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杂志简介:《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3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374/Q,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生物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生物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植物生态与资源管理、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
国际刊号:1005-3395
国内刊号:44-1374/Q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93
所属类别:生物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28
复合影响因子:0.88
总发文量:1148
总被引量:12646
H指数:45
引用半衰期:7.3958
立即指数:0.129
期刊他引率:0.9424
平均引文率:22.6237
  • 甘薯NBS类抗病基因类似物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作者:陈观水; 周以飞; 林生; 潘大仁 刊期:2006年第05期

    利用已克隆植物抗病基因NBS(Nucleotide binding site)序列中的保守模体(motif)“P-loop”和“GLPL”合成简并引物,以甘薯(Ipomoea batatas)栽培品种青农2号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通过T/A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共得到15条具有连续ORF的抗病基因类似物(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RGAs)序列,它们之间核苷酸序列间的相似性系数在41....

  • 不同亲和性水稻材料的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段中岗; 郑枫; 梁承邺 刊期:2006年第05期

    采用同工酶标记对亲籼、亲粳、广亲和及非亲和4组不同亲和性水稻材料的遗传变化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10种同工酶在95个材料中共检测到34个同工酶位点和55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位点15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4.12%.各组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354到0.456之间,在物种水平上为0.454.AMOVA分析表明,80.21%的遗传变化分布于组内,19.79%的遗传变化分布于组间....

  • 农杆菌介导佛手遗传转化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周春丽; 郭卫东; 路梅; 陈瑾; 李玉萍 刊期:2006年第05期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佛手叶盘转化法,在建立转海藻糖合酶基因(TPS)佛手体系过程中,对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佛手叶盘需在黑暗条件下MT培养基上预培养2-3 d,与农杆菌共培养3 d较合适;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约为0.6-0.8,感染时间20 min;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抗生素浓度以头孢霉素(Cef)250 mgL^-1和羧苄青霉素(Cb)250 ...

  • 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a荧光特征

    作者:李静; 叶万辉; 徐志防 刊期:2006年第05期

    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和PAM-2100便携式植物荧光分析仪分别在初夏和秋季测定了广州龙眼洞林场刺栲(Castanopsis hystrix)幼树叶片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刺栲冠层阳生叶的光饱和点为400 μmol photons m^-2s^-1,最大光合速率在4-6μmol m^-2s^-1之间,说明刺栲幼树保持阳生植物的特征.阴生叶与阳生叶的叶绿素a/b值相似...

  •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介绍

    作者:夏念和 刊期:2006年第05期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100万字,550页,ISBN7-5383—4301—6/Q.2)为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周繇、朱俊义和于俊林教授编著,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长白山区的观赏植物104科332属609种42变种9变型。根据植物的园林用途将这些植物分为园景树类、行道树类、庭阴树类、垂直绿化类、绿篱类、花坛类、花境类、地被类、水景类、...

  • 荒漠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干湿年差异

    作者:任会利; 李萍; 申卫军; 任海; 杨帆 刊期:2006年第05期

    利用一个基于详细生理学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PALS-FT,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了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首府凤凰城(Phoenix)市西郊的Larrea tridentata荒漠生态系统在干湿年份(1988-2002年)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差别.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土壤有机质年累积速率(SOM)均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呈非线性(湿年)或线性(...

  • 拟单性木兰不同季节断根和剪枝后蒸腾和光合特性的变化

    作者:王莉丽; 周国逸 刊期:2006年第05期

    在2005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10a生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进行断根和剪枝处理,模拟移栽,用LICOR-6400测定了植株叶片的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探讨这些生理指标对不同季节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处理后叶片能迅速关闭部分气孔,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都减小,两者最低时约为对照的60%,生理机能的减弱有利于维持地上、地...

  • 天竺桂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作者:蔡建秀; 尤祖卿; 黄晓冬; 吴政声 刊期:2006年第05期

    用水蒸馏法提取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be)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化学成分,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天竺桂挥发油中分离出27种化学成分,以冰片为主要成分,占26.03%;抑菌实验中,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 莱菔子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作者:白成科; 张媛; 王喆之 刊期:2006年第05期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莱菔(Raphanus sativus)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从莱菔子中共分离鉴定出12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99.32%,主要包括芥酸(32.47%)、油酸(29.07%)、亚油酸(9.45%)、亚麻酸(8.41%)、棕榈酸(4.31%)和硬脂酸(2.08%)等脂肪酸,其中饱和...

  • 常绿臭椿的酚类成分研究

    作者:梅文莉; 戴好富; 吴大刚 刊期:2006年第05期

    从常绿臭椿(Ailanthus fordii Nooteboom)枝条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5个酚类成分和胡萝卜苷.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槲皮苷(1),杨梅苷(2),阿福豆苷(3),(+)-没食子儿茶素(4),3-氯-4-羟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圆瓣姜花根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作者:纳智 刊期:2006年第05期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圆瓣姜花根茎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分离出60个峰,鉴定了其中的51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3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

  • 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离体水仙花茎切段伸长的影响

    作者:叶梅荣; 甘立军; 夏凯 刊期:2006年第05期

    以离体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花茎切段为材料,通过外源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和赤霉素A3(GA3)处理,结合内源激素分析,研究了这两种激素对水仙花茎切段伸长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外源50 μmol/L IAA和30 μmol/L GA3均能促进花茎切段的伸长,其中IAA的促进作用大于GA3.200μmol/L生长素运...

  • 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a、蛋白质、DNA含量的影响

    作者:刘洁生; 杨维东; 张珩; 吴彦 刊期:2006年第05期

    分析了二氧化氯(1.0、1.5、2.0、2.5 mg L^-1,作用96 h;2.5、6.0、8.0、16.0 mg L^-1,作用60 min)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核酸含量的影响,用透视电镜对二氧化氯(0.5 mg L^-1,0.8 mg L^-1)作用24 h后藻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二氧化氯去除赤潮藻的机理.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a、蛋白质、DNA的...

  • 细枝木麻黄导管分子及穿孔板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树思 刊期:2006年第05期

    运用细胞图象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 Miq.)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细枝木麻黄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有3种类型,即两端具尾导管、一端具尾导管和无尾导管.导管分子穿孔板有4种类型:两端均为梯状穿孔板、一端为单穿孔板,另一端为梯状穿孔板、两端均为单穿孔板、一梯状穿孔板与一单穿孔板位于...

  • 种间专性协同进化关系对榕属分类的影响

    作者:于慧; 赵南先; 尧金燕; 陈贻竹 刊期:2006年第05期

    榕与榕小蜂的专性共生系统为人们提供了研究生物协同进化规律和进化历史的完美范例,已成为国际上研究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一个热点.这也给仅根据外部形态等传统方法进行的榕属经典分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为了进一步研究榕属的系统与进化,介绍了该属分类学研究的历史、主要分类系统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榕属分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