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

荣宝斋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荣宝斋》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4067/G2,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艺术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物华天宝、艺术论坛、专栏_南湖论艺、专栏_绛庐论书、专栏_人间艺境、专栏_花明野店、专栏_梧轩鉴画、专栏_语石谈丛、画苑等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荣宝斋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9-0649
国内刊号:11-4067/G2
全年订价:¥ 667.20
创刊时间:1999
所属类别:艺术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4
总发文量:6424
总被引量:750
H指数:4
  • 君子之风——广东省博物馆藏传统梅兰竹菊绘画精粹

    作者:陈曦 刊期:2017年第01期

    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经典题材,虽然“四君子”入画时间不尽一致,但至迟到宋元时期,梅、兰、竹、菊就已经分别以“主角”姿态出现于画家的作品中。明万历年间,新安黄凤池等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在该书引言中称“文房清供,独取梅、兰、竹、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

  • 璀璨生辉——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银器

    作者:王喆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中国古代,金银制品为皇家、贵族、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所尊崇,既是宗教祭祀、礼仪典制的体现,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至清代,手工业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金银器概莫能外,制作工艺更为上乘,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流行于宫廷,更是遍及民间。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清代金银器数量较多,尤其以清宫传世的帝后御用品最具特色。

  • 高逸古雅 酣畅淋漓——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民国时期绘画精品

    作者:钱澄宇; 张雪菲 刊期:2017年第01期

    傅抱石是二十世纪中叶活跃在中国画坛上极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美术史论学者和美术教育家。傅抱石长期体察真山真水,注重意境的营造,章法的变化,善于将水、墨、彩色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生趣盎然的效果。他的山水画受石涛、梅清的影响甚大,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出新意,开创独具一格之画风。

  • 玩世不恭与苦中作乐——谈吴伟与唐寅妓女题材绘画差异及缘由

    作者:王帆 刊期:2017年第01期

    明代是妓女题材绘画当之无愧的高峰期。究其原因,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下令将各地娼妓收于教坊统一管理,官吏狎娼有禁而缙绅为例外;①但至明中叶之后,特别是明武宗自身的荒淫无度和统治集权的逐渐放松,使得狎妓之风日渐盛行,尤以南北两京为重。②至万历时期,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到:“今时娼妓布满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

  • 浅析郭熙画论中的“画意”美学思想

    作者:高译 刊期:2017年第01期

    写意性是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特征之一。宋代郭熙便格外重视画中“意”的作用,并明确提出“画意”一词来指绘画艺术中的用意。中国画艺术注重艺术家自我情感和审美意识的抒发,强调有感而作,但其中隐含的奥妙往往只有艺术家自己明了,这就需要艺术家的艺术转化能力。郭熙十分看重这一点,他说:“世人只知吾落笔作画,

  • 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津门王世镗存世书迹以及行年研究小记

    作者:张啸东 刊期:2017年第01期

    藐予小子涛斋年少读书时,即尤以近现代以来的四位一代之章草宗工为宗仰。以年齿为序,他们分别是嘉兴沈子培曾植、津门王鲁生世镗以及嘉兴王瑗仲蘧常、东台高锡璜二适等四位先生。做为清末、民国以来,书法史无法绕开的重要四位草书名贤,他们的书法境界与造诣,时至今日,仍是长久被低估或漠视的。特别是津门王世镗的有关情况,虽偶有之相关论述,或近...

  • 砚田秋耕——郎绍君、徐如黛伉俪书画作品

    作者:田黎明 刊期:2017年第01期

    郎绍君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温厚长者,他在艺术史论上勤劳耕作,艰辛探索,有很多著作。特别是他的中国画理论,在美术界有巨大影响。郎先生最初是学画的,晚年重新操笔,画了不少作品。“砚田秋耕”展,展示的是他和他的夫人徐如黛老师的近作。郎先生的绘画作品,是以意象化的风景人物形象,展现他体验到的生活诗意,

  • 自言至欲——于少平传统书画作品欣赏

    作者:于少平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于少平传统书画馆从北京迁至太湖西山岛植里村,远离繁华,回归静朴之地。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以为书画乃修身养性、丰满智慧之道,回归山林湖边,静虚己心、纯一志趣、以文会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亦书亦画,信可乐也。吾与弟子亦师亦友,游太湖,览群峰,悟书画,叙古贤,弄笔墨,得悠哉,似神仙。西山植里,此名甚佳,植里植里,一切...

  • 展览的弊端不能小视——美术界的“中国梦”断想之二

    作者:郭西元 刊期:2017年第01期

    展览的弊端不能小视展览这个形式,基本是从西方移来,我们已经用得“出神入化”了!可是这个形式不大适合中国画,展览的弊端也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画出现的“假、大、空”现象就不能说和它无关。而中国画原有的许多功能日渐消退。比如,大家似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因为,适合“把玩”的形式,比如手卷、册页,等等,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因为...

  • 国风·艺境——首届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中国画)展览巡礼

    作者:文牧江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国风·艺境”首届齐白石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中国画)展览作为首届齐白石文化艺术节的主体活动在湖南科技大学隆重开幕,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欧阳斌,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唐亚武,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共青团湖南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罗琼,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德顺,湖南科技大学校长李伯超...

  • 影之不存 光之焉附——浅析伪作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影响

    作者:李蓁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二○一○年七月至九月,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揭示”的伪作展,史无前例地将绘画作品的鉴别这一幕后研究工作搬到台前,为观众搭建了近距离接触艺术品鉴定技术的桥梁。展品中曾被认为是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作品的《戴着面纱的圣母玛利亚》,经研究表明,

  • 去“笔”时代的水墨画将何去何从思考

    作者:古秀玲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于传统书写习惯在当代画家生活中的日渐式微和断层,又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这种“以书入画”,以“笔”为“中”的传统和趣味,亦日渐远去,取而代之是日益增长的“消笔减墨”的趋势。去“笔”时代的水墨在经历现代水墨画运动、实验水墨的狂欢后,又因缺失了“笔”力和“文心”,而后劲乏力,昭显出种种弊端。去“笔”时代的当代水墨又将何去何从?

  • 展览“短命”根源不在展期

    作者:沈华清 刊期:2017年第01期

    艺术的展示是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表达和艺术传播。于艺术家而言,展览是传达个体对于艺术品所承载的思考和感悟,抑或是艺术技法的心得;于美术馆或展览场所而言,展览是对于艺术家独特个性发现的一种分享场所,也是一种展览内容多样性的表现,更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媒介;于观众而言,展览场所是一种欣赏、交流和学习艺术的地方。然而,为何很多艺...

  • 明清印谱序跋中的批评意识

    作者:海玉豪 刊期:2017年第01期

    印谱序跋作为印谱的文字载体,对于印论思想和理念的表达更加的自由和丰富。印谱序跋批评作为文体批评类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它所依附的对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序跋所依附对象的兴盛才能为序跋撰写带来大量的契机。①但是序跋有着什么样的文体批评特点,使得它可以独立于传统艺术批评之林,它和所依附的载体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复杂关系,...

  • 浅析北京电视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介入

    作者:宋长江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电视在我国才逐渐普及,却以燎原之势迅速成为传播领域重要的媒介之一。艺术类信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开始于一九九五年的《书坛画苑》栏目,而与艺术市场相关的栏目则出现更晚。作为国家传媒中心的北京,拥有着丰富的电视媒介资源,除了作为国家喉舌的中央视台之外,还有北京地区十三个频道,另有房山、海淀等区级频道,甚至连部分高...