是大多数软件所具备的通用性质。企业管理软件可以采用升级的方式对软件进行更新,从而获取新的管理功能。这种版本升级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实体更换方式,新版本在根本程度上必须继承旧版本,并在旧版的基础上对新版本进行改进和扩充。这样就能保证管理软件的与时俱进,避免与时代的发展出现脱节。而且企业管理软件在质量上不会出现磨损现象,其使用周期与时间也没有关联。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软件使用的持久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升级来不断提高软件使用的适用性以及适时性。 2企业管理软件在市场中的分析 (1)目前,企业管理软件在市场竞争中相当激烈。其一,与国际管理软件相比较,我国的企业管理软件较为适用于一些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因此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型企业中拥有的客户相对较多。这也为企业管理软件拓宽了营销渠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二,我国的企业管理软件与国外相比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也避免了成本的大量输出,与市场局势不相顺和。就国内软件的竞争趋势而言,我国在企业管理软件上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还表现出极不成熟的特点。采取不规范的市场竞争手段。很多软件公司利用打折或者安装盗版软件来获取利润,这就使得很多正版的管理软件在价位上无法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软件在市场竞争中的可靠性。我国当前的软件企业仍然停留在小作坊的发展水平上,软件市场的不规范从而引起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在目前,虽然企业管理软件生产开发商较多,但是其在品牌认知度上还不高,使得各企业之间出现一种同质化的竞争。这不仅使得竞争更加混乱,也不利于企业竞争的培养和提升。(2)要对软件市场发展格局进行分析。其一,软件市场的规模比较庞大,而且其政治经济环境较好。而且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前景广阔。因此,目前软件企业数量较多,其为管理软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而且现代化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与信息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管理。这就使得软件市场初具规模。其二,从迎合国际经济的趋势来看,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明显有所提升。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理念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从而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和理念也需要更新。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软件对于市场而言,能够起到拓宽市场的作用。其三,目前我国硬件基础较好,这就为软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也为我国软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的企业管理软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在市场中占据着很好的优势。其不断地改进与更新为营销提供了本土优势。所以目前我国软件市场发展的综合格局呈现出竞争的激烈性和实效性。(3)要对软件市场需求特点分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赢得了市场,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在今天的买方市场环境下,想赢得市场,就必须赢得顾客。通过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开发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是赢得顾客的保证。研究市场中软件产品的需求特点对于软件企业制定软件产品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根据软件的需求特点,软件的功能、服务、品牌、价格进行良好的定位。这也是软件需求者购买软件的首选因素。在对企业管理软件进行消费时,软件的功能、品牌、服务、价格是软件需求者的首选因素,追求品牌软件,有求廉心理。图2为我国近几年以来企业管理软件市场数据。从图2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们对企业管理软件的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软件的综合走势却在2009年期间逐渐趋于饱和。因此对软件进行改革以及进行及时的更新是软件市场营销的资本和基础。所以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全面地分析,开发出合适的管理功能,让管理软件拥有自己的特性,这样在竞争中才能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在生产模式上,要对管理软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软件体系。图3为管理软件的产业分析图。从图3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软件的产业管理是十分严格的。生产者应当按照流程进行规范生产,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出适合其企业的管理软件,而不是进行大批量的复制,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自制生产,企业管理软件公司才能不断进步,营销得利。 3企业管理软件营销策略探讨分析 3.1强化营销渠道建设 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服务单位内部体系的营销渠道建设,就需要在企业的服务单位内部成立相应的专门化软件管理组织,并设置对应的专业的销售、实施和售前等岗位,并及时地吸纳专业人才来充实营销队伍,同时对招纳的营销人员进行工作培训,不断地扩充其专业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其服务水平和经营意识,从而为企业的营销出谋划策。另外,还需要加强对营销体系外的渠道进行开发,通过并购的策略来不断地削弱对手营销渠道,从而将对手的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做到内外渠道两手准备,全面地推进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并完善企业的营销体系,提升企业的整体软件管理营销水平。 3.2培养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度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在企业间的竞争中,只有拥有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 战略中不断地胜出,从而不断地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企业战略的竞争中,要不断地将遇到的问题逐渐加以转化,并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处理,来逐步地培养企业在竞争中的力度。时刻注意对企业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的把握,这些问题的持续性也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获得竞争对手更有价值的资源提供了便利,从而逐渐地培养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度。 3.3强化营销的分解和整合能力 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重视价值链体系的建设极为重要,既不能盲目地扩建企业生产,也不能随意地抑制企业的发展,保证企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在企业的关键管理营销战略中,还需要重点强调其分解能力,也就是保证营销战略中的每一个战略都能做到最为精致,避免出现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全的战略目标。在管理软件的推广方面,要结合产业价值链的发展角度对营销项目运作中的每一方面都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将工作落实到位。对于厂商而言要专注于集中资源的发展力度,从而不断地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对于负责具体项目的工作人员来说,要专注于工作的细节和工作质量。企业的整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发现社会上的有利资源,并加以有效地利用,通过价值链的不断设计,逐渐地将有效的社会资源向有增值优势的社会环节上进行转化。在对社会有利资源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要求产商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经营能力,同时还要求企业在营销管理中具有敏锐的视角和独立的创新精神,从而不断地将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由此可知,确保企业管理软件营销的分解和整合相得益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软件的营销能力。 4结语 企业管理软件具有较好的营销市场,其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在对企业管理软件进行营销时,要结合市场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让软件迎合市场的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营销。这样才能更好地让管理软件发挥出其特效。同时,在营销过程中,要强化营销手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用科学的营销方法,让管理软件拥有更多的市场。 软件管理论文:网络广告认识网络管理和网管软件 在计算机网络的质量体系中,网络管理是其中1个症结环节,正如1个管家对于于大家庭糊口的首要,网络管理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网络的运行质量。那末,怎么给自己的网络选择适合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管理软件呢? 网络是新经济时期的基础设施,信息传递、办公、营销、服务、交换、文娱等各种流动均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网络的质量直接抉择了社会糊口以及经济糊口的质量。在计算机网络的质量体系中,网络管理是其中1个症结环节,正如1个管家对于于大家庭糊口的首要,网络管理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网络的运行质量。那末,怎么给自己的网络选择适合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网络管理软件呢? 网络管理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色是范围不断扩展,繁杂性不断增添,异构性愈来愈高。1个网络常常由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子网组成,集成为了多种网络系统(NOS)平台,并且包含了不同厂家、公司的网络装备以及通讯装备等。同时,网络中还有许多网络软件提供各种服务。跟着用户对于网络机能请求的提高,如果没有1个高效的管理系统对于网络系统进行管理,那末就很难保证向用户提供使人满意的服务。 作为1种很首要的技术,网络管理对于网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网络中最首要的问题之1。 实际上,网络管理其实不是1个甚么新概念。从广义上讲,任何1个系统都需要管理,只是依据系统的大小、繁杂性的高下,管理在整个系统中的首要性也就有重有轻。网络也是1个系统。追溯到一九世纪末的电信网络,就已经经有了自己相应的管理“系统”,这就是整个电话网络系统的管理员,虽然他能管理的内容无比有限。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可以说伴同着一九六九年世界上第1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的发生便发生了,当时,ARPANET就有1个相应的管理系统。随后的1些网络结构,如IBM的SNA、DEC的DNA、SUN的AppleTalk等,也都有相应的管理系统。无非,尽管网络管理很早就有,却1直没有患上到应有的注重。这是由于当时的网络1是范围较小,2来繁杂性不高,1个简单的网络管理系统就能够知足网络正常管理的需要,因此对于其钻研较少。但跟着网络的发展,范围逐步增大,繁杂性增添,之前的网络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的迅速发展。 网络系统范围的日趋扩展以及网络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1方面使患上网络的保护成为网络管理的首要问题之1,例如排除了网络故障更为难题、保护本钱上升等;另外一方面,如何提高网络机能同样成为网络系统利用的主要问题。尽管可以通过增强或者改善网络的静态措施来提高网络的机能,比如增强网络服务器的处理能力、采取网络交流等新技术来拓宽网络的带宽等,然而网络运行进程中负载平衡等动态措施也是提高网络机能的首要方面。通过静态或者动态措施提高的网络机能分别称为网络的静态机能以及动态机能。而网络的动态机能的提高是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即“网管系统”来加以解决的。 1般说来,网络管理就是通过某种方式对于网络状况进行调剂,使网络能正常、高效地运行。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使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患上到更为高效的应用,当网络呈现故障时能及时作出讲演以及处理,并调和、维持网络的高效运行等。1般而言,网络管理有5大功能,它们是:网络的失效管理、网络的配置管理、网络的机能管理、网络的安全管理、网络的计费管理。这5大功能包含了保证1个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功能。 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由4个要素组成:若干被管的(Managed Agents);至少1个网络管理器(Network Manager);1种公共网络管理协定(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1种或者多种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其中网络管理协定是最首要的部份,它定义了网络管理器与被管间的通讯法子,规定了管理信息库的存储结构、信息库中症结字的含意和各种事件的处理法子。目前有影响的网络管理协定是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以及CMIS/CMIP(the Co妹妹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Protocol)。它们代表了目前两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其中,SNMP流传最广,利用至多,取得支撑也最广泛,已经经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详见技术部份)。 网管软件 网络管理的需求抉择网管系统的组成以及范围,任何网管系统不管其范围大小,基本上都是由支撑网管协定的网管软件平台、网管支持软件、网管工作平台以及支持网管协定的网络装备组成。其中网管软件平台提供网络系统的配置、故障、机能及网络用户散布方面的基本管理,也就是说,网络管理的各种功能终究会体现在网管软件的各种功能的实现上,软件是网管系统的“灵魂”,是网管系统的核心。 网管软件的功能可以归纳为3个部份:体系结构、核心服务以及利用程序。 首先,从基本的框架体系方面,网管软件需要提供1种通用的、开放的、可扩大的框架体系。为了向用户提供最大的选择规模,网管软件应当支撑通用平台,如既支撑Unix操作系统,又支撑Windows NT操作系统。网管软件既可以是散布式的体系结构,也能够是集中式的体系结构,实际利用中1般采取集中管理子网以及散布式管理主网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网管软件是在基于开放标准的框架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应当支撑现有的协定以及技术的进级。开放的网络管理软件可以支撑基于标准的网络管理协定,如SNMP以及CMIP,也必需能支撑TCP/IP协定族及其它的1些专用网络协定。 网管软件应当能够提供1些核心的服务来知足网络管理的部份请求。核心服务是1个网络管理软件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大多数的企业网络管理系统都用到这些服务。各厂商常常通过提供首要的核心服务来增添自己的竞争力。他们通过改良底层系统来补充核心服务,也能够通过增添可选组件对于网管软件的功能进行扩充。核心服务的内容良多,包含网络搜寻、查错以及纠错、支撑大量装备、友好操作界面、讲演工具、警报通知以及处理、配置管理等等。 另外,为了实现特定的事务处理以及结构支撑,网管软件中有必要加入1些有价值的利用程序,以扩大网管软件的基本功能。这些利用程序可由第3方供应商提供,网管软件集成水平的高下取决于网络管理系统的核心服务以及厂商产品的功能。常见网管软件中的利用程序主要有:高档警报处理、网络仿真、策略管理以及故障标记等。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体系结构、核心服务以及利用程序3者之间是互相联络、密不可分的。体系结构提供1个系统平台,1个多种资源有机联络的场所;核心服务提供最基本、最首要的服务,就象糊口中保持人正常生存的部份;利用程序知足具体的、个性化的需求,有如糊口中不同人的不同习气以及喜爱。 软件管理论文:软件公司的商帐管理 软件公司的商帐管理 北京中关村的一家软件企业,同时兼营一些网站制作及推广业务。公司在经营中累积了大量的债权,严重影响公司的运营。这些债权有这样的特点:1、债权极为分散,债权总数只有一百多万元,但是却有一千多笔,最少的一百块,最多的也只有几万块;2、时间长,这是公司经营中历年积累下来的,大约有三分之一已经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3、材料混乱,这些债权的形成以及相关材料很多无处查询,没有人很清楚的知道;4、这样一些小的债权还在不断产生;5、公司并没有任何人具体负责这些债权的催收。 无疑那家软件公司的债权催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1、债务人公司是否存在?一些小的公司,经营不好就不去年检,让公司自然消亡,公司都没有了,自然债权也要不到了;2、公司的经营地址和联系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一般的公司都是租赁写字楼办公,一年一搬家很常见,一搬家联系方式等全部发生变化,必须重新找到新地址所在;3、原来的经办人是否还在?这看起来与债权的催收并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很密切,一般小公司没有完善的文件保管制度,经办人走了,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也许移交工作时并没有做交代,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那么当然不会轻易付给你钱;4、如果债权数额较大还要考虑,债务人是否有偿还的经济能力。 如果债务人不想还钱,那么只有起诉,但是起诉的成本巨大。无论案件的大小,基本工作量是一样的,必须捋清法律关系,整理好证据材料,去工商局查询债务人的工商注册材料,找到公司注册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然后才能制作诉讼文书。起诉要去法院五次,立案一次、开庭一次、领判决书一次,申请执行一次,领执行款一次,如果幸运的话,可以少去几次,当然也可能比五次要多。很多小公司被郊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注册在郊区,但是却在市里办公,这样必须要去郊区起诉,往返郊区的时间和交通成本是很高昂的。到法院起诉要交诉讼费,工商局查询要交纳查询费,如果加上律师费,每个案件的成本可能高达一万元,那么对于标的额在一万以下的诉讼案件根本就没有诉讼的意义。 根据美国商法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间,追帐成功率为93.7%,当逾期半年时,成功率降为57.8%,当逾期两年左右,成功率为13.5%。美国企业的应收帐款回收期平均只有37天,而中国企业平均为100多天。美国公司追帐的成功率为60%以上,而中国企业的成功率不到20%。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我们工作中的实务经验,对于这些小额的债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催收制度才能有所保障,下面将探讨这个催收制度的建立。 一、健全内部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不仅仅是保管合同原件,更需要保留好合同相关的往来传真、备忘录、相关人员签署的收货凭证等等,都要妥善保管好。很多公司是没有合同管理的,对于一些小的合同,原件虽然在公司的专人手中,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有关材料随意分散在业务人员手中,业务人员走了,该资料也就没有了,合同的执行情况也就没有人知道了。一旦发生纠纷没有人能完全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人手头有完整的材料。 合同保管要强调责任制,在合同执行阶段,合同可以由业务人员或业务部门经理保管,凡是和合同执行有关的材料统一在第一时间交给该人保管。业务办理完毕应当完整移交到公司专职保管人员。我们建议在移交的材料中加上一个合同执行说明,由具体经办人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说明,将材料列个清单,可以做成格式直接填写。 二、强化催收 中国讲人情,在我们的实务工作中发现,越是关系好,可能款项越晚兑现。大部分款项并不是对方没有能力支付,而是不想支付,想想现金在自己公司握着多主动,而且可以生息,总比还给别人好。所以很多公司是看哪个催得急,谁急就先付给谁。而如果碍于面子,就只能等到最后了,万一对方资金一紧张,这帐就成了陈年老帐了,所以要加强货款催收。 催收也要讲策略,按过程分别进行排布。 第一步,直接由业务人员负责催收。业务员的待遇是与业务量挂钩的,业务人员应当对帐款承担催收责任。业务人员是公司最底层的工作人员,可以可怜兮兮去找对方,“大哥,你要是不给我钱,我就要失业了。”,这样博得同情心,小的帐款一般都能这样催收回来。这一步的时间不要太长,给予两周的时间就行了,没有效果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财务部核帐。财务部核帐有两个目的,第一告诉对方这笔帐款开始移交到公司统一来处理了,二是和对方核帐,确认欠款的事实与数额。这个很重要,一旦发生诉讼有这张核帐单,双方的法律关系就非常的简单了,不需要对合同执行中的质量、数量等双方可能发生争议的事项进行纠缠了。这个时候双方还没有闹僵,拿到这样的核帐单一般比较容易。当然财务部目的不是要核帐,还要催收款项,财务部人少,自然没有人专职来打要帐电话,可以让单位前台或其他人以财务部的名义打这个电话。 第三步,以上措施都没有效果,那么说明对方有想赖帐的可能。如果对方说,你再等几天,我们马上有一笔到帐,一到就给你,这样的话,最多只能信一次,不要有太多的指望。以上两个步骤已经进行了三个月,仍然没有效果就应当考虑移交公司法律部门,由法律部门进行处理。 三、果断采取法律措施 很多公司顾虑采取法律措施会伤了彼此友好的业务关系,失去了一个客户。这是中国国情,确实是要考虑的,但是只要想想,做任何的业务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如果对方不支付帐款,那么要这个友好的业务关系做什么?与其拖到以后翻脸,再对簿公堂,不如现在采取法律措施早点将款项收回来更 为塌实。 采取法律措施,也能考虑到中国国情,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将对方告上法庭。可以先给对方打招呼,说要采取法律措施了,再不理睬,发个律师函,最后才起诉,这样的话对方就自己陷入了不人情了,再有什么埋怨也不好讲了。 软件管理论文:ISO9000在软件工程管理的应用 杨挚 ISO9000系列标准及软件质量认证 近年来,国际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质量管理标准当属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公布的ISO9000系列标准,这一国际标准发源于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很快就波及美国、日本及世界各国。到目前为止,已有70多个国家在它们的企业中采用和实施这一系列标准。中国对此也十分重视,也采取了积极态度。一方面确定对其等同采用,与其相应的质量管理国家标准系列GB/T19000;同时积极组织实施和开展质量认证工作。计算机软件行业自然也和其它领域一样被席卷进去。 ISO9000系列标准如此迅速地在国际上广为流行,其原因主要在于: 1)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驱动。无论任何产业,其产品的质量如何都是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中间商十分关注的问题。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质量方面的竞争。ISO9000系列标准客观地对生产者(也称供方)提出了全面的质量管理要求、质量管理办法,并且还规定了消费者(也称需方)的管理职责,使其得到双方的普遍认同,从而将符合ISO9000标准的要求作为国家贸易活动中建立互相信任关系的基石,并且在国际贸易中,把生产者是否达到ISO9000质量标准作为购买产品的前提条件,取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被人们当作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ISO9000系列标准适用领域广阔。它的出现最初针对制造行业,但现已面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这包括: (1)硬件:指不连续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如机械、电子产品,不只是计算机硬件。 (2)软件: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智力产品。计算机软件当然属于其中。 (3)流程性材料:将原料转化为某一特定状态的产品。如,流体、粒状、线状等,通过瓶装、袋装等或通过管道传输交付。 (4)服务: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更为广泛的活动。 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 2000版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则和术语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 新版ISO9000族标准对比现行的1994版而言,具有以下的特点。 1.面向所有组织,通用性强。新版ISO9000族标准适用于所有的产品类别、所有的行业和各种规模的组织,总之,新版标准面向所有组织,通用性很强,将成为适用范围最广的国际标准之一,表现在: (1)新版标准消除了1994版对硬件产品制造业的偏向性。 2000版标准巧妙地采用了“产品实现”、“动作控制”、“过程的测量和监控”和“产品的测量和监控”等词汇和要求,消除了行业的偏向性,对非制造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所带来的方便是不容置疑的。 (2).为特种行业制定行业附加要求奠定了共同的基础。有些行业确有其特殊性,2000版本标准允许在ISO9001基础上增加行业特殊要求的条款。这样既能使所有组织的质量体系基本要求具有一致性,又确保行业特殊要求的适用小性。已有软件.通讯.汽车.等行业都已用此方式制定各自的行业特殊要求。 (3)。‘‘允许裁剪“的规定使2000版ISO9001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1994版ISO9001/9002/9003/三个保证摸式的标准户群。三个保证没摸式的差异都在第7章产品实现过程中,2000版ISO9001,1.2允许对第7章要求中不影响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不及组织责任的标准条款进行裁剪,从扩大了ISO9001标准的适用范围,又获得”以一顶是三(三个质量保证摸式),减少标准数量的功效。 (4)。考虑了小型企业的适用性。2000版标准保留了大小企业都是必要的条款,有的还进行强化,对小型企业可能不太上适合的具体要求则进行弱化。使2000版ISO9001标准的通用性更强了。 2.确立八项原则,统一留念理念。 3.鼓励过程方法,操作性强。2000版标准的修订采用了过程摸式,提倡用过程方法来识别和建立体系。 4.强化关键:领导作用。 5.自我评价测量,突出改进。 6.关心各相关方,利益共享。 ISO9000系列标准原本是为制造硬件产品而制定的标准,不能直接用于软件制作。后来曾试图将ISO9001改写用于软件开发方面,但效果不佳。于是,以ISO9000系列标准的追加形式,另行制定出ISO90003标准。这样,ISO90003就成了用于“使ISO9001适用于软件开发、供应及维护”的“指南”。不过,在ISO90003的审议过程中,日本等国曾先后提出过不少意见。所以,在内容上与ISO9001已有相当不同。ISO90003(即GB/T19000.394),全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三部分: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护中的使用指南》。 制定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 1)强调质量并非在产品检验中得到,而是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ISO90003叙述了需方和供方应如何进行有组织的质量保证活动,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软件;规定了从双方签订开发合同到设计、实现以至维护整个软件生存期中应当实施的质量保证活动,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方法和步骤。 ISO90003的核心思想是“将质量制作入产品之中”。其实道理是很明显的,软件在完成编码以后,不论花多大的力气用于测试,提高质量都是有限度的,更不必说需求规格说明存在的问题常常是测试无法发现的。事实上,软件产品的质量取决于软件生存周期。 2)为把握产品的质量,ISO9000要求“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使软件产品达到质量要求,ISO90003要求软件开发机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求明确供需双方的职责,针对所有可能影响软件质量的各个因素都要采取有力措施,作出如何加强管理和控制的决定。对与质量有关的人员规定其职责和职权,使之责任落实到人,产品质量真正得到控制。 3)ISO9000标准要求证实:“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产品的能力”。质量认证是取得这一证实的有效方法。产品质量若能达到标准提出的要求,由不依赖于供方和需方的第三方权威机构对生产厂家审查证实后出具合格证明。显然,如果这一认证工作是公正的、可靠的,其公证的结果应当是可以信赖的。正确实施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自然会在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指导消费者选购产品,提高质量合格产品企业的声誉,以及节省社会检验大量费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生产企业为了达到质量标准,取得质量认证,必须多方面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其中,企业负责人的重视以及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4)ISO9000标准还强调“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贯彻ISO9000标准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许多工作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所能奏效的。即使已经取得了质量认证也不能认为一劳永逸而放松质量管理。实际上认证通常以半年为有效期。取得认证之后尚需接受每年1~2次的定期检查,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坚持进 行质量改进。 软件管理论文:论软件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管理 1软件生命周期中信息安全管理控制 在各主流IT或信息安全评价体系中,都或多或少对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信息安全控制进行了要求和规定,本文综合了流行的ISO27000,Cobit5,PCI-DSS等评价体系,结合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及审计咨询公司常用的SOX,SAS70等第三方评价标准,就如何设计与实施软件生命周期中信息安全的相关控制点归纳总结如下 1.1软件生命周期中信息安全的整体要求 (1)制定并正式的软件生命周期控制文件: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的行为准则,并应充分考虑对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确保开发出来的系统可以满足公司整体信息安全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安全要求,以及特殊部门或流程的信息安全需要。(2)软件生命周期中对信息安全的总体要求:虽然由于系统所对应企业、部门、业务或流程的差异,每个系统的安全要求有所不同,例如通常来讲,金融行业对安全的要求较高,金融行业里,涉及客户信息、财务信息的系统安全要求较高等等。每个企业、部门必须根据自己的流程评估风险,确定对数据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的要求,从而进一步确定信息安全要求。 1.2对环境的要求 (1)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相分离,开发环境应该由一系列足以支持开发工作且尽量与生产环境接近的设备搭建而成,所有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均应该在此开发环境中进行。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实行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及生产环境的分离控制,或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用户验收测试环境及生产环境的分离控制。在上述环境中,开发环境可以相对较弱,以可以支持代码开发、进行模块测试及基本的集成测试为标准;测试环境,特别是用户验收测试的测试环境,则要求较高,应与实际环境保持一致或尽可能接近。(2)对开发环境(及测试环境)实施安全控制:例如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访问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对开发(测试)中的软件实施严格的版本控制,开发(测试)环境的机器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并及时对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进行补丁修正和升级。 1.3对人员的要求 (1)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足以从事相关工作。(2)对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实施职责分离,开发人员未经授权不得访问或修改生产环境的程序或数据。1.4业务需求阶段在业务需求制定阶段,应注重对信息安全方面的需求制定。在业务需求书中,应明确对系统安全的详细要求,并在系统设计阶段开始之前,由各利益相关方(含信息安全的负责人)书面确认。业务需求阶段完成后,任何对系统安全需求的修改,也应视为对业务需求书的修改,需经过正式的系统变更流程。 1.5系统设计阶段 (1)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详细设计,通过分析系统的数据流,包括数据录入、系统内部模块间的数据传输、信息存储、数据库访问及管理、系统间数据传输,、数据输出等,确保实现所有过程中对数据的全面保护,特别是对特定业务的特定数据进行保护,例如密码,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等,对重要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设置权限和校验,并进行加密。(2)在软件的应用层面应至少包含如下的控制设计:i)输入检查:对系统的输入数据进行验证,比如设置强制输入完成才可进一步处理的字段;对输入数据的类型或范围进行检查,例如日期;对输入数据的长度进行检查,例如手机号码位数;对数据进行正确性校验,例如利用身份证校验码策略检查身份证号码,对比身份证号码与出生日期。ii)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检查:对系统处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检查,比如在自动化转换或传输过程中,比对数据记录的总条数和数据总和;设置流程,提醒将系统数据与纸质数据进行比对验证。iii)输出检查:对输出结果的合理性进行系统检测,以及设置流程提示将系统输出数据与手工证据进行核对等。 1.6系统实施阶段 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严格禁止不安全的实施方法,例如将用户名或密码编写在程序中,使用未经审核过的代码包,使用未授权的网络工具等。对源代码的访问和修改必须严格控制,例如通过配置管理工具进行代码访问及代码版本控制。 1.7系统测试阶段 (1)系统测试整体要求:对系统测试验收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应进行书面规定,确保系统在开发期间直至验收需对软件、硬件、服务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测试,确保系统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对源于生产环境的测试数据去敏感化,如客户身份证信息等,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并确保在测试后被完全清除。(2)测试通常应覆盖业务需求书中的所有要求,包括系统功能、软硬件性能、平台兼容性、系统容量、系统恢复等,也应特别保护对信息安全的测试,如防攻击测试、穿透性测试等。(3)用户接受测试:接收测试的测试人员应由非开发人员担当,且必须包含业务人员。测试范围应涉及系统所有的功能,包括数据库及操作系统。接收测试也应特别注意对系统安全方面的测试,例如审查关键代码,查找后门程序及穿透性测试等。(4)测试结果:测试结果需书面记载,与用户期望结果进行比对和确认。此记录及确认中需包含对信息安全方面的测试结果,确认测试结果符合系统设计及公司整体的信息安全需要,或已经授权采取了充分、恰当的补偿性措施。 1.8系统上线 (1)系统上线前需进行如下确认,信息安全评估已充分进行,安全方面的缺陷已被充分确认及记录,系统的性能和容量可以满足要求,所有与系统相关的补丁或更新已经实施,所有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建立了充分恢复措施,测试数据已被擦除,服务水平协议已经建立,以及各利益相关者已经对系统上线做了批准等。(2)系统上线时需进行的操作:对初始数据迁移或输入的确认,对技术人员及用户进行培训,设置恰当的上线窗口期并对可能产生的业务中断进行准备,明确新旧系统交接程序,制定详细的系统交付清单,提供软件的使用指南,确保上线后对系统提供持续性支持(例如IT服务台)。另外,对旧系统信息,包括系统配置、操作手册、支持软件、系统数据等进行归档。(3)上线后审核: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对系统进行评估,评价系统对业务的满足情况,其中包含信息安全的符合情况、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运行效果和效率,发生的信息安全事故以及潜在的需要改进的信息安全措施。 1.9质量控制 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实施质量控制以确保信息安全策略的有效实施,包括评价系统风险(例如与业务需求、技术、效果、成本、时间相关的风险),评估及定义系统的安全需求,且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节点上进行检查,以确 保安全需求在开发的系统中进行了充分实施。 2结论 本文通过九个方面,就如何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办法,可以满足当前流行的绝大多数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的要求,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和软件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软件管理论文:对RBAC的权限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现在几乎每台个人电脑上都安装了浏览器,这导致了只要在一个局域网的范围内,如果不做权限限制,每台计算机都能轻易的访问Web项目,所以权限管理是Web应用项目中关键环节之一。如果不建立权限管理系统,任何“非法用户”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浏览器访问到Web应用项目中的所有功能,这将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应用系统均需要相关的权限管理软件进行权限检测与管理,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正常合法的使用已授权的功能,同时禁止那些未经过授权的非法用户进入系统。 因此,开发一套具有通用性并能克服上述不足的权限管理软件来确保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是十分必要作。本文基于B/S架构,设计开发了一套权限管理软件。该软件用户体验性强,客户端无需下载控件,能同时支持多种数据库;实现了按一定的组织结构访问网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 1 软件设计 1.1软件整体设计 权限管理软件设计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简称RBAC)设计模型。RBAC是美国NIST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不是直接将用户和权限进行关联,而是引入“角色”概念,将代表行为的权限和角色相互关联,角色与用户相互关联,用户和权限通过角色而间接关联。 在软件具体设计中,首先通过系统的域验证来保证用户合法性;域验证通过后,从数据库中读取该用户具备哪种角色,然后根据用户的角色,来确定该用户可以访问的页面;最后将这些页面生成菜单,从而实现权限管理的功能。 1.2软件体系架构的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采用分层式结构,添加了Model层,并将数据访问层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展,具体软件体系架构图1所示。 表示层:是系统的展示部分,负责用户与整个系统的交互。表示层仅仅包含页面上控件的逻辑代码,只与界面上的元素有关,而与系统的业务逻辑无关。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与这个系统的业务逻辑相关。在权限管理软件中,业务逻辑层的相关设计主要涉及到页面、角色和菜单处理的业务逻辑。如果涉及到数据库的访问,则调用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操作。该层包括DAL接口、DAL工厂、Oracle Dal、SqlServer Dal以及最后产生的Model层。该数据访问层中完全采用了“面向接口编程”的思想。抽象出来的IDAL模块,脱离了与具体数据库的依赖,从而使得整个数据访问层更加有利于数据库迁移。只需添加一个相应数据库版本的DAL并且实现IDAL接口即可连接到各种数据库。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不需要任何的改动,从而提高了代码的复用率。 实体层:该层主要将数据库中定义的表映射成程序可以访问的业务实体,并且只定义实体的属性,并无实体的行为。该层由数据访问层产生,贯串了业务管理层和表示层。权限管理系统主要涉及的实体有:用户类、页面类和角色类等。 1.3系统功能设计 权限管理软件主要包括四个模块:用户管理、页面管理、角色管理和菜单管理。具体功能架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权限管理软件功能架构图 1.4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基础环节。良好的数据库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而且也方便将来使用过程中的数据维护。权限管理软件数据库设计达到了第三范式(3NF),这种设计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同时降低数据的冗余度。 2 软件实现 该软件实现了与域无缝集成。用户登录后首先通过域验证来确保登录用户的合法性。这样既方便了用户,避免用户记住多个用户名和密码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在权限管理系统中,利用了C#中DLLImport直接调用Windows已经存在的域验证功能。DllImport所在的名字空间是 using System.Runtime.InteropServices。 MSDN中对DllImportAttribute的解释是这样的:可将该属性应用于方法。DllImportAttribute 属性提供对从非托管 DLL 导出的函数进行调用所必需的信息。作为最低要求,必须提供包含入口点的 DLL 的名称。 3 软件应用 权限管理软件已应用在多个系统中,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功能健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权限管理软件的直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开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软件开发效率。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B/S架构的系统的投用越来越多的投用,该软件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阔。 软件管理论文:做管理项目就象用杀毒软件 一天到一家公司拜访一位老总,席间偶然谈起这家公司电脑中病毒泛滥,弄得许多电脑不敢使用。由于我一直对电脑技术颇有业余兴趣,就自告奋勇地提出要教他们杀毒。主人同意之后,我就开始在一台电脑上操作示范。我先用公司现有的杀毒软件进行查杀,杀掉了部分病毒。然后我又从互联网站上下载了若干软件,轮番查杀。有的软件只能防不能杀,有的软件一个病毒也查不出来,有的软件查出病毒却杀不了,有的软件杀不了几个病毒,却造成电脑出现种种异象,比如死机。尽管如此,这些杀毒软件还是功劳不小,杀掉了不少病毒,电脑可以正常使用了。然后我又对各个杀毒软件进行分别处理,留下了个别经证明能查杀病毒的软件,面对那些干不了活的甚至造成电脑死机的软件,试过就删了。还有几个病毒无论用哪个软件都杀不掉,最后我只好删掉有毒文件。 查杀病毒示范做完之后,我就和老总坐下来谈公司管理,老总就谈起以前也请过管理顾问来做诊断和治疗,可是那些项目做完之后,许多问题依然存在,弄得大家很失望,老总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顺手就把杀毒软件和管理项目做了比较,说明各个管理项目就象一个个杀毒软件,每一个项目至少只能解决管理中的一部分问题,不能指望引入一了一套管理项目,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不少人一开始对某些管理项目(比如ISO9000)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指望它们能包医百病;一旦事实证明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又对所有管理项目一概怀疑和排斥,觉得还是自己凭经验治理的好。 我就接触过一个老板,开始是不顾公司一片混乱,哭着喊着非要搞ISO9000不可,劝都劝不住。因为他觉得一搞ISO9000,一切都会好起来。后来刚开始搞ISO9000,他一听说ISO9000基本上不涉及财务,不能帮助他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立马就对ISO9000失去了兴趣。后来人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这家管理混乱的公司的ISO9000做完了,而且通过了认证,这位老板却一点感谢没有;反而觉得公司里还有很多问题,ISO9000没做好,连费用都不想付,证书也不想拿,而在管理上却基本上回到了老路上去。 不少类似企业好不容易走上了"法治"轨道,略受挫折,就又一头扎回到"人治"的轨道,而且再也不肯回头,让人觉得真是可悲又可笑。文秘站版权所有 其实各个管理项目又岂止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的项目还根本不适合你和企业,至少是不适合现阶段下的你的企业,如果硬要导入,说不定会使你的企业"死机"呢! 有的管理项目,恐怕也只能"查",不能"杀";可以帮您诊断企业一些毛病,至于解决问题,对不起,恐怕您得另请高明。再者,现在人们推出的各种管理项目五花八门,即使您的企业把这些所有的项目都"做"了,也不可能解决您企业所有的问题,就象将现有的全部杀毒软件都用上,也有可能无法解决全部病毒一样。 您在企业实施的各种管理项目,还存在一个互相衔接、配套的问题,否则就会互相抵销或冲突。这也象各种杀毒软件一样,不能随便混用。有一次我在一台已经安装了某种杀毒软件的电脑上运行另一个杀毒软件,结果一运行就死机,三番五次,不知原因。后来我把电脑原先的杀毒软件卸载掉,新的杀毒软件才得以顺利运行。 最后,您的企业要做什么管理项目,需要一番认真调查,深入了解和系统思考,这一点可不象运行杀毒软件那样,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过来试一下再说。 胡乱做一个管理项目,有时不仅无助于企业,还会有害于企业,使企业付出代价。至少,做一个无效的管理项目,即使无害,你也是要花一笔顾问费的。 总之,企业要导入某一个管理项目,一定要事先进行认真调查,深入了解和系统思考。要考虑以下因素: 1)这套管理项目是否确实适合于本企业? 2)这套管理项目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3)这套管理项目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4)这套管理项目与其他管理是否兼容、如何兼容? 5)对于通过管理项目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您是否有决心和信心整个端掉染病的个人或群体? 如果您充分考虑了以上问题,我们认为您已经在实施管理项目之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实施项目的主观因素已经成熟了。 软件管理论文:软件技术在信息管理上的应用 1、计算机软件技术有利于培训信息管理的保存 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多次的培训之后,大量的培训信息管理工作有所流失。而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的保存,有助于企业建立相关的人才培训信息,及时保存数据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存底和保留。这样既方便日后培训档案的查找,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资源,以及查找到的相关数据准确较高。以上皆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能否掌握住大量的人才信息和人才资料成为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后,应该及时保存其培训资料,并及时建立相关的培训基础资料,方便以后考核的参考。企业更应该完善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做好人员资料的管理工作。 2、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 2.1信息系统的采集输入。信息的输入工作重点是培训信息的联网输入。其信息的输入包括对基本的信息和培训信息的输入。培训信息地的输入是该人员的工号、培训的单位,以及何时参加该培训,以及培训结束的时间,另外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培训的考核成绩,证书的编号是什么等相关的内容。这些相应的内容是通过网络传给相关的服务器,或者拷贝到相应的信息系统中去,由具体经办人员根据个人的相关培训信息的整合之后,并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输入操作工作。基本信息输入工作包括各自的姓名、性别、工号、籍贯、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等一系列的基本信息。工作的基本信息,比如说工号、职务、编制、岗位名称、岗位性质、在聘情况。其中还包括本人的学历情况及获奖的情况,即毕业学校、毕业专业、学历情况以及荣誉名称、获取日期等。 2.2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方便查询。培训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方便查询员工基本情况的便利途径。通过该系统的检索查询,能快速为需要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查询资料。能否及时准确地查询到相关的培训信息,是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提供工作效益的关键所在。信息库的保护。信息海量化的同时,各种电脑病毒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信息中,是信息库安全维护的一大隐患。如果病毒乘虚而入,将会对信息库造成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对相关重要信息的保护需要采用最新的防毒软件,并对相关信息进行独立备份和保存。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建立安全、完善的员工培训信息库管理体系。管理设置的权限。通过利用加密的技术,根据相关人员的职务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对培训信息管理和更新,允许对某一模块的修改和设置权限。对于信息录入人员、查询管理工作的人员、信息修改人员分别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打印功能的丰富。对于已经录入的培训信息,根据需要可以打印一个人的全部资料,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性一部分人的信息打印,再或者需要的情况打印一段时间的资料信息等。丰富的打印功能,能快速满足企业对人员信息资料的需要。 3、重视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更是与人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尤其是企业的信息管理更是需要用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由于管理人员的更替,容易造成档案流失,自从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信息管理中,从最大程度解决了人力、物力的管理缺失问题。,在企业及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显着提升。 3.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方便保存和浏览。企业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方便了繁琐信息的管理,也便于长久的保存员工的培训情况。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准确性、统一输入和规则,使企业的管理者在浏览信息时更快捷更全面。这样可以避开繁杂的查询,可以杜绝信息不全的缺点,能够有效及时地找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领导的思路也理顺。 3.2培训企业相关的人才。如何有效推进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企业重视培训和引进相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才机制。对于员工培训信息及取得的成绩需要有所了解才能充分使用人才,员工的相关培训资料信息企业要及时储备完善。亦可让人才引入人才带动的方式,加强员工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培训,从而能够使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迅速发展。 3.3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的实现与设计。为使培训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应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来规范人才管理,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也可自行的研发适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一举措既能体现企业自身的魅力,又能为企业的大力培养软件开发的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开发经费节约了一笔钱,还能做到企业人员培训学以致用的好出。 4、小结 伴随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企业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宽广。而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培训信息管理,重视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体系,建立相关的技术体系,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企业的操作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利用将会为企业的远久发展创造强大的动力,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改善企业发展中不足的方方面面。企业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系统,对培训人员的资料进行保存和建立数据库管理,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系统化操作。而员工基本信息库以及培训信息库将会作为系统开发的核心所在。 软件管理论文:项目管理理论中关于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软件外包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目前的形势,提出基于“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在项目管理理论、CMM和ISO9000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内容。旨在通过对软件外包项目采购的选择购买、跟踪与控制、评估验收和项目后处理等过程的研究,来提高软件外包采购的项目管理水平,满足承包方对分承制方产品在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和对外包过程的有效控制,为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基本概念和背景 项目管理理论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共有九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指需要从执行组织以外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通常把货物和服务称为产品,把买方称为业主或对应分承制方的总承包商,而卖方称为承包商、厂商或供应商。项目采购管理一般包括以下主要过程:采购计划编制,询价计划编制,询价,承包商选择,合同管理,合同收尾[ 1 ].对于软件产品,一般采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已经在市场流通的软件产品进行采购。例如,某企业想做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到数据库,那么它就可以在目前市面流行通用的几种厂家和种类的数据库中选择。例如Oracle公司的Oracle数据库,Microsoft公司的SQL Sever,IBM公司的DB2数据库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询价、签合同、安装培训等过程来购买此类产品。这种采购过程基本已经形成几套通用的解决方案,比较简单,中国企业在处理这类产品的采购时,大部分都处理的较好。个别的企业由于需求分析不清晰,培训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也会产生购买的产品不适用,或不会用的情况。另外一类软件产品采购的形式是外包采购。它是指在市场上没有出现现成的产品或者没有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产品的情况下,需要以定制的方式把项目(功能模块)承包给其他企业。例如某企业需要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项目(ERP),虽然可以购买BAAN软件,但是基于本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软件必须定制,对于各个原有孤立岛的集成软件,无法购买现成的产品,必须自己开发或外包给别的公司。 二、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意义 许多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业主、总承包商、分承制商、供应商和开发制造商等共同合作来完成。因此在任何甲方和乙方之间必不可少的涉及到部分子项目(功能模块)的采购活动。目前社会中,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谁先进行信息化改造,谁就早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庞大的软件产品市场,促进了软件业的发展。许多项目庞大复杂、高风险并且涉及高科技信息领域,在客观上使企业需要采购和外包许多产品,包括软件产品。主观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式下,这种外包采购作为采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更为复杂的形式,在企业中更为普遍存在。企业为了在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业务,在某个业务领域内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把一些非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的子项目和功能模块外包给有实力和优势的公司,才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完工进度,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制,保证项目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价值。 以电信行业为例,爱立信公司2000年底宣布把手机生产的绝大部分业务外包给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专注于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业务。原因是爱立信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的销售占爱立信公司销售额的54%,利润达90%以上,占有全球的移动通信市场分额高达30%,而手机生产的投资回报率很底,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对于爱立信而言,手机生产“外包”是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调整,希望通过外包生产,调整投资结构,使手机降低成本并且尽快盈利,集中精力稳定和拓展电信业的新市场。出于同样目的,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也表示将外包部分地区的手机生产业务。作为手机市场份额最大的诺基亚,在专注于手机生产业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周边产业。希望以手机业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三大公司的投资趋势,可以看出,“外包”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正被一些大公司越来越多的采用。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限制或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将采取业务“外包”的生产方式。 就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市场来说,2000年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第一年,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始运作。行业信息化改造重点将由原来的电信、金融、海关等行业转向交通、制造、医疗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发展重点的原因,将会把大量的软件项目外包给软件公司。根据CCID的统计(软件可以分成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中应用软件的销售额为147亿元,占软件总市场份额的63.9%.预计到2005年,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市场销售额增长到1750亿元。届时我国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潜力可想而知。 三、软件外包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传统行业,许多工程项目的采购活动,例如机械工程项目或建筑工程项目等等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但是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工作并不象其他行业那样顺利。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引起广泛注意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发现70%的项目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引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软件开发仍然很难预测,大约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商用软件通常只有9%(中小型软件公司有16%)的软件项目能够及时交付且费用并不超支。 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式,具有高度不可测量性和高度柔性;软件企业开发能力还不太成熟,软件开发大多数还处于手工作坊方式,软件研发企业有其自身的运做方式,人为因素比重大,不好量化管理。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许多软件开发企业对于自己的项目都难以精确控制进度、质量、资源和成本,那么对于业主来说,想对外部企业(例如分承制商)保持良好控制力的难度就更大了。再加上具有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商一般集中在几个科技发达的大城市,与业主的距离远,相互的交流不方便,因此许多软件采购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都差强人意:不适用,进度超期,性能达不到标准,成本太高等等情况时有发生。 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影响到当前软件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作进度,而且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项目的整体结构、性能以及进度,意义重大。特别是当软件项目作为整体项目计划关键路径的一个环节,软件项目采购的进度直接影响整体项目的进度,并且总成本将成指数级增加。由于软件采购的情况特别复杂,涉及的学科领域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还有商业上的和观念上的,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软件项目采购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理论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目前软件外包采购管理情况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2,3]和国际标准ISO9000-3[4]中虽然对外包采购管理的流程有过论述,但是他们指出的只是外包采购管理的一般原则;虽然人们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实施标准,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是事物的另一对立面就是操作过程不具体。这给软件产品的外包采购管理者带来具体操作上的困惑。另外PMBOK体系原则上是应用在各个行业的,缺乏针对软件领域的特点做专门的论述。ISO 9000-3系列和CMM虽然是针对软件领域的标准,但是ISO 9000-3的最大的特点是只告诉你要按规定做,不强调效果和后续改善,不强调经验积累和后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讲ISO9000注重水平的评估,不太强调提高企业成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意义不大;CMM虽然旨在强调企业的过程能力的持续改进,但是它重点强调软件的开发过程管理和产品管理,缺乏软件的分发、转交和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标准,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基于“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 本文作者在集成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 CMM,SA-CMM)和ISO9000-3中关于外包采购的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 “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旨在利用双方业务能力互补,通过共同合作完成软件外包项目,达到“双赢”的目的,促进双方业务总体能力的提高。这种“双赢”策略要求双方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关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有效结果;只能成功,不能指望依靠惩罚手段来收回采购成本,软件外包采购项目的失败对整个项目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在合作过程中,建立对分承制商关系的管理体系,作为以后合作的基础;重视开发过程的风险评估和采购项目后评估,使得双方业务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传统的外包采购中,采购方只关心分承制商产品的进度和质量,以为只要分承制商按期、按质交货,就可以圆满结束此次采购活动。有些项目尽管前期进度和质量满足合同要求,但是许多是以高投入、高负荷、高消耗等手段来保证的,这给后期带来极高的风险。在阶段评审中,如果采购方对分承制商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投入、人员负荷、资源消耗、组织结构变化等漠不关心,因此就不能及早预见风险、控制风险。很难想象,后期在费用透支、人员疲惫或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分承制商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这种情况下,采购方只能要么加大投入,要么终止合同,并要求赔偿,要么延期验收等等。其副作用可想而知。而分承制商为了减少损失,根据博弈论中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原理,必然采取降低质量要求,减少投入的策略,来加快进度。结果最终还是采购方遭受损失。 六、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过程 为了保证软件外包采购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作者在上诉理论体系和“双赢”采购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内容,旨在为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可操作过程。 对于本采购过程,如果业主方由于行业、人员等原因,没有健全的监控部门,可以聘请具有软件监理职责的公司,或者总承包给具有一定软件工程监控能力的公司。这时的总承包公司角色相当于本文提到的采购部。 软件项目的整个外包采购过程可以分为十个工作阶段,包括总体项目需求分析和设计、子项目的需求分析、厂商选择、分承制商开发、业主阶段评估、交验测试、安装、培训、维护,后评价。 在开始外包采购之前,首先业主要完成项目的总体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承包项目的需求说明书。一般承包项目的需求分用户需求和分配需求。对于分承包商来说,业主对软件项目所提出的需求通称“用户需求”。对于业主来说,系统总体分配给软件的系统需求通称“分配需求”。如何作好子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管理,请参阅《软件需求》,详见参考文献5.然后业主把需求说明书交给采购组组织采购。采购部门收到需求说明书后,再补充质询调查表、报价指南、综合条款及条件等文件,组成采购质询技术文件发往厂商进行质询。采购部门在厂商质询的基础上,准备了厂商选择和投标估价等技术文件后,向业主送审,提请业主批准和确认所选厂商。在厂商选择和投标估价这两个文件中,采购部根据拟采购的软件对被质询的至少三家以上的供应厂商,就技术开发成熟能力、资源(包括以有的产品、硬件、软件、信息和已经过的培训)、资格和信誉、过去的合作关系、价格、提供的售后服务(包括培训和维护)、分承制方组织配置结构、与质询要求的差异等方面,经过经济技术和商业战略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其他各部门(例如系统工程组、软件工程组、质保组、财务组)审核后,列出供应厂商的优劣次序,择其优者为该项目的供应厂商。采购部一般以月为单位向业主通报软件采购情况。一般以招投标方式或内部评审的方式来确定分承制商。 分承制商在接到采购部的定货以后,就可以进行工作说明书、用户需求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开发详细计划和成本概预算、测试计划、质量控制方法、风险控制、拟采用的软件工程标准和软件生命周期等文档的制作。然后分承制商把有关的技术资料文件通过业主的采购部送给业主进行校核和批准,然后才能开始开发。 业主在接到分承制商的上述材料后,组织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质保部、财务部、采购部、法律部就上述材料中的开发项目视图和需求范围、使用或需要购买的软硬件、进度计划和成本、测试计划与案例、使用的技术和工程标准、人员配置等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文件和风险评估、控制建议书。并由采购部制定采购项目监督评估计划书。合格后,由采购部、质保部及法律人员与分承制商签署详细的软件采购子合同。如需要对软件项目投保,以此来降低风险,需要和分承制商协商后,纳入合同文件。 分承制商在签署合同后可以进行设计和开发。业主应该委派采购部监督分承制商的工作。采购部应该有计划的组织质保部、软件工程部的项目计划管理人员和配置管理人员,定期对分承制商的开发活动进度、质量、成本等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建议书。送审业主方的系统工程部、项目管理人员、分承制商的此项目的负责人。分承制方的项目负责人要对评估建议书的建议进行书面回复,并确保实施。 分承制方对所有需要采购的资源(软件、硬件、人力资源等)负责进行检验;采购部有权在任何时候对分承制商所采购的资源进行验证,使之符合所采用的规格说明书、规范、标准和其他技术文件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分承制商专款专用,建立开发环境。在这个阶段之前,采购部门和分承制商首先要确定由分承制商提供的验证建议书,并作好准备工作,提交检验用的技术文件,包括厂商说明书、设备性能数据表、配制清单、试验程序、检验技术要求。在检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均已准备妥善后,分承包商就可以向采购部并通过采购部向业主提出书面检验申请。一般分承包商可以提前三周通知采购部,由采购部提前两周以书面形式向业主提出检验申请,由业主召集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质保部组成验证组,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检验。通过检验后,分承包商进入项目开发阶段;业主进入监控和评估阶段。对于重大关键项目,业主可以派遣项目监督员短期或长期进驻分承包商单位。 由于作为外部单位,业主不便时刻监督项目的开发过程。虽然理论上需要把分承制商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项目部门来对待,纳入自己的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客观上由于分承制商与业主距离较远,人员不熟悉,各自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业主难以实时监督分承制商的开发进程和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分承制商的软件项目的各个里程碑处和分承制商一起进行检查和评估。软件项目一般可以划分成若干个里程碑(3-5个为益),分承制商需要提前一周通知采购部组织相关人员来评估。软件项目的里程碑一般指产品设计趋于稳定,中间产品定义趋于明晰,项目开发组真正了解项目实际的关键技术难度和可行的进度计划,开发活动停止,产品进入除错和稳定、随时可以的阶段,或当产品设计被删减、资源增加、进度延误的时候。在评估软件质量、进度和功能的同时,还要评估分承制商的人员工作负荷程度、风险、费用和资源消耗情况,并形成文档。由采购部送审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项目管理部和分承制商的此项目负责人。 当产品进入交验测试的时候,分承制商需要提前三周通知采购部,采购部于前两周通知业主作好交验的组织评估准备工作。这时业主组织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测试部、质保部和采购部,根据分承制商和业主在分承制商开发阶段预先共同定义、评审并批准的测试计划和验收方案进行验收测试,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各项逐个详细的测试。最后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对整个软件项目的测试评估报告。并对未通过验收测试的软件产品指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和计划。分承制商交付给业主方的软件产品应当包括:源代码、软件开发计划、仿真环境、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验收测试计划、软件使用手册、软件安装手册、软件维护手册。必要的话,还包括相关培训计划。 软件采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交货,也是目前经常忽略的阶段。当所采购的软件产品以及硬件运行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到达采购部时候,采购部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业主交货。业主对所交的整个软件产品清单进行验收,并事先通知采购部拆箱日期,要采购部和分承包商的代表按时到场。业主要在接到采购部交货通知后一个月内,对所检查验收的整个软件产品(包括相关的软件、硬件及其附属产品、文档、技术资料等子合同中规定的产品)出具一份交货证明,如果这些提交的软件产品没有受到损坏并与装箱清单相一致,并在业主方环境运行良好;否则出具一份书面通知,说明在某个方面此产品损坏或与装箱单不符,或在业主方提供的环境运行不良。此通知或证明应由采购部和分承制商代表签署。如果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规定分承制商负责安装和调试,则相应的过程省略。 最后业主方由采购部把所有的文档归类封存,以备后续类似项目采购的参考查询。同时采购部在两个月之内以书面形式,对分承制商的技术开发成熟能力、资源(包括以有的产品、硬件、软件、人力资源和已经过的培训)、信誉、分承制方组织配置结构,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提交后评价报告,作为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依据。对于此次采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客户关系控制、流程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采购部以文档的形式在组内讨论并保存。 七、结束语: 作为大型工程项目中的软件子项目或者部分功能模块的采购(外包),由于软件开发的固有特性(风险大,柔性强,人为因素突出,结果不宜测量等),使软件项目的外包采购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如何控制分承制商的开发进度和质量等关键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针对具体公司和项目对采购过程有所裁剪。 软件管理论文: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控制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软件开发中的进度延期、费用超标、质量低下等问题,探讨了如何利用项目管理中的相关控制方法进行软件开发过程控制。、论文在阐述软件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软件项目的三要素分别进行了探讨: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和质量控制,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软件项目管理控制方法。这些研究对于加强我国软件项目管理控制过程,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 进度控制 费用控制 质量控制 软件开发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经济革命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信息化正在日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及其软件产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软件项目的管理成为项目管理领域一个令人兴奋的课题。本文将结合项目管理中的控制方法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控制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 1、关于软件项目管理 1.1项目与项目管理 项目是一个旨在完成一个或一些独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有着一系列被详细描述的属性。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特征,引伸出它的其他特点.如目标的确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发性等。基于项flI的这些特点.项目运作更加注重项目决策前的计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控制,以减少项目运作的风险。项目管理是2O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它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大型组织的效率低下和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问题以组织的机动灵活.面向客户和资源利用率高而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设计.施工软件项目的开发、实麓中经常会遇到进度拖延.费用超支、质量不达要求等问题除去极少数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绝大部分是源于僵化的管理和不当的管理方式。 1.2软件项目管理 各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将软件项目管理引入开发活动中.对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同时,随着软件开发规模及开发队伍的逐渐增大,软件开发不再是向过去那样一二个开发人员即可解决的事情。迫切需要一种开发规范来规范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支持人员的工作每个项目组成员按约定的规则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采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分工也可以降低对开发人员的要求,从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2、软件项目控制 2.1软件项目控制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包括对照已文档化的估计、约定和计划评审和跟踪软件完成情况和结果。基于实际的完成情况和结果调整这些计划。软件项目的已文档化的计划(即软件开发计划,正如在软件项目计划关键过程区域中所描述的)用作跟踪软件活动传送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管理者监控软件活动.主要通过在所选出的软件工作产品完成时和在所选择的里程碑处,将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成本和时间表与计划相比较,来确定进展情况。当确定未实现软件项目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修订软件开发计划以反映实际的完成情况和重新计划遗留的工作或者采取改进性能的措施。 2.2软件项目控制的内容 软件项目控制的目的是为软件项目的过程提供足够的能见度,从而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能够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软件项目控制包括:a。追踪软件项目的进展于表现从而与所作的估计、承诺和计划做出对比:b。追踪软件项目的风险;C。在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 2.3软件项目控制步骤 由于软件开发是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开发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修改项目计划,以适应新的变化。此外项目经理及其组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均属项目控制的范畴项目的预算和进度计划只能为项目经理提供决策的依据.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不住.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和预算要求下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因此软件项目控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a、预测什么会发生——要做出开发计划并建立工作标准b、查明什么正在发生——用建立的工作标准检查当前的工作;c、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实事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d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满足项目目标,预算和进度的要求。 3、软件项目控制具体操作 3.1软件项目进度控制 为了确保软件开发中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计划预定的日程顺利完成.对项目的进度要进行控制。进度控制的过程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际进度值与计划值的比较、发现偏差、检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3.1.1进度控制流程 (1)进度控制的输入 进度计划。项目进度基准是项目测量和报告的基础和标准。 实施报告。实施报告提供了有关项目进度发展实情。报告未来可能发生的进度问题。 变更要求。项目变更要有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 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2)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进度控制变更系统。为有效实现进度管理与控制.进度控制系统应设立实现重新计划的全部功能。包括:文件设立.跟踪即实施报告.变更评估等。 实施情况测量。项目进度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对迟发生的进度偏差是否采取纠偏措施。而实施情况报告提供了决策的主要信息。如变更分析.趋势分析.已实现价值分析等。 纠偏计划。很少有项目能完全按计划进度进行为实现项目进度或总进度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或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为此.需要不断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活动时间预测。修改活动过程.替代进度方案分析。 项目管理软件。它的作用是跟踪项目按计划日期展开实际工作的情况.对照进度计划分析进度现状,找出进度的偏差.分析进度偏差对项目的影响.预测未来走势 (3)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出 进度更新。包括对项目管理中任何进度信息的修改。进度调整是其中的一种.师队员进度计划中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改变。纠偏行动。通过改变资源投入将实际进度拉回到计划的行动过程。 从中获得的教训。有关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纠偏方案的评估与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感受和教训都应纪录在案成为日后有用的历史资料。 3.1.2进度控制方法 一般项目进度控制采用因果分析.分析用四步完成: (1)明确问题。实际完成情况与项目里程碑相对照.确定是否超期.超期的部分是在哪里。 (2)查找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位从系统角度充分认识各方原因.应组织具有代表性任务人员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项目主管要通过他领导的办公室或小组,以及在各职能部门的人共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3)确定个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程度。对影响程度的评估可以采用专家小组打分的方法,事先确定权数.而后打分得出分析结果。 (4)画出带箭头的鱼刺图。分析出原因后各部门各就其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 3.1.3软件项目进度控制具体措施 在实施进度计划过程中,会有种种故障: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工作量估算不准,造成进度不平衡或是有人不遵从开发规范.导致产品出现缺陷;或是技术环节出现故障,这些问题往往是在进度计划外出现的.一旦出现这些问题,项目进度不得不进行调整。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类似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辅助措施,控制进度按计划执行: (1)政策性措施。对于不遵从开发规范,人员不按时履行职责的.给予经济或是职务上的处罚.这种措施应是建立在分配任务之前; (2)人员安排。在各子项目接口处适当安排机动人员与机动时间。这一措施有赖于项目组织的机构设置能动性好。此处比较难解决的是人员业绩评估.奖励问题。 (3)技术措施,要想很好地执行进度计划,需要事先有统一的规范例如开发语言的统一,文档的归类。这样便于下一阶段人员理解上一阶段人员意图,交流更加容易。 (4)信息流措施。该措施要求建立一个信息流系统.准时汇报项目进度.便于主控人员调整进度,并且保证信息流通顺畅。避免开发期压到最后造成严重拖工。 (5)资金措施。财务部门可以定期检查各部门财务情况.控制资金流出时间.进而控制项目进度。这与后面要讲到的三者权衡有密切关系。 3.2软件项目费用控制 费用控制就是要保证各项工作要在他们各自的预算范围内进行。其基础是实现就对项目进行费用预算。整个项目费用应包括项目范围规划阶段。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原型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和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所消耗费用的总和。软件开发项目承担公司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就要控制成本.在控制过程中,首先要拟定一个标准.即计划值.然后进行实际至于计划值的比较,确定实际值与计划标准的偏差大小.以便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偏差.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偏差分析。 偏差是指实际成本对相应计划的偏离,成本偏差的数学公式为: CV=BCWP-ACWP(负数CV表明出现超支;反之,则节资)(3—1) 其中:CV为成本偏差,BCWP为计划工作预算,ACWP为完成工作实际成本。 在进行成本偏离计划程度分析时,常用计划偏差率反应时给予计划的偏离程度。 CVP=CV/BCWP(3-2) 其中CVP为成本偏差率。 偏差值是控制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因而应向各级组织汇报。对于不同的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阶段或不同管理层次,对偏差的控制程度不一样,制定偏差允许值的方法也不同。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减少了,因而偏差允许也可降低。 3.3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对于软件产品的项目质量控制应是事前有预控,过程有监控的主动控制闭环系统。(1)事前预控:根据影响质量因素多等特点.软件项目质量必须事前预控,及根据软件的类型和特点,以及以往类似项目的常发病和预防措施,对软件项目质量提出事前预控措施,包括制定控制的计划和程序,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前提。(2)过程监控:根据易产生质量波动和易产生系统因素变异等特点,软件项目质量必须过程监控.即按照预控的计划和程序,对工序、分项、单元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监控.包括监测、检查、控制和评定.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4、结语 软件开发项目在进度、费用和质量三方面均需要进行控制,因此还存在三因素的权衡问题。实践中.需要在三方面均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确保项目完成情况与计划最大限度的接近。本文提供了一些方法借鉴.对软件开发项目控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软件管理论文:浅谈软件项目实训中的人员选择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 软件高职 项目实训 人员选择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 项目实训是软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结合软件高职项目实训中人员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给出实训人员选择与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总结其中的一些基本经验。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逐渐兴起,软件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一线人才,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带动整个IT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项目实训作为软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拓展还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福建省的软件高职项目实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在项目设置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都存在不足。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管理经验,对软件高职实训中的人员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 人员的选择 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但是实训工作毕竟带有一种企业模拟性质,学校注重教育公平,而企业更关注开发效率和项目成本,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对立面。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员选择和配置,找到既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团队开发效率的平衡点,是实训项目管理人员所急需解决的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并采用的2种较为合理的人员选择与配置方案。 1.1 T R式自由组合法这里的T指的是Test,即测试,包括技术笔试和专业面试。在两项测试之后应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量化指标,该指标应着重突出候选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团队意识,公布所有候选人员的各项量化指标。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公布时可以用编号取代学生的真实姓名。这里的R指的是rate,即比例。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预先设定好小组成员结构的技术等级比例,参照学生的综合得分情况,按照1:2:1的高中低3个层次分布比例较合理。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单纯比例式自由组合给学生带来的盲目性,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科学地、客观地组建起较为高效的团队,从而能够在后续阶段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率,也为管理工作带来方便。 1.2 T R交互式人员确定法首先寻找若干名班委组成评审组,项目管理人员或教师负责领导该评审组;接着参照T R方法得出候选人员的各项评估指标和综合指标,以及小组结构比例;然后由评审小组成员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每个成员实际情况确定各小组的组成人员。将初步形成的分组名单公布告知各候选人员,征求每位成员意见,由评审小组跟持反对意见的候选成员进行当面的会议式的沟通,进行合理的调整,经此步骤之后形成最终分组名单并公布。这样做实现候选成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互,能够把纯粹的硬性考核成绩指标转化为“考核成绩指标+交互式分析”。这样较为客观且人性化的评判方式,既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又能够吸纳学生合理的意见或看法,从而利于更科学的人员选择。 2 人员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管理中他建议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激发他们。 在学校实训的项目组中,成员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基本能够得以满足,因此,保证成员的社会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对管理者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满足组员的社会需求就是为组员提供相互交往的时间和场所。实训项目的交流不应仅局限在小组的范畴,应鼓励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交流,条件具备的话可以组织学校跟学校间类似项目组间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电子邮件、组建QQ群、网络会议、座谈会和技术讲座等互动方式。2)为了满足组员受尊重的需求,应该让他们感到在项目小组中受到人格上的尊重,技术长处被认可。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就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方式,如针对某个技术环节开展一次技能比赛,或者开展评审会定期对项目阶段成果进行评估,对优秀团队及其成员进行表彰等。3)为满足组员自我实现的需求,应该在项目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分配给组员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任务,这些任务不能超过学生能力的范围,同时给他们提供课外的辅导以提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附加评审内容纳入学生最终的实训综合成绩中去,给学生超越自我的动力。 3 团队的管理 3.1 增强小组凝聚力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小组是最高效的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在思想上能够形成共同的准则,在工作中能够紧密配合和协调,组员跟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学习、相互关照,从而消除隔阂,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许多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方式有许多,如给小组起个性化的名字、开展游戏或者室内或户外运动等方式增进组员间的沟通。另外,提高小组组员的责任感、诚信度以及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提供发展的空间等,都是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有效方法。 3.2 增强小组沟通沟通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开发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适当的小组规模。在编制小组成员时应考虑到人数对沟通的影响,成员太少,沟通容易但不利于开发效率;反之,成员过多会使得沟通变得十分困难,从而使效率严重下降,因此,合理的人员安排才是关键。根据经验,一个实训小组以4~8个为宜,其中6人组最为合适。2)合理的性别比例。如果小组中的组员性别均相同,可能会导致冲突,使得沟通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在确定小组结构时应注意男女比例的控制。对于软件开发类实训项目而言,小组中的男女比例应控制在3:1左右,其中女性组员可以作为小组的协调员。3)适当的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除了领导小组工作外,还负责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受尊重的小组负责人可以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无论对自身的进步还是对整个团队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软件管理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管理是决定软件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 管理软件 产品质量因素 论文摘要: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其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 在软件和信息科技行业,项目管理经常决定了一个产品或者企业能否成功。项目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中国于2002年4月召开了有关项目管理的首次国际研讨会。具体操作与项目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具体操作是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的,而项目则是有时限性和唯一性的。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一唯一的产品或服务的时限性工作。所谓时限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开端和明确的结束;所谓唯一是指该项产品或服务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不同。各种层次的组织都可以承担项目工作。项目有时只涉及一个组织的某一部分,有时则可能需要跨越好几个组织。项目是执行组织商业战略的关键。 一、软件产品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 IS的开发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软件项目管理水平上不去,尤其是需求分析管理水平上不去,使得项目快要验收或交付时,却出了大问题:要么发现用户需求获取不准确,要么发现用户需求变了,致使做好的系统不能用或不好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家公司在青岛做一个港口M IS项目,北京有一个单位在天津做一个港口M IS项目,都是因为甲乙双方软件工程基本知识不具备,使得项目管理不到位,导致2个大型项目不成功。现在软件应用领域空前广阔,深人到社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各个方面。软件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多,软件系统设计也空前复杂。软件的项目管理问题也就因此而产生了。90年代中期,软件项目管理不善的问题仍然严重。据美国软件工程状况调查,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于是软件项目管理成为软件项目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为了使软件项目开发获得成功,必须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工作范围、可能遇到的风险、需要的资源(人、硬件、软件)、要实现的任务、经历的里程碑、花费的工作量(成本),以及进度安排等做到心中有数。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这些信息,分析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对项目做出调整。软件项目管理开始于技术工作之前,在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持续进行,最后中止于软件过程结束。 二、软件项目管理体系 随着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软件技术可以与所有的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软件的开发以及应用不仅仅是软件开发机构的任务,更深地涉及软件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尤其像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cment Information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 Computer Integ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及商业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等大型的复杂软件更是综合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以及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类人员的协调工作才能完成。因此也就有必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管理软件的开发和运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包括项目前期的论证工作、项目计划、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以及项目后评价。由此可见软件项目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还应该包括开发之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运行中的维护工作和对项目的总结工作。同时,在软件项目生命周期中存在着许多活动。根据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将软件项目的各种活动分为九大类。 (1)战略管理。根据用户的经营目标制定软件项目的策略,以便为其他各方面的活动提供指导。在制定项目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因素。另外创造和谐的项目环境和连续改进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 (2)范围管理。其目的是控制软件项目的全部活动过程都在需求范围内,以确保项目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成功的项目管理离不开用户、软件开发队伍和项目经理的一致理解和协调配合 (3)成本管理。软件项目的成本不仅包括开发成本,也包括开发之前立项阶段以及软件在运行中的费用。操作者的培训费用和项所使用的各种硬件设施费用也都是整个项目成本的一部分。这些成本都需要很好地计划和控制。 (4)时间管理。其内容有确定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估计各项活动的持续时间,跟踪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动态调筷各项活动之间在时间上的协调。 (5)人力资源管理。在软件项目中应该为软件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项目人员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他们能感到项目成功的把握和积极的工作心态,确保项目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沟通管理。沟通管理是一个收集、存储、配置和项目生命周期内所形成的各种信息的过程为了让每个项目相关人员及时得到所需的信息,需要很好地解决“什么时候、向什么人礼报什么的”的问题,此外软件开发队伍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也是沟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7)风险管理。由于软件项目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索,也就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而且风险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结果,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控贯穿于整个软件项目生命周期。 (8)质量管理。目前软件的质量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且难以衡量由于软件质量主要是在开发阶段形成的,因此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阶段,走查、评审、调试和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较好地解决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综合管理。综合管理的任务是对前面讨论的各类管理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使这些活动相互配合。其核心任务是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确保项目总体标的最终实现。 三、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全面客户满意 当前,不少软件业管理人上认为,软件开发的问题主要在软件开发的工程化、规范化和软件开发管理体制。他们按照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IS09002的标准来建立他们的管理体系。这里有商业竞争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他们忽略了商业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因素—客户满意。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管理方法能否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长远来看,软件项目真正的成功是客户的全面满意。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质量是必需的。漠视质量或只关心产品/服务是否符合需要的方法再也不足以留住和获得客户。因此,软件开发项目组织必须先确定什么产品/服务可以让顾客满意,然后再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要实现此目标,组织必须识别对软件产品的各种特性中哪些是对客户的满意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例如,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需要长时间稳定连续工作。稳定性则是该软件产品的关键要素。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围绕着这一关键要素来展开。尽管不少的组织明白没有客户一个组织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或者说没有客户就没有组织,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客户满意的障碍: (1)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发展和完善对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作出快速响应的能力。 (2)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的能力。 (3)项目管理组织努力倾听客户对项目的要求,却没有确认客户的需要和期望。 (4)项目管理组织不与客户保持密切关系,也不正视客户变更需求的可能性。这样通常会导致脱离客户,其后果则是失败,甚至最后客户不接受交付的成果。 软件质量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质量的评价与度量应该由客户的满意度决定。因此,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应该围绕着客户全面满意这一中心来展开。客户驱动的项目管理方法体系提供了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软件质量势在必行,只有认识到软件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可以确保软件的质量。 软件管理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管理有效实施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软件产业 软件项目 软件工程 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信息系统以及相关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已经不是企业运作管理中的一部分了,各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地将软件项目管理引人开发活动中,对软件项目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 目前,中国的软件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急需规范管理并以项目为主导的环境中。企业每天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几个越来越大的大型项目,而将是成百上千不断发生和进行的项目。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大增;新技术导致了对研究和开发项目需求的增加;为了提高业务赢利能力,改进业务模式的项目需求大增等。在这种多项目并发、技术含量高、变化速度快、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如何对企业、项目、资源实施科学的管理,加强团队能力,实现软件企业的生产规模化、规范化、国际化,是当前我国软件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目前软件业的落后状况,实际已经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科学管理的问题,软件工程理论与软件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与经验,是我国软件企业急待学习与渴求的。中国软件业各个层次上的管理问题,目前可以说已经制约了中国软件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 一、软件项目管理的概念 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根据管理科学的理论,结合软件产品开发的实际,保证工程化系统开发方法顺利实施的管理实践,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从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文档等进行分析、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实际上,软件项目管理的意义不仅仅如此,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有利于将开发人员的个人开发能力转化成企业的开发能力,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越高,表明这个企业的软件生产越趋向于成熟,企业越能够稳定发展(即减小开发风险)。 软件项目的开发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以设计过程为主(几乎没有制造过程);另外,软件开发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主要使用的是人力资源;并且,软件项目开发的产品大多数是程序代码和技术文档,并没有其他的物质结果。基于上述特点,软件项目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二、软件项目管理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规模和复杂度也随之增加。个人单打独斗的作坊式开发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软件项目中“项目黑洞”也应运而生:项目无法按期完成、项目合作方的工作难以协调、用户需求经常变动、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给企业带来为了愈来愈多的损失。这种情况说明了软件项目开发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没有运用软件项目管理是面临如此众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软件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对于以“项目”为基本运作单位的各软件开发企业,都在积极地将软件项目管理引人开发活动中,对软件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决定一个软件项目实施成功与否,软件项目管理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项目管理已经是公认的软件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软件项目管理的原则 1.平衡原则 在我们讨论软件项目为什么会失败时可以列出很多的原因,如管理问题、技术问题、人员问题等等,但是有一个根本的思想问题是最容易忽视的,也是软件系统的用户、软件开发商、销售商最不想正视的,那就是:需求、资源、工期、质量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问题。 需求定义了“做什么”,定义了系统的范围与规模,资源决定了项目的投人(人、财、物),工期定义了项目的交付日期,质量定义了做出的系统好到什么程度,这四个要素之间是有制约平衡关系的。如果需求范围很大,要在较少的资源投人下,很短的工期内,很高的质量要求来完成某个项目,那是不现实的,要么需要增加投资,要么工程延期;如果需求界定清楚了,资源固定了,对系统的质量要求很高,则可能需求延长工期。对于上述四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鼓吹“多快好省”四个字。正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是软件用户、开发商、商成熟理智的表现,否则系统的成功就失去了一块最坚实的理念基础。 2.高效原则 在需求、资源、工期、质量四个要素中,很多的项目决策者是将进度放在首位的,现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早上市一天,就早挣一天钱,挣的就比花的多,所以一定要多挣”,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软件开发越来越追求开发效率,大家从技术、工具、管理上寻求更多更好的解决之道。基于高效的原则,对项目的管理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要选择精英成员;目标要明确,范围要清楚;沟通要及时、充分;要在激励成员上下工夫。 3.分解原则 “化繁为简,各个击破”是自古以来解决复杂问题的不二法门,对于软件项目来讲,可以将大的项目划分成几个小项目来做,将周期长的项目化分成几个明确的阶段。 项目越大对项目组的管理人员、开发人员的要求越高,参与的人员越多,需要协调沟通的渠道越多,周期越长,开发人员也容易疲劳,将大项目拆分成几个小项目,可以降低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要求,减少项目的管理风险,而且能够充分地将项目管理的权力下放,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会比较具体明确,易于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使开发人员有成就感。 4.实时控制原则 实时控制项目进度的机制,依靠一套规范的过程来保证实时监控项目的进度,以实现实时控制项目的进展,将项目的进展情况完全的实时的置于你的控制之下。实时控制确保项目经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项目具有很高的可见度,保证项目的正常进展。 5.分类管理原则 对于不同的软件项目其项目目标差别很大,项目规模也是不同的,应用领域是不同的,采用的技术路线差别也很大,因而,针对每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其管理的方法、管理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就像古人讲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项目经理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制订不同的项目管理的方针政策。 6.简单有效原则 项目经理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开发人员这样的抱怨“太麻烦了,浪费时间,没有用处”,这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当然这样的抱怨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从开发人员本身可能存在不理解,或者逆反心理的情况,另一方面,项目经理也要反思:我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否简单有效?搞管理不是搞学术研究,没有完美的管理,只有有效的管理,而项目经理往往试图堵住所有的漏洞,解决所有的问题,恰恰是这种理想,会使项目的管理陷人一个误区,作茧自缚,最后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导致项目的失败。 7.规模控制原则 该原则是和上面提到的其他原则相配合使用的,即要控制项目组的规模,不要人数太多,人数多了,进行沟通的渠道就多了,管理的复杂度就高了,对项目经理的要求也就高了。在微软的MSF中,有一个很明确的原则就是要控制项目组的人数不要超过10人,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也和项目经理的水平有很大关系。但是人员“贵精而不贵多”,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和我们上面提到的高效原则、分解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8.组织的知识积累原则 有效的积累知识的方法是:人员专业化培养,知识与载体分离。具体的做法是,把需要度量的知识实体分为固定知识(项目成果)和流动知识(参与人员),再把知识实体的价值体现划分成不同的度量平面。根据所有知识实体在不同度量平面上的知识度量值,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识平面指数和公司知识指数,并可根据此知识指数体系来全面分析公司的知识积累状况,并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知识与载体分离体现的是,在组织中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人力资本属于员工个人,企业只可租借使用;而组织资本就是8小时以外员工带不回家的企业资产,它为公司所有。对企业来说,相比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更为重要。一个管理者(领导者)必须知道如何容纳和积累知识,使之为公司所有。 软件管理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管理中人员流动风险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 风险管理 策略 监控 论文摘要:在软件项目管理中,频繁的人员流动是软件项目的一个风险,为了缓解这种风险,项目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套策略来降低人员流动,同时,还需要监控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供风险是否正在变高或变低的指示,通过这种监控管理,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最终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一、引言 在软件公司中,技术人员的流动性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因此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做到。但这个问题又一直困扰着公司的项目管理者,特别是与软件项目组人员组织相关的频繁的人员流动给软件项目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那么,认识到这种风险后,怎样来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后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最终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这是本文笔者要讨论的问题。 软件风险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及软件产品本身可能造成的伤害或损失。风险关注项目未来的发展,这意味着风险涉及选择及选择本身包含的不确定性,在软件开发过程及软件产品都要面临各种决策的选择。风险是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状态,是处于无知和完整知识之间的状态。同时,风险将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地点等因素的改变。 一般来说,在软件项目中,存在以下一般性风险:(1)产品规模风险—与要建造或要修改的软件的总体规模相关的风险;(2)商业影响风险—与管理或市场所加诸的约束相关的风险;(3)客户相关风险—与客户的素质以及开发者和客户定期通信的能力相关的风险;(4)过程风险—与软件过程被定义的程度以及它们被开发组织所遵守的程度相关的风险;(5)技术风险—突破技术的极限极具挑战性和令人兴奋,但这也是有风险的;(6)开发环境风险—与用以建造产品的工具的可用性及质量相关的风险;(7)与人员及经验相关的风险—与参与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人数、稳定性、总体技术水平及项目经验相关的风险。 二、降低风险可采取的策略 如果软件项目组对于风险采取主动的策略,则“避免”永远是最好的目标。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风险缓解计划来达到。在软件项目中,频繁的人员流动被标注为一个项目风险,基于以往的历史和管理经验,人员流动的概率为70 %,被预测为对于项目成本及进度有严重的影响。而软件项目中,人员的频繁流动又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为了缓解这个风险,项目管理者必须建立一个策略来降低人员流动。可采取的策略如下: 1.找出人员流动的原因。可以与项目现有人员一起探讨人员流动的原因,比如是否公司提供的工作条件不如人意、报酬偏低、竞争激烈等。找出原因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善工作条件,至于报酬,不可能无限地增加,可以把工作业绩和报酬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适当控制竞争的程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2.在项目开始之前,分清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原因,采取行动以缓解那些在管理控制之下的原因,“预防”总比“救治”更主动。 3.一旦项目启动,假设会发生人员流动并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以保证当人员离开时的工作连续性。 4.对项目进行良好组织,使得每一个开发活动的信息能被广泛传播和交流,定期召开项目组工作协调会议,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5.定义文档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以确保文档能被及时建立。 6.对所有工作进行详细复审,使得不止一个人熟悉该项工作。 7.对于每一个关键的技术人员都指定一个后备人员。 三、降低风险的监控因素 1.随着项目的进展,风险监控活动开始进行。项目管理者监控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供风险是否正在变高或变低的指示。在项目组的人员管理中,应该监控下列因素:(1)项目组成员对项目压力的一般态度;(2)项目组的凝聚力;(3)项目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4)与报酬和利益相关的潜在问题;(5)在公司内及公司外工作的可能性。 2.除了监控上述因素之外,项目管理者还应该监控风险缓解步骤的效力。例如:上述风险缓解步骤要求定义“文档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以确保文档能被及时建立”。如果有关键的人物离开了项目组,项目管理者应该仔细地监控这些文档,以保证文档内容正确,当新员工加人该项目时,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这是保证工作连续性的条件。 3.风险管理及意外事件计划假设缓解工作已经失败,风险变成了现实。继续前面的例子,假定项目正在进行中,有一些人宣布将要离开。如果按照缓解策略行事,则有后备人员可用,因为信息已经文档化,有关知识已经在项目组中广泛进行了交流。此外,项目管理者还可以暂时重新将资源调整到那些需要人的地方去,并调整项目进度,从而使新加人的成员能够赶上进度。同时,要求那些要离开的人员停止工作,进人“知识交接模式”。 总之.当对软件项目期望值很高时,一般都会进行风险分析。不过,即使进行这项工作,大多数软件管理者都是非正式地和表面地完成它。用在标识、分析、管理风险上的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回报:更加平稳的项目进展过程;较高的跟踪和控制项目的能力;因为周密计划而产生的信心。 四、总结 风险管理意味着危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处理,这就提高了项目成功的机会和减少了不可避免风险所产生的后果。实践经验证明,最成功的项目就是采取积极的步骤对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对任何一个软件项目,可以有最佳的期望值,但更应该要有最坏的准备,“最坏的准备”在项目管理中就是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 软件管理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 论文关健词:软件项目 软件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产品是软件项目的最终结果,其功能度和复杂性要比制造业的产品高得多,而且在投入使用后,软件发挥的功效也是其它任何形式的硬件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为了保证软件产品在交付后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发挥正常的功效,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软件项目中的质量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一、引言 软件产品是软件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其相关的质量问题主要来自项目开发过程。但软件是一个纯智力的特殊产品描述软件质量的定义则比描述实际物品质量定义面临着更多的潜在因素。所以保证软件质量比保证设备质量更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在ISOPIEC9126中将软件质量定义为:“反映软件产品满足规定需求和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而M .J .Fisher将软件质量定义为:“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性的组合“。目前对软件质量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保证以过程文档化和管理科学化为内容:二是软件过程和产品的质量评估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采用软件度量技术作为软件质量特性量化的主要技术。本文将就第一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给出或设计一些符合文档化开发标准的管理规范和文档模板以达到使软件质量满足之前用户对各项功能或性能的精确定义的目的。 二、项目概况及背景 某船厂在信息集成系统CIMS第一期结束后初步建立起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并将物资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了整合。但在第一期CIMS平台中没有对其涂装生产管理建立相应的系统。为尽快解决涂装生产管理的问题项目组在进行一个月的需求调研后就进入了开发。但是由于前期需求阶段没有细化需求涉众范围太小在开发阶段代码管理松散导致项目在开始不久后就处于一边开发一边继续需求分析细化的状态并伴随不断的需求变更最后在拖期半年后才交付了一个带有隐患的产品而且原定两周的试运行期因为修改不断发现的缺陷也延长为两个月。 在完成涂装项目后,项目组又接到船厂关于开发生产安全监管系统的任务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和提高软件质量,项目组认为要在软件开发项目过程中引入完善的质量管理,并针对船厂项目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重点覆盖需求、编码、测试三个阶段。 三、分析及应对措施 1.定义合适的项目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开发和维护软件产品的活动技术和实践的集合。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过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思想和有效工具,随着外部环境与组织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一个好的软件项目过程,必须针对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软件项目运作流程,定义软件功能及相关性能明确各阶段的进入条件和退出条件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项目的成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所开发软件的质量。 在现阶段主流的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和XP (Extreme Programming)。由于新项目的需求明确,并且项目组成员的构成方式是新老搭配,在经过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采用RUP方法。最后,项目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传统的RUP模式进行按需裁剪,具体方案是将”需求与分析”和‘’设计”两个活动合并为‘’需求分析”,将”配置”和”变更管理”统一纳入’‘项目管理‘’,移除”环境活动‘’环节。 2.明确项目需求 对于任何软件项目过程而言,需求不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也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往往用户需求明确变更少的项目的成功率就高而那些用户需求混乱变更频繁的项目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户需求总是在开发进入中后期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发生变化。这就给软件项目过程实施带来不确定因素。在涂装项目中,由于前期需求不明确以及随意变更需求,导致项目组在开发阶段不停的返工,进而造成代码质量低下,测试拖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最后交付的产品质量,应该对项目需求变更进行管理。 (1)需求说明书要描述明确详尽。由于与用户沟通的需求人员并不是最后的开发人员,所以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对需求说明书的理解与用户真正的意图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另外,当项目在进行到开发(编码)阶段时,由于记忆的缺失,对当初所作的需求说明书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 (2)要对需求变更进行管理。通常需求分析完成后项目就进入开发阶段,用户可能会因为市场或策略的变化而提出需求变更的要求。此时,若是合理变更则有利于项目实施,但有时所作的变更可能会影响项目整体的设计和开发,造成项目进度的延期。对于这一情况,项目组应该积极与用户沟通,制订需求变更说明书,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3)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尽早明确用户需求,有些内容一时无法确定则应该暂缓该部分的开发,尽量降低因需求变更而带来的风险。 3.代码走查 软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代码质量。在实际环境中对于同一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成员的编程能力、习惯、风格、对需求的理解和个性的不同所开发的代码质量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难以预测的人为因素由此带来的隐患将严重影响代码质量最终造成软件质量低下,使得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并为以后的维护带来更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考虑到项目进度以及实际情况,要进行完整的代码评审不太现实,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代码走查。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让程序员讲解其所开发代码的主要部分。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从侧面促使程序员本人注意所开发代码的质量,另一方面在走查过程中可以获得他人的意见进一步改善代码效率,使开发成员共享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并加深对需求的理解关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过程改善的讨论,使得软件质量更有保障。 4.进行正式的测试,并形成制度 测试就是对软件产品的检验。软件测试的目的是根据用户需求检查系统是否符合项目合同与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项目测试分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主要进行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一效率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可靠性测试安装/反安装测试等活动。测试过程通常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只有通过了上述全部测试的软件,才可以称之为符合用户质量要求的合格的软件。 测试活动要尽可能覆盖整改项目过程,从最初的需求到部署阶段,都应该制订详细的计划并编制相应的文档,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文档测试报告等。通过测试活动尽可能早得发现每个阶段中软件存在的缺陷,以方便后续阶段的实施。在这测试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一条基本原则—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测试。我们即不能为求速度而缩短测试规模,也不能忽视用户需求而提高测试要求。总之一切测试应该符合用户需求。 四、结论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还有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如风险控制、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等等。其实,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 )开发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 )和}S09001标准,都着眼与质量和过程管理。而且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外成熟的软件企业一般都设有单独的QA (Quality Assure)部门,它与开发部门独立,负责监督流程的执行。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都应制订合适的质量管理方案,不能生搬硬套而这些需要项目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软件管理论文:浅谈软件开发管理策略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 项目经理 项目计划 论文摘要:在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软件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率完成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大部分的软件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对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从而使项目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文章探讨了在嚼目管理过程里出现的常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是数量已上规模,但质量亟待提高。在软件项目开发中,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项目严重误期、代码质量达不到标准、程序员疯狂工作仍然毫无进展等。本文针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管理策略。希望有助于程序员以较少的无用工作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有助于项目以较快的速度圆满地完成。 1软件开发中实行项目管理的意义 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一系列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或超过相关利益者对项目的要求,实际上就是通过项目各方干系人的合作,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项目千系人的需求,其本质就是对时间、质量和成本的管理。随着软件开发的深入、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 软件产业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件过程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开发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2目前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在项目中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项目经理不够专业。在软件企业中,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来实施项目管理及担任项目经理,通常被任命的项目经理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技术上独当~·面,但是他们在管理方面特别是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项目计划缺乏纲领性。项目经理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制定总体计划时比较随意,不少事情没有仔细考虑;阶段计划因工作忙等理由经常拖延,造成计划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 缺乏有效的管理意识。部分项目经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日,而是埋头于具体的技术工作,造成项目组成人员之间忙的忙、闲的闲,计划不周、任务不均、资源浪费。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不好安排的工作只好自己做,使项目任务无法有效、合理地分配给相关成员,以达到“负载均衡”。 缺乏有效的沟通制度和机制。在项目中一些重要信息没有进行充分和有放的沟通。在制定计划、意见反馈、情况通报、技术问题或成果等方面与相关人员的沟通不足,造成各做各事、重复劳动,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人没有每天定时收邮件的习惯,以至于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信息。 风险管理意识淡泊。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计划书中风险管理的章节简单应付了事,随便列出几个风险,随便地写一些简单的对策,对于后面的风险防范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 项目干系人的不确定性。在范围识别阶段,项目组对客户的整体组织结构、有关人员及其关系、工作职责等没有足够了解以至于无法得到完整需求或最终经权威用户代表确认的需求;或者是多个用户代表各说各话、昨是今非,但同时又要求项目尽早交付;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大。 缺乏项目团队的合理分工。项目团队内部有时由于各阶段不同角色或同阶段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分工不够清晰而造成工作互相推诿、责任互相推卸的现象;有时各阶段不同角色或同阶段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分工比较清晰,但是各项目成员只顾完成自己那部分任务,不愿意与他人协作。这些现象都将造成项目组内部资源的损耗,从而影响项目进展。 3解决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策略 要想解决上面描述的误区,归根到底还是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入手,即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加入过程管理的内容,这样我们可以在软件开发中对各个过程的质量加以控制,从而达到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目的。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项目经理接受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有了专业领域的知识与实践,再加上项目管理知识与实践和一般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必能大大提高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水平。 计划的制定需要在一定条件的限制和假设之下采用渐近明细的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提高项目经理的计划意识,采用项目计划制定相关知识、技术、工具,加强对开发计划、阶段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事前事后的评估。 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对考核指标的合理设定和宣传引导项目经理更好地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技术骨干在担任项E1经理之前,最好能经过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学习,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丰富项目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意识。 制定有效的沟通制度和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意识;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通过制度规定对由于未及时收取邮件而造成损失的责任归属;对于特别重要的内容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传达到位,例如:除发送邮件外还要电话提醒、回执等,重要的内容还要通过举行各种会议进行传达。 通过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掌握风险识别、量化、对策研究,反应控制的工具和方法,掌握项目风险管理所必备的知识。通过加强对项目规划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审核提高项目组的风险管理意识。总结本行业项目中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作为风险管理计划中必要的风险内容,并切实评估相应对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项目的目的就是实现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愿望。项目干系人管理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项目经理及其项目成员就要分清项目干系人包含哪些人和组织,通过沟通协调对他们施加影响,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调查并明确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以确保项目获得成功。 项目经理应当对项目成员的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并清楚地说明,同时应强调不同分工、不同环节的成员应当相互协作,共同完善。 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绝非易事,对于软件企业而言,这不是一个小的改变,而是一种变革,企业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成熟有效的项目管理无疑将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14管理的水平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软件管理论文:试谈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 项目经理 项目 论文摘要:在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软件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率完成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大部分的软件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时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从而使项目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文章探讨了在项目管理过程里出现的常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计划软件行业在现在的众多行业里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行、体现了软件开发者的智慧和汗水,同时软件开发是‘项复杂的系统]:程,牵涉到许多方面的因索,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面临失败。如何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得出有益的教训,对于项目开发人员来说,是在今后的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关l键。 一、软件开发中实行项目管理的意义 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系列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以满足或超过相关利益者对项目的要求,实际上就是通过项目各方干系人的合作,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日的目标,满足项日于系人的需求,其本质就是对时问、质量和成本的管理。 随着软件开发的深入、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软件产业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件过程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软件开发过程l}f,项目开发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二、目前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在项目中进行管理的重要性,是仍然冉许多企、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项目经理不够专业。在软件企业中,缺乏专业的项目管人员来实施项目管理及担任项H经理,通常被任命的项日经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技术上独当一面,但是他们在管理方面特别是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2.项目规划缺乏纲领性。项目经理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作用认识不足,凶此制定总体计划时比较随意,不少事情没有仔细考虑;阶段计划因工作等理由经常拖延,造成计划与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 3.缺乏有效的符理意识。部分项目绎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而是埋头具体的技术工作,造成项目组成人员之间忙的忙、闲的闲,计划不周、任务小均、资源浪费。有些项目经押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不好安排的工作J好自己做,使项目任务无法有效、合理地分配给相关成员,以达到“负载均衡”。 4.缺乏有效的沟通制度和机制。在项目中一些重要信息没有进行充分和有效的沟通。在制定计划、意见反馈、情况通报、技术问题或成果等方面与相关人员的沟通不足,造成各做各事、重复劳动,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人没有每天定时收邮件的习惯,以至=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信息。 5.风险管理意识淡泊。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计划中风险管理的章节简单应付了事,随便列出几个风险,随便地写一些简单的对策,对于后面的风险防范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 6.项目干系人的不确定性。在范围识别阶段,项目组对客户的整体组织结构、有关人员及其关系、工作职责等没有足够了解以至于无法得到完整需求或最终经权威用户代表确认的需求;或者是多个用户代表各说各话、昨是今非,但同时又要求项目尽早交付: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火。 7.缺乏项目团队的合理分工。项目团队内有时由于各阶段不同角色或同阶段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仟分工不够清晰而造成工作互相推诿、责任互相推卸的现象;有时各阶段不同角色或同阶段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分工比较清晰,但是各项目成员只顾完成自己邢部分任务,不愿意与他人协作。这些现象都将造成项目组内部资源的损耗,从而影响项目进展。 三、解决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策略 要想解决上面描述的误Ⅸ,归根到底还足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入手,即在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加入过程管理的内容,这样我们可以在软件开发中对各个过程的质量加以控制,从而达到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目的。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1.项目经理接受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有了专、I领域的知识与实践,再加上项目管理知识与实践和一般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必能大大提高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水平 2.计划的制定需要在一定条件的限制和假设之下采用渐近明细的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提高项臼经理的计划意识,采用项目计划制定相关知识、技术、工具,加强对开发计划、阶段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事前事后的评估。 3.加强项H管理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对考核指标的合理设定和宣传f导项目经理更好地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技术骨干在担任项目经理之前,最好能经过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学习,并Ⅱ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丰富项目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意识。 4.制定有效的沟通制度和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意识: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通过制度规定对由于未及时收取邮件而造成损失的责任归属;对于特别重要的内容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传达到位,例如:除发送邮件外还要电话提醒、回执等,重要的内容还要通过举行各种会议进行传达。 5.通过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掌握风险识别、量化、对策研究、反应控制的工具和方法,掌揖项目风险管理所必备的知识。通过加强对项目规划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审核提高项目组的风险管理意识。总结本行业项目中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作为风险管理计划中必要的风险内容,并切实评估相应对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项目的目的就是实现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愿望。项目干系人管理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项目经理及其项目成员就要分清项目干系人包含哪些人和组织,通过沟通协调对他们施加影响,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调查并明确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以确保项目获得成功。 7.项目经理应当对项目成员的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并清楚地说明,同时应强调不同分工、不同环节的成员应当相互协作,共同完善。实施有效的项目管理绝非易事,对于软件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小的改变,而是一种变革,企、世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成熟有效的项目管理无疑将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日管理的水平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软件管理论文:浅谈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可靠性 决策支持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在解释软件项目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出软件项目管理的局限性,进而说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最后从软件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以及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具有多级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各个领域需要用软件系统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业务。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业,研制出了不同的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主要完成的项目管理活动分为管理活动和工程活动两类。例如:项目立项评审:评估项目立项条件是否具备,如相关部门移交资料是否齐全,客户信息是否完整,团队成员是否恰当等等;项目计划评审:评估项目计划合理性,是否与公司其他项目资源和运营目标冲突(回款):SCM(项目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系统管理和项目有关的各类文档和软件版本,确保项目的惟一性资料信息被留存,可随时追溯项目各阶段关键文档记录(例如备忘录)。工程活动包括项目要获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要做的工作,例如写计划,做需求调研,写解决方案,变更项目范围,项目启动大会,项目例会,项目里程碑会议,项目紧急事件处理会议,项目备忘录,项目验证,项目培训,项目小范围试运行,项目验收报告等等都是工程活动。 软件项目管理能完成若干事情,但是,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以及应用过程中,诸多因素会造成软件的不可靠性,例如:1.需求分析定义错误。如用户提出的需求不完整,用户需求的变更未及时消化,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的理解不同等等。2.设计错误。如处理的结构和算法错误,缺乏对特殊情况和错误处理的考虑等。3.编码错误。如语法错误,变量初始化错误等。4.测试错误。如数据准备错误,测试用例错误等。5、文档错误。如文档不齐全,文档相关内容不一致,文档版本不一致,缺乏完整性等。另外程序代码错误,也可以造成软件的不可靠性。程序代码一个最直观的特性是长度,另外还有算法和语句结构等,程序代码越长,结构越复杂,其可靠性越难保证。所以提高可靠性从原理上看就是要减少错误。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 DSS)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很好的将那些微结构或无结构、不确定和零散的关联因素有机的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和定量化,给决策者以支持,减少了决策的主观性。可见,研究并开发一个软件工程项目质量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System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 Quality,简称SEPQDSS)对于软件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是指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许多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减轻了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使得他们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因此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决策的进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发现问题并形成决策目标、用概率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结局的可能性、决策人员对各种结局进行定量评价,一般用效用值来定量表示、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的灵魂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一个成功的DSS应用,应该融合了优秀的管理思想,能给应用者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论。DSS中所包含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则是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具体表现出来,从而让DSS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贯彻这种管理思想、实践这种方法论。组织整体的管理绩效因此而得到提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应用者必须首先整合自己的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意识,明确通过DSS将实现的管理目标,才能开始DSS的实施。 从软件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讲,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是使软件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并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预计的资金下,开发出一个高效率,质量和可靠性能够满足要求的软件。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软件功能完备(软件的需求完备),资金控制在计划之内,时间控制在计划之内,软件的效率和可靠性符合要求,人员之间能够合理协调达到最好的效率。 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具有多级性。因此,决策制定程序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决策路线层,反映了由决策任务的提出、多级决策、批准实施的全过程;第二层,决策工作层,由决策对象进入某一个部门开始,到送出这个部门截止的部门内部处理;第三层,决策分析层,指一个部门内单个决策者或决策小组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确定目标,并提出方案(设计)、评价分析及解决方案抉择和实施反馈的具体步骤。 由此可见,决策支持系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其重要价值的。 软件管理论文:浅谈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阶段收尾管理 论文关健词:软件项目管理 收尾管理阶段管理 论文摘要:在实际软件项目管理中,阶段性的收尾管理工作往往不被大家重视,其实阶段管理收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阶段评审,文档记录等方面来阐述软件项目管理中阶段收尾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庞大,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软件人员的增加软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增大,各个软件企业都意识到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软件开发活动中开始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又所谓“IT项目管理”或“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的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随着软件开发规模及开发队伍的逐渐增大软件开发活动不再是像过去的几个开发人员就可解决的事情,它需要使用开发规范或开发流程控制来约束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作.以保证每个项目组成员按开发计划及进度准时、保质完成自己的任务。软件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主要包括二需求管理范围管理任务分解规模估算成本管理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配置管理计划,风险计划文档管理团队建设,跟踪控制收尾管理项目结束。项目收尾管理作为项目结束前的最后管理工作也显得及其重要一般包括合同收尾和管理收尾两部分。合同收尾就是项目管理人员与客户对照合同一项项的核对审核是否完成了合同所要求的内容是否达到合同所提出的指标或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客户验收管理收尾就是对于项目组内部把做好的项目文档、代码、与客户交流的文件等归档保存对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效的创新技术进行及时地总结,对外宣称项目结束转入维护期把相关的产品说明及技术文档转到维护组。 一、阶段收尾管理 软件项目结束的状态: 1.正常结束。2提前结束3延期结束4暂停。5取消(因变更或不可完成)。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面临失败。而如何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得出有益的教训.这对一个公司来说则是今后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以前会听说过这样的项目:客户验收后项目活动就随之收场,项目资料没有认真归纳总结不是束之高阁就是缺失不全但是当新项目启动时.面对新的项目问题项目组成员才发现:其实这类问题以前也遇到过,但是却无法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资料只好再投入人力、时间甚至金钱来重新经历一遍为什么相同的问题会重复出现,究其根源是因为缺少项目总结也就是说没有做好项目收尾工作。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能等到项目结束或收尾时才能开始进行项目总结文档保存的工作呢:当然不是在软件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做收尾管理工作,也就是阶段收尾管理工作。 二、阶段收尾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软件项目管理中.阶段性的收尾管理过程和工作往往不被大家重视其实阶段性的收尾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收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进度管理中的里程碑每个项目都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链组成的软件项目也是如此。只有在任何一条任务链都已经优化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优化因此保证每条任务链的效率是整个项目进度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能保证里程碑事件的按时完成,整个项目的进度也就有了保障。那么我们在里程碑点都来做些什么呢: 在计划好的阶段管理工作中.收集项目的最新信息和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项目计划进行比较,来判定项目的阶段效率,进度是提前了还是落后了,成本是在控制中还是超支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客户对阶段工作结果满意么,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同时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以便近早采取纠正措施这就是阶段管理工作中的收尾管理,所以说阶段收尾管理是进度中的里程碑是整个项目进度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2沟通管理中的契机沟通是保持项目顺利进行的润滑剂。与传统项目相比软件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大的风险。参与软件项目建设的用户并不都是软件开发专家.他们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但是很少能了解软件开发的技术.随着项目工作进程的深入就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更显得尤为重要。软件项目是客户和用户共同面对的项目只有双方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项目的成功,而只有进行有效的项目沟通管理才能确保用户的积极参与。一个阶段的项目工作完成后与客户一起就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客户对项目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时统计、分析客户对项目的意见.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有些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签署的文件,也尽快找客户给予签字确认。当双方出现纠纷时,只有双方签字的文字记录才是最有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3收尾管理的基础。一个项目阶段的工作刚完成时项目组成员都保留着最新的阶段记录如阶段文档或最新的代码版本这个时候收集起米是非常容易的时间随着人员的变动或者项目的需求变更有些项目成员可能离开了项目组那时再去收集他们保存的文档资料就非常困难了,甚至有些记录永远也找不到了。好多大的软件开发项目跨几年的时间项目经理可能已经换了几任客户的项目主管也换了几位最后项目收尾管理时的文档收集、总结的工作,就是在阶段收尾管理的基础上来确保每个阶段的文档、资料都能按时完整地保存、归档。只有阶段管理收尾提供的数据信息越真实、越准确.才能保证在项目最终收尾时客观评定项目的绩效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文档资料才有真正借鉴的价值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好的项目经理,一定要重视进度中的里程碑事件抓住与客户沟通的契机做好项目阶段工作的总结收尾工作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呢。也就是要做好项目阶段管理收尾工作。阶段收尾管理工作是保证项目成功的重要管理手段它和项目的其他工作一样应该纳入项目计划并按计划落实。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谈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商品贸易规模逐渐不断扩大,物资空间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扩展,因而对于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物流信息化、物流活动的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物流需求高度化、个性化、多元化,要求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物流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物流服务,以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纵观中外名企,现代化物流管理极其重要,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对原材料供应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业等组成的物流供应链在物流信息、资源配置、物流流程、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控制、创新和调整。 据相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物流企业以超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82万家物流企业或者物流相关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管理、功能、业绩、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价,具有现代物流竞争力的企业却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物流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基本原理,对物流活动进行指挥、计划、组织、协调、监控,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配置,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最终目的。 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最大程度实现客户要求服务水平是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所在,即寻求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提升企业的战略优势。按照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就是把适当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和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提供给客户。 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已成为目前很多国内物流企业最为强烈的变革方向。面对激烈竞争、高深莫测的市场环境以及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传统企业看似完整但缺乏系统的生产、采购、销售模式,已没有办法适应需求,加强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到流通的周期,降低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终端用户的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成本,已成为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 1.现代企业物流概念和特征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物流的概念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仅物流活动的功能范围不断扩大,物流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深入。现代物流表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现代物流是系统整合的协作物流。从企业内部来讲,它是对信息、运输、物料供应、搬运、存货管理、包装、仓储、实物配送等分散的物流作业流程的综合协调整合;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企业物流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客户,而且要考虑自己的供应商;不仅要考虑到客户的客户,而且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不仅要致力于降低某物流作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致力于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总成本。 第二、现代物流是物流策略的选择。在物流中,尽管就成本而言,它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代物流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最重要的是要平衡成本与企业长期效益、客户服务水平的关系,并且在于企业如何选择物流策略来获取竞争优势。 第三、现代物流是客户服务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创新的原动力。当今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核心已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物流动作在产品生产组织的基础上也同时向企业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特别是增加了产品的售中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现代物流将更多的以企业的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强调物流动作客户导向性,成为客户驱动物流。 2.现代物流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手段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国内市场而不断发展,企业的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将是企业生存和成长必需取得的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手段来获取。沿着价值优势的轴线,物流管理创新能够缩短提前期,增加可靠性,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个性化服务。 第一、现代物流管理创新的中心在于对现有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的创新。从工业化以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被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步骤。这些分割了的业务流程,差错多、步骤多、周期长、反应慢,这些都是竞争力的杀手。创新就是要缩短周期、减少步骤、加快速度。伴随步骤减少,产品的积压和库存也就相应减少了,从而得到了更高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注重的是整个物流系统总成本的合理控制和整个供应链物流的管理。要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技术创新和生产线的优化上。向生产要利润、要成本降低的空间有限,我们要着手物流管理,通过卓越的物流效率,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增加企业市场份额。 第二、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比其他竞争企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成本高低差异来显现。对于顾客来说,价值可以独一无二的服务,也可以是低价格。价值优势就是与竞争对手的价值差异化能力。一个物流管理技术娴熟的企业,如果在存货的可得性、递送的及时性和交付的一贯性等方面领先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就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供应商和理想的业务伙伴。一个拥有卓越物流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竞争优势。 高效的物流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也同时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直扮演辅助角色的物流管理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的途径 第一、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物流管理平台。现代化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上。物流管理信息化必备条件主要有三点:(1)一套完整的物流 信息管理系统,为物流运作提供电子化管理;(2)一个能快速、方便、安全、可靠的交换数据的方法电子数据交换平台。(3)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为此,企业应加大投入,建立计算机支持的物流信息系统。 第二、建立行业物流服务模式。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第三、不断改进物流过程,增加新的服务内容。首先,实现库存合理化。库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物流成本的高低。企业应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库存水平,争取达到“零库存”。如果缺乏优化控制,运输路线过长,运输批量过小或采用运输代价过高的运输方案,就会造成运输成本的直线上升。因此,应制定合理的运输批量,选择经济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案,以节约运输成本。再次,增加物流服务的内容,让顾客“参与”物流。最后,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配送网络和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地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 第四、实行企业物流服务整体外包。当前,企业应打破自办物流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第三方物流理念,积极寻求与第三方物流提供着合作。其优势在于从库存方面看,使用“第三仓库”可以一方面节省资金投入,减小企业财务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第五、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物流体制。企业内部属于物流业务的主要内容有:(1)采购:采购谈判、采购方式、供应商管理等;(2)库存管理:库存数量的决策,库存物品保管;(3)仓储设施:仓库数量与地点的决策,仓库的类型与设备的选择;(4)物料处理:物料的分装与拣选,包装材料选择与包装设计等;(5)信息管理:与物流有关有的信息管理;(6)运输:运输方式的决策、时间安排、路线的选择等,包括采购运输与销售运输;(7)供应计划:根据生产需求制定原材料。这些业务大多数早已存在,只是分属于各个职能管理部门,如采购部门,运输部门,流程控制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市场营销部门等,现在需要重组这些业务部门,统一归物流部门实行全盘化管理。在重组大物流中,要求企业对从原材料进厂、中间存储过程、到最终产品出厂交给用户的物流全过程,统一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 从国外优秀企业经验看,获利与物流管理已成常态,但国内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技术和观念都有待提高,物流管理能否给国内企业带来丰厚回报,这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随着中、西部大开发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市场定位,找准市场位置,从国外引进先进物流技术,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提高整个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在不远的将来,企业物流管理必将成为真正的“第三利润源泉”。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分析企业物流管理 一、目前制约企业物流发展的瓶颈 1.企业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的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成长的保障。目前,企业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和控制能力无法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一方面是由于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起足够重视,对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没有或不足。 2.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不合理,物流效率低下。多数企业只注重生产流程的设计和规划,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不予考虑或考虑甚少。企业内各种交叉作业、迂回运输、无效移动等现象较为严重;管理粗放,仓库空间利用率低,物料出、入库仍然由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或人力来完成,运输网络尚未形成。即使有些企业有所改进,仍不能完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还需人工配合。 3.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物流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分散,反馈数据不统一,甚至于相互矛盾,造成物流信息失真。目前,多数企业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物流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对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应用不够广泛,而信息系统配备的功能仅限于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阶段。如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技术尚未普及;条码技术应用的范围较窄,且频率较低;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在我国尚得不到有效利用,现代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能力尚未充分实现。虽然有些公司应用了EDI、ERP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信息传递不顺畅,导致信息共享与集成、及时性与准确性均较差,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 4.物流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认识。传统的物流管理,采用统一的产供销一体管理方式,导致企业物流管理运行缺乏整体性,缺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目前,客户对企业物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讲求个性化和多样化,需要充分认识物流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流通成本。 二、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战略措施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加快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现代物流管理要求改变过去只关注成本、质量和销售,而忽略物流管理的做法,树立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手段的思想。企业在生产和技术创新优化时,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业务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当中,建立起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概念,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加快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水平。物流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技术,涵盖的专业技术范围非常广。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所有的物流管理环节全面熟悉,同时还需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物流操作技能。要使企业物流管理尽快实现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根据企业物流人才匿乏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搭建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平台, 联合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成功经验,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物流专业教育的在职培训教育;社会上公开招聘懂技术并熟悉业务的人才。 2.加强物流规划,增加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国企业整体上物流设施、装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物流作为大系统的特性需要各业务环节的高效协作和沟通,一方面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加快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需要企业自身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物流管理。 3.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实现精益生产。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是物流系统的灵魂。企业生的产经营贯穿物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物流运动过程产生信息流,为企业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反过来决策信息又控制物流运动和规划物流的各个环节,使物流发展按照规定达到预期目标。物流系统得以顺利运行,依靠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顺畅。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做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控制,使物流过程的所有事务数据、技术数据具有高度可视性和可存取性,加快物流信息在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传递速度,实现精益生产。 4.整合现有企业物流资源,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通过资源重组、流程再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将剩余生产力转向物流市场;其次,加强供应商、储运商、中间商及物流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整合,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互惠互利,节约成本。 5.推行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企业在识别与强调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物流运营模式,积极推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真正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全面优化。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为企业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 6.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和物流成本财务模式,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企业不仅需要把物流成本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还需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真实掌握物流成本全貌。 三、结语 目前,我国政府已把物流作为一种产业纳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之中,我国物流业正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中。企业必须顺应物流发展趋势,正确地选择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物流管理模式。通过采取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战略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本文思考的问题可能是不全面的,仅代表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妨作抛砖引玉。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分析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现状分析和问题概括 1.观念落后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提高经济效益和积累资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是物流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甚至重要程度随着现代信息化商务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概念认识停留在产品运输上,单纯的以为只要生产前把生产资料运到车间,再把产品运出去不耽误市场销售就可以了。这种片面重视生产管理、忽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最终将毫无疑问的增加物流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后期发展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不可忽视的是,物流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总体水平上不去。 2.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 现阶段的广大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手段方法上有很大欠缺。总体来说,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还是停留在什么时间运输到什么地点的古老方式上,却不愿意去多想想从哪儿运、怎么运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对物流中运输费用占利润比没有很好的认识,这个是不合适的。单纯的货物运输是无法解决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中的成本问题的,物流管理和库存管理的数据对企业物流和由此带来的成本有直接的关系。[1]另外,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只是物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个节点,并不是物流的全部。当前,中小企业过度将物流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集中在生产资料和产品运输上,是不全面的。因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要尽快改善现有的短缺之处,尽快将目前存在的物流管理手段和物流管理方法上的问题解决。这些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带来的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也能因此得到消减,从而提高利润。 3.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管理的越来越专业化,必然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专业化,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人才,特别是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乏物流专业管理人员不无关系。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控制力不够,即便是企业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专业化的人才,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在企业利润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合适的物流管理战略,就无法切实做到物流管理提高利润这一目标。同样的,因为专业化的物流人才的匮乏,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专业性就不免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率。此外,受困于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物流专业化人才也很少会流向这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自然也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专业人员匮乏。当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很多还处在一个不够高效率的状态,管理物流的人员因其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等影响,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克服困难,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是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当务之急。 4.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个领域,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目前,企业在竞价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信息化转轨,完成企业信息化改革,通常都能较快的实现发展之路。但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部门等直接带来利润的部门,也要重视能带来利润潜力的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离不开信息化,物流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2]当前来说,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大量依靠人工进行管理,而没有全面实行信息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还有些企业虽然对信息化管理投入了资金,完成了硬件铺设,但是因为人员培训等问题,导致缺乏应用和操作人才,这也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 二、针对现状的改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要改变物流管理的现有状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想观念。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但是,这一个观念必须改变,必须树立起物流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是物流管理在利润方面的贡献已经有了证明。企业的发展要扣紧成本和收益,物流成本是一个必须得到有效控制的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就自然的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相比较生产成本而言,有更多的优势。因为,降低生产成本,却可能带来相关的其他成本,但是降低物流成本是绝对的降低了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转换物流管理理念。 创新物流管理理念,首先要建立适合企业规模和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全面的不断推进物流管理新理念的认识水平。[3]广大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彻底抛弃物流就是运输的老思想,切实重视物流管理对利润增长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物流管理,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体对待,把物流管理融合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科学、合理、高效的安排物流活动。与此同时,在制定合理、科学的物流管理制度后,企业必须严格的执行和遵守物流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控制,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 2.改善物流管理方式方法 当前物流管理方式整体落后,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中小企业往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管理方式,喜欢“自力更生”的去办自己的物流部门,并让该部门负责全部的物流活动。自办物流的先决条件是要配备一定的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要消耗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物流活动不可能使得这些设备充分利用,造成二次浪费。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自己搞物流只会出现设备利用率低、物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等不好的结果。但是,物流作为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利润。这里,中小企业最好的方式是要改善物流管理,实行共建物流公司,或者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等等方式进行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式不是说将企业物流活动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而是企业进行有控制的科学化管理。即企业提供货物出发地和目的地,具体的承办方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设计。在承运过程中,企业可以随时查看物流信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第三方物流有很多优势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利用这些优势,企业可以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物流活动交给第三方,可以实现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支付较少的费用,实现减少人员编制,减少设备采购等物流活动方面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总的来说,企业积极创新物流管理方式,必然将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 3.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无需多加说明的,对物流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出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一个问题是人才的不专业和缺乏。因此,要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要着重考虑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企业必须认识到物流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去为人才的引进做准备。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强,但是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加快引进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的进度。与此同时,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培养已有的公司物流管理人员,可以较快的改善物流管理工作,提高物流管理水平。[4]企业一定要聘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冰雨物流咨询专家等展开合作,共同培养物流专业化管理人才。通过培养,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润。总而言之,当前企业在大力引进人才和培养物流管理人员方面一定要花大力气去认真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4.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各行各业要加紧信息化改革。谁在信息化方面落后,就必然要被信息化淘汰,被市场淘汰。对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配备专门的物流管理设备,培养专业的操作人员。企业要把物流活动升级为信息化操作,从国高效的利用信息化平台,从而更好的去进行物流管理,控制物流成本。[5]物流活动的信息化,必然会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巧妙运用物流管理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收益。中小企业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要从自己条件入手,按照企业实力和需求综合考虑建设适合自身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体系。 三、小结 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当前,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观念落后、管理落后、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需要引起大家关注,并切实去认真改变。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严格按照建议去改变,加强物流建设,以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思路建设物流,才能真正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 引言:随着经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动脉和基础,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建筑行业具有项目投资巨大,施工周期长,施工现场复杂、变动性大,项目涉及的单位广、人员多等独有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企业的管理费用也在不断上升,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部分企业出现经济效益开始下滑现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流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如何进行物流管理,有效地为企业节省投资,提供增值服务,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面前不可小视的一个问题。 1.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战时对军火进行的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2.物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比重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材料供应物流的特点及重要地位工程建设项目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的投资建设过程。工程建设项目消耗的材料主要包括钢材、水泥、混凝土、木料、砖瓦沙石等。这些材料体积大、质量重,需要大型物流设施,并占用较多的场地。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个异性、时间性和一次性的特点,产品的形成属单件生产方式,因此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的物流服务也具有特殊性,如服务量的不稳定、服务地点的变动性、服务方式的灵活性。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受影响的因素多而复杂,特别是受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预料,因而对材料消耗计划很难做到准确,这就要求强化施工过程中对材料供应的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特别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是投资数亿元以上或者更大。一般来说,工程建设项目中材料成本占工程项目造价的60%~70%,而物流费用占材料成本的17%左右(以钢材和水泥测算,钢材与水泥比为1∶3)。即是说,物流费用约占工程项目造价的11%。不仅物流费用在工程项目的造价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而且物流效率的高低还会影响材料占用资金的数量和施工效率。低效率的物流活动,或者使材料库存过大,浪费资金;或者库存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这些都会增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甚至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因此,加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材料供应管理,通过降低材料消耗、节约材料供应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对于降低工程项目的造价至关重要。 3.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 目前传统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即当企业有物流需 要时人工传达指令找人来运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经过对浙江湖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几个工程项目的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① 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电子商务的理念; ② 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恶性竞争多于合作; ③ 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 ④ 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门、技术部门、施工部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 ⑤ 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⑥ 项目部各自为政,在价格竞争下,材料的质量难于保证。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对比,提出一些的建议和想法,用来给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建立其自己的物流机制的一些思路,以达到生产过程中节省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不仅对建筑企业有利,也能帮助物流在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4.建筑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4.1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 物流概念引入我国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物流概念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而 且最近几年在国家的鼓励支持下物流开始迅速发展,被称之为企业发展的“第三 利润源泉”,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相应运用了物流管理思想对 物资及生产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有着自身的特 点,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相对于商业物流其物资具有“期货性”的特点,价格变动频繁,由于造价信息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钢材受国际原料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影响成本;物资需求时间严格,必须准时送达;物资品种、规格繁多,且要求 严格;所需物资大多需求数量大、重量大,运输困难;其物资一般成本很高,占 用资金多,资金周转较困难等。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致使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在 发展过程中步履艰难,出现了很多问题,出现了虽运用了先进管理技术,但企业 利润出现下滑的局面。 4.2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注重供应、疏于管理:现在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整个建设中的建设工期一般都都在2、3年,因此施工中对各种材料的需求都有时间要求,集中供应在时间相对较短,给供应部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建筑材料往往种类多、数量大、重量大,要想及时完成任务只有加快供应速度,因此供应部门为及时供应,只能加强计划预算,按商品、按质量、按期限的齐备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在一味的重视时间的时候,却忽略了对供应的管理,其间没有充分考虑到物资的安排,车辆的选择,路线的优化。这种供应方式,虽然满足了生产所需,但是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 ②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物流作为施 工主要成本组成部分,缺乏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物流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我国施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重点仍然局限于施工过程的作业成本,对物资流通环节的成本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没有明确的物流成本明细科目,只是简单的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作为物流成本项目,使得物流成本费用不明确,致使管理人员无法在物流管理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施工企业物流绩效考核指标过于单一,通常只有“材料成本差异”一个考核指标,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其它环节做全面的考评。单单依靠“材料成本差异”根本不能完全反映物流责任部门的绩效,并且针对性也不强。这一指标往往会给上级带来错误的判断,只要是材料成本降下来了,上级部门就会认为企业物流有了相应改进。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物流的改进发展。再之,物流科学是近年才提倡的管理理论,施工企业对物流成本并没有单独计算,也没有建立历史数据库。所以无法对现在物流成本的高低进行比较,无法给物流成本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 ③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建筑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沟通,特别是在异地施工时更加突出。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只有少数建筑施工企业应用了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人工登记、人工传递的方式。信息系统不健全,造成了企业内部信息脱节,使仓库、生产部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实施的信息传递,直接影响了建设效率,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建筑施工企业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难以进行相关的合作及有关物资的调配。尤其是在于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建筑项目的短期性,较难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关系。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建筑企业之间关系经常是短期的、不固定的,合作关系随着一次的采购结束而中断,工程完工而联系结束。下次采购又要重新选择供应商,从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建设企业施工过程中经常受到业主、设计、监理、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进程变更,因此物资需求的变动较频繁,依靠传统方式供应商根本无法及时了解情况,仍然按计划供应,造成了物资的堆积、浪费。 ④物流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为主,建筑施工企业原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虽然近年来通过改制等形式民营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在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以自我服务为主,没有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建筑施工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仓库,乃至自己拥有原材料生产基地。这种局面产生了项目中原材料库存过大,周转速度慢,资金占用多,仓储和运输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施工企业没有形成特种材料保证储备,普通材料随用随供的物流管理特色。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模式是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攀升的重要原因。 5.建立和健全建筑企业物流制度 由上所述,关于物流和建筑企业物流问题状态各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物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建筑企业对如何建立和健全物流体系是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必要。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现代生产物流管理思想,把施工企业现有的材料管理体系按照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现代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通过树立和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正确地应用社会化物流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以及注重企业内部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有效解决现有建筑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5.1合理物流机制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首先要从优化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入手,要建立合理的物流管理机制,把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管理体系按照物流管理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组织构架、物资采购、加工整理、联合配送等系统,将单纯的采购、供应业务,全方位转化为面向工程项目部、面向施工现场的综合服务功能上来。运用物流通道,提倡合理配送,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降低施工现场材料储备,保证物资的 使用效能。 5.2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仓储信息化水平,建立物流管理新模式 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管理,创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订货模型,根据月度施工计划和仓库现有存量,签发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增加采购批次、减少进货批量,实行库存物资限额管理,努力降低企业的物资购置成本,储存成本以及应急成本。满足现场工程施工的需要同时,清理各种二级管理或基层单位的小仓库,以快捷、准确的服务,杜绝库存物资在公司内部大仓库向小仓库转移的现象,彻底根除小仓库存在的条件,根据各个工程项目施工地点的物资供应途径,设计合理的物流网络图,建立健全公司外部统一调动、内部统一配送的物流模式最终,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问的流转过渡,努力加快库存物资的周转,形成具有施工企业特点的物 资管理模式。 5.3建筑施工企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要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4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应用物资理管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6.体会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物流、物流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探讨,希望建立好一个合理的物流机制,从而在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降低施工企业的成本,减少周转环节,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我们可能仅仅从网络商场购物中,知道“中通”、“申通”、“韵达”等所谓的“四通一达”这些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建立高效的物流管理组织机构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施工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加强企业的 物流管理,对于企业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工程项 目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浅论如何应对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物流管理成为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众多企业都将提高产品服务作为发展的新方向,极大地促进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的竞争力。因为物流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物流业成为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1 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物流是随着企业的产品贸易而逐渐形成的产业模式。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物流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关注。物流业是企业生产运营的辅助行业,具有着丰富的产业功能。企业物流管理是促进物流更好地进行产品服务,使企业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产业的扩大,经济活动变得频繁,大量的产品贸易与消费也随之产生,物流需求就有了极大的提升,对于企业物流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物流产业服务种类的增加,代表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产业职能更加全面具体。物流随着企业产业结构的扩大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其工作职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 2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落后 许多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缺乏重视,把物流只是当做一种运输和储存的手段。物流管理部门也只是负责企业生产运输储存的部门,物流管理的实际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在企业的发展运营中,产品的运输与储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者却只把经济效益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对于产品的运输与储存当做稀疏平常的工作。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2]。 2.2 缺乏系统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对于物流缺乏系统的管理,物流配送效率较低。物流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缺乏对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效掌控。没有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平台,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物流管理在该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到位。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往往只投入巨大的人力,却没能收获应有的效益,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物流的发展。 3 加强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对物流管理的重视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物流管理的重视,企业内部要培养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当中。只有员工自身的素质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才能够提升,企业真正凝聚成一个目标明确的集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物流管理虽然促进了对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其发展不能脱离企业发展战略方向。对企业物流管理重视起来,将物流管理以企业管理发展为基准,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互协调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服务产业,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3]。 3.2 搭建系统的企业物流平台 为了将企业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搭建系统的企业物流平台。因此,对于企业物流服务的要求就会有所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对于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行企业物流实践,对物流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保证物流企业高效、稳定的运行。另外在物流工作模式上,应该加以适当的创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使企业物流与现代经济发展接轨,扩大企业物流服务范围,增强物流管理的工作职能,符合当前经济形势,不再局限于企业产品的运输与储存。将企业物流拓展成为包含物流配送、产品交易、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切实保证企业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稳住阵脚。 结语 物流业是经济发展下诞生的产业模式,逐渐被现代企业在运营管理当中所运用。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打造符合时展需要的经济服务产业。加强对物流管理的重视,搭建系统的物流平台,促进企业物流向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因此,做好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试论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4.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6.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7.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8.强化物流知识的培训和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管理使人们对物料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为此,要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做好煤炭企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鞭子效应”与企业物流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信息扭曲问题,引入所谓“鞭子效应”的概念,解释“鞭子效应”产生的原因,并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提出削弱“鞭子效应”负面影响的一些措施。 一、“鞭子效应”(Bullwhip effect) 数年前,P&G管理人员在考察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分布规律时曾惊奇地发现,虽然婴儿对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零售商那里销售量的波动也不大,但厂家从经销商那里得到的订货量却出现大幅度波动,同一时期厂家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货量波动幅度更大。这似乎是一件与常识相矛盾的事。处于其他行业的HP等其他企业也作过类似的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与我们在挥动鞭子时手腕稍稍用力,鞭梢就会出现的大幅度摆动的现象相类似。于是,人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为“鞭子效应”。简单讲,“鞭子效应”就是指供应链下游消费需求轻微变动而导致的上游企业生产、经营安排剧烈波动的现象。 由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设计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动态模拟实验--Beer game,为我们较好地再现了鞭子效应产生的过程。这个实验以4人为一组,实验者分别代表供应链中的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实验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代表的消费者发出订单,每个经营者则根据本期从下游经销商收到的订单发出货物,并以此为依据参考销售的历史记录预测未来需求的变化,结合本期期末库存量向上游供应商发出订单。在任意两个经营者之间订单的传递需要两个经营周期,货物的运送也需要两个经营周期,换句话讲,每个经营者从发出订单到得到该计单的订货需要四个经营周期。这样,在经营一段时间以后,首先消费者需求出现微小调整,随后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的订单、库存量相继出现波动,并且,沿供应链回溯波动幅度越来越大,“鞭子效应”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二、“鞭子效应”产生的原因 表面上来看“鞭子效应”表现为需求的不确定,下游企业对本企业产品经销量的波动,但实质上这种不确定是由于需求变化的信息在由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导过程中被扭曲,进而扭曲被放大的结果。“鞭子效应”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它涉及到企业的营销、物流、生产各个领域。但简单来讲这些原因主要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原因;一类是管理原因。两种原因纠结在一起,共同作用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对产品供应链造成消极影响。 系统原因也可以理解为客观原因,或者是供应链本身所无法服的原因。FrankChen等人的文章中曾经指出“鞭子效应”来源于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化和订货周期的存在。需求的变化主要指需求自身的波动,需求变化大,则效应强烈;需求平稳,则效应微弱。订货周期(lead-time)的存在,即从经营者发出订单到最终收到所订货物要花费的时间。订货周期越长,相应时间内市场的波动越大,需求预测越不准确,“鞭子效应”表现越明显。 造成“鞭子效应”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系统根源就是供应链的多层次性。在Frank Chen的文章中谈到,由于在供应链的各个层次经营者都会设置安全库存,多层的累积,乃至同一层次中多个仓库库存的累加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库存产品量的数倍增加,进而导致企业对市场波动的反映速度减缓,“鞭子效应”加剧,再促使企业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现货供应水平和提高安全库存,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鞭子效应”的管理因素比较复杂和多样化。它可能是由于经营中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的,例如为避免缺货发出的异乎寻常的大额订单,订货激增给上游经营者带来错误市场信号,扭曲的信息在向更上游的供货商传递过程中多次放大,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头脑发热大量订货(取消订货),或者不考虑市场需要完全凭主观臆断决定生产、订货安排的现象在现实中并非罕见。大量的生产闲置,库存积压也往往与此有一定联系。 但“鞭子效应”也可能是经营者理智决策的产物。仍以实验中的经营者为例,实验中不允许经营者之间互相讨论(这也是有着一定的现实背景的),经营者所能够得到的唯一的市场信息就是下游企业传来的订单,由于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每个经营者都倾向于根据历史上需求的变动,以及近期所得到的需求的变化情况作出自己的市场预测,并以此作为确定采购、生产、库存决策的依据。企业对需求的历史信息越看重,即当前期实际需求在预测中所占的权数越小,其对预测值的影响越小,有关需求波动信息传导给上游供应商的越微弱;相反,对前期需求变动越看重,当前期实际需求对预测的影响越大,由此制定的未来期采购计划越能反映本期需求波动的情况,向上游供应商所传导的本期需求变动的信号越强烈。由于需求的波动可能是随机的,也可能体现今后一段时间内一定的变化趋势,因此无论哪一种预测策略都可能对从消费者得到的消费信息发生错误理解,进而将错误的市场信息传导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并在传导过程中将其扭曲放大,导致“鞭子效应”的产生。 “鞭子效应’还与企业所处的物流环境有极大关联。订货交易成本的存在,运输中规模经济的影响,乃至订单处理、仓储管理的落后,现代化通信手段的匾乏都会直接导致经营者延长订货周期,加大订货批量。同时,鉴于缺货成本通常高于库存持有成本--尤其是当我们将缺货的隐性成本(即所谓失销成本)考虑在内时,理智的经营者必然将选择一定的安全库存量来应付两次采购之间市场可能发生的波动,订货周期越长,需求不确定性也将越大,为此而设计的安全库存量也将越大。此外,一般来讲,订货周期时间由四部分组成:订单传送、订单处理、备货和货物装运。由于这四部分时间中的任何一部分变化都直接影响订货周期,因此订货周期的不确定也通常作为安全库存决策时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订货周期越长,所需安全库存越多;订货周期变化越大,为达到同样的现货供应比率,同样也会要求有更多的安全库存量。 “鞭子效应”也与经营者的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关联。经济社会中销售与消费的脱节极容易造成经营者将销售量误解为消费量,并据此作出错误的生产、经销计划。企业的促销计划无论是针对经销商的,还是针对最终消费者的,也无论是数量优惠,还是价格折扣,以及付款方式上的优惠,都会产生一定的先期购买(forward buying)行为,即在实际需求产生之前购买。这样会造成一段时间内产品的销售量远远超出该段时间市场对该产品的实际吸纳水平。这些超出需要的产品就会被客户或消费者堆放在仓库里供未来消费。当市场价格回升至正常水平,由于他们仍有存货,就会在一段时间内消费但不购买,结果是,客户的购买时间安排与消费时间安排截然不同,购买量的变化比消费量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由此,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受到震荡也就在所难免。 促销之外的一些引发先期购买因素也将推动“鞭子效应”。例如Hau L.Lee曾在文章里谈到由于热销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商往往多订货以防止生产商在不能满足所有订货时按照订货量配给产品;有的企业以销售人员的销售金额为其业绩评估标准,这样会造成在到达评估最后期限时,出现许多虚假的“人情”订单。如果企业出于竞争压力,同时允许经销商免费退货,或者存在事实上的免费退货,那么在产品流行期一过,或者销售人员业绩评估结束,又会有大量订单消失或者被取消,生产商原先依据虚假的需求信息所制定的生产计划就会落空,造成大量的浪费。 三、改进物流管理,削弱“鞭子效应” “鞭子效应”将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和管理的低效率。因此,如何削弱这一影响就成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鞭子效应”的产生归根结底可以看成是个别环节中信息扭曲与信息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扭曲被放大这双重因素的结果,因而抵消“鞭子效应”的努力也可以从这样两方面着手。 就个别企业而言,首要是选择好的需求预测工具,以使企业能够对需求的变动作出正确的分析、评价,并对未来市场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进而确定相对贴近市场真实情况的采购、生产等决策。 要避免信息扭曲导致“鞭子效应”还要尽量减少先期购买现象。前文中已经提到,促销、单纯以销售量评价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等做法都会引发先期购买,进而或者造成未来购买量锐减,或者由于大量的订单被取消,生产安排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混乱。要减少先期购买现象就要针锋相对地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近年来,沃尔玛倡导的天天最低价的做法就是一个例证。天天低价使得消费者囤积现象减少,真实的消费情况显露在经营者的销售信息里。有助于经营者在真实的市场信息的基础上预测需求,正确决策。 要抵消“鞭子效应”,最重要的还是要改进企业物流管理。这可以从几方面入手。(1)要构造企业局域网,引入计算机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然后,企业通过互联网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客户联接,有效地加快订单传输速度,避免多次重复录入,提高备货、运送的效率和准确率,缩短订货周期,降低订货周期的木确定性。(2)要减少订货批量。一方面可以引入电子商务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专业化的第三万物流企业来降低小批量运输时的高额运输成本。在运输领域,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整车运费与零担运费差异巨大,专业公司因为可以将多个货主的货物集中运输,因此可以争取到较为低廉的整车运费,企业庞大的销售系统、富有经验的车辆调度也有助于合理安排运量和运输路线,减少空驶成本。所以,虽然对货主来讲还是小规模运输,但利用专业运输公司可以使平均运费水平大幅度降低。为减少订货批量,也有的企业尝试鼓励经销商订购一篮子商品,而不是一份订单只订购一种商品。这样虽然交货频率、运输效率没变,但是每种货物的交货次数增加了,相应的每次订货量就少了。 抵消“鞭子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减少信息传导过程中的扭曲。在这方面,近年来所推崇的综合物流管理模式将大有用武之地。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是变原来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瓜分利润的竞争关系为共同拓展利润空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实现所谓双赢的理想局面。体现现代供应链管理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典型的做法就是变原来独自搜集需求信息为合作伙伴之间共享需求信息。通过互联网或者EDI技术使得零售商的销售信息随时传导到批发商、经销商、生产商,使他们得以利用即时信息了解产品消费状况,预测市场走向。由于即时信息比较准确,而且避免多次需求预测,所以真实需求波动被放大的现象得以减少,在掌握真实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生产、运作的安排将会更加合理,大量的浪费将被避免。 降低“鞭子效应”还要减少供应链中仓储的层次。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供应链企业的合作,例如通过上下游企业共享仓库来减少整个供销应链内仓库总数量,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准确、及时运输货物,实现JIT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试论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煤炭企业要加强物流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T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人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4.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5.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6.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问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问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7.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8.强化物流知识的培训和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管理使人们对物料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为此,要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做好煤炭企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浅析 引言 汽车物流是涉及面最广、技术复杂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而零配件物流配送又是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汽车制造厂商一般采取的是外协零配件、流水线式装配生产模式,因此范围广、统筹调度难、影响可变成本的因素多,使其物流配送具有更高的难度。尤其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汽车组装流水线上,要准确地向流水线上不同的车型提供相应的零配件。一旦所需要的零配件没有及时地到达生产线上,而导致生产线停止,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汽车制造所需的零配件有一万多种,零配件配送是一项很繁复的工作。汽车制造厂商为了能够实现jit配送,会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第三方物流公司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和运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完成配送工作。无论是进口豪华车、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几乎没有一辆车是由一个企业独立生产的,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产业链条高度发达,我国正处在“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我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年,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上始终没有真正突破国外的控制,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核心技术攫取产业链条中最大部分利益,而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体系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建议今后应立足自主研发,首先从技术层面突破,同时不断完善国内各地产业分工布局,力争早日建立起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汽车零部件物流配送现状 (一)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低我国汽车无工业,论是进口豪华车、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几乎没有一辆车由一个企业独立生产的,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产业链条高度发达,我国正处在“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 我国汽车产业入世十年,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上始终没有真正突破国外的控制,日本等发达国家依靠核心技术攫取产业链条中最大部分利益,而我国自主的零部件体系仍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理念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亟须提高。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却是认识不足,只是去简单地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统一协调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非常低,有的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脱节情况,能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的更少。 (三)企业物流配送效率低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配送的重要性,也逐步形成了物流建设的网络化布局,同时构建了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体系,有的企业也正在加大扩张的力度和步伐,以抢占市场先机。但是,目前的企业对物流系统投入明显不足,企业物流配送能力和效率非常低,这也直接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在汽车零配件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由于汽车零配件种类繁多,根据使用价值和使用频率可分为a、b、c三类 a类零配件价值最高,通常为非通用件,品种不多,例如发动机、车门总成、排气管总成、坐椅等。b类零配件价值较高,品种较多容易混淆,主要有车顶篷、后舱盖、地毯、前底板、后地板等。c类零配件价值较低,主要为标准件,汽车制造厂商对这种零配件消耗量较大且较为稳定,运输频率低。每次运输都会使用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的运输方式,如室内灯、方向盘、遮阳板、标准紧固件等。三类零配件都由汽车制造厂商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但三种零配件具体的配送方式不同,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集群环境下。三、汽车零部件物流配送发展趋势 目前,包括汽车零部件在内的我国经济正在遭受着汇率大战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拉高产品附加值来抵御汇率和通胀的问题,还要放长眼光着眼未来,把握汽车零部件的未来趋势,打有把握的仗。从目前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有以下四大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并购重组活跃。目前国内大多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较低,与销售额高达百亿美元的跨国巨头相比,我国零部件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而且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向来以廉价而闻名,跨国大型企业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不但向低成本国家和区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范围逐渐延伸到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2010年已经有多家零部件跨国企业通过合资等途径来华建厂。未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和非公路车辆业务,将成为阿文美驰发展的关键领域。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未来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处主任徐长明认为,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比整车更急迫,如果没有大的零部件企业出现,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极其困难。国内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部件产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应。 (二)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实施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进程来看,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与汽车工业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汽车工业资深专家陈光祖表示,要发展就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这是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选择。整车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使用平台战略,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基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结合是科技时代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之间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联系,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物流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的革新,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作用的发挥,突出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时代性和科技性特色。 一、物流管理及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以社会生产的产品的特性为基础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物流管理,其中既包括对物流的组织与规划,还包括对物流过程的协调和控制,以及对物流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监督及解决,通过物流管理而实现物流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来看,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个性化设定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诸多技术支持,使企业的物流管理的可操作性增强,设定有针对性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成为了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具备了根据客户需求来调整物流管理方案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对物流的需求来进行及时的调整,无论是在配送的方式还是在配送的范围上,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来自于信息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链的支持,完善的物流链为企业物流管理进行个性化设定提供了可能。 第二,信息化特点突出。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企业物流管理极具时代特点和信息化特点。以信息网络化的物流管理体系贯穿于物流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在物流信息的查阅,还是物流管理的流程,乃至物流的整个监控过程,都能通过网络化来实现,通过网络的追踪使得客户和物流管理者能够及时地了解物流运输的现状,以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规划。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是传统物流管理所不具有的,是信息网络为企业物流管理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物流管理呈现综合化趋势。企业物流管理的综合化趋势体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不仅仅体现在运输环节,通过信息网络将物流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结合市场的动态来进行物流管理的分析,使企业的物流管理与市场动态相一致。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物流管理所反映的信息来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调整,促进了企业整个运行过程的协调与统一。宝钢集团针对物流管理所进行的改革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信息网络的影响下,宝钢集团建立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的调整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方向,提升了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水平。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不足体现 (一)理念落后 管理理念是支持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网络条件下,企业的物流管理要结合信息化特点,尽可能地发挥信息网络在物流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但是,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阻碍了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物流管理将物流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是分离的,忽视了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些依托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企业中,基本上忽视了对物流的管理,物流管理完全依托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与企业发展的结合,更忽视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物流管理理念在当前依然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在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中,他们忽视了物流管理与企业生产的连贯性,使物流管理与企业管理向脱离,违背了物流管理的原则,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发生了冲突。 (二)信息网络利用不充分 在企业的物流管理中,信息网络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中,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化之间固有联系的必要认识,没有将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结合起来,更没有使信息网络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自动化技术已经出现,为企业的物流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仍有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网络的优势,还将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中,与现代化物流管理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缺乏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企业获取竞争胜利的重要战略,任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都需要以人才为依托,具备专业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是企业突破传统物流管理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人才体系,忽视了专业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三、基于信息网络下的企业物流管理革新 (一)转变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企业进行物流管理革新的第一步,只有在理念上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具有明确的认识,才能突破传统物流管理的思想禁锢,创造出新的物流管理方案。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改革就来自于物流管理的理念的创新,早在90年代,宝钢集团就意识到信息与企业物流管理之间的必然联系,将企业的运营过程与信息化相结合,在企业的整个环节中进行了全新改造,在信息处理和信息的利用上获得了突破。宝钢集团在物流管理上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以互联网取代了电话以及传真机等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了宝钢集团物流管理的网络化。 (二)建立专业人才体系 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生产活动一样,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来支持整个物流管理过程。同时,信息网络化所呈现出来的技术要求变革企业物流管理的人才,企业物流管理引进专业的人才是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改革的关键。建立专业的人才体系需要结合引进与培养。首先,在引进上,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一些具有一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企业引进的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还要针对企业的人才战略发展需要,对企业现有的人才进行培训,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后,要有目标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技术和管理不同的方面进行人才的选拔,强化企业物流管理人才战略。 (三)发挥现代技术的支持作用 信息网络化对于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来说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信息网络的运用是关键。在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不同的企业内部,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模式有所不同,其对物流管理技术的应用自然呈现不同的态势,“量体裁衣”是企业物流管理技术应用关键。同样以宝钢集团为例,宝钢集团在对企业自身特色深入了解,以及在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物流管理的改革,建立了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客户营造了一个优质的物流运营环境,将网络传递的作用最大化的体现在了企业物流管理中。宝钢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物流管理规划体系,在物流管理上结合信息网络,为宝钢集团的物流管理创造了一个奇迹,促进了物流管理的革新。 (四)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处理平台 通过物流信息处理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准确地汲取信息,尽可能地发挥物流管理中的信息优势,企业通过对信息管理平台中信息的分析,有利于促进企业对信息的考量,从而以信息为基础进行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制定详细部署奠定了基础,促进信息网络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企业的物流管理中,都必须以信息网络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信息网络的优势在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保证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网络接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物流管理中的优势地位,促进企业综合发展。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现状分析和问题概括 1.观念落后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提高经济效益和积累资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固然重要,但是物流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甚至重要程度随着现代信息化商务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概念认识停留在产品运输上,单纯的以为只要生产前把生产资料运到车间,再把产品运出去不耽误市场销售就可以了。这种片面重视生产管理、忽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最终将毫无疑问的增加物流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后期发展有诸多不利的影响。不可忽视的是,物流成本也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总体水平上不去。 2.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 现阶段的广大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手段方法上有很大欠缺。总体来说,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非常落后,还是停留在什么时间运输到什么地点的古老方式上,却不愿意去多想想从哪儿运、怎么运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对物流中运输费用占利润比没有很好的认识,这个是不合适的。单纯的货物运输是无法解决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中的成本问题的,物流管理和库存管理的数据对企业物流和由此带来的成本有直接的关系。[1]另外,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只是物流过程中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个节点,并不是物流的全部。当前,中小企业过度将物流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集中在生产资料和产品运输上,是不全面的。因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要尽快改善现有的短缺之处,尽快将目前存在的物流管理手段和物流管理方法上的问题解决。这些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带来的物流成本和库存成本也能因此得到消减,从而提高利润。 3.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管理的越来越专业化,必然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专业化,因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人才,特别是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乏物流专业管理人员不无关系。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对物流管理的控制力不够,即便是企业认识到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苦于没有专业化的人才,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在企业利润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合适的物流管理战略,就无法切实做到物流管理提高利润这一目标。同样的,因为专业化的物流人才的匮乏,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专业性就不免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率。此外,受困于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物流专业化人才也很少会流向这些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自然也导致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专业人员匮乏。当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方面很多还处在一个不够高效率的状态,管理物流的人员因其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等影响,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克服困难,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是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当务之急。 4.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个领域,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效率。目前,企业在竞价过程中能够顺利实现信息化转轨,完成企业信息化改革,通常都能较快的实现发展之路。但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部门等直接带来利润的部门,也要重视能带来利润潜力的物流管理。企业生产离不开信息化,物流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2]当前来说,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大量依靠人工进行管理,而没有全面实行信息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同时,还有些企业虽然对信息化管理投入了资金,完成了硬件铺设,但是因为人员培训等问题,导致缺乏应用和操作人才,这也很严重的影响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 二、针对现状的改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要改变物流管理的现有状况,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想观念。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将重点集中到经济效益上,对生产和销售相关业务是非常看重,但是对于如物流管理等辅助业务则相对较松。但是,这一个观念必须改变,必须树立起物流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是物流管理在利润方面的贡献已经有了证明。企业的发展要扣紧成本和收益,物流成本是一个必须得到有效控制的成本。降低物流成本,就自然的得到了更多的利润。相比较生产成本而言,有更多的优势。因为,降低生产成本,却可能带来相关的其他成本,但是降低物流成本是绝对的降低了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转换物流管理理念。 创新物流管理理念,首先要建立适合企业规模和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全面的不断推进物流管理新理念的认识水平。[3]广大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彻底抛弃物流就是运输的老思想,切实重视物流管理对利润增长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物流管理,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整体对待,把物流管理融合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科学、合理、高效的安排物流活动。与此同时,在制定合理、科学的物流管理制度后,企业必须严格的执行和遵守物流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控制,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 2.改善物流管理方式方法 当前物流管理方式整体落后,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中小企业往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管理方式,喜欢“自力更生”的去办自己的物流部门,并让该部门负责全部的物流活动。自办物流的先决条件是要配备一定的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要消耗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物流活动不可能使得这些设备充分利用,造成二次浪费。这些因素,也决定了自己搞物流只会出现设备利用率低、物流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等不好的结果。但是,物流作为一个企业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利润。这里,中小企业最好的方式是要改善物流管理,实行共建物流公司,或者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等等方式进行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式不是说将企业物流活动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而是企业进行有控制的科学化管理。即企业提供货物出发地和目的地,具体的承办方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设计。在承运过程中,企业可以随时查看物流信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第三方物流有很多优势是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利用这些优势,企业可以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物流活动交给第三方,可以实现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支付较少的费用,实现减少人员编制,减少设备采购等物流活动方面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总的来说,企业积极创新物流管理方式,必然将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3.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人才的重要性,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无需多加说明的,对物流行业来说,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出现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一个问题是人才的不专业和缺乏。因此,要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要着重考虑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企业必须认识到物流专业化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去为人才的引进做准备。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强,但是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加快引进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的进度。与此同时,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培养已有的公司物流管理人员,可以较快的改善物流管理工作,提高物流管理水平。[4]企业一定要聘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冰雨物流咨询专家等展开合作,共同培养物流专业化管理人才。通过培养,现有的物流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润。总而言之,当前企业在大力引进人才和培养物流管理人员方面一定要花大力气去认真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4.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各行各业要加紧信息化改革。谁在信息化方面落后,就必然要被信息化淘汰,被市场淘汰。对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配备专门的物流管理设备,培养专业的操作人员。企业要把物流活动升级为信息化操作,从国高效的利用信息化平台,从而更好的去进行物流管理,控制物流成本。[5]物流活动的信息化,必然会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通过巧妙运用物流管理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收益。中小企业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要从自己条件入手,按照企业实力和需求综合考虑建设适合自身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体系。 三、小结 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当前,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观念落后、管理落后、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等现状需要引起大家关注,并切实去认真改变。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严格按照建议去改变,加强物流建设,以科学化、高效化、信息化的思路建设物流,才能真正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浅论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得十分激烈,而且还面对着国际大企业集团的冲击。建筑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首当其冲的是对人才的竞争。建筑企业不仅要防止国外大的承包商和施工企业挖走人才,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使自己的企业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将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当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缺乏 领导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未能认识到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没有把员工视为影响组织发展的宝贵资源。加上建筑企业的角色定位,事业编制人员占很大一部分,“单位人”、“官本位”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员工缺乏竞争意识,使得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从根本上加以重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局限于工资的发放、出勤情况的统计,员工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的实质性促进作用。正是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导致实施岗位管理、聘用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降低了建筑企业的活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落后 在建筑企业中,由于未能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的理念,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将人力资源等同于其他物化的资源,造成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以管事为主,缺乏对人的关注与关心,忽视员工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需求,背离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中没有创新,只是按照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任务开展工作,导致职工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等,人力资源流动优化配置的机制仍未形成,影响了人力资源整体效能的发挥。 (三)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未能将员工培训与组织战略紧密结合,造成了人才发展的非持续性及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不到位,尤其是培训预算工作往往起不到作甩培训内容单一、教条化、针对性差,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政策理论学习为主体,忽视职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潜能的全面开发,导致建筑企业员工产生反感情绪,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建筑企业开发培训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部分领导过分强调投入和回报成正比,也使得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工作持消极态度,缺乏培训资源。 (四)人才流失严重 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薪酬待遇不高、社会地位较低等令高素质人才避而远之,甚至连已有的人才也逐渐流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目前国内的建筑市场僧多粥少,且管理不规范,建筑企业几乎处于找米下锅、饥不择食的被动局面,因而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加之奖惩力度不足,个人利益未能与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有效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再加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造成了建筑企业关键、重要职位上的人才大量流失,引进也较为困难。 (五)奖惩机制不健全,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首先,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激励机制仍未建立,即使大力推行绩效考核等措施,但真正发挥实际作用的少之又少,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在仍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人员尤其是核心人员的流失。其次,激励方式过于简单化,缺乏对不同层次员工不同需求的考虑,激励效果不佳。第三,绩效考核不仅为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种基础性信息保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激励效果。但当前建筑企业绩效工资制从提出到现在,在全国范围内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尤其是缺乏一个明确的针对不同层次与类别的可具体量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造成建筑企业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往往放置一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员工,只有用良好的奖惩激励措施才能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的质量。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对员工重考核,轻奖惩,特别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措施,极大的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拖欠员工工资等问题,造成了人才的外流,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薄弱,工作分析缺失,组织内部岗位职责、任务及人员的任职条件没有明确规定,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二、改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国家继续深化和推进建筑企业人事与劳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建筑企业自身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力资源在组织的生存发展中既有基础性、又起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目前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人力资源在组织发展中所起的战略性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建筑企业要更加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关注员工,尊重员工,激发其潜能,实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 (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水平 建筑企业作为各类高级人才的集聚地,对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建筑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以负责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三)夯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 根据建筑企业行业特点和要求,提高工作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拟定岗位说明书,对岗位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做出明确规定,防止因人设岗现象的出现。在全面梳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基 础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保障人力资源规划的前瞻性及合理性,避免人力资源选择、培训开发等工作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对单位现有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实现人才为组织所用。要继续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有利于人才才能发挥的氛围,调动人才实现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发展平台。 加大对单位内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与开发力度,促使其更新与转变理念。丰富培训内容方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相关技能的提高,也要包括职业道德的强化、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同时,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工作要结合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四)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 从上到下设定一定的淘汰比例,“疏通出口渠道”让不称职的人退出岗位。严把“进口关”引进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人才。坚决制止为照顾关系、人情而接纳无用甚至有害的人员进人企业。形成以“品行用人、凭政绩上岗”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竞争机制。适时地根据企业发展目标需要、市场竞争的需要合理进行人员的更换和调整。真正做到岗有所需、人有所值。更新观念,择优录用。面向社会,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择优选聘企业经营者。对大型企业来说,也可在企业内部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公开竞争,择优选聘经营者,提高项目经理的积极性。 (五)进一步深化建筑企业的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筑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要求企业必须能为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创造出留人、引人的氛围,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才的引进、培养、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企业文化、上下级沟通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员工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统一性,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积极借鉴和吸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工具和方法为我所用,如平衡计分卡BSC、KPI绩效考核等,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强化对整个人才使用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薪酬的调整、岗位的调动、培训开发的开展等、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其潜能,提高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尤其要加强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健全,培育内部人员的危机与竞争意识,提高激励效果。 总之,在当下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才能使我国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中国建筑企业一定会在本世纪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才潜能的开发,而不断的学习就成为必须。首先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提供了一个成功运用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案例。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包括: (1)“自我超越”(Overstep Oneself):指企业内的员工能做到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磨练意志和品质,全身心投入,最终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2) “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其中“愿景”是指期望未来实现的一种状态并描述这种状态的蓝图、景象。“共同愿景”可以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在组织中会创造一体感,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淡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使命感。 (3)“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发展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①善于汇集组织成员中众人的思想火种,使之开花、结果,即集思广益并使其形成更高的团队智力。②团队学习要求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以取得更高的效率。③团队学习要通过训练,长期坚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人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Sehultz)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的就职演说,在此次演说中,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增长,但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各种外部因素,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 的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也有40% 的企业是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来进行人事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并可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最稀缺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组织”最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企业员工和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更新。同时,“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以发展的标准实行的,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地缩短。现代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每个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保持这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学习型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极大地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些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现代企业正努力寻求一种更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内在要求的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潜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较之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等)能更好地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例如,在日本丰田公司,为了使一位新员工成为一个“丰田人”,首先要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公司的哲学体现在“事业在于人”和“自我管理”,这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使公司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高效、宽松、有序的环境中。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这一形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实践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 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力量、技术力量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员工既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是以各种群体的形式而存在,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就是利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使这一特定的群体产生凝聚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是对全体员工进行管理和协调,人力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加之共同协作,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达到这种和谐,就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 以员工发展为导向,培养持续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员工的发展,就很难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结合企业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培养员工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它能使员工更好地协作去完成任务,使组织有一种整体性以及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3)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状况。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而本身的状况中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最重要的一条是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观念创新,包括对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认识。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对经营管理的认识,还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都是以不断学习和教育培训为前提的。②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的企业考评制度、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这是涉及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全局性的问题。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一个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增加对科研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一切有创造能力和愿望的员工创立自己的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个人的聪明才智等。④领导创新,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要领导者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努力奋斗,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型。 4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现代企业案例 日本松下是成立于1918年的一家家用电器公司,由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妹夫井直岁男三人创建。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80余年的奋斗,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最大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松下名列第26位,年营业收入597.71亿美元,利润10.59亿美元,资产额670.22亿美元。 松下公司的成功已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这一成功归根到底是松下人力资源战略的成功。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过的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是在近年来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重视的,但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早已体现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了: (1) 共同愿景。松下公司十分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即共同愿景)的建设,它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公司的经理和员工都要一起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和七大精神”。正如松下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在松下公司,全体员工已融为一体了”。 (2)团队学习。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工作,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另外,公司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总经理或干部,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松下公司不仅每年对职工进行大量的技能培训(1964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建立了19.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里接受了培训),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看出松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外,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3)自我超越。松下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但最根本的还是它的人才观及其在人才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松下公司一直把对人的培训放在首位,它有一套独特的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的方法。松下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松下的总公司设有“教育培训中心”,下属八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现今,松下公司科长、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数是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事业部一级的干部中,有许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外语,他们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并且十分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超越,也为松下公司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思考。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教育和培养人才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形成独特见解的一个方面。一般的公司主要是注重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而松下公司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之外,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价值判断能力(即系统思考),松下公司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更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浑浑噩噩,无法促进公司繁荣,没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 提要:加入WTO使 中国 企业 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发展 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知识 经济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 科技 、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 社会 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管 理学 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 现代 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 方法 进行现实观察、 分析 和 研究 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 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 规律 加以 总结 和 应用 ,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 时代 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 中国 的 企业 在未来的 时代 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 发展 。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 问题 ,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 现代 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 经济 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 ,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 法律 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 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 社会 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 自然 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近年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层经理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无法说清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无法说清“人事管理”(PersoelManagement)与“人力资源管理”(HumaResourceManagement)有何区别。这种混沌看法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来说既是一种伤害,又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思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人事管理”之所以演变成“人力资源管理”,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存在着两种职能,分别是行政职能和战略职能。 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组织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组织文体活动、人事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称之为“人事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公司已经将这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 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将企业中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协助企业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提供公司合并和收购方面的建议、参与提供业务信息与企业竞争、制订人才保留计划、帮助业务人员提升解决难题的能力等等。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仅限于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忽略了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是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并将日常工作融合到业务中去,才能创造自身工作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增值服务,为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努力创造达成目标的条件,才能赢得相应的尊敬。下面我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儿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所服务的公司尚洋电子是一家以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为主体业务的高科技企业,在保险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业务方面,它的策略是“以软件为主、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强化优质服务”。但是,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像许多高科技企业一样,尚洋公司曾经被人才流失、顶尖人才难以成林、新任主管重业务轻管理等问题所困扰,也曾出现过员工不满、客户抱怨的情况。分析过去几年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公司管理层在去年的总结会上达成共识:“客户的需求决定着公司人才的需求,组织与队伍的稳定是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增值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人才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的增值必须高于财务资本的增值”。于是我们确立了尚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战略职能——让客户、股东、员工三方共赢,即“3W原则”(Win-Win-Win)。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则主要围绕着“三个增值,三个满意”这一核心思想进行变革,即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能使客户增值,使公司增值,使员工增值,目的是要让客户满意,让股东满意,让员工满意。 为实现上述职能和目标,公司加大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并在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配备、培训经费、咨询费用、员工薪资福利调整方面予以保证。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开始从发工资、收集简历、选择培训课程等传统的人事管理,重点转移到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公司业务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上。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也从日常办公室工作中,体验到了工作中所蕴藏着的高弹性、高含量的业务增值潜力。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员工个人的优化工作和组织团队的优化工作,来改善人员和组织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文秘站版权所有 所谓员工个人的优化,是指通过吸引、保留、激励、发展员工,提升其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使其个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业绩不断提高。这被视为人力资源部的日常行政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选择(Staffing,人员招聘和调配)、使用(PerformanceManagement,ositioEvaluatioamCompetencyAnalysis,绩效管理、职位分析与评估、个人能力分析)、培育(TrainingandDevelopment,培训培养与职业发展)、保留(Compeatioandenefit,报酬和奖励)、行为管理(PolicyandHRI,员工行为规 范与员工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建设(EmployeeRelatioandMotivation,员工关系和员工激励)。 而组织团队的优化,是指通过参与企业的业务决策、组织决策,企业文化设计和变革,使企业总体组织高度优化,从组织效率方面促进公司节约成本、增加产出。这是人力效率的组织体现,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职能。相应的工作内容为:人力资源方针制订(HRDirectioetting)、高绩效组织建设(High-PerformingOrganization)、工作流程改进(WorkroceChange)、企业文化建设与变革(CultureuildingandChange)。人力资源部在寻找业务伙伴、提供市场信息、建立行业规则、提供建议和外脑咨询方面,扮演穿针引线、相互呼应的角色。例如,人力资源部作为牵头人,组织了两次电子商务行业人事经理联谊会,许多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踊跃参加,不仅为规避行业风险、促进有序竞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软件开发人员盲目跳槽。 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客户、股东、员工都感到尚洋电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尚洋电子的一位销售人员,在给西北的一位保险公司总经理谈起尚洋的发展变化时,这位很有事业心的老总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得到尚洋在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培训内容。人力资源部立即将相关材料整理给这位老总,并就他所提的问题给予帮助。事后,我们的销售经理很有感慨:“想不到良好的管理不仅作用于内部,还可以赢得客户。” 而在公司内部,经理层也逐渐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决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的事,而是每一个管理者的事,一线经理(LineManager)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者,并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的人员管理责任。从今年所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来看,“回顾过去的一年,您认为公司取得了哪些变化?”大多数员工把“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和职能大大改善了”并列为前两项成就。从专业顾问公司对客户的调查、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的评价来看,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公司效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同对待销售、生产、财务部门一样,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也必须以它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为出发点。虽然对人力资源部门效益的定义和衡量不如其他部门那么容易和直接,但仍然是可以做到的。除员工满意度调查、客户调查等方法之外,较为简易的一个办法就是采取其相对顾客的做法。即:将企业内的其他部门、经理人员、员工都视为人力资源部门所服务的“客户”。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各种服务有欠缺、太贵或质量太差,那么企业就不得不考虑从外部购买人力资源的服务性劳务。同样的服务,如果外部相对本企业内部更低廉的话,宁可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另一个做法是用企业参照法,即拿本企业工作情况与那些“表现最好”的企业的各项标准进行比较,当然,这需要较丰富的外部资源。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 断地发展完善。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 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 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 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 ,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 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 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 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 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 个企业”。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 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 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 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 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 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 率大为提高。同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福利与津贴管理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安置与咨询以 及信息系统等也外包给专营业主或专业咨询公司。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 ,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 。人 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 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虚拟 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 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 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 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 。 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 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 :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和 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 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 而且一般没有机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很少有机会得到公司的特殊的医疗保险。 2.收入显性化、福利社会化。美国公司提供给雇员的收入主要是薪金(工资)及各种保险, 薪金和保险均直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住房、医疗等福利则完全是雇员个人与社会 房产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事,与公司无关。这种灵活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雇员的工作 积极性。 五、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 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美国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新员工培训(new employee orientation),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 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on-the-job training),主要 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continue education),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再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 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special training),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六、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非常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人 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 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 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 可见,美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求是很高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 平、从业经验,还要经过人力资源证书考试(分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 员两级)。“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它负责向会员 提供教育和信息服务、研讨会,向政府和媒体表达心声、在线服务和出版物,把人力资源专 业人员训练成其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人力资源证书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人力资 源专业的组织,该机构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标准,负责颁发新证和换证,监督证书考试操作机 构——评价系统有限公司的运作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与认证机构在美国是 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这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则成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拴心留人不仅是企业决策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指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激励;个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管理内容的平衡,其次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再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根据经验积累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知识管理时代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获取、分析、跟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信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紧密与各业务部门经理合作,将对员工信息的了解充分地运用于为公司项目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或为员工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就能最好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导向,促进公司文化向着共享、合作、跨功能小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而员工大脑智力的开发、知识共享的实现,正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的监督,必须有人力资源经理的参与。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部将以“学习中心”取代“福利中心”,培训也将成为它的主要职能;传统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人本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使人力规划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匹配,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项细节当中。通过提供共同远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其次要创建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及管理亦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需要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二、突破传统模式,增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以带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必须改变将人视作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之本;其次,在管理职能上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适应制度的做法,而注重把对人、对事和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制度、规范适应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做到人与物、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第三,在管理活动上要改变先制订企业规划,再制订人事劳动计划的做法,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合理的筹划。 三、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行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力争让每位管理人员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加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将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持平的状况,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对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充分考虑不同职工的需求差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其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等来提高其积极性和满足其成就感;还可以借鉴国外 的自助式奖酬制度,即由企业提供一套包括多种形式的奖酬办法,职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选择最渴望得到的某种奖酬,如提薪、奖金、休假、退休待遇或当众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三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人才闲置,尊重其工作意愿,对已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的范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其潜力,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分析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市场,如何让企业成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难题。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而绩效评价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存在,它的科学有效和可行性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绩效评价是否建立完整关系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3.开发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在企业的实施人力资源的体系之内,由于技术支持所产生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企业内部优化的软件支持来进行解决,具体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整合,提升绩效评价的体系,逐渐开发起了更为高级的功效,运用技术来实现更为优秀的支持,从此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构建更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国内市场秩序。这一点还要企业自身和企业的员工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各类政策的大力支持。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要点 论文摘要:文章从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领导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 民营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并强调企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级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的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因此,如果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其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一些民营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管理方式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所讲问题外,民营企业的决策者们还必须树立以下观点。 一、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应该知道,企业的法人是你,这只意味着企业过去是你的,企业的现在和将来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体员工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只有勇于面对这一点,舍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营效益,舍得把“我的公司”变为“我们的公司”,同时要做到以德服人,在权利的分配上做到客观公正,使得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你工作,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成“百年老店”。民营企业必须同时兼顾业主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其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企业核心层和骨干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企业的核心层和骨干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知识人才、营销高手等。这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数上虽只占整个员工人数的20%,但他们创造的企业价值和利润却占企业总利润的80%,报酬应向这20%倾斜,并和这些中坚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分享报酬”体系和“持续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股份或“让购”、或“奖配”、或采用“职位股”、或采用“期权股”等形式配售给这部分员工。 2.实施公平、合理和多种价值的分配奖励体制。依能力强弱、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工作好坏,按绩按劳分配,分配形式应多样化,既有工资(岗位工资、职能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突出功效奖、科技创新奖、特别贡献奖)、股份(奖励股份、职责股份、配售股份)、福利津贴(特岗津贴、住房福利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物质奖励,又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等非物质奖励。企业要针对不同员工、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政策。对普通员工采用多级别职能工资,每年按考核情况适时提升工资和给予绩效奖励;对知识型员工应依据可持续贡献才能、品德和职责采用职能工资为主,结合股份奖励等分享式分配形式;对中高层管理员工宜采用以职务、责任和绩效价值为本位的职务工资、年薪效益工资加股份分享制报酬体系,年薪效益工资部分按所负责部门和工作的实际绩效确定。需特别强调的是,要做到使报酬与奖励公平、合理、科学,真正起到激励员工发奋向上、团结和凝聚员工的积极作用。 3.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 4.勇于放权,让“干部”责权一致。企业“干部”或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用好这一批人,使其成为能同企业一起抗击风浪的不可动摇的层层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的老板要转变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超越自我、信任人才、放手放权。在加强审计稽核和严格各种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让“干部”有职有权,能说话,能拍板。老板要注意在下级员工面前维护“干部”的权威,不能只突出自己,总是向员工暗示“我才是老板,我才能决定一切”。如果这样,员工就会“看轻”干部,使层级管理流于形式,事无巨细都去找老板,去讨好老板。 二、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转变思想,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计划、职务设计与职务分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与任用、对员工进行事业生涯的设计、进行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制定薪酬政策、缓和劳资关系、关心员工的安全及保健等。在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 1.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一套人才竞争机制,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并使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对员工实行“三工转换”,优秀员工、合格员工、不合格员工不是终身的。对中高层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职务转换和定期述职,干部能上能下。对知识型员工解决好人才流动与稳定骨干人才的矛盾,对能给企业创造持续价值或可以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员工,应采取领导与被领导角色置换的互动式情感化管理体制。 2.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管理首先应从直接控制式转向间接遥控式,建立良好的劳资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淡化过程控制,强化结果评价,创造一种宽松的又可有效评价工作实绩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增加人才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按人才的知识、能力、贡献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和权威性,让人才的知识、能力充分为企业创造价值。 3.建立严格、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度。民营企业的考核应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是奖惩的依据,奖得不公正、罚得不公正,都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考核应以关键业绩为主,对不同类型岗位制定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使考核尽可能量化。 4.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使员工在培训中接受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能够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及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三、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破除家族式经营和家长式管理,尊重和信任员工,打破老板与员工之间特别是高层员工之间的管理屏蔽,平等相待,了解员工的心愿和要求,倾听员工意见,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参与性”,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和感情联系,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尊重你的员工,爱你的员工,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从感情上关心员工,生日、节日给员工送上祝福,婚、丧、孕、产给员工带薪休假。从远利益上为员工做好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体现管理人情味和人本主义精神。民营企业内部一定要有竞争机制,使员工有紧迫感,有工作压力,但又绝对不能让员工觉得随时都有被扫地出门的感觉,感到人人自危,无所适从。民营企业不搞终身制,但也应该有员工为企业终身服务。一个企业创办5年,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时间最长的只有3年;一个企业创办10年,在企业供职最长的只有7年,一个企业创办了50年,而没有一个在本企业退休的员工,这样的企业,很难让员工有“归属感”。有的民营企业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结果伤害了大批员工的感情。在解决员工“归属”问题上,日本企业建立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战略颇为成功。松下电器在每批新员工加盟时的迎新会上,总会请几位在松下退休的元老在首排就坐,这实际上是给新员工一种“提示”,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选人、育人、用人及留人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更多精品:3edu文书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国有交通施工企业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通过对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阐述了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拔与配置、培养与开发及合理的考评与激励政策。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已成为国有交通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营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治理。然而,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已成为国有交通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 1.缺乏高素质的经营治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治理人才却是国有交通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治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国有施工企业治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治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治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治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治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治理岗位,使治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 2.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假如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量的中高级经营治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因此,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会直接削弱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治理观念落后。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决策者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硕士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治理和传统的人事治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把“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治理的层面上。现代人力资源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治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2.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治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 3.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国有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政策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国有施工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治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治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不一定就是一名优秀的治理者。曾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治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治理,所以其治理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对企业来说,这种用人方式是人才的浪费:其一技术人员并不一定适合治理工作,将他放在治理岗位上,可能把真正适合这一工作的人员挤走;其二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本人的专业在延伸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上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对企业和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幸事。 4.人力资源培训落后。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很多国有施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而增值的增量资源,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像所有资源一样会发生损耗,只重视对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补给和折旧,不舍得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三、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1.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企业的经营治理者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有些名曰竞争上岗,实际上早已拟定;在招聘中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有关经营者招聘的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选择适合的经营治理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经营者,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定选拔的标准。例如国有施工企业治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治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定对国有施工企业治理者的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其他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制定完善的选拔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这一岗位的治理者。 2.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成功的企业领导层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合理开发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作为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国有施工企业,更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舍得投资、舍得开发、舍得培养,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之前,应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 3.人力资源的考评与激励。在人力资源治理方面,国有施工企业应注重在人力资源的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 (2)建立适合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可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了解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假如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假如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事业激励。人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他们来说,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 企业文化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应该切实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依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借鉴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而为企业更好的服务。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渐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承担着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影响着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管理上,中小民营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摆在每一个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组织生存发展并始终保持竞争力的特殊来源;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保证;更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可以说,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主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真正的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 (二)家族式控制,导致管理混乱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 1.“自己人”的文化层次和管理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思想,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智了解甚少,导致高层决策短期化,无法顾及企业长远发展,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多数是“自己人”,在本来就缺乏管理制度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内,更难于进行科学化管理和指挥。 3.近亲繁殖导致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 4.容易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某些岗位被“自己人”占用,导致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无法进入,而“自己人”的素质又不高,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要求,造成企业工作的低效率,低效益。 5.由于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都是由“自己人”任职,造成招聘进来的员工缺乏对企业认同感,感到缺乏成长空间,难以得到提拔,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担忧,久而久之产生跳槽的念头,不利于公司的长治久安。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但由于民营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一些民营企业主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认为人力资源部就是人事部,只是名称更改一下而已,领导人照旧,管理制度照旧,管理模式照旧,工作范围也照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各个直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但许多企业主不了解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对人力资源地工作支持不到位,致使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困难,不能深入到各个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四)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这一方式并不一定起效,报酬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五)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发展靠人才这个道理差不多人人都懂,但是不少民营企业老板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疑虑,只重视使用人而不重视培养人才,只愿意在用人上花钱,却不愿意在培养人上投资。即使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 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最终导致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六)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轻视人事法规政策。 三、解决措施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 首先,民营企业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正确认识,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高于其它一切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而并非单纯的成本耗费部门。另外,还应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必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其次,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系统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次,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投入时间和资金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直线经理和员工的观念也要转变,力争将民营企业非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总之,只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所谓优化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最有效地工作。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地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企业人员配备应遵循因事择人、量才使用、动态平衡的原则。因事择人就是根据岗位的要求,选择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以便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量才使用就是根据人员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工作,以便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动态平衡就是企业要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观念,不能论资排辈,使企业的员工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这样员工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从此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 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对管理人员要经常的进行培训,这些培训既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包括对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等内容的培训。对员工则是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持续不断地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其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的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考核上还比较粗放,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绩效管理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尽可能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流程,评价方法则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目前拥有的资源及能力等各方面加以制定。 一是薪酬激励。薪酬多寡应与个人业绩挂钩,切实做到按劳得酬,公正合理,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二是期权激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已不限于获取短期的利益,需要长期利益保障,以分红、股权为代表的期权制形式是目前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让员工感到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三是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民营企业应冲破家族任用,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企业中、高层,让员工享有建议、投票、决策参谋等民主权利,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愿意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那么员工就会心怀感激,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 五是情感激励。管理者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是有感情的,管理者必须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和征服下级的感情。要对下级尊重、信任和关怀,多帮助他们、赞扬他们、理解他们,从感情上赢得下级的信赖,推动工作的进展。 六是对员工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等非物质激励。 (五)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只无形的手,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产生超常的激励效率。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功能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应注重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要共建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六)改变经营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管理者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主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实践感受较为丰富,而理论知识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应适时聘请职业的经理人,让那些真正拥有较多管理经验、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用优秀的理念,高薪高酬,实职实权聘请一流的高薪技术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其他人才,从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论 总之,民营企业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理想状态,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状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地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才能留住人才,培训人才,任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分析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价值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措施,其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强化企业的整体管理具有明显的作用。但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激励机制运用不当,造成激励机制的效应无法正常发挥。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根据内部成员的个人需求,通过制定适当的分配制度与行为规范,用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一致。员工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受到的激励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越深,表现就越积极,行为效果也越显着。 一、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了使企业有秩序及高效的运行,就要使用激励机制中的人性化模式与员工以诚相待,满足员工合理的需求,使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重视,从而增强企业全体上下的向心力。 2.激励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机制可诱导员工将个人的利益统一于整体的利益,激发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全力投入,从而促进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及企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员工生产与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措施应用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的片面性。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将对员工的激励措施理解为单纯的物质奖励,例如升职、加薪、发放奖金等形式,但是马斯洛需求论认为,人在生存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员工在得到其应有的物质奖励时,同时也渴望得到企业或他人的认同与尊重,得到上级的赏识,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企业仅以物质奖励为激励措施而不重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不仅不能让激励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也不利于激励措施的正常应用。 2.绩效考核系统尚不完善。这是大多数企业所共有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绩效考核中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造成考核的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出每位员工的工作成效与结果,自然无法对员工的工作做出合理的评估。再者,企业中除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管理部门均认为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自身无关,可不参与到考核的工作中来,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孤军奋战,无法为后续的评估、反馈与改进给予强有力的依据,也无法实现其基本的激励作用。 3.评估标准尚不规范。评估是激励的前提条件,有评估才会有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体系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更具针对性,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然而,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评估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采取激励措施,这样不但不能保证激励措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反而可能因为激励工作不全面,打消员工的积极性。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就会导致激励措施在实施中过于平均,没有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工作表现的重视。由此,员工有可能产生不满,对待工作散漫懈怠,对企业的公正度产生怀疑,员工认为自身的价值无法在该企业得以实现,从而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评估必须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再配合以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激励措施缺乏差异性。许多企业在运用激励措施时,对待企业全体员工均采用同样的激励措施,丝毫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岗位特征与精神需求,造成激励措施实施后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试想一下,若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的激励措施以同化处理,将无法对企业领导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或者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打击。所以,企业应根据员工的特征与岗位特征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使激励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措施的正确应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激励方法,它符合员工对于物质条件的需求与满足。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是对员工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满足了员工基本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改善其生活条件与质量,提升其社会地位。物质激励在机制中占据主要地位,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物质激励必须公正公平,但不搞“平均主义”。为了做到公平激励,必须对所有职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按统一标准进行奖与罚,否则将会产生负面效应。此外,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奖励相当于无激励。对不同类型员工,不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制定不同的薪酬方案,使之能发挥激励作用。比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等,他们的物质激励措施应区别对待,以升职加薪、发放岗位津贴、奖金、礼品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及体现其价值。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激励方式。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自然就会萌生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情感是影响人类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多关心员工工作与生活,关注其身心健康,营造出一种信任、关爱、和谐的工作氛围。如企业可派领导适时深入生产的各个岗位进行慰问,如夏季高温时可开展“送清凉’活动,年底帮员工代购车票等措施。另外,企业可采用榜样激励法,对先进工作者进行奖励,没有人甘居人后,一旦有了榜样,员工就会制定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从榜样中得到激励。企业可定时召开员工表彰大会、书面表扬或口头表扬、授予先进称号等方式使员工体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 3.企业文化的激励。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以外,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下与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养成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企业文化建立的核心目标是使企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可对员工起到导向作用,使员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去实现,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与主动参与,实现企业与员工目标一致,利益一致。 4.完善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考核与评估的实质是实现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后,为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将目标分阶段分配至各部门与各人员的身上,每个人都有任务。而绩效考核就是对企业每位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追踪、记录与考核,绩效考核和评估能够可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工作状况,基于此,企业才能对激励措施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保障企业激励措施效果的实现。企业首先要使被考核者了解考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等,提高考核的透明度。不同类型的员工的考核内容要体现差别性,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而非惩罚。目前也有一 些企业尝试根据员工的特点帮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使得员工目标明确。员工有了自己的工作目标后,工作更有激情,企业还可根据每位员工的规划举行相应的职业培训,帮助员工实现其目标。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浅谈 1、概述 1.1人力资源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大多数公司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归结为与人有关的管理实践,即组织为获取、开发、保持和评价人力资源的一切活动[1]。 1.2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特点 (1)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多,整体质量不高: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多,且呈上升趋势,然而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技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同时,经营管理人员缺乏,从业人员的培训显得不足; (2)流动性大、结构不稳定:建筑行业是一个以所承包的工程、项目为依托的特殊行业。建筑行业人员多以施工现场为工作场地。工程一结束,职工就从现场撤回。只要新工程一开工,他们又面临新的搬迁。 2、建筑企业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当今时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理应有一个完整强大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而现在多数建筑企业,并未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仅把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一个事务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冗员过多、结构失调: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人员往往数目庞大,工作效率比较低,而随着建筑企业改制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建筑企业一线工人由固定自有职工转变为临时农民工,民工成为建筑施工现场一线操作工人主力,工人队伍严重缺乏培训,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技术能力、整体素质低下,高级技术员工相对比例低,造成结构失调; (3)职位分析不到位,分析方法滞后:职位分析是通过确定不同职位的任职资格而为甄选、培训提供标准和依据。现在,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员岗位制度,缺乏灵活性; (4)薪酬水平长期偏低,缺乏激励和有效地考核体系:一个企业的薪酬水平是其吸引、竞争、保留和开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的体现。普遍来说,建筑企业薪酬水平长期偏低,这成为制约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关键瓶颈,同时建筑企业很少思考企业自身的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激励手段。 3、主要创新策略 3.1更新人才观念,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创新是建筑企业得以发展的不竭源泉。国有建筑企业管理者需要创新人才观念,除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吸收,对企业相关部门的优秀人才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企业员工为本,关爱职工,解决好职工普遍关心、跟他们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现实问题,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才能吸收并保留优秀的人力资源。 3.2树立市场观念,建立动态管理模式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和知识的发展、更新是飞速的,只有适时更新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动态的方式管理人力资源才能符合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规律。建筑企业应该打破人力资源招聘的地域限制,积极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和外部招聘制度,同时放宽晋升条件,鼓励有能者参与岗位竞争和职务竞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3.3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企业发展,管理先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保留优秀员工及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对企业成员能力的培育,且能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发挥和提高个人能力。因此,企业要创造一种促使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建筑企业要将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员工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完善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避免优秀的人才的流失。国有建筑企业员工数目比较大,层次差别比较大,企业应对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进行相适应性的培训,提高各层次的人力资源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使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3.4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必须有激励措施的存在,这是激发员工创造性的最好办法,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2]。在制定激励方案时,可以灵活选择业绩工资、表现花红和期权作为激励手段。如果条件成熟,最好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人才激励机制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激励方面,精神方面的激励也不可或缺,要在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同时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使员工的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3.5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 企业必须选择能够比较完全、客观员工表现且能具体量化的指标,这样使得考核机制更为有效且具有良好操作性。建筑企业人员分布复杂,评价标准要以企业员工为本,对每一位员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够偏向于某个部门或者特殊群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评价流程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以具体的规范和实施准则杜绝暗箱操作的存在以及人际关系导致的评价尺度倾斜。 4、结语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缺乏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冗员过多、结构失调;职位分析不到位,分析方法滞后;薪酬水平长期偏低,缺乏激励和有效的考核体系等问题。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一直是建筑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建筑企业效率低下,企业竞争力较弱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以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诟病,提出了:更新人才观念,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树立市场观念,建立动态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等具体的创新型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资源管理论文:浅谈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 国际化 管理 [论文摘要] 世界建筑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使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匮乏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最大瓶颈。为了推进我国国际化,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浅谈如何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将优秀人员吸引到国际市场。 当公司刚开始扩展到国外时,通常把所有的海外活动集中在一个海外事业部。由海外事业部牵头协调总部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对接各海外区域。当海外业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总部协调和管理的难度就会变大、效率也会降低,实行分权式的组织机构,将绝大部分生产经营决策权交给各个区域公司,以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所以需要外派大批骨干人员、确定市场定位和管理模式、逐步推进机构属地化,实现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道路。 一、人力资源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种要素。现在的人力资源狭义范围来理解,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而非广义的劳动力资源。 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重视人才,建立有凝聚力、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形成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才能形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所以进行合理人力资源规划,才能适应竞争激烈、危机四伏的国际市场。 二、目前国际化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国际化公司而言,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一件重要而困难的事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难觅。目前,我们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市场锁定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等区域内的那些我们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这类区域我们无法招募到足够的中高层专业管理人员,所以需要外派大量优秀的管理人员。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人才需求的增长已经超过供应的增长,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才奇缺。虽然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很难找到工作,但对于中国希望走向国际的企业来讲,却要首先面临国际化人才缺乏的考验。对于这些企业来讲,他们需要的是充分理解国际竞争的规则,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有关实践并能有效管理员工的高级管理人才。 2.中国企业国际人才流失严重。员工外派到国外工作对任何企业来讲都是个难题,由于难以适应国外的环境和融入当地文化,当他们感到失意的时候就会提前回国,或者由于对收入与机制的不满而跳槽,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给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3.影响员工是否接受国际任命的五点主要因素(1)子女教育。(2)对配偶职业发展和就业不利。(3)回国后再安置政策中忽视配偶。(4)无法为再安置提高足够的信息和支持。(5)健康问题。(6)长期两地分居;从中我们可以至少看出解决外派人员问题,是一项很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很多工作需要企业努力去做。 三、如何合理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保证公司国际化可持续发展 1.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发展国际化人才就必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必须选拔对国际化感兴趣的,喜欢到海外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的人;第二要日益增加派往海外做国际业务员工的数量,要把更多年轻人送往海外做国际业务;第三要让企业管理人员更多参加国际型商业管理培训项目,增加他们的国际化管理知识和经验。国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都要经过MBA教育的培训,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却受到了管理教育方面的挑战。如果企业需要管理人员获得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了解管理实践,就必须要他们参加MBA学习。但目前中国MBA教育存在很多难题。首先是中国大多数MBA项目成立的时间很短,还不够完善。其次是中国商学院的教授很少带给学员参与现代化管理实践的机会。最后是由于中国发展太快,很多管理人员认为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参与学习。企业应该鼓励管理人员参加MBA学习,与此同时也要开展短期培训,掌握最现代的管理知识,增加经验。
统计分析论文:统计分析写作知识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统计分析是统计部门的独家产品,是开展统计服务的拳头产品,通过一代又一代统计人的努力,统计分析已经成为一种品牌,被社会各界所认可,本文就如何写好统计分析,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统计分析的特点: 统计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进行表述的文章,是统计分析结果的最终形式。与一般文章相比,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㈠以统计数字为语言。统计分析报告以统计数据为主要语言,并辅之以统计表和统计图来具体而明确地进行表述。并且,统计分析报告所使用的统计数据不是个别的、简单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统计数据。 ㈡具有简明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统计分析报告属于说明文,在表述时不使用夸张、虚构、想象等文学表达方式,也不使用华丽的语言和过多的描写去着意渲染。它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做到言简意赅、精炼准确,资料与基本观点一致,论点和论据的一致。 ㈢统计分析报告具有相对确定的结构。其突出特点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般是先针对问题亮出观点,然后摆数据和事实进行论证,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㈣对研究过程的高度概括。统计分析报告是研究过程的叙述,但又不是对研究过程的全盘照搬,而是择其主要论点和论据对研究过程的高度概括。它省略了研究过程中运用多项指标、多种统计方法进行试算的过程,而且也不需要对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推导过程和运算步骤进行过细的讨论,而是通过论点和主要论据的联系直扣主题。 二、当前统计分析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统计分析缺少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需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拥有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 是统计分析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主要因素,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也是统计分析超越其它经济部门文章的独门利器。可是,现阶段统计部门中出现了这样的文风,整篇文章无统计数据,无数理分析,这类文章丧失了统计分析最基本的属性,其效用和价值自然一落千丈。 ㈡统计分析缺少活情况。通篇文章用数字堆砌,统计表格文字化,缺少反映经济动态的活情况,使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㈢统计分析专业性太强。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统计分析叙述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经济现象,应用各种统计研究手段是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经济现象,而有的统计分析本末倒置,用大的篇幅描述计算和分析过程,使读者看完文章后,印象最深的是《统计学原理》,对于分析结果却有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㈣常规型统计分析过多。统计部门将统计工作划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等等,长期以来,统计工作者习惯于写定期专业统计分析,比如“上半年工业运行情况分析”、“一季度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等等,很多分析是换汤不换药,年年一个样,大大降低了统计分析的使用价值。 ㈤语言的锤炼欠缺。有些统计分析前文说大幅增长,后文罗列的统计数据增速却是下降的;有些统计分析措词不够严谨,对“高速增长”、“较快增长”、“温和上涨”应用混乱;还有些统计分析的语句冗长,或语法存在错误,没有做到精益求精。 三、对写好统计分析的几点建议 ㈠选好命题。 统计分析能否写成功,选题是第一位的,选题的主导思想要新,思想不能陈旧,观念不能落后。不能用历史的、陈旧的经验来对待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选题时首先要明确对象,即明确给谁看,然后“换位思考”,选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才是确定内容,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㈡实施统计分析“精品战略”。 如果说统计数据是统计生产线上的初产品,那么统计分析就是面对消费者的产成品,是信息使用者直接面对的统计产品。实施统计分析“精品战略”,就是要让统计分析能够体现出统计服务的高水准、能够贴近社会的信息需求,把统计分析报告打造出统计品牌,不但要鼓励原创作品、消灭伪劣产品,还要提高产品执行的技术标准,通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步把“统计分析”做成一块金字招牌。 ㈢提高统计分析的技术含量。 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依数成理,论据就是统计数据,而统计学的不断发展为统计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将各种经济学、统计学知识应用在统计分析中,将经济现象研究得更加透彻,同时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统计科学的博大精深,改变有些人对统计工作就是加减乘除的简单认识,最终赢得社会对统计工作的尊重。 ㈣统计数据与经济动态有机结合。 只有把枯燥的数字与活情况结合起来,才能使统计分析有血有肉。因此,统计人员要把握好“四情”,即上情、下情、内情和外情。上情就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会议精神及文件要求。下情就是搞调查研究,掌握部门、基层单位的现实具体情况。内情就是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外情就是外地区、外部门的具体情况。只有把握好了“四情”,写统计分析文章时才能进行横向、纵向分析比较,揭示规律性,增强预见性。 ㈤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 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统计分析报告写得再好,也成了无效劳动。要保证统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统计人员要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敏感,要有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要有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争取雪中送炭,避免雨后送伞,把统计分析报告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和社会各界需要之时。 统计分析论文:全国林业统计分析报告 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林业改革发展面临良好机遇、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面对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巨大影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林业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林业中心工作,狠抓各项林业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各项林业事业取得新成就。 一、生态建设与保护 (一)营造林总体状况 各级林业部门紧紧围绕林业“双增”目标,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龙头,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大力开展荒山造林,全国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90.99万公顷(8865万亩),比减少5.63%,完成计划任务的99.8%。其中人工造林387.28万公顷,飞播造林19.59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84.12万公顷。西部12个省区(含新疆兵团)共完成造林面积342.77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8%(图1)。 造林面积较有所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今年我国特大干旱、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对新造林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第四季度中央扩大内需新增255万公顷造林任务使的造林面积大幅增长,若扣除这一因素,造林仍保持较大规模。 ,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由的12个省区市(单位)扩大到27个省区市(单位),全国森林抚育面积持续增长,共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666.17万公顷,比增长4.70%,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66.56万公顷,比增长22.48%。 另外,完成有林地造林面积38.80万公顷;更新造林30.67万公顷;四旁(零星)植树24.69亿株。全国苗木产量和育苗面积分别为414.18亿株和66.04万公顷,林木种子采集量为5.09万吨。 造林总体上呈以下几个特点: 1、生态公益林保持较高比重 从林种结构看,在全部造林面积中,用材林80.99万公顷、经济林111.09万公顷、防护林394.34万公顷、薪炭林1.89万公顷、特种用途林2.6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3.70%、18.80%、66.73%、0.32%和0.45%。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占全部造林面积的比重为67.18%,仍保持较高水平。 2、乡土树种占较高比重 从树种类型看,在全部造林面积中,使用乡土树种的面积为340.43万公顷,所占比重为57.60%。使用珍贵树种的面积为10.15万公顷,使用速生树种的面积为74.10万公顷。 3、混交林所占比重有待提高 从结构类型看,在全部造林面积中,纯林面积319.67万公顷,混交林面积216.32万公顷,其他类型55.00万公顷,所占比重分别为54.09%、36.60%和9.31%,混交林比重有待提高。 (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66.96万公顷(图2),比减少20.16%,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2.09%。其中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工程退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分别为88.55万公顷、98.26万公顷、43.91万公顷、136.06万公顷和0.18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比重分别为14.98%、16.63%、7.43%、23.02%和0.03%,其他社会造林占全部造林面积的37.91%(图3)。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工程区木材产量 工程区木材产量达到1299.48万立方米,比减少12.43%,仅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16.06%。 公益林建设 天保工程完成各项公益林建设面积88.5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88万公顷,飞播造林7.33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64.34万公顷(图4)。森林管护面积为10486万公顷。自1998年工程实施以来,13年间工程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83.06万公顷、飞播造林326.60万公顷、新封山育林746.20万公顷。 人员结构及安置情况 天保工程实施13年来,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工程区累计一次性安置职工67.20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1668人。天保工程区年末全部在册职工人数为87.0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62.78万人,下岗待安置职工11.09万人,离开本单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13.1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1.7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6.85万人。 2、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99.65万公顷(含京津风沙源工程中1.39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0.03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67.48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32.14万公顷(图5)。全年完成种草面积0.49万公顷。西部12个省区(含新疆兵团)共完成56.34万公顷的退耕还林任务,占退耕工程总造林面积的56.53%。 随着先期实施的退耕地补助陆续到期,从起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的粮款兑现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涉及粮款兑现的退耕地面积为812.44万公顷(1.22亿亩)。全年粮食补助资金168.73亿元,生活费兑现金额36.70亿元,全年粮款兑现涉及2753万农户。 自1999年工程试点以来已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906.29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481.20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25.46万公顷。累计粮食补助资金总计1804.23亿元,累计生活费兑现金额总计229.71亿元。 3、防沙治沙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防沙治沙工作全面实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并继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和38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达到29个。全 国土地沙化防治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恶化”的新阶段。,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范围内的75个县共完成造林43.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1.39万公顷,飞播造林12.26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20.26万公顷(图6)。草地治理面积17.73万公顷,小流域治理面积13.40万公顷,治理总面积达到75.04万公顷。另外,还建设暖棚95.14万平方米;购置各类饲料机械1.13万台;完成水利配套设施1.47万处;生态移民1322人,涉及到324户。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来累计完成治理总面积达到889.79万公顷,其中林业工程576.76万公顷,草地治理221.22万公顷,小流域治理91.81万公顷。在林业工程中,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1.35万公顷、飞播造林77.84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07.57万公顷。 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136.0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9.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46.14万公顷。分工程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92.83万公顷,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1.88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7.32万公顷,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68万公顷,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6.92万公顷,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积0.43万公顷(图7)。 在全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所占比重为83.90%,其中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所占比重最高,分别达到了26.74%和22.53%。另外还完成低产低效防护林改造面积2.04万公顷。 自以来,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82.02万公顷、飞播造林29.1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401.67万公顷。其中,三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29.36万公顷、飞播造林10.12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00.20万公顷。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截至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已达2035处,总面积1.24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8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公顷。与相比,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23个,面积增加82.72万公顷。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 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88万个,总面积1588万公顷。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点351个,总面积为476万公顷。国家划定禁猎(采)区2425个,总面积为87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560个,野生植物种源培育基地503个。野生动物园61个,植物园87个,狩猎场14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5456个,野生动植物科研及监测机构663个,鸟类环志中心(站)148个。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人员达4.87万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万人。 6、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我国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并建立了长江、黑龙江等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截至底,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4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面积为391万公顷,湿地示范区面积为251万公顷。全国共有182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 7、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荒山荒地造林中速生树种造林74.10万公顷,占全部造林总面积的12.54%。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共造林6230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1777公顷,更新造林4439公顷。另外还完成改培面积8010公顷。 二、林业产业发展 ,国家继续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扶持和指导,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林业产业的冲击和影响,林业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一)林业产业总产值 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28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增长30.21%。这是继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收官之年突破的又一大关,实现了五年之内的两次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速达到21.91%,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图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产值8895.21亿元,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39.05%,同比增长23.11%;第二产业产值11876.95亿元,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2.14%,同比增长36.24%;第三产业产值.86亿元,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8.81%,同比增长29.43%。近年来,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逐步调整,不断优化,已由“十五”末期的52∶41∶7,调整为39∶52∶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产业素质实现新的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第一产业中,包括干鲜果品、茶、中药材以及森林食品等在内的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业产值为5158.19亿元,所占比重最大,为57.99%;第二产业中,包括锯材、人造板等在内的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业产值为4994.43亿元,所占比重最大,为42.05%;第三产业中,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发展迅速,产值为1310.37亿元,所占比重最大,为65.29%,全年涉及林业旅游和休闲的人数为10.32亿人次。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分别是有木竹浆造纸业、林业生态服务业(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森林水土保持等)和林化产品制造业,增长速度分别为75.45%、52.87%和49.56%。 分地区看 ,东部10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11088.27亿元,占全部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8.68%;中部6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4574.58亿元;西部12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为4648.80亿元;东北地区林业产业总产值为2467.37亿元。东部省份增长较快,比增长34.98%。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共有9个,分别是广东、山东、浙江、福建、江苏、广西、四川、湖南和江西(图9)。 (二)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 1、木材产量 木材产量为8089.62万立方米(图10),比增长14.45%。 在全部木材产量中,原木产量7513.21万立方米,比增长16.01%;薪材产量576.41万立方米,比减少2.64%。木材产量按生产单位分,林业系统内国有企业单位生产的木材为1385.99万立方米;系统内国有林场、事业单位生产木材1293.30万立方米;系统外企、事业单位采伐自营林地的木材266.02万立方米;乡(镇)集体企业及单位生产木材产量423.69万立方米;村及村以下各级组织和农民个人生产的木材4720.62万立方米。农民自用材采伐量823.37万立方米,农民烧材采伐量2174.48万立方米。 2、锯材与木片、木粒加工产品产量 全部锯材产量3722.63万立方米,比增长15.26%。木片、木粒加工产品1873.51万实积立方米,比增长45.71%。 3、人造板产量 我国人造板产量是近5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达到15360.83万立方米,比增长33.03%。在全部人造板产量中,胶合板7139.66万立方米,比增长60.40%,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46.48%;纤维板4354.54万立方米,比增长24.82%,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28.35%,其中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3894.24万立方米;刨花板产量1264.20万立方米,比减少11.66%,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8.23%;其他人造板2602.43万立方米(细木工板占63.49%),比增长19.61%,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16.94%(图11)。另外,单 板产量为2724万立方米,人造板表面装饰板产量为2.95亿平方米。从分省情况看,人造板生产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图12),山东、江苏、广西、河北、河南、广东、福建、安徽8省(区)产量均超过700万立方米,8省(区)人造板产量共计11921.95万立方米,占全国人造板总产量的77.61%,其中山东首次突破3000万立方米,江苏突破万立方米,广西、河北和河南3省的人造板产量均已突破1000万立方米。 4、木竹地板产量 木竹地板产量达到4.79亿平方米,比增长26.92%。在木竹地板产量中,实木木地板1.12亿平方米,占全部木竹地板产量的23.32%;复合木地板2.68亿平方米,占全部木竹地板产量的55.97%;其他木地板5980万平方米;竹地板3940万平方米。木地板产量最大的省份是浙江省,产量达到8014万平方米。 5、林产化工产品产量 ,全国松香类产品产量133.28万吨,比增长19.32%。松节油类产品产量15.84万吨,樟脑产量1.16万吨,冰片963吨,栲胶类产品10925吨,紫胶类产品产量3804吨。 (三)经济林、竹、油茶、花卉产业 ,我国虽然连续遭遇特大干旱、严重洪涝等极端天气,但全年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与相比基本持平,达到1.26亿吨。从产品类别看,有增有减,其中水果种植面积为1235万公顷,水果产量为11030万吨,比减少1.36%;干果产量为743万吨,比增长10.37%;林产饮料产品的产量为139万吨,比减少2.59%;林产调料产品的产量为50万吨,比增长6.76%;林产工业原料产量168万吨,比增长7.50%;木本油料产量为113万吨;竹笋干、食用菌等森林食品产量为256万吨;木本药材的产量为117万吨。 竹材产量为14.30亿根,比增长5.42%,其中毛竹9.35亿根,篙竹4.95亿根。村及村以下各级组织和农民生产竹材10.84亿根,竹产业产值达821亿元。 ,中央财政扶持油茶产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油茶良种种苗供需矛盾大大缓解,油茶造林良种良法得到普遍应用,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稳步推进。年末实有油茶林面积304万公顷,当年新造油茶林16.43万公顷,低产林改造13.68万公顷。繁殖圃294个,苗木产量5.46亿株,油茶籽产量为109万吨。油茶产业产值达140亿元。 ,受上海世界博览会及各地城市绿化美化蓬勃开展的带动,花卉产业发展良好。花卉种植面积76.40万公顷,比增长20.78%;切花切叶125亿支,比增长1.02%;盆栽植物29亿盆,比增长45.86%;观赏苗木57亿株,比增长13.74%;草坪3.23亿平方米,比增长39.69%。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市场4500多个,花卉企业4.06万个,其中大中型花卉企业7700多个;花卉从业人员387万人,花农115万户;控温温室面积和日光温室面积分别为4042万平方米和13886万平方米。 (四)林业主要产品销售价格 全国主要林业工业产品销售价格涨跌互现:木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699元,比提高23.94%;竹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根7元;锯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1100元,比提高8.16%;木片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实积立方米624元,比下降5.60%;木地板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25元,比提高3.31%;胶合板综合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1650元,比下降6.99%;中密度纤维板综合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1496元,比提高3.96%;刨花板综合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1130元,比下降1.82%;林化产品中,松香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10587元,比提高57.45%,增幅较大;栲胶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8493元,比提高14.65%;紫胶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15648元,比下降14.04%。 三、林业投资 ,中央林业投入再创历史新高,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初步建立,林业金融扶持政策取得重大突破,林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为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林业建设资金到位情况 ,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1662.56亿元,比增长20.66%(图13)。实际到位的各类建设资金按来源分,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额为944.96亿元,占资金到位总量的56.84%;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为176.25亿元、7.02亿元、256.87亿元和277.46亿元,分别占资金到位总量的10.60%、0.42%、15.45%和16.69%,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国内贷款资金,比增长137.84%,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林业局会同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林业建设到位资金按内容分,用于国家和地方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的资金为753.12亿元,用于种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202.33亿元,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造林、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林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311.99亿元。 (二)林业投资完成情况 ,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1553.32亿元,比增长14.95%,其中国家投资完成745.24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47.98%(图14)。林业建设投资从以中央为主、地方参与转向中央、地方投资与社会投资各占半壁江山的态势。在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中,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94.29亿元,森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9.03亿元。按建设性质分,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49.19亿元,更新改造资金82.21亿元,其他资金21.92亿元。 林业重点工程投资完成额为477.48亿元(图15),比减少6.14%,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30.74%。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73.13亿元,退耕还林工程(不含京津退耕)完成投资292.73亿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投资43.71亿元,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投资总额57.09亿元,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投资分别为10.01亿元和0.81亿元。 ,林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林业系统全年房屋建筑面积大幅增加,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166.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27.07万平方米,分别比增长51.46%和78.0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992.3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758.82万平方米,住宅竣工价值达88.80亿元。 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分地区看,西部省区林业投资完成额939.23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60.47%;中部省区林业投资完成额211.71亿元,占13.63%;东部省区林业投资完成额192.96亿元,占12.42%;东北地区林业投资完成额205.91亿元,占13.26%(图16)。 (三)林业利用外资情况 ,我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为339个,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6.57亿美元,比增长18.56%,其中国外借款0.8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5.50亿美元,无偿援助0.23亿美元,分别占林业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的12.85%、83.63%和3.52%。林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0.62%。 四、主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我国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增长势头强劲、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汇总分析,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62.7亿美元,比增长37.1% ,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34.7%的增幅相比,高出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487.8亿美元,比增长34.3%;进口额474.9亿美元,比增长40.1%。(一)林产品进口 从进口林产品结构看,推动我国林产品进口额大幅攀升的进口林产品主要是原木、锯材、纸及纸板纸制品、纸浆、废纸、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等,上述林产品进口额达到391.1亿美元,占林产品进口总额的82.3%。分产品看: 原木 累计进口量3434.8万立方米,金额60.7亿美元,分别比增长22.4%和48.6%。 锯材 累计进口量1481.2万立方米,金额38.8亿美元,分别比增长49.1%和66.6%。 纸及纸板纸制品 累计进口量353.65万吨,金额46.1亿美元,分别比增长1.2%和18.8%。 纸浆 累计进口量1137.0万吨,金额88.2亿美元,分别比减少16.9%和增长28.8%。 废纸 累计进口量2435.2万吨,金额53.5亿美元,分别比减少11.5%和增长41.0%。 天然橡胶 累计进口量186.1万吨,金额56.7亿美元,分别比增长8.8%和101.4%。 棕榈油 累计进口量569.6万吨,金额47.11亿美元,分别比减少11.6%和增长11.7%。 (二)林产品出口 ,我国林产品出口主要产品为木家具、纸及纸板纸制品、木制品和胶合板等,上述林产品出口额达到329.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67.5%。分产品看: 木家具 累计出口量3.0亿件,金额161.6亿美元,分别比增长20.6%和34.3%。 纸及纸板纸制品 累计出口量661.28万吨,金额95.6亿美元,分别比增长10.1%和26.4%。 木制品 累计出口金额38.3亿美元,比增长22.9%。 胶合板 累计出口量754.7万立方米,金额34.0亿美元,分别比增长33.7 %和34.8%。 五、林业系统劳动工资和安全生产 截至底,全国林业系统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共计46396个,其中国有经济单位45950个,集体经济单位191个,其他各种经济单位255个。国有经济单位中,企业2200个,事业单位39952个,机关3798个。 林业系统在册职工共计170.24万人,比增长3.46%。其中在岗职工134.71万人。在岗职工按所属行业分,木材及竹材采运企业、国有林场和林业工作站位居前三位,分别为44.43万人、35.07万人和12.33万人。 林业系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20235元(图17),比增长13.44%。从所有制类型看,国有林业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达到20386元,集体经济单位年平均工资为9569元,其他各种经济单位年平均工资为11282元;分地区看,东北地区林业系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低,仅为15037元,东部省区林业系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达到30390元,两者相差一倍多;分林业行业看,林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和林业教育业年平均工资最高,分别为40007元和37676元,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和木竹材采运业年平均工资最低,分别为12449元和14276元。 ,林业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在林业生产的第一线,林业生产事故伤亡情况比有所增加。轻伤、重伤和死亡分别为875人次、116人次和165人,分别比增长153人次、14人次和58人。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723起, 为以来的近八年中火灾次数最少的一年, 比近3年(-)平均值下降3031起, 下降幅度达28.2%。其中一般火灾4795起,较大火灾2902起,重大火灾22起,特大火灾4起。因森林火灾伤亡108人,其中轻伤、重伤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5人次、18人次和65人。 统计分析论文:市工商局上半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我局本期末实有私营企业户数为1096户,注册资本111607万元,雇工人数10495人,投资者人数1794人,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3%、32%、22%、25%;本期新开业户数为149户,注册资本15846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7%和32%,注销53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21%,注册资本638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6%,因未参加上年度年检而被吊销执照31户,比去年减少57%;户均注册资本为101.84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以上数字表明,我辖区的私营企业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无论是企业户数、注册资本、雇工人数、投资者人数还是户均注册资本、新增户数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上规模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增速明显加快,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我辖区的私营企业发展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占企业总户数的75.6%,其次是个人独资企业占22.5%,再次是合伙企业占1.9%,统计表明,私营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但个人独资企业以设立成本低、退出容易、经营灵活等特点仍然为许多私营企业经营者所青睐,尤其是化肥等农资市场放开以后,成为农资经营者的主要经营形式,我辖区的个人独资企业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形式,包括私营有限公司,但由于个人独资企业与有限公司相比,其社会地位、风险承担、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所占私营企业比重不大,但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这种经营形式因经营者的需要仍将存在。 2.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不断增多。本期制造业共有30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0%,占私营企业总数的27%,成为私营企业中仅次于批发零售业的主导行业;除制造业外,其他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服务业等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增幅较明显的有建筑业、房地产业,提高幅度分别为36%和70%,主要原因是我市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给我市的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很大发展空间,一些建筑商、房地产商应运而生,使得这两个行业得以较大幅度提高;下降较明显的行业只有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原因是我市的供热企业经过整合,一些分支机构被合并,供热企业功能更加完备和利于管理。 个体工商户期末实有户数为11761户,从业人数27675人,资金数额5303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9.8%、30.8%和46.7%,无论是户数还是从业人数、资金数额在我辖区都创历史新高,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农林牧渔等涉农企业,农林牧渔业提高幅度为69%,主要原因是我市今年加大了促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力度,强化了诸如“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等扶持措施,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妇女的创业热情,种植业和养殖业得,!以大幅度提高;统计表明,个体工商户不仅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也成为人们创业致富的“大练场”,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都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期末共有19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2.7%,出资额21779.5万元,成员数2358人,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87%、52.75,本期新增51户,新增出资额7213.3万元,新增成员数487人,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分散、规模小、成员受益不明显等特点,一些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合作联社也尚未形成,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空间。 统计分析论文:探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1、前言 宏观统计经济学是将统计学以及宏观经济统计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综合,从而有机结合而成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并且以宏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为了计划管理,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对下一阶段的发展进行指导[1]。在现代的市场主义经济的环境下,已经建立起优化管理、量力而行已经统筹兼顾的统计分析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包含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的概念。经过了国民经济重要指标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已经进入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一体化的阶段,在现阶段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电算化的功能,为国民经济以及个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指导。现在以及发展成为以统计作为核心以及以宏观经济为轴心的经济学体系,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的发展研究以及分析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体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统计测量的理论以及方法,主要对于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国家的宏观统计进行分析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宏观,依照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及统计指标,采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的研究方法[2]。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挥在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出全面性以及独立性。全面性的表现在于对于国民经济以及个人经济进行综合分析,而独立性是基于统计方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不仅仅包含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宏观的经济活动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研究国民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统计分析方法。广义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有对国民经济每个层面的研究,并且包含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形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指导,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检测与盘提供科学的依据[3]。 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为既包含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因此在研究中,包含有统计分析的方法、也同时包含对于宏观经济的探索性方法以及统计模型方法。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以统计指数分析、因素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多远时间序列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标准是以科学的统计计量的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分析统计,在所选用的宏观经济的指标中,建立宏观经济的模型,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的指标进行准确的估计[4]。 在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中,需要采用统计学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需要相应的统计技巧。在对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建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从探索性的统计分析中,建立直观的分析体系,从而将回归意义多元化应用于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网络化得到的统计分析数据中,可以对统计的变量以及多层次的对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中采用“从小到大”的研究思路,通过数理统计,对宏观经济中的多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宏观经济的全面、动态的分析。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目标是针对国家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多层面的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经济进行研究,从而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为国家的经济政策作出指导。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包含对专题的统计分析以及制度化的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化的统计方法,对于宏观经济进行动态以及静态的统计[5]。 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通过采用系统化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每个层面进行全面性分析。 (2)灵活性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个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因为研究的对象既包含宏观经济的主体,也包含政府的经济目标。 (3)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工作者进行服务。 (4)多样化化原则,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多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宏观经济包含的层面相当丰富,为了保障统计数据的全面性与可靠性,需要采用如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典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使用,必要时需要补充调查。 (5)发展性原则,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多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防止传统研究的不足。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节约统计分析的时间并且弥补由于调查数据不足的缺陷。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而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能够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得到良好的应用发展。从国内外的研究以及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备实践性与科学性,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地额分析以及应用,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科技发展,使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都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能够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网络化与公开化,通过实物量统计并且结合科学的核算系统,能够对于关于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指导统计分析模型,并且预测发展的趋势。 4.2 创新型国家为目标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于创新型国家的发挥概念中,能够对创新能力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驱动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4.3 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将地理信息等相关信息纳入到宏观经济的统计分析中,构建出多方面的全面化的分析系统,从而使相关的统计分析更加的科学化。宏观经济空间统计分析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相应的发展与分类更加的有序,并且促进有序化管理。 5、结论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能够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认识,在大数据时代的趋势下,通过采用科学化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使国际的宏观经济、部门经济以及微观经济结合起来,从而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判断,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策略提供分析基础。 统计分析论文:强化能源统计分析降低企业产品能耗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强度不断加大,能源效率问题已逐步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先概述了能源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接着主要分析了为什么要加强企业的能源统计分析,以及降低企业产品能耗的各项措施,对于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把握行业未来的能源消耗特征,制定有效提高企业能源效率的产业和经济政策,促进社会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概述 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是企业进行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既是企业编制有效的资源使用计划的重要依托,也是相关部门监督企业是否合理使用资源,进而进行能源审计的基础。准确反映企业集约型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与成本效益、生产能源综合平衡情况等发展变化状况,为企业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充分有效的统计信息及依据。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是企业进行审核和监控能源消耗的基础。充分利用能源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为用能管理服务,是用能企业特别是国家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管理的一项日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企业强化能源统计分析,降低产品能耗的意义 1.从国家层面上 我国《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的积压库存,设备厂房等超过生产能力的实际需要,供能与用能环节不协调以及低效率和超负荷生产都是对社会能源资源的浪费。能源统计分析是实现企业能源的科学管理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2.从企业自身角度 企业的能源统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只有对各部门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及时地统计分析,才能找出能源过度消耗的原因,从而提出管理上和技术上的改进建议,不断提高节约能源的水平。只有通过此统计分析,才能制定出先进的合理的能源使用计划,确保能源消费考核的科学严谨性,促进高效节能的集约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三、企业强化能源统计分析的各项措施 1.建立指标体系 建立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是依据能量、物料平衡和产销平衡的原理,对企业的能源使用情况,如企业基本发展水平、主要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况调查、数据搜集与审核汇总、能源与物料的盘存查账等项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再者,企业能源统计分析指标诸如:综合产值能耗率、主要用能系统和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或消耗指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率。 2.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析 对企业生产布局与能源供应系统规范搭配、企业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转换系统和负荷调整、企业用能设备及工艺系统、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及环境效益的合理评析,以及能源利用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按照能源流程进行合理用热、用电、用水的评价等均是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评价。 3.加强企业能源审计 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各种能源消耗指标的分析,找出节能空间,采取可行性措施,提高企业的节能环保技能。 4.加强生产环节的节能管理 督促职工从身边做起,树立良好的节能意识,号召全体员工厉行节约,减少成本消耗。制定明确的能源消耗数量、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督,从根本上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在部门间合理分配能源,将不同种类的能源用至最合适的地方。减少间接能耗,节省各种物资,实现规模经济。合理组织生产,节约资金占有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原料的入库检查,合理扣水扣杂。 5.加强技术管理 通过技术管理实现节能目标,淘汰或改造落后设备,如高耗能的锅炉、变压器等。改进落后的工艺。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强化内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加强对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能量的分级使用、设备的保温冷却等。 6.优化产业结构 有序进行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取消高耗能产品生产线,强化高档次产品生产,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 综上所述,企业强化能源统计分析,降低企业产品能耗,对于国家和企业自身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能源统计分析的内容和意义,明确了企业进行能源统计分析的职责,健全能源审计制度,加强能源消耗考核、监督,制定合理的能耗指标,达到节约能源、降低企业产品能耗的目的。因此,相关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加快行业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步伐,推广先进的节能设备和技术。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尽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型的能源价格体系,充分利用能源价格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从而全面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节能降耗目标。 统计分析论文: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现状及改进 库收支统计分析是国库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对财政资金流入、流出和库存的汇总统计与跟踪监测,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银行提供政府现金收支变化情况及余额信息,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全面、详实地提供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为正确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因此统计分析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财政金融宏观决策。 一、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现状 1、有关部门对国库收支统计认识不到位,数据的权威性不强。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形成了重财政收支,轻国库统计的观念,在进行管理和决策时,一般以财政、税务机关的报表数据为依据,很少重视国库收支统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国库统计只追求帐平表对,有的业务人员为了统计表平衡,随意更改统计数据,上级国库对下级上报的统计数据,也只停留在监督检查平衡关系是否正确这个较低的水平上。 2、国库收支统计与财政部门报表不一致,数据失真严重。 按常理来讲,国库收支统计应当与财政预算会计出具的会计报表数据一致,但是,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无论是大项还是小项,甚至在决算日,都存在许多的不一致。国库收支统计,是以国库会计核算为基础编制,应当严格遵守会计年度和月度规则,但是,许多基层国库经常提前编制统计报表,并要求财政、税务机关和国库经收处提前结束库款收支,使各有关部门形成大量未达帐项,造成国库收支统计数据不全。另一方面,由于财政与国库核算及统计口径不一致,部分不属于收入和支出的业务,国库核算系统将其纳入收支核算,形成了财政与国库统计数据的偏差。 3、国库收支统计报表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国库收支统计报表,大多往返于上下级国库之间,对外利用极为有限。政府决策一般采用财政部门的数据,虽然近年来有与财政、税务对帐制度,但是,由于财政和国库统计口径存在差异,许多款项连大致相符也难以做到。 4、国库统计分析2.0版中存在的问题。 生成的统计报表,不反映本期发生额,只有年累计数,不便于随时掌握进度和进行比较分析;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做表内科目转帐时,系统无法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只能通过修改一般预算调拨支出的金额;相关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低下,系统构建的宏观经济、金融信贷、金融现金、企业监测等相关数据库,由于数据采集渠道不畅,当期数据不能及时入库,所以多数成了空框架,其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加强国库收支统计分析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财政、税务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库业务量也随之成倍增加,作为预算资金收入、支出的统计机关,不但与财政、税务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库资金是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研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国家信用的变化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国库必须研究财政收支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因此,对国库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各级领导和财政机关及时掌握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 国库预算收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产各部门生产劳动的成果和各项事业的资金需求及发展变化情况,体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通过对税收入库情况的分析,可以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销售情况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还可以掌握税收入库的进度,预算完成情况等。其次通过对库款支拨的分析,可以反映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掌握财政资金的流向,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再次是通过对财政收支结构的分析、趋势分析,可以为党政领导机关和财税部门随时掌握情况,以便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二)有利于中央银行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和措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国库资金是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它的增减变化情况对于中央银行综合信贷计划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央银行要行使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有力的调节国民经济,必须制定正确的货币信贷政策,而制定这一政策,仅仅依靠银行信贷收支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财政收支情况,只有这样,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才有可靠的依据。 (三)有利于加强国库监管工作,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 通过对财政预算收支数据的具体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国库资金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对库款支拨的分析,可以监督财政部门的拨款情况,是否超计划、超预算;对预算收入退库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退库是否符合财政、税收政策,有无文件依据,手续是否齐全,监督财政资金的出口,便于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改进国库统计分析工作的设想 构建央行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协调提供有益参考。人行国 库的服务职能不仅体现在核算上,而且还体现在对人行国库数据的分析上。 1、准确定位。国库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应结合各级国库的实情和特点,我们现在的国库统计分析实际上是财政、税务、统计部门分析材料的综合和翻版。国库统计分析应准确及时反应国库资金全貌,分析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从国库角度反映、探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状况以及改革中存在问题,切实提高人行国库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政府、人行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2、构建国库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应根据国库统计分析、资金监管的特点,设计一套统一、易于操作的国库统计分析程序,建立相应的模型,这对于提高统计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具有积极意义。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新的国库统计分析程序,与会计核算程序实现动态的横向、纵向联网,一旦需要可以随时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分析,从而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统计分析工作效率。 3、加强与财政、税务、统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国库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如果“单枪匹马”进行分析、调研,工作难以深入和取得实效,得出的结论出难以准确和全面。应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协作,做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以偏概全,确保分析、调研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以达到反应情况、解决问题的目的。 4、加强国库信息管理。制定和规范信息的采集、整理、的制度和程序。新的统计分析系统启用后,国库将面临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有效提取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如宏观经济科目、企业监测科目、金融现金科目、金融信贷科目数据的采集就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程序,来保证数据的采集,为有效的预测和防范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供支持。 5、统一统计支出口径。政府县直机关向财政临时借款、还款时,财政在做统计时不做支出,只是记在了往来上,可是国库在记账时只能记支出,这样就存在支出统计的不一致。 6、不断进行国库统计分析工作创新。国库统计分析创新重点是国库收支信息资料库的建设。统计信息资料库的建设是搞好统计分析的关键,也是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分析资料库不仅要录入和保留国库收支及库存的基本情况,而且要搜集和录入当地甚至全国的经济信息,贷款投放信息、本地区的重点税源企业信息等。具体说来,资料库的建设主要包括国库及财税制度资料档案、本辖区国民经济计划档案、地方财政预算收支资料档案、国库对经收处及对下级国库统计分析监管档案、国库调研分析资料档案。完善的统计分析资料库可以为分析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后台支持,从而能够写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高中生物理学业成就影响因素的实证统计分析 《物理教师》2008年第一期刊载了丁卫东老师的《物理题的设计应尊重客观实际》一文,在此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观点。丁老师的文章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物理》选修3-1的第57页有如下这样一道习题: 电饭锅工作时有两种状态: 图1一种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另一种是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图1是电饭锅的电路图,R1是一电阻,R2是加热用的电阻丝。 (1)自动开关S接通和断开时,电饭锅分别处于哪种状态?说明理由。 (2)要使R2在保温状态时的功率是加热时的一半,R1/R2应当多大? 丁老师通过解析得知,当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R1/R2=2-1。而且指出“当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是R1、R2两个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两个电阻的发热功率与它们的电阻值成正比,R1、R2的发热功率之比也为2-1。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电饭锅的额定功率一般都在750W左右,有的额定功率更大。当R2消耗为原功率的一半时,R2消耗的功率是375W,此时,R1消耗的功率应为(2-1)×375W=155.3W”。 原文中说消耗功率(额定功率)是电阻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参数。一般电阻的额定功率仅为几分之一瓦到几瓦,功率为150多瓦的电阻,在常用电器中是不多见的。况且,这150W的功率是白白浪费掉的,丝毫没有得到利用,所以设计这个电路来保证电饭锅达到保温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其实,在现实中用这个电路来保证电饭锅达到保温效果的确实有。如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其电路如图2。保温板不是一般的电阻器,它像电熨斗的发热板一样,但它可以看成是一个电阻。它安装在电饭锅电热盘的底部,发出的热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也不是不经济。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我认为题设是不符合实际的。处于保温状态时电饭锅的功率哪里需要加热时的一半?而且这种保温电路在保温时是一直工作的,而不是间歇加热。 图2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 实际生活中有一种多功能的电饭锅,它有煮饭和汤粥的功能,如威锋CFXB30A-50自动西施电饭锅。其电路如图3。 图3威锋CFXB30A-50自动西施电饭锅 煮汤粥的时候,通过功能选择开关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二极管,把220伏的电压降为100伏左右,此时的功率是煮饭时功率的1/4左右,由此可见,功率为“加热时的一半”完全可以把饭煮熟,只是所需时间要长一些。如果饭煮熟后,用这个功率来保温,那岂不把饭烧焦,甚至电饭锅也保不住,也存在用电方面的安全隐患。 那么,保温状态的功率究竟是多少呢?按图1电路设计的电饭锅R1一般为1kΩ左右,如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保温板所标的额定功率是32W,工作电压为220V,则其电阻为R1=U2P=220232=1513(Ω), 而一个750W的电饭锅,其发热盘的电阻 R2=U2P=2202750=65(Ω), 所以保温时I=UR=2201578=0.14(A), P1=I2R1=0.142×1513=30(W), P2=I2R2=0.142×65=1.3(W)。 可见功率很小,只有几瓦。其实保温时只要产生的热等于散出的热就可以了。当然保温板R1发出的热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原题中第二问是不合实际的,与设计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会误导学生。所以我认为在编制这道题时要切合实际,在解答这道题时要善于启发,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如果在讲解这个习题时或做完这个习题之后能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这个问题,那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个问题,可在本习题的第二问中加上一句:“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电饭锅R1、R2大概是多少?”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在编制和讲解一些应用型习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符合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与自然、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统计分析论文:市工商局上半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我局本期末实有私营企业户数为1096户,注册资本111607万元,雇工人数10495人,投资者人数1794人,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3%、32%、22%、25%;本期新开业户数为149户,注册资本15846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7%和32%,注销53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21%,注册资本638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6%,因未参加上年度年检而被吊销执照31户,比去年减少57%;户均注册资本为101.84万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以上数字表明,我辖区的私营企业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无论是企业户数、注册资本、雇工人数、投资者人数还是户均注册资本、新增户数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上规模的大中型私营企业增速明显加快,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也进一步提高。我辖区的私营企业发展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占企业总户数的75.6%,其次是个人独资企业占22.5%,再次是合伙企业占1.9%,统计表明,私营有限公司早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但个人独资企业以设立成本低、退出容易、经营灵活等特点仍然为许多私营企业经营者所青睐,尤其是化肥等农资市场放开以后,成为农资经营者的主要经营形式,我辖区的个人独资企业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形式,包括私营有限公司,但由于个人独资企业与有限公司相比,其社会地位、风险承担、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所占私营企业比重不大,但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这种经营形式因经营者的需要仍将存在。 2.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不断增多。本期制造业共有30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0%,占私营企业总数的27%,成为私营企业中仅次于批发零售业的主导行业;除制造业外,其他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服务业等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增幅较明显的有建筑业、房地产业,提高幅度分别为36%和70%,主要原因是我市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不断深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给我市的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很大发展空间,一些建筑商、房地产商应运而生,使得这两个行业得以较大幅度提高;下降较明显的行业只有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原因是我市的供热企业经过整合,一些分支机构被合并,供热企业功能更加完备和利于管理。 个体工商户期末实有户数为11761户,从业人数27675人,资金数额5303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9.8%、30.8%和46.7%,无论是户数还是从业人数、资金数额在我辖区都创历史新高,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农林牧渔等涉农企业,农林牧渔业提高幅度为69%,主要原因是我市今年加大了促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力度,强化了诸如“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等扶持措施,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尤其是广大农民和妇女的创业热情,种植业和养殖业得以大幅度提高;统计表明,个体工商户不仅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也成为人们创业致富的“大练场”,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都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期末共有190户,比上年同期增长82.7%,出资额21779.5万元,成员数2358人,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87%、52.75,本期新增51户,新增出资额7213.3万元,新增成员数487人,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分散、规模小、成员受益不明显等特点,一些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的合作联社也尚未形成,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空间。 统计分析论文:统计分析关于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增多之分析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最近,笔者对罗山县法院近三年来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了调查,20xx年我院审理此类案件45件,约占当年受理民商事案件的8%,20xx年此类案件53件,占当年受理民商事案件的14%,20xx年此类案件246件,约占当年受理民商事案件的18.6%。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措施和政策,对人民法院解决涉农纠纷案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人民法院更要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农村承包责任制中的纠纷和其他与发展农村经济相关的涉农案件,对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为此,笔者就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在发生的原因、特点、立案受理加以分析,并就这类案件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民事责任的承担,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发生原因 从我县法院所受理的案件来看,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由于国家法律、政策调整而引起的纠纷。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从税费改革到农业税取消的变革,国家并对农民种植农作物进行补贴,农作物价格上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土地承包争先恐后,因此,从前农村土地承包转让、转包等时常会发生纠纷。 2、当事人法制观念薄弱,随意变更合同而引起纠纷。由于这种原因引起纠纷的,从发包方来看,主要是习惯于用行政管理手段来随意处置合同,如村组干部调换,合同尚未期满,新上任村干部就随意取消或改变合同;从承包方来看,认为签了合同完不成任务也无所谓,他们都不了解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均享有合同规定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随意变更合同。 3、合同形式简单,所订条款不完备或有的条款含义不清,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分歧而引起纠纷。农村承包合同在签订时,由于没有经验,加之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合同签订不完备,甚至把必要的条款没有订进去,或者合同条款不具体,含义不清,责任不明确。在处理这一类纠纷时,人民法院应对合同不完善之处让双方重新进行协商,使合同内容明确和完善,然后要双方继续履行合同。 4、承包时盲目投标,造成承包基数高低悬殊。发包前未作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凭着少数人的粗浅体会,或对市场的变化因素估量不足,合同中确定的基数往往过高或过低,高者可能影响承包者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合同难以全面履行;低者易引起“红眼病”,总想提高基数或提前终止合同。 5、合同规定的承包金不科学。许多合同承包金往往以低廉的价格,不管合同长短一包到底,有些村干部签订合同缺乏经验,而且当时地方政府也未制定相关土地承包价格的指导价。如有些几十年长的合同,每亩承包金仅二十元,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价格已大幅升值,由于受利益驱动,无论村民个人还是村干部,都有意收回土地另行高价发包,由此引发纠纷。一些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采取不正当、不公平的手段越权发包,承包金自收自支,而集体组织内的多数村民既不能平等参与承包,又未获得承包人缴纳承包金的收益,直接侵害了集体与村民的利益而引发纠纷。 6、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法律知识及合同意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拖欠承包金、违约进行掠夺性生产及随意终止合同现象时有发生。 7、还有一些情况是当时发包时,土地贫瘠又是荒山荒坡,本村集体成员无人或无能力开发承包,待有能力的承包方承包这些土地并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进行开发,随着农作物长势喜人,经济效益可观后,村民或已更换的村干部开始眼红,往往以承包过程中一些手续上的瑕疵或承包金缴纳上的迟延等各种理由主张合同无效,要求收回承包地。 二、农村承包合同纠纷的特点 1、处理的紧迫性。由于农作物的生长、管理有很强的季节性,如果对纠纷不及时处理,会误了农时,因而对这类纠纷案件,要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 2、当事人之间矛盾的尖锐性。农村承包合同是农户或联户向乡村承包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签订的合同,与农户的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发生纠纷,如处理不好,当事人之间容易因利益的得失而使矛盾激化。 3、当事人认识的片面性。农村承包合同一般以乡、集体经济组织、村为一方当事人,农户为另一方当事人。发包人一方的代表总认为自己是为集体办事,是公事,而对方农户是个体,是私事。有的承包户顾虑到个人总是诉不过集体,为“私事”打官司不理直气壮,因此往往不敢诉集体。 4、纠纷的复杂性。农村承包合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纠纷原因不同,有的还受行政干扰,情况十分复杂。 5、纠纷比较集中。从承包内容看,大多数是果园、茶园、山 林、水面等多种经营生产项目;从发生纠纷的当事人看,主要是承包者和发包者、承包者与非承包者。 6土地承包纠纷呈现出群体性。近年来法院受理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中开始呈现出群体性,一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几十户,多则上百户,而且每户家庭都有数个家庭成员,且这类案件的结果又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社会影响极大,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三、人民法院审理农村承包合同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妥善处理农村承包中出现的纠纷,维护农村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㈠、正确处理此类案件的工作方法 1、人民法院应当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人民法院可以充分利用公开开庭审理案件的有利条件,将此类案件放到纠纷发生地去审理,通过以案释法,做到办理一个案件,化解一方纠纷的社会效果。同时宣传法律,使土地承包的主要法律规定家喻户晓,广大农民也可以通过自学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人民法院在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时,应当做到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处理该类案件要多做思想疏导工作,尽可能以调解方式结案,以维护社会安定,且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是非分明、责任明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承包合同发生纠纷,在要求解决纠纷方面,时间是很紧迫的。由于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生长、管理有很强的季节性,如不及时处理会误了农时,当事人之间会因损失增大而容易引起矛盾激化,扩大事态,同时也会增加审理案件的难度。因此,对这类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 3、依靠行政部门,妥善解决纠纷。农村承包合同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一般都在基层,当地的有关部门对情况比较熟悉。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要依靠他们的协助、配合,共同妥善地解决纠纷。这样做,有利于迅速查明案情,及时处理。有利于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因为这类案件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有时矛盾容易激化,所以要做好思想工作,以利于调解和调处后的执行工作。 ㈡、关于对无效农村承包合同的确认 人民法院受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后,要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审判实践中,对以下的承包合同应确认无效。⑴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⑵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⑶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⑹承包期内,发包方收回承包地;⑺承包期内,发包方调整承包地;⑻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的,发包方收回期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收回其承包地的;⑼承包期内,发包方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假借省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搞招标承包,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的;⑽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抵偿债务的,应认定为无效;⑾承包方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证书,即以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包方请求确认该流转无效的;⑿承包合同中违背承包方意愿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地等强行性规定的约定无效;⒀任何组织和个人强迫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该流转无效。⒁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合同无效,但发包方无法定理由不同意或拖延表态的除外。在审查合同的过程中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凡是违背这一原则的都要确认合同为无效合同。 ㈢对弃耕、撂荒承包地纠纷案件的处理 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之前,因税费负担沉重,农民种田收益微薄甚至亏本,弃耕撂荒承包地外出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农业税减免及农业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农民返乡要求拿回承包地的纠纷呈现出激增态势。该类案件亦呈递增趋势。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理,因弃耕撂荒承包地的背景复杂,应区别对待,对于书面提出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视为自动放弃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发包方未将承包地另行发包的,承包方可以请求返还承包地;发包方已将承包地另行发包给第三人的,承包方可以要求返还承包地,而第三人可以向承包方要求赔偿损失。这些规定有力地维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 ㈣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请求支付土地补偿费纠纷案件的处理。 因土地征用补偿而引发的纠纷增多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此类案件主要集中在城镇边缘建设用地需求较大,征地较为频繁的地区,与其他涉农纠纷相比,其往往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矛盾激烈,难于化解的特点。处理不当易引发涉诉上访事件,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三个部分:①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是对被征地农民财产损失的补偿。②安置补助费是对被征地农户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③土地补偿费系集体土地所有权丧失的补偿,其分配主体应当是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所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 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否得到了依法保护 对于家庭承包的流转形式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及其他符合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其它方式承包流转的形式有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家庭承包的流转形式不包括抵押,是因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始终在农村土地的生存利益和资本利益之间进行权衡较量,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法律是倾向生存利益的。如果承包方将土地经营权抵押给银行后,如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依法行使抵押权,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处置,承包方就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失去生活保障,搞不好会影响农户家庭的生活,造成社会问题。在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的效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查:①流转是否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②流转的期限是否超过了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超过部分应属无效。③流转是否违背平等协商、自愿的原则。④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的是否办理了登记,未经登记的,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四、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民事责任的承担 1、对无效农村承包合同的民事责任的承担 承包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对造成的财产损失后果应予以合理解决,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非法转包渔利的,非法所得应收归集体所有或予以没收。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各自承包相应的责任。如果当事人不愿变更合同,在不违反法律、政策、不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协商一致愿意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如协商不成,可判决解决合同。对于无效土地承包合同的民事责任承担情形如下:①发包方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活经营自主权;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收回、调整承包地;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②发包方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方可以请求排除妨碍,赔偿损失。③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对此造成的损失,当事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流转中的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 ⑴转包民事责任承担问题 农村承包合同转包纠纷案件比较复杂,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时必然要遇到如何确认诉讼主体和合同的法律关系问题,一般应根据下列两种不同情况分别确认: a、承包合同转包后,因发包方的原因,致使转包合同不能履行,给转包后的承包方造成损失的,转包后的承包方起诉承包方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发包方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并根据其过错,确定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b、承包合同转包后,因转包后的承包方的原因,致使承包合同不能履行,发包方起诉承包方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转包后的承包方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并根据其过错,确定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⑵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承包地民事责任承担问题 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的,流转关系无效,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责任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对擅自截留、扣缴流转收益的行为应予查处并退还款项。乡村组织应将被强迫流转的承包地归还原承包农户,由其自主决定是否继续流转。。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享有的法定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剥夺。 3、关于家庭农村承包合同履行中,家庭成员分户时其民事责任如何承担问题 在承包合同履行期间,承包方分户时,其家庭内部就承包经营的权利义务未能达成协议,或者虽有协议,但是以分户的方式逃避履行承包合同义务,损害发包方利益的,所分各户之间,应对承包合同所确定的义务,承担连带责任。以个人名义签订承包合同,但有证据证明其承包经营收益的主要部分是供家庭成员享用的,应当以其家庭财产承担责任。 4、关于承包方增加或减少合伙人其民事责任承担问题 农村承包合同签订后,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增加承包人的,新增加的承包人可以作为诉讼当事人。发包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增加了承包人,但在六个月内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发包方对该事实的认可,新增加的承包人可以作为诉讼当事人。新增加承包人与原承包人一起享有合同约定权利,负有履行合同约定义务,承担约定民事责任。共同承包人中途退出承包的,应当享有和承担共同承包期间承包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因共同承包人中途退出承包,给发包方或者其承包人造成损失,发包方或者其它承包人要求给予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应充分认识农村承包在我国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认识农村承包合同的性质及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把握处理该类纠纷总的原则即及时、快捷、稳妥,多用调解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说理说法工作,这也是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对已形成事实的大范围的承包合同关系,一般不能因为其侵害了个别人的合法权益而因审理造成大范围的波动,从而影响全村和全乡镇的全局工作,对权益方可以采取判决承担违约责任及进行赔偿的方式予以变通妥善处理。 统计分析论文:关于民商事案件司法统计分析 肖文 民商事案件就是适用民商事法律的案件。民商事法律包括民法和商法。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是指以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没有形式的商法,但存在实质的商法,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商事单行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 简单而言,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别法,民法对商法具有领导指导的意义,而商法对民法具有补充、变更、限制的作用。商法与经济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商法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导性原则,经济法则强调国家意志和政府职能的介入,并以国家政策为主导。 当今随着市场繁荣和交往的频繁,从而产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根据我院近三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数据便可看出。继承经济审判传统的民商事审判,应当具有不同于其他民事审判的特色。根据各级法院民二庭主要审理商事纠纷和较多适用商法规范的特点,应当旗帜鲜明地将民二庭的工作特色定位于商事审判。商法的特征和原则要求审判中要引进商法理念,确立商法意识,如重视对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重视维持企业的稳定、重视保障商事合同自由、重视商主体和商行为的营利性特点、重视保障交易简便、迅捷、安全的技术性规范等;商法的特征和原则也为民商事审判如何进一步拓展审判领域和强化司法导向作用指明了方向。 一、北安法院民二庭20xx年的民商事案件数据统计 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份北安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43件,同比上升了2.9%,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xx年的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民间借贷案件、抚养关系案件、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均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据统计,今年共受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12件,同比上升了50%;共受理民间借贷案件5件、婚约财产纠纷案件3件,大幅度突破了去年的民间借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0记录;共受理抚养关系案件13件,同比是去年的4倍;共受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6件,同比上升了20%。 (二)、离婚案件、劳动争议案件、财产损害赔偿案件受理数量有所下降。据统计,今年共受理离婚案件21件,同比下降了16%;共受理权属案件1件,同比下降了75%;共受理财产损害赔偿案件2件,同比下降了50%。 (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有所下降。据统计,今年共受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12件,占66.7%;共受理财产损害赔偿案件2件,无道路交通事故财产损害赔偿案件;而去年共受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8件,共受理财产损害赔偿案件4件,占到了50%。 二、审理民商事案件中发现的问题 1、情况复杂、法律关系错综,审理周期延长 这些年来,虽然有一些类别的案件收案数有所下降,但由于实际情况和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案件的复杂程度、法官的工作量反而增长。比如过去很简单的借贷案件,现在可能穿插多重法律关系,法律关系越多,主体越多,就容易导致证据真伪难辩,责任轻重难分。借款合同的主体可能包括出借人、借款人、担保人、反担保人,标的所涉及的资金也有多种来源。如何查清这些问题就需要当事人举证,而当事人举证时,有些证据相互矛盾,大部分证人不出庭作证,有的证人证言前后改变,证据的真伪不容易确认,由此需要法院化费大量时间精力依职权调查。又如近些年婚姻家庭、继承类和权属侵权类的收案数量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婚姻家庭纠纷中,外出打工人员多,查找当事人住址困难,公告送达现象上升,夫妻共有财产、家庭暴力认定困难。医患纠纷案件中,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拖延举证时间、提供不实证据,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证据材料,通常需要通过鉴定进行证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车辆及人员流动性增大,责任主体涉及多方,有的医疗期限较长,当事人在医疗终结前诉讼而无法进行伤情鉴定,以及证据认定、责任划分都比较困难,影响了案件审理进度。[1] 2、新类型的案件层出不穷 在近些年的审判实践中,新类型案件虽然数量不稳定,但他们频繁出现。首先是法律没有规定,但在社会生活发展中逐渐带有普遍性的案件接连出现。如有关物权中的空间权、阳光权等纠纷,关系到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学者和立法者的重视。其次是法律有规定,但原先比较冷僻的案件。比如原本数量很少的存单纠纷、信用卡纠纷,虽然而今渐渐具有了一定规模,但这些前些年就属于比较少的新案件。 3、案件涉及的专业知识加深 专业性强的案件在当今法院审判过程中频频露脸。如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股东权益纠纷,证券、信托合同纠纷,专利、技术合同纠纷。[2]这些纠纷无法避免对专业知识的使用,有时候专业知识是判决的决定性因素,给知识背景相对单一的法官带来了很大挑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 新的形势下,法院首先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去统领法院的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履行好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司法职责。民商事审判工作与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关系最直接,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必须认清形势、统一认识,不断增强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和司法独立等现代司法理念,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地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法院工作主题,积极贯彻“五个严禁”规定,稳步推进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深入发展,为我县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完善的司法服务和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1、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司法为民”的工作宗旨。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我们法官的头脑,牢固确立、全面落实“司法为民”思想。每个法官都要为人民掌好、用好审判权,依法公正、高效、文明地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从本质上充分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目前,我们还存在一些工作作风问题,要解决好转变执法观念问题。不能因循守旧,要改革创新,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在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2、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注意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全面改进审判工作。强化程序意识,深化审判方式改革。正确认识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相互关系,重视程序的独立价值。不能简单地把程序公正理解为工具和手段,程序公正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努力转变民事诉讼法仅仅是法官办案的操作规程的错误观念,切实保护当事人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没有程序公正,当事人的诉权本身就得不到保障,也就谈不上实体公正的问题。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仍然要抓住公开审判这个重心,强化庭审功能。继续探索和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行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和限期举证制度,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规范庭审质证和认证程序,要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使公开审判真正成为提高办案质量、保护诉讼当事人的权利、防止腐败的重要环节。[3]要不断加大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力度,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发挥审判组织作用和监督环节的关系、举证质证和认证的关系、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关系。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重合议庭成员特别是审判长的权力和责任,明确承办人、合议庭成员对案件的事实负全部责任,核稿人员、合议庭成员对案件适用法律负责,从制度上促使审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符合民事审判工作规律和特点的优胜劣汰的审判管理机制,使民事案件审判质量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服务管理论文:论服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邮政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鸿雁传书”就是人们对邮政通信的形象比喻。自大清邮政开办至今,现代邮政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邮政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石家庄邮政局立足于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通过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手段日益先进。而加强服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推进企业科学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透过管理、组织和经营三个层次,尝试从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剖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解释,探讨一条完整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基本思路。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服务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视角服务管理视角的产生表明,服务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gronroos(1990)曾提出过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所谓服务管理是指:(1)认识在消费或使用组织提供物时顾客得到的效用以及服务单独地或与实体产品(或其他有形物)一起如何对该效用产生贡献,也就是说,认识全面质量在顾客关系中是如何被感知的,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2)认识组织(人员、技术和物质资源、系统和顾客)怎样生产和传递该效用和质量;(3)认识如何开发和管理组织以便实现希望的效用或质量;(4)组织以何种方式运作能够实现效用、质量以及各方(组织、顾客、其他各方和社会)的目标。albrecht(1988)提出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服务管理是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第一驱动力的一种总体的组织方法”。尽管在该定义中没有包括很多具体的详细的信息,但是它也清楚表明了服务管理的关键层面。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二、服务管理的特征1.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对于如何看待和建立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基本假定。团队工作、跨职能合作和跨组织的伙伴关系以及长期观念等,对于服务管理来说属于内在的要求,受到高度重视。起初,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服务企业,随着服务在制造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关于管理陷阱和恶性循环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生产企业。服务管理和服务竞争对于所有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将企业的外部效率置于重要地位,强调的是顾客如何看待核心产品和企业总的表现,而不是企业的内部效率、规模经济和成本降低。这体现了顾客驱动、质量导向、长期导向、员工导向等的结合。2.顾客导向顾客忠诚是成功的服务管理的里程碑。服务管理的研究表明,留住顾客对获利性有正面的影响。顾客保留率取决于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如何。3.顾客感知质量导向质量对服务管理的许多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尊重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 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石家庄邮政局以“人民邮政为人民”为根本服务宗旨,牢固树立“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认真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服务管理不是一种独立的管理理论,而是一种适应目前竞争形势的管理视角或观念。成本下降和核心产品质量对成功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实现顾客满意化和获得差别化竞争优势,就需要在核心产品之外提供更多的价值,不断开发新型信息业务和其他业务。除传统的信函、包裹、邮政储蓄、汇兑、特快专递、报刊发行、集邮等业务外,石家庄邮政部门还开发了商业信函、鲜花礼仪、帐单寄递、胶卷冲扩、电子商务等业务。随着服务种类的多样化,邮政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服务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服务管理论文:关于图书馆服务管理理念与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者;馆员;基本素质 论文摘要:阐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图书馆从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以传播科学、民主,启迪民众智慧,推动社会进步为宗旨的图书馆,其诞生之时,就是人文主义的产物,但中国的图书馆业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l7世纪,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随着西方传教士而来的图书馆开始出现,但真正意义的图书馆是在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改良主义者的鼓吹和推动才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巾国的图书馆业在人文精神方面是有一定的缺欠的。随着社会进步、民主思想的深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认识理解这一管理理念内涵,从业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将影响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现,也将影响图书馆业的发展趋势。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就图书馆而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以读者为中心,以馆员为主体,紧紧围绕人的平等、尊严、发展,协调管理资源,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和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使管理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直白地讲,就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其实,不管是怎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都是离不开人去实现。可以说,在管理过程中都重视人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将人看成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还是目标实现的归宿,这是二者质上的区别。 2传统的理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在人性上的定位 (1)传统的理性管理对人性的定位是基于人性的弱点。这种观点认为:馆员是有惰性的,对工作是非自愿的;是缺少进取心,非自觉性;是消极的,不能自我实现的。也正是在这样的立意下,所制定的严格的、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用来规范、约束馆员的行为,馆员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巾,仅是完成工作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忽视了作为有社会属性的馆员的需求和自觉、积极进取的因素。 (2)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和人性积极的素为前提。这种观点认为:人是平等的,有尊严的;是有强烈自我实现愿望和创造力的;是有进取心,能够实现自我约束的。尊重、重视每个馆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平等地位和作,平等地为每个馆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与空间和参与管理的权力。 3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与管理者的素质 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除外部条件,作为内在因素的图书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它要求从业者是自觉的、有强烈责任感和自我实现的人,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如若不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变成无本之木,所以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决定了以人为本管理的成败。 (1)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有坚定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要将这一理念转化成为管理信念和人格特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自觉成为管理工作和用人之道价值取向的标准。不能停留在概念上或是一个时尚的宣传口号,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实现图书馆长远发展的奠基石。 (2)平等、尊严、人格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平等是馆员人格尊严的保障。没有平等,就没有人格的尊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包含着馆内每个从业人员平等合法权益不容践踏的内容。管理者,在制定馆里规章制度和发展目标时,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每个馆员的平等参与权力,树立起始于仁而终于人的管理信念。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广博的心胸,海纳百川的气度,善待每一位馆员。管理者始终要定位于:我是管理作的组织者、协调者,而不是“朕”。馆内制定的制度,应是全体馆员的意志和利益的载体,而不是管、卡、压的“紧箍咒”。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发展。图书馆的发展、馆员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馆员实现个人价值与图书馆管理目标的结合点。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挖掘每个馆员潜能、潜质,平等地为每位馆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问,尤其是对普通馆员应因势利导,人尽其才,不可网精英战略、能人治馆的策略,忽视甚至是漠视普通馆员的发展权和创造力。发展不仅是硬道理,更是最大的以人为本。 4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馆员的基本素质 先进的理念、优越的制度、贤明的管理者,为馆员的发展和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实现,要有一支与之相配的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馆员的基本素质的定位是:馆员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能够自我管理以及对事业的忠诚。 (1)馆员要明确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不仅是服务理念,更是责任。优越的管理理念,还要有忠实的执行者。馆员既是管理的参与者,又是服务的实施者。馆员在管理过程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馆员要忠诚于A己的事业,坚定不移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得以贯彻。 (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靠高品质的服务支持的,而高品质的服务是靠高效优良的技能才能实现。馆员服务技能的高低是以人为木的服务理念实现的关键。尤其高科技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业的广泛应用的今天,馆员在服务过程巾所涉猎的内容更加宽泛。而,馆员也必须与时俱进,除馆内组织的学习和培训外,更要A觉地更新知识,接受新鲜事物,培养敏感的职业素养,提高A己的综合服务技能,在知识爆炸的大背景下,学习将成为馆员的终身职业。积极研究读者的需求和动向,充分利用馆内的信息资源,为渎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将馆员的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相融合,最终实现双赢。 (3)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温馨的话语,这是馆员必备的基本功。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更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代表,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是文明、道德修养的折射,它反映了馆员修养的高低。这些文明的举止、形象是馆员个人道德和文化底蕴的长期积累,也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罔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正是通过日常工作的点滴及细微之处得以体现。 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实现,除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服务技能,这是我们必须练好的内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服务管理论文: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 规范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组织形式,同时根据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情况,制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量化管理体系。·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近年来,大学生走进社会、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本文探讨以大学生志愿者自愿无偿劳动协助完善社区服务机制,形成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以大学生志愿者为辅助和补充的新型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该模式将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从经费和人员紧张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为他们提供在社会服务和奉献中展现自我,在社会的进步中成长成才的大好机会。 1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意义 1.1志愿者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是指依据个人意愿,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领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一种公益性活动。社区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和家庭职能的某些不足,增强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2人力资源理念的更新 对社区来说,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入,实际是发掘了社区所在地高校中潜在的优质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理念得以更新,从员工人力资源模式向员工为主,义工为辅的人力资源模式转变。 1.3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具体的岗位实践,培养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在事业上的自我设计能力和公共社交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强化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志愿者的组织形式 2.1组织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由学院和社区共同负责。由社区提出人员、时间和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学院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安排情况,选择学生的来源,按学期进行聘任。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由学院、社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分别负责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岗中检查和服务考评等工作。 2.2志愿者的组成 社区志愿者活动坚持自发性、公益性、无偿性原则,根据社区提出的岗位需求,由学院组织本学院各年级学生自愿报名,面试筛选出合适的人选。选定的社区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课余安排,选择义务服务时间。 2.3志愿者的结构 考虑到社区志愿者自治性、责任性、专业性的要求,从管理形式上将志愿者纵向分为普通志愿者、志愿者协调员、志愿者项目负责人三个层次,根据服务内容,将普通志愿者岗位横向细分。 3志愿者的活动内容 3.1开展设点服务 设点服务即以街道设施和家庭、楼院设立网点为居民提供多种技能性或劳务性服务,如儿童课业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志愿者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在居民委员会或到居民家中定期、定点开展。 3.2“一对一”重点帮扶 关注特殊服务对象,既是社区居民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的重点。针对社区中有困难的老、病残等服务对象,重点围绕困难居民的实际要求,开展以助老敬老、扶残助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 3.3文化共建 与社区开展文化共建,是创建文明社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更高层次需要。按照“共居共建、双向受益、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原则,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与社区居委会以及辖区内的单位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知识讲座、艺术鉴赏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层次。 4志愿者服务项目管理体系 4.1管理机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必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一一社区志愿者管委会,该机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和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组成。对于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岗位、服务目标、规范管理或在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等都将通过志愿者项目负责人和社区居委会讨论认定。 4.2岗前培训l 凡是参加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必须提前进行岗前培训。该培训由社区工作人员、往期志愿者负责,根据不同内容分别开展,主要内容如下。 介绍社区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使志愿者了解社区的规模、特点、性质和自己所能承担的工作,以及工作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志愿者明确自己的言行举止将代表学院的形象;对具体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使志愿者明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采用提问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上岗的志愿者应身着学院制作的志愿者服,便于社区居民的监督和社区管委会的管理 4.3量化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我学院实属尝试阶段,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制度也正在试行,通过多期志愿服务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据综合考察拟定量化指标。 4.3.1主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指志愿者工作态度的量化管理,占总分20%。主要包括遵守劳动纪律,热情为社区居民服务,勤问勤学,善于提出创新建议等,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分值。 4.3.2客观量化指标 该项指标主要是将志愿者具体承担的工作项目,按照工作类型、劳动强度、技术难度和数量分别给予一定的分值,占总分的80%。 4.3.3量化记录 志愿者每次工作结束,应当认真记录自己的主观工作态度和客观工作数量,请上级管理人员检查、签字,并相互交换意见。该记录每期志愿服务工作结束后进行综合测算,得出志愿者个人当期得分数。 4.3.4总结考核 我们的量化指标以l0分为基础,当期志愿服务结束后,将志愿者本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算出每个志愿者的得分。这个得分根据工作情况不同,可能最后的计算会出现l0分以上,所以我们不限制上线,体现多劳多得分的原则,也是对每个志愿者工作成绩的肯定。平均得到8分以上的志愿者,当期志愿服务结束后发给优秀志愿者证书,并报学院表扬;得到6分以上的志愿者学期结束后发给合格志愿者证书,上报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备案。总结和考核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是非,掌握行为标准,有利于强化学生获得新品质,巩固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同时,适当的评价也将对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 服务管理论文: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内涵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途径,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档案信息 传播服务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平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是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利用的有效整合,传播的本质即服务,服务的目的即传播。传统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被动、服务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与公众的档案利用要求。要改变这种状态,笔者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角度来补充与完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模式、机制等内容。并通过分析我国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现状,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和有效的途径,将更加适应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发展的趋势。 一、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内涵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涉及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服务平台,其用户是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内容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由此,笔者认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一种面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网络载体,一般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为补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充分整合社会生活中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根据公众的需求向其提供更加有组织、有效率的信息服务,目的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进程。而作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档案部门,如何以公众的需求为工作突破点,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质量,保障公众的信息需求权利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内涵 所谓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就是指档案信息传播与档案服务利用的有效整合,是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借助传播服务的力量实现其信息服务目的的一种方式。它以满足人民群众信息服务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信息知情权、传承民族文化和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国家各级各类综合档案馆、企事业机关档案室、现行文件服务中心、文献中心、档案中介机构为基础,以网络、电视、报纸、广播、期刊杂志为传播载体,以档案信息工作、档案信息利用、档案信息宣传、档案信息、档案信息传播等为内容,具有内容服务和公共管理平台服务的双重功能。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 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关系 1.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是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的重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状态。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党和政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绝大多数人基本的信息权和文化权。要满足这两个基本,就要大力发展信息传播服务体系。此外,档案信息所具有的原始记录性、真实性和参考、凭证、教育功能使其区别于其他信息,从而在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其他信息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2.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是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公共服务的顺利有效实施离不开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功能的发挥。档案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内容,是党和政府服务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很好帮手。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民生档案,可以使有关部门在处理经济纠纷、化解邻里矛盾、开展司法调解、提供社会保障等工作中得心应手,为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发挥积极作用。公民通过查阅与自身直接相关的民生档案信息,可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建立和完善覆盖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传播档案信息服务大众,是我们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3.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助推器 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同时为社会化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设施设备等的经济扶持。 四、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 公众的种种需求通常具有普遍性,这就构成了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基础;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又呈现出个性化的一面,需要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在服务体系内容与模式方面灵活处理。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的“产业化经营服务”、“ 知识门户传播服务”、“数字化服务”、“民生与社区服务”、“ 保障服务”,这些体系是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统一整体。体系构建所应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使档案信息生产与传播服务的社会化协作程度得到提高、档案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工作更有保障。 1.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1)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化经营 在传统档案信息传播服务遭遇时展瓶颈的情况下,提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主要应有如下特点:第一,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但不影响公共档案馆公益性质;第二,经营档案产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第三,产业化经营对象包括档案信息、文化产品、档案技术和服务。 (2)产业化条件 无论是从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外发展档案产业的经验,还是从内部条件如档案学术界的思想认识、部分档案产业经营实践而言,数字时代的档案事业已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3)产业化主体 传统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各国政府职能的变革,未来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将形成以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为主导,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共同参与的格局。因此,信息社会环境下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化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公共档案馆的主导作用,重视和发展主体之一——企业的作用,积极培育非营利组织。 (4)产业化运作模式 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可以根据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性质从一般文化产业理论中寻找借鉴。 总之,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对整个档案事业进行的调整、探索与尝试。档案产业与档案事业共同存在,相互补充。但是在产业化的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主导与调节作用,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为产业化发展扫除障碍提供条件。此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产业化经营要探索市场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经营秩序。 2.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知识门户传播服务体系 (1)档案知识门户服务平台 档案知识门户是针对档案工作与用户的需要,建立档案知识资源的服务系统,并提供该档案知识的服务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档案用户查找档案知识资源的全部内容提供指导与帮助。主要功能是提供档案知识资源的链接和对档案知识资源的评价;按规范的档案知识资源组织体系(分类、主题、资源类型划分等)组织档案知识资源;提供档案知识资源的分类浏览和检索。 (2)档案知识门户集成化服务 简单地说,就是在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集多种服务为一体,实现一站式的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它既能集成档案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渠道、不同格式的各种资源,也能严格选择和规范描述集成的档案知识资源,通过档案知识组织体系对集成的档案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进行揭示和组织,可以有效地把档案知识资源与服务结合,直接提供集成式的档案知识增值服务。 (3)档案知识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 档案知识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是能满足档案用户个人档案知识需求的一种服务。它根据不同档案用户的特定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定制特殊的档案用户接口,获取档案用户个人信息,了解和推测档案用户的需求,对档案知识资源进行排序、过滤、裁剪、隐藏、显示等组织服务,从而为档案用户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门户内容服务,提高档案用户满意度。 (4)档案知识抓取与推送服务 通过档案互联网系统来跟踪和监控有关档案的最新报道,进而建立即时档案信息资料库,利用推送技术,将采集的最新档案信息直接推送到门户的相应栏目,呈现在档案用户面前。档案知识推送技术具有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它弥补了档案机构和部门在为档案用户提供主动服务方面的不足。另外,技术上的特点决定了推送技术必将被互联网档案知识门户服务平台广泛采用,并成为其开展档案知识服务所依赖的一种技术手段。 (5)档案知识门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档案知识门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向档案用户提供的档案知识问答服务,主要分为异步数字参考咨询、实时数字参考咨询和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具体讲,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力资源为媒介,以网络为基础,集各地数字化参考知识和咨询专家于一体的档案知识问答式服务。其核心是在一种分布式档案知识网络中,具有特定档案知识技能的咨询专家对档案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为有效地实现隐性档案知识向显性档案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不仅体现了档案知识资源共享的理念,也体现了档案知识门户共建共享的服务价值。 3.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档案信息存储网络化的变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重点应从传统的服务方式转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方式,其重点在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和有效的传播服务手段。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传播服务手段较传统的服务手段在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服务质量方面均应有所提高,通过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网上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丰富档案信息传播资源,建立以网络档案信息传播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利用率,提高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使用户尽快享受到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数字资源的有效服务,加强对网络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优化配置工作,建立数字化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档案信息增值服务,提高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的服务水平,促使档案信息传播与媒体服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运用3g技术开展在线档案信息查询、借阅登记、移动终端信息检索、信息定制、用户信息追踪、移动下载和可视电话服务等等,拓宽数字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范围,深入企业、民生群体、机关、学校、厂矿等,面向社会,完善覆盖城乡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建立村情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 4.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社区、民生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 民生档案、社区档案工作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生、社区建设相伴而生,是社区居委会开展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居民自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信访调解、劳动保障、科教文体等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城乡一体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大众平台。因此,档案部门必须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依托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探索适应社区、民生建设需要的档案管理体系。 5.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产业化和数字化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在既要秉持公共服务“惠及全民,公平公正”的理念,同时又要满足党和政府“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的要求下形成的。但其体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绩效评估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和补充。只有适当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才能客观地看待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模式运行的效率和存在的不足;也只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才能为创新的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扫清改革与发展中的障碍。因此,构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与法律保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绩效评估机制、各项档案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使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得到保障。绩效评估机制将对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效率和总体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估,了解公众对档案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档案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文化产业法律制度、隐私权保护制度、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范等法律制度的完善将使数字化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更加顺利有效。 服务管理论文:中外饭店业服务管理比较 【摘 要】我国的饭店业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目前以有旅游饭店5000多家。饭店业是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发展最迅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现代朝阳产业。服务是饭店经营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 服务模式的选择是饭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在服务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何认识、理解这种差异, 对把握中国服务模式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营宗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三个方面对比中外饭店业的服务管理,寻求差异,以提高我国饭店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关键词】服务管理 经营宗旨 服务理念 服务模式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人这样分析: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现代文学翻译巨匠傅雷先生也曾阐述过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异同:“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 大概而言,中国人重整体,西方人重细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也表现在管理包括饭店管理上。 为什么中国的饭店业整体来说都还是比国外的饭店业差一大截,稍微做得好一点的饭店(集团)大多得益于西方成熟的饭店管理经验,包括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除了改革开放和政策的因素之外,国人思维方式的某些习惯也极大的阻碍了中国饭店业的发展。 服务,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容易说得明白的词。中国的饭店,很多年以来,都停留在接待、招待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服务。如何提升饭店服务?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要将管理和服务精细化,关注细节,包括硬件的细节、服务的细节、程序的细节,关注客人,关注客人的细微需求,把客人的细微需求、甚至客人潜在的未明示的需求都能发现,并满足客人。这种思维应贯穿在整个服务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中国饭店的服务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升。现代饭店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上的核心是顾客满意。 一、经营宗旨 饭店的经营宗旨对服务模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饭店经营宗旨是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里兹—卡尔顿饭店的最高使命是使顾客得到真正的关心和享受舒适: “我们承诺向喜爱温馨、轻松、高雅环境的客人提供最佳的环境与设施。客人在里兹—卡尔顿饭店的经历必定是充满生气, 愉快幸福的, 会得到一番喜出望外的体验。”也就是说, 客人的满足是企业的最高宗旨, 一切服务管理, 组织设计, 人力资源配置都应以客人满足为基本依据, 以提高质量来赢得顾客忠诚。我国饭店企业的宗旨不甚明确, 至少可以说没有把顾客的利益放在企业经营的第一优先。中方饭店的职工较外方饭店职工服务意识弱。“顾客至上”意识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许多中方饭店的经营宗旨不明, 有些饭店的实际经营宗旨与高悬的经营宗旨相差十万八千里。饭店企业经营盲目性的另一个根源是许多饭店尚不是真正的商业饭店, 还带有浓厚的政治接待性质。饭店经营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政治服务, 对上服务而非对顾客服务。因此, 一部分饭店管理者把大量工作放在满足上级上, 而非改进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赢得利润。 二、服务理念 服务不仅仅是需要员工来做的事情, 它需要从上到下的参与。在一个致力于服务策略的企业中只有两种员工, 即那些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和辅助那些为顾客服务的员工的员工。那种总经理位于顶端, 然后依次是各等级人员, 而顾客被置于底部的金字塔式管理等级制度在这里被倒置。顾客位于顶部, 处于最底端的总经理对顾客负责并管理着那些为顾客服务的一线员工和辅助他们的二线员工。这种模式提倡一种更为简单的结构, 强调团队精神, 并赋予清理客房的女服务员和洗碗工与总经理同样的重要性。管理者的首要作用是监控和保持服务的质量。管理者必须保证没有任何事情或人会妨碍服务产品的实现。 三、服务模式 饭店服务模式的建立与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西方的服务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商业饭店时期的标准化服务模式向现代新型饭店时期个性化服务模式的转变。所谓个性化服务是指为顾客提供具有个人特点的差异性服务, 以便让接受服务的客人有一种自豪感、一种满足感,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赢得他们的忠诚而成为回头客。个性化服务是从尊重人的个性需求出发, 是人性化的体现, 是当今人们倡导的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豪华饭店时期。赛萨·里兹为满足顾客需求不惜做出巨大努力,在伦敦savoy hotel 主餐厅里, 为了创造一种威尼斯水城的气氛, 他曾在一楼的餐厅里灌进水, 摆上平底船, 请来船夫唱歌助兴。里兹这些富于个性的服务满足了顾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个性化服务的实施、保持需要良好的保障机制。客史档案的完善和积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客人信息, 都将被整理成文字加以处理、保存。相关工作人员在每天查阅预订客人名单和已入住的客人名单时, 要做到熟悉的客人姓名一出现, 相关资料就及时反馈, 相关服务就及时实施。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不仅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更有赖于饭店全员的服务意识。提倡个性化服务不能单纯片面地理解为只是为少数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而是要让每一位客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在享受着为自己所特别安排的服务。与西方饭店个性化服务模式悠久的历史相比,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标准化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模式过渡时期。虽然个性化服务这一理念在饭店业越来越流行, 但是我国国内的饭店还是说得多, 做得少或者只是做了些皮毛。因此, 个性化服务要真正体现在饭店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不仅仅是表现在某一个具体的项目, 一个规章制度, 或者一个口号上, 更要从经营战略角度出发, 切实做好饭店软硬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重中之重。第一, 应转变服务观念, 增强饭店全员服务意识。第二, 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 为饭店的需要选好人, 用好人。使饭店出售的特殊产品不断增值。第三, 从服务心理学出发, 提供超期望值服务, 建立忠诚顾客群。第四, 实行授权服务, 增强服务人员的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 从而增强服务意识, 转变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质量, 创建具有中国内涵的个性化服务模式。相信, 富于东方情结的个性化服务模式是实现中国饭店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饭店作为服务型企业,产品的核心是服务,建筑、装修以及设备设施这些硬件的价值都是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得到实现的。一个成功经营的饭店,不仅要能提供完善的功能设施,更要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产品。这里的高品质不仅指个性化、创新化,更要始终如一。 饭店服务作为一种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可以被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消费,但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是,服务产品是无形的,它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它不可储存,不可退换,同时由于生产过程消费者的参与性,使服务产品具有因人而异的异质性,这些特征都使服务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但一个成功经营的饭店必须在服务质量管理上卓有成效,使服务产品始终如一。 服务管理论文:基于公众导向的城市公共组织之服务管理战略 [摘要]城市公共组织要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树立服务理念,以公众满意为导向进行服务管理。为此,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战略主要包括核心服务战略、服务提升战略、服务价格战略和服务品牌战略。实施城市公共服务战略,既要加强公共组织内部成员的服务管理,又要加强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管理,从而树立起优质的服务意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服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会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城市公共组织;公共服务;公众导向;服务管理 一、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理念 1.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城市公共组织从公众出发,满足城市公众的审美需求、服务需求和产品需求;而不是从城市公共组织者出发,满足管理者的愿望。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建立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即在城市公共组织中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使城市公共组织在公共领域内进行有序竞争。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公共组织的公信力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使城市公众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消费城市公共产品,感受服务品质,享受审美体验,从而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以服务品质建设为中心,这意味着不仅要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还要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公众创造并提供服务的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提升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品质。以公众需求为服务理念的导向,这意味着城市公共组织要在符合城市经济、管理、文化、环境、公众等各方面资源能力的前提下,向公众提供差异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微观公共组织通过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在公众心目中建立独特信任与认同的位置,并以此为公共服务的战略理念。 2.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服务管理。公众满意是服务理念的核心,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外化,即以公众接受服务的价值感受或者说是接受公众评价为核心导向的理念。公众满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公众对公共组织服务的物质满意、精神满意和社会满意;另一方面是公众对公共组织服务的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形象满意、技术满意和关系满意等。所以,公众是否满意既是判断服务质量的导向和标准,也是公共组织服务理念的行为体现。 决定公众满意水平的主要有3项影响因素,即公众感知的服务品质、公众预期的服务品质和公众的让渡价值。公众感知的公共服务品质需要测定的指标主要应涉及:(1)对公共服务体验的总体评价;(2)公共服务化程度,即服务如何适应公众需要的评价;(3)对公共服务可靠性(或服务出错率)的评价。公众预期的公共服务品质需要测定的指标应包括:①对公共服务体验的总体期望;②对公共服务化程度的期望;③对公共服务可靠性(或服务出错率)的期望。公众的让渡价值是指公众所感受到的相对于所付出价格的服务质量水平,公众让渡价值既是为了让公共服务的价格信息融入评价体系,也使得公共服务品质水平在不同城市的公共组织之间和不同价位之间具有可比性。 总的来说,城市公共组织应将满足公众的需求作为城市公共组织服务工作的逻辑起点,将公众的满意度作为城市公共组织服务水平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城市公共组织对其契约的承诺。 二、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战略 1.城市公共组织的核心服务战略。城市公共组织要依据自己的服务能力,对所能触及到的公众群体进行细分,选择有需求或有潜在需求的目标群体,明确其服务定位,即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认同感,也就是公众对提供服务之公共组织的评价与认可。例如,有些大型城市公共组织以国际经济、金融、航运综合型公共服务定位,有些中小型或专业型城市公共组织通过公众细分定位其服务,如社区医院就是通过便利的医疗服务来赢得细分定位的成功。 城市公共组织要围绕公众关系而展开核心服务的设计与推广,为此,要建立城市公共组织服务满意度的评测体系,通过相关的城市管理部门、舆论宣传机构和和公众来共同监督,以便对各个公共组织的服务进行评测,并以量化的满意度评测结果为依据来对其进行管理。理想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满足公众需求的特点来吸引更多的公众,利用城市公共组织的公共服务质量,优化组合专项公共服务,坚持服务战略的长期性执行,使现有的公众关系更加稳固,为以后提供其他公共服务打下基础。 2.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提升战略。针对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城市公共组织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是服务提升战略的核心。差异化服务必须重视公众的服务需求,提供与其他公共组织具有差异的服务,并要制定实施其他公共组织不能马上提供的服务。服务提升战略可以衍化出“关系专门化战略”,“关系专门化战略”是针对目标公众特点和需求差异进行的市场细分,并为目标公众提供更加精确细致、专门针对特定情况的服务。 例如,城市公共组织的社区服务网络就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专门化战略”,即可以在各个居民区、工厂、学校附近设立社区服务站,把社区公共服务直接送到公众身边,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加入社区服务网络。再如,社区医院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公众只要拥有一张预约挂号的ic卡,就可以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保证医疗服务的便利快捷,并为患者提供认真看病、体贴护理、顺畅咨询和仔细沟通等特色医疗服务。 3.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价格战略。公共服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公益性的服务,公众享受公共服务不需要支付费用,如城市160信息咨询、义务咨询、免费休闲场所、某些应急项目,等等;另一种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公共服务,如非营利组织的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医疗、公交,等等。公众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十分敏感,也给不同类型公共组织的服务定价留下了很大的弹性空间。由于城市公共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更应该坚守公共服务道德伦理、保持职业操守、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城市公共组织服务价格战略应该坚持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相互协调的原则,坚持服务成本和服务品质相结合的定价原则,真正给予公众带来高服务品质的价值感受和价值回报。 城市公共组织在其价格战略实施过程中,要以对公众开放的听证方式进行招标采购,并实施招标、采购和使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政策,以使公众有权参与到公共服务的决策中来。同时,城市公共组织在服务过程中要保持与公众进行协商,给予公众公共服务价格的选择权。对各种公共服务收费采取透明的价格战略,实施清晰透明的价格信息查看战略,对各种公共服务收费价格进行动态。此外,城市公共组织还可以对不同技术服务人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实行等级定价,体现“货真价实”的服务性价比。这既可以逐步降低大型公共服务设备的费用,也可以逐步提高那些高技术含量、高风险、高难度服务的价格。 4.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品牌战略。城市公共组织实施服务品牌战略,首先要了解服务品牌的特性,品牌特性主要包括品性、个性、关系、文化、反映和形象的特性。品性是公众能够联想到的、可见得到的客观特征,即品牌的物质特性。个性是公共组织逐渐强化服务所累积的风格特征。文化是品牌内在性质与外在形式的品牌结构、体现方式和认同价值,是公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感知的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关系是公共组织与公众建立起的持续长久的关联性服务关系及所形成的关系结构和体现形态。公众反映是品牌具有反映公众利益的特性,能够反映公众的价值感受。形象是能够反映顾客自我形象的品牌特性,品牌像一面镜子,公众能够利用这面镜子看到自我形象,激发公众的欲望和态度的特性。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组织的品牌意识淡薄,多数城市公共组织错误地认为名气就是品牌,仅仅停留在提高知名度的宣传上,包括注重设计标志系统,注重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抓正面新闻吸引公众关注;开展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赞助、捐款、免费咨询等活动;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组织群众参观有关健康知识的展览;应付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公关管理等。城市公共组织要意识到品牌是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组织文化之价值观、宗旨、精神的高度表现。因此,城市公共组织要制定并实施系统的品牌战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共组织信任的增加和附加值的增长。 系统的城市公共组织服务品牌战略包括4个主要步骤: 首先,城市公共组织要识别和确立服务品牌的定位和价值,即城市公共组织要清晰地理解服务品牌代表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定位。从本质上说,服务品牌定位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公众信服该服务品牌的优势,与此同时,减少任何可能不利的担心。 其次,城市公共组织要计划和执行服务品牌营销活动。创建服务品牌资产,就要求城市公共组织建立公众能够充分感知、同时能够产生强有力的、偏好的、独特的品牌联想的服务品牌。一般来说,这种知识构建流程取决于以下3个因素:(1)服务品牌要素的初始选择或服务品牌的个性;(2)服务品牌与城市营销活动和城市营销支持计划的一体化;(3)通过与其他一些实体(如城市、国家、代言人、运动或文化事件、获奖或评论)相关联,从而间接产生的品牌联想。 再次,城市公共组织要评估和诠释服务品牌业绩。评估和诠释服务品牌业绩对了解服务品牌营销计划的效率非常重要,城市公共组织可以根据服务品牌价值链来追踪服务品牌价值的产生过程。服务品牌价值链是一种评价哪些城市营销活动创造服务品牌价值,以及评价服务品牌资产来源和结果的结构化方法。根据服务品牌价值链,城市公共组织可以建立品牌资产管理系统,并用此评估和诠释服务品牌业绩。 最后,城市公共组织要提升和保持服务品牌资产。保持和扩展服务品牌资产对于城市公共组织是具有挑战性的,它强调城市公共组织要理解服务品牌战略应如何反映城市经营理念,以及根据时间、地理位置或者细分公众市场进行调整。提升和保持服务品牌资产的实质,就是对服务品牌资产进行管理,具体包括确定服务品牌等级、定义服务品牌——产品矩阵、长期强化服务品牌资产、跨越细分公众群体构建服务品牌资产4个方面。 三、加强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管理 1.实施公共组织的内部服务管理 借鉴服务管理的内部营销理念,实施城市公共服务战略,首先要加强公共组织内部成员的服务管理,这是因为城市公共组织向目标公众承诺某种公共服务时,其承诺的兑现要通过公共组织的内部员工来实现。 (1)促进城市公共组织成员的服务意识。城市公共组织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向外部公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了建立和改善与外部公众的关系,就必须首先理顺内部关系,使得组织成员真正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做好提供服务的准备,并处于随时能够提供满意服务的状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组织中的组织成员,存在大量的没有服务准备和不在服务状态的成员,要建立公共组织的“公众导向服务意识”,就必须在公共组织内部建立“公众导向服务意识”,因而,必须通过内部服务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为此,城市公共组织要建立组织成员的服务技能、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的管理激励体系,建立并实施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行为评测系统,对城市公共组织内部成员的服务行为进行系统的评测,并配套实施相关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真正激发出组织成员的服务意识。 (2)促进城市公共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城市公共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部门之间的冲突与不协调,从公共服务的服务过程来看,一项业务的最终产出必须有连续不断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城市公共组织的每一个部门通常为其他部门提供某些服务,同时又是内部不同部门服务的使用者。因而,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服务管理,来促进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3)促进城市公共组织服务目标的实现。城市公共组织的内部服务管理,要建立以组织成员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目的是激发组织成员的服务准备和服务意识,而不是简单地强制和命令指示。为此,需要建立以组织成员为中心的内部服务管理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的执行,激发组织成员对服务目标的理解和执行,使组织内部各部门和组织成员逐步树立起优质的服务意识,从而加强外部服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2.加强城市公共组织的服务管理 (1)建立优良的公共服务环境。加强城市公共组织服务管理,着重为公众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除了提供干净整洁的物质环境外,还更应考虑精神软环境的建设,切实加强人性化服务体系与服务环境设施的融合管理。例如:根据公共组织的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包括导引指示系统,统一的文字、图形、色彩、标识、流程等符号应用系统的使用,达到环境视觉感受愉悦、指引识别清晰、服务流程优化、公众等候时间缩短和便利快捷的服务效果。 (2)建立优秀的公共服务文化。公共服务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管理制度和公共形象等内容。加强公共组织的服务文化建设,要以组织具有优良的、一致性的风气建设为主线,加强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激发组织成员参与决策和积极工作的热情,形成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行动力,培育具有文化底蕴的公共服务文化,促进公共组织的服务文化能够感染、吸引和影响公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3)建立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城市公共组织的内部服务管理,重在建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系统,优先制定服务技术标准、公众满意评测标准和服务信息标准等。优质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建立与运行,必须要建立每个公共组织子系统的服务体系,子系统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所有组织成员的主动参与和热情执行,每个组织成员都能主动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例如:城市公共组织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组织专家为公众提供免费咨询,设立“公众服务中心”,追踪公众服务信息反馈,提供登门服务,等等。 服务管理论文:简述优化现场服务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论文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现场服务;优化 论文摘要: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服务经济在国内初礴端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场服务的重要。优化服务就是占领市场!服务管理的多元化、科学化已逐步形成社会企业的共识,优化服务方式,决不仅是增开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改善服务态度等简单的方法,而必须针对弱点,通过提高服务的科技含址,实现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现场服务是服务企业与客户交流的终端,企业大量服务举措都是通过现场员工为顾客提供服务来实现,现场服务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终端—现场服务,并对贯彻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直接影响。 1控制现场服务 1.1控制现场服务,必须有力执行规章制度 大多数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在人与人接触之间进行,且提供服务的过场与顾客享用服务的过程几乎同时发生,使服务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大。因此,控制现场服务,除了加强对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执行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是可以衡量的,才是可以控制的。对于现场管理而言,主要的任务在于有力地执行规章制度,保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所期望的。 规章制度是现场服务的准则,具有高度的严肃性。现场管理者对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坚决制止并给予相应的处罚。特别是一些不规范服务的前兆和隐患是现场管理者控制的重中之重,只有在萌芽状态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避免最终的服务事故。同时,现场管理者也应做好人力物力的各项组织工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能被顺利地执行。 1.2控制现场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 服务控制与产品制造控制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服务控制主要采用定性标准,产品制造控制则完全依靠数据说话,合格与否无须人为判定。虽然,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在制订服务标准时采用定量的办法,但“服务产品”固有的特点决定了过度采用定量标准会使制度变得僵化、教条化,缺乏人情味。因此,对于服务过程中问题的处理,现场管理者必须学会灵活处理。 例如,在服务工作中,工作人员向顾客的问候是双方交流的开始,很多企业都制订了标准化的问候语,如您好,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员工在开始工作的一个阶段通常都会认真执行,但随着服务人次的增加,虽然服务热情并未减少,但问候语会慢慢走样。这时,现场管理者及时发现后,不应立即加以斥责,可以主动参与到服务中去,使用响亮的问候语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到这一问题,引导他们纠正即可。现场管理者只有善于区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谨记“处理问题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的原则,才能灵活处理各类问题,保持员工积极的服务热情和规范的服务行为。 1.3控制,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现场服务中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许多问题必须马上解决,否则会直接影响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处所要强调的并非是对顾客的抱怨的快速反应,而是当服务条件发生变化时,现场管理者应当承担起“实时决断”的职责,快速处理突发事件。 以航空客运中的办票服务为例,许多情况是服务前意想不到的,有旅客会以户籍证明作为身份证件、有旅客会希望托运螃蟹或宠物、有旅客会携带超规却不超重的行李、有旅客要求优先办理手续、办票系统突然断电等等,如果现场管理者不能立刻决定处置方法,会直接影响后面排队旅客的等候时间,增加顾客的不满。当然,现场管理者的实时决断能力取决于对工作业务的精通程度,这里不再赘述。 2优化现场服务 2.1优化现场服务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具体的工作技巧,是管理制度的具体实现。根据现场管理中遇到的情况、服务效果、顾客反应等不断优化、完善管理方法,将促进现场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例如,现场服务管理方法可以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用很少的时间执行现场管理中最关键的工作。“一分钟管理法则”的内容主要包括: (1)一分钟派工。现场管理者用简明的语言传达工作任务,使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和如何完成。 (2)一分钟赞美。现场管理者要经常用简短的语言赞美员工工作中的闪光点,这样可使每个员工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所做的正确事情,从而更积极、负贵地工作,使其行为朝着规范化方向完善。 (3)一分钟惩罚。就是对某些员工不应该失误的事予以批评,指出其原因,并告知对他一贯是很器重的,不满意的只是对此一件事。这样可使对方愿意接受批评和指责,并注意防止同类事情的发生。 这二点做法.祖看上去普普通通,很不起眼,但实实在在,效果显著。其奥秘就在于抓住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而我们服务现场管理中往往就是忽视了如何管理人。只有管理方法能被员工接受,才可能发挥管理的作用,否则,管理者—被管理者处于对立状态,高质量的服务是难以长久保持的。 2.2优化现场服务必须优化服务方式 优化服务方式,决不仅是增开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改善服务态度等简单的方法,而必须针对弱点,通过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服务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例如,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设置了多个“手机充电器”。可以为多款手机提供快速充电服务,只需投币即可,这给行人带来了方便,给企业带来了效益.实现了企业与顾客的双瓜。如果没有科技进步、没有将科技进步的成果应用于服务中去,使用人力提供此类服务是无法想象的。 服务企业实现服务创新,必须进行观念创新,充分关注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情况,及时将科技应用于生产中去。如果财力允许,还应主动开发服务中所需的设施设备、技术手段、服务项目等,以保持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3优化现场服务必须优化员工队伍 优化员工队伍,就是要提高员工为顾客提供面对面服务的能力。提高员工服务质量的方法绝不仅是授课、讲座等传统手段,内容也不应仅限于服务技能。真正要优化员工队伍.必须全方位考虑现场服务的各类因素,确定培训的范围和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服务观念培训。现场服务员工应当牢固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观念,这是无庸质疑的。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关心顾客、礼貌待客”。 (2〕务可能培训。尽量扩大服务可能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可服务质量,让顾客感受到更多的服务价值。 (3)服务技巧培训。员工必须明白顾客在想什么,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这就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服务技巧。比如,员工应学会承认顾客、不同顾客争辩、善于观察顾客、善于询问顾客、普于凭直觉来感知顾客等等,都是员工服务技巧培训应完成的项目。 (4)职位轮调。通过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参与更多岗位的工作,帮助员工打破思维定势,使员工能更自觉地协调好工作中的关系。 (5)培训员工的参与精神。建立员工与高层管理者的对话通道,让员工意见未经“扭曲”就能直接传递到企业离层,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增加员工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绝不能陷人到“监督者发号施令,一线员工惟命是从”的旧辙中去。 企业各个层面都不能忽视现场管理—这个管理的神经末梢,最高管理者更应多角度、全方位地组织收集现场管理信息,将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充实到现有的规章中去、落实到培训中去、融人企业的文化中去,从而不断优化现场服务管理。 服务管理论文:浅谈善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中医院门诊预约服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信息;门诊;预约;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对中医院门诊预约服务管理开展的意义、渠道和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善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就诊流程,依托医院信息系统(his)、规范医生出诊管理、开发外延配套的信息平台和合理配套人力资源来逐步开展中医院门诊预约服务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patient care information)和行政管理信息(adminis tration information)的收集(collect)、存储(store)、处理(process)、提取(retrieve)和数据交换(communicate)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author—ized users)功能需求的信息网络平台。目前全国有超过90的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投人,有40的大中型医院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更大。即便如此,与信息化投入占医院总收入2%一4%的国际惯例相比,中国医院差距甚大,平均仅有0.1左右。而对于发展普遍困难的中医院来讲,不仅在资金注入、设备更新等方面更为滞后,而且就诊者爱集中在少部分名中医、老教授或老中医门诊,致使这部分挂号票通宵排队也一票难求,因此,大型中医院门诊就诊矛盾较同规模的综合性医院更突出、更严峻。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就诊者的就诊模式一般是即时就诊模式,也就是即时挂号,即时就诊。如果就诊者过了挂号时间或挂号满额时,医院和就诊者都无能为力,而且就诊时间的无预见性和无计划性也导致大型中医院门诊“三多一少”成了老大难问题,远远达不到目前所提倡的“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中医院门诊预约服务管理工作,目的就是控制就诊者到达的时间,使就诊者的到达更具预见性和组织性,使医院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趋于合理,合理安排患者就诊过程,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等候时间,保证医疗安全质量,有效解决候诊时间长、收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和就诊时间短这“三长一短”的老大难问题,提高医院的品牌竞争力。 1门诊预约的渠道 就诊者的门诊预约一般是通过两类渠道,一类是直接渠道,另一类是间接渠道。直接预约是指不经过中介而直接与医院预约中心联系,办理预约手续。间接渠道是预约人由医疗服务中介机构代为办理预约手续,目前大中型综合性医院普遍采用间接渠道。从医院方面看,总是希望把自己的服务直接提供给就诊者,以期能获得最佳的收益。但由于人力、财力所限,医院必须借助于它的业务单位,并利用他们的网络、专业特长及影响力等优势,来帮助开展医院服务。目前,由于大医院提供给医疗服务中介机构的票源有限,随着就诊者预约需求的不断增大,单靠间接渠道是不能满足就诊者的需求的,直接预约将不可避免地提上大医院的议事日程。此外,目前在直接渠道中逐渐出现了预约和挂号一步到位的流程。一种是就诊者暂时不需预约和挂号,就诊者直接到门诊医生处就诊,最后交诊治费时同时收挂号费,免去挂号这一流程,部分门诊量不大的中小型医院可采用此方法。另一种是在部分网络信息技术完善的医院,可以提前约定完成挂号交费,预约挂号一步到位,方式可以是现场完成,也可以是就诊者拥有预付金额的挂号卡,预约成功时由院方直接扣除,不需来院交费。 2门诊预约的方式 2.1电话预约 就诊预约者通过电话向医院预约中心预约,这种方式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接、迅速、清楚地传递双方信息,可以当场回复和确认就诊者的预约要求和时间,这种方式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医院还可以与电信部门(如114)联合进行人工或自动电话选择性预约服务,预约者只要按电话提示按健选择就可以完成预约服务,这是一种收取电话费的有偿服务,如同电话银行。 2.2面约 就诊者亲自或委托他人到医院,与预约员或医生本人面对面洽谈预约事宜。这种预约方式能详尽地了解就诊者的需求,并当面解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开展和宣传医院的医疗服务。如果由医生本人落实预约,更能有效地进行医患沟通,确保预约的成功率。 2.3网络预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安装了电脑终端,连锁医院和合作医院尤其如此。这种现代信息化的预约方式,传递信息最快捷、最准确,资料最全面,选择性最强,操作简单、效率高,可24小时服务,医院能节省提供预约服务的人力成本。网络预约模式一种是通过传统的电脑终端,另一种是通过目前新兴的个人手机终端,就诊者可随时随地进行预约,极大地方便了就诊者。随着网络系统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网上预约将成为主导。 2.4短信预约 预约者通过短信形式,查询门诊医生出诊情况,并通过专用信息平台进行预约。这种预约方式传递信息迅速、准确,而且有据可查。受理短信预约时应注意:回复要迅速准确,言语要简明扼要规范,要设计好专门的短信模式,尽可能在1—2次的短信往来中完成预约。 2.5自助预约 自助预约是预约者通过医院设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设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的预约。预约者可以自己操作电脑或触摸屏,通过荧屏出现的提示词逐步确认。这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选择,可以保护就诊者的隐私权。 3方法与步骤 3.1医院信息系统是建立门诊预约系统的技术基础 医院信息系统(his)硬件包括pc机及外部设备、服务器与存储设备、网络设备;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工作站)、数据库管理系统(0racie、sqlserver等)及其它应用软件;还包括其它计算机及通讯技术,如图像处理、数据压缩、无线通信技术等。要开展有效的门诊预约服务管理,其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网络系统上,网络终端遍布预约、挂号、分诊和诊疗环节,门诊就诊流程所涉及的部门实现即时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门诊全面启用电脑挂号、电脑分诊,门诊医生使用电脑工作站,挂号分诊流程实现了直接分诊医生的一次分诊和分诊专科的二次分诊共存的优化流程。 3.2规范医生出诊管理是建立门诊预约系统的基础保障 开展门诊预约服务,通过电话、面约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门诊医疗服务预约,是对就诊者的一种承诺、一份契约的达成。要真正开展好预约服务,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务必要加强内部的建设,规范医生的出诊管理。我院是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医生肩负治病救人的任务,也肩负教书育人的任务,医、教、研缺一不可。因此,相对其他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在医生出诊管理上会面临较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因上课、科研、带教、进修等导致临时停诊或长期停诊,从而在预约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带来不少的障碍。对此,医院医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医生停诊或更改出诊后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门诊专科管理,专科负责人对本专科医生的出诊调整和安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严格门诊医生停诊审批手续,医生停诊后有相应的措施应对,这才能为预约服务工作的逐渐开展提供扎实保障。 3.3开发信息发送平台是建立门诊预约系统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子系统一般不包括与病人沟通的自动信息发送平台,但该平台却是必不可少的外延配套系统,医院可采用委托开发、独立开发、合作开发、购买软件二次开发等方式进行。该信息发送平台务必具备以下功能:一是预约成功的提示功能。门诊预约系统里预约成功后,系统立即自动以短信方式通知就诊者,明确就诊医生、时间及注意事项等。二是提醒就诊到期功能。就诊前提醒就诊者到医院就诊。三是失约告警功能。对就诊者的失约行为进行管理,在就诊者失约后,自动提示对方失约,若失约三次将自动取消该就诊者(id号)或对应手机的预约服务。四是沟通与宣传功能。及时告知就诊信息的变更或检查检验报告相关情况,定期与就诊者加强联系沟通,开展健康宣教或病案回访,宣传医院最新的活动动态,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发信息发送平台,除了免费给就诊者发送联系沟通服务短信外,还可以在体检、检验、检查报告发放中提供特需服务和增值服务。例如当就诊者或体检者暂时不能到医院领取书面报告,但又想及时取得报告结果时,则可以经过验证自愿通过信息平台支付少量“点播费”,及早取得报告结果。这样免费服务与有偿服务有机结合,既提高服务质量,也不增加医院经济压力,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就诊者的需求,使信息平台运行可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4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是建立门诊预约系统的有效保证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能位匹配优化原理建立门诊预约系统,可将门诊前台的导诊咨询人员与后台的专职预约咨询人员相结合,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与配备。就诊者既可以在后台预约,也可以在每一个专科的分诊导诊咨询台、挂号收费处或经医生工作站由医生亲自进行现场预约。预约服务的工作人员可由具有医护专业背景的合同聘任制人员担任,无需专业的医护人员担任,这样可适当地减轻人力资源成本。此外,对预约服务工作人员要实行培训上岗,定期开展系统的岗位培训,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培训内容包括:准确的医学分诊、明确的专科特点、正确的就诊流程、标准化服务用语、人性化服务态度等,这样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预约、咨询服务,建立和优化门诊就诊流程,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水平,从而达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涵。 服务管理论文:试析加强通信业服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论文 关健词:服务 创新 通信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 现代 的服务产业中,成功的创新对一个 企业 来说至关重要。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对服务行业而言只有加强服务创新,提升服务竞争力。 一、服务理念的创新 在通信业日益竞争的今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 发展 ,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在提倡“客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观念的今天, 2、以“4w”,服务为主线,落实服务规范 “简单服务”旨在为客户提供最直观、最便利、最有效的贴心服务。基于此,并根据客户经理的服务性质及特点,我们提出了“4w服务”: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一位分包用户提供及时快速的任何移动服务。 3、加强服务考核,确保各项服务内容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各项服务内容的有力落实,我们在实施“把简单留给客户”活动的同时,重点作好考核,并在考核上力求简单、直观。一是加强对前台考核,把营业厅服务质量改善程度和当月成绩与班长、值班长绩效考核挂钩,加大考核力度,把服务质量的压力贯穿到每个生产环节。二是在考核上把虚的东西做细做实,力求每一个服务细节在落实上有据可依,我们把每个营业员每一天每一个服务细节执行情况纳人考核,以工作表的形式进行管理,如,把微笑服务、站立服务、接一、待二、招呼三等等十余项指标设计一个工作表,每天不定时检查打分,月末汇总,作为其服务考核成绩(见附表四)。三是突出客户经理感知度考核,根据“4w”服务内容进行考核,每个月数据组对客户经理感知度分满意度、集团资费认知度、当时开展活动内容认知度、客户经理认知度进行抽查并打分。同时对客户经理执行“4w”服务情况通过抽查以及客户投诉进行监控。这些均于其绩效挂钩。 服务管理论文:地铁服务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 作者:孙惠颖 刘莲花 李世伟 论文 关键词:地铁 乘客服务 模式 需求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广州地铁乘客服务管理现状,综合分析和研究了广州地铁乘客服务管理业务模式与业务需求,尤其对乘客服务信息重点开展了的专题研究工作,为如何提高地铁乘客服务管理水平提供了 参考 。 1概述 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的不断延伸,以及亚运会的召开,地铁客流将快速增长,业务规模和乘客需求将迅速扩大,乘客对地铁提供的服务质量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快速增长的业务,只有及时掌握乘客的要求,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广州地铁服务流程,不断满足乘客的新需求,才能获得乘客认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乘客满意度。而作为服务的使用者,任何一名地铁乘客均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能成为传播主体,地铁需要与乘客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互动。 2乘客服务管理的现状描述 2.1服务管理总体思路 以外部顾客服务承诺为基础,以乘客满意度评估机制为手段,树立员工正确的服务理念,提高运营总体服务水平,创建地铁运营服务优质品牌形象。 2.2服务体系及管理模式 2.2.1服务管理模式 采用质量管理的模式。通过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准点、舒适的运输服务,满足乘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使乘客能够便利地购票进站、安全而舒适地乘车、快速而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建立内部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并通过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收集运营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作为服务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规范行为,从而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 2.2.2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由服务理念、服务设施、服务项目、服务信息、服务标准、评估反馈等要素组成。具体构成如下罔所示: 2.2.3乘客服务流程 对一位乘客来说,要从车站外进入到站台上车,一般遵循如下的流程:到进站口一到站厅层一购票一检票进闸一通过楼梯或电梯到站台一乘车一到站台一到站厅一出闸一出站。针对以上流程,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为乘客提供优良的服务,使每一位乘客在从购票乘车到下车出站的全过程中均感到满意。 2.2.3.1引导乘客进站:在地铁各出入口设立明显的导向标志及相关的信息,方便乘客识别并根据导向指示进站乘车。 2.2.3.2问讯服务:车站的工作人员向问讯的乘客提供服务。 2.2.3.3售检票服务:车站提供自助为主人工为辅的自动售检票方式,在站厅设置指弓乘客售检票的导向指引和宣传信息。 2.2.3.4组织乘降:站台设置明显的候车提示,提供相应的广播,为乘客预报下次进站列车的情况和安全提示,同时pids系统为乘客提供运营相关信息。 2.2.3.5验票出站:乘客到达目的地验票出站,车站应有各类导向标志,指明各出人口及周边的路面及建筑情况。引导乘客从所需的出人口出站。对所购票卡票款不足的乘客,车站提供票卡分析和补票服务。 2.2.3.6在运营不正常的情况下,根据行车及客运组织情况为乘客提供针对性的应急服务,包含信息的提供、客流引导、票务处理等。 2.2.4重点服务业务描述 2.2.4.1乘客服务信息 乘客服务信息按照急缓程度可分为日常服务信息和应急服务信息。 a.日常服务信息 内容包括时间、站名、列车开行方向下趟列车到达时间、首尾班车信息、票务政策及线网票价、安全常识、相关规定及条例、车站周边环境、服务营销活动宣传信息等。途径和手段包括导向指引系统、广播系统、告示pids系统、宣传用品、公司网站等。 b.应急服务信息 由于运营故障、突发事件、事故或其它原因影响地铁运营时车站、列车需要对乘客的信息。内容包括行车组织、安全疏散、相应的客运组织及票务组织等。途径包括车站广播系统、告示及车站、列车pids系统。 2.2.4.2乘客事务管理 a.乘客事务的分类 按事务性质可分为投诉、建议、咨询、表扬等;按事务主体可分为人员服务类、设备设施类、公司政策类等;按事务提交形式可分为来访、来电、来信、乘客车站留言、网站留言、 电子 邮件及媒体、其他部门转发等。 b.乘客事务要素 基本要素包含时间、地点、事件概况、信息内容、改进建议,涉及人员服务类须包含人员姓名或工号。 c.乘客事务的处理程序 由地铁服务总台统筹管理。乘客事务处理通用程序:受理一服务总台内部处理一责任部门反馈回复一后续跟进一事务统计和分析。如属敏感事务,服务总台受理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组织调查。 2.2.4.3眼务质量控制 服务质量是指以乘客需求为标准,以此反映的服务项目水平以及内部工作效率、效力水平。严格按照服务项目的标准监控日常服务水平,并根据检查结果与整改建议实施整改,达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服务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主要有: a.内部服务质量的检查评估 内部的检查评估主要以各类服务规章、标准、方案、通知为依据。检查按照检查的主体可分为总部级、中心级、中心站级、车站级。 b.乘客满意度调研 广州地铁的乘客满意度调研是外请咨询公司每半年开展一次,通过对乘客现场调研,了解服务短板,收集创新服务的建议,对不满意乘客进行访谈。建立一种”评价一改进~提高一再评价一再改进一再提高”的持续性循环评价机制。 c.公开监督机制 广州地铁对于服务工作建立的公开监督机制主要是乘客监督员和服务督导员制度,通过从乘客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对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促进服务各环节持续改善。 d.服务项目规划的实施 广州地铁主要服务项目包括配套服务设施、宣传及服务用品、导向指引系统、广播系统、人员服务等。规划依据主要是市场调查中发现的乘客需求和需整改的项目、服务总台、意见箱等沟通渠道反馈的乘客意见、服务检查中发现的需整改项目及从其他部门或途径获取的可采纳意见。 3乘客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及经验积累,广州地铁开展的乘客服务管理工作相对规范及有效,在广东省服务行业及同行业里均处于先进水平,连续两年位居广东省九大服务行业之首。但是,随着线网的扩张及乘客需求的变化,乘客服务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 3.1乘客服务信息尤其是压急信息的范闹和途径有限,不便于乘客服务信息的宜传。 3.2传统的人工服务形式已很难适应,车站需要安装具备与乘客交互功能并方便乘客自助查询各类服务信息的设备。 3-3目前尚未建立面向内部服务管理的系统,对内部员工服务的技术支撑不足,缺少内部服务管理信息的归纳与分析,对决策类信息辅助提供不足。 4乘客服务管理的业务需求 通过对广州地铁业务现状分析和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乘客服务管理的详细需求。 4.1拓宽乘客服务信息的范围和渠道,完善现有的信息方式。 4.1.1在全线网车站的每个入门和每组进出闸机处安装led显示屏,实现pids系统的正常和应急情况下乘客服务信息功能。 4.1.2组织对一、二号线广播系统进行改造,全面完善其功能。 4.1-3组织对换乘站的导向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给予乘客清晰的指引。 4.2建立与乘客交互的信息化途径。在每个车站设置乘客服务信息查询终端,实现为乘客提供运营信息查询、地铁常识查询、出行查询、自助投诉、问卷调查和地铁公告等功能。 4.3提高内部服务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内部的乘客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乘客事务管理、服务资源管理和服务质量控制等功能,为员工提供服务工作的技术支持。 服务管理论文:浅析中国电信客户服务管理体系架构研究 【 论文 关键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渐饱和,电信业的竞争已从原来简单的价格竞争逐步转换为包含品牌、服务在内的综合竞争,而其中的服务水平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 为保持服务传递渠道的畅通,服务流程是核心,主要包括服务管理流程和服务业务流程。 (五)服务质量监督要严格 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是服务管理体系中服务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服务质量的好坏绝不能以电信自身评价为准,而应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客户感知,加大客户评价权重。 对服务质量的监督考评,各级公司必须以严格为准则。不论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考评,还是同级部门之间的横向监督考评,均应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检查服务质量情况,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成绩要肯定,问题不掩饰。此外,全面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应实时监控各项考核指标的执行,做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考评。 为了解客户感知到的公司形象和服务,还应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得到客户对公司的感知信息,调查应覆盖各省、全渠道、各业务,并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整改短板。同时客户满意度应纳入公司对集团各部门和对各省分公司绩效考核。 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最终是为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只有客户对 企业 的满意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客户才会有忠诚于企业的意愿;当这种满意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时,客户才会产生忠诚于企业的行为,也就是从情感忠诚上升到行为忠诚。电信运营商只有将“使客户满意”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使得客户对于企业越来越有依赖感,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忠诚,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根本目的。 (六)后台支撑系统要有力 为保证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应建立起以强有力的信息支撑和 网络 支撑为主的后台支撑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主要应包含营账系统、计费系统、crm系统、10000系统、维系挽留系统等,以获得多方面的服务管理信息支撑。网络支撑,主要应包含公司所有网络的建设、接入、传输等支撑。只有通过这样的后台支撑,才能支持各种信息交互操作和信息流程,实现前后台协同服务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同时还可以体现全面客户理念:上道工序即下道工序的客户。 三、保障服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措施 (一)梳理相关岗位流程,明晰各部门服务关系 在全面服务管理体系实施中,各部门在客户服务中承担的职责可能会发生一定改变,必须理顺各级、各部门的岗位流程,明晰各部门服务关系,逐级落实,严格执行。其中,客户——公剐前台部门——公司后台部门的服务关系,是新型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根据公司现行状况,我认为,这种服务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二)增强全员服务意识,营造强有力的服务文化 服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对客户来说,都是服务人员。通过自上而下的全员全面服务管理体系的宣贯,使服务工作不再局限于窗口服务人员。服务管理人员和后台的工作人员都应成为服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企业还必须让员工形成一套内在行为准贝ⅱ,并能在面对客户时灵活应用。一个拥有优秀的服务文化的企业,能使员工的服务表现一致,并对意外事件应付自如。所以,营造强有力的服务文化才是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服务创新的不竭之源。而强有力的服务文化应该以客户为导向,即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来对待,在员工心目中确立客户至高无上的地位,使每位员工成为实现优质服务的承担者,在全公司形成一个人人自觉增强为客户服务的意识,就必然以最快速度、高质量地响应客户。 (三)建立完善的服务培训机制,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服务不是简单劳动,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在公司内部应建立起完善的服务培训机制,对服务人员开展系统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的培训。所谓系统性,主要是指对培训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持续、有 规律 的开展培训工作。所谓及时性,主要是指培训应与市场环境、竞争形势和公司策略的要求同步。所谓针对性,主要是指培训工作应根据服务人员岗位、业务水平,提供不同的内容和方式的培训。 (四)建立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保证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对电信客户的服务工作,更是需要不断改进和 发展 。 服务管理论文:浅析从心理学角度论酒店客房服务管理 论文 关键词:酒店;卫生清扫;客房服务;心理需求 论文摘要:客房是饭店的基本设施和重要组成部分,是 旅游 者休息的重要场所。搞好客房服务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饭店的运行与管理,同时也会影响饭店的形象、气氛及 经济 效益。本文结合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论述如何进一步做好客房服务管理,将客房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客房是饭店提供的主要产品,客人往往把客房服务作为整个饭店服务质量的标准。客房是客人休息的地方,客房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客人的满意程度。客房是客人在饭店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此时客人往往需求拥有他们的空间,期望对客房有一个“家”的感觉。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关注客人在住店期间的心理特点,为客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清洁的房间。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 理学 院的学生花一年的时间,调查了三万多名的顾客,其中60%的人把清洁、整齐作为饭店服务的“第一需求”。也就是说,住店客人对饭店客房的卫生程度摆上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如果在一间不整洁的客房居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损害。由此可见,人们外出旅行住宿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房间的卫生程度。所以客房服务人员必须加强对客房卫生的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好对客的接待服务工作。 一、客人对客房服务的心理需求 (一)整洁 客房是客人在饭店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其真正拥有的空间,因而,他们对客房整洁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对客房清洁卫生的要求是客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客房服务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整理客房,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做到客房内外清洁整齐,使客人产生信赖感、舒服感、安全感,能够放心使用。服务人员清理客房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一般情况下,清理客房要在客人不在时进行。客人到达客房再去清扫,会留给客人很恶劣的印象。如果客人有特殊要求,可以随机处理。客房服务人员在清理客房时,必须保证客房及各种设施、用具的卫生。另外,客房服务的从业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客人心理上的卫生感和安全感。比如,在清理后贴上“已消毒”标志,在茶具上蒙上塑料袋等,这些措施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效果。但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欺骗客人。 (二)安静 客人下榻饭店前,往往经过了长时间旅行,到达饭店时一般都比较疲倦,他们希望尽快办好入住手续,马上进入房间休息。同时更希望房间能够提供休息好的种种条件。客房可以从防止和消除噪音两方面入手,以保持客房的宁静。必须做到硬件本身不产生噪音,饭店选择设备的一个标准就是它产生的噪音要小;另外,在硬件上要保证隔音性,能阻隔噪音的传入和传导。在软件上也要不产生噪音,员工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同时,服务人员还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那些爱大声说笑的客人,用说服、暗示等方式引导客人自我克制,放轻脚步,小声说笑。 (三)安全 安全感是愉快感、舒适感和满足感的基石,客人是把自己出外旅游期间的安全放在首位的。客人在住宿期间,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及其在饭店的隐私权。因此,饭店应有完善的防火、防盗、保密等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服务人员没有得到召唤或允许,不能擅自进入客人房间,绝对不应去干扰客人。有事或清扫服务要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工作完成后即刻离开。日常清扫服务,绝对不许随意乱动客人的物品,进入房间时不可东张西望,这样才能使客人感到安心和放心,从而产生安全感。 (四)尊重 客人希望自己是受饭店欢迎的贵宾,希望见到的是服务人员真诚的微笑,听到的是服务人员真诚的话语,得到的是服务人员热情的服务;希望服务人员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意愿,尊重自己的朋友、客人,尊重自己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等。希望真正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客房服务是客人每天接触和享受的,客房服务离客人最近,与客人关系最密切。客房服务人员亲切的服务态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客人的陌生感、距离感等不安的情绪,缩短客人与服务人员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赖感。客人与客房服务人员情感接近了,会使其对饭店的服务工作采取配合、支持和谅解的态度。出现这种局面将非常有利于饭店顺利完成日常的服务工作,也有利于提高饭店的声誉。 二、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保证客房的清洁质量 为了保证客房清洁整理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客人对客房物质的需求,即提供清洁、美观、舒适、方便的居住空间,配备高质量的生活设备和用品,满足客人精神上的需要,向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客人真正体会到有种回“家”的感觉。要使客人感受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最基本的是在客房中,能够向客人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舒适环境,这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客房服务人员向客人提供这样的一个居住环境,才能谈得上提供优质服务。酒店为了保证向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做好客房的清洁整理工作,必须对客房卫生的清洁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客房服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客房服务人员能充分认识客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客房服务人员应该具有敬业乐业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并将日常的服务工作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好客房的清洁与维护工作,这是做好客房服务工作的关键。要做好客房的清扫,保证客房的清洁质量,还必须对每一位员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的 教育 ,要求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能,这是客房服务人员在业务上的基本要求。客房服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对客房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提高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生产安全,及时掌握客房服务中各种新设备、新法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客房的清扫质量。否则,将会严重地影响饭店的声誉,以致影响饭店的形象及 经济 收入。 (二)满足客人求尊重的心理 1、主动 主动就是服务于客人开口之前,这是客房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强烈的集中表现。包括主动迎送、主动问候、主动与客人打招呼、主动介绍服务项目、主动递送和保管钥匙、主动叫电梯、主动引路让路、主动照顾老弱病残客人、主动征求客人意见等。 2、热情 热情服务就是帮助客人消除陌生感、拘谨感和紧张感,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放松。在客房服务过程中,服务员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语言精确;态度和蔼,举止大方,不卑不亢;乐于助人,不辞辛苦,为客人排忧解难。热情是服务态度的本质表现,是取悦客人的关键。 3、礼貌 客房服务人员要懂礼节有礼貌。对客人有礼貌,就是对客人的尊重。礼节、礼貌体现在客房服务的方方面面。如与客人讲话用礼貌用语;操作时轻盈利落,避免干扰客人;与客人相遇或相向行走,让客人先行等等。 4、耐心 耐心就是指不厌不烦,根据各种不同类型的客人的具体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它要求服务人员在工作繁忙时不急躁,对爱挑剔的客人不厌烦,对老弱病残的客人照顾细致周到,客人有意见时耐心听取,客人表扬时不骄傲自满。 5、服务周到 及时周到是指客房服务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客人所需的服务,并做到细致入微。这要求服务人员要善于了解客人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根据每个客人的需要、兴趣、性格等个性特点,确定合适的服务方式。服务周到是赢得客人积极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服务周到要求处处为客人着想,提供的服务细致入微、准确及时,包括转达留言、叫醒服务、送餐服务等,以及提供针线包、信笺、信封、墨水、圆珠笔、电话号码本、节目单等。 服务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研究 提要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知识管理的兴起对高校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同时加强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在知识管理的保障下,实现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构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众说纷纭,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合的智慧,赢得竞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为了提高服务效益工作内容上的知识管理,又包括提高自身管理效率组织管理上的知识管理。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包括文献传递、借阅服务、馆藏信息提供服务等,是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主要是指导、帮助读者用户快速地获得、利用馆藏知识信息资源,这些服务是建立在有效地组织、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资源)的基础上的。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按学科对这些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更便于读者用户的利用。 (二)高校图书馆重点服务。高校图书馆重点服务主要包括定题检索、科技查新、学科导航、学科信息门户、专题情报调研服务等。主要是解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研究性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广泛收集相关领域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比、归纳等处理,有时还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课题,学科馆员还需要参与其中,深入了解课题立项的背景、项目要求与内容,设定服务方案、制定检索策略,通过推送服务,不断地为该科研项目提供动态、新颖的专题信息知识,做到从立项到成果鉴定全过程的跟踪服务,提高学科知识服务对读者用户需求和任务的支持力度。这类服务的学科性更强,也最能体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系统。从传统图书馆阶段的文献管理,到自动化图书馆阶段的信息管理,再到复合图书馆阶段的知识管理,事实上,就是图书馆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系统完善功能的过程。在当今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挑战: 1、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发生变化。当前,用户需求呈现出全方位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快捷方便时效化的特征。除传统印刷型原始文献外,电子书数据库、因特网信息资源等,都成为用户需求的内容,而且用户服务形式及信息资源保障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2、除图书馆外的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激增,特别是商业性咨询机构的兴起和冲击,使图书馆不得不面对激烈竞争。这些新生的信息机构,将其服务内容逐步延伸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图书馆的读者和用户正在被分享,图书馆的生存和地位受到了挑战。 3、知识经济环境及信息技术革新使图书馆业务空间和服务领域逐步扩大。高校图书馆业务,不再是简单的借还图书,而是逐步向咨询机构提供高附加值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拓展和深化服务功能需要实施知识管理。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既是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需要,又是为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服务的需要;它既能为图书馆提升空间,又能很好地实现自身组织的创新,所以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内部管理必然的选择,又是图书馆提高自身综合服务能力的捷径和突破口。 四、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创建以知识为基础的扁平组织机构。高校图书馆的业务结构必须进行组织机构重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即从“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等级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减少纵向层次,增加横向联系;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实现知识、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优化图书馆业务部门设置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扁平型组织结构。要弱化等级,强调平等参与;弱化分工,重视业务流程重组。 (二)建立学习交流机制,构建学习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型组织,知识型组织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创建学习型图书馆首先要营造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来源于个人,又高于个人,如由高校图书馆负责人描述组织愿景,以知识管理为己任,促进人类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利用。并将其细化,使愿景成为通过每一个馆员的努力,在将来切实可以达成的目标,反复描述,不断强化,使图书馆保持一种高昂的士气和斗志;其次是通过团队学习提高图书馆的学习能力,个人的学习不一定符合组织的发展要求,团队学习能促进组织的协调发展,促进馆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建立图书馆学习制度,在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整个图书馆的学习能力。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高图书馆的适应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建立学习交流机制,构建学习型图书馆,目的是以团队的形式学习、交流和共享知识,使图书馆通过学习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以效益、效率为基础的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注重的是对人和人产生知识的过程的管理。所以,高校图书馆应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要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将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转化为知识,促进图书馆馆员的自身发展,注意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其为用户服务的水平,才能真正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要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与之配合。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彻底摆脱传统的封闭管理体制,逐步引入或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体制。鼓励馆员创新,保护人才,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完善各类人才的选拔使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等制度。同时,坚持公平竞争、用人唯贤、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构建一个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保证每一个员工公平竞争的权利。 (四)创建共享机制,营造共享文化氛围。知识共享机制与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只有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让馆员渴望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自觉将其贡献给集体知识库,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融于图书馆管理与知识服务之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图书馆和其他组织一样,在其特有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文化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无形的隐性知识。图书馆馆员们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共同经验教训,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工作方式方法,馆员之间以及馆员与读者之间知识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图书馆对内外环境和外部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调能力,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信誉,图书馆内部的凝聚力以及体现在全体馆员思想和行动中的共同工作理念和精神风貌等,都是图书馆集体隐性知识的表现,是图书馆的宝贵财富。 服务管理论文:新医改政策下的医院后勤服务管理浅谈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后勤服务 【摘要】医院后勤服务是医院的支持保障系统,服务涉及面广,渗透到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后勤服务行业也就成为此次医改受影响最深的医疗延伸行业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后勤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指出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变革的迫切需要,并进一步探讨了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变革的突破点。 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3月17日、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简称《医改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下简称《实施方案》)拉开了我国新医改的序幕。此次医改力度之大、投入之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8500亿增量资金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这将使医院后勤服务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并对医院现有的后勤管理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 1 医院后勤服务面临的挑战 1.1病患流量增大,后勤负担加重 新医改着重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三年内,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大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并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其中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自费看病。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小、用药和检查费用不甚合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致使许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城乡低收入人群常常会因为经济负担过重而放弃住院。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年)结果仍显示,医生诊断需住院而病人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占70.3%,全国每年大约有1000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 新医改大力度的医疗保障政策将有望极大的缓解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使得大批因缺乏保障或保障水平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选择放弃医治的低收人病患重新走入医院。因此,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患流量都会大幅增加,这将带给医院庞大的后勤工作量和沉重的管理负担,同时还将牵扯医院管理层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疑也会给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 1.2后勤成本增加,财务压力加大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思路是取消现行进价加15%的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将减少相当数量的收入。卫生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较往年有所上升,综合医院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为50.o%,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2%。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门诊药费比重分别为56.9%、52.9%、50.3%、49.5%和44.4%。 可见,新医改政策颁布以前,药品收入实际能够占到医院收入的一半左右。尽管国家将通过三种途径增加医院收入,即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但新增的补偿途径对医院收入增加的影响有相当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由现在的10%增至30%(如果投入到位的话),但投入重点是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专项补助,而不直接增加医院的营业收入;药事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在与医保政策的相互博弈下也不太可能出现大幅的提升。因此这两大补偿能否填补药品成本以外的收入损失对不同的医院来说还是个未知数,医院的财务压力加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外,伴随病患流量的大幅增加,医院必将增加后勤服务设施和人员。由于后勤服务已经是医院的沉重负担,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监控手段的情况下,势必更加增大其成本压力。如何最大化地提升医疗劳务价值,降低成本,化解财务压力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医院后勤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又是医院的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采用标准化运作和科学的管理流程可有效的优化医院管理格局,减轻医院负担,使其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3监管要求提高,后勤难度加大 新医改强调“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政府还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人和运行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 这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不仅对医疗机构,而且对医疗后勤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后勤服务涉及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甚至可能成为医疗安全事故的连带责任承担者。在病患增多和监管加强的双重压力夹击下,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强度和质量要求都大大提高。此项工作如由医院亲历亲为,必将增加庞大的后勤保障职能部门和人数众多的专业队伍,并且还必须为达标疲于奔命,医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力度可能因此大打折扣。 如果医院选择后勤外包服务,则要在外包商的选择上慎而又慎,除了要考虑成本等经济因素外,还要仔细考察外包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水平。服务意向确定后,双方签订合同时要对服务责任范围有明确规定,详细拟定服务标准,形成对双方的有效监督。后勤服务外包出去后,医院和外包商之间应形成相辅相成的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双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渠道,通过合作创新不断完善医院的整体后勤服务体系水平。 2 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变革的关键点 新医改方案实行将使医院面对日趋激励的市场环境,不仅要面对同类医院的挑战,还要面对其它所有制性质医院的挑战,甚至还要面对不同地域医院的挑战。医院成为竞争中的卓越者,除了利用国家财政投入增加先进医疗设备、设施,提高医院的装备水平;加大科研经费、研发力量的投入,提升医院治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医疗队伍;确立、强化优势专科,树立品牌特色;改造管理模式,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外,实行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应是多赢选择。医院至少可以得到两方面好处: 2.1减轻后勤负担,专注医院发展 实行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医院可以甩开后勤服务的一切琐碎事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心一意按市场竞争要求和医院发展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实行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后,医院不仅可以免去后勤服务的新增投入,而且还可以得到部分外包收入或部分固定资产租赁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账务压力;外包后,医院从后勤服务质量的直接责任者变为监督者,有更加主动、灵活的回旋余地,可以从容的处理可能发生的医疗后勤服务纠纷,以维护、塑造医院形象。 2.2完善后勤服务,增色医院形象 医院形象是医院医疗形象和医院后勤服务形象的组合,两者密不可分,医疗形象是医院形象的主体和核心,医院后勤服务形象是医院形象的延伸和补充。精湛的医疗技术加优秀的医疗后勤服务是医院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后勤服务实行外包,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不仅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专业化的服务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这将有利医院形象的树立。 3 贴近临床服务与服务延伸 新医改方案不仅对医院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医院后勤服务提供商的经营模式提出新要求。 3.1重造服务模式,实行分类管理 新医改方案实行后将有效实现病人的分流:一般性疾病患者在居家附近的一、二级医院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重病、疑难病患者到三级医院就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分流到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专门医院。 患者结构的变化将对医院后勤服务尤其是陪护服务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级别、不同专业医院的将呈现出不同的陪护需求。针对这种变化,医院后勤服务将所进行市场细化,采取专业化分级,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式。二级以下及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优质低价的“经济型”服务,满足患者基本的服务需求;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提供“标准型”的一体化服务,适当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为患者提供有利医疗、康复的辅助性服务;向各类专科医院(如妇幼、儿童医院)提供“特色型”服务,根据专科治疗的特性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向三甲和提供高级医疗服务的营利性医院配备高标准的“舒适型”一体化服务,即可以根据患者的特殊要求开发或设计个性化服务等。 3.2延伸服务项目,精心服务患者 根据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和合作医院的达成共识,为提升医院、外包提供商的品牌效力,医院后勤服务体系可进行探索式的延伸开发,除在现有服务项目或内容进行向上或向下延伸外,还可以开发信息服务,建立医患信息平台,提供治疗、康复常识;利用医院医务力量举办健康讲座,或成立健康俱乐部等,扩大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对外包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能够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外包商才能更有效地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对服务项目的开发创新。 3.3倡导辅助治疗,提升康复水平 现代医疗经验证明,辅助性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但由医院直接承担辅助性治疗的任务,无疑加大了医院的工作负荷和分散了医院集中精力进行医疗诊治的力度。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后,由外包商进行这项工作相应得心应手。同时医院和外包提供商配合、协作得越好,患者康复就越快,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越高。 医院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类型,不少医院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较好的管理模式。本文仅供参考。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 1前言 交通事业与建筑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发展的。一般而言,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时间都较长,投资较大,且其使用年限也较长。但是由于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在质量控制的不足与进度管理的不当等问题,往往使得公路的实际使用年限比原有设计年限大为缩短。为更好地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下文就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展开研究。 2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1施工材料选择不当 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较为复杂,故对于不同公路施工所用的施工材料也会有所不同。如市政公路的修建多讲究路面平整性以及其排水功能;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要具备有足够的抗压抗冻性能的,故在材料选择上也需要依据公路类型来选择;对于高架公路,不但要讲究其使用的功能,还要注意尽量减轻其材料自重。但着眼当前,很多公路工程的建设,由于在施工中没有对材料的选择严加重视,故常常会出现路基施工时期填土选择不当而导致路基形成渗水,且其渗水现象严重。长期以此,在水的侵蚀下便产生了路基塌陷等问题。 2.1.2施工技术水平不高 公路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之一。就路基施工与桥梁涵洞来说,路面、路基检测与质量控制是公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不管是基坑开挖、回填土、整平、碾压等施工作业,还是路基路面的检测技术,都需要依靠一支具专业素质和经验丰富的管理队伍。如,整平与碾压作业,如果没有预留余量,则有可能因为其技术处理不当而容易出现路基开缝、断裂等问题。而对于公路桥梁涵洞建设,在进行模板加工的这一环节时,一定要采用定型的钢模作为基础性地板,并且利用扣碗式支架来进行脚手架搭设。对于这些施工技术,工作人员就要考虑选择何种施工技术,技术水平能否胜任等的问题了。但着眼当前,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队伍在施工技术与专业素质上有所欠缺。 2.1.3受环境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还与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关系。主要包括了技术环境方面的地质、水文气象以及地形,管理环境方面的劳动环境、劳动工具等。由于其施工时间较长,故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对其施工质量有所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在桥梁涵洞建设中的影响极大。因为桥梁涵洞是一项施工十分复杂、不易建设的工程,受地质、水文气象等影响因素需要在开工之前就要对其相关环境信息做一个勘察分析。可通过观察周围土质,以及对施工气候进行测量和对其水质进行抽样检测。以保证其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2.1.4施工机械设备的影响因素 任何的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绝对是施工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对于现代化工程建设来说,机械设备的先进与性能的好坏,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公路施工过程中,从开始的基坑挖槽、回填土、碾压等至最后竣工,这过程中所用的机械都是要按照其工程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设备类型的。其性能是否稳定、先进、易于操作等都会影响到施工质量。 2.2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施工过程中,对进度进行跟踪并管理是对质量进行控制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且,施工进度管理又是施工中所必需的。施工进度管理中,除了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之外,还要考虑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如经济问题、施工环境和条件、施工技术、机械设备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就当前我国交通事业和建筑行业来说,由于其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各行各业为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都纷纷将重点工作放在工程质量管理上。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由于其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故众多不稳定因素会带来施工上的一些影响,使得其在进度管理上就有了一些困难。目前我国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进度管理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如,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大风、强降雨、降雪等等恶劣天气影响施工进度;以及不良地质状况和欠缺的施工技术水平,导致路基施工中常见基坑塌陷等问题;施工准备不足、施工意外造成的工程经费损失等。由于其影响因素不仅多,并且不确定,故对于给进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措施 3.1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与储存做好把关工作 由于不同公路类型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各有不同,故在材料使用上,一定要根据工程特点及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因为材料质量的高低对于工程质量是有所影响的,劣质的原材料虽然能够为施工方节省,但是影响了其工程质量,降低了公路使用年限,这对于施工方和国家来说将是更大的损失。在购置材料时,针对性地选择。如,路基路面施工中,沥青路面施工时,其混合料要偏细,为防止路面裂缝,需考虑材料的特性,抗渗、抗压强度、压实度等都是要考虑的。桥梁涵洞施工中,对湿度有要求的,具抗震性的原材料的挑选都要特别注意,需要供应方提供质量保证书。且对于怕撞击的材料,务必对其进行铺设垫板。不仅如此,受天气环境的影响,对于材料的储存也是要特别注意的。只有把关好原材料的上出发,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3.2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工作人员施工技术水平 施工过程中,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强化施工质量的前提保障。将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有利于施工各环节的工作开展,有利于监理对其监督工作发挥有效监督作用。此外,复杂的公路工程要求施工人员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如对于路基土质的选择分析、以及公路路基的承载力强度分析、原材料的选择;桥梁涵洞施工中,对于基地的处理方法、钢筋绑扎过程需注意的事项、模板加工及混凝土施工应使用何种材料与施工方法等等。这些作业过程都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具备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只有将施工技术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保证公路使用年限。 4结语 公路工程建设在交通事业和建筑行业发达的今天来说,其质量问题越来越备受社会关注。在公路施工中占据关键的路基路面、桥梁涵洞施工建设,很大程度上体现整体公路的施工质量水平。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是延长公路使用年限的前提,也是促进我国公路施工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梁雪堂 韦花票 单位:广西华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配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配网项目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且配网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则关系到电网安全。本文通过对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探究配网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并为配网工程作出一点借鉴。 关键词:配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1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1配网工程的设计质量不高 许多方案的设计和规定的设计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设备的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反映出配网工程准备阶段的不足,这无形中制约了配网工程的建设[1]。 1.2配网工程的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在配网工程中,一些设计人员素质不高,设计方案能力不能满足正常的设计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令人堪忧,不了解配网工程中的设备和技术,导致因为设备的质量堪忧,影响了配电建设的工期。 2配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因为10kV配网工程是电力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本文就就以江西省10kV工程为例,探究其质量控制的措施。假定一个10kV工程的总投入是200万资金,工程项目有3条支线。那对10kV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有项目设计方面的质量控制、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验收之后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之后的质量控制。 2.1施工方案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10kV配网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质量控制是所有环节质量控制的基础,它根据工作进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纸设计两个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全面调查施工地区的情况。它要求对配电网沿线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植被条件等环境因素进行调查,例如有的区域雷雨天气多,设计就需要安装避雷器或避雷线;有的地方植被多,就需要配网工程根据树木的高度,使用搞垮设计技术,避免破坏环境,这些细节性问题必须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图纸的质量控制要强化对设计过程的监督,比如设计图纸的质量控制需要增加第三方的人进行监督和论证,设计人员应该和政府的规划部门、施工队进行商量,看看图纸是否具备操作性[2]。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质量控制还需要定期对设计的环节进行审核,看看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要求,不断进行修正,最终完全达到要求。 2.210kV配网工程项目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对技术情况和作业环境准备的控制。对作业情况的准备首先要对人、物的准备。对人的准备包括对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准备,要考虑到每个人的能力,最大化配置人才。对物的准备包括对材料、对机器设备的准备,明确材料和设备的种类,并要做好预算工作。对技术情况准备的控制是要施工过程中的重点控制部分,并做好准备工作。比如项目工程中的线路分叉部分会容易发生问题,应该在准备工作时期重点检查与预防。同时应该做好技术交底准备,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方案的所有分项工程都能给出明确、细致的技术交底,这样提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0kV配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应该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它包括:首先是事前控制阶段。事前控制要求施工的各个单位先要编制WHS控制点,然后再由工程项目部和业主等人进行监理。如果合格了,就会得到项目部、业主等人的批准,这样才能确定WHS控制点,这个WHS控制点可以作为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的依据。其次是事中控制阶段。这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是要对施工已经完毕或者正在进行的部分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单位要根据WHS控制点进行自检,结果报送监理项目部,然后监理项目部要协调好责任方的现场检查和监督,最后形成记录,为验收提供重要依据。最后是事后的质量控制。它是对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并对已经完成工程进行测试,检验其质量。如果有问题,结合配网工程技术要求,可以要求进行返工,重新进行建设。 2.4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验收环节是10kV配网工程的最后质量控制,这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决定着工程能否投入使用。10kV配网工程项目的验收包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检验工程建设中间和最终产品,从过程控制和终端两个部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应该进行分段检验,比如先分成小项目对工程进行通电测试,如果全部合格,再把所有的电网连起来,从整体进行检验。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应该按照规章制度,对一些环节不能进行省略。另一部分是对整个项目的验收环节,这是全面考核项目的建设结果,检验施工质量的最后步骤,它标志着10kV配网工程建设的结束和电力生产的开始。 2.5交付使用之后的质量控制 10kV配网工程项目在验收合格交付使用之后,会按照有关合同的规定,在保修期之内,会由项目经理部带领项目人员对竣工的工程进行回访,并填写质量回访表。然后会根据用户对项目质量的意见进行整改,并报技术部门备案。 3结语 配网工程的质量关系着电力的安全生产,所以应该加强对整个配网项目的质量控制。本文通过对其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和验收等环节的全面质量控制,有效保证了配网工程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可电网的畅通运行。 作者:余杰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永修县供电分公司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配网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探究 摘要:配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与用户相连的关键环节。对配网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工程质量,则是电网安全的基础。文章针对目前我国配网工程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管理和控制措施,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配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电力系统;电网安全 配网工程作为电网建设的基础,其施工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项目,项目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不断提高配网工程项目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消除配电系统安全隐患,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基本保证,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1配网工程项目管理概述及现状 配网工程项目包括了决策、设计、施工以及竣工验收过程,其中施工管理又分为组织、进度、人员和质量监控等管理。质量控制不仅仅只集中在施工建设阶段,而是贯彻在整个配网工程的各个阶段。工程管理项目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实施质量管理,以保证配网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使项目可靠实施,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但是各种因素使得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配网建设难度大,任务重,工期短,施工风险高。配网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保证,其建设往往与成千用户相关,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修改时,施工方面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会被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其高强度的施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施工技术的要求及建设成本。第二,目前配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设计质量不高、物资采购中质量审核不严及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就目前配电工程设计情况来看,很多方案设计都与标准和规范不符,未能考虑工程中各项设备的质量要求。这问题不仅仅反映了部分设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还暴露了设计过程中存在评审不严格的问题,导致配网工程在设计阶段的质量不高。而很多配网工程往往忽视在工程物资采购上进行统一的质量核查,出现物质与实际施工需求不符现象,从而拖延了工期。第三,配网工程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管理人员对相关材料、相关设备以及施工技术缺乏了解,没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导致配网工程建设中频发各种质量问题,影响了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2配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2.1决策阶段的质量控制 决策阶段是指由项目纳入规划或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决策下达计划的阶段,包括规划管理、前期计划及费用管理、可研管理、计划管理、计划调整管理、应急项目管理等环节。管理部门应制定技改项目指导原则、准入条件,满足技改项目规划、立项依据的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编。 2.2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设计阶段是指对已列入年度项目计划的项目,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并最终通过设计审批具备条件开展项目实施的阶段。设计阶段是配网工程建设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的整体水平。在工程设计阶段,应该结合配网工程的特点、规模和性质,灵活合理的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一方面,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最佳的设计单位,确保工程设计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质量跟踪,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周全考虑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设计中不合理的内容,确保设计的可行性。 2.3施工前准备的质量控制 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要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应重点管理和控制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以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注重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管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2.4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实施阶段是指运用所具备的人、财、物对项目进行相关建设活动的过程,并最终完成项目建设工作的阶段,主要包括现场实施、项目监理、设计变更等环节。对于配电工程而言,施工阶段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环节,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从联系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来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管理部门做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2.4.1事前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涉及工程质量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梳理,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好风险分析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工程的物质采购。物资质量的保证为后期配网设备的有效使用提供了前提,物资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配网系统的安全持续运行。树立物资质量全过程控制的意识,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强化配网物资控制,保证物资采购的质量;二是对施工单位的选择。根据配网工程的施工设计要求,通过招投标方式,确保选择的施工单位具备良好资质,保障配网工程施工质量;三是优化施工材料、设备、人员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发生资源闲置现象;四是做好安全技术交底,保证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完善,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2.4.2事中控制。配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应在施工现场安排专业人员对配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控制,严格审核已经完成的环节。及时处理发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保障配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配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2.4.3事后控制。所谓事后控制是指施工完成后对其质量状况进行检查、分析、判断和评价,明确其质量性能。结合配网工程的特点,仔细总结分析各种质量问题。如果合格就进入下一阶段施工,不合格则通过返工等手段确保施工质量,不断地提高配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5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验收阶段是项目实施完成后对项目实施内容开展验收工作直至项目成果交付完成的阶段,主要包括竣工验收、启动投运、投产移交等环节。作为施工的最终环节,验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其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质量最终的检验,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的,检查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把控工程的验收。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方法分别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审查。影响启动投产的问题,应在投产前由施工单位处理完毕;不影响启动投产的问题,应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并限期整改。及时改进和调整已发现的问题,确保工程验收工作顺利进行。对促进项目工程早日投入使用,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2.6收尾阶段的质量控制 收尾阶段是指在工程投产移交后进行结(决)算管理、档案管理、总结回顾、后评价管理的阶段。评价工作遵循“谁决策,谁评价”的原则,对项目目标、实施过程、效益、作用及影响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量化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对策建议,建立项目后评价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工程项目决策管理水平。以上所述,是针对整个配网工程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把控而言。而确保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明确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是重要的前提,同样不能忽略。管理人员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观念,承担其应负的责任。同时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配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3结语 配网工程的质量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配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其质量管理中,只有实施全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对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应当以预防为主,才能保证配网的工程质量。 作者:廖伟灵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鹤山供电局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工程项目跟踪审计质量控制 摘要: 审计监督企业工程项目管理,合理工程资金使用,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提高和规范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工程项目过程监督,从工程竣工的事后一次性审计,转变为对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审计工作从静态向动态转化,将审计关口前移,实施跟踪审计,全过程的服务于工程建设审计,对于规范工程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工程;审计;控制 一、质量控制目标 1.管理的理念或策略通过标准化跟踪审计流程,创新工作方法,引入外部力量等作法,构筑公司特色的全方位工程跟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按照管理规定,加强对工程项目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规范项目支出,提高工程效益,服务公司发展。建立涉及工程项目立项、招投标、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结算审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项目的合规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对工程项目投资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和投资风险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议,促进和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达到“规范管理、控制造价、提高效益、服务发展”的审计目标。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一是基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完成率100%,工程审计覆盖率100%,对所有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审计;二是审计复审差异率正负3%以内。通过对外部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复审差异率正负3%以内,如果超过该范围,进行相关考核。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标准化跟踪审计流程为了促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统一的内部审计作业标准开展跟踪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完成了企业内部审计项目作业标准化的建设,工程审计项目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将跟踪审计质量统一到同一个高度上来。 2.提前跟踪审计端口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根据多年积累的工程审计经验及成果,认真分析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联合业务部门制定了《基建项目成本费用开支标准》(,规范基建项目成本费用的开支原则、范围、标准及程序。一是细化管理要求,设定管理红线。进一步明确了各类成本费用的开支内容、标准,细化没有明确规定的费用标准,统一管理要求;结合实际,对部分费用支出设立禁止性规定,旨在引起重视,防范出现违规行为;二是净化支出内容,杜绝无效支出。对所有支出内容进行梳理,并逐条研究,取消与生产成本可能存在重复的支出,取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争议或后续资产管理中可能存在问题的相关费用,从源头杜绝无效支出。三是规范支付程序,降低管理风险。基建项目费用支出名目多,且每一项费用的支出内容及支出依据各不相同。为统一管理程序,对各类费用的支出程序、支出依据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同类费用支出标准不一的现象。 3.创新审计方法,提高跟踪审计工作效率开展了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积极运用。在参照COSO整合框架、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基础上,建成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工程管理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一项,对工程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内容。评价标准以剖析工程管理业务模块的环节、流程乃至关键控制点为主线,得出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内容作为评价标准的基础。评价方法则以测试内容(即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内容)为目标,针对测试对象(即关键控制点的载体)的不同类型,运用观察、询问、审查、重做等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打分,形成对关键控制点、环节、模块乃至系统的整体内控评价。 4.采用分层报告,促进跟踪审计成果运用在报告方式改进方面,尝试采用分层报告的形式,扩充审计成果利用范围。即向被审计单位报告具体项目的完整审计报告;向职能管理部门发送报告某一领域的审计分报告通知相应的主管部门予以应用,强化考核,促进审计成果在“业务管理;就重要风险以审计专题报告的形式上报公司审计委员会和公司领导,增强了报告的时效性,及时汇报,提请公司管理层注意,督促整改。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程管理存在问题汇总报告。另外,要求被审单位对照检查,举一反三,认真整改。在公司召开的经济活动分析会、基建例会等工作会议上,就工程管理的存在问题进行报告,促进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管理与考核。 5.规范管理,利用好中介机构专业能力中介机构作为工程审计的重要一环,利用好外部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为公司服务,提高审计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在中介机构选择上实行竞争性谈判。本着“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委托招标公司对工程项目审计所需的造价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竞争性谈判,每两年进行一次,选聘优秀中介机构参与公司工程审计。 在中介机构资质上,要求高标准。要求所有参加工程审计的造价咨询公司必须具备甲级基建项目造价审核资质,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有相应的大型工程项目经验,在同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等。在中介机构管理上,实行过程控制,动态管理。签订业务委托合同时,明确审计要求、审计方案,落实人员要求,协调好审计过程中的各项关系,确保项目按照既定目标,高标准完成。公司审计部将对委托审计的工程项目进行抽查,对违背技术操作规范和独立、客观、公正原则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依据合同规定对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违约处罚。根据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监督检查和评价情况,建立中介机构在公司系统执业质量档案。通过对工程项目审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进行业务过程监督,规范管理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作者:刘菲 杨德 郏辰晨 宋文丽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小议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管理 1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管理方法 针对影响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各因素,人为因素、管理因素、技术因素属于可控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对此进行研究,得出可行的控制方法。 1.1提高素质,把好准入关 对于水利工程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执业人员注册制度及管理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按照资质等级进行承包工程项目,把好市场准入关。提高项目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高度重视水利行业人力资源开发,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深造,并鼓励在职人员继续学习,是水利人力资源得到保值和增值。加强对参与人员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提升建设部门、勘察设计部门、咨询服务单位、水利工程承包单位等组织机构的行政能力,坚决杜绝越级、挂靠、转包及无证施工等现象的发生。 1.2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管理体系 系统、全面的进行质量控制,建立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决策力和管理力。根据资源论证,市场需求预测等前期工作,保值决策的适用性;工程开工前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是否符合标准的企业资质、施工人员是否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施工技术标准是否达标,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督促施工单位将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落实到位。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指挥、监督、检查和协调,确保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健全稳定。 1.3优化技术方案,提高施工水平 选择适合施工需求的先进的技术方案,选择具有前沿性的勘察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检测技术以及材料技术,通过对工程技术工作的合理组织和管理,优化技术方案,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施工水平。同时建立项目部自检体系,加强对作业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及施工的项目部内部自检、各项目部互检和工程专职质检员的专检工作,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严格进行由专人负责的复核性检查工作。 2注意质量控制的失控环节 在水利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易出现意识不强、责任不明、人员素质不高、信息不准确等情况,因此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2.1提高参与人员质量意识 提高所有参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成员的质量意识,特别是主要工作负责人的质量意识,使所有人意识到工程质量是工程成功的关键。 2.2贯彻落实质量体系的各项要求,明确质量责任制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工程项目质量体系的各项要求,全面实施工程质量计划。项目负责人和工程成员都要明确自己在保证工程质量工作中的作用,明确质量责任制。 2.3提高参与人员素质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责任人和一线上岗人员都直接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必须努力提高参加工程项目各参与人员的素质,加强上岗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和技术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岗人员的操作水平,确保工程项目达到质量要求。 3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决定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要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工程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必须要做好质量控制。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参与水利工程项目各方面共同利益的体现。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我们水利工作者共同的责任。 作者:李子越单位:阜新市兴光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微探通信工程项目中的质量控制 一、影响通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问题 组织管理不严。 对于通信工程施工项目的设计、施工工作,虽然施工企业针对工程整体任务实行了责任到人的任务划分制,并对项目设计图纸、说明的编写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对图纸的绘制工作进行了规范的指导和要求,并制定了一些施工相关规定,来对施工现场的秩序进行一定的控制。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缺少严格的组织管理,对这些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表现为:通信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缺少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的严格控制。通信工程项目工作涉及专业面十分广泛,如若不能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范围和分工进行明确的划分,那么在实际的通信工程项目专业技术控制及施工当中必然会出现由于职责划分不明确而出现的重复或是遗漏相关工程设计、施工,工程设计、施工工作管理混乱的现象,致使通信工程项目施工图纸在设计上出现问题,在施工时出现失误,进而对通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通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通信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即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期准备过程,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工程施工管理者要对这一环节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可以从技术准备、光缆测试、光缆配盘三个方面对工程质量实施控制。 1.技术准备。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之前,一是要对工程整体的设计图进行细致认真的研究,核对设计中所规定的工程量,在对这些进行确认判断没有任何遗漏后,由专门人员对通信工程施工指导规范进行编制,并对备料的具体计划制定。二是在开展施工活动之前,对于施工相关材料、技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具体规范等,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计划以及项目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三是仔细核对通信工程施工必需的各种设备和仪器,看是否存在遗漏,如存在应及时将其补齐。 2.光缆测试。在工程开展施工作业之前,针对光缆的施工,应保障光缆具有完好的技术性能。一是可通过对光时域反射仪的采用来对光缆实行单盘检测,以此来确定其各项标准是否符合工程施工和设计的要求。二是针对光缆的盘长、型号、规格等需实行严格的核对,确定其是否和设计及合同的要求一致。与此同时还要检查光缆外观的质量,如端头封装、包装完好与否,开盘后光缆本身以及表面是否存在损坏等。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如若发现以上损坏现象,应对此做好详细的记录。三是认真检查光缆的相关检测记录和生产合格证。 3.光缆配盘。光缆的配盘工作,应将对路由的重复检测结果作为配盘工作开展的依据,并对敷设光缆的总长进行计算,依照通信光纤的传输质量要求来对光缆的单盘进行选配。 (二)通信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在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否对通信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通信工程项目来说要想保障其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就要针对施工当中的每个细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 1.光缆架设。在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阶段,能否做好光缆的架设工作,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建设后续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建设阶段,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严格控制光缆架设的质量。具体来说,要严格控制光缆弯曲的最小半径值,将其弯曲的最小半径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之内;确保地面与光缆的垂直度符合工程规范要求的标准。 2.光缆续接。光缆的续接作业对于通信工程项目施工来说,是其最为重要的施工环节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工程的通信以及施工质量都具有直接的关系,对此,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者必须要给予光缆续接施工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其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具体做法为:第一,配以专业施工人员来对光缆的外部防护套进行剥除,严格控制下刀的深度,以防对光缆纤芯造成损坏。第二,在对光纤的涂覆层进行剥除时,要求施工作业人员要掌握好快、稳、平的剥除方法,确保光纤的完好无损。第三,对光纤的切割工作是整个工序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光纤切割施工时,施工人员要保证动作平稳、自然,避免毛刺、断纤都能够劣质切割断面的出现。第四,光纤的熔接,在对该项目进行施工时,应确保在导槽或是熔接室放置光纤的位置准确无误,这样对于熔接仪器位置的调节和校准都十分有利,在操作时还要对熔接过程中屏幕显示的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一旦发现屏幕出现分离、过细、过粗等不良的情况时,要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查明,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的处理。 3.测试。在完成光纤的续接工作之后,要做好必要的测试,目前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光时域反射仪来进行的。为确保光纤在熔接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工程标准,并减少在盘纤时对光纤所造成的损害,应加强光时域反射仪对工程的检测工作。 (三)通信工程项目完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控制。 在整个通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对其完工验收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其工程质量控制的最终环节。第一,准备齐全的通信工程完工验收相关文件资料,组织专业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初步的验收和最终的检验。在最后的工程质量检验当中,可参照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的相关规定,对通信工程的施工质量实行综合、全面的检查。第二,在完成对工程的质量评审工作之后,将通信工程竣工的相关技术资料全部交由质量验收小组,并由验收小组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详细的复查和审核,之后将文件移交到工程使用维护单位。第三,重视对工程隐蔽项目的质量验收工作,做好相关记录,为通信工程未来的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温鹏迅戎惠英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产品的稳定供应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而电力产品的稳定供应必须依赖于大量优质的电力工程产品来支撑。施工是形成电力工程项目实体的最后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影响因素;管理措施;施工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只有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所有因素严加控制,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按建设规范控制质量,才能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达到预定目标。 1.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力工程施工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这几个因素的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1人的因素。人是电力工程项目建没的实施者,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它决定了其他几个因素,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1.2材料。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实现投资、进度控制的前提。对于电力工程,材料种类多,用量大,一种材料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1.3机械设备。机械是指施工过程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械设备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机械设备其产品质量优劣程度、施工设备、仪器的类型是否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特点,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都将会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 1.4施工方法。施工方法是实现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 1.5环境因素。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应根据电力工程特点和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结合,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2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发挥企业优势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电力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2.2建设一支优秀的施工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大生产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人员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对管理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培训,以提高他们素质。这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要提高其技术素质。 2.3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目标。根据工程要求规定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进行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及保证体系等。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2.4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都应抽样检查,以确保施工质量;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提高电力工程质量的施工措施 3.1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作为施工单位,在承揽到电力工程任务后,要与业主一起做好对设计文件的会审、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图预算及技术资料的准备等工作。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便于下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 3.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是使工程设计意图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也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经由对投入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事中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出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事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 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质量控制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所有与建设活动有关的单位都要在此时参与质量形成的活动。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划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上述三个阶段的系统过程中,前二个阶段对于最终产品质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所投入的物质资源的质量控制对最终产品质量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中,无论是对投入物质资源的控制,还是对施工及安装生产过程的控制,都应当对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 3.3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通过对工程建设中间产出品和最终产品的质量验收,从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两个方面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达到设计所要求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实现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验收。 结语:由于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不同于普通产品,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强等特点,造成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保证重要分项工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质量得到可靠保证。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变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探究 变电站这个工程项目在输配电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中属于技术含量高以及资金投入大的一种。变电站在建设时分为试运行、调试、施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以及可行性研究这几个阶段,控制质量离不开这几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变电站的建设中,主要的参与方有监理方、调试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设备供货商以及业主,对于业主方来说,最为主要的工作即监督现场、协调现场。对于控制变电站建设的质量来说,其可以影响到投运之后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于变电站的相关施工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这个环节较为重要,因此对于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施工进度以及工程成本产生影响。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接着对相关质量控制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变电工程项目怎样对质量进行控制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变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几点参考。 1.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具有的重要性 在施工过程之中,对变电站工程的质量进行控制,会直接对工程建成之后的实用性产生影响,若是质量较差,在运行时发生安全事故还会对人民的财产、生命造成危害。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就需要进行返修、补强或者加固等,这就需要再投入器材、机械、人员、经费等,还会增加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改造、维修费用的承担,还有,质量与工程使用寿命也息息相关,还会给用户造成经济方面的损失。所以,针对施工项目管理,应该将质量管理进行注重,作为最为关键的一环进行控制。 2.变电站施工项目中的相关质量控制 2.1基本原则。2.1.1质量是第一位。变电站的属性为商品属性,该商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年限以及较长的使用周期,所以不管是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将质量放在控制的首位,这是进行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之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2.1.2以人为本。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之中,人才是最主要的创造者,对质量展开控制的时候,以人为本是必须要坚持的,对人这个因素的注重可以给质量控制带来很多动力,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的调动;从人的工作质量出发实现工序质量的保证,从而实现整体工程的质量保证。2.1.3以预防为主。预防为主,在这里指的就是对可能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相关环节全部进行预控制,将那些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的不良因素进行排除。2.1.4对质量标准进行坚持。评价产品的质量时,很重要的尺度之一就是质量标准,其数据就是质量控制展开工作的前提。产品质量必须和相关的合同相吻合,还应该严格的展开检查,这样利用数据才能对质量进行控制。2.1.5贯彻守法、公正、科学的职业规范。在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之中进行质量的控制以及出现质量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之中都要对客观事实、科学进行尊重,严格要求、坚持原则、遵纪守法、不持偏见、公正、客观的进行控制以及解决问题。2.2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在变电站的工程建设项目之中主要针对的就是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是对各个环节、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为了对工程合同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实现,因此制定了相关的手段、方法以及措施来保证质量,对质量跟踪进行验收、检验、检查以及监督的一种总体的称呼。一般情况之下,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对质量控制的总目标的构成有三方面:工程质量、工序质量以及工作质量,层层展开,动态控制。2.2.1工作质量。所谓工作质量指的就是变电站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之中,所有的相关人员为了对项目建设之中质量控制所涉及到的程度的完善以及工作的水平等,划分质量控制目标:技术工作、后勤工作质量、团队精神、建设工作质量以及管理工作质量。2.2.2工序质量。实施建设项目时是由各个有关联的工作相互结合完成的,工序质量就是这一个个的工作质量。影响到工序质量的因素很复杂,总结一下有:施工环境、施工方法、设备、材料以及人员这五个方面。2.2.3工程质量。这里的工程质量指的就是产品应该对相关的规范、设计中提到的标准属性进行满足。因此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的目标就是: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环境协调性以及安全可靠性。通常情况之下,工序质量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工作质量又决定了工序质量,因此,工序质量的实现,应该实现工作质量的提高,这样才可以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2.3控制过程。工程项目的组成有: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以及分项工程,实施项目离不开各个工序。因此,控制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就是对工序的质量进行控制,再在分项工程中得以落实,接着控制分部工程的质量,最后是单位工程的质量控制。2.3.1事前控制。所谓事前控制指的就是在施工之前,对准备阶段的质量进行控制,就是指在各个工程对象在施工之前,控制有可能影响各个准备工作的相关因素。2.3.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在这里就是指施工的过程之中,控制所有与施工过程质量有关的方面,其中,包括中间产品,那就是工序产品、分部工程产品、分项工程产品以及工程产品的相关质量控制。2.3.3事后控制。这里的事后控制指的就是对施工过程所产生产品质量的相关控制,含有竣工资料的审核,对承包商所提供的技术性文件以及质量检验报告进行审核,编目工程项目质量所涉及到的技术文件之后进行建档,并且评价工程项目质量的状况以及水平。2.4控制标准。控制变电站的施工项目质量进所依循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在施工的过程中,以此为质量约束标准才可以确保项目的质量。 3.对变电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保证的相关措施 建设变电站的过程相当复杂,影响到变电所的建设质量的相关方面主要有:调试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施工工艺的操作情况和合理性;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的干扰;施工机械操作以及功能的规范性;消耗性材料和电气设备的质量状况;设计的先进性以及合理性。若是想要对变电站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就应该从环境、方法、材料、机械和人这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对整个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良好的控制。3.1对人员的控制。对于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展开工程项目的建设时,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操作者都是人才发挥作用,其相关的管理、组织、作业、控制能力、技术、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都会相应的影响工程的相关质量,决定了工程质量。3.2材料的控制。构配件、半成品、成品以及原材料等材料是物质条件,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就是材料质量,应该对材料的相关质量加强控制,这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施工条件进行创造,是保证进度、投资控制的基础。进行施工时,一定要对电气设备的相关验收制度进行完善,按照相关标准严格执行,对台账进行合理的建立、使用,控制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严禁将不合格的材料投入工程建设环节之中,应该选取好的供货厂家,合理的展开材料供应的组织,实现施工进度进行的正常,检查验收材料工作应该得以加强,对质量关要严格的进行把关;对材料使用认证方面进行重视,杜绝对不合格的材料进行错用等现象的产生。3.3机械的控制。对于施工机械化来说,施工机械设备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对于项目的施工阶段,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条件进行综合的考虑,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建筑技术经济、机械设备的相关功能、施工的工艺、施工的方法以及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应该配套、合理的使用,对机械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施工技术和工艺要求为依据,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选用。合理的保养机械设备,正确的使用机械设备,完善使用机械的制度,将设备运行时的状态调整到最佳。3.4施工方法的控制。控制施工方法这个因素时就是控制施工的方案、工艺、组织设计、技术措施等。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是进行科学施工组织的措施以及手段,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里的施工工艺技术就是施工项目中涉及到的施工组织设计、检验手段、组织措施、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进行控制。施工方案是不是正确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影响投资、质量、进度控制这几个目标是否能实现。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和制定时,一定要基于实际情况,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和经济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3.5施工环境控制。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要以实际的施工特点以及环境条件,对于环境因素应该严加控制,施工以及生产应该文明的进行,合理的堆放材料,实现道路的顺畅,对温度、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注重。 作者:田润生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质量控制是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市政工程的管理工作必须从质量控制出发,明确质量控制的具体责任,完善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成本与效率控制目的,从而满足市政工程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控制;方法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以及有效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1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的主要问题 1.1质量控制能力较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环境相对复杂,影响市政工程质量因素日益增加,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能力相较薄弱,造成了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①很多市政工程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忽略了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导致市政工程建设过中存在着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市政工程设施的使用,而且最终影响了经济利益的实现。②国家对市政工程的要求日益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标准不断推陈出新,加上市政工程施工队伍技术能力水平有限,影响了市政工作的质量,导致市政工作质量不合格问题。③市政工程工期要求紧张,有限的施工力量导致工期与施工质量之间无法保持平衡,因为过于追求速度导致质量管理不到位问题。④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质量意识不足,没能严格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导致市政工程监控不严格,从而影响了市政工作的质量。 1.2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施工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影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的成效,当前施工人员素质不足导致是导致质量问题的常见因素,做好市政工程质量控制必须从人员问题入手。①政府对市政工程要求日益提高,加上现代工程建设队伍中熟练成熟技术人工的短缺,使市政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弥补市政工程中施工技术人员的不足问题已经成为重点。②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施工技术的执行程度。由于施工人员素质的问题直接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市政工程的施工效率。③还有的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发挥施工人员的主动积极性,导致市政工程项目中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不足,因此不利于进行直接的质量控制,影响了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工作的成效。④还有些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没能对施工技术人员形成必要的制度约束,导致施工技术人员操作随意性较大,因此影响了工程质量。 1.3工程监控力量不足问题 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的质量,全面加强市政工程的监管力度,必须发挥出多方面的合力,但是当前对市政工程监管力量普遍不足,存在着市政工程监督不力的问题。①缺乏完善的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往往只依靠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没能发挥出监理部门和行政部门的监督作用,没能形成综合性和多方制约的科学化的监督管理体系。②现有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技术落后,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不足,不能针对工程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内容使用有效的方式进行监管,无法发挥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监督管理作用,突出表现为没有充分运用工程数据信息进行监管,监管工作仅凭经验开展监管工作的问题。 2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1发挥项目经理的积极作用 为了做好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发挥出项目经理的重要作用,项目经理作为授权的法人代表,必须起到对市政工程项目的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控制市政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合理把握市政工程项目的进展程度,全面实现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①由项目经理会同技术人员分析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重难点环节,围绕着市政工程进展情况找出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②形成完善的市政工程进展反馈机制,充分搜集市政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围绕着细节做好具体的质量控制工作。③提供高质量开展市政工程的条件,做好相关的材料、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的管理工作,为市政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条件,保证市政工程项目的合理运行,实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目标。 2.2形成质量控制分工协作体系 为了做好市政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就市政工程质量控制制订完善的分工协作体系,从宏观与微观上发挥所有人员的合力,充分解决市政工程项目进行中的质量问题。①完善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体系,从宏观上把握市政工程项目控制的大方向,发挥项目部、管理部、技术部等部门的具体作用。②形成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的具体标准,围绕着市政工程施工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客观有效的操作标准来指导施工实践,实现对所有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全面约束。③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关注市政工程质量的机制,充分运用监理方和行政部门的监督,达到有效控制市政工程质量的目的。④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方向转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工程数据进行采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市政工程的全面监管。 2.3完善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必须明确控制主体与客体,在清晰目标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使用有效的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控制方法。①组织形成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主体,由技术人员做好具体的项目监督检查工作,保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②明确项目控制的总体目标和各工程段的具体管理目标,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的层层嵌套,最终按照项目工程的计划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目的。③保证市政工程项目按照既定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保证以预防性的手段对项目工程的施工进行技术纠偏,切实防止出现严重的质量隐患和质量安全问题,保证市政工程问题处于可控范围内。 3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3.1构建项目质量控制的具体构架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控制构架体系,特别是在当前分段负责的工程体制之下,就必须形成层层保障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①由市政工程的决策部门授权施工部门、监理部门、行政部门共同组成质量管理机构。②由中层技术人员做为质量控制的主体,围绕着施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施工后的验收进行层层把关,形成传导式的施工管理体系,做到全面控制市政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③重视邀请第三方参与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建立起独立于现有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三方监督评审机制,对市政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给出预判性和实地检验后的意见建议,从而进行独立的市政工程监管,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性。例如,深圳市深南大道工程项目中,深圳市政工程总公司成立了完善的道路工程监督体系,形成了多方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并且对具体的每个标段进行实时监督,最终保证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2从细节上进行具体的质量控制 落实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制度,履行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和施行监督约束机制,都必须从细节着眼,围绕着市政工程的施工实践进行深入控制。①把握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所有细节要素,从人员、物料、机械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保证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质量控制标准要求。②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专业性和先进性,注重以信息化的技术设备对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力求在数据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全面的进行质量控制管理。③从施工工序角度进行管理,加强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做好关键环节的差缺补漏,保证市政工程正常开展,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例如,深圳市政总公司负责的塘明路工程,全面加强了施工细节管理,运用现代先进的BIM技术,对路段工程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施工要点,并最终获得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奖项。 4结论 质量控制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日益占用重要地位,只有从市政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严格控制市政工程的所有因素,才能达到有效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目标,从而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市政工程的施工效率。 作者:叶润生 单位: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办事处市政服务中心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结合从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多年的经验,就水利施工企业如何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合同质量目标的实现,从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落实质量保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措施 对水利施工企业来说,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水利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求发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要将质量意识深深地扎根于企业的每个员工心中;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组织上、技术上、制度上来保证企业的各项质量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检测手段,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狠抓工程质量,才能确保项目合同质量目标的实现。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含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技术保证、管理保证和经济保证五个方面的内容。思想保证:通过加强职工队伍的质量教育工作,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组织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优选施工队伍,建立项目QC活动小组,实现全员质量管理,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技术保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熟悉施工图纸、施工方案及工艺标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全员技术水平,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管理保证:通过加强过程质量检控,开展技术交底,实行过程“三检制”,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经济保证:通过完善经济合同,充分发挥经济扛杆作用,奖优罚劣,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各级施工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水利施工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在施工全过程中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按制度办事,按制度兑现奖罚,不但能充分调动施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大大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含岗位责任制度、施工复测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开竣工报告制度、材料检验制度、试验室抽样制度、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评定及奖罚制度、过程“三检”制度、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工序质量签证制度和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 3落实质量保证措施 3.1组织保证措施 项目经理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全权负责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全过程中,积极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建立质量责任制,落实奖罚制度,狠抓质量教育,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素质,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3.2技术保证措施 (1)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技术是质量的保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技术交底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方案工艺要求、工程内容、技术标准、施工程序、质量标准、工期要求、安全措施等。通过技术交底,使各级施工管理人员及生产工人,对项目施工各项要领做到心中有数,不违规操作。(2)做好施工测量工作:①做好现场控制桩的交接工作;②做好控制桩的复测工作,复测精度须符合规范规定;③做好施工放样工作,保证建筑物平面位置、高程与设计图纸相符。(3)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必须坚持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制”。上道工序完工后,必须经甲方代表、设计代表及监理工程师三方联合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4)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完善检测试验手段。任何一个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部工程、单元工程和工序构成,其中工序是构成项目的最小要素。工序质量决定单元工程质量,单元工程质量决定分部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决定单位工程(项目)质量。所以,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尤其是工序质量控制,是实现项目合同质量目标的关键。①要严把工序质量关,严格“三检制”和工序签证制,只有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②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手段,加大质量检查力度,用更加科学的检测试验手段来确保工序质量达标。以高质量的工序来实现项目的高质量。(5)严格材料准入清出制度,严把材料质量关:①原材料进场必须“三证”齐全(产品合格证、抽样化验合格证和供应商资质证);②进场的原材料必须按规范规定抽样检验,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清出施工现场;③原材料进场后应在指定地点分类码放,并挂标牌标识,标明型号、进场日期、检验日期,经手人等,实现原材料质量的有效追溯;④原材料进场后要专人保管,并加设防护措施,确保原材料质量达标。(6)制定并细化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质量控制点及质量控制要领,并要求各级施工管理人员严格执行。(7)改进施工工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管理办法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3管理保证措施 (1)开展质量教育宣传,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组织全体参建人员开展质量教育,向他们宣传本企业的质量方针、政策和制度,让他们熟悉本项目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不违规操作,按规范施工。将质量意识外化于形,内化于心。(2)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加大制度落实力度。施工企业与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与相关质量管理责任人层层签订质量管理责任书,出现质量问题从上到下一查到底,该谁的责任由谁负责,不姑息,不迁就,严格按制度追究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处理。 总之,项目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环境及工艺任何一项的疏忽,都会给项目整体质量带来重大影响。水利施工企业只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全面推行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过程质量监督,优化施工程序,改进施工工艺和检测手段,加大狠抓落实的力度,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就一定能够确保项目质量达标创优。 作者:王辉国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水务局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是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经济管理能力、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顺序性、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做好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的协调发展,期望能够为同行人士带来帮助。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从整体角度分析,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安装工作备受关注。除此之外,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自动化,能够提高各个生产行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1]。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了解到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清楚认识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以及效率,从全局出发,加强分析与探究,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效率,提高机电安装管理的有效发展与可持续进步。 1、机电安装工程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与分析,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在诸多行业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像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无论哪一个行业机电安装工程均具有共性与个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工程中所涉及到的项目包括了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等,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每一个行业中机电安装工程均发展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面临非常多的技术要求与挑战[2]。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为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行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机电安装工程中需要提出更多的要求,尤其对于其它类型的工程项目,需要积极探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2、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与其它工程项目管理的对比中,机电工程安装中要想提高机电安装工程质项目的质量则需要加强项目管理,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笔者认为每一位机电安装人员都需要加强对项目管理的重视,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管理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但是从全局出发,当前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仍旧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机电安装工程合同管理意识欠缺 在迈入21世纪之后社会进入了法制化,合同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保障,且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大多数机电施工队伍在机电安装工程之前需要签订合同,然而据相关调查统计得知,当前大多数机电安装工程并没有制定合同,合同意识有所欠缺,这种情况则会导致整个工程项目权责不清晰,且工程成本预算比较高,没有严格按照实际的招标要求制定工程设计方案,没有在实际施工中对成本加以控制与管理,长此久往则会对工程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各种纠纷与矛盾。 2.2工程材料管理意识欠缺 从整体角度分析,在机电安装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便是工程材料,可以说工程材料从根本上决定了机电设备的有序发展,且工程材料已经发展成为了机电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然而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大多数机电安装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以及生产标准,缺乏对工程材料的选择与管理,这种情况下无法保证工程材料的全面性[3]。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因为工程材料管理意识欠缺,所以在整个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无论是材料的数量、种类还是质量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甚至还会导致工程质量控制如纸上谈兵,趋于形式化。 2.3工程进度管理意识欠缺 从全局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同样离不开施工进度,这与其他工程项目相同。且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大多数机电安装工程中缺乏对工程进度的管理,这种情况会延误工期,甚至还会导致该行业其它项目有所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很多情况下机电安装工程前期是比较缓慢的,未来追赶进度,往往在工程后期赶工期,这种情况则会导致对安装质量的忽略,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正因为缺乏统一管理,所以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工程成本支出有所影响,无法推动机电安装工程的有序发展。 2.4安全施工意识欠缺 毋庸置疑,在当前的发展中安全施工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机电安装施工中也不列外。但是现阶段机电安装工程中安全施工意识欠缺,导致整个工程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对机电安装工程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与制约。从其它方面分析,只有不断增强安全施工意识,才能真正对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加以控制,且还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保证机电安装施工的安全性。 3、新时期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对策 3.1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经济管理能力 在整个机电安装工程中需要提高经济管理能力,这种情况下还要求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能够形成比较全面的合同管理意识,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对工程合同的管理,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实现刚才成本预算管理,减少合同条约,减少诸多预算部不全面的现象,实现工程项目的有效性与全面性。 3.2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顺序性 因为机电安装工程中缺乏管理,所以会导致机电安装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为从根本上保证机电安装施工的有序性,工程技术人员需要采取统筹规划的方式,严格按照机电设备的顺序以及安装的时间,不断提高施工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机电安装过程中,要对管道以及线路图等加以分析,做好探测器的安装工作。 3.3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需要做到两点:其一是需要不断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要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生命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对材料质量安全保证的关键性:其二是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让施工人员能够掌握新技术以及新工艺,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机电安装。尤其在近几年大型工程出现在人们身边,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保证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人员要对设备有所认识与了解,能够提高安装工程的速度与效率,提高工程的质量管控力度。 3.4做好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的协调发展 在机电安装工程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则彰显的更加重要。从一方面出发,只有保障施工人员掌握施工进度,且能够在机电安装中按照规范要求,那么才能真正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在新时期,为进一步提高机电安装的有效性,需要从各个项目展开,实现对工程项目以及质量的控制。举例说明,在建筑行业中,需要不断提高机电安装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的安装,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建筑行业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经济管理。4.结语: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机电设备在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质量以及效率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生产的好与坏,因此,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积极探究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措施与建议,对推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性。 作者:李晨 单位: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探讨 摘要:从影响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的要素入手,通过分析现有管理制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要点,包括制定标准的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取办法、培训管理施工人员提升专业水平、实时调整公路工程的具体项目进度。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进度管理 公路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影响城市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基础环节,规避和解决当前公路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保证公路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力求做出可行性解决策略分析,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1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影响因素 1.1公路工程材料设备的影响 材料设备是开展公路工程的基本物资需求,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也离不开材料和设备。材料规格不规范会严重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并且干扰公路工程的进度。一般来说,材料和设备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 1.2公路工程管理施工人员的影响 公路工程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协作,项目规划和施工中人员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和进度。受限制于当前的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2],因此需要管理人员的监督、配合与指导。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极大影响着工程质量与进程管理。1.3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方法的影响随着公路施工要求的提升,施工技术和方法一直在改革创新,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技术方法会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工程进度延误会导致大幅度增加施工成本,先进成熟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公路质量和进度。因此施工技术和方法对公路工程质量和进度有重要影响。 1.4公路工程环境的影响 依据公路工程的特性可知,系统性的工程必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环境和劳动环境两部分。例如天气因素可以显著延缓工程的进度[3],影响工程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在公路施工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2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施工技术和设备的匮乏 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还没有达到世界顶级水平,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施工技术落后,设备缺失,不仅直接影响公路工程的质量,还会严重拖后工程进度[4]。通过规范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可以加强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提升实际项目建设的进度管理。 2.2工程监理人员业务水平差 从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现状来看,工程监理人员的管控不明确,监理人员的施工经验匮乏,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缺失[5]。总体工程监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开展公路施工中存在很多困难,在遇到实际性的问题时不能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公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造成不良后果。 2.3复杂多变的自然天气和地质因素 我国的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在开展公路工程时容易受到不同自然天气和地质因素的影响,施工人员在外作业遇到强降雨和大风等天气时,公路工程必然会陷入停滞状态,施工工期明显延长[6]。此外,天气和地质因素还会导致公路施工中出现基坑塌陷的问题,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3.1制定标准的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取办法 在公路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取过程中,施工人员要积极考察施工的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紧密结合施工要求,选择先进和性能较好的设备,保证施工过程中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选用优质材料,保证公路的使用年限。严格选取施工材料和设备可以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公路工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路基路面的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严格验收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保证基本要求,通过检测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渗性以及压实度来避免路面断裂[7]。 3.2培训管理施工人员提升专业水平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人员对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完善公路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施工企业必须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对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教育,提升专业素养,这是公路工程建设的有力保障。在施工前,管理人员要首先学习管理知识,保证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8]。在此基础上,对施工人员开展专业知识教育,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教学分析路基土质和相应的承载强度,指导施工人员找出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9]。对于最重要的钢筋绑扎操作时,专业教师指导施工人员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板和混凝土,并按照指定的施工方法完成操作。 3.3实时调整公路工程的具体项目进度 公路工程施工中延长工期会显著提升整个工程的成本,但由于自然天气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延长工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实时调整公路工程的进度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因素带来的破坏。实时调整计划需要管理人员全面透彻地分析整个公路施工的过程。通过缩减工作的持续时间、优化施工技术以及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10]。平行作业法和搭接作业法是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通过调整施工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来实现项目进度的有效管理,施工时间也不会受到影响。实践证明,合理的进度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工期延误现象,保证公路工程的顺利开展。 4结语 目前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处于一种较为良好的氛围之中,通过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可以加强公路工程建设,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全新的面貌。笔者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施工技术条件、人员管理和进度管理三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可以用于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但随着公路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机遇与挑战并存是公路工程的常态,这就要求相关人员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和总结实践经验来共同促进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 作者:郭锡伟 单位:廊坊市公路工程管理处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 摘要:当前,公路工程量和规模正逐步增大,但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却难以有效保证,因而深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予以科学管理的措施,从而全面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关键词: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管理 1影响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的因素 1.1材料和设备因素。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相应材料和设备,然而,材料和设备质量的高低将对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所采用的设备不先进,设备在运行时若不稳定。同时,所采用的材料规格不规范,将导致公路工程项目质量偏低。此外,也对工程进度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材料和设备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的主要因素。 1.2人员因素。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是项目规划、勘测和施工等都需要人员操作,因而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人员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人员的相互配合和监督下才能使得公路工程质量有所保障。因此,人员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的技能和其他水平偏低,将对公路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1.3施工技术和方法因素。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施工人员运用施工技术完成公路工程建设。在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控制和进度进行管理时,如果施工技术和方法不符合规范,将导致公路工程质量未能达到标准。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时,如果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比较先进,而且满足施工的基本要求,那么,能够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进度管理,但施工方法和技术不佳,将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难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而且工程进度被延误,进而增加公路工程成本,使得公路工程企业的经济受到损失。 1.4环境因素。由于公路工程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那么,环境因素将对公路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是施工环境还是劳动环境等,都与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有着密切联系,而且环境因素对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的影响也非常大,因而需要引起公路工程企业的重视[1]。 2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自然天气和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会在室外进行作业,然后由于自然天气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如果存在强降雨和大风等天气,将导致公路工程施工停止或者是延误,因而工期延长,公路工程施工进度难以保证。此外,如果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和状况不佳,会出现基坑塌陷的问题,因而导致公路工程质量下降。总之,当受到自然天气和地质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存在不合理之处。 2.2施工技术和设备不完善。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时,为了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工程进度,应当确保施工技术和设备符合规范[2]。然而,在公路工程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公路工程企业所采用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因而对降低了公路工程质量,那么,工程企业检查出存在的问题需要返工,因而延长了工期,从而导致公路工程项目进度没有得到合理的管理。 2.3工程监理人员问题。在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时,工程监理人员需要发挥其作用,但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对工程监理人员的管控还不明确,因而在工程监理队伍建设期间,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监理人员经验不丰富,因而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与进度管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公路工程项目的顺利建设[3]。 3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起到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并完善公路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公路工程企业应当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利保障。管理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要学习管理知识,为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管理奠定良好基础,施工人员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其技术水平,通过对路基土质和其承载强度等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同时,在钢筋绑扎时,要选择合适的模板和混凝土等材料,并严格按照规范施工,从而对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合理性。 3.2严格选取施工材料和设备。为了实现对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的有效管理,工程企业一定要严格选取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而为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提供有利保障。在选择施工设备时,一定要结合施工要求,选择先进而且性能较好的设备,设备一定有良好的稳定运行能力,进而通过完善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硬件设备,使得公路工程在施工时能够顺利进行[4]。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时,必然会用到施工材料,材料规格和质量将对公路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一定要选择优质施工材料,进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例如,在路基路面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对钢筋、混凝土等施工材料进行验收,一定要使用符合规范的材料,保证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渗性和压实度等,而且混合料要偏细,进而避免路面断裂,即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能够确保公路的质量不受到影响。 3.3合理调整公路工程项目进度。对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加以管理,能够避免工期被延误,降低工程成本,从而使得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公路工程进度的管理,应当合理的调整公路工程项目进度,进而有利于公路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5]。在公路工程实际管理期间,需要对工程进度予以全面掌握,并在一定效果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管理人员要对工程进度进行全面分析,最大程度的缩减工作的持续时间,优化技术、管理和经济等配套措施,通过工作量,并延长劳动时间。在对公路工程进度进行调整时,还可以采取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增加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得技术和设备等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实现对公路工程项目进度的有效管理。此外,借助于平行作业法或者是搭接作业法,在此方法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工作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进行调整,但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需要改变施工的持续时间,进而确保对公路工程进度计划的调整,并实现对公路工程项目进度的有效管理[6]。结束语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加强公路工程建设,能够使得公路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然而,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有诸多机遇,而且面临着很多挑战。新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应当对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与进度进行科学管理,进而确保公路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开展。 作者:李颜亭 单位:友谊县公路管理站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论文:农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及其管理 摘要:针对农网工程来说,主要是我国进行农村电网改革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农网工程中,将会涉及到工程的管理、质量控制以及项目预算等,同时也会关系到农网工程的整体质量。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了我国农网工程的项目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的内容作出了分析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内容。 关键词:农网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因素;分析 农村配电网以及县城的配电网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在农村配电网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广,并且电压负荷较为分散,维护的工作比较繁重,同时也受到农村电网末端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技术以及设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电网的整体水平存在着滞后。如果遇到了一些不可抗力,会导致农村电网出现大面积的停电,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的严重。 1.农网工程质量控制以及管理分析 1.1农网工程的设计质量问题分析 针对工程设计来说,主要是和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差,将会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出现薄弱以及容易受到损害,然而最为直接的便会对工程的工期带来严重的影响。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质量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了以下方面:第一是工程的设计报告和实际的地质情况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对工程初期探测中,报告当中的毛石混凝土超深量的数量和实际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导致施工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第二是由于项目的设计存在着不规范,农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将会出现设计单位并没有得到有关建筑物的地形以及地质依据便开始进行设计,同时设计的工作已经是在地质勘查以及施工图地质报告阶段已经是设计好,设计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的地形对工程进行考虑,导致了工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同时也将会导致施工的进度带来影响。 1.2农网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针对施工质量管理所导致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存在着以下的几个方面中:第一是由于施工的项目管理存在着不规范,并没有根据有关程序做好施工的报审工作,同时也没有正规的申报项目人员,例如项目经理等。在施工中临时用电以及一些专项的施工方案也没有根据相应的程序作出申报。第二是项目施工并没有做好质量监测的有关工作,同时对项目验收的时候,将会存在着比较多的质量问题。第三是在施工中没有对监管部门的意见给予重视,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甚至是施工部门为了对审查敷衍,擅自的进行回填处理,导致工程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隐患。第四是由于没有对施工设备做出定期的检查,例如电源箱的检查,如果存在着问题,将会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第五是在施工现场比较混乱,有关安全负责人并没有定期的对施工现场做好安全方面的检查工作,施工现场所采用的机械设备也没有做好申报工作,这些设备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质量隐患。 2.解决的措施分析 在农网工程中,项目存在着的问题不仅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在项目日后使用的过程中也将会为用户带来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针对农网工程来说,必须要严格的重视项目的质量管理,为上述所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农网工程的施工以及安全管理水平。 2.1必须要对施工管理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针对管理机构来说,必须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质量问题将会对工程所带来的损失,并且需要对自身的质量管理责任进行充分的认识,能够分清楚各自的责任以及权限,将责任能够有效的落实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身上,要求每个负责人能够对各自管理范围内的质量以及管理责任进行承担,比如申报部门应该要对自己申报的物质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保证申报物资的准确性。同时施工部门必须要对施工现场的设备做出定期的质量检测工作,保证施工设备处于正常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工作,保证设备的参数能够准确。针对采购部门来说必须要对所采购的材料做出质量的检查,保材料的质量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与此同时需要对质量管理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能够满足工程需要,正确的做出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现场的人员安全以及质量。 2.2加强对施工工艺的检查力度 针对施工工艺来说,主要是能够检查施工工序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化的检查,比如建筑物是否存在着渗水以及漏水等问题,基础支架是否能准确、电缆是否顺治以及标高能否满足要求等,通过对施工工艺的检查力度进行加大,更好保证施工质量以及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促进施工顺利进行。 2.3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奖惩制度 通过对奖惩制度进行明确,主要是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约束的一个有效措施,通过对奖惩制度进行明确,能够更好的对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以及标准进行确定。特别是对于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激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能够为一些其他的管理人员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主要是一个相互激励的政策。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农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容,不仅仅会关系到工程整体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会对我国电网企业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不断的加强对其质量控制以及管理,促进农网工程整体的施工水平,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带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付新 单位:国网安徽阜南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库论文: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管治 一档案信息化的相关概念 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概念 档案信息数据库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可以共享的、具有共同存取方式和一定组织方式的、相互关联的档案信息数据的集合。“相互关联”、“共同存取方式和一定组织方式”、“共享”是档案信息数据库本质的三个要素。数据库中储存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档案信息数据,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档案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内容摘要等,还包括全文、图像、声音、影像等。这些相互关联的数据是经过调查、试验、统计、整理和归纳后得到的,并经合理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之后,以记录的形式存储。 二当前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明确数据库建设目的 对于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主要用于档案目录、全文、多媒体等实体信息,明确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为了检索、建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 (二)实现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 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是数据库建设的第一个目标。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重心,首先是抓好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目录数据库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档案信息,有助于实现全方位的、动态的、完整的档案信息服务。 在档案目录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档案目录中心,实现一定范围内档案内容互补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更大限度地发挥档案效益。 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步骤 (一)档案信息的收集 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除此之外,档案机构和管理部门也是数值数据和事实数据的重要来源。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时,必须确定档案信息的收集范围和来源,按要求进行全面地收集。 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各种以传统载体形式存在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形成的数字副本,二是直接通过计算机生成和处理的、并由档案机构进行收信归档的电子文件。 (二)档案信息前期处理 这是一项基础工作,为数据库提供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主要是将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著录、标引出来。著录标引必须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这是建立数据库的必要过程,也是保证检索质量的前提条件。 1、档案信息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把一切信息都变成只用O和1这两个数字组成的、用不连续的数位表示的二进制代码。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指为了使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等以传统载体形式承载的档案信息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提供利用,而利用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信息处理手段,将其进行转换处理,形成数字信息,并以数字代码方式存储起来。这些数字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处理,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等各种载体的档案都可以以文本文件格式、图像文件格式,音频文件格式或视频文件格式转换成数字信息。 2、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结合,诞生了一个新生儿一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一经产生其信息就是以数字代码形式表达。所以在功能上电子文件等同于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件。由此,直接在计算机中生成和处理的电子文件是重要的档案信息来源。 (三)数据录入 将档案信息前处理的结果转化成机读数据。录入过程需要较严格的校对审核。如审查字段的数据形式是否正确;字段长度与确定的结构长度是否符合;各种标识符号是否有误等。这其中可能包括对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转换。 (四)数据库的完善 由于计算机硬件能力奇迹般地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爆炸般地迅猛发展,数据库系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虽然它的基本组成部分仍然是数据、软件和硬件,但是它们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都大大地扩展了。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存储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因此把数据库建设作为当前档案信息的核心工作,档案数据库建设越有成效,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也就越有保证。 四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意味着在信息社会中档案管理工作开始涉及各类相关的技术问题,档案工作开始大规模引进现代技术。从长远看,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其间涉及数字档案信息的形成、收集、归档、整理、鉴定,存储、保管、保护,检索、传递、利用、统计、销毁等全过程。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将对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产生各种影响,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某些变化。 (一)内部调整:相关档案业务环节的调整 1、简化整理工作 整理工作是采用一系列方法使档案有序化,解决档案的零乱与管理和利用的系统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便于档案实体管理与查找利用。由于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检索,可以方便地找到指定的文件,过细的整理工作已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且整理过程中对档案的装订加工也是对档案载体和原始性的一种损害。为此必须简化整理工作使之简明实用,档案整理只要做到在充分尊重文件形成的自然形态的基础上保持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必强求外观上的整齐划一,而且整理工作的重点应放为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或管理系统做好数据准备上。 以“件”为档案整理,是从传统的档案管理向数据库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过渡的一种衔接,它符合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有助于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有助于实现电子文件的归档。在以“件”为单位对档案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作为文件向档案转化的一个环节,“立卷”已是名不符实,在归档这一环节,只是进行介质归档。当档案管理中电子文件达到相当比例,技术应用发达到一定程度,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整理将合而为一。 2、深化检索工作 在数据库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这一工作环节日趋重要。它决定了数字档案信息的著标引及存储,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档案检索工作,为利用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3、研究和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保管保护工作 数字档案信息的保管保护,不同于以往任何载体档案的保管保护。由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载体占用空间较小,利于档案库房管理。但是,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载体在其保管条件上又有不同于纸质档案的特别要求,包括必须存放在专用库房中,对库内温湿度进行严格控制。配置防尘、除尘,防磁场和电场的设施。对于使用设备必须严格防范计算机病毒,传统的裱糊、杀虫等纸质档案保护手段已失去意义。这些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都是档案保管保护工作的新课题。解决这些新课题既要建立新的管理理论、标准和方法,又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二)外部重组:文档一体化及其实现 要更好地实现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限于内部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它还必须向前端的文件工作扩张,这就使得实现文档一体化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 文档一体化就是把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两个管理管理衔接起来,整合到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对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中,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有可能终其一生就数据库中形成、流转与消亡。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要向前端延伸,实现文档一体化。另外,为了认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与可靠性,也要依靠文档一体化的实现,以便能够清晰地记录和反映某一份电子文件形成和办理的全部动态过程及相关的背景信息。“文档一体化流程不只是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的简单对接,而应该是一种管理变革,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种组织中文件信息流的重新组织,是一个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 数据库论文:医院网络数据库安全防御体系建设 摘要:分析了目前威胁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结合网络安全与管理工作的实践,探讨了构建医院信息安全防御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网络安全数据安全 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O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显示,超过80%的医院建立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医疗和管理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信息和服务安全性越发显得重要。 1、医院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我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医院信息安全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1信息安全策略不明确 医院信息化工作的特殊性,对医院信息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些医院只注重各种网络安全产品的采购没有制定信息安全的中、长期规划,没有根据自己的信息安全目标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安全管理策略,或者没有根据网络信息安全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调整医院的信息安全策略。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医院信息安全产品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适当的优化,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2以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为代表的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危害日益严重 病毒泛滥、系统漏洞、黑客攻击等诸多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目前,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的。在医院网中,用户终端不及时升级系统补丁和病毒库的现象普遍存在;私设服务器、私自访问外部网络、滥用政府禁用软件等行为也比比皆是。“失控”的用户终端一旦接入网络,就等于给潜在的安全威胁敞开了大门,使安全威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扩散。保证用户终端的安全、阻止威胁入侵网络,对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是保证医院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也是目前医院网络安全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1.3安全孤岛现象严重 目前,在医院网络安全建设中网络、应用系统防护上虽然采取了防火墙等安全产品和硬件冗余等安全措施,但安全产品之间无法实现联动,安全信息无法挖掘,安全防护效果低,投资重复,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孤岛现象。另外,安全产品部署不均衡,各个系统部署了多个安全产品,但在系统边界存在安全空白,没有形成纵深的安全防护。 1.4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安全制度不健全 从许多安全案例来看,很多医院要么未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要么制定后却得不到实施。医院内部员工计算机知识特别是信息安全知识和意识的缺乏是医院信息化的一大隐患。加强对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刻不容缓。 2、医院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医院信息安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根据当前信息安全的现状,医院信息安全应该是安全策略、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完美结合。 2.1安全策略 医院信息系统~旦投入运行,其数据安全问题就成为系统能否持续正常运行的关键。作为一个联机事务系统,一些大中型医院要求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问断运行,如门诊挂号、收费、检验等系统,不能有太长时间的中断,也绝对不允许数据丢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和巨大损失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各部门的应用,使得各类信息越来越集中,构成医院的数据、信息中心,如何合理分配访问权限,控制信息泄露以及恶意的破坏等信息的访问控制尤其重要:PACS系统的应用以及电子病历的应用,使得医学数据量急剧膨胀,数据多样化,以及数据安全性、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医院信息系统(HIS)必须具有高可用性,完备可靠的数据存储、备份。医院要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建立适合自身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整体的问题,需要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高度,制定与时俱进的整体管理策略,并切实认真地实施这些策略,才能达到提高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目的。 在网络安全实施的策略及步骤上应遵循轮回机制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购买相应的安全产品实施安全保护、监控网络安全状况(遇攻击时可采取安全措施)、主动测试网络安全隐患、生成网络安全总体报告并改善安全策略。 2.2安全管理 从安全管理上,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范和机制,切实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制定网络安全应急方案等。 2.2.1安全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信息科的相应责任职责,严格落实信息管理责任l。领导小组应不定期的组织信息安全检查和应急安全演练。 2.2.2安全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等渠道,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安全管理队伍,是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保证。 2.2.3安全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安全制度,包括:物理安全、系统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工作有序进行。 2.2.4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演练 依据医院业务特点,以病人的容忍时间为衡量指标,建立不同层面、不同深度的应急演练。定期人为制造“故障点”,进行在线的技术性的分段应急演练和集中应急演练。同时信息科定期召开“系统安全分析会”。从技术层面上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分析信息系统的历史性能数据,预测信息系统的运转趋势,提前优化系统结构,从而降低信息系统出现故障的概率;另一方面,不断总结信息系统既往故障和处理经验,不断调整技术安全策略和团队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应急流程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断人为制造“故障点”不仅是对技术架构成熟度的考验,而且还促进全员熟悉应急流程,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实现了技术和非技术的完美结合。 2.3安全技术 从安全技术实施上,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 2.3.1冗余技术 医院信息网络由于运行整个医院的业务系统,需要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不因网络的故障或变化引起医院业务的瞬间质量恶化甚至内部业务系统的中断。网络作为数据处理及转发中心,应充分考虑可靠性。网络的可靠性通过冗余技术实现,包括电源冗余、处理器冗余、模块冗余、设备冗余、链路冗余等技术。 2.3.2建立安全的数据中心 医疗系统的数据类型丰富,在不断的对数据进行读取和存储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丢失,数据被非法调用,数据遭恶意破坏等安全隐患。为了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能够很有效的杜绝安全隐患,加强医疗系统的数据安全等级,保证各个医疗系统的健康运转,确保病患的及时信息交互。融合的医疗系统数据中心包括了数据交换、安全防护、数据库、存储、服务器集群、灾难备份/恢复,远程优化等各个组件。 2.3.3加强客户机管理 医院信息的特点是分散处理、高度共享,用户涉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统一且便于管理的客户机管理方案。通过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加强网络访问控制的安全措施,控制用户对特定数据的访问,使每个用户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唯一的帐号,限定各用户一定级别的访问权限,如对系统盘符读写、光驱访问、usb口的访问、更改注册表和控制面板的限制等。同时捆绑客户机的IP与MAC地址以防用户随意更改IP地址和随意更换网络插口等恶意行为,检查用户终端是否安装了信息安全部门规定的安全软件、防病毒软件以及漏洞补丁等,从而阻止非法用户和非法软件入网以确保只有符合安全策略规定的终端才能连入医疗网络。 2.3.4安装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可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网络和安全投资,随时监控和记录各个终端以及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识别、隔离被攻击的组件。与此同时,它可以强化行为管理,对各种网络行为和操作进行实施监控,保持医院内部安全策略的符合性。 2.3.5物理隔离 根据物理位置、功能区域、业务应用或者管理策略等划分安全区域,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物理隔离。封闭医疗网络中所有对外的接口,防止黑客、外部攻击、避免病毒的侵入。 3、总结 医院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网络安全防御体系,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全方位的防止来自网络内外的威胁。安全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技术和产品能够完全解决安全问题。只有系统的进行安全规划,制定并遵循严格的安全策略,通过技术防治和管理防范相结合,建立有效、健全的安全防御体系,才能最终达到保护医院信息安全的目的。 数据库论文:Web数据库资源管理思考 摘要网络时代,专业资料室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确立以适应时展的服务理念,结合资升室自身的特点,提出基于Web数据库技术的资料室管理新模式,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关键词专业资料室,信息服务,网络,Web数据库,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一6634(2005)03一0087一03 高校专业资料室是学校图书资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室立足院、系,靠近教学、科研第一线,直接掌握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动态情况,易于开展定题的信息咨询服务,能够最准确、最快速、最全面地接受并反馈各个院、系师生的教学与科研需求,能够与图书馆在功能与服务上形成有效的互补.充分发挥专业资料室资源的价值,是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网络时代高校专业资料室定位与改革 1.1信息服务应适应Web技术的发展 高校专业资料室是专业知识资源的宝库,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随着web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献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然而,目前许多高校专业资料室仍然是传统的服务方式,图书期刊采购、分类、编目、借阅依然以手工操作为主,普遍存在着文献资源增长缓慢、设备简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滞后的问题.因此,在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由于资料室受到院、系服务范围的制约,一些需要外单位资料的师生、科研人员很难借阅到所需文献资料. 1.2改变重复收藏造成的浪费 各个资料室书刊大量重复,有的书刊学校图书馆收藏,各专业室资料室也收藏.这样就造了一方面是高校图书经费不足,很多图书品种不能购买;而另一方面,有些书却重复购买. 1.3专业资料室之间难以实现资撅共享 一方面是大量的重复,另一方面却是各专业资料室互不往来,互不开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如《外国文学》研究,中、外文专业资料室如能交流开放,会给教学研究带来更大的方便.资料室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显然不利于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如果资料室不能尽快改革其现行的管理模式,它与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及资源设备上的差距将越拉越大.高校资料室要实现计算机自动化业务管理与服务就必须加速计算机自动化建设,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改造或取代传统的资料室管理模式,使其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要求,朝着信息化、网络化分析发展,真正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2网络时代专业资料室的信息服务工作 2.1高校资料室应充分利用Web技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利用,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使资料室的业务工作和服务职能也向网络社会延伸,因此必须将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放在首位,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Web技术的应用,为资料室实现校内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在现行 的模式上就可以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资料室只要通过校园网,通过关键词、书名、著录、ISBN、 ISSN、索书号等多个检索途径,就可查找到读者所需的文献信息;校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尽可再现其上,各 专业资料室的书目数据也可输入其中;能够检索期刊论文,通过打印输出可得到原始文献.校图书馆与专 业资料室直接对话,资源共享,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书刊重复订购的问题. 校园网络环境中,资料室还可下载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数据,把资料员从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开展本专业情报服务,这样,校图书馆将成为学校文献信息的中心及为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文献信息的大本营.各资料室则成为伸向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触角更有针对性、更直接地为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本专业文献信息服务,既发挥了资料室工作人员熟悉本专业的长处,又充分利用了校图书馆的技术力量.校园网络环境下实现的网上资源共享,可以打破各系、部和研究所资料室“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网上各资料室具有专业特色的藏书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也更体现了校园网存在的价值.计算机应用于资料室,不仅仅是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图书资料工作推向了 一个新阶段,加速了网络化进程,特别是顺应了读者对文献检索“快、准、高、广”的要求,真正实现资源共享.IFLA主席韦奇沃斯曾言:“能在信息革命中站住脚的将是那些尽快采用计算机、因特网等新技术,能提供跨时空服务的图书馆界”.由此可见,信息网络时代专业资料室要寻求自身发展就必须加速计算机自动化建设. 2.2web环境下资料室在教改中的特色服务 传统的服务是以书刊为单元的服务,而网络的优势是以章节、知识层次为单元的服务,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专题服务、定题服务等,对新的情报资料进行针对性的摘选,编成信息量大是集中的二、三次文献,为不同学科领域的读者提供研究性的、高层次的、高质量的网上服务.配合学科建设,资料室还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介绍室藏资源,提供数字化信息,把适合专业需要的数据库推荐给读者,并结合本专业特点自建一些规范化、实效性强的特色数据库,如室藏文献目录数据库、专业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学术论文数据库等,正确引导读者使用室藏资源,有意识地培养读者的信息能力和自助服务能力.利用视听设备、多媒体电脑、网络浏览等从事文献信息交流、学习和进行科研活动,使教学科研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信息. 3基于Web的专业资料室管理新构想 目前,各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基于校园网络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相当完善,不仅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然而,在许多院系资料室内图书资料的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由于运行的软硬件平台和系统维护人员的水平要求高,所以并不适用于这些小型专业资料室;另一方面,专业资料室的藏书量较小,一般从几千册到几万册不等,读者人数也较少,大多数单位都没有购买大型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的经济实力.即使购买了昂贵的大型管理软件,往往又很难充分应用其所有功能,从而造成经济与资源上的浪费.为此,我们可以利用Web数据库技术,设计一种适合专业资料室的管理的工作平台.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处理与存储数据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技术,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是资源共享,因此数据与资源共享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即成为今天广泛应用的Web数据库(也叫网络数据库). web数据库技术就是用户利用浏览器作为输入接口,输入所需要的数据,浏览器将这些数据传送给服务器,而服务器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将数据存入后台数据库,或者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等,最后服务器将操作结果传回给浏览器,通过浏览器将结果告知用户.服务器上的后台数据库就是Web数据库.web数据库可以实现方便廉价的资源共享.数据信息是资源的主体,因而Web数据库技术自然而然成为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SQLServer是微软公司从Sysbase获得基本部件的使用许可后开发出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由于均出自微软之手,使得SQLServer和Windows、115等产品有着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以Windows为核心的几乎所有微软的软件产品都采用了一致的开发策略,包括界面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等,这样在微软的软件中很多都可以相互调用,而且配合得非常密切.因此,采用Windows2000,sQLserverZ。。。的设计环境是目前系统开发的最佳选择. 4基于Web的专业资料室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利用Web数据库技术设计的资料室管理系统至少应具有:(1)书刊编辑功能:资料室管理人员利用系统数据库著录书刊和删除书刊等工作.(2)书刊借阅功能:资料室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系统很方便的完成书刊借阅与归还工作.(3)书刊查询功能:读者能根据书名(或刊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从系统中迅速检索书刊,实现书刊的快速检索、查询.(4)读者查询功能:根据借书证号查询到某读者所借书刊信息和归还日期. 5结束语 新时期专业资料室能否充分利用自身特点,成为有专业特色的情报服务中心,与资料员的观念、文化修养、专业水平及现代化服务技能、创新精神有直接关系.为此,资料员需要掌握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本单位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专业信息资料.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从图书馆和网络上获取专业信息.应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利用Web技术构建的资料室管理平台,实现资料管理工作的自动化.资料员还应注重从读者的角度管理资料室,服务更贴近读者,方便读者,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主动为读者服务. 数据库论文:电力营销数据库的优化研究论文 在电力营销系统信息化建设中,随着负载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拓展,对数据库可用性、性能等方面的需要也日趋苛刻。本文结合了某市的电力营销系统建设实例,尝试使用ORACLERAC集群技术建立高可用性的电力营销数据库。 0、引言 随着电力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使用,在电力营销、地理信息化、供电收费方面都已经实现系统化管理。而电力营销系统——每时每刻记录着每一终端用户的用电情况,更是整个供电系统的重中之重。 本文根据营销数据库使用的实际情况,以集群和ORACLERAC技术为出发点,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OracleRAC的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ORACLERAC并行集群 1.1集群技术概述集群是一种并行或分布式的处理系统,由相互独立的、通过高速网络互连的两个或多个计算机(节点)组成,通常集群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1.1.1高可用性集群,通常采用主、备两台服务器,由主服务器对外提供服务,当主服务器断电或系统异常时,集群软件自动将集群应用切换到备份服务器,在切换过程中对外服务将发生中断。 1.1.2负载均衡(并行)集群,负载均衡集群与高可用性集群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负载均衡集群中的所有节点都是活动节点,都能对外提供服务,没有主备之分,同样当集群单个或部分节点异常时,剩余节点将接管故障节点对外提供服务。 1.2ORACLERAC并行集群简介Oracle集群实质上就是使多个服务器访问同一个Oracle数据库,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个服务器宕机时数据库不能访问,同时也可以进行并行运算和负载均衡。 从软件组件上来讲,一个Oracle集群由多台服务器组成,每台服务器有自己的,用于监听自己的网络端口;每台服务有自己的OracleRAC服务,用于数据库的集群访问;每台服务器有自己的集群就绪服务,用于集群管理;所有的服务器通过自己的操作系统访问一个共享的存储设备。当有客户端访问时,由上而下依次调用相应的软件。 从逻辑结构上来讲,集群中的每台服务器有一个实例,每台服务器上的实例都对应到同一个数据库。在集群中有两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拥有一个实例,每个实例都访问同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存储在共享磁盘上。 Oracle10gRAC采用服务漂移、VIP漂移和TAF透明故障切换等新技术,有效的解决常见的软硬件故障引起的宕机,如SQL语句故障、用户进程故障、网络故障、用户错误故障、实例故障和介质故障等。 2、RAC集群规划 2.1硬件规划 2.1.1服务器方面采用2*560A,IBMSystemp5560A中型服务器拥有出色的性价比,它基于POWER5系列CPU下具备了大型机的可靠性、可用性等。 2.1.2磁盘阵列使用DS4700,DS4700是一款中级存储服务器,其存储能力能够达到33.6TB,使用最新的存储网络技术,能够提供端到端的4Gbps的光纤通道解决方案。 2.2网络规划 2.2.1由于无论各节点间的心跳信息传递,应用对数据库的访问等都对网络传输速度以及稳定性有较高要求,拟采用H3CS5500千兆光纤交互机作交换。 2.2.2由于主机的网络通讯部分亦需要考虑冗余,拟对每一节点的服务器网卡使用绑定技术两两绑定,保证网络畅通。 2.3存储规划 2.3.1磁盘阵列方面采用RAID1+0模式划分,综合使用条带化技术和镜像技术,前者把连续数据分割成数据库,分布存储到各硬盘上加快速度,后者把数据镜像都其他磁盘上加强冗余。 2.3.2共享存储设备的存储机制拟采用ORACLE自带的自动存储管理(ASM),使用ASM兼顾了裸设备的快速IO和OMF文件的方便管理这两个优点。ASM可以在磁盘间IO的负载均衡,完成数据的条带化和镜像,并执行联机磁盘配置和动态重平衡等,提高I/O的性能和数据可靠性。 3、RAC集群实施 3.1按照系统规划图搭建系统软、硬件平台,安装AIX操作系统,连接光纤存储,绑定网卡,划分存储硬盘。 3.2按照ORACLE系统要求安装操作系统补丁,建立oracle用户和dba、oinstall组,以及修改系统参数。 3.3修改/etc/hosts文件,按照网络规划添加VIP、Privat-Ip、Public-Ip。 3.4配置节点之间的双机互信,以便双机能够互访。 3.5在ORACLE用户下按要求设置对应环境变量。 3.6安装ORACLE集群软件,并根据规划设置VIP。 3.7以集群模式安装数据库应用软件。 3.8创建ASM实例,按规划把对应的裸设备磁盘加入磁盘组,由于阵列划分的时候已经做了镜像,在这里只使用ASM的条带化功能。 3.9创建ORACLE实例,并使用crs_stat_t命令查看集群状态。 3.10使用DBCA创建TAF服务。超级秘书网 4、RAC集群测试 4.1TAF测试①使用服务器上TNSNAME.ORA里面的TAF参数,配置链接数据库。②使用SQLPLUS链接数据库,执行一个大的查询(几万条)。③查询gv$session视图,确认当前链接所对应的实例。④使用srvctl等命令关闭当前链接对应的实例。 测试结果:数据表查询过程中出现几秒钟的中断,然后查询继续进行,查询完毕后显示的记录数目与表中数据的实际数目一致;查询gv$session视图显示链接已经转移到另一节点,在当前活动的实例节点上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发现关闭实例节点的VIP已成功漂移。 4.2负载均衡测试通过Loadrunner模拟每隔1秒登录一个用户并运行不同的SQL语句;查询gv$session视图动态跟踪两节点相关的session数量变化信息。 测试结果:发现两节点上的session数量均衡分布,新增加session会自动连接到相对较为空闲的节点上。这说明应用负载被自动均衡分布到所有的节点上。 5、结束语 OracleRAC作为一种出色的高可用性集群,在容错、负载均衡以及并发处理方面都有突出特点。本文根据某市电力营销系统的建设情况,结合ORACLERAC技术,为前端应用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后台数据库支撑。 数据库论文:院校图书馆创办专业数据库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数据库;图书馆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校建设专业特色数据库的方案、内容、服务以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原有高教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专业单一、低水平重复办学的弊端被逐渐打破。通过高校间的合并、重组,各高校都相应调整了专业结构,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增强了自身竞争和办学优势,突出了办学特色,相互之间形成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局面。而各高校图书馆为适应和配合学校的这一系列转变,必然相应地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开发力度,这也使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了各有所重、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当前各高校的网络化程度已相当高,校园网、教科网、因特网已相继开通使用,而且部分省市已经准备在本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架设光纤,把各馆相互连通,用于馆际文献传输。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使那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做到馆文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巫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专业特色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1建库的方案及原则 1.1建库的方案 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或准备建设各自的全文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组织机构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分工,数据库的建设停留在各自为政、自建自用的状况。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各馆在技术、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开发,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而且使数据库普遍存在结构单一、标准不统一、涵盖面窄、内容重复、共享度低、通用性差的问题,这对图书馆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及文献资源共享的实现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在建库时,首先要考虑到建库的方案问题,是各馆独立开发还是联合协作开发?本人认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库方案可以参考目前各地区在建设的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方案,走联合开发的道路,采取地区网络联合数据库的方案。首先,建立本地区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模式。在对各院校学科特色和馆藏特色进行调查研究后,对其数据库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具体操作中可把学科门类分为几大块,如理工、财经、医药、农林等等,然后再由几个同类型院校共同承担该学科数据库的建设.当然,其中还需相互分工,各有所重。其次,各馆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现象,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小而散的建设方式,在组织机构的指导下相互联合、有计划、有分工地共同开展建库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可持续的开发。各馆在建设各自所承担的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则可按照分工要求自行开发,进行建库的设计、源文献的收集整理、文献的数字化处理、提供应用服务的方式。当然,在联合建库的形式上还可参考国外的一些联合建库模式。 1.2建库的原则 1.2.1实用性原则 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需求有多大、投人和产出是否相宜,即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盲目上马。因为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从其目的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特色优势,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充分体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因此,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1.2.2趋势性原则 建立专业特色数据库要顺应专业学科和数据库本身的发展潮流,包括国内与国际的发展趋势。如:规模、形式、多媒体化、网络化等。把握这一原则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寻找到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位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1.2.3共建共享原则 即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2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各高校馆丰富的特色馆藏是专业特色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源。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各校在自己的重点学科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各馆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相关文献,并且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人那些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文献资料,使之尽可能的丰富、系统、完整,形成各馆的特色馆藏。 2.1专业文献资料 内容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核心期刊、科技期刊会议录、其他报刊和内部报刊中有学术价值的本专业文献,以及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网上文献资料。 2.2法规、专利、标准 主要包括国际上各行业及国际组织颁布的最新标准,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索引,国家颁布的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及国内外的专利文献。 2.3专家科研成果 本学科著名专家教授的研究方向、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和特色。主要应收录其发表在核心报刊中的论文、研究交流报告、学术演讲报告等文献群体。 2.4学位论文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它的分布较为分散,读者难以查找,故应予重点收录。 2.5学科综合信息 系统全面地反映学科信息,展示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如: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大攻关项目、工程应用和设计项目,目前最新的具有影响的各种科技产品、近年来有关学科已完成的成果及获国家和省市的科技奖的科研项目等。 在对数据库文献源的收录过程中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与过期可获得性,要对文献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严格的收集、加工和筛选,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更准更全的文献数据。 3良好的服务功能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传统纸质和其鸽载体形式的文献数字化,而且有其最本质的特征,即智能化的检索。相对于传统的特色文献来说,特色文献数据库与其最大区别就是强化了其信息服务功能,在其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数字化是相对传统文献而言的信息形式上的改变,最本质的改变仍在服务质量上,而这也正是读者和用户最为关心和希望得到的。因此,数据库必须实现智能化检索,为读者用户提供快捷、全面、准确的检索工具,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3.1检索界面 检索界面应该简洁、清晰,没有繁杂的检索步骤,可操作性强。帮助功能应具有实际指示作用,并提供留言功能。 3.2检索方式 数据库系统应提供关键词、主题词、题名、著者、出版机构等多种检索途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单项检索、组配检索、模糊检索,并可使用截断符、接近符、省略符、替代符指明词间关系或扩大、缩小检素范围,也可增加一些限制功能,如:限制时间、馆藏地点等。 3.3检索选项 3.3.1跨库检索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实现一个检索命令跨多个数据库自动检索,以获得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信息。 3.3.2多年检索 应可以同时检索最新文献和过期文献,使用户在二者之间方便进行切换。 3.3.3检索历史 让用户可以保存、查看自己的检索历史,在当前检索区可以利用和修改以前的检索。工作人员则可利用它跟踪用户的需求或将其加工成某些动态信息。 3.3.4主题词表 数据库应提供主题词表检索功能,即利用主题词表进行检索词的规范选择,并根据主题词的上下位关系、相关关系和替代关系调整、确定检索词,然后直接启动检索。还可根据需要修改主题词表,或通过对用户检索词的统计扩充主题词表。 3.4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的实现包括排序、显示浏览、聚类、套录、打印、E-mail发送等。超级秘书网 4建库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事项 4.1要注重全文数据库的一些技术特征 包含内容的原始性、信息检索的彻底性、所用检索语言的自然性、数据相对的稳定性、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 4.2数据准备 要注重对文献源数据的收集、整理、筛选、归类。 4.3文本预处理 要做到统一著录标准,规范格式和标引。 4.4数据维护 要定期对数据内容进行更新追加和清理修正以及对所用词表、存储空间的利用统计和调整。 4.5统计功能 提供各种统计数据和用户信息,量化各项指标,使之成为决策依据。 4.6做数据库的宣传工作,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5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其素质包括:对某学科及其分支有充分研究,对某专题领域的相关信息源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了解,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数据库论文:计算机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技术,可以认为当今任何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都与数据库的应用分不开,数据库已成为其核心和基础。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是要充分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的操作除增加(Insert)、更改(update)和删除(delete)外,最常用,也是重要的是查询操作。即便是最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也离不开查询功能,查询可以说是进行数据管理的重要手段,不过也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较困难、花时间、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查询 1、综合信息的查询 目前,随着工具软件的发展和广泛采用,使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如虎添翼,其中PowerBuilder以其独特的数据窗口(DataWindow)倍受欢迎。 PowerBuider是美国著名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生产厂家Powersoft公司于1991年6月推出的功能强大、性能优异的开发工具,它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具有可视图形界面的、快速的交互开发工具。智能化的数据窗口对象是其精华所在。利用此对象可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而无需写入SQL语句,即可以直接检索、更新和用多种形式表现数据源中的数据。但要注意,必须使数据窗口成为窗口(Window)下数据窗口控制的一个连接对象,数据窗口才能使用户在应用执行期间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利用PowerBuilder提供的内部查询机制,我们即可以让数据窗口作为查询条件的输入,又可以让该数据窗口作为查询结果的输出,这样就可以使数据窗口中的所有数据项进行自由组合的查询。例如:在窗口W_que上建立两个数据窗口控制dw_1和dw_2,分别连接两个数据窗口对象dw_que1与dw_que2,其中dw_1用于输入查询条件,而dw_2用于显示满足查询条件的所有元组。事实上条件的输入及元组的显示完全可以在一个数据窗口中实现,考虑到这两种操作的差别(例:条件输入可编辑,而元组显示不可编辑;条件输入可为某一范围,而元组显示仅为满足条件的所有纪录……)将其用两个数据窗口控制来实现。这就要求dw_2与dw_1数据共享,即要求dw_que1与dw_que2两数据窗口的数据源完全相同。 用这种方法实现查询优点突出,例:通过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EditStyles)为相应的下拉式数据窗口(DropDownDataWindow),使显示的元组文字化。注意,这要事先建好下拉式数据窗口。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同样可满足其它显示需要。利用数据窗口的风格特点:查询表的列宽、列序可自由改变,甚至可以覆盖掉一些列,以达到更满足查询显示的需要。综合查询的信息来自多个表,改变数据窗口的数据源,采用多表连接的数据源即可实现。但是如我们问题的描述,如果我们需要的查询项随机地来自这43张表中的数据项,显示项也是随机地。这种任意条件的组合,可选输出项的显示称为动态查询(DynamicQuery)依然采用上述方法,数据窗口dw_que1与dw_que2的数据源将是这43张表的连接,先不说效率问题,单从这426个项中输入查询条件,又显示这426个项,就使人敬而远之。因为,在每一次查询前,都不了解此次查询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每张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项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每一次的查询,一旦查询条件确定、显示条目也确定后,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有意义的查询并不是需要全部的43张表,换言之,每一次查询没有必要将43张表全部连结,而应只连接那些被选中数据项所在的表,即数据源是动态产生的。由于数据源不确定,数据窗口就无法设计,动态查询无法用这种方法实现。 2、计算机动态查询的实现 在某些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中,由于用户在开发前提不出查询的需求,而在系统运行中希望能够对所有的数据项任意组合进行查询,以满足来自多方的需求,实现动态地查询(即随机地从43张表中选择数据项进行组合作为查询条件并任意地选择数据项作为显示条目)。对于此类查询的实现要利用PowerBuilder通过编程的方式在运行时动态地创建数据窗口,并动态地控制数据窗口。 动态地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应用程序需要执行下列任务: •动态地构造SQL语句。 •用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为现在的数据窗口控制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对象。具体实现如下:超级秘书网 2.1动态地生成SQL语句,根据SQL的语法:SELECTstringaFROMstringbWHEREstringc也就是动态地生成stringa,stringb,stringc.由用户输入要显示的列,一旦输入完毕,列名就随之确定,将所有列名拼成一个“串”,中间用“,”分隔,形如“columm1,column2,column3,...,columnr”,则动态地生成stringa;同样由用户输入查询条件,包括相应的列、满足的条件或范围、逻辑关系等,将这些条件拚成一个串,即为stringc,显然,所有的列名都确定了,他们所在的表名也确定了,按照stringb的语法规则即可构造。 注意:上面的stringc由两部分(表间关系stringc1及查询条件stringc2)组成;表名串stringb与表间关系stringc1、查询条件stringc2及显示条目stringa均有关。 在实现的过程中:为贴近实际应用,习惯上,先输入查询条件,再输入显示条目。即在输入查询条件后,生成strinc2,stringb,stringc1;然后,再在输入显示条目后生成stringa,并修改stringc1,stringb。最后形成SQL语法: str="select"+stringa+"from"+stringb+"where"+stringcl+stringc2 2.2在现在的事物对象里利用相关的SyntaxFromSQL()函数生成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 exp=syntaxfromsq1(sq1ca,str,strsty,error)生成数据窗口的源代码 其中:strsty为数据窗口的显示风格,例: strsty="style(type=grid)datawindow(units=lcolor=12632256)text(font.face=''''system'''')" 2.3创建数据窗口对象 dw_que.create(exp) 这样就实现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在真实系统中,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时希望通过选项方式录入查询信息,由于库表中存放的大量信息为代码,这就需要在程序中先把录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相应的代码再连接到查询条件中。为简化输入,提高准确性,可采用代码输入,即动态地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在显示查询结果的数据窗口中,事先不能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可预先做一个函数,在程序运行中根据所选的列把代码转化成所对应的汉字显示,这样更完善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根据数据窗口的动态特性,对于那些运行时才能确定的数据窗口采用动态方式创建,使应用程序能更灵活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总结 将查询条件的输入实现多级菜单选择将查询结果文字化,使复杂查询问题解决得更完善。动态查询的方法,不仅能应用于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是解决其他需要复杂查询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途径。这种动态查询方法的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使用,避免了应用系统开发中开发者冥思苦想所有可能的查询条件,而系统运行中用户总遇到有些查询要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动态查询的实现,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产品维护的工作。 数据库论文: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在西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途径及问题等,说明了数据库的信息源、类型。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进行西部经济大开发的世纪。在这场伟大的世纪大开发中,不仅需要人才、物质、财力方面的支撑,更需要准确、畅通的信息障碍。近年来,我国针对各行业的数据库层出不穷,对数据库建设的各个方面的论述屡见报刊,但对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却重视不够,鲜有涉及。然而,地区经济的研究、开发、发展却离不开地方文献的支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已是图书馆、情报所等文献信息机构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共同研究并付诸行动。 一、地方文献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以一个地区为论述对象且反映该地区特色的文献资源,是了解和研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主要情报源,它对于发挥该地区传统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l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地方文献是对一地的综合反映,其内容包容了该地区在各个时代各方面的情况。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只有以此为基础,全面了解、掌握本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并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结合对当前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才能减少失误,制订出符合本地实情、发挥本地优势的科学的规划与措施,加快地区开发的步伐。 2直接服务于本地经济建设。地方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关于本地的地理、矿藏、物产、名胜古迹、民族民俗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地的经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源。该地区内各不同区域的开拓者、创业者可据此寻找、开发适合本区域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区域经济优势,进而推动该地区经济建设。如地方文献中记载的山野特产、种植养殖、矿产挖掘、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拉动、繁荣本地经济的重要途径。 3为本地文化繁荣服务。文化与经济,历来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伴相生,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经济的大开发,同时也是科学文化的大开发。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着地方文化,其本身也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有利于保存地方文献资料,有利于保存、弘扬地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第三,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文艺创新服务。 二、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信息源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信息的载体日益丰富,除了注重收集传统的纸质文献以外,应加强对以下载体形式的信息源的采集: l缩微文献。如缩微胶卷、缩微胶片等。自1986年以来,国家对历史文献抢救、保护而进行的历史文献缩微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补充采集地方文献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视听文献。如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视节目等等。其中,电视将书籍、报刊等文字传媒的记载功能、广播的言说功能及电影的影像直观功能汇于一身,其关于区域性新闻时事、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的节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是反映本地情况及本地与外界关系的重要信息源。 3电子文献。这是指信息存储在磁带、磁盘和光盘等载体上,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浏览阅读的文献信息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软件读物等等。一张5寸光盘可存放20多卷本百科全书,一张1.2兆软盘存储量相当于一本60万字的书的内容,它们巨大的存储量是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的。 4网络信息源。近些年来,因特网迅猛普及,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网络化文献资源层出不穷,主要有各种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以及各专业网站上的信息源等。 三、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类型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将传统图书馆、情报所等单位收藏的上述各种文献信息资源,转化为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文献的过程。数据库的建设尤其是全文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因此应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质量以及用户的需求程度,建成不同类型的数据库。 l全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包括文献的书名(篇名)、作者、正文、图像、参考文献及摘要、关键词等数据,用户可通过多种途径检索到一份文献的全文内容。我们应选择那些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使用价值高的,内容丰富、富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编制成全文数据库。它揭示的内容深,可满足用户多层次检索的需求。 2文摘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地方文献在以传统的印刷书籍占据主角时,更多的非书资料正逐年增加。这部分非书资料虽然内容繁多,但其本身的检索使用都较方便,故不必要建成全文数据。然而非书资料仅从外表又看不出其具体收藏内容,故需要对原始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加工成文摘或提要式录入,以向用户简要介绍文献的主要收藏内容,建成摘要数据库供用户选择使用。当然摘要式文献部分还应向用户提供原文献出处及其收藏地,以便用户及时找到原文,获取更详细信息。 3题录数据库。地方文献是有关某一个地方的一切资料,除我们常看到的白色文献外,一些单位的半机密资料数据或机密文件等灰色文献或黑色文献亦是地方文献的收藏对象。这部分资料不便于广大用户公开查阅,需要使用的用户可以同有关单位联系,根据具体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查阅,所以只提供题录比较合适。为便于用户查找获取原始资料,题录式数据须注明具体的收藏地或收藏单位。再者,地方文献中除图书、杂志、报纸、手稿等常见资料外,还有图片、画片、表格、票据等资料,这部分文献一般从其名称即可知其内容,没有必要建成全文或摘要。建成全文型也困难,故也可建成题录式数据,并准确注明其收藏地。 四、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的途径 l自建。就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突出本地特色为宗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集中本地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本地某一图书馆或情报所为龙头,其它各馆、所等机构配合,分工协作,将地区内各单位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以及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建成数据库。 2购买。主要是指购进光盘数据库。对于作为对自建数据库的补充,以及限于自身力量而无法建立的数据库,直接购买是最佳选择,也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光盘数据库发展迅速,为我们建设特色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但我们选择这些数据库时,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必须对其将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有所预见。首先,要选择那些与本地状况最为相似的数据库入藏。既然是各具地方特色的文献,就绝无完全相同的面貌,只能从中选择相似点最多、相似面最广的数据,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效益。其次,注意所选光盘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标引深度、标引质量、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以检索点多、标引深且质量高为优先。这样购进的光盘数据库,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节省了有限的经费,可最大程度地充实地方文献数据库。 3网络利用。在因特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异常,应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这其中既有集中有序且稳定的信息资源,也有分散无序且多变的各种信息。对于前者(诸如各种远程网络数据库),可根据需要购买其全部或某一部分库的网络使用权,这样既无需过多的硬件投资、维护,又不需进行数据库的管理、维护,可避免时间、人力的不必要的浪费;对于后者,收集时注意筛选、甄别,仍以相似相关性、参考价值大小为主要标准。这些下载下来后的信息,必须对之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新组合,使之转化为有序的、方便利用的数据库资源。超级秘书网 五、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网络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数据质量的控制体现在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从数据的采集、著录、标引、加工、录入等每个程序着手,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细则,并配以科学的工作流程来层层把好质量关,是建立一个高质量数据库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这一工作既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又需要拥有既懂手工编目又懂机读目录和计算机操作的专门人才和信息开发人员,以便组织一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业务骨干队伍,以全面高效率地承担起各种文献的采集、整理、编目、著录、输入等工作。同时,还必须制定出以数据统一化、标准化为前提的质量控制措施,设定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数据库建设的标引、著录工作的检查,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库论文:数据库互操作探讨论文 摘要:由于历史及技术等原因,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异构数据库,数据库互操作问题也一直是数据库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主要阐述了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概念、实现途径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资源整合异构数据库互操作联邦式数据库 1引言 异构数据库互操作问题作为数据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课题,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公司和科研单位对异构数据库的集成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国内对异构数据库集成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 2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概念 异构数据库(HeterogeneousDatabase)集成是数据库技术从完全集中到逻辑集中、物理分布(传统分布式数据库)乃至逻辑分布、物理分布(异构数据库)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果,也是兼顾已有系统自治性并实现新的数据共享这一现实需求的有效手段。 异构数据库的异构特征包括两个级别:系统一级的异构和语言一级的异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各个参与的数据库可以分别运行在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PC或嵌入式系统中。 (2)操作系统的异构:各个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操作系统可以是Unix,WindowsNT,Linux等。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异构:一种是数据库概念模式的异构:有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4种;另一种是数据库物理模式的异构:指概念模式相同,但数据结构不同,比如Oracle与SQLServer同属关系型,但结构不同。 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实现包括三个功能要素:(1)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且操作灵活的互操作可视化界面,通过它用户可以直观地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透明访问;(2)提供高级语言数据库访问调用级接口,至于调用级接口的实现层次可由设计者视具体清况而定;(3)支持环境开放性,可能的话还应该支持实现语言开放性。 异构数据库系统的目标在于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信息资源、硬件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并和共享。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就是要将数据库系统的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操作平台的不同或者底层网络的不同进行屏蔽,使得用户就可以将异构数据库系统看成普通的数据库系统,用自己熟悉的数据处理语言去访问数据库,如同访问一个数据库系统一样,对其进行透明的操作。 3实现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途径 面对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需求,主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一是建立标准,即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规范,消除由于标准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各数据库系统间的差异;二是构建异构数据库互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 随着对数据库互操作问题的深入研究,基于不同角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可行的异构数据库互操作途径,这些途径在实现互操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上各不相同,都有各自所适应的特定环境和需求。从异构数据库的核心思想出发,把实现互操作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 3.1系统级异构互操作 对于DBMS系统一级异构的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互操作,主要有四种实现途径。 (1)数据库网关(DatabaseGateway) 数据库网关是一种中继器,它能提供应用级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手段。网关的主要作用是转换和通信。 数据库网关可以建立比较稳定和透明的数据库互操作,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诸如不关心如何屏蔽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不支持事务处理,资源冗余,用户受限于数据库厂商,不能任意选择客户机平台及目标数据库等问题。 (2)公共协议/数据转换协议技术 公共协议是异构数据库进行通信时采用的公认的数据协议,即公认的系统间传递SQL请求和结果的形式。最常见的协议是ANSI/ISO的关系数据存取(RDA)标准、SGA(SQLAccessGroup)规范和IBM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结构(DRDA)。与数据库网关相比,公共协议更具有可扩充性和开放性,能较好地实现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多种客户平台,是实现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公共协议/数据转换协议的缺点是协议本身的低效率带来的速度问题。 (3)公共编程接口 公共编程接口包括客户应用编程界面(CAPI)和服务器应用编程界面(SAPI)。CAPI是一组过程库,通常驻留在客户端,通过装载后端专用的驱动程序访问不同的数据库。SAPI提供一个应用编程界面,控制服务器与客户应用请求和目标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如Microsoft的ODBC、Oracle的SQL*NET以及IDAPI。其优点有:由于提供了统一的调用级接口,使用户免除了应用程序随数据库改变而改变的痛苦;通过API可使应用程序直接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访问API的缺点是:针对每一个数据库都需要有一个与其对应的驱动程序;由于不同的驱动程序所支持的数据类型和对数据的操作都不相同,其完全透明地访问异构数据库的能力有限;实现效率过分依赖于驱动程序,而驱动程序将标准语法转换成相应数据库的命令语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4)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 中间件是处于应用程序及应用程序所在系统的内部工作方式之间的软件,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各后端数据源和前端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一个抽象层。把应用程序与系统所依附软件的较低层细节和复杂性隔离开来,使应用程序开发者只处理某种类型的单个API,而其他细节则可以由中间件处理。这样就使系统对每个不同数据源的操作变成对单一的中间件的操作,而后再对中间件进行异构处理。使用中间件技术解决异构数据库集成的问题,将会给系统集成带来很多的好处。这是因为中间件不仅能够使得前端用户访问后端的异构数据库实现透明化,并且保证了访问接口的开放性,这样可以使系统在以后功能上的扩展更加方便。通过中间件来访问数据库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所有的客户端的请求都发送到了中间件上,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保证了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不会降低。同时,中间件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在系统内部的某个逻辑发生变化时,只要改变中间层的相应处理程序,前台用户界面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的费用。 3.2数据结构与语义级异构互操作 目前,对于数据结构和语义一级异构的数据库互操作的研究有紧密耦合和松散耦合两种思想,具体体现于多数据库系统、联邦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三种方法。 (1)多数据库系统 所谓多数据库系统就是一种能够接受和容纳多个异构数据库的系统,允许各个异构数据库的“自治性”。多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如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那种逻辑上具有同一管理系统而言的,它以多元和分布为主要特征。多元是指它多个彼此区别的集中式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则是指数据分布在不同场地的数据库系统中,由各自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多数据库技术的目标是为在多个数据库之间实现互操作,解决数据库资源共享找到一种技术途径。一般采用分布、异构、自治三个特性作为尺度来刻画多数据库系统。使用这种方法,用户需要显式地指明所要访问的数据库。多数据库系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实现。 (2)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Database) 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思想是抛弃原有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分布的数据库系统,在体系结构、事务处理模型等方面重新设计从而解决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问题。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为同质分布式数据库和异质分布式数据库。像Oracle、Sybase、Informix等都是同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类系统的实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异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多是在已有的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 (3)联邦式数据库(FederatedDatabase) 联邦式数据库系统是网络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由一组能协调工作,又可以独立自治的部件数据库组成。它可以是原先不分布的,又可以是分布的,具有分布性、自治性、异构性三大特性。 联邦式数据库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在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虽然在物理上是分散的,但因为有统一的数据模型及全局数据模式,所以它在逻辑上却是集中的,因此用户感觉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显然,这种系统可用于某个专用领域的系统,但不适于不同领域间的异构系统的集成。相反地,联邦式数据库系统是由在不同结点上松散耦合分布的异构成员数据库构成,各联邦成员间的一种松散结合。构成联邦成员的可以是一个集中式数据库,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它们可以根据需要(按某种组合)加入联邦或者根据需要退出联邦。联邦式数据库没有全局模式,各子系统(即联邦成员)按自己的需求建立各自的数据模式。其成员之间的数据共享关系,通过由协商确定的输入/输出模式来建立,单个成员有权拒绝或允许其它成员结点对它的访问。因此,它能够支持多库系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使之产生满意的集成。超级秘书网 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技术使得数据库在原有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未来新的应用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地球观测系统EOSDIS、电子商务、保健信息系统、数字出版、协同设计等领域。 数据库论文:谈入侵检测技术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入侵检测是检测和识别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非法攻击或违反安全策略事件的过程。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借鉴了针对网络和针对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又考虑了数据库自身的特点。 传统的数据库安全机制以身份认证和存取控制为重点,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被动安全机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数据库对安全的需要。近年来对数据库入侵检测机制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通过建立异常检测机制,有效地发现用户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入侵和攻击,以期达到保护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安全的目的。 1入侵检测简介 入侵检测是检测和识别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非法攻击,或者违反安全策略事件的过程。它从计算机系统或者网络环境中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发现可疑攻击行为或者异常事件,并采取一定的响应措施拦截攻击行为,降低可能的损失。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系统将用户的当前操作所产生的数据同用户的历史操作数据根据一定的算法进行检测,从而判断用户的当前操作是否属于入侵行为,然后系统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入侵检测系统能很好地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防火墙的补充。入侵检测技术是计算机安全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它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检测计算机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在几乎不影响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情况下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系统提供针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对入侵行为的过程与特征的研究,使安全系统对入侵事件和入侵过程能做出实时响应。入侵检测技术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 2入侵检测技术分类 (1)从数据的来源看 入侵检测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通常从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中获得所需的主要数据源,并辅之以主机上的其他信息,例如文件系统属性、进程状态等,在此基础上完成检测攻击行为的任务。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通过监听网络中的数据包来获得必要的数据来源,并通过协议分析、特征匹配、统计分析等手段发现当前发生的攻击行为。从数据分析手段来看,入侵检测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类:误用入侵检测和异常入侵检测。误用检测的技术基础是分析各种类型的攻击手段,并找出可能的“攻击特征”集合。误入侵检测的定义为:识别针对计算机或网络资源的恶意企图和行为,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入侵检测系统则是完成如上功能的独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检测未授权对象,针对系统的入侵企图或行为,同时监控授权对象对系统资源的非法操作。 (2)从数据分析手段看 入侵检测通常可以两类:滥用入侵检测和异常入侵检测。滥用入侵检测的技术基础是分析各种类型的攻击手段,并找出可能的“攻击特征”集合形成特征库或者模式库,滥用入侵检测利用形成的特征库,对当前的数据来源进行各种分析处理后,再进行特征匹配或者规则匹配工作,如果发现满足条件的匹配,则指示已经发生了一次攻击行为然后入侵检测系统的响应单元做出相应的处理。异常入侵检测是通过观察当前活动与系统历史正常活动情况之间的差异来实现。这就需要异常入侵检测建立一个关于系统正常活动的状态模型并不断更新,然后将用户当前的活动情况与这个正常模型进行对比,如果发现了超过设定值的差异程度,则指示发现了非法攻击行为。 相比较而言,滥用入侵检测比异常入侵检测具备更好的确定解释能力,即明确指示当前发生的攻击手段类型,另外,滥用入侵检测具备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虚警率,开发规则库和特征集合相对于建立系统正常模型而言,要更容易、更方便。但是,滥用入侵检测只能检测到已知的攻击模式,模式库只有不段更新才能检测到新的攻击类型。而异常检测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到未知的入侵行为,尽管可能无法明确指示是何种类型。从现有的实际系统来看,大多数都是基于滥用入侵检测技术,同时也结合使用异常入侵检测技术,提高了检测率并降低了虚警率。 3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网络系统层次、宿主操作系统层次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层次。由于数据库系统在操作系统下都是以文件形式进行管理的,因此入侵者可以直接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窃取数据库文件,或者直接利用OS工具来非法伪造、篡改数据库文件内容。因此,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如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机制非常强大,则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能就较好。根据数据库安全的三个层次,笔者提出了一个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其外层用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中间层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内层采用入侵容忍。此系统采用系统整体安全策略,综合多种安全措施,实现了系统关键功能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4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 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借鉴了针对网络和针对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数据库自身的特点。按照检测方法分为:误用检测和反常检测。 (1)数据库误用检测 误用检测是指将已知的攻击特征存储在误用特征知识库里面,然后根据用户的当前操作行为与知识库里的误用入侵规则进行匹配检验,如果符合知识库中的入侵特征,则说明发生了入侵。误用特征知识库中的入侵规则由安全专家定义,可以随时添加、修改,然后保存在知识库中,用来对审计数据进行匹配比较。误用检测的优点是检测的准确率高,缺点是只能对已知的攻击特征进行匹配检验,对未知的攻击类型无法发现,而对未知攻击类型的检测要依靠异常检测。所以,误用检测常常与异常检测结合起来使用。 (2)数据库反常入侵检测 反常检测是指将用户正常的习惯行为特征存储在特征数据库中,然后将用户当前行为特征与特征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比较,若两者偏差足够大,则说明发生了反常。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事先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而不依赖经验,应用在基于数据库的入侵检测系统中,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有助于检测的知识和规则。 数据库论文:网站数据库危机防范策略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危机起因;防范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Access数据库的安全问题、ASP带来的安全问题、非常规命名法、使用ODBC数据源、加密ASP页面、Session对象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把某用户的信息保留下来、把数据库的主文件名进行修改、把mdb扩展名修改为ASP或ASA等不影响数据查询的名字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通过对ASP+Access网站中Access数据库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Access数据库安全性和ASP页面安全性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关键词】ASPAccess数据库安全ODBC数据源 笔者从事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一直选用ASP+Access方案构建方案。但ASP+Access方案最大的安全隐患在于Access数据库可以被攻击者非法下载,而现在互联网上提供的很多ASP空间都是只支持Access数据库。这样一来,防止Access数据库被非法下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将告诉大家如何打造mdb数据库文件的安全防范对策。 一、危机起因 (一)Access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1.Access数据库的存储隐患 在ASP+Access应用系统中,如果获得或者猜测到Access数据库的存储路径和数据库名,则该数据库就可以被下载到本地。 2.Access数据库的解密隐患 由于Access数据库的加密机制非常简单,所以即使数据库设置了密码,解密也很容易。该数据库系统通过将用户输入的密码与某一固定密钥进行异或来形成一个加密串,并将其存储在*.mdb文件中从地址“&H42”开始的区域内。由于异或操作的特点是“经过两次异或就恢复原值”,因此,用这一密钥与*.mdb文件中的加密串进行第二次异或操作,就可以轻松地得到Access数据库的密码。基于这种原理,很容易编制出解密程序或者在互联网上下载到破解工具,数据库文件的内容,企业的资料、隐私和员工的密码从此不在安全。由此可见,无论是否设置了数据库密码,只要数据库被下载,其信息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了。 (二)ASP带来的安全问题 1.ASP程序源代码的隐患 由于ASP程序采用的是非编译性语言,这大大降低了程序源代码的安全性。任何人只要进入站点,就可以获得源代码,从而造成ASP应用程序源代码的泄露。 2.程序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ASP代码利用表单(form)实现与用户交互的功能,而相应的内容会反映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如果不采用适当的安全措施,只要记下这些内容,就可以绕过验证直接进入某一页面。例如在浏览器中敲入“page.asp?x=1”,即可不经过表单页面直接进入满足“x=1”条件的页面。因此,在设计验证或注册页面时,必须采取特殊措施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防范对策 我们可以采用迷惑法、隐藏法、加密法、ODBC数据源法和注册验证法等技术手段防止数据库文件被非法下载。 (一)非常规命名法 1.把数据库的主文件名进行修改,并且放到很深的目录下面 防止数据库被找到的简便方法是为Access数据库文件起一个复杂的非常规名字,并把它存放在多层目录下。例如,对于网上花店的数据库文件,不要简单地命名为“flower.mdb”或“bloom.mdb”,而是要起个非常规的名字,例如:halower123.mdb,再把它放在如/wh123/wd123d/hoo9/dh123/abc之类的深层目录下。这样攻击者想简单地猜测数据库的位置就很困难了。 2.把mdb扩展名修改为ASP或ASA等不影响数据查询的名字 但是有时候修改为ASP或者ASA以后仍然可以被下载,如将mdb修改为ASP以后,直接在IE的地址栏里输入网络地址,虽然没有提示下载但是却在浏览器里出现了一大片乱码。如果使用FlashGet等专业的下载工具就可以直接把数据库文件下载下来,因此需要找到一种FlashGet无法下载的方法。根据网站在处理包含unicode码的链接的时候将会不予处理的原理。可以利用unicode编码(比如可以利用“%3C”代替“ ”等),来达到目的。而FlashGet在处理包含unicode码的链接的时候却“自作聪明”地把unicode编码做了对应的处理,比如自动把“%29”的unicode编码字符转化成“(”。即是说如向FlashGet提交一个//22.0.1.2/dat/%29amitx.mdb的下载链接,它却解释成了//22.0.1.2/dat/(amitx.mdb,当单击“确定”按钮进行下载的时候,FlashGet就去寻找一个名为“(amitx.mdb”的文件,当然找不到。 (二)使用ODBC数据源 在ASP程序设计中,应尽量使用ODBC数据源,不要把数据库名直接写在程序中。例如:直接语句 DBPath=ServerMapPath(“/wh123/wd123d/hoo9/dh123/abc/halower123.mdb”) ODBC数据源语句 ConnOpen“driver={MicrosoftAccessDriver(*.mdb)};dbq=”&DBPath 可见,即使数据库名字起得再怪异,隐藏的目录再深,ASP源代码失密后,数据库也很容易被下载下来。如果使用ODBC数据源,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三)加密ASP页面 可以使用微软公司的免费软件ScriptEncoder对ASP页面进行加密。它可以对当前目录中的所有的ASP文件进行加密,并把加密后的文件统一输出到相应的目录中。由于ScriptEncoder只加密在HTML页面中嵌入的ASP代码,其他部分仍保持不变,这就使得我们仍然可以使用FrontPage等常用网页编辑工具对HTML部分进行修改、完善,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效果良好。(四)利用Session对象进行注册验证 为防止未经注册的用户绕过注册界面直接进入应用系统,可以采用Session对象进行注册验证。Session对象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把某用户的信息保留下来,让后续的网页读取。一般情况,在设计网站时都要求用户注册成功后才可登录。但如果不采用Session对象进行注册验证,则用户在浏览器中敲入“URL/hrmis.asp?page=1”即可绕过注册界面,直接进入系统。利用Session对象可以有效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 三、结束语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网络安全技术本质上讲,就是“攻”与“防”的技术。要确保Access数据库文件不被非法下载,我们只有一方面要加强安全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对自己的网站进行安全测试,及时更新各种漏洞,让网站真正为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信息服务。 数据库论文:数据库查询优化方式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基于索引的优化;优化SQL语句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判断并建立必要的索引、对索引使用的一些规则、合理的索引对SQL语句的意义、返回的值应该是查询所需要的、避免或简化排序、避免相关子查询、创建使用临时表、用排序来取代非顺序存取、使数据库的访问速度得到提高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数据库的应用中对数据库查询优化的一些策略,其中包括基于索引、SQL语句的优化的方法,并简要对其他一些常用方法做了介绍。 关键词:数据库查询优化查询优化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各种应用软件的普及,应用数据也随着日常工作而迅速增长,作为数据仓库的数据库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数据库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各种基于数据库的联机事务处理以及联机分析处理正慢慢的转变成为计算机应用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根据以往大量的应用实例来看,在数据库的各种操作中,查询操作所占的比重最大,而在查询操作中基于SELECT语句在SQL语句中又是代价最大的语句。如果在使用中采用了优秀的查询策略,往往可以降低查询的时间,提高查询的效率,由此可见查询优化在数据库中的重要性。本文就数据库查询优化中的策略进行介绍及探索。 1基于索引的优化 数据库的优化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对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也不相同。 索引作为数据库中的重要数据结构,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而优化查询的重要方法就是建立索引,建立适合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索引,这样就可以避免表扫描,并减少了因为查询而造成的输入输出开销,有效提高数据库数据的查询速度,优化了数据库性能。然而在创建索引时也增加了系统时间和空间的开销。所以创建索引时应该与实际查询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优化查询。 1.1判断并建立必要的索引对所要创建的索引进行正确的判断,使所创建的索引对数据库的工作效率提高有所帮助。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应做到以下要求:在熟记数据库程序中的相关SQL语句的前提下,统计出常用且对性能有影响的语句;判断数据库系统中哪些表的哪些字段要建立索引。其次,对数据库中操作频繁的表,数据流量较大的表,经常需要与其他表进行连接的表等,要进行重点关注。这些表上的索引将对SQL语句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1.2对索引使用的一些规则索引的使用在一些大型数据库系统中会经常使用到,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库性能,使数据库的访问速度得到提高。但索引的使用要恰倒好处,所以我们在使用索引时应遵守使用原则:建立索引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查询速度,但索引过多,不但不能实现优化查询,反而会影响到数据库的整体性能。索引作为数据库中实际存在的对象,每个索引都要占用一定的物理空间。所以对于索引的建立要考虑到物理空间容量,以及所建立索引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1.3合理的索引对SQL语句的意义索引建立之后,还要确保其得到了真正的使用,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SQL语句查询来确定所建立的索引是否得到了使用,找出没有使用到的索引。分析索引建立但没有使用的原因,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其次,索引得到使用以后,是否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数据库的性能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只有合理的索引才能真正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2优化SQL语句 在使用索引时可以有效的提高查询速度,但如果SQL语句使用不恰当的话,所建立的索引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不但会写SQL,还要写出性能优良的SQL语句。下面,就如何优化引用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在进行查询时,返回的值应该是查询所需要的。在查询中应该尽量减少对数据库中的表的访问行数,使查询的结果范围最小,这就意味着在查询时,不能过多的使用通配符,如:select*fromtable1语句,而应该做到最小化查询范围,要查询几行几列就选择几行几列,如:selectcol1fromtable1;多数情况下,用户并不需要查询到的所有数据,而只是部分或靠前的数据时,我们也可以通过SQL语句来进行限制查询的结果,如:selecttop50col1fromtable1。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的SQL语句,在使用时应正确选择。我们用一组例子来说明,如:EXISTS,NOTEXISTS。 语句一:selectsum(t1.c1)fromt1where((selectcount(*)fromt2wheret2.c2=t1.c2)>0) 语句二:selectsum(t1.c1)fromt1whereexists(select*fromt2wheret2.c2=t1.c1) 两个语句所得到的结果相同,但,语句二的效率要远高于语句一,因为语句一在查询中产生了大量的索引扫描。 在对数据库查询时,所使用的语句多种多样,但选择恰当的的字句能够有效的提高查询效率。 最后,WHERE子句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WHERE子句中可以使用exist和notexist代替in和notin。应该尽量避免使用in,notin,or或者having。可以使用表链接代替exist。Having可以用where代替,如果无法代替可以分两步处理。 3其他优化方法 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方法不仅仅是索引和SQL语句的优化,其他方法的合理使用同样也能很好的对数据库查询功能起到优化作用。我们就来列举几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3.1避免或简化排序应当简化或避免对大型表进行重复的排序。当能够利用索引自动以适当的次序产生输出时,优化器就避免了排序的步骤。 3.2避免相关子查询如果在主查询和WHERE子句中的查询中同时出现了一个列的标签,这样就会使主查询的列值改变后,子查询也必须重新进行一次查询。因为查询的嵌套层次越多,查询的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我们应当避免子查询。如果无法避免,就要在查询的过程中过滤掉尽可能多的。 3.3创建使用临时表在表的一个子集进行排序并创建临时表,也能实现加速查询。在一些情况下这样可以避免多重排序操作。但所创建的临时表的行要比主表的行少,其物理顺序就是所要求的顺序,这样就减少了输入和输出,降低了查询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而且临时表的创建并不会反映主表的修改。 3.4用排序来取代非顺序存取磁盘存取臂的来回移动使得非顺序磁盘存取变成了最慢的操作。但是在SQL语句中这个现象被隐藏了,这样就使得查询中进行了大量的非顺序页查询,降低了查询速度,对于这个现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依赖于数据库的排序能力来替代非顺序的存取。 4结论 对于数据库的优化,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改善查询效率,这样才能真正使数据库服务得到根本提高。本文在对数据库查询优化的方法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部分见解,有效的提高数据库查询效率。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浅谈企业网站建设 【摘要】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纷纷试水“网络营销”,至2010年1月19日止,中小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达92.7%,规模较大的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更是接近100%,企业建站比例已达43%。而现在如何提高企业网站的质量,保证其实用性,并有效的利用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企业网站制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网站;建设;意义 针对企业需求要做好网站整体规划,做好栏目版块设置。沧州大化做为一个上市公司,建立网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搞电子商务,而是为扩大营销范围,提高知名度,使全国、全世界都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那我们当时根据这种目的,设立了以下几个版块:企业简介、新闻中心、所属企业、产品服务、科研开发、人力资源、环境与社会、上市信息、联系方式。针对尿素、TDI等出口产品,专门设置了英文版式。此步工作看上去貌似简单,其实却是制作网站的关键所在,其决策是否得当决定了一个网站的成败。要收集资料,如企业简介包含资质和荣誉等,主要产品包含产品说明等,新闻中心包括了企业内部动态及外部相关新闻,联系方式包含地址、电话、email等,人力资源主要是人才需求状况,所属企业主要是集团内所包含的各分公司、子公司情况。以上均为基础类信息,要以文本、图片为主。其中图片注意必须要有企业LOGO、企业重大活动、产品图片、企业宣传图片等。为增强宣传效果,提升视觉冲击,位于通栏部分的背景图片一般要求其长度大于1000PX,高度大于60PX。 网站给人的第一个视觉印象就是网页。网页制作一般分为两步,首先是网页的美工设计,其次是程序设计。网站的美工设计师要求必须对工艺美术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都比较内行。美工设计完成后,经过审核,将进入程序设计阶段,如通过Fireworks切割、Dreamweaver设计等,目前流行的是以或java等工具开发一套浏览器版的信息系统。页面的样式设计,就是给网站穿的一件衣服,这就要适合企业的风格,大化是一个大型化工企业,不但要简洁还要大气,更要突出环保,经过多次对比选定以蓝色为主色调,整体感觉简洁、清新、调理、易于操作。此模板主要采用传统的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8.0,PhotoShop,Flash,程序采用ASP与Java。接着是安装CMS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保证网站的真正运作,网站建设完毕后,信息的更新,信息量的多少成了关键问题。在大化集团,大部分图片和文字作息一般由宣传部门来进行更新,此类人员一般擅长摄影、写作,但对系统管理、网站建设方面很不专业,这就需要我们的CMS系统也就是信息系统必须简单位方便非专业人士的应用。完善的信息体系是网站运作必要保证。 FTP服务的开通与建立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一个网站的建设除了提供HTTP浏览服务外,提供FTP服务是必不可少的,FTP服务提供用户上传下载功能,如用户利用留言版留言,就涉及了上传。网站的技术维护、用户的文件上传,都需要经常使用FTP功能,可以说FTP服务的开通与建立是网站建设的必要辅助技术手段和重要服务方式。可是因为安全问题,很多公司的网管部门将这一功能关闭了,主要就是关闭21,22号端口,这种做法不可取,但是必要的安全手段是应该的。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块网卡上可以设两个IP地址”的思路,在同一块网卡上设置两个IP地址,第一个地址作为系统服务正常使用公开透明,只开通21号端口,提供的FTP的文件下载功能,设为只读权限;第二个地址,为管理员上传文件地址,开通22号端口,充分利用虚拟目录技术,使用严格的密码保护,对外不开放,并且地址的根目录不提供读写功能,根目录绑定位置为一个普通目录,只在2层以下的虚拟目录再套虚拟目录里提供上传的权限控制写操作。或者采取双网卡方式如上处理。这种在技术上的简单处理,将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最后考虑服务器的维护工作,其实主要是数据库的维护与优化。建议在主键上建聚集索引码,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我需要把聚集索引建在其他列上,通常情况下sqlserver会自动给主键加上聚集索引。例如我用到表分区,而分区的字段不是主键,这时候就需要将聚集索引建在分区的列上。另外如果查询时根据主键查询较少,而根据其他列的查询较频繁,则也可以考虑将聚集索引建在非主键上。单需要注意的聚集索引的列必须是不易变的列,如果聚集索引变了一会引起聚集索引内的记录的搬迁,造成页page分离与碎片;二会引起每一个非聚集索引被修改,以便于所有相关的非聚集索引的行的索引键的值被纠正。这既浪费时间和空间,也导致需要整理的碎片,增加了不必要的开销。网站运行Sqlserver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一些索引碎片,这时候就需要重建索引了,有时候重建索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效果。当然,为了测试网站的浏览情况,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计数器,便于我们掌握企业网站建设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站的实用性。 总之,企业建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自身特点、内部条件和业务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切不可切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或过份追求美观,华而不实;或不自量力,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网站建设对比分析 摘要:随着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常用的营销方式之一。企业网站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网络营销工具,它影响着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效果。本文从营销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的官方网站,评价了上述企业在网站建设方面的可取之处与相对不足的地方,并探究了建立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网络营销;网站建设 一 引言 过去的一二十年中,世界知名车企纷纷进入中国,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度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中,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分列第7和第10名,2009年1月到9月期间,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奇瑞汽车和比亚迪汽车分列销量排名前10位的第7和第9。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自主汽车品牌,企业各自的起步时间,发展历程具有相近之处,代表着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一般水平。从品牌定位来看,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互为竞争关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38亿,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网络营销作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尽管发展历史较短,但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和重视。在网络营销中,企业可使用不同的网络营销工具(如网站、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利用网络实现品牌建设、信息、销售促进、网上销售、客户服务以及网上调研等多种职能。在所有的网络营销工具中,企业网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它影响着企业网络营销的整体效果。从营销的角度分析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网站的建设水平,并探究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的原则对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网络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网站建设对比分析 从顾客的角度来看,网站域名、网站结构、网站外观、网站的内容和功能及网站推广等是影响企业网络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现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奇瑞、吉利、比亚迪三家企业的网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基于2009年10月25日18:00的网站登录结果) 1 网站域名和结构 www.省略、www.省略、www.省略分别为奇瑞、吉利、比亚迪三家企业网站的域名。此三者的域名都与企业品牌名称相关联,但域名关键字采用品牌的英文名称不易于顾客记忆,不了解企业的顾客也很难通过域名直接登录。 从网站首页结构来看,奇瑞和比亚迪的布局采用图片居中加文字环绕的方式,内容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吉利的布局类似于门户网站,内容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在网站栏目的设置上,奇瑞的一级菜单栏数目为5个,吉利和比亚迪分别为8个和9个,过多的一级菜单不利于浏览者查找信息。 2 网站外观设计 奇瑞汽车的网站首页加载了一个自动播放的企业宜传视频,这使得网站的链接速度缓慢,顾客很有可能跳过断断续续播放的视频,直接进入主页,视频的存在显得多余。相比之下,吉利和比亚迪的网站链接速度较快。奇瑞汽车的网站以淡色调为主,色彩搭配协调合理,首页以正中5组产品展示的动画为主导,一级莱单分居动画上下两侧,二级菜单以弹出形式展示,菜单的布局协调合理。网站其它网页与首页的整体风格一致,网站所展示的动画和图片制作精美,网站外观精致紧凑,简单大方。 吉利汽车的网站风格与门户网站相似,网站制作较为美观,首页出现了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周年为题材的大幅图片,但没有着重突出汽车产品的图片。网站的色彩搭配基本协调,整体风格统一,但个别图片和动画显得突兀。此外,网站首页页面较长,内容复杂,不方便用户查找相关信息。 与前两家企业相比,比亚迪汽车的网站外观较为粗糙,首页正中为8张循环播放的图片,其它内容分居图片两侧,或以弹出菜单形式显示,但弹出菜单与图片的协调性欠佳。网站在文字编排和图片选取上没有充分地考虑整体的协调和美观,首页展示的图片中出现了一幅与企业业务联系并不紧密的麦穗的图片。作为一家知名汽车企业,比亚迪的企业网站外观较为粗糙。 3 网站内容和功能 三家企业网站都包含了公司概况、公司动态和新闻报道、产品信息、销售网络、售后服务、联系信息等基本内容,除此之外,奇瑞的网站增加了社会公益、新能源、购车指南专题内容,吉利增加了科技创新专题内容,比亚迪增加了车展活动、车与生活、前沿技术专题内容。 在功能方面,三家企业的网站都提供了信息、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论坛管理、预约驾驶等基本功能,除此之外: 奇瑞的网站提供了网上订购、信息检索等功能。网上订购功能是指顾客填写订购信息之后,由企业将信息反馈给顾客所在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与顾客取得联系并达成交易。此外,由于网站设计方面的缺陷,网站所提供的预约驾驶功能无法实现,顾客无法从网上选择合适的经销商进行试驾预约。 吉利的网站提供了在线订购、流量统计、在线客服等功能,顾客在线填写信息之后会有当地经销商与之取得联系,以满足顾客的试驾或购车需求。同时,顾客可以在工作时段与客服直接联系,向客服咨询相关问题。 比亚迪的网站提供了销售在线咨询、售后在线咨询等功能。但在实际中,在线咨询链接缓慢,顾客很难与客服进行在线沟通。 4 网站推广 网站推广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网站建设的整体水平。 搜索引擎是消费者上网了解企业,了解产品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之一,网络搜索引擎的排名可以反映出网站的设计和优化的结果。 在百度的搜索竞价排名中,奇瑞、吉利和比亚迪三家企业都没有参与各自品牌关键字的竞价。关键字“奇瑞”、“吉利”和“比亚迪”分别对应5、3和11家竞价商。在百度网页搜索中分别输入“奇瑞”、“吉利”和“比亚迪”,对应的奇瑞汽车的官方网站出现在查询结果首页第5位,吉利汽车官方网站出现在首页第4位,比亚迪汽车官方网站出现在首页第3位。(上述查询结果产生于2009年10月24日4:50分) 从百度搜索结果来看,三家企业的网站推广效果较好。在没有参与百度竞价的情况下,靠前的搜索排名反映了企业各自网站的设计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易于搜索引擎抓取信息。 三 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探究 结合对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三家企业网站的分析,我们对以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进行了探究,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站域名 网站域名是网络时代的“环球商标”,应具有唯一性。网站域名应当短小,易于记忆和书写,并与企业的业务相关联。另外,还要注意避免文化冲突。文中提到的三家企业中,奇瑞汽车(chcry)和吉利汽车(ged7)的域名相对较好, 2 网站外观设计 一家设计精美,具有亲和力的网站在吸引更多顾客访问之外更是企业形象的展示,良好的网站外观是企业建立网络品牌的关键。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应注重网站外观的简约性、统一性。 在设计网站时,应选取适当图文资料并设计合理的网站结构使网站的外观简洁而不单调,要避免过多的视频和图片影响网页链接的速度,网站的单个页面不宜覆盖过多的信息,应将其内容浓缩,并为之设计合理的栏目结构,形成简约大方的网页外观。 同时,网站的整体风格要统一。企业网站的风格应与企业品牌定位的风格相一致。在网站设计时,一方面,每一个网页的内部风格应当一致,包括文字编排,整体色调等。另一方面,网站整体的风格应当一致,各个页面的设计并非独立进行,其它页面的设计风格应与首页保持一致。 3 网站内容 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要以内容为本。 在网站建设中,要抓住顾客的需求来设计完整和全面的内容,为顾客提供服务。总的来讲,内容应包括公司情况信息,例如:公司概况、荣誉证书、公司动态和新闻报道等。产品信息,例如:产品目录、产品搜索、产品价目和产品体验等,销售信息,例如:网上订购、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等;联系信息和加盟信息等多个方面。同时,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为顾客提供服务,例如,上述奇瑞的网站设置了“新能源”专题内容以展示企业的科技实力并向消费者倡导绿色环保的观念。 网站的内容要具有实时性和适应性。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并根据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进行调整。此外,企业网站中要避免与企业业务不相关的内容出现。 4 网站功能 网站的功能与网站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企业网站常用的功能有信息、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订单管理、论坛管理、在线帮助、站内搜索、流量统计等。企业网站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顾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功能。在以营销为导向的网站建设中,企业应注重网站功能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 上述奇瑞的网站为顾客提供了试驾预约功能,但点击后发现跳转网页在设计上存在问题,无法完成预约,比亚迪的网站为顾客提供了在线服务功能,但点击后发现管理员不在线,无法建立有效沟通。企业网站应为顾客提供有效的功能,切实为顾客提供服务。 易操作性是指网站所提供的功能易于操作和实现,顾客可以方便地享受到网站所提供的服务。上述企业网站中,奇瑞汽车的网站有关产品信息的检索的操作非常简单和方便,并且在每一个网页都设有返回主页的快捷键,方便了顾客的浏览,相比之下,比亚迪汽车网站在信息检索方面的操作显得复杂, 5 网站服务 网站服务是企业网站的基本构成要素,单纯的文字信息不仅会显得网站内容匮乏,有时也无法满足顾客对于信息的需求。常见的网站服务有产品选购和保养知识、常见问题解答、在线咨询、会员通讯、论坛服务等。这些服务的实现通常需要相应功能的支持,有些已包含在网站的内容当中。 在实际中,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为顾客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对于产品制造企业,其网站开设在线问题咨询功能十分必要,这不仅可以帮助客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企业也可从中了解到顾客对于产品的一些看法。 6 网站优化 网站优化即通过对网站功能、结构、内容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使网站的功能和表现形式达到最优效果,其主要目的体现在用户和搜索引擎两个方面。 具体来讲,一方面,网站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对网站信息表现形式、网页的下载速度、网页布局等进行优化,使顾客更好地享受到网站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网站要通过搜索引擎的相关技术对网站进行优化,以提升自身的搜索引擎排名,扩大网络营销效果。 四、总结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网站是最基本的网络营销工具。一家优秀的企业网站可以实现销售促进、客户服务等网络营销职能,并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相反,水平较低的企业网站会影响顾客对其品牌的信任。企业在建设网站时应坚持“以营销为导向”的原则,抓住顾客需求并结合自身特点注重网站域名、网站外观、网站内容、网站功能以及网站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使网站发挥其营销的职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论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企业网站建设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已经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可分为无站点网络营销和基于企业网站的网络营销,后者在网络营销中居于支配地位。但现在国内企业的网站的访问量非常低,使网络营销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网站,能够提高企业网站的访问量。消费者对网站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性化的信息沟通能力;完善的电子商务能力。 【关键词]】企业网站 信息沟通 电子商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网民总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截至2006年末,中国网络购物总体交易额达到312亿元,网络购物注册人数达到4310万人;2007年我国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达到510亿元,网络购物注册人数预计达到5500万人,网络购物增速十分可观。这些数据显示互联网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源。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网络营销将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营销方法体系可分为无站点网络营销和基于企业网站的网络营销,而后者在网络营销中居于支配地位。企业网站不仅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基础,与其他营销方法也有直接的关系。但根据新竞争力网站对我国117家大型消费类企业网站访问量的调查,每天独立用户数量超过500人的网站只占16.2%,而每天独立访问用户数量在50人以下的高达50.4%,有33.3%的大型企业网站访问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建设网站,对提高企业网站的访问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企业网站及相关要素 尽管每个企业网站规模不同,表现形式各有特色,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企业网站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网站了解企业、产品、服务等信息;另一方面实现网上购物。所以一个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网站应该既是能与消费沟通的信息平台,又是具备完善电子商务能力的交易平台。 图1 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企业网站及要素 二、建设消费者满意的沟通平台 1、确保网站信息的质量。研究发现网站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质量与顾客对购买过程和网站形象的满意程度之间是正相关的。提高网站信息质量:首先,网页的整体结构要改变公司简介、产品/服务介绍、联系方式等简单的栏目安排,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顾客服务,以及为实现促销和在线销售等职能提供支持。其次,企业在网站上介绍产品或服务的时候除了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要了解客户会关心产品的什么内容?产品或服务介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打消客户的疑问?网站内容是否有亲和力,能够迅速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最后,信息的时效性也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必须及时进行网站的维护,并更新信息。 2、方便快捷的上网导航。研究证实方便快捷的上网导航是消费者喜欢和忠诚企业网站的重要原因。当顾客在网站上能畅快的浏览网页时,会促使他们在网站上停留更长的时间。企业如果能够让消费者在网站上完成他们希望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交易,并找到一切相关信息,这样他们就不会跑到其他网站补全本网站没有提供的环节,还能促使消费者记住企业的名字和再一次的拜访。所以企业在每个页面设置持续的导航条幅,使消费者容易地链接每个页面,增强搜索的体验对于吸引消费者是非常必要的。 3、页面设计的美观性。网站页面设计的美观性及令人愉悦程度影响着消费者浏览网站的兴趣和是否能够重复拜访。所以,网站页面设计应该极富吸引力或鼓动性。最基本做法的是通过色彩、字体以及画面等的组合形成独特的网站风格。这其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视觉要素,相关的研究也证实网站上的背景颜色,我们称之为“墙纸”,能够影响电子商务的有效性,而且应用绿色、橙色等舒缓人情绪的网站背景颜色能增强上网者的愉悦程度。另外字体以及图片等构成画面也影响着浏览者的视觉感受,如和煦的晨曦、生机盎然的茂绿丛等宁静、欢快和安逸的画面都会给浏览者带来愉悦的感受。 网站界面的友好性也影响着顾客的印象。由于消费者大部分是非专业的人士,所以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尽量把自己的网站做的大方简洁、操作快捷方便,比如提供清晰明了的网站地图或目录树,清晰地告诉用户自己所处网页的栏目位置,使户能够方便地进出各级网页,节省时间。这不但可以方便用户在各个栏目之间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方便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和了解网站,对于提高网站的使用和访问率方面有潜在的促进作用。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查询环境,可以使查询不再枯燥和乏味。通过在网页中包含导航信息、帮助信息、信息更新日期等等,真正做到想用户所想、提供他们真正需要信息。 4、互动性体验。研究表明,消费者与销售人员或者其他消费者能够在网上自由沟通的话,能促使他们形成对网站的良好印象。互联网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其交互性,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为消费者提供互动性体验。 (1)通过建立网上论坛和电子邮件系统,经常与顾客交流沟通,询问使用情况,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从而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获得顾客更大的满意度,进而提高顾客对网站的忠诚。 (2)通过为顾客建立在线社区,包括建立聊天室、公告板、讨论组等,企业可以作为主持人定期了解顾客对本企业品牌的看法,并接受有价值的建议。 (3)通过聊天室和在线人工与消费者或销售人员沟通,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感受。或者是在网络上提供一个与现实世界相似的环境,通过“亲自动手”让顾客在网络上参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制作,使顾客对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实物和个性化的印象。企业还可以经常遇到的小问题的解决方案,加强双方沟通。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些服务还会带来一些如降低浏览的速度或掉线等导致消费者离开得消极的影响,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简单可能效果更好。为消费者营造上网体验是应该以不影响其整个网上经历为标准。 三、建设电子商务功能的交易平台 1、易操作的订购系统。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如果订购系统容易操作,会促使消费者更多的交易和对网站形成良好的印象。现在很多网站用购物车方式结算顾客订单,如果在每个页面都设置购物车的图示,就能够使顾客随时订购和核对订单。或者订单设计要保证使顾客能够方便地核对已定项目、选择交货方式和付款条件、核算总额。另外网站如果允许顾客自由地取消部分订单,而且不必重新填订货单;或者记录顾客的信用卡和交货方式信息,使顾客的重复购买变得更简单。这些方便顾客的措施,会成为促使顾客再次访问的动力。 2、更多的产品选择。产品的选择性也影响着网站的形象。因为消费者认为网上商品陈列的成本较低,而且网上购物的附加值也较低,如没有销售员的讲解等额外服务,所以网上购物者一般认为与传统的商店货架相比,网上商店应该陈列更多的商品以供消费者选择。所以商业网站应该不断丰富商品系列,提供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3、确保安全可靠性。网上购物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发生了分离,消费者心中很容易产生失去控制的离心感。为减轻网络购物的这种失落感,消费者会非常关注网站的安全措施和控制措施。 (1)要保证产品实际质量与消费者的预期一致性,如果二者比较一致,那么消费者就不会产生离心感,就会对网站会较满意,而且很可能会再一次登陆网站并重复购买。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站本身对产品质量的相关介绍引导消费者产品质量预期的产生。所以为了使消费者能够形成准确的产品质量预期, 网站上提供的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必须是中肯的、详细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是交给顾客的产品的质量一定要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对网站形成好的印象。 (2)消费者的私人和财务方面的资料不被第三方非法的得到。这方面最普通的做法是使用加密技术;还要通过链接公司的安全政策和程序等让消费者了解他们的信息在交易中如何被保护的。也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识别信用卡欺诈的知识,也可以减轻消费者的焦虑。当然通过线下也能交易转移消费者的担心,所以当消费者认为现金支付最安全时,就设计一种能让他们用现金付款的方式――货到付款服务。 (3)要有明确的退货条款和方便的、容易操作的退货途径。这些会减轻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失落感,增加安全感。 4、及时有效的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是消费者选择在线零售商的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及时有效的客户服务包括简单、方便的联系方式,卖主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及时送货能力等。企业通过整合在线、线下客服资源,通过电子邮件、免费服务电话和随时在线服务回复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消费者在线交易也可以享受各种服务。及时送货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法是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健全电子商务配送体系。 5、一对一营销。在网络营销的条件下,每一个顾客都是一个细分市场。企业要借助网络技术识别、追踪、记录有关顾客的详细数据信息,并进行个性化沟通,实施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一对一”营销。一方面企业要鼓励顾客注册,注册的表格中一般有姓名、职业、电子邮件等。通过这些表格的填写,营销者能够形成用户轮廓,并逐步建立完善的顾客档案;另外还要根据对顾客购买过程中实时跟踪,记录下每个顾客对某种新产品的偏好、购买的模式等,适时向顾客提供相关产品的信息,提醒顾客对某个问题和环节的注意,维护和提升顾客对品牌的忠诚。通过了解个体顾客的个性和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互动关系,运用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是网络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 虽然网站建设是企业网络营销的内容之一。但就网站本身来说,它也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一个产品,所以无论设计还是制造都必须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对企业网站专业性的评价标准很多,但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试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意义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意义深远。当前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品牌的设计与管理。而企业品牌设计战略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本文舍弃这些因素,从企业品牌设计层面中的网站建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大众对信息接收载体的转变这一现象,探讨中小企业网站在建设过中应注意的方面,最后得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对其品牌发展战略的意义呈现。 关键字:中小企业 网站建设 品牌发展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和重视企业文化建立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的现状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或实施企业品牌设计战略,其中有资金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已经设计的识别系统形同虚设,不能跟上现代人类接受信息渠道和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后者并没引起企业的重视,没有把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去做。随着全球信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Internet(因特网)在世界上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特网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资料库。它包容着数不清的信息资源,任何最新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迅速获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信息都是免费的。应用网络平台及相关信息资料库是目前各大企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得到以前无法获得的商业资源,可谓是商机无限。中小企业加强网站建设是迫切的,更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品牌和文化发展的一项利器。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互联网上的形象展示和产品服务介绍,这些企业通过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展示了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众多意向客户打开了一扇更为快捷方便之门,互联网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为企业增加了无限商机。 如何建设一个适合企业行业和产品的网站,如何塑造一个清新亮丽的企业形象,这就成为现代企业品牌形象在网络推广方面所追求的目标。而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如何直观呈现企业品牌文化和形象,如何使得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真正实现“零距离”,并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目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过程中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必须要明确网站建设的目的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形象的推广可以借助网上的网站宣传及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利用网络这种便利的通讯手段,更为迅捷地实现信息的流通、咨询、交换,进而促使贸易的形成。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流通中的中间行为。如层层叠叠的、以及展览会、展销会等,大大简化了信息的流通环节。互联网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客户在不与企业相关人士碰面的情况下即可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最新的产品资讯、营销网点、先进技术等等,进而将企业与客户更加紧密的联系再一起,通过网络渠道来传播企业及品牌信息。因此,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网站的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群体。网站是面对客户、供应商、消费者还是全部?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企业、宣传某种产品还是为了试验电子商务?如果目的不是唯一的,还应该清楚的列出不同目的的轻重关系。这里我认为企业网站建设的目的性是一切原则的基础,可通过以下几点得以体现。 (一)通过公司简介、企业文化、产品资讯、先进技术等方面展示企业的背景、规模以及当前企业情况,全面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二)通过新品展示来展现企业最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三)可以通过留言板和新产品订阅这两个功能版块,能更多地收集一些潜在客户信息和名单。 二、注重网站整体风格设计的把握 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首先要了解自身行业的市场和需求,以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据,在整体色调上以企业标准色为主导,力求明朗、清新自然、整洁统一。在图形、图案的选择上要以企业标志和象征图案为依托,配图要精细,符合主题表达需要,并遵循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符合基本美学原理。在文字与栏目版面设计上以企业标准字和辅助字体为准则,忌讳使用多种字体,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对于主题和次要对象的处理要符合排版原理。现代企业网站设计主要以栏目名称、栏目内容、技术实现手段和页数组成。所以在内容和布局上要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重点产品,分清主次,把全站的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将最迫切最需要传达的信息放在首要位置,视觉效果特点要鲜明,具有一致性。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客户的注意,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三、加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建设是重点 (一)网站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让更多产品信息和更多企业动态时时在网站上出现,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后台的形式交由管理员自行操作,一般采用分栏目的形式操作简单,分类明确。这对提供市场产品维护的功能是非常重要。 (二)在订单管理上可以通过后台查看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产品订单,增加成交机率,发现潜在客户。此项功能有利于客户的积累和分析,及时将新产品定向发给意向客户。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又利于企业宣传和产品销售。 四、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一般来说,企业建立自己的网址,不大可能马上给企业带来新客户、新生意,也不大可能马上大幅度提升企业业绩。企业网站的作用更类似于企业在报纸和电视上所做的宣传公司本身及品牌的广告。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网站容量更大,企业几乎可以把任何想让客户及公众知道的内容放入网站。此外,相对来说,建立企业网站的费用也比其它广告方式要低的多。 (二)可以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网址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事实上,企业可以把任何想让人们知道的东西放入网址,如企业简介、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研究机构、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网上,以方便大众。 综上所述,企业上网不是摆设,网站建设不是形式,它能给企业真正带来效益。但也不要攀比,是企业经营需要,是一种战略投资,以最小的投入换最大的回报,构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上网计划和模式才是明智的选择。总之,企业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才能有效的利用网站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高品质的网站不但能为中小企业创造趋向最大化的附加值,而且会为企业开启一扇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建网,但在网站建设中受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存在注重形式,缺乏战略指导,忽视推广等问题。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调研,准确定位,完善服务,注重营销推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营销推广 近年来,网络营销手段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但中小企业建成的网站因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未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从而影响了更多企业建设网站的积极性。根据新竞争力网络营销管理顾问的调查,超过75%的企业网站在专业性方面都存在非常突出的问题[1]。笔者在进行河北省企业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建设调研时也发现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查找原因,本文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推广的策略。 一、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网站总体策划目的不明确,缺乏网络营销思想指导。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有重叠、交叉、或者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容易造成混淆,使得用户难以发现需要的信息。有些网站则栏目过于繁多和杂乱,网站导航系统又比较混乱。网站信息量小,重要信息不完整。网页信息量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页面上的内容过少,或者将本来一个网页可以的内容分为多个网页,而且各网页之间没有相互链接,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发现有效的信息,这样便增加了信息传播渠道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可能失去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尽管网页内容总量不少,但有用的信息少,笼统介绍的内容多。为数不少的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的重要信息不完整,尤其是产品介绍过于简单,有些甚至没有公布任何联系方式。 (2)企业网站对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支持作用未得到合理发挥,在网络营销资源积累方面缺乏基本支持。虽然网上销售目前还不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主流,但网络营销可以对网下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持,这需要通过网站的信息、服务等方面来给予支持,如详细的售后服务联系信息、关于产品购买和保养知识、产品价格和销售网络查询等等。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网站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因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相关企业网站之间资源合作也存在问题,从而失去了很多积累网络营销资源的机会。 (3)企业网站促销意识不够明确,在线顾客服务比较欠缺。促销意识指通过网站向访问者展示产品、对销售提供支持。如主要页面的产品图片、介绍、通过页面广告较好体现出企业形象或者新产品信息、列出销售机构联系方式、销售网店信息等,这方面总体状况比较欠缺。只有小部分企业网站具有一定的在线促销功能。另外各种在线服务和帮助信息,比如常见问题解答(FAQ)、电子邮件咨询、在线表单、通过即时信息实时回答顾客的咨询等等服务也欠缺。在线服务手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营销的在线顾客服务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4)企业网站过于追求美术效果,美观有余而实用不足,甚至影响正常浏览和应用。企业网站最重要的在于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顾客服务,以及为实现促销和在线销售等职能提供支持,如果过分注重外在的视觉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现在界面设计简陋的企业网站越来越少,但却向另一个极端发展,主要表现为网站过分注重美术效果,包括:大量采用图片,影响网页下载速度;有些网站连基本信息内容都用图片格式,影响基本信息获取;或者文字太小、文字颜色暗淡、采用深色页面背景,影响正常视觉等等。 (5)企业网站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没有得到起码的体现, 企业网站访问量小,急需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虽然多数企业对于网站建设比较关注,但营销效果并不理想,从被调查企业网站访问量指标来看,访问量总体平均水平很低。可见,访问量过小仍是企业网站的重要问题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大部分企业的网站建设工作都依赖于网络营销服务商的专业水平,而各个网络营销服务商的水平差别很大,一些服务商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为企业建设的网站体现不了网络营销效果。这种状况无论对于网站建设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对于企业的网络营销水平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上述网站建设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产生收益回报。许多网站甚至呈现出“死网站”的病态特征。从投入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存在“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等倾向和误区。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硬件投资上占到了总投资的51%,维护和软件投资加起来不过35%,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硬件 14%,软件和维护的63%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2]。 二、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推广的有效策略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构筑一个完善的政策、技术和管理支撑平台。就其外部环境而言,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支持,在资金、措施和政策上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就企业本身而言,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1)应将网站建设与推广纳入企业的总体营销战略,做出长远规划部署,并与相关营销及管理活动相配合。 有条件的企业可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与网站建设推广有关的各类事务;人员较少的一些中小企业也应当成立网站建设与推广小组或者任命专员来处理相关事宜。只有成立网站建设推广部门或委派专职人员,才能把网站建设与推广作为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来做,从而收到成效。对网站的功能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网站不是万能的。网站是现代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但就目前而言,网站营销还不能完全代替企业的现有营销形式,网站建设推广还必须结合企业整体营销战略规划,同各种营销形式协同作战。当然也可以实行专门队伍和外包项目结合。企业自身的专门队伍或人员负责企业内部的协调和与外部的联系,鼓励企业将网站建设等具体任务外包给具有网络技术和营销技巧、经验和资质的网络营销策划顾问公司,同时选择良好的网络服务商,以得到可靠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的支持,得到网络营销的多层次服务。包括信息、商机搜索、商务沟通、网上客户管理、网上市场信息管理和分析的技术和咨询服务等。 (2)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应该因企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网络营销功能。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特点、生产经营的规模、资金实力及人才技术力量等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网络营销。可以从一个主页开始到经营企业网站,从做产品广告到建立客户关系,从发电子邮件到建立产品供销链等,采取灵活多样方式来发挥网站功能。另外对网站效果既不能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也不能悲观怀疑、视为鸡肋。应该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因企制宜,有的时候,一些不经意的措施可能促成一次交易,而精心设计的方案可能没有任何结果。网站建设推广中有许多规律需要企业认真研究,当企业发现并掌握了这些规律的时候,也许离成功就不远了。 (3)企业应当开展市场调研,确定网络营销目标,准确实施网站定位。 与传统营销一样,网站建设与推广也应该开展市场调研,确定相应的营销目标。在当前,网上营销刚起步发展之时,目标就不应定得过高,重点应在于如何使客户接受这种新颖的营销手段。在网站建设定位中要考虑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合在网上进行营销。一般说来,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容易识别的产品或服务适合在网上进行营销。另外还要考虑到目标市场客户应用因特网的比率,假若目标市场的客户基本不使用Internet,那在Internet上营销显然是不值得的。要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制定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对其网络规模基本功能和运作方式进行系统规划,追求本企业独特、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4)企业应定期进行网络营销效果评估。当今的网络营销应该能给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双向的经济、信息和情感沟通提供直接、及时和有效的互动,企业的网站应该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特点。所以,企业要定期的分析已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改善网络营销平台以及网络营销的规划,制订新一轮的网络营销策略,最终能给用户提供及时的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作者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进一步加强企业网站建设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工具,也为企业的宣传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阵地。 互联网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具有信息源头更多、表现方式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更广等优势。如何运用这一新兴媒体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需要企业宣传部门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云硫集团的经验 广东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硫铁矿山企业。成立20多年来,云硫集团一直对宣传工作非常重视。早在建矿之初就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宣传工作体系,成立了企业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宣传队伍,企业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近年来,云硫集团意识到互联网是进一步改进加强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于是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投入等多方面人手,快速建立起企业网络宣传工作体系,取得了凝聚内部员工、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力的良好效果。 1、抓好企业门户网站建设。 要搞好网络宣传工作,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是基础。为搞好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云硫集团于上世纪90年代初便成立了企业信息中心,购置了服务器、电脑等设备,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计算机维护管理专业人才,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1998年7月,云硫集团开通国际互联网。1999年1月,云硫集团互联网域名通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审定并获注册,云硫集团企业门户网站正式建立。2006年3月,云硫集团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对企业门户网站进行了首次改版,设立了企业简介、组织架构、云硫新闻、领导视察、外事往来、产品信息、企业文化、云硫艺苑等多个栏目,开始对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 2、抓好网络宣传队伍建设。 网络宣传在技术和表现方式上有别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但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却有相通之处。云硫集团在抓好网站维护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依托企业原有报纸、广播、电视的通讯员队伍,建立起一支覆盖到车间班组的网络宣传队伍。为不断提高网络宣传队伍的工作水平,云硫集团还每年组织他们进行业务培训。 3、抓好企业重要新闻的。 云硫集团门户网站突出重点,全力抓好“云硫新闻”栏目的建设,企业新闻报道力求做到“快、好、严”。“快”就是要求新闻稿件上网的速度要快。云硫集团董事长黄文非常重视网站新闻的速度,要求企业重要新闻必须在24小时内上网。“好”就是要求网站的每条新闻都要经过认真采写和编辑,力争做到真实可信、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图文并茂,确保有较高质量。“严”就是要求所有上网的新闻都要按照报送流程进行严格审核,重要新闻必须经过集团领导审核才能,以确保符合真实性、必要性和保密性的要求。目前,“云硫新闻”栏目以其新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编辑质量高而深受职工群众的喜爱,并获得上级领导和同行企业的好评,成为门户网站的金牌栏目。 4、建立网络宣传激励机制。 为调动宣传队伍的积极性,鼓励通讯员在做好企业门户网站宣传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级网站、行业网站、政府网站和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投送有关宣传云硫集团的稿件,并特别制定了宣传报道奖励办法。该奖励办法规定,凡被市级以上各类新闻媒体采用的优秀稿件,其作者均能获得相应的现金奖励。宣传报道奖励办法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宣传队伍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云硫集团的企业形象,扩大了云硫集团的社会影响力。 加强企业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设立员工论坛。 广开言路、双向沟通,是企业宣传工作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门户网站亟待开发的一大功能,设立员工论坛就是一个值得采用的方式。员工论坛可以为员工之间互通信息、加强交流提供很好的机会,有利于企业统一思想、团结广大员工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共同奋斗。网上员工论坛是开放式的,因此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论坛内容的引导和管理,防止发生负面影响。为此,建议论坛实行实名注册制度。 2、开辟“信访大厅”。 为及时妥善解决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热点焦点问题,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就必须畅通信访渠道。因此,企业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做法,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信访大厅”栏目,为职工群众提供可以随时反映问题的平台,以有效避免渠道不通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另外,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也能够通过“信访大厅”及时了解维稳信息,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确保企业的和谐稳定。 3、增设网上企业视频。 网络融合了传统媒体各种展示形式,集图、文、视、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目前,企业网站绝大多数只采用图文展示方式,而忽视了网上视频的重要作用。在企业门户网站上增设“企业视频”栏目,能更好地运用视听新技术向更广大的人群生动地反映企业动态,宣传企业形象,推广各种产品。 4、调动宣传队伍的积极性。 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报刊、广播、电视发表的稿件是计发稿费的,这对调动通讯员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网站发表的稿件,普遍做法是不计发稿费。其实,网上稿件也同样需要付出很多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求更高,需付出的精力更多,宣传效果也更大。因此,建议企业门户网站也应建立相应的稿费制度,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宣传队伍的积极性。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小型企业网站建设实现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Web建站技术的提高,用以网站建设的软件种类繁多。其中以ASP技术使用最为广泛,ASP是当今流行的web应用程序技术之一。作为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它将HTML 语言、脚本代码和服务器组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用来创建交互式的动态网页和具有数据库访问功能的web应用程序。而企业的网络环境在现在及未来的资讯社会将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识别标志之一,提升企业的附加价值。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ASP+ACCESS数据库的企业网站管理系统构建。 关键词: ASP;ACCESS数据库;Dreamweaver;企业网络;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企业网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起到了推广和宣传企业的作用。但是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会觉得建设网站投资成本过高,而且要招聘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本文主要是针对企业网站管理系统设计作介绍的,网站整体设计简洁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视化的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可视化网页模板编辑系统。后台的‘傻瓜’型设计让计算机门外汉也能管理网站,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更新,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网络方面的投入在其设计中主要是运用了Dreamweaver8和ASP来制作页面,本站使用ASP模板便于风格修改。并运用ACCESS来连接数据库。网站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实现了中小型企业客户的小投入高回报的需求。 实现的步骤: 1)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 企业网站管理整体设计以蓝色为主色调,产用ASP+ASSESS +页面模版的模式。设计风格简约明了,能够完整的展现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且网站后台控制容易操作。根据企业网站要求对产品的宣传而设计了网站的一个后台控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都为admin即可进入后台操作了,网站系统配置了所见即所得的网页即时编辑器可以直观的对页面进行编辑,能让不懂网页编程的人也能轻松的掌握并熟练使用,网站具备会员管理功能和商品订单功能,注册客户将会成为企业的潜在客户,商品订单则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优势,使得销售窗口覆盖真个网络能辐射的地区,网站还加了留言板功能,实现了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为了完整的展示企业的文化及内涵,主要是制作了静态页面。从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企业的特点和企业信息。网站主要的动态页面实现主要有产品展示和服务中心这2个模块。产品展示有个后台控制,服务中心这个模块中加了个留言板,客户可以对企业实现留言功能,也可以提意见。 2)Web服务器选用IIS6.0 可靠性与可伸缩性 IIS 6.0提供了更智能的、更可靠的Web服务器环境,新的环境包括应用程序健康监测、应用程序自动地循环利用。其可靠的性能提高了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并且节省了管理员用于重新启动网络服务所花费的时间,IIS 6.0将提供最佳的扩展性和强大的性能从而充分发挥每一台Web服务器的最大功效。 更安全、易于管理 IIS 6.0在安全与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进。安全性能的增强包括技术与需求处理变化两方面。另外,增强了在安全方面的认证和授权。IIS 6.0的默认安装是被全面锁定的,这意味着默认系统的安全系数就被设为最大,它提供的增强的管理性能改善了XML metabase的管理及新的命令行工具。 4)模块功能分析 企业管理系统是根据中小型企业对企业网络的需求而设计的。首先展示的企业网站的首页,首页包含了全站各主要功能的链接,通过首页客户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插入了表单搜索使得导航模式更加快捷,整个网站的顶部和边栏都产用模板调用模式,只要修改模板就可以使得整个网站都得到跟新。用户ID也和订单和留言功能作了绑定,注册客户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可以试用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对企业信息进行编辑和添加。 5)数据库设计 本网站管理系统主要运用了Access建立表连接数据库。数据库的连接成功实现,使整个网站操作简便容易了。 6)网站的详细设计 7)网站前台设计 本网站整体设计风格明快、简洁。首页包含了企业简介、企业商务、企业新闻、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信息。主页能够能人一目了然的知道各个链接页面,链接页面以文字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企业的形象。 8)网站后台设计 企业网站管理系统的主要核心是后台管理系统。通过对后台的操作来实现前台的信息更新,才能够更广泛的在中小企业间普及。本后台简洁明了,容易上手,看过简单的说明就能够实现对整个站点的详细控制。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小议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品牌塑造 摘要:中小企业在进行品牌塑造时,由于其规模化及经营利润的考虑,更适宜选择从性价比考虑选择低价高效的互联网推广及网站建设。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工作实际,针对网站建设及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提出一些有用建议,为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品牌塑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过度到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例如能源、金融等仍然保持全民所有制,其他的轻工业、重工业等多个领域已经逐步开放。在第三产业领域诞生了很多中小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补充。但是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经济基础淡薄、经营业务单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不能像大公司企业那样花费大量的公关费用进行品牌宣传及品牌推广,那就更需要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依托互联网进行企业品牌的设计与管理,而网站建设及推广就是较为实用而又适用的模式。 一、中小企业网络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简单地说,品牌就是使某个产品或企业与其他产品及企业区分开的一个标识。这个标识可以是公司的名称、公司的简称、公司的形象LOGO,特殊的广告语或者网站域名等等。例如可口可乐的名称、波浪标识等等都形成了企业及产品的标识,并被广大客户及用户接受及广泛认知,进而形成了品牌忠诚度,塑造了品牌的无形价值。品牌标识由于其较为容易记忆和辨识,使得客户一看到或者一听到,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能立即把这个产品或企业与其他同类区分开来,而网络品牌就是在互联网中建立而形成的品牌。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品牌的影响力也越发显著。网络品牌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网上,甚至也在线下造成了很大影响。网络品牌可以在网上影响网民的行为,并且形成一种品牌诚信,并且通过网民之间的口口传播形成口碑效应。企业品牌的设计战略及发展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周边环境及国家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以往的企业品牌营销及推广中,往往是大型企业的公关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策划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一区别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新媒体,以其廉价、直观、传播速度快、受众覆盖面广等优势,成为中小型企业品牌建设的最佳选择。 随着互联网2.0的广泛应用,微博以迅猛的方式席卷全球,为企业网站建设及品牌塑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契机,因此作为中小企业决策者以及网站建设工作人员,应当从企业品牌设计层面中的网站建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人民群众对信息接收载体已经发生转变这一现象,探讨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新应用,采用更为适宜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战略服务。 二、中小企业网络品牌的塑造及网站建设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的网络品牌形象。中小企业决策者逐渐意识到企业网络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不仅仅希望通过企业网站对外进行企业形象展示和产品服务介绍,更希望通过一些企业相关照片及文字等多种方式向更广阔的消费群体进行展示。而企业网站如果建设得好,不仅是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更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成为宣传企业文化、传递管理信息的渠道,更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展示了企业生存及发展的优势及动力。同时,企业网站也可以为众多意向客户了解产品及企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互联网信息传输及时迅速,加上在手机应用平台的开发及推广,完全可以以单体式的传播速度呈现几何性信息爆发,具备高效率、范围广、低成本的特点,能够为企业打响知名度、增加无限商机和可能。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及品牌塑造可以参看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一)要先制定品牌规划,才能进行相应的网站建设架构规划 网站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和网站的运营,所以网站策划对于网络营销和网站运营至关重要。在进行网站建设时,必须以企业自身的需求和网络营销为导向,对网站建设进行相应的规划,编制完善的网站策划实施方案。首先必须确立企业形象及标识为中心的网站形象设计和内容组织,网站内容规划不仅仅局限于栏目的设置和内容的堆砌,而是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需求以及需要推广的内容、行业、产品等情况,确定网站所要体现的信息重点和信息关联,将内容最完美地表现在网站上,以最贴切的形式传递出最佳的网络视觉效果。 (二)选择容易辨析及记忆的域名 域名的选择是企业域名战略中较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对于一个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说,通用顶级域名当然是首选,除非企业意向的通用顶级域名已经被抢先注册,而且对方索价过高。使用通用顶级域名不仅显得大气简洁,而且可以彰显企业的互联网全球化理念。一般而言企业域名的选择沿用以下标准: 1.必须使用属于自己的独立域名; 2.域名最好短小容易记忆; 3.连词符的使用; 4.域名中包含关键词或相关词汇; 5.域名以.com最好;⑥域名注册以品牌优先。 (三)网站视觉设计必须切合企业品牌形象及惯用色系 网站视觉体验设计包括网站视觉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专业网站设计并不单单指网站的视觉效果,还有应该具备与企业品牌形象以及企业文化所融合的很多内涵。网站的视觉设计包括网站页面信息组织策略、网站导航设计、网站版式设计、用户流程优化与用户体验设计、网站功能需求分析等一系列内容。网站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认识判断,近而影响客户的消费行为。所以优秀的网站视觉设计不仅能够使客户及企业受益,更是一个将商业行为与艺术品味完美结合的艺术创意。 建设一个符合自身企业形象并且满足企业品牌推广要求的网站,首先要了解自身所处行业的市场和需求,以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据,在整体色调上以企业标准色为主导,力求明朗、清新自然、整洁统一。在图形和图案的选择上,要以企业标志和象征图案为依托,配图要精细,符合主题表达需要,并遵循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符合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字与栏目版面设计上,要以企业标准字和辅助字体为准,忌讳使用多种色系及多种字体,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在内容和布局上要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重点产品,分清主次,将全站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构思,将最需要传达的信息放在重要位置,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客户的注意,从而达到信息有效传播的目的。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企业网站建设的总体分析 摘要:本文是研究企业网站设计与后台数据库的建设与实施的,企业可以通过Microsoft Access 2000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选择来完成企业的网站建设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的。 关键词:网站;数据库;Access;SQL;HTML 一、项目流程 (一)确定项目的性质 建设企业网站需要依靠团体合作,图1.1是建设企业网站的基本流程和分工: 二、网站后台控制中心设计和建设的必要性 制作这种静态网页已经不再是现代网页制作者的选择了,以下为它与ASP动态网站建设相比的结果: 静态HTML网页需要重复通过复制,粘贴或重新编辑进行页面上相同部分图像和文字的操作,而ASP动态网页则可以通过把页面上经常出现的相同模块制作成一个ASP文件,需要在页面上显示这块网页内容时,只需要在相应的代码区输入代码包含这个文件即可—。这相比静态HTML网页来的更直观和方便编辑。 实现同样功能,利用静态HTML制作出来的网站总文件大小明显要比动态ASP技术制作的网站总文件大很多。 动态ASP网站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线时时对前端客户浏览页进行更新。而对静态HTML网页进行更新还需要重新编辑前端页面后重新上传。 动态网站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网站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给日后的网站维护带来了便利,维护人员不需要通过修改网页,上传网页这种繁琐的方法来达到数据更新的目的了,只要知道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员密码,任何人都可以在线时时对前端客户浏览页进行更新。所以有些企业在专业网站制作公司做好他们的企业网站后就购买了网站版权,自己指派公司内部的人员对网站进行信息更新。 网站后台控制中心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数据库的设计 Microsoft Access 2000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选择 (一)Microsoft Access Microsoft Access是一种Windows环境下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与其他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相比,Access所提供的各种工具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是Access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化功能。 以下是Access数据库系统的几个显著特点: 在Access中,用户可以方便地存取由dBASE,FoxPro,Paradox等各种数据库系统产生的数据库,并且支持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标准。 Access用户提供了强大地引导向导,利用引导向导,用户可以非常方便,轻松地创建Access的各种对象;同时,Access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常用的数据库模板,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此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数据库系统。 Access提供了功能强大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语言,利用它,用户可以编写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利用OLE技术,用户还可以在数据库中插入各种对象,增加数据库的效果。 用户还可以在窗体或报表中使用图形控制组件,将资料用图标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Microsoft SQL Server Microsoft SQL Server是一种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Transact-SQL语句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传送资料请求。 客户端实现对服务器端资料的操作,实际上是通过客户端传送资料请求,服务器端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经过资料的统一整理返回给客户端所需信息。SQL Server使用C/S体系结构,把所有的工作负荷分解为在服务器上的任务和在客户端上的任务。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继承了Microsoft SQL Server7.0的性能、可靠性、质量和易用性。Microsoft SQL Server 200增加了几种新的功能,由此成为大规模联机事务处理(OLTP)、资料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的优秀数据库平台。 (三)Microsoft Access 2000与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选择 通过对上述两种数据库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网上数据流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型企业选择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足以,而对于每天网上交易量很多,数据流量很大的大型企业,处于安全和流量的考虑,可以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所以就这次设计来说,选择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就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了。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企业网站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现有企业的生存方式,企业网站带来的新的电子媒介的互动性为企业商务运作和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使得企业在服务质量的提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网站建设对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网站建设;企业管理;电子商务;ERP 企业在建立网站过程中,通过以品牌为核心,产品企业分类为基础,为下属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和供求信息平台,并进而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拓展企业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产品信息数据库,为下属各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利用企业产品系列丰富、种类齐全的综合优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实用的电子交易模式。在重组的企业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机制基础上,建立企业和企业网上采购招标体系。通过网络招标机制和采购交易,降低企业和下属企业的采购成本,逐步实现供应链的优化管理。企业通过建设网上的统一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使企业下属各企业可根据授权的安全权限对产品信息、企业介绍、电子交易、采购招标等进行远程处理和维护。相对下属各企业各自投资网站和电子商务应用建设来说,本方式可为企业节省大批重复性建设费用,在网站宣传上,企业网站也会有更好的规模性效应。 一、企业网站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在保证企业核心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可以方便地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扩展和新型的营销组合。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让很多人头昏目眩、应接不暇,这样的速度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在这样的平台上,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需要合作的情况下,目前的企业大多数采用的是外包的策略,技术的外包在实质上还是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并没有解决原先企业间合作的一些问题。于是战略联盟应运而生。合作伙伴间的依赖关系,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共享同一命运、实现同一目标。于是企业间有理由和条件依托电子技术快速实现新型的合作关系——战略联盟,以更紧密有效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关系的形成,有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接触新的技术,用各自精英的力量组建运作效率最高的团队,为企业联盟服务。 二、企业网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运营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和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它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灵魂。网络传播到达率高,操作简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大。网站是网络世界中的节点中转枢纽和终端,企业可以通过其网站在网络世界里通过文字、图像和视频展示其企业文化信息。目前,企业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世界生存发展的基础平台,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站上传播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在企业网站显著位置设立企业文化专栏。企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设“产品服务制度”和“员工职责说明”“企业文化”等专栏,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将相关规章制度和理论信息集中系统展现。 第二,企业网站可以采取图片形式展示企业物质文化载体,如企业标志系统、企业产品结构和外表款色、企业服务特色、企业环境与设施的经典细节、企业形象的宣传广告、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环境等。由于一般视频打开较慢,浏览者可能没有耐心等待,所以不推荐视频形式。企业标识系统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关键点,需要设置于网站显著位置。 第三,企业网站应及时企业领导人、企业精英人物及企业基层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的最新事迹动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企业网站往往之关注企业家和企业精英人物形象的宣传,而忽视企业优秀基层员工形象的传播。过分报道精英人物和领导人的可能引起审美疲劳,由于基层员工是企业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基层员工数量众多,并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这些都是潜在的关注企业发展的社会群体,优秀基层员工作为宣传对象不断更新出现能激励员工热情,同时吸引更多的普通公众关注企业网站。 第四,企业网站整体风格设计要与企业形象整体风格一致,至少不能相互冲突。网站设计人员应该仔细研究企业文化,根据企业精神设计合适的网站风格和结构,力图实现企业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五,企业网站功能的建设和维护应配合企业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及时巩固和更新,即企业网站中的企业文化传播需要与时俱进,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企业网站优化企业活动 1.企业活动中人性因素的干扰降低,操作易于实现规范化控制 在企业网站的建设中,很多软件将得到逐步应用,如 ERP、SCM 以及它们的系列群件。这些工具的应用使企业的整个活动变得简洁透明,在反应的速度上大大提高,也较容易实现更规范、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更明显的优势在于:它们自身的功能和它们所依托的网络环境,为那些从地理位置或功能上分散的组织提供了基础的信息设施。或许若干年以后,企业的规章制度所起得作用将在“软件系统+信任”的格局中慢慢退至次要地位。 2.人际关系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个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部门往往最能体现其受国际化冲击的影响。现今很多企业在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较低的国家设立工厂,出现了诸多“XX 设计- XX 制造”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止是简简单单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建立了一种与该地区员工感情上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以及企业的跨地区活动的管理都需要企业网站强有力的支撑。但不论技术如何发展,人始终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各个工作环节的处理手段的时候,必须认识到人性因素也需要加以培养和管理。可以说企业的智力和知识资本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得到了一次升华。人们不再为工作而疲于奔命,而借助电子商务技术更好地应用各种灵活的生产控制手段体现自身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四、结语 企业网站在企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合理的电子商务应用,将给企业插上了双互联网时代的翅膀,让企业在数字时代获得成功。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分销渠道来提供一长串的产品或服务清单以供客户选择,并以此培养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基于企业网站建设相关设计与问题研究 摘要:网络时代犹如天使般的降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新意。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互通的明窗,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又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神奇的大门,让很多之前无法设想的事情变的可能。借助信息和技术诸多的优势,我们不难看出网络中的蕴藏的商机无限。企业若想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相关市场上抢占最多的份额,通过网络来武装企业,将网络作为企业的应有的华丽外衣。走出一条信息化技术化的现代企业道路。本文将主要从企业的网站建设的相关设计问题入手来谈当代的信息与技术。 关键词:技术和信息;企业网站设计;网络营销;网络建设 信息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溜进了我们的生活,大到航天卫星的发生成功,载人航天飞机的有效升空等等高尖端的技术,小到我们周围每天的基本通讯,衣食住行,无论何时何地都被信息所包围着,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的脱离信息的包围,而信息技术确实是符合时展的客观要求的,是在为了解决如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有效工具,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世间大众的眼前一亮,不觉惊叹世界的变化时如此之快,科学发达程度如此之高,对于这种模式我们欣然的向往。信息可以增进彼此的储备量,公开化程序也在发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也应该适宜的将发展中心向网络靠拢,不能再闭目塞听,充耳不闻,依旧实行基础的实体工程,这在短时间内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当中,必然将企业带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企业的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敲响警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损失的再度发生。首先我们将从网络优劣势来分析网络建设对企业的必要性。 一、企业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对于商业,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项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武器,依旧是企业走向更大更强的基本前提。而进入网络的氛围的第一个可执行性步骤就是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这个能面向所有人公开化的网站。这个网站将会为企业带来不同凡响的额外收益。 首先,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很多人习惯于在闲暇的时间上网,而上网的人数开始超过传统的看电视的人数,而且这种趋势在不断的扩展,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广告应该投入在网络中取代电视广告,网络的影响力已经开始超过人们的想象力,所以网站的投资还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必须进行。更多的人回去从网络寻找信息,这样便可在搜索引擎中找到贵企业的信息,这样免费的广告,岂有不用之理。这样打破了传统的直销经销和上门推销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的大门为每个企业所敞开。 其次,网络用户注册,留住潜在客户。一般的网站目前都在实行网络用户注册,涉及到的比较重要核心的信息需要浏览者的进行申请注册,这样可以有效的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在营销时可将此类用户作为潜在用户去开发,能够进行注册的用户,多数情况下是有意愿去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就会有对企业销售的产品有兴趣,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合的条件下进行合理范围内的开放,很容易就可谈下订单,为公司企业创造效益。也许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企业都能碰到的,是渴望却是不易可及的,但是假如大的客户在网上搜索到您企业的相关信息并留下自己的信息,再经过您的回访,会给客户带来一个很好的最初印象,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这不是一举两得之事吗。 再次,网页企业信息有助于客户的直观查找。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网站的首页打出公司的联系方式和具体的地址,如果某个客户真的对企业及相关产品感兴趣,就可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企业,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与客户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公司的整体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减少了客户再去寻找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对双方的合作都会有促进作用。 最后,企业网站是企业规模实力的象征。当今时代,一个有实力的企业一定会去建立自己的网站,这就像是门面一样重要,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网站的好会也代表了公司的实例如何,就像衣服和车子一样具有修饰和象征的作用,在了解一个公司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特别是不在同一地点的时候都会索要网站网址来进行参考,这会在客户心中留下第一印象并且初步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是一种网络时代所必须的媒体工具,借助网络的平台将企业的优点充分扬弃出来,这种工具化的体制一定要为企业进行服务。这种工具能够与客户之间进行互动,更好将企业所长展现给大众,将劣势巧妙的回避,企业的网站就像一份官方的文件,一份检测书,很多人都会将他作为一项条件来参考。这也就更加验证了企业网站建设的必要性,也是要借助科技和技术力量的必经之路。 二、企业在建设网站时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很多企业对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建立网站的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低,投入的资金不足,致使网站建立的项目进展的并不是十分的顺利,再加上短期内并有没收到明显的收益,让很多企业对网络是掉了信息和耐心,这不仅浪费了建立网站的时的前期资本,有错过了大好商机,坐失重要的客户,这样的局面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给予以上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建立企业的网站。 首先,通过对自身的正确定位,来建立符合实际和市场需要的网站。要积极不断的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的需要和认清自身所处的市场位置,当今在企业所在领域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去在网络上展现给大家,能够去吸引大众的眼球,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反复推敲和不断的尝试改进,网站设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验的累积,和专业性的指导分析,结合众家之所长,弥补所短,提高点击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传播率,让更多的外界人进入到网站中能够寻找到所想要的,让更多的局内人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之中,吸取员工的意见,将网络建设民主化,从普通的视角入手更容易让人感觉到亲切。 其次,网站的内容不能空谈虚谈。建立网站首先就要保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修饰性的美化在允许幅度范围内波动,如果肆意的造假,这样早晚都会有原形毕露的时候,这样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严重者会触犯先关的法律。华丽的外表永远遮不住丑陋的内心。我们要将网页进行包装加工,从美感的角度出发,找专业人士来进行对网页的色彩和动态效果进行修饰,但是网站信息一定要不能失去真实性。 最后,凸显网站的专业素质。这样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来为大家展现出企业的专业态度,能够用简短的内容在一定的篇幅说出我们的企业在生产还是营销等方面所处的水平,这些都是通过读者对文字内容的详读来判断出来的,这样给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推广性。 三、总结 通过对企业网站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阐述,目的是在说明技术和信息的传播性之广,波及力量强,影响范围大等等优势,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和技术带给我们的益处,发挥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带来的智能化,机械化,快捷化,方便化的发展途径。企业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之中,去更好的迎合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变动的需求,争取更大的效益。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基于AHP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指标研究 [摘 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中小金融服务企业深刻认识到必须借助网站开展商务活动。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得好与坏都将影响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评价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过程及评价作用,提出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指标,并制订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工作流程, 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研究与应用地发展。 [关键词]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 网站建设 评价指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一部分中小金融服务企业开始搭建企业网站。该网站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最大的价值;能否为企业经营者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实力和快速开展业务,能否为网站投资者带来投资价值。这时对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做出准确的评价就变得很重要。 一、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内涵及类型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与指标对网站建设情况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通过网站建设评价, 网站经营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网站建设与实际运行的效果,认识自己的网站的优势和不足,作为网站应用、维护、更新及进一步开发、完善的依据。 根据目前网站评价的实践来看,网站建设评价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由于参与网站建设评价的主体一般包括顾客(消费者)、相关的专家、网站管理和技术人员, 因而根据网站建设评价的主体不同, 可分为消费者评价、专家评价、网站自身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性质不同, 可划分为商业性网站评价和非商业性网站评价。根据被评价网站的行业范围不同, 可划分为综合性网站评价和专业性网站评价。其中专业性网站评价按行业又可划分为各个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 因各行业有其特殊性, 故其评价标准有一定区别。 二、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综合评价法 单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法是每个指标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五级或百分制进行评分。若按五级即分:优、良、好、中、差五级;若按百分制:依次为 85~100,75~85,60~75,40~60,0~40分。 综合评价法是在单项评估指标的评估方法基础上应用功效系数法或综合分析法所做出的综合评分。通常是指专家评价方法。专家评价法是一种采用规定的程序对专家进行调查, 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由专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评估的一种方法。 专家评价法有集思广益的优点, 可以对各被选网站进行综合评价, 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例如, 专家团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 难以避免部分专家的倾向性; 个别权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讨论结果; 有些专家出于情面因素, 即使不同意他人观点, 也不便于当面提出, 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即:E=∑〔Ii*Wi〕,E表示总评分;Ii表示i个评价指标; Wi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Wi=1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各评价指标一定标准,通过分析研究形成对网站建设的综合评价。 指标的权重首先可通过Delphi法获得, Delphi法鼓励参加者就问题相互讨论。要求有多种专业专家有经验人员的参与,求共同点。此法可以通过迭代减轻偏差。 指标的权重还可通过专家知识和经验:运用专家知识和经验来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力,并对它们按重要性和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并由此确定各指标权重数值。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如下图: 1.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实施评价指标分指标内涵 (1)网站建设实施计划任务完成度是指网络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和系统安全保障措施完成的情况。 (2)网站建设实施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 (3)网站建设财务管理与预算控制:财务管理制度及财务管理情况及财务开支情况是否符合财务预算计划,是否有超预算情况等。 2.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功能评价指标分指标内涵 (1)网站模式创新度是电子商务发展及网站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是从网站功能的新颖性方面做出评估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核心业务、业务流程、经营、组织、管理、盈利模式的创新。 (2)网站功能覆盖率。网站功能包括商品广告展示、交易与交易服务、信息服务、资源管理等。 网站功能覆盖率是指网站功能涵盖以上功能的程度,它反应电子商务在核心业务中应用的比例,电子化商务占商务总业务量的比例,电子商务在上下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业务中的应用程度等。 (3)网站功能目标符合度。网站功能目标符合度是指商务网站功能与网站建设目标符合程度,是指信息展示检索、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物流(购物配送)等功能与商务模式的设计及企业发展战略与市场定位是否相匹配、与网站建设目标符合的程度。 (4)网站技术评估指标:是通过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技术的成熟度及标准化程度和技术的安全、可靠性。 3.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内容评价指标分指标内涵 (1)网站应用深度:是指网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集成化的程度。 (2)商务网站内容信息的质量:是指网站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关联度。 (3)商务网站内容信息的数量:网站所提供信息量,数据量,栏目数量,网页数量, 商务信息条数。 (4)商务网站内容检索速度、连接浏缆速度、网页反应速度。 三、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工作流程 1.选定评价对象: 如:某一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 2.组织与实施对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的评价工作, 确定评价机构,成立评价专家组。 评价机构可以是受行业(企业)委托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等。 3.选择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指标。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指标是指根据建设评价目的,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各个侧面的相关因素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必须充分体现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的基本内容,围绕评价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的各个主要部分。 4.调查研究与收集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通常可选用调查问卷表或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式, 通常有抽样调查和在线调查等形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中国十大网站的评比结果都是基于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有人为作弊的可能, 为剔除无效问卷要花费较多人力。 但是, 由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水平与问卷的设计、抽样方法、样本数量、样本分布、系统误差、调查费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5.选择确定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方法 6.编写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报告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报告主要由有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1)正文: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目的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的对象和评估工作机构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依据的指标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依据的数据资料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方法的选择及评分标准的制订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结果和结论 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2)附录: 包括对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建设评价中详细分析报告,有关问题的说明,评价计分表,有关评价工作的基础文件和数据资料,评估专家组名单等。 四、我国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展望 无论是在线调查还是专家评价, 都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各人的经历、偏好有所不同, 对每种标准的判断就会有差异。所以, 无论定量分析还是定性描述, 各种评比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 在评价内容上, 国外的评价内容更注重网站的功能与业务, 以及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而国内的网站评价还主要是对网站的技术性能进行评价。这既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差距, 也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对客户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存在不足。 其次, 在评价方法上, 虽然国内外网站评价都普遍采取网站流量指标评价、专家评价、问卷调查评价等方法, 但国内网站评价所采用的问卷调查, 其数据采样中存在数量上的不足, 因为我国真正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网民数量有限。此外,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时, 较少采取加权指标评价、模型评价、动态分析评价等方法, 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 我国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应用:一是要加强网站评价原则、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一方面, 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 确立不同行业网站的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 积极应用多指标的加权评价法、模型评价法和动态分析评价法等更为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 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二是要大力发展作为中立机构的评价网站的建设, 将之作为一个完善和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举措, 作为市场监管的手段之一。正因为如此, 面对国内外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发展的潮流, 我国的中小金融服务企业网站评价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营销型企业网站建设规划探讨 摘 要:网站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载体,也是企业网络营销计划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将从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内容来探讨营销型企业网站的建设。 关键词:营销型网站;原则;内容 1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 网站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载体,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品牌推广、业务开发、在线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功能。对于不同企业,基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特性、市场分布、顾客特点和财务预算等方面的考虑,企业将制定不同的网络营销战略目标。 企业网站是企业网络营销计划中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网站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网络营销目标是否可以实现。所以企业在网络建设规划中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环节、详细分析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客户需求、挖掘企业的特色和竞争力,使网站真正成为企业在网络虚拟市场中一个品牌展示、客户服务和产品销售的平台。 2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2.1 彰显特色、突出产品卖点 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是企业网站最重要的功能,当客户访问企业网站时,如何让客户增强对企业品牌的信任、产生对企业产品的兴趣是实现这些功能最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新客户来说,当他通过网络获取了一个新的企业品牌信息时,网站给他的第一印象对他是否会选择这个品牌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企业在建设网站时,应该把如何彰显企业特色、突出企业产品卖点做为一个重要原则。 2.2 体现便捷、强化客户体验 当一个客户访问企业网站时,他的每一个微妙的感受都将影响到他对企业品牌的判断。网站的视觉效果是否良好、速度是否快、信息导航是否便捷、沟通是否通畅快速等要素都构成了一个客户体验。良好的客户体验使得客户对企业品牌产生好感和信赖,而不好的客户体验会导致客户对企业的品牌实力和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并最终放弃进一步和企业的业务联系。客户体验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更多的时候是不同受众的感觉。具备良好客户体验的网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实现:可用与易用性。网站的基础标准:速度、安全、兼容型以及导航等;网站的沟通性。对于特殊用户群体的定制,企业网站应该具备的交互与沟通功能;网站的可信度。与传统信息的一致以及站内信息的一致,信赖程度等;易于传播。分享是网络营销中价值转换率最高的一种模式。 2.3 注重优化、符合搜索规则 企业网站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网站推广功能,而搜索引擎是目前网民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如果企业网站无法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推广,那么这个企业网站的营销性会大打折扣,所以营销型企业网站必然要解决企业网站的搜索引擎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搜索引擎优化的工作,在营销型企业网站解决方案中,搜索引擎优化工作为基础和长期的工作,从企业网站的策划阶段乃至从企业网络营销的战略规划阶段就已经开始,而其又贯穿于企业网站的整个运营过程。 3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内容 企业网站建设规划主要包括网站的目标定位、特色定位和可行性分析几个部分。 3.1 网站建设的目标定位 (1)业务分析。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计划时不可能将所有的业务全部搬到网上,尤其对于传统企业,在上网的初期只能选择典型的业务进行实践,然后通过与内部信息化整合逐步实现网站的信息化。不同业务的运作流程是有区别的,所以企业应该分析哪些业务可以在网上开展、哪些业务首先应该在网上进行。企业将什么业务置于网上,应通过对自身的营销业务需求和行业的特点等研究分析而得出。在业务需求分析时应该关注最迫切的环节、最薄弱的、最令人头痛的环节。如中小企业的业务宣传和市场开发环节;不同的行业在上网业务的选择上也不一样,如一些服务性质的企业,信息功能和会员管理功能可能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一些生产类企业,订单管理和渠道管理功能是最重要的。 (2)目标客户分析。目标客户分析可以保证网站的服务满足目标客户的不同需求,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对网站进行规划是企业网站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做为一个企业的网站,不仅仅是为了形象宣传、信息、商务交易等,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开发新客户和留住老客户。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网站,才可能成功的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在网站内容和功能的规划中,应该将客户最关心的信息和最需要的功能放在网站最重要的位置。有的企业客户关心企业的产品和生产能力、而有的企业客户则关心企业的品牌文化、有的企业客户关心企业的服务项目,企业的营销型网站规划时应该把这些要素都考虑进去。 (3)内部人员分析。企业营销活动设计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而企业的网站也不仅仅是满足一个部门的需求,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所以网站建设也要充分了解各个参与部门的需求。网站定位分析时,应与企业决策层次人士沟通讨论,以便让企业上层领导能对网络的发展有一个方 作者简介:董剑(197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网管中心教师,主要从事网络安全和多媒体技术研究。 向性的把握。还应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一起讨论,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好的建议,并及时反馈到网站的策划方案中,因为企业所有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都将通过企业的网站实现某些方面的功能。 不同的企业因为其行业性质、企业经营模式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差异,网站的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一般来所,企业建立营销型网站的目的有以下几种:宣传推广企业品牌和产品;与客户、公众交流和沟通;向客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和技术支持;在线交易;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 企业网站特色定位 网络在给企业带来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者和竞争压力。在传统的市场,一些企业可能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强大的人员推动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可如果一旦将业务搬到网络市场中,那么这些优势将荡然无存。所以特色是企业在网络市场中的生存之道,而网站将是企业在网络中展示竞争特色的载体。企业实施网络营销,不仅仅要分析和定位自己的网络竞争优势,还要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网站得以体现。 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研究是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的企业网站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网络虚拟市场中,企业网站是企业唯一个表现企业竞争力和竞争特色的载体,所以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确定滋生在网络中的竞争特色对企业网络营销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地位,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洞察已开展网上业务的竞争对手情况,研究竞争对手网站运行和网络营销运作效果,制订自己的发展策略、设计方案和战胜竞争对手的方法,并最终确定自己在网络虚拟市场的竞争特色。 市场定位分析是以目标客户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为基础,寻求自身竞争优势的分析方法。市场定位就是要在目标客户和心目中为产品、服务以及自身树立一个出色的“品牌”,创造一定的特色,用以满足客户需要,占领市场份额,战胜竞争对手。除此之外,随着市场需要、经济环境、技术发展等变化,企业营销型网站的定位也要随之而变,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3 可行性分析 网站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组织人员可行性三个方面。但企业营销型网站的可行性分析中,一般更注重研究网站建设的效益分析和组织人员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网络营销能为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效益?企业通过网站可以在网络中开展哪些业务?企业在网络市场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否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潜在客户是否习惯通过网络寻求贸易机会或者了解市场信息?企业潜在客户希望从企业网站中获取哪些信息和服务?组织人员分析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企业如何定位网络营销业务和传统营销业务的地位?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是否对原有的企业市场格局带来冲突?企业是否有适合的人才来管理网站和网络营销业务?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由哪个部门来管理?企业如何来管理网络营销业务? 企业网站建设论文: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策略探讨 摘 要: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目标,盲目跟风,网站更新速度太慢,忽视用户体验,网站推广及管理不力。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做好网站建设规划,避免盲目上马,注重用户体验,发挥网站营销作用,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做好网站推广工作。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问题;策略 1 当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明确目标,盲目跟风 一些中小企业在网络热潮中盲目跟风,只为有个网站而已,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最后导致浪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主要表现在:栏目设置有重叠交叉、或者栏目名称意义不明确,容易造成混淆,使得用户难以发现需要的信息。有些网站则栏目过于繁多和杂乱,网站导航系统又比较混乱。网站信息量小,重要信息不完整。网页信息量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页面上的内容过少,或者将本来一个网页可以的内容分为多个网页,而且各网页之间没有相互链接,需要多次点击才能发现有效的信息,这样便增加了信息传播渠道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可能失去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尽管网页内容总量不少,但有用的信息少,笼统介绍的内容多。为数不少的企业网站上有关企业的重要信息不完整,尤其是产品介绍过于简单,有些甚至没有公布任何联系方式。 近年来,已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网上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企业宣传网站。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建设了网站的中小企业,有些尚能用其信息或更新企业的产品,有些则在制作完成并新鲜一段时间后就也不闻不问,分析这些网站的原因有很多:网站制作形式不科学、网站宣传推广不到位、网站维护管理不规范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网站建设不做规划或网站规划设计不全面。 1.2 网站更新速度太慢 一些企业始终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企业网站虽然上线了,但也不主动地进行推广,也无法产生收益回报。在网站内容更新方面,58.7%的企业以有重大变化时更新和定期更新为主;39.1%的企业基本不更新,仅有2.2%的企业每日更新网站内容。有的企业最近更新的时间还显示为2002年的时间。有的企业建站已有一二年了,动态更新的栏目中空空如也。企业网站只有不断更新内容,才会有人关注。企业员工企业活动、新产品服务公告、本行业的动态,甚至员工旅游、生日聚会等,都是企业网站的独特内容,他们都跟企业息息相关。 但有一点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一个网站必须保持经常性的更新,才能不断吸引访问者再次光临,使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客户,如果网站一成不变,是无法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的。所以,中小企业网站的更新是网站营销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被忙碌的工作所累,无暇顾及,或者干脆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放弃。因此,必须把网站的维护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否则,企业就是在放弃很多垂手可得的商业机会。另外,经常更新还能使搜索引擎经常光临,提高企业网站的排名。企业网站更新不足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一个内容很少更新的企业网站不仅对用户来说没有吸引力,对搜索引擎来说同样没有兴致经常造访。实际上网站更新还不应该只停留在上了多少图片上,应不时增加一些关于产品介绍或其它文字性页面如企业动态等,因为文字性页面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抓取,它们同样可以把访问者引向首页或产品页面。 1.3 忽视用户体验 许多中小企业网站页面美观且内容丰富,但没有很好的导航系统、检索系统,用户在进入网站后不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操作上用户使用起来很吃力,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中小企业网站上一般都有专门的企业邮箱、留言板,用以与用户进行及时的沟通。但很多企业的邮箱、留言板形同虚设,用户给企业所发的信息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最后用户不得已而放弃,这样的网站只会给人不负责任的印象,而造成访客的不信任。 1.4 网站推广及管理不力 网站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并不等于网民都知道你公司的网站了,要想让网站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进行一段长时间的推广工作,并且要经常更新公司网页,否则,网站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许多企业网站前期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做得非常优秀,正因为网站推广及管理更新做得不够而失去应有的功能发挥而导致关闭。但还是有很多企业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企业网站建成了,如果不进行推广,也无法产生收益回报。大多数中小企业网站在策划和设计中往往没有将推广的需要考虑进来,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在网站之后才被认识到,然后才回过头来考虑网站的优化设计等问题,这样不仅浪费人力,也影响了网站推广的时机。网站推广策略的全面贯彻实施,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网络营销策略整体层面上考虑,否则很容易陷入网站建设与网站推广脱节的困境,目前这种问题在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中小企业网站往往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改变这种状况的理想方法,就是由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来跟踪管理整个网站策划与设计的全过程,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解决。 2 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策略探讨 尽管目前企业的多数业务仍主要依靠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但是,欲通过互联网形式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这是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到底如何建设企业网站,特别是中小企业,并使其能真正为企业发挥效益呢? 我想从以下几方面给出策略。 2.1 做好网站建设规划,避免盲目上马 首先,要进行市场分析,要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分析,对市场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公司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网站建设的目的及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要明确建设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进行电子商务,还是建立行业性网站?要确定网站的功能是信息手册型、在线销售型、客户服务型,还是娱乐驱动型等;接着,要根据网站功能确定网站技术解决方案。要明确是采用自建服务器,还是租用虚拟主机。是采用自己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委托开发。是网站安全性措施、防黑还是防病毒方案。再次,要重视网页设计。网页美术设计一般要与企业整体形象一致,要符合CI规范,要注意网页色彩、图片的应用及版面规划,保持网页的整体一致性。在新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主要目标访问群体的分布地域、年龄阶层、网络速度、阅读习惯等。在网页设计时应注意对网站的结构、标签、排版等各方面的优化,使百度等搜索引擎更容易搜索网站的内容,并且让网站的各个网页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获得较高的评分,从而获得较好的排名。制定网页改版计划,如半年到一年时间进行较大规模改版等。最后,要对网站进行维护。要对服务器及相关软硬件的维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制定响应时间。要对数据库维护,有效地利用数据是网站维护的重要内容,因此数据库的维护要受到重视。要对内容的更新、调整等。要制定相关网站维护的规定,将网站维护制度化、规范化。 2.2 注重用户体验,发挥网站营销作用 要达到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2.2.1 功能多样、使用方便 网站吸引用户访问的基本目的无非是出于几个方面:扩大网站知名度和吸引力;将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用户;将现有用户发展为忠诚用户等。为用户提供一个多功能的人性化界面,并保持这种功能的使用方便,就显得十分重要,说到底用户使用一种服务最主要的是方便。包括方便的导航系统、站内搜索系统、必要的帮助信息、常见问题解答、尽量简单的用户注册程序。 2.2.2 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目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中,用户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中小企业要对这些变化作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建设网站前要了解用户,网站建设中要以用户为中心,网站设计时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户资源的竞争,谁能把握住用户的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响应,谁就能吸引新用户,保持老用户在竞争中取胜。 2.2.3 重视用户的意见,保持同用户的沟通 为了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企业网站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中小企业网站可建立企业邮箱、在线服务等交互功能,及时了解用户的情况,增进与用户的沟通,交互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回复用户所提出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和品牌形象,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2.3 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用户访问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深人的了解,企业网站的价值也就在于灵活地向用户展示产品说明及图片甚至多媒体信息。过时的产品信息或者产品信息不完善不仅无法促进销售,同时也影响用户的信心。网站更新主要包括产品图片及说明文字。企业生产一种新产品或者一些通知都应及时更新,更新的好处第一丰富了网页内容,让客户能经常看到新的东西,第二对搜索引擎排名也是很有帮助,经常保持更新的网页在排名上有很大的优势。 2.4 做好网站推广工作 2.4.1 使用传统媒介广告 传统媒介广告方式不应废止。无论报纸还是杂志广告,一定确保在其中展示网址。要将查看网站作为广告的辅助内容,提醒用户浏览网站将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不要忽视在一些定位相对较窄的专业报纸或杂志刊登广告,有时这些广告定位会更加准确、有效,而且比网络广告更便宜。 2.4.2 在互联网上进行推广 第一,搜索引擎推广。搜索引擎推广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分类目录等具有在线检索信息功能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站推广的方法。它是网站推广最快捷的方式,包括注册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结果登录和搜索引擎竞价排名。 第二,网络广告宣传推广。网络广告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广告形式。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喜好,选择是否接收、接收哪些广告信息。此外,网络广告还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综合的视听效果、实时性和持久性的统一、定位及投放准确等优点。企业应在自己网站的每张网页上设置横幅广告,否则就会浪费资源。同时还要尽量到别的网站上放置自己的广告,以达到宣传效果。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在交换友情链接的同时互换横幅广告,或者参加广告交换组织,在相关的网站之间进行广告交换。为了获得最好的营销效果,除了免费的网络广告交换之外,通常还要在其他访问量高的、有影响力的网站或者潜在顾客集中的网站上购买广告空间,这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体。例如,在许多著名网站(如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都会看到易趣的广告,易趣所投放的广告都是最新的商品信息,就连年轻人最喜欢的QQ也有易趣的广告链接。将网络广告用于网站推广,具有可选择网络媒体范围广、形式多样、适用性强、投放及时等优点,适合于网站初期及运营期的任何阶段。 第三,电子邮件推广。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E-mail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手机发送电子邮件也已变成现实,每天收发E-mail己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E-mail是增加访问量的重要方法,前提是不能大量发送未经许可的垃圾邮件。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完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促进油田建筑工程顺利发展 摘要:大庆油田建设集团是大庆油田的二级单位,以油田建设为主,是中国石油最大的建设集团企业组建于200 1年9月,下属油建公司,管道公司,安装公司,工程公司,建材公司,路桥公司等13家成员企业,年可实现生产经营总值50亿元以上,本文就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油田电力;工程造价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就是在满足项目合理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日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由于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人财物消耗大,为了合理确定造价,必须在建设全过程,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多次计价,即按建设程序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造价精度,以充分体现造价的合理性。因此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包括建设工程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与管理 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情下,工程造价管理己不仅仅是造价主管部门的事,建设单位作为投资的主体应积极参与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优势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重点是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搜集有关资料,如没备运行情况、设备技术参数、需要解决的问题、工程实施后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等,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争取项目早日立项。 编制投资估算报告。项目决策深度影响投资估算的准确度也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量细致,并力求投资估算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另外,由于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对应的造价即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结算价和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这样的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造价起着制约作用作为限额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2、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工程设计是上程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施工意图的过程,是确定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没计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建设质量、投资的回报和工程的效益。设计应从安全、功能、标准和经济方面全面权衡,确定一个较合理的设计方案。没计阶段概算及施工图预算要求全面准确,力求不漏项、不留缺口,并要考虑足够的各种浮动因素。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决定性环节。建设单位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积极与设计单位配合,使设计单位充分认识到设计对象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在设计过程中,建设单位应随时提供有关资料,反映相关情况,使设计人员及时掌握有关资料。这样既可避免设计图的反复修改,减少无效设计,也可缩短设计时间又能保证设计方案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建设项目经历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逐步深化阶段过程的同时也是建设项目工程概算逐步深化、细化的过程。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对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绝不能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片面地理解为是设计院的事,不闻不问,相反,应积极参与设计的全过程,使设计方案既科学又经济,从而保证设计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另外进行科学工程设计招投标和进行。设计监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又一有效手段。 3、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建设实际投资支出最大的阶段.虽然在这一阶段节约投资的空间有限,但是由于建设单位管理不到位,致使造成投资浪费,增加工程造价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重视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强化管控意识,进而实现合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管理目标。 3.1 精心组织工程招标 工程招标是择优选择参与工程施工单位,确保工程工期和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工程招标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作用,以切实控制工程造价。 3.2 加强合同管理 提升经济预测能力,合理选择工程合同形式不同的合同形式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其面临的造价风险是不同的,而这种造价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的价格变化风险。因此,建设单位必须提升其经济预测能力,做到较为准确地预测建筑产品价格的趋势,然后以此为依据选择工程合同形式。 3.3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工程施工阶段是构成工程实体工程实际投资支出最集中的阶段,也是建设单位在此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点。为此,建设单位各级管理者。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杜绝盲目指挥.随意变更设计和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的管理行为,从而避免导致工程造价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发生。 3.4 提高工程结算水平 工程结算是工程实施过程的终端,其结果直接反映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总造价及工程投资效果。建设单位只有加强和重视工程造价结算管理工作,才能合理确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变化多端,使得工程投资的确定与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化,这就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造价专业知识,还要懂得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不仅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还要熟知合同条款、了解市场行情;更要合理、准确地对工程内容、工程量、子目套用、单价、合价及费用的正确性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同时高度重视设计变更及经济签证,所有的变更资料、经济签证资料均要按编排顺序和编号逐一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多结、调减漏结的情况发生,为建设单位的造价控制把好防线,以确保结算准确从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途径 1.加强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意义 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指的是,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条件下,综合运用一系列现代化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对投资决策、设计、发包、建设等阶段进行科学管控,将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已经审批的限定额度之内。一旦发现偏差,应立即纠正,确保整个过程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最大化利用,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电力工业属于一种资金密集型产业,同时电力建筑工程建设又是兼具复杂、系统的特点,所以,在保证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将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获批的额度之内,长期以来都是电力基本建设的追求目标。近些年来,随着电力建筑工程造价的高速上涨,给电力企业的资金筹措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电力建设事业中,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综上所述,加强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2.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依据 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项目的费用计划。费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费用计划中制定的目标,所以,费用计划是费用控制的基础所在;2)进度报告。通过对进度报告的分析,可以随时掌握实际支出和投资费用计划之间的差异,以便改进;3)工程变更。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相关工程变更资料可以较好地处理后期相关索赔问题;4)工程费用管理计划。该计划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5)索赔文件。[2] 3.电力建筑工程造价的具体控制途径 3.1准备阶段的造价控制 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将会对整个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对电力建筑工程所涉及的各项基本内容(人工、设备、材料、技术、环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根据这些基本内容制定合理的造价规划,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在电力建筑工程准备阶段,电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应该深入现场,展开实地调研,尤其要处理好那些可能在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因素,并据此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研究报告,不仅要最大程度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还要防止高估冒算的问题,最终将调查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落实到位[3]。 在准备阶段,设计环节是落实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一个电力建筑工程项目可以有多套设计方案,因此,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要慎之又慎,不要要考虑其使用功能,而且要分析其技术可行性,还要结合经济性原则,从而确定并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在兼顾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最低水平。 除此之外,建设单位还应该将招投标工作落实到位[4]。在招标文件中,对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主要环节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标明,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施工阶段的合同纠纷问题或者质量纠纷问题。只有做到有据可查,才能做好电力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3.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对于电力建筑工程而言,施工阶段中的设计变更问题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另外,现场签证问题也是如此。然而此类问题通常会对电力建筑工程造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若想实现电力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做好电力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相当重要的。 在施工阶段,设计变更以及后续的各类索赔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为了降低结算阶段不必要的纠纷,建设单位应该重视合同造价管理,如在合同中对变动量和变动因素进行明确分类并标明负责人。如果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和市政工程之间存在配合上的问题,又或者施工设计图纸和工程实际需要存在矛盾,继而导致施工单位难以正常开展工作,那么该类情况下,建设单位代表和监理人员应共同做好联合签证工作[5]。签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的分配;2)材料和设备的处理;3)工期延迟问题。签证工作一方面要尽量保证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降低工程造价。对设计变更进行审查时,要科学严谨,找出主因,将设计变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失控。 3.3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电力建筑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中,竣工阶段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所以,要确保竣工阶段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6]。该阶段的工作重点如下:1)审查电力建筑工程的相关结算问题;2)检查施工阶段是否存在超支预算的环节;3)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做好工程量的全面核实工作,如验收记录、施工记录,还有相关的数据记录。尤其要做好隐蔽工程和易漏项工程的审核,可采用多种审核方法予以验证,从而确保审核工作的正确性。一直以来材料价格都是影响电力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方面,所以,还应将材料的审核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核实清楚材料的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材料价格的审核。 4.工程案例 笔者曾参与中国华电集团内蒙古包头2*600MW火电机组建设中的造价管理,现将经验介绍如下。为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兼顾建设技术标准的适中性原则,华电集团公司特别组织人力编制并印发了《中国华电集团内蒙古包头2*600MW火电机组工程造价指标控制标准(工程量)部分》。该《标准》所给出的部分指标不仅有利于项目公司工程量清单招标工作的开展,而且在工程结算方面也发挥出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该《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初步设计概算为编制原则,以工程项目施工图的工程量为编制基础,有效保证了自身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总说明;2)编制说明;3)典型工程建筑部分推荐工程量;4)调整模块一钢结构主厂房本体参考工程量、调整模块一烟囱参考工程量、调整模块一翻车机室参考工程量、调整模块一堆取料机基础参考工程量等。各相关单位在开展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初步设计方案审查、施工招标以及工程结算等工作时,可将该《标准》作为内部参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它也是集团公司开展工程造价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7] 5.结语 电力建筑工程是我国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电力企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但在电力建筑工程中,造价失控问题已经屡见不鲜,给整个电力行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电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由于相关影响因素较多,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在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决算阶段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将可能对整个电力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应对电力建筑工程造价展开全面的控制工作,将其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投资效益。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外墙保温技术在电力建筑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水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发展,施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电力建筑工程中应用了节能性施工技术,尤其是外墙保温施工应用技术,大大提升了我们国家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节能环保水平。外墙保温施工技术是把温性的施工材料加在建筑墙体结构外的保温施工技术,可以使电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本文对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常见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内容和组成结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外墙保温技术;电力建筑工程;应用分析 1引言 随着建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建筑行业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节能方面,电力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节能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外墙保温技术的使用,其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其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运用外墙保温技术。 2外墙保温施工技术 外墙保温施工技术使用的是固定的施工技术,比如,黏固定方式、机械锚固固定方式,喷涂固定方式等待,把低水平的水导热洗漱的绝热行次啊聊和建筑物墙体主干结构,使用合成性固定技术,让电力建筑工程项目墙体结构的部分热阻技术参数得到提升,使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功能性得到有效提高,把保温效果和隔热效果发挥到最佳。外墙保温施工技术分成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外墙外保温丝攻技术是把保温性的施工材料安装在建筑墙体结构外的保温施工技术。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是把保温施工材料安装在结构内。经过研究发现,外墙保温施工技术可以使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节能环保水平得到提高,使现代电力建筑工程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和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相比较俩说,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优势是比较多的,比如:第一,可以使城市电力建筑的主题外部结构得到保护,这样可以增加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外墙面结构因为长时间暴漏在大气中,在风化作用和环境的影响下,墙体基础结构就会发生变形,墙体内部混凝土施工材料会出现碳化现象,刚进材料也会出现腐蚀,致使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缩短。在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中使用外墙保温使用技术,不光可以有效的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还可以避免有效化学物质的影响,以防给电力建筑物主题结构造成破坏,这样可以有效的延长电力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第二,和外墙内保温施工技术相比较,外墙保温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电力建筑工程保温水平。从而使节能环保水平的使用水平得到提高。 3常见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及其组成结构 第一,EPS/XX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技术。EPS/XX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技术由EPS/XPS板保温层技术结构、薄抹灰面层技术结构、饰面涂层技术结构三部分共同构成。EPS/XXPS板一般都要使用胶黏剂,在一定的基层结构上进行固定处理,保证胶黏剂的总涂敷面积在EPS/XXPS板施工总面积40%以上,并严格的控制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总空间高度,要在20米以上,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哄,如果出现抢福牙缝,就需要使用锚栓进行固定,以保证薄抹灰面层结构中进行玻纤网的满铺处理。第二,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技术,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技术使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界面层技术结构、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保温层技术结构、抗裂砂浆薄抹面层技术结构、装饰面层技术结构。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在施工现场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技术处理之后,在建筑外墙部分来进行基层结构的表面喷涂和涂抹技术,使之形成保护层,在进行保温层施工技术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遵照标准,对时间间隔进行严格的控制,必须在24消失以上,厚度控制在20毫米只捏,保温建筑结构的总厚度不可以超过100毫米。第三,无机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无机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技术也是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界面层技术结构、无机保温浆料保温层技术结构、防护层技术结构、饰面层技术结构。这种材料在施工现场进行处理使用,使用涂抹施工技术,使之形成保温层结构,然后在其表面进行抗裂砂浆施工,保证外墙外保温技术功能发挥到最佳。第四,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建筑外墙结构的表面,按顺序进行涂刷聚氨酯防潮底漆、喷涂聚氨酯硬泡保温层、涂刷聚氨酯界面砂浆应用材料,从而完成保温层建筑结构建设,在使用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让保温层技术结构的空间得到找平处理。 4施工要点 4.1基层墙体 对基层表面的浮灰、涂料、油污进行彻底的清理,避免对其强度造成影响;对基层墙体,依照现在的外墙装饰抹灰标准来对水平度和垂直度进行检测,平整度应该用2厘米的靠尺进行检查,最大偏差不能超过4毫米,超过的部分应该使用水泥砂浆等进行处理使之扁平成;为了使保温板和粘结砂浆以及保护面层的结合力增加,需要在基层表面涂抹界面剂,等到晒干到年兽的时候字啊使用聚合物砂浆做粘结。 4.2胶浆配制 保温板粘结剂需要使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和抗裂砂浆。比例需要严格按照1:0.2的比例进行配置。保证和易性稠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适中。材料需要有专人进行负责,计量,保证再搅拌过程中均匀,没有节分,团粉。交办的粘结胶必须在两个小时之内使用完。 4.3粘贴翻包网格布 在进行复合板黏贴前,对复合板安装的初始位置和门窗洞口,女儿墙等收口位置进行预粘翻包玻纤网,网宽需要加200毫米,长度也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来进行确定。玻纤网翻贴时将其与加强网布重叠的部分沿45°方向裁掉,翻包玻纤网翻过来之后需要第一时间粘在复合板上。 5结语 对于外墙保温技术在电力建筑工程中的使用情况,对外墙保温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并且用一些比较常见的外墙保温技术和组成结构进行了简要书序,希望可以给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作者: 单位: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执行阶段投资调控 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是电力建设的决定性环节,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资源却不直接产生投资效益。在施工阶段,业主面对大量资金支出,往往特别关心,甚至直接参与投资控制工作。项目实施阶段对投资影响程度虽然小,只占10%左右,但其绝对数额还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加强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1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现状 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按照作业的先后顺序可以简单划分为: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结算阶段。 1.1招投标阶段投资控制现状 招投标可以分为招标、投标两个法律行为。招标是建设单位通过法定程序,吸引建设承包单位参与公开竞争,从中选择条件优越者签订合同并完成建设任务的法律行为;投标是获得参与资格的建设承包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递交投标书,并争取获得承建合同的法律行为。招投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引入充分竞争,形成由市场定价机制,使综合实力强、市场口碑好、报价合理的单位能够参与工程建设,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 招投标过程通过招标阶段的要约邀请,投标阶段的要约,中标通知书阶段的承偌等一系列步骤完成,要约邀请阶段招标文件的编制成为招投标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招投标阶段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招标文件中关于招标方式的决定,承建单位资质要求,合同类型选择,工程量清单编制、编制报价要求,风险范围划分,价格调整办法,合同主要条款,评标定标办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事项等,是承建单位投标的依据,也是将来中标单位签订合同的依据,更是施工过程中投资控制的依据。因此,正确编制招标文件是招投标阶段控制投资的关键,属于项目投资的事前控制。 1.2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现状 施工阶段是形成建设工程实体、实现建设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设计所完成的建设工程只是阶段产品,而且只是“纸上产品”,而不是实物产品,施工就是由设想的纸上产品变为实际的、可供使用的建设工程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个转换过程就是资金不断投入的过程,在建设过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施工阶段是资金量投入最大的阶段,建设工程的投资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花”出去的。 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对于业主而言,就是严格合同管理的事情,通过前期招标投标阶段,承担建设任务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供应商、调试单位都已经确定,并分别签订了合同。剩余的事情就是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合同,以合同作为实施阶段的最高准绳,一切以合同说话。因此,严格按照招投标文件签订合同,明确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加强过程中合同管理是业主在施工阶段控制投资的要点。 1.3结算阶段投资控制的现状 结算工作贯穿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始终,合同结算普遍包括预付款、进度款、竣工结算等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建筑安装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还要预留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结算阶段投资控制主要是依据合同约定,根据双方履约情况支付款项。对于设备材料结算,应重点注意设备材料到达现场验收环节,检查设备材料数量、质量、交货范围等是否符合合同中规定的要求,部分设备材料可能要经过现场检验才能确认。对于建安合同结算,应重点关注所完成工程量、是否发生合同规定的调价事项,是否发生了索赔事项。 2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招标文件编制有欠缺。主要表现在:设备材料等物资招标中,对某些关键参数进行限定,施工招标中,对施工单位的业绩提出苛刻的要求,客观上造成符合条件的潜在投标人只有有限的几家,不利于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报价;施工招标紧跟在初步设计之后进行,无法列出详细工程量清单,清单中项目特征无法描述清楚,地基处理、室内照明、上下水只能以预留金形式记入投标报价,给承建单位采用投标策略留下机会,给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和投资控制带来困难;招标文件采用无标底评标办法,未能配套提供业主最高限价,客观上给投标单位采用围标、串标等非法手段抬高工程造价留下可乘之机,有的项目所有投标报价均高于批准概算。 2.2对施工阶段合同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合同签订过于简单、不严谨,有的合同对于双方权利义务划分不清,或者权利义务不对等;执行合同不严格,对于合同中约定的事项不严格执行,随意以签证或变更形式改变合同条款;变更手续不完备,缺乏各类签字手续;现场签证不规范,现场监理没有很好地履行造价控制义务,随意签证、超范围、超权限签证。 2.3结算工作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申请、支付预付款、进度款、竣工结算款,这实际上反映工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施工单位完成工程量确认不及时,是施工单位无法申请进度款的主要原因;发生索赔事项处理不及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响结算;设计变更及签证手续不及时,很多情况下要等到工程投运后批量补签,结算工程的拖延,延缓了整个工程竣工决算时间。 3加强电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几点建议 建设项目实施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阶段不同特点,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投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投资控制目标。 3.1建立健全招投标机制 严格按照招标、评标、定标控制流程进行招投标管理。正确编制招标文件,严格审查工程量清单,使工程量清单尽可能准确、完备,合理确定投标限价或标底价,防止投标人串通抬高工程造价;明确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对投标人资格审查的标准、投标报价要求;依据招标文件中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组建专门的评标委员会评标;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候选投标文件进行公开评审和比较,并择优选择中标人。 3.2加强评标过程管理 评标过程是评审和比较投标人综合实力及报价合理性的重要过程。在评标中,审查投标单位报价应该做到总报价和单项报价的综合评审。总价符合要求并不能说明单项报价符合要求,总报价最低并不能说明单项报价最低。保持总造价不变的情况下,将工程量可能变化较小的项目的单价降低,将可能变化较大的项目单价增大,以期达到在竣工结算时追加工程款的目的。另外也要做到单价和相应工程数量的综合评审,工程数量大的单价要重点分析。重点关注那些单价严重偏离平均值的清单项目,必要时请投标单位作出澄清和承诺,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导致“豆腐渣工程”,或“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等现象。 3.3建立承包商考核制度 建立承包商考核制度,收集承包商在以往工程中履约情况、售后服务状况、承建工程质量等级、工艺水平、管理水平、不良记录等等,对于那些明显名不副实的承包商坚决清除出潜在投标人的行列,取消其投标及中标资格,确保通过招投标过程选中的是综合实力强、信誉等级好、投标报价合理的承包商。 3.4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两方面内容,合同管理对造价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签订严密的施工承包合同,同时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减少履行合同中甲、乙双方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造价。在合同签订后,要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及至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等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必须完整保存,同时建立技术档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 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和熟悉合同条款。一方面要利用合同条款随时解决工程造价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要全面履约,以避免索赔的发生。另外,对施工单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约定的义务,亦可以向施工单位提出反索赔,先发制人。 3.5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是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最大的因素,任何工程项目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工程变更,但是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对必须发生的,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工程变更,工程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 首先,施工前应对施工图进行会审,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错误。其次,对设计及承包商提出的每一项工程变更,都要进行经济核算,做出是否需要变更的决定。特别是变更价款很大时要从多方面通过分析论证决定。最后,严格审核变更价款,包括工程计量及价格审核,要坚持工程量属实、价格合理的原则。 3.6做好工程记录,严格现场签证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承包商都应各自做好工程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计量时对于可以描述清楚的尺寸、部位、数量要认真记录并做简图,同时依靠数码相机摄影、照相等手段帮助,以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 3.7做好索赔管理 建设单位应按合同要求,履行职责,防止索赔事件的发生。建设单位应主动搞好设计、材料、设备、土建、安装及其他外部协调与配合,不给施工单位造成索赔条件。凡涉及费用的各种签证均需手续完备。建设单位可依据合同,对施工单位的工期延误、施工缺陷等提出反索赔。 3.8严格控制中间计量,防止超付工程款 加强工程量清单的合同内计量工作。工程量清单计量是根据每月完成的合同内实物工作量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合格准予计量的工程细目,施工单位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及相应的合同单价申请结算进度款,它有阶段性、按实计量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工程计量应在过程中来进行控制,而不是依靠事后发现超计量以后再扣回。严格控制中间计量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只有质量合格的项目才允许计量,对不合格的项目及由于施工单位自身造成的增加项目则不予计量。②必须严格按照合同中“计量支付”条款规定的计量方法进行计量。③计量的几何尺寸必须以设计图纸为依据。 3.9落实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费用 审验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相关手续是否完备,检查现场记录,准备计量完成工程量。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计费遵循下列原则:工程量清单中原有的项目,应按报价中的综合单价确定;工程量清单中有类似的项目,应参照类似工程项目报价中的综合单价商定;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的项目,按现行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结算。 3.10严格审定工程结算,真正体现工程的实际造价 在工程结算时,建设单位的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凡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等一律核减。严格把好审核关:一要核对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件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验收合格,结算是否符合合同中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依据、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与承诺条件等;二要检查核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所有隐蔽工程均需进行验收,工程要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隐蔽工程量要与竣工图相一致;三要落实设计变更签证,设计变更要有原设计单位负责人签字,并经业主单位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签字,重大设计变更要经原设计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竣工结算;四要现场按竣工图、工程变更、现场签证进行工程量的核实。认真审核工程结算,剔除其中多算工程量、高套定额、高取费用、不切合实际的签证、不合理的技术措施等增加的费用。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数量逐渐增加。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保障电力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对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点进行研究,以期同类工程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电力建筑;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居民用电和工业生产用电总量逐步上升,对电力建筑工程的需求逐日增加。由于电力建筑工程和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密切,因此必须进行高质量的电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若想保证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对电力建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电力建筑工程开始到竣工,针对每个不同的施工阶段制定具体的施工质量方案。并科学合理的对电力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质量管理,从而使得施工工程高效、高质量的按期完成。 1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1.1人员方面的问题 电力施工建设人员是电力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主体,但是目前电力施工建设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素养不高。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实施阶段,对人员有极高的专业技能要求,如若专业技能不合格,则将对施工项目造成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在电力建筑施工项目,有着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的施工部门,而且各个不同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不同的施工项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各阶段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明确,当出现施工问题时,施工人员相互推诿,使得问题解决不及时,影响施工进度。 1.2材料和设备方面的问题 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常常会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因机械设备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施工问题,或是由于操作失误或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另外,施工材料的不合格,常常会引起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在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监督管理的不严格或缺少专人对工程进行管理工作,导致偷工减料、材料不合格、设备故障等情况的发生[1]。 1.3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 电力建筑施工人员在施工时,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使得施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有时由于意外而导致施工管理措施未能够按照施工计划及时落实,对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在靠近江河地段的电力建筑工程,常会因其地理位置和天气因素,导致许多随机性问题的出现,这样使得原计划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无法及时实施,从而对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影响。另外,工程中施工质量管理的体系仍需完善,在缺少质量监督检查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建设,使得施工质量安全面临着隐患问题。 2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1施工前期 施工前期,需要对电力工程施工计划进行确定。电力市场分析报告是制定电力施工计划基础,在制定施工技术前需要分析目前电力市场的需求。再结合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参考,综合考虑选出最适合电力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的施工计划。在对施工项目进行设计时,在制作施工图纸和研究施工技术方案时,需要遵循质量第一的设计原则,以初步保证施工设计各项计划符合施工质量的实施标准。如果施工设计图纸没有经过会审则不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施工设计图纸会审前需要做好设计交底工作,使得双方清楚明白质量要求和设计原则。在确定施工计划方案的选择后,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人员组织。人员培训主要是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施工技能的专业培训,和施工质量意识的培养,加强实际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人员组织更多是对不同技能的人员进行岗位的分配和责任的明确,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施工人员上,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应人员进行责任的追究。最后,在实际施工前,需要对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进行检验,在质量达标后,方可使用,严禁使用不符合标准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施工[2]。 2.2施工过程 电力建筑施工管理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施工阶段,在施工阶段中,应坚持以预防为主,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测。在现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操作流程和操作管理,对监管目标进行明确,对施工人员的责任制度进行细化和具体,加强各项防范的措施,使得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安全、规范。针对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人员的标准作业行为,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规范化施工流程和操作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具体的操作项目进行质量监督工作。对施工人员操作流程的失误进行及时更正,以此减少施工中出现的事故和质量问题。对电力建筑施工中所用及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对材料和设备的使用过程。在材料领取时,需要进行限额领取,防止出现材料过剩的浪费现象。对设备操作时,需严格按照设计操作流程进行施工,不可以私自偷减或省略规范上的施工步骤。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最重要是对于混凝土施工管理和模板搭建管理两方面,在进行工程施工时,必须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对钢筋进行绑扎工作,控制好钢筋的接头质量,需保证最终位置和长度符合要求。模板搭建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模板使用前需要将其利用隔离剂进行保护,模板搭建后,需要对其垂直度进行检验。从浇筑到搭建完成,需对每一工序中模板实际位置进行测量和记录。此外,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预防,借鉴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尽量减少施工危险,做好防范工作,保证意外问题出现时施工能够正常进行。隐蔽工程常会被其他工程覆盖,在检查时比较困难。在隐蔽工程施工时,需要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在隐蔽工程施工完成后,施工单位需要自检,自检合格后需上报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对隐蔽工程进行全面审查。监管部门需要将隐蔽工程质量合格材料存档归类。隐蔽工程现场质量检查满足要求后,则进行下一道工序,若不满足标准,则需及时整改[3]。 2.3施工后期 电力建筑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在此阶段,需要全面检查各个项目建设成果,检查各项目的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综合分析项目是否能够投入运行。主要分为单项工程和全部验收两个阶段。验收前期主要是对单个工程进行验收,而验收后期着重于对工程进行全部验收。验收达到标准后,将项目投入使用,按照双方合同规定,在一定的使用期限内,施工团队有责任对工程进行相应的修复和回访。在工程交付以后,需要定期的检查和回访,并及时制定回访表格,整理成为档案,在保修期满后,交于投资单位。在工程保修期内,需要设置相应的质量负责岗位,处理工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纠纷和质量处理的意见,需调解并记录。 3结束语 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涉及较广的管理工作。从施工准备到施工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都十分复杂。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规范标准施工,而各项目的监管小组需要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监管,发现操作错误及时更正。在工序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面的工序。明确各个工序施工人员的责任,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不断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提高整体的工程项目质量。 作者:曾鸿麟 单位:广东省粤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文章从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因素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控制方法,以期为提高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因素;问题;对策 1概述 电力建筑施工具有复杂性,电力建筑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一旦出现重大的质量事故,不仅很难弥补,且损失巨大,甚至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的安全与社会的安定,同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狠抓电力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当务之急,研究如何加强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因素 (1)人。人作为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者与主导者,工程实体的形成是专业技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的好坏。(2)施工材料。电力建筑材料作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把好施工材料质量关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采购人员需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掌握建筑材料基本性能,具备材料质量的鉴别能力;其次,及时掌握材料造价信息,优选供货厂家;第三,严格按照合同及施工进度要求满足材料供应,确保顺利施工;最后,严格执行施工材料试验与检验程序,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3)机械设备。依据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及建筑结构形式,各建设单位需合理选用机械设备,完善机械设备配置,并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注重对设备维修与养护,确保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4)施工方法。电力施工方法具体包括技术工艺、组织设计与管理措施等,施工方法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能否实现。(5)施工环境。施工环境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如现场的地质、水文及气象等;工程作业环境,如道路、照明、防护及通讯等;工程管理环境,如风险、合同及信息管理等;工程周边环境,如地下管网及周边建筑物等。注重环境管理,改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是控制施工环境对工程质量影响的重要保证。(6)安全。安全生产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施工单位需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配备安全设备及管理员,建筑及监理单位需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3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混乱。有些建设单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许多没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溜进建筑市场,对一些应该招投标的项目没有实行招投标,仍存在营私舞弊现象,难以体现建筑市场的公开、公正及公平的竞争局面,某些有资质的施工单位对挂靠施工企业以获得管理费为目的,从不过问施工质量,管理极为不规范,影响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2)人员素质偏低。电力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能不扎实,质量意识薄弱,致使在施工工程中随意性较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3)施工工序混乱。目前许多电力建筑工程施工时施工工序混乱,随意更改工序的情况时有发生,容易扰乱工程衔接,致使施工工程彼此干扰,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4提高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的对策 质量控制的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施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在施工前期就可以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降低经济损失。 4.1严格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 要实现电力建筑工程质量达标目标,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环节极为关键,所以,各施工企业在采购材料构配件时需严把质量关,狠抓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标准、质量验收及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条件等环节,此外,各施工企业需要切实提升采购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强化工作标准,并加强监督管理。 4.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建设工程参与者质量控制的前提,在加强质量控制方面,企业领导者需要建立统一的质量管理目标,执行者则认真做好质量审核,管理者需合理处理品质与自身关系,操作者则切实提升自身质量意识。 4.3合理规避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人类目前难以抗拒的,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大影响。作为施工的组织者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去规避或降低不可抗拒的环境因素,如可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对灾害性天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4.4进一步强化监督机制 近年来出现的电力建筑工程事故给国家及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根本原因在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各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需联合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并将该机制深入到建筑工程的立项、招标等各环节,落实各项制度作为确保建筑工程有效控制的关键所在。 4.5强化新技术的推广 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需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采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来组织施工,实现专业化和管理现代化,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生产率。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施工水平,作为提高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方法。 4.6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 人作为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电力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所以,控制电力建筑工程质量应该从严格操作人员准入并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抓起,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4.7实现法治化管理 首先,对电力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需要“严肃查处,从严处理”,并依法降低责任单位的从业资质,情节严重者需吊销营业执照;对那些违法违规且造成建筑工程质量隐患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也需严肃处理其执业资格,对一般的违法行为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此外,对电力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需采取终身负责制,这就需要加强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促使建筑工程施工逐步纳入法治轨道。 5结束语 电力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若想多创优质工程,则必须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从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入手认真分析总结,认真做好电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分析,切实提升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高文红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第四分公司)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工程量电算化在电力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自接触电力行业建筑工程以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较民用建筑而言其涉及面较广,基本建设周期较长,专业要求较高,投资额较大,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电力项目的工程投资额的迅猛增长,对工程造价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量的计算工作精度要求越来越大,仅仅人工计算已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如何快速、高效的编制完成所需的预算工作,为施工、管理、成本控制提供合理依据,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利用算量软件的应用就电力工程量电算化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建筑工程;算量软件;工程量电算化;应用 一、建筑工程预算办法的发展 自从我国采用建筑工程定额造价管理以来,建筑工程量计算工作就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消耗了工程预算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在工作实践中也试图寻找新的方法和捷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手工算量手工表格算量计算器表格算量电脑表格算量探索电脑图形算量。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性能迅猛发展,各种软件开发工具日趋完善,才使得计算机自动算量成为可能。其具体思路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保存久、易操作、便管理、可视强等特点,模仿人工算量的思路方法及操作习惯,采用一种全新的操作方法电脑鼠标器和键盘,将建筑工程图输入电脑中,由电脑完成自动算量、自动扣减、统计分类、汇总打印等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预算人员的劳动强度,为广大工程预算人员所喜爱。 二、工程算量软件的特点 1.操作方便。图形算量软件综合考虑了工程算量的特点,所有的操作都以构件作为组织对象,建立工程人员熟悉的工程模型。以广联达图形算量为例,系统以AutoCAD作为图形平台,采用傻瓜式的操作界面,即使您从来没有接触过AutoCAD,也能方便的使用。 2.直接利用设计单位建施或结施电子文档,辅助用户快速定位构件。用户若没有电子文档,利用系统提供的多种工具自己建模。 3.三维直观,您可以在三维立体可视化的环境中监督整个建模和计算过程,通过系统提供的各类可视化修改查询工具,对模型的所有细节信息进行控制。 4.精确建模、准确的内置计算规则。 5.全国通用。系统采用图形与定额数据分开存储的方式,同一个图形可以挂几个不同地区的定额。 6.钢筋抽量一体化。很多工程量计算软件没有钢筋计算能力,其钢筋计算是另外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本系统工程量计算和钢筋抽量整合于一体,钢筋计算时可从构件几何尺寸中直接读取有关数据,真实捕捉了结构设计工程师全盘配筋设计思路。 三、算量软件到底应该怎样应用 1、只要你会用计算器,你就会用软件。 手工计算工程量是怎样思考的,用软件还怎样思考。 我们手工计算工程量时是先列出式子,再去按计算器,正确与否取决于我们所列的式子。 用算量软件是一样的,先画出图,再进行计算,正确与否取决于我们画图。至于某一构件往哪里画,怎样画,则完全取决于我们手工的思维方法。所以不要把软件想象的过于神秘,也不要过分依赖软件,它计算的正确与否,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2、要想学会软件,一定要留出学习的时间 从手工到软件,毕竟是换了一种工作方式,就像从手工洗衣到洗衣机洗衣一样,工作原理完全不同,我们一定要要学会它的基本操作,弄清它的设计原理,这样才能正确的使用软件,如果你不会操作或者操作不正确,就要用它做工程,它不但不会给你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给你带来更大的不便。 3、今天学多少,工程用多少。 现在战斗在预算第一线的预算工作者,大多是单位的中坚力量,业务熟练但不懂计算机,接受新东西较慢。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事情在等着我们,很难抽出整块的时间将软件全部学完,另外,即使有时间将软件全部学完,也会造成后面学会了,前面忘记了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学多少用多少的思想,学一点,用一点,要把你所学到的软件知识很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样也可以把学到的内容进一步消化。等到下一次有时间再去学习其他部分,用同样的方法再去消化。这样等到软件学完了,你也把软件熟练了。千万不要等到将软件全部学完再去用它。 4、软件到底算的对不对,我们要学会测试。 假如软件计算出的结果有异,不要轻易放弃,要弄清楚它为什么会算出这样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软件的内函,只有彻底的掌握它才能更轻松的驾驱它。 5、软件的程序是死的,我们的使用方法是活的 我们碰到的工程千变万化,软件再智能也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过分的依赖它,软件正确的结果一定是我们正确方法指导的结果。只有灵活变通的使用软件,才能有效的使用软件。 四、操作步骤 1.创建工程:包括对工程基本信息的定义,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定义,工程楼层信息的定义。 2.选择楼层,建轴网。 3.建构件,设置构件属性。 4.选择绘图方式,画图,并进行编辑。 5.定义构件(房间)及做法。 6.汇总计算并输出(可作手工计算对比分析)。其中,构件的定义以及各种构件和房间的设置都可以在以后的相似工程中重复调用,节省了大量文字输入的时间。有的图形算量软件支持直接导入设计院的电子文档或AotoCAD设计成果,实现了数据共享,这样更节省了建模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体会心得 1.首先要熟悉图纸,分析工程,形成软件处理该工程的基本想法,尤其是对一些结构、构造非常规做法的。只有这样,才能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工程时,一定要钢筋、图形一体考虑,尽量做到两全其美,所建立构件既适合钢筋又适合图形,避免重复劳动。当然,如果无法做到,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最合适的方案。总之,就是以最小的劳动取得最大的收获。 3.软件要想正确应用,必须深刻的理解掌握。对软件提供的各种功能,如复制、镜像、偏移、块操作等,应熟练掌握,这些是软件使用的基础,能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构件时,一定要把构件的名称定义得详细、准确,方便将来查找、对量。定义完构件后,随即套取定额或清单子目,以免遗漏或将来错套。 5.对一些经常用到的构件采用构件存档或构件做法存档的方法保存,方便下次取用。尤其是一些采用图集的做法,按图集编号存档,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积累许多常用做法,随时取用,方便快捷。 6.要明确一点,软件只是一个工具,构件输入只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最终目的只是简便的得到我们需要的各种数据。因此,我们在使用中应盯住目的不放,灵活运用,不择“手段”,以最简便、明了的方法得到所需结果。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浅析电力建筑工程中土建的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依据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土建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土建施工管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温,电力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电能的使用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力资源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一些电力企业的施工量也越来越大。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现状分析,通过对电力项目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讲述,提出了电力建筑工程中土建的施工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电力建筑工程 土建 施工 技术管理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建设工程关于质量方面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电力工程中的土建施工建设施工,是企业关于质量的方面管理取得良好发展的要素,这个措施可以提高自己的设备关于质量的方面,并且可以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多必需的关键,任何企业都会不断地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不断地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在电力工程的土建施工中,电力企业也应该不断地加强管理,不断地学习高新科技。将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变得更科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工程高质量。 一、电力建设工程土建管理的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依据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而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土建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土建施工管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温,电力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电能的使用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力资源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一些电力企业的施工量也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逐渐实现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企业土建施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从事土建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有限,素质比较低,安全生产的意识比较薄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我们可以进行岗前培训,对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安全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进行工程的施工。另一方面,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室和部门要进行责任的划分,不同的区域选择相关的责任人,划分不同科室和部门的责任区,每月进行一定的考核,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同时,随着电力行业逐步实现市场价,企业需要不断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内部不断加强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扩展新的市场等,采用不同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工程的质量安全还电力设施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安全生产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土建工作的质量,同时,在土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对土建工作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土建工作的管理效率。 二、电力项目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安全性差 电力项目土建施工涉及部门多,施工作业人员复杂,一些部门的工人属于临时聘用,这些工人专业施工技能较差,不能很快适应施工地的安全管理要求,对于工地的安全操作标准与安全施工技术缺乏理解,这种情况降低了施工的安全性,增加了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与安全隐患。同时,电力工程土建项目大多采用对外分包的管理模式,部分分包老板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层层分包,忽略了对员工的安全保护,加之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增加了大量的安全隐患,第一线的施工人员安全观念较低,固有的施工行为一时难以转变,这就使很多安全活动只是表面文章,工地安全施工方式由于成本高,耗费的时间、精力较多、工程管理层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安全投入,施工各部门没有形成安全第一、责任生产的管理局面。此外,土建工程的主题框架基本都是在露天,天气条件变化大、劳动强度高、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交叉施工作业较多,这些因素都对施工的安全性产生了而不利影响。 2.土建与电气配合工作不到位 电力项目的土建施工与普通项目的土建施工有很大的不同,电力项目的土建施工时电力设施安全的基础条件,是电力项目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建设香米土建施工越来越多,其建设周期不断缩短,在土建施工过程中,电力项目需要安装的预埋构件、电气设备、预留电缆沟等,因此土建施工进度与电气安装进度要协调一致,满足电力项目安装的要求,例如:土建施工要考虑电力工程的主控楼、电缆沟、屋内配电楼等施工项目,特别是要合理的安排各土方的挖掘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施工流程,在土建时期,要将电力项目的设备基础、电缆沟与土建施工同时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材料损失,又如:在土建预埋电缆钢管时,其焊接要达到规定强度,以免影响往后的土建施工。在电缆沟的安排上,要处理好电缆沟与土建施工的矛盾,分开高低压电缆沟,避免后续铺设中电缆出现问题。 三、电力建筑工程中土建的施工管理 1、土建施工中的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程的土建施工过程中,施工度要适应项目工程管理的需要,在保障土建工程质量与施工工期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调控土建工程成本,从组织制度上、技术上、经济上综合控制、统筹跳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在组织猪肚上,施工对要明确工程组织结构,争取做到施工各部分都有详细的成本控制计划与控制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同时在土建工程中,要严格执行监理制度,通过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验收、保管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促使土建工程更加合理,以实现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真正实现投入的最小化与收益的最大化,在制度层面上,要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建立由土建负责单位、项目经理、预算人员、审计人员与现场管理人员统一负责结算的方法,层层把关,利用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将土建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此外,鼓励员工创造各种成本节约方法,降低土建施工的成本。 在经济与技术上,管理人员要善于比较资本投入的计划值与实际产出值,严格审批各项开支,同时根据土建工程的实际情况调整施工进度,在以往的店里项目土建设计中,设计人员由于思想较为保守、缺乏经济观念,致使工程设计的经济性很难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店里项目土建工程的设计时,要将技术与经济优化结合,以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现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搭配。在技术上,利用新技术、引进新方法,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土建施工对可采用限额设计法,此法按照投资预算与土建工程的初步设计,将审定的投资额分解到各部门,然后再下分到各施工单位,限额设计法严格控制施工图与技术设计,综合考虑了节约投资、保证设计、尊重施工规律的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例如,某变电站通过组织制度与经济技术管理,大幅度降低了预计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表1。 表1 某变电站主体项目成本控制表 2、加强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电力项目建设迎来了建设高峰,各电力建设企业的施工任务相当巨大,加强电力项目的安全管理,倡导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各大电力企业必然选择。 2.1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 参与电力工程土建施工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土建工程的施工要点与图纸设计标准进行安全施工,对土建现场的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并制定相应的安全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施工人员要严格禁止进入施工现场。各土建施工单位要认真学习、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在交接班时要做好交接工作,交接时必须有相关责任签字,同时,各单位要加强安全学习,举办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让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分析事故案例。并利用安全事故资料、演讲会、案例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安全生产”的意识深入人心。 2.2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土建施工单位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安全检查部门要加大施工时段的监察力度,对于电力施工中存在的隐患要及时通报解决,同时,安监部门要加大安全投入,购买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为施工单位提供优良的施工环境。同时,安全监督部门与土建各单位、施工队要建立相应的安全责任状制度,明确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与赏罚制度,并制定安全事故分析制度,争取杜绝安全隐患。 各监督部门在土建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其监督检测的重点是施工现场的机械、材料、项目主体工程的安全防护、施工人员安全用电、施工现场的放火设备等,安监部门可以设立若干安全文明督导组进行严格检查,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违规现象,严肃查处,限期整改,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的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 3、完善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关系着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只有工程质量有了保障,电力项目才能为人民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电力项目土建施工的管理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层层把关,不断完善土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方位管理。 3.1 严把施工材料关 对于电力项目土建工程的施工材料,采购方要严格控制质量,采购时必须联系多家生产单位,通过产品对比,确定质量 过关、价格合适的施工材料,采购的材料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材料采购标准。采购完成后,施工对要执行材料验收程序,只有通过验收的材料才能进入工地,此外,项目经理对采购的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要严格处理。 3.2 严格施工程序,坚持检查制度 施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电力项目的设计标准,严格按照施工程序进行作业,对于电力设备主控室、电缆沟、楼梯走道等关键是施工部位,在施工时,要有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监督其施工,质检人员要及时收集施工的质量信息,对于非关键施工部位,要采用随机抽检法检测其质量。同时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系统,以专门的技术人员作为质量信息处理的中心,负责整理、反馈质量信息,以确保施工质量。在土建工程每道工序结束后,要由作业施工组进行自检,再由施工负责部、项目部、安检部组织有关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互检,并请监理师审核,并签订质量严格验证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质量事故,施工方要组织人员分析原因,严肃处理责任人员。 结束语 电力建设单位项目管理,要根据工程特点、人员结构,本着安全、高效、优质的原则,制定符合本项目的管理方法和严谨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切实严格执行。同时调动和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创出企业品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电力接地与监理要点 摘要:建筑工程电力接地同防雷接地系统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本文在探讨建筑工程电力接地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在施工之中如何进行监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力接地;监理 引言: 接地是最古老的电气安全措施,到目前为止,接地仍然还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电气安全措施之一,而且电气设备的接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毕竟接地技术是电气设备安全的核心技术。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接地方式,例如:强电设备、弱电设备、直流设备、交流设备、生产设备、生活设备、高压设备、低压设备,还是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这些都是接地技术所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生活中所常见、常用的手段。但当前就我国的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接地技术而言,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 1、接地 接地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之间做良好的连接,称为接地。埋入地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或接地极,有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之分。连接接地体与设备、装置接地部分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线,又分为接地干线和接地支线,接地线在设备、装置正常运行时是没有电流流过的,但在故障情况下要通过接地故障电流。由若干个接地体在大地中相互用接地线连接起来形成的而一个整体称为接地网。 对地电压在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大地作半球形扩散,由于半球形的球面在距接地体越远的地方球面越大,所以流散电流越小,试验表明,在距单根接地体或接地故障点20m左右的地方,实际上流散电流趋于零,电位也趋于零,通常被称为电气上的“地”或“大地”。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如接地的外壳和接地体等,与零电位的“地”或“大地”之间的电位差,称为电气设备接地部分的对地电压,或称接地装置的电位,如图1所示,用UE表示。 接触电压是指设备的绝缘损坏时,在入地电流扩散的区域内,人的身体可同时触及的两部分之间出现的电位差。例如人站在发生接地故障的设备旁边,手触及设备的金属外壳,则人手与脚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即为接触电压,如图1所示,用Utou表示。 跨步电压如人在接地体周围20m的范围内走动,前后脚之间约为0.8m的电位差称为跨步电压。如图1所示,用Ustep表示。在带电的端线落地点附近行走时,同样也会出现跨步电压,跨步电压的大小与离接地点远近及跨步的长短有关,越靠近接地点及跨步越长,跨步电压越大。通常在离接地点20m以外处,跨步电压趋于零。 2、接地方式 2.1、工作接地:是指在正常情况或事故情况下,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可靠的运行而必须在电力系统中某一点进行接地的方式。 2.2、重复接地:将零线上的点与地再次作为金属连接。 2.3、保护接地:为了防止因为绝缘损坏而遭到触电的危险,从而与电气设备带电的部分相绝缘的金属外壳等同接地体作一个连接的方式。 保护接地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防止间接触电而将设备外露可能导电的部分接地。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如果电气设备的外壳不接地,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发生一相碰壳时,设备外壳电位将上升为相电压,此时人接触设备时,故障电流将全部通过人体流入地中,这显然是很危险的。当有保护接地时,人体触及故障设备外壳时,电流将同时沿着人体和接地装置流过,接地电阻越小,则通过人体的电流就越小。因此适当选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就可以保证人身的安全。接地保护一般应用在高压系统中以及在低压的IT和TT系统中使用。在供电系统中,凡由于绝缘破坏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例如变压器、电机、电器等的外壳和底座,均应采用保护接地。 2.4、接零:与带电部分相绝缘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等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零线相连接称之为接零。 所谓保护接零就是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零线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在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系统中,采用保护接零措施后,当某一相绝缘损坏,是相线碰壳时,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则通过该相和零线构成回路,由于零线的阻抗很小,所以单相短路电流很大,它足以使线路上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动作,从而将故障设备与电源断开,既能消除触点危险,又能使低压系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从而起到了保护作用。 2.5、接地技术的原则和要求 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各种电气设备都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保护接地,而保护接地线就只是用作规定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的作用。 配电的接地要求:首先接地体要水平铺设,同时长度应该为2.5m、直径不小于12mm的固钢等,并用截面大于25mmx4mm的扁钢连接成闭合的环形状。而变压器则要同人工接地网相连。 3、电力工程监理 3.1、电力监理在电力工程中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工程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如何可以在建筑电力工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建筑工程中电力工程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竣工时间、工程消耗等,也关系到建筑工程在竣工后交付使用者的办公、居住体验。良好的电力工程质量可以保证使用者的正常使用,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持久的电力使用体验。保证建筑物内电力设备及电梯、照明等电力设备的正常使用,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办公、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电力工程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容易造成建筑物中电力设备及电梯停运、照明设施故障,电力线路短路、漏电还可能造成建筑物失火,影响建筑物的使用者正常生活、工作,对使用者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见电力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就需要电力监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电力监理工作通过对电力工程设计图纸、材料、施工工艺等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控制与管理,对于促进建筑工程中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3.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 员工进场后,首先是要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坚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第一,要改善和杜绝日常电力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电力工程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重复性的工作,许许多多的监理在重度的过程中忽略了细节,安全意识薄弱、管理疏忽大意从而造成工程操作人员的操作得随意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二,强烈的安全管理理论,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的认知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影响造成的。作为一个监理就是要将环境、设备和人员有机的结合起来管理。第三,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安全的预警机制,收集各种信息及时的预防和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第四,对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有效控制,保证工程操作人员按照规章程序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情况、提供准确全面的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服从指挥管理;做好电力设备的检查、维修和养护,有效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程度。 3.3、建立完善的体制对电力设施进行质量检验 电力设施的质量安全对于生命、财产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电力设施质量检验措施来保证我们的设施符合要求,对于检测出有质量问题的设施直接追究其监理人责任,这样的一种行为对于监理人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检验电力设施的安全性,从而避免由于设施不合格造成更大的损失。 3.4、注重人才培养,强化监理企业自身服务建设 在创设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及行业发展氛围的基础上,监理企业还应立足长远目标,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建设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人才是技术服务行业的核心资源,监理企业应从机制与手段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吸引、培养更多高素质、职业化人才。与此同时,监理企业还可设立核心技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用于监理工作的高科技手段及监理方式,真正实现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智力服务目标。此外,监理企业还应强化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构建中心数据库或地项目一线的C支持服务机制,要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及企业信誉,用实力、信誉及优质服务来博得社会的认同。 3.5、业主与监理分工协作,提升监理工程师职责履行的公正性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而言,建设项目管理可分为业主管理和监理工程师的监理这两部分。业主和监理合理分工,有助于催促监理工程师更好的履行职责,同时也能避免两者间的争端与干扰。业主应充分授权监理人员,让其负责监理工作范围内的所有事务,提高其履行工程建设合同义务的积极性。监理除应根据规范及合同对建设工程进行管理外,还应认真监理施工合同中的业主及设计方,要公正、公平处理工程建设中的各项事务。业主则应赋予监理相应的职权,并为其履行义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能顺畅正常运行。 4、结语 电力系统接地不仅是隐蔽工程中的一项独特的、连续的、安全性强的工程项目,而且涉及的施工内容多,都需要提前预知、提前预控,不允许有一点疏漏。所以电气监理工程师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而且要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和提高。同时在监理过程中从点到面全过程把关,及时检查和发现问题,才能将电力接地系统施工控制在规范范围,达到安全用电的效果。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中电力变压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及其功率损耗问题研究 【摘 要】在建筑工程中,根据单位工程建筑规模的大小差异和使用功能的不同,都要用到规格、型号、数量不同的变压器。变压器是从输电到配电、用电不可缺少的电气设备。因其数量多、容量大,所以在广义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总的电能损耗约占发电量的10%左右。对全国来说,这意味着全年变压器总的电能损耗为1000多亿度,这相当于一个较大电力系统的发电量。变压器损耗约占电力系统线损的50%左右,在农电系统中变压器损耗约占农电网中损耗的60%-70%。因此,开展变压器经济运行,采用新型节能型变压器,降低变压器损耗,是实现建筑电气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是节约电能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功率消耗;经济运行;技术措施;制度建设;循环经济 0 引言 在我国,由于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6.7%,位居能耗首位,因此建筑节能刻不容缓,而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电气节能。 1 变压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变压器的技术参数可表征变压器在供电过程中的自身损耗一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所以变压器的技术参数是分析计算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基础数据。变压器铭牌上标志的参数,一类是额定参数,表示变压器的基本性能;另一类是技术参数,表示变压器在供电过程中自身损耗的性能。鉴于用户配电变压器一般为双绕组变压器,本文以此为例加以说明。 变压器额定参数包括变压器的额定容量SN。一次侧与二次侧的额定电压U1N和U2N,额定电流I1N和I2N,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变压器最基本的计算式。 变压器技术参数包括:空载电流I0;空载损耗P0;短路电压Uk及短路损耗Pk。 1.1 空载电流(励磁电流) 空载电流的主要作用是在变压器空载运行时建立主磁通,并维持一次绕组中的低量损耗,所以常把空载电流称为励磁电流。 当变压器一侧绕组开路,另一侧加以额定电压时,在加电压侧绕组中所产生的电流称为空载电流I0。 在计算中空载电流百分比值在计算中空载电流百分比值10%是由变压器的铭牌标定的。 I0%=(I0 /I1N )×100% 式中:I0为空载电流,A;I1N为变压器一次侧绕组的额定电流,A。 1.2 空载损耗(铁芯损耗) 所谓变压器的空载损耗P0,是指变压器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条件下,变压器的二次侧不带负荷,处于开路状态,一次侧电路所消耗的全部功率。因为变压器在空载条件下,一次绕组的电流数值很小,因此,其铜损也很小,故通常将变压器的空载有功损失近似的认为等于变压器的铁损。 变压器的铁损为磁滞损耗ΔPn和涡流损耗ΔPe之和。 由于铁芯受交变电流周期性的影响,铁磁材料磁偶极子的排列也随着作周期性的变化,并产生磁滞现象,因而产生铁芯交变磁化的功率损失,通常称为磁滞损ΔPn,它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ΔPn为磁滞损耗,W/kg;Kn为磁滞系数,取决于材料的常数;f 为电源频率,Hz;Bm为最大磁通密度。 由上式可知,磁滞损耗正比于所用铁芯的重量并随磁通密度而变化。为了降低这种损耗,所用材料的重量应尽可能少,而磁通密度也不应太高,同一电压下磁滞损耗与频率成反比。 当穿过铁芯的磁通变化时,在铁芯内就会产生涡流,它环流于磁通向量垂直的平面内,根据楞次定律,涡流所产生的磁化力总是力图阻止原有的磁化力的变化,因而产生涡流损耗ΔPe。它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ΔPe为涡流损耗,W/kg;Ke为磁滞系数,取决于材料的常数; Kf 为波形因数(正弦波时为1.11);t为硅钢片厚度,m。 由上式可知,涡流损耗取决于所选用的磁通密度、铁芯叠片材料的重量、铁芯叠片的厚度和铁芯叠片的绝缘效果。由于涡流损耗ΔPe与硅钢片厚度t的平方成正比,故铁芯常用0.35-0.5mm或更薄的硅钢片铁芯,片间用绝缘漆绝缘,同一电压下涡流损耗与频率无关。 1.3 短路电压(短路阻抗) 将变压器二次绕组短路,在一次绕组加额定频率的低电压,当二次绕组通过额定电流时,一次绕组所施加的电压Uk称为变压器的短路电压,又称阻抗电压一般情况下阻抗电压Uk都以其对额定电压比的百分数Uk%表示,统称短路阻抗。 Uk =Uk / U1N ×100% 1.4 短路损耗 将变压器二次侧绕组短路,一次侧绕组加电压,当变压器绕组中流过的电流达到额定值时,测得的有功功率即为短路损耗Pk。由于一次侧加以低压,变压器铁耗很小,因此变压器的短路损耗可以认为等于额定工作状态下的铜耗。 上述四个变压器的参数中,空载电流I0及空载损耗P0主要反映铁芯的特性,是由空载试验测得的。短路电压认和短路损耗Pk主要反映一次二次绕组的特性,它们由额定负载条件下短路试验所取得的;P0与Pk主要反映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而I0与Uk则反映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但要进行换算,其过程如下: 变压器在空载实验时,电源侧的视在功率S0(kVA)为: 式中:U1N为电源侧额定电压,kV;I0%为空载电流的百分比;SN为变压器的额定容量,kVA。 变压器在空载时,电源侧的励磁功率(无功功率)Q0(kVar)的计算公式: 变压器在短路实验时,电源侧的视在功率Sk(kVar)应为: 式中:I1N为电源侧额定电流,A;UK为变压器短路电压,kV;UK%为短路电压百分比。 变压器额定负载时所消耗的漏磁功率(无功功率)Qk(kVAar)的计算式为: 在进行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分析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常近似认为: 2 变压器的损耗 2.1 有功功率损耗 变压器在传输功率过程中其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ΔP(kW),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空载损耗是与负载大小无关的固定损耗,通常容量较大的变压器,其空载损耗越大。负载损耗是与负载电流成平方关系的可变损耗。在T小时内,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ΔP (kW)、损耗率ΔP%的稳态计算式为: 式中:β为T时间段内变压器的平均负载系数;cosφ2为负载功率因数;P1为变压器的输入功率,kW;P2为变压器的输出功率,kW;Pe为变压器的额定功率,kW;SN为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2.2 无功功率损耗 由于变压器的变压过程是借助于电磁感应完成的,因此,变压器是一个感性的无功负载。在变压器传输功率的过程中,变压器自身的无功功率消耗远大于有功功率损耗。同有功功率损耗一样,T时间段内,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消耗ΔQ(kVar)和无功功率消耗率ΔQ%的稳态计算式为: 2.3 综合功率消耗 综合功率消耗是指变压器有功功率损耗和因其消耗无功功率使电网增加的有功功率之和。 综合功率损耗也是有功功率损耗,它的提出具有系统性。变压器综合功率经济运行是立足于电力系统总体最佳节电法,是既考虑有功电量节约,又考虑无功电量节约的综合最佳;是既考虑用电单位的节电,又考虑供电网损降低的系统最佳。 T时间段内双绕组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ΔP2和综合功率损耗率的稳态计算式: 式中:KQ为无功经济当量;P0Z为空载综合功率消耗;PkZ额定负载综合功率消耗。 3 结束语 总之,建筑电气节能是指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建筑设备,并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与管理,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不是简化建筑物的功能要求,降低其功能标准。因此,遵循这个原则,建筑电气节能可从变压器的选择、供配电系统及线路设计、系统功率因数提高、照明节能、电动机节能、节电型低压电器的选用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周转材料管理要点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增大,加强周转材料管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确保现场安全文明施工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结合当今施工企业管理状况,本文对周转材料管理的要点做简要分析、归纳。 关键词:建筑工程 周转材料 随着国内电力需求趋向饱和,电力工程的投资规模和速度已大幅下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不同程度面临任务不足的困境。同时,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建筑市场日益规范化、工程招投标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每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中,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价格优势是一个永恒、有力的竞争手段,在建筑市场也毫不例外。材料费用占电力建筑工程施工成本60%~70%,材料成本的控制对施工成本的降低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在材料费中,一般分为主材、周转材料和消耗材料三部分,所占比例大约分别为85%、10%、5%。周转材料作为非实体的措施材料,在工程中反复使用到不同部位,较主材、耗材的管理要复杂、难度也较大,周转材料的管理对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及保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选择合适渠道采购性价比最高材料 对市场经济的施工企业而言,工程周转材料的采购来源无非两种:自购或租赁。两者的优缺点也显而易见,自购一次性投入资金大,但如能长期使用或者项目完工后合理处置,摊销到工程的费用较低;租赁一次性投入资金小、可根据工程需要灵活安排进退场风险较低,但租赁价格往往比自购的摊销费用明显要高。因此,周转材料通过自购或租赁方式取得,取决于企业的资金状况、项目的性质、工程的周期长短、连续性及企业的发展战略。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根据企业和项目的自身情况,全方位、多方面权衡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以厂房为主的电力工程模板普遍使用木胶合板,因此木方、模板费用占周转材料成本比例接近一半。木材或木产品,同种类型、型号规格材料,不同品牌厂家、质量级别,价格会相差甚远。一味追求低价或者高质量对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都不一定利。周转材料采购前必须提供样品,经施工技术人员确认满足要求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材料。 2 加强周转材料的计划管理 周转材料的需要量由施工技术部门提出,物资部门据此编制备料计划,组织供应。因为周转材料是重复使用的,每次使用时间有长有短,且施工企业任务变化大,各工程所需周转材料品种、数量不同。如果计划不周,将会造成因某项工程购置的材料,工程结束后大量闲置,资金被占用。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做到用最省的周转材料按期、保质、安全地完成工程,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优选施工方案。工程主体材料用量是由设计图纸和定额计算出来的,而周转材料的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施工方案。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编制施工方案时,要尽量在不影响工程进度和不增加施工费用的前提下,选择使用周转材料最省的方案。如在大面积楼面组织施工时,实行分区分段流水施工,一次支模改为分次支模就可以节省大量支架和模板。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用企业现有材料,减少新置。对一些不常用和特殊规格材料应避免选用,以免购置后使用机会不多,造成闲置,占用资金。(2)做好到货计划。物资人员必须时刻掌握企业周转材料动态,并要深入施工现场,熟悉施工方案,了解工程进度,这样才能做好到货计划,组织好供应。在做到货计划时,除遵循一般的原则外,还应注意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尽量代用。 3 规范周转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控制 在施工现场,我们经常会看到:整根的长架子管被随意切成短管;完好的木跳板、模板、木方泡在水里或者作为垫路用;拆架、拆模时,各种材料乱扔乱丢,拆下来的材料也不及时运走、清理;零星的扣件、顶托、蝴蝶扣、钢模扣到处都有无人捡,回填埋掉、丢失的不计其数。不管是自购的还是租赁的,都给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企业应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着重加强制度管理。(1)制定奖罚制度。物资部门对周转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损耗率,并将指标作为对各施工班组进行经济考核时的一项硬指标,节奖超罚。(2)加强职能人员管理职责,严格按计划控制发放。明确工地周转材料归材料员负责管理,未经物资部门、项目部领导签字同意,工地任何人不得动用、借出。超额领用必须书面说明并经领导批准后方能发放。(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施工人员应文明施工对不按操作规程,野蛮拆装,造成周转材料损坏的,一律追究责任,不但从严处罚违规人员,对管理失职的班组负责人、项目施工员也进行连带处罚。(4)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对周转材料使用监督除了施工员外,物资部材料员也应经常性到现场巡视,发现违规使用行为及时给予处罚、遏制不良习惯势头。推行举报奖励制度,把监督的力量扩大。(5)及时从现场回收,严格控制存放材料数量,尽量减少储存不当造成的损坏和防盗不到位造成的丢失现象。 4 加强周转材料的保管保养 (1)根据周转材料数量多少,成立专职或兼职周转材料保养班组,采取计件承包制或总价包干制,及时对退库的材料进行维护保养,为周材保值增值。(2)采用专用机械,提高维修、保养工作效率。架子管、扣件、顶托等钢铁类的材料市场上均由专用维修机械,如架子管调直除锈油漆一体机、扣件螺丝维修机、顶托维修机。随着近年来人工费的大幅攀升,适当采用机械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保养成本。(3)周转材料应专库分类存放,按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堆码整齐,各种材料必须上盖下垫,有条件的要模板、木材要进室内仓库储存。 5 明确合同约束,分包队伍全程参与周转材料的领用管理 现代建筑总承包施工企业走的都是管理型道路,企业自身的工人越来越少,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是普遍现象。由于周转材料占用资金巨大,专业或劳务分包模式下周转材料大多都是总包单位提供给分包队伍使用。这样必然会给周转材料的合理使用、成本控制增加很大的难度。根据经验,应对的策略为:加强合同约束,要求分包队伍全过程参与周转材料管理,具体如下:(1)在签订分包合同的时,必须与分包队伍签订周转材料领用协议,协议中详细明确周转材料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考核标准,如周转材料的使用量、使用时间,模板、木方等易耗周转材料的周材次数,架子管、扣件、顶托等金属材料退库的完好率和损耗率。使用量、使用时间和损耗率等超标的费用由分包队伍承担,结余的按比例给予一定奖励。(2)分包队伍参与周转材料计划、验收、领料、使用、退库的全过程,协议中明确每个环节分包队伍需完成的工作。尤其是队伍提交使用计划、共同参与验收、领退时双方共同签字确认等方面,要求越详细越好。(3)建立定期周转材料盘点机制。周转材料应在每月或季度进行详细盘点一次,防止在多次领、退过程中单据、记录不全,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账目错漏积少成多,最终对班组的考核时缺乏证据。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 承接任务 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 施工准备 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 工程施工 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 竣工验收 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 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根据设计要求,在实际中落实质量目标,根据其自身特性,有效的管理并控制质量问题。所以,在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从质量控制的责任和制度出发,明确管理重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确立管理规范,实现全过程系统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有效的进行。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本文阐述了电力建筑工程项目控制的特征和管理中的要点。从落实电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要素、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与保证重要分项工程质量三个方面,对电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由于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不同于普通产品,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强等特点,造成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保证重要分项工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质量得以保证。 一、电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特征 电力建筑工程是保证电力生产、使用的基础,电力建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往往不能按照常规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因此电力建筑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具有与其他建筑工程所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的复杂性,影响电力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涵盖了地质、技术、气候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工程质量需要控制的层面比较多,为其质量问题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困难。 2、工程的重要性,电力建筑工程质量通常会影响工程管理的所有层面,工期、成本等都是受到质量的制约,质量是工程的第一生命,因为质量问题会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影响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以致损害人们以及社会的利益。 3、工程的随机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工程质量问题也会随着改变,其控制的重点和对象也会发生改变,因此质量问题就随之发生变化,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也就会凸显出来,所以其具有随机性。 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 1、管理职责的落实 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在施工中应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责,因为只有管理职责的明确才能让所有的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并可以将所有的管理成员有机的组织起来,为质量管理的目标服务。因此在工程项目开展的初始阶段就应当将质量控制的职责划分并下达到部门和个人。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管理职责就要求项日经理能将不同专业的项目成员组织协调起来,始终以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建设项目管理团队为己任,展开跨文化背景、跨专业技术知识的合作,从而通过团队力量发挥“1+1>2”的放大效应,实现既定的项目质量目标。 2、完善和落实质量管理体系 在项目施工的阶段,质量控制应在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之下进行实施,因此应先针对具体的实际工程内容建立质量管理的体系,确定的是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对项目级负责人进行权限、职能的规范。同时对重点技术措施、工艺等委派专人进行负责,并进行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体系中还要完善质检工作,对完成的子项目、半成品、成品等规范质检、试验的项目和内容,并安排做好记录,以保证阶段工程的质量。工程项目部应针对具体的实际工程建立相应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施工项目的具体质量目标,对项目各级负责人及其职责和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此外,还要定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如钢筋焊接过程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工程项目的检验试验计划,包括重要性阶段质量检查安排,并为实施项目计划配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源。 3、参考标准的控制 任何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都离不开标准的确立,因此在施工准备阶段就要对施工中所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审核,即对所执行的规范、标准、文件等进行审核,以保证其标准符合当前的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保证项目质量控制所应用的文件是有效的。 三、施工阶段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的分项项目和工艺流程,这给质量控制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因此在施工质量控制中应该对一些重点工程进行控制,实现以点带面的质量管理效果。 1、钢筋工程 钢筋绑扎前要熟悉图纸,按设计要求编制由技术负责人审核的配料单,然后在交由施工人员按单加工,统一下料完成绑扎成型。钢筋的加工形状、尺寸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以及规范。绑扎的时候应控制其接头的质量,保证位置和搭接的长度符合规范标准。如需要焊接的时候,应重点检查焊工的资质,必要时应进行考核,符合上岗要求后方可上岗,严禁无证作业。同时在焊接时进行必要的现场监督。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规范中的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要求。 2、模板工程 混凝土施工中模板的搭建也是重点工程,在模板使用前应涂隔离剂进行保护,拆模时清理干净,堆放整齐。模板和支撑在搭建的时候应经过严格的计算,按照施工的专项方案及规范进行检查审核。模板拼接保证严密,并利用密封胶带进行密封防止漏浆。模板搭建完成后应对其水平度和垂直度进行检查,保证符合工程设计的水平度和垂直度,以此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在模板工程中应注意,在浇注前必须对模板的位置进行测量和记录,检查所有的预留位置和尺寸是否保证没有误差,模板的支撑是否牢固接缝密封。浇注时也应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处理涨模、漏浆等事故。 3、混凝土工程 在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工程是最大的子项目,其涉及到基础、主体结构的绝大部分工程内容,因此在施工中应重点保证其质量控制。做到重点项目应设计专门的浇注施工方案:明确浇注的路线、方式、施工缝的留设、养护方法等,并按照需要制作试块并检验其抗压性等;同时应对原材料、配合比、坍落度等进行全面的检查;浇注时应对浇注层次、振捣措施等进行监督和规范;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运输要求保持混凝土的均匀性,不漏浆、不失水、不分层、不离析。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浇注完成后的养护工作也需要有专人负责,对其进行全程系统管理。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遮盖不全,浇水不足,以至表面泛白或出现细小干缩裂缝时,应立即仔细遮盖,充分浇水,加强养护,并延长浇水日期加以补救。 总体的看在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中,应以混凝土项目的质量控制为主,按照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次序制定质量监控的要点和管理措施,以此保证每个子项目的进行都有流程性的质量监控作为保证。 4、砌体工程 砌体工程施工前。要先熟悉图纸、图集及质检站有关文件要求,实行样板开路制度。做好样板墙,经公司质量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大面积施工。钉子墙、转角处以及窗台下一皮砖处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加设钢筋,以防止窗台、墙角处裂缝。墙体转角处严禁留直槎;墙体转角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如交接(非转角)处留斜槎有困难亦可留直槎,但必须砌成阳槎,并加设拉筋,也可做成老虎槎。承重墙与隔断墙的连接,可在承重墙中引出阳槎,并在灰缝中预埋拉结钢筋,每层拉结钢筋不少于2,1,6,承重墙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连接应沿墙高500 mm设置2+6拉结筋,每道伸入墙内不少于1 m,墙体砌成大马牙槎,槎高4皮砖或5皮砖,先退后进,上下顺直,底部及槎侧残留砂浆清理干净,先砌墙后浇混凝土。相邻施工段高差不得超过一层楼或4 m,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8 m,雨天施工不宜超过1.2 m。施工段的分段位置宜设于变形缝处及门窗洞口处。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电力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应将以下措施作为质量控制的核心工作来抓。首先,要增强管理责任制和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正如前面所述,质量管理离不开的是责任制度,只有明确职责才能保证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有了责任还要有管理的依据,因此管理的体系必须完善:将制定责任和人员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工程质量管理的网络,整个项目的管理人员都应当肩负起质量控制的责任,并明确其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其次,从人员的素质入手,对整个管理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升,这两个方面是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要点,只有提高了质量意识和实际作业的操作技术水平才能全面的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最后,在质量控制中应突出监理的作用,即明确制定监理细则,规范其在进行进度、成本、质量控制中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工程监理的工作依据,方便其按照标准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来辅助项目部完成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效率和监管力度。 电力建筑工程论文:电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电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根据设计要求,将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电力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其自身的管理特征,因此在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从质量控制的责任和制度出发,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管理重点,确立管理标准,实现全过程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控制 质量责任过程控制 由于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不同于普通产品,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强等特点,造成实施阶段质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好项目质量管理要素,严格控制项目施工质量因素,保证重要分项工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控制。 一、电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特征 电力建筑工程从某些方面来看是保证电力生产、使用的基础,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往往不能按照常规的技术和措施进行。因此电力建筑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具有与其他建筑工程所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复杂性强,主要表现是影响电力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包括了地质、技术、气候等方面,使得工程质量需要控制的层面增加,为其质量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制造了困难。 2、重要性,电力建筑工程质量往往会影响工程管理的所有层面,工期、成本等都会因为质量的问题而受到影响。更加严重的是质量问题会给工程留下安全性隐患,使得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使用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人身和财产的损失。 3、随机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随着工期的进展,工程质量问题也会随之改变,其控制的重点和对象会发生改变,因此质量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也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其具有随机性。 二、电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要点 1、明确管理职责 电力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在施工中应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责,因为只有管理职责的明确才能让所有的管理人员各负其责,并可以将所有的管理成员有机的组织起来,为质量管理的目标服务。因此在工程项目开展的初始阶段就应当将质量控制的职责划分并下达到部门及个 人。 2、完善和落实质量控制体系 在项目施工的阶段,质量控制应在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之下进行实施,因此应先针对具体的实际工程内容建立质量管理的体系,确定的是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对项目级负责人进行职能、权限的规范。同时对重点技术措施、工艺制定等委派专人进行负责进行质量控制。 另外,对施工中的关键工艺、特殊工艺等,如钢筋的焊接工艺制定控制明细表,利用表格的填写来完成对工艺流程的控制,进而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最后,在质量控制体系中还要完善质检工作,对完成的子项目、半成品、成品等规范质检、试验的项目和内容,并安排做好记录,以保证阶段工程的质量。 3、参考标准的控制 任何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都离不开标准的确立,因此在施工准确阶段就要对施工图中所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审核,即对所执行的规范、标准、文件等进行核对,以保证其标准符合当前的国家、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即保证项目质量控制所应用的文件是有效的。 三、施工阶段的重点子项目控制 施工过程中有众多的子项目和工艺流程,这给质量控制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因此在施工质量控制中应对一些重点工程进行控制,实现以点带面的质量管理效果。下面就例举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1、混凝土施工中对钢筋的控制 在施工中对钢筋的绑扎应按照设计图纸,在熟悉图纸的前提下应编制配料表单,然后在交由施工人员进行加工,统一下料完成绑扎成型。钢筋的加工形状、尺寸等应按照设计执行。绑扎的时候应控制其接头的质量,保证位置和搭接的长度符合规范标准。如需要焊接的时候,应重点对焊工的资质进行审核,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考核,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岗位,同时在焊接时进行必要的现场监督。 2、模板搭建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中模板的搭建也是工程的重点,在模板使用前应使用隔离剂进行保护,拆模时应保证对其进行清理。模板在搭建的时候应经过严格的计算,按照施工的专项方案进行检查审核。模板拼接保证严密,并利用密封胶带进行封闭防止漏浆。模板搭建完成后应对其水平和垂直度进行检查,保证其各个方向符合工程设计的水平度和垂直度,以此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在模板工程中应注意,在浇注前必须对模板的位置进行测量和记录,检查所有的预留位置和尺寸是否保证没有误差,模板的支撑是否牢固接缝密封。浇注时也应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处理模板变形、漏浆等事故。 3、混凝土质量控制 在电力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工程是最大的子项目,其涉及到基础、主体结构的绝大部分工程内容,因此在施工中应重点保证其质量控制。应做到重点项目应设计专门的浇注施工方案:明确浇注的路线、方式、施工缝的保留、养护措施等,并按照需要制作试块等;同时应对原材料、配合比、坍落度等进行全面的监控;浇注时应对浇注层次、振捣措施等进行规范和监督;浇注完成后的养护工作也需要有专人负责,对其进行全程管理。 总体的看在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中,应以混凝土项目的质量控制为例,按照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次序制定质量监控的要点和管理措施,以此保证每个子项目的进行都有流程性的质量监控作为保证。 四、结束语 总结实践的经验,在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应将以下措施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来抓,首先,增强管理将责任制和管理体系完善起来。正如前面所述,质量管理离不开的是责任制度,只有明确责任才能保证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有了责任还有有管理的依据,因此管理的体系必须完善,即将制定、人员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工程质量管理的网络,整个项目的管理人员都应当负有质量控制的责任,并明确其工作的内容和标准;其次,从人员的素质入手,对整个管理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质量素质的提升,其中包括了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这两个方面是影响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只有提高了质量意识和实际作业的技术水平才能全面的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最后,在质量控制中应突出监理的作用,即明确制定监理细则,规范其在进行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中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工程监理的工作依据,方便其按照标准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借助第三方的力量辅助项目部完成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效率和监管力度。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保持在快速的增长中,最近几年人们也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协调上,国家想在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也治理好,最需要做的工作是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的规划。笔者在文章中对财务管理和绿色经营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了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经济环境风险平衡研究 1.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1.1企业的类型。我们对绿色财务管理这个课题进行调查,可以很快的看到在目前的环境下,想很好的对国企单位开展绿色生产的成功改造,是有很大的难度。同时我们对一部分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开展绿色改革的难度比较小。 1.2经营的目标。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重要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只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让很多的企业尝尽了苦头。因此现在需要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把绿色观点推广出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清楚的明白,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降低开支,还可以推动社会产业链建立比较健康的经营路子。 1.3关于企业的决策。对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员来说,给企业建立比较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整个企业开展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进行决策的时候只是想取得部分眼前利益,却忽视了社会的巨大财富,那绿色理念获得推广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 1.4关于监督以及管理的部分。企业进行前期经营时,应该把绿色观点深入的渗透各个环节里面,但是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很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却将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忽略了。 1.5政府的监督和支持。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由政府部门的各个领导做出统筹与鼓励的。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绿色理念有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一部分的政府部门没有对它做好支持,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绿色财务管理主要的理念 2.1可持续发展。我们很多人说到绿色理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宣传绿色经营重要的途径。当下的社会有很多领域逐步的看重可持续性发展对本领域的积极作用,只有正确的对待生态资源,懂得平衡,才会有很多的获取。当然这同样可以用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中,应该把眼光放远,企业领导人想保证企业可以持续顺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获得资源的所有途径,建立起来双赢局面,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它们是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协作关键一环。企业一定需要将自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明确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相关价值观念。企业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未来会碰到的风险情况进行提前规划,研究两个主要因素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大家应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对目前的绿色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看到,想把财务管理模式维持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也需要把社会环境风险考虑进去做好研究。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企业是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将环境因素与资源的节能问题进行重视,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建设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应该重点协调的几个问题 3.1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针对目前很多的生产领域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重视的情况下,想让企业可以非常顺利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不能离开政府部门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所以政府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发展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1.1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它能够做到帮助关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法律条文做出细致分类,同时还应该强化执法的力度,去约束企业进行经营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和情况。在现在这样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管理的力度是不够的,缺少对企业很好有效的约束,尤其是对一些和环节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定在界限方面是比较模糊的。政府必须在法律监管的条件下对一些不法现象作出严肃的管理,才可以为推动绿色财务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1.2 对于政府机构另一个有效方面,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和鼓励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按照政策智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还可以稳定整体的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政府做法可以包括:①通过降低赋税等政策减轻一些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构造发展绿色产业的经营环境。②在宣传政策上重点引导企业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绿色消费的目标进行发展,这样一来更加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3.2企业行为。一直以来,企业作为社组成的细胞都发挥着为社会创造财务功不可没的价值,然而对于现阶段很多企业来说,一味的谋求利益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因此企业要想实施绿色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将企业自身经营利益与环境现状相结合,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已经行使相关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的财务综合管理,逐渐找到将绿色管理理念融入其中的办法。 3.3社会培植绿色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将绿色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开展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事项过程中,都在努力不断地寻根问源,为坚持追求利益与环境的平衡作出积极地改变。对于与财务管理先关的领域而言,更需要在处理资金筹集、投放以及在最后的回收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到主动地与环境理念相配合。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专门的“绿色机构”来辅佐财务管理相关事宜,这样一来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的将自身定位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对于构建共同的绿色生态文化环境而言,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摘要]江门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处理好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本文对江门中小企业在如果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江门具体情况提出7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生态文明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必须有企业参与和市民的支持,我在这里主要是想从企业经济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江门市政府都是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保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是江门市政府的施政方针。但要搞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企I的一切经济活动要紧紧围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生态的目标进行。目前江门部分企业排放污水、废气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情况还比较严重,极大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根据国家环保部印发了2014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列入严重超标排污企业名单的江门企业有109家,有废水企业31家,废气企业6家,污水处理厂18家,重金属企业54家。而部分企业排污企业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眼前利益,因此,政府在加强排污企业企业的监督监测和行政处罚同时,引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让排污企业认识到从长远来看治理比排放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真正从心理上愿意冶污。 一、江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面临的困难 (一)治污成本高于罚款 在污染防治方面,对超标排污问责并不重,超标的排污只需交纳相应的罚款即可,且很少以企业取得的收入挂钩。而通常这部分罚款要低于这个企业治理排污的成本,企业便宁愿超标排污了。如2015年广东省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江门市部分),废水类35家、废气类7家、重金属类102家、危险废物类7家,而废水处理厂只有20家,江门市201 5年9到10月的罚款,共罚款65.23万元,其中最低罚款2300元,最高只有10万元,从罚款的内容来看,超标排放废水并不多只有9.23万元,而罚款的主要原因是未取得许可证,如下图: 因此只要取得排许可只需交排污费,这样只能造成污染环境的代价低、守法的成本高,正是生态保护不力的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江门市是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内容”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了200份问卷,收回124份,只要调查三个问题:1、你是否愿意了解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这方面的知识:愿意了解的有68个,占总体的54.84%,不愿意了解的56个,占总体的45.16%:2、是否有意愿在企业偿试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有意愿的有44个,占总体的35.48,6,无意愿的52个,占总体的41.94%,没有考虑的28个,占总体22.58%,3、原因是什么:对未来企业管理有好处有42个,占总体的33.87%,没有精力,也不合算有44个,占总体的35.48%,没有财力有38个,占总体的30.65%。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思想仍停留在以减少费用支出为依据,企业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会减少的情况下做的意愿不强,想做但又怕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经营,也反映出企业管理冒险和创新精神不够。 (三)绿色财务管理缺乏制度的引导与支持 绿色财务管理目前只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成熟行业才开始采用,有关绿色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尚未出台,我国虽然量化了企业的排污费用,但污染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确认和计量很难判断,法律、法规对企业危害环境的处罚力度不太,再加上企业感到危害生态环境成本比较低,而要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然企业要增加成本,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要准备大量的资金投入。江门政府2015年节能环保(类)支出4012.73万元,只占当年GTP2240.02亿元的0.018%。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款)604.36元、环境监测与监察(款)1097.59万元、污染防治(款)1974.21万元、污染减排(款)336.56万元。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政府难以形成具体可行的绿色财务管理规范和标准来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加强污染的监控及检测、科学治理污染。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绿色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 2017年江门把工作重点落实珠三角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工作,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因此市政府应该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在全市广泛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培植全民绿色文化意识与氛围,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树立全面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新思维、新风尚和新行动,不断促进企业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和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同时向企业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让企业感受到环境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的理念,让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在企业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各环节,融入到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的全过程,让企业领导、职工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树立他们的绿色思想,培植企业绿色文化,让企业想做愿做。 (二)夯实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引入绿色财务指标分析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需要在原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会计要素并加强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小企业由于其组织结构简单、人员配置单一,管理工作多出现混同性。财务人员除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以外,还要兼任其他行政业务,这种管理工作容易导致其目标定位不明确,业务技能提升不快,不能对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科学掌握与灵活应用,财务控制能力差,导致绿色财务管理效益发挥不佳。现实中往往表现为资金运作效率低下,绿色项目投资收益不稳定,甚至远低于其他非绿色项目收益等,即不能正常完成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各种目标,从而影响了其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持续实施与发展。因此企业要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必须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会计协会开展绿色经济业务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不断制定和完善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政策,以供中小企业进行实地参照和实施。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用来评价企业环保和资源利用绩效情况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分析 摘 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然而当人们在为取得的成就喝彩的时候,却不得不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资源的总数日益减少,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在这个背景之下,财务管理工作就会朝着绿色管理阶段发展。所谓的绿色管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将环保和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效益融合到一起的一种管理方法。作者具体的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管理;绿色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 1 绿色财务管理概述 所谓的绿色管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将环保和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效益融合到一起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之前管理方法的前提之下,更加的关注环境以及资源,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带动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长久发展。 1.1 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1)绿色财务活动。它在原有的财会内容中增加了环保和资源利用两个要素,它规定相关的主体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不单单要将经济效益考虑在内,还要将资源的全面利用以及消耗能力、生态的受损程度以及恢复所需的资金等等考虑在内,它更加的重视社会的长远发展。(2)绿色财务关系管理。绿色财务关系管理是在原有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买家、政府、同行等财务关系管理的前提之下,添加了资源以及以及环境关系相关的内容。具体来讲,在开展新项目的时候,除了要做好和环保机构的沟通工作以外,还要联系资源部门,这样做到目的是为了保证新项目在新的状态之下不会有较为严重的问题产生,要不然的话就会导致资源受损,得不到永续利用了。 1.2 开展绿色管理的意义 (1)带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一直进步的。当相关的环境改变了的话,与之对应的各种系统以及体制等都会随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态势。当今社会,资源的总数只会减少并不会增加,因此为了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开展绿色管理。(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了。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一直开展各类型的活动,而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由于人的总数在不断的增加,虽说一个单体的活动可能不会对资源以及生态产生负面效应,不过如果是几亿人共同活动呢?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为了避免生态继续恶化,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开展资源和生态保护工作。在这种背景之下,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绿色管理。 2 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产权认定方面难度较大 就拿海洋来看,它占据了整个地球超过一半的面积,作为一种水体资源,它的归属性无法准确的界定。对于资源和环境而言,地球才是总体,如果过于认为界定的话,对于资源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除此之外,就算是我们能够很明确的界定海洋资源,但是因为海水不是固定在那里不会移动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的话必然会给多方造成影响。比如石油泄漏在某一处的话,它会随之海水的流动朝着其他的方向扩散,这样就会到达别的区域的管辖范围里了。所以,我们无法精准的界定环境和生态的归属。 2.2 国家之间不能携手共同担责 资源是属于每个国家的每个公民的,不过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国家之间没有携手共同面对。 2.3 没有完善的测评系统 绿色财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更别谈完整的测评体系了。当前大众普遍承认的测评指标有两个,分别是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不过在具体的测评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题,即无法精准的衡量,无法准确论述一个工程中的哪个要素可被列到上述指标之中。 2.4 没有做好监督工作 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控制制度,按道理,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都不到位。由于法律、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处处受限。很典型的一个企业行为就是废弃物的排放,在有人检查或参观的时候,环保设备是运行的,但是,假如废除限制条件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废弃物,虽说相关机构一再强调,但是还是有很多单位不遵守,作为环保工作者又不可能每天都盯在那里监督,这着实让人担忧。 3 原因分析 3.1 认知能力较低 大家之所以不关注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研究不到位。 3.2 盲目从众 不论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亦或是国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从众情绪,对于环境和生态来讲,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责任。 3.3 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前文中所说的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等指标难以量化考评,新的指标如环保设备上新率等众多的指标还没有落实,除此之外当前还没有形成团队,缺少高素养的人才,而且参与的主体太少,这就使得当前的测评体系不完善。 4 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4.1 积极推进产权认定工作的开展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资源是无法很精准的界定其归属于哪一方的,不过,我们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具体来讲有三点。第一,我们不能够只是将绿色财务管理挂在嘴边,而是要将其落到实处,从内心之中加以重视。第二,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该团队不单单需要精通财会知识的工作人员,还应吸收一些懂得资源保护以及精通数理化知识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一项浩大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万代的生存考验;第三,在做好了上述两点之后,我们还应该将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它的性质比较独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量非常大。 4.2 国家之间强化交流力度,共同担负起保护生态的重担 在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积极交流,做好沟通工作,共同担负起保护生态的重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具体来讲,第一要做的就是抛弃过去的那种盲目从众的心理,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都应该积极的参加到管理工作之中,要意识到该工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认真交流,积极沟通,按照国际条例开展工作。第二,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广大民众都能够意识到资源维护的重要性,从内心之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 4.3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评价体系具体细化,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但是诸如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人类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这也涉及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的后续完善。 4.4 政府引导,加强对绿色财务积极引导 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固然重要,不过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牵扯到每一个个体和单位,因此,国家机构必须积极引导。具体来讲,除了制定法规条例之外,还要完善奖惩激励体系。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被提出并不断得到重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发展绿色经济的目的?文章将对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浅析,探究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对策;企业;模式;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资源被占据并使用,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环境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都将对以后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环境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财务管理计划中的资金合理安排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使企业的发展具有科学性以及可持续性。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一段时间内将影响企业发展利润的最大化,致使很多企业舍弃了这种模式,但相对来说,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也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1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绿色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导向性作用。在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绿色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地将企业设定为经济人。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是希望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对社会发展负有责任,而不单单是追求眼前短暂的利益获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其目标效益是多层次的。 发展的内涵决定的是企业采取的不同管理理念。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追求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多种理念,其中包括经济可循环、对社会负责、保护生态环境、体现绿色经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理念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2目前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其中,也不乏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但在实行绿色管理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现出的是绿色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不足。 第一,制度缺乏完善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管理中所产生的环境效益是一项隐性的企业财富。相对于有形财产,环境效益不能用金额衡量。想要将绿色财务管理进行量化,是很难的。企业很难计算出环境效益的具体收益,绿色财务管理是一个不能具体量化的概念。 第二,企业类型的局限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长期受到政治环境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硬件条件差,社会责任重。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是长期发展所产生的颓势,财务基础薄弱,企业改造又受到规模大、人员复杂等条件的制约。相比较而言,新兴的民营企业及外企,经济负担较轻,同时硬件条件较好,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具有优势。 第三,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公司主要决策者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决策者如果只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缺乏责任感,不注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则很难实现绿色财务管理。从某些方面甚至很大程度上来讲,管理者的追求、能力、眼界在绿色财务管理中都起到了决定作用。 第四,企业监管。行业发展都有统一的标准及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但在维护市场秩序、监管企业发展行为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的作用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质量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相关部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第五,政府的支持与监管。企业有意向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目前来看,只有较少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对未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监管力度都极度缺失。 3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问题的因素分析 首先,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行为受到企业制度的影响,制度使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依据。当前,中国的企业发展虽然有其行为准则,但这些相关的文件或要求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财务等行为基础上,没有相关的文件、政策是针对“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绿色会计”的。由此,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指导与约束的欠缺,导致多数企业不愿意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其次,缺乏政府支持。根据西方国家多年来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政府在其中不仅发挥其监督作用,还要发挥其扶持作用、导向作用。如,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支持一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财政补贴;另一个是绿色税收。另外,在企业销售其产品的过程中,给予绿色导购扶持,同时通过绿色认证标志和绿色审计制度来提升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使企业发展在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中得到机会与认可。目前来看,我国在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扶持的力度不足。 最后,企业实力不足。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将导致企业的财政支出增加,即经营成本增加。同时,短期内,环境收益不明显,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一段时期内竞争力下降。尤其不利于技术落后、产业层次低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很难在不利的环境中开展及执行。企业基础薄弱,很难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4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第一,企业内部完善的规定及执行标准。下定决心,改变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计划的陋习,从根源上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能够对其进行监督,并长期坚持。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有较为严厉的惩处力度,表明坚持绿色财务管理的决心。 第二,建设绿色会计制度。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范围中包括企业生产的环境因素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在预算的计划中,将绿色财务计划的规定和措施都落到实处,将可能对企业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监管的范围,将有利于正确评估预算。 第三,转变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关。我国经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固定的经济模式,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正在努力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过去粗放的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正在向良性发展靠近。企业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将自身发展与政府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构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第四,完善激励制度。企业设置专项基金,用于绿色财务管理的落实与执行,通过激励政策,加快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企业如果想更好更长远地发展,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势在必行,树立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意识,使得环保理念深入企业的每个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利用旧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硬件设备的折损速度等,都将有利于企业的绿色发展。 企业进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绿色文明的氛围,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对企业员工有完整的培训流程,积累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团队的整体能力,使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技能能够传达到每一个人;同时,提高企业的绿色监管能力。同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行为准则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完善会计准则,提高其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使财务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最后,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小组,多种方案及计划的执行有完善的监理流程。配合企业的决策能力及科学性,保证决策与事实的相符性。 以上,是笔者对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一点浅析,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规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企业走上长远发展之路,同时,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环境,这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使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的保障。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企业的直接和最终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定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但相应的环境效益短期内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因此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就存在了矛盾。企业的环境效益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企业只能提高商品价格,将环境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提价的行为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很容易造成国内外市场销售额的锐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另外,我国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的成本高,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多项成本增加直接削减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要想把绿色财务管理贯彻实施需要巨大的成本支出,包括更换生产设备的成本和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的成本支出,进而削减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为经济效益强调的是行为独立和利益主体,而生态环境很难进行产权定义,这就导致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同企业经济效益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矛盾。 2.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环境效益难以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方式是货币,而环境效益是企业隐形的财产,很难进行产权界定,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价值规律,更是无法进行界定和衡量。企业环境效益衡量指标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不具有可比性。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环境成本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承担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再到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费用,因此环境成本无法在时间上按照会计分期进行计量,在空间量化上也存在问题,这一情况会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可靠计量。同时把环境效益的计量工具统一到衡量经济效益的货币计量工具上是很难做到的。从理论上来说,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能够获得相当的环境效益。但是当环境效益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计量时,会对企业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目标造成消极影响,并且会降低企业实现环境效益的积极性。 3.我国企业自身的限制。第一,有关方面人才的缺失。国内学者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深度和广度都还不足以系统的指导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来指导企业转型。第二,企业文化中绿色文化方面淡薄,企业管理层对绿色务管理的态度不明确。第三,由于国有企业存在机械设备老化、社会责任重、规模大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而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不足。基于我国目前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的成本相当高,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需要在环境效益未实现的一段时间内承担巨额的成本,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原因。 4.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在落实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环保法规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强制性规定对企业绿色环保生产提供具体的约束条件和扶持手段之外,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力量。社会大众的压力能够迫使企业提供其环境资料信息,以便政府部门统计资料制定相关政策和监察。虽然公众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仍然很淡薄,大众对绿色环保的追求远比不上对物质的追求。企业、社会、政府这三者的作用对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社会公众能够对政府工作和企业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并反过来推动政府工作和企业工作。国内企业缺失社会的大力支持,其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构建也就会举步维艰。 二、应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陷的对策 1.政府方面。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上,首先,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实现从传统财务管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型,甚至对少数企业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其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最终实现全部或者绝大多数企业都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要在税收上,增加环境保护补贴,给予积极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扶助。政府还应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促进企业绿色产品形成品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政府要建立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情况,以确认各项工作是否得到落实。政府的监督能够保证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才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在计划出现差错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差错,确保企业的形势可控。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使得行业协会对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再其次,政府机构要组织面向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宣传工作。宣传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向企业宣传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理念,向社会公众宣传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绿色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必要性,将会加深企业和社会对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解,推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国家可以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这一点是企业和社会无法做到的。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构建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绿色会计制度,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参考标准,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严加处罚,对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助,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向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型。 2.企业方面。①制订长期的绿色生产计划。随着绿色风潮在全球的兴起,我国政府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倾向也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研发人员研发了许多防治污染、节能减排的机器类如循环利用水资源、太阳能风能发电机等。基于上述情况,企业必须要制定长期的绿色生产计划,不能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得失,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企业制定绿色生产计划时,计划的时间应为五年、甚至十年,因为企业环境效益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得的,长期的发展才能获得环境效益。企业在制订绿色生产计划的目标时,要兼顾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同时,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既要保证经济目标的可实现性,又要保证绿色生产计划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性。②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素质。为解决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改革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层要主动向成功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由于国外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较为完善,因此企业也可以从海外适当引进成功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出色经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活力。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对理念认识的转变,企业管理层对理念认识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以及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上。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企业转变管理理念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积极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其次,企业要大力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其有关生态环境和会计二者的相关关系,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忧患意识,加速传统财务管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化过程。员工素质的提高能够促使员工以一种更专业的姿态投身工作当中,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再其次,企业要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运营的精神核心,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对企业的发展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在内部大力宣传绿色环保,强化财务人员对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解,使得财务人员更合理有效的将绿色财务管理融入到财务工作中;企业应当加大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保证资金在使用上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资源在使用上符合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原则。③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基金制度。绿色会计是指一种以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消耗应怎样补偿为核心展开财务工作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通过价值形式表示对生态资源及其变化的确认、计量、披露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应当实施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增加部分会计科目,以反映绿色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财务关系;同时在会计报表及其分析中设定一些指标,用于监督和考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不足,便于企业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完善和改进企业工作。 绿色基金是指企业投资一些具有环保低消耗、科技含量高等特性的项目时,在获得绿色收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绿色公积金形成的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绿色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吸引广大企业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投资,意在通过资本投入推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当建立绿色基金,并增加绿色投资的分红比例,借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入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资金链中,力求充足的资金和最低的投资风险。绿色基金的实行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帮助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发展成为良性循环机制。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应该是在绿色会计、绿色基金的基础上,揭示企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信息,将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环境要素纳入会计核算之中,在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承担应付的社会责任。 3.社会方面。社会中的行业协会是一个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机构,行业协会是一个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它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注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协会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行业利益的最大化,还是追求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行业协会更像是企业和政府的中间调和机构,行业协会不仅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要解决国内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成立专门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推进协会。另外,社会方面应当承担对人民群众的宣传责任,鼓励全民参与到绿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来,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培养全民“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社会大众也要主动监督国内企业,对不配合政府工作的企业施加社会压力,要求企业自觉公布生产经营过程中真实的环境数据,促进行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推行。[基金项目:1.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基地会计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议绿色财务管理 摘要: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今天,财务管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了绿色财务管理阶段。绿色财务管理兼具环境保护功能、资源管理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能,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研究,并强有力地执行和监督。本文就绿色财务管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后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绿色财务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务管理概述 绿色财务管理是将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在原有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和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财务活动,二是绿色财务关系管理。 1.绿色财务活动。绿色财务活动是加入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两方面内容的财务活动,它包括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和绿色分配四个方面,它要求各主体在进行财务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更要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消耗水平、可持续利用程度,环境的破坏程度、恢复成本等,更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2.绿色财务关系管理。绿色财务关系管理是在原有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买家、政府、同行等财务关系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资源关系、环境关系的管理内容,比如在上新项目时,除了原有与环保部门的合作之外,还应该增加资源部门的关系管理,从而确保新项目在资源的消耗与再生、环境的保护和净化方面不出现大的问题,否则,有可能竭泽而渔。 (二)施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软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财务管理无论从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还是从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财务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今天,施行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2.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由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会不断地进行各种活动,在经济至上的理念引导下,随着人类总体的繁衍,单个人的行为或许看起来不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构成了威胁,因此,只有在细处下功夫,保护好资源和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也要求施行绿色财务管理。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环境、资源的产权难认定、认定难 以海洋资源为例,海洋占到了地球总体面积的70%左右,海洋资源的产权归属本身就难以划分。对于资源和环境而言,地球才是总体,这种人为的、条块化的划分,并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向好;另外,即使海洋资源的产权和归属可以划分清楚,但是海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海水每天都在流动,海里的资源每天都在变化,假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的话,海洋污染会随着洋流运动扩散,也很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国家管理的范围。因此,环境、资源的产权难认定、认定难。 (二)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难以形成责任共担机制 环境和资源其实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但是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很难形成责任共担机制。如二氧化碳的排放超标,是极地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各国在减少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件事情上,早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具体到谁应该减少、减少多少上,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都在尽可能地争取最有利的减排额度,甚至互相指责,不断推卸责任,责任共担机制更是难以形成。 (三)缺乏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绿色财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目前,比较被认可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主要有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但是,这两个指标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难以进行衡量,很难评价一个项目有哪些可以列入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范围,列入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评价比例标准是怎样的;很难像基尼系数那样有规定的标准,什么样的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指标计算标准是正常的,什么样的指标计算标准是好的,什么样的指标计算标准是绝对不可以使用的。再加上目前并没有像注册会计师那样拥有审查资质的绿色财务管理师,人员队伍建设落后,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四)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不到位 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控制制度,按道理,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都不到位。由于法律、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处处受限。很典型的一个企业行为就是废弃物的排放,在有人检查或参观的时候,环保设备是运行的,但是,一旦解除了检查或参观的限制条件,偷偷向企业外直接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不少企业还是我行我素。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时时监控所属的所有企业,令人头疼。 三、原因分析 (一)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很多人对绿色财务管理不认识、不了解、更不懂得,才会对绿色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也较少,至今都没有完整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产权认定标准,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更是不到位。 (二)从众心理作祟 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才会造成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难以形成责任共担机制的局面。 (三)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前文中所说的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等指标难以量化考评,新的指标如环保设备上新率、环保设备使用率、资源消耗量、可再生资源再生速率、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还在研究当中,加之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队伍目前还未形成规模,研究人员较少,也很难形成合力,缺乏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精算师等专业人员,缺乏政府部门和企业乃至每一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导致到目前为止,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很难健全。 四、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快对环境、资源等产权认定的研究步伐 虽然对环境、资源等的产权认定很难,但是,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前,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首先是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了解和重视,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其次,要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这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会计方面、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更需要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精算师、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是一项浩大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万代的生存考验;再次,思想上重视了,人员到位了,还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和执行,这项工作漫长而琐碎,任务很艰巨。 (二)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责任共担,共同发展 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各国政府责无旁贷,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责任共担,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的从众心理,每国政府都应该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具有国际约束力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公约;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并强制执行;再次,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引导每一个主体的行为,从而为环境的净化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能。 (三)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评价体系具体细化,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但是诸如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人类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这也涉及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的后续完善。 (四)政府引导,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 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固然重要,但是,具体执行和监督却涉及到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每个国家等等的各个主体,所以,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除了政策、法律、舆论先行之外,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也非常重要,具体如何处理,需要相关主体的严格执行和监督到位。 作者简介: 张立霞,女,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析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作为时尚健康的标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经营作为自身经营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这一观念的研究,分析绿色理念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探讨了企业如何将绿色理念结合在财务管理中。 关键词:绿色财务 财务管理 应用分析 新世纪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增长了人类的生活欲望,使得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一个新的理念产生了――绿色发展,这个理念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绿色的发展理念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绿色健康的管理模式。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为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出台完善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扫除了一些不利因素,由此也促进了众多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阻碍了我国一些企业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为阻碍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设置了多种障碍,尤其是绿色壁垒。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绿色改革。这样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完胜对手,得以生存。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推崇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国内的引进由此产生了一种跟风潮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绿色改革,这也是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我国企业的发展才能够进入一个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生存,最根本的还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消费理念的转变,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绿色生活模式。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企业除了需要生产出绿色产品,同时需要在自身的财务管理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促进企业自身进行绿色投资,绿色融资。 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关键环节 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进行绿色变革,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分配,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和社会和谐发展相符合。但是绿色理念的运用,企业需要重视关键环节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促进财务绿色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筹资预期阶段 通过绿色的财务管理体系模式的建立能够使得企业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品牌价值,使得企业的筹资预期目标得到了实现。 (二)广告宣传阶段 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体技术的进步。广告作为了很好地宣传手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广告这个媒介,宣传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加深人们对其的认知、熟知、认可。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依靠广告这个平台向社会传播绿色的管理体系。 三、促进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更新 政府在企业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管理理念的运用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之所以这么受到企业的追求,不仅在于其自身先进的理念相比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追求的利益需求能够被其绿色股本受益模式所满足。企业财务要想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企业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善于发现自身的弊端并积极纠正。 (二)企业内部绿色理念的宣传 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绿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宣传绿色管理模式的概念,让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基层员工能够理解绿色理念的优势,进而重视企业的变革,促进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得到提升。然后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必将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同时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三)政府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政府政策对企业的改革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企业财务绿色管理模式符合了目前国家的有关绿色环保建设的理念,所以政府必定能够对企业的绿色改革给予支持。政府的支持更能够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绿色培训课程 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关键还是需要员工的协作。所以企业要积极宣传绿色管理理念的优势,并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争取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了解绿色管理模式。员工的认知、认可对于企业的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员工经过绿色理念的培训,相应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不仅在于其自身先进的理念相比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追求的利益需求能够被其绿色股本受益模式所满足。所以在建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就是需要让企业的员工对这个模式的认知,进而得到他们的认可,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循环经济理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中生存,必须及时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要及时转变理念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企业发展中。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带动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财务管理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经济和环境发生之间存在了严重的发展问题。“十二五”期间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随之应运而生。 1、概述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封闭性流动经济和资源经济的总称,可以根据资源消耗和资源再生等变化,对资源再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的一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展的模式,可以利用资源消耗―产品到再生资源等模式运转。在此循环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实现高利用、低排放,可以将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变化中,减少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可以由物质增长性社会向质量型服务转变,实现资源与经济协同发展。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增强,人们在使用和消耗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企业为了得到更广的市场前景,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在考虑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进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者中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只有顺应时展,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1.2绿色财务管理 绿色财务管理表示企业进行投资、筹资、运行以及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环境保护、企业赢利等考虑到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绿色筹资管理、绿色项目管理、绿色资本管理以及绿色利润管理。 第一,绿色筹资。绿色筹资是企业为了满足经营对资本结构信息进行调整的一种方式。绿色筹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责任,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资源吸引投资者。第二,绿色项目投资。该环节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增值。绿色项目投资要求企业不仅要投资生产经营资本,还要投入可循环资源和原始资源,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本的同步转换,在获得投资收益和价格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承担较少的资源浪费,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绿色利润管理。合理的利润分配对企业长期济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绿色利润主要进行绿色资本积累;股东支付绿色股利,增加投资者进行绿色管理的信心。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是保证企业绿色管理后续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实行企业的长期发展。第四,绿色营运资本管理。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不但增加,绿色营运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循环运营资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合理转换生产资本和生态资本,对企业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时间选择具有很大影响。生产资本和经济资本融合图如下图所示。 图1生产资本和经济资本融合图 2、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绿色理财的目标和建议 2.1发挥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宏观规划和协调 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经济立意、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目标一致。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但是绿色财务管理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一旦企业认识不当,将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时候,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给企业财务管理制定管理标准。首先,政府应该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标准,企业按照财务管理规划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标准。经过管理部门审批后注册登记,同时要求企业定期给管理部门所经营的活动提供流动资金。其次,相关部门必须公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获得的业绩并不断加强绿色采取管理宣传,还可以将没有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也展示出来,让消费者在购买绿色表示产品的时候,可以正确辨认绿色标识产品,加快形成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再次,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实施的绿色财务的生产标准,适当给予企业补贴,可以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起来,保证绿色财务管理的资源和经验可以实现共享,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该定期对实施绿色财务的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利用法律法规规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行为,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干预,实施奖惩制度,对污染的企业实施惩罚,对绿色生产的企业实施奖励,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2.2建立使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流程体系 首先,企业要实施旅社采购制度。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必须要对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考虑,还要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是否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绿色采购制度的实施,还可以鼓励并引导很多企业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或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让企业真正从源头上做到保护和节约环境,正确合理的应用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努力。其次,企业要加快实施清洁型生产。清洁型生产表示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断进行研究、设计和反复改造后使用能源、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等,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使用新型设备,在源头上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等环节中产生各种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企业生产中的有害污染物排放,保证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最后,企业必须不断回收并使用各种废弃资源。 2.3倡导并树立循环经济的绿色科技创新观 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为主,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的新型科技创新,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绿色科技创新可以将科技、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形成有机的系统,可以使用生态学原理对能量运动、循环和可再生能源物质进行开发、设计和研究,给企业的循环战略实施提供保证。 2.4树立绿色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在企业绿色化理财目标绿色化的实施下,企业内部管理也应该顺应时展,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首先,建立绿色化成本控制系统。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环节充分考虑环境支出。其次,实施旅社胡财务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实施财务评价体系,保证综合评价的实施注重环境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提高旅社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绿色财务内容的选篡改,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给企业绿色理财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结语 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财务管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针对性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路国朋(1987.12-),男,河南林州人,本科,中级经济师。工作内容及方向: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及财务审计。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趋势。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杠杆。本文对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实力。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路径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绿色概念备受全球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联合国在此影响下推出了保护环境的提议,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因此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此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做出适宜的发展规划,其管理模式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企业在利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具有哪些问题,又该找出怎样的对策与之呼应,这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重点。 一、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很多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认识不够统一,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经济学家孙佳认为,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的财务管理中,使我国的财务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作用。而吴金波和范永太则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企业有限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虑的,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才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刘淑华认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物质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方面,对企业资金的运转做好规划,协调好企业发展和财务资金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经济为主,绿色财务管理的特征倾向于低碳、环保以及高效率,要从企业中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入手进行分析,合理的调节财务关系,把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为环境效益服务,企业作为社会上“一类人”也要对社会发展负责,履行自己的社会公德义务,实现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作者认为,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思想的本质都是以绿色财务管理观念来提升环境保护,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实,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综合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其次;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环保低碳行为的有力实践。最后;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而不是“经纪人”。另外,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以环境效益为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时代新兴的一种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它是绿色财务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模式起到导向作用。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企业经营的绿色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主要是人类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有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不但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对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另外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从成本、效益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从节能减排、废物再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绿色财务理念中,发展循环经济要在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把用过的产品回收再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绿色经营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经营,因此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作绿色效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理念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人,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责,最终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其次,是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绿色筹资和绿色投资管理两个方面。绿色筹资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保护绿色能源和绿色成本支出上。企业的绿色筹资方法可以是政府拨款、绿色债券的发行和银行贷款等。企业把这些绿色筹资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绿色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项目收益还要考虑到对绿色因素的投资,这充分说明,企业在对一个方案进行审核时,要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共同对象进行分析。企业对收益进行核算时,要把循环经济所作的贡献融入到企业效益的核算中,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投资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作为基本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 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目前,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失,虽然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和章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的,没有针对绿色财务管理作出相应指导,企业也很少自觉的去建立相关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制度的缺失,阻碍了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有阻碍作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虽然我国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很多地方发展以GDP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出现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种企业在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绿色财务管理观念。 (二)我国的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还不成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的存在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上不可缺少理论的指导。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效益计量、绿色筹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等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后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缺乏一定的指导,所以一再搁置,莫衷一是。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政府以及相关的监督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执行者,要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相关部门没有突出的执行力。例如,企业在经营前,一定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才能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我国缺少这种审核力度和环境监督工作。 (三)我国企业对绿色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清楚这种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痛苦后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自觉的拥有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工业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绿色意识去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企业缺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降低。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尤其惧怕这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愿意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愿意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但是因为企业本身没有实力进行科学技术的更新,使这些企业的愿望只能称为空想,不能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实现。因此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让企业难以承受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四)我国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一些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形成定性的理论,不能给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指导,所以企业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技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没有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因此,因为基本技能的缺乏,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路径 (一)在企业中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有了相应的制度才能给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支持。其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关于环境在会计制度方面的条款。再次,对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以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要加入绿色资产、绿色信誉、绿色发展动力方面的评价。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针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解决策略。落实这一政策就要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审算方法,把国民生产总值改成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每一部分都加入绿色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经济行为。其次,需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现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依靠科学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企业的绿色发展,财务的绿色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法制环境的支持。加强绿色法制环境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现行环境制度和资源开发进行法制保护。我国在资源开采及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法律章程存在,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处罚力度不明确,执行力差;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有法不依,不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正规的生产经营。因此对于这种现象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让法律在重污染企业面前发挥实力,形成一种强制力和威慑力。其次,加强我国的绿色税收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在税收制度方面倾向绿色税收,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绿色发展观念,遏制污染企业的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对本国一些污染低的企业实行三年内免税政策,对污染高的企业加大税收政策。我国在税收方面还没有实行绿色的税收制度,因此需要借鉴他国的做法,建立健全绿色法规法规,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 (四)鼓励政策的实施 企业实行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要设定专门的绿色资金平台,对企业中绿色投资和绿色经营部门进行财政的补贴服务。其次,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这种绿色信贷政策是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在2008年,某地的兴业银行开始实行对贷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估,这就是绿色信贷的典型例子。再次,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进行产品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这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起绿色审计制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同时也让全社会了解那些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让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在社会人民面前曝光,通过这两种企业对社会不同的影响力来鼓励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经营模式。 (五)提高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能力,加强绿色理论的研究 企业增强自己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方面的意识,提高整个企业成员的绿色发展意识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企业提升对生态绿色企业文化的认识,在企业文化中加入绿色理念,使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正确的实施。再次,加强企业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生产基础。最后,在思想方面,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务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对环境会计知识的学习,对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和相关的绿色财务方法有深入的认识,为企业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绿色投资和绿色运营评估,完善评估体系,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打下组织人力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别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我国绿色管理的水平,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作者简介: 王治婉(1993-),女,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法务会计。 张 玲(1977-),女,辽宁省丹东市人,职务: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职人员),研究方向:税法研究。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绿色化经济是我国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全面响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的五位一体的改革制度,在保护环境,不影响其他体制的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但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绩效,还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就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一问题入手,分先财务管理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用绿色化理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措施。 【关键字】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绿色化理念 管理体系 一引言 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绿色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是影响公司利益的一个直接理论,价值创造,价值增值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标,在绿色化理念下的价值创造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企业还要采用资源回收技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实现节约化利用并进行价值增值。(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三.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1.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 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一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2.绿色化管理方针 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 (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3.绿色管理系统 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l)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结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摘 要:在低碳经济时代,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变革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企业适应新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低碳背景;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 低碳革命的到来,给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低碳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求发展应以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前提。为此,许多企业也开始变革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人们对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等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许多污染严重或环保指标不达标的产品被禁止销售,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可能破产或濒临破产。为此,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就成为必然。 (二)自身发展的要求 很大程度上而言,经济发展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科学的财务管理措施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矿山企业原本的财务管理已不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有效的资源及社会效益等因素融入财务管理的工作的一种模式[1]。 (一)绿色筹资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吸引投资者注意,以达到筹集资金目的的一项活动,称为绿色筹资[2]。在选择筹资渠道与方式时,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外部经济环境与自身发展情况而确定。常见的筹资方式包括: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在开发项目上获得低息或者政策性贷款;利用国家对煤矿产业的政策,获得专项性拨款;还能利用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等方式募得资金。 (二)绿色投资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成本方面还增加了一项――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而企业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投资模式,称为绿色投资[3]。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投资,是现阶段的两大绿色投资方向。矿山企业既是高耗费企业,也是高污染类型企业。为此,在投资方面应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矿井水处理站的投资,机械、设备与工艺的投资等,从而可以有效回收矿物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绿色营运 在资金的运营中,企业需要保持动态的平衡,确保不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则为绿色营运。为了做到动态平衡,既要对现金流入量进行合理的估算,也要对现金流出量进行合理估算,特别是绿色流量。比如,矿山企业必须考虑到树立环保形象与增加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绿色宣传费用、绿色设备购置与运行费用等环保成本,实现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绿色分配 企业借助合理的绿色利润分配政策,实现宣传环保知识的目的,形成绿色积累,为矿山企业再发展提供宝贵财富,这就是绿色分配。具体来说,包括4个方面:①绿色股利的发放顺序在普通股利前,但又在优先股利后;②早期绿色投资者在分配比例上应比晚期投资者高,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投资队伍;③绿色债权人可享有按比例分配利润的权利;④企业可提取绿色公积金与绿色公益金,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4]。 三、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瓶颈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目前仍缺少一套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思想,故在实施方面也只是单环节进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较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有效的绿色财务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是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制度前提。若想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求有相关的制度及规范,为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然而,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方面,却缺乏一套有用的规范,仍以传统规范为主,并未出台新的绿色财务制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及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矿山企业若想顺利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还需要有效的监督手段,包括政府、行业及企业自身方面。在实施初期,往往只看见企业在绿色费用方面的投入,但在收益方面并不显著,此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实际上,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能力并不强。比如,制度方面的欠缺,使得政府无法监督或者处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多数企业基本不会主动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另外,我国的矿业协会在这方面的地位及职能也较低,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推广。至于企业自身,由于刚刚起步,监管方面的职能仍较弱,更很难担起大任。 (三)矿山企业自身实力不强 企业自身的实力程度也是影响其绿色财务管理活动开展情况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影响企业经济实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这几个:资金、科学技术、人员素质。第一,企业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思想意识水平如何,都会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产生直接性影响。在许多矿山企业中,仍有一大部分管理者未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加上缺乏专业培训,无法对一些生态问题进行准确的预测与估算。第二,我国许多矿山企业在技术方面仍较落后,若想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必须对原有生产工艺、污染监测等工作进行改进,而这必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成本及资金投入。 四、矿山企业做好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重视绿色文化的培植与普及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也是管理者实施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文化指导方针。因此,若想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积极宣传与培植绿色文化非常重要。第一,要求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绿色文化理念,正确认识环境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才能以此为理论指导,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第二,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绿色文化宣传,使其对环境保护、环保风险、可持续发展等系列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在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及财务决策等各项财务工作中始终坚持该理念,为早日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第三,重视对其他人员的宣传,使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到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活动中。 (二)对原来理财目标进行变革,树立新的理财目标 在低碳环境下,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人们也更加倾向于青睐绿色食品。然而,矿山企业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矿山企业必须对原来的理财理念与目标进行变革,植入绿色理财理念。新的理财目标应该是在原本理财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行绿色会计 在以往的发展中,矿山企业大多以自然资源的开采为主要工作,环境污染较重,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实行绿色会计非常必要。绿色会计由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组合而成,它强调自然资源是具有有限性、稀缺性特征的,要求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核算对象变成了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只有在此前提下,绿色财务管理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五、小结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矿山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生产部门,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具有必然性、迫切性。只有真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领导者价值观与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随着现代化管理的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类型、发展规模、发展战略等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企业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文章阐述了领导价值观和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影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的因素,提出了加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并用研究调查的形式论证了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领导价值观;绿色财务管理;经济责任导向;个人主义导向 1领导价值观和绿色财务管理含义 绿色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理念,其将企业有限的发展资源、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起来,并与企业经营相联系的财务管理,其能够保证企业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2影响绿色财务管理的因素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绿色财务管理首先是缺少实践经验,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研究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具体的操作经验借鉴。其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管理缺少指导和束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领导者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另外,企业管理目标存在着偏差,企业在管理中仍然按照传统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使得领导过于重视经济责任价值导向,在制定决策时不考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这样的发展目标不利于企业绿色财务的实施。 从人为管理方面看,领导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本身的价值观相一致,领导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因此领导的价值观是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实施的重要前提。从当前情况看,多数企业领导者发展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但是偏向于个人主义,尤其缺少开拓发展的精神,同时领导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进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由财务人员来执行,但是从管理效果上看,很多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素养,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有效整合资源等方面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企业会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成功推进。 影响绿色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企业类型、政府因素、行业发展约束等,但是这些因素企业无法改变,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首先要控制好内在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领导者的价值观。领导者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方向,其参与人才引入的标准和技术运用选择,以及重大资产投资等企业的重要决策,因此只有领导者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从大局出发,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才有良好的实施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一旦确立,就能够确定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财务目标与国家政策、企业资源、管理制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定绿色财务的管理目标,才能够制定出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领导者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也要适时纠正自己的价值观。领导者要有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经济责任观,才能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打下观念上的基础。 3加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31积极关注领导者的价值导向 从本文的分析上看,领导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管理结果,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的前提,就是要评价领导者的价值导向。良好的领导者需要有以下五种核心价值导向: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价值导向;民主集中制的工作观念导向;公共服务为主的制度规范导向;以解决诉求为主的态度导向;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发展价值导向。领导者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在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需要快速反应并适当的转变领导者的价值导向,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在对领导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需要将领导者的价值观纳入到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并且定期的公示考评结果,从而激励领导者树立更加全面的价值观。 32树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绿色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政府对于生态发展问题的重视,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进行合理的把握,按照发展的规律制定绿色财务发展目标,并且明确目标的有效执行。领导者不仅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考虑,还要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4企业领导者价值观与绿色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41样本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选择的企业均为化工企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并且与环境资源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性,本文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均得到各个企业领导者同意并由领导者亲自填写,研究涉及的领导均为绿色财务管理的直接领导者。所有问卷现场填写后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对于存在变量不可控的环节是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使得同种数据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对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家公司展开调查,两公司旗下共84家企业,近600名员工,上至企业管理层,对于绿色管理均没有具体的概念理解。在84家企业中,炼油厂为59家,钢铁厂为35家。其中54家炼油厂的年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所有钢铁厂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有14家钢铁厂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该企业的年产量较大,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也较大,环境资源等情况影响企业资金的投放量,因此,必须对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42研究结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后发现,领导者影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的主要价值导向有经济责任导向和个人主义导向,因此企业在进行领导者价值观的导向纠正时首先要从这两个价值导向的方面进行决策。 从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上看,决定领导者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驱动导向为经济责任导向和个人主义导向。领导者在实施绿色管理行为时,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企业的发展,也就是经济责任,这也是企业在发展中最为主要的责任,相对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等级更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上看,领导者在执行企业发展决策的初期要首先考虑经济责任。由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特点,其管理行为与政府政策、会计人员行为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绿色财务管理具有管理风险高、管理见效慢等特点,这与领导者想要的管理结果存在的矛盾,领导者更希望看到财务绩效的提升和个人名誉的树立,因此需要加强领导者的集体主义导向,从而让领导者从企业长远的角度考虑,让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43研究不足之处 本次研究选择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均属于高耗能的化工类企业,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选择其他类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研究还需要增加对于纵向数据(例如时间)的分析。 5结论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上看,领导者主观导向的价值观为经济责任,但是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需要对领导者进行社会责任价值导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绿色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摘 要: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但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绩效,还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就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一问题入手,分先财务管理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用绿色化理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绿色化理念;管理体系 引言: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二、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二)绿色化管理方针。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三)绿色管理系统。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结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探讨 [提要] 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形下,如何以不破坏当前环境为前提使企业财富最大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现如今,随着绿色会计被提出,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也在逐步被企业接受。国家的持续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将以把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到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中为基础。本文就如何加强融资环节关于绿色环境问题的考量,以及如何开展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论背景 (一)“绿色思想”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而绿色消费意识,保护环境意识大大增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绿色思想的浪潮,绿色管理理念便应运而生。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想要达到“企业绿色化”则必须要将重心放在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上。 具体来讲,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关于如何将资源的有限性利用、社会的效益性和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理念。其目的是,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发生的根基是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的主要思想是解决企业如何与社会平衡发展的问题。它是使企业的目标、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这三方关系达到平衡的一种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的概念,其理论的提出、发展与应用到现实企业中去必定有一个衔接的过程,所以现如今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将必定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如何快速并透彻的认识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则成为了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应用到现实中企业、市场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二)以绿色会计理论为基础诞生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最近几年来,大自然的剧烈变化让人类将目光聚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相平衡的研究上来。会计人士也在积极探讨会计如何与环境高度结合的问题,提出了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诸多会计人士也逐渐加入到绿色会计的研究讨论上来,很多新颖的观点被提出,绿色会计的研究越发深入。而有了绿色会计研究逐步深入的前期基础,为了使企业在实行绿色会计的条件下正确筹资、投资,绿色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三)新时代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下,在仅考虑排污费、绿化费等简单因素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等。这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生态环境尚不严峻的时期,仍可以实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现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向人们预警,如严重的雾霾天气、冰川消融等,这些异常的生态问题引发了广大企业的深入思考。如何做到利益与环境双丰收,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盛行的今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革新,即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诞生。 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必然性 (一)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国门之外的企业也在逐步重视生态问题,因而与国内企业关于绿色生态问题的看法也渐行渐远。而随着中国开始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中国与国际企业关于生态环境与企业共同发展方面的距离也逐渐被拉平。 (二)企业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融资租赁方式的不断变化,绿色财务管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必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经济发展再迅速也是枉然。因此,想要长久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环境,即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三)与逐渐进步的绿色消费观念相匹配。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绿色的才是健康的,绿色的才是长久的。因此,企业应当以人们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三、现阶段实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所遇到的问题 (一)环境效益很难计量。市场经济是以输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而生态环境资源很难进行产权和利益界定,因此社会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同企业生产效益之间便存在不可调和矛盾。同样,加入了环境因素的价值规律,更是无法进行界定和衡量。 (二)企业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增加企业成本。国内有关专家对于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增加了企业成本的问题进行了有关讨论。 许英(2010)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企业成本的增加问题如企业类型,经营目标等。他说大部分国企的设备存在老化问题,社会的担子重,财政方面较为薄弱,因而更新难度大,相较于其他企业更难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贺岩(2009)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指出,如果企业在投资中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如在生产的环节加入对废弃污水或废物的治理与回收处理,则生产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商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短期内商品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利润降低,压力增加。这是极大部分企业不愿施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原因。 由此可见,只要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则势必会增加企业的商品成本,而相应的保护环境所产生的效益却难以弥补相应增加的商品成本,最终环境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由消费者买单。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中本来就无过多优势可言,如若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环境保护,将更加不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来自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而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影响。 (三)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现如今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以改善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只有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加大对企业的公众压力才可以使企业真正按照政府规范去做。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是大势所趋,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究竟有何种好处,即,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必然性也成为了众多学者议论的重点。 四、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基本构建的要点 (一)在企业筹集资产环节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构建。当企业全面处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体系下,当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谨慎考虑是否会破坏相关环境,并为其制定保护环境所需额外增加的固定成本支出。当企业满足以上条件时可向银行申请专项绿色贷款,或借助绿色股票等方式来获得筹资。长此以往,既可以宣传企业为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所做的贡献,也可以缓解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实施过程中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压力。 (二)投资过程中的构建。考虑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严格评定企业的投资方案是否达到绿色标准,为企业未来达到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做充分的准备。因此,投资过程中对预计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因素,如预计处理废物废料处理的成本等均要进行考量。尽量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如废水排入河内造成下流居民饮用中毒,或生产产品所排出的毒气致人中毒等。要做到提前考虑,分析是否可以排除风险,是否会触犯法律等。 (三)企业宣传方面进行的构建。有效地宣传不仅可以使公众对企业进行充分了解,更是对前期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构建的肯定。企业应将绿色宣传作为先期宣传工作的重点,加大人力物力的宣传,塑造企业为环保做努力的绿色形象,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分配中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构建。分配构建是在原有管理理念上的革新,绿色分配可以弥补一部分企业在成本方面增加的额外投入。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五、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体解决方法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应对国际资源问题而提出的新型财务理念,并不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而是发展。为了使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更快的融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有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一)制定长久的绿色生产计划。伴随着绿色消费在国际间的兴起,大部分消费者的观念开始逐渐向绿色商品靠拢,如循环水机器的利用、太阳能发电机等,并且日渐明显。这要求企业在日常中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考虑当中,不要局限于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经济前景。将五年、甚至是十年作为经济发展周期,长远的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因而,更要以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为核心,开展绿色企业经营,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 (二)大力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培训,培训其掌握关于生态环境与会计、财务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加快管理人员关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模式转变的节奏,以全新的面貌从事财务工作。 (三)企业内部要求实行绿色会计、绿色财务管理的财务机制。绿色会计,是指以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损耗应如何补偿为核心而展开的会计,主要通过价值形式对生态的环境及其万千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应根据企业新的财务收支情况增加一些会计科目,使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在应用时对一些会计要素有案可稽。其次,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报表分析应该设置一些新指标来对企业关于资源的保护、环境问题的改善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衡量和改进,使企业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的实施绿色财务管理。 六、结束语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一次创新与突破,突破了已有的壁障。首次将生态环境的持久发展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中,实现了企业利益与环境发展的双赢。但是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新概念,在全面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之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学习更新“绿色”理念,与当代生活更好的融合贴近,并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和各方面的推广,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真正实现当代社会的持久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议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 摘 要: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煤炭企业资源浪费、破坏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出发,结合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其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煤炭行业;企业转型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概述 绿色财务管理就是综合考虑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保护性、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的效益性的一种财务管理。它包括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分配、绿色营运管理。 二、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 目前煤炭行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进一步下降。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致使经济萧条也使用电量持续下降,更加突显了煤电之争问题,导致煤炭价格进一步下降。煤电矛盾可能再次引发大面积缺煤停机,电煤产量将进一步下降。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加强煤炭行业财务管理就更有必要,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目标定位是利润最大化,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2014年煤炭价格的一跌再跌,导致大量企业陷入亏损状态,停产的中小煤矿不断增加。中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达70%,缓发、减发、欠发工资超50%。整个煤炭行业遭遇了强烈的冲击,煤企的销售业绩也尽不如人意。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利润总额下降462%。前100强煤企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16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003%,增速回落812个百分点,创十年来最低水平;100家企业共完成净利润总额84157亿元,比2013年大幅下降4418%,其中,21家企业亏损,7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2015年,神华集团或下调煤价、或加大优惠力度,也未能改变公司连续7个月煤炭销量同比出现下降的事实。一季度神华煤炭销量为7280万吨,同比下降335%;净利569亿元,同比下降451%。中煤集团也是开局疲弱,一季度煤价同比下跌135%,净利829亿元,同比大降881%。 造成煤价持续下跌、煤企大面积亏损的罪魁祸首是产能过剩!但是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究竟有多严重,似乎又没人能说清楚。而且,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和产量严重分离,使得产能过剩的数据统计更加难以衡量。从较为直观的煤炭产销量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387亿吨,同比下降25%,这是自 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351亿吨,同比下降29%。虽然去年煤炭产销量同比均出现下降,但全社会4亿吨的煤炭库存,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府多次出手相助,限产、减产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效果却不如人意。安监总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1000个煤矿。其中有多少小煤矿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庞大。这些难以计数的小煤矿成为政府监管的盲点,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宗旨。 (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担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增加企业成本、减少盈利,不能充分认识绿色财务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对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意愿不强。 一方面,大企业利用低价策略,只是为了利益盲目的蚕食小企业,催动了市场失衡形势的步伐。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煤炭行业的领头者轮番降价,直接给了众多中小煤企一道致命伤,许多中小煤矿关闭、停业率已接近甚至超过八成,导致了一轮新的停产潮流,而那些作为行业领头者的大企业却在借着行业调整机会抓紧低价买矿,不断收购资源富矿,进行资源的进一步扩张。 另一方面,2014年年初,国内某些重点煤企联手阻止煤的进口量,并且对煤价进行的回调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但是计划并没有达成效果,没有挡住煤炭的进口步伐,数量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煤炭15987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6月份进口2505万吨,同比增长12%,环比增加104万吨。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利润最大化,不惜代价,即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但是结果更糟糕,因为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持续经营,最终走向破产。 (三)企业自身实力不足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尚没有独立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不仅仅需要企业的人员有高的人员素质,企业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科学技术的配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会对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煤炭企业高管人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财务人员仍未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财务管理上仍然依循传统模式,缺乏国际化财务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其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因技术力量的严重不足和粗放式管理,大多存在着重成果重效益和轻过程轻效率观念,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预防对环境造成破坏,则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改进的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推进绿色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一要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省发展规划,积极促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的联系,始终跟上科技发展脚步,策划储备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立足于我市实际,污染少、低能耗的产业项目,着力搞好煤化工园区建设,延伸以煤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链,克服单一煤炭产品生产状况,增加煤炭资源的附加值,提高煤炭产业链所制造的经济效益。 二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最近几年,煤炭经济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煤炭产业造成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治理也迫在眉睫。企业应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工作作为常规工作,在完善煤炭生产、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煤炭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真正的循环体系,建立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感 政府也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保护而言,预防比治理更重要。政府运用检测技术针对煤炭企业所造成的污染来检测,制定一定的方针对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严格的检测指标和检测手段,并有力的执行奖惩措施,迫于政府的压力,同时也为了长远利益,企业会自觉推行财务管理制度。 2014年9月,国家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作为商品煤出售的煤炭的灰分、硫分等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远距离运输的商品煤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汞、砷、磷、氯、氟5种有毒有害元素指标做了相应规定。 (三)提高企业自身实力 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企业整体的协调合作,主要包括人员素质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当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财务人员运用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日常工作的积极性的积极性。各高校在平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在学校增加有关绿色财务管理的课程和讲座,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尽快吸收新的知识,进入社会以后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需要利用科技力量,改进生产等环节,节约成本,加强对污染的监控及检测。(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管理及竞争力提升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河南茶叶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品牌作用、品牌培植、产业化发展方面对其进行了说明;其次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对茶叶品牌的需求;最后重点分析了河南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品牌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品牌培植的举措。 关键词: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管理;竞争力 中国不仅仅是瓷器之邦,也是茶之邦,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茶就非常注重,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比如“铁观音”、“龙井”等都有与自身发展演变历史有关的典故。而且,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对茶文化进行了构建,唐代陆羽编写的《茶经》,就表明了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以及人们的重视程度,今天在中国的南部省份,如广东、福建等地,还保留有从清晨喝茶至中午的习惯。 河南省位居中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园面积有22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700余家,全省的茶叶产量高达6万吨,总产值近百亿元。其中,以信阳、南阳、驻马店区域为主要茶叶生产区,并且根据消费需求设置了高、中、低档茶叶。以省会郑州为例,其目前已有20多个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商户多达5000多家,可见河南茶叶企业之多。然而从综合市场、消费者、茶叶品牌、销售额度等来看,中、高档茶叶的消费居多,低档茶叶市场萎靡。总体发展趋势表明,在近两年,茶叶市场普遍较为冷淡,加上天价茶叶、高档包装、茶文化理念的相关概念产品的出现,整个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走向,所以,河南省茶叶协会会长呼吁让“茶叶市场回归理性,让茶叶走近千家万户”。 一、品牌的概念、作用、价值 品牌主要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这些相关因素的组合运用,它的目的在于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自身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区分。与此同时,品牌也代表着企业向着成熟阶段的发展。通过品牌,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与文化推广出去,消费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对其的重视度。品牌不但可以带给消费者情感或功能等某些方面的满足,也是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保障,一旦遭到破坏,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另外,企业培植起品牌不仅可以更好地区分竞争对手,简化追踪识别,并以法律的形式对自身利益与形象进行维护,还可以增加竞争优势,便于新产品的导入,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随着品牌的权威性得到公认,品牌还可以为企业的产品赋予更为特殊的意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茶叶为例,人们一提到茶叶,首先就会想到铁观音、云南普洱、信阳毛尖、龙井等,可见建立品牌的重要性。 二、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商品时,先要以自己所熟悉或者口碑较好的“品牌”为第一选择,因为品牌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品牌的发展史来看,自十九世纪创立之初至今,它的内涵虽然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然而从产品真实性、质量来看,无疑却是最基本的品质保证,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品牌,就是选择质量值得信赖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一个标志,品牌包括形象、质量、性能,有品牌就意味着有承诺,有承诺就意味着性能优良,进一步也就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形象好。选择企业品牌或者具有品牌的企业产品,则可以减少消费者购买时的风险。通常品牌也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商品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障碍,因为在购买一些价格较高的商品时,由于经验缺乏,或者知识不足,往往对产品的品质、性能、质量等很难做出正确评估,所以以品牌作为一种选择商品的较佳方案,也是借助他山之石,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品牌形象好、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强,当它成为某个个体的占有品时,则会突显出拥有者的个性、品味、地位、身份、财富、阶层等,也是一种增加优越感的方式,这也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去买“山寨”货的原因所在。 三、河南茶叶企业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策略 1、加强茶叶品牌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品牌的引导力量也在不断增强,这也是克服市场鱼龙混杂的方法之一。另外,河南茶叶品牌如信阳毛尖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品牌,也就是说,河南已经有了品牌发展的经验,而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些所谓品牌的含金量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有的卖“概念”、有的靠“包装”,有的则通过夸张宣传,基本上是一个反方向的品牌战略,未能从产品的品质、性能、服务、营销等角度进行细致化的分析与管理。 河南茶叶企业若想取得更大的竞争能力,从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中赢得胜利,则需要注重品牌在消费者内心地位的保持与持续性。因此,河南茶叶企业还需要考虑到品牌的情感价值,通常来看,包括真实性、性能承诺、使用过程的快乐、获得的享受与下面反馈或认同。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企业品牌的情感价值层次越高,则品牌的效应越强,收益更高,可以将品牌上升到资产的高度,当然这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在品牌、现有资源、情感价值之间,还需要进行一些协调与评估,不能盲目地因口碑好就大量进驻市场。 2、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 河南有茶叶企业组织机构与协会(商会),因此,在提升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方面,应该集中机构与协会(商会)的力量,共同进行品牌事宜的商议。然后,以培植品牌为中心,以扩大影响为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产品品牌效应到产品的固定客户群体等。所以,需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有策划、培育、经营流程的品牌提升与发展战略。比如,在品牌发展战略计划中,先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市场环境、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评估报告,在选择产品时,需要对目标市场展开调研,对消费者的茶叶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再以市场需求、当地环境、生产条件、选择产品的类型,对其独特性进行挖掘,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从品质、技术、质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体系、全面管理、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等方面增加品牌的基本要素,整体上构成一个以品牌作为总体的茶叶生产模式,并构成产业化的标准流程生产、经营。最后,需要给品牌起个好名字,注重独特性、新颖性、简短有力、易读易写易接受、可信性强、易引发联想、无文化冲突等,还要设计一个好标识,让标识、名字传达出品牌的形象,担当起与客户交流的角色,标识设计通常以简洁明快、灵活、适应性强、无时效等为特征。例如,苹果、麦当劳(M)、迪斯尼(米老鼠、唐老鸭)、奔驰(三星圆环)、海尔(内裤兄弟)、阿里巴巴等,皆是标识中的上品。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品牌管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企业将能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要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就必须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而在探索发展模式之前,中小型民营企业也需要做好自己的品牌管理。因为品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只有企业品牌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后,消费者才会对企业的产品有兴趣。所以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需要重视自己品牌管理,使企业获得与其它企业竞争的资本。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特征 1.生产规模小 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存在资本存量水平低的情况,且由于资金的筹措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没有较大的野心,只是追求微薄的利益,所以不会致力于扩大企业的规模,这也是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2.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创办企业,以求得更好的生活。这就使得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增长,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在发展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太大损失,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成为一般人创办企业的首选。 3.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投资较小,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将投资转化为收益,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种类很多。这就使得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拥有经营项目丰富多样,经营体制灵活的特点。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4.技术设备较为落后 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所以一般不会在技术设备上投入较多资金,只要能满足进本的生产需要,企业就不会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另外,一些落后的技术设备能够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实现盈利,而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反而会需要较大的资金支出,所以管理者们通常选择保持现状。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现状 1.品牌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尚不牢靠。尤其是在经过几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更是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迟迟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有企业甚至还没有进行品牌管理的研究。而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名中小型民营企业又必须要对企业的品牌进行管理,因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基本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形成。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品牌管理只是一个规划,只有少数企业在开展品牌管理方面的工作。 2.开展品牌管理的企业难以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经济实力和技术设备上与一些大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出的商品在品质上没有大型企业的产品好。而在面对大型企业的品牌管理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相形见绌,很难在行业中的品牌管理上取得竞争的优势。而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不能有更多的投入,所以就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很难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三、中小民营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整体上的品牌管理意识薄弱 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者的带动下认识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必要的品牌建设。但是更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没有意思到品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是按照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展日常工作。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品牌管理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企业的亏损,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迟迟不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难以取得发展。 2.品牌的定位不精准 对于一些认识到品牌管理重要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品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不够精准,导致品牌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对自身的信心超出了实际的实力,导致品牌定位高于品牌的实际价值。而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品牌创建的手法较为单一 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创建手法落后,并且十分单一,这也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敢在品牌管理上大胆创新,而是盲目地跟随其它企业的管理方式。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传统的品牌管理方式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如果不在品牌管理上大胆创新,就永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4.品牌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也是因为资金的不足,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的专业人才上极度缺乏。人才的引进势必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大量增加,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处于对当前利益的考虑而不愿意引进更多的先进人才。另外,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一般都能在大型企业找到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所以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先进的品牌管理人才存在不愿意进入的情况,这样就让有意招揽品牌管理专业人才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品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首先就要加强对品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思想上的认识到位了,品牌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落实。这就需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品牌管理思想的灌输,让企业的管理者先认识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品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后,势必会在自己的企业内积极地宣传品牌管理思想,从而让所有的员工都对品牌管理有足够的认识。只要中小型企业的品牌管理意识得到强化,其它的工作都将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2.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品牌定位 对于企业的品牌管理而言,品牌的定位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量。品牌定位得精准,企业将会因此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而品牌定位误差较大,则会导致企业蒙受较大损失甚至是破产。所以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的时候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品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出于对品牌定位的保障,中小型民营企业最好是通过仔细研究同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品牌定位的方法,总结其中较为成功的经验,然后通过有效地学习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品牌定位上。 3.积极创新 品牌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品牌管理工作必须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要将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意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对于传统的品牌创建方式,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会从中获得一些利益。但是,处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的品牌创建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同时,保证企业的品牌能够长时间不被淘汰。对于大型企业而言都需要做到这点,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4.有效引进先进的品牌管理人才 (1)主动到市场上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面对大型企业对专业品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在与大型企业的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这就需要中小型民营企业主动到市场上去寻找人才,让人才知道到企业求贤若渴,同时用真诚打动人才,博得人才的青睐。 (2)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虽然大型企业的薪资待遇会比中小型民营企业好,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其它多种方式来吸引人才。诸如品牌管理人才上班的时间可以适当调整,或者在生活问题上帮助人才解决等。 五、小结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来就不强,在品牌管理方面的缺陷更是导致其不能在和大型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一点优势。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强品牌管理工作,从而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随着国际竞争时代的开始,我国企业的很多品牌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由于企业品牌的不断提升,品牌管理也不断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工作目标。特别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是发展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品牌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背景作为主要依托,讨论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发展意义,从而找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提升品牌管理在企业中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品牌管理;企业;竞争力 引言:由于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品牌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变化中已经从资源型模式逐渐转换到了市场型模式。企业在发展变化中要立足于国际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对品牌的建设,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脚步。 一、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发展背景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市场发展变化越来越大,企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但这种强大的竞争力建设是发展在品牌的建设方式上的,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建设就能产生良好的竞争地位。但这种竞争方式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能够影响我国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品牌的竞争也能提升我国企业的地位发展[1]。目前,我过已经由很多企业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加工组装方面,但对于科技型的装备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虽然劳动力、原材料都比较廉价,但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加大的进步,所以在现展变化中,我国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竞争优势就要改变原有的品牌策略,在市场与品牌建设中都要积极,加强对资源、技术、人员能力、人员管理上的综合利用,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进步,使我国企业在发展世界强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使企业的品牌建设在世界中成为主要的竞争发展模式。 二、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一)进行了正确的品牌定位 对品牌建设进行正确的定位,将品牌信息的传播和选择方式进行确认,从而保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企业管理者根据品牌的良好定位找出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形式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竞争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不断加大对该品牌的认知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增强了品牌文化 因为企业的品牌文化是实现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也是一个企业在共享中的价值观体现。实现良好的企业价值观能够保证员工的发展变化,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2]。因为企业在发展中最主要的就是品牌产品的建设,良好的品牌产品又是发展企业进步的主要根源,所以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存在,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文化意识,从而加强竞争力的建设。 (三)提高了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的基础,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要满足自己在生产与生活中的需要,还要在购买中达到能够接受的价格。所以为了实现企业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需求,就要提高产品的品牌资产,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而加强企业产品在竞争中的稳定发展。 三、提高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要提升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一个企业要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使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从而增加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所以一个企业要对品牌管理建设做好准备,首先就要对企业在建设品牌期间建立良好的信誉,只有建立良好的信誉企业才能使品牌管理建设提升更大的竞争意识,建立品牌管理的真实度、信用度,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但一个企业在信誉方向上的建立并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是不断发展与建设中,消费者对它认知度的积累,信誉的建立特别在企业发生危机期间树立了较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说,企业要将良好的品牌形象良好的树立,不仅要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进行确定,企业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确立。例如从企业产品的生产批号、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中来获得[3]。 (二)发展创新品牌建设 现代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发展创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案的建设,才能使一个企业立足于世界竞争中。所以实现企业品牌的创新建设,改变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企业的品牌建设也要随着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一个比较陈旧的品牌建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消费者的发展需要,如果企业的品牌建设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显也会导致出现巨大的品牌危机,从而降低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重视到对品牌的更新建设,对品牌建设的兴趣比较薄弱、发展方式上没有一定的创新思想,长时间发展下去就要导致消费者忘记该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所以说,一个企业在发展变化中做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对品牌实现不断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产品不断屹立与发展中。发展创新性的品牌建设,改变比较陈旧的品牌发展变化,从而增加企业产品在发展中的使用寿命。虽然有些企业在发展变化中已经更换了多种品牌的建设,但没有将品牌建设进行时代的更新就不能降低品牌危机所带来的危害[4]。所以企业在发展变化中,不仅要进行创新性的品牌建设,还要制定相应的品牌策略,形成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品牌发展,从而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强品牌的忧患意识 为了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还要不断加强对品牌建设的忧患意识。由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变化比较激烈,竞争意识比较强烈,所以在发展企业品牌建设中就要实时保持警惕,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的稳定运行。企业管理者在对品牌建设中要时刻保持对品牌的忧患意识,加大对品牌危机处理的有效措施。因为企业管理人员或员工如果能意识到品牌在建设中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建设,就能更快的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地位。不仅如此,企业员工在具有忧患意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一定的品牌应变能力。在企业发展变化中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教育训练,加强员工在品牌发展中的忧患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使品牌危机在出现期间能够有效的解决[5]。 (四)在危机中塑造品牌形象 企业在发展变化中对品牌的管理工作不仅要保持对品牌的忧患意识,还要在危机发生期间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因为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处理过程中间如果没有形象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会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危机处理期间,企业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品牌形象加强确立,保证企业利益与品牌形象的多方面实施。企业如果渡过发展危机后,还要树立新的形象进行确立,例如加强品牌的促销方式、加强品牌形象的形成等方式。把握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保证企业在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结论:世界在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在21世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上的竞争,也是企业对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因素。企业的竞争模式也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企业品牌的地位的竞争。所以,为了使企业在发展变化中能够在世界中稳定发展,并实现自己在竞争中的价值,对品牌建设进行多方面的管理,从而实现更好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朗威品牌策划(北京)有限公司)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基于品牌管理下的企业管理 该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营销品牌战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品牌战略的内涵与其功能意义入手,探讨了品牌战略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提高品牌意识,搞好品牌定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适应国际化潮流,建立强势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提高品牌意识,搞好品牌定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一、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一般企业战略咨询中,品牌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指责: 品牌规划监控和品牌宣传操作,品牌规划与监控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与审核品牌战略咨询;制定与审核年度品牌宣传计划;制定与审批年度品牌宣传预算;制定品牌宣传规范;品牌审计;宣传规范执行情况检查等等。品牌宣传操作职能方面的工作包括:品牌分析;制定全国性品牌宣传计划;全国性品牌宣传执行管理等等。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品牌职能的分工主要是指集团与地方在品牌管理上的分工。例如:集团公司以规划与监控为己任,统一进行品牌体系的规划与监控,统一负责品牌宣传,地方公司则在业务推广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和自主性。 二、以科技为后盾,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品牌的时尚要素、个性化的突出 产品质量是创造名牌的基石。产品的竞争力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竞争所依仗的则是产品的内在质量。一个品牌成长为名牌靠的是质量,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倒牌也大多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所以,可以说,质量是品牌生命之所系。 此外,企业还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企业要敢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在世界个性化趋势的变化中,顾客的价值体验和差异化价值实现已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销售,个性化服务不可或缺。 三.强化市场营销,提高品牌认知度,将品牌战略有机地融合于企业整体战略,并促进整体战略的发展 市场营销是实施品牌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选择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品牌效应让品牌家喻户晓,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战略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一个成功品牌形象的塑造绝不仅仅是品牌自身的事情,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要自觉地围绕品牌来进行,来展开。 四.遵循品牌设计规律,注重品牌形象,准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品牌表现和传播的感性价值的突出。 品牌形象竞争并非全方位的竞争,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作某种新奇的或与众不同的事项,而是去操纵已经存在于心的东西,即将顾客心目中潜在的购买欲望挖掘出来,使之转化为消费冲动。企业应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手段来适应其的要求变化,如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搜集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以及对品牌的意见,以便引导消费,不断开拓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加强老板对品牌的重视和支持 品牌战略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对品牌进行持续、有效、一致的传播才能逐渐建立并提高品牌形象,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保证品牌必要的投入是品牌传播的关键,如果认为品牌不能迅速提高销售业绩,每逢缩减开支、减低成本,就首先缩减用于品牌建设方面的开支,品牌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加强老板对品牌的重视和 支持,是品牌建设工作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基础。 六、获得其他部门同事的支持、配合 企业负责品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依赖于其他部门同事的合作,由于他们没有从属关系,要设法领导无权领导的人的工作,除了让其他部门同事看到品牌工作对他们的价值外,设法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的建设过程是企业不同部门对于品牌建设活动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企业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成员都深刻理解品牌的价值,在面对客户的过程中都为品牌增值,才能真正将品牌价值最大化。 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以品牌来建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树立企业形象,是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品牌是产品的核心内容,品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及的。企业必须要通过管理制度、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要加大品牌国际竞争的战略研究和策划,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目前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品牌实力较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根据行业、市场和企业资源状况,趋利避害,选择最佳的品牌策略,才是明智的选择。比如现在比较通行的与具有知名品牌有效地组成协作联盟,提高自己品牌的社会接受力等。总之选择合适品牌战略,重视品牌营销创意和售后服务,以达到品牌轰动效应和强大冲击力,才能使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我国光伏企业品牌管理浅析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光伏产业逐渐加入国际市场。但是自欧美“双反”调查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遭遇重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渐渐凸显,而品牌管理则是其中之一。为此,提出相应管理对策,以期为我国光伏企业度过困境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光伏企业;品牌管理;问题;对策 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我国光伏企业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1088MWP,占据世界总产量的27.2%,跃居世界第一大国。但是,自欧美“双反”调查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遭到重创,产业前路不明。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应当研究我国光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品牌管理问题,进而优化品牌建设与管理,最终寻求走出困境之道。 一、品牌管理的定义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称呼、特定语言、标识以及符号等,商品或企业以此作为与其他商品或企业加以区别的方法。品牌初始含义是将本商品与其他商品加以区别,是表现不同、提高辨识度的标识,消费者通过对某一品牌的认可,扩大其代表商品的影响力和销售额。总体而言,品牌具有排他性,是某商品表现出与其他商品显而易见的区别;品牌具有一定的价值,企业长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都会体现在品牌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认可和青睐也往往最终通过品牌选择来判定;品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品牌确定和建立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品牌也不断的成长,需要进步和提高,这就需要专门的品牌管理进行品牌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好的品牌声誉和合理高辨识的品牌设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进而提高商品的市场份额。 品牌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调整、规划、统合,以消费者为中心对企业品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管理,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辨识,增大品牌效益,加强品牌在企业运营中的推动力,不断将商品口碑和企业效益转化为品牌资产,再发动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效益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建立稳固的信誉;获取消费者支持;营建良好的关系;增强消费者体验。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管理者再对企业品牌进行规划、调整、整合、控制、修正,以发挥企业品牌的最大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协调价值增长。 二、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现状 早在1958年,我国就开始对光伏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但由于应用领域狭窄、价格高昂、技术不成熟、市场发展慢等因素,直至2001年之前,我国并无成熟的光伏产业。2001年,无锡尚德太阳能首次使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10MWP,标志我国光伏行业正式步入萌芽发展阶段。在此之后,我国光伏企业迎来巨大发展,特别是2004年德国“上网电价法”的实施和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给我国光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1088MWP,跃居世界第一,并一直持续数年。 2011年10月以来,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和组件采取“双反”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海外市场的“冷遇”直接冲击到国内光伏产业,我国光伏产业多年来管理混乱、市场无序、应用开发弱、创新能力差、品牌效应低等问题均凸显出来。特别是我国光伏产业在国外几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缺乏忠实、坚守的客户群体,在遭受国外政府调查后,其影响力骤减,品牌几乎没有起到聚合、吸引的效果,其中品牌建设与管理效果之差值得注意。 三、我国光伏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不清。企业在制造商品、建设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据此做出详尽的规划和方法。品牌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必须要做到定位准确,尽量用简洁、干练的语言或标识将客户内心的想法概括出来,准确把握客户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选择和爆炸式的信息呈现使得个体选择时间有限。在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客户对于企业的筛选大多会凭借对企业品牌标识的初步印象进行选择。而准确的定位选择,并将其表现在品牌设计上,是展示特点、抓住顾客兴趣的关键。例如,在手机电子行业,提起新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苹果,提到性价比人们则会想到小米,而手机质量则会想到诺基亚。这就是企业对于自身商品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价值追求的体现,并最终固化到商品品牌上来。 而我国的光伏行业对于品牌定位并不十分准确,以我国光伏产业巨头尚德公司为例。由于品牌定位不够清晰,从事太阳能电池、晶硅组件、非晶硅薄膜组件等产品制造,对于自身的发展认识不足,尽管刚开始取得优异的利润,成为光伏企业巨头,但是在遭受打击之后,其品牌战略设计失误被扩大,最终企业破产重组。尽管尚德的破产并不完全是由于品牌定位不准,但无疑这是尚德破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定位模糊的品牌一旦遇到颓势,势必会使问题扩大,导致形势失控。 社会生产的历史就是细化分工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的分工更加明细。以波音747飞机的制造为例,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450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公司和15,000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不能单独完成波音飞机的制造工程,必须有所专精,对某一领域、某一部件的制造达到优质标准,才能契合飞机的组装。笔者认为,光伏产业也应当加以分工细化。每个企业的品牌着重于该领域、该部件的制造即可,只有在加以完善、成熟发展之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组装、整合,工作才能水到渠成。而与众不同的品牌特点也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依据。 (二)宣传手段匮乏。品牌是有价值、具备资产的商品,不同企业的品牌其价值也有所不同。企业利润与品牌知名度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高知名度的品牌往往能成为提升企业利润的利器,而通过广告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成为企业管理界公认的积极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也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即扩大企业影响力、打响企业品牌就必须依靠广告轰炸来实现。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论企业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摘 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国内企业生产能力日益提高,但却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的恶劣现象,随着国外品牌产品的大规模涌入,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国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不仅要有质量保证,更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 [关键词]企业;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知名度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更多贸易机会,也对其市场营销策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越来越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的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国内企业要想摆脱目前面临的市场困境,就必须树立品牌管理意识,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企业基于品牌管理做出的市场营销策略。 1 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现企业的价值内涵,是企业产品在对外做市场推广时展示形象的有力手段,对产品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造成国内企业市场营销困境的原因 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状况并不乐观,造成这一不良现状的原因如下。 1.1.1 企业营销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只是单纯地强调产品的推销与售出,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脱节,致使企业在产品市场营销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1.1.2 品牌意识较弱 很多传统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量,而不重视企业的品牌管理,导致顾客流失,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管理的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品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与国外企业尤其是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1.3 营销观念具有局限性 企业高层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营销部门独占营销决策,忽视非营销部门的营销优势,致使非营销部门对企业产品的营销并不重视,导致决策缓慢,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1.2 品牌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意义 品牌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牌,综合运用企业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来实现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目标。品牌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市场环境存在多变性,跨国公司的进驻使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任何一个企业或品牌,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延长这个周期,企业在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策略。 此外,一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要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使消费者从因为品牌知名度购买,过渡到因质量水平较高而再次购买,增加“回头客”数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2 基于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价值内涵管理活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各项环节之外的,而是贯穿于企业各项产品生产环节中的,这也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价值所在。 2.1 产品定位 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产品的质量、功能、消费人群进行准确定位。一旦产品定位出现偏差,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因此,为扩大市场销售,首先应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品牌切入点,使其充分满足该项产品消费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令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使产品真正融入市场。 2.2 价格定位 虽然消费者一直追求“物美价廉”,但不同层次的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应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对于平民化、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如X牙膏,质优价廉,适合普通消费者,其市场空间就会相对广阔。 2.3 售后服务 对现代企业而言,销售不是企业推广产品的唯一目的,要完美呈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还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企业应在产品售出后,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主动与消费者联系,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让顾客在消费后仍然感受到企业的热情服务,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2.4 品牌宣传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在广告中融入品牌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及经营价值观,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曾红遍大江南北,充分向消费者展现品牌理念,符合消费者追求天然的消费观念,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品牌管理来引领企业的市场营销,才能使产品更长久、更具吸引力,从而占领市场。 3 结 语 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国内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应积极从品牌定位、品牌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努力,建设适合本企业的品牌管理体系,创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认可并持续获得企业利润,必须走品牌管理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管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 2013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住宅成交量下滑,市场观望情绪日益浓厚,房地产市场竞争逐渐演变成企业品牌的竞争,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品牌具备强劲的市场拓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利能力,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强化企业品牌管理,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产品品牌意识,是摆在房地产企业面前的重要且必修的课题。 一、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消费者购房行为日益理性化,对住宅的质量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条件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优美、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受到了市场欢迎。房地产企业只有充分认清这种变化的趋势, 开发出有自己特色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可以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获胜。 (二)有助于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 由于品牌具有排它专有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旦顾客认可了企业的品牌或者某一楼盘的品牌和物业服务,就会对企业产品产生一定的忠诚度,进而降低了客户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程度,使顾客具有较高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使得具有优质品牌的楼盘可以按更高的价格销售。 (三)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房地产产品具有周期长、占有资金大的特点,产品开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若企业具有良好品牌美誉度,楼盘一经推出就会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从而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加速资金的回笼,降低各种市场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缺乏专门的品牌管理团队 目前,一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乃至大企业都缺少专门的品牌管理制度与人才保证,往往由销售部门兼职进行品牌管理,但是销售部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楼盘销售任务量,从而忽略了品牌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缺乏精准的房地产产品的品牌定位 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不清,出现定位过低或过高的现象,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模糊,从而失去一部分有购买能力而被其定位吓跑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品牌缺乏核心价值理念 部分房地产企业并不清楚自己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一味地贪多求大、力图包罗万象,结果使消费者无法正确认知。另外,房地产企业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意识,品牌管理更多地停留在广告语、口号的层面,往往只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简单的产品属性概念,至于消费者的品牌感受更是无从说起。 三、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构建专门的房地产品牌管理团队 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管理团队,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快速制定品牌管理战略,实施企业品牌宏观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产品品牌的各项信息,以及每个楼盘品牌管理状况,便于管理者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对品牌的伤害,使得产品品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的发展。 房地产企业应该成立以企业高层领导人为核心的品牌管理团队,进行品牌制度的实施以及监督,同时每个楼盘的项目部成立品牌管理部门,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进行日常的品牌管理工作。另外,聘请专门的品牌管理专家或营销领域专业,让其参与到房地产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有力地推进企业和楼盘品牌建设,使企业品牌发展和楼盘销售共同促进。 (二)准确把握房地产产品品牌定位 好的品牌定位对于企业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特殊的市场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产品定位,能使消费者了解品牌的价值特征和宣传点,最终与顾客的购买动机保持一致。具体来看,企业进行产品品牌定位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确定品牌定位的标准。房地产产品的品牌定位首先应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房地产细分市场,以企业产品的优势作为出发点。其次,产品的品牌定位要简单并清晰,不宜太过复杂,否则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再次,产品的品牌定位一定要凸显本企业与其他房地产的产品区别,如万达地产主要以商业地产为主,其住宅和公寓项目以方便的交通体系和周边商业配套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最后,房地产产品的品牌定位必须让消费者能切身感受到,并深有感触。如万科地产和中海地产的高端定位中,完善的物业管理服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 第二,选择合适的品牌定位方式。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前提,若不能找准自己品牌的定位,就会使很多推广工作的效果偏离方向。品牌的定位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产品的功能特点定位、以利益为导向的定位、以价值为导向的定位等。总之,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必须要体现品牌的差异性,同时要摸清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心理。只有这样,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定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三)明确房地产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 明晰房地产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可以让消费者清楚识别并了解品牌的竞争优势和个性,是驱使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忠诚于某一品牌的主要因素。在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工作中,常常把品牌核心价值分为三大类价值主题:理性价值、感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企业专注于不同的价值主题,都能使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每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成功都是企业房地产品牌在市场中的认可和进一步成长,从而强化该企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住宅小区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产品或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或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品牌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因此,物业管理必须走以品牌为中心的发展之路。物业管理应当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不同的物业类型,宣传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形成员工的品牌效应,结合所管理的住宅小区品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良性循环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为员工建设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已经越来越多的考虑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企业物业管理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导的新技术,推出智能化管理,以降低物业管理的人力成本,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同时,可以推广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 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可以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使信息达到充分沟通和共享,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和系统化。 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为业主和使用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环境。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更需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与业主的接触和服务中要把人情味体现在每个细节中,注重对业主的感情投资,提高业主满意度。物业管理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要以使业主称心、满意为前提,其核心就是要提供完善、优质服务。任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必须捕捉市场信息,突出物业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将物业管理服务超越单纯的维修与维护,为小区用户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气氛,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推行“零缺陷”服务的理念。 当前,企业物业管理正面临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刻,物业管理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更好的研究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需要我们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文化需求、服务需求及主动参与住宅小区建设的愿望。 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构建“文化住宅小区”的人居理想模式,强调由物化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实现传统家居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高度共融的“文化住宅小区”的管理目标。文化管理涉及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多种交流形式促进物业管理人与住宅小区成员之间的正常沟通,使“长幼有序,睦邻亲善”的传统住宅小区概念得以理性回归,并激发住宅小区成员共同参与建设住宅小区人文环境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培养住宅小区成员集体主义观念,进而深入到他们在使用物业尤其是在使用共用性较强的物业中,进行约束和引导,以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果。 积极倡导物业管理员工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充分合作,例如在保洁方面提倡“人过地净,全员保洁”,安全管理方面提倡“全员防范,全员消防”等,以多层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来弥补管理上的缺项和漏项。在住宅小区内,我们推崇“为业主节约每一分,让业主满意多一分”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开放,开放管理”。把热心住宅小区公益事业的住宅小区成员组织起来,参与住宅小区的安全管理和住宅小区文化建设。此外,我们还将借鉴行业内的成功经验,实施“管理报告制度”,每季度如实向业主报告综合管理服务费的收支使用情况,以及治安、保洁、绿化、住宅小区文化等各专项工作的运作情况,真正做到尊重业主权益。 服务文化的涵义在于“把提供优质服务视为工作的自然方式和最重要的规范”。服务连着业主和物业管理人,我们对两者关系的定位是:建立在权利与义务对等基础之上的合法契约关系。 建立这种认识能使员工真正尊重自身的工作,产生服务热情,自觉尝试去寻找满足业主期望的恰当方法,提供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业主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提出改进意见,服务产品的供方和需方均保持愉悦的心境,服务水准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企业为员工建设的商品房住宅小区文化是物业管理人与住宅小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住宅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完美结合,住宅小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居住区员工内建立一种“和睦亲善”的文化氛围,以取代住宅小区中正在蔓延的“人情沙漠”。以开展健康丰富的住宅小区文化活动为纽带,建立崭新的住宅小区公共秩序。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以竞争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完全买方市场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成为了现实,品牌营销成为了广大企业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市场营销行为之一。品牌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企业价值体系重塑的过程,也是这个价值体系获取社会大众认同的过程。 关键词:品牌管理;多媒体营销;企业价值 21世纪就是品牌竞争的时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否打造卓越的民族品牌,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卓越品牌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对民族企业提出的要求,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 品牌管理的前提要素 1.1 思想要素 即一个企业应该具备的品牌理念和意识,这是实行品牌管理的根本。品牌管理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体系,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不具备这种思想,就绝不可能建立真正优秀的品牌。它关系着品牌管理能否到位,并引导着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对整个企业的行为起着关键的影响,只有将品牌思想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品牌的良性发展。 1.2 管理要素 管理是优秀品牌得以建立的保证,它为品牌的建立搭筑了实施的架构。品牌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要充分对品牌战略的实施进行良好的规划,并且在组织形式和执行方法上提供一种规范,使企业的品牌策略能够正确地执行,从而保证品牌价值的实现。 1.3 产品要素 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它是品牌生存的基础;而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它代表着产品的高级形式。优秀的品牌一定要依靠优秀的产品来维护其价值,因为产品代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才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积累起品牌的价值,否则失去了这个载体,品牌将无法生存。在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品牌才能发挥出强大、持久的力量。 2 国内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品牌规划 打造和维护一个优秀的品牌首先需要一个系统的规划,从而指导品牌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而目前国内企业大多缺乏这样的系统规划,依然处于一种非常粗放的状态。 2.2 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品牌建设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求大家具备强烈的品牌意识。而就目前许多国内企业而言,员工的品牌意识比较淡漠,单靠一些口号或几项简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2.3 品牌管理不完善 品牌应该进行系统管理,这样可以防止负面效应的发生。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很不规范,对于企业标识的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利用品牌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时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现象;对于总品牌与分支品牌的使用缺乏一个明显的界定;品牌形象的使用也不尽规范,等等。 2.4 品牌的营销推广滞后 品牌营销推广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品牌营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缺乏系统的营销推广模式,这种局面严重削弱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2.5 品牌空心化现象严重 品牌空心化的主要表现是品牌单纯的符号化,喜欢空洞的概念炒作,有广泛的知名度而没有差异化的忠诚度,品牌没有个性化的实际内涵,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这类现象在在国内比较突出,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的差异化感知不多,停留在广告表面的宣传差异没有给消费者注入品牌的核心价值。 3 品牌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延伸,对整个品牌建设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企业应根据其历史与现状,结合已经形成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定位,最终体现出企业卓越的产品质量与服务。 3.2 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最终不取决于企业自我的判断与定义,而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与联想。相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核心价值的认同与联想比较稳定。所谓联想就是说当消费者在实施消费前,在众多品牌中对某个品牌很快产生价值认同,原因是他马上会联想到这一品牌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最契合其消费需要。品牌核心价值的认同最终会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成为其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 3.3 标识系统 品牌的标识系统包括名称、商标以及各种标准化能代表品牌特点的形象符号,包括服饰、装帧等等。品牌的标识系统也因为品牌结构的不同有所区别,分总品牌标识系统和子品牌标识系统。二者的关系是子品牌标识系统从属于总品牌标识系统,子品牌标识系统=总品牌标识系统+特殊品牌标识系统。 4 品牌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4.1 建立完善的品牌规范体系 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价值、品牌的标识系统、品牌的使用权限等等。特别是标识体系要进一步的标准化与一体化,甚至在服饰、信函、宣传品等细节方面,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2 加强品牌使用的规范化 品牌使用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如在商标使用方面缺乏一个严格的标准,随意性大;品牌定位模糊,没有标准的文本规范;品牌使用的权限不明确,似乎每个机构都可以随意使用;等等。因此,必须强化使用规范,建立一个严格的使用标准,并时刻遵守这个标准。 4.3 明确品牌使用权限 在品牌的使用方面应该有个明确的权限,也就是总品牌与子品牌的管理与使用权限,子品牌的管理与使用权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但不得与总品牌相冲突。 4.4 提高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 一方面要在员工当中进行广泛的品牌教育,提高觉悟,深刻领会中唱品牌的定位、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的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品牌的标准化要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共同为建设企业品牌努力;另外,要把品牌建设与对员工的考核结合起来,任何有损于品牌形象的行为,任何违背品牌价值的活动都应该受到批评,如果给品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可以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只有全体员工参与,也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品牌建设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4.5 加强品牌管理的专业化 加强品牌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或几次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管理也应该常态化。所谓常态化就是必须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包括品牌规划、调研、管理等等,也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负责品牌营销。 4.6 多媒体综合品牌营销 在一个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时代里,要在社会大众中营销一种品牌,使品牌的核心价值得到普遍认同,只是依靠一种简单的传播形式是不够的,而是通过平面、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实施跨媒体的宣传推广。问题的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媒体受众对象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品牌营销,同时要保持品牌核心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采用不同的形式灌输给消费者的是同一种品牌价值。同时,在多媒体综合营销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营销重点对媒体形式有所取舍,这样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推广效果。另外在营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单一的广告行为,而是以“新闻”事件营销为主体,挖掘新闻点,使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品牌影响力。 5 品牌建设推进措施 5.1 基本原则 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推进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 ・S-SPECIFIC具体的。能准确说明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试用率、占有率等。 ・M-MEASURABLE可衡量的。是指目标要能有考评的绩效标准来衡量成果,要确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试用率的具体数字。 ・A-ACHIEVABLE具挑战性。是指设计的目标,实现起来要有一定的困难,并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然而也并非不能达到的,需要努力才行。 ・R-RELEVANT现实的。是指在设定目标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各种资源和能力来看是可以达到的。 ・T-TIME FRAMED时间限制。是指目标的完成日期,包括中长期的最后期限及短期内可调整(因具体情况而变)的期限。 5.2 推进步骤 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一般应根据企业实际,分阶段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企业品牌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制定品牌标准化系统,包括品牌标识系统、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以及品牌营销的基本策略。 第二阶段,把已经制定的品牌标准化系统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全系统标识系统的规范与统一,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的教育,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实现思想与形式上的标准一体化。 第三阶段,按照品牌战略的要求,展开全方位的品牌营销推广,重点是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的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品牌推广应该跟整个经营战略相结合,通过广告行为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形式来推广品牌价值。 第四阶段,通过综合性的品牌营销,获取广大消费者对中唱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的认同,从而成为企业稳定的服务对象,具体表现在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第五阶段,对已经形成的知名品牌进行维护和发展。在保证品牌基本价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展与市场环境改变进行微调。 总之,品牌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企业价值体系重塑的过程,而且也是这个价值体系获取社会大众认同的过程。这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应该也必须处于核心的地位。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品牌效应的企业在市场中可以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品牌管理包装印刷企业的新机会 消费者在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购买决策和行为的产生往往只有几秒钟。此时,产品的包装就成了最后一个抓住消费者眼球的“武器”,所以成功的日化品牌拥有者不仅重视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更加注重产品的货架效果。特别是当新产品推出时,一个能在货架上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牢牢锁住消费者眼球的包装,对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就非常重要。 我们在走访服务品牌拥有者的包装印刷企业时,发现有很多具有卓识远见的老板已经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包装印刷企业绝对不能只是一个盒子、标签或塑料袋的生产企业,而应转变为品牌拥有者的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应该协助品牌拥有者完成品牌管理、提高品牌价值。但是转变是非常难的,怎么做才是真正考验包装印刷企业管理者的问题。针对品牌管理,包装印刷企业不妨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颜色入手,提高色彩一致性 颜色应该是包装印刷企业最擅长的,也是产品在货架上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品牌的专有色,如可口可乐的红色、海飞丝的蓝色、汰渍的橙色等,必须在不同的包装形式、不同的产品系列、甚至不同的销售地点保持完全一致。如果包装印刷企业从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包装印刷企业就应该完全为品牌拥有者提供纸箱、彩盒、塑料软包装及标签等所有包装颜色一致性服务。 现在市场上的包装印前色彩管理往往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印刷方式,但是艾司科的包装印前解决方案可以涵盖胶印、凹印、凸印、柔印、丝印以及数字印刷,为纸盒、软包装和标签提供整体的色彩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协助包装印刷企业为品牌拥有者提供色彩一致性服务。 (2)提供完稿制作服务,保证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除了色彩,完稿设计的一致性也非常重要。品牌拥有者通常会有产品形象设计部门,负责某季特定系列产品外观整体风格的制定。然后将风格指引分发给下属设计或完稿制作供应商,完成整季系列数千个产品的包装完稿制作,最后确认过的稿件再经印前处理后分发给各包装印刷企业完成包装生产。 大的品牌拥有者之所以要经过如此繁琐的步骤,并且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完成稿件制作,正是因为大品牌拥有者意识到了一致性的重要性。包装印刷企业可以使用一些自动化的内容管理工具和动态完稿内容制作工具,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为品牌拥有者提供完稿制作服务。例如,使用艾司科的动态内容引擎和插件工具,可自动依据设计模板,完成多国语言包装完稿制作,协助品牌拥有者做好一致性工作。动态内容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提供数字资产的管理 品牌拥有者最终用于印刷的文件通常保存在包装印刷企业和一些制版公司。除了这部分文件,品牌拥有者还有结构设计文件、拍摄的产品图片、配方成分表、设计指引和设计元素、完稿文件等很多文件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管理。这些文件都是数字资产,属于品牌拥有者。品牌拥有者希望能够对所有的数字资产进行有效和可靠的控制。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资产的安全分发,还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和资产重复利用率。 包装印刷企业因处于供应链的末端,有天然的优势为品牌商提供优质的数字资产管理,只需有意识地注意品牌拥有者在数字资产管理上的需求,并且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软、硬件工具构架数字资产管理服务,就可以为品牌拥有者解决大问题。例如,艾司科网圣系统完全可以连接印前、生产管理系统,基于网络平台提供数字资产管理、审批管理、包装项目进程管理服务,进而达成品牌管理的最终目标,如图3所示。 (4)提供项目管理 每个品牌拥有者都会设置包装项目经理,随时追踪包装项目进度、确保包装准时交付是每个包装项目经理最重要的职责。通常来说,每个新产品准备投放市场时,品牌拥有者都会设置一个上架时间,再由上架时间和供应链各环节消耗时间来推算各步骤的交货时间点。例如,如果产品要在8周以后上架,那么第1周就要完成结构开发,第2周完成平面设计,第4周完成包装生产,第6周完成产品,第7周交付物流。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地按自己的交期完成任务,一旦某个环节延误,就会给后续环节造成压力。当整个供应链涉及数十家供应商,项目的数量是几百个的情况下,项目的追踪管理就变成一件极其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同样,艾司科的网圣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包装项目,提供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的包装进程管理,降低品牌拥有者的成本、缩短成品交付周期,如图4所示。 (5)提供个性化纸盒网络接单、印刷、切割服务 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和包装印刷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包装的订单量越来越小、设计越来越新颖复杂、应用的后加工物料越来越多,客户要求的交货期却越来越短。因此,包装印刷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成本压力,印张数达到1万的订单已经算是长单了。 为了争取订单,包装印刷企业通常必须提供免费的实物打样,这是一项非常耗时、费钱的工作。艾司科的3D包装模拟软件,配合网圣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在线3D模拟,而且客户还可以在网页上直接提交订单信息。再结合数字印刷设备和艾司科的Kongsberg小批量生产设备,从客户网络下单到切割出真正的纸盒,只需要1~2个小时。不仅可以缩短客户的等待时间,可以大幅减少包装印刷企业的打样成本。 此外,艾司科的虚拟商场软件还可以提供虚拟的货架服务,为品牌拥有者准确把握最终产品的货架效果提供参考。虚拟商场如图5所示。 总之,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工艺越来越多,订货量越来越小,订单量越来越多,因此包装印刷企业经理人一定要转变思想,把企业的未来定义为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创新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确保第一时间获得正确的色彩,在不牺牲服务和品质的前提下保持利润,竭尽所能缩短制作时间,与具有专业知识的伙伴合作,是每个负责任的经理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策略研究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急需发展出强大的世界性品牌,形成各种大型的世界性企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纵观我国各个行业品牌现状,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弱小。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现状的分析,从企业品牌管理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品牌延伸、品牌传播、品牌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品牌管理;市场;消费者;对策 当今世界竞争的主流是经济的竞争,一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是拥有一定量的世界级企业来作为支撑,而强大的企业是通过世界级的品牌来实现的。 世界品牌实验室评比出的2013年中国最具价值500强品牌中只有34个是世界性的品牌。2013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入围品牌有25个,进入百强的有CCTV、国家电网、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四个品牌,排名靠后。 据Interbrand公司对全球品牌价值统计评比结果,2013年度全球品牌价值前十名如表1所示。 2013年度中国品牌价值前十名如表2所示。 表12013年度全球品牌价值前十名单位:亿美元品牌名称苹果Google可口可乐IBM微软GE麦当劳三星英特尔丰田品牌价值9831693291792137880859546469474199239613725735346 表22013年度中国品牌价值前十名单位:亿美元品牌名称工商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CCTV中国人寿中国石油中国中化中国一汽华为联想品牌价值3903638063368172717325177232472031769317531643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品牌在世界500强排名中只占有5%的席位,而且排名普遍靠后,本国企业500强中只有68%是世界性的品牌。中国企业品牌价值前十强价值总和远远低于全球品牌前十强的品牌价值总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我国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急需发展出更多的世界性品牌,形成各种大型的世界性企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品牌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参考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品牌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投资行为形成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对品牌进行科学的运作,不断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来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1国外品牌管理的思想 (1)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比较盛行的是职能管理制,基本的思想是在企业统一领导下,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品牌的决策和计划,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义务,该管理思想后来逐步被品牌经理负责制所取代。 (2)20世纪30年代宝洁公司在企业实践中总结出了品牌管理的经理负责制,品牌经理对该品牌的产品从生产、研发、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关管理。经营绩效说明通过一个经理负责一个品牌的模式使宝洁公司的各个子品牌管理更具有效率。品牌经理模式到如今被大量的公司借鉴使用,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已经变得相对成熟。 (3)Rosser Reeves(1951)从广告传播的角度提出了USP策略,他认为一个品牌若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比如独特的商品效用是别的商品所不具备的等。David Ogilvy(1965)提出了品牌形象的观念,他认为品牌是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传播等的无形总和,品牌管理应该根据顾客的评价和企业自身的态度来作为依据。 (4)Jack Trout和AL Ries(1979)提出了定位的理论,通过详细地调查顾客的需求,从传播的角度找到产品本身在顾客心目中的特殊位置,从这个位置出发进行有效的品牌管理有利于品牌的建设。 (5)戴维・艾克(1990)提出了品牌资产的概念,他认为品牌资产是品牌所产生的能够增加或者减少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进而影响到顾客价值的资产;他提出了资产构成的五个维度:品牌的知名度、忠诚度、品牌联想、品牌品质感受、品牌上的其他资产。通过这些维度对品牌进行管理能够更好地把握经营效率,品牌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6)20世纪90年代奥美公司提出了“360度管理”思想。其基本的含义是品牌管理要从产品和顾客的任意一个联系点着手;目的是让企业的产品从任何角度都能做到向顾客传达准确的信息,让顾客满意。 12国内品牌管理思想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对于品牌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吸收和发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社会各界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品牌管理的研究水平也将不断地提升。 (1)梁中国(2001)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提出了品牌管理的“七力模型”,该模型从七个方面描述了品牌管理的关键流程。综合调查是建立品牌的开端;市场定位是企业品牌实际运作的切入点;品牌规划是企业品牌运作的充分准备;品牌审定是对前期工作的科学分析;品牌推广是建立品牌的实务;品牌监控是对品牌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的监管;品牌提升是在阶段性总结以后对品牌的不断优化。梁中国的品牌管理模型得到了理论界高度认可,是我国理论界在研究品牌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 (2)陈放(2002)提出了MBC品牌管理模式,借鉴世界上成功的品牌运作经验后他认为企业品牌管理应该是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着手,企业应该有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传播模式等。李光斗(2004)围绕着市场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现状提出品牌竞争力是从人力资源、营销、传播、企业资源、技术、企业能力等方面获得的综合能力。 (3)苏晓东(2002)提出了品牌的720度管理思想,他指出两个企业的行为360度,第一是战略―员工―团队―效率,第二是产品―客户―渠道―效益。在品牌与客户接触的任何环节企业都应该控制好沟通因素,也就是有效管理好客户的品牌体验和品牌传播。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我国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性探析 摘要: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外资连锁企业与国内连锁企业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外资连锁企业凭借自身品牌优势,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且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连锁企业的品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国有连锁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到品牌管理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这一现象的改变,不但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还需要连锁经营企业注重品牌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共同促进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品牌 品牌管理 连锁企业 发展 品牌是指识别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或图形的有机组合体。品牌也是生产、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便于消费者认识产品而采用的显著标记并以此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相区别。品牌是可以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1 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意义 1.1 创造企业良好形象 真正的连锁企业品牌其内涵应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连锁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必然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精心维护品牌的信誉,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是扩展连锁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及产品美誉度的过程,而这样的连锁品牌塑造过程也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1.2 扩大企业无形资产 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将赋予产品超值形象价值,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时的多方面利益需要,其中除消费本身的实用价值需要还涵括注重权威、身份形象、地位象征,看重成功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连锁企业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就是让消费者真正有一种消费体验,这样的品牌更能贴近消费者,能够培养忠诚顾客。 真正体现出了连锁企业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 2 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途径 2.1 顾客主导品牌形象 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与外资连锁企业品牌比较我国的自有连锁企业品牌形象需要飞跃的提升,这个提升要必须针对顾客为导向来进行。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品牌绝大部分投入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但是从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以及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的价值主体。 因此,我国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半壁江山,将原有的品牌形象打造成以顾客为主导的品牌形象就尤为重要了。在一系列的品牌形象提升调整过程中,必须获得顾客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 2.2 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任何一个连锁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成熟,在行业的成熟阶段,行业内各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都会趋同,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时,竞争就将在“品牌”这个更高的层面展开。因此连锁企业与独资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顾客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这种品牌形象是需要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管理制度。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精髓。 因此,连锁企业在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中都应该注重品牌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连锁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 2.3 注重管理人才培养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曾说,“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品牌强国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发扬下去,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能否积极贯彻品牌强国战略、协调一致地推动品牌事业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连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经营方式,在品牌管理上与传统企业相比较要求上更为规范。所以,连锁企业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培养和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 2.4 不断增强品牌营销 品牌形象是连锁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顾客达成共识,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连锁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也间接地向顾客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等方面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品牌信息。更深一层次说,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连锁企业品牌形象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品牌营销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或公关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顾客的参与,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连锁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换句话说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运用品牌形象造势和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联系,充分运用品牌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所以说,正确地实施品牌营销,对企业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有效地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简介:徐静,工商管理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优化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 如今,互联网对于每个行业、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房地产企业来说,主要的影响是品牌对象的改变、品牌建设环境的改变、品牌价值作用增加以及品牌传播对象由传统线下客户快速向线上互联网用户进行转化。未来,客户资源争夺的关键在于对移动互联网用户资源的争取。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平台作为线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重要载体,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改变了企业品牌的建设环境及场所。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品牌带来的杠杆效应将被无限放大,品牌对于企业的战略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做对产品,服务好客户,做强品牌”出发,房地产企业将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技术革新不断推进品牌管理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一是诠释“房地产运营服务商”的品牌新内涵。借助移动互联技术,房地产企业意识到了现有客户资源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及潜力,不断优化品牌资源配置,将品牌拓展的重心逐步向金融、医疗、教育、物流等社区服务领域倾斜,赋予企业品牌以全新内涵。 二是打造移动品牌传播新格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企业品牌传播的维度、途径、内容等,并增强了品牌传播的交互性,为企业与客户实现实时互动交流、进行品牌推广提供了新的展示场所。首先,品牌传播维度更趋宽广;其次,品牌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再次,品牌传播方式趋向全景模式。 三是构建“客户参与、品牌共建”的新型客户关系。移动互联技术下社交媒体的发展赋予了客户品牌体验以新的定义与内涵。客户被赋予了参与权,主动参与企业产品与服务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成为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满意度不断提升。 移动互联网带给地产行业的不仅仅是工具、技术与应用,更是思维的创新变革及对行业发展的重新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房地产行业信息。传统的品牌营销方式正逐渐被专业的房地产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所取代,并推动房地产行业进行一场市场营销的革命和创新。互联网经济对整个传统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房地产企业应该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经济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发展动力,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加大移动平台建设投入,深入挖掘品牌价值空间,做新型移动品牌建设的参与者,塑造出新型的强势品牌。 马骏,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核心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如今,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我国正处在增长阶段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阶段。未来10年,仍然有6%~8%的增长潜力,但是要实现这些潜力,还需要加快改变。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国家的经济和需求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导致企业在要素市场、产品竞争、环境保护、综合需求等方面都面临新的变化,因此企业的战略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从产业层面看,如今的房地产业已经由黄金十年转入白银十年。 第三,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对中国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产业正在一个个被颠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未来的企业必须走提升价值的发展道路,然而品牌正是一个企业价值的综合反映。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做了11年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研究,在现在这个阶段,研究品牌将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正在做的,是把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进行计算,同时对如何提升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做了研究。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创新阶段,即商业模式创新阶段。过去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比较关注产品的创新,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提升价值。而现在,一个企业的创新开始转入到市场方式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的创新,很有可能是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创新的主导方向。 蒋云峰,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品牌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 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方法体系已经延续了11年之久,在今年有3个创新点:一是深挖企业品牌价值创造的内在规律,加强了对品牌价值与企业业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二是探寻新形势下品牌价值新内涵,研究在新政策、新技术环境下,如何运用品牌价值,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对策,逆势提升企业业绩;三是开启品牌价值新领域,从相关产业链到非相关产业链,深化对房企品牌资产运营模式探索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探索,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显著成果。 第一,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增长核心要素,打造行业品牌发展全新格局。2014年,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考验,品牌对企业保障业绩、提升效益的作用愈发明显。 第二,加强品牌资产经营模式探索,轻资产运营促品牌效应增值。整体来看,以企业经营的业务边界和区域边界为标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品牌资产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种:一是对外进行品牌资产输出。品牌效应提升经营杠杆,实现高收益。通过委托代建模式,品牌企业在向轻资产转型中实现由投资运营转为专业服务。二是对内进行品牌延伸。构建品牌全生态产业链,实现品牌集群化发展。品牌企业通过业务内嫁接和业务外扩展两种模式拓展新业务领域。三是跨区域、跨国界进行品牌扩张。优化品牌资产布局,奠定品牌可持续发展基础。近年来,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品牌企业充分发挥品牌特色,加快“国际化之路”的探索,实现了品牌资产的全球优化配置。 第三,围绕客户体验升级服务体系,全产业链联袂提升品牌张力。一方面是要聚焦客户接触点、完善全流程服务体系,品牌三度水平稳步提升。品牌房企注重“从客户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能力,优化和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客户感知,推动服务改善。另一方面是品牌叠加保障产品和服务品质,项目保值增值提升品牌张力。品牌房企与品牌家居企业在精装修领域合作关系日益稳固优化,产品特色突出,质量大幅提升,客户美誉度与房企品牌溢价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通过与品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作,物业服务不断创新升级,同时开发项目交付后的保值增值,也成为房企品牌价值的重要内涵要素。 201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平稳、持续回暖,部分热点城市和区域出现量价齐升局面。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格局分化加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品牌作为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证书,成为品牌企业竞争制胜的利器,为其成功实现业绩突破、以领先行业的速度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品牌抵御风险能力愈发显著,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影响力也更加深远。同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品牌建设的维度不断延展,品牌带来的效益将持续提升。对于品牌企业而言,应继续优化品牌管理,注重品牌资产价值的有效利用,铸就长青品牌,为长期可持续发展赢得先机。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理念的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品牌对企业来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品牌能够为顾客提供价值。本文拟从顾客感知价值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服务型企业品牌对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及其影响途径。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服务 品牌 顾客 感知 价值 本文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对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进行研究以及讨论。研究首先介绍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含义,然后论述了服务型企业品牌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途径,最后提出了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服务型企业的品牌管理贡献一定的力量。 顾客感知价值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在顾客层面上竞争的加剧,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逐渐形成并成为各国企业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顾客感知价值也叫做顾客价值,是顾客将其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与其感知到的利益进行对比后,对该产品或服务总体上的评价,是顾客的一种主观感受。现代生活中的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其所得到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来源于产品或服务基本功能的实现,品牌也成为了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 服务型企业品牌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途径 (一) 品牌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直接作用 企业的品牌会向消费者传达着很多信息,例如用途、档次和质量等,从而帮助顾客选择以及降低购买过程中的风险。但是,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某些产品和服务时,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还有其他的目的,如展示个性和炫耀等。顾客利用产品和服务品牌的直接作用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由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感知性等特征,使得该品牌为顾客所带来心理上的满足的直接作用和直接效果尤为显著。顾客希望通过品牌所表达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展现自我和体现档次。展现自我是顾客通过选择与自我个性和心情等相符的品牌,向他人传达着其自身的某些信息。如青年顾客选择就餐服务时很可能会选择必胜客向他人传递着“我年轻,我开心”等信息;体现档次方面就更容易理解了,顾客通过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牌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他人的认同以及自我心理上的满足。如银行针对高档客户所发行的VIP卡就属于这方面的体现。另外,品牌包含的大量信息也可以帮助顾客减少购买成本和风险。 (二)品牌通过服务质量影响顾客的全面感知价值 瑞典著名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克・格鲁诺斯于1982年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是通过将其接受服务之前的预期(即为期望质量)与接受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即为经验质量)相对比而得到的。服务质量的好坏不再只是按照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加入顾客的主观因素。一旦实际的感受超过了期望,顾客就会感到服务是优质的,相反,一旦实际的感受没有到达之前的期望,顾客就会觉得质量不好了。该模型中,顾客最终感觉到的服务质量即为全面感知质量,它是将经验质量和期望质量相对比之后得出的。通过图1可以看到顾客在心中形成的期望质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企业营销过程中与顾客的沟通、大众的口碑、品牌形象等。经验质量是顾客通过对服务的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体验和评价而得到的印象。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是按照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将经验质量分成的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技术质量,与服务的产出有关,指的是顾客在服务结束之后所得到的客观结果。另一个是功能质量,指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东西。 当然,单凭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足以决定技术质量的,这其中还有企业品牌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使服务中存在一丝的失误,顾客也很有可能因为该品牌的良好口碑忽略这些,这就属于品牌的影响作用。 (三)品牌通过消费关系影响顾客感知价值 企业除了可以利用良好的服务来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外,还可以通过品牌的发展维持优质的消费关系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在优质的消费关系下,顾客一旦对某种品牌产生了归属感,则顾客购买该品牌的服务就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为了消费,而是更多地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且这种满足是其他品牌无法代替的。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经常去某个品牌的店铺买衣服,而且感觉不错,就不太愿意再换成其他品牌了,这就涉及到了顾客忠诚度的问题。由于经常消费某个品牌的衣服,对这个品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建立了一定的信心,从而对其他的品牌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如果要选择另外一个品牌,就会增加新的了解成本,并存在很大的购买风险。所以,如果一个服务品牌能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消费关系,则能够以此为该品牌不断地创造价值,而且有利于该品牌的推广。 服务型企业的品牌管理 (一)品牌资产管理 现在品牌管理理论认为,品牌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概念,没有顾客,品牌就无从谈起。对于服务型企业更是如此。品牌能够给顾客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而且也只有品牌才能够产生这种市场效益。而市场是由消费者构成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阐述品牌资产,可以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源于消费者的资产,是消费者购买和不购买某一品牌所带来的效益之差。而且这种效益之差之所以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利润,是因为它在顾客心中产生了良好的知名度、与预期相一致的服务质量以及正面的联想等。同时这几方面也是构成品牌资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品牌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品牌知名度、服务品质认知度以及品牌意义。 1.品牌知名度的内涵共包含两部分:一是认知度,即顾客能从琳琅满目的品牌中识别出该服务品牌;二是回忆度,即顾客看到企业的品牌能够联想到该品牌的服务产品。建立服务型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的做法:一是创建独特且易记的品牌。由于服务型企业缺少实物性的产品,起一个特别且好记的名字就显得至关重要;二是不断地向消费者展现企业的品牌标识。标识的重复出现能够提高消费者潜意识中对该品牌的正面感觉;三是利用公关手段进行传播,服务产品利用广告渠道进行宣传的效果远不如实物型产品,而且广告费用较贵,所以可以采取公关手段去制造一些话题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2.服务品质认知度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服务产品在品质上整体的印象,不单单包括服务本身,还包括营销品质。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服务产品认知度高才能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利润,所以建立和提高企业的服务品质认知度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注重服务产品的品质承诺。企业应该不断而且细致地追求服务的品质,这样才能有资格向消费者承诺;二是培养追求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服务包括很多环节,而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追求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并让其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渗入到每个环节中去;三是注意观察和收集消费者的信息。服务品质的最终评价取决于消费者比较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后的结果,所以不确定性很大,更多地了解消费者,因人而异地服务消费者有利于提高服务品质的认知度。 3.品牌意义是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每当提到该品牌时顾客最先能反应到的意识。同时顾客的经验又是形成品牌意义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形成良好的顾客经验对企业的品牌资产十分重要。由于服务的过程性特点,决定了要想培养良好的顾客经验,除了要注重服务的态度、技术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外,还要注重同顾客的情感交流,这也是优秀的品牌区别于一般品牌的地方,毕竟能够真正走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才是大品牌。 (二)品牌忠诚度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开发新的客户固然重要,但是维持已有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维持老客户的成本。通常有效的方法有:一是通过不断的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来迎合消费者变化的偏好,通过公关等手段不断强化品牌在顾客心中的印象,不让消费者产生品牌转移的想法;二是提高消费者品牌转移的成本,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折扣,而且还要提供一些间接的价值(例如旅馆提供订票打折服务等),以此来增加服务差异性的附加值,附加值增加了,消费者品牌转移的成本也就增加了;三是增加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这方面往往对保持品牌忠诚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位顾客经常去某个餐厅就餐,点餐的过程中,服务生根据该顾客以往的点餐记录提供一些相应的询问,常常会使顾客对这家餐厅产生好感,即使稍微贵一点的价格也很可能被忽略。 企业在维持顾客品牌忠诚度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一旦竞争对手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时,顾客就容易发生品牌转移的现象。所以服务型企业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对手的动态,并依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一定要重视客户提出的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服务品牌策略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且通常其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决定了服务品牌策略的独特性。 1.在企业品牌基础上建立服务品牌。服务是无形的,并不能向实物一样为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只有在其消费后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企业的形象和口碑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旗下的服务产品的判断。一个社会形象和口碑都十分良好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往往会让消费者潜意识里产生好的判断。所以重点建设企业品牌对于该企业旗下的服务产品有很大的益处。 2.建立服务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让消费者通过了解企业服务产品的特征,接受该服务品牌的过程,也就是让该服务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具有首要的市场位置。例如消费者想网上购物时,首先想到的会是淘宝、天猫以及京东等网站。建立服务品牌的目的就在于此,通过不断的经营,将企业的服务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就能锁定该服务品牌,从而区别于其他。 3.品牌内在化。服务型企业中,员工作为连接顾客和品牌的重要桥梁,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为企业的服务品牌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而品牌内在化主要涉及的就是通过系统的解释和培训,不断向企业员工注入品牌的理念和主张,让其真正地理解和相信品牌。如此一来才能让员工自觉地成为企业品牌的一部分,从而在服务过程中有效地按照品牌理念去行动。 4.建立品牌资产评估系统。为使服务型企业的品牌资产不断增值,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品牌资产评估系统。该系统要能够准确地评估品牌的现时获利状况,并且可以利用市场占有率、品牌支持以及品牌寿命等指标建立品牌综合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能够测定企业品牌的价值,涉及到的方法有:成本法、市价法、收益法以及要素综合评估法等。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控,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以此来保持和提高企业收益。 5.持续投资服务品牌。企业对于品牌的投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为其带了巨大的回报。所以对于企业品牌的投资一定要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就像读书是每个人一生的工作一样,投资企业服务品牌也是企业终身的工作,不能因为市场不景气或者领导人的变更等原因而轻易取消。
东方电影论文:东方文化与西方电影的悖论 [摘要]电影文化是由电影艺术建构而成的一种文化形态,由电影作品、电影形态、电影理念、电影技术、电影现象、电影影响力、电影创作者与电影受众等要素构成,通过电影传播所产生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总和,具有综合性、科技性与跨文化性。东方文化与西方电影对话问题的提出在全球化、大众化与娱乐化大潮中,有助于人们更为广阔的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与交融性,逐渐意识到强势文化侵袭以及本土文化的危机问题。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电影;后殖民主义;对话 电影文化主要研究电影的大众文化形态、电影的意识形态、电影的消费与审美、电影文化的怀旧思潮、电影与性别、电影的宗教与哲学诉求、电影与科技、电影的后殖民文化、电影的民族性与多元性等内涵。电影艺术的全球化扩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文化大同与文化多元的方向与速度。 一、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 西方电影在东方成功的原因在于迎合了东方观众的本土文化理念,换句话说,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是西方化了的东方文化,是替换了西方本质的东方文化外衣,这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能在原有自然生成的体系下轻松挪移文化元素,再加以组织性的运作的根基。众所周知,《花木兰》《2012》与《功夫熊猫》除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在中国造成巨大轰动效应的重要原因是电影中融入的中国元素,正是这些经过“西化”的中国元素吸引并打动着无数中国观众。再如《功夫熊猫》这样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布景、音乐、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了中国文化元素,带有浓郁的中国风,把中国功夫打斗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让中国人大惑不解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再度信手拈来中国文化元素,这带着洋味的中国文化居然比“中国更中国”。 好莱坞如何才能全方位地把握与表现这种跨文化主题?好莱坞的解决之道是采取文化融合的方式即删繁就简与东西兼顾,在保留故事线索的同时大量植入西方文化的内核。首先,熊猫阿宝的原型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电影删除了特有的东方民俗文化甚至道德伦理上差异较大的细节,代之以西方观众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故事内容与细节表现,植入西方道德价值与文化内核。其次,从西方的审美观出发重新设置人物并构建故事全局,充分尊重西方观众的审美喜好,变细腻抒情为曲折动人,充分发挥好莱坞的歌舞与喜剧等特长。最后,特别关注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审美观与价值观,力求表现西方文化的普适性,进而如教徒布道一样传播西方文化精神。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熊猫的父亲鸭子的形象部分起暗示作用,部分影射文化“杂交”现象——唐老鸭表征着西方是东方“文化之父”。 二、东方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地位与功能 东方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文化殖民状态与边缘地位,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西方对东方的偏见。西方人首先设定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一切成为被边缘化的“他者”,殖民主义文学与后殖民主义电影之间的密切关联在野蛮与文明中相遇。其实,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主要是在非洲大陆进行的,西方电影表现的东方文化元素是与“东方主义”相关联的。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向来只被看作欧洲的“他者”,对于理性、民主、平等、人道、文明的欧洲而言,反常、专制、落后、愚昧、低级的东方只是其文化的对立面。 1984年,英国导演大卫·里恩根据福斯特的小说拍成了《印度之旅》,昭示了三组文化矛盾即女性与男性、东方与西方、自然与人类的对立。电影的主人公东方男性亚薛思的形象被殖民者赋予了种种劣根性,他是西方人眼里传统的东方人集合体的代表:感性、热情、无理性。他主动带领两个传统的英国贵族女子即摩尔太太与桂斯特参观神秘的马拉巴古洞事件后,当西方女子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救了亚薛思时,表明的是西方理性保护或者挽救了东方感性,同时西方女性也超越了东方男性,隐含着西方女性主义诉求的成功与优越。电影通过摩尔太太死于回国的船上,又暗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并未也不可能达成沟通。 另外,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根据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拍成电影《现代启示录》,用优美的电影语言渲染的却是非洲史前的蛮荒,“因为美是一种令人喜爱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此外还有什么别的美),这种人类经验并不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随着不同的种族、时代和文化而变化的机能”[1]。 东方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点缀、衬托与对比作用。无论西方拍的影片以哪些文化元素为基本,西方电影志在表现的仍然是西方文明,这表明那些改装后的东方文化元素与裹着“糖衣炮弹”的西方电影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吸引东方观众以增加票房收入,这也是文化侵略趋动的结果。西方观众理所当然地将他者文化当成边缘、衬托与补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东方曾经有——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们的生活、历史和习俗比西方任何可说的东西都更为悠久”[2]。 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在表明西方有能力掌控东方及其文化,电影的创作者不是为了找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衡点与交汇点,而是完全倒向西方,以西方人的眼光观察东方,在野蛮、原始与神秘的东方与西方形成的对比中,扭曲或模糊东方形象,忠实于自己高东方人一等的西方文化身份,彰显西方人比东方人更明智、更文明、更团结并且更有力量。例如《2012》中的俄罗斯元素与中国元素,当中国版图被当作拯救世界的归宿时,影院里的中国观众的哄堂笑声足以表明审美主体对于这种商业的目的是理解与明了的,“笑是电影院里的观众的第一个防御反应。观众利用笑来对抗干扰其习惯的诗意,银幕将诗意使劲地扔到他们脸上,以至于他们不可能不对其加以重视,又因受到打击而起来反抗”[3]。至于那些难免有些洋洋得意的中国观众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三、东方文化促成了西方电影的文化目标 西方各国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导致了其价值观念在传播能力上的强势地位,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东方各国进行渗透,其价值观随电影渗透而影响东方人民,其中西方电影在传递着西方文化,宣传着其文化的“先进与文明”。以美国电影为例,影片以高超的技术、纯熟的技巧与渲染的幻觉,让影片传递的美式生活及意识形态经潜移默化,灌输入观众的脑袋与血管,进而转化为思想与行为,同时为了源源不断地向东方输入其意识形态,西方电影擅长采用续集系列策略。 西方电影中的种族主义渗透。第三世界与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是一个把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置于其文化和政治及其后殖民身份等背景中的批评方法。后殖民主义则认为西方的思想文化模式及其文学价值与传统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的思想文化总是居于主导地位,而非西方的第三世界或东方的文化传统则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仅仅扮演一种“他者”角色,“可是,永远存在着抵抗,尽管这种抵抗有时是那么无效”[4]。抵抗西方影片无限地表现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抵抗西方经济与文化的霸权地位。 西方电影恣意地扭曲、丑化其“眼中钉”国家的形象,对第三世界国家横加歪曲,刻意将东方人民诡秘化与妖魔化,聘用东方人出演丑化自己民族的角色。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电影批评的奠基之作是弗尔南多·索伦纳斯与奥克泰维尔·杰体诺的《走向第三种世界》(1969),论文谴责了使拉丁美洲从属状态合理化的文化殖民主义,以“第三种世界”的宣言提出了一种另类的、独立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电影,更强调战斗性而不是作者的自我表达和消费者的满足,这不仅将第三世界主义的新电影和好莱坞对立起来,也将他们自己国家的商业传统看作是“资产阶级的异化”与“殖民化”的工具。 西方电影呈现“西式”种族主义批判。西方电影融入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蕴涵着西方深层的文化价值立场,传播着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世界电影爱好者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西方的高科技助长了电影征服全球的竞争力。西方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与高科技手段打造了西方的独特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更大程度上的要求是普适的,体现了西方电影无限的文化反思能力、创造力与话语霸权。如英国克里斯·门杰斯导演的《分离的世界》就是抨击黑白种族隔离政策的影片,剧情透过白人新闻记者戴娜的女儿莫莉的眼光,揭示了当时南非社会非人道的特殊状况,以文化差异引发的感情场面烘托出种族歧视的严肃主题。 西方文化价值传播与认同策略。西方电影是西方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西方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与形态决定了西方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更为优越的地位,表现出多元性与包容性的文化形态。西方电影之代表为美国电影,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民主、平等、正义、家庭与亲情等,而这些既是西方所乐于标榜的完美价值观,“表面上看来,好莱坞电影似乎表达了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受众在其中总是可以找到某种与自身文化的关联与相似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味追求完美样式的好莱坞影片和影星才可以风行世界,在电影、电脑或电视信号所达之处就必然能够找到其追随者。”[5]《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在充分展示美国超凡的科幻想象力和卓越的机械创造力的同时,还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巧妙地将“潘多拉”森林的命运与纳威人的命运融合为一体,观众在导演的引导下凭借直觉获得生态危机的集体认同,影片透露出的“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越战”与“破坏生态平衡”等很多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影子,使得本片赢得了全球观众的价值认同,似乎唤醒的不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而是全人类的文化根基。 由此,电影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表现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的文化形态,致使电影作品最终成为最易跨越文化边界的文化商品。电影文化不仅快速吸纳、反映文化全球化的追求,而且也将本国、本地区与本民族的文化迅速传播至全世界。问题的关键却是求同存异及寻求融合之后达成相互了解、信任与尊重,不要以西方视角看待东方问题,要以东方人能接受的观念讲述东方文化故事,“全球性”使电影传播的风格、技巧不仅要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也要适合全球潮流与国际化趋势,促进了人类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 东方电影论文: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电影美术意象构成 [摘 要] “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的提出源于中国艺术主体性的崛起,最先在电影艺术中得以体现。在当代中国电影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在他担任美术指导的影视作品中都渗透着“新东方主义”的审美意象,体现了新时期电影美术的东方文化独立与交融的特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声誉,甚至正逐渐影响到其他艺术创作形式。本文将从“东方意蕴”“包容胸怀”“情感回归”三个主题阐述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电影美术的意象构成及美学内涵。 [关键词] 叶锦添;“新东方主义”;电影美术;意象构成 电影美术追求的意象构成不仅满足了电影本身的叙事要求,更是在流动的影像中给观者留下瞬间的记忆,凝聚成既融合又独立、既封闭又开放的文化特征。从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发展历程上来看,造型、色彩等艺术元素所构成的意象形态,在电影本体语言的阐释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从叶锦添所参与创作的影片中可窥一斑,《橘子红了》《诱僧》《卧虎藏龙》《无极》《夜宴》《赤壁》,等等,一部部享誉海内外的影视作品,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东方意蕴,不仅为影视艺术注入了“新东方主义”的美学观念,甚至逐渐在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创作形式。在中国艺术主体性崛起的当代,叶锦添所倡导的“新东方主义”无疑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叶锦添在电影美术、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视觉艺术等领域创作出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从他的创作中我们感受到东方文化博大的精神内核和包容力量,无论是《夜宴》的华丽,还是《卧虎藏龙》的儒雅,抑或是《赤壁》的壮美,源自东方文化积淀下的意象成为诠释电影主题最震撼人心的和弦。叶锦添的艺术创作源于民族文化,通过赏析他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其艺术风格具有他自己独特的诠释,叶大师对艺术创作的感悟和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以及商业责任感建构了艺术良知与商业智慧兼容的艺术文本世界,取得了商业和艺术双丰收的业绩。他提出的“新东方主义”这个艺术观点就是最好诠释民族文化对我们未来艺术文化发展的启示,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开启了新路程,同时也让中国影视作品能够在世界艺术殿堂独具艺术魅力。 一、美轮美奂的东方意蕴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主客体不仅仅是视觉可感知的客观存在,更体现着物我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也蕴涵在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中,他曾给“新东方主义”下过非常具有禅意的定义:“我最喜欢找到一些没有话好说的理论句子,就是什么都说不了、什么说了都不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新东方主义。”①富于哲理的艺术见解,这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境界,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传承,更是他电影美术创作中意象构成的准则,明丽繁复、黑白交融、变幻多样,都显示了他对电影主题的掌控力,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的界定,感受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所释放出的张力,成就了叶锦添在电影美术创作上独特的新东方主义意象。凭借着美轮美奂的东方意蕴,叶锦添的作品荣获了美国电影学院奖之“最佳艺术指导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之“最佳服装设计奖”及多项国际大奖的提名。 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意象为电影叙事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这些体现在电影的服装、场景、道具、化妆等诸多方面,正如他定义的新东方主义概念,因为所有都不是他想说的,于是在意象形态的营造上才会有多种多样的,具有典型东方意蕴的艺术风格,在“简与繁”的转换中,东方文化的含蓄撼动着观者的视觉,使人不知不觉中走进电影故事,与角色形成了心灵上的交汇。叶锦添崇尚意象的“简”,“简”到只有“黑与白”,好像是一幅水墨画,在墨的“黑”与宣纸的“白”之间体现着影片浓郁的文人气质。比如李安导演执导、叶锦添担任艺术指导和服装设计的《卧虎藏龙》,“墨分五色”的美学追求体现在电影的服装与场景设计中,为表现影片主角的儒雅之风,李慕白的服装被设计成没有任何其他色彩掺杂的“白色”,这种极“简”的表现反而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而“繁”则是叶锦添“新东方主义”意象的另一个典型特征,“繁”并不是元素无度的堆砌,而是呈现细节的一种秩序,从中体现着角色的人物特征和心理状态。电影《夜宴》中的皇后有一套服饰,整体红艳至极,局部以金色的挂饰及银色的花纹点缀,与场景共同呈现出内敛的色彩对比,在交相辉映中对整个剧情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在繁复的色彩中体现着女主角复杂的心理变化。叶锦添在色彩意象构成的处理上,将色彩与场景、服装、材质、灯光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释放出一种具有张力的能量。叶锦添的成名作《诱僧》则呈现出极具东方色彩的“魅惑”,小说中有这样的一个描写,“她已改穿轻薄透明纱,外批水红披风,袒了领子,里面不穿内衣,装束十分随意,似是浴后光景。一个堕马髻,还有几绺游离的发丝散乱着。”②女主角红萼服装的色彩便呈现出了“魅惑”之感,叶锦添在服装色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红萼服装的色彩以一身诱惑般的红色出现,这样的红色具有喜庆与性的隐喻特征和象征意义,完美表达了红萼内心对爱的憧憬与渴望。 二、融贯中西的包容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的发展不仅要守住传统的精华,更要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外来文化的参与和影响,叶锦添是最早倡导“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的艺术家,他在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中游走,寻求着“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念的突破口,“新东方主义”不是表现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而是在包容与吸纳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不断创新,他所营造出的意象形态,不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是以东方文化精神为主线,再融入西方的、现代的形式感,正像卢铿先生所言:“集传统意识与现念,汇东方哲学与西方艺术观为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将可能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并感动世界的一种重要‘武器’。”“新东方主义”所释放出的意象审美引导着人们去感悟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内涵。 从叶锦添“融贯中西”的电影美术创作来看,所有的艺术形态都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空间内营造的,而是将不同风格特征的艺术形态构建在一个新的视觉空间中,这种融合力与特定空间内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影《胭脂扣》以时空交错的视觉语言讲述了一段哀怨缠绵的故事,在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30年代之间的情感穿越中,将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融合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叶锦添在处理这部电影时,通过对电影人物、服饰、场景、道具等的美学塑造,形成了兼具中西韵味的视觉形象。如“如花”和“十二少”两个人在床上吸食鸦片的场景,从整个视觉来看,整个房间的色彩处理具有东方古典韵味,而在家具的色彩搭配上面又有西方的“摩登”,由于电影主要表现的是20世纪30年生的故事,当时的上海是接纳西方文化最直接、最广泛的中国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个特定时期和区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形态。叶锦添将东方与西方特有的色彩符号进行重构,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和可识别性的东方艺术气质。《胭脂扣》中这种通过东西方文化交融,实现不同时空的视觉与精神的汇合,同样在电影《夜宴》中被再次升华,浓烈与清雅的色彩转换,将东方的柔美与西方的迷幻隐喻在故事的叙事中,唤醒着人们视觉注意和情感共鸣。“婉后”与“青女”的服饰色彩具有明确的隐喻特征,在宫廷与民间、欲望与本能、嫉妒与爱慕的情感交织中,兼具东西方色彩意象的红与黑,凝练出厚重的时空感和超现实感。 三、至真至性的情感回归 台湾导演吴兴国曾经说过:“看叶锦添的戏服,如同读一本书,摊开的是一种文化经历。一种视野,一场心灵的对话和精神探索。一件衣裳,代表一个人物的背景、处境、阶级、年龄、性格和心理状态。”③叶锦添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一种情感的释放与传递,表达着叶锦添对角色的真情体验和角色情感的把握。在他任美术指导和服装设计的电影《阿婴》中,其意象构成被倾注了浓浓的情感,特别是主人公阿婴的服装色彩,与故事情节、人物特征在情感上形成互动与解释。他借助服装传达的是一种悲剧式人物的悲伤情感。在阿婴父母遭到杀害时,全身的素白表现了她内心的孤苦无望,影片结尾时的黑色服装,带有强烈压抑感甚至是绝望的颜色,让观众感受到阿婴的孤寂与恐惧。正如叶锦添所说,黑色永远以“远”的方式存在,黑色可以留在记忆中思考。④这样的色彩让人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将自身的情感趋向与阿婴的悲惨命运无形连在一起,情感在此刻不是对电影本身的审美终结,而是无限的延伸与丰富。周迅主演的《橘子红了》在初播时,便有这样的评价,电视剧的服装设计太美了,有一种厚重的油画感,甚至拿它与陈逸飞的油画《夜宴》所形成的艺术风格相媲美。在周迅出演的影视作品中,叶锦添是带着对周迅本人的那种情感的挖掘,使得周迅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电视剧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此后的诸多作品中,如电影《风声》中顾晓梦的骄纵、可爱和才气,叶锦添在设计顾晓梦穿的旗袍时虽然以黑色为主体,但是这种颜色却展现了女性的深邃与妩媚,旗袍上的点点小花,俏皮又有女性的柔美,周迅在这个角色上独特的女人韵味尽显出来。叶锦添自己说,他在创作作品时总带有一种激情,是因为兴趣爱好才进行的。在创作之始,对角色的性格特征做总体性的评价与研究,并将其演员本身的性格特征进行梳理,情感的深度挖掘需要有至真至性的情感回归才可以实现,带有浓郁“新东方主义”的审美意象在“情”的驱动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四、结 语 叶锦添所倡导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念,既有东方的韵味又有西方的灵气,并且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丰富的诠释,这源于叶锦添对传统美学独有的情感和理解。对每一个角色准确、独特的把握,才会有多姿多彩的意象形态,与电影主题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观众奉献了极具文化性的视觉盛宴。总之,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观念是建立在兼容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意象构成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东西方对美学不同的理解,使得叶锦添的电影美术创作在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东方主义”视觉体验。 东方电影论文:从北京国际电影节看如何打造“东方影视之都” 摘要: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闭幕后,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提出要将北京打造成“东方影视之都”。 因此,在北京出品的影片屡获国际大奖时,北京审时度势,打出“国际电影节”这张文化品牌。北京就是要通过举办国际电影节,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愿景。“北京国际电影节”成立的初衷就是想从电影节出发将北京打造成“东方影视之都”。而通过中西文化的碰撞,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地域情结与国际视野的结合,必定会打造出一个中国特色、北京风格、世界品位、非同凡响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通过高质量的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定能打造成像好莱坞那样首屈一指的影视圣地。 关键词:北京国际电影节 东方影视之都 好莱坞 北京 一、对北京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可能性分析 (一)“影视之都”应具备的优势 好莱坞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影视圣地,北京要想打造成像好莱坞那样的影视之都,我们首先需要学习一下好莱坞在影视业方面的优势。下面从投入和回报两个方面来分析。 1、电影产业投入方面 充足的电影资源 直至今天,随着电视的普及,好莱坞始终是世界影视业的中心,聚集着美国六百多家影视公司,环球电影公司、华纳公司、环球哥伦比亚、迪斯尼公司等世界有名的电影业公司在这里都设有摄影棚,美国的90%的影片和电视片都在这里拍摄和制作,常被用作美国影视业的代称“旅游地”。好莱坞环球影视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工业中心。 一个地区的银幕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电影普及和电影消费。截至2009年初,美国大约有4万个电影屏幕,其中有10%可以支持3D影片的播放。目前全球2K/4K数字电影(D-Cinema)银幕数已达8310块,美国拥有5242块,高居世界第一。 完整的产业链 从生产方式上来说,好莱坞电影是工业化的制作,流水线式的生产,从事电影业的有24万工人,其中电影工会的演员有25000人。制片厂的人员主要实行合同聘用制,合同期在三年以上,有的长达15年,故人力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好莱坞电影公司还十分重视影片的宣传和推广。到目前,一般电影的营销成本更是制作成本的20倍。对于电影的发行,美国的电影实行非常严格的分级制度,能有效处理好电影“娱乐”和“教育”两项功能的关系,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有独特的影视文化 好莱坞电影无论是讴歌真挚永恒的爱情、展现铮铮铁骨的英雄、烘托恢宏场景的科幻电影都以自由民主思想为根基。好莱坞的主打影片,一是警匪片,二是科幻片,都在像全世界展示美国的高科技,宣扬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电影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棋子,它承载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有世界顶级的电影盛事 学院奖(Academy Awards),通称奥斯卡金像奖,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不仅是美国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也倍受世界瞩目。电影艺人们把获得奥斯卡奖作为莫大的荣誉,是从同行那里获得的最高赞美,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正如索菲亚?罗兰曾说:“不管是好是坏,获奥斯卡奖已经成为选择电影题材的一项重要动力,标准就是那些电影具有‘奥斯卡潜质’。” 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电影是美国创意产业的主要形式,所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美国电影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从立法的角度来保护版权。美国政府也为制片商的电影制片项目提供了各种激励政策,例如,税收抵免证券资助、税收现金偿付资助、补助金资助等。美国加州为挽留好莱坞制片商还制定了庞大的减税计划。根据这项减税计划,好莱坞制片商们可以在计划实施的头3年内总共节省税收支出2.3亿美元,其中第一年节省5000万,第二年8000万,第三年1亿美元。此外,那些参加低预算影视片拍摄工作的工人,其工资收入中的2.5万美元可享受减免税收15%的优惠。 2、电影产业回报方面 票房和衍生品收入 毋庸置疑,好莱坞的票房号召力是十分巨大的。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但好莱坞电影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10年,美国每部影片平均票房收入为0.6亿美元。美国每人每年平均看4部左右电影。 在美国,一部影片的收入来自影院的只有20%-30%,更多的是来自电影版权的转让和形象产品的开发。例如: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全部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其衍生品入账却超过45亿美元。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前期投资仅4500万美元,却收获了7.8亿美元票房,衍生品收入更高达20亿美元。 GDP创新 在好莱坞,电影从业人员每年给洛杉矶经济带来354亿美元的收入。洛杉矶其他工业也依赖好莱坞电影业。比如,旅游业是南加州最大的产业,每年前来参观的游客有1300万人,给南加州带来24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而这些人来洛杉矶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看好莱坞。此外,好莱坞的娱乐业推动了洛杉矶的服装业。这里每年举行全球金像奖和奥斯卡奖颁奖典礼,全球观众关注女演员们穿的时装。尽管有些时装不是在洛杉矶设计的,但人们认为洛杉矶是时装之都。时装每年为洛杉矶带来10.6万人的就业机会和329亿美元的收入。电影业给洛杉矶的经济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好处加起来有960亿美元。 (二)北京成为“东方影视之都”的优势 1、政府的大力支持 “东方影视之都”一词是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闭幕后,召开局领导班子会时提出的,既契合了中国电影国际化的梦想,充满“中国风”和“北京味儿”,又彰显了世界城市的胸怀。因此,北京打造“东方影视之都”这一目标从上台之日起,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东方电影论文:东方主义视角下西方电影的显与隐透视 面对西方对东方各种文化形态的偏见和误解、诋毁和污蔑,以美籍巴勒斯坦人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西方的后殖民主义行为进行了抵制和批判。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成为后殖民批评的经典著作。在该著作中赛义德用“东方主义”概括了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之间的后殖民关系,该概念所关涉的是“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敌视与异域西方将东方对立化的两大表现形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影片中或隐或显的东方主义叙事模式正是西方表述东方的一个媒介。 一、 “东方主义”概述 “东方主义”一词,原指西方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化及人文的研究,也可以用来指对方文化的同情欣赏。20世纪以来,“东方主义”却如一个弥漫在西方世界的幽灵,成为西方对东方文化带有偏见的理解。通过对福柯的“权力话语”以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的综合研究,赛义德“揭示出东方主义,是文化霸权主义,是一种霸权话语,它的目的是谋求西方对东方在精神文化上的控制”。[1]作为一种企图主宰东方的政治性话语,“东方主义”无一例外地对东方进行对象化、刻板化以及本质化的处理,是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宰割、重建和话语垄断。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在不了解东方的前提下对东方元素的武断挪用,是一种西方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通过超剂量的影视作品输出以及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东方主义,正是其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实施文化霸权的手段,是其话语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解读 “‘东方主义’不仅存在于西方的文学、音乐、建筑、戏剧里,而且广泛存在于文化产业的衍生物――影视作品中。”[3]作为一种适合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媒体,西方的电影作品承载着太多的东方文化假想的色彩,试图以其拥有的话语权,用西方的个体文化,推行其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它常以显性和隐形两大特征表现出现。 (一)显性的“东方主义”:敌视和异域 前文所述,敌视和异域是西方国家实施东方主义的两大表现形式,而影片中显性的东方主义就是通过妖魔化东方、丑化“他者”来敌视东方国家,或者通过展示东方国家的异域一面从而为西方进行文化殖民寻找合理的借口。正如萨达尔(Ziauddin Sarder)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构成东方主义的是那些西方所希望之事,而非其能知道之事。”[4] 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The Yellow Peril)曾在西方社会喧嚣一时,时至今日依然大行其道。这种宣扬黄种人对白种人是威胁的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在西方早期的电影中已经寻得其生存的空间。1916年由奥布雷・肯尼迪(Aubrey M. Kennedy)执导的美国电影《黄祸》(The Yellow Menace)就是“黄祸论”早期的一部代表作,它是西方世界强加给黄种人的丑陋与侵略的意象。19世纪30年代英国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创作的“傅满州博士”(Dr. Fu Manchu)的系列小说被搬上荧幕。傅满洲,一个被刻画成清装打扮、阴险狡诈的中国人,善用各种野蛮的谋杀手法,成为西方世界对东方存在的偏见。 二战以后,西方的电影喜欢用“冷战”的思维在电影中折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反共是这一时期西方电影的主题之一。1962年约翰・弗兰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导演的《谍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这部电影把个人的命运有趣地结合到了当时冷战的背景之中,它讲述了一个西方人被“魔鬼”俘虏并加以洗脑的故事。这里的“魔鬼”就是朝鲜士兵,这部影片充斥着西方冷战话语和“东方主义”的叙事模式。 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电影中有了更多的东方元素。1985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龙年》(Year of the Dragon),讲述了新上任的华人黑帮头目乔伊・泰 (Joey Tai)野心勃勃要成为赢家,而越战老兵斯坦利・怀特(Stanley White)新任警察之后,誓要将黑帮连根拔起,试图以一己之力改变唐人街的积弊。《龙年》选取纽约唐人街为拍摄现场,以东方主义的叙事模式,拿华人当靶子来重建美国神话,其恶毒用心昭然若揭。 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Argo)通过镜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古老沦落的伊朗,呈现出一种异域世界的神秘感,对充斥着杀戮与混乱的伊朗社会的塑造,其实质就是为了反衬西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并为其对东方的伊朗进行后殖民寻得合理托辞。 在西方影片的任何阶段中,这种东方主义的书写都有着娴熟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本。《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中,呈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烦冗腐朽的恶习、连《纽约时刻》(New York Minute)这样一部喜剧片,也是以中国人制作盗版音像制品为情节主线的;《赤色黎明》(Red Dawn)中,入侵美国小镇的是朝鲜人民军,几个美国青年凭一己之力击“敌人”;《真实的谎言》(True Lies)中,祸害人间的是疯狂的阿拉伯首领、《重见天日》(Rescue Dawn)中,俘虏美国大兵并将其关在老挝的一个战俘集中营进行百般折磨的是越南士兵;《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中,让人触目惊心的贫民窟和残酷的宗教冲突的是印度;《木乃伊》(Momia, La)系列电影中,来自西方文明世界的欧康纳夫妇等人是与一个邪恶的东方大魔头在斗智斗勇。 此类影片常以东方主义的叙事手法将东西方作明显的对比,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东方元素,通过对东方形象的直接丑化与歪曲,将东方的“他者”塑造成具有威胁性和可憎性的暴君、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或者通过东方神秘世界异域风情的展示,关注东方他者的另一面,试图让东方产生“自认劣等意识”,从而达到其“文化霸权”的目的。 (二)隐性的“东方主义”:暗藏着意识心态的腹语术 为最大程度上占领庞大的东方电影市场,从而更加便利地推行“东方主义”,西方的影片越来越注意策略的改变。这种改变,一种是貌似完全和东方无关,只是在影片中将西方人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强者,地球的拯救者,世界秩序的重建者等等;另一种是影片中虽有东方的元素,但不再将之直接丑化或歪曲。相反,还呈现了刻意向东方文化示好的一面,但是这种有意隐藏自己的政治偏见电影幕后,是一种暗藏着意识心态腹语术的新东方主义,更像是一种对东方赌气式的书写方式。2016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动画片《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中兔子的“逆袭”与绵羊的“反转”,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业兜售价值观隐晦手法,“靠‘看不见的手’搞‘看不见的宣传’,淡化了背景、掩饰了立场。”[5] 1.塑造完美自我形象进行文化入侵 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观传到东方,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想象,这种更加隐蔽的东方主义使得世界各民族文化出现“同质化”趋势。从而达到西方对东方文化殖民的目的。 从20世纪20年代的《铁骑》(The Iron Trail,1924)(一部西部铁路开发史)、30年代的《壮志千秋》(Cimarron,1931)(赞扬了主人公的正义感和献身品德,褒扬了西部开发精神)开始,到1939年的《关山飞度》(Stagecoach)(主人公突破印第安人的围攻并以一敌多击毙了仇人),再到由60年代的《007》(James Bond)系列(邦德总能在最危难时化险为夷,也总能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70年代由罗伯特・怀斯(Robert Wise)执导《星际旅行:无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1979)(对抗外星人对地球的大规模攻击的故事)、80年代的《蝙蝠侠》(Batman)系列(令罪犯闻风丧胆的黑暗骑士)、90年代尼古拉斯・凯奇(Nicolas Cage)主演的《勇闯夺命岛》(The Rock,1996)(又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大片)、以及2005年的《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又是对抗外星人的入侵)、2008年的《全民超人》(Hancock)(超级英雄的故事)以及近年来为大家所熟知的《蜘蛛侠》(Spider-Man,2012)(蜘蛛侠守卫纽约的故事)等等,这些影片,无一不体现对个人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对西方神话的续写,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能够反映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这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塑造常常让东方的影迷认同和接受影片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却忽视了后殖民语境下影片中的“东方主义”。实际上,过度的个人英雄主义是对世界历史是整个人类创造的一种否定,是突出自我价值而否定“他者”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是一种遮蔽性的东方主义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入侵。 2.向东方文化示好背后的东方主义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流的深入,当西方再也无法忽视东方庞大的电影市场,西方的电影制片商一改最初具有明显迎合西方意识形态的东方主义色彩,在电影中尽量加入更多的东方元素:如在东方取景、选取东方的演员、植入东方的产品广告、减少丑化东方反面角色,发掘东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向东方文化示好的元素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隐性的“东方主义”的成型。 2009年由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执导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Farewell Atlantis),为了更好地打入中国市场,制片方在影片中大力打造“中国牌”,空前正面表现诸多的“中国元素”,甚至连拯救人类的方舟计划也在中国进行。这种向东方文化示好的做法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为了票房收入刻意穿插中国元素的做法其实缺乏文化上真正的感召力。所以,当《2012》中出现了“这样的(造诺亚方舟)任务只有交给中国才能完成”的“表扬”语时,中国的观众也被逗乐了。其实,这更像是对东方文化的一种不尊重和反讽,依然是一种隐性的东方主义思维在作怪。 好莱坞1999年摄制的《安娜与国王》(Anna and the King)是一部泰国题材电影,影片中讲述了讲述19世纪中叶泰国国王与英籍女教师安娜之间的跨国恋情。然而,在这一唯美浪漫的异国恋情背后,东方主义的思维并未剔除。在文化冲突的交锋之中,最终是来自西方的文化传统教育方式完成了对东方国王的启蒙和教化,这其实就暗含了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俯视。 好莱坞银幕上的东方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局势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好莱坞电影对东方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多年来在影片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偏见。 在21世纪的今天,旧有的东方主义表现方式已经有所松动,至少在赤裸裸的敌视或偏见方面有所削弱。然而,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从根本上来说,乃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 结语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已经不是单纯的西方对于东方的学术性话语,而是西方描述、殖民与统治东方的一种控制与重建方式。西方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学术著作和在文艺作品里,向全世界推行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电影,作为极为形象逼真的影像传播方式,更容易收到观众的喜爱,也自然成为西方妖魔化、丑化和固化东方的一个便利载体。 在论述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基础上,本文对西方影片中存在的东方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无论是直接丑化、弱化东方还是通过表现西方的理性光辉和完美的道德世界来反衬东方野蛮落后,都难逃文化霸权之讥。东方要积极辨认西方电影宣扬的价值观和种种神话,通过对引进影片的合理翻译、制作优秀的民族电影以及清理内部“自我东方化”等种种策略,解构西方电影中东方主义的叙事方式,积极主动地在影片中重塑东方的真正形象。 东方电影论文:中国电影市场成海外公司的东方“金矿” 2014年中国电影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高速增长,全年创造票房296亿,观影人次达8.3亿,中国电影拉动了全球电影的增长,各种资本和互联网以不同形式涌入,为中国电影带来源源不断资金。 今年初,艺恩咨询正式《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称,2014年由电影所带动的整体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间接提供不少于50万个就业岗位,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愈加重要。 印度电影为中国量身定制 对一直关注中国电影市场的海外制片商而言,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执导的《我的个神啊》可能是他们期待已久的一个转折点。 据印度《经济时报》网站近日报道,这部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在中国票房市场吸金10亿卢比(约合9000万人民币),这再次坚定了他们对中国电影市场潜力的信心。 中国为全球电影提供了巨大机遇。印度“丛林居民”电影公司总裁普里蒂・沙哈尼表示:“中国影院的平均票价为8美元,任何一部在中国市场受欢迎的印度电影都会获得全球票房收入的显著增长。”该公司将拍摄下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印度电影。 印度福克斯―星空电影制片公司执行总裁维贾伊・辛格说,《我的个神啊》取得的成绩表明,宝莱坞好的故事片在中国有市场。辛格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市场将向更多印度电影开放,这会重新定义宝莱坞的经济学。” 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根据中国观众的口味,量身订制内容。《我的个神啊》的预告片被重新剪辑,希拉尼制作了一个更加吸引中国观众的新版本。 俄罗斯电影寄望“东山再起” 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电影在国际上就一直难有立足之地,不过现在,俄罗斯电影也计划打入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 据俄罗斯《莫斯科时报》网站报道,2013年,大制作战争电影《斯大林格勒》成为首部在中国大规模上映的俄罗斯影片,上映头4天票房收入就达830万美元。这部影片也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在俄罗斯本土的票房收入约为5100万美元。 自那之后俄罗斯电影开始重整旗鼓,在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共购买了11部俄罗斯电影,比其他国家都多。报道称,中国还拥有庞大的电影院网络,全国的银幕总数超过2万块,而俄罗斯只有3780块。 《莫斯科时报》的报道称,去年中俄加强了政治和商贸关系,因为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美国和欧盟出现政治僵局,俄罗斯正努力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随着中俄外交关系的加强,两国电影公司也在尝试合作,这对俄罗斯电影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 根据俄罗斯电影基金会的数据,目前正在进行的合作影片包括科幻冒险题材的《中国游记3D》和《冰雪女王3》以及动画喜剧片《嘎嘎叫的假期 3D》。 负责俄罗斯电影海外推广的俄罗斯电影公司负责人亚历山德拉.莫杰斯托娃说,将于明年在中国上映的《嘎嘎叫的假期3D》是首部获得大笔中国投资的俄罗斯电影。 这笔投资对俄罗斯电影业来说是“史无前例”的,莫杰斯托娃说。 报道称,现如今,俄罗斯的电影制作人和政府都把目光投向了东边的这座“金矿”。 好莱坞开始向东方倾斜 诚然,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北美电影市场全球规模仍然最大,但是这个市场正在萎缩。一家电影行业网站估计,2014年北美市场售出的电影票的数量为12.4亿张,为1995年以后的最低水平,当年的数字为12.2亿张。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的报道称,这一数据的高点是在2002年,当年卖出的电影票达到15.8亿张。此后,电影票的销量逐年减少,表明电影行业在这个曾经的核心市场遭遇了麻烦。 对于电影制作公司来说,好消息是它们现在更多地依赖海外市场的收入,而海外市场正在飞速发展。 报道称,说得更清楚一点: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且很快会成为全球第一。中国单是在2014年就新增了5000多块银幕,全年总票房接近50亿美元。美国本土市场的规模约为100亿美元,不过以前还没有哪个市场接近过美国的一半。而且中国的票房还在以每年近1/3的速度增长。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报道,影片《速度与激情7》今年4月在中国上映首日就进账3.91亿元人民币,几乎是之前纪录保持者《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的两倍。中国市场成为与北美市场同等重要的市场,《速度与激情7》和《变形金刚4》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甚至比在美国还高。 好莱坞电影中更具代表性的是产品植入。而这些植入并不打算让非中国观众理解。比如,在《变形金刚4》中,出现了用中国建设银行的银行卡取钱的场景,中国观众能够立即注意到这点。但这个画面如此迅速地掠过,以至于不是中国观众也许不会注意到卡上有中文。 好莱坞还利用中国希望学习“商业”的愿望,因此许多伙伴关系为美国电影提供了其非常需要的先融资方式,以及帮助确保在中国国内上映。 此外,美国影视制作公司已经开始提交剧本内容让中国当局审批。2014年,《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在中国收获了约3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外国大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好莱坞报道》称:“派拉蒙影片公司为确保在中国取得成功作出了很多努力,在北京、香港等地取景,邀请了包括李冰冰在内的众多中国演员。”所以,事实上,中国正开始从远方影响好莱坞影片的内容。 东方电影论文:从电影《红高粱》的二度创作评析被“东方化”的中国 摘 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义作品,导演张艺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更是升华了该小说的东方主义特性,因而备受西方媒体的关注。《红高粱》在搬上银幕的过程中,无论是影片表达出的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抑或在声光影领域所进行的实验与开拓,都体现出现代中国参与了自身的“东方化”。 关键词:东方主义 西方 《红高粱》 张艺谋 电影《红高粱》在国际影坛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电影艺术家,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现象是对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肯定,而张艺谋热衷于将小说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已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在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复杂过程中,编剧会对小说进行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二度审美和重新把握,也就是所谓的“再创造”过程 。电影《红高粱》之所以广受好评,除了故事情节本身引人入胜外,也跟张艺谋在对小说进行二度创作时,强化了电影中的“东方主义特性”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红高粱》完美诠释并演绎了神秘的中国民族文化,面对西方世界的好奇与窥探,大方铺开了沟通展示的桥梁。 一、电影中所创造的东方世界 东西方的地域文化差异,使得西方对东方有一种本初的欲望和想象;而这种强烈的欲望在东方没落及西方兴起的背景下便愈发膨胀起来,这种强大的征服欲促使西方文明不断地了解和接触东方。那么,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究竟是怎样的呢?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写道:“有些特殊的物体是由大脑创造出来的,这些物体,尽管表面上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却出自于虚构。一群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会为自己设立许多边界,将其划分为自己生活的土地和与自己生活的土地紧密相邻的土地以及更遥远的土地――他们称其为‘野蛮人的土地’。换言之,将自己熟悉的土地――称为‘我们的’、将‘我们的’地方之外不熟悉的地方称为‘他们的’,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做法所进行的地域区分可能完全是任意的。”[1]“东方主义”便是在这样一种充满无知想象与偏见的认知下,被创造了出来。 电影《红高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北高密的传奇故事:在黄土飞扬的高密大地上,作为杠子头的“我爷爷”喜欢上“我奶奶”,血气方刚的他干脆利落地了结了“奶奶”的准丈夫,并与“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虽高粱地里的野合场景让《红高粱》一度成为禁片,然而这既包含着编剧对于原始生命欲望的大胆想象,也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东方性本能的猜测。漫天的黄沙、简陋的窑洞,以及夜空中那轮如诗如画的明月,这些对小说原景的夸张叙述虽使人略感陌生,却迎合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猜测与臆想。 初看《红高粱》,就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免诧异――不仅因为整部电影的荒诞离奇,更是由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被导演披上了一件带有浓烈西方色彩的外衣;与其说这是该片刻意营造出的一种蛮荒的神秘感,倒不如认为是导演为观影者量身打造出的一个未经开发的中国。“东方主义”是西方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创造出的东方,他们心中的“东方”并非是客观的东方,而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想象。电影《红高粱》所创造出的东方可谓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在西方文明看来,“自古以来东方就是不同于他们的‘他者’,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客体,东方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和非凡的经历。作为客体的东方应该是落后的、野蛮的、愚昧的、非理性的,等等”。[2] 那么,为什么说“电影《红高粱》所创造出的东方可谓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呢?首先,从时间上看,倘若不是影片最后出现的抗日情节,很难想象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在真实历史上剧烈变革的转折时期,在影片中却并未做过多描绘,仅仅是一笔带过。影片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采取刻意淡化的处理方式,并不做详尽的正面描述,使西方观众看到更充满异域风味的中国。该片的镜头初始就呈现出由大片的红色和黄色交织构成的画面。其中,尘土飞扬的十八里坡深刻展现了当地的贫瘠荒凉,烘托出生存环境的艰难,营造出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历史沧桑感;而影片中如止水般寂静的夜空与黄土地的组合又显得那么难以捉摸,就像是神秘东方的缩影――影片对时空背景刻意淡化的处理,使我们立马就能感受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一开始就不可能将电影中故事背景与真实的中国社会环境画等号。 其次,电影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单一平面的。无论是人物的语言抑或着装都被简化到极致,影片的主人公“我爷爷”被刻画成一个“一根筋”的角色;而在表现“我奶奶”以及十八里坡伙计的性格特点时,也多以行为替代语言的方式进行诠释。如简陋且略显破旧的衣着(酒坊的伙计大多赤裸着上身,小豆g的出场只穿着一件肚兜)、孔武有力的臂膀、在高粱地里尽享欢愉的“我爷爷和奶奶”都体现出简单粗暴的原始生命力,而这些恰恰符合西方人对东方“未经完全开化”的理解和想象。“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和红盖头,加上那红头绳、红耳坠、红脸庞,将旺盛的生命力与原始冲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红色基调的画面再同影片最后血肉模糊、叠股枕臂的场景联系起来,使得整部影片都沉浸在一股亢奋冲动的氛围中,这时继而响起豆g那稚嫩嘹亮的呼唤:“娘,娘,你上西南,长长的大路,宽宽的宝船……”观众的情绪被瞬间调动起来,好似某种原始的内在生命冲动与压抑至深的痛苦在那一刻几近喷涌而出,使观众猝不及防地陷入一种纯粹的情节体验中去。张艺谋在改编小说进行二次创造的过程中,将人物形象、语言特征及时代背景都简化到了极致,使西方观众看到一个被“提纯化”、甚至是“符号化”的中国。在经过提纯后,故事的寓意虽单纯,然却使西方观众了解到一个神秘而丰富的东方世界,这恰巧印证了他们对于东方文明的最初设想:即原始、冲动且混合着野性特征。 二、《红高粱》自身对于“东方化”的参与 “东方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谓是西方对东方的歪曲想象。但与此同时,萨义德也指出:“现代东方,参与了其自身的东方化。”[3]面对西方世界对东方的丰富想象,处于逐渐“被边缘化”地位的东方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事实上,大部分东方人逐渐认同并接受了西方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就某种意义而言,甚至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西方世界的审美胃口。 近年来,中国影坛热衷于拍摄类似《神话》《无极》《黄金甲》之类充满“东方元素”的大成本制作电影,目的在于冲出亚洲、走向国际。电影里无不充斥着动作机械划一的士兵、面目模糊的人群以及落后且甘受压迫的愚民……实际上这些影视元素,都是为迎合西方对中国“愚昧专制落后”的固有思维而特设的场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西方世界认为自己是具有独立“自我”的主体,是进步、文明、科学和理性的代名词。中国对于西方潜在优越感的默认,实质上也是东方自身对于“他者”从属地位自我接受的一种表现。除此之外,中国对西方人眼中东方文化形象的接受,还集中表现在对西方审美观念和价值标准(即意识形态)的接受上;如张艺谋早期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等,国内观众看到这些电影都被片中所展现出的贫穷和夸张化的落后所震撼,以至关于“张艺谋就是喜欢把贫穷落后中国拍给外国人看”的议论声不绝于耳。与其说《红高粱》之类的电影因揭露出中国的封建文化而备受西方媒体的好评,倒不如说是因其迎合了西方长期以来认为中国封建落后的固执偏见,这种迎合就是接受西方审美观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对西方审美误区的接受以及对西方优越感的默认,就是东方世界自身参与“东方化”的一个显著表现。 随着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西方影坛一炮走红,近年来具有东方色彩的国产电影更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相踏入国际殿堂。然而,之后的东方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并没有延续《红高粱》的火热,国内观众也不予好评,观影后纷纷表示“不知所云”。《红高粱》的成功,既源于其满足了西方世界对神秘中国的想象,也在于对原著故事情节的还原,在纯化人物及故事背景同时却并未放弃“民族传统”的文化核心。所以一部优秀的民族电影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东方色彩”的镜头组合,最重要的仍旧是故事本身的内涵与灵魂。 东方电影论文:论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东方审美色彩 [摘要]电影《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同名文学作品,影片围绕一个吉卜赛姑娘的生活遭遇而展开了叙述,除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影片还通过刻画独特东方审美性的色彩画面来凸显出人物命运的多舛,进一步揭露14世纪法国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的昏暗,对底层人民给予了人文关怀。本文通过对电影《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并分别从色彩浓烈的画面、幽暗色彩意境的营造以及“彩蝶”式的悲剧审美三个方面来剖析影片对色彩的构建与东方审美色彩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电影《巴黎圣母院》;审美色彩;彩蝶;幽暗色彩 色彩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主要依附于场景空间,并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渐入、主题的凸显起到浓墨重彩的一笔。电影通过植入多种色彩共同讲述故事情节,且与影片人物、背景等融为一体。甚至有时候电影色彩的强烈凸显的作用要比直白的电影台词更能触动观众的心底世界。电影《巴黎圣母院》把经典名著搬上银幕舞台,影片通过营造浓烈的色彩对比来凸显厚重的历史感,且跟随色彩画面的转变让观众更加深刻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与人性的丑陋。这部影片在色彩的构建过程中符合东方的审美特性,透过色彩画面营造的悠远意境,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的审美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中庸”思想相一致。 一、电影《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杰出的文学作家,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文学创作,他在戏剧、小说等文学领域大放异彩,通过沉稳的笔触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文学才华。1831年,雨果发表了大型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汇集了他一生中的思想精髓和文艺价值,是浪漫主义典型代表作。正因为《巴黎圣母院》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所以它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艺术,通过影像化的表达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名改编电影《巴黎圣母院》的背景设置在由路易十一执政的巴黎社会,并围绕故事发生的地点巴黎圣母院而展开叙述。克洛德・费罗洛是巴黎圣母院的祭司,他不断地向社会宣扬性欲是不可饶恕的,会吞噬人的心灵,一旦触碰了它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当他第一次看到了美丽女孩埃斯米拉达后就克制不住地想要占有她,被压抑许久的欲望顿时爆发,狂热追求这个女孩,甚至不顾使用卑劣的手段也要一心抢占美貌的她,于是在性欲的侵袭下,他从对爱的疯狂追逐转化为迫害,甚至亲手毁灭了埃斯米拉达。故事中的卡西莫多也对埃斯米拉达怀有真挚的情感,他的外貌丑陋不堪,但他的爱是纯洁且无私的,甚至宁愿奉献出自己的性命,这与费罗洛的私心占有是截然不同的。费罗洛的灵魂是黑暗的,当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得不到埃斯米拉达的爱情时,他残酷地把自己的罪恶行径嫁祸给他人,把埃斯米拉达推入了万劫不复的绞架。卡西莫多难以忍受主人的残暴行为,于是他为了拯救爱人,不惜把费罗洛从高处推下去。 电影《巴黎圣母院》映入观众眼中的第一个画面就展现了肃穆的圣母院,在整个镜头画面中只能从几只白鸽看到一丝的生命力,随之就出现了几个希腊字母,通过“倒叙”的方式展开了爱恨交杂的故事,且在开篇之处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观众的心底埋藏了深深的好奇感,很想去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于是故事内容就缓缓地呈现出来了。电影中刻画的巴黎社会的景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气息,原著中对法国封建君主制度的泯灭人性和教会的表里不一进行了沉痛的阐述,影片也着重描写了生活在巴黎底层社会的穷苦人民,他们只能默默地承受上层社会赋予的残酷和暴行,同时影片也深刻展现了波旁王朝击毁巴黎圣母院的暴力,从这些赤裸裸的画面中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体验了法国混乱时期的沉重感和历史感,耳边不断地响起反对封建专制、抵抗天主教会的呼喊。虽然影片展现的是法国的历史题材,并融入了人性的反思,但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思想的展现主要借助细腻的色彩彰显出来,无论是色彩浓烈的画面,还是昏暗意境的构建,都富有东方独特的审美特性,凸显出色彩的“抒情写意”功能。 二、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东方审美色彩 (一)色彩浓烈的画面 电影《巴黎圣母院》在开篇之处就刻画了几组鲜明的色彩画面,影片聚焦于巴黎圣母院,且当时《圣母的审判》正值演出,画面中充斥着街头乞丐在祈求馈赠的声音,在街头的另一处有许多群众在欣赏吉卜赛女郎的优美舞姿,还有巴黎人民在狂欢,大肆庆祝的浓烈色彩画面。一眼望去,仿佛让人真实地看到了15世纪巴黎社会的真实景象,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浓墨重彩,仿佛历史画面的再现。同时,影片正是通过这几组简单的画面,独具匠心地把故事的主人公纷纷展现出来,热舞的姑娘埃斯米拉达、负责敲钟的卡西莫多以及副院主费罗洛。其中女主人公埃斯米拉达是一个美貌的姑娘,具有开朗的性格和善良的心灵,她对周围的人们具有同情心,在影片中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美善,为了能拯救诗人走向绞死的命运,她当众宣布做他的“妻子”,解救了他的生命却不计较往日的丑恶;怜悯被鞭鞑的卡西莫多,亲手把水递送到他的嘴边,为他送来生命之泉;她甚至把自己辛劳赚来的钱分给周围的孩子们。但正是这样一个心灵高尚、令人怜惜的姑娘却因为费罗洛觊觎她的美貌而遭到了陷害。在她身心痛苦的过程中,卡西莫多为了解救她的生命而把带到了教堂,虽然教堂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利,但因为教会和宫廷之间的利益勾结,最终还是无法保住埃斯米拉达的生命。这一事件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她的同情,让市民真正认清了费罗洛的伪善和封建制度的残酷不堪。电影创作者在进行故事叙述和画面呈现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夸张手法,在东方的影像审美中,反映埃斯米拉达的壮烈和费罗洛的丑陋心灵往往会借助浓烈的色彩对比来凸显出人物心中的强烈情感,且进一步把人物的矛盾和阶级的冲突扩大化,从而通过一幅幅鲜明色彩的画面来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揭露特殊时代背景下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群众的愤怒情绪。 (二)幽暗色彩意境的营造 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审美色彩还反映在幽暗色彩意境的营造方面,借助灯光的映衬下,似乎看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境,例如,影片在刻画埃斯米拉达被卡西莫多藏在钟楼的那一处情节中,当时的埃斯米拉达独自一人承受着内心中的惶恐和孤独,她只能凭借悲伤的曲调来惦念心中的爱人,即卫队队长。影片的背景是幕墙,在幕墙的左上方有一块石头的漏洞,所以创作者就借助这块视觉空间的漏洞采用闪现了许多星星的黑色幕布,仅仅是色彩背景的一点变化就使画面中的空间产生了鲜明的变化,就好像是在魔术双手的作用下由室外的景象转化为室内。同时,为了凸显出埃斯米拉达当时内心孤助无缘的心情,画面中呈现的幽暗色彩并没有其他布景的点缀,只有一束光投射到埃斯米拉达的身上,把她的影子映射到幕墙上。在这个紧张、昏暗的画面中,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埃斯米拉达身处的这间小屋,且屋外是一片黑暗,她能看到的仅仅是那一角透露的星光和若隐若现的烛光。随着埃斯米拉达充满忧郁的歌声的响起,观众仿佛深刻体验到了她此时的心情,一同与女主人公一起感受着命运的难以捉摸和绝望的生活,虽然镜头画面对这处情节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但仅仅几个色彩画面就把埃斯米拉达身处的幽暗环境生动刻画出来了,同时把她内心中的恐惧、害怕心理淋漓尽致地通过色彩的构建展现出来了。 (三)“彩蝶”式的悲剧审美 电影《巴黎圣母院》的结局笼罩上了一层颇具东方审美性的悲剧色彩。影片最后讲述了在故事结束后的两年里,人们来到了墓穴寻找奥利维埃・勒丹的尸体,他是在两天前被绞死的,他的安葬也是得到查理八世的恩典。在这些恐怖的骸骨堆中有两具非常怪异,且一具缠绕着另一具,其中一具的尸骨很显然是女的,因为上面还残留一些白色裙子的碎布,且挂着项链,而另一具缠绕在这个女子身上的是男子的尸骨,可以简单判断出男子并不是绞死的,很有可能是自己在临死之前跑上来抱着这个女子的,当人们试图把这两具尸骨分开的时候,男子的尸骨突然就化成了尘埃。影片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结尾的安排饱含了创作者对人物遭遇的同情和人文关怀。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与往常西方的死亡结局并不相同,西方的创作观念中往往把最后的死亡设置为悲壮的,无论是哈姆雷特的身亡还是安娜的自杀,都让观众感受到决绝的悲凉。但在中国的古典艺术中推崇的是“中和”的审美思想,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化尘式的悲剧结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梁祝》,因为《梁祝》中的主人公在人世间不能圆满结合在一起,因此作者描写了他们为爱殉情,并且化作了一双彩蝶,自由自在飞翔。于是电影《巴黎圣母院》的结局与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相一致,是灵魂世界的最高审美。飞舞的蝴蝶代表了新的生命,也是中国人审美思想中的最高意境,在雨果笔下描写的“化尘”,与我国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都对有情人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从中无疑可以看出,电影《巴黎圣母院》的结局与西方式的悲壮、惨烈的死亡结局并不相同,且彰显出如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彩蝶”的审美色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巴黎圣母院》可以称之为一幅浓烈色彩的浪漫主义油画,在色彩的映衬下,电影故事汇集了荒诞的情节、壮美的场景画面、生动形象的人物。整部影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映射现实,展现由封建统治下的巴黎社会充斥着暴力和阴暗、天主教会的伪善和泯灭人性的暴行激发了广大市民的愤怒。电影创作者采用了细腻的色彩勾勒来凸显出大的时代背景,鲜明的色彩对比让观众感觉到刺目,浓烈的色彩与昏暗的社会现状无疑形成了具有讽刺意义的对比,影片整体情调较为压抑沉闷,好像所有人的命运都被圣母院的钟楼在无形之中掌控着。除却沉重的色彩画面描写,影片中也有一些浪漫的色彩画面,例如女主人公埃斯米拉达与甘果瓦一起玩耍的时候,这些短暂的情节画面在整片沉重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凸显,同时也是巨大灾难来临前的宁静。 东方电影论文:“东方影都”对我国电影事业及产业的影响 摘 要:东方影都的投资和建设使我国电影的产业链进一步成熟、完善,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也将为我国电影事业的拍摄、制作、发行、营销等各环节带来巨大的转型契机,凝聚更强的实力,开拓广阔的国际视野。此外,青岛东方影都还将经由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来辐射山东省及附近区域,进而可能对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东方影都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虽以正面为主,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东方影都;电影;整合资源;产业结构 2013年9月22日,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正式开工。青岛东方影都是以影视产业为核心,涵盖旅游、商业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万达预计总投资超过500亿人民币,文化旅游投资超过300亿,预计占地3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包括影视产业园、电影博物馆、影视名人蜡像馆、文化旅游城、度假酒店群、游艇俱乐部等项目,将打造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会展、影视旅游综合功能的全产业链。 笔者认为东方影都的投资和建设将对我国的电影事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引发我国电影事业的革命性转型,使我国的电影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黄金时代,并进而对我国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影响。东方影都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整合国内外资源,促进国际合作 目前中国电影的世界地位逐年提高,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电影事业起步晚、市场化程度较低有关,同时也是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军团队,影视资源缺乏整合有关。因此,我们总是很难将已拥有的资源发挥利用到极致,更难将没有的资源通过合作等方式来共享和合理利用。东方影都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国内电影市场的资源,并吸引国际电影制作团队前来合作,利用传统与现代、国内和国际资源,整合多方优势出大片。此外,依托万达集团的资金实力、人才优势,成片的销售渠道将更为成熟和多样,产业链的打造也将更为完备,因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国际传播和销售,并以音像制品、纪念品授权制作、文化旅游等完备的产业链形式来为制作方获取更高的利润率,并将影视资源利用到极致。关于整合资源主要可分以下三点: 1.整合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从未中断的国家,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历史的积淀是丰厚的资源宝库,给予我国电影人以丰富的题材和资源,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电影人拥有与生俱来并日益加深的独有的文化气质。然而以目前电影市场的影片来看,我国电影人并未充分利用好这些独有而又珍贵的资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曾分析中国电影的三个时期。其中在第二个时期,张艺谋等导演挖掘了许多具有乡土气息的资源,拍摄了许多本土影片,比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这些影片曾在许多国际影展上多次获奖。然而,正如尹鸿教授所分析的,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审丑的色彩,披露的大多是落后、封闭、负面的信息,借以引起国外评委、受众的好奇心理,会对我国形象造成损害。与此相对,李安等导演也拍摄过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饮食、太极等)的影片,比如《喜宴》《推手》《卧虎藏龙》等。其构思和拍摄手段都巧妙地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影片之中。但是,这类优质影片的数量还是较少的,而且没有充分利用、整合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更没有全面、立体、多样地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东方影都可以作为一个优势集结点,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在新的时挥、重塑其不朽的生命力。 2.整合我国现代文化资源。目前,展现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影片虽然很多,但真正能够准确体现我国当代文化、主流价值观、时尚潮流的影片却少之又少。大多影片仅仅是浮于表面,仅仅展现形式上的都市、乡村生活、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状况等等,却没有深入挖掘,在思想性和艺术审美方面都有所欠缺。因而,这些影片没有充分发挥传播我国当代气象、时代风貌的作用,也不具备在国际上传播我国价值理念、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作用。东方影都的建立,可以有效扭转现有的状况,将我国现代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凝聚最有传播力和传播价值的资源,加以制作和传播。 3.整合国内外拍摄制作、发行资源,优势互补。目前我国电影事业在技术方面与国际高水平制作团队的差距正日渐缩小。笔者认为,相比技术,人才资源是更具竞争力的资源,也是我国实现反超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拥有一批水平较高、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发行公司,但在总体上仍然是零散的,没有形成合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铁腕人物”来加以整合,而东方影都则堪当此任。此外,东方影都还可以借助其拥有的国际资源和与国际高水平制作团队的联系实现跨国制作和联合拍摄。我国电影在传统文化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而在拍摄、制作技术和营销传播方面则存在较大的不足。我国的优劣势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高水平电影制作方存在明显的互补,而互补则蕴含着合作的契机和高效率。实现跨国制作、传播,不仅有助于吸收先进理念、技术,降低投资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海外发行的优势渠道,为投资带来更多票房保障。有了海外发行等保障,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者投资也会变得越加容易。可以说,东方影都将为我国电影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转机。中国电影将拥有一流的拍摄团队、强大的制作及发行、营销团队,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电影的潮流,进而影响世界电影的发展方向。此外,东方影都还将实现对以往拍摄、制作、营销方式的革新。仅就营销方式而言,目前我国电影的营销传播正努力与世界接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仍趋于简单化、传统化,没有充分将电影产品进行包装、营销,市场开拓的力度也不够大。虽然目前电影市场已经引进了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但大多还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很少,更少有成功案例。简要对比国际高水平大片的成功营销和我国少数电影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一些端倪。2012年由漫威电影工作室制作、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发行的《复仇者联盟》是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的第六部影片。经之前几部电影《雷神》《美国队长》《绿巨人》的成功铺垫,以两亿两千万美元的制片成本取得了超过十五亿的票房收入。而我国的电影,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小成本电影,也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营销,取得了过亿票房的好成绩,却明显与漫威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电影具有成功营销的潜力,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和一定的经验,只是缺乏形成“套路”的模式化运作。可以说,东方影都将为我国与世界电影之间搭建起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有助于增加我国电影的对外开放性,促使我国电影更多、更好地走出国门。马克思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东方影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电影事业进入“世界交往”提供了道路和方向。 二、电影产业对区域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笔者认为,东方影都的建立将会在我国的电影产业中引发革命性的革新,同时,还将经由电影产业对青岛、山东省及附近区域产生巨大影响,并进而对全国的产业结构造成影响。而在短期内,这一影响将主要波及青岛、胶东半岛及山东省周边区域,对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影响不会非常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极有可能会受到较大的积极影响,东方影都将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 长久以来,青岛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依靠其石化等重工业和海尔、海信等轻工业企业,其产业结构也主要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高,这一比重在全国二线城市之中排名较为靠后。与此同时,伴随这样的产业结构而来的是相应的以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体力劳动和技术工种为主的劳动力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现代化城市的未来发展,对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而其劳动力结构也不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倡导低碳、减排和“绿色GDP”等理念。随着东方影都的发展,并辅以其他方面的科技进步和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促动,区域的产业结构一定会日趋合理,环境的质量也会得到改善。而电影产业是朝阳产业,经由东方影都的整合,将通过院线收入、音像制品、产品授权制作、拍摄地旅游等产业链上的众多环节为青岛和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外汇收入。 马克思曾敏锐地预测未来社会的特点,陈力丹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一书中概括为以下四点: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我认为,东方影都的建立对上述四方面均有影响,而对劳动力结构和资源结构的促动作用尤为巨大。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知识生产力的增长也将为青岛、为胶东半岛、为山东省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资源,大大提升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 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东方影都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以正面为主,同时也存在一些堪忧的负面影响,是值得我们警惕和加以关注的。 首先,过于注重出“大片”,可能会压缩小制作、文艺片等小众影片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其次,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的垄断现象可能会压制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的发展,进而可能限制中国电影未来向更广的方向发展。第三,跨国、跨地区进行的联合生产,可能会流于形式,变得尾大不掉,失去合作的意义,亦可能在拼凑和流水生产中失去艺术的美丽,迷失了文化的本意,泯灭掉人文的气质。此外,关于影视基地涉嫌圈地的担忧也始终存在。此前长影集团的“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浙江华策影视的“海宁中国武侠(影视)文化产业基地”等影视基地的启动和投资也都受到了涉嫌圈地的批评和指责。一些业界专家认为,万达的做法,更像是以文化为由头开发房地产,是文化搭台、地产唱戏的做法。 电影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纯然的艺术作品了。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是文化产品,是精神消费市场的商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的一大引擎。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载体和传播者。基于电影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重要地位,也基于东方影都的规模和规格,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方影都的投资建设将为我国电影产业、整个产业结构都造成较大的积极影响。同时,由此可能引发的垄断、涉嫌圈地等问题也值得我们继续观察和探讨。 东方电影论文:好莱坞电影中东方女性形象的解读 摘要:本文研究了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女性形象,认为这些女性形象是好莱坞电影制作者眼中的形象,是他们的主观镜像,是被“建构”和“想象”出来的,它们是西方话语权力运作的结果。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形象学 一 从比较电影学的角度看,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历史也就是好莱坞电影影响中国电影的历史。鉴于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里的重要地位,一部好莱坞电影史或者一部中国电影史,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影响中国电影的历史。众所周知,美国文化中有消灭和吞并他人的历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事实。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一直是美国推行文化霸权极为重视的一个文化领域。好莱坞电影尤以其强烈而形象的视听语言,引人入胜的叙事方法,众多耀眼明星的加盟,影片的高投入、大制作吸引着大量观众。 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指出:“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作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和‘侮辱性的广告’成了从布琼布拉一直到弗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重要因素。”[1]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每年的出口额达600多亿美元,超过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其中好莱坞电影占据了较大份额,仅《泰坦尼克号》一部电影自1977年公映以来就创造了18亿美元的利润。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已成为投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的电影业处于世界霸主地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已经在全球4/5电影院上映。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票房大约每年155亿美元,美国就占据了这个市场的2/3,即105亿美元,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票房收入有一多半是从国外的电影市场上获得的。好莱坞电影现已占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到1998年,美国电影业近百亿元的收入竟有超过50%来自海外。1998年全世界最受欢迎的39部影片来自美国。2001年票房前十名仍都是好莱坞作品。2002年到2003年初的情况也是一样,29部国际票房最佳电影都是美国片。2006年,美国国内电影票房达94.9亿美元,基本和2004年的历史最高点95.4亿美元持平。在制片和发行领域,美国全年电影产量继续保持连年来的高增长态势,2006年再创历史新高,投入发行的影片共607不,打破了2005年的记录,增加11%。美国2007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达267亿美元,其中海外票房171亿美元。 好莱坞电影所形成的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文化攻势,就连一些西方国家也感到焦灼不安。欧共体一些著名人士大声疾呼:“美国电影就像恐龙一般,正把它的利爪伸向‘世界公园’,要是欧洲国家再不联合行动,欧洲文化就濒临灭绝。”[2]好莱坞电影不仅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它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通过观众的耳濡目染,其影响力是无法估计的。它不仅是经济武器,更是文化武器。好莱坞出身的里根总统都把好莱坞称作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基地”,好莱坞是一个你不能从地理上定义的地方,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它在哪儿。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进入人们的潜意识。 放眼世界影坛,一方面,美国好莱坞依然雄踞霸主地位,侵占着世界60%以上的市场,电影已然成为美国排名第四的经济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在美国全球化的趋势中,各国名族电影试图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像伊朗、中国、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力求找到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好莱坞抗衡,这些国家的电影作品也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纷纷获奖。于是,东方与西方各种话语与价值体系相互冲撞与对话,呈现出多元共存、语言杂多、众声喧哗的局面。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变化最大的时期,选择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女性,关注西方导演是否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在他们的电影中。 二 巴柔认为对异国形象或描述的研究即是形象学。文学形象就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好莱坞电影中的东方女性形象,具有形象的个性与丰富性,又具有原型的普遍性与一致性,其意义并不表现在指涉现象之外的现实世界,而在自身结构通过观念与形式的关系而创造的意义。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不是西方文化关于东方女性的想象与表现,而是好莱坞想象与表现“东方女性”的方式与角度。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思潮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后结构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它对发达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及制作方式采取了批判的、解构式的立场和态度,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的压制和剥夺。它通过对西方主流电影视听语言的剖析,揭露其意识形态深层的反女性本质。 在梳理好莱坞东方女性时,看到东方女性就在天使形象与妖魔形象之间摇摆,成为西方人想象中的香格里拉或食人坟场。本文尝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形象中加以整理归类,揭示这些幻象的生成机制,把存在于好莱坞电影制作者神经系统中的潜意识抑或有意识挖掘出来,让它见光.这是一块银幕中的银幕,透过这块银幕,看穿好莱坞在想象东方女性时隐秘的心理动机与传播期待,看清“想象性的东方”是如何被西方强加于东方,并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话语,从而成为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 好莱坞影史中约有以下15种东方女性形象:蝴蝶夫人形象、妓女形象、龙女形象、娜拉形象、木兰形象、天使形象、妖魔形象、婢女形象、女奴形象、小妾形象、蜘蛛女形象、公主形象、地母形象、家庭妇女形象。我在此文中将根据几部有代表性影片来分析其形象。 (一)天使的向往 好莱坞电影《美梦成真》或译作《飞越来生缘》,曾获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克里斯与安妮年轻时相识,婚后育有两个孩子,但两个孩子在车祸中不幸丧生,而克里斯也在一次车祸中意外身亡。他的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而安妮也因对生活绝望而自杀。克里斯置身于地狱,寻找妻儿…… 在这部影片中,由华裔女星阮兰丝饰演的仙女,她引导克里斯来到了一个仙境:这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宛如《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的影像版。克里斯和仙女所到的地方仍保持着天堂的纯洁与爱:这里富饶丰腴、和平宁静、魅力无穷,逶迤绵亘的精美的草坪与花园,溪水边点缀着茶亭,民居村舍精致亮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无忧无虑。这里充满着东方式的自然灵性的美与神圣,宛如传说中美丽的香格里拉。 这部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更是发人深省。其实东方仙女正是克里斯的女儿玛丽。在影片的第49分钟处,仙女对克里斯说:“我本来不是长这样的,我们有次坐新航的时候,我爸对空中小姐微笑,她就长这个样子,戴着这个名牌‘李昂娜’。我爸说亚洲女人都很美丽而且优雅、聪明……我当时想,等我长大了,我要变成那样。”东方天使说完这番话后,克里斯才意识到她就是自己已死去的女儿玛丽。克里斯/影片编导的东方天使情结在此暴露无遗。“东方天使”和“香格里拉”的组合使得这部影片的“美梦”得以“成真”:克里斯在天堂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儿,她已变成一位天使,影片同时也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香格里拉”的向往。 “香格里拉”是一个美梦,梦乡就在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那些经常想“生活在别处”的西方人,在梦中做客总来到中国。香格里拉,与其说是中国的,不如说是西方人纯粹幻想出来的。 (二)蝴蝶君的悲剧 而在1933年出品的电影《蝴蝶君》中,编导聪明地反用“蝴蝶夫人”的典故,塑造了一个利用洋人的“蝴蝶夫人情结”向西方复仇的东方形象。东方/中国在《蝴蝶君》里被写成一个文化和性别的大骗局,而西方意欲征服他者却玩笑般解构了自己,是“东方主义”的新产物。 影片中西方人的东方情结、“”中国、间谍疑云、蝴蝶夫人传奇、男女奇恋、混血激情等元素相交织,讲述了一段跨越种族性别界限的变色爱情,掀起了了本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情欲风暴。1964年的一天,法国外交官高仁尼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歌剧《蝴蝶夫人》,对地方文化一直怀着好奇心和神秘感的高仁尼完全被散发着浓郁东方气息的“女子”宋丽伶吸引住了,他主动找过宋多次,半年后被提升他仍旧来宋家并真诚地向宋求爱。他与从不在他面前宽衣的宋终于确定了情人关系。 其实,高仁尼的主要任务即是收集中国的有关情报给法国当局。殊不知,中方同样为了获取美国的情报,派了男扮女装的戏子“宋丽伶”来接近高仁尼。开始后二人因多重原因分开。 1968年的一天,高仁尼在巴尼歌剧院又听到《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这时他更怀念远在他乡的宋丽伶。让他意外的是宋竟来到巴黎并找到他,二人旧情复燃。后来,高仁尼因泄露情报而被捕,没想到站在法庭上指证他的却是男子宋丽伶。高仁尼在囚车看到宋男儿身时才真正明白自己爱上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最后高仁尼在狱中自杀身亡。 《蝴蝶君》是一出悲剧,片中反复运用的《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也强化了影片的抒情味和悲剧感。其中最大的悲剧集中体现在了法国人高仁尼身上。作为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神秘感和捉摸不定感,使高仁尼在长期的接触与自我理解中,构建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东方想象。他遭遇的东方情调浓郁的“宋丽伶”恰好满足了他的想象――是他心里早已浇铸好的那个完美的东方女性“幻象”的对应物。影片的最后,恍然大悟的高仁尼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绝望地选择自杀。他自尽时脸上涂满了油菜和胭脂,留着冷艳的红指甲。这一形象行为艺术般地动摇了西方一贯持有的主体性,揭穿了西方内在的身份危机,也是“西方文化中心论”面临自身崩溃的隐喻。 (三)“地母”的建构 在1937年1月在美国公映的好莱坞大片《大地》是好莱坞历史上第一部用现实主义认真描写中国的重要影片,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尝试。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沉默、善良、隐忍、不屈不挠、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的“地母”形象――阿兰。在影片中,阿兰/大地作为一种意象,让我们注意到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阿兰对应着中国地母形象“女娲”。 阿兰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人,也是一个充满悲怆感的女人。她自己从六岁起就被走投无路的父母卖给了大户人家,受尽了羞辱与折磨。婚后接连的生产、孩子的不幸夭折还有逃难岁月给她带来无尽的痛苦。后来即使在家庭逐渐富裕起来后,肉体的痛苦减轻了,她又陷入更深一层的精神痛苦。丈夫王龙成为地主之后便去,并将妓女娶回家当妾。可以说,王龙与荷花带给她的伤害是致命的。但在这一切苦难面前,阿兰都默默地承受下来。她没有在荷花面前发泄自己的恨与嫉妒,只是坚决不踏进荷花的院子,不与她说话来表达自己对她的蔑视。她变得越来越憔悴越来越枯萎,尤其是发现二儿子和荷花有染时,她近乎崩溃,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她把眼泪往心里流,忍辱负重,用虚弱的病体撑起这个家庭的体面。在儿子的婚礼之后,在悔过的丈夫身边,四十多岁的阿兰安详地死去。阿兰的这种隐忍、包容、圣母般的高洁与自我牺牲精神,使她拥有了一种宗教感,也使影片散发出史诗般的光辉。 东方电影论文:论陈英雄电影的东方艺术 [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电影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电影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本文从陈英雄的电影文本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电影文本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电影;导演风格 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殖民地题材电影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电影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电影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电影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电影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 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电影在越南并不发达,以往越南电影也很少受到关注,提起有关越南的电影,不禁会想到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和杜拉斯镜头下的异国恋情――《情人》,然而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却与越南无关,越南只是这些异国电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于其他电影中那个硝烟弥漫、穷苦落后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导演陈英雄用他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一个色彩斑斓,柔美恬静的越南。树隙中倾泻下来的细碎阳光、中式庭院中枝繁叶茂的芭蕉树、娇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战争、除了贫穷,这里的越南以其独有的诗意与让人慨叹的生活气息,宛如一位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散发着东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为一位身在异乡的越南人,陈英雄带着对于家乡怀有的一份乡愁,在他的镜头下把越南拍摄得宛如其儿时梦境中一样隽美。但是在其勾画故乡美好梦幻般的回忆的同时,依然不忘关注越南的社会现实,刻画越南社会残酷狰狞的现实,他把镜头对准泛着恶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层社会生存现状,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在陈英雄最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终执著地书写着其对越南的情绪和情感,从恬静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怀想期盼中如诗般的画面语言、时而轻快时而沉郁的诗情隐喻中抒发着陈英雄电影中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息与东方哲学,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陈英雄导演的影片风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东方女性 恢宏的历史题材和激昂的伟大情怀从来都不是陈英雄影片的主题,在其作品中没有众人仰视的英雄,只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事实上这些卑微但坚韧的底层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女佣梅,在一幕幕尖锐狞厉的境遇中依然温性犹存的“三轮车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恋却从容生活的三姐妹,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最为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简约、朴实的温情。陈英雄作品体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采,他追求朴实坚韧的生活氛围,他把镜头始终对准现实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从小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中,诠释着自己处事的东方哲学。《青木瓜之味》中静静地看着这个庭院里所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脸上永远是满足的微笑的梅,《三轮车夫》里对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视的三轮车夫,《夏天的滋味》里,将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静地消解、超然掩盖的三姐妹,他们都诠释着陈英雄面对一切超然坚忍的生活哲学。 陈英雄不仅愿意瞄准普通人,在他的镜头中也赞美着着坚韧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阴柔软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坚定聪慧,镇静隐忍。其影片中画面无时无刻不表露着对这种女性的依恋。《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轮车夫》中的姐姐、老板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无一例外是具有鲜明气质的东方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陈英雄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正是他对于儿时家乡无限乡愁的一种转化,这些女性身上柔美、宽容、坚忍、沉静、内敛的东方品格,体现了创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东方女性形象。同时,他用这种崇敬和赞美无声地抗议男权社会中男性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 (二)情节:温馨与残酷的交织 陈英雄这个离国多年的游子从西方世界的观影期待出发,又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冲破西方世界对越南主观垄断的揣测和想象,通过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传统与现代、温情与残酷、坚硬与柔软。这是陈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着祖国的过去,也凝视着现在,更是深切关注着明亮的未来。温馨过往与残酷现实的交织,其影片中所有湿热、阴郁和狂躁不安让陈英雄以诗意的沉郁,超脱的胸怀所平息。用沉静来平息痛苦,让温馨与残酷交织。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镜头从身着金黄色的高领长裙幸福地读书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摇,出现的是一尊安详的佛像。在这里,陈英雄以自然与和谐、清净与祥和描述了另一种观念与理想。以绝对虚静的心灵进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绝对的自由,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拘束瓦解后,逻辑、理性已成负累,没有了对物质欲望、对功名的角逐,于是,最终感悟到了生存意义和精神上的愉悦。 在影片《三轮车夫》的结尾,辞旧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生活恢复了往昔的平静。镜头掠过外面的断壁残垣,转向高墙之内的网球场游泳池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再次回到外边突然变得阳光灿烂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轮车夫骑着满载全家幸福的崭新的三轮车向前滑行,然后镜头渐渐上升,还有那一群在教室里专注地学习弹琴的孩子们。貌似突兀的结尾让人沉思,是什么东西让这些命运多舛的人在面对苦难时如此安稳,是什么东西使得他们在辗转流离的混乱中各归其位?很显然,这是一种沉默地生存状态,不是通常的绝望的血泪交错,而是属于生命意义上返乡之途中淡淡的忧伤,又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莲与弟弟出门为给父亲的周年祭祀而准备,正好呼应着影片开头中的他俩为准备母亲的周年祭祀而出门,就连接下来的悠远的钟声都一样,仿佛一切的爱欲纠缠都未曾发生过。导演没有沉迷于对人生的痛苦、对社会的愤怒的宣泄,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作为影片的结尾,这无疑是东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审美理想与思维意识的形象体现。爱与死,幸福与痛苦同时并存,一切都是自生自灭,自然而然。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之中,再阴暗再无望的生活,再悲伤再恐怖的历程,都能够以人的胸襟和对生命的热爱将它包容。 这其实就是陈英雄的人生之道。从佛像到钟声,早已暗示着东方式的圆满。这样一种诗意的描述,非线性的写作,这种悲悯的情怀、达观的精神超越了现实的苦难,使陈英雄的影片沉郁而不凝重、压抑而不绝望。 (三)画面:画意与诗情的结合 陈英雄的电影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更像一位诗人将心中的故事转化为淡雅的文字一样,把他电影画面如诗般温雅细致地表现了出来。东方诗画色彩对陈英雄的影片视觉画面的影响很深,并且陈英雄十分善于以表现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画面来替代人物的语言,以唯美的视觉画面和富有诗意的场景氛围传达不必言说之美,在有限的画面内传递着无限的神韵。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态描绘手法表现出乡村生活自然诗意,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画面和慢节奏的平摇镜头,来展示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的每个精致细节,从而使人物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显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魅力,镜头中也就让一种赞美和诗意始终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着宁静而自然的诗情画意的古朴的庭院等情境,如诗如画地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如随风而动的翠绿树叶、阳光下的木瓜树、陈旧的石板等。 三、东方文化在陈英雄电影的展现 陈英雄把恬淡冷静东方哲学同西方艺术电影的个性意识,以意象为主的思维形式,常采取象征、隐喻的手法,借以流畅的电影语言完美地相互融合并完美呈现,使影片中的对于现实的揭示与世事的说教潜隐在毫不张扬的诗意镜语中,东方哲学自然的富含于作品之中,形成陈氏影片中独有的风格。电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义隐秘在诗一般的镜头之中,东方传统理念、佛家的因缘色彩、道家的无为思想自然的融会贯通,陈英雄以自己的东方哲学理念叙述着他的情感,同时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诠释了自己的东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轮车夫》中本是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面对苦难的阴郁和狂躁不安与无奈平息痛苦的从容沉静,在陈英雄的电影世界中被优雅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脱和平静刻写入世的情怀,世事云淡风轻,时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处之。陈英雄电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净、明亮、简单的电影画面来塑造电影观感,以安静、平和的意境,表现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赋予影像画面独特的人性关怀,这也正体现了陈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虚无为本的道学思想和以万事皆空为本的佛学思想。 东方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的熏染使得陈英雄在观察越南时拥有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同时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要远远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具有更大的文化兼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隐性空间,是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述说一个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陈英雄使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在电影这一最现代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张扬。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而且在越南国内,除被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也是广受欢迎。这些也都表明他不仅掌握了国际电影语言,并且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脉。 总而言之,陈英雄的东方文化背景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东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成为他电影中的闪亮之处。如阿巴斯之于伊朗电影、侯孝贤之于台湾电影一样,陈英雄成为越南电影的一面大旗,猎猎飘扬。虽然他的作品被少数人指责“阴暗面表现太多”,但是这并不能把陈英雄在电影艺术上特别是对东方艺术的完美诠释给否决掉。他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说明了他的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陈英雄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对乡土文化的真切感怀赋予了电影浓郁的东方色彩,编织成了一个柔美纤细的东方童话。陈英雄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其将世界电影艺术中的养分融合于东方传统艺术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样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东方哲思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他的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东方艺术之感,依旧在漫漫电影长河中熠熠生辉。 东方电影论文:从东方式的电影构思浅析日本社会与文化 日本电影《情书》独特的唯美日式抒情及娓娓道来的清新之意,均可表现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心理及社会文化。岩井俊二说他自己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个人化”,我认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日本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情书》就像一首清新的小诗悄悄唤起了人们对青春、对爱情的憧憬与回忆,并且日久弥醇。 一、细密的蒙太奇结构,即日本人谨慎严密的思维逻辑 在世界各国的许多影片中,男女之间形形色色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有的直率坦诚,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不一而足。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片,因为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并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两个女孩之间唤起回忆的媒介。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简单的叙事文本若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很可能衍化成一部毫无特色的爱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特意舍弃了三个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悲欢离合,而把重点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从而形成了《情书》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两个女主角都不善于表露自己的内心,并将真情深深地隐藏了起来,直到她们通过镜像式的审视对方从而了解自己的内心后,才不得不面对悲伤的事实,这种钩沉复杂的反射式心理描写将日本人内心的保守、沉默、严谨尽显无疑。 影片情节发展以博子探寻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作为推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次动力,不断推进博子的情感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了两个女孩子情感蜕变的过程。 该片在现实时空中的情节采用外视角的形式,按照编导者的理性思维和情绪变化,表现两个女主人公在共同寻找“情书”之谜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致使两者或贴近,或远离,或若即若离的状态。在回忆时空中的叙事则采用内视角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从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书》结构中的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里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编导者使它们互为因果、互作经纬、交错递进,细针密线地编织起来,做到了天衣无缝,精妙之至。这正是岩井俊二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戏剧家李渔所说的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则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实则是异曲同工,都是纯粹东方式的审美意识。 二、细腻而哀婉的日式民族情感表达 影片《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优美抒情中蕴涵的淡淡哀伤,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粹、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塑造了日本人敏感细腻的内倾型性格。环海的地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因此,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该文化与内倾型性格相结合,使日本人更倾慕清净、素雅,更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执著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表现得格外浓郁绵长。影片最后博子面对皑皑无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哭喊着:“你好吗?”以倾吐对男藤井树的思恋和哀伤。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自语似的回答:“我很好。你好吗?”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交相呼应。她们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我。至此,她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情感蜕变和升华,由“过去”的我过渡到“现在”的我,并预示了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恒”。岩井俊二如此地表现人物心灵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在西方影片中是难以见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昔日暗恋情人的淡淡回忆,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纯”与“真”吗?不正是表现了向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执著精神吗?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追求真情的执著精神置于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编导者努力寻找和赞扬的其实是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感情。因此,可以说《情书》中细腻哀婉的情感是对今天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三、日本特色的人生感悟 樱花之所以成为日本的国花、民族之花,是因为细腻的日本人以敏锐的心灵触角从樱花“开得适时,谢得利落”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壮烈中相伴着伤感。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无常”观的体现。因此,日本人极为珍视有限的生命,珍视生活中的第一次机缘。这种把自己和对象同一化,与对象产生一种共鸣,或者说在对象中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是一种无常美感和无常哀感的调和。日本人正是从这种哀愁的艺术哲学中感悟世界、感悟人生,以达到“闲寂”或“寂”的人生境界的。 樱花性格、茶道精神浸透在《情书》的整体艺术构思里,带出了浓浓的日式情怀,表现出岩井俊二的东方式艺术风格。男藤井树英年早逝,他带着对女藤井树的暗恋去了,带着把博子当做女藤井树的替身却又无法对真爱表白的遗憾去了;女藤井树把男藤井树这段纯真的爱恋情愫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博子在明白男藤井树把自己当做女藤井树的替身之后,虽然感到怅然若失,但与男藤井树相处的那一段快乐时光,却成了她一生最美的回忆……这不正如同樱花一般开得灿烂,而又谢得令人哀伤吗?这不正是他和她们年轻的生命里难得的“一期一会”吗?他和她们的美好的情感经历将成为女藤井树和博子一生永久的怀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一段又一段的情感历程中。他们对纯真的感情、理想的情操、美好的境界的追求,正是对生命、人生深切的感悟。 岩井俊二的《情书》表面上似乎没有阐释什么哲理,然而,那一段段淡淡的回忆,充满了淡淡的哀伤,更值得人们珍惜和怀念,人生的况味正在于此。影片清新之中蕴涵着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也值得我们深深揣度。那一封情书,寄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东方电影论文:东方传统美学内涵在电影中的嬗变 [摘要]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史中,东方传统美学内涵在电影中的营造和嬗变,对电影艺术在中国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电影艺术形式引进中国的百年时间内,中国传统美学因素在电影中不断渗透,从追求东方意境之美、到追求含蓄典雅之美,追求壮美激越之美和追求简洁象征之美,中国艺术电影实现了与时代的和谐共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电影的发展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固守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实现不断完善发展、吐故创新。 [关键词]美学内涵;电影;意境;嬗变回首中国电影发展,艺术电影虽然在繁荣的影坛上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对电影艺术在东方发展却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在电影艺术形式引进中国的百年时间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美学因素在电影中不断渗透,并实现了与时代同步的融会贯通。在中国电影发展中从第一代导演的《女神》和《大陆》到第五代导演的《英雄》《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东方美学内涵上有明显相通之处,但也不断地借鉴、移植和创新。 一、追求东方意境之美 意境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种对审美的追求。意境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是在艺术部类获得完美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在中国诗歌创作中被最早提出,王昌龄提出物境、情境和意境;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取象、取义和取境的问题。境界的概念在哲学和宗教中都有论述,以禅喻诗等被归纳为一种艺术审美概念。 意境是一种品评美学作品的境界。对中国美学来说其精髓在于诗,而不是进行叙事,这在中国早期电影中被全面融入了。20世纪30年代的《神女》始终以一种无声和黑白色调演义生活艰辛。从夕阳后万家灯火到惨白灯光,以慢镜头方式对屋内摆设、必需品和旗袍等进行引导和对比,形成一种自然的疑问和设喻,镜头并没有停留,而是转向主人公――一对母子。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几个镜头对故事已经做出了充分铺垫。惨淡的意境与影片的批判性紧密结合,透射一种希望和绝望中的苦苦挣扎,展现了母亲爱与心血的倾注。影片是一种对现实的折射,是一种时代音符,是一种审美意境。《女神》以景物的转化揭示家庭破败,增添了情感因素在景语的寄托,是一种对母亲的颂扬。 《城南叙事》采用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将传统意境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三段故事叙事中不断追忆童年,并紧紧扣住小英子对往事的怀旧。在老北京风貌背景下,不断地撩拨久远的故园情怀。在小英子纯真视角下,老北京的胡同、会馆、骆驼、驴子,井台、卖唱,甚至于小油机和童谣等镜头形成串联。童年的眷恋、回忆和神往的过程给人留下了无限暖意,在观众心中激起一种深邃情感。童年是一场伤感的离别,也是一种视觉冲击和情感力量的酝酿。满山红叶不仅仅是一种情思,也是一种难言的哀婉,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一种久远意境的追求。 虽然从早期电影来看《渔光曲》较为简单和稚嫩,在影片中运用画面镜头和音乐,却成功地塑造一种淡淡的诗歌意境。东海的早上,苍翠中红日东升,朝霞掩映动感的波涛,渔民在海上捕鱼。在长镜头横移中接木桶破冰,在《渔光曲》主题曲配合下,呈现一副烟波浩渺的宁静和优美意境,在歌声中展现出渔民家庭的悲惨故事:小猫小猴出生,在天地苍茫中穷困中的婆婆的病重;其后是婆婆故去以及小猴和小猫长大;东海上渔帆点点,小猴和小猫的面部特写;再后在近景描画小猫凄苦,以及小猴奄奄一息;在长镜头横移中画面淡出,东海的天色越来越暗。《渔光曲》在叙事上没有强烈冲突,但是舒展的背景音乐,大量长镜头和遥拍的运用之下,对影片故事实现了精准展现。虽然是一种生离死别,但是在悲哀之余,并不会感到愤怒。从个人遭遇扩张到时代悲惨,是一种对时代人群的思索以及对生存的拷问。 二、追求含蓄典雅之美 在中国近现代电影中追求一种含蓄和隽永,那是超凡脱俗、飘逸、超脱于物象之外的美丽。在含蓄隽永的刻画中,看似简单的画面和镜头,其中却传达一种富于美感的力量。在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场景和每一个造影中展现出一种绵绵不息的张力和诗意。《柳堡的故事》以一种细腻、动人、抒情风格引起了社会反响。作品虽然是战争题材,但是却突破了战争题材框架,清新和优美的格调像是一首抒情诗。在电影中情感疏散、婉约抒情,板桥、风车、流水与爱情故事融合,配合优美的音乐,显示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影片《巴山夜雨》是一部温情政治、结构雅致、回味“”的作品,虽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后台却隐藏着历史。表面看不到丑恶,但是却对人生、人性和历史进行不断反思。影片中对传统道德主义,从知识和理性的角度切入,片中主人公公石秋形象像一个符号,一种诗人和囚徒的结合。主人公本是一种对文明的囚禁,但是却在言语中展示着自己的“真”,在救人中显示出“善”,而在诗句中飘逸着“美”。导演情感化、诗意化的感性形式,既是一种对“”的回索,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叶楠认为自己在《巴山夜雨》创作中,没有准备塑造传奇和脂粉,也不准备重复微雨和疏雨,而是将十年的狂风暴雨写成巴山蜀水的无声细雨。 《人鬼情》中是一种诗歌化情感结构和历史主体意识的呈现。影片中引入了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从公秋芸戏曲武生的生活和事业入手,体验女性丰富和细腻的情感生活。在女性视角发掘历史,并内化为一种细腻情感、温婉情绪和女性体悟。在诗化的历史中,导演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感情结构中。在双重凝视和双重跟进中,中国当代历史电影中塑造出一幅诗化意境。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以及数代导演的积极努力,中国电影不断开掘意境新篇章,在电影中展现着东方美学内涵,继承传承和嬗变在悄然进行着。传承是一种血脉中的精神,虽波澜不兴,但却意义深远,嬗变润物无声,却势不可挡。 三、追求壮美激越之美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时代主旋律发生变革,精英文化成为时尚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对中国诗化传统意境塑造过程中,进入了全新的语境时代。电影中淡化情节和人物,在结构情节中追求影像的逼真。中国电影实现了从戏剧化向纯粹银幕的转变,在欣赏完整故事框架基础上向意象美学转变,其中的东方审美艺术风格和民族韵味震撼了世界影坛。 张艺谋的电影中充分运用视听语言,以流动画面推动情节,在表达感情中运用民俗等。运用大量视听元素来增强整体效果,而在音乐运用中充分展示地方和抒情特色。在深层表达意境中给电影提供了多渠道展示机会。画面刻画中张艺谋运用色彩对世界进行还原,并配合人物主观情感,在影片中完成寓意走向。《红高粱》和《菊豆》中色彩炽烈和绚烂,红色代表勃发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满眼红色是对宗法制夫权社会的控诉。《有话好好说》中刻画的是一种调色板颜色,光怪陆离和五花八门的颜色杂糅在一起,是一种都市本质刻画,在本质上达到一种和谐的惊人,而张艺谋以一种观者姿态,隐秘内心世界。 陈凯歌在《黄土地》中拍摄时间选定在黄昏,或者是早上,在大地色调上,追求一种浑厚和宽广的暖色。在画面造型上,选取一种充分发挥造型的手段。其中仰拍镜头和俯视镜头相互结合,构图饱满富有表现力,尤其是在大远景镜头中展现着一种苍凉和博大情怀。在劳作和休憩中将黄色土地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其中静态摄影方式高度切合黄土地的生命风格。在拍摄窑洞时巧妙运用室内外光线的对比,促进人物造型的生动化和真实感。而在光影和油灯照耀下,人物实现了立体感和真实性,并且对民族苦难和沧桑思想内涵进行了展示。而在黄河拍摄中并没有追求波浪滔天,而是选择性拍摄,目的是精准表达民族之根。 四、追求简洁象征之美 简洁朴素是一种美感。在对结构、人物和情节展示中可以带来一种特殊美感。在电影中是一种对丰满和厚重情感的追求,是一种清纯、典雅和优美。在《城南旧事》和《我的父亲母亲》中情节并不复杂,在相对质朴的环境下对细节进行精准性描绘,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对人物情感世界和思想进行观察积累,以一种细腻手段,回味无穷地渗透于全部影片中,观众在自然而然的情感中融入电影故事中。 结构、人物、情感的简单化,并不是片段化,也不是对内容的割裂,而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追求。电影艺术简洁不是戏剧和小说中的简单,不追求丰满和厚重,而是追求一种清纯和典雅,产生一种优美动人的感受。《那山 那人 那狗》散发的是一种云雾般清香感觉。在翠绿画面中散发着朴实美感,远景镜头描摹出青翠的山和孤寂的邮路。在大量远山描摹中,山被赋予生命,一个普通邮递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通过护送儿子上岗得以展开,全部承载于那山。在山依旧、狗依旧的情况下,人却换了。虽然在父子之间实现了交接,但是在感情上,尤其是职业情感上依然是存在沟渠。在山、狗、人之间实现了生命的内涵体现,诠释了人生真谛。虽然在画面上简单,但是却可以产生一种淡淡感动,像阳光、空气和土地一样,留存着意蕴深厚和平实感动。 与中国传统诗歌追求的意境含蓄之美有所差异,中国电影逐步借鉴了象征表现手法。《巴山夜雨》充分利用了象征表现手法,夜航船意象就是一种社会现实的缩影、人性方向和国家政治象征。其中夜雨也是一种悲怆怀恋意象,在大娘祭江镜头中就是一种夜雨交加和天公作悲。其中有哀告和绝望,也有雨过天晴的光明和灿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红灯笼象征男权为中心的性文化标志,成群妻妾在大红灯笼明灭中,经历鲜活生命被吞噬、被异化。其中中国性文化被大红灯笼展现了出来。 总之,具有东方传统美学的电影被称为诗电影,或者被称为意境电影,不管是哪一种称呼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颂扬和肯定。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电影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东方美学内涵在电影中被不断塑造和再塑造。中国电影结合传统,固守文化根脉,追求东方意境,或含蓄典雅,或壮美激越,或简单象征,在文化精神上与美学风范高度切合,促进了东方电影民族化。东方美学内涵被融合进入电影艺术,实现了中国电影不断吐故纳新和创新发展。 东方电影论文:论许秦豪爱情电影中的东方意蕴 摘 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其特有的历时背景、文化风俗,影视作品也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特点。韩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已有千年之久,他们的电影往往能体现出厚重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文章以韩国著名导演许秦豪的电影为例,对其影视作品的主题、情节、声音,画面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和美学进行分析。看看他是如何运用自己特有的风格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的。 关键词:东方意蕴;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韩国电影 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电影开始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崛起。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成功击退了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的主导地位,为本土电影的生存发展争取到难得的机会;另一方面创造并发扬了具有本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电影风格,赢得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才随着韩国电影的崛起迅速涌现出来,许秦豪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都是对生命和情感历经积累沉淀后产生的,是能够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共鸣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看到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能做到这一点,在商业气氛愈加浓厚的电影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曾说过,在艺术和受大众欢迎之间并无必然的矛盾,在艺术和艺术电影之间也并无必然的联系[1]。由此可见,许秦豪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得到了大众的欢迎,并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一、叙事风格 1.主题——芸芸众生的爱恨离别。电影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总是力图展示爱情的某种超越性,通过书写爱情神话来证明爱情的伟大。如《泰坦尼克号》对等级秩序的超越,《人鬼情未了》对生死的超越,《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家族仇怨的超越[2]。这些作品都体现了爱情面对困难,哪怕是死亡时所散发出的强大的力量。 许秦豪的《八月照相馆》讲述了身患绝症的摄影师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日子里邂逅可爱的交通局女孩的故事;《幸福》讲述了两个身患重症的人相爱的故事;《外出》中的男女主人公因爱人的背叛而相识并产生感情,却在最后不得不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而分道扬镳。从这些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了爱情和生命珍贵美好的一面,却没有刻意展现爱情的某种超越性,反而表现出爱情在面对困境和死亡时的无奈。许秦豪的爱情电影突破了传统爱情影片既定的模式,更真实更理性地体现出了爱情与生命的常态。始终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许秦豪电影主题的一个特点,这十分符合东方民族更注重现实世界中世俗关怀的秉性。《八月照相馆》讲述的是摄影师与交通局记录员的故事;《春逝》讲的是录音师与电台主播的故事;《外出》讲述的是舞台灯光师与家庭主妇的故事……他们因家庭的和睦而幸福,也因生活的琐事而争吵;因爱情的降临而喜悦,也因爱人的背叛而痛苦;因生命的逝去而恐惧,也因苦难的来临而坚强。在许秦豪的电影中,时刻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讲述普通人群的生命与爱情是许秦豪爱情电影永恒的主题。 2.情节——唯美含蓄的诗意表达。韩国电影往往回避尖锐的戏剧冲突,注重挖掘和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既着力在人物外在美上下工夫,又不遗余力地展现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许秦豪的影片继承了韩国电影的这一特点:他乐于以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追求的是真实,简单的故事情节。一切就像对日常生活的还原,静静地流淌出东方美学的独特神韵,把影视作品中经常探讨的爱情、死亡等话题演绎得凄美、透彻。《八月照相馆》中,郑元和德琳的爱情发展过程里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热情相拥,甚而连一次勇敢的表白都未曾有过,但甜蜜的爱意在两个人日常交往的细节中慢慢展现出来。整个影片以一种有节制的方式来传达平静生活中最细腻的情感,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把爱情的甜蜜和无奈,生活的美好和残酷传达出来。 美国导演鲁本·马摩里安说:“一个艺术家的风格,实际上就是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观点,他是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他是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3]”融入死亡却又淡化死亡,对于死亡这样残酷主题诗意般的表达是许秦豪的特点。影片《八月照相馆》中,当郑元骑着摩托车摇头晃脑的穿梭在大街小巷时;当他在医院走道做鬼脸吓唬对面的孩子时;当他在照相馆热情地接待形形色色的顾客时,谁会想到他是一个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人呢?影片最后,郑元坐在相机前,随着自拍功能的启动,“咔嚓”一声,熟悉的笑容定格成为郑元的遗像。导演没有用生离死别的场面来表现郑元的离去,就像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一样,把领悟和感受的空间留给观众。许秦豪摒弃了人们面对死亡的痛苦和恐惧,巧妙的通过一个镜头,一个具有象征性的符合将残酷的死亡诗意般的表现出来。这种淡化死亡的处理方式,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浓烈的东方特色。 二、声画语言 1.画面——东方美学的真实再现。“文贵含蓄”是东方艺术中的传统观点。老庄思想对这一审美传统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都很自然地引伸出了“无言之美”的审美理论[4]。这一系列美学传统在东方电影中也有所体现。许秦豪不是一个热衷电影技巧和特技特效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大量平稳、静观的镜头,但在那些简单的镜头下却往往能够营造出唯美的意境。场景选择上,许秦豪十分注重与自然的亲近,他通过这些场景的构建,体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好。《春逝》中,尚优和恩素的爱情产生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幸福》中,导演将城市和自然两个场景进行了对比:与城市相关的镜头中充斥着炫丽的色彩、耀眼的光效、凌乱的构图、晃动的镜头,画面中的人往往处于一种极度浮躁,迷失的状态;反观自然界的镜头,淡雅的色彩,柔和的光效,简单的构图,平稳的镜头,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也体现出一份乐观、超脱的人生态度。在许秦豪的电影中,这样的镜头已经不单单是对情感的叠加,讲述故事的手段。他的镜头已经和影片的主题思想高度的融合为一体,往往一个镜头就能体现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在那些安稳平静的镜头构造了和谐的视觉效果,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片温柔的情绪之中。 长镜头的大量运用对许秦豪影片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电影批评家巴赞看来,电影要做到从多义的现实事物中,让观众“悟出”其“确切含义”的话,只有不被剪断的景深镜头,才能给观众这一权利[5]。《八月照相馆》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体现人物的情感流露。影片高潮部分,郑元坐在咖啡馆里最后一次凝望德琳,他将手贴在窗玻璃上,深情抚摸着映在玻璃上德琳的轮廓。长久以来积蓄的爱瞬间爆发,但郑元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目送远去的德琳,不敢有任何的表达。平静的镜头下,郑元隐忍的情感慢慢散发出来,冷静的背后却是汹涌的情感。《春逝》的结尾处,在一片樱花的大景深镜头前,尚优和恩素友好握手,以证明彼此感情已到尽头。恩素转身离开,慢慢往画面后景处走去。之后她又回过身,看着一脸遗憾的尚优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便向尚优挥手告别,恩素渐行渐远,在前实后虚的镜头下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轮廓。这个镜头也预示着尚优内心对恩素的淡忘,对这段感情的释怀。 2.声音——温柔动人的情感升华。电影的表现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更丰富多样。自从声音元素融入影像以后,就更加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情积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说:“当电影开始加入声音时,是最令人兴奋的。在那时候,我会因兴奋而颤抖。”如此来看,声音的魔力便是对视觉形象的补充,是对电影整体的升华[6]。 在许秦豪的电影中,往往没有丰富的人物对白或者辞藻华丽的经典台词。人物间的对话简单明了,甚至在一些段落选择了静默处理方式,高度的还原了生活的常态,也完成了情感的抒发。《春逝》中,尚优因十分想念恩素,在喝醉以后大老远的驱车前去看望恩素,恩素则一直在空荡的马路上等待尚优的到来,尚优下车后,两个人相视而笑,没有互诉衷肠,紧紧的拥抱胜于一切;再如《外出》中,舒英在仁秀房间聊天,却因仁秀岳父的到来,不得不尴尬的躲进洗手间,仁秀提出与岳父外出吃饭,出门后,仁秀又借口忘了拿东西回到了房间,他推开卫生间的门,看见舒英还站在那里,上前紧紧的抱住了舒英。在这组镜头中,两人什么话也没有说,但观众却可以感受到两人感情的真挚和面对这份特殊爱情时的压抑。“音乐的韵律、节奏、旋律、和谐度与乐器使用,都能影响观众的情感反应。此外,一段旋律或乐句也能与特定的角色、背景、情况或意念相关。[7]”这一点在许秦豪的电影中也是有显现的。当然,坚持唯美温婉风格的许秦豪,在配乐的选择上也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在乐器的选择方面,许秦豪多选取钢琴,提琴,吉他。虽然相比交响乐配乐显得过于单一,但在这些简单、轻柔舒缓的旋律中,常常给人以空灵的感觉。唯美的画面, 配之轻柔的旋律;哀伤的画面,配之忧伤的旋律,观众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随音乐所散发出的情感就像一股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地涌入观众的心田。 三、结 语 侯孝贤曾经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8]”1998年正逢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民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彷徨之感。而在此时,许秦豪的电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视野。《八月照相馆》的问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此后许秦豪的电影始终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并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思考。通过电影展现韩国的文化历史,民族精神。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深受儒家、道家等经典文化的耳濡目染,许秦豪能够成功的排斥好莱坞等西方电影的主导作用,成功的发展出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的电影。他始终着眼于平实的生活,普通的人群,通过细腻的情节描述和丰富的情感抒发来成就电影本身,用民族的、本土的文化精神充实电影的灵魂,在票房和艺术上取得了双赢的结果。韩国电影发展的蓬勃之势应该值得华语电影进行深刻的反思。 东方电影论文:西方文化与东方电影的对话 [摘 要] 电影是没有国界的艺术,世界电影都在使用同样的影像语言,表现各自不同的文化,目的不仅在于满足全球观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彰显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东方电影通过广泛吸收西方电影技巧,用以表达东方人的文化情感、审美意识与价值观念。因为东方电影与西方文化没有平等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东方电影对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展示影响了观者的文化价值观,所以,当下的东方电影不仅要考虑到市场化,更要兼顾民族化与全球化。 [关键词] 西方文化;东方电影;全球化;对话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时代,每一个国家与民族要保持生机活力与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针对影响民众精神的电影文化而言,在数字化、高科技的“后电影时代”,第三世界国家要么“望影兴叹”,要么与西方合作“借技拍影”;另一方面,“网络文化霸权”的存在与多媒体技术的反文化倾向,既巩固也有可能颠覆东方社会认同和西方文化霸权结构的形成。 一、东方电影中的西方文化 东方电影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成就。实际上,东方电影主要借鉴的是西方技术而不是其文化,但伴随着电影国际化市场的扩大,东方电影不论是在商业、艺术与技术方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全球化视域中,东方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迎合”西方视角获得西方认同的道路,这选择即使是出于商业目的,但仍然代表着某种文化上的倾向,这种选择是以牺牲本土化为代价的。以香港电影为例,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威尔认为香港电影作为娱乐大众的艺术具有跨文化吸引力,他甚至认为影响西方文化最深的亚洲电影就是香港电影,因为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香港地区是世界第三大电影工业基地,素有“中国的好莱坞”之称。早期香港电影的体制、制作、叙事方式都受到美国与欧洲的影响与启发,香港电影的优势在于吸收东西方的文化营养,探索香港电影的发展之路。然而,香港市民关注自身的生活多于国家与民族利益,香港人日渐倾向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香港电影反映的日常生活恰恰是西化了的,并且加快了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影响。因此,在语言表现上,香港影片大多使用英文与粤语,由于香港明星与影片在大陆的影响巨大,因此,也就造成了英语与粤语在大陆的流行。纵观香港电影史,香港电影虽然根植于中国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充分显露出文化的混杂性。 东方电影以西方文化为中介,迎合与抵挡西方电影的文化侵略策略。那些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东方电影,名为东方大片实为没有东方文化内涵的“形式电影”。在中国,《夜宴》之类的商业大片之所以备受指责,其原因在于此。然而,反观东方各国的民族电影业,东方观众对西方电影的迷恋即为西方文化侵略的入口。同样,对吸收过多西方文化营养的香港电影而言,“21世纪的香港电影需要根植香港,对香港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与将来同样给予关怀”[1]。事实上,东方电影迈向世界市场的努力未必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恰恰是开发国内市场,推动国内市场电影工业的发展。 西方文化在东方电影中的迎合作用可以起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增加东方电影在西方获得国际大奖的机会与筹码,同时,也占据了东方电影的话语权。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不容忽视语言与文化的作用与制约,否则电影将毫无意义,“文化是每个纪元在一卷卷的文本中藏匿着的价值,除此之外,文化还是什么?档案和卷宗有着无数的条目,有的编好目录,有的已经丢失,文化能以某种方式、带着某种力量来阅读和理解那些条目。因此,从本质上讲,意义并不属于电影,反而是意义的传统赋予了电影意义。”[2]可见,无论对东方还是西方而言,文化之于电影即为电影的灵魂,东方电影一味地追随大奖与西方认同,就会存在逐渐失去民族文化灵魂的危险。 二、东方电影的文化目标 东方电影把东方元素融入西化故事,为“东方”与“西方”观众提供文化认同与陌生的快感,把东方文化源扩展至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追求全球电影与大片现象即大投资、大制作、大营销与大市场目标。如中国电影的题材上选择那些容易被海外观众理解,而又脱离具体历史与现实的人性、人情与动作;形式上忽略故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依赖动作、场面与造型等去塑造场景空间以减少文化差异对观众带来的理解障碍;只选择那些最被电影市场认可的演员;最终结果导致中国电影的民族性越来越含糊,其实是西方视阈中的“中国文化”。然而台湾电影的乡土写实派别却真实深刻地表现台湾本土下层民众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 东方情节电影的含蓄、罗曼蒂克、纯真、历史观、怀旧、幻想情结与本土化故事开始吸引更多的西方观众,但东方电影要调整制作、发行与放映策略,以求进一步减低制作与营销成本,不陷入穷国拍大电影与大电影亏本的窘境。我们以伊朗电影的成功为例,“伊朗新电影打破了伊斯兰原教旨与国家政体的桎梏,在夹缝中寻求突破,以深切的情感体验、温暖的人文话语打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寻找到一条将民族性与世界性、个性化与本土化出色结合的发展之路。”[3]如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影片通过孩子送作业本的小事反映出伊朗普通人的生活传统、教育方式、宗教信仰、家庭观念与艺术传承等文化观念。 东方电影的文化目标是争夺东方的话语权,要完成三个任务即发出东方声音、沟通世界与弘扬东方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及其言说方式在各国家与各民族的电影中都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具备了开放的文化自觉,民族语文也终于作为特定民族内向的族群记忆,引发着各民族观众的普遍共鸣。”[4]就中国电影而言,要加强与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交流,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优秀文化底蕴,以便能够在多元化的全球舞台上占据自己的文化位置,开创中国电影的文化时代。 东方电影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电影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其意义在于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文化观。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表达民族形象、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各民族的电影作品往往都是致力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致力于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题与题材,民族特点的山川风貌与地域风光,将镜头对准具有民族色彩的民情风俗与风土人情,塑造出具有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追溯民族文化渊源与民族文化心理成为电影作品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全球化语境中的国际电影文化工业把双刃剑,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与电影民族性的影响表现在文化霸权与话语方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造就了人们对电影不同的表现与理解,但思想、语言、道德观、价值观与信仰等一个民族最为本质的东西不可能被另一个民族的完全取代,而只能是对话过程中的共同存在与发展。因此,电影如何既能保持本土内容,又能超越地域文化局限,已然成为世界电影主要解决的问题。 东方电影与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整体文化具有一致性,但在其发展路径上存在众多差别。如今,电影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如何达成两者的对话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三、全球时代的电影文化对话 在全球文化对话中,任何一种文化为了影响他者文化或更新自身文化,都可能无法避免地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又是必要的,哈贝马斯坚持对话的必要与可行。全球化语境中需要的不是对抗而是对话,在不平等的文化对话过程中,处于劣势的文化最初可能会失去的多得到的少,但从长远规划来看,文化对话能够促进双方的发展,达成文化共存与共荣。 文化对话的必要前提是差异原则即不同的声音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差异的前提则是独立性、未完成性、内在自由性与动态性。巴赫金认为每个主体都有权发出声音,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每个声音都有其合理性,其中的争吵、商议甚至妥协在所难免,这是相互理解的基础。福柯认为话语的运作就是权力的运作,话语是构建、掌握并应用权力的关键,不同阶层话语的价值与权力体现形式不同,世界不应只有一种声音,每一种文明与文化都有其话语权利,每一种话语有其存在的理由。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的话语机制源于欧洲人的想象,也是西方描述、殖民与统治东方的一种控制与重建方式,这就消解了东西方的二元对立的文化存在状态,从而倡导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元性。 反思全球化视阈中的电影文化策略,电影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际性。电影文化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电影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为主,因而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电影文化产业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而且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在,文化被视为社会活动中的一个决定性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决定的部分,所以,对社会权力不平等状态的再生产而言文化是个重要领域。”[5]电影文化的国际性主要是指电影语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电影艺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电影艺术必须置身于世界文化氛围中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事实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跨越不同国家、地区与疆域,而且也跨越不同民族、文化与历史。因此,民族文化价值的差异必然要在电影中展现出来,如果要发展电影艺术,就要继承和借鉴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和汲取国外电影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这样,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事实上,全球化使东方面临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困境,“如今港台电影在东南亚已风光不再,就是在本地也面临好莱坞的挑战,人们似乎有一种流水落花的苍凉感。”[6]反过来说,正是西方的科技发达与资金雄厚,才能够使电影在技术上超越并控制东方。总而言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应该尊重电影文化传播的独特性,东方电影要有勇气让一部分电影承担起面向国际市场的任务,表达全人类共通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从执行到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的进阶三原则 【摘 要】网络新闻编辑既是网络新闻的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网络传播的策划者。编辑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策划和整合,应用加工标题、网络推广等技术手段,把新闻的“信息内核”凸显出来。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新闻编辑既是网络新闻的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同时还是网络传播的策划者。在传统媒体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中,对新闻尺度的把控是反映一个新闻编辑的成熟程度重要标志,而在网络新闻的编辑过程中,编辑的策划水平和能力则被赋予了格外重要的意义。 新闻网站一般根据工作职能,将编辑分为执行编辑和策划编辑两大类,分别承担不同的岗位职责。执行编辑主是通过采集、选择和加工新闻信息和来自网友的内容,来充实网站的内容;策划编辑则需要对网站风格、栏目、热点专题等进行策划,来增强网站的传播能力。 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要求及规律目前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作为一种工作,网络新闻编辑就是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挑选、加工、提炼新闻。要判断哪些新闻能够引起网民的普遍兴趣,挑选出来后要使新闻的标题更醒目、更有概括力,把新闻的“信息内核”凸显出来。而且这些都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以满足时效快、信息量大的要求。 基本要求和特点有――从偏倚编辑到整合编辑。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网络编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整合编辑方式;从及时编辑到全时编辑:“及时”强调“快速”,“全时”则强调“恒常”,强调诠释完整的“时间”,强调全天候、全过程的信息服务;从充实编辑到递增编辑:传统新闻一次到位,网络新闻可不断更新、递增补发。 网络新闻编辑职能有――网络信息汇总职能:转载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广泛搜集信息、精心选择信息、认真加工信息;网络传播把关职能:传播必须把关,网络媒体要对自己的新闻和评论负责,主要是对系统自动精选出的网民言论把关;网络舆论导向职能:网络开放,容易激发极端反应,不法分子混淆视听。 一名执行编辑要成长为合格的策划编辑,不仅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还需要学会策划和整合,通过加工标题、网络推广等技术手段,迅速把新闻的“信息内核”凸显出来,进一步放大其传播效应。在对网络新闻的整合策划中,基本遵循着以下三个原则来进行的: 一、整合性原则 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海量、碎片化,帮助读者从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精品专卖店式”的信息服务体现了网络编辑的价值所在。同时,网络媒体的多媒体属性使得编辑在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进行处理时,有了更多选择。 1、单条稿件的多媒体化 对单条稿件的处理上,过去更多的强调要精心加工新闻标题,使其能吸引用户点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页中增加幻灯片、图片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已是司空见惯,这样富媒体形式编辑的内容也为网民所喜闻乐见。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在给新闻稿件增加富媒体内容时,必须充分了解稿件内容,添加的内容是为补充和说明原稿的内容,而不能添加无关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 2、同类稿件的一体化整合 这既包括对连续性事件的报道中,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将事件发展的脉络展现给读者;还包括对有相同性质事件的归类,使之成为新的新闻。国内有家网络媒体在转载新闻过程中,发现当日有七条新闻都与飞机事故有关,于编辑用简练的语言对这七条新闻进行整合,做出独家新闻――《24小时内7架飞机出意外》,该新闻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还有网络媒体在对热点事件报道处理上,加入不同方面的意见或评论。这种一体化的整合,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读者打开一个页面可以获得对事件更全面的认知,增加对网站的忠诚度。 3、热点稿件的专题化 网络热点层出不穷,而且热度时间都较短。网络又具有很大的偶发性,要求编辑提前预见不大可能,但一个优秀的编辑能够在热点形成之初就能判断出其可能会成为网络热点,并在网络热点的高峰之前制作专题,引导社会热点。在这一方面,商业网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制作热点事件的网络专题是技术层面的事,能尽早发现网络热点考验的是编辑的新闻敏感性。 成熟的网络编辑能够通过自己对信息高屋建瓴的理解、真切而精彩的有序组合和优化处理,传递给受众是融入了专业编辑锐利的眼光、精细的标准、独特的视角、前瞻的观点等“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从而引导受众进行深阅读。 二、美学性原则 网页界面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内容,界面的友好程度直接影响受众的访问体验。网站的整体设计风格一旦确定后很少会经常改变,但编辑在处理具体页面则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元素组合,给网民创造更好的阅读界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单篇稿件的内容要便于阅读 网民在阅读时都希望尽量在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因此编辑在处理文字稿件时首先在页面排版上要尽量做到层次分明、美观整齐,文章提要、小标题和重点内容通过改变颜色、字体、字号等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要点,提高阅读效率;其次是对较长的文章做适当的分页。调查显示,高度在一屏半的页面,用户阅读体验较好,但也有调查显示,分页超过四页时网民的阅读体验会迅速下降,因此对较长的文章分页时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第三是配图和其他多媒体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能一打开页面只见图片或视频,下拉很久或翻了几页才找到文字(图表除外),让人不明就里。文字与多媒体内容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传播合力。 2、专题页面布局明晰,讲究形式美 网络专题是特定事件或主题的报道集合,目的是让网民在一个页面上了解事件的全貌,因此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页面布局结构,不要让网民迷失在大量报道素材的堆集中。作为报道集合,设计一个与主题相应风格的页面能够更好的烘托主题。大量图片和动画的运用可以增强页面的冲击力,给网民以强烈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图片和动画时不能喧宾夺主,尤其不能做出与主题相反风格的页面。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自媒体化生存对网络新闻编辑的重构 摘要:在传媒化生存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发展壮大之后,因为其信息传播的病毒式扩散,自媒体拥有者很可能成为新的舆论领袖。自由化的传播模式,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加上自媒体本身具有的多重传播模式立体交叉的属性、强大的互动交流功能和即时有效的传播,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垄断的局面,并且“反议程”的作用也愈发明显。网络专业编辑如何在此环境下对信息进行即时把关和有效的舆论引导将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曾提出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媒体变迁过程:旧媒体新媒体自媒体。自媒体“We Media”(我们即媒体)之所以称为“自”是因为其独特的功能和体验对信息时代的媒体有了全新的定义,对其间“自我”的理念有了全新的阐释。丹・吉尔默将自媒体阐释为“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正印证了自媒体的“草根”属性是自我中心程度的极度扩张和其终极价值指向。尤其是自媒体的勃兴衍生出的全新特质正对我们的媒介环境产生着不可小视的影响,自媒体用户的言行间接影响到了网络编辑的原有模式,对网络编辑的工作流程、议程设置以及信息把关都是一种未知的冲击。 一、自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形式的全新特质 自媒体虽是按照个人喜好定制的媒体,但毕竟带有“媒体”的性质,它完全颠覆了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对受众秉承的“输入”功能,融入受众的“输出”意识和“交流反馈”观念后,使本我意识的外化功能更为凸显。在当今自媒体生存的环境下,自媒体也迎合了看客意识逐渐淡化的趋势,响亮地喊出当今人们掌控自主话语权的意愿。 1.扩张中的全民参与属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必须通过社会参与得以实现。作为自媒体的主打卖点之一,“全民参与”属性把受众从“远观者”推到了“当事人”的位置上。自媒体使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拥有无限潜力的即时通讯社。 从参与程度上来看,以往跟帖、评论、观点投票,都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在大众媒体议程设置范围内的轻度层面的参与。而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草根受众已经深度渗透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环节中――即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自媒体系统,是名副其实的“Made in grass roots”(草根制造)。之所以说这种全民参与是处在无休止的“扩张中”,是因为自媒体时代摒弃了新媒体阶段的技术、经济鸿沟,跳出了少数精英分子的圈子,将参与的权利推至草根阶层,并将其固化成一种习惯性日常行为和交流方式,不参与、不加入就会被贴上落伍的标签,一旦亲自参与的过程和个性化思想的付诸实践被“社会交往”捆绑,参与的个人和群体就会随着社会关系的蔓延而扩张。 “零编辑”给了自媒体用户“直接权”,意味着个人可以不接受把关人的审核而将己见己闻抢先公布于众。天然的“零编辑”特质带来的“零把关”属性,使个体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完全不受来自现实世界中种种顾忌和规范的束缚。 编辑的把关过程被瞬间越过,意味着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筛选、过滤和议题引领的功能被秒杀。“零编辑”特质像任何新生事物的特点一样,有其积极的因素,比如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更原生态、更具现场感,但没经过任何专业编辑筛选的信息,一方面造成了信息泛滥,另一方面信息水平参差不齐,形式零碎、不规则,容易造成信息污染和错误观念的情绪化表达,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低,在专业网络编辑缺位的形势下,关于隐私权与新闻专业主义,表达自由与话语权的争论也在不断升级。 3.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共时性、立体性合一 大众媒介运行过程中,新闻和信息的传递只是在众多工作基础上的最后一个总结性的步骤。用自媒体技术武装的普通用户就是一个全能机动记者,其信息呈现出的是几何立体式扩散、回流,时间间隔也大为缩短,这样快速的信息传播和互动优势是任何媒体包括新媒体在内都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在“7・23”动车事件中,家住双屿路段的网友“Smm_苗”从事故发生前的预感到事故后的跟进都是最及时迅速的: 19时55分,“今天这样的狂风暴雨打雷闪电真是好久没有过的情景了……” 20时27分,“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 20时54分,“救火车好多好多……动车真的出事故了……” 之后的官方数据显示,事故时间是当日20时38分。 在这次动车事件的微博播报中,既有来自附近居民的全程预测、跟进,也有当事人“羊圈圈羊”的求助信息,还有微博用户的转发和互动评论,进而吸引更多微博的关注。紧贴事件发生的直播,全民记者的多角度播报更多地呈现出原生态的特征,其快速、互动性超强的特质使自媒体的信息魅力愈加强大,也使网络编辑把突发事件加工后才告知公众的方程式越来越难有立足之地。 二、自媒体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影响以及网络编辑的工作转向 从被动地接受推送式信息服务到主动分享信息,自媒体用户的媒体参与形式正向着更高级和更复杂的阶段迈进,而“把关人”理念正在“受众中心”的强势光环下消解、褪色。甚至有人认为,“把关人”角色的消亡会导致受众挑战新闻的权威。 虽然自媒体的种种“自我”属性与网络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但网络编辑对此更要有全面深刻的认知,把握自媒体的发展动向,了解其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才能在这场自媒体运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反议程设置更为明显――处理好“编”与“创”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说,也是编辑事务中不可忽视的理念之一。截至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也还是专业的信息取舍活动,而在议题问世的前奏中,没有任何非专业因素的介入,普通受众是完全被搁置的,受众与媒介间不存在议题讨论或议题交流的环节,更不存在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议程设置是单一且可控的。自媒体介入后,官方版本的议题与民间议题越来越趋于一致,表面上看是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在起作用,但这种自下而上的舆论“蒸腾模式”相对早先自上而下的舆论“瀑布模式”呈现出舆论倒逼的架势。自由的传播避开了专业编辑的信息过滤,即时的立体互动削弱了大众媒体自身的议程设置。而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会将自媒体用户热议的话题搬上传统版面、播出时段或者是网页上,由此,官方议题对民间议题的免疫力越来越差,自媒体的议题也就悄然渗透到大众媒体议程中。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怎样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摘要:网络新闻的兴起推动了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新闻编辑和传统媒体新闻编辑有何异同?本文从“重平衡”“重观点”“重全景”三个维度探讨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理念问题,阐述这些理念关照下网络新闻编辑的诸多工作细则。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 重平衡 重观点 重全景 网络媒体正在成为人们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获得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网络新闻的独特优势。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新闻的优势并非一蹴而就,其优势的凸显和网站编辑的作用紧密相关,没有好的网站编辑肯定不能做出好的网络新闻,这几乎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共识。那么,进入网络新闻角逐期的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培养哪些新的新闻编辑理念? 一、重平衡 一般而言,网络新闻和媒体态度间天然有道鸿沟,作为非原创新闻的平台,网络新闻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态度。现代新闻传播的趋势,是态度越鲜明的媒体越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所以,各大门户网站在新闻编辑这一块都开始加重自己的态度分量。 如何凸显网络媒体的态度?从网络新闻的特点出发,许多网站选择了“重平衡”的新闻编辑理念。所谓“重平衡”,指的是网站新闻编辑在新闻源的搜索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观点相异的报道来进行组接。比如广东岗顶爆炸案的新闻,《南方都市报》和《新快报》的报道就有许多差异,网易新闻编辑采取了两家报道并陈的办法,让网民在不同的报道中建立自己的事实判断。除此之外,大门户网站开始有意识突出自己的客观立场,比如所有网易的新闻,“我国”都变成“中国”或“中国内地”,这种刻意和传统媒介拉开距离的处理手法,无疑可以视为网络新闻编辑“重平衡”的表征。网络新闻的编辑在运用“重平衡”这一理念时,主要做法有两种: 1.搜集不同声音的新闻。不同声音的新闻表达是多元时代的必然现象,同一事件,不同的立场和报道视角,往往得出大相径庭的新闻资讯,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对新闻公正性的诉求,这也是新闻界矢志追求的“充分的公正性”,套用英国BBc宪章和议会关于独立广播的各种法案的规定就是:“充分的公正性意味着考虑所有的见解和观念,并对主流观念加以突出,同时还要敏感地意识到公众舆论的转变。在给出观点的地方必须明确标注出处,并立即配之以对立的观点。”在网易改版之前,他们运作的“网易另一面”就已赢得了不少网民口碑,“网易另一面”着重挖掘新闻的多元报道视角,在华南虎、汶川地震等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中崭露头角。从“网易另一面”到“有态度的门户”,网易新闻编辑凸显媒体责任的倾向十分明显。 2.畅通新闻评论渠道。作为以转载为主的门户网站,网络新闻的编辑越来越注重新闻评论的畅通,尤其是能够并列不同观点的新闻评论。网易在报道华南虎事件时,挺虎派和打虎派观点同时出现在“网易另一面”中,网民对他们的分歧一目了然。实际上,在“网易另一面”的所有专题中,编辑们惯用的手法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此交锋。 二、重观点 有人说21世纪的新闻竞争本质上是新闻评论的竞争,这一点在传统媒介上已经得到体现。传统媒介的新闻评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分工明确,板块分明,编辑只要按图索骥即可,但网络新闻编辑在网络新闻的新闻评论上,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筛选真知灼见。网络新闻的新闻评论渠道多元,既有传统媒介的新闻评论可资借鉴,更有许多不知名或故意匿名的网络新闻潜在评论员,他们的评论具体精彩,但他们的身份却缥缈模糊。这些潜在评论员对新闻的看法有时一针见血,有时别具只眼,他们发表评论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个人博客或者新闻的跟帖中,这需要网络新闻编辑进行筛选,对有思想力度的新闻评论予以及时推介。而一旦筛选机制成熟,又反过来作用于潜水评论员,增加他们对该门户的依赖和信任程度,他们会锁定在专门的门户看、评新闻。比如经常活跃于网易新闻跟帖的网名为“京城狗少”“宁波跪族”“杭州厂公”“双子”的评论员,都有无数粉丝。 2.引导民意表达。网络新闻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及时反映受众的情绪,这些情绪有时代表的是一个阶层的观点宣泄。网络新闻观点具有多元性,它体现出的不仅有网络新闻的互动优势,更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功能。纸质新闻编辑对已编好的新闻能引起什么反应无能为力,但网络新闻编辑对此却不能置之度外,他要在点击量和新闻跟帖中敏感地捕捉不同观点,及时编辑成投票形式或“另一面”的形式来反映民意表达。比如药家鑫案,许多门户网站都开设专题,在专题下面还开设投票调查,及时反映民意。 3.服务名家观点。相较于传统媒介,网络新闻编辑在名家观点的外围服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可以把名家不同时期围绕某一问题的所有评论网罗殆尽,且设置互动板块,还可插入微博,让名家在专属区和网友互动交流,这种服务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实现的。 三、重全景 传统媒介的新闻表达因媒介自身的定位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兼顾快新闻和深度新闻似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网络新闻做到了,它兼顾了新闻评论、新闻动态、新闻视频、新闻背景、新闻图集,功能之强大,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大视野有魅力”,这就是网络新闻编辑所需要的“重全景”能力。 1.新闻视觉化。传统媒介在新闻编辑时,一般秉持的原则是 “内容为王”,即所有的版面设计都围绕新闻的内容进行,但网络新闻编辑在处理新闻时要把重心放在视觉呈现上,这就是网络新闻编辑的视觉中心原则。只有首先处理好视觉效果,新闻才能更有效地传播。网易在报道2012“两会”时,以“改革的下一站”为总标题开设“两会”专栏,凸显力挺改革的媒体态度,同时在专栏下用三维特技设计出“两会3600”,全景展示大会新闻厅,颇具匠心。 2.新闻细节化。网络新闻编辑在处理具体的新闻报道时,要能够挖掘新闻细节,且在标题上把细节反映出来。受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细节化的东西往往更容易产生好奇,也更容易产生记忆,在文学批评语境中,细节指的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它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新闻导语化。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79%的网络读者对内容是一扫而过,只有16%的人逐字逐句地阅读。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扫描式阅读(浅阅读)的时代。扫描式阅读具有短而快的特点,对网络编辑而言,在如此快速的扫描式阅读中,要吸引读者注意力,新闻导语具有关键性作用。新闻导语一方面能起到简要概括新闻内容,为受众节省获取资讯时间的效果;另一方面,网络搜索中,由于新闻导语往往放在新闻前列,最容易进入网络搜索引擎的关注范围,所以网络编辑在编写新闻导语时不能掉以轻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所呈现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但不论是网站、微博、手机报、视频报道、音频报道形式,还是iPad形式,本质上说,网络新闻编辑所有的工作原则和理念皆可一以贯之。所以,对媒体工作者而言,网络新闻编辑是一个拐点,它是传统媒介迈进新媒体时代的门槛,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是未来整个媒介都应该直面的问题与挑战。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网络媒体跻身于当今世界的主流媒体行列中。然而2009年网络新闻媒体真正发挥了新闻主流媒体的大家风范。由于网络新闻编辑的理论知识是比较零碎的、并且也是不成系统的。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的主要立足于编辑实务的工作,它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高度。从业务细节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技术依赖性、受众多层次的新闻需求和参与互动性、非线性组织方式和快捷的组织的特点。从价值定位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发挥组织、升华与解读的作用。本文主要站在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发展和创新策略研究进行详细的研究。 1.1有关网络新闻信息的采选 在进行网络新闻信息采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要特别重视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网站在获取新闻信息资源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如果各个网站想在新闻中占有一个强势的地位,这就要求各个网站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就给网络新闻信息的采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在选稿的时候要遵循《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及《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就使得网络编辑要学习一定的法律法规,从而有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选取。 1.2要按照网络新闻的价值标准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 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就是指客观新闻事实中存在的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属性。传统新闻的价值标准主要是指客观性、异常性、影响性、及时性、冲突性、显著性、接近性。然而网络新闻的信息必须符合这几个价值标准,才能够具有吸引力。 1.3在对新闻信息采取的时候,新闻人员要严格杜绝虚假新闻 由于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信息要具有准确性、公正性。如果在新闻信息上出现了假新闻,这就会误导了大众,从而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1.4新闻信息要满足网络受众真实性的需求 新闻信息要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样可以使得新闻信息更具有价值。由于网络受众特别重视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可以使得网络受众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当前发生的时事。 1.5对网络新闻进行加工和重组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网络新闻信息的获取不是那么困难。但是在采取新闻信息之后,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加工,主要包括文件稿件中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修改。除此之外,要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重组,从而具有各自特色的新闻信息。网络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技术,在第一时间时事新闻,同时整合重组二手新闻资源,这样就使得网站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1.6对网络新闻的专题策划 在对网络新闻进行组织策划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超链接技术。在网络新闻专题策划中使用超链接技术可以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 1.7有关网络新闻舆论引导 在网络传播的环境中,网络新闻信息有更广阔的观众,因此,网络新闻信息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由于现在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传播自身的观点,从而有利于社会舆论对网络新闻的引导。 2.1对文件稿件的加工 在新闻编辑中,文字稿件的加工体现了新闻编辑最基本的操作。由于新闻信息中文字稿件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作品鉴赏力和挖掘力。网络编辑活动主要是开发、选择原型作品,并且向大众提供一个优秀的精神产品。 2.2有关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的意义、吸引读者的注意和美化新闻版面的功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新闻标题成为判断新闻的第一信号,也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网络新闻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网络新闻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网络新闻编辑要特别重视新闻标题的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满足一下几个标准:第一,要清晰准确的说明新闻事实;第二,要对新闻中最为重要的新闻要素重点突出;第三,要对新闻中最新的变动进行强调;第四,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新闻图片能够有效的传播信息,对新闻信息起到突出、醒目的作用,从而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在网络新闻信息中使用图片,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具有诠释说明的作用。图表、图片和照片可以清楚的掌握到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其次,具有辅助性的作用。有一些图片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辅助,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到新闻信息中的内涵。再次,具有生动报道的作用。图片可以使得新闻信息变得更加生动,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最后,具有美化版面和对视觉冲突的作用。图片可以使得网络新闻中的文字稿件变得更加美观,而且给读者一个很大的视觉冲击。 1、打造网络品牌的知名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网站数量迅速发展。例如:腾讯、新浪、人民网、新华网和搜狐新闻等在市场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出现的新闻都是大同小异的,这就要求网络新闻要打造网络品牌的知名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新闻信息资源,一个可靠的新闻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次,要不断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由于在现在的市场上,出现的新闻信息是各种各样的,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辨别新闻信息的能力。最后,网络新闻信息要以社会公信为基础,这样可以使得新闻编辑始终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知,从而有利于提升新闻信息的价值。网络新闻编辑通过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可以使得网络新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2、对新闻组织的策划能力进行提升 在新闻组织策划中,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可预知类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报道。由于可预知类的重要新闻事件、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热点问题能够吸引网络大众,也能够满足大众的获知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对新闻组织的策划能力进行提升,这样就会使得网络新闻信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使得网络新闻信息更加具有创新性。 3、将Web2.0技术与网络新闻编辑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新闻编辑中要引进Web2.0技术,从而使得网络新闻编辑更加具有时代性。通过使用Web2.0技术,第一,可以使得用户能够参与到各种新闻信息的评价中,这样有利于对网络新闻信息进行监督。第二,使得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化。一些用户登录之后,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当前发生的时事。 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新闻编辑的结合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要和网络新闻编辑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网络编辑更加具有科学性。这样也使得网络大众更方便的掌握一些新闻信息。 三、结束语 网络新闻编辑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通过新闻报道才可以将网络新闻编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网络新闻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新闻的快速的发展。网络新闻编辑要重视网络新闻的写作和组织策划,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新闻品牌,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编辑要从受众的新闻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和参与互动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来加强网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浅谈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 [摘要]众所周知,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很多家网站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当前的新闻信息资讯,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主流媒体当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要发掘新的新闻途径,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内精确、快速地获取到真实的新闻资源,还要以独到的视角发掘新闻本身的亮点,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加工编辑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最好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关注。故此,各种新闻发掘途径也应运而生,它是对已经报道的新闻进行再度聚焦,挖掘新的新闻热点。 各家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能够广泛地吸引受众,张扬自己的网站特色来区别于其他同类型网站,纷纷在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提升其网站品牌的知名度。但是要使网络新闻网站具有饱满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就要求实时快速、准确地把握新闻命脉,从中寻找全新的题材和视角,还要深度挖掘新闻的热点话题,通过整合普通新闻、跟踪报道等方式,发掘新的新闻编辑途径,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的价值取决于所报道的内容能否满足人们需求的属性。这里主要是指新闻信息的内容是否真实、新闻报道是否及时、新闻效果是否显著、新闻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效力是否显著等很多方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当今这个言论十分自由的年代,纵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但是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仍然要真实客观,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更不能杜撰虚假新闻。诚信为本才能持续发展,这也是网络编辑工作的基本。在此基础上发掘出的新闻才是受众真正喜闻乐见的。 (一)对新闻热点的捕捉 不同时期,甚至不同的时间点,网络新闻所关注的热点方向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法定节假日,大家就更关心交通问题;而“两会”期间大家就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报道。那么新闻编辑者就一定要投其所好,了解时事、了解民风民俗,捕捉最新的新闻热点和新鲜话题进行报道。即使老生常谈,也要谈出新意,可以以一种全新的题材进行新闻加工,或是根据网站特色从独特、新颖的角度来探讨新闻事件,并且要注意网站的页面布局和网站特点,体现出网站的特色和报道风格。再发掘热点话题进行加工,激起受众的共鸣,从而升华出事件所具有的更高的新闻价值。 (二)深度挖掘新闻价值 深度发掘是指从因果关系、影响和作用、历史渊源、发展趋势等一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报道的一种方式。那么,深度挖掘新闻价值的角度也就有很多,可以剖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揭示真相背后的实质意义;可以横向或者纵向比较分析事件,引发新的热点;也可以采用追踪报道或者座谈会等方式来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所有这些深度挖掘新闻的目的都是另辟蹊径,以独具匠心的视角报道新闻,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展开对于新闻所蕴涵的价值的深度剖析,引起受众的认可和关注。 二、整合已报道的新闻 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仍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首先,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其次,受众对该新闻内容的反馈可以作为整合的参考资料。如果对已经报道过的并且有价值的新闻进行科学的整合编辑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延长其生命力,产生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还可以挖掘出新的热点话题,拓宽网络新闻报道的广度,从而吸引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 (一)对网络新闻进行专题整合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网络编辑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可以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对最近发生几起较为相似的新闻案件进行整合分析,由于多起事件已经引起了网络大众的注意力,在对比分析之后,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导致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提升了新闻价值,引发新的话题。可以将整合之后的专题新闻用独到的见解加以阐述,打造自己的网络风格;也可以请专家座谈来进行深入的剖析,挖掘出新的新闻线索吸引受众。必要时可以配上引人注目的标题、图片和音频、视频等效果辅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受众,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和网民互动获得有价值的新闻 交互式的互联网时代大大地增强了网民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就此也可以引发许多新的话题。网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创作着新的新闻。例如就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网民纷纷评论发表了不同的态度和言论,那么将网友的这些帖子搜集整理之后,挑出有共性的和有独到见解的进行选择性分类,这样划分出几大派别,加以总结论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报道,发掘出了新的新闻编辑渠道。 除此以外,从新闻排行、网民点击数量统计或者是网民投票这些方面也可以挖掘出新的新闻资讯。一方面,从网友的浏览记录和评论回复内容上可以看到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网民的需求,获得新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网友投票,不仅增强了网友的参与和关注的程度,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显然,投票结果更是具民心所向,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自然会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新闻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编辑能力,发掘多样的新闻途径,创作更多的新闻亮点,来满足受众对网络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打造特色的网络品牌,促进网络新闻编辑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编辑与制作探析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新闻宣传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高校新闻网的建设与发展就是顺应这种变化的产物。在众多高校网络新闻宣传样式中,网络新闻专题是一种深受校园师生喜爱的新闻形式,值得高校新闻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特 征 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一般围绕某一特定的新闻主题(如学术论坛、毕业典礼),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表现方式,通过对相关背景资料、即时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媒体主张和宣传观点,并借助预先设计好的网页集中呈现给广大读者。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作为一种新颖的高校新闻宣传报道样式,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立体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增加了新闻宣传的立体效果,便于读者多角度了解新闻信息。 2.互动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一般设置有专门的板块(如读者调查、阅读评论),用以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或者用于作者与读者在线讨论交流、读者发表评论等。 3.纵深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一般会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力图把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展示给读者,这就决定了它不是普通浅显的新闻宣传样式,而是具有纵深性的深度报道。 4.审美性。高校网络新闻专题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新闻网页的样式,这就要求编辑制作人员的页面版式设计美观、得体,既要与专题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又要给读者美的感受。 此外,因为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读者是广大师生,在选题制作方面还应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引导性、流行性等方面的特征,既要保证制作的新闻专题具有正面教育引导的意义,又要确保师生爱读、爱看。 分 类 目前,新闻学界关于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我们不妨从高校新闻宣传的内容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别: 1.大型会议类专题。高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决定了每天都会有各种学术讲座、交流研讨会、文艺晚会举行,这就为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相关网络专题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2.节日庆典类专题。这类专题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甚至成为高校网络新闻专题每年的必选内容。重大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春节等,庆典如校庆、毕业典礼、开学典礼等,这类专题所涉及的内容,一方面是和社会文化契合度比较高的节日,一方面是高校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大事件,自然都应该成为高校新闻宣传的重点内容。 3.新闻事件类专题。这类专题的制作具有偶然性,多以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为宣传主体。例如:杰出教师、优秀学子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等,这类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高校新闻宣传人员及时捕捉新闻点,制作出优秀的专题。 4.服务调查类专题。这类专题主要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资讯服务的,例如:新生入学指南、假期出游安全手册、图书阅读兴趣调查等。此类专题多用于配合高校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收集信息,若专题设计合理、内容科学规范,也能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赢得大家的喜爱。 制作环节 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制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即专题策划、资料整理、专题制作。 策划为专题制作提供了蓝图。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好的专题离不开编辑人员的策划。在这一环节,编辑人员首先要对已有的信息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炼出宣传报道的思路、主题和想要达到的宣传效果,并以策划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经过多次论证和审核,形成科学合理的专题策划报告。 资料整理为专题制作创造了素材基础。这一环节,编辑人员首先要在策划报告的指导下收集相关资料,主要涉及专题制作所需要的新闻背景资料、新闻信息、各方观点、专家解读等,资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都是资料收集的对象。完成资料的收集之后,编辑人员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包括甄别筛选、归类划分、格式统一、观点提炼等,使之成为可以使用的专题素材。 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制作的主要步骤是:首先,把整理好的素材分门别类地上传到新闻网站,并记好对应的标题和网址;其次,进行专题页面的设计制作,这里的页面设计,既包括专题主页的设计,也包括子栏目页和内容页的设计制作,这部分的工作量不小,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编辑人员、美工人员和制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最后,编辑人员需要把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填充到设计好的页面上,并经过认真仔细的检查测试(主要包括超链接检查、页面显示效果检查、不同版本浏览器测试等)之后,就完成了专题的制作。 以上三个环节是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编辑制作的主要步骤,而在现实操作层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例如前期调研、后期加工完善等,也都是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流程。 需注意的问题 高校新闻工作者在编辑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制作的专题读者不喜欢、点击量偏低、关注度不高等。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编辑人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逻辑清晰,架构合理。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在策划之初就要设计好板块结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贯穿起来,既要保证各部分的独立性,又要注意整体的一致性,做到逻辑缜密、思路清晰。 2.风格适宜,颜色和谐。“内容永远滞后于视觉”,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制作要特别注意风格定位和颜色选取,只有选取适合表现专题主题的风格,并辅以恰当的颜色搭配,才有可能获得读者的认可。 3.界面友好,便于阅读。高校网络新闻专题在设计上要时刻为读者考虑,从方便师生阅读的角度出发,在栏目设置、结构编排、文章篇幅等方面都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准确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做到页面简洁、友好,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愉悦感。 4.重视读者信息反馈。对于高校网络新闻专题的评价,读者最有发言权。所以,在专题的适当位置一般都会设置类似“读者调查”、“信息反馈”、“编辑在线”等读者意见收集窗口,方便编辑人员及时掌握读者的阅读感受、兴趣爱好,并发现专题制作中的疏漏,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简析网络新闻编辑技巧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使得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有关网络新闻编辑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一个网站的成功与否,与点击率息息相关。一个新闻网站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网站本身新闻的时效性和网站的艺术性。经过在香港文汇网学习之后,通过结合网络编辑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较实用的网络编辑技巧,希望为未来从事网络编辑行业的同行们提供参考。 “编辑主要是代表他们的受众完成证实过滤建构和呈现内容的任务。”这是美国新闻学者罗杰菲德勒说过的话。[1]网络共享使信息传播更快速,但庞大的信息量易使信息受众眼花缭乱,失去对真伪的鉴别力,因此专业新闻编辑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过滤带有误导的信息,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又确保网站的点击量。 大信息量的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潮水侵入网络使用者眼中,在浏览者还未及时作出反应之时已将各种未确认的信息灌入受众脑中,并容易形成错误的惯性思维。尤其是知识水平差异化比较严重、受众与传播者混为一谈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准确性显得越发重要。如何确保信息准确,不对社会造成危害,信息“把关人”显得尤为重要,把关内容包括政治、事实、知识、辞章等。 1 网络新闻的特性 网络新闻史互联网的产物,相比传统新闻传播更具有“网络”特性,主要表现在;(1)方便快捷,体现在地域缩小和时间缩短两方面;(2)信息量大,具有广容性和易检性;(3)多媒体传播,文字、图片与视频结合,具有多种乐趣;(4)参与和交互,网络新闻更容易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参与交互和反馈;(5)个性化,为满足受者需求,网络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网络新闻内容的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编辑是新闻媒体内容运转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最大特点是编辑工作整合性较强。网络新闻编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能力之外,还要涉及网络新闻传播定位设计的问题,报道方针制定和实施,报道方案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工作[2]。 笔者在香港文汇网实习网络编辑期间注意到网络新闻编辑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编辑人员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尤其是对编辑后台的使用能力,对网络编辑而言强调登稿速度和稿件在网站上的美观程度,也就变相要求网络编辑需具备后台软件操作能力和图片美化能力。笔者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了蓝天传媒后台操作系统软件以及PHOTOSHOP制图软件。(2)网络编辑人员需具备较强的真伪鉴别力和较高的搜索智商。作为网络编辑,要对突发重大时事、国家重大政策以及受众兴趣爱好有较敏锐的反应力,并在国内主要媒体和多次搜索确认后将新闻事件编辑后登在网站上。(3)现阶段中国网络编辑人员好用夸大事实的文字,诱惑的图片吸引信息受众。敏感字眼或许能为网站增加点击率,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而言,良好的职业操守比令人迷惑的利益更重要。(4)几乎所有新闻网站(不含报刊电子版)具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应用,其中,从网站点击率和知名度而言,视频作用大于图片大于文字。(5)报刊开设旗下网站成为潮流,几乎所有较有影响力的报刊旗下(或所属报业集团旗下)均开设网站,并主要以报刊文稿作为网站编辑主要内容。(6)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转发、盗用文章图片现象严重,尤其是大型通讯社稿件和图片,对图片来源标注较少,有些网站甚至直接裁剪他人图片并加上自己单位Logo。(7)地域性新闻网站上,网络编辑偏重地方性新闻。(8)不同栏目板块,网络编辑在处理文稿标题时注重标题长短的一致性。 筛选稿件。筛选稿件是网络编辑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础任务,是新闻信息产生影响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新闻编辑首先应该熟悉本网站板块。其次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着海量的信息,需要对浩瀚的稿件和信息进行快速浏览阅读,并搜寻出有传播价值的稿件和内容,然后再对之进行过滤和精细加工。审稿中应遵守3R原则,即Read-center(以读者为中心)、Readable(可读性)和Right(报道是否有误)。[3]筛选的稿件内容应与网络读者兴趣爱好相关,或者与时事及重大事件相关。稿件可参考一些大型通讯社稿件,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各地方日报、以及各专业领域领先者,这一类稿件通常已基本经过其网站或报刊编辑的筛选,具有较高可信度,但是仍需网络新闻编辑仔细阅读后选择。 修改稿件。网络新闻编辑在筛选稿件后,要对之进行改编。网络新闻具有言简意赅、简洁清晰的特点,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从而确保网络新闻的精炼。摘要式新闻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很强导读性的新闻。例如,对网络新闻标题的润饰。网络新闻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标题的引导和提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标题和正文是被安排在不同的网页上的,它们在物理页面上处于游离的状态。这就使得网页上的新闻标题更像书籍目录。网络新闻编辑就要通过修改、提炼和突出标题来提示新闻要点,从而起到导读的作用。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现有的新闻材料添加有关背景资料、相关的说明性信息和报道,运用“超链接”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使得原稿中的新闻事实更丰满,内容含量得到增值,从而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修改稿件时需要特别注意,应保留原作者信息,包括撰稿者与摄影者的信息,以免侵权。 整合信息。早期的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基本是“搬运”新闻,而今天,面对网络上海量信息,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做出网络新闻的特色,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已经成为网络新闻编辑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网络新闻在整体上是由众多新闻报道组成的,这些独立的新闻报道彼此之间有类别和内容上的相关和接近性。新闻信息整合包括形式上与内容上整合,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具备较强的信息整合能力。 图文并茂,由于信息量大,受者对消息、短讯等会采用浏览方式阅读,从统计来看,图片丰富的新闻网站往往点击率更高,而视频较多的新闻网站,知名度大于前者,只有文字稿件的新闻网站受到的质疑更多。除此以外,由于网络新闻具有较好的广容性,在编辑过程中,后台通常会提供新闻信息链接,主要用于相似稿件内容链接,如最新编辑四川特大矿难,则在后台中可搜索关键字如“四川”、“矿难”,并选取适当历史文稿,在文稿编辑完成之后,读者所能阅读的稿件下方将会出现相关信息。 另外,在配图时,编辑人员应尽量选择具有新闻性的图片,如图片中能够直接说明事件内容,或图片中某个人物的行为能够说明事件性质。上传图片时,应根据网页设计分类,将图片裁剪压缩成匹配大小,然后上传。如果图片尺寸过大会影响网页美观程度,如果图片容量过大,会影响读者打开网页的速度。 4 深度解读 由于网站的大多数内容依赖传统媒体提供,导致网络新闻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传统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基础上,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对原有新闻源进行深度解读。追求新闻评论的个性和特色已成了网络新闻产生影响的重要手段。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充分发掘新闻信息资源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开发特有的差异化内容和独家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了网络新闻生存与发展之道。 因此,增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加强对网络新闻的再创造、提高网络新闻评论的哲理性,成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5 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职能是发挥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参与者、拓展者,这是网络媒体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组织者的功能是展示网络新闻内容特色的关键,是解决网络信息日益同质化难题的出路;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是充分展示网络媒体的优势,打造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发挥把关者的作用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的正面性;发挥拓展者的作用是在建构和拓展编辑视角的基础上,为受众展示一幅立体化的新闻画卷;发挥参与者的作用是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交替运用形式活泼的媒体形态,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在新媒介时代,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为受众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新型武器。 作者简介:何宇恒(1987.9),男,四川华蓥,西南民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新时期下网络新闻编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编辑;网站定位;内容黏性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6亿指日可待。”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信息也以几何速度在增长,泛滥的信息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不仅网民会迷失方向,也给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网络媒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在如今媚俗化、同质化严重的网络里,网络编辑应该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浅要论述, 一、明确定位,挖掘原创 网络编辑的工作是无限的,但是人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中,当然要有优先次序。而从投入产出比考虑,网络编辑的工作就更要注重实际效果,明确网站定位,挖掘原创内容,加强内容关联度。 由于网站的队伍构成和新闻采访权的限制,加上技术手段的便利性,网站更多的是转载大众媒体的内容,缺少原创性,网络新闻同质性问题十分严重。其实,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已经不再是独家采访才是原创内容,网络完全可以挖掘更多的原创资源。比如,传统媒体的网站可以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拆分、包装、多媒体化:利用博客、论坛里网民的力量,挖掘原创:组织活动、设置议题、评选投票等等,这些都是原创的体现。 新时代的网络编辑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对网络内容的整合是考验网络编辑的一个重要能力。网络的海量信息与意见的多元化给网络编辑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和多维的视角。将相似的、有联系的,或对阐述的事件与报道都是编辑工作的内容。网络编辑通过超链接,或者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网友进行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专栏、专题报道,使新闻报道“立体、多维,有厚度、有质感”,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求深”的愿望。 二、设法增加网站的黏性 互联网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有共性,但更多的是他们的特性。他们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现实的,他们上网就是为了寻找信息:他们是不耐烦的,总想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想要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一目十行而非仔细阅读:他们不喜欢页面过于花哨,这样会使阅读更加困难:他们有时并非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来到你的网站,这时你的适当引导就能将他们留住。 网络时空开放的特点使得它拥有数量最为众多、层次最为复杂的受众群体。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一定要对自己的受众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了解受众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更要了解受众对网络内容的反馈。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网友对网站内的导航是否感到迷茫,是否喜欢网页的设计,内容是否有吸引力。是否能引导网友去浏览本网站更多的内容。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网络编辑在工作中就应该将网友放在首位,增加老网友的忠诚度,吸引更多的新网友,更好的增加网友的黏度。 三、不做假、不媚俗,当好“把关人” 网络上,大量的“花边新闻”、“娱乐绯闻”成了追逐的焦点,夸张刺激的标题,低俗的配图。不仅如此,假新闻也在这片沃土上“恣意生长”。这一切使得网络看上去肤浅而缺乏诚信,这种内容虽然短期内赢得了很多点击量,但长期来看,对网站发展极为不利。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藏性决定了在现实中受了太多约束的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不受道德和现实社会约束的事物,网络的情绪化、不负责任的现象也因此被放大。而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缺乏职业自律,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一味的“迎合”网民的需求。反过来,网民对网络上的内容大多报以宽容的态度。这样又更加纵容了假新闻和媚俗化的泛滥。 深入的追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是受众的“猎奇”心理、广告商的“经济利益”驱动、网络传者的“迎合”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正确对待受众、广告商、传者三方的利益链条。对网民来说,他们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网络编辑应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将虚假新闻拒之门外,正确引导网民,避免网络的媚俗化,用健康的内容娱乐网民、服务网民,以聚集更多的网络人气,吸引广告商的青睐。 四、“人人皆记”的时代,做好“发言人” “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取其,当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就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在这个“人人皆记”的时代,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这对网络编辑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或许有人会有疑问“网民可以作为信息的者,那么还要网络编辑干什么?” 网民在网络中是盲目的,是有情绪的,他们不仅需要网络编辑整理有用的信息,更需要网络编辑正确的引导,网络编辑在这个时候充当了“发言人”角色。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编辑可以通过撰写评论、配置评论来进行“直接发言”:也可以通过信息的编排、稿件的微处理来进行“间接发言”。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网络编辑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跟进。帮助受众解疑释惑也更为及时。而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利用论坛讨论、网络调查等手段,不仅能给网友充分发表观点的平台,还能邀请专家进行话题讨论,加上编辑的正确引导,从而起到表扬、批评、建议、号召及监督的作用。 五、坚守“内容为王”还是信奉“技术至上” 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编辑受技术的影响最深,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是渐进式的,也是瞬间突破性的。网络编辑必须要在技术上迅速跟进,才能找到网站生存、发展之道,增进网站的竞争力。技术的强大力量使人往往容易忽略传统的一方面,一些网络从业人员甚至认为“技术至上”而忽略内容的重要性。 技术的使用的确会带来多样的表现形式,便捷的使用手段,但如果利用不当,技术也会影响新闻内容的顺畅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受众上网主要目的依然是希望看到更好的新闻内容。实际上,受众对新闻的“外在表现多样性”与“内容实质有效性”都有需求,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度,一个恰当的标准,满足受众这两方面的需求。网络编辑不仅要不断地更新技术手段,还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去整合新闻内容,增强表现形式,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使网站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网民需求,方便网民使用。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初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摘 要】本文分别从受众和编辑视角出发,结合网络新闻所具有的层次化特点,重点阐述网站编辑在编辑网络新闻时遵循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以期达到传受双方的良性互动。 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十年前网络新闻只是传统新闻业务的一种延伸,而今网络就是传媒已成共识。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它突破了传统新闻遵循的二维空间,网站在网络新闻时,常常不是一次性的和盘托出,而是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我们通常根据网络新闻具有的超文本链接结构特点,将一件网络新闻作品分解为下列层次。层次之一:链接标题;层次之二:新闻导语;层次之三:新闻正文;层次之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笔者结合日常编辑工作中的经验,就上述几点作简要探讨。 一、网络新闻标题链接的编辑 当受众浏览网页时,最先看到的是页面上的新闻标题链接,链接标题作为网络新闻的第一层次,无疑具有是否可以引发受众阅读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传统媒体标题常有肩标或副题进行辅助,而网站页面受空间所限,新闻标题链接多统一设置为单行标题,既美化页面又符合浏览者阅读习惯。例如编辑《滁州在线》要闻区新闻标题时,标题字数就限制为单行24字。这就要求编辑标题时必须做到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因此,要想制作好的网络新闻标题,就必须确立一个清晰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一切围绕新闻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进行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做到字少意丰。 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同样要陈述事实、力求简短,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新闻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内容展示给读者。但网络新闻标题对语法、修饰词汇等的要求,并不像传统媒体的报纸新闻那样更注重语法结构的完整性。网络新闻更多的是为适应年轻人的海量信息需求, 这些人思维活跃、反映敏捷、接受能力强,更讲究效率,因此以压缩信息的形式出现的标题最能适应他们的需要。在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省略句是经常使用的,尤其是量词、介词、连词等,甚至是主语、谓语、宾语被省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两节价格监管网拉开”,这个标题就省略了主语。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做到通俗、动情,以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来吸引网民,不能单纯为了提高点击率使用夸张、煽情甚至媚俗的词汇制作标题。 受众点击链接标题就进入网络新闻下一层次——新闻导语,新闻导语就是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快速了解信息,对于现在的网络新闻受众来讲,其阅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结束于导语,要想将受众的阅读引入更深层次,网站编辑应非常重视导语的编辑,因为精心组织和写作的导语可以吸引受众继续看完整篇报道。 导语一般为概括式导语,通常是在文章的开头。一般称有导语的文章为倒金字塔式,概括式导语经常出现在网络新闻中。在编辑网络新闻导语时,编辑需要时刻意识到网络媒体的特性是有区别于印刷媒体的,应意识到如何编辑才能够迎合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要尽量多使用概括式导语,尽量做到在阅读者移开目光之前,为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新闻内容。 在编辑新闻主体时,要注重对关键词的选择。关键词的出现,是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定的。新闻事件易于传播的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比导语更便捷的是标题,比标题更快速的是关键词。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就决定了关键词在新闻事件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关键词运用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重要。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网民的诉求一般也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搜索来完成,我们编辑的新闻能否从众多同类新闻中脱颖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对关键词的选择,因此为新闻主体设置合适的关键词是编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键词的设置遵从独有、当前热点、受众感兴趣等原则。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其具有超文本结构的特点,它不但集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还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受众对不同形式新闻信息的需求,使受众对信息的解读更充分、更准确、更透彻。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编辑要充分利用超文本的优势,在新闻主体中穿插图片、视频、超链接等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图文并茂又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让用户具有更好的体验效果。 另外,在编辑网络新闻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层次清楚、点面结合、精选材料,并且与导语呼应,力求生动活泼。主体部分的编辑可采用以下技巧:1、使用有意义的小标题,并加上黑体字凸显。如《中安在线》网站在新闻主体中就经常使用这类小标题。2、一段一个内容,并要注意如果这一段的开始几个词不能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其余内容就可能被忽略掉。3、像排行榜一样,将新闻内容的大意清楚地逐条列出。这样既方便浏览,又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可使用性”。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阐述,解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实际意义,具有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背景编辑的基本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将关键字设置为超链接,受众可以在浏览新闻信息的同时,点击关键字超链接进入相关页面。另一种是在整篇新闻报道之外,将相关背景资料制作成超级链接目录提供给受众。在滁州在线的编辑工作中,对于重大新闻务必设置关键字和相关链接,从而更好发挥网络新闻空间优势,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出现,改变了旧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而新的“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开始大行其道。这也对网络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编辑来说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整合,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王道。因此,网络编辑要始终从受众需求出发,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浅析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摘 要 伴随着网络新闻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编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示。 科技信息时代,网络编辑对于浩瀚的信息的整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为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需求。不过,由于网络传媒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编辑思想还有待提高。网络新闻的特殊优势表明其与网络编辑的作用关系密切,好的网络新闻是依靠好的网站编辑做出来的。因此,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视网络新闻的重要意义 从思想上提高对网络新闻的重视。一方面,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首要的是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新闻学知识,不能盲目的跟风,追求新闻娱乐化,在制作网络新闻的过程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不能做作。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新闻对于受众的民意表达具有引导作用,也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应该重视这点,利用新闻互动优势,认真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民意表达渠道。另外,网络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利用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以清醒的头脑面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并主动和党中央的政治思想路线保持一致。网络新闻不是“粘贴新闻”,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将重心放在新闻的采访制作中,以一支素质高的网络新闻人才队伍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 二、认真做好新闻制作 “选稿、改稿、标题制作、稿件编排、版面组织”等许多具体的编辑工作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经常需要面对的。这些工作和受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的影响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网络新闻传播是和其他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不能直接照抄照搬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受众在浏览网络新闻版面的时候,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首先就是新闻标题的链动组合,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了。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标题意识相当重要,因为这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进入网站。通过在新闻标题制作上花大力气,吸引受众更加关注网络新闻,也提升了网站的点击率。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应该要有保证。任何虚假和过分夸张的新闻信息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最大限度的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贴近人民生活、有新意又有重点。例如,因为网络新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其优势在于能够突出反映重大突发新闻动态,所以受众对于重大突发新闻有着十分强烈的心理预期。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网络媒体就必须做到用“滚动新闻”的形式保障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 三、有效处理网络新闻信息 一般来说,网络新闻信息浩如烟海,网上的受众上网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是为了获取能吸引自己关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但是,面对如此繁多的网络信息,大众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有效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这需要专业的网络新闻工作人员为受众选取有用信息,拒绝无用信息。根据这一现状,网络新闻编辑既是信息的收集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所以,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及时加工处理新闻信息,精心的甄选有效信息并及时呈现给受众,并且不能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信息雷同。针对网络信息繁多的特点,网络新闻编辑要认真收集新闻事件,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利用储备资料完善新闻数据库,由此建立特色鲜明的数据库。网络新闻编辑应该秉承为受众提供真实、全面而准确的信息,让网络新闻编辑以优秀的编辑思想和出色的编辑能力,使得网络新闻制作具备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最终推动新闻编辑工作不断的处于良性发展中。 四、深入处理网络新闻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网络新闻编辑更加深入的做好新闻工作。网络新闻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所以,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更多的吸引传统媒体的新闻受众。与此同时,为了使网络新闻更加深入的发展,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超链接、提供新闻背景的方式,并以即时评论、专家点评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挖掘新闻信息的附加值。深入发展网络新闻不但符合受众的需要,也是网络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要想深入发展网络新闻,就应该将新闻形式的制作放在实验分析解释型、主体纵深型、专题探讨性深度报道等内容上面。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是值得网络新闻编辑注意的,通过加强网络新闻的原创性来强化网络新闻的再创造。 五、强化网络新闻管理 由于网络传播的多元化和匿名性特点,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渠道也十分广泛,网络的管理难度很大。有的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和记者的采写及刊载报道,有的来源于各种网络渠道。对于网络新闻编辑来说,任何渠道的新闻稿件都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杜绝虚假夸大的新闻,规范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强监管力度,通过监督过滤机制整治大众在新闻论坛、新闻网站自由发表的新闻。网络新闻编辑水平的高低,体现在他对稿件的筛选质量上,一个好的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编辑思想和方法,能够辨别那些缺乏真实性、偏离主流政治方向的虚假新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在把握当前网络新闻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编辑水平,认真学习编辑理论和方法,总结编辑工作中的得与失。在网络新闻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所以树立新的新闻编辑理念,认真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做好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与网络宣传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网络新闻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信、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的使用率和网民规模排名中仅次于网络音乐,已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青睐。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交互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的优势吸引了人们,同时层出不穷的假新闻、低俗新闻等问题也着实令人头痛,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 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媒体的运作和管理更复杂,难度更大。从微观层面看,网络新闻编辑作为网站的灵魂人物,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传播者,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影响着网络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效果。 一 把关人理论产生于前互联网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对传统媒体的研究中。对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没有人会怀疑。但是对于新兴的第四媒体,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正在面临挑战。由于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的、无限大的空间,所以很多人认为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已弱化甚至模糊。实则不然,正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把关人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更突出。有了把关人,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人们才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新闻,才不会被信息垃圾污染健康的身心,才不会迷失自我;有了把关人,网络新闻媒体才能有权威性,网络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才有可能;有了把关人,网络才可以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网络新闻的把关人有哪些?从宏观角度看,网络新闻的把关人不仅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领导者、网络新闻传播的直接组织与发动者、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者,还包括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者和在网上信息的广大网民受众。从微观角度看,网络新闻传播的具体操作实施者,如网络新闻记者、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论坛版主、网络新闻管理(监控)及网络新闻网页制作等一线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网络新闻的采写、制作、,是具体的把关人。 网络新闻编辑既可以指一种行为,也可以指一种职业或者说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本文谈到的网络新闻编辑即是指专业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人,他们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运用新技术,对新闻稿件或信息资源进行快速加工并及时在自己的网站。从稿件的初选到编辑上网(甚至于采访、写作)通常都由网络新闻编辑一人完成,由此可见,网络新闻编辑是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当之无愧的关键人物,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远大于传统媒体中编辑的“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作用。 二 目前网络新闻编辑队伍有许多没有经过新闻专业培训,在新闻理论素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把关意识淡薄、片面,把关方式单一、不够科学,把关效果不尽如人意等状况。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网络新闻编辑极有必要提高把关意识,培养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把关理念与把关能力,做好网络新闻传播的把关人。 增强政治观念,把好舆论引导关。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同传统媒体一样,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政治责任和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增强政治观念,把好网络新闻的政治关,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 增强政治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就要坚持“政治家办网”。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实践,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作为网络新闻的重要集散地,更要积极主动地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素养。 网络上的信息数量多,鱼龙混杂,作为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栏目的关键人物――网络新闻的编辑者、者和网上舆论的掌控者,网络新闻编辑有责任为广大受众从中选择精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渗透力强、渠道开放性大、言论限制难等特点,所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一是要注意信息公开,合理控制流量,变“堵”为“疏”;二是要更人性化,僵硬的、说教式的宣传方式已无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有人情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广大网民受众心理需求的方式;三是要发挥网络媒体交互式手段的优点,把握时机,利用电子邮件、BBS、网上聊天室等及时反映舆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把好新闻事实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方便了人们生活,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困惑。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就是典型例子。网络传播本身的交互性特点使信息的传播通过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等多种途径快速实现,许多网络媒体为了生存而追求速度第一、数量至上,放弃最基本的新闻真实性原则,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者操作执行困难以及网络媒体管理的不规范等,都为网络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便利。“2008年出现的假新闻,来源于网络的比例远远高于历年,如《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孙中山是韩国人》①等”。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足以说明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为假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比以往更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对网络新闻编辑把好新闻事实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网络媒体要履行自己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就要树立信息传播公信力的意识,坚持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在网上传播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我国的新闻媒体网站要坚定不移地举起维护新闻真实的旗帜,树立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的榜样”。②树立信息传播公信力的意识,提高网络媒体的权威性,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充分把好新闻事实关,切实加强对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提高网络新闻的可信度,树立网络新闻权威,抢占世纪舆论宣传阵地的制高点。 把好语言文字关与新闻报道的格调关。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一样担负着推广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网络新闻编辑把好语言文字关,就是要在尊重网络新闻语言自身特点(在网络实践中,网络新闻语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具有鲜明的特性和规律,例如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强调语言的准确、具体、生动、简洁和通俗)的基础上,合理地、规范地运用语法、词汇、修辞等写作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在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中,常常可以见到因语言文字把关不严而产生的问题,例如标题制作不严谨、题不对文、错别字和病句屡见不鲜、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现象,这些问题使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形象。 除了语言文字关外,网络新闻编辑还要重视把好新闻报道的格调关。网络新闻之所以缺乏公信力,除了假新闻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网络新闻追求低级趣味,格调不高。媚俗化、低俗化的新闻充斥网页,随时随地污染着受众的视听。因此,网络新闻编辑有必要坚持“雅正性”③原则,使网络新闻简洁而不肤浅、动情而不煽情、通俗而不低俗,呈现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高格调、高品位。 把好技术关。网络媒体的产生离不开高科技,从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首先面临的是复杂的技术环境,主要包括网站的技术平台、网站的内容管理与系统、网站的基本服务项目和网页制作的技术基础。很多网络媒体要求网络新闻编辑掌握网络基本技术运用与发稿系统、网页制作基本技术、连线与访谈流程与技能、图片及视频编辑制作技能,了解论坛、聊天室、电子邮箱、站内检索、投票器、短信、博客等网站基本服务项目的基本技术等。正确合理地利用这些技术,既保证了网络新闻的顺利传播,也为广大网民受众提供了方便。技术归根结底是为内容服务的,技术手段如果被误用或滥用则会带来不良后果。例如,没有必要使用音频、视频的时候,采用了这些形式会带来资源的浪费;链接技术使用过度则可能弱化宣传效果,对于系统自动生成的相关新闻的链接,要适当加以人工干预,不仅确保每一个链接正确有效,而且保证其真正的“相关性”。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把好技术关,使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网络新闻调查的编辑手法 网络新闻调查是依托新闻网页的受众调查。随着对网络新闻信息的深度开发,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题、设问、数据呈现、调查解读、栏目设置等信息挖掘与整合利用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几家新闻网站的网络新闻调查现状的比较分析,探索网络新闻调查的编辑手法。 栏目设置:有序存储热门推荐 1998年12月人民网对北京申奥的舆情进行调查,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网络新闻调查个例之一。①人民网是在2000年4月7日之后才推出在线调查服务的,其自主研发的调查系统软件获得知识产权的时间是2005年12月12日。② 随着配合新闻的小调查不断增多,这些零星的页面如何有序地存储、检索、调用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新闻网站开始设置调查栏目,以深度整合利用调查信息。比如:新浪网在“新闻中心”频道下设有“新浪调查”栏目(栏目中最早调查出现于2005年1月28日)。搜狐网设有“搜狐调查”频道(栏目中最早调查出现于2007年10月12日),还在“搜狐评论”栏目下设有“每日调查”栏目。 在栏目设置上,有的网站还处于粗放阶段,如新浪河南“小浪调查”栏目、中青在线“民意中国网”频道、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投票讨论”栏目的调查标题都只简单地倒时序罗列在目录页面上,没有细化的子栏目。有的网站开始设置调查栏目的子栏目,但细化程度不同,着力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进行数据库开发以有利于调查搜索;二是按调查内容分类集纳,有层次地显示各类调查;三是推荐热门调查让受欢迎的调查持续发挥作用。 调查搜索方面,南都网有“查找投票”,新京报网有“搜索投票”,搜狐网有“输入调查关键词”的搜索框。新浪网则较为丰富,有“调查搜索”,有“年度调查盘点”按年显示历年调查,更有日历显示的“往日调查回顾”。专为调查栏目而开发的搜索软件,使调查信息成为有可能被重新利用的潜力巨大的数据库,极大地方便了网友对往日调查信息的查找与调用。 调查分类方面,凤凰网只按调查时间分了“最新调查”和“往期投票调查”,最为简单。南都网分别按调查时序和调查热门程度罗列标题,以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最新”和“热门投票”,凸显出热门调查,有效利用了显示空间。新京报网也以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最新投票”、“最热投票”、“悬赏投票”、“我的投票”。“悬赏投票”是投票发起人对参与调查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我的投票”下又有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的“我发起的”、“我参与的”、“已过期的”下一级子栏目,很好地汇总了与特定网友个人有关系的调查,方便了网友存储、展示、调用感兴趣的调查。搜狐网的调查分类有“首页”、“体育”、“娱乐”、“新闻”、“女人”、“财经”、“汽车”、“博客”、“教育”、“证券”、“广东”等14类,类目过于驳杂且分类标准跳跃不定。新浪网的调查分类类目是“全部”、“新闻”、“体育”、“娱乐”、“财经”、“科技”等6类和“新浪调查”、“联合调查”的任意排列组合。与搜狐调查比起来,新浪调查的分类类目少而层次清楚,且利用双滑动门表格矩阵式多层显示,非常节约空间,快速切换浏览调查标题的视觉体验很好。 推荐调查方面,一般网站都会有子栏目推荐热门的调查。如南都网有“热门投票”,新京报网有“最热投票”,凤凰网有“网友参与最多的调查”和“网友参与最多的PK”。有的网站把热门调查用数据库的形式展示出来,如新浪网有“调查月排行”,搜狐网有“调查排行榜(周、月、年度)”。新浪四川“小浪调查”精心地把调查栏目首页包装成专题页面的形式。三栏式的页面布局,由通栏图片截断成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右边栏是“最新调查”,上部左边栏是“往期小浪调查TOP10”,上部最强势的中间栏,从上往下依次是分类推荐的子栏目“舆论场・你的声音非常重要”、“百事通・生活新主张大本营”、“八娱乐・要玩就玩最巴适的”、“情流感・普通人的心灵故事”、“伙食团・饭饭快乐不在别处”,每个子栏目里展示1条最新调查标题,并以“调查问题”和“网友意见”展示上次的调查及调查报告。可惜的是,这几个分类新颖的子栏目没有“更多”链接,看来没有把历次调查按此特色分类存储,不利于有某方面兴趣的网友参与、查看更多该类调查。页面中部是子栏目“小浪调查把网民意见告诉媒体”,展示了小浪调查与纸质媒体合作的以调查为基础的精确新闻报道,并用火车滚屏的方式通栏滚动显示多张有调查报告的报纸版面。页面下部是“往期热点小浪调查回顾”,以小专题的形式详细包装一个热点调查;最下面是“其他热点专题回顾”,以图文方块罗列的形式展示多条热点调查。这种以专题包装、生活化新颖分类、与精确新闻及纸媒结合的方式进行的热门调查推荐,是目前各网站中最有创意与实效的调查推荐编辑手法了。 数据呈现:拓展数据加深解读 网络新闻调查的优点之一是能实时显示调查结果。一般调查页面上会设置“投票”和“查看”链接,网友可以投票后查看结果,也可以不投票直接点击“查看”。调查数据是依托新闻的延伸信息,其价值在于深度了解网友对新闻信息的态度,展示网友的心理、情绪、意见、行动等信息。这些基于调查的网友延伸信息,如何才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以有利于网友快速浏览和明了信息意义,各网站都在摸索中不断改进调查数据呈现的方式。 搜狐网采用黄框白底的表格式显示,多个调查题从上到下依次以表格罗列。每道调查题,都从左至右地依次显示选项、百分比数据及条形比例,让网友清晰地看到某题某选项有多少比例的人选择,并有具象化的条形长短作比较。 新浪网的数据显示页面,原来与搜狐网相似,目前又探索出更方便网友进行多角度数据分析的滑动门表格多层显示方式。每道调查题,除“表格”、“饼状”、“柱图”3种图形显示方式可以点选,更有参加该调查的用户特点的数据分析。“用户分析”是把用户基本数据与每道调查题及其每个选项的被选状况相结合的交叉变量分析。点击展开或关闭“用户分析”链接,就会在当前页面位置下面展开或关闭一个与整个调查或某个选项相结合的用户地区数据的交叉变量分析,由此可看出参与此调查的各地用户的比例,或选择某个具体选项的用户地区分布的比例,还可以对比不同地区用户选择不同选项的对比性数据。 同样是用户分析,凤凰网在调查题目后增设“年龄”、“性别”、“学历”等用户信息题,比新浪网的分析更深入。凤凰网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有参与调查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的单变量数据,更有把各调查题的每个选项与年龄、性别、学历、居住地等进行双变量分析的数据图表,能清楚地看出各年龄段、各性别、各学历、各地的用户对不同选项的选择比例及其对比。但要了解这些用户数据需要增加调查题,题多了容易让调查显得繁琐而被拒答。现在一些专业调查网站,已实现让一个调查里的各个调查题随意组合进行交叉变量分析。新闻网站也应开发能让网友自主对任何两个或多个问题进行交叉分析的调查显示系统,以满足不同网友深度分析调查数据的需要。 对调查数据的深度开发,还需要进行基于调查的精确新闻报道,以全方位整合与该调查主题有关的各种数据及信息,主动对网友协同信息生产进行深度挖掘和再传播。以新浪四川“小浪调查”为例,目前的调查报告新闻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调查数据图表之下用文字叙述各选项及比例,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添加简单的网友留言作典型例子。都较为简单,没有在数据解读上更显深度。其实,网络编辑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变量分析,搜集整理网友评论、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专家分析信息、外网信息等,综合所有可能的渠道深入分析解读调查结果,写出能让网友对该调查主题有深度理解的调查分析性新闻。 很多网站新闻调查页面与数据结果页面甚至相关新闻页面都是互通链接的,新浪网的页面还可以“转发至微博”。凤凰网把同主题的网友评论直接放在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图表下,方便快速浏览或发表对同主题的评论。新浪四川“小浪调查”不仅把同主题的网友评论嵌入结果显示页面,还嵌入微博上的同主题信息,并可随时刷新,或跳链到微博页面。同主题信息尽量整合在同一个页面上的编辑手法,能满足网友在同一页面汇集某主题信息的要求,享受到多媒介信息有机整合呈现的阅读体验。 选题设问深度参与公共话题 设问题型方面,网络新闻调查比较单一,封闭式问题多,开放式问题少;单选题多,多选题少。最常见的单选封闭式问题,简单易操作,但选项表述易封闭答案范围。其实,一些专业调查网站已开发出更多题型,完全适合网络实时显示调查数据及文字回答信息。问卷星网就有图文结合题、单行文本框题、多行文本框题、组合单选题、组合多选题、下拉框单选题、排序题、态度量表题、矩阵单选题、矩阵多选题、矩阵滑动条题、比重题、数值题、日期选择题、验证题等数十种,均可供网络新闻调查借鉴。 一些新闻网站也开始试用新题型。如新浪四川“小浪调查”里,出现过组合单选题,对封闭式问题添设可由网友输入文字的“其他”选项。凤凰网的调查PK,把选项分为支持正方和支持反方,并有第三方观点的文本输入框。开放式问题虽不利于数据化汇总信息,但能给被调查者以主动提供信息的开放空间,常能挖掘出来自网友的生动、有趣、有价值的事实或意见。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投票讨论”,每期都是配上一小段信息的开放式问题,将网友的回答以评论形式罗列于页面。开放式问题明确规定了信息反馈范围,能更有针对性地汇集对该问题的回答,使信息的反馈和再传播更为实用。如《你所在地的房价最近是涨了还是跌了?》,能看到网友回答的各地房价涨跌的具体信息。 设问内容方面,目前多是问心情、立场、趋势、预测等抽象意见,问具体意见的还很少。最为流行的网络新闻设问内容,是在新闻正文后点选阅读心情,多为愤怒、搞笑、高兴、难过、感动、无聊等太过泛化、流于浮浅的选项。问立场、意见的调查问题选项设置,常分为“支持、反对、不清楚”三种,有些会在简单立场后添加一句支持意见作为理由。这种设问内容,因其立场分明而让数据结果区分度大,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捆绑简单立场及部分理由的选项表述方法,不易展现复杂性分析意见,难以让网友选择到合意的选项;二是容易诱导网友有意无意地简单表态拥护某种立场,从而失去独立、丰富、深入的思考。问趋势的调查问题也较多,但由于大多数网友非专家,一些需要专业知识预测的问题并不适合设计成调查问题。 为达到引导网民协同生产新闻信息的目的,还可以问行为。如新浪网调查《地震那一刻我在做什么?》,网友的回答多是他们在地震瞬间的所处情景、想法和行动,这些信息是对传统采访新闻内容非常难得的补充。 在网络新闻调查选题的提出方面,一些网站开始发挥人人都是编辑的潜力。例如在新浪四川“小浪调查”栏目首页上,用“小浪调查由你作主”和“给小浪调查的意见”两个调查搜集反馈意见,首页底端还有文字框可输入“说出你最想进行的调查话题”,请网友提供调查选题。新京报网调查首页上有“发起投票”链接,注册网友可以个人名义设计调查到调查首页,并会在网友自己的“我的投票”页面上汇集存储。 网络新闻调查选题的标准,一般是选择热点新闻配调查,以保证有较多的网友愿意参与投票。目前的调查选题,较重视网友的兴趣与情绪态度的参与性,不太注重问题的有用性和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力。网络新闻调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够快速方便地广集民意,给网民提供一个汇集、交流意见的平台,形成公共舆论。因此,网络新闻调查的选题及设问,还应考虑增强对公共性问题的实际针对性,了解民意,问计于民,推进人们对公共领域的理性参与,最终达到公民在理性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公共性话题以影响实际生活进程的目的。 网络新闻编辑论文:从编辑六元看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 从媒体角度看。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制作稿本和定本,提供新闻:从受众的角度看,读者接触网络的最主要目的也是获取新闻并接受文本,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对文本的需求,网络等于自封其喉。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网络媒体的所有者不能完全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这就导致网络新闻编辑不易对新闻进行“把关”。大量不合格的定本、文本泛滥,严重违背了编辑六元,影响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然而,怎样加强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能力。怎样才能制作合格的定本和文本供读者阅读,从而构建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下面就从编辑的六个基本元素着手,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浅析一下这个问题。 良好的网络新闻传播有赖于编辑活动的有效实施。王振铎先生曾说,“一切编辑活动都是围绕着编辑‘六元’展开的”。所谓编辑六元,是指构成编辑文化关系的六个基本元素,可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部分,即文本、稿本、定本和作者、编者、读者。前者属于物质形态,后者则属于智力因素。在编辑活动的“六元”关系之中,三个主体因素――作者、编者和读者首先构成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作用关系。这种交互作用关系体现在他们所构成的编辑实践活动之中。作者的创作、编辑的审读加工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优秀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又反过来作用于作者的创作和编辑的审读加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任何两者之间都有交相作用的复杂关系,任何两方关系的忽略,都可能导致编辑活动无法有效展开,比如作者的创作如果完全不考虑读者的状况,就会导致作者的稿本无法进人流通领域,或者进入了流通领域而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定本。作者和编者的关系也同样不可忽视。作者的个体稿本创作之功非常重要,编者的着眼整体的文化缔构作用也非同小可。同时,编者对作者稿本的完善加工,也是定本成为精品的重要保证。同样,编者与读者也具有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关系。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也离不开这六个元素。有好的新闻稿本,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有编者、作者的良好沟通,才会有较完善的新闻定本;有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时时互动,才会有完善的新闻文本出笼。新闻稿本的作者、新闻定本的编者和新闻文本的读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因此,有编辑六元的和谐共振,才会有网络新闻的清晰、明净和真实可信,否则,网络新闻就会模糊不清,真假难辨,从而会影响网络新闻信息的有效触达。新浪网作为中国点击率和影响力最大的商业网站,在广大读者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所采写的新闻就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以新浪篮球新闻为例来看它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闻的真实性不足。(1)“文题不符”,文章的标题跟内容有“出入”。比如,文章标题:“科比0.3秒绝杀热火”,然而再看文章内容,却是科比在全场结束还有3.4秒时投中制胜一球,最后给对手还剩下0.3秒的时间。像这种新闻标题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不惜打一些“擦边球”,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情节要真实,而且要求每一个具体事实、事实概括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2)不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加以考证,以讹传讹。比如,标题为“火箭更衣室惊爆领袖矛盾”一文称:听听火箭队更衣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一条怎样的惊人消息,在上一场比赛结束后。麦蒂来到更衣室处突然站住,面带愠色,突然用右手食指指着走过来的姚明,阴沉着脸对姚明说:“你将会被(我们)孤立!”而据上视的火箭随队记者曹建撰文称,在上文宣称姚明挨骂麦迪反目事件一日后的火箭圣诞答谢球迷联欢会上,姚麦二人相当亲密,麦迪还亲手要给姚明围围巾。曹建文中还谈道:火箭工作人员都是很专业的,英语当中所谓“你将会被我们孤立”,多半原话应该是“大伙对你支援不够”,或者至多不过是“你今天打得太独”之类。如此严重的“失误”,不仅伤害了火箭球迷的心,从而也降低了新浪体育新闻在球迷心中的公信力与可信度。 新闻的倾向性严重,肆意夸大和渲染。新闻应该客观地记录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事件的“是非曲直”,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有的,但是不能过于明显和夸张。比如标题: 詹姆斯再获年度最佳称号球员评选他也是王中之王: 湖人教父:詹姆斯已超越科比他将成为下一个乔丹: 王者对位姚明完全统治对手?皇帝退位巨人君临天下; 姚明一人摧毁大本詹姆斯?第一中锋就是如此霸道。 对于球星,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毕竟他们也是人,不是神。这样明显的倾向性跟那些所谓的“姚蜜”、“姚黑”,“科蜜”、“科黑”,“麦迷”、“麦黑”们有什么区别呢? 煽情新闻。比如(标题): CBA宝贝出山引波澜第一“胸器”杀伤依旧: CBA本季第一“胸器”袭来; 真真喷血写真险走光 粉惑诠释“乳此动人”。 这种利用“谐音的艺术”所展示的赤裸裸的煽情新闻让读者看了“哭笑不得”。 基本常识错误。如对NBA球队排名规则不了解导致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不懂规则,比如有一篇文章说,如果爵士明天击败了湖人,那么火箭输给小牛,马刺和开拓者获胜的话,火箭将在第一轮面对马刺!这是一个职业说的话吗?如果火箭输球,马刺赢球,马刺将是西南区冠军,虽然开拓者的战绩和马刺一样,但是根据NBA的排名规则,战绩相同的两支球队,赛区冠军居前,而不是所谓的直接比较常规赛战绩。 以上种种现象就是没有正确协调处理好编辑活动“六元”的关系。首先,造成三者不平等的对话关系。编辑活动是围绕“六元”展开的,一项具体的编辑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是离不开编者、读者和作者三个主体因素的平等对话的。三者对话的活动展开越充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就越好,相互作用的意义就越大,编辑活动就会越成功。而由于网络记者采写的稿本没有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所以也就不能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定本,而传到读者那里的新闻信息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传播效果,反而令读者很反感,不愿意同作者和编辑进行互动,甚至直接骂记者和编辑混淆视听、没有水平。其次,破坏了三者的共生关系。在一个完整的编辑活动过程中,作者、编者和读者三种角色不仅共同介入,占据各自位置,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创造,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少了哪一环都不行。编辑不进行稿本的把关而制作定本,读者不进行反馈甚至根本不接受文本,导致这一体系无法正常运行,六元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新闻编辑环境 网络新闻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身为记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将我们所看到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断不能以制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搞有偿新闻来谋取私利,从而误导大众,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网络新闻编辑要根据六元规律,树立大编辑意识和整体编辑观。 首先,网络编辑要从全局着眼,选取适当的新闻稿本,组合、缔构成特定的符号模式,即在“选择的同时进行整理、搭配,使之模式化”。在此过程中,编辑要抓住稿子的精神内涵,把自己的价值观、创造力注入其中,“使其原本潜藏的能量,在组合、搭配等缔构过程中迸发出来,产生新的生命力”,“让静物在画面中动起来,使版面充满活力,呈现盎然的生机”,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把关。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编辑历史,上可追溯到甲骨文时代,而到孔子编著六经时又将编辑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可以说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量优秀文化成果都与编辑密不可分。因此,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新闻是“现实”的记录,而过去的“现实”记录正是我们的历史;新闻具有“预示”作用。每一重大事件发生,必有其事先的迹象,这些迹象最初只是单项出现、规模较小的,往往难以为人察觉,这些蛛丝马迹正是新闻应该关注的:有些信息在当时可能并不明显,但过后却影响深远,编辑应能准确、迅速判别一些信息的传播价值。 最后。编辑还应树立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作者沟通,始终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重要地位加以考虑,特别是要将受众的反馈放在心上,最终达到作者、编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共赢,这也是编辑六元的精髓所在。 加强新闻立法工作,制定新闻法。如果说编辑六元是编辑活动的“内在要求”的话,是软性的,那么新闻法就是编辑活动的“外在要求”,是硬性的。“软硬兼施”、内外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才是坚持编辑六元、加强编辑把关能力的治本之策。 编校:郑艳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由于工程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对工程质量的检查,往往需要通过资料来体现,如果对工程资料管理不到位,工程资料出现不完整、欠缺漏,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对该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与对策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1.1工程资料的分类及构成 施工企业的工程资料一般按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验收三大类进行管理,概括有:工程测量记录、工程施工记录、工程试验检验记录、工程物资资料、施工验收资料,这些资料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清晰掌握施工质量管理流程,才能准确知道什么时间该形成什么资料。 1.2全局统筹,团队协作 工程资料的好坏,全局的统筹很重要。工程资料不是资料员生成的,更不应是资料员闭门造车“生产”的,是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竭诚协作产生的。项目开工前,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项目施工统筹会议,明确各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程资料具体运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安排,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全力配合资料员。以某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分部)的桩基础子分部为例,该工程桩基础为冲孔灌注桩。在分部工程开工报告获得审批通过后,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召开分部工程专题会议,根据图纸会审、施工方案、检测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测量人员根据图纸在完成座标定位测量记录后,再进行基线复核,填写工程基线复核表;材料员要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审核进场材料(钢筋、焊剂焊条)合格证、厂家型式报告、进场数量,确定进场材料需送检批次及跟踪材料检验报告,尤其是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员、质检员要结合施工方案,详细掌握工程施工的难点、要点和工序,对施工班组进行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填写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卡,并在施工过程中填写对应相关的施工记录:冲孔桩成孔施工记录、冲孔桩钢筋笼安装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隐蔽验收记录、冲孔桩灌注水下混凝土记录、护壁泥浆质量检查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检测记录、土方开挖后桩基础复核及桩质量检查表,和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桩基础完成施工后,由检测单位进场进行检测,现场施工员、质检员全程跟进。桩基础施工、检测全过程,资料员必须密切与测量、材料物节资料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解决。桩基础完成检测后,资料员要抓紧对收集的工程技术资料按归档要求进行整理、组卷,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根据施工实际签署桩基础子分部的验收记录: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及纪要、工程质量验收申请表及审核桩基础子分部施工小结。 1.3重视资料的真实性、逻辑性和可追溯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填写主体为专业质量检查员或专业工长,要求项目齐全、准确、真实,有关责任方应按规定签字盖章,工程资料员应随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并应按立卷要求归类。工程资料不能随意进行涂改、伪造或损毁;当确实需要修改时,应实行划改,并由划改人签署。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施工工序的逻辑先后性,楼板是先支模板,再扎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顺序,要注意资料的时间填写上是绝对不能弄反了的。 2、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2.1原因 2.1.1主观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2.1.2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 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工程施工的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同时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2.1.3建筑规范深入解读有待加强 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点是所有工程资料从前期的收集、分类、编制、到后期的整理、组卷、归档都需要和现行相关建筑规范密切联系。这些规范涉及的建筑专业领域非常全面,涵盖材料、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管理、测量、质量验收等几乎所有的建筑工程内容。这些规范处于不断更新过程中,课程资源库建设在相关建筑规范解读方面仍存在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及时,对部分专业建筑规范与资料,尤其是与填表的紧密结合度讲解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从事资料员工作时对建筑规范的解读能力较差。 2.1.4相关工程资料拓展不足 现有课程资源偏重于房屋建筑方面资料管理,对市政、路桥、水利等工程资料拓展不足。从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及相关资源来看,大多数资料编制、表格及相关内容讲解仍以房屋建筑为主。虽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不同的工程领域上有一定共性,要遵循一些国家统一的规范。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在表格形式、具体内容填写及需要遵循的专业验收规范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现有资源库建设明显对市政、路桥、水利工程等领域拓展不足。 2.2建议 (1)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专人负责。(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既要狠抓工程质量,更应狠抓工程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3)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制定具体奖惩制度,对工程资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巡检,奖优罚劣。(4)加强对工程各专业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教育专业人员爱岗敬业,负有责任心。(5)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项目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由于资料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充分J识到做好建筑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涉及到各类资料而且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完整度与客观度对于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管理意识、管理质量、人才培养三方面提出来改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质量管控 一、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人员档案意识薄弱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从工程建设的招标到最终的竣工等各个阶段均涉及到各类资料,不仅繁杂而且量大。此类资料对于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极为重要,尤其是数据资料的管理是预防发生质量问题以及安全事故的参考信息,即使在工程竣工之后依然可以为后期的维护管理提供信息参考。同时,在利用档案时,工程档案还需要借鉴一些竣工验收证书或者工程决算、竣工图等资料,其他的工程档案就会被忽略,这就直接导致工程n案资料的利用率降低,从而不能确保完整、系统性的档案资料管理。 (二)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质量偏低 在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中,不论是施工前的资料还是施工过程中资料均属于工档案管理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将重心放在了工程进度、工程成本、工程质量的控制上而忽视了对工程档案的管理,直接导致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价值性。不仅如此,有的工程档案资料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分量不足、保管丢失的情况,一些重要的文件和签字等资料随意性较强,最终导致工程档案质量不具真实性和有效性,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工程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缺乏严谨的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体制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性,不论是施工企业还是业主对于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视度均明显不足,关注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与质量层面。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不会对其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甚至存在认为档案管理的不规范、不科学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不大的思想,所以很多关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体制也只是趋于形式化。除此之外,企业还缺乏相关的建立人员对工程档案管理进行监管。施工监理为建设方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以帮助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技术等方面进行控制。因此,监理方还要对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负起责任,全面保障工程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建筑工程档案资料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提高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与网络化技术已经在各行业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强化工程档子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之一,这是时展的新形势,更是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必然挑战。基于该形势,建筑施工单位不得不寻求改变,转变工程档案管理的理念以提升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当前的发展,一方面是基于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日益普及而催生出来的智能化设备广泛运用,电子档案的运用能够提升用户与管理者使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绿色、环保、低碳意识的推动下,传统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无疑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对于档案管理单位而言,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时展的趋势,进而转变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以信息化发展为前提,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强化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度 其一,对工程技术资料的表格样式进行统一。当项目准备筹建时就需要按照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符合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规定的竣工资料表格,表格的统一给各参建单位在进行工程资料编辑与整理过程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而有效避免了资料格式多样化、不规范化情况的出现;其二,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开展施工物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各类施工材料,是质量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度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施工材料合格证与检验报告采用复印件或未能与原材料同步到达的现屡见不鲜,如果管理人员未能引起重视,则可能导致相关材料的缺失进而导致施工材料未检验而直接投入使用的现象,则可能为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度并要求工作人员做好跟踪管理工作。一方面,管理人员在采购施工材料的过程中要检测相关资料并要求送货时与原材料同时送达,否则不予接收;另一方面,对于未能同原材料同时送达的现象,要求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相关材料,超过期限则不予借款或退货处理。同时,将该批类原材料针对性管理严禁投入到施工之中。 (三)强化对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培养 当今,信息化技术与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在提升社会工作与生产效率的同时亦要求相关单位增加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投入。对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而言,企业应当结合时展趋势增加相关技术与设备的引入,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条件。首先,要强化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其次,注重人才的培训以提升其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实际技能,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以激发其培训的积极性;再次,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团队建设,选拔一些专业技能强、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组建优秀的档案管理团队,最后,还可建立相关的薪资激励制度,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及优化 摘 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工程资料的管理现的尤为重要,文章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特点和施工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的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问题;措施 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凡是参与工程的建设的主体,不管是建设方、施工方、设计还是监理等部门,都负有工程资料管理的相关责任。建筑工程资料是建设工程合法身份与合格质量的证明文件,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但是就目前施工资料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的漏洞,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主要特点 1.1 完整性 建筑资料的完整性影响了建筑施工整体的运行情况。建筑工程资料主要形成于施工中应用到的相关技术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涉及到施工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文字资料,还有施工现场的图片等。这些材料共同构成了施工整体的资料。因此,资料的完整性是其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必须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便于后期工程的参考及借鉴。 1.2 专业性 建筑工程项目比较复杂,不仅涉及的施工内容比较多,还有很多的施工主体,需要各方面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各个施工主体在配合施工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多的专业的技术资料,这些资料都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完整及专业性。例如某地的住宅小区项目参与优秀项目评选活动,评选标准需要根据施工中应用到的主要技术、智能化及建筑水电结构等多方面的施工材料来进行评定。尤其需要对工程的各分项资料进行整理和收集,这就需要整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整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才能保证工程资料的完整及专业性。 1.3 分阶段 建筑工程资料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每个施工阶段都会形成特定的施工材料,各个环节所应用到的技术、机械设备,施工中的细节等问题都会记录在册,每完成一个阶段都会由专人对施工材料进行整理,直到工程完工,将每个阶段的施工材料汇总,从设计阶段,到施工,测量及最后的竣工验收,都会形成特定阶段的施工资料,所有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形成整个工作的资料管理工作,因此,资料的整理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施工资料的阶段性,便于更好的对资料进行分类。 2 施工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施工资料的原创性较低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程资料管理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资料员在进行资料统计时,一些工程的进度及内容比较一致或者相似,工程量的增加给资料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些资料员为了节省时间,便将相同性质的工程资料项目名称改变,复制粘贴到正在施工的项目资料中,在适当更改其中的内容,缺乏了资料的原创性。一些工程资料中还出现了只是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操作的记录,内容死板,套用性比较强,根本起不到给工程提供借鉴的目的。 2.2 资料的规范性问题 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规范性问题体现在项目负责人的签字被其他人胡乱代签,在材料汇总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料的整理及排版不规范的问题。这就给施工资料的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资料管理规范,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必须明确管理规则,避免整理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后期施工的困扰。 3 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建立各参建方资料的管理责任制 在施工中要严格履行合同义务,三级责任制管理,责任到人。这里可以参照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归档的有益做法,如工程项目完工的前二个月,公司召开“工程项目归档资料的审查工作”会议,会议由地产公司总经理或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主持,公司工程、成本部全体人员和行政人事部档案主管参加,并邀请集团产研、成本、行政管理中心派员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认真部署竣工图审查的各项工作,明确分工和审查工作职责,对参加审查的人员提出严格的纪律要求。未按要求召开或推迟召开会议,将对公司总经理或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处以2000-5000元罚款,各个相关联的部门负责人同样奖罚分明。另外,各方应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员的收入,提高工作积极性。 3.2 强化审签制度,保证竣工图的准确性 竣工图的签审制度对于工程的顺利完工意义重大,牵涉的责任也很重大。相关的审核人员必须要强化审核的标准,做到公平公正。竣工在结算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返工现象增加了工程成本,且结算的费用占据了竣工总费用的比例比较大,特别是施工中的技术措施,因此要想避免竣工图签审制度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并追究作假者的法律责任,此外,竣工图签审工作必须由专业的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确保施工图与实际施工情况相吻合,明确签审制度的相关职责。 3.3 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 工程资料的记录和保存要经过许多人接手,因此必须严格做好资料的保密工作,要坚决杜绝负责人签字代签的行为,对所有经手资料的人员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将资料遗失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避免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工程的进度及质量意义重大。相关的施工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部门,将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施工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便于后期的施工工程借鉴。文章通过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论述,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希望给相关单位一定借鉴。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是建筑企业的重要资料,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和各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日常管理中,内业资料的管理和工程外业管理一样重要,都是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能和各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也在不断得到强化,但是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说随着项目管理规范化的不断加强,内业资料的管理越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对内业资料管理的意识还不是很强,重视力度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在一些建筑企业中,部分领导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而对内业资料的管理有所忽视,往往为了节省开支而没有专门配备专职技术资料员,而是由相关人员兼管,导致内业资料管理不规范,资料不齐全、内容重复等问题较多,内业资料价值不高。 1.2违反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不遵守建筑工程基本规律及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施工建设的情况是常有的这必然会给同步进行的内业资料管理带来影响。例如,先施工后办施工许可证、先施工后报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书不全等情况,在这种资料不齐全、准确性不高的情况下内业资料人员想要进行有效的资料管理是非常难的,整理出来的资料质量也不高。 1.3资料与实际不同步 内业资料的整理与工程的实际进展一致才能确保资料的质量,但是在实际中,内业资料与实际不同步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由于建筑企业对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平时没有认真做好资料的整理,而一遇上检查,就马上安排人员不材料,在短时间内整理出相关的资料,这种情况下,施工资料与现场施工进度的严重脱节,材料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1.4资料准确性不高 完整性与真实性是资料体现价值的基本要求,建筑工程内业资料在填写、收集、整理过程中都应该符合这两个要求。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内业资料的真实性却是经常令人质疑的。例如有些资料反复涂改,而有些资料又完美得不切实际,这都反映出内业资料管理上的不重视,不规范。有些工程内业还明显存在着作假的迹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内业资料的不真实性。 1.5标准不能完全统一 在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虽然说有统一的规范和指南,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业资料的管理标准是很难做到完全统一的,不同地区、不同主管单位,甚至是不同工程阶段,具体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内业资料标准执行的不统一,使得各个建筑单位的内业资料在管理的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内业表格形式、填写方法不够统一,没有严格使用规范的文字进行记录等,都会给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很难从整体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 2.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对策探究 2.1制定合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科学合理内业资料管理制度是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因此,针对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筑企业要坚强内业资料管理首先就要从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着手。首先,建筑企业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内业资料的管理工作,并且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其次,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结合建筑企I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范,并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执行,对内业资料进行完整、真实的收集和整理。 2.2确保内业资料管理与工程进度一致,并贯穿工程建设始终 建筑内业资料只有与工程进度一致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内业资料管理工作。首先,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必须从工程项目的立项阶段开始,并与工程进度一致,通过加强对内业资料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的监督确保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及时进行,以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施工后再补材料或集中时间对内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等情况的出现。其次,建筑工程企业必须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保证工程建设同步于资料整理。 2.3重视档案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要加强内业资料管理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及重视度是一个有效途径。首先,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加强对档案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全体员工宣传、普及基本的档案管理知识,以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加强对内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应投入一定的经费进行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同时资料的管理人员平时要注意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清晰扎实的掌握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工作技能,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开阔知识面,以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4实现电子信息资料管理,提高内业资料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及无纸化办公成为一种趋势。档案信息资料实现电子化管理带来的便利时众所周知的,是对传统档案资料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但是它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内业资料的管理对于确保建筑企业工程的顺利实施及建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企业应高度重视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建筑企业应正确对待和分析内业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谈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由于施工过程涉及的方面较多,从而使得施工资料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若是资料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料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关键词:建筑;施工;资料;管理 1.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1.1真实的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如果施工技术资料不真实,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甚至会给出错误的质量评价,后果不堪设想。可见,丧失了真实性的施工技术资料是毫无使用价值的。如:建筑产品投入使用后,为延长使用寿命,定期维修是十分必要的。维修是需要查阅施工技术资料,详细了解管线的布局,走向等问题,如果资料不真实,会带来许多隐患。 1.2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发挥了所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值。这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了解这些,必须通过施工技术资料。可见,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填写、整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就是应遵照有关的工程标准、规范和法规要求,技术资料负责人、资料员认真、全面地整理、填写施工技术资料,及时归档,达到规定的广度和深度。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技术资料是见证工程质量的依据。 1.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见证 施工技g资料原则上应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全面反映、记载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只有认真负责,及时记录才能真实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2.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问题 2.1施工资料与现场施工进度脱节 施工资料应与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同步进行,这是施工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施工过程在前,资料补充在后,资料管理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回忆录”,使得施工资料与施工活动发生脱节,导致资料产生不真实的可能。 2.2施工资料不完整 施工技术资料应该是施工活动的真实反应,因此施工过程是什么样,施工资料记载就应该是什么样。有些施工资料管理人员为了较长方便省事,随意忽略应该记录的内容,直接化繁为简,将本应该分项、分部记录的资料一次性记录完成,造成某些施工工序记录的不完整,这给以后的质量检查和资料检查带来困难。 2.3施工资料不真实 真实性是施工资料最根本的要求,是施工资料的灵魂。失去了真卖性,施工资料便失去了本来意义。但事实上一些工程资料为了追求完美而去凑数据,只为应付检查通过,起不到真正反应工程施工活动的作用,明显不切实际。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1)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循环有序的周期,资料的管理制度应从项目的投资建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竣工等阶段进行编制,应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资料管理制度,了解各个阶段资料编写的内容及重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2)明确各参建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为资料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2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在对施工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作为重点,尽最大的可能杜绝虚假情况的发生。如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混凝土,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同时要保证抽检的真实性,切不可应付抽样对混凝土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检验资料的真实、可靠。 3.3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素质 (1)加强培训教育,增强资料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明确资料工作的重要性。(2)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资料管理可以巧妙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达到快捷、省时、高效的效果。(3)资料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资料管理观念,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资料的质量管理。 3.4加强检查 施工资料管理是一项技术与管理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综合性工作,资料的编制与整理涉及诸多的人员,如工程师、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等等。为此,可通过横向的交叉检查来确保资料齐全、完整,该方法是施工资料检查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对分项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进行抽查时,可对原材料的质保资料进行检查,看其是否齐全、是否与规范要求相符。 3.5提高资料编制的工作水平 编制工程资料,首先应认真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即是编制工程内业资料。施工单位应该在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基础上,以提高编制工程资料的业务水平为目标,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编制资料的训练。另外,建设单位也要加强对工程资料编制情况的检查。 3.6竣工验收阶段的资料质量控制 (1)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资料管理者应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一起检查以及审核资料文件,同时要结合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归档范围的要求,及时发现资料的欠缺部分,并进行查缺补漏,确保竣工资料满足完整、实时、准确等相关的要求。(2)根据工程质量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竣工验收质量,以确保工程建设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而使工程资料在工程竣工验收中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是对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资料整理贯穿着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严格遵守做实事,不空谈的原则,能够一起携手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保证工作流程正常、有序进行。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摘 要]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不但施工周期长,且施工过程复杂,尤其涉及到的施工技术较多。而建筑工程的资料则是对建筑工程的真实记录,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施工技术资料。,同时还能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资料,将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工作做好对保证工程正常使用、提升整体工程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并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措施,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不仅反映了工程施工质量,同时为工程计划的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工程安全提供了保证,也为以后的对工程资料查找有依据。所以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作用 1.1 体现了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是记录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能够将施工的具体过程客观的反映出来,是施工单位的直接成果体现。与建筑工程主体的重要性一样,施工技术资料对于工程的整体构建以及工程质量的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充分反映出来。 1.2 真实记录工程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以及收集到的各类信息都属于施工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了声音图像、文字以及图纸等多种形式。这些资料信息,能够将建筑工程施工全部过程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验收等方面,施工技术资料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原始以及最基础的资料。 1.3 工程后续管理的依据 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毕之后,工程后续管理中是以施工技术资料为基础和依据的。在施工工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与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完善。在这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就是后续工作的基础与依据,只有通过施工技术资料才能将工程整体构建以及具体施工方案进行充分了解,从而为后续工程完善打下良好基础。 2 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应用 2.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在前期准备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图纸设计中,经常会出现设计与流程的变更,施工图纸作为工程施工的基础,同样属于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好施工技术资料,需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对图纸设计以及施工流程进行变更。一方面,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与类型,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需要对施工图纸样本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施工图纸的变更,需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来进行,同时需要相关的工程与技术部门根据图纸再进行检查,并对此进行修改与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是后续施工的基础与保证。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还表现在图纸变更的现场管理。在施工图纸进行更改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一方面需要检查施工图纸,同时技术部门做好施工图纸的备份,工程部门则需要查看完整的图纸。另一方面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监管,从而避免图纸之间的混淆,同时要避免将图纸给技术部以外的人员使用。在施工现场中应用图纸必须是修改之后的,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对施工进行调整。 2.2 施工技术资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施工进程的详细记录。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后续工程施工的文献参考资料。在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施工技术资料的应用,有利于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发展与进步。 3 改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方法 3.1 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与业主单位、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等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也需要从上述方面来加强。施工单位要完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并重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除此之外,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能够全面科学的管理施工技术资料。同时,监理部门与业主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监督,同时配合施工单位整理与完成施工技术资料。 3.2 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于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需要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全面的规定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存档办法等。除此之外,监督管理单位也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执行,并定期检查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好及时归档,并派遣专业的人员来整编施工技术资料,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全面性与安全性。 3.3 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在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需要确保其真实性与及时性。如果施工技术资料缺乏真实性,会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方面一定要及时真实的进行记录,避免出现对工程原始记录造假的问题。同时,在施工技术资料的记录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与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保持一致,并全面收集与整理工程的进程状态。除此之外,在建筑工程中所有到的材料与配件的厂家不同,因此在对此进行记录的时候,需要更加对此进行深入与调查,同时也要真实记录材料与配件的质量以及运送过程,从而确保施工技术资料的全面性与连贯性。 3.4 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管理人员在经过学习培训之后,能够大大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对施工技术资料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得在对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能够认真尽责,同时还需要遵守与执行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与规范。 3.5 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 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还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尤其是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业主与监理单位都需要对很多资料进行验收以及签字,因此,要想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必须要加强业主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填写各种表的时候,都需要各方的沟通确定无误之后再进行填写,从而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交流不当而导致的资料填写与记录错误。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技术资料的具体内容,也需要加强各方的沟通与研究,从而用最好的形式将施工技术资料进行记录与保存。 4 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贯穿工程施工始末,是建筑工程重要的信息资料,不但记录工程真实施工进程,同时也是日后工程管理维护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从增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意识、完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制度、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各方的联系和沟通等方面入手,从而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更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安全,它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及措施进行了论述,以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 资料管理 现状分析 一.简析建筑工程资料的基本组成与特征 1.建筑工程资料的组成 建筑工程资料一般分为长城杯(长城杯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开展创建筑长城杯工程活动。)工程资料和合格工程资料,长城杯资料由于是在专家小组的指导下与严格监督下完成的,所以都是比较规范的,有条理的。而合格工程施工资料由于施工单位对自身要求不高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随着现在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发达,施工规范也日益完整而施工单位只能依靠自身对新工艺新规范的理解来写建筑工程管理资料,难免会出现理解偏颇,理解不到等现象,从而造成了各个建筑工程的资料普遍不同且差异较大。 2建筑工程资料的特征 由于建设工程的工期普遍都很长,而且建筑中需要的材料繁多且零碎,生产工艺又复杂,所以导致建筑工程资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筑工程资料产生于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件,尤其是一些突发问题发生时还会随机产生一些特殊的文件与档案,所以说建筑工程文件档案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当一份建筑工程文件资料一经生成就必须传到有关部门,不能有片刻的耽搁,如果有关部门不批准相关文件,则产生的后果极为严重,所以建筑工程的文件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文件资料的价值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低。建筑工程文件资料必须要全面真实反应建筑实况,包括工程中存在的隐患以及出现的安全事故,不得有虚假成分,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则不堪设想。建筑工程通常都是综合性很强,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需要多种工作共同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由此就可见建筑工程的文件材料是多个专业和单位共同合作的成果所以说具有综合性。 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现状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常见问题 建筑工程资料常见的问题有工序与日期不吻合,各个分项工程的交叉施工给文件材料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文件资料落后于施工报检的情况,不能及时把建筑的现状和施工思路报给相关部门,这个问题在现如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尤为突出。还有现场施工员与质检员还有技术人员之间等等一些相关人员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造成施工区段检验批不一致而导致施工资料的检验批划分及验收的部门不交圈。还有企业技术质量等人员对新工艺新规范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见不能统一,造成验收资料可能会出现漏项错项甚至是重项的错误。还有一些建筑工程资料作假,不真实。工程的实体测量证明资料在取样时出现造假行为,还有的一些工程质量证明资料不真实。在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中普遍难以解决图表的问题,导致资料图表分离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一个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含有一些专业性特强的施工工艺需要专业的资深的单位参与施工,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分包资料不够完善而影响建筑工程的竣工日期。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点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建筑工程是一件非常特殊的商品,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繁多,涉及面非常广,而且每年国家都会出台很多相关政策还有技术工艺更新的时间也非常之快,所以就导致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非常复杂以及麻烦。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重点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需要注意的就是施工物资的管理以及新工艺的资料管理,资料的整理与建筑工程的进度必须同步,工程资料必须按照施工的进度按时及时的收集,整理。不得有任何的拖延,否则工程不能及时竣工,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处理。 三.针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问题的对策措施 1.工程的参建各方应该把工程的资料的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工程资料应该随着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和审核工作应由熟悉业务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1]。 2.建筑工程档案资料应该实行分级管理,由各个方面的负责人把相应的部分监管好,各个组织负责人必须组织好各自单位的工程管理资料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设有专门的工程资料的收集部门,有固定的人员采集,整理和审核资料,尽量减少出错的概率[2]。 3.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如果有对建筑工程的文件资料私自进行篡改,伪造,故意丢失等现象,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予处罚,追究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工程资料必须及时按时的随着工程进度进行同步收集整理,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进行移交。同时参加建筑工程的各个单位必须要确保其资料文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提交的文件资料必须准确有效完整及时。而且建筑方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符合地方的法律规定。 4.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还有许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资料的管理出现许多漏洞,管理出效益,只有一个企业的管理抓的好,这个企业才可以健康快速发展,一个规范化的企业不止表现在技术工艺成熟或规模有多大,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而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经营是否得当的缩影。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落实项目责任制,企业重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不管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分工明确,充分发扬团队集体的合作精神,把 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出现误差,出现验收部分交圈的问题。 5.避免出现资料重复或冲突的问题,在收集以及整理资料时一定要对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查询以及参考新旧文件不能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建筑工程资料的灵魂,不能因为要把利益最大化或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等级就制造虚假数据以及虚假资料,在上交的工程材料中所出现的数据必须都是真实的,必须采用原始的测量数据,而原始的数据必要要严谨准确,实事求是。如果资料作假,一旦工程在施工中出现问题,虚假的资料就会误导我们,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问题,使错误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造成错判误判。 6.资料管理员必须要认真对待资料的采集以及整理还有审核工作,要重视这项工作,最好可以与资深的材料管理员不定时的进行探讨,遇到不懂得问题就要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要不定时的进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技能,最好还要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最好使自己变成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在资料的管理方面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判一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及安全可靠程度的必要条件,是对突发的安全事故的处理的重要依据,对工程进行检查以及维修改造等方面参考的主要依据。如果建筑工程资料与地方的有关规定不符,则这个建筑工程不能竣工,在竣工后也要对其相关的工程资料进行存档处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数据。在建筑工程中管理好做好相关的资料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工程资料是一个工程的灵魂。所以国家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参与新建改建或是扩建的建设勘察以及施工单位,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摘 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关系着工程进行行为的合法性、工程工作的验收以及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工作方面的监督评价。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讲,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在工程建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今社会,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进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使该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1.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资料的形成是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而形成的。建筑工程资料的发展依附建筑工程,所以其具有动态性。当建筑工程施工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那么,建筑工程资料也随之改变。自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技术与建筑工程相结合,这也是推动建筑工程资料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分析中国现今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情况中就能看出,如今许多企业对于该方面的管理还是比较落后,思想陈旧,难以创新。且没有具体的现代化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去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只是把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目标,这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并且由于工作设备的不完善,使建筑工程资料的结果缺乏实效性与真实性。这也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权威。而这样长久下来,大大的影响施工工作的进行,所提供的资料也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会影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长久发展。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十分严峻,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解决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当今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建筑施工行业摒弃了传统模式,开始朝着集约化建设方向发展,以使建筑工程工作更加的标准与规范。而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是现代建筑施工行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可以衡量一个企业建设的实力以及管理水平,很多企业对该项工作也极为重视。所以,促进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工程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工程的施工情况,也能检测施工工程的最终质量,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维修检查。同时也方便政府等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它涉及了工程施工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信息。所以,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3.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无疑是繁杂的,工作难度比较大。这样就会让整理人员产生厌烦心理,工作态度也较为欠佳。同时,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资料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度,这样他们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也不能做到一丝不苟,这会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准确性。除此之外,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要,责任意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这样做出来的工作也很难让人满意。 3.2管理方法落后,会出现资料丢失状况 如今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管理方法仍较为落后,所以也会出现工作资料丢失状况。有关工作人员对资料的管理不善,有些资料在管理人员的几经易手中便被丢失。交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并未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及时归档,使建筑工程资料中的主体资料也有所缺失。这样会大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进行,长久如此,不利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的长久发展,这也无疑是在作茧自缚。 3.3保存机制不完善,难以有所创新与突破,机制缺乏科学性 工程资料必须要具有准确性与严谨性,所以,对于建筑工程资料的整理中,也要依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防止工作中出现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一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差强人意,资料的放置往往一片混乱,查询的时候费时费力。资料在保存过程中甚至会遗失,这对建筑工程工作的顺利开展会造成很大影响,甚至严重影响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且保存机制难以创新,体制陈旧落后,使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这也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进行有很大影响。 3.4建筑工程资料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 建筑工程资料可以反映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它同时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所以,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企业的有关设备不完善,对于工程资料的记录也并不详尽,这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一些企业仅仅追求经济效益,为节约成本,甚至免去了工程的验收部分。有关记录人员的工作不认真,对资料的记录并不上心,一系列原因使兼职工程资料失去了真实性与准确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改进措施 4.1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在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工程资料管理理念的培养,也是提高工程资料管理总体水平极为重要的内容。要明确好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工程资料管理的责任,切实分配好管理工作,提高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各工作人员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同时,定期开展教育工作,先从思想理念上入手,潜移默化地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并且加强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育,是他们更深入的认识工程资料管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工程资料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意义。 4.2改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收集工作的管理,同时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改变先前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从体制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工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质,使该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企业中的各部门 要明_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责任,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4.3培养专业的工程资料管理人才,提高该领域的综合实力 加大对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要保证攻城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与自身的岗位相适应。同时,要学会挖掘企业内部各工作人员的发展潜力。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大对优秀管理工作人员的奖励,同时对于那些工作涣散,责任心意识淡薄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与经济上的处罚。通过这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整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完善好交接制度,若出现一方工作人员离岗,要使该工作人员必须完成资料上的交接手续后才能有序离岗。在这种责任制度下,才能保证工程资料的管理与收集工作有条不紊。 4.4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要在国家相关规章制度的允许下有序开展工作。要提高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写质量,工程资料的编写人员要实事求是,根据施工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对资料进行编写,切忌对建筑工程资料进行主观臆造。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实施责任追究制,使编写人员一丝不苟的进行资料的编写。编写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确保建筑工程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结语: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对建筑工程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使工程资料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要不断的促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建筑工程服务,为社会服务。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措施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进步与完善,企业管理也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建筑企业是市场主体,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完善提高,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建筑行业进步与发展。建筑工程跨度大、用时长,会产生许多信息和资料,为了便于今后维护与管理,则需要对信息进行查询,只有充分保证信息精准、资料全面才能保证建筑后期维护的方便,确保建筑质量与安全,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对建筑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化管理。文章主要通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全面提出资料管理的基本方式方法,以此,不断推动企业向现代制度转变进程,确保建筑资料完善与丰富。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分析 引言 任何一项工程均涉及到各类信息与资料,可以说,工程资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工程资料直接体现了建筑的过程,能够从全局和分部对建筑描述与反映,良好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层次和水平,更能够从资料中反映一个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各项政策力度。建筑工程资料对建筑来讲至关重要,没有信息与资料则建筑工程就无法实现后序维护与管理,造成管理空白,出现许多管理漏洞与问题,在实际信息资料管理过程中,受影响的因素较多,造成工程资料不全面或者丢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埋下许多管理隐患,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高信息分析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实现信息资料的全面控制,确保信息资料健全与完善,保证满足维护与管理要求。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 1.1 技术资料不完整和缺项问题 当前,在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信息资料认识不够,造成一些资料不完整或者缺项,这个问题是当前所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则越发突出出来。按照标准测算,一项工程对资料的归档率要达到80%左右才算是合格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信息资料不健全,配套的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资料更是没有记录,严重影响了建筑后期的管理与维护。 1.2 程资料填写不规范不完整问题 工程资料包涵的项目较多,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大,但是一些企业却没有重视这些资料的填写,导致资料不规范、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序质量评定表中出现的各项检查项目不完整,对建筑外观、实测项目及允许偏差、质量等级、工程数量等填写不规范,往往会出现漏填的问题。二是施工表格填写中会签栏中没有签名,或者有一些空白点,各级审查意见填写也缺少,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填写,出现许多空白。三是工程名称漏填的现象较多,造成责任主体不明晰,出现问题无法问责或者出现推诿。 1.3 竣工图不规范 作为一个建筑,从工程开工、设计、指标、施工,一直到最后的竣工,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出现变更的问题,这些变更与设计图不符,有的出入较大,如果没有详细的标志,将会对今后使用造成管理上的不明,在建筑过程中变更主要是建筑结构、水电设备、供暖设施等方面,对变更没有记载,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有一些建筑项目竣工后和原来设计图比较,发现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保存好准确的竣工图至关重要。在资料保存过程中,往往一些企业不重视,实际编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过程中,竣工图保存不合理,不全面,有的为了省事,就直接在施工图上加盖“竣工图章”。 1.4 资料利用率不高 由于对建筑资料的保管越来越多,一些资料还是纸质材料,没有录入计算机设备,虽然各城建档案馆工程技术资料非常多,但整体却没有利用起来,往往内部人知道一些,更多的人是不了解资料情况的,还有一些人,为了省事,不愿意去查询,相关资料根本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档案资源极大的浪费。 2 建筑工程资料内容 2.1 综合性文件资料 建筑工程的材料品类较多,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文件材料主要是建筑过程中产生的管理性材料,能够直接反映建筑过程与情况,对全面了解建筑有着重要的参考。主要包括上级对建筑批准建设的相关文件、任务计划书、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的调研资料,征地拆迁安置文件、项目设计的方案规划、各级消防环保卫生部门批复、有关工程的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文件,还有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工程照片、录像等,这些资料关系到建筑项目的完整性,更关系到其合法性,对今后检查监督有一定的参考。 2.2 土建工程及水电设备安装文件资料 土建是建筑的主体工程,资料的健全与否关系到后期安全使用,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等等,直接涉及到技术问题,同时,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例会纪要等原始材料也需要进行保存,一些原材料试验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关系到建筑物使用后的维护,只有全面保证资料的全面,才能对建筑物整体进行描述,保证建筑物寿命,做到科学合理维护。 2.3 竣工图等 竣工图对建筑后期非常重要,没有竣工图则不清楚地面地下工程变更情况,只有设计图是不够的,竣工图资料主要包括总平面图、管线图、工程竣工图、装饰图、结构工图、给排水图、强弱图、通风空调图及其他特殊专业竣工图。在保存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图纸进行完整保留,避免出现不完整的问题,以免造成后期隐患。 3 加强工程资料管理措施 3.1 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 要全面做好管理,确保资料管理人员责任心,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保证资料整理全面完整,要把资料制作及收集整理工作项全部纳入到质量检查考核范围。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把物质激励及目标激励相结合,做到有效有用,物质激励是基础,目标激励是根本。可以工程资料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制度约束,形成奖励基金,根据资料保存的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资料管理目标奖,同时还需要把各项管理目标逐层分解,落定到基层一线,保证班组配合,形成一个工作有机体,保证资料保存完整性,使工作形成科学的流程,简化工作程序,确保资料收集不出现漏洞。 3.2 工程资料的系统化管理 工程资料和档案文件数量大、种类多、涉及广,要想全部保存是做不到的,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政策,根据工程资料编制和档案管理工作新要求、新标准,高层次做好资料管理工作。工作中需要利用计算机,对资料档案进行有效的编制、管理、统计、编目、检索和归档,使资料管理实现自动化、可视化、标准化,不断推进资料档案管理技术创新,提升管理能力。要不断利用远程办公系统,实现项目管理、文档管理集成化模式,保证办公、管理和资源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3.3 确保技术资料真实性 技术资料的真实性非常关键,相关工程检测单位一定要对试验全面进行负责,对各流程做好监管,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试验报告,坚决不出具试验证明。另外相关监理、质量监督等部门也需要对质量负责,对安全负责,确保技术资料真实有效。各级管理单位要严格查办做假资料、出具假试验报告等问题,通过上限处罚措施,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 4 结束语 建筑业快速发展产生大量的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文书资料,只有全面重视资料管理、规范流程环节,才能保证建筑工程资料真实有效,对工程后期使用安全提供参考,最后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进程。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析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法 【摘 要】建筑工程内业资料作为建设工程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见证,是建筑项目的“身份证”,内业资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国家建筑业的稳步发展,各项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规范与否可以直接反映出建设项目的优劣。 【P键词】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方法 0 前言 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是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系统的、真实的、客观的各种文件资料,是工程的质量控制、质量验收检验的前提条件,更能直接、真实的反映隐蔽工程的质量情况。内业资料是工程验收必不可少的文件,同时也是工程在完工以后实施运行、维修、拆除等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也是出现质量问题的追溯性证据。本文就在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西安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工程项目施工中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简述如何做好内业资料管理工作。 1 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鉴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特定性、隐蔽性、建设期及运营期周期长以及不可复制等特点,内业资料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言而喻。内业资料的完整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到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标准的高低。 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日渐成熟,建设工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也在飞速的进步和完善,作为建筑工程基石的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不再是为了应付检查、应付交工,而是和施工过程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同时内业资料管理的水平也间接体现了一个项目的管理水平。 2 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误区 2.1 重视现场管理,忽视内业资料的管理 由于建筑节奏的加快,施工现场各项管理逐步进入标准化、模块化,现场各项管理制度与标准层出不穷,作为项目的第一管理者也将重心放在施工生产上,资源与人员配备更是向施工一线倾斜,内业资料的管理仅仅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只要不影响现场施工,内业资料的整理待竣工以后再说。久而久之,相关人员也形成了内业资料只是施工过程中的附属工作,从而忽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能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日常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现场,重视施工进度,忽略对内业资料的及时编制、收集、归档。即便出现监督部门对内业资料提出整改要求,也存在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只要过了这次,下次再说。日积月累下来往往出现内业资料与现场不同步,各项管理严重脱节。 2.2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内业资料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细致的工作,这不仅要求内业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应有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同时由于建筑工程内业资料专业性比较强,还要求资料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收集归档的过程中方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这些不足的地方。但由于部分单位存在对内业资料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安排的资料管理人员往往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高的安排在施工现场,一些经验不足的实习生或者非本专业人员则被安排在管理岗位,缺乏一定的锻炼和工作经验,不能正确对待内业资料管理,更谈不上对编写内业资料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且由于普遍认为资料管理是正常施工的附属部门得不到重视,进一步打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体人员的水平提高。 2.3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过程中,往往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也是影响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一个项目不管投资多大,也不论工程量多大,一般都是安排一个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负责整个建设项目的所有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等管理工作,大量繁琐的、复杂的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已经使其不堪负重,更谈不上让其有额外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对编制和填写内业资料的人员进行指导。 3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改进办法 3.1 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内业资料整理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作期限跨度较大的却又有细致性,真实性的一项工作。首先内业资料管理要做好必须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思想上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要将这项工作作为一次长期“战役”,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态度端正,才能有效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要做到知行合一,思想重视了,就应该行动起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日事今日毕,内业资料是具有时效性的,如果拖拖拉拉,推推拖拖,不仅起不到其应有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而且在后续工作中还要去完善,大量工作的堆积势必增加后续工作量,更谈不上内业资料的真实、客观。 3.2 经济手段与考核标准并驾齐驱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制定详细的关于本项目内业资料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 定期开展内业资料评比竞赛,对排名较前的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鼓励其再接再厉,继续保持这种工作作风和态度。对排名较后的首先进行原因分析,查找问题所在,制定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解决措施,如果后续工作依然不能较好的完成,则进行点名批评并处以相应罚款,以促使其在以后工作中有所改善,循循渐进,从而保证规章制度促进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3.3 培训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辅相依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和填写资料的相关技术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以适应内业资料管理的变化。 内业资料管理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业务方面以及相关软件和设备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并对内业资料编写和整理制定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内业资料编写人员使用现代化软件以及设备的熟练度。主要是可以更好的使内业资料编写人员可以熟练掌握内业资料中的各个标准和要求,以减少内业资料的出错率和不完整度,从而减少内业资料的返工量,以减少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也减轻了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自己的工作量。 4 结语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看似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项简单普通的工作,但是其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工程项目建设中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视度,保证工程资料能及时、准确、详细的记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细节,确保内业资料可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 摘 要:随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相关的管理也需随之发展。特别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上,要求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起全面、完善的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及时备案、记录,最终形成完整的过程竣工资料。本文着重从技术资料的作用、管理的基本要求、目前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等几方面研究,给出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相关建议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资料管理 一、建设单位施工资料的作用分析 (一)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单位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交付建筑工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会因为施工管理、进度管理及资金管理等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出现缺陷,进行二次维修通常有一定困难,此时工程资料就成为维修的重要依据,通过翻查资料,查证施工时的薄弱环节得出维修方案。 (二)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工程质量的体现 质量是施工工程的命脉,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质量的检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质量检测人员在工程质量检测中需要大量翻开工程技术资料,以此了解工程施工的地质、气候等条件,综合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合同相关要求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三)施工技术资料是企业管理水平高度的综合体现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完成并完善的,是工程的最初体现,对施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施工单位的一部分直接成果。因此企业施工资料是否完整及按时备案也是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四)施工技术资料是预算、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预结算有关的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变更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竣工图等。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真实反映工程特点、地理位置、企业的施工力量、人员机具配置、对施工方法、施工方案等内容。施工中由于部分原因引起一些变更,并且存在部分隐蔽现象,此时相关记录资料是对这些增加部分结算的依据。 二、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对资料的基本要求 (一)施工技术资料要客观真实的反应施工的实际条件 施工资料是工程验收、交付使用及二次维修的重要依据,尤其是改扩建项目时,工程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有可能引发地下管网设置冲突或者因资料提供不及时引发的部分法律纠纷。一旦工程技术资料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将毫无价值。 (二)施工技术资料应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按照统一标准填写 施工资料的填写要按照相关部门的标准格式,不能擅自更改,不能弄虚作假,或者达不到要求的质量和深度。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人员必须及时认真的学习国家关于技术资料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填写工程技术资料,为后续归档及查阅提供便利。 (三)施工技术资料必须按要求在相关部门备案 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及时整理相关资料,组卷后交资料室管理,部分重要资料按照相关要求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三、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资料填写不完整、漏项及填写错误或填写不规范的现象; 2、原始记录资料监理签认不全或者不及时,没有按照要求准备合格证件; 3、无损检测资料造假; 4、资料中关于日期的填写存在错乱,经常性的几家相关单位就同一施工工序日期对应不上; 5、施工现场照片收集不及时、不全面;; 6、施工日志不按照要求填写,填写不及时或工程竣工后集中补填,经常性的漏填错填; 7、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不及时; 8、资料不按照相关要求归档,保存混乱; 9、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不正确,随意性较大。 四、建筑施工单位资料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对资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收集资料不认真、不细心,为后续资料整理带来很大麻烦。 2、部分单位甚至没有专业、专职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由其他人员在竣工验收时补资料,对错误资料并不予以修改,存在蒙混过关的心理。 3、工程后期由于相关人员陆续离场,资料签字确认等工作出F很大难度,资料整理时间拖延,工程资料造假现象频繁发生,资料归档难度加大,同时拖延整个工程竣工验收,给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相关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对薄弱的现象,结合本文的分析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施工技术资料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若一项工程的技术资料不符合标准规定,则判定该项工程不合格。因此我们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从某种程度讲,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比工程更加重要。 (二)拒绝现场施工与资料脱节的现象发生 在施工资料的准备中严禁与现场脱节,往往材料已进场使用,材料报验还没有呈报监理公司,造成产品合格证收集困难,资料日期落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带来很大麻烦。因此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协调相关人员配合资料人员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准确呈报资料。 (三)准确性是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的填写应规范化。保证项目内容填写应详细具体,不能以“符合要求”、“满足规范要求”来概而论之。基本项目的每个子项的等级应按优良百分率确定,并且要用文字说明,不可随心所欲地以符号代替。 (四)加强试验要求 失真的资料对后续工程影响重大,但是作为资料依据的试验也要符合相关要求。材料、砂浆、混凝土试块等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等现象一旦发生,而且没有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资料员与现场施工人员沟通不及时等都会导致资料失真,因此要做好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沟通,确保资料依据真实有效。 (五)工程技术资料装订符合要求 在工程资料装订的过程中,原件、复印件分开装订,确保有一套完整的原件资料;对部分无页码或者无编号的资料应剔除;资料装订要完整,包括作业指导书、交底资料、变更资料、隐蔽工程检查资料、质量评定、施工日志等都应包含在内,不能出现缺失的现象。特别是中标通知书及相关合同原件等必须装订在册。 (六)相关部门人员配合紧密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设置专职资料人员,质检员积极配合,共同检查现场施工,资料员记录原始数据,填入相应表格之中,做到与施工同步。对于部分返工处理的部分,做好标注,重新检新记录检查结果,据此编制复检资料。监理单位、质检部门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查质量、查安全,更要查资料。工程检测单位严格执行取样制度;不出具虚假试验报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于不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以至采取通报批评、降低资质等级、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以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七)资料中的图纸必须完整有效 施工单位应重视竣工图的工作,请专人绘制,专人保管,若资料管理人员不了解相关图纸的要求和作用,要先培训。对于需要重新绘制竣工图的工程,要保证费用,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部门重新绘制。检测中,对不符合要求的竣工图不予以验收,不得进行后续资料交付工作。 六、结论 工程技术资料作用大、要求高,因此在技术资料的准备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与支持,要有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有熟悉施工图纸、规范及相关标准的人员参与,有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人员配合,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过程的施工质量。 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严禁作假,拒绝各种不认真、蒙混过关心理的存在,认真及时对各专业资料的形成、积累、组卷和归档进行监督、检查验收各专业资料,并分类、分专业建立案卷盒,按规定目、整理,做到存放有序、整齐,如将不同类资料放在同一盒内,应在脊背处标明。对于已归档保存的资料要便于查阅,不能混乱不堪。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摘 要]从工程建设初期、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事故处理、造价管理及竣工验收六方面入手,探讨了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施工现场资料与工程同步整理的方法,指出只有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才能解决工程施工无依据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是记载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直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资料。它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直接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住建部要求建立并管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档案,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指出任何工程如果技术资料不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则判定该工程不合格。建筑工程资料对工程质量具有否决权,足见其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工程建设建筑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1.1 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在工程施工前就开始产生了。首先形成的资料是建筑工程立项文件,它是对项目审批立项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项目概算设计、预算编制、招投标等的原始依据。其次形成的概、预算设计招投标文件资料又是项目勘察设计的依据,随后形成的勘察资料又成为施工的依据。由此看来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就已经有大量的文件资料形成了,而工程建设初期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也显得尤其重要。 1.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看,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处于很关键的位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在对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内容包括工艺控制和产品控制,影响质量控制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五大因素。从“人”的因素看:建筑工程资料员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要经专门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保证资料员相对稳定。从“材料”因素看:所有建筑材料的检测报告、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是建筑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的主体。从“机械”的因素看:机械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现场调度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方法”的因素看:对施工程序、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详细记录就是施工日志。从“环境”的因素看:我们要针对开工前、施工中和建设后的环境进行拍照和录像,真实反映场地环境的变化。以上几个方面的资料都收编在建筑工程资料中,可见工程质量控制的五大因素都离不开工程资料管理工作。 1.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预测、预报、预防、最终实现零事故。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实施和持续改进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施工现场安全资料。它既是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又是安全管理的成果。一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状况直接反映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部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资料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记录和指导基础,也是考核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书面依据,同时它还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分析研究的材料,进而能够动态掌握项目安全工作进展,以便对每个施工阶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保证措施,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于处理质量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2.1 质量事故的实况资料 要确定质量事故的原因和处理对策,首先要掌握事故的实际情况。质量事故实况的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单位的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发生事故后,施工单位有责任对发生的质量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上交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详尽说明与质量事故有关的实际情况。监理单位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其内容大致与施工单位上交报告中有关内容相似,可用来与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情况比对核实。 2.2 相关合同及合同文件 所涉及的合同文件是:设计委托合同;监理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设备与器材购销合同;劳动用工合同等。有关合同文件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的作用:确定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是否按照合同有关条款实施,借以分析产生事故的可能原因。 2.3 有关的档案和技术文件 与施工有关的设计技术文件、安全技术交底、档案和资料。施工图纸和技术说明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在处理质量安全事故中,一方面可以对照设计文件,核查施工质量是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情况,核查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或缺陷,分析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的另一方面原因。 3.结语 建筑工程资料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真实客观记录,反映工程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所以与工程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工程管理始终离不开资料的支持。它在为本工程进行检查、验收、使用、维修、改扩建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原始依据的同时,还对其同类工程规划、设计起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可以使资料得到重复多次使用,这是工程资料活力和价值的体现。这一价值也足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的重要性。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对它的编研利用,必将转化成直接的生产力,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刻感受到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仅靠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依靠各相关责任主体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建筑工程Y料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控制的分析 摘 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将有保存价值的工程施工的重要活动、主要过程和现状的各种载体的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和造册归档。资料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辅助性、基础性的工作,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决不次于施工现场工作。下文依据笔者多年来工程资料管理的实践经验,就目前工程资料编制和管理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整理;施工方案;施工管理 1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技术 1.1 及时收集、整理原始资料 工程的技术资料和影像资料可以为施工生产出现的索赔提供十分有力的证据;培训资料要及时跟进,每一项单项工程的每一项技术工作都要进行三级培训,应根据培训内容和主题进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得分,有总评。工程原材料抽检及时,分项工程检测抽检及时,资料的编写与整理及时,人员签字及时,执行指令回复及时,汇总及时。 1.2 重视资料的逻辑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平时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时间的前后性,事情的因果性,人员的流动性,工程工艺的衔接性等。检测的时间要真实准确,原材料的标本要真实,不可弄虚作假,检测部位及数量要真实可靠,检测方法要真实准确,数据结果要真实准确。管理性文件要求规范齐全;现场施工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并做好签字及时和齐全,描述具体并具有可追溯性。工程内业资料的可追溯性要求非常严格,这要求工作中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也就是说,从原材料的一进场,各部门就要进行全程跟踪,直至形成工程实体。 1.3 合理筛选,提取有用资料 资料不是越多越好,能反映施工现场、施工过程,施工结果等现实情况的资料才是有用的,才能对项目形象、效益等产生作用。如原材料的随车材质书上不仅要有生产厂家的公章,还要有供应商的公章,这样当材质出现质量问题时,才可凭借材质书追究其责任,追溯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从而保证项目利益不会受损;再如,及时收集项目各类活动的文字、声音、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并提取能反映项目企业文化、良好形象的资料。 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与投标承诺书中的不符;没有总管理工程师的任命书;或总监代表没有职业岗位证书;总监变更不符合程序规定要求;专业管理工程师不具备执业资格;管理员无证上岗等。 第二,管理规划和实施细则编制人、批准人不符合要求;无针对性不符合工程特点和管理的实际;内容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要变更部分未随设计或工艺的改变及时作出修改。 第三,对建设单位未办妥施工许可手续擅自要求施工单位开工不作处理,或不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管理工程师通知单整改工作跟踪不力,未能发现施工质量隐患,通知单回复无复查意见或复查意见不规范、不明确或是用表不正确、不规范,签发人不符合要求等。 第五,设计变更未按管理规范规定的程序办理,见证取样送检未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执行,未建立见证送检台帐或未跟踪、记录检测结果。 第六,需要验收的未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和单位工程竣工预验收,对施工单位的报审资料审批随意拖延。对报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认真审核。冒签、代签、无资格乱签现象常有发生。对原材料、构配件、设备报验和分项、分部工程报验因责任心不强或专业知识缺乏盲目签认。 2.2 施工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项目经理不稳定,更换时程序不符合要求。 第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不符合要求;材料内容针对性差甚至照搬照抄,错漏百出,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而未编制,即使有内容也不完整、方案不齐全。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资料不全,交底人和被交底人不符合要求。 第三,对管理工程师通知不按时回复,材料中缺乏必要的附件。 第四,建筑材料、构件等质量证明文件和复验复试报告等附件不全、不完整或不清晰、不真实,需要现场见证取样送检的未及时报验,未能做到先试后用。甚至根本未建立原材料、试件试块送检台帐。 第五,隐蔽验收记录中内容不齐全,填表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验收不及时,严重滞后,质量验收记录表填写错漏多。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的资料、无编制或不完整、不齐全。 第六,施工记录中出现错记、漏记现象,在钢结构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中表现稍明显。施工测量记录无沉降观测等记录或臆造记录。安全和功能试验记录不真实、不齐全。 第七,施工日志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规范、不全面。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资料缺乏指导、检查和管理。有的工程不做中间交接验收或未形成验收资料。 3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原因与建议 3.1 原因 第一,主观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工程资料是资料员一个人的事,造成资料员大包大揽,资料员的优劣代表了工程质量的优劣,这是错误的认识,有的工程甚至不设专职资料员,由其它岗位的人员兼任。 第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归档的人员应该具备岗位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地方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问题更多的是由其它问题引发产生,资料问题也是工程质量问题的综合反映。 第三,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清,责任心不强。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等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资料的质量。没有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或者因人员设置或岗位调整造成职责不清,相关岗位的相关资料编制、整理工作无人落实,责任无法追究。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检查)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有重实体轻资料的思想,资料的编制、收集、分类和归档工作与工程进度不同步,往往一拖再拖,最后临时拼凑或杜撰,制作假资料应付。 第四,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工程资料的影响也很大。无办公场地或办公场地简陋、无资料存放柜或资料柜不合要求、无电脑设施、文印设备和办公台凳等均对工程资料的编制、保管、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监督检查不严格,监督服务跟不上。首先,有的监督人员对工程实体存在的质量隐患能认真严格处理,但对工程资料往往疏于检查、不严格检查或检查发现问题不处理或轻处理。其次,有的监督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对工程资料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对建设、施工、管理单位无法提供权威、有效的指导意见和监督服务。 3.2 建议 第一,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的单位责任人和项目负责人,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消除误区、熟悉并掌握工程资料形成规律,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必须专人负责。 第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监管。 第三,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应该制定工程资料管理职责、管理规定和流程。 第四,建筑节能是现在工程的重点,各责任主体应按工程资料管理制度做好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资料编制和整理工作。 第五,建设单位应做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的资料编制和整理工作。 第六,建设单位应组织竣工图的绘制和组卷。 第七,施工资料的组卷工作是工程资料归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第八,对管理资料和施工资料,监督机构应该狠抓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4 结语 当前,在工程资料用表规范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需要在工程资料编制质量,如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分类、整理归档方面认真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在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建筑节能工程资料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和总结。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工程建设各责任单位主管(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各管理环节有关人员共同努力,需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机构、城建档案馆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内业资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业资料的管理体现着工程的实体质量状况、项目控制情况与过程管理,是对建筑工程建设维修、管理、扩建、检查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对加强建筑工程内业资料整理的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内业资料 管理 一、内业资料的类别 现阶段,关于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分类方法比较多。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指导性文件,它主要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施工,其中包括国家以及行业技术规定、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交底等。记录性文件,主要是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比如建筑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日志、材料使用记录、测量记录等。质量保证性文件,主要针对影响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相关文件,比如施工材料的合格证、各项质量检验文件等。评定结论性文件,包括主体质量评定、分部质量评定等。 二、建筑工程中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的施工过程中要求内业资料与建筑工程建设同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所以在建筑工程中,内业资料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详细记录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确保施工符合实际现场情况,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对设计的图纸应该进行核实,在此过程中,内业资料会详细记录在内。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由于设计的环节比较多,比如测量、基础、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钢筋工程、养护等资料员需认真填写相关记录,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记录建筑工程施工中,通过内业资料,可以与实际施工进行对比,了解其中存在的题,进而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资料员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档案编制规定,除文字档案外,还要收集地形地貌、施工现场面貌等影像资料,从而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真实、直观的施工情况记录。 (二)加强施工过程监督的需要 通过浏览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可以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包括其中涉及的规格、花费的时间、人员等。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是否存在报告缺失、数量错误等问题,均能通过内业资料来发现。比如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做好试块留置,确保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满足建筑施工的要求,并且提供相应试验报告,资料员应该对其做好相应的记录。在钢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钢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内业资料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进而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三)为今后施工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它可以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合法性等,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进而保障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建筑工程的内业资料中,对于采用的技术、出现的问题等,均会详细记录在内。因此,在今后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可以以此为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 (四)为建筑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内业资料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内业资料的记录情况,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节点。比如对于一个房屋建筑工程来讲,其中涉及的内业资料有征地清表实验、开工报告、隐蔽建筑工程验收单等。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哪一道工序,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内业资料。鉴于此,内业资料管理人员需及时搜集、记录建筑工程各个工序的施工情况,并且将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在内,一旦出现数量不符、质量未达到标准等问题的时候,项目负责人通过查看内业资料,就可以追查到其中的原因,为建筑工程信息查询提供依据。尤其是在建筑工程计量方面,为了确保今后信息查询具有相应的依据,每一道工序的建筑工程量计算均要有相应的内业资料支持。 三、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内业资料管理水平。 (一)提高对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现阶段的项目施工中,要求内业资料管理与项目施工保持同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业资料缺乏实时性的问题。但是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仍有内业资料滞后的情况,从而大大降低了内业资料的可靠性。因此管理人员需提高自身认识,了解内业资料管理的重要性,在项目施工中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确保内业资料“完整、准确、及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内业资料管理意识。除此之外,单位领导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促使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认识到内业资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真实反映具体施工的文件,需确保它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业资料管理人员是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加强培训。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促使内业资料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提高职业道德,认真对待日常工作,积极参加培训。与此同时,结合培训情况开展考核,针对表现优秀者可给予精神、物质等方面的激励,充分调动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除了加强培训外,单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整体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资料管理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认真对待其中的资料管理,保障其真实性。比如项目管理人在定期检查时,还要综合运用不定期抽查、专项抽查等,并且严格按照内业资料的整理要求,实施逐一审核、检查。针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资料,需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对其进行完善;对于技术资料,需综合各单位施工情况、设计图纸等进行逐项检查,比如技术材料、隐蔽建筑工程记录检查等。此外,施工单位还要认识到,建筑工程文件是伴随建筑工程建设而成。因此,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跟踪指导的方法,注重事前服务,而不是竣工后的“事后整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首先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接下来分析如何选择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的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系统设计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概述 1.1 系统简介 1.1.1 本系统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MIS是一门新的学科,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比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 1.1.2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高科技信息管理尺度的要求、推动信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信息管理规范了,才能给日常工作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及便利的工作空间。 1.1.3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1.1.4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储、问题处理、对话及信息输出、信息管理机构。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事务处理、系统处理、支持决策、综合服务。 1.2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成功地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充分、清醒的认识,例如: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企业体制、起点环境等。特别是在中国当前IT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强调这些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①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反馈体系,市场调节也离不开信息反馈体系。随着我中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信息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是办不到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是建筑工程监督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工作发展关键。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建筑工程领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②人的因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网络组成。人的因素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在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质量监督站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其工作行为特征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质量和运行效果。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起点: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动手术日新月异,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技术更新期与开发周期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避免在低水平上开发,一定要慎重选择软件的应用平台以及软件的开发工具等。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 2.1 软件工程简介 2.1.1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而计算机软件也很自然地随着硬件的发展而发展。 2.1.2 计算机软件已经由过去的无足轻重发展到今天这样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然而,软件数量的迅速膨胀,又使人们承受不了软件的资源耗费。因此,有必要对软件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软件工程正是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研究更好地开发和维护计算机软件的一门学科。 2.1.3 软件工程学是研究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普遍原理与技术的一门工程学科。所谓软件工程是指,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在软件研制开发过程中,若能严格遵循工程的方法论,便可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减少软件开发和维护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2.1.4 软件工程注重研究如何指导软件生产全过程的所有活动,以最终达到“在合理的时间、成本等资源的约束下,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的目标。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组织和管理软件生产,根据某一软件从被提出并着手开始实现,直到软件完成其使命为止的全过程划分为一些阶段,并称这一全过程为软件生命周期。通常,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八个阶段: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管理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但是每一种开发方法都要遵循相应的开发策略。任何一种开发策略都要明确以下问题: 2.2.1 本系统软件要解决的问题:如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工程质量监督站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关系问题,对新工程如何操作使用录入信息等。 2.2.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确定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状况的初步调研得出现状分析的结果,然后提出可行性方案并进行论证。系统可行性的研究包括目标和方案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考虑。 2.2.3 系统开发的原则: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遵循领导参与、优化创新、实用高效、处理规范化的原则。 2.2.4 系统开发前期准备工作:作好开发人员的组织准备和建筑领域专业基础准备工作。 2.2.5 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和开发计划的制定:针对已经确定的开发策略选定相应的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还是选择原型法或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计划的制定是要明确系统开发的工作计划、投资计划、工程进度计划和资源利用计划。 2.2.6 本系统开发主要借鉴并应用了原型法: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是对软件生命周期法的改进。原型法鼓励用户与软件开发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工作,在软件开发的相关阶段中都有用户的参与。这样,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中,都能及时反映用户的要求,不断缩小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对要求理解的差距,从而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同时提高最终的软件产品的质量。原型法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用户的基本要求开发初始原型实现并运行原型修改并完善原型。由以上步骤可以看出,设计软件原型是一个迭代过程,它以初始原型为输入,随着不断试验、纠错、使用、评价和修改,不断获得新的原型。在每一次的迭代过程中,都有用户的参加,面对实际存在的模型,用户也就有了实在的感受,从而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经过每一次修改得到的新的原型将完成更多的任务,具有更强的功能。如此反复,直到用户满意为止。采用原型法开发软件,可以使系统开发更加迅速,整个开发过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塑的系统,从而能使用户很有兴趣地参与到开发过程中。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设计 3.1 开发及运行环境的选择 3.1.1运行环境的选择。由于本系统是针对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完成网络监督管理及对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网络检索工作而开发的,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整个开发流程为了体现网络时代带来的利益则选择了使用BS结构开发。 3.1.2 数据库的选择。在多种数据库软件中,选择了相对来说比较易用的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这样不但大大减低了投入成本,而且易于开发维护,并且安全性很高。 3.1.3 开发工具的选择。之所以本系统选择了PHP,而不是.NET或者JAVA,是因为开发周期的限制,PHP更利于快速开发,也利于日后代码的维护。PHP是秉承Linux的GNU风格,借助与源码公开,使他迅速成为世界上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站点制作语言之一。借助与C++的形式,引用类的概念,使得代码的可重复性应用便的异常简单。加上他和Linux,Apache和MySql的紧密配合,关键性的应用也没有问题。同时,PHP第五代Zend(PHP5)的核心引擎正式版也已经了,整个程序的核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让PHP程序的执行速度变得更快。PHP在最佳化之后的效率,已比传统CGI或者ASP等程序有了更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用PHP编写的代码执行起来会更快,能实现同样功能的PHP代码,不用改变就可以在不同的WEB服务器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 3.2 本系统的具体设计 3.2.1 该系统设计先进,功能强大、实用高效、效益显著,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强、功能完善。达到国内技术内业资料管理软件的领先水平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的创新。更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3.2.2 该系统该软件技术内容分为: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技术内业资料程序体系技术(质量监督站在网络服务器网站上运行、使用)和指纹录入、内业资料操作程序体系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 3.2.3 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技术内业资料程序体系技术(质量监督站在网络服务器网站上运行、使用):①系统软件收录了《黑龙江省单位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及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及操作用表,在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充分实现了监督操作用表的网络可操作性及智能化的操作。工程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可以以单位工程为单位在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进行监督用表网络操作。②该系统实现了网络平台上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依据各自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岗位监督管理,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模式。其具体权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管理权限。一级权限为站长、副站长、总工、综合科,均可对下级权限进行网络监督岗位的调整和工程分配,具备进行质量监督网络操作、网络调阅内业程序体系中所有功能的操作权限。二级权限为监督一科、监督二科、市政科、构件科科长,二级科长权限均可对本科室监督人员进行网络岗位管理调整、增加或删除监督员;均可将受理监督的工程对监督员进行分配。具备进行本科室所有受监督工程的操作权限和查阅权限。三级权限为监督员:三级监督员权限均可对二级科长权限分配的受监督工程进行管理、进行内业资料网络调阅和审批。③实现了监督站对项目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网络调阅和审批。④该系统可以将上级领导部门及监督站监督文件,通过该网络平台进行电子文件下发。 3.2.4 指纹录入、内业资料操作程序体系技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①系统软件收录了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最新行业执行标准,充分实现了施工验收表格智能化的操作。②该系统启用了岗位人员指纹识别系统。经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岗位人员进行岗位资格验证后,在进行技术资料内业表格操作中、需输入本人指纹、表格上将自动生成岗位人员本人电子签章,且自动生成当天日期,同时表格锁定、不得在进行修改。实现了岗位人员定岗限位的控制和项目工程按施工形象进度及时完成当日技术内业资料的控制。③系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实现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该系统可进行竣工工程技术内业资料的电子光盘载体存档,响应了黑龙江省施工验收标准对于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资料关于从纸质载体向电子光盘载体存档模式转变的号召。④该系统设置了将施工及监理单位内业操作记录表格,在当日完成填写后,需在三日72小时内内上传到质量监督调阅平台、供监督站网络调阅的功能。 3.2.5 系统同时涵盖了项目管理、数据库、资料录入、电子邮件、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功能,内容满足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过程要求。 3.2.6 系统同时具有导入、导出、模板、智能判定、自动组卷、查找等功能,界面友好、使用简便、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3.2.7 系统在施工数据智能录入、合格判定和资料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创新。 3.3 本系统的优点 3.3.1 节力:以往监督站对工程内业资料及监理资料的监督检查需到现场进行,而今通过对该系统的实施、通过监督站网络平台就可以直接进行,节约了对建筑技术内业资料的监管精力。 3.3.2 节费:解决了施工工程体量大造成监督人员短缺的问题。 3.3.3 操作简便提高监督工作效率:通过系统智能化的操作功能的体现,减少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站的工作强度,可提高工作效率1倍以上。 3.3.4 信息化监督管理模式的体现:在网络调阅在建工程技术内业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研发将工程质量监督站实际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模式在监督网络平台上予以体现,实现了网络平台上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依据各自管理权限逐级进行岗位监督管理,该系统的工程质量监督、指纹录入、内业资料网络调阅的实现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模式。 3.3.5 为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内业资料管理专用软件,在行业执行标准及内业操作用表的更新和施工验收表格智能化的操作上充分体现了优越性。 3.3.6 为黑龙江省单位工程质量监督程序及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监督执行标准和监督用表操作的专用软件。供工程质量监督站各级监督管理人员、以单位工程为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站网络监督平台上进行监督用表网络操作。 3.3.7 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具有可操作性强、功能完善的特点,解决了目前工程专业部分资料存在着外业与内业不同步,不能真实体现工程实体质量的问题。 3.4 本系统同普通建筑工程技术软件的区别 3.4.1 传统建筑工程使用的是建筑工程技术实用表式软件,或单一增加了指纹识别技术。 3.4.2 本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补充了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没有专业的工程质量监督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的空白,在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系统版本的基础上直接实现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网络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网络调阅的工程质量监督网络版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实用表式软件或在软件内仅仅增加指纹识别功能技术应用上的不足。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网络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网络调阅、指纹录入、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融合为一体,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体现了当代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3.4.3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及技术资料管理系统”通过技术开发、推广等活动,在建筑工程监督、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作出了创新,应用的高新技术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解决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效果,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提要] 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于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做出的总体规划,战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事态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原因及现状;实施和管理;战略管理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于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做出的总体规划,战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事态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竞争性、应变性。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它一般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人才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企业战略,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准确,才能顺应时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那么企业就容易受到挫折,一蹶不振,甚至破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企业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的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一、战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其作用 “战略”虽然起源于军事语境,但是在和平年代,却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的行政管理或工商管理实践。今天,战略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战略”涵盖的对象涉及国家、某一个行政区域、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实际上,“战略”一词的词义已经被人们引申了。总的来说,战略是某行为主体对其行为和希望达到的目的所做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 (一)战略的概念。“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主要是指对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战略涉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行动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制定组织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企业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和组织与外部联系过程。企业战略综合了组织中不同职能领域并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关注组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它的目标核心资源以及组织如何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联系。它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或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育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其特点是,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是企业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都在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日常管理,在保持这种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第二,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三)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已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诸如企业的经营方向、组织机构改组、重大技术改造、筹资融资等等。 (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全局性,即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即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即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发展前景。 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性、长期型、应变性。竞争性即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即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3、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他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一级战略执行结果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套总体设想,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蓝图,是从企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 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向导和成功的边界。君略顾问在对数家客户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取得成功的企业,其运营管理行为均有意无意之间符合其战略意图,且成功度越高的企业,其总体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则越清晰明了。 构建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发展体系是企业追求最高境界的战略管理。近年来,国内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战略术语,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否拥有核心能力。 为什么企业需要进行战略管理,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有三大驱动力量:一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得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并适应由此引发的各种革命性的环境变化;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它使得市场竞争包括资源的获取越来越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需要企业具备更为宏观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企业需要按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来从事经营管理,因而战略决策越来越重要。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尽管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战略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二)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的某些大型企业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未能转变观念,发展自身的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缺乏有效实施方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设定远期目标。而忽视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具体实施的步骤,这使得中小企业空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流于形式。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战略规划而不是战略管理水平上。 2、战略管理模式单一。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的模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纯的生搬硬套就导致了战略管理形式的呆板、不切实际,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独有的特点,没有形成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旦形成某种战略管理模式,就忽视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动,失去了及时调整的先机,也就失去了战略管理的效用。 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种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几乎对所有失败案例的研究都发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 (三)中小企业战略缺失的原因 1、不了解战略规划的意义,缺乏技能。中小企业业主可能对战略规划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灵活性限制作用的障碍。另外,中小企业业主通常缺乏进行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技能,同时又缺钱或不愿花钱去请专业的咨询顾问来企业解决问题。 2、无暇顾及战略问题。中小企业每天的经营管理活动占去了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经常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和实施,即使花上一些时间,请一些专家咨询,也往往流于形式。 3、战略定位不稳当。很多中小企业出于对那些源于短期的市场要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上考察,即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的定位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一次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与那个残酷的市场竞争。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表现为如下: (一)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的能力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企业企业今天是做机械的,明天就有可能进入保健品、食品等行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二)中小企业不能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与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绝大部分的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故,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合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和政策的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三)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部分中小企业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同等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领先技术也可以很快地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四)规划脱离企业发展实际,难以达到战略目标 1、盲目生产,不切实际。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试产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和目标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它不能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描绘清楚,永远只停留在这个口号上,使得企业的营运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叶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 2、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识,不知道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3、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诸多中小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也有些企业战略失败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战略严重缺乏基础,盲目扩张,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4、定位不准,脱离实际。我国许多不成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结果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竞争挤出局。另外有些企业,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只是凭主观想象,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将基层员工拒绝于企业战略定位之外,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认为,只有高层管理才有战略眼光,基层管理者和雇员目光短浅,年轻人又缺乏经验,不了解企业情况,没有发言权,这是一种高层优越感的表现。使得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无法被员工理解,不能更好地投身于有创造性的工作。 四、如何开展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未确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二)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的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就是对自身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小”。比如:施乐园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会采取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园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点,在不同的大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三)实施战略管理要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可以控制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五、推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企业是否实行战略管理最终是由企业自主确定。可以预料,随着中小企业业主和企业家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必将摒弃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使实行和加强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使战略管理广泛运用于中小企业,针对上述实行战略管理不利的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战略意识,突破观念障碍。中小企业业主、企业家要树立战略意识,首先要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意识,克服得过且过和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障碍,对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其次要破除对战略管理的神秘感。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战略管理只能在大型企业发挥作用,自己的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人才缺乏,用不着或用不了战略管理。许多成功实行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已经证明了这种顾虑是错误的。 (二)加快产权制度建设,促进战略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民营的或私营的。企业创办者出于个性独立、个人生活方式和兴趣的需要以及为家族成员、亲友等提供就业机会的考虑而创办企业。这种企业产权虽然清晰,但产权结构单一,重大决策由业主独断专行,风险很大;治理结构不健全,委托成本十分高,产权人出于保密动机。不愿与家族之外的合作者共同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战略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加快产权制度的合理化,变产权一元化为多元化,清除血缘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障碍;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管理由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三)引进人才与培训并用,提高战略实施能力。根据调查,当前中小企业不能开展战略管理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战略实施能力。这与企业缺少战略管理人才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企业业主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管理,怎样开展战略管理,如何进行行业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理论上并不清楚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如何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及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人才引进,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国家政策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社会应积极为企业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战略管理研讨班和培训班。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日益加深的产业融合和价值链重构,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而战略管理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其生产和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背景、战略管理缺失的主要表现,以“太子奶”为例分析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战略管理的方法,力求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瓶颈;突破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渗透到各个行业产业中并逐渐实现融合,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实现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趋于结构化、模块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日渐多变化和多元化,在这种状况下,市场竞争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的经营面临着与日俱增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同产业间日渐融合推动了产业价值链随之出现裂变与聚合,使得企业整体的平均规模有所减小。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对抗风险的能力都需要有所提高,现阶段由于不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破产倒闭的中小企业不再少数。通过对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在核心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例如,低成本资源的获取、原创技术、产品创新、先进制造能力、集约生产规划、效益最大化等能力。所以,提高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保障,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中小企业战略研究背景 传统观念认为,战略管理的概念被普遍的应用于大型企业,其实,对小企业来说战略管理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5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最具潜力、最活跃的企业。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改善其战略管理也备受瞩目。但是,在这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耀眼光环下,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寿命都非常短暂,不得不说的是,在各种破产倒闭的原因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战略管理技能甚至根本没有展开战略管理是最基本的症结所在。所以,本文就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主要表现 1.重生存,轻战略。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资源少、实力相对单薄,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只看到利润数字的变化,把生存作为企业的第一要义,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战略管理是大型企业、公司的必要任务,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企业战略成为一种提升企业形象的摆设,甚至根本没有制定过企业战略。根据调查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的诞生都是依托对某地区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在经营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市场锁定过窄、技术不过关,只能取得短期效益,难以维持长期发展。 2.重形式,轻内容。一小部分中小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不具备策划和制定战略的能力,此外,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不愿意出资聘用专业技能更好的专家,或者聘请外部的专业咨询机构,生硬的套用网络模板,把战略方针停留在毫无意义的、空洞的目标和口号上,没有关于使命的清晰描述,没有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更没有将战略管理方案进行展开和细化,真正的实施就更无从谈起。 3.重战术,轻战略。由于对企业战略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很多中小企业错误地把竞争战术当成战略,只顾眼前利益,生产经营过程缺少科学规划,充满了随意性、盲目性和投机性。例如,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主要是靠大股东拍脑袋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得管理效率低下、企业发展受阻。 4.重资源,轻能力。“关系就是生产力”是中小企业一贯的观念,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企业领导者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关键资源的获取上,而忽视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这样一来,即使以低成本获得了大量资源,也不能够放大资源价值。一些中小企业企图通过简单的模仿成功案例而有所改善,但是核心能力的缺失直接造成经营失败,最终产品和服务都无法得到市场认可,得不偿失。 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的原因 1.战略管理的理解力不足 中小企业对战略管理的忽视,主要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其目的、作用、意义、价值,从而对战略管理表现出抵触情绪。中小企业的成立充满了偶然性,往往是某地区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如果因为目光短浅而不对生产经营战略进行规划,就会造成生产经营的短期性,无法获得长期发展和长期经济效益。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和风险应对措施没有任何的考虑,只是凭感觉或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面临经营失败也没有过多思考深层次的原因,缺少危机意识和判断能力。 2.战略方案的策划力薄弱 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依赖于某种专业技术技能或业务专长。但是仅仅具备一种或几种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对企业的生存经营进行全面规划,同时要具备综合性的核心能力,首先就要注意战略方案策划的能力。中小企业管理技能欠缺,主要是粗放式管理,员工没有进行专业而系统的管理能力培训,对战略设计、策划、方式方法、工具都缺少清晰的认识,应用实践更是无从谈起。在人才和技能的双重制约下,难以从产业发展、消费者需求、市场竞争环境等各方面去把握机会、对抗风险,及时进行一系列战略分析和研究,也难以排除机会主义。所以,中小企业首先要客观而准确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劣势,然后要及时掌握对外部环境变化状况,最后从指导思想、定位、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全面建立起战略方案,有效避免了盲目性,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系统整合,弥补资金和资源上的不足。 3.战略管理的执行力欠缺 很多企业认为战略管理的执行是主管人员和企业领导的事,不需要员工的参与,实际上,战略的执行是需要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共同合作的。但是,中小企业由于不重视战略管理,很多时候只是企业主自己的一种模糊表述,没有书面上的明确规定,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让员工参与执行的意识。另外,有少数中小企业虽然设立了战略管理部门,但是制定出来的战略不能随时进行组织结构和体系的调整,与企业的资源不能有效配合,落实起来相对困难,使该部门形同虚设。 4.战略系统的控制力弱化 管理技能和基本系统管理的缺失,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整战略实施控制系统的能力,在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反馈严重缺失,由此一来,战略执行沦为了自由散漫的形式,执行效果令人担忧。虽然部门企业选择模仿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但是没有结合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只是生搬硬套,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执行也没有带来更好的效果。此外,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部分中小企业一旦形成一种管理模式,就会沉溺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对外部市场变化不闻不问,使得战略管理执行只能得到一时的成功,最终同时市场调整的先机。 5.“太子奶”的战略管理实践 “太子奶”于1996年创立,至今为止已经发展了近20年的时间,到2005年其市场占有率已经居于同行业首位,2007年成为中国百强企业榜冠军。然而,就在2010年“太子奶”突然出现资金困局,传出即将倒闭的消息。现在,“太子奶”依然活跃在市场上,但是已经不能与“蒙牛”“伊利”等品牌抗争,只能占有一小部分市场份额。反思“太子奶”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根据调查分析,“太子奶”的战略管理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使命陈述存在问题。为了企业的全体员工能够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进,企业需要制定不同于企业类型组织的目标,企业使命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经营成果的表述,而是为企业领导和职工提供一种原则、方向和目标。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微软公司的企业使命就是“在微软,我们的使命是创造优秀的软件,令工作更有效率,令生活更有乐趣”,这是一种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崇高的企业责任和任务。世界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使命能回答我们要干什么,以及为什么干这个。企业使命的建立是企业领导者的首要责任,也是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太子奶”一直以来的企业使命是“发展民族工业,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很明显,其企业使命的陈述缺乏行业特点,跟同行业的一些企业相比,也缺乏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例如伊利集团的企业使命是“不断创新,追求人力健康生活”,蒙牛集团的企业使命是“百年蒙牛,强乳兴农”,相比之下,“太子奶”相形见绌。 第二,战略目标与企业资源不匹配。“太子奶”前董事局主席李途纯曾把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定义为:到2016年,企业的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这样的未来发展蓝图确实激励着当时的全体员工,但是诚为可信,不够理性。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企业目标,其设定一定要合理可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配置都需要目标的指引,任何脱离目标的行为都不被允许,所以目标的设置一定要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当目标设置过高的时候,不仅使员工丧失信心和动力,也会让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当目标设置过低的时候,又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提高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 1.树立核心能力框架下的企业战略观念 要想把握住长期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就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树立基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理念,把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资产与知识的互补关系,准确进行战略定位,执行合理的企业成长目标,从而具备与其他企业长期对抗和较量的能力。 2.建立聚焦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机制 现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趋于产业融合以及价值链重构,主要表现就是盈利点总是不断变化和移动。在这种外部环境中,中小企业要坚持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动态协调一致,完成企业战略的系统性创新。为了在价值链上处于优势地位,需要时刻掌握环境动态变化,围绕价值缺口培养核心竞争力。 3.打造基于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执行与控制系统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需要企业员工参与执行,提高企业员工的战略管理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集体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还要提高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客户回应能力,始终聚焦于客户价值的创造。唯有变中求进才能应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才能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保持清醒,获得长远发展。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中小企业应该适时调整其发展战略,摒弃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使企业管理更为规范化、科学化。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改进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 管理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现状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所谓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分析自己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为应对市场竞争而进行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构思和规划,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变成现实,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企业动态管理的过程。 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战略困境,很多失败案例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和能力,短期行为严重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发展的理念和眼光,认为战略管理是务虚的,一提“战略”二字就觉得浪费时间,整天深陷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没有时间思考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等方针。一旦经营者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往往会自然的表现出短期化现象,并没有解决问题的长期措施。 (二)战略脱离企业实际,流于形式 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但战略制定的仅仅是模式化、程序化的常规工作,往往只与企业经营者或相关利益者交流,未让关键员工参与。另外也没有充分利用好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和规划,在业务选择上盲目多元化,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主营业务,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反被削弱了。 (三)企业战略实施不力 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而且在战略实施方面不坚决,一遇到阻力就动摇了信心;一些企业很好的实施了战略,但缺乏过程控制,企业战略不能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还有一些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经营者在制定战略时很坚定,但经不住市场上不断涌现“经济增长点”的诱惑,不能一如既往地执行既定的战略,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四)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缺失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企业的重要岗位全部由家族人员担任,家族外人员不受信任,公司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效率低下,当企业出现问题时,权力制衡机制的缺乏就使其难以约束。另外,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管理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改进的建议 (一)转变企业经营者战略管理理念,提高决策者的战略管理能力 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和全体员工的行动纲领。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修炼,中小企业经营者必须能够做好战略上的抉择,塑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分析和把握企业的战略环境。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经营者树立战略管理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战略管理技能,一方面,杜绝急功近利心态和个人功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通过权力下放,将自己从繁冗的日常活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主要放在企业发展方向等战略管理问题上。 (二)选择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符的竞争战略组合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受经营规模及自身所拥有资源和能力限制,中小企业不可能与行业内大企业直接竞争,因此在战略管理中研究自己的特色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可以选择的基本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中战略,以及品牌、一体化、多元化、战略联盟等经营战略。 (三)加强战略宣贯,保证战略地有效执行 要使战略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必须在企业内部加强战略的宣贯工作,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战略部署上来。企业的各个部门、业务单位以及每一名员工,构成了战略的执行层。执行层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单位,按照与企业战略相符的行为规范进行操作,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资源分配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宣贯的具体工作中,通过网站、集中培训、知识竞答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组织开展企业战略宣贯工作,努力营造推行战略实施的良好氛围。 (四)调整企业组织机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必须考虑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协调和配合问题,只有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达到最佳组合,才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平等的竞争机制、科学的分配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使企业的优秀人才留下来,进而各尽其责,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 在现代商场中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战略实施过程必然伴随着危机的发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中小企业建立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忧患意识,把危机管理工作做到危机实际到来之前,并为企业应对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经费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变化,广大中小企业只有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中小企业应该适时的调整战略管理策略,协调好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 【摘 要】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并想长久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战略管理。而我国中小企业几乎都存在着诸多管理缺陷跟战略问题,因此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缺陷 (1)战略管理理念的缺乏。首先是理论指导的缺乏。对我国来说,在企业界跟理论界在战略管理的认识上都是井底之蛙。他们认为战略管理只是针对大型企业,像中小型企业达不到那么高的研究领域,那些管理方法也不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所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战略管理理论可寻。其次要从中小企业产生的背景说起。我国中小企业产生的初期不需要那么完整的企业规划,因为当时产生的条件是卖方市场结构,商品普遍短缺,所以导致中小企业养成了惯性思维,不能适应今天的买方市场条件。(2)缺乏战略制定能力。部分中小企业模糊了战略规划的性质,把它当成一种限制企业的障碍。而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认识到战略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后却因没经过战略管理方面的培训跟学习无法制定战略管理规划。(3)定位不切合实际。考察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很多都因短期的市场需求而无法准确定位企业战略。他们所指定的战略规划要么没有从长远发展来进行定位、没有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还有不结合实际情况缺乏系统性,或者“随大流战略”,因而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二、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对于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如图1所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技能。首先要准确把握战略管理的含义。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当认识到的是战略管理不仅仅只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巩固中小企业的地位,但又由于缺乏战略制定能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制定战略时要对资源系统、合理、有效的进行分配。再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来提高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技能。因中小企业经营者业务繁忙,常常忽视企业的发展也就丧失了制动战略的技能。所以就其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来讲,提高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资金富裕的企业可以到其他国家实地考察,学习一下其他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及理论知识,或者聘请这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直接的学习不同的理论知识等来提高战略管理技能。(2)抓关键,落实可行方法。谈战略管理首先得谈战略分析,他在制定战略中充当重要角色。目前较为适用的就是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战略分析法,通过分析考察市场内部跟外部环境的因素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防范威胁、避开劣势制定出最佳的战略规划。通过这种分析,中小企业可以系统的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威胁跟机会,制定出好的战略规划来。(3)结合实际,量体裁衣。毕竟由于中小型企业不同与大型企业,“羽翼”还不是很丰满,所以在制定战略规划是要特别注意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差异化,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出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战略:一是突出企业优势战略。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实力,在战略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要把企业的优势聚集在某个“细分市场”,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有针对性,以便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插空子”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似乎“体力不支”。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中小企业可以在大企业没有涉及的领域里寻找机会,从而避开跟大企业的中面竞争,也利用了自身的优势资源,一举两得。这样抓住顾客对特殊商品的需求来提升企业的营业能力。(4)战略控制实施。战略包括三个方面: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事后评估。要想提高战略实施的能力首先要在战略实施前制定可行计划,方便具体工作有所参照;其次,管理者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及时与下属沟通交流,把战略的所有信息及时传达给他们,以便让他们了解自己该如何工作。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随时解决下属员工在执行时遇到的问题,并采纳分析他们的意见,以便计划实施;最后,要强化控制。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情因素在工作中的影响,使企业战略无法正常的实施。所以要严格控制这种管理制度欠缺与随意性的工作状态,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控制体系。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许多中小企业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却扩展无门,究其原因,是没有在经营思想、管理方法、员工素质等各个方面实现一种质的飞跃。其中,很重要的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思想。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目前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几点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实施调整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 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 尽管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的某些大型企业还给与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未能转变观念,发展自身的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缺乏有效实施方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设定远期目标,而忽视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具体实施的步骤,这使得中小企业空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流于形式。 3.战略管理模式单一。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的模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纯的生搬硬套就导致了战略管理形式的呆板、不切实际,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独有的特点,没有形成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兴衰更替加快,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企业在发展战略管理的失误有关。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管理意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在经营活动中缺乏战略眼光。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整天忙于事务性繁琐的管理工作,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大政方针的地考虑,认为发展战略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大企业应当考虑的东西,是玩虚的。自己是小企业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正是这种意识,一些中小企业葬送了自己发展前程。 2.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盲目性。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过分相信自己的所谓经验决策,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经常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造成企业发展过程中“处处开花”,造成企业资源配置分散,看似在不同的行业追逐合理的利润、分散风险,实际上却由于对新进入行业缺乏了解,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产生亏损,这种忽视了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盲目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 3.未能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经营的内部、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而变化的。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发生剧变后,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已经发生了变化的环境要求。 4.忽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控制企业。一旦制定发展战略后,实施和控制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之后,必须形成战略的实施机制和评价纠偏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和管理保障。我国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计划、目标等,但缺乏系统的实施战略的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和纠偏机制,对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束之高阁、不执行,直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才反过来总结经验教训。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措施 1.加强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战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企业管理内容,是企业发展的纲领。没有战略作导向,企业的各项活动就迷失了方向。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件大事来抓。 2.朋确企业战略管理重点。明确战略重点,选择自己正确的战略经营领域是我国任何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要做好此工作,首先,中小企业要认真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捕捉机遇;其次,要全面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在把握企业外部机遇和内部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3.创新企业战略管理,打造个性化的竞争战略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竞争战略表现出各种形态;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也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层次也由原来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营销竞争等向经营战略的竞争提升。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灵活有效的竞争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包括初创、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具有规律性。每个阶段各有特点。 4.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具体的战略规划战略观念是经营思想的核心,树立战略观念,要求企业领导者在经营管理中,胸怀全局、高瞻远瞩,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遵纪守法,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一个企业,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长远奋斗目标。促使企业员工凝聚全部力量。众志成城,向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其实现一般需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奋斗过程。所谓战略规划,就是要将这个奋斗过程予以规划,以期充分调动企业资源,沿着既定方向前进,尽快实现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与探索 摘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进程和经营实践,以探索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为研究重点和主题,通过回顾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演变过程和管理现状,分析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对策:完善战略管理基础;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培育有助于战略管理的管理机制等。在一定范围内,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1 中小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1.1 中小企业存在原因的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常被人们誉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这是因为中小企业随处可见、数量众多,虽然企业规模较小,但其作用机制较为灵活,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在企业总数中已经超过80%以上,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 (1)中小企业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根据我国工商联合会的统计,在政府没有采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情况下,下岗职工中只有60%能够再就业,而其中超过50%的人将就业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4-5亿个就业岗位,极大的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中小企业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场所。 (2)中小企业促进行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小而精的企业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基础,现在的大型企业大都是由优质的中小企业发展而来,可以说,没有优质的中小企业,就没有优质的大型企业。同时,中小企业具有小而优、小而专等优点,可以进行集中主要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社会分工,为大型企业专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有利于整个市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没有中小企业最为基础,会严重制约我国企业以及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会困难重重。 (3)中小企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小型企业的大规模增长和大规模消亡,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旋律,极大的活跃了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国的“第九个五年计划”刚刚确定支柱产业不到6个月,就引发了一场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激烈讨论。这就意味着,原来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问题。在需求约束型的经济环境中,对未来社会的需要是难以准确预知的,或者说对这种情况的预测准确率不高。只能希望通过制度,将资源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通过中小企业的此消彼长,以及中小企业家的开拓意识和冒险精神,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活跃市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4)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表现在中小企业的领导能力较强,并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较快的做出创新性的对策。中小型企业宽泛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表现为中小企业的人才队伍常常得益于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溢出”的科技研发人员;中小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更善于抓住创新机会,即使是那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活动,中小企业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在数量或质量上往往反映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1.2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和某些大型企业相似,中小型企业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直接关系到公司前途的战略选择,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战略管理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在规划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见之明,高瞻远瞩地思考并作出合适的选择。中小企业家的战略选择选择会关系到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所以中小企业家只有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才能有效的指导公司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施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实现准确定位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自身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逐渐消失。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压力,更要考虑未来长期的环境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把战略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在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行业定位,不断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和改善公司的发展战略,不然中小企业的生存的空间将会被大企业侵占的越来越小,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越来越困难。中小企业必须抓住市场上的空当,结合自身拥有控制的资源,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大型企业排挤和吞并。 (2)实施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中小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发展起来的基础,大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经过精心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准确,正确的投资方向,使得原来的中小企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只有制定正确并且符合中小企业本身特点的战略,才能使得中小企业能够稳步持续的发展。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没有明确、精细的经营战略,而导致企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随波逐流,不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在遇到特殊困难时就会蒙受损失甚至倒闭。实践表明,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战略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中小型企业只有抓住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3)实施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中小企业要想在许多大型企业的攻击下赢得了生存,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的,而战略管理就是发挥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的经营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市场形式并结合自身特色而制定的长期经营计划,是企业自身优势和市场利基的完美结合和充分体现。没有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形同散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了。只有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中小企业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不断加强创新活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实施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不断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也是这样,没有创新就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竞争对手抗衡,更谈不上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的产生,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传统管理模式等传统行业面临挑战和层出不穷的新的业务领域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经营战略管理为指导思想,发挥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优势资源,在生产经营、技术产品开发、服务和生产工艺等方面不断的寻求创新。 2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笔者从企业战略实施成功的途径进行分析,主要是实施战略管理基础薄弱,战略管理思维局限,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1 实施战略管理基础薄弱 很多中小企业从表面上看是十分辉煌的,但深入其内部会发现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好。当一些基础问题暴露出来之后,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长期重发展、忽视内部管理,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管理方式上,中小企业的人治色彩较为浓重。很多中小企业是由企业家创业而建立的,中小企业这样发展特点决定,中小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掌握着绝对权力。因此在公司的治理方式上,往往靠企业家个人权威维持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体现出浓厚的“人治”色彩。 (2)财务管理不到位,融资渠道单一、筹资管理效率低。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信用差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市场筹集到资金,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民间借贷,融资渠道过分单一;同时,在筹措到资金后,缺乏专门的人才进行管理,资金使用率较低。 (3)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备。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更有甚者没有组建人力资源部门,并且企业管理层变动频繁,这些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在组织管理架构方面,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变更较为频繁。中小企业组织管理跨度较大,组织结构过于扁平化,企业领导者往往可以控制所有部门,并且组织机构之间分分合合,跌宕起伏。 2.2 战略管理思维带有局限性 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中小企业通常是从抓住一个产品或寻找到一块市场空白,甚至只是凭借一时的胆大而进入市场,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而后,中小企业家往往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追求更高的发展速度和扩大规模上来,而对于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缺乏考虑。长期来看,市场机会只留给那些充分准备的人,所以,当中小企业取得快速成功之后,企业家往往会把成功经验当作战无不胜的宝典,这会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不利于战略管理行为的产生。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保守文化的影响。一个方面,在创业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抱有一种“什么赚钱做什么”、“捞一把就走”等浮躁的投机心理,当始料未及的利润进入口袋之后,往往就不知所措了。另一方面,“怕露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更是限制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施展其才能,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如果中小企业经营者无法根除传统保守文化阴影的束缚,就不可能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哪怕是一个短期的发展目标,恐怕也要勉为其难了。 (2)制度安排的影响。“为谁生存”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中小企业亦是如此,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家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企业做大做强,结果是为了谁?如果我们无法突破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雷区”,就不可能创造出促进企业发展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在西方国家,尊重和保护私人财产激发了企业家对资本的狂热追求,是西方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我们国家的现实角度来看,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59岁现象”,这种现象从侧面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即使有一个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和良好的战略实施条件,法律和制度的空缺可以让这一切前功尽弃。此外,为了有更好的仕途发展,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会不顾一切地将企业的长远利益转变为短期既得利益,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撒手不管,这些现象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小企业家。 (3)企业经营者素质缺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锻炼平台,战略管理思维很难形成。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家甚至没有企业管理相关方面的经验,更别说有效进行企业战略策划的能力和眼光了。虽然中小企业管理者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存在随时倒闭的危机,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往往也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加上一种与生俱来的盲目冲动,从而导致多数中小企业昙花一现的现象。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需要企业家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从企业的长期利益出发,为公司制定全方面的企业发展战略计划。但在实际管理中,中小企业家由于自身素质不足,经营管理行为容易出现短视,这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3 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战略管理形式,忽视管理机制这样一个现象。大量实例表明:许多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按照相关规定向公众披露了公司的发展计划,或者说是企业战略,但没有几家企业真正按照《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所描述的战略规划去实施。这一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大搞面子工程。很多中小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是为了争取银行贷款、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或是为了迎合所在地区的一些形象工程。战略规划的制定通常是从学校或是研究院所请一些“专家”、“学者”,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就可以拼凑出一个企业的愿景。这样应付的做法,不可能将企业引导上辉煌的道路,结果只会背道而驰,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2)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制度化平台。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出现人治化、非制度化现象,这主要是尤其自身发展特点和实力决定的。企业决策往往由企业家一人负责,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往往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标准对待,加大了企业的内耗。 (3)中小企业员工执行力差,缺乏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执行力差困扰着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领导者制定出目标,企业员工要么是反应慢半拍,要么往相反的方向走,做不到“指哪打哪”。同时,中小企业激励制度欠缺,缺乏与企业战略配套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不起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3.1 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基础 中小企业由于其经营战略灵活多样、人力总成本较低、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管理效率高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些优势,但这些优势是在企业管理基础牢固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坚实的管理基础,中小企业不可能取得战略上的成功。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出发,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研发管理四个方面。中小企业做好这四项管理工作,并不意味着企业经营一定会取得成功,但却是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成功实施。 3.2 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 企业家的才能,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是能够与资本、土地、劳动力提升到同等层面,成为企业发展的四项基本要素、四种内部资源,充分体现了企业家对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较大型企业相比,企业家才能对于中小企业尤为重要,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首先,中小企业往往都是由企业家建立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掌舵人和决策者的重要角色,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大部分是由企业家做出的;其次,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企业的大部分员工可以直接接触企业家,企业家的言行对员工行为的影响重大。最后,中小企业日常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是靠企业家权威进行的,一旦企业家权威发生动摇,员工军心涣散,将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提高企业家管理才能,尤其是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对中小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深远。结合企业家战略管理理论和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家素质和才能、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重点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等方面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 3.3 培育有助于战略成功的管理机制 企业管理机制是把企业的内部资源,如人力资源、资金、厂房设备等要素,科学合理的组合到一起并使企业的内部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的方式。管理机制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管理机制的作用并逐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培育有助于战略成功的管理机制,可以从建设制度化平台、组建决策体系、提高执行力、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 3.4 培育符合企业战略要求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很多大型公司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公司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相较于大型公司,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参差不齐,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形同虚设、缺乏特色,这些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提炼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活动、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建设。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简析 摘 要: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展开研究,总结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原因,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是军事用语,战略应用到企业管理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不同的学者与经理人给战略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明茨伯格的战略定义相对权威,他认为战略是:计划、计谋、模式、定位和观念。杨锡怀战略管理定义为: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据企业内部的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如何突破管理瓶颈,达到科学的战略管理迫在眉睫。 一、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着认识观念问题和具体操作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一)企业管理者缺乏战略管理认识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大企业特别是比较成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者一边对战略管理有正确的认识,而中小企业管理者相对认识薄弱,因为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相对有限,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情,实际上,中小企业更应该注重战略管理和长远发展,因为中小企业的设立在市场定位上一般是避强定位,在大企业的空白市场上进行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确定,如果再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管理,中小企业无法实现长远发展和持续盈利。 (二)不能顺利执行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管理过程包含四个阶段:确定企业使命、战略分析、战略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只重视战略方案的制定而忽视战略的实施和控制。如果没有战略的实施和控制,整个战略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徒劳的,真正的战略管理是要在企业中实际执行,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以此不断修正战略方案。 (三)战略管理方案单一,适应性弱 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的制定环节很多模仿大企业,导致本企业战略管理不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虽然战略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类似,但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差别性,决定每个企业必须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战略。 二、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提高管理素质,使他们正确认识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所以要想规范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从企业高层管理的认识抓起。要使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具有指导作用,企业的战略管理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纲领性作用;战略管理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达成最佳组合;增强管理者的素质调动各级管理者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提高协作效果。 (二)外部环境需要对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帮助与扶持 1、健全的法律制度 在国家宏观管理上尽快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在法律中明确中小企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和管理原则,解决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无法可依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以使得对中小企业的援助走上法制轨道。 2、设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成立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管理、协调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一级行政管理部门,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执行国家的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 (三)确定有效的战略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将企业发展阶段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阶段企业的使命和目标都不相同,所应采取的战略也不相同。 1、创业阶段的战略选择 创业阶段的战略策划重在保证企业生存,如果生存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发展和壮大就只能成为空想。主要包括承包依附战略即依靠大企业或外商的力量,承包加工某些配件、产品或输出劳务,实施“生存互补”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就是寻找蓝海市场的战略。 2、成长阶段的战略选择 成长阶段的战略有专业化战略,产品或服务的专业化;特许经营战略,特许经营就是由一个公司作为总部,加盟者在独立经营前提下独立经营,向总部支付相应费用。 3、成熟阶段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核心。能够维持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人才引进和企业文化再造,中小企业要更新观念,多渠道引进人才,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 4、衰退阶段的战略选择。 抽资变卖战略,就是对一部分经营业务压缩投资,裁减人员,控制成本以改善现金流,为其他获利能力较强的业务提供资金;剥离经营战略,是将企业的部分资产或业务部门转让或出售;外置求生战略,就是在现有组织之外设置一个新机构,秘密开发新产品、新业务以探求企业的重生之道。 三、结论 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战略管理的主体在战略管理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认识和制定选择战略的能力,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途径,加强战略管理外部环境的扶持是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探讨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剖析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优化策略 1、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背景和重要性分析 1.1、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技术不断地改变着市场环境,另外客户需求的复杂化、多样化也加速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动态化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要做好一系列战略管理研究,积极调研市场环境与市场需求。 1.2、竞争模式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直接形成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格局,这就导致了市场竞争模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市场竞争直接导致了很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就会拓展业务,这样就会中小企业作出合理的战略定位,其次,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企业,因此,战略思维范围须更广,最后,当前的市场竞争是动态的竞争,竞争的频率也在不断加快,这也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3、战略管理对企业全局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两点原因以外,要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性,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战略管理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组织架构,它是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和各个规划、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的枢纽;其次,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指导领导和员工完成各项任务的准则;最后,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盈利、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战略管理形式化,战略管理机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义,不知道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面对未来的发展变化,缺乏应对措施。 2.2、战略管理缺乏弹性,环境适用性差 2.2.1、战略定位脱离实际,定位不准。许多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被竞争挤出局。有的企业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只是凭主观想象,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2.2.2、习惯于固有的思维定势。在企业遇到新问题时,常常用老办法去处理问题,存在着经验主义,战略管理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2.2.3、长期战略意识不足,目光不够长远。有的中小企业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盲目的认为前景大好,整日深陷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而没有时间思考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等方针。 2.3、企业管理不健全,缺乏战略管理基础条件 2.3.1、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对研发管理不够重视,即便有了研发的技术和专利,加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淡漠,最终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2.3.2、生产质量管理缺乏科学性。生产管理工作制度、程序、标准不健全。 2.3.3、财务管理存在缺陷。中小企业资本实力有限,信贷能力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资金筹措能力不强,导致企业资金短缺。 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优化策略探讨 3.1、做好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 综合分析企业情况,准确进行战略定位。一定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制定适应企业资源、有利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在定位时应注意:一是应该选择垄断程度低或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种市场里单个企业控制市场能力几乎为零,适应中小企业的生存。二是选择市场范围直径小的企业,市场直径小的企业往往由于需求有限,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对于资金少、规模小的中小企业可以从中获得较多生存机会。 3.2、整理并优化企业的运作流程 流程对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将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系统地、深入地整合并优化流程,可望使企业的运作基础得到较大的改善。建立科学、高效的流程,建立适合流程运作的组织才能使组织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此,就须建立新的组织观念,建立新型的组织。扁平化组织、矩阵化组织等,都是流程优化的一种相匹配的组织形式。 3.3、加强具体企业战略的研究 一是产品与市场战略。要开发有利于增强顾客关系和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以避免直接与大企业竞争。中小企业追求的产品与市场开发战略不仅要以职能战略为基础,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竞争能力进行变化。 二是生产制造与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应把制造灵活性作为一个新的竞争战略。经营战略对制造灵活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制造灵活性间接地影响经营绩效。 三是技术创新战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人力、财力、物力诸方面大胆投资。同时要大力引进吸收新产品、新技术,夯实企业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 3.4、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在战略流程和组织优化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岗位分析,确定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绩效信息反馈系统,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推动绩效改进管理等都是绩效管理必须认真作好的事项。 3.5、夯实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一,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第二,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第三,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企业能否获得超额利润主要靠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除此之外,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带来长远的、根本性的好处。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讨 引言 战略是组织者为了自身的生存、稳定和发展,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对组织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组织目标途径的总体谋划。并且通过对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加以利用,以达到创造市场价值目的的商业行为。战略也是一种意识,是有预计、有组织的进行程序,是解决一个企业如何从现在状态达到将来位置的问题。中小企业所面临问题很多,如企业管理落后、资金困难、人才缺少等。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中小企业决策者要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出远景目标,确立企业的使命,是当务之急之事。 一、中小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明确自己要占领的市场份额,确定企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步骤,寻找独特的发展道路,是非常必要的举措。中小企业如果忽视企业战略管理,做事没有长远规划,重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重法律责任,轻社会责任等,将会制约企业的拓展。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生死存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没有目标,不明白自己的使命,不注重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不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等,企业倒闭是必然的。 二、中小企业战略建立 中小企业战略决策者对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后,创建企业战略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确立中小企业使命。确定企业使命的工作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起点。企业使命是指企业战略管理者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特征和总体指导思想。它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求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了本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了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企业试图去满足的顾客需求,让消费者成为忠实消费者。中小企业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为此,制定企业使命,需要根据能力、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认真考虑;制定的使命要现实可行,使命描述要具备一定的鼓动性。使命制定后,要让全体员工理解,并为之产生自豪感,产生凝聚力。 (二)明确中小企业的远景。企业远景是为企业描述发展方向,回答企业要成为一个什么类型的公司,要占领什么样的市场位置,具有什么样的发展能力等问题。中小企业的远景莫过如此,中小企业远景则是界定中小企业未来的业务范围。中小企业清晰自己远景,它要求企业决策者有洞察出本企业业务中将要发生的变化以及将要出现的市场机会能力,客观地对待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等,理性的分析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出一个切实并且有吸引力的概念,进而规划企业的行动,激活企业的战略。 (三)确定中小企业的目标,企业目标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下,为企业和职工所提供的具体方向,以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创业型企业目标的确定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创业型中小企业只有明确战略目标,企业才能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合理分配各种资源,正确安排日常经营活动,恰当地指明任务和职责,没有确定的目标,企业的使命就会形同虚设。 (四)制定中小企业战备计划。战略计划是把企业诸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规定在3―5年内要达到的经营目标的一种长期计划。中小企业战略计划是战略管理的“脊梁”,是指导战备管理的重要过程。中小企业制定战略计划,其目的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成功程度。 如何制定中小企业战略计划,中小企业领导者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利用现有的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在科学技术发达、通讯系统完善的环境下,信息流量超大,为广大的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报资源。在这种形式下,中小企业领导者,应当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发展方向,制定面向未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总体规划。 (2)制定中长期计划,中小企业领导者要制定3-5年的中长期计划,明确今后经营重点。中小企业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多个行业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制定中长计划时,应侧重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 (3)合理分配资源。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何高效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和潜在资源,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要做到:资源开发符合总体规划;资源要综合利用;资源利用符合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中小企业选择的战略实施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合作型模式。合作型模式是制定战略的管理者启发其他员工来考虑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问题。这种模式可以直接听取职工的意见,并将他们的意见加以综合分析,保证决策时所使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二)增长型模式。增长型模式是中小企业决策者鼓励其他管理人员制定与实施自己的战略,然后从中取优。这有利于促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寻求创新的机会,充分挖掘本企业的内部潜力,以确保企业价值能更好地增长。这种战略集中了一线员工的经验与智慧,企业领导者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下属成员。 (三)变革型模式。变革型模式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将工作重点放在战略的实施上,企业的决策者在单位各部门的帮助下,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变革,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新的信息系统,兼并或合并经营范围,采取新的措施及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争取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增加成功实施战略的机会。 在实施战略过程中以上四种模式往往是交叉或混合使用的,采用何种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程度、发展变化的速度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态。 六、中小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战略的执行过程,为此在战略执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培养企业团队精神。中小企业在执行战略的过程当中,要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团队的长远发展中,员工之间的敬业、协作、沟通,为实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检查机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人性化的适合于自身企业战略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才能达到实现战略目标、完成企业任务的目的。异盲目多元化。中小企业盲目多元化生产、经营,会影响资源整合,结果带来资源的分化,最终导致企业竞争失败。 七、结论。中小企业作为国家财富的创造者之一,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生力军,中小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战略管理观念和意识,以此来指导中小企业的实践,科学的制定战略计划,实施战略管理,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巩固目前的地位、研发更新、更尖端的产品、拓展新市场,使之能对竞争对手构成威胁,这样才能保持中小企业的生产持续经营。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强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分析 [摘 要]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实施,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后,阐述了强化中小战略管理的三大原则,以及强化战略管理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强化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谋发展、求共存”,已成为中小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缺乏战略意识、战略定位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小企业强化战略管理,应突出优势、着力创新,强化适应性,方可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对此,笔者就相关的问题,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其不堪的管理现状,让中小企业面临“谋发展、求共存”的发展瓶颈。所以,清楚的认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战略管理的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意识缺乏,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战略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战略管理难以全面而有效开展。并且,中小企业表现出“重效益、轻管理”的发展形态,将企业发展着力于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战略意识的支撑,不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不科学,与企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科学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战略管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小企业战略定位不科学,导致战略定位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脱节。并且,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的重视,战略的制定难以立足市场的长远需求,着力于市场短期需求下的战略定位,难以对中小企业形成长足的促进作用。 (三)人力资源缺乏有力支撑,战略保障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长足发展的立足点,需要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以及战略保障机制的有力维护。当前,诸多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与战力管理相配套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以至于中小企业的战略制定及运行,缺乏切实有效的践行。 二、新时期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 (一)突出企业优势。企业优势是企业战略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其包括企业的文化、资源、管理及产品等各个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衍生下,形成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企业首先应认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自身优势。并与市场及环境有机结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着力创新。创新是中小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动力。如何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突破常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应以创新为导向,突破常规,让创新成为中小企业的核心生产力,为自身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三)增强适应能力。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强调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强调企业在发展中应强化适应能力,以及时有效的应对诸多因素的影响,让企业处于健康平稳的运行状态。 三、强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重要支撑点,但如何强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在于如何遵循上述的三大原则,强化企业战略意识、做到科学战略定位,以及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企业战略意识,务实开展理论培训工作。中小企业要想落实战略管理,首先就需要强化战略意识,形成全面而有效的战略管理理论。所以,中小企业应务实开展理论培训工作,让企业对战略管理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企业更能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战略理论为指导,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 (二)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战略定位的科学合理。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强化战略适应性与创新性的重要基础。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时,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市场环境,以及行业特点,让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同方向。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完善的战略保障机制。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以,中小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强化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仍是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中小企业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战略管理中做到突出优势、着力创新,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彭玲(1982-),女,汉族,四川岳池人,广州东华职业学院管理科学系教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管理。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分析 摘 要 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有很大比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为世人所公认。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近些年小企业倒闭破产的有很多,缺乏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导致倒闭的普遍因素。中小企业只有具有合理的战略管理,才能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战略管理定义、要素、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特点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瓶颈,对中小企业成功实现战略管理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瓶颈问题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与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相比,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其独到的管理问题。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战略管理是一个较为明确和正式的过程,企业的运作都是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进行组织的。由于企业规模存在差异,那么许多大型企业的战略管理用在中小企业中有时会起着不好的效果。而中小企业的战略可能是非明确的战略,一般情况都是不正式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机驱动对企业战略有较大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战略与大型企业的有所不同,一般情况它是没有系统性,没有长远明确的战略规划,只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一些应急方案。 (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战略有较大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大型企业是不同的,它基本上是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设想,由企业经营者一个来完成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因此,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略的好坏。 (三)企业战略模式是非正式的。 虽然中小企业战略的实施的正式度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但是往往中小企业战略模式如果太正式的话,那么这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灵活性是不容破坏的,而过于结构性和书面的计划将会破坏掉这点。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的提高是由战略计划这个过程而不是战略计划本身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领导人想要自己的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对战略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并且在时刻想着战略,把战略用到实处,而非虚设,使得企业的灵活性受到影响。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再把正式化战略。 (四) 企业战略制定是非科学性的。 中小企业的决策基本上都是由企业的领导者来制定的,对于员工的建议很少进行采纳,由此使得战略具有较强的片面性或者功利性。另外,中小企业战略的制定者的信息来源较狭窄,对于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一般是不可能进行的,由此导致战略制定在很大程度上由制定者的直觉决定。 (五)企业战略管理变化程度较大。 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一般要比创建者想象要快的多,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创建者已经不能独自进行管理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一些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所出现的管理问题是不同的,而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战略管理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一些瓶颈 (一) 企业管理不健全,对于战略管理基础条件较缺乏。 中小企业的生产管理不科学。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大型企业在不断地提高本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而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管理工作还处于非制度化、非标准化、非程序化阶段。另外,中小企业的品质管理方法较落后。品质管理(Quality Control,QC)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所有一切工作的质量的提高。有的中小企业,拥有品质管理部门人员和生产人员比较较高的优势,但是整个企业的品质却一直不见提高。事后控制一直在进行,使得各部门之间对品质没有直接责任,品质管理没有做到全员管理,对管理体系没有进行深入的实施运转,没有人对整体品质负责。 (二) 财务管理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已经运用了较现代化的财务技术,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很能吸引所需人才,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缺乏有实力的人员。并且企业决策权高度集中,程序简单。管理行为边界不清,财务管理只是忙于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去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另外,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资金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并且自由资金是有限的,筹资成本较高,其拥有的资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在这方面稍有问题,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状态。由此可见,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 (三) 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 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以及战略实施三个环节。在实际上,战略管理过程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战略思想都是比较缺乏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而长远目标较为缺乏。好的执行力是战略发挥潜能的基础。也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但是却忽略了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实时、持续的监督和跟踪较为缺乏,使得结果和绩效考核无法进行挂钩。并且战略得不到坚持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当然,人才、技能的缺乏也会使得企业战略执行力差。 (四) 规划脱离实际,使得企业达不到战略目标。 很多中小企业对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目标消费没有进行真正的了解就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样制定出来的发展战略一般都只是从企业领导者的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根本就不能作为战略管理来进行,对于企业未来该如何走、该往哪走并没有明确出来,只是停留在口号这个阶段上,导致企业运营的目标不够明确,而员工和领导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中小企业只是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而不是制定者,其没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较大,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和人才短缺等问题,从而使得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有所降低,战略调整也很难在最佳时机中进行,从而使得战略目标不能实现。 三、中小企业成功实现战略管理的途径 (一)对战略管理的基础进行完善。 企业成功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管理基础的缺乏是导致不会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可以从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 1、 有保证的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想使生产管理有一个新的飞跃,就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体制、稳定的生产程序、准确的原始数据、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一套科学管理方法。现代生产管理要求企业将经常发生的工作与偶然发生的实践分开,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来处理经常性的工作,一切按程序管理;而对于突发事件,要求管理人员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5S管理”“模特法”“目视管理”等,从而使得生产现场的秩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得以实现。 2、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了提高成本控制,中小企业应该首先进行规范的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得成本费用会计处理的原则与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得到确定,并且成本费用核算的一般程序得到规范,以及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业务规程的制定。 3、企业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中小企业进行研发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把握好产业方向和产业定位。中小企业要认清本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盲目的进入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2)科研发展策略要与企业整个经营战略保持高度的协调性。(3)对产业规模的时机和突破口要把握准确。产业规模的扩张是有条件的,包括资金、技术、市场、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有些企业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旦产业规模铺开,就会出现很多的管理问题。当然,产业规模的扩展也不要盲目多元化。(4)长远规划研发管理。 (二)中小企业的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能力要进行提升。 中小企业的决策权高中集中,基本上都是由企业领导者以人来进行,因此,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升中小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管理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企业领导人的自身素质和才能进行培养。 首先,通过进行适当的正规教育和管理培训来对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才能进行提升,因此,尽可能地对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从而使得他们的素质教育得以提高;其次,企业领导者的才能是具有艺术性的,而这种艺术性是不可能通过培训来得到的,是需要企业领导者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企业领导者的人力资本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 2、对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体,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企业的战略选择对中国企业把握发展机遇、应对转型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提升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从个人英雄时代走向企业群英时代,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而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思维能力就需要观念、意识和知识进行更新 (三) 选择适应的战略。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既没有资本优势,又没有政府的更多支持,因此,中小企业要适宜的选择战略,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相适宜,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宜。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小企业较为适宜的战略有两种:(1)集聚优势战略。集聚优势是指发现、挖掘、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政策、制度将集聚优势的思想融入“国际经济新论”的体系中。(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要力求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有一种或多种特质,从而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取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 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趋势――合作竞争 在社会经济中,大型企业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传统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比较适用于大型企业,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仍然是由大型企业代表着,也就是说,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组织,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是离不开对大企业的从属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对企业的灵活性、学习能力和效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结构简单、灵活且有效率、决策权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得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在经济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日益显著,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关系变为企业内部协调合作关系,从直接竞争变为协调竞争。合作竞争是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注入了崭新的思想。选择是战略的本质。中小企业通过选择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承担专业化分工角色,使得交易成本有所降低,创新风险也随之减小,企业自身的学习过程通过知识联盟共享了互补技术而加快了,从而取得了协作经济效益,并且打破了规模经济对其发展的制约。在社会网络中,各个企业都有其内在的成长动机,以合作竞争代替直接竞争作为其战略管理的一种趋势,使得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壮大。 (作者:上海欧萨评价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 许多中小企业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却扩展无门,究其原因,是没有在经营思想、管理方法、员工素质等各个方面实现一种质的飞跃。其中,很重要的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思想。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目前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调整 一、管理者的战略思想 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企业战略,而中小企业不需要战略管理,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常言道:“商场如战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动荡多变的情况,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企业战略正是把握整个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者是筹划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角色,因此企业战略就成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在负责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基本战略问题,即:一是,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二是,我们的企业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即确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预期效果。三是,怎么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即寻找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对企业的一切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中小企业战略制定 对中小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尤为重要,因为无论一个企业条件多么优越,运行如何有效,一旦它选错了方向和目标,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工作中的头等重要大事。战略的制定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对外部环境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哪些外部因素随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产生影响。认清这些影响的性质,积极的影响是机会,消极的影响是威胁。如何对待不同性质的外部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哪些因素会对企业未来活动产生影响。认清这些影响的性质,支持性的影响是企业的优势,妨碍性的影响是企业的劣势,如何对不同性质的内部环境因素采取对策。 2.规定企业的使命。企业的使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企业哲学和企业宗旨。所谓企业哲学是指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方式所确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宗旨是指规定企业去执行的或打算执行的经营活动,以及现在的或期望的企业类型。简而言之,确立企业的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观念。 3.制定企业方针。方针政策是指企业行为的总则,它概述了建立目标,选择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框架结构。在制定方针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方针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成功实现和战略的实施。 4.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规定企业执行其使命所预期的成果,它的时限通常超出企业的一个会计年度。短期目标是执行性目标,时限在一年以内,是管理者用来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 5.选择企业的目标战略。选择企业的目标战略是指在实施企业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中,选定企业打算采用的特定的战略组合。就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的长期目标可能是未来三年的利润总增长率,或者是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或者是跻身本地区工业先进行业等等。实现不同的目标,企业所采用的战略或战略组合也不同,中小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三、中小企业战略选择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市场经营战略。中小企业选择的战略一般有以下几种: 1.集中优势、以专取胜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势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优势,通过选择能够有效发挥企业长处的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在目标市场,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做好产品更新改造工作,形成企业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寻找空白、快速取胜战略。这是根据中小企业的灵活、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应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快”的原则,通过寻找市场的各种空隙,凭自身快速灵活的优势,一举进入空白市场,进则扩大空隙,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退则迅速撤离,寻找新的空白。这就是中小企业的“小而灵,小而快”的战略。这种战略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上要保持战略决策在实施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性,以便决策尽快转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与众不同、特色取胜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比较容易拉近顾客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中小企业规模小,一般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保持成本水平的领先地位,来取得竞争中的主动地位。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窄,比较容易接近顾客,能通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处于有力竞争地位。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特色经营的战略。这种战略必须处理好经营特色与成本方面的关系。 4.横向合作取胜战略。这种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较差,难以利用规模效益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策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关系,相互补缺,通过业务集中,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减少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内耗,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中小企业联合竞争的战略。该战略视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程度可分为松散型联合和紧密型联合。 5.纵向协作、承包取胜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有限,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依附于大企业的生产系统,接受一个或数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成为主要的一个加工承包单位。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下,为其生产某种零件或某种服务,最终在大中企业之间形成密切而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中小企业的专业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为它们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可大大减少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今后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作为大企业的合作伙伴而存在和发展。这种战略必须处理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承包条件以及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6.大小联姻、特许取胜战略。所谓特许是得到一个总公司承认的中小企业或独立经营者,以总公司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相结合为核心的所有结构或经营结构。特许经营对中小企业或中小独立经营者的最大优势是破产率低。据有关调查资料反映,美国普通中小企业第每一年破产率为35%,五年后是92%;而特许体系第一年破产率为5%,五年后为12%,大大低于前者。中小企业采取这种战略选择总公司时,应考虑总公司是否充分尊重中小企业的自主权,避免单方面的控制和系列支配;总公司能否提供有特点的商品服务来增加销售额;总公司能否提供周到的经营指导;总公司能否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和土地、建筑、设备等;总公司能否积极谋求思想上的沟通,在同一地区不搞恶性竞争。 7.科技创新、新技术取胜战略。这是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通过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或发明,取得某一产品或某市场的核心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处于领先地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种战略需要注意技术的保密,保持技术创新和完善技术,一旦发现有其他替代产品或技术出现,必须快速反应,争取产品或技术的优越性、超前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品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着力点。 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调整 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它包括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组织系统,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的组织文化环境,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修订工作进程,调整工作计划,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施战略的组织保证。为适应战略的需要,要使企业成为适合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动态组织,设计开发出相应的战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要选择合适关键岗位的人选,同时必须对所拥有的战略资源(包括采购与供应能力、生产能力,产品实力、市场与营销实力、财务实力、人力资源实力、管理经营实力以及对时间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力)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纵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一直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我国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笔者曾从事数百家企业的审查、评价,认为结合我国企业现状[1]。 1.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 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与质量的竞争,而是智慧与经营管理的较量。这种较量的结果是,胜出者将比别人占取更多的市场分额,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真正的生与死的挑战[2]。 1.1缺乏战略管理理念 首先,缺乏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界和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认识论上的偏差,认为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因此绝大多数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型企业进行的,很少涉及占企业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导致现实中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的引导[3]。其次,和中小企业产生的背景有关。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商品普遍短缺的卖方市场结构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民营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及其一段时间内没有也不需要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长期养成的惯性思维导致今天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依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没有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战略管理环境。 1.2战略制定能力不强 有的中小企业业主对战略规划的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其灵活性起限制作用的障碍。部分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但限于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且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未能掌握战略制定的原则、思路和专门方法,缺乏制定战略规划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无力制定企业战略。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分不清战略和计划的区别,错把计划当成企业战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 2.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2.1开展培训,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对战略管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战略管理并非仅限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制定自己的战略。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制定战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者的战略意识,更需要通过他们敏锐和精准的眼光,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设定恰当的目标。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技能。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水平较低,由于业务繁忙无暇思考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制定战略的技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管理者到国内外先进企业考察学习,也可以采取多种途径送他们到其他系统学习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聘请战略管理专家来企业现场对经营者进行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新管理着的思维方式,提升其战略管理技能[4]。 2.2抓住关键,掌握方法 当前,战略管理实践中较为适用的有SWOT战略分析法,它是一个以企业所处环境为切入点的分析工具, 由优势(Strengths)、劣势、机会(O 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组合而成。SWOT 分析法通过综合考察市场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四个组成要素(包括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做到发挥优势利用机会,防范威胁避开劣势,从而为企业制定最优经营战略。通过SWOT分析,中小企业可以充分认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拥有的内部条件,从中发现自身拥有的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内部分析,企业可以意识到有助于实现卓预期目标的优势,也可以发现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潜在劣势。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的分析,中小企业可以规避风险利用机遇扩大自己的优势[5]。 2.3结合实际,制定战略 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相对于大企业来说既缺乏资本又缺乏技术,因而它们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注意所选战略与企业拥有的资源相适宜,同时也要注意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因素)相一致。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战略: 一是集聚优势战略。由于中小企业实力有限,选择战略时应当特别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营销学上讲就是要把企业所有的优势资源集聚于某个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或服务,凭借自己的专长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 二是差异化战略。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也存在着一些被大企业忽视的空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空白就成为很好的机会。在这些大企业没有涉及的领域中小企业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更多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与大企业的正面竞争。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培养顾客对于产品和企业的忠诚度形成企业的盈利能力。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进程和经营实践,分析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0 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隶属现代企业管理范畴,是在企业运营中实施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方式,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企业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有着管理费用较低,经营机动灵活等优势,但也存在抗风险能力差、集聚人才难、融资渠道窄等劣势。因此,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逐渐成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1 中小企业战略演变过程 中小企业战略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财务控制、长期战略计划、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知识发展的战略五个发展阶段。 1.1 财务控制战略阶段 财务控制处于战略管理演变过程的初级阶段,最早出现在某些西方国家,从二战结束后恢复重建过渡到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阶段,公司致力于在高效的规模生产中加强风险控制,以促进竞争力的提高。另外,从技术上讲,这个阶段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使得大量的长期投资和财务预算的协调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财务控制战略是异常时期的财务预算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战略管理。 1.2 长期战略计划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制约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由企业内部控制转向市场约束。企业的战略重点逐渐从内部财务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时期的战略决策,主要的是针对企业外部问题,而不是内部的问题,比如产品的结组合和在哪个市场销售这些产品等。 1.3 竞争战略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竞争理论的代表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和聚集战略的三种确立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为实现以上三种竞争战略选择,企业应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 1.4 核心能力战略阶段 在竞争策略的基础上,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在他看来,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要考虑业务经营,以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占有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企业要拥有核心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战略成为这一时期企业增长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1.5 知识发展战略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催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要实现知识发展战略,必须要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创新和管理。在这一时期,知识是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成为战略管理的普遍共识。 2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分析 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可以总结出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战略受危机驱动的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系统的战略,不像大型企业,有一个清晰的长期战略规划,大多数是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企业管理者采取应急措施,或者有可能设想一个长期战略的大概想法[1]。而在这种危机时刻进行的战略管理,往往是企业决策者被动的创造,也许能够帮助企业暂时脱离困境,但是不是涉及长远的战略规划。 2.2 企业战略受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影响较大 中小企业的战略,很大一部分是企业家个人的企业愿景,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控制评估都是主要创业者一个人完成,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关系到一个战略的好坏。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具备高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够从平常中发现异常之处,从细微处认清方向,就能够帮助企业创造和利用更多的机会,把企业不断引向成功。但是有的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固步自封,只会将企业推向极为被动的境地。 2.3 企业战略模式是非正式的 中小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正式程度是远远低于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如果中小企业作出战略决策过于正式的话,它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结果。过分强调结构化的、书面化的计划将使中小企业面临呆板僵硬的发展格局,因为它降低了灵活性,这也是中小企业的生存最重要的法宝。 2.4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非科学的 中小企业战略制定者一般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很少采纳员工的建议,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这将有可能由此导致战略的片面性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此外,中小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信息来源比较狭窄,一般不太可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战略的制定很大程度上基于战略决策者的直觉,而不是对于形势的科学、准确的研判[2]。 2.5 企业战略管理变化较大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一个问题是对于增长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往往超出创造者的预期,中小型企业的增长也意味着的决策者已经不能单独管理的所有活动[3]。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美国组织学家格雷纳(L·E·Greiner)经过研究发现,组织的成长过程大致经历了创业阶段、指导阶段、授权阶段、协调阶段和合作阶段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动力不同,因此将会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问题,并随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而继续改变。 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研究 本章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希望为中小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提供借鉴意义。 3.1 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 笔者重点从理论学习、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加强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 首先,加强战略思维理论学习。这里提到的理论学习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理论学习,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要重点加强战略思维方面的理论学习,可以多看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研究一下中国古代著名的兵法、学习中外经典战略思维方法等,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处理企业管理问题时,能够从大局着眼,辩证的看待、处理问题。 其次,善于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战略思维能力包含的内容广,深度大,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战略思维理论。当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是对于一些重点决策企业家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寻求优秀企业家的帮助、求助咨询公司等,也可以逐步在企业建立智囊团,充分利用内部资源。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能力不仅包括自身储备必要的战略思维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还包括在遇到自己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时,站在一定的高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资源,帮助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 最后,加强实践,把战略思维理论运用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家学习战略思维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把战略管理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实践是检验企业家对于战略思维理论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在不断的企业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丰富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企业家与员工紧密接触,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有助于检验战略决策是否科学合理,也会促进战略决策的切实贯彻执行。 3.2 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 管理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对于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更要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为了确保企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必要组建科学的战略管理决策体系。 一方面是组建决策团队,并不断提高决策层的素质。中小企业的领导层不只有企业家一个人,要充分利用其他管理者的聪明才智,有意识的组建决策团队,团队成员的选择要科学合理,体现专业性、互补性、协调性等原则。同时还要对决策团队成员不断进行培训,给予他们提供更多的管理机会,为中小企业储备智囊人才,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是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决策方法种类很多,大体分为两类: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主要是管理者根据过去经验、知识积累等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做出决策;定量方法主要是运用数学工具,比如统计、可行性分析、概率等对企业战略管理做出决策。在实际运用中,通常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方法的选取上既要做到科学合理、注重效率和质量又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实际情况。 3.3 建立战略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相当于战略中所讲的事前导向和事后控制,引导员工按照正确的方向努力工作,同时对于工作的效果给予一定的反馈[4]。绩效评价是企业实施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中小企业要充分重视战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众所周知,绩效评价对员工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员工往往会参照绩效评价标准,朝着有利于自己绩效考核的方向努力。一旦,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出现问题,企业经营行为将会朝着不利方向发展并带有很大的惯性,企业事后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调整。因此,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在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时,企业管理者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赋予权重,如专家打分、因子分析等方法,充分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大方向。 另一方面是要做到“动静结合”。绩效评价体系既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贯性又要动态变化以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动静的度如何把握,考验着企业家的管理才能[5]。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指标的可变程度以及权重变化的幅度,既保证绩效评价标准大方向不轻易变动又可微调来适应企业战略的需要。 4 结论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困难。本文从历史文献中总结了前人对于战略管理的理解和解释,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点,并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现在以及对于中小企业的相关管理及规定,阐述了中小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现在出发,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想求生存与谋发展,则必须注重战略管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战略管理理念缺乏、战略制定能力不强、战略规划脱离实际、定位不准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现状 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管理水平低下、技术人才缺乏、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战略管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1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有800 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近99%,在创造就业机会、技术创新和增加经济活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每年却有大量中小企业停业或倒闭。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1 认识不足,缺乏指导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一种认识论上的误区,那就是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和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绝大多数关于战略管理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也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型企业进行的,很少涉及到中小企业,导致现实中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 1.2 脱离实际,定位不准 从我国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来看,许多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战略定位,大部分是由短期的市场需求导致。有的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市场环境、目标群体和企业自身实力等方面的考虑,再加上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制定的战略脱离实际,可行性差,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1.3 制定战略能力不强 有的中小企业业主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受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且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的限制,未能掌握战略制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缺乏制定战略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制定战略能力不强。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业主对战略和计划认识不清,错把计划当成企业战略,因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尝试多种途径,对企业领导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战略管理理论培训,通过考察国内外先进企业、聘请战略管理导师亲临现场,针对企业管理者开展理论知识讲座,强化企管人员对战略管理理论的认识,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战略管理技能。 2.2 掌握方法,做好分析 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多变的 市场需求是当前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小企业只有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基于企业实际需求,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战略规划,才能克服这一难题,从容应对多变的市场形势。现阶段,SWOT 战略分析法经过许多人的发展而成为一种战略分析的实用方法。通过SWOT分析,中小企业能够对自身条件和外部发展环境有清晰的认知,从而扬长避短,制定相应的战略,深入发掘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弥补劣势规避风险,巩固并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效益。 2.3 结合实际,制定战略 基于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 在的问题和特点,笔者提出以下两种战略规划以供选择:①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即企业针对某一产品系列、某一特定的顾客群体或某一地区市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以期在局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有限的技术和资金始终是制约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瓶颈,但如果将自身的战略优势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有计划的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能充分发挥自身战略优势最大限度的拓展利润空间。②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即将企业形象及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此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商机无限,无论何时,市场中始终都存在被大企业忽视的一些空白市场,是中小企业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差异化战略能使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巧妙地规避与大企业之间的正面冲突,最大限度的拓展利润空间。 2.4 加强控制,保证实施 首先,要想使一种有价值的战略方案取得满意的组织绩效,必须重视将抽象的战略方案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以便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实施具体的工作。其次,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以及相互联系的关系了解得更全面,对战略意图体会最深,因此战略的实施应当在高层领导人员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进行,才能使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卓有成效的运行。第三,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密切联系广大员工,保证企业的战略规划顺利实现上传和下达,不断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同时,疏通反馈渠道,广泛征询员工意见,结合企业实际及时调整战略规划,确保其顺利实施。最后,不断强化战略控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的相对稳定性与战略环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加上战略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使战略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战略目标存在种种差异。如果企业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企业战略实施就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彻底失败。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控制与反馈是实施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中小企业若要提高战略实施能力,就必须做足以上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基于企业实际逐步实施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